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x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策问
策问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1H 页

问。藐然中处。四向而达外者。非所谓东西南北欤。东字象日出。西字象鸟栖。南字从午。北字象背。其象形会意之例。何若是散漫不伦欤。北极南极。万古不移。是有定位也。东海西海。随地易名。是无定名也。以无定之位。配有定之位。与之为四。得无龃龉欤。金木水火。配于四方。而南极之下。寒如北极。则何所取于火热欤。震兑离坎。配于四方。而南极之下。暗如北极。则何所取于离明欤。中国之地。在赤道之北。虽自以北极为北极。北户之国。在赤道之南。独不以南极为北极欤。此亦向明而治。彼亦向明而治。以我为北。以彼为南。岂可曰公论欤。大夏以蜀而为东。蜀人以齐而为东。东其可定欤。日本以我而为西。我邦以华而为西。西其可定欤。冬至线为日躔南至之限。夏至线为日躔北至之限。两线相距之间。果为几度欤。日出之地。午前宜短。日入之地。午后宜短。而东方西方之人。皆以午正为日中。抑何故欤。春夏秋冬。配于四方。而北极南极之下。一年为一昼夜。则此地无四时。亦无四方欤。子午卯酉。配于四方。而冬线夏线之下。四时无不相反。则此地无六甲以定四方欤。黄帝东至凡山。西至鸡头。南至熊湘。北至釜山。颛顼东至蟠木。西至流沙。南至交阯。北至幽陵。虞舜东长鸟夷。西服渠廋。南抚交阯。北发息慎。古今地名。各自不同。可以今名各指为何处欤。尧典则嵎夷南交。明指其处。而西与朔方。不言地名。禹贡则东海流沙。明指所极。而南与朔方。不言地名。史笔之疏略。一何至此欤。宾日饯日。宜在一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1L 页

大抵天造皆圆。人作皆方。物之既方。自有四向。东西南北之名。于是乎起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2H 页

盐策
问。盐者百事之所需。万口之所仰。佐民食而裕国用。未有大于盐者矣。絺盐之贡。始见尧代。则燧食之初。未及煮海欤。刚卤之象。已著说卦。则羲画之时。早有鹾地欤。祭祀必贵美物。则反用苦盐者何义。宾客不嫌亵味。则特用形盐者何礼。齐语曰夷吾通鱼盐之路。为诸侯利。管子曰管子榷盐铁之权。为万民毒。二人之毁誉。若是不同。两书之是非。其可明言欤。得齐未久。秦已失国。则董子称盐利之倍于古。得无误欤。纂汉之志。吴既素蓄。则班固称盐利之萌其乱。无乃疏欤。官创于元狩而库府虚耗。盐价减于地节而郡国殷富。盐固不足以佐国用欤。禺筴者何法。牢盆者何物。发难文学者何说。谏复盐官者何人。以经则池盐石盐井盐地盐。已作于成周。以史则通池取石煮井刮地。始见于后魏。岂此诸盐之法。中废于秦汉之际欤。盐池盐井。总有几穴。水盐厓盐。凡有几种。青盐绿盐白盐红盐黑盐。其色不同。蚕盐栾盐蓬盐冷盐陌盐。其名各殊。其所出之地所用之事。皆可指陈欤。甄琛力言罢官。无乃议论太高欤。刘彤全言利民。无乃名实不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2L 页

大抵盐之为物。民所恒食。虽有五谷。谷不可徒食也。虽有百菜。菜不可徒淹也。以之为醯酱。以之为醓醢。以之为齑。以之为臡。以之调羹。以之和药。日用饮食。无一而不须盐者也。民之所用既切。国之所劝宜厚。而自汉而降。剥割为政。榷擅其利。官作商贾而不知耻。刑过劓刖而不知悲。伤天地之正理。积黎元之愁叹。历代相承。终不知改。而财用愈绌。经费难继。何先王之世。不言盐利。而国富民裕。远胜于今日欤。惟我 国家。立经陈纪。度越百王。盐场或系于宫家。盐税但输于郡县。度支经用。不倚于盐久矣。一自均役之设。一片私田。尽入官籍。数个土盆。皆冒重税。业者愈少。税额难充。损益相乘。民不聊生。岭南则江路中通而官设盐仓。关北则铁盆少利而民输盐税。内地山邑。贵如金玉。至于今日。其奸窦弊条。不可枚举。今欲平其赋敛。苏其凋瘵。上而无阙于国用。下而不匮于民食。则其道何由。子诸生。必有素蕴于中者。其各悉著于篇。
弊策
问。物久而败坏者。谓之弊。弊者天地自然之势。物未有久而不弊者也。衣弊则补之。车弊则巩之。器弊则修之。屋弊则葺之。邦国之弊。亦可以补而葺之欤。五帝之德。宜无末弊。而犹称神农之世衰。三王之治。宜无流弊。而每云周末之文靡。所谓世衰者何事。所谓文靡者何故欤。夏人尚忠。其弊何若。殷人尚质。其弊孰甚。汉承秦弊。所革者何政。所因者何事。唐承隋弊。德足以代虐。仁足以代暴欤。东汉尚节义。其弊也为朋党。晋室尚清虚。其弊也为放倒。然则节义不如媕阿。清虚不如污浊欤。贤良之策。志在举贤。其弊也为科举。常平之籴。意在蓄散。其弊也为社仓。科举之制。务在公举。而其弊也为循私。社仓之法。专于利民。而其弊也为虐敛。其转辗生弊。亦皆自然之势欤。日月有薄蚀。星辰有彗孛。山岳有崩颓。川渠有壅淤。天地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3H 页

大抵物久而弊。物之理也。以圣承圣。尚有损益。况于后世之法乎。内而百司。其弊如牛毛。外而诸路。其弊如猬刺。百孔千疮。莫遏者弊源也。七藤八葛。难理者弊条也。士农工商。各有其弊。军田钱谷。无不受弊。今欲奋发兴作。一新耳目。则其道何由。致中和勉君德。无非套语。得人材明赏罚。都是例谈。诸生其各以实心至诚。各抽新见。以著于篇。
战船策
问。水战以船。战船者所以御海寇而固边圉。不虞之备。所不可阙者也。左洞庭而右彭蠡则征苗之役。何无水战。誓苍兕而祭白鱼则孟津之会。已用舟师欤。长岸之战。所获者何船。徐承之师。所向者何国。大翼小翼。所当者何车。突冒车船。所敌者何阵。天艎飞江。其制度何若。钩拒使船。其创造何人。东越南越。皆以楼船取胜。而楼船不利于朝鲜。下濑横海。皆与池泽不同。而诸船亦习于昆明。其理可详言欤。赤壁之战。若无巽风。其胜败难卜。王浚之船。若遇浅水。其胶滞可忧。后人惟以成败论英雄。得毋误欤。釆(一作采)石载绳。以造浮梁者何人。金山造绠。以贯大钩者何法。舟车异制。而杨幺之舟以轮激水。水陆异宜。而吴人之船。必设女墙。其制可详言欤。艨艟斗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3L 页

大抵御贼于内地。不若拒之于外洋。用兵于平陆。不若束之于死地。战船者。守国之利器也。乘潮乘风。其进退惟意。放火飞石。其冲击从便。以之奔突则轻车骠骑所不及也。以之围绕则长蛇鸟翼所不敌也。奈之何吾东一区战船之制。尚不破荒。苏定方越海之日。一叶之船。不留于白江。元世祖征倭之役。万艘之船。尽碎于岐岛。三面环海之国。其所以备海寇者。宜倍他邦。而其疏虞蔑裂。自古如此。岂非志士之恨欤。李舜臣御贼于闲山岛。其布阵用何法。申浏助征于黑龙江。其破贼用何术欤。龟船之制。所仿者何法。鹘船之作。奏请者何人。战船兵船。何以异名。防船挟船。何以殊称。艍舠最多者何营。猛船其级为几层。改槊改造之限。道各不同。主镇属镇之制。意在相维。其可一一详言欤。朴实重大则利压倭舸而其运动极难。轻锐便捷则利逐贼船而其破碎或易。二者之中。何法为胜欤。系在信地则非户枢不蠹之意。许使行商则无羽檄招呼之方。二者之中。何议为长欤。船卒多在于山邑。沿邑或阙于舟师。其原初制法之意。今可详言欤。挽近以来。法久弊生。造船皆失古制。而监作者窃其材料。旧船未必全弃。而发卖者不补国用。阁之泥沙。虽大炮而不动。委之吏校。阙楼橹而罔补。脱有警急。其将束手而无策。今欲使缓急有赖。糜费不滥。进可以清扫寇贼。退可以固守营垒。则其道何由。诸生必有所蕴。其各悉著于篇。
漕运策
问。国用莫急于聚粟。输粟莫便于水转。漕运者。有国之大政也。古者天子。取粟于畿内。诸侯取粟于封内。漕运之法。无所用于此时欤。中国河济江淮。相距不远。故穿渠为漕运之要务。我邦三面环海。地势偏狭。故汎海为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4H 页

大抵聚万邦之谷。以厚京师者。王者之大权也。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用敷锡厥庶民。使百官群吏。咸受禄无饥者。漕运之法也。以之礼宾客。以之给师旅。以之厚市井。以之实仓廪。国之经用。莫不于是乎依靠。凡为天下国家者。其可不日夕讲磨。以求其便宜乎。我 国家定鼎汉阳。直临海口。两西三南之粟。海路无阏。京畿原春之粟。江输不远。西南则有贡津圣堂。湖南则有法圣群山。岭南则有马山驾山。忠州有可兴仓。原州有兴原仓。春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4L 页

荒政策
问。周官大司徒。以荒政十二聚万民。圣人之法。宜无阙漏。则荒政之所宜讲行。果无外于十二条欤。散利之政。似属钱货。而先儒专谓之种食。薄征之令。似属关市。而旧说郤(一作却)谓之租税。管氏轻重之法。孟子助彻之制。皆不足援以为證欤。既曰缓刑则何以除盗。既曰眚礼则又何索鬼。经说注说。得无锄铻而难合欤。去几之解。聚讼纷然。蕃乐之义。字形悬殊。谁得谁失。其可剖论欤。辟踊有数。何以杀哀。嫁娶有时。何以多昏。侵伐多起于不虞。何以弛力。奸宄易兴于此时。何以舍禁。凡所谓十有二品。以今观之。恐不可一一施行。其可历言其便否欤。告公用圭。著于羲易。恤荒以珍。见于典瑞。圭瑞之物。何所当于荒政欤。大荒移民。本亦周公之法。而二河之政。见讥于亚圣。九年蓄谷。原是先王之制。而洪水之时。未免于艰食。诸经所言。何其矛盾而不合欤。劝分之法。果遵何代之政。盍彻之对。能救当年之饥欤。星纪玄枵。占之者何人。祭肺雕几。禁之者何义。野无青草。语者为谁。市无赤米。出于何书。曰馑曰侵。何以殊名。三釜二釜。何以别等。阴在子午则何以召旱。山呼庚癸则何以予粮。九惠之教。行于何国。四德之失。谏者何臣。皆可一一历指欤。没(一作汲)长孺之发仓。恐有专辄之嫌。伏平原之食粗。不无要誉之意。而先儒无所讥贬何欤。敦亲之政。宜益有加。而太元之供给减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5H 页

大抵救荒之政。君子之所欲尽心者也。先王之制。荒年则力役不兴。驰道不修。祈以币更。祀以下牲。君膳不举。卿食无粱。祭不县乐。马不食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唯恐一民之捐瘠。冀以万方而全活。故周人设粜籴之法。以图储蓄。汉氏行常平之制。以资兴发。社仓昉于隋。义仓盛于宋。无非所以豫备于荒政也。况我 圣朝。制作彬蔚。规模森整。惠民活人之署。宣惠均役之厅。东北之交济仓。西南之常赈谷。前后相承。表里交关。积廪之富。施措之密。有可以上轶三代。而夫何挽近以来。弊窦日穿。众纲日紊。公私之府库俱虚。丰歉之蓄泄无法。虽在平年。民不聊生。一遇荒岁。国遂无策。虽以今日之事言之。亢旱为灾。八路俱困。 至尊贻宵旰之忧。 庙堂任拯㴉(一作济)之劳。而其奈囷窌已空。瓶罂悉罄。劝种荞麦。虽行朱子之良法。而实效未著。代收黍粟。虽遵 先朝之德政。而惠泽未洽。禁止流民。或违下户之愿。停退公谷。徒归奸胥之利。租税虽除而虚实每多相蒙。繇役虽宽而廉贪无以遍察。劝民出粟则富人有侵割之苦。就远移粟则愚民有予夺之怨。汎舟之役。非所议于此日。发棠之惠。将有愧于古人。左右思度。实无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5L 页

农策
王若曰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农也者。所以厚民生而裕国用者也。
臣对。臣窃尝以为士农分为二岐。而天下之农。日趋于弊也。古者荐绅公朝者。未尝不肇迹田间。尧之百揆。历山之农也。虞之后稷。有邰之农也。商之保衡。起畎亩之贱者也。周之冢宰。知稼穑之艰者也。至汉犹有此意。倪宽,卜式,田千秋,匡衡之徒。盖莫不躬执耒耜。身致公相。所以备尝艰苦。善于字牧。自夫词科之盛。而舌耕游食之民。纡青拖紫。蠹民病农之法。职由此辈。而聂夷中锄禾之诗。亦不过诗人托兴而止耳。臣亦禄以代耕。以弊天下之农者也。 清问适及。敢不披沥悉陈。思免素食之讥乎。
臣窃尝观杜佑之言曰。谷者人之司命。农者谷之所出。盖候雨旸节寒燠。农家之相天时也。区肥硗别淳卤。农家之因地利也。设井邑列比闾。耦耕而助耨者。农家之饬人力也。丝身谷腹。安土乐业。则民生之所以厚者农也。仓输廒积。蓄散待需。则国用之所以裕者农也。是以书命岳牧。首举食哉。诗陈祖德。厥颂来牟。春秋谨严。必书大有。若是乎古圣王重农之意也。自夫经界紊而兼并起。隐覈混而徵敛重。天下之民。始穰穰乎弃本趋末。而农之家不复振矣。苟使禁游食以纾人力。兴水器以广地利。步星躔以备天灾。则生民之福。国家之利也。
尧谨授时。禹勤沟洫。贻我来牟。后稷也。康功田功。文王也。古昔圣王之茂耕织者。若是其挚。而樊须用稼。孔子称之以小人。许行饔飧。孟子斥之以用夷。其义何居也。箕畴八政。食居其首。班志四民。农为第二。先后之序不同者何欤。三事三农。著在诗礼。九扈九农。纪于左氏。多寡之数不齐者何欤。谷有三谷五谷六谷九谷之别。总之为百谷。土有一施再施三施四施之异。以讫于二十施。其详略次序。皆可缕陈欤。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6H 页

播曰东作。穫曰西成。本旨固有引喻。而亩必言南。陌必言北。亦是不易之谓欤。三盗三族之文。见于何书。五粟五章之名。述于何人。密𨘖为俦。举何事而为言。良畏恶朋。指何物而为喻。农政莫先于定赋。或助或彻。殷周之因革。而何者为制产之良法。农务莫大于营治。用耙用劳。南北之俗尚。而何者为利用之要道欤。
东作西成。臣以为与宾日饯日之义。两相照勘。而又按说卦震为作足。兑为毁折。斯亦作成之义也。南亩北陌。臣以为周都在北。以临天下之野。故谓之南亩。至晋东都。始有西畴之称。可推而知也。东西曰阡。南北曰陌。不特北然后陌也。故朱子阡陌辨。亦未尝以南北立论。可按而知也。三盗三族。臣诚卤莽。无以仰对。以意臆之。三盗或是雀鼠螟螣之类。三族或是蔬果桑麻之类。至若阴符经所称。无关农事。不当谬引也。吕览辨土篇曰。凡耕之道。无与三盗任地。夫四序参发。大畎小亩。为青鱼胠。苗若直猎。地窃之也。既种而无行。耕而不长。则苗相窃也。弗除则芜。除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6L 页

言乎垦田则有区田匮田围田梯田之名。其制可得历言。言乎播种则有漫种耧种瓠种区种之别。其法可得详论欤。春耕秋敛。稼穑之常也。而瓯越之南。有三熟之稻。一年再眠。蚕茧之常也。而永嘉之郡。有八出之珍者何欤。农祥昏中之测。更岁次而失度。则玄扈占候之篇。得不几于守株之论。西凉白麦之熟。较南夏而违时。则王祯授时之图。亦未免乎胶柱之讥欤。
垦田有四者。按氾胜书。区田创于伊尹。以救七年之旱。又按元史凿井不得水者。听种区田。其法隔行为区。隔区播种。锹钁垦斸。培粪浇水者也。匮田疑架田之一名。按实用编。其法缚木为丘。浮系水面。水乡无土者宜用之。围田。按宋史湖州守臣李光奏江东之圩田。苏秀之围田。皆当讲究。又按冯宗伯曰江淮之间。地多薮泽。不时渰没。故用作围田。其法筑土作堤。环而不断。以捍外水者也。梯田。按实用编。危巅横麓。裁作重磴。蚁沿而上。蹑坎而耘者也。播种有四者。一曰漫种。按汉书食货志。有缦田。缦与𦔔通。按耕织图。平阔治陇。散布遍种。如今之种葱是也。二曰耧种。按齐民要术。是汉赵过遗法。执耧车者。腰曳轻橽。使陇士(一作土)覆种。次用砘车碾之者是也。三曰瓠种。按瓠中纳种。瓠口喷播。或用竿头敲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7H 页

地员之篇。举泰垆黄堂之名。而戴填称其补禹贡之阙略。土会之法。辩山林川泽之宜。而文定虑其启后世之惰窳。然则伯佐之务本。果有胜于三王之制欤。汉文帝亲耕以训农。而世多游食。张全义劝民以树艺。而野无旷土。然则人君之导率。反有让于邑宰之功欤。历代务农之家。必举燉煌之耧犁。五原之纺绩。南阳之水门提闸。河东之牸牛草马。皆可以论其世指其人欤。古今说农之书。艳称楚之野老。汉之祭癸。贾思协之齐民要术。徐光启之农政全书。亦可以按义例评优劣欤。
赤垆黄堂。有似乎白坟青黎。则戴填称其补阙。毛皂覈荚。以及乎黑津晰瘠。则文定虑其惰窳。臣以为地员之篇。未必为管子之真本。土会之法。未必为镐京之彝典。王霸之别。有不必论也。前汉贤辟。亲籍劝农。而民多游食。后唐循吏。披荆劝植。而土无遗利。臣以为兆民之广。化固难遍。一方之小令。自易行而然也。至论历代务农之家。则皇甫隆作耧犁。以教燉煌之耕。崔寔创綀缊。以教五原之织。召信臣筑钳卢陂。傍开六闸。以溉南阳之田。杜畿课民畜牧牸牛草马。以富河东之民。其人固可考也。至论古今说农之书。汉艺文志。有野老十七篇。应劭称其居齐楚间。年老相耕。祭癸一篇。刘向称其本邯郸人。言事得官。今其书俱无可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7L 页

大抵农之为道也。因天之时。分地之利。用人之力。故曰生之者天也。养之者地也。成之者人也。三才之道。聚焉而后。百亩之事。可以无阙。是以周官之制。昏张中而种谷。昴星中而收穫。所以律天时也。径畛涂道。以正其疆界。沟洫浍川。以宣其水泽。所以任土宜也。安氓以田里。利氓以兴锄。任氓以疆予。所以课民力也。于是乎设稻人之职。置田畯之官。简其稼器。辨其种类。省耕省敛。不厌其烦。里布屋粟。不嫌其暴。而恤恤乎稼穑之艰难者。岂非以王业之所基。小民之所依。而参天地赞化育之功。固有待于敦耕之治也欤。
大抵农者。天下之大本。天时地利。待人和而并力。生养成遂。流元气而共育。星躔宿度之分。径畛沟浍之别。安利劝任之方。盖莫不孜孜为农。而䆃人之职。田畯之官。所由设也。简其器用。辨其族类。助耕敛以劝其勤。徵粟帛以惩其慢。此三代盛时。所以兴敦耕之治也。
粤自阡陌开而并兼之徒始起。沟洫废而灌溉之方失宜。淫巧之技多而农末相倾。侈靡之风盛而金粟争贵。天下之人。骎骎然舍本趋末。而沃土腴壤。举作不垦之地。峨冠大袖。率多游食之民。昔人所谓一夫耕而百人食之。一妇织而百人衣之者。正是实际语也。夫如是而欲斯民之无饥无寒。不殆类于揭竿者之주-D003于海乎。然而张横渠思复井牧之制。而或虑其劳民动众。董江都议行限田之法。而或病其徒扰无成。虞集水田之议。见格于当时。贞明潞水之篇。但托于空言。岂世级渐降。古制不可复行于今欤。抑别有通变得宜。酌古准今。垂万世不易之通宪欤。
及夫井地既废。沟洫又淤。则地利不可辟也。淫技日兴。侈风渐盛。则人力不可纾也。于是乎江都限田之议。横渠井牧之论。虞集水田之奏。贞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8H 页

呜呼。重本教抑末技。即王政之首务。而予寡人夙夜念玆者也。孟春之月。每下劝农之教。上辛之日。必称祈年之仪。内苑观刈。用寓近稼之义。歉年蠲籴。盖仿赐租之意。凡系利民厚生。冈(一作罔)敢或忽。而奈之何志则勤而治不徯。心虽切而效愈邈。涝旱不节而歉荒荐臻。草莱不辟而灾陈渐多。仓廪无红腐之积。田野有菜色之忧。大官日益耗乏。小民日益困匮。究厥所由。果安在欤。今年庚戌。即古所称大有之岁也。节候顺轨而三事就绪。雨旸不愆而八域同稔。此正迓新休兴嗣岁之一大机会。何以则可使比屋皆为上农。斥卤尽化沃壤。一年耕馀三年之食。三年耕馀九年之食。囿一世于丰亨和豫之域欤。咨尔子大夫。平居舌耕。必有所讲于中者。其各悉著于篇。予将亲览焉。
恭惟我 殿下夙夜忧勤。务本重农。政令施措。迓致休祥。周家值屡丰之庆。汉室颂席富之美。历回庚戌。八路同登。此诚至德之攸格。协气之所召也。虽然臣愚死罪窃以为。春正劝农。只循 祖宗之故寔。则仁声入人。不及初元之议贷。上辛祈年。莫考三王之古制。则纯诚格天。有逊桑林之祷雨。内苑观刈。不过收穫之劳。而汗滴锄禾。胼胝𤹪瘘之形。 殿下必不得而察之也。歉岁蠲租。不无煦濡之泽。而悍吏蔀屋。肤髓椎剥之状。 殿下必不得而察之也。无异于志勤心切。而治效愈邈。无灾无荒。而公私匮竭也。苟求其故。亦惟曰人力未纾也。地利未辟也。天时不明也。何以言之。礼曰垂緌二寸。惰游之士也。我国之所谓士大夫。落地生员。襁褓卿相。峨冠博带。寻行数墨。良役不侵。身布不徵。凌轶武断。毒痡生灵。此皆游食之民而病农之类也。今宜稍稍裁抑。定其界限。或试经术。或试文艺。不能中矩者。并行充发。其势不得不转缘南亩矣。臣所谓禁游食以纾人力者此也。记曰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臣以为农家之所重。莫水利若也。我国灌溉之法。只能遏溪涧之水。而江河之滨。平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8L 页

问律度量衡
庚戌八月。 元子定号。增广别试。东堂初试。时金尚集,闵钟显,沈焕之。与余为一所考官。群公属余发问。
问。同律度量衡。所以节清浊度长短量多寡权轻重。以之平万物而大一统者也。律吕之作。虽自轩后。而度量衡之制。昉于何代。制量衡者。必本黄钟。其理之相关何欤。造律吕者。必准秬黍。其数之有定何欤。六律五声。以在治忽。关石和匀。贻厥典则。声音之道。固与政通。而权量之为用。亦若是其重欤。㮚氏嘉量。爰创升釜。则四国之铭。出于何书。周公相宅。始用圭臬。则八绳之法。果其遗制欤。夏后之声律身度。考验者何事。孔圣之珠衡玉斗。取譬者何德。按月行令。十二律之分配。果是何义。测天推步。三百度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9H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9L 页

问钱币
问。钱者三币之一。先王所以共邦用通民货御人事而平天下者也。神农列廛货。以开日中之市。黄帝作舟车。以通天下之利。其用亦资于钱币欤。历山庄山之铸。著于管子。外圜函方之制。创自周官。食不补饱而能救水旱凶荒之灾者何欤。或货或泉或布或刀。同实而两名者何义。曰小曰幺曰幼曰壮。随形而异制者何故。契错太重。榆荚太轻。子母有权。女稚有名。其用之便否。其制之得失。可详言欤。文刻年号。始于何代。改铸常平。昉于何人。綖𡑡沈水。出于何书。挈瓮致酸。验诸何理。赤仄既铸而迁销。白撰观美而无实。其制之优劣。可闻欤。黄牛白腹之谣。青蚨涂血之喻。龙甃黑蛇之异。𧂂帽黄雀之徵。古来相传。钱之为物。固有神怪而然欤。龙文马文龟文。贵贱悬殊。人排马排水排。功费不等。皆可指其人而论其事欤。铜人铜马。尽归炉冶。而初平之物价腾踊。东钱西钱。不胜车载。而普通之奸窦益凿。则病民之害。出于多钱。三炉一炉。亲王监铸。二铢四参。宰相更制。则滞货之弊。甚于多钱。何以则执两而用中欤。乾元之重轮重棱。不能久行。建隆之禁铁禁镴。间多作辍。法制之终古屡变者何欤。青苗助法。能裕国用。而终为王吕之罪案。官告度牒。无补民间。而犹称商英之谟画。后之毁誉。不系于利害欤。杖头挂百。有妨儒雅。而时称韵士。大郭致万。或近贪婪。而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0H 页

问儒(谷山府乡校试士)
问。周礼天官。以道得民。谓之儒。儒之名。不其大欤。儒之说。莫详于儒行十七章。而或谓贤圣之事。各有所指。或谓夫子之言。实是自道。今可分析而详论欤。儒道宜无贤邪。而论语之分君子小人何欤。儒风宜无界限。而史传之别山东河北何欤。汉高溲冠而儒风大振于西京。文皇筑馆而儒祸却起于建中。立国规模。无关于后世欤。杨雄归于异端。而崇儒之论。至举三才。汲黯号为正人。而毁儒之名。流传千古。其故可得闻欤。竖儒腐儒鄙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0L 页

问竹
问。竹者东南之美也。礼乐文武之器。靡不得竹而具焉。竹之用。顾不重欤。嶰谷之竹。出于轩代。而雄凤雌鸣之必以六数者。其理难究。荆州之竹。载于禹贡。而箘笴簬笴之分赋三邦者。其地未详。今可一一剖论欤。筤竹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1H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1L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议
户籍议
宋儒之言曰。黄钟为万事之根本。盖以黄钟不正则律度量衡。随以乖乱。而礼乐政刑之具。皆无所准则也。臣则曰户籍为百务之根本。盖以户籍之法不明。则分田制产。不可为也。平赋均庸。不可为也。定军实。不可为也。定选举之额。不可为也。域民以息乱。不可为也。正名分。不可为也。人主不知国中生齿之衰盛。是犹父母不识子女之多寡也。安得以察其饥饱。均其苦欣也哉。户籍之不严者。以有漏户也。以有虚户也。以有漏口也。以有叠籍也。以职名役名不以实也。漏户漏口者。今定一法。可以永息。凡有杀狱。苦主申官。须令先纳户籍。其无户籍者。不许检覈。夫杀之而无偿命则民不敢漏矣。凡有田民钱粟墓地门(一作斗)驱之颂。须令诉者先纳户籍。其无户籍者。不许听理。夫人夺其田民钱粟墓地之等。而束手奉献。则民不敢漏矣。人驱我伤面回肢体而无禁焉。则民不敢漏矣。故漏户漏口者。禁之至易。不必严法重绳。扰攘而劳为令也。虚户者。守令七事之中。去户口增三字。而虚户自息矣。京兆受诸郡县之籍。毋以减损为咎。而虚户自息矣。尹铎损其户数。以为保障。即尹铎不足法乎。行户布口钱之法。而虚户自息矣。定还饷之法。(见本议)而虚户自息矣。故虚户者。禁之至易。在治其所以为虚户之本。而虚户自息矣。叠籍者。以有别科也。定三年大比之法。罢一切别试之科。而叠籍自息矣。行户布口钱之法。而叠籍自息矣。禁率户率丁之法。而叠籍自息矣。至于职名役名之不以实者。唯有职者书职。有科名者书科名。其馀只云第几户。而无所称名。则诈不以实者自息矣。治其所以诈不以实之本。而无所纷纭矣。故凡欲禁漏户漏口。而括户括丁。鞭朴狼藉者。计之下也。禁虚户叠籍。而考簿检籍。关牒旁午者。计之下也。被之以至不欲之苦。而令民自荷其苦。无是理也。投之以至可愿之荣。而令民自巽其荣。无是理也。权之在民者。吾不得而与也。权之在我者。吾不得而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2H 页

余在谷山府。选吏校详慎者十人。分遣各坊括户。约曰杀狱起。官出村。当察其间架也。讼辨起。氓入官。当询其根脉也。凡有官民相接。吾当手执括户之册。密切查验。汝其慎之。既反命。总之为纵横表。名之曰家坐表。
삽화 새창열기
犁峒里。品。业。世。役。宅。田。畓。钱。丁。老。弱。女。穷。奴。婢。牛。马。舟。锉。
李世昌。乡。田。五。 。九。十。三。 。三。一。 。二。 。一。一。二。 。 。 。
金以得。良。田。三。二。三。五。 。 。二。 。二。二。 。 。 。一。 。 。 。
崔东伊。良。估。二。一。四。 。 。百。一。一。一。二。 。 。 。 。一。 。 。
安尚文。乡。科。七。 。七。八。五。 。三。一。二。二。 。一。 。一。 。 。 。
郑一得。良。冶。当。一。五。一。 。 。一。一。 。一。 。 。 。 。 。 。 。
朴起同。良。 。一。一。二。 。 。 。一。 。一 。鳏。 。 。 。 。 。一。
赵正七。良。估。四。 。八。九。七。百。三。一。 。二。 。一。 。 。一。一。 。
林汝三。私。倡。二。 。三。二。 。 。二。 。一。二。 。 。 。 。 。 。 。
黄世云。良。木。一。一。五。三。 。 。一。 。 。一。 。 。 。 。 。 。 。
大谷里。品。业。世。役。宅。田。畓。钱。丁。老。弱。女。穷。奴。婢。牛。马。舟。锉。
尹世文。班。科。七。 。▼(廿*丶)。月。十石。千。五。一。四。五。 。四。六。三。一。二。 。
尹世武。班。武。七。 。▼(丶/十)。十。四石。百。二。 。一。二。 。二。二。一。 。 。 。
尹𨭥。班。科。七。 。十。三。石。百。二。一。一。二。 。一。二。一。一。 。 。
李亿同。良。 。一。一。二。 。 。 。一。 。 。一。鳏。 。 。 。 。 。 。
河召史。良。 。三。 。二。 。 。 。 。一。 。 。 寡。 。 。 。 。 。一。
吴以才。良。 。二。 。二。 。 。 。 。一。 。一。 独。 。 。 。 。 。一。
孙喜云。良。田。四。二。五。五。二。 。二。一。 。二。 。 。 。二。 。 。 。
高昌得。中。校。六。 。九。七。二。百。二。一。一。二。 。 。 。一。一。 。 。
白老味。私。冶。二。一。五。二。 。 。一。 。 。一。 。 。 。 。 。 。 。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2L 页

身布议
诗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其仪一兮。言子七而哺之如一也。臣每读此诗。知身布之不可为也。夫人孰无身。身皆有也。身皆有之。何身乎徵布。何身乎不徵乎。名之曰良役。欲使民以之为良。而不以为贱也。而其役则实苦。苦则贱之。民之视良役。已奴婢矣。虽户说而喻其良。民不信也。有李某者。谓崔某者曰汝吾弟也。崔必艴然。为是良役也。伪造族谱。换父易祖。而莫之恤也。至此而民情可见已。苟为徵布。凡有一命之职者勿徵也。为进士者勿徵也。庶人在官者勿徵也。隶征战之军者勿徵也。其为白徒者。自公卿大夫之子徵之。元勋贵戚之子若孙徵之。年十五岁以上至于六十者徵之。其为布几尺也。或为钱几文也。量经费之本数。计民丁之实额。以之相值焉可也。如是则官无括丁之劳。民无偏苦之怨。而国用可纾矣。臣见海西之俗。每一村里。有所谓军布契者。凡一里之民。无贵贱咸出钱殖之。以之应本里之军布。而军籍之中。曰李曰崔者。皆子虚也。臣见兵马使。兵马使谓臣曰虚名应布者。宜摘发而严禁之。臣曰禁之将奈何。以国赋之有缩欤。以徵敛之劳多欤。以民情之苦之欤。三者无所当。禁之无为也。臣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3H 页

度量衡议
昔者有虞氏之巡方也。其大事之首先行之者曰同律度量衡也。后世君臣。言必称尧舜。而尧舜之事。其行之至易者。尚且熟视而莫肯效。矧其难者哉。迂儒之论度量衡者。不云秬黍不生。即说解竹难获。谓黄钟之不得其正。而度量衡无以正之。臣谓此皆眇茫不切之谈也。夫掬而取之。握而予之。用之无节。守之无准。于是乎为之度量衡。使其有节有准已矣。乌睹所谓玄妙冲和之理寓于其中哉。所贵乎度量衡者。乌乎在。在乎同而已。使一寸而如二寸之长。国中之度皆然则斯度也。使二升而如一升之少。国中之量皆然则斯量也。使一两之重而如二两三两。国中之衡皆然则斯衡也。何必使宫商清浊之合乎律吕而后。始可以度长短量多寡衡轻重哉。今制度宜以布帛尺为准。量宜以官斗为准。衡宜以银秤为准。令工曹铸造为式。颁之八方。京都唯工曹得造此器。诸路唯监营得造此器。折价发卖。布之民间。其有私造者。与与(下与字衍字)伪造符印私铸钱币者同律。而民间之旧所用者。一并收聚而烧毁之。凡所谓周尺木尺市升行升赌地斗药秤棉花秤肉秤等不一其制者。概从新式。令各折用。凡文书礼制。有称一尺者。即万物皆此一尺。有称一斗者。即万物皆此一斗。有称一两者。即万物皆此一两。稳城之人。寄物于乇罗者。止称一斗。便亦一斗。则物货之贵贱易明。而奸伪欺诈之习。不复售矣。然后监司巡审。每至一县。聚一县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3L 页

还饷议
还上。社仓之遗法也。社仓之法。创于隋度支尚书长孙平其始也。储之当社。官不与焉。朱子社仓。本亦此法。法非不善。行之不以其道。斯为弊政。今民生之倒悬。以还上也。吏之为奸诈盗窃。以还上也。有口者皆曰此法不罢。国必危。罢之固善。如其不能。下之不可以不变也。臣窃以国之财用。半靠于赋税。半靠于还上。然其为法。烦碎紊杂。千头万绪。吏缘为奸。众窦横穿。民受其殃。百堵凋瘁。此不可以不变也。臣请条陈之。
一曰定谷名。我国之谷。唯稻粱菽麦豆五者。其大而要者也。外此而如小麦也薥黍也稗穄也荞麦也耳牟也。(铃铛麦)皆不足为发检之粮。五者之外。并汰勿留。使谷名简略。而后其制可正也。五者之中。且惟西北不宜有稻。东南不宜有粟。大概三科而可以尽之。稻或粟为一科。菽与豆为一科。麦为一科。如是而可以定还上之谷名也。
二曰去衙名。衙门之名多而谷簿烦。谷簿之烦。奸所由生也。取耗之法。某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4H 页

三曰定石数。今谷簿之推移也。如云霞之变幻。风沙之堆积。或一户而受四五十石。或一结而受一二三石。沿邑之谷。随衍随卖。山邑之谷。移画无常。法如是乱。而民安得不苦乎。今宜通计国中之谷簿。而校之于户总。令每户受正谷(稻与粟)二石。杂谷(麦二豆)一石而止。于是凡诸郡县。各有一定不易之定数。国家唯取其耗而用之。令库藏石数。终古不变。令户受石数。终古不变。如是则文簿不烦。而民信且便矣。
四曰定耗法。耗之收什一而公用之。是导之使为奸也。夫使监吏奴隶出之。(奴库子也。隶者仓卒也。)使监吏奴隶纳之。而无一粒之分可乎。世岂有终日执炙。而不知其味者。中国之法。春放五斗。秋收七斗。此太重也。今十五斗一斛之还纳也。耗为一斗五升。色为三升。落为五升。零为二升。(仓卒之所食。)邑例虽各不同。大抵非二斗五升之谷。无以当一斛之耗。而斗量之时。其奸滥所窃。又不可测也。今以十斗为一石。而每纳二石。取耗三斗。比之前法。名虽有加。实则利民。何者。二石而取三斗。则色可除也。落可除也。零可除也。石数一定。而不用斗量。则奸滥所窃可无也。用斛量之。以概平之。试于其家。纳于此库。既无赢缩。安有剩馀。此所以利于民者也。乃于三斗之耗。国用其半。官以其半。为监吏奴隶之所赖。则诸凡不正之名。可以严禁矣。
五曰除巡法。分巡放粮之法。臣窃笑之。问其所以。则曰愚民计短。一饱便罄。农不继粮。官为之节用也。噫嘻此何说也。父母析其子女。令各治产。而复为之说曰吾儿迀(一作迂)于产。吾妇阔于用。朝给朝粮。夕给夕粮。恶乎可哉。父母之所不能施之于子女者。而官欲施之于民。可谓失之太厚矣。且唯还上之法。将以继民粮乎。抑将取耗而用之乎。民之不以为利民而设也久矣。虽为之节用。民其加悦乎。民之所惜者日也。方春夏力作之时。寸阴片刻。贵如珠玉。二石之谷。而分为八巡。则失八日矣。利民乎害民乎。饥而买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4L 页

六曰别分留。留库之谷。不可多也。吏之为奸。每在留库。民之不愿。每在旧谷。假令本县户总三千。约留稻若粟一千石斯可矣。盖唯编户之民。其益无赖者。实不过三之一。凶年饥岁。接济不过数月。且行常平之法。则可以交济而胥救之。留库不可多也。且留库之谷。不宜有米。米之既腐。无所用矣。且唯还上之谷。宜并以粟。(不米者。)常平之谷。宜并以米。不可混也。混则吏缘而为奸也。留库既寡。则军饷奈何。阴雨之备。不可少也。臣谓行常平之法。而军饷自裕矣。(国朝亦尝行常平法。)
七曰立粜籴。孟子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者收敛也。发者施散也。此言丰年而不知收敛。凶年而不知施散也。今还上之法。丰年无以加敛。凶年无以加施。苟欲为是。唯耿寿昌之常平是已。常平者仁政也。使粟米之价常平。而无丰凶之异也。今纵不能一遵常平之义。而第行粜籴之法。令贵贱每胜于时直。则犹之为惠政也。臣既曰还上每户无过三石之谷矣。即国中谷物。太半有羡。宜以此谷。并作常平之需。杂谷待春发卖。至秋而贸正谷。正谷待歉岁发卖。值丰而还贸之。则国无新备之费。而常平自立矣。若其发卖收买之法。宜定四限。每米一石。(常平宜以米榖一石即十斗。)其买之也。较之时直。必加五钱之钱。(俗以十钱为一钱。)大丰则加予之无过一缗。此买时之二限也。其卖之也。较之时直。必减五钱之钱。大歉则益损之。无过一两。(值大杀年则须减二三四两。不可豫定。)此卖时之二限也。如是则丰年民争致之米。凶年民乐为之贸。丰年不病农。凶年不肥贾。厚本而抑末。廉取而乐施。民受振济之实。国致羡馀之富。法之善良。无有如是者矣。大抵财用之权。宜令在我。而不令在人。在人者争之端也。还上之权在民。民不受之则括其户。民不纳之则笞其背。不已劳乎。常平之权在公。民不卖之。不求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5H 页

钱币议
我国钱货之行也。今且百有馀年。大较便之者多。其云不便者一二也。昔之无钱。非不便也。无铜也。非无铜也。不知铸铜之法也。铸铜之法。令一象鞮北学于中国。斯数月之事也。而且不为。他尚何说。钱之为敝。以其贪利而小其样也。旧所铸犹之牢实。而近岁所铸。薄如榆叶。储之则朽铄而不耐久。行之则破觖而无所用。其不为鹅眼梴环者几希。不出百年。国且无钱矣。无钱且铸之费。其不多乎。今宜聚新铸之薄恶者。改铸为大钱。令以十钱为一钱。其用之也。令以一钱当十钱。或以百钱为一钱。其用之也。令以一钱当百钱。则民无所失。而钱制可变也。此其为益有二。耐久其一也。节用其一也。民情轻小而惜大。唯其一叶之薄小也。用之无节。令其大也。则用之不便。用之不便。民之利也。且留其旧铸之钱。大商远贾用大钱。小市细货用旧钱。则大小无不便矣。岂唯是也。我国金银之岁走中原。国之削也。宜铸金银之钱。用之各以其直。则大商远贾必争取金银之钱。为其转输不劳也。且既有刻而有文。虽象鞮之属。重利轻生。必不敢潜怀而输之燕矣。金银之走燕。以贸绫缎也。金银出于卝(一作矿)而有限。绫缎绎之茧而无穷。金银阅百世而不铄。绫缎度一年而即敝。以有限之宝。而抵无穷之缕。以不铄之珍。而易易敝之物。国之不利。莫此若也。况邻国有衅。缓急有警。非有金银。将何所啖赂哉。宜自今唯御前仪仗旗帜及大丧所用之外。凡纱罗绫缎。一切严禁。私家虽婚丧所用。一切严禁。如冠緌护项之细。都不敢服著焉。则绫缎之岁贸者。必减十之九矣。绫缎之贸既减。则金银之岁走者。不期遏而自绝矣。
公服议
臣窃以为衣服之于人。其用有二。一为煖体。一为掩体。煖体者为之裘帛。以御风寒是也。掩体者为之文章。以表贵贱是也。除此以往。皆无益之费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5L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6H 页

臣谓庶人之服。尤宜裁抑。以别贵贱。以省糜费。然俗习既久。人情易拂。须十分调停。方得无怨。宜著为式。进士以深衣为上服。举人以敞衣为上服。其馀以夹袖长襦(俗名小敞衣。)为上服。则民安而令行矣。何谓举人。被荐于部县者(见上科弊疏。)举人也。中人之被荐于医译历律书画算数之科者举人也。士族之稍知文字者。必为举人。士族无怨也。中人之能修本业者。必为举人。中人无怨也。凡民之俊秀者。亦得为举人。凡民亦无怨也。第其举人之既荐也。须有号牌。刻某年某科之荐。明著烙印。俾有凭验。其无牌而犯分者。法司得以照律。则久渐成俗。民不敢冒犯矣。或曰士族之不得为举人者。其肯以长襦为上服乎。臣谓我国妇人之服。贞敬夫人。与灶下婢无以异也。俗成则民安之。斯不足忧也。又如乡官土校之拔身公府者。自当以敞衣为上服。其在官府也。令著褂子如军服之制。又如吏胥之属。皆令以褂子供职。则舆情必以为便矣。今庖丁狗屠之贱。皆著道袍。道袍之里。必有敞衣。敞衣之里。必有长襦。夫是三衣之制。皆阔袖而长裾。(长襦夹袖)布帛之为此辈之阔袖长裾也者。其于煖体掩体。俱无当矣。于斯二者。无当焉而敝而弃之。是天物之暴殄也。恶乎可哉。减阔袖长裾。则布帛贱。布帛贱则冻者裸者。得夹袖短裾而乐矣。臣故曰服制。不可不定也。
通塞议
臣伏惟人才之难得也久矣。尽一国之精英而拔擢之。犹惧不足。况弃其八九哉。尽一国之生灵而培养之。犹惧不兴。况废其八九哉。小民其弃者也。中人其弃者也。(我国医译律历书画算数者为中人。)西关北关。其弃者也。海西松京沁都。其弃者也。关东湖南之半。其弃者也。庶孽其弃者也。北人南人。其不弃而犹弃者也。其不弃之者。唯阀阅数十家已矣。而其中因事见弃者亦多。凡一切见弃之族。皆自废不肯留意于文学政事钱谷甲兵之间。唯悲歌慷慨饮酒而自放也。故人才亦遂不兴。人见其不兴也。曰彼固当弃也。嗟乎。岂其天哉。何天地之聚会其精神。山川之亭毒其气液也。必钟之于数十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6L 页

考绩议
臣窃以守令者。国之所与分民而治之者也。而其职侔拟人主。百度无所不具。故曰君牧其为职。不已重乎。生民之苦乐以之。国家之衰盛以之。正宜详考密察。策励劝惩。而顾考绩之法。疏略已甚。八字之内。无以条列其臧否修废之实。而或称家法世德之隆显。或称文华风流之跌宕。而置之上考。此考其门阀。评其人品耳。于治民奚与哉。且唯治绩之优劣。最多层级。岂可以三等而概之乎。臣窃伏念守令之职。无所不责。难以悉举。而其大纲有六。六纲之中。其目亦各有四。何谓六纲。一曰农二曰货三曰教四曰刑五曰兵六曰工。何谓四目。农之目。一曰耕织二曰畜牧三曰种植四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7H 页

修因山筑城议
臣窃观修因之城。三面巀嶭。势如铁瓮。唯其东面。地形夷坦。不免受敌。又有一坐窥峰。俯临东门。名之曰勿喜峰。故相臣李恒福山城图叙。亦曰贼若先据此峰。城中一面。不敢摇足。又曰此峰为大害。东门内外。无所碍障。所长不能掩其所短。古今论此城者。咸以是为病。修筑之议。弛然以倦。玆所以密近万家之营。天成亿丈之城。而卒不得备设楼堞。具陈锁钥。以为阴雨之备者也。臣于此城。议其利病。亦无以异乎前人者。然臣坚以为此城可筑者。诚以兵营未徙也。兵营之设于道康。在永乐十五年。当时议者。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7L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8H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疏
辞翰林疏(庚戌)
伏以臣本乏人望。猥玷华选。台论峻发。至请改圈。虽未有指的名姓。义不敢冒应召试。而威教荐降。义分惶陨。随众入庭。偕贡试卷。不意谬选。又及贱品。继降威命。促令肃谢。臣进退无据。俯仰不得。冒没趋命。门限已过。既然转动无路。继而禁推有命。退次直所。达宵忧惶。不知所以措躬也。臣伏念弹墨一布。虽闲漫之职。固不敢冒据。矧玆翰苑之任。自来峻望。尤重廉防。台章始发之时。尚可以混称为诿。见职既既(下既字衍字。)叨之后。又岂不独受其锋。名器由臣而玷污。廉义由臣而坏败。臣以此情势。其何敢扬扬自居乎。况臣所制试券。全篇违格。逐句妄发。以此被钞。谓之经试。尤非所以示四方也。左右思量。唯有铁限。玆陈短章。径出禁扃。既有禁推之成命。方投金吾之私次。伏乞 圣明。俯垂谅察。将臣所带之职。亟行镌削。乃于会圈之录。并命刊拔。以重公器。以谢人言。仍治臣擅离之罪。以肃朝纲焉。
政院启曰检阅丁镛。谓有情势。陈疏径出。原疏虽已退却。禁推传旨未下之前。不得出去。既下饬教。则遽有此径出之举。其在事体。诚极未安。所当重勘。而本院请推之外。无他可施之罚。何以为之。敢禀。
传曰为先禁推捧供。(爰辞删不录。)
辞翰林再疏
伏以臣于径出之日。略陈短章。粗暴衷情。见阻喉司。未及尘览。继承严旨。猥彻供辞。而亦因罪负之自讼。未暇情势之悉暴。不意恩宥旋降。召牌屡临。一直违傲。深增悚懔。玆又不避僭妄。疾声呼吁。惟 殿下怜之。臣自在逢掖。偏蒙异眷。陶铸作成。莫非天恩。顶踵毛发。莫非君赐。恃之如天地。愿依之如父母。矧玆翰苑之职。密迩天陛。昵近耿光。人世之至荣。臣子之至。苟有一分彝性。孰不依迟顾恋。而台章显发。公议窃骂。一身廉义。姑从放倒。百年名器。宁容玷污。自 圣上御极以来。凡几人历膺是选。而物情以不惬。廷议之层生。曷尝有如是者乎。臣若贪荣恋宠。冒没趋命。则一时嘲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8L 页

传曰饬教之下。新进小官。焉敢若此。只推。更为牌招。 又傅(一作传)曰新进小官。称以情势。偃处阙外。已至多日。宁有如许纪纲。举措极为无严。检阅丁镛。湖沿定配。
辞翰林三疏
伏以臣猥以小官。屡违严命。由前而玷污名器。由后而坏损纪纲。前也非臣之所得自由。后也非臣之所得自已。虽然其罪犯则至重也。乃蒙圣度包荒。宠眷愈挚。湖海薄谴。到配旋宥。在谪不满十日。往回未踰千里。恩荣被于道路。欢祝溢于家室。臣庶几永谢翰苑。专意阁课。以仰受陶铸生成之泽。而不意检阅宿践。复有新除。臣于是职。将何以自处乎。前既以不膺是命。至于投配。今若再辞。必其罪有踰于投配矣。臣眇末一新进也。忧患谴何。曾未经历。兢惶震駴。不知所以措躬。虽然国之所重者四维也。维者所以持纲。无是则目不张矣。而此四者之中。耻尤甚焉。故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哉。又曰无耻之耻无耻矣。臣虽驽亦尝从事于斯语。顾何忍冒耻而贪荣哉。噫。翰林之职清选也。苟使臣冒耻而遂据之。则 殿下虽快于一时命令之得行。而使一无耻鄙夫。纳于宥密之地。亦何快于是耶。故为今日计。莫如亟解本职。使 国有爱惜名器之实。使世有公议不泯之名。使臣有释负之喜。而 殿下有物各付物之盛德大恩。则一举而四美毕具。 殿下亦何爱而不为哉。伏乞天地父母。谅臣情地。怜臣跼蹐。亟令选部区处臣所带职名。俾上下俱安焉。
传曰朝廷莫如等威。渠辈虽有三长之才。其职则参下。且拿且窜。屡烦饬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9H 页

辞正言兼陈科弊疏
伏以臣幸解珥笔之职。避远锋镝之场。优游家居。专意读书。唯俟新凉入郊。挟册登筵。以瞻依日月之耿光。以薰沐陶甄之至泽。乃今伏奉有旨。以臣为司谏院正言者。臣承命震惕。不知所以措躬也。臣窃以谏官之职。将以匡违补阙。纳吾君于无过之地者也。其风裁言议。有足以感动人主而后。方可以不辱是识(一作职)。臣本湔劣。年踰弱冠。即游泮宫。受 殿下之教诲。荷殿下之策励。因而释褐。又与阁课。臣方踧踖惧惧。唯恐负 圣人诲不倦之至意。尚何能正色抗颜。以之匡违补阙。而纳吾君于无过之地乎。臣既以谏为名。即 殿下他事尽善。而以如臣者处之谏官之职。是可谏矣。况臣于翰苑。既以不叶物情。而终至辞免。谏官之职。比之翰苑。其责任之重。尤当如何。不能一羽之举。而有攘臂于千匀者哉。况臣出六之后。尚未及历试郎署。直拜谏官。尤属峻望。臣何以堪此哉。伏乞 圣明。亟命递臣职名。俾得以专心阁课焉。臣今乞递。然其可无一日之责乎。臣窃以科举之弊。日滋月盛。奸窦莫防。倖窃多门。架漏牵补。袪一弊而生一弊。今至不可救药矣。臣尝默究弊源。曰唯本领有误。何谓本领。曰唯我国有科而无举耳。夫科者分其技蓺。次其等第之谓也。举者荐其才能。资其拔擢之谓也。今我之法。人自赴试。有谁荐之耶。故曰有科而无举也。夫唯有科而无举也。故初试入场者。遂无定额。入场者无定额也。故鱼鲁不辨之类。佣奴厮养之徒。咸得以头著儒巾。混入场里矣。入场者无定额也。故挟册持伞。宿构侥倖之弊。无以密察矣。故臣曰欲救科弊。须行举法。举之奈何。光察诸州县文土(一作士)多寡。然后定其举额矣。察之奈何。须失一番初试。然后可以察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9L 页

辞持平兼陈科弊疏
伏以臣不称台阁之状。前既屡言之矣。区区寸忱。唯愿专意阁课。以不负奖励作成之至意而已。芜词拙赋。辄蒙衮褒。天驷文皮。宠赉便蕃。此书生之极荣。同列艳羡。阖门感祝。臣方夙夜兢惶。不知所以图报。而柏府新除。遽及此际。臣是何人。敢当此职。将砺志奋精。以图称塞。则望浅言轻。不足以弹压。将含默守口。以冀苟容。则清朝美爵。不可以虚縻。臣左右思量。唯有引避巽辞。无妨贤路已矣。况臣自数日以来。感寒成疾。百体疼痛。委顿床笫。起动无日。玆陈疾痛之呼。仰冀鞶褫之恩。伏乞 圣慈。亟许递解臣职名。以便公私。不胜幸甚。臣于向者。以科弊莫救。请定举额。固知言实迂妄。不足施行。第其所论。率略未备。只论监试。未论文武大科。臣之愚诚。窃附古人先言浙灯之义耳。臣窃伏念有国大政。莫先用人。 国朝用人。唯三年大比是已。而夷考其实。此之所取。概从废弃。名登桂籍而极。功名不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0H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0L 页

辞副校理疏
伏以臣根孤植弱。墙壁无所依赖。而特蒙 殿下陶铸生成之泽。组绘之技薄。而奖诩耸动一世。机阱之说巧。而拯拔旷绝千古。静言思惟。只令涕泗交迸。有何言语可以形容此感激蟠结之忱也哉。臣年浅历少。早中睢盱。气可沮矣。瞻已丧矣。唯幸阁课卒业。即当敛身屏迹。退处江湖之上。以全躯保命。为报答鸿恩。而荣名利禄。诚泊然而无所思矣。不意瀛选滥厕。冰衔遽及。臣惝恍震駴。不知所以处此也。臣矇经蔑学。謏闻寡识。诚不足备顾问于经幄之中。然此犹属故尚例让。臣伏闻日前堂录之后。物议未平。台评已发。虽其弹章之内。未有名字之指摘。而苟不使如臣卤莽者。参错其间。朝论虽曰多岐。物情虽曰难平。亦岂有是哉。今文学地望之回出臣右者。皆引义控辞。臣尤何人。乃敢扬扬乎出肃哉。庚牌荐临。承膺无路。玆控短章。略暴哀恳。伏乞圣慈。谅臣情地。亟许递免。以惜名器。以靖私义。不胜幸甚。
成均馆直讲时。论照讫讲疏。(甲寅)
伏以臣苫块馀喘。念绝荣途。盖以四五年来。身縻朝籍。离违膝下。生不能尽诚而致养。死无以守墓而啜泣。为人子而不孝如此。将何所移其忠乎。俯仰忸怩。累然自恤。不意国子直讲之除。遽及中月之后。臣方欲治疏吁哀。以图辞免。而照讫考讲之命。继而至矣。事属往役。义不敢辞。弹冠束带。自同平人。今已数日。黾勉奉职。竣事乞免。乃其宜也。尚何忍开口论事。以贻成声之讥哉。第唯当官尽职。臣子之本分。臣又何敢有怀而不陈哉。监试之有照讫讲。盖欲叩验其文学见解。有足以赴试而取科也。小学之书。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1H 页

辞校理兼陈所怀疏
伏以臣于瀛馆一步。已成铁限。臣亦自惟。臣以疏贱之踪。荷 殿下不世之遇。奖拔旷于史册。眷庇超于同列。诚宜翱翔仕路。庶无碍阏。而入翰苑则翰苑有改圈之议。入玉署则玉署有改录之论。虽其文字之上。固未尝指摘臣名。原其旨意。亦未必专注(听)身。然臣则可异也。苟非孤根见忤。必其命途不坦。以此以彼。唯有敛迹引身。渐谋置散。不害为明哲身保之良策。臣方蚤夜经营。浩然东归。不意玉署新除。乃出中批。庚牌随降。促令肃命。臣固知中批也者。令臣无得以堂录引嫌也。虽然堂录与中批。其所以得之也虽殊。其为弘文馆校理则一也。臣何敢以中批为倚。而不念公议之可畏哉。玆暴衮恳。仰冀明谅。伏乞圣慈。亟许递免。以便公私焉。臣方辞职。今玆所言。非敢以玉署自处也。古者旅贲有戒。𥊍(一作亵)御有箴。臣虽不以玉署自处。独不能开口一言乎。臣窃以冬雷之警。岁以为常。此阴阳不顺。刚柔不时之兆也。臣不欲傅会纬家之说。以渎天聪。亦不敢分条别类。蹈袭前人之套。唯有一事。尝欲为 殿下謦欬者。内阁之设。即 殿下述先美振文治。而兼寓经远之谟者也。凡在臣僚。孰不钦仰。第其选授。或非其人。宠待有踰其分则骄侈以萌。谤议以兴。如阁臣郑东浚之引疾家居。不效夙夜之劳。人莫不疑怪其事。况其第宅踰制。行路指点。此在阁臣。恐非好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1L 页

京圻御史复命后论事疏
伏以臣迀(一作迂)疏一书生。未经政事之职。不识民间之苦。猥受衣绣之命。孤负直指之责。且缘期日促近。周察未遍。所论臧否。率略未备。臣方愧忸惶惧。以不副圣简为忧。乃者大臣。以朔宁前郡守康命吉,涟川前县监金养直。不宜照律勘罪。有所陈达。臣于是实不胜讶惑之至。夫命吉太医也。养直迁园时地师也。苟使其所犯。不至赃污虐滥。如臣所论。则念其功而宥其过。无所不可。今此两人之罪。诚有守令以来所未闻也。其在重民守法之道。议之以本律。施之以次律。由重而为轻。当远而使近。犹之可也。全然宥释。使其一毫无损者。得不有妨于刑政之大体乎。苟是也。 殿下何为而遣臣哉。此辈凭恃宠庇。放恣如此。方其未发雾也。犹有一分疑畏。及既发露。登诸绣启。而毕竟得安然无事。则将展翮掉尾。洋洋乎无复顾藉。而其后进之慕效者。传为美谈。知为故常。此非细故也。且臣伏闻命吉医术本不精深。唯圣旨是顺。得至首医。世之窃议而不敢言者甚多。且如围寝卜吉。是 殿下孝思攸格。旷感于前人之成说而为之者也。养直何功之有。渠以老措大。一朝佩符印做守令足矣。犯赃污之律。而全释不问。非臣愚见所能揆测。大抵用法宜自近习始。臣谓两人者。亟令王府。照律勘罪。以重民生。以尊国法。不胜幸甚。
辨谤辞同副承旨疏(丁巳)
伏以臣受国厚恩。与天无极。臣岂能尽述哉。教诲若严师。而变化其气质。鞠育若慈父。而保全其性命。或 殿下之所默运。而臣尚不知。或 殿下之所已忘。而臣独如结。静言思之。刻骨镂髓。欲言则于邑而不能声。欲书则掩抑而不能文。臣顾何人。受恩如此。臣本草野孤寒。非有父兄之荫。师友之力。而独赖我 殿下作成化育之功。幼而至壮。贱而至贵。六年于泮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2H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2L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3H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3L 页

答曰省疏具悉。善端之萌。蔼然如春嘘物茁。满纸自列。言足感听。尔其勿辞察职。
辞刑曹参议疏(己未六月廿二日。闵命赫疏出之翼日。)
伏以臣不宜弹冠结绶之日久矣。积受齮龁。转成臲卼。立朝十有一年。盖未尝一日安于周行之间。一则自取。二则自取。尚何敢恕己而尤人。重自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4H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4L 页

答曰省疏具悉。尔其勿辞。从速察职。仍傅(一作传)曰人言可谓太不谅。一疏足矣。刑曹参议牌招。严饬赴坐。(至七月廿六日。以刑曹坐不坐单子。专曰悬病参议许递。)
应 旨论农政疏(戊午在谷山)
伏以臣窃以农有不如者三。尊不如士。利不如商。安佚不如百工。今夫人情。莫不羞卑。莫不辟害。莫不惮劳。而农有不如者三。惟是三不如者不去。则虽日挞而求其劝。民亦卒莫之劝也。大抵农理至精。为之以粗。为之以粗。故劳多而利寡。劳多而利寡。故业者日卑。业者日卑。故为之益粗。徇环相因。农政疏矣。臣本湔劣。尤昧稼穑。顾何敢强所不知。以欺 天听。而十行丝纶。勤咨博访。当 先朝劝耕之年。励上古田畯之职。臣方守土。怵惕感激。谨将三条臆说。仰尘 乙览。一曰便农。将以佚之也。二曰厚农。将以利之也。三曰上农。将以尊之也。妄陈瞽说。无任悸恐之至。
何谓便农。农所以劳。区阔而力诎也。不察农利者。每云人多地少。臣则曰区阔而力诎。故民病地少也。昔程子论井田曰。天地生物。常相称。岂有人多地少之理。大抵占区不阔。而用力得尽。则自无地少之患矣。土之养苗。恰有界限。假令绕根一寸。能养一苗。而立苗间以三寸。则居中一寸。不其陈乎。或一寸之土。立苗二三。则土力不给。苗其硕乎。今观畎亩之间。或寻丈空豁。或五六丛叠。人知蒿莱硗确之为陈。而不知膏腴之壤。见弃于方艺之田也。人知水旱霜雹之为灾。而不知苞茂之质。被困于连根之苗也。臣尝闻自燕回者言。田苗初生。相距皆均。分寸不违。经纬交错。是必有制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5H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5L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6H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6L 页

何谓上农。定科举之制。而农自尊矣。古称士农。士者仕也。凡仕于朝。隶于公者。皆士也。学先生之道。将以出仕者士也。今也非仕非农。生不读一字书。而以士自命。世拥虚名。傲睨生灵。视耒耜为秽物。羞力役而不躬。一指不动。坐受冻馁。大学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则财恒足矣。今通国皆游食。财安得不匮乎。大抵不举而科。非古制也。今宜令诸道各邑。酌量文艺多寡。议定举额。每当科年。列邑选充本额。上之四长官。四长官选之。许赴营试。中营试者。许赴会试。京都亦令各坊。各定举额。坊选而上之部。部选而上之庠。中选者许赴会试。则垂緌惰游之士。皆将转而缘亩。不唯农家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7H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7L 页

玉堂进考课条例劄子
伏以臣窃伏念国家安危。系乎人心之向背。人心向背。系乎生民之休戚。生民休戚。系乎守令之臧否。守令臧否。系乎监司之褒贬。则监司考课之法。乃天命人心向背之机。而国家安危之攸判也。其所关系。若是其重。而其法之疏漏不覈。莫今时若。臣窃忧之。臣窃计唐虞之法。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其法似若疏缓。然及其三考而黜之也。若鲧者殛之羽山而不赦。则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8H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8L 页

贴黄
臣又思之。君逸臣劳。天地之常经。恭己正南。非守令之德也。后世此义不明。儱侗无能之人。务持大体。因循故常。名之曰不扰而治。百度解弛。众蠹交穿。民受其毒。膏血渐竭。而按察之臣。方且书之曰简约为治。坐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9H 页

考课条例
科目其本曰律己。(廉白,勤励,简严,检束,绝饮,远嬖,屏客。)
甲曰字牧。(优老,恤孤,赈荒,救灾,嫁娶,医药,任能,使才,戢奸,锄豪。)
乙曰市籴。(放粮,收粮,贸谷,作钱,留库,平市,鱼盐税,子母钱。)
丙曰户籍。(籍政,赋敛,良役,上纳,雇马,契房,矜鳏寡,安流丐。)
丁曰田政。(查陈,俵灾,覈漏,修堤,防堰,劝农,禁火田,种树,畜牧,收税。)
戊曰文教。(孝弟,尊尊,贤贤,夫妻,文学,书籍,礼俗,学校,祭祀,荐举。)
己曰武备。(军器,教练,签丁,徵布,戢盗,捉虎,烽火,藏盐,蓄铜铁奇木。)
庚曰刑狱。(刑罚,治狱,听讼,笞杖,恤囚,禁暴,止邪,牛酒禁。)
辛曰工缮。馆廨,道路,桥梁,城堞,舟楫,卝(一作矿)采,炉冶,度量衡,工匠。
褒贬题目式
龙安县监李某律己(段)。年衰益勤。邑薄弥廉。 臧
甲乙(段)。葺屋多助。村忘失火之灾。 臧
改斛既精。仓无落庭之米。 臧
丙丁(段)。括漏户于富村。烟役无怨。 臧
覈隐结于新起。火税有蠲。 臧
戊己(段)。劝课既勤。士有刮目之效。 臧
签补不滞。军无徵骨之叹。 臧
庚辛(段)。检报精详。才已验于察隐。 臧
廨役浩大。颂已胜于损财。 臧(第上上)
淳昌郡守金某律己(段)。雍容做去。勤励为治。 臧
甲乙(段)。抄户既精。虽无损瘠之叹。 臧
催科太缓。不察观望之奸。 否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9L 页

查陈未详。才或短于覈漏。 否
戊己(段)。乡俗鲁莽。虽欠作兴之誉。 否
军物新鲜。可验修补之功。 臧
庚辛(段)。非军务则不棍。虽免滥刑。 臧
在冻节而无桥。盍勉惠政。 否
右人(段)。五臧四否。第中中。
南原府使崔某律己 校(一作段)。觞政太滥。房嬖多奸。 否
甲乙(段)。赈粥和水。民不免于浮黄。 否
商盐出船。税无名于徵白。 否
丙丁(段)。吏奸莫察。再收雇马之租。 否
民苗尽枯。全夺养鱼之沼。 否
戊己(段)。释菜之礼代行。多士失望。 否
伐竹之令无实。一矢不修。 否
庚辛(段)。徵牛赎而不报。私橐徒盈。 否
眷雉堞而自颓。民敛何用。 否
右人(段)。九事皆否。第下下。
考功表
삽화 새창열기
考功表 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京畿(三十六官) 一邑 二邑 三邑 六邑 十二邑 六邑 三邑 二邑 一邑
忠清(五十四官) 一邑 三邑 四邑 九邑 二十邑 九邑 四邑 三邑 一邑
全罗(五十三官) 一邑 三邑 四邑 九邑 十九邑 九邑 四邑 三邑 一邑
庆尚(七十一官) 一邑 四邑 六邑 十二邑 (二十五邑) 十二邑 六邑 四邑 一邑
江原(二十六官) 一邑 二邑 二邑 四邑 八邑 四邑 二邑 二邑 一邑
黄海(二十三官) 一邑 一邑 二邑 四邑 七邑 四邑 二邑 一邑 一邑
平安(四十二官) 一邑 二邑 三邑 七邑 十六邑 七邑 三邑 二邑 一邑
咸镜(二十四官) 一邑 一邑 二邑 四邑 八邑 四邑 二邑 一邑 一邑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10H 页

玉堂遇冬雷陈戒劄子
臣窃伏念天灾物异。固莫非儆告时君者。而近世冬雷之殆乎无岁无之者。臣恐劄著 殿下。尤为衬切也。盖冬之有雷。以其肃杀之时。过施煦暖气。下土蒸溢。郁然凌薄。则天气压逼。势难包受。聊作砰轰之响。少泄之壅阏之怒。而其奈积阴弥塞。汤刚莫奋。力不能搏击。威不能震荡。虚喝徒频。疾怒未彰。人恬物嬉。冈(一作罔)或惶畏。 殿下威福。不亦类是。 殿下以侥倖之望。行姑息之政。假借抚摩。冀或安顿。思所以苟延时月。噫彼背驰之徒。凶谲有馀。先已窥测圣意。一意凝聚。并力胁持。阳示抗直之态。阴售簸弄之计。而 殿下又不能包函渊默。徐降威罚。每因激恼之时。暂施严急之教。威不竟日。廓焉开霁。于是乎群阴众邪。勃然起立。扬恶肆毒。十倍前日。太阿遂倒。无复忌惮。势成威立。民不信令。每见闾巷吏胥之属。或值卿宰流窜之行。辄云不过数个时月。依旧一位好官。试谛其言。无不奇验。主威日卑。私权日重。凡此举措。苟求其故。恰似冬雷。有声无实。 殿下于此。诚一体念。憬然开悟。何待臣言。臣以无似。猥玷经幄。终不敢以陈腐之言。苟然塞夫修省之责。触冒猜嗔。颠倒狂瞽。唯 殿下察之。取进止。
玉堂请谒圣放榜。勿以舞童赐新恩劄子。
臣尝伏见谒圣放榜。辄以一双舞童。著黄衣红裳。颁赐新恩。令助游冶。如臣愚蒙。窃以为此所当废也。臣闻器妖服妖。先王所戒。倡优女乐。大圣攸斥。堂堂圣朝。为国进贤。诚宜导之以恭俭。懋之以敦实。乃于发身之初。先助荡心之具。在朝廷待贤之道。既未合礼。彼年少新进之辈。能不移志。臣恐浮华淫佚之风。轻躁鄙俚之俗。未必不由此等处助成也。昔司马光于闻喜之宴。不欲簪花。强而后可。只簪一花。夫簪花不过芬华之饰。而昔之先正尚欲废之。矧以男子之身。变作儿女之容。如鬼如魅。可惊可惑。人妖物怪。莫此为甚。若使后世转益文明。仰视此事。得不贻笑。孔子之戒作俑。以其像人而用之也。以物象人。犹在见斥。以男象女。尤作何状。臣尝闻此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10L 页

拟严禁湖南诸邑佃夫输租之俗劄子
臣窃观湖南之俗。租与种子。皆佃夫出之。臣以为此俗当禁也。臣伏唯天地生物之理。至公大慈。一视同仁。岂欲使百夫殚力。以肥一夫哉。臣请溯其本而言之。臣尝谓田有二主。其一王者也。其二佃夫也。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其主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佃夫其主也。二者之外。又谁敢主者哉。今也富彊之民。兼并唯意。王税之外。私输其租。于是田有三主矣。在昔殷周之制。民不遇什一。然而上之视民。犹哀矜恻怛。若将不保。见于诗著于礼典。若使殷周之君。来视此法。未有不涕泣伤恫。而其民视之。未有不睊睊作慝。载耒耜而走者。此后世农夫之困于前古者也。私门输租。虽一粒半菽。犹为无义。况我东立制。因循貉俗。县官之税。大约二十取一。仁于三代之法远矣。何乃私门之租。什取其五哉。民困国贫。上下匮竭。皆此故也。其制唯正之供。虽若是凉。而州县事例。在在不同。若所谓雇马贡竹之类。名号猥杂。不可胜数。徵敛无艺。皆督佃夫。守令视为故常。御史莫之举劾。名虽貉法。其实亦什五也。私输其五。官敛其五。佃夫何食哉。此我东农夫之困于中国者也。京畿诸路私门之租。虽取其半。王税谷种。皆田主出之。计其实食。佃夫盖多。此犹可矣。今此湖南之俗。田主既领其半。无不高枕而卧。佃夫既失其半。又就留半之中。除其谷种。除其税米。左割右削。馀者几何。此湖南农夫之困于诸路者也。苟其俗宜然。何不令京畿诸路。通行此法。以成大同之俗也。苟如是者。臣恐万口嗷嗷。相率而为乱也。在诸路则万口嗷嗷。相率为乱。而湖南之民。安然蒙冒。不敢为掉脱之计。不亦悲乎。今欲严禁此俗。令同诸路也。则必有起 殿下之前者曰。顺俗而治。不必更张。臣谓为此言者。必庸夫也。俗苟善矣。可胜言哉。如其不善。为生民切骨之痛者。如之何其顺之。禁之革之。当如毒蛇虎狼。顾可袖乎而观之乎。王者代天理物。物乱而莫之理。则其职阙矣。顾可有顺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11H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