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卷五)
乡党(二)
乡党(二)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5H 页
非帷裳。必杀之。
补曰帷裳。车帏也。(义见下)〇王曰衣必有杀缝。惟帷裳无杀也。〇补曰朝服之裳。祭服之裳。丧服之裳。深衣之裳。凡以裳为名者必杀之。或襞积以杀之。(朝祭服之裳。)或削幅以杀之。(深衣也)凡下广上锐曰杀。〇案时俗尚侈。襞积细促。缝而联之。如冠㡇之衡缝。(见檀弓)上下平正。孔子以为非古也。必上襞而下散之。使之上杀。故门人记之。
郑曰帷裳谓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非帷裳者。谓深衣削其幅。缝齐倍要。(见春秋正义。)〇王应麟曰集解不取郑义。集注用郑义。〇驳曰非也。诸说之中。郑义稍长。然非字必字。最要深玩。非帷裳必杀者。谓惟帷裳一物之外。凡天下之以裳为名者。无不杀之也。非者据其独而言之也。必者举其众而言之也。如郑之说则朝服祭服丧服燕服。凡不杀之物更多。而所杀者惟一深衣而已。岂记者之本意乎。诚如是也。记者书之曰深衣必杀之足矣。又何必崎岖言之曰非帷裳必杀乎。且朝祭之裳之谓之帷裳。三礼五经。无一證据。郑将柰何。卫风曰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郑笺曰帷裳车饰。亦名潼容。周礼巾车曰王之五路。皆有容盖。郑司农曰容为幨车。山东谓之裳帏。或曰潼容。(贾云昏礼云妇车有裧。注云裧车裳帏。卫诗云渐车帷裳。)则帷裳为物。明有其名。确有其證。不可以朝祭之服。无故来代之也。尔雅曰裳削幅谓之纀。(释器文)郭注以深衣之裳当之。谓削幅者惟深衣也。然丧
补曰帷裳。车帏也。(义见下)〇王曰衣必有杀缝。惟帷裳无杀也。〇补曰朝服之裳。祭服之裳。丧服之裳。深衣之裳。凡以裳为名者必杀之。或襞积以杀之。(朝祭服之裳。)或削幅以杀之。(深衣也)凡下广上锐曰杀。〇案时俗尚侈。襞积细促。缝而联之。如冠㡇之衡缝。(见檀弓)上下平正。孔子以为非古也。必上襞而下散之。使之上杀。故门人记之。
郑曰帷裳谓祭之服。其制正幅如帷。非帷裳者。谓深衣削其幅。缝齐倍要。(见春秋正义。)〇王应麟曰集解不取郑义。集注用郑义。〇驳曰非也。诸说之中。郑义稍长。然非字必字。最要深玩。非帷裳必杀者。谓惟帷裳一物之外。凡天下之以裳为名者。无不杀之也。非者据其独而言之也。必者举其众而言之也。如郑之说则朝服祭服丧服燕服。凡不杀之物更多。而所杀者惟一深衣而已。岂记者之本意乎。诚如是也。记者书之曰深衣必杀之足矣。又何必崎岖言之曰非帷裳必杀乎。且朝祭之裳之谓之帷裳。三礼五经。无一證据。郑将柰何。卫风曰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郑笺曰帷裳车饰。亦名潼容。周礼巾车曰王之五路。皆有容盖。郑司农曰容为幨车。山东谓之裳帏。或曰潼容。(贾云昏礼云妇车有裧。注云裧车裳帏。卫诗云渐车帷裳。)则帷裳为物。明有其名。确有其證。不可以朝祭之服。无故来代之也。尔雅曰裳削幅谓之纀。(释器文)郭注以深衣之裳当之。谓削幅者惟深衣也。然丧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5L 页
服记曰凡衰。外削幅。裳内削幅。明襞积之裳未尝无削杀也。然此是丧服。而朝祭之服。既无削幅之明文。未敢质言。总之杀也者减也。但使广狭相悬。即可言杀。何必刀割者为杀乎。当时之俗。细𦕿(一作㡇)衡缝。上下平直。故孔子矫而杀之耳。
侃曰帷裳。谓帷幔之属也。杀谓缝之也。若非帷幔裳则缝杀之。以杀缝之面置里。不杀之面在外。而帷裳但刺连之。如今服袍不有里外杀缝之异也。(帷幔。内外并为人所见。故刺连之而已。)〇驳曰非也。车帷之外。无帷裳之名。
邢曰朝祭之裳。其制正幅如帷。名曰帷裳。则无杀缝。其馀裳有杀缝。故深衣之制。要缝半下。缝齐倍要。丧服之裳。内削幅。注云削犹杀也。〇驳曰非也。邢意朝服祭服名曰帷裳。深衣丧服。皆有削杀。然丧服记曰裳幅三袧。(三襞积)明丧服之裳有襞积也。有襞积者。未尝不削幅。则朝服祭服独不可以削杀乎。但无明文。不敢言也。朱子于集注用邢义。而去丧服之说。为丧服有襞积也。(朱子云帷裳如今之裙是也。襞积即是摺处。其幅自全。安得谓近要者有杀缝邪。)然丧服记明云三袧。又云削幅襞积者。未尝无削杀也。
羔裘玄冠。不以吊。
补曰吊谓未小敛之吊也。礼未小敛。俟生之念未绝。故主人不为凶服。吊者亦裼裘以见美。(曾子子游事。见檀弓。)时人皆以羔裘玄冠往吊。而孔子独曰始死。主人亦既改服。(素淡服)不可以纯吉之服。行吊哭之礼。独不用羔裘玄冠。〇补曰羔裘未必独美。而羔裘则缁衣以裼之。其视素衣黄衣为纯吉。故不以吊。
孔曰丧主素。吉主玄。吉凶异服。邢云檀弓云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注云哀素言哀痛无饰。凡物无饰素曰(曰素)。又礼祭服皆玄衣服。是丧主素。吉主玄也。 〇驳曰非也。古者吊服明有三衰。一曰锡衰。二曰缌衰。三曰疑衰。(见司服及服问丧服记。)虽非孔子。亦无羔裘玄冠以吊人者。惟未小敛之吊。或用玄缁。而孔子勿之。(既小敛袭裘而吊。既成服。乃用三衰。)
〔引證〕檀弓夫子曰始死。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羔裘玄冠。夫子不以吊。〇家语云季桓子死。鲁大夫朝服而吊。子游问于孔子。孔子曰始死。
侃曰帷裳。谓帷幔之属也。杀谓缝之也。若非帷幔裳则缝杀之。以杀缝之面置里。不杀之面在外。而帷裳但刺连之。如今服袍不有里外杀缝之异也。(帷幔。内外并为人所见。故刺连之而已。)〇驳曰非也。车帷之外。无帷裳之名。
邢曰朝祭之裳。其制正幅如帷。名曰帷裳。则无杀缝。其馀裳有杀缝。故深衣之制。要缝半下。缝齐倍要。丧服之裳。内削幅。注云削犹杀也。〇驳曰非也。邢意朝服祭服名曰帷裳。深衣丧服。皆有削杀。然丧服记曰裳幅三袧。(三襞积)明丧服之裳有襞积也。有襞积者。未尝不削幅。则朝服祭服独不可以削杀乎。但无明文。不敢言也。朱子于集注用邢义。而去丧服之说。为丧服有襞积也。(朱子云帷裳如今之裙是也。襞积即是摺处。其幅自全。安得谓近要者有杀缝邪。)然丧服记明云三袧。又云削幅襞积者。未尝无削杀也。
羔裘玄冠。不以吊。
补曰吊谓未小敛之吊也。礼未小敛。俟生之念未绝。故主人不为凶服。吊者亦裼裘以见美。(曾子子游事。见檀弓。)时人皆以羔裘玄冠往吊。而孔子独曰始死。主人亦既改服。(素淡服)不可以纯吉之服。行吊哭之礼。独不用羔裘玄冠。〇补曰羔裘未必独美。而羔裘则缁衣以裼之。其视素衣黄衣为纯吉。故不以吊。
孔曰丧主素。吉主玄。吉凶异服。邢云檀弓云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注云哀素言哀痛无饰。凡物无饰素曰(曰素)。又礼祭服皆玄衣服。是丧主素。吉主玄也。 〇驳曰非也。古者吊服明有三衰。一曰锡衰。二曰缌衰。三曰疑衰。(见司服及服问丧服记。)虽非孔子。亦无羔裘玄冠以吊人者。惟未小敛之吊。或用玄缁。而孔子勿之。(既小敛袭裘而吊。既成服。乃用三衰。)
〔引證〕檀弓夫子曰始死。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羔裘玄冠。夫子不以吊。〇家语云季桓子死。鲁大夫朝服而吊。子游问于孔子。孔子曰始死。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6H 页
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〇案檀弓孔疏。以易之为主人之易服。(始死之改服。)盖主人但去羔裘玄冠。(未及为凶服。)吊宾亦宜然。不用三衰之服也。
吉月。必朝服而朝。
孔曰吉月月朔也。〇补曰朝服者。玄冠缁衣素裳。(杂记云朝服十五升。)朔月则人君告朔于太庙。遂行朝享之礼。(即朔祭)因以听朔。必以皮弁行事。(见玉藻)大夫降于君一等。故以朝服朝焉。亦记其异也。
孔曰朝服皮弁服。〇驳曰非也。听朔视朝之服。凡有三等。玄端最尊。皮弁次之。朝服又次之。故玉藻云天子龙衮以祭。玄端以听朔。皮弁以视朝。(每日之视朝。)诸侯玄端以祭。皮弁以听朔。朝服以视朝。挨排差等。其级明白。孔乃以皮弁为朝服可乎。时人不知此礼。吉月亦或以皮弁朝君。太庙之中。君臣同服。大非礼也。故孔子必朝服而朝。混而一之可乎。
侃曰凡言朝服。惟是玄冠缁布衣素积裳。今此云朝服。谓皮弁十五升白布衣素积裳。所以亦谓为朝服者。天子用之。以日视朝。今云朝服。是从天子受命也。诸侯用之以视朔。孔子鲁臣。亦得与君同服。故月朔必服之也。〇驳曰非也。朝服者玄冠缁衣。皮弁者白弁白衣。其所同者惟素裳而已。皇氏既知其然。犹遵孔义。岂不惑欤。
侃曰皮弁。以鹿皮为弁。弁形如今祭酒道士扶容冠。而无边叶也。〇邢曰士冠礼云皮弁服素积缁带素韠。注云此与君视朔之服也。皮弁者以白鹿皮为冠。象上古也。(积犹辟也。以素为常。辟蹙其要中。)皮弁之衣。用布亦十五升。〇驳曰非也。经言朝服。而但言皮弁之制可乎。君视朔以皮弁。臣朝朔以朝服。士冠礼注本误。
侃曰鲁自文公不视朔。孔子是哀公之臣。应无随君视朔之事。而云必服之者。当是君虽不视朔。而孔子月朔。必服而以朝。是我爱其礼也。〇邢曰鲁自文公不行视朔之礼。孔子恐其礼废。故每于月朔。必衣此视朝之服而朝于君所。谓我爱其礼也。〇驳曰非也。鲁文公惟四不视朔。自第五朔。恪而不怠。今乃诬之曰文公以下七君。都不视朔可乎。义见
吉月。必朝服而朝。
孔曰吉月月朔也。〇补曰朝服者。玄冠缁衣素裳。(杂记云朝服十五升。)朔月则人君告朔于太庙。遂行朝享之礼。(即朔祭)因以听朔。必以皮弁行事。(见玉藻)大夫降于君一等。故以朝服朝焉。亦记其异也。
孔曰朝服皮弁服。〇驳曰非也。听朔视朝之服。凡有三等。玄端最尊。皮弁次之。朝服又次之。故玉藻云天子龙衮以祭。玄端以听朔。皮弁以视朝。(每日之视朝。)诸侯玄端以祭。皮弁以听朔。朝服以视朝。挨排差等。其级明白。孔乃以皮弁为朝服可乎。时人不知此礼。吉月亦或以皮弁朝君。太庙之中。君臣同服。大非礼也。故孔子必朝服而朝。混而一之可乎。
侃曰凡言朝服。惟是玄冠缁布衣素积裳。今此云朝服。谓皮弁十五升白布衣素积裳。所以亦谓为朝服者。天子用之。以日视朝。今云朝服。是从天子受命也。诸侯用之以视朔。孔子鲁臣。亦得与君同服。故月朔必服之也。〇驳曰非也。朝服者玄冠缁衣。皮弁者白弁白衣。其所同者惟素裳而已。皇氏既知其然。犹遵孔义。岂不惑欤。
侃曰皮弁。以鹿皮为弁。弁形如今祭酒道士扶容冠。而无边叶也。〇邢曰士冠礼云皮弁服素积缁带素韠。注云此与君视朔之服也。皮弁者以白鹿皮为冠。象上古也。(积犹辟也。以素为常。辟蹙其要中。)皮弁之衣。用布亦十五升。〇驳曰非也。经言朝服。而但言皮弁之制可乎。君视朔以皮弁。臣朝朔以朝服。士冠礼注本误。
侃曰鲁自文公不视朔。孔子是哀公之臣。应无随君视朔之事。而云必服之者。当是君虽不视朔。而孔子月朔。必服而以朝。是我爱其礼也。〇邢曰鲁自文公不行视朔之礼。孔子恐其礼废。故每于月朔。必衣此视朝之服而朝于君所。谓我爱其礼也。〇驳曰非也。鲁文公惟四不视朔。自第五朔。恪而不怠。今乃诬之曰文公以下七君。都不视朔可乎。义见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6L 页
前告朔饩羊之说。今不再宣。
〔质疑〕集注云孔子在鲁致仕时如此。(辅云若未致仕。此是常礼。有不必记。)〇案所重在于朝服。不在于吉月也。朝服而朝。孔子之所独。岂必以致仕为解乎。
韩曰吉礼所行月日。因而谓之吉月吉日。非正朔而已。〇驳曰非也。
〔引證〕玉藻云孔子曰朝服而朝。卒朔然后服之。〇陈浩曰听朔重于视朝。而诸侯听朔则皮弁。故卒听朔之礼。然后服朝服而视朝也。〇案此论诸侯之礼也。然视朔之服。或者君臣同用朝服。惟朔事君臣殊服也。(玉藻又云朝服之以缟也。自季康子始也。)据礼大夫之祭。主人朝服以筮日。朝服以祭。(少牢文)惟士亦然。故特牲之礼。朝服以祭。士冠之礼。朝服筮日。士丧之礼。朝服筮宅。(见杂记)大祥之日。朝服以临祭。(见小记)朝服之用广矣。
齐必有明衣。(句)布(句)。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邢曰将祭而齐则必沐浴。浴竟而著明衣。所以明洁其体也。(补云谓之明者。所以交神明也。)〇朱子曰变食。谓不饮酒不茹荤。〇孔曰迁坐。易常处。
〔引證〕士丧记曰明衣裳用幕布。(用帷幕之布)袂属幅长下膝。(即上衣)有前后裳不辟。(不襞积)长及觳。(足跗也)縓綼緆。(饰以縓)〇郑注曰所以亲身。为圭洁也。〇案士丧礼。沐浴既毕。乃设明衣裳。(上壬七)明生人沐浴。亦先著明衣。故疏文如是也。时人废之不用。孔子于齐戒之时。必用衣。遵古礼也。明也者明也。所以交神明也。非祭而浴则无明衣也。死用明衣者。亦有交神明之道也。
孔曰以布为沐浴衣。〇驳曰非也。据士丧礼。浴巾以拭体。浴衣以晞体。又于浴巾浴衣之外。别有明衣。下至开元礼政和礼。莫不皆然。今以明衣直谓之沐浴衣可乎。明衣裳者。如今之汗衫单裤。非浴衣。〇又按玉藻注亦以明衣布。为浴衣。皆相沿之误也。
孔曰改常馔。(邢云齐必变食者。将欲接事鬼神。宜自洁净。故改其常馔也。)〇案庄子曰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若此则可以为齐乎。此朱注所本。
苏曰此孔氏遗书。杂记曲礼。非特孔子事也。〇驳曰非也。古礼荒废。孔
〔质疑〕集注云孔子在鲁致仕时如此。(辅云若未致仕。此是常礼。有不必记。)〇案所重在于朝服。不在于吉月也。朝服而朝。孔子之所独。岂必以致仕为解乎。
韩曰吉礼所行月日。因而谓之吉月吉日。非正朔而已。〇驳曰非也。
〔引證〕玉藻云孔子曰朝服而朝。卒朔然后服之。〇陈浩曰听朔重于视朝。而诸侯听朔则皮弁。故卒听朔之礼。然后服朝服而视朝也。〇案此论诸侯之礼也。然视朔之服。或者君臣同用朝服。惟朔事君臣殊服也。(玉藻又云朝服之以缟也。自季康子始也。)据礼大夫之祭。主人朝服以筮日。朝服以祭。(少牢文)惟士亦然。故特牲之礼。朝服以祭。士冠之礼。朝服筮日。士丧之礼。朝服筮宅。(见杂记)大祥之日。朝服以临祭。(见小记)朝服之用广矣。
齐必有明衣。(句)布(句)。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邢曰将祭而齐则必沐浴。浴竟而著明衣。所以明洁其体也。(补云谓之明者。所以交神明也。)〇朱子曰变食。谓不饮酒不茹荤。〇孔曰迁坐。易常处。
〔引證〕士丧记曰明衣裳用幕布。(用帷幕之布)袂属幅长下膝。(即上衣)有前后裳不辟。(不襞积)长及觳。(足跗也)縓綼緆。(饰以縓)〇郑注曰所以亲身。为圭洁也。〇案士丧礼。沐浴既毕。乃设明衣裳。(上壬七)明生人沐浴。亦先著明衣。故疏文如是也。时人废之不用。孔子于齐戒之时。必用衣。遵古礼也。明也者明也。所以交神明也。非祭而浴则无明衣也。死用明衣者。亦有交神明之道也。
孔曰以布为沐浴衣。〇驳曰非也。据士丧礼。浴巾以拭体。浴衣以晞体。又于浴巾浴衣之外。别有明衣。下至开元礼政和礼。莫不皆然。今以明衣直谓之沐浴衣可乎。明衣裳者。如今之汗衫单裤。非浴衣。〇又按玉藻注亦以明衣布。为浴衣。皆相沿之误也。
孔曰改常馔。(邢云齐必变食者。将欲接事鬼神。宜自洁净。故改其常馔也。)〇案庄子曰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若此则可以为齐乎。此朱注所本。
苏曰此孔氏遗书。杂记曲礼。非特孔子事也。〇驳曰非也。古礼荒废。孔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7H 页
子修而行之。故门人既记之为礼经。又录之为此篇。苏氏归之古礼。而不以为孔子之所躬行。误矣。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邢曰食。饭也。〇朱子曰精。凿也。(胡云凿。通作糳。〇说文云粝米一斛。舂九斗为糳。)〇邢曰牛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少仪文〇内则云肉腥。细者为脍。大者为轩。)〇朱子曰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不厌。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〇邢曰饐。饭伤热湿也。(字林云)餲。饖臭也。(尔雅注)尔雅释器云食饐谓之餲。(说文云饖。饭伤热也。苍颉篇云食臭败也。)〇何曰鱼败曰馁也。(尔雅文)〇朱子曰肉腐曰败。(亦尔雅)〇补曰色恶臭恶。恐有毒也。(非谓败坏。而色臭变。)〇孔曰失饪。失生熟之节。(补云熟食曰饪。)〇郑曰不时。非朝夕日中时。〇朱子曰割肉不方正者不食。(侃亦云)造次不离于正也。(汉陆续之母。割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食肉用酱。各有所宜。不得则不食。恶其不备也。(内则文见下。)〇朱子曰食以谷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
侃曰饐。谓饮食经久而腐臭也。餲谓经久而味恶也。
邢曰饭食及肉。颜色香臭变恶者。皆不食。〇驳曰非也。此谓不败坏而其臭丑秽者也。败坏者不应叠语。
江熙曰不时。谓生非其时。若冬梅李实也。(见皇疏)〇朱子曰不时。五谷不成。果实未熟之类。(王制云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〇毛曰汉召信臣传云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后汉邓皇后诏。引论语不时不食。谓穿掘萌芽。郁蒸强熟。味无所至。夭折生长。(朱子之所引。)此单指蓏蔬之类。如冬月生瓜。方春荐蓼。今北方人皆能之。并无五谷果实。可令强熟者。且强熟即熟。亦非不熟也。〇又曰礼运曰饮食必时。仲尼燕居曰味得其时。谓春秋朝暮。又各有所宜之物。故内则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类。又如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类。又如春宜羔豚膳膏芗。夏宜腒鱐膳膏臊。秋宜犊麛膳膏腥。冬宜鲜羽膳膏膻类。又如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类。此为正解。〇案食齐视春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邢曰食。饭也。〇朱子曰精。凿也。(胡云凿。通作糳。〇说文云粝米一斛。舂九斗为糳。)〇邢曰牛羊鱼之腥。聂而切之为脍。(少仪文〇内则云肉腥。细者为脍。大者为轩。)〇朱子曰食精则能养人。脍粗则能害人。不厌。言以是为善。非谓必欲如是也。〇邢曰饐。饭伤热湿也。(字林云)餲。饖臭也。(尔雅注)尔雅释器云食饐谓之餲。(说文云饖。饭伤热也。苍颉篇云食臭败也。)〇何曰鱼败曰馁也。(尔雅文)〇朱子曰肉腐曰败。(亦尔雅)〇补曰色恶臭恶。恐有毒也。(非谓败坏。而色臭变。)〇孔曰失饪。失生熟之节。(补云熟食曰饪。)〇郑曰不时。非朝夕日中时。〇朱子曰割肉不方正者不食。(侃亦云)造次不离于正也。(汉陆续之母。割肉未尝不方。断葱以寸为度。)食肉用酱。各有所宜。不得则不食。恶其不备也。(内则文见下。)〇朱子曰食以谷为主。故不使肉胜食气。
侃曰饐。谓饮食经久而腐臭也。餲谓经久而味恶也。
邢曰饭食及肉。颜色香臭变恶者。皆不食。〇驳曰非也。此谓不败坏而其臭丑秽者也。败坏者不应叠语。
江熙曰不时。谓生非其时。若冬梅李实也。(见皇疏)〇朱子曰不时。五谷不成。果实未熟之类。(王制云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〇毛曰汉召信臣传云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不宜以奉供养。后汉邓皇后诏。引论语不时不食。谓穿掘萌芽。郁蒸强熟。味无所至。夭折生长。(朱子之所引。)此单指蓏蔬之类。如冬月生瓜。方春荐蓼。今北方人皆能之。并无五谷果实。可令强熟者。且强熟即熟。亦非不熟也。〇又曰礼运曰饮食必时。仲尼燕居曰味得其时。谓春秋朝暮。又各有所宜之物。故内则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类。又如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类。又如春宜羔豚膳膏芗。夏宜腒鱐膳膏臊。秋宜犊麛膳膏腥。冬宜鲜羽膳膏膻类。又如脍春用葱。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类。此为正解。〇案食齐视春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7L 页
时。羹齐视夏时。即饮食温热凉寒之节。毛氏误引之矣。总之旧说无病。
邢曰割不正不食者。谓折解牲体。脊胁臂臑之属。礼有正数。若解割不得其正则不食也。〇案此义亦好。然与下文席不正不坐。不能同例。当从朱子之说。(侃亦云古人割肉必方正。若不方正割之。不食也。)
江熙曰杀不以道为不正。(见皇疏)〇纯曰江说为是。割宰割之割。王制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〇驳曰非也。割不正。非谓肉片个个中短也。但其所割敧歪已甚。有不敢(一作堪)正视者恶之耳。古者脯曰尹祭。(曲礼文)尹者正也。亦谓所割方正也。邢江二家。疑割之方正者难得。故说之如是。
〔引證〕内则云濡鸡醢酱。濡鱼卵酱。濡鳖醢酱。腶修蚳醢。脯羹兔醢。麋肤鱼醢。鱼脍芥酱。麋腥醢酱。〇郑曰濡通作胹。烹煮之也。〇案左传晏婴之言曰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以为和羹。泄其所过。㴉其不及。古人和羹之法。于此可知。不得其酱。其谓是矣。
马曰鱼脍。非芥酱不食。〇案单举鱼脍何也。岂欲使学者闻一而知十耶。
〔考异〕说文气作既。(中庸云既禀称事。)许曰既。小食也。〇邢曰气。小食也。言有肉虽多。食之不可使过食气也。〇荻曰邢以气为饩近之。〇驳曰非也。
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朱子曰酒不为量。但以醉为节。(邢云不得至困乱。)〇补曰沽市。皆卖买也。(诗云无酒沽我。)朱子曰恐不精洁。或伤人也。(邢云酒不自作。未必精洁。脯不自作。不知何物之肉。故不食也。)〇补曰撤彻同。去馔曰彻。(见礼注)孔子当彻馔之时。留姜食不令彻去也。然其味辛辣。故不多食也。姜食如今之饴姜蜜姜。(食读之如米食面食之食。非谓啖也。)
邢曰惟人饮酒。无有限量。〇陈栎曰无量不及乱。以夫子则可。〇袁了凡曰酒若有量而不乱。何难之有。唯无量不及乱。所以为难。〇纯曰惟酒无量。言善饮也。驳曰非也。世谓孔予(一作子)酒户甚大。虽日饮无何。而不为酒困。此儒说误之也。量槩也。曲礼云食飨不为槩。惟酒无量。言不为槩也。盎醍澄醴。淡烈不同。爵觯角散。函受各殊。不必以一𧣴二𧣴为之槩
邢曰割不正不食者。谓折解牲体。脊胁臂臑之属。礼有正数。若解割不得其正则不食也。〇案此义亦好。然与下文席不正不坐。不能同例。当从朱子之说。(侃亦云古人割肉必方正。若不方正割之。不食也。)
江熙曰杀不以道为不正。(见皇疏)〇纯曰江说为是。割宰割之割。王制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〇驳曰非也。割不正。非谓肉片个个中短也。但其所割敧歪已甚。有不敢(一作堪)正视者恶之耳。古者脯曰尹祭。(曲礼文)尹者正也。亦谓所割方正也。邢江二家。疑割之方正者难得。故说之如是。
〔引證〕内则云濡鸡醢酱。濡鱼卵酱。濡鳖醢酱。腶修蚳醢。脯羹兔醢。麋肤鱼醢。鱼脍芥酱。麋腥醢酱。〇郑曰濡通作胹。烹煮之也。〇案左传晏婴之言曰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以为和羹。泄其所过。㴉其不及。古人和羹之法。于此可知。不得其酱。其谓是矣。
马曰鱼脍。非芥酱不食。〇案单举鱼脍何也。岂欲使学者闻一而知十耶。
〔考异〕说文气作既。(中庸云既禀称事。)许曰既。小食也。〇邢曰气。小食也。言有肉虽多。食之不可使过食气也。〇荻曰邢以气为饩近之。〇驳曰非也。
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朱子曰酒不为量。但以醉为节。(邢云不得至困乱。)〇补曰沽市。皆卖买也。(诗云无酒沽我。)朱子曰恐不精洁。或伤人也。(邢云酒不自作。未必精洁。脯不自作。不知何物之肉。故不食也。)〇补曰撤彻同。去馔曰彻。(见礼注)孔子当彻馔之时。留姜食不令彻去也。然其味辛辣。故不多食也。姜食如今之饴姜蜜姜。(食读之如米食面食之食。非谓啖也。)
邢曰惟人饮酒。无有限量。〇陈栎曰无量不及乱。以夫子则可。〇袁了凡曰酒若有量而不乱。何难之有。唯无量不及乱。所以为难。〇纯曰惟酒无量。言善饮也。驳曰非也。世谓孔予(一作子)酒户甚大。虽日饮无何。而不为酒困。此儒说误之也。量槩也。曲礼云食飨不为槩。惟酒无量。言不为槩也。盎醍澄醴。淡烈不同。爵觯角散。函受各殊。不必以一𧣴二𧣴为之槩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8H 页
量。以之为限节也。惟血气和平。脉络调鬯。斯可以止。一或踰此。则酩酊而酕醄矣。故孔子不以觚觥为槩。而以不及乱为节。此圣人之饮酒也。圣人亦人也。饮若长鲸。未有不乱。令人或以酒户相尚。未必不由此经之释有误也。
邢曰沽卖也。〇朱子曰沽买也。〇案子贡沽玉则训卖可也。伐木沽酒则训买可也。(毛诗传云酤一宿酒也。郑笺云酤买也。)
侃曰沽酒市脯不食。是祭神不用。〇驳曰非也。
〔引證〕汉书食货志曰诗曰无酒沽我。而论语酤酒不食。二者非相反也。夫诗据承平之世。酒沽在官。和旨便人。可以相御也。孔子当周衰乱。酒酤在民。薄恶不诚。是以疑而不食。(此羲和鲁匡之言。)〇案沽酒市脯不食。朱子谓与不尝康子之药同意。汉书云疑而不食是也。易曰噬腊肉遇毒。(噬嗑之六三。)今人食市肉而死者甚多。圣人其不慎乎。
通雅曰粗恶曰苦。(史记云器不苦窳)丧服传云冠者沽功也。(沽苦通)沽酒。恶酒也。〇驳曰非也。
邢曰酒当言饮。亦云不食者。因脯而并言之。(易云润之以风雨。左传曰马牛皆百匹。玉藻云大夫不得造车马。皆从一而省文也。)〇驳曰非也。汉书于定国传曰定国食酒至数石不乱。(饮酒亦曰食。)
孔曰齐禁荤物。姜辛而不臭故不去。〇邢曰不多食已上。皆蒙齐文。凡言不食者。皆为不利人。亦齐者孔子所慎也。〇案注疏自齐必变食。至瓜祭句。通为一章。故孔邢之说如此。岂不谬哉。他姑无论。惟酒无量。岂齐时事乎。
孔曰不多食。不过饱也。〇顾麟士曰此条不承姜说。〇驳曰非也。上篇云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明不在丧侧。圣人亦饱也。故杂记曰孔子食于小施氏而饱。孔子之饱。经有明文。何以谓不多食乎。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先儒嫌此。故欲执不多食三字。回护如此过矣。不多食。正承姜说。姜之为物。多食则损气。惟有时通滞而已。故不撤去。亦不多
邢曰沽卖也。〇朱子曰沽买也。〇案子贡沽玉则训卖可也。伐木沽酒则训买可也。(毛诗传云酤一宿酒也。郑笺云酤买也。)
侃曰沽酒市脯不食。是祭神不用。〇驳曰非也。
〔引證〕汉书食货志曰诗曰无酒沽我。而论语酤酒不食。二者非相反也。夫诗据承平之世。酒沽在官。和旨便人。可以相御也。孔子当周衰乱。酒酤在民。薄恶不诚。是以疑而不食。(此羲和鲁匡之言。)〇案沽酒市脯不食。朱子谓与不尝康子之药同意。汉书云疑而不食是也。易曰噬腊肉遇毒。(噬嗑之六三。)今人食市肉而死者甚多。圣人其不慎乎。
通雅曰粗恶曰苦。(史记云器不苦窳)丧服传云冠者沽功也。(沽苦通)沽酒。恶酒也。〇驳曰非也。
邢曰酒当言饮。亦云不食者。因脯而并言之。(易云润之以风雨。左传曰马牛皆百匹。玉藻云大夫不得造车马。皆从一而省文也。)〇驳曰非也。汉书于定国传曰定国食酒至数石不乱。(饮酒亦曰食。)
孔曰齐禁荤物。姜辛而不臭故不去。〇邢曰不多食已上。皆蒙齐文。凡言不食者。皆为不利人。亦齐者孔子所慎也。〇案注疏自齐必变食。至瓜祭句。通为一章。故孔邢之说如此。岂不谬哉。他姑无论。惟酒无量。岂齐时事乎。
孔曰不多食。不过饱也。〇顾麟士曰此条不承姜说。〇驳曰非也。上篇云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明不在丧侧。圣人亦饱也。故杂记曰孔子食于小施氏而饱。孔子之饱。经有明文。何以谓不多食乎。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先儒嫌此。故欲执不多食三字。回护如此过矣。不多食。正承姜说。姜之为物。多食则损气。惟有时通滞而已。故不撤去。亦不多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8L 页
食。(季彭山云不多食自姜言。)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邢曰宿。经宿也。(王制云六十宿肉)周曰助祭于君。所得牲醴。归则颁赐。不留神惠。(案朱子改牲醴为胙肉。)〇朱子曰家之祭肉。不过三日。皆以分赐。但比君所赐胙可少缓。〇补曰出三日不食者。防家人留而复进。不颁赐也。
郑曰祭肉过三日不食。是亵鬼神之馀。(朱子云过三日则肉必败。人不食之。是亵鬼神之馀也。)〇案不食是孔子不食。非他人不食也。腶脩之属。虽过三日。未必败坏。(冬月则俎肉亦可至十日。)过三日不食者。严示限节。使家人不敢久留而不颁也。
食不语。寝不言。
补曰论难曰语。(徐铉云)直言曰言。(大雅疏)寝卧也。〇范曰圣人存心不他。当食而食。当寝而寝。言语非其时也。
邢曰直言曰言。答述曰语。〇荻曰礼有乐语合语。古者于旅也语。孔子食不语者尊道也。若有人问于己。虽方食。岂得不答乎。〇案大雅曰于时言言。于时语语。疏曰直言曰言。(谓一人自言。)答难曰语。(谓二人相对。)邢所据者此也。然人问之不可不答。诚如荻说。杂记曰三年之丧。言而不语。注曰言自言己事也。语为人论说也。说文徐笺云论难曰语。(语者午也。谓交午也。)言语之别。盖可知也。
邢曰方食不可语。语则口中可憎。寝息宜静。故不言。
杨曰肺为气主而声出焉。寝食则气窒而通。〇荻曰寝内寝也。内寝不言政事。敬天职也。〇驳曰非也。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陆云鲁论주-D001作必。
朱子曰鲁论瓜作必。(陈云瓜字本齐论。)古人饮食。每种各出少许。置之豆间之地。(顾麟士云曲礼注古人祭酒于地。祭食于豆间。有板盛之。卒食撤去。)以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孔子虽薄物必祭。其祭必敬。圣人之诚也。〇孔曰齐严敬貌。(召南云有齐季女。)
孔曰三物虽薄祭之必敬。(邢云疏食也菜羹也瓜也。三物虽薄。将食祭先之时。亦必严敬。)〇邢曰玉藻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邢曰宿。经宿也。(王制云六十宿肉)周曰助祭于君。所得牲醴。归则颁赐。不留神惠。(案朱子改牲醴为胙肉。)〇朱子曰家之祭肉。不过三日。皆以分赐。但比君所赐胙可少缓。〇补曰出三日不食者。防家人留而复进。不颁赐也。
郑曰祭肉过三日不食。是亵鬼神之馀。(朱子云过三日则肉必败。人不食之。是亵鬼神之馀也。)〇案不食是孔子不食。非他人不食也。腶脩之属。虽过三日。未必败坏。(冬月则俎肉亦可至十日。)过三日不食者。严示限节。使家人不敢久留而不颁也。
食不语。寝不言。
补曰论难曰语。(徐铉云)直言曰言。(大雅疏)寝卧也。〇范曰圣人存心不他。当食而食。当寝而寝。言语非其时也。
邢曰直言曰言。答述曰语。〇荻曰礼有乐语合语。古者于旅也语。孔子食不语者尊道也。若有人问于己。虽方食。岂得不答乎。〇案大雅曰于时言言。于时语语。疏曰直言曰言。(谓一人自言。)答难曰语。(谓二人相对。)邢所据者此也。然人问之不可不答。诚如荻说。杂记曰三年之丧。言而不语。注曰言自言己事也。语为人论说也。说文徐笺云论难曰语。(语者午也。谓交午也。)言语之别。盖可知也。
邢曰方食不可语。语则口中可憎。寝息宜静。故不言。
杨曰肺为气主而声出焉。寝食则气窒而通。〇荻曰寝内寝也。内寝不言政事。敬天职也。〇驳曰非也。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陆云鲁论주-D001作必。
朱子曰鲁论瓜作必。(陈云瓜字本齐论。)古人饮食。每种各出少许。置之豆间之地。(顾麟士云曲礼注古人祭酒于地。祭食于豆间。有板盛之。卒食撤去。)以祭先代始为饮食之人。不忘本也。孔子虽薄物必祭。其祭必敬。圣人之诚也。〇孔曰齐严敬貌。(召南云有齐季女。)
孔曰三物虽薄祭之必敬。(邢云疏食也菜羹也瓜也。三物虽薄。将食祭先之时。亦必严敬。)〇邢曰玉藻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9H 页
云惟水浆不祭。又云瓜祭上环。知此三者虽薄。亦祭先也。(祭先古有功者。)〇驳曰非也。瓜一字不得与上二物成列。祭一字不成文理。其义非也。
牛春宇曰瓜祭。就是用瓜以祭。礼云瓜祭上环。诗云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又何以瓜字作必字乎。(此祭非祭宗庙。乃祭前代始为饮食者。报本也。)〇驳曰非也。瓜祭二字。虽有经證。至于此经。必分而二之。然后乃仅成言。既破碎矣。又何以为證乎。
〔引證〕公羊传云饮食必祝。注引论语曰虽疏食菜羹瓜祭。(襄二十九年)〇纯曰乃知汉时瓜字未误。〇案南史顾宪之终制。引鲁论云虽菜羹瓜祭。必斋如者。本贵诚敬。岂求备物。(毛云所引鲁论。亦不是必字。)瓜祭之證。非不多矣。柰文不通何。〇又案顾宪之说。似以为祖祢之祭。(后人亦或有此论。)非也。人虽窭。未有以疏食祭其祖祢者。疏也者粗也。舂则可精。而用粗乎。
席不正。不坐。
侃曰旧说铺之不周正则不坐之。(谢云圣人心安于正。故于位之不正者。虽小不处。)
邢曰凡为席之礼。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席南乡北向。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如此之类。是礼之正也。若不正则孔子不坐。〇叶少蕴曰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此以方为正者也。有忧者侧席而坐。有丧者专席而坐。此以事为正者也。〇驳曰非也。圣人之心至精。凡物不得其正者。不堪。惟不堪然后。洪纤巨细。率由其正。先儒疑席不正为小节。故为此曲解。知圣人之心者。朱子是也。(朱子云圣人之心。无毫釐之差。事当恁地做时。硬要恁地做。)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孔曰杖者老人也。(乡人饮酒之礼。主于老者。老者礼毕出。孔子从而后出。)〇朱子曰六十杖于乡。(王制云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未出不敢先。〇案杖者六十以上也。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陆本无阶字。〇郊特牲无阶字。)
孔曰傩。驱逐疫鬼。(朱子云方相氏掌之。)恐惊先祖。故朝服而立于庙之阼阶。(邢云鬼神依人。庶几依己而安也。)〇邢曰大夫朝服以祭。用祭服以依神。
牛春宇曰瓜祭。就是用瓜以祭。礼云瓜祭上环。诗云是剥是菹。献之皇祖。又何以瓜字作必字乎。(此祭非祭宗庙。乃祭前代始为饮食者。报本也。)〇驳曰非也。瓜祭二字。虽有经證。至于此经。必分而二之。然后乃仅成言。既破碎矣。又何以为證乎。
〔引證〕公羊传云饮食必祝。注引论语曰虽疏食菜羹瓜祭。(襄二十九年)〇纯曰乃知汉时瓜字未误。〇案南史顾宪之终制。引鲁论云虽菜羹瓜祭。必斋如者。本贵诚敬。岂求备物。(毛云所引鲁论。亦不是必字。)瓜祭之證。非不多矣。柰文不通何。〇又案顾宪之说。似以为祖祢之祭。(后人亦或有此论。)非也。人虽窭。未有以疏食祭其祖祢者。疏也者粗也。舂则可精。而用粗乎。
席不正。不坐。
侃曰旧说铺之不周正则不坐之。(谢云圣人心安于正。故于位之不正者。虽小不处。)
邢曰凡为席之礼。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席南乡北向。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如此之类。是礼之正也。若不正则孔子不坐。〇叶少蕴曰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此以方为正者也。有忧者侧席而坐。有丧者专席而坐。此以事为正者也。〇驳曰非也。圣人之心至精。凡物不得其正者。不堪。惟不堪然后。洪纤巨细。率由其正。先儒疑席不正为小节。故为此曲解。知圣人之心者。朱子是也。(朱子云圣人之心。无毫釐之差。事当恁地做时。硬要恁地做。)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孔曰杖者老人也。(乡人饮酒之礼。主于老者。老者礼毕出。孔子从而后出。)〇朱子曰六十杖于乡。(王制云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未出不敢先。〇案杖者六十以上也。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陆本无阶字。〇郊特牲无阶字。)
孔曰傩。驱逐疫鬼。(朱子云方相氏掌之。)恐惊先祖。故朝服而立于庙之阼阶。(邢云鬼神依人。庶几依己而安也。)〇邢曰大夫朝服以祭。用祭服以依神。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49L 页
韩曰正文无庙字。又云恐惊先祖。疑孔穿凿。非本旨。〇朱子曰傩虽古礼而近于戏。亦必朝服以临之者。无所不用其诚敬也。〇案孔注本出于郊特牲。不可易也。(蔡清亦不见郊特牲。故有异义。)
〔引證〕郊特牲云乡人▼(衤+昜一作禓)。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衤+昜一作禓)音伤。 〇郑曰▼(衤+昜一作禓)是强鬼之名。乡人驱逐此鬼也。〇案存室神之义。经有證矣。
〔引證〕月令云季春命国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仲秋天子乃傩。以达秋气。季冬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谓之大傩者。下及民庶。皆得傩也。)〇侃曰三傩。二是傩阴。一是傩阳。阴阳乃异。俱是天子所命。春是一年之始。弥畏灾害。故命国民家家悉傩。八月傩阳。阳是君法。臣民不可傩君。故称天子乃傩也。十二月傩。虽是阴。既非一年之急。故民亦不得同傩也。今云乡人傩。是三月傩也。〇陆稼书曰乡人傩者。盖在季冬。〇案陆说似是。
〔引證〕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孔疏云乡党乡人傩。据十二月而言。)〇案傩盖在季冬。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邢曰问犹遗也。(因问有物遗之也。)〇孔曰拜送使者敬也。〇补曰境外之交。敬之加等。故再拜。〇邢曰康子。鲁卿季康子。〇补曰馈药。归之以成药也。(如今之丸药膏药。)季氏宗卿。孔子敬之。故拜而受之。(馈者使人遗之也。)〇补曰达通也。言不能通知药性。(盖不见其方。)〇邢曰凡受人馈遗。可食之物。必先尝而谢之。〇朱子曰受而不饮则虚人之赐。故告之如此。又曰未达不敢尝。谨疾也。(胡云未达者。所用之品。所疗之病。皆不知也。)
侃曰问者谓更相聘问也。他邦谓邻国之君。〇驳曰非也。君不可私问也。
邢曰问者。或自有事问人。或闻彼有事而问之。悉有物表其意。故曲礼云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〇案聘礼遣使。其受命之时。无再拜之文。及其归也。君劳之。再拜稽首。君答再拜。以此推
〔引證〕郊特牲云乡人▼(衤+昜一作禓)。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衤+昜一作禓)音伤。 〇郑曰▼(衤+昜一作禓)是强鬼之名。乡人驱逐此鬼也。〇案存室神之义。经有證矣。
〔引證〕月令云季春命国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仲秋天子乃傩。以达秋气。季冬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谓之大傩者。下及民庶。皆得傩也。)〇侃曰三傩。二是傩阴。一是傩阳。阴阳乃异。俱是天子所命。春是一年之始。弥畏灾害。故命国民家家悉傩。八月傩阳。阳是君法。臣民不可傩君。故称天子乃傩也。十二月傩。虽是阴。既非一年之急。故民亦不得同傩也。今云乡人傩。是三月傩也。〇陆稼书曰乡人傩者。盖在季冬。〇案陆说似是。
〔引證〕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孔疏云乡党乡人傩。据十二月而言。)〇案傩盖在季冬。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邢曰问犹遗也。(因问有物遗之也。)〇孔曰拜送使者敬也。〇补曰境外之交。敬之加等。故再拜。〇邢曰康子。鲁卿季康子。〇补曰馈药。归之以成药也。(如今之丸药膏药。)季氏宗卿。孔子敬之。故拜而受之。(馈者使人遗之也。)〇补曰达通也。言不能通知药性。(盖不见其方。)〇邢曰凡受人馈遗。可食之物。必先尝而谢之。〇朱子曰受而不饮则虚人之赐。故告之如此。又曰未达不敢尝。谨疾也。(胡云未达者。所用之品。所疗之病。皆不知也。)
侃曰问者谓更相聘问也。他邦谓邻国之君。〇驳曰非也。君不可私问也。
邢曰问者。或自有事问人。或闻彼有事而问之。悉有物表其意。故曲礼云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〇案聘礼遣使。其受命之时。无再拜之文。及其归也。君劳之。再拜稽首。君答再拜。以此推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0H 页
之。其受命之时。亦当再拜。文不具也。(王宇泰云再拜而送。非拜使者。乃遥拜所问之人。)
孔曰未知其故。(邢云未达其药之故。)不敢尝礼也。〇驳曰非也。馈药者好意也。又何其故之足问乎。只是未达药性。故不敢尝耳。孔氏嫌孔子疑其有毒。故不言药性。不知药不中病。皆能害人。故孔子不敢尝。不必深究。〇又按玉藻云孔子食于季氏。不辞。不食肉而飧。(浇饮之)此承上有忧而然。亦非有他故也。季康者(一作子)哀三年始立。孔子时年六十。已为大夫。犹拜受之。
朱子曰古者赐之车马则乘而拜。赐之衣服则服而拜。(见玉藻)赐之饮食则尝而拜。〇案玉藻所论。乃君赐也。饮食一节。玉藻无文。朱子据下文正席先尝而言之耳。
朱子曰主人从背后拜而送之。(纯云使者行而后再拜。)〇案礼物既陈。主人拜而送之。使者拜而受之。礼也。从背后而拜。不知所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邢曰厩。孔子家厩。(释文云夫子家厩。)〇郑曰重人贱畜。(朱子曰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〇吴曰恐人救马而伤故问人。
〔引證〕盐铁论云鲁厩焚。孔子罢朝。问人不问马。贱畜而重人也。(刑德篇)〇王弼曰厩公厩也。孔子时为鲁司寇。自公朝归而之火所。不问马者。矫时重马者也。(见皇疏)〇吴曰家语亦载此事。云国厩。恐非也。国厩则马当问。路马则尤重矣。〇驳曰非也。非公厩也。
〔引證〕杂记云厩焚。孔子拜乡人为火来者。拜之士壹大夫再。亦相吊之道也。(郑云宗伯职曰以吊礼哀祸灾。)〇案家厩也。故乡人吊之。
陆氏释文曰一读至不字绝句。(不音否)〇王阳明云不字当连上句读。谓伤人乎否。然后问及于马。以圣人仁民而爱物也。〇驳曰非也。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邢曰赐食。谓君以熟食赐己。〇朱子曰席固正矣。至此又正。以为礼也。〇邢曰先品尝之。(膳夫。注云每物皆尝之。)敬君惠也。(孔氏云)孔曰既尝之。乃以颁赐。
孔曰未知其故。(邢云未达其药之故。)不敢尝礼也。〇驳曰非也。馈药者好意也。又何其故之足问乎。只是未达药性。故不敢尝耳。孔氏嫌孔子疑其有毒。故不言药性。不知药不中病。皆能害人。故孔子不敢尝。不必深究。〇又按玉藻云孔子食于季氏。不辞。不食肉而飧。(浇饮之)此承上有忧而然。亦非有他故也。季康者(一作子)哀三年始立。孔子时年六十。已为大夫。犹拜受之。
朱子曰古者赐之车马则乘而拜。赐之衣服则服而拜。(见玉藻)赐之饮食则尝而拜。〇案玉藻所论。乃君赐也。饮食一节。玉藻无文。朱子据下文正席先尝而言之耳。
朱子曰主人从背后拜而送之。(纯云使者行而后再拜。)〇案礼物既陈。主人拜而送之。使者拜而受之。礼也。从背后而拜。不知所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邢曰厩。孔子家厩。(释文云夫子家厩。)〇郑曰重人贱畜。(朱子曰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〇吴曰恐人救马而伤故问人。
〔引證〕盐铁论云鲁厩焚。孔子罢朝。问人不问马。贱畜而重人也。(刑德篇)〇王弼曰厩公厩也。孔子时为鲁司寇。自公朝归而之火所。不问马者。矫时重马者也。(见皇疏)〇吴曰家语亦载此事。云国厩。恐非也。国厩则马当问。路马则尤重矣。〇驳曰非也。非公厩也。
〔引證〕杂记云厩焚。孔子拜乡人为火来者。拜之士壹大夫再。亦相吊之道也。(郑云宗伯职曰以吊礼哀祸灾。)〇案家厩也。故乡人吊之。
陆氏释文曰一读至不字绝句。(不音否)〇王阳明云不字当连上句读。谓伤人乎否。然后问及于马。以圣人仁民而爱物也。〇驳曰非也。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邢曰赐食。谓君以熟食赐己。〇朱子曰席固正矣。至此又正。以为礼也。〇邢曰先品尝之。(膳夫。注云每物皆尝之。)敬君惠也。(孔氏云)孔曰既尝之。乃以颁赐。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0L 页
(释先尝之义。)〇邢曰腥者生肉。荐其先祖。荣君赐也。(朱子云荐其祖考。)熟食不荐者。亵也。〇邢曰生者。牲之未杀者。〇补曰赐生必畜者。爱君之赐。欲观其蕃息也。〇补曰君祭者。豆间之祭也。〇孔曰先饭。若为君尝食然。
玉藻曰若赐之食而君客之。(以客礼待之。)则命之祭然后祭。(君先祭。而侍食者又祭。)先饭。(位卑者先饭。)辩尝羞。(辩遍也。遍尝诸品之味。)若有尝羞者。(膳宰尝君食。)则俟君之食然后食。(不辩尝而俟君之食也。若是者不先饭。)〇邢曰曲礼云主人延客祭。(注云祭先也。种种而出少许。置在豆间。以报先代造食之人。)若敌客则得先自祭。降等之客则后祭。若臣侍君而赐之食则不祭。若赐食而君以客礼待之则得祭。(又须君命之祭。然后乃敢祭。)此言君祭。先饭则是非客之礼也。故不祭而先饭。若为君尝食然也。
顾麟士曰玉藻云侍食先生。(齿尊于己者。)异爵者。(爵贵于己者。)后祭先饭。注云后祭示馔不为己也。先饭。示为尊贵者尝之也。则侍食于君可知。〇案此是正义。但侍食于君。后亦不祭。(少仪亦云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己。)
朱子曰周礼王日一举。(盛馔曰举。)膳夫授祭。(授王以所祭之物。)品尝食。(示无毒)王乃食。侍食先饭。若为君尝食然。不敢当客礼也。〇顾麟士曰所引周礼四句。此天子之礼。而孔子侍诸侯之食。则亦非正解也。(蔡虚斋、邹峄山皆云此侍食。即一举之食。似两公当日俱未见通义。)
朱子曰食恐或馂馀。故不以荐。曲礼曰馂馀不祭。(郑云食人之馀曰馂。)〇案馂有二。一是祭馀。(见祭统)一是食馀。(见内则)若是祭馀则当曰赐胙。不当曰赐食。若是食馀则定公哀公皆敬孔子。不应以食馀赐之。孔子之不荐食。非以是疑之也。诚以烹饪之功。成于庖厨。孔子之所未见也。非曰不洁。荐则不可。邢疏以亵一字言之。无以加矣。
주-D001曰赐生必畜养。以待祭祀之用。〇朱子曰人君之惠。无故不敢杀。(玉藻云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郑注故谓祭祀之属。)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卷五)
乡党(三)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包曰夫子疾。处南牖之下东首。(邢云病者常居北牖下。为君来视。则暂时迁乡南牖下东首。令君得南面而视
玉藻曰若赐之食而君客之。(以客礼待之。)则命之祭然后祭。(君先祭。而侍食者又祭。)先饭。(位卑者先饭。)辩尝羞。(辩遍也。遍尝诸品之味。)若有尝羞者。(膳宰尝君食。)则俟君之食然后食。(不辩尝而俟君之食也。若是者不先饭。)〇邢曰曲礼云主人延客祭。(注云祭先也。种种而出少许。置在豆间。以报先代造食之人。)若敌客则得先自祭。降等之客则后祭。若臣侍君而赐之食则不祭。若赐食而君以客礼待之则得祭。(又须君命之祭。然后乃敢祭。)此言君祭。先饭则是非客之礼也。故不祭而先饭。若为君尝食然也。
顾麟士曰玉藻云侍食先生。(齿尊于己者。)异爵者。(爵贵于己者。)后祭先饭。注云后祭示馔不为己也。先饭。示为尊贵者尝之也。则侍食于君可知。〇案此是正义。但侍食于君。后亦不祭。(少仪亦云侍食于君子。则先饭而后己。)
朱子曰周礼王日一举。(盛馔曰举。)膳夫授祭。(授王以所祭之物。)品尝食。(示无毒)王乃食。侍食先饭。若为君尝食然。不敢当客礼也。〇顾麟士曰所引周礼四句。此天子之礼。而孔子侍诸侯之食。则亦非正解也。(蔡虚斋、邹峄山皆云此侍食。即一举之食。似两公当日俱未见通义。)
朱子曰食恐或馂馀。故不以荐。曲礼曰馂馀不祭。(郑云食人之馀曰馂。)〇案馂有二。一是祭馀。(见祭统)一是食馀。(见内则)若是祭馀则当曰赐胙。不当曰赐食。若是食馀则定公哀公皆敬孔子。不应以食馀赐之。孔子之不荐食。非以是疑之也。诚以烹饪之功。成于庖厨。孔子之所未见也。非曰不洁。荐则不可。邢疏以亵一字言之。无以加矣。
주-D001曰赐生必畜养。以待祭祀之用。〇朱子曰人君之惠。无故不敢杀。(玉藻云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郑注故谓祭祀之属。)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卷五)
乡党(三)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包曰夫子疾。处南牖之下东首。(邢云病者常居北牖下。为君来视。则暂时迁乡南牖下东首。令君得南面而视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1H 页
之。)〇补曰东首。首乡东也。朝服者。缁衣素裳。〇补曰拖曳也。不束带。其绅曳地也。〇包曰绅大带。〇朱子曰病卧不能著衣束带。又不可以亵服见君。故加朝服于身。又引大带于上也。〇案士丧记曰寝东首于北墉下。(丧大记误作北牖。)邢疏误以为北牖。
侃曰病者欲生。东是生阳之气。故首东也。(集注云东首以受生气。)〇案受生气。本郑玄之义也。然玉藻曰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东首者平居之恒礼也。惟昏礼御衽于奥则北趾而南首。
袁了凡曰礼臣接君。必立于阼阶。病不能立而东其首。犹阼阶之意也。〇驳曰非也。礼曰君适其臣。升自阼阶。示民不敢有其室也。(坊记文)夫焉有立于阼阶者乎。
〔引證〕汉书龚胜传云胜称病笃。为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拖绅。使者南面立致诏。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补曰马在轭中曰驾。(说文云)两服两骖备。然后得驾车。其间迟也。〇郑曰急趋君命。行出而车驾随之。(补云急则舆而行。驾者及之。)
〔引證〕玉藻云凡君召以三节。二节以走。一节以趋。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〇案国有急则以节召之。以节召之则不俟驾屦。不以节召之则俟驾而行也。
入太庙。每事问。(重出八佾篇。)
郑曰为君助祭也。太庙周公庙也。(见皇疏)
邢曰庙中礼义祭器。虽知之。犹每事复问。慎之至也。〇义见前。(八佾篇)若如邢说。诸庙皆然。何必周公庙矣。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孔曰无所归。言无亲昵。(胡云无父族母族妻族。无旁亲主之。是无所归也。)〇补曰掘肂纳棺曰殡。(邢云于我殡。与之为丧主。)
〔引證〕檀弓曰宾客至。无所馆。夫子曰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孔曰不拜者。有通财之义。〇邢曰祭肉则拜之。尊神惠也。
玉藻曰大夫亲赐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衣服弗服以拜。敌者不在。拜于其室。〇案朋友宜用敌者之礼。(齿爵德相敌。)有馈宜拜。不能拜受。即当拜之于其室。然则孔子于朋友之赐。盖违众而不拜也。(蔡清云惟平日于朋友之馈。虽车马受之。不至于感激无地者。方于朋友死无所归之时。可望其为殡也。)
侃曰病者欲生。东是生阳之气。故首东也。(集注云东首以受生气。)〇案受生气。本郑玄之义也。然玉藻曰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东首者平居之恒礼也。惟昏礼御衽于奥则北趾而南首。
袁了凡曰礼臣接君。必立于阼阶。病不能立而东其首。犹阼阶之意也。〇驳曰非也。礼曰君适其臣。升自阼阶。示民不敢有其室也。(坊记文)夫焉有立于阼阶者乎。
〔引證〕汉书龚胜传云胜称病笃。为床室中。户西南牖下。东首加朝服拖绅。使者南面立致诏。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补曰马在轭中曰驾。(说文云)两服两骖备。然后得驾车。其间迟也。〇郑曰急趋君命。行出而车驾随之。(补云急则舆而行。驾者及之。)
〔引證〕玉藻云凡君召以三节。二节以走。一节以趋。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〇案国有急则以节召之。以节召之则不俟驾屦。不以节召之则俟驾而行也。
入太庙。每事问。(重出八佾篇。)
郑曰为君助祭也。太庙周公庙也。(见皇疏)
邢曰庙中礼义祭器。虽知之。犹每事复问。慎之至也。〇义见前。(八佾篇)若如邢说。诸庙皆然。何必周公庙矣。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孔曰无所归。言无亲昵。(胡云无父族母族妻族。无旁亲主之。是无所归也。)〇补曰掘肂纳棺曰殡。(邢云于我殡。与之为丧主。)
〔引證〕檀弓曰宾客至。无所馆。夫子曰生于我乎馆。死于我乎殡。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孔曰不拜者。有通财之义。〇邢曰祭肉则拜之。尊神惠也。
玉藻曰大夫亲赐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衣服弗服以拜。敌者不在。拜于其室。〇案朋友宜用敌者之礼。(齿爵德相敌。)有馈宜拜。不能拜受。即当拜之于其室。然则孔子于朋友之赐。盖违众而不拜也。(蔡清云惟平日于朋友之馈。虽车马受之。不至于感激无地者。方于朋友死无所归之时。可望其为殡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1L 页
寝不尸。居不容。
补曰寝卧也。〇邢曰尸死人也。(包云偃卧四体。布展手足。似死人。〇邢云孔子则敧屈也。)〇补曰居燕居也。容。周礼六容之类也。(春官保氏。教国子以六容。一祭祀之容。二宾客之容。三朝廷之容。四丧纪之容。五军旅之容。六车马之容。)孔曰居不容。为室家之敬难久。
辅曰居家亦自有容。所谓申申夭夭是也。〇驳曰非也。古人最严于容体。宗庙朝廷军旅宾客。各有一定之容体。将朝则习之。(玉藻云习容观玉声。)将祭则试之。(射义云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者。得与于祭。)非寻常容貌之谓也。玉藻历言戎容丧容祭容行容。而至于燕居则曰燕居温温。不名容也。
荻曰寝内寝也。曲礼曰坐如尸。惟在内。寝则不必然。〇驳曰非也。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孔曰狎者。素亲狎。(邢云左传宋华弱与乐舆少相狎。曲礼云贤者狎而敬之。)〇周曰亵。谓数相见。〇补曰改容曰变。(邢云为之变容。)致礼曰貌。(周云必以礼貌之。)〇邢曰冕。大夫冠也。〇补曰凶服。通指五服。(缌小功。亦凶服也。)〇邢曰式者。车上之横木。(今作轼)男子立乘。有所敬则俯而冯式。遂以式为敬名。〇孔曰负版者。持邦国之图籍。(邢云小宰职曰听闾里以版图。)朱子曰式此者。重民数也。
蔡清曰亵谓燕见。谓我之见其人。非在公所礼法之场及稠人广坐之中也。〇驳曰非也。瞽者何以遇于公所礼法之场。
孔曰凶服。送死之衣物。〇驳曰非也。送死之衣。或称敛衣或称襚衣。不谓之凶服。曲礼曰苞屦扱衽厌冠。不入公门。(又云衰不入。)此是凶服也。
侃曰式者。古人乘露车。(如今龙旂车。)皆于车中倚立。倚立难久。故于车箱上
补曰寝卧也。〇邢曰尸死人也。(包云偃卧四体。布展手足。似死人。〇邢云孔子则敧屈也。)〇补曰居燕居也。容。周礼六容之类也。(春官保氏。教国子以六容。一祭祀之容。二宾客之容。三朝廷之容。四丧纪之容。五军旅之容。六车马之容。)孔曰居不容。为室家之敬难久。
辅曰居家亦自有容。所谓申申夭夭是也。〇驳曰非也。古人最严于容体。宗庙朝廷军旅宾客。各有一定之容体。将朝则习之。(玉藻云习容观玉声。)将祭则试之。(射义云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者。得与于祭。)非寻常容貌之谓也。玉藻历言戎容丧容祭容行容。而至于燕居则曰燕居温温。不名容也。
荻曰寝内寝也。曲礼曰坐如尸。惟在内。寝则不必然。〇驳曰非也。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孔曰狎者。素亲狎。(邢云左传宋华弱与乐舆少相狎。曲礼云贤者狎而敬之。)〇周曰亵。谓数相见。〇补曰改容曰变。(邢云为之变容。)致礼曰貌。(周云必以礼貌之。)〇邢曰冕。大夫冠也。〇补曰凶服。通指五服。(缌小功。亦凶服也。)〇邢曰式者。车上之横木。(今作轼)男子立乘。有所敬则俯而冯式。遂以式为敬名。〇孔曰负版者。持邦国之图籍。(邢云小宰职曰听闾里以版图。)朱子曰式此者。重民数也。
蔡清曰亵谓燕见。谓我之见其人。非在公所礼法之场及稠人广坐之中也。〇驳曰非也。瞽者何以遇于公所礼法之场。
孔曰凶服。送死之衣物。〇驳曰非也。送死之衣。或称敛衣或称襚衣。不谓之凶服。曲礼曰苞屦扱衽厌冠。不入公门。(又云衰不入。)此是凶服也。
侃曰式者。古人乘露车。(如今龙旂车。)皆于车中倚立。倚立难久。故于车箱上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2H 页
安一横木。以手隐凭之。谓之为较。(诗云猗重较兮)又于较之下。未至车床半许。安一横木。名为轼。若在车上。应为敬时。落手凭轼则身俯偻。故曰式之。〇案此说较详。
邢曰小宰注云版是户籍图也。听人讼地者。以版图决之。司书职曰邦中之版。土地之图。图籍相将之物也。
周礼秋官。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郑云男八月女七月而生齿。版今户籍也。)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〇朱子曰王拜受之。况其下者。敢不敬乎。
荻曰负版。丧服之负版也。唯斩衰与齐衰有之。大功以下无之。盖正文但云凶服者式之。传者释之曰式负版者。明正文所谓凶服。谓重服也。(大功以下不式。)如注家所云则本文当曰负板者式之。〇驳曰非也。丧服本无负版。负版之名。起于郑玄。作论语者何以知之。况衰适负三者。五服之所同有。非但五服之所同。有抑亦吉服之所同有。衰者方心也。适者曲领也。负者后绶也。(今朝祭之服。皆有方心曲领后绶。)特其名有吉凶之不同耳。惟温公书仪称衰适负三者。惟斩衰有之。朱子家礼。自大功以下无之。勉斋、信斋从而成之。其后丘仲深、万斯同及我邦之金沙溪。皆知其谬。荻乃云孔子式法。仍止齐衰。不亦谬乎。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补曰馔者。饮食之陈列也。〇孔曰作。起也。〇补曰酒醴之美。牲肉之丰。簠簋笾豆之实。天产地产。水土之和气。芬芳璀璨。陈列在前。君子为之改容者。所以敬天赐也。〇朱子曰迅疾也。烈猛也。〇纯曰风雷时有不虞之殃。人或罹之。故君子必改容正坐。以俟其定也。
孔曰敬主人之亲馈。(陈云主敬客。故为设盛馔。)〇驳曰非也。经文无孔子为客受享之说也。若云享礼受之则又当云享礼必变色。不当以盛馔言之也。曰燕曰享曰馈曰饫。都无所论。而单云盛馔必变色。则变色为盛馔也。
郑曰敬天之怒风疾雷为烈。(邢云阴阳气激。为天之怒。)〇王充曰夫风天之号令。雷
邢曰小宰注云版是户籍图也。听人讼地者。以版图决之。司书职曰邦中之版。土地之图。图籍相将之物也。
周礼秋官。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郑云男八月女七月而生齿。版今户籍也。)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〇朱子曰王拜受之。况其下者。敢不敬乎。
荻曰负版。丧服之负版也。唯斩衰与齐衰有之。大功以下无之。盖正文但云凶服者式之。传者释之曰式负版者。明正文所谓凶服。谓重服也。(大功以下不式。)如注家所云则本文当曰负板者式之。〇驳曰非也。丧服本无负版。负版之名。起于郑玄。作论语者何以知之。况衰适负三者。五服之所同有。非但五服之所同。有抑亦吉服之所同有。衰者方心也。适者曲领也。负者后绶也。(今朝祭之服。皆有方心曲领后绶。)特其名有吉凶之不同耳。惟温公书仪称衰适负三者。惟斩衰有之。朱子家礼。自大功以下无之。勉斋、信斋从而成之。其后丘仲深、万斯同及我邦之金沙溪。皆知其谬。荻乃云孔子式法。仍止齐衰。不亦谬乎。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补曰馔者。饮食之陈列也。〇孔曰作。起也。〇补曰酒醴之美。牲肉之丰。簠簋笾豆之实。天产地产。水土之和气。芬芳璀璨。陈列在前。君子为之改容者。所以敬天赐也。〇朱子曰迅疾也。烈猛也。〇纯曰风雷时有不虞之殃。人或罹之。故君子必改容正坐。以俟其定也。
孔曰敬主人之亲馈。(陈云主敬客。故为设盛馔。)〇驳曰非也。经文无孔子为客受享之说也。若云享礼受之则又当云享礼必变色。不当以盛馔言之也。曰燕曰享曰馈曰饫。都无所论。而单云盛馔必变色。则变色为盛馔也。
郑曰敬天之怒风疾雷为烈。(邢云阴阳气激。为天之怒。)〇王充曰夫风天之号令。雷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2L 页
天之宣威。万物之生长成遂。皆有待于是。易曰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又曰雷以动之。风以散之。又曰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夫百果草木。皆甲坼。岂天怒号令然哉。动万物挠万物。岂必天之怒哉。是故以风雷为天之怒者。后儒之谬见也。〇案此论明且正矣。(薛敬轩云君子对青天而惧。闻震雷而不惊。〇孔子示变。非为天怒也。)
〔引證〕玉藻曰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蔡清云与大舜之烈风雷雨不迷者。并行而不相悖。)〇按易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又曰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又曰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畏邻戒也。又曰荐雷震。君子以。恐惧脩省。雷霆虽不出于天怒。人物遇之。有时乎罹殃。此君子所以恐惧也。雷者固天之所以惧吾民者也。
王应麟曰迅雷风烈必变。错综成文。(见困学纪闻。)〇纯曰案山海经华黄赤实。楚辞吉日兮辰良。皆此法也。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邢曰绥者挽以上车之索也。(曲礼云仆人之礼。必授人绥。)〇周曰执绥所以为安也。〇邢曰内顾者回视也。(回顾掩人之私也。)不疾言不亲指。皆为惑人也。
〔引證〕曲礼曰车上不广欬。(虑声容之骇人听。)不妄指。(虑手容之骇人视。)立视五巂。(巂规也。车轮一周为一规。在车上所视。不过十六步半。)式视马尾。(凭轼则不得远瞩。)顾不过毂。(所谓不内顾。)〇案乡党之记。记中礼也。
包曰前视不过衡轭。傍视不过輢毂。(邢云舆人注云较两輢上出轼者。)邢曰曲礼云立视五巂。此注云不过衡轭者。礼言中人之制。此记圣人之行。〇案经文惟有不内顾三字。视五巂视衡轭。非所论矣。(或者古本多数句。)
侃曰内犹后也。所以然者。后人从己者。不能常正。若转顾见之则掩人私不备。非大德之所为。故不为也。〇案此是正义。
〔引證〕白虎通曰制车以步。故立乘。孔子所以升车必正立。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郑玄本时哉不重言。见陆氏释文。)
〔引證〕玉藻曰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蔡清云与大舜之烈风雷雨不迷者。并行而不相悖。)〇按易曰震来虩虩。恐致福也。又曰震惊百里。惊远而惧迩也。又曰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畏邻戒也。又曰荐雷震。君子以。恐惧脩省。雷霆虽不出于天怒。人物遇之。有时乎罹殃。此君子所以恐惧也。雷者固天之所以惧吾民者也。
王应麟曰迅雷风烈必变。错综成文。(见困学纪闻。)〇纯曰案山海经华黄赤实。楚辞吉日兮辰良。皆此法也。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邢曰绥者挽以上车之索也。(曲礼云仆人之礼。必授人绥。)〇周曰执绥所以为安也。〇邢曰内顾者回视也。(回顾掩人之私也。)不疾言不亲指。皆为惑人也。
〔引證〕曲礼曰车上不广欬。(虑声容之骇人听。)不妄指。(虑手容之骇人视。)立视五巂。(巂规也。车轮一周为一规。在车上所视。不过十六步半。)式视马尾。(凭轼则不得远瞩。)顾不过毂。(所谓不内顾。)〇案乡党之记。记中礼也。
包曰前视不过衡轭。傍视不过輢毂。(邢云舆人注云较两輢上出轼者。)邢曰曲礼云立视五巂。此注云不过衡轭者。礼言中人之制。此记圣人之行。〇案经文惟有不内顾三字。视五巂视衡轭。非所论矣。(或者古本多数句。)
侃曰内犹后也。所以然者。后人从己者。不能常正。若转顾见之则掩人私不备。非大德之所为。故不为也。〇案此是正义。
〔引證〕白虎通曰制车以步。故立乘。孔子所以升车必正立。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郑玄本时哉不重言。见陆氏释文。)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3H 页
补曰色。骇貌。哀六年。公羊传曰见之色然而骇。(何休云色然。惊骇貌。)翔者。飞之盘回也。〇补曰鸟之腾翥曰举。(汉歌云一举千里。)其下止曰集。(周云回翔审视而后下止。)此二句盖古语。以鸟之避害虑患。喻君子之易退难进也。〇补曰山梁。山溪之小桥也。时哉时哉。谓可去之时也。孔子见射雉者行于山梁。(易云射雉一矢亡。)为诵古语曰雉乎雉乎。时哉时哉。悲其将死。欲其色举以避害也。〇补曰共者供也。(周礼云庖人共六兽六禽。)嗅者鼻歆其气也。(邢氏云)〇何曰作。起也。〇补曰雉竟死矣。子路谓孔子亟称时哉。意其以时物而思食之。故熟而进之。孔子非本意。不忍食。故三嗅而作。(邢云又不可逆子路之情。故三嗅其气。)
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色斯举)〇驳曰非也。色斯举。言其知几如神也。(易曰知几其神乎。)色也者骇也。蓦然有色。芒乎忽乎。不可以时刻言也。见人颜色。察其不善。不亦钝乎。苏轼诗云野雁见人时。未至意先改。斯则近之。
邢曰梁桥也。〇或曰山不得有桥。(古凡泽梁溴梁濠梁河梁淇梁之等。皆水桥也。)山梁者山脊也。(屋脊谓之梁。)〇案或说无据。
何曰言山梁雌雉得其时。而人不得其时。故叹之。子路以其时物。故共具之。非本意。不苟食故三嗅而作。(韩公笔解作周曰。)〇侃曰所以有叹者。言人遭乱世。翔集不得其所。不如山梁之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是得其时。故叹之也。〇顾观云夫栖迟一丘。雉之道适也。不以刚武伤性。雌之德也。故于翔集之下。继以斯叹。而仲由之献。又与叹谐。若即飨之则事与情反。若弃而不御则似有也有失。故三嗅而起则心事双合。(见皇疏)〇邢曰孔子行于山梁。见雌雉饮啄。叹得其时。〇案色举翔集二句。明为雌雉之引起。则山梁以下。必有色举之意。然后上下相应。若如注说则忽言色举。忽言得时。语脉不连也。时哉。谓可去之时。
郑曰孔子山行。见雉食粱粟也。〇案郑氏读梁为稻粱之粱。非也。山粱二字。不能成文。
虞氏赞曰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此以人事喻于雉也。雉之为物。精儆难狎。譬人在乱世。去危就安。当如雉也。曰山梁雌雉时哉。以解上意也。时
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色斯举)〇驳曰非也。色斯举。言其知几如神也。(易曰知几其神乎。)色也者骇也。蓦然有色。芒乎忽乎。不可以时刻言也。见人颜色。察其不善。不亦钝乎。苏轼诗云野雁见人时。未至意先改。斯则近之。
邢曰梁桥也。〇或曰山不得有桥。(古凡泽梁溴梁濠梁河梁淇梁之等。皆水桥也。)山梁者山脊也。(屋脊谓之梁。)〇案或说无据。
何曰言山梁雌雉得其时。而人不得其时。故叹之。子路以其时物。故共具之。非本意。不苟食故三嗅而作。(韩公笔解作周曰。)〇侃曰所以有叹者。言人遭乱世。翔集不得其所。不如山梁之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是得其时。故叹之也。〇顾观云夫栖迟一丘。雉之道适也。不以刚武伤性。雌之德也。故于翔集之下。继以斯叹。而仲由之献。又与叹谐。若即飨之则事与情反。若弃而不御则似有也有失。故三嗅而起则心事双合。(见皇疏)〇邢曰孔子行于山梁。见雌雉饮啄。叹得其时。〇案色举翔集二句。明为雌雉之引起。则山梁以下。必有色举之意。然后上下相应。若如注说则忽言色举。忽言得时。语脉不连也。时哉。谓可去之时。
郑曰孔子山行。见雉食粱粟也。〇案郑氏读梁为稻粱之粱。非也。山粱二字。不能成文。
虞氏赞曰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此以人事喻于雉也。雉之为物。精儆难狎。譬人在乱世。去危就安。当如雉也。曰山梁雌雉时哉。以解上意也。时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3L 页
者是也。供犹设也。言子路见雉在山梁。因设食物以张之。雉性明儆。知其非常。三嗅而作去。不食其供也。(见皇疏)〇驳曰非也。犬能嗅气。雉不能嗅气也。凡兽嗅而鸟不嗅。
韩曰以为食具。非其旨。吾谓嗅当为呜呜之呜。雉之声也。〇晁说之曰石经嗅作戛。谓雉鸣也。〇刘勉之曰嗅当作狊。(古阒反)张两翅也。〇朱子曰若如晁刘之说则共字当为拱执之意。〇董曰共者向也。众星共之。子路拱而立。皆向之意。〇驳曰韩晁刘董之说皆非也。呜呜者乌也。雉其有呜乎。戛然长呜(一作鸣)者鹤也。雉其能戛乎。狊者鸟伸也。(张两翅)倦怠而后伸之。(义见尔雅疏。)惊飞者能狊乎。拱者敛手也。曰执曰向。都无古据。其可为训乎。
〔引證〕吕氏春秋云子路掩雉。得而复释之。〇王应麟云此盖因子路共之而为此说。
吴澄曰山梁雌雉。当在色斯举矣之上。三嗅而作。当作叹字。亦篆文之误。〇驳曰非也。
真西山曰贾谊赋云凤缥缥而高逝兮。夫固自引而远举。此色斯举矣之意。又曰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此翔而后集之义。古人所谓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也。
徐玄扈曰圣心与万物浑忘。虽指顾叹息。鸟却不惊。一见子路之共。遂三嗅而作。则其行行气味。未免与万物相撄。此处有一机相触。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〇驳曰非也。孔子尝钓矣弋矣猎较矣。圣人虽德。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则孔子、子路同矣。徐说迂哉。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卷五)
先进第十一(凡二十五章)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曰先进后进。谓仕先后辈也。(邢云盖先进者。当襄昭之世。后进者。当定哀之世。)〇补曰野人。农夫也。(孟子曰非野人。莫养君子。)君子。士大夫也。〇补曰从犹自也。(尔雅文〇小雅云伊谁之从。)孔子责门人仕者曰尔曹习于礼乐。轻视先进。以为野人。(质胜文则野。)自处
韩曰以为食具。非其旨。吾谓嗅当为呜呜之呜。雉之声也。〇晁说之曰石经嗅作戛。谓雉鸣也。〇刘勉之曰嗅当作狊。(古阒反)张两翅也。〇朱子曰若如晁刘之说则共字当为拱执之意。〇董曰共者向也。众星共之。子路拱而立。皆向之意。〇驳曰韩晁刘董之说皆非也。呜呜者乌也。雉其有呜乎。戛然长呜(一作鸣)者鹤也。雉其能戛乎。狊者鸟伸也。(张两翅)倦怠而后伸之。(义见尔雅疏。)惊飞者能狊乎。拱者敛手也。曰执曰向。都无古据。其可为训乎。
〔引證〕吕氏春秋云子路掩雉。得而复释之。〇王应麟云此盖因子路共之而为此说。
吴澄曰山梁雌雉。当在色斯举矣之上。三嗅而作。当作叹字。亦篆文之误。〇驳曰非也。
真西山曰贾谊赋云凤缥缥而高逝兮。夫固自引而远举。此色斯举矣之意。又曰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而下之。此翔而后集之义。古人所谓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也。
徐玄扈曰圣心与万物浑忘。虽指顾叹息。鸟却不惊。一见子路之共。遂三嗅而作。则其行行气味。未免与万物相撄。此处有一机相触。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〇驳曰非也。孔子尝钓矣弋矣猎较矣。圣人虽德。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则孔子、子路同矣。徐说迂哉。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卷五)
先进第十一(凡二十五章)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曰先进后进。谓仕先后辈也。(邢云盖先进者。当襄昭之世。后进者。当定哀之世。)〇补曰野人。农夫也。(孟子曰非野人。莫养君子。)君子。士大夫也。〇补曰从犹自也。(尔雅文〇小雅云伊谁之从。)孔子责门人仕者曰尔曹习于礼乐。轻视先进。以为野人。(质胜文则野。)自处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4H 页
以君子。(自以为文质彬彬。)如使我用之则必自先进始。(从自也)谓先用先进也。(以淳质可贵。)
孔曰礼乐因世损益。后进与礼乐。俱得时之中。斯君子矣。先进有古风。斯野人也。(邢云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后进与时消息。皆中于时。故为君子。)〇驳曰非也。后进谁也。既得时中则皆圣人也。孔子又何以不取。(邢云此章孔子评其弟子之中仕进先后之辈也。)
包曰(皇本作包曰。)移风易俗。归之淳素。先进犹近古风故从之。邢云先辈仕进之人。准于礼乐。不能因世损益。而有古风。故주-D001朴野之人。 〇驳曰非也。孔子亟称曰文주-D002彬彬然后君子。则君子者。全德之人也。以君子之习于礼乐。视为弊俗。而欲移风易俗。则礼乐者。仍是伤风败俗之物。而可通乎。
〔质疑〕从旧说则鲁之后进。无故为礼乐时中之君子。从集注则鲁之先进。无故为文质得宜之君子。夫孔子之时。游于孔子之门者。诚习于礼乐。其他后进。何以谓之礼乐之君子乎。况孔子先辈。皆文质得宜。而今其后进。文过其质。则是先辈彬彬之俗。有礼乐者。来而坏之耳。岂可说乎。大抵周末文胜之说。原是冤语。孔子之时。礼坏乐崩。诗亡书缺。至孟子之时。诸侯灭去典籍。故季文子聘于邻国。艰求逸礼。(即朝聘遭丧之礼。)鲁哀公因恤由之丧。始修士礼。(见杂记)滕文公欲行三年之丧。问于孟子。其视西周之盛。蓁莽晦盲。天昏地黑。何得谓之周末文胜乎。真若周末文胜。赧显之治。其盛于文武矣。文虽待质以成章。质亦待文以存本。何则质也者。孝弟忠信也。文之既亡。三纲沦而九法斁。质安得独存乎。今之急务。在乎修文。文修而后质可复也。
释文曰包云先进谓仕也。(以仕之先后言。)郑云谓学也。(以学之先后言。)〇侃曰先辈谓五帝以上也。后辈谓三王以还也。〇驳曰郑说非也。侃之言。太广阔。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补曰鲁哀公六年。孔子厄于陈蔡。(事见下)从我。谓门人之从行者也。不及门。谓孔子先反卫。而从行者皆不及于卫国之城门也。凡奔难者。以殿
孔曰礼乐因世损益。后进与礼乐。俱得时之中。斯君子矣。先进有古风。斯野人也。(邢云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后进与时消息。皆中于时。故为君子。)〇驳曰非也。后进谁也。既得时中则皆圣人也。孔子又何以不取。(邢云此章孔子评其弟子之中仕进先后之辈也。)
包曰(皇本作包曰。)移风易俗。归之淳素。先进犹近古风故从之。邢云先辈仕进之人。准于礼乐。不能因世损益。而有古风。故주-D001朴野之人。 〇驳曰非也。孔子亟称曰文주-D002彬彬然后君子。则君子者。全德之人也。以君子之习于礼乐。视为弊俗。而欲移风易俗。则礼乐者。仍是伤风败俗之物。而可通乎。
〔质疑〕从旧说则鲁之后进。无故为礼乐时中之君子。从集注则鲁之先进。无故为文质得宜之君子。夫孔子之时。游于孔子之门者。诚习于礼乐。其他后进。何以谓之礼乐之君子乎。况孔子先辈。皆文质得宜。而今其后进。文过其质。则是先辈彬彬之俗。有礼乐者。来而坏之耳。岂可说乎。大抵周末文胜之说。原是冤语。孔子之时。礼坏乐崩。诗亡书缺。至孟子之时。诸侯灭去典籍。故季文子聘于邻国。艰求逸礼。(即朝聘遭丧之礼。)鲁哀公因恤由之丧。始修士礼。(见杂记)滕文公欲行三年之丧。问于孟子。其视西周之盛。蓁莽晦盲。天昏地黑。何得谓之周末文胜乎。真若周末文胜。赧显之治。其盛于文武矣。文虽待质以成章。质亦待文以存本。何则质也者。孝弟忠信也。文之既亡。三纲沦而九法斁。质安得独存乎。今之急务。在乎修文。文修而后质可复也。
释文曰包云先进谓仕也。(以仕之先后言。)郑云谓学也。(以学之先后言。)〇侃曰先辈谓五帝以上也。后辈谓三王以还也。〇驳曰郑说非也。侃之言。太广阔。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补曰鲁哀公六年。孔子厄于陈蔡。(事见下)从我。谓门人之从行者也。不及门。谓孔子先反卫。而从行者皆不及于卫国之城门也。凡奔难者。以殿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4L 页
为善。(孟之反。奔而殿。)所以卫其长上也。子畏于匡。颜渊后。(见下章)
郑曰言弟子从我而厄于陈蔡者。皆不及仕进之门而失其所。(邢云不从于陈蔡。得仕进者也。见上章。)〇驳曰非也。(邢疏连上章为说。其义尤谬。)门一字。不得为仕进之门。
张凭曰道之不行。命也。唯圣人安时而处后。故不期于通塞。然从我于陈蔡者。何能不以穷达为心耶。故感于天地将闭。君子道消。而恨二三子不及开泰之门也。(见皇疏)〇驳曰非也。开泰之门。未闻。
韩曰门谓圣人之门。言弟子学道。由门以及堂。由堂以及室。分等降之差。非谓言仕进而已。见笔辞(一作解) 〇驳曰非也。陈蔡之行。惟不肖者从之乎。
〔质疑〕集注以四科十哲。为陈蔡从行之人。即此十人。奔奏御侮。不离左右。无一时尽散之理。且不在门。不可曰不及门。〇又案及者逮也。(说文云)春秋传曰楚子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门阙也)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宣十四)周诗曰周王于迈。六师及之。(棫朴篇)及者逮也。孔子先反乎卫。而从者缓行。使孔子得先入国门。而自捍追者。门闭而犹不至。其忠勇可纪。而众人一心。无或先者。此所谓皆不及门也。皆一宇(一作字)见其深褒之。 孟之反。奔而殿。亦及门而策马。(将入门策马。)及门不及门。是又奔难者之大限也。
〔引證〕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下篇云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〇序说云孔子如蔡。史记云于是昭王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而陈蔡大夫发徒围之。故孔子绝粮于陈蔡之间。(有子路愠见语。)是时陈蔡臣服于楚。若楚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安敢围之。〇毛曰哀之六年。孔子自陈迁蔡。吴始伐陈。而楚来救之。闻孔子在陈蔡间。使聘孔子。而陈蔡大夫惧而见沮。因之有绝粮之事。此为适陈之第三次。适蔡之第一次也。嗣此复反卫。〇案纲目前编。亦以哀六年。有陈蔡之厄。遂以反卫。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旧本德行上有子曰二字。〇史记冉伯牛传。亦云孔子称之为德行。)
郑曰言弟子从我而厄于陈蔡者。皆不及仕进之门而失其所。(邢云不从于陈蔡。得仕进者也。见上章。)〇驳曰非也。(邢疏连上章为说。其义尤谬。)门一字。不得为仕进之门。
张凭曰道之不行。命也。唯圣人安时而处后。故不期于通塞。然从我于陈蔡者。何能不以穷达为心耶。故感于天地将闭。君子道消。而恨二三子不及开泰之门也。(见皇疏)〇驳曰非也。开泰之门。未闻。
韩曰门谓圣人之门。言弟子学道。由门以及堂。由堂以及室。分等降之差。非谓言仕进而已。见笔辞(一作解) 〇驳曰非也。陈蔡之行。惟不肖者从之乎。
〔质疑〕集注以四科十哲。为陈蔡从行之人。即此十人。奔奏御侮。不离左右。无一时尽散之理。且不在门。不可曰不及门。〇又案及者逮也。(说文云)春秋传曰楚子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门阙也)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宣十四)周诗曰周王于迈。六师及之。(棫朴篇)及者逮也。孔子先反乎卫。而从者缓行。使孔子得先入国门。而自捍追者。门闭而犹不至。其忠勇可纪。而众人一心。无或先者。此所谓皆不及门也。皆一宇(一作字)见其深褒之。 孟之反。奔而殿。亦及门而策马。(将入门策马。)及门不及门。是又奔难者之大限也。
〔引證〕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下篇云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〇序说云孔子如蔡。史记云于是昭王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而陈蔡大夫发徒围之。故孔子绝粮于陈蔡之间。(有子路愠见语。)是时陈蔡臣服于楚。若楚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安敢围之。〇毛曰哀之六年。孔子自陈迁蔡。吴始伐陈。而楚来救之。闻孔子在陈蔡间。使聘孔子。而陈蔡大夫惧而见沮。因之有绝粮之事。此为适陈之第三次。适蔡之第一次也。嗣此复反卫。〇案纲目前编。亦以哀六年。有陈蔡之厄。遂以反卫。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旧本德行上有子曰二字。〇史记冉伯牛传。亦云孔子称之为德行。)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5H 页
邢曰郑氏以合前章。皇氏别为一章。(邢本亦别为一章。)〇补曰十人皆称字。则非夫子言也。(吴氏例云凡称名者。夫子之辞。或弟子师前相谓之辞。称字者。弟子自相谓之辞。或弟子门人之辞。)当别为一章。〇补曰言语。谓辞命。(邢云言语辩说。以为行人。使适四方。)
韩曰说者曰字而不名。非夫子云。(亦别为一章。)又曰论语称字不称名者多矣。仲尼既立此四品。诸弟子记其字而不名焉。别无异旨。〇朱子曰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〇案当如朱子之说。但不可合之为一章。
邢曰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或时在陈言之。唯举从者。其不从者。虽有才德。亦言不及也。〇王楙曰四科者。夫子言陈蔡一时所从之徒。非谓七十二弟子之中。有此十人而已。(出野客丛书。)〇毛曰史记弟子列传。身通者七十二人。皆异能之士。即接此一节。此一节本统记七十二人中之最异能者。非从陈蔡人也。从陈蔡一时颠沛。焉得奇才异能。皆与其间。可以分门列部如此。〇案此篇文体。与微子篇不同。彼云逸民伯夷叔齐。云太师挚适齐。云周有八士。伯达伯适。自是一体。此篇无此例。不必此一章岿然独出。十人之为陈蔡从行之人无疑。但义不相涉。恐不必合之为一章。
毛曰冉求明于哀公三年为季康子所召。又三年而后及陈蔡之难。其时冉求正仕鲁。至哀公十一年尚为季氏。帅师战清。见于左传。则此一人显然不从陈蔡者。〇案毛说未允。左传哀六年。无冉求在鲁之文。
韩曰德行科最高者。易所谓默而识之。存乎德行。(识当作成。)盖不假乎言也。言语科次之者。易所谓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不可为典要。此则非政法所拘焉。政事科次之者。所谓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言非文辞而已。文学科为下者。记所谓离经辩志。论学取友。大成小成。自下而上升者也。〇驳曰非也。当平为一列。
荻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科乃四教之所成。〇驳曰非也。此傅会之言。
韩曰说者曰字而不名。非夫子云。(亦别为一章。)又曰论语称字不称名者多矣。仲尼既立此四品。诸弟子记其字而不名焉。别无异旨。〇朱子曰弟子因孔子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〇案当如朱子之说。但不可合之为一章。
邢曰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或时在陈言之。唯举从者。其不从者。虽有才德。亦言不及也。〇王楙曰四科者。夫子言陈蔡一时所从之徒。非谓七十二弟子之中。有此十人而已。(出野客丛书。)〇毛曰史记弟子列传。身通者七十二人。皆异能之士。即接此一节。此一节本统记七十二人中之最异能者。非从陈蔡人也。从陈蔡一时颠沛。焉得奇才异能。皆与其间。可以分门列部如此。〇案此篇文体。与微子篇不同。彼云逸民伯夷叔齐。云太师挚适齐。云周有八士。伯达伯适。自是一体。此篇无此例。不必此一章岿然独出。十人之为陈蔡从行之人无疑。但义不相涉。恐不必合之为一章。
毛曰冉求明于哀公三年为季康子所召。又三年而后及陈蔡之难。其时冉求正仕鲁。至哀公十一年尚为季氏。帅师战清。见于左传。则此一人显然不从陈蔡者。〇案毛说未允。左传哀六年。无冉求在鲁之文。
韩曰德行科最高者。易所谓默而识之。存乎德行。(识当作成。)盖不假乎言也。言语科次之者。易所谓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不可为典要。此则非政法所拘焉。政事科次之者。所谓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言非文辞而已。文学科为下者。记所谓离经辩志。论学取友。大成小成。自下而上升者也。〇驳曰非也。当平为一列。
荻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科乃四教之所成。〇驳曰非也。此傅会之言。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5L 页
桓宽盐铁论云七十子。有名列于孔子之门。皆诸侯卿相之才。可南面者数人。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
金曰开元礼既拘十哲之数。其后颜子升侑。而以曾子补十哲是矣。曾子升侑。而遂以子张备十哲可乎。景定之礼。以颜曾思孟为四侑。〇案通执七十二人而言之。则曾子、有若、公西华、高柴之伦。不可少也。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孔曰助益也。〇补曰匡拂之言。乃有益。言而莫之违。则非益我者也。在他人则为媚悦。在孔颜则为契合。〇朱子曰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
孔曰回闻言即解。无发起增益于己。(邢云与子夏论诗。子曰起予者商也。如此是有益于己。)〇驳曰非也。君臣之际贵谏争。言而莫之违者谄也。朋友之间贵切偲。言而莫之违者谀也。谄谀者能相助乎。颜子于孔子之言。有顺无违。(即所云不违如愚。)则声入而心通。非谄谀而然。然孔子言之者。借世之谄谀者而言之。若以为无所发起则失之远矣。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补曰孝哉闵子骞一句。盖时人之言。亦闵子父母昆弟之言也。〇补曰间者。介于隙也。(间厕也)父母昆弟曰孝哉吾子骞。时人亦曰孝哉闵子骞。是不以异言介之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之间也。〇案夫子于门人。未尝称字。首一句乃时人之言。(袁了凡云孝哉闵子骞。乃内外素有是称者也。下句言字。正与上相应。)
陈曰言子骞上事父母。下顺兄弟。动静尽善。故人不得有非间之言。(邢云间谓非毁间厕。)〇驳曰非也。间者隙也。(象月入门隙。)反间谗间。皆投间抵隙之意。所谓非间。亦此意也。然人亦何心欲行非间之言于他人骨肉之间乎。虽非子骞。遭此毒者绝稀。不足以美子骞也。
胡曰父母兄弟称其孝友人皆信。无异辞者。〇毛曰是必加以称其孝友四字。则又添出矣。如以孝哉一句。属之人言。则下无异词。不必添出。
〔引證〕韩诗外传云闵子早丧母。父再娶生二子。继母独以芦花衣子
金曰开元礼既拘十哲之数。其后颜子升侑。而以曾子补十哲是矣。曾子升侑。而遂以子张备十哲可乎。景定之礼。以颜曾思孟为四侑。〇案通执七十二人而言之。则曾子、有若、公西华、高柴之伦。不可少也。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孔曰助益也。〇补曰匡拂之言。乃有益。言而莫之违。则非益我者也。在他人则为媚悦。在孔颜则为契合。〇朱子曰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
孔曰回闻言即解。无发起增益于己。(邢云与子夏论诗。子曰起予者商也。如此是有益于己。)〇驳曰非也。君臣之际贵谏争。言而莫之违者谄也。朋友之间贵切偲。言而莫之违者谀也。谄谀者能相助乎。颜子于孔子之言。有顺无违。(即所云不违如愚。)则声入而心通。非谄谀而然。然孔子言之者。借世之谄谀者而言之。若以为无所发起则失之远矣。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补曰孝哉闵子骞一句。盖时人之言。亦闵子父母昆弟之言也。〇补曰间者。介于隙也。(间厕也)父母昆弟曰孝哉吾子骞。时人亦曰孝哉闵子骞。是不以异言介之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之间也。〇案夫子于门人。未尝称字。首一句乃时人之言。(袁了凡云孝哉闵子骞。乃内外素有是称者也。下句言字。正与上相应。)
陈曰言子骞上事父母。下顺兄弟。动静尽善。故人不得有非间之言。(邢云间谓非毁间厕。)〇驳曰非也。间者隙也。(象月入门隙。)反间谗间。皆投间抵隙之意。所谓非间。亦此意也。然人亦何心欲行非间之言于他人骨肉之间乎。虽非子骞。遭此毒者绝稀。不足以美子骞也。
胡曰父母兄弟称其孝友人皆信。无异辞者。〇毛曰是必加以称其孝友四字。则又添出矣。如以孝哉一句。属之人言。则下无异词。不必添出。
〔引證〕韩诗外传云闵子早丧母。父再娶生二子。继母独以芦花衣子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6H 页
骞。父觉之。欲逐其妻。子骞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得免逐。其母闻之。待之均平。遂成慈母。〇案孝哉一语。盖在其母底豫之后。
〔引證〕汉书杜邺传云昔曾子问从令之义。孔子曰是何言与。善闵子骞守礼不苟。从亲所行。无非礼者。故无可间也。
〔引證〕后汉书范升传云升(字辨卿)九岁能通论语孝经。其奏记王邑。有曰升闻子以人不间于其父母兄弟为孝。臣以下不非其君上以为忠。(刘昭云闵子行孝。父母昆弟皆化之。故人无毁言。)〇案刘说非也。(曾子曰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〇闵子可以当此矣。见祭义。)
方弘静曰孝哉闵子骞。似非夫子语。夫子未尝称字。疑子曰上落一字耳。(千一录)〇纯曰意者。此章是曾子若有子之言欤。〇驳曰非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卷五)
先进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抑戒篇)南容读诗至此。三反覆之。是其心慎言也。(补云玷。玉病也。赤曰瑕。黑曰玷。)
〔引證〕孔子世家曰南容从夫子往周见老子。老子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宏远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遂三复白圭。
〔引證〕家语云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复白圭之玷。是南宫绦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弟子行篇。)〇朱子曰南容三复。不是一日读。乃是日日读之。〇案家语者伪书。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皇氏本又有未闻好学者也六字。)
侃曰哀公是君。至尊故须具答。而季康子是臣。为卑故略以相酬也。(范云哀公康子问同而对有详略者。臣之告君。不可不尽。)
侃曰旧有二通。一云缘哀公有迁怒贰过之事。故孔子因答以箴之也。康子无此事。故不烦言也。(其一即上条。)〇邢曰哀公迁怒贰过。故因答以谏
〔引證〕汉书杜邺传云昔曾子问从令之义。孔子曰是何言与。善闵子骞守礼不苟。从亲所行。无非礼者。故无可间也。
〔引證〕后汉书范升传云升(字辨卿)九岁能通论语孝经。其奏记王邑。有曰升闻子以人不间于其父母兄弟为孝。臣以下不非其君上以为忠。(刘昭云闵子行孝。父母昆弟皆化之。故人无毁言。)〇案刘说非也。(曾子曰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〇闵子可以当此矣。见祭义。)
方弘静曰孝哉闵子骞。似非夫子语。夫子未尝称字。疑子曰上落一字耳。(千一录)〇纯曰意者。此章是曾子若有子之言欤。〇驳曰非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卷五)
先进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抑戒篇)南容读诗至此。三反覆之。是其心慎言也。(补云玷。玉病也。赤曰瑕。黑曰玷。)
〔引證〕孔子世家曰南容从夫子往周见老子。老子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宏远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遂三复白圭。
〔引證〕家语云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复白圭之玷。是南宫绦之行也。孔子信其能仁。以为异士。(弟子行篇。)〇朱子曰南容三复。不是一日读。乃是日日读之。〇案家语者伪书。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皇氏本又有未闻好学者也六字。)
侃曰哀公是君。至尊故须具答。而季康子是臣。为卑故略以相酬也。(范云哀公康子问同而对有详略者。臣之告君。不可不尽。)
侃曰旧有二通。一云缘哀公有迁怒贰过之事。故孔子因答以箴之也。康子无此事。故不烦言也。(其一即上条。)〇邢曰哀公迁怒贰过。故因答以谏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6L 页
之。康子无之。故不云也。〇驳曰非也。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史记才作材。)
孔曰路。渊父也。(家语云颜由字季路。史记云颜无繇字路。〇朱子云少孔子六岁。孔子始教而受学焉。)家贫欲请孔子之车。卖以作椁。(朱子云椁。外棺也。)鲤。孔子之子伯鱼也。〇邢曰渊才鲤不才虽异。各言其子同。〇孔曰孔子为大夫。言从大夫之后。谦辞。〇邢曰徒行。步行也。
胡曰孔子遇旧馆人之丧。尝脱骖以赙之矣。(见檀弓)今乃不许颜路之请何邪。葬可无椁。骖可以脱而复求。大夫不可以徒行。命车不可以与人而鬻诸市也。(王制云命服命车。不鬻于市。)〇驳曰非也。不可徒行者。夫子之微辞也。岂其情哉。门人厚葬之。孔子恸之。(见下章)若其本情。在于徒行。则不赠车斯足矣。又何以厚葬为悲乎。圣人之情。于是乎可见矣。圣人达死生之理。丧之过礼。本欲深抑。况于贫士之葬乎。子游问丧具。子曰有无过礼。苟无矣。敛首足形。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见檀弓)子路曰伤哉贫也。死死无以为礼。子曰敛首足形。还葬而无椁。此之谓礼。(见檀弓)孔子之意。于斯明矣。延陵季子葬其子于嬴博之间。敛以时服。既葬而封。广轮掩坎。则孔子以为知礼。(见檀弓)即孔子自葬其父。封崇四尺。遇雨而崩。(见檀弓)故孔子之葬。门人遵其遗意。马鬣之封。一日三斩板而已封。曰此夫子之志。(见檀弓)门人弟子。皆知此义。故后木买棺。外内皆易。则书以讥之。(见檀弓)子柳葬母。不具其物。则书以贤之。(见檀弓)成子高择不食之地。以葬其身。则传以为美事。(见檀弓)孟献子实醯醢百瓮。以葬其母。则指以为非礼。(见檀弓)不必广搜。只观檀弓一篇。孔子之道可知者。虽其执礼之论。第云有无过礼。而细观归趣。每以薄葬为善。故颜子厚葬。孔子怛焉悲恻。有若幽明之相负者然。由是观之。孔子之不赠车。岂真以徒行为虑哉。脱骖于旧馆人。疏之也。惜车于颜子之父。亲之也。徒而行。乘而行。何与于是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史记才作材。)
孔曰路。渊父也。(家语云颜由字季路。史记云颜无繇字路。〇朱子云少孔子六岁。孔子始教而受学焉。)家贫欲请孔子之车。卖以作椁。(朱子云椁。外棺也。)鲤。孔子之子伯鱼也。〇邢曰渊才鲤不才虽异。各言其子同。〇孔曰孔子为大夫。言从大夫之后。谦辞。〇邢曰徒行。步行也。
胡曰孔子遇旧馆人之丧。尝脱骖以赙之矣。(见檀弓)今乃不许颜路之请何邪。葬可无椁。骖可以脱而复求。大夫不可以徒行。命车不可以与人而鬻诸市也。(王制云命服命车。不鬻于市。)〇驳曰非也。不可徒行者。夫子之微辞也。岂其情哉。门人厚葬之。孔子恸之。(见下章)若其本情。在于徒行。则不赠车斯足矣。又何以厚葬为悲乎。圣人之情。于是乎可见矣。圣人达死生之理。丧之过礼。本欲深抑。况于贫士之葬乎。子游问丧具。子曰有无过礼。苟无矣。敛首足形。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见檀弓)子路曰伤哉贫也。死死无以为礼。子曰敛首足形。还葬而无椁。此之谓礼。(见檀弓)孔子之意。于斯明矣。延陵季子葬其子于嬴博之间。敛以时服。既葬而封。广轮掩坎。则孔子以为知礼。(见檀弓)即孔子自葬其父。封崇四尺。遇雨而崩。(见檀弓)故孔子之葬。门人遵其遗意。马鬣之封。一日三斩板而已封。曰此夫子之志。(见檀弓)门人弟子。皆知此义。故后木买棺。外内皆易。则书以讥之。(见檀弓)子柳葬母。不具其物。则书以贤之。(见檀弓)成子高择不食之地。以葬其身。则传以为美事。(见檀弓)孟献子实醯醢百瓮。以葬其母。则指以为非礼。(见檀弓)不必广搜。只观檀弓一篇。孔子之道可知者。虽其执礼之论。第云有无过礼。而细观归趣。每以薄葬为善。故颜子厚葬。孔子怛焉悲恻。有若幽明之相负者然。由是观之。孔子之不赠车。岂真以徒行为虑哉。脱骖于旧馆人。疏之也。惜车于颜子之父。亲之也。徒而行。乘而行。何与于是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7H 页
哉。
邢云徒空也。谓无车空行也。左传襄元年。败郑徒兵于洧上。杜注云徒兵。步兵也。〇驳曰非也。徒之为字。本作𨑒。(象以足亲土。)本是步行之名。易曰舍车而徒。孟子曰岁十二月。徒杠成。皆步行曰徒也。岂可读之为徒搏徒裼之徒乎。
〔考异〕邢曰按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孔子适卫。历宋郑陈蔡晋楚。凡十四岁而反鲁。以哀公十六年卒。(子年七十三。)今按颜回少孔子三十岁。三十二而卒。则颜渊卒时孔子年六十一。方在陈蔡矣。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则鲤也死时。孔子盖年七十左右。(疑辞也)皆非在大夫位时。而孔注云时为大夫。未知何所据也。(杜预曰尝为大夫而去。故云后也。)据其年则颜回先伯鱼卒。而此云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又似伯鱼先死者。(王肃家语注云此书久远。年数错误。未可详也。)或以为假设之辞。〇毛曰家语云颜渊少孔子三十岁。而三十一岁蚤死。(坊本讹作二字。今俗传三十二岁。谬也。)在夫子当六十一岁。余尝参校诸书。知颜渊之死。断不在六十一时。何也。鲁哀公三年。夫子已六十矣。明年自陈适蔡。又明年自蔡还叶。为六十二。又明年自叶反蔡。为六十三。是年当陈蔡之厄。尔时子路愠见。子贡色作匪兕之歌。独颜渊能解之。则是夫子六十三时。颜渊依然在也。尝考颜渊之死。公羊传及史记所载年月。则实在哀公十四年春。获麟之际。夫子是时。已泣麟矣。而颜渊、子路同时俱死。因连呼丧予祝予。而有道穷之叹。则是颜渊之死。在夫子七十一岁。在哀公十四年。弟子传所云少孔子三十岁者。原是四十之误。以此考伯鱼之死。则刚在渊死之前。案家语夫子年十九。娶宋之上官氏。又一年而生伯鱼。(时夫子二十岁。)史记云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当夫子七十岁。为哀公之十三年。是鱼死渊死。相距一年矣。(阙里志云孔子六十九岁伯鱼卒。明儒薛应旂甲子会记。载戊午年。孔子六十九岁。伯鱼卒。颜回卒。皆误。)〇案孔子五十六为司寇则大夫矣。一为大夫则虽不时仕。亦可曰从大夫后。故鲁哀公十四年。陈恒弑其君。孔子亦曰吾从大夫之后。此原不足疑者。至于颜渊之死。据公羊传
邢云徒空也。谓无车空行也。左传襄元年。败郑徒兵于洧上。杜注云徒兵。步兵也。〇驳曰非也。徒之为字。本作𨑒。(象以足亲土。)本是步行之名。易曰舍车而徒。孟子曰岁十二月。徒杠成。皆步行曰徒也。岂可读之为徒搏徒裼之徒乎。
〔考异〕邢曰按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孔子适卫。历宋郑陈蔡晋楚。凡十四岁而反鲁。以哀公十六年卒。(子年七十三。)今按颜回少孔子三十岁。三十二而卒。则颜渊卒时孔子年六十一。方在陈蔡矣。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则鲤也死时。孔子盖年七十左右。(疑辞也)皆非在大夫位时。而孔注云时为大夫。未知何所据也。(杜预曰尝为大夫而去。故云后也。)据其年则颜回先伯鱼卒。而此云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又似伯鱼先死者。(王肃家语注云此书久远。年数错误。未可详也。)或以为假设之辞。〇毛曰家语云颜渊少孔子三十岁。而三十一岁蚤死。(坊本讹作二字。今俗传三十二岁。谬也。)在夫子当六十一岁。余尝参校诸书。知颜渊之死。断不在六十一时。何也。鲁哀公三年。夫子已六十矣。明年自陈适蔡。又明年自蔡还叶。为六十二。又明年自叶反蔡。为六十三。是年当陈蔡之厄。尔时子路愠见。子贡色作匪兕之歌。独颜渊能解之。则是夫子六十三时。颜渊依然在也。尝考颜渊之死。公羊传及史记所载年月。则实在哀公十四年春。获麟之际。夫子是时。已泣麟矣。而颜渊、子路同时俱死。因连呼丧予祝予。而有道穷之叹。则是颜渊之死。在夫子七十一岁。在哀公十四年。弟子传所云少孔子三十岁者。原是四十之误。以此考伯鱼之死。则刚在渊死之前。案家语夫子年十九。娶宋之上官氏。又一年而生伯鱼。(时夫子二十岁。)史记云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当夫子七十岁。为哀公之十三年。是鱼死渊死。相距一年矣。(阙里志云孔子六十九岁伯鱼卒。明儒薛应旂甲子会记。载戊午年。孔子六十九岁。伯鱼卒。颜回卒。皆误。)〇案孔子五十六为司寇则大夫矣。一为大夫则虽不时仕。亦可曰从大夫后。故鲁哀公十四年。陈恒弑其君。孔子亦曰吾从大夫之后。此原不足疑者。至于颜渊之死。据公羊传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7L 页
似在获麟之后。毛说有理。总之鲁论者信书。家语者伪书。岂可以家语之不合。遂疑伯鱼之死。后于颜渊乎。必无是矣。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包曰噫。痛伤之声。〇何曰天丧予者。若丧己也。(朱子云悼道无传。若天丧己。)
〔引證〕春秋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曰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麇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子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杜云祝断也。)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引證〕王充论衡曰人将起。天与之辅。人将废。天夺其祐。孔子有四友。欲因而起。颜渊早夭。故曰天丧予。(问孔篇)〇案颜渊死时。孔子年已七十。岂复有兴王之志哉。天丧予者。悼道之无传。汉儒每以王佐言之。诬之甚矣。
刘歆曰颜孔自然之对物。一气之别形。颜渊死则夫子体缺。故曰天丧予。(见皇疏)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补曰恸者。恫也痛也。(六书之谐声。)夫子言之曰天下有所谓哀恸者乎。无此则已。既有之乎则不为颜渊而致恸。又将为谁而恸之乎。
马曰恸。哀过也。〇孔曰不自知己之悲哀过。(释有恸乎节。)〇驳曰非也。恸与不恸。孔子岂不自知。
王充曰恸。哀之至也。哭颜渊恸者。殊之众徒。哀痛之甚也。(问孔篇)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句)二三子也。
补曰门人。孔子之门人也。(纯云孔子门人后生者。)〇朱子曰丧具称家之有无。(檀弓文)〇补曰厚葬。谓衣衾棺椁及棺饰明器车马灰炭之类。皆备文也。子曰以下。怛然伤心。自咎其负颜子。〇荻曰非我。谓非议也。(檀弓云人岂有非之者哉。)夫字属上为句。二三子。谓门人在他邦者。(恐二三子归而咎孔子。)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包曰噫。痛伤之声。〇何曰天丧予者。若丧己也。(朱子云悼道无传。若天丧己。)
〔引證〕春秋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获麟。公羊传曰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麇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哉。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子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杜云祝断也。)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
〔引證〕王充论衡曰人将起。天与之辅。人将废。天夺其祐。孔子有四友。欲因而起。颜渊早夭。故曰天丧予。(问孔篇)〇案颜渊死时。孔子年已七十。岂复有兴王之志哉。天丧予者。悼道之无传。汉儒每以王佐言之。诬之甚矣。
刘歆曰颜孔自然之对物。一气之别形。颜渊死则夫子体缺。故曰天丧予。(见皇疏)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补曰恸者。恫也痛也。(六书之谐声。)夫子言之曰天下有所谓哀恸者乎。无此则已。既有之乎则不为颜渊而致恸。又将为谁而恸之乎。
马曰恸。哀过也。〇孔曰不自知己之悲哀过。(释有恸乎节。)〇驳曰非也。恸与不恸。孔子岂不自知。
王充曰恸。哀之至也。哭颜渊恸者。殊之众徒。哀痛之甚也。(问孔篇)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句)二三子也。
补曰门人。孔子之门人也。(纯云孔子门人后生者。)〇朱子曰丧具称家之有无。(檀弓文)〇补曰厚葬。谓衣衾棺椁及棺饰明器车马灰炭之类。皆备文也。子曰以下。怛然伤心。自咎其负颜子。〇荻曰非我。谓非议也。(檀弓云人岂有非之者哉。)夫字属上为句。二三子。谓门人在他邦者。(恐二三子归而咎孔子。)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8H 页
邢曰门人。颜渊之弟子。(朱子云门人回之门人。)〇案颜子当时必不及别立门户。门人者夫子之门人小子也。
马曰言回(一本言作颜。)自有父。父意欲听门人厚葬。我不得割止。(皇本割作制。)〇朱子曰叹不得如葬鲤之得宜。〇案夫子数句语。怛然由中而发。若将颜路伯鱼较计商量。亦恐非本旨。
邢曰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者。言厚葬之事。非我所为。夫门人二三子为之也。〇案孔子既自引其咎。忽又归罪于二三子。有是理乎。观其语法。有若讼庭之相诘者然。必非圣人之言。时子路仕于卫。子贡游于吴楚。子羔亦本卫人。时亦仕卫。(事见哀十五。)二三子者。盖指弟子之年德稍贤而在于他邦者。门人小子。不知义理。误此大事。孔子恐二三子归而咎之曰夫子既在。何不禁止。顾乃袖手而旁观乎。此本旨也。荻氏之说不可易。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补曰鬼神者。天神地示人鬼之通称。先王之道。始于事人。(五教五伦。皆事人。)〇朱子曰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
陈曰鬼神及死事难明。语之无益故不答。(邢云生人尚未能事之。况死者之鬼神。安能事之乎。女尚未知生时之事。则安知死后乎。皆所以抑止子路也。)〇纯曰陈曰。皇本作陈群曰。世说简傲篇任诞篇注。皆引以为马融注。未详孰是。〇驳曰非也。当如朱子之说。(程子云夫子不告之。所以深告之。)孔子曰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哀公问)朱子亦此义也。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皇氏本子乐之下有曰宇(一作字)。
邢曰訚訚。中正之貌。〇郑曰行行。刚强之貌。〇邢曰侃侃。和乐之貌。〇朱子曰子乐者。乐得英才而教育之。〇孔曰不得以寿终。(释由也句。)〇尹曰子路卒死于卫孔悝之乱。
马曰言回(一本言作颜。)自有父。父意欲听门人厚葬。我不得割止。(皇本割作制。)〇朱子曰叹不得如葬鲤之得宜。〇案夫子数句语。怛然由中而发。若将颜路伯鱼较计商量。亦恐非本旨。
邢曰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者。言厚葬之事。非我所为。夫门人二三子为之也。〇案孔子既自引其咎。忽又归罪于二三子。有是理乎。观其语法。有若讼庭之相诘者然。必非圣人之言。时子路仕于卫。子贡游于吴楚。子羔亦本卫人。时亦仕卫。(事见哀十五。)二三子者。盖指弟子之年德稍贤而在于他邦者。门人小子。不知义理。误此大事。孔子恐二三子归而咎之曰夫子既在。何不禁止。顾乃袖手而旁观乎。此本旨也。荻氏之说不可易。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补曰鬼神者。天神地示人鬼之通称。先王之道。始于事人。(五教五伦。皆事人。)〇朱子曰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
陈曰鬼神及死事难明。语之无益故不答。(邢云生人尚未能事之。况死者之鬼神。安能事之乎。女尚未知生时之事。则安知死后乎。皆所以抑止子路也。)〇纯曰陈曰。皇本作陈群曰。世说简傲篇任诞篇注。皆引以为马融注。未详孰是。〇驳曰非也。当如朱子之说。(程子云夫子不告之。所以深告之。)孔子曰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哀公问)朱子亦此义也。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皇氏本子乐之下有曰宇(一作字)。
邢曰訚訚。中正之貌。〇郑曰行行。刚强之貌。〇邢曰侃侃。和乐之貌。〇朱子曰子乐者。乐得英才而教育之。〇孔曰不得以寿终。(释由也句。)〇尹曰子路卒死于卫孔悝之乱。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8L 页
〔考异〕洪兴祖曰汉书引此句(若由也不得其死句。)上有曰字。(或云上文乐字。即曰字之误。)〇李善幽通赋注。引此句上有子曰二字。〇案邢氏本亦有曰字。则其非门人之所记明矣。若门人记之则不当曰由也。(不当名)盖孔子于平日。见子路之容貌。虑其罹祸。
袁氏曰道直时邪。自然速祸。(见皇疏)〇案子路之事。亦不可曰道直。
邢曰然犹焉也。〇驳曰非也。孟子木若以美然。然者疑辞。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中去声)
补曰长府。钱名。(义见下)鲁昭公将伐季氏。居于长府。(昭二十五年。)闵子之时。长府改铸钱。名曰长府。〇补曰串钱曰贯。(字从毌从贝。)仍旧贯。谓新钱大于旧钱。而其所以赋于民者。仍同旧钱之数也。(马云仍因也。)如之何者。虑患之辞。方其改铸之初。民皆便之。闵子豫忧之曰今虽增其重而减其贯。他日必将仍旧贯。民将如之何。〇补曰改作。改铸也。(作做铸谐声。)其后鲁果仍旧赋于民。故曰言必有中。(中。谓奇中也。)夫人。此人也。(邢氏云)
郑曰长府。藏名也。藏财货曰府。(皇本无财字。)贯事也。(释诂文)因旧事则可也。何乃复更改作。〇王曰善其不欲劳民改作。(邢云子骞见鲁人劳民改作长府。为此辞也。)〇驳曰非也。府库颓废。礼应改作。若必以仍旧为善。则厥考肯堂。子任其坏。不十年而天下腐矣。若云不改其屋。第改其法。则又何谓之劳民。注疏之意。明以劳民为虑。则改作者改构其屋也。改构可已乎。〇又按贯之为事。虽见尔雅。其在正经。别无确据。易曰贯鱼。(剥卦文)〇职方氏曰使同贯利。(钱珠曰贯。谷粟曰利。同通也。)〇乡射礼曰不贯不释。(齐风云射则贯兮。)乐记曰贯珠贯革。(谓穿札)左传曰贯盈。(梅氏周书引用之。)谷梁传曰羁贯。(剪发交午相穿贯。)史记荆轲传曰贯日。伍子胥传曰贯弓。(虽音弯。亦矢筈贯弦之意。)无非本之钱贯而假借用之者。惟国语云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贯习也)魏风曰三岁贯女。(毛传云贯事也。朱传云贯习也。)不知何解。当是习惯之意。(公牧云讲贯。亦贯穿之意。)总之贯也者。钱串也。从毌(象以簪横贯于冠。)从贝。(贝者钱贝也。)非钱串而何。钱贯盈屋。其家富实。故从宀从贯。其
袁氏曰道直时邪。自然速祸。(见皇疏)〇案子路之事。亦不可曰道直。
邢曰然犹焉也。〇驳曰非也。孟子木若以美然。然者疑辞。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中去声)
补曰长府。钱名。(义见下)鲁昭公将伐季氏。居于长府。(昭二十五年。)闵子之时。长府改铸钱。名曰长府。〇补曰串钱曰贯。(字从毌从贝。)仍旧贯。谓新钱大于旧钱。而其所以赋于民者。仍同旧钱之数也。(马云仍因也。)如之何者。虑患之辞。方其改铸之初。民皆便之。闵子豫忧之曰今虽增其重而减其贯。他日必将仍旧贯。民将如之何。〇补曰改作。改铸也。(作做铸谐声。)其后鲁果仍旧赋于民。故曰言必有中。(中。谓奇中也。)夫人。此人也。(邢氏云)
郑曰长府。藏名也。藏财货曰府。(皇本无财字。)贯事也。(释诂文)因旧事则可也。何乃复更改作。〇王曰善其不欲劳民改作。(邢云子骞见鲁人劳民改作长府。为此辞也。)〇驳曰非也。府库颓废。礼应改作。若必以仍旧为善。则厥考肯堂。子任其坏。不十年而天下腐矣。若云不改其屋。第改其法。则又何谓之劳民。注疏之意。明以劳民为虑。则改作者改构其屋也。改构可已乎。〇又按贯之为事。虽见尔雅。其在正经。别无确据。易曰贯鱼。(剥卦文)〇职方氏曰使同贯利。(钱珠曰贯。谷粟曰利。同通也。)〇乡射礼曰不贯不释。(齐风云射则贯兮。)乐记曰贯珠贯革。(谓穿札)左传曰贯盈。(梅氏周书引用之。)谷梁传曰羁贯。(剪发交午相穿贯。)史记荆轲传曰贯日。伍子胥传曰贯弓。(虽音弯。亦矢筈贯弦之意。)无非本之钱贯而假借用之者。惟国语云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贯习也)魏风曰三岁贯女。(毛传云贯事也。朱传云贯习也。)不知何解。当是习惯之意。(公牧云讲贯。亦贯穿之意。)总之贯也者。钱串也。从毌(象以簪横贯于冠。)从贝。(贝者钱贝也。)非钱串而何。钱贯盈屋。其家富实。故从宀从贯。其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9H 页
字为实。斯可知也。史记货殖傅(一作传)云子贷金钱千贯。汉书食货志云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平准书亦云。)汉书王符传云宁见朽贯千万。不忍贷人一钱。皆是串钱曰贯。有不然乎。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九府者。周官太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币、职金是也。圜法者。所谓钱圜而函方也。周官九府。莫非赋敛货贿之藏。各以府名名其钱币。如后世之水衡钱。为水衡库之所铸。(水衡者。汉宣帝私藏。)中府钱为中府之所藏。(汉书田叔传云鲁王发中府钱。)少府钱为少府之所藏。(王嘉封事云孝元皇帝少府钱万万。)则长府者。鲁长府之钱名。昔周景王患钱轻。更铸大钱。(径一寸二分。)单穆公谏之不听。(见周语)汉元鼎二年患钱轻。更铸赤仄钱。以一当五。(见汉书)周武帝患钱轻。更铸大布钱。以一当十。(见北史)鲁人之为长府。亦此一例。改铸之初。令曰凡赋敛之贿。以一贯当二贯。或以一贯当三贯。民皆乐之。请其改作。闵子骞曰今虽如此。他日必仍旧贯而赋之。(昔之一贯者。仍敛一贯。)民将如之何。(如之何者。忧虑之辞。)其后果如闵子之言。故孔子曰斯人不言。言必有中。
邢曰此人不言则已。若其发言。必有中于理。〇驳曰非也。孔子谓子贡亿则屡中。又曰赐不幸言而中。(事见定十五。)凡县度而如其言者谓之中。故史记封禅书曰李少君巧发奇中。滑稽传曰谈言微中。其言不验而誉之曰言必有中。有是理乎。〇弦父云如之何三字。古今诸家都无所释。若如旧说则谓之何如可也。谓之如之何。则不可也。如之何者。虑患之辞也。(哀公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曾子问曰并有丧如之何。滕文公曰齐人将筑薛如之何。庆遗入请曰若至大病如之何。)
〔引證〕汉书元帝纪云惟德浅薄。不足以充入旧贯之居。〇段会宗传谷永与书诫曰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〇隋炀帝袭封诏云皇运之初。百度伊始。犹循旧贯。未暇改作。〇案西京官学。皆以旧贯为旧事。故沿误如此。不足为据。〇汉书董仲舒传云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杜预左传序云经之条贯。必出于传。史记屈原传云治乱条贯。靡不毕见。条者条例也。贯者贯穿也。以事为贯。盖本于此。(汉书谷永传云以次贯行。后汉光武十五王传云奉承贯行。)
邢曰此人不言则已。若其发言。必有中于理。〇驳曰非也。孔子谓子贡亿则屡中。又曰赐不幸言而中。(事见定十五。)凡县度而如其言者谓之中。故史记封禅书曰李少君巧发奇中。滑稽传曰谈言微中。其言不验而誉之曰言必有中。有是理乎。〇弦父云如之何三字。古今诸家都无所释。若如旧说则谓之何如可也。谓之如之何。则不可也。如之何者。虑患之辞也。(哀公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曾子问曰并有丧如之何。滕文公曰齐人将筑薛如之何。庆遗入请曰若至大病如之何。)
〔引證〕汉书元帝纪云惟德浅薄。不足以充入旧贯之居。〇段会宗传谷永与书诫曰愿吾子因循旧贯。毋求奇功。〇隋炀帝袭封诏云皇运之初。百度伊始。犹循旧贯。未暇改作。〇案西京官学。皆以旧贯为旧事。故沿误如此。不足为据。〇汉书董仲舒传云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杜预左传序云经之条贯。必出于传。史记屈原传云治乱条贯。靡不毕见。条者条例也。贯者贯穿也。以事为贯。盖本于此。(汉书谷永传云以次贯行。后汉光武十五王传云奉承贯行。)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59L 页
杨复所云贯所藏钱数也。为长府。原欲加赋。故曰仍旧贯。〇案此说如沙中一金。然若以加赋为改作。则其言无味极矣。人方曰国用不足。不得不加赋。我乃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是何不食肉糜之类。岂可通耶。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皇氏本瑟上有鼓字。)
补曰责子路鼓瑟。不合周南召南。〇补曰古者教人以礼乐。子路习乐不善。被斥于夫子。故门人不敬。〇补曰始斥以门。故喻之以堂室。(门堂室三字相照。)〇补曰升堂矣者。许子路之瑟。合于雅颂。雅颂者。堂上之乐也。(义见下)未入于室也者。明子路之所不能。惟周南召南。二南者。房中之乐也。(夹室曰房。)〇补曰入道。如入室。子路之瑟。论以声音之道。如既升而未入。
马曰子路鼓瑟。不合雅颂。(邢云子路性刚。鼓瑟不合雅颂。故孔子非之。)〇案此注典雅。可敬可爱。今人开口辄云子路鼓瑟。为北鄙杀伐之声。其视子路。与荆轲、高渐离无以异焉。一读此注。爽然自失。然其说雅而未精。不敢尽从者。诚以雅颂不过为堂上之乐。而孔子既许子路以升堂。则子路之所不能。非雅颂也。案虞书云下管鼗鼓者。堂下之乐也。琴瑟以咏者。堂上之乐也。燕礼云工四人升自西阶。其二人瑟也。既升歌鹿鸣之三。小雅者。堂上之乐也。春秋传曰穆叔如晋。晋侯享之。工歌文王之三。(襄四年)享礼行之于堂上。则大雅者。堂上之乐也。书大传曰周公升歌清庙。愀然如复见文王。明堂位曰升歌清庙。下管象。(祭统亦云。)升歌者。升堂也。颂者。堂上之乐也。燕礼记曰燕四方之宾。有房中之乐。郑注曰弦歌周南召南之诗。谓之房中者。后夫人之所讽诵以事其君子。马端临曰成王之时。周公取房中之乐。以歌后妃之德。汉书礼乐志云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更名曰安世乐。其谓之楚声者。以周南召南原是南音。汉之广矣、江有汜等篇。皆其明验。二南者。房中之乐也。房也者。室也。(说文云室在旁曰房)室谓之宫。(尔雅文)故房中之乐。亦或称宫中之乐。孔子世家称夹谷之会。齐人请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皇氏本瑟上有鼓字。)
补曰责子路鼓瑟。不合周南召南。〇补曰古者教人以礼乐。子路习乐不善。被斥于夫子。故门人不敬。〇补曰始斥以门。故喻之以堂室。(门堂室三字相照。)〇补曰升堂矣者。许子路之瑟。合于雅颂。雅颂者。堂上之乐也。(义见下)未入于室也者。明子路之所不能。惟周南召南。二南者。房中之乐也。(夹室曰房。)〇补曰入道。如入室。子路之瑟。论以声音之道。如既升而未入。
马曰子路鼓瑟。不合雅颂。(邢云子路性刚。鼓瑟不合雅颂。故孔子非之。)〇案此注典雅。可敬可爱。今人开口辄云子路鼓瑟。为北鄙杀伐之声。其视子路。与荆轲、高渐离无以异焉。一读此注。爽然自失。然其说雅而未精。不敢尽从者。诚以雅颂不过为堂上之乐。而孔子既许子路以升堂。则子路之所不能。非雅颂也。案虞书云下管鼗鼓者。堂下之乐也。琴瑟以咏者。堂上之乐也。燕礼云工四人升自西阶。其二人瑟也。既升歌鹿鸣之三。小雅者。堂上之乐也。春秋传曰穆叔如晋。晋侯享之。工歌文王之三。(襄四年)享礼行之于堂上。则大雅者。堂上之乐也。书大传曰周公升歌清庙。愀然如复见文王。明堂位曰升歌清庙。下管象。(祭统亦云。)升歌者。升堂也。颂者。堂上之乐也。燕礼记曰燕四方之宾。有房中之乐。郑注曰弦歌周南召南之诗。谓之房中者。后夫人之所讽诵以事其君子。马端临曰成王之时。周公取房中之乐。以歌后妃之德。汉书礼乐志云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更名曰安世乐。其谓之楚声者。以周南召南原是南音。汉之广矣、江有汜等篇。皆其明验。二南者。房中之乐也。房也者。室也。(说文云室在旁曰房)室谓之宫。(尔雅文)故房中之乐。亦或称宫中之乐。孔子世家称夹谷之会。齐人请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60H 页
进宫中之乐。盖冒名也。总之子路之瑟。能谐雅颂之歌。而不能为南音。故孔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能善雅颂。斯亦多矣。门人小子。何敢不敬。此夫子之旨也。子路之不能南音者。以诸乐之中。南音最难。礼曰胥鼓南。(文王世子文。)小雅曰以雅以南。(鼓钟篇)皆二南之谓。(见余诗讲义。)而孔子亟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见上篇)又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南周(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见下篇)南音之难。斯可知矣。孔子之门。最先务者二南。而子路之瑟。全不谐合。故曰由之瑟。奚为于某之门。子路非狂人。忽以北鄙杀伐之声。奏之于夫子之前。有是理乎。齐鲁之间。相传子路不能为南音。遂为北鄙之说。播诸野人。而刘向道听涂说。以作说苑。其实孟浪之言也。
〔引證〕说苑曰子路鼓瑟。有北鄙之声。孔子曰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地。故舜造南风之声。其兴也勃然。纣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然。〇案先王之乐。原有定声。乐府旧编。不出风雅颂三者。况孔子删诗定乐。北鄙杀伐之声。不容搀入其间。今以关雎葛覃鹿鸣四牡文王清庙诸诗。弹之为杀伐之声。全不近理。除此以外。本不肄业。子路虽粗豪好勇。别取杂词。弹为杀声。亦全不近理。况纣之所好。虽不知何曲。师延所谓靡靡之乐。亦断非北鄙之杀声。又所谓帝舜南风之歌。不见诗书。不见经礼。惟汉儒作乐记。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乐记者。河间献王所撰定。)未闻孔子以南风之歌。教弟子肄习。此是野人之言。不足称述。大抵乐之声调。由于诗歌。仁声杀声。非工师之所能为。故季札观乐工歌周南召南。则曰美哉。勤而不怨。为之歌小雅。则曰美哉。思而不贰。为之歌大雅。则曰广哉。曲而有直。为之歌颂。则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襄廿九)虽其所论。或以其德。或以其声。要其声音。由其所歌。不由工师之善恶。若如刘向之说。即鲁之工师。皆贤于子路远矣。子路身居十哲。其心术之正。反出工师之下。子路姑舍。仲尼其有光乎。孔丛子称孔子弹琴。见猫取鼠。弹为杀声。为闵子骞所觉。蔡邕传称琴者弹琴。见螳螂捕蝉。弹为杀
〔引證〕说苑曰子路鼓瑟。有北鄙之声。孔子曰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地。故舜造南风之声。其兴也勃然。纣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然。〇案先王之乐。原有定声。乐府旧编。不出风雅颂三者。况孔子删诗定乐。北鄙杀伐之声。不容搀入其间。今以关雎葛覃鹿鸣四牡文王清庙诸诗。弹之为杀伐之声。全不近理。除此以外。本不肄业。子路虽粗豪好勇。别取杂词。弹为杀声。亦全不近理。况纣之所好。虽不知何曲。师延所谓靡靡之乐。亦断非北鄙之杀声。又所谓帝舜南风之歌。不见诗书。不见经礼。惟汉儒作乐记。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乐记者。河间献王所撰定。)未闻孔子以南风之歌。教弟子肄习。此是野人之言。不足称述。大抵乐之声调。由于诗歌。仁声杀声。非工师之所能为。故季札观乐工歌周南召南。则曰美哉。勤而不怨。为之歌小雅。则曰美哉。思而不贰。为之歌大雅。则曰广哉。曲而有直。为之歌颂。则曰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襄廿九)虽其所论。或以其德。或以其声。要其声音。由其所歌。不由工师之善恶。若如刘向之说。即鲁之工师。皆贤于子路远矣。子路身居十哲。其心术之正。反出工师之下。子路姑舍。仲尼其有光乎。孔丛子称孔子弹琴。见猫取鼠。弹为杀声。为闵子骞所觉。蔡邕传称琴者弹琴。见螳螂捕蝉。弹为杀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60L 页
声。为蔡邕所觉。斯皆妖言妄说。不合正理。今人习闻此说。遂谓琴瑟之声。由于心术。遂谓子路当时满腔子都是杀心。岂不诬哉。此子路之冤案也。不可不白。
〔引證〕家语曰子路鼓瑟。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流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厉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谓为乱亡之风。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而终以帝。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今由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冉有以告于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辨乐解)〇案家语者伪书。伪者取说苑。略改数字。不足述也。
马曰升我堂矣。未入于室耳。〇邢曰子路之学识深浅。譬如自外入内。得其门者入室为深。颜渊是也。升堂次之。子路是也。既升我堂。岂可不敬也。〇驳曰非也。升堂入室。总以瑟言。瑟之造诣。亦有浅深。学术全体。非所论也。四科十哲。子路与焉。子路者。孔门之高弟。邢乃曰惟颜子入室。岂不妄矣。门人以鼓瑟一事。不敬子路。若于此时。又闻未入室一语。则雪上加霜。把薪救火。其不敬益以甚矣。安在其为子路解说也。惟许其雅颂。而不许其二南。然后门人之敬。庶有胜于前日矣。〇公牧云禅家拈香受法者。谓之入室。孔门无此法也。
〔引證〕家语曰子路鼓瑟。孔子闻之。谓冉有曰甚矣。由之不才也。夫先王之制音也。奏中声以为节。流入于南。不归于北。夫南者生育之乡。北者杀伐之域。故君子之音。温柔居中。以养生育之气。忧愁之感。不加于心也。暴厉之动。不在于体。夫然者。乃所谓治安之风也。小人之音则不然。亢厉微末。以象杀伐之气。中和之感。不载于心。温和之动。不存于体。夫然者。乃所谓为乱亡之风。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唯修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至于今王公大人。述而弗忘。殷纣好为北鄙之声。其废也忽焉。至于今王公大人。举以为诫。夫舜起布衣。积德含和而终以帝。纣为天子。荒淫暴乱而终以亡。非各所修之致乎。今由也匹夫之徒。曾无意于先王之制。而习亡国之声。岂能保其六七尺之体哉。冉有以告于子路。子路惧而自悔。静思不食。以至骨立。夫子曰过而能改。其进矣乎。(辨乐解)〇案家语者伪书。伪者取说苑。略改数字。不足述也。
马曰升我堂矣。未入于室耳。〇邢曰子路之学识深浅。譬如自外入内。得其门者入室为深。颜渊是也。升堂次之。子路是也。既升我堂。岂可不敬也。〇驳曰非也。升堂入室。总以瑟言。瑟之造诣。亦有浅深。学术全体。非所论也。四科十哲。子路与焉。子路者。孔门之高弟。邢乃曰惟颜子入室。岂不妄矣。门人以鼓瑟一事。不敬子路。若于此时。又闻未入室一语。则雪上加霜。把薪救火。其不敬益以甚矣。安在其为子路解说也。惟许其雅颂。而不许其二南。然后门人之敬。庶有胜于前日矣。〇公牧云禅家拈香受法者。谓之入室。孔门无此法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61H 页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朱子曰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荀子曰君子行不贵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〇何曰愈犹胜也。
孔曰言俱不得中。(邢云子张所谓过当而不已。子夏则不及而止。)〇案过与不及。未可以形容摸捉。故旧说如此。窃尝论之。以进德则狂者为过。狷者为不及。(蔡清云子张近于狂。子夏亦未免于狷。)兼人者为过。退者为不及。(由与求)以行礼则奢者为过。俭者为不及。丧而戚者为过。易者为不及。
〔质疑〕二子优劣。虽不可详。孔子断之曰过犹不及。则其难兄难弟。莫上莫下可知。集注引中庸以明之。则子张为贤知。而子夏为愚不肖。恐非本旨。中庸所言者知愚。以位高而操世柄者言之。(如叶公、景公知者之类。馀多愚者。)贤不肖。以儒者之谈道术者言之。(如老庄杨墨贤者之类。馀多不肖。)虽其不得中庸。毕竟相同。而其才性之高下。若碧天黄壤。二子之过与不及。非至是也。(朱子云夫子告子张多闻阙疑。多见阙殆。子张自说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其疏旷多如此。孔子告子夏无为小人儒。又云无欲速。无见小利。子夏自言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之类。子张之语。终有慷慨激扬之气。子夏终是谨守规矩。)
〔引證〕仲尼燕居。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〇案颜渊亟称夫子约我以礼。约我以礼者。所以制中也。孔子曰吾党小子狂简。不知所以裁之。谓不知制之以礼也。以此观之。则子张之过。过于礼也。子夏之不及。不及于礼也。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补曰上一节。亦孔子之言。若记者之言则不得云求也。(朋友不相名。)〇补曰周公。谓天子之三公。王制曰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〇孔曰冉求为季氏宰。为之急赋税。(邢云聚敛财物。而陪附助
朱子曰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荀子曰君子行不贵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〇何曰愈犹胜也。
孔曰言俱不得中。(邢云子张所谓过当而不已。子夏则不及而止。)〇案过与不及。未可以形容摸捉。故旧说如此。窃尝论之。以进德则狂者为过。狷者为不及。(蔡清云子张近于狂。子夏亦未免于狷。)兼人者为过。退者为不及。(由与求)以行礼则奢者为过。俭者为不及。丧而戚者为过。易者为不及。
〔质疑〕二子优劣。虽不可详。孔子断之曰过犹不及。则其难兄难弟。莫上莫下可知。集注引中庸以明之。则子张为贤知。而子夏为愚不肖。恐非本旨。中庸所言者知愚。以位高而操世柄者言之。(如叶公、景公知者之类。馀多愚者。)贤不肖。以儒者之谈道术者言之。(如老庄杨墨贤者之类。馀多不肖。)虽其不得中庸。毕竟相同。而其才性之高下。若碧天黄壤。二子之过与不及。非至是也。(朱子云夫子告子张多闻阙疑。多见阙殆。子张自说我之大贤欤。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欤。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其疏旷多如此。孔子告子夏无为小人儒。又云无欲速。无见小利。子夏自言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之类。子张之语。终有慷慨激扬之气。子夏终是谨守规矩。)
〔引證〕仲尼燕居。子曰敬而不中礼。谓之野。恭而不中礼。谓之给。勇而不中礼。谓之逆。子曰师。尔过而商也不及。子产犹众人之母也。能食之。不能教也。子贡越席而对曰敢问将何以为此中者也。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〇案颜渊亟称夫子约我以礼。约我以礼者。所以制中也。孔子曰吾党小子狂简。不知所以裁之。谓不知制之以礼也。以此观之。则子张之过。过于礼也。子夏之不及。不及于礼也。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补曰上一节。亦孔子之言。若记者之言则不得云求也。(朋友不相名。)〇补曰周公。谓天子之三公。王制曰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〇孔曰冉求为季氏宰。为之急赋税。(邢云聚敛财物。而陪附助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61L 页
益。)〇郑曰小子。门人也。鸣鼓。声其罪以责之。〇补曰攻犹治也。(治玉谓之攻玉。)孔子呼小子曰求也之罪。虽鸣鼓而攻之可也。时诸侯有罪。伯者伐之。伐者鸣鼓也。
孔曰周公。天子之宰卿士。(邢云季氏鲁臣。诸侯之卿也。周公。天子之宰。鲁其后也。孔子之时。季氏专执鲁政。尽征其民。其君蚕食深宫。赋税皆非己有。故季氏富于周公也。)〇侃曰冢宰。是有司之职。故云卿士。(杜预云卿士。王之执政者。〇见邢疏。)〇驳曰非也。邢氏谓鲁其后也。则周公者元圣也。周公当时。虽亦富贵。不过与太公、召公。同其田禄。而法外聚敛。非圣人之所肯为。则元圣独得富名。必无是理。既无独得之名。则其必曰富于周公。亦无是理。周公者。天子之三公也。不必指斥一人。且所谓卿士之职。非元圣之所曾经者。诗云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十月篇)诗云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常武篇)春秋传云蔡仲为周公卿士。郑桓公为平王卿士。如斯而已。元圣何尝为卿士。〇或曰周公子孙在周。世为卿士。袭号周公。若春秋所谓周公黑肩(周桓公)周公阅(宰周公)是也。然周室东迁之后。所谓三公。其田禄所养。不过如小国之元士。其富不足期也。季氏富于周公者。谓富于西周盛时之三公也。(据法制而言之。)
王充曰攻者责也。责让之也。(论衡顺鼓篇。)〇邢曰使其门人。鸣鼓声其罪。以攻责之。〇驳曰非也。鸣鼓伐罪。是军旅之事。春秋之例。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见左传)觕者曰侵。精者曰伐。(公羊传)周易之例。离鼓震鸣则其象为伐。军旅之外。无鸣鼓攻人之法也。故周礼大司马。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其目曰贼贤害民则伐之。(有钟鼓曰伐。)野荒民散则削之。(削其地)冉求之罪。犯害民之条。故孔子绳之以军旅之法曰其在周礼。正中鸣鼓之律。非谓小子真可以援桴击鼓。以伐冉子之室也。先儒误解此文。今太学生有罪者。有所谓鸣鼓之法。令有罪者负鼓。群噪而伐其鼓。逐之至于桥门之外。名之曰此孔子鸣鼓之法。嗟呼。岂不悖哉。愧甚矣。
〔引證〕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曰周公。天子之宰卿士。(邢云季氏鲁臣。诸侯之卿也。周公。天子之宰。鲁其后也。孔子之时。季氏专执鲁政。尽征其民。其君蚕食深宫。赋税皆非己有。故季氏富于周公也。)〇侃曰冢宰。是有司之职。故云卿士。(杜预云卿士。王之执政者。〇见邢疏。)〇驳曰非也。邢氏谓鲁其后也。则周公者元圣也。周公当时。虽亦富贵。不过与太公、召公。同其田禄。而法外聚敛。非圣人之所肯为。则元圣独得富名。必无是理。既无独得之名。则其必曰富于周公。亦无是理。周公者。天子之三公也。不必指斥一人。且所谓卿士之职。非元圣之所曾经者。诗云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十月篇)诗云王命卿士。南仲太祖。(常武篇)春秋传云蔡仲为周公卿士。郑桓公为平王卿士。如斯而已。元圣何尝为卿士。〇或曰周公子孙在周。世为卿士。袭号周公。若春秋所谓周公黑肩(周桓公)周公阅(宰周公)是也。然周室东迁之后。所谓三公。其田禄所养。不过如小国之元士。其富不足期也。季氏富于周公者。谓富于西周盛时之三公也。(据法制而言之。)
王充曰攻者责也。责让之也。(论衡顺鼓篇。)〇邢曰使其门人。鸣鼓声其罪。以攻责之。〇驳曰非也。鸣鼓伐罪。是军旅之事。春秋之例。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见左传)觕者曰侵。精者曰伐。(公羊传)周易之例。离鼓震鸣则其象为伐。军旅之外。无鸣鼓攻人之法也。故周礼大司马。以九伐之法正邦国。其目曰贼贤害民则伐之。(有钟鼓曰伐。)野荒民散则削之。(削其地)冉求之罪。犯害民之条。故孔子绳之以军旅之法曰其在周礼。正中鸣鼓之律。非谓小子真可以援桴击鼓。以伐冉子之室也。先儒误解此文。今太学生有罪者。有所谓鸣鼓之法。令有罪者负鼓。群噪而伐其鼓。逐之至于桥门之外。名之曰此孔子鸣鼓之法。嗟呼。岂不悖哉。愧甚矣。
〔引證〕孟子曰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62H 页
范曰冉有以政事之才。施于季氏。故为不善至于如此。由其心术不明。不能反求诸身。而以仕为急故也。(蔡云荀彧以谋略施之曹操。严尤以才智施之王莽。刘毅以才敏施之刘裕。皆其类也。)〇章泰占曰由赐之臣季氏。皆在夫子仕鲁之时。夫子未必不知之。观其失位。将之荆。即先冉有在陈。闻季氏复召冉求。期以大用。是夫子为冉有急仕。反过于其身。而乃谓其不能反身。此正相悖语。
许敬庵曰季氏欲以田赋。使访于孔子。孔子对曰若季孙行而法则有周公之籍在。冉求不能谏止。卒用田赋。此聚敛附益之事也。冉求果为夫子之徒。则宜确以孔子所对之言。力止其事。〇案用田赋。非冉求之所能救。当是别有他事。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卷五)
先进(下)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子曰回也。其庶乎。(句)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皇氏本辟或作僻。陆云匹亦反。〇古本谚或作谚。见文选注。)
何曰柴。弟子高柴。字子羔。(史记云字子羔。郑玄曰卫人。少孔子三十岁。〇邢云左传作子羔。家语作子高。礼记作子皋。三字不同。其实一也。)〇补曰愚愗也。(朱子云愚者。知不足而厚有馀。)鲁钝也。(孔云曾子性迟钝。)辟偏也。(辟僻同。)谚鄙也。(谚谚通。鄙语谓之谚。)〇朱子曰庶。近也。言近道也。(易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〇补曰屡。数也。(邢氏云)空。穷也。(小雅云不宜空我师。)屡空谓数至穷匮也。(朱子云)〇朱子曰命谓天命。(天所赋贫富贵贱之命。)补曰不贵而求富。是不受命也。贩卖曰货。(财物之变化。)种畜曰殖。(生物之蕃息。)〇朱子曰亿。意度也。子贡能料事而多中也。(左传文见下)〇补曰四子各有一病。回与赐。无可言之病。然回之病。在乎屡空。赐之病。在乎货殖。又其亿则屡中。亦一疵也。六子之中。惟其庶乎三字。为许可之辞。馀皆贬辞。〇案上四句。亦夫子所言故称名。(朋友不相名。)中起子曰者。变其文。表颜子也。注疏本合为一章。
马曰子张才过人。失在邪辟文过。〇王弼云僻饰过差也。(见皇疏)〇驳曰非也。文过非其旨也。集注作便辟之辟。亦恐未然。(便辟者外貌。)
郑曰子路之行。失于畔谚。〇邢曰旧注作𠯘谚。字书𠯘谚失容也。言子路性行刚强。常𠯘谚失于礼容也。今本𠯘作畔。王弼云刚猛也。〇杨慎
许敬庵曰季氏欲以田赋。使访于孔子。孔子对曰若季孙行而法则有周公之籍在。冉求不能谏止。卒用田赋。此聚敛附益之事也。冉求果为夫子之徒。则宜确以孔子所对之言。力止其事。〇案用田赋。非冉求之所能救。当是别有他事。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卷五)
先进(下)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子曰回也。其庶乎。(句)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皇氏本辟或作僻。陆云匹亦反。〇古本谚或作谚。见文选注。)
何曰柴。弟子高柴。字子羔。(史记云字子羔。郑玄曰卫人。少孔子三十岁。〇邢云左传作子羔。家语作子高。礼记作子皋。三字不同。其实一也。)〇补曰愚愗也。(朱子云愚者。知不足而厚有馀。)鲁钝也。(孔云曾子性迟钝。)辟偏也。(辟僻同。)谚鄙也。(谚谚通。鄙语谓之谚。)〇朱子曰庶。近也。言近道也。(易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〇补曰屡。数也。(邢氏云)空。穷也。(小雅云不宜空我师。)屡空谓数至穷匮也。(朱子云)〇朱子曰命谓天命。(天所赋贫富贵贱之命。)补曰不贵而求富。是不受命也。贩卖曰货。(财物之变化。)种畜曰殖。(生物之蕃息。)〇朱子曰亿。意度也。子贡能料事而多中也。(左传文见下)〇补曰四子各有一病。回与赐。无可言之病。然回之病。在乎屡空。赐之病。在乎货殖。又其亿则屡中。亦一疵也。六子之中。惟其庶乎三字。为许可之辞。馀皆贬辞。〇案上四句。亦夫子所言故称名。(朋友不相名。)中起子曰者。变其文。表颜子也。注疏本合为一章。
马曰子张才过人。失在邪辟文过。〇王弼云僻饰过差也。(见皇疏)〇驳曰非也。文过非其旨也。集注作便辟之辟。亦恐未然。(便辟者外貌。)
郑曰子路之行。失于畔谚。〇邢曰旧注作𠯘谚。字书𠯘谚失容也。言子路性行刚强。常𠯘谚失于礼容也。今本𠯘作畔。王弼云刚猛也。〇杨慎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62L 页
曰由也谚。谚俗论也。或作谚。见文选注。又作唁。刘协曰谚谚唁。同一字。谚者直语也。廛路浅言。有质无华。丧言不文。故吊亦称唁。刘子新论。子游裼裘而谚。曾子指挥而哂。是谚与唁同也。(丹铅馀录。)
吴曰此章之首。脱子曰二字。或疑下章子曰。当在此章之首。而通为一章。〇陆曰或分为别章。(见释文)〇案论语之例。错落不一。祭如在章。承之以子曰。未为不可。季氏富于周公。亦孔子之言。而中起子曰。此章亦然。不必为二章。
何曰言回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赐不受教命。(谓不受孔子之命。)唯财货是殖。亿度是非。盖美回。所以励赐也。〇驳曰非也。屡空者。夫子病回之言。非誉之也。(其实心誉之。)夫子历言四子之短。至于颜子。实无可病。夫子若悄然忧叹者然曰回也虽庶乎近道。而又恒日屡空。似乎迂拙无用者然。亦病之也。(其实心誉之。)若以屡空为善。则是颜子之庶乎近道。归重乎屡空一节。夫君子之道。不离乎富贵。若必以朝不食夕不食。为近道之表准。则凡学道者饿矣。乐在其中四字。公然添出。岂经旨乎。〇又按货殖。不可训之曰财货是殖。(句)货殖二字。皆行事也。(以财变化曰货。)梅氏仲虺之诰。称不殖货利。盖后世之文也。
何曰一曰屡每也。空犹虚中也。以圣人之善道。教数子之庶几。犹不至于知道者。各内有此害。其于庶几。每能虚中者。唯回怀道深远。不虚心。不能知道。子贡虽无数子之病。然亦不知道者。虽不穷理而幸中。虽非天命而偶富。亦所以不虚心也。(邢云致富之道。当由天命。与之爵禄。今子贡不因天命爵禄。而能自致富。故曰偶富。言有亿度之劳。富有经营之累。以此二事。不虚心也。)〇韩曰一说屡犹每也。空犹虚中也。此近之矣。谓富不虚心。此说非也。吾谓回则坐忘遗照。是其空也。〇驳曰非也。何晏之学。习于佛老。穿凿如此。伯夷传曰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西京官学。皆以屡空为绝粮也。(坐忘遗照之说尤悖)
王充曰赐本不受天之富命。货财积聚。为世富人者。得货殖之术也。(论衡率性篇。)又曰亿则屡中。罪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
吴曰此章之首。脱子曰二字。或疑下章子曰。当在此章之首。而通为一章。〇陆曰或分为别章。(见释文)〇案论语之例。错落不一。祭如在章。承之以子曰。未为不可。季氏富于周公。亦孔子之言。而中起子曰。此章亦然。不必为二章。
何曰言回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赐不受教命。(谓不受孔子之命。)唯财货是殖。亿度是非。盖美回。所以励赐也。〇驳曰非也。屡空者。夫子病回之言。非誉之也。(其实心誉之。)夫子历言四子之短。至于颜子。实无可病。夫子若悄然忧叹者然曰回也虽庶乎近道。而又恒日屡空。似乎迂拙无用者然。亦病之也。(其实心誉之。)若以屡空为善。则是颜子之庶乎近道。归重乎屡空一节。夫君子之道。不离乎富贵。若必以朝不食夕不食。为近道之表准。则凡学道者饿矣。乐在其中四字。公然添出。岂经旨乎。〇又按货殖。不可训之曰财货是殖。(句)货殖二字。皆行事也。(以财变化曰货。)梅氏仲虺之诰。称不殖货利。盖后世之文也。
何曰一曰屡每也。空犹虚中也。以圣人之善道。教数子之庶几。犹不至于知道者。各内有此害。其于庶几。每能虚中者。唯回怀道深远。不虚心。不能知道。子贡虽无数子之病。然亦不知道者。虽不穷理而幸中。虽非天命而偶富。亦所以不虚心也。(邢云致富之道。当由天命。与之爵禄。今子贡不因天命爵禄。而能自致富。故曰偶富。言有亿度之劳。富有经营之累。以此二事。不虚心也。)〇韩曰一说屡犹每也。空犹虚中也。此近之矣。谓富不虚心。此说非也。吾谓回则坐忘遗照。是其空也。〇驳曰非也。何晏之学。习于佛老。穿凿如此。伯夷传曰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西京官学。皆以屡空为绝粮也。(坐忘遗照之说尤悖)
王充曰赐本不受天之富命。货财积聚。为世富人者。得货殖之术也。(论衡率性篇。)又曰亿则屡中。罪子贡善居积。意贵贱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63H 页
富比陶朱。(知实篇)又曰何谓不受命乎。说曰受当富之命。自以术知数亿中时也。(问孔篇)〇侃曰子贡性动。不能信天任命。是不受命也。财物曰货。种艺曰殖。子贡家富。不能清素。所以为恶也。又一通云殷仲堪云不受娇君命。〇江熙曰赐不荣浊世之禄。亦庶几道者也。虽然有货殖之业。恬愉不足。所以不敢望回耳。不受命者。谓子贡不受孔子教命。(见皇疏)〇韩曰赐未若回每空。而能中其空也。货当为资。植当为权。字之误也。子贡资于权变。未受性命之理。此益明赐之所以亚于回也。〇驳曰诸说皆非也。
〔引證〕后汉书贾逵传。帝谓马防曰贾逵母病。此子无人事于外。屡空。将从孤竹之子于首阳山矣。〇案屡空者数饥也。(陶潜诗云被褐欣有得。屡空常晏如。)
〔事实〕左传定十五年春。邾隐公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君为主。其先亡乎。夏五月公薨。哀七年。师宵掠。以邾子益来献于亳社。仲尼曰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者也。〇邢曰是其屡中也。
杨升庵曰回赐之辨。只在心体之忘与未忘。回不见有理障。遂不见有俗障。赐之殖。全是俗障。赐之亿。亦是理障。〇游云亭云此章屡空屡中。分明相照。〇王德兴云人心从天命来。原是空体。回之屡空。几与天命通也。忘殖并忘亿矣。赐不受天命之空。而以学识填实之。如殖货然。〇驳曰非也。此何晏之遗义。佛老之绪言。不足言也。
庄中孺云庶作近道。与屡空为两截解。不唯意义不贯。即读亦不成文法。当作一气说。言回也庶乎其屡空也。〇驳曰非也。以屡空作褒语。则其文理之不通。诚如中孺之说。若作讥贬之语。则句法跳动。无可疑也。若作一气语。真不可解。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补曰善人之道。即教人之术。(善读之如善世之善。)下学上达。如由门而阶。一级二级。乃升其堂。以入乎室。(室者精义入神之地。)践迹。谓循旧迹。不躐等也。
〔引證〕后汉书贾逵传。帝谓马防曰贾逵母病。此子无人事于外。屡空。将从孤竹之子于首阳山矣。〇案屡空者数饥也。(陶潜诗云被褐欣有得。屡空常晏如。)
〔事实〕左传定十五年春。邾隐公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君为主。其先亡乎。夏五月公薨。哀七年。师宵掠。以邾子益来献于亳社。仲尼曰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者也。〇邢曰是其屡中也。
杨升庵曰回赐之辨。只在心体之忘与未忘。回不见有理障。遂不见有俗障。赐之殖。全是俗障。赐之亿。亦是理障。〇游云亭云此章屡空屡中。分明相照。〇王德兴云人心从天命来。原是空体。回之屡空。几与天命通也。忘殖并忘亿矣。赐不受天命之空。而以学识填实之。如殖货然。〇驳曰非也。此何晏之遗义。佛老之绪言。不足言也。
庄中孺云庶作近道。与屡空为两截解。不唯意义不贯。即读亦不成文法。当作一气说。言回也庶乎其屡空也。〇驳曰非也。以屡空作褒语。则其文理之不通。诚如中孺之说。若作讥贬之语。则句法跳动。无可疑也。若作一气语。真不可解。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补曰善人之道。即教人之术。(善读之如善世之善。)下学上达。如由门而阶。一级二级。乃升其堂。以入乎室。(室者精义入神之地。)践迹。谓循旧迹。不躐等也。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63L 页
孔曰践。循也。言善人不但循追旧迹而已。(皇本无但字。)亦少能创业。然亦不入于圣人之奥室。(邢云子张问行何道。可谓善人。孔子答言善人不但循追旧迹而已。当自立功立事也。而善人好谦。亦少能创业。故亦不能入圣人之奥室也。)〇韩曰孔说非也。吾谓善人。即圣人异名尔。〇驳曰三说皆非也。易曰善世而不伐。(乾卦文)易曰居贤德善俗。(渐卦文)庄子曰善刀而藏之。善也者缮也。修治之使之善曰善也。子张磊落豪放之人也。其自修己。不欲循蹈规矩。况其教人之法。岂无躐等之患。此孔子所以告之以践迹也。
〔质疑〕诚是善人。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岂可曰质美而未学乎。圣人千言万语。所期者善而已。既善而未入室。有是理乎。(若以质美者为善人。又不应曰善人之道也。质美未学。安得有道之足问。)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集解连上为一章。)
补曰论笃。言论笃实也。(朱子云)与。许也。君子表里如一者也。色庄。貌严而内荏者也。听其言而轻许之。则吾未知其为躬行者乎。外饰者乎。
何曰论笃者。谓口无择言。君子者。谓身无鄙行。色庄者。不恶而严。以远小人。言此三者。皆可以为善人。〇邢曰此亦善人之道。故同为一章。当是异时之语。故别言子曰。〇韩曰论者。讨论也。笃。极也。是。此也。论极此圣人之道。因戒子张。(亦别为一章。)〇驳曰非也。朱子之义。不可易。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补曰闻。谓闻义。(张南轩亦云。)如急难振穷。凡可以行其义者。〇补曰兼人。谓一人举二人之任。所谓兼人之勇也。冉有画。是自退者也。子路有闻未行。犹恐有闻。是兼人者也。(谓勇于进取。倍于他人。)
包曰赈穷救乏之事。(毛云如友朋急难。乡党赈恤。)〇案闻义。不可指的一事。
郑曰冉有性谦退。子路务在胜尚人。各因其人之失而正之。〇案退步非谦。兼人非胜尚人。
〔质疑〕诚是善人。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岂可曰质美而未学乎。圣人千言万语。所期者善而已。既善而未入室。有是理乎。(若以质美者为善人。又不应曰善人之道也。质美未学。安得有道之足问。)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集解连上为一章。)
补曰论笃。言论笃实也。(朱子云)与。许也。君子表里如一者也。色庄。貌严而内荏者也。听其言而轻许之。则吾未知其为躬行者乎。外饰者乎。
何曰论笃者。谓口无择言。君子者。谓身无鄙行。色庄者。不恶而严。以远小人。言此三者。皆可以为善人。〇邢曰此亦善人之道。故同为一章。当是异时之语。故别言子曰。〇韩曰论者。讨论也。笃。极也。是。此也。论极此圣人之道。因戒子张。(亦别为一章。)〇驳曰非也。朱子之义。不可易。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补曰闻。谓闻义。(张南轩亦云。)如急难振穷。凡可以行其义者。〇补曰兼人。谓一人举二人之任。所谓兼人之勇也。冉有画。是自退者也。子路有闻未行。犹恐有闻。是兼人者也。(谓勇于进取。倍于他人。)
包曰赈穷救乏之事。(毛云如友朋急难。乡党赈恤。)〇案闻义。不可指的一事。
郑曰冉有性谦退。子路务在胜尚人。各因其人之失而正之。〇案退步非谦。兼人非胜尚人。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64H 页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孔曰言与孔子相失。故在后。〇补曰知子在者。孔子尊显。颜子卑微。仓卒孔子不知颜子之死生。而颜子得知孔子之存亡。〇胡曰先王之制。民生于三。事之如一。惟其所在。则致死焉。(晋语栾共子之言。)即夫子不幸而遇难。回必捐生以赴之矣。夫子而在。则回何为而不爱其死。以犯匡人之锋乎。
韩曰死当为先字之误也。上文云颜渊后。下文云回何敢先。其义自明。无死理也。〇驳曰非也。笔解恐非昌黎手笔。
〔引證〕吕氏春秋曰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耶。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劝学篇)〇按父在则子不敢轻身冒难。回也视予犹父。故用子道也。颜渊既知孔子之免害。从间道避身。不犯其锋。故曰何敢死。
檀弓曰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〇郑曰畏如子畏于匡之畏。〇或曰匡人以夫子貌类阳货。故欲杀也。然则夫子可不死矣。桓魋直欲杀夫子。夫子且微服避之。岂有匡人欲杀阳货。而我肯俯首就戮。为虎代死者。不幸而死。则为世摈斥。不哭不谚。而不齿于众。才言畏匡。便有万不可死者。故前儒解有三。一不解说而死。谓不自白曰我非虎也。一计无所出而死。谓不微服求遁避也。一猥狠亡命。犯触而死。谓不自量而斗也。三者皆与宋儒之说相反。〇案经不云厄于匡。必云畏于匡。畏与厄不同。厄者其事实。畏者其事虚也。然或说以为夫子实非阳货。则可以解说得生。故颜渊以此知孔子之不死。自以为千古卓见。而狂锋猝犯。宁有解说之暇。颜子以此忘忧则太冥顽矣。〇又按郑玄注檀弓。以畏于匡当之。本是谬义。(陈浩云畏惧而不知所出。多自经于沟渎。此真为死于畏矣。)若使匡人之锋。直犯夫子。事在呼吸。则颜子将以其死不受吊。而熟视不救耶。彼以必杀为
孔曰言与孔子相失。故在后。〇补曰知子在者。孔子尊显。颜子卑微。仓卒孔子不知颜子之死生。而颜子得知孔子之存亡。〇胡曰先王之制。民生于三。事之如一。惟其所在。则致死焉。(晋语栾共子之言。)即夫子不幸而遇难。回必捐生以赴之矣。夫子而在。则回何为而不爱其死。以犯匡人之锋乎。
韩曰死当为先字之误也。上文云颜渊后。下文云回何敢先。其义自明。无死理也。〇驳曰非也。笔解恐非昌黎手笔。
〔引證〕吕氏春秋曰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耶。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与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劝学篇)〇按父在则子不敢轻身冒难。回也视予犹父。故用子道也。颜渊既知孔子之免害。从间道避身。不犯其锋。故曰何敢死。
檀弓曰死而不吊者三。畏厌溺。〇郑曰畏如子畏于匡之畏。〇或曰匡人以夫子貌类阳货。故欲杀也。然则夫子可不死矣。桓魋直欲杀夫子。夫子且微服避之。岂有匡人欲杀阳货。而我肯俯首就戮。为虎代死者。不幸而死。则为世摈斥。不哭不谚。而不齿于众。才言畏匡。便有万不可死者。故前儒解有三。一不解说而死。谓不自白曰我非虎也。一计无所出而死。谓不微服求遁避也。一猥狠亡命。犯触而死。谓不自量而斗也。三者皆与宋儒之说相反。〇案经不云厄于匡。必云畏于匡。畏与厄不同。厄者其事实。畏者其事虚也。然或说以为夫子实非阳货。则可以解说得生。故颜渊以此知孔子之不死。自以为千古卓见。而狂锋猝犯。宁有解说之暇。颜子以此忘忧则太冥顽矣。〇又按郑玄注檀弓。以畏于匡当之。本是谬义。(陈浩云畏惧而不知所出。多自经于沟渎。此真为死于畏矣。)若使匡人之锋。直犯夫子。事在呼吸。则颜子将以其死不受吊。而熟视不救耶。彼以必杀为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64L 页
心。则援少力弱者。有死而已。亦将以其死不受吊。而乞其毋死乎。吾未见其为千古之卓见也。
胡曰幸而不死则必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请讨以复雠。〇毛曰檀弓云兄弟之雠。仕不同国。则与交游不共国。无分别矣。乃周礼调人之职。则直曰兄弟之雠。不同国。师长之雠。视兄弟。则为师长复雠者。正当比兄弟一等。虽身尝备兵。而但不同国。与君父之不共戴天者有别。〇案胡氏复雠之说。本是剩语。且匹夫复雠。恐未有告于天子方伯者。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孔曰子然。季氏子弟。(四书人物考云子然。平子意如之子。桓子之弟也。〇冯厚斋亦云。)自多得臣此二子。故问之。〇孔曰谓子问异事耳。则此二人之问。(朱子云曾犹乃也。)〇邢曰以正道事君。君若不用己道则当退止也。〇孔曰具臣。言备臣数而已。(邢云季氏不道而不能匡救。又不退止。不可谓之大臣。)〇补曰从之。谓二子唯其所事者之意。是顺是承也。〇孔曰言二子虽从其主。亦不与为大逆。〇朱子曰深许二子以死难不可夺之节。而又以阴折季氏不臣之心。
侃曰言二子不能尽谏者。以讥季氏虽知贵其人。而不能敬其言也。
〔引證〕礼器曰子路为季氏宰。〇案二子之为季氏宰。事见定十二年。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邢曰子路臣季氏。故任举子羔。使为季氏费邑宰。〇包曰子羔学未熟习。而使为政。所以为贼害。〇邢曰夫人之子。指子羔也。(补云夫人人也。)〇孔曰言治民事神。于是而习之。亦学也。〇孔曰疾其以口给应。遂己非而不治躬。(邢云恶夫佞者。祗为口才捷给。文过饰非故也。)〇案费者。季氏之兔窟也。善于费则削于鲁。不善于费则不称其饩。此闵子所以力免也。孔子之责。意实在此。子路非不知也。以权辞饰之。故曰恶夫佞。
胡曰幸而不死则必上告天子。下告方伯。请讨以复雠。〇毛曰檀弓云兄弟之雠。仕不同国。则与交游不共国。无分别矣。乃周礼调人之职。则直曰兄弟之雠。不同国。师长之雠。视兄弟。则为师长复雠者。正当比兄弟一等。虽身尝备兵。而但不同国。与君父之不共戴天者有别。〇案胡氏复雠之说。本是剩语。且匹夫复雠。恐未有告于天子方伯者。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孔曰子然。季氏子弟。(四书人物考云子然。平子意如之子。桓子之弟也。〇冯厚斋亦云。)自多得臣此二子。故问之。〇孔曰谓子问异事耳。则此二人之问。(朱子云曾犹乃也。)〇邢曰以正道事君。君若不用己道则当退止也。〇孔曰具臣。言备臣数而已。(邢云季氏不道而不能匡救。又不退止。不可谓之大臣。)〇补曰从之。谓二子唯其所事者之意。是顺是承也。〇孔曰言二子虽从其主。亦不与为大逆。〇朱子曰深许二子以死难不可夺之节。而又以阴折季氏不臣之心。
侃曰言二子不能尽谏者。以讥季氏虽知贵其人。而不能敬其言也。
〔引證〕礼器曰子路为季氏宰。〇案二子之为季氏宰。事见定十二年。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邢曰子路臣季氏。故任举子羔。使为季氏费邑宰。〇包曰子羔学未熟习。而使为政。所以为贼害。〇邢曰夫人之子。指子羔也。(补云夫人人也。)〇孔曰言治民事神。于是而习之。亦学也。〇孔曰疾其以口给应。遂己非而不治躬。(邢云恶夫佞者。祗为口才捷给。文过饰非故也。)〇案费者。季氏之兔窟也。善于费则削于鲁。不善于费则不称其饩。此闵子所以力免也。孔子之责。意实在此。子路非不知也。以权辞饰之。故曰恶夫佞。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65H 页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晰后。曾晰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郑本归作馈。)
孔曰晰。曾参父。名点。(史记云曾蒧音点。)〇补曰以吾。犹言谓我也。少长之分。争一日。必言一日者谦也。(邢云谦以少言。故云一日。)〇孔曰女无以我长故难对。〇孔曰女常居云人不知己。如有用女者则何以为始。〇朱子曰率尔。轻遽之貌。〇补曰摄。引持也。(谓大国在左右相牵掣。)师旅。军兴也。(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饥馑。岁俭也。(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〇补曰加之。谓邻国加兵于我也。(读之如加诸我加诸人之加。)〇朱子曰因。仍也。(补云年年相因也。谓荐饥。)〇补曰比。犹至也。(诗云比于文王。孟子云比其返也。汉书云比至皆亡之。)方者。人所向也。(朱子云民向义则亲其上死其长。)哂。微笑也。〇冯曰子路冉有皆三年为断。古者三载考绩。要其成也。(夫子亦曰三年有成。)〇孔曰求自云能足民而已。谓衣食足也。〇郑曰宗庙之事。谓祭祀也。诸侯时见曰会。众覜曰同。(邢云大宗伯文。但彼殷见。此作众覜。)端。玄端也。(邢云衣正幅染玄色。故曰玄端。上士以玄为裳。中士以黄为裳。下士以杂色为裳。)〇朱子曰章甫。礼冠。(辅云章甫。缁布冠也。夏曰毋追。商曰章甫。周曰委貌。其制相比。皆以漆布为之。)〇补曰小相。周礼小宗伯之类。祭祀相君以诏礼。宾客相君以作摈。(详见下)相者佐也。〇朱子曰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则点当次对。以方鼓瑟。故孔子先问求赤而后及点也。〇孔曰思所以对。故其音希。(按希者疏也微也。)铿者。投
孔曰晰。曾参父。名点。(史记云曾蒧音点。)〇补曰以吾。犹言谓我也。少长之分。争一日。必言一日者谦也。(邢云谦以少言。故云一日。)〇孔曰女无以我长故难对。〇孔曰女常居云人不知己。如有用女者则何以为始。〇朱子曰率尔。轻遽之貌。〇补曰摄。引持也。(谓大国在左右相牵掣。)师旅。军兴也。(二千五百人为师。五百人为旅。)饥馑。岁俭也。(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〇补曰加之。谓邻国加兵于我也。(读之如加诸我加诸人之加。)〇朱子曰因。仍也。(补云年年相因也。谓荐饥。)〇补曰比。犹至也。(诗云比于文王。孟子云比其返也。汉书云比至皆亡之。)方者。人所向也。(朱子云民向义则亲其上死其长。)哂。微笑也。〇冯曰子路冉有皆三年为断。古者三载考绩。要其成也。(夫子亦曰三年有成。)〇孔曰求自云能足民而已。谓衣食足也。〇郑曰宗庙之事。谓祭祀也。诸侯时见曰会。众覜曰同。(邢云大宗伯文。但彼殷见。此作众覜。)端。玄端也。(邢云衣正幅染玄色。故曰玄端。上士以玄为裳。中士以黄为裳。下士以杂色为裳。)〇朱子曰章甫。礼冠。(辅云章甫。缁布冠也。夏曰毋追。商曰章甫。周曰委貌。其制相比。皆以漆布为之。)〇补曰小相。周礼小宗伯之类。祭祀相君以诏礼。宾客相君以作摈。(详见下)相者佐也。〇朱子曰四子侍坐。以齿为序。则点当次对。以方鼓瑟。故孔子先问求赤而后及点也。〇孔曰思所以对。故其音希。(按希者疏也微也。)铿者。投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65L 页
瑟之声。(蔡清云铿尔属下句读。)〇朱子曰作。起也。〇补曰撰。陈列也。(如陈列饮食。谓之馔。)〇包曰莫春者。季春三月也。(谓建辰之月。)〇补曰春服。复袷之轻凉者也。(有絮曰复。无絮曰袷。)〇补曰浴。洒身也。(说文云)邢曰沂水出盖县南。至下邳入泗。(杜云鲁城南自有沂水。)〇朱子曰风。乘凉也。〇补曰舞雩。雩祭之舞地也。(邢云有坛墠树木。可以休息。)〇朱子曰咏。歌也。〇周曰善点独知时。(邢云三子不能相时。志在为政。唯曾晰独能知时。)〇补曰与。许也。〇朱子曰点以子路之志。乃所优为。而夫子哂之。故请其说。〇补曰唯求唯赤二节。皆孔子言也。明所以哂由之意。在乎不让。而不在乎说为邦也。〇孔曰明皆诸侯之事。与子路同。徒笑子路不让。〇孔曰赤谦言小相耳。谁能为大相。(邢云公西华之才。堪为大相。今赤谦言小相耳。)〇案孔子本问为邦之事。三子非失对也。曾点为异论者。谓时运否塞。三子之言。皆虚言也。(如坐谈龙肉。)富不可求。从吾所好。故孔子善之。三子非失对也。
何曰率尔。先三人对也。〇案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曰今先生率然高举。李善注率然。轻举之貌。后世之所谓坦率真率。皆此意也。
包曰摄。迫也。〇朱子曰摄。管束也。〇案古之诂训。摄者引持也。
包曰方。义方也。(左传云爱子教之以义方。)〇驳曰非也。易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坤卦文)玆所谓义方也。此是方圆之方。岂可以训此经乎。朱子训方为向。然礼曰邦国有伦而众乡方矣。(文王世子文。)乐记曰乐行而民乡方。若训方为向则乡方。乃是乡向。不可通矣。方者人所向也。人所向者义也。然谓之义方则不可。
马曰哂笑也。〇侃曰齿本曰哂。大笑口开则哂见。〇纯曰曲礼云笑不至矧。郑注齿本曰矧。大笑则见。释文矧本又作哂。然则马注皇疏皆是。朱注哂微笑谬矣。〇案字书哂。或作听或作弞或作吲。而笑不坏颜谓之弞。此徵笑之义也。总之矧者。齿龈也。无论大笑徵笑。凡露龈曰哂也。微笑无声。亦或作露龈。岂必大笑为哂乎。(李群玉诗云吾道诚微哂。)
郑曰小相。谓相君之礼。〇邢曰周礼司仪掌摈相之礼。注云出接宾曰摈。入赞礼曰相。聘礼云卿为上摈。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此云愿为小
何曰率尔。先三人对也。〇案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曰今先生率然高举。李善注率然。轻举之貌。后世之所谓坦率真率。皆此意也。
包曰摄。迫也。〇朱子曰摄。管束也。〇案古之诂训。摄者引持也。
包曰方。义方也。(左传云爱子教之以义方。)〇驳曰非也。易曰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坤卦文)玆所谓义方也。此是方圆之方。岂可以训此经乎。朱子训方为向。然礼曰邦国有伦而众乡方矣。(文王世子文。)乐记曰乐行而民乡方。若训方为向则乡方。乃是乡向。不可通矣。方者人所向也。人所向者义也。然谓之义方则不可。
马曰哂笑也。〇侃曰齿本曰哂。大笑口开则哂见。〇纯曰曲礼云笑不至矧。郑注齿本曰矧。大笑则见。释文矧本又作哂。然则马注皇疏皆是。朱注哂微笑谬矣。〇案字书哂。或作听或作弞或作吲。而笑不坏颜谓之弞。此徵笑之义也。总之矧者。齿龈也。无论大笑徵笑。凡露龈曰哂也。微笑无声。亦或作露龈。岂必大笑为哂乎。(李群玉诗云吾道诚微哂。)
郑曰小相。谓相君之礼。〇邢曰周礼司仪掌摈相之礼。注云出接宾曰摈。入赞礼曰相。聘礼云卿为上摈。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此云愿为小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66H 页
相者。谦不敢为上摈也。〇案邢疏但言宾客之礼。其义非也。案周礼大宗伯。凡祀大神享大鬼祭大示。治其大礼。诏相王之大礼。朝觐会同则为上相。此之谓大相也。小宗伯。凡祭祀宾客将瓒祼。(又云诏相祭祀之小礼。)此之谓小相也。
孔曰撰。具也。〇案撰与撰通。先儒谓之论撰。或谓之撰述。其本义皆不明也。陈列饮食。谓之馔。(巽者主人之方也。饮食必主人陈列之故。字从巽。)故陈列言辞。谓之撰。古之所谓谐声也。
韩曰周三月。夏之正月。〇阳格曰若以为寅月。沂水之冻方解。雩坛之风尚寒。浴沂咏归。非其时矣。〇驳曰韩说非也。周诗曰嗟嗟保介。惟莫之春。亦建辰之月。
孔曰春服既成。衣单袷之时。(陈云单衣袷衣也。至此时则衣无絮。)〇驳曰非也。莫春谁能著单衣乎。袷而无絮者。亦早矣。
侃曰或云冠者五六。五六三十人也。童子六七。六七四十二人也。四十二就三十。合为七十二人也。弟子升堂者七十二人。〇驳曰非也。拘儒哉。
韩曰浴。当为沿字之误也。周三月。夏之正月。安有浴之理哉。〇朱子曰浴。盥濯也。今上巳祓除是也。又曰汉志三月上巳祓除。官民洁于东流水上。而蔡邕引此为證是也。韩愈、李翱疑裸身出浴之非礼。而改浴为沿。不察此耳。〇案戏水濯垢。亦可云浴。何必全身投水。方谓之浴。昌黎谬执建寅之义。改浴为沿可乎。〇又按上巳者。上巳之误。(当作戊己庚之己。)十二支配于十日。其剩者二。故一旬之内。或都无巳日。(无辰巳之巳)上巳何可必得哉。上甲上丁上辛及社用戊日之类。皆以天干言之。地支非所用也。且曾点之言。脱洒尘臼。上巳祓除。恐非本旨。
陆曰归。郑本作馈。馈酒食也。〇驳曰非也。此本王充之说。
王充曰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莫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
孔曰撰。具也。〇案撰与撰通。先儒谓之论撰。或谓之撰述。其本义皆不明也。陈列饮食。谓之馔。(巽者主人之方也。饮食必主人陈列之故。字从巽。)故陈列言辞。谓之撰。古之所谓谐声也。
韩曰周三月。夏之正月。〇阳格曰若以为寅月。沂水之冻方解。雩坛之风尚寒。浴沂咏归。非其时矣。〇驳曰韩说非也。周诗曰嗟嗟保介。惟莫之春。亦建辰之月。
孔曰春服既成。衣单袷之时。(陈云单衣袷衣也。至此时则衣无絮。)〇驳曰非也。莫春谁能著单衣乎。袷而无絮者。亦早矣。
侃曰或云冠者五六。五六三十人也。童子六七。六七四十二人也。四十二就三十。合为七十二人也。弟子升堂者七十二人。〇驳曰非也。拘儒哉。
韩曰浴。当为沿字之误也。周三月。夏之正月。安有浴之理哉。〇朱子曰浴。盥濯也。今上巳祓除是也。又曰汉志三月上巳祓除。官民洁于东流水上。而蔡邕引此为證是也。韩愈、李翱疑裸身出浴之非礼。而改浴为沿。不察此耳。〇案戏水濯垢。亦可云浴。何必全身投水。方谓之浴。昌黎谬执建寅之义。改浴为沿可乎。〇又按上巳者。上巳之误。(当作戊己庚之己。)十二支配于十日。其剩者二。故一旬之内。或都无巳日。(无辰巳之巳)上巳何可必得哉。上甲上丁上辛及社用戊日之类。皆以天干言之。地支非所用也。且曾点之言。脱洒尘臼。上巳祓除。恐非本旨。
陆曰归。郑本作馈。馈酒食也。〇驳曰非也。此本王充之说。
王充曰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莫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出也。风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 第 266L 页
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水也。风。乾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左氏传曰启蛰而雩。又曰龙见而雩。启蛰龙见。皆二月也。春二月雩。秋八月亦雩。春祈谷雨。秋祈谷实。当今灵星。秋之雩也。(春雩废)孔子善点之言。欲以雩祭。调和阴阳。故与之。(论衡明雩篇。)〇驳曰非也。语意拘牵。使曾点之言。索然无味也。调和阴阳。岂当于理乎。
〔质疑〕集注云曾点以冉求亦欲为国而不见哂。故微问之。而夫子之答无贬词。盖深许之。(下节又云此亦曾晰问而夫子答之。)〇案孔注邢疏。以唯求唯赤二节。从头至尾。都作孔子之言。所以明二子之言。与子路同也。(邢云夫子不哂子路欲为诸侯之事。故举二子所言。明皆诸侯之事。)孔子若曰吾之所以哂由者。以不让也。若以其得志行道之说而笑之。则唯求唯赤。皆在可哂。吾之所以不哂者。以其言能让也。末云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者。二子之中。赤之言益让。故孔子加作一赘语。以明赤也之能让。若以二节之上一句。为曾晰之问。则其问其答。皆无味矣。
〔质疑〕刘华嵓云曾点之志。只是个狂者。不霸绊于尘迹。故谢上蔡谓三子为曾晰独对东风。冷眼看破。乃宋儒张皇之过。遂谓其天地同流。谓其尧舜气象。谓其人欲净尽。夫天地尧舜。必如夫子之老安少怀方是。若莫春之游。不过唫风弄月。自适其适者也。私欲净尽。必颜回之无伐无施方是。曾点只是一时见得世事不必拘滞。而岂遂到一日克己田地。宋儒因夫子一与。遂把鼓瑟三句。动静都看好了。不知师友方言志而鼓瑟。此狂态也。(纯曰少仪云侍坐弗使不执琴瑟。曾晰之鼓瑟。盖孔子使之也。)
〔考异〕仲和卿曰集韵引论语。作愌尔舍瑟而作。(出四书备考。)〇案此直是误字。
〔质疑〕集注云曾点以冉求亦欲为国而不见哂。故微问之。而夫子之答无贬词。盖深许之。(下节又云此亦曾晰问而夫子答之。)〇案孔注邢疏。以唯求唯赤二节。从头至尾。都作孔子之言。所以明二子之言。与子路同也。(邢云夫子不哂子路欲为诸侯之事。故举二子所言。明皆诸侯之事。)孔子若曰吾之所以哂由者。以不让也。若以其得志行道之说而笑之。则唯求唯赤。皆在可哂。吾之所以不哂者。以其言能让也。末云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者。二子之中。赤之言益让。故孔子加作一赘语。以明赤也之能让。若以二节之上一句。为曾晰之问。则其问其答。皆无味矣。
〔质疑〕刘华嵓云曾点之志。只是个狂者。不霸绊于尘迹。故谢上蔡谓三子为曾晰独对东风。冷眼看破。乃宋儒张皇之过。遂谓其天地同流。谓其尧舜气象。谓其人欲净尽。夫天地尧舜。必如夫子之老安少怀方是。若莫春之游。不过唫风弄月。自适其适者也。私欲净尽。必颜回之无伐无施方是。曾点只是一时见得世事不必拘滞。而岂遂到一日克己田地。宋儒因夫子一与。遂把鼓瑟三句。动静都看好了。不知师友方言志而鼓瑟。此狂态也。(纯曰少仪云侍坐弗使不执琴瑟。曾晰之鼓瑟。盖孔子使之也。)
〔考异〕仲和卿曰集韵引论语。作愌尔舍瑟而作。(出四书备考。)〇案此直是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