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x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叙
叙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18H.gif)
昔在嘉庆四年己未之春。我 正宗大王。因北使迟来。 命考纸牌木牌之例。先是司译院正金伦瑞,玄启桓等。撰次同文汇考。烦复寡要。艰于考检。至是 命取同文汇考及通文馆志。会通删补。别成一书。以便考检。厥明年夏。 弓剑遽遗。事遂不举。至道光元年春。司译院正李时升。以为既有 遗命。曷敢不承。乃曰通文馆志。编之以年次。则吉凶常变。错互而难检。同文汇考。务在乎详悉。则烦复芜蔓。浩汗而难考。一简一繁。均不得中。今取二书。汇以事类。删其重累。又凡国中文献及彼中书籍。咸加博搜。凡其有关于事大者。悉捃悉采。汇分编次。为二十六篇。名之曰事大考例。斯役也。李𤲘实主编摩。其弟(一作第)次删补。咸决于余。凡例题叙及比表案说。余所为也。玆录其草本。俾不没实于他日也。
发凡
一。拜表之法。无论进贺谢恩。各样事情。例有表文二道。(正副本)进方物表文二道。而原来表文不敢直达于皇帝。故每有表文。必有抵礼部咨文一道。名之曰进呈咨。以冀转达。陈奏之法亦然。每有陈奏。例有奏文一道。进方物奏文一道。抵礼部咨文一道。又有上皇后方物状一道。(陈奏时曰单。)及抵礼部咨文一道。其有皇太子之时。又有上皇太子笺文二道。(陈奏时曰启。)进方物笺文二道。抵礼部咨文一道。又开列所进礼物。总为一单。纳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18L.gif)
一。封典。哀礼贺新等事。列朝所行。理宜历考。故序列无遗。外此诸事。其事稀而情要者。逐一序列。无所删拔。其事数而例熟者。挂一漏十。惟取其沿变有迹者。以见新式。
一。嗣位封典。例有颁诰命䌽币敕一道,册封诰一道,赐国王诏一道,赐王妃诏一道。总系上国。按例文字。别无可考。今并不录。
一。本国告讣请谥。例有嗣王告讣表文二道,(正副本)告哀奏文一道,抵礼部咨文一道,请谥表文二道,进方物表文二道,抵礼部咨文一道,皇后方物状一道,抵礼部咨文一道,(请谥时)行状一编,进行状咨文一道,礼物总单一道。请承袭。例有王大妃奏文一道,议政府抵礼部申文一道,其馀并与他例同。(惟以申文代咨文。)今取表奏文。录其要语。馀并刊落。
一。凡彼我咨文。其头语尾词。总有应行规例。又其回咨。有别自措词者。有依例祇(一作祗)受者。今但录紧要著意等句语。其馀例套。并行刊落。
一。彼中文字。凡称乘舆及圣睿等字。皆抬写(高几格)问写。(间一格)以致敬谨。我朝撰文。其例亦然。而此书所称字句。无一非中朝本朝仪文。如其抬写间写。即其全文散碎。不便考检。今依同文汇考例。凡属敬谨句语。亦皆连写。览者详之。
一。事情归重于大国者。纪中朝年号。归重于我邦者。纪本朝年次。或于年号注以年次。或于年次注以年号。古之史传。亦多此例。亦或随文顺势。从便纪年。别无义例。要之皆以考检为主。与史策纪年之谨于一字者不同。
一。使臣及表奏撰人。其或名在罪籍者。诸书或削去官衔。或但依本文。今杂采诸书。不复删改。故其义例不一。览者恕之。或称判中枢。或称或(一作判)中枢府事。或称参判。判(一作或)称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19H.gif)
一。考例之法。莫便于比校。比校之法。莫便于经纬。表其有无多少缓促兼专。有变有沿有增有减。彼此雠对。瞭然可省。时于篇末。或作从横表以概之者以此。
一。燕槎闻见录。即使臣别单及书状官闻见事件,赍咨官手本之合为一编者也。其所闻或得于闾巷传流之说。或得于象译行赂之地。有虚有实。有诈有诚。然其中或有可采者。皆抄录之。又或馆志汇考。并无信文。而事实惟载于闻见录者。不得不据此立文。非十分徵信而然也。
一。诸礼所行仪节。详载于钦定礼部则例。今分录于诸篇之末。而我邦廷敕各样仪节。具载都监誊录。然其可凭可信。不如则例。故今亦以则例所载节录。
一。每纂一考。略举往古之事。以示今例。总系流来。其自洪武以后。略而不言者。是编本当溯考皇明时事例。序列在上。缘书籍散亡。又非时用。故姑全删之。博古之士。宜蒐辑遗文。以作是书之前编。乃为完部。
封典考叙
臣伏惟吾东之受封于中国古也。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汉武帝约卫满为外臣。三韩之初。文献多阙。今考史策。王莽之时。更名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而汉光武建武八年。复其王号。至晋安帝义熙九年。高句丽长寿王遣长史高翼请封。帝册王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此王爵之上。又加官号者也。后魏太和十五年。册高句丽王(文咨王)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此又承袭而受册者也。百济受封。始于东晋。义熙十二年。拜百济王(腆支王)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或加称乐浪太守。或改称带方郡王。新罗之遣使朝贡。始于苻秦。而其受封典则始于北齐。武成帝河清四年。诏以王(真兴王)使持节东夷校尉乐浪公新罗王。其在隋唐。或封为上开府。或封为柱国。或赠左光禄大夫。皆称乐浪郡公新罗王。弁辰迦罗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19L.gif)
哀礼考叙
臣伏惟有丧则告。礼也。然载籍多轶。不可远溯。后魏书太和十五年。为高句丽王之丧。制素委貌以哭之。遣李安吊祭。赐谥曰康。又神龟二年。高句丽遣使告丧。灵太后举哀于东堂。新唐书贞观十五年。百济王卒。其子义慈遣使告哀。使者素服奉表。帝为举哀于玄武门。赐物三百段。册府元龟。贞观十六年。为高句丽王之丧。举哀于苑中。赐物三百段。遣使持节吊祭。又永徽五年。新罗告真德王之丧。帝遣张文收。持节吊祭。仍赐绫䌽三百段。龙朔元年。新罗告武烈王之丧。帝为之举哀吊祭。其在高丽时。于宋辽金三国。皆有告丧受祭之礼。其仪节详载于丽史国恤篇。若元丰六年。告文宗之丧。帝遣祭尊使杨景略来吊。宣和四年。告仁宗之丧。帝遣路允迪致祭者。宋朝之恤典也。若天庆二年。三韩国公之母卒。遣使吊祭者。辽人之恤典也。至于金人则有加焉。完颜进儿及张你(一作称)。俱以敕祭使来。大仲尹以慰问使来。永明石悫。皆以起复使来。逮至我朝。自永乐六年。遣郑擢告丧。嗣此以后。告讣受谥。罔或有愆。考诸明史年纪明矣。崇德以来。式循仪节。大丧则本国有告讣请谥之使。上国有谕祭赐谥之敕。王妃世子之丧。各有典礼。玆取崇德以来诸文。叙列如左。
贺新考叙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0H.gif)
贺正考叙
贺正者。所以奉正朔也。既奉正朔。斯有冬至之贺。有正朝之贺。有圣节之贺。斯之谓三节。三节之贺。年贡以进。虽此四事。非皆贺正。其类既近。其事相兼。岁以为常。恒久无变。故通此四事。为贺正考也。或耑此四事。或兼他诸事。若进贺,陈奏,奏请,谢恩等项。散见诸篇。其耑与兼。览阅自明也。但此四事。既是恒典。年年相同。都无变例。则不必逐年开列。故每于新皇初立。例一抄载。馀有事情。亦或采录焉。臣窃惟藩国贺正。其来久矣。东九夷之来宾。在于夏殷。高句骊之通贡。始于东汉。若濊貌夫馀沃沮三韩之属。或在两汉。或在魏晋。咸有朝贡。可按而知也。唐开元二年。新罗遣级餐朴裕来贺正。十一年新罗贺正使金武勋还藩。而开元天宝之际。新罗渤海。每年贺正。无或阙焉。其在高丽。于宋则例贺圣诞之节。于金则太宗之天清节。(在十月)兴宗之万寿节。(在正月)世宗之万春节。(在三月)章宗之天寿节。(在八月)亦无不遣使贺之。逮至皇明。乃有三节年贡之例。崇德以来。咸依旧规。玆提缀如左。
杂贺考叙
臣伏惟有庆则贺。其例不一。建国定都则贺。展谒园陵则贺。躬亲政事则贺。寿跻耆耋则贺。拓地平难则贺。宫殿告成则贺。既一有例。后必遵焉。玆用序次。以备杂考。若巡游颁诏。厥有陈谢。虽无贺仪。亦附见焉。
闻丧考叙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0L.gif)
陈奏考叙
臣伏惟国有事。罔不奏闻。各以其类。分隶诸篇。惟上国有讹传。斯有辨诬之奏。本国有大狱大难。斯有讨平之奏。今取二者。为陈奏考一篇。非我陈奏止此二事也。奏文直叙事实。与表笺不同。故不用骈俪之体也。
军务考叙
臣伏惟军务考者。徵兵助征及诸军务相与之事例也。唐高宗时。令新罗助征百济。元世祖时。令高丽助征日本。皇明正统间。乜先薄京邑。诏我入援。宣德间。李满住据建州梗化。诏我夹攻。亦故常也。崇德丙子以前。清兵再与我交。非事大者之所考。今略之。其在丙子班师以后者录之。
倭情考叙
臣窃伏念日本为国。隔在重溟。非中国声力之所及。故僭窃皇号。猥建年号。自成一局。无所畏忌。惟我邦西接中华。东邻日本。介于两间。事多相关。考诸倭史。其通我邦。自任罗及天日枪而始。其通中国。自隋裴世清而始。然班固地志。称乐浪之海有倭人。而汉魏之制倭人。隶于乐浪带方二郡。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1H.gif)
历日考叙
臣伏惟我邦历日。自古用中国之法。百济行宋元嘉历。新罗文武王时大奈麻德福入唐。得麟德历法行之。高丽初。用唐宣明历。忠宣王时改用元授时历。及我本朝。自洪武以后。用大统历。顺治之时。改用时宪历。今所行是也。其请历颁历。具有成例。及日月薄蚀。星闰改正。亦有知会之咨。玆序列在左。
疆界考叙
臣伏惟我邦西北之界。历世屡变。箕氏之末。与燕接壤。以浿水为界。卫满之兴。与汉接壤。仍以浿水为界。浿水者。今之鸭渌河也。(浿水本大同江之名。史记误以鸭绿河为浿水。今姑从史记。)然汉武帝灭右渠置四郡。而真番一郡。在鸭渌河之北。(今兴京地方)则其以浿水为界者。即其下流。(今义州)非溯其源而画之如今日也。其后高句丽兴于北方。今之开原县。即其根本之地。而拓地南展。以至平壤。汉魏以来。南界有改。而北界未尝蹙也。下逮隋唐。犹以辽河为西界。句丽亡而渤海兴。虽以鸭渌之沿为西京。而与华为界。则北自开原。南抵鸭渌之口以为西鄙。我之疆域。本辽廓如此矣。契丹得志。尽有河北。画我西界。止于保州。(今义州)自此以后。鸭渌遂为天堑。西界盖视古蹙小矣。其北界则豆满河南。本是沃沮故地。句丽以来。隶我版图。渤海之时。其南京沃睛椒三州。今之咸兴永兴地也。其东京庆盐穆贺四州。今之六镇地也。金人据之。以今三水甲山等地为恤品路。咸兴永兴等地为曷懒甸。(曷懒或称耶懒。或作移懒。皆一也。)及至于元人以为合兰路。终高丽之世。不能恢复。我朝龙兴。咸镜南道及摩天以北。渐入版图。逮我宗世(世宗)。尽拓河南。遂设六镇。宣祖之时。又得三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1L.gif)
海防考叙
臣伏惟我邦朝贡之路。虽由辽蓟。而其路一线耳。北自鸭河之口。南抵耽罗之觜。皆与中华对岸。其间裨海。即所谓渤澥也。故彭吴穿濊貊。杨仆伐右渠。咸由海路。汉光武虽复东疆。即萨水以北鸭河以西。句丽梗之。故其置乐浪。亦越海而遣吏。其后刘昕公孙度刘茂弓遵之等。皆越海定郡。下及隋唐。其行军一枝。必自登莱渡海来侵。故来护儿由菜(一作莱)州而入于浿江。苏定方自成山而次于德物。新罗之民卖婢江浙则特设清海之镇。南宋之人通使龙丽则厥由黑山之路。即高丽之时。水贼闯起。海浪贼三别抄缔交为乱。红头贼毛居敬隳突深入。皇明之季。毛文龙据有椴(一作椵)岛。阴怀异志。皆于我邦为切肤之忧。海路之不可无防有如是矣。故自崇德以来。凡有关海防者。彼既严束。我亦惕号。咨报往来。多可考检。又凡隔海之地。其商旅行人漂流转泊。亦所不免。我人之漂去者。若屯罗岛陪戎尉漂至昆山县。(高丽初)敬差官崔溥漂至宁波府(皇明末)是也。彼人之漂来者。若平章事火尼赤来泊铁岛。(元人也)郑臣保漂至瑞山。王可臣漂至殷粟(仁祖朝)是也。朝绅漂转者尚多可数。况商贾之类乎。彼我胥漂。岁至数十。咨报往来。亦多可考。盖我丰川长渊等地。与山东相直。康津海南等地。与淮南相直。纬度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2H.gif)
交贸考叙
臣窃惟两国相邻。贸迁有无。我之与华。互相交易。古之道也。史记货殖传。燕东绾濊貊,朝鲜,真番之利。册府元龟。唐开成元年。淄青节度使奏新罗渤海将到贸易熟铜。请不禁断。建中元年。敕曰锦罽绫罗丝布氂牛毛珠银铜铁。不得与新罹(一作罗)渤海互市。后唐清泰元年七月。登州奏高丽互市。十月青州奏高丽互市。盖此时贡道由海。故交贸在于登莱也。金史兴定二年。完颜素兰请宣谕高丽互市从行。元史中统二年。巴思塔儿乞于鸭绿江西立互市。三年罢之。诸王塔察儿请复不许。续通考辽太宗时。南宝州立互市。以通西北诸部高丽之货。明时置市舶提举司。掌朝鲜琉球等朝贡市易之事。此其大概也。若夫皇明之与我贸易。每岁使行。率以为常。条例载于会典。崇德以来亦遵旧规。例多可考。慈(一作玆)叙之在下。
徵赐考叙
臣伏惟蕃国之有徵求。非古也。家父求车。毛伯求金。春秋讥之。然有求则应。事大之义也。新罗文武王时。唐使求磁石。高丽之时。元人屡有徵求。如纹苧布鞍轿香樟木佛经纸之类。史载具详。(忠烈忠宣以下世纪。)皇明之时。凡有徵求。应之惟谨。崇德以来。土物粟米及兵器诗文。时有徵求。其例不一。至于锡赉之典。其年例应赐之外。尚有特赐加赐诸例。礼言施报。易观求与。其事相类。今序列二事。为徵赐考。
礼物考叙
臣伏惟藩邦所献谓之贡。上国所赐谓之赏。往来施报。礼于是生。斯之谓礼物也。其在后汉之时。(桓帝时)岭东之人贡文豹果下马班鱼皮。(咸兴江陵皆岭东。)后魏之时。高句丽人岁致黄金二百斤白银四百斤。自唐以后。史册所载。厥有多品。新罗真德王时。献金总布。(唐高宗四年)文武王时。献磁石金银铜针牛黄等物。(高宗时)圣德王时。献果下马人蔘美剃朝霞䌷海豹皮等物。景文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2L.gif)
使价考叙
臣伏惟贺谢慰无非使也。辨其事类。各考其例。惟其事情。专属使臣身上者。别为一考。名之曰使价考。别其职品。辨其班次。昭其馆舍。纪其饩牢。稽其行期。达其道路。以至朝聘限丧。古人预求其礼。沿途兵卫。上国屡申其令。馀凡有关于使臣者。虽细必录。以备查考。其诏使之亦照我例。按次抄录。当事者庶其无惑矣。
表咨考叙
臣伏惟进于皇上曰表。(进于摄政王亦称表。)进于皇太子曰笺。进于皇后曰状。(只有方物状。)有事而陈于皇上曰奏。有事而报于礼部。冀其转达曰咨。其陈奏之时。进于皇太子曰咨。进于皇后주-D001单。(只有方物单。)大丧之时。政府大臣报于礼部曰申文。使臣有事陈于礼部曰呈文。其体各殊。今开列诸文式例及生事之端。总括以名之曰表咨考。当事者宜考焉。
杂例考叙
臣伏惟事之常有者。以类相连。各为一例。事之不常有者。无所连类。不可立门。然世变无穷。溯考有须。爰辑众碎。期无一漏。名之曰杂例考。遇非常之事者。庶有稽验焉。
大清世系略
满州(一作洲)开基之始。〇开国方略云。长白山之东。有布库哩山。其下有池曰布勒瑚里。相传有天女佛库伦浴于池。有神鹊衔朱果置于衣。含于口中。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3H.gif)
肇祖原皇帝〇名未考。〇开基之后。数传至肇祖。居于赫图阿拉地。(在苏克素护河嘉哈河之间。去俄朵里一千五百里。后称兴京。)〇有二子。〇初谥泽王。顺治五年。追尊为肇祖。
兴祖直皇帝〇名未考。肇祖曾孙。〇有六子。〇初谥庆王。顺治五年追尊。
景祖翼皇帝〇名叫场。兴祖第四子。承先业居于赫图阿拉地。其馀兄弟五人分居五城。并称宁古塔贝勒。〇有五子。〇初谥昌王。顺治五年追尊。
显祖宣皇帝〇名陀失。景祖第四子。与兄礼敦。收服五岭之东素护河之西二百里内部曲。由此国益强盛。〇有五子。〇万历十一年癸未。图伦城主尼堪外兰。与宁远伯李成梁共谋。并害景祖显祖。〇初谥福王。顺治五年追尊。〇已上四世。葬共一山。称永陵。在兴京西北十里启运山。
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3L.gif)
孝慈昭宪,敬顺仁徽,懿德庆显,承天辅圣高皇后。(叶赫纳喇氏。贝勒杨古努女。〇合葬于福陵。)
太宗应天兴国,弘德影(一作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〇讳弘它时。(一作皇太极。一作红打豕。)〇太祖第八子。〇万历壬辰十月二十五日生。〇天命丙寅。为第二兄代善父子所戴。嗣位改元天聪。(元年丁卯也。)丙子改国号曰大清。改元崇德。东抢朝鲜。〇壬午克松杏等城。〇癸未八月初六日崩。在位十七年。寿五十二。〇葬昭陵。在盛京西北十里隆业山。
孝端正敬,仁懿哲顺,慈僖庄敏,辅天协圣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莽古思女。顺治六年崩。〇合葬于昭陵。)
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具(一作贝)勒寨桑女。世祖之母也。顺治时尊为皇太后。连上尊号。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一作敬)。康熙时为太皇太后。加上尊号。为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康熙二十六年崩。寿七十五。 葬昭西陵。(在顺天府遵化州昌瑞山之南。)
世祖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〇讳福临。太宗第九子。〇崇德戊寅正月三十日生。〇癸未嗣位年幼。(时六岁)叔父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等。相与摄政。〇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4H.gif)
废皇后。(廓儿沁国招凌免亲王吴商女。顺治八年册后。十年废。)
孝献皇后。(廓儿沁国镇国公绰尔吉女。博尔吉金氏。顺治十一年册后。十六年以失礼欲废而止。十七年崩。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祔葬于孝陵。然考礼部则例。孝献皇后不入于太庙。又或别称端敬皇后。不从夫谥。)
孝惠仁宪端懿之(一作慈)淑恭安纯德顺天翼圣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喀尔沁贝勒绰尔济女。顺治十六年册后。康熙时为皇太后。连上尊号。为仁宪恪顺诚惠纯淑端禧。康熙五十六年崩。寿七十七。)葬孝东陵。(在孝陵之东。)
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佟佳氏。承恩公佟图赉女。圣祖之母氏。康熙元年。尊为慈和皇太后。二年崩。合葬于孝陵。)
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〇讳玄烨。世祖第三子。〇顺治甲午三月十八日生。〇辛丑嗣位年幼。(时八岁)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辅政。改元康熙。(元年壬寅也。)辛丑(即位之年。)遣吴三桂 永历皇帝。〇丁未始亲政。〇辛亥始幸盛京。〇甲寅吴三桂反。连年用兵。〇辛酉始平定南方。擒吴世蟠(一作璠)。〇甲子亲巡山东。〇丁丑亲征厄鲁特。〇癸未亲巡活(一作江)浙。〇壬寅十一月十三日崩。在位六十一年。寿六十九。〇葬景陵。在孝东陵之东。
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黑舍利氏。内大臣噶布喇女。康熙四年册后。十三年崩。初谥仁孝。〇合葬于景陵。)
孝昭静淑明惠正和安裕端穆钦天顺圣仁皇后。剑(一作钮)祜卢氏。内大臣遏必隆女。康熙十六年册后。七月而崩。〇祔葬于景陵。
孝懿温诚端仁宪穆和恪慈惠奉天佐圣仁皇后。(佟佳氏。内大臣佟国维女。康熙二十八年册后。翌日崩。〇祔葬于景陵。)
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乌维氏。承恩公威武女。世宗之母也。雍正元年。尊为仁寿皇太后。是年崩。〇祔葬于景陵。)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4L.gif)
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佐天翊圣宪皇后。(那拉氏。承恩公费扬古女。雍正元年册后。九年崩。合葬于泰陵。)
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敬天光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承恩公凌柱女。高宗之母也。乾隆时尊为皇太后。连上尊号。为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乾隆四十二年崩。寿八十六。)葬泰东陵。(在泰陵东。)
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〇讳弘历。世宗第四子。〇康熙辛卯八月十三日生。初封宝亲王。〇雍正乙卯嗣位。改元乾隆。(元年丙辰也。)乙亥平准噶尔。〇己卯讨和卓木。辟地二万馀里。(即回部)丙申讨平两金川设土司。〇丙辰传位为太上皇。〇己未正月初三日崩。在位六十年。在上皇位四年。寿八十九。〇葬裕陵。在昌瑞山孝陵东。
孝贤诚正敦穆仁惠辅天昌圣纯皇后。(富察氏。承恩公李荣保女。乾隆二年册后。十三年崩。合葬于裕陵。)
废后皇(皇后)。(那拉氏。佐领那尔布女。乾隆十四年封为皇贵妃。摄六宫事。十五年册后。三十年废。)
孝仪恭顺康裕慈仁翼天毓圣纯皇后。(魏氏。仁宗之母也。合葬于裕陵。)
仁宗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〇讳颙琰。高宗第十五子。〇乾隆庚辰十月初六日生。初封嘉亲王。〇丙辰受禅。即位改元嘉庆。(元年丙辰也。)庚辰七月二十五日。崩于热河。在位二十五年。寿六十一。〇葬昌陵。在易州。
孝淑端和仁庄慈懿光天佑圣睿皇后。(喜塔喇氏。内大臣孟住之妹。嘉庆元年册后。二年崩。)
今皇太后。(钮祜禄氏。嘉庆六年册后。)
今皇帝〇名旻宁。仁宗次子。〇乾隆壬寅八月初十日生。初封智亲王。〇嘉庆庚辰嗣位。改元道光。(元年辛巳也。)
孝穆皇后。(钮祜禄氏。嘉庆十三年没。道光元年追谥。)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墓志铭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5H.gif)
乾隆乙卯之春。我 正宗大王御极之十有九年也。奸臣既诛。(郑东浚) 王网(一作纲)复整。 上御仁政门。受群臣贺。发音如洪钟。赫怒如雷霆曰。咨尔在廷百僚。咸听予诰。予今日退小人进君子。以绍我 皇天祖宗之眷命。予今日明示好恶。以丕定民志。群臣震熠。肃穆无哗。恭听大号。于是起判中枢府事臣蔡济恭为左议政。 命同副承旨臣镛进前。抽纸擢前。大司成臣李家焕为工曹判书。于是中外翕然。以为善类汇进。既月。 上召臣家焕暨臣镛。谕之曰惟玆华城。即我 庄献衣冠之藏也。今年春。予奉 寿母。往观幽宅。后十年。予将老焉。故华城有老来之堂。惟是华城之事。不敢不敬。松楸栝柏之植。宫壳(一作殿)台榭之筑。城池甲兵之缮。谷粟钱布之蓄。亭馆邮传。卤簿饩牢之共。靡有小大。咸宜整理。悉簿悉正。以昭邦礼。咨家焕。汝惟博识。宜掌是役。咨镛。汝惟敏给。其与相之。惟玆奎瀛之府。密迩 王居。厥地深严。汝往玆宅。游焉息焉。赐汝内酝珍臇异臛橘柚柑橙腒鱐餦餭。是醉是饫。以沾渥恩。臣等俯伏涕泣。惟命之恭。既数日。设赏花钓鱼之宴。 上既乘命进厩马。诏臣等骑而从。臣济恭臣家焕臣镛。随 上至青阳门。循墙而东。至石渠阁下马。转至芙蓉亭钓鱼。发韵赋诗。还御映花堂。射熊侯。既夕。令赐烛归院。是年秋。召试珍山县监臣李基让赐第。特授弘文馆修撰。当此之时。小人道消。君子道长。太和亭育。万物烟煴。诚郁然一治也。粤五年己未春。臣济恭卒。厥明年夏六月。 上薨。厥明年辛酉春祸作。臣家焕瘦于狱以死。臣基让谪端川。臣镛谪鬐。是年冬。恶人睦万中, 洪乐安,李基庆等用事。追夺臣济恭爵。复议臣家焕罪请加律。又逮致臣镛于狱。将杀之。赖诸大臣救。徙谪于康津。此否泰消长之大略也。呜呼。天既生聪明睿智若我 先大王之人。立之为君师。又生此一二贤俊之臣。使之际会相遇。以贲一代之观。又从而颠之覆之。使不得终其宠禄。天岂可知耶。后十有八年戊寅之秋。臣镛生还洌水之北。始叙列一二臣名迹。蔡公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5L.gif)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6H.gif)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6L.gif)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7H.gif)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7L.gif)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8H.gif)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8L.gif)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9H.gif)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2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29L.gif)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0H.gif)
天降英豪。秀拔人群。杂草蓊郁。松栝干云。碞磝垒垒。介以瑶琨。亿貌齐同。殊者独尊。星精月彩。萃于一门。公生最晚。声集诸昆。胸韬万轴。一吐千言。句股弧角。缕析毫分。鸿毛龙鬣。风掣云奔。际会既密。谣诼其纷。谗夫孔昌。睿照弥敦。登坛执牛。怨师蜂屯。 云游肇举。火烈燎原。赭衣塞路。三木收魂。鬼骋中逵。虎守天阍。万物同归。公无独冤。
(附见)閒话 条
己未夏。余过贞轩公。悄然有愁色曰。党人以千金购我。将若之何。余曰大监千金则如我者不过五百金。公知用耳馀事。与大笑。
一日余问贞轩曰。他经略可通。唯周易不可知。何以则知之。公曰我于周易。已判不知而死。勿以相问。余曰星翁疾书何如。公曰我家之书也。尝所熟览。而周易不可知也。余曰贞山心解何如。公曰我家之书也。尝所熟览。而周易不可知也。来矣鲜易注何如。曰周易不可知也。吴澄易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0L.gif)
茯庵性疏通浑厚。每云义理之战。归于党论。又云嫉恶不可太甚。每与公议不合。茯庵怒甚。常云庭藻智过神明。愚甚木石。
尝于樊翁席上。有儒自华城来。讼之曰。日者我于诗卷。偶用之而二字。留守黜之。以其卷徇于场曰。僻书怪文。不敢奏御。我玆愧愤。我于申承旨光河诗。明见此文。不知所出。不能难。樊翁喟然叹曰王荆公诗曰釆(一作采)鲸抗波涛。风作鳞之而。此所以压老苏。而古人谓王苏之憾。或出于此。子何不以此答之。公曰荆公之作。本出正经。周礼考工记。梓人为笋虚(一作虡)章曰。凡攫杀援簭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则于视必拨尔而怒。苟拨尔而怒。则于任重宜。且其匪色必似呜(一作鸣)矣。爪不深目不出。鳞之而不作。则必颓尔如委矣。苟颓尔如委。则加任焉则必如将废措。其匪色必似不鸣矣。郑玄曰之而颊𩑔也。贾公彦曰颊𩑔可畏之貌。考工记岂僻书乎。蒙前经而不耻。谈当世而解颐。斯之谓矣。子何不以此答之。方其诵之也。浏浏然若飞湍急水。四座洒然。
一日有当路学士。名噪一世者。以书至曰。 内降地理策。 问两戒四列。未详所出。乞蒙指示。时余在坐。公曰唐书天文志曰一行以为天下山河之象。存乎两戒。北戒限戎狄。南戒限蛮夷。所谓两戒者。江河之谓也。斯固然矣。人苦不读书。不读注疏。亦读大全禹贡蔡氏之传曰。王郑有三条四列之名。皆为未当。小注新安陈氏曰四列之说。出于郑玄。岍岐为正阴列。西倾为次阴列。嶓冢为次阳列。岷山为正阳列。四列虽是。而阴阳正次。名称未当。斯亦僻书之所出乎。皆顺口流滑。不劳思忆。抽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1H.gif)
一日余阅邵宝容春堂集。有㒩母传。㒩字未详。遍阅字书。皆无此字。于是拍掌以自庆曰。斯可以困贞翁矣。趣鞴鞍诣公。语既阑。问㒩字何音。公曰此字难晓。字汇字典。皆无此字。子或见邵宝㒩母传耶。㒩母传似毛颖传。亦奇文也。吾偶记之。于是从头至尾。纚纚然没诵之。不错一字。乃曰西陵氏之女。适野始见蚕。其形嫘嫘然。谓之嫘祖。㒩之音宜与嫘同也。(荀子赋论篇云有物于此。㒩㒩兮其状。屡化如神。注作裸蚕也。见字典。)
一日与诸学士坐政院论诗。其一人曰东坡舟行之诗。有幽怪奇句。吾今忘之。欲诵一二字不可得。罗缕然恨之。公曰子所欲言者。无乃是耶。暗潮生渚。落月挂柳。无乃是耶。其人击膝称快曰台可谓他心通矣。
一日有騃子至曰蝉酥鸦片。是何物也。公正色曰少年当节欲以修业。何问是也。其人愧服知罪。俄而起去。余曰蝉酥鸦片是何物也。公曰淫药之材也。蝉酥者蟾溲也。鸦片者莺粟壳之液也。彼欲剂合。吾故不言。公又鉴识精通。唐宋元明之诗。一闻皆知其世。百无一错。东人诗尤不可讳。公之甥许瓆持华东历代诗集。终日抽问。卒无一错。许才士也。自作一诗。酷摹华体。去而问之。公瞪视良久。戏之曰此犬子之诗也。许曰神哉。何以知吾作也。闻者皆笑。
其在广州。有诉邻乡之民葬于近山。引律曰人家百步。勿许他人入葬。公判曰季武子成寝。杜氏之葬在西阶之下。许其合葬。律固难违。礼亦有徵。其人遂得安葬。至今诵之。
御定奎章全韵。精核之书也。韩致奫随使赴燕。燕京游士见之。恳乞相赠。盖韵书之绝品也。此本李德懋所作。先朝晚年徵其稿。令李公家焕查正其偏旁点画之讹。又令李明艺缮写。每写一张。公随正其差。毫发是察。旁观者或病其已甚。又其书。训父曰始生己。训豉曰配盐幽菽。是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1L.gif)
甲寅夏。儒生尹慎等。发通文攻洪判书秀辅父子。子浩(一作仁)浩 此论始起于韩氏。(礼安丈传洪所言。)中激于朴氏。(朴命燮传清桥赵氏宫官之说。)家咻户噭。以至 上彻。毕竟为大同之论。以至于此。而洪台坚以厥文为贞轩所作。遂为血雠。其实贞轩未尝起草。崔灵春 雀(一作崔)献重 明知其出处。而终身不言。洪氏枉疑公。终不可解矣。
茯庵李(基让)墓志铭
公讳基让。字士兴。号茯庵。广州之李也。其先有左议政克均。在燕山君时被祸。自此以降。四世不振。至汉阴德馨。又仕为领议政。勋德特著。汉阴之子如圭。以荫为判决事。其下又五世绵绵。至乾隆甲子。公乃生焉。晚达为嘉善大夫礼曹参判。嘉庆辛酉之祸。谪端川。未几卒于谪。君子悲之。公天姿魁伟杰特。额宇圆隆。眉目豁然以广。鼻口辅颊。皆雄峻丰满。身长八尺。白晰轩昂。须髯只数茎。辩舌如长河。遇有所合。扬扢古今。辨析毫釐。如郢匠斲木。斤举风生。少斥弛不羁。既而从贞山李秉休先生学。从长川李哲焕先生游。此星湖李先生之门也。闻天人性命之学。退习经史。皆博识精通。与顺庵安鼎福,鹿庵权哲身。讲习以进德。甲午冬。举进士状元。后四年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2H.gif)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2L.gif)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3H.gif)
维圣急贤。如渴求清。公来自南。王召于庭。遂解县绂。欻焉登瀛。岁既三周。超跻亚卿。伟貌邃学。祖德友声。匪伊两绌。俾尔三成。天惟自徵。辈出豪英。候薙候狝。投畀北冥。憸人踊跃。谋享太平。邦之殄瘁。畴柱其倾。公来自北。孑孑其旌。宠秩如故。民曰哀荣。
(附见)閒话 条
尝于碓桥草堂。与余讲易大传数节。公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皆不离于形邪。余曰道超于形。唯器不离形。公曰形而下者为自形而下。则形而上者亦自形而上。文例酷同。子乃谓道超于形。唯器不离。岂公言乎。余曰超于形故谓之形而上。不离于形故谓之形而下。公曰形而上为超于形。则形而下亦当为离于形。形而下为不离于形。则形而上亦何为独离乎。岭而北者谓之忠州。岭而南者谓之尚州。则二州皆不离于岭。胡独以忠州超于岭乎。遂以手画一线于地曰。自线而左谓之东。自线而右谓之西。其以线为界之情。毫发不殊。然后乃得曰线而左线而右。子将谓形之在道器之间。如岭之在忠尚之间。线之在左右之间乎。反覆辨难。终以余言为不公。其善谑如此。盖公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3L.gif)
公尝以消渴寝疾。余往视之。公方昏昏然。余与坐客言曰。古人学文主六书。字字究覈其形声意事。各自了了。然后乃属为文。故字无误用。后世学之以全句则文体日降。古人学医主本草。种种尝试其性味气分。各自了了。然后乃剂为药。故药无误用。今人学之以成方则医术日拙。语未卒。公蹶然起正冠而坐。拍案称快曰。吾今日愈矣。今日闻至理之言。胜服清凉散矣。命进食大嚼。欢然谈论。以衍其义。其乐善勇取如此。余尝对 御策大学之问。以孝弟慈。为明德之应。 上欲置第一。樊翁以命官。降置第二。后数日樊翁谓余曰。骊江尝以明德为孝弟慈。李士兴亦从是义。君之策对。亦必有取于是。故吾降置第二也。又曰士兴尝言骊江之文。如九天玄女。碎玉槌琼。霏屑漫空。非尘土肠胃所能沾受。吾尝哂之。其文亦菽粟。无此气味。余以是语于茯庵。茯庵曰是余少时语。然玄女之说。吾所不记。(骊江谓尹夏亭镌。)
乙卯许相国积伸冤复官。其孙澓原情。即茯庵所作千言万语。先铺其忠勤。后辨其诬枉。 先朝击节称善。遂降 恩命。公亦未久登第。文词之感至尊如此。
茯庵尝于先仲氏家。设漆室玻瓈眼。取倒景以起画像之草。公于庭中设椅。向日而坐。一发乍动。即摹写无路。公凝然若泥塑人。良久不小动。亦人所难能也。
先仲氏尝于忠州归路。两(一作雨)中访公于丹川草屋。(利川地)公不在矣。问之童子。偕适邻舍。见破屋一间。久雨渗漏。泥水满灶。公方于灶旁设小土锉。拾薪煮糜粥。薪湿不燃。公手持破箑煽之。腷腷膊膊。毕毕逋逋。问曰何事。茯庵曰勿拜。俄而取糜粥入房。见有怪貌老妪赤身委顿。痢下无度。臭恶难当。茯庵扶而起之。倾而饮之。温言以劝之。妪罗缕多颦呻。公诱之顺之。卒饮还卧之。乃携客还草屋。仲氏曰何物妪。茯庵曰吾无婢。吾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4H.gif)
幅巾失制。与朱子所论横㡇之法不同。故南人不著幅巾。丙辰冬。 上谓筵臣曰同在一廷。巾服殊制大非也。蔡左相,李家焕,李基让,丁若镛四人著之则南人必皆著之。明日四人适皆入阙。并令著幅巾。到金虎门外乃脱之。于是四家罔夜买皀缎。妇人复不知制法。飞书借西人之巾。达夜缝造。趁朝赴 阙。亦盛世事也。时老论谓必襌巾。少论谓必袷巾。余到院。争先问之。余笑曰谚曰宁咥于大虎。四人皆襌巾。老论诸人皆大悦。(袷巾者少论之制。老论则襌巾。)
鹿庵权(哲身)墓志铭
星湖先生笃学力行。沿乎洛闽。溯乎洙泗。开发圣门之扃奥。披示来学。及其晚慕(一作暮)。得一弟子曰鹿庵权公。颖慧慈和。才德两备。先生绝爱之。恃文学如子夏。意布扬如子贡。先生既没。后生才俊之辈。咸以鹿庵为归。及西书之出。鹿庵之弟日身。首离刑祸。死于壬子之春。尽室皆被指目。鹿庵不能禁。亦死于辛酉之春。遂使学脉断绝。而星湖之门。无复能绍厥美者。此世运非直为一家悲也。公讳哲身字既明。自号曰鹿庵。名其所居曰鉴湖。安东之权也。远祖阳村近。仕 本朝至贰相。是生踶贰相。是生揽左议政。是生健弘文馆提学。其下四世以荫仕。而吉川君盼又仕为兵曹判书。是生儆承文正字。是生迹以经学为大君师传。出为从祖父佐郎倜之后。后于宗也。倜父曰睃。吉川之兄也。师传生讳歆吏曹参判。于公曾祖也。祖父讳敦进士。父讳岩号曰尸庵。峻于论议。好文学。有子五人。公其伯也。后世之学。溺于言谈。说理气论情性。而疏于践履。公之学。壹以是孝弟忠信为宗旨。居家唯顺父母养志。友昆弟如一身。是务是力。凡入其门者。但见一团和气冲融肸蚃。似有薰香袭人。如入芝兰之房。子侄罗列在前。浑合如同胞昆弟。留其家踰旬越月。仅辨其孰为某子。婢仆田园谷粟之藏。互使胥用。漫无界别。至于鸡犬马牛。皆驯良善顺。无斗狺蹄齧之声。遇有珍味。虽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4L.gif)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5H.gif)
(附见)閒话 条
公少时慕夏轩。尝曰退溪之后。夏轩之学。有本有末。夏轩之后。星翁之学。继往开来。此仲氏所闻。晚年不复如是论。余所闻者。以夏轩为迂阔。而漫笔一卷犹叹服不已。己亥邦礼。终以斩衰为是。
公少时严于义理。话间或至流涕。李羲师诗曰关门义理存。此之谓也。晚年言议公平。比前小缓。每云朋党之私。痼于肺腑。涤洗极难。又以戒后生。
辛酉狱起之后。知事权𧟓等上疏曰。(南人搢绅疏。)权哲身即邪贼日身之兄也。渠若有一分彝性。日身毙后。所当痛泣刻责。一变旧染。先自渠身。宜思革心。而乃复顽不知改。暋不畏法。教授其子。鼓簧妖说。前既现捉于捕厅。后复滞囚于郡狱。其凶狞怙终。亦可谓人类耶。〇按此疏语。公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5L.gif)
大司谏睦万中上疏曰。权哲身少负向学之名。颇有敏洽之称。而一自其弟日身投入邪党之后。一意倡和。全家蛊惑。此其意将欲何为。〇按此疏语。又摸捞为说耳。一意倡和。全家蛊惑。非囫囵语乎。父为子隐。兄为弟隐。以俟天剿之日。此人伦之至也。如之何其杀之。
京畿监司李益运上疏曰。究其窝主则权日身是耳。日身罪毙之后。渠之同党。尚不知改。依旧烂漫。往来不绝。则权哲身之全家稔恶。不待输款而皎然矣。〇按此疏语。公之冤可知已。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古之义也。追论其弟。而冒罪于其兄可乎。混同为说。每云全家稔恶。而终未有身犯二字。不孚而如是乎。
大提学李晚秀作奏文。凡入狱被祸之人。不问生死。历举遍指。重言复言。而鹿庵之名。独不入焉。则春狱秋狱。终无一字之證可知矣。弃市之日。勒加公罪。谓知有一之情。湖南之狱。诬引公名。谓知恒俭之情。而台启虽发。公议自在。故奏文无公名也。
大提学李晚秀颁教文曰哲身之一乡皆迷。尔姻尔戚。〇按凡断罪之法。先定本身所犯。乃可以家人乡人之罪谓出于此人。独于鹿庵。每以乡人家人之罪。冒之于本身。非法例也。
庚申 国恤之后。杨根恶党金某等。议遣盗偷取公家四世祠版。投之水火而冒罪于公。李羲师(号醉松。有诗名。)知其情。密通于公。公乃移祠版。安于室壁中。令家人伺之。数夜果有盗二人。入庙搜索。并无祠版。盗归传于恶党。恶党意公先已烧毁。即倡言于乡中。谓公烧毁。辛酉春。郡守俞汉纪遣人审视。室壁中具有四椟。进士赵尚兼等发文论恶党遣盗事。以明其诬。俞公以缓治罢归。新郡守郑周诚来。捕赵尚兼等下狱。株连五十馀人。或死或配。一无免者。而恶党盗版之罪勿问焉。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6H.gif)
昔先朝乙卯春。镛新升下大夫。家居明礼坊。适龙津闵叟至。坐既定。忽梅丈携忠州许澓至。闵叟不知也。镛曰异哉。昔在 肃庙朝。许公为领相。闵公为左相。吴公为右相。今三公之孙。同坐一席。稀奇事也。盍相见以礼。于是闵叟左执许手。右执梅丈手。失声大哭。趣买酒为欢。觉四座悲风瑟飒。有燕赵相逢之色。党锢以来。故家遗族之竛竮落魄。有足以感伤和气也如此。后七年。梅丈又死于狱。悲夫。梅丈讳锡忠。字幼源。以其居梅子巷。故人称梅丈。吴氏本同福人。远祖轼谥文简公。文简之后三世登显。又三世荫仕。而亿龄为弘文馆提学。百龄为吏曹参判。自玆昌炽。若百华齐发。百龄之子端。端之子挺垣。皆仕至观察使。挺垣出为季父竑后。是生讳始寿右议政。于公曾祖也。祖父讳尚溥进士。父讳箕运。皆以布衣终。时否也。右相公尝为远接使。清使有主弱臣强之说。相公驿闻之。竟以此为罪。 肃庙庚申大狱起。党人构相公不已。辛酉春赐死。己巳伸其冤。甲戌还夺爵。久而不复。公以布衣奋起。屡冒死呜(一作鸣)冤。当路者犹防之。会蔡樊翁奉使至沈阳。得清人文字。记当时主弱臣强之说甚悉。于是不可以右相公为假托。遂被 先大王恩。得伸冤复爵。人称公孝诚。名噪一世矣。公奇伟倜傥。有古家风。身长九尺馀。风骨俊秀。语音雄亮。虽冻馁苦贫。而气岸轩翥不小挫也。乾隆甲辰间。蔡樊翁离谗。栖遑于郊外。蔡弘履,睦万中等皆自贰以忮害樊翁。公虽褐夫乎。士林之领袖也。居家峻言论。时俞承旨恒柱上书于樊翁。攻蔡弘履背恩忘义。万中犹谓蔡弘远不当绝。弘履公直。面折万中曰谓弘远不当绝。则无父之国也。以玆忤万中。戊申春。樊翁入相。十二年秉轴。而公之迹罕及其门。樊翁不以尉荐。坎坷犹旧。卒无怨色。其素操可知已。乙卯间。万中谋杀李家焕。公又移书尹慎明。家焕无罪。又大忤于群不逞。辛酉春。睦万中,洪乐安等嗾大司谏申凤朝发启曰。吴锡忠即家焕护法善神。又缔结凶孽。以为声援。所谓凶孽。阴指洪凤汉之子洪乐任也。既逮入狱。问缔结之情。拷掠惨酷。无可比拟。公既迷自诬云。丙申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6L.gif)
气在穹壤间。正人其受之。屈之而不挫。武之而不移。至死依乎仁。象恶所盱睢。鱼贤而肉哲。乐乐以相怡。是唯梅丈墓。后世其宜知。
(附见)閒话 条
公语音雄亮。虽燕居深论。无呫嗫附耳之态。唯义理当否。是揆是度。而利害成败。略不校计。虽嫉恶憎奸。而直言正论之外。阴机秘计。毫发不萌于心头。规行矩步。俨然有古长者风度。超越俗类远甚矣。
社相之孙许澓。葛庵之孙李重祚。图雪其祖之冤。公皆为之主友。指导商确。动合机宜。故家遗胤。咸以公为依。身不免布衣。而望重如山斗矣。樊翁之遭谗也。公独砥柱乎士林。以障波颓之论。而及入相府。公即浩然相忘。沾润之泽。略不相及。贞轩之为广州松京也。亦无周急之惠。故士林皆惜之。公则莞尔以笑。未尝与之言赠遗事。
先仲氏墓志铭
公讳若铨字天全。楼号曰一星。斋号曰每心。入岛之号曰巽庵。巽者入也。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7H.gif)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7L.gif)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8H.gif)
累累之丛。地又宜耕。犁刃攸触。先获我铭。是固哲人之骨。毋暴毋婴。夙慕姬孔。友不我与。游乎禄禄。待以刀俎。翱翔乎朝廷。阏而弗叙。遂遭颠跻。窜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第 3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7A/ITKC_MO_0597A_A281_338L.gif)
(附见)閒话 条
昔在戊戌冬。家君宰和顺县。余与巽庵。读书东林寺。四旬了孟子一部。微言妙义。多所印可。冰泉漱齿。雪屋无寐。每语有尧舜君民之志。
壬寅秋。余兄弟与尹某。栖奉恩寺。习经义之科。旬有五日而反。厥明年春。伯仲季俱入格于监试。而会试余独为之。及秋巽庵居首于监试。因又高参于会试。荣还于洌上。睦佐郎万中,吴校理大益,尹掌令弼秉,李校理鼎运。咸与同舟。游衍之盛。为众所艳。
甲辰四月之望。既祭丘嫂之忌。余兄弟与李德操。同舟顺流。舟中闻天地造化之始。形神生死之理。惝恍惊疑。若河汉之无极。入京又从德操见实义七克等数卷。始欣然倾向。而此时无废祭之说。自辛亥冬以后。邦禁益严。而畦畛遂别。唯其绾结之难理也。如藤如葛。明知祸患之来。而亦莫之为矣。呜呼。与其骨肉相残。以保其身名。曷若顺受颠覆。而无愧乎天伦。后世必有知其心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