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卷七)
 宪问第十四(凡四十七章〇胡云此篇疑原宪所记。)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1H 页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邢曰宪。谓弟子原宪。(问曰人之行。何为可耻辱也。)〇孔曰谷。禄也。〇补曰君子之道。方而不圆。合于治世。违于乱世。若治世乱世。无往而不食禄。则其人可知。是耻也。
 孔曰邦有道当食禄。君无道而在其朝食其禄。是耻辱。〇案孔说似乎无病。然失本旨矣。义理虽本如此。语势不然也。耻也二字。上承八字。不可中截为二段。〇君子之道。可以仕则仕。(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可以止则止。(如不可求。从吾所好。)邦有道则羽仪。邦无道则色举。或为禹稷之胼胝。或为颜回之箪瓢。斯之谓义也。若夫削觚(一作瓢)为圜。同流合污。自守胡广之中庸。以取冯道之富贵者。君子之所耻也。乡人善者好之。乡人恶者好之。孔子耻之。治乱之皆食禄。犹善恶之皆见好。斯其所以为耻也。
 〔质疑〕集注云邦有道。不能有为。邦无道。不能独善。而但知食禄。皆可耻也。〇案邦有道。不能有为。而但知食禄则是尸位素餐也。只谷一字之中。无以含此尸位素餐四字之意。恐本旨不然也。然且邦有道。不能有为。君子有时乎不耻。邦无道。不能独善。君子有时乎不耻。故孔子谓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智者韬晦以全身也。愚者殚竭而忘身也。(义见前)各举一事。未必为耻。必也通执二句。为治乱皆禄之意。然后方得本旨。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1L 页
〔质疑〕集注云宪之狷介。其于邦无道。谷之可耻。固知之矣。至于邦有道。谷之可耻。则未必知也。(又云小廉曲谨。济得甚事。〇语类云原宪只是一个吃菜根的人。一事也做不得。)〇王草堂曰原思在圣门。亦表表者。集注以为无用之人。不知夫子当日何以使之为宰。岂夫子知漆雕开之可使。子羔之不可使。而独不知思。昔汪信民云人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此一语。胡文定赞之。司马温公述之。朱子又采入小学善行篇。而独于思则虽咬得菜根。亦做事不得乎。范淳夫云原思不受非分之禄。能事斯语。故以告之。尹和靖云原思甘贫守道。可以语此。
 胡曰此篇疑原宪所记。〇毛曰南宫适、陈亢(字子禽)。牢曰皆称名。若宪则他书亦多称名。檀弓仲宪言于曾子。(仲宪即原宪。)又史记原宪亡草泽中。子贡相卫。结驷连骑。过谢原宪。(家语同)皆子贡称字。独宪称名。岂皆宪自记耶。〇案赵氏三證。(见大全)其言明覈。毛说粗矣。原宪本以名行。然不书姓何故。
 
〔考异〕史记子思问耻。子曰国有道谷。国无道谷。耻也。(即接子思曰克伐怨欲不行焉作一章。)〇案子思者。宪字也。邦避汉高讳。故称国。
 〔引證〕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泰伯篇)〇案孔注据是也。然此经之义。通执二事。承之以一耻字。然后其义乃明。与彼章不同。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补曰克。剋也。伐。攻也。〇补曰恨己之所无曰怨。贪人之所有曰欲。君子不怨天不尤人。不忮不求。〇补曰克伐怨欲者。去恶也。为善然后。乃为仁。克己而无复礼之功。其仁未熟也。〇案此节亦宪问而答之也。(邢云原宪复问曰若此四者不行焉。可以为仁人矣乎。)集解与上节。别为二章。(集注亦二章。)邢疏合释之。似合为一章。
 马曰克。好胜人。邢云左传僖元年。泰(一作秦)伯将纳晋惠公。谓公孙枝曰夷吾其定乎。对曰言多忌克。难哉。公曰忌则多怨。又焉能克。 伐。自代(一作伐)其功。(邢云书曰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老子曰自伐者无功。言人有功。誇示之。则人不与。乃无功也。是伐去其功。若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2H 页
伐去树木然。)怨。忌小怨。(集注云忿恨。)欲。贪欲也。〇案先儒皆以克伐怨欲。为四事。然好胜自伐。何以谓之不行焉。斗而不胜则好胜之心不行矣。誇而不信则自伐之言不行矣。(由于人)含怨而施其毒则怨斯行矣。从欲而施其贪则欲斯行矣。(由于己)由是言之。克伐之不行。由于人。怨欲之不行。由于己。四者非一类也。克伐怨欲者。克伐其怨欲之萌。使之不行也。〇又按伐者鸣也。(有钟鼓曰伐。)易所谓鸣谦鸣豫。皆自伐之意。
 或曰克己为仁。夫子所言。(见上篇)今不许仁。克伐非克己也。〇驳曰非也。克己则凡由己之恶。无所不克。其功全也。克伐怨欲则所克。只怨欲而已。(又克者己胜之名。克伐者方战之名。)其功未全也。且不行者。遏绝杜塞而已。在内之根。未尽清也。安得与克己同功乎。且去恶未足为仁。故门人所言。每以去恶为能事。而孔子所答。每以为善为全功。圣贤高下之级。正在于此。子贡以无谄无骄自多。而孔子益之以乐道好礼。(即所谓如切如磋。)子路以不忮不求自多。而孔子斥之曰何足以臧。其答颜渊之问。亦必于克己之下。继言复礼。然后乃得为仁。只此克己。何尝为仁。
 朱子曰此原宪以其所能而问也。〇荻曰此章首。必有阙文。克伐怨欲不行焉者。或人称当时贤者之行也。可以为仁者。或人自陈其所见也。矣者决辞。非问辞也。言此者不知其何人。(言未必原宪。)所称贤者。亦不知其何人。若管仲者近之。〇案荻说未必然。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补曰怀。恋也。居。谓室家生居之乐。
 何曰士当志道。不求安。而怀其居。非士也。〇朱子曰居谓意所便安处也。〇胡曰怀居。与小人怀士(一作土)相似。与圣人安土乐天相反。〇纯曰重耳适齐。齐桓公妻之。公子安之。姜氏曰怀与安。实败名。(僖廿三)又晏桓子曰子家其亡乎。(即归父)怀于鲁矣。(宣十四年)怀居者。恋其所居而不忍离也。射义曰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由是观之。凡男子当必有四方之志。众人尚然。况为士者乎。〇案居者身所处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2L 页
室家团圞之乐。田园植艺之利。盖人情之怀恋也。孔子辙环天下。孟子历聘诸侯。斯之谓不怀居。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包曰危。厉也。(朱子云危。高峻也。)邦有道。可以厉言行也。〇何曰孙。顺也。(朱子云卑顺。)厉行不随俗。顺言以远害。〇饶曰行无时而不危。所谓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言有时而或逊。所谓주-D001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刘廷振云如孔子不见阳货。危行也。遇诸涂而据理以答。不与深辨。言孙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补曰有言。谓立言垂后。〇补曰忠孝至极曰仁。祸难无惧曰勇。
 何曰德不可以亿中。故必有言。(邢云德不可以无言亿中。)〇邢曰辩佞口给。不必有德。〇案亿中。此与(与此)经无当。且所谓有言。非辩给也。
 
〔质疑〕和顺积中。英华发外者。乐也。所谓乐者。德之华也。岂所주-D002谕言语乎。申、韩、邓、吕无不立言垂后。有言者不必有德。恐是此类。
 邢曰仁者见危授命。杀身成仁。是必有勇也。勇者暴虎冯河。不必有仁也。〇案笃于君亲则不期乎勇。而临难不惧。役于血气则无与乎仁。而杀身无悔。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孔曰适。南宫敬叔。鲁大夫。〇孔曰羿。有穷国之君。篡夏后相之位。其臣寒浞杀之。〇补曰奡。通作傲。(说文云)丹朱之党也。荡。推(一作犹)转也。书曰罔水行舟。〇孔曰奡多力。能陆地行舟。此二子者。皆不得以寿终。〇马曰禹尽力于沟洫。稷播百谷。故曰躬稼。(邢云益稷云暨稷播。奏庶艰食。故总曰躬稼。)禹及其身。稷及后世。皆王。〇补曰适所问者。福善祸淫之理也。命与天道。夫子罕言。故不答。〇纯曰夫子嘉适之言。而不可面谀。故俟其出而赞美之。〇补曰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3H 页
尚。上也。尚德者。贵有德也。〇补曰君子哉者。嘉其言也。尚德哉者。美其志也。
 邢曰适即南宫绦也。字子容。郑注檀弓云敬叔。鲁孟僖子之子仲孙阅。是也。(集注云适即南容。)〇案若如汉儒之说则斯人有四名二字。一名说。一名阅。一名绦。一名适。一字子容。一字敬叔。天下其有是乎。(详见公冶长。)余谓当分作三人。其一曰南宫绦。字子容。即孔子之侄婿也。其一曰南宫阅。字敬叔。即仲孙貜之子。阅说同也。其一曰南宫适。别是一人。此经特谓之问于孔子(书孔子之姓。)则大夫也。或曰宋人即南宫长万之族。长万弑君而见杀。其子南宫牛。与其党猛获。作乱而见杀。(庄十二)是皆以多力亡身者也。适为其遗族。故其言如此。然无确据。姑从孔注。
 孔曰寒浞杀之。因其室而生奡。(纳后羿之妻。)奡多力。能陆地行舟。为夏后少康所杀。〇邢曰孔注尚书云羿。诸侯名。杜注左传云羿有穷君之号。则与孔不同也。说文云羿。帝喾射官也。陆贾云羿之先祖。世为先王射官。故帝喾赐羿弓矢。使司射。淮南子云尧时十日并生。尧使羿射九日而落之。楚辞天问云羿焉彃日乌解羽。归藏易亦云羿彃十日。说文云彃。射也。此三者。言虽不经。难以取信。要言帝喾时有羿。尧时亦有羿。则羿是善射之号。非复人之名字。信如彼言则不知此羿名为何也。〇又曰左传曰寒浞杀羿。因羿室生浇及豷。(襄四年)浇即奡也。声转字异。故彼此不同。〇又曰哀元年。左传曰夏少康邑诸纶。以收夏众。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二国名)复禹之绩。〇王应麟曰说文奡嫚也。引虞书若丹朱奡。论语奡荡舟。按书有罔水行舟之语。则奡荡舟者。恐即谓丹朱。(困学纪闻。)〇案羿之事实。莫详于左传。岂可以陆贾、刘安荒唐之说。疑其为喾尧时人。或疑其善射之通称乎。〇又按奡之为浇。绝无證据。音义既别。(奡五报反。浇五吊反。)不得相用。当从王应麟之说。但训奡为嫚则不得为人名。无若丹朱奡者。丹朱与奡。结为朋比。故得并称也。下文曰朋淫于家。用珍厥世。可见两人朋比作淫。皆被殄灭也。左传再言浇豷之事。无荡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3L 页
舟语。何得以浇为奡。
 〔引證〕竹书纪年。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〇楚辞天问。覆舟斟寻。何道取之。(王逸注云少康灭斟寻氏。奄若覆舟。)〇顾炎武曰汉时竹书未出。故孔安国注为陆地行舟。而后人因之。王逸亦以不见竹书。而强为之说。〇又曰古人以左右冲杀。为荡阵。(宋书颜师伯传单骑出荡。孔觊传每战以刀楯直荡。)其锐卒谓之跳荡。别帅谓之荡主。(陈书高祖纪荡主戴晃徐宣等。后周书侯莫陈崇传王勇传。有直荡都督。杨绍传有直荡别将。)晋书载纪陇上健儿歌曰丈人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唐书百官志矢石未交。陷坚突众。敌因而败者曰跳荡。荡舟盖兼此义。与蔡姬之乘舟荡公者不同。(僖三年)〇案覆舟荡舟。可相为證。但浇奡之必相通。其在说文诸家。终无确据。恐不如奡傲之为无碍也。至于荡阵跳荡之义。此是后世之言。不可曰夏后之世。其言亦同也。
 〔引證〕关尹子云善弓者师弓不师羿。善舟者师舟不师奡。〇案古文皆作奡。不作浇。
 
马曰适意欲以禹稷比孔子。孔子谦故不答也。(邢云适意言孔子勤行道德。亦当王有天下也。)〇朱子曰适意盖以羿奡。比当世有权力者。而以禹稷比孔子也。(叶云是时田恒篡齐。六卿分晋。三家专鲁。孰非欲为羿奡者。)〇案孔子未尝躬稼。亦无王天下之兆。南宫适何必以禹稷比孔子乎。善射多力。足以御患。而不免兵死。浚畎播谷。若是卑约。而卒受大命。所问者天理也。(且多力与权力不同。)
 蔡清云适之言。似问而非问也。答固当。不答亦可。〇案记者之意。明以为当答而不答。故上文云问于孔子。下文云夫子不答。明不答有意也。(王显甫云说到祸福上来。恐应验有未必然。则小人反得以藉口。恣行无忌。此夫子不答意也。〇闻人氏云夫子不答。是以福善祸淫之理。默听之于天)
 马孟河云禹有天下。而羿篡之奡乱之。稷有天下。而为羿奡者。又继踵也。(谓春秋乱臣贼子。)适之所言。大有慨者。但谨言之人。自是微婉不尽耳。夫子何容答得。〇案此说似好。然奡非浇也。又非篡夏者也。且陈恒赵魏不篡周室。其义无所立矣。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4H 页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补曰君子学识周通。足以为民上者也。小人利欲是循。甘于为人下者也。(处下流)〇补曰仁者。人伦之至也。孝于亲忠于君慈于众。谓之仁。〇补曰大体虽善。而成德实难。本领既误。则至行不附。
 孔曰虽曰君子。犹未能备。〇邢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可谓仁矣。而镂簋朱纮。山节藻棁。是不仁也。(又云小人性不及仁道。故未有仁者。)〇驳曰非也。所言荒矣。
 〔质疑〕仁不是心德。不是天理。谢氏之说。不可摸捉。今之学者。虽欲从事于仁。柰浑融无象。何哉。(仁者人伦之至也。小人未有实心笃于人伦者。若是心德之谓则初不必议到。且所谓君子小人。非必如苏氏朋党论中所言也。若直以恶人为小人。则此经之义。却有难解者。)
 韩曰仁当为备字之误也。岂有君子而不仁者乎。既称小人。又岂求其仁耶。吾谓君子才行或不备者有矣。小人求备则未之有也。〇纯曰君子小人。以位言。仁安民之功也。世固有君子之位。无安民之功者焉。未有小人而有安民之功者也。〇驳曰两说皆非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补曰劳谓疲其筋骨。诲谓责其过失。〇补曰能勿者。安得不然之意。情之所至。不得不然。
 孔曰言人有所爱。必欲劳来之。〇驳曰非也。劳来与诲责。不类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隰桑篇)郑笺引此经。诚以劳与诲。皆受者之所厌苦。而我之所以不得不劳之诲之者。以爱与忠在心。自不能忍住也。知此则服劳者宜不怨。承诲者宜不惰矣。
 苏曰爱而勿劳。禽犊之爱也。忠而勿诲。妇寺之忠也。(蔡云爱不但是父之爱子也。兄之爱弟。士之爱友。师之爱弟子。亦有此意。忠不但是臣之忠君也。子忠于父。士忠于友。凡为人谋。亦有尽其忠处。)〇案苏说是衍义。非注释也。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补曰命者。邻国朝聘之文。聘礼云使者载旃。以受命于朝。(又云使者受圭以受命。)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4L 页
既述命。同面授上介。(郑云述命者。循君之言。重失误。)既云述命。明有文字。如今之国书。公羊传曰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辞者。到彼应对之言。)〇孔曰裨谌。郑大夫。〇马曰世叔。郑大夫游吉。(朱子云春秋传作子大叔。)行人。掌使之官。(邢云秋官有大行人小行人。掌朝觐会同之礼。)子羽。公孙挥。(当作翚)子产居东里。因以为号。更此四贤而成。故鲜有败事。〇朱子曰草。略也。创。造也。谓造为草稿也。〇马曰讨。治也。世叔复治而论之。详而审之。(补云讨者论其疵病。故曰治也。)〇补曰修饰谓删补之。(删改曰修。补益曰饰。)润色谓先泽之。(邢云使华美。)〇补曰孔子尝适郑 哀传(一作三)年 闻此事。归而美之。
 孔曰裨谌谋于野则获。于国则否。(左传文)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则使乘车以适野而谋。作盟会之辞。(邢云郑国将有诸侯之事。作盟会政命之辞。则使裨谌适草野以创制之。)〇为(一作马)曰裨谌既造谋。世叔复治而论之。〇驳曰非也。孔以野作为草创。非曲解乎。孔氏得左传为奇货私藏。其注论语。辄引左传以自重。故以浇为奡。以野谋为草创。皆奇货为病也。曰谋曰辞。周章首鼠。何以立矣。春秋隐四年。公及宋公遇于清。杜注云遇者草次之期。草者野也。然易曰天造草昧。斯之谓草创也。汉书淮南王传云常召司马相如等视草。(邢云为文之草稿。)后汉书陈宠传云萧何草律。(草者荒杂之意。)此皆古之遗言。岂可训之为野乎。〇又按辞与命不同。辞者使臣专对之言语也。命者使臣受赍之文字也。言语无形。草创讨论。修饰润色。无所传焉。若盟会之辞。虽亦有文。不称命也。先儒混称辞命。亦疏矣。
 〔引證〕襄三十一年。左传云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此才性之蔽。)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〇案此通论四子之才猷。孔子专言为命之事。孔以此注彼谬。
 苏紫溪云此不专在一辞之善上。妙在同心协谋。以济国事。各摅所见。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5H 页
各集所长。不妒人之长。不忌己之短。而惟知有君。夫子所以有取也。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补曰好施曰惠。〇马曰子西。郑大夫。(邢云子驷之子公孙夏。)〇补曰彼哉彼哉。指斥之辞。(犹言将焉用彼相也。)〇补曰人也之上。疑落一字。如谓子产曰惠人也。〇孔曰伯氏。齐大夫。骈邑。地名。〇补曰齿者龄也。没齿。谓尽其年龄而死。〇朱子曰桓公夺伯氏之邑以与管仲。伯氏自知己罪。而心服管仲之功。故穷约以终身而无怨言。荀卿所谓与书社三百。(胡云周礼二十五家为社。书社谓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者。凡三百社。)而富人莫之敢拒者。即此事也。
 马曰子西。或曰楚令尹子西。(邢云公子申也。为白公胜所杀。)〇朱子曰子西。楚公子申。能逊楚国。立昭王而改纪其政。亦贤大夫也。(左传昭二十六年云楚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子西。子西让之。乃立昭王。)〇吴曰当时有三子西。郑驷夏、楚斗宜申、公子申也。驷夏未尝当国。无大可称。宜申谋乱被诛。相去又远。皆所不论者。公子申。与孔子同时。〇卢东元曰或人以子西与子产连问。且与上为命节连记。则必是郑之子西可知。〇毛曰或人方物。当不出齐晋郑卫之乡。荆楚旷远。焉得连类。况其人皆在定哀以前。风徽未沫。可加论骘。楚申后夫子而死。安能及之。〇又曰古凡论人。必有伦物。齐称管晏。卫道圉鲍。不嫌并名。当襄之十年。郑盗五族。故杀子西、子产之父于西宫。子西不儆而出。先临尸而后追盗。臣妾多逃。器物尽丧。子产置门庀司盖藏守备。仓卒成列。然后临尸追盗。而渠魁授首。贼众死亡。当时原以此定二子之优劣。其后二子先后听政。并持国事。如襄之二十五年。郑公孙帅师伐陈。即子西也。时子产献捷于晋。晋诘之。赖子产辞命得解。其年子西复伐陈。陈及郑平。仲尼曰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美子产也。明年郑使子西如晋聘。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西、子产并从。子西赋黍苗。子产赋隰桑。二十九年郑大夫盟于伯有氏。裨谌曰政将归子产。天又除之。夺伯有魄。子西即世。将焉避之。次年子产遂相郑。是子西、子产。本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5L 页
系兄弟。又往往以同事。而并见优劣。且相继听政。其两人行事。齐鲁间人熟闻之。故连问如此。〇案人之贤不肖。必死而后乃定。所谓盖棺而事已也。楚申未死。孔子何得断其平生。其为郑子西无疑。
 〔引證〕荀子仲尼篇云齐桓公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智也。遂立以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为仲父。而贵贱莫之敢妒也。与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高氏、国氏。齐世卿。)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少长。莫不秩秩然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〇案孔注以为管仲夺之。朱子改之曰桓公夺之。据此文也。(何大复云北服山戎易。南服荆楚易。而服伯氏之心寔难。〇此本东坡语。)
 孔曰惠。爱也。子产古之遗爱。(左传昭二十年。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〇邢曰惠。爱也。言子产仁恩被物。爱人之人也。(朱子云子产之政。以爱人为主。)〇案记曰子产众人之母。言其能爱而不能教也。然惠与爱不同。孔氏直训为爱。此亦奇货为病也。(古之遗爱者。谓古人之爱民也。)
 
马曰彼哉彼哉。言无足称。(邢云彼。指子西也。言如彼人哉如彼人哉。无足可称。)〇朱子曰彼哉者。外之之词。〇纯曰公羊传定八年。阳虎谋弑季氏不得。见公敛处父之甲睋而曰彼哉彼哉。(何休云再言之者。切遽意。)盐铁论曰车丞相。即周鲁之列。当轴处中。括囊不言。容身而去。彼哉彼哉。(杂论篇)〇案彼哉者。摈斥之词也。
 四书备考曰陈士元韵注云彼。广韵作佊。邪也。(埤仓云佊者邪也。)〇郭忠恕佩觿集曰佊。甫委冰义二翻。论语子曰佊哉。〇荻曰彼当作佊。〇驳曰非也。
 何曰人也。犹诗言所谓伊人。(邢云人也。指管仲。犹云此人也。)〇朱子曰人也。犹言此人。(犹庄子所谓之人也。)〇或曰人也者。人也如管仲者。方可谓之人也。(问人也。范杨皆以为尽人道。如何。朱子曰若作尽人道说。除管仲是个人。他人便都不是人。更管仲未尽得人道。)〇沈蛟门云管仲尊周攘夷。在春秋也。算得个人。故称之曰人也。〇江玄液云人字。如云论人于春秋。仲到是个人。〇案旧说未安。或说虽好。亦异乎君子之言。
 孔曰伯氏食邑三百家。管仲夺之。使至疏食而没齿无怨言。以其当理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6H 页
也。〇蔡曰冯氏以为三百家。胡氏以为三百社。大抵古者皆以户计。如二十五家。以至万二千五百家。皆以户计。其曰书社三百者。亦只云户口书于社版者三百户耳。〇案孔氏谓管仲自夺。谬矣。〇又按易曰其邑人三百户无眚。(讼卦文)三百户者。十二社也。古制似以十二社为一邑。蔡说是也。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补曰忧患切身。故志难平。操纵在心。故气易伏。〇补曰此为富者说也。易而犯之。其罪弥重。
 江熙曰颜渊无怨。不可及也。子贡不骄。犹可能也。(见邢疏)〇案先言贫后言富则重在富矣。
 王曰贫者善怨。富怨。富者善骄。二者之中。贫者人难使不怨。(见皇疏)〇案富怨二字衍。
 荻曰此章当属上为一章。〇案若如荻说。管仲为富而骄者。伯氏为贫而无怨者。问者既问管仲。而答之以伯氏之善。恐无是理。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孔曰公绰。鲁大夫。赵魏皆晋卿。家臣称老。(朱子云老。家臣之长。)滕薛小国。〇朱子曰优。有馀也。〇补曰赵魏当时势成而地广。其家宰职务之烦。倍于滕薛之大夫。然公绰为人。能剸烦理剧。而无卿大夫之体貌。故曰于彼则优。于此则短。盖卑之也。
 孔曰公绰性寡欲。赵魏贪。(句)贤家老无职。故优。滕薛小国。大夫职烦。故不可为。〇朱子曰大家势重而无诸侯之事。家老望尊而无官守之责。滕薛国小政繁。大夫位高责重。然则公绰盖廉静寡欲。而短于才者也。〇案下章云公绰不欲。故先儒善其廉约。释之如是。然孔子语意。必不如此何也。孔子必举最大之家。以较至小之国。则明大家难治。而所易在家臣也。小国易治。而所难在大夫也。若谓公绰德厚而才短。不能理烦。则孔子但当举小家。以况大家。或举小国。以况大国。何必举大家。以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6L 页
况小国乎。廉约自廉约。其威仪动作之间。别有可贱者存。故孔子之言如此。
 饶曰公绰为鲁大夫。想不称职。故圣人云云。〇王观涛云此章只是才望二字。有雅望则坐镇流竞而有馀。无长才则分理几务而不足。重在下句。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卷七)
 宪问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朱子曰成人。犹言全人。〇马曰武仲。鲁大夫臧孙纥。(文仲之孙。宣叔之子。)公绰。孟公绰。(见上章)〇周曰庄子。卞邑大夫。(卞。鲁邑)〇补曰艺。谓多才能。(雍也篇孔注。)〇补曰兼此四子之长以为质。又以礼乐文饰之。〇胡曰今之成人以下。乃子路之言。〇马曰义然后取。不苟得。补曰君子。见得思义。〇邢曰见君亲有危难。当致命以救之。(补云授命。犹言舍命也。)〇孔曰久要。旧约也。〇朱子曰平生。平日也。〇按此章孔子讥子路不务礼乐。以戏答之。而门人讥子路。自述其所能。不遵圣师之诲也。臧武仲要君。其知不足多也。孟公绰不中滕薛大夫。其廉不足多也。卞庄子暴虎。其勇非君子之勇也。(事见战国策。)冉求百乘之家。可使治其赋。其艺不及子路。然冉子亦常受诲责者也。孔子必举四子而言之者。讥子路也。子路以不知为知。(子谓子路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又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以不求为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负暴虎之勇。(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恃治赋之艺。(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赋。)孔子所言四子之长。皆子路之所自许也。然且子路于礼乐。有所未备。故由也之不知礼。见于礼器。(子路为季氏宰。与祭。质明而始。晏朝而退。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由之瑟。某之门。见于前篇。孔子讥之曰尔以知廉勇艺。自负自恃。而其所谓知廉勇艺。亦不过四子者类。然苟于是文之以礼乐。犹可以为成人。盖于子路。爱之之切。既莫救于四病。犹冀其勉进于礼乐也。子路知孔子讥己。乃自言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7H 页
其廉勇信三德曰。今世之人。何必皆礼乐。但于廉勇信三者。真有践履。亦可以为成人矣。
 邢曰必也知如武仲。廉如公绰。勇如庄子。艺如冉求。复以礼乐文成之。虽未足多。亦可以为成人矣。〇朱子曰兼此四子之长。则知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汎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〇案知者亦多。何必要君者(君子)乎。勇者亦多。何必暴虎者乎。廉者亦多。何必赵魏之老乎。艺者亦多。何必鸣鼓之徒乎。所举四子。皆夫子平日所尝非毁者。(冉子在他门则亦在所善。以其门人。故与三子者并举之。)而今为子路愿之。则其讥切讽刺之意。箴肌砭骨。是岂平坦和顺之言哉。且成人者。必孝弟忠信为之本质。然后方可文之以礼乐。今所举四子之长。都阙德行。岂可为成人乎。诗云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圣人亦有时乎善谑。先儒奉之为真实之言。恐不然也。
 
邢曰夫子乡言成人者。是古之人也。又言今之成人。不必如此。〇朱子曰复加曰字者。既答而复言也。〇胡曰今之成人以下。乃子路之言。盖不复闻斯行之之勇。而有终身诵之之固矣。(朱子云未详是否。)〇赵曰何必然三字。似以前说为疑。三者皆子路之所能。故胡氏疑其为子路之言。(胡氏云此子路所已能。夫子方进子路于成人之域。岂又取其已能者而重奖之。)〇冯曰夫子盖以子路之所知者。使之舍短集长。增益其所未至。非谓成人之道。尽于是也。子路犹以为此古之成人之道。居今之世。有不必尽然者。〇蔡曰胡氏以后节。为子路之言较是。但有一疑。子路当时既如此云云。夫子安得都无说话。(如子路终身诵之。夫子便云是道也何足以臧。)〇案夫子所举四人。都是今人。邢以为古之人何也。(葛屺瞻云夫子原就今人中。勉以学问。子路便承说今人何须礼乐。只能信义无亏便好了。)〇又按何必然三字。明是子路口气。子路于孔子之言。本以何必二字句当。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何必公山氏之往。今之成人何必然。亦此一例。胡氏之说牢不可破。蔡毛二子。何为而击之也。今详经文。邢所谓古之成人。反不如今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7L 页
之成人。使我择于斯二者。则臧之知、孟之廉、卞之勇。吾所不愿。而下节所言廉勇信三德。真是君子之所慥慥也。何得云上节所言。邈然难及。而下节所言。却在其次乎。其为子路自负之言。昭昭然矣。且夫子于门人之问。本多对病发药。今乃以廉勇信三者。为子路加勉之可乎。不忮不求则子路能见利而思义者也。死于孔悝则子路能见危而授命者也。无宿诺则子路能不忘久要者也。孔子何为而加勉也。〇蔡以夫子之不复言。疑胡说之误。然子贡问恶。孔子答之以四恶。其下承以曰字。而子贡自言其三恶。孔子无所答。(阳货篇。)正与此章同例。将谓彼所言三恶。亦夫子所言耶。
 〔事实〕左传襄二十三年。臧孙纥出奔邾。又以防求为后于鲁。致防而奔齐。齐侯将为臧纥田。(将与之田邑。)臧孙闻之。见齐侯。与之言伐晋。(齐侯自言伐晋之功。)对曰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今君闻晋之乱而后作焉。(杜云臧孙知齐侯将败。不欲受其邑。故以比鼠。欲使怒而止。)乃弗与田。仲尼曰知之难也。有臧武仲之知。(谓能辟齐祸。)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不顺而施不恕也。(谓为季孙废长立庶。)〇案武仲之以知见称。都是奸谲。何足多乎。
 〔事实〕刘向新序曰庄子养母。战而三北。及母死。齐伐鲁。庄子赴斗。三获甲首以献曰此塞三北。(塞。报也。)遂赴齐师。杀十人而死。〇战国策曰卞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两获。〇案即此二事。其为匹夫之勇可知。虽于此文之以礼乐。岂可用乎。前言戏之耳。
 郑曰卞庄子。秦大夫。(见释文)〇驳曰非也。(洪云四子皆鲁人。而庄子与子路。皆卞人。取其近而易知者尔。)
 孔曰平生。犹少时。〇邢曰少时有旧约。虽年长贵达。不忘其言。〇驳曰非也。史记张耳传曰泄公劳苦。如平生欢。汉书马援传曰援见公孙述。以为当握手如平生。平生者平日也。
 纯曰四人学礼乐。皆可以为成人。邢必合四人之材。复文之以礼乐。则求备于一人也。周公所戒。孔子岂为之。(本伊说)〇驳曰非也。成己则欲全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8H 页
德。责人则不求备。其可混之乎。邢之误。不在是也。(胡云武仲之要君。公绰之短才。庄子之轻死。冉求之聚敛。皆有偏倚驳杂之敝。非文之以礼乐。固未见其浑然粹然也。)
 朱子曰授命。言不爱其生。持以与人也。〇荻曰临死之危。能致其君命。〇纯曰见危授命者。如解扬是已。宣十五年。左传曰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以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对曰君能制命。臣能承命。死而成命。臣之禄也。楚子舍之以归。〇驳曰非也。见危授命。见危致命。(子张篇)必言见危者。示不轻死也。若以致其君命。谓之授命。则何待见危而后授之。易曰致命遂志。将亦曰致君命乎。朱子之义不可易。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孔曰公叔文子。卫大夫公孙拔。(皇氏本)文谥。(邢云谥法慈惠爱民曰文。)〇朱子曰公明姓。贾名。亦卫人。(补云贾当是文子家臣。或是弟子。)〇邢曰夫子。指文子。〇邢曰孔子旧闻文子有此三行。疑而未信。故问于贾。〇邢曰贾言文子亦有言笑及取。但无游言。不苟笑。不贪取。〇补曰其然者。闻贾之言而欣得其实也。(合于理)岂其然者。觉前所闻者非理也。(释前疑)人岂有全不言笑全不取物者乎。
 孔曰公叔文子。卫大夫公孙枝。(邢氏本)〇邢曰案世本云献公生成子当。当生文子枝。枝生朱。为公叔氏。〇毛曰卫大夫并无此名。惟左传文三年。秦伯伐晋。有秦大夫公孙枝。曾荐孟明。左氏称其为子桑之忠。子桑即枝字也。若公叔文子则传称公叔发。并不名枝。后见礼注。引世本有曰卫献公生成子当。当生文子拔。拔一名发。始知枝即拔之误。枝与拔字。形相近。〇纯曰孔安国曰公孙拔(释文云拔皮八反。)注疏朱注诸本拔误作枝叶之枝。〇案皇氏本及陆德明释文。并作公孙拔。惟邢氏本首误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8L 页
(毛氏又以公叔文子。为公子荆。其说非也。详见余檀弓箴误。)
 马曰美其得道。嫌不能悉然。(邢云嫌不能悉然。故曰岂可尽能如此。)〇朱子曰此非礼义充溢于中。得时措之宜者。不能。文子虽贤。疑未及此。但君子与人为善。不欲正言其非也。故曰其然。(微疑之)岂其然乎。(深疑之)〇案公明贾要之为文子之家臣。不然其门人也。(以其称夫子。)自述其君师之行。又非怪力乱神之违于事理者。则圣人但当与而嘉之而已。无故生疑曰其然岂然。惑也。直对其人曰其然岂然。非礼也。前既怀疑。今又深疑。则公叔文子将终于不可知而止乎。其然者。欣得其实也。岂其然者。觉前所闻者非理也。(王充论衡。改之曰岂其然乎。岂其然乎。尤大误。)〇又按公叔文子贤大夫也。贞惠文三德。见于檀弓。大夫僎之事。见于下章。又史䲡之言曰富而不骄者鲜。吾惟子之见。(定十三)本是贤人。岂得不信其善行乎。
 尹任卿云其然句。自本节说。岂其然。打转上节说。言文子是这等时言乐笑义取也。岂其不言不笑不取乎。〇案昔在乾隆戊戌之冬。余在和顺东林寺读书。(年十七)得斯义。今三十七年矣。今见徐氏经说。古人已先得之。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孔曰防。武仲故邑。(案孔子之祖父防叔。为防大夫。)〇孔曰为后。立后也。〇朱子曰武仲得罪奔邾。自邾如防。使请立后。(为其先立后。)而避邑以示。若不得请则将据邑以叛。是要君也。〇纯曰要。犹劫也。谓约勒也。(孝经曰要君者无上。孔传曰要谓约勒也。)〇案据邑以叛。古注无此说。武仲既见嫉于三家。区区一邑。若不足以谋叛者。然防者边邑也。齐邾者。武仲之外交也。据防以召兵。容有是虞。故必坐防而求后也。其辞曰苟守先祀。敢不辟邑。明先祀遂绝则不避邑也。不召外寇。无恃内援。将何术以不避乎。其意隐然使鲁之君臣。虑其畔而从其所请也。朱子于是推究深切。故曰示将据邑以叛也。
 〔事实〕左传襄二十三年。季武子无适子。公弥长。而爱悼子纥。欲立之。访于申丰。(季氏属大夫。)不听。访于臧纥。(即武仲)纥请饮酒。召悼子。降逆之。(待之以太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9H 页
子。)召公锄(即公弥)使与之齿。(从庶子之礼。)孟孙恶臧孙。(恶其使季氏废长立庶。)季孙爱之。孟孙卒。公锄奉羯。(孟孙之次子。)遂立羯。(约与之同雠臧孙。)臧孙入哭甚哀。孟孙告于季孙曰臧孙将为乱。季孙怒。命攻臧氏。乙亥臧纥出奔邾。初臧贾臧为(武仲之二兄)出在铸。(依舅家)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即宝龟)曰纥不佞。失守宗祧。纥之罪。不及不祀。(应有后)子以大蔡纳请其可。(为先人立后。)贾曰是家之祸也。非子之过也。再拜受龟。使为(贾之弟)以纳请。(贾请立)遂自为也。(为自请)臧孙如防。使来古(一作告)曰纥非能害也。知不足也。(虑事浅)非敢私请。(为先人)苟守先祀。无废二勋。(文仲及宣叔。)敢不辟邑。(杜云据邑请后。故孔子以为要君。)乃立臧为。臧纥致防而奔齐。〇案臧武仲设计饮酒。以乱季氏之宗统。玆所谓作不顺也。(逆长庶之序。)责人则明。以召孟氏之怨毒。(以立庶。故哭之哀。)玆所谓施不怨(一作恕)也。于鲁则要君。于齐则辱君。(比于鼠)其奸回不正如此。而犹为子路愿之。非讥而何。
 朱子曰要。有挟而求也。〇案曹沫劫桓公而盟。公羊传谓之要盟。(云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孔子世家云蒲人止孔子。强与之盟。孔子背盟而适卫曰要盟也。神不听。(盟曰毋适卫。)舅犯及河授璧。檀弓疏谓之要君。(孝经疏亦以授璧谓之要君。)朱子所谓有挟而求者。盖据舅犯也。然孔氏约勒之解。最中经旨。今所取也。孝经今注无此文。而太宰纯引之。疑日本尚有古本孝经。
 〔引證〕表记子曰事君三违(违者。去君去国之名。)而不出竟(国之境)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吾弗信也。〇案表记所论。恰与此经相类。要者约勒以求之也。要者约也。(腰者约束处。)要之为求。假借之法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郑曰谲者诈也。(朱子云诡也。)谓召天子而使诸侯朝之。(邢云僖二十八年冬。会于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亦彼传文也。)是谲而不正也。〇马曰伐楚。以公义责包茅之贡不入。问昭王南征不还。(邢云左传僖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遂伐楚问罪。)是正而不谲也。〇案齐桓、晋文。当时并称。而孔子独善桓公。故辨其正谲也。孔子屡称管仲。而晋文之事。无所及焉。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299L 页
〔质疑〕朱子曰二公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不由诡道。文公则伐卫以取楚。阴谋以取胜。其谲甚矣。〇案孟子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然考之论语。仲尼亲口赞美管仲之功。不遗馀力。奚待其徒之言之乎。孔子当时。灼见桓公处心行事。正而不谲。不可与晋文同归者。故八字打开。辨之如是。盖桓公之于管仲。赦雠而用。翕然不疑。文公之于狐偃。结恩而归。葸焉相忌。(及河授璧而盟。)其人已可知矣。桓公恭于受胙。文公敢于请隧。其论亦可定矣。或曰桓公杀公子纠。而文公无此恶。然文公历聘四国。以待四君之自毙。其倖灾乐祸之心。挟诈饰言之迹。屡见于春秋传檀弓诸记。苟诛其心。奚但一子纠而已。二公之是非邪正。夫子有定评矣。(朱子谓心皆不正者。桓公亦内行不备。)
 〔考异〕汉书邹阳传云齐桓公。法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补曰桓公弟也。子纠兄也。史记曰襄公次第纠。次第小白。(即桓公)〇孔曰齐襄公立无常。(杜注云政令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庄八年)襄公从弟公孙无知杀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鲁。(庄八年)齐人杀无知。鲁伐齐纳子纠。(纳之使为君。)小白自莒先入。是为桓公。(庄九年)乃杀子纠。召忽死之。〇邢曰庄九年传云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请鲁治其罪。)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欲生得管仲)乃杀子纠于生窦。(管子云鲁人杀之。)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税之。〇补曰子路谓召忽杀身成仁。疑管仲未仁。〇补曰九合者。会诸侯至八至九也。谷梁传曰衣裳之会十有一。秪称九者。不取北杏及阳谷。故减二也。〇补曰不以兵车。明信义相孚。不设备也。〇补曰如犹当也。其仁。谓召忽之仁也。言管仲之功。足以当召忽之仁。(如其仁)再言之者。较计秤量。而终觉其可相当也。
 〔质疑〕程子曰桓公兄。子纠弟。襄公死则桓公当立。(春秋书桓公则曰齐小白。言当有齐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0H 页
国也。于子纠则止曰纠。不言齐。以不当有齐也。)〇朱子曰仲之可以不死。正以小白兄而子纠弟耳。〇毛曰子纠、小白。皆齐僖之子。齐襄之弟。然子纠兄也。小白弟也。程朱二子。独云桓兄纠弟。一以轻召忽之死。一以减管仲之罪。皆因汉薄昭上淮南王长书中。有齐桓杀弟语。引之作据。而薄昭此语。因有忌讳。以汉文是兄。淮南是弟。不敢斥言杀兄。故改兄作弟。此见汉书与淮南本传韦昭之注。〇案桓弟纠兄审矣。然桓公本无杀纠事。春秋经曰齐人杀之。管子曰鲁人杀之。
 〔引證〕春秋传。齐小白入于齐。杜氏注小白僖公庶子。公子纠。小白庶兄也。〇公羊传曰齐小白入于齐。篡也。又曰子纠贵。宜为君者也。〇谷梁传曰小白不让。故恶之也。〇管子大匡篇曰齐僖公生子诸儿。公子纠公子小白。又曰鲍叔传小白辞疾不出。以为弃我。因小白幼而贱故也。饱(一作鲍)叔不欲博(一作得)小白。 〇荀子仲尼篇曰桓公杀兄而返国。又曰前事则杀兄而争国。〇案此诸文。并载陈氏经典稽疑。
 
〔引證〕庄子盗蹠篇曰昔者桓公小白。杀兄入嫂。而管仲为臣。田成子常杀君窃国。而孔子受币。〇韩非子云桓公五伯之上也。争国而杀其兄。其利大也。〇越绝书云管仲臣于桓公兄公子纠。纠与桓争国。管仲张弓射桓公。中其带钩。〇说苑尊贤篇云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又鲍叔曰昔者公子纠在上而不让。非仁也。〇尹文子云齐人杀襄公。立公孙无知。而无知被杀。二公子争国。纠宜立者也。小白先入。故齐人立之。〇邓骥左氏指纵云桓公。襄公之季弟也。〇案此诸文。并载陈氏经典稽疑。
 〔质疑〕朱子曰九。春秋传作纠。古字通用。左传僖二十六年。齐孝公伐我北鄙。公使展喜犒师曰。桓公纠合诸侯。谋其不协。〇毛曰九与纠字。果是相通。然此是九通纠。非纠通九也。屈平天问亦曰齐桓九会。卒然身杀。而朱子注天问。据展喜一语。而谓是纠字之通。误矣。〇案纠者绳三合也。(徐铉说文笺云调三股绳也。)与九相通。本无是理。左传又曰召穆公思周德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0L 页
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僖廿四)纠也者。缪也。宗族离心则宗臣纠而合之。诸侯泮散则伯主纠而合之。左传自是纠合。鲁论自是九合。何必强合之为快乎。后世字书。或云纠与九通。皆据新义。无经證也。惟庄子天下篇云禹亲操橐耜。以九杂天下之川。注读九为纠。(注云纠合错杂。使川流贯穿注海也。九与鸠纠并通。)本是误注。九杂者。鸠杂也。鸠者聚也。纠则何干。
 〔引證〕管子曰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〇国语曰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〇史记曰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见邢疏)〇吕览曰一匡天下。九合诸侯。〇王逸楚辞注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〇范宁谷梁传注曰庄十三年会北杏。十四年会鄄。十五年又会鄄。十六年会幽。二十七年又会幽。僖元年会柽。二年会贯。三年会阳谷。五年会首止。七年会宁母。九年会葵丘。凡十一会。正义曰秪称九者。不取北杏及阳谷。故减二也。(见邢疏)〇案九合之證。可谓备矣。然孔子谓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则管子、国语、史记谓兵车或六或三者。皆误。当以谷梁传为正。衣裳之会十一。而不计其二也。(国语云甲不解累。兵不解翳。韬无弓服无矢。此所谓不以兵车。)
 〔引證〕左传襄十一年云晋悼公以郑乐之半。赐魏绛曰子教寡人和戎狄。八年之中。九合诸侯。〇昭元年。祁午谓赵文子曰子相晋以为盟主。于今七年矣。再合诸侯。三合大夫。晋语魏绛曰八年七合诸侯。君之灵也。〇案九合之为数目审矣。
 孔曰谁如管仲之仁。(邢云如其仁者。子路言管仲未仁。故为说其行仁之事。又云馀更有谁如其管仲之仁。再言之者。美之深也。)〇驳曰非也。添入谁字。犹不白矣。凡此物之数与彼物相当者曰如其数。子路独以召忽为杀身成仁。而不知管仲之功。将仁覆天下。故孔子盛称其功曰管仲虽不死。亦可以当召忽之死也。秤其轻重。细心商量。而终不见其不相当。故再言之曰如其仁。
 〔质疑〕朱子曰管仲虽不得为仁人。而其利泽及人则有仁之功矣。〇案仁者非本心之全德。亦事功之所成耳。然则既有仁功。而不得为仁人。恐不合理。然孔子于二子之问。每盛言其功。以拒未仁之说。而亦未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1H 页
尝亲自口中直吐出一个仁字。则孔子于此。亦有十分难慎者。朱子之言。其以是矣。
 李卓吾云子路以一身之死为仁。夫子以万民之生为仁。孰大孰小。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后汉书应劭奏莫上有人字。)
 补曰相者辅也。一卿执政曰相。(韩诗外传云诸侯一相。)〇朱子曰霸与伯同。长也。(杜预云诸侯之长。)〇马曰匡。正也。补曰一匡。谓天下当桓公之时。一番匡正。(如云一番整顿了。)〇补曰民到于今。谓流泽远也。其间殆二百年。〇马曰微。无也。(案昭元年。刘定公云薇禹吾其鱼乎。)〇补曰被发。谓发蒙于顶而辫其末也。中国之俗。冠者髻。童子丱角。〇邢曰衽。谓衣衿。衿向左谓之左衽。夷狄之人。被发左衽。〇朱子曰谅。小信也。(下篇云君子贞而不谅。)〇朱子曰经。缢也。〇补曰沟渎。堑渠也。其地隐。(纯云无人处。)〇案当时齐人用鲍叔之计。欲生得管仲。管仲虽欲死不可得也。故以自经喻之。终古以来。圣贤无自杀者。(非自经则管仲无以死。)
 王曰管仲召忽之于公子纠。君臣之义未正成。故死之夫足深嘉。不死未足多非。死事既难。亦在于过厚。故仲尼但美管仲之功。亦不言召忽不当死。〇顾炎武曰子纠于齐未成君。于仲与忽则成为君臣矣。狐突之子毛及偃。从文公在晋。而曰今臣之子。名在重耳有年数矣。(汉晋已下。太子诸王与其臣。皆定君臣之分。盖自古相传如此。)若毛偃为重耳之臣。而仲与忽不得为纠之臣。是以成败定君臣也。可乎。桓兄纠弟。此亦强为之说。〇案管仲为孔子所与。故子雍回护如是也。然子纠、管仲。实有君臣之义。故桓公曰管仲射寡人中钩。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人各为其君。)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谓移忠)此说载于齐语。纪于管子。则当时实以纠管目为君臣。不惟是也。管仲者。子纠之傅也。(见管子)傅之为职。必致其死。荀息伍奢。项背相望。岂可以未成君臣。得逭其咎。但公室有难。大夫不必皆死。历观春秋。凡子弑其父。弟弑其兄者。前后何限。惟当事之臣。或奔或死。其死者不必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1L 页
衮褒。其奔者不必钺诛。而大夫国人。晏然移事。若吴季札卫蘧瑗。皆仲尼之所尝亟称为君子者。而每有国难。身必不与。岂皆无君臣之义于其前君乎。公子公弟。法当君国。既正其位。义不敢雠。此春秋之义例也。子纠、小伯。均是僖公之子。既正其位。斯我君也。子纠之未死也。我以子纠为君。故可以雠桓。子纠既死。犹必雠之乎。召忽之死。固为仁矣。管仲之事。未必为不仁也。王圭、魏徵。亦其所秉者如此。必以殉死为仁者。违于经也。
 〔质疑〕程子曰桓公兄也。子纠弟也。(引汉书薄昭之书。)故圣人不责其死。若使桓弟而纠兄。则管之与桓。不可同世之雠也。若计其后功而与其事桓。圣人之言。无乃害义之甚。启万世反覆不忠之乱乎。〇案武王杀纣。箕子不能死。又从而陈洪范辅王道。无乃不仁乎。武王杀纣。微子不能死。又从而受封以奉祀。无乃不仁乎。彼当革世之际。犹且如此。况子纠小白。均吾君之子。管仲尽忠所事。及纠之死。入辅桓公。以霸齐而尊周。何谓之害义乎。所贵乎圣经者。凡义理当否。质之于圣言也。若既闻圣言。犹守己见。亦奚以哉。此不敢不辨。
 〔引證〕说苑子路问于孔子曰昔者管仲。欲立公子纠而不能。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无仁也。孔子曰召忽者。人臣之材。不死则三军之虏也。死之则名闻于天下矣。管仲者。天下之佐。诸侯之相也。死之则不免于沟渎之中。不死则功复用于天下。夫何为死之哉。〇案此鲁论之衍义也。未必本孔子之言。
 〔引證〕后汉书应劭传云劭驳尹次史玉杀人当死。而兄母来代自缢。议贳次玉。以为刑罚不中。因引经云昔召忽亲死子纠之难。而孔子曰经于沟渎。人莫之知。
 侃曰一匡天下。一切皆正也。〇案吕览及楚辞注。皆以一匡九合作对语。故后儒或以葵丘之会。谓之一匡。今所不用。
 〔引證〕左传辛见有(有见)被发而祭野者曰不百年。吾其戎乎。(竟为陆浑氏。)〇王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2H 页
制曰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距。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〇案被发与披发不同。披发者散发也。虞衡志所谓西原蛮俗。亲始死披发恸哭者是也。被发者。蒙被其发而辫其末者也。东方之俗。我则知之。
 〔引證〕史记赵世家云剪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文也。〇汉书终军传云有解编发削左衽。袭冠带要衣裳者。(又云单于奔幕昆邪右衽。)〇案左衽者。戎蛮之俗。吾东无此俗。
 〔事实〕齐语曰桓公即位数年。东南多有淫乱者莱莒徐夷吴越。一战帅服三十一国。遂南征伐楚。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而南归。西征攘白翟之地。至于西河。西服㳅沙西吴。
 刘基曰管仲攘夷狄。说者指其责楚一事。然当时楚人已入中国之冠裳。不责楚。岂遂有被发左衽之事。须知山戎、白翟等国。当时乘周室之衰。而乱者甚多。桓公经营删削之功广矣。〇案讨楚当为攘夷之首。
 
尹任卿云管鲍原系知心之友。当两公子亡时。二人必有密约。但有成事者。必相与从之。鲍从小白。管知其必荐己以有为也。无鲍在桓处。岂遂不知死难之义哉。夫子嘿揣得此义。故不责其不死。〇驳曰非也。审如是也。鲍与管。皆不忠矣。只到齐人欲生得时。管仲知鲍叔必荐己。所以请囚。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补曰文子。卫大夫公孙拔。(已见前)〇孔曰大夫僎。本文子家臣。荐之使与己并为大夫。同升在公朝。〇孔曰言行如是。可谥为文。〇邢曰谥法锡民爵位曰文。(朱子曰文者顺理而成章也。)
 毛曰臣大夫。即家大夫也。又曰左传子伯季氏。初为孔氏臣。(即孔悝家臣。)新登于公。〇案臣大夫为句。恐未安也。史记晏婴传云晏婴御者。亦升为大夫。
 〔引證〕檀弓曰公叔文子卒。其子戌请谥于君曰日月有时将葬矣。请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2L 页
所以易其名者。君曰(节)夫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之社稷不辱。不亦文乎。故谓夫子贞惠文子。〇案文子之得谥文以是也。(冯云文子不因荐僎得谥。夫子即此称其不愧于谥耳。)
 吴无障云人臣之病有二。一种忌刻。恐后进之士。功名盖我之上。一种自尊。不肯与若辈并列。此皆暧昧私情。荐僎一事。风度光明俊伟。无此二病。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陆氏释文子言作子曰。〇皇氏本道下有久字。)
 朱子曰丧。夫(一作失)位也。(义见前)〇朱子曰仲叔圉。即孔文子。〇补曰治宾客者。大行人。(周礼中大夫。)治宗庙者。大祝。(周礼下大夫。)治军旅者。司马。〇补曰仲叔圉乱伦。(见上篇)祝鮀为佞。王孙贾卖权。(欲夫子媚灶)皆非贤者。然其才识足以保邦。(朱子曰三人虽未必贤。而其才可用。)
 
孔曰所任者各当其才。何为当亡。(邢云丧亡也。季康子问曰何为而国不亡也。)〇驳曰非也。丧者失位也。屡见檀弓。
 〔考异〕陆氏释文云子曰。一本作子言。郑本同。〇皇氏本亦作子曰。〇纯曰季康子不待其言终。遽问曰夫如是。奚而不丧。〇驳曰非也。邢氏本是也。孔子备言其无道。(如嬖南子召宋朝诸事。)记者约之주-D002九字。(蔡清说如此。)
 胡曰圉即敏学好问者。〇驳曰非也。义见前。若鮀则有博古之才。见春秋传。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金云东汉书引此句。作则其为之也难。)
 马曰怍。惭也。内有其实则言之不惭。积其实者。为之难。〇补曰言不过实。乃无怍矣。方其实也。不亦艰乎。
 集注曰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自不度其能否矣。欲践其言。岂不难哉。〇陈曰轻于言者。必不务力于行也。〇纯曰里仁篇云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与此正相表里。〇案旧说谓先行而后言也。集注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3H 页
谓先言而后行也。二解皆好。姑从旧说。
 〔引證〕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见上篇)案上下为之难。宜无异义。若从集注则不得同也。集解以积功为难。(如云仁之难成久矣。)集注以人品为难。(如云难乎其有恒矣。)岂可同乎。以此推之。当从旧说。(里仁篇云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谓怍故不言也。此章谓无怍然后可言。)〇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马曰成子。齐大夫陈恒也。〇朱子曰简公。齐君。名壬。〇马曰将告君。故先齐。齐必沐浴。(邢云左传云齐而请。)补曰洁己致诚。冀君听己也。〇补曰讨。治罪也。(皋陶谟。天讨有罪。)〇孔曰三子。三卿也。(邢云季孙、孟孙、叔孙三卿也。)朱子曰时政在三家。哀公不得自专。故使孔子告之。〇马曰我礼当告君。不当告三子。君使我往。故复往。〇马曰孔子由君命之三子告。不可。故复以此辞语之而止。(补云语所以告君之意于三子。)
 〔事实〕左传哀十四年曰六月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齐而请伐齐三。(三请之)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〇邢曰左传小异者。史官所录记。其与君言耳。退后别告三子。惟弟子知之。故传无文也。〇程子曰此非孔子之言。诚若此言。是以力不以义也。〇案子之所慎。齐战疾。明秉义虽正。凡战在所慎也。子曰我战则克。(礼器文)明知己知彼。度德量力。虑胜而进。如孙武子所云先胜而后战者也。故其答子路行三军之问。必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则孔子不惟量力。兼且好谋。岂可以董仲舒正其谊一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3L 页
语。遂谓成败在所不计。先儒多以此章为专警三家。以杜放弑之谋。故伊川亦以为较计兵力。不足以警三家也。窃尝思之。鲁哀公之不能自断。孔子必逆揣之矣。三子者之不欲往讨。孔子必逆揣之矣。然且沐浴齐戒。入告此义。似乎不诚。如云不然。似乎不智。然齐人之爱陈氏者。皆小人鄙夫之怀惠者。其故家大族。隐忧窃叹。如晏平仲者亦多矣。孔子商量物情。知齐人半分。灼见其必胜。必取之机。森列眼前。不忍终默。庶几积诚致虔。得感悟君心。若其不能自断。则非不知也。观于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一语。其逆揣明矣。赖有左传鲁众齐半之说。才足以證明夫子之心。至诚无伪。若去此说。则孔子此告。其异乎张虚义。以为大言者几希。千载之下。何以知当时事情。有如是必胜无败之势乎。左传不可攻也。
 胡曰春秋之法。弑君之贼。人得而讨之。仲尼此举。先发后闻可也。〇毛曰夫子以致仕之老。且七十馀岁。手无寸铁。家无宿粮。门弟子裒衣博带。不可为兵。焉能先发。〇又曰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论语凡三见。一则颜渊复匡人之雠而告之。一则夫子将正名。黜蒯聩公辄。立公子郢而告之。一则为讨陈恒而告之。夫恒之弑君。在哀十四年。前一年吴已长晋。为诸侯之伯。周王称伯父。鲁君称吴伯。是方伯者吴夫差也。吴伯还国。旋被越寇。夫子此告。未必能应。若转而告晋则鲁之叛晋已久。朝贡之绝。将踰十年。万一伯主兴师。不讨逆而先讨叛。将何御之。〇案胡氏春秋之说。张虚义。敢为大言。多此类也。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补曰隐情壅蔽曰欺。(不以直告之。)冒威谏争曰犯。(谓犯颜)礼曰事君。有犯而无隐。(檀弓文)〇黄曰伪言不直。谓之欺。直言无隐。谓之犯。
 范曰犯非子路之所难也。而不欺为难。(朱子曰以门人为臣一事观之。子路好勇。恐未免于欺。)〇案此章恐未必是对病发药。门人为臣。亦恐非欺罔。孔子谓行诈欺天者。责厉之深。不可以此案子路也。子路生平。以不欺见称。故小邾射以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4H 页
句绎来奔。不信千乘之盟。而欲信子路之一言。况于欺君者乎。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补曰君子小人。其始皆中人也。毫釐之羞(一作差)。喻于义利。君子日进其德。一级二级。升而达乎最上之级。小人日退其步。一级二级。降而达乎最下之级。
 何曰本为上。(邢云德义也。)末为下。(邢云财利也。)〇邢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所晓达不同也。〇朱子曰君子循天理。故日进乎高明。小人徇人欲。故曰究乎污下。〇案朱子之义不可易。(注疏以为晓达。此谓喻于义。喻于利曰达也。其义非。)
 瞿昆湖云上达是循天理。造到天理极处。下达是循人欲。沦于人欲极处。〇汤霍林云为善如登。为恶如崩。君子一步高一步。只管从上去。小人一步落一步。只管流下来。
 纯曰君子上达者。君子谓士大夫。言君子之道。得上达王公也。小人谓庶民也。小人之道。下达而已。(士昏礼曰昏礼下达。〇玉藻曰始冠缁布冠。自诸侯下达。居冠属武。自天子下达。〇表记曰事君不下达。〇荀子曰刑罚虽繁。令不下通。)〇驳曰非也。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去声)
 孔曰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行(一作言)之。邢云空能为人者(一作言)说之。己不能行。 补曰为犹助也。
 〔质疑〕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〇案躬蹈善行则我进德也。口述善言则人闻道也。为己者益于己也。为人者益于人也。若见知于人则虽不益我。亦不益人。何得曰为人乎。君子之道。人不知而不愠。不见是而无闷。固有斯义。然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令闻令名。岂亦君子之所恶哉。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求为可知则见知于人。非君子之所恶也。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则孔子未尝不欲见知于人也。要之实见得。有为人处。然后方可曰为人。孔注恐不可易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4L 页
〔引證〕颜氏家训云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又云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〇案颜氏上说。与孔注合。下说亦以求知为为己。与程子说相反。
 范晔曰为人者。冯誉以显物。为己者。因心以会道。(见邢疏)〇驳曰非也。然冯誉显物。谓扬人之善也。犹是益人。不似求见知者。仍是为己也。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孔曰伯玉。卫大夫蘧瑗。〇补曰使者言伯玉修己。常若不及。〇陈曰再言使乎者。善之也。言使得其人。(朱子云使者之言。愈自卑约。而其主之贤益彰。)
 〔引證〕庄子曰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则阳篇)〇淮南子曰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〇朱子曰盖其进德之功。老而不倦。〇毛曰伯玉见于春秋。在襄十四年。卫孙林父宁殖将逐君。问于蘧伯玉。伯玉不对而出。则此时已为大夫。且为逆臣所敬恽如此。此必在强仕之年可知矣。乃后此九年。而夫子始生。又六十馀年。当定公十四年。夫子去鲁之后。再三适卫。始主伯玉家。则此时伯玉已百年馀矣。(蔡邕释诲云蘧瑗保生。此长年之證。)
 〔质疑〕集注曰孔子居卫。尝主于其家。既而反鲁。故伯玉使人来也。〇案孔子此时。未及与伯玉相见。故使者之答如此。若相知既深。则不应作如此谦卑语。且孔子自卫反鲁。伯玉年已百岁。使者所答。不宜如此。
 王充曰使乎使乎。非之也。说论语者曰非之者。非其代人谦也。孔子之问使者曰夫子何为。问所治为。非问操行也。使者宜对曰夫子为某事治某政。今反言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论衡问孔篇。)〇驳曰非也。
 王应麟曰蘧伯玉史记谓孔子所严事。不当弟子列。礼殿图有之。而唐宋皆锡封从享。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集注本分为二章。)
 补曰上节见前。(泰伯篇)〇朱子曰此艮卦之象辞。(谓下节)〇邢曰此章戒人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5H 页
之僭滥侵官也。言若己不在此位。则不得谋议此位之政事也。曾子遂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言思虑所及。不越其职。〇案邢氏本合之为一章。今从之。曾子释夫주-D001所言之意。
 朱子曰曾子盖尝称之。记者类记之。〇或曰分作两章。则曾子突引此词无谓。不知(一作加)象曰袭为己语。又无其事。因有据宋儒范谔昌说。以为彖象文言。皆非夫子所作。谬矣。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皇氏本而作之。)
 邢曰君子言行相顾。若言过其行。(谓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耻也。
 朱子曰耻者不敢尽之意。(补云耻其言者。谓言之有怍色。)过者欲有馀之辞。(朱子曰犹丧过乎哀。用过乎俭之过。)〇案若如邢说则上其字似衍。故朱子释之如此。
 〔引證〕杂记曰有其言而无其行。君子耻之。〇表记曰使民有所劝勉愧耻。以行其言。又曰君子耻有其辞而无其德。有其德而无其行。(又云耻名之浮于行。)〇史记曰子贡见原宪。惭而不怿。终身耻其言之过也。〇潜夫论曰孔子疾夫言之过其行者。(交际篇)〇案上篇云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皆旧说之确證。
 〔考异〕皇氏本曰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〇纯曰耻者。耻言之过行也。〇案诚如是也。都无事矣。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补曰道者。人所行也。君子之所以为道者有三。〇朱子曰自责以勉人。(中庸云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〇朱子曰道。言也。(邢云夫子自道说也。)补曰自道者。言所谓仁知勇。非别人之行。〇案仁知勇三句。义见前。(子罕篇)
 朱子曰道体无穷。圣人未尝见其有馀。(吴无障云纵使地位已到。若心上晓得自己极至。便不是极至了。唯欿欿然虚。忘其地位之所至。方见纯亦不已之心。)〇案君子向道而行。中道而废。未有君子而自足者也。故君子之谦。皆真谦也。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皇氏本哉作我。)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5L 页
补曰方。左右相比也。(大射礼左右曰方。)方人者。取古今人两两相比。议其长短也。〇补曰贤。愈也。自修既尽。乃可议人。子贡既方人。意已贤于我。〇补曰贤乎哉。褒辞。孔子深非之。故作褒辞以讥之。〇补曰我则自修未尽。弗暇为此闲漫。(蔡云急于自治者。自不暇于方人。)
 孔曰比方人也。(邢云子贡多言。尝举其人伦。以相比方。)〇案方者两舟相并也。(说文云两舟相并。必比其长短。)通作物。(古作𤙗。)比物四骊。言相方也。张华鹪鹩赋云上方不足。下比有馀。
 〔考异〕皇氏本子曰赐也贤乎我。夫我则不暇。〇纯曰赐也贤乎我夫六字绝句。〇案我字似是。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王曰徒患己之无能。(纯云士常患人之不己知。而不自揣其才能者过矣。人果知己。而己材不足以酬其知。是为伤人之明。)
 〔引證〕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篇)〇子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篇)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〇朱子曰凡指同而文不异者。一言而重出也。文小异者。累言而各出也。圣人于此。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可见矣。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朱子曰逆。未至而迎之也。亿。未见而意之也。(补云读之如亿则屡中。)〇朱子曰诈。谓人欺己。不信。谓人疑己。〇朱子曰抑。反语辞。(凡抑字。皆略反上文之意。)言虽不逆不亿。而于人之情伪。自然先觉。乃为贤也。〇纯曰逆亿。皆有意。如苏秦揣摩是已。觉则无心知几之属也。故曰是贤乎。
 孔曰先觉人情者。是宁能为贤乎。或时反怨人。(邢云先觉者。非为贤也。)〇驳曰非也。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包曰微生姓。亩名。(邢云隐士也。)朱子曰名呼夫子而辞甚倨。盖有齿德而隐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6H 页
者也。〇邢曰栖栖。犹皇皇也。(何为是东西南北栖栖皇皇者与。)补曰栖栖。不安之意。(皇皇。犹恐不及之意。)〇朱子曰为佞。言务为口给以悦人也。〇朱子曰疾。恶也。(补云厌恶也。非憎恶也。)〇补曰固。塞也。陋也。(朱子云执一而不通也。)隐居独善。弃世绝物者。其道塞而陋。故君子恶之。
 〔质疑〕集注曰栖栖。依依也。(饶云栖栖。如鸟之栖木而不去。)〇案小雅云六月栖栖。戎车既饬。言简阅戎车。其众骚骚然也。班固答宾戏曰圣哲之治。栖栖皇皇。言圣君勤而不安也。
 包曰病世固陋。欲行道以化之。〇驳曰非也。孔子尚不得位。善世移俗之责。安能自任乎。君子之道。虽卷舒随时。而不仕无义。绝物非仁。故周流四国。冀其一遇。为所恶者。固滞而不通也。
 饶曰亩方以退隐为高。殊不知圣人可仕则仕可止则止。〇案孔子自言其本意而已。未必是讥切微生如反驳然也。
 纯曰孔子博访古道。不遑宁处。如有求而不得者然。人不学不知道。是为固陋。我恶之。故孜孜求道。〇案礼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则孔子之周游四国。为求道也。纯义甚好。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邢曰骥。古之善马名。〇郑曰德者。调良之谓。(胡云调者。习熟而易控御也。良者顺服而不蹄齧也。)〇饶曰骥非无力。然其所以得骥之名者。以德不以力。〇邢曰此章疾时尚力取胜而不重德。
 尹曰人有才而无德则亦奚足尚。(胡云观人者。不当言其才。而当言其德。)〇案马之调良。亦其才也。古人以德为才。岂以才为戒乎。羿善射。奡荡舟。禹稷躬稼。力与德也。邢说不可易。
 〔引證〕家语哀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之法。孔子对曰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必悫而后求智能者。不悫而多能。譬之豺狼。不可迩。(五仪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6L 页
朱子曰或人所称。见今老子书。(老子云报怨以德。)〇补曰德。恩也。(何云恩惠之德。)〇补曰所薄者厚。无以待所厚。故留德以报德。〇补曰直者。不罔也。(上篇罔与直对称。)人能于有怨者。不诬罔以报之则斯足矣。
 〔引證〕老子曰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道德经恩始章。)〇案老子之道。以慈为主。故以德报怨。
 〔引證〕表记子曰以德报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诗曰无言不雠。无德不报。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郑云仁亦当言民。声之误。)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〇案上节著之为法。故以劝惩言。(上子曰)下节谓下民之所自行。(下子曰)故不合正理。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补曰时人皆称夫子盛德。夫子闻之曰彼皆不知我而言之耳。〇马曰不用于世。(句)而不怨天。人不知己。亦不尤人。〇补曰不怨天不尤人。乃心内之密功。非人所知。〇补曰下学。谓学道自人事而始。(即孝弟仁义。)上达。谓积功至天德而止。(即所云始于事亲。终于事天。)下学。人所知。(见于行事者。)上达。非人之所知。
 孔曰下学人事。上知天命。〇案自此至彼曰达。孔注以达为知。非矣。(孔意谓上通天命。)君子之道。终于事天。此之谓达也。
 何曰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故曰惟天知己。〇驳曰非也。孔子非自处以圣人。有是言也。特言其自脩之功。不过如此。惟天知之。
 〔质疑〕朱子曰夫子自叹。〇案夫子有恒言曰不患人之不己知。今乃以莫我知而发叹。恐无是理。苟其叹之。则必继之曰我祖迷(一作述)尧舜。宪章文武。何必言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乎。此与见用于斯世者。无所当矣。(朱子云反己自修。循序渐进。无以甚异于人。)时人称述圣德。孔子明之曰彼皆不知我者也。我之学业。惟天知之。
 纯曰下学。犹下问也。颜斶曰是以君王。无羞亟问。(句)不愧下学。(战国策)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7H 页
学者。就下而学也。〇案夫子固不耻下问。(朱子云圣人亦须下学。如问礼问官名。未识须问。)然圣人谦卑。不宜自言下学。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句)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皇氏本于公伯寮下有也字。)
 马曰伯寮。鲁人。(史记云伯寮。字子周。)愬。谮也。(邢云诬子路以罪。)〇朱子曰子服氏。(案子服。孟孙氏之别族。)景谥。伯字。鲁大夫子服何也。〇邢曰夫子谓季孙。〇邢曰季孙有疑惑之志。(孔云季孙信谗恚子路。)〇郑曰吾势力犹能辨子路之无罪于季孙。使之诛寮而肆之。有罪既刑。陈其尸曰肆。(邢云秋官卿士云协日刑杀。肆之三日。)〇邢曰大夫已上于朝。士以下于市。〇补曰朝者百官府署之所列也。考工记曰面朝后市。〇补曰君子仕。将以行道。然道之行废。有命在天。非一伯寮所能为。(言谗愬不足以动心。诛戮不足以迓命。)〇案古注读至惑志绝句。(今从之)
 马曰伯寮。弟子。(从史记弟子传也。)〇纯曰家语弟子解。伯寮不载。(马注依史记。)史记正义。引古史考云疑公伯僚是谗愬之人。孔子不责而云命。非弟子之流也。朱注不言弟子。盖如谯周之意耳。
 孔曰子服何忌。〇邢曰左传哀十二年。吴人将囚子服景伯。景伯曰何也立后于鲁矣。杜注云何。景伯名。然则景伯单名何。而此注云何忌。误也。〇纯曰景伯。孟献子之玄孙。〇案忌者语辞。(诗云抑磬控忌。)古人称名。或兼语辞。(孟子云庾公之他。)孔注何忌。或别有据。未可详也。
 〔质疑〕集注曰言其有疑于寮之言。〇案于公伯寮。自为一句。然后其凌轹伯寮。愤嫉伯寮。指斥伯寮之意。更峻更快。恐旧读为长。
 邢曰言季孙固已有疑惑之志。〇纯曰固与故通。谓故常也。
 吴曰市朝。不过连言之。左传晋杀三郤。尸诸朝。杀董安于。尸诸市。贱者在市也。
 齐曰子路非王佐之才。家臣非卿相之位。而孔子以公伯寮之愬。为关吾道之行止何也。鲁为公室之蠹者。莫如季氏。孔子为政于鲁。大率欲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7L 页
裁其僭。而勇于承令。以出藏甲堕郈费者。子路也。伯公寮(公伯寮)愬子路。固将假以沮孔子也。故孔子不为子路祸福计。而为吾道兴废计。然吾道之行与不行。系于天之祐不祐。而不系于寮之愬不愬也。景伯尤诸人。而孔子委之天。孟子于臧仓之沮鲁侯。亦归之天焉。〇案说得有理。但谓子路非王佐之才。谬。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辟去声)
 补曰韬名晦迹。居世而不令世知。是辟世也。〇马曰去乱国适治邦。补曰是辟地也。〇补曰见颜色而违之。是辟色也。(邢云不能豫择治乱。但观君之颜色。若有厌己之色。于斯去之。)〇补曰闻一言。知乱将作而去之。是辟言也。
 孔曰世主莫得而臣。(邢云天地闭则贤人隐。高蹈尘外。枕流漱石。天子诸侯。莫得而臣。)〇案辟世者。后世之所谓大隐也。(隐城市)辟地者。即小隐也。(隐山林)长沮桀溺。自称辟世之士。(见下篇)沮溺何尝高举远遁乎。居斯世也。混于氓隶。人莫之知。斯之谓辟世也。沈(一作枕)流漱石。岂是人乎。
 
孔曰邑斯举矣。〇驳曰非也。色骇貌。义见前。
 孔曰有恶言乃去。〇驳曰非也。既有恶言。乌足云辟。
 〔质疑〕程子曰四者非有优劣。所遇不同耳。〇朱子曰避世。若伯夷太公是也。(避纣而居东北海之滨。)避地。如百里奚去虞至秦。避色。如卫灵公顾蜚雁而色不在。孔子遂去之。避言。如卫灵问陈而孔子遂行。〇案易曰遁世无闷。君子固有遁世之义也。孔子就遁世之法。分为四等曰。太上避世。其次避地。而见几而作者又次之。察言而去者又次之。恐不可平等说。
子曰作者七人矣。(注疏连上为一章。)
 李曰作。起也。言起而隐居者。今七人矣。不可知其谁何。〇补曰既见几而作。则自仕而去。非素隐也。
 包曰作。为也。为之者凡七人。(案为者为避世之事。)谓长沮、桀溺、丈人(邢云荷蓧丈人)、石门(即晨门)、荷蒉、仪封人、楚狂接舆。〇郑曰伯夷、叔齐、虞仲避世者。荷蓧、长沮、桀溺避地者。柳下惠、少连避色者。荷蒉、楚狂按舆避言者。七当为十字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8H 页
之误。(见邢疏)〇王弼曰七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见邢疏)〇李曰必求其人以实之则凿矣。〇案易曰见几而作则作者七人。固皆遁世之人。又必孔子同时之人。包说稍长。但曰某曰谁。民莫之信矣。
 韩曰包氏以上文连此七人。失其旨。吾谓别段。非谓上文避世事也。下文子曰。别起义端。作(阙者字)七人。非以隐避为作者明矣。避世本无为。作者本有为。显非一义。齐鲁记言。无不脱舛。七人之数。固难条列。但明作者实非隐沦。昭昭矣。〇张横渠曰作者七人。谓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非有述于人者。〇宋潜室云七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是也。夫子自言我今承七人之后。只述而不作。(荻亦云)〇纯曰乐记曰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能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表记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〇案此是一义。然历数七人。皆未可信也。
 〔引證〕汉书黄琼上灾异疏。有云伏见处士巴郡黄错、汉阳任棠。年皆耄耋。有作者七人之论。〇后汉书逸民传云绝尘不反。同夫作者。
 
徐自溟云七人。是十分中去七分也。作七个人看者。何其拘。〇驳曰非也。(徐盖云贤者之去世而隐者。殆十分之七。)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补曰石门。齐地。(隐三年云齐侯、郑伯。盟于石门。)郊关之有城者。〇何曰晨门者。阍人也。(邢云掌晨昏开闭门者。)朱子曰盖贤人。隐于抱关者也。〇邢曰自。从也。〇包曰言孔子知世不可为而强为之。(邢云阍人问曰是知其世不可为。而周流东西。强为之者与。)〇邢曰意非孔子。不能隐遁辟世。
 侃曰石门。鲁城门。〇邢曰石门。地名。〇纯曰隐三年冬。齐侯、郑伯盟于石城(一作门)。杜注石门。齐地。或曰济北卢县故城西南。济水之门。(大明一统志。山东兖州府东平州石门山。在平阴县西二十五里。山上有石门。东西相向。可通人行。)〇案若是鲁城门。子路无缘宿矣。
 姚承庵曰晨门之言。非讥孔子。彼其识见。当亚仪封人。(见知新日录。)〇荻曰知其不可而不为。果于己者也。如杨朱老庄之徒。是为不恭。知其不可而且为之。不弃斯民者也。如殷三仁是已。晨门知孔子志于康济。故以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8L 页
此称之。〇案其言则讥。其心则相爱之至也。情见于辞。千载如觌。荻氏嫌孔子受讥。欲回护为说。亦拘矣。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补曰鲁定公十三年。孔子适卫。(时五十五岁。)即卫灵公三十八年也。击磬。为习乐也。有笙磬颂磬。(见周礼)〇邢曰荷。担揭也。〇何曰蒉。草器也。〇荻曰有心者。有心于教化也。磬。乐器。知其心欲以礼乐化天下。〇补曰鄙。陋也。硁硁。磬声。(乐书云石声硁硁。乐记作磬磬。)〇补曰莫我知也。斯可止矣。〇朱子曰以衣涉水曰厉。(尔雅注云衣谓裈也。许云衣。里衣也。)摄衣涉水曰揭。(尔雅注云揭衣。谓褰裳也。)〇邢曰此卫风匏有若(一作苦)叶篇。〇包曰言随世以行己。若过水必以济。知其不可则当不为。(补云酌深浅之宜。以行其身。)〇补曰果哉者。许其言之中理也。(果然如所言。)末之难矣。谓无辞可答也。难者诘辨也。
 何曰有心。谓契契然。(侃云契契。谓心别有所志也。诗云契契寤叹。〇邢云大东毛传云契契。忧苦也。)此硁硁者。徒信己而已。亦无益。〇朱子曰此人闻磬声而知心。则亦非常人。(知。古人于琴声中。知有杀心。)硁硁。石声。亦专确之意。〇案硁硁者。磬之本声。(义见前)夔击之硁硁。鄙夫击之亦硁硁。非孔子之磬。别自硁硁也。硁硁岂贬辞乎。闻磬声则知习乐矣。知习乐则知其有行道之心。岂必有蔡仲郎之妙解。万宝常之神通。然后方可以知有心乎。闻琴声而知杀心。本是渺茫之言也。〇又按何氏以硁硁为小信之貌。亦大谬。
 何曰未知己志而便讥己。所以为果。(邢云果。敢也。)末。无也。无难者。以其不能解己之道。(邢云果敢不以为难也。)〇驳曰非也。果哉。是之之辞。(又决辞)汲黯传曰人言刀笔吏。不可为公卿。果然。(许其言中理。)又难者。诘也。孟子曰于禽兽。何难焉。张良发八难。东方朔答客难。晁错传云宗室集议。莫敢难。赵奢传云赵括言兵事。奢不能难。皆诘辨之义也。孔子之栖栖四国。岂乐为者哉。荷蒉丈人一语。本是相爱之意。孔子受而不辞。与自家意思。犁然相合。故曰其言果然是矣。吾无辞可相诘难矣。如是则词气雍容。意味渊永。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9H 页
千载之下。如可见矣。
 〔质疑〕集注曰果哉。叹其果于忘世也。且言人之出处。若但如此。则亦无所难矣。〇案深则厉浅则揭。本是裁酌细密之言。非果于忘世。且果一字之内。恐无以包忘世之意。
 尔雅释水曰繇膝以下为揭。繇膝以上为涉。繇带以上为厉。以衣涉水曰厉。(郭云衣。裈也。)〇案裈者。所谓犊鼻裈也。先王之世。民知重礼。别作小裈。以涉深水。不裸体以露阴也。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邢曰周书无逸篇文。〇孔曰高宗。殷之中兴王武丁也。〇孔曰谅。信也。阴。犹默也。(朱子曰谅阴。天子居丧之名。未详其义。)〇补曰不言。谓无所诏令。〇补曰古之人。谓夏殷。〇朱子曰言君薨则诸侯亦然。〇邢曰总己。言各总其职。(补云总。统也。)〇补曰听于冢宰。谓听从其诏令。〇孔曰冢宰。天官卿。
 
邢曰谅阴。礼记作谅闇。郑玄以为凶庐。非孔义也。〇侃曰或呼倚庐为谅阴。或呼为梁闇。或号为梁庵。各随义而言之。〇案谅阴之讼。亦繁矣。信默之义差长。详见余书说。今不再述。
 〔引證〕丧服四制云书曰高宗谅闇三年不言。善之也。王者莫不行此礼。何以独善之也。曰高宗者武丁。武丁者殷之贤王也。继世即位。而慈良于丧。当此之时。殷衰而复兴。礼废而复起。故善之。善之故载之书中而高之。故谓之高宗。三年之丧。君不言。书云高宗谅闇三年不言。此之谓也。〇案谅闇不言之礼。恐是夏殷之法。至周小变。故释冕反丧服。(丘琼山云周公负扆以朝诸侯。而流言起。则此制不得不变。故康王葬毕。遂即位。)至春秋时。又大变。详见余春秋说。今不再述。(邢疏载杜预短丧之议。余亦已辨之于春秋说。今略之。)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何曰民莫敢不敬。故易使。(皇氏本不载。)
 牛春宇云此使。非使民赴工也。使之为善而已。(徐自溟云使是驾驭约束之意。)〇案民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09L 页
易使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血脉调鬯。无强硬不仁之病也。非使之赴征役。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补曰君子。谓在上之人。〇荻曰不言所敬。敬天也。修己以敬天。〇补曰安人。谓孝悌敦睦。以亲九族。〇补曰百姓。谓百官万民。〇补曰病。犹难也。
 孔曰敬其身。〇案敬者。有所向之名。无所向则无所敬矣。君子之敬其身。亦所以敬天而敬亲。(朱子云敬非但是外面恭敬而已。须看里面无一毫不直处。方是敬以直内。)
 孔曰人谓朋友九族。〇案尧典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孔先言朋友。恐未安也。修己以敬者。诚意正心也。修己以安人者。修身齐家也。修己以安百姓者。治国平天下也。
 孙月峰云尧舜非以百姓之不安为病。病己之不修。无以安百姓也。百姓有未安处。乃己未修也。〇案此说甚精。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马曰原壤。鲁人。孔子故旧。(檀弓曰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夷踞。俟待也。踞待孔子。(邢云申两足。箕踞以待孔子。)〇邢曰幼少不顺于长上。及长无德行可称述。〇朱子曰自少至长。无一善状。而久生于世。徒足以败常乱俗。则是贼而已矣。〇补曰叩。微击也。(朱子云)胫。脚也。〇邢曰既数责之。复以杖击其胫。令不踞也。〇补曰原壤。盖佯狂之人。孔子之责。戏而严也。
 何曰贼。谓贼害。〇驳曰非也。无补于世而蝗蠹至老。故戏之曰贼。贼犹盗也。诗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饶曰鸱鸟好蹲。故谓之蹲鸱。又或谓之鸱夷。夷即踞也。〇案夷俟之义可疑。姑从旧说。
 〔引證〕檀弓曰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孔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记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10H 页
闻也者而过之。〇案此狂也。集注谓老氏之流。自放于礼法之外者。未知何据。老子之道。未必狂荡。
 〔引證〕大戴礼曰少称不弟焉耻也。壮称无德焉辱也。老称无礼焉罪也。(曾子立事篇。)
 韩曰古文叩。扣文之误也。当作指为夷俟踞足。原不自知失礼。故仲尼既责其为贼。又指其足胫。使知夷踞之罪。非击之明矣。〇驳曰非也。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补曰阙党。鲁之党名。(阙里之所在。)〇马曰将命者。传宾主之语出入。(见少仪杂记。)补曰将。犹奉也。(诗云承筐是将。)〇纯曰孔子如阙党。阙党人家使童子典谒也。〇纯曰或人见童子将命辨慧。问曰此小子岂宜益者与。(盖问其前程。)〇何曰童子隅坐无位。成人乃有位。(檀弓云童子隅坐而执烛。)〇包曰并坐(一作行)。不差在后。(邢云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〇补曰居则欲速据其位。行则欲速进其步。以此观之。其学业亦必将速求其成。无谦卑求益之理。(此记孔子观人之法。)
 〔质疑〕集注曰或人疑此童子学有进益。故孔子使之传命以宠异之。〇案仪封人互乡童子之类。凡先标地名者。皆外之之辞。若门人小子则应书姓名。(纯亦云)且在孔子之门。则不过数日。宜知礼法。又安敢居成人之位。并先生而行乎。吾见其三字。明孔子见之于彼家。不是在门者也。曲礼曰士之子。长曰能典谒。幼曰未能典谒。将命固童子之事也。(荻亦云)不必为宠异。
 包曰违礼欲速成人者。则非求益也。〇驳曰非也。速成。岂速成人之谓乎。(张南轩云如物之生。循序而生理达矣。若欲速成。反害其生。)夫子观于二事。知其人必欲速不达。非以二事。直指为速成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卷七)
 卫灵公第十五(凡四十二章。)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陆本陈作阵。)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旧本明日遂行属下章。)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10L 页
补曰陈者。行军列伍之法。(陈列也)俎豆。亦陈列之物。其形如布陈。〇补曰俎豆陈列之法。曾所闻之。军旅陈列之法。旧未学焉。(郑云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补曰俎。升牲之器。(自鼎而升俎。)豆。菹醢之器。(笾以盛乾物。豆以盛濡物。)〇补曰时卫侯无道。与晋交恶。连岁构兵。问陈将以修怨。孔子不欲为谋主。故权辞以免。〇补曰明日遂行。恐卫侯强之。将有祸。〇案集解明日遂行。属之下章。集注上下章合之为一。今按史记。在陈绝粮。在去卫七年之后。宜别为一章。
 郑曰军旅末事。本未立。不可以教末事。(邢云治国以礼义为本。军旅为末。)〇尹曰卫灵公无道之君。复有志于战伐之事。故去之。〇案军旅之事。在平世犹不敢弛备。况于春秋之时。朝被围夕受伐。虽禹稷当之。何得不讲习乎。孔子于夹谷之会。请修武备。于陈恒之弑。沐浴请讨。孔子未尝不好兵也。故주-D001子自言我战则克。(礼器文)又曰教民七年。可以即戎。其作易传曰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岂必裒衣博带。日讲宾祭之礼。方可云儒者乎。但此时灵公耄乱无道。召淫人逐世子。怨讟纷兴。(定十四)而数年之间。兵连祸结。伐曹伐晋。(哀元年)殆无虚岁。孔子若于此时。或以军旅之事。言于卫侯。则不但祸卫。亦足戕身。斯其所以拒绝而不言也。此与孔文子之问答。前后一套。明孔子之意在于畏祸。不但舍礼义而崇甲兵。为君子之所恶也。审如是也。不对斯足矣。何必汲汲然去之乎。
 〔引證〕哀十一年。左传云孔文子(即孔圉)之将攻太叔也。(卫大夫大叔疾。)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胡瑚同)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言主人不能执宾。)〇案仲尼于此。不对斯足矣。何必悻悻然命驾乎。兴兵构乱。以伐人之国家。则其谋主危矣。合观两事。其志见矣。且卫灵孔圉。皆不义而用兵。故孔子避之。苟其合理。则固尝沐浴而请讨矣。
 〔事实〕史记世家云孔子适卫。主蘧伯玉家。他日灵公问兵陈于孔子。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遂行遂如陈。集注云是岁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11H 页
鲁哀公三年。孔子年六十矣。〇案春秋哀二年四月丙子。卫侯元卒。(即灵公)安得鲁哀公三年。灵公问陈乎。灵公问陈。盖在定公之末年。(十五年)是年孔子去卫。如陈而过郑。有匡人之畏。至于绝粮之厄。明在哀六年。距问陈之年。已七年矣。
 
주-D00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曰孔子之陈。会吴伐陈。陈乱故乏食。(邢云以孔子世家文而知也。)补曰鲁定公末年。孔子去卫。哀公六年。复自卫至陈。有绝粮之厄。〇补曰从者。弟子及仆御从行者。病饥惫也。〇孔曰兴。起也。〇补曰愠。见。以怒色见于夫子也。(见音现)〇补曰君子居乱世固当穷。(分之所固然。)以其仕止不踰节也。小人穷则滥而为非。故不穷。〇何曰滥。溢也。(补云踰节。犯分谓之滥。)
 〔事实〕史记云孔子去卫复如陈。自陈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哀六年)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〇朱子曰是时陈蔡臣服于楚。若楚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安敢围之。且据论语。绝粮当在去卫如陈之时。〇齐曰时陈服楚。蔡服吴。吴楚交战无虚岁。孔子盖为楚昭王之聘。徘徊陈蔡。而绝粮于其间也。〇纯曰孔子去卫复如陈。自陈迁于蔡。自蔡如叶。去叶反于蔡。是孔子自去卫。而往反于蔡叶之间凡三岁。自鲁哀公二年至四年也。〇案孔子之始去卫。在定末年。吴之侵陈。在哀元年。(见左传)而孔子时不在陈。卫灵公之卒。在哀二年。(见春秋)而哀三年五月。桓宫僖宫灾。孔子在陈闻火曰其桓僖乎。(见左传)哀四年。孔子自陈适蔡适卫。哀六年。孔子自卫之陈。厄于陈蔡。(见年表)而是年春。吴伐陈。而楚救陈。(句)师于城父。(哀六年左传)则绝粮之厄。正在哀六年之春。记事者必不以相距七年之事。合之为一章。在陈绝粮之当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11L 页
为别章无疑。朱子以绝粮谓在去卫之年。本据论语。若别为一章。则无可据矣。左传、史记。岂可悉斥之为妄乎。既经绝粮之厄。孔子不应再游陈蔡。而哀三年之在陈闻火。既有明文。则在陈绝粮。必在哀三年之后。史记其不虚矣。
 〔事实〕家语云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礼焉。路出于陈蔡。陈蔡大夫相与谋曰孔子贤圣。其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病。若用于楚。则陈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外无所通。藜羹不充。从者皆病。(在厄篇)〇案此窃取史记文也。家语者伪书。
 孔曰孔子去卫如曹。曹不容。又之宋。宋遭匡人之难。又之陈。会吴伐陈。陈乱故乏食。〇案匡人之畏。明在定末年。吴之伐陈。明在哀六年。孔注连言之。殊不明矣。
 纯曰绝粮是异时之事。则在陈之上。当有子字。别为一章。(如归与章例。)今详本文。疑史记有误。当依朱说以论语为断。〇案先儒皆以此之故。合为一章。然祭如在。互乡难与言。舜有臣五人。柴也愚之等。文例不一。(祭如在。宜有子字。柴也愚。宜称子曰。)此不足以破史记也。孔注、马史、左传、家语。无不相合。不可作一时事。
 邹峄山云从者病莫能兴。只是病吾道之不能兴起于时。不必作饥饿说。〇驳曰非也。
 纯曰愠见者。不豫之色。见于面也。家语云子路愠。作色而对。(子路宜不离夫子之侧。何以及病进见乎。)〇驳曰非也。
 徐自溟云子路以为夫子少从灵公。意与之言军旅。而与我共行三军。亦不至行之陡卒。而有绝粮之穷也。〇案通作一章则此义甚好。奈相距七年何。
 何曰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〇驳曰非也。本旨不明。
 程子曰固穷者。固守其穷。〇案子路以君子之穷。愕为非理。孔子答之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12H 页
为常理。若作固守说。非所以破其惑也。
 〔考异〕陆氏释文陈作阵。〇纯曰非也。阵字王羲之所作古文无之。说见颜氏家训书證篇。〇案纯说见佩觿集。然史记已有阵字。(淮阴侯传云先行出背水阵。)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补曰多学。谓博学。(广涉群经以学道。)识。记也。(邢云记识之。)〇补曰对曰然者。顺以逊也。曰非与者。将受诲也。〇补曰一者。恕也。五典十伦之教。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所以行之者恕也。斯之谓一以贯之。
 何曰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而一知之。〇邢曰我但用一理以贯通之。〇驳曰非也。平叔知孔子与子贡问答为何说乎。一贯之解。曾子亲口言之。明明白白。后之儒者。犹复熟视含疑。不肯往从者。其心以忠恕为小也。老子言一生二。三生万物。佛氏言万法归一。孔子言一以贯之。可以相配。为天地间至高至大之言。曾子落而下之。斲而少之。为忠恕二字。极卑极小。故晋儒违之。宋儒违之。于彼则曰曾子自领妙道。以糟粕酬门人。于此则曰子贡不能妙悟。以秕糠学圣人。此吾道之巨蔀也。原夫人生斯世。自落地之初。以至盖棺之日。其所与处者。人而已。其近者曰父子兄弟。其远者曰朋友乡人。其卑者曰臣仆幼稚。其尊者曰君师耆老。凡与我同圆颅而方趾。戴天而履地者。皆与我相须相资相交相接。胥匡以生者也。我一人彼一人。两人之间则生交际。善于际则为孝为弟为友为慈为忠为信为睦为姻。不善于际则为悖为逆为顽为嚚为奸为慝为元恶为大憝。吾道何为者也。不过为善于其际耳。于是作为礼法。以道其善。以遏其恶。一动一静一言一默一思一念。皆有刑式禁戒。俾民趋辟。其文则诗书易春秋。既千言万语。而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枝枝叶叶。段段片片。浩浩漫漫。不可究学。要其归。不过曰善于际也。善于际。何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12L 页
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无以交于右。斯之谓善于际也。括之以一字。非即为恕乎。然则恕之为物。如一条襁索。贯得千万个钱。孔子所谓一以贯之。非是之谓乎。天之所以察人之善恶。亦惟是二人相与之际。监其淑慝。而又予之以食色安逸之欲。使于二人之际。验其争让。考其勤怠。由是言之。古圣人事天之学。不外乎人伦。即此一恕字。可以事人。可以事天。何故而小之也。一者恕也。
 毛曰曾子一贯在忠恕。子贡一贯只是恕。〇驳曰非也。曾子、子贡。并无大小。曾子、子贡之一贯。并无知行之别。曾子、子贡之一贯。并无忠恕单恕之异。况此一贯。本是夫子之物。语曾子不必为大。语子贡不必为小。语曾子不必该备。语子贡不必省约。曾子曰唯。不必为受道统。子贡无对。不必为隔膜子。(纯云子贡不应。近于不违如愚。)儒者当精微处。混仑而不劈。当圆融处。破碎而多端。其为病均也。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起句既双举忠恕。而下节单言恕何也。忠恕即恕。非有二也。先儒谓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今人知之。若先有一物在内为忠。然后自此推转。发之为恕。岂不大谬。审如是也。孔子二以贯之。岂一以贯之乎。恕为之本。而所以行之者忠也。忠恕非恕乎。曾子、子贡之本无层级如是也。四书者。吾道之指南也。而大学、中庸。都是恕字之衍义。论语、孟子。其言强恕以求仁者。重见叠出。不可殚指。则夫子之道。一恕字而已。执此一字。以之接人。仁不可胜用也。而今之儒者。摸捞探索。东涂西抹。每云万殊一本。复合一理。执天地万事万物。都归之于一理曰。此夫子之道。夫子之道。无亦空旷渺茫矣乎。以一理贯万物。于自己善恶。毫无所涉。终日俨然危坐。究得万殊一理。不念父母妻子在傍讪己。乡党宾友。归而议己。其与庭前柏树子。相去未远。此学道者所宜戒也。
 〔质疑〕集注曰方信而忽疑。〇案先生长者。将有所言。发问如此。弟子当顺其旨而导其言。冀闻明教。不应曰我则不然。以塞其言也。朱子谓曾子、子贡积德积功。将有所得。故夫子告之以一贯。此谓瓜熟而蒂落。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 第 313H 页
水到而渠成也。一贯不是神异之言。恐不必如是。且知既有一个一贯。行又有一个一贯。则仍是二贯。恐不然也。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朱子曰由。呼子路之名。〇补曰知德。谓知人之有德也。孔子与子路。同(一作周)流四国。不遇知己。感慨而告之。
 王曰君子固穷。而子路愠见。故谓之少于知德。〇韩曰此句当在子路愠见之下。(见笔解)〇朱子曰此章盖为愠见发也。〇案鲜矣二字。本是慨惜世人之辞。若慨惜于子路。则岂云鲜矣。子路不知德。而语之曰知德者鲜矣。则是恕子路也。岂责子路乎。此章与愠见无涉。〇孔门弟子。其最受切责者子路。然其汲汲行道之志。断断从师之忠。于诸弟子中最热最猛。故孔子许之以乘桴浮海。犹然相从。斯可知也。师弟二人。周流四国。卒无所遇。及其迟暮也。怅然感慨曰知德者鲜矣。斯岂切责之言乎。将子路平生。但受切责而无一言以相与乎。
 
〔引證〕皋陶曰都。在知人。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〇立政曰古之人。吁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〇案此之谓知德也。此章与下章。疑一时所言。
 〔质疑〕集注曰德谓义理之得于己者。〇案德者直心之攸行也。修于己曰修德。察于人曰知德。先儒每训之为得。谐声也。然摸捉实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