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x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书
书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28H 页
答李汝弘
顷以礼疑一条。仰质高明。伏承回谕。乃蒙印可。深以情礼之两无所当。定为不易之论。自幸寡陋独学。得此契合。但此事遂当直穷到底。不可半道而止。玆又作设问设答二条。仰质高明。伏惟详觉(一作览)回教焉。
某甲问。甲之弟乙。出后于远族。不幸无子。又取其所后家从兄之子丙为后。平日呼甲为伯父。书牍自称曰从子。今丙不幸夭死。甲当何服。窃闻足下于人从父昆弟之如此者。断之以无服。从父昆弟。犹之可也。犹父犹子。何得无服。请闻明教。
答。服皆有术。合于术则有服。不合于术则无服。贤者平日。虽与丙也称之以犹父犹子。其实于伦于义。两无所当。不敢曰有服。
在傍者问曰。甲之于丙。不得有服。既闻命矣。甲之老亲设若先死。其于丙也。乃是所后父之本生父也。俨一祖父捐背。为其亲孙者。曾无缌麻之哀。天下其有是乎。礼出于情。亦出于名。祖孙无服。某未前闻。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安得曰无服。若云有服。即甲丙之间。不得无服。若甲丙之间。不得无服。则前所论从父昆弟之如此者。亦当有服。足下所答。恐不可遵用。未知如何。
答。贤者欲以祖孙名义之至重。威喝恐动。断之以有服。然论礼之家。尚严而不尚厚。天下莫尊于父。而为人后者降之为不杖期。天下莫亲于母。而庶子之为父后者。或为之无服。或为之缌麻。况甲之老亲。呼丙为孙。本是闰(一作闺)门之内。方便之称。不可为伦义之定名。今欲以本生祖父降大功之例。
顷以礼疑一条。仰质高明。伏承回谕。乃蒙印可。深以情礼之两无所当。定为不易之论。自幸寡陋独学。得此契合。但此事遂当直穷到底。不可半道而止。玆又作设问设答二条。仰质高明。伏惟详觉(一作览)回教焉。
某甲问。甲之弟乙。出后于远族。不幸无子。又取其所后家从兄之子丙为后。平日呼甲为伯父。书牍自称曰从子。今丙不幸夭死。甲当何服。窃闻足下于人从父昆弟之如此者。断之以无服。从父昆弟。犹之可也。犹父犹子。何得无服。请闻明教。
答。服皆有术。合于术则有服。不合于术则无服。贤者平日。虽与丙也称之以犹父犹子。其实于伦于义。两无所当。不敢曰有服。
在傍者问曰。甲之于丙。不得有服。既闻命矣。甲之老亲设若先死。其于丙也。乃是所后父之本生父也。俨一祖父捐背。为其亲孙者。曾无缌麻之哀。天下其有是乎。礼出于情。亦出于名。祖孙无服。某未前闻。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安得曰无服。若云有服。即甲丙之间。不得无服。若甲丙之间。不得无服。则前所论从父昆弟之如此者。亦当有服。足下所答。恐不可遵用。未知如何。
答。贤者欲以祖孙名义之至重。威喝恐动。断之以有服。然论礼之家。尚严而不尚厚。天下莫尊于父。而为人后者降之为不杖期。天下莫亲于母。而庶子之为父后者。或为之无服。或为之缌麻。况甲之老亲。呼丙为孙。本是闰(一作闺)门之内。方便之称。不可为伦义之定名。今欲以本生祖父降大功之例。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28L 页
处之可乎。服术有二。一曰亲亲。二曰尊尊。亲亲者血脉也。尊尊者名义也。名义万变。而苟其血脉犹连则服可议也。血脉屡断。而苟其名义犹正则服可议也。今甲之老亲。血脉既断。名义未正。贤者将何术而使之服也。丙也一服此祖。即众服齐起。不可但已。甲死则曰犹父犹子。不可无服。甲之诸子死。则曰从父昆弟。不可无服。甲之诸孙死。则曰堂父堂子。不可无服。凡系五服之亲。悉当降一等而服之。审如是也。先王所制所后本生二服之外。又增无名之一大族。创设五服。果可谓人道之贲文乎。丙者乙之子也。乙方齐衰。丙为是戚。暂且从厚。似合情礼。而其尾之不可掉如此。况服必有报。彼既服我。我亦服彼。礼也。丙于甲族。既皆制服。则甲族于丙。不得无报。试以甲之从父昆弟言之。乙也出后。渠自无子。又取疏远之子。立之为后。所谓丙也。本以疏远。依旧疏远。其去其来。与我何干。强引之为小功之亲。而服之以缌麻乎。斯既无当。则丙于甲族。都宜无服。审如是也。丙于甲之老亲。亦不得有服。请细思之。
或人又问曰。今闻明谕。礼则诚然。但乙也方遭巨创。衰麻擗踊。丙也亲为其子。恬然无服。终觉不安。情所不安。礼必起焉。先王于此。胡独不谅。请卒受教。
答。古昔立后之法。若如今俗。先王于此。必有所制。但先王之法。我有所戴。方为其后。无所戴则不为后也。故继祢者。取昆弟之子为后。继祖者得取从父昆弟之子为后。继曾祖者。得取从祖昆弟之子为后。继高祖者得取族昆弟之子为后。过此以往。祖迁于上而宗易于下。不相为后。唯继别之宗。百世不迁。然古者立后之法。不唯昭穆是观。或弟为兄后。或从孙为从祖之后。故其所立后。终不出五服之外。且虽继别之宗。若别子当时。便即无子。则不得立后。故伯邑考无后。管叔无后。至汉犹有此法。凡亲王无子者。皆不立后。诚如是也。前所论甲丙之服。理所必无。此先王所以无所制也。窃尝思之。服术有六。其六曰从服。从服有六。一曰属从。二曰徒从。甲丙之礼。虽不必为属从。独不得为徒从乎。庶子服嫡母之父母。子服母之嫡
或人又问曰。今闻明谕。礼则诚然。但乙也方遭巨创。衰麻擗踊。丙也亲为其子。恬然无服。终觉不安。情所不安。礼必起焉。先王于此。胡独不谅。请卒受教。
答。古昔立后之法。若如今俗。先王于此。必有所制。但先王之法。我有所戴。方为其后。无所戴则不为后也。故继祢者。取昆弟之子为后。继祖者得取从父昆弟之子为后。继曾祖者。得取从祖昆弟之子为后。继高祖者得取族昆弟之子为后。过此以往。祖迁于上而宗易于下。不相为后。唯继别之宗。百世不迁。然古者立后之法。不唯昭穆是观。或弟为兄后。或从孙为从祖之后。故其所立后。终不出五服之外。且虽继别之宗。若别子当时。便即无子。则不得立后。故伯邑考无后。管叔无后。至汉犹有此法。凡亲王无子者。皆不立后。诚如是也。前所论甲丙之服。理所必无。此先王所以无所制也。窃尝思之。服术有六。其六曰从服。从服有六。一曰属从。二曰徒从。甲丙之礼。虽不必为属从。独不得为徒从乎。庶子服嫡母之父母。子服母之嫡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29H 页
母。皆所谓徒从也。为人后者。从其所后父服所后父之本生父母。或可与徒从之服。并为一列。然此须有大臣建白。新创礼条。载之大典。然后始可遵行。虽然若使大臣建白。宜取立后之法。裁酌遵古。凡庶姓之家。不得以疏远之族立之为后。则甲丙之礼。又无所事于辩论矣。顾何必别创从服之法乎哉。
答李汝弘(丙子十一月)
荷问祭礼。无任兢惶。肝燔本在五俎三俎之外。然鄙编中以此充五俎三俎之数者。古者祭法。以尸馈神。故有振祭擩祭堕祭绝祭举肺哜肺擩肝擩盐等许多节次。故正俎之外。肵俎宾俎肝从燔从。其文尚多。今祭不用尸。陈列饤饾。庶几飨之而已。然则肝燔之充正俎。不亦可乎。况今人之祭。都无俎肉。以肝燔为正俎。因时制宜。似无害义。思量更教之如何。三献进炙。果是古礼。炙是从酒之物。故谓之肝从燔从。且古礼本无事毕前先彻之法。今我 朝宗庙陵寝之祭。亦无先彻之法。故三献之爵。并列成行。唯独私祭。任自为之。故亚献彻初献之爵耳。鄙编中爵亦不彻。以遵公礼。况于炙乎。至于考妣合飨之法。率以古礼。则饭酒亦不可各设。况于炙乎。炙用二串。恐不宜也。此义渊微。其说甚长。今不能尽言也。果品之时。乾两用者古礼也。然生栗一器。乾栗一器。则已充二笾。不可曰一笾也。古礼二笾四笾者。无时乾两用之文。唯太牢八笾。小牢六笾。宜两用也。三鼎者。鲜腊不两用。七鼎九鼎者。皆两用之。与此同例。更考之如何。
与李汝弘(丁丑二月日)
为人后者。为其本生祖父母大功。为其本生伯叔父母大功。为其本生姑(父之姊妹)适人者小功。此三条本不见礼经。不唯不见也。为昆弟大功。为姊妹适人者小功。明载经文。举昆弟而遗伯叔。举姊妹而遗其姑。必有深意。不唯是也。通典崔凯云世人出后者。或还为其祖父周。崔所谓世人。亦必有所受所据而然。安知非先儒之所论耶。马融明云降姊妹而不降姑。既不降姑则祖父母伯叔父母自在不降之中。经文何可曰阙文耶。女子出嫁。
答李汝弘(丙子十一月)
荷问祭礼。无任兢惶。肝燔本在五俎三俎之外。然鄙编中以此充五俎三俎之数者。古者祭法。以尸馈神。故有振祭擩祭堕祭绝祭举肺哜肺擩肝擩盐等许多节次。故正俎之外。肵俎宾俎肝从燔从。其文尚多。今祭不用尸。陈列饤饾。庶几飨之而已。然则肝燔之充正俎。不亦可乎。况今人之祭。都无俎肉。以肝燔为正俎。因时制宜。似无害义。思量更教之如何。三献进炙。果是古礼。炙是从酒之物。故谓之肝从燔从。且古礼本无事毕前先彻之法。今我 朝宗庙陵寝之祭。亦无先彻之法。故三献之爵。并列成行。唯独私祭。任自为之。故亚献彻初献之爵耳。鄙编中爵亦不彻。以遵公礼。况于炙乎。至于考妣合飨之法。率以古礼。则饭酒亦不可各设。况于炙乎。炙用二串。恐不宜也。此义渊微。其说甚长。今不能尽言也。果品之时。乾两用者古礼也。然生栗一器。乾栗一器。则已充二笾。不可曰一笾也。古礼二笾四笾者。无时乾两用之文。唯太牢八笾。小牢六笾。宜两用也。三鼎者。鲜腊不两用。七鼎九鼎者。皆两用之。与此同例。更考之如何。
与李汝弘(丁丑二月日)
为人后者。为其本生祖父母大功。为其本生伯叔父母大功。为其本生姑(父之姊妹)适人者小功。此三条本不见礼经。不唯不见也。为昆弟大功。为姊妹适人者小功。明载经文。举昆弟而遗伯叔。举姊妹而遗其姑。必有深意。不唯是也。通典崔凯云世人出后者。或还为其祖父周。崔所谓世人。亦必有所受所据而然。安知非先儒之所论耶。马融明云降姊妹而不降姑。既不降姑则祖父母伯叔父母自在不降之中。经文何可曰阙文耶。女子出嫁。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29L 页
不降其祖父。男子出后。何独降之耶。此事极可疑。曾于编书时发疑。而未敢质言。近日思之。其惑滋甚。老兄幸取注疏丧服篇期功章及鄙编丧期别出后三十一二三四条。反复䌷绎。沈思静究。必得其破惑之义。速便示喻。如何如何。
与李汝弘
近观尤庵年谱。有不能无疑者。 孝宗戊戌冬十一月。骊江以九品末官。为尤庵所拔擢。超八阶特拜进善。此时尤庵掌铨才五十馀日也。其云末拟者。我 朝政格。凡极望之人。皆以末望单通。今所谓副应教末望单通。副提学末望单通。乃其法也。此时 孝宗侧席求贤。而以尤庵为天官冢宰。俾掌其事。乃尤庵掌铨不过数旬。首以骊江超八阶直拟进善。及有人言而递。尤庵又 筵奏仍任。则此时尤庵未及摈弃可知。不唯未及摈弃。抑将超迁冥升。与共国事可知。乃于六年之前。黄山之会。已以骊江为异端。为斯文乱贼。比之于莽卓操裕。有是理乎。又黄山十二年之前。尤庵已著理气说。以骊江为夷狄禽兽乱臣贼子。有是理乎。诚如是也。前后数十年之间。尤庵言论。一直无变。以骊江为乱贼。而忽以乱贼超八阶直拜进善。太不近理。大抵朋分以来。文字之多不可尽信。有如是矣。既于数十年前知其为乱贼。彼人亦无改过迁善之明验。而掌铨之初。超八阶而擢用。授之以辅导春宫之职可乎。设使美村日夜诮责。岂可以诮责之故。超迁乱贼乎。且云骊江骂美村为江都俘奴。以此之故。恐怯虱附于骊江。亦恐不然。美村父子。一有人提起江都之事。则必切齿腐心。与之角立。以此生怯。与之亲密。亦恐无此理。总之尤庵之有隙于骊江。实在己亥礼论之后。事迹瞭然。不必讳也。临之以公心公眼。历历如昨日事。惜乎。编辑之难。有如是矣。
答申在中(绰〇己卯九月日)
来喻箴砭。并皆中病。如羝羊黑白等句。谨已墨抹。行将刀割。然附签之外。尚多碍眼。恐切而不磋。琢而不磨。以本质极粗故也。此盖五十以前所作。
与李汝弘
近观尤庵年谱。有不能无疑者。 孝宗戊戌冬十一月。骊江以九品末官。为尤庵所拔擢。超八阶特拜进善。此时尤庵掌铨才五十馀日也。其云末拟者。我 朝政格。凡极望之人。皆以末望单通。今所谓副应教末望单通。副提学末望单通。乃其法也。此时 孝宗侧席求贤。而以尤庵为天官冢宰。俾掌其事。乃尤庵掌铨不过数旬。首以骊江超八阶直拟进善。及有人言而递。尤庵又 筵奏仍任。则此时尤庵未及摈弃可知。不唯未及摈弃。抑将超迁冥升。与共国事可知。乃于六年之前。黄山之会。已以骊江为异端。为斯文乱贼。比之于莽卓操裕。有是理乎。又黄山十二年之前。尤庵已著理气说。以骊江为夷狄禽兽乱臣贼子。有是理乎。诚如是也。前后数十年之间。尤庵言论。一直无变。以骊江为乱贼。而忽以乱贼超八阶直拜进善。太不近理。大抵朋分以来。文字之多不可尽信。有如是矣。既于数十年前知其为乱贼。彼人亦无改过迁善之明验。而掌铨之初。超八阶而擢用。授之以辅导春宫之职可乎。设使美村日夜诮责。岂可以诮责之故。超迁乱贼乎。且云骊江骂美村为江都俘奴。以此之故。恐怯虱附于骊江。亦恐不然。美村父子。一有人提起江都之事。则必切齿腐心。与之角立。以此生怯。与之亲密。亦恐无此理。总之尤庵之有隙于骊江。实在己亥礼论之后。事迹瞭然。不必讳也。临之以公心公眼。历历如昨日事。惜乎。编辑之难。有如是矣。
答申在中(绰〇己卯九月日)
来喻箴砭。并皆中病。如羝羊黑白等句。谨已墨抹。行将刀割。然附签之外。尚多碍眼。恐切而不磋。琢而不磨。以本质极粗故也。此盖五十以前所作。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0H 页
今眼昏手钝。无以著力于此事。此将奈何。设令立意间有可取。动容貌出辞气。不免悖慢则留之。适以增其罪孽。将若之何。弃之则犹有可惜。诚不知所以为计也。
唯大宗别子之辨公士众臣之节。愚暗成痼。不能破其宿昔之疑。来谕谓郑注未尝以大宗专指公子。而大传之注分明云小宗四大宗一。后儒皆宗此义。其与经不合。不可掩也。别子之称。考之经文。分明是公子之专称。注疏别子有三。未有经据。其与经不合。不可掩也。来谕谓公士若是诸侯之士。则不可进在大夫之上。然古经或称大夫士。或称士大夫。如大传者甚多。岂得以倒称而疑之哉。郑以上文之士为卿士。下文之士为邑宰。明是误注。窃详来谕。似缘悤遽。未及详细䌷绎。此二条。姑未敢遽从来谕。唯其词气不恭者则谨当删改耳。
孤寡之称。本起下贱。而王公取以自贬。诚如来谕。然匹夫之不敢称孤。与匹夫之不敢称寡人。义无差殊。大抵丧称哀子。经文确然。今俗孤哀之称。终未敢以为妥当。宁适从俗。其义之有差谬则言之何害。愚意既然。不敢隐也。如何如何。
答申在中(己卯十一月日)
唐历志具览全文。甚觉爽豁。但十二月之卦。名之曰辟。似于一行之前。蚤有此文。唯公侯卿大夫之名。昉于一行欤。李氏集解无一个辟字。更考两汉之史。下逮南北之史。儒林经籍律历等篇。栉刷无漏。则一个辟字。庶或跃出。晴窗无事。或可留神耶。事近望蜀。不任悚仄之情。
本求一个辟字。凡分卦直日之法。蚤自弗悦。诚以三百八十四爻。配之于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必龃龉而不合。自馀不必研究。况爻之为字。本是变卦之名。非一画二画之谓也。以画为爻。原是失实。馀不必言。经曰爻者言乎变者也。爻岂是画耶。
坎离震兑之配于四方。与子午卯酉之配于四方。无以异也。亥子丑配于北。巳午未配于南。寅卯辰配于东。申酉戌配于西。故一日十二时。其子时
唯大宗别子之辨公士众臣之节。愚暗成痼。不能破其宿昔之疑。来谕谓郑注未尝以大宗专指公子。而大传之注分明云小宗四大宗一。后儒皆宗此义。其与经不合。不可掩也。别子之称。考之经文。分明是公子之专称。注疏别子有三。未有经据。其与经不合。不可掩也。来谕谓公士若是诸侯之士。则不可进在大夫之上。然古经或称大夫士。或称士大夫。如大传者甚多。岂得以倒称而疑之哉。郑以上文之士为卿士。下文之士为邑宰。明是误注。窃详来谕。似缘悤遽。未及详细䌷绎。此二条。姑未敢遽从来谕。唯其词气不恭者则谨当删改耳。
孤寡之称。本起下贱。而王公取以自贬。诚如来谕。然匹夫之不敢称孤。与匹夫之不敢称寡人。义无差殊。大抵丧称哀子。经文确然。今俗孤哀之称。终未敢以为妥当。宁适从俗。其义之有差谬则言之何害。愚意既然。不敢隐也。如何如何。
答申在中(己卯十一月日)
唐历志具览全文。甚觉爽豁。但十二月之卦。名之曰辟。似于一行之前。蚤有此文。唯公侯卿大夫之名。昉于一行欤。李氏集解无一个辟字。更考两汉之史。下逮南北之史。儒林经籍律历等篇。栉刷无漏。则一个辟字。庶或跃出。晴窗无事。或可留神耶。事近望蜀。不任悚仄之情。
本求一个辟字。凡分卦直日之法。蚤自弗悦。诚以三百八十四爻。配之于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必龃龉而不合。自馀不必研究。况爻之为字。本是变卦之名。非一画二画之谓也。以画为爻。原是失实。馀不必言。经曰爻者言乎变者也。爻岂是画耶。
坎离震兑之配于四方。与子午卯酉之配于四方。无以异也。亥子丑配于北。巳午未配于南。寅卯辰配于东。申酉戌配于西。故一日十二时。其子时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0L 页
剖之为二。上半属之上日。下半属之下日。斯精义也。然则亥子丑卦当与坎配。巳午未卦当与离配。震兑亦然。今一行之法。以子丑寅配坎。午未申配离。亦恐未善。
所谓侯卦必剖之为二。内卦属上气。外卦属下气。抑又何义。附会穿凿。正谓此等。士则玆弗悦。
复姤一对也。临遁一对也。泰否一对也。大壮观一对也。夬剥一对也。乾坤一对也。其位皆居君辟。其义可云均平。(体匀而尊同。)中孚小过一对也。一公一侯。颐大过一对也。一卿一公。既济未济一对也。一大夫一侯。渐归妹一对也。一公一侯。其馀诸卦。莫不皆然。义例歪舛。不堪把玩。如此等类。皆易家之蔀障也。
六十四卦七十二候。厥数不同。本非搭配之物。必去四卦。加增十二。乃可相配。于是坎离震兑。黜之为四正。以其六爻。配之于二十四气。(四六二十四。)乃执屯小过需豫旅大有鼎恒巽归妹艮未济等十二卦。剖之为两段。分配于二候。以成七十二数。破碎牵拿。一至是哉。
坎离震兑。其在三画之时。有北南东西之象。既成重卦。尚以其单卦时本象而黜之在外。不列于六十四卦之数。岂不冤哉。
大抵易之为道。象而已。故十二辟卦。以象四时。中孚小过。以象两闰。于是乾坤二卦。以象天地。馀六十二卦。以象五岁再闰六十二月之数。圣人于此。亦取其髣髴之似而已。分卦直日。岂有经證耶。以易象历可也。汉晋以降。以历象易皆似渺芒。不可究诘。未知如何。
与申在中
雅言签示。并荷开发。当即添书。至于六乡。明是吾东五部之类。另有考辩。虽以周礼稽之。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族师闾胥比长之等。皆六乡之官。而其职掌无田野稼穑耕耨之说。遂人遂师遂大夫县正鄙师酂长里宰邻长之等。皆六遂之官。而其职掌乃有田野稼穑耕耨之说。乡官教民以兴贤能。遂官利氓以劝稼穑。八字打开。其文历然。六乡之在国中。而六遂
所谓侯卦必剖之为二。内卦属上气。外卦属下气。抑又何义。附会穿凿。正谓此等。士则玆弗悦。
复姤一对也。临遁一对也。泰否一对也。大壮观一对也。夬剥一对也。乾坤一对也。其位皆居君辟。其义可云均平。(体匀而尊同。)中孚小过一对也。一公一侯。颐大过一对也。一卿一公。既济未济一对也。一大夫一侯。渐归妹一对也。一公一侯。其馀诸卦。莫不皆然。义例歪舛。不堪把玩。如此等类。皆易家之蔀障也。
六十四卦七十二候。厥数不同。本非搭配之物。必去四卦。加增十二。乃可相配。于是坎离震兑。黜之为四正。以其六爻。配之于二十四气。(四六二十四。)乃执屯小过需豫旅大有鼎恒巽归妹艮未济等十二卦。剖之为两段。分配于二候。以成七十二数。破碎牵拿。一至是哉。
坎离震兑。其在三画之时。有北南东西之象。既成重卦。尚以其单卦时本象而黜之在外。不列于六十四卦之数。岂不冤哉。
大抵易之为道。象而已。故十二辟卦。以象四时。中孚小过。以象两闰。于是乾坤二卦。以象天地。馀六十二卦。以象五岁再闰六十二月之数。圣人于此。亦取其髣髴之似而已。分卦直日。岂有经證耶。以易象历可也。汉晋以降。以历象易皆似渺芒。不可究诘。未知如何。
与申在中
雅言签示。并荷开发。当即添书。至于六乡。明是吾东五部之类。另有考辩。虽以周礼稽之。乡师乡大夫州长党正族师闾胥比长之等。皆六乡之官。而其职掌无田野稼穑耕耨之说。遂人遂师遂大夫县正鄙师酂长里宰邻长之等。皆六遂之官。而其职掌乃有田野稼穑耕耨之说。乡官教民以兴贤能。遂官利氓以劝稼穑。八字打开。其文历然。六乡之在国中。而六遂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1H 页
之在其外审矣。唯乡大夫登其夫家。兼总国野。如今汉城府兼总诸路户籍。不可以此谓乡在野也。乡田同井。疑孟子之时。国中野外。已通称乡邑。单举此文。恐无以解周礼。虽先儒屦言乡遂之田制。而不敢轻信。老兄幸于周礼及春秋传等诸经文中。采取乡在野外之文。确凿指教。则谨当舍迷而趋明也。深所企望。
答申在中
伏奉回谕。仍以六乡谓在国城外远郊百里之内。深认老兄笃信好古之操。不挠不夺。窃不胜其钦叹企慕之私。夙知如此。犹以锄铻数言。欲自效其蚍蜉之撼。其不量力如此矣。然于经义终有所不能释然者。辄敢复申前说。以冀启诲。其不敢自外于 高明之照。又如此矣。自笑何已。 来谕谓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是朝外为国。国外为乡之明验。然于迷昧之见。不必以此而破惑何也。养于乡者。各设之乡学也。(如吾东之四学。)养于国者。咸聚之小学也。(注本然。)乡学小学。并在王城之内。何所不可。杖于乡者。本乡之内也。杖于国者。通于诸乡也。杖于朝者。达于公署之中也。本乡诸乡。并在王城之内。何所不容。必欲别之于国中乎。六乡在国中。如五部在汉城之中。即此推彼。可以相方。且杖之法。由家而乡。由乡而国。皆自私而趣公。非由外而达内。未必家又在乡之外也。来谕又引孟子请野九一。国中什一。谓变乡言野。则乡野一物。斯亦不足以破惑何也。孟子自言野已矣。何谓变乡而言野耶。况老兄亦以国中为城内。城内其有田地耶。何以徵什一也。句义本自难通。何遽引之为證援耶。其馀诸段。尤微弱无力。而鹖冠子以降。别自一法。其违其合。不足考验于周礼。唯管子所著。即齐语所录。齐语则信文也。齐语管仲之言曰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而农不与焉。韦昭云国。国都城郭之域也。唯士工商而已。农不在焉。管仲二十一乡。既在国城之中。则周礼六乡。亦在王城之中。不得在郊野百里之地矣。二十一乡。农不与焉。则六乡之不在郊野。居然明矣。然则齐语管子。皆是愚说之声援。岂高明之
答申在中
伏奉回谕。仍以六乡谓在国城外远郊百里之内。深认老兄笃信好古之操。不挠不夺。窃不胜其钦叹企慕之私。夙知如此。犹以锄铻数言。欲自效其蚍蜉之撼。其不量力如此矣。然于经义终有所不能释然者。辄敢复申前说。以冀启诲。其不敢自外于 高明之照。又如此矣。自笑何已。 来谕谓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是朝外为国。国外为乡之明验。然于迷昧之见。不必以此而破惑何也。养于乡者。各设之乡学也。(如吾东之四学。)养于国者。咸聚之小学也。(注本然。)乡学小学。并在王城之内。何所不可。杖于乡者。本乡之内也。杖于国者。通于诸乡也。杖于朝者。达于公署之中也。本乡诸乡。并在王城之内。何所不容。必欲别之于国中乎。六乡在国中。如五部在汉城之中。即此推彼。可以相方。且杖之法。由家而乡。由乡而国。皆自私而趣公。非由外而达内。未必家又在乡之外也。来谕又引孟子请野九一。国中什一。谓变乡言野。则乡野一物。斯亦不足以破惑何也。孟子自言野已矣。何谓变乡而言野耶。况老兄亦以国中为城内。城内其有田地耶。何以徵什一也。句义本自难通。何遽引之为證援耶。其馀诸段。尤微弱无力。而鹖冠子以降。别自一法。其违其合。不足考验于周礼。唯管子所著。即齐语所录。齐语则信文也。齐语管仲之言曰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而农不与焉。韦昭云国。国都城郭之域也。唯士工商而已。农不在焉。管仲二十一乡。既在国城之中。则周礼六乡。亦在王城之中。不得在郊野百里之地矣。二十一乡。农不与焉。则六乡之不在郊野。居然明矣。然则齐语管子。皆是愚说之声援。岂高明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1L 页
所宜引乎周礼六乡。其乡老三人。三公为之各领二乡。其乡大夫六人。六乡(一作卿)。为之各领一乡。不知野外百里之地。何所敬重。而其置官设职。若是其尊严也。齐桓公自领五乡。国高各领五乡。乡之尊严。何至是也。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以乡八刑。纠万民。不知王国之中。何无一个文物一条刑律。顾乃远取野外百里之地三物八刑。以教以纠耶。乡大夫以岁时登其夫家。国中野外。并在所领。又何故也。汉城判尹总领诸路户籍之事可矣。华城留守坡州牧使。兼总汉城五部之籍政。非怪事乎。天理人情。古今不殊。制官如此。有是理乎。三年大比则六乡之老(即三公)六乡之大夫。以礼宾兴。献贤能之书于王。王再拜受之。以今言之。汉城五部之内。无一个贤能可以宾兴。唯华城坡州等野外多氓之地。贤能蔚兴。独受王再拜。抑何理乎。乡师只有四人。(非每乡各四人。)六乡共在国中。则四人可以察职。若六乡散在郊外。则以四治六。不锄铻乎。乡师凡大祭祀羞牛牲。今宗庙社稷之祭。令四都留守。羞其牛牲可乎。大丧治役及葬御柩及窆涖匠。何此国中为大丧齐衰三月之民。一指不动。唯令郊外远处之氓。百里赴役乎。乡师凡四时之田。用司徒之大旗。郊外之官。入而用京司之旗物。又何法也。乡师凡四时徵令。以木铎徇于市朝。市朝者匠人营国之所谓后市面朝也。(朱子以百官公署之所在为朝。)其在吾东。钟路之市。六曹之街也。华城留守凡有徵令。以木铎徇于钟路六曹之街。有是理乎。乡师以岁时。巡国及野。巡野可矣。其巡国奈何。凡设官分职。有居内以驭外。无居外以驭内。华城留守巡视汉城之中。有是理乎。唯夏官司勋。掌六乡赏地之法。而载师职云牛田赏田。任远郊之地。故郑注遂以六乡为远郊之地。而序官乡老之注。亦引司勋之文。以断六乡为远郊也。郑意盖云王功国功之等。非六乡之所得专有者。则似乎朝廷论功定勋。而其赏赐之田。取之于六乡也。不知周公制法。原以六乡专居士流。士者仕者也。群臣百工。咸居六乡。其登功受赏。无不载之于乡籍。况乡师之职。自有诛赏。司勋所掌。即此赏地之法。孰谓六乡之内。本无可赏之功。唯出其田地。以待颁赐乎。大司马茇舍辨号之法。乡以州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2H 页
名。野以邑名。若乡是野。则其名岂有分乎。小司徒三年大比。六乡四郊之吏。历历双举。若乡是郊。则岂容郑重如是乎。若夫野邑之通称乡里。则诸侯之国。早有其法。齐语管仲之法。既制国为乡。又制鄙为乡。故管仲曰制鄙三十家为邑。十邑为卒。十卒为乡。三乡为县。十县为属。此以三千家为一乡。以治其都鄙也。孟子游于齐梁。其云乡田同井。即齐梁所见都鄙之制。非周礼六乡之内。真有井田也。总之乡遂郊甸之制。未易辨别。费誓曰三郊三遂。先儒并云乡之外为郊。郊之外为遂。盖从王制也。王制命乡简不帅教者。移之郊。不变移之遂。似乎遂在郊外。而大司马辨旗物之用。明云乡遂载物。郊野载旐。则郊在遂外审矣。王制者。汉法之未试者。岂周法乎。大抵周礼之制。六乡在王城之中。六遂在王城之外。四郊又在其外。故五十里之内。谓之近郊。(即六遂之地)百里之内。谓之远郊。(即四郊之地)二百里之内。谓之邦甸。(即公邑)三百里之内。谓之家稍。(大夫之采邑)郑注乃以远郊百里之内。为六乡之地。则六遂与郊。又在百里之外矣。百里之外者。二百里之内也。二百里之内者。邦甸之地也。经有明文。确不可动。即曰遂曰郊。亦无隙可插。其将进退维谷。如羝羊之触藩。而客无所之矣。将何以处是也。老兄笃信康成。凡看人文字。听人谈论。先设一部干盾。立之于心内。凡有与康成违者。即拒之坚而守之固。此愚昧之所尝爱慕而钦悦者也。至其太坚固处。又使人闷塞不堪。未若虚明公平之为鬯豁可喜。辄玆狂噪如此。伏惟老兄。冁然一笑。而又以忧其妄率而轻犯也。然郑注未必尽是。规模宜若小改然也。明知其不赐开纳。故亦殊无争气耳。不宣。(壬午六月十日)
诗云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王国者。出治之本。教化之原。四方之所为式也。故周公制礼。其教万民纠万民。登贤黜恶。平赋敛均征役。治军旅正礼器。凡大规模大节目。都在六乡之政。故乡师岁终则考六乡之治。以诏废置。三年大比则考教察辞。稽器展事。以诏诛赏。即古圣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莫要于六乡之官。郑乃以六乡谓在百里之郊。则头脑既误。肤腠悉舛。教法纠法田法赋法。军旅之事。吉凶之礼。凡王国所行。无地可问。后之人
诗云商邑翼翼。四方之极。王国者。出治之本。教化之原。四方之所为式也。故周公制礼。其教万民纠万民。登贤黜恶。平赋敛均征役。治军旅正礼器。凡大规模大节目。都在六乡之政。故乡师岁终则考六乡之治。以诏废置。三年大比则考教察辞。稽器展事。以诏诛赏。即古圣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莫要于六乡之官。郑乃以六乡谓在百里之郊。则头脑既误。肤腠悉舛。教法纠法田法赋法。军旅之事。吉凶之礼。凡王国所行。无地可问。后之人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2L 页
虽欲效二帝三王之治。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其何以行矣。每以是嗟惋不置。辄玆罗缕。伏惟恕之。(六月十三日)
答申在中
顷承回谕。六卿之说。仍守古注。深见笃好坚持之操。既知其不可小挠。宁以含默为墨守。遂值酷暑。不复为意。第念瞽说未毕。讼案径辙。老兄将谓告子无答。仍遵孟子之诲。辄敢自尽其分。以冀垂照。非敢饰诈以求胜也。来谕概以六军配六乡。谓九里之城。无以函受。若狂瞽者。并与六军之配六乡。而未敢倾信何也。五五相乘之法。不唯六乡六军为然。六遂亦同此率。此是圣人制作维持之矩矱。三事同用一法。岂必相配相兼之为快乎。甘誓六事之卿。蔡九峰训之为六乡之卿。然郑康成书注止称六军之将。见毛诗棫朴之疏。又称六军皆命卿。见曲礼五官之疏。而梅氏孔注亦止称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而已。唯郑于周礼之注。乃以六军配于六乡。其说原自可疑。若如鄙说六乡在国中。则公卿大夫适士官师。以至府吏胥徒之属。皆无身隶军籍之理。设如旧说六乡在郊外。其义亦不可通何也。小司徒乡师之职。实掌征役之弛舍。凡贵贱老幼废疾之户。咸许宽免。而乡大夫又辨其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许弛舍。则就万二千五百家。必责立万二千五百人。就七万五千家。必责立七万五千人。一个儿不小饶贷。半点儿不许亏缺。此是行不得之政。其法岂可通乎。况三代之制。兵寓于田。若如鄙说。固无论已设。如郑义六遂四郊邦甸公邑。咸许弛免。一毫不侵。唯以六乡之民。全束六军之伍。不亦偏乎。司马法曰井十为通。封十为畿。畿方千里。出赋六十四万井。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要之古法兵出于田。大司马经文亦可据也。若如郑法六军之卒。皆出六乡。而六遂邦甸达于畺畿。良田沃井。并无一卒一马。斯何法也。家削以外。虽不可详。六遂邦甸之地。胡独舍矣。必此六军之额。通于遂甸。而六乡之中。其射御成艺者。亦入军籍。非以一家责一人也。徒役无过家一人者。虽其可任者多。毋过一人。非谓鳏寡废疾之户。毋减一人也。来谕又谓王城方
答申在中
顷承回谕。六卿之说。仍守古注。深见笃好坚持之操。既知其不可小挠。宁以含默为墨守。遂值酷暑。不复为意。第念瞽说未毕。讼案径辙。老兄将谓告子无答。仍遵孟子之诲。辄敢自尽其分。以冀垂照。非敢饰诈以求胜也。来谕概以六军配六乡。谓九里之城。无以函受。若狂瞽者。并与六军之配六乡。而未敢倾信何也。五五相乘之法。不唯六乡六军为然。六遂亦同此率。此是圣人制作维持之矩矱。三事同用一法。岂必相配相兼之为快乎。甘誓六事之卿。蔡九峰训之为六乡之卿。然郑康成书注止称六军之将。见毛诗棫朴之疏。又称六军皆命卿。见曲礼五官之疏。而梅氏孔注亦止称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而已。唯郑于周礼之注。乃以六军配于六乡。其说原自可疑。若如鄙说六乡在国中。则公卿大夫适士官师。以至府吏胥徒之属。皆无身隶军籍之理。设如旧说六乡在郊外。其义亦不可通何也。小司徒乡师之职。实掌征役之弛舍。凡贵贱老幼废疾之户。咸许宽免。而乡大夫又辨其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许弛舍。则就万二千五百家。必责立万二千五百人。就七万五千家。必责立七万五千人。一个儿不小饶贷。半点儿不许亏缺。此是行不得之政。其法岂可通乎。况三代之制。兵寓于田。若如鄙说。固无论已设。如郑义六遂四郊邦甸公邑。咸许弛免。一毫不侵。唯以六乡之民。全束六军之伍。不亦偏乎。司马法曰井十为通。封十为畿。畿方千里。出赋六十四万井。戎马四万匹。兵车万乘。要之古法兵出于田。大司马经文亦可据也。若如郑法六军之卒。皆出六乡。而六遂邦甸达于畺畿。良田沃井。并无一卒一马。斯何法也。家削以外。虽不可详。六遂邦甸之地。胡独舍矣。必此六军之额。通于遂甸。而六乡之中。其射御成艺者。亦入军籍。非以一家责一人也。徒役无过家一人者。虽其可任者多。毋过一人。非谓鳏寡废疾之户。毋减一人也。来谕又谓王城方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3H 页
九里。六乡民户。不能函容。然贾氏匠人之疏。谓七里九里。随其命数。天子之国。或当为十二里。然且考工记本是别种。其所论里数。不必与原经相合。其或溢出于城外。亦不足忧也。先儒谓大国三军。止有三乡。然以愚所见。中为公宫。面朝后市。而左右六乡。以成九区。则上自天子之国公侯伯子。以至邦都县鄙。凡以都邑为名者。其制皆同。故夏官量人掌建国之法。分国为九州。营国城郭。营后宫。量市朝道巷门渠。造都邑亦如之。(九州犹言九区。小于王城。故变乡言州。)考工记所谓九分其国。以为九区。九卿治之者。正亦量人之所本。非他法也。又每一区细剖为九区。故考工记云国中九经九纬。若惟注疏是遵。则量人匠人。不成一法。六乡六遂。黜在郊外。先王建国之法。无地可问。切磋相长。正赖讲确。及玆详覈。不亦可乎。来谕谓乡大夫遥察六乡。如吾东之句管大夫。是又何据也。暂违郑注。言正理顺。何苦拘牵至此耶。来谕谓乡大夫宾兴。如两汉孝廉。皆自郡国。若然六遂四郊之地。公邑家削邦县邦都之地。又何无一个贤能与于宾兴。如两汉之孝廉耶。内弃国中。外弃六甸。惟于百里之郊。多设教官。养育人材。使入贤能之荐。抑何意也。六乡在国中。则四方瞻仰。莫之与争。六乡在郊外。则群妒众怒。莫不怨王之偏辟矣。制法如此。有是理乎。来谕谓六遂家稍大丧。无不陈役(一作设)。为六乡在郊之證。然以愚观之。六乡徒役最重。六遂次之。所谓蜃车者。蜃炭之车也。(𨏐以为王之大。郑亦所不从。)其役最轻。斯不足疑也。来谕引既夕曰实土三。主人拜乡人。是周人皆葬王城之内。斯则老兄之善谑。非庄语也。然乡人有丧。一乡之人执绋而从之。又将从之而反哭。既实土三。主人之拜谢乡人。事理宜然。何必葬之于王城。然后乃拜乡人耶。老兄惩于时俗。不欲轻违古训。自是儒者气象。心所叹服。而此等处亦欲塞聪明绝知慧。唯郑注是护。则经旨不通。人心不服。不谓兄致中和而持公平也。如何如何。自玆以后。虽有缕缕之诲。不敢复言。不宣。(壬午六月廿三日)
与申在中
永乐皇帝。与懿文太子。同为马皇后腹子。故明史燕王上书曰臣与陛下。
与申在中
永乐皇帝。与懿文太子。同为马皇后腹子。故明史燕王上书曰臣与陛下。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3L 页
同出于高皇帝高皇后。于属最亲。谷应泰纪事本末。亦云臣于孝康皇帝。同父母兄弟也。其信文若此。而近见一文字。乃云成祖乃朝鲜所进碽妃所出。岂不可疑。字典引太常志谓碽妃明祖妃而已。不言其为成祖所出。幸于明史中后妃外戚诸文。考检如何。
答仲氏
孔壁尚书两条设疑。甚矣先生之酷也。君子忠厚讱默。心之所发。不宜尽说。先生试思之。又为此说。将若之何。大盗当门。士方持满。吾家大将。幼少之时。虽有不伟之行。奚暇评议。二十九编则仲尼之旧本。我抱此保此。为天球弘璧足矣。馀事何足理会。两京名儒司马迁班固刘向父子卫宏贾逵马融郑玄之等。既皆翕然宗信。且其与伏本不同者。不过七百馀字。为此小事。挑起大衅。知者所不为也。且伏学已亡于晋代。零言绪论。无一存者。其迂曲陋劣。为郑玄等所驳者。仅有十馀条。奉此而起。何以建立门户。〇存亡两合之疑。固难解矣。文字翻译之疑。有可言者。当时校正。非以彼此两本。两相雠对。其间又有中古文一层为之梯接。而古文中古文。非如今俗楷书之只存一法。字体变化。有同浮云。每写一字。苍法数三字。籀法数三字。只乾一字。。其文数十。岂可以儿辈读千文。以推他书之法喻之乎。故刘向校正。虽伏孔两存者。仍多不莹。只在治忽一句。在史记为来始滑。在汉书为七始咏。在伏本为采政忽。盖缘文字多变。不可执定。故诸儒各以其见。取其所长也。十六篇中文字。都是如此。何以译之。然且当时略有翻译。故古舜典及古伊训古武成中残章缺句。散见经史。与今梅本。绝不相类。十六篇之不能译。无可疑也。
上仲氏书
示谕尸必以孙。与孙祔于祖。同一义理。稽之礼经。果然有徵。然尸之义。未易穷也。古者祭必有尸。故成康之时。上祭后稷。亦有稷尸。将何处得后稷之亲孙耶。故孔子曰尸必以孙。无孙则取于同姓。(见曾子问。)只云取于同姓。而无必取孙行之语。先儒谓孙行无人。则取孙之孙。此以班祔之法例之也。
答仲氏
孔壁尚书两条设疑。甚矣先生之酷也。君子忠厚讱默。心之所发。不宜尽说。先生试思之。又为此说。将若之何。大盗当门。士方持满。吾家大将。幼少之时。虽有不伟之行。奚暇评议。二十九编则仲尼之旧本。我抱此保此。为天球弘璧足矣。馀事何足理会。两京名儒司马迁班固刘向父子卫宏贾逵马融郑玄之等。既皆翕然宗信。且其与伏本不同者。不过七百馀字。为此小事。挑起大衅。知者所不为也。且伏学已亡于晋代。零言绪论。无一存者。其迂曲陋劣。为郑玄等所驳者。仅有十馀条。奉此而起。何以建立门户。〇存亡两合之疑。固难解矣。文字翻译之疑。有可言者。当时校正。非以彼此两本。两相雠对。其间又有中古文一层为之梯接。而古文中古文。非如今俗楷书之只存一法。字体变化。有同浮云。每写一字。苍法数三字。籀法数三字。只乾一字。。其文数十。岂可以儿辈读千文。以推他书之法喻之乎。故刘向校正。虽伏孔两存者。仍多不莹。只在治忽一句。在史记为来始滑。在汉书为七始咏。在伏本为采政忽。盖缘文字多变。不可执定。故诸儒各以其见。取其所长也。十六篇中文字。都是如此。何以译之。然且当时略有翻译。故古舜典及古伊训古武成中残章缺句。散见经史。与今梅本。绝不相类。十六篇之不能译。无可疑也。
上仲氏书
示谕尸必以孙。与孙祔于祖。同一义理。稽之礼经。果然有徵。然尸之义。未易穷也。古者祭必有尸。故成康之时。上祭后稷。亦有稷尸。将何处得后稷之亲孙耶。故孔子曰尸必以孙。无孙则取于同姓。(见曾子问。)只云取于同姓。而无必取孙行之语。先儒谓孙行无人。则取孙之孙。此以班祔之法例之也。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4H 页
然古者郊社之祭。亦必有尸。韩宣子之修夏郊。董伯为尸。(见国语)周礼社稷之祭。士师为尸。未必董伯与士师为郊社之孙行也。盖郊之有尸。以鲧之配天也。社之有尸。以后土之神。本古后土之官。能平水土。有功于民。故祭之于社。如后稷之有功而祭之于社。非今俗所谓土地之神也。(见祭法左传)然则蕫伯士师固为人鬼之尸。非天神地示之尸也。然董伯究非崇伯之孙行。士师尤未必句龙之孙行。是授是任。且周公之祭泰山。召公为尸。将谓召公是泰山之孙行乎。窃谓泰山之祭。非祭山神。故不用狸沈之礼。迎尸侑尸。得如祭先之礼也。然其所祭未知何人。以此观之。尸必以孙。与孙祔于祖。其义理未必相同。恭侯明教。以破宿疑。〇古者八蜡之祭。有猫尸虎尸。将猫虎之孙。迎之为尸乎。伏呵伏呵。(戊辰九月二十九日)
答仲氏
来教谓河源地势高于淄青。此何言也。适此黄河自西而东。故言之如是耶。若此黄河自北而南。则一万二千五百里。北极出地差五十度。而其间地势一向倾下。如来教则大地全体。仍是平盘。非圆毬也。先生尝云一杯之水。亦其中心隆突。此精微之言也。昔之精微如此。而今之瞹眛又如此。深所未晓。
夏后五十。殷人七十。鄙说未敢自信。方欲改之曰通执邻井。挨排授田。以其分数。助力公田。(假如一夫于东井受三十亩。于西井受四十亩。则东井助三分之力。西井助四分之力。)亦未敢自信。今来教云五十者方五十步。七十者方七十步。毋论七七开方。犹有零一。而一气三句。上二句为步。下一句为亩。有是理乎。
上仲氏
年来觉得唐虞做治之法。比之后世。严酷综密。盛水不漏。今人认为淳厖闲淡。而天下自然太和。此必无之理。下愚之见。厥初生民。皆具食色之欲。七根八蔓。都是恶习。岂有自然太和之理。孔子每云唐虞熙熙皞皞。今人认为淳淡之意。殊不然也。熙熙明也。(字从火)皞皞白也。熙熙皞皞者。万事皆理。昭明皓白。一尘一毛。无以隐其恶而藏其丑也。如今俗所云夜如昼之
答仲氏
来教谓河源地势高于淄青。此何言也。适此黄河自西而东。故言之如是耶。若此黄河自北而南。则一万二千五百里。北极出地差五十度。而其间地势一向倾下。如来教则大地全体。仍是平盘。非圆毬也。先生尝云一杯之水。亦其中心隆突。此精微之言也。昔之精微如此。而今之瞹眛又如此。深所未晓。
夏后五十。殷人七十。鄙说未敢自信。方欲改之曰通执邻井。挨排授田。以其分数。助力公田。(假如一夫于东井受三十亩。于西井受四十亩。则东井助三分之力。西井助四分之力。)亦未敢自信。今来教云五十者方五十步。七十者方七十步。毋论七七开方。犹有零一。而一气三句。上二句为步。下一句为亩。有是理乎。
上仲氏
年来觉得唐虞做治之法。比之后世。严酷综密。盛水不漏。今人认为淳厖闲淡。而天下自然太和。此必无之理。下愚之见。厥初生民。皆具食色之欲。七根八蔓。都是恶习。岂有自然太和之理。孔子每云唐虞熙熙皞皞。今人认为淳淡之意。殊不然也。熙熙明也。(字从火)皞皞白也。熙熙皞皞者。万事皆理。昭明皓白。一尘一毛。无以隐其恶而藏其丑也。如今俗所云夜如昼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4L 页
世者。真唐虞之谓。观其所以致此之由。唯考绩一事是已。当时考绩之法。非如今世八字题目之疏漏粗略。必令本人亲至上前。当面自口说道。其恶者容不得饰诈。其善者容不得谦让。其言既陈。乃有考言之法。考言者考绩也。最有一段捧腹折腰耐不得呵呵噱噱处。即禹自言其绩时光景也。帝曰来。禹。汝亦昌言。(昌言者显言也。自己功德不欲显言。故导之使昌言。)禹曰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禹羞涩不忍自言。谦云予何言也。只大纲粗说曰予唯孜孜而已。)皋陶曰吁。如何。(皋陶正色严责曰考绩之法至严。咫尺上前。焉敢周章逡巡如是。其所云孜孜之节目如何。函宜详陈。)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插入益名。有分功之意。)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再下一予字。凡治水之事。真真自己独办。让与人不得。)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掩不得让不得逃遁不得。含羞冒耻。说尽自己功劳。和盘托出。)皋陶曰俞。师汝昌言。(俞者许其实然之意。师汝昌言者。许其道理当如是。)夔亦自奏其功。极其张皇。重言复言。想其日一堂光景。真是一副活画。令人眼见帝舜主壁。皋夔禹稷列坐考绩。瑞日祥云。历历在目。真是绝妙光景。如云不然。帝求禹之昌言。(今人以昌言为直言。)皋陶督之。毕竟自伐自赞。满设(一作说)己功。天下有如是昌言。天下有如是廉耻乎。东方朔优孟之所不屑为。而谓禹为之乎。真大梦矣。由是溯观二典二谟。凡所谓询事考言。三载考绩。敷奏以言。明试以功等。首尾缕缕。上下纚纚。都是考绩一事。夫典者为国之法也。谟者治国之谋也。其法其谟。莫有先于考绩一事。所以为唐虞之治也。今人谓舜方且垂衣拱手。瞑目俨坐。如泥塑人。而天下自然太和。非大梦乎。天下腐已久矣。今褒贬题目。有曰恬雅之治。一境晏如。使此人升之帝舜之堂。使之自奏其功。将何事之可奏。有曰故家遗范。不求赫誉。使此人升之帝舜之堂。使之自奏其功。皋陶从旁而号令之。则将何言之可奏。至周犹有此法。岁终会计六官皆有之。会计者考绩也。虽秦犹有此法。王稽为河东守。三岁不上计。范睢以为死罪。汉初亦有郡国上计。然都不如唐虞之法。必使之面陈而口奏之。更严更酷。内臣大臣则帝自考之。外臣牧臣则巡守而考之。或因其朝觐而考之。故禹之言曰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唯帝时举。敷纳以言。明试以功。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5H 页
车服以庸。(赏功曰庸。)帝不时敷同。(帝不亲考。则有党同之患。)日奏罔功。(帝不亲考。则日奏虚罔之功。)由是观之。唐虞之治法政谟。其有外于考绩者乎。面陈口奏。最上法也。其次令自奏功状也。虽以今日之污俗。若有自奏其功之法。则为守令者犹或有摇手足动心志。思有一二事以塞其责。以饰其功状者矣。生民之涂炭。岂若是之甚乎。呜呼。孰为之陈白也。
答仲氏
来教一矩有半之说。真确精微。深中经旨。不胜欣跃。原书出来。则磬条即当釐改。幸甚幸甚。至于差率之法。此是历数家之差法。虽极精微。于乐家差率之法。全不相合。况差之以三者。伶州鸠之法也。今既不遵伶州鸠之言。则差之以三。又何据也。古人之法。从则从之。违则违之。既弃其法。但取其差之以三之法。蒙之于吾法。岂合理乎。伶州鸠之法。非自黄钟。先生大吕。自大吕生太蔟也。先立黄钟。以列三纪。三纪既立。乃作六平。六平既立。乃插六间。间也者隙也。插之于六律之隙也。先生近日专工数学。观文字必蒙之以数学。如先儒爱禅者。以佛法解大学。又如郑玄好星象。以星象解周易。此是偏而不周之病也。如何如何。古乐之亡。专由数学。数学者乐家之相克也。
答仲氏
周礼。古人亦多不信者。皆浅学也。王安石虽信之。而非深知其里面者。惟朱子知而信之。然郑玄之注。十误六七。而先儒兼信郑玄。是可恨也。我若无病久生。则欲全注周礼。而朝露之命。不知何时归化。不敢生意。然心以为三代之治。苟欲复之。非此书无可著手。其为元圣之手笔。虽未可十分质言。其出于东迁以后之證。断无可执。以故我于周礼。不敢轻违其义。圜钟夹钟。岂可任意移易。二至奏乐之文。又岂可归之于杳茫乎。
虽以周易言之。今人本不事天。焉敢为卜筮乎。韩宣子聘鲁见易象曰。周礼在鲁。详览易笺。则西周礼法之昭然可见者。不知其数。今以卜筮之故。并欲不考其礼法可乎。孔子于卜筮之外。别作彖传大象传。周易岂但卜
答仲氏
来教一矩有半之说。真确精微。深中经旨。不胜欣跃。原书出来。则磬条即当釐改。幸甚幸甚。至于差率之法。此是历数家之差法。虽极精微。于乐家差率之法。全不相合。况差之以三者。伶州鸠之法也。今既不遵伶州鸠之言。则差之以三。又何据也。古人之法。从则从之。违则违之。既弃其法。但取其差之以三之法。蒙之于吾法。岂合理乎。伶州鸠之法。非自黄钟。先生大吕。自大吕生太蔟也。先立黄钟。以列三纪。三纪既立。乃作六平。六平既立。乃插六间。间也者隙也。插之于六律之隙也。先生近日专工数学。观文字必蒙之以数学。如先儒爱禅者。以佛法解大学。又如郑玄好星象。以星象解周易。此是偏而不周之病也。如何如何。古乐之亡。专由数学。数学者乐家之相克也。
答仲氏
周礼。古人亦多不信者。皆浅学也。王安石虽信之。而非深知其里面者。惟朱子知而信之。然郑玄之注。十误六七。而先儒兼信郑玄。是可恨也。我若无病久生。则欲全注周礼。而朝露之命。不知何时归化。不敢生意。然心以为三代之治。苟欲复之。非此书无可著手。其为元圣之手笔。虽未可十分质言。其出于东迁以后之證。断无可执。以故我于周礼。不敢轻违其义。圜钟夹钟。岂可任意移易。二至奏乐之文。又岂可归之于杳茫乎。
虽以周易言之。今人本不事天。焉敢为卜筮乎。韩宣子聘鲁见易象曰。周礼在鲁。详览易笺。则西周礼法之昭然可见者。不知其数。今以卜筮之故。并欲不考其礼法可乎。孔子于卜筮之外。别作彖传大象传。周易岂但卜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5L 页
筮而止哉。古封建今不封建。古井田今不井田。古肉刑今不肉刑。古巡守今不巡守。古立尸今不立尸。卜筮之不可复行于今世。有甚于此数事。故我自甲子年专心学易。而于今十年。未尝一日揲蓍作卦。以筮某事。我若得志则告于朝廷。将严禁卜筮之不暇。此非谓今之筮非古之筮也。虽使文王周公生于今世。决不以卜筮稽疑。此个事理。后之君子。亦必知之。先生何不阐明此义。另作一书。而并忧易理之太明乎。凡不事天者。不敢卜筮。我则曰今虽事天。亦不敢卜筮。我于此义。非不至严。而周易者周人礼法之所在。儒者不可以不明其微言妙义。在所发挥也。然古之圣人。凡微言妙义。皆微发其端。令人自思而自得之。若无一隐晦。昭然可见。便无滋味。今此易笺太详太明。是则所深悔也。
答仲氏
礼书之工。昨秋以来。苦多疾病。脱草者极少。草本五编付去。皆割截颠倒。不成文理。其中又或有变其初见。以为正本。而草本不改者。幸先破寂焉。中草已送家中。令儿脱稿。待其回来。当有奉质之日也。此虽草本。其中如有错解处。幸条条驳诲。当有以切磋就精。其或互相甲乙。往复纷争。以续孩提时阋墙之习。亦自一乐也。
又所呈祭馔考。亦自以为发前人之所未及言。茫茫千载。纷纷百变。而太牢少牢。特牲特豚之等。只存其名。全失其器。今我所考出。都有證据。不出六经之外。且其参酌釐正。不致大段骇俗。幸加存察也。不惟祭奠宜用五等之馔。凡敕使之飨。公燕之馔。宜皆考古釐正。又如监司巡历之飨。春间试问此县所供。较之古礼。其视上等太牢。(太牢有三等。其上等十二鼎。中等九鼎。下等七鼎。)不啻三倍。上等太牢者。惟天子宗庙之祭及天子朔月之食及诸侯之飨王人用之。今监司一日三受之飨。乃视天子朔月之食。加增三倍。犯分蔑法。暴殄天物。莫此若也。夏谚曰师行而粮食。饥者不食。劳者不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今之监司之谓也。世虽污矣。俗虽侈矣。九章之服。犹未敢服者。以其有衮衣之名也。九旒之冠。犹
答仲氏
礼书之工。昨秋以来。苦多疾病。脱草者极少。草本五编付去。皆割截颠倒。不成文理。其中又或有变其初见。以为正本。而草本不改者。幸先破寂焉。中草已送家中。令儿脱稿。待其回来。当有奉质之日也。此虽草本。其中如有错解处。幸条条驳诲。当有以切磋就精。其或互相甲乙。往复纷争。以续孩提时阋墙之习。亦自一乐也。
又所呈祭馔考。亦自以为发前人之所未及言。茫茫千载。纷纷百变。而太牢少牢。特牲特豚之等。只存其名。全失其器。今我所考出。都有證据。不出六经之外。且其参酌釐正。不致大段骇俗。幸加存察也。不惟祭奠宜用五等之馔。凡敕使之飨。公燕之馔。宜皆考古釐正。又如监司巡历之飨。春间试问此县所供。较之古礼。其视上等太牢。(太牢有三等。其上等十二鼎。中等九鼎。下等七鼎。)不啻三倍。上等太牢者。惟天子宗庙之祭及天子朔月之食及诸侯之飨王人用之。今监司一日三受之飨。乃视天子朔月之食。加增三倍。犯分蔑法。暴殄天物。莫此若也。夏谚曰师行而粮食。饥者不食。劳者不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今之监司之谓也。世虽污矣。俗虽侈矣。九章之服。犹未敢服者。以其有衮衣之名也。九旒之冠。犹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6H 页
未敢冠者。以其有冕旒之名也。名存则人犹畏之。名亡则僭乱凌犯。溃决而不可为矣。嗟乎。谁能建白此事。凡使客燕飨。悉用古制。名之曰太牢。名之曰少牢。名之曰特牲特豚。而犯太牢者如犯九章九旒之罪。则守令掾吏虽欲谄事上官。必不敢轻犯大辟。以至闾巷婚姻寿养延谥之类。各定其等。悉别其名。则国之大弊去矣。嗟乎奈何。
答仲氏
星翁铭旌之制。苟简不典。且非古意。铭旌宜复三尺之制。(用周尺)插于重木。则魂帛之谬可正。且不必大段骇俗。未知如何。
三虞之为卒哭。的确如此。此亦正之无疑。唯丧冠绳武之法。衰衣燕尾之制。一朝革去。恐大段嗔怪。未知如何。吾兄弟之子侄。唯吾兄弟之言宜遵。欲有定论。以遗子侄。幸商量回教焉。
向承权氏姑之讣。衰衣一遵古制。去燕尾而属交衽。土人不知嗔怪。但云京华之法如此。为之一笑。但衣长虽于带下更长一尺。亦甚矮矬。又袂长二尺二寸。亦太狭窄。固知古制则然。而骤看碍眼。此等处非大勇。诚难力行耳。
上仲氏
近又得宋儒吴枋所著宜斋野乘。以为五帝非官天下。其言专主帝王世纪。五帝皆黄帝子孙。或传其弟。或传其族子族孙。与殷人弟及之礼及汉宣帝光武之等。无甚不同。其言良是。但其所据不过世纪族系之文。此非正经。我乃思之。帝典曰舜格于文祖。受终于文祖。归格于艺祖。朱子曰文祖尧之始祖庙。艺祖疑即文祖。此盖孔郑以来之说也。舜既受终于文祖。格于文祖。不知尧崩之后。此文祖庙如何措置。其将毁之耶。尧在则格之承之。尧崩则毁之。无乃畔之乎。其将使丹朱奉之耶。尧未尝亡其国。而迁祖庙就侯邦。如杞宋之例。天下无是事也。古者继体之君。并称父子。春秋传。子虽齐圣不加于父。此又属在兄。而义为子者也。尧之举舜。只是择贤宗英之中。如宋仁之于英宗也。文祖之庙。在尧为宗庙。在舜仍是宗庙。在
答仲氏
星翁铭旌之制。苟简不典。且非古意。铭旌宜复三尺之制。(用周尺)插于重木。则魂帛之谬可正。且不必大段骇俗。未知如何。
三虞之为卒哭。的确如此。此亦正之无疑。唯丧冠绳武之法。衰衣燕尾之制。一朝革去。恐大段嗔怪。未知如何。吾兄弟之子侄。唯吾兄弟之言宜遵。欲有定论。以遗子侄。幸商量回教焉。
向承权氏姑之讣。衰衣一遵古制。去燕尾而属交衽。土人不知嗔怪。但云京华之法如此。为之一笑。但衣长虽于带下更长一尺。亦甚矮矬。又袂长二尺二寸。亦太狭窄。固知古制则然。而骤看碍眼。此等处非大勇。诚难力行耳。
上仲氏
近又得宋儒吴枋所著宜斋野乘。以为五帝非官天下。其言专主帝王世纪。五帝皆黄帝子孙。或传其弟。或传其族子族孙。与殷人弟及之礼及汉宣帝光武之等。无甚不同。其言良是。但其所据不过世纪族系之文。此非正经。我乃思之。帝典曰舜格于文祖。受终于文祖。归格于艺祖。朱子曰文祖尧之始祖庙。艺祖疑即文祖。此盖孔郑以来之说也。舜既受终于文祖。格于文祖。不知尧崩之后。此文祖庙如何措置。其将毁之耶。尧在则格之承之。尧崩则毁之。无乃畔之乎。其将使丹朱奉之耶。尧未尝亡其国。而迁祖庙就侯邦。如杞宋之例。天下无是事也。古者继体之君。并称父子。春秋传。子虽齐圣不加于父。此又属在兄。而义为子者也。尧之举舜。只是择贤宗英之中。如宋仁之于英宗也。文祖之庙。在尧为宗庙。在舜仍是宗庙。在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6L 页
禹亦然。至汤革夏命。方有变迁。此汤所以为三古一变之世也。
祭法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〇虞固郊喾而宗尧矣。为人后者为之子。舜之承尧。何以异是。但舜则宗尧。禹不宗舜。此恐传子之异于传贤。而然要之。舜以上之礼。与禹以下之礼。颇有不同耳。
近又思之。天地人三正之说。必是邹衍以后纤(一作谶)纬家之所创。三代以上。必无此事。所有只是子寅二正耳。子正者以日行一周天之始为岁首。此主于天时者也。故谓之天正。寅正者以寒气始衰。煖气初回之侯(一作候)为岁首。以令隩析。以别藏发。此主于人时者也。故谓之人正。秦汉迂儒。遂于天正人正之间。创出地正之说。以为殷人为是也。胤征曰怠弃三正。伊训十二月。奉嗣王。若是者并属古文。古文者明属赝作。近日益复恍悟。毛奇龄虽作冤词。其说都属遁辞。朱子疑古文斥古文。真是大眼目照破。凡出古文者。未可援以为据也。
伊训之十二月奉王见祖。谓之月正格祖之例可也。太甲既已改过。则当即日奉迁(一作还)。又何待十二月而奉归耶。太甲改过。不应在二年之除夕。如孟子所云攘鸡者之为。则伊尹之放置贤辟。留待月正。无亦太顽慢乎。此等文字。精神所注。专欲写十二月三字。以实地正之说。故其不近情如是也。且春秋之春王正月。仍是子月。未闻有春王丑月。可以诏天下而建统也。帝典期三百六旬有六日。此天时也。故其戒授民则曰敬授人时。人时者谓寅正也。虞夏通用人正。殷周通用天正。故孔子曰行夏之时也。三代制作。皆合天理。不子不寅。不成岁首。殷人岂有是哉。
答仲氏
六儿往于庚申冬。见其读书。已知其为大器。去年闻厚儿之言。益信前见。今春见其条问一二条。可惊可愕。盘皋大父。既已徙去。一村再无挟册受书之处。吾意今秋率来此处。教之过冬。明春入觐。待四五月间回去。在渠
祭法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〇虞固郊喾而宗尧矣。为人后者为之子。舜之承尧。何以异是。但舜则宗尧。禹不宗舜。此恐传子之异于传贤。而然要之。舜以上之礼。与禹以下之礼。颇有不同耳。
近又思之。天地人三正之说。必是邹衍以后纤(一作谶)纬家之所创。三代以上。必无此事。所有只是子寅二正耳。子正者以日行一周天之始为岁首。此主于天时者也。故谓之天正。寅正者以寒气始衰。煖气初回之侯(一作候)为岁首。以令隩析。以别藏发。此主于人时者也。故谓之人正。秦汉迂儒。遂于天正人正之间。创出地正之说。以为殷人为是也。胤征曰怠弃三正。伊训十二月。奉嗣王。若是者并属古文。古文者明属赝作。近日益复恍悟。毛奇龄虽作冤词。其说都属遁辞。朱子疑古文斥古文。真是大眼目照破。凡出古文者。未可援以为据也。
伊训之十二月奉王见祖。谓之月正格祖之例可也。太甲既已改过。则当即日奉迁(一作还)。又何待十二月而奉归耶。太甲改过。不应在二年之除夕。如孟子所云攘鸡者之为。则伊尹之放置贤辟。留待月正。无亦太顽慢乎。此等文字。精神所注。专欲写十二月三字。以实地正之说。故其不近情如是也。且春秋之春王正月。仍是子月。未闻有春王丑月。可以诏天下而建统也。帝典期三百六旬有六日。此天时也。故其戒授民则曰敬授人时。人时者谓寅正也。虞夏通用人正。殷周通用天正。故孔子曰行夏之时也。三代制作。皆合天理。不子不寅。不成岁首。殷人岂有是哉。
答仲氏
六儿往于庚申冬。见其读书。已知其为大器。去年闻厚儿之言。益信前见。今春见其条问一二条。可惊可愕。盘皋大父。既已徙去。一村再无挟册受书之处。吾意今秋率来此处。教之过冬。明春入觐。待四五月间回去。在渠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7H 页
必能开发得路。文儿欲使之同去就。未知如何。
近读诗小序。信多纰缪。其非孔门旧笔审矣。汉儒粹者。亦不至如是。其为卫宏之作明矣。朱子用大眼目照破。一洗唐宋之陋。但以国风言之。自周南至郑风凡九十五篇之内。妇人所作云者。多至四十三篇。古人云妇人晓解文字。多犯物议。不应周代妇人。却如是嗜诗也。如何如何。
上仲氏
近观禹贡之注。乃云彭蠡洞庭。冬月亦涸。亦一奇闻。前此读书。一往粗率。可叹可叹。
一夕主妪在旁閒话。卒然问曰令公读书。知此义否。父母恩同。母更劳多。而圣人立教。重父轻母。姓从其父。服降其母。父族成党。母族外之。不已偏乎。答云父兮生我。故古书以父为始生己者。母恩虽深。乾元资始之恩。更重也。妪曰令公之言未然。我则思之。比之草木。父其种子也。母其土壤也。种之落地。其施至微。土之滋育。其功甚大。然栗之子为栗。稻之子为稻。其全身所成。都是土气。而毕竟族类。皆从种子。古圣人立教制礼。想是缘此。我于是不觉恍然大悟。惕然起敬。孰知天壤间至精至妙之义。乃为卖饭妪所发耶。奇甚奇甚。
伯禽之曾孙为豳公。或其命为方伯。时住豳土。而得是号乎。豳风大抵皆周公所作。及颂美周公者。其称豳风者。以于豳公之时。陈诗天子。故遂名豳风乎。此恐有据。
久在民间。见民间物情。场市之村村皆设。大是敝俗。糜财废业。酗醟斗鬨。盗贼杀越之变。皆由场市。断当严禁。大邑唯存二三。小邑只存一市。则风俗必淳。讼狱必简。主市粜者所宜念也。
上仲氏
著书一事。万不可忽。必十分留意如何。海族图说。甚是奇书。此又不可少者。图形何以为耶。文字胜丹青耳。学问宗旨。先定大纲。然后著书。为有用耳。
近读诗小序。信多纰缪。其非孔门旧笔审矣。汉儒粹者。亦不至如是。其为卫宏之作明矣。朱子用大眼目照破。一洗唐宋之陋。但以国风言之。自周南至郑风凡九十五篇之内。妇人所作云者。多至四十三篇。古人云妇人晓解文字。多犯物议。不应周代妇人。却如是嗜诗也。如何如何。
上仲氏
近观禹贡之注。乃云彭蠡洞庭。冬月亦涸。亦一奇闻。前此读书。一往粗率。可叹可叹。
一夕主妪在旁閒话。卒然问曰令公读书。知此义否。父母恩同。母更劳多。而圣人立教。重父轻母。姓从其父。服降其母。父族成党。母族外之。不已偏乎。答云父兮生我。故古书以父为始生己者。母恩虽深。乾元资始之恩。更重也。妪曰令公之言未然。我则思之。比之草木。父其种子也。母其土壤也。种之落地。其施至微。土之滋育。其功甚大。然栗之子为栗。稻之子为稻。其全身所成。都是土气。而毕竟族类。皆从种子。古圣人立教制礼。想是缘此。我于是不觉恍然大悟。惕然起敬。孰知天壤间至精至妙之义。乃为卖饭妪所发耶。奇甚奇甚。
伯禽之曾孙为豳公。或其命为方伯。时住豳土。而得是号乎。豳风大抵皆周公所作。及颂美周公者。其称豳风者。以于豳公之时。陈诗天子。故遂名豳风乎。此恐有据。
久在民间。见民间物情。场市之村村皆设。大是敝俗。糜财废业。酗醟斗鬨。盗贼杀越之变。皆由场市。断当严禁。大邑唯存二三。小邑只存一市。则风俗必淳。讼狱必简。主市粜者所宜念也。
上仲氏
著书一事。万不可忽。必十分留意如何。海族图说。甚是奇书。此又不可少者。图形何以为耶。文字胜丹青耳。学问宗旨。先定大纲。然后著书。为有用耳。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7L 页
大抵此道。本之以孝弟。文之以礼乐。兼之以鉴衡财赋军旅刑狱。纬之以农圃医药历象算数工作之技。庶乎其全德。凡著书每考之此目。有外于是者。便不要著耳。海族图说。考诸此目。为三四家之所须。其用甚切耳。
答仲氏
立后事。律之以古义。樵也法当无后。兄亡弟及可也。然古法支子无后。则绝继祢之宗。取昆弟之子。继祖之宗。取从昆弟之子。继曾之宗。取再从昆弟之子。有所蒙则为之后礼也。此是大纲领。父在而长子无后而死。则不立后。父没而长子无后则得立后。此是小节目也。大纲既正则小节出入可也。谅为之如何。发此义者。在中国唯田汝成一人而已。在我邦唯鹿庵一人而已。丧期别立后条。何不详检耶。〇饩羊之饩。非祭物之名。更思之如何。
尹猥(一作畏)心再昨年海南相见时。我曰不死而相见异哉。尹曰人死岂易事耶。我曰人死最易事。尹曰罪恶尽然后人死。我曰福禄尽然后人死。相笑而罢。彼云罪恶尽然后人死者。盖以此世为苦世也。然此乃怨天尤人之言。非真正知道之言也。
上仲氏(辛未冬)
九六方圆之义。恐不相合。以八围一者九也。以六围一者七也。九则变阴。七则不变。以六围一。岂六之圆乎。筮法之七八九六。别是一法。与数理家方圆推算之法。不必相同。更详之如何。
缗者钱贯也。遍考字书韵书。不见数目。今北京行钱以十两为一贯。则一缗亦然。恐无他说。
山居日久。试取草叶木皮。或汁或煎。以之渲染。则于五色紫绿之外。泼出不可名状之诸色。奇异雅静者甚多。始知近日中国所来之缯帛纸币有奇异拔俗之色者。皆寻常草木之所渲染。我邦之人。五色之外。惟知紫绿二色。凡物色之外于此者。皆弃不用。此所谓安东沓沓试捐数片之纸。杂采诸根诸皮以试之如何。但泼红者必赖酸物。若白矾乌梅五味子之类。
答仲氏
立后事。律之以古义。樵也法当无后。兄亡弟及可也。然古法支子无后。则绝继祢之宗。取昆弟之子。继祖之宗。取从昆弟之子。继曾之宗。取再从昆弟之子。有所蒙则为之后礼也。此是大纲领。父在而长子无后而死。则不立后。父没而长子无后则得立后。此是小节目也。大纲既正则小节出入可也。谅为之如何。发此义者。在中国唯田汝成一人而已。在我邦唯鹿庵一人而已。丧期别立后条。何不详检耶。〇饩羊之饩。非祭物之名。更思之如何。
尹猥(一作畏)心再昨年海南相见时。我曰不死而相见异哉。尹曰人死岂易事耶。我曰人死最易事。尹曰罪恶尽然后人死。我曰福禄尽然后人死。相笑而罢。彼云罪恶尽然后人死者。盖以此世为苦世也。然此乃怨天尤人之言。非真正知道之言也。
上仲氏(辛未冬)
九六方圆之义。恐不相合。以八围一者九也。以六围一者七也。九则变阴。七则不变。以六围一。岂六之圆乎。筮法之七八九六。别是一法。与数理家方圆推算之法。不必相同。更详之如何。
缗者钱贯也。遍考字书韵书。不见数目。今北京行钱以十两为一贯。则一缗亦然。恐无他说。
山居日久。试取草叶木皮。或汁或煎。以之渲染。则于五色紫绿之外。泼出不可名状之诸色。奇异雅静者甚多。始知近日中国所来之缯帛纸币有奇异拔俗之色者。皆寻常草木之所渲染。我邦之人。五色之外。惟知紫绿二色。凡物色之外于此者。皆弃不用。此所谓安东沓沓试捐数片之纸。杂采诸根诸皮以试之如何。但泼红者必赖酸物。若白矾乌梅五味子之类。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8H 页
不可少也。泼紫缁者必赖皂矾。(俗名曰黔芩。)如此物情之相感者。无以悉穷。是可恨耳。
在邑中时。吏家儿来学者四五人。悉皆数年而废。有一儿貌端心洁。笔则上才。文亦中才。跪而为理学。若能屈首力学。则与𤲟也互有长短。其奈血气甚弱。脾胃甚偏。即粝饭败酱。万不能下咽。以此之故。不能从我于茶山。今已四年废学。每一相见。嗟嗟惜惜。至于贵族子弟。皆带衰气。都是下劣。精神则掩卷辄忘。志趣则安于下流。如诗书易礼中微言妙论。时一言之。劝其向学。则其形如缚足之雉。劝啄不啄。抑首就粒。咮与粒相触而终不啄之者。噫且奈何。不惟此数县为然。一道皆然。近日京华贵游子弟。皆以鱼鸟獐兔。把作六经。而进士二百。莺衫每过五十。及第亦然。世复有文学哉。大抵人才眇然。其或斗筲之才。稍知记名者。皆下贱也。士大夫今当末运。非人力可及。此中少年来往者数人。童稚请学者数人。皆两眉之间。杂毛茂盛。满身所蒙。都是接天衰气。虽骨肉情重。岂能有深爱乎。天运既然。无可奈何。且若李德操所谓可食之物。(谓无毒)将安用之。男子须有鸷猛猾贼之气象。挢揉而入于彀率。乃为有用之物。良善者只足以善其身而已。且其中有一二可言者。其学问不入曲径。直由捷路。于易但知四笺。于书但知梅平。其馀皆然。大抵不劳而得。虽惊天动地。万古初出之说。皆看作寻常。认为天成。所以入肤不深。譬如贵家子弟。生来饫于膏梁。虽雉膏熊掌。看作茶饭。无乞人饿夫嗿嗿饕饕。如渴马奔川之气象。遇他家文字。弃之太快。于其先生之所传。皆看作常例。甚则病之为陈谈。岂不可闷。生斯世也。不得不兼治两学。一曰俗学。一曰雅学。如后世乐部之有雅乐俗乐。此曹知雅而不知俗。故反有以雅为俗之弊。此非渠咎。势则然也。
盛京地图。凡三易稿而后。悉与诸文相合。诚天下之奇观。亦东国之绝宝也。文人学士不见此图。不足以论东北之形势。将帅军主不见此图。不可以议两界之防御。今而见之则李世绩之攻高句丽也。不由义州。直自兴京。南出昌城。其间山川道里。瞭如指掌。姜弘立之北伐也。亦自昌城。将向
在邑中时。吏家儿来学者四五人。悉皆数年而废。有一儿貌端心洁。笔则上才。文亦中才。跪而为理学。若能屈首力学。则与𤲟也互有长短。其奈血气甚弱。脾胃甚偏。即粝饭败酱。万不能下咽。以此之故。不能从我于茶山。今已四年废学。每一相见。嗟嗟惜惜。至于贵族子弟。皆带衰气。都是下劣。精神则掩卷辄忘。志趣则安于下流。如诗书易礼中微言妙论。时一言之。劝其向学。则其形如缚足之雉。劝啄不啄。抑首就粒。咮与粒相触而终不啄之者。噫且奈何。不惟此数县为然。一道皆然。近日京华贵游子弟。皆以鱼鸟獐兔。把作六经。而进士二百。莺衫每过五十。及第亦然。世复有文学哉。大抵人才眇然。其或斗筲之才。稍知记名者。皆下贱也。士大夫今当末运。非人力可及。此中少年来往者数人。童稚请学者数人。皆两眉之间。杂毛茂盛。满身所蒙。都是接天衰气。虽骨肉情重。岂能有深爱乎。天运既然。无可奈何。且若李德操所谓可食之物。(谓无毒)将安用之。男子须有鸷猛猾贼之气象。挢揉而入于彀率。乃为有用之物。良善者只足以善其身而已。且其中有一二可言者。其学问不入曲径。直由捷路。于易但知四笺。于书但知梅平。其馀皆然。大抵不劳而得。虽惊天动地。万古初出之说。皆看作寻常。认为天成。所以入肤不深。譬如贵家子弟。生来饫于膏梁。虽雉膏熊掌。看作茶饭。无乞人饿夫嗿嗿饕饕。如渴马奔川之气象。遇他家文字。弃之太快。于其先生之所传。皆看作常例。甚则病之为陈谈。岂不可闷。生斯世也。不得不兼治两学。一曰俗学。一曰雅学。如后世乐部之有雅乐俗乐。此曹知雅而不知俗。故反有以雅为俗之弊。此非渠咎。势则然也。
盛京地图。凡三易稿而后。悉与诸文相合。诚天下之奇观。亦东国之绝宝也。文人学士不见此图。不足以论东北之形势。将帅军主不见此图。不可以议两界之防御。今而见之则李世绩之攻高句丽也。不由义州。直自兴京。南出昌城。其间山川道里。瞭如指掌。姜弘立之北伐也。亦自昌城。将向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8L 页
兴京。其弱肉投虎之势。瞭然在目。此岂可少之物乎。白头山来龙。盖自蒙古地出来。入首自乾方。东南至大池。数千里大干龙也。大干龙以西之水。皆会于辽水。而辽河之东大干之西。即盛京兴京之地。故高句丽之疆域也。辽河之南沧海之北。即辽东诸郡县也。大干龙以东之水。皆会于混同江。北入于黑龙江。凡在大干之东者。三代曰肃慎。汉曰挹娄。唐曰靺鞨。宋曰女真。而今之大清。亦自此兴。今乌喇宁古塔即其地也。但自宁古塔东至海三千馀里。土地旷远。凡作地图之法。一遵地志之道里。不知地圆之正理。则虽跬步不爽。毕竟有罔知所措之患。作经纬线如坤舆图则大善。不然每写千里。执其四角。先检地志。正其四抵之道里。若作纵横五千里地图。南北五层。东西五架。先于其层架所界之线。正其四抵之道里。则其一区千里之内。郡县山川。分排伸缩。可无大段罔措之患。不然虽一遵地志。毕竟无以成图。不知地圆之正理者。每到罔措之时。必诋地志为不可信。初头亦犯此戒。觉得地圆之正理。然后其图乃成矣。
恭斋手摹日本地图一部。其国东西五千里。南北皆不过千里。地面之广。殆至一丈。其郡县之制。驿站道里。岛屿附属。岸陆相离之远近。海路直趋之捷径。皆精细详密。此必壬辰丁酉之乱。得于倭人败垒之间者也。虽欲以万金购之。其可得乎。谨己移摹一通。日本形势。瞭如指掌。大抵恭斋禀圣贤之才。负豪杰之志。所作为多此类。惜其时屈寿短。竟以布衣终身。内外子孙之得其血一点者。必有拔人之秀气。而亦逢时不幸。不得昌炽。岂非命耶。其残稿遗墨。多可以表章于后世者。而深藏内楼。鼠齮蠹龁。无人救拔。不亦悲乎。
星翁文字。殆近百卷。自念吾辈能识天地之大日月之明。皆此翁之力。其文字之删定成书。责在此身。而此身既无归日。侯良不肯相通。将奈何。僿说以今所见。使得任意删拔。恐与武成相同。十行廿字。不过七八册。似何(一作可)了当。疾书亦必然矣。向于笺易之时。取见周易疾书。亦多不可不采录者。若采而录之。可得三四张。他经必十倍于此。但礼式不但失之太俭。其违
恭斋手摹日本地图一部。其国东西五千里。南北皆不过千里。地面之广。殆至一丈。其郡县之制。驿站道里。岛屿附属。岸陆相离之远近。海路直趋之捷径。皆精细详密。此必壬辰丁酉之乱。得于倭人败垒之间者也。虽欲以万金购之。其可得乎。谨己移摹一通。日本形势。瞭如指掌。大抵恭斋禀圣贤之才。负豪杰之志。所作为多此类。惜其时屈寿短。竟以布衣终身。内外子孙之得其血一点者。必有拔人之秀气。而亦逢时不幸。不得昌炽。岂非命耶。其残稿遗墨。多可以表章于后世者。而深藏内楼。鼠齮蠹龁。无人救拔。不亦悲乎。
星翁文字。殆近百卷。自念吾辈能识天地之大日月之明。皆此翁之力。其文字之删定成书。责在此身。而此身既无归日。侯良不肯相通。将奈何。僿说以今所见。使得任意删拔。恐与武成相同。十行廿字。不过七八册。似何(一作可)了当。疾书亦必然矣。向于笺易之时。取见周易疾书。亦多不可不采录者。若采而录之。可得三四张。他经必十倍于此。但礼式不但失之太俭。其违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9H 页
于今俗。而无据于古礼者。不可胜数。此书若广布。入于识者之眼。大段未安。此将奈何。〇年前寄书于仲裳。言及其家庭文字收拾之方。而不见其答。又有书于沧溟。而不见其答。其庸残至此。更有何望。仲裳居然身死。(今春以风病猝然不起。)沧溟尚未停启。渠辈岂以釜底病铛底哉。盖可怜之人生也。
昔在长鬐时。南皋寄诗一首。其激声(声激)昂悲壮。后数年至苕川。读余诗流涕。其后屡寄诗与书。亦不得不与之酬答。〇仁伯曾于南山花柳之日。与圣在等饮大醉。索吾兄弟。放声大哭。虽然闻问永绝。〇受台(李益运)见周臣。(李儒修)语及此身。为之流涕。其后尹尚玄(即奎白)上去。亦于此多恋恋之语。徯父亦有声息。
주-D003日留意乐学。渐知十二律本是尺度。不是管声。黄钟之管长九寸径三分。以下都是齐东野人之说。此将奈何。气力已衰。逢此大敌。恐无以接战。近주-D004舌且弊矣。笔且秃矣。岂衰病者所可为乎。
我邦疆域考十卷。乃十年蓄聚。而一朝发泄者也。三韩其在中国史策。皆云弁辰。不云弁韩。东儒或以平安道为弁韩。或以京畿当之。或以全罗当之。近始查之。弁辰者迦那也。金海首露王为弁辰总王。浦上八国(咸安,固城。漆原等)及咸昌高灵星州之等。为弁辰十二国。弁辰之迹。分明如此。而东儒至今昧昧。偶检败纸。惟韩久庵云弁辰疑首露所起。
玄菟有三。武帝时以咸兴为玄菟。昭帝时移玄菟于今兴京之地。其后又移于今辽东之地。此等事迹。皆七藤八葛百绾千结。前此所谓东史。皆可知也。宜取金富轼三国史改作一通。藏之名山。如太史公之为。而自分年寿不长。此事可怅。若于十数年前有此知见。岂不一告我 先大王。大开书局。撰史撰志。一涤千古之陋。永垂千世之典乎。丁志翕诗曰花开风以误。月圆云以违。天下事之相违而不相值。类皆如此。噫且奈何。惟此十卷之书。亦吾东必不可少之物。而能别其是非者。亦万不可得。毕竟归于尘土耳。明知如此。而犹复矻矻不已。不亦惑欤。渐欲收之敛之。用力于治心之工。况风病根已深。口角常流清涎。左脚常觉不仁。头上常
昔在长鬐时。南皋寄诗一首。其激声(声激)昂悲壮。后数年至苕川。读余诗流涕。其后屡寄诗与书。亦不得不与之酬答。〇仁伯曾于南山花柳之日。与圣在等饮大醉。索吾兄弟。放声大哭。虽然闻问永绝。〇受台(李益运)见周臣。(李儒修)语及此身。为之流涕。其后尹尚玄(即奎白)上去。亦于此多恋恋之语。徯父亦有声息。
주-D003日留意乐学。渐知十二律本是尺度。不是管声。黄钟之管长九寸径三分。以下都是齐东野人之说。此将奈何。气力已衰。逢此大敌。恐无以接战。近주-D004舌且弊矣。笔且秃矣。岂衰病者所可为乎。
我邦疆域考十卷。乃十年蓄聚。而一朝发泄者也。三韩其在中国史策。皆云弁辰。不云弁韩。东儒或以平安道为弁韩。或以京畿当之。或以全罗当之。近始查之。弁辰者迦那也。金海首露王为弁辰总王。浦上八国(咸安,固城。漆原等)及咸昌高灵星州之等。为弁辰十二国。弁辰之迹。分明如此。而东儒至今昧昧。偶检败纸。惟韩久庵云弁辰疑首露所起。
玄菟有三。武帝时以咸兴为玄菟。昭帝时移玄菟于今兴京之地。其后又移于今辽东之地。此等事迹。皆七藤八葛百绾千结。前此所谓东史。皆可知也。宜取金富轼三国史改作一通。藏之名山。如太史公之为。而自分年寿不长。此事可怅。若于十数年前有此知见。岂不一告我 先大王。大开书局。撰史撰志。一涤千古之陋。永垂千世之典乎。丁志翕诗曰花开风以误。月圆云以违。天下事之相违而不相值。类皆如此。噫且奈何。惟此十卷之书。亦吾东必不可少之物。而能别其是非者。亦万不可得。毕竟归于尘土耳。明知如此。而犹复矻矻不已。不亦惑欤。渐欲收之敛之。用力于治心之工。况风病根已深。口角常流清涎。左脚常觉不仁。头上常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39L 页
戴斗尾冰上钓鲤翁之絮帽。近又舌疆(一作彊)语错。自知年寿不长。一向外驰。此朱子晚年所悔也。岂不惕乎。但静坐澄心。则世间杂念。千头万绪。纷纷扰扰。不可把捉。还觉治心之工。莫如著述。以此不得便止耳。
道引法分明有益。懒散不能为此耳。
来教云禽兽之肉。都不入口。此岂可长之道耶。本岛山犬不啻千百。使我当之。五日一烹。必无缺矣。岛中无弓矢铳丸。独不得设为罟获乎。此中有一人。工于捕犬。其法作一食桶。其圆可容犬口。其深可没犬头。于其桶内四畔。遍插铁鐖。其形直如锥子。不可曲如钓钩。于其桶底。缚以骨鲠或饭粥。皆可为饵也。其鐖根高梢卑则犬纳吻势顺。出吻势逆。且犬既含饵。其吻张大。四面受触。遂为所罥。恭伏摇其尾而已。每五日一烹则一两日虽食鲑菜。岂至损气。期三百六旬有六日。烹五十二犬。足可以继肉。天以黑山为先生汤沐邑。使之食肉富贵。顾乃自受困苦。不亦迀(一作迂)乎。胡麻一斗。玆以付去。炒之为屑。圃有葱房有醋则于是乎坐犬矣。又凡烹法。悬而剥之。勿受尘芥。洗其肠胃。其馀切勿洗之。直纳釜中。直以清水烹之。既出乃调醋酱油葱。或再炒或再烹。乃为佳味。乃朴楚亭之烹法也。
屏书虽蔡襄米芾。积废如此。岂有成字之理。且眼暗臂痛。豳诗八章。何以书之。不得已以山居八诗代之耳。
彗星之理。诚未可晓。静观其光明是冰块。意者水气直升至冷天。凝结为此。其向日处光明晃朗。名之曰头。其遮隔熹微处。名之曰尾。与流星之成于火天。其理相类也。来教以此为地运之确證。然今此彗星。曩于七八月之时。与斗柄之第二星。密相附接。(茶山北峰甚高。故八月以后。斗星七点。皆入山底。昏不见。)八月晦间。渐高渐西。今则初昏始见之时。其高殆近中天。其方位渐至酉方。与七八月之时。大相不同。以此观之。明是星运。不是地运。假令地运。星亦有徙。不是星粘一处。而唯地有左旋也。土气聚结者。粘则粘。坠则坠。安能有运而有徙乎。日月交食。明有躔次。此非灾也。至于此物。恐于常例之外。特特垂象者。其休咎应验。虽不可质言。要之非无心之物。尝观外史。昔有人仰见
道引法分明有益。懒散不能为此耳。
来教云禽兽之肉。都不入口。此岂可长之道耶。本岛山犬不啻千百。使我当之。五日一烹。必无缺矣。岛中无弓矢铳丸。独不得设为罟获乎。此中有一人。工于捕犬。其法作一食桶。其圆可容犬口。其深可没犬头。于其桶内四畔。遍插铁鐖。其形直如锥子。不可曲如钓钩。于其桶底。缚以骨鲠或饭粥。皆可为饵也。其鐖根高梢卑则犬纳吻势顺。出吻势逆。且犬既含饵。其吻张大。四面受触。遂为所罥。恭伏摇其尾而已。每五日一烹则一两日虽食鲑菜。岂至损气。期三百六旬有六日。烹五十二犬。足可以继肉。天以黑山为先生汤沐邑。使之食肉富贵。顾乃自受困苦。不亦迀(一作迂)乎。胡麻一斗。玆以付去。炒之为屑。圃有葱房有醋则于是乎坐犬矣。又凡烹法。悬而剥之。勿受尘芥。洗其肠胃。其馀切勿洗之。直纳釜中。直以清水烹之。既出乃调醋酱油葱。或再炒或再烹。乃为佳味。乃朴楚亭之烹法也。
屏书虽蔡襄米芾。积废如此。岂有成字之理。且眼暗臂痛。豳诗八章。何以书之。不得已以山居八诗代之耳。
彗星之理。诚未可晓。静观其光明是冰块。意者水气直升至冷天。凝结为此。其向日处光明晃朗。名之曰头。其遮隔熹微处。名之曰尾。与流星之成于火天。其理相类也。来教以此为地运之确證。然今此彗星。曩于七八月之时。与斗柄之第二星。密相附接。(茶山北峰甚高。故八月以后。斗星七点。皆入山底。昏不见。)八月晦间。渐高渐西。今则初昏始见之时。其高殆近中天。其方位渐至酉方。与七八月之时。大相不同。以此观之。明是星运。不是地运。假令地运。星亦有徙。不是星粘一处。而唯地有左旋也。土气聚结者。粘则粘。坠则坠。安能有运而有徙乎。日月交食。明有躔次。此非灾也。至于此物。恐于常例之外。特特垂象者。其休咎应验。虽不可质言。要之非无心之物。尝观外史。昔有人仰见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0H 页
碧落有刀剑之象。知其地有大饥。民果尽刘。意者其人所见亦此类。民刘不一其规。大者有三。岂曰无忧乎。戊辰亦有此物。己庚果有民刘之惨。以此愚民不胜骚扰。甚可闷也。
今年三月十八日雨粟之异。亦可怪也。此土所雨。或如白扁豆。或如青箱子。(鸡冠子)或如荞子。或如赤豆。凡四种也。此山所拾。乃白扁豆青箱子二种耳。此理比之彗星。尤益难晓。意者深山巨岛。本有此等草木之实。其一时吹嘘。漫空布地。则乃鬼物所为。聊以惊人。此亦不祥之物也。曾于甲子四月。于康津城中。见有生角之马。其形如茧栗。刀割而火灼之。一夜之间。复生如故。(乃白道坊卢氏之马。)此身未归。见此二物。(天雨粟。马生角。)可知其久矣。始知古语皆有所本。
小学珠串。为儿辈作也。闻来人言。先生亦有所辑。此等文字。不必一家之内。各立二门。以此行用。未知如何。其文例虽若冗长。使小儿辈诵读。不得不如是也。又其法以什为度。故或有苟充者。或有冤屈者。然世俗通行之文字。不如是不行。先生所著蒙学义汇。岂不精严。而我所辑儿学编二卷。限之以二千字。其上卷有形之物也。其下卷物情事情也。每八字一韵。如千文之例。未知如何。〇二千字既读之后。直授国风。亦自能通。其不才者。虽先读万字。亦无益矣。
学箕(字希说)托其子于儿辈。使之学文。其相貌俊秀。嫂氏见之。欲为樵也立后。武文两儿。亦生大欲。欲引之为堂侄。与箕相议。箕曰玆山茶山之意。若欲取之。吾当献之。二儿书来。茶山答曰于事甚好。于礼甚乖。礼不可违也。二儿曰礼义既然。当破计矣。伯氏下书曰吾闻此言。心甚非之。君言如此。正合吾意。嫂氏书曰叔兮活我。叔兮矜我。虽不助我。胡宁忍我。玆山有子。我则无子。我虽有子。孀妇无子。情之绝悲。礼于何有。礼虽亡矣。我则取之。千言万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览之泪落。无言可答。于是答曰于礼虽乖。于事甚好。我则卧矣。不忍沮之。往复玆山。一听处分。病妻书曰一言才落。欢雷动地。惨云凄霜。变为阳春。勿复言礼。少察人情。若更禁之。姑妇二人。
今年三月十八日雨粟之异。亦可怪也。此土所雨。或如白扁豆。或如青箱子。(鸡冠子)或如荞子。或如赤豆。凡四种也。此山所拾。乃白扁豆青箱子二种耳。此理比之彗星。尤益难晓。意者深山巨岛。本有此等草木之实。其一时吹嘘。漫空布地。则乃鬼物所为。聊以惊人。此亦不祥之物也。曾于甲子四月。于康津城中。见有生角之马。其形如茧栗。刀割而火灼之。一夜之间。复生如故。(乃白道坊卢氏之马。)此身未归。见此二物。(天雨粟。马生角。)可知其久矣。始知古语皆有所本。
小学珠串。为儿辈作也。闻来人言。先生亦有所辑。此等文字。不必一家之内。各立二门。以此行用。未知如何。其文例虽若冗长。使小儿辈诵读。不得不如是也。又其法以什为度。故或有苟充者。或有冤屈者。然世俗通行之文字。不如是不行。先生所著蒙学义汇。岂不精严。而我所辑儿学编二卷。限之以二千字。其上卷有形之物也。其下卷物情事情也。每八字一韵。如千文之例。未知如何。〇二千字既读之后。直授国风。亦自能通。其不才者。虽先读万字。亦无益矣。
学箕(字希说)托其子于儿辈。使之学文。其相貌俊秀。嫂氏见之。欲为樵也立后。武文两儿。亦生大欲。欲引之为堂侄。与箕相议。箕曰玆山茶山之意。若欲取之。吾当献之。二儿书来。茶山答曰于事甚好。于礼甚乖。礼不可违也。二儿曰礼义既然。当破计矣。伯氏下书曰吾闻此言。心甚非之。君言如此。正合吾意。嫂氏书曰叔兮活我。叔兮矜我。虽不助我。胡宁忍我。玆山有子。我则无子。我虽有子。孀妇无子。情之绝悲。礼于何有。礼虽亡矣。我则取之。千言万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览之泪落。无言可答。于是答曰于礼虽乖。于事甚好。我则卧矣。不忍沮之。往复玆山。一听处分。病妻书曰一言才落。欢雷动地。惨云凄霜。变为阳春。勿复言礼。少察人情。若更禁之。姑妇二人。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0L 页
一绳双缢。岂复有言礼处乎。我于此事。不敢皀白。亟作二札。一抵武儿。一抵嫂氏。从速完定若何。谨按礼凡祭祖之士。(即二庙之士)无不立后。汉儒谓继别大宗。才得立后者。汉儒之义也。平生学礼。以为惟公子王孙之大宗才可立后。今年夏秋间。著丧期别。(即丧礼四笺之第四函。)查得古礼。本不如此。凡祭及二庙而为长子斩者。皆得立后。但继祢者。取昆弟之子。继祖者取昆弟之子。无则取从父昆弟之子。继曾继高者。其法皆然。但庶姓之宗。五世而迁。既过五世则祖迁宗易。故继五世者。虽无子。不得以十寸昆弟之子为子。惟继别之宗。虽至百世。凡别子之裔。皆得取之为后。此古法也。若庶子之不继祢者。虽王子公子。不得立后。故管叔无后国除。见于史记。(若以罪而除。则蔡仲无受封之理。)汉文帝景帝之诸子。皆无后国除。此尤古法之至严者也。如是然后斩于所后有名焉。降其父母有名焉。今樵也未及继祢而死。若有同母弟则法当弟及。不当为樵也立后。庶弟虽非同腹。古经今法。皆与嫡出之子。毫无所异。安得为樵也立后乎。樵也虽有亲昆弟之子。不当立后。况于遥遥遐族之子乎。〇虽然今之事势。已至无可奈何。不可胶守古经。以伤和气。国俗有养子之法。养子之法。虽异姓勿拘也。大典曰为养父母三年。国法如此。此国之民。遵之何罪。且今门户甚微。得此俊骨。使之相依。有何不可。幸加三思。
尚书古训六卷。乃伏生以下马郑已上。欧阳夏侯王涂班刘诸说。及左传以下汉魏以上诸子百家之书说也。此则𤲟也所辑。亦无案说。
十六两作斤之说。此是长鬐所作。四象八卦。亦是加一倍法。然其说有病矣。文字之病。自知终不能尽改而死矣。故孔子述而不作。又曰予欲无言。
大芚寺有一僧年四十而死。名曰惠藏。号曰烟波。别号儿庵。字曰无尽。本海南之微人也。二十七秉拂。致弟子百数十人。三十为芚寺大会。(此会惟八道大宗匠然后为之。)乙丑秋栖万德寺。与我相见。相见之夕。则论周易。彼于河图洛书之学。横说竖说。如诵己言。又熟见朱夫子易学启蒙。乱抽诸条。语若悬河。望之可畏。我问曰乾初九。何以谓之九也。彼曰九者阳数之极也。余曰坤
尚书古训六卷。乃伏生以下马郑已上。欧阳夏侯王涂班刘诸说。及左传以下汉魏以上诸子百家之书说也。此则𤲟也所辑。亦无案说。
十六两作斤之说。此是长鬐所作。四象八卦。亦是加一倍法。然其说有病矣。文字之病。自知终不能尽改而死矣。故孔子述而不作。又曰予欲无言。
大芚寺有一僧年四十而死。名曰惠藏。号曰烟波。别号儿庵。字曰无尽。本海南之微人也。二十七秉拂。致弟子百数十人。三十为芚寺大会。(此会惟八道大宗匠然后为之。)乙丑秋栖万德寺。与我相见。相见之夕。则论周易。彼于河图洛书之学。横说竖说。如诵己言。又熟见朱夫子易学启蒙。乱抽诸条。语若悬河。望之可畏。我问曰乾初九。何以谓之九也。彼曰九者阳数之极也。余曰坤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1H 页
初六。何不谓之坤初十。彼言下即悟。起身伏地请教。悉弃其所学。深研九家之学。彼又深信佛法。自闻易理。自悔误身。忽忽不乐六七年。以酒病腹胀而死。前年以诗示我曰柏树工夫谁得力。莲花世界但闻名。又曰孤吟每自愁中发。清泪多因醉后零。及其死也。屡屡独语曰无端兮无端兮。(方言夫质业是。)余之挽诗曰墨名儒行世俱惊。怊怅华严旧主盟。一部鲁论频盥手。九家周易细研精。凄凉破衲风吹去。零落残灰雨洒平。帐下沙弥三四五。哭临(去声)犹复唤先生。(年来笃好论孟。诸僧嫉之。号曰金先生。)又曰青山红树飒秋枯。残照𠉱(一作傍)边有数乌。柞炭可怜销傲骨。(有傲病)楮钱那得买冥涂。观鱼阁上书千卷。(谓茶山)养马厢中酒百壶。(珍岛监牧官李台升。即李瑞彪之子。一见与之为友。痛饮穷日夕。)知己一生惟二老。无人重作藕花图。(结语用东坡参寥事。)
薪洲谪客沈生。今年秋不淑。哀哉。先生之旧酒徒亡矣。以隔海之故。不能继好。彼向人与我相亲者言曰。吾友丁公。尝言曰吾弟文学胜我。其胸怀之旷荡无岸。不如乃兄。其言验矣。盖怨我也。二十别其妻。今年九月。妻将下来。相见隔一月而讣去矣。呜呼哀哉。
答仲氏
裳㡇之驳。是初头错解。旋已觉悟而改之矣。郑玄是汉人。辟两侧空中央。疑是当时流有此制。不必斥之。但幅巾之㡇。朱子之法。分明是顺向一边去。丘氏又用空中央之法。遂使横㡇之巾。转而为竖㡇。此则丘公不能遁其责矣。
来教云祭馔考。前人似有已发者。然徐乾学读礼通考。秦蕙田五礼通考。无此影响。将于何考之也。吾东先儒。人自为法。著为图式者何限。而都无古据。其义无以立矣。
诗经讲义。其时我 先王天袖(一作褒)隆重。我先师印可深切。自以为此事难得。今而见之。纯是儿声。今欲改撰则当时御评。条条有之。不可改也。气又(又气)力渐衰。自知馀年不长。每欲悉去书籍。一卷勿留。深房默坐。学老头陀模样。今此论语之役。亦破戒而为之也。
薪洲谪客沈生。今年秋不淑。哀哉。先生之旧酒徒亡矣。以隔海之故。不能继好。彼向人与我相亲者言曰。吾友丁公。尝言曰吾弟文学胜我。其胸怀之旷荡无岸。不如乃兄。其言验矣。盖怨我也。二十别其妻。今年九月。妻将下来。相见隔一月而讣去矣。呜呼哀哉。
答仲氏
裳㡇之驳。是初头错解。旋已觉悟而改之矣。郑玄是汉人。辟两侧空中央。疑是当时流有此制。不必斥之。但幅巾之㡇。朱子之法。分明是顺向一边去。丘氏又用空中央之法。遂使横㡇之巾。转而为竖㡇。此则丘公不能遁其责矣。
来教云祭馔考。前人似有已发者。然徐乾学读礼通考。秦蕙田五礼通考。无此影响。将于何考之也。吾东先儒。人自为法。著为图式者何限。而都无古据。其义无以立矣。
诗经讲义。其时我 先王天袖(一作褒)隆重。我先师印可深切。自以为此事难得。今而见之。纯是儿声。今欲改撰则当时御评。条条有之。不可改也。气又(又气)力渐衰。自知馀年不长。每欲悉去书籍。一卷勿留。深房默坐。学老头陀模样。今此论语之役。亦破戒而为之也。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1L 页
答仲氏
导引法必知其有益。而十二年晨兴夜寝。慥慥于六经之事。无暇为此。今六经幸而卒业。当净(一作净)扫一室。朝乾夕惕之暇。留意导引。房中无一卷书更好。但宿习难去。毕竟更事文墨耳。
自宋以后七百馀年。天下之人。竭其聪明。以究四书之义。故四书殆无遗义。镛于四书。或得新义。踊跃叫奇。其后见诸家经说。发已久矣。但明善而后可以择善。每观前人于先儒之说。必误执谬义。是知集解集注。亦自不易。方欲取论语依集解集注之例。集千古而取其所长。勒成一部。而此虽与六经之役自发义理者。不无难易。其费精用心。亦自不少。顾今气力渐衰。数月之间。齿落者三。决意谢绝文墨。优游度日。每回头为之怅然耳。僧家有教法禅法。故经师晚年。皆作坐禅。我所愿者此。而此事之难。倍于经工。未知心力能及也。朱子经师也。陆象山禅师也。经师近于禹稷墨翟。禅师近于颜回杨朱。
乐书十二卷。其间想已览讫。律吕之数。第七卷所论。必是唐虞本法。万无一虑。五千年前律吕之学。还魂于今日。此非镛所能心得。数年以来。蚤夜思索。握算列筹。积费心血。一朝忽觉灵台有光。三纪六平差三具五之法。晃晃然列于眼前。于是援笔书之。此乃第七卷也。此岂人力之所能得哉。但未及卒业。遂值西贼之乱。未免草草收结。先生幸加爬栉。其善者书头批评。以示印可之意。其有疑者。别作一录。使得益加删润若何。
周易小本。此是圃儿之物。渠既不嗜。姑留案上。时时熟玩。冁然一笑。足以忘长沙之苦。年前所览草本。玉之璞也。金之卝也。米之糠也。骨之皮也。陶之坯也。匠之朴也。诗云如切如瑳。如琢如磨。此之谓也。数日前亦改一爻。若加我十年。卒以学易。庶几其益有改也。其中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圣人用心。尤奇奇妙妙。又如富以其邻。有孚孪(一作挛)如。月几望之等。皆穿到九泉。始得其水者。必合其类而比观之。然后其妙乃可见也。然欲观周易。必先求静处。鸡呜(一作鸣)犬吠声。儿啼妇叹声。最是相忌者也。何以得此。
导引法必知其有益。而十二年晨兴夜寝。慥慥于六经之事。无暇为此。今六经幸而卒业。当净(一作净)扫一室。朝乾夕惕之暇。留意导引。房中无一卷书更好。但宿习难去。毕竟更事文墨耳。
自宋以后七百馀年。天下之人。竭其聪明。以究四书之义。故四书殆无遗义。镛于四书。或得新义。踊跃叫奇。其后见诸家经说。发已久矣。但明善而后可以择善。每观前人于先儒之说。必误执谬义。是知集解集注。亦自不易。方欲取论语依集解集注之例。集千古而取其所长。勒成一部。而此虽与六经之役自发义理者。不无难易。其费精用心。亦自不少。顾今气力渐衰。数月之间。齿落者三。决意谢绝文墨。优游度日。每回头为之怅然耳。僧家有教法禅法。故经师晚年。皆作坐禅。我所愿者此。而此事之难。倍于经工。未知心力能及也。朱子经师也。陆象山禅师也。经师近于禹稷墨翟。禅师近于颜回杨朱。
乐书十二卷。其间想已览讫。律吕之数。第七卷所论。必是唐虞本法。万无一虑。五千年前律吕之学。还魂于今日。此非镛所能心得。数年以来。蚤夜思索。握算列筹。积费心血。一朝忽觉灵台有光。三纪六平差三具五之法。晃晃然列于眼前。于是援笔书之。此乃第七卷也。此岂人力之所能得哉。但未及卒业。遂值西贼之乱。未免草草收结。先生幸加爬栉。其善者书头批评。以示印可之意。其有疑者。别作一录。使得益加删润若何。
周易小本。此是圃儿之物。渠既不嗜。姑留案上。时时熟玩。冁然一笑。足以忘长沙之苦。年前所览草本。玉之璞也。金之卝也。米之糠也。骨之皮也。陶之坯也。匠之朴也。诗云如切如瑳。如琢如磨。此之谓也。数日前亦改一爻。若加我十年。卒以学易。庶几其益有改也。其中坎离颐大过中孚小过。圣人用心。尤奇奇妙妙。又如富以其邻。有孚孪(一作挛)如。月几望之等。皆穿到九泉。始得其水者。必合其类而比观之。然后其妙乃可见也。然欲观周易。必先求静处。鸡呜(一作鸣)犬吠声。儿啼妇叹声。最是相忌者也。何以得此。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2H 页
今年五大赦。凡贪官汗(一作污)吏杀人强盗。无不放释。而名在启中者。不可举论。此非欲严堤防而然。乃浩然相忘耳。朱门冻骨。本来相忘。何足叹耶。今虽归去。家四壁立。粮岁前绝。老妻冻馁。儿色凄凉。二嫂曰其来其来。来亦然矣。泰山压其背。沧波横其前。卦爻属于先天。律吕付之春梦。有何一分乐事。天以茶山为我平泉庄。以宝岩数亩田。为我汤沐邑。终年卒岁。无儿啼妇叹声。福如是厚。位如是尊。乃欲去此三清仙界。投身四重阿鼻。天下有如是愚夫乎。此非强作之言。心计真的如此。然而一边未赏(一作尝)无归心。此人性本来劣弱而然耳。明知奸淫之非。而或窃人妻妾。明知产业之破。而或马吊江牌。其有归心。即此类耳。岂本心哉。
答仲氏
至今不为论语之役者。谓四书之田。必无遗秉矣。纮父自科还。发愤归身于经礼之学。为其所困。不得不著叆叇而临之。于是此有遗秉。彼有滞穗。此有不敛穧。彼有不敛稚。颠倒狼藉。不胜收拾。恰如儿时晨出栗园中。忽遇朱实烂漫迸地。不可胜拾。此将奈何。平生蒐辑论语古今诸说。不为不多。每临一章。尽考古今诸说。取其善者而节录之。取其讼者而论断之。始谓此外无可新补者。其奈历考古今之说。都不合理者有之。于是不得不掩卷瞑目而坐。或忘食焉。或忘寝焉。必有新义理。洒然出来。学而为政二篇。其得新义理已十馀条。又其决讼者。于两家所引之外。别有断案。今日始出。使落讼者不能复言者多。天若假我以日月。得了此业。则其书颇可观。然脱草无术。甚可叹也。
与金德叟(迈淳)
山斋值雨。得衍一日之欢。觖界求圆。未易如是。所奉清诲。佩服在心者亦多。区区自庆之怀。归而历日而犹未已也。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况身无西子之好。而其所蒙。有甚于不洁。乃荷诸贤不俟衅沐。径赐输写。是又仁恻之厚。非薄俗之所能为也。第思正录厅蓝袍并坐时事。历历如眼前光景。而石火风灯。倏现忽灭。今于三十年后。再见凝范。已
答仲氏
至今不为论语之役者。谓四书之田。必无遗秉矣。纮父自科还。发愤归身于经礼之学。为其所困。不得不著叆叇而临之。于是此有遗秉。彼有滞穗。此有不敛穧。彼有不敛稚。颠倒狼藉。不胜收拾。恰如儿时晨出栗园中。忽遇朱实烂漫迸地。不可胜拾。此将奈何。平生蒐辑论语古今诸说。不为不多。每临一章。尽考古今诸说。取其善者而节录之。取其讼者而论断之。始谓此外无可新补者。其奈历考古今之说。都不合理者有之。于是不得不掩卷瞑目而坐。或忘食焉。或忘寝焉。必有新义理。洒然出来。学而为政二篇。其得新义理已十馀条。又其决讼者。于两家所引之外。别有断案。今日始出。使落讼者不能复言者多。天若假我以日月。得了此业。则其书颇可观。然脱草无术。甚可叹也。
与金德叟(迈淳)
山斋值雨。得衍一日之欢。觖界求圆。未易如是。所奉清诲。佩服在心者亦多。区区自庆之怀。归而历日而犹未已也。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况身无西子之好。而其所蒙。有甚于不洁。乃荷诸贤不俟衅沐。径赐输写。是又仁恻之厚。非薄俗之所能为也。第思正录厅蓝袍并坐时事。历历如眼前光景。而石火风灯。倏现忽灭。今于三十年后。再见凝范。已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2L 页
须发老苍。复多田野间气色。人生良足感慨。又不可料度也。顾此衰朽。如蠹株枯蘖。偶中一病。当溘然收视。仁兄幸得收叙。得湖岭间一小郡。亦非异事。所以晚春檗溪之期。亦太遥遥。汉光武日复一日之喻。真是识道人口气。来月望间。雪屋一眠。万不可迟误。第闻打鱼之场。五江咸聚。反涉烦热。直于山亭。煨芋煮菽。为静寂雍容。儿言如此。不可不听。再与丘隅往复。停当加酌量。如何如何。为请别后起居。不备。(辛巳十一月廿七日)
答金德叟
日前自鼎山转致正月廿九日惠书。又有短牍长笺。嘉诲郑重。输写不吝。不知薄命不死。何以得此于垂尽之年也。感戢愉快。始有生世之意。但见许与踰度。非所以切磋磨琢。况书平乃流落最初年所作。彼时习气未除。幽愤未平。遇有触激。须即一场痛骂。方才小快。此岂学道人事耶。仁兄亦当看之如稗官小说。不必备数于斯文也。指摘诸喻。悉中病理。谨当点改。勿敢留滞。但恐悤悤未经细阅。故所捉犹少。若永日详检。吾恐全体无完肤也。丧期别七册。又玆续呈。此书益多疵颣。望益留神细心。左右考检。以击蒙蔽。其或秉义虽正。而辞气悖慢者。一一句勒。俾即知罪。不胜幸甚。其宗法诸论。有一友付签于书顶。共数十处。鄙心有觉非处。有悍然固守处。特缘病懒。未及删正。玆并奉示。此春秋大夫相讼之法也。仁兄秉公。必能剖决。使无后言。更须励精猛省焉。窃尝以为汉儒高古。其训诂相承。固多可取。而其纰缪错误。诚亦不少。故朱子多所更改。非求瑕于白璧也。近世一种习尚。乃欲专心古注。凡古注所言。有议其不允者。指之为妄人。然穷居数十年。沈渐章句。积久稽验。知古注未必尽是。后儒新论未必尽非。唯当虚心公观。以察是非之真。不宜按世次考年纪。以断其从违也。如何如何。嗟呼。人生如弱草轻尘。朝暮难恃。得于未死之前。遇仁兄两人幸矣。馀复何求。但恐好事多魔。聚散无常。所以惜日如金玉。慕德如饥渴。而穷约相当。僮指亦难。一面必过数月。一书必阻数旬。虽复诵唐棣之翩反。而敢望夫子之恕之耶。临书耿结益切也。不次谨状。(壬午二月初四日)
答金德叟
日前自鼎山转致正月廿九日惠书。又有短牍长笺。嘉诲郑重。输写不吝。不知薄命不死。何以得此于垂尽之年也。感戢愉快。始有生世之意。但见许与踰度。非所以切磋磨琢。况书平乃流落最初年所作。彼时习气未除。幽愤未平。遇有触激。须即一场痛骂。方才小快。此岂学道人事耶。仁兄亦当看之如稗官小说。不必备数于斯文也。指摘诸喻。悉中病理。谨当点改。勿敢留滞。但恐悤悤未经细阅。故所捉犹少。若永日详检。吾恐全体无完肤也。丧期别七册。又玆续呈。此书益多疵颣。望益留神细心。左右考检。以击蒙蔽。其或秉义虽正。而辞气悖慢者。一一句勒。俾即知罪。不胜幸甚。其宗法诸论。有一友付签于书顶。共数十处。鄙心有觉非处。有悍然固守处。特缘病懒。未及删正。玆并奉示。此春秋大夫相讼之法也。仁兄秉公。必能剖决。使无后言。更须励精猛省焉。窃尝以为汉儒高古。其训诂相承。固多可取。而其纰缪错误。诚亦不少。故朱子多所更改。非求瑕于白璧也。近世一种习尚。乃欲专心古注。凡古注所言。有议其不允者。指之为妄人。然穷居数十年。沈渐章句。积久稽验。知古注未必尽是。后儒新论未必尽非。唯当虚心公观。以察是非之真。不宜按世次考年纪。以断其从违也。如何如何。嗟呼。人生如弱草轻尘。朝暮难恃。得于未死之前。遇仁兄两人幸矣。馀复何求。但恐好事多魔。聚散无常。所以惜日如金玉。慕德如饥渴。而穷约相当。僮指亦难。一面必过数月。一书必阻数旬。虽复诵唐棣之翩反。而敢望夫子之恕之耶。临书耿结益切也。不次谨状。(壬午二月初四日)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3H 页
别纸
虹桥一句。朱子棹歌。本亦道脉中断之意故用之。寻常以物色不稳帖病之。月前删其下句。今并此句而病之极是。当改之以津梁也。
梅范先后。果未及省察。来喻的当。今考纲鉴。范宁以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十一月为豫章太守。上距晋元帝末年为六十八年。梅颐献书。在晋元之初。则范宁注书之时。梅死已久。然则取王范之注补之者。当是后儒所为。今不可考也。陆氏释文则谓梅氏取王注。而孔氏正义则谓献书之初。并与王注而阙之也明矣。来喻极精。此一条亟当删改。勿小留也。
宣帝果无泰和年。(或是本始之讹耶。字形相近。)今考年号录。魏明帝后魏孝文帝唐文宗。皆年号太和。究无泰和。今考王充论衡。但云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尚书。无泰和之说。宋鉴(清儒名)云后汉书献帝建安十四年。黄门侍郎房宏等云宣帝泰和元年。河内女子坏老屋。得古文泰誓三篇。亦作泰和说。当借后汉书更检也。
孔臧书一条。删之不妨。
其骨已霜。直是儇薄口气。愧赧愧赧。此是二十年前作无论已。今亦小醉。放笔时。作此等口气。寻亦悔之。习气之病。猝难除也。墓木已拱好。
琴瑟钟磬之说。不见于史记。史公在当时。所闻必确。如有此事。何不记录。百年之后。班固倒能闻之乎。此等说最令吾人知见昏愗。故斥之如此。然当改之曰神怪难信。
伏本孔本。篇数相同。原一疑案。然十六篇。以六字古奇。未及解释。则亦有说矣。若两家各立。则以其文字异者七百。又其训义。两各不类故也。
漆书中有无河内太誓。今不可知。每以郑学为漆书。故直谓之漆书五十八篇。诚似未安。宜改之。
来喻云细绎荀子语意。乃一而后精。非精而后一也者。深契鄙衷。此条不可仓卒说破。今姑舍之。
道经之所谓道。皆本之于羲轩。是亦吾道也。今复明明五千言中文句。先
虹桥一句。朱子棹歌。本亦道脉中断之意故用之。寻常以物色不稳帖病之。月前删其下句。今并此句而病之极是。当改之以津梁也。
梅范先后。果未及省察。来喻的当。今考纲鉴。范宁以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十一月为豫章太守。上距晋元帝末年为六十八年。梅颐献书。在晋元之初。则范宁注书之时。梅死已久。然则取王范之注补之者。当是后儒所为。今不可考也。陆氏释文则谓梅氏取王注。而孔氏正义则谓献书之初。并与王注而阙之也明矣。来喻极精。此一条亟当删改。勿小留也。
宣帝果无泰和年。(或是本始之讹耶。字形相近。)今考年号录。魏明帝后魏孝文帝唐文宗。皆年号太和。究无泰和。今考王充论衡。但云孝宣皇帝之时。河内女子发老屋得尚书。无泰和之说。宋鉴(清儒名)云后汉书献帝建安十四年。黄门侍郎房宏等云宣帝泰和元年。河内女子坏老屋。得古文泰誓三篇。亦作泰和说。当借后汉书更检也。
孔臧书一条。删之不妨。
其骨已霜。直是儇薄口气。愧赧愧赧。此是二十年前作无论已。今亦小醉。放笔时。作此等口气。寻亦悔之。习气之病。猝难除也。墓木已拱好。
琴瑟钟磬之说。不见于史记。史公在当时。所闻必确。如有此事。何不记录。百年之后。班固倒能闻之乎。此等说最令吾人知见昏愗。故斥之如此。然当改之曰神怪难信。
伏本孔本。篇数相同。原一疑案。然十六篇。以六字古奇。未及解释。则亦有说矣。若两家各立。则以其文字异者七百。又其训义。两各不类故也。
漆书中有无河内太誓。今不可知。每以郑学为漆书。故直谓之漆书五十八篇。诚似未安。宜改之。
来喻云细绎荀子语意。乃一而后精。非精而后一也者。深契鄙衷。此条不可仓卒说破。今姑舍之。
道经之所谓道。皆本之于羲轩。是亦吾道也。今复明明五千言中文句。先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3L 页
儒犹或取之。况于丘索坟典之绪馀乎。人心危道心微六字。决不可舍。设令六字本出于佛经。亦当戴之捧之。如天球弘璧。以为克己复礼之本。况出于儒家。本于道经者乎。梅伪自梅伪。荀真自荀真。不可以护彼而尊此。亦不可以斥彼而舍此也。物各付物。不相牵制。不亦可乎。祖业伪券之喻。切当切当。令人喷饭。
臣下不匡。其刑墨。终不合理。故说得恁地。然其刻迫字句当改之。
诬神殃及之。非太誓文句则明矣。朱子偶失照检。而毛氏但执朱书。用之如此耶。毛氏本来如此。
理阴阳顺四时。溯考古籍。则黄帝颛喾。以至义(一作羲)和之为六官。周礼六官之分以天地四时。皆此义也。然古之帝王。以之象天而已。非真以职责授之如是也。今不能进一贤退一邪。奖一廉惩一贪。而巍然自居以燮理之任者。岂不过哉。此条在佗书益多峻语。第当以时点改耳。
清儒宋鉴。乾隆间人。著尚书考辨六卷。刻于嘉庆五年。所论与鄙说若合符契。特规模不同。辞气缜密。不如荒外之人粗险不脱洒者。可愧可愧。所采诸家之说益广。阎若璩朱彝尊之论。尤详著可考。但段落不明。蒙士难知。为可欠耳。年前有人瞥示之还索之。至今为恨耳。
答金德叟
明哲保身四字。于今为败世之元符。明知诗训有误。每云字义不然。顾此说无处开口。今读来喻。神动气涌。针投契合。不知所以为喻也。辨别善恶曰明。(郑笺意)辨别是非曰哲。(孔疏意)扶持幼弱曰保。(说文意)保者呆也。(象子之两旁有扶持者。)大臣之义。以人事君。故明辨善恶。以进贤士。明别是非。以拔俊乂。于是以此贤俊。扶持我身。(以保身)扶持我身。以事一人。(以保王)此大臣之职也。今俗解此诗。别于利害曰明。知所语默曰哲。全躯免祸曰保。郑笺朱传。无此影响。而万口和附。牢不可破。以之全一躯保一门。诚为至诀。而此义既立。人主将谁与为国也。鄙人前论宁武子愚智一案。大关世教。来教以仲山甫明哲一案。欲存世教。何知见之相入至是也。原来仲山甫之德。非今之所
臣下不匡。其刑墨。终不合理。故说得恁地。然其刻迫字句当改之。
诬神殃及之。非太誓文句则明矣。朱子偶失照检。而毛氏但执朱书。用之如此耶。毛氏本来如此。
理阴阳顺四时。溯考古籍。则黄帝颛喾。以至义(一作羲)和之为六官。周礼六官之分以天地四时。皆此义也。然古之帝王。以之象天而已。非真以职责授之如是也。今不能进一贤退一邪。奖一廉惩一贪。而巍然自居以燮理之任者。岂不过哉。此条在佗书益多峻语。第当以时点改耳。
清儒宋鉴。乾隆间人。著尚书考辨六卷。刻于嘉庆五年。所论与鄙说若合符契。特规模不同。辞气缜密。不如荒外之人粗险不脱洒者。可愧可愧。所采诸家之说益广。阎若璩朱彝尊之论。尤详著可考。但段落不明。蒙士难知。为可欠耳。年前有人瞥示之还索之。至今为恨耳。
答金德叟
明哲保身四字。于今为败世之元符。明知诗训有误。每云字义不然。顾此说无处开口。今读来喻。神动气涌。针投契合。不知所以为喻也。辨别善恶曰明。(郑笺意)辨别是非曰哲。(孔疏意)扶持幼弱曰保。(说文意)保者呆也。(象子之两旁有扶持者。)大臣之义。以人事君。故明辨善恶。以进贤士。明别是非。以拔俊乂。于是以此贤俊。扶持我身。(以保身)扶持我身。以事一人。(以保王)此大臣之职也。今俗解此诗。别于利害曰明。知所语默曰哲。全躯免祸曰保。郑笺朱传。无此影响。而万口和附。牢不可破。以之全一躯保一门。诚为至诀。而此义既立。人主将谁与为国也。鄙人前论宁武子愚智一案。大关世教。来教以仲山甫明哲一案。欲存世教。何知见之相入至是也。原来仲山甫之德。非今之所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4H 页
谓明哲保身。上云保玆天子。生仲山甫。(保当读之如保其身体之保。)又云式是百辟。王躬是保。(亦扶持之意。)此二保字。决非全保之保。则以保其身之保。亦岂非保抱之保乎。仲山甫茹刚吐柔。不畏疆御。仲山甫补阙拾遗。以佐衮职。仲山甫入而司喉。出而赋政。不辞枢要。不惮贤劳。默观其人。非全躯保妻之术也。今之君子。其下焉者贪权乐势。自取灭亡。斯固勿论。即修行饬躬。粗知礼义者。又以明哲保身四字。为全身远害之第一玄诀。含默取容。旅进旅退。先家而后国。殉私以灭公。自以为宁武子之韬晦而莫之悔焉。国之所以一倾而不可起。世之所以一坏而不可兴。皆此说使之也。来喻谓自扬雄误解。失其本义。即朱子集传。亦云顺理以守身。非趋利辟害。而偷生全躯之谓。末流之弊。朱子其先知之矣。但废黜在田野者。身无职责。不可以辟害偷生为咎也。(壬午二月)
与金德庾(一作叟)
东游十日而还。已绿肥红瘦。繁阴如海。曰檗曰渼。尽归閒商量。而好个时节已过尽矣。世事悉悉如此。可叹也已。汤忧近已平复。起居以时佳胜耶。弟归家已四五日。而身子尚此摇荡。如在烟涛雪涡之中耳。近以平丘祭鬼事。口舌不胜纷纭。此事不必用力探究。但诵论语一句曰子不语怪力乱神。语犹不可。矧身为之祼将兴俯哉。其姓名三字。不见于丽史列传。其职名不见于职官志。其事迹不见于野史。又无断碑破志之掘出于本地者。则举其官号。题其姓氏。亦太虚廓矣。昔程太中不礼区希范之神。投其祠而顺流。彼其姓名事迹。实在耳目。而贤者之不惑如此。况此无凭无验之鬼。专信其所自言。而祭之祝之可乎。既坛既祭。当帖然收息。而书牍问答。一向不绝。此不几于人神杂糅乎。绝地天通。政为今日之急务也。鬼魅之末。必有菑孽。如无坐镇之力。莫如谨避之为得。幸须力劝。使之不日清脱如何。至于问以休咎。咨以吉凶。尤系不知之甚。少年等设若为是。当严严禁止。并及之如何。数日后当委遣儿子耳。
(附见)金德叟书(辛巳十二月上旬)
与金德庾(一作叟)
东游十日而还。已绿肥红瘦。繁阴如海。曰檗曰渼。尽归閒商量。而好个时节已过尽矣。世事悉悉如此。可叹也已。汤忧近已平复。起居以时佳胜耶。弟归家已四五日。而身子尚此摇荡。如在烟涛雪涡之中耳。近以平丘祭鬼事。口舌不胜纷纭。此事不必用力探究。但诵论语一句曰子不语怪力乱神。语犹不可。矧身为之祼将兴俯哉。其姓名三字。不见于丽史列传。其职名不见于职官志。其事迹不见于野史。又无断碑破志之掘出于本地者。则举其官号。题其姓氏。亦太虚廓矣。昔程太中不礼区希范之神。投其祠而顺流。彼其姓名事迹。实在耳目。而贤者之不惑如此。况此无凭无验之鬼。专信其所自言。而祭之祝之可乎。既坛既祭。当帖然收息。而书牍问答。一向不绝。此不几于人神杂糅乎。绝地天通。政为今日之急务也。鬼魅之末。必有菑孽。如无坐镇之力。莫如谨避之为得。幸须力劝。使之不日清脱如何。至于问以休咎。咨以吉凶。尤系不知之甚。少年等设若为是。当严严禁止。并及之如何。数日后当委遣儿子耳。
(附见)金德叟书(辛巳十二月上旬)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4L 页
元会运世。至悠久也。三十年占其一位。以若日月得成再觏。而中间人事。有不可胜言者。杜子所谓夜阑秉烛。相对如梦者。岂必亲戚为然。况信宿之顷。洋洋盈耳。无非至论妙义。其为警发昏惰。开拓蒙蔀者。非烂纸枯简之比。归来思仰。益复如结。不意存记之笃。赐以手帖。意腆辞挚。有足珍佩。而语及畴昔。缠绵恻怆。蔼然仁厚。殆非斯世可得。捧绎数还。感镂难既。来春尚远。日月其除。诗人之所为瞿瞿也。精舍一会。何敢虚徐。当自邱隅有报也。
又书(壬午正月小晦)
精舍之夜。经年乃卜。而往迟来速。慰短怅长。项(一作顷)自鼎山传示手书一番。旋以数语附告。果即关览否。春日渐舒。伏惟燕处超然。气度冲裕。悠悠瞻仰。展矣实劳。盛撰梅书平。审阅再三。服念旬时。啖蔗入佳。饮醇忘醉。握持宝爱。不欲离手。而今被鼎山索去。行当还达几下。殊觉惘然。书中议论。一皆明允。而笔力之猛。所向无前。九卷数万言。棣棣乎不可选矣。窃尝为之总评曰。烛微洞幽则飞卫之见虱也。理纷剥坚则庖丁之解牛也。毒手磔奸则商君渭水之临也。血忱卫正则卞和荆山之泣也。一以为孔壁拨乱之元勋。一以为朱门御侮之劲臣。儒林大业。莫之与京。不谓寥寥千载之下。蓁蓁九夷之中。乃有此绝等奇事也。交除(一作际)之初。当崇质悫。唯诺赞美。性所不能。而宿昔愤悱。如痒得爬。自不禁倾倒至此。不罪幸甚。一二质问。疏在别纸。切望回赐镌谕。而庖廪之继。恭俟亟拜耳。记下省状如昔。而当春空匮转甚。啜菽尽欢。良愧古人奈何。不备。
别纸
(甲八)虹桥既断〇虹桥语。稍近俗。改以津梁如何。盖讨论古经。虽只字片句。务要十分谨严。此二字出朱子棹歌。亦非不雅。而用之于此。或恐微带荆围气故耳。
(丙二)孔疏又云晋末范宁作解。已不得舜典一篇。(节)梅氏之书。又以范宁为表准。〇按孔疏本文曰梅赜于前晋。奏上其书而施行焉。时已亡
又书(壬午正月小晦)
精舍之夜。经年乃卜。而往迟来速。慰短怅长。项(一作顷)自鼎山传示手书一番。旋以数语附告。果即关览否。春日渐舒。伏惟燕处超然。气度冲裕。悠悠瞻仰。展矣实劳。盛撰梅书平。审阅再三。服念旬时。啖蔗入佳。饮醇忘醉。握持宝爱。不欲离手。而今被鼎山索去。行当还达几下。殊觉惘然。书中议论。一皆明允。而笔力之猛。所向无前。九卷数万言。棣棣乎不可选矣。窃尝为之总评曰。烛微洞幽则飞卫之见虱也。理纷剥坚则庖丁之解牛也。毒手磔奸则商君渭水之临也。血忱卫正则卞和荆山之泣也。一以为孔壁拨乱之元勋。一以为朱门御侮之劲臣。儒林大业。莫之与京。不谓寥寥千载之下。蓁蓁九夷之中。乃有此绝等奇事也。交除(一作际)之初。当崇质悫。唯诺赞美。性所不能。而宿昔愤悱。如痒得爬。自不禁倾倒至此。不罪幸甚。一二质问。疏在别纸。切望回赐镌谕。而庖廪之继。恭俟亟拜耳。记下省状如昔。而当春空匮转甚。啜菽尽欢。良愧古人奈何。不备。
别纸
(甲八)虹桥既断〇虹桥语。稍近俗。改以津梁如何。盖讨论古经。虽只字片句。务要十分谨严。此二字出朱子棹歌。亦非不雅。而用之于此。或恐微带荆围气故耳。
(丙二)孔疏又云晋末范宁作解。已不得舜典一篇。(节)梅氏之书。又以范宁为表准。〇按孔疏本文曰梅赜于前晋。奏上其书而施行焉。时已亡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5H 页
失舜典一篇。晋末范宁为解时。已不得焉。至齐萧鸾建武中。姚方兴得而献之。愚尝疑已不得焉之已字。或是犹字之误。盖梅赜献书。在于东晋之初。而范宁是晋末人。仲达之意。以为梅赜之始献也。已失舜典。至晋未(一作末)范宁据梅本孔传作解时。犹未得此一篇也。至若舜典疏所谓多用王范之注补之。而皆以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之初者。详究上下文势。似指世之读梅本者而言。非谓梅赜自取而补之也。(多字属读者。皆字属王范。)范注在晋末。恐非梅赜之所逆睹。而王范二字一串连下。则取王注者之非梅赜。亦可推知。(陆氏释文。虽以梅赜自取王注为辞。而孔疏之意则如此。且释文以梅赜云云。归之于相承之传闻。则亦与质之言有间。)今此所引孔疏。就本文略加移动。以已不得舜典一篇七字。系之于范宁作解之下。而承之曰梅本果阙舜典。又承之曰梅氏之书。又以范宁为表准。殆若范在梅前。为其窃取者然。恐当更商。但未记范宁的是晋何帝时人。检示晋书如何。(上文取王肃旧稿云云。及丁三条内王范云云。及以下诸条凡论王范处。并望照此详查。)
(丁七)后汉书云宣帝泰和元年河内女子。〇按宣帝年号无泰和可疑。
(丁八)隋书(节)注孔臧与安国书云尚书二十八篇。〇既以孔臧书断之为伪。则不必藉以为證。
(丁十)其骨已霜〇鲁共王之不得见武帝末年。證既的确。理宜劈破。而其骨已霜。差欠典雅。改以墓木已拱似好。
又琴瑟钟磬之说。荒诞鬼怪。〇琴瑟钟磬之说。虽在吾夫子所不语之中。而既载班志。与纯出于梅氏杜撰者有间。安知非神护圣经。出此怪异以警之耶。然其然岂然。置之不可尽信之科。则意思自好。而直谓之荒诞鬼怪。则或伤太轻快。欧阳公不信祥瑞。以麟凤龟龙。总归之妖。其意非不正大。而人不能十分信从者。正坐太轻快。亦立言君子所宜三思处也。未知如何。
(庚二)正义孔注之后。其书散逸。传注不行。以庸生贾马之等。惟传孔学经文三十三篇。故郑与三家同。〇注虽不行。经将焉往。〇若谓注不行
(丁七)后汉书云宣帝泰和元年河内女子。〇按宣帝年号无泰和可疑。
(丁八)隋书(节)注孔臧与安国书云尚书二十八篇。〇既以孔臧书断之为伪。则不必藉以为證。
(丁十)其骨已霜〇鲁共王之不得见武帝末年。證既的确。理宜劈破。而其骨已霜。差欠典雅。改以墓木已拱似好。
又琴瑟钟磬之说。荒诞鬼怪。〇琴瑟钟磬之说。虽在吾夫子所不语之中。而既载班志。与纯出于梅氏杜撰者有间。安知非神护圣经。出此怪异以警之耶。然其然岂然。置之不可尽信之科。则意思自好。而直谓之荒诞鬼怪。则或伤太轻快。欧阳公不信祥瑞。以麟凤龟龙。总归之妖。其意非不正大。而人不能十分信从者。正坐太轻快。亦立言君子所宜三思处也。未知如何。
(庚二)正义孔注之后。其书散逸。传注不行。以庸生贾马之等。惟传孔学经文三十三篇。故郑与三家同。〇注虽不行。经将焉往。〇若谓注不行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5L 页
而经隋逸。则三十三篇何以独传。若谓此三十三篇。以有今文而得传。则贾马所读。只是伏本。何名孔学。欲设此二条。以备再三次问目。
(壬一)杜林漆书五十八篇。〇郑本五十八篇。河内太誓三篇在其中。郑学渊源之出于杜林。固无可疑。而漆书一卷。止是古文。河内太誓。又与安国时民间本不同。安知此三篇之并入其中。而直谓之漆书五十八篇耶。乞赐提谕。
(癸三)形气之私克而后性命之理复。玆所谓惟精惟一也。〇人心以下十二字之出于荀子。昭然无疑。而今详荀子本文。两节各说。元不相蒙。且其所谓未有两而能精者。细绎语意。乃一而后精。非精而后一也。乃单执尽善之谓。非泽(一作择)善固执之谓也。与朱子注解。实难强合为一。今欲剖非破(破伪)案。表章嘉言。使之各还本色。不相分拿。而却曰形气之私克而后性命之理复。依旧是朱子注解之旨。恐不免有些拖带。请更裁商。
(又)偏倚之弊除而后隘简之病亡。玆所谓允执厥中也。〇偏倚隘简两句。皆是说病。与上节形气性命两句。义例不合。且隘简二字。说得不中之病。似未尽。窃欲改之曰偏倚之病除而后平正之道得。未知如何。
(又)苟不能超然公观。亦不能犁然内悟也。〇梅书之赝。虽以愚之蒙陋。亦尝七八分猜到。而终不敢大开口说出者。直以舜禹十六言。分明是先民格言。断不可割舍也。然精一之下。承以执中。微觉龃龉不安。则试以问人。例皆汎听汎应。一似初未尝会疑者。于是无可奈何。只以朱子注解。奉为时王象魏之制。拜稽庄诵。以俟意味之融浃而已。今得此段议论。分析剖决。极其精当。使伪形莫遁。而先民格言。各不失本来面目。虽与朱子注解。不能不牴牾。而遏欲存理。以养其内。无过不及。以制其外。仍不出濂洛以下相传旨诀。三复熟味。顿觉方寸爽豁。非敢以粗浅一斑。妄自列于超然公观之科。诚幸数十年所抱
(壬一)杜林漆书五十八篇。〇郑本五十八篇。河内太誓三篇在其中。郑学渊源之出于杜林。固无可疑。而漆书一卷。止是古文。河内太誓。又与安国时民间本不同。安知此三篇之并入其中。而直谓之漆书五十八篇耶。乞赐提谕。
(癸三)形气之私克而后性命之理复。玆所谓惟精惟一也。〇人心以下十二字之出于荀子。昭然无疑。而今详荀子本文。两节各说。元不相蒙。且其所谓未有两而能精者。细绎语意。乃一而后精。非精而后一也。乃单执尽善之谓。非泽(一作择)善固执之谓也。与朱子注解。实难强合为一。今欲剖非破(破伪)案。表章嘉言。使之各还本色。不相分拿。而却曰形气之私克而后性命之理复。依旧是朱子注解之旨。恐不免有些拖带。请更裁商。
(又)偏倚之弊除而后隘简之病亡。玆所谓允执厥中也。〇偏倚隘简两句。皆是说病。与上节形气性命两句。义例不合。且隘简二字。说得不中之病。似未尽。窃欲改之曰偏倚之病除而后平正之道得。未知如何。
(又)苟不能超然公观。亦不能犁然内悟也。〇梅书之赝。虽以愚之蒙陋。亦尝七八分猜到。而终不敢大开口说出者。直以舜禹十六言。分明是先民格言。断不可割舍也。然精一之下。承以执中。微觉龃龉不安。则试以问人。例皆汎听汎应。一似初未尝会疑者。于是无可奈何。只以朱子注解。奉为时王象魏之制。拜稽庄诵。以俟意味之融浃而已。今得此段议论。分析剖决。极其精当。使伪形莫遁。而先民格言。各不失本来面目。虽与朱子注解。不能不牴牾。而遏欲存理。以养其内。无过不及。以制其外。仍不出濂洛以下相传旨诀。三复熟味。顿觉方寸爽豁。非敢以粗浅一斑。妄自列于超然公观之科。诚幸数十年所抱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6H 页
之冰炭。一朝脱然瀜释也。然玆事头脑甚大。非如一句一字之可以立谈辨破者。宜其瞠然者众。而犁然者寡也。恐当深藏笥笈。以待后几年又一欧阳子出耳。
(辰三)夫明经何为也。将以正心而诚意也。〇此是全狱总断。而义理明白。词气正大。虽使毛生起而纳供。必当甘心引罪。无一辞于肺石之下。廷尉平不当如是耶。顷蒙见谕。擿发毛奸处。如有过当。付签论之。而今读词辨五十条。节节理胜。毫无过当。但发愤痛骂时。不免有浮扬迫促之音。洗璧求瑕。依俙如此。而试欲磨治。则天然奇宝。一色混成。乍著拙手。恐损本质。故今不敢妄加朱黄。惟在明鉴自照。旋旋略点化耳。
(又)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〇毛云帝典王谟。实轩黄以来相传之大道。故称道经。〇平曰道家者流。与儒墨名法。列为十家。未闻吾家之书。名为道经。〇毛以道经二字。为典谟之别号则不可。而道经之道则安知非轩黄以来相传之大道耶。所谓道家者流。大道之失其传而偏为一家者也。病在于家而不在于道。此一字不必苦苦力争耶。大抵人道危微。分明是古圣至言。移插禹谟则可怪。永属老氏则可惜。譬如人家祖业田地。不知其创立年代。而本孙不守。间为外裔所占耕。乃有无知后生。硬指中叶一祖伪造契券。摸著署押。图作刷还之计。而听此讼者。恶其所为。遂欲仍属外裔。决给立案。反使本家诸孙。丐沾馀粒。则得无矫枉过直耶。惟有笞其后生。焚其伪券。而田地则还属本家。使干事子孙。司其播穫。仍以前后失得真伪之迹。别成踏印文书。作后日凭考。庶为得其平耳。
(又)黥其臣以不匡之罪。商鞅之酷也。先王有此法乎。暴君拒谏。君子明哲。(节)且此法必不得行。〇此一节。亦是愚之尝所蓄疑者。今得辨破幸甚。但明哲二字。扬雄误解。失其本义。中庸默容。指不在其位者而言耳。若高官厚禄。亨其宠利。而熟视君违。缄默不言。从而为之辞曰
(辰三)夫明经何为也。将以正心而诚意也。〇此是全狱总断。而义理明白。词气正大。虽使毛生起而纳供。必当甘心引罪。无一辞于肺石之下。廷尉平不当如是耶。顷蒙见谕。擿发毛奸处。如有过当。付签论之。而今读词辨五十条。节节理胜。毫无过当。但发愤痛骂时。不免有浮扬迫促之音。洗璧求瑕。依俙如此。而试欲磨治。则天然奇宝。一色混成。乍著拙手。恐损本质。故今不敢妄加朱黄。惟在明鉴自照。旋旋略点化耳。
(又)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〇毛云帝典王谟。实轩黄以来相传之大道。故称道经。〇平曰道家者流。与儒墨名法。列为十家。未闻吾家之书。名为道经。〇毛以道经二字。为典谟之别号则不可。而道经之道则安知非轩黄以来相传之大道耶。所谓道家者流。大道之失其传而偏为一家者也。病在于家而不在于道。此一字不必苦苦力争耶。大抵人道危微。分明是古圣至言。移插禹谟则可怪。永属老氏则可惜。譬如人家祖业田地。不知其创立年代。而本孙不守。间为外裔所占耕。乃有无知后生。硬指中叶一祖伪造契券。摸著署押。图作刷还之计。而听此讼者。恶其所为。遂欲仍属外裔。决给立案。反使本家诸孙。丐沾馀粒。则得无矫枉过直耶。惟有笞其后生。焚其伪券。而田地则还属本家。使干事子孙。司其播穫。仍以前后失得真伪之迹。别成踏印文书。作后日凭考。庶为得其平耳。
(又)黥其臣以不匡之罪。商鞅之酷也。先王有此法乎。暴君拒谏。君子明哲。(节)且此法必不得行。〇此一节。亦是愚之尝所蓄疑者。今得辨破幸甚。但明哲二字。扬雄误解。失其本义。中庸默容。指不在其位者而言耳。若高官厚禄。亨其宠利。而熟视君违。缄默不言。从而为之辞曰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6L 页
我明哲也。我默容也。其人忠耶。贤不肖何如也。古今此等人物。挨肩叠踵。个个可痛。刑固难施。罪则当刑。又安可一切归之于商鞅之酷耶。此段内不亦难乎以上。恐当略加删润。以存世教。
(又)毛云汉书引太誓云诬神者。殃及三世。〇平曰郊祀志云易大传。(未尝云太誓。)〇朱子大全尚书说注。亦载此说。云汉书所引太誓。非毛所创。可疑。
(又)理阴阳顺四时。以为三公之职。自丙吉魏相始。〇丙吉牛喘之说。愚亦笑之。而理阴阳顺四时。则必是相承之古语。陈平不足道。洪范庶徵。王省惟岁。卿士惟月。独非理阴阳顺四时之说乎。庸宰鄙辅。黑黑尸居。大言笼人。情状可恶。一场痛骂。非不爽朗。而立言垂后。将以为法。一失其平。害亦不小。更望审思精择焉。
其抵鼎山书曰尚书平。潜心屡日。才了一册。精识确论。著著惊人。可谓天地间有数文字。始觉天之差遣此老。意不偶然也。斗书览呈。惠顾不倦。益深感佩。所戒三条。第一条。敢不惟命。(谓勿示他人勿向他人言。)第二条。虽不敢当。苟有管见。当效芹献。(谓摘其疵颣。传签于顶。)至于第三条。期期不可奉。万一后死。愿为杜伯山。以待卫宏徐巡。谓此身死后。取草类(一作稿)共议焚灭之。 如有回便。切望转致此悃。
又书(壬午二月初吉)
才修一牍。付上鼎山。未及达而承拜诲墨。荷慰双挚。第腕力之犹未复常。仰虑无已。梅平已献签质。恭俟批凿。而今得鼎山所录示。悦之深而虑之远。实有鄙签之所未及者。想必犁然有契矣。大抵自宋以后。儒家之重体面而畏科条。别是一副道理。而是书终閟巾衍。又恐非天意。斟酌消息。本古谐今。期于十分无欠。两行不悖。岂非斯文之幸耶。馀在前函。
鼎山别纸云渼西之评已备。无容赘说。而大抵东晋以后。无此作矣。正禹谟格苗之讹。明汤诰惭德之非。可谓千古只眼。功在禹下。于汤
(又)毛云汉书引太誓云诬神者。殃及三世。〇平曰郊祀志云易大传。(未尝云太誓。)〇朱子大全尚书说注。亦载此说。云汉书所引太誓。非毛所创。可疑。
(又)理阴阳顺四时。以为三公之职。自丙吉魏相始。〇丙吉牛喘之说。愚亦笑之。而理阴阳顺四时。则必是相承之古语。陈平不足道。洪范庶徵。王省惟岁。卿士惟月。独非理阴阳顺四时之说乎。庸宰鄙辅。黑黑尸居。大言笼人。情状可恶。一场痛骂。非不爽朗。而立言垂后。将以为法。一失其平。害亦不小。更望审思精择焉。
其抵鼎山书曰尚书平。潜心屡日。才了一册。精识确论。著著惊人。可谓天地间有数文字。始觉天之差遣此老。意不偶然也。斗书览呈。惠顾不倦。益深感佩。所戒三条。第一条。敢不惟命。(谓勿示他人勿向他人言。)第二条。虽不敢当。苟有管见。当效芹献。(谓摘其疵颣。传签于顶。)至于第三条。期期不可奉。万一后死。愿为杜伯山。以待卫宏徐巡。谓此身死后。取草类(一作稿)共议焚灭之。 如有回便。切望转致此悃。
又书(壬午二月初吉)
才修一牍。付上鼎山。未及达而承拜诲墨。荷慰双挚。第腕力之犹未复常。仰虑无已。梅平已献签质。恭俟批凿。而今得鼎山所录示。悦之深而虑之远。实有鄙签之所未及者。想必犁然有契矣。大抵自宋以后。儒家之重体面而畏科条。别是一副道理。而是书终閟巾衍。又恐非天意。斟酌消息。本古谐今。期于十分无欠。两行不悖。岂非斯文之幸耶。馀在前函。
鼎山别纸云渼西之评已备。无容赘说。而大抵东晋以后。无此作矣。正禹谟格苗之讹。明汤诰惭德之非。可谓千古只眼。功在禹下。于汤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7H 页
有光。奚但朱门御侮而已。荀子所引。明是道家说。儒家书自古无道经之目。今之道德经上篇称道经。下篇称德经。各自为一经。十六字安知非此道经中逸语耶。言虽出于道家。理自合于吾儒。则引用庸何伤乎。然朱夫子未尝不致疑于二十五篇。而独此十六字则尊信而表章之。载之于中庸序。笔之于感兴诗。为圣学之大本。作万世之人纪。是岂无所见而然哉。盖言苟合理。不辨真伪。自孟子已然。朱子释经。亦用是道。舜禹授受之际。既不参听。梅赜伪造之时。亦不目睹。不须汲汲强辨。惟当据理论事。今此十六字。已经朱子勘定。不宜容易打破。若有右梅之徒起而攻之曰。外托吹毛。内实乱朱。将以何辞答之。因此一段。永秘巾衍。亦甚可惜。略改句语。微媛其辞。以为传疑之道。广布一世。传之无穷。岂非斯文之幸耶。是书之作。本因毛也冤之一字而起意。故名之曰平。既曰平。故其文多用按狱之体。或为才艺所使。或近于戏剧。往往有反效毛氏笔意者。是为大欠。愚愿与犹胸中。扫却梅也毛也。只以经正理明为心。文体务从谨严。辞气要近平正。别成古文尚书辨一本。俾作日月不刊之书。梅氏乱经之失。毛氏侮贤之罪。自不可掩。而惩讨之严。反有胜于以平为名。未知如何。
又书(二月十八日)
向来惠答一封数纸。璀璨满握。以引以掖。至意洋溢。而诸说之例蒙印可。又非始虑攸及。感领珍报。谭不能悉。伏惟信后。静体万相。江冰既解。盱跂增劳。丧期别又用旬日之功。今始略绰了当。而礼说本所昧昧。况此编帙之钜。包综甚广。望洋之不暇。何敢与议于揭厉耶。然每见前辈论礼文字。类多佩剑骑墙。依违不断。殊令人闷闷。今读案说诸论。如操刀必割。舍矢必中。无一点包笼枝梧之态。未论造诣深奥。最是明快可喜也。然就其太快处。或恐更合点检。古人弦韦之佩。良以此也。如继祖继祢之文。(斩衰章)父后祖后之辨。(承重条)理明义精。一洗讹谬。虽以愚之不敏。亦得言下领会。更无疑滞。而至于大小宗之名。所生父母之称。姑未
又书(二月十八日)
向来惠答一封数纸。璀璨满握。以引以掖。至意洋溢。而诸说之例蒙印可。又非始虑攸及。感领珍报。谭不能悉。伏惟信后。静体万相。江冰既解。盱跂增劳。丧期别又用旬日之功。今始略绰了当。而礼说本所昧昧。况此编帙之钜。包综甚广。望洋之不暇。何敢与议于揭厉耶。然每见前辈论礼文字。类多佩剑骑墙。依违不断。殊令人闷闷。今读案说诸论。如操刀必割。舍矢必中。无一点包笼枝梧之态。未论造诣深奥。最是明快可喜也。然就其太快处。或恐更合点检。古人弦韦之佩。良以此也。如继祖继祢之文。(斩衰章)父后祖后之辨。(承重条)理明义精。一洗讹谬。虽以愚之不敏。亦得言下领会。更无疑滞。而至于大小宗之名。所生父母之称。姑未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7L 页
敢遽然唯唯。必是所见不逮也。纸头付签。略效浅见。而前签未知谁作。议论醇谨。似多可采。如何如何。
裁书欲封之际。鼎山传示手札数纸。审慰多少。礼事俯问。益感惓惓之至意。顾此穷蛰。望断三釜。而农贾又非素习。律之古人道理。无财而不得为礼。亦是常事。啜菽尽欢。斯可已矣。又何必牢醴为哉。而力量见识。俱不及此。经营分表。才拙心劳。称情则难。而违性实多。秪增包羞汗如浆之叹耳。未知如何处之。方可以得其宜耶。荷问之勤。不敢自外。而此虽家人细事。亦有关于学问格致之术。故聊以奉质耳。
又书(二月晦)
念间所修笺。敬不审已未关览。蝇头万言。不如麈尾一挥。而闻问之阔。忽复数旬。恋德慕义。一日三秋。回思昨冬以前许多岁月。曾有此想否。心本天虚。情由人造。如种生芽。如染成色。万事如此。还可笑也。丧服商间又卒业。證断明确。不容评议。而衽之不当在裳际。带下尺之不当用横襕。五服之皆有衰适负。三重之非指绞带。尤觉十分无疑。但领法适制。稍未晓然。更乞裁纸为小样全衣。而以寸折尺。并尺样寄惠幸甚。古圣制作之著在简筴者。明白如此。而讹谬沿袭。千百其疮。虽得具眼看破。指诲谆谆。而少闻多怪。行之则难。况道理事情。无形与声。而其辨在于豪忽者。又何望其户说以眇论耶。宜乎从古贤达。唇焦口燥。卒老于行。而无所遇也。可叹。
又书
秦火之后。六经残觖。辛勤掇拾。作为笺注。使古圣遗言。不坠于地者。皆汉儒之力也。其功曷可少哉。但于道理大原。未甚明莹。故或流于谶纬。或溺于度数。而学者修身切近之工。帝王御世经远之谟。概乎其未有发挥。至濂洛诸贤。先后继作。而朱夫子集其大成。始得千载不传之绪。以约情复性。为圣学之基。以穷理格物。为治平之本。主一无适之为敬。当理无私之为仁。指示真切。考质无疑。破反经合道之谬义。而王伯之
裁书欲封之际。鼎山传示手札数纸。审慰多少。礼事俯问。益感惓惓之至意。顾此穷蛰。望断三釜。而农贾又非素习。律之古人道理。无财而不得为礼。亦是常事。啜菽尽欢。斯可已矣。又何必牢醴为哉。而力量见识。俱不及此。经营分表。才拙心劳。称情则难。而违性实多。秪增包羞汗如浆之叹耳。未知如何处之。方可以得其宜耶。荷问之勤。不敢自外。而此虽家人细事。亦有关于学问格致之术。故聊以奉质耳。
又书(二月晦)
念间所修笺。敬不审已未关览。蝇头万言。不如麈尾一挥。而闻问之阔。忽复数旬。恋德慕义。一日三秋。回思昨冬以前许多岁月。曾有此想否。心本天虚。情由人造。如种生芽。如染成色。万事如此。还可笑也。丧服商间又卒业。證断明确。不容评议。而衽之不当在裳际。带下尺之不当用横襕。五服之皆有衰适负。三重之非指绞带。尤觉十分无疑。但领法适制。稍未晓然。更乞裁纸为小样全衣。而以寸折尺。并尺样寄惠幸甚。古圣制作之著在简筴者。明白如此。而讹谬沿袭。千百其疮。虽得具眼看破。指诲谆谆。而少闻多怪。行之则难。况道理事情。无形与声。而其辨在于豪忽者。又何望其户说以眇论耶。宜乎从古贤达。唇焦口燥。卒老于行。而无所遇也。可叹。
又书
秦火之后。六经残觖。辛勤掇拾。作为笺注。使古圣遗言。不坠于地者。皆汉儒之力也。其功曷可少哉。但于道理大原。未甚明莹。故或流于谶纬。或溺于度数。而学者修身切近之工。帝王御世经远之谟。概乎其未有发挥。至濂洛诸贤。先后继作。而朱夫子集其大成。始得千载不传之绪。以约情复性。为圣学之基。以穷理格物。为治平之本。主一无适之为敬。当理无私之为仁。指示真切。考质无疑。破反经合道之谬义。而王伯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8H 页
术明。辨皇极大中之错解。而好恶之情正。其摧陷廓清。疏瀹阐发之功。虽谓之不在禹下可也。然向非两汉诸儒为之梯级。则虽以朱子之明睿。亦安能径超断港。直造真源也。是以朱子于汉儒。未尝不拳拳尊护。所注群经。凡系礼乐名物文字声形。辄皆恪遵其训。至甚不得已然后。始乃易以己说。而从违取舍之际。又必兢兢致慎。要令理胜而义明而已。未敢轻呵前人。取快笔舌。其才如彼其高。而其心如此其公。所以其言之端的可信。非馀人所及也。然聪明有限。义理无穷。千古之业。当与千古共之。喜同恶异。惟其言而莫予违。岂朱子之本意哉。诚使后之君子。体当日之心。用当日之工。志在讲明。不杂它念。则尊尚古注。本非恶事。唯诺新说。亦是死法。公听并观。惟善是师。夫谁曰不可。而窃观明清以来。号为儒学。而不肯专心事朱者。类皆抬毛夯郑。自命古雅。而以章句集注。隐然归之于功令之俗学。是其心地眼界。蚤已偏蔽不公。又安能保有虚明。瞭然不差于金铁珉玉之辨耶。宗儒不作。道术分裂。金溪馀姚。已置度外。唯此一病。最切当今。有志之士。所宜长虑而深思也。然鸭水一带。天限华裔。甫田之莠。非力所及。至若挟筴读书。而同在邦域者。准以四海兄弟。奚异一室朋侪。而交游不广。面目罕接。标榜不破。情志难孚。抱玆耿耿。末由相质。今读来谕。持论之平。操术之精。字字秤锤。深契鄙衷。而数十年潜心研虑。发为著述者。又足以副其所言。赞叹钦服。不知所以为喻也。更愿广此法门。诚心胥告。使当世一二英材。毋困于所长。毋安于已成。痛袪偏私之蔀。偕归中正之极。则儒风再振。斯道幸甚。
别纸
所喻明哲二字之义。字训经旨。分明如此。而胸襟所出。议论沛然。可以修身。可以事君。可以明天理于既晦。可以寿国命于将萎。善哉言乎。今世之所未闻也。朱子与宰相书曰先要吾身好党类好。又曰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欲格君心。当自身始。朱子此言。非释诗义。执事此论。非沿朱
别纸
所喻明哲二字之义。字训经旨。分明如此。而胸襟所出。议论沛然。可以修身。可以事君。可以明天理于既晦。可以寿国命于将萎。善哉言乎。今世之所未闻也。朱子与宰相书曰先要吾身好党类好。又曰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欲格君心。当自身始。朱子此言。非释诗义。执事此论。非沿朱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第 448L 页
旨。而横凑竖会。如出一口者。理之所在。不谋而同也。方论书经赝本。悤(一作忽)得诗经真谛。因此悟彼。最是讲讨之至乐。又一奇也。
适看中庸古注。有可补书平一则者。玆录上耳。一戎衣。郑氏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为衣。虞夏商周氏者多矣。今姓有衣者。殷之冑欤。一戎殷者。一用兵伐段(一作殷)也。其说殊崎曲不通。而所谓古文武成康成。未尝梦见。则于此亦可验矣。梅氏就中庸篇内。瞥见此三字。便已采猎。撰入私经。其巧捷如此。郑氏方专力注此篇。而以二字之于古无稽。掉了浅近易知之义。沈思远览。逶迤裴回于方言谱学之间。迀(一作迂)阔固可欠。而谨慎亦可贵也。乃孔氏正义云尚书武成云一戎衣。谓一著戎衣而灭殷。此云一者。以武王继太王,王季,文王由三人之业。一身灭之。郑必以衣为殷者。以十一年观兵于孟津。十三年灭纣。是再著戎衣。不得称一戎衣也。盖孔氏左护梅经。右戴郑义。闷郑之不曾引梅。恐梅之因此见疑。为此分疏和会之计。而诚如是言。则武成之以再为一。又何故也。梅郑之不能两立。恐非游辞可解也。
论语皇氏疏之轶而复传。曾亦闻之。而皇甫侃何以或称皇侃耶。侃侃同字。今考字典得之。而覆姓之单称一字。必有曲折。故欲检南史本传耳。
适看中庸古注。有可补书平一则者。玆录上耳。一戎衣。郑氏注衣读如殷。声之误也。齐人言殷声为衣。虞夏商周氏者多矣。今姓有衣者。殷之冑欤。一戎殷者。一用兵伐段(一作殷)也。其说殊崎曲不通。而所谓古文武成康成。未尝梦见。则于此亦可验矣。梅氏就中庸篇内。瞥见此三字。便已采猎。撰入私经。其巧捷如此。郑氏方专力注此篇。而以二字之于古无稽。掉了浅近易知之义。沈思远览。逶迤裴回于方言谱学之间。迀(一作迂)阔固可欠。而谨慎亦可贵也。乃孔氏正义云尚书武成云一戎衣。谓一著戎衣而灭殷。此云一者。以武王继太王,王季,文王由三人之业。一身灭之。郑必以衣为殷者。以十一年观兵于孟津。十三年灭纣。是再著戎衣。不得称一戎衣也。盖孔氏左护梅经。右戴郑义。闷郑之不曾引梅。恐梅之因此见疑。为此分疏和会之计。而诚如是言。则武成之以再为一。又何故也。梅郑之不能两立。恐非游辞可解也。
论语皇氏疏之轶而复传。曾亦闻之。而皇甫侃何以或称皇侃耶。侃侃同字。今考字典得之。而覆姓之单称一字。必有曲折。故欲检南史本传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