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十五卷○论语古今注 (自动笺注)
第二集經集第十五卷論語古今註(卷九)
 季氏
  
孔子君子九思
思明
思聰
色思溫
思恭
思忠
思敬
疑思問。
忿思難。
見得思義
 補曰思。
用心求索也。
(邢云用心思慮
使合禮義也。
)〇純曰明。
不誤視也。
誤聽也。
(補云要認得眞確。
)〇朱子曰色。
見於面者。
貌。
擧身而言。
〇補曰忠
不詐也。
(邢云凡所言論
不可隱欺
)敬。
不怠也。
(邢云凡人執事
惰怠
)〇補曰難。
後患也。
(邢云一朝之忿
忘其身。
以及其親。
不思難者也。
)〇純曰見。
猶遇也。
見得者。
遇有所得也。
〇補曰思義
度其合於義否也。
(曲禮云臨財毋苟得。)
 邢曰見微爲明。
當使見微離婁也。
聽遠爲
當使聞遠師曠也。
〇駁曰非也。
大學心不在焉
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
君子每遇一事
存心此事。
做得眞切
邢說非本旨也。
 王應麟四勿九思
皆以視爲先。
見弓以爲虵。
寢石以爲伏虎
視汩其心也。
閔周者黍稷不分
念親者莪藁莫辨。
心惑其視也。
筠心目論
以爲動神者心。
亂心者目。
陰符經
心生於物。
死於物。
在目
蔡季通釋其義曰老子不見可欲
使心不亂
西方六根六識
必先曰眼曰色。
均是義也。
孔子見善如不及
不善探湯
吾見其人矣。
吾聞其語矣。
隱居以求其志。
行義達其道
吾聞其語矣。
未見其人也。
齊景公有馬千駟
死之日。
無德而稱焉。
伯夷叔齊
餓于首陽之下。
民到于今稱之。
其斯之謂與。
(齊景公以下
集解集註分爲二章
〇皇本德作得。)
 補曰見善。
行善之機也。
不善
遇陷惡之機也。
〇補曰如不及者。
急急追亡
(純云君子於善
譬猶走獸欲及之。
)〇孔曰探湯
喩去惡疾
(邢云人之探試熱湯
其去之必速。
以喩見惡事。
去之疾也。
)〇邢曰隱居以求其志者。
隱遯幽居
以求遂其己志也。
行義達其道者。
謂好行義事。
以達仁道也。
〇邢曰吾見其人矣。
吾聞其語矣者。
今人古人
皆有能若此者也。
〇邢曰吾聞其語矣。
未見其人也者
但聞語說
古有此行之人也。
今則無有
未見其人也。
〇孔曰千駟
四千匹。
〇補曰及其死也。
無德可稱。
〇馬曰首陽山河東蒲坂縣
華山之北河曲之中。
(邢云義不食周粟
採薇而食。
餓死
)〇補曰其斯之謂與。
隱居以求其志。
行義達其道
吾聞其語矣。
伯夷叔齊之謂與。
公元前545年
 胡曰程子以爲十二篇錯簡
不以富。
亦祗以異。
當在此章之首。
詳文勢。
似當在此句之上。
言人之所稱。
不在於富而在於異也。
朱子曰此說近是
章首當有孔子曰字。
〇案誠不以富。
亦祗以異。
在彼章必不可闕。
(義見顔淵篇。
)在此章全不相合
亦祗以異。
其在詩語
本是貶辭
引詩之法。
斷章取義
以貶爲褒。
必無是理。
亦祗二字
無所利而但有害也。
伯夷之餓于首陽
若謂之無所利而但有害。
則豈聖人之言乎。
此節與上探湯二節
本是一章
齊景公之上。
孔子三字
先儒分爲二。
於是一句
(其斯之謂與。
)無所照應
遂欲破東以補西耳。
曷若因其自然
渾然天成
而無斤斧之痕乎。
伯夷之餓于首陽
豈非隱居行義者乎。
求仁得仁
豈非求志而達道者乎。
詞理語脈
洞然相照。
而截爲二段。
千古不合
經可易言哉。
孔子將言伯夷
先言景公者。
景公莊公之弟也。
崔杼莊公而立景公
景公恬然受之。
以讎爲相。
比及三年
賊不受誅
君不改葬
(襄二十五年。
莊公被弑。
至二十八年
崔慶皆亡。
改葬
)與伯夷叔齊
兄弟讓國之事。
相反
然則千駟之馬。
所謂不義之富也。
故必雙言之。
(馬君常云令景公不富則登臺之變。
寧誓此生之無國。
不忍崔慶之無君。
終身爲齊亡公子
高義固堪竹帛耳。)
 葛屺瞻曰此章首孔子曰字。
上章爲一。
(見四書揚名
)〇純曰其斯
之謂與上。
必有引詩書古語若時諺。
然後結之以是辭。
未有無所引。
而有是結語者也。
〇案義甚確。
純蓋不細看上下文
 〔引證〕後漢書范滂王甫曰臣聞仲尼之言。
見善如不及
見惡探湯
(註云探湯
去疾也。
)〇毛曰按扁鵲傳湯醴灑
所以治病者。
故以探湯去疾
爲却惡之喩。
若作探熱水解。
則世無濯熱水而儼畏恐者。
非其譬矣。
〇鏞案毛說非也。
列子兩小詭問
孔子曰日初出。
滄滄涼涼
日中
熱如探湯
探湯服藥之謂乎。
 翁子先曰如不及
探湯
說者皆以此二句
大學惡惡臭。
好好色同解。
不知不及
見賢思齊意。
探湯
是若將浼焉意。
〇純曰凡探湯者。
手纔及之。
微覺其熱。
卽去之。
君子之於不善
如是
〇案吾東俗諺
凡駭而疾去者曰喑啞熱哉。
探湯
蓋此意。
 曰求其志。
志。
記也。
古書也。
〇駁曰非也。
君子有立志。
中年多故
未遂其志。
旣逃而隱。
復求初志
伯夷是也
以志爲書
不亦謬乎。
 
王曰此所謂以德爲稱。
(毛云謂卽稱也。
斯卽德也。
)〇駁曰非也。
仍是喑啞不可解也。
必連上節
乃可通也。
 〔考異〕皇氏本德作得
又無而字。
(民無得稱焉。
)〇毛曰王肅註此云此所謂以德爲稱。
宋儒改作得字。
近代刻本則仍改德字。
遂難分辨
惟祁(一作祈)氏東書堂藏書
有宋集註
本是得字。
〇案改德爲得。
宋儒毫無利害
毛說非也。
余謂當從皇氏本。
讀之爲得。
若讀之爲德。
文理不通矣。
泰伯志在韜名。
而民無得而稱焉。
孔子美之
景公身旣得位
而民無得而稱焉。
孔子譏之。
不相妨也。
 鐵景山云景公於君臣父子兄弟之間。
皆失其道
千駟足以景公
夷齊君臣父子兄弟之間。
皆得其道
一餓所以留夷齊。
此皆自綱常上論人。
〇案伯夷不食周粟
景公曰雖有
吾得而食諸。
或者孔子當時
齊景公
本有伯夷之說。
陳亢問於伯魚曰子亦有異聞乎。
對曰未也。
獨立
鯉趨過庭
曰學詩乎。
對曰未也。
不學詩。
無以言。
退而學詩。
他日獨立
鯉趨過庭
學禮乎。
對曰未也。
學禮
無以立。
退而學禮
聞斯二者。
陳亢退而喜曰聞一得三。
聞詩聞禮。
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
 馬曰以爲伯魚
孔子之子
所聞當有異。
(朱子云私意聖人
疑必陰厚其子。
)〇孔曰獨立
孔子
〇補曰詩所以言志
故學之可以能言
(陳云誦詩三百。
使能專對
亦學詩能言之驗。
)〇補曰禮所以克己約身
(子曰約之以禮
亦可以弗畔矣。
)故學之可以立身
(上篇曰立於禮。
又曰三十而立
)〇朱子曰當獨立之時。
所聞不過如此
無異可知
(蔡云獨立有意
獨立時。
宜得異聞也。
)〇邢曰疏遠其子。
 邢曰古者會同
賦詩見意
若不學之。
何以爲言也。
〇駁曰非也。
賦詩非言也。
 曰遠其子者。
古者命士以上
父子異宮也。
〇駁曰非也。
父子責善
古者易子而敎之。
孔子之遠其子。
不過此意。
邦君之妻。
君稱之曰夫人
夫人自稱曰小童
人稱之曰君夫人
稱諸異邦寡小君
異邦人稱之。
亦曰君夫人
 補曰邦君
諸侯也。
〇補曰君稱之。
國君稱之於宮中也。
〇補曰自稱曰小童
夫人自稱於其君也
(據曲禮)小童
無知童蒙也。
(白虎通)〇補曰寡謙辭
稱君曰寡君
〇孔曰當此之時。
諸侯嫡妾不正
稱號不審
孔子正言其禮也。
 邢曰夫人者。
夫之言扶也。
能扶成人君之德也。
小童者。
自稱謙言己
小弱童穉
〇案夫扶諧聲
未必然
 〔引證〕曲禮天子之妣(一作妃)曰后。
諸侯夫人
公侯夫人世婦有妻有妾。
夫人自稱天子老婦
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
自稱於其君曰小童
世婦以下
自稱曰婢子
〇疏曰自稱於其君曰小童者。
與夫言自謙未成人
無知也。
〇案自稱於諸侯曰寡小君
疑有闕文
(正義諸侯相饗。
夫人亦出。
故得自稱
其義非也。)
 〔引證〕白虎通曰國君之妻。
稱之曰夫人
明當扶進
夫人
謂非妾也。
國人尊之。
故稱君夫人也
自稱小童者
謙也。
己知能寡少如童蒙也。
稱諸異邦寡小君
聘問兄弟之國及臣他國稱之。
謙之辭也。
〇案似有誤字了了
 張南軒曰此正名之義也。
春秋時
以妾母爲夫人者多矣。
甚則以妾爲夫人
如魯惠晉平之爲者。
名實之乖。
一至於此
正其名。
所以其實也。
蔡覺軒夫子有志古禮而嘗言之。
記者附見衛靈公篇末
豈因南子而發歟。
〇案蔡說非也。
季氏篇也。
南子雖淫。
未嘗非夫人也。
第二集經集第十五卷論語古今註(卷九)
 陽貨第十七(凡二十五章)
  
陽貨欲見孔子
孔子不見
孔子豚。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諸塗。
孔子曰來。
予與爾言。
曰懷其寶而迷其邦。
可謂仁乎。
不可
從事而亟失時
可謂知乎。
不可
日月逝矣。
歲不我與
孔子曰諾。
將仕矣。
(歸饋同)
公元前542年
 孔曰陽貨
陽虎也。
(邢云蓋字貨
)季氏家臣
而專魯國之政。
〇補曰陽虎本魯之公族孟氏也。
(義見下)始爲季氏家臣
(孔氏云)尋升爲大夫
(據孟子)爲政魯國
(據左傳)〇孔曰欲見孔子使仕。
〇補曰歸饋同。
遺也。
豚豕子。
(邢云豕之小者。
)〇孔曰欲使往謝
故遺孔子豚。
朱子曰禮大夫有賜於士。
不得受於其家。
則往拜其門。
〇補曰定六年
陽虎三桓周社
(見左傳)是時已爲大夫
八年冬十月
陽虎作亂而出。
(見左傳)是年孔子始爲司寇
大夫也。
(年五十)則陽貨歸豚。
當在定六七年。
〇補曰時。
謂伺而乘之也。
瞰其亡而歸之。
(亡無同)故瞰其亡而拜之。
相當也。
〇孔曰塗道也。
道路相逢
〇馬曰言孔子不仕
懷寶也。
(補云匿其寶而不欲售。
)知國不治而不爲政
迷邦也。
(補云任國之迷亂
)〇補曰好從事
孔子行道
〇邢曰亟數也。
(亟去聲)〇朱子失時
不及事幾之會。
〇李曰兩曰不可
乃是自問答語
以諷夫子
(李卓吾)〇補曰往而不反曰逝。
與。
善也助也
日月無情於我。
〇馬曰年老歲月已往
當急仕。
朱子曰將者。
且然未必之辭。
 〔引證〕孟子陽貨欲見孔子而惡無禮
大夫有賜於士。
不得受於其家。
則往拜其門。
陽貨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
孔子亦瞰其亡也
而往拜之。
當是時。
陽貨先。
豈得不見
趙岐陽貨
魯大夫也。
孔子士也。
(孫云陽虎也。
字貨。)
公元前540年
 〔事實春秋昭二十七年。
公至自齊。
居于鄆。
左傳
孟懿子陽虎伐鄆。
(杜陽虎季氏家臣
伐鄆欲奪公。
孔云使公不得居也。
)〇定五年六月
季平子卒。
陽虎將以璵璠斂。
(君所佩)仲梁懷弗與
(懷亦季氏臣。
)曰改步
改玉
(季孫復臣位
)陽虎欲逐之。
(欲逐懷)告公山不狃
(亦季氏之臣。
)不狃曰彼爲君也。
子何怨焉。
(爲君不使僭。
)旣葬。
桓子東野(季孫斯)及費。
(句)子洩爲宰。
(子洩卽不狃。
)逆勞
桓子敬之
(敬不狃)勞仲梁懷
仲梁懷不敬
(懷時從桓子
)子洩怒
陽虎
子行之乎。
(言能逐懷乎。
)九月乙亥
陽虎季桓子公父文伯
(季桓子從父昆弟
)而逐仲梁懷
冬十月丁亥
公何藐。
(季氏族)己丑
桓子稷門之內。
庚寅大詛
公父歜(卽文伯)及秦遄。
(平子姑婿
)皆奔齊。
〇案卽此數事。
爲人可知
孟懿子於伐鄆之役。
同惡
孔子收之爲門人
費子洩以費畔。
亦與同謀
孔子欲往。
孔子不見陽貨
爲其禮貌不忠
非爲惡人也。
孟子陽貨先。
豈得不見
正義也。
易曰見惡無咎
(陳云陽貨公山
一時叛臣。
雖是惡人
苟其交際之誠。
無不與之。
陽貨交際之禮不誠。)
公元前542年
 〔事實〕定六年春二月
公侵鄭取匡。
及還。
陽虎使季孟南門入。
出自東門
(杜陽貨將逐三桓
使得罪於鄰國
)公叔文子天將陽虎之罪以斃之。
君姑待之
季桓子如晉
獻鄭俘也。
陽虎強使孟懿子往報夫人之幣。
(杜困辱三桓
求媚於晉。
強使正卿報晉。
)孫立房外
范獻子陽虎若不能居魯而息肩於晉。
不以爲軍司馬者。
有如先君
(微言之)獻子簡子魯人陽虎矣。
孟孫知其釁。
以爲必適晉。
強爲之請。
以取入焉。
(令晉素知之。
)〇秋八月
陽虎又盟公及三桓周社
盟國人于亳社
詛于五父之衢。
(杜三桓微。
陪臣專政
)〇案魯人之患陽虎
鄰國皆知之。
孔子不知之乎。
千人所指
知爲禍首
孔子其肯從而仕之乎。
公元前541年
 〔事實〕定七年春二月
齊人陽關
陽虎居之以爲政。
國夏伐我。
陽虎季桓子
(謂御車)公斂處父孟懿子
(處父氏臣。
)處父曰
圖禍。
而必死。
(而汝也)苫夷曰(亦家臣)虎陷二子於難。
(二子季孟
)不待有司
必殺女。
懼乃還。
(杜陪臣強。
自相制。
季孟不敢有心
)〇案囚而御之。
操縱惟意也。
公元前542年
 〔事實〕定八年二月
公侵齊。
陽虎不見冉猛者曰猛在此必敗
猛逐之。
(逐齊師)顧而無繼。
僞顚。
(佯仆也)曰盡客氣也。
九月
季寤(桓子弟)公鉏極、(季氏族)公山不狃(宰也)皆不得志季氏
叔孫輒無寵於叔孫氏。
(其庶族)叔仲不得志於魯
(亦叔孫之族。
)故五人陽虎
陽虎欲去三桓
以季寤更季氏
(代桓子)以叔孫輒更叔孫氏。
(代武叔)已更氏。
(自代懿子
)冬十月
順祀先公而祈焉。
(媚閔公)辛卯
禘于僖公
(媚僖公)壬辰
將享季氏蒲圃而殺之。
(節)陽虎前驅
(節)陽虎劫公與武叔
(叔孫不敢子州仇。
)以伐氏。
公斂處父成人
自上東門入。
與陽氏戰于南門之內弗勝
又戰陽氏敗。
陽虎說甲如公宮
寶玉大弓以出。
舍于五父之衢。
寢而爲食。
其徒曰追其將至。
魯人何暇追余。
公斂陽請追之。
孟孫不許
(畏陽虎)陽欲桓子
(欲因亂討季氏
以強氏。
)孟孫懼而歸之。
陽虎入于陽關以叛。
〇定九年夏
陽虎寶玉大弓
六月
代(一作伐)陽虎(一作關)。
(討陽虎)陽虎使焚萊門出奔齊。
請師以伐魯。
將許之。
文子諫曰君富於季氏而大於魯國。
陽貨所欲傾覆也。
魯免其疾。
而君又收之。
無乃害乎。
侯執陽虎將東。
陽虎願東。
(陽虎西奔晉。
齊心反己
故詐以東爲願。
)乃囚諸西鄙
盡借邑人之車。
鍥其軸。
(欲絶追者。
)載葱靈
寢於其中而逃。
追而得之
囚於齊。
又以葱靈逃奔宋。
遂奔晉。
趙氏
仲氏趙氏其世有亂乎
〇案陽虎欲以季寤代季氏
叔孫輒代叔孫
而己欲代氏。
則其本氏之族可知
〇又按陽虎至哀二年
晉趙鞅衛太子于戚。
宵迷
陽虎右河而南。
必至焉。
使太子絻。
八月趙鞅齊人
陽虎曰吾車少
兵車旆。
與罕駟。
其在魯國
亦助亂如是也。
(又哀九年
趙鞅卜救鄭。
陽虎周易筮之曰宋方吉。
不可與也。)
 毛曰季氏家臣
原稱大夫
季氏司徒
下有大夫二人
一曰小宰
一曰小司徒
大國命卿之臣之明稱也。
故邑家臣
當時得通大夫
如郈邑大夫郕邑大夫
孔子鄹邑大夫
此邑大夫也。
子車之妻。
與家
大夫謀。
季康子伐邾
問之諸大夫季氏之臣申豐
柱(一作杜)氏註爲屬大夫公叔文子之臣。
論語稱爲大夫
此家大夫也。
然則陽貨大夫矣。
註故不識耳。
〇案雖本屬大夫
旣升於公。
仍是公臣。
得用大夫禮也。
 陳眉公季平子昭公
桓子世濟其惡。
無禮于君。
公論所不容。
一旦所囚。
必自謂此人心所共快。
孔子欲張公室
當際此時而仕於我。
此欲見孔子之意也。
宋儒謂其欲附己爲亂
自任是亂耶。
〇案此義亦確。
 侃曰歸猶餉也。
禮得敵己以下餉。
但於己家拜而已
勝己以上見餉。
先旣拜於己家。
明日又往餉者之室也。
陽虎不勝孔子
然己交專魯政。
期度孔子必來謝己。
因得與相見也。
〇案定七年以前
孔子未爲大夫
侃說非也。
孟子之言。
陽虎明是大夫
 韓曰時當爲待。
古音亦作峙。
南人音作遲。
〇駁曰非也。
時其亡。
字法奇妙
韓公乃欲改之爲待。
其見之陋如此
文起八代之衰。
未可知也。
(王充論衡知實篇亦作時。)
 李卓吾云時。
適値其時也。
孟子以爲亦瞰其亡。
分明說得孟子自家話。
不曾說著孔子矣。
葉文通孔子若是瞰亡
不獨貌似陽虎矣。
〇駁曰非也。
孔子之法。
以直報怨
何謂不可
葉說悖。
 朱子曰隨問而對者。
理之直也。
李卓吾兩個不可
乃是自問答語
觀末段有孔子三字可見
〇毛曰前兩曰字。
皆是中語
自爲問答
以斷爲必然之理。
此如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阻立六國八不可語。
有云今陛下能制項籍之死命乎。
曰未能也。
能得項籍頭乎。
曰未能也。
能對聖人墓。
表賢者閭。
智者門乎。
曰未能也。
張良自爲問答
幷非問而漢高答者。
漢王輟食吐哺以下
纔是高語
此章至孔子以下
纔是孔子語。
孔子答語秪此耳。
故記特加孔子三字以別之。
千年夢夢
一朝喚醒
可謂極快。
求親夫子
詞語絮絮
而夫以不絶絶之。
秪作五字答。
幷不別綴一字
覺于當日情事
尤爲可念
至此
謂非漆室一炬不得矣。
〇案此義確。
 〔引證〕楊(一作揚)子法言。
或問聖人有詘乎。
曰有。
曰焉詘乎。
仲尼南子
所不欲見也。
陽虎
所不欲敬也。
見所不見
所不敬。
不詘如何
或曰衛靈公陳則何以不詘。
曰身將以信道也。
詘道而信身。
天下不可爲也。
朱子曰道外無身
身外無道
身詘矣。
可以信道
吾未之信。
第二集經集第十五卷論語古今註(卷九)
 陽貨
  
子曰性相近也。
相遠也。
子曰惟上知下愚
不移
(集注分爲二章。)
 補曰性者。
本心好惡也。
習者。
聞見慣熟也。
〇補曰好德恥惡之性。
聖凡皆同。
以此之故。
本相近也。
(兩人之賢不肖
本相近。
)親賢狎小之習。
甲乙有殊
以此之故。
相遠也。
(兩人之賢不肖
千里
)〇補曰復云子曰者。
語終而復言也。
〇補曰明於利害曰知。
暗於利害曰愚。
知愚所以謀身
非性之品也。
〇補曰上知
雖與惡人相習不受染汚
下愚
與善人相習而不受薰陶
不移也。
(程子之意如此。)
 
公元前539年
孔曰君子愼所習。
〇案孔之此註。
中經旨。
毫髮不錯
邢疏誤釋之耳。
也者
親習也。
薰習也。
非謂本人習於爲善
習於爲惡也。
書數之惡曰乃惟庶習逸德之人。
同于厥政。
(立政篇)月令曰貴戚近習
毋有不禁
(仲冬月)孔氏之云愼所習。
此之謂也。
不移
不爲人所移。
非謂本人堅坐一處也。
孔子上知也。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不踰矩
步步移轉
下學而上達。
今乃曰上知之人。
生來坐於上頭
到死不移一步
有是理乎。
所謂下愚也。
之惡。
不如是之甚。
帝乙微子而立太子
及其踐位之後
乃咈其耇長舊有位人。
婦言是用
昏棄王父母弟
乃惟四方多罪逋逃
是崇是長。
以至於亡國
以其習於小人之故。
步步移遷。
何得謂之不移乎。
下愚不移者。
不移於善也。
今乃曰下愚之人。
生於下層
到死不移一步
有是理乎。
〇又接(一作按)知愚者。
知慧優劣
知愚非性也。
上知下愚一節
只就習遠上立論
非就性近上添說也。
上知下愚
其性亦相同
特其知慧優劣耳。
孝子而問之。
舜曰善。
跖亦曰善。
執叛臣而問之。
舜曰惡。
跖亦曰惡。
(此以是非之心
性善
)譽之曰廉則暴客亦悅。
罵之曰淫則冶婦亦恥。
(此以羞惡之心。
性善
)上知下愚同一性如此
惟舜習見頑嚚不爲所染
習見惠和不爲所化
其所不移也。
若論其進德修業層級
則舜自耕稼陶漁
以至爲帝。
無不取於人爲善。
步步移動
一息不停可知
何以謂之不移也。
惡人日進其惡。
亦當如此
豈有生來成熟
無復可移者乎。
君子上達
小人下達
其本皆自中層起程也。
 〔考異集注分爲二章
朱子或曰此與上章
當合爲一。
子曰二字
衍文耳。
〇案孔注本一章
若非一章則惟字不安矣。
旣終
良久再言。
中有子曰。
不必衍文
 孔曰上智(一作知)不可使爲惡。
下愚不可使強賢。
〇邢曰性謂人所稟受以生而靜者也。
未爲外物所感。
則人皆相似
是近也。
旣爲外物所感。
則習以性成。
若習於善則爲君子。
若習於惡則爲小人
相遠也。
故君子愼所習。
然此乃是中人耳。
其性可上可下。
故遇善則升。
遇惡則墜也。
孔子又嘗曰惟上知聖人
不可移之使爲惡。
下愚之夫。
不可移之使強賢。
此則非中人之性。
相近遠也。
〇案心性之說。
精微
故最易差
唯其字義先明。
乃可分也。
其在古經
虛靈本體而言之則謂之大體
(見孟子)以大體之所發而言之則謂之道心
(見道經)以大體所好惡而言之則謂之性。
天命之謂性者。
謂天於生人之初。
賦之以好德恥惡之性於虛靈本體之中。
非謂可以本體也。
也者
嗜好厭惡而立名。
詩云民之秉彝
好是懿德
秉彝卽性也。
而必以好德爲言
斯可驗也。
召誥曰節性唯日其邁。
(古今注以爲飮食男女之欲。
)王制曰修六禮以節民性
孟子動心忍性
皆以嗜好爲性也。
西伯(一作黎)。
祖伊不虞天性
此是中庸天命之性。
孔子性相近者。
謂其好德恥惡之性。
聖凡皆同。
以此之故。
兩人之賢不肖
本相近也。
於善人則薰陶漸磨
日進其德。
此移於善也。
習於惡人狎昵濡染
日增其慝。
此移於惡也。
云中人習於爲善
而上安坐不動。
中人習於爲惡。
而下堅臥不起
則吾恐上知無日新之德。
下愚守天賦之性。
無可褒。
無可貶。
何得曰知而曰愚乎。
其所上知
或有魯鈍成德者。
其所下愚
或有聰明喪德者。
以其不移之故。
謂之上知
以上知之故。
不得不不移也。
以其不移之故。
謂之下愚
以下愚之故。
不得不不移也。
智愚者
謀身工拙
豈性之品乎。
性相近。
只是一等而已
安有上中下三等乎。
上中下三等之說。
千古之大蔀。
不可以不辨
 朱子曰此所謂性。
氣質言者也。
〇案本然氣質之說。
直指心體
發明隱微
使吾人得以認己。
其功大矣
然其命之曰本然
恐與實理有差
不敢不辨
竊嘗思之。
天之降衷
在身胚胎之後
何得謂之本然乎。
佛家淸淨法身
自無始時。
本來自在
不受天造
無始無終
故名之曰本然
本來自然也。
形軀受之父母
不可無始也。
性靈受之天命
不可無始也。
不可無始
則不可曰本然
其所不能無疑者也。
虛靈本體
孟子謂之大體
斯其不爲正名也乎。
大體何如者也。
天下有生有死之物。
止有三等
草木有生無知
禽獸有知無靈
人之大體
旣生旣知。
復有靈明神妙之用。
故含萬物而不漏。
推萬理而盡悟。
好德恥惡。
出於良知
此其迥別禽獸者也。
但其山川風氣
父母精血
受之爲氣質。
不能淸濁厚薄之差。
大體之囿於是者。
隨之有慧鈍通塞之異。
氣短者寡語。
熱者易怒。
愧則汗出。
哀則淚落。
大體小體
相須相關
妙合不能離之明驗也。
雖然若論其體。
只是一體
惟一大體之中。
含生草木
知覺禽獸
又能窮易象算曆數而神妙靈通
不可一體之中。
三性鼎立也。
一體之中。
三性鼎立
則人必有靈妙已絶而猶能觸覺者。
觸覺已絶而猶能生活者。
何世之人。
活則全活
死則全死。
不如是之差池也。
妙合不能離。
可知矣。
夫旣妙合不能離。
則命之曰本然之性。
氣質之性。
磊磊落落
確分二體
恐亦有差舛者。
何況也者
大體之全名。
乃就大體之中。
執其好惡之理。
而別立一名
斯又非可以指之爲二三者也。
何謂好惡
乳哺之兒。
讚譽而示悅。
孩提
之童。
罵詈懷恥
知善之可貴也。
故聞讚譽而示悅。
知惡之可愧也。
故受罵詈懷恥也。
盜者惡人也。
不知美之爲廉士則樂。
淫者惡人也。
不知者譽之爲貞女則樂。
何則好德恥惡。
根於天性
雖梏喪無餘。
而猶有所不泯故也。
孟子之謂性善
豈有差乎。
不得不善。
人則無功
於是賦之以可善可惡之權。
聽其自主
欲向善則聽。
欲趨惡則聽。
功罪所以起也。
天旣賦之好德恥惡之性。
若其行善行惡。
令可游移
其所爲。
此其神權妙旨凜然可畏者也。
何則好德恥惡。
分明矣。
自此以往
向善汝功也。
其趨惡汝罪也。
不可畏乎。
禽獸之性。
不能好德恥惡。
善不爲功。
不爲罪。
大驗也。
使人性(一作人)不得不善。
如蜼之不得不孝。
如蜂之不得不忠。
如元央之不得不烈。
天下其復有善人乎。
於是復予之以可善可惡之具。
使其從善如登
從惡如崩
卽此形軀是也
神形妙合
不能相離
形軀諸慾。
由此性中發。
此古之所謂人心
氣質之說。
所由興也。
然此氣質之性。
堯舜未嘗偏受其淸明
桀紂未嘗偏受其濁穢
其于本性之善惡。
了無關焉。
先儒每以氣質淸濁
爲善惡之本。
不無差舛也。
苟以氣質之故。
善惡以分。
堯舜自善
不足慕。
桀紂自惡。
不足戒。
惟所受氣質。
有幸不幸耳。
由是觀之。
天下之人。
性品
本皆同級
非惟中等之人。
相近也。
(程子自暴自棄者。
聖人與居。
不能化而入也。
仲尼所謂下愚也。
然其質非必昏且愚也。
往往強戾才力有過人者。
商辛是也
)天下大善
未必皆聰明敏慧。
天下大惡
未必聾瞽魯鈍
則受天地淸明之氣者。
未必爲善人。
天地濁穢之氣者。
未必惡人
顔曾愚魯成德
儀衍辯慧而陷惡。
周勃石奮氣質大抵濁。
王莽曹操氣質大抵淸。
苟必以稟受淸濁
爲善惡之所以然
則違於實者多矣。
淸氣而爲上知則是不得不然之也。
何足爲善
濁氣爲下則是不得不然之惡也。
何足爲惡。
氣質能使人慧鈍。
不能使人善惡
有如是矣。
孟子堯舜與人同。
誠以舜之所以爲舜。
在乎孝友
不在乎璿璣玉衡
今使天下之人。
人人推究曆理
以作璣衡
則望門視色。
駭而走者多矣。
今使天下之人。
人人孝友如舜
則雖至鈍甚濁之氣質
未可行不得而力不足
自畫不肯爲耳。
孟子謂人皆可以堯舜
一毫過情之言哉。
氣質於善惡。
不相關如此
則氣質之說。
雖廢之可也
 〔質疑朱子氣質之性。
固有美惡不同
然以其初而言。
則皆不甚相遠也。
〇案經云性相近者。
甲乙兩人
性之故。
其賢不肖
本相近也。
以習之故。
其賢不肖
相遠也。
以下句之習相遠推之則其義皦然
堯舜桀紂
惻隱羞惡之性。
毫髮不差
不可但以相近論也。
(語不覈)習相遠
旣是不肖相遠
性相近。
豈非不肖近乎
由是言之。
孔子所言。
仍是道義之性。
孟子所謂人皆可以堯舜之性。
同是一物
豈可以此屬之氣質之性乎。
先儒告子氣質之性爲性
孔子亦以氣質之性爲性
告子奚擇焉。
聖人言性。
皆以秉彝所好而言之。
本然氣質
非聖人之所得知也。
 〔質疑朱子性相近。
氣質之性。
本然之性則一般無相近。
(見小註)
 
又曰天命之謂性則通天一性耳。
何相近之有。
相近者。
是指氣質之性而言。
孟子所謂牛人性之殊者。
亦指此而言也。
〇案經云相近
本是不肖相近
(義見上)不是性品相近
相近二字
本自無病。
且經之所言。
只是人性
禽獸之性。
原不必論。
然若云本然之性。
人獸一般
則是不可以不辨
嗟呼
同一國君之命。
有卿有士有輿臺皁隷
其祿有差
其品以別。
奚獨天命之性。
通用一等乎。
況其氣質成形
獨非天造乎。
或羽或毛或麟(一作鱗)或介。
千變萬化
總之不出賤品
天旣賦形
貴賤美惡
其所賦之性。
通用一等
有是理乎。
一物各具一性
竝無一物之內。
函有二性者。
苟欲甚分。
當分四等
荀子水火有氣無生
艸木有生無知
禽獻有知無義
有氣有生有知有義。
合理之言也。
譬如袞冕鷩冕毳冕希冕
下者但得希冕
而毳者得包希冕
鷩者得包毳希。
袞者兼四者而服之耳。
然則氣質之性。
人物之所同得。
而若所云道義之性。
惟人有之。
禽獸以下所不能得。
先正之言。
反以
本然之性。
人物皆同。
氣質之性。
人與犬不同
顧安得無惑哉。
本然之說。
本出佛書
楞嚴經如來藏性。
淨本然。
(第三篇)楞器經曰非和合者稱本然性。
又曰譬如淸水
潔本然。
(第四篇)楞嚴經眞性本然
名眞實
(第八篇)長水禪師語廣照和尙如來藏性。
淨本然。
(出大慧語錄
)本然之性。
明是佛語。
豈可以此孔孟之言乎。
佛氏之言。
理本大小
亦無癡慧。
寓於人則爲人
寓於牛則爲牛。
寓於焦螟則爲焦螟
如同一水體。
盛於員器則員。
盛於方器則方。
如同一月色。
照於員水則員。
照於方水則方。
故其言曰人死而爲牛。
牛死而爲焦螟
焦螟復化爲人
世世生生
輪轉不窮
所謂本然之性。
人物皆同者也。
苟其理之眞是
則豈以其異乎吾所聞而廢之。
但其言有必不可通者。
所謂理本無形
無形者之運。
能不係其體之大小
故鬼神爲物。
其體空空然。
芥子太山
然其本體靈妙
穿山透石。
如過空之鳥。
登天入地
過隙之馬。
何獨焦螟之蟲。
不能周易算曆象行仁義用禮智。
苦焦螟之分。
是守是蹈哉。
苟使本然之性。
人物皆同。
則牛之足鈍。
不能執筆寫字
牛之脣訥。
不能發言成章
然其目猶足以黑白
其耳亦足以辨聲寂。
試敎之文字
豈不點頭示意乎。
性之包函博矣。
九流百家之書。
有能全誦而不錯者矣。
天文曆法彖象之妙。
有能全悟而不滯者矣。
是果血氣之所能使乎。
是果憑物以存亡者乎。
何謂本然之性。
人物皆同也。
先儒孔子所言。
氣質之性。
孟子所言。
本然之性。
本然之性則人物皆同。
如是也。
不特人皆可以堯舜
凡物之得本然之性者。
亦皆可以堯舜
豈可通乎。
嗟呼
仰觀天則日月星辰
森然在彼。
俯察地則草木禽獸
秩然在此。
無非所以照人煖人養人事人者。
主此世者。
非人而誰。
天以世爲家。
人行善。
日月星辰草木鳥獸
爲是家之供奉
欲與草木鳥獸
作主人。
豈中於理乎。
左右商度
人物之同此性。
不敢聞命
(又詳孟子說。)
 朱子曰以聖言觀之則曰不移而已
不曰不可移也。
程子言考之則
以其不肯而後
不可移耳。
羅近溪不移
不是不可移。
只是不肯移。
不肯移。
以智上智
爲下愚。
若肯移則上亦可下。
下亦可上。
〇案孩提之時。
人之賢否
相近
寧有不可移者乎。
不肯移於瞽頑。
不肯移於惠和
不肯移者也。
 趙伯雝不移云者
非始之智且愚而不可移。
以其終之不移而知其智且愚也。
不然何以必困而不學
民斯爲下
何以果能此道
雖愚必明。
〇案此說明確。
習字移字之義。
無所劈析。
 蘇紫溪云上下愚不移
正是習之相遠耳。
中人可善可惡
有始習于善而終移之惡者。
有始習于惡而終移之善者。
上知能盡其性。
始之所習此善。
終之所習亦此善。
更不可移之惡。
下愚自棄其性。
始之所習此惡。
終之所習亦此惡。
更不可移之善。
正是大相遠處
〇駁曰非也。
習者親習也。
若作馴習說則不通矣。
中人日進其德而上自足不遷
中人日進其惡而下愚知止而不動。
豈可通乎。
習者習於人也。
移者移於人也。
(宜讀之如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之移。)
 葛屺瞻云上智是全露其性。
相近之極者。
生而知之者上也。
下愚是牢錮于習而相遠之極者。
〇駁曰非也。
相遠者謂善與惡相遠也。
譬如兩人京城同發。
一南一北。
便相去日遠
豈遠於本處之謂乎。
相字細玩
(韓詩云乃一龍一豬
卽此經之義。)
 吳曰習與性成
性習始此。
〇案習與性成
必非伊尹之言。
此乃氏竊孔子之言。
而失其本旨者。
觀此四字
其爲陋儒之言審矣。
 蘇紫溪云此指天命之初
言性。
不必氣質
天以繼善之理付之人。
何嘗私厚一人
何嘗私薄一人
〇案天至公無私
有時特生聖人
使之生而知之
非天厚於此人。
將立之爲君師。
以救萬民也。
羲農軒嚳堯舜禹湯
豈非偏受帝眷者乎。
觀於詩書之美文王
文王亦偏受帝眷矣。
至若瘖聾癡獃之生。
非天薄於此人。
是其氣質不齊
而亦天之所以運其微權也。
栽者培之
傾者覆之。
微旨未可盡究。
然其性皆相同
癡獃
未嘗不好德恥惡。
 李崆峒云惟聖罔念作狂。
惟狂克念作聖。
只在一念轉移
此似有窒上智下愚不移之語。
曰狂作聖有之。
如何又作狂。
然則不移者。
不肯移也。
〇案狂聖之性。
本只相同
克念而習於善則升而爲聖。
罔念而習於惡則降而爲惡。
(雖可聖之人。
罔念則移於狂。
雖易狂之人。
克念則移於聖。
)其不肯升者。
名曰下愚
不肯降者。
名曰上智
 徐奮鵬曰子思天命之謂性。
一言已定千古矣。
後儒天地之性。
氣質之性。
紛紛論也。
氣質可以言性。
不幾告子生之謂性乎。
氣質性之附麗之物也。
宋儒因附麗處。
微有參差
則亦通耳。
羅近溪古今有一大寃枉。
無從控訢(一作訴)。
無憑判斷
孔子云性相近也。
相遠也。
今人以不爲氣質之性。
則不善之過。
任之矣。
豈非古今之一大寃枉。
 毛曰或問朱子氣質之說。
起自何人
曰在經有之。
春秋子太叔子産語。
民有六情
生于天之六氣
哀樂不失
乃能協天地之性。
通論有云人同五方風氣成性
氣性也。
禮器釋回增美質註。
卽是性。
人有美性。
惟禮增益之。
董仲舒賢良策曰性者生之質。
質性也。
卽是性近之性。
卽是性善之性。
家語所云形于一謂之性。
而上下愚不移
始指氣質性言
王制所云五方之民。
各有性。
不可推移者。
(記云剛柔輕重遲速異齊
)蓋合陰陽水土之氣與父母血肉之質。
周禮丘陵專長
原濕豐庳。
中庸北方強弱
總是氣質
〇案神形妙合則人性之中。
不能氣質邊帶來者
雖然人之陷惡。
由此形。
此聖凡之所同畏者。
若夫山川風氣剛柔
父母精血淸濁
所以爲慧鈍。
非所以爲善惡
古惟程子發明此理。
下愚非性。
其餘皆聽瑩也。
慧者多惡。
鈍者多善。
何得氣質哉。
 郭九解云空以前
原有自己在。
纔落有生
便自姓張姓李。
北地南〇案此純是佛氏語。
不受天造
傲兀自超。
罪大惡極
不容復言
本然
二字
其名本誤。
故有也。
 〔引證〕荀悅申鑒孟子性善
荀卿性惡
公孫子曰性無善惡
揚雄曰人之性。
善惡渾。
劉向性情相應
性不獨善
不獨惡。
曰問其理。
性善則無四凶
性惡則無三仁
人無善惡
文王之敎一也則周公管蔡
性善情惡
桀紂無性堯舜無情也。
性善惡皆渾。
上智懷惠而下愚挾善也。
理也未究矣。
向言爲然
〇案諸說皆有所據。
孟子性善之說。
大體本面耳。
何以之。
人者妙合神形
混然一者也。
故其發之爲心者。
有因道義而發者。
謂之道心
有因形質而發者。
謂之人心
以其有道心。
故能明別善惡
又能好德而恥惡。
以至於殺身成仁
孟子所謂性善之本也。
以其有人心。
貪財好色
懷安慕貴。
從善如登
從惡如崩
荀子所謂性惡之說也。
道心爲之主而可使爲善
人心陷其天則可使爲惡。
善惡成於行事之後
未定於生靜之初。
公孫所謂善惡者也。
道心人心
交發而胥戰。
揚子所謂善惡渾者也。
然人之所以爲人者。
以其好德而恥惡。
天命也。
本性也。
惟其形軀相囿。
爲沮善陷惡之具也。
故人心得橫發其間
道心爲之陷溺
是豈本性也哉
孟子言者性也。
荀子言者
性之因形而壞者也。
公孫子所言者
性之遇形。
功罪未分者而之也。
揚子言者
性之遇形。
敬怠交戰者而之也。
性者。
不當孟子爲本乎。
夫惟好德而恥惡。
不謂純善乎。
孟子
所以獨得其本者也。
孟子以性爲性
荀掦(一作揚)公孫以性與形爲性
孰得而孰失乎。
〇又按劉向之說。
理所不通
性善與人善不同。
性善者謂天賦之性。
好德而恥惡。
養之以善則浩然以充。
餉之以惡則欿然以餒。
本性純善也。
人善者率此善性
正心修身
畢竟行義成仁
以全其德者也。
四凶行義成仁之善。
獨無好德恥惡之本善乎。
惟其梏亡之耳。
荀子性惡
義固謬。
從善如登
從惡如崩
此人性之遇形而壞者也。
今見築石爲臺。
石在半空而謂石未嘗崩墜之理可乎。
三仁行人所難行者
謂之仁人
其行之也至易。
何謂之仁。
公孫子謂性無善惡者。
謂人之善惡
定於行事之後
不定於生靜之初也。
欲以周公先天定之善人
管蔡先天定之惡人
豈可通乎。
揚子善惡渾。
亦以其神形交雜者而之。
語雖未全。
各有所據。
今劉氏之說。
有若上知全無人心
下愚全無道心
豈可知性者乎。
劉氏其下者也。
 〔引證〕韓愈原性性之品。
上中下三。
上焉者。
善焉而已矣。
中焉者。
可導而上下也。
下焉者
惡焉而已矣。
孟子荀子揚子
皆擧其中而遺其上下者也。
得其一而失其二者也。
叔魚之生也。
其母視之
知其必以賄死
(見晉語)楊食我之生也。
叔向之母。
聞其號也。
知必滅其宗。
(昭廿八)越椒之生也。
子文以爲大戚。
若敖氏之鬼不食
(宣四年)人之果善乎。
后稷之生也。
其母無災。
其始匍匐也。
岐岐嶷嶷然。
(生民詩)文王之在母也。
不憂
旣生也。
不勤
旣學也。
不煩
(見晉語)人之
惡乎
堯之朱。
舜之均。
文王管蔡
習非不善也。
而卒爲姦。
瞽叟之舜。
鯀之禹。
習非不惡也。
而卒爲聖人
人之
善惡果混乎。
案上中下三品
仍是謬義。
不足再述。
其所左傳諸說。
皆罔誕不經
非論理家所當援也。
奕奕名門
一夫出而亡之。
衆惡所歸
邪說本起。
余以東事證之。
許筠伏誅也。
有曰初生
有赤鬼如嬰兒
坐餅甑而入門
許堅之湛宗也。
有曰許相國積。
大蛇
其舌舚舕然。
堅之初呱。
視之蛇舌也。
斯皆覆亡之後
好事者爲之耳。
叔魚楊食我越椒之等。
方其盛時
無比諸說。
及其旣亡。
有惜其家而愍其亡者
飾虛辭以播之。
而撰史者收而錄之耳。
苟其落地之初。
卜其必湛宗滅族
若是眞確無錯。
以若神明
何不轢而殘之。
以滅其禍根哉。
左氏浮夸
其敝也巫。
若惟左氏是信。
則鯀死爲黃熊
入于羽淵
龍漦出于褒庭。
化爲褒姒
佛氏輪回之說。
亦云有徵乎。
左氏不足憑也。
且使三人者。
自其胚胎之初。
已受邪毒之氣。
不得不由惡以終。
則是上天賦予之法。
原自不均
三子無罪
古今人物者。
理當憐之。
不當疾之爲惡人矣。
后稷所以神聖
在乎百穀奏庶食。
何足貴乎。
閭巷孩兒順産者極多。
或名之曰廚生。
或字之曰厠産。
豈皆上知之符乎。
匍匐岐嶷
豈惟然。
禍人家國者。
幼年未嘗不俊邁出羣。
岐嶷豈足恃乎。
文王作易。
專以改過爲法門。
悔吝爲彖象之大觀
生知之聖。
未嘗不小心翼翼
恐懼修省
今乃以傅不勤不煩
文王自然成聖。
艸木滋長然者。
其可曰知聖人乎。
如是也。
文王
是於人類之上。
別爲一類
非吾人之所當欣慕者也。
上中三品之說。
外若勻停
塞人向善之門。
啓人自暴之路。
其傷天理害人道也。
至毒至憯。
其禍有浮於洪水猛獸
不可以不辨
子之武城
弦歌之聲。
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
焉用牛刀
子游對曰昔者
偃也聞諸夫子曰。
君子學道愛人
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
前言戲之耳。
 補曰武城
魯之南鄙邑。
(與吳接界
見哀八年
)〇補曰弦。
琴瑟
(弦絃通)歌。
詠詩也。
(二南雅頌。
皆被之琴瑟
)邢曰意欲禮樂
化導於民。
〇何曰莞爾
笑貌
〇邢曰雞乃小牲
割之當用小刀
〇孔曰言治小
何須用大道。
〇補曰慨不得行道天下
而治此小邑。
〇孔曰道。
禮樂也。
樂以和人
人和則易使。
〇邢曰二三子
呼其弟子從行者。
朱子嘉子游之篤信
又以解門人之惑。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
子欲往。
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
豈徒哉。
如有用我者。
吾其爲東周乎。
 邢曰弗擾。
左傳公山不狃也。
字子洩
季氏費邑宰
〇孔曰弗擾與陽虎
共執季桓子而召孔子
(事見定五年
)〇邢曰據邑以畔。
來召孔子
〇補曰畔者。
季氏也。
(非叛魯)子欲往者
戱言我寧欲赴公山氏之召也。
上章及下佛肸章。
戲言附錄
〇孔曰之。
適也。
無可之則止。
(邢云無可也則止之。
)何必公山之適
〇邢曰徒。
空也。
夫人召我者。
空然哉〇補曰吾其爲東周者。
欲以魯君。
東遷于費。
(案費誓
費者魯之東郊
)以爲東魯
寧以魯國付之三家
西周之賜秦然。
猶有愈於今日。
(時三家
祿去公室。)
 
事實〕定五年
子洩爲宰。
(卽不狃)仲梁懷弗敬
洩怒陽虎曰子行之乎。
九月乙亥
陽虎季桓子
(詳上陽貨章。
)〇定八年
公山不狃不得志季氏
陽虎欲去三桓
事敗。
陽虎奔晉。
(詳上陽貨章。
)〇案孔注邢疏
皆以公山弗擾以費畔。
定五年事
考之左傳定五年。
不狃但勸陽虎仲梁桓子
無據邑以畔之文。
與不狃。
同是家臣
不據費邑無緣桓子
是年之據邑畔無疑
是年據邑畔。
至八年作亂
陽虎奔晉。
公山不狃安然無事
至定十二年
季氏將墮費。
公山不狃率費人以伐魯。
其間八年
不狃常據費邑
季氏莫能除也。
當此之時。
季平子昭公
昭公八年在外
竟死乾侯。
季氏自立
定公在其掌握
國人咸憤。
定五季平子新死。
桓子初立
公山不狃此時邑以畔。
欲除三桓
可謂名正而言順矣
所以孔子與共謀者。
不狃之畔。
季氏
非畔魯也。
孔子欲往。
雖其戲言
本不害義
畢竟往者
陽虎本是亂人
不狃亦出私怨
非公正之憤。
終恐事敗徒取禍耳。
若使不狃能深信聖人
一聽其計則孔子當迎定公
遷都費邑
盡收魯東郊之地。
以強公室
以故國付之三桓
田賦子弟
悉反公室
三桓徒擁虛器
不久自殘
必然之勢也。
曲阜在魯西偏
一失費則魯不足觀
聖人心上
有此商量
直以與不狃。
不足與謀大事
戲言欲往。
畢竟不往。
其云欲往者戲也。
其云吾其爲東周者。
戲言也。
 孔曰(筆解作孔曰。
)興周道於東方
故曰東周
(邢云興周道東方
其使魯爲周乎。
是以不擇地而欲往也
)〇駁曰非也。
興周道於東方者。
將使周室再興乎。
將代(一作伐)周而興。
湯武然乎。
區區魯大夫家臣
小邑以畔。
孔子欣然慕之
意欲因此得行王道天下
何其迂陋至此
周之不興
尺童皆知
孔子乃欲再興
之無罪。
愚婦皆知
孔子乃欲革命
二者皆不通矣。
聖人急於行道
公山以圖天下
必無是理。
竊嘗思之。
當時三桓
族黨甚盛。
蟠根錯節
久於曲阜
一朝不可盡殺
先王之法。
公族不翦
孔子得勢
必不欲濫殺公族
然則坐於曲阜
革其僭亂
反其田祿
聖人不能爲也。
遷邑巖險之城。
別剏朝廷
以新一世耳目
然後乃可以定其局。
所以東周上策也。
東周者。
東還隱語也。
興周道於東方
豈知痛癢之語乎。
程子曰若孔子
必行王道
東周衰亂
所不肯爲也。
亦非革命之謂也。
(二程全書道說
)〇朱子語類
諸家皆言不爲東周
集註却言興周道何也。
朱子曰這是古如此說。
二十年之後
吳其爲沼乎。
辭語一般
〇案吾其魚乎。
吾其披髮左袵矣。
凡言吾其者
皆非反語
(程子以其爲豈。)
公元前575年
 朱子曰弗擾與陽虎
共執桓子
據邑以叛。
〇馮曰共執桓子
虎敗出奔
弗擾據邑以叛。
〇顧鱗(一作麟)士曰按紹聞編。
弗擾召孔子
孔子未爲中都以前
〇毛曰據邑以畔則在定十二年
夫子親定其亂。
夫子被召
何一謬至此
及讀孔註。
前儒未嘗誤。
案據邑以畔。
邢疏有此說。
不自朱子始。
毛氏執此爲大疵。
重言復言
經文明云以費畔。
左傳雖無明文
可立證。
邢疏朱注。
不可非也。
〇又按陽虎出奔
在定八年
此時陽虎寶玉大弓
公山不狃叔孫輒之等。
罪惡已彰。
不敢生心孔子
孔子不當戲言欲往。
馮說非也。
〇又按孔子之爲中都宰。
亦在定五年。
顧氏必欲分先後
非矣。
 程子聖人天下不可爲之事。
亦無不可改過之人。
故欲往。
然而終不往者
知其必不能改故也。
云公不召叛人逆黨
而召孔子
則其志欲選(一作遷)善悔過
不知其術耳。
朱子曰弗擾果用夫子
夫子不過使他改過自新
逆從而已
〇毛曰天下無不可改過之人。
何以不能改。
且夫子不往。
陽虎公山早已季氏而盟之。
未見不可改也。
公山之叛。
正當昭公薨。
之後強臣專竊。
至是已極。
一旦驟反其局。
雖非來召。
未有不欣觀其變者。
故子之欲往。
是必至之情。
其不往則自然之理。
〇案孔子之終不往。
正恐不狃有改。
非以其不能改也。
陽虎不狃秉義
能有定。
果然桓子而釋之。
不能有爲矣。
不狃之改過
魯國不幸也。
使不狃誠舍逆而從順
不過季氏之一孱臣。
孔子何取焉。
當時心算
孔子與不狃、陽虎翕然相合
但伊等必敗事。
孔子不赴召耳。
 
語錄朱元晦李延平夫子欲往公山氏。
莫是竿木隨身之意否。
延平斥之云竿木隨身之說。
氣象不好
聖人定不如是
元晦熟玩孔子所答。
求一指歸處方是。
佛書唐儈(一作僧)隱峰
開元道。
一道什麼處去。
云石頭去。
云石頭路滑。
隱云竿木隨身
逢場作戲便行。
〇案竿木隨身
不可解。
 姚承菴當時祿去政逮。
季氏尤其罪首
公山陽虎共執桓子
是以私家不當擅國
做個大題目
由是假魯之柄。
召魯之賢。
以反魯之政。
夫子若得此機栝而乘之。
定名定分
便可立陳紀
先王之法。
此爲東周之意也。
其終不往者
亦必有說。
非是子路之阻。
〇吳無障夫子欲杜私門公室久矣
第三桓世執朝權
無隙可乘
公山陽虎共執桓子
家內亂。
倘得因此際(一作除)去奸權
還政公室
則將整頓法度
修擧舊章
先王之法可復。
故曰吾爲東周
〇李衷一云公山之畔。
是畔其畔魯者也。
夫子欲往。
分明不深罪他。
一行
將使宇宙間。
別換一番氣象
葛屺瞻云此陪臣國命之時。
三桓微矣。
人心國勢
於此可以更新之會。
故欲往。
故思爲東周
〇案諸說皆見到當時事情
 〔事實〕定十二年夏
仲由季氏宰。
將墮三都
(費、郈、成也。
彊盛將爲國害
仲由欲毁之。
)於是叔孫氏墮郈。
季氏將墮費。
公山不狃叔孫輒帥費人以襲魯。
公與三子
入于季氏之宮。
武子之臺。
人攻之弗克。
入及公側。
(至臺下)仲尼申句須、樂頎下伐之。
(二子
魯大夫
仲尼時爲司寇
)費人北。
國人追之。
諸姑蔑。
二子奔齊。
(不狃、叔孫輒。
)遂墮費。
墮成
公斂處父孟孫
墮成齊人必至北門
且成。
孟氏之保障也。
無成是無孟氏也。
子僞不知
(佯不知)我將不墮。
冬十二月
公圍成弗克。
〇案公山不狃據邑以畔。
于今八年矣。
季氏患之。
孔子時爲司寇
怵之以費。
三家盡墮其私邑
三家不得已而許之。
其實孔子欲乘此機。
三桓以強公室也。
公斂處父知其意。
故距公師而不墮。
〇又按孔子定五年。
有吾其東周之語。
所恃者費也。
今八年之間。
陽虎不狃之等罪惡徒積。
事機已誤。
故欲墮費以除後患
局勢變故也。
〇又按哀八年云吳將伐魯。
問於叔孫輒。
(二子自齊而奔吳
)叔孫輒對曰魯
有名無情
伐之必得志焉。
退而告公山不狃
公山不狃非禮也。
君子違。
(奔亡也)不適讎國
未臣而有伐之。
奔命焉。
死之可也
今子以小惡而欲覆宗國。
不亦難乎。
王問於子洩。
對曰魯雖無與立。
必有與斃。
諸侯將救之。
未可得志焉。
三月吳伐魯。
子洩率。
故道險。
武城
(杜云故由險道。
欲使魯成備。
)公山不狃不忘故國
非不義之人也。
張問仁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
爲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
則不侮。
寬則得衆
信則人任焉。
敏則有功
惠則足以使人
 孔曰不見侮慢
(邢云己若恭以接人。
人亦恭以待己。
)〇邢曰寬簡則爲衆所歸
〇邢曰言而有信則人所委任
〇孔曰應事疾則多成功
〇邢曰有恩惠則人忘其勞。
 〔質疑朱子不敏則便有怠忽
不存間斷多。
便是不仁
(黃勉齋云心主乎五者則無非辟之雜。
而心之德常存
)〇案仁者二人也。
(古篆仁者
人人之疊文也。
如孫字篆文作
)人與人之相與也。
張問仁
孔子答之以人與人相與之法。
內之可以齊家治國
外之可以平天下而協萬邦
先儒只以心學爲解。
本旨不然
吳康齋夫子論仁
泱(一決)不空寂
論個心存。
以入于禪境。
 〔質疑朱子曰五者之目。
蓋因子張所不足而言。
〇案子張於此五者。
未必不足
顔淵問仁
孔子答之以克己復禮
豈必顔子不足克己
〇純曰子張志大。
規模宏達
非他人之比。
苟欲安天下之民。
非此五者不可
故告之以此
佛肸召。
子欲往。
子路昔者由也聞諸夫子
曰親於其身。
不善者。
君子不入也。
佛肸中牟畔。
之往也。
如之何
子曰然。
有是言也。
不曰堅乎。
磨而不磷
不曰白乎。
涅而不緇
吾豈匏瓜也哉
焉能繫而不食
 孔曰佛肸
大夫趙簡子邑宰
〇補曰趙簡子佛肸中牟宰。
佛肸畔以助范氏。
朱子不入
不入其黨也。
〇補曰有是言。
昔者誠有是言。
〇孔曰磷。
薄也。
〇邢曰涅。
水中黑土
孔曰可以染皁。
(齊云江東皁泥。
)〇邢曰緇。
黑色
〇孔曰言至堅者之而不薄
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
黑。
君子雖在濁亂
濁亂不能汚。
〇孔曰匏。
也。
(筆解作孔曰。
)言瓠瓜得繫一處者。
不食故也。
自食物。
(補云孔子爲可用之人。
)當東西南北
不得不食之物繫滯一處
公元前578年
 〔事實〕定九年秋
齊侯伐晉夷儀
(爲衛討)晉車千乘中牟
社(一作杜)云救夷儀也。
滎陽中牟縣
衛侯過中牟
中牟人欲伐之。
褚師圃亡在中牟
不如從齊。
乃伐齊師。
〇定十年夏
晉趙鞅圍衛。
夷儀也。
〇定十三年夏
晉趙鞅入于晉陽以叛。
(趙氏叛)晉荀寅、士吉射(士鞅子)入于朝歌以叛。
(中行范氏叛。
)趙鞅歸于晉。
(韓魏請而復之。
)傅(一作傳)曰趙鞅邯鄲午
(亦趙氏)囚諸晉陽
遂殺午。
趙稷、涉賓以邯鄲叛。
(稷午子)夏六月
上軍司馬籍秦圍邯鄲
邯鄲午
荀寅之甥也。
荀寅
范吉射之姻也。
相與睦。
不與邯鄲
作亂
秋七月范氏、中行氏(卽荀氏)伐趙氏之宮。
趙鞅晉陽
十一月荀躒、(卽知氏)韓不信魏曼多
奉公以伐范氏中行氏弗克。
二子伐公。
(二子范中行。
)國人助公。
二子敗。
丁未荀寅、士射奔朝歌
韓魏趙氏爲請。
(請召還)十二月趙鞅入于絳。
盟于公宮
(叛而歸故盟。
)〇定十四年冬
人敗范中行氏之師於潞。
又敗鄭師及范氏之百泉
(鄭助范氏。
故竝敗。
)〇哀元年夏四月
齊侯、衛侯救邯鄲五鹿
(趙稷以邯鄲叛。
范中行氏之黨也。
五鹿
晉邑
)秋八月
侯衛侯會于乾侯。
(魯亦會焉。
)晉趙鞅朝歌
(討范中行氏。
)〇哀二年秋八月
齊人輸范氏
鄭子姚送之。
(齊鄭皆助范。
)士射逆之。
趙鞅御之。
簡子誓曰范氏、中行反易天明
(不事君)斬艾百姓
欲擅晉國而滅其君。
寡君恃鄭而保焉。
今鄭爲不道
棄君助臣。
人擊簡子
肩斃于車中
(斃踣也)衛太子救之。
(卽蒯聵)鄭師大敗
獲齊千車
〇哀三年冬十月
晉趙鞅朝歌
(范中行所在。
)荀寅伐其郛。
趙所園(一作圍) 〇哀五年春
荀寅、士射奔齊。
趙鞅伐衛。
范氏之故也。
遂圍中牟
(衛助范氏故也。
)〇案此諸文。
佛肸之畔。
當在定十三年
趙稷以邯鄲叛。
佛肸中牟叛。
皆助范中行氏。
以伐晉公也。
定十二年。
孔子大司寇
使子路三都
以此不安
十三年始適衛。
是年佛肸叛。
至哀五年
趙鞅中牟
其間八年
佛肸中牟也。
八年之間。
孔子栖栖四方
席不暇煖
大抵在衛時多。
公元前553年
疑哀元年
齊衛魯三國
皆助范氏。
佛肸此以孔子也。
孔子往者
大國也。
苟使孔子得志晉國
一擧王業可成。
特以韓魏趙三家。
平分晉室
如魯之三桓
不去此則無以爲晉國
范中二家
與此對頭角立
於是趙稷以邯鄲叛。
佛肸中牟畔。
齊魯睦於遠。
衛協于鄰。
所謂多助之至。
邯鄲者。
形勝之地(後竟爲趙都
)中牟者。
千乘之邑。
(千乘中牟
)誠使聖人爲之謀。
韓魏趙可滅。
晉國可專
夫子爲政晉國
王天下反掌
夫子所以欲往。
其所畢竟往者
佛肸范中諸人
不足有爲也。
子路之者
佛肸范中行。
同伐晉公
親於其身以臣伐君。
君子不可以投身也。
春秋趙鞅晉陽叛。
荀寅朝歌叛。
(定十三)其叛逆實同。
晉侯趙鞅歃血同盟
委以國政
范中行、佛肸之等。
不當獨受誅也。
季平子親身逐君。
孔子嘗爲其屬吏
孟懿子親身伐君。
(與陽虎伐鄆。
)而孔子收之爲門人
奚獨佛肸穢物哉。
當時衰亂
不君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不可一一苛責
如淸平之世。
故君子之所以處其身者。
亦自有時措之宜。
今人每云聖人無可無不可
不擇燥濕
但欲行道
豈知時之言乎。
召者佛肸
其實魯衛齊鄭、范氏中行邯鄲稷、涉賓之等。
都成一黨
君子於此
不必邁邁掉頭也。
魯侯之所相睦。
孔子以爲若浼乎。
後世說經
皆不考事實
執本章。
硬要穿透
得乎。
孔子之云欲往者
原是戲言
非實際也。
匏瓜一語
亦戲之耳。
〇又按上章云公山弗擾以費畔召者。
新畔之初。
孔子也。
此章云佛肸召。
中云佛肸中牟畔者。
佛肸之畔。
在定十三年。
其召孔子
或在哀元年
其間四年也。
故其文不同也。
公元前822年
 孔穎達春秋正義中牟在晉竟內。
世家獻侯卽位中牟
漢書地理志云河南郡中牟縣
趙獻侯自耿徙此。
又云三家分晉
河南之中牟分也。
杜言今滎陽中牟縣
謂此河南之中牟也。
晉世分河南滎陽郡
中牟屬焉。
此地乃在河南
計非晉竟所及
云廻遠。
疑非也。
三家分晉
中牟
則非趙得之。
趙獻侯中牟
亦非河南
公元前818年
牟也。
此言晉車在中牟
五年趙鞅伐衛圍中牟
論語佛肸宰。
趙獻侯中牟
當是一。
必非河南中牟
當於河北別有中牟
不復知其處耳。
臣瓚書音義云(臣瓚者。
不知其姓。
姓傅
)案河南中牟者。
春秋之時。
在鄭之疆內。
三卿分晉。
則爲邦土
趙界自漳水以北。
不及此也。
春秋衛侯如晉中牟
按此中牟
非衛適晉之次也。
汲郡古文曰齊師伐趙東鄙。
中牟
中牟不在趙之也。
中牟當在溫水之上。
瓚言河南中牟
非此中牟
如其語。
謂此中牟
當在溫水之上。
不知其所案據也。
(定九年)〇案中牟所在
不可詳。
要之自衛適晉之路。
孔子時在衛。
中牟便近
佛肸召之。
 〔質疑朱子公山弗擾佛肸召而欲往者
聖人虛明應物之心。
答其善意
自然而發。
終不往者
以其爲惡已甚
不可往也
(張云其卒不往者
知其人之終不可變
)〇案公山季氏
非畔魯也。
佛肸趙氏
非畔晉也。
公山之伐武臺
范氏之伐趙宮。
罪雖歸於伐君。
志則在於誅賊。
季氏趙氏者。
曹操之挾天子也。
劉備
溫公之史書入寇
劉備爲伐君之賊乎。
灌狐而忘城。
投鼠而破器。
顧其情有可原耳。
孔子之不赴召
二子不足有爲也。
豈爲其不能改過哉。
先儒視畔字太重
律之以淸平混一之世。
擧兵叛逆之叛。
則違於實遠矣。
孔子之不赴召
惟恐其有改變而事敗耳。
 江熙夫子豈實之公山佛肸乎。
欲往之意。
以示無係
以觀門人之意。
如欲居九夷
乘桴浮于海耳。
子路見形不及道。
故聞乘桴而喜。
聞之公山不悅
升堂未入室。
安得聖人之趣。
(見邢疏)〇駁曰非也。
雖是戲也。
夫子莊言之。
子路安得不莊聽之。
不可以此薄子路
 毛曰趙鞅久橫。
前爲魯衛齊鄭四國叛晉。
夫子平齊
且合鄭衛以救范中行者
已非一日
至是夫子去魯。
佛肸趙氏牟宰臣
乃反從范氏而畔趙氏
則此一變端。
有心斯世者。
拂衣而起。
以暴易暴
總非其人耳。
〇案所言艸略
猶有據也。
 
孔曰不入其國。
〇駁曰非也。
 徐巖泉云天未有堅而不可以磨磷。
未有白而不可以涅緇者。
吾不說個堅。
誰能磨而磷之。
吾不說個白。
誰能涅而緇之。
此用莊子不以堅白鳴意。
(薜文靖云顔子云鑽之彌堅。
是見聖道之堅處。
曾子皜皜不可尙。
是見聖道之白處。
)〇駁曰非也。
薛言是科塲文字
 徐鳳山不善不入
吾曾有是言。
吾又不曾言堅而不可磷者乎。
不曾言白而不可緇者乎。
謂此皆吾之所言也。
〇案此說未必然
 侃云一云匏瓜星名
星經瓜瓠五星
離珠北。
天子果園
史記天官書匏瓜
索隱荊州占云匏瓜一名天雞
河鼓東。
李廷機曰余聞之先正
論語吾豈匏瓜也哉
正與此匏瓜同義
(天官書)蓋星有匏瓜之名。
徒繫於天而不可食。
正與維南有箕。
不可以簸揚
維北有斗。
不可以酒漿
同義
張鼎思琅邪代醉篇曰臨川人應抑之天文圖。
匏瓜星。
下注論語亦豈匏瓜也哉
指星而言。
曰繫卽中庸日月星辰焉之繫。
謂繫于天也。
〇案易曰井渫不食
易曰雉膏不食
有才德而不見用也。
豈必在天者不可食乎。
易曰其亡其亡。
繫于苞桑
果之謂也。
(見易箋)瓜之在樹。
本可曰繫。
豈必星辰爲繫乎。
 謝肇淛五雜組曰匏苦瓠甘。
可食匏不可食。
葛屺瞻匏瓜終日繫在蔓藤上。
不爲人所食。
袁了凡曰匏但可繫而渡水
不可食。
〇案袁說非經旨也。
國語叔向苦匏不材
于人供濟而已
衛詩匏有苦葉
濟有深涉
則又以匏小不能供濟爲言
子曰由也。
女聞六言六蔽矣乎
對曰未也。
居。
吾語女。
好仁好學
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學
其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
其蔽也賊。
好直好學
其蔽也絞。
好勇好學
其蔽也亂。
好剛不好學
其蔽也狂。
 朱子曰蔽。
遮掩也。
(邢云蔽塞不自見其過。
)補曰學則明。
不好學則爲性好所蔽。
〇孔曰子路起對。
故使還坐。
〇孔曰仁者愛物
不知所以裁之則愚。
(朱子云若可陷可罔之類。
)〇補曰智者好謀
不以正而守之則蕩。
(孔云無所適守。
)〇補曰賊殘
公元前790年
忍也。
執一不知變則有時乎賊。
(饒尾生之信
自賊其身。
)絞急切也。
引繩不知婉則其失也絞。
(昭元年叔孫絞而婉。
)〇補曰勇者輕進
不知檢則歸於亂。
(卞莊子之類。
)剛者任氣
不知揉則犯於狂。
(孔云狂妄抵觸人。)
 邢曰愛物好與曰仁
所施不當則如愚人
朱子曰蕩。
窮高極廣而無所止。
〇孔曰賊。
父子不知相爲隱之輩。
〇邢曰正人之曲曰直。
不好學則失於譏刺太切。
〇邢曰勇而無義賊亂
朱子曰狂。
躁率也。
〇案此諸訓。
或有未當本旨者。
公元前814年
 〔質疑朱子勇者剛之發。
剛者勇之體。
〇純曰體用之說。
古時所無。
勇之與剛。
本自二德
不相關
可合一之乎。
左氏傳使勇而無剛者。
嘗寇而速去之。
杜註勇則能往。
無剛不恥退。
(隱九年)如朱子之所云則不當有勇而無剛者。
且夫子述六言而勇剛各居其一。
則二者非體本末之謂也審矣。
 張太岳云愚是一味救人
不度德度力。
全欠分曉也。
蕩是一味知解
鑿空駕虛。
無憑據也。
賊是一味要執前言
不關害理害身害人也。
絞是一味任己情。
直言直行
盡數逼迫出來也。
亂是任我血氣
直前去做。
犯上越禮
不顧也。
狂是高自矜許。
凌世傲物
令人難近也。
〇案所論精覈
惟蕩之義謬。
 〔引證〕子曰恭而無禮則勞。
愼而無禮則葸。
勇而無禮則亂。
直而無禮則絞。
(泰伯篇)
子曰小子
何莫學夫詩。
可以興。
可以觀。
可以群。
可以怨。
邇之事父。
遠之事君。
多識草木鳥獸之名。
 包曰小子
門人也。
〇補曰何莫。
悶辭。
深知其美。
悶人之不務。
〇補曰引喩切。
可以興起
(子曰興於詩。
)勸懲著。
可以觀感
(觀者彼示而我覩也。
)〇補曰導賓客朋友之好。
可以羣。
(若鹿鳴四牡伐木常棣之類。
)知忠臣孝子之情。
可以怨。
(若凱風小弁之類。
)〇補曰達於事變
可以父事君。
(純云君子學詩。
然後可以處人倫。
)〇朱子曰其緒餘又足以多識
 
孔曰興。
引譬連類
〇鄭曰觀風俗之盛衰
〇孔曰羣居相切磋。
〇孔曰怨刺上政
〇案四義皆非也。
怨刺上政
是何言也。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可以君親哉。
君親之過。
小而怨。
不可磯也。
君親之過。
大而不怨
是愈疏也。
(孟子云)是故聖人許之使怨。
然其怨之也。
一或近於謗訕非毁者。
大罪也。
善爲詩者。
聖人忠厚懇切之意。
則知怨之義。
知怨之法。
故曰可以怨。
此義最精。
孟子明之。
(舜號泣之章。
)〇純曰怨者。
子而怨父母
臣而怨君。
妻而怨夫。
民而怨其上。
朋友相怨
皆是也。
孔注特言怨刺上政何也。
怨而不怒者。
常人或能之。
惟其不能詩人渾厚
故怨人以詩者。
君子之徒也。
 朱子感發志意(興)。
考見得失(觀)。
和而不流(群)。
怨而不怒(怨)。
〇案感發志意
興起也。
然則讀當平聲
 徐儆弦曰苟讀者有所感發
奚必讀陟岵而後
可以言事父。
四牡而後可以言事君也。
王子擊好晨風慈父感悟
裵安祖鹿鳴兄弟同食
晨風鹿鳴
父子兄弟之詩耶。
子謂伯魚曰女爲南召矣乎
人而不爲南召南。
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注疏連上爲一章。)
 補曰汝能絃歌二南
合於音節矣乎
人爲名。
不能爲此。
如向牆而立
心目疏通
朱子曰正牆面而立
卽其至近之地。
一物無所見。
一步可行
 馬曰南召南。
國風之始。
樂得淑女
以配君子
三綱之首。
王敎之端。
故人不爲
如向牆而立
朱子南召南所言。
脩身齊家之事。
〇案詩三百篇
風敎所關。
奚獨二南是爲哉。
孔子伯魚學詩。
原以全部勸之。
今忽縮小
止勸二南
豈可通乎。
二南之詩。
一朝可學。
伯魚親爲聖嗣。
尙不一讀
亦太晚矣。
若云義理無窮
不可猝通。
衛宏小序
朱子大旨。
當時未有聚訟事實詞理
凡在夫子門者
一朝悉通。
伯魚魯鈍
不至自立牆面
余謂絃歌以南爲難
於諸雅頌
風之中。
音調迥別
故師摯之始。
關雎之亂。
夫子特稱盈耳
子路之瑟。
能爲雅頌
不能爲南音
則責之以升堂未入室。
誠以雅頌者
堂上之樂。
二南者。
房中之樂。
子路之瑟。
未協南音故也。
(義見前)當時敎人
皆令習禮樂。
人而不能詠歌操瑟。
南召南。
則遇燕射肄業賓客之會。
索然向隅
風致頓喪。
此東俗所謂沓沓之人也。
故曰其猶正牆面而立
且凡爲者爲樂也。
在齊聞韶不圖爲樂之至斯。
漢高祖爾爲楚舞
我爲楚歌
(孟子曰固哉。
高叟之爲詩也。
與此章之爲字不同。)
 倪士毅周官不學牆面
孔子取譬本此。
〇案牆面二字
不能成文
節取孔子之言。
子曰禮云禮云。
玉帛云乎哉
樂云樂云。
鍾鼓云乎哉
 
鄭曰玉。
圭璋之屬。
〇補曰帛。
玄纁之屬。
〇補曰禮樂之本在仁。
仁者人倫之至也。
三家不忠不孝
僭禮僭樂
其心以爲但주-D001玉帛斯爲禮。
(賓祭玉帛
)但奏鍾鼓爲樂
夫子辨之。
 鄭曰禮非但崇此玉帛而已
貴者乃貴其安上治民
〇馬曰樂之貴者
移風易俗
非謂鍾鼓而已
〇案孝經移風易俗
善於樂。
安上治民
善於禮。
馬鄭取之以解此章。
安上治民
移風易俗
禮之功用
禮樂之本哉。
禮樂本於孝悌忠信
故子曰人而不仁
禮樂何。
 〔質疑朱子曰敬而將之以玉帛則爲禮。
和而發之以鍾鼓爲樂
遺其本而專事其末。
則豈禮樂之謂哉。
〇案季氏旅於泰山
未嘗致敬
三家徹以雍詩。
以爲致和
和敬未足以爲禮樂
孔子曰人而不仁
如禮何。
人而不仁
如樂何。
(八佾篇)孟子曰仁之實。
事親是也
義之實。
從兄是也
禮之實。
節文斯二者是也
樂之實。
樂斯二者是也
禮樂之本。
起於人倫
玉帛鍾鼓
未足以爲禮樂也。
僭禮僭樂
而自以爲禮樂者。
君子笑之。
故曰云乎哉云乎哉
(王逸季云乎哉口氣
謂此必有宰于玉帛鍾鼓內者在。
有超于玉帛鍾鼓外者在。)
 韓曰此連上文伯魚之辭。
(見筆解)〇駁曰非也。
 〔質疑程子盜賊至爲不道
然亦有禮樂
〇案禮樂本仁也。
盜賊
不仁
不可以總有順。
謂之禮樂
 純曰世人恒言
但言禮。
未嘗玉帛
但云樂。
未嘗鍾鼓
知禮不在玉帛
不在鍾鼓也。
〇案此可爲一義。
 〔引證〕荀子人主仁心設焉。
知其役也。
禮其盡也。
王者先仁而後禮。
天施然也。
聘禮志曰幣厚則傷德。
財侈則殄禮。
禮云禮云。
玉帛云乎哉
(大略篇)〇案今之聘禮
記曰多貨則傷于德。
美則沒禮。
無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句。
荀子所見者別本也。
荀子言禮。
亦以仁爲本。
子曰色厲內荏
譬諸小人
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陸本窬作踰。)
 邢曰厲。
矜莊也。
(朱子云威嚴也。
)〇孔曰荏柔也。
爲外自矜厲而內柔佞
朱子小人
細民也。
(王回譬諸小人
則指當時大人也。
)〇孔曰爲人如此
小人之有盜心
穿穿壁
窬窬牆。
(一本窬作踰。
)〇黃曰內懷爲盜之寔。
而外飾非盜之狀以欺人。
 饒曰色不止顔色
凡形見於外者皆是
前篇論篤色莊是也
〇案色取仁而行違
亦此類也。
 胡曰泰卦以內外順
爲君子之道。
否卦以內柔外剛
小人之道。
〇案泰卦卽虞書所謂而立也。
子曰鄕原
德之賊也。
 補曰鄕原
一鄕所謂愿人也。
朱子曰原與愿同。
荀子原愨注。
讀作愿是也
(正論云上端誠下愿愨。
)〇補曰賊。
大盜也。
色厲猶是小盜。
 〔引證〕孟子孔子過我門而不入我室。
我不憾焉者。
其惟鄕原乎。
鄕原
德之賊也。
何如
可謂鄕原矣。
何以嘐嘐也。
言不顧行
行不顧言
則曰古之人古之人。
何爲踽踽涼涼
斯世也。
斯世也。
善斯可矣。
閹然媚於世也者
鄕原也。
萬章一鄕皆稱原人焉。
無所往而不爲原人
孔子以爲德之賊。
何哉
曰非之無擧也。
之無刺也。
同乎流俗
合乎汙世
居之似忠信
行之似廉潔
衆皆悅之。
自以爲是
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故曰德之賊也。
孔子曰惡似而非者。
惡莠。
恐其亂苗
也。
惡佞。
恐其亂義也。
利口
恐其亂信也。
鄭聲
恐其亂樂也。
惡紫。
恐其亂朱也。
鄕原
恐其亂德也。
(盡心下)〇案孟子所言。
一副活畫。
余觀鄕原爲學也。
是非黑白
一以世趣爲主
明知其是而衆非之則非之。
明知其黑而衆白之則白之。
談經則不先聖而惟注是宗。
禮則不求正制而惟俗是從。
新義則哂之。
自居以正而歸之於旁流
授小職則讓之
外視若謙而意在於大得
點檢行事
無可捉。
心術
罔非可鄙
終身爲學不可與入堯舜之域。
如是者。
孔子所謂鄕原也。
 周曰所至之鄕。
輒原其人情
爲意待之
賊亂德也。
〇何曰一曰鄕向也。
古字同。
謂人不能剛毅
見人輒原其趣嚮
容媚而合之。
言此所以賊德也。
(何說筆解周伯曰。
)〇邢曰鄕原
詭隨也。
〇駁曰주-D001也。
 張憑鄕原
原壤也。
孔子鄕人
故曰鄕原
(見皇疏)〇駁曰非也。
 韓曰原類柔字之誤也。
古文逧坤原柔。
後人遂誤。
(見筆解)〇駁曰非也。
 
質疑朱子曰鄕者。
鄙俗之意。
鄕原
鄕人之愿者也。
(黃云旣以鄕爲一鄕
以爲鄙俗者。
鄕之得名
本以鄙俗爲言也。
故曰我猶未免爲鄕人也。
亦猶都鄙之稱。
都之爲言美也。
鄙之爲言俗也。
)〇案鄕者向也。
古者匠人營國
九分其區。
中爲王宮
前朝後市
左右六鄕
東西相向
故謂之鄕。
鄕者。
京都坊曲也。
豈有鄙哉
但其聲譽
不出一鄕之外
一鄕耳目易欺也。
故鄕鄕原
皆爲卑下之稱。
鄙俗恐無古據。
 王龍溪鄕愿一生
句當分明
要學聖人
全體精神
盡向世界陪奉
聖人用心不同
〇雷整菴同流合汚
是要媚小人
忠信廉潔
又是要媚君子
比之聖人局面
更覺完全無滲漏。
所以爲德之賊。
子曰道聽塗說
德之棄也。
 補曰澮上曰道。
(遂人千夫有澮。
)洫上曰涂。
(遂人百夫有洫。
)塗涂通。
〇補曰聽之於澮上
而說之於恤(一作洫)上。
不能忍言。
俄聞而俄播也。
〇補曰不能愼言
至於如此
德最賤。
鄙棄也。
 馬曰聞之於道路則傳而說之。
〇邢曰疾時不習而傳之也。
聞之於
道路
傳而說之。
必多謬妄
有德者所棄也。
朱子曰雖聞善言。
不爲己有。
自棄其德也。
〇案樊遲以御而聞禮。
冉有以僕而問敎。
子道聽。
夫子塗說
三人行。
必有我師
豈必道路不可有聞。
註疏之意。
蓋戒口耳之學
道塗二字
必雙言之者
明聽於此而傳於彼也。
口耳之學
但論來路荒唐而已
塗說二字
剩語矣。
道聽塗說者。
輕口人也。
子曰鄙夫
可주-D001事君也與哉。
其未得之也。
得之
得之
患失之。
患失之。
無所不至矣。
 何曰患得之者。
不能得之
〇補曰得失
祿位
〇鄭曰無所不至者。
言其邪媚
無所不爲
(朱子云小則吮癰舐痔
大則弑父與君。
皆生於患失而已。)
 何曰楚俗言。
(患得之)〇純曰患得。
安知其不闕不字
何晏以爲楚俗言。
孔子楚語耶。
〇案兩說皆非。
 〔引證〕家語子路問於孔子君子亦有憂乎。
子曰無也。
君子修行也。
其未得之則樂其意。
得之
又樂其治。
是以有終身之樂。
一日之憂。
小人則不然。
其未得也。
患弗得之
得之
又恐失之。
是以有終身之憂。
一日之樂也。
(在厄篇)〇案王符雜論
亦作患不得之
愛曰(一作日)篇 然患得之者。
患在欲得也。
詞理更活。
若加不字
語鈍而文傾矣。
 丘毛伯云凡一切逢君之惡
竊君之權。
欺君之事。
剪君之翼。
誤君之國
込(一作亡)君之業類。
無所不至
顧太初無所不至
乃莫可形容之詞。
丘瓊山云嘗觀蘇子瞻神宗
曰臣始以鄙夫患失
不過備位以荀(一作句)容。
及觀李斯蒙恬奪權則立二世亡秦
盧杞李懷光數其惡則誤德宗以再亂。
本心生于患失
其禍乃至喪邦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
今也或是之亡也。
古之狂也肆。
今之狂也蕩。
古之矜也廉。
今之矜也忿戾
古之愚也直。
今之愚也。
而已矣。
 補曰三疾
謂狂矜愚
〇補曰或是之亦亡。
慨世之益衰。
(或之者疑之。
)三疾其形證。
皆變有而如亡。
〇補曰矜當作獧。
(說見下)〇補曰肆者中有而外恣也。
蕩者中無主而外壞也。
〇補曰廉者陵角陗厲
循於正也。
(朱子云)
戾者。
言行乖悖
違於理也。
〇補曰直者。
坦率無謀也。
詐者。
倥侗不愿也。
 狂狷之狷。
或作獧。
衿(一作矜)與鰥通。
古書讀爲獧者。
書字誤耳。
〇純曰疾出於性者也。
矜莊之矜。
固非疾也。
矜夸之矜。
一時之過。
不比狂愚之出於性。
讀爲是也
〇案獧誤爲鰥。
又誤爲矜也。
 包曰肆。
極意敢言
(邢云多抵觸人。
)〇孔曰蕩。
無所據。
(邢云太放浪
)〇馬曰有廉隅
(邢云自檢束。
)〇孔曰惡理多怒。
(侃云今人旣惡。
則理自多怒物也。
)〇案肆與蕩。
有分別。
 朱子曰肆謂不拘小節
蕩則踰大閑矣。
〇案古之狂者
未必不踰大閑
當論其心術公私之別。
 鄒嶧山不但美德不如古。
卽疾亦不如古。
是以人心世風
有無感慨
〇案此旣范義
子曰巧言令色
鮮矣仁。
 王曰巧言無實
令色無質
〇邢曰此章與學而篇同。
弟子各記所聞
重出之。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
鄭聲之亂雅樂也。
利口覆邦家者。
 補曰朱正色而淡。
紫間色而豔。
故人取紫。
是朱爲紫所奪也。
〇補曰鄭聲鄭國俗樂
侏儒獶雜
進俯退俯
姦濫之聲。
(見樂記)〇補曰雅樂正疏緩
鄭聲淫而哀促。
故人鄭聲
是雅爲鄭所亂也。
〇補曰利口變是非幻賢邪。
如紫之奪朱。
鄭之亂雅。
覆邦家。
〇補曰天子諸侯曰邦。
卿大夫曰家。
 孔曰朱正色
紫間色之好者。
惡其邪好而奪正色
〇包曰鄭聲
淫聲之哀者。
〇孔曰利口之人。
多言少實。
苟能悅媚時君
傾覆國家
(牛春宇云此不是似是而非之意。
乃邪能勝正之慮也。)
 侃曰五方間色
綠紅碧紫是也
木克土故緣色靑黃也。
火克金故紅色白也
金克木故碧色白也
水克火故紫色赤黑也。
土克水故駠色黃黑也。
竝以所克爲間
〇案此傅會組織之說。
不暇辨。
西方
色。
靑仍爲主。
東西皆木也。
北方紫色
赤仍爲主。
南北皆火也。
況朱者黃赤之色。
周易明以朱紱赤紱
別爲二色
則不皆正審矣。
(見困卦)火土相生之物。
而亦有間色何耶。
紺者靑赤之色。
木火相生
而又何有間色耶。
此等組織
當下語塞
實理耶。
 林次厓朱色淡而紫色豔。
紫與朱竝陳。
決然壓倒朱。
雅聲正而鄭聲淫
雅鄭奏。
決然壓倒雅。
利口之人。
變亂是非
與奪朱亂雅對。
覆邦家。
推出一步說。
〇案說得精。
 〔引證〕孟子曰惡利口
恐其亂信也。
鄭聲
恐其亂樂也。
惡紫。
恐其亂朱也。
(詳上鄕原章。
)〇案孟子以鄭朱。
爲似而非者。
子曰予欲無言。
子貢曰子如不言
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
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
 補曰欲以行事示之。
〇補曰循而傳也。
(受之於人。
傳於人。
)〇補曰天有行而無言。
(邢云四時之令遞行焉。
百物依時而生焉。
何嘗有言敎命哉。
以諭人若無言。
但有其行。
不亦可乎。)
 
質疑言語之於化民
末也。
敎之誨之。
勞脣敝舌
而民猶有不從者
默然躬行
諸行事。
而民猶有觀感者。
但以天道驗之。
日月星辰之運而四時不錯
風雷雨露之施而百物以蕃
亦默自主而已
若但以理之發見而言之。
理本無知
雖欲言語得乎。
子貢之以言語聖人
未有明驗
子貢之終不喩。
未有實證。
咄咄嗟惜
有若下愚之迷不知變者然。
斯亦過矣。
孺悲欲見孔子
孔子辭以疾。
將命出戶
取瑟而歌。
使之聞之。
 何曰孺悲。
魯人
〇邢曰將。
猶奉也。
奉命者。
主人辭出入人也。
〇補曰古者有疾琴瑟
(士喪禮)取瑟而歌。
明無疾。
〇補曰使孺悲聞之。
(邢云言孔子疾惡。)
 何曰孔子不欲見。
故辭之以疾。
爲其將命不已故歌。
將命者悟。
所以令孺悲思之。
(張南軒云使將命者聞之。
)〇案將命者。
孔氏人也。
孔子辭以疾。
將命煩請不已
恐無是理。
將命者旣入戶覿面則無疾。
而曰有疾
悟已久
矣。
奚待歌瑟而始悟哉。
之外中門
中門之外大門
先儒疑賓在大門之外
不能聞琴聲。
故謂使將命者聞之也。
二庭步仞有數
其間不遠
是使孺悲聞之也。
 蔡曰使歌聲徹外。
爲孺悲所聞耳。
顧麟士將命者。
註疏大全存疑
俱作孺悲邊人
使之聞。
使將命者聞之也。
然蒙引達說。
俱作孔子邊人
使之聞。
卽聞於儒(一作孺)悲。
孔子邊人是。
〇案少儀曰始見君子者。
辭曰某固願聞名將命者。
將命者非主人之人乎。
 〔引證〕雜記云恤由之喪。
魯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學士喪禮
喪禮於是乎書。
〇案取瑟而歌。
在學禮之前。
宰我三年之喪
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爲禮。
禮必壞。
三年爲樂
樂必崩。
舊穀旣沒。
新穀旣升。
鑽燧改火
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衣夫錦。
於女安乎。
曰安。
女安則爲之。
夫君子之居喪
食旨不甘
聞樂不樂
居處不安
不爲也。
今女安則爲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後
免於父母之懷。
三年之喪
天下通喪也。
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公元前818年
 朱子曰期。
周年也。
〇補曰君子
王公以下有位之人。
〇補曰禮。
賓祭
朱子曰沒盡也。
升登也。
〇邢曰鑽木出火謂之燧。
(補云鑽穿也。
)〇補曰周禮季春出火
(司爟文)則一年一改火。
朱子曰已止也。
期年則天一周
時物皆變。
至此可止也。
〇補曰聖人因民不安
制之爲禮。
非相強也。
安則爲之。
〇孔曰自天子達於庶人
(釋通喪)
 馬曰周書月令
有更火之文。
邢云周書
孔子所剛(一作刪)尙書百篇之餘也。
晉太康中得之汲冢
月令篇。
其辭今亡。
春取之火。
夏取之火。
季夏桑柘之火。
秋取柞楢之火。
槐檀之火。
一年之中。
錯(一作鑽)火各異木
故曰改火也。
〇案周禮司爟註。
所謂周書月令
爲鄹子之書。
鄹子者鄒衍也。
先王之法。
明一年一改火。
宰我一期之物。
得引鑽燧改火
一年改火而言之如是。
則是總(一作緦)麻三月
亦已過矣。
豈有味之言乎。
 〔引證〕周禮司爟掌行火之政。
四時國火
救時疾。
(鄭司農引鄹子說。
)季
公元280年
春出火。
民咸從之。
季秋內火
民亦如之。
(鄭玄云火所以陶冶
)〇案只季春出火
一年一改火矣。
其所四時之變國火者。
國中所用薪炭
四時各有所宜
人薰其氣。
可免時疾
故曰變國火救時疾。
若如鄹子之說。
則方其鑽燧之時。
暫取
傳三傳。
任用諸木。
之氣。
無復存矣。
何以救時疾乎。
其爲謬妄無理之說審矣。
古惟季春出火
春秋傳晉士弱之言曰古之火正
或食於心。
(配食大火
)或食於味。
(配食鶉火
)以出內火。
(襄九年)出火而民從之者
燒萊焚牧之類也。
內火而民從之者
放火也。
(見杜注)今季春之初。
猶有寒食一名
此古出火遺法也。
鄒氏五火之說。
其當於理乎。
賈公彦曰舊師皆以爲取五方之色同故用之。
今按雖赤。
不靑。
槐檀不黑。
其義未聞。
〇公牧云新穀旣升。
爲喪在秋冬者言。
鑽燧改火
爲喪在春夏者言。
 朱子曰禮父母之喪。
旣殯食粥麤衰
旣葬疏食水飮
受以成布
期而小祥
食菜菓。
練冠縓緣
要絰不除。
無食衣錦之理。
 
公元前527年
方正學短喪之說。
宰我倡之。
齊宣王公孫丑和之
後世漢文帝遂有以日易月之說。
奪情越服者紛紛
千古之罪孰逃。
〇案孔子高宗諒陰之禮曰古之人皆然
孔子之時。
天子諸侯已無三年之喪矣。
春秋所載。
魯隱公衛惠公晉襄公宋共公衛定公秦懷公宋襄公陳共公鄭定公魯昭公之等。
皆未葬從戎
或未葬赴會
(詳見余春秋說。
)晉平公甫葬而歌舞
周惠王在喪而宴娶。
擧世滔滔
遂爲不易之經禮。
於是俗流下。
大夫未有如法三年者。
晏嬰麤衰斬。
觀者以爲非禮
(見左傳)滕伯文之爲叔父齊衰
子傳美談
(見檀弓)習俗如是
孔子定禮
復修三年之義。
宰我欲順其時俗。
以期斷。
雖其言自歸不仁
而此議非倡於宰我
正學之說。
深考也。
周康王冕服卽位
已是古今一大層節。
 徐自凕(一作溟)云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宰我聞此。
亦曰安否
〇案宰我對曰安。
非其心眞安
直是當面不肯屈折
強立己見
遽對曰安。
孔子
再曰女安則爲之。
又責之以三年之愛。
亦就議論轉轉層激。
非謂宰我眞不孝也。
論者但當罪之以事師不恭
愎於聖訓而已
今人宰我
眞若宰我居其父母之喪。
衣錦
恬然不哀者然。
不亦過乎。
讀書須明語脈
勿輕論斷
公元282年
 繆協云爾禮壞樂崩
三年不行
宰我大懼其往。
以爲微旨以戒將來
故假時人之謂。
啓憤於夫子
在屈己以明道也。
(見邢疏)〇案此說曲護宰我
亦不中理
宰我之意。
蓋謂三年之禮。
有其文。
未有行者
近於有名無實
或者先王之禮。
本自過久。
難於遵行
故致此潰裂
無寧以期爲斷。
易於遵行
故以發問
及其問答之際。
堅守己見
遽對曰安。
此是言語禮貌之失。
非是七十子之中。
宰我不孝而然。
且其發問
本據君子
君子者。
天子諸侯大夫之謂也。
當時君子原不三年
宰我之論。
本出循名責實
非欲無故短喪也。
宰我之對曰安。
原是當世君子
替答曰安。
自己曾有經驗
知其果安也
安得以此斷之爲不孝乎。
 
〔引證〕三年問曰至親以期斷。
是何也。
天地則已易矣。
四時則已變矣。
其在天地之中者。
莫不更始焉。
以是象之也。
然則何以三年也。
加隆焉爾也。
焉使倍之。
再期也。
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後
免於父母之懷。
三年之喪
天下達喪也。
〇案此文宜詳玩
子曰飽食終日
無所用心
矣哉
不有博弈者乎。
爲之猶賢乎已。
 補曰無志無業
解怠無所運思致力
〇補曰難矣哉
難乎其有爲
〇邢曰博。
文作簙。
局戲也。
六著十二碁也。
古者烏曺(一曹)簙(一博)。
圍碁謂之弈。
(說文弈從卄。
言竦長手而執之。
稱弈者又取其落弈之義也。
)〇邢曰賢。
勝也。
〇補曰博弈者。
改心可有爲。
原不能用心者。
終於無爲
 馬曰爲其無所據樂。
善生淫欲
(邢云欲令據此爲樂
則不淫欲也。
)〇駁曰非也。
〇李曰聖人敎人博弈也。
所以甚言無所用心不可爾。
 饒曰靜坐時須主敬
卽是心有所用
(或問伊川敎人靜坐
無所用心
靜坐可否
)〇案敬者有所嚮之名。
若無所嚮
亦無所用敬。
本心涵養
莫如敬直內
君子對越敬之工。
然此工夫比之手口動作之功。
倍難倍高。
豈可無所用心乎。
若無故靜坐
亦何異於坐禪也。
 邢曰無所用心難以爲處矣。
〇蔡曰難矣哉
無以入德
終有患害說。
(見蒙引)〇萬心谷云難字
宋儒入德免患之難。
添增意也。
今儒謂難過日似之。
說難以爲人。
添增
〇案難字有意無意之間。
若專指一事
便屬添增
蔡氏解之爲難乎免。
尤失之遠矣。
子路曰君子尙勇乎。
子曰君子以爲上。
君子有勇而無義
爲亂
小人有勇而無義
爲盜。
 補曰尙者。
以爲上也。
(朱子云尙上之也。
)以爲上者。
尙也。
朱子君子小人
以位言。
〇補曰爲亂
如伐君及大夫相殺
子貢君子亦有惡乎
子曰有惡。
惡稱人之惡者。
惡居下流訕上者。
惡勇而無禮者。
惡果敢而窒者。
也。
亦有惡乎
惡徼以爲知者
不孫以爲勇者
惡訐以爲直者。
 
補曰居下流
無德藝。
身卑如汚渠
〇補曰上。
德藝居人上者。
〇孔曰訕謗毁。
朱子曰窒不通也。
〇補曰稱人之惡者。
險也。
下流訕上者。
妬也。
朱子曰勇無禮爲亂
果而窒則妄作
朱子曰惡徼以下
子貢之言也。
(案不言對曰者。
省文也。
)〇補曰徼迎而遮之也。
迎遮人語
若己素知者然。
〇補曰犯尊陵長。
以爲勇。
〇包曰訐謂攻發人之陰私
 馬曰窒。
窒塞也。
(邢云窒塞人之善道
)〇駁曰邢說非也。
 孔曰徼。
抄也。
抄人之意。
以爲己有。
邢云禮云母(一作毋)勦說
朱子曰徼。
伺察也。
〇案徼之訓勦。
未見所據。
或曰以爲知。
徼幸懸度
冀其偶中以爲知。
亦非也。
徼者。
邀也障也。
聞言未卒。
逆遮人言
以爲素知
 尹孔昭云下流。
不但在下位。
制行卑汚者。
上亦不但在上位。
有人高明者。
〇案孟子惡濕居下之喩。
而下篇有惡居下流之文。
下流德藝下流也。
豈以貴賤言乎。
 邢曰賜也亦有惡乎者。
子貢言。
也亦有所憎惡也。
〇純曰如邢說則
本文不當下乎字。
〇案朱子亦自惡徼以下斷之。
子曰惟女子小人
爲難養也。
近之則不孫。
遠之則怨。
 補曰小人
僕御近習
〇補曰養。
畜也。
易曰畜臣妾吉。
 〔質疑朱子曰莊以莅之。
慈以畜之
無二者之患矣。
〇案莊以莅之者遠之也。
慈以畜之者近之也。
孔子知莊與慈。
不足以去二者之患。
故戒之以難養。
朱子以是爲對病之藥。
恐非本旨
(純云莊慈者。
君子待人常道
孔子豈獨不知
而待朱子敎之哉。
俚語所謂釋迦心經者也。
〇案此說佻甚。)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
其終也已
 補曰見惡
謂爲人所憎厭
〇補曰行己不臧
修業無稱
以至四十。
爲人憎厭
終身如此而止。
 鄭曰年在不惑
爲人所惡。
終無善行
朱子曰四十成德之時。
見惡於人則止於此而已
(又云見惡亦謂有可惡之寔。
得罪於能惡人者。
非不善者惡之之謂也。
)〇涂若水見惡
只是不合人心公論
不必見惡有道
此生雖未終。
而此品則已終。
〇案無聞見惡
孔子皆以四十爲斷。
年至四十。
血氣已衰。
奮發遷改之望。
余亦驗之多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