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x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策问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1H 页
问东西南北
问。藐然中处。四向而达外者。非所谓东西南北欤。东字象日出。西字象鸟栖。南字从午。北字象背。其象形会意之例。何若是散漫不伦欤。北极南极。万古不移。是有定位也。东海西海。随地易名。是无定名也。以无定之位。配有定之位。与之为四。得无龃龉欤。金木水火。配于四方。而南极之下。寒如北极。则何所取于火热欤。震兑离坎。配于四方。而南极之下。暗如北极。则何所取于离明欤。中国之地。在赤道之北。虽自以北极为北极。北户之国。在赤道之南。独不以南极为北极欤。此亦向明而治。彼亦向明而治。以我为北。以彼为南。岂可曰公论欤。大夏以蜀而为东。蜀人以齐而为东。东其可定欤。日本以我而为西。我邦以华而为西。西其可定欤。冬至线为日躔南至之限。夏至线为日躔北至之限。两线相距之间。果为几度欤。日出之地。午前宜短。日入之地。午后宜短。而东方西方之人。皆以午正为日中。抑何故欤。春夏秋冬。配于四方。而北极南极之下。一年为一昼夜。则此地无四时。亦无四方欤。子午卯酉。配于四方。而冬线夏线之下。四时无不相反。则此地无六甲以定四方欤。黄帝东至凡山。西至鸡头。南至熊湘。北至釜山。颛顼东至蟠木。西至流沙。南至交阯。北至幽陵。虞舜东长鸟夷。西服渠廋。南抚交阯。北发息慎。古今地名。各自不同。可以今名各指为何处欤。尧典则嵎夷南交。明指其处。而西与朔方。不言地名。禹贡则东海流沙。明指所极。而南与朔方。不言地名。史笔之疏略。一何至此欤。宾日饯日。宜在一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1L 页
处。而羲和候日之法。分候于极东极西。出入时刻。无乃有差舛欤。朝景夕景。宜准一表。而周礼测日之法。分测于东表西表。长短度数。无乃有讹谬欤。以南北则赤道之下。为天下之中。以东西则昆崙之墟。为天下之中。而周公以洛邑为天下之中。抑何故欤。成汤东征西怨。南征北怨。皆徯后来。武王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二代之四方地名。皆可详言欤。泰远邠国濮铅祝栗。谓之四极。觚竹北户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其在大明一统。各为何地欤。东有太平。西有大蒙。南有丹穴。北有空桐。其在今日。的为何国欤。东有比目。西有邛虚。南有比翼。北有比肩。其在本草。别有何名欤。仁义礼智。既配四方。则中国之人。只有信德欤。青白赤黑。既配四方。则中国之地。何名赤县欤。诸冯鸣条岐周毕郢。聚讼纷然。穆陵无棣。东海西河。其地太广。今可一一明指欤。鳌足之立四极。其造言者何人。章亥之步四方。其所得者几步。夷狄戎蛮。谓之四裔。则居于四维者。又有几种。寄鞮象译。以通四民。则散在万邦者。惟此四音欤。东曰苍龙。西曰白虎。南曰朱鸟。北曰玄武。星次迁变。不恒其居。则配之四方。得无矫强欤。东曰谷风。西曰凉风。南曰凯风。北曰泰风。风气散乱。非必正方。则所谓八风。又可详言欤。南极入地。北极出地。则天文录云南高北下何欤。天倾西北。地缺东南。则历法家称天圆地圆何欤。后天之震兑离坎。先天则为离坎乾坤。河图之八九六七。落书则为三七一九。其东西南北之位。悉皆乖错而不合。是可曰天地之正位欤。宗庙之制。古以南北为昭穆。今以东西为昭穆。阡陌之制。或以东西为阡涂。或以南北为阡涂。其法之孰得孰失。其说之孰是孰非。皆可剖析欤。东有长人。南有雕题。西有雷渊。北有增冰。在今为何国欤。东有医闾。南有梁山。西有霍山。北有幽都。所产为何宝欤。邹衍有四瀛之说。淮南有八夤之训。其果身践目睹而言之欤。佛家有四洲之名。外纪有五洲之目。皆非荒唐吊诡之所闻欤。圣人称东西南北之人。其所到之极。皆可指陈欤。帝都有东西南北之京。其所据之势。孰为最胜欤。
大抵天造皆圆。人作皆方。物之既方。自有四向。东西南北之名。于是乎起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2H 页
焉。在身有一身之四方。以定左右。在室有一室之四方。以辨向背。在各国有本国之四方。以达四门。在中华有中华之四方。以达四境。兼言上下则谓之六合。并举隅角则谓之八纮。天地以是而正位。万物以是而成列。以之背阴而偭阳。以之左圣而右仁。故王者建国则辨方设位。为六官之大义。明堂会朝则负扆答阳。为三代之令典。奈之何世降俗靡。异说纷兴。治历钦天之家。乃于北极南极之外。别立年神之方位。建邦设都之制。又于左庙右社之外。别拘风水之利害。东作西成之候不明。而向背之宜忌是察。南牖北墉之法随坏。而龙虎之吉凶是问。宫室无东户之制。闾里多北向之墟。宾阶阼阶。有时乎易其东西。内堂外门。有时乎反其南北。乖阴阳自然之势。违乾坤不易之理。而古先王礼仪节文。不可按行者多矣。今欲辨四方之本义。究四方之实理。以顺万物之序。以复三古之观。则其道何由。子诸生从四方来。必有素讲于是者。其各悉著于篇。
盐策
问。盐者百事之所需。万口之所仰。佐民食而裕国用。未有大于盐者矣。絺盐之贡。始见尧代。则燧食之初。未及煮海欤。刚卤之象。已著说卦。则羲画之时。早有鹾地欤。祭祀必贵美物。则反用苦盐者何义。宾客不嫌亵味。则特用形盐者何礼。齐语曰夷吾通鱼盐之路。为诸侯利。管子曰管子榷盐铁之权。为万民毒。二人之毁誉。若是不同。两书之是非。其可明言欤。得齐未久。秦已失国。则董子称盐利之倍于古。得无误欤。纂汉之志。吴既素蓄。则班固称盐利之萌其乱。无乃疏欤。官创于元狩而库府虚耗。盐价减于地节而郡国殷富。盐固不足以佐国用欤。禺筴者何法。牢盆者何物。发难文学者何说。谏复盐官者何人。以经则池盐石盐井盐地盐。已作于成周。以史则通池取石煮井刮地。始见于后魏。岂此诸盐之法。中废于秦汉之际欤。盐池盐井。总有几穴。水盐厓盐。凡有几种。青盐绿盐白盐红盐黑盐。其色不同。蚕盐栾盐蓬盐冷盐陌盐。其名各殊。其所出之地所用之事。皆可指陈欤。甄琛力言罢官。无乃议论太高欤。刘彤全言利民。无乃名实不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2L 页
副欤。刘晏之常平法。得失未明。韩愈之官卖议。掊击太严。熙丰之法。并榷河北。大明之律。至拟斩决。其是非曲直。皆可详言欤。寒盐见于何书。乳盐见于何地。
大抵盐之为物。民所恒食。虽有五谷。谷不可徒食也。虽有百菜。菜不可徒淹也。以之为醯酱。以之为醓醢。以之为齑。以之为臡。以之调羹。以之和药。日用饮食。无一而不须盐者也。民之所用既切。国之所劝宜厚。而自汉而降。剥割为政。榷擅其利。官作商贾而不知耻。刑过劓刖而不知悲。伤天地之正理。积黎元之愁叹。历代相承。终不知改。而财用愈绌。经费难继。何先王之世。不言盐利。而国富民裕。远胜于今日欤。惟我 国家。立经陈纪。度越百王。盐场或系于宫家。盐税但输于郡县。度支经用。不倚于盐久矣。一自均役之设。一片私田。尽入官籍。数个土盆。皆冒重税。业者愈少。税额难充。损益相乘。民不聊生。岭南则江路中通而官设盐仓。关北则铁盆少利而民输盐税。内地山邑。贵如金玉。至于今日。其奸窦弊条。不可枚举。今欲平其赋敛。苏其凋瘵。上而无阙于国用。下而不匮于民食。则其道何由。子诸生。必有素蕴于中者。其各悉著于篇。
弊策
问。物久而败坏者。谓之弊。弊者天地自然之势。物未有久而不弊者也。衣弊则补之。车弊则巩之。器弊则修之。屋弊则葺之。邦国之弊。亦可以补而葺之欤。五帝之德。宜无末弊。而犹称神农之世衰。三王之治。宜无流弊。而每云周末之文靡。所谓世衰者何事。所谓文靡者何故欤。夏人尚忠。其弊何若。殷人尚质。其弊孰甚。汉承秦弊。所革者何政。所因者何事。唐承隋弊。德足以代虐。仁足以代暴欤。东汉尚节义。其弊也为朋党。晋室尚清虚。其弊也为放倒。然则节义不如媕阿。清虚不如污浊欤。贤良之策。志在举贤。其弊也为科举。常平之籴。意在蓄散。其弊也为社仓。科举之制。务在公举。而其弊也为循私。社仓之法。专于利民。而其弊也为虐敛。其转辗生弊。亦皆自然之势欤。日月有薄蚀。星辰有彗孛。山岳有崩颓。川渠有壅淤。天地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3H 页
且不免于靡弊。人事顾安得而无弊欤。古者诸侯。自称曰敝邑。近世列国。自称曰敝邦。谦抑不患无辞。必以一敝字自称。抑何义欤。唐之文章。厥初靡丽。而韩柳之文。起于晚唐。宋之学术。厥初玄虚。而张程之学。起于晚宋。是何先敝而后完。其势倒错欤。免役差役。其弊孰甚。讲和绝和。其弊孰大。偃武修文则其弊也萎弱。抑儒治戎则其弊也暴乱。将如何其无弊也。唐之藩镇。以卫王室。而终有叛乱之弊。宋之量地。欲均民赋。而终有伪冒之弊。每行一法。必生一弊。其将无法而为国欤。邑弊随邑不同。民弊随地各殊。列邑之中。何郡何县。最为弊邑。八道之中。何道何事。最为弊政。虽不能一一条举。其可以各列三四条件。以说其弊欤。策问之规。有原弊时弊。有设弊救弊。而所谓设弊。只述题意。所谓救弊。皆诵陈谈。欲救此弊。其有何术欤。
大抵物久而弊。物之理也。以圣承圣。尚有损益。况于后世之法乎。内而百司。其弊如牛毛。外而诸路。其弊如猬刺。百孔千疮。莫遏者弊源也。七藤八葛。难理者弊条也。士农工商。各有其弊。军田钱谷。无不受弊。今欲奋发兴作。一新耳目。则其道何由。致中和勉君德。无非套语。得人材明赏罚。都是例谈。诸生其各以实心至诚。各抽新见。以著于篇。
战船策
问。水战以船。战船者所以御海寇而固边圉。不虞之备。所不可阙者也。左洞庭而右彭蠡则征苗之役。何无水战。誓苍兕而祭白鱼则孟津之会。已用舟师欤。长岸之战。所获者何船。徐承之师。所向者何国。大翼小翼。所当者何车。突冒车船。所敌者何阵。天艎飞江。其制度何若。钩拒使船。其创造何人。东越南越。皆以楼船取胜。而楼船不利于朝鲜。下濑横海。皆与池泽不同。而诸船亦习于昆明。其理可详言欤。赤壁之战。若无巽风。其胜败难卜。王浚之船。若遇浅水。其胶滞可忧。后人惟以成败论英雄。得毋误欤。釆(一作采)石载绳。以造浮梁者何人。金山造绠。以贯大钩者何法。舟车异制。而杨幺之舟以轮激水。水陆异宜。而吴人之船。必设女墙。其制可详言欤。艨艟斗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3L 页
舰。其形制不同。海鹘鹰船。其名号相类。彼果迥殊。此果酷肖欤。铁力为何木。草撇为何样。广东船福建船江浙船登莱船。利钝倍差。蜈蚣船鸟觜船鸳鸯船火龙船。优劣悬殊。以之御寇。何者为胜。以之追贼。何者为便欤。艟𦪞出于何地。网梭用于何处。衣袽补漏。先古之制也。油灰艌缝。后世之法也。圣人多智而疏拙若此。俗士心粗而精密如彼。其理可详言欤。
大抵御贼于内地。不若拒之于外洋。用兵于平陆。不若束之于死地。战船者。守国之利器也。乘潮乘风。其进退惟意。放火飞石。其冲击从便。以之奔突则轻车骠骑所不及也。以之围绕则长蛇鸟翼所不敌也。奈之何吾东一区战船之制。尚不破荒。苏定方越海之日。一叶之船。不留于白江。元世祖征倭之役。万艘之船。尽碎于岐岛。三面环海之国。其所以备海寇者。宜倍他邦。而其疏虞蔑裂。自古如此。岂非志士之恨欤。李舜臣御贼于闲山岛。其布阵用何法。申浏助征于黑龙江。其破贼用何术欤。龟船之制。所仿者何法。鹘船之作。奏请者何人。战船兵船。何以异名。防船挟船。何以殊称。艍舠最多者何营。猛船其级为几层。改槊改造之限。道各不同。主镇属镇之制。意在相维。其可一一详言欤。朴实重大则利压倭舸而其运动极难。轻锐便捷则利逐贼船而其破碎或易。二者之中。何法为胜欤。系在信地则非户枢不蠹之意。许使行商则无羽檄招呼之方。二者之中。何议为长欤。船卒多在于山邑。沿邑或阙于舟师。其原初制法之意。今可详言欤。挽近以来。法久弊生。造船皆失古制。而监作者窃其材料。旧船未必全弃。而发卖者不补国用。阁之泥沙。虽大炮而不动。委之吏校。阙楼橹而罔补。脱有警急。其将束手而无策。今欲使缓急有赖。糜费不滥。进可以清扫寇贼。退可以固守营垒。则其道何由。诸生必有所蕴。其各悉著于篇。
漕运策
问。国用莫急于聚粟。输粟莫便于水转。漕运者。有国之大政也。古者天子。取粟于畿内。诸侯取粟于封内。漕运之法。无所用于此时欤。中国河济江淮。相距不远。故穿渠为漕运之要务。我邦三面环海。地势偏狭。故汎海为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4H 页
漕运之恒典。酌古以通今。仿华以为国。其有何道欤。刳木剡木。以济不通。则洪荒之世。已有漕运欤。水乘陆乘。懋迁有无。则洚水之时。亦有漕运欤。浮于汶达于济。蔡传以为贡赋之路。则九州田赋。尽入于王都欤。浮于潜踰于沔。郦注乃引褒斜之事。则四渎通渠。已在于尧时欤。汎舟之役。秦晋交粜。挽粟之运。黄腄是恃。当时漕运之法。今可详言欤。萧何之功。实在转漕。而其身不离于关中。张良之说。专主挽漕。而帝都遂定于关中。居天下之一隅。而能擅漕运之利。抑何故欤。郑当时请迁渭渠。番系请穿汾渠。其得失。可详言欤。耿寿昌请籴畿谷。萧望之请复河漕。其是非可明决欤。晋武帝始凿南山。以决黄河。隋炀帝始穿汴渠。以通淮海。当此之时。斩岭截脉。破田坏庐者。不可胜数。而其功则万世永赖。岂可断之以虐政欤。含嘉仓武牢仓。成于何代。集津仓三门仓。起于何时。两斛千钱。糜费太多。斗钱斗米。民谣以起。釽绳为杀人之具。沃醯有解石之方。漕运之难。一至是欤。刘晏岁费四万而国用常足。尧卿岁宽四万而天下大乱。其所以然之理。今可详言欤。艎𦨟之大。至受千斛。则何以行于小渠。龙驼之力。不过十斛。则何以继于内膳欤。转运使发运使。其职似卑。何必以大臣往领欤。广济河惠民河。其地在外。何至与太仓相埒欤。六路分运。终不由海。连年修渠。期于达汴。则我邦海运之法。岂不见笑于中国欤。吴玠必主陆运。邵漙请复水运。其得失难明。纲运每患滥赏。纲欠未免均摊。其弊窦难防。今可一一指陈欤。清瑄海运之法。行于至元。而省费不少。会通河漕之制。成于永乐。而国用以赡。其规模之详。皆可得闻欤。
大抵聚万邦之谷。以厚京师者。王者之大权也。会其有极。归其有极。用敷锡厥庶民。使百官群吏。咸受禄无饥者。漕运之法也。以之礼宾客。以之给师旅。以之厚市井。以之实仓廪。国之经用。莫不于是乎依靠。凡为天下国家者。其可不日夕讲磨。以求其便宜乎。我 国家定鼎汉阳。直临海口。两西三南之粟。海路无阏。京畿原春之粟。江输不远。西南则有贡津圣堂。湖南则有法圣群山。岭南则有马山驾山。忠州有可兴仓。原州有兴原仓。春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4L 页
川有昭阳仓。监运则有海运水运之判官。领运则有督发领船之差员。护送则沿邑尽力。臭载则法律至严。宜其转输不滞。覆败无忧。而挽近以来。法纲解弛。命令不行。私物添载。视为故常。浅水故破。看作妙计。和水调垩。未纳而先腐。拯米劣米。每徵于无辜。甚则全船贩卖。待秋而还买。隐结防纳。过期而不载。度支岁入。都不过十二万石。而覆没不达者。十之四五。迁延不至者。十之三四。遂使经用不继。民食不给。遑遑然罔知所措。或曰西粟败于长山。南粟败于安兴。穿渠通路。使之行船。则西粟可达于畿辅。南粟不患于覆没。或发言而未试。或始事而旋止。此固肉食之羞。而抑亦藿食者之所同忧也。诸生博通古今。必有挢救之策。其各悉著于篇。
荒政策
问。周官大司徒。以荒政十二聚万民。圣人之法。宜无阙漏。则荒政之所宜讲行。果无外于十二条欤。散利之政。似属钱货。而先儒专谓之种食。薄征之令。似属关市。而旧说郤(一作却)谓之租税。管氏轻重之法。孟子助彻之制。皆不足援以为證欤。既曰缓刑则何以除盗。既曰眚礼则又何索鬼。经说注说。得无锄铻而难合欤。去几之解。聚讼纷然。蕃乐之义。字形悬殊。谁得谁失。其可剖论欤。辟踊有数。何以杀哀。嫁娶有时。何以多昏。侵伐多起于不虞。何以弛力。奸宄易兴于此时。何以舍禁。凡所谓十有二品。以今观之。恐不可一一施行。其可历言其便否欤。告公用圭。著于羲易。恤荒以珍。见于典瑞。圭瑞之物。何所当于荒政欤。大荒移民。本亦周公之法。而二河之政。见讥于亚圣。九年蓄谷。原是先王之制。而洪水之时。未免于艰食。诸经所言。何其矛盾而不合欤。劝分之法。果遵何代之政。盍彻之对。能救当年之饥欤。星纪玄枵。占之者何人。祭肺雕几。禁之者何义。野无青草。语者为谁。市无赤米。出于何书。曰馑曰侵。何以殊名。三釜二釜。何以别等。阴在子午则何以召旱。山呼庚癸则何以予粮。九惠之教。行于何国。四德之失。谏者何臣。皆可一一历指欤。没(一作汲)长孺之发仓。恐有专辄之嫌。伏平原之食粗。不无要誉之意。而先儒无所讥贬何欤。敦亲之政。宜益有加。而太元之供给减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5H 页
半。土木之役。宜益停罢。而浙西之兴作有助。若此类其亦有补于荒政欤。蛰燕之掘。的是何䄵。豢豕之赐。果遵何法。山竹之实。犹能救饥。乌昧之草。亦云济荒。蹲鸱已著于汉史。番藷见称于宋诗。四者之中。孰为荒政之所须欤。募丁充军。何以为惠政。纵僧建塔。亦可谓识务欤。铜铁不能充腹。铸币救人。果是何术。丝缯不能疗饥。赐帛补赈。恐非长策。可以明言其利害欤。王戎之助华谭粟不过三百斛。任昉之活义兴人不过三千口。而富郑公之知青州。活饥民五十馀万。韩魏公之抚益州。活饥民二百馀万。古今人不相及。而其功能之悬殊若是者何欤。舒中应散军粮而济饥。苏子赡(一作瞻)免御供以活民。事有缓急。义有轻重。而二子之行如是。其亦无悖于义理欤。赈资之请发梨枣者何人。公逋之请待蚕麦者何时。陶弘景之休粮方杂举野草。李时珍之辟谷方并收山果。而农书之后出者。有所谓救荒本草。多至数百馀种。讲究荒政者。亦可以旁及此类欤。
大抵救荒之政。君子之所欲尽心者也。先王之制。荒年则力役不兴。驰道不修。祈以币更。祀以下牲。君膳不举。卿食无粱。祭不县乐。马不食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唯恐一民之捐瘠。冀以万方而全活。故周人设粜籴之法。以图储蓄。汉氏行常平之制。以资兴发。社仓昉于隋。义仓盛于宋。无非所以豫备于荒政也。况我 圣朝。制作彬蔚。规模森整。惠民活人之署。宣惠均役之厅。东北之交济仓。西南之常赈谷。前后相承。表里交关。积廪之富。施措之密。有可以上轶三代。而夫何挽近以来。弊窦日穿。众纲日紊。公私之府库俱虚。丰歉之蓄泄无法。虽在平年。民不聊生。一遇荒岁。国遂无策。虽以今日之事言之。亢旱为灾。八路俱困。 至尊贻宵旰之忧。 庙堂任拯㴉(一作济)之劳。而其奈囷窌已空。瓶罂悉罄。劝种荞麦。虽行朱子之良法。而实效未著。代收黍粟。虽遵 先朝之德政。而惠泽未洽。禁止流民。或违下户之愿。停退公谷。徒归奸胥之利。租税虽除而虚实每多相蒙。繇役虽宽而廉贪无以遍察。劝民出粟则富人有侵割之苦。就远移粟则愚民有予夺之怨。汎舟之役。非所议于此日。发棠之惠。将有愧于古人。左右思度。实无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5L 页
以纾 九重之忧而济亿兆之命。诸生学贯天人。识通古今。必有讲磨于平昔者。其各悉著于篇。主司将归而告之。
农策
王若曰饬力以长地财。谓之农。农也者。所以厚民生而裕国用者也。
 臣对。臣窃尝以为士农分为二岐。而天下之农。日趋于弊也。古者荐绅公朝者。未尝不肇迹田间。尧之百揆。历山之农也。虞之后稷。有邰之农也。商之保衡。起畎亩之贱者也。周之冢宰。知稼穑之艰者也。至汉犹有此意。倪宽,卜式,田千秋,匡衡之徒。盖莫不躬执耒耜。身致公相。所以备尝艰苦。善于字牧。自夫词科之盛。而舌耕游食之民。纡青拖紫。蠹民病农之法。职由此辈。而聂夷中锄禾之诗。亦不过诗人托兴而止耳。臣亦禄以代耕。以弊天下之农者也。 清问适及。敢不披沥悉陈。思免素食之讥乎。
 臣窃尝观杜佑之言曰。谷者人之司命。农者谷之所出。盖候雨旸节寒燠。农家之相天时也。区肥硗别淳卤。农家之因地利也。设井邑列比闾。耦耕而助耨者。农家之饬人力也。丝身谷腹。安土乐业。则民生之所以厚者农也。仓输廒积。蓄散待需。则国用之所以裕者农也。是以书命岳牧。首举食哉。诗陈祖德。厥颂来牟。春秋谨严。必书大有。若是乎古圣王重农之意也。自夫经界紊而兼并起。隐覈混而徵敛重。天下之民。始穰穰乎弃本趋末。而农之家不复振矣。苟使禁游食以纾人力。兴水器以广地利。步星躔以备天灾。则生民之福。国家之利也。
尧谨授时。禹勤沟洫。贻我来牟。后稷也。康功田功。文王也。古昔圣王之茂耕织者。若是其挚。而樊须用稼。孔子称之以小人。许行饔飧。孟子斥之以用夷。其义何居也。箕畴八政。食居其首。班志四民。农为第二。先后之序不同者何欤。三事三农。著在诗礼。九扈九农。纪于左氏。多寡之数不齐者何欤。谷有三谷五谷六谷九谷之别。总之为百谷。土有一施再施三施四施之异。以讫于二十施。其详略次序。皆可缕陈欤。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6H 页
臣伏惟尧谨授时。相天时也。禹勤沟洫。兴地利也。康功田功。所以继后稷贻牟之德。而董人力于田亩也。古圣王之必于是三者用心焉。亦可见矣。孔子之斥樊须者。臣以为稼穑所以养口体也。道义所以养性灵也。樊须之请。有失乎大小缓急之分。其见斥也宜矣。孟子之摈许行者。臣以为君子之重农。不过曰定其经界。不夺农时。固何尝鹑居鷇食。杂处沟塍乎。其夷之也宜矣。箕畴班志之先后不同者。臣以为八政专言食货则宜居其首。四民统论生灵则宜置第二也。诗礼左氏之多寡不齐者。臣以为三农总论耕垦之地。则山也泽也平地也。略而尽矣。九扈柝言种穫之事。则春扈氏鳻鶞趣民耕种。秋扈氏窃蓝趣民收敛之类。不得不夥其名目也。谷总之不一其数者。按格物总论。三五六九之目。俱可历数。至言百谷。则包三谷二十之种而为六十。进蔬果助谷之味而为四十。总之为百者是也。土品之不一其施者。按管子施者大尺也。立五种手实之法。木宜蚖芲。呼音中角。命之曰五施。木宜赤棠。呼音中商。命之曰四施之类是也。其详略次序。可按而知也。
播曰东作。穫曰西成。本旨固有引喻。而亩必言南。陌必言北。亦是不易之谓欤。三盗三族之文。见于何书。五粟五章之名。述于何人。密𨘖为俦。举何事而为言。良畏恶朋。指何物而为喻。农政莫先于定赋。或助或彻。殷周之因革。而何者为制产之良法。农务莫大于营治。用耙用劳。南北之俗尚。而何者为利用之要道欤。
 东作西成。臣以为与宾日饯日之义。两相照勘。而又按说卦震为作足。兑为毁折。斯亦作成之义也。南亩北陌。臣以为周都在北。以临天下之野。故谓之南亩。至晋东都。始有西畴之称。可推而知也。东西曰阡。南北曰陌。不特北然后陌也。故朱子阡陌辨。亦未尝以南北立论。可按而知也。三盗三族。臣诚卤莽。无以仰对。以意臆之。三盗或是雀鼠螟螣之类。三族或是蔬果桑麻之类。至若阴符经所称。无关农事。不当谬引也。吕览辨土篇曰。凡耕之道。无与三盗任地。夫四序参发。大畎小亩。为青鱼胠。苗若直猎。地窃之也。既种而无行。耕而不长。则苗相窃也。弗除则芜。除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6L 页
之则虚。则草窃之也。故去此三盗者。而后粟可多也。又曰苗其弱也欲狐。长也欲相与居。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为族。乃多栗(一作粟)。〇昔余未对。今追录之。 五粟五章。按管子五粟之物。或赤或青。淖而不韧。刚而不觳者是也。密𨘖为俦。尺寸如范者。谓苗之疏密。宜视地之肥瘠也。良畏恶朋。贵非贱等者。谓苗之茁茂。惟在草之芟薙也。此皆马一龙农说。可按而知也。助彻之孰为良法者。臣以为借力助公曰助。通力分收曰彻。而龙子之说。孟子之论。俱以助法为善。此恐为定评也。耙劳之孰为要道者。按冯应京曰耙有渠疏之义。劳有盖磨之功。桓宽盐铁论曰大块无美苗。耙劳之功为大。韩氏直说曰受种之地。非劳不可。由是言之。耙而劳之。如琢而磨之。切而磋之。不可偏废。而南方之不用劳。盖以卑湿腴软。耙足以破块也。
言乎垦田则有区田匮田围田梯田之名。其制可得历言。言乎播种则有漫种耧种瓠种区种之别。其法可得详论欤。春耕秋敛。稼穑之常也。而瓯越之南。有三熟之稻。一年再眠。蚕茧之常也。而永嘉之郡。有八出之珍者何欤。农祥昏中之测。更岁次而失度。则玄扈占候之篇。得不几于守株之论。西凉白麦之熟。较南夏而违时。则王祯授时之图。亦未免乎胶柱之讥欤。
 垦田有四者。按泛胜书。区田创于伊尹。以救七年之旱。又按元史凿井不得水者。听种区田。其法隔行为区。隔区播种。锹钁垦斸。培粪浇水者也。匮田疑架田之一名。按实用编。其法缚木为丘。浮系水面。水乡无土者宜用之。围田。按宋史湖州守臣李光奏江东之圩田。苏秀之围田。皆当讲究。又按冯宗伯曰江淮之间。地多薮泽。不时渰没。故用作围田。其法筑土作堤。环而不断。以捍外水者也。梯田。按实用编。危巅横麓。裁作重磴。蚁沿而上。蹑坎而耘者也。播种有四者。一曰漫种。按汉书食货志。有缦田。缦与𦔔通。按耕织图。平阔治陇。散布遍种。如今之种葱是也。二曰耧种。按齐民要术。是汉赵过遗法。执耧车者。腰曳轻橽。使陇士(一作土)覆种。次用砘车碾之者是也。三曰瓠种。按瓠中纳种。瓠口喷播。或用竿头敲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7H 页
瓠而播之者是也。今北路播粟。亦用此法。四曰区种。按后汉刘般上言。牛疫宜敕区种。盖不烦牛犁。区陇培种者也。凡此耕种之法。并于农书中详说之。臣不必赘论也。三稻八蚕。抱按朴子曰晋安有九熟之稻。异物志曰交趾有再种之稻。一统志曰安南再稻八蚕。永嘉郡纪曰有八辈蚕。三月曰蚖珍。四月曰柘珍之类是也。盖南方渐近赤道。日在人顶。地气常热。动植之物。易长易熟。固其理也。玄扈占候之篇。臣以为徐大史星历之论。另有他书。占候之篇。略验农时。不必按岁差而立躔次也。王祯授时之图。按本图八月种麦。五月收麦。又按郭义恭广志。𥟶麦出凉州。三月种八月熟。杜甫诗所称凉州白麦枯是也。西塞地偏。不可为准。王氏之图。只据中土之正时也。
地员之篇。举泰垆黄堂之名。而戴填称其补禹贡之阙略。土会之法。辩山林川泽之宜。而文定虑其启后世之惰窳。然则伯佐之务本。果有胜于三王之制欤。汉文帝亲耕以训农。而世多游食。张全义劝民以树艺。而野无旷土。然则人君之导率。反有让于邑宰之功欤。历代务农之家。必举燉煌之耧犁。五原之纺绩。南阳之水门提闸。河东之牸牛草马。皆可以论其世指其人欤。古今说农之书。艳称楚之野老。汉之祭癸。贾思协之齐民要术。徐光启之农政全书。亦可以按义例评优劣欤。
 赤垆黄堂。有似乎白坟青黎。则戴填称其补阙。毛皂覈荚。以及乎黑津晰瘠。则文定虑其惰窳。臣以为地员之篇。未必为管子之真本。土会之法。未必为镐京之彝典。王霸之别。有不必论也。前汉贤辟。亲籍劝农。而民多游食。后唐循吏。披荆劝植。而土无遗利。臣以为兆民之广。化固难遍。一方之小令。自易行而然也。至论历代务农之家。则皇甫隆作耧犁。以教燉煌之耕。崔寔创綀缊。以教五原之织。召信臣筑钳卢陂。傍开六闸。以溉南阳之田。杜畿课民畜牧牸牛草马。以富河东之民。其人固可考也。至论古今说农之书。汉艺文志。有野老十七篇。应劭称其居齐楚间。年老相耕。祭癸一篇。刘向称其本邯郸人。言事得官。今其书俱无可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7L 页
考。贾思协之齐民要术。起自耕农。终于醯醢。凡九十二编。其说颇精。而犹多糟粕。至若徐光启之农政全书。占候之法。莳种之方。治田引水之器。御灾救荒之术。以至百种蔬果之属。机杼井臼之制。无不该载。节目详备。制作精巧。功用所及。实为千古农书之宗。复何优劣之可评哉。
大抵农之为道也。因天之时。分地之利。用人之力。故曰生之者天也。养之者地也。成之者人也。三才之道。聚焉而后。百亩之事。可以无阙。是以周官之制。昏张中而种谷。昴星中而收穫。所以律天时也。径畛涂道。以正其疆界。沟洫浍川。以宣其水泽。所以任土宜也。安氓以田里。利氓以兴锄。任氓以疆予。所以课民力也。于是乎设稻人之职。置田畯之官。简其稼器。辨其种类。省耕省敛。不厌其烦。里布屋粟。不嫌其暴。而恤恤乎稼穑之艰难者。岂非以王业之所基。小民之所依。而参天地赞化育之功。固有待于敦耕之治也欤。
 大抵农者。天下之大本。天时地利。待人和而并力。生养成遂。流元气而共育。星躔宿度之分。径畛沟浍之别。安利劝任之方。盖莫不孜孜为农。而䆃人之职。田畯之官。所由设也。简其器用。辨其族类。助耕敛以劝其勤。徵粟帛以惩其慢。此三代盛时。所以兴敦耕之治也。
粤自阡陌开而并兼之徒始起。沟洫废而灌溉之方失宜。淫巧之技多而农末相倾。侈靡之风盛而金粟争贵。天下之人。骎骎然舍本趋末。而沃土腴壤。举作不垦之地。峨冠大袖。率多游食之民。昔人所谓一夫耕而百人食之。一妇织而百人衣之者。正是实际语也。夫如是而欲斯民之无饥无寒。不殆类于揭竿者之주-D003于海乎。然而张横渠思复井牧之制。而或虑其劳民动众。董江都议行限田之法。而或病其徒扰无成。虞集水田之议。见格于当时。贞明潞水之篇。但托于空言。岂世级渐降。古制不可复行于今欤。抑别有通变得宜。酌古准今。垂万世不易之通宪欤。
 及夫井地既废。沟洫又淤。则地利不可辟也。淫技日兴。侈风渐盛。则人力不可纾也。于是乎江都限田之议。横渠井牧之论。虞集水田之奏。贞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8H 页
明潞水之篇。莫不坐谭邃古。空言无补。无亦天运之不可复回欤。抑世莫之用也。
呜呼。重本教抑末技。即王政之首务。而予寡人夙夜念玆者也。孟春之月。每下劝农之教。上辛之日。必称祈年之仪。内苑观刈。用寓近稼之义。歉年蠲籴。盖仿赐租之意。凡系利民厚生。冈(一作罔)敢或忽。而奈之何志则勤而治不徯。心虽切而效愈邈。涝旱不节而歉荒荐臻。草莱不辟而灾陈渐多。仓廪无红腐之积。田野有菜色之忧。大官日益耗乏。小民日益困匮。究厥所由。果安在欤。今年庚戌。即古所称大有之岁也。节候顺轨而三事就绪。雨旸不愆而八域同稔。此正迓新休兴嗣岁之一大机会。何以则可使比屋皆为上农。斥卤尽化沃壤。一年耕馀三年之食。三年耕馀九年之食。囿一世于丰亨和豫之域欤。咨尔子大夫。平居舌耕。必有所讲于中者。其各悉著于篇。予将亲览焉。
 恭惟我 殿下夙夜忧勤。务本重农。政令施措。迓致休祥。周家值屡丰之庆。汉室颂席富之美。历回庚戌。八路同登。此诚至德之攸格。协气之所召也。虽然臣愚死罪窃以为。春正劝农。只循 祖宗之故寔。则仁声入人。不及初元之议贷。上辛祈年。莫考三王之古制。则纯诚格天。有逊桑林之祷雨。内苑观刈。不过收穫之劳。而汗滴锄禾。胼胝𤹪瘘之形。 殿下必不得而察之也。歉岁蠲租。不无煦濡之泽。而悍吏蔀屋。肤髓椎剥之状。 殿下必不得而察之也。无异于志勤心切。而治效愈邈。无灾无荒。而公私匮竭也。苟求其故。亦惟曰人力未纾也。地利未辟也。天时不明也。何以言之。礼曰垂緌二寸。惰游之士也。我国之所谓士大夫。落地生员。襁褓卿相。峨冠博带。寻行数墨。良役不侵。身布不徵。凌轶武断。毒痡生灵。此皆游食之民而病农之类也。今宜稍稍裁抑。定其界限。或试经术。或试文艺。不能中矩者。并行充发。其势不得不转缘南亩矣。臣所谓禁游食以纾人力者此也。记曰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臣以为农家之所重。莫水利若也。我国灌溉之法。只能遏溪涧之水。而江河之滨。平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8L 页
芜广斥。此无他。器用不利也。水利之器。始精于胡元之凿河。而极备于皇明之新法。恒升玉衡之类。俱可以引水过颡。虹吸玉筒之属。亦足以蓄泄随手。今宜考其制度。创行水器。先试原野。次及山林。则国无不垦之土矣。臣所谓兴水利。以广地利者此也。书曰星有好风。星有好雨。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臣尝观星历之书。以为诸星之隐德。并有招摄。故风雨旱涝。俱可预度。推某星之离于某躔。即知风雨之起于何方。此与占度载所称占云占气之法。邪正判异。今宜令云观诸生。肄习精学。察其躔离。预备水旱。臣所谓步星躔。以备天灾者此也。诚能此三者。则人和之至而天地之和应之。祥禾瑞麦。式月斯生。金膏玉液。万化流行。土无斥卤之弃。国有兵荒之备。囿群品于丰亨豫大之域矣。岂不诚美哉。臣学识蔑裂。既无以博通古事。才智浅短。又不能练达时务。适逢得言之会。不避妄言之罪。有此三才之贡愚。若夫立民之本。亦惟在均田二字。噫。井地助耕之法。虽不可与论于今世。因阡陌之势。量肥瘠之品。制其多寡。平其富贫。亦惟手握版图。默运神机之在何如耳。如是然后。民口可得其实总。兵力可得其死心。而天下之农。举熙熙然愿耕其野矣。惟 殿下澄省而懋行之。臣谨对。
问律度量衡
    庚戌八月。 元子定号。增广别试。东堂初试。时金尚集,闵钟显,沈焕之。与余为一所考官。群公属余发问。
问。同律度量衡。所以节清浊度长短量多寡权轻重。以之平万物而大一统者也。律吕之作。虽自轩后。而度量衡之制。昉于何代。制量衡者。必本黄钟。其理之相关何欤。造律吕者。必准秬黍。其数之有定何欤。六律五声。以在治忽。关石和匀。贻厥典则。声音之道。固与政通。而权量之为用。亦若是其重欤。㮚氏嘉量。爰创升釜。则四国之铭。出于何书。周公相宅。始用圭臬。则八绳之法。果其遗制欤。夏后之声律身度。考验者何事。孔圣之珠衡玉斗。取譬者何德。按月行令。十二律之分配。果是何义。测天推步。三百度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9H 页
定数。亦用何术。谨权量审法度。鲁论赞武王之德。闻管籥听钟鼓。邹书戒齐君之好。音律之有辅政术。不及量度而然欤。平斗斛一衡尺。专务核实。而秦政日紊。定章程撰礼仪。不遑作乐。而汉治小康。其得其失。可详言欤。铜斗铁尺。创之而防伪者何人。玉管葭灰。吹之而应律者何理。周髀经之测量天地。方圆不同。则何以度之。律历志之乘除阴阳。始终有数。则何以知之。昌黎之力抵异端。虑先及于剖折。范马之号为同德。议不免于抵捂。亦可谓吾道之有资。而君子之其争欤。袭六国纵横之说而所著则权书衡论。释三分围径之法而其议则黜胡从郑。其故可闻欤。土室埋管。 皇朝之御笔。而何独验于洛阳。象牙裁尺。胡元之定度。而果无违于宋礼欤。文才之一斗八斗。其谁能量。字母之半清半浊。当属何律。拣贤能者必称玉尺量材。讲义理者或比金秤称物。无形象不可摸捉者。亦有称量之道欤。近取诸身则曰律己曰尺步曰量力曰衡平。引喻于物则有法律有制度有器量有铨衡。其取譬之义。皆可详言欤。大抵礼乐刑政。孰非出治之具。而所以为万事之根本。一王之典章。未有若律度量衡者也。或激或流。五声之不谐。而律以和之。有短有长。群品之易差。而度以节之。诈伪滋而为之量。以齐其函容。争竞起而为之衡。以平其低仰。是四者之用。所以齐万物之不齐。而又其四者之制。一有参差。则卒无以会一统而立民信也。此圣帝明王之必以是为当务之先。思有以同而(一作之)也。降及后世。智窍渐凿。有制器象形。以学鸟兽之异音者。有立表测景。以定七曜之高下者。有斜筹影数。以忖仓庾之实积者。有垂锤倚衡。以辨外气之燥湿者。此或后出者愈巧欤。抑归名物度数之末。而不足为王政之所重欤。惟我东方。檀箕以降。文物未辟。玉笛息波。语涉谎怪。金尺筑丘。理亦茫昧。则罗氏制度。固无足称。黑仓储蓄。米糠多欠。银瓶代货。斤两各殊。则丽朝量衡。尚云未备。猗欤我 朝。圣神相承。制作大备。磬黍呈祥。律吕已正。铜尺颁制。毫忽不爽。秋分校印。水部之斗斛称平。钟管容水。王府之权衡得中。以之被管弦荐郊庙。则神人和而诸福臻。以之治宫室列关市。则规模正而百度贞矣。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89L 页
奈之何因循成习。修举无闻。以言乎律则牙齿喉舌之不分清浊。而未闻谐合之妙。以言乎度则寻引丈尺之互有长短。而渐失均齐之法。斛量不平则粜籴紊而吏缘为奸。称衡不等则锱铢舛而民受其害。苟求其本。专由钟律之不得其正。而三者之制。转辗讹谬。周尺礼尺。寻仞之所准。而布帛之家。另有长尺。家量公量。龠合之有节。而菽粟之廛。别有大升。至于金银药物绵絮之属。概莫不二三其秤。则其何以齐远近而平物情乎。方今圣明临御。治化洋溢。会极归极。众务毕举。将以均四方而囿万品。则制度之一新。治轨之丕变。此正其时。同律度量衡。岂可使专美于勋华之世乎。诸生心有讲究于他日者。其各悉陈。
问钱币
问。钱者三币之一。先王所以共邦用通民货御人事而平天下者也。神农列廛货。以开日中之市。黄帝作舟车。以通天下之利。其用亦资于钱币欤。历山庄山之铸。著于管子。外圜函方之制。创自周官。食不补饱而能救水旱凶荒之灾者何欤。或货或泉或布或刀。同实而两名者何义。曰小曰幺曰幼曰壮。随形而异制者何故。契错太重。榆荚太轻。子母有权。女稚有名。其用之便否。其制之得失。可详言欤。文刻年号。始于何代。改铸常平。昉于何人。綖𡑡沈水。出于何书。挈瓮致酸。验诸何理。赤仄既铸而迁销。白撰观美而无实。其制之优劣。可闻欤。黄牛白腹之谣。青蚨涂血之喻。龙甃黑蛇之异。𧂂帽黄雀之徵。古来相传。钱之为物。固有神怪而然欤。龙文马文龟文。贵贱悬殊。人排马排水排。功费不等。皆可指其人而论其事欤。铜人铜马。尽归炉冶。而初平之物价腾踊。东钱西钱。不胜车载。而普通之奸窦益凿。则病民之害。出于多钱。三炉一炉。亲王监铸。二铢四参。宰相更制。则滞货之弊。甚于多钱。何以则执两而用中欤。乾元之重轮重棱。不能久行。建隆之禁铁禁镴。间多作辍。法制之终古屡变者何欤。青苗助法。能裕国用。而终为王吕之罪案。官告度牒。无补民间。而犹称商英之谟画。后之毁誉。不系于利害欤。杖头挂百。有妨儒雅。而时称韵士。大郭致万。或近贪婪。而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0H 页
人许晚节。世之评品。不系于廉贪欤。金甲给帖。事近吊诡。山瓮取雇。语涉谎怪。皆不足徵信欤。大抵钱币为用。能随物高下。贸迁有无。信乎有国之大宝。而生民之切需也。布帛菽粟。妨于粗重。金银珠玉。患在希贵。折冲于贵贱之中。而通行于贫富之间。莫钱币若也。第其转输益便。而诈伪益滋。交易益繁。而奢费益广。以言乎贸迁之法。则蜀麻吴盐。不以有而易无。以言乎贩卖之利。则南苧北毡。不裒多而益寡。末利虽赢。民生日瘁。钱币之于有国。其利害之交现如是也。惟我东方。僻处海隅。自古以来。国不立钱币之法。民不识钱刀之利。然犹国富兵强。风淳俗厚。盖不但朴陋之俗。不知变通。抑其地形三面环海。水路交错。贸迁之际。转输不难。故历代相承。不用钱币也。钱币之行。今一百四十有馀年矣。始于五营。转及二都。遂有太农之铸。以补度支之用。数千年胶滞之俗。今既豁然疏通。宜其民产以富。国用以裕。而奈之何百馀年来。公私之帑藏都竭。南北之货财不通。锥刀是争。而民俗日趋于淆薄。贿赂公行。而吏习莫惩于贪污。苟求其故。咎在钱币。或曰聚以铸之。大其匡郭。则其弊可救。或曰区以别之。限其疆场。则其用有节。或曰乞钱之奏。宜达于北京。或曰采铜之法。宜学于日本。或曰别铸银钱。以遏燕商之利。或曰讲行钞法。以遵 明代之制。或曰严禁子母之殖。以恤贫乏。或曰兼用常平之粜。以一丰俭。诸说之中。何者为得而何者为失。何者为易遵而何者为难行。子诸生。必有素讲于中者。其各悉著于篇。
问儒(谷山府乡校试士)
问。周礼天官。以道得民。谓之儒。儒之名。不其大欤。儒之说。莫详于儒行十七章。而或谓贤圣之事。各有所指。或谓夫子之言。实是自道。今可分析而详论欤。儒道宜无贤邪。而论语之分君子小人何欤。儒风宜无界限。而史传之别山东河北何欤。汉高溲冠而儒风大振于西京。文皇筑馆而儒祸却起于建中。立国规模。无关于后世欤。杨雄归于异端。而崇儒之论。至举三才。汲黯号为正人。而毁儒之名。流传千古。其故可得闻欤。竖儒腐儒鄙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0L 页
儒拘儒。讥嘲多端。盗儒贱儒俚儒空儒。排斥不一。其可一一指名欤。颜曾思孟。同是儒宗。而醇儒之目。独归孟子。随陆申孙。俱有儒名。而通儒之称。唯在叔孙。其义可详言欤。词章莫盛于李唐。而昌黎未有德邻。道学极隆于程邵。而东坡别立门户。儒之与文。其道不同欤。瞀儒出于何书。耆儒果指何人。杨解诸公。表章朱书。而异说最多于明末。篁墩不受。实宗陆学。而心经见尊于斯文。皆可以指陈其所由欤。惟我 圣上。崇儒重道。右文兴学。临御二纪。至化洋溢。宜其八域诸州。以儒为名者。咸沐菁莪之化。皆登棫朴之颂。而何乃谷山一邑。独阻阳春。自殿雨露。乡礼之书虽颁。而礼让之风不兴。乡约之制虽明。而孝弟之行不闻。释菜之班。喧嚣不靖。食齑之地。弦诵尚寂。图占斋任。如鸷攫禽。而斗驱之狱。必连斋任。号称训长。如狸作虎。而诉牒之烦。皆由训长。墟市屠沽之场。掉臂出入。山林谨饬之士。冷眼睥睨。学田之米。看作囊橐。校宫之书。尽归窗壁。投壶之席。争气先见。流觞之会。纷聒依旧。不意冠儒服儒之地。乃有此等风习也。噫。谭经说礼。抱道修行。尚矣毋论。甚至功令末艺。诗赋小技。虽俗儒陋儒。盖莫不诚心向前。而谷山之儒。并与末艺小技而付之于高远难行。名誉乍腾。辄招倒室之讥。科举有期。但寻关节之路。居接才过数日。三三五五之求去。旬题虽至百巡。草草荒荒之如旧。官长之劝奖。眉頞先蹙。道伯之盛举。毫毛不动。遂安则文士彬蔚而少无激起之意。新溪则进士联翩而顿无愤悱之色。士气士习。无复馀地。此莫非守土之官。坐费廪禄。不能诱掖之致。自念自愧。尚谁尤也。今欲使一乡儒士。家习礼义之行。人通经史之奥。丕变旧俗。咸归大道。旁通词艺。渐进亨衢。得以僻陋之乡。化作文明之域。则其道何由。嗟我诸生。其各悉著于篇。
问竹
问。竹者东南之美也。礼乐文武之器。靡不得竹而具焉。竹之用。顾不重欤。嶰谷之竹。出于轩代。而雄凤雌鸣之必以六数者。其理难究。荆州之竹。载于禹贡。而箘笴簬笴之分赋三邦者。其地未详。今可一一剖论欤。筤竹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1H 页
必配震雷者。因何法象。矢竹之必辨阴阳者。见何经典。卦何以名节。礼何以比筠。江淮以南。无地不产。而尔雅植物之美。独称会稽。汧雍以北。其气甚寒。而迁史殖货之富。必言渭川。是物之生。亦系土宜而然欤。夷齐之国。滨于北海。而名为孤竹者何义。卫人之诗。实咏王篘(一作刍)。而称以菉竹者何故。笾豆簠簋。本皆竹器。而代以陶瓦者。始于何时。笙簧竽𥲀。实亦竹管。而载之匏音者。验诸何理。命士之笏。必以文竹。而其本用象。守尉之符。谓之分竹。而渐变为虎。其制度沿革。亦可详言欤。桃竹之簟。出于何地。锦竹之名。见于何书。慈竹何名。义竹何应。红竹丹竹黑竹黄竹。其色不一。棕竹扶竹鹿竹匾竹。其种各殊。思牢之竹。可以厉甲。临贺之竹。素称连抱。扶南之云母竹。桂岭之沙摩竹。占城之观音竹。云南之垂丝竹。其用各有所宜。黔阳之赤冈竹。雷州之电斑竹。永嘉之龙牙竹。稽山之公孙竹。其类各自不同。今可一一详言欤。安福之竹。标以十二之辰。罗浮之竹。围至七尺之径。此亦非吊诡之言欤。猫头咏于何诗。狗毛禀得何形。著为竹谱者。凡有几家。列于竹赋者。总为几种。大抵竹之为物。非寻常凡卉之伦也。以之为器则筐篚箱箧笥笼箪笲。非竹不具也。以之为声则箫笛管籥筝篪篍𥴭。非竹不成也。以之为武则为箭为箐。以之为文则为简为笔。农者取之。为箕为笠。纺者取之。为篗为筬。车者取之。为笰为𥳆。渔者取之。为笱为篊。医药之家。取之为筎。卜筮之家。取之为筴。笐以挂衣。筚以炊饭。䈉以辟暑。篦以刮垢。彗以去尘。簦以御雨。百工技巧。利用之器。非竹不具。竹之为用。不其要欤。所以培植之政。历代不懈。已自三五之世。筱簜之敷。史以为庆。檿檍之品。记亦不漏。而汶篁之植。濉园之种。靡不著称。古人之志。有足徵者。以言乎东土则湖南之产。最称饶(缺)。岭南之材。亦足充羡。耽罗有千亩之挺。郁陵有方舟之载。器用之资。宜其丰足。而挽近以来。地利渐削。民用不敷。公私竹田。率多芜废。水陆委输。不能继给。箭弩不充于武库。篅筲不列于市廛。贡竹之弊。屡形于丝纶。贩竹之商。不通于南北。虽非王政之所宜先。而不亦廊庙之所当忧乎。如欲使家藏千户之富。园致万介之饶。以补国用。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1L 页
以赡民产。其道何由。子诸生。必有素讲于中者。其各悉著于篇。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议
  
户籍议
宋儒之言曰。黄钟为万事之根本。盖以黄钟不正则律度量衡。随以乖乱。而礼乐政刑之具。皆无所准则也。臣则曰户籍为百务之根本。盖以户籍之法不明。则分田制产。不可为也。平赋均庸。不可为也。定军实。不可为也。定选举之额。不可为也。域民以息乱。不可为也。正名分。不可为也。人主不知国中生齿之衰盛。是犹父母不识子女之多寡也。安得以察其饥饱。均其苦欣也哉。户籍之不严者。以有漏户也。以有虚户也。以有漏口也。以有叠籍也。以职名役名不以实也。漏户漏口者。今定一法。可以永息。凡有杀狱。苦主申官。须令先纳户籍。其无户籍者。不许检覈。夫杀之而无偿命则民不敢漏矣。凡有田民钱粟墓地门(一作斗)驱之颂。须令诉者先纳户籍。其无户籍者。不许听理。夫人夺其田民钱粟墓地之等。而束手奉献。则民不敢漏矣。人驱我伤面回肢体而无禁焉。则民不敢漏矣。故漏户漏口者。禁之至易。不必严法重绳。扰攘而劳为令也。虚户者。守令七事之中。去户口增三字。而虚户自息矣。京兆受诸郡县之籍。毋以减损为咎。而虚户自息矣。尹铎损其户数。以为保障。即尹铎不足法乎。行户布口钱之法。而虚户自息矣。定还饷之法。(见本议)而虚户自息矣。故虚户者。禁之至易。在治其所以为虚户之本。而虚户自息矣。叠籍者。以有别科也。定三年大比之法。罢一切别试之科。而叠籍自息矣。行户布口钱之法。而叠籍自息矣。禁率户率丁之法。而叠籍自息矣。至于职名役名之不以实者。唯有职者书职。有科名者书科名。其馀只云第几户。而无所称名。则诈不以实者自息矣。治其所以诈不以实之本。而无所纷纭矣。故凡欲禁漏户漏口。而括户括丁。鞭朴狼藉者。计之下也。禁虚户叠籍。而考簿检籍。关牒旁午者。计之下也。被之以至不欲之苦。而令民自荷其苦。无是理也。投之以至可愿之荣。而令民自巽其荣。无是理也。权之在民者。吾不得而与也。权之在我者。吾不得而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2H 页
纵之也。执在我之权。令民奔走而听命焉。则为人上者。得拱手南面而无所为矣。夫无所为而后。方有所为。与之争者。其最下者也。
 余在谷山府。选吏校详慎者十人。分遣各坊括户。约曰杀狱起。官出村。当察其间架也。讼辨起。氓入官。当询其根脉也。凡有官民相接。吾当手执括户之册。密切查验。汝其慎之。既反命。总之为纵横表。名之曰家坐表。
삽화 새창열기
犁峒里。品。业。世。役。宅。田。畓。钱。丁。老。弱。女。穷。奴。婢。牛。马。舟。锉。
李世昌。乡。田。五。 。九。十。三。 。三。一。 。二。 。一。一。二。 。 。 。
金以得。良。田。三。二。三。五。 。 。二。 。二。二。 。 。 。一。 。 。 。
崔东伊。良。估。二。一。四。 。 。百。一。一。一。二。 。 。 。 。一。 。 。
安尚文。乡。科。七。 。七。八。五。 。三。一。二。二。 。一。 。一。 。 。 。
郑一得。良。冶。当。一。五。一。 。 。一。一。 。一。 。 。 。 。 。 。 。
朴起同。良。 。一。一。二。 。 。 。一。 。一 。鳏。 。 。 。 。 。一。
赵正七。良。估。四。 。八。九。七。百。三。一。 。二。 。一。 。 。一。一。 。
林汝三。私。倡。二。 。三。二。 。 。二。 。一。二。 。 。 。 。 。 。 。
黄世云。良。木。一。一。五。三。 。 。一。 。 。一。 。 。 。 。 。 。 。
大谷里。品。业。世。役。宅。田。畓。钱。丁。老。弱。女。穷。奴。婢。牛。马。舟。锉。
尹世文。班。科。七。 。▼(廿*丶)。月。十石。千。五。一。四。五。 。四。六。三。一。二。 。
尹世武。班。武。七。 。▼(丶/十)。十。四石。百。二。 。一。二。 。二。二。一。 。 。 。
尹𨭥。班。科。七。 。十。三。石。百。二。一。一。二。 。一。二。一。一。 。 。
李亿同。良。 。一。一。二。 。 。 。一。 。 。一。鳏。 。 。 。 。 。 。
河召史。良。 。三。 。二。 。 。 。 。一。 。 。 寡。 。 。 。 。 。一。
吴以才。良。 。二。 。二。 。 。 。 。一。 。一。 独。 。 。 。 。 。一。
孙喜云。良。田。四。二。五。五。二。 。二。一。 。二。 。 。 。二。 。 。 。
高昌得。中。校。六。 。九。七。二。百。二。一。一。二。 。 。 。一。一。 。 。
白老味。私。冶。二。一。五。二。 。 。一。 。 。一。 。 。 。 。 。 。 。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2L 页
乡者土官之族也。良者卑而不贱者也。私者私家之奴属也。班者文武两班仕宦之族也。中者乡之下而良之上也。〇田者农夫也。估者商贩之人也。科者科举之士也。冶者治金之工也。倡者俳优也。木者治木之工也。武者习射之士也。校者乡校之生徒也。世者谓居此土几世也。(当者当其身。而始居此土也。)〇役者军布之役也。欲知一家之中应役者几人也。〇宅者其家宅之间架也。(其打点者瓦屋也。)〇田畓者其产业也。(十者十斗落也。五者五斗落。)钱者其游货也。〇穷者四穷也。贫而且穷。牧民者所宜恤也。〇鼎者惟贫乃籍之也。〇世之为守令者。每一括户。必为家坐册子。然(卷)帙浩大。不便考检。余为此表。虽百忙之中。一开卷了然易别。行之三年。无一差错。可见吏校等本自致慎。无所欺诈也。以之为籍。尚有虚实相蒙者乎。斯良法也。
身布议
诗云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其仪一兮。言子七而哺之如一也。臣每读此诗。知身布之不可为也。夫人孰无身。身皆有也。身皆有之。何身乎徵布。何身乎不徵乎。名之曰良役。欲使民以之为良。而不以为贱也。而其役则实苦。苦则贱之。民之视良役。已奴婢矣。虽户说而喻其良。民不信也。有李某者。谓崔某者曰汝吾弟也。崔必艴然。为是良役也。伪造族谱。换父易祖。而莫之恤也。至此而民情可见已。苟为徵布。凡有一命之职者勿徵也。为进士者勿徵也。庶人在官者勿徵也。隶征战之军者勿徵也。其为白徒者。自公卿大夫之子徵之。元勋贵戚之子若孙徵之。年十五岁以上至于六十者徵之。其为布几尺也。或为钱几文也。量经费之本数。计民丁之实额。以之相值焉可也。如是则官无括丁之劳。民无偏苦之怨。而国用可纾矣。臣见海西之俗。每一村里。有所谓军布契者。凡一里之民。无贵贱咸出钱殖之。以之应本里之军布。而军籍之中。曰李曰崔者。皆子虚也。臣见兵马使。兵马使谓臣曰虚名应布者。宜摘发而严禁之。臣曰禁之将奈何。以国赋之有缩欤。以徵敛之劳多欤。以民情之苦之欤。三者无所当。禁之无为也。臣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3H 页
谓海西此俗。诚良法也。夫国家以不均之法。布之下民。而民自权立一法。与之均其苦以生。此立法之耻也。夫惟两班而后方免军布。故民之日夜经营。唯得为两班。录乡案则为两班。造伪谱则为两班。离乡远徙则为两班。著儒巾出入科场则为两班。潜滋暗长。岁增月衍。将一国尽化为两班而后已。为两班则不躬执耒耟。以兴地利。不牵牛乘马。贾于市通货财。不手执斤斧炉锤。以造器用也。两班多则人力削。人力削则地利不辟。地理不辟则国贫。国贫则无以劝士。士不劝则民益困。究其源。即军布之所为也。臣故曰军布不罢。则太平之治不兴矣。
度量衡议
昔者有虞氏之巡方也。其大事之首先行之者曰同律度量衡也。后世君臣。言必称尧舜。而尧舜之事。其行之至易者。尚且熟视而莫肯效。矧其难者哉。迂儒之论度量衡者。不云秬黍不生。即说解竹难获。谓黄钟之不得其正。而度量衡无以正之。臣谓此皆眇茫不切之谈也。夫掬而取之。握而予之。用之无节。守之无准。于是乎为之度量衡。使其有节有准已矣。乌睹所谓玄妙冲和之理寓于其中哉。所贵乎度量衡者。乌乎在。在乎同而已。使一寸而如二寸之长。国中之度皆然则斯度也。使二升而如一升之少。国中之量皆然则斯量也。使一两之重而如二两三两。国中之衡皆然则斯衡也。何必使宫商清浊之合乎律吕而后。始可以度长短量多寡衡轻重哉。今制度宜以布帛尺为准。量宜以官斗为准。衡宜以银秤为准。令工曹铸造为式。颁之八方。京都唯工曹得造此器。诸路唯监营得造此器。折价发卖。布之民间。其有私造者。与与(下与字衍字)伪造符印私铸钱币者同律。而民间之旧所用者。一并收聚而烧毁之。凡所谓周尺木尺市升行升赌地斗药秤棉花秤肉秤等不一其制者。概从新式。令各折用。凡文书礼制。有称一尺者。即万物皆此一尺。有称一斗者。即万物皆此一斗。有称一两者。即万物皆此一两。稳城之人。寄物于乇罗者。止称一斗。便亦一斗。则物货之贵贱易明。而奸伪欺诈之习。不复售矣。然后监司巡审。每至一县。聚一县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3L 页
度量衡而考校之。其有滥恶者罪守令。御史暗行。每至市场闾里之间。即又详察而发其奸。则不出一年。制行而不复紊矣。若其成数之名。宜亦釐改。一从什佰之制。使三者各存五成。则易辨而无乱。民必便之矣。度则十釐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本无可改。而量之十五斗作斛。衡之十六两作斤。此乱之所由生也。十五斗作斛我俗也。十六两作斤者。古者以四象八卦之加倍。为数学之宗。故二八而为斤。三八而为镒。皆以八数为成也。今既用十数。何独于衡而用八哉。宜著为式量。则十勺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石。(石本衡名。亦以名量。)衡则十分为钱。十钱为两。十两为斤。十斤为匀。(匀本三十斤之名。)令自某年某日。凡文书所记。皆从此数。则不过十年。文书无混杂之艰矣。臣又伏念唯度与衡。令一无二。则用之不便。度之为精细之工者。布帛尺患其太疏。宜令别造半尺之长。每一星之间。又著一星。衡之为粗重之用者。银秤患其太弱。宜令别造十斤之秤。每十星之间。只著一星。使各行用。则百工诸贾之用。俱无所碍矣。
还饷议
还上。社仓之遗法也。社仓之法。创于隋度支尚书长孙平其始也。储之当社。官不与焉。朱子社仓。本亦此法。法非不善。行之不以其道。斯为弊政。今民生之倒悬。以还上也。吏之为奸诈盗窃。以还上也。有口者皆曰此法不罢。国必危。罢之固善。如其不能。下之不可以不变也。臣窃以国之财用。半靠于赋税。半靠于还上。然其为法。烦碎紊杂。千头万绪。吏缘为奸。众窦横穿。民受其殃。百堵凋瘁。此不可以不变也。臣请条陈之。
一曰定谷名。我国之谷。唯稻粱菽麦豆五者。其大而要者也。外此而如小麦也薥黍也稗穄也荞麦也耳牟也。(铃铛麦)皆不足为发检之粮。五者之外。并汰勿留。使谷名简略。而后其制可正也。五者之中。且惟西北不宜有稻。东南不宜有粟。大概三科而可以尽之。稻或粟为一科。菽与豆为一科。麦为一科。如是而可以定还上之谷名也。
二曰去衙名。衙门之名多而谷簿烦。谷簿之烦。奸所由生也。取耗之法。某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4H 页
衙全耗会录。某衙折半会录。某衙三分一会录。而今年甲衙之谷。明年移录乙衙。今年尽分之谷。明年改作半留。法未有如是而无敝者也。今宜取衙门名色。一切汰去。只存谷名。则文簿不紊。而奸伪自袪矣。
三曰定石数。今谷簿之推移也。如云霞之变幻。风沙之堆积。或一户而受四五十石。或一结而受一二三石。沿邑之谷。随衍随卖。山邑之谷。移画无常。法如是乱。而民安得不苦乎。今宜通计国中之谷簿。而校之于户总。令每户受正谷(稻与粟)二石。杂谷(麦二豆)一石而止。于是凡诸郡县。各有一定不易之定数。国家唯取其耗而用之。令库藏石数。终古不变。令户受石数。终古不变。如是则文簿不烦。而民信且便矣。
四曰定耗法。耗之收什一而公用之。是导之使为奸也。夫使监吏奴隶出之。(奴库子也。隶者仓卒也。)使监吏奴隶纳之。而无一粒之分可乎。世岂有终日执炙。而不知其味者。中国之法。春放五斗。秋收七斗。此太重也。今十五斗一斛之还纳也。耗为一斗五升。色为三升。落为五升。零为二升。(仓卒之所食。)邑例虽各不同。大抵非二斗五升之谷。无以当一斛之耗。而斗量之时。其奸滥所窃。又不可测也。今以十斗为一石。而每纳二石。取耗三斗。比之前法。名虽有加。实则利民。何者。二石而取三斗。则色可除也。落可除也。零可除也。石数一定。而不用斗量。则奸滥所窃可无也。用斛量之。以概平之。试于其家。纳于此库。既无赢缩。安有剩馀。此所以利于民者也。乃于三斗之耗。国用其半。官以其半。为监吏奴隶之所赖。则诸凡不正之名。可以严禁矣。
五曰除巡法。分巡放粮之法。臣窃笑之。问其所以。则曰愚民计短。一饱便罄。农不继粮。官为之节用也。噫嘻此何说也。父母析其子女。令各治产。而复为之说曰吾儿迀(一作迂)于产。吾妇阔于用。朝给朝粮。夕给夕粮。恶乎可哉。父母之所不能施之于子女者。而官欲施之于民。可谓失之太厚矣。且唯还上之法。将以继民粮乎。抑将取耗而用之乎。民之不以为利民而设也久矣。虽为之节用。民其加悦乎。民之所惜者日也。方春夏力作之时。寸阴片刻。贵如珠玉。二石之谷。而分为八巡。则失八日矣。利民乎害民乎。饥而买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4L 页
饼饵矣。渴而买酒瓜矣。囊本无钱。损其粮矣。斗斗而量之。零落多矣。巡巡而乞之。费用频矣。故分巡则吏奴之肥酒家之幸。而民益削矣。故放粮宜分三等。正谷一等。豆一等。麦一等。如斯而止矣。民之受之而滥而绝粮者。啬而继粮者。听之而已矣。
六曰别分留。留库之谷。不可多也。吏之为奸。每在留库。民之不愿。每在旧谷。假令本县户总三千。约留稻若粟一千石斯可矣。盖唯编户之民。其益无赖者。实不过三之一。凶年饥岁。接济不过数月。且行常平之法。则可以交济而胥救之。留库不可多也。且留库之谷。不宜有米。米之既腐。无所用矣。且唯还上之谷。宜并以粟。(不米者。)常平之谷。宜并以米。不可混也。混则吏缘而为奸也。留库既寡。则军饷奈何。阴雨之备。不可少也。臣谓行常平之法。而军饷自裕矣。(国朝亦尝行常平法。)
七曰立粜籴。孟子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者收敛也。发者施散也。此言丰年而不知收敛。凶年而不知施散也。今还上之法。丰年无以加敛。凶年无以加施。苟欲为是。唯耿寿昌之常平是已。常平者仁政也。使粟米之价常平。而无丰凶之异也。今纵不能一遵常平之义。而第行粜籴之法。令贵贱每胜于时直。则犹之为惠政也。臣既曰还上每户无过三石之谷矣。即国中谷物。太半有羡。宜以此谷。并作常平之需。杂谷待春发卖。至秋而贸正谷。正谷待歉岁发卖。值丰而还贸之。则国无新备之费。而常平自立矣。若其发卖收买之法。宜定四限。每米一石。(常平宜以米榖一石即十斗。)其买之也。较之时直。必加五钱之钱。(俗以十钱为一钱。)大丰则加予之无过一缗。此买时之二限也。其卖之也。较之时直。必减五钱之钱。大歉则益损之。无过一两。(值大杀年则须减二三四两。不可豫定。)此卖时之二限也。如是则丰年民争致之米。凶年民乐为之贸。丰年不病农。凶年不肥贾。厚本而抑末。廉取而乐施。民受振济之实。国致羡馀之富。法之善良。无有如是者矣。大抵财用之权。宜令在我。而不令在人。在人者争之端也。还上之权在民。民不受之则括其户。民不纳之则笞其背。不已劳乎。常平之权在公。民不卖之。不求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5H 页
也。民不买之。不劝也。示之以必可欲之利。而拱手焉而已。不已逸乎。臣故曰常平善法也。
钱币议
我国钱货之行也。今且百有馀年。大较便之者多。其云不便者一二也。昔之无钱。非不便也。无铜也。非无铜也。不知铸铜之法也。铸铜之法。令一象鞮北学于中国。斯数月之事也。而且不为。他尚何说。钱之为敝。以其贪利而小其样也。旧所铸犹之牢实。而近岁所铸。薄如榆叶。储之则朽铄而不耐久。行之则破觖而无所用。其不为鹅眼梴环者几希。不出百年。国且无钱矣。无钱且铸之费。其不多乎。今宜聚新铸之薄恶者。改铸为大钱。令以十钱为一钱。其用之也。令以一钱当十钱。或以百钱为一钱。其用之也。令以一钱当百钱。则民无所失。而钱制可变也。此其为益有二。耐久其一也。节用其一也。民情轻小而惜大。唯其一叶之薄小也。用之无节。令其大也。则用之不便。用之不便。民之利也。且留其旧铸之钱。大商远贾用大钱。小市细货用旧钱。则大小无不便矣。岂唯是也。我国金银之岁走中原。国之削也。宜铸金银之钱。用之各以其直。则大商远贾必争取金银之钱。为其转输不劳也。且既有刻而有文。虽象鞮之属。重利轻生。必不敢潜怀而输之燕矣。金银之走燕。以贸绫缎也。金银出于卝(一作矿)而有限。绫缎绎之茧而无穷。金银阅百世而不铄。绫缎度一年而即敝。以有限之宝。而抵无穷之缕。以不铄之珍。而易易敝之物。国之不利。莫此若也。况邻国有衅。缓急有警。非有金银。将何所啖赂哉。宜自今唯御前仪仗旗帜及大丧所用之外。凡纱罗绫缎。一切严禁。私家虽婚丧所用。一切严禁。如冠緌护项之细。都不敢服著焉。则绫缎之岁贸者。必减十之九矣。绫缎之贸既减。则金银之岁走者。不期遏而自绝矣。
公服议
臣窃以为衣服之于人。其用有二。一为煖体。一为掩体。煖体者为之裘帛。以御风寒是也。掩体者为之文章。以表贵贱是也。除此以往。皆无益之费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5L 页
也。国朝衣服之繁琐。在古无闻。盖尽取历代之制而备有之。兼之华夷之俗而混有之也。臣请历举之。有朝服之具。金冠,(金簪蓝緌。)红衣红裳,(暑用苧纱。寒用绫罗。)玉佩,(有青纱囊。)后绶,(用杂䌽。刺绣云鹤一双。)大带,(用绫罗黑缯饰。)绦带,(组以采丝。)品鞓,(一品犀。正卿金。亚卿鹤顶金。三品以下银。七品以下乌角。)蔽膝,(红绫或红纱。)牙笏,黑靴,白衫,(白苧为之。黑缯为缘。)紫貂帽,(堂下鼠皮。)獬豸,(唯台臣有之。)是也。有祭服之具。乌金冠,黑衣,青屦。馀与朝服同。而有曲领方心(用素缯。)是也。有吉服之具。乌纱帽,(堂上纹角。堂下无文。)黑团领,(暑用薄纱。寒用复纱。〇堂上有纹纱。堂下无纹纱。)胸背,(如后绶。文臣云鹤。武臣绣狮虎。)品鞓,黑靴,青敞衣(暑用苧布。寒用䌷帛。)是也。有时服之具。红团领。(暑用苧布。寒用䌷帛棉布。〇堂下绿团领。)馀与吉服同是也。有戎服之具。紫騣笠,饰虎须,孔雀羽,巅羽,旁羽,蜜花缨,(或用锦佩珊瑚格子。)蓝纱缀翼,(堂下官。乌騣笠铁笠饰水晶缨青苧缀翼绿绦带。)红绦带,满縇护项,(鼠皮貂缘。)弓韔矢箙,(弓一,大羽箭五,体箭十,片箭十,筒儿一,黄手巾一。)佩剑,(金银饰紫皮带。)藤鞭,(银饰有乌纱手巾。)水鞋子,(雨著油鞋子。)臂鞲, 用锦鞋(一作缎)为之。 角指(所以控弦。)是也。有军服之具。毡笠子,(用纹缎饰之。)银顶子,孔雀尾,青雀尾,蜜花缨,(绝大)夹袖战服, 深绿色。暑用纹纱。寒用纹鞋(一作缎)。褂子,(紫色)腰带,(用羽缎为之。)缠带, 用篮(一作蓝)帛 细衲衣。(用䌷帛。)馀与戎服同是也。有甲胃(一作冑)之具。金盔, 貂皮护项纹鞋(一作缎)饰之。 银甲, 纹鞋(一作缎)为之。 如意钩,掌甲。馀与戎服同是也。有浅淡服之具。无纹角帽,澹青团领,(苧布为)乌鞓。馀与时服同。又有所谓无样黑团领(无纹去胸背。)者是也。有燕服之具。漆笠,(我俗以帽之有檐者谓之笠。)琥珀缨,(寒用贡缎。堂下玳瑁。)黑騣巾,貂皮护项,幅巾, 帽鞋(一作缎)为之。 网巾,(金玉圈子。)敞衣,道袍,(或青或白。)红绦带,(差狭者)唐鞋,毛扇 貂皮纹鞋(一作缎)为之。 是也。有亵服之具。取其轻煖之宜。若襦若裤者是也。凡此十服之中。以寒暑而不同者八。以职品(堂下堂上)而不同者四。分而言之。盖数十种也。朝绅在公者。阙其一不能供职事。苟欲一一而办备之。非万缗之钱不能也。国家月给禄米豆。多者不过一斛。将何术而为此哉。每当朝会祭享之时。求乞争门。伻人织路。拊膺顿足。唯恐不得。此果何法哉。臣谓诸服之中。存其二。馀并汰之。吉服可存也。军服可存也。吉礼也宾礼也嘉礼也。并服吉服。军礼也服军服。有凶事则浅淡服。有兵事则甲冑可用也。而吉服军服之中。亦须去文而务实。汰奢而纵(一作从)俭。则制约而费省。国裕而士不贪。士不贪而民不削矣。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6H 页
庶人服议
臣谓庶人之服。尤宜裁抑。以别贵贱。以省糜费。然俗习既久。人情易拂。须十分调停。方得无怨。宜著为式。进士以深衣为上服。举人以敞衣为上服。其馀以夹袖长襦(俗名小敞衣。)为上服。则民安而令行矣。何谓举人。被荐于部县者(见上科弊疏。)举人也。中人之被荐于医译历律书画算数之科者举人也。士族之稍知文字者。必为举人。士族无怨也。中人之能修本业者。必为举人。中人无怨也。凡民之俊秀者。亦得为举人。凡民亦无怨也。第其举人之既荐也。须有号牌。刻某年某科之荐。明著烙印。俾有凭验。其无牌而犯分者。法司得以照律。则久渐成俗。民不敢冒犯矣。或曰士族之不得为举人者。其肯以长襦为上服乎。臣谓我国妇人之服。贞敬夫人。与灶下婢无以异也。俗成则民安之。斯不足忧也。又如乡官土校之拔身公府者。自当以敞衣为上服。其在官府也。令著褂子如军服之制。又如吏胥之属。皆令以褂子供职。则舆情必以为便矣。今庖丁狗屠之贱。皆著道袍。道袍之里。必有敞衣。敞衣之里。必有长襦。夫是三衣之制。皆阔袖而长裾。(长襦夹袖)布帛之为此辈之阔袖长裾也者。其于煖体掩体。俱无当矣。于斯二者。无当焉而敝而弃之。是天物之暴殄也。恶乎可哉。减阔袖长裾。则布帛贱。布帛贱则冻者裸者。得夹袖短裾而乐矣。臣故曰服制。不可不定也。
通塞议
臣伏惟人才之难得也久矣。尽一国之精英而拔擢之。犹惧不足。况弃其八九哉。尽一国之生灵而培养之。犹惧不兴。况废其八九哉。小民其弃者也。中人其弃者也。(我国医译律历书画算数者为中人。)西关北关。其弃者也。海西松京沁都。其弃者也。关东湖南之半。其弃者也。庶孽其弃者也。北人南人。其不弃而犹弃者也。其不弃之者。唯阀阅数十家已矣。而其中因事见弃者亦多。凡一切见弃之族。皆自废不肯留意于文学政事钱谷甲兵之间。唯悲歌慷慨饮酒而自放也。故人才亦遂不兴。人见其不兴也。曰彼固当弃也。嗟乎。岂其天哉。何天地之聚会其精神。山川之亭毒其气液也。必钟之于数十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6L 页
家之产。而以其秽浊之气。播于其馀哉。以其所生之地而弃之欤。金日磾生于休屠。西戎之人也。薛仁贵生于朔方。北狄之人也。丘浚生于琼州。南蛮之人也。以其母家之贱而弃之欤。(指庶流)韩魏公青州官婢之子也。范文正之母。厥有丑行。邵康节兄弟三人。姓各不同。若是者。皆在可弃乎。庶流通清之议。或行或格。然行之而庶流不足喜也。使注拟于三望者。而必皆庶流。则是得为庶流正言。而未尝为正言也。限某职焉。限某品焉。是皆弃人也。太上东西南北。无所障碍。遐迩贵贱。无所拣择。如中国之法可也。贤者苦少。愚者苦多。公正者苦少。偏私者苦多。言之而莫之行也。行之而且有乱矣。抑有一法可以行之者。每十年一次设茂才异能之科。西北两都中人庶流。以至凡民之贱。凡有经明行修文学政事之拔类超群者。令庙堂馆阁台省之臣。各荐所闻。又令方伯居留之臣。各荐所知。大约荐百人。聚之京师。试其经学。试其诗赋。试其论策。询之以往古兴败之迹。访之以当世经济之务。取十人赐之以科目。凡登是科者。下自台省馆阁。上至政府铨部。无所拘碍。与所谓阀阅家等之。使其子子孙孙。永作清明之族。则其于国俗。无所改易。而振淹滞疏幽郁。无出此右者也。如是则昔之悲歌慷慨饮酒而自放者。皆将修身饬行。留意于文学政事钱谷甲兵之间矣。于是乎人才蔚兴。而一国之精釆(一作采)顿变矣。
考绩议
臣窃以守令者。国之所与分民而治之者也。而其职侔拟人主。百度无所不具。故曰君牧其为职。不已重乎。生民之苦乐以之。国家之衰盛以之。正宜详考密察。策励劝惩。而顾考绩之法。疏略已甚。八字之内。无以条列其臧否修废之实。而或称家法世德之隆显。或称文华风流之跌宕。而置之上考。此考其门阀。评其人品耳。于治民奚与哉。且唯治绩之优劣。最多层级。岂可以三等而概之乎。臣窃伏念守令之职。无所不责。难以悉举。而其大纲有六。六纲之中。其目亦各有四。何谓六纲。一曰农二曰货三曰教四曰刑五曰兵六曰工。何谓四目。农之目。一曰耕织二曰畜牧三曰种植四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7H 页
曰堤垦。货之目。一曰赋税二曰还饷三曰市籴四曰振恤。教之目。一曰孝弟二曰礼俗三曰文学四曰婚取。刑之目。一曰刑罚二曰词颂三曰斗驱四曰武断。兵之目。一曰教鍊二曰兵器三曰城濠四曰盗贼。工之目。一曰卝(一作矿)采二曰工匠三曰馆廨四曰道路。臣谓自今考绩之状。历举此二十四事。条论其勤慢美恶。勿限字数。一如御史书启之式。而又分为九等。上上毋过一人。以之陛擢。下下无减三人。(小道二人)以之黜罚。其馀听监司随意分等。勿令限数。又每岁终一考。其未满三百日者勿论。待日满即行驰启。如是则百度修举而安民富国。利用厚生之效。必期年而可睹矣。何者。监司将历举而论人也。则不能不留意观察乎二十四事之实。守令知其将历举而论已也。则不能不竭力修举乎二十四事之实。监司以实求之。守令以实应之。如是则民无有不安。国无有不富矣。今书之曰恬雅之治。一境晏如。可见此人全不事事。坐享廪禄。令用条列之法。必无一绩之可书矣。今书之曰出自宰列。弹压何忧。可见此人不亲细务。傲兀自尊。令用条列之法。必无一绩之可书矣。顾不当置之下中乎。嗟乎。教化不行。礼俗无闻。田野不辟。山泽之利不兴。材木六畜不蕃。城郭馆廨。无不颓圮。百工技蓺。无不顽钝。盗贼蜂起。市籴棼杂。生民之憔悴日甚。而为守令者。方且高枕养病。及其考绩也。得美题目。窃窃然以自喜。于国家何益哉。若夫太平之治。唯清儒顾炎武郡县论。采而行之。斯可以成矣。不然皆苟然而已。
修因山筑城议
臣窃观修因之城。三面巀嶭。势如铁瓮。唯其东面。地形夷坦。不免受敌。又有一坐窥峰。俯临东门。名之曰勿喜峰。故相臣李恒福山城图叙。亦曰贼若先据此峰。城中一面。不敢摇足。又曰此峰为大害。东门内外。无所碍障。所长不能掩其所短。古今论此城者。咸以是为病。修筑之议。弛然以倦。玆所以密近万家之营。天成亿丈之城。而卒不得备设楼堞。具陈锁钥。以为阴雨之备者也。臣于此城。议其利病。亦无以异乎前人者。然臣坚以为此城可筑者。诚以兵营未徙也。兵营之设于道康。在永乐十五年。当时议者。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7L 页
未知何所取于道康。以臣观之。道康非贼路之门闼。非天险之金汤。所据非五营之中。则首尾无相救之势。所控非一路之要。则喉嗌有坐失之虑。重以陵阜俯临于四围。水泉随涸于一歃。真所谓百无一取之地。虽使精兵之素练者居之。朝围夕拔。在所不免。矧今外藩军制。徒拥虚簿。一有警急。鱼骇兽窜。其所以议与守城者。唯城外之居民而已。彼见此城无保民之险。岂肯以身为守城之军。东走西飞。风靡雹散。亦必然之势也。兵营者。通邑大都之聚其子女钱帛。捐而不收则藉寇赍盗。为祸不小。念之及此。岂不寒心。为今之计。亟宜徙营。如其不然。修因不可少也。修因虽有窥峰。不至四围之压临。虽无大泉。未尝一歃而乾涸。使于无事之设。日其楼堞。陈其锁钥。掘其壕堑。藏其器械。筑瞭望之台。塞攀援之路。于是包络窥峰。令其气息通于内城。收揽流泉。令其血脉连于内池。则何患乎其守之不固哉。彼城外居民。知修因之必可守。又何苦挈老携幼。踰山越海。以走茫昧之地乎。其必以修因为晋阳。如牧者一鞭而群羊入苙矣。民既不散。城则可守。城之既守。五营之号令可通。而一路之声气可连。修因之筑。乌可已乎。议者曰藩臬之臣。当以野战为职分。先为山城。以启退缩之心。非计。臣以为斯言泥于古。而昧于今者也。古昔孙吴韩彭之等。能成功于野战者。以其士卒素练。兵甲素缮。纪纲素立。规画素定也。今也以士卒则虚名而鬼录。以兵甲则绣涩而尘飞。谚曰蛙之将跃。亦蹙而跼。贼之来也。若飙风骤雨。则虽有良平之智。管乐之才。亦何能整部伍于咄嗟之间。教击刺于指顾之顷哉。其势不得不栖身于閒僻之山。运智于安静之室。聚众于不死之乡。缮器于无敌之地。然后檄召郡县。令赴约日之会。奖励豪杰。俾树擎天之功。则贼锋稍老。民志稍定。庶有图功之望。不此之为。而徒守古人之成迹。自附烈士之委命。则言之虽壮。而诚恐不利于国家。故相臣李恒祸(一作福)以山城为平时之下策。而今日之上计者。其意亦以是也。修因之筑。乌可缓乎。第今公私帑藏。久已匮竭。所需财力。未易区画。臣谓营下尚多豪杰。募得五六人。使之分界修筑。纪其劳勚。赏以边堡之职。必有应之者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8H 页
矣。주-D002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疏
  
辞翰林疏(庚戌)
伏以臣本乏人望。猥玷华选。台论峻发。至请改圈。虽未有指的名姓。义不敢冒应召试。而威教荐降。义分惶陨。随众入庭。偕贡试卷。不意谬选。又及贱品。继降威命。促令肃谢。臣进退无据。俯仰不得。冒没趋命。门限已过。既然转动无路。继而禁推有命。退次直所。达宵忧惶。不知所以措躬也。臣伏念弹墨一布。虽闲漫之职。固不敢冒据。矧玆翰苑之任。自来峻望。尤重廉防。台章始发之时。尚可以混称为诿。见职既既(下既字衍字。)叨之后。又岂不独受其锋。名器由臣而玷污。廉义由臣而坏败。臣以此情势。其何敢扬扬自居乎。况臣所制试券。全篇违格。逐句妄发。以此被钞。谓之经试。尤非所以示四方也。左右思量。唯有铁限。玆陈短章。径出禁扃。既有禁推之成命。方投金吾之私次。伏乞 圣明。俯垂谅察。将臣所带之职。亟行镌削。乃于会圈之录。并命刊拔。以重公器。以谢人言。仍治臣擅离之罪。以肃朝纲焉。
 
政院启曰检阅丁镛。谓有情势。陈疏径出。原疏虽已退却。禁推传旨未下之前。不得出去。既下饬教。则遽有此径出之举。其在事体。诚极未安。所当重勘。而本院请推之外。无他可施之罚。何以为之。敢禀。
传曰为先禁推捧供。(爰辞删不录。)
辞翰林再疏
伏以臣于径出之日。略陈短章。粗暴衷情。见阻喉司。未及尘览。继承严旨。猥彻供辞。而亦因罪负之自讼。未暇情势之悉暴。不意恩宥旋降。召牌屡临。一直违傲。深增悚懔。玆又不避僭妄。疾声呼吁。惟 殿下怜之。臣自在逢掖。偏蒙异眷。陶铸作成。莫非天恩。顶踵毛发。莫非君赐。恃之如天地。愿依之如父母。矧玆翰苑之职。密迩天陛。昵近耿光。人世之至荣。臣子之至。苟有一分彝性。孰不依迟顾恋。而台章显发。公议窃骂。一身廉义。姑从放倒。百年名器。宁容玷污。自 圣上御极以来。凡几人历膺是选。而物情以不惬。廷议之层生。曷尝有如是者乎。臣若贪荣恋宠。冒没趋命。则一时嘲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8L 页
嗤。虽云从他。百世之后。复有此等处义。必将援臣为證。以作口实。是臣一膺命。而上以贻辱于先进。下以遗累于后辈。书之史册。载之掌故。将谓臣何如人。苟为不然。何苦为例让饰辞。以厚负我 殿下之至恩洪造也哉。况彼台言。虽未尝指的名姓。违式二字。万口喧藉。云有所归。臣之处义。反复思惟。只有铁限而已。伏乞 圣明。俯垂谅察。亟削臣所带之职。以重公器。仍治臣违慢之罪。以昭法纪焉。(甲科本无拘于翰圈。而时台言以余甲科而被圈。为违式。)
传曰饬教之下。新进小官。焉敢若此。只推。更为牌招。 又傅(一作传)曰新进小官。称以情势。偃处阙外。已至多日。宁有如许纪纲。举措极为无严。检阅丁镛。湖沿定配。
辞翰林三疏
伏以臣猥以小官。屡违严命。由前而玷污名器。由后而坏损纪纲。前也非臣之所得自由。后也非臣之所得自已。虽然其罪犯则至重也。乃蒙圣度包荒。宠眷愈挚。湖海薄谴。到配旋宥。在谪不满十日。往回未踰千里。恩荣被于道路。欢祝溢于家室。臣庶几永谢翰苑。专意阁课。以仰受陶铸生成之泽。而不意检阅宿践。复有新除。臣于是职。将何以自处乎。前既以不膺是命。至于投配。今若再辞。必其罪有踰于投配矣。臣眇末一新进也。忧患谴何。曾未经历。兢惶震駴。不知所以措躬。虽然国之所重者四维也。维者所以持纲。无是则目不张矣。而此四者之中。耻尤甚焉。故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哉。又曰无耻之耻无耻矣。臣虽驽亦尝从事于斯语。顾何忍冒耻而贪荣哉。噫。翰林之职清选也。苟使臣冒耻而遂据之。则 殿下虽快于一时命令之得行。而使一无耻鄙夫。纳于宥密之地。亦何快于是耶。故为今日计。莫如亟解本职。使 国有爱惜名器之实。使世有公议不泯之名。使臣有释负之喜。而 殿下有物各付物之盛德大恩。则一举而四美毕具。 殿下亦何爱而不为哉。伏乞天地父母。谅臣情地。怜臣跼蹐。亟令选部区处臣所带职名。俾上下俱安焉。
传曰朝廷莫如等威。渠辈虽有三长之才。其职则参下。且拿且窜。屡烦饬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9H 页
教。一味蠢然。纪纲可谓扫地。更令申饬。期于出仕。则殆近于大臣卿宰勉出者然。岂有如许事理乎。大抵清选则清选。使之放倒。亦非顾其职名之意。翰林丁镛,金履乔。并令该曹。今日政出六区处。左右史不可一刻不备。无故之金祖淳。近日亦不知去处。非渠岂患无他人。前翰林金祖淳一体出六区处事分付。
辞正言兼陈科弊疏
伏以臣幸解珥笔之职。避远锋镝之场。优游家居。专意读书。唯俟新凉入郊。挟册登筵。以瞻依日月之耿光。以薰沐陶甄之至泽。乃今伏奉有旨。以臣为司谏院正言者。臣承命震惕。不知所以措躬也。臣窃以谏官之职。将以匡违补阙。纳吾君于无过之地者也。其风裁言议。有足以感动人主而后。方可以不辱是识(一作职)。臣本湔劣。年踰弱冠。即游泮宫。受 殿下之教诲。荷殿下之策励。因而释褐。又与阁课。臣方踧踖惧惧。唯恐负 圣人诲不倦之至意。尚何能正色抗颜。以之匡违补阙。而纳吾君于无过之地乎。臣既以谏为名。即 殿下他事尽善。而以如臣者处之谏官之职。是可谏矣。况臣于翰苑。既以不叶物情。而终至辞免。谏官之职。比之翰苑。其责任之重。尤当如何。不能一羽之举。而有攘臂于千匀者哉。况臣出六之后。尚未及历试郎署。直拜谏官。尤属峻望。臣何以堪此哉。伏乞 圣明。亟命递臣职名。俾得以专心阁课焉。臣今乞递。然其可无一日之责乎。臣窃以科举之弊。日滋月盛。奸窦莫防。倖窃多门。架漏牵补。袪一弊而生一弊。今至不可救药矣。臣尝默究弊源。曰唯本领有误。何谓本领。曰唯我国有科而无举耳。夫科者分其技蓺。次其等第之谓也。举者荐其才能。资其拔擢之谓也。今我之法。人自赴试。有谁荐之耶。故曰有科而无举也。夫唯有科而无举也。故初试入场者。遂无定额。入场者无定额也。故鱼鲁不辨之类。佣奴厮养之徒。咸得以头著儒巾。混入场里矣。入场者无定额也。故挟册持伞。宿构侥倖之弊。无以密察矣。故臣曰欲救科弊。须行举法。举之奈何。光察诸州县文土(一作士)多寡。然后定其举额矣。察之奈何。须失一番初试。然后可以察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199L 页
之矣。今监试在前。宜命京外试官。须于坼榜之后。取入格与落榜诸卷。考其居住。则可得各州县文士实数。虽其纳卷者。未必皆文士。而其文风衰盛。概可见矣。文士得其实数而后。乃定举额。县定县额。(州府郡县。今始通谓之县。)州定州额。(四长官。今谓之州。)道定道额。(道额即今初试之额数。)上之京师。分隶两所而会试之。则科场可清也。假令岭南初试原额为二百。而一道试卷为四千。四千之中。居安东者四百。则今定举额安东荐一百。汰其四分之三。次赴州试。(即四长官都会。)假令本州所隶诸县举子为二百五十人。(本汰四分之三。又长官为四。故举子为二百五十人。)则州试取一百二十五人。(取其半)上之察司。察司之试。入场者不过为五百人矣。乃于五百之中。试取二百。上之京师。则乡试原额。无所增损。而科场顿清矣。京则令五部四十九坊当诸县。(如明礼坊,好贤坊之类。)以四学当四州。以两所当察司。则其法无二也。但其荐主。诸县则守令主之。而五部则须别讲便宜之策。或令馆阁台省之臣主之。或别有试取。在讲行之如何耳。如是则科场淆乱之弊。不复为忧。而若其规模节目之详。非臣庸浅所能毕具。伏愿 圣明。下臣此议于庙堂。如其可行。断而行之。臣无任欣幸荣悦之至。
辞持平兼陈科弊疏
伏以臣不称台阁之状。前既屡言之矣。区区寸忱。唯愿专意阁课。以不负奖励作成之至意而已。芜词拙赋。辄蒙衮褒。天驷文皮。宠赉便蕃。此书生之极荣。同列艳羡。阖门感祝。臣方夙夜兢惶。不知所以图报。而柏府新除。遽及此际。臣是何人。敢当此职。将砺志奋精。以图称塞。则望浅言轻。不足以弹压。将含默守口。以冀苟容。则清朝美爵。不可以虚縻。臣左右思量。唯有引避巽辞。无妨贤路已矣。况臣自数日以来。感寒成疾。百体疼痛。委顿床笫。起动无日。玆陈疾痛之呼。仰冀鞶褫之恩。伏乞 圣慈。亟许递解臣职名。以便公私。不胜幸甚。臣于向者。以科弊莫救。请定举额。固知言实迂妄。不足施行。第其所论。率略未备。只论监试。未论文武大科。臣之愚诚。窃附古人先言浙灯之义耳。臣窃伏念有国大政。莫先用人。 国朝用人。唯三年大比是已。而夷考其实。此之所取。概从废弃。名登桂籍而极。功名不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0H 页
过郎署。若夫端委庙堂。持衡秉政。则唯别试泮制而进者。方得为此。此犹废朝夕之餐。而唯茶菰是啖耳。名实之不相副。孰有甚于此哉。大抵明经之科。中国行之有弊。唐臣杨绾。已请停罢。其后时复时废。代异其制。而本欲使学究为秀才。今反令秀才为学究云者。可见已试之明验。近儒顾炎武之言。亦以为诗赋虽若无实。非博综古今者。不能成工。明经虽若近实。转而卤莽灭裂。盖亦深察密验之言也。今人每议罢明经。辄云平生积力者。不可使一朝而弃功。此言诚然。然关系国家大政。不可辄顾细节。且有不然者。今若前期发令。自今以往。唯三式年。许试明经。三式年后。遂罢不复。申明约束。俾各晓悉。则积力者既足以解其冤。而新学者不复作矣。七年之病。三年之艾。理宜若是。岂可以目前之掣肘。而因仍苟且。莫之变通也乎。明经既罢。则一依中国之法。使大科小科。合而为一。每式年取二百五十人。五十人为及第。二百人为进士。则法明而事简。无出此右也。若其试取之规。则先于本县。各试一经。无从自愿。量额分授。诗书易春秋。各为一科。三礼各为一科。四书分为二科。假令举子为二十七人。则一科录三人。使各肄习。会试之日。先试本经。一依明经之法。务从严密。次日试诗赋。次日试表笺。次日试论策。第其优劣。则词科经科。合而为一。而文质俱不偏废矣。至于武科之规。亦宜变通。每当庆科。千百杂进。终身不调。抱牌称冤。宜著为式。每式年取二百五十人。五十人为及第。二百人为进武。其为进武者。亦得以游街扫坟如进士。免役升堂。如今之武科。则亦足以劝荜蔀之贱。其为及第者。即分三荐。如文科之三馆。既分之后。即并付职。一如文臣之为。而出六之后。其区处。亦如文臣而止。则又不足以员多窠窄为疑也。如是则一获登科。并受国禄。而先达之称。不复老至死矣。其于激劝兴起之方。必有大补。何所拘而莫之行哉。臣又伏念庆科非古也。历考中国之制。究无庆科之名。大抵国有庆礼。臣民自当欢忭。何必设科而后为同庆哉。且唯庆科之大者。即大增广是已。即虽大增广。其得意者不满三百。其失志者以千万计。使三百蹈舞。而千万挥涕。乌在其同庆哉。又如丙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0L 页
别谒圣节制柑制等小小科。各一切罢之。唯三年一大比取人。稍增其额。则士无奔竞之路。朝杜侥倖之门。其于立贤用人之道。严重而简整。有足以垂范百世。此非独臣一人之言。通儒达识之窃议如是。厥唯久矣。伏愿圣明。下臣此议于庙堂。如其可行。讲而行之。其规模节目之详。徐议未晚。臣以庸陋。妄论朝廷大事。臣无任怵惕恐惧之至。
辞副校理疏
伏以臣根孤植弱。墙壁无所依赖。而特蒙 殿下陶铸生成之泽。组绘之技薄。而奖诩耸动一世。机阱之说巧。而拯拔旷绝千古。静言思惟。只令涕泗交迸。有何言语可以形容此感激蟠结之忱也哉。臣年浅历少。早中睢盱。气可沮矣。瞻已丧矣。唯幸阁课卒业。即当敛身屏迹。退处江湖之上。以全躯保命。为报答鸿恩。而荣名利禄。诚泊然而无所思矣。不意瀛选滥厕。冰衔遽及。臣惝恍震駴。不知所以处此也。臣矇经蔑学。謏闻寡识。诚不足备顾问于经幄之中。然此犹属故尚例让。臣伏闻日前堂录之后。物议未平。台评已发。虽其弹章之内。未有名字之指摘。而苟不使如臣卤莽者。参错其间。朝论虽曰多岐。物情虽曰难平。亦岂有是哉。今文学地望之回出臣右者。皆引义控辞。臣尤何人。乃敢扬扬乎出肃哉。庚牌荐临。承膺无路。玆控短章。略暴哀恳。伏乞圣慈。谅臣情地。亟许递免。以惜名器。以靖私义。不胜幸甚。
成均馆直讲时。论照讫讲疏。(甲寅)
伏以臣苫块馀喘。念绝荣途。盖以四五年来。身縻朝籍。离违膝下。生不能尽诚而致养。死无以守墓而啜泣。为人子而不孝如此。将何所移其忠乎。俯仰忸怩。累然自恤。不意国子直讲之除。遽及中月之后。臣方欲治疏吁哀。以图辞免。而照讫考讲之命。继而至矣。事属往役。义不敢辞。弹冠束带。自同平人。今已数日。黾勉奉职。竣事乞免。乃其宜也。尚何忍开口论事。以贻成声之讥哉。第唯当官尽职。臣子之本分。臣又何敢有怀而不陈哉。监试之有照讫讲。盖欲叩验其文学见解。有足以赴试而取科也。小学之书。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1H 页
除其注解。则原只一卷。借述之徒。不辨鱼鲁。止读此书。音读句绝。无一碍滞。而老儒实才。恃其文理。不烦讲解者。反或生涩而多窘。臣谓照讫之讲。不必小学。如论语,孟子,程朱书,性理大全。又如资治通鉴,八大家之类。不拘何书。但取文势畅顺者。令读三四行。句读无舛。文义不错者。许其受帖。则蒙学不文之徒。必闻风而退步矣。科场不既清乎。伏惟我 殿下御极之初。即申严科场。士无犯奸之谋。科绝倖窃之蹊。朝野肃然。咸谓积习可变。今又圣志奋发。朝论淬砺。再严照讫之规。以复 祖宗之旧。臣以此时。叨承此任。敢不披心沥肝。以补万一哉。伏乞下臣此议。以听庙堂之可否焉。
辞校理兼陈所怀疏
伏以臣于瀛馆一步。已成铁限。臣亦自惟。臣以疏贱之踪。荷 殿下不世之遇。奖拔旷于史册。眷庇超于同列。诚宜翱翔仕路。庶无碍阏。而入翰苑则翰苑有改圈之议。入玉署则玉署有改录之论。虽其文字之上。固未尝指摘臣名。原其旨意。亦未必专注(听)身。然臣则可异也。苟非孤根见忤。必其命途不坦。以此以彼。唯有敛迹引身。渐谋置散。不害为明哲身保之良策。臣方蚤夜经营。浩然东归。不意玉署新除。乃出中批。庚牌随降。促令肃命。臣固知中批也者。令臣无得以堂录引嫌也。虽然堂录与中批。其所以得之也虽殊。其为弘文馆校理则一也。臣何敢以中批为倚。而不念公议之可畏哉。玆暴衮恳。仰冀明谅。伏乞圣慈。亟许递免。以便公私焉。臣方辞职。今玆所言。非敢以玉署自处也。古者旅贲有戒。𥊍(一作亵)御有箴。臣虽不以玉署自处。独不能开口一言乎。臣窃以冬雷之警。岁以为常。此阴阳不顺。刚柔不时之兆也。臣不欲傅会纬家之说。以渎天聪。亦不敢分条别类。蹈袭前人之套。唯有一事。尝欲为 殿下謦欬者。内阁之设。即 殿下述先美振文治。而兼寓经远之谟者也。凡在臣僚。孰不钦仰。第其选授。或非其人。宠待有踰其分则骄侈以萌。谤议以兴。如阁臣郑东浚之引疾家居。不效夙夜之劳。人莫不疑怪其事。况其第宅踰制。行路指点。此在阁臣。恐非好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1L 页
消息。伏愿 殿下稍加裁抑。使之谨拙守分。则非但朝野解惑。抑亦自家之福也。臣以孤踪。妄论近臣。无任恐惧之至。(疏将成。因严教荐降。促令肃命。不得已入谢。直宿玉堂。其夜为露梁别将。仍为京圻暗行御史。疏果不上。)
京圻御史复命后论事疏
伏以臣迀(一作迂)疏一书生。未经政事之职。不识民间之苦。猥受衣绣之命。孤负直指之责。且缘期日促近。周察未遍。所论臧否。率略未备。臣方愧忸惶惧。以不副圣简为忧。乃者大臣。以朔宁前郡守康命吉,涟川前县监金养直。不宜照律勘罪。有所陈达。臣于是实不胜讶惑之至。夫命吉太医也。养直迁园时地师也。苟使其所犯。不至赃污虐滥。如臣所论。则念其功而宥其过。无所不可。今此两人之罪。诚有守令以来所未闻也。其在重民守法之道。议之以本律。施之以次律。由重而为轻。当远而使近。犹之可也。全然宥释。使其一毫无损者。得不有妨于刑政之大体乎。苟是也。 殿下何为而遣臣哉。此辈凭恃宠庇。放恣如此。方其未发雾也。犹有一分疑畏。及既发露。登诸绣启。而毕竟得安然无事。则将展翮掉尾。洋洋乎无复顾藉。而其后进之慕效者。传为美谈。知为故常。此非细故也。且臣伏闻命吉医术本不精深。唯圣旨是顺。得至首医。世之窃议而不敢言者甚多。且如围寝卜吉。是 殿下孝思攸格。旷感于前人之成说而为之者也。养直何功之有。渠以老措大。一朝佩符印做守令足矣。犯赃污之律。而全释不问。非臣愚见所能揆测。大抵用法宜自近习始。臣谓两人者。亟令王府。照律勘罪。以重民生。以尊国法。不胜幸甚。
辨谤辞同副承旨疏(丁巳)
伏以臣受国厚恩。与天无极。臣岂能尽述哉。教诲若严师。而变化其气质。鞠育若慈父。而保全其性命。或 殿下之所默运。而臣尚不知。或 殿下之所已忘。而臣独如结。静言思之。刻骨镂髓。欲言则于邑而不能声。欲书则掩抑而不能文。臣顾何人。受恩如此。臣本草野孤寒。非有父兄之荫。师友之力。而独赖我 殿下作成化育之功。幼而至壮。贱而至贵。六年于泮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2H 页
宫之试。三年于内阁之课。玷学士之选。躐大夫之资。凡其文识之有寸进。爵禄之有沾及。无一不出于我 殿下至教之所陶镕。至意之所弥纶。臣虽木石。忍负是恩洪。惟我 殿下躬洙泗洛闽之学。得尧舜禹汤之位。承千圣而集大成。黜百家而大一统。囿群物于渊琴点瑟之间。斯其为圣人之世也。臣既幸而生于圣人之世。其亦幸而游于圣人之门。虽不能入宫墙一步。窥宗庙百官之盛。若其薰炙涵沐。亦既深矣。宜其规行矩步。天飞渊跃。庶得令闻令名。以不负云雨造化之天。而只缘臣不肖无状。十馀年来。所得梁楚。乃在于淫邪怪诞不经之说。汨没乎胶漆之盆。宛转乎刀俎之上。负 殿下曲遂之意。劳 殿下不屑之诲。即毋论其情实之如何。而其罪已不胜诛殛矣。冉求孔子之宠徒也。然一有罪过。孔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盖以圣人之门。最严于道术趣向之际。而不能以私爱恕之也。今臣罪过。非特冉具。而乃我 殿下既一赦之。又一诲之。不忍终弃。又重收之。知其夷矣。思所以夏之。知其兽矣。思所以人之。知其死矣。思所以生之。眷顾拯救。积费声力。庇覆容忍。以冀改悔。非我父母。孰将如是。臣宜刳肝出血。即地溘然。以之明此恩于一世。暴此心于万世。而蒙冒不洁。淟涊偷生。跼高蹐厚。尚复何言。臣于所谓西洋邪说。尝观其书矣。然观书岂遽罪哉。辞不迫切。谓之观书。苟唯观书而止。则岂遽罪哉。盖尝心欣然悦慕矣。盖尝举而夸诸人矣。其于本源心术之地。盖尝如膏渍水染。根据枝萦而不自觉矣。夫既一番如是。此即孟门之墨者也。程门之禅派也。大质亏矣。本领误矣。其沈惑之浅深。迁改之迟速。有不足论。虽然曾子曰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臣亦欲得正而毙矣。可不一言以自暴乎。臣之得见是书。盖在弱冠之初。而此时原有一种风气。有能说天文历象之家。农政水利之器。测量推验之法者。流俗相传。指为该洽。臣方幼眇。窃独慕此。然其性力躁率。凡属艰深巧密之文。本不能细心究索。故其糟粕影响。卒无所得。而乃反缴绕于死生之说。倾向于克伐之诫。惶惑于离奇辩博之文。认作儒门别派。看作文垣奇赏。与人谭论。无所忌讳。见人诋排。疑其寡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2L 页
陋。原其本意。盖欲以博异闻也。然臣自来志业。只在荣达。自登上庠。所专精壹意者。即功令之学。而其赴月课旬试。有如鸷发。此固非这般气味。况自释褐以后。尤何能游心方外哉。岁久年深。遂不复往来心头。而漠然若前尘影事。奈其标榜一立。泾渭无别。断断至今掉脱不得。慕虚名而受实祸。臣之谓矣。其书中伤伦悖理之说。固不可更仆数之。亦不敢污秽天听。而至于废祭之说。臣之旧所是书。亦所未见。葛伯复生。豺獭亦惊。苟有一分人理之未及澌灭者。岂不崩心颤骨。斥绝乱萌。而洪流襄陵。烈火燎原。辛亥之变。不幸近出。臣自玆以来。愤恚伤痛。誓心盟志。疾之如私仇。讨之如凶逆。而良心既复。见理自明。前日之所尝欣慕者。反而思之。无一非荒虚怪妄。其所谓死生之说。佛氏之设怖令也。其所谓克伐之诫。道家之伏欲火也。其离奇辩博之文。即不过稗家小品之支流馀裔也。外此则逆天慢神。罪不容诛。故中国文人如钱谦益,谭元春,顾炎武,张廷玉之徒。早已烛其虚伪。劈其头脑。而蒙然不知。枉受迷惑。莫非幼年孤陋寡闻之致。抚躬惭忿。何嗟及矣。此心明白。可质神明。臣岂敢一毫欺隐哉。臣之宜被威罚。实在于八九年前。而幸荷 殿下之庇荫。得逭有司之刑章。有罪未勘。如任在背。乃于再昨年七月。特蒙 圣旨。出补湖邮。尚云晚矣。何其轻也。臣手捧恩言。挥涕出城。步步思念。字字 慈覆。此生此世。云何报答。臣之得谤。方迫坑堑。而 圣旨却论文章。臣之负罪。难责缌功。而 圣旨至及笔画。何惜于臣而 恩念至此。至于臣兄之横被人言。寔缘对策。而前既以十行丝纶。昭释洞劈。又于责臣之教。特云无罪渠兄。是 殿下一言而活臣之兄弟也。臣与臣兄。握手号泣。不知所以图报也。臣到湖邮。每蚤夜清明。必点检身心。改革虽已久矣。而犹惧渣滓之未净。悔悟虽已真矣。而犹惧稊稗之已熟。务养善端。冀副我 殿下陶铸生成之至仁大德。而况其所莅地方。即邪说诖误之乡。愚氓之迷不知反者。寔繁其徒。故臣就议按道之臣。讲搜捕之方。而发其隐匿。谕祸福之义。而晓其疑怯。设斥邪之禊。而劝其祭祀。执守邪之女。而成其婚嫁。复求一乡之善士。而相与质疑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3H 页
送难。以讲圣贤之书。既以思之。臣之所为。殆亦有进。自幸自欣。伊谁之赐。臣自谓生平大恩。无踰于金井一行。而曾未改岁。已蒙恩宥。生踰江汉。稳处城闉。谷无馀愿。死无馀恨。臣意填沟壑。不复见天日。不意前冬。忽蒙恩召。戴帽束带。重入脩斗(一作门)。得处密迩之地。俾与考校之役。金华灯烛。恍如梦寐。内厨珍错。烂其辉光。遂得以滓秽之身。进对于清严之席。威颜开霁。玉音温谆。逖违之馀。哀情条感。有泪如雨。不知所云。至于骑曹之特除。银台之复入。此虽出于我 殿下至恩洪造。在臣身实恐非好消息也。以 殿下曲保之念。何为而有此也。揆以分义。宜不敢扬扬出肃。而臣顾自念。亦安敢为人所为乎。有除辄膺。自同平人。而夷考其情。乃所以不自同平人也。人或谓臣不罹人言。凡有除命。宜莫逡巡。臣窃思之。岂无人言。特 殿下庇覆之耳。明知其有。而幸其不露。臣实耻之。宜即陈疏。以自控引。而校书管试。未及周旋。旋已递职。只自愧惧。不意今日。又奉除旨。区区贱忱。始可悉暴。臣伏念天道忌盈。人情惜屈。今臣沈塞积久。则人将曰某也实未尝为邪。而枳废至此。亦可悯也。此在臣福也庆也。生之涂也。今臣腾翥依旧。则人必曰某也旧尝为邪。而扬历如彼。亦可恶也。此在臣祸也殃也。死之术也。今臣一举颜于朝行之间。而公卿大夫相与指点曰。彼来者为谁。彼固尝溺于邪者耶。容仪一接。心想蓦起。臣将何面之可显乎。斯其不若匿影遁迹于山岩之间。使世之人。日相忘而不知也。故高官美爵。非臣所望。丰赀厚禄。非臣所羡。唯此一缕未绝之前。得洗此天下所无之恶名丑目。是臣之至愿至恳也。盖此邪学。即几千万里外异域殊俗之法也。故其一毛一发。无非罪逆。而骇怪惊怖。截然若鸟兽之在人群。不能一日而苟焉相处。断非通籍从宦之家。循俗交游之人。所能并行而弗悖者也。故卑微之流。或行之无事。而若系衿绅之族。表表可称者。其祸立至。岂能支旬日之命哉。然其见于行事者。虽不至触宪干纪。若其本源心术之病。终不能释然开豁。则虽得苟免于有司一时之刑。诚有主斯文之权者。将斥之为异端乱贼。而不可终逭于天下万世之诛也。陆九渊,陈献章固未尝烧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3L 页
指焚顶。而禅学之目。其可辞乎。若臣者当初染迹。有同儿戏。而知识稍长。便为敌雠。知之既明。斥之愈严。悟之既晚。嫉之愈甚。剔心七窍。实无馀翳。搜肠九曲。实无遗沈。而上而受疑于君父。下而遭谪于当世。立身一败。万事瓦裂。生亦何为。死将安归。且臣受恩 君父。亦已甚矣。自投罟擭。号呼悲泣。则援手拯拔。置之衽席。如经疾疫。久渐苏醒。则又一变怪。如石压笋。此殆臣命途崎险。福分凉薄。而虽以我 殿下造命之权。亦无如之何也。今 殿下怜臣而不弃。复此甄收。而每一事端。辄一追咎。则梦想不及。污蔑先至。累然澌顿。坐受唆哄。前既有验。后岂或殊。审如是也。臣宁一直锢废。无使时诎时信。徒令恩数太渎而罪负益重也。臣窃伏念圣贤有作。则灾害异端。必与并起。使之救患拯厄。用茂厥功德。尧之水汤之旱。孟子之杨墨。朱子之苏陆。皆其验也。今我 殿下阐道学之原。崇教化之本。开示正路。则临九轨而御六辔。丕变颓风。则登盟坛而执牛耳。彼其邪说之有作。殆将以彰 殿下辟廓之功耳。太阳中天。魑魅螮蝀。固无足为国家之忧。而其于臣之一身。事无大于是者。臣安得不焦唇顿足。以冀其及时扑灭。无俾易种于斯世乎。虽然朱子之戒路德章。亟勉其不怨天不尤人。而向里消磨。救得晚节。臣虽不敏。请事斯语。为今之计。唯有潜心经傅(一作传)。以图桑榆之报。远迹荣途。以效自靖之义。而至若抗颜抬头。出入台省。重伤清朝之廉耻。益招一世之公议。臣不敢出也。玆敢随牌诣阙。沥血陈章。仰渎崇严之听。伏乞 圣慈谅臣情地。察臣哀恳。亟递臣职名。仍赐斥黜。俾得赎其罪愆。遂其性分。以卒天地生成之泽。不胜大愿。臣无任赡天望圣激切祈恳之至。(六月日)
答曰省疏具悉。善端之萌。蔼然如春嘘物茁。满纸自列。言足感听。尔其勿辞察职。
辞刑曹参议疏(己未六月廿二日。闵命赫疏出之翼日。)
伏以臣不宜弹冠结绶之日久矣。积受齮龁。转成臲卼。立朝十有一年。盖未尝一日安于周行之间。一则自取。二则自取。尚何敢恕己而尤人。重自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4H 页
陷于罟擭陷阱之中哉。第臣之隐痛而内疚者有之。滓秽若臣而 殿下不以为可鄙。阨穷若臣而 殿下不以为可弃。拂拭之庇覆之。冀其或陶镕成就。而奈臣命途崎险。福分凉薄。如免离罦。如鸟投罗。徒劳 圣念。竟负洪造。每以奇怪冈(一作罔)状之事。年复年来。支离烦浼。曰斥曰辨。纷纭呼吁。虽以 天地之仁。父母之慈。安得不麾而斥之。以省其拯拔之劳乎。此臣所以中夜转辗。不觉涕泪之被面也。臣于日昨。得见献纳闵命赫之疏。以为前谏长申献朝启语中。搀及臣兄之名。而罪臣以恬若无故。扬扬行公。噫。臣之处义姑舍是。臣兄诚何罪哉。其罪唯不肖无状如臣者以为弟耳。尚记我 殿下责臣之教。若曰无罪渠兄。何登公车。其时十行恩纶。昭晰无馀。臣唯庄诵感祝。抱归泉下而已。今何用更劳笔舌。徒为屑越之归哉。嗟乎。臣兄释褐十年。蹭蹬无所成。今已发苍苍矣。其姓名三字。朝廷尚或不闻。何憎恶之与结。而若是其断断哉。其意不过乎欲臣之不立朝也。臣则幼而失学。长益浮靡。浸淫异说。几失良性。臣之丁巳疏中。已悉陈哀曲矣。臣之私义。本不欲曲讳旧愆。冒进荣途。今若斥黜臣枳塞臣。使不得接迹于朝行。则名正而言顺。事简而功捷。顾何必逶迤屈曲。别作层节。若是其劳且迂哉。噫。弟斥则兄枳。兄斥则弟枳。一举两获。利害既均。何不就其中而区别玉石。使言之中理哉。即无论其言之中理与否。常参筵话。臣若得闻。则臣之悚惶蹙伏。宜思自靖。诚如命赫之言。奈登筵诸臣。无一人为臣传道何哉。虽使百千万人。烂漫构诬。顷刻戕杀。历数筵臣。孰有肯通报臣家。使得知所以死而死者乎。有孺子于此。其骨肉亲戚。方陷坑井。而邻人莫肯为言。孺子漠然不知。方且嬉戏自娱。则仁人君子之知其事者。理宜恻然悲怜。其忍又从而罪之哉。常参后数日。果有依俙不明之言。稍及臣耳。而既无文迹。难于引义。幸而实病适发。遂不敢更赴公坐。则扬扬之说。殆亦过矣。臣非欲苟且冒没。力取荣禄者也。亦非欲高翔远引。屣脱轩裳者也。盖欲以一生尤悔。自暴于当世。以听一世之公议。世果容之则不苟去也。世不容之则不苟进也。今观世趣。不惟不容。并其阖门而将欲延累。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4L 页
及今不去则臣非徒为世之弃人。亦将为家之悖弟。臣何忍为是哉。臣今进无所据。退无所归。第臣生长之乡。江湖鱼鸟。亦足以陶写性情。混迹氓隶。没齿田园。息补馀生。歌咏 圣泽。则在臣而无游彀之忧。在世而有拔钉之喜。不亦善乎。目下官职。更无可论。伏乞 圣明亟命镌臣职名。仍令选部。凡臣名之在仕籍者。并行刊削。又令司败治臣辜负 恩造。污辱身名之罪。使公议得伸。而私义得靖焉。生逢 圣代。莫报隆恩。年华未暮。永谢脩门。临纸涕零。不知所云。臣无任云云。(大概云人言罔极。哀情悲苦。冀蒙斥黜之恩。以卒生成之泽。)
答曰省疏具悉。尔其勿辞。从速察职。仍傅(一作传)曰人言可谓太不谅。一疏足矣。刑曹参议牌招。严饬赴坐。(至七月廿六日。以刑曹坐不坐单子。专曰悬病参议许递。)
应 旨论农政疏(戊午在谷山)
伏以臣窃以农有不如者三。尊不如士。利不如商。安佚不如百工。今夫人情。莫不羞卑。莫不辟害。莫不惮劳。而农有不如者三。惟是三不如者不去。则虽日挞而求其劝。民亦卒莫之劝也。大抵农理至精。为之以粗。为之以粗。故劳多而利寡。劳多而利寡。故业者日卑。业者日卑。故为之益粗。徇环相因。农政疏矣。臣本湔劣。尤昧稼穑。顾何敢强所不知。以欺 天听。而十行丝纶。勤咨博访。当 先朝劝耕之年。励上古田畯之职。臣方守土。怵惕感激。谨将三条臆说。仰尘 乙览。一曰便农。将以佚之也。二曰厚农。将以利之也。三曰上农。将以尊之也。妄陈瞽说。无任悸恐之至。
何谓便农。农所以劳。区阔而力诎也。不察农利者。每云人多地少。臣则曰区阔而力诎。故民病地少也。昔程子论井田曰。天地生物。常相称。岂有人多地少之理。大抵占区不阔。而用力得尽。则自无地少之患矣。土之养苗。恰有界限。假令绕根一寸。能养一苗。而立苗间以三寸。则居中一寸。不其陈乎。或一寸之土。立苗二三。则土力不给。苗其硕乎。今观畎亩之间。或寻丈空豁。或五六丛叠。人知蒿莱硗确之为陈。而不知膏腴之壤。见弃于方艺之田也。人知水旱霜雹之为灾。而不知苞茂之质。被困于连根之苗也。臣尝闻自燕回者言。田苗初生。相距皆均。分寸不违。经纬交错。是必有制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5H 页
器碾土。按迹落种。使疏密得中也。(谓碌碡)今贫民无田者。借人种豆之田。耕其沟而种之麦。名曰借谷。夫既借谷而种谷。则其区阔而力诎可知。今宜讲正田制。畦阔几尺。沟阔几寸。随谷异制。令其得中。而又用碾迹之器。使立苗得均。则粪壤锄耰之劳皆减。而得谷倍多矣。农所以劳。不择种也。种之窳者。如胎元之有病。徒占田地。秋竟无实。十粒而窳者居五。则万顷而陈者五千顷也。假令甲年选百而取一。乙年之种选于甲。丙年之种选于乙。则不出数年。稻米必皆长腰。而一豆之硕。几于茧矣。农家习于粗率。闻择种之说。无不矧然笑之。然簸而去其碎。扬而去其空。筛而去其小。浸而去其浮。亦不过须臾之劳耳。比诸锄之耰之。身汗手胼。而秋竟无实者。顾何如哉。且碎者空者小者浮者。播之田则为土为草。落之家则为饘为粥。况万顷之田。不陈其半者乎。然习俗已痼。猝无以矫之也。农所以劳。器不利也。臣尝观农书。有所谓方耙八字耙。曰耖曰耢。皆所以驾牛破块也。今俗惟水田用驾牛之耙。而制亦甚朴。旱田。令翁妇脚踏以破块。块未尝破。而踏迹坚如石矣。又如秧马。今人但闻其名。赤脚入水。腰酸肩痛。泥污蛭咬。苦楚而功不赡。甚可悯也。贾思协云耧车状如三足犁。置斗藏种。以牛驾之。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随下。一日可种一顷。此乃赵过之遗法。其省劳益功如此。而我俗至今茫昧。又如驴磨水碓。中国使用已久。桓谭已详言之。我俗尚用借身践股之制。而如风硙轮激之类。尚未闻名。又如蚕家不用层箔。每屋一间。只养一间。而蒸麦炊黍。房地熏热。罨豉烂曲之气。席溲盆溺之臭。秽恶庮膻。蚕用是僵。缫车抽丝。劳多功迟。湿丝安灶。以石压住。既腐而烂。方入杼柚。以之为衣。敝已久矣。又如纺车。大而手钝。今织绡家。另有纺车。流自西关。制较便捷。蚕丝绵丝。用皆无碍。而乡村尚无此车。今宜按书。制诸农器。颁制八方。令次第试用也。农所以劳。水利不兴也。朱子曰赈饥无奇策。不如讲求水利。此诚虑远达本之论也。中国浚河通漕。习于治水。固非一朝之所能学。然审高下之势。量疏凿之费。计灌溉之利。利则兴之。害则停之。疑则少尝之。顾安所不可乎。人有防堰。群嘲众骂。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5L 页
堰之多败。不在水石之难继。而在乎引水之不审高下。捍潮之不辨冲掠也。水有似卑而实高者。其源高者。下流视田虽卑。不过畚锸之劳耳。其源卑者。下流视田虽平。龙尾恒升之伦。终亦无功。且如潮势。随风异力。平时冲激者。或因风掠过。平时掠过者。或因风冲激。而海上风势。概有定候。既知风候。可揣潮势。如秋冬坚凝之时。潮虽冲激。不致圮坏。如春夏瀜解之时。最忌冲激。堰之当潮处。必审势察候而等之。则庶不遭害。且海泽之初年免税。陈田之三年免税。律令不一。官以低昂。今若明著约束。有能防堰作田者。许令五六年免税。则海泽之利兴矣。至于筑堤之役。亦宜审势量利。堤高田卑则势顺而利博。堤与田平则势阏而利鲜。臣尝观三南诸堤。概在高处。疏凿既易。灌溉甚远。而海西之堤。少见可意。即延安南池。国中名堤。而以臣愚见。田高堤下。且无源泉。淤泥虽凿。湍决无处。延袤徒广。渟滀难深。今若大行疏凿。芙蕖菱芡之照映。鸿雁凫鹥之游泳。虽足以助其风景。于所谓千顷䆉稏。未见其有补也。臣今待罪谷山。谷山亦有二堤。一曰外助伊。一曰愁乙串。围皆不满千尺。淤塞已久。霖收即涸。今有朝令。议行疏凿。而第惟两堤之下。俱无一区水田。凿之将何用哉。凿之固不得水。诚若得水。则旱田被其害矣。盖田底一尺许以往。皆细石也。是故不能渟水。宜粟而不宜稻。今若疏堤。秪以劳民。若是者合有通变。而法外之言。臣不敢烦陈也。引溪涧以溉田。俗称防洑。防洑之难。甚于海堰水车之法。盖不过欺水就下。而实令上行也。然按书制器。未尽其法。故行之多败。今俗惟粗积木石。横截湍流。故糜费千万。遇潦辄崩。往岁湖南人。有行木笕之法。多获灌溉之利。其法斲板联传。多作大笕。就上流高处。承水以来。每两笕交承处。用三叉木插水中以擎之。旱则设之。潦则卷之。亦不过数人一日之役耳。以之防大川灌大野。虽难责效。人各自力。足以康济百亩也。又如陂池大泽。令行浮田之法。则无田者亦足为农。其法缚木为筏。上载粪土。种以粳稻。浮之水面。随水上下。旱涝不能为灾。然令之创行。必孰视窃笑而走矣。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6H 页
何谓厚农。农所以削。还上多幻也。还上本社仓遗法。法非不良。奸伪之滋。不善用也。唯是衙门名色。繁琐眩乱。莫捉端倪。谷簿之幻形变态。如流沙浮云。细心穷理。堇知脉络。一经反动。旋又迷茫。官吏若此。愚氓何论。有言一切削去者。掣肘多端。议竟不行。臣意则列邑文簿。削去衙门名色。惟监营文簿。通计道内谷总。而书其尾曰。本道某谷几石内。常平谷几石。赈恤谷几石。以应京司区划。顾安所掣碍哉。第惟录耗作钱之法。谷各不齐。岁各不同。则卒无以塞吏奸而解民惑也。耗则毋论某衙某谷。并录全耗。以明什一之数。作钱则毋论某岁。凡耗谷没数作钱。使放粮收粮之数。岁岁无差。每十年观列邑户口增损。稍行裒益之政。则民役均而国用有节矣。许鲁赍(一作斋)曰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今还上之取耗无度。耗谷之费用无节。虽使岁增而月加。乌能免不足哉。今论海西诸邑。或以结还。或以户还。而大约一夫所受。多者数十石。少者不过数石。结还尚可参差。户还宜令均一。臣谓通计道内户口。令与谷簿相准。平均分排。使各移转。而勿复增减。则谷簿简矣。其有以耗为本。将以羡馀者。宜于分留之制。量加几石之分。以充其代。则此虽恒定。彼虽越加。用之有节。岁计有馀。岂彼之足比哉。又如关防巨镇。不得不多峙军粮者。亦宜少有差等。而量减民户之他役也。农所以削。种畜之政疏也。周官林衡泽虞。课种有时。秦汉货殖家。牛羊弥山谷。今火田漫无禁制。名山大麓。无不童赭。棺椁宫室之材竭。又如椅桐梓漆榆柳桑柘之属。偶有自生。樵斧先及。百工器用。罔不艰匮。枣栗梨柹。莳培失宜。嘉实日稀。羊羖殆乎绝种。鸡豚不能充庖。凡此皆所以羽翼农家。厚其赀贿者。而其匮乏若此。农安得不削乎。历书之宜忌诸说。徒劳剖劂。无人省览。凡遇婚葬。就师择日之劳。犹自如也。顾何尝按历而定日哉。解学士缙。尝有一切刊汰之议。斯为达论。宜于历书。凡系宜忌等说。一并汰去。取农书按其种畜诸方。如云某月某日。种某谷某木。某节前后几日。莳某谷某木。以至乳鸡骗畜。一一按方。逐日编入。如今宜忌诸说。则是便以一部农书。家喻而户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6L 页
说也。民既常目。不能不试。试而有效。不能不力。邻里观感。转相效则。不出十年。必成大同之俗矣。然后诸山伐松之禁。守令种桑之绩。严考勤慢。诸有土宜。咸试不怠。则农本日厚。而其利日博矣。农所以削。斗斛不平也。大抵同律度量衡。王政之大者也。今万斗千斛。有如人面。望之相似。就之皆异。京外之不均。邻邑之不同。姑舍是。一邑之内。有官斗有市斗有里斗。官斗之中。官厅司仓不同。市斗之中。此虚彼虚不同。里斗之中。东村西村不同。谷无定价。欺诈多端。农安得不削乎。谨案大典通编。公私用斗斛。造制不如法。印迹不明者。以违令律论。法未尝不严也。徒说不行。不如无法。今宜申明旧法。讲正斗斛之制。颁式八方。毋论公斗私斗。皆令一毫无差。有或差者。京而署官。外而守令。照律严绳。则不期月。而国中之斗斛平矣。且如十五斗之为一斛。此奸伪之所由起也。古制十升为斗。十斗为斛。今亦一遵古法。公私文簿。并行釐正。则奸伪去而簿领明矣。且牛马之力。不能任三十斗。苟十斗一斛。则受粮纳粮之时。适输二斛。民必便之矣。农所以削。烟茶盛也。或议一切严禁。然近医如张介宾者。盛推烟为良药。谓其有治痰御瘴温中杀疰之功。胜于槟榔。审如是也。不可禁也。然良田沃壤。没为烟畦。斯亦弊俗。臣尝观湖西诸邑。烟皆山种。如古磴田之制。味品亦佳。今宜严立约条。八道烟农。皆令山种。平野种烟者。并严禁。唯三登一县。许其野种。以供进上。则人民嗜好不绝。而农利益厚矣。
何谓上农。定科举之制。而农自尊矣。古称士农。士者仕也。凡仕于朝。隶于公者。皆士也。学先生之道。将以出仕者士也。今也非仕非农。生不读一字书。而以士自命。世拥虚名。傲睨生灵。视耒耜为秽物。羞力役而不躬。一指不动。坐受冻馁。大学曰生之者众。食之者寡。则财恒足矣。今通国皆游食。财安得不匮乎。大抵不举而科。非古制也。今宜令诸道各邑。酌量文艺多寡。议定举额。每当科年。列邑选充本额。上之四长官。四长官选之。许赴营试。中营试者。许赴会试。京都亦令各坊。各定举额。坊选而上之部。部选而上之庠。中选者许赴会试。则垂緌惰游之士。皆将转而缘亩。不唯农家之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7H 页
自尊。而科举之许多奸弊。亦不期袪而自袪矣。〇今欲上农。抑末而农自尊矣。先王之制。比闾族党。受田力农。故末业未盛。杨龟山曰当时天下。无不受田之人。故游惰奸凶不轨之民。无所容于其间。今末业之踰本久矣。臣不必一一烦渎。臣唯以目下所见。举其一隅也。遂安金店。此果遵何法哉。产金之丰。古所未闻。日采金如瓦砾。货贿之来。辇输辐凑。人民之众。袂帷汗雨。锦绮布帛。鱼盐稻米百用之物。列廛居货。宛如都邑。产金之丰。推此可知。问税几何。月纳钱数百两。度支不管。军门不知。一粒之金。不入公府。此果遵何法哉。国币不用黄金。然不虞之备。不宜不念。自度之主管派差官员。采金入官。何所不可。或云官采则店民皆散。而得金不如彼也。噫。使椎埋掘冢藏命匿奸之徒。日获金千万。潜商而货于燕。于国何补。令金不采。藏富于山。犹之为吾有也。既不官采。宜即禁止。使各归农。今山郡农家。日给佣百钱。无以雇人。以金店也。丰年谷价不贱。鱼盐百物刁腾。以金店也。山村盗贼窃发。富民子弟荡业。以金店也。近闻笏洞之店少衰。然衰盛月异。迁徙如夷狄。农民莫不咨嗟。望有节制。臣不敢不陈也。〇今欲上农。变良役之法。而农自尊矣。民视良役为奴婢。一得役名。婚姻不通。坐不序齿。而不免农夫之名。则亦不免良役。故岁收粟十斛者。舍其耒耜。投托儒名。宁捐田买人以应之。不自役也。伪族谱伪职牒。纷然并作。换父易祖。恬不知愧。伤伦败俗。莫此为甚。大抵应良役者有四。一曰鬼二曰丐三曰逃四曰乌有。宫居粒食。安土而重迁者。何尝应良役哉。仅十之一二耳。若是者。盖其祖上传来。推刷如奴婢。而訾贿不赡。未及蜕幻者也。臣于莅任之后。见有推刷如奴婢。越侵他坊者。令括本里良丁。被括者骇愕失守。仰天大叫。知之为压良为贱。大抵习俗已痼。仪秦不能说。龚黄不能驯也。且棉布升数。军门岁加责饬。年前本府之民。炮保布一疋。至费七八两。诚以峡中本无棉田。细织皆贸西关。奸民敛货而都贸。猾吏索赂而退择。故费盖至此。此固甚矣。即产棉之邑。非四两钱。无以纳布。名虽一疋。其实二疋。且如禁御升数稍逊。许令参半炮保。升数既严。而又令纯布。苦乐悬殊。民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7L 页
役不均。且京司所用之尺。守令不审长短。监吏窃其衍馀。宜造鍮尺。令京外相准。然此皆节目间事。良役不变。则民卒莫保。有言户布者。有言口钱者。今猝行之。民将胥动。往岁关西事可验。昔张横渠谓井田可行。朱子曰若欲行之。须有机会。平世则诚为难行。今户布之难行。无异井田。然处之有术。行之以渐。则民不骇而事可举矣。今海西有军布之契。有役根之田。签丁只是借名。纳布便同里敛。既非虚伍。官亦不禁。臣谓自今良役。一任该邑。勿隶京营。所谓炮保禁保等名色。只令本邑便宜沿革。改都案改查正之法。一切革罢。只照良役元总。令该邑按例考数。都监岁纳几疋。禁营岁纳几疋。而签丁充伍之事。京司兵营。并勿句管。则不出十年。身布俱成里布。既成里布。则以之为户布。一转移也。在国用一毫无损。而民生之疾苦去矣。或云炮保。将以选炮手。禁保将以选番军。宜存名目。以保升户。噫。炮手番军。何尝升保而为户哉。假令国有缓急。炮保从炮手。禁保从禁卫乎。斯皆设为名目。其实将以徵布也。布既徵矣。名将何用。审如臣言。虽自该邑。依旧签丁。如逃亡债老除债付标债。改案京人情营人情等许多浮费。皆将淘汰矣。其为民惠。不已太乎。良役既罢。则民不耻农夫之名。而农自尊矣。今欲上农。上行亲耕之礼而农自尊矣。历代圣王。莫不行之。一日礼行。四方风动。上有好者。下必有甚。今何旷久而不举乎。或云既行亲耕。则亦行亲蚕。此恐不然。时有古今。礼贵参酌。顾何必并举哉。 国家缛仪。有难岁行。宜令诸道监司。率其属以行。大夫之推。而诸在字牧者。莫不皆然。则观感之效。速于置邮。民不侮农。而农自尊矣。
玉堂进考课条例劄子
伏以臣窃伏念国家安危。系乎人心之向背。人心向背。系乎生民之休戚。生民休戚。系乎守令之臧否。守令臧否。系乎监司之褒贬。则监司考课之法。乃天命人心向背之机。而国家安危之攸判也。其所关系。若是其重。而其法之疏漏不覈。莫今时若。臣窃忧之。臣窃计唐虞之法。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其法似若疏缓。然及其三考而黜之也。若鲧者殛之羽山而不赦。则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8H 页
乾断赫然。严于斧钺。非后世之所能及也。周官冢宰之职。岁终则受百官之会。诏王废置。三岁则大计群吏之治而诛赏之。其法之严且密。又如是也。汉法。刺史以六条察二千石。岁终奏事。以举殿最。奏行赏罚。其法未尝不严。然至元帝之时。京房又奏考功课吏法。欲以新天下之耳目。必其旧法不无疏漏之失。故房之言如是也。晋武帝时。杜预以为京房遗法。细密难通。请申唐尧之旧典。去密就简。是杜预不知唐尧之典。严于后世。而谬谓之简易也。臣历考前代之制。凡考课之法。皆分九等。岁终一考而已。唯后魏文帝之言曰上下二等。可为三品。中等但为一品。所以然者。上下是黜陟之科。故旌丝发之美恶。中等守本事大通而已。其意亦善。 国朝考课之法。唯分三等。其率略如此。而一年再考。又何其数数也。唐虞之人。其贤能才知。非如今时之人。然且三载而后责其绩庸。以今之人。而课功于半年之内。无乃不可乎。且其题目之文。止用八字。此盖取法于卢承庆之考曰监运损粮。非力所及。亦不过四言二句也。然周之时。冢宰受其会计。会计之文。必不得止用八字也。汉之时。郡国皆上计簿。计簿之文。必不得止用八字也。今御史书启。论守令臧否。或仿四六之体。多者至数百言。不拘字数。监司考课。何独不然。且臣窃伏见守令辞朝者。必讲七事。所谓七事者。农桑盛户口增等科目也。夫农桑者。民所自力。不勉而勤。非守令自修之目。户口者。民之趋乐土也。如水之趋下。非守令所能强之使增也。臣尝读国语曰。尹铎损其户数。以为怀保之政。未闻以增户口为急也。嗟乎。守令之职。奚但七事已哉。守令者。古之诸侯也。养老慈幼。恤穷抚独。救灾赈乏。敦孝弟崇姻睦。一应司徒之职。无往而非其责也。谨管籥平斗斛慎权量。通粜籴之利。察关市之征。无往而非守令之职也。作为农器织器。兴水利以厚民。修山林川泽之政。植嘉木美材。养禽兽六畜。以辅本业。以裕国用。无往而非守令之职也。臣今更仆而数之。无以竭其类也。守令之职。岂但七事已哉。要之守令百务。皆本于律己二字。臣请论守令之职。其大纲有九。一曰律己二曰字牧三曰市籴四曰户籍五曰田政六曰文教七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8L 页
曰武备八曰刑狱九曰工缮。而其庶事之丛脞者。各以其类系之。九纲之下。每监司考课。其九事皆臧者第上上。其九事皆否者第下下。偶有一否者为上中。偶有一臧者为下中。以次挨排。每以臧否多少。第其高下。则名实相符。人思振厉矣。虽然若使监司随意等第。则慎其嫌疑。顾其颜私。上上之褒。下下之贬。必不肯具遵条例。今宜执一道郡县之数。摏定高下之数。分为九等。寡其上下。多其中等。毋得任意增减。然后法乃行矣。或曰一道皆善。犹将故屈为下下。至治无闻。犹将强尊为上上乎。臣以为物之不齐。物之理也。一道皆善。有是理乎。虽非大恶。一道之最下者有之矣。虽非至善。一道之最上者有之矣。善乎马周之言曰。比年等第。不过中上。岂容皇朝之士。遂无上下之考者。其意盖欲于见在之内。拔其尤者。以为上第也。且虽下下之等。其所列贬目。皆疲软疏暗之失。而无贪虐冒犯之罪。则解官而已。宜无后灾。岂宜以故屈为嫌哉。若其启目之式。第一条用四言二句。其馀八条。为四六八股。俾详略得中。每岁终一考。上上者增秩。或赐表里。下下者拿问正罪。或杖或配。上之中下及下之中上。赏罚有差。唯中等者无赏无罚。九考之后。其治理居最者。别加擢用。则行之数十年。必成效可观。其条例节目之详。别为一册。仰尘 乙览。伏乞 圣明。下臣此议于庙堂。益加修润。讲而行之。生民之福。国家之幸也。昔召公陈戒于成王。以諴小民。为祈天永命之本。此圣人之言也。今贪风大作。生民倒悬。而按道之臣。专掩匿覆盖。大吏世族。概书为最。唯就残荫冷武。或书中考。苟免咎责。守令之肆无忌惮。恣行胸臆。职此之由也。 殿下深居九重。聪明有所不及。苟欲综名覆实。以达治理。莫如考课之法。务尽详密。伏惟 圣度更加三思。无弃刍尧之言。不胜大愿。取进止。
  贴黄
 臣又思之。君逸臣劳。天地之常经。恭己正南。非守令之德也。后世此义不明。儱侗无能之人。务持大体。因循故常。名之曰不扰而治。百度解弛。众蠹交穿。民受其毒。膏血渐竭。而按察之臣。方且书之曰简约为治。坐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9H 页
镇有裕。曰顺俗而治。不求赫誉。甚则曰山水之乡。消摇翰墨。此皆全不事事。尸禄瘝位者之题目也。汉宣帝综明覈实之政。正欲锄拔此类。以课功能。伏惟 圣明留意焉。
  考课条例
科目其本曰律己。(廉白,勤励,简严,检束,绝饮,远嬖,屏客。)
   甲曰字牧。(优老,恤孤,赈荒,救灾,嫁娶,医药,任能,使才,戢奸,锄豪。)
   乙曰市籴。(放粮,收粮,贸谷,作钱,留库,平市,鱼盐税,子母钱。)
   丙曰户籍。(籍政,赋敛,良役,上纳,雇马,契房,矜鳏寡,安流丐。)
   丁曰田政。(查陈,俵灾,覈漏,修堤,防堰,劝农,禁火田,种树,畜牧,收税。)
   戊曰文教。(孝弟,尊尊,贤贤,夫妻,文学,书籍,礼俗,学校,祭祀,荐举。)
   己曰武备。(军器,教练,签丁,徵布,戢盗,捉虎,烽火,藏盐,蓄铜铁奇木。)
   庚曰刑狱。(刑罚,治狱,听讼,笞杖,恤囚,禁暴,止邪,牛酒禁。)
   辛曰工缮。馆廨,道路,桥梁,城堞,舟楫,卝(一作矿)采,炉冶,度量衡,工匠。
  
褒贬题目式
 龙安县监李某律己(段)。年衰益勤。邑薄弥廉。 臧
     甲乙(段)。葺屋多助。村忘失火之灾。 臧
     改斛既精。仓无落庭之米。 臧
     丙丁(段)。括漏户于富村。烟役无怨。 臧
     覈隐结于新起。火税有蠲。 臧
     戊己(段)。劝课既勤。士有刮目之效。 臧
     签补不滞。军无徵骨之叹。 臧
     庚辛(段)。检报精详。才已验于察隐。 臧
     廨役浩大。颂已胜于损财。 臧(第上上)
 淳昌郡守金某律己(段)。雍容做去。勤励为治。 臧
     甲乙(段)。抄户既精。虽无损瘠之叹。 臧
     催科太缓。不察观望之奸。 否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09L 页
丙丁(段)。契房都破。惠虽切于均徭。 臧
     查陈未详。才或短于覈漏。 否
     戊己(段)。乡俗鲁莽。虽欠作兴之誉。 否
     军物新鲜。可验修补之功。 臧
     庚辛(段)。非军务则不棍。虽免滥刑。 臧
     在冻节而无桥。盍勉惠政。 否
     右人(段)。五臧四否。第中中。
 南原府使崔某律己 校(一作段)。觞政太滥。房嬖多奸。 否
     甲乙(段)。赈粥和水。民不免于浮黄。 否
     商盐出船。税无名于徵白。 否
     丙丁(段)。吏奸莫察。再收雇马之租。 否
     民苗尽枯。全夺养鱼之沼。 否
     戊己(段)。释菜之礼代行。多士失望。 否
     
伐竹之令无实。一矢不修。 否
     庚辛(段)。徵牛赎而不报。私橐徒盈。 否
     眷雉堞而自颓。民敛何用。 否
     右人(段)。九事皆否。第下下。
  考功表
삽화 새창열기
考功表 上上 上中 上下 中上 中中 中下 下上 下中 下下
京畿(三十六官) 一邑 二邑 三邑 六邑 十二邑 六邑 三邑 二邑 一邑
忠清(五十四官) 一邑 三邑 四邑 九邑 二十邑 九邑 四邑 三邑 一邑
全罗(五十三官) 一邑 三邑 四邑 九邑 十九邑 九邑 四邑 三邑 一邑
庆尚(七十一官) 一邑 四邑 六邑 十二邑 (二十五邑) 十二邑 六邑 四邑 一邑
江原(二十六官) 一邑 二邑 二邑 四邑 八邑 四邑 二邑 二邑 一邑
黄海(二十三官) 一邑 一邑 二邑 四邑 七邑 四邑 二邑 一邑 一邑
平安(四十二官) 一邑 二邑 三邑 七邑 十六邑 七邑 三邑 二邑 一邑
咸镜(二十四官) 一邑 一邑 二邑 四邑 八邑 四邑 二邑 一邑 一邑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10H 页
凡下中者罢黜。连二考下上者亦罢黜。
玉堂遇冬雷陈戒劄子
臣窃伏念天灾物异。固莫非儆告时君者。而近世冬雷之殆乎无岁无之者。臣恐劄著 殿下。尤为衬切也。盖冬之有雷。以其肃杀之时。过施煦暖气。下土蒸溢。郁然凌薄。则天气压逼。势难包受。聊作砰轰之响。少泄之壅阏之怒。而其奈积阴弥塞。汤刚莫奋。力不能搏击。威不能震荡。虚喝徒频。疾怒未彰。人恬物嬉。冈(一作罔)或惶畏。 殿下威福。不亦类是。 殿下以侥倖之望。行姑息之政。假借抚摩。冀或安顿。思所以苟延时月。噫彼背驰之徒。凶谲有馀。先已窥测圣意。一意凝聚。并力胁持。阳示抗直之态。阴售簸弄之计。而 殿下又不能包函渊默。徐降威罚。每因激恼之时。暂施严急之教。威不竟日。廓焉开霁。于是乎群阴众邪。勃然起立。扬恶肆毒。十倍前日。太阿遂倒。无复忌惮。势成威立。民不信令。每见闾巷吏胥之属。或值卿宰流窜之行。辄云不过数个时月。依旧一位好官。试谛其言。无不奇验。主威日卑。私权日重。凡此举措。苟求其故。恰似冬雷。有声无实。 殿下于此。诚一体念。憬然开悟。何待臣言。臣以无似。猥玷经幄。终不敢以陈腐之言。苟然塞夫修省之责。触冒猜嗔。颠倒狂瞽。唯 殿下察之。取进止。
玉堂请谒圣放榜。勿以舞童赐新恩劄子。
臣尝伏见谒圣放榜。辄以一双舞童。著黄衣红裳。颁赐新恩。令助游冶。如臣愚蒙。窃以为此所当废也。臣闻器妖服妖。先王所戒。倡优女乐。大圣攸斥。堂堂圣朝。为国进贤。诚宜导之以恭俭。懋之以敦实。乃于发身之初。先助荡心之具。在朝廷待贤之道。既未合礼。彼年少新进之辈。能不移志。臣恐浮华淫佚之风。轻躁鄙俚之俗。未必不由此等处助成也。昔司马光于闻喜之宴。不欲簪花。强而后可。只簪一花。夫簪花不过芬华之饰。而昔之先正尚欲废之。矧以男子之身。变作儿女之容。如鬼如魅。可惊可惑。人妖物怪。莫此为甚。若使后世转益文明。仰视此事。得不贻笑。孔子之戒作俑。以其像人而用之也。以物象人。犹在见斥。以男象女。尤作何状。臣尝闻此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10L 页
等陋习。皆创丽末。今宜亟命革罢。永涤谬规。如以为国朝故事。今难遽除。则第其衣裳变为男服。以存旧观。以袪邪色。亦不无少补矣。取进止。
拟严禁湖南诸邑佃夫输租之俗劄子
臣窃观湖南之俗。租与种子。皆佃夫出之。臣以为此俗当禁也。臣伏唯天地生物之理。至公大慈。一视同仁。岂欲使百夫殚力。以肥一夫哉。臣请溯其本而言之。臣尝谓田有二主。其一王者也。其二佃夫也。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者其主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佃夫其主也。二者之外。又谁敢主者哉。今也富彊之民。兼并唯意。王税之外。私输其租。于是田有三主矣。在昔殷周之制。民不遇什一。然而上之视民。犹哀矜恻怛。若将不保。见于诗著于礼典。若使殷周之君。来视此法。未有不涕泣伤恫。而其民视之。未有不睊睊作慝。载耒耜而走者。此后世农夫之困于前古者也。私门输租。虽一粒半菽。犹为无义。况我东立制。因循貉俗。县官之税。大约二十取一。仁于三代之法远矣。何乃私门之租。什取其五哉。民困国贫。上下匮竭。皆此故也。其制唯正之供。虽若是凉。而州县事例。在在不同。若所谓雇马贡竹之类。名号猥杂。不可胜数。徵敛无艺。皆督佃夫。守令视为故常。御史莫之举劾。名虽貉法。其实亦什五也。私输其五。官敛其五。佃夫何食哉。此我东农夫之困于中国者也。京畿诸路私门之租。虽取其半。王税谷种。皆田主出之。计其实食。佃夫盖多。此犹可矣。今此湖南之俗。田主既领其半。无不高枕而卧。佃夫既失其半。又就留半之中。除其谷种。除其税米。左割右削。馀者几何。此湖南农夫之困于诸路者也。苟其俗宜然。何不令京畿诸路。通行此法。以成大同之俗也。苟如是者。臣恐万口嗷嗷。相率而为乱也。在诸路则万口嗷嗷。相率为乱。而湖南之民。安然蒙冒。不敢为掉脱之计。不亦悲乎。今欲严禁此俗。令同诸路也。则必有起 殿下之前者曰。顺俗而治。不必更张。臣谓为此言者。必庸夫也。俗苟善矣。可胜言哉。如其不善。为生民切骨之痛者。如之何其顺之。禁之革之。当如毒蛇虎狼。顾可袖乎而观之乎。王者代天理物。物乱而莫之理。则其职阙矣。顾可有顺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第 211H 页
而无违哉。今计湖南之民。大约百户。则授人田而收其租者。不过五户。其自耕其田者。二十有五。其耕人田而输之租者七十。今若改其旧俗。令同诸路。则是七十者皆踊跃抃舞矣。其二十有五。虽甘苦不于(一作干)。然人道恶盈。大抵忌富而恤贫。亦在乐中。其怅然不乐者。不过五人耳。畏五人之怅然。不敢为九十五人踊跃抃舞之政。孰谓王者操化权哉。易曰不耕穫不菑畬。孔子曰不耕穫未富也。今之田主。即所谓不耕穫者也。穫而未富。乃其本分。顾使之富强如彼哉。臣见湖南之俗。刈而不打。收入佃夫之家。或越日踰旬而后。始乃打落。故富民之言曰佃夫窃食者多。其输王税固当。此又奸言也。臣少也鄙贱。尝监刈于京畿之田矣。田夫之鼠窃狗偷。其窦琐小。奚独湖南为然。稚穧不敛。寡妇之利。彼拱手而收田租者。乃敢争此利于农夫乎。臣尝读宋苏洵之衡论曰。富民输租。亦以其半。不若周之民。以其全力而供之。由此观之。中国之法。亦田主输租也。嗟乎。佃夫一年之农。不过种六七斗耳。输其私租。偿其还谷。岁未卒而饥已久矣。从何处办此王税哉。织棉布以应之而已。其或疾病死亡。未及公期。则卖锅粥犊。景色悽惨。为民父母。如之何其任之。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夫授人田而租之者。大抵是富人也。抑强扶弱。仁人之政。 殿下何虑而不为哉。臣愿 殿下俯询庙堂。亟令道臣。严立科条。自今租与种子。皆令田主出之。其有暗地私受。操纵田土之权者。别加廉察。置之重辟。则南土之民。庶几息肩而望苏矣。 殿下何惮而不为也。取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