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x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原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12H 页
原教
爱养父母谓之孝。友于兄弟谓之弟。教育其子谓之慈。此之谓五教也。资于事父。以尊尊而君道立焉。资于事父。以贤贤而师道立焉。兹所谓生三而事一也。资于事兄以长长。资于养子以使众。夫妇者。所与共修此德。而治其内者也。朋友者。所与共讲此道。而助其外者也。然唯慈者。不勉而能之。故圣人之立教也。唯孝弟是训。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不去是也。由是言之。大学之明明德。明此二者也。中庸之自诚明。诚此二者也。忠之为言。尽此二者而实于己也。恕之为言。推此二者而及于物也。格物致知。格此二者而知所以先后也。穷理尽性。穷此二者而尽吾之性分也。二者诚乎心。谓之正心。二者诚乎身。谓之修身。昭明二者。以顺性命。谓之事天。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也者。五教也。
原政
政也者。正也。均吾民也。何使之并地之利而富厚。何使之阻地之泽而贫薄。为之计地与民而均分焉。以正之。谓之政。均吾民也。何使之积土之所丰而弃其馀。何使之阙土之所啬而忧其匮。为之作舟车谨权量。迁其货得。通其有无。以正之。谓之政。均吾民也。何使之强而恣其吞以大。何使之弱而被其削以灭。为之张皇徒旅。声罪致讨。存亡继绝。以正之。谓之政。均吾民也。何使之欺凌顽恶而安其四体。何使之恭勤忠善而福不加及。为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12L 页
之刑以惩。为之赏以奖。别罪功以正之。谓之政。均吾民也。何使之愚而处高位。以播其恶。何使之贤而诎于下。以翳其德。为之袪朋党恢公道。进贤退不肖以正之。谓之政。浚畎浍兴水利。以平其涝旱。树之松柏椅桐梓漆榆柳梨枣柹栗之属。以兴宫室。以供棺椁。以助五谷。畜之牛羊驴马鸡豚狗彘。以壮兵农。以养耆老。虞以时入山林。畋猎猛兽美禽。以远害毒。以布皮味。工以时入山林。采金银铜铁丹砂宝玉。以长货源。以给诸用。医师讲究病理。辨别药性。以御疫疠夭札。此之谓王政。王政废而百姓困。百姓困而国贫。国贫而赋敛烦。赋敛烦而人心离。人心离而天命去。故所急在政也。
原德
因命与道。有性之名。因己与人。有行之名。因性与行。有德之名。徒性不能为德也。己之与人。必由亲亲。亲亲者孝弟也。尧之峻德。孝弟之行也。孝弟也。故峻德克明而九族以亲也。得一家之欢心。以事其祖先。得一家之欢心者。本之孝弟而亲其九族也。是之谓明德。故曰黍稷非馨。明德唯馨。言神之歆格。在一家之欢心也。仁义礼智。谓之四德。然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仁为四德之统。然孟子又以四德之实。归之孝弟。则是孝弟之外。德之名无所立也。孔门四科。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而此四子者。皆以孝闻。孔子谓曾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亲百姓。其云至德者孝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故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及观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孝弟慈而已。故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故曰徒性不能为德。
原赦(本入馄饨录中。升之为原赦。故文体不类。)
吴汉临终。以慎无赦三者。告于光武。后世皆以汉言为得。以余观之。此大不仁。兼之不智也。刑罚之义。在疾恶其人。欲其痛楚之欤。将苦之痛之。使之改过迁善也。苟终身不赦。其人一陷刑辟。便当自暴自弃。名虽不死。实与死等耳。况其人罪状。未必皆真实无疑。或有因谗诬而得罪者。或有激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13H 页
怒蹈机而陷刑者。苟皆一一而无赦。则其人岂不含冤乎。吾闻圣人之于刑也。其唯曰钦哉钦哉。唯刑之恤哉。未闻曰慎无赦矣。唯赦有可议者。每国有庆幸。必大赦诸犯。或重罪新配而即蒙放还。或轻罪久滞而未逢昌期。法之不均。莫此若也。今宜改定律文。自徒一年。至徒九年。分等定限。至期赦还。而以一期为一年。计日为期。(冬至后几日。立春后几日也。)未满限者。切勿放还。因庆颁赦之法。永行革罢。则民畏法不敢犯。既陷不徼幸。大罪止于九年。则望恩不绝。而迁善者有之矣。
原舞
舞。何为而作也。舞者象成者也。(乐记。文。)象成也者何也。象祖考之功成德成也。故其功德盛者。其舞行缀远。其功德小者。其舞行缀短。(见乐记。)故虽天子之乐。未必皆八佾。记曰八佾以舞大夏。朱干玉戚。以舞大武。(祭统。文。)大武者。六成之乐也。(见乐记。)舞之奈何。武之方缀也。嗣天子冕服。执朱干玉戚。就舞位久立。以象武王。(见祭统。)其一人发扬蹈厉。以象太公。其四人执戈矛夹振驷伐。以象同德之臣。其二人分之为左右。以象周公召公。(已上。见乐记。)象诸侯者几人。倒载干戈。以象将帅之士者几人。裨冕搢笏。以象虎贲之士者几人。馈酱酳爵。以象三老五更者几人。象箕子者一人。象商容者一人。象黄帝尧舜夏殷之后者几人。(并据乐记以推之。)各执其器。各象其容。象其始而始之。象其终而终之。以显其功。以崇其德。兹所谓率其群臣。以乐皇尸者也。(祭统文)唯韶亦然。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既而二女降于沩汭。九男从于畎亩。既而宾于四门。纳于百揆。纳于大麓。既而黜四人而远之。进二十有二人而用之。巡于四岳。禋于六宗。顽父嚚母。罔不谐协。天地神祇。罔不昭假。韶之九成。盖所以象此者也。故夫子于韶曰尽美尽善。降及后世。九功七德之舞。犹用象成之法。故魏徵俛首。不视七德。意者七德之中。有象建成元吉之事者也。苟使僛僛傞傞。左蹲右蹈。无所象而为之。则夫子何以谓尽善。魏徵又何必俛首哉。中国连厢之词。吾邦打令之戏。皆舞家之滥觞。而世莫之或察也。嗟乎。宗庙之祭。非乐不享。升歌之诗。犹或有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13L 页
(如梦金尺诗。)下舞则阙如也。非旷典乎。我 太祖南有荒山之捷。西有威化之誓。攘除祸乱。安抚百姓。象成之乐。所不可无也。或曰非天子。不作乐。非也。诸侯六佾。斯有舞矣。既有舞矣。必象成者也。有象成之乐而后。知王业之艰难。而孝敬之心。必油然而生矣。舞可少之哉。
原怨
父不慈。子怨之可乎。曰未可也。子尽其孝。而父不慈。如瞽瞍之于虞舜。怨之可也。君不恤臣。怨之可乎。曰未可也。臣尽其忠。而君不恤。如怀王之于屈平。怨之可也。父母恶之。劳而不怨。而子谓怨可乎。曰此万章公孙丑之所尝惑。而邹夫子之所已辨者也。瞽瞍日以杀舜为事。舜且恝然而莫之愁曰。我竭力耕田。恭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则舜冷心硬肠。视父母如路人者也。故号泣于旻天。怨之慕之。天理也。幽王嬖褒姒废宜臼。宜臼方且恝然而莫之愁曰。我无过失也。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则宜臼冷心硬肠。视父母如路人者也。故垂涕泣而道之。不似越人之关弓然者。天理也。怀王惑于嬖佞。放逐屈平。平且恝然而莫之愁曰。我尽言不讳。恭为臣职而已矣。君之不悟。于我何哉。则平冷心硬肠。视其君如路人。视其国之亡。如奕棋之偶输者也。故忧伤恻怛。彷徨眷顾。为离骚九歌远游之赋。而莫之知止者。天理也。故孔子曰诗可以怨。当怨而不得怨。圣人方且忧之。故察乎诗道而乐诗之可以怨也。司马迁曰小雅怨诽而不乱。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怨者圣人之所矜许。而忠臣孝子之所以自达其衷者也。知怨之说者。始可与言诗也。知怨之义者。始可与语忠孝之情也。若夫好货财私妻子。窃讪于闺房之内者。与夫无才无德。遭弃捐于清明之世。而啁啁然好谤其上者。悖乱之行也。何数焉。
原牧
牧为民有乎。民为牧生乎。民出粟米麻丝。以事其牧。民出舆马驺从。以送迎其牧。民竭其膏血津髓。以肥其牧。民为牧生乎。曰否否。牧为民有也。邃古之初。民而已。岂有牧哉。民于于然聚居。有一夫与邻鬨莫之决。有叟焉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14H 页
善为公言。就而正之。四邻咸服。推而共尊之。名曰里正。于是数里之民。以其里鬨莫之决。有叟焉俊而多识。就而正之。数里咸服。推而共尊之。名曰党正。数党之民。以其党鬨莫之决。有叟焉贤而有德。就而正之。数党咸服。名之曰州长。于是数州之长。推一人以为长。名之曰国君。数国之君。推一人以为长。名之曰方伯。四方之伯。推一人以为宗。名之曰皇王。皇王之本。起于里正。牧为民有也。当是时。里正从民望而制之法。上之党正。党正从民望而制之法。上之州长。州上之国君。国君上之皇王。故其法皆便民。后世一人自立为皇帝。封其子若弟及其侍御仆从之人。以为诸侯。诸侯简其私人以为州长。州长荐其私人以为党正里正。于是皇帝循己欲而制之法。以授诸侯。诸侯循己欲而制之法。以授州长。州授之党正。党正授之里正。故其法皆尊主而卑民。刻下而附上。壹似乎民为牧生也。今之守令。古之诸侯也。其宫室舆马之奉。衣服饮食之供。左右便嬖侍御仆从之人。拟于国君。其权能足以庆人。其刑威足以怵人。于是傲然自尊。夷然自乐。忘其为牧也。有一夫鬨而就正。则已蹴然曰何为是纷纷也。有一夫饿而死。曰汝自死耳。有不出粟米麻丝以事之。则挞之棓之。见其流血而后止焉。日取算缗。历记夹注涂乙。课其钱布。以营田宅。赂遗权贵宰相。以徼后利。故曰民为牧生。岂理也哉。牧为民有也。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说
  
诚字说
诚字偏旁之义。三仓说文。未有明解。余谓诚者物之终始。始于修身。终于治人。不诚无物。斯之谓物之终始也。易曰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又曰成言乎艮。诚者成言也。成言者。物之终始也。斯其义也。
叆叇出火图说
叆叇之火。太阳之煖也。太阳之煖。不烈以熇。虽盛暑之日。令民可堪也。令民可堪者。不焦以焚也。假有一楪。其圆如马蹄之大。则其所受太阳之煖。亦马蹄之大也。有术焉。马蹄之大。约之为菉豆之小。则其所受马蹄之煖。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14L 页
亦约之为菉豆之小也。布于马蹄而温者。聚于菉豆。不大热乎。大热所触。火于是发。此叆叇所以此火也。又凡物受照之法。彼大此小。而此体正圆则其受照之脚。皆自外向内。此本理也。太阳之大。万万倍于叆叇。故其受照之脚。皆自外向内。此叆叇所以出火也。
삽화 새창열기
삽화 새창열기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上图甲太阳也。乙丙丁。叆叇之上面也。其受照之脚。乙与子直射。日在东则叆叇之面亦须向东。故乙与子直财(一作射)也。壬癸之脚。微斜而向子。戊己庚辛之脚。益斜而向子。丙丁之脚。大斜而向子。于是乎马蹄万脚。束聚于子心。以成菉豆之热。热之所聚。是名为火。以艾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15H 页
承之。火乃然矣。而此照脚既过子心。丙向卯去。丁向寅去。戊向巳去。己向辰去。万脚交斜。以子为腰。腰之所束。火所发也。如云不然。试将笄子一枚。从丙庚戊上罩入之。则其黑影必从卯未巳边冲入焉。若将笄子从丁辛己上罩入之。则其黑影必从寅午辰边冲入焉。斯可为万脚交斜。以子为腰之明验也。或曰有叆叇出火者。有不出火者。何以哉。曰其面圆突者出火。其面平碾者。不出火也。曰若是奈何。曰其面圆突者。其出火之理如前图。其面平碾者。万脚直射。不成交斜。不成交斜则不成腰束。不成腰束则马蹄之大。仍是马蹄之大。安能大热。不能大热。安能出火。如上图乙子相直。丙庚相直。丁辛相直。自无出火之理也。曰艾黑者易燃。其白者迟钝。何以哉。曰黑者阁住照脚。不令透漏。其白者。明光下泄。减其热力。故迟钝也。
漆室观画说
室于湖山之间。有洲渚岩峦之丽。映带左右。而竹树花石丛叠焉。楼阁藩篱逦迤焉。于是选晴好之日。闭之室。凡窗棂牖户之有可以纳外明者皆塞之。令室中如漆。唯留一窍。取叆叇一只。安于窍。于是取纸版雪皑者。离叆叇数尺(随叆叇之平突。其距度不同。)而受之映。于是洲渚岩峦之丽。与夫竹树花石之丛叠。楼阁藩篱之逦迤者。皆来落版上。深青浅绿如其色。疏柯密叶如其形。间架昭森。位置齐整。天成一幅。细如丝发。遂非顾陆之所能为。盖天下之奇观也。所嗟风梢活动。描写崎艰也。物形倒植。览赏恍忽也。今有人欲谋写真。而求一发之不差。舍此再无良法。虽然不俨然端坐于庭心如泥塑人者。其描写之艰。不异风梢也。
碗浮青说
月掩日为日食。地掩日为月食。吾既得而闻之矣。日月俱在地平之上。而犹有月食。安在其地掩日为月食也。曰此积气之所映浮。非真月也。月食于地平之下。而其形上浮。人见其影而为真也。其验安在。余友李德操之言曰磁碗之内。有青圈在底。人坐碗边。不见其青。取水一钟。灌于碗。青乃宛然。斯其验也。青在碗底。而浮之使高者水也。月在地平之下。而浮之使高者气也。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15L 页
桅端滑车说
余家水乡。惯作舟行。尝见桅端滑车。颇非东俗。未知始自何代。偶阅丛书。宋嘉祐中。苏州昆山县。有一船桅折。风飘抵岸。船人衣冠如唐人。系红鞓角带。短皂布衫。见人皆痛哭。自出一书。乃唐天授中。告敕屯罗岛首领。陪戎副尉之制。又有一书。乃是上高丽表。亦称屯罗岛。皆用汉字。昆山知县。使人治其桅。桅旧植船木上。不可动。工人为造转轴。教其起倒之法。按屯罗即乇罗之讹。天授即高丽太祖年号。高丽史肃宗十年。改乇罗为耽罗。而宋人不知高丽年号。故认为唐武后天授也。则桅之有滑车。盖济州人漂至苏州。始得学来者也。
观鸡雏说
昔程夫子观鸡雏。记者曰仁也。余家京城之中。犹岁养鸡一群。乐观其雏。方其新说于卵也。黄口脆软。绿毳蒙茸。片刻不离母翼。母饮亦饮。母啄亦啄。和气蔼然。慈孝双挚。稍长而离母。则又弟兄相随。行即同行。栖即同栖。狗唁则胥卫。鸱过则相声。其友爱之情。又油然可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汝等雏之稍长者也。虽不能专爱于父母。顾不欲笃情于兄弟。反为彼至卑至微之物所笑而贱之也乎。吁。
用人理财说
大学平天下章。极论用人理财之道。反复不已。二者之为治平之大网(一作纲)。居可知矣。余谓 国朝于此二者。有古今之殊。于用人则用偏党未出之前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16H 页
之法于偏党既痼之后。于理财则用钱币未出之前之法于钱币大行之后。故二者偏枯而胶滞。铨柄之一委宰相也。馆阁之选之一委本署也。遭一弹駮而引义不出也。皆偏党未出之前之法也。今公论不张。得无偏枯乎。土物贡献之千里远输也。赋税米布之不得防纳也。(或本地刁腾。而京师丰贱。则宜许防纳。而不许之。)皆钱币未出之前之法也。今轻重不权。得无胶滞乎。偏党之出。今二百年。钱币之出。今百数十年。行古之法而不少变通。诚可忧也。然法则美矣善矣。偏党可破也。钱币可变也。(宜铸小为大。)法不可咎也。
地毬图说
昔单居离问于曾子曰。敢问天圆而地方。有诸。曾子曰若天圆而地方。是四角之不掩也。(大戴礼)朱子于二仪之说。皆从沈括之义。地体之圆而毬。圣贤之所共言也。唯是蒙騃初学之士。刱闻是说。疑信相半。今论南极北极出地之度及东徼西徼亭午之分。地势之圆而毬者。暸然无疑。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下图甲为北极。乙丙为地平。丁为稳城。戊为咸兴。己为汉阳。庚为康津。辛为济州。而甲乙相距。约为六十四度。则丁人测之。北极出地为六十四度。戊人己人测之。仍为六十四度。庚人辛人测之。亦只是六十四度何者。地面平碾也。今也不然。北极出地。南北绝殊。自北徂南。每二百五十里。必差一度。稳城北极出地最高。至咸兴已差五度。至汉阳又差四度。至康津又差三度有奇。至济州又差三度。若是者何也。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16L 页
岂非地圆之明验哉。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上图甲为北极。乙为北极之下。丙为稳城。丁为咸兴。戊为汉阳。己为康津。庚为济州。则自北而南。地势圆转。其已过之地。圆隆凸起。而北极出地之度。渐渐低下。此所以二百五十里。每差一度者也。斯岂非地圆之明验哉。又如东徼西徼亭午之分。尤易知也。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下图圆盖天体也。方底地体也。辛日本也。壬东莱也。癸海南也。子中国之南京也。丑襄阳也。寅西蜀也。卯天竺也。凡人皆以日至顶上为亭午。则辛人必以日至甲为亭午也。壬人必以日至乙为亭午也。寅人必以日至己为亭午也。若然壬人之国。午前极短。午后极长也。寅人之国。午前极长。午后极短也。今天下万国。午前之晷与午后之晷。其长短皆均。此曷故焉。岂非地圆之明验哉。地苟圆矣。则天下之人。虽皆以日至顶上为亭午。而午前午后之晷。必均分矣。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17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上图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地面所立东西各国之人也。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太阳周天东西所至之度也。各国之人。皆以日在顶上为亭午。而午前之晷与午后之晷。其长短皆同。岂非地圆之明验哉。
字说
古者小学。专习字书。字字讲究象形会意谐声之所以然。无不暸然于心目。方属文而为篇章也。字字鸠合。用适其宜。故其文不相蹈袭。新严警发。左孟庄屈。各成一体。后世不习字书。直读古文。故文字之在心目者。皆连二字三四字。多至数十字。而各字各义。都囫囵不明。及其发之于篇章也。古文全句。随手使用。其中字义。有迥与事情乖戾者。而亦罔觉。故文皆陈腐。不切事情。
医说
古者医学。专习本草。凡草木之性之气之毒之变之制。无不讲究认明。临病用药。或病有一祟。可以一性一毒疗之者。则用一料。或病有多端。缠结难解者。即用诸料。剂合相济。故术精而效捷。后世不习本草。专诵古方。如八味汤知为温补。承气汤知为凉泻。直举全方。如使一料。安得一一中病哉。故曰小学废而文章不作。本草晦而医技不精云。
种痘说
康熙字典曰神痘法。凡痘汁纳鼻。呼吸即出。余尝疑之。知有妙法。而不传我邦。为之怅然。嘉庆己未秋。茯庵自龙湾还。(时义州府尹递来。)其胤子沧溟云湾人入燕。得种痘方来。其书不过数叶。亟求见之。其法曰取圣痘玉成者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17L 页
痂子七八粒。(细者十馀枚。)放磁钟内。用指爪取清水滴一点。次用坚物如刀柄者。研泥为汁。勿稠勿潮。稠则痘气不发。潮则痘气太泄也。另用新纩。(蚕絮也)捻作枣核大。次用细丝扎定。以其硬头。蘸汁纳鼻孔。男左女右。(左右孔)假如子正纳之。至午正拔去之。每用六时。(用半日)斯气透脏矣。既数日。(或二三日。或三四日。其出多不齐。)便觉本孩见微有痛气。而颔下颈旁。必有气核凸起。大者如鸟卵。斯其验也。既而面部及身体。发出三四颗痘粒。多者十数粒。亦无伤也。不数日。起胀贯脓。收黡而落痂矣。或有杂症带出。随照本科治法。对症投药。不至费力。百种百活。千种千活。无一败者。此其大略也。(其大意如此。今不详记。)至庚申春。适朴楚亭检书相过。(朴齐家)见是书大快云。吾家亦有此方。曾于 内阁藏书中抄录之。但其书太率略。无以按行。今与是编合观。庶得其要领矣。既归即遣人致其家所藏。亦秪数叶。余遂会稡二书。通作一编。其或奥义难通者。略用笺译。兼有术家不正之说。并行劈破。(如观本日干支。即用丝异色。)书既成。以寄楚亭。楚亭复过余而言曰。按本书种子在盛寒时。既落十五日。种之可出。若盛暑经五六日。已成陈旧。种之不出。今唯北京有种痘。若要传种我邦。虽于盛寒之月。自北京取新落之痂。飞骑传递。及至我邦。已成陈种。(已过十五日。)不可用也。又其书曰儿稚稀少。或痘种中绝。另欲从新取种。须取玉成者。照前落种。然须过三四传以后。方成圣种。若一传再传者。或遭病败。其验在颈核。一传再传者。颈核微小。须过三四传以往。其核分明凸起。此其验也。余与楚亭商议。不决而罢。楚亭时知永平县。怅然赴县。后数旬。楚亭再来。欣然语余曰痘种成矣。余曰何以哉。楚亭曰我至县。语此事于掾属。其为吏房者。慨然求一玉成者。先种其儿子。核虽微而痘则良。再传于官奴之子。三传于楚亭之侄。核渐大而痘益圣。于是召医师姓李者授之方。令持种子入京城北坊。荐绅家多种之者。是年六月。 健陵陟遐。厥明年春。余谪长鬐。楚亭谪庆源。而有憸夫陷李医。诬以时议。栲椋几死。痘种遂绝。越七年丁卯。余在康津。闻尚州有医师种痘。百种百活。大获其利。意其方复行于岭南也。余所编本方逸于难。兹记颠末。以示儿曹。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18H 页
楚亭云北京诸医师种痘者。各专一坊。或甲坊之师。潜至乙坊种痘。即乙者起讼。官治其罪云。
居官四说(赠兴阳县监)
   金正言叔明(金熙洛)出知兴阳县。余病不能送。余唯送之以面。不如送之以心。谨写鄙心所自勉。以赴其席。
今人做守令。辄云此地人心恶。此一言而失千人之心也。东海西海。心同理同。故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阙里之党。亦有狂童。古人以齐鲁待蜀。亦殊多事。觉得蜀本齐鲁。方才合理。吾友凡遇顽民猾胥。骂云兴阳本善俗。汝何浼之。兴阳之人悦。若云兴阳之人皆如此。即兴阳之人懑。
世称悃愊政拙。颠倒才优。都不晓事官长。据高座见府中。率属頫首曲脊。奔奏承命。便把作一虫看。谓那肚皮中。都无五脏。不知灵心慧性通才达识。隐伏在里许。兼又阅人多。务承人意。故窥测如神。安得入吾颠倒中。且以至诚待之。
案上置大典一部。大明律一部。凡处置一事。须点检此事不犯何律令。方才施行。
朔望行望阙礼。既升香。须俯伏暂刻。默念近日所为。能无愧无惧我 君上。
城说
臣窃念城华之役。费钜而务繁。时诎而举赢。 圣念忧劳。庙议岐贰。第惟经始之初。商确宜密。臣谨摭旧闻。猥贡愚见。一曰分数。二曰材料。三曰壕堑。四曰筑基。五曰伐石。六曰治道。七曰造车。八曰城制。至于车制。略用图写。以便 渊览。臣无任战悸之至。
一曰分数者。今此新邑之城。其围约三千六百步。(并曲城计之。)可以苟容。其崇约二丈五尺。(女墙不在计。)可无踰越。凡石材及工役容费。并以此为准。
二曰材料者。今议有甓城土城等说。然东人不娴烧甓。且难办薪。甓固非计。土城虽曰外面筑灰。(三物交合云。)土之与灰。不相胶附。冻之方融。土根随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18L 页
陷。雨之所泐。灰面多觖。土渐内胀。灰则外落。必不可用。莫如仍用石材。
三曰壕堑者。凡城内外夹筑。固为大善。今兹未能。内必依山。平地起土。土将何出。易云城复于隍。盖掘土为壕。土则为城。濠乃成隍。故城之既坏。得称复隍。兼又城而有壕。以守则固。因利乘便。土自易办。啖梨磋齿。奚费两劳。今宜掘壕。取土而用之。
 一。掘壕之地。若太逼城。土渐崩下。城根不固。宜离城三四丈许。方许跑地。此于运土。虽病稍远。不足恤矣。
 二。掘壕之深。约一丈五尺。其阔于地面。约阔七丈。以渐而窄。令至壕底为三丈许。(势若峭急。又易圮易填。)此内所掘之土。以之为山。足以配城。
 三。掘壕之器。大镢反土。(镢俗名光屎。)尖镢拔石。(俗名直光屎。)而至于放土之器。须用大锹。(铧属也)头属铁刃。其圜如半月。尾属长柄。其势令仰卷。刃如半月则不似尖刃之碍土而餂土敦阔。柄势仰卷则不似直柄之木强而送土豪远。健男操柄。左右各挽二索。则五夫之力。足以连用。
 
四。既已取土。堆积须循城址。其背须令平坦。石材既输。列置土脊。盖石从下缒上难。从上缒下易。故令税石于此也。
四曰筑基者。宫室城郭。惟基是重。筑基不固。即雕墙粉堞。虽美何赖。大石固善。工费不给。尝见府内川边。尽是白砾。(水磨石)沿流拾取。不可胜用。今宜循址阙坎。约广一丈。令过石限。而深四尺令过冻限。又每一步立一表木。分作三千六百段。次募役夫。令负川砾。每填一段。给雇几钱。则渠自为计。愈负愈利。力作疾趋。不日可填。比之计日给雇。费省而功遄矣。坎既平夷。众杵乱捣。不拔之基。朝暮可成。
五曰伐石者。石材无论某山。既伐宜令石工。即其本地。草草攻治。以减其重。便于载输。又其石体之大小。分为数等。斲截有制。大者一颗一车。其次两颗一车。小者三颗或四颗。每输一车。令供城一步之用。即三千六百车。可供一周一层。石之几颗。虽无定数。一车一步。令无赢缩。如此然后。工费役雇。俱有分数。不至滥杂。方其筑城。大者用于下层。中者中层。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19H 页
小者上层。大小以渐。材亦中用矣。
六曰治道者。将欲行车。必先治道。今宜起自石所。至于城所。极意除治。如砥如矢。驱车策牛。方免摧败。此虽细节。所先务也。
七曰造车者。今议有大车雪马等说。然大车其轮已崇。载石既艰。其幅又弱。摧败则易。兼且费钜。不可多造。雪马全身至地。推挽费力。虽用散轮。轮既庳小。遇坎则陷。遇突则碍。苟非冰阪。无以运行。今宜刱造一车。名曰游衡。(制详下图。)比之大车雪马。费省而用利矣。
 臣尝见武备志。载诸车制。其中或有辐如井文者。盖亦临难急造。欲以省费之意也。今游衡之车。亦仿是而为之。谨将图本。开列如左。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上图全径三尺五寸。甲乙为毂。(制与毂殊。姑借名。)毂广一尺。长无定度。惟其两头抵辋。(轮围郭)其末入辋者。又各几寸。厚八寸而两头近辋处。渐杀为三寸与辋平。丙为蜂薮。(毂空壶中也。)蜂薮径三寸五分。(以水铁为之。)丁戊己庚为辐。(丁戊为一。又己庚为一。)两辐通贯毂身。各广二寸。厚如之。长无定度。惟其两头抵辋。(四头入辋者。又各几寸。)辛壬癸子为辋。辋厚三寸广六寸。合四象限(凡全圜四分之一。为一象限。)为全圜。每合缝作凸凹。以相持固之。
삽화 새창열기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19L 页
上图丑寅为轴腰。(在两轮之内。)轴腰须方。方各五寸。长二尺五寸。卯辰为轊。(轴端贯毂者。)轊须圜径。各三寸五分弱。令容于蜂薮。长各一尺。以其八寸贯毂。馀二寸凿孔下簪。令持毂不脱。另碎水铁作片钉。遍著轊身。如秤有星。而钉头勿令凸起。以碍蜂薮。巳午为凹。凹所以安伏兔(见下图)者。两凹之外馀地各五分。两凹之内。系两条麻索以挽之。
삽화 새창열기
上图半圜形为伏兔。(制亦差殊。今借名。)伏兔所以下接轴上承舆者。崇一尺八寸。弦二尺五寸。厚三寸。未为尻。尻所以安于轴凹者。(轴凹与兔尻。各深三分半。)申酉为角。角所以入于舆股者。(舆两股各有二孔。)戌亥为弰。两弰各长数寸。兔弦上配舆股。另作铁箍。箍于弰背。令之紧接。
삽화 새창열기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0H 页
上图甲乙丙丁为舆股。(制与舆殊。今借名。)两股各长十二尺五寸。而前五尺须方。(崇各四寸五分。广三寸。三寸以应兔弦之厚。)平分五尺之长。各横凿四孔。以待横木之端。股头馀地五寸。其形如牛舌。以便餂石。(见下文)股之后七尺五寸。须以渐而圜。其端如轿股。以便把握。四横木各广二寸五分。厚二寸。八头各贯股孔。而头皆稍锐。以防内游。其出股外者。皆凿孔施簪。以防外脱。两纵木(在舆股内者。)皆背圜底平。以配横木。长各四尺七寸。脊厚二寸。底广三寸。其与横木交加处。各施铁钉。钉头勿令凸起。戊己为限表。限表崇三寸馀。所以限石。令不得踰者。(说见下)
 若夫造车之材。毂舆股伏兔。并用松木。辐轴横木。并用橡木。而纵木用生橡。脱皮令滑。以利流石。辋用松之备瓦薪脊瘘而体瘿者。瘘则木理绕辋。其受磨轧适均。瘿则木性坚硬。其受磨轧不甚也。朴素如此。约钱十二两。可办一车。即车七十辆所费。不过钱八百四十缗。
 右车诸法。各有其故。轮全径之三尺五寸者。欲崇庳之得中也。毂辐之一纵二横。围辋之合四为一者。他车诸辐凑毂。多牙(轮之瓣)成辋。故艰造而易败。此欲省费而牢实也。轊之著铁星者。欲其不受磨轧。坚硬而耐久也。轴上之竖伏兔者。一为增车之崇。使舆载高出轮上也。(轮全径三尺五寸。而车之崇。合为三尺七寸五分。)一为游衡之用。使前后迭相轩轾也。舆股之前短后长者。欲其如衡载物。随意游弄也。股两间。相距之窄者。欲其力专而能胜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0L 页
任也。纵木之背圜者。欲流石之不碍也。(详见下)挽索之系轴者。欲舆之随手俯昂。不似辕轭之强项也。此车既成。驱至石所。燕尾才举。牛舌至地。冲入石根。势若千金。(千金。支来也。)愈动愈冲。如舌餂取。餂石既全。乃抑其尾。前高后低。势如下阪。(言石流如此。)纵木圜滑。石流至限。(限表也)乃整乃缚。爰策我犍。后势既重。伏兔仰卧。蹴轮前辗。机激奋迅。且擎且抑。寸跼尺进。盖其重心。(举重家有全论。)倏前倏后。常欲得平。车以轻快。登陀则擎。走阪则抑。不曳不驶。舆面平直。及到城所积土之脊。缚解石泻。不费人力。每一车两牛挽之。数夫推之。可以行矣。若其工役。则城一周一层。约入石三千六百车。即九层所需。为三万二千四百车。今车七十辆。每一日三次运石。则计一百五十四日零。可以毕输矣。
八曰城制者。城之易坏。其腹饱也。作法于平。其弊犹饱。今宜讲行一法。参分其城之崇。方其筑时。下二分(城若九层则下为六层。)渐引而内之。每层差以一寸。使其势若缩。上一分渐引而外之。每层差以三分。使其势若頫。城既完筑。其腹如枵。斯良法也。下所差若磴则无以溃圮。上所差若檐则无以踰越也。尝闻镜城之城。其制类是。阅累百年。无一崩颓。此必当取法者也。至若曲城谯楼之制。文忠公柳成龙言之既详。门楼漏槽之法。茅元仪武备志说之亦备。皆当按法而行之也。又此诸法固多便利。第其车制无甚省力。比之举重家诸器。不啻霄壤。宜取举重诸说。益加推究。讲行其法。虽得糟粕。其为益且不浅鲜矣。惶恐附奏。
  书既彻。 御批隆重。亟求瓮城炮楼悬眼漏槽之制及起重诸说。仍降内藏图书。集成一卷。即奇器图说也。令臣参考其制。臣谨依 圣旨。溯考古法。为诸图说。以进如左。
  瓮城图说
瓮城。所以备门也。守城必备门。其故有二。门有楼。易被火攻。有关。难御椎碎。不若城之石筑一也。门占地多在平衍。失守即通坦路。不若城之据险二也。故敌之所趋。每先门后城。而知兵者。必于是致力焉。易曰重门击柝。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1H 页
重门已瓮城之意。而至孙权润州城。号称铁瓮。则汉魏之际。早有其制也。我国唯兴仁之门。特有瓮城。而但此无门。盖贼入瓮中。四面受攻。有门亦可。无门亦可尔。然瓮制本有二门。茅元仪曰瓮城或圜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唯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然此唯通都大城宜然。故其券门之制及堡约所载。并止一门。今参考诸制。令作瓮城。每门各置瓮一面。面各一小门。如战棚露屋方眼椭眼花窗角台之制。瓮制既小。兹不采制。详下图。
  炮楼图说(敌楼,敌台,铺楼,弩台)
炮楼等诸楼诸台。所以御贼之附城也。其制不等。其为雉制则一也。古者有城必有雉。故春秋传曰城雉者何。五板而堵。五堵而雉。百雉而城。盖自夏后氏而来。从未有城而无雉者。特其制降而渐备。然陆玑云洛阳城周公所制。城上百步。有一楼橹。即周公之时。已有楼橹矣。意其诸雉。或只作角城。或间置露台。唯百步千版之中。或崒起楼橹。以备瞭望。以发号令也。故公羊传注曰天子之城千雉。高七雉。公侯百雉。高五雉。子男五十雉。高三雉。其所云高几雉者。即楼橹之谓耳。我国旧无雉制。柳文忠成龙战守机宜。盛论无雉之不可守成。而炮楼之有大利益。今晋州兵营之城。多设炮楼。即亦柳制也。盖雉头突出城外。城面却在眼前。两雉对峙。丸矢互及。贼不近附。列垛晏然。洵妙制也。茅元仪城制曰。凡城上皆有女墙。每十步及马面。皆上设敌棚敌团敌楼。敌楼必自城墙。直起砖砌。不拘几丈。必不可用檐。窗用方阔。可出两人之身。楼制或方或长。或数层。每层板相去必九尺。以施矢石火器。前眼下窗台贵矮。非矮不得展布。又曰弩台上狭下阔。高与城等。上通阔道。台上架屋。三面垂以濡毡。以遮垂钟板。内容弩手几人。棚上三面。亦立牌遮箭。上容弩手几人。常置旗鼓弓弩檑炮火鞴之属。寇至举旗为表。又曰每对一雉为一铺。因雉出头。城面加宽。不碍建铺。若城狭加台不便。或为骑城。走马铺外。面照敌楼。用砖直起。开箭眼。内面开绮户。穿城为砖券。可以骑乘而过。或上加一楼板。(铺如我都城之城廓。而城皆夹筑。故对雉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1L 页
方才建铺也。今既不夹筑。即随处可建。兹移作雉制。)郭子章城书曰城墙正面。不便俯视。恐其矢弹正面对攻。虽鎗筅亦上刺有馀矣。全仗高台。两边顾视夹击。贼不得直至城下。又不能屈矢斜弹。谓之敌台。敌台之制。身贵长出。不贵横阔。台上左右各开三垛口。墙脚中央各开一孔眼。以便放打。上盖瓦屋。使兵夫得以安身。火器得蔽风雨。今左考右据。酌古参今。集众善而采诸美。令照法作雉。每雉或起炮楼。或起敌楼敌台铺楼弩台等制。详下各图。
 炮楼七(北门左右各一。南门左右各一。将台之南二。西门之南一。)
 敌楼四(北门左右各一。南门左右各一。)
 敌台九(南北门各左右各一。东西门各左右各一。东郭门之北一。)
 铺楼二(北门之西一。东门之北一。)
 弩台一(将台之北。)
 角城七(东暗门之北二。东郭门之南二。东门之南二。西门之北一。)
  悬眼图说
悬眼所以视贼之附城也。其制不过垛眼之滥觞。然为用滋切尔。释名曰城上垣。谓之睥睨。言于孔中睥睨非常也。睥睨即今之女墙。而其孔即垛眼。垛眼每一垛三眼。然眼势或平或陂。平者只可远远瞭望。其陂者亦唯察数十步以外。故吕坤以为垛不用眼。无赖窥贼。盖凡目道所及。有直无迂。而况从垛眼视贼。譬如从玻瓈窥月。必也人目与玻瓈与月。连成三直。然后方免违避。则垛眼所视。庸讵周乎。况贼密附城根。或用鑺锥罨梁。凿穴坏城。或用皮车云梯。填壕登城。我军既未下视。安能防御。欲立垛口。则贼又丛铳与矢。伺我伸颈出手。此悬眼之所以作也。其法每垛当中。自城面平为孔。照号烧砖。层累弯缩。贼到城下。一见无遗。矢石铳桶。无所不施。固为美矣。而吕坤天井之制。亦颇类是。其说以为垛口墙根。留天井一个。一眼直看城根。可容使枪喷粪。贼即上城。先投井中。此眼平日。但可流水。留盖门扇。防我失脚。(城本夹筑。城上值雨水。宜有泄。故云流水也。)今参考诸制。令作悬眼。然两雉相对。丸矢互及。则垛面虽疏。贼不敢附。柳成龙所谓一置炮楼。不须悬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2H 页
眼者此也。故今但于瓮城及诸雉城前面。各置眼几个。制详下图。
  漏槽图说
漏槽。所以备贼之焚门也。尹耕堡约曰民堡之破。半咎于陴。半咎于门。何者。铁裹以御火也。今铁叶至薄。不禁薰灼。铁热木焚。为力不难。而门上无漏槽以下水。千人掷草。草且成丘。发火焚门。无不镕坏。门坏则垣无及矣。吕坤实政录曰城门之上。以砖砌五星池。状如猪槽。长通两扇门面。贼以火焚门。可以下水。可以放快鎗。可以射箭。可以檑石。今参验二说。令作漏槽。其制则五星也。然正门既有瓮城。即不容贼来纵火。故只于瓮城门上作之。制详下图。
  起重图说
城以石筑。所须唯石。非石之艰。唯起石与运石。洵费力而糜财。以其重坠之性。强举之使高也。昔周之盛。武王迁九鼎于洛邑。宣王树石鼓于凤翔。之二器者。其钜重无比。彼以其仁且智。将汗民之肩。绝民之膑。竭九府之财而为是哉。礼所云引重鼎不程其力者。殆非然矣。古之圣人。观鸱尾以造舟。观飞蓬杓觿以造车。必其有制器便用。以惠来后。而惜乎无所传也。应劭言泰山有武帝时石。五车不能载。因置为屋。则西京以来。已弗能然欤。今其遗意。唯舟人之用滑车因是已。盖帆重桅高。数夫起之。非有竿头滑车圜转递授之力。恶能免碍滞中绝哉。今取古人遗意。参以新制。制为起重小架。俾用于城华之役。兹盖千鼎之一脔。九豹之一斑。然犹机神用捷。愚骇智惑。至若城门两旁之石。(俗号悬端石。)重各数万斤。千人之所不能动。百牛之所不能挽者。两夫操橛。不烦呼邪。抬起半空。如胜一羽。徒不病喘。帑不损费。其益不亦弘多乎。若更无秘蕴奥。稍费工力。以之为轮为旋。使之相通相拨。即小孩一腕之力。可起累钜万之重。万万非常虑所能测也。然役小物輶何用焉。姑取其粗浅易知者。聊试之矣。兹开列作图如左。一曰架。二曰横梁。三曰滑车。四曰簴簴。安鼓轮辘轳而其用全矣。
  臣谨按 内降奇器图说所载起重之法。凡十一条。而皆粗浅。唯第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2L 页
八第十第十一图。颇为精妙。然第十图。须有铜铁螺丝转。方可为之。今计虽国工。不能为铜铁螺丝转。至于铜轮之有齿者。亦必不能。故只取第八第十一。参伍变通。制如左。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上图四足形长架。甲乙为架梁。丙丁戊己为碍角。即簴(见下)之所倚。令碍著。另用联结。免致挨脱也。架之崇几丈几尺。随所用之高下增减之。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上图庚辛为上滑车横梁。(用铁造之而圜。)其背将以配架梁之腹者。壬为铁环。将以跨垂索条者。癸子丑寅为镫痕。(镫见下)令各稍瘦以安镫。略有活动而不至越界也。〇卯辰为下滑车横梁。(用木造之而方。)巳午为铁钩。将以钳悬重物者。未申酉戌为镫迹。令名凹陷以没镫。欲其摏定而不得游移也。
삽화 새창열기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3H 页
如上图戴圜镫者。是上滑车。甲为轮。乙丙为轴。丁为虹镫。虹镫将以贯悬于上横梁者。欲其活动。故令圆也。〇垂方镫者。是下滑车。戊为轮。己庚为轴。辛为函镫。函镫将以絜锁于下横梁者。欲其坚持。故令方也。〇上下各轮。以坚木为之。而每腰围视两头稍瘦。令绳索免致外脱。上下各轴。以刚铁为之。而每轴身要方。与轮摏合。轴头要圆。令旋转也。
삽화 새창열기
如上图辘轳所以横设于簴下。(簴见下)以受鼓轮所传之索条者也。(并见下)子丑为辘轳之轊。(轴头也)寅卯辰巳之橛。午未申酉之橛。为辘轳两端之十字橛。人在左右。欲转辘轳者。各执十字橛以转之也。(并见下)
삽화 새창열기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3L 页
如上图甲乙丙丁为簴。戊己为两立柱。所以安鼓轮者也。庚为鼓轮。形如腰鼓。所以递受索条而递传于辘轳者也。辛为鼓轮之轴。(轴之一头。隐而不现也。)所以安鼓轮于立柱者也。〇壬癸为辘轳之轊。(已见上)子为其腰。(中细处)所以受鼓轮所传之索条者也。丑为索条之已缠者也。寅卯辰巳之橛。午未申酉之橛。为辘轳两头之十字橛。所以受人力者也。〇戌为索条之方来者。即自长架上滑车而传来也。(并见下。)〇簴左右各一。
삽화 새창열기
今有钜重之物。欲起之使高。先立四足形长架。次取上横梁。仰配架梁(用铁绳或用铁簪以配之。)于横梁。贯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4H 页
悬滑车四具。次取下横梁。钩连重物于横梁。絜锁滑车四具而排安。上下滑车。令各违避。无作对眼。(以八绳皆直垂。成垂线为度。)次取两簴倚竖于长架外左右。次用索一条。跨垂于上横梁铁环。令索两头。分向左右。左头从甲滑车转绕。历乙历丙历丁。至左簴。纠绕鼓轮。传至辘轳上右头。从戊滑车历己历庚历辛。至右簴如左例。次用人力转动左右辘轳之十字橛。则八绳齐缩。而重物自起矣。
总说
 臣伏念用滑车运动重物。其便有二。省人力一也。重物不致于崩坠二也。论省人力。盖凡人之起重。必力与重相等。方得起动。如一百斤之重。必须一百斤之力。始足以当之。今法止用一具滑车。则能以五十斤之力。起一百斤之重。此以力之半。抵重之全也。若用二具滑车。则能以二十五斤之力。起一百斤之重。此以力之四分之一。抵重之全也。三具四具之递加其力。皆仿此例。每加新轮。递加倍力。其理则然也。今此上下八轮之倍力。为二十五倍。斯亦雄矣。
 论重物不致于崩坠。盖物之轻重不等。绳之圜径有限。以一定之绳。阅不齐之重。其势不能持久。偶有脱手。重大之物。必崩坠触伤。今用上下八轮之法。则一绳屡缠。其力相连。此一股单绳。能当二股之绳。八重之力。以起数万斤之重。而犹有馀力。岂有崩坠之理乎。〇又凡重物之垂压向下者。其坠势之缓急。随其体重之多少。其时刻之几。何系乎斤两之几何。物若钜重则其坠势益急。然今用八轮之法。则绳既屡缠。不能骤开。设有脱手之患。必有先后渐次之顷。可以扶救也。
 凡用滑车运动最重之物。必须辘轳架。所以倍加其力也。假有两对之滑车于此。各有四轮。则四十斤之力。能动一千斤之重。若又添辘轳架。而其辘轳柄于其辘轳柱之径。为十与一之比例。则以四十斤之力。能动二万五千斤之重。(用十字橛。则橛之长于辘轳柱之径。与此同率。)故辘轳架与滑车。互相为力。所以能起重也。右所论倍力之比例。具有专门。不具陈也。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4L 页
此法在起重家。最为粗浅者。然省人力亦多。若用大小轮相通相拨之法。则天下无重物矣。至于螺旋转彼此相拨之法。亦可使小孩一手之力。起数万斤之重。然今此筑城石材。无甚重大。割鸡无用牛刀也。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启
  
京畿暗行御史。论守令臧否启。
御书曰纠检守宰之臧否。廉访闾里之疾苦。御史职耳。衣绣章其宠也。持斧尚其威也。近或直指诸路。人多不称其职。夫岂专责于人者。责在朝廷之未能择人。若因其职之不称。而不之派遣。则予在九重。何以察眉。况今邦畿千里。岁云荒矣。惠不得下究。弊不得上闻。村狗不釐。泽鸿将集。则民之悬悬以望者。惟御史。官之睍睍以瞿者。惟御史。朝廷凭问而劝惩之者。亦惟御史之言。是信是验。于是乎有分命尔等之举。而闻见之专也。踪迹之秘也。莫如一人无过数郡。栍列下方。自可按知。尔等慎乃所职。出没于官府场市村落之间。细加采摭。还朝时一一条列以启。除非印簿之见执。无或轻先封库。凡有裨于荒政。而未及施者。亦为探闻。无负特简之意。俾称厥职。(来月初八日复命。)
栍邑,积城,麻田,涟川,朔宁。(往由杨州。还由坡州。)马牌如非不得不出道处。勿用私持。马仍骑。
书启曰臣于十月二十九日。伏奉 圣旨。为京畿暗行御史。 亲授封书一度。暗行条件蠲恤条件各一道。臣双手擎奉。震惶靡措。窃伏念臣素无才识。且乏经历。叨承重任。偾误是惧。惟以不择夷险。殚竭微诚。为万一报效。即出江村。翌日登途。而臣所受命。不过数邑。所当专精熟察。无负至意。先自积城。至于朔宁。出入坊曲。混身氓隶。另加廉探。得其情实。或出道而查栉。或潜踪而再察。然后栍邑守令。消详论列。沿路诸邑。约略枚举(是白乎旀)。暗行条件中事及涟川民瘼。别录于原单之外。仰备 睿览(为白齐)。积城县监李世胤(段)。为治醇谨。持己简约。听断虽欠刚核。抚摩去益勤孜。抄户则不惮再劳而始错终平。俵灾则自削二结而裒多益寡。至于稷还之取剩。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5H 页
恕在所用之非私(是白齐)。麻田郡守南履范(段)。听理刚明。处事综密。罪汰奸乡。已见百姓之称快。棍治饷吏。先察升斗之或滥。饶户拒纳之类。催科不慑于荒年。贫灶残丐之民。抄录期合于实状。签额之殆过民口。思袪宿毙。还谷之必令精簸。预虑春粮。莅任二载。政成制定。惜乎。游刃之手。处此如斗之邑(是白齐)。涟川县监李可运(段)。瞿瞿小心。孜孜奉公。初头声誉。有若大寒之易春。溢目民忧。犹恐馀毒之难苏。空石收价之法。永革鄙习。籴包补柴之例。又触贫廪。班逋莫收。虽欠弹压之力。族徵多冤。方思摞理之策。荷担将散之民。必欲安集。纳赂差任之类。请令签补。若加振刷之工。可别盘错之利(是白齐)。前县监金养直(段)。五载居官。众恶俱备。昏愦兼事觞政。贪墨又缘房嬖。许多犯法。罔有纪极。十手所指。一口难说(是白如乎)。三千五百石之还谷擅分。耗条尽归私用。五十一结零之灾结偷食。实惠不能下究。七百五十一石何谷之加留。而取耗太过。二千一百馀石未收者虚留。而瞒报无难。至若卖任而肥己。免役无数。纵婢而索锾。遗臭无穷。此而不严惩。无以保民。其罪状令攸司禀处(为白乎旀)。前后道臣。若能以时察饬。或趁即贬罢。岂至于此。此亦不可无警(是白齐)。朔宁郡守朴宗柱(段)。自来淳谨。兼之勤励。奉行朝令。犹恐不及。系关民事。无不亲执。贫富既别于春粜。而抄户不患稽滞。虚实易混于火粟。而执总最为精约。定式捐廪。香蔬易采。无时点吏。眠狵不吠。米蜜则廉价而代敛。刑杖则准式而修饬。换递有警。民恐或失(是白齐)。前郡守康命吉(段)。老饕无厌。鄙吝太甚。民诉官务。掉头不管。厨支廪俸。掴掌横敛。表节祠会减之谷。峻价勒收于富民。山火田滥税之法。高总益增于歉岁。乡任则赂门常开。归橐则土船失利。吏怨民咨。至今未已。递移虽久。不可无罪。(是白齐。以上栍邑。)杨州牧使韩光近(段)。缉盗虽疏。束吏颇严。收籴有平斛之颂。点兵得省费之方。道路所传。有誉无毁(是白齐)。坡州牧使赵宅镇(段)。志虽自励。事多不振。荒政既无可闻。姻武或有干政。若要抚民。宜勉束湿(是白齐)。高阳郡守王道常(段)。治有气力。政多修举。吏惮民怀。行路称颂。荒岁孔道。字牧得宜。(是白齐。以上沿路邑。)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5L 页
别单
御书曰一。荒岁俵灾。实难如数及民。守令之私用。吏乡之偷窃。另加探察。一。山火田滥税之毙。无处不然。向因完伯状本。严饬诸道。果有实效与否。各别廉探。犯者随现论启。 一。向于赈恤厅草记。以遗弃儿收养事。有严饬京外之命矣。为守令者。果然尽心对扬。而公家饲馈之谷。而不至于中间消瀜乎。此亦各别廉问。 一。今番停代。一从抄户而为之。若或当入而不入。不当入而入。贫富相混。虚实相蒙。则是岂抄户停代之本意哉。潜行坊曲。先问某户之入于尤甚之次问何等。而其停其代之为如何。较看于蠲恤条件。以为考察论启之地。
启曰。臣窃伏见暗行条件四条。是我 圣明察隐之至意。恤孤之盛德。臣仰体德意。另加采探。玆敢据实陈达。至若涟川一邑。新经墨倅。民情有切急者。亦敢附陈。以备 睿裁(是白齐)。 一。俵灾事(段)。朔宁则邑规无书员踏验之法。各其田民与有司面任。眼同录灾。自官初无成册。只据此报营。若得准题则依数布施。或有减削则等分均减。自前别无奸毙(是白遣)。其馀三邑。虽无此规。而今年执灾。本官皆亲审精抄。依数分俵。实无中间窃偷之弊(是白齐)。 一。山火田滥税事(段)。积城麻田。本总不过五六结。差增差减。俱不大段。涟川则北面火粟。本属 顺陵香炭。其外本官所收各谷定例。不过二十八石零。今年则又减三石。朔宁则元总为一百七十结零。每结代钱六两。合钱一千三百馀两(是白加尼)。今年则不定监官。使起耕民人自纳手记。比之元总。所减为五十结零。俱无滥税之弊(是白齐)。 一。遗弃儿收养事(段)。自营门果有关饬。而乡俗异于京城。路傍遗弃。自来罕有。故守令初不求觅。但于朔末按例报营(是白遣)。朔宁则果亦数次求觅。而终未得之云。故一二邑倅处。申申饬托。令自今勿求路傍。而求诸村里。或有父母俱没。又无姑婆姨姊之可以收养。而邻里怜而育之者。此亦遗弃儿收养。自官各别饲馈。无负至意。仍令转告邻官。使之共对扬恤孤之圣念(是白齐)。 一。停代抄户事(段)。 纶音到付。为日虽久。抄报自有退择。节目近始下来。自本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6H 页
官今才抄录各户。考其当纳数爻。停代分排。书出把掌。故自尔迟滞。初五六日以来。始为出付面任。臣于潜行坊曲时。虽欲较看于蠲恤条件。各户民人。渠亦姑未知入于某等。故无以详知(是白乎旀)。抄户则迟滞。而还上则催督。已纳之民。入于停代。则民本无识。未知查实之方。吏缘为奸。把作料理之资。容有其弊(是白乎矣)。大抵四邑抄户。不用吏乡。使各其坊里任。从公论分等后。守令亲自抽栍摘奸。或有虚实相蒙之户。则上下其等。俾各知悉。贫残之户。举蒙惠泽。语及 纶音。尺童皆知感祝(是白遣)。饶户之不入停代者。亦皆称颂(是白齐)。 一。今年年事。四邑之中。涟川为最甚。而况自金养直贪虐之后。其许多遗毒。至今孔酷。盖别还请受者。无非穷班乞氓。而急于加分。有诉辄许。到今班户则椎剥无出。民户则逃散相继。胡乱多端。指徵无处。假立名目。转及族里。而新官虽已枚报。监营姑无题辞。虚留之还。新旧无当。虽值旷典。停代无望。催督日急。流散在即(是白乎旀)。所谓加留谷。公然卖食之后。渠自分排。勒令充补。由吏几石租。仓吏几石稷。什佰其数。准报乃已。破家鬻田。犹患不足。吏亦民也。胡宁忍是(是白乎旀)。一夫升乡。九族免役。故卖乡以来。饶户富民。身著儒衣。名除军案。而黄口白骨之毙。弥满一境。此虽通患。大邑犹有变通。小邑尤无阔狭(是白如乎)。臣于出道之日。即令本官成出完文。凡纳赂差任者。一并收帖付火。勿论其本身与亲属。随阙签补。一以惩贿赂之猾习。一以除黄白之痼毙(是白乎矣)。至于还谷。非臣所敢擅裁。故邑民盈庭。呼诉。遮路恳乞。臣皆以归告孔迩之 父母为答。今宜令道臣。别定查官。更为详覈养直之纯然卖食者。计数徵出。其外指徵有处者。今年折半。或三分二停退。仍令本官宣布朝廷德意。以谢涟川之民。恐为安集之方(是白齐)
进史记选纂注启(戊午春在谷山)
臣于辞陛之日。伏奉史记选纂注之命。臣惶惧感激。仰领恩念。第缘莅任以来。民事纷沓。未能覃精选述。今始卒业。谨将史记选纂注十卷。仰尘 乙览。并其凡例。开列如左。臣无任战悸之至。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6L 页
一。注释只有一家说。或诸家说相同者。不标人名书名。诸家说不同而所争不大者。只云一云如此。所争不小。聚讼不决者。著其人名书名。云服虔曰索隐曰。 一。地名每初出处略解之。再出以下不复论。(他训诂亦然) 一。如趣同促,填同镇,县同悬,详同佯,戏同麾,乡同向之类。每初出处释之。如下之有上去二声。见之有见现二音。前虽已释。而文义易混者。随见再释。如说之音悦内之音纳。义自明不复释。 一。侯号之以地名者释其地。间有古注所阙者。书籍未备。或补或阙。 一。某人之为某子。并不释。惟王侯释某王之子。(亦于初出处释之。) 一。繇音遥,慑音詟之类。皆考字书释之。其或无据者。始用反切。 一。一字训诂。亦于句绝处释之。或当字适当句绝。则不书当字。只书训诂。
项羽本纪沐猴之沐。或云音朮。今考诸书无可据。且从木从朮。形声皆别。音朮之说恐误。 项羽本纪蒲将军之为陈武明甚。朱子门人吴仁杰所著补遗。其说甚长。今不尽录。陈武史作柴武。 项羽本纪城阳。诸本皆作城阳。惟考异云城当作成。丙辰校正时。直改以成阳恐未安。今宜依旧本作城阳。注云城当作成。
伯夷传箕山。诸本无注。未知的在何地。当更考。 伯夷传旧注。以夷齐为谥。然周昙咏史诗注。孤竹君中子名伯辽。辽不可谓谥。且论语疏。姓墨名允字公信。风俗通墨胎氏等说。恐不雅驯。今并删。 伯夷传青云之士。旧注但云圣贤立言传世者。青云之义未详。
管仲传曹沬之沬音妹。他传唐昩,钟离昩之昩。并音末。盖从未则音妹。从末则音末。又如范雎之雎。音疽。此从且非从目。杜诗范雎押于鱼韵。此可證。又晁错之错音凿。潘岳西征赋。与博叶。今并正之。然恐骇俗。
苏秦传鬼谷先生姓王名誗语。出一统志。今姑录之。然甚不雅驯。 苏秦传石交。恐是坚固之意。注无可据。不得释。淮阴侯传囊沙下信。遂追北至城阳。此城阳考异亦作城阳。丙辰校正时。混改为成阳。此则尤属误字。皇恐待罪。 陆贾传自与汝约止久慁公为也。虽有注释。义不明。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7H 页
袁盎传请室误作清室。此东本之讹也。丙辰校正时。未及照检。皇恐待罪。魏其侯传门籍无旧注。昌黎集注竹牒记。名悬宫门之说。亦恐未安。或云除外戚之属籍。亦无确据。
荆轲传矐本作臛。字从肉。而丙辰校正。未知何本。然字书矐字注。亦载高渐离事。则从肉从目。俱无不可。
游侠传赵佗羽公子。明是二人。名佗者一人。姓羽者一人。
滑稽传谈言微中。太史公讳谈字。李谈赵谈皆换同字。今云谈言未可晓。滑稽传穰田之穰。诸本皆从禾。字书亦收入禾部。丙辰校正未知何本。皇恐待罪。
货殖传三宝注无可考。以而不乐夷狄益甚。义亦未详。
张耳,陈馀,袁盎,吴王濞等传。事实文辞。俱无可取。以事实则蔡泽之知退。石奋之醇谨。以文辞则东方朔之滑稽。司马相如之都雅。皆有可观。比之背交卖友谮间叛逆之类。恐为胜。
论椒岛屯牛事启(己未五月)
臣在海西时。椒岛屯牛事。既有所闻。故敢此仰达矣。当初设镇时。募民入耕。给牛几头。使之蕃息。而中年以来。自司仆计牛徵犊。按年添数。每一只十五两作钱以来。而甲辰冬牛案不过四十七只。至于昨年。案录为二百二十一只。分载于岛民十一名之下。每名责牛二十三四只。其实民无一名之生存。牛无一只之见在。徵邻徵族。蔓及陆地。(长渊丰川之民。不胜侵困。作为牛谱。每入官讼牛之时。至云某甲之牛与某乙之牛。实为姨从。或云某乙之牛。于某甲之牛。实为甥侄。听闻骇惑。怨诅朋兴。)故监司李义骏自备钱数千两。欲赎一岛之牛。而有志未就。今若 下询该寺。使之往复该道。从长革毙。则不但一岛之蒙惠。西沿诸邑之民。举将免蔓及之患矣。
上曰向于海西所在御厅牛。亦有如许之毙。有决处者出举条。令该寺草记回启。以为除毙之地可也。
论支敕勘簿事启
臣于支敕勘簿事。窃有愚见。敢此仰达矣。海西支敕文书。今方磨勘。而戊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7L 页
申定例。不无疏略。有难依据。故各邑文书磨勘之际。或有参差之毙。且丙辰敕奇时。各种应入。各邑无不措备。而敕行停止之后。惟修理丹青之价。略许会减。其外各样杂物。只令营勘。而不许京勘。故各邑敕需钱会在之数。不免有虚留。而丙辰措备之物。今番支敕时。率多不用者。下记既不可叠施。则营邑相持添削。难于得中。臣意定例中。各邑一敕需分定之数。既是裁酌而划给者也。揆以事面。一番划给之后。监营之不问出入。实合信令之道。今番支敕时。茶啖等物。虽有除减者。区别熟正与否。折半或三分一会减。则所除之数。不甚夥然。而丙辰未勘之簿。使之以此补用。恐为合当。各邑支敕文书。毋论营勘京勘。都不举论。而只以定例划给之元钱。全数会减。设有若干加下。在各邑实为简便除弊之道。故敢此烦陈矣。
上曰尔既新从支敕之邑上来。右相亦以远接使。必知事情。出举条启下后。与右相商议。从便指一。行会两西。俾无勘簿前未及之弊。明日以后值斋。不必更为禀处。使之直为分付可也。
论咸奉连狱事启
臣于昨日。伏奉 圣旨。以为咸奉连事。终涉疑案。俾臣详覆回启。臣取初覆检文案。溯考根因。详检狱情。不但疑端层生。抑亦冤郁莫甚。盖其检帐所录尸首伤痕。本在胸膛之上。紫黯坚硬。围至二寸。而苦主初告之词。原谓金福先以膝骨撞筑胸膛。而即地呕血。此乃尸首临死叮咛之言。则比之各人之招。最为可信。况此尸帐之痕。与之符合者乎。金福先之言曰咸奉连担柴而归。路逢尸首。手挤其背。因而致死。若如其言。则伤痕宜在于背后。实因不外于被挤。今此尸帐伤处。则却在于胸膛。实因则忽归于被打。岂非错误之甚者乎。且凡看證人执定之法。须以公心公眼。非秦非楚之人。令出公言。以作公證。而至于金福先者。乃是苦主初发告时。以正犯被告者也。今乃以正犯拟议之人。只凭其死中求生之说。降之为此狱之公證。古今天下。无此狱体也。臣于昨日未及详覆。循例回启。罪合万殒。而咸奉连之至冤极痛。合有议谳。惶恐敢启。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8H 页
判曰财罗货网。横罹靡托之客燕。(今不能详记。)咸奉连当刻内放送。原文案付之郁攸。
神德王后康氏谷山本宫形止启
谷山府东距五里许。地名塘底。亦名宫墟。有石柱一对。(其一已颓。今只存其一。)故老传为 神德王后本宫。背有龙峰。前有龙渊。(小溪忽汇为渊。深不可测也。)地理异凡。故老曰 太祖大王自永兴往来松京之时。到此溪渴甚。时后适在溪边汲水。 太祖索水。后㪺水泛杨叶进之。 太祖怒之。后曰恐急饮中伤也。 太祖奇其言。遂有舟梁之仪。又谷山北八十里岢岚山之南。有驰道数里在山顶。土人名之曰驰马谷。其北有太祖城。故老传为 太祖尝驰马此山。以习骑射。臣谨案神德王后本籍谷山。国舅即象山府院君康允成。象山即谷山别名也。且自咸兴永兴。欲往松都。则谷山实为直路捷路。盖自高原。西由阳德。南由谷山。则道里甚近。故老之言。不为无凭。且其石柱明是宫家物也。故监司李义骏亦亲审形止曰。遗迹分明。而恨无文迹。筵奏则可。而不可启闻。臣谓杨叶之事。遍载野史。而峡氓不见野史。当是流来古言也。 贞陵事之合有追慕。恰如 温陵事。而此又有关于 太祖龙兴之迹。就石柱之傍立碑建阁。以表宅里。恐为昭代盛事。而 贞陵诞日。即六月十四日。忌辰即八月十三日。此时俯询。亦不偶然矣。
 运石则自江华。水运至平山岐滩。自岐滩陆运至谷山。不过百馀里。亦无伤稼之虑矣。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状
  
论文城镇牙兵事状
文城镇牙兵之以邑民通共填代。诚为本府之痼毙。壬子揭板之后。该镇则闲丁有馀。故亦未尝自本府填代矣。去丙辰十二月。该镇阙额三十馀名。现露于兵营。自兵营申饬本府。使之依揭板填代。自本府分定各里。各签一名。邑民之视镇役。如就死地。指天为誓。划地不入。其所疤定者。无非流丐佣赁之类。故才出官门。逃散相继。令莫之行。禁莫之止。岂非生民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8L 页
大瘼乎。大抵通共之本意。以镇户镇民之虑无閒丁。不足充额也。苟有閒丁。先镇民而后邑民。不但事理之公平。其在关防重地。团束待变之道。聚居镇底。而听号调发者。岂比于散在各里。声闻邈然之邑民乎。府使到任之后。另行廉探。查栉镇底。则镇吏镇校之子婿弟侄无役閒游者。已得百有馀名。在前镇将。畏其谤讪。莫敢下手。其中或有口尚乳臭。图得军官差帖。身踰髫龀。冒录仕满成册者。今欲疤定。或当称冤。然军校之冒录仕满。不但朝禁本严。去四月兵营节目中。亦以自本府查饬之意。申明论列。如此之类。自当勿施。往在乙未年间。亦以镇属之侵渔邑民。其时府使论报营门。邑民镇民。明白区别。每名之下。其根派来历。仔细悬录。作一成册。反贴下去矣。丙辰十二月以后。自本镇谓之推刷。但于成册中有姓名三字。则根派悬录之为镇为邑。初不看审。其子其孙。一并搜括。以充牙兵。既已通共。则虽曰邑民。难辞镇役。然今以刷还为名。则不但暂充牙兵。其将永作镇民。故入于此中者。或诉本官。或呈议送。抵死不休。逃亡相续。如此之类。事当区别。兹以论报。以俟裁处。
论各样价布。以钱上纳事状。
本府木绵之田。都不满数百亩。而峡田则山高而泉溜布地。野田则土薄而蒿菜满陇。虽值丰登之岁。本府之绵。未或免凶。故自前军布。每以纯钱徵纳。自乙卯以后。或以纯布。或钱参半。民不支堪。逃散相继。言念民情。岂不可闷。本邑北坊之距黄州瑞兴。为四百馀里。而军民贸布者。必往黄瑞之市。故往来浮费。通计布价。则一民所出。少不下六七缗。至于今年。则本邑绵凶。尤是刱见。始也茎萎而叶枯。终焉花烂而朵落。绵田之翻耕种菜者。在在皆然。而各坊民人。十百为群。盈庭呼诉者。皆曰他道之民。皆为一疋之役。本邑之民。独当三疋之纳。细究情实。非是妄言。价布当纳之民。十逃七八。或伏于伊川安边之间。或匿于成川阳德之地。昼夜观望者。即纯钱发令。今若督令纳布。则必自坊里。逐户聚敛。替名防纳。军布之难收。犹属馀事。兵额之逃阙。岂非大忧。况自兵营。九月条步兵价布。关文已到。倖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9H 页
望之馀。民情骚扰。若火燃眉。如石触头。遑遑急急。惨不忍见。兹以据实枚报。本府今明年各样价布。以纯钱上纳之意。特为状请。以安民生。以保军额。不胜幸甚。
捉虎将吏炮手等。不得捉上状。
捉虎将吏事。下邑举行。极为稽忽。而上营处分。若是宽假。一府将校色吏。莫不欢欣感激。慷慨奋励。思欲竭其死力。同李震秀等。初三日。自北面辍猎回府。将欲著枷前进。得见题音。再与本邑炮手三名及伊川炮手二名。还出北面。多发军人。极力行猎。终不成功。初九日。府使自巡营还后。闻衙后谷中。有大虎新入。震秀及炮手等。使之星夜驰回。府使亲督军人。中军别将以下编作部领。犒之以米肉。购之以钱谷。凡三日大猎。金角交鸣。炮鎗互应。山谷震动。林莽披靡。骇狐惊麇。望风授首。而虎之踪迹。竟无所得。府使不胜羞愤。更令中军别将。领率一队。鼓行出旧文城。使之行猎。此地素称虎穴。樵童牧竖。时得虎子。捉虎虽难。遇虎无虑。又凡三日大猎。不见一虎而还。仍值霖雨。不得更出。气尽力竭。不可复振。大抵时当夏馀。草木茂密。蒿叶蒌茎。皆过寻丈。藤梢葛蔓。不辨咫尺。雪泥鸿爪。既无印迹。春草麝脐。何处寻香。虎是英物。能知其然。或藏身深伏。或闻声远遁。倏然之顷。神变莫测。万口一谈。皆曰非时。若待隆冬盛秋。漫天大雪。蓄锐伺发。捣其巢穴。则一举而获。事半功倍。望谅事势。特寝猎虎之令。则一府之幸。缘此将吏炮手等。不为著枷上使。无任悚仄之至。
请文城镇牙兵聚点退定事状
府使以监试试官。今方来留试所。而试役姑未垂毕。即接文城佥使移文。因营门关辞。牙兵聚点。以今二十七日。定期举行云。府使于牙兵一款。自赴任之初。积费精力。心上经纶。绰有排布。欲于聚点之日。万目毕举。一毫无憾。今若自该镇独自举行。则事必多舛。奸必未防。至于关额之未填者。府使近日所得閒丁之中。亦有先后虚实之必欲区别者。自该镇任意付标云者。诚不稳当。一言以蔽曰。府使还官后。徐徐整顿。亲执点阅。然后可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29L 页
以十分清楚。望即参商。星火发关于该镇。毋得独自聚点。俾无荒杂草率之毙。不胜幸甚。自该镇设已知委于牙兵等处。数十外兵之空往空来。其毙至小。四百都案之或虚或杂。其害甚大。一体参量。无任颙企之至。
载宁郡疏堰时。铅军不得起送事状。
即见关文。因壮勇营知委。载宁郡海仓坝水道疏凿时。铅军三十名。令本府起送者。本府之距载宁。三百馀里。设有铅军。三百里之外。无以调发。况铅军云者。金店银店之地。习于凿矿。将以斲石而引水者也。府使莅任之后。严禁凿矿之民。皆令归农。故习于铅军。不肯耕作者。皆已转徙他方。虽一名二名。无以括出。且今秋收未毕。军点当头。岂可以远地科外之役。重扰民间乎。大抵壮勇营防堰之说。无识愚氓。每欲可否于其间。虽使附近者赴役。犹惧有言。况可使三百里之民。远赴此役乎。如不得已。府使当捐其俸廪。以钱防雇。然先王之制。役民无过三日。当以三十名三日之雇钱。移文赉送。望垂照察。亟寝调遣之令。不胜幸甚。(题曰所报莫非为民诚意。铅军段移定于他各邑。)
李仁华,仁蕃等伪谱情节论报状。
即到付兵营关内。因璿源录厅公事。本府居李仁蕃李仁华等。充役于文城镇。而呈诉本府。则受教事目册子及启下传帖。并夺置本邑。所夺文券。即为还给。所充役名。斯速除免者。去八月本府清溪坊文阳里居民李仁蕃李仁华兄弟。以文城牙兵。自称宣城君后裔。持受教完文册子一卷,启下帖文六度。要免牙兵。故欲知其系派真伪。索其族谱。则所谓族谱。伪端百出。奸状尽露。所列系派。无非架虚凿空。其中故领议政鹭渚公之派。府使平日所尝明知。今观此谱。子孙列录。荒乱颠错。全不成样。卿宰文荫。项背相望。而初不举论时存立朝之人。比仁蕃年纪益尊者。一不载录。乃于李仁蕃之派所谓贵才莫同贵万等物。详细载录。伪接于绫城副令之下。而所谓继子弼溟生父东柱者。此是伪接之始也。噫嘻痛矣。海西伪谱之毙。罔有纪极。府使到任之后。因巡营申饬。有伪谱狱事。尚未出场。士族诸姓之伪托者。尚当严惩。煌煌璿派。金枝玉叶。此岂寻常百姓所敢仰望者。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30H 页
而李仁华兄弟。乃敢滥生凶计。伪造谱牒。缔结京司之吏胥。聚敛痴族之钱货。作此滔天之变怪。究厥所为。万万凶狞。伪谱绽露之后。莫重受教册子启下帖文。有不敢一刻留付于其手。故果即奉安于书案之上。盖此受教辞意。至严且重。丁宁恳恻。为今日臣子者。孰敢一毫违越。而揆以事理。先定系派之真伪。次论举行之勤慢。册子也帖文也完文也系单也。皆族谱以后之事。而谱牒既是伪造。则渠辈之罪。尤属罔赦。渠辈以世代镇民。百馀年来。安分应役。忽自庚子年间。始有此事。系单修纳。岁以为常。今考本府年久帐籍。仁蕃五代祖春方正兵。高祖石乙伊步兵。祖春发文城镇卒。父世民文城镇校。仁蕃亦至庚子式。以镇卒立户。自癸卯式。始乃盗印伪谱。以族亲卫立户。渠所谓累代居生。曾不侵役云者。已是诬罔。伪谱中春方之名。改以挥字。此亦伪造之迹也。仁华等名字。既载于完文册衣面。则其兄弟之上京图出。明若观火。李仁华仁蕃等处。为先究问情节。盗出伪谱之状。已为输款。两人著枷严囚。册子帖文及伪谱一卷。坚封上使。以待裁处。
李仁华等取招状
李仁华等依题辞严刑取招。观其所供。庚子年图出伪谱之事。谓之其叔父石辰从叔父昌卜所为。而渠之兄弟。初不上京。全昧事实。石辰昌卜之身。都在泉台之下。仁华仁蕃之名。既列册衣之面。则其忍杖不服。极意妆撰者。万万痛恶。第念断狱之法。亦当参倚于人品之智愚。身计之茕哿。李仁华齿迫七甲。而聋聩昏妄。已成鬼形。李仁蕃目昧一丁。而椎卤蠢劣。难责人事。且其上京图出之时。不与吏属符同。而踪迹出入。或在于落花芳树之间。今若一一查出。恐伤事体。且其家计至穷至贫。数旬滞狱。菜色满面。此等处不可无屈伸弛张之权。兹以具由论报。
关西小米不得作钱事状
即到付使关内。因备边司关。本府所在庚戌移转关西小米关东大豆。并八年耗条。一依详定例。没数作钱上使者。所当依关辞举行。第以今年穑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30L 页
事。参以此时民情。实有所万万行不得者。一曰民户至残也。二曰市直太歇也。三曰钱数太多也。大抵本府受还之户。除了驿镇。虽为三千五百四十户。四道交会之地。朝聚暮散之辈。松广土窟。火农资生。实无一文钱手办之道。此所谓民户至残也。今年穑事。绵虽大歉。黍稷二豆。无不丰登。小米一石。价不过二两七钱。大豆一石。价不过一两一钱。此亦以升斗间些小买卖而言之也。今若以四千七百石之谷。发卖于一境之内。则虽半减其价。无人买去。本府以穷山绝峡。僻在一隅。本非商贩之所聚会。舟车之所往来。无限青山。因风放火。家家储粟。自食其力。则放卖与否。初非可论。此所谓市直太歇也。小米并耗。约为三千九百三十五石。大豆并耗。约为八百六石。以昨年营关中户曹详定例。小米一石四两。大豆一石二两五钱。则都合钱为一万七千七百五十五两。分布各户。则每户作钱。为五两一分零。以市直论之。每户加纳。为一两七钱六分零。本府今年。既无卖谷之势。则若米若菽。虽积如邱山。五两一分之钱。必将从他备纳。此所谓钱数太多也。凡民户收敛。虽一分二分。男嗷女啜。如沸如羹。况五两一分之钱。猝然发令。使之刻期来纳者。不但事理之不合。民惟有荷担撤家而走耳。龟安得拔毛。兔安得解角乎。且于上年。以此小米三百馀石。大豆七百馀石作钱之意。自营门因户曹关知委。而本府以市直之未满详定。防报得寝。昨年市直。比今年犹高。作钱数爻。比今年甚少。尚如是还寝。况于今年乎。且于月前。因兵营关壮勇营耗作钱六百馀石。分布民户。则比市直加纳者。每石不过为一钱五分。民诉纷纭。犹愿防报。况于此数乎。且于今年。府使别般催督。粟豆之已输纳者。恰过折半。今若还分民间。使之纳钱。则中间消落。民必呼冤。左右参量。此时作钱。势所不能。望垂鉴察。转报京司。以救一府民燃眉之急。不胜幸甚。此犹一年之计也。大体论之。本府虽在僻壤。地方数百里。人口数万馀。称以大邑。号曰长官。而所谓谷簿。不过万石。除了庚戌移转条及壮勇营谷。各衙门米杂谷。不过为四千馀石。败驿残堡。应不如此。虽在平年。种粮不继。若值歉岁。赈济没策。一斛之减。民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第 231H 页
皆惜之。莫非王民。莫非国谷。裒多而益寡。损富而周贫。自是通行之例。及此作钱知委之会。仍以此意。论理转报。上项移转条粟豆。并其耗条。永作本府之谷。以为久远之惠。实为合当。并望裁处。
 时监司转报备局。于是有司堂上郑民始。于筵中奏曰。有国所重。莫如纪纲。近日纪纲陵夷。侍从臣之出为守令者。凡有庙堂公事。一以防报为主。若此不已。将使命令不通。法纲日紊。请谷山府使。为先罢职。所收粟豆。一并作钱来纳。 上曰谷山报状入之。 上览讫下教曰。古者掌货之臣。周知八路市直。每就饥荒之地。粜粟作钱。民国俱裕。今卿必就大丰之地。为此行不得之事。反欲论罪守令。不亦谬乎。所贵乎侍从臣守令者。以 忘其专心察隐。不畏上司。唯民是利。知无不言也。如或奉令唯谨。如残荫冷武。则奚取于侍从哉。今日卿奏。甚属非理。所当推考。而重臣论一守令。反遭推考。恐伤事体。故姑不处分。卿之所奏。勿出举条。谷山府所在小米大豆作钱一款。即令还寝。以安民生可也。〇此奏不出朝纸。其日入侍承旨李益运。详录相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