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x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论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0H 页
新罗论
新罗之世。朴昔金三姓。迭入为王。相错互如棋子。而不相诛灭。至累百年而其国不衰。论者谓其有禅受之遗意。而其事度越百王。丁子曰不然。此夷狄之陋也。夫国之所以传有二道。予贤与予子而已。然予贤者。非有尧舜之圣以授之。而有舜禹之圣以受之。不能。故前乎尧舜而未有授者。后乎舜禹而未有受者。则予贤固无论已。夏殷以来。一姓相承。天经地义。无以尚之。继体为君。即为父子。虽兄亡而弟及之。父子也。虽弟亡而兄继之。父子也。故太庙跻僖公。春秋讥之。文昭武穆。秩然有序。不可移易。此其循天理之自然。而立人纪之常彝。为万世大法者也。彼区区鸡林之人。乌足以知此义哉。彼其视君位如令长之牧民而已。故朴之所位。不害其昔得之。昔之所位。不害其金得之。唯一时材力之雄则得之。权势归则得之。未尝以宗庙昭穆之制而存诸心置诸论议。庸讵非夷狄之陋哉。吾未知朴氏之世。尝立五庙欤。至昔氏之世。为之奈何。毁之欤则朴氏已革命矣。因之欤则昔氏未尝得国也。抑两立之欤则朴氏之祀谁尸焉。昔尸之则嫌贰尊矣。朴尸之则宾矣。宾则已革命矣。抑两无所立欤。则宗庙不立。何谓得国。抑同庙而祀之欤。王者之礼。禘其所出。郊其所始。宗祀其所亲。祖考相叙。以祫以祔。二姓同庙。神其享之。于此而无所讲。君乎牧乎而不更其国。此所谓夷狄之陋也。况其传袭之际。篡弑者踰其半。挟女后之势而阴图之者三。不然其群臣拥立之。乌睹所谓禅受之遗意哉。朱邪存勖以李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0L 页
嗣源为子。李嗣源以王从珂为子。而传之国谓之唐。郭威以柴荣为子。传之国谓之周。朴昔金之传之国。谓之新罗也。何以异是。若乃其不相诛灭者。势也俗也。非有盛德大度。能容而全之。乌足谓度越百王哉。
高句丽论
高句丽都卒本四十年。(即纥升骨城。)徙都不而城。(即尉那岩城。)厥享国四百二十有五年。此时士马强壮。疆土恢拓。汉魏之际。中国屡发兵侵扰。莫之能胜。至长寿王十五年。徙都平壤。厥享国二百三十九年而亡。虽民物殷富。城郭巩固。卒莫有补。若是者何也。鸭绿之北。风气早寒。地与蒙古接。其人皆雄勍鸷悍。又彊胡杂处。四面受敌。故其备御深固。此所以能长久也。平壤在二河之南。山川秀丽。风俗柔软。而坚城钜镇之重重外护者。若白岩,盖牟,黄城,银城,安市之类。项背相望。首尾联络。平壤之人。岂有惧哉。延寿,惠真举城降敌而莫之问焉。盖苏文称兵作乱而莫之禁焉。安市城主以弹丸一城。拒大唐百万之师而莫之赏焉。此其故无他。所恃者平壤也。嗟乎。平壤其足恃乎。辽东拔则白岩危。白岩拔则安市危。安市拔则爱州危。爱州拔则萨水危。萨水者。平壤之藩篱也。唇亡则齿寒。皮剥则骨露。平壤其足恃乎。晋宋南渡而亡天下。此中国之殷鉴也。句丽百济南渡而失其国。此东邦之覆辙也。传曰无敌国外患者亡。兵法曰置之死地而后生。
百济论
百济于三国最强。而其亡最先。或曰新罗南邻狡倭。句丽西接辽燕。其武备常严。而百济介于其间。外患不及。故兵力弛弱而易亡。或曰其俗骄诈。不睦邻国。故易亡。此皆百济之所短。而其所由亡则非也。国之久长。多由定都。必能据形要之地。积威制之势。坚巩不动。维系众心而后。一朝有患。其命令行而势力凑矣。百济始都慰礼。慰礼者今之汉阳之东北也。其所谓河南慰礼者。今之广州之古邑也。(详见东国地理考。)北阻道峰三角。南滞洌水。沃野千里。利尽南海。此所谓天府金汤之地也。故厥享国四百九十四年。北服带方。东招濊貊。句丽新罗之人。莫不屏气胁息。至文周王时。始都熊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1H 页
川。转徙扶馀。才一百八十五年而亡。由是观之。地利而可忽哉。扶馀在大野之中。百里之内。亭壁无所依。藩篱无所蔽。而义慈王以荒淫之主。纵恣不戒。猝遇大敌。四方观望而不救。列郡逗留而不进。终使都城失守。而新罗拊其背矣。故立国者能察地势而建都。一于是不动焉。则外侮不如是也。或曰殷以数迁而长者。古之谈也。
辽东论
高句丽之时。疆土远拓。其北部接于室韦。(今满州。亦入北部。)其南部至于盖牟。(今山海关以东皆其地。)自高丽以来。北部南部。悉为契丹所据。金元以降。不复为我有。而鸭绿一带。遂成天限。至我 世宗世祖之时。摩天以北。拓地千里。六镇棋置。外薄沧海。而辽东终不能复。论者恨之。臣谓辽东之不复。国之幸也。辽东者。华夷往来之冲也。女真不踰辽东。不达中国。鲜卑契丹不得辽东。不能控制其敌。蒙古不过辽东。不通女真。苟以愿顺不武之邦。而拥有辽东。其害可胜言哉。和附则使价供亿之费。兵丁调助之役。竭一国之力而不能支也。失和则四面受敌而兵革无已时。竭一国之力而不能支也。 二祖之时。大明已都北京。辽沈人为畿甸。窥之固不可得。设令辽沈尚属诸胡。 二祖不取矣何者。得荒卤无益之地。而增敌于天下者。 英主不为也。汉唐之世。尚按周秦之故都于关中而后。方得以威制天下。故中国智谋之士所论。唯东西二京之优劣而已。大明成祖文皇帝英略盖世。知蒙古女真之强。不可以遥制也。遂以大名为归。而后之主中国者。莫得以易之也。大名为中国之都。则辽东岂可复言哉。且我邦地势。北以二河为界。(豆满及鸭绿。)三面环以海水。疆场之制。浑然天成。得辽东反为赘也。何为恨之哉。虽然苟使国富而兵强。一朝有抗衡天下之志。而欲窥中原一步者。非先得辽东。不可为也。不然西得辽东。东平女真。北拓境上。穷黑龙之源。而右与蒙古抗。斯足为大国。亦一快也。
日本论一
日本今无忧也。余读其所谓古学先生伊藤氏所为文及荻先生太宰纯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1L 页
等所论经义。皆灿然以文。由是知日本今无忧也。虽其议论间有迂曲。其文胜则已甚矣。夫夷狄之所以难御者。以无文也。无文则无礼义廉耻以愧其奋发鸷悍之心者也。无长虑远计以格其贪婪㩴取之欲者也。如虎豹豺狼。怒则齧之。馋则啖之。复安有商度可否于其间哉。斯其所以为难御也。斯其所以可畏也。昔我邦之无文也。隋炀顿百万之师。而不得尺寸之地。太宗倾中国之力。眇一目以去。高丽之世。臣服女真。威制琉球。自文物寝盛。礼义相尚。而有外寇至。唯知拱手而奉献。此其明验也。日本之俗。喜浮屠尚武力。唯剽掠沿海诸国。夺其宝货粮帛。以充其目前之欲。故我邦为患。自新罗以来。未尝数十年无事。中国江浙之间。连年攻劫。至大明之末。其患不息。今我邦州县不与交兵。已二百馀年。中国互相市货。舟航络续。苟非有礼义文物。有以大变其轻窕贪贼之俗。何累千百年莫之或改者。能一朝而帖然宁息如此哉。有欲兴兵者。其左右谏之曰得其地不可守。窃其财有盗贼之名。有欲兴师者。其左右谏之曰某时兴师伐之。片甲不还。某时兴师伐之。国随以亡。于是乎止。此皆文胜之效也。文胜者。武事不竞。不妄动以规利。彼数子者。其谈经说礼如此。其国必有崇礼义而虑久远者。故曰日本今无忧也。
日本论二
平秀吉动百万之众。竭十州之力。再举大事。一镞不还。国随以亡。百姓至今怨之。其不宜蹈辙审矣。此日本之无可忧一也。岭南岁输米数万斛。以活一州之命。今虽大行劫掠。必不能当此米之利。而盟约必败。其不欲生衅审矣。此日本之无可忧二也。清人以我邦为左臂。而我之北界。又与其根本之地。逼近而相附。清人决不使剽悍习兵之虏。据其左臂。日本之知得之而不能有之也审矣。此日本之无可忧三也。日本旧未统合诸洲。亡赖之徒。各以其意治兵行劫。故罗丽之际。为患频数。今一岛一岙。莫不统辖于国君。其不敢擅起戎祸审矣。此日本之无可忧四也。日本未通中国。凡中国之锦绣宝物。皆从我得之。又其所孤陋。我人之诗文书画。得之为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2H 页
奇珍绝宝。今其舟航直通江浙。不唯得中国之物而已。并得其所以制造诸物之法。归而自造而裕其用。又安肯劫掠邻境。取窃盗之名。而仅得其粗劣苦恶之物哉。此日本之无可忧五也。若夫觇国力之虚实。察武备之疏密。量度于胜败之数。而为之权而已。则彼已百来。我已百败。无噍类矣。岂至今安然无事哉。
废四郡论
废四郡者。茂昌,闾延,虞芮,慈城也。或言其当废。或言其宜复。论者不一。臣窃观鸭渌河之源。其大者有二。其一甲山之南。香岭之水也。其一咸兴之西。黄草岭之水也。雨(一作两)水合流于葛坡之前。西至茂昌。与厚州水合流。自此以往。河流浩漫。遂成天堑。而沿河为邑者四。即所谓四郡也。自四郡以西。沿河为邑者。渭原,楚山等七邑也。自四郡以东。溯河为邑者。三水,甲山是也。而鸭绿之水。自南而北。至于闾延。又折而南流。今论北极出地渭原,甲山。大抵同带。则渭原,甲山为之弦。而四郡为之弧矣。疆域之辨。宜弧是争。藩篱之蔽。宜弧是固。而今废之不顾可乎。率然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具至。此兵家之大势也。今率然之蛇。首在甲山。尾抵渭原。而其腰腹皆已朽矣。尚可以首尾相救乎。兵之所以胜败存亡。势而已。山战者据峻岭则胜。水战者据上流则胜。势也。有彊胡数千。据四郡之地。北断葛坡之路。西通建州之粟。南面而号令我。则七邑亭壁之障。将土崩瓦解。而浿水以北。非复朝鲜之有也。不此之忧。而谓四郡可废乎。防之未成。踰者无伤。防而踰之。乱之本也。诗云折柳樊圃。犯(一作狂)夫瞿瞿。道防之不可踰也。鸭绿之为防也大矣。今无故而毁之。使女真奸细之民。潜处山林之中。挈其妻子。托为巢窟。日采金银铜铁。鼓铸以为货。孩儿之蔘。貂鼠之皮。以自肥。具弓矢戈鋋猛火之器。以自卫。守土之臣。匿不以闻。庙堂之臣。知而不言。乱之既作。防于何有。昔我 世宗世祖。命将出师。经营六镇。竭一国之力。获而后已焉者。何以哉。欲以豆满为防也。防之在人。尚或图之。防之在我。胡自毁之。臣故曰废四郡宜复。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2L 页
汲黯论
汲黯伉厉刚褊。名高一节之士。非公辅之器也。公孙弘始与议而廷倍之。则黯于上前。开陈其利害得失。以明吾议之所必是。弘议之所必非。退而语之曰始公与之。议廷倍之何也。弘顾不赧赧然服其罪。而且心德之乎。直于上前发其奸。岂不迫切少礼矣乎。若是者。人主畏其口而已。中心不敬重以为公辅之器也。且布被不可讥也。苟以位至三公而不可以布被也。则禹贵为天子。将不得菲衣服耶。昔晏婴一狐裘三十年。豚肩不掩豆。君子不以为诈。假使弘为钓名而布被也。不犹愈于骄奢淫佚以自纵者乎。张汤务修法律多苛刻。黯斥之是矣。然其云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者。又黯之失言也。高皇帝初定天下。制作多未备。而其性倨慢不恭。未尝察文理辨条目。其所为约束。岂必尽善哉。创业数世之后。国家间(一作閒)暇。正宜兴礼乐正章程。以补前宁人之所不逮。以贻子孙。若但曰吾祖圣人也。其所为。皆天成地定也。疑其有神诡不测之妙。而莫敢迁动焉。则其国未有不腐坏委顿而亡者也。所宜守者。其大训大戒而已。方汤变易法律。黯何不曰公何不导迪人主。以之兴礼乐敦教化。而取法律以立威哉。则汤岂不腼然起谢之乎。祖宗之法。善则因之。敝则修润之可也。经济识务之士。每有所欲为。庸劣不学者。辄引祖宗以号令之。使百世无善治者。未必非汲黯之言启之也。且黯之事。吾不知也。武帝穷兵黩武。残生民之命。竭天下之财。结纳方士怪客。以求神仙。好符箓祥瑞。封禅祷祀。黯何尝一言以匡救之乎。见君德阙失。害毒下民。系国家兴败者。而默然不言。时于上前。执公卿贵臣面辱之。以自取亢直之名而止。是可谓公辅之器乎。武帝之云吾欲云云者。史虽不著。要之慨然慕唐虞之治也。昔齐宣王以羊易牛。孟子尚欲因其端而扩充之。况帝之英俊特达。岂宣王比哉。黯何不因其慨然而善道之。激励其愤悱进取之志。以之跻汉治于三代。而乃愎然摧折之。使油然之萌。遏绝而不复起乎。是黯专务名高。而无忠爱恻怛之诚者也。武帝亦好名。是以优容之。其许之以社稷臣者。畏其口也。非心许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3H 页
也。
拓跋魏论
圣人之法。以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以夷狄而中国则中国之。中国与夷狄。在其道与政。不在乎疆域也。故周之先。间于獯粥混夷之中。未尝非夷狄也。而一朝有如太王王季者兴。而礼乐文物可述焉则中国之。秦之先。伯益之后也。未尝非中国也。而自非子以来。崇利弃义。不肯与中国和好焉则夷狄之。圣人之处夷夏也。本如是矣。拓跋氏之地。东连濊貊。西通落那。(意今之额那斯也。)南跨阴山。北距沙漠。号曰鲜卑。其始也。未尝非夷狄也。虽然猗卢助刘琨征匈奴。其心已中国矣。翳槐什翼犍等。皆袭中国之所封。其国又中国矣。况其先。本出于黄帝哉。至道武之兴。(拓跋圭)首置五经博士。大兴文学。又令朝野束发加帽。太武(世祖焘)从崔浩之议。尽灭天下沙门。毁经像坏寺塔。自佛法入中国。排辟之严。未有是也。孝文(高祖宏)立四门小学。求遗书。亲名儒禁胡服变胡语。贤哲之君。世世承继。复井田之制。遵周官之职。教化洋溢。礼乐焕烂。以其功烈则灭燕灭夏灭凉。取长安拔洛阳。六军所指。天下风靡。以其历年则传世十四。厥享国一百七十有二年矣。迹其本末。何遽不若牛金之子。(东晋实牛氏)一隅偏安。终为强臣所篡者哉。何不进之为中国。而必摈斥而不予统也。史家之偏隘如是。故后世自外国而入主中国者。无所劝焉。服胡服语胡语曰汝既不欲中国我。宁我夷狄汝矣。率尧舜禹汤之遗民而夷狄之。此其故何也。有慕中国为中国如拓跋氏。而史家犹不肯中国之故也。虽然拓跋氏自中国矣。彼区区史笔之予夺。何足轻重于我哉。唯魏有二疵焉。方伐宋之时。婴儿贯槊。而世宗之时。佛法再行已矣。何国无此疵哉。
东胡论
陆象山曰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此儒者之言。虽然风气所钟。其气质之性。有大不同者。北方之人。大抵强悍。故匈奴突厥蒙古之属。莫不嗜杀戮习残暴。而西羌亦诈薄多变。独夷狄之在东方者。皆仁厚愿谨。有足称者。拓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3L 页
跋魏鲜卑也。其入中国也。崇礼乐奖文学。制作粲然。契丹东胡也。阿保机(辽太祖)敦于天伦。刺葛三叛而三释之。此虞舜以来所未有也。其制治之盛。历年之久。(二百馀年)实中国之所堇获也。女真再主中国。而其在金也。虏宋之二帝而终不加害。将相和附。规模宏远。非海陵之狂昏。未易亡也。清之得国也。兵不血刃。市不易肆。而贵盈哥以来。有泰伯仲雍之风者数人。不亦韪哉。史称东夷为仁善。真有以哉。况朝鲜处正东之地。故其俗好礼而贱武。宁弱而不暴。君子之邦也。嗟乎。既不能生乎中国。其唯东夷哉。
俗儒论
汉宣帝责太子曰。俗儒不达时宜。何足委任。此言不可非也。孔子于管仲。许其仁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于子产平仲之徒。亦尝有誉而无毁。其与弟子论道。多田赋军旅及使于邻国之事。其为司寇。亟诛少正卯。其于夹谷之会。盛陈兵威。其于陈恒。沐浴而请讨。真儒之学。本欲治国安民。攘夷狄裕财用。能文能武。无所不当。岂寻章摘句注虫释鱼。衣逢(一作缝)掖习拜揖而已哉。古者生子。弧矢射四方。稍长舞象舞勺。以习武德。既壮学射御。其教人之义可见矣。故兴师献馘。乃于学宫行之。学宫者非徒令读书传而已。孟子忧齐梁之君。专尚战斗。所言皆仁义。盖欲以矫其过耳。后儒不达圣贤之旨。凡仁义理气之外。一言发口。则指之为杂学。不云申韩。便道孙吴。由是务名高窥道统者。宁为腐论陋说以自愚。不欲踰此阈一步。于是儒之道尽亡。而时君世主日以贱儒者矣。宣帝之言。未尽善。然究其本。曲在儒者。论者不揆曲直。唯攻击宣帝之不已。宣帝独无言哉。
庶孽论
昔我 英宗大王悯庶孽之枳塞。命选部选其有文艺者成大中等十人。授之台谏之职。既而进宰辅之臣而 谕之曰。天至尊也。未尝不呼天也。君至尊也。未尝不称君也。庶孽之不得父母其父母者。何以哉。(谓嫡母)群臣语塞。莫敢覆难。既而有退而语于朝堂之上者曰。乾称父坤称母。蒸民之所同也。有敢匹夫而称天子者。六师移之。于是众口和附。谓之名言。君子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4H 页
曰非礼也。是亦 圣考之言为正也。父称父母称母。人子之所同也。有敢庶子而称宗子者。九族议之。不既相准乎。奚并父母而禁之乎。且父母不可禁也。书其系以为䉳则父之。书其系以为封弥则父之。书其系刊之为榜目则父之。书其系藏于选部则父之。奚独于闺门之内语言之间。而禁之使勿父也。且庶孽何枳哉。韩魏公其母青州之婢妾也。范文正公从母嫁。冒继父之姓。及入翰林而后。始上表复姓。使宋而倘枳。是两人者。有能垂绅正笏。措国势于泰山之安。而使西贼心胆寒者乎。邵康节先生昆弟三人。皆公叔木之所大功。而狄仪之所齐衰也。使宋之儒而轻康节以是也。皇极经世之书。何以得与于斯文哉。台谏其小者也。必相而后可者也。
还上论
法莫不良于还上。还上之法。虽父子不能也。田舍翁析其子十人产。朝而巡乎十子之家而告之曰。汝疏乎财。新妇阔于用。明年汝其馁。汝输之粮。藏之汝翁之窖。明年春。予其还汝。厥子入其室告其妻。未有不折眉蹙頞。窃窃然苦其令者。矧县官之于民哉。越明年春。翁朝而巡乎十子之家而告之曰。今日予其还汝粮。汝其来受。虽然雀由隙入。鼠穴而输之。其欠者什二三。汝其知之。厥子入其室告其妻。未有不折眉蹙頞。窃窃然讪其志者。矧县官之于民哉。日禺中。厥子带橐囊牵马牛。就翁窖受之。翁又据其窖而告之曰。汝疏于财。新妇阔于用。今授之。来月汝其馁。今日受若干斗。后十日受若干斗。又十日受若干斗。至于新谷而后尽焉。厥子归而告其妻。未有不折眉蹙頞。窃窃然苦其烦者。矧县官之于民哉。于是斸松为火而炤之。令其妻概量之。妻掬一匊。就于火。吹其飞而视之曰。是昔从吾家输者耶。何其粝且赤。又多碎也。是与叔家输者换者乎。或管窖者。与翁谋而奸之乎。曩所谓忧我馁者如是乎。既而量而概之曰。是所谓三斗米者乎。于吾斗十五升犹弱矣。未有不折眉蹙頞。窃窃然讪其贪者。矧县官之于民哉。若是者十馀年。十子之家。皆削弱。而翁之窖溢为之仓。为之高廪。于是进其诸子而告之曰。予今积粟米且腐矣。汝其受之。秋而偿。唯什一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4L 页
是加。以防雀鼠之欠也。予今富。管予库者数十人。顾安能徒劳苦哉。有羡馀可以济矣。汝其念之。子跪垂涕泣而辞之曰。诚如是。终不得保全膝下。翁勃然怒曰父予粟。子不愿。大恶也。鞭其背而予之粟。是年秋衰恶。十子皆窘。有不能输其偿者。翁悉发其苍头。就十子家。取其锅釜。夺其犊。犹不当。又就其妻之昆弟从父昆弟之家。夺其犊取其锅釜。于是哭声震天。谓天不聪。矧县官之于民哉。厥明年春大饥。粟至石七百。翁粜其粟七百。私其六。以其一予之子曰。有秋粟且石九十。汝其偿之。未有不叩心呕血号旻天而愬其衷者。矧县官之于民哉。故故주-D001曰法莫不良于还上。还上之法。虽父子不能也。
奸吏论
吏未必奸。其使之奸者法也。奸所由兴。未易悉数。凡职小而才有馀则奸。地卑而知崇则奸。劳微而有速效则奸。我独能久而其监制我者数迁则奸。其监制我者亦未必出于正则奸。党与茂于下而上孤昏则奸。嫉我者弱于我而畏之不发则奸。我所忌者均所犯而相持不发则奸。刑罚亵而廉耻无所立则奸。或奸而败。或奸而不败。或未必奸而败以奸则奸。奸之易兴如是也。今所以驭乎吏者。无一不协于其所由兴。而其使之不然之术则亡有焉。吏奈何不奸哉。夫国之所以建公卿大夫士之官。而制公卿大夫士之禄。以待夫公卿大夫士之人。何为也。为治民也。其职既治民也。则凡试其才选其艺考其绩进其秩。宜亦壹以是治民也。今也不然。试之以诗赋。选之以氏族。考之以其践历之清华。进之以其党论之峻急。至于治民则曰是鄙事也。委之吏使之治之。唯时一来。为严威虐刑曰。奸吏宜惩。是客来而困主人也。吏且仰天大笑。冠缨索绝而语之曰。民于尔何与哉。而其奸可惩乎。昔赵广汉河间之郡吏也。尹翁归河东之狱吏也。张敞卒史也。王尊书佐也。皆升之朝廷。为天子大臣。其功能烨然。所至百姓慑伏。郡国大治。若是者何也。彼以其所习者而措之。固其顺也。凶年盗贼起桴鼓轰。三辅使善为赋者司马相如往而戢之。戢之乎。有大狱讼起。系累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5H 页
盈犴狴。弥年不能决。使善为颂者王子渊往而折之。折之乎。故欲吏无奸。唯朝廷取人。勿专用诗赋。而习吏事者。得翱翔显路。每郡国彫敝。有巨猾难治者。令往而临之。苟有成绩。授之公卿而不疑焉。则吏奸其戢矣。虽然彼世居而久任。根蟠而节错者。虽能者忧焉。有术焉。凡吏职其要而有权者。不过邑十窠耳。掌派差者掌谷簿者掌田者掌军政者。虽大邑亦不过十人。此十人每于数百里之外取之。如今营吏之法。而亦无得久据其任。久者二周。馀皆一周而罢。则吏无所施其奸矣。凡奸起于久。既不能久。奸不老矣。彼皆客游诸郡县。迁徙无常。仓廪有奸。其能庇之乎。军伍有奸。其能匿之乎。不庇不匿。于是乎奸破矣。破奸之术。若是其易行也。方且因循而莫之矫。吾且奈何哉。故曰吏未必奸。而其使之奸者法也。
监司论
莫夜凿牏孔解衔镮。探囊胠箧。以窃衣被敦匜。或擿其锜釜而逃者。盗乎哉。非也。是唯饿夫之急食者也。怀刃袖椎。要于路以御人。攘其牛马钱币。剚其人以灭口者。盗乎哉。非也。是唯愚夫之丧性者也。骑骏马绣鞯。驺从数十人。罗炬烛列枪剑。选富人家。直上堂。缚主人。倾帑藏。焚其廪庾。申誓戒令毋敢言者。盗乎哉。非也。是唯鷔者之失教者也。然则奚盗。将佩符囊亸印绶。专一城擅一堡。陈箠楚枷锁。日挞罢癃寒丐。咂其血吮其膏者为盗乎。曰非也。是唯近之。亦小盗耳。有大盗于此。树大旗拥大盖击大鼓吹大角。乘双马之骄(一作轿)。戴玉鹭之帽。其从者府二人史二人。胥如府史之数而加其二焉。徒数十人。舆皂隶儓若卒仆之属数十百人。诸县邮探候延接之吏若徒数十百人。马骑者百匹。其载者百匹。妇人姣服靓装者数十人。稗(一作裨)将负韊矢前驱者二人。其殿者三人。驿官从者一人。乡亭之官骑而从者三人。佩符囊亸印缓(一作绶)。屏气胁息。骑而从者四五人。载桁杨棓杖或朱或白。以慑人者四人。负炬烛手执绛翠纱笼。以待用者数百人。手执箠禁民毋得号诉者八人。道傍观咨嗟歆羡者数千百人。所至发火炮以惊众。进供具如太牢者仆之。厥有一饮一食。或失其酱违其温者杖。杖者凡十馀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5L 页
人。数之曰道有石蹶余马。曰嘂者不禁。曰妇人迎者少。曰屏帐簟席朴。曰炬不明炕不温。如斯而已矣。坐既定。召胥与史。文移诸郡县。命市纳贾。粟一斛直钱百五十。怒骂之。增至二百。民有负粟至者。则覆其斛责二百。厥明年春。析二百而三之。以予民而告之曰此一斛粟也。海滨多富商大贾。粟米勺踊。则倾其窖而钱之。山县粟米红腐。则为廪为积。于是粟生胫。日走百里。更七日则七百里而海焉。海之罢癃寒丐。不任毒痡。卖妻粥子。流血吐沫。相颠连以死。既而计其赢钱。至数千万。讼墓地者流之。诉令长有虐政者流之。其罚四十百。屠病牛者流之。其罚三十百。计其赢钱至数百万。有土豪奸吏刻章伪书舞文弄法者。曰是渊鱼不足察则掩匿之。有不孝不弟。薄其妻。淫黩乱伦者。曰是传之者过也。袖然为不知也者而过之。厥有佩符囊亸印绶者。贩谷粜窃赋税。如已所为。则恕而存之。课居最。以欺人主。若是者庸讵非大盗也与哉。大盗也已。是盗也。干掫不敢问。执金吾不敢捕。御史不敢击。宰相不敢言。剿讨横行。暴戾而莫之敢谁何。置田墅连阡陌。终身逸乐而莫之敢訾议。若是者庸讵非大盗也与哉。大盗也已。君子曰大盗不去。民尽刘。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辨
  
皋繇执瞽瞍辨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孟子曰执之而已矣。愚窃尝论孟子七篇。杂出门人之所记述。而非皆孟子之笔也。故其称齐梁之君。皆书其谥。而论伯夷伊尹柳下惠及伯夷太公辟纣之事。重见叠出。其非一人之笔审矣。故其云孟子之言者。多不能无疑。若皋陶之执瞽瞍是已。天下莫大于君父。枉法之与逼君而使之去。其罪孰重。枉法之与听父之系于狱。其难孰甚。为人臣而执吾君之父曰汝杀人当死。天下无此法也。其君一朝去其位。方且恬然而不往追曰尔去矣。吾不能屈吾法也。任其终身而莫之反。天下无此义也。身为天子。而听其臣之执吾父系于理曰法也。吾且奈何哉。乘夜微服而踰其墙破其扃。行窃盗之事。而仅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6H 页
以脱其命。天下无此事也。或者曰皋陶既执。舜乌得而窃之。张南轩曰既执于前。而使伸其窃负之义于后。是乃天理时中之义。审如是也。皋陶未始有执法必伸之意。而惟舜去之为悦也。瞽瞍则杀人而不死矣。舜则去矣。法不能行而惟君之去位。彼此俱无当矣。且舜既将去其位。是匹夫也。匹夫而盗士师之囚。不犯法乎。将以前日之为天子欤。一下堂则匹夫也。而不忘前日之为天子。是不知分也。皋陶知舜之来窃也。而为之疏其垣墉。缓其桎梏。不放不牢。羁縻而待其至。阳为不之觉者而纵之。是诈也。天子则下替矣。匹夫则犯法矣。士师则诈不以实。一举而三失毕具。天下无此事也。且皋陶何法哉。瞽瞍尝欲杀舜。姑舍是。谟盖都君者象也。舜以天命得脱。而象则弑其兄者也。皋陶之为士也。盍执焉。执之诚不得。封之有庳。盍争焉。纵弑其兄。今天子者之象而莫之敢执。听其锡土田为公侯而安焉。执杀一凡民之瞽瞍而系于理。宁舜之去其位而莫之少挠。皋陶何法焉。何厚于象如此。而薄瞽瞍如彼哉。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曰不敢执。
庆兴宋帝炉辨
今年春。有从北方来者。言庆兴府掘地获一炉。考其款识刻。有绍圣二年铸五字。体无残缺而跛一足。是炉也。能蕴火不熄。寘之室中。大冬如阳春。以温饮食。瞬而熟。至宝也。府使病其跛。令工补之。自是炉不灵。去其所补。仍不灵。于是都人盛相传说。谓古器复出。而宋之徽钦。实葬在此。余曰噫嘻。此邪说也。虞初志载高丽人有买铁条者曰。此神禹定水之带。何以异是。炉口狭。其蕴火稍久而已。安有是也。皇帝冢相传在会宁府云头堡。尚有大垄。庆兴安有是也。金人之始起也。其景祖穆祖之等。介居于长白山东。岁与五国争海青之路。其所谓蒲聂部没撚部。皆在白山之东。又若耶懒恤品星显统门。皆我关北之地。而与五国相邻。则五国城之在会宁明矣。然徽钦之被幽也。初自金之东京。徙于鹘里。改路又徙于五国城。及其崩也。皆返葬于中国。是炉盖遗落于播迁之际者也。岂明器之殉者耶。曰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6L 页
款识奈何。曰金人劫掠宋公私诸器甚多。款识之纪宋年号何疑焉。款识纪宋年号者。必宋帝用之。宋之臣民。不敢用之耶。(嘉庆丙辰冬)
鸡林玉笛辨
庆州有玉笛一。新罗旧物也。他人吹之不能声。唯庆之工得声之。然且有一工能之则他工不能声。其人死而后有代而声之者出焉。 国朝尝徵此笛与能声此笛者。在途吹弄。其声嘐亮。至鸟岭之北。笛忽哑。既至京。县之重赏而声之。声竟不出。令带之还至鸟岭之南而吹之。其声依然。玆所谓灵奇而不可诘者也。余曰此诈也。见其笛。肉肥而管窄。无异乎出声之艰也。出声艰。故他人猝然遇之不能声。庆之人童习老专。而得擅其艺也。方一人之擅艺也。诸人不苟习也。至其乏而承之。其必死而后出者妄也。若夫至北而哑。尤其诈也。橘渡淮为枳。鹦鹆不踰沔者。彼其有动植之性。随地气之冷煖而有所变异也。若笛顽石也。恶有是哉。黠奴恐笛之不还。而己之被留也。为之诈以神其说。而人且靡然听信。不复究其理也。大抵人莫不乐诞以自愚。故为之辩。
松广寺古钵辨
客有问于余者曰。物有能见而难思者。松广寺古钵是也。钵古西山大士之遗器。范以白铜者共五枚。而纳丁戊于甲乙而入焉。纳乙丙于甲戊而入焉。吾见僧钵多矣。大者居其外。次者居其次。以次层叠。弥小弥内。其甲其乙。移换不得。而西山之钵如此。岂非所谓灵幻怪诡不可究诘者乎。余曰然。异矣哉。虽然方五枚之相叠也。其口若何。将刨刀之辗而平如砥乎。抑外者差降。内者差隆而微有长弟乎。客曰微有长弟。而其差仅一黍尔。余曰然。是器之制也。将上下圜径之无差。而形如竹筒乎。抑上阔下狭而微有丰剡乎。客曰大有丰剡。其差几一指尔。余曰然是器之厚也。将如牛马之鞟乎。抑若茧纸之薄乎。客曰其厚如老蚕之茧。而调鍊至匀尔。余曰然。然则是器也。至常之物。非所谓灵幻怪诡者。客曰何哉。余曰其厚如茧。而其形上阔。使五枚之厚与其上阔。无毫发之差。则甲乙乙甲。固能相入。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7H 页
而至其口。不能无一黍之差耳。其有一黍之差。以其有如茧之厚耳。何异焉。若其工则良工也。客怡然解颐曰。闻子之言。是果非灵幻怪诡者也。人所谓能见而难思者。子能不见而思之。子其博物者也。余乃逡巡辟席而辞曰。余何能然。唯物之常存而久传者。无所谓霝幻怪诡者。若吞刀而吐火者。是转眄之顷。不能久也。
宗动天辨
时宪历之法曰七曜之天。皆左旋宗动。天居其上。以浑灏之气。挈之而西。故为右旋。观其所引为證曰。蚁行磨上。蚁东磨西则因磨之迅而蚁亦西焉。人在舟中。人东舟西则因舟之迅而人竟西焉。人且深信而不疑也。前此沈存中论七曜之运曰。须以太虚为之主。朱子取其说。其云太虚者。即宗动天之意也。余观蚁之能方东而且西者。以其有前足后足也。(不言左右。省文也。)前足方离。后足且粘。后足方离。前足且粘。方其离也。能自动而为东。方其粘也。能带动而为西。其能自动而带动。以其方离而方粘。人在舟中。亦犹是焉。以其有左足右足也。吾不知七曜之天。亦皆有前后足如蚁。而左右足如人。能方离而方粘乎。恶能自动而为左旋。又能带动而为右旋乎。或者曰子不见軖车之轮乎。去其带而疾转之则轴方左而为之右矣。曰是何言之粗也。是亦蚁磨之类也。轴之能方左而为右者。以轴细而孔阔。能游移于中而且离且著也。令其浮空。只能自动。令其摏合。只能带动。彼七曜之天。固亦游移升降。而与宗动天者。离著以时乎。何其乱也。且计太阳之行。较之铳丸。其疾已累万倍矣。而宗动天之高且大。又非太阳之比。则其运行之疾。将不可思议也。是亦有形之物。安有此理。或者曰有大轮于此。其中心一点也。有操其轴者。能使其一点之心而旋回焉。则轮之郭虽亿万里。容有不定旋乎。曰子过矣。有大轮焉。其轮郭旋而后。其中心亦旋也。故小磨疾旋。大磨迟旋。小车其辙疾复。大车其辙迟复。又恶能独拈其一点之心而亟运之乎。且子过矣。苟其有轴。是轴也必自北极贯于地心。以至南极。子尝闻北极之下。有天轴下贯也乎。曰然则奈何。曰宗动天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7L 页
者。无有者也。七曜之天。本皆右旋者也。曰然则其交食躔次。皆不合。将奈何。曰是不可知也。不可知者。不可议也。庄子曰天其运乎。地其处乎。言天地之理。有不可周知也。其妄言之者。勿妄信。
灵石辨
灵岩之郡月出之山。有灵石焉。石在钜石之上。而石之左右皆石也。石形穹然若大厦之背。有一夫立石之一偏而动之则石为之一动而止。有千百人立石之上而动之则石为之一动。如一夫之时而不加动也。反或不为之一动。是所谓灵石者也。余曰无异也。凡物之有重坠之性者。其至地也微。而其上体之重。左右有不匀。则必偏于其所重而偃仆矣。或其上体之重。左右适匀。又有刚硬之物。逼截其偃什(一作仆)之路而护其左右。则是物也能恒立而活动矣。物有是活动之势。而有一夫立是物之上。增其一偏之重。则物于是为之一动。动则宜其遂至于偃仆。乃有刚硬之物。拥逼其左右而遮截之。则将一动而止矣。虽千百人立其上而动之于左右。不奈何矣。亦将一动而止而已。其或千百人之立其上也。均镇其左右。而并增左右之重。则物将无变乎其素。而不为之一动矣。其理岂不皦然哉。彼所谓灵石者。其根之至地也必微。而其地又硬石也。两硬相当。磨之不钝。故其微能不变也。自其根之所至而上之。必其左右之重适匀也。其左右之重适匀。而乃其左右皆硬石有遮截也。故是石也有活动之势。而不能偃仆。若乃一夫之与千百人。固不足轻重也。其一动而止而反或不动。不其宜欤。以余观之。不见其为灵石也。
金柏谷读书辨
金柏谷读书记。记读诸书之数。而史记伯夷传至一亿一万三千蕃(一作番)(东人谓遍为番)其读三经四书史记汉书庄子韩文等诸书。或六七万番。其少者不减数千番。自有书契以来。上下数千年。纵横三万里。读书之勤且雄。当以柏谷为第一。虽然窃尝思之。士之善读书者。一日当读伯夷传百番。即一年可以读三万六千番。计三年仅可读一亿八千番矣。其间亦岂无疾病忧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8H 页
患往来问答哉。况柏谷笃行君子也。其事亲孝。即晨昏定省刀圭滫瀡之供。皆足以费日。计非四年不能为一亿一万三千番。独一伯夷传已用四年。奚暇读诸书如彼哉。余意读书记非柏谷之笔。及其亡。有为之记其传闻者尔。柏谷诗曰韩文马史千番读。堇捷今年进士科。此其实际也。又所谓韩文马史。亦其选本。非全部也。亦云壮哉。
理发气发辨一
退溪曰四端理发而气随之。七情气发而理乘之。栗谷曰四端七情。皆气发而理乘之。后之学者。各尊所闻。聚讼纷然。燕越以邈。莫可归一。余尝取二子之书而读之。密求其见解之所由分。乃二子之曰理曰气。其字虽同。而其所指有专有总。即退溪自论一理气。栗谷自论一理气。非栗谷取退溪之理气而汨乱之尔。盖退溪专就人心上八字打开。其云理者是本然之性。是道心。是天理之公。其云气者是气质之性。是人心。是人欲之私。故谓四端七情之发。有公私之分。而四为理发。七为气发也。栗谷总执太极以来理气而公论之。谓凡天下之物。未发之前。虽先有理。方其发也。气必先之。虽四端七情。亦唯以公例例之。故曰四七皆气发也。其云理者是形而上。是物之本则。其云气者。是形而下。是物之形质。非故切切以心性情言之也。退溪之言较密较细。栗谷之言较阔较简。然其所主意而指谓之者各异。即二子何尝有一非耶。未尝有一非。而强欲非其一以独是。所以纷纷而莫之有定也。求之有要。曰专曰总。
理发气发辨二
四端大体是理发。(谓发于本然之性)虽然明皇于马嵬。引贵妃而发恻隐之心。(此先儒之言)汉高祖自白登还而发羞愧之心。曹操让帝号而不为。荀卿非十二子。若此类谓其发于天理之公。不可得也。七情大体是气发。(谓发于气质之性)虽然子路喜闻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关雎之哀。中庸之恐惧。孩提之爱其亲。禹之恶旨酒。大学之欲诚其意欲正其心。若此类。谓其发于形气之私。不可得也。四端由吾心。七情由吾心。非其心有理气二窦而各出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8L 页
使去也。君子之静存而动察也。凡有一念之发。即已惕然猛省曰。是念发于天理之公乎。发于人欲之私乎。是道心乎。是人心乎。密切究推。是果天理之公则培之养之。扩而充之。而或出于人欲之私则遏之折之。克而复之。君子之焦唇敝舌而慥慥乎理发气发之辩者。正为是也。苟知其所由发而已。则辨之何为哉。退溪一生用力于治心养性之功。故分言其理发气发。而唯恐其不明。学者察此意而深体之。则斯退溪之忠徒也。
致良知辨
王阳明以致良知三字。为法门宗旨。遂以大学之致知为致。孟子所云不学而知之良知。重言复言而不知止。谓自家一生得力。只此三字。察其语深信不疑。欣然自得。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呜呼。此阳明之所以为贤者。而阳明之学之所以为异端也。凡立一句语为宗旨者。其学皆异端也。为己君子之学也。圣人尝言之矣。杨氏立为己二字为宗旨。则其敝为拔一毛不为而成异端矣。尊德性君子之学也。圣人尝言之矣。陆氏立尊德性三宇(一作字)为宗旨。则其敝为弄精神顿悟而成异端矣。良知之学。何以异是。独恨夫以阳明之高文达识。曾不知致与良之不得相属。而创千古所无之说。以示天下万世之人而不疑。何蔽之至是也。孟子曰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程子曰良知出于天。不系于人。即良者自然之意也。故不粪而肥。谓之良田。不𩣝而驰。谓之良马。良也者。本善之谓也。夫所谓致者。何谓也。彼不自来。而我为之设法以来之曰致也。吾不可自得。而求彼以相助。使之至曰致也。良知者。既已良知。何为致之。余故曰良则不致。致则非良。既良而复致之。天下无此事也。孩提之爱其亲。岂用意设心而致之乎。此蒙士之所不肯言。而阳明言之。何蔽之至是也。虽然阳明则其真得力于此者也。阳明之性。乐善好勇。凡有善心萌于中。即锐意果行而莫之回顾曰此良知也。于是学此者。凡有发于心。不细察徐究而直行之曰此良知也。阳明资质本善。故以之为善者多。他人资质不清。故以之为恶者众。此阳明之能自托于贤者。而其徒之为群盗也。故人于其自得而自乐也。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9H 页
正所以生大患也。吁可畏也。
剖胁产子辨
嘉庆十一年春。岭南之民。有产子剖右胁而生者。无耻僧徒。以为生佛出世。供香献食。老少奔波。余窃为之一笑也。昔老聃剖左腋而生。释迦剖右胁而生。楚之先陆终之子六人。皆坼剖而生。彭祖其一也。外史又云修己背坼而生禹。简狄胸剖而生契。此皆傅会崇饰之说。不足信。然其中容有一真。非无理也。魏黄初五年。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而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载之正史。传于文献。然屈雍之子。未闻得道如老聃。成佛如释迦。枯项黄馘。寥寥然与草木同腐。尚足奇哉。此不过人妖物异。往往而有之者。何愚俗之易惊也。昔谯允南以为非理也而无之。于宝以为有理也而存之。夫二子之论。皆不可阙。而于氏尤达焉。为我告僧徒无徒劳也。
铁马辨
苕川之北酉山之西。有铁马在山脊。其小如鼠。故老传之云倭寇之难。有晓解风水者。谓山川秀丽。以此压之而去。每里中有疫疠夭札。民为之煮菽与麦。祀之惟谨。因以名其里曰马岘。余谓此野人之说也。使倭人而为之。其肯谓我曰吾压汝而去也乎。设我见其马而猜知之。既已知其为压。又何不捽而去之。锻之为食刀乎。胡乃神而祠之。蕲其禳吾灾而徼吾福乎。此其来久矣。非倭人之为也。虽然人而祭马淫祀也。古有马祖之祀。祭其始养马者。如始教蚕者之为先蚕。非故奉马为神而祭之也。里民之祀铁马大愚也。或曰物旧则神。彼虽铁铸乎。其来久矣。久则有神。恶能禁其祀哉。曰有生之物。递生递化。无生之物。无非旧也。苟以旧而祀之。子将不胜祀矣。
重瞳辨
济州妓万德。捐赀振恤。请见金刚山。驿召至汉阳。万德自言厥目重瞳。公卿转相传噪。余为招至。问汝目重瞳。有之乎。曰然。曰凡宫室楼台草木人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59L 页
物。于汝视一皆成两乎。曰不然。曰然则汝非重瞳矣。逼视之。其黑白睛瞳。了不异人。然而重瞳之说。竟行不熄。人之乐诞自愚如此。大抵瞳之有童。人以人面照之也。楼台照为小楼台。草木照为小草木。其有小样。即所以视此物也。令瞳重设则一瞳各照一小样。一物不成两视乎。此易知之理也。即虞舜项籍之目。亦必非重瞳。令果重也。视物迷错。不辨数目。一废人矣。
押海政丞墓辨
罗州押海苫。有政丞洞。其上有丁政丞墓。墓前有碑曰。大相丁公之墓。古记云丁公讳德盛。唐宣宗时。仕至丞相。因事谪新罗海岛。遂配于押海。殁而不归。因而旅葬。斯其所以有政丞墓也。余考句丽百济之亡。始以李世绩管西方。刘仁愿镇南方。然未几皆撤还。唯于西方置安东都督府。以绾其财利。然所谓安东都督府。始在平壤。后徙辽东。又徙辽西。日蹙以远。下逮天宝之乱。遂弃不顾。新罗遂得混一。不复为内地。夫流窜大臣。必于内地。不知何罪。流之于蕃国之海中哉。况丞相者汉官也。政丞大相者。东语也。唐其有丞相政丞大相耶。由是言之。丁公之为唐人。未可知也。或系东方大臣。而其时直唐宣宗也。余读宋人徐兢使高丽录。谓国法凡重罪谪配黑山海中。是或新罗之故常。押海亦黑山海中一岛也。然新罗之世。丁氏未显。其必有大官。亦未可定也。要之押海者。丁氏之大本也。墓中大夫丁氏之大祖也。事迹都泯。悲夫。今人略于古事。不复置疑。余书其所尝思者。以待后之君子。
石岬山丁氏六冢辨(山在晋州治西十里驿村之北。)
 大将军墓碣曰检校大将军丁公(允宗)墓。字画颇均正。刻亦稍精。而碑身之出于趺上者。比之碑根。厚减二分。(唯前面为然。)明是刮磨而改刻者。碑阴记字画敧斜。刻法若樵童之用镰尖而乱画之者。文则鬼怪不成理。所记皆古美爵。〇丁㭓墓。石屏(高丽之葬。金井之上。环以石屏。屏上为坟。)左面曰大观元年十二月。大相丁㭓葬。唯十丁葬三字。大书深刻。黄苔已肥。明是古迹。其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0H 页
馀字画刻法俱不成。而兼是刮磨而改刻者。㭓字斧凿尤甚。〇丁彦真墓及其馀三冢。刻文尤荒怪罔状。
昔有妖僧朗慧者。自言姓丁。晓解风水。尝至吾家。告我王考曰。晋州石岬山。有大将军墓。王考为之躬驾而往审之。归而记之曰。碑碣刻文。荒怪不可信。惟丁㭓墓所刻丁字。明系古迹。其为丁氏冢则无疑也。其后再从祖父(讳志永)遁村公往审之曰。其为丁氏冢则无疑。汛扫展拜而还。南原诸丁氏则每岁十月。具香醴而来祭之。辛亥春。先君适知晋州。余既辞翰林。遂得谒告而觐于晋。得以从先君而往审之。先君既审六冢讫。进余而询之曰何如哉。皆朗慧之所为也。唯丁㭓墓所刻丁字。果古迹也。于汝心何如哉。余曰彼其不刻之前面而刻之左者何义。其不曰丁㭓墓。而必谓之丁㭓葬者何义。㭓字之椎凿而改刻者何故。是皆不可知也。先君曰汝其思之。余曰是可知也。凡书墓曰某公某名之墓。书葬曰某年某月某甲(干支也)葬。彼其丁字之下。必丑卯酉亥等字。而朗慧刮之也。若故人名。何为改之哉。先君以扇击掌而笑曰汝知之矣。我意正然。遂于山上断之曰石岬六冢。非丁氏之葬。(山下居民。尚言朗慧拔碑刮磨之事。)
己亥邦礼辨(长鬐作)
余观丧服之传。其最有精神。为一章之命脉者。即将一字是已。(又乃将所之将字。)其不直谓之传重。而必谓之将所传重何也。以此节原是父为长子也。父存而子亡。故曰父为长子也。父既存矣。重在于父。而未及传其子也。重未及传。而立以为嗣。(天子之太子,诸侯之世子,大夫之适子皆是。)将以传重也。故曰将所传重也。贾公彦之疏。直谓之传重。而不加将字何也。是省文也。与正体二字。互对成文。其势不得加一字也。父为长子则父固存矣。父既存矣。重岂已传哉。父为适子三年何义也。重者祖宗之所传至也。重自祖宗。故于其所将传而为之三年。所以尊祖宗也。适子虽未及嗣位。元良首出。天所以传吾重也。故为之三年。若庶子适孙庶孙之等。本非天所以传吾重者。而人为之补其位。渠既未受重而先死。则是亦为庶为孙已矣。吾曷为之三年哉。(或曰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0L 页
适孙非天所以传吾重者乎。曰既立其孙则其子死矣。其子既死则重不传矣。重既不传则此子之子。非天所以传吾重也。)然则适子之有废疾不立为太子者。曷不为之三年也。天既畀之以废疾。非所以传吾重也。非天之所以传吾重者。吾亦不得而三年也。父为长子。其礼固然。己亥之礼。母为长子也。母为长子而引经。则父为长子。若是者何以哉。此尤庵之谬引也。以将传重之父之礼。而移之于已传重之母之服。其有不枘凿而矛盾乎。适妻所生第二子之亦名长子。何以哉。此眉叟之谬引也。既入承大统。为宗社神人之主矣。虽嫔御所生第十妾子。庸得卑之乎。义伸于一时。辞诎于万世者。非渊虑者所为也。然则奈何。曰为天王斩衰。天子诸侯之丧。五属之亲。皆斩衰礼也。然则骊江其长乎。曰彼云子可以臣母。乱臣十人。文母与焉。何以长矣。将无同乎。曰父为长子斩衰。不谓之臣父。母为长子斩衰。顾独为臣母乎。尊同则服其本服。何以斩矣。曰姑姊妹嫁于国君。斯之谓尊同。非太妃之谓也。内宗外宗。罔不斩衰。太妃独齐衰。将彼为丧主乎。礼曰丧服以服之精粗为序。又曰丧服以服之轻重为序。(戊寅秋日)
辛巳服制辨(肃庙辛巳。 坤殿之宏。儒臣李凤徵上疏言。禧嫔服制。似当与诸后宫差有间焉。于是凤徵抵罪。权参议重经亦词连被逮。)
礼固有疑晦难决者矣。若辛巳禧嫔之服。是岂有一毫置疑者哉。夫甲戌以后。禧嫔则后宫也。后宫之于坤殿。臣之于君也。其为三年也何疑。何礼制之难考。而疏请其博询哉。以禧嫔之尝为正宫欤。禧嫔之为正宫。非礼之正。使禧嫔而为名门世族。六礼以迎之。今既废而为后宫。则后宫已矣。其为 坤殿三年无疑。以禧嫔之为 世子之母欤。世子则 坤殿既以为子矣。禧嫔固不得而母之。使母之。其为后宫则自如矣。何服制之足疑哉。以他日之将崇报欤。为臣子固不敢萌此心。设如不幸而有是。今日则后宫也。何礼之复讲哉。其所云差有间焉者。将何如哉。夫正宫则正宫。后宫则后宫。正宫后宫之间。未有一位也。三年则君臣。不三年则平等。君臣平等之间。未有一礼也。其所云差有间焉者。将奈何哉。礼义不明而私意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1H 页
蔽之。为此论而莫之知误。不亦悲哉。李公于己巳。抗疏伸 坤殿。清名动一世。而不幸为此疏所玷。不保其终。君子惜之。
八大君辨
尤庵论己亥之礼曰。若国家不幸。八大君相继为世子而没。则皆将为之齐衰三年乎。(以破许眉叟立第二子亦名长子之说。)论者病其矫强。然其礼则可讲也。八大君相继为世子而没。则于其第二子以下。大妃不为之三年也。何以故。此贾公彦所谓体而不正也。若八大君相继为大王而薨。则大妃于八王之丧。皆为之三年也。何以故。祖宗之重既传。而为天地神人之主矣。如之何其不三年也。小甲崩。雍己及之。雍己崩。太戊反之。太康之妃。于雍己太戊之丧。将不得三年耶。
雨泉辨
旱井泉竭。雨井泉活。咸曰泉须雨以活。独余思之。泉之脉。由乎磊空。本乎江海。绝不资乎外。奚雨之足须也。唯物体乾燥。而湿物相接。必吸引以自润。物之理也。土性燥。山陵原隰。恒吸地底之水。以自润其体。又以滋养其草木法也。旱则土体弥燥。其吸引弥猛。泉脉所经。悉被吸无馀。不能外达乎井甃。斯其所以竭也。雨则土体以湿。其吸引不猛。泉脉以舒。斯其所以活也。久雨则泉以其全而出。故泌泌然充溢。然一滴不自雨至。是其自足者也。
田结辨
算田以结负。不以顷亩者。唯吾东有之。天下之所无也。唯近世行之。中古之所无也。今有人议罢结负之法。乃元老宿德之臣。正色以难之曰。田结之名。远自管子。行于新罗。至于高丽。未之有改。吾东之古法也。中国以顷亩。吾东以结负。如中国利车。吾东利担。中国坐椅。吾东席地。中国亲迎。吾东宿妇。各安其俗。不可变也。圣人为治。亦因其俗而顺之。变古之俗。纷更之为。是挠民而使之乱。非老成人之远猷也。于是在列者咸叹诧咨嗟。以为有德之言。铁山樵夫闻其言而哂之曰。殆不然矣。管子称户籍田结。则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1L 页
田结者田籍。非今之所谓田结也。崔致远崇福寺碑云益丘垄馀二百结。自注云三十肘为百弓。而一肘本是二尺。则五百亩减六十尺。以为一结也。地有定度。不以肥瘠立差例。则一结仍如一顷。非今之所谓一结也。高丽食货志云一结之田。方一百四步。三分是为一顷。地有定度。不以肥瘠立差例。则一结仍是一顷。非今之所谓一结也。高丽食货志云一易田二结。准平田一结。再易田三结。准平田一结。地有定度。不以肥瘠立差例。则一结仍是一顷。非今之所谓一结也。董越朝鲜赋云田赋以结代亩。自注云牛耕四日者为一结。地有定度。不以肥瘠立差例。则一结仍是一顷。非今之所谓一结也。田分三等之法。始于高丽之末。厥有我 世宗大王下谕。而 世宗朝议分为五等。至其末年。议分为六等。我 世祖大王以晋阳大君。为详定都提调。此田结差等之原始也。然当时议之而已。实未尝施行。故董越以弘治戊申。奉使来作赋。我 成宗大王晚年也。 成宗之末犹然。地有定度。故越之赋如此。则五等六等之差。议之而未行。唯三等异尺。或遵高丽之旧而已。至我 孝宗大王四年癸巳。颁遵守册颁遵守尺。乃分为六等。定一等一结。二等八五。三等七十。四五六等。各差十五之法。自玆以来。按而行之。然则田分六等。差为一结。于今为一百七十年而已。行之不过一百七十年者。认之为开辟之初。其法本然。岂不疏哉。法曰卅年一改量。而一冒此法。即一百七十年。不复能改量者何也。六等差例之法。虽离朱察绳。隶首握算。卒无以禁其奸伪。故因而掩覆之。不敢小摇之也。举一国之田。如破帐敝席之铺于地以朽。举一隅将毁裂而莫之为。故不敢小摇之也。欲民生无困。欲国用无匮。则先量田。欲量田则先破结负为顷亩。打经纬线为方田。然后乃可云经界。元老宿德之言。不可从也。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箴
  
和己斋箴(并引)
   学稼性多怫戾。欲矫其病。自题其室曰和己斋。学圃性或僄窕。欲矫其病。自题其室曰敬己斋。其能顾名而思义。未可知也。然其志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2H 页
则善。玆各作一箴以戒之。若余者。兼二子之病而有之。亦以自箴云。
节文天理。政玆庶汇。先哲有言。用和为贵。谐调八百。荡涤邪情。乃声乃振。匪和弗成。俞俞其辞。温温其色。周旋折旋。动中仪式。本乎灵台。蔼如阳春。养之弗素。达罔或纯。内顺六亲。外协烝黎。肖翘蠕蜎。罔不迓禔。慎厥身修。推己以及。薰风所嘘。靡硬弗入。乾之保合。万物咸亨。煦濡照顾。各遂其生。博厚者地。乳育亭毒。芸芸林林。各致其曲。声容暨动。繇汝心工。亲仁及爱。繇汝饬躬。敦尚礼乐。弘赞天地。嗟嗟小子。念哉勿贰。
 此言和其辞和其容和其动。皆本乎和其心矣。和其亲和其民和其物。皆本乎和其己矣。始之以礼乐之和。终之以天地之和。和之体用。于是乎大备矣。
敬己斋箴(并引)
   昔朱夫子作敬斋箴。敬之时义。无馀蕴矣。小子何敢赘焉。谨详其节目。令蒙士易晓。苟其学问有进。能知夫动静弗违。表里交正之奥义。则是篇废之可也。
天畀汝躬。首诸四灵。汝不汝敬。孰践其形。维操维存。乃涵乃养。苟罔主一。千百其往。邪哉弗视。淫哉弗听。慎乃衔橛。神凝志定。出口惟法。施体维恭。慎乃枢纽。履玆九容。罔忽志养。罔越齿序。出入胥资。以秩天叙。维辟其理。维圣其教。生三事一。厥本在孝。天监孔迩。无然戏怠。邮不降罚。尚饶汝改。屋漏昭森。毋曰弗睹。栗栗瞿瞿。如承厥怒。是身有柄。惟心所持。孝弟忠信。旋在勿旗。昭事伊何。日维慎独。嗟嗟小子。戒之常目。
 此言礼视礼听礼言礼动。敬之施于己者也。亲亲长长尊尊贤贤。(即孝弟忠信。)敬之施于人者也。始言敬身之要在乎主一。终言敬天之实在乎慎独。庶于紫阳之箴。不倍大义也。(古者亲亲长长尊尊贤贤。为王道之大纲。仁义礼智。即此四者也。孝弟忠信。亦此四者也。〇亲亲仁也。尊尊义也。长长礼也。贤贤智也。故孟子曰智之于贤者也。〇亲亲孝也。长长弟也。尊尊忠也。贤贤信也。信者信其道也。亦与之有信也。)
怠箴
授汝以日。及汝以安。漠罔猷为。讵匪冥顽。营营孳孳。惟求其食。曾莫毫丝。图缮乃德。虽胼虽胝。乃禽乃虫。君子所耻。小人所终。并玆弗蘉。瞀寐昏昏。及馁而冻。怨尤其烦。是禽不若。乃块乃石。小人所耻。丐子攸谪。并玆弗繇。簙簺沈酣。斗狠危亲。昵比淫婪。是石不若。乃鬼乃蜮。戒之惺心。勉之努力。治心养性。𨃃蹶为善。爰耔爰绩。俾室有衍。嗟我诸男。及我诸妇。敬听台言。毋俾有咎。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2L 页
奢箴
乐无偏畀。福罔偏笃。孰冻而馁。孰锦而玉。汝所不绩。胡缬以𪓐。汝所不畋。胡肥盈俎。十家之疗。胡养一口。三旬之给。胡罄卯酉。方粲方错。汝乃昂肩。民曰彼哉。何佻何儇。既落既散。畴敢复骄。疏粝其馋。褴褛其飘。民曰彼哉。今何卒惫。拓厥妇子。指以为戒。乐不亟享。延及耄昏。福不毕受。或流后昆。毋曰麦硬。前村未炊。毋曰麻粗。视彼赤肌。嗟我诸男。及我诸妇。敬听台言。母(一作毋)俾有咎。
睦亲箴
凡民有亲。莫如兄弟。(兄弟同姓之通称。)常棣之咏。我其流涕。我之方谷。民莫不敦。忱达厥貌。如季如昆。会斯促膝。觏乃拍肩。如胶如桼。期我百年。我之云瘁。鱼骇兽窜。弃我如遗。快刀其断。推渊下石。曾莫我戚。有腼面目。胡不厚幂。兄弟其来。保抱携持。呴呴其恤。恻恻其悲。灌我以糜。挟我以絮。鈇钺其森。孰此能御。我思其故。宜莫尤人。仁罔责疏。义不遗亲。他人死友。厥有株累。中心是悼。畏此侦伺。兄弟急难。邦宪攸宽。苟袖以恝。民曰其残。念玆绎玆。笃我天伦。爰及诸宗。维睦维仁。无从外诱。惟内其修。永世勿谖。毋俾有尤。
远势箴
垒高必崩。势隆必圮。其兆维何。千人所指。方赫方烜。泰山盘石。君曰腹心。伊勋伊戚。根蟠九地。条达八埏。六丁莫撼。万牛莫牵。回钻曲刺。蕲一承光。咳唾攸零。感结肝肠。风云不测。变起俄顷。星队电击。奋迅砰訇。瓦裂沙坏。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3H 页
草薙禽狝。馀燄四扑。罔或倖免。号呼勿恤。荡涤惟快。升受其利。斛受其败。尔欲豫占。厥有妙诠。谓今第一。不日其颠。甲之云亡。乙乃升甲。民曰彼哉。头上无压。候之数期。虞虢其灭。往古徕今。班班一辙。嗟哉后昆。念玆勿忘。辟远如何。毒蛇虎狼。勿忤勿阿。以中明哲。百世相传。二字其诀。
克己箴
繇敌其胜。有克之名。何吾伐己。如敌其平。曰己有两。维道与人。人危道微。乃主乃宾。危者常强。微者常弱。弗攻胡伏。弗扶胡扩。命我志帅。麾厥勿旗。察其狙诈。遏其猿驰。寇贼其膺。天君穆穆。四体百支。无思不服。既克其守。安不忘危。功莫与京。爰纪常彝。
闲邪箴
民之秉彝。惟此至诚。繇其有邪。乃欲乃情。邪来有窦。出入其倏。如草斯萌。如水斯漉。两叶不压。斤斧其劳。蚁孔不塞。洚波其滔。哲人知几。谨此堤防。固我扃键。严我门墙。遏厥路由。杜厥流渐。令伏而销。弗厌以掩。百伪退听。浩浩其天。诚明不晦。吾德乃全。
遁世箴
遁世无闷。厥德潜龙。何世之隘。而不相容。维园有果。有睆其实。我所不涎。我耦之失。千碍万障。维世维俗。瓦缶雷磤。黄钟受辱。巽德遐举。乃远乃辟。旷然超脱。毋仅辟地。我耦之诱。尚或掉头。矧尔他人。何公何侯。尚友千载。曰惟前圣。惟圣是信。惟天是敬。
四卦箴
天马骧骧。乃闲其趾。身修物化。非礼勿视。
   右重离箴
忽冰而热。为我心病。敬之信之。非礼勿听。
   右既济箴
戈兵之来。由我出门。顾諟明命。非礼勿言。
   右革卦箴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3L 页
积而后发。乃诚乃勇。民悦我顺。非礼勿动。
   右丰卦箴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铭
  
不律铭
由汝戕。由汝活。维舌兴戎。而声歇迹脱。不律之攸过。振古弗抹。
枕铭
安逸者危困之根。思念者祸菑之源。梦见古圣哲知。汝神不昏。
药垆铭
小体呻吟而药。大体膏盲(一作肓)而乐。此或求滋而削。彼乃求清则廓。
蝇拂铭
麾之去。勿往追。去复来。斯复麾。麾不去。亦已之。
觚铭
一日之节在器。百年之节在志。器滥则出。(去声)志荒则醉。
烟袋铭
其受之也虽曲。其施之也以直。常为人所含。不为人所食。
笥铭
黼裳唯汝。袯襫唯汝。毋襒𧜔以喜。毋褴褛以苦。
灯檠铭
蚤而遭弃捐。晚而知其贤。是之谓继日。是之谓补天。
梳匣铭
非梳无以理发。非栉无以去垢。故除乱者已密则伤善。清化者已纵则养丑。
摺叠扇铭
盈盈者气。动之则为风。有动之之才。而卷而怀之。寂然而风在其中。
李忠武鬼刀铭(讳舜臣)
发蓬蓬目覢覢。如攫如啖。漆齿遁蜻蛉闪。疑虓疑魇。星櫑鸣绣襓飐。危哉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4H 页
彼憸。
洪节度七星剑铭
耀魄晶晶兮天罡荧。钩陈剡剡兮太乙冥。四郊无垒兮锈苔青。
李虞候箭筒铭
藏于躬。待高墉。斯之谓蓄锐。斯之谓隐锋。
药筛铭
唯粗务去。遏徂路唯坚。万窍森罗而倖门不穿。与其扰攘而求出。弗若勇退而精研。
回卺宴寿樽铭(风雅集句)
君子偕老。福禄膍之。黄发儿齿。亲结其缡。
维莫之春。昏以为期。率由旧章。莫不令仪。
君子好逑。和乐且湛。其旧如之何。匪今斯今。
鸳鸯在梁。室家溱溱。矧尔人矣。不思旧姻。
君子有孝子。酌之用匏。蹲蹲舞我。谓我劬劳。
献酬交错。言缗之绳。以祈黄耇。如冈如陵。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颂
  
宣城获麟颂(并序)
今上践阼既二十年。大猷时升。治成制定。文彬武巩。百工咸熙。年丰民悦。四徼宁谧。越明年春。(嘉庆二年丁巳)麒麟出于宣城。民曰有兽厥角在额。岿然独挺。皓皓其白。不履生草。吓之不骇。厥行娧娧。爰以报官。官曰是麟。转闻使司察使见之。曰嗟是麟。古者方伯之臣。凡有奇祥异瑞诸福之物。出于其境。随即上闻。以徵治化。以昭德泽。上告 先灵山川百神。以当封禅。以广惠于百姓。厥维故常。职罔或隳。然 今上谦让揖逊。不喜祯祥。勋不策名。德不加号。灵芝甘露。白雉宝鼎。敢有闻者。厥有大咎。曰汝谄谀。今麟出游。我罔敢闻。于是七日而麟隐焉。臣镛窃闻此事。以为麟出非端。玆唯臣下匿弗以闻。时乃大瑞。臣猥忝词林。曾掌太史。获睹玆瑞。宜颂德美。其词曰。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4L 页
于皇哲辟。秉德维恭。维仁维惠。斐玆陶镕。物莫不顺。民用时雍。八风既调。协气颙颙。上帝时歆。思锡汝福。乃诞 祚胤。既嶷既彧。乃锡丰年。既穰既稶。于皇为善。维日不足。爰有麒麟。于雉之巘。(雉岳山在宣城。)肉角其䚡。柔蹄其腆。春草萋萋。弗履弗践。委蛇委蛇。有皠其显。民曰乐哉。维辟其召。盍举以闻。以昭德效。以纪策书。以告 宗庙。维辟其忻。惠此东徼。维伯瞿瞿。载顾载惶。我 后严恭。屏此徵祥。我罔为谀。以干 王纲。麟兮归来。遁彼阴冈。麟之来思。 王德攸假。麟之归思。王德其奕。宪宪我 王。令闻其赫。臣拜作颂。爰纪玆迹。(宣城即原州。)
乇罗贡橘颂
乇罗为国。辽绝海中。地瘴土瘠。岁数饥荒。 今上践阼。哀矜小邦。抚绥益勤。船粟往哺。靡有殿屎。厥民感激。罔不怀惠。国朝定制。厥贡唯橘柚马畜。每岁仲冬。贡使至京。今年冬。使久不至。遂及蜡月。朝廷议问其罪。至岁将除。贡乃至焉。其言曰橘花正开。海风大作。而华尽陨。岛之民庶。罔有大小。抱树号泣曰。贡不入。是负恩泽。宁使我殒而橘得。实旬日而有三树再荣。民愕且欣。是封是护。及至仲冬。其实乃熟。爰玆为苞。用不及时。臣窃伏闻抱树而泣。获天降监。孝子之行也。民之事上。如子事亲。是由 圣上。爱民如子。忱诚孚假。徵应不忒。玆瑞玆灵。在古罔闻。臣职在词林。敢不形容德美。以为后徵。颂曰
缥缈拿山插重溟兮。南极出地见寿星兮。磊砢硗确雨冥冥兮。五谷不熟野无青兮。旄倪宛转行竛竮兮。 王曰恻恻是生灵兮。输之船粟亟往哺兮。谕书哀痛刺肺腑兮。民曰父母乃妪呴兮。盍齑我骨充公赋兮。厥苞不腆唯橘櫾兮。枸橼椵橙杂柑楱兮。蘤之方葩蜚廉斗兮。山吰海立砂石走兮。杈枒攦拉莟菡落兮。咢跗其空秖残叶兮。黄耇嗷嗷召丁弱兮。与贡不修宁沟壑兮。抱树号咷涕泣汍兮。海天黯惨夏日寒兮。綄羽其垂浽其𩆑兮。蓓蕾再荣绿团团兮。木奴如林唯三树兮。荂陨子结美姣嫭兮。民曰皇天其降监兮。爰顾爰摩笃纯忱兮。霜霰凄凄乃黄熟兮。载苞载航至上国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5H 页
兮。天畀草木岁一华兮。既蕶而韡后所嘉兮。于皇我 王怀殊俗兮。视民如伤后所烛兮。锡玆奇祥俾德彰兮。臣敬作颂棐揄扬兮。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赞
  
故领议政梧里李公画像赞
社稷以公为安危。生灵以公为肥㾪。寇贼以公为进退。伦纲以公为颓整。盖如玆四十年。伟匀衡之独秉。意公魁梧俨毅若泰华之挺。乃孅颏赪准琐黳𪐴其枯冷。呜呼。玉之璘霦者。凡夫皆知其为圭珽。而韫椟非良工攸省。故君子衣锦而尚褧。(丙辰春重摹时。瞻肃焉。)
故领议政汉阴李公画像赞
骞腾姣妙之龄。而民望之为耆宿。宠昵肺腑之托。而友视之为儒服。流言铄骨。而睿照不疑其素蓄。诤言砭肌。而昏威不加于放逐。使非危忠大节。俾群志乎厌伏。虽天顾神庇。而孰予之斯福哉。美哉丰頯睟靥。伟魁垒而肃穆。后之人畴敢不秩然齐遬。
故左议政药圃郑公画像赞(讳琢)
其瑟其昂。有温其颙。眇眇厥躬。肃肃威容。先哲有言。职思其共。砧櫍在前。期期不从。载鴥其翥。一蹴三公。领袖群髦。圭组雍雍。爰归东冈。进退如龙。仙台有塽。庙宇赫彤。湛彼渌水。白云苍松。公像在堂。南士攸宗。岁时芬苾。有恪无慵。芸省屹屹。永儆萎茸。
故右议政眉叟许公画像赞
元精灏噩。笃生伟人。放之山泽。养其清真。餐霞吸露。倏忽六旬。眉毛㲯毵。臞骨嶙峋。载荐载庸。载秉国匀。翩翩仙鹤。夐绝塺尘。载吐厥蕴。诘崛先秦。泥淖万斛。莫涴㻞璘。公像有俨。髦士攸珍。缥缘(一作绿)玉躞。照耀千春。瞻彼白云。圣哲来宾。公迈于配。侍坐訚訚。(丙辰春重摹。配享绍修书院。)
樊翁画像赞
时之傋𠈵而可畏。即之妩媚而相顺。其静也玉蕴珠沈。其动也山訇海震。洪波瀄汨而不泐。众石輘轹而不磷。虽锬鋋锌戛之交刃。而莫之阏于上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5L 页
台之遴。盖其英伟桀特之气。有足以壁立千仞。而丝毫伤人害物之心。未尝或设于方寸。君子哉若人。微斯人民其畴信。
星翁画像赞
道之将昭也命。使斯人穷而失志。道之将衰也命。使斯人贤而无位。圣经晦则民彝物则之有不迪厥类。贤路塞则帝典皇猷之有不展厥知。使吾民择于斯二者。而先生知所寘矣。瞻彼德容。有润其睟。道积厥躬。菁华攸渍。呜呼。异说宏放而得肆。斯文跕跕乎其坠。谁能起斯人于厚地。遂得排狂澜而返洙泗哉。噫。
普照国师画像赞(在和顺万渊寺。)
屹彼罗山。瑞石之宗。载钟灵淑。陆地芙蓉。菩提既熟。普照东封。弟子千乘。结袜维恭。窃窱渊宫。有肃其容。眉毛其豁。頄颌其丰。弹指千春。护以湫龙。證玆真谛。月在西峰。
故平安道观察使延陵君李公画像赞(讳万元)
砺独清之操而无憔悴之形。负至廉之名而有丰硕之颜。岂非所谓心广而体胖者耶。禀公辅之器而名位未峻。处翻覆之世而风节特完。岂不以其不求在人。而惟尽己之为安耶。敬之敬之。伟哉如乔岳泰山。(壬子春陪先君共肃于青坡。时亦重摹。)
谪中六夫子画像赞
  湘水谪客屈先生(讳平)
明炳国几。知达天衷。日月其晦。(言与日月争光。)霾雨濛濛。被兰纫茝。乘云驭风。周流八极。睥睨群蒙。玄妙之文。源出苦翁。(老子也)
  长沙谪客贾先生(讳谊)
黼亚其文。蓍蔡其灵。超悟之识。妙视无形。殷辂周冕。尧章舜刑。力荡嬴滓。满腹风霆。众莫予信。千载冥冥。(言秦法之行于后世。以公志之不行也。)
  夜郎谪客李先生(讳白)
俊逸诗豪。沈潜酒仙。天马说羁。冯陵八埏。奴隶公侯。咳唾圣贤。尘垢秕糠。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6H 页
一斗百篇。公灵不泯。皓月青天。
  潮州谪客韩先生(讳愈)
汪洋者河。磊砢维岳。椎碎绮丽。刬平雕琢。力障狂澜。澄清其浊。首扑诡诞。高标正学。蛮烟海瘴。苦操弥学。
  琼州谪客苏先生(讳轼)
矗彼眉山。仰吸奎精。亭毒万古。始吐一英。嘻诙彝藻。怒骂瑶琼。真知独步。众愕群惊。汤火不陨。文采晶晶。
  道州谪客蔡先生(讳元定)
穷通玄籥。妙解黄钟。慷慨韶亡。寤寐笙镛。羽翼其煌。群嘴詾詾。麟折厥角。狐鼠横从。友哉考亭。如柏如松。
奉和朱文公易五赞(次朱子韵)
  原象
芸芸万物。有降有升。有来有往。吉凶以承。缅彼羲农。是几是察。重卦既陈。君辟乃设。四时各三。闰月唯两。(中孚小过以象闰。)巍玆十四。上应天象。大衍五十。于受阴阳。(屯蒙等不聚之卦为五十。名衍卦。)类聚群分。万化以章。(类聚者。十二辟卦及两闰卦也。群分者。五十衍卦也。)屈尊趣卑。推内达外。或判以离。或萃以会。有送则迎。动者必两。维辟维衍。瞭如示掌。(此推移之法。)变化之本。曰惟在乾。自姤而夬。周而复焉。(自姤而坤而复而夬而为乾。)于遁大壮。衍之为离。于否受衍。泽雷其随。(略举其一二。)例玆以推。成十者五。(大衍之卦凡五十。)祥殃悔吝。情以象睹。泰建惟正。否月为七。阳起自复。阴至坤毕。所以揲蓍。爰具四象。譬彼日月。循环炳朗。不变曰贞。动之为悔。(洪范云)又贞曰内。悔之谓外。(左传云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立本曰体。变通由彼。六爻之用。匪静伊动。(爻者言乎变。)于赫文王。载革夏商。周公是继。扃奥毕彰。彖揭惟贞。象释其爻。奇偶对待。曰反曰交。(交易反易非繇辞大义。)维辟其皇。众衍之母。孰生五再。坎男离女。(中孚小过生于坎离。)雷天维东。观位正西。姤南复北。爰整纲维。(配子午卯酉。)唯变所适。是名为易。千门一钥。猗此孔翼。唯翼是研。姬旨乃明。衍者为纬。辟则如经。爻之主变。玩词斯得。倬彼三圣。可仪可式。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6L 页
述旨
维皇驭众。善之斯淳。事之将作。唯善恶分。辟恶趣善。知者夫人。善或均矣。乃疑厥群。将禹使陟。皋德其耦。庚迁厥邑。孰利孰否。民迷弗悟。皇职思牖。或祭或婚。或战或守。肆志放行。天命乃移。任智推度。厥惑弥滋。乃绍天明。用辟灾难。唯命是遵。永世无患。蓍古(一作占)厥象。簭占厥辞。逆赌(一作睹)成败。大猷时资。天立其律。神泄其密。靡恶不凶。靡善不吉。戒杼惟险。告蒯以忠。(并见春秋传。)克畏克循。动罔不中。王迹既熄。乃淫术数。京以纬乱。郭因魔误。九师争门。门各一书。泛滥流末。毒罔克袪。昏衢一烛。惟翼十篇。只字之训。丕阐微言。居玩其词。动察其占。祸福之几。靡有隐潜。万喙争鸣。唯孔不谬。唯孔是依。谅余无咎。秋月寒水。照此一心。于赫三圣。常若来临。大衍之义。庶复厥初。六爻之变。爰解厥拘。恭援墨对。痛涤弼陋。(指蔡墨王弼。)心之或粗。曷其研究。精微毫忽。敢意渗漏。知我罪我。以俟来后。
  明筮
四序迭迁。承佐天地。五岁再闰。历纪乃备。民于其间。动静云为。唯圣是效。爰立厥著(一作蓍)。森罗万象。列之案几。四百五十。唯神所指。(乾坤各八繇。馀卦各七繇。合四百五十卦。)衍卦是倚。斯五十策。四时既揲。两闰斯扐。十四之辟。昭布此间。四营三变。周流不安。天一地二。奇偶积算。参伍纯杂。乃成其变。一爻之悔。有万其策。爻不两动。维周有式。杂以夏商。乃有艮八。(见左传)唯乾唯坤。纯变是察。卦既不纯。变之奈何。郭筮焦演。乱言孔多。自乾初九。认阴为阳。谓爻匪变。则繇无当。一本六变。姬繇斯七。孰敢于此。添一减一。式循彝训。敬揲吾蓍。苟求其动。毋蹈前为。羊可为鹿。曷狐其变。(兑一画变。可以为震。不可使三画俱动。以成艮狐。)繇既不合。象于何见。六十四变。寔乱天常。(指焦氏易林。)四百五十。泛应曲当。结构精严。彻头彻尾。芟除莠言。乃睹本体。九簭之法。于今无存。古不贰官。职壹精专。家筳户篿。法亦随毁。谓繇可通。将焉用彼。曾莫窥墙。曰九曰六。孰荡其汨。古训是复。
  稽类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7H 页
易象之诂。说卦存焉。玩辞察理。于斯宜专。夫岂有误。夫子攸告。谓爻匪变。乃失其要。物象以舛。乃弃弗从。(弃说卦)既变艮石。尚求巽风。川之既壅。尚期以雨。震雷轰轰。怪非其火。冰之既凝。疑不言泽。矧弃其互。求象不得。(弃互体)愚夫谈易。惟才与位。曾莫察群。而不稽类。辟衍以晦。众疑堵中。不揆震始。焉知艮终。(复始而剥终。)糟粕皮毛。曰二五应。圣人不作。孰诖是正。唯会与弼。汨之涂之。(钟会著无互卦论。王弼并弃说卦。)千载大梦。孰提醒为。余生海隅。藐尔蠡测。恭惟鲁叟。诒我柯则。
  警学
唯圣演易。于以洗心。对越景命。冰履渊临。洁静精微。乃有心得。典礼攸行。民彝物则。静味繇辞。默睹圣情。臧吉否凶。天理公平。升沈屈伸。超悟独见。视词为占。躬行力践。(春秋传不筮而占者多。)履险如坦。处达如穷。乐天安土。靡适不通。涤汝尘翳。洞彻表里。澄定一源。呈昭万理。汉崇谶纬。晋祖玄虚。飞伏真妙。古训所无。吁嗟先圣。唯前民用。行必由命。俾勿妄动。占险探危。岂云是易。唯求理顺。毋恃繇吉。(占险者。繇吉而其验凶。)由孔达姬。因朱溯孔。(朱子卦变图。即辟衍推移之法。)佩持徽音。如璧斯拱。追补前哲。迎牖后人。众莫余察。敷告申申。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序
  
丧礼四笺序
礼者。天地之情。本于天殽于地。而礼行于其间。礼者。天地之情。圣人特于是为之节文焉已。圣人节文诸礼。至于丧礼则曰是可惧也。不诚将有悔。悔且莫之追也。于是单其诚致其慎。为之节文。斯以诒后。后圣受而行之。曰是犹有不尽人之情。以反天地之本者。于是相与损益而修润之。以期乎无憾。若所谓士丧礼者是已。唯是士丧礼者。历诸圣之手。而成之于圣人。以与天地俱立。必非后生末学所得移易而变乱之。以逞其私智小慧者。遭秦灭籍。其书遂隐。而礼亦废。汉兴百年。因之不反。一朝取秘府严邃之藏。古屋断烂之简。举而畀之于绝学无承之人曰。女其释之。是其躬弗行目不睹。所说不能无縒错。而马季长,郑康成。又其后者也。虽专精壹虑。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7L 页
求发其蕴。犹惧不给。矧后堂歌舞作荒哉。嗟乎。彼生于数百岁之后。又固其国之故也。犹不能悉中先圣之旨。二千年之下。而生于海外之邦者。乃欲追匡其谬。可谓不量力度德。人亦莫之肯信。然心之所是是之。苟心不悟其是。将欲勉从之与。幸而有礼记诸篇。寔为士丧礼之翼传。外此诸经及一切先秦古文。有论死丧之事者。皆足以交据而互徵之。则我之生虽晚。其所据依在蚤。无伤也。亦与无也。余于是夙有志。顾共职事及宾客欢会。弗暇作。嘉庆辛酉冬。余自岭南被逮至京师。又转而适康津。康津故百济南徼地。卑陋俗殊。当是时。民之视流人如大毒。所至皆破门坏墙而走。有一媪怜而舍之。既而塞其牖。昼夜顝独处无与立谈者。于是欣然自庆曰。余得暇矣。遂取士丧礼三篇(通既夕及士虞礼。)及丧服一篇。并其注释。研精究索。忘寝与食。其有不当于心者。博考古籍。以经證经。期得圣人之旨。时或彼此比对。两相映发。譬如奇器法器。机牙一激。众妙齐现。而有真实不易之理寓乎其中。洵足乐也。是时我仲氏巽庵先生亦谪居罗州岛中。书粗成寄示之曰。汝之于礼。若张汤治狱。综理爬栉。无遗情。嗟其言如是。殆庶几乎。于是始敢序次成编。然彼非不章。此是不立。故其于诸家之说。凡足以乱经旨者与足以发经旨者。皆两著而交显之。使后之君子。公听并观。而唯是是求。亦余志也。余唯古礼之不今行。非敢薄古而不为。礼者天地之情。协乎人情而协。东京而降。纬书大兴。诡异迂曲之论。惊众而使之疑。礼由是废。而鄙俚儇薄之俗。得以抵其隙。于厥初不匡。沿袭之误不可救。而古不可复。故力抵排矫绳。不敢曲从。若夫纯粹无疵者。谨守而勿失。究竟从者八九。违者一二。后之人尚亦恕余哉。其释士丧礼者。名之曰丧仪匡。因而及于衣衾棺椁之制者曰丧具订。具(一作其)论衰冠绖带之制者曰丧服商。其论五服之期者曰丧期别。共六十卷。名之曰丧礼四笺。藏之巾衍。以俟后世。其或有施之邦国。公之域外。以阐古圣人之精义者。余虽阨穷乎。庶亦无闷焉。今 上即阼之四年(即嘉庆甲子。)冬十月癸未。洌水丁镛书。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8H 页
乐书孤存序
礼以节外。乐用和衷。节乃制行。和则养德。二者不可偏废。抑德内也本也。存乎内者中和祗庸。斯孝友睦姻成于外。则乐之于以教人所先务也。遭秦灭籍。乐书以亡。唯周歌声曲折七篇周歌谣诗声曲折七十五篇。载于汉史。寻亦亡轶。乃吕不韦,刘安倡吹律定声之说。坚以六律为五声。而三分损益。取妻生子。配卦配月。旋宫变半。诸谬义棼然以兴。于是祖礼运戴月令。而史迁,班固而下。京房,钱乐之,万宝常,苏祗婆,王朴之等。咸滕口说。欺诈万方。于是世之学乐者。皆握算操觚。劈毫剖芒。自以为极天地之微妙。而究竟不可以玆弹一丝吹一竹。将安所用之。儒者雅宜敦尚古训。至于乐。凡秦汉而降。必一彗以澄扫之。斯能发其蒙披其蔀。得古法之髣髴。若微存其小滓。即尺雾障天矣。镛积研磨穷钻凿。觉其诈而舍之。历举群枉。昭其奸伪。乃唯诗书孟子及仪礼周礼周语等所存寂寥数句。是采是搯。表章而推衍之。总十有二卷。名之曰乐书孤存。孤存也者。谓与其众而亡。宁孤而存耳。第于律吕差等之数。始迷不悟。所定未善。先仲氏巽庵先生以书喻之曰三分损益之法。虽不可不麾而去之。然其所传闻。必有以也夫。唯参天而两地者。先圣之微言也。黄钟八十一。三分损一。生大吕五十四。太蔟七十八。三分损一。生夹钟五十二。六律皆然。何如哉。镛静究斯义。允协实理。非天默牖厥衷。无以及斯。遂遵其义。以定三纪六平之数。于是古经所著钟鑮庭县之位与考工记诸文。秩然妙合。无复纤微违舛。古法本然。庶乎其无疑。是唯巽庵所悟。勿并以为镛为之也。呜呼。律吕之数。其虚伪若此。而二千年三万里。蒙冒而不知脱人慧岂足恃与。熟精玆书。知天地间尚多鸿濛界也。重为之感嘅焉。戊寅夏。洌水丁镛序。
春秋考徵序
昔韩宣子聘鲁。观易象春秋曰周礼在鲁。是盖公羊子所谓不修之春秋。非今所传鲁隐以后春秋也。然周室东迁。而文武之道。布在列国。犹有存者。二百四十年之间。其吉凶诸礼之著于策书者。犹是周礼之馀。如鼎彝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8L 页
古器。蕤文隐见。洵可贵也。世之习春秋之学者。恒于褒贬衮钺之义。钻研致力。而其先王典礼之可徵于后世者。率皆略之而弗顾。只字片言。推演其归趣。阙文烂简。指发其意旨。甚则傅会穿凿。首尾溃决。稽之于经。多不验。朱子辨之详矣。唯是五礼所行。诸国不同。或可以考古。或可以考变。或可以考其乱杂。考之既详。于凡先儒之说。或以之徵其然。或以之徵其不然。或以之徵其不同。虽其所徵各殊。皆足以为今世之杞宋。欲知周礼之髣髴者。舍是书何以哉。余于笺礼之末。先取策书所存吉凶二礼。各以类萃。属比相贯。以视周官五篇及容经诸篇。其仪文法例。或相符或相盭。或似合而实舛。皆足以徵于今而定先儒之是非。以吉礼则郊禘源委之考。而何休范宁之误有徵。以凶礼则丧纪异同之考。而杜预短丧之误有徵。隐者以覈。晦者以显。其于考周人之礼。昭然若发矇矣。徐健庵礼考。蒐罗古典。殆无遗秉。而犹有未尽收者。玆编虽小。窃庶几补其罅漏也。宾嘉诸礼。讼案本少。今亦寘之。共十卷而已。编既成。名之曰春秋考徵。考徵也者。明其意在乎礼。不在乎春秋也。
小学珠串序
蜀之童。得瑟瑟之珠数千。见而悦之。或怀之或襭之。或含之以口。或握之以手。东适洛。以求其售。既行。劳而披则怀者落。涉而俯则襭者迸。见可喜而笑。可言而言则含者出。猝遇蜂虿虺蝪(一作蜴)害身之物。欲有以卫其患则握者释。未至半而瑟瑟尽矣。怅然而反。以告其老贾。贾曰嗟乎惜哉。盍蚤来。夫致瑟瑟有法。园客之丝以为线。幺豱之毛以为箴。碧者串之为碧串。赤者串之为赤串。绀玄紫黄。色色而串之。吴犀之革。椟而藏之。此致瑟瑟之法也。今子虽得瑟瑟万斛。无串以串之。何适不失。今夫学问之法犹是也。凡九经九流百家之书。其名物数目。皆瑟瑟也。不肖串以串之。无亦随得而随失乎。谪居无事。有童子数人。从而问业。患不能强志。余老贾也。谈瑟瑟珠以喻之。于是蒐辑古经以来名物数目。选其有补于实学者。共得三百条。名之曰小学珠串。以予之。有一童子跃然喜曰。先生之书有本矣。昔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9H 页
者孔子谓子贡曰赐。尔以吾为多学而识之者与。非也。予一以贯之者也。先生之书有本矣。是为序。
雅言觉非序
学者何。学也者。觉也。觉者何。觉也者。觉其非也。觉其非奈何。于雅言觉之尔。言之而唤鼠为璞。俄而觉之曰是鼠耳。吾妄耳。言之而指鹿为马。俄而觉之曰是鹿耳。吾妄耳。既觉而愧焉悔焉改焉。斯之为学。学修己者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学治文者。亦勿以恶小而为之。斯其学有进已。处遐远者。学文皆传闻耳。多讹舛。故有是言也。然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学者之责。索言之不能穷。故概言之。非其非止是也。嘉庆己卯冬。铁马山樵书。
邦礼草本序
玆所论者法也。法而名之曰礼。何也。先王以礼而为国。以礼而道民。至礼之衰而法之名起焉。法非所以为国。非所以道民也。揆诸天理而合。错诸人情而协者。谓之礼。威之以所恐。迫之以所悲。使斯民兢兢然莫之敢干者。谓之法。先王以礼而为法。后王以法而为法。斯其所不同也。周公营周。居于洛邑。制法六篇。名之曰礼。岂其非礼而周公谓之礼哉。世俗言唐虞之治者曰尧与舜。皆拱手恭己。玄然默然以端坐于茅茨之屋。而其德化之所渐被。若薰风之袭人。于是以熙熙为淳淳。以皞皞为蘧蘧。凡有施为动作。辄引唐虞以折之。谓韩非商鞅之术。刻覈精深。实可以平治。末俗特以尧舜贤而嬴秦恶。故不得不以疏而缓者为是。密而急者为非云尔。以余观之。奋发兴作。使天下之人。骚骚扰扰。劳劳役役。曾不能谋一息之安者。尧舜是已。以余观之。综密严酷。使天下之人。夔夔遬遬。瞿瞿悚悚。曾不敢饰一毫之诈者。尧舜是已。天下莫勤于尧舜。诬之以无为。天下莫密于尧舜。诬之以疏迂。使人主每欲有为。必忆尧舜以自沮。此天下之所以日腐而不能新也。孔子谓舜无为者。谓舜得贤圣至二十二人。将又何为。其言洋溢抑扬。有足以得风神于言外者。今人专执此一言。谓舜拱默端坐。一指不动。而天下油油然化之。乃尧典皋陶谟。皆浩然忘之。岂不郁哉。易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69L 页
曰天行健。明明尧舜。与天同健。曾不能有须臾之息。并其禹稷契益皋陶之等。亦奋迅猛烈。以作帝股肱耳目。而今居大臣之位者。方且得持大体三字。欲以了天下之万事。不亦过乎。曹参以清净居相位者。汉无德而兴。以承秦苛。少挠之则民将群起而为乱。其势不得不以亨鲜为法耳。陈平大奸也。以理阴阳顺四时。为大臣之职。以弹(一作弥)缝人短。魏相丙吉。又皆工谋而巧宦。再执陈平之旧诀。以自掩其空疏之陋。而素食于潭潭之府。其视唐虞之际。胼胝以奔奏者。顾诚何如。贾谊言之于可言之时。然以帝王兴衰之运。而欲有所制作。则可言之时也。以将相贤愚之品。而欲望其寅协。则不可言之时也。故得少年喜事之目。含幽愤以死。王安石饰清苦以厉其行。援经传以文其奸。其实二帝三王之道。未尝瞭然于胸中。徒以其一时之浅见。率天下而羁之以商贾之利。欲与元老大臣为万夫之望者战。虽空朝廷而莫之恤焉。斯其所以为天下僇也。周礼何尝言青苗保甲。以青苗保甲诬周礼。以王安石作殷鉴。凡言法可以小变者。群起而力击之。目之为王安石。而自居乎韩琦司马光。斯则天下之巨病也。夏后氏之礼。非夏后氏之所独制也。即尧舜禹稷契益皋陶之等所聚精会神。竭诚单智。为万世立法程者也。其一条一例。岂人之所能易哉。然殷人代夏。不能不有所损益。周人代殷。不能不有所损益。何则世道如江河之推移。一定而万世不动。非理之所能然也。秦人之法。是秦人之法。非千圣百王之所传流也。然而汉兴悉因秦故。曾不敢动其一毛。甚则以十月为岁首。以挟书为极律。以至百年。得武帝而后始微变其一二。若是者何也。殷周之人。哲谋睿圣。其才识所及。虽舜禹之所作为。能损益以合宜。汉人椎卤愚蠢。其才识所及。虽鞅斯之所作为。一冒之而不知脱。由是观之。法之不能改。制之不能变。一由夫本人之贤愚。非天地之理原欲其无改无变也。洪唯我 孝宗大王改贡法为大同。亦唯我 英宗大王改奴婢法改军布法改翰林荐法。斯皆合天理而协人情。如四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70H 页
时之不能不变。然而当时集议之臣。发言盈庭。盛气力谏。至有以牵裾折槛自居者。及行之数百年。享其乐受其赐而后。民志少定。若使 二祖惑于浮议。荏苒而莫之改。则其利害得失。终亦不白于千古矣。 英宗之立均役也。有沮之者。 英宗曰国虽亡。此法不可以不改。于乎。此大圣人之大言。时君世主。所不能黾勉出口者也。故改法修官。春秋贵之。其必以王安石而叱之者。庸夫之俗言。非明王之所宜恤也。今之沮事者。辄曰祖宗之法。未可议。然祖宗之法。多作于创业之初。当此之时。天命有未及灼知。人心有未及大定。元勋将相。多粗豪武夫。百官士卒。多反侧奸人。各以其私。求其自利。小有不厌。必群起而作乱。是故圣主贤臣。密谋于帷幄之中。而左瞻右顾。前拘后掣。终于无为而后已。失(一作夫)无为则因其故。因其故者。寡怨之道也。虽有未当。非我为也。故凡创业之初。不能改法。因循末俗。以为经法。此古今之通患也。故我 邦之法。多因高丽之旧。至 世宗朝。小有损益。一自壬辰倭寇以后。百度隳坏。庶事抢攘。军门累增。 国用荡竭。田畴紊乱。赋敛偏辟。生财之源。尽力杜塞。费财之窦。随意穿凿。于是唯以革署减员。为救急之方。所益者升斗。而所损者丘陵。百官不备。正士无禄。贪风大作。生民憔悴。窃尝思之。盖一毛一发。无非病耳。及今不改。其必亡国而后已。斯岂忠臣志士所能袖手而傍观者哉。易曰思不出其位。君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罪累之臣。其又敢议邦礼乎。曰然。虽然磻溪柳馨远议改法而无罪。其书刊行于国中。宁适不用。其言之者。无罪也。其谓之草本者何也。草之也者。有待乎修润之也。识浅焉智短焉。践历少焉。闻见陋焉。居处僻焉。书籍阙焉。虽圣人择焉。不能不使善者修润之也。不能不修润之者。岂非草乎。唯限官于一百二十。使六曹各领二十。斯不可易也。定官于九品。无正从之别。唯一品二品。乃有正从。斯不可易也。以户曹为教官。以六部为六乡。以存乡三物教万民之面目。斯不可易也。严考绩之法。详考绩之条。以复唐虞之旧。斯不可易也。革三馆三荐之法。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70L 页
使新进勿分贵贱。斯不可易也。守 陵之官。勿为初任。以塞侥倖之门。斯不可易也。合大小科以为一。取及第三十六人。三年大比。罢增广庭试节制之法。使取人有限。斯不可易也。文科武科。其额相同。使登科者悉得补官。斯不可易也。于田十结。取一结以为公田。使农夫助而不税。斯不可易也。罢军布之法。修九赋之制。使民役大均。斯不可易也。立屯田之法。使京城数十里之内。皆作三军之田。以卫 王都。以减经费。使邑城数里之内。皆作牙兵之田。以护郡县。斯不可易也。定社仓之限。立常平之法。以杜奸滥。斯不可易也。铸中钱大钱。铸银钱金钱。辨九圜之等。以塞走燕之路。斯不可易也。定乡吏之额。禁世袭之法。以杜其奸猾。斯不可易也。开利用之监。议北学之法。以图其富国强兵。斯不可易也。凡如此类。诚愿其断而行之矣。若夫小小条例。琐琐名数。其或有掣碍而难通者。顾何敢胶守己见。谓不可易其一字乎。其有孤陋者。恕之焉。其有固滞者。平之焉。修之焉。润之焉。或行之数十年。以验其便否焉。于是作为金石之典。以垂后世。斯不亦至愿大乐哉。以既攻之车。驾之于既熟之马。既轭既衡。犹复左拥右卫。前行数百步。试其调合。然后乃缚焉。乃驱焉。王者之立法驭世。何以异是。此草本之所以名也。嗟乎。斯岂非草本哉。
牧民心书序
昔舜绍尧。咨十有二牧。俾之牧民。文王立政。乃立司牧。以为牧夫。孟子之平陆。以刍牧喻牧民。养民之谓牧者。圣贤之遗义也。圣贤之教。原有二途。司徒教万民。使各修身。大学教国子。使各修身而治民。治民者牧民也。然则君子之学。修身为半。其半牧民也。圣远言堙。其道寝晦。今之司牧者。唯征利是急。而不知所以牧之。于是下民嬴(一作羸)困。乃瘰乃瘯。相颠连以实沟壑。而为牧者方且鲜衣美食以自肥。岂不悲哉。 圣朝监二县守一郡护一府牧一州。咸有成绩。虽以镛之不肖。从以学之。窃有闻焉。从以见之。窃有悟焉。退而试之。窃有验焉。既而流落无所用焉。穷居绝徼十有八年。执五经四书。反复研究。讲修己之学。既而曰学学半。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71H 页
乃取二十三史及吾东诸史及子集诸书。选古司牧牧民之遗迹。上下䌷绎。汇分类聚。以次成编。而南徼之地。田赋所出。吏奸胥猾。弊瘼棼兴。所处既卑。所闻颇详。因亦以类疏录。用著肤见。共十有二篇。一曰赴任。二曰律己。三曰奉公。四曰爱民。次以六典。十一曰赈荒。十二曰解官。十有二篇。各摄六条。共七十二条。或以数条合之为一卷。或以一条分之为数卷。通共四十八卷。以为一部。虽因时顺俗。不能上合乎先王之宪章。然于牧民之事。条例具矣。高丽之季。始以五事。考课守令。 国朝因之。后增为七事。所谓责其大指而已。然牧之为职。靡所不典。历举众条。犹惧不职。矧冀其自考而自行哉。是书也。首尾二篇之外。其十篇所列。尚为六十。诚有良牧。思尽其职。庶乎其不迷矣。昔傅琰作理县谱。刘彝作法范。王素有独断。张咏有戒民集。真德秀作政经。胡大初作绪言。郑汉奉作宦泽篇。皆所谓牧民之书也。今其书多不传。唯淫辞奇句。霸行一世。虽吾书恶能传矣。虽然易曰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固所以畜吾之德。何必于牧民哉。其谓之心书者何。有牧民之心。而不可以行于躬也。是以名之。
当宁二十一年辛巳暮春。洌水丁镛序。
钦钦新书序
惟天生人而又死之。人命系乎天。乃司牧又以其间。安其善良而生之。执有罪者而死之。是显见天权耳。人代操天权。罔知兢畏。不剖豪析芒。乃漫乃昏。或生而致死之。亦死而致生之。尚恬焉安焉。厥或黩货媚妇人。听号叫惨痛之声而莫之知恤。斯深孽哉。人命之狱。郡县所恒起。牧臣恒值之。乃审覈恒疏。决拟恒舛。昔在我 健陵之世。藩臣牧臣。恒以是遭贬。稍亦警戒以底慎。比年仍复不理。狱用多冤。余既辑牧民之说。至于人命则曰。是宜有专门之治。遂别纂为是书。冕之以经训。用昭精义。次之以史迹。用著故常。所谓经史之要三卷。次之以批判详驳之词。用察时式。所谓批详之隽五卷。次之以清人拟断之例。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71L 页
用别差等。所谓拟律之差四卷。次之以 先朝郡县之公案。其词理鄙俚者。因其意而润色之。曹议 御判。录之唯谨。而间附己意以发明之。所谓祥刑之议十有五卷。前在西邑。承 命理狱。入佐秋官。又掌玆事。流落以来。时闻狱情。亦戏为拟议其芜拙之词。系于末。所谓剪跋之词三卷。通共三十卷。名之曰钦钦新书。虽荟萃相附。不能浑成。而当事者犹有考焉。昔子产铸刑书。君子讥之。李悝作法经。后人易之。然且人命之目。不在列。下逮隋唐。与窃盗斗讼。混合不分。世之所知者。唯沛公之约曰杀人者死而已。至 大明御世。律例大明。而人命诸条。粲然章显。谋故斗戏过误之分。眉列掌示。斯无昏惑。顾士大夫。童习白纷。唯在诗赋杂艺。一朝司牧。芒然不知所以措手。宁任之奸胥而弗敢知焉。彼崇货贱义。恶能咸中。无宁听事之暇。明启此书。以引以翼。为洗冤录大明律之藩阏。则推类充类。庶亦有裨乎审拟。而天权不误秉矣。昔欧阳文忠在夷陵。公署无事。取陈年公案。上下䌷绎。为一生之所资助。况身都厥位。不虞其职事哉。谓之钦钦者何也。钦钦固理刑之本也。
道光二年壬午春。洌水丁镛序。
罗氏(炅)家礼辑语序
天下有道。非天子不议礼。道既衰。礼在一家。此朱子所以名其礼曰家礼。家礼也者。明一家之礼。而非天下万国之礼也。然今之言礼者。率以家礼为礼家之祖宗。今虽谓之天下万国之礼。靡不可也。大本既立。枝叶以生。杨氏有附注。刘氏有增注。刘璋,丘璿,冯善,王源,阳锋,辛阁老等之各有论著。而浮庵辑语之编又出矣。编既成。浮庵袖而至茶山。以授余曰。是惟吾十年之精。子其赏之。余曰诺。菽粟天下之至味也。故烝之为饎焉有味。煎之为饵焉有味。又转而为饘为粥为粔籹为饴饧。亦皆有味。岂必以前人之述已备而固自画乎。是编之与数家之所论著。不能相废也审矣。而又何不传之足虑哉。一曰释义二曰辨解三曰考證四曰增补。虽其发凡起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72H 页
例。出于浮庵之笔。其只字半句。未尝不出乎圣经贤传先儒之说。而意断手犯之迹。卒不可得。嗟乎。非谦谦君子者乎。浮庵修身洁行七十年。察司不以荐。直指不以 闻。余又窜迹穷荒。终老与糜(一作麋)鹿为群。知其贤。与不知其贤同。而又何助焉。聊以辞弁是编。使后人知余未尝不知浮庵之贤。
赠别李(重协)虞侯诗帖序
乐生于苦。苦者乐之根也。苦生于乐。乐者苦之种也。苦乐相生。如动静阴阳。互为其根。达者知其然。察倚伏算乘除。使吾心之所以应于境者。恒与众情相反然。故二者得分其趣而杀其势。若耿寿昌常平之法。贱则贵籴。贵则贱粜。得常平然。此处苦乐之法也。余始在城中。常邑邑不伸。及栖茶山。挹烟霞玩花木。则浩然忘其迁谪之愁。此乐生于苦也。既而道康兵马虞候李君重协。访我于荒林幽涧之中。既归致书牍无虚日。又或扁舟驾潮。匹马嬉春。数临顾无虚月。如是者今且三年。及瓜而代。为之设酒以告别。自玆以往。余虽有楮墨。将谁与赠答。而复有鸣驺入谷者乎。念之怅然。是又苦生于乐也。然苦者乐之根。使余得生踰洌水。而李君宦游。亦以时休息。再访我于蓝洲檗溪之间。山殽水脍。欢然对餐。是又乐生于苦也。吾友其无戚焉。藉使吾二人者。骈辔同(一作周)旋。如畴昔之所希觊。则是顺然以流。厌然以怠。亦不知所以为乐矣。悍滩平漪相间。水以之成文。慢角急羽相错。乐以之成章。吾友其无戚焉。李君求别语。为作十绝句。以叙其事。书其卷耑如此。(癸酉六月)
送富宁都护李(钟英)赴任序
牧民者有四畏。下畏民上畏台省。又上而畏朝廷。又上而畏天。然牧之所畏。恒在乎台省朝廷。而民与天。有时乎勿畏。然台省朝廷。或迩或远。远者千里。其弥远者数千里。其耳目所察。或不能周详。惟民与天。瞻之在庭。临之在心。领之在肘腋。与之在呼吸。其密迩而不能须臾离莫此若。凡知道者。曷不畏矣。富宁府在摩天岭。北邦之鄙也。南距布政司。千里而近。又南距 王京。二千里而远。其间重岭回溪。阻塞荒险。察使廉访多疏漏。宪司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72L 页
纠覈又辽绝而无凭。以故牧是府者。或纵恣横婪不循法。惟蔘貂獭鼠钵内之布。是诛是浚。以庇妻子。以媚权贵。于是民之茕茕。并告无辜于天。惟牧暋焉并四畏而勿之。于是民以益衰而府益敝。岂不嗟哉。余友约庵之子李君钟英。为富宁都护。将行。余伏田庐。不能送。然惟畏民畏天之说。请为子申之可乎。주-D001赋而有不均。民则曰咨。赋之虽均而其力有不逮。民则曰咨。发仓收囷窃其羡。民则曰咨。兴居懈怠。湎于酒荒于声色。民则曰咨。屯膏滥刑。民则曰咨。卖讼粥狱。民则曰咨(一作咨)。凡蔘貂獭鼠钵内之布。时其机而攘之。民则曰咨(一作咨)。凡民所曰咨(一作咨)。天亦曰咨(一作咨)。凡天之所咨(一作咨)。胡福弗降。官用不达。可不畏哉。都护勉之。义以方外则凡众人之所畏者。我亦畏之。敬以直内则凡众人之所弗畏者。我亦畏之。四畏具而能事毕矣。余又何言。주-D007富宁本北沃沮之地。汉武帝时属玄蒐(一作菟)郡。高句丽太武神王取为己地。渤海之时属东京龙原府。金时徙门水以南。总为内地。而富宁属耶懒路。康宗之时。石适欢徇地于曷懒甸。今始(一作咸)兴 斡塞立府于三潺水(今三水)可验也。此时高丽尹瓘。逐女真略其地。寻复还之。元时属合兰路。我 国之初。 太祖拓地。置孔镜等七郡。富宁属镜城郡。称石幕之地。 太宗置庆源于苏多老地。其后韩兴富战死。郭承祐败绩。朝廷犹不忍弃之。设棚(一作栅)于富居站。盖欲以干木河为界也。 英陵之时。金宗瑞开拓河壖。始置宁北镇于石幕故地。至其末年。升都护府。号曰富宁。为六镇之一。 穆陵之时。野人摩吐归化。始置茂山府。为沿河六镇之一。然富宁犹称边邑。善于其职者。升之为防御使。铨格也。都护至府。考图阅志。如有疏缪者。正之如此。亦牧民者之所宜勉也。
江皋乡射礼序
(一作古)者国都之制。九分其国。城中为王宫。面朝后市。左右六乡。两两相向。乡也者向也。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乡之为物。如我邦之五部。然而乡大夫以礼兴贤。州长以礼会民。党正以礼属民。饮曰乡饮。射曰乡射。皆所以序长幼明尊卑别贤愚。教民以敦俗也。后世乡遂制坏。以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第 273H 页
国为京。以野为乡。于是乡饮乡射之礼。或行于郡县村野之间。而京城之内。莫之行焉。唯 大明洪武初。令应天府及直隶府有司与学官。行于学校。令在外州县。取法于京师。斯可谓近古矣。然古者士农异处。凡为士者。皆处六乡之内。而自遂以外。达于畿畺。皆有氓而无士。此乡饮乡射之所以只行于王城之内也。今也居民无法。学道习艺之士。散处郊野之外。而兴宾属民之礼。有司者不能举。则乡礼之行于草茅之间。亦时错之义也。以野为乡。以处士为主人。以朋友为宾。以子弟为乐正。画地以为宫。画地以为阼阶宾阶及两楹之间。画地以为门。设槃以为尊。设架以为楅。设岳以为中。张帟以为侯。缠臂以为拾。蔬菜以为脯醢。乾肉以为折俎。盏以为觯。楪以为豆。荆以为扑。觱栗以为笙。奚琴以为瑟。长声读以为歌。与之行于草茅之间。若使三代之人。起视玆事。未有不咥然大笑。而其乐善慕古之心。亦庶乎恻然哀悯也。嘉庆庚辰之夏四月。(二十三日)余乡士友。相与集议。行乡射礼于铁马山下江皋之上。皋浪申大年(亿)为主人。龟阴金汝东(在昆)为宾。大年之从父昆弟之子申成汝(晚显)为司射。石林李礼卿(鲁和)为司正。余二子学渊学游及四五家子弟宾客共二十馀人。或为射耦。或为执事。老人七十者大年之父申公。余之兄进士公也。六十者汝东之父金公及余不佞也。老不能为礼。皆于礼席之外别席以观之。嗟乎。礼云乎哉。虽然其揖让升降进退坐立之容。荐献酬酢吹诵戛击之节。与夫左弣右弦搢三挟一弛弓张弓降拜升饮之文。既皆依放右(一作古)礼。而申金二子又嶷立整容。肃然可观。司正司射之人。皆端雅敏给。不失矩度。是故诸友诸子。能各正厥位。各修其职。无喧器畔离之愆。嗟乎。斯亦难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举也。虽不敢曰行古之礼。若谓之学而习之。亦庶乎无愧。独不得为叔孙之绵蕝也乎。礼毕。诸友属余为序。序列如右。其会者名齿。序列在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