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x 页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卷一)
 [原义总括]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55H 页
原义总括
 辨仁义礼智之名成于行事。非在心之理。(有子章)
 辨吾必谓之学。当与子张篇博学章合观。
 辨温良恭俭。当以四字绝句。
 辨信近于义恭近于礼。当从旧说。
   已上学而篇
 辨众星共之。是众星。与天枢共转。非无为之意。
 
辨耳顺。是言不逆耳。
 辨犬马能养。当从包咸之说。
 辨先生弟子。非父子之谓。(子夏问孝章)
 辨温故知新。乃为师之利。
 辨异端非杨墨佛老之谓。
 辨举直是举贤。错枉非退邪。
 辨輗軏联属二物。如信联结二人。
 辨继周者虽至百世。当不变周礼。
 辨忠质文异尚之说。本是纬家谬义。
   已上为政篇
 辨季氏非三家之大宗。
 辨夷狄之有君。谓用夷狄之道而保其君位。
 辨下而饮。乃不胜而饮。
 辨禘祭之义。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55L 页
辨奥灶非五祀之神。
 辨太庙之每事问。以用僭礼。
 辨射不主皮。乃宾射燕射之谓。
 辨告朔饩羊。乃所以礼王人。
 辨哀而不伤。乃卷耳之谓。
 辨管氏三归。当从包咸之说。
 辨武未尽善。在功不在德。
   己上八佾篇
 辨里仁为美。乃居仁之戒。非择邻之义。
 辨贫与贱得之。谓得去之。
 辨一以贯之。即絜矩之恕。非传道之诀。
 辨喻义喻利。由道心人心。
 辨见志不从。是示我心不从父命。
   已上里仁篇
 辨绦阅适当是三人。
 
辨乘桴浮海。本所以形容子路肝胆。
 辨吾与女。不如当从包咸之说。
 辨昼寝是昼卧。
 辨孔文子本是恶人。不耻下问是权辞。
 辨居蔡为一事。山节藻棁为一事。不可相联说。
 辨再斯可矣。谓季文子原不能三思。
 辨邦无道则愚。乃忘身冒难。
 辨斐然成章。本以锦衣说(一作设)喻。
 辨不念旧恶。在父子兄弟之间。
 辨微生高之不直。在乞邻之辞。不在乞邻。
 辨左丘明非有二人。
 辨内自讼。乃天理人欲之讼。
   已上公治(一作冶)长篇
 辨不贰过。是不两属。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56H 页
辨子华之罪。在不留母粮。
 辨犁牛之子。喻父胜于子。
 辨日月至。犹言鲜能久。
 辨中道而废。是力尽而身颓。非废业之义。
 辨行不由径。谓入公署由正路。
 辨文质之谬义。
 辨觚不觚。是名实之辨。
 辨井有仁。当作阱有仁。
 辨子见南子。必由救乱全恩。
 辨大夫本有见小君之礼。
   已上雍也篇
 辨夫子为卫君。当读之如曾西之不为管仲。
 辨饮水之饮。即周礼六饮之饮。
 辨五十而学易。当从旧说。
 
辨三人行。言同行者少。
 辨与其进不与其退。是古语。
   已上述而篇
 辨吾知免夫。谓免于刑戮。
 辨暴慢之暴。当作入声。
 辨民可使由之。非讳道于民。
   已上泰伯篇
 辨天之将丧斯文。谓周易。
 辨叩其两端。谓因人之问。长我之知。
 辨门人为臣。是扶体之小臣。
 辨善贾。是贾人之善者。
 辨逝者谓人生。
 辨可与权。非反经合道之谓。
   已上子罕篇
 辨宗庙为议政之地。
 辨过位。非过君之空位。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56L 页
辨绀緅红紫之不用。非以其间色。
 辨裼与裘。必易其色。
 辨帷裳为车帏。
 辨羔裘玄冠不以吊。乃未小敛之吊。
 辨吉月朝服。由不敢君臣同服。
 辨不撤姜食。当读之为去馔之彻。
 辨时哉时哉。谓雉可去之时。
   已上乡党篇
 辨吾从先进。谓用人自先进始。
 辨皆不及门。谓不及卫国之城门。
 辨四科十人。非夫子之言。
 辨孝哉闵子骞。本时人之言。
 辨不可徒行。是夫子之权辞。
 辨有恸乎。谓天下有哀恸之法乎。
 
辨非我也夫谓二三子。在他邦者将归而咎之。
 辨长府为钱名。仍旧贯为钱贯。
 辨由之瑟能为堂上之乐。不能为房中之乐。
 辨富于周公。谓富于天子之三公。
 辨鸣鼓是大司马伐国之律。非师门施罚之法。
 辨屡空是病回之言。如以货殖病子贡。
 辨善人之道。即教人之术。
 辨惟求惟赤二节。都是夫子之言。
   已上先进篇
 辨二人为仁而为仁由己。非二人共成之。
 辨肤受之愬。如腠理受病。渐入骨髓
 辨民信非由于足食足兵。
 辨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是九字一句。
 辨年饥是设问之辞。若行彻法则三家不得四分公室。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57H 页
辨既欲其生。又欲其死。谓分田而重敛。(又诚不以富。不可移动。)
 辨片言折狱。当从旧说。宿诺亦然。
 辨成人之美。成人之恶。皆以名言。
 辨苟子之不欲。不可读之为欲。
 辨察言观色。当从旧说。
   已上颜渊篇
 辨正名是正卫君父子君臣之名。
 辨胜残去杀。本是一义。去杀非刑措之谓。
 辨世而后仁。谓王者必继世而后天下从仁。
 辨家臣亦与公朝之政。(冉子退朝章)
 辨作巫医。谓为无恒之人。祷之药之。
   已上子路篇
 辨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谓治乱皆食禄。
 辨克伐怨欲。不可平列为四事。
 辨奡荡舟。非寒浞之子浇。
 
辨赵魏老职务之烦。十倍于滕薛大夫。
 辨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所以讥子路。
 辨其然岂其然。是欣得其实。而觉前所闻者非理。
 
주-D003
 辨桓公非兄。子纠非弟。
 辨为己为人之学。当从旧说。
 辨有心哉击磬。非后世之所谓知者(一作音)
 辨末之难。谓无辞可答。
   已上宪问篇
 辨明日遂行。非以军旅之事为贱。
 辨在陈绝粮。当别为一章。
 辨子贡一贯。与曾子一贯。无大小之别。无知行之别。
 辨无为而治。在得二十二人。
 辨参前倚衡。当与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同解。
 辨可卷而怀之。其用功在邦有道之时。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57L 页
辨夏殷周三正。非天地人三统。
 辨乘殷之辂。即周礼五辂。
 辨放郑声。非放郑风。
 辨远虑近忧。当以时言。不以地言。
 辨如之何如之何。乃学者自悼之辞。
 辨没世之没。当读之如没阶之没。
 辨小不忍。非妇人之仁。
 辨馁在其中。禄在其中。非据来效而言。
 辨仁能守之。谓守位。
 辨不可小知之知。当读之如知州知县之知。
 辨民之于仁。违避之甚于水火。
 辨有教无类。谓无族类种类。
 辨辞达之辞。即使臣专对之辞。
   已上卫灵公篇
 
辨季氏篇不可独指为齐论。
 辨萧墙之忧。指二子而言。
 辨十世为天子之十世。五世为大夫之五世。
 辨大夫四世。通指三桓之家。
 辨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读当音洛。
 辨君子三畏。皆以吉凶祸福而言。
 辨生知学知困学不学。不由于气质。
 辨隐居行义。即伯夷叔齐。不可分为二章。
   已上季氏篇
 辨曰不可曰不可。是阳货自问而自答。
 辨性相近。通上知下愚而言。并无上中下三性。
 辨上知下愚。是谋身之工拙。非性品之高下。
 辨不移乃不为人所移。非坐地不迁之谓。
 辨吾其为东周。乃以鲁迁费之隐语。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58H 页
辨佛肸之召。有为政天下之机。
 辨周南召南。主弦诵而言。
 辨礼乐之本在仁。(礼云礼云章)
 辨道听涂说。是轻口之人。
 辨古之矜。今之矜。当是獧字之误。
 辨钻燧改火。是一年一改。
 辨宰我之对曰安。是当面不肯屈伏。非其心真安。
 辨博奕犹贤。以其人品而言。
 辨徼以为知。是逆遮人言。若已素知。
   已上阳货篇
 辨待之以季孟之间。以牢礼而言。
 辨滔滔是大水之貌。谓天下皆乱。如涉大水而无津。
 辨谁以易之。谓不与孔子易其所为。
 辨杀鸡为黍是角黍。
 
辨虞仲是仲雍之曾孙。
 辨六饭是诸侯之礼。
   已上微子篇
 辨日知月无忘。即日就月将。(即温故而知新)
 辨博学笃志章。当与上贤贤易色주-D005合观。
 辨大德小德。当从旧说。
 辨子游之所谓本。即治心缮性。
 辨父臣父政。当从旧说。
   已上子张篇
 辨天之历数在尔躬。谓舜方掌历象。
 辨孔注墨子之说。是梅氏造伪之铁案。
 辨周亲即姬氏。仁人即微子箕子。
 辨四方之政。即唐虞巡守四岳之政。
 辨民食丧祭。不可平列为四物。(民食即农政)
 辨鲁论一部。始之以学。终之以命。即下学上达之义。
   已上尧曰篇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卷一)
 学而第一(凡十六章〇邢云既以学为章首。遂以名篇。)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58L 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邢曰称师曰子。(公羊传曰子沈子。何休云称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直言子曰者。以其圣德著闻。师范来世。不须言其氏。人尽知之也。(荻云孔门称夫子曰子者。内辞也。如春秋称鲁君曰公。)〇补曰学。受教也。习。肄业也。时习。以时习之也。说。心快也。(皇云怀抱欣畅也)兑卦上开。夬卦亦然。悦快义相近也。(兑卦彖传云说以先民。)〇补曰朋。同道者也。(坤卦注)自远方来则其人必豪杰。致之者亦贤哲也。乐。深喜也。(朱子曰悦是感于外而发于中。乐是充于中而溢于外。)人不知。谓人不知我之学成也。愠。心有所蕴结也。(诗桧风云我心蕴结兮。)易曰不见是而无闷。(程子云)〇补曰君子。有德之称。郑玄玉藻注曰君子。大夫士。(又云君子。士已上。)少仪注曰君子。卿大夫。(孟子云非野人。莫养君子)君子云者。大君之子也。犹王者之称天子也。古惟有德者得在位。故后世虽无位。凡有德者称君子。
 
或曰学者。业道之名。(贾谊新书引逸礼。小学业小道。大学业大道。)〇驳曰非也。学记曰人不学。不知道。孔子曰吾十有五志于学。此方是业道之名。说文曰学觉也。谓先觉觉后觉也。然此亦造字之原义。非此经之所宜引。
 侃曰学有三时。一身中时。(学记云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二年中时。(王制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三日中时。(学记云藏焉脩焉息焉游焉。是日日所习也。)〇驳曰非也。时习者。时时习之也。(朱子云)学晨省昏定。便自是日习晨省昏定。学日乾夕惕。便自是日习日乾夕惕。学祭礼习祭礼。学乡礼习乡礼。(饮射投壶等。)学乐习乐。月令云孟春命乐正入学习舞。季秋命乐正人(一作入)学习吹。 学诵习诵。学射御习射御。(月令云孟冬习射御。)学书数习书数。皆所以肄业也。学所以知也。习所以行也。学而时习者。知行兼进也。后世之学。学而不习。所以无可悦也。
 王曰学者。以时诵习之。〇驳曰非也。诵习而已者。后世之学也。礼乐射御。可习者多。奚但诵而已。易曰朋友讲习。(兑大象)讲者论辨也。无所不包。诵则诗书而已。学止是哉。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59H 页
〔引證〕大戴礼曰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曾子立事篇)
 包曰同门曰朋。〇驳曰非也。公羊传云同门曰朋。(兑卦疏)周礼注云同师曰朋。(大司徒联朋友之注。)集注云同类曰朋。总之朋者。志同而意合者也。何必同门。
 何曰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邢云古之学者为己。含章内映。他人不知。而我不怒也。一云若有人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怒也。)〇或曰夫子一生。学不厌教不倦。此正指诲人一节。故魏文靖讲学余山。有学者辨论不释。怫形于色。文靖曰人不自知。于我何愠。正得此意。〇驳曰非也。此章乃成己成物之全体。首节成己之事也。既成己矣。人知之而从我则乐。人不知之而不宗我则不愠。明成物之权。不在己也。邢氏钝根之说。岂足述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何曰有子。弟子有若。(史记弟子传云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郑玄曰鲁人。)〇朱子曰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又云只少有怫戾。便是犯上。)〇补曰作乱。谓弑逆畔逆以起难也。春秋之时。作乱者多。时君忧之。而不知所以救药之术。故有子为此言。〇朱子曰务。专力也。本。犹根也。〇补曰道者。人所由行也。仁者。二人相与也。事亲孝为仁。父与子二人也。事兄悌为仁。兄与弟二人也。事君忠为仁。君与臣二人也。牧民慈为仁。牧与民二人也。以至夫妇朋友。凡二人之间。尽其道者皆仁也。然孝弟为之根。〇补曰与者疑辞。其理无疑。而谓之与者。讥时人未之信也。其辞若含讽然。
 何曰本基也。〇驳曰非也。本末一体也。而基犹是不相联者。故朱子改之。
 〔质疑〕孟子曰仁义礼智根于心。仁义礼智。譬则花实。惟其根本在心也。恻隐羞恶之心发于内。而仁义成于外。辞让是非之心发于内。而礼智成于外。今之儒者。认之为仁义礼智四颗。在人腹中。如五脏然。而四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59L 页
端皆从此出。此则误矣。然孝弟亦修德之名。其成在外。又岂有孝弟二颗在人腹中。如肝肺然哉。程子云人性中曷尝有孝弟来。其意亦谓孝弟成于外而已。非谓人性之中。无可孝可弟之理也。萧山欲一反其说。坚以孝弟作里面物。其说又偏矣。孝弟亦仁。仁亦孝弟。但仁是总名。事君牧民恤孤哀鳏。无所不包。孝弟是专称。惟事亲敬兄。乃为其实。故有子谓诸仁之中。孝弟为之本。而程子谓行仁自孝弟始。未尝不通。但程子曰孝弟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此与有子语不合。仁与为仁。不必猛下分别也。〇总之古之圣王。识务知要。故率天下以孝弟。三王异尚。而尚齿则同。大学养老。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以教诸侯之弟。(祭义文)民于是不好犯上。而祸乱不作。斯大智也。时君不识务。惟制坚甲利兵以御难。设深文重刑。以遏犯上。彼既无本。将何以事君尽忠。以成仁哉。
 〔引證〕管子曰孝弟者之仁(仁之)祖也。(房玄龄云仁从孝弟生。故为仁祖。)〇祭义曰众之本教曰孝。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〇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教行而民焉有不归仁者乎。〇吕览曰夫孝弟。三王五帝之本务。(即君子务本)〇后汉杜笃传曰功虽显外。本之者心也。末虽烦蔚。致之者根也。夫仁人之有孝。犹四体之有心腹。枝叶之有根本也。故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此乃仁孝先后论也。此时已有仁先之说。)
 
주-D002麟曰有子、曾子。独以子称何也。曰程子谓此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也。柳子谓孔子之没。诸弟子以有子为似夫子。立而师之。其后不能对诸子之问。乃叱避而退。则固有常师之号。是以称子。其说非也。此太史公采杂说之谬。宋子京、苏子由辨之矣。孟子谓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朱子云盖其言行气象。有似之者。如檀弓所记子游谓有若之言。似夫子之类是也。岂谓貌之似哉。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此孟子之言也。盖在言语之科。宰我、子贡之流亚也。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0H 页
盍彻之对。出类拔萃之语。见于论孟。而论语首篇所载凡三章。曰孝悌曰礼曰信恭。尤其精要之言也。其论晏子焉知礼则檀弓述之矣。荀子云有子恶卧而淬掌。可以见其苦学。曰朱子谓有子重厚和易。然吴伐鲁。卫虎欲宵攻王舍。有若与焉。可谓勇于为义。非但重厚和易而已。家语称其彊识好古道。其视以鲁得之者有间矣。曰檀弓记有子之言。皆可信乎。曰王无咎尝辨之矣。若语子游欲去丧之踊。孺子䵍之丧。哀公欲设拨。对以为可。皆非也。唯论语所载为是。〇镛案程子之言。不可易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皇本作鲜矣有仁。)
 包曰好其言语。善其颜色。皆欲令人悦之。少能有仁也。(旧本本作鲜矣有仁。故包注亦多有字。)
 〔质疑〕巧言令色。不是罪恶。特圣人观人。每见巧言令色者其人多不能仁。故第言鲜矣。然春秋传。师旷善谏。叔向引诗巧言如流以美之。大雅美山甫之德曰令仪令色。巧言令色。有时乎有好人。鲜矣二字。真是称停语。若云绝无则违于实矣。孔子他日。又曰巧言乱德。此恶言之巧也。表记曰辞欲巧。此善言之巧也。巧言有善有恶。况令色乎。此只是观人之法。太宰纯谓当与刚毅木讷近仁参看。其言良是。
 〔引證〕皋陶谟曰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传云巧言。静言庸违。令色象恭滔天。)〇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〇梅氏囧命曰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皇本作与朋友交。言而不信乎。)
 马曰曾子。弟子曾参。(史记云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〇朱子曰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
 邢曰吾每日三自省察己身。(藤云凡三字在句首者。为三次。如三复白圭。三以天下让是也。在句尾者为数目。如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君子之道三是也。〇纯云朱子见曾子所省偶尔三事。遂谓曾子以此三者日省。)〇驳曰非也。礼记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0L 页
曰文王朝于王季日三。彼盖以此文例之。然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又如致五至行三无。(孔子閒居文)何必字在句首者不得为数目。
 何曰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邢云凡所传授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妄传乎。传恶穿凿。故曾子慎之。)〇毛曰传曰传业。汉儒林传。传业者寝盛。后汉甄宇三世皆传业是也。受曰受业。后汉包子良受业长安。杜模受业于薛汉是也。故孰先传焉。是传于人。即曲礼七十老而传。亦是传于人。凡单下一传字。总是授字。〇驳曰非也。传不习者。学而不习也。传一字承上接下。可以通用。萧山谓受之于师。不得用传字。不亦拘乎。己所不习。何以传授。不习而传。理所无也。
 〔质疑〕易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夕惕若者。圣人省察之极工也。朱子谓三省非圣人之事。曾子晚年进德工夫。盖微有这些子查滓去未尽。然汤以六事自责。岂亦查滓有未尽乎。圣人未尝无省察也。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补曰道。导也。古之圣王。导民为善。以率天下。故谓治为道。(下篇云道之以德。)〇包曰千乘之国者。百里之国也。古者井田。方里为井。十井为乘。百里之国。适千乘也。〇补曰敬事。谓虑其始终。度其流弊也然后行之。无所沮挠则民信之矣。(缁衣云君子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〇纯曰节者限也。如竹之有节。不可踰也。〇杨曰易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节卦文)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〇包曰使民不妨夺农务。(邢云左氏传云凡土功。龙见而毕。火见而致用。水昏正而栽。日至而毕。王制云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
 马曰道。谓为之政教。〇包曰道治也。〇驳曰皆非也。
 马曰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出革车一乘。然则千乘之赋。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惟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〇何曰融依周礼。包依王制。孟子义疑。故两存焉。
 〔质疑〕三句各为一事。先儒多以为五事。恐不然也。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1H 页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朱子曰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〇补曰汎。不沈著也。(说文云汎浮貌。任风波自纵也。)亲。密近也。〇马曰文者古之遗文也(邢云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也。)
 纯曰谨主于言。信主于心。谨而信一句。专戒言语。〇驳曰非也。易曰庸行之谨。庸言之信。集注不可易也。
 陆德明云读行下孟反。〇驳曰非也。上五事行之而有馀力则可以学文也。行平声。
 毛曰姚立方云文非诗书六艺之文。言弟子稍閒。使学字耳。说文云文交画也。周官八岁入小学。保氏只教以六书使习字。〇驳曰非也。出则弟者。谓出而事其长上。非八岁儿之所能也。汎爱众亦然。是岂学字之时乎。当从旧说。
 〔质疑〕汎之训广。古无可据。且广爱众。非弟子之所能。孔子谓于凡人。当汎汎然爱之。于仁者。当切切然亲之。(纯云汎爱众。顺德之事也。亲仁。求薰陶之益也。)非欲广爱而遍覆也。〇又按夫子之言。虽先行后文。然上五事。皆非力役之可充工课者。行之绰有馀力。以其馀力。悉以学文。则文不可胜用也。先儒因此过斥文艺。非夫子之本意也。故朱子深戒之。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孔曰子夏。弟子卜商。(史记云卜商。卫人也。少孔子四十四岁。)〇孔曰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〇补曰致身。谓献躬于君。不自有也。〇朱子曰学求如是而已。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质之美。必由务学之至。〇案此章当与下博学章(子张篇)合观。
 〔引證〕汉书李寻传云圣人承天。贤贤易色。(论天象云少微在前。女宫在后。贤贤易色。取法于此。)颜师古云尊上贤人。轻略于色。(易音异)〇驳曰非也。易色。只是以贤者易美色。(若云以好贤之心。易好色之心则亦添出矣。)
 侃曰若欲尊重贤人。则当改易其平常之色。更起庄敬之容。(伊川云见贤而变易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1L 页
颜色。)〇驳曰非也。朱子曰孔子两言未见好德如好色。中庸亦以远色为劝贤之事。已分晓了。变易颜色。有伪为之者。不若易好色之心。方见其诚也。(徐氏笔精云色指礼貌而言。其次避色。亦指礼貌衰也。〇亦非也。)〇徐奋鹏云好色是人心。好贤是道心。人心每用得真。而道心反冷淡。易色则若转人心为道心用也。
 邢曰此章论生知美行之事。〇驳曰非也。子夏之意。盖云学不过如斯而已。岂以是为生知之圣乎。易色则诚于贤贤矣。竭力则诚于亲亲矣。致身则诚于尊尊矣。有信则诚于交友矣。四者皆诚。学何以加矣。
 吴曰子夏之言。词气之间。抑扬太过。〇驳曰非也。孔子曰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词气未尝不抑扬。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何曰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〇补曰主。宾之对也。读之如居不主奥之主。(曲礼文)言立心行已。以忠信为主也。〇朱子曰友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〇郑曰惮。难也。
 
孔曰固。蔽也。(邢云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〇驳曰非也。不重与学不成对头。
 侃曰孔谓固为弊。弊犹当也。言人既不能敦重。纵学亦不能当道理。〇驳曰非也。训固为弊。训弊为当。又添出道理字。迂回甚矣。
 郑曰主。亲也。(邢云凡所亲狎。皆须有忠信者。)〇驳曰非也。孔子适卫。主颜雠由家。又主蘧伯玉家。适陈。主司城贞子家。郑所据者此也。方论治身之法。忽议客游之术。恐不然也。主者。守也宗也。
 〔质疑〕说文云惮。忌也难也。汲黯以严见惮。亦忌之难之之意。非谓武帝恐畏汲黯也。人于改过。亦安有所畏乎。惮改则其情似吝。故曰改过不吝。(徐玄扈云过之日长。皆由一点惮心。)
 〔质疑〕毛曰君子不重十一字。自为一章。主忠信三句。自为一章。此本子罕篇文。而复简于此者。今既注重出。乃不注之此。而反注之子罕篇。以致威重忠信上下相承处。龃龉不接。〇按此说주-D001。(苏紫溪云威重如田地。忠信如种子。取友如培养。改过如芟刈。此又联贯作一气语。)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2H 页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补曰终者。亲之末也。远者。亲之逝也。慎者。防其有差失。谓丧礼也。追者。若将逮及然。谓祭礼也。民能如是。则其德趣于厚矣。
 孔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者。祭尽其敬。(朱子曰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〇驳曰孔说非也。子思曰丧三日而殡。凡附于身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三月而葬。凡附于棺者。必诚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檀弓文)此是慎终之义。哭泣之哀。虽亦事亲之终事。不可曰慎终。朱子改哀为礼。以是也。悔不可及。可不慎乎。忽焉其逝。可不追乎。
 孔曰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于厚。〇驳曰非也。民者人也。民鲜能久。民莫不谷。岂必下贱者为民乎。丧祭之礼。通于上下。不必以观感言也。
 侃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宜慎也。久远之事。录而不忘。是追远也。〇驳曰非也。记曰君子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缁衣文)慎终然矣。追远奈何。
 陆稼书云慎终。指亲父母。追远。不止亲父母。凡远祖皆是。〇驳曰非也。祖父死。犹当慎终。大夫士不得祭远祖。其义乖反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石经本抑与作意予。)
 郑曰子禽。弟子陈亢。(家语云陈亢。陈人。少孔子四十岁。)子贡。弟子姓端木名赐。(史记云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〇补曰是邦。谓所至之邦。与之。谓不求而自与也。温和也。良善也。恭骄之反。俭侈之反。〇补曰让而得之。谓虽退让而终亦得闻也。夫子求之之求。当读如自求多福之求。(君子未尝求福。而行善以得福。故曰自求多福。)〇朱子曰其诸语辞。(桓六年公羊传云其诸以病桓与。)
 郑曰抑人君自愿与之为治。〇驳曰非也。易曰临观之义。或与或求。与犹授也。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2L 页
郑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〇驳曰非也。让当属下句读。尧德曰钦明文思。汤德曰齐圣广渊。文王曰徽柔懿恭。左传赞八元八凯之德。皆四字为句。子贡美夫子之德。何必五字为句。子禽疑夫子求而得之。故子贡谓夫子让以得之。正以破其惑。不可以让字属上句读。
 〔引證〕贾谊新书曰欣𢣤可安。谓之煴。安柔不苛。谓之良。接遇慎容。谓之恭。广䡊自敛。谓之俭。厚人自薄。谓之让。(道术篇)〇按西京官学。皆以让字属上句读。然不敢勉从。大戴礼官人篇云恭俭以让。亦与连言者不同。
 〔质疑〕子禽之为孔门弟子。不见正史。而家语者伪书。王肃所补。以折郑玄者也。朱子不信家语。故疑子禽为子贡弟子。然凡名载论语者。先儒悉以为孔门弟子。遂使申枨之类。从祀圣庙。此斯文之一蔽也。奚但子禽然矣。
 〔考异〕石经抑与。作意予。盖意与亿通。(亿者意之也。故曰亿则屡中。)亿抑同音。又抑有意音。故抑戒谓之懿戒也。予与本同字。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以下。重出里仁篇。)
 孔曰父在子不得自专。故观其志而已。〇补曰道谓政令施措。
 侃曰一则哀毁之深。岂复识政之是非。故君薨。世子听冢宰三年也。二则三年之内。哀慕在心。事亡如存。则所不忍改也。(又云若父政恶。宁可不改乎。答曰冢宰自行政。家相邑宰自行事。无关于孝子也。)〇驳曰非也。嫌其得伸。故行之有渐也。此章与曾子称孟庄子之孝相照。本为大夫而发。听于冢宰三年。非本旨也。天子诸侯有先君之弊政。祸天下而危宗庙。改之当如救焚拯溺。岂敢以孝思因循乎。哲宗初年。吕惠卿引此经。以惑君听。斯又学道者所宜讲也。(真西山云武继文志则终身无改。宣承厉烈则不待三年。不如是则三年无改。)
 〔引證〕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篇)〇坊记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3H 页
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〇大戴礼。曾子曰父死二年。不敢改父之道。又能事父之朋友。(曾子本孝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石经无可字)
 补曰礼之用。谓礼之所施行。小大。犹言上下。谓天子诸侯大夫士也。由之。谓由于道。〇补曰有所不行者。将言而转之也。亦不可行者。既言而决之也。礼主于严而行之以和。犹乐主于和而戒之在流也。
 邢曰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不行。〇驳曰非也。马注亦无此意。特疏家误读耳。后儒欲一反集注。还主邢说。分作三节看。大谬也。〇记曰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又曰乐由天作。礼由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皆礼乐相用之义。然其所谓乐。又非钟鼓琴瑟之谓。〇纯曰儒行云礼之以和为贵。正与此同句法。用字为句。非也。〇驳曰非也。礼器曰礼以多为贵。礼以少为贵。儒行句法。与此同也。岂以是并疑此句乎。体用之说。虽出释氏。吾家未尝不言用。易曰曷之用二簋。可用享。洪范曰敬用五事。协用五纪。礼之言用。岂有谬乎。燕义曰和宁。礼之用也。史记外戚世家曰礼之用。唯昏姻为兢兢。既有据矣。又何疑乎。
 〔质疑〕小大以位言。书曰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究。(微子篇)诗曰无小无大。从公于迈。(鲁颂文)故梅赜作书。犹云小大战战。罔不惧乎非辜。此云小大由之。谓上下通行也。聘礼有饩。觐礼有飨。祭礼有旅酬。乡礼必饮酒。上下诸礼。无一而非和为贵也。若以为小事大事。则由之二字不妥帖。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何曰复。犹覆也。义不必信。信非义也。以其言可反覆。故曰近义。恭不合礼。非礼也。以其能远耻辱。故曰近礼。(邢云信非义也者。尾生抱柱而死也。又云巽在床下。是恭不合礼也。)〇补曰因。承上之辞。不失其亲。谓获乎亲也。(中庸云获乎上有道。)宗尊也。言人能信且恭。因又不失其父母兄弟之亲。则其人虽不至于圣贤。亦可以尊而宗之也。檀弓曰天下其孰能宗予。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3L 页
〔质疑〕恭未必尽合于礼。然谓之近于礼者。以其能远耻辱也。信未必尽合于义。然谓之近于义者。以其能言可复也。能此二者。而又能不失其六亲之和。则其为人也。亦可以宗仰而为之表准也。上二节之义。旧说必不可易。
 孔曰因。亲也。言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邢云所亲不失其亲者。言义之与比也。既能亲仁比义。有知人之鉴。故可宗敬也。)〇驳曰非也。义与集注相近。然因不失其亲五字。解之曰其所亲依者。不失其可亲之人。则迂回添出。犹不分明矣。观人之法。外行虽善。宜观内行。能信能恭。皆接人之外行也。外行既善。内行亦备。则其人可宗也。中庸曰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亲戚不悦。不敢外交。古人之义也。不失其亲者。孝顺辑睦之谓也。何必崎岖然外求乎。颜雠由、蘧伯玉、司城贞子。恐与此经无涉。
 〔引證〕表记曰仁之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故仁者之过易辞也。子曰恭近礼。俭近仁。性近情。敬让以行此。虽有过。其不甚矣。夫恭寡过。情可信。俭易容也。以此失之者。不亦鲜乎。〇案此文正与有子说同意。硁硁之信。君子小之。然犹近于义。恭而无礼。其敝也劳。(亦孔子之言)然犹近于礼也。且孔子曰恭以远耻。又曰恭则不侮。恭者本所以远耻辱之物也。唯信亦然。又何必增补一善。然后方可以践言而远耻乎。
 陈书王元规传。元规八岁而孤。随母依舅氏。往临海郡。时年十二。郡土豪刘瑱资财巨万。以女妻之。元规母欲许之。元规泣请曰姻不失亲。古人所重。岂得久安异壤。辄婚非类。母感其言而止。(儒林传)〇荻云因与姻姻。古字通用。〇驳曰非也。禹娶于涂山。晋文公娶于狄。皆不可宗乎。将必朱陈为法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曰有道。有道德者。正。谓问其是非。〇按食与居。皆所以养小体也。先言此者。明克己在先。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4H 页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石经作贫而乐道。)
 补曰可也。许之而未深然之辞也。功(一作切)割也。琢斲也。此粗治之工也。磋磨所以为滑。其工精也。无谄无骄。去恶也。其工粗。乐与好礼。为善也。其工精。〇朱子曰往者其所已言。来者其所未言。(诗卫风淇奥之篇。)
 邢曰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〇驳曰非也。此本尔雅释器文。(毛苌亦引之)然骨不能无磋。象不能无切。玉不磨。虽琢无用。石不琢。欲磨不得。尔雅一物一名。本是谬义。精粗之义。始发于朱子。其见度越千古。若非精粗之喻。则此经问答。泊然无味。终不可解。
 孔曰往。告之以贫而乐道。来。答之以切瑳(一作磋)琢磨。〇驳曰非也。往如已过之境。来谓未然之事。往已著者也。来未显者也。贫乐富礼。有迹可见。道学精粗。其理至微。闻此知彼。非敏不能。此之谓告往而知来也。
 
〔考异〕坊记子云贫而好乐。富而好礼。众而以宁者。天下其几矣。〇史记弟子传云贫而乐道。富而好礼。〇后汉书东平宪王传。论云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纯云石经乐下有道字。见明仲和卿四书备考、皇侃义疏及我国博士家古本集解皆同。)〇案集解再引孔注。皆云贫而乐道。古本疑有此字。然只一乐字有深味。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邢曰凡人之情。多轻易于知人。〇补曰患不知人之贤也。
 王肃曰但患己之无能知。(此注见皇本)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卷一)
 为政第二(凡二十四章〇邢云左传云学而后入政。故次前篇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补曰政者正也。(六书之谐声)发号施令。正百官以正万民者也。〇补曰德者直心也。(字义然)身先孝弟。率天下以仁者也。子曰道之以德。有耻且格。〇补曰北辰。即北极。天之枢也。以无星点。故谓之辰也。南极亦天枢。不言南极者。夫子生于中国。北极出地。南极所不见也。居其所。谓北极一点。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4L 页
正当子午线。真南北之位也。〇补曰共者同也。北辰居正。斡旋天枢。而众星随转。与北辰同运。故曰共之也。(王制云与众共之。)〇补曰政者上之所以正民。正己而后物正。随教化而同转。(民迁善)故以北辰喻之。
 包曰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邢云淳德不散。无为化清。则政善矣。汉书天文志曰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环之。匡衡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宫。)〇邢曰众星共尊之。〇驳曰非也。清净无为。即汉儒黄老之学。晋代清虚之谈。乱天下坏万物。异端邪术之尤甚者也。文帝用此道。酿成七国之乱。惠帝崇此术。召致五胡之祸。曾谓吾家大圣。亦以无为为法乎。夫无为则无政。夫子明云为政。儒者乃云无为。可乎不可乎。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此谓舜得二十二人。各授以职。天下以治。当此之时。惟当恭己南面。所以极言人国之不可不得人。而赞叹歆羡之意。溢于辞表。其言抑扬顿挫。令人鼓舞。后之儒者。误读此文。遂谓尧舜之治。主于无为。于是以贾谊为喜事。以汲黯为知道。以魏相、丙吉为大臣。而庸陋蔑劣之徒。尸位窃禄。务持大体。以文其短。使万机百度。腐烂颓堕。莫之振起。皆此毒中之也。呜呼。岂不悲哉。余观奋发事功。莫如尧舜。五载一巡。比年受朝。询事考言。天下既纷纷矣。重之以凿山瀹水。浚畎疏浍。立教明刑。制礼作乐。诛凶退佞。以至上下草木鸟兽。莫不择人授任。计功责成。其用心用力。可谓健矣。孔子亲定典谟。明知此事。安得诬之曰无为哉。凡言无为而治者。皆异端邪说。非吾家之言也。然且北辰。本无星点。故尔雅释天云北极谓之北辰。郭璞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邵康节云地无石之处皆土也。天无星之处皆辰也。)既无星点。其移与不移。本无可论。若云中宫泰一。是为北辰。则其圈虽小。日夜旋转。不恒其居。曷谓泰一有常居乎。(朱子曰北辰是天之枢纽。不可无记认。所以就其旁取一小星。谓之极星。极星亦动。只他近辰。虽动不觉。如射糖盘子。北辰便是中央桩子。极星便是近桩点子。虽随盘转缘。近桩子便得不觉。〇沈存中云始以管窥极星。不入管后。方见极星在管弦上转。)汉儒误解此经。遂以中宫泰一。封为天皇大帝。其注郊柴诸祭。皆以皇天上帝。号之曰泰一神。侮慢渎乱。不可复言。而三公六官。羽卫藩臣。碧落之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5H 页
上。辟一朝廷。指云众星环拱北极。皆以此经众星共之一语。戴之为本。岂不谬哉。圣人设喻。无不亲切。若云端拱无为。譬如北辰。则犹之可也。今为政以德。明明有为。安得以泰一之常居不动。取之为譬乎。总之政也者。正也。圣人所操约。故重言复言。总只一贯。究其归趣。无不沕合。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此所谓为政以德也。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此谓正己而物正也。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哀公问政。孔子曰政者正也。君为政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孟子曰一正君而天下正矣。董子曰正君心。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皆是此说。奚独于此。别以不移无为。为为政之法乎。居其所者。正子午之线也。北极正子午之线。斡旋天枢。而满天诸星。与之同转。无一星之敢逆。无一星之或后。此所谓众星共之也。人君居正。为政以德。而百官万民。罔不率从与之同和。正与北辰众星之事。如合符契。取譬之意。顾不在是乎。环拱何谓也。〇纮父云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正与居其所而无为者相反何。夫子论政。若是其无恒乎。谬矣。
 许石城云说者泥注无为二字。遂谓为政二字纯落空。不几柱下漆园之政乎。〇苏紫溪云德是修身为本也。身正而天下国家皆正。故譬如北辰居所而众星共。不必添无为意。〇方孟旋云北辰之譬。谓其建极。何有无为民归的说话。〇邵端简云传注增了无为一语。添得文人学士许多障碍。〇毛大可云案晋书武帝作耕籍诏。有云朕思与万国以无为为政。此一语实当时儒臣变乱儒说。参易圣经。大启惠帝荒政及清谈虚无。神州陆沈之渐。〇案明儒之论。已如此矣。
 潘岳籍田赋曰若湛露之晞朝阳兮。众星之拱北辰也。(共作拱)〇驳曰非也。共不可作拱。然且拱者敛手也。(徐铉云两手大指相拄也。)玉藻云垂拱。擅(一作檀)弓云右拱。左传云拱璧。孟子云拱杷(一作把)之桐梓。秦缪公云尔墓之木拱矣。(僖三十二年)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5L 页
皆是敛手沓手之义。环拱者。六书家之所未闻也。众星环拱北辰。将何为哉。(集注云共向也。言众星四面旋绕而归向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补曰诗三百十一篇。其六笙诗也。其五商颂也。笙诗本亡。商颂前代之诗。故不在数。诗惟三百篇也。(星湖先生云)〇韩愈曰蔽。犹断也。(见笔解)〇邢曰思无邪。鲁颂駉篇文。〇补曰诗三百。皆贤人所作。其志正。故曰思无邪一句。可以断之也。
 包曰蔽。犹当也。〇郑曰蔽。塞也。(见释文)〇驳曰非也。左传哀十八年。引夏书曰官占。惟能蔽志。昆命于元龟。杜注云蔽断也。(梅赜亦从之)韩文公盖据是也。
 包曰归于正。(邢云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〇驳曰非也。思无邪者。谓作诗之人。其心志所发。无邪僻也。若以其归趣功用。谓之无邪。则思一字不可训也。司马迁谓三百篇。皆贤圣所作。此有承之言也。然故孔子删而正之。以为圣经。若作诗者原是淫邪之人。何得其言。名之曰圣经。必不然矣。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补曰道。导也。古之圣王。导民为善。以为民师。所谓尧舜率天下以仁也。政者法制。所以正民也。〇补曰齐。上平也。(说文云齐者。禾麦吐穗上平也。)刑以罚恶。礼以防滥。如物有杂出。而剪以齐之也。〇朱子曰苟免刑罚。无所羞愧。不敢为恶。而为恶之心未尝亡。〇补曰德。孝弟也。书曰敬敷五教。即道之以德也。诸侯皆用诸侯之礼。大夫皆用大夫之礼。士庶人亦然。即所谓齐之以礼也。〇补曰格通作假。谓感化也。书曰格于上下。又曰格则承之庸之。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皆感通之意也。(葛屺赡云格者。乃感格之义。)
 孔曰政谓法教。〇驳曰非也。教者通(一作道)之以德也。
 包曰德谓道德。〇驳曰非也。道德何物。今人认德字元不清楚。读圣经遇德字。茫然不知为何物。第以淳厚浑朴。不辨清浊者。为有德意。欲以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6H 页
此个气象。坐理天下。庶几万物自然归化。而当局临事。不知从何处著手。岂不迂哉。此天下所以日腐烂而莫之新也。德者。笃于人伦之名。孝弟慈是已。礼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及至治国平天下章。乃以孝弟慈为本。孝弟慈非明德乎。尧典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峻德非孝弟乎。孝经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至德非孝弟乎。先王之道。身先孝弟。以率天下。此之谓道之以德。德非模糊漫漶之物也。然道之以德亦用刑。书曰伯夷降典。折民维刑。(吕刑文)谓先敷五典。而其不率教者。折之以刑也。周礼大司徒。以乡八政(一作刑)。纠万民。其目则不孝不弟不睦不姻之类也。康诰以不孝不友。为元恶大憝。刑玆无赦。斯皆道之以德。不在刑法中论。
 何曰格。正也。〇驳曰非也。有耻且正。不成文。(格之训正。本出赵岐孟子注。)
 〔质疑〕集注曰格至也。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〇案格之为字。首见于尧典。格于上下者。谓上感天心。下感民心也。梅氏之注训格为至。则须连上光字。乃成文也。有耻且格。若训为至则亦必增于善二字。乃得成文。恐不如直训孚感之为简捷也。大抵免者。外面之苟免也格者。中心之孚格也。今必以有耻为观感。而训格为至。则语脉上重而下轻。顿减精神。恐不然也。(蔡注说命云功格于皇天。亦必添一功字。)
 〔引證〕礼记缁衣篇。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郑玄云假来也)〇案格心谓感化之心。遁心谓逭罪之心。
 〔引證〕孔丛子云仲弓问刑教。孔子曰古有礼然后有刑。是以刑省。今无礼以教。而齐之以刑。刑是以繁。书曰伯夷降典。折民维刑。谓先礼以教之。然后继以刑折之也。夫无礼则民无耻。而正之以刑。故民苟免。又曰以礼齐民。譬之于御则辔也。以刑齐民。譬之于御则鞭也。执辔于此。而动于彼。御之良也。(刑论篇)〇按孔丛子伪书也。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6L 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补曰志谓心有定向。立谓安身不动。(学记云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不惑。谓见理明确。无攸迷也。(下篇云智者不惑。)知天命。谓顺帝之则。穷通不贰也。(孟子云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耳顺。谓言不逆耳。(逆于耳则拂于心。)和顺积中。虽非理之言。无所逆耳也。〇补曰道心为之主。而人心听命。则从心所欲。为从道心之所欲。故不踰矩也。若众人从心所欲。则为从人心之所欲。故陷于恶也。(曲礼云欲不可从。)矩。正方之器。(上下四方。均齐方正者。)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所谓从心所欲。不踰矩也。
 郑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〇驳曰非也。其言谁之言也。必于孔子之上。更有神圣大人。贤于孔子。然后可曰孔子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未知孔子同时有此人否。若云听众人之言。知其微旨。则众人所言。本无精微蕴奥。何必六十始知其旨。若云圣人声入心通。忽闻沧浪之歌。即悟自取之义。(陈氏云)则子贡闻贫乐富礼之说。即悟切磋琢磨之义。未尝非耳顺。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少年也。子贡少年耳顺。孔子六十。企而及之。岂可通乎。知天命者。达天德也。其级至高。而所谓耳顺。又在其上。耳顺岂易言哉。毁誉荣辱之来。凡逆耳之言。不能不拂其心。若深知天命。浑融纯熟。则毁誉荣辱。无可以动其心者。无可以动其心。则无可以逆其耳。此之谓耳顺也。后世言圣人者。皆推而尊之。为神异恍忽之人。邈然不可见其所成者为何事。圣人则固尊矣神矣。于我了无分矣。慕圣何为。此圣人之所以不作。而道之所以终晦也。噫。
 苏紫溪云此所谓矩。即虞帝之执中。文王之顺则也。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孔曰懿子。鲁大夫仲孙何忌。(事见定六年)懿谥也。(邢云温柔贤善曰懿。)〇邢曰无违。言无得违礼。〇郑曰樊迟。弟子樊须。(史记云樊须字子迟。齐人。少孔子三十六岁。)〇邢曰樊须为夫子御车也。〇朱子曰孟孙。即仲孙也。(杜预公子谱云仲庆父弑君。故改为孟。)是时三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7H 页
家僭礼。故夫子以是警之。然语意浑然。又若不专为三家发者。(许氏云三家僭礼。如视桓楹而设拨。葬礼之僭也。八佾舞于庭。歌雍以彻。祭礼之僭也。)
 侃曰言行孝者。每事顺从。无所违逆也。〇驳曰非也。事父母有几谏之义。安得每事皆从无违之义。樊迟问之。孔子答之。一问一答。了然明白。犹有异说。纷然更起。不亦难乎。
 齐氏曰昭二十四年。孟僖子将卒。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学焉。时孔子年三十四。樊迟御。必在哀十三年鲁以币召还之后。时孔子年七十矣。僖子殁已久。而懿子犹问孝。可谓贤矣。使懿子不违其亲之命。悉如孔子所教。则僖子之心慰矣。(毛云僖子令何忌学礼。不违亲者。尽礼之谓也。几谏章曰又敬不违。)〇驳曰非也。无违非不违亲命也。夫僖子命何忌使之学礼。而何忌不遵父命。不肯学礼。则其答懿子之问曰不违亲命可也。及樊迟质问之时。答之曰生事死祭。必无是也。必将曰孟僖子使孟孙学礼于我。孟孙不遵其命。故我告之如是。今也不然。内含其不遵父命之罪。外拈其宜遵父命之理。答之以生事死祭。非深文乎。懿子当时元不学礼。则是自绝于孔子也。绝孔子三十馀年。忽来问孝。有是理乎。无违二字。孔子自言自注。不必枉生猜疑。自作哑谜也。
 〔引證〕王充论衡曰毋违者礼也。孝子亦不当违亲之欲。孔子言毋违。不言违礼。懿子听孔子之言。独不为嫌于毋违志乎。樊迟问何谓。孔子乃言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使樊迟不问毋违之说。遂不可知也。懿子之才。不过樊迟。樊迟不晓。懿子必能晓哉。〇纯曰夫子之诲人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又曰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马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孙彘。(事见哀十七年)武谥也。(谥法刚强直理曰武。)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邢云疾病之外。不得妄为非法。贻忧于父母。)
 王充论衡云武伯善忧父母。故曰惟其疾之忧。(谓父母之事。子不必辄皆忧叹。惟亲癠乃忧之。)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7L 页
〇驳曰非也。然则不孝子也。
 〔质疑〕马说固善。然为人子者。不谨其身。或沈于酒色。或伤于风露。以生疾病。以贻父母之忧者多矣。朱子新说。未尝不通。后儒力加非毁。妄矣。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盐铁论作是为能养。)
 孔曰子游。弟子言偃。(史记云言偃吴人。少孔子四十五岁。)〇补曰养。谓左右奉养。(非饮食之谓)〇包曰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养人者。(邢云犬马皆能养人。但畜兽无知。不能生敬。)〇补曰养而不敬。无以自别于犬马也。(祭义云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邢云能养。谓能以饮食供养。〇驳曰非也。〇毛曰既夕礼。养者皆齐。文王世子。玄而养。此侍疾也。世无疾困飨饮食者。檀弓云事亲。左右就养。注作扶持。事君事师。亦曰就养。则未闻君就食于臣。师可往教。如近世延师供膳者。然后知养之为奉侍。非饮食也。若孝经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则初生孩幼。岂供菽水。
 何曰人之所养。乃至于犬马。不敬则无以别。孟子曰食而不爱。豕畜之。爱而不敬。兽畜之。〇驳曰非也。〇徐仲山曰犬马能事人。故曰能。(能者奇之也)若人养犬马。何能之有。(事之常)几见有人而不能喂畜者乎。
 〔引證〕坊记曰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别。〇按小人谓氓隶也。君子谓贵人也。小人对犬马。君子对人子。文例正与此经同。皆能者。亦奇之也。
 〔引證〕曾子曰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见祭义)〇案此本曾子大孝篇文。(大戴礼)
 〔引證〕唐马周上疏云臣少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〇宋王丰甫辞免起复表云犬马之养未伸。风木之悲累至。〇按二文皆遵包义。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王馔。曾是以为孝乎。
 补曰色难。谓事亲能愉色。乃为难。(朱子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8H 页
婉容。〇祭义文。)〇补曰弟子卑幼之称。先生尊长之称也。服。躬任也。如牛服轭然。(考工记云两轭之间。谓之衡任。)馔。陈列也。凡长幼同会。有事则卑幼者例服其劳。有酒食则尊长所食。例先陈设。此乡党之恒礼也。子事父母。当于恒礼之外。别有婉容愉色。若但用长幼之恒礼。则曾是以为孝乎。曾。词之舒也。(说文云)
 包曰色难者。谓顺承父母颜色。乃为难。〇驳曰非也。陈氏云此说添承顺父母字。方可解。
 马曰先生谓父兄。〇驳曰非也。夫子之言。明明以父母别于先生。而亲子别于弟子。欲于长幼恒礼之外。别求其婉容愉色。先儒乃以父兄当先生。则其言晦彩极矣。世有亲父而名之曰先生。亲子而名之曰弟子者乎。
 马曰馔饮食也。〇驳曰非也。士冠礼曰筮馔于西塾。士昏礼曰醯酱馔于房中。仪礼诸篇凡言馔者。皆陈列之义也。今训饮食可乎。
 
吴程曰曾旧音增。集注读如字。〇程复心曰曾音层。与曾谓泰山之曾同音。释文尝也。又不料之词。反词也。(孙奕示儿编云曾字除人姓及曾孙外。今学者皆作层字音读。然经史并无音。止当音增。)〇案大雅云曾是彊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曾是莫听。(又云曾莫惠我师。)孟子云尔何曾比予于是。皆与尝义不同。亦非反辞。说文以为辞之舒者近是。曾孙之曾。本是层累之意。而读之为增。独于曾是之曾。读之为层。恐不必然。
子曰吾与回言。(句)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曰回。弟子。姓颜字子渊。(史记云鲁人。少孔子三十岁。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〇朱子曰不违者。意不相背。有听受。无问难。〇补曰退而省者。颜子退而孔子省之也。〇纯曰私者公之对。孔门弟子。以进见孔子为公。其他朋友相与。谓之私。〇孔曰察其退还。与二三子说绎道义。发明大体。〇补曰发如花之含蘤而吐英也。易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夫子之言。简严如含蘤。颜子发其旨如吐英。)
 金履祥曰吾与回言终日。六字为句。〇驳曰非也。言终日三字。词理不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8L 页
活。与回言为句。终日不违为句。然后读之浏亮。
 〔质疑〕燕居独处。但当默然端坐。其足以发。不足以发。夫子何以知之。私者朋友之私讲也。曾子亦有此事。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是不违也。退而答门人之问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此亦足以发也。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补曰视或无心。(大学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观必有意。(易有曰窥观)察尤其详密者也。〇补曰以。因也。(卫风云何其久也。必有以也。)由。经也。(何云观其所经从。)安。止而不迁也。(孟子曰敢问所安。)凡观人之法。每作一事。须观其始所因者何故。中所经者何道。终所止者何处。(邢云察其所安处。)则人无所匿其情也。〇孔曰廋。匿也。
 〔引證〕大戴礼云考其所为。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以其前占其后。以其见占其隐。(文王官人篇)〇案朱子训以作为。盖据大戴礼也。然大戴礼杂引为文。本无精义。(谷梁传云常事曰视。非常曰观。)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何曰温。寻也。邢曰中庸云温故而知新。郑注云温读如燖温之温。故学之熟矣。后时习之谓之温。(左传哀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太宰嚭请寻盟。子贡对曰盟可寻也。亦可寒也。贾逵注云寻温也。又有司彻云乃燖尸俎。是寻为温也。)〇朱子曰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〇补曰可以为师。谓师之为职。颇可为也。旧学既冷。今以教人之故。得温故而知新。非益我之事乎。人可以为师矣。
 何曰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邢云温故知新。则可为人师。)〇驳曰非也。有司彻。乃燖尸俎之。注曰古文燖皆作寻。(谓孔壁仪礼)记或作燖。春秋传曰若可燖也。亦可寒也。(又郊特牲。腥烂之。注云爓或作燖。)殊非䌷绎之义也。〇又按师道甚广。不可但以温故一事许之为师。邢疏插一则字。其义非也。旧学既冷。每以诲人之故。得温故而知新。孔子利此而为言也。
子曰君子不器。
 朱子曰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程子云若一才一艺则器也。)邢曰舟楫以济川。车舆以行陆。反之则不能。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周孚先曰行之于未言之前。言之于既行之后。
 〔质疑〕子游问孝。告之以敬。则程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问孝。告之以色。则程子曰子夏少温润之色。子贡问君子。告之以先行其言。则范氏曰子贡之患在于易言。虽箴砭之言。本欲中病。然既无明验。恐难质言。审如是也。颜渊问仁。而告之以克己。颜子为不能克己之人。原宪问耻。而告之以无道。原宪为仕于乱邦之人。将颜子之不远复。原思之贫而乐。皆过实之言乎。子路问政。而告之以无倦。子路问事君。而告之以犯颜。夫子路有兼人之勇。以之为政。惟恐其过于奋发。以之事君。惟恐其过于敢谏。而夫子不惟不攻其病。又从而勉其所有馀。将病不添乎。诸如此类。恐不必一槩论也。
 侃曰君子之言。必为物楷。故凡有言。皆令后人从而法之也。〇驳曰非也。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补曰周密也。(说文云)比并也。(并古作𠀤。又比古作比。义相通也。)皆亲昵之名。然周密以心言。比并以力言。君子有同德之人。未尝不以心亲密。而不以势力相结。小人有势利之交。未尝不并力树党。而不以心义相固。此其别也。
 孔曰忠信为周。(邢云鲁语文)阿党为比。〇驳曰非也。所引虽好。义不明也。鲁语之云忠信为周。亦谓忠信之人。乃有亲密。又管子曰先王贵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乎色。(房玄龄云深密不测曰周。)尧曰篇曰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周亲者。至密之亲属也。诗曰比物四骊。比者齐其力也。(郑笺云)大射仪曰遂比三耦。比者校其力也。(郑注云)王制曰必察小大之比。其义亦然。牧誓曰比尔干。亦谓其同力者相并也。〇又按文十八年。左传云帝鸿氏有不才子。顽嚚不友。是焉(一作与)比周。(杜云周密也)比周皆亲昵之名。(晋语赵宣子曰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比也。举以其私。党也。)分而言之则乃有君子小人之别。犹大学用骄泰二字。并为傲亢之名。而鲁论分而言之。则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也。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69L 页
侃曰周是博遍之法。故谓为忠信。比是亲狎之法。故谓为阿党。〇孙绰云理备故称周。无私故不比也。〇驳曰非也。博遍者汎爱之谓也。若然将谓君子惟有汎爱之法。而都无亲密之人乎。苟如是也。不几于爱无差等乎。周者密也。比者并也。
 〔引證〕缁衣篇。子曰大臣不亲(节)而迩臣比矣。(郑注云比。私相亲也。)〇案周礼夏官。形方氏使大国比小国。此易所谓亲诸侯也。比岂必私相亲乎。比者并力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补曰学谓徵之于载籍。(义见下)思谓研之于自心。(推究之)罔受欺也。(孟子云君子难罔以非其道。)殆危也。不究本末。而轻信古书。则或堕于诬罔。(皇疏云诬罔圣人之道)不稽古先。而轻信自心。则所知者危殆。(其邪正是非。末可定。故危也。)二者不可偏废也。
 包曰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邢云既从师学。则自思其馀蕴。若不思则罔然无所得。)〇驳曰非也。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孔子思而无益则舍之而已。其将学之于何处乎。学谓稽考典籍。以徵先王之道。非从师受书之谓也。(李纮父云中庸有博学慎思之目。博学者博涉群书之谓也。若受师之谓学。则博学二字不可解。)汉儒注经。以考古为法。而明辨不足。故谶纬邪说。未免俱收。此学而不思之弊也。后儒说经。以穷理为主。而考据或疏。故制度名物。有时违舛。此思而不学之咎也。〇又按罔之为字。从网从亡。罔者亡也。(六书之谐声)忽然亡失谓之罔。包所谓罔然无所得。非曰无据。受书不读。忽然忘之者。此是童稚之习。圣人所戒。岂在是乎。(少仪云。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王氏云学而不思则罔。当如此罔字。)
 何曰不学而思。徒使人精神疲殆。〇驳曰。非也。疲怠则有之疲。殆何谓也。只凭一己之私见。不考先王之成宪。则必流而为异学。此圣人所以危之也。
 许敬庵云学而不思则有冥行。思而不学则堕玄想。〇案上节深中古学之病。下节深中今学之病。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卷一)
 为政(下)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0H 页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范曰攻。专治也。(考工记。有攻木之工。攻金之工。)〇补曰。端者绪也。(杨子方言云。绪南楚或曰端。)异端。谓不缵先王之绪者也。(鲁颂云。缵太王之绪。)百家众技。凡不在性命之学。经传之教者。皆异端。虽或有补于民生日用者。若专治此事。斯亦有害于君子之学也。(非谓杨墨佛老之类。)〇也已。语辞。
 邢曰异端。谓诸子百家之书。(侃云。异端谓杂书。)异端之书。或秕糠尧舜。戕毁仁义。(何云。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异端不同归也。)〇驳曰。非也。孔子之时。老庄杨墨。未立门户。(真西山云。老聃、杨朱、墨翟。皆与孔子同时。特以洙泗之教。方明其说。未得肆耳。)非如后世三教鼎立。出奴入主。则孔子所指。非谓是也。若此异端。为今之所谓异端。则治此事者为乱贼。不可但曰斯害也已。击此道者为儒宗。不可谓之斯害也已。二者无所当矣。斯害也已者。轻轻说也。轻轻禁之。非大声疾言以禁之也。异端岂今之所谓异端乎。樊迟请学稼。孔子斥之为小人。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对曰军旅之事。未尝学。夫兵农之学。亦经世之实务。君子不可以不知。然学者专治此事。其于身心性命之学。终有些害。此夫子所以轻轻说弊。欲其旁通。不欲其专治也。所谓异端。不过如斯。
 陆象山云。孔子时。佛教未入中国。虽有老子。其说未著。异端何指佛老。有人问我异端者。我对曰子先理会得同的一端。则凡异此者。皆为异端。
 〔质疑〕攻之为专治。其在考工记。原有确据。杨墨之无父无君。老佛之慢天侮圣。罪大恶极。神人所愤。岂待专治而后有害。异端之非今之异端明矣。〇袁了凡曰蔡虚斋谓孔子时无杨墨。异端不该指杨墨佛老极是。
 〔引證〕韩诗外传云。序异端。使不相悖。〇家语辨政篇云。子贡问于孔子曰昔者齐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节财。鲁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谕臣。叶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悦近而来远。三者之问。一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0L 页
也。而夫子应之不同。然政在异端乎。(明吴嘉谟所注家语本。作岂为政之道。在于多端乎。)〇晋书杜预传云。预奏曰古之刑书。铭之钟鼎。铸之金石。所以远塞异端。使无淫巧(一作污)也。〇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曰。推变例以正褒贬。简二传而去异端。盖丘明之心志也。〇范宁谷梁传序云。释谷梁传者。引左氏、公羊。以解此传。文义违反。斯害也已。〇任昉作王俭集序云攻乎异端。归之正义。〇刘协文心雕龙序云周公设辨。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〇按此诸文。汉晋先儒。不以异端为杨墨佛老之类。
 〔考异〕朱子答汪尚书。书云君子反经而已。经正斯无邪慝。今恶邪说之害正而攻之。则适所以自敝而已。〇按朱子于集注。训攻为专治。于此书。以攻为攻击。二说异也。(毛云。攻本攻击之攻。不知朱子注论语。何以作专治解也。〇孙奕示儿编云攻如攻人之恶之攻。)
 明太祖皇帝云。攻去其异端。斯其害止此。(已止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曰由。弟子仲由。字子路。(史记云。子路卞人。少孔子九岁。)〇邢曰子路性刚。好以不知为知。故此抑之。
 〔引證〕荀子子道篇。子曰由。志之。吾告汝。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夫色智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上文云。子路盛服见于孔子。子曰由。是倨倨者何也。夫江始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于江津。不舫舟不避风。则不可以涉。非惟下流水多邪。今尔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以非告汝乎。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自若也。)〇韩诗外传同。〇家语三恕篇云。色智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言之要也。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智。行至则仁。既仁且智。恶不足哉。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史记学作问。)
 郑曰子张。弟子颛孙师。(史记云。颛孙师陈人。少孔子四十八岁。)〇郑曰干。求也。〇朱子曰禄。仕者之俸也。〇补曰闻谓得之于师友。见谓得之于书籍。〇吕氏曰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1H 页
疑者所未信。殆者所未安。〇补曰闻未必无殆。见未必无疑。有闻而行之者。有见而言之者。皆互文也。阙空也。(门无扉。中央阙然为道曰阙。)〇包曰疑则阙之。其馀不疑。犹慎言之则少过。〇程子曰。尤自外至。悔自内出。〇补曰言必人闻。故尤成于外。行或独知。故悔发于内。〇郑曰言行如此。虽不得禄。亦得禄之道。
 〔质疑〕君子未尝不欲仕。特求之以道。所谓夫子之求。异乎人之求也。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耕也馁在其中。(卫灵公)〇纯曰程子云若颜闵则无此问矣。殊不知颜闵未尝不欲仕。特不受不义之禄耳。子张虽以此为问。亦岂肯受不义之禄者哉。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包曰哀公。鲁君谥。(鲁世家云。哀公名蒋。定公之子。谥法恭仁短折曰哀。)〇补曰服。心伏也。〇朱子曰称孔子对曰者。尊君也。〇补曰举。抬也。(高举之)错。安置也。(奠器于地也。仪礼云。豆错俎错。)直谓正人也。枉谓不贤者也。诸语辞。贤者在上。不贤者在下。则举直而错于枉也。不贤者在上。贤者在下。则举枉而错于直也。譬如施矩以正物。矩直而物枉则可以正之。矩枉而物直则不可以正之也。
 包曰。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琅(一作邢)云。废置诸邪枉之人则民服。废置诸正直之人则民不服。 〇驳曰。非也。错者器物之奠地也。训置则可。训废置何据乎。诸者语辞。易曰。藉用白茅。孔子曰。苟错诸地则可矣。错诸地错诸枉。同一文法。今也训诸为众可乎。〇王应麟考异云。孙季和谓举直而加之枉之上则民服。枉固服于直也。举枉而加之直之上则民不服。直固非枉之所能服也。(若诸家解。何用二诸字。〇又见琅琊代醉编。)
 〔引證〕颜渊篇云。樊迟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引證〕系辞云。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〇乐记云。礼乐之道。举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1L 页
而错之天下。无难矣。〇案错者。错其所举也。诸家以举错二字为对文。非矣。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孔曰。季康子。鲁卿季孙肥。康谥。(谥法安乐抚民曰康。)〇补曰。劝谓民自兴起以进其德艺也。〇包曰。庄严也。补曰。庄者政令无戏慢也。〇包曰。君能上孝于亲。下慈于民则民忠矣。〇补曰善贤能也。
 〔质疑〕庄严古相通。故包注训庄为严。然端庄异于严猛。故集注改之曰容貌端严。然惟容貌端严则又归于色庄。色庄内荏。君子戒之。其义恐偏也。
 包曰举用善人。〇荻曰善对不能。善犹能也。(纯曰如善射善御善书善画之善。)〇驳曰包注固谬。纯义亦偏也。善于德行。以教其不能孝弟之民。未尝非举善。纯独以技艺言。其义亦偏也。荻说无病。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石经本孝乎。作孝于。)
 补曰为政。谓专主一国之政。(义见下)有政。谓庶官分掌之政。〇补曰书。逸书。(孔壁本无之)〇包曰孝乎惟孝。美大孝之辞。〇补曰施延也。(音易。大雅云施于孙子。)
 包曰或人以为居位。乃是为政。(又云所行有政道。与为政同。)〇驳曰非也。为政者。手执政柄之谓。春秋传多言为政。如曰赵宣子为政。(宣元年)曰我死。子必为政。(昭二十年。郑子产事。)卿大夫非一人。而为政者必上卿之长者一人而已。由是推之。凡主事者。皆谓之为政。如左氏传所谓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宣二年)是也。若仕者皆得为政。是乱其国也。(已上纯之言)备位之仕。亦各有政。故书曰施于有政。盖以为政有政。天渊不侔。故孔子自居有政。以当为政。若以备位之仕。皆名为政。则孔子未尝不有政。或人不当以不为政问之也。有政者。犹书所云有位有土。明亦任职居官之名。集注以为一家之政。恐不然也。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2H 页
〔引證〕白虎通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〇潘岳閒居赋云孝乎惟孝。是亦拙者之为政也。〇夏侯湛昆弟谱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陶渊明卿大夫孝传赞。张耒淮阳郡黄氏友于泉铭。皆有孝乎惟孝句。)〇唐王利贞幽州石浮图颂云孝乎惟孝。忠为令德。〇宋张齐贤曾子赞云孝乎惟孝。曾子称焉。(太平御览引论语。亦以孝乎惟孝作句。)〇毛曰。集注误以孝乎作句。则未有既出。书云而可以搀口语二字于经文上者。(或疑孝乎惟孝不可解。阎潜丘曰此与礼云礼乎礼。汉书肆乎其肆。韩愈文醇乎其醇相同。言孝之至也。故曰美大孝之词。)〇案汉魏唐宋。皆于孝乎惟孝。连而不断。则梅赜伪案。益复昭著。萧山犹不觉悟。其失岂但搀口已哉。(梅氏君陈篇。为孝乎二字。)
 袁了凡云昭公是兄。定公是弟。季孙晏然逐其兄而立其弟。孝友之道泯。故夫子云然。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包曰大车牛车。(朱子云。平地任载之车。)小车驷马车。(朱子云。田车兵车乘车。)輗者辕端横木以缚轭。(邢云驾牛领。)軏者辕端上曲钩衡。(邢云以驾两服马领者。)〇补曰车与牛。本是二物。其体各别。不相联接。惟以輗軏固结而联接之。然后车与牛马(一作为)一体。牛行而车亦行。所以喻信也。我与人。本是二人。不以信固结之。则亦无以行。(东阳许氏云。輗軏是车与牛马接处。信是己与人接处。此喻最切。)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陆德明云也一作乎。〇谓第一也字。)
 朱子曰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陈云。此与三十年为一世之世不同。)子张问。自此以后十世之事。可前知乎。〇补曰因。仍也袭也。(孟子云。为高必因丘陵。)仍遵其经礼。(礼制之大者)少变其仪文。(礼节之小者)其所损所益。具在典籍。(孔子之时。夏殷礼未尽亡。)可按而知也。礼者。一王之典章法度。〇补曰夏礼未尽善。故殷虽因之而有所损益。殷礼犹未尽善。故周虽因之而又有所损益。典章法度。至周而大备。尽善尽美。无可损益。有王者兴。必一遵周礼。百世不变。故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若王者不兴。杂乱妄作。茫无定准。则其变不可知。故曰其或。其或者。未定之辞。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2L 页
孔曰文质礼变。〇马曰所因谓三纲五常。所损益谓文质三统。(邢云。尚书大传曰王者一质一文。据天地之道。)〇驳曰非也。夏尚忠殷尚质周尚文。本出于董仲舒春秋繁露。(汉书杜歆传云。殷因于夏尚质。周因于殷尚文。又云汉承周秦之敝。宜抑文尚质。)而文质递变之说。已起于伏生书大传。(白虎通云王者一质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顺阴阳。阳极则阴受。阴极则阳受。明一阳一阴。不能继也。)汉儒论三代之治。率以是为话柄。然其说自相予盾。不可究诘。忠也者。浑融诚确之名。(朱子云)其为质。无以上矣。殷何不变之以文。而叠承之以质也。一文一质。已不验矣。圣王之得天下也。惟求第一等道理。可以久行而无弊者。为之垂法而已。不顾吾之利害。惟一文一质。胶守定例。如一昼一夜之不得移易。有是理乎。夫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斯不独圣人知之。夫人之所能知也。何汤与武王。独不知此。立国垂法。或则尚质。或则尚文。有若屈到之芰。曾晢之枣。不觉嗜欲之偏胜乎。汉儒谓周道文胜。当矫之以质。于是毁礼废乐。一遵秦辙。使尧舜三王之治。不复于斯世。皆文质之说。有以误之也。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篇)孔子不以文为病。确言从周。何汉儒独以是病之也。周人之礼。斟酌二代。损益修润。传之百世。行之无弊。故孔子论王道则曰吾从周。论来世则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若代周而兴者。又须损益变改而后。可以为国。则一世之事。尚难前知。况于百世乎。檀弓云殷既封而吊。周反哭而吊。孔子曰殷已悫。吾从周。中庸云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孔子屡言从周。为其行之百世而无弊也。何乃欲无故而纷更之乎。此二千年来。斯文之巨蔀也。〇又按三纲五常。是人伦。非邦礼。马氏以此而当礼。不亦拗乎。或损质益文。或损文益质。则文质之谓损益可也。所谓三统。有革无沿。何以谓之损益也。
 〔引證〕大传曰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〇案注疏诸家所据。皆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3H 页
此文也。然经云所损益可知。而若据此文则其所不损益可知。其所损益不可知也。岂可引之以为释(一作绎)乎。
 〔质疑〕集注云五常。谓仁义礼智信。〇袁了凡云礼不是言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妇。乃生人大伦。仁义礼智信。乃人生本性。如何说得做礼。所损益亦不是三统。寅丑子之建。乃天时一定。如何说得做损益。止文质之说近之。(纯云按泰誓云狎侮五常。五常字始见于此。孔传云轻狎五常之教。侮慢不行。舜典云慎徽五典。孔传云五典五常之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然则五常即五典也。自班固谓仁义礼智信为五常。邢疏朱注皆依之。盖非古训也。)〇案袁说明确。但以文质为近之。则仍于经旨无所悟也。
 吴无障曰夫子此时。欲损周之文。益以夏商之忠质。此大主意也。郭青螺同주-D002 〇驳曰非也。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满口赞叹。质言从周。而诬之曰孔子欲损周之文。不亦武乎。能知周礼之美者。虽百王代兴。必无损益。故孔子自信其百世可知。若损益变改。如云霞之起灭。则明日之事。犹不可知。况于百世乎。
 
〔引證〕礼器曰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夏造殷因。(此下论立尸坐尸之礼。)
 〔引證〕史记叔孙通曰夏殷周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〇案不相复则无可知之道。孔子何以谓之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朱子曰非其鬼。谓非其所当祭之鬼。(又云如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庶人祭其先。上得以兼乎下。下不得以兼上也。)谄求媚也。
 郑曰人神曰鬼。(邢云大宗伯掌天神地示人鬼之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〇毛曰左传曰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狐突语)正指人鬼。(如汉祀栾公。吴祀蒋侯。蜀祀武安王类。)故卫成公迁都帝丘。欲祀夏相。(启之孙)宁武子止之曰不可。杞鄫何事。(僖三十一年)又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隐七年)皆愿祀他鬼之證。祭法人死曰鬼。官师以王父为鬼。庶人父死即为鬼。若谓非鬼。即天地山川之祭。如季氏旅泰山类。(见小注)则未闻天神称天鬼。泰山神称泰山之鬼。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3L 页
〇驳曰非也。天神地示人鬼。其名虽别。字得相通。故神字从示。中庸赞鬼神之德。明指郊礼。则天神有时乎称鬼。周礼五祀。明属地示。而晋语史嚚之言。乃以蓐收谓之天神。(魏献子以蓐收为五祀之神。)楚辞九歌有山鬼。关尹子有土鬼。魑魅魍魉。本是山林之怪。而字皆从鬼。即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不应祖考亦在所远。郑公偏执大宗伯一文。以注此经。原属拗曲。乃萧山从而实之。岂不谬哉。宁武狐突皆云神不歆非类。然鲁展禽之言曰有虞氏郊尧。(见鲁语)祭法云有虞氏郊喾而宗尧。周礼并祀五帝。(尧喾之于虞人。五帝之于周人。非祖考。)殷汤以前。祀柱为稷。殷汤以后。祀弃为稷。历世不变。至今遵之。岂必祖考而后。乃在祀典。重、该、修、熙。少皞之四叔也。黎与句龙。颛顼、共工之子也。列为五祀。三代共之。(见昭二十九年。魏献子之言。)若非其祖考而不敢祭鬼。则三代圣王皆謟矣。宁武、狐突之言。盖谓无功无德。不在祀典。非族非类。无所感召。则不可以祀之也。岂谓非祖不祭。如郑公之义哉。总之王公大夫。各有祭典。祭典所许。是其鬼也。祭典所禁。非其鬼也。集注何可易矣。
 〔引證〕曲礼曰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郑云妄祭神不飨。)〇案曲礼所言。非专指人鬼。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卷一)
 八佾第三(凡二十六章)
  
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补曰季氏。公子季友之后也。(桓公庶子三人。长曰仲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〇朱子曰佾。舞列也。〇马曰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隐五年左传文)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〇朱子曰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
 马曰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于其家庙舞之。〇毛曰予作大小宗通绎。得解此书。盖鲁为宗国。以周公为武王母弟。得称别子。为文王之宗。礼别子立宗。当祀别子所自出。(见大传)因立文王庙于鲁。(见史记)为周公之所自出。名出王庙。(见左传)夫祭文王而可以不用天子礼乐也乎。其用天子礼乐者。以出王故。其祭出王者。以宗子故也。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4H 页
三桓为鲁桓公子。季友以适子而为宗卿。亦得祭所自出。而立桓公一庙。汉儒不解。有谓公庙设于私家者。(郊特牲)此正三桓所自出之庙。以三桓并桓出。故称三家之堂。以季氏为大宗。故又独称季氏。其所以用天子礼乐者。以桓公故。而桓公得用之者。以文王用之。而群公以下。皆相沿用之。〇驳曰毛说半是半非也。其云三家之僭。由于祭桓可也。其云鲁公之僭。由祭文王。未必然也。萧山于大小宗之学。自以为发前人之所未发。而稽之经典。左乖右舛。一不相合。其言曰庆父叔牙妾出。故年虽长而不得为大宗。季友嫡出。故序虽末而得为大宗。为三家之所共宗。其言似是。实则非也。大传曰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此谓公子虽有多人。各自为宗。不相统摄。故公子之子。公子之孙。得以其后公子者。奉之为宗。而当公子之身。贵不相降。无可为宗。故曰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特用郑玄误注大传。此义不明。(详见余礼笺)然不必据经。直以事理推究之。亦其说立破。何也。公子有三人。其一嫡二庶如三桓者。立其嫡为大宗。如萧山之说可也。若三人皆庶则孰为大宗。其将曰立长乎则庶固有大宗者矣。礼曰为人后者。后大宗也。先儒谓小宗无后当绝。则孟孙叔孙皆无后当绝。仲婴齐、叔孙豹又何为纷然立后乎。庶固有大宗者矣。何况天子之子。各受其封。各自为国。立一大宗。使自统率。则凡诸侯多小宗也。国君犹不得为大宗。有是理乎。且其说有必不可通者。周既以周公适子。立之为大宗。及至隐公之世。妾子承统。蔡卫曹滕。其肯尊之为大宗乎。鲁以季友为适子。立之为大宗。及至悼子之世。(季孙叔之庶子纥)妾子承统。孟孙叔孙其肯尊之为大宗乎。贵嫡贱庶。既若是其已甚。则庶之承嫡。犹奉为宗。无是理矣。滕人曰吾宗国鲁先君。(见孟子)萧山据此谓诸姬以鲁为宗。然同姓之国。皆称为宗。故滕薛争长。公使羽父请曰周之宗盟。异姓为后。(隐十一)同姓之盟。谓之宗盟。则同姓之国。岂非宗国乎。(晋语舟之侨。以虞为宗国。)至于出王之庙。国国有之。故卫庄公祷于祖曰敢昭告于皇祖文王。(见晋语)卫亦有文王庙矣。郑祭厉王。夔祀鬻熊。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4L 页
(僖廿六)鄫祭夏相。(僖三十一)岂必此辈尽属嫡出。天子之子。虽不分封。但有采邑。祭其出王。故周礼都宗人。祭其祖王。致福于国。郑注云王子弟立其祖王之庙。祖王者出王也。何必嫡出而后。方立出王之庙乎。至汉犹有此义。汉法诸侯王。各于其国立帝庙。(见汉书)其非嫡出者。未尝禁也。蔡卫曹滕。既宗大周。退又宗鲁。则是二天子也。孟孙叔孙。既宗公室。又宗季氏。则是二国君也。乱天下者。非此法乎。三桓之家。各有桓庙。皆以雍彻。故曰三家者以雍彻。若惟季氏祭桓。则书之曰三家者以雍彻。有是理乎。特以季氏之僭。甲于三家。既以雍彻。又八其佾。故孔子先诛其所独。后讥其所同。今乃以季氏为三家。三家为季氏。混同汨乱。无所区别可乎。然所谓佾舞雍彻。又非特祭桓用之。仲庆、叔牙、季友之祭。亦皆用之。故孔子之言。惨怛如此。若惟祭桓用之。则三家之罪。无所浮于鲁君矣。孔子之义。本讳国恶。焉敢曰是可忍。孰不可忍。成王令鲁祭周公以天子之礼。故鲁人于其群公之庙。僭用八佾。群公之庙。僭用八佾。故季氏于桓公之庙。亦用八佾。而遂以是舞舞于季友之庭。萧山之说。岂不半是而半非乎。其云三家之僭。由祭出公可也。其云鲁邦之僭。由祭文王非也。
 邢云经但云季氏。焉知是桓子者。以孔子与桓子同时。〇驳曰非也。季氏之僭。不自桓子始也。昭二十五年。左传云秋将禘于襄公。万者二人。(舞于公者只二人。)其众万于季氏。(舞工皆往季氏家。)子家驹之论八佾。亦在是年。昭公之孙于齐。亦在是年。(孔子亦于是年适齐。)当是年者。季平子也。(即季孙意如)孔子之叹。明在是年。岂可以桓子当之乎。桓子即平子之子李(一作季)孙斯。
 邢曰诸侯用六者。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者。四四十六人。士二者。二二四人。(杜预、何休说如此。)服虔以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大夫四为四八三十二人。士二为二八十六人。今以舞势宜方。行列既减。即每行人数亦宜减。故同何杜之说。〇驳曰非也。鲁众仲之言曰舞者。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隐五年)不以八列。无以应八音。故六者六八也。四者四八也。二者二八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5H 页
也。郑人以女乐二八赂晋侯。非其验乎。招魂赋云二八侍宿。射递代些。又云二八齐容。起郑舞些。二二四人。何以舞矣。
 邢曰人之僭礼。皆当罪责。不可容忍。季氏以陪臣僭天子。最难容忍。故曰是可容忍。他人更谁不可忍也。〇驳曰非也。章首曰子谓季氏。明所怪者季氏心术。非人之所忍为也。若如邢说。当云子曰。
 〔引證〕公羊传曰昭公将弑季氏。告子家驹曰季氏为无道。僭于公室久矣。吾欲弑之何如。子家驹曰诸侯僭于天子。大夫僭于诸侯久矣。昭公曰吾何僭矣哉。子家驹曰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礼也。(昭二十五年)〇按鲁以八佾舞于诸公之庙。故谓之僭天子。由是推之。季氏八佾之舞。明在季友之庭。岂但桓公庙哉。
 〔引證〕祭统曰昔者周公有勋劳于天下。周公既没。成王康王。追念周公而欲尊鲁。故赐之以重祭。(节)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〇案此汉儒之所作也。若成王赐之。则子家驹何以咎公室乎。非矣。(成王既赐则康王无更赐之理。祭统乃云成康赐之。其言之无所据可知也。)
 〔引證〕晋书云庾亮欲黜王导。谋之郗鉴。鉴不从。亮启鉴曰是而可忍。孰不可忍。(又崇德大后废帝为东海王。其诏亦云是而可忍。孰不可怀。)〇隋书炀帝征高句丽。诏曰拥塞道路。拒绝王人。无事君之心。岂为臣之礼。此而可忍。孰不可容。〇明史正德间。司空张巅以三关良民倚宦官作盗。上封事曰是可隐忍不发。则谁当发者。〇案此说久有师承。然谬矣。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马曰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〇朱子曰雍。周颂篇名。〇补曰彻。祭毕而去器也。周礼云卒食以乐彻。(天官膳夫文)〇朱子曰天子宗庙之祭。歌雍以彻。是时三家。僭而用之。相助也。辟公诸侯也。〇包曰穆穆。天子之容貌。歌此者。有诸侯及二王之后来助祭故也。今三家但家臣而已。何取此义。(邢云周礼乐师云及彻。帅学士而歌彻。郑玄云彻者歌雍。又小师云。彻歌。郑云于有司彻而歌雍。是知天子祭于宗庙。歌之以彻祭也。)
 毛曰季氏是宗卿。为大宗所自出。亦立桓公一庙。名出公庙。遂于祭桓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5L 页
公时。亦歌此诗。盖但知祭所自出。而不知所出之有不同也。(又云庆父、叔牙。一酖一缢。皆季友一人所为。季文、季武何人。肯以成季与共仲、僖叔并坐而拟三天子。〇亦必无之事。)〇驳曰非也。若三家共一庙。以奉桓公。则谓其庙曰三家之堂。犹之可也。先叙其事曰三家者以雍彻。非文例也。且佾舞雍彻。其事相同。而于佾则专责季氏。于雍则并举三家。笔法乎。变例乎。斯皆求其说而不得。胡乃坚执乖拗之论。重言复说。不知止乎。始云妾子不得立出公庙。犹恐其说之不立。终又云庆父叔牙一酖一缢。不得有庙。(见毛氏他说)此又粗豪强觜。非多学人之言也。据左传成季使针季酖之曰饮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饮之。归及逵泉而卒。立叔孙氏。(庄末年)闵公既弑。共仲乃缢。然季子推亲亲之恩。欲同之叔牙。存孟氏之族。故略其罪。不书杀。庆父子孙终为孟氏。(闵二年孔疏)故公孙敖得嗣为世卿。(即穆伯)公孙敖既卒。鲁人立文伯。(公孙敖之子谷)传于惠叔。(文伯之弟难)以传于仲孙蔑。(文十四)两家子孙。嗣位世爵。绳绳不绝。具在史册。夫惟庆父、叔牙有庙有家而后。孟孙、叔孙得为世卿。今乃曰一酖一缢。不得立庙可乎。公孙敖之归葬也。鲁固不许以卿礼葬矣。孟孙之以雍彻也。亦岂必鲁人许之乎。(毛云卿葬且不许。许其作天子祭耶。)斯皆无理杂话。不足辨也。若惟桓公之祭。才以雍彻。而庆父、叔牙、季友之祭。不敢用之。则虽亦窃礼而不中。孔子必不至讥骂如此。
 〔引證〕郊特牲曰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而公庙之设于私家。非礼也。由三桓始也。〇案公族之祭出公。不独三桓然也。孔悝有出公之祏。(见左传)子期有平王之祀。(祭出王也。见楚语。)人皆然也。鲁有周庙。而疑三家之有桓庙可乎。郊特牲非信文也。
 〔质疑〕成王令以天子之礼祭周公。未尝以天子之礼赐鲁邦。(吕氏春秋云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乐于周。周平王使史角往赐之。)杨升庵作鲁之郊禘辩。其言明核。不可易也。(见余春秋说)〇又按无知妄作者。愚夫愚妇之谓也。三家之罪。岂可曰无知妄作乎。孔子之言。惨怛严峻。无所恕也。
 〔引證〕子曰两君相见。(节)客出以雍。彻以振羽。(见仲尼燕居。疏云客出歌雍诗。彻器歌振鹭之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6H 页
诗)〇案古人用乐。虽天子之诗。或为诸侯之用。此三家之所以僭也。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卷一)
 八佾(中)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补曰仁者。人伦之成德。仁为之本。而礼乐由之以生。(儒行云礼节者。仁之貌也。歌乐者。仁之和也。)不仁则其本亡矣。(孟子以孝弟为仁义。曰礼之实。节文斯二者。乐之实。乐斯二者。)奈此礼乐何。〇邢曰如。奈也。
 包曰言人而不仁。必不能行礼乐。(邢云礼乐资仁而行。)〇案仁者忠孝之成名。礼自履此而生。乐自乐此而生。仁为之质。而礼乐为之文也。(曾子曰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如季氏者。躬蹈不仁。犹欲行礼而奏乐。以成其文。而可得乎。(谓旅泰山舞佾歌雍类。)如此何者。末如之何也。谓不仁者之于礼乐。虽欲袭而取之。末如之何也。(文例如桓魋其如予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郑曰林放。鲁人。〇补曰本。谓制作之本意也。礼。通指吉凶也。丧。专指凶礼也。〇包曰易。和也。〇补曰礼本何为而作也。民生有欲。不以礼节之。则奢侈亡度。故权于奢俭之中。为之礼。邪淫之人。朝死而夕忘之。故权于易戚之中。为之丧礼。(使不肖者企而及之)过俭过戚。虽亦不中。制礼者之本意。在此而不在彼也。故曰得中则大善。如不得中。宁俭宁戚。〇案林放问礼。亦以三家僭礼而发。盖佾舞雍彻皆礼也。三家惟知盛礼以尊祖。不知制礼之本意。此林放之所以问也。季氏之佾舞雍彻。皆由于不能抑奢。此孔子之所以答也。附言丧礼者。以此喻彼。非双言之也。
 〔质疑〕奢与易。未必为文。俭与戚。未必为质。惟制礼者之本意。忧在奢易。而不在俭戚。故夫子明之。且林放问礼之本。非问礼之质也。况周之方衰。礼坏乐崩。忧在文灭。不在文胜。又从而抑其文。则文无遗矣。岂圣人之志乎。
 〔引證〕易曰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〇案过乎哀过乎俭。未尝非过。是故曰与曰宁。宁也者。执两非而择其轻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6L 页
之辞。
 〔引證〕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馀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馀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馀也。(檀弓文)〇案子路之言。别是一义。非此经之所宜引。范氏误引之。(杨氏引汗尊抔饮。亦非此经之本旨。)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包曰诸夏。中国。(公牧云中国之称诸夏。犹外夷之称诸夷。)亡。无也。〇补曰夷狄。谓用夷狄之道也。诸夏。谓用诸夏之法也。君不君臣不臣。是亦夷狄而已。安于夷狄。而苟保君位。不若遵先王之法。修华夏之礼。而不保其君位也。昭公二十五年。祭于襄公。舞列不备。(只二人)而舞工尽赴季氏。以舞大武。(众万于季氏。)昭公怒欲诛季氏。(议于子家驹。)事败公奔齐。(见左传)孔子亦适齐。(见史记)鲁遂无君。国人皆咎昭公。孔子明其不然曰与其君不君臣不臣。安于夷狄。而苟保君位。不若诛乱讨贼。以修诸夏之法。而失其君位也。其在国人。与其安此贼而有君。反不若明此义而无君也。〇纮父云是篇自首章至此章。以及下章。皆孔子在齐论季氏之罪者。
 邢曰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偶无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礼义不废。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〇驳曰非也。孔子欲居九夷。夷狄非其所贱。况罪累不明。而无故斥之曰汝之有君。不如我之亡君。岂有味之言乎。周召共和。此是千百年仅一有之事。孔子据此以自多。有是理乎。
 〔质疑〕程子曰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〇案史记云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不如者。抑此美而羡彼丑之辞也。古人云不义之富贵。不如守道之贫贱。此经文例。正亦如此。若云夷狄之美。胜于诸夏之丑。则不应以不如为言。
 王充论衡云此言夷狄之难。诸夏之易也。〇驳曰非也。不知何说。
 皇明大政纪云高皇帝曰夷狄禽兽也。无仁义礼智之道。孔子盖谓中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7H 页
国虽无君长。人亦知有礼义。胜于夷狄之有君长者。宋儒乃谓中国之人。不如夷狄。谬矣。
 陆聚冈云夷狄有君。只是各部落有所约束号令。不要说得太好。诸夏之亡。指当时臣之僭上。言亡者。有而若亡也。〇驳曰非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不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马曰旅。祭名。(邢云周礼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郑注云故谓凶灾。旅陈也。陈其祭事以祈焉。礼不如祀之备也。)〇补曰旅者。陈告也。如今之告由祭。(书云蔡蒙旅平。又云九山刊旅。)〇马曰礼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礼也。(邢云陪重也)冉有。弟子冉求。(史记云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郑玄曰鲁人。)时仕于季氏。〇朱子曰救。谓救其陷于僭窃之罪。〇包曰神不享非礼。林放尚知问礼。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邪。欲诬而祭之。〇补曰曾谓泰山不如林放者。言季氏视泰山太轻也。(纯云谓者。季氏谓也。)〇案旅亦礼也。有事而旅于山。其志欲行礼也。僭其君而行其礼。岂制礼之本意乎。林放于礼。犹求其本。泰山之神。反不如乎。周礼大宗伯云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是时鲁邦别无大故。(冉子仕季氏。在定公十年以后。)惟堕费逐不狃。系季氏家大事。岂足以旅于望乎。大非礼也。
 荻云鲁有大故。当旅泰山。而鲁君有疾若他故。不能亲临。使季孙摄主。于是季孙侈其礼物。故孔子非其奢也。〇驳曰非也。礼物丰薄。缌小功之察也。以陪臣而祭山川。告其私故。非奢乎。若摄则为(一作非)僭矣。
 杨子方言云曾何也。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〇案曾者舒辞。在有意无意之间。方言未必与此经合。
子曰君子无所争也。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朱子曰揖让而升者。大射之礼。耦进三揖而后升堂也。邢云大射云藕(一作耦)进并行。当阶揖。及阶揖。升堂揖。 〇补曰下。谓不胜也。凡军事胜曰下之。(乐毅传云下齐七十馀城。惟莒即墨未下。项羽本纪云外黄未下。)射礼不胜者饮酒。是下而饮也。争者让之反。今升而让其阶。饮而让其爵。君子之争也。(马云多算饮少算。君子之所争。)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7L 页
王曰射于堂。升及下。皆揖让而相饮。(邢云饮爵之时。揖让升降。)〇侃曰射仪云礼初。主人揖宾而进。交让而升堂。及射竟。胜负既决。下堂犹揖让。不忘礼。故云揖让而升下也。〇驳曰非也。七字一句。词不成文。(升降之谓之升下。亦无文例。)〇又按射礼有升而饮。无降而饮。则下而饮。非降而饮也。变降言下。亦无是理。
 〔质疑〕或问下而饮。是下堂饮否。程子曰古之罚爵。皆在堂下。又问唯不胜下饮否。曰恐皆下堂。但胜者饮不胜者也。(见二程全书)〇案射礼投壶礼。凡胜饮不胜。本是奉养。不是罚责。故饮者奉觞曰赐灌。胜者跪请曰敬养。其意若曰射之不中。恐有疾病。以此酒奉养也。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宾筵诗)此之谓也。胜者方奉养之不暇。遑云罚乎。周礼春官。小胥'掌学士之徵令。觥其不敬者。此方是罚爵。诗云兕觥其觓。(周颂䌽衣文)郑笺谓之罚爵。古之王者。与君臣燕饮。陈其兜觥。以警失礼者。然且罚爵。未尝饮之于堂下。故晋平公饮酒。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见檀弓)罚爵之必升饮如是也。惟郑注乡射礼。其卒觯受觯之节。有罚爵二字。此谬误之甚者。何足为据。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昐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朱子曰此逸诗也。(谓非卫风硕人篇。)〇补曰倩。美好也。(说文云若草木之葱茜。)盼。目黑白分明也。(玉篇云)〇朱子曰素。粉地。画之质也。绚。采色。画之饰也。(马云绚文貌)〇补曰姿色本美。故巧笑美目。皆成华采。若素地以为绚也。〇朱子曰绘画之事。后于素。考工记曰绘画之事。后素功。〇朱子曰礼必以忠信为质。犹绘事必以粉素为先。〇杨曰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以学礼。(礼器文)(一作苟)无其质。礼不虚行。此绘事后素之说也。〇补曰起。犹兴也。谓其言足以兴起也。
 马曰上二句。在卫风硕人。下一句逸。〇或曰下一句。夫子所删。朱子曰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8H 页
此句最有意义。反见删哉。且硕人四章皆七句。不应此章独多一句。必别自一诗。今逸矣。〇案衣锦褧衣。无逝我梁。诗之同句者多矣。
 郑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盻(一作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〇驳曰非也。此是郑本来谬义。既误考工。又误此经。朱子是改是正。而郑注之误。未及辨破。今浅学小儒。乃주-D003考工郑注。奉之为经。以击朱子之说。不亦妄乎。
 〔引譄〕考工记云画缋之事。杂五色。(节)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节)凡画缋之事后素功。〇郑曰素白采也。后布之。为其易渍污也。〇郑司农说以论语曰缋事后素。〇案素功者。今之所谓粉本也。每见画工将施青赤美采。必先作粉地。然后乃用丹碧。古今不能异也。考工记白采曰白。素功曰素。两相分别。字法不混。郑乃以素功为白采。非误注乎。画工之畏渍污。最在青赤。盖以其色弥鲜者。其惜弥功也。今有人教画工以绘画之事曰。先青赤而后粉白。未有不投觚掷笔而去者。郑注而可宗乎。
 〔引證〕礼器曰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朱子曰杞。夏之后。(东楼公。禹之苗裔也。武王封之于杞。)宋。殷之后。(微子。纣之庶兄。武王封之于宋。)徵。證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虞书云万邦黎献)〇补曰能言。明世无能言之者。孔子博学故能言之。然无徵不信。若使杞宋有文有献。则必与夫子所言相合。故曰吾能徵之。吾能徵者。自信之辞也。
 包曰徵成也。〇郑曰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邢云杞宋之君闇弱。故不足以成之。)〇驳曰非也。
 藤曰两之字。连下为句。〇驳曰非也。之杞之宋。盖据礼运。然而非也。
 〔引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8L 页
用之。吾从周。(中庸文)〇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礼运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补曰禘。宗庙时祭之名。(祭义云春禘秋尝。)本是王者之礼。(义见下)鲁僭而用之也。灌与祼通。(大书之谐声)将迎牲。酌郁鬯灌于地。以求神也。〇补曰禘祭之礼。既灌。升歌清庙。朱干玉戚。以舞大武。(明堂位祭统)此天子之歌舞也。既灌而往。此僭乃著。孔子不欲观也。
 孔曰禘祫之礼。为序昭穆。故毁庙之主及群庙之主。皆合食于太祖。(邢云郑玄曰鲁礼三年丧毕。而祫于太祖。明年春禘于群庙。)既灌之后。列尊卑序昭穆。(邢云降神之后。始列木主。以尊卑陈列。太祖东乡。昭南乡穆北乡。)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邢云鲁语云将跻僖公。宗有司曰非昭穆也。弗忌曰我为宗伯。明者为昭。其次为穆。何常之有。)〇驳曰非也。禘者帝祭也。(字从帝)其祭亚于郊天。故周定王之言曰禘郊之事则有全烝。(见周语)观射父之言曰郊禘之牲。不过茧栗。(见楚语)又曰禘郊之事。自射其牲。(亦楚语)其祭之极隆可知。然周礼六篇。都无禘字。惟五帝之祭。散见六官。小宗伯云建国之神位。逃五帝于四郊。(兆者坛域也)天官冢宰。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掌次。祀五帝则张大次小次。地官大司徒祀五帝。奉牛牲羞其肆。春官司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大司寇若禋祀五帝则涖誓百官。小司寇凡禋祀五帝。实镬水。郑玄之注。并以五帝为五方天帝。灵威仰、赤熛怒。诬罔怪诞。无所不至。然其祭有尸。故小司寇云祀五帝则沃尸。灵威仰赤熛怒。既非人鬼。法当无尸。五帝之为羲农轩喾之等无疑矣。周定王、楚射父每以禘郊之事。双举并称。而其在周礼。惟五帝之祭。其仪物如郊。则此真先王之所谓禘者。而二千年来。无有一人指此为禘者。又凡祭帝曰禘。故王者报本之祭。亦名为禘。大传曰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丧服小记亦云)鲁展禽之言曰虞夏禘黄帝。殷周禘喾。(祭法亦云)此乃报本之禘。而五帝之禘。祭之于郊坛。报本之禘。祭之于祖庙。此其异也。鲁自僖公之时。忽然郊天而祭喾。春秋僖三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9H 页
十一年。曰夏四月。四卜郊不从。此郊天之始也。鲁颂曰庄公之子。龙旂承祀。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骍牺。是飨是宜。此禘喾之始也。(见余诗说春秋说。)禘之为祭。文物最盛。既已禘喾。又以是礼。冒之于周公。明堂位曰季夏六月。以禘礼祭周公于太庙。僖八年曰禘于太庙。用致夫人。(秋七月)宣八年曰有事于大庙。万入去籥。(惟禘有乐。故知为禘。〇夏六月)此皆周公之禘也。既禘周公。又以是礼。冒之于群公。昭十五年。禘于武宫。(春二月)昭二十五年。禘于襄公。(秋也见左传)定八年。禘于僖公。(冬十月)此皆群公之禘也。于是四时正祭。改祠为禘。郊特牲云春禘而秋尝。(祭义同)王制云春曰礿。夏曰禘。(祭统同)又曰诸侯礿则不禘。禘则不尝。此乃禘祭沿革之大槩也。然且宗庙之禘。厥有两样。一是祫禘。一是犆禘。祫禘者。以群公之主。合祭于太庙。犆禘者。各于其庙。只祭一公。其法如斯而已。乃二京儒者。群起交喧。有以祫禘一礼。分为二祭。有以谛视昭穆。为禘宗旨。或云五年一禘。原有定期。(春秋说)或云三年丧毕。即行谛视。其为禘视之说者。误以闵二年。吉禘于庄公。(夏五月)及襄十六年。晋君未禘祀二文为之證验。然吉禘行之于庄公之宫。则禘视昭穆。已属荒唐。(不行于太庙。)晋侯是时未及练祭。则所谓禘祀。非指吉祭。(非所谓丧毕之吉祭。)孔注所云。岂不孟浪。若论僖闵逆祀之事。则孔子周流四方。未尝在鲁。至定八年。始为司寇。自此数年。颇得当阳。其周旋郊庙之间。惟在此时。而定公八年。闵僖之位次已正。(阳虎之所为。)子先父食。已属先天。既灌迎尸。闵公在先。孔子之不欲观。岂为是也。孔说非矣。〇然则孔子之不欲观何哉。禘之既灌。将迎牲矣。牲既茧栗。不欲观者一也。(僭)将升鼎矣。鼎又全烝。不欲观者二也。(僭)飨之以乐。(祭义云禘有乐而尝无乐。)升歌清庙。(见祭统)其诗曰济济多士。秉文之德。不欲观者三也。(僭)朱干玉戚。以舞大武。(见祭统)不欲观者四也。(僭〇襄十年云鲁有禘乐。宾祭用之。)其馀仪节。今不可考。要之不王不禘。则其僭可知。僖闵逆祀。何与于是哉。〇纮父云孔子曰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礼运文)此指禘喾而言。禘喾之僭。不待既灌而显。论语所言。即指春秋诸禘。(即太庙群公之禘。)非他禘也。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79L 页
赵伯循曰禘于周公之庙。以文王为所出之祖。而周公配之。〇案此说虽好。无经据也。凡禘祭之说。详见余春秋考徵。今不赘。
 〔质疑〕灌之为礼。在迎尸之前。则祭之始也。鲁之君臣。虽无诚意。未必甫灌而即懈。且懈怠之人。无祭不懈。则不必禘之既灌。其懈特甚。孔子之不欲观。恐不在是也。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补曰禘者。帝祭也。(义见上)一变而为太庙之禘。再变而为群公之禘。遂为四时常祀之名。鲁之僭也滋甚。夫子之所不敢言。故答曰不知。〇包曰知禘礼之说者。于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邢云当时孔子举一手伸掌。以一手指之。以示或人曰其如示诸斯乎。)〇朱子曰示与视周(一作同)。〇补曰五帝皆神圣大德。克配上帝。故禘之于郊坛。(周礼祭五帝)喾亦以配天之故。禘之于祖庙。(大传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易曰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观之彖)知禘之说者。能神道设教。故天下易治也。
 
孔曰答以不知者。为鲁讳。(邢云跻僖公。乱昭穆。说之则彰国之恶。)〇驳曰非也。已见前。
 〔引證〕中庸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引證〕仲尼燕居。子曰郊社之义。所以仁鬼神也。尝禘之礼。所以仁昭穆也。子曰明乎郊社之义。尝禘之礼。治国。其如指诸掌而已乎。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孔曰祭如在。言事死如事生。(程子云祭先祖)祭神。谓祭百神。(程子云祭外神。)〇补曰与犹助也。与祭。谓助祭于家庙也。(义见下)孔子非适子。未尝主祭。故曰与祭。〇补曰与其祭然后致其诚。致其诚然后祭如在。祭如在然后祭也。既不能然。如不祭也。〇朱子曰此门人记孔子祭祀之诚意。又记孔子之言以明之。〇案集解本一章。集注分为二章。
 包曰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亲祭。使摄者为之。不致肃敬。其心与不祭同。〇驳曰非也。孔子字曰仲尼。明非伯子。古者助祭。谓之与祭。故礼曰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0H 页
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射义文)曾子问曰小功可以与于祭乎。孔子曰天子诸侯之丧。不斩衰者不与祭。大夫齐衰者与祭。曾子问曰有丧服。可以与于祭乎。子曰缌不祭。又何助于人。是则自祭曰主祭。助祭曰与祭。其文不同。今乃曰孔子不自亲祭。使摄者为之。谬矣。
 荻曰上举古经传之文。下引孔子之言以證之。与色斯举章一例。〇驳曰非也。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曰王孙贾。卫大夫。(栾肇云本是周人。)补曰权臣也。治军旅。〇朱子曰媚。亲顺也。〇补曰奥。室西南隅。(尔雅云)主妇之所在也。(曲礼云为人子者。居不主奥。)灶。爨突。(说文云)爨女之所在也。又老妇之神谓之奥。(见礼器。郑玄读之为爨。非也。)夏月之祀。谓之灶。(见月令)鄙谚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者。外借祭神之名。以喻饮食之权在于爨女。而不在主妇。宁媚下而得食也。〇朱子曰喻自结于君。不如阿附权臣也。贾。卫之权臣。故以此讽孔子。〇补曰天。谓上帝也。枉道求媚。则获罪于天。天之所怒。非众神之所能福。故无所祷也。
 孔曰奥。内也。以喻近臣。(邢云以其隐奥。故尊者居之。其处虽尊。而閒静无事。以喻近臣虽尊。不执政柄。无益于人也。)灶以喻执政。(邢云灶者饮食之所由。虽处卑亵。为众之急用。以喻国之执政。位虽卑下。而执赏罚之柄。有益于人也。)〇驳曰非也。孔子拒之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则媚奥媚灶。明是祷神之说。岂可但以尊者所居。饮食所由。言之乎。况奥既尊者所居。则其所喻。明是国君。今乃曰以喻近臣可乎。近臣必有权柄。何所让于执政乎。然且古者以阍寺为近臣。何得喻尊者乎。其义非也。
 〔质疑〕五祀者。五行之神也。据春秋传蔡墨之言曰五行之官。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重为之。火正曰祝融。黎为之。金正曰蓐收。该为之。水正曰玄冥。修及熙为之。土正曰后土。句龙为之。(昭二十九年)古之五祀。本无门灶中霤之名。祭法月令。不知所本。周礼大宗伯。以社稷五祀。列于地示。则天子亦五祀而已。曲礼五祀。自天子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0L 页
达大夫。本无差等。虽士亦然。故士丧礼。行祷于五祀。(既夕文)诚以五行之神。祭则全祭。不可阙一。乃祭法别为层级曰王立七祀。诸侯五祀。大夫三祀。适士二祀。庶人一祀。此明是秦末俗儒之所记。则灶本非五祀之神。特闾巷鄙俚之俗。或祭灶神。故孔子之时。有此鄙谚也。然灶神无祭奥之理。虽祭于奥。竟是灶神。则引喻未切。恐本旨不然也。
 毛曰案五祀礼注。引逸中霤礼文。开首便云五祀皆祭于庙。而又各不同。大抵祭户设主在庙室户西。祭中霤设主在庙室牖下。祭灶设主在庙门外之东。祭门在庙门外之左枢。祭行在庙门外之西。并非祭于其所。〇又曰家室之奥。为男女寝处衽席猥亵之所。岂可祀灶。〇驳曰非也。萧山极尊灶神。为不当祭之于室奥。横说竖说。累千百言。然不知灶本非五祀之神。则终于贸贸矣。其引五祀之礼。皆郑注所引纬书杂说。多学入如是乎。顾炎武曰奥何神也。如祀灶则迎尸而祭于奥。此即灶之神矣。(诗于以奠之。宗室牖下。注牖下。室西南隅。所谓奥也。〇曲礼曰为人子者。居不主奥。仲尼燕居。以奥阼并言。是奥本人之所处。祭时乃奉神于此。)时人之语。谓媚其君者。将顺于朝廷之上。不若逢迎于燕退之时也。注以奥比君。以灶比权臣。本一神也。析(一作折)而二之。未合语意。〇驳曰非也。鬼神安乎宗庙。生人处乎适寝。而其制之有户有牖。有㝔有奥。则庙与寝皆同。诗云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者。正是庙中之奥。岂寝之奥乎。男女杂处。婴孩溲溺之地。岂可以祭神乎。若夫庙中之奥。又不可以祭灶神。亭林之说。枝上生叶。不可用也。
 侃曰栾肇云奥尊而无事。灶卑而有求。时周室衰弱。权在诸侯。贾自周出仕卫。故托世俗言。以自解于孔子。〇驳曰非也。栾见王孙二字。知是周人作为此说。不足述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补曰监与鉴通。照视之。知其美恶也。(周诰云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〇朱子曰二代。夏商也。郁郁。文盛貌。〇补曰吾从周者。通执三代。择其善者而从之也。
 孔曰监。视也。(邢云周代之礼法文章。回视夏商。郁郁乎有文章。)〇驳曰非也。周监于者。谓周公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1H 页
制礼之时。鉴照二代。损其有弊。益其未备。故粲然大备也。今邢氏之说。乃谓学者以周礼较视二代之礼。失之远矣。凡物有质而后有文。素质黑章。乃成黼文。纯黑岂有文哉。然则周之文。正是文质两备。郁然以美者也。今之儒者。开口便称周代文胜。有若夏商浑厚之气。周公为之斲雕椓丧。靡文末节。纷然以兴。不胜其弊者然。苟如是也。周公为伤俗败风。剥仁害义。以误世教之人。而可说乎。孔子以周礼为百世不易之良法。故其答子张之问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谓传之百世而无弊也。至于此章。明明自说通执三代。吾从周。其一毫无憾可知。岂得以文胜而病之乎。秦汉以降。质既先亡。文亦随灭。文之既灭。质遂难复。遂至二千年长夜。天不更曙。而犹以文胜为戒。不亦谬乎。(夫子答颜渊之问。并言四代者。非欲损周之文也。说见彼章。)
 〔引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中庸文)〇檀弓云殷既封而吊。周反哭而吊。孔子曰殷已悫。吾从周。〇案孔子屡言吾从周。盖于周公所作。拳拳服膺也。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人주-D001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包曰大庙。周公庙。(文十三年。公羊传云周公称太庙。鲁公称世室。群公称宫。)孔子仕鲁而助祭也。(邢云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为司空为大司寇。)〇朱子曰鄹鲁邑名。孔子父叔梁纥尝为其邑大夫。〇补曰周公庙所行仪节。皆天子之礼。孔子不问而行之。是以为当然也。故每事问诸宗祝而后行之。
 孔曰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〇驳曰非也。春秋繁露曰孔子入大庙。每事问。慎之至也。(郊事对篇)此汉儒原义。然圣人平生所学。不出礼乐。若一入宗庙。每事皆问。学将焉用。每事问者。其心以为诸侯之庙。当用诸侯之礼。我所知者。诸侯之礼而已。若夫天子之礼。吾所不知。我曷其不于宗祝。问而行之。故闻或人之讥。答之曰礼也。苟为不然。室事在室。堂事在堂。何问之有。孔子答卫灵公之问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群庙无此问也。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 第 181L 页
太一字宜究。)
 〔质疑〕孔子始仕。为委吏为乘田。年三十五而适齐。既踰五十。始为中都宰。为司空司寇。其入太庙。当在五十之后。称曰鄹人之子。非以年少而轻之也。易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孟子曰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当时狎戏之辞。盖有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