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x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论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32H 页
易论一
昔者苏洵氏之言曰。圣人之道。所以不废者。礼为之明。而易为之幽也。人之所以获尊者。以其中有所不可窥者也。于是因而作易。以神天下之耳目。而其道遂尊。此圣人用其机权。以持天下之心。噫。苏氏于是乎失言矣。夫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以其能至诚以待物。使其所为与所言。昭乎若日月之耀乎天。而无纤毫幽翳。有足以望而疑之者也。有不能达其奥而穷其蕴。为之徊徨瞻企。而莫知其所以然者。是其知之有所不及。非圣人之志也。故圣人又为之焦其唇敝其舌。指之以其手指。喻之以其诰训戒命之辞。冀其一悟也。有能微悟其所指喻者。则圣人又为之欣愉说豫。喜动于色。因其所已知而进之。使达于其所未及知。必使之尽知吾所知者而后息焉。此圣人之志也。夫然后圣人之道尊。尊之者。彼以其艰崎劳苦而知之。故不得不推而尊之。尊之非圣人之志也。圣人非欲人尊己。而使其人知吾之所知而后息也。有圣人焉。为之登降揖让。以教民敬众。为之献酬醋𦿉。以教民报本。为之衰麻哭泣之纪。以教民仁死。既又为之瞿然内恐于心曰。我之所教于民。使之然者。皆民之所易测易知者。彼将尽窥吾之奥与蕴而吾不尊矣。于是运智发谋。夜以继昼。设为民所不可知之事。恍忽闪倏。瑰怪谲诡。无端无倪。变幻其体。投而抵之于愚夫愚妇之前。使其骇愕惶汗。逡巡退蹙。以之神天下之耳目。冀欲其屈躬伏地。攒手百拜以尊我。圣人固如是乎。是唯浮屠释氏之徒及后世庸钝老丑。为河图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32L 页
洛书之图。附之壁。以盗名者为之耳。曾谓圣人之志如是乎。夫设机权以持天下之心。此霸主之略。而兵家之所为算也。曾谓伏羲神农文王周公孔子之圣而有是乎。且易亦何幽之有。为之说卦以喻其羊牛马豕之象。为之翼传以著其推移往来之迹。为之曰九而曰六。以显其变动迁流之用占。人占其故。下士八人。簭人辨其吉凶。中士二人。以决国疑。以前民用。易亦何幽之有。
易论二
易。何为而作也。圣人所以请天之命而顺其旨者也。夫事之出于公正之善。足以必天之助之成而予之福者。圣人不复请也。事之出于公正之善。而时与势有不利。足以必其事之败。而不能受天之福者。圣人不复请也。事之不出于公正之善。而逆天理伤人纪者。虽必其事之成而徼目前之福。圣人不复请也。唯事之出于公正之善。而其成败祸福。有不能逆睹而悬度之者。于是乎请之也。虽然圣人能切切然请之。天不能谆谆然命之。则天虽欲告之成而劝之使行。末由也。又虽欲告之败而沮之使勿行。亦末由也。圣人是悯。蚤夜以思。仰而观乎天。頫而察乎地。思有以绍天之明而请其命者。一朝欣然拍案而起曰。予有术矣。于是以手画地。为奇偶刚柔之形曰。此天地水火变化生物之象也。(此八卦)因而为之进退消长之势曰。此四时之象也。(此十二辟卦。)又取之为升降往来之状曰。此万物之象也。(此五十衍卦。)于是取其所画地为奇偶刚柔之势者。玩其象忆其似。若得其髣髴者。而命之名曰此马也彼牛也此车也彼宫室也此戈兵也彼弓矢也。著之为法式。冀天之因其名而用之。虽人立之名。非天之所以为实。然天苟欲鉴吾诚而告之故。则亦庶几因吾之所为名而遂以是用之也。(此说卦。)于是出于野。取芳草若干茎。与其所为升降往来者。合其数以相应。敬以藏之于室而待之也。(此蓍策五十。)每有事。出而握之。既又为之劈而四之曰此四时之象也。又于是散之聚之。参伍之变通之曰。此万物之象也。既已算其数而著其形。形成而体立。(此筮得一卦。)于是取所谓马牛车宫室戈兵弓矢髣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33H 页
髴之象。察其所升降往来之迹。而其形之或全或亏或相与或相背。其情之或舒或蹙或可悦或可忧可恃可惧可安可危者。无不以其髣髴者而玩之。(此占其吉凶。)玩之诚吉。于是乎作而言曰。天其命予而行之矣。玩之诚不吉。兢兢然莫之敢行。此易之所为作也。此圣人之所以请天之命而顺其旨者也。曰然则卜亦然。亦所以请天之命而顺其旨者也。圣人何不尊之为六经。使其书亡也。曰卜之兆也。直以著其吉凶之成象。方功义弓。各有定体。雨霁蟊圛。各具本色。体一百二十而其繇什之。故不相用。不相用则其升降往来之象。不寓于其中也。故当大事以之请天之命而绍天之明则长于易。若夫居而玩其辞。因以审其进退存亡之故。而知其所以自处也。则唯易有之。故圣人唯易。
田论一
有人焉。其田十顷。其子十人。其一人得三顷。二人得二顷。三人得一顷。其四人不得焉。嘑号宛传。莩于涂以死。则其人将善为人父母者乎。天生斯民。先为之置田地。令生而就哺焉。既又为之立君立牧。令为民父母。得均制其产而并活之。而为君牧者拱手孰视其诸子之相攻夺并吞而莫之禁也。使强壮者益获。而弱者受挤批。颠于地以死。则其为君牧者。将善为人君牧者乎。故能均制其产而并活之者。君牧者也。不能均制其产而并活之者。负君牧者也。今国中田地。大约为八十万结。(英宗己丑。八道时起水田三十四万三千结零。旱田四十五万七千八百结零。奸吏漏结及山火田。不在此中。)人民大约为八百万口。(英宗癸酉。京外人口七百三十万弱。计当时漏口及其间生息。宜不过七十万。)试以十口为一户。则每一户得田一结。然后其产为均也。今文武贵臣及闾巷富人。一户粟数千石者甚众。计其田不下百结。则是残九百九十人之命。以肥一户者也。国中富人如岭南崔氏湖南王氏。粟万石者有之。计其田不下四百结。则是残三千九百九十人之命。以肥一户者也。而朝廷之上。不孳孳焉汲汲焉。唯损富益贫。以均制其产之为务者。不以君牧之道。事其君者也。
田论二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33L 页
将为井田乎。曰否。井田不可行也。井田者旱田也。水利既兴。粳稌既甘矣。弃水田哉。井田者平田也。𠠜柞既力。山溪既辟矣。弃馀田哉。将为均田乎。曰否。均田不可行也。均田者。计田与口而均分之者也。户口增损。月异而岁殊。今年以甲率分。明年以乙率分。毫忽之差。巧历莫察。饶瘠之别。顷亩莫限矣。均乎哉。将为限田乎。曰否。限田不可行也。限田者。买田至几亩而不得加。鬻田至几亩而不得减者也。藉我以人之名而加之焉。孰知之乎。藉人以吾之名而减之焉。孰知之乎。故限田不可行也。虽然人皆知井田之不可复。而独均田限田。明理识务者亦肯言之。吾窃惑焉。且夫尽天下而为之农。固吾所欲也。其有不尽天下而为之农者。亦听之而已。使农者得田。不为农者不得之则斯可矣。均田限田者。将使农者得田。使不为农者亦得之。使不为工商者亦得之。夫使不为工商者亦得之。是率天下而教之游也。率天下而教之游。其法固不能尽善也。
田论三
今欲使农者得田。不为农者不得之。则行闾田之法而吾志可遂也。何谓闾田。因山溪川原之势而画之为界。界之所函。名之曰闾。(周制二十五家为一闾。今借其名。约于三十家。有出入。亦不必一定其率。)闾三为里。(风俗通五十家为一里。今借其名。不必五十家。)里五为坊。(坊邑里之名。汉有九子坊。今国俗亦有之。)坊五为邑。(周制四井为邑。今以郡县治所为邑。)闾置闾长。凡一闾之田。令一闾之人咸治厥事。无此疆尔界。唯闾长之命是听。每役一日。闾长注于册簿。秋既成。凡五谷之物。悉输之闾长之堂。(闾中之都堂也。)分其粮。先输之公家之税。次输之闾长之禄。以其馀配之于日役之簿。假令得谷为千斛。(以十斗为一斛。)而注役为二万日。则每一日分粮五升。有一夫焉。其夫妇子媳。注役共八百日。则其分粮为四十斛。有一夫焉。其注役十日。则其分粮四斗已矣。用力多者得粮高。用力寡者得粮廉。其有不尽力。以赌其高者乎。人莫不尽其力。而地无不尽其利。地利兴则民产富。民产富则风俗惇而孝悌立。此制田之上术也。
田论四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34H 页
有闾焉。三十家共一闾。闾长曰某甲耕彼。某乙芸彼。职事既分。有负耒耜挈妻子而至者曰。愿受一廛。将奈何。曰受之而已矣。曰一闾之田不加广。一闾之民无定额奈何。曰民之趋利也。由水之趋下也。知地广而人力诎也。知田小而出谷多也。知秋之分粮之高也。然后负耒耜挈妻子而至。愿受一廛也。曰然。有闾焉。二十家共一闾。闾长曰某甲畬彼。某乙粪彼。职事既分。有负耒耜挈妻子而去者曰。适彼乐土。将奈何。亦听之而已矣。民之辟害也。若火之违湿也。知地狭而人力赢也。知力倍而得谷少也。知秋之分粮之廉也。然后负耒耜挈妻子而去。适彼乐土也。故上不出令而民之宅里均。上不出令而民之田地均。上不出令而民之富贫均。熙熙然来。穰穰然往。不出八九年。国中之田均矣。曰民之以田为域也。犹羊之有苙也。今使之熙熙然来。穰穰然往。若鸟兽之相逐也。使民若鸟兽之相逐者。乱之本也。曰然。行之八九年。民粗均矣。行之十馀年。民大均矣。民大均然后。为之籍以隶其屋宅。为之券以管其迁徙。一民之来而受之有限。一民之往而听之有节。地广而人少者受。人少而得谷多者受。地狭而人众者听。人众而得谷寡者听。不如是而徙者。客无所之。客无所之。则莫往而莫来矣。
田论五
农者得田。不为农者不得之。农者得谷。不为农者不得之。工以其器易。商以其货易。无伤也。若士则十指柔弱。不任力作。耕乎芸乎。畬乎粪乎。名不得注于册则秋无分矣。将奈何。曰噫嘻。吾所为闾田之法者。正为是也。夫士也何人。士何为游手游足。吞人之土食人力哉。夫其有士之游也。故地利不尽辟也。知游之不可以得谷也。则亦将转而缘南亩矣。士转而缘南亩而地利辟。士转而缘南亩而风俗厚。士转而缘南亩而乱民息矣。曰有必不得转而缘南亩者。将奈何。曰有转而为工商者矣。有朝出耕夜归读古人书者矣。有教授富民子弟。以求活者矣。有讲究实理。辨土宜兴水利。制器以省力。教之树艺畜牧。以佐农者矣。若是者。其功岂扼腕力作者所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34L 页
能比哉。一日之役注十日。十日之役注百日。以分其粮焉可也。士何为无分哉。
田论六
田以什一而税。法也。薄税而不什一。貊之道也。重税而不什一。桀之道也。今田得谷百斗者。公家之税不过五斗。是二十而取一也。私家之税五十斗则是什五也。公家之为大貊。私家之为大桀。而国贫不支。民匮不给。此遵何法哉。罢兼并之家。而行什一之税。则国与民俱富矣。然什一之税。不可易言也。将视岁之丰俭而上下其税乎。唯井田为然。闾田不可为也。相土之肥瘠。量谷之多寡。较数岁之中以为常令。一定其总。不得加减。唯大无之年。权贷其税。遇大有之年。照数赔补。则国有定入。民有定供。而诸乱俱整矣。凶年民望蠲无厌者。为其永蠲也。知丰年之有补还。则不望蠲无厌矣。不望蠲无厌则奸伪不兴矣。唯山崩川决。永世而不垦者。永蠲之而已矣。然有灌水开荒。斫木拔石而为田者。亦将数十年一籍之。则彼山崩川决而永蠲者。亦有以赔补也。公税既什一矣。国用既倍增矣。禄不可不厚也。今既无兼并之田。又从而薄其禄。则国无君子者矣。令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育妻子。又足以周族党养宾客字仆隶崇第宅美衣马而后。有愿立于朝者矣。
田论七
古者寓兵于农。今行闾田之法。则其于制兵也尤善矣。国制兵有二用。一以编伍以待疆场之变。一以收布以养京城之兵。二者不可废也。编伍之卒。常无统领。将卒不相习。不相为用。奚其为兵哉。今闾置闾长。令为哨官。里置里长。令为把总。坊置坊长。令为千总。(里长以大闾之长兼之。坊长择里长之贤者兼之。禄不叠受。)邑置县令。令得节制。则制田而兵在其中矣。人自为田。各私其私。故纪纲不立。命令不行。今十口之命。悬于闾长。终岁奔走。听其节制。以之为兵。而进退如律何者。教习有素也。大较一闾之民。三分其率。其一出户丁以应编伍。其二出户布以应军需。而以役丁多寡。加减其布。则括丁充军之毙。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35H 页
亦顿然遂除矣。近岁李相国秉模观察关西。试户布之法于中和一府。府民相聚号哭。事遂已。夫国之行法。自贵近始也。令自卑远。未有不相聚号哭者也。行乎哉。行闾田之法而申之以孝弟之义。律之以庠序之教。使民亲其亲长其长。则户布自行矣。
职官论一
天下恶乎治。去馆阁台谏之官而天下治矣。百性(一作姓)恶乎安。去馆阅(一作阁)台谏之官而百姓安矣。君德恶乎正。百官恶乎率职。纪纲恶乎立。风俗恶乎敦。去馆阁台谏之官。而君德正百官率职。纪纲立而风俗敦矣。夫所谓馆阁台谏之官者。前古之所无。而后世偏霸者之所乐为也。舜举二十二人。各授以职。而无所谓论思谏诤之职焉。周之时。建官至三百。于斯为盛。然无所谓润色代草。立殿陛争是非而有主之者也。然以舜之圣而其臣诫之曰毋若丹朱傲。又曰元首丛脞哉。而谏诤之行。莫舜时若也。周之时。凡诰命训戒之文。皆灿然成经。有足以感动孚格。岂后世馆阁之所能及哉。人主置馆阁之臣。则凡朝臣之不得为是官者。虽其文学词命绝类超凡。不敢与闻于是。知不敢与闻于是。亦不以为意也。人主置台谏之臣。则凡朝臣之不得为是官者。虽忠愤忧爱之诚。蕴隆结轖于中。不敢发一言议之。知不敢发一言议之。亦不以为意也。古者庠学之教。自天子达于庶人。诵诗读书习礼学乐。皆有以成其材。其广文学之化。若是其周也。今也令数人据文词之地。不务其实而虚享其名。果可以黼黻大猷乎。古者亵御有箴。旅贲有戒。立诽谤之木。置敢谏之鼓。其广谏争之路。若是其周也。今也令数人据言地。上自公卿。下至韦布。凡有可言。辄掉头不肯曰此台谏之责。于是乎一世噤默。不复出位。其为塞天下之口。孰有甚于此哉。而处馆阁台谏之职者。凡遇弹駮击逐之时。辄过为之引批曰。我执法之官。执法之论。有峻无缓。一被排轧。虽平生故旧。不敢讼言其无罪。而唯缚束之为务。退而通其意曰诚不得已也。其坏纪纲败风俗。又莫此之为甚也。故曰罢馆阁台谏之官。而天下治也。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35L 页
职官论二
置六官之属。而罢清职焉。置长吏使之牧民。而罢清职焉。置百执事。使各奔奏厥事。而罢清职焉。清职罢而知尸位素餐之为可愧也。清职罢而知天之立君立牧。本使之牧民也。清职罢而尚阀塞卑之风衰矣。清职罢而党同代异倾轧比周之习袪矣。夫为民置官。为职事置官。官理则贤之。官尊则敬之而已。彼所谓清职者。为民乎。为职事乎。将以待士大夫之来。以之荣宠其一己而已。谋国者何为而设此官乎。财赋赢耗之不辨。而不害其为清职也。甲兵讼狱之不知。而不害其为清职也。并其所谓文学词命之未尝闲。而不害其为清职也。昏懦愦劣。曾不足以争是非补阙失。而不害其为清职也。唯党论之能峻激无严也。唯枳塞人材。能压其笋折其萌也。唯发人阴私。为刻迫残毒之论也。唯探刺人过误而乘时谗间也。是乃清职者之职耳。于是有出为长吏以牧民者。则曰是浼己也。视之不屑也。亲知为之慰饯以送之。彼果何人哉。均是人也。使此人牧彼人。而以为不屑也。其立意不傲兀哉。三代之后。唯两汉称善治。而两汉之人所日夜以孳孳焉汲汲焉唯恐不及者。唯所谓良二千石之欲得其人也。择人任之。苟善治焉。增秩以宠之。赐玺书以褒之。秩满直授之公卿而不疑焉已矣。乌睹所谓设清职。以长一二人之傲兀者哉。
乐论一
昔有虞氏之命夔也。曰命汝典乐。教冑子。典乐。典乐而已。其教人奈何。嗟乎。人不能自然而善。必教而后善何则。七情交于中而不得其和也。或歆歆然有所惬而淫焉。或怫怫然有所激而懥焉。或戚戚焉。或慄慄焉。或眈眈焉。或盻盻焉。而其心无时而得和矣。心不和则百体从而乖而动作周旋。皆失其度。故圣人为之琴瑟钟鼓磬管之音。使朝夕灌乎耳而溉乎心。得以动荡其血脉而鼓发其和平恺悌之志。故韶之既成。庶尹允谐。虞宾德让。其效有如是者矣。教人之必以乐。不其宜乎。故天子宫县诸侯轩县。奏而后食焉。步以肆夏。趋以采齐。大夫判县。士无故不彻琴瑟。圣人之道。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36H 页
非乐不行。帝王之治。非乐不成。天地万物之情。非乐不谐。乐之为德。若是其广博崇深。而三代之后。独乐全亡。不亦悲哉。百世无善治。四海无善俗。皆以乐之亡耳。为天下者。宜致意焉。
乐论二
乐亡而刑罚重。乐亡而兵革频。乐亡而怨怼兴。乐亡而欺诈盛。何以知其然也。七情之中。其易发而难制者怒也。怫郁者未平。恚恨者未释。方其时也。唯刑罚人以快一时之气。虽其融然理顺。不如听丝竹金石之声。而其心粗得以平且释矣。不然兴兵伐国。得逞其雪羞报怨之志。亦得以快一时之气。使咸英韶頀。日奏于前。则杀伐战斗之志。何自而兴乎。此其所以乐亡而刑罚重。乐亡而兵革频者也。上之人。御之以刑罚。威之以兵革。则下之所以应之者。唯有幽愁困苦嗟叹之声。奸伪谄媚蒙蔽之计而已。此其所以乐亡而怨怼兴。乐亡而欺诈盛也。今世俗之乐。皆淫哇噍杀不正之声。然方乐之奏于前也。官长恕其掾属。家翁恕其僮仆。俗乐尚然。况古圣人之乐乎。故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夫岂不然而圣人言之。乐不作。教化终不可行也。风俗终不可变也。而天地之和。终不可得而致之也。
军器论一
兵法曰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卒不可用。以其将予敌也。盖兵者。手执器械以御人者也。虽有卒千万。令空手则犹无卒也。令手执朽钝破觖则犹无卒也。国家贫且无法。无以养兵。兵不养则无以练习。练习废则器械藏。器械藏则朽钝破觖已矣。今郡县所藏之器。弓举之则蠹沙溲溲然。矢举之则羽簌簌然。刀拔之则刃黏于室而徒柄出焉。铳视之则锈塞窍焉。一朝有患。通国皆赤手也。虽然南北无警。疆场无虞。兵可有制。不可徒养。兵不养则徒器无为也。虽然恶可无备也。弓已之。藏角焉藏柘枝焉藏筋焉可也。矢已之。藏竹箭焉藏羽焉藏镞焉可也。藏熟铜焉藏钢铁焉藏坚利材木皮革齿骨之物焉。以俟时焉可也。如一朝有患。孰制之为器也。凡民之有百工技艺者。复其户蠲其庸。令聚居于邑。毋得散处村里。月继其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36L 页
一口之粮。而编其名于军籍。守令以时考较其技能巧拙。以增减其粮。其有卓异者。拔之为将官。令各激劝。一朝有患。器械可制也。为将帅者。或发谋出虑。制为奇器新式以御敌者。百工各奏其能。则其于破敌也何有。斯之为武备也。岂不周且密矣乎。与其藏朽钝破觖。而隐然恃之为有备者。相去远矣。
军器论二
春秋之战。为左右焉。为前后焉。整军容审军执。填然鼓之。翼然而进。有奔北失埶者曰尔败矣。有靡乱失法者曰尔败矣。或一镞不发而胜败以决。此古人之战也。继此以降。为方员焉为六八焉。神之以鬼神。秘之以阴阳。善为阵者为上将。善为战者为次将。审山陵水泽之形。为之进退而胜败以决。此中世之战也。或一弓焉或一枪焉。或一刀一棒焉。勃勃然相击撞。草薙而禽狝之。胜败以决者。后世之战也。世级日降。巧思日凿。近世之谋伐人国者。唯制为奇器巧物。一夫决机。万人陨命。安坐而湛人之城。有若虎蹲炮百子铳。犹其疏者也。如所谓红夷炮者。其迅烈酷虐。前古无比。中国日本使用已久。有如不幸。百年之后。南北有警。必以是至矣。其有不拱手伏地而奉献其城者乎。方且挽说彄之弓。衔无镞之箭。立的于百步之外。而尽力以求中。中者得禄。不中者失禄。以之为绝世之妙技。岂不冲澹冥漠矣乎。何其忠厚愿谨淳真朴素之至此哉。故曰军器不必备。虽有之。敢有一夫出立者哉。
技艺论一
天之于禽兽也。予之爪予之角。予之硬蹄利齿。予之毒。使各得以获其所欲而御其所患。于人也则裸然柔脆。若不可以济其生者。岂天厚于所贱之。而薄于所贵之哉。以其有知虑巧思。使之习为技艺以自给也。而智虑之所推运有限。巧思之所穿凿有渐。故虽圣人不能当千万人之所共议。虽圣人不能一朝而尽其美。故人弥聚则其技艺弥精。世弥降则其技艺弥工。此势之所不得不然者也。故村里之人不如县邑之有工作。县邑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37H 页
人。不如名城大都之有技巧。名城大都之人。不如京师之有新式妙制。彼处穷村僻里之外者。旧至京师。偶得其草刱未备之法。欣然归而试之。窃窃然以自满曰天下未有贤于此法者。戒其子若孙曰。京师之所谓技艺者。吾尽得之。自此京师无所复学矣。若是者其所为。未有不卤莽陋恶者也。我邦之有百工技艺。皆旧所学中国之法。数百年来。截然不复有往学中国之计。而中国之新式妙制。日增月衍。非复数百年以前之中国。我且漠然不相问。唯旧之是安。何其懒也。
技艺论二
农之技精则其占地少而得谷多。其用力轻而谷美实。凡所以菑之耕之播之芸之铚之剥之。以至簸舂溲炊之功。皆有以助其利而省其劳者矣。织之技精则其费物少而得丝多。其用力疾而布帛致美。凡所以沤之浴之纺之缫之织之练之。以至染采糨针之功。皆有以助其利而省其劳者矣。兵之技精则凡所以击刺防御转输修筑之功。皆有以益其猛而护其危者矣。医之技精则凡所以切脉审祟辨药性察时气者。皆有以发前人之蒙。而驳前人之谬者矣。百工之技精则凡所以制造宫室器用。以至城郭舟船车舆之制。而皆有以坚固便利矣。苟尽得其法而力行之。则国可富也。兵可强也。民可裕而寿也。方且熟视而莫之图焉。有说车者曰我邦山川险恶。有说牧羊者曰朝鲜无羊。有说马不宜粥者曰风土各异。若是者吾且奈何哉。学书而有为米董者曰不如羲之之纯也。学医而有为薛张者曰不如丹溪河间之古也。隐然倚之为声势。而欲号令一世。彼羲之丹溪河间之属。果鸡林之安东府人耶。(俗所云羲之。即乡刻木板笔阵图也。故反不如米董真迹。)
技艺论三
昔苏轼请勿以经籍赐高丽。并禁其购求。谓夷狄读书。长其智虑也。何其狭隘而少恩哉。虽然此论则以时得行于中国也。经籍且不欲相示。况使之学技艺诸能。以彊其国哉。古者外夷遣子弟入学者甚多。近世琉球人处太学十年。专学其文物技能。(芝峰集)日本往来江浙。唯务移百工纤巧。故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37L 页
琉球日本在海中绝域。而其技能与中国抗。民裕而兵强。邻国莫敢侵扰。其已然之效如是也。适今规模疏豁不狭陋。舍此不图。若一朝有如苏轼者建言。严华夷之界。申禁遏之令。则虽欲执贽奉币。冀得其咳唾之馀。尚安能遂其志哉。夫孝弟根于天性。明于圣贤之书。苟扩而充之。修而明之。斯礼义成俗。此固无待乎外。亦无藉乎后出者。若夫利用厚生之所须。百工技艺之能不往求其后出之制。则未有能破蒙陋而兴利泽者也。此谋国者所宜讲也。
脉论一
脉可以察血气之衰旺。病情之虚实。其云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左尺候肾膀胱大肠。右尺候肾命门三焦小肠者妄也。脉之一动而一静。以气血也。徒气不能为卫。徒血不能为营。血为气之所御。气为血之所涵。而营卫之名立焉。然有气不能无动。有血不能无静。方其动也。为周流施布。方其静也。为涵濡滋养。此人身之所以有脉也。脉之浅露者。适在手腕。故切手腕耳。天之生人。岂必令五脏六腑。昭布其影于手腕之上。而使人切之哉。脉自著经之人。已不信其自作之经。而其后凡稍通医理者。必不信脉经。然其心犹疑其有玄妙微奥之理而己之罔觉也。复恐己不尊奉脉经。则世人与后世之人。谓己不达脉经之旨。于是阳为人所不知。而己有所独得者。外尊脉经为不刊之典。演其说而释其旨。至其不可解者。辄云心得之妙。不可以言传。愚者矇然奉信。智者复用其术。此非唯脉经为然。凡术之虚伪者皆然也。故善于脉者。切手焉切足焉切脑之大络焉。辨其衰旺。察其虚实而已。安有所谓五藏六腑之说哉。
脉论二
夫所谓寸关尺者。吾斯之不可辨也。医之指。有肥而阔者。有瘦而尖者。其所占有多少之不齐也。病人之腕。有长者有短者。其所分寸关尺之界限。有大小之不齐也。令指大者而切腕短者之脉。令指小者而切腕长者之脉。其所谓寸者。吾恶知其非关。其所谓关者。吾恶知其非尺哉。其所谓候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38H 页
心者。吾恶知其非候肝。其所谓候脾胃者。吾恶知其非候肾膀胱哉。乃无学之徒。曾浮沈滑涩之不能辨。而抵掌论證曰某藏受伤。当抑某藏。何气不足。当补何经。又有一种怪妄之徒。乃云切脉可以辨其性情好恶。身命贵贱。甚至有卜年卜运。如斗数星曜之术者。人且昧然奉信。谓有隐理。何其愚陋易欺哉。故学切脉者。唯察其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有度无度而止矣。何五藏六腑之能别哉。夫能动能胜指之谓力。能和能有生活之机之谓神。能往来作止。有法不乱之谓度。知此三者。而细心乎浮沈迟数洪微滑涩弦芤紧缓结伏之候。则脉家之能事毕矣。而又何求哉。
脉论三
脉之受命于五脏而达于支体也。犹水之发源于诸山而达于下流也。夫洌水之源。一出于俗离。一出于五台。一出于麟蹄。一出于金刚。(麟蹄郡名也。馀皆山名。)至龙津而合。有司地者曰。杨花渡属俗离。龙山浦属五台。豆毛浦属麟蹄金刚。于是乎杨花渡有汹涌则曰是俗离有崩汰之异。龙山浦有混浊则曰是五台有汎滥之灾。豆毛浦有涟漪之美则曰是麟蹄金刚雨旸匀适。其占候之法。果可谓精密而无差舛乎。脉之不可以候五脏六腑也。其理正同。而人犹托心于杳冥之中。疑其有理外之理。不亦惑乎。使寸关尺而非一路也则已。如其一路而分其界。则其所谓五脏六腑之各有部位者。吾莫之肯信矣。
相论
相因习而变。势因相而成。其为形局流年之说者妄也。婴稚之蒲服也。观其貌。夭夭已矣。暨其长而徒分焉。徒分而习岐。习岐而相以之变。塾之徒其相藻。市之徒其相漆。牧之徒其相蓬。江牌马吊之徒其相哮而儇。盖以其习日远而其性日迁。诚于其中。达于其外。而相以之变。人见其相之变也。而方且曰其相如是也。故其习如彼也。噫其舛矣。夫习于学者效于达。习于利者效于货。习于力者终于卑贱。习于恶者终于败亡。而习与效并进。效与相俱变。人见其相之变也。方且曰其相如是也。故其效如彼也。噫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38L 页
何其愚也。有儿焉眸炯如也。父母曰是可以学也。为之买书。为之立师。先生曰是可以教也。益予之笔墨铅椠。儿益俛焉日孳孳焉。大夫荐之曰是可以用也。君见之曰是可以宠也。奖之诩之扬之擢之。俄而宰相矣。有儿焉颊丰如也。父母曰是可以富也。益予之产。富人见之曰是可以使也。益予之资。儿益俛焉日孳孳焉。贾于四方而疑其肥。藏于市肆而推而为主也。固将进也。又从而为之助。俄而素封矣。有儿焉眉毛丛杂也。有儿焉鼻孔外露也。则其父母师长之所以培植协助之者。一切反是。是恶能贵富其身哉。若是者因其相而成其势。因其势而遂其相。人见其相之遂也。方且曰其相如是也。故其所成如彼也。噫何其愚也。世固有怀才抱德。阨穷而不见施者咎于相。有能舍其相而宠之者则亦宰相焉已矣。有明于利害。察于贵贱。而终身困窭者咎于相。有能舍其相而予之资则亦猗顿焉已矣。况乎居足以移气。养足以移体。富贵淫其志。忧患戚其心。有朝荣而夕槁者。有昔之悴憔而今之腴润者。相乌乎定哉。士庶人信相则失其业。卿大夫信相则失其友。国君信相则失其臣。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圣矣哉。
立后论一
人之无子者。以其昆弟从父昆弟族昆弟之子为后。谓之立后。立后有古今之异。古之立后者。死而无子者也。适庶俱无子者也。天子者也。诸侯者也。大宗者也。今之立后者。生而将有子者也。有妾子而嫌阨于宦者也。庶人者也。支子者也。古之与子为人后者。重祖宗之统者也。以宗子收萃族党而不可绝者也。与其支子者也。今之与子为人后者。与支子而无祖祢之重者也。宗法已废而令人得子以奉己者也。与其适子者也。古之为人后者。承父命者也。为后而不为子者也。谓所后者。为所后者而不谓父母者也。父母其父母者也。今之为人后者。父死而听于人。或被人盗为券者也。为之子者也。父母其所后者。而不父母其父母者也。礼曰死而无子则为之置后。礼曰若无适子则以庶子当适处。若无庶子则以族人之子当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39H 页
适处。礼曰后大宗者。尊之统也。天子及其始祖诸侯及其大祖。又曰诸侯继世为君。礼曰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又曰继别为宗。是为大宗。大宗必有后。此非所以立后者乎。(应上立后段。)礼曰曷谓后大宗。大宗者尊之统也。都邑之士。知尊祢矣。大夫及学士。知尊祖矣。礼曰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绝。故后大宗也。礼曰何如而可以为人后。支子可也。又曰以支子后大宗。适子不得后大宗。此非所以与子为人后乎。(应上与子为人后三段。)礼曰庶子母慈母。父命也。庶子之为慈母。如为人后者之为所后者也。礼凡称为人后者。未尝或称为人子。若所云为人后者为之子。后世之儒也。礼凡言为人后者。为所后者之祖父母。为所后者之妻。为所后者之昆弟。若此类未尝或称所后父也。又若云为所后者之妻之父母。为所后者之妻之昆弟。为所后者之妻之昆弟之子。若此类未尝或称所后母也。礼凡言为人后者为其父母。为人后者为其姊妹。若此类仍以本称称之。未尝加以本宗之名也。则为人后者。知所处矣。(应上为人后四段。)
立后论二
礼大传曰继祢者为小宗。小宗无后当绝。其宗子虽绝。而其亲未尽者承其祀。是故适子有疾或无子而亡。则其妻不得为适妇。而姑为之服庶妇之服。所谓兄亡而弟及也。故曰祖迁于上而宗易于下。夫小宗尚然。况于支子乎。又曰庶子之无后者。从祖祔食。庶子者支子也。今宗法已废。朝无世禄之卿。野无分氏之族。为大宗者亦未尝收萃族党。讲信修睦。繇今言之。虽大宗无后。亦不必立后也。(明上支子不立后。)庶人者未成家者也。古者卿大夫之有家也。犹天子诸侯之有国。故有家臣家宰。千乘之家百乘之家。家盖有君有长。非如今异宫别户之谓家也。故孟子曰大夫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岂孟子之时。士庶人露身野处乎。盖不谓家耳。既未成家。斯无君长。身死则已。无位可传。曷为立后哉。庶人于类最繁。繁故无子者亦众。众故为人后者遂多。有十人焉。为人后者五六。不然与其子者也。不然其父或祖者也。不然其昆弟者也。有两父而四祖者。有曾祖五六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39L 页
者。有两家父母继母祖父母。凡服孝七八九者。玆皆庶人而立后故也。(明上庶人不立后。)礼曰为人后者。何以三年也。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未尝曰为子者必以父服服之也。又曰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一作服)。何以期也。不贰斩也。何以不贰斩也。持重大宗者。降其小宗。未尝曰何以期也。降一等也。何以降一等也。持重所后者。降其本宗也。今为人后者。斩于所后而不知其所以斩。期于父母而不知其所以期。其心以为生育鞠顾之恩。与之偕移。故制服如是也。今大宗之子。为后于小宗支子。亦期其父母。安在其尊大宗而降小宗也。(明上大宗方立后。)后者对先之名。死者有后。生不得有后也。生而不得有后嗣。犹生而不得谓先亲也。今也生者立后。或立后而后生子者还其后者。谓之破养。破养之人。踽踽然或怜而留之。宠移而怨兴。乱之兆也。或服衰于正妻。而后妻举男。将欲还之。服不可追。将欲留之。为后无名。或后者短命。更立其次。谓之次养。次养之人。既非承统。安有持重。重无所持。何期父母。玆皆非礼之本也。(明上死而无子方立后。)或妾子诜诜而必立后。妾者曰我血之所属。后者曰我统之所在。妒爱而嚚赀。或与适子为人后而更立己后。纷纷迁徙。如官补缺。父子之伦。不其亵欤。或彼盗为券而我遂事之者。尤有甚焉。噫。珠玉尚扃。父母之名。其可盗耶。(明上三段意。)
立后论三(此论壬戌七月作)
古者仕宦为大夫士者多公族。故先儒谓亦惟公族有宗法。然三代相因。礼有损益。况先儒之说。未必中理。欲执其一。以死守之。庸可得乎。唯酌古今之宜而为之中制焉可也。今公私之族。通称为宗。继祢之宗。得以其昆弟之子为后。(无则当绝。)继祖之宗。取于昆弟之子。无则得以其从父昆弟之子为后。(无则当绝。)继曾祖之宗。取于昆弟之子。无则得以从祖昆弟之子为后。(无则当绝。)继高祖之宗。如上法。无则得以族昆弟之子为后。(无则当绝。)百世不迁之宗。(如王子勋戚之宗。)(一作如)上法。无则得以其同宗人之子。审昭穆而为之后。(必取其不迁之祖之血孙。不可只取同姓。)私族五世则祖迁而服穷。虽嫡嫡相承。至于十世者。五世以往。支子之孙。各自为宗。而不以是为宗。则不宜取其子为后也。礼为人后者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0H 页
为之斩衰。而降其父母期者。以尊祖也。尊祖故曰受重。受重故降其私也。今以宗子之子。后于支庶。而为之服斩。为之降屈。此之谓非礼。苟如上所制。则为人后者不失有尊祖敬宗之义。而其斩其降。俱有名义也。夫然后申为之制曰庶子无后者。不得立后。择于昆弟之子。属其后事。托其祭祀。(古者殇与无后。从祖祔食。今此礼必不可行。亦所谓从宜从俗。)传其财计。而不名为后。不令服斩。其一也。宗子之适子亡。而有适孙者。仍以孙为宗。其无适孙者。立次子为适。而不以次子之子立为适子之后。以适子未及受重而死。且宗子方在世而持重。则次子之子。为伯父斩衰无义也。故须父死受重。方得立后。其二也。后者嗣先之名。亲唯既死而后。可称为先。生而立后者。古未之闻也。须宗子死后。方许立后。若宗妇先死。不得立后。其三也。父母之名。不可易也。生曰父母。死曰考妣。所后之亲及其既死。始令为后。则曰先考先妣。所生之亲。生云父母。死云先父先母。抑亦无于礼之礼。其四也。(田汝成云所后父母。宜称世父世母。恐未安。或称宗考宗妣。似合礼意。然未有所据。)国家制令如是。令民勿踰则大善。今玆未能。聊书为训。令为吾子孙者。一遵斯制。毋敢踰粤尺寸。
乡吏论一
都古胥史之职。操古大夫之权者。乡吏是已。古者大国方百里。其次七十里。其次五十里。今我郡县大小。与古之所谓国者相等。然则守令其邦君也。其亚于守令而佐守令出治者。大夫已矣。乡吏操者非古大夫之权乎。古者大夫世卿。今乡吏世其职。彼世其卿者。执国命制民之死生。卒之权在人主之上。若鲁之三桓晋之六卿郑之七穆者。不至墟其国。不肯悛其恶。即今之世其职者。亦不如是不已矣。虽然古者邦君亦世其爵。而为大夫者皆公族世臣。故邦君亦权重。而大夫有恩义于其上。其恶犹未甚焉。今守令久者四三年。不然者期年而已。其在位也。若逆旅之过客然。而乡吏于此。无恩义相系属。故其权恒在于乡吏。而其倾陷欺负也轻。由是言之。其害毒所及。又不特古之大夫而止耳。以过客驭主人。以不知驭知者。其有能移其权者乎。此乡吏之所以恒操其权也。权之所在。生杀祸福系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0L 页
焉。其所以播其恶于民者。容有既乎。谋国者不可以不察。
乡吏论二
一家乱。家长任其罪。法也。一闾乱。闾长任其罪。法也。一县乱。县令任其罪。法也。故朝廷遣监司行部曰郡守县令。有贪婪不法者锄之。遣御史按廉曰郡守县令。有贪婪不法者击之。其或有奸胥猾吏。是狐鼠也。不足问。先正其大纲已矣。世以是为知要之言。嗟乎冤哉。守令也。是守令者。自幼绩文史。幸而登仕籍。积劳苦数十年。幸而得郡县。其始至也。其谁不兢兢然栗栗然惟弗克负荷是惧哉。欲民之誉己焉。欲监司之褒己焉。欲法之无违焉。欲公事之及期焉。既数月。吏诱之曰民顽。其欲不可充也。曰监司远。其欺蔽有术也。曰粟敛散如吾计。其赢者什倍。曰公事推转无害。于是与之贾。析其利。与之盗。分其赃。与之鱼肉民。移其威。嗟呼。使皋陶按是狱。谁其为首恶也。如以鲁男子投之于娼院。虽矜持数月。究竟不为淫所诱者鲜矣。胡独诛鲁男子乎。家长恒居其家。家之乱。长之罪也。闾长恒居其闾。闾之乱。长之罪也。郡守县令。客也。主人乱其家而客受其罪。不冤乎。故凡首恶者。吏也。服上刑。从之者守令也。服次刑。其云先正其大纲者。迂言也。
乡吏论三
虎。恶兽也。方其饱也。鹿豕过之而不顾。苍鹰。鸷鸟也。方其坐架也。日食之以肉。厥嗉盈。虽遇雉不鴥也。唯饿虎饥鹰。其搏益猛。其势则然也。京司之吏有常饩。又不以岁更。故其贪得有限。又恐失其职。故其行恶有节。乡吏则不然。既无常饩。又或至五六年不调。及其得之也。如饿虎得豕。饥鹰遇雉。其奋迅酷烈。而复有顾瞻者乎。虽岁得之。其心恒以为来年不可知。而其贪有节乎。千户之邑。置吏十人。无岁而不饱也。二千户之邑。置吏十二。无岁而不饱也。等而上之。每增千户增吏二人。虽大邑吏不过三十。亦足以治文簿备使令。又何必甡甡然满其庭而为悦哉。额有限。有罪而除额。即吏以额为宝。兢兢然犹恐失之。不幸而失其额。其父母妻子冻馁。吏有不兢兢然唯恐失之乎。夫然后畏得罪。畏得罪然后重犯法。重犯法然后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1H 页
其侵虐少衰。定吏额。国家之切务也。
五学论一
性理之学。所以知道。认己以自勉。其所以践形之义也。易大传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庸曰能尽己之性。能尽人之性。能尽物之性。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性理之学。有所本也。然古之为学者。知性之本乎天。知理之出乎天。知人伦之为达道。以孝弟忠信为事天之本。以礼乐刑政为治人之具。以诚意正心。为天人之枢纽。其名曰仁。其所以行之曰恕。其所以施之曰敬。其所以自秉曰中和之庸。如斯而已。无多言也。虽多言。是重言复言。无异言也。今之为性理之学者。曰理曰气曰性曰情曰体曰用。曰本然气质。理发气发。已发未发。单指兼指。理同气异。气同理异。心善无恶。心善有恶。三干五桠。千条万叶。毫分缕析。交嗔互嚷。冥心默研。盛气赤颈。自以为极天下之高妙。而东掁西触。捉尾脱头。门立一帜。家筑一垒。毕世而不能决其讼。传世而不能解其怨。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同者戴之。殊者伐之。窃自以为所据者极正。岂不疏哉。礼者所以节文乎孝弟忠信之行者也。则勿知焉。曰名物度数。于道末也。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乐者所以悦乐乎孝弟忠信之行者也。则勿知焉。曰咏歌舞蹈。于今外也。曰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刑政者所以辅成乎孝弟忠信之行者也。则勿知焉。曰刑名功利之学。圣门之所弃也。威仪者所以维持乎孝弟忠信之行者也。祭祀宾客朝廷军旅燕居丧纪。其容各殊。布在容经。不可相用。则勿知焉。概之以一字之礼曰跪。三百三千。其终以一跪字概之乎。古者学道之人。名之曰士。士也者仕也。上焉者仕于公。下焉者仕于大夫。以之事君。以之泽民。以之为天下国家者谓之士。其遭人伦之变。如伯夷,叔齐,虞仲,夷逸之等隐之。馀无隐也。故素隐行怪。圣人戒之。今为性理之学者。自命曰隐。虽弈(一作奕)世卿相。义共休戚。则勿仕焉。虽三徵七辟。礼无亏欠。则勿仕焉。生长辇毂之下者。为此学则入山。故名之曰山林。其为官也。唯经筵讲说及春坊辅导之职。是注是拟。若责之以钱谷甲兵讼狱摈相之事。则群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1L 页
起而病之。以为待儒贤不然。推是义也。将周公不得为太宰。孔子不得为司寇。子路不得折狱。公西华不得与宾客言。圣人教斯人。将安授之。国君致斯人。将安用之。乃其所自倚以文之。则曰我尊尚朱子。呜呼。朱子何尝然哉。研磨六经。辨别真伪。表章四书。开示蕴奥。入而为馆阁则危言激论。不顾死生。以攻人主之隐过。犯权臣之忌讳。谈天下之大势。滔滔乎军旅之机。而复雠雪耻。要以伸大义于千秋。出而为州郡。则仁规慈范。察隐察微。以之平赋徭。以之振凶扎(一作札)。其宏纲细目。有足以措诸邦国。而其出处之正也。召之则来。舍之则藏。拳拳乎君父之爱而莫之敢忘。朱子何尝然哉。沈沦乎今俗之学。而援朱子以自卫者。皆诬朱子也。朱子何尝然哉。虽其修饰边幅。制行辛苦。有胜乎乐放纵邪淫者。而空腹高心。傲然自是。终不可以携手同归于尧舜周孔之门者。今之性理之学也。
五学论二
诂训之学。所以发明经传之字义。以达乎道教之旨者也。秦燔之厄。师承遂绝。武帝以来。五经始有官学。门户既立。枝派以分。下逮魏晋。名儒林立。至孔颖达,贾公彦为之疏释。而天下靡然宗之。可谓盛矣。然其诂训之所传受者。未必皆本旨。虽其得本旨者。不过字义明而句绝正而已。于先王先圣道教之源。未尝窥其奥而溯之也。朱子为是之忧之。于是就汉魏诂训之外。别求正义。以为集传本义集注章句之等。以中兴斯道。其丰功盛烈。又非汉儒之比。今之学者。考汉注以求其诂训。执朱传以求其义理。而其是非得失。又必决之于经传。则六经四书其原义本旨。有可以相因相发者。始于疑似而终于真的。始于彷徨而终于直达。夫然后体而行之。行而验之。下之可以修身齐家为天下国家。上之可以达天德而反天命。斯之谓学也。今之所谓诂训之学。名之曰折衷汉宋。而其实宗汉而已。诂宫室训虫鱼。以之通其字绝其句而已。于性命之理。孝弟之教。礼乐刑政之文。固昧昧也。宋未必尽是。而其必欲体行于心与身则是矣。今也唯诂训章句其异同沿革。是考是察。曾不欲辨是非别邪正。以求其体行之术。斯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2H 页
又何法也。古之为学者五。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之为学者一。曰博学之而已。自审问而下。非所意也。凡汉儒之说。不问其要领。不察其归趣。唯专心志以信之。迩之不虑乎治心而缮性。远之不求乎辅世而长民。唯自眩其博闻强记宏词豪辨。以眇一世之陋而已。其有谬义邪说足以为万世之害者。则函受并容。以为天下之义理无穷。斯则先圣先王其格言至训。悉为是湮晦而不章。磨灭而不立矣。岂不悲哉。若是者儒雅博洽。可爱可重。非不逌然善也。卒之不可以携手同归于尧舜周孔之门。斯所谓诂训之学也。
五学论三
文章之学。吾道之钜害也。夫所谓文章者何物。文章岂挂乎空布乎地。可望风走而捉之者乎。古之人。中和祗庸。以养其内德。孝弟忠信。以笃其外行。诗书礼乐。以培其基本。春秋易象。以达其事变。通天地之正理。周万物之众情。其知识之积于中也。地负而海涵。云郁而雷蟠。有不可以终閟者。然后有与之相遌者。或相入焉。或相触焉。挠之焉激之焉。则其宣之而发于外者。渤潏汪濊。粲烂煜霅。迩之可以感人。远之可以动天地而格鬼神。斯之谓文章。文章不可以外求也。故文章之在宇宙之间。其精微巧妙者易。温柔激切者诗。典雅缜密者书。详细而不可乱者礼。条鬯而不可糅者周礼。瑰奇吐欱而不可屈者。春秋左氏之传。睿圣无瑕者论语。真知性道之体而劈析枝经者孟子。刻覈深窈者老子。下此以往。醇者或寡矣。太史迁好奇尚侠而自外乎礼义。扬雄不知道。刘向溺于谶讳。司马相如俳优以自衒。下此以往。破碎绮靡无讥焉。韩愈,柳宗元虽称中兴之祖。而本之则亡。如之何其兴之也。文章不自内发。乃皆外袭以自雄。斯岂古所谓文章者哉。韩柳欧苏。其所谓序记诸文。率皆华而无实。奇而不正。幼而读之。非不欣然善矣。内之不可以修身而事亲。外之不可以致君而牧民。终身诵慕而落魄牢骚。卒之不可以为天下国家。此其为吾道之蟊蠈也。将有甚乎扬(一作杨)墨老佛何也。扬(一作杨)墨老佛。虽其所秉有差。要之皆欲以克己断欲。为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2L 页
善去恶。彼韩柳欧苏。其所自命者。文章已矣。文章岂足以安身立命哉。使天下之人。咏歌蹈舞。浸淫悦乐。醲薰肤奏。与之俱化。而邈然忘其性命之本。民国之务者。文章之学也。岂圣人之所取哉。今之所谓文章之学。又以彼四子者。为淳正而无味也。祖罗(罗贯中)祧施(施耐庵)郊麟(金圣叹)禘螺(郭青螺)而尤侗,钱谦益,袁枚,毛甡之等。似儒似佛。邪淫谲怪。一切以求眩人之目者是宗是师。其为诗若词。又凄酸幽咽。乖拗荦确。壹是可以销魂断肠则止。遂以是自怡自尊。而不知老之将至。其为吾道之害。又岂但韩柳欧苏之流而已。口谭六经。手撷千古。而终不可以携手同归于尧舜之门者。文章之学也。
五学论四
主斯世而帅天下以倡优演戏之技者。科举之学也。读尧舜周孔之书。斥老佛回黄之教。其谭诗礼。其论史传。天然一冠儒服儒者也。夷考其实。剽字窃句。抽朱擢绿。以眩一时之目。而尧舜非所慕也。老佛非所恶也。治心检身之法。非所问也。匡君泽民之术。非所意也。项羽沛公之事以为题。浇佻悖戾之辞以为能。吐虚吹假。构幻织诞。以自衒其赡博之闻。以赌一日之捷而已。有为性理之学。嗔之曰诡。有为诂训之学。叱之曰僻。睥睨文章之学。而自视未尝非文章。入者霸之。出者夷之。工者仙之。拙者隶之。有或徼幸以成名者。父抚之曰孝子。君庆之曰良臣。宗族爱之。朋旧尊之。其落拓而不得志者。虽行如曾尾。智如樗犀。率龙钟蕉悴。赍哀恨以死。呜呼。此何法也。众黎之生。于于然蠢蠢然。其可以绩文史导政事者。千百一人而已。今也括天下聪慧之才。壹皆投之于科举之臼。而舂之撞之。唯恐其不破碎靡烂。岂不悲哉。一陷乎科举之学。即礼乐为外物。刑政为杂事。授之以牧民之职。则蒙蒙然唯吏指是承。入而为财赋狱讼之官。则尸居素食而唯故例是问。出而操甲兵捍御之权。则曰军旅未之学也。推武人以居前列。天下将安用矣。日本者海外之小聚耳。以其无科举之法也。故文学超乎九夷。武力抗乎中国。规模纲纪之所以维持控驭者。森整不乱。有条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3H 页
有理。岂非其显效哉。今科举之学。亦已衰矣。巨室名阀之子。不肯业此。唯田间寒饿者为之。而战艺之日。啸呼市井奴隶。摺巾短襦。怒目豪拳。以争其先登。但见签竿相戳。棓槌互击。而及其唱名也。乳臭之儿不辨豕亥者。出而据之。斯其学不能不衰敝也。若天眷顾。因其衰而遂变之。则生民之福。不然。不可与学此事者。携手同归于尧舜之门也。
五学论五
术数之学。非学也惑也。中夜起瞻天步中庭以语人曰彼荧惑守心。主奸臣挟主势以谋国。曰彼天狼犯紫微。明年必有兵。曰彼岁星在箕分。此吾邦域之所赖也。忽欷歔诵道诜秘记郑鉴谶说曰。某年兵必起。曰某年狱必兴。将血流成川。人种以绝。劝其婚友鬻田宅弃坟墓。入深山虎豹之窟。以俟其难。忽愀然变色。有间而言曰。昔我老先生。能通神役鬼。书发食顷。已抵八百里。开缄携弟子入山谷。袖木叶以散之。使兵马喧阗。忽解装展图三幅曰。此玉皇朝真之形。此仙人骑鹤之形。此渴马奔川之形。他人不知。吾独知其穴与向。苟能用之。子孙其逢吉。厥明盥。正衣冠危坐。谈太极图河图洛书九宫之数。辨理气善恶同异之讼。俨然一性理先生也。呜呼。窃虚名负重望。为众愚所归向者。悉此先生。有真正不伪之士。讲明先王之道。本孝弟慎微隐。而究礼乐刑政之文者。则哂之曰彼且不知明日之事。坐积薪厝火之上。谈诗说礼。乌足以与于斯矣。圣人以糟粕示天下。留其秘以自用。故孔子作易翼。朱子注参同契。后人不知其义也。彼蒙呆不慧者。尊此卑彼。日趋流乎幽阴邪辟之乡。将谁与禁之。天文五行之志。历世傅会。无一验者。星行咸有定度。不可相乱。又何惑焉。燕市卖幻之人。受银一二铢。呈其技象鞮岁。语人甚悉。又何惑焉。徐乾学葬考。斥风水之说。不可与易。又何惑焉。推是以往。若卜筮看相星耀斗数之等。凡以术数衍者。皆惑也非学也。尧不能前知。任鲧以败事。舜不能前知。南巡守崩于苍梧之野。周公不能前知。使管叔监殷。孔子不能前知。畏于匡几不能免。今也病不能前知。必得一前知者以为归。岂不惑欤。彼事魔好怪。隐然自据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3L 页
乎前知之圣。而莫之知耻也。又恶能携手同归于尧舜之门哉。五学昌而周公仲尼之道。榛榛然以莽。将谁能一之。
汤论
汤放桀可乎。臣伐君而可乎。曰古之道也。非汤刱为之也。神农氏世衰。诸侯相虐。轩辕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归。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得志。以代神农。(见本纪)则是臣伐君。而黄帝为之。将臣伐君而罪之。黄帝为首恶。而汤奚问焉。夫天子何为而有也。将天雨天子而立之乎。抑涌出地为天子乎。五家为邻。推长于五者为邻长。五邻为里。推长于五者为里长。五鄙为县。推长于五者为县长。诸县长之所共推者为诸侯。诸侯之所共推者为天子。天子者。众推之而成者也。夫众推之而成。亦众不推之而不成。故五家不协。五家议之。改邻长。五邻不协。二十五家议之。改里长。九侯八伯不协。九侯八伯议之。改天子。九侯八伯之改天子。犹五家之改邻长。二十五家之改里长。谁肯曰臣伐君哉。又其改之也。使不得为天子而已。降而复于诸侯则许之。故唐侯曰朱。虞侯曰商均。夏侯曰杞子。殷侯曰宋公。其绝之而不侯之。自秦于周始也。于是秦绝不侯。汉绝不侯。人见其绝而不侯也。谓凡伐天子者不仁。岂情也哉。舞于庭者六十四人。选于中。令执羽葆。立于首以导舞者。其执羽葆者能左右之。中节则众尊而呼之曰我舞师。其执羽葆者不能左右之中节。则众执而下之。复于列。再选之。得能者而升之。尊而呼之曰我舞师。其执而下之者众也。而升而尊之者亦众也。夫升而尊之。而罪其升以代人。岂理也哉。自汉以降。天子立诸侯。诸侯立县长。县长立里长。里长立邻长。有敢不恭其名曰逆。其谓之逆者何。古者下而上。下而上者顺也。今也上而下。下而上者逆也。故莽操懿裕衍之等逆也。武王汤黄帝之等。王之明帝之圣者也。不知其然。辄欲贬汤武以卑于尧舜。岂所谓达古今之变者哉。庄子曰蟪蛄不知春秋。
海潮论一
朔卯而潮。日差以晚。二日有奇则差一时。故朏而潮于辰于巳于午于未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4H 页
于申。朔酉而汐。差以晚如潮。既望潮于酉曰汐。汐于卯曰潮。周而复始无端焉。巽庵先生(余仲氏)久居海岛。验其候而概言之曰。月出而潮。月没而潮其昼者谓之潮。宵者谓之汐。斯不易哉。潮之故在月。潮之故在月。夫人知之。潮之故在月则月出而潮。月没而退理也。今也月出而潮。月没而潮。唯中天是恶。斯何理也。余窃思之曰。月者水之元精也。其元精之所照映。水则感之。渤然上兴。然水之积也不厚则其感不深。故月之方出。既到地平之界。横照海数千里。则水之积也极厚而潮兴焉。月既高。下烛于海。则水之积也不厚而潮衰焉。海之深。不能为数里也。月之将没。又到地平之界。横照海数千里。则水之积也极厚而潮兴焉。月既远入于地底之天。则光不能相及而潮衰焉。然此吾目之所视也。若其情则未也。非有兴与衰也。月丽于天。恒照地毬之半。两圜物相照。法本然。地毬之半。地平之界也。故月之攸行。恒有二潮为之先后。若先马焉。若后劲焉。若导焉若从焉。若被驱焉。若追及焉。月到东平之界。则先者先焉。斯谓之潮。月到西平之界。则后者后焉。斯谓之潮。人溓而立乎所立之地。曰潮曰退。曰兴曰衰。若水之情则恒有二队。如山岳焉。如冰雪焉。为先为后。恒与月相驱相及。恒周乎大地之腰。循环无已时也。山岳之势。冰雪之耀。其长数千里者。恒周乎大地之腰。而其馀波之崩而颓者。渐低渐微。以达乎汊港之口。而人见之为潮。斯小观哉。
海潮论二
潮之故在月。夫人知之。潮之故在月。则月盈而潮赢。月晦而潮缩。理也。今也月盈潮赢。月晦潮赢。唯二弦是恶。斯何理也。斯者日之故也。日者火之元精也。水得火。乃沸乃涌。朔日在东。月在中。水在西。(水者地毬也。)日月水参直则潮赢焉。望月在东。水在中。日在西。(月出时)日月水参直则潮赢焉。上弦月在天。水在下。日在西。(日入时)日月水三角则潮缩焉。下弦月在天。水在下。日在东。(日出时)日月水三角则潮缩焉。为其映射之力。有猛有微也。曰望之赢也诚有然。晦朔之际月已死。尚能映射有全力乎。曰月未尝盈亏也。两圛(一作圜)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4L 页
之物。以明相照也。恒照其半体。其牉恒黑也。朔人见其牉黑。望人见其牉白。弦人见其牉白之半及牉黑之半。月未尝盈亏也。使人而翼。朔蜚而介乎日月之间。以頫视月体。则未有不圆如望也。奚为而不能使潮赢也。(朱子天问注。以月无盈亏。其小雅十月之交传。亦未尝不然。又王称诗曰团魄在阳燄。终古无亏盈。因人示朏脁。侧身死与生。蟾蜍薄阴采。顾兔潜其形。何当凌倒景。一睹天地精。古人早有知者。)
海潮论三
东海之无潮也何居。非夫东海之无潮。而北海无潮也。非仅北海之无潮。而南海无潮也。日月之行。恒循赤道之左右。赤道者天腰也。南而至乎冬至之线。北而至乎夏至之线。虽其违赤道有差。要之皆天腰之左右也。潮以日月之故。乃沸乃涌。则潮之兴也。其在天腰之下乎。瓜哇吕宋苏门佛齐之海。潮所兴也。其二队之所恒过者。如山岳焉。如冰雪焉。其脊北之崩而瀩者。至浙焉。至江焉。过此以往。弥衰弥微。至于渤海之北。旅顺之口。绵绵焉。其由对马之海而北走焉者。至于蔚珍绵绵焉。及至悉直以北。遂无焉。斯则北海之无潮也。岂东海耳。若夫渤海之潮。犹至旅顺。而东潮益短者。亚墨为之蔽也。亚墨之界。南入天腰之下。东潮来者。已折于亚墨之角。而及其苏而兴也。再为日本所遮护其锋。又安能深入北界哉。脊南之崩而颓者。其到南海之南。亦必弥衰弥微如北然。斯则南海之无潮也。然则奈何。潮行于天腰之下。而吾所见者馀波之远及者也。潮然乎哉。潮可畏也。
海潮论四
同是朔也。有小赢焉。有大赢焉。同是望也。有小赢焉。有大赢焉。斯又曷故。曰月行最多道。南也涉乎冬至之线。北也涉乎夏至之线。月南则潮道随而南。月北则潮道随而北。随而南则其馀波之来远。其力不弥倦乎。随而北则其馀波之来迩。其力不犹猛乎。斯其赢有大小也。又日行恒与月舛。舛则虽朔望乎。其与之为参直也不直。(舛谓南北不同度。)其与之为参直也不直。则潮兴不猛。既北矣。又其与之为参直也矢直。斯潮大赢矣。
海潮论五
潮曷为为厚吾民之生也。虽有鱼不潮弗获焉。虽有卤不潮弗盐焉。因其潮。篊焉网焉捞焉。因其潮耕焉晒焉䰞焉。因其潮舟达于汊港之口。因其潮得往来疾捷。潮之所以厚吾民之生也如是矣。其谓之天地嘘吸之气奈何。曰其见者小也。天地之间。潮恒走不息。曷谓之嘘而吸。其似乎嘘而吸者。吾目之所视也。恒嘘焉恒走焉。以周旋乎天地之间。又岂有巨鱼大鲸吞吐而为是哉。童孩之问日也。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5H 页
稳城论
稳城深北清凉之地。耽罗海南炎瘴之乡。说者谓稳城之夏之日。反长于耽罗。岂理也哉。曰然。亦理也。唐书回纥传曰。瀚海之北。骨利干之地。日没而烹羊胛。既熟而日出。彼虽不言。而其时则在春分秋分之前后也。穷北之地。其夏日之长如彼。稳城之夏之日。岂不长于耽罗乎。北而至于极北之地。长而至于极长之时。则春之后秋之前。纯乎为昼。故周髀经曰北极之下。有朝生夕死之草。明一年为一昼夜而已。稳城之夏之日。其不长于耽罗乎。曰迹则然矣。其所以然之理奈何。曰耽罗虽在我南徼。犹在赤道之北。岂唯在赤道之北。其亦在乎夏至日躔之道之北矣。然则耽罗之夏之日。其自东而西也。不由人顶之上。而出于东迤乎南。绕而西而没。其在地底。又迤于北。绕而东而出矣。然则耽罗之人。晚见其出而蚤见其入。其日顾不短乎。稳城之人。退而处乎深北之地。日出未高而迤于南。绕而西矣。将蚤见其出而晚见其入。其日顾不长乎。北而又北。至于北极之下。则日自东峰之上。其离地数丈。自震由巽由离由坤由兑由乾坎艮而复于震方。岂不以六月为一昼乎。赤道之下。其人之戴赤道。如立乎长虹之下。北极之下。其人之带赤道。如坐乎围篱之中。而太阳之行。常循赤道之左右。此其所以见日有蚤晚也。知此理矣。则稳城之夏之日。其长于耽罗之夏之日。又不足疑矣。
甲乙论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5L 页
甲乙之类十。子丑之类十二。古人所以纪日也。后世方技杂术谶纬怪力之说。若太乙九宫奇门六壬遁甲之法。与夫风水择日杂筮杂占推数算命星曜斗数之等。其所以辨生杀之机。定吉凶之兆。察其冲犯。别其宜忌。以之惑千世而诬兆民者。壹以是甲乙子丑为之宗干。而繁条叠叶。得以依附。曰木曰火曰青曰赤曰龙曰雀曰鼠曰牛。皆因是而萃焉。余尝论甲乙子丑。有不宜然者三。有不必然者三。何以言之。古称大挠作甲子。即大挠以前。上距天地开辟之初。不知几千百年几亿万日。悉皆无名。大挠以始作之年月正元日。命之曰甲子已矣。不必是日禀东方木气。唯大挠以其意命之已矣。以是而为万古不易之定。则于理不宜然也。然且大挠以之纪日而已。以之纪年者。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也。既以甲子纪年。于是追尊古年。以尧元年为甲辰。以舜元年为丙戌。即太初以前。上距天地开辟之初。几千百年。悉皆无名。其岁德年神方位之吉凶。虽尧舜禹汤。亦莫之知矣。是故尧舜禹汤。于祭祀朝聘巡狩征伐之时。皆不问宜忌。冥行径情。然以战则克。以祭则受福。以与诸侯会同则万方雍协。今取武帝以后人立之名。以为天地之定。则又以是法纪月纪时。列之为四柱。以为人之寿夭贵贱。一定于四柱之成例。于理不宜然也。年日者所以为今古也。方位者所以别围合也。其理既殊。其名宜别。今以年日之名。冒之于方位。曰子曰午曰壬曰丙。又何故也。子丑之类。析之为四。可以四焉。故尽用之以配四方。甲乙之类。析之为四。赢其二焉。故摘其赢以配中央。其亦不公甚矣。且方位何常之有。东家之西。为西家之东。南宫之北。为北宫之南。青龙朱雀之等。将安所宅。今乃执移步换面之方位。以为天地之定。则于理不宜然也。假使其言真有所据。又其所用。与其法相舛。此梦之中又梦也。日出入时刻。随地不同。延日之于汉阳。汉阳之于义州。差者数刻。延日义州之人。方以日出为某刻。而其实汉阳之某刻。非延日义州之某刻。何则东历主汉阳也。一刻既差。时能易矣。一时既差。日与年月。俱可易矣。何则除日之夜而差其末刻。岁其不易乎。由是观之。即所谓甲子。于远方诸郡。或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6H 页
为癸亥。或为乙丑。又可知也。专据汉阳一邑。命是日曰东方木德之干。北方水德之枝。于理不必然也。又凡四方之中。可定者北而已。东西随地易位。日本未必为青龙之地。大秦未必为白虎之乡。地体正圆。海路无阏。日本之人。乘风挂席。东而又东。必泊于大秦之西岸。大秦之人。乘风挂席。西而又西。必泊于日本之东岸。今乃以我坐之地。遂定天地之正位。不亦武乎。南方之所以配于火者。以南方热也。以余观之。南而又南。至于南极之下。则草木之朝生夕死。海水之半年冰合。将与北极之下同矣。乌睹所谓朱雀之衔火乎。今乃以我坐之地。遂定天地之恒气。不亦陋乎。于理不必然也。仁义礼智。人性之所同。故论性者言仁义礼智。则周流万国。无不合也。水火燥湿。物理之所同。故论理者言水火燥湿。则周流万国。无不合也。独所谓甲子乙丑者。唯与禹贡九州书同文者。方以是纪日。方以是纪年。稍远者不知甲乙为何文。子丑为何名。况于其枝叶乎。木火青赤。苟为天地之公理。奚独于禹贡九州。天启其衷。使之趋避哉。于理不必然也。余观全罗之俗。偏信谶纬杂术。凡民之薄有聪明者。皆业为葬巫。文学之士稍有声誉者。又或沈溺于太乙奇门之书。余为是悲。略言其所以勿信之意如是。
甲乙论二
我 显宗十二年(辛亥)秋七月。观象监启曰 王世子诞日。实为辛丑八月十五日。而因丁未年改用大统历法。以闰七月误作闰十月。故诞辰八月。误称九月。自昨年庚戌。还用时宪历。始正其谬。请自今 世子诞辰。以八月改之。 上命礼官就议大臣如其言。(出国朝宝鉴。)余惟轩喾以来。历法屡变。自汉以上勿论。汉武帝作太初历。(洛下闳等作。)魏文帝作黄初历。晋虞喜立岁差法。宋何承天作元嘉历。唐一行作大衍历。(玄宗时)宋吴昭素作乾元历。(太宗时)元郭守敬作授时历。(世祖时)此其大者也。又所谓四分历(蔡邕作)太和历(曹魏初)景初历(魏明帝)泰始历(晋武帝)天和历(周武帝时甄鸾作。)皇极历(隋文帝时刘焯作。)至德历(唐肃宗)五纪历(唐代宗时郭献之等作。)钦天历(五代时王朴作。)应天历(宋太祖时王处讷作。)知微历(金时赵知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6L 页
微作。)之类。又不可胜数。由是观之。凡前史之称正月者。或是二月。其称九月者。或是八月。若其置闰之差。或在岁末。则其称二年者。或是三年。其称八年者。或是七年。又或日食不在朔者。其称一日者或是二日。其称十日者或是九日。乃推数算命之家。集古帝王圣贤卿相之等四柱。甲乙以验其吉凶。而峻秩多文之人。方且欣然。以为其理有然。岂不疏哉。甲乙纪年之法。始于西京。古人不以是纪年。不以是纪月。不以是纪时。则今所行孔子项羽之四柱。皆后人以长历推定者也。然所谓春秋长历。杜预谓尚书及史官。以乾度历参校泰始历而为之者。所谓乾度历者。术客李修卜所为也。今以大统时宪之历。溯至春秋之时。则其年月甲乙之差。又不可胜数。与今杜预之所推定。悉不相合。其所谓甲子。吾恶知其非乙丑耶。其所谓丁丑。吾恶知其非丙子耶。郭璞者。诸术之祖也。郭璞用晋历。以定其吉凶。以此法而冒之于今历。其有合耶。袁天纲,李淳风用唐历。以定其吉凶。以此法而冒之于今历。其有合耶。其言之罔诞虚妄。于是乎著明矣。世之君子。盍亦三思。(丁丑五月初二日作。)
风水论一
葬亲者。率延地师。相吉地以定其宅兆。丁子曰非礼也。薶其亲以徼福。非孝子之情也。虽然有此理。斯有此礼。亦唯曰无此理也。周公制族葬之法。葬之以昭穆。授之以茔域。无凿脉破气之忌。葬于北方北首。无方位坐向之殊。此时卿世卿大夫世禄。子孙荣鬯。固自如也。冀兖之野。旷无陵阜。今之葬者。皆周垣为域。正昭穆如周礼。无龙虎砂角之观。其富贵固自如也。奚为而求吉地也。英豪桀特之人。聪明威能。足以驭一世而役万民者。生而坐乎明堂之上。犹不能庇其子孙。或殇焉或废疾焉。冢中槁骨。虽复据山河形势之地。顾何以泽其遗胤哉。世之迷者。至云薶胔以诅人。亦有验。其理可旁通也。呜呼。斯岂所忍言者。虽然吾且言之。世有薶胔以祸人者。其有薶胔以福人者乎。邪鬼妖巫。为此术以罔人。使陷于恶已矣。有以是徼福者乎。虽有理。君子不为。况万万无此理哉。
风水论二
今人道拾遗。解包而视之。银一锭。其为货也。财足以易一布。然犹四顾而私诸怀。趋而反不小留。唯恐人之攘之也。若是者情也。夫所谓吉地者。上而安其父母之体魄。下而徼其子孙之福禄。生育蕃昌。财帛盈衍。有或十世而不尽其庥荫者。此天下之巨宝也。千珠万金。不足以与易也。地师既得此巨宝。胡为不自私以阴葬其父母。顾乃趋而献之于卿相之门也。何其廉于己。浮于于陵。忠于彼。踰于介推也。斯吾之所不能深信也。有师焉。抵掌而谈吉地曰其剥换也。有龙拿虎攫之势。其拱抱也。有鸾翔凤舞之形。寅葬则卯发。子卿而孙侯。此千里一遌之地也。即我熟视之良久曰。胡不葬汝之母。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7H 页
风水论三
观所谓风水之书。图绘佳城吉地。辨其方位。曰子午卯酉。曰乾坤艮巽。乃所谓入首剥换之势。龙虎砂角之形。与所谓得水破者。无不以其方位之所相冲相合。而辨其灾祥。故地师见人家谱牒。有绘其先祖之墓地者。皆一见县断其吉凶。嗟乎。此梦之中又梦。罔之中又罔也。人莫不圆其颅列其眉双其目中其鼻左右颧以夹辅其口者。然其中有寿耇者短促者贵者贱者富者贫者。岂以其面目方位之合规度无歪舛。而县断其吉凶哉。将唯其骨格神韵。有不可以言语文字形容其髣髴者。由是观之。彼唯子午卯酉乾坤艮巽。屑屑焉察其宜忌者。是又学奇门六壬之邪术。而执方位以求其交鬼者也。愚哉愚哉。
风水论四
孩儿忽病疮。虫蚀肤如木。师曰墓受乾戌风。竁有虫蚀尸祟也。掘视之良然。尚有说乎。长子坠而死。孩儿瘸而瘁。师曰墓犯忌翻尸背在上祟也。掘视之良然。尚有说乎。或火烧墙。或水汎棺。或根藤络于胔。咸有所召。验之不忒。尚有说乎。呜呼。此世之所以终迷而莫之悟也。燕岩朴(趾源)作热河日记。记卖幻者事二十馀条。知此理则悟此妄矣。鬼物戏人。或因其偶然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7L 页
而奏之为灾祟。或因其实然而诱之为奇中。或本无此菑而幻造以眩人。目之所视。真确无错。而其物乃虚妄耳。余见负魔者矣。射覆如神。百不失一。冬月中青杏。隔壁中蜡书。视人之面目。知其父坟之前有奇石。禳人之疾。占之曰薶胔为祟。而炕洞掘鼠。灶门掘骨者。又何限矣。是皆鬼幻之怪。以眩一时之目者。奚惑焉。不知斯者。虽智如樗里。直如微生。终亦受罔乎邪鬼之谋而堕其术中矣。
风水论五
郭璞以非罪诛。身埋水中。道诜无学之等。皆身为髡覆其宗祀。李义信湛宗无血胤。今之滔滔者。皆终身丐乞。而其子孙不昌。斯何理也。几见地师之子若孙。为弘文馆校理平安道观察使者乎。人情一也。我有地可以发福。我既知之矣。有为一缗钱所卖。轻以予人者乎。宰相惑于风水。累迁其父母之墓者。多无子姓。士庶人惑于风水。累迁其父母之墓者。多奇祸怪变。司马温公赂地师令顺己意。兄弟寿考荣贵。胡不悟矣。有为旷达之论者曰。风水之理。曰有则不可。曰无亦不可。呜呼。折讼如此。其亦难乎其为士矣。
孝子论
有申于官者曰。吾祖孝子也。问之。曰其父病断指出血而灌之。得延若干日。有继来者问之。曰其母病刲股脔。其肌燔而进之。得延若干日。有继来者问之。曰吾父孝子也。父病常尝粪。既已沐浴祷北斗七星。三三九拜以致诚。得延若干年。有继来者问之。曰其母病冬月思竹笋。涕泣行竹田间。得新笋几个以进之。其一人曰雉飞入于櫩。捉而进之。其一人曰泽腹坚鲤跃而出。穿而归以进之。其一人曰鳖匍匐行入于厨。其一人曰獐槃散行。废于藩落之间。其一人曰梦有一老父指其处。如其言得美果蓏以归。其一人曰吾祖孝子也。庐于墓。常独宿。有虎大如牛。跪于前。屈首掉其尾。若致礼然者。时反于室。虎为之乡导。至其门而止。见狗不搏噬。伺吾祖之出而为之先后焉。其一人曰吾父孝子也。并有丧。首二绖要四带。其行也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8H 页
左手执苴杖。右手执桐杖。其一人曰吾父孝子也。并有丧。既祥又三年。如其日数而后除焉。于是官叹诧咨嗟。上其事于察司。察司报礼曹。礼曹以闻之。为之复其户。蠲其子若孙繇役。毋得辄侵困。绰其楔丹其榜。令风动闾里。君子曰非礼也。此教民藉父母以沽名逃役。饰奸言以欺 君。非先王之至理也。礼凡养父母之疾。若尝药视膳。行不翔笑不矧不说冠带之类。皆孝子之疏节也。则哀痛迫切。靡所不用其极者。固亦有割其枝脔其肤。以冀乎万一之幸者。然古之圣人若舜文王曾参之伦。未有行之者。魏晋以降。凡断指刲股之孝。史不绝书。而朱子编小学。不见采录。朱子之意。盖云是绝世之行。然非所以为训于后世也。万有一纤毫不直之志萌于中。而复饰之以增衍之词。以求其焜煌人目者。当何如哉。且凡滫瀡脂膏之养。唯竭吾之诚。以养志是勉耳。若王祥雀鲤之异。是宇宙间灵奇绝特之迹。不能家得鲤而户获雀审矣。又何为烂漫如彼哉。尝粪者谓夫泄利之末。医欲察其味以验其死生云尔。于诸病无与也。今不问形證。唯一歃以为孝。则是唯庾黔娄之思齐而不期乎利于病者也。父子天也。唯其情而已。故乐正子春母死。五日而不食。既而悔之曰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曾子执亲之丧。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子思讽之以踰礼。礼可踰乎哉。礼曰父母之丧偕。先葬者不虞祔。其葬服斩衰。此并有丧不并服之明验也。礼曰斩衰之丧。既虞卒哭。遭齐衰之丧。轻者包重者特。此并有丧不二绖之明验也。未闻其左手执苴杖。右手执桐杖也。蔡渊提学江西时。饶州学生周鸿母丧未期。又遭父丧。既服丧三十九月。乞加持一十五月。蔡公不允曰盖虽过厚之义。实非中正之行。要在为善于独不求甚异于人。蔡公知礼者。而其言如此。未闻既祥而又三年。以为中礼也。今谓之中礼也。而绰其楔丹其榜。则是违其实也。谓之能过礼也。而绰其楔丹其榜。则是薄先王之礼。而教吾民超而越之也。二者均之为非礼。凡为乡人为守令监司为礼官者。非不知其非礼。其心有恐悚怯蹙而不敢言者。以其名则孝也。闻人之孝。而敢訾议之者。必蒙大恶之名。亿诈于人而陷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8L 页
其身不智也。于是窃窃然心笑之而口发谀。以署其状。窃窃然骂其诈而阳尊之。为卓异之行。下以诈罔其上。上以诈笼其下。上下相蒙。苟无怨尤。未有一秉礼君子为之发其诈而昭其奸。以正风教。若是者何也。彼其所依附者重耳。晋文公之言曰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彼或乘此之时。而因以盗其震世之名。尚亦何哉。且人之嗜好不同也。有嗜羊枣者。有嗜昌歜者。有嗜芰者嗜蜜者嗜芋者。人之嗜好不同也。何孝子之父若母。必唯雉鲤麇鳖雪中之笋。是嗜是索耶。又必降龙伏虎。若胡僧羽客之为。然后方可谓之孝子乎。是其藉父母以沽名逃役。饰奸言以欺 君者也。不可不察。
烈妇论
厥考病且死。子从而死之孝乎。曰匪孝也。唯厥考不幸为虎狼盗贼所逼迫。厥子从而卫之死焉则孝子也。君薨臣从而死之忠乎。曰匪忠也。唯厥君不幸为乱逆所篡弑。臣从而卫之死。或己不幸而被虏。至虏庭强之拜。不屈而死则忠臣也。曰然则夫卒妻从而死。谓之烈。为之绰其楔丹其榜复其户。蠲其子若孙繇役者何也。曰匪烈也。隘也。是有司者不察耳。是有徼名之心也乎。曰否。无此心也。是其性褊狭不通。或别有恨在中也。则必谓之匪烈也何哉。天下莫难乎死。彼眇小杀其身以自死。则必谓之匪烈也何哉。夫天下之事之凶。未有甚于杀其身者也。杀其身奚取焉。唯杀其身当于义是图也。夫为虎狼盗贼所逼迫。妻从而卫之死焉。烈妇也。或己为贼人淫人所逼迫强之污。不屈而死则烈妇也。或蚤寡。其父母兄弟欲夺己之志以予人。拒之弗能敌。以死则烈妇也。其夫抱冤而死。妻为之鸣号暴其状不白。并陷刑以死则烈妇也。今也不然。夫安然以天年终于正寝之中。而妻从而死之。是杀其身而已。谓之杀其身。当于义则未也。吾固曰杀其身。天下之凶也。既不能杀其身当于义。则是徒为天下之凶而已。是徒为天下之凶者也。而为民上者。且为之绰其楔丹其榜复其户。蠲其子若孙繇役。是劝其民相慕效为天下之凶也。恶乎可哉。丈夫死。有家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9H 页
不幸也。或舅姑老无所养。或诸子女幼。无所乳育。为死者妻者。当忍其哀黾勉其生。仰而养其无所养者。至其死也。为之葬薶焉。祭祀焉。俯而育其无所育者。至其长也。为之冠笄焉嫁娶焉可也。一朝悍然自刻于心曰。一人死。吾无所为舅姑矣。一人死。吾无所为子女矣。于是引吭自经于桁椸之下而弗与顾也。若是者庸讵非狼戾残忍大不孝不慈者耶。天下之道。一而已。未有大不孝不慈。独于夫得其道者也。为民上者。且为之绰其楔丹其榜复其户。蠲其子若孙繇役。是劝其民相慕效为大不孝不慈也。恶乎可哉。故曰匪烈也隘也。是有司者不察也。不察也者。不察乎其当于义否乎也。或其别有恨在中者。君子不言。
 李时珍曰张杲医说言。唐开元中。明人陈藏器著本草拾遗。载人肉疗羸瘵。闾阎有病此者多割股。按陈氏之先。已有割股割肝者矣。而归咎陈氏。所以罪其笔之于书。而不立言以破惑也。本草可轻言哉。呜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父母虽病笃。岂肯欲子孙残伤其支体。而自食其骨肉乎。此愚民之见也。按何孟春馀冬录云江伯儿。母病割胁肉以进不愈。祷于神。欲杀子以谢其神。母愈。遂杀其三岁子。事闻 太祖皇帝怒其绝伦灭理。杖而配之。下礼部议曰子之事亲。有病则拜托良医。至于呼天祷神。此恳切至情不容已者。若卧冰割股。事属后世乃愚昧之徒。一时激发。务为诡异。以惊世骇俗。希求旌表。规避徭役。割股不已。至于割肝。割肝不已。至于杀子。违道伤生。莫此为甚。自今遇此。不在旌表之例。呜呼。圣人立教。高出于古。韪哉如此。又陶九成辍耕录。载古今乱兵食人肉。谓之想肉。或谓之两脚羊。此乃盗贼之无人性者。不足诛矣。
 李德懋盎叶记云割肝非孝也。余尝读一统志及史传记。孝子往往有割肝疗亲病而不自死者。而窃怪之。又读留溪外传。(陈鼎著江阴人。)有赵希乾割胸探心。误割肠尺馀。烹而疗母。仍创合。粪从胸下以管出。(闻杨州有人。与邻人斗。不胜忿。拔刀自剚腹而肠突出。因割其肠。仆地气窒。旁人纳肠于腹。以药傅之。久之创瘉。肠一头不尽纳。垂其孔于脐上而粪出焉。其人尚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第 249L 页
在云。)又孙阿堵,王祚昌,张三爱,潘焕皆割肝瘉亲。俱创合无𧏮。又记李孝妇割肝疗亲事。此皆明清间事记订明白。又吴介玆(晋)作闵孝子传。孝子刺胸割心疗父病。以药傅之。诘朝无创痕。此尤理之不可晓者也。〇案割肝不死者幻术也。幻者假作此状。以眩人目。不知者以为孝子也。其在王法。必诛无赦。岂足疑乎。
忠臣论
直指使者按事于南方。有抱状而号于庭曰。吾祖忠臣也。壬辰之难。起义兵。行军至锦山郡。力战不屈而死。有继来者曰吾祖忠臣也。丙子之难。从李巡察勤 王。行军至公州。遇贼被害而死。有继来者曰吾祖忠臣也。丁酉倭寇之再来也。为粮盐督运官。捐家赀二十万。调家僮三百人。当时体察之臣亟称之。以其力辞而不见录。有继来者曰吾祖忠臣也。丁丑下城之日。即弃世入山。终身不复渡洌水。使者叹诧咨嗟。题批累十言。后五年又使者至。其题批益隆。后十年巡察使过之。其题批益隆。后十年又使者至。前人之子若孙也。感念焉。遂以闻。得旌褒之 旨。于以绰其楔丹其榜。君子曰非彝也。义兵之兴。多以自庇其父母妻子。而又自免其征役。在国家得力者寡。然其有功者。旌别焉可矣。其力战而死者。悯恤焉可矣。若夫身钝力弱。为贼所得而死者。又奚取焉。私粮私盐之运。咸有公簿。上于帅府。当时计功之臣。程铢两察珷玉。既奏既录。无所遗逸。今于数百年之后。掇拾于涂道之听。取决于委巷之言。以轻施国家之奖赏。非彝也。若夫匪风下泉之鬼。饿山蹈汤之节。当时自好之士。殆比屋联武。又恶能家旌而户楔。忠臣不可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