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卷二)
 八佾(下)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2H 页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为去声)
 补曰射谓礼射也。宾射燕射是也。(见乡射礼注。)皮。鹄也。主皮。谓以中鹄为主也。考工记梓人有三侯。一曰皮侯。周礼司裘云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者是也。(各以其皮饰其侧。)二曰采侯。郑注云五采相次。以画云气者是也。(画其饰)三曰兽侯。乡射记云天子熊侯。诸侯麋侯。(皆画之)大夫画以虎豹。士画以鹿豕者是也。(郑云君画一。臣画二。阳阴之数也。)乃其所用则皮侯以作功。(记云春以功。)采侯以礼宾。(记云远国属。)兽侯以息燕。(郑云息老物劳使臣。若与群臣饮酒而射。)此其别也。三侯之中。惟皮侯栖鹄。他侯勿之。故考工记曰张皮侯而栖鹄则春以功。(梓人文)司裘云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诸侯则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则共麋侯。皆设其鹄。)明皮侯则设鹄也。其设鹄之法。既以其皮饰其侧。又以其皮当中栖鹄。(见贾疏)三分其侯。鹄居一焉。(考工记)功射主皮。贵中鹄也。燕射不主皮。故侯不设鹄也。〇补曰力谓才力也。科。量也程也。(科字。象禾在斗中。其容受有限也。)礼曰引重鼎。不程其力。(儒行文)不同科。谓各有限量也。〇补曰夫子之时。礼射亦或主皮。故诵古经而叹之曰古之道也。
 〔引證〕周礼乡大夫。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〇案和者。其节比于乐也。容者。其容体比于礼也。(射义宜参看。)和容者。二者兼也。此宾射燕射之所用也。主皮者。主于中鹄。功射之所用也。(惟兴舞未详。)郑注纰缪。非经旨也。乡大夫之劝射于众庶也。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2L 页
五射皆询。与仪礼之乡射礼不同。所以有主皮也。
 〔引證〕乡射礼云礼射不主皮。主皮之射者。胜者又射。不胜者降。〇郑曰礼射。谓大射宾射燕射也。不主皮者。贵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不待中为隽也。主皮者无侯。张兽皮而射之。主于获也。〇案大射用皮侯。亦设鹄。郑乃云大射不主皮。一误也。宾射燕射。未尝不贵中。特侯不设鹄。故中侯则止。郑乃云不以中为隽。二误也。天下无单县兽皮。可以发射者。郑乃云张兽皮而射之。三误也。(朱子云射不主皮。乡射礼文。为力不同科。孔子解礼之意如此也。)
 马曰天子三侯。以熊虎豹皮为之。言射者不但以中皮为善。亦兼取和容也。〇驳曰非也。以皮为侯。而不以中皮为善。则是不贵中也。天下有以射为名。而不贵中者乎。乡大夫之职。明有主皮之法。马乃曰天下之射。都不主皮可乎。射者礼射也。主皮者主鹄也。
 马曰为力。力役之事。亦有上中下设三科焉。故曰不同科。(王应麟云五峰谓此说是。)〇驳曰非也。地官均人云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凶年用二日。无年用一日。马所云者此也。然为力二字。可成文乎。朱子曰为去声。
 〔质疑〕乐记所谓贯革之射。谓穿札也。古者铠甲用犀兕之革。穿札则贯革也。且兽侯采侯。本无栖鹄。惟皮侯有鹄。然连毛用之。不栖以革。不可曰贯革也。中皮穿皮。均是主皮。不可曰不主皮也。凡有力者善射。善射则中鹄。岂必穿贯而后方可谓之力乎。目力耳力。孟子亦谓之力。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补曰告朔。谓天子之使。来告正朔也。周礼太史。颁告朔于邦国。(见春官)饩羊。礼宾之牲也。(见聘礼)周衰大史不复至。有司犹畜其羊。故欲去之。〇朱子曰爱犹惜也。〇包曰羊存。犹以识其礼。羊亡礼遂废。(耿楚侗云子贡欲去之。亦是爱礼意思。但爱得激烈。似爱羊。)
 郑曰牲生曰饩。礼人君每月告朔于庙。有祭谓之朝享。(周礼司尊彝)鲁自文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3H 页
公始不视朔。子贡见其礼废。故欲去羊。〇驳曰非也。案告朔饩羊。千古之冤案也。春秋二百四十年之间。惟一文公偶一有疾。四不视朔。而遂谓宣成以下。都不视朔。集天下之大恶。冒一邦之君臣。(谓上慢天子之命。下废生民之事。)如其失实。顾非千古之大冤乎。今计自文公十六年。下逮获麟。其间百三十年。使百三十年之间。一不视朔。而独于文公书之曰四不视朔。则文公冤矣。若云或断或续。其视无恒。则子贡又焉敢径去其羊。以逢君之恶乎。原夫视朔之礼。厥有三节。一曰告朔。以天子所颁之告朔。告于祖考。而颁于百官者是也。二曰朝享。告朔既讫。以少牢之荐。祭于祖祢者是也。三曰视朔。朝享既讫。国君皮弁。以听朔事于太庙之中是也。三者之中。告朔可废。朝享视朔。不可废也。朝享废则祖考不能月祭。节文下同庶人。视朔废则百官无所禀命。众务随而瘝旷。审如是也。其国不能延期月。顾至百三十年。晏然无事乎。故经曰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明告朔虽缺。而朝享不废也。经曰夏五月。四不视朔。明视朔虽阙。而告朔朝享。大夫摄行也。(疏亦云)明六月以后。还复视朔。至于末年。礼事无阙也。经所不言。公然断之曰鲁自文公以后。不复视朔可乎。若如郑说。当云夏五月始不视朔。岂仅书之曰四不视朔而已乎。然且告朔之羊。即朝享之羊。朝享告朔。不应有两羊。谓羊不用。则是并朝享而废之也。今斗禄末官。皆能祭朔。堂堂千乘之国。郊天禘祖。文物赫然。而百三十年废其朔祭。有是理乎。且吾问之。祭牺之谓之饩羊。见于何经。郑注三礼注鲁论。每遇饩字。辄云牲生曰饩。夫所谓牲生曰饩。是尔雅之攸训乎。抑杜林许慎之所说乎。吾斯之未见也。聘礼云饪一牢。腥二牢。饩二牢。于此注之曰牲生曰饩可矣。除此以外。九流百家。凡言饩者。安得悉谓之生牲乎。余观古经。凡以食物礼宾者谓之饩。聘礼、聘义、司仪、掌客。其文历然可按而知。单襄公适陈。膳宰不致饩。(见周语)子干奔晋。叔向与百人之饩。(见左传)皇武子谓秦人曰饩牵竭矣。(僖末年)子服景伯谓子贡曰诸侯之会。地主归饩。(桓六年。诸侯之大夫戍齐。齐人馈之饩。桓十四年。会于曹。曹人致饩)馈宾之谓之饩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3L 页
如是也。馈宾之外。又有三饩。一曰犒饩。二曰禄饩。三曰赒饩。郑太子大败戎师则齐人馈之饩。(见左传)晋出公归自廪丘则臧石饩之牛。(哀廿四)若是者犒饩也。中庸曰饩廪称事。以劝百工。管子曰承吏摄官。多无田饩。若是者禄饩也。礼曰鳏寡孤独。皆有常饩。(王制文)春秋传曰晋又饥。奏(一作秦)伯饩之粟。(僖十五〇又襄廿九年。云郑子皮饩国人粟。)若是者赒饩也。(又诗云哀此鳏寡。郑笺云欲令赒饩。诗云散无友纪。郑笺云赒饩不足。)岂必生牲为饩乎。三饩之外。又有一饩。聘礼禾粟刍藁。皆入饩中。此所谓马饩也。国语称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马饩不过稂莠。是又以饲马之物。名之谓饩也。古者不问粟肉。凡不饪之物以馈宾者。谓之饩。及其久也。凡供给之物。皆谓之饩。故外传曰膳宰致餐。廪人归饩。遂至饲马之物。亦名为饩。饩之名物。本自如此。而郑君偏执生牲。遂以祭牺。名曰饩羊。历观九经。有以郊庙社稷山川百神。一应祭祀之物。名之曰饩者乎。断无是也。何则祖考不可宾也。鬼神不可犒也。肃敬之地。不可赒也。然则告朔饩羊。竟是何物。余谓饩羊者。饩宾之羊也。春官大史。颁告朔于邦国。方其颁之也。历聘诸国。庸不以宾礼饩之乎。子贡之时。周道益衰。王之大史。不复颁告朔于列国。而有司之臣。犹掌大史之饩羊。监其字牧。费其刍豢。此子贡所以欲去其羊也。嗟乎。天子之颁告朔。其来远矣。尧典曰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东作西成。南讹朔易。皆天子之命令也。及夏之时。犹有此法。今所传夏小正。即其遗也。(大戴礼用兵篇云夏桀商纣。历失制。摄提失方。不告朔于诸侯。)下逮亡秦。犹作月令一篇。以诏天下。皆颁告朔之旧典也。文公之时。其法不废。故闰月之不告朔。孔子书之春秋。至其末也。王宾不至。饩羊无用。若遂去羊。王迹永熄。此孔子所以感慨也。郑说其当于理乎。(周礼大史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小史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曰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者为谄。
 〔质疑〕旧说事君尽礼。亦属他人。集注属之孔子。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4H 页
孔曰定公。鲁君谥。(邢云鲁世家云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之弟。谥法安民大虑曰定。)〇纯曰季桓子逐昭公。而昭公死于乾侯。其不臣极矣。定公以弟继立。不自安于其位。故有是问。
 邢曰君不用礼则臣不竭忠。(尹和靖云君臣以义合者也。故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〇东涧曰如言父慈子孝。加一则字。失本义矣。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补曰关雎。谓关雎之三也。(义见下)琴瑟钟鼓。不忘其敬。即乐而不淫也。陟高乘羸。不永伤怀。即哀而不伤也。〇案春秋传。穆叔如晋。晋侯享之。(襄四年)工歌文王之三。又歌鹿鸣之三。若是者。三篇之诗。并蒙首篇之题。此古人称诗之法例。关雎云者。关雎为首。而葛覃、卷耳包在其中。关雎乐而不淫。葛覃勤而不怨。(延陵季子语)卷耳哀而不伤。合季子孔子之言而观之。则其义瞭然。卷耳之诗曰维以不永怀。维以不永伤。非所谓哀而不伤乎。
 
邢曰诗序云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〇驳曰非也。义详余西岩讲学记。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张禹包咸周氏本。问社作问主。)
 朱子曰宰我。弟子名予。(邢云史记云宰。予字子我。〇郑玄云鲁人。〇见下篇。)〇孔曰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邢云夏都安邑宜松。殷都亳宜柏。周都丰镐宜栗。是各以其土所宜木也。)宰我不本其意。妄为之说。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〇朱子曰战栗。恐惧貌。岂以古者戮人于社。故附会其说与。〇补曰遂者。擅成之也。(易曰家人无攸遂。公羊传曰大夫无遂事。)宰我意欲劝君立威尚猛。故孔子非之。
 赵德曰定公五年。盟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则鲁之二社。亦聚民警戒之地。哀四年。亳社灾。意者哀公之问。因亳社之火。有所虑焉。〇驳曰非也。亳社灾。何独言周社之义乎。
 孔颖达云夏言后者。白虎通云以揖让受于君。故称后。殷周称人者。以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4L 页
行仁义。人所归往。故称人。(见檀弓疏)〇驳曰非也。周语太子晋曰伯禹疏川。皇天嘉之。胙以天下。赐姓曰姒。氏曰有夏。及得天下。因以氏为号。故谓之夏后氏也。(仲氏云古人质朴。有天下亦不剐立称号。只依其侯伯时本号。至于成汤。始立国号。以自别于侯伯。故先秦文字。夏后以前。皆称以氏。殷周而降。谓之人也。)
 何休曰松犹容也。想见其容貌而事之。主人正之意也。柏犹迫也。亲而不远。主地正之意也。栗犹战栗谨敬貌。主天正之意也。(文二年公羊传注)〇尔雅翼。徐巡说曰栗至罅发之时。将堕不堕。有战慄之象。〇驳曰非也。六书之家。原有谐声一法。古人名物。多用此义。孔子曰仁者人也。又曰政者正也。宰我之以栗为战栗。亦谐声之法也。然栗之为果。坚密如玉。故人之坚密者谓之栗。虞书之宽而栗是也。敬谨则其心齐束。故谓之齐栗。齐栗之过。谓之战栗。此六书假借之法也。何休之说。滥觞于宰我。而汉儒说经。有云桐者同也。竹者蹙也。(丧杖义)桑者丧也。穿凿傅会。无所不至。皆曲学也。
 
〔引證〕周礼大司徒。辨其邦国都鄙之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设其社稷之壝而树之田主。(树之以主田祖之神。)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郑云若松柏栗也。)遂以名其社与其野。(郑云以松为社者。名松社之野。)〇封人掌设王之社壝。为畿封而树之。〇贾曰树之田主者。谓籍田之内。依树木而为田主。〇案社稷之神。本是地示。(大宗伯)后土、后稷是也。地示之祭。配以先圣。句龙、周弃是也。所谓田主者。于地示先圣之外。别树一木。以主田祖之神。盖邃古之初。其俗如此。而圣人因循未去也。周礼媒氏云阴讼听于胜国之社。故先儒谓召伯听讼于甘棠之社。而后世之栎社(见庄子)枌榆社。(见汉书)皆古俗之流传者。
 〔引證〕白虎通。引尚书逸篇云大社惟松。东社惟柏。南社惟梓。西社惟栗。北社惟槐。
 〔考异〕邢曰张禹、包咸、周氏本。皆以为哀公问主于宰我。先儒或以为宗庙主。(杜元凯、何休用之以解春秋。)或谓用其木以为社主。〇侃曰郑注论语为问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5H 页
主。〇陆德明曰社。郑本作主。云主田主谓社。〇文二年。左传孔疏引论语云哀公问主于宰我。〇伊川曰社字本是主字。文误也。〇王应麟云古论语及孔郑。皆以为社主。张包周等。并为庙主。今本作问社。〇毛曰济(一作齐)论以社作主。而社主用石不用木。(社坛暴露。无庙藏木。故用石主。)唐时议主制。引吕氏春秋及郑玄义皆如此。〇案安昌侯张禹。本齐论之学也。齐论本误。不足述也。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国之好有反坫。주-D001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朱子曰管仲。齐大夫名夷吾。〇补曰器小。谓其所容受不大也。〇包曰三归。娶三姓女。妇人谓嫁曰归。(侃云礼诸侯一娶三国九女。以一大国为正夫人。正夫人之兄弟女一人。又夫人之妹一人。为之侄娣。随妇人来为妾。又二小国之女来为媵。媵亦有侄娣自随。既每国三人。三国故九人也。大夫昏不越境。但一国娶三女。以一为正妻。二人侄娣从为妾也。)〇补曰代人兼总曰摄。(成二年。左传云摄官承之。)包曰国君事大。官各有人。大夫兼并。今管仲家臣备职。非为俭。〇补曰树。屏也。(尔雅云屏谓之树。)塞。蔽也。郑曰人君别内外于门。树屏以蔽之。〇补曰好。谓邻国相会。以修好也。〇补曰反坫。反爵之具。以土为之。在两楹间。(名曰反坫者。所以别之于崇坫食坫。)郑曰献酬之礼。酌毕则各反爵于坫上。
 〔引證〕战国策曰周文君免工师籍。相吕仓。而国人不悦。因曰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司空主督筑者。左传子罕亲执扑抶民。以行筑。)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女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鲍彪曰妇人谓嫁曰归。夫家曰家。仲盖三娶女也。)非自伤于民也。〇毛曰国策此说。谓管仲、子罕。同一掩盖君非之事。故相连引及。非谓宋君筑台。管仲亦筑台也。宋君之非在筑台。故子罕以扑筑掩之。齐桓之非在女市女闾之多。则管仲以三娶掩之。其掩盖君非则一。而筑台娶女。截然两分。此最明了者。
 〔引證〕汉书礼乐志云陪臣管仲、季氏之属。三归雍彻八佾舞庭。(史记云管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5L 页
氏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〇食货志云在陪臣而娶三归。〇公孙弘传云管仲相齐桓取三归。〇案此诸文。三归之为娶三姓审矣。
 〔考异〕刘向说苑曰桓公立仲父。大夫曰管仲之知。可与谋天下。其强可与取天下。君恃其信乎。内政委焉。外事断焉。驱民而归之。是亦可夺也。桓公曰善。乃谓管仲。政则卒归于子矣。政之所不及。惟子是匡。管仲故筑三归之台。以自伤于民。(善说篇)〇大明一统志云山东兖州府三归台。在东阿县西二里。世传以为管仲所筑。〇毛曰刘向见战国策两事并引。且两事皆掩盖之事。而三归之上。不立娶字。遂疑为一类。而溷齐于宋。溷仲于罕。溷娶女于筑台。且公然改家字为台字。(说苑云管仲筑台。以自伤于民。其所云自伤于民。则正袭国策非自伤于民语。)或谓三归台。亦是因三娶而筑台以名之。古凡娶女多筑台。如诗卫宣公筑新台。娶齐女。左传鲁庄公筑台临党氏。娶孟任类。然管氏筑台。终无据。不可为训。〇案桓公之于管仲。能保全终始。至死不渝。若如说苑之说。则是立为仲父之初。桓公疑管仲而夺之权也。其言不足述。
 〔质疑〕朱子曰此一段。(谓上节)只举管仲奢处。下段乃形容他不知礼处。便是僭窃。恐不可做三娶说。〇案臣妾一类也。官事不摄。妾媵备姓。(曲礼云备百姓)正是一事。僭则同僭。奢则同奢。不知礼则同不知礼。岂必备官为奢。备姓为僭乎。旧说恐好。
 侃曰今虽三国。政应一姓。(谓大国为适。小国为媵。而必同姓然后乃可媵。)〇驳曰非也。卫庄公娶于齐为庄姜。又娶于陈。曰戴妫、厉妫。(见左传)庄姜来时。齐女二媵同来。戴妫来时。陈女二媵同来。(其一即厉妫)其一姓不见史册。然适妾之非一姓。此已验矣。(鲁之臧宣叔。以侄为继室。大夫固有媵矣。)
 金履祥曰算家有筑台三归法。〇驳曰非也。
 〔引證〕郊特牲曰台门而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礼也。〇郑玄曰旅。道也。屏谓之树。树所以蔽行道。管氏树塞门。塞犹蔽也。礼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6H 页
〔引證〕刘向新序曰孔子曰小哉。管仲之器。盖善其遇桓公。惜其不能以王也。(杂事篇)〇案孟子曰功烈如彼其卑。亦此意。
 〔引證〕杨子先知篇。或曰齐得夷吾而霸。仲尼曰小器。请问大器。曰大器其犹规矩准绳乎。先自治而后。治人之谓大器。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从平声)
 补曰大师。诸乐师之长。(钟师磬师笙师籥师之总官。)下大夫为之。(周礼云下大夫二人。)作。起也。从。随也。(上篇云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成。乐之终也。〇朱子曰翕。合也。〇补曰八音谐合曰翕。(小雅云兄弟既翕。)谐合浑一曰纯。(无杂也)音节明白曰皦。(何氏云)络续如丝曰绎。(说文云绎抽丝也。)始作其音缓。故翕如而已。从而其音渐促。故纯如皦如绎如以成。象乐音而言之也。
 邢曰大师。犹周之大司乐。〇驳曰非也。大师大师也。
 何曰从读曰纵。言五音既发。放纵尽其音声(一作节)。〇驳曰非也。雅乐无放纵之法。第一调既作。第二调趁之。从者趁也。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郑曰仪。盖卫邑。(邢云左传卫侯入于夷仪)〇补曰封人。掌社壝之官。(朱子云贤而隐于下位者。)。〇朱子曰君子。谓当时贤者。自言其平日不见绝于贤者。求以自通也。〇包曰从者。弟子随孔子者。〇朱子曰见之。谓通使得见也。(见音现)丧。谓失位去国。礼曰丧欲速贫是也。(檀弓文)〇孔曰木铎。施政教时所振也。(邢云铎是铃也。其舌有金木之异。武事振金铎。文事振木铎。〇齐氏云木铎金口木舌。若金铎则金口金舌。)朱子曰木铎所以徇于道路。言天使夫子失位。周流四方。以行其教。如木铎之徇于道路也。(左传引夏书曰遒人以木铎徇于路。)
 孔曰何患于夫子圣德之将丧亡耶。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于天下。〇驳曰非也。其言似谄。又其言不验。(孔子竟不能得位)又其言鄙而不雅。不若朱子之新说也。将。语辞。(郑风云将叔无狃。)天将以者。揣度天心之辞。不必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6L 页
以前头之事。谓之将也。辅氏陈氏犹守旧说。不亦谬乎。(陈氏云后说与丧字及天下之道。无不甚相应。〇按天下无道。故天使夫子明道也。何谓不应。)〇又按古者失位去国。纯用丧礼。故曲礼曰大夫士去国。踰竟为坛位。乡国而哭。素衣素裳素冠。彻缘鞮屦素簚。乘髦马。不蚤鬋。不祭食。三月而复服。孟子所谓三月无君则吊。以是也。秦缪公谓重耳曰丧亦不可久。舅犯曰丧人无以为宝。重耳曰身丧父死。礼曰丧不虑居。(已上檀弓文)何患乎丧。亦谓失位而去国也。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曰韶。舜乐。(虞书云萧韶九成。)武。武王乐。(周礼云舞大武。)〇补曰善读之如善世善俗之善。(易曰善世而不伐。又曰居贤德善俗。)美谓始事华盛也。(易曰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善谓后事完好也。(孟子云善其后。)舜绍尧而接禹。始终无缺。故其乐尽美而尽善。(善其后)武王得天下。七年而崩。殷顽未服。礼乐未兴。故其乐尽美而未尽善。乐象成者也。故韶九成而武六成。此所谓未尽善也。
 孔曰舜圣德受禅。故尽善。武王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邢云以臣伐君。虽曰应天顺人。不若揖让而受。故未尽善。)〇驳曰非也。若如孔说。是读之为善恶之善也。夫善与恶对。未尽善则归于恶而已。善之与恶。如阴阳黑白。非阳则阴。非白则黑。阴阳之间。无非阴非阳之物。黑白之间。无非白非黑之色。既未尽善。明有一分恶根未及尽去者也。有瓮焉。全体皆好。惟一孔有漏。终是破瓮。有人焉。全体皆好。惟一恶未去。终是恶人。此善恶剖判之法也。况汤武之事。不是小节。善则为大善。恶则为大恶。居大善而带小恶。无是理也。若带小恶。明非圣人。若非圣人。必归大恶。乌可模糊言之。不惟武王为然。起此事者文王也。成此业者周公也。若云武王有未尽善。此罪此案。武王无独当之理。并文王周公皆未尽善。一家三圣。皆蒙大名。非细故也。孔子于文王周公。必无丝毫不满。尺童之所知也。既于文王周公。心服其圣。独于武王。常有一膜。武王不冤乎。左传称季子观乐。(襄二十九年)见舞韶濩者曰惟有惭德。渭(一作谓)汤乐 先儒执此一语。遂谓汤武之事。原可訾议。梅仲真作仲虺之诰。俨称犹有惭德。然季札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7H 页
之盛也。有褒而无贬。何季子美武而刺汤乎。左氏浮夸。正谓此类。总之孔子论乐。未尝论人。论韶武。未尝论舜武。善与未善。亦惟声容是评耳。功多者其乐九成。若九渊九韶之类是也。功未多者。其乐六成。若六英大武之类是也。孔子谓未尽善。非以是乎。
 顾炎武曰季札论文王之乐。以为美哉。犹有憾。则知夫子谓武未尽善之旨矣。犹未洽于天下。(孟子)此文之犹有憾也。天下未宁而崩。(史记封禅书)此武之未尽善也。记曰乐者象成者也。武王当日。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而宝龟之命曰有大艰于西土。殷之顽民。迪屡不静。视舜之从欲以治。何如哉。故大武之乐。虽作于周公。而未至于世变风移之日。圣人之时也。非人力之所能为矣。刘女(一作汝)佳曰揖让征诛。自是圣人所遇。使舜当武之时。亦须征伐。孔子曰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性之反之。自其从人之异。及其成功一也。人而天。反而性矣。以是而论乐之优劣。其与以追蠡者。何异哉。 〇案顾说精确。
 荻曰乐之传于后者。有全有缺。全者尽善。故夫子闻之于齐。犹能忘肉味。缺者未尽善。故夫子与宾牟贾论之。而不能竟其说。〇驳曰非也。乐之既缺。何得尽美。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临去声)
 补曰居上。谓为人君牧也。为礼。谓与人行吉凶诸礼也。临丧。谓吊哭也。吾何以观。言无足观也。(纯云必当时有如是之人。而孔子讥之。)
 〔引證〕大戴礼曰临事而不敬。居丧而不哀。祭祀而不畏。朝廷而不恭。则吾无由知之矣。(曾子立事篇)
 〔引證〕曲礼曰临丧不笑。临丧则必有哀色。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卷二)
 里仁第四(凡二十六章)
  
子曰里(句)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补曰里者。人所居也。(刑法志云在野曰庐。在邑曰里。)人所居。惟仁为美。孟子所谓仁者人之安宅也。择所居而不处仁。何得为智。
 郑曰里者。仁之所居。(邢云仁者之所居处。谓之里仁。)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邢说同)求居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7L 页
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知。〇驳曰非也。案子欲居九夷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又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君子之道。修其在我。无适不行。若必仁者之里是择是居。则不责己而先责人。非教也。此经之义。宜遵孟子荀子。
 〔引證〕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赵岐云里居也)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〇案若如郑说则孟子方论择术之理。忽引孔子择里之言。不亦龃龉乎。孟子直以仁为安宅。不以仁里为安宅。则郑说之非。斯已明矣。
 
〔引證〕荀子曰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虚之。非礼也。扬(一作杨)倞曰虚读为居。声之误也。 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大略篇)〇案仁可居。故曰有里。义可由。故曰有门。仁非其里。谓不仁也。义非其门。谓不义也。荀子读论语。亦里为句。仁为美为句。
 〔引證〕张衡思玄赋曰匪仁里。其焉宅兮。(注云里宅。皆居也。)非义迹。其焉追。又张衡西京赋云秦里其朔。薜(一作薛)综注云里居也。 〇毛苌郑风传云里。居也。(将仲子)〇程伯子云里居也。择仁而处之为美。(见二程全书)〇胡致堂云里。居也。居仁如里。安仁者也。〇王应麟云石林云以择为宅则里犹宅也。盖古文云然。当以古文为正。(苏紫溪云直以孟子注疏为解。谓择自处之道。不以仁自居。是不知有心术之所安处也。)〇案里一字为句。其义方鬯。若云居仁为美。则其下句亦当曰择不里仁。何必变之曰处仁乎。里字之义。汉儒从来误解。训之为居。〇又按择字有精神。若以择为宅。则孟子何得引之为择术之證。亦非也。〇又按古者居民之官。谓之司里。亦称里人。故周语云司里授官。鲁语云惠伯以命于司里。又曰惟里人之所命。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补曰约。缠束也。(说文云。)穷居困畏。若缠束然曰约。(坊记云小人贫斯约。)乐。安富也。(人所乐)〇包曰惟性仁者自然体之。故安仁。(邢云天性仁者。非关利害。自然体仁。)〇王曰知者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8H 页
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〇朱子曰不仁之人。久约必滥。(穷无所不为)久乐必淫。〇案仁者人伦之成德也。后凡言仁皆然。
 邢曰有智谋者。贪利而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非本情也。〇驳曰非也。天下之害于己者。未有甚于不仁。智者明于利害。知仁之利己而行之。故患乱不移。富贵不淫。邢说其当于理乎。
 〔引證〕表记云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〇又曰中心安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
 〔引證〕大戴礼曰太上乐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强。仁者乐道。智者利道。(曾子立事篇)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补曰乐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然后能成其仁。故于他人之善恶。亦必深好而深恶之。
 孔曰惟仁者。能审人之所好恶。(邢云仁者无私于物。故能审好恶。)〇驳曰非也。其心仁。故见仁者则深好之。见不仁者则深恶之。凡术皆然。见同德则其悦不可堪。见异类则其憎不可堪。惟不可堪而后能好恶。
 〔引證〕大学曰惟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惟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曰苟。诚也。〇朱子曰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〇补曰仁者孝弟忠信之总名。(事亲孝。事长弟。事君忠。与朋友信者。谓之仁。)苟其志真正在仁。斯无恶矣。〇案过与恶不同。志于仁者。未及成仁。不能无过。(朱子云未必无过举)故曰观过知仁。然其志既立。必无恶行。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补曰富贵。人所欲也。然不以其道得处之则弗处也。(道谓其所以致之者。合于义理之正。)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8L 页
贫贱。人所恶也。然不以其道得去之则弗去也。得者成事之意。去贫贱亦成事也。〇补曰仁者。人与人之尽其道也。子事亲然后有孝之名。少事长然后有弟之名。臣事君然后有忠之名。牧养民然后有慈之名。去仁。何以成名。〇朱子曰终食者。一饭之顷。〇补曰违。离也。(即乖迕之意。)造次。茇舍之名。(邢云造次犹言草次。〇案草次者。仓卒所造之野次也。)颠沛。木拔之称。(大雅云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毛传云沛拔也。)谓虽急遽偃仆之中。不违仁。
 何曰时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则不以其道而得之。虽是人之所恶。不可违而去之。〇驳曰非也。苟如是也。君子终无去贫贱之日矣。一得贫贱。惟以不去为法。道与非道。掉头不问。岂君子时中之义乎。唯不以其道得去之则不去之而已。
 王充曰此言人当由道义得。不当苟取也。当守节安贫。不当妄去也。(节)顾当言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则不去也。当言去。不当言得。今去之。安得言得乎。得富贵。乃去贫贱也。修身行道。仕得爵禄。则去贫贱矣。毒苦贫贱。起为奸盗。积聚货财。擅相官秩。是谓不以其道。(论衡问孔篇)〇驳曰非也。其意盖云得富贵则贫贱自去。遂以两得字。皆作得富贵之意。其言胜于集解。然文例终不整齐。未敢从也。得者成事之意。不必有所获而后谓之得。(居位曰得居其位。去疾曰得去其疾。宜如是看。)
 〔引證〕汉书五宗世家云河间献王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〇后汉书吴汉传云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又伏湛传云湛虽在仓卒造次。必于文德。)〇聘礼飧不致。注云不以束帛致命草次。(疏云客始至则致之。故言草次。)〇春秋公及宋公。遇于清。杜注云遇者草次之期。若道路相逢遇也。(疏云草次犹造次。皆迫促不暇之意。)〇张说陈则天幸三阳宫表云排斥居人。蓬宿草次。风雨暴至。不知庇托。〇案草次虽仓卒之义。其名本起于茇舍。故张说亦以草次蓬宿。为联珠语。造次亦然。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9H 页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石经本无第一者字。)
 补曰好者自好也。(非谓爱仁人)恶者自恶也。(非谓憎恶人)尚上通。无以尚之。言其品为太上也。加犹施也。(下篇云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谓不使不仁之事。施诸己也。(朱子云能绝去不仁之事。)〇邢曰德輶如毛。行仁甚易。我欲仁。斯仁至矣。故曰未见力不足者。〇朱子曰盖。疑辞。〇补曰有之。谓有好仁者恶不仁者。(应首句)孔曰谦不欲尽诬时人。
 〔质疑〕上下二节。凡言我未见者三。然末语之我未见。遥应首句之我未见。非应中央之我未见也。力不足者。孔子以理推之。而知其必无。又何以疑其有乎。疑其有者。疑有好仁者。疑有恶不仁者。疑有一日用其力于仁者而已。〇又按孔子曰力不足者。中途而废。(见下篇)由是言之。似复有力不足者。然彼所云者道也。此所云者仁也。道体坚高。容或有钻仰而力不足者。为仁由己。岂有力不足者乎。此其别也。
 侃曰李充曰所好惟仁。无物以尚之也。〇驳曰非也。太上好仁。其次恶不仁。故曰其为仁矣如是。如是其为仁矣者。谓其品亚于太上也。若如侃说则是富贵不能移之意。非本旨也。
 侃曰既能恶于不仁。而身不与亲狎。则不仁者不得以非理不仁之事。加陵于己身也。(纯云加陵也)〇驳曰非也。通章皆自修之戒。好他人之仁。恶他人之不仁。岂自修之工乎。观于其为仁矣四字。其为自修明矣。〇朱子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皆己身上事。(皆诚意之工)非言好他人之仁。恶他人之不仁也。
 〔引證〕坊记。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〇案此文则好仁恶不仁。皆自修之工。侃说非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补曰过。愆也。(不至于罪恶。)党犹偏也(各以其类。为一偏。)智者作过恒以智。(过而至于诈。)勇者作过恒以勇。(过而至于乱。)是各于其党也。(各于其偏处。)仁之过亦然。观过斯知仁矣。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9L 页
孔曰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〇驳曰非也。不知何说。
 毛曰为人受过。各有类。如周公使管叔监殷。则于兄弟一类。孔子答昭公知礼则于君臣一类。孙性私赂民钱。市衣进父。则于父子一类。子路为姊丧。不忍除服。则于女兄弟一类。总是仁爱之至。不惜受过。〇驳曰非也。此观过知仁之法。非所以释各于其党也。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者。通论吾人作过之理。人之作过。岂必尽由笃于人伦乎。好义者以义而作过。(子路死于卫)好礼者以礼而作过。(伯姬不下堂。)好信者以信而作过。(尾生抱柱死)观其所过。知其所守。观过知仁。亦此法也。(若贪淫好杀。是罪恶也。不在过失中论。)
 〔引證〕表记云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〇案畏罪者强仁。虽与仁同功。不足为仁。故欲知其仁。当从其过处观之。乃得其真也。与仁同者。谓党于仁也。(与同二字。乃党字之注脚。)
 〔引證〕汉书外戚传云燕王上书称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故不忍除。故曰观过知仁。〇后汉书吴祐传云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怒遣性伏罪。祐屏左右问故。叹曰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可谓观过知仁矣。〇宋书云张岱为司徒左西曹掾。母年八十。籍注未满。岱便去官还养。有司以违制纠之。宋孝武帝曰观过可以知仁。不须案也。
 陈公懋(清儒也)云斯知仁矣仁字。是人字。与宰我问井有仁焉之仁同。皆是字音致误。易系词(一作辞)何以守位曰仁。晁以道伪古本作人字。亦此类。〇驳曰非也。此章以上皆论仁。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补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〇朱子曰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甚言其时之近。
 何曰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邢云此章疾世无道也。)〇驳曰非也。性与天道。孔子罕言。故子贡亦云不可得闻。况世之众人。从何人得闻乎。孔子悯世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0H 页
人不以为意。言之如此。〇胡云峰云谓之人而昧其所以为人之理。与禽兽草木同生死。可乎不可乎。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补曰仕者曰士。(即所谓士农工贾。)业道者。将以仕也。故虽不仕。亦谓之士。〇补曰议谓论道也。(邢云未足与言议于道。)志于道。将以治心缮性也。大体之不忧。(心性大体也。)而小体之欲美。(口体小体也。)何足与议乎。
 王阳明曰此是于人心危处。要绝之蚤。于道心微处。要廓之纯。〇案人心从小体发。道心从大体发。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补曰之于天下。谓应天下之事物也。〇朱子曰适专主也。〇谢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本韩文公之说)〇补曰比较(一作校)也。(义见下)言惟义是校。义则行之。不义则违之也。
 邢曰适厚也。莫薄也。比亲也。(言君子于天下之人。无择于富厚与穷薄者。但有义者则与之相亲。)〇驳曰非也。春秋传曰一国三公。吾谁适从。(僖五年)卫风云谁适为容。小雅云谁适与谋。适也者。专主也。邶风云德音莫违。鲁颂曰莫我敢承。莫者不可也。周礼云小宰比官府之具。(注云校次之)大射仪曰遂比三耦。注云比较(一作校)也 学记云比物丑类。(注云相比方)比者校也。君子于天下之万事万物。无必焉。无勿焉。惟义是校。中于义则行之。违于义则止之。此所谓时中之义也。
 范宁云适莫。犹厚薄也。比亲也。君子与人。无偏颇厚薄。唯仁义是亲也。〇韩曰无适。无可也。无莫。无不可也。惟有义者。与相亲比尔。〇驳曰非也。(韩说是矣。比字又误解。)
 〔考异〕陆德明云郑本适作敌。莫音慕。言无所贪慕也。〇案适敌形声之误。
 〔引證〕后汉书。刘梁著和同论云有爱而为害。有恶而为美。君子之于天下。无适无莫。〇李燮传云燮所交。皆舍短取长。成人之善。其时颖川贾彪。荀爽。虽俱知名。不相能。燮并交二子。情无适莫。〇毛曰适者。厚也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0L 页
亲也。莫者薄也漠然也。比者密也和也。汉魏解经。先后一辙。〇案汉魏解经。或云亲疏。或云贪慕。三枝五桠。靡所归一。何以谓之一辙。
 荻曰案无量寿经曰无所适莫。(华严经亦云)慧远疏无适适之亲。无莫莫之疏。(又璟兴赞曰适亲也。莫疏也。)慧远华严音义。引汉书注曰适主也。尔雅曰莫定也。谓普于一切。无偏主亲。无偏定疏。澄观华严疏曰无主定于亲疏。又蜀志诸葛亮曰事以覆疏易夺为益。无适无莫。为平人情。若亲亲而疏疏。故适莫之道废也。人皆乐人从己。不乐己从人。故易夺之义废也。由是观之。适莫之为亲疏也。盖古训也。(纯云澄观所引诸葛亮之言。今蜀志不载。)〇案佛经非先秦古文。乃晋儒所作。当时儒者有亲疏厚薄之说。故撰佛经者疏佛经者。皆袭而用之。何足以此戴之为古训哉。适莫之义。韩愈首涤旧说之陋。今当从之。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补曰怀者。中心藏之也。(即思念不忘之意。)君子在位之人。小人在野之氓。〇补曰德土刑惠。皆自上出者也。身先孝弟曰德。分田授廛曰土。流放窜殛曰刑。振救赒恤曰惠。君子知道故怀德。小人重食故怀土。君子敬身故怀刑。小人爱财故怀惠。孔子言之者。欲为人君者知此情。
 孔曰怀土。重迁。(邢云小人安于土。)怀刑。安于法。(邢云乐于法制诸民。)〇驳曰非也。
 尹曰乐善恶不善。(谓怀刑)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小人。〇驳曰非也。朱子以畏法为怀刑。尹氏以恶恶为怀刑。恶恶岂与畏法同情乎。
 琅琊代醉编曰畏法非怀刑也。刑如仪式。刑文王之德及刑于寡妻之刑。又尚有典刑及百辟其刑之刑。盖君子所怀者仪刑典刑。可则而效之。小人则直惠利之是怀耳。(袁黄亦有此说)〇驳曰非也。
 〔引證〕管子曰畏威如疾。民之上也。从怀如流。民之下也。见怀思威。民之中也。(见齐说)〇案此词句虽异。其语意与此经同。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曰放依也。每事作(一作依)利而行。取怨之道。(毛云檀弓云梁木其坏则吾将安放。郑注有云梁木。众木所放。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1H 页
谓榱桷皆依梁以立。)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汉疏引此章上礼让为国之下。多于从政三字。)
 何曰何有者。言不难。(下篇云于从政乎何有。)〇包曰如礼何者。言不能用礼。(上篇云人而不仁。如礼何。)〇补曰国君篡夺。大夫僭越。是不能以礼让为国也。如此之人。犹欲行礼。将如礼何。言不为用也。
 邢曰为犹治也。〇驳曰非也。为国。犹言为政。为政以德。可云治政以德乎。
 邢曰能以礼让为国乎者。言人君能以礼让治其国乎。云何有者。言不难也。〇案邢疏以何有二字。别为一句。盖欲使上下文例均适也。然上节又多乎字。仍是敧侧其义。非也。
 〔引證〕后汉书班昭上疏云论语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〇贾逵上书云孔子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〇案此二文。二京古本。必多于从政三字。然多此三字。仍不成文。(从政非所言)今本是也。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补曰位者。朝廷百官所立之地。(说文云列中庭之左右曰位。)不仕者。无位也。所以立。谓匡君牧民之术。〇朱子曰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谓可以见知之实。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补曰道。人道也。谓之吾道者。身任之也。一者。恕也。贯。穿也。(说文毋象穿物。易曰贯鱼。左传曰贯盈。)行恕以忠。故孔子单言恕。而曾子连言忠恕也。周礼疏云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大司徒六德之疏。)盖中心事人。谓之忠。(为人谋忠。事君忠。)忖他心如我心。谓之恕也。(说文长笺云如心为恕。)唯。应也。〇补曰吾道。不外乎人伦。凡所以处人伦者。若五教九经。以至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皆行之以一恕字。如以一缗贯千百之钱。此之谓一贯也。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1L 页
邢曰贯。统也。忠谓尽中心也。恕谓忖己度物也。言夫子之道。惟以忠恕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更无他法。故云而已矣。〇案此疏正得本旨。不可易也。
 〔引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〇案终身行之。则凡事亲事君处兄弟与朋友牧民使众。一应人与人之相接者。一以是一恕字行之也。此非一贯而何。一贯之义。曾子自注甚明。无他义也。
 〔引證〕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〇案夫子本云一以贯之。而曾子乃言忠恕二字。故学者疑二之非一。然中庸既云忠恕违道不远。而及其释义。仍是一恕字而已。则忠恕即恕。本不必分而二之。一以贯之者恕也。所以行恕者忠也。
 〔引證〕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〇案此一贯亦恕也。义详彼章。
 邢曰门人。曾子弟子也。〇驳曰非也。门人不敬子路。岂亦是子路门人乎。
 〔质疑〕此章非传道之诀。儒家无传道法也。然执一恕字。以临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其千言万语。无非一恕字之解。夫子之道。真是一恕字而已。今不能悉数。〇纮父云吾道。即絜矩之道。
 〔质疑〕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也。然忠恕非对待之物。恕为之本。而所以行之者忠也。以人事人而后有忠之名。独我无忠。虽欲先自尽己。无以著手。今人皆认吾道为先忠而后恕。失之远矣。方其忠时。恕已久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曰喻犹晓也。(案心悟则口俞。故字从口从俞。)〇补曰君子善人也。小人恶人也。(古者在位者必善人。故贵曰君子。贱曰小人。后世未必然。故善曰君子。恶曰小人。)〇朱子曰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2H 页
人情之所欲。补曰义者道心之所向。(义者善我也。)利者人心之所趋。(利者刀取禾。)
 陆象山曰人之所喻。由其所习。所习由其所志。志乎义则所习者必在于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者必在于利。斯喻于利矣。〇驳曰非也。喻而后志立。志立而后习熟。象山乃云志在先而喻在后。其义非也。昔朱子与象山。于鹅湖书院讲此经。四座为之流涕。惜乎。其未与于此席也。有二人于此。其义利之未喻也。天然同类人也。一日其一人犁然有契于心曰人之生也。义而已。是一箪食。亦足以害吾义也。今日辞一箪。明日行一善。骎骎然喻于义。而孳孳然进乎善。弥进弥喻。洞见天命。确乎其不可动。于是乎君子也。其一人犁然有契于心曰人之生也。利而已。是一箪食亦足以辅吾利也。今日取一箪。明日行一恶。骎骎然喻于利。而孳孳然进乎恶。弥进弥喻。垫溺人欲。确乎其不可动。于是乎小人也。其始也。盖毫釐之差耳。及其至也。一天一壤。相距万里。此舜而彼蹠。此人而彼兽。赫然异类也。余尝见喻于利者矣。其于财产利害。丝分缕析。细入秋毫。其中有精义妙旨。不可言传。确有所守。不可摇撼。周孔诲之而欠伸。仪衍说之而熟睡。举天下之盛德至善。而不足以易人(一作吾)之一钱。彼见长贫贱好语仁义者。方且窃窃然笑其愚。而何舜蹠人兽之足惧乎。是所谓喻于利者也。于是道心亡而人心为之主。大体梏而小体为之旺。此喻于利之效也。顾不当早辨之乎。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补曰齐者。上平也。(说文云禾穗上平曰齐。)纯曰思齐。譬如短人与长人并立。欲跂而及之。〇邢曰内自省察。得无如彼人乎。(朱子云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见音现)
 包曰几者。微也。〇补曰几谏者。不敢直谏。但以微意讽之使喻也。见读作现。露也示也。微示己志之不从亲命。且须恭敬不违亲命。以俟其自悟也。如是则劳矣。虽劳不怨。
 包曰见父母微有不从己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己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2L 页
之谏。〇驳曰非也。一谏不从。遂顺亲命。陷亲于恶。安在其谏也。孔子之意。盖云一边微示己志之不从。一边姑且顺命而不违。庶几父母察己之志。犁然觉悟。自止其事也。其宛转委曲之诚。恭顺恻怛之情。都在于此二句。此二句。即几谏之法也。若如包氏之说。见父母之志不从我谏。遂即奉承。任其作(一作所)过。则是探亲之志而逢亲之恶也。天下有如是谏法乎。一边不从。一边不违。此是极劳苦处极宛转也。如是而有不悟之父母乎。圣哉几谏之法也。(祭义云父母有过。谏而不逆。)
 〔质疑〕内则谏法。虽亦此意。其婉顺委曲。有逊于此经。其字句曲折。亦未尝一一符合。当并列而各观之。
 〔引證〕内则曰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〇案包说之谬。于此可验。
 〔引證〕坊记。子曰从命不忿。微谏不倦。劳而不怨。可谓孝矣。〇案从命。即又敬不违也。微谏。即示志不从也。荀子引书曰从命而不咈。微谏而不倦。亦此义也。〇又按万章之言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祭义作惧而无怨。)亦古经文。(曲礼云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引證〕大戴礼。曾子曰父母之行。若中道则从。若不中道则谏。谏而不用。行之如由己。从而不谏。非孝也。谏而不从。亦非孝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补曰游谓游学游宦之类也。下游。近游也。方。所也。〇邢曰游必有常所。欲使父母呼己得。即知其处。(告云诣甲则不得更诣乙。恐父母呼己于甲处。不见则使父母忧。)〇案游者可己之事。若以君命使于远方者。不在此限。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邢曰此章与学而篇同。当是重出。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补曰知。认也。〇孔曰见其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朱子曰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〇包曰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将不及。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补曰约。缠束也。(说文云)故竦然束躬。不敢放肆。谓之约。(谢云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约而为过失者罕矣。
 孔曰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〇驳曰非也。单言约者。未必俭约也。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曰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补曰孑然独立曰孤。〇何曰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
 〔引證〕坤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入声)
 补曰数。烦也促也密也。(音随。义异。小有不同。然本是假借。得相通也。)进见无时。言语不简。求索无厌。皆数也。不必指一事也。〇补曰辱。汗也耻心屈也。以义合者。非敬不久。
 何曰数谓速数之数。(皇侃本作孔曰。韩愈笔解作包曰。)〇侃曰礼不贵亵。故进止有仪。臣非时而见君。必致耻辱。朋友非时而相往。必致疏辱也。〇韩曰君命召。不俟驾。速也。岂以速为辱乎。吾谓数当谓烦数之数。〇纯曰文十年。在(一作左)传云无日不数于六卿之门。牡(一作杜)云数不疏。 〇驳曰侃说非也。不可以一事专言之。
 陆德明释文云数色角反。郑世主反。谓数己之功劳也。梁武帝音色具反。〇侃曰数。计数也。君臣计数。必致危辱。朋友计数。必致疏辱也。〇驳曰非也。
 〔质疑〕骤谏于君。触忤逢怒。虽至杀身。君子不以为辱。必也我有所失。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3L 页
受人厌薄。其事可耻。然后谓之辱也。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卷二)
 公冶长第五(凡二十七章)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孔曰长。弟子鲁人也。姓公冶名长。(史记云公冶长齐人。〇家语云鲁人。〇邢云注用家语。)〇邢曰纳女于人曰妻。(左传云重耳及齐。齐桓公妻之。)〇孔曰缧。黑索。(集韵云大索)绁。挛也。(谓反手而拘系之。)所以拘罪人。〇王曰南容。弟子南宫绦。鲁人也。字子容。(邢云用家语)不废。言见用。
 邢曰旧说冶长解禽语。故系之缧绁。以其不经。今不取也。(侃云别有一书云公冶长从卫还鲁。行至二界上。闻鸟相呼。往清溪食死人肉。须臾见一老妪。当道而哭。冶长问之。妪曰儿前日出行。于今不反。冶长曰向闻鸟相呼。往清溪食肉。恐是妪儿也。妪得其儿。告村司。因录冶长付狱。主曰若必解鸟语。便相放也。在狱十六日。冶长曰雀鸣啧啧𠻘𠻘。白莲水边。有车反覆黍粟。牡牛折角。收敛不尽。相呼往啄。主遣人往看。果如其言。后又解猪及燕语屡验。于是得放。)〇驳曰非也。苟如此说。岂得云非其罪乎。周礼夷隶掌与鸟言。貉隶掌与兽言。今不知何法。蔡邕传云柏翳综声于鸟语。葛卢辨音于牛鸣。(左传云介葛卢闻牛鸣。知三犊皆牺。)唐有白龟年者。能解禽语。(异闻录云龟年以书授李白。)总是异术。不合正理。虽不杀人。以此速狱。恶得云非其罪也。(家语云公冶长为人能忍耻。亦以其系狱得活而言之。非有实据也。家语者伪书。)
 邢曰史记云南宫适字子容。郑注檀弓云南宫绦。孟僖子之子南宫阅。以昭七年左氏传云。孟僖子将卒。召其大夫。属说与何忌。以事仲尼。以南宫为氏。故世本云仲孙貜生南宫绦是也。然则名绦名适。又名阅。字子容。氏南宫。本孟氏之后也。〇毛曰容与绦。似一人。家语以三复白圭。为南宫绦之行。而檀弓以绦妻为孔子兄女。为之诲髽。若南宫适不知何人。孔氏误认作容。而史记索隐并谓容即敬叔。此是妄注。敬叔本公族。即曾受僖子命。与其兄懿子。学礼孔子。然并不在弟子之列。〇又曰邦有道不废二句。便非敬叔无论。敬叔是大夫。即不然。亦当以国倅作大夫之贰。此见有成法。非废不废。可虚揣也。〇案绦阅适。当是三人。详下篇。(宪问篇)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4H 页
〔质疑〕集注云南容居南宫。又谥敬叔。孟懿子之兄。〇毛曰敬叔居南宫。若容则祗是旧姓。如南宫毛、南宫长万类。无南宫可居也。昭十一年传。泉丘女先生懿子。后生敬叔。此展卷即了。
 侃曰昔谓公冶南容德有优劣。故有己女兄女之异。侃谓二人无胜负也。卷舒随时。乃得有知。而枉滥获罪。圣人犹然。亦不得以公冶为劣也。政是其年相称而嫁。事非一时耳。则可无意其间也。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曰子贱。鲁人。弟子宓不齐。(家语云鲁人。少孔子四十九岁。)〇包曰若人者。若此人也。〇朱子曰上斯此人。下斯此德。(包云子贱安得此行而学行之。)盖能尊贤取友。以成其德者。(说苑子贱为单父宰。所父事者二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皆教子贱以治人之术。)
 〔引證〕说苑政理篇云。孔子兄子有孔蔑者。与宓子贱偕仕。孔子过蔑而问之曰自汝之仕。何得何亡。对曰所亡者三。(与下子贱所对相反。)孔子不悦。往过子贱。问如孔蔑。对曰所得者三。始诵之。今得而行之。是学益明也。俸禄所供。被及亲戚。是骨肉益亲也。虽有公事。兼以吊死问疾。是朋友益笃也。孔子喟然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则子贱焉取此。(家语子路初见篇。亦有是语。)〇案孔子卒时。子贱之年不过二十馀岁。(胡氏云)此说未可信。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朱子曰子贡见孔子以君子许子贱。以己为问。〇补曰瑚琏。宗庙黍稷之器。夏曰琏。殷曰琏(一作瑚)。周曰簠簋。(详见明堂位)竹器饰以玉也。(朱子云)子贡学贯三代。故许之以夏商之古器。
 包曰夏曰瑚。殷曰琏。(邢云明堂位。夏琏殷瑚。而包咸郑玄等说此论语。贾服杜等注左传。皆云夏曰瑚。或别有所据。或相从而误也。)〇侃曰今云夏瑚殷琏。误也。栾肇曰未详。〇案此相沿之误也。(左传哀十一年。孔文子将攻大叔。访于仲尼。仲尼曰瑚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遂命驾而行。)
 〔质疑〕孔子以子贡拟于颜子。问其孰愈。则其期许大矣。不应复以一偏之器贬之。孔子谓管仲之器小。未必以管仲为一偏之器。而又嫌其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4L 页
小也。子贡学贯三代。故许以夏商之器。君子不器。自是一义。恐不必与此经牵连言之也。
 王麟洲云夏商之器。仍于朴素。宗庙之物。独以华饰。以此许子贡。盖谓其古法物中之光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马曰雍。弟子仲弓。姓冉。(郑曰鲁人也)〇补曰佞。便捷如妇人也。(徐铉云女子之信。近于佞。)给。继供也。(萧何给馈饷)口给。谓言语连续溢发。不致匮乏也。〇孔曰屡憎。数为人所憎恶。〇朱子曰我虽未知仲弓之仁。然其不佞。乃所以为贤。不足为病。
 邢曰左传云寡人不佞。服处(一作虔)云佞才也。 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佞有善恶。善佞。祝鮀是也。恶佞。即远佞人是也。〇驳曰佞。大抵非好题目。
 
〔质疑〕仁者。人伦至善之名。然我欲仁。斯仁至矣。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仁岂高远之行哉。特弟子受学。见在膝前。不必轻许以至善之名。故每云不知。若云仁道至大。非颜子不能至。则恐非本旨。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孔曰开。弟子漆雕姓开名。(史记云开字子开。〇郑曰鲁人。)〇补曰孔子知开之材识足以任职。故使之仕。(孔子为大司寇秉政。其权能令弟子仕〇毛云使字与子路使子羔为费宰。文例并同。)斯谓仕也。开以为不能自信其材识足以任职。〇补曰子说者。悦其不自足。
 孔曰仕进之道。未能信者。未能究习。〇侃曰学业未熟。未能究习。则不为民所信。未堪仕也。(一云时君未能信则不可仕。)〇韩曰未能见信于时。未可以仕也。〇驳曰皆非也。
 郑曰子说者。善其志道深。〇韩曰善其能忖己知时变。〇驳曰皆非也。
 〔引證〕家语曰漆雕开蔡人。字子若。少孔子十一岁。习尚书。不乐仕。孔子曰子之齿。可以仕矣。时将过。子若报其书曰吾斯之未能信。孔子悦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5H 页
焉。〇案家语者伪书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马曰桴。编竹木。大者曰筏。小者曰桴。(尔雅云舫桴也。郭璞云水中𥴖筏。)〇补曰子路闻之者。时不在坐。追闻之也。喜者。喜其知己。(义见下)〇补曰材财通。(孟子云有达财者。)财裁通。(泰卦云财成天地之道。)取材。谓裁度事理之当否也。孔子知子路喜。乃明言所以独许子路之意曰桴可以济小水。不可以涉大海。凡裁度事理者。必不从我。独由也好勇过我。又过(一作遇)事直前。无所裁度。故我特许由从行。非谓门人之中惟由独贤也。下节特自解其本意。非先扬而后抑之也。
 郑曰子路信夫子欲行。故言好勇过我也。无所取材者。无所取于桴材。以子路不解微言。故戏之耳。(邢云言无所取于桴材。示子路令知己。但叹世无道耳。非实欲浮海。)〇毛曰乘桴之叹。原属寓言。忽复作庄语。讥其不裁度事理。则于夫子本旨。全然不合。子路不解微言。故复以微言讽之曰大海荡荡。桴材极难。〇驳曰非也。先儒笔头。子路为痴騃不晓事之人。直令览者愚弄侮笑若狂夫然。此大蔽也。孔子许子路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其在我邦。即户曹判书兼宣惠提调者也。其综覈事务。必细入秋毫。岂后世章句腐儒所可侮弄者乎。夫乘桴浮海。尺童且知其不可。乃谓子路不解微言。实欲从行。岂不远于情乎。孔子之意。若曰乘一片之桴。涉万里之海。此是危险必死之地。然苟以行道之故。吾将独行。则由也必从之。一则许子路心热于行道。一则知子路舍命以从师。一圣一贤。意气相许。千载之下。尚令人感激。子路安得不喜。喜者喜其知己也。(知有行道之诚。知有翼圣之诚。)不解微言。喜其从行。有是理乎。此唯不辨菽麦。不知痛痒者然矣。岂治千乘之赋者所应然者乎。
 孔曰喜与己俱行。〇驳曰非也。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与。义儿(一作见)彼 此经语意。与宰我之言相类。盖曰子路虽告之曰乘桴浮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5L 页
海。可以行道。必将从之也。子路非尺童。喜与俱行。有是理乎。
 邢曰中国既不能行道。即欲渡海而居九夷。庶几能行道也。〇驳曰非也。苟如是也。当云乘舟浮海。何以曰乘桴乎。乘桴云者。明危险必死之地。子路亦从也。子路之心。急欲行道。又于夫子。虽水火涂炭。誓不相舍。孔子一言。剔出子路一片肝胆。昭示众人。此子路所以感激知己。而喜不自胜也。子路之喜。何可讥乎。下节亦非讥子路者。乃上节之释义也。唯其好勇过我。又能遇事直前。无所裁度。故我许其从行云耳。
 何曰子路闻孔子欲浮海。便喜不复顾望。故孔子叹其勇曰过我。无所取哉。(邢云唯取于己。无所取于他人哉。)古字材哉同。〇驳曰非也。
 陆德明释文。一读过字绝句。我字属下句读。〇驳曰非也。
 晋栾肇论语驳曰适用曰材。由过好勇。便不适用。〇驳曰非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补曰赋。周礼所谓以九赋。敛财贿者也。(冢宰文也。若邦中四郊关市山泽币馀之类。郑云口率出泉也。)又田赋出兵。(襄八年。左传云悉索敝赋。)邑。公邑也。(如中都武城之类。)家。卿大夫之家。其田赋出车百乘者也。邑宰家宰。皆主制之名。〇马曰赤。弟子公西华。(史记云字子华。〇郑云鲁人。少孔子四十二岁。)有容仪。可使为行人。(邢云周礼有大行人小行人之职。掌宾客之礼仪及朝觐聘问之事。)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孔曰愈。犹胜也。〇邢曰闻一知二。明己与回十分及二。是县殊也。〇包曰既然子贡不如。复云吾与女俱不如者。盖欲以慰子贡也。(邢云恐子贡惭愧。故复云吾与女俱不如。)
 侃曰秦道宾曰尔雅云与许也。仲尼许子贡之不如也。〇按古有此解。与集注合。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6H 页
〔引證〕论衡问孔篇云子曰弗如也。吾与女俱不如也。〇后汉书曹操祭桥玄文曰仲尼称不如颜渊。(注云孔子谓子贡曰吾与女。俱不如也。)〇案王应麟考异。亦载是说。(又见琅琊代醉编)
 〔引證〕世说注引郑玄别传曰扶风马季长。以英儒著名。玄往从之。涿郡卢子干为门人冠首。季长又不解剖裂七事。玄思得五。子干得二。季长谓子干曰吾与汝。皆弗如也。〇魏志夏侯渊字妙才。曹公下令曰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女俱弗如也。〇案家语孔子谓颜子曰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在厄篇)亦自以弗如之意也。
 邢曰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颜回亚圣。故闻始知终。〇或曰十已包九。二不及三。故相远也。如曰即见주-D001始见终则祗一事之始末也。因此测彼则兼两事之类推也。信然则赐愈于回远矣。(清儒说也。失姓名。)
 〔引證〕世说云广陵徐淑以年少举孝廉。尚书诘之曰昔颜子闻一知十。孝廉闻一知几。〇祢衡作颜子碑文。有云知微知彰。闻一觉十。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皇侃本圬作圬。王肃云圬墁也。)
 补曰寝。卧也。(说文云)〇包曰朽。腐也。彫。刻画。(邢云腐烂之木。不可彫琢刻画。以成器物。)〇补曰墙。墉也。(尔雅云〇仪礼云寝东首于北墉下。)〇王曰圬。镘也。(邢云释宫云镘谓之圬。郭璞云泥涂也。)〇朱子曰与。语辞。(弦父云与乎同。)〇孔曰诛。责也。〇补曰朽木不可雕。粪墙不可圬。惰人不可诛。明惰人无所施功。〇补曰改是。谓改前法也。
 邢云昼日。寝寐也。〇驳曰非也。寝之训寐。古无可据。小雅云乃寝乃兴。寝兴寐寤。各为一对。不可混也。孔子寝不言。若寝是寐。则虽非孔子。未有能言者。僖二年公羊传云寡人夜者寝而不寐。其非一事。不既明乎。禽兽之卧。亦得云寝。诗云或寝或讹。仪礼云寝左寝右。皆谓卧也。邢疏必训之为寐者。卧轻而寐重。故欲重其咎。以受其责。然疲困至极。当昼暂眠。犹之可也。若无故偃卧。其咎弥重矣。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6L 页
韩曰昼当为画。字之误也。宰予四科十哲。安得有昼寝之责乎。假或偃息。亦未深诛。〇驳曰非也。古人质朴。于宫室有涂而无画。书云涂丹雘。春秋云丹桓宫楹。何尝云画。画之为字。本是假借。周礼典丝有黼画之文。仪礼乡射有画侯之法。然宫室丹青。未尝言画。其义非也。
 宋王楙野客丛书云宰予昼寝。夫子讥之。寝者寝室也。盖昼当居外。夜当居内。宰我昼居内。未必留意于学。故夫子讥之。非谓其昼眠也。游夫子之门。安有昼眠之理。〇案礼云君子不昼夜居于内。夜居于外。问其疾可也。昼居于内。吊之可也。王楙之说。盖据是也。然孔子宰我。不与同室。虽昼居于内。孔子无以知之。况宰予方从学孔子。安得恒居内室。若以时出入者。又非深罪。(吕氏春秋任数篇。有昼寝之文。亦王楙之所据也。)
 胡寅云子曰。疑衍文。〇案未必然。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包曰申枨。鲁人。〇孔曰欲。多情欲。(邢云情欲既多。或私佞媚。安得刚乎。)〇案损之大象曰惩忿窒欲。谓坤虚而多欲。移之为损。(三之上)刚以窒之也。坤是纯柔之卦。而其象为多欲(一作欲)。则欲者不能刚矣。
 邢曰郑云申枨。盖孔子弟子申续。史记云申棠字周。家语云申续字周。〇王应麟云今史记以棠为党。家语以续为绩。传写之讹也。后汉王庭碑云有羔羊之絜。无申棠之欲。亦以枨为棠。则申棠申枨一人尔。唐开元封申党召陵伯。又封申枨鲁伯。本朝祥符。封枨文登侯。又封党淄川侯。俱列从祀。党即棠也。一人而为二人。失于详考论语释文也。史记索隐谓文翁图有申枨申棠。今所传礼殿图。有申棠无申枨。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补曰加犹施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〇孟子云举斯心。加诸彼。)我对彼之称。吾自称也。(庄子云吾丧我)子贡所言者恕也。强恕而行。求仁莫近。故孔子曰君子之道四。某未能一焉。(见中庸)道之难成在此。子贡或易言之。故夫子抑之。
 马曰加陵也。〇驳曰非也。陵者在上轹下之称。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7H 页
孔曰言不能止人使不加非义于己。〇驳曰非也。
 〔质疑〕仁者人伦之成德。恕者所以成仁之方法。不是已熟为仁。未熟为恕。如笋之为竹。菡萏之为芙蕖也。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与此经所言。毫发不差。分作两层。恐未必然。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补曰文章谓诗书礼乐之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也。)性与天道。若中庸所言者是也。(罕言命)知可以辨精微。然后可与言性言天。故得闻者少。
 何曰文采形质著见。可以耳目循。〇驳曰非也。若然当云可得而见。下闻字不得。
 孔曰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〇韩曰孔说粗矣。非其情蕴。吾谓性与天道一义也。若解二义则人受而生。何者不可得闻乎哉。〇驳曰非也。周语单襄公之言曰吾非瞽师。焉知天道。俗习如此。夫子何以言之。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
 孔曰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后有闻。不得并行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曰孔文子。卫大夫孔圉。(孔姞姓)文谥也。(邢云谥法勤学好问曰文。)下问。谓凡在己下者。(案凡者。通齿爵德而言。)〇补曰孔圉恶人。恶人得美谥。故问之。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故举谥法而答之。言无可执。其实讥之也。
 苏曰孔文子使太叔疾。(卫公子)出其妻而妻之。(孔文子以其女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左传云仲尼止之。)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公子遗)室孔姞。(使娶其兄妻)其为人如此。而谥曰文。此子贡之所以疑而问也。(哀十一年左传)孔子不没其善。言能如此。亦足以为文矣。非经天纬地之文也。〇驳曰非也。使孔圉真能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子贡亦同时之人。何疑于谥文乎。必其人大恶彰著。百无可取。故问之曰何以谓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7L 页
之。何以谓之者。明人与谥不合也。东坡谓不没其善。何其迂矣。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曰子产。郑大夫公孙侨。(邢云子产。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〇补曰小心供奉曰恭。(释名云)所向警谨曰敬。(无所向。无所用敬。)慈顺好施曰惠。(有顺心)裁制得宜曰义。(释名云)能此四者。全德之人也。
 吴曰数其事而责之者。其所善者多也。臧文仲三不仁三不知是也。数其事而称之者。犹有所未至也。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是也。〇驳曰非也。数其事而责之。如管仲之三归反坫则馀善尚多也。数其事而称之。如王孙贾治军旅。祝鮀治宗庙。则馀恶尚多也。今臧文仲以不仁不知。其目至六。馀无足观也。郑子产以成己成物。其目至四。此全德之人也。吴棫之说。其好恶岂不反常。〇王草堂曰子产治政。自都鄙有章。上下有服。庐井有伍。田有沟洫而外。尚有轻晋币焚载书慎守藏。弗许请荣。勿毁乡校。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储价。门不夜关。道不拾遗。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是其于君子之道。有计数所不尽者。乃反曰臧文仲所善者多。而子产翻有未至。是文仲之居蔡窃位不仁不知者。反当褒。而子产之政治如彼。称许又如此者。乃受贬。주-D001其颠倒之甚耶。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皇氏本而敬之间。有人字。)
 周曰平仲。齐大夫。晏姓平谥。名婴。(邢云晏。桓子之子也。谥法治而无眚曰平。)〇邢曰凡人轻交易绝。平仲则久而愈敬。
 〔考异〕皇氏本。久而人敬之。〇侃曰此善交之验也。盖晏子善与人交。是以交久而人愈敬之也。(若无人字则久而敬之一句。是为言晏子与人交之善。上文善字为蛇足矣。且久而敬之。非善之至者。久而人敬之。乃善之至者。孔子所以特称之也。)〇案未必然。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包曰文仲。鲁大夫臧孙辰。文谥。(邢云臧僖伯曾孙。)〇补曰居犹藏也。〇包曰蔡。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8H 页
国君之守龟。出蔡地。因以为名焉。(邢云郑玄包咸皆云出蔡地。)〇长尺有二寸。(汉书食货志云龟不盈尺。不得为宝。)居蔡僭也。(邢云国君之守龟。臧氏居之故云僭。)〇包曰节者栭也。(释宫文)刻镂为山。释宫云栭谓之楶。郭云攎(一作栌)侏儒柱也。楶即攎(一作栌)也。 棁者。梁上楹。画为藻文。(释宫云杗廇谓之梁。其上楹谓之棁。)邢曰此是天子之庙饰。〇补曰先言何如者。疑之也。疑其得知名非实也。家藏大宝龟僭也。庙用天子之饰亦僭也。(各自为一事)僭则不知礼。不知礼而以知名。故孔子疑之。
 〔质疑〕以大夫而僭天子。是不知礼也。不知分也。不知法也。不必谄渎鬼神。乃为不知。古者圣人最重龟。凡登龟作龟。其礼最严。岂皆不知乎。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礼。(礼器文)孔子之谓不知。本以礼言。
 〔质疑〕山节藻棁。非藏龟之室。罪在藏龟。不在龟室。罪在居蔡。不在藏龟。蔡者大龟也。或称宝龟。或称元龟。或称守龟。与小小诸龟。其品迥别。故禹贡称九江纳锡大龟。大诰云宁王遗我大宝龟。夏书曰昆命于元龟。金縢云即命于元龟。(鲁颂称元龟大贝。)左传吴蹶由云寡君卜之以守龟。皆此物也。古惟天子诸侯。得藏此龟。故礼曰青黑缘者。天子之宝龟。(乐记文)又曰诸侯以龟为宝。(礼器文)又曰家不宝龟。不藏圭不台门。(礼器文)孔颖达谓卿大夫卑轻。不得宝龟。皆以大龟言也。汉书食货志云元龟为蔡。龟不盈尺。不得为宝。(又云元龟。非四民所得居。)淮南子云大蔡神龟。出于沟壑。(高诱云大蔡元龟也。)凡龟非蔡也。若小小诸龟。臣民得用之。故石骀仲卒。卜其后嗣。而其龟得兆。(见檀弓)驷乞请子产之龟。而子产弗予。(昭十九)陈无宇卜其母病。奉龟而泣。(襄廿八)是三人者。无不居龟。而君子不以为罪。大夫卜宅而卜日。(见杂记)士筮宅而卜日。(士丧礼)氓之蚩蚩。尔卜尔筮。(见卫风)征夫之妻。卜筮偕。止。(小雅云)有龟而后有卜。则龟者上下通用。惟蔡勿之也。乃惟臧氏之家。居此大蔡。故左传云臧武仲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贾再拜受龟。(襄廿三)又云臧昭伯如晋。臧会窃其宝龟。卜而有验曰偻句不余欺。(昭廿五)此是臧氏居蔡之实案。今人不知龟与蔡不同。谓居蔡不足为罪。必加山藻之饰于藏蔡之室。然后乃得成狱。其实单单居蔡。是大罪也。然且龟蔡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8L 页
为物。本藏庙中。不别立宫。故春官龟人。凡取龟。各以其物。入于龟室。(郑云各异室)礼云卜郊于祖庙。灼龟于祢宫。(即尊祖亲祢之意。)史记龟筴传云高庙有龟室。(又云置室西北隅。)藏内以为神宝。(楮先生所补)与古之祏室。(左传庄十四年。疏云于庙之北壁内为祏室。以藏木主。)唐之陷室。(唐书礼乐志云掌庙者。纳曾祖神主于陷室。)宋之龛室。(塔下室也。祏室之形如龛。故家礼谓之龛室。)其制总同。彼以藏主。此以居龟。皆穿壁方正。仅容其椟。若别起一宫。以为龟室。是宗庙之外。又一龟庙。臧孙虽愚。必无此事。古者竁曰圹室。(诗云百岁之后。归于其室。郑笺云圹室也。)鞘曰剑室。(荆轲传云剑长操其室。〇春申君传云以珠玉饰刀剑之室。)蓍蔡之室。不过如此。山节藻棁。无所传矣。山节藻棁。臧氏之庙饰也。所谓大蔡。虽亦在此庙中。庙所以居其祖祢。不得云居蔡而山藻也。
 〔引證〕明堂位云山节藻棁。复壁重檐。天子之庙饰也。〇礼器云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君子以为滥矣。〇杂记云管仲旅树而反坫。山节而藻棁。贤大夫也。而难为上也。〇汉书货殖传序云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节藻棁。〇后汉书舆服志云礼制之壤。诸侯陪臣。皆山节藻棁。〇毛曰山龙藻火。皆有名法。故明堂位云有虞氏服韨。夏后氏山馀。或藻或火。而后汉舆服志有云公自山以下。子男自藻以下。皆物数限制之显然者。〇案直一山节藻棁。本是天子之礼。与季氏之佾舞雍彻。同归僭越。于居蔡无涉也。
 〔引證〕家语云漆雕平对孔子云臧氏有守臧(一作龟)。其名曰蔡。文仲三年而为一兆。武仲三年而为二兆。〇案家语者伪书。
 杜预左传注云臧文仲作虚器。谓居蔡。山节藻棁也。有其器而无其位。故曰虚。〇案杜注孔疏。亦不以山藻为龟室。然作虚器。当时别有一事。今不可考。(鲁语云鲁饥。臧文仲请以名器告籴于齐。乃以鬯圭玉磬。如齐告籴。齐人归其玉而予之籴。或者此时鬯圭玉磬。假作新器。名之曰古器也。)
 侃曰山节藻棁。人君居室无此礼。而文仲为之。故为奢也。〇驳曰非也。此是庙饰。不是居室之谓。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卷二)
 公冶长(下)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9H 页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知。焉得仁。
 朱子曰令尹官名。楚上卿执政者也。(邢云周礼六卿。太宰为长。楚令尹亦谓之宰。宣十二年。左传云蔿敖为宰是也。令善也。尹正也。)子文姓斗。(斗伯比之子。)名谷于菟。按谷㝅通。虎乳之。故得是名。虎文有(有文)。故字曰子文。 〇补曰已犹舍也。(楚语云三舍令尹。)〇朱子曰崔子。齐大夫名杼。齐君庄公名光。(襄二十五年。左传云崔杼见棠姜而美。遂娶之。庄公通焉。骤如崔氏。闭门甲兴。公踰墙。又射之。中股反坠。遂弑之。)陈文子名须无。(襄二十五年。云陈文子出奔。)十乘四十匹。(金云古者车马出于田赋。每甸出车一乘。则十乘乃十甸之地。其采邑之大可知。)〇补曰违。去国之名。(杂记云违诸侯之大夫。违大夫之诸侯。)〇孔曰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有可止者。〇补曰中心事人曰忠。洁身无污曰清。仁者至善之成名。必君臣父子之间。尽其人伦之爱。或天下之民。被其德泽。然后方得为仁。此其所以难许之也。
 
邢曰三被已退。无愠怼之色。〇驳曰非也。三已之。不可曰三退之。
 〔质疑〕集注曰子文相楚。所谋者无非僭王猾夏之事。(谓伐陈伐郑灭弦围许灭黄伐随执宋公诸事。)文子仕齐。既失正君讨赋之义。(崔杼之弑君。申鲜虞责闾丘婴。况陈文子为大夫。安得无罪。)又不数岁而复反于齐焉。(襄二十五年。崔杼弑齐君。是时陈文子出奔。二十七年。宋向戍弭诸侯之兵。陈文子请许之。是崔子弑君之三年。文子已复反于齐。预其大政。其后文子卒。其子无宇用事。至其孙乞厚施于国。至恒弑简公。)则其不仁。亦可见矣。〇案鲁桓公之八年。楚已僭王。下距鲁庄公三十年。为四十一年。非子文之所能追正者。(金云楚自态通僭号。是为楚武王。至鲁庄公三十年。子文为令尹。)人臣之义。忠于所事。不必以猾夏为罪。文王本起西戎。三分天下有其二。闳夭、太颠不必为不仁。蘧伯玉知宁殖放弑之谋。不对而出。孔子亟称为君子。公子季友奔而旋反。春秋不讥。二子之不得为仁。特以其至善之迹。无所著见也。又岂必求过于无过乎。
 李充曰进无喜色。退无怨色。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忠臣之至也。(见皇疏)〇驳曰非也。忠者忠信也。不专为事君之忠也。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199L 页
崔述云子文初代子元为令尹。见于传。后让令尹于子玉。见于传。其间何时已之。何时再仕。何时再已。何时三什。何以传无一言及之。楚自成王以后。令尹无不见于传者。代子文者何人。何以独不见于传。且子文之不为令尹。乃自欲授政于子玉。初未有人已之。然则其事为无徵矣。春秋之世。列国执政之人。从未有忽废忽用者。非若后世之以罢相复相为常事也。子文何以独有此事。子文之为令尹始终。皆在楚成之世。子文忠于楚者。楚子何故已之。后又何故用之。揆之事理。亦殊乖剌。〇案左传容有脱漏。子张如或有误。孔子之答。必有以正之矣。
 〔考异〕史记循吏传云孙叔敖三得相而不喜。三去相而不悔。〇王应麟云与令尹子文之事相类。恐是一事。〇案史记误也。楚语斗且之言曰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此又信文也。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郑曰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文谥。(公子季友之孙)〇补曰行父于文公之时。嗣为宗卿。(文六年)子闻之者。闻时人至今传诵也。〇补曰三思。谓熟思也。(不必限于三)人惟不思。故恒犯罪恶。使季文子诚能一思再思。岂至党恶而修怨乎。三思未易能。再思则斯可矣。
 郑曰文子忠而有贤行。其举事寡过。不必乃三思。〇邢云春秋文六年秋。季孙行父如晋。左传曰季文子将聘于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其人曰将焉用之。文子曰豫备不虞。古之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杜云所谓文子三思。)〇驳曰郑说非也。郑所谓贤行者。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也。(见鲁语)然人方以三思称美。而孔子欲以再思易之。则明是贬辞。不是赞辞。且郑误矣。文子不自满足。思之至三。孔子恨之曰以若贤德。何必三思。是文子为谦恭慎重之君子。而孔子为骄肆浮薄之俗流。郑说而可用乎。(季文子得三思之名。特因求丧礼一事。其馀无足称者。)
 李彪曰君子之行。谋其始。思其中。虑其终。然后允合事机。举无遗算。是以曾子三省其身。南容三复白圭。夫子称其贤耳。圣人敬慎于教训之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0H 页
体。但当有重耳。固无缘有减损之理也。时人称季孙名过其实。故孔子矫之。言季孙行事多阙。许其再思则可矣。无缘乃至三思也。(见皇疏〇纯云孔子言文子之行。谓之再思则可也。盖文子相鲁。事多过举。如未始经思者然。故夫子仅许其再思。不许三思也。)〇案此说近是。犹不合理。再之与三。相去不远。不许其三。而许其能再可乎。(黄氏日钞。亦有此说。与李彪合。)
 李贽曰文子相三君。其卒也。无衣帛之妾食粟之马。无重器备。左氏侈然称之。黄东发曰行父怨归父之谋去三家。至扫四大夫之兵以攻齐。方公子遂弑君立宣公。行父不能讨。反为之再如齐纳赂焉。又帅师城莒之诸郓二邑。以自封殖。其为妾马金玉也多矣。是则王莽之谦恭也。时人皆信之。故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夫子不然之。则曰再斯可矣。若曰再尚未能。何以云三思也。使能再思。不党篡而纳赂。专权而兴兵。封殖以肥己矣。文公不得其辞。乃云思至于三则私意起而反惑。诚如其言。则中庸所谓思之不得弗措也。管子所谓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将通之。吴臣劝诸葛恪十思者。皆非矣。(见李氏焚书〇琅琊代醉编。亦有此说。)〇案此说真切明确。深中经旨。无遗憾矣。
 蔡清曰三思者。谓所思已审。而复展转思之无已。非谓三次思量。为三思也。〇案此说亦是。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马曰武子。卫大夫宁俞。武谥。(邢云谥法刚强直理曰武。〇宁庄子之子。)补曰有道。谓国治。(有治平之道)无道。谓国乱也。卫自卫成公三年。国乱君奔。凡三年而定。(僖二十八年难作。僖三十年事定。)自是国无大难者二十七年。而成公乃卒。(宣九年)邦无道。指三年之间也。邦有道。指事定之后也。〇补曰敛迹全身曰知。(智足以远害)忘身冒难曰愚。(不工于谋身)宁武子于三年之间。忘身冒难。(事见下)是邦无道而愚也。事既定。武子敛迹。孔达为政。卒亡其身。(孔达缢而死)而武子安然无事。得保首领以死。是邦有道而知也。有道而知。亦人所难。然犹可为也。无道而愚。非忠爱至极者。不能强作。故曰其愚不可及。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0L 页
孔曰佯愚似实。故曰不可及。(邢云遇有道则显其智谋。遇无道则韬藏而佯愚。)〇邢曰文四年。左传曰卫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杜云此其愚不可及。)〇驳曰非也。国之无道。未有甚于成公三年之难。而武子此时。竭虑弹智。捐身舍命。与佯愚韬晦者。全不近似。鲁论左传。俱是信书。燕说郢话。何以解经。此经之义。关世道大矣。诗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此谓仲山甫得贤以事君。(谓知人则哲)不失令名。不陷罪恶。今也全躯保妻子之臣。趋时附势。杜口敛手。言必称明哲保身。君危国亡。莫之肯顾。命之曰宁武子之愚。呜呼。武子何尝然矣。圣人之义。盖欲于无事之时。敛迹辞权。有难之时。忘身殉国。此时不嫌其智。彼时不病其愚。如是然后为两尽也。若时平怀禄以享利。国危全身以远害。则为人君者。将谁与为国乎。若夫所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者。指下位也。指宾旅也。世禄宗戚之臣。何得引此为例。今人所知。与孔子所言。全然相反。欲解此经得乎。惟朱子发其义耳。〇又案湛露彤弓之事。为知礼为知分为知言。何以谓之愚也。杜预邢炳。皆吞枣矣。
 〔质疑〕朱子曰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〇陆稼书云僖二十五年。卫文公卒。子成公立。二十六年。宁速盟于向。(武子之父宁庄子)二十八年。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即成公即位之三年也。以此考之。宁庄子当死于成公三年左右。而后武子为大夫。武子未尝事文公。集注谓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与此小异。〇案经文先言有道。故朱子求有道于成公之上。有卫文公大布之衣。务材训农。(僖元年)贤主也。故遂以文公当之。然春秋之时。大夫世卿。父不卒。子不得仕。礼也。(即所云童子何如)宁庄子之涖盟于向。在卫成公元年。则武子之不能事文公明矣。即无道而愚。虽有其迹。有道而知。将无可指。然武子则智者也。武子当成公奔楚之时。执靮而从。首尾三年。阅历风霜。备尝艰苦。卒之保其君而归国。论其君(一作忠)烈。虽齐桓公之鲍叔。晋文公之孤偃。风斯下矣。卫国之权。将谁归矣。乃归卫之初一谏夏相之祀(一作礼)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1H 页
(僖三十一年)自玆退让。使孔达为政。文元年卫人伐晋则孔达也。厥明年陈执卫人以说晋则孔达也。(以苟免)越二年晋人以为良而归之则孔达也。(文四年)后十年晋卫宋同盟。既而宋伐陈。卫人背盟救陈则孔达也。(文十二)越二年卫杀其大夫。以说于晋则孔达也。(文十四)由是观之。卫成公归国之后。(僖三十)十有八年之间。(文十四)卫国之政。孔达为之也。宁武子之退让沈晦。其不在于此时乎。孔子所谓有道则知。非此其实乎。圣人方且以退让沈晦为真智。今人乃反以退让沈晦为佯愚。不亦谬乎。若论其无道之愚。则晋之于卫。必欲甘心。(重耳过卫。文公不礼。有五鹿受块之辱。故重耳必欲甘心。)当卫侯奔楚之时。武子执靮而从。一忘身也。(夏四月)卫侯之将复也。武子盟国人于宛濮。(恐守国者有疑惧。故将入而盟。)二忘身也。(夏六月)卫侯径入。(犹不信叔武)宁子先之。(为安喻国人)三忘身也。(此必死之地)冬会于温。(晋文公主会)卫侯与元咺讼。(争杀叔武事。)武子为辅。(代其君对讼)四忘身也。(晋杀士荣而免武子。哀其忠也。)晋执卫侯。上于京师。武子从行。五忘身也。寘诸深室。(囚成公)武子职纳橐饘。(救其饿)六忘身也。晋侯使医衍酖卫侯。武子货医而薄酖。七忘身也。(鲁语宜参考)首尾三年。其忘身护君之诚。有可以泣鬼神而动天地。毕竟归卫。(僖三十年云鲁僖公为之请纳玉于王与晋侯。皆十瑴。王许之。秋乃释卫侯。)又享国二十七年。岂宁武子之所梦哉。方其艰难之时。卫国之人。莫不窃窃然笑其愚。此所谓邦无道则愚也。沈晦免患。君子之至巧也。愚之谓何。比干亦大愚也。惟其大愚也。故能成仁。〇若云卫成公杀弟入国。一有此恶。终身不可谓之有道之邦。则成公未尝杀弟。特疑弟以召祸耳。叔武之捉发出迎。非成公之所豫知。则歂犬之弯弓射杀。非成公之所指挥。特其兄弟之间。猜疑未释。(所以先期入)故小人卜其意而杀之耳。枕股而哭。追杀歂犬。未必皆矫情饰诈。(僖廿八)则卫侯罪名不白。又其国败君奔。非有淫虐失德而然。晋文公挟睚眦之怨。乃于父死子继之后。犹欲墟人之国而酖人之君。其首恶大憝。非晋而谁。曲在(一作枉)于晋。卫则何咎。天既悔祸。重耳亦卒。遂使卫成公复享国二十七年。虽国弱邻强。不遑于礼乐。而父子兄弟之间。无复祸衅。其视初年之难。绰乎其邦有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1L 页
道也。又何必追录旧恶。不与其进乎。杜预、孔颖达并有平恕之论。(僖三十年疏)可案而知也。
 金曰宁武子欠匡救之功。有失谏之过。盖文公不礼重耳之时。宁已自失谏。文公背华从楚。又失谏。其疑叔武。又失谏。已盟而疑。先期而入。又失谏。其再入也。赂杀元咺。又(一作及)子瑕。又失谏。夫君无道而不谏。但务沈默以两全之。虽不可及。然君子济世。一以愚为尚。亦有所不当者。故又出比干一条。以补此章之意。〇驳曰非也。文公不礼重耳之时。武子生发未澡。何以谏矣。然且当时宁庄子力谏于文公。其言载于晋语。(其言甚长。今不录。)晋侯之不杀武子。未必非念此旧恩。犹云不谏。不亦难乎。背华从楚。非失计也。(时惟楚可以敌晋)何以谏矣。公之先期。宁实先导。又何谏矣。不杀元咺。无以入国。为人臣者。将赞成之不暇。而况谏乎。机谋密勿。知无不言。方且罪之以沈默。不亦冤乎。比干一条。以补此章者。谓孔子之言。不无缺欠。有足以病世道。故昭揭比干一条。以劝天下之为人臣者。不知孔子之言。本以宁武之忘身殉国指之为愚。而仁山不了其义。遂疑孔子之言。不可不补救。非过虑乎。
 〔引證〕晋书卫瓘为中书郎。时权臣专政。瓘优游其间。无所亲疏。甚为传嘏所推重。当时称为宁武子。〇案此所谓胡广之中庸。冯道之明哲。儒者解经有误。其祸天下而毒后世如此。经也者。世教之本。风俗之原。故君子慎之。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补曰陈。国名。有虞之后。(武王封胡公满于陈。)孔子三适陈。此云在陈。盖三适之时也。(三适之时。最久留。故金仁山云。)五百家为党。(又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吾党小子。鲁邦之门人也。狂。躁也肆也。学者勇于进取之貌也。简。略也省也。学者有所不为之貌。(意与狷相似)〇补曰斐。锦文貌。(诗云萋兮斐兮。成是贝锦。)章。织文之成数。如山龙藻火之类。称七章九章者是也。(诗云终日七襄。不成一章。)裁。制衣也。(说文云)孔门诸子之学。譬之锦绣。若章采已成。特未及裁之为衣。故孔子欲归而卒教之。以成其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2H 页
德也。
 孔曰简。大也。〇驳曰非也。柳子厚与太学诸生书曰仲尼吾党狂狷。南郭献讥。(荀子法行篇云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古人早以狂简为狂狷。
 〔引證〕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见孟子)
 孔曰小子妄作穿凿。以成文章。〇驳曰非也。妄作穿凿。何以成章。诸子名得圣人之一体。未及成圣而已。
 〔质疑〕集注云恐其过中失正。或陷于异端。〇王草堂曰夫子所裁。不过如求之退。由之兼人。师之过。商之不及之类。(未有称其成章。而犹虑其陷异端者。)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孔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邢云地理志辽西令支县。有孤竹城。应劭曰故伯夷国。)〇补曰不念旧恶。谓父子兄弟之间。不念旧恶也。希微也。(犹言几希也)
 〔引證〕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不为也。(述而篇)〇案此一问一答。明是父子兄弟之间。怨与不怨。若然怨是用希。亦岂他人之希怨乎。夷齐事实。惟有让国避纣谏周三大节。并无不念旧恶之确證。然子贡以聩辄之事。较视于夷齐。以探夫子之心。则怨在骨肉。不在他人明矣。孟子论伯夷若浼。(孟子云伯夷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本据避纣一节。形容其清。非有事实。然与不念他人旧恶。气象不同。且夷齐亡人也。(去国逃)交友治民。一无可问。又谁怨矣。
 〔引證〕大戴礼孔子曰不克不忌。不念旧恶。盖伯夷叔齐之行也。(卫将军)〇镛案史记伯夷传。以逸诗为怨周。于古无證也。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孔曰微生姓。名高。鲁人。(战国策燕策作尾生高。)〇补曰凡孰谓者。讥实与名违也。(上篇云孰谓鄹人之子知礼。檀弓云孰谓由也而不知礼。)〇邢曰醯醋也。释名云醢多汁有(一作者)曰醯。 〇补曰乞邻之词。须云自用。是其不直也。(若云或人求之。恐邻人不应。)虽以微生之直。琐琐言辞。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2L 页
不免小有出入。讥其不能尽直。非深罪之也。
 孔曰乞邻以应求。用意委曲。非为直人。(程子云所枉虽小。害直为大。〇范云观于一介之取予。而千驷万钟。从可知焉。〇朱子云曲意徇物。掠美市恩。)〇案有人于此。其父母疾困。乞药于我。我之所无。邻则有之。我与邻好。彼所不知。则将乞诸邻而与之乎。抑辞而却之乎。转乞以应求。自亦常事。仍是厚风。声罪致讨。恐非本意。硁硁小信。君子不取。微生以一言无错。自命自标。孔子戏拈此事。以證其不能尽直。盖其乞邻之时。不得不诈言其自用耳。斯之谓不直。
 〔考异〕汉书古今人表。微生高、微生亩。皆作尾生。与女子期者。(王应麟云此即庄子所谓尾生。东方朔云信若尾生。)〇案此声之转也。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足去声)
 邢曰足成也。(将树切)谓巧言令色。以成其恭。取媚于人。(朱子云足者本当如此。我却以为未足而添足之。故谓之足。)〇孔曰左丘明。鲁太史。(作春秋策书者)匿怨谓心内相怨而外诈亲。
 孔曰足恭便僻貌。(邪云前却俯仰。以足为恭也。〇又云此读足如字。便习盘辟其足以为恭。)〇驳曰非也。
 〔质疑〕朱子所以疑左丘明。非传春秋之人者。(或问左丘明非传春秋者邪。朱子曰未可知也。先友邓著作名世考之氏姓书曰。此人盖左丘姓而名明。传春秋者。乃左氏耳。)诚以陈敬仲之兆辞。(五世其昌。并为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毕万之筮辞。(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〇明是齐魏篡国之后所作。又记韩魏智伯之事。豫举赵襄子之谥。皆非孔子同时之人所能前知者。(自获麟至襄子卒。已八十年矣。若丘明与孔子同时。不应孔子既没七十有八年之后。丘明犹能著书若此。)此固明覈真确。所谓难罔以非其道者。如镛之愚。不惟此事为然。凡所谓左氏之传。其释春秋经文之义者。乖迕纰缪。首尾矛盾。违于正理。倍于古礼者。指不胜偻。其属丧祭之礼者。略见余春秋说。其馀䮞驳。不暇悉辩。其非先秦所作。可胜言哉。然传经之外。所记辞命事实。率皆古奥雅驯。深中典礼。又非秦末汉初所能伪为之者。窃尝反覆而思之。知左氏所作。本系春秋策书。未有传文。秦汉之际。密付单传。其书未显。遂使公羊谷梁。先立学官。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3H 页
于是藏是书者。就左氏策书之中。伪补传文。欲以压公谷而专其利。如斯之际。啄毁修润。不免滥觞。于是齐魏韩赵之事。或为蛇足。盖以策书虽古。若无春秋传文。不过与国语、战国策。同归一类。无以立官学而废公谷。故戴彼真策。搀此伪传。庶几狐假虎威。蝇以骥行。此必然之理。灼然之验也。纷纷聚讼。将何为哉。
 〔引證〕太史公十二诸侯年表序云。自孔子论史记次春秋。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各有妄(一作忘)其意失其真。故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沈氏云严氏春秋引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艺文志云左丘明。鲁史也。〇汉书儒林传云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大中大夫刘公子。皆修左氏传。谊为左氏传训诂。授赵人贯公。公传子长卿。长卿传清河张禹。禹授尹更始。更始传子咸及丞相翟方进。方进授清河胡常。常授黎阳贾护。护授苍梧陈钦。而刘歆从尹咸及翟方进受。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贾护、刘歆。〇案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左氏不得立于学官。至平帝时。王莽辅政。方立官学。光武兴。旋废之。若其传授来历。十分明白。岂至数百年沈屈。总由真赝相杂。长短相掩。以至是耳。左丘明者。孔子同时之人。(年齿或长于孔子。其云孔子弟子者未可信。)作春秋策书作国语。其传春秋经文之义。而插之策书之中者。明在汉初。不可讳也。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补曰季路年长。先颜渊者。记载之时。颜子已死。〇补曰衣谓朝服祭服之类。〇孔曰不自称己之善。(邢云誇功曰伐。)不以劳事施于人。〇补曰安之以养。(邢云老者安己。事之以孝敬也。)信之以信。(邢云朋友信己。待之以不欺也。)怀之以爱。(邢云少者归己。施之以恩惠也。)
 侃曰颜渊所愿。愿己行善而不自称。欲潜行而百姓日用不知也。又愿不施劳役之事于天下也。故铸剑戟为农器。使子贡无施其辩。子路无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3L 页
厉其勇也。(铸剑以下。出家语致思篇。)〇驳曰非也。所引家语。非此经之本旨。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补曰讼者。公庭之对辩也。天命人欲。交战于内。克己如克讼。然人能自见其过。令二者对辩于内。必能见其是非而知所以改过矣。
 包曰讼犹责也。〇驳曰非也。讼之为卦。天命在上。坎过在内。善为易者。观此象。知天命人欲。相为敌雠。此之谓内自讼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补曰邑。人所聚也。五家为邻。二邻则十室。言其小也。举小邑者。言我之忠信。不能超凡。处处有之。〇补曰忠信质也。好学文也。言徒质不能为君子。
 卫瓘曰所以忠信不如丘者。由不能好学如丘耳。苟能好学。则其忠信可使如丘耳。(见皇疏〇邢云卫瓘读焉为下句。首焉犹安也。)〇毛曰监本北史。苏绰为周文帝作六条诏。引此句。亦无焉字。及视他本。又不然。此不知监本偶遗。抑亦他本增入也。然不可考矣。〇案焉字属上句。未尝不过(一作通)。卫说非也。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卷二)
 雍也第六(凡二十九章)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朱子曰南面者。人君听治之位。(易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子桑伯子。鲁人。(胡云疑即子桑户。〇庄子大宗师篇云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为友。)简。不烦之谓。(孔云以其能简。故曰可也。)〇补曰居谓持己以自处也。行谓施令以治人也。敬谓谨于所向。(无所向则无所敬。)简谓略于细节。(省约则不乱)居敬则虑事周密。其所行虽简。无攸阙矣。居简则虑事疏略。其所行虽简。终必乱矣。〇朱子曰伯子盖太简者。
 包曰可使南面者。言任诸侯治。〇刘向曰当孔子之时。上无明天子也。故言雍也可使南面。南面者天子也。(见说苑)〇袁了凡云古者临民之位皆南面。今各衙门皆然。岂有夫子而许其弟子可以为君之理。〇驳曰三说皆非也。易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盖取诸离。(大传文)礼曰君之南面。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4H 页
答阳之义也。臣之北面。答君也。(郊特牲)故君之于臣。当其为尸也北面。当其为师也北面。(见学记)臣之于君。为尸为师之外。又抱龟则南面。(见祭义)南面北面者。君臣之定名。袁说大谬。包氏专属诸侯。刘氏专属天子。亦非也。礼曰圣人南面而立。天下大治。(礼器文)庄子云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髑髅之寓言)
 王曰伯子。书传无见焉。〇邢曰郑以左传秦有公孙枝字子桑。则以此为秦大夫。恐非。〇案郑说非也。
 〔引證〕说苑曰孔子曰可也简。简者易野也。易野者无礼文也。孔子见子桑伯子。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故仲弓曰太简。雍之所以得称南面者。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仲弓通于化术。孔子明于王道。而无以加仲弓之言。(修文篇)〇案此因论语而演之为说。未足深信。然刘向之意。盖云孔子先闻仲弓居敬之说。然后许之以可使南面。其言良是。仲弓虽有人君之度。猝然许之曰可使南面。必无是理。惟居敬行简之说。深知治体。可以临下御众。故有是许也。记者先记称许之语。附见其所以得此语之故。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释文云他本或无亡字。)
 补曰迁。移也。不以贫苦而有怨尤。是不迁怒也。子曰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〇补曰贰。歧也携也。有过则勇改之。无所歧携。是不贰过也。(心无馀恋。为不贰。)子曰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〇邢曰颜回三十二而卒。(又云凡事应失而得曰幸。应得而失曰不幸。恶人横夭则惟其常。颜回应得寿考而早卒。故曰不幸。)〇补曰人之寿夭。命于天。故年寿曰命。〇纯曰亡如字读。谓今也则不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 第 204L 页
在世。(诗云予美亡此。)
 何曰怒当其理。不移易也。〇驳曰非也。朱子谓怒于甲者。不移于乙。此方是不迁怒也。然今人以灌夫怒于田鼢。去骂程不识。为怒甲移乙。此则误矣。此惟狂乱者有之。岂必颜子而后能之。贫贱忧患。君子顺受。不怨天不尤人。此之谓不迁怒也。〇又按贰之为言。横说也。非竖说也。分携曰贰。两属曰贰。未闻重累层叠。可谓之贰也。大雅曰无贰尔心。曲礼曰虽贰不辞。左传云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杜云两属也)又云王贰于虢。(杜云欲分政)义可知也。前过之再犯。其可谓之贰过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既欲改过。又欲无改。两属之于人心道心。此之谓贰过也。一刀两段。去之勿吝。无复一毫查滓留著胸中。然后方可谓之不贰过。
 邢曰亡无也。言今则无好学者矣。〇纯曰如是则此句与下文。语意重复。〇案既曰今则无好学者。又曰未闻好学者。诚重叠矣。
 〔引證〕论衡曰不迁怒不贰过。何也。曰哀公之性。迁怒贰过。因其问。兼以攻上之短。不犯其罚。(刑云以哀公迁怒贰过。而孔子因以讽谏。)〇案不迁怒者。不改其乐也。不贰过者。未尝复行也。孔子称颜子。本自举此二事。非讽哀公也。然哀公所问者。诗书礼乐之学也。孔子以此二事谓之好学。即所以讽哀公。使知为己之学。不主(一作在)于文学也。
 〔引證〕左传哀三年。赵鞅杀士皋夷。恶范氏也。〇杜曰恶范氏而杀其族。言迁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