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x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叙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18H 页
事大考例题叙
 昔在嘉庆四年己未之春。我 正宗大王。因北使迟来。 命考纸牌木牌之例。先是司译院正金伦瑞,玄启桓等。撰次同文汇考。烦复寡要。艰于考检。至是 命取同文汇考及通文馆志。会通删补。别成一书。以便考检。厥明年夏。 弓剑遽遗。事遂不举。至道光元年春。司译院正李时升。以为既有 遗命。曷敢不承。乃曰通文馆志。编之以年次。则吉凶常变。错互而难检。同文汇考。务在乎详悉。则烦复芜蔓。浩汗而难考。一简一繁。均不得中。今取二书。汇以事类。删其重累。又凡国中文献及彼中书籍。咸加博搜。凡其有关于事大者。悉捃悉采。汇分编次。为二十六篇。名之曰事大考例。斯役也。李𤲘实主编摩。其弟(一作第)次删补。咸决于余。凡例题叙及比表案说。余所为也。玆录其草本。俾不没实于他日也。
发凡
一。拜表之法。无论进贺谢恩。各样事情。例有表文二道。(正副本)进方物表文二道。而原来表文不敢直达于皇帝。故每有表文。必有抵礼部咨文一道。名之曰进呈咨。以冀转达。陈奏之法亦然。每有陈奏。例有奏文一道。进方物奏文一道。抵礼部咨文一道。又有上皇后方物状一道。(陈奏时曰单。)及抵礼部咨文一道。其有皇太子之时。又有上皇太子笺文二道。(陈奏时曰启。)进方物笺文二道。抵礼部咨文一道。又开列所进礼物。总为一单。纳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18L 页
(一作于)礼部。即所谓礼物总单也。然今纂是编。本意惟在乎考例。其按例应行之节。不必该载。故就同文汇考中惟取表奏文。删其浮词。采其情实。以备考检。其馀进方物表。礼部咨文及状笺礼单等诸文。并行刊落。既有同文汇考具列全文。不患其无徵也。
一。封典。哀礼贺新等事。列朝所行。理宜历考。故序列无遗。外此诸事。其事稀而情要者。逐一序列。无所删拔。其事数而例熟者。挂一漏十。惟取其沿变有迹者。以见新式。
一。嗣位封典。例有颁诰命䌽币敕一道,册封诰一道,赐国王诏一道,赐王妃诏一道。总系上国。按例文字。别无可考。今并不录。
一。本国告讣请谥。例有嗣王告讣表文二道,(正副本)告哀奏文一道,抵礼部咨文一道,请谥表文二道,进方物表文二道,抵礼部咨文一道,皇后方物状一道,抵礼部咨文一道,(请谥时)行状一编,进行状咨文一道,礼物总单一道。请承袭。例有王大妃奏文一道,议政府抵礼部申文一道,其馀并与他例同。(惟以申文代咨文。)今取表奏文。录其要语。馀并刊落。
一。凡彼我咨文。其头语尾词。总有应行规例。又其回咨。有别自措词者。有依例祇(一作祗)受者。今但录紧要著意等句语。其馀例套。并行刊落。
一。彼中文字。凡称乘舆及圣睿等字。皆抬写(高几格)问写。(间一格)以致敬谨。我朝撰文。其例亦然。而此书所称字句。无一非中朝本朝仪文。如其抬写间写。即其全文散碎。不便考检。今依同文汇考例。凡属敬谨句语。亦皆连写。览者详之。
一。事情归重于大国者。纪中朝年号。归重于我邦者。纪本朝年次。或于年号注以年次。或于年次注以年号。古之史传。亦多此例。亦或随文顺势。从便纪年。别无义例。要之皆以考检为主。与史策纪年之谨于一字者不同。
一。使臣及表奏撰人。其或名在罪籍者。诸书或削去官衔。或但依本文。今杂采诸书。不复删改。故其义例不一。览者恕之。或称判中枢。或称或(一作判)中枢府事。或称参判。判(一作或)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19H 页
某曹参判。其例不一。彼人官衔。亦或详或略。一依诸书。无所变改。故例多差错。
一。考例之法。莫便于比校。比校之法。莫便于经纬。表其有无多少缓促兼专。有变有沿有增有减。彼此雠对。瞭然可省。时于篇末。或作从横表以概之者以此。
一。燕槎闻见录。即使臣别单及书状官闻见事件,赍咨官手本之合为一编者也。其所闻或得于闾巷传流之说。或得于象译行赂之地。有虚有实。有诈有诚。然其中或有可采者。皆抄录之。又或馆志汇考。并无信文。而事实惟载于闻见录者。不得不据此立文。非十分徵信而然也。
一。诸礼所行仪节。详载于钦定礼部则例。今分录于诸篇之末。而我邦廷敕各样仪节。具载都监誊录。然其可凭可信。不如则例。故今亦以则例所载节录。
一。每纂一考。略举往古之事。以示今例。总系流来。其自洪武以后。略而不言者。是编本当溯考皇明时事例。序列在上。缘书籍散亡。又非时用。故姑全删之。博古之士。宜蒐辑遗文。以作是书之前编。乃为完部。
封典考叙
臣伏惟吾东之受封于中国古也。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汉武帝约卫满为外臣。三韩之初。文献多阙。今考史策。王莽之时。更名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而汉光武建武八年。复其王号。至晋安帝义熙九年。高句丽长寿王遣长史高翼请封。帝册王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此王爵之上。又加官号者也。后魏太和十五年。册高句丽王(文咨王)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此又承袭而受册者也。百济受封。始于东晋。义熙十二年。拜百济王(腆支王)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或加称乐浪太守。或改称带方郡王。新罗之遣使朝贡。始于苻秦。而其受封典则始于北齐。武成帝河清四年。诏以王(真兴王)使持节东夷校尉乐浪公新罗王。其在隋唐。或封为上开府。或封为柱国。或赠左光禄大夫。皆称乐浪郡公新罗王。弁辰迦罗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19L 页
王受封于南齐。故齐书称建元元年。封荷知(首露王后孙。)为辅国将军迦罗王。渤海大氏亦受封于唐朝。或册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污(一作汗)州都督。或加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司空。然此封典。其例无常。嗣位未必一一受册。有劳乃或时时加封。不可据之为典要也。其在高丽。爰自柴周。已有册礼使之称。始册为特进简较太保,持节玄菟州都督,上柱国高丽王克大义军使。至于宋朝。每有承袭。例皆受册。时或并事辽金。两受其封。史文详备。册封之例。概可考矣。逮我国家之兴。服事上国。世受册命。受禅嗣位。咸请帝诰。以至坤殿正位。春宫受封。无不请命于上国。以为典礼。故崇德而来。亦循彝典。礼事无阙。今取崇德以来册封诸例。以资考检焉。
哀礼考叙
臣伏惟有丧则告。礼也。然载籍多轶。不可远溯。后魏书太和十五年。为高句丽王之丧。制素委貌以哭之。遣李安吊祭。赐谥曰康。又神龟二年。高句丽遣使告丧。灵太后举哀于东堂。新唐书贞观十五年。百济王卒。其子义慈遣使告哀。使者素服奉表。帝为举哀于玄武门。赐物三百段。册府元龟。贞观十六年。为高句丽王之丧。举哀于苑中。赐物三百段。遣使持节吊祭。又永徽五年。新罗告真德王之丧。帝遣张文收。持节吊祭。仍赐绫䌽三百段。龙朔元年。新罗告武烈王之丧。帝为之举哀吊祭。其在高丽时。于宋辽金三国。皆有告丧受祭之礼。其仪节详载于丽史国恤篇。若元丰六年。告文宗之丧。帝遣祭尊使杨景略来吊。宣和四年。告仁宗之丧。帝遣路允迪致祭者。宋朝之恤典也。若天庆二年。三韩国公之母卒。遣使吊祭者。辽人之恤典也。至于金人则有加焉。完颜进儿及张你(一作称)。俱以敕祭使来。大仲尹以慰问使来。永明石悫。皆以起复使来。逮至我朝。自永乐六年。遣郑擢告丧。嗣此以后。告讣受谥。罔或有愆。考诸明史年纪明矣。崇德以来。式循仪节。大丧则本国有告讣请谥之使。上国有谕祭赐谥之敕。王妃世子之丧。各有典礼。玆取崇德以来诸文。叙列如左。
贺新考叙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0H 页
我邦嗣位。名其例曰封典。大邦嗣位。名其例曰贺新。欲彼此相照也。故新皇帝登极,新皇后册立,皇太后尊号,皇太子册立。皆按文序列。其不在嗣位之时者。亦以类附见焉。臣伏惟贺新之礼。其来远矣。史文虽阙。近者可稽。南史陈后主至德元年。百济遣使贺登宝位。隋文帝开皇元年。百济又遣使进贺。册府元龟。唐显庆元年。高句丽遣使贺册立太子。宋辽金以来。高丽无不贺新。并在诸史。降及皇明。我之所以恪守侯度者。罔或有阙。崇德以来。式循故常。今所摭取以备考也。
贺正考叙
贺正者。所以奉正朔也。既奉正朔。斯有冬至之贺。有正朝之贺。有圣节之贺。斯之谓三节。三节之贺。年贡以进。虽此四事。非皆贺正。其类既近。其事相兼。岁以为常。恒久无变。故通此四事。为贺正考也。或耑此四事。或兼他诸事。若进贺,陈奏,奏请,谢恩等项。散见诸篇。其耑与兼。览阅自明也。但此四事。既是恒典。年年相同。都无变例。则不必逐年开列。故每于新皇初立。例一抄载。馀有事情。亦或采录焉。臣窃惟藩国贺正。其来久矣。东九夷之来宾。在于夏殷。高句骊之通贡。始于东汉。若濊貌夫馀沃沮三韩之属。或在两汉。或在魏晋。咸有朝贡。可按而知也。唐开元二年。新罗遣级餐朴裕来贺正。十一年新罗贺正使金武勋还藩。而开元天宝之际。新罗渤海。每年贺正。无或阙焉。其在高丽。于宋则例贺圣诞之节。于金则太宗之天清节。(在十月)兴宗之万寿节。(在正月)世宗之万春节。(在三月)章宗之天寿节。(在八月)亦无不遣使贺之。逮至皇明。乃有三节年贡之例。崇德以来。咸依旧规。玆提缀如左。
杂贺考叙
臣伏惟有庆则贺。其例不一。建国定都则贺。展谒园陵则贺。躬亲政事则贺。寿跻耆耋则贺。拓地平难则贺。宫殿告成则贺。既一有例。后必遵焉。玆用序次。以备杂考。若巡游颁诏。厥有陈谢。虽无贺仪。亦附见焉。
闻丧考叙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0L 页
闻丧者。闻皇帝之丧及内丧小丧之等也。宜名陈慰。而其称闻丧何。尊谥祔庙配天等礼。皆与丧事牵连。为当事者所欲考。而其名为进贺。不可统之以陈慰。故标名曰闻丧也。臣窃以闻丧陈慰。古之道也。宋书孝建二年。高句丽遣董腾奉表慰国哀。唐书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崩。高丽遣使奉慰。贞元二十一年德宗崩。告哀于新罗。及至高丽。文多可稽。宋史元丰八年哲宗立。高丽遣使奉慰。元祐初宣仁太后崩。高丽遣使奉慰。礼部令于紫宸殿见客。省受表。辽史统和二十八年。高丽遣魏守愚等来祭。又会葬。圣宗兴宗之丧。皆遣使吊慰会葬。清宁四年。太皇太后之丧。太康元年皇后之丧。并告哀于高丽。金史大定二十九年世宗崩。报哀于高丽。高丽遣户部尚书李英搢会葬及祭尊。明昌二年皇太后崩。高丽遣检校尚书韩正修来祭尊。明史洪武二十五年。高丽遣使慰皇太子丧。逮我圣朝。服事皇明。礼章益备。崇德以来。式循彝典。今序列如左。
陈奏考叙
臣伏惟国有事。罔不奏闻。各以其类。分隶诸篇。惟上国有讹传。斯有辨诬之奏。本国有大狱大难。斯有讨平之奏。今取二者。为陈奏考一篇。非我陈奏止此二事也。奏文直叙事实。与表笺不同。故不用骈俪之体也。
军务考叙
臣伏惟军务考者。徵兵助征及诸军务相与之事例也。唐高宗时。令新罗助征百济。元世祖时。令高丽助征日本。皇明正统间。乜先薄京邑。诏我入援。宣德间。李满住据建州梗化。诏我夹攻。亦故常也。崇德丙子以前。清兵再与我交。非事大者之所考。今略之。其在丙子班师以后者录之。
倭情考叙
臣窃伏念日本为国。隔在重溟。非中国声力之所及。故僭窃皇号。猥建年号。自成一局。无所畏忌。惟我邦西接中华。东邻日本。介于两间。事多相关。考诸倭史。其通我邦。自任罗及天日枪而始。其通中国。自隋裴世清而始。然班固地志。称乐浪之海有倭人。而汉魏之制倭人。隶于乐浪带方二郡。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1H 页
隋唐之时。倭虽西通。其路皆由对马长门等州。实由我境。非直通也。元世祖用高丽之兵。以征日本。平秀吉寇我邦之地。以窥中原。倭之与华。虽在隔远。其不能相亡而相舍也如此。故崇德以来。式循旧规。凡倭情之可疑者。登时飞报。凡信使之差遣者。先期转奏。虽江浙福建之人。与倭通市。而我之侦侯(一作候)报闻。犹如旧焉。玆辑诸文。为倭情考。
历日考叙
臣伏惟我邦历日。自古用中国之法。百济行宋元嘉历。新罗文武王时大奈麻德福入唐。得麟德历法行之。高丽初。用唐宣明历。忠宣王时改用元授时历。及我本朝。自洪武以后。用大统历。顺治之时。改用时宪历。今所行是也。其请历颁历。具有成例。及日月薄蚀。星闰改正。亦有知会之咨。玆序列在左。
疆界考叙
臣伏惟我邦西北之界。历世屡变。箕氏之末。与燕接壤。以浿水为界。卫满之兴。与汉接壤。仍以浿水为界。浿水者。今之鸭渌河也。(浿水本大同江之名。史记误以鸭绿河为浿水。今姑从史记。)然汉武帝灭右渠置四郡。而真番一郡。在鸭渌河之北。(今兴京地方)则其以浿水为界者。即其下流。(今义州)非溯其源而画之如今日也。其后高句丽兴于北方。今之开原县。即其根本之地。而拓地南展。以至平壤。汉魏以来。南界有改。而北界未尝蹙也。下逮隋唐。犹以辽河为西界。句丽亡而渤海兴。虽以鸭渌之沿为西京。而与华为界。则北自开原。南抵鸭渌之口以为西鄙。我之疆域。本辽廓如此矣。契丹得志。尽有河北。画我西界。止于保州。(今义州)自此以后。鸭渌遂为天堑。西界盖视古蹙小矣。其北界则豆满河南。本是沃沮故地。句丽以来。隶我版图。渤海之时。其南京沃睛椒三州。今之咸兴永兴地也。其东京庆盐穆贺四州。今之六镇地也。金人据之。以今三水甲山等地为恤品路。咸兴永兴等地为曷懒甸。(曷懒或称耶懒。或作移懒。皆一也。)及至于元人以为合兰路。终高丽之世。不能恢复。我朝龙兴。咸镜南道及摩天以北。渐入版图。逮我宗世(世宗)。尽拓河南。遂设六镇。宣祖之时。又得三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1L 页
蓬之坪。加设茂山一府。于是画河为界。豆满遂为天堑。豆满以北。即古肃慎之地。三韩以来。非我有也。豆满鸭渌二河之源。皆出长白。而长白南脉蟠为我邦。故连峰叠岭。疆界不明。康熙晚年。乌喇总管穆克登受命疆理。定界立碑。于是两河之间。疆界亦分明矣。今考彼地与我对头者。其沿河地面。无郡县堡。卫满河之北。即宁古塔部内浑春瓦尔喀之地也。鸭河之北。即吉林部内栅外藩地。而其地实与兴京相直。故兴京之民采蔘猎貂。间多侵越。我江渭潼楚之民。亦入彼地。犯禁采猎。两相纠禁。条约每严。又我河北虽属彼地。若使烟火接续。犯越滋多。则我亦不便。故彼欲临河设防。我每陈情乞撤。彼亦允从。斯无争桑之忧。永绝伏莽之患。则两国之幸也。肆拓定界以来。往复文字。为疆界考。
海防考叙
臣伏惟我邦朝贡之路。虽由辽蓟。而其路一线耳。北自鸭河之口。南抵耽罗之觜。皆与中华对岸。其间裨海。即所谓渤澥也。故彭吴穿濊貊。杨仆伐右渠。咸由海路。汉光武虽复东疆。即萨水以北鸭河以西。句丽梗之。故其置乐浪。亦越海而遣吏。其后刘昕公孙度刘茂弓遵之等。皆越海定郡。下及隋唐。其行军一枝。必自登莱渡海来侵。故来护儿由菜(一作莱)州而入于浿江。苏定方自成山而次于德物。新罗之民卖婢江浙则特设清海之镇。南宋之人通使龙丽则厥由黑山之路。即高丽之时。水贼闯起。海浪贼三别抄缔交为乱。红头贼毛居敬隳突深入。皇明之季。毛文龙据有椴(一作椵)岛。阴怀异志。皆于我邦为切肤之忧。海路之不可无防有如是矣。故自崇德以来。凡有关海防者。彼既严束。我亦惕号。咨报往来。多可考检。又凡隔海之地。其商旅行人漂流转泊。亦所不免。我人之漂去者。若屯罗岛陪戎尉漂至昆山县。(高丽初)敬差官崔溥漂至宁波府(皇明末)是也。彼人之漂来者。若平章事火尼赤来泊铁岛。(元人也)郑臣保漂至瑞山。王可臣漂至殷粟(仁祖朝)是也。朝绅漂转者尚多可数。况商贾之类乎。彼我胥漂。岁至数十。咨报往来。亦多可考。盖我丰川长渊等地。与山东相直。康津海南等地。与淮南相直。纬度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2H 页
既同。壤地相近。乖迕则侵伐互及。和睦则漂转胥恤。总系海防事情。今汇次为海防考。
交贸考叙
臣窃惟两国相邻。贸迁有无。我之与华。互相交易。古之道也。史记货殖传。燕东绾濊貊,朝鲜,真番之利。册府元龟。唐开成元年。淄青节度使奏新罗渤海将到贸易熟铜。请不禁断。建中元年。敕曰锦罽绫罗丝布氂牛毛珠银铜铁。不得与新罹(一作罗)渤海互市。后唐清泰元年七月。登州奏高丽互市。十月青州奏高丽互市。盖此时贡道由海。故交贸在于登莱也。金史兴定二年。完颜素兰请宣谕高丽互市从行。元史中统二年。巴思塔儿乞于鸭绿江西立互市。三年罢之。诸王塔察儿请复不许。续通考辽太宗时。南宝州立互市。以通西北诸部高丽之货。明时置市舶提举司。掌朝鲜琉球等朝贡市易之事。此其大概也。若夫皇明之与我贸易。每岁使行。率以为常。条例载于会典。崇德以来亦遵旧规。例多可考。慈(一作玆)叙之在下。
徵赐考叙
臣伏惟蕃国之有徵求。非古也。家父求车。毛伯求金。春秋讥之。然有求则应。事大之义也。新罗文武王时。唐使求磁石。高丽之时。元人屡有徵求。如纹苧布鞍轿香樟木佛经纸之类。史载具详。(忠烈忠宣以下世纪。)皇明之时。凡有徵求。应之惟谨。崇德以来。土物粟米及兵器诗文。时有徵求。其例不一。至于锡赉之典。其年例应赐之外。尚有特赐加赐诸例。礼言施报。易观求与。其事相类。今序列二事。为徵赐考。
礼物考叙
臣伏惟藩邦所献谓之贡。上国所赐谓之赏。往来施报。礼于是生。斯之谓礼物也。其在后汉之时。(桓帝时)岭东之人贡文豹果下马班鱼皮。(咸兴江陵皆岭东。)后魏之时。高句丽人岁致黄金二百斤白银四百斤。自唐以后。史册所载。厥有多品。新罗真德王时。献金总布。(唐高宗四年)文武王时。献磁石金银铜针牛黄等物。(高宗时)圣德王时。献果下马人蔘美剃朝霞䌷海豹皮等物。景文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2L 页
王时献麸金牛黄银人蔘鱼牙锦白氎布鹰鹞金旋等物。百济之贡。又有金甲雕斧。至高丽之世。厥贡多品。于后周时。有黄铜白水精人蔘松子等物。于宋有弓马金银中布平布之等。于辽有龙须草地席之等。散见于史。可按而知。若夫上国之赐。亦多可徵。其在唐时。赐新罗王瑞纹锦五色罗锦袍锦带䌽素等物。其在宋时。赐高丽王川锦仙䌷乐晕纹云雁䌷云碧栀黄等物。多有可数。逮我圣朝。服事大明。恭执壤奠。承受大赉。崇德以来。式循彝典。物有增减。例有沿革。玆用摭实。为礼物考。
使价考叙
臣伏惟贺谢慰无非使也。辨其事类。各考其例。惟其事情。专属使臣身上者。别为一考。名之曰使价考。别其职品。辨其班次。昭其馆舍。纪其饩牢。稽其行期。达其道路。以至朝聘限丧。古人预求其礼。沿途兵卫。上国屡申其令。馀凡有关于使臣者。虽细必录。以备查考。其诏使之亦照我例。按次抄录。当事者庶其无惑矣。
表咨考叙
臣伏惟进于皇上曰表。(进于摄政王亦称表。)进于皇太子曰笺。进于皇后曰状。(只有方物状。)有事而陈于皇上曰奏。有事而报于礼部。冀其转达曰咨。其陈奏之时。进于皇太子曰咨。进于皇后주-D001单。(只有方物单。)大丧之时。政府大臣报于礼部曰申文。使臣有事陈于礼部曰呈文。其体各殊。今开列诸文式例及生事之端。总括以名之曰表咨考。当事者宜考焉。
杂例考叙
臣伏惟事之常有者。以类相连。各为一例。事之不常有者。无所连类。不可立门。然世变无穷。溯考有须。爰辑众碎。期无一漏。名之曰杂例考。遇非常之事者。庶有稽验焉。
大清世系略
满州(一作洲)开基之始。〇开国方略云。长白山之东。有布库哩山。其下有池曰布勒瑚里。相传有天女佛库伦浴于池。有神鹊衔朱果置于衣。含于口中。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3H 页
忽已入腹。遂有身。产一男。姓爱信觉罗。名布库哩雍顺。居于长白山北之俄朵里城。国号曰满洲。越数世不善抚其众。国人叛。戕害宗族。有幼子遁于荒野。乃得免。〇皇朝文献通考云。我朝发祥长白。自远祖定三姓之乱。居俄漠惠之野鄂多理城。在今宁古塔西南三百馀里。国号曰满州(一作洲)(舆地考)〇案皇明时。分女真之地。置建州海西毛怜三卫。而大清起于建州。建州为今之兴京。所谓赫图阿拉。即其地也。据东史。明永乐时。斡朵里部落猛哥帖木儿(亦云管秃。)入居于斡木河。(今之会宁府。)宣德七年。七姓野人攻斡木河杀猛哥。惟凡察耳伊等得免。乞徙于庆源。武备志称孟(一作猛)哥见杀。其弟凡察及子童仓逃居朝鲜。而博物典汇以童仓所居。为建州祖地。则方略所称俄朵里城。即我国所称斡朵里部落。而戕害宗族。幼子遁荒。即似童仓投附之事也。又据东史。宣德成化之时。有建州卫指挥李满住。据有婆猪江内外之地。屡扰我境。遂废闾延茂昌等四郡。今此方略所纪肇兴景显四祖。似与婆猪江部落相连者。则斯盖继满住而兴者欤。
肇祖原皇帝〇名未考。〇开基之后。数传至肇祖。居于赫图阿拉地。(在苏克素护河嘉哈河之间。去俄朵里一千五百里。后称兴京。)〇有二子。〇初谥泽王。顺治五年。追尊为肇祖。
兴祖直皇帝〇名未考。肇祖曾孙。〇有六子。〇初谥庆王。顺治五年追尊。
景祖翼皇帝〇名叫场。兴祖第四子。承先业居于赫图阿拉地。其馀兄弟五人分居五城。并称宁古塔贝勒。〇有五子。〇初谥昌王。顺治五年追尊。
显祖宣皇帝〇名陀失。景祖第四子。与兄礼敦。收服五岭之东素护河之西二百里内部曲。由此国益强盛。〇有五子。〇万历十一年癸未。图伦城主尼堪外兰。与宁远伯李成梁共谋。并害景祖显祖。〇初谥福王。顺治五年追尊。〇已上四世。葬共一山。称永陵。在兴京西北十里启运山。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3L 页
帝〇讳鲁花赤。(一作奴儿哈赤。一作努慕哈斋。一作老剌。)显祖长子。〇母曰宣皇后嘉塔喇氏。(阿古都督女。)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生于长白山下。〇癸未始起兵。讨尼堪外兰克之。(太祖年二十五。)起兵以后三十馀年。平定诸部。若满洲之苏克素护河部浑河部完颜部栋鄂部哲陈部。长白山之讷殷部。东海之窝集部瓦尔喀部库尔喀部。伦国之乌拉部哈达部叶赫部辉发部。黑龙江之萨哈连部及兆嘉城翁鄂洛城界蕃城之等。以次剿灭蒙古科尔沁喀尔喀等部。亦皆归附。太祖英勇盖世。人称聪睿贝勒。〇己丑自皇明赐封为龙虎将军。〇乙巳筑城于赫图阿拉以居。〇丙午蒙古诸部。共尊为神武皇帝。〇丙辰加上尊号覆育列国英明皇帝。称后金国汗。建元天命(万历二十四年也。)乙丑。定都于沈阳。(后称盛京。)丙寅崩。(天启六年也。)在位十一年。寿六十八。〇崇德中。追为尊(尊为)武皇帝。康熙中改为高皇帝。〇葬福陵。在盛京东北二十里天柱山。
 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叶赫纳喇氏。贝勒杨古努女。〇合葬于福陵。)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影(一作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〇讳弘它时。(一作皇太极。一作红打豕。)〇太祖第八子。〇万历壬辰十月二十五日生。〇天命丙寅。为第二兄代善父子所戴。嗣位改元天聪。(元年丁卯也。)丙子改国号曰大清。改元崇德。东抢朝鲜。〇壬午克松杏等城。〇癸未八月初六日崩。在位十七年。寿五十二。〇葬昭陵。在盛京西北十里隆业山。
 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莽古思女。顺治六年崩。〇合葬于昭陵。)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具(一作贝)勒寨桑女。世祖之母也。顺治时尊为皇太后。连上尊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一作敬)。康熙时为太皇太后。加上尊号。为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康熙二十六年崩。寿七十五。 葬昭西陵。(在顺天府遵化州昌瑞山之南。)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〇讳福临。太宗第九子。〇崇德戊寅正月三十日生。〇癸未嗣位年幼。(时六岁)叔父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等。相与摄政。〇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4H 页
甲申北京乱。颖亲王萨哈廉以奉命大将军。率兵入山海关。吴三桂出降。遂入北京。底定中原。改元顺治。(崇祯十七年)庚寅摄政王多尔衮薨。始亲政。〇辛丑正月初七日崩。在位十八年。寿二十四。〇葬孝陵。在顺天府遵化州昌瑞山。(北直隶)
 废皇后。(廓儿沁国招凌免亲王吴商女。顺治八年册后。十年废。)
 孝献皇后。(廓儿沁国镇国公绰尔吉女。博尔吉金氏。顺治十一年册后。十六年以失礼欲废而止。十七年崩。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祔葬于孝陵。然考礼部则例。孝献皇后不入于太庙。又或别称端敬皇后。不从夫谥。)
 孝惠仁宪端懿之(一作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喀尔沁贝勒绰尔济女。顺治十六年册后。康熙时为皇太后。连上尊号。为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康熙五十六年崩。寿七十七。)葬孝东陵。(在孝陵之东。)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佟佳氏。承恩公佟图赉女。圣祖之母氏。康熙元年。尊为慈和皇太后。二年崩。合葬于孝陵。)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〇讳玄烨。世祖第三子。〇顺治甲午三月十八日生。〇辛丑嗣位年幼。(时八岁)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辅政。改元康熙。(元年壬寅也。)辛丑(即位之年。)遣吴三桂 永历皇帝。〇丁未始亲政。〇辛亥始幸盛京。〇甲寅吴三桂反。连年用兵。〇辛酉始平定南方。擒吴世蟠(一作璠)。〇甲子亲巡山东。〇丁丑亲征厄鲁特。〇癸未亲巡活(一作江)浙。〇壬寅十一月十三日崩。在位六十一年。寿六十九。〇葬景陵。在孝东陵之东。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黑舍利氏。内大臣噶布喇女。康熙四年册后。十三年崩。初谥仁孝。〇合葬于景陵。)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剑(一作钮)祜卢氏。内大臣遏必隆女。康熙十六年册后。七月而崩。〇祔葬于景陵。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佟佳氏。内大臣佟国维女。康熙二十八年册后。翌日崩。〇祔葬于景陵。)
 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乌维氏。承恩公威武女。世宗之母也。雍正元年。尊为仁寿皇太后。是年崩。〇祔葬于景陵。)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4L 页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〇讳胤禛。圣祖第四子。〇康熙戊午十月三十日生。初封雍亲王。〇壬寅嗣位。改元雍正。(元年癸卯也。)〇己酉西藏唐古特来附。〇乙卯八月二十二日崩。在位十三年。寿五十八。〇葬泰陵。在易州永宁山。
 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佐天翊圣宪皇后。(那拉氏。承恩公费扬古女。雍正元年册后。九年崩。合葬于泰陵。)
 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敬天光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承恩公凌柱女。高宗之母也。乾隆时尊为皇太后。连上尊号。为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乾隆四十二年崩。寿八十六。)葬泰东陵。(在泰陵东。)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〇讳弘历。世宗第四子。〇康熙辛卯八月十三日生。初封宝亲王。〇雍正乙卯嗣位。改元乾隆。(元年丙辰也。)乙亥平准噶尔。〇己卯讨和卓木。辟地二万馀里。(即回部)丙申讨平两金川设土司。〇丙辰传位为太上皇。〇己未正月初三日崩。在位六十年。在上皇位四年。寿八十九。〇葬裕陵。在昌瑞山孝陵东。
 孝贤诚正敦穆仁惠辅天昌圣纯皇后。(富察氏。承恩公李荣保女。乾隆二年册后。十三年崩。合葬于裕陵。)
 废后皇(皇后)(那拉氏。佐领那尔布女。乾隆十四年封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十五年册后。三十年废。)
 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翼天毓圣纯皇后。(魏氏。仁宗之母也。合葬于裕陵。)
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〇讳颙琰。高宗第十五子。〇乾隆庚辰十月初六日生。初封嘉亲王。〇丙辰受禅。即位改元嘉庆。(元年丙辰也。)庚辰七月二十五日。崩于热河。在位二十五年。寿六十一。〇葬昌陵。在易州。
 孝淑端和仁庄慈懿光天佑圣睿皇后。(喜塔喇氏。内大臣孟住之妹。嘉庆元年册后。二年崩。)
 今皇太后。(钮祜禄氏。嘉庆六年册后。)
今皇帝〇名旻宁。仁宗次子。〇乾隆壬寅八月初十日生。初封智亲王。〇嘉庆庚辰嗣位。改元道光。(元年辛巳也。)
 孝穆皇后。(钮祜禄氏。嘉庆十三年没。道光元年追谥。)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墓志铭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5H 页
贞轩墓志铭
乾隆乙卯之春。我 正宗大王御极之十有九年也。奸臣既诛。(郑东浚) 王网(一作纲)复整。 上御仁政门。受群臣贺。发音如洪钟。赫怒如雷霆曰。咨尔在廷百僚。咸听予诰。予今日退小人进君子。以绍我 皇天祖宗之眷命。予今日明示好恶。以丕定民志。群臣震熠。肃穆无哗。恭听大号。于是起判中枢府事臣蔡济恭为左议政。 命同副承旨臣镛进前。抽纸擢前。大司成臣李家焕为工曹判书。于是中外翕然。以为善类汇进。既月。 上召臣家焕暨臣镛。谕之曰惟玆华城。即我 庄献衣冠之藏也。今年春。予奉 寿母。往观幽宅。后十年。予将老焉。故华城有老来之堂。惟是华城之事。不敢不敬。松楸栝柏之植。宫壳(一作殿)台榭之筑。城池甲兵之缮。谷粟钱布之蓄。亭馆邮传。卤簿饩牢之共。靡有小大。咸宜整理。悉簿悉正。以昭邦礼。咨家焕。汝惟博识。宜掌是役。咨镛。汝惟敏给。其与相之。惟玆奎瀛之府。密迩 王居。厥地深严。汝往玆宅。游焉息焉。赐汝内酝珍臇异臛橘柚柑橙腒鱐餦餭。是醉是饫。以沾渥恩。臣等俯伏涕泣。惟命之恭。既数日。设赏花钓鱼之宴。 上既乘命进厩马。诏臣等骑而从。臣济恭臣家焕臣镛。随 上至青阳门。循墙而东。至石渠阁下马。转至芙蓉亭钓鱼。发韵赋诗。还御映花堂。射熊侯。既夕。令赐烛归院。是年秋。召试珍山县监臣李基让赐第。特授弘文馆修撰。当此之时。小人道消。君子道长。太和亭育。万物烟煴。诚郁然一治也。粤五年己未春。臣济恭卒。厥明年夏六月。 上薨。厥明年辛酉春祸作。臣家焕瘦于狱以死。臣基让谪端川。臣镛谪鬐。是年冬。恶人睦万中, 洪乐安,李基庆等用事。追夺臣济恭爵。复议臣家焕罪请加律。又逮致臣镛于狱。将杀之。赖诸大臣救。徙谪于康津。此否泰消长之大略也。呜呼。天既生聪明睿智若我 先大王之人。立之为君师。又生此一二贤俊之臣。使之际会相遇。以贲一代之观。又从而颠之覆之。使不得终其宠禄。天岂可知耶。后十有八年戊寅之秋。臣镛生还洌水之北。始叙列一二臣名迹。蔡公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5L 页
既有碑志。遂志李公之事。以备幽宫之藏。公讳家焕字庭藻。骊兴之李也。李氏至我朝。世世燀奕。其族居西城之内旧 贞陵之巷。故世称贞陵之李。十世祖继孙。仕至兵曹判书。后五世有少陵尚毅。仕至议政府左赞成。其孙有梅山夏镇。仕至弘文馆提学。梅山之子六人。其显者三人。长曰玉洞溆。仕为察访。次曰剡溪潜。以布衣上疏而死。后赠司宪府执义。季曰星湖瀷。以经学荐为缮工监役。星湖之兄有讳沈。即公之祖父也。出为季父明镇后。是生讳用休。既为进士。不复入科场。专心攻文词。淘洗东俚。力追华夏。其为文奇崛新巧。要不在钱虞山袁石公之下。自号曰惠寰居士。当元陵末年。名冠一代。凡欲濯(一作琢)磨以自新者。咸就斧正。身居布衣之列。手操文苑之权者三十馀年。自古以来未之有也。然抉剔邦人先辈文字之瑕太甚。以故俗流怨之。我星湖先生天挺人豪。道德学问。超越古今。子弟之亲炙服习者。皆成大儒。贞山秉休治周易三礼。万顷孟休治经济实用。惠寰用休治文章。长川哲焕博洽如张华干宝。木斋森焕习礼。若崇义继公剡村九焕。亦以绳祖武名。一门儒学之盛如此。公于群从年最少。故其培植最深。况其强记之性。超绝古今。一经眼终身不忘。遇有触发。一诵数千百言。如鸱夷吐水。流丸转阪。九经四书二十三史。以至诸子百家诗赋杂文丛书稗官象译算律之学。牛医马巫之说。恶疮痈漏之方。凡以文字为名者。一叩皆输写不滞。又皆研精核实。一似专治者然。问者骇愕。疑其为鬼神。弱冠之初。则游太学。月课诗篇。连年中格。声达远迩。未几中会试两场。 正宗御极之庆。增广试士。擢为及第。未几特升为诸曹郎。中批授司宪府持平。乙巳授奉常寺正知制教。 命撰大典通编。每一登筵。敷奏详明。引据浩博。一日 上目送之曰如彼者。人其终不能用之也。闻者大忌。知其必大用也。时樊翁为党人所逐。栖遑郊垌。蔡弘履睦万中等。皆贰于樊翁。操守未确者。多首鼠两间。公独持清议而与丁公范祖,俞公恒柱,尹公弼秉。皆坚贞不移。樊翁之十年秉轴。得有羽翼。皆数公之力也。间尝以编摩之劳。特升为承旨。旋出为定州牧使。治理皦然。声实并隆。而御史希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6H 页
合时论启罢之。谪金化县。既还丁父忧。庐于抱川。闻知旧贰樊翁者。日增月加。曰事急矣。衰服入京城。与俞公议。适金复仁慨然上疏。讼樊翁之冤。遂攻诸贰者。 上大悦。下批曰如痒得搔。时 上疑樊翁尽失知旧心。遂无羽翼。及览金公疏。始知清论尚多。乾隆戊申春。樊翁入相。而公亦数以承宣入院中。 上每清燕引见。问三韩四郡以来东方故事。公辄引二十三史。应对如流。 上大惊。退谓左右曰如李家焕者。真学士也。辛亥冬。有湖南之狱。洪羲运上书于樊翁。谓搢绅章甫凡聪明才智者。咸溺西教。将有黄巾白莲之乱。 上命樊翁就公署。召睦万中,洪羲运,李基庆等。查辨虚实。所谓掌乐院查事也。后数日基庆。又以草土臣上疏。诋查事不公。 上大怒。窜基庆于庆源。厥明年春。镛入玉堂。冬特授公成均馆大司成。开场课儒。当路子弟恶剡溪者。皆不入场。公欲罢之。 上闻之曰渠自不入。何与于我事。严饬行公。公黾勉卒试。然公之祸兆于是矣。时副校理李东稷希合时论。上疏论文体。诋斥公欲沮遏泮试事。 上批曰尔以宰臣李家焕文体之弁髦经传为话把。即予欲一言而未得其会者。尔言之来。如痒得搔。予于近日欲闻治世之希音。首举一二年少文臣而撕警之。南公辙,金祖渟(一作淳),李相璜,沈象奎等。以崔卢赫阀。瞬焉之顷。当卧占国子大司成弘艺文馆提学矣。贡举而误多士。润色而辱王言。是所谓朱弦下里黄流瓦缶。而黉庠馆阁之上。一任此辈厮坏。则有北之投。何足以赎乎。至于家焕。未尝非好家数。而落拓百年。斲轮而贯珠。自分为羁旅草莽。发之为声者。悲吒(一作咜)慷慨之辞也。求而会意者。齐谐索隐之徒也。迹愈臲而言愈诐。言愈诐而文愈诡。絺绣五采。让与当阳。离骚九歌。假以自鸣。岂家焕之乐为。伊朝廷之使然。肆予特书燕寝之扁曰荡荡平平室。以庭衢八荒四大字。遍题八窗之楣。昕夕顾諟。作我息壤。于是乎筚路蓝缕。披自草莱。家焕特其中一人耳。今也与公辙辈。瞥地悖常者流。比而同斥。家焕独不茹郁。又况彼而可斥而不斥。此而不可斥而单斥。其可乎。家焕方自谷而乔。化腐为新。由心之音。何患不渐入佳境。使家焕才钝。三日而未刮目。若子若孙。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6L 页
又岂必每每让与。不效自鸣之盛乎。登盟坛执牛耳。复明大一统之权于长夜醉梦之中。予以为己任。 上知忌疾者多。敦召益急。公坚不膺命。 上黜之为开城府留守。名虽出外。实升二品。其眷注之不可遏如此。癸丑首春。公上疏自讼曰。臣本樗栎冗散。凫雁去来。其于当世。初无怨恶。而前后论臣者龂龂不置。岂有他哉。其为言也。或隐映说去。或直拈显斥。而要其归。盖以臣从祖事。齮龁臣家也。呜呼。臣从祖臣潜。当时保护之疏。洒血剖心。为国愿忠。以身殉志。尚忍言哉。伤痛如结。而岁月已邈。臣虽不忍泚笔追提。惟是列朝辨晰之教。昭在国乘。照映耳目。且臣曾伏睹御定皇极编。历叙事实。剖析无馀。一篇文字。皎如日星。臣庄诵千百。涕血交迸。盥手净写。抱之入地。归见从祖。字字诵传。相对感泣于泉台之下。抑将永有辞于天下后世。何暇与彼辈呶呶较絜也哉。今臣则以平生所结轖者。一暴之矣。拳踢锋镝。视以分内。死生祸福。付之膜外。惟有奉身一退。歌咏圣泽。子子孙孙。陨首结草而已。尚复何恨。 上温批答之。于是右议政金履素上劄子曰。潜之凶疏。为镜梦诸贼谋危宗社。戕害善类之张本。向于辛壬年间。丑类凶徒。动辄以先见之明。死国之忠。推许凶潜。请以褒奖。可见脉络之潜通。气机之相袭。而末乃于镜贼教文中。直举潜之姓名。以为徙薪之茂陵。今家焕敢以凶潜事。张皇为言。其绝悖无严。罔有纪极。 上答曰松留之疏。与无端松冤有异。即因向来中批事。不堪拳踢。久而后对章申暴。可谓矜闷。岂必曰云云。况有 先朝壬戌九月下教及翌年夏下教。详载于起居注。为其侄子之李孟休事。 圣教犹如是郑重丁宁。若曰予欲荡涤则可用之。昔日以防微杜渐之意。有所处分。其后至于陈达而赠职。(辛壬后)褒之者党心也。毁之者党心也。若以其侄而不用。则国家岂有可用之人。遂以建极二字为教。予命承宣考出此 圣教。然后始用家焕。意谓卿既知之。于是大司成沈焕之又上疏曰。 景宗大王恭临春邸。问寝视膳。克致文王之无忧。则彼凶保护之说。何为而发耶。矫诬 两宫之间。欲售其坏乱义理鱼肉忠贤之计。今家焕能知此而敢为之言乎。抑不知此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7H 页
而强为之言乎。粤自 先朝。一德建中。陶甄斯世。世臣故家。言议不齐。臭味各殊。而会之以极。锡之以福。囿而化之。万殊一轨。(谓少论。)彼家焕独底心性。偏守旁祖之凶论。血战义理。背驰国家。必欲以潜之心肚为心肚。潜之口颊为口颊乎。始我 殿下以家焕谓是旁孙。未必传袭其凶论。而薄有文墨之技。不可全弃。遂洗其瑕累。薰陶拂拭。宜其革心铭肺。益勉向义。而今家焕亦一潜也。使潜在而不严讨。国无法也。宜屏诸四裔。不与同中国。政院谓非言官不得拟律。而沈疏请施屏裔之典。有违格例。却之不受。盖上密喻之使然也。于是判中枢金钟秀又上疏曰。凶潜之疏。专出于间毁两圣慈孝。屠戮一代忠贤之计。家焕虽世袭凶肚。亦一 先朝之臣子耳。戴天履地。尚何敢以为国殉身等语。笔之于书。进之于 殿下之前哉。言念世道。直欲痛哭。赵德邻处分。为圣虑一失。臣之戊申劄。谓豕非羸。今则蹢䠱之过。至于突矣。 上又令政院却之。遂有严饬三司诸臣。磨拳继起者。咸止不敢动。然众怒如山岳。公骂如逆贼。闵钟显,李书九等。旧相亲熟。自玆别席不与语。凡恶剡溪者。虽新进少年。皆怒目视公。公之祸。成于是矣。负大名而愠小人者。又以是触犯众怒。虽童愚不慧。已知其终不免矣。是年夏。樊翁为领议政。上疏言某年事。金钟秀攻之甚力。 上不得已以金縢事。开示近臣。厥明年冬。群臣请加上 庄献徽号。都堂议上八字。无阐明金縢之义。 上欲令改议。无以执言。询于樊翁。樊翁无以应。召公议之。公应声曰开运二字。是石晋年号。何患无辞。于是大臣以此奏改之。后数日 上闻其状。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其谓是矣。遂设都监造 玉册玉宝。樊翁为都提调。而公加差为提调。镛为都厅郎。俾相其役。大提学徐有臣撰玉册文。又不言金縢事。儒臣韩光植疏论其疏略。遂命李秉模改撰。乙卯春特擢公正卿。令与臣镛撰华城整理通考。方将大用。是年夏捕将赵圭镇执崔仁吉等三人。奉 旨棍杀之。至七月初。大司宪权裕上疏论捕将径杀之罪。后数日副司直朴长卨上疏。自称羁旅之臣。首论徐有防奸邪。次论捕厅事。以及于公。谓公薄有文艺。变乱义理。(谓讼剡溪冤)倡立邪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7L 页
学。背驰吾道。纵甥购书。(李承薰)诱富骗财。自作教主。广张其术。又论公曾对天文策。敢用清蒙气等不经之说。又论公曾为同考官。(庚戌秋增广东堂)策问五行。而解元所对。专主洋人之说。以五行为四行。(解元即余之仲氏。)请明正其罪。此皆睦万中所恒言。隐身而阴嗾之者也。疏入 上震怒。传曰国纲虽曰不振。渠何敢若是骇悖乎。渠亦国中簪缨。非琉球日本昨今日向化之辈。则羁旅之称。其敢萌于心而发诸口乎。工判所遭。(时公尚为工曹。)亦出于乘机投石。洪乐安尚未蒙扶正之奖者。窃恶其心迹。渠说亦何异是。工判之深惩于攻异之训。近所目睹于筵席者。人之为言。于重臣何有。遂命朴长卨先往豆满江。次往东莱。次往济州。次往鸭绿江。周流四裔。以副羁旅之名。又传曰仪轨校正之任。亦有所重。人言过情。既知之矣。清蒙气虽非正论。是岂断人平生之事。转语一句。若非同砚。不得知之。况所谓朴长卨自称羁旅之辈者。何以得闻。即此一事。风俗不美。(圣意谓受人指嗾。)校正堂上李家焕。申饬行公。公乃上疏自辨曰。纵甥购书。是何言也。渠之辛亥供辞。明陈事实。已蒙昭晰。则在渠尚已清脱。于臣况可拖累。诱会富人。宜有名姓。贼人斩祀。果指谁某。其有證耶。何不露出。若其无證。何故容易。至于乙巳作文之说。又何厚也。斥邪之作。谓出臣手。臣何必固让。而臣实无作。亦安得据而有之乎。方斥以邪。又言斥邪。亦可见其急于坑陷。触事凭虚也。蒙气之说。出于晋著作郎束晰。历代因之。使其言创于西洋。自是历象之法。无与于邪学。况古人之所已言乎。惜乎。其不讲于古也。主试发策之说。即其发语。已爽本实。臣于其时。不过参试。何谓主试。何得发策。(主试官朴宗岳。副试官李晚秀。公居第三座。)况取魁之法。异于榜下。必众论归一。佥以为可。然后始乃抡定。以此执言。不亦疏乎。臣与长卨。本无恩怨。宁有爱恶。臣性本褊塞。嫉恶太过。积为一二怪鬼所齮龁。(睦万中洪乐安等。)膏唇拭舌。兴讹造讪。危言怖说。式月斯生。今此长卨之疏。无非怪鬼所尝倡动。而臣亦饫闻者也。臣于长卨何责焉。第臣凡有横逆。辄蒙恩造。李东稷之疏斥也。圣批勤恳。至登剞劂。事旷今古。恩及苗裔。今于长卨之疏。且堲且诲。郑重敦复。人十己百之谕。有若慈父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8H 页
诏迷子。今臣一息未泯之前。尘刹图报。惟有不揆愚陋。竭心对扬。剔开蒙蔀。力障汪澜。无负大圣人陶世范俗之至意而已。 上温批答之。又传曰所谓清蒙气。晋人之说。姑舍是。问历对历。宜言时用。最是对策。四行之券。一番查正。断不可已。今日取见其对策之载于临轩功令者。屡回上下。逐句看详。如言者云云处。初无疑似髣髴者。始言五行。次言金木二行。次言水火土三行。次言土寄四行。又以五行申结之。并与二行三行。而若谓之妄发。犹之或可。唐一行在车书未通之世。能正大衍历八百岁差一日之谬。然则一行之名字。其可归之于邪学。而一行之历法。亦可归之于西法乎。此一款尤可谓极孟浪。有识之士。自可立辨。斯则为臣兄若铨昭晰之教也。但公实看西书。而公之疏语。专于自辨。不历叙本末。不足以解人惑。上又下谕曰前工判辞疏。殆涉漫漶。自归遂非。是岂曰有曰无。悉暴衷恳之义乎。该洽过则流而为驳杂。其弊必然。讼前尤起新悟。上以务尽孚感之方。下以务尽倾信之道。即当然底事。且况筵席一奏。甚于质言。则忽于文字。乃反护忌其委折。令政院问启。(七月廿一日)公对曰臣于平日。粗有看书之癖。年前骤闻未见之书。自燕出来。借来耽看。语或新奇。初颇涉猎。及其渐次披阅。见其荒诞不经。犹以为老佛之绪馀也。至其绝仕宦废祭祀。则悖伦乱常。无父无君。乃以辞辟为己任。非徒避而远之。誓欲灭而绝之。此实亲知之所共闻。其谁欺乎。至于疏本。不以此个语铺张者。自念臣曾已悉暴于筵席。虽不申言。庶可洞烛。且此是滕甫辨谤之书。有异韩愈原道之作。仍念疏章异于筵奏。颁示中外。吹毛洗瘢。若以看书为一重罪案。则无以自解。遂不免漫漶为说。臣情亦云戚矣。 上意乃解。后数日 传曰。未识本情。略施谴责。及见问启。始知过中。人谁无过。改之为贵。设有一二咸(一作缄)之不涉眼者。特缘于务寄。况改悟而力斥。则可谓横渠之徒也。坐于酸编简之。适为恶之者乘时投石。而任他戕害。亦非心兮本虚应物无迹之道。既知其本情。且当此时。岂可不思湔拂之方。前判书李家焕叙用。仍差校正之任。牌招察任。(廿六日)公又违召命。 传曰强迫非所以礼使。委置有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8L 页
违于甄用。宜有一番出场之节拍。叙其罢而仍其任。则往役所重。叩谢为急。颠倒承召。道理则然。违牌不进可乎。遂除忠州牧使。又黜臣若镛补金井察道访。又 传曰西洋之书出于东国者。为数百馀年。史库玉堂之旧藏。亦皆有之。不啻几十编帙。年前特命收取购来之。非今斯今。即此可知。故相忠文公李颐命文集。亦有与西洋人苏霖戴往复。求见其法书。其言以为对越复性。初似与吾儒无异。不可与黄老之清净。瞿昙之寂灭。同日而论。然髣髴牟尼之法。反取报应之论。以此易天下则难矣。故相之言。可谓详辨其里面。亦或纯然攻斥者有之。故察访李溆诗至谓夷人传异学。恐为道德寇。大抵近日以前博雅之士。未尝不立言评骘。而其缓其峻。无足有无于其时。今也正学不明也。故其为弊害。甚于邪说。浮于猛兽。为今日救弊之道。莫过于益明正学。且就世人叨行彰善瘅恶之政。然后庶可责其功。刑戮之于矫俗末也。况邪学乎。时崔献重上疏斥西学。特拜大司谏。 传曰斥邪之崔献重。既被擢用。购书之李承薰。息偃在家。非刑政也。承薰投畀礼山县。以惩其罪。此即乙卯秋处分也。公入辞。 上慰谕以遣之。是年冬。镛即被 召还。公亦内移。厥明年春。承薰亦解还。然时论危险。必欲永枳公。使不得厕迹于朝班。 上欲镇静以息纷。公亦敛迹闲居。口不言时事。及冬(丙辰冬)镛复为承旨。入奎瀛府校书。而公所编整理之书。遂未就绪。于是憸人蜚语。谓樊翁亦疏弃公不收用。壮士断捥法。旬日之间。播于闾巷。达于朝著。 上亦疑之。有昵于樊翁者。乘间质问其虚实。翁默然不答。丁巳上元之夕。有云既望月白。尹弼秉李鼎运诸公诣樊翁。要按例蹋桥。翁曰今日吾病矣。公等赴叶西权台之室。诸公悉去。夜二鼓。翁遣人独邀公至。同出广通桥幕中。烧肉汤饼。促膝坐。扬扢古今。谈谐极欢。输写不可穷。于是满城游者。市井胥吏。儒士朝官。以至卿宰之从人。掖庭近密小臣。莫不来观。二公促坐谈谐状。皆叹嗟相语曰。甚矣。二公之好也。于是向之蜚语煽惑者。一时消灭。如浮云之无迹。而 上意亦解矣。尝于 景慕宫斋室。召樊翁从容问之曰。卿今老矣。谁可代卿。翁对曰 殿下诚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9H 页
欲信用者。无踰于李家焕。特因癸丑春一疏。见忤于时论。故奇怪之谤。人无敢原之者。 上曰微卿言。予方图之。每有事。 询问公可否。是年秋。镛以承旨出为谷山都护。己未春。樊翁捐馆舍。公益孤无可与者。 上欲令公编书。明数理历象之原。将购书于燕京。 御笔下询。公对曰流俗贸贸。不知数理为何说。教法为何术。混同嗔喝。今编是书。不唯臣谤益增。抑将上累 圣德。事遂已。然 上以为不必然也。是年夏。镛入为刑曹参议。理中外冤狱。数 赐对。夜分乃罢。党人恐。益蜚语煽惑。申献朝发启。旋以 严教止。秋镛与公。校樊翁遗集。厥明年夏。 正宗大王升遐。朝局一变。党人得志。相与日夜驰逐。治生杀簿以拟之。时苏州人周文谟潜出广宣已六年。水渍火燃。日滋月炽。内而闾巷。外而乡曲。上下男妇。相聚教习者。动以百数。而镛与公且漠然不闻其动静。但知祸机森张。朝夕必发。睦万中,洪乐安等。密附当路。坚以公为魁率。使中外汹汹之声。咸凑公身。彼声气相辽。不知本末。既闾巷日滋月炽。而又闻某某为魁率。其感愤激烈。欲为民除害固当。沈焕之,徐龙辅等当轴大臣。如之何其不图也。万中等又自造题目。以蜚以煽曰。李家焕等恶斥邪诸人。有四凶八贼之目。半则自居。半指当路之人。相逢辄云公等慎之。朝夕且有变。于是朝廷又汹汹有疑惧。而公之祸日以急矣。辛酉首春。 大妃贞纯王后教谕中外曰。溺邪不悛者。将劓殄灭之。适汉城府捉一氓负笥。笥中有镛家书札。遂起大狱。二月初九日。司宪府执义闵命赫等启曰。李家焕以凶丑馀孽。包藏祸心。引诱群憾。自作教主。请与李承薰,丁若镛下狱严鞫。夜半而逮。厥明讯囚。委官领中枢李秉模,时任大臣沈焕之,李时秀,徐龙辅,判义禁徐鼎修,大司谏申凤朝,问事郎吴翰源,李安默等也。既讯公。引 先朝疏批及前后传教以自辨。狱官皆不理。但云得此指目。何得掉脱。虽拷掠甚严。而一片之纸一囚之招。卒无可凭。唯于乱堆中。得老人图。问是何像。亦无以为赃。会申凤朝上疏。论吴锡忠缔结凶孽。而狱户外忽闻一卒瞥过。云洪乐任即凶孽。俄而按狱诸大臣。问凶孽为谁。公率口对曰吴锡忠。缔结洪乐任与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9L 页
否。囚实不知。大臣佥曰洪乐任三字。汝何先吐。其有缔结。居然可知。于是公与锡忠。迭被拷掠。血肉糜溃。精魄迷乱。锡忠不忍痛楚。或认或翻。语皆无伦。而公曰身以正卿。得此指目。厥罪当死。狱官遂以为承服。公知不免。即绝粒不食六七日。气绝而死。议竟弃市。时二月二十四日也。呜呼。自古设鞫狱。如 宣庙己丑。 肃庙庚申。亦必有告者上变。有囚者招引。或文书被捉。或囚人立證。乃逮乃拷。乃杀乃市。若夫台启以发之。狱讯以成之。无證无赃。而直杖杀之。遂以弃市者。己丑庚申所未有也。一二阴邪之人。鼓吻膏唇。十有馀年。蜚语煽惑。以灌当路人之耳。彼恶知之。平日夙知其可杀斯杀之已矣。孟子曰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既皆曰可杀。安望其又察之耶。郑杀其大夫良霄。春秋书之。若公者。诚以为可杀。又焉书之。悲夫。昔乾隆甲辰之冬。亡友李檗在水表桥。始宣西教。公闻之曰噫。实义七克之书。我昔见之。虽有名喻。终非正学。檗欲以此易吾道何哉。遂往诘之。檗雄辩如长河。固守如铁壁。公知不可以口舌争。遂止不往。自玆以后。吾不见其疑似之迹。而数口含沙。万喙吠声。竟以魁率致辟。不亦悲乎。世局以位高才高者为领袖。而其法不然。以至死不变者为头目。氓隶所不拘也。观公前后疏启及狱中爰词。皆极口诋斥。藉使名实相当。其非至死不变审矣。何以谓之魁率也。公既死。半国怜之。物议不齐。且曰不过五六年。 圣明回照。事未可知。于是党人阴谋。锻鍊湖南之狱。谓公于乙卯夏。与权日身周文谟议邀西舶。出银二镒。或云庚戌之秋。已有此议。狱成自捕厅上于楚府。遂请公与李承薰等加律。噫。权日身辛亥已死。能与乙卯之议乎。周文谟乙卯始来。能与庚戌之议乎。庚戌之秋。公方手握朱笔。扬于试院。乙卯之夏。公方身任编摩。宿于奎府。象笏珩佩。日趋于彤陛。何乃与周文谟密聚哉。訹死囚诬死人。为后日难脱之案。其亦不仁甚矣。公有绝异于人者数事。腹笥之藏。地负海涵。而至其述作则艰涩峭刚之性。姜辛桂辣。而至其遇敌则怯懦。天地万物之理。斤剖斧劈。而至其料事则褊塞。癸丑之疏。非其所欲。亦不得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0H 页
已而为之。卒以此亡。知者悲之。雅好历象之书。凡日月五星交食伏见之期及黄道赤道交距差互之度。悉通其本理。并地球圜径诸度。另有图说。以示后生。其得指目。凡以是也。李相时秀尝谓镛曰南人固陋。庭藻所治者。必历象之法。而固陋者谬相嗔怪。亦知言也。其为广州。执数氓杂治之。其为忠州。至用夹棍之刑。此其怯懦也。我方急。虽以恶刑临之。民其心服哉。尚忆辛亥之冬。申献朝上琉(一作疏)论洪乐安之罪曰。外托卫正之论。内售陷人之计。不可一刻容贷。甲寅之夏。姜世靖上书于公。论洪乐安之罪曰。意在敲撼。计出网打。不唯心绝。亦既面绝。仍乞公收其子浚钦。及其时势一变则再翻三覆。又复砺牙以相向。世论其有定乎。公制行严苦。居丧三年。不入中门之内。位至上卿而破壁疏牖。寒俭如布衣时。所著有锦带馆集十册。篇数未详。配郑氏。故判书运维之女。育二女。长适权耇。炭翁諰之后也。次适李庞亿。茯庵基让之子也。取从祖兄九焕之子载绩为后。载绩有二男。皆已冠娶。公生于壬戌。殁于辛酉。其年六十。墓在德山长川之西负之原。铭曰
天降英豪。秀拔人群。杂草蓊郁。松栝干云。碞磝垒垒。介以瑶琨。亿貌齐同。殊者独尊。星精月彩。萃于一门。公生最晚。声集诸昆。胸韬万轴。一吐千言。句股弧角。缕析毫分。鸿毛龙鬣。风掣云奔。际会既密。谣诼其纷。谗夫孔昌。睿照弥敦。登坛执牛。怨师蜂屯。 云游肇举。火烈燎原。赭衣塞路。三木收魂。鬼骋中逵。虎守天阍。万物同归。公无独冤。
  
(附见)閒话 条
 己未夏。余过贞轩公。悄然有愁色曰。党人以千金购我。将若之何。余曰大监千金则如我者不过五百金。公知用耳馀事。与大笑。
 一日余问贞轩曰。他经略可通。唯周易不可知。何以则知之。公曰我于周易。已判不知而死。勿以相问。余曰星翁疾书何如。公曰我家之书也。尝所熟览。而周易不可知也。余曰贞山心解何如。公曰我家之书也。尝所熟览。而周易不可知也。来矣鲜易注何如。曰周易不可知也。吴澄易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0L 页
纂言何如。曰不可知也。朱震汉上易何如。曰不可知也。曰李鼎祚集解何如。曰此小胜。犹不可知也。公乃自数数十家易说曰。皆不可知也。且曰子莫意也。凡易学必浊者为之。子是分明人。决不能为易学。且曰穷乡远方。终身读易。遂以为号称卢周易崔周易者。不可胜数。子将为是乎。遂胡卢大笑。
 茯庵性疏通浑厚。每云义理之战。归于党论。又云嫉恶不可太甚。每与公议不合。茯庵怒甚。常云庭藻智过神明。愚甚木石。
 尝于樊翁席上。有儒自华城来。讼之曰。日者我于诗卷。偶用之而二字。留守黜之。以其卷徇于场曰。僻书怪文。不敢奏御。我玆愧愤。我于申承旨光河诗。明见此文。不知所出。不能难。樊翁喟然叹曰王荆公诗曰釆(一作采)鲸抗波涛。风作鳞之而。此所以压老苏。而古人谓王苏之憾。或出于此。子何不以此答之。公曰荆公之作。本出正经。周礼考工记。梓人为笋虚(一作虡)章曰。凡攫杀援簭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则于视必拨尔而怒。苟拨尔而怒。则于任重宜。且其匪色必似呜(一作鸣)矣。爪不深目不出。鳞之而不作。则必颓尔如委矣。苟颓尔如委。则加任焉则必如将废措。其匪色必似不鸣矣。郑玄曰之而颊𩑔也。贾公彦曰颊𩑔可畏之貌。考工记岂僻书乎。蒙前经而不耻。谈当世而解颐。斯之谓矣。子何不以此答之。方其诵之也。浏浏然若飞湍急水。四座洒然。
 一日有当路学士。名噪一世者。以书至曰。 内降地理策。 问两戒四列。未详所出。乞蒙指示。时余在坐。公曰唐书天文志曰一行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限戎狄。南戒限蛮夷。所谓两戒者。江河之谓也。斯固然矣。人苦不读书。不读注疏。亦读大全禹贡蔡氏之传曰。王郑有三条四列之名。皆为未当。小注新安陈氏曰四列之说。出于郑玄。岍岐为正阴列。西倾为次阴列。嶓冢为次阳列。岷山为正阳列。四列虽是。而阴阳正次。名称未当。斯亦僻书之所出乎。皆顺口流滑。不劳思忆。抽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1H 页
纸答之曰四列之名。见于集传。详于小注。岂未之考耶。余曰彼负大名。愧则衔之。不如改之。公曰然。改之曰四列愚亦未详。今考书集传导岍之节。略举其概。
 一日余阅邵宝容春堂集。有㒩母传。㒩字未详。遍阅字书。皆无此字。于是拍掌以自庆曰。斯可以困贞翁矣。趣鞴鞍诣公。语既阑。问㒩字何音。公曰此字难晓。字汇字典。皆无此字。子或见邵宝㒩母传耶。㒩母传似毛颖传。亦奇文也。吾偶记之。于是从头至尾。纚纚然没诵之。不错一字。乃曰西陵氏之女。适野始见蚕。其形嫘嫘然。谓之嫘祖。㒩之音宜与嫘同也。(荀子赋论篇云有物于此。㒩㒩兮其状。屡化如神。注作裸蚕也。见字典。)
 一日与诸学士坐政院论诗。其一人曰东坡舟行之诗。有幽怪奇句。吾今忘之。欲诵一二字不可得。罗缕然恨之。公曰子所欲言者。无乃是耶。暗潮生渚。落月挂柳。无乃是耶。其人击膝称快曰台可谓他心通矣。
 一日有騃子至曰蝉酥鸦片。是何物也。公正色曰少年当节欲以修业。何问是也。其人愧服知罪。俄而起去。余曰蝉酥鸦片是何物也。公曰淫药之材也。蝉酥者蟾溲也。鸦片者莺粟壳之液也。彼欲剂合。吾故不言。公又鉴识精通。唐宋元明之诗。一闻皆知其世。百无一错。东人诗尤不可讳。公之甥许瓆持华东历代诗集。终日抽问。卒无一错。许才士也。自作一诗。酷摹华体。去而问之。公瞪视良久。戏之曰此犬子之诗也。许曰神哉。何以知吾作也。闻者皆笑。
 其在广州。有诉邻乡之民葬于近山。引律曰人家百步。勿许他人入葬。公判曰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许其合葬。律固难违。礼亦有徵。其人遂得安葬。至今诵之。
 御定奎章全韵。精核之书也。韩致奫随使赴燕。燕京游士见之。恳乞相赠。盖韵书之绝品也。此本李德懋所作。先朝晚年徵其稿。令李公家焕查正其偏旁点画之讹。又令李明艺缮写。每写一张。公随正其差。毫发是察。旁观者或病其已甚。又其书。训父曰始生己。训豉曰配盐幽菽。是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1L 页
皆古训之有据者。兼是李德懋原本。非公之所注。乃媢疾者执此二训。谗于 筵中。请毁板。 上知其为谗。亦殊不怡。恶党又宣言于世曰。洪启禧撰三韵声汇。李家焕校奎章全韵。皆败亡凡六书之学。是凶祸之本。南人教其子弟。凡作字务违奎韵之体。既违此体。自然讹谬陋恶。所谓因噎而废食也。南衮沈贞既杀赵静庵。以小学为凶书。禁人看读一辙也。六书亦小学流也。〇谗言如此。而 先朝末年。命撰奎章全韵玉篇。令检书官柳得恭问议于李家焕丁若镛。以正讹谬。终又仰禀 睿裁。此皆 御定之书也。 云游既升。党人以京试官赴湖南。榜谕诸生曰。字体用奎章全韵者黜之。诸生不见奎韵面目。入场者骇惧不知所出。昔宋翻覆之局。禁用王氏字说。而 御定之书犹用此习。则不恭甚矣。
 甲寅夏。儒生尹慎等。发通文攻洪判书秀辅父子。子浩(一作仁)浩 此论始起于韩氏。(礼安丈传洪所言。)中激于朴氏。(朴命燮传清桥赵氏宫官之说。)家咻户噭。以至 上彻。毕竟为大同之论。以至于此。而洪台坚以厥文为贞轩所作。遂为血雠。其实贞轩未尝起草。崔灵春 雀(一作崔)献重 明知其出处。而终身不言。洪氏枉疑公。终不可解矣。
茯庵李(基让)墓志铭
公讳基让。字士兴。号茯庵。广州之李也。其先有左议政克均。在燕山君时被祸。自此以降。四世不振。至汉阴德馨。又仕为领议政。勋德特著。汉阴之子如圭。以荫为判决事。其下又五世绵绵。至乾隆甲子。公乃生焉。晚达为嘉善大夫礼曹参判。嘉庆辛酉之祸。谪端川。未几卒于谪。君子悲之。公天姿魁伟杰特。额宇圆隆。眉目豁然以广。鼻口辅颊。皆雄峻丰满。身长八尺。白晰轩昂。须髯只数茎。辩舌如长河。遇有所合。扬扢古今。辨析毫釐。如郢匠斲木。斤举风生。少斥弛不羁。既而从贞山李秉休先生学。从长川李哲焕先生游。此星湖李先生之门也。闻天人性命之学。退习经史。皆博识精通。与顺庵安鼎福,鹿庵权哲身。讲习以进德。甲午冬。举进士状元。后四年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2H 页
入仕为宁陵参奉。七岁中累移。既准格。出而为文义县令。为政以慈惠名。既罢还。无立锥之地。寓居利川。草屋一间。茨不掩掾。短篱风雨。环堵萧然。得虚劳善饥之疾。一食能啖数升。顾烟火断绝。藜藿不克。既数年。又仕为珍山县监。此乾隆末年也。时我 正宗大王任用蔡樊翁为相国。破朋建极。急贤如渴。且八年乙卯春。擢李家焕为正卿。擢臣镛为下大夫。恶党忌之。交煽诬毁。夏六月。嗾大司宪权裕击相国。目之为护邪。秋七月。嗾散班朴长卨击家焕。目之为魁率。浮言日炽。 上苦之。黜家焕为忠州牧使。黜臣镛为金井察访。要以调剂息怒。于是召珍山县监。令至京师。赴太学课试。 上引见之大悦。即试赋一篇。特 赐及第。九月也。十月中批除弘文馆副修撰。谓相国曰卿今老矣。无可代卿者。得李基让。吾无患矣。家焕与臣镛。寻亦召还。故相国许积亦 命复官。时恶党欲除二人。 上知其情。故名黜二人。实增为三人。恶党大恚。时锦翁在忠州。遗余书曰。士兴蒙恩。善类之幸。然两钩之枪。将为三枝。此之谓也。公有二子。其长子为鹿庵之婿。其少子与锦翁约婚。当是时。恶党指目日深。锦翁惧欲勿与成之。 上闻之曰两人将不协矣。忧在内隙。何惧乎外侮。令李益运及臣镛等切责家焕。令无敢违约。卒与成之。未几茯庵进用。其视臣如家人。类皆如此。丙辰春。直授公为献纳。出入三司。丁巳春。议政府辟公为检详。八月擢为下大夫。除承政院承旨。十月大臣又荐为义州府尹。 上欲骤用公。跻之卿相。故其无渐如此。公少贫约。人谓至湾且当润屋。乃公日散钱如粪土。以周贫交穷族。至者皆满志。象译及湾贾潜货之被执者皆库藏。使臣行既远。悉以还犯者。秋毫无所取。欢声如雷。殷动京师。以为古今未之有也。居岁馀将归。府财缺八十万。知旧爱者咎公不当犯法以周贫。公曰我诚知罪。然按簿打算。计其赢乃用者。终身不得周贫。亦至言也。己未入为户曹参判。是年春。樊翁卒。冬十月。公以户曹参判为朝京副使。今相国金载瓒为正使偕行。与语大悦。定为石交。既还数相过欢甚。金公平日不喜过从。于公改是。都人望见者异之。公在燕京。闻有剥棉搅车。其制轴头设十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2L 页
字风轮。下设横木。剥棉者坐椅以踏之。日可剥数百斤。公购得之。归而奏献之。 上令三营门各依样造五六。颁之八路。人谓文益潮(一作渐)之功。公可追配。未几 上薨。其事遂寝。庚申春。为兵曹参判。为右承旨。夏为刑曹参判为汉城右尹为大司谏。至六月 正庙升遐。秋为礼曹参判。冬为左承旨。辛酉二月初九大狱起。锦翁一队已在囚。而十二日公犹为承旨。至十六日。睦万中等嗾发玉堂之疏。以诬公。宪府踵而发启。遂逮公下狱。而物论犹复冤之。睦万中乃自上疏曰李基让以名祖之裔。侪友素多爱惜。而性本阴谲。善于掩护。然基让与权哲身,洪乐敏,李家焕等结姻。观于此事。其心可知。其所惩治。尤当自别于骏蠢之类也。狱官遂据此拷掠讯问。呜呼。其与权洪结婚。在有誉无谤之世。其与锦翁结姻则 先朝之所知也。公平生不见西人书一字。而乃以婚姻之故。陷害如此。此己丑庚申之所未有也。验之无实。遂谪端川。端川在摩天岭下瑟海之滨。风气寒冽。公素抱病。遂以壬戌十二月初六日。皋复于谪中。恶人之祸善类。于斯极矣。越八年己巳秋。领议政金载瓒 筵奏公无罪。遂蒙 恩谕。涤其罪名。复其官郁(一作爵)。越明年庚午秋。余亦蒙放。因有李基庆台启。后九年戊寅秋。始克生还。即公一事。其有冤明矣。呜呼。郑汝立未尝非逆贼。而人称己丑之冤者。为崔永庆,郑彦信等多非其罪也。许坚未尝非逆贼。而人称庚申之冤者。为李元桢,柳赫然等多非其罪也。然则虽逆贼杂治之狱。其冤者士祸也。公少时鸷猛躁暴。既而得丹家书味之。不喜杀生害物。虽蝼蚁虮虱。未尝轹之。故其牧民也。前后皆慈和顺俗。不立威以绳之。尝曰 穆陵以前。名臣硕辅有遗泽。今之在朝者。多其子孙。自 显肃以降。党议益痼。相杀害不已。故当时主事之臣。其子孙多憔悴。以故平生口不言偏党事。 庄献世子薨于壬午。世有二议。其一以当时投书者为谏争。其一以为诪张。皆谓之某年义理。凡在 正宗之朝者。其居家立朝。必有一所主。其峻者感愤激昂。至有流涕者。公平生口不言黑白。虽亲交密友。未有得闻者。其主意所在。公虽不言。我则知之。其心以为此事非臣子之所敢言所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3H 页
忍言。褒诛皆党心。宁勿言耳。世之人论此事者。连章累牍。必称不敢言不忍言。然其称不敢言不忍言者亦言耳。其实不敢而实不忍者。惟公一人而已。公于经传。皆从星湖之义。然浑厚不轻言古今是非。虽亲者莫知其所主者何说。但见其发为文章。汪洋条鬯。刻覈精明。非俗儒可及也。有茯庵遗稿四册。未及分篇。父讳宗汉 赠吏曹参判。祖父讳光运赠吏曹参议。曾祖父讳复仁荫仕为河阳县监。本生祖父讳光箕进士。曾祖父讳友仁荫仕为玄风县监。两家曾祖。本从父昆弟也。母东莱郑氏。父曰玄瑞。继母青松沈氏。父曰经汉。皆 赠贞夫人。配贞夫人阳川许氏。父曰檠。祖父曰源。荫仕为牧使。育二男。长曰宠亿。乙卯进士。次曰庞亿。既经沧桑。今年为进士。人谓之槁木生华。庞亿有一男。为宠亿后。公之柩至自端川。葬于广州栗岘之里负(缺)之原。铭曰
维圣急贤。如渴求清。公来自南。王召于庭。遂解县绂。欻焉登瀛。岁既三周。超跻亚卿。伟貌邃学。祖德友声。匪伊两绌。俾尔三成。天惟自徵。辈出豪英。候薙候狝。投畀北冥。憸人踊跃。谋享太平。邦之殄瘁。畴柱其倾。公来自北。孑孑其旌。宠秩如故。民曰哀荣。
  
(附见)閒话 条
 尝于碓桥草堂。与余讲易大传数节。公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皆不离于形邪。余曰道超于形。唯器不离形。公曰形而下者为自形而下。则形而上者亦自形而上。文例酷同。子乃谓道超于形。唯器不离。岂公言乎。余曰超于形故谓之形而上。不离于形故谓之形而下。公曰形而上为超于形。则形而下亦当为离于形。形而下为不离于形。则形而上亦何为独离乎。岭而北者谓之忠州。岭而南者谓之尚州。则二州皆不离于岭。胡独以忠州超于岭乎。遂以手画一线于地曰。自线而左谓之东。自线而右谓之西。其以线为界之情。毫发不殊。然后乃得曰线而左线而右。子将谓形之在道器之间。如岭之在忠尚之间。线之在左右之间乎。反覆辨难。终以余言为不公。其善谑如此。盖公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3L 页
非不知也。以为临文索义。当精覈严酷。不可但以诂训塞课也。由是观之。公于经传。其密察深求。确有所主可知矣。(己未秋所闻。)
 公尝以消渴寝疾。余往视之。公方昏昏然。余与坐客言曰。古人学文主六书。字字究覈其形声意事。各自了了。然后乃属为文。故字无误用。后世学之以全句则文体日降。古人学医主本草。种种尝试其性味气分。各自了了。然后乃剂为药。故药无误用。今人学之以成方则医术日拙。语未卒。公蹶然起正冠而坐。拍案称快曰。吾今日愈矣。今日闻至理之言。胜服清凉散矣。命进食大嚼。欢然谈论。以衍其义。其乐善勇取如此。余尝对 御策大学之问。以孝弟慈。为明德之应。 上欲置第一。樊翁以命官。降置第二。后数日樊翁谓余曰。骊江尝以明德为孝弟慈。李士兴亦从是义。君之策对。亦必有取于是。故吾降置第二也。又曰士兴尝言骊江之文。如九天玄女。碎玉槌琼。霏屑漫空。非尘土肠胃所能沾受。吾尝哂之。其文亦菽粟。无此气味。余以是语于茯庵。茯庵曰是余少时语。然玄女之说。吾所不记。(骊江谓尹夏亭镌。)
 乙卯许相国积伸冤复官。其孙澓原情。即茯庵所作千言万语。先铺其忠勤。后辨其诬枉。 先朝击节称善。遂降 恩命。公亦未久登第。文词之感至尊如此。
 茯庵尝于先仲氏家。设漆室玻瓈眼。取倒景以起画像之草。公于庭中设椅。向日而坐。一发乍动。即摹写无路。公凝然若泥塑人。良久不小动。亦人所难能也。
 先仲氏尝于忠州归路。两(一作雨)中访公于丹川草屋。(利川地)公不在矣。问之童子。偕适邻舍。见破屋一间。久雨渗漏。泥水满灶。公方于灶旁设小土锉。拾薪煮糜粥。薪湿不燃。公手持破箑煽之。腷腷膊膊。毕毕逋逋。问曰何事。茯庵曰勿拜。俄而取糜粥入房。见有怪貌老妪赤身委顿。痢下无度。臭恶难当。茯庵扶而起之。倾而饮之。温言以劝之。妪罗缕多颦呻。公诱之顺之。卒饮还卧之。乃携客还草屋。仲氏曰何物妪。茯庵曰吾无婢。吾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4H 页
病赖此妪以活。妪复无子女亲戚。村孤无比邻。吾故如此。相与大笑。仲氏每言此事。令人心服。
 幅巾失制。与朱子所论横㡇之法不同。故南人不著幅巾。丙辰冬。 上谓筵臣曰同在一廷。巾服殊制大非也。蔡左相,李家焕,李基让,丁若镛四人著之则南人必皆著之。明日四人适皆入阙。并令著幅巾。到金虎门外乃脱之。于是四家罔夜买皀缎。妇人复不知制法。飞书借西人之巾。达夜缝造。趁朝赴 阙。亦盛世事也。时老论谓必襌巾。少论谓必袷巾。余到院。争先问之。余笑曰谚曰宁咥于大虎。四人皆襌巾。老论诸人皆大悦。(袷巾者少论之制。老论则襌巾。)
鹿庵权(哲身)墓志铭
星湖先生笃学力行。沿乎洛闽。溯乎洙泗。开发圣门之扃奥。披示来学。及其晚慕(一作暮)。得一弟子曰鹿庵权公。颖慧慈和。才德两备。先生绝爱之。恃文学如子夏。意布扬如子贡。先生既没。后生才俊之辈。咸以鹿庵为归。及西书之出。鹿庵之弟日身。首离刑祸。死于壬子之春。尽室皆被指目。鹿庵不能禁。亦死于辛酉之春。遂使学脉断绝。而星湖之门。无复能绍厥美者。此世运非直为一家悲也。公讳哲身字既明。自号曰鹿庵。名其所居曰鉴湖。安东之权也。远祖阳村近。仕 本朝至贰相。是生踶贰相。是生揽左议政。是生健弘文馆提学。其下四世以荫仕。而吉川君盼又仕为兵曹判书。是生儆承文正字。是生迹以经学为大君师传。出为从祖父佐郎倜之后。后于宗也。倜父曰睃。吉川之兄也。师传生讳歆吏曹参判。于公曾祖也。祖父讳敦进士。父讳岩号曰尸庵。峻于论议。好文学。有子五人。公其伯也。后世之学。溺于言谈。说理气论情性。而疏于践履。公之学。壹以是孝弟忠信为宗旨。居家唯顺父母养志。友昆弟如一身。是务是力。凡入其门者。但见一团和气冲融肸蚃。似有薰香袭人。如入芝兰之房。子侄罗列在前。浑合如同胞昆弟。留其家踰旬越月。仅辨其孰为某子。婢仆田园谷粟之藏。互使胥用。漫无界别。至于鸡犬马牛。皆驯良善顺。无斗狺蹄齧之声。遇有珍味。虽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4L 页
所得鲜少。必铢分寸析。惠均下贱。以故亲戚邻里化之。乡党慕之。远方向之。上游士族以文行自砺者。咸以公为表准。多遣子执贽。声名藉甚。以为程伯淳复出。乾隆甲辰。册封 文孝世子。令卿宰各荐学行操履可为东宫官者。洪判书秀辅,蔡参判弘履。咸荐公经明行修。会 世子五岁而薨。事遂已。然 经筵官抄选。谓不可终塞也。始李檗首宣西教。从者既众。曰鉴湖士流之望。鉴湖从而靡不从矣。遂驾至鉴湖。旬而后反。于是公之弟日身热心从檗。公作虞祭义一篇。以明祭祀之义。辛亥冬。湖南狱起。睦万中,洪乐安指告日身。日身始抵死不屈。拟配济州。既 上谕之诲之。日身自狱中作悔悟文上之。宥配礼山。出狱未几而死。自玆门徒皆绝。公杜门衔哀。足迹不出乎山门者十年。辛酉春逮入狱。鞫之无验。或言乙卯死者尹有一。本鉴湖徒众。其潜行情节。宜无不知。将以是拟死。会公创巨。气绝而殒。遂议弃市。二月廿五日也。呜呼。仁厚如麒麟。慈孝如虎蜼。慧识如曙星。颜貌如春云瑞日。而死于椄槢。肆诸市朝。岂不悲哉。尚记庚申春。我季父在归川草堂。忿然曰权某寸斩无惜。继之曰唯家行卓异。我仲氏曰家行卓异者。尚当寸斩乎。嗟乎。岂唯季父然矣。其孝友笃行。虽诋斥者。不能掩也。公生于丙辰。死于辛酉。六十六岁也。所著有诗称二卷大学说一卷。馀皆散轶无存。然以余所闻。其论大学。以为格物者格物有本末之物。致知者致知所先后之知。又以孝弟慈为明德。而旧本不必有错简。其论中庸。以所不闻所不睹。为天载之无声无臭。其论四端。以端为首。如赵岐之说。而仁义礼智。为行事之成名。其论丧礼。以兄弟为同族之通称。以立后为死人之后。以带下尺为衣裾之长。以燕尾为本无之物。其受吊。唯主人拜宾。众主人不拜宾。以玆速谤不少。其论国风。以郑卫为刺淫之诗。其论尚书。以梅氏二十五篇为鹰(一作赝)书。凡此诸说。虽与朱子所论。不无异同。生平爱慕朱子。诵其文述其义。津津淫淫。不知眉毛之跳动。尝曰真心慕朱子者。莫我若也。昔在庚戌冬。镛入对于 熙政堂。与阁臣金熹等讲大学。公览其讲说。亟加奖诩。喜不自胜。今南中所著。于诗发矇诵之义。于书引儒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5H 页
林传艺文志。以證古文有二。于礼得大义数十。于乐知吹律之诈。于易得往来升降之义。于春秋得周礼遗文。于四书得仁恕一贯之正旨。若使公在而镛还。公之愉。岂有既哉。先兄若铨执贽以事公。昔在己亥冬。讲学于天真庵走鱼寺。雪中李檗夜至。张烛谈经。其后七年而谤生。此所谓盛筵难再也。公既死有月。湖南以柳恒俭等上于京。捕厅锻鍊。得囚招云李家焕等出银招舶。而公与洪李亦与知其谋。台启请加律。呜呼。审有此谋。何必春死者四人主之乎。其必引死人者。不堪痛楚。不得不诬招。而生者有辨。聊引死人。以免其痛楚耳。公之不与乎此谋则尺童且知之矣。母南阳洪氏。参判尚宾女。配宜宁南氏。父墩。始公无子。家人议立后。公曰父在。我无重身。生不称后。何以立矣。尸庵既卒。取日身子相问。养之为子。相问亦死于辛酉。有子愰憬。公有一女。适李宠亿。墓在杨根南始面孝子山先兆之南负壬之原。南氏祔焉。铭曰道术之差。争于毫发。经衰纬兴。禅机窃发。相融祧玄。又溺诂训。公曰不然。周孔是宪。大运既倾。乃默乃沈。保我天亲。谈笑俎砧。众口同仇。犹曰孝友。天唯自徵。贤良是牖。谗夫孔棘。歼此仁人。言念德容。蔼蔼其春。百世之后。不复知公。瘗玆菲词。以候天衷。
  
(附见)閒话 条
 公少时慕夏轩。尝曰退溪之后。夏轩之学。有本有末。夏轩之后。星翁之学。继往开来。此仲氏所闻。晚年不复如是论。余所闻者。以夏轩为迂阔。而漫笔一卷犹叹服不已。己亥邦礼。终以斩衰为是。
 公少时严于义理。话间或至流涕。李羲师诗曰关门义理存。此之谓也。晚年言议公平。比前小缓。每云朋党之私。痼于肺腑。涤洗极难。又以戒后生。
 辛酉狱起之后。知事权𧟓等上疏曰。(南人搢绅疏。)权哲身即邪贼日身之兄也。渠若有一分彝性。日身毙后。所当痛泣刻责。一变旧染。先自渠身。宜思革心。而乃复顽不知改。暋不畏法。教授其子。鼓簧妖说。前既现捉于捕厅。后复滞囚于郡狱。其凶狞怙终。亦可谓人类耶。〇按此疏语。公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5L 页
冤可知已。当此时治此疏。而援弟引子。卒无身犯之语。则知旧之公议可见矣。以若邃学。以若盛名。此时声罪。止于如此。则皦然无犯明矣。特其孝友出天。不忍贼恩伤义。以至此耳。非杀士乎。
 大司谏睦万中上疏曰。权哲身少负向学之名。颇有敏洽之称。而一自其弟日身投入邪党之后。一意倡和。全家蛊惑。此其意将欲何为。〇按此疏语。又摸捞为说耳。一意倡和。全家蛊惑。非囫囵语乎。父为子隐。兄为弟隐。以俟天剿之日。此人伦之至也。如之何其杀之。
 京畿监司李益运上疏曰。究其窝主则权日身是耳。日身罪毙之后。渠之同党。尚不知改。依旧烂漫。往来不绝。则权哲身之全家稔恶。不待输款而皎然矣。〇按此疏语。公之冤可知已。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古之义也。追论其弟。而冒罪于其兄可乎。混同为说。每云全家稔恶。而终未有身犯二字。不孚而如是乎。
 大提学李晚秀作奏文。凡入狱被祸之人。不问生死。历举遍指。重言复言。而鹿庵之名。独不入焉。则春狱秋狱。终无一字之證可知矣。弃市之日。勒加公罪。谓知有一之情。湖南之狱。诬引公名。谓知恒俭之情。而台启虽发。公议自在。故奏文无公名也。
 大提学李晚秀颁教文曰哲身之一乡皆迷。尔姻尔戚。〇按凡断罪之法。先定本身所犯。乃可以家人乡人之罪谓出于此人。独于鹿庵。每以乡人家人之罪。冒之于本身。非法例也。
 庚申 国恤之后。杨根恶党金某等。议遣盗偷取公家四世祠版。投之水火而冒罪于公。李羲师(号醉松。有诗名。)知其情。密通于公。公乃移祠版。安于室壁中。令家人伺之。数夜果有盗二人。入庙搜索。并无祠版。盗归传于恶党。恶党意公先已烧毁。即倡言于乡中。谓公烧毁。辛酉春。郡守俞汉纪遣人审视。室壁中具有四椟。进士赵尚兼等发文论恶党遣盗事。以明其诬。俞公以缓治罢归。新郡守郑周诚来。捕赵尚兼等下狱。株连五十馀人。或死或配。一无免者。而恶党盗版之罪勿问焉。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6H 页
梅丈吴(锡忠)墓志铭
昔先朝乙卯春。镛新升下大夫。家居明礼坊。适龙津闵叟至。坐既定。忽梅丈携忠州许澓至。闵叟不知也。镛曰异哉。昔在 肃庙朝。许公为领相。闵公为左相。吴公为右相。今三公之孙。同坐一席。稀奇事也。盍相见以礼。于是闵叟左执许手。右执梅丈手。失声大哭。趣买酒为欢。觉四座悲风瑟飒。有燕赵相逢之色。党锢以来。故家遗族之竛竮落魄。有足以感伤和气也如此。后七年。梅丈又死于狱。悲夫。梅丈讳锡忠。字幼源。以其居梅子巷。故人称梅丈。吴氏本同福人。远祖轼谥文简公。文简之后三世登显。又三世荫仕。而亿龄为弘文馆提学。百龄为吏曹参判。自玆昌炽。若百华齐发。百龄之子端。端之子挺垣。皆仕至观察使。挺垣出为季父竑后。是生讳始寿右议政。于公曾祖也。祖父讳尚溥进士。父讳箕运。皆以布衣终。时否也。右相公尝为远接使。清使有主弱臣强之说。相公驿闻之。竟以此为罪。 肃庙庚申大狱起。党人构相公不已。辛酉春赐死。己巳伸其冤。甲戌还夺爵。久而不复。公以布衣奋起。屡冒死呜(一作鸣)冤。当路者犹防之。会蔡樊翁奉使至沈阳。得清人文字。记当时主弱臣强之说甚悉。于是不可以右相公为假托。遂被 先大王恩。得伸冤复爵。人称公孝诚。名噪一世矣。公奇伟倜傥。有古家风。身长九尺馀。风骨俊秀。语音雄亮。虽冻馁苦贫。而气岸轩翥不小挫也。乾隆甲辰间。蔡樊翁离谗。栖遑于郊外。蔡弘履,睦万中等皆自贰以忮害樊翁。公虽褐夫乎。士林之领袖也。居家峻言论。时俞承旨恒柱上书于樊翁。攻蔡弘履背恩忘义。万中犹谓蔡弘远不当绝。弘履公直。面折万中曰谓弘远不当绝。则无父之国也。以玆忤万中。戊申春。樊翁入相。十二年秉轴。而公之迹罕及其门。樊翁不以尉荐。坎坷犹旧。卒无怨色。其素操可知已。乙卯间。万中谋杀李家焕。公又移书尹慎明。家焕无罪。又大忤于群不逞。辛酉春。睦万中,洪乐安等嗾大司谏申凤朝发启曰。吴锡忠即家焕护法善神。又缔结凶孽。以为声援。所谓凶孽。阴指洪凤汉之子洪乐任也。既逮入狱。问缔结之情。拷掠惨酷。无可比拟。公既迷自诬云。丙申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6L 页
秋一往见之。呜呼。丙申秋者。洪麟汉赐死之时也。有往见洪乐任者乎。狱久不决。一日狱官询于镛。镛乃慷慨以辨之曰。吴锡忠与囚最亲。囚受军职禄其二斗米。必分于梅子巷。久潦盛寒。东西贩樵者绝。囚之一担薪。必输于梅子巷。锡忠有缔结事。千人不知。囚必知之。锡忠无缔结事也。岳官问曰李家焕云问于睦万中。可知缔结事。此说何如。镛曰此家焕误告也。囚最亲。其次家焕。若万中则仇也。若有缔结事。囚先知之。家焕知之。千万人知之。然后万中乃知也。缔结者阴秘之迹。亲者不知。仇者先知乎。狱官意乃解。自玆不杖讯矣。憸人知锡忠将脱出。阴取他囚家所捉西书一卷。杂置锡忠家文书丛中。狱官乃以此为赃。议配荏子岛。岛在灵光海中。公出狱叹曰吾祖以辛酉春下狱以死。吾又以辛酉春入狱。此何年矣。后数年。镛以钱二串。因海贾送于岛中。公之死已有月矣。年月未详。墓地未详。犹作墓志。以俟知者。公有一女。为权相问妻。产二子。公遂无后。谁其知之。呜呼悲夫。铭曰(丙寅九月卒。墓在果川锦亭先茔之南。)
气在穹壤间。正人其受之。屈之而不挫。武之而不移。至死依乎仁。象恶所盱睢。鱼贤而肉哲。乐乐以相怡。是唯梅丈墓。后世其宜知。
  
(附见)閒话 条
 公语音雄亮。虽燕居深论。无呫嗫附耳之态。唯义理当否。是揆是度。而利害成败。略不校计。虽嫉恶憎奸。而直言正论之外。阴机秘计。毫发不萌于心头。规行矩步。俨然有古长者风度。超越俗类远甚矣。
 社相之孙许澓。葛庵之孙李重祚。图雪其祖之冤。公皆为之主友。指导商确。动合机宜。故家遗胤。咸以公为依。身不免布衣。而望重如山斗矣。樊翁之遭谗也。公独砥柱乎士林。以障波颓之论。而及入相府。公即浩然相忘。沾润之泽。略不相及。贞轩之为广州松京也。亦无周急之惠。故士林皆惜之。公则莞尔以笑。未尝与之言赠遗事。
先仲氏墓志铭
公讳若铨字天全。楼号曰一星。斋号曰每心。入岛之号曰巽庵。巽者入也。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7H 页
押海之丁。始显于校理子伋。自玆绳承。副提学寿岗,兵曹判书玉亨,左赞成应斗,大司宪胤福,观察使好善,校理彦璧,兵曹参议时润。皆入玉堂。自玆衰否。三世皆以布衣终。讳道泰,讳恒慎进士。是生讳志谐。于公祖父也。先考讳载远。荫仕历典郡县。卒于晋州牧使。有五子。公其第二也。先妣淑人海南尹氏。德烈之女。孤山善道之后也。乾隆戊寅三月之朔。公生于马岘之宅。先妣梦得三男。故小字曰三雄。幼而不羁。长而桀骜。游乎京辈。博闻尚志。与李润夏,李承薰,金源星等。定为石交。以承受星翁之学。(李先生瀷)沿乎武夷。溯乎洙泗。揖让讲磨。相与进德修业。既又执贽请教于鹿庵之门。(权哲身)尝于冬月。寓居走鱼寺讲学。会者金源星,权相学,李宠亿等数人。鹿庵自授规程。令晨起掬冰泉盥漱。诵夙夜箴。日出诵敬斋箴。正午诵四勿箴。日入诵西铭。庄严恪恭。不失规度。当此时。李承薰亦淬砺自强。就西郊行乡射礼。沈浟为宾。会者百馀人。咸曰三代仪文。桀然复明。而闻风向义者蔚然以众。癸卯秋。以经义为进士。不屑为举业曰。大科非吾志也。尝从李檗游。闻历数之学。究几何原本。剖其精奥。遂闻新教之说。欣然以悦。然不以身从事。庚戌夏。 今上诞降。设增广别试。公曰不登科。无以事 君。遂治对策入场。策问五行。公所对擢为第一。会试又以对策中格。既唱名。选补承文院副正字。大臣又抄启。以隶 奎章阁月课。时镛已于己酉被选班在上。至冬。 上曰兄随弟后未便。许免阁课。公閒居无事。日与韩致应尹永僖李儒修尹持讷等游欢。乙卯秋。朴长卨受睦万中嗾。疏击李家焕。谓家焕主试。发策解元。所对专主西说。以五行为四行。而家焕擢为第一。阴济其门徒。语意惨刻。 上取试卷览之。 传曰对策四行之券。一番查正。断不可已。今日取见其对策之载于临轩功令者。屡回上下。逐句看详。如言者云云处。初无疑似髣髴者。始言五行。次言金木二行。次言水火土三行。次言土寄四行。又以五行申结之。并与二行三行。而若谓之妄发。犹之或可。唐一行在车书未通之世。能正大衍历八百岁差一日之谬。然则一行之名字。其可归之于邪学。而一行之历法。亦可归之于西法乎。此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7L 页
一款尤可谓极孟浪。有识之士。自可立辨。后数日黜镛为金井察访。 传曰渠若目不见非圣之书。耳不闻悖经之说。无罪渠兄。何登公车。此为仲氏出脱。 上以一言活弟兄也。然公坐是坎坷不调。丁巳秋。镛出为谷山都护。冬 上特念公落拓。逐(一作遂)以亲政史官升六品。又 命铨曹调用。由成均馆典籍为兵曹佐郎。 上谓筵臣曰某也俊伟。胜其弟妩媚也。戊午冬。命撰岭南人物考。 眷注不浅。己未夏。大司谏申献朝欲廷论公。会有严旨罢出。自玆益蹇滞。厥明年 上薨。厥明年辛酉春祸作。镛以台启下理。而公亦逮矣。首以对策事讯推不成狱。得蒙 太妃酌处狱议曰。丁若铨始溺终悔。与若镛一般。而 乙卯年间凶秘之事。不过渠之传闻。未见参涉之迹。且若钟抵人书。辄称仲季之恨不同学。若铨之悔悟。似无可疑。而始溺广讹之罪。有难全贷。又曰始虽迷溺。中间改悔之迹。明有可据之文迹。次律施行。遂配薪智岛。镛配长鬐县。是年秋逆贼黄嗣永就捕。得黄沁帛书。凶谋滔天。于是洪羲运李基庆等谋曰。春狱杀戮虽多。不杀丁若镛一人。吾辈终无葬地。于是或自发台启。或恐动当路人。陈疏发启。请若铨若镛更令拿鞫。而李致薰,李学逵,李宽基,申与权。并请同拿。其精神在镛也。其言曰彼六人者。与逆贼或为切姻。或为近戚。凶谋秘计。必无不知之理。宰臣郑日焕以为不出贼招不出凶书。而勒之云必无不知之理可乎。相臣沈涣之亦以为然。乃春狱酌处之后。李基庆等启请还收。更令拿鞫。焕之请 允此启。以捕六人。此所谓冬狱也。及按事无实。狱又不成。当此时。尹友永僖欲知吾兄弟死生。往大司谏朴长卨家探听。适洪羲运至。尹隐于夹房中。羲运愎然语主人曰杀了千人。不杀丁若镛。将安用之。朴曰人之死生。系乎本人。渠生则活之。渠死则杀之。渠所不死。何以杀之。羲运劝其论杀。朴不听。厥明又蒙 大妃酌处狱议曰。伏奉 慈旨。德意旷荡。以嗣贼凶书之参闻与否。明示生杀之界限。臣等聚首庄诵。不胜钦感。急于将顺。不敢覆难。丁若铨兄弟则于嗣永凶书。无所参涉。并请减死。遂以公配黑山岛。镛配康津县。并辔联镳。同出一路。到罗州城北栗亭店。握手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8H 页
相别。各赴配所。时辛酉仲冬之下旬也。既别之十有六年丙子六月六日。公没于内黑山牛耳堡下。寿仅五十九。呜呼悲夫。公自入海中。益纵饮。与鱼蛮鸟夷为俦侣。不复以骄贵相加。岛氓大悦。争相为主。间自牛耳入黑山。闻镛蒙放。既又台启停止曰。不忍使吾弟涉重溟以见我。我当于牛耳堡待之。将归牛耳。黑山人其豪桀并兴。执公不可动。公潜令牛耳人乘夜雾中载妾与二子刬船去。平明黑山人觉之。急以船追至中洋夺还之。无可奈何。积岁馀。公与镛以情理哀乞。仅还牛耳。会姜浚钦疏沮之。禁府不发关。公待我于牛耳者三年而镛不至。竟含恨以殁。既殁又三年。乃归。由栗亭路。恶人之积不善如是矣。镛在茶山。隔一泓以相望。其间数百里。数以书相存问。易笺成。公见之曰三圣心微。今粲然明矣。既又易藁而送之。公曰初藁如曙星东出。今藁如太阳中天。礼笺成。公见之曰爬栉漱瀹。如张汤治狱。物无遁情。乐书成。公见之曰二千年长夜一梦。今大乐还魂。唯阳律阴吕。宜各以其侣。参天两地。如黄钟八十一。三分损一。为大吕五十四。大蔟七十八。三分损一。为夹钟五十二。馀皆放此。不可使十二律顺势相次也。镛静思公言。真确不易。乃毁前藁。悉从公所言。于是仪礼庭县之序。周礼考工记。周语左氏传。凡疑文错数。悉皆妙合。无纤毫违舛。梅氏书平成。公见之曰朱子辞听色听。是遍考契券。审质剂。讼者无辞矣。四书说则公略涉篇简。皆蒙印可。其后遍以示博雅多闻之士。皆听莹焉。呜呼。同胞兄弟而兼之为知己。又海内一人已矣。镛以独夫。踽踽然畸乎人。今七年于玆矣。如之何其不悲。公懒于撰述。故所著不多。有论语难二卷,易柬一卷,玆山鱼谱二卷,松政私议一卷。皆海中所作。配丰山金氏。司书叙九之女。冢宰寿贤之后。育一男学樵。好学研经。既娶而夭。一女适闵思俭。妾出二男曰学苏,学枚。公之柩至自罗州。葬于忠州荷潭先兆之东阡古冢之侧子坐之原。铭曰
累累之丛。地又宜耕。犁刃攸触。先获我铭。是固哲人之骨。毋暴毋婴。夙慕姬孔。友不我与。游乎禄禄。待以刀俎。翱翔乎朝廷。阏而弗叙。遂遭颠跻。窜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8L 页
于海苫。精知慧识。默焉内敛。是唯先人之域。遥遥来窆。
  
(附见)閒话 条
 昔在戊戌冬。家君宰和顺县。余与巽庵。读书东林寺。四旬了孟子一部。微言妙义。多所印可。冰泉漱齿。雪屋无寐。每语有尧舜君民之志。
 壬寅秋。余兄弟与尹某。栖奉恩寺。习经义之科。旬有五日而反。厥明年春。伯仲季俱入格于监试。而会试余独为之。及秋巽庵居首于监试。因又高参于会试。荣还于洌上。睦佐郎万中,吴校理大益,尹掌令弼秉,李校理鼎运。咸与同舟。游衍之盛。为众所艳。
 甲辰四月之望。既祭丘嫂之忌。余兄弟与李德操。同舟顺流。舟中闻天地造化之始。形神生死之理。惝恍惊疑。若河汉之无极。入京又从德操见实义七克等数卷。始欣然倾向。而此时无废祭之说。自辛亥冬以后。邦禁益严。而畦畛遂别。唯其绾结之难理也。如藤如葛。明知祸患之来。而亦莫之为矣。呜呼。与其骨肉相残。以保其身名。曷若顺受颠覆。而无愧乎天伦。后世必有知其心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