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目录
目录 第 x 页
第一集诗文集第一卷○诗集
 赋
   惜志赋(辛酉夏在长鬐作)
   盐雨赋
 诗
   怀东岳 未在苕川
   游水钟寺
   春日陪季父。乘舟赴汉阳。(丙申二月十五日始冠。十六日赴京。廿二日委禽。此其赴京时舟中之作。)
   会贤坊。同洪云伯饮。洪进士英汉字云。后改名仁浩。
   夏日挹清楼。陪睦正字(祖永)诸公饮。
   元陵挽词
   送外舅洪节度(和辅)谪云山(八月十五日)
   中秋月夜。于洪元伯(云伯改其字。)池上。同洪复元(乐贞),崔季章(粹絅)诸公饮。
   田庐卧病(时饵李献吉药。得病三旬而愈。仲冬也。)
   立春日。题龙衕屋壁。(丁酉〇小龙衕在明礼坊。丙申夏家大人侨居于玆。)
   春日过崔氏溪上草堂 주-D001氏名弘重。
   崔注书(显重)兰谷书楼。同崔稚度(弘重),士舒(养重)诸公饮。
   赠李檗(字德操)
   过族父主簿公(述祖)宗簿寺直
   外姑李淑夫人挽词(五月廿七日没。)
   早秋济用监池上。陪诸公饮。(家大人时为判官。)
   将赴和顺。陪家君至苕川。留别诸父诸兄。(时家大人为县监。孟冬也。家人亦随至苕川。)
   行次兴元仓。陪韩监察(光传)丈夜话。
   过族父承旨公(范祖)法泉山居
   宿荷潭
   悲西原(路由清州。纪戊申事。)
   行次公州。逢李丈偕行。(李丈谓苏岩。)
   过全州
   次潭阳陪李都护(寅燮)丈饮
   琴啸堂。同曹进士(翊铉)作。(堂是和顺子舍。)
   春日乌城杂诗(戊戌〇和顺亦名乌城。)
   陪家君同寻曹氏溪亭
   夏日曹氏溪亭宴集
   游赤壁亭子(勿染亭。在同福县。)
   登瑞石山
   忆李兄
   此君亭下。有古松一株。蟠屈可爱。与曹司马。松下饮酒。仍赋此松。
   读书东林寺(仲冬也。时与仲氏偕。)
   赠有一上人(别号莲潭。本系和顺县人。)
   智异山僧歌示有一
   雪夜同曹司马饮
   过景阳池(己亥〇时与仲氏。同赴汉阳。二月也。)
   登淳昌池阁
   行次盐岩
   踰龙溪阪
   燕岐途中作
   还苕川居
   入汉阳(三月也。病未相见。留城外作。)
   同沈孺瞻诸友。药园晚眺。
   同诸友游西园
   夏日还苕川(时洪公出镇岭右。余遂领内赴苕上。寻复还京。)
   大驾幸 英陵。还至南汉城阅武。放火箭火炮。恭述所睹。(八月也。)
   铜雀渡(时屈监试。领内赴和顺。九月也。汝三同行。)
   行次成欢
   熊津怀古(公山百济故都。)
   尼岑道中
   次长城
   重过光州
   登圣住庵(在罗汉山绝顶。属万渊寺。)
   奉和家大人韵。简寄有一上人。
   赋得堂前红梅(庚子)
   春日领内赴晋州。将离和顺。怅然有作。(早春伯氏领余室人往晋州。二月洪日辅陪还。时家君移守醴泉。余遂领内先至晋州。外舅洪公时为岭右节度在晋州。)
   次同福县
   暮次光阳
   豆卮津(在河东府十里。)
   矗石怀古(三月也。楼在晋州兵马营。壬辰之难。三壮士殉节于此。)
   陪外舅洪节度汎舟
   舞剑篇赠美人
   访朴氏芝潭别业
   登陜川溪亭(即涵碧亭也。时余领内赴醴泉。四月也。)
   登月波亭(在洛东之上。即善山地。)
   陪家君登仙梦台(台在醴泉治南十里。故左相郑公琢别馆也。)
   陪家君访朴徵士(孙庆)金谷幽居
   访族父进士公(载老)山居
   夏日池亭绝句(伴鹤亭。在醴泉政堂之东。)
   秋日快宾楼。陪朴佐郎(趾庆),申注书(完)及乡中诸长老宴。(时试士)
   陪家君赴闻庆。观外舅洪公鸟岭练兵。
   冬日领内赴京。踰鸟岭作。(时家君为御史所陷。余乃先行。)
   到荷潭
   苦寒行(时到广阪店猝寒。家人又忌昆池。遂止不行。)
   踰二妇岭(十二月廿七日。抵长兴坊。)
   陪家君还苕川(辛丑〇时家君与洪公并就理。家君夺告身还乡。洪公谪肃川。二月也。)
   同友人李德操(檗)乘舟入京(四月十五日)
   倦游(时三屈泮宫之课。留会贤坊。)
   截疟词示李医(时家人患子疟百馀日。自三月至七月。)
   尾泉歌 父徙居尾泉。余亦往来习科诗。
   夏日苕川杂诗
   入汉阳(时家人病急。在会贤坊。余既至。径产生女。四日而夭。)
   秋日乘舟。出豆毛浦。(将还苕川。八月也。夜宿水村。晓得家书。知庠课被抄。)
   冬日乘舟到渼阴。得病入京。(时吐血数升。三月而痊。)
   鲤鱼篇赠张生(德海〇时服张生药一贴而痊。在苕川。凡服二十贴。十二月也。)
   壬寅岁仲春。侨居棣泉作。宣惠仓在崇礼内。谓之仓洞。洞有二井。谓之兄弟泉。壬寅春买居于此。谓之棣泉精舍。舍在涧水之南。柴门北向。
   述志二首
   春日棣泉杂诗
   莫春由豆毛浦还苕川。舟中作。
   春日游水钟寺
   篙工叹
   古意
   夏日同韩徯父(致应)诸人饮(时习科诗。〇仲氏时居冶谷。)
   同徯父饮酒
   苦热行示徯父
   早秋陪仲氏游奉恩寺(时习经义)
   宿寺
   过叔父斋居(仲父时为 宣陵参奉。)
   寺居杂诗
   棣泉冬日。同洪养仲(义浩)韩徯父会。(时习俪文。)
   洪判书山亭夕眺(洪公讳名汉。)
   国子监试放榜日志喜(癸卯〇元子定号。增广监试初试。伯氏中两场。仲氏以诗。余以经义。俱占解额。时共坐棣泉精舍。闻喜书报家君。)
   司马试放榜日。诣昌德宫上谒。退而有作。(时余卖棣泉舍。移住会贤坊。闻喜出冶谷应客。家君留冶谷。洪公已于前冬宥还。〇三月也。)
   陪家君出豆毛浦。睦佐郎(万中)亦至。同赴苕川。广州尹为送管弦一部。舟中次睦丈韵。
   登狎鸥亭。和睦公韵。(亭在纛岛之南。故上党府院君韩明浍别墅。)
   宿奉恩寺
   放船
   次广津
   挂帆
   过孤山亭遗墟
   宿汀村
   三滩绝句
   过分湖亭(尹掌令弼秉亭子。)
   上云吉山
   宿水钟寺
   陪家君行次骊州。于清心楼。陪牧使权公(以纲)夜宴。
   到荷潭
   行次镇川县。谒三从祖父(志德)官斋。
   次龙仁。题从祖祖父蒲谷新居。
   纪行绝句(东至忠州历镇川。西至安山。途中所得十二首。今录六首。)
   过剡村李先生旧宅(时省安山丘墓。)
   自苕川乘舟抵汉阳
   送尹上舍
   夏日楼山杂诗(时余徙宅于会贤坊之在山楼下。名之曰楼山精舍。舍盖北向门西向。在涧之东。)
   仲氏登司马试。将赴苕川。陪家君出豆毛浦。韩礼安(光传),吴承旨(大益)二丈亦偕。舟中有作。(八月也。)
   陪家君。同韩礼安,尹掌令(弼秉)二丈。于吴承旨龙津别墅夜宴。
   冬日楼山精舍。同金士吉(秀臣)会。(时习四六。)
   武儿生百日识喜(九月十二日生于楼山。)
   孟春归自苕川(甲辰)
   读孙武子
   题郑石痴画龙小障子(名哲祚。官正言。)
   夏日太学应教进笺。蒙赐纸墨。诸生共办酒馔。以昭 圣惠。仍述十韵。(时金复仁,沈凤锡,韩锡敏,锡伦,金秀臣,李基庆,洪义浩,韩致应,洪乐钦诸公并与焉。)
   南瓜叹
   秋日洪复元(乐贞)山斋。同洪养仲,韩徯父会。(时习四六。)
   岁
   送外舅洪公江界都护之行
   孟春同诸生春塘台侍宴(乙巳〇上亲临食堂。)
   春日澹斋杂诗(时自楼山移住会贤坊。洪公名其斋曰澹然。)
   陪家君。于澹斋讲周易。
   夏夜对月
   洪复元山亭避暑
   李基庆龙山亭子。同金士吉,权纯百(永锡),权稚琴(宓),郑季华(濯),殷赍(弼东)会。(时习四六文。)
   夏日龙山杂诗
   同诸友乘舟至月波亭汎月
   友人李德操挽词
   秋日书怀
   冬日熙政堂上。谒而有作。(时因黄柑试士。入格承 召。)
   春日澹斋读书(丙午〇时因别试应讲。)
   感兴二首(时下第)
   春日舟还苕川
   孟夏领妻子还苕川
   苕川四时词。效张南湖赏心乐事。
   伏闻 东宫薨逝。即日乘舟赴京。
   秋日春塘台上。谒退而有作。(时因泮试入格。)
   文儿生百日识喜(七月廿九日。生于会贤坊之东房。)
   冬日过龙山亭子
   首春书怀(丁未〇时洪公新自江界还。未奠厥居。)
   金献纳(叙九)
   熙政堂夜对。退而有作。(四月也。时召至宾厅进笺。大蒙恩奖。赏赐国朝宝鉴。)
   巴塘行(时陪家君赴苕川。夜宿唐汀村。时讹言大起。村闾骚然。聊纪事实。四月十五日。)
   陪仲氏。同闵生游门岩庄。(时因求田。四月也。)
   就龙洞居 五月也。时家君为司寺主簿。遂复买宅京城。盖非余志也。
   重熙堂上。谒退而有作。(六月也。时 赐酒一碗。又赐兵书。令习阵图。)
   东城吟
   秋日门岩山庄杂诗(九月也。时因看刈留数十日。)
   孟冬。自山庄乘舟还京。
   醉歌行
   人日熙政堂上。谒退而有作。(戊申〇时因对策。)
   洪校理(乐贞)
   三月三日熙政堂上。谒退而有作。(时泮试居首。)
   蚖珍词七首赠内(家人癖于蚕。虽在京城。岁收茧丝。故有是作。)
   豌豆歌(时两儿痘完。)
   苦雨行
   题金营将深河射敌图(金将军应河)
   秋日游门岩山庄(九月也。时看刈。)
   自南一源。乘舟还门岩庄。(时于鸡山访李兄。)
   呈外舅洪节度关北营中(公七月赴北营。)
   冬日权纯百水亭。同诸公集。(时作四六。亭在麻浦。十二月也。)
   人日诚正阁上谒。退而有作。(己酉〇时泮试入格。)
   正月廿七日。赐第熙政堂上谒。退而有作。(时泮试居首。)
   陪家君还苕川(四月也。时余以甲科。仍被阁课抄启。乘传赴忠州。家君为蔚山府使。遂陪行至忠州。)
   访族父承旨法泉山居
   次荷潭
   到金滩。奉别家君赴蔚山。还至嘉兴宿。
   探花宴(内阁课试)
   禧陵山斋作(五月五日也。余以探花郎。为本陵直长。一宿即蒙 恩递。为假注书。〇昔家君为本陵参奉。)
   院中对雨(承政院也。后仝。)
   内阁同诸讲官退朝
   将赴蔚山。晏发抵南汉城。(八月也)
   次长湖院
   踰鸟岭
   鸡林怀古(路由比安,军威,新宁,永川至庆州。)
   南浦月夜。同诸君汎舟。(浦在蔚山。)
   陪家君至庆州。于州尹林公(济远)新楼夜宴。
   陪家君至永川。访李氏溪亭。活然亭
   陪家君游银海寺(永川地也。至此分路。余由安东赴京。家君赴营。)
   登安东映湖楼(路由义兴义城。)
   访金佐郎(翰东),典籍(熙稷)。仍于佐郎宅。陪鸡谷权丈。同金(熙周,熙洛),李氏诸友夜宴。(宅在春阳之虎坰。时因李公有厄。有此行。)
   荣川茁坡。访族父进士(协祖),处士(载钟)山居。
   踰竹岭(顺兴丹阳之界。)
   丹阳绝句五首
   登清风寒碧楼
   次庆安驿。奉柬舍兄。
   显隆园改葬挽词
   内阁应 教(题云万国衣冠拜冕旒。十一月也。 御批曰劳矣。三倍画。)
   前篇才下。又 命进诗。令承旨吸金丝烟一团以为限。(题云太平万岁字当中。)篇既彻。 御批曰吸竹之顷。操笔立书。岂非奇才。三倍画。
   又应 教进诗(是日凡奏三篇。共得二十七分。题云朝朝染翰侍君王。)
   内阁应 教 十一月也。题曰岸容待腊将舒주-D001
   内阁应 教(题曰云近蓬莱常五色。)
   内阁应 教(题云且向百花头上开。)
   同徐李二僚。应 教献诗。并蒙奇才之褒。不胜愧恧。为示此篇。(徐即徐荣辅。)
   奉 旨于尚衣院读书
   雪夜阁中 赐馔。恭述恩例。
   大殿春帖子(庚戌)
   大驾诣太学谒圣。恭记所睹。
   翰林召试被选。就院中夜直。
   奉 旨谪海美。出都门作。(三月十日也)
   行次铜雀渡
   暮次水原
   海美谪中杂诗
   泰安郡守柳献可(诲)见访。同至开心寺东台眺望。一宿而别。
   在谪十日。特蒙赦 旨。
   还至德山。同知县郑公(厚祚)饮。
   温泉志感
   温宫有 庄献手植槐一株。当时命筑坛。以俟其阴。岁久拥肿。坛亦不见。怆然有述。
   送尹无咎赴祥原
   家君晬辰。陪诸公宴集。(回甲也。时自蔚山来临。)
   六月十八日。伏闻 庆喜。蹈舞有作。
   破屋叹。为白泽申佐郎作。
   题陶林子左右长廊图
   同金(尚集)判书,闵(钟显)参判,沈(焕之)参议。锁院礼部十日。试事毕。奉示诸公。(时增广别试。东堂也。)
   大驾至鍊戎台阅武。观马上才有述。
   仲氏登第赴蔚山。奉赠一诗。
   内阁应 教(题曰帘外春寒赐锦袍。)
   内阁应 教(题曰喜悦好禾黍。)
   内阁应 教(题曰池上于今有凤毛。)
   内阁应 教 题曰万国衣冠拜冕
   内阁应 教(题曰天颜有喜近臣知。)
   内阁应 教(题曰万里可横行。〇杜诗房兵曹胡马。)
   阁课毕。猥居第一。蒙 赐厩马文皮。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卷○诗集
 诗
   首春。 大驾自华城还。同诸学士。于露梁南岸祗候。(辛亥)
   熙政堂侍宴之作。示诸僚。
   同蔡郎将赴晋州。至果川道中作。(时家君移知晋州。)
   登南原广寒楼
   读荒山大捷碑
   踰八良岭
   重游矗
   陪家君行次星州
   至中牟县。家君赴凤山书院。余与蔡郎前行。奉诗为别。
   踰秋风岭
   渡荆水(在文义县。)
   忆汝行(哭幼子惧牂而作也。四月初。以痛<img src='https://c.cnkgraph.com/KMDB/NEWCHAR/KC02763_16.GIF'>折。己酉十二月生。)
   外舅洪节度挽词(四月晦卒于黄州。)
   枘凿行
   试院奉示沈(焕之),安(廷玹)二丈。(时共锁院十日。)
   九月瑞葱台试射日作
   舟桥行
   奉 旨就北营直宿。令习射兼对诗经条问。时洪(秀晚)稚成,宋(知濂)周卿,金(履乔)公世诸僚亦偕。
   戏作巅疾歌示医师(时得寒疾。阅月乃瘳。中冬至季冬。)
   铜雀渡。送别家君还赴晋州。(壬子〇时因贡蔘差员之行。正月也。此别遂为永诀。)
   过舟桥
   玉堂违召述怀
   讲筵退有作
   大酉舍同金(羲淳),金(履乔),李(明渊)诸僚。奉 旨写 御制诗卷。
   七月八日夜。(甲寅)
   次韵奉寄族父吏部公西池席上
   李参判(鼎运)宅次韵留题
   寄谢郑(浣)赠山茶一本
   秋夜
   寄赠尹佐郎(持范)
   除国子直讲赴馆
   沾暇还家作
   送李都事(儒修)掌试关西
   国子监。同金道以(达淳),郑文瞻(东观),李周玉(相璜),洪稚成(秀晚)诸学士。考讲苦热。戏为此篇。(七月也。时因监试照讫讲考官。)
   秋夜绝句(同南皋作。)
   秋风八首次杜韵
   秋心五首
   郊行偶吟
   送李承旨(益运)谪黑山岛
   秋雨期南皋不至。简邀。(前此值雨必相会。取幽寂也。)
   樊翁宅宴集。见招不赴。(九月十五夜)
   罢官
   鸣凤篇。赠韩献纳。(致应)
   九月十八日。陪仲氏与尹彝,无咎,李辉祖。游北汉山城。
   山映楼
   宿中兴寺
   登白云台 即三角中
   咏红叶绝句
   咏水石绝句
   溪上夜坐
   望行宫(北汉山城。自百济时有之。至 肃宗朝末年。相臣李濡建言增筑之。有内外城。)
   历僧伽寺
   自北汉。回至洗剑亭。戏为六言。
   五沙李参判(鼎运)园亭作
   南城夕眺
   秋夜同南皋
   大驾幸西陵日。郊门祗候。
   洪内翰(时溥)宅小集(九月廿九日)
   简寄南皋。兼贡豉酱。
   鬻书有作。奉示贞谷。(十月一日)
   夜与尹彝叙,韩徯父。饮酒赋菊花。(十月二日)
   同数子游西园(五日)
   博学
   冬日赴午峤。出东门作。(廿三日)
   玉堂夜直咏故事
   奉 旨廉察到积城村舍作
   登羽化亭(在朔宁郡。)
   暮抵朔宁郡
   涟川县阁
   还抵露梁候 旨。同别将饮酒。赏雪有作。时郑校理(履绥)亦以御史候 旨。(时余兼补别将。)
   锻人行。奉示都监诸公。(时余为都厅郎。)
   骑省作(乙卯二月十九日。以兵曹参议入直。)
   饥民诗
   骑省应 教。赋得王吉射乌词一百韵。题曰陛下寿万年。臣为二千石。〇时因军号事被 严教。令赋诗罪。三更一点受题。至五更三点。写卷得毕。
   奉和 圣制奉寿堂进馔(并序)
   奉和 圣制将台阅武
   奉和 圣制洛南轩养老
   奉和 圣制内苑赏花(并序)
   奉和 圣制夜登芙蓉亭小楼。复申甲寅诗。令与舟中屿中人分韵口呼。
   奉和 圣制洗心台赏花
   奉和 圣制周甲诞辰识喜(六月十八日也。同是赓韵。故录之于此。)
   春云
   送李护军(格)为晋阳节度使
   李季受宅与南皋共赋
   对雨寄南皋(二月十七日)
   怀田园五首。酬南皋韵。
   怀江居二首。次杜韵。
   怀荷丘
   叹贫
   题蛱蝶图
   夜坐忆南皋戏呈
   登北岳
   同南皋杏坛小饮(五月十五日)
   杏坛吟
   丹阳山水歌。示南皋。
   苦三十韵
   大陵三老歌
   大陵三老学画歌
   苦雨叹。示南皋。
   游洗剑亭
   愁亦
   醉歌行
   题画五首
   对雨寄南皋
   秋至
   游西池
   重游西池
   李氏林亭同诸友
   送别李持平 还丹山
   李左尹(命俊)挽词(代人作)
   四六八言
   稚子
   题画
   古诗二十四首
   有 严旨出补金井道察访。晚渡铜雀津作。(乾隆乙卯七月二十六日)
   行次华城。恭忆春日陪扈之事。怅然有作。
   次平泽县
   到金井驿(驿在洪州南四十里。)
   金井怀古(金井在青阳县北。即百济御井也。)
   驿楼前有植物四种。戏为绝句。
   永保亭遇申进士(宗洙)
   登永保亭
   亭前汎月
   将还驿舍。留别柳节度。(心源)
   寄题蔡而顺屋壁(名弘逵)
   萤
   过方山李逸人(道溟)
   奉示木斋李先生(森焕)
   过龙凤寺(在洪州北十里。)
   申进士(宗洙)
   自笑
   李闻达别去。遇雨再至。
   九月三日。同申进士游乌栖山。过花厂作。
   登天井庵(在乌栖山。)
   观日入
   登乌栖山绝顶
   山中绝句
   寺夜同石门申进士联句
   龙渊午憩
   山楼夕坐
   赠金生光甲
   岁暮
   行次青阳县
   马上戏吟
   歇鸡田村舍(在青阳县南三十里。)
   访北溪尹进士(就协)
   读苏定方平百济塔
   扶馀怀古
   钓龙台
   过郑氏亭子
   访皋兰寺(寺已毁。)
   同扶馀县监韩元礼(百源)自皋兰寺下汎舟至自温台。舟中戏吟示元礼。
   自温台下汎月
   登公州拱北楼
   赠吴友(国镇)
   赠权友(夔)
   冬日吴权二友过驿舍。时初雪大至。林阿一色。玆述欧阳公聚星堂故事。赋诗遣怀。禁用玉盐银花字。
   孟华尧臣(即吴权二友)盛言公州仓谷为毙政。民不聊生。试述其言。为长篇三十韵。
   闻默斋许相国(积)复其官爵
   十一月一日。于西岩凤谷寺。(温阳地)陪木斋李先生校星翁遗书。时邻郡士友多会者。各赋诗一篇。会者。李广教文达(承旨秀逸。孙),李载威虞成(弘文提学夏镇。玄孙),朴孝兢嗣玉(校理孝成。弟),姜履寅士宾(三休堂世龟。玄孙),李儒锡汝昂(承旨日运。子),沈潞仲深(吏曹判书詻。玄孙),吴国镇孟华(右议政始寿。玄孙),姜履中用民(履寅。再从弟),权夔尧臣(大提学愈。玄孙),姜履五伯徽(校理忱。从子),李鸣焕佩谦(木斋。弟)
   赠姜士宾(初四日将下山。作诗留别诸友。)
   赠沈仲深
   赠李汝昂
   赠李佩谦
   赠姜用民
   赠姜伯徽
   咏盆梅。寄大陵四老。
   读退陶遗书
   驿楼四面皆山也。其南有九峰山最高。当前拥塞。始来时颇不堪。戏作绝句示伴客云。
   近日习静渐久。每日夕觉山气益佳。时诵此诗。不胜愧怍。遂更作二绝句。以谢九峰山云。
   拟古二首
   是日风日暄畅。晚与一客。骑马度锦溪。望西南诸峰。雪中森秀。相顾甚乐也。至渔谷。访蔡逸人而还。(十二月十八日)
   伏闻内移有 命。晚发离金井驿。(十二月二十三日)
   尹彝叙以 特旨为正言。既至京递职。过余于明礼坊。戏为一篇。
   赓和 内赐中和尺兼简 御诗韵
   和沙谷尹逸人用谦留别韵二首
   送李公(鼎运)观察湖西
   蔡相国每至华城。辄赋诗盈卷。 上徵其卷。和其四诗。其中驾巡洪范山。夜还行宫诗。令臣镛赓进。臣恭和以进。
   奉和 圣制迟迟台驻跸韵
   奉和 圣制亲享大报坛韵
   将赴忠州。出国东门作。(四月初六日)
   到旧庐述感
   苕川遇尹逸人(用谦)
   行次蓝子洲
   访堂叔父玉泉山居(即杨根旧邑。)
   宿紫真浦
   登清心楼
   题尹逸人池亭
   谒道东(即愚潭先生书院。)
   留题族父海左翁山居
   到荷潭(四月十四日)
   赠朴君
   木溪访金佐郎(商雨)不遇
   离荷潭(十六日)
   猗兰美友人也
第一集诗文集第三卷○诗集
 诗
   嘉兴江放船(丙辰四月十六日)
   族父吏部公山庄。赋得庭前怪石。
   留题族父礼山公山居
   赠叔胤
   汎舟至蟾江口。怀族父海左(范祖)宅。
   简寄黄进士(德正)隐居
   登神勒寺东台
   舟中作
   滞雨宿梨厓
   早发梨厓
   过渔家
   滞风宿大滩
   杨江遇渔者
   舟过粤溪
   望龙门山
   简寄尹南皋(尹彝叙)
   朴稚玉 至。次金佐贤四郡游览之作。
   送许子翁归忠州(名澓。许相公积之孙。)
   赠别李士元(廷模)归永川
   忆南皋对雨
   题李周臣山亭(周臣时住长兴坊。)
   山亭值雨
   酬洪七(乐真)
   酬金佐郎(商雨)
   重寄洪七
   和蔡迩叔(弘远)洗剑亭之作
   酬金佐贤(商雨)
   奉简樊岩相公北垣宴席
   竹栏社会赋得新晴
   奉简海左翁
   奉简棕庐尹参判(弼秉)
   奉简岐川蔡判书(弘履)
   奉简五沙李参判(鼎运)
   奉简鹤麓李承旨(益运)
   对月走笔寄南皋
   重寄南皋
   寄无咎(申承旨光河号震泽。无咎其甥也。)
   又寄南皋五绝句
   饮酒二首
   申承旨(光河)挽词(六月三十日卒)
   同诸友游龙山亭子(尹彝叙,李周臣,韩徯甫,蔡迩叔,沈华五,李辉祖诸人也。七月十六日。)
   前湖汎月
   奉简海左
   奉简伯氏
   竹栏小集。与者五人。各赋四诗。为四人月朝之评。不得自赞。
   月夜怀李兄
   李季受宅。同诸公赋。(尹参判弼秉,蔡判书弘履,李参判鼎运兄弟诸人也。)
   月夜又怀李兄
   竹栏小集。赋得积雨新晴。奉示樊岩大老。
   李周臣宅小集
   周臣宅赋得退朝花底散。奉示樊岩大老。
   奉和伯氏望荷楼之作
   赠别柳士铉(台佐)归安东(柳时为承文院正字。)
   秋日竹栏遣兴
   南皋至
   李季受宅。陪大陵诸老饮。(尹参判弼秉,蔡判书弘履,李参判鼎运兄弟也。)
   同南皋竹栏小饮
   溪阁
   秋夜竹栏小集。每得一篇。南皋为余朗诵。其声清切哀婉。令人泣下。要闻其声。戏为绝句。意不在诗。遂多芜拙。本十九首。今删之。录十首。
   竹栏月夜同南皋饮(九月)
   送南皋还华城
   竹栏菊花盛开。同数子夜饮。(周臣,徯甫,无咎也。)
   花下独酌
   许去非(是)先生迁葬挽词
   申进士(宗洙)挽词
   忆金佐贤简寄二首
   送别蔡迩叔参议宁越谒陵之行。
   冬日奉 旨直奎瀛府校书。同李(晚秀)直学,李(翼晋)承旨。蒙赐内馔。恭述恩例。
   重熙堂赐对。论史记汉书。退述 玉音。为咏史诗五首。
   不亦快哉行二十首
   诗四言
   南皋至(丁巳正)
   奉 旨同李(书九),承旨尹(光颜),李(相璜)诸僚。就外阁校春秋。(命仿朱子纲目。合经传为书。)
   春日小酉舍侍宴
   摛文院。同诸学士校杜诗。(李书九,金祖淳及李相璜,金履乔。)
   夏日独坐。简寄蔡迩叔。
   将游苕川。陪伯氏晚出纛洲作。(五月一日)
   过氋氃洲。舟中戏为绝句。三首
   上濑
   乘小艇溯流。宿渼阴村。
   端午日。陪二兄游天真庵。(初四日宿寺。)
   寺夕
   早起(端午日作。)
   山中感怀
   李周臣山亭值雨。同诸友遣兴三十韵。(用拈韵法。)棋子三十。每书一韵。贮之瓶中。任泻一棋。点缀成文。
   送尹无咎谪铁原
   才十日无咎宥还。复次前韵。
   竹栏小集。与尹彝叙,李周臣,韩徯父。赋得田家夏词。八十韵。(用棋子拈韵法。)
   夏日述怀。奉简族父吏曹参判。
   将赴谷山。辞 殿日怅然有作。
   临津城楼避暑。示南涑遂安。
   松京怀古五首
   青石谷行
   海州芙蓉堂。同郑(述仁)判官饮。
   至金川。领妻子还府。途中有作。
   赤骥行示崔生
   九日游文城堡
   乌渊汎舟五首
   笏谷行。呈遂安守。
   戏赠瑞兴都护林君 性运〇时与遂安守同至주-D001州考省试回
   龙渊(神德王后故宅也。在府南三里。)
   驰马谷(在府北八十里。)
   鸟吟洞(在府北东六十里。)
   老人岭
   北苏宫春感(戊午〇宫在新溪县东七十里。高丽恭悯王所筑。)
   赠朴生
   政阁成漫题五首
   天慵子歌
   偶题东阁
   池阁绝句
   池阁值雨遣怀
   池阁夜坐
   夏日郊行
   游资孝寺
   赴遂安途中作
   示新溪瑞兴二邑宰(新溪朴性圭。瑞兴林性运。)
   芙蓉堂夜坐
   晓发青丹驿
   自江西寺乘舟至碧澜渡
   过延安城
   金郊李察访(汉乔)池亭留别
   独游高达寺。怀李察访。再用前韵。
   八月十五日。陪李观察(义骏)汎舟紫霞潭。至乌渊候月。泛至文城桥夜还。此间山水绝胜。而前此无人来游。余与李公实创为之。
   和崔斯文游猎篇
   纵鹰篇
   夜游资孝寺
   黄州月波楼。同赵(荣庆)牧使饮。(己未〇时以敕使迎慰使赴黄州。)
   太白山城东楼。同丰川(李民秀)长渊(具绛)二都护饮。
   樊岩蔡相公挽
   春日池阁。与诸生饮。
   四月三日。游观寂寺。二儿随之。(李震大,崔命凤,赵嘉木亦从焉。)
   镬渊瀑布歌
   自镬渊东见。峻壁呀开。溪流喷出。玆乃五伦洞口也。缘溪转入。却过观寂寺洞口。从寺后峻岭上寺。筋力遂倦。日色已晚。
   溪行绝句四首
   题张逸人溪亭(在凤鸣坊朝阳里。)
   山行书怀
   晚泊月岘岭下
   观诸生施罛
   重游高达窟
   入葛玄洞
   下岭访立岩寺值雨
   承 召赴京。于政堂宴集。留别诸生。
   重熙堂夜对。退而有作。(五月十二日)
   遭台。陈疏乞解日书怀。
   竹栏遣兴
   次韵奉简伯氏
   八月二日。因仲氏挈眷东还。同尹无咎上舟偕行。次朱竹坨鸳鸯湖棹歌诸韵。
   宿平邱
   花下独酌。忆金正言(商雨)简寄。
   次韵寄河进士(镇伯)
   菊花。同徯父,无咎,竹栏宴集。
   送别韩徯父书状大渊进士赴燕
   送别谏议大夫金公(翰东)还山
   挽李承旨(景溟)
   禹君文燮跋险远访。古道不泯。为之感悦。赠诗遣之。
   奉和 圣制洗书礼(方言谓之册施时。)识喜(十二月初十日)
   大驾回自华城。恭候舟桥之北。(庚申)
   东宫册封日。迎春轩恭睹盛仪。
   同茯庵访李郎重植病庐。仍赋玉流洞花。辉祖亦至。
   洪判书(周万)挽词
   四月七日。早出兴仁门作。
   上峡
   苕川早发
   访尹逸人(用谦)
   到法泉判书宅次韵
   江边道中作
   木溪赠洪丈(乐一)
   赠李丈(之谦)
   赠金正言(商雨)
   赠洪丈(乐颜乐真)
   汎舟下蟾江口
   夜泊神勒寺登东台
   舟发广陵
   追和季父山庄小集韵
   晚出江皋
   次季父遣愁韵
   江亭晚集
   苦风
   示无咎
   重集江亭
   奉和季父韵
   乘小舟捕鱼。得儿书知有召命。明日下峡。恭述微忱。
   出峡同无咎
第一集诗文集第四卷○诗集
 诗
   尹(弼秉)参判宅。陪叶西权(𧟓)判书,五沙李(鼎运)判尹诸公宴集。(庚申夏)
   权(𧟓)判书宅陪诸公宴集
   夏日竹栏小集射韵
   古意(次剑南韵)
   新自苕川还。简尹无咎。
   李(廷年)学官见访
   六月十二日。蒙 赐汉书。恭述 恩念。(并序)
   送尹尚玄兄弟(持初持夏及钟河)归海南
   送妻子舟还苕川
   五沙李(鼎运)判书挽词
   启引日述哀
   卒哭日归苕川
   次韵舍兄述怀
   咏木
   石隅别
   沙坪别(别妻子也。沙坪村在汉江之南。)
   荷潭别(辞茔域也。荷潭在忠州之西二十里。)
   过弹琴台(在忠州南。)
   芜桥(在延丰县北。)
   鸟岭
   兔迁(在闻庆县南。)
   空骨陂(在咸昌县。)
   鬐城杂诗二十
   榆林晚步二首
   自笑
   芙蓉亭歌
   我思古人行三章章六句
   古诗二十七首
   独坐二首(辛酉三月在长鬐。)
   堤上
   烟
   夜
   遣闷
   愁
   遣兴
   迁居八趣(金壶字考云迁人。谪客也。)
   苦雨叹
   儿哥词(土人谓其子妇曰儿哥。)
   海狼行(海狼。方言曰率皮。)
   戏作苕溪图
   田园
   别家五十有八日。始得家书。志喜寄儿。
   得舍兄书(仲氏时在康津薪智岛谪中。)
   家僮归
   有叹
   寂历
   稚子寄栗至
   闻家人养蚕
   追鹿马行
   端午日述哀
   忆幼女
   薄醉
   采葛。迁人自伤也。父子兄弟离析焉。
   酉山。迁人之思也。离其室家。不能安土焉。
   东门。迁人自悼也。
   薇源隐士歌(尹校理永僖。尝为余言此事。沈其姻家也。)
   乌鲗鱼行
   长鬐农歌十章
   奉和伯氏次杜韵二首(月夜忆舍弟。)
   竹醉日
   夏至
   寄儿
   夜起二首
   东门观日出
   独立
   不识
   晚晴
   复阴
   偶至溪上。见玫瑰一树。嫣然独开。因忆东坡于定惠院赋海棠花。遂次其韵。
   水仙花歌。复次苏韵。
   打麦行
   白发
   快雨行
   得新瓜书怀
   有怀荐菰。复衍前韵。奉简伯氏。
   复次前韵寄二子
   夏日遣兴八首
   秋怀八首(辛酉秋在长鬐)
   秋日忆舍兄
   秋夜独坐。邻人馈鱼羹以侑酒。欣然一醉。
   白云
   梦得屯之复。聊题一诗。
   狱中和东坡西台诗韵
   出狱复和前韵
   夜过铜雀渡
   惊雁(到果川作。)
   渡锦水(寄内)
   栗亭别(亭在罗州北五里。)
   客中书怀
   新年得家书(壬戌春在康津。)
   奉简叔父
   鹅笼曲四首拟赠李(周臣〇和虞山)
   耽津村谣二十
   读尚书五首
   耽津农歌(十首)
   耽津渔歌十章
   五杂组(寄妻子)
   两头纤纤(寄妻子)
   三声词
   奉简伯氏
   霹雳行
   春晴(癸亥春在康津。)
   哀绝阳
   虫食松
   黄漆
   田家晚春
   和东坡闻子由瘦(得仲氏书云不肉食。已岁馀。毁瘠不可支。心怆然有作。)
   晚春独坐
   赠甫里子
   九日登宝恩山绝顶。(在康津县北五里。)望牛耳岛。
   又为五言示僧
   春晴(甲子春在康津。)
   马生角
   四月二十六日。游金谷作。(金谷在县东五里。)
   午酌
   七怀
   憎蚊
第一集诗文集第五卷○诗集
 诗
   夏日对酒(甲子夏在康津)
   晓坐
   七月三日写景
   独笑
   蛾生(甲子七夕)
   忧来十二章
   遣忧十二章
   久雨
   八月十九日。梦得一诗。唯第七第八句未莹。觉而足之。(梦中自以为效白香山体。)
   九月一日。天气甚佳。将游金谷。或登北山。既而无与共者。怅然怀旧。遂止不往。率尔成篇。
   九月五日。复游金谷作。
   春日游宝恩山房(乙丑春在康津。)
   过野人村居
   对雨用前韵
   四月十七日。游白莲寺。
   赠惠藏上人
   次韵寄惠藏
   寄赠惠藏上人乞茗
   藏既为余制茶。适其徒赜性有赠。遂止不予。聊致怨词。以徼卒惠。(用前韵)
   谢赜性寄茶
   山居杂兴二十首
   忆昔行寄惠藏
   和苏长公东坡八首(次韵)
   怀橧七十韵寄惠藏(并序)
   惠藏至高声寺。遣其徒相报。余遂往逆之。值小雨留寺作。
   送惠藏
   滞寺六月三日值雨
   病钟
   晚晴
   次韵寄黄裳宝恩山房
   九月十六日。携两少年(金世俊,黄裳。)游净水寺。过南城作。
   过南塘浦
   暮踰椵岭作
   抵寺
   绝句
   题石峰贤长老房
   学稼来。携至宝恩山房有作。
   题宝恩山房
   立春后三日。余在宝恩山房。藏上人见过。小雪初霁。山夜清寂。戏为联句。以述其事。学稼与焉。
   将学稼在宝恩山院。遂值岁除。除之夜。心绪怊怅。率尔成篇示儿。
   丙寅岁春日山房述怀示儿(次韵坤卦六爻。)
   过山阴书屋
   宿修道庵。惠藏不期而至。
   山行杂讴二十首(三月十八日)
   灵山刺失职也。按察之臣。游豫匪度。劳者弗息焉。
   蕲求道也。求道者不可辞难焉。
   满江红(渔夫)
   浪淘沙(恋 阙)
   长相思(忆友)
   菩萨蛮(寄僧)
   浣溪沙(春景)
   水调歌头(思乡)
   如梦令(忆乙卯春。赏花钓鱼宴事。)
   又(寄内)
   一半儿(咏红桃)
   又(咏梨花)
   又(赋垂杨)
   更漏子(墙西有一小园。园翁喜打脑。谓之脑翁。二月晦。适游脑翁园。邻人馈酒殽。聊述其事。)
   五月七日。余在宝恩山房。藏公携酒相过。厚意也。拈周易坎六四韵。与之酬酢。
   久雨次睽上九韵
   赠贺镒上人
   登月出山绝顶(八月十七日)
   映湖亭八景。为长兴丁氏作。
   惠藏至(丁卯春在康津。)
   黄裳之父仁聃挽词
   赋得菜花蛱蝶
   对雨示逵典(丁修七)
   奉简巽庵(次子由子瞻相和诸诗韵。)
   和东坡过岭韵
   和寄馏合刷瓶韵(余宿疾疮疥。近益炽苦。手制神异膏以疗之。分寄玆山。)
   和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韵(观李道甫题额白莲寺。)
   和子由初秋韵(送春)
   和寄诸子侄韵(寄子侄)
   四月一日。惠藏至。欲偕游白莲社。为念供具已之。怅然有作。
   四月三日。游白莲社。
   池上绝句
   淡泊
   琴湖尹(奎濂)
   喜尹弟滞雨
   南浦行次杜韵(丁卯四月之望。邑中数人。携至九十浦汎舟。晚泊越姑浦。乘月而还。)
   种竹(五月一日)
   八月一日作
   小雨对菊花示公润(尹钟河)
   又赠公润
   题西湖浮田图
   题东施效颦图
   三月十六日。游尹文举(鲁奎)茶山书屋。公润调息在此。因仍信宿。遂踰旬日。渐有终焉之志。聊述二篇示公润。
   绝句
   茶山八景词
   茶山花史二十首
   越燕巢于堂上。屡涂屡毁。退丐屋梠。怜而许之。感作一诗。
   四月二十日学圃至。相别已八周矣。
   群甫携酒相过
   池阁月夜
   龙穴行(五月十一日。与尹文举诸人游。圃儿从。)
   僧拔松行
   猎虎行
   夏日(戊辰夏在茶山)
   采药词
   种莲词
   牛腹洞歌
   游尹氏山庄
   败荷
   试步东林
   燠卿至
   将游净水寺。晚过粤姑津。
   转游水精寺
   读帝典
   梅花开忆公润。(二月初六日)简寄其兄弟。(己巳春在茶山)
   梅花三首(二月十五日)
   忽漫
   春日游白莲寺
   再游白莲寺
   晚春
   一日散步梅下。隐其榛芜。手持刀锸。斫其缠纠。砌石为坛。因缘浸染于其上下。为砌九级。以为菜圃。遂至东池。拓其匡廓。新其台坞。列植名花佳卉。因其岩石为假山一区。迤逦弯曲。水泉穿泻。起功在首春。送春而竣。文举兄弟实躬厥劳。余亦助焉。虽穷约匪分。观者叹咨。佥曰洵美。为诗志喜。凡八十韵。
   简寄南皋尹(持范)持平
   寄惺叟三十韵
   十一月六日。于茶山东庵。清斋独宿。梦遇一姝来而嬉之。余亦情动。少顷辞而遣之。赠以绝句。觉犹了了。诗曰
   元日书怀(庚午在茶山)
   简寄皆甫
   皆甫馈梅实竹笋。以山田新瓜谢之。
   狸奴行
   山翁
   寄稚教
   松风楼杂诗
   采蒿。闵荒也。未秋而饥。野无青草。妇人采蒿为鬻。以当食焉。(己巳岁。余在茶山草庵。是岁大旱。爰自冬春。至于立秋。赤地千里。野无青草。六月之初。流民塞路。伤心惨目。如不欲生。顾负罪窜伏。未齿人类。乌昧之奏无阶。银台之图莫献。时记所见。缀为诗歌。盖与寒螀冷蛬。共作草间之哀鸣。要其性情之正。不失天地之和气。久而成编。名之曰田间纪事。)
   拔苗。闵荒也。苗槁不移。农夫拔而去之。拔者必哭。声满原野。有妇人冤号极天。愿杀一子。以祈一霈焉。
   荞麦。刺县令也。朝廷饬授荞麦之种。令不奉行。徒以严刑。督民催种焉。
   熬麮。闵荒也。无所望秋。富人之家。皆食麦粥。其茕独者。麦粥亦艰焉。(麮者麦粥也。)余在茶山。前村皆麮取而食之。糠秕沙砾相半。既食而酸。不可安矣。
   豺狼。哀民散也。南有二村。曰龙曰凤。龙有某甲。凤有某乙。偶戏相驱。乙者病毙。二村之民。畏于官检。令甲自裁。甲欣然自死。以安村里。既数月吏知之。声罪二村。徵钱至三万。寸布粒粟。靡有遗者。其毒急于凶年。吏归之日。二村则流。有一妇诉于县令。令曰尔出而索之。
   有儿。闵荒也。夫弃其妻。母弃其子。有七岁女子。携其弟彷徨街路。哭其失母焉。
   龙山吏(次杜韵〇庚午六月)
   波池吏
   海南吏
第一集诗文集第六卷○诗集
 松坡酬酢
   端午日。次韵陆放翁初夏閒居八首寄淞翁。(戊子五月五日。)
   次韵洌水端午日见寄(淞翁)
   又次陆放翁农家夏词六首
   又次韵田家夏词六首
   南城志感六首。简寄淞翁。
   次韵范石湖丙午书怀十首。简寄淞翁。
   次韵范石湖病中十二首。简示淞翁。
   六月无花。唯木槿擅场。使人感念。率尔有作。遂次东坡定惠院海棠韵。奉示淞翁。
   广州判官李公(鼎民),金(相喜)教官。同泛蓝子洲。(戊子五月初五日)
   蓝子洲打鱼
   赠惺叟
   次韵洌水书怀十首(淞翁)
   又次韵病中十二首(淞翁)
   和洌水咏木槿花(淞翁)
   久雨伤稼。次韵东坡久旱甚雨之作三首。奉示淞翁。
   二
   三
   次韵洌水久雨伤稼。(淞翁)
   二
   病中对雨。次韵杨诚斋秋雨十绝句。戏效其体。钝劣可咍。又寄淞翁。(六月初五日)
   病中苦热。次韵杨诚斋雪声十绝句。以当脚层冰之想。又寄淞翁。
   戏示朴景儒兄弟。乞暑月简礼。(己丑)
   再叠。为闷旱作。
   六月廿四日。坤方现奇云。竟亦不雨。
   云月
   楚堂郑美元至
   喜朴大卿回。次山亭雅集韵。
   七月二日甚热。见放翁初秋骤凉之诗。因共次韵。以祈骤凉。
   山亭雅集。又次韵。
   金卫率故宅雅集。又次韵。
   次韵吕荣川友晦。怀其弟友濂之作。
   次韵吕友晦赠李友(时泰)之作
   次韵吕友晦江上草亭之作
   蝉唫三十绝句
   贺棠沙(若键)回甲之宴。(辛卯春)
   一鉴亭申丈(景玄)挽词
   次韵儿辈送客
   次韵儿辈赴安许诸友之会
   九月十二日。渊子弧辰。示青歈馆。
   赠金斯文始汉
   喜文山李进士至
   寄题李而远屋壁八首
   独立
   九月十二日忆子渊。示子游令次韵。
   酬李清风(德铉)
   酬崔虞山
   岁暮
   赠郑美元
   七月既望。于蔘亭候月。晚有小雨。(丁亥秋)
   少焉诸友并至。和其舟中韵。
   五叶亭歌
   再叠
   蔘亭十咏
   题卞尚母鸡领子图
   简寄閒村赵逸人
   寄第六弟键
   简寄玄溪
   淞翁至(丙戌九月廿三日)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淞翁以病还
   九月廿八日夜。复用前韵。
   赠愚山崔斯文
   弟键无家漂泊。用前韵。
   酬青滩
   二
   夕坐
   次韵陈后山雪意
   二
   次韵吕荣川江亭
   二
   青滩闻余有下堂之疾。以诗相慰。次韵却寄。
   二
   幽事
   二
   次韵刘元煇,方万里初寒夜坐二首。
   二
   淞翁以诗寄。我未和者三年。今始追和。
   二
   三
   四
   五
   冬温
   二
   十一月六日。大风雪猝寒。
   二
   拟赠契东樊
   十一月八日。舍弟鐄。与东樊,黄坡,蒲洲至。 泊翁有抵儿书。感而有述。
   次韵 山中对月。简寄玄溪。
   次韵 山雪中读书。简寄玄溪。
   文山李汝弘回甲之诗(并序)
   玄谷杂咏。和吕承旨。
   又玄溪杂咏十绝
   族弟公睿回甲之作
   庚寅除夕。同诸友分韵。
   其二
   其三
   其四(赠纮父)
   其五(赠草衣禅)
   其六(呈真斋)
   其七
   吕荣川(东根)回甲日。兼寄席上诸友。
   学山草堂
   山中值雨
   八月十九日待玄溪
   九月十六日待玄溪
   南湖词三首。寄玄词伯。
   七月四日。欲与数子。亟游蔘亭。因儿辈缓图不果行。厥明复雨遂止之。戏为长句示汝成。
   朝与数子读礼笺。又用前韵。
   夏日郑美元至。邻友皆会。
   苦雨示美元
   和寄陟州都护李(广度)见寄之作
   三月廿七日。乘小艓赴忠州。舟中杂吟。
   次韵答寄李献纳(南奎)长连谪中
   雪意(己丑冬)
   寄题洪伯凝(鼎周)杜潭新居六首
   青歈金(在昆),匡山朴(钟儒)小集设馒。
   次韵蕉翁朴参判(蓍寿)秋日见过之作(壬辰春)
   次韵云寰李(辉永)祷雨之作(壬辰五月之晦)
   久雨拨闷(壬辰七月)
   始晴
   平康县令洪(吉周)至山斋夜话二首
   送惺叟还山(壬辰秋)
   潭上夕泛(壬辰秋)
   次韵漫唫三首呈泊翁
   次韵呈泊翁
   偶成一首
   肩舆叹(改人作)
   老人一快事六首。效香山体。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先朝纪事
   寄三陟都护李广度
   寄平陵察访族人志鹤
   八月十四日。蒸云始晴。(壬辰秋)
   秋夕乡村纪俗
   夜凉
   到山亭
   八月十六夜。月色最清。
   默数
   酬葛山尹逸人哲健
   次韵李清风(复铉)秋日相过之作
   江天半晴图
   九月二日惺叟至
   次韵青歈金(在昆)潭上夕泛
   赠稷山李斯文(祖延〇戊子冬)
   次韵山阴申逸人(教善)
   简寄春川李参奉(楘)
   秋晚金友喜香阁。寄水仙花一本。其盆高丽古器也。
   追和文山绿阴卷
   赋得水中新苗
   八卦峰诗题赵正言山亭额
   示朴景儒
   再叠
   炭村金(始汉)共赋(九月十六日)
   十二月三日。文山至。越三日夜。设馒头。侑以长句。
   幼孙于洛渭二妙席上。赋诗而还。是夕两家二翁。又与景儒兄弟会。吾衰至此。感而有作。仍次幼孙韵。
   酬朴圣宗(辛卯十二月初三日)
   酬许仲明
   送朴季林(钟儒)南游
   云寰李(辉永)
   效咏物体。赋得浴凫。
   辛卯岁十月十六日。海居都尉至。次其平丘道中韵。
   都尉将游水钟寺。余老不能从。
   山阁夜集
   次韵送都尉以下诸人上水钟寺(十七日)
   夜卧无聊。戏为十绝。以抒幽郁。
   十八日曛黑。都尉一行始下来。次韵东樊。
   再叠
   三叠
   四叠
   对海尉有怀洪判书(奭周)燕槎之行
   又叠前韵
   海居都尉洪公(显周)偕东樊至(庚寅)
   次韵示海居
   嘲堂尹承旨(正镇)有约不至
   为海尉饬渔人网鲈。仅得一鱼。
   海尉将游水钟寺。以雨而止。
   海尉游练带亭。余不能从。令小童传韵赋诗。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题永明尉画帖绝句
   同永明尉山亭小集
   秋日海尉至。前江泛月。
   其二
   次韵酬海尉(长句一绝句二)
   洌水故多鲈鱼。卤莽不知其为鲈。今检本草及古人诗句。始正其名。海尉亟欲见之。堇捕一枚鲙之。戏为长句。
   消暑八事(甲申夏)
   再叠
   三叠
   又消暑八事
   又消暑八事
   新秋八咏
   题寒岸聚市图
   寒溪返樵图
   寒江泛舟图
   寒厓远骑图
   寒庵煮菽图
   寒房烧肉图
   寒潭浴凫图
   寒山嗾鹰图
   独卧三首。戏为放翁体。
   二
   三
   赋得山北读书声
   二
   三
第一集诗文集第七卷○诗集
 天真消摇集
   病伏十有二旬。适逢玄溪令公从龙门水钟而至。将南游天真庵。勉而从之。仍访石泉翁偕适。三家少年及季林,圣九,规伯亦从焉。到水南作。(洌樵)
   夜宿天真寺。寺破无旧观。余盖三十年重到也。(洌樵)
   山木(时四月之末。嫩叶新吐。〇洌樵)
   出山门(洌樵)
   次韵憩铑钴潭(洌樵)
   次韵题石泉屋壁(洌樵)
   四月二十一日上寺。二十二日出山宿江村。二十三日泛舟斗尾。举网不得鱼。怅然有作。(洌樵)
   次韵斗尾舟中(贺石泉与松翁相见。〇洌樵)
   斗尾舟中。闻松坡尹学士至。相与来会。又用前韵。(洌樵)
   戏为俳体示杨山。又用前韵三叠。(洌樵)
   临别又示玄溪(洌樵)
   次韵酬石泉(洌樵)
   五月十二日。乘舟到松坡。拟题尹友屋壁。(洌樵)
   临别又题(上同)
   舟过梦乌亭
   斗尾值逆风
   斗尾值骤雨
   斗尾值大雷
   赠西邻韩生员
   尹正言挽词
   夏日田园杂兴。效范杨二家体。二十四首。(辛卯)
   荒年水村春词十首(癸巳春)
   练带亭十二绝句
   耄甚自嘲五绝句(癸巳春)
   谢桑村朴逸人惠桑叶四绝句(庚寅春)
   送金直阁(迈淳)入檗溪。次三渊韵。
   癸巳六月廿七日东樊至一
   二
   三
   四
   回卺诗(丙申二月回卺前三日)
 又细和诗集
   又细和诗集题
   述怀
   独坐吟
   悔过
   送是堂先生按察湖南。是堂宪号
   咏家笋
   新茶
   芙蓉画障。次是堂兄韵。
   永诀当代
   观己葬地
   山日斋杂咏
   望嘉兴城
   加餐
   是堂兄见招。于公池之鱼为馔。因登望道阁观焉。
   下剡溪
   三月三十日。逌然独坐。觉自得而忘世。窃谓春去春来。于我皆无与。也嗤贾岛。
   一笑
   夜泊松陵。有怀故人。
   次韵既尽。怀不能已。又书此足之。
   比闻畏心学士起废为校理。盖 圣上亲授特恩也。戏和其集中陵字韵。以识柏悦之喜。
 归田诗草
   携尹(书有)监察。岩下小泛。
   东皋夕望
   东皋晓望
   冬日陪伯氏过一鉴亭。夕乘舟还。
   次韵二子与三友分赋(检书烧烛短)
   奉简堂叔父霞川幽居
   四月五日。同礼安金(商儒)布衣泛舟䤬锣潭。转至蓝子洲亨鲜。
   四月十五日。陪伯氏乘渔家小艓向忠州。效钱起江行绝句。
   上墓
   闰四月十二日。同李约庵游门岩庄舟中作。
   到庄舍
   经鼎坡
   七月七日。一鉴亭申丈携二瞽能吹者。乘舟相过。
   金正言(商雨)为米廪主簿。既五日弃而归。次韵送行。
   送韩(益相)正言赴镜城判官
   八月廿八日。乘舟宿杨根郡。(金老人廷基家。)
   廿九日。同赵(可教),李(时泰)二翁游斜川寺。
   登龙门白云峰
   留题李渊心草堂
   留题李(舜卿)草堂
   简寄沙谷尹友(养谦)
   戏呈西邻李叟
   十月十三日夜
   江村赏雪。怀申学士兄弟。走笔寄呈。
   既归数日。追述鄙怀。奉呈申学士兄弟。
   简寄尹(永僖)校理江居
   对雪重寄申学士兄弟
   夜
   简寄郑(元善)正言
   简寄吕知县(东根)井邑官居
   徂年。惜衰暮也。尤悔积衷。迁改无日。惄然自悼。冀友相怜。
   石林李礼卿(鲁和)月夜来访。次韵苏东坡定慧院月夜步出。
 穿牛纪行(汉武帝遣彭吴穿牛首州。即春川。)
   穿牛纪行序
   [七言诗(二十五首)]
   和杜诗十二首(昔杜甫入蜀。有古诗十二首。春州者。我邦之成都也。山险江涛。若相似然。故次韵和之。)
   昭阳亭怀古
   夜宿清平寺。和东坡蟠龙寺。
   清平寺观瀑四首
   出清平洞口
   赠李(楘)参奉丈
   赠尹(钟远)唯青
   出峡
   菜花亭新成。权左衡适至。次韵东坡聊试老笔。
   二叠
   三叠
   四叠
   五叠
   令左衡作随试老笔。次韵东坡。
   二叠
   三叠
   四叠
   五叠
   简寄闲村赵逸人
 字义诗
   仁字二首
   恕字二首
   敬字二首
   性字四首
 经义诗
   诗五首
   书五首
   礼五首
   乐五首
   易五首
   春秋五首
 龙门山
   [序]
   杨根道中作(庚辰秋)
   竹节
   船岭
   堂叔父山居。次韵去年之作。
   第弟键山居
   闵伯善山居戏题
   陪叔父游龙门寺
   龙门寺
   鹇村赵丈。要余先游凤凰台。中路相招。待之不至。
   赵丈至。追话前年斜川之游。
   寺夜鬻菽乳
   出寺
   登凤凰台
   凤凰台望赵逸人新居。遂与共往。
   马谷尹逸人山居
   过尹逸人(善戒)牛川新居
第一集诗文集第八卷○文集
 对策
   地理策(乾隆己酉闰五月。内阁亲试。 御批居首。)
   十三经策(庚戌冬内阁 亲试。)
   文体策(今删不录。只录 御批一节。)
   人才策(今删不录。只录 御批一节。)
   论语策(今删不录。只录 御批一节。)
   孟子策(今删不录。只录 御批一节。)
   中庸策
   孟子策
   文体策(己酉十一月 亲试)
   人才策
第一集诗文集第九卷○文集
 策问
   问东西南北
   盐策
   弊策
   战船策
   漕运策
   荒政策
   农策
   问律度量衡
   问钱币
   问儒(谷山府乡校试士)
   问竹
 议
   户籍议
   身布议
   度量衡议
   还饷议
   钱币议
   公服议
   庶人服议
   通塞议
   考绩议
   修因山筑城议
 疏
   辞翰林疏(庚戌)
   辞翰林再疏
   辞翰林三疏
   辞正言兼陈科弊疏
   辞持平兼陈科弊疏
   辞副校理疏
   成均馆直讲时。论照讫讲疏。(甲寅)
   辞校理兼陈所怀疏
   京圻御史复命后论事疏
   辨谤辞同副承旨疏(丁巳)
   辞刑曹参议疏(己未六月廿二日。闵命赫疏出之翼日。)
   应 旨论农政疏(戊午在谷山)
   玉堂进考课条例劄子
   玉堂遇冬雷陈戒劄子
   玉堂请谒圣放榜。勿以舞童赐新恩劄子。
   拟严禁湖南诸邑佃夫输租之俗劄子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卷○文集
 原
   原教
   原政
   原德
   原赦(本入馄饨录中。升之为原赦。故文体不类。)
   原舞
   原怨
   原牧
 说
   诚字说
   叆叇出火图说
   漆室观画说
   碗浮青说
   桅端滑车说
   观鸡雏说
   用人理财说
   地毬图说
   字说
   医说
   种痘说
   居官四说(赠兴阳县监)
   城说
   总说
 启
   京畿暗行御史。论守令臧否启。
   进史记选纂注启(戊午春在谷山)
   论椒岛屯牛事启(己未五月)
   论支敕勘簿事启
   论咸奉连狱事启
   神德王后康氏谷山本宫形止启
 状
   论文城镇牙兵事状
   论各样价布。以钱上纳事状。
   捉虎将吏炮手等。不得捉上状。
   请文城镇牙兵聚点退定事状
   载宁郡疏堰时。铅军不得起送事状。
   李仁华,仁蕃等伪谱情节论报状。
   李仁华等取招状
   关西小米不得作钱事状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一卷○文集
 论
   易论一
   易论二
   田论一
   田论二
   田论三
   田论四
   田论五
   田论六
   田论七
   职官论一
   职官论二
   乐论一
   乐论二
   军器论一
   军器论二
   技艺论一
   技艺论二
   技艺论三
   脉论一
   脉论二
   脉论三
   相论
   立后论一
   立后论二
   立后论三(此论壬戌七月作)
   乡吏论一
   乡吏论二
   乡吏论三
   五学论一
   五学论二
   五学论三
   五学论四
   五学论五
   汤论
   海潮论一
   海潮论二
   海潮论三
   海潮论四
   海潮论五
   稳城论
   甲乙论
   甲乙论二
   风水论一
   风水论二
   风水论三
   风水论四
   风水论五
   孝子论
   烈妇论
   忠臣论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二卷○文集
 论
   新罗论
   高句丽论
   百济论
   辽东论
   日本论一
   日本论二
   废四郡论
   汲黯论
   拓跋魏论
   东胡论
   俗儒论
   庶孽论
   还上论
   奸吏论
   监司论
 辨
   皋繇执瞽瞍辨
   庆兴宋帝炉辨
   鸡林玉笛辨
   松广寺古钵辨
   宗动天辨
   灵石辨
   金柏谷读书辨
   理发气发辨一
   理发气发辨二
   致良知辨
   剖胁产子辨
   铁马辨
   重瞳辨
   押海政丞墓辨
   石岬山丁氏六冢辨(山在晋州治西十里驿村之北。)
   己亥邦礼辨(长鬐作)
   辛巳服制辨(肃庙辛巳。 坤殿之宏。儒臣李凤徵上疏言。禧嫔服制。似当与诸后宫差有间焉。于是凤徵抵罪。权参议重经亦词连被逮。)
   八大君辨
   雨泉辨
   田结辨
 箴
   和己斋箴(并引)
   敬己斋箴(并引)
   怠箴
   奢箴
   睦亲箴
   远势箴
   克己箴
   闲邪箴
   遁世箴
   四卦箴
 铭
   不律铭
   枕铭
   药垆铭
   蝇拂铭
   觚铭
   烟袋铭
   笥铭
   灯檠铭
   梳匣铭
   摺叠扇铭
   李忠武鬼刀铭(讳舜臣)
   洪节度七星剑铭
   李虞候箭筒铭
   药筛铭
   回卺宴寿樽铭(风雅集句)
 颂
   宣城获麟颂(并序)
   乇罗贡橘颂
 赞
   故领议政梧里李公画像赞
   故领议政汉阴李公画像赞
   故左议政药圃郑公画像赞(讳琢)
   故右议政眉叟许公画像赞
   樊翁画像赞
   星翁画像赞
   普照国师画像赞(在和顺万渊寺。)
   故平安道观察使延陵君李公画像赞(讳万元)
   谪中六夫子画像赞
   奉和朱文公易五赞(次朱子韵)
 序
   丧礼四笺序
   乐书孤存序
   春秋考徵序
   小学珠串序
   雅言觉非序
   邦礼草本序
   牧民心书序
   钦钦新书序
   罗氏(炅)家礼辑语序
   赠别李(重协)虞侯诗帖序
   送富宁都护李(钟英)赴任序
   江皋乡射礼序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三卷○文集
 序
   鼎谷溪亭宴游诗序
   矗石楼宴游诗序
   快宾楼宴游序
   宋洞看花诗序(甲辰春)
   凤谷寺述志诗序
   竹栏诗社帖序
   菊影诗序
   诗经讲义序(辛亥冬)
   八子百选序(内阁应教)
   金城方略序(内阁应教)
   押海家乘序(己未秋)
   西园遗稿序(己未冬)
   岭南人物考序
   南荷唱酬集序
   泛斋集序
   中书社约序(庚申冬)
   词林题名录序(戊午)
   村病或治序
   荷潭禁松帖序(庚申春)
   麻科会通序
   友松集序(友松金公世奎也。)
   送李参判(基让)使燕京序
   送韩校理(致应)使燕序(时为书状官)
   送朴校理(钟淳)使燕序(时为书状官)
   送沈(奎鲁)校理李(重莲)翰林游金刚山序
   兵曹参判吴公(大益)七十一寿序(己未)
   兵曹判书叶西权公(𧟓)七十一寿序(己未)
   右副承旨庚坞韩公(光植)七十一寿序(己未)
   刑曹判书弘文馆提学丁公七十八寿序(庚申)
   佥知中枢府事韩公(光传)七十四寿序(乙卯冬)
   知中枢府事申公(义清)百岁寿序(壬子春)
   族曾王母朴淑夫人九十五寿序(癸卯)
   尹季渊兄嫂申孺人六十一寿序
   送震泽申公(光河)游白头山序(己酉)
   送尹无咎出守祥原序(庚戌)
   送荣川李监察(仁行)还山序
   送郑瀚赴结城序(庚申春)
   送浮屠海镒游岭南序
   赠金生序(康津作)
   盘山丁氏世稿序
   蒙学义汇序
   云潭诗集序
   游莲社观红叶诗序
   松京志序(代人作〇癸未)
 记
   沙村书室记
   朝夕楼记
   浮庵记(和顺罗炅字昌瑞。)
   醉梦斋记
   一钵庵记
   重修挽日庵记
   海南政事堂记
   逍遥园记
   于斯斋记
   游勿染亭记(亭在同福县。丁酉秋。家大人知和顺县。县距赤壁四十里。厥明年余得往游焉。)
   游瑞石山记(山在光州东三十里。一名无等山。)
   东林寺读书记
   伴鹤亭记
   仙梦台记
   晋州义妓祠记
   游水钟寺记
   月波亭夜游记
   晚渔亭记
   秋水亭记
   每善堂记
   无号庵记
   每心斋记
   有志堂记
   得月堂记
   望荷楼记
   与犹堂记
   品石亭记
   守吾斋记
   四宜斋记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四卷○文集
 记
   南湖汎舟记
   海美南相国祠堂记
   丹阳山水记
   洪节度 御赐角弓记
   再游矗石楼记
   游洗剑亭记
   北营罚射记
   寄园记
   羽化亭记
   芙蓉亭侍宴记
   梧竹轩记
   永保亭宴游记
   钓龙台记
   游乌栖山记
   清时野草堂记
   奎瀛府校书记
   游天真庵记
   竹栏花木记
   谷山政堂新建记
   书香墨味阁记
   芙蓉堂记
   紫霞潭汎舟记
   高达窟记
   黄州月波楼记
   苍玉洞记(在凤鸣坊朝阳里之南)
   观寂寺记
   游石林记
   临清亭记
   苕上烟波钓叟之家记
   御赐芙蓉扇记
   五客记(内阁应教)
   华城五星池记
   谷山北坊山水记
 跋
   跋 神宗皇帝墨竹图障子
   跋箕子井田图
   跋三釜帖
   跋水云亭帖
   跋十世遗墨
   跋平百济塔
   跋竹南简牍
   跋夜醉帖
   跋翠羽帖
   跋恭斋朝鲜图障子
   跋朝鲜地图帖
   跋荒山大捷碑
   跋 神德纪迹碑帖
   跋龙氏墓竭铭
   跋奇器图帖
   跋州碑
   跋东征二士录
   跋曼殊传
   跋玉音问答
   跋太宰纯论语古训外传
   跋顾亭林生员论
   跋战守机宜
   跋李万顷封事草
   跋东山子货殖传注
   跋海槎闻见录
   跋择里志
   跋纪年儿览
   跋海东乐府
   跋光国志庆录
   跋广孝录
   画樱帖
   跋植木年表
   跋风雅遗秉
   跋乙卯册宝帖
   跋 御赐樊岩诗帖
   跋祥刑考草本
   跋赓载帖
   跋兵学通
   跋梧窗八阵图解
   跋防御使朴公(震英)家所藏镇江游击府牌
   跋游艺斋铭
   跋竹栏物名考
   心经疾书跋
   跋小学补笺
   跋石阳正竹谱
   跋皇明宗室益王所刻定武本兰亭真迹
   跋金生书
   跋安平大君(瑢)
   跋慈嘏帖
   跋贤亲帖
   跋晶庵尺牍
   跋东南小史
   跋三迁帖
   跋耽津农歌
 题
   题檀弓箴误
   题疆域考卷耑
   题 洗书帖
   书题汉选
   题盘谷丁公乱中日记
   题陈平世家书顶(明骨鲠之义)
   题张氏祭屏后(罗州营将张翼所求。)
   题家乘撮要
   题霞帔帖
   题天頙国师诗卷
   题读易要旨后
   题山人纸障子
   题毛大可子母易卦图说
   题藏上人屏风
   题江陵崔君(秉浩)诗卷
   题耽罗妓万德所得搢绅大夫赠别诗卷(乙卯耽罗饥。万德捐振之。询其愿。金刚山也。有 圣旨令如愿。)
   题兼济院节目后
   题姜豹庵桃花源图
   题家藏太极图说考正本
   题家乘抄略
   题毛奇龄丧礼吾说篇
   题徐乾学丧期表
   题黄裳幽人帖
   题家藏画帖
   题李琴招诗卷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五卷○文集
 叙
   事大考例题叙
   发凡
   封典考叙
   哀礼考叙
   贺新考叙
   贺正考叙
   杂贺考叙
   闻丧考叙
   陈奏考叙
   军务考叙
   倭情考叙
   历日考叙
   疆界考叙
   海防考叙
   交贸考叙
   徵赐考叙
   礼物考叙
   使价考叙
   表咨考叙
   杂例考叙
   大清世系略
 墓志铭
   贞轩墓志铭
   茯庵李(基让)墓志铭
   鹿庵权(哲身)墓志铭
   梅丈吴(锡忠)墓志铭
   先仲氏墓志铭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六卷○文集
 墓志铭
   自撰墓志铭(圹中本)
   自撰墓志铭(集中本)
   聱汉先生昌原都护府使孙公(起阳)墓志铭
   南皋尹参议墓志铭
   司宪府持平尹(无咎)墓志铭
   司宪府掌令锦里李(周臣)墓志铭
   司谏院正言翁山尹公墓志铭
   季父稼翁墓志铭
   先伯氏进士公墓志铭
   庶母金氏墓志铭
   兄子学樵墓志铭
   兄子学树墓志铭
   孝妇沈氏墓志铭
   承文院副正字尹公(命相)墓志铭(丙辰)
   上谷崔处士墓志铭
   太学生郑公墓志铭
   尹季轸墓志铭(戊午)
   丘嫂恭人李氏墓志铭
   节妇崔氏墓志铭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七卷○文集
 墓
   咸镜北道兵马节度使洪公墓
 墓表
   曹台瑞墓表(庚申春)
   幼子惧牂圹铭
   幼女圹志
   幼子三童瘗铭
   农儿圹志
 碑铭
   华岳禅师碑铭
   儿藏公塔铭
 祭文
   祭佥知中枢府事南居韩公文
   祭蔡相国樊岩先生文
   祭金鸿渐文
   祭苏岩李公文(讳东郁〇代仲父作)
   谷山厉祭坛慰祭文
   祭族父稷山公文(庚申四月)
   祭春甫文(李遇春字春甫)
   祭菽甫文(泮村主人金锡泰。字菽甫。)
   祭族父刑曹判书文
   祭尹公润(钟河)
   祭丁氏姑文(代人作)
   祭侍讲院弼善金公(商雨)
   祭李中枢时升文
   祭儿庵惠藏文
 诔
   尹冕采诔
 遗事
   家乘遗事(亦名绳绳录。)
   先人遗事
   旁亲遗事
   海左公遗事
   樊翁遗事
   兵曹参判柳公(谊)遗事
 行状
   季父稼翁行状
   玄坡尹进士行状
 传
   竹带先生传
   张天慵传
   曹神仙传
   郑孝子传
   蒙叟传
 纪事
   纪赵圣三进士流配事
   纪李大将遇刺客事
   纪古今岛张氏女子事
 赠言
   为灵岩郡守李(钟英)赠言
   为盘山丁修七赠言(字乃则。长兴人。)
   又为丁修七赠言
   为尹钟心赠言(字公牧。号绀泉。茶山主人之诸子。)
   为尹钟文,钟直,钟敏赠言。(字曰惠冠,桧仲,蒲叔。明扶宗之义。)
   又为三尹赠言(虐刑之戒)
   为草衣僧意洵赠言
   为骑鱼僧慈弘赠言
   为李仁荣赠言
   为阳德人边知意赠言
   为舍弟鐄赠言
   又为舍弟鐄赠言
   为沙门谨学赠言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八卷○文集
 赠言
   为尹惠冠赠言
   又为尹惠冠赠言
   为尹轮卿赠言
   为茶山诸生赠言
 家诫
   示学渊家诫
   示二子家诫
   又示二子家诫
   示二儿家诫
   示二子家诫
   又示二子家诫
   示二子家诫
   赆学游家诫
   示学渊家诫
 书
   上樊岩蔡相公济恭书(乙卯冬在金井)
   上樊岩相公书(丁巳冬在谷山)
   上樊岩相公书
   上族父海左范祖书
   上海左书
   上海左书
   上海左书
   上海左书
   上海左书
   上海左书
   上海左书(庚申秋)
   上权判书(𧟓)
   答权判书
   上李少陵(乙卯秋。余在金井。李丈在忠州。)
   上少陵
   答少陵
   答少陵
   与李判书(鼎运〇辛亥冬)
   答五沙(李公鼎运号五沙)
   答五沙(乙卯冬在京)
   与五沙
   与五沙(李公时为咸镜道观察使)
   与茯庵李公(基让)
   与茯庵
   答茯庵(余在谷山茯庵在义州)
   答茯庵
   答茯庵
   答茯庵
   上尹参判(弼秉)
   答尹参判
   与李参判(益运)
   答李季受
   与李季受
   与李季受
   答李季受(乙卯冬在金井)
   答李季受
   答李季受
   与李季受
   与李季受
   答李季受
   与李季受(辛酉春)
   答李季受
   答崔承旨(献重)
   答崔承旨
   答崔承旨
   与金承旨(翰东)
   答金承旨(癸丑)
   与金承旨(甲寅正月十三日)
   答金承旨
   与金承旨(戊午。余在谷山。金公在成川。)
   答李大司谏(鼎德)
   答茯庵(补遗)
   答李判书(时秀)
   与李成仲(晚秀)
   与柳观察(焵〇乙卯秋在金井)
   与柳观察
   与柳观察
   与柳洪州(谊)
   与沈判书
   与李观察(义骏〇丁巳冬。余在谷山。李公为黄海监司。)
   与李观察
   答李观察
   答李观察
   答李观察
   答李观察
   答李判书(祖源〇丁巳秋在谷山)
   上李左尹(秀夏)
   答洪元伯(仁浩〇辛亥春)
   答洪元伯
   答洪元伯(丁巳)
   与洪元伯
   与成光州(鼎镇〇在金井)
   与李稚明(翼晋〇丁巳)
   答洪博汝(时溥)
   答韩徯父(致应)
   与韩徯父
   与韩徯父
   与韩徯父
   答韩徯父
   与蔡迩叔(弘远)
   答蔡迩叔
   答蔡迩叔
   答蔡迩叔
   与李周臣(儒修)
   答李周臣
   答沈华五(奎鲁〇己未夏)
   答尹无咎(持讷)
   答李辉祖(重莲)
   答申景甫(星模〇在金井)
   答李基庆
   答李基庆
   答朴次脩(齐家)
   与朴次修
   与尹彝叙(持范)
   与尹彝(丙辰正月)
   与尹彝叙
   与尹彝叙
   答尹彝叙(庚申六月)
   上弇园书(丙辰)
   与沈士润(浟)
   与金节度使(㷞〇在谷山)
第一集诗文集第十九卷○文集
 书
   上木斋书(李先生森焕号木斋〇乙卯秋在金井)
   上木斋书
   上木斋书
   上木斋书
   上木斋书
   上木斋书
   答李罗州(寅燮)
   答方山李(道溟)
   答方山
   与北溪尹进士(就协)
   与申汝鲁
   答李文达
   答李文达
   与李文达
   答权尧臣(夔)
   与蔡而顺(弘逵)
   答蔡伯伦(叙恭)
   与姜仁伯(履元)
   与曹进士(翊铉〇和顺人)
   答蔓溪(乙卯十一月廿七日)
   答蔓溪
   与蔓溪
   与蔓溪
   答蔓溪
   答蔓溪
   答李友(泌渊〇故监司义骏之子)
   与尹季轸(持翼〇在谷山)
   答韩霁园(在濂)
   答韩霁园
   与权思甫(相学)
   与金公厚(履载〇己巳六月)
   与金公厚
   与金公厚(己巳秋)
   与金公厚(戊辰十一月)
   答李节度(民秀)
   答李节度
   答李节度
   答李节度(辛巳秋)
   与尹畏心(永僖)
   与盘山丁修七书
   答尹季容永辉(辛未冬)
   答金元春(正喜)
   答韩徯甫(己卯春)
   答蔡迩叔(庚辰夏)
   答洪跃如
   答吕友濂(东植)
   答鼎山(金基叙)
   答鼎山
   答鼎山
   与鼎山
   与鼎山(寄延丰谪中)
   答李汝弘(载毅)
   与李汝弘(甲戌十月日)
   答李汝弘
   答李汝弘
   答李汝弘
   答李汝弘(丙子九月日)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卷○文集
 书
   答李汝弘
   答李汝弘(丙子十一月)
   与李汝弘(丁丑二月日)
   与李汝弘
   答申在中(绰〇己卯九月日)
   答申在中(己卯十一月日)
   与申在中
   答申在中
   答申在中
   与申在中
   答仲氏
   上仲氏书
   答仲氏
   上仲氏
   答仲氏
   答仲氏
   答仲氏
   答仲氏
   上仲氏
   答仲氏
   上仲氏
   上仲氏
   答仲氏
   上仲氏(辛未冬)
   答仲氏
   答仲氏
   答仲氏
   与金德叟(迈淳)
   答金德叟
   答金德叟
   与金德
   又书(壬午正月小晦)
   又书(壬午二月初吉)
   又书(二月十八日)
   又书(二月晦)
   又书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一卷○文集
 书
   寄二儿(辛酉三月初二日到荷潭书)
   答二儿(以下康津谪中书)
   寄二儿 十二月廿二日康津谪中
   寄二儿
   答渊儿(丙子五月初三日)
   答二儿(丙子六月初四日)
   寄二儿(丙子六月十七日)
   寄二儿
   寄渊儿(戊辰冬)
   示二儿
   答两儿(壬戌十二月)
   寄两儿
   寄两儿
   寄两儿(癸亥元日)
   寄两儿
   寄两儿
   寄两儿
   寄两儿
   寄两儿
   寄两儿
   示两儿
   示两儿
   答两儿
   寄两儿
   答两儿
   寄游儿
 西岩讲学记
   西岩讲学记
第一集诗文集第二十二卷○文集
 陶山私淑录
   陶山私淑录
 杂文
   谕谷山乡校劝孝文
   全罗道倡义通文
   黜僮文
   吊蝇文
   击蛇解
   耽津对
   其二
   其三
   海潮对
   蜃市对
 俪文
   内阁亲试。岁抄计画居首。 特赐厩马。谢上笺。
   象山政事堂上梁文(戊午夏)
   海南县敏蒲堂上梁文
   郑寒冈先生夙夜斋重建上梁文(代崔参判献重作。)
   挽日庵重修上梁文
   金刚山歇惺楼重修序(就莲潭有一之作。润色之。)
   题梁青溪遗事诗序(代蔡判书弘履作。)
 杂评
   千文评
   史略评
   通鉴节要评
   苏东坡圆丘合祭六议劄子评
   韩文公讳辨评
   惩毖录使事评
   申青泉闻见录评
   李雅亭备倭论评
   柳(得恭)笔记评
   蓝浦书契评(嘉庆二十一年丙子秋)
   汕水寻源记
   汕行日记
第一集杂纂集第二十三卷○文献备考刊误
 叙
   自叙
 象纬考
   卷一(象纬考)
   卷四(象纬考)
 舆地考
   卷六(舆地考)
   卷七(舆地考)
   卷八(舆地考)
   卷九(舆地考)
   卷十(舆地考)
   卷十一(舆地考)
   卷十二(舆地考)
   卷十三(舆地考)
   卷十四(舆地考)
   卷十五(舆地考)
   卷十六(舆地考)
   卷十七(舆地考)
   卷十八(舆地考)
   卷十九(舆地考)
   卷二十(舆地考)
   卷二十一(舆地考)
   卷二十二(舆地考)
 礼考
   卷二十七(礼考)
   卷二十八(礼考)
   卷三十(礼考)
   卷三十一(礼考)
   卷三十二(礼考)
   卷三十三(礼考)
   卷三十四(礼考)
   卷三十六(礼考)
   卷三十八(礼考)
 乐考
   卷五十(乐考)
 兵考
   卷五十二(兵考)
   卷五十三(兵考)
   卷五十四(兵考)
   卷五十五(兵考)
 刑考
   卷五十六(刑考)
   卷五十七(刑考)
   卷五十八(刑考)
   卷五十九(刑考)
 田赋考
   卷六十三(田赋考)
   卷六十四(田赋考)
   卷六十五(田赋考)
   卷六十六(田赋考)
 财用考
   卷六十七(财用考)
   卷六十八(财用考)
   卷六十九(财用考)
   卷七十(财用考)
 户口考
   卷七十一(户口考)
 市籴考
   卷七十三(市籴考)
 选举考
   卷七十五(选举考)
   卷七十九(选举考)
   卷八十一(选举考)
 学校考
   卷八十三(学校考)
   卷八十五(学校考)
 职官考
   卷九十一(职官考)
   卷九十四(职官考)
   卷九十六(职官考)
   卷九十七(职官考)
   卷九十八(职官考)
   卷九十九(职官考)
   卷百(职官考)
第一集杂纂集第二十四卷○雅言觉非
 引/叙
   小引
   自叙
 卷一
   长安,洛阳
   京口
   太守,使君
   倅
   方伯
   监务
   督邮
   员外郎
   金吾
   提学
   司马
   国子
   状元
   发解
   宾贡
   水驿
   杏坛
   山茶
   柏
   桧
   杉
   檀
   桂
   芦竹
   杻,荆
   槚(山核桃)
   棋局,藜筇
   杜仲(杜棣子)
   海棠(玫瑰花)
   枫
   榆
   沙蔘,黄连
   厚朴,牡丹
   薄荷,瞿麦(雀麦)
   稷(稗)
   胡麻,青苏
   薥黍
   荞麦
   枲(纻)
   紫草(芝)
   茶
   薏苡
   面
   酱
   豆腐
   醯
   齑
   姜让(韭扇等)
   䪥松(钟鼓等)
   辛苦(鱼肉等)
   金金(状状等)
   浣浣(遁遁等)
   宦宦(画𥁞等)
   淅沥(模糊等)
   刷劄(逼颐等)
   阿
   一级
   千金
   一贯
   一庹(一𢫰)
   一把(拱)
   三寸
 卷二
   纳采
   醮
   嫂
   姑(侄)
   聘君
   喃
   渔父
   化翁
   戚
   乡
   洞
   峡
   岩
   巷
   湖
   江,河
   汉水
   迁
   峰滨
   原屋
   轮葩
   盏篙
   钐
   缶(杖鼓)
   瑟
   琴徽
   洞箫
   磬
   角
   弁
   笠
   丧冠(丧服)
   帖里
   额掩
   护项
   套袖
   㯯头(绉纱等)
   棉布
   衲衣
   逢掖
   搭连
   推刨(锛)
   鼎
   圭笏
   辔(韅靷等)
   引
   衔
   任
   遗事
   牌子
   句
   古风
   风月
   俪律
   诗传,书传
   史记,通鉴
   反切
   都目
   乡所
   归乡
   其人
   两班
   生员
   推考
   辱
   笞杖
   箕帚
   带子
   公然
 卷三
   太庙
   尸童
   太仆
   洗马
   祭酒
   契丹,冒顿
   范雎
   晁错
   龙骨大(马富大)
   佛,补处
   僧(足楼针等)
   甥侄(羔藿等)
   媤查(租奈等)
   簏轴
   粜籴
   苫
   松笋
   松津(鹿皮)
   犀通
   牛胃(胸)
   蜜炙
   阿堵
   拳踢
   趼
   拚弃
   齐宿
   阖门
   孝子
   哀子
   绰楔
   精舍
   轩,厅
   斜廊(托梁)
   衙
   牖
   禊
   上巳
   破日
   霞
   弹棋
   盏托
   汤饼
   药果
   粉茧
   印团
   水团
   馓子
   枣糕
   角黍
   煎果
   糊口(窃鈇等)
   鮸鱼(趥水鱼等)
   海鲫
   鲈
   蛏
   蜒
   蒲鸽
   水豹
   貊濊
   花郎
   水尺
   臧获
   乞士
   三浣
   赊
   贳
   杯珓
第一集杂纂集第二十四卷○耳谈续纂
 序
   序
 中谚
   中谚
 东谚
   已下东谚(或不叶韵。亦古法也。)
   已下巽庵所辑
第一集杂纂集第二十五卷○小学珠串
 序
   小学珠串序
 一之类(凡十条)
   一人
   一食
   一就
   一相
   一军
   一命
   一庙
   一献
   一鼎
   一章
 二之类(凡十条)
   二仪
   二气
   二曜
   二人
   二老
   二伯
   二京
   二舞
   二簋
   二生
 三之类(六十条)
   三才
   三纲
   三皇
   三王
   三正
   三社
   三学
   三雍
   三易
   三家
   三仓
   三尊
   三丧
   三族
   三从
   三公
   三孤
   三礼
   三德
   三事
   三望
   三牲
   三臛
   三酒
   三雅
   三农
   三灾
   三宝
   三加
   三侯
   三田
   三益
   三损
   三愆
   三戒
   三畏
   三变
   三乐
   三赦
   三宥
   三绝
   三端
   三仁
   三良
   三杰
   三党
   三孝
   三教
   三鉴
   三馀
   三条
   三江
   三山
   三辅
   三都
   三桓
   三晋
   三韩
   三国
   三司
 四之类(四十条)
   四时
   四天
   四祭
   四荐
   四畋
   四见
   四术
   四隅
   四宅
   四极
   四荒
   四夷
   四至
   四译
   四德
   四端
   四礼
   四乐
   四库
   四始
   四兆
   四勿
   四维
   四科
   四教
   四邻
   四监
   四民
   四友
   四凶
   四臣
   四皓
   四豪
   四杰
   四穷
   四灵
   四载
   四宝
   四渎
   四郡
 五之类(四十条)
   五教
   五伦
   五礼
   五刑
   五射
   五御
   五行
   五声
   五色
   五臭
   五味
   五脏
   五官
   五金
   五玉
   五火
   五地
   五岳
   五谷
   五果
   五辂
   五兵
   五服
   五纪
   五徵
   五福
   五谏
   五听
   五守
   五帝
   五佐
   五圣
   五贤
   五霸
   五胡
   五季
   五虫
   五方
   五卫
   五部
 六之类(四十条)
   六经
   六诗
   六体
   六书
   六礼
   六乐
   六舞
   六术
   六艺
   六德
   六行
   六容
   六官
   六工
   六功
   六宗
   六号
   六顺
   六逆
   六冕
   六服
   六器
   六挚
   六节
   六彝
   六尊
   六饮
   六畜
   六兽
   六马
   六材
   六气
   六腑
   六极
   六韬
   六国
   六卿
   六朝
   六贤
   六部
 七之类(二十条)
   七教
   七情
   七曜
   七略
   七纬
   七庙
   七祀
   七贡
   七策
   七宝
   七工
   七书
   七贵
   七子
   七贤
   七行
   七曲
   七部
   七去
   七事
 八之类(二十条)
   八卦
   八音
   八风
   八纮
   八蛮
   八蜡
   八统
   八政
   八刑
   八成
   八珍
   八阵
   八母
   八体
   八家
   八绝
   八矢
   八骏
   八道
   八门
 九之类(二十条)
   九州
   九山
   九河
   九服
   九夷
   九经
   九德
   九惠
   九容
   九思
   九式
   九府
   九命
   九旗
   九夏
   九拜
   九数
   九家
   九卿
   九达
 十之类(凡十条)
   十伦
   十干
   十时
   十纪
   十煇
   十薮
   十乱
   十哲
   十道
   十宝
 十二之类(凡十条)
   十二律
   十二辟
   十二支
   十二配
   十二次
   十二水
   十二章
   十二政
   十二体
   十二操
 十一十三至二十八(二十条)
   十一会
   十三经
   十三省
   十四类
   十五气
   十六族
   十六国
   十七篇
   十八学士
   十九章
   二十级
   二十一史
   二十二人
   二十三字母
   二十四气
   二十五县
   二十六豆
   二十七脉
   二十八将
   二十八宿
第二集经集第一卷○大学公议
 大学公议[一]
   [大学公议序]
   大学之道。(大音泰)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大学公议[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后皆去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先平声)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皆上声)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閒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厌音掩)
   诗云瞻彼淇奥。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諟音帝)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大学公议[三]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辟音僻)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㬥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恕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先去声)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大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句)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第二集经集第二卷○大学讲义
 熙政堂大学讲义
   [小序]
   朱子序
   传七章
   传八章
   传九章
   传十章
   课讲既毕
第二集经集第二卷○小学枝言
 [小学枝言]
   [小学枝言序]
   立教
   明伦
   敬身
   稽古
   嘉言
   善行
第二集经集第二卷○心经密验
 [心经密验]
   [序]
   心性总义
   周子养心说
   周子学圣说
   程子四勿箴
   范氏心箴
   朱子敬斋箴
   朱子求放心斋铭
   朱子尊德性斋铭
第二集经集第三卷○中庸自箴
 中庸自箴(卷一[〇自一章至九章])
   [序]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也。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郑玄本无反字)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句)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自箴(卷二[〇自十一章至二十一章])
   子路问强节。(自此以下。章节浩大。故不录全文。)
   素隐行怪节。
   君子之道。费而隐节。
   道不远人。伐柯伐柯节。
   君子素其位而行节。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节。
   鬼神之为德。其盛矣节。
   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节。
   无忧者。其惟文王乎节。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节。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节。
   践其位。行其礼节。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节。
   哀公问政节
   故为政在人节。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节。
   天下之达道五节。
   或生而知之节。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节。
   凡事豫则立节。
   诚者天之道也节。
 中庸自箴(卷三[〇自二十二章至三十三章])
   惟天下至诚节
   其次致曲节。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节。
   诚者自成也节。
   故至诚无息节。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节。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节。
   大哉圣人之道节。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节。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节。
   子曰愚而好自用节。
   子曰吾说夏礼节。
   是。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节。
   仲尼。祖迷尧舜节。
   惟天下至圣节
   惟天下至诚节。
   诗曰衣锦尚絅节。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节。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节。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节。
   诗曰不显惟德节。
   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节。
   诗曰德輶如毛节。
第二集经集第四卷○中庸讲义补(卷一)
 中庸讲义补
   [序]
   天命之谓性节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节。
   喜怒哀乐未发节
   仲尼曰君子中庸节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节。
   人莫不饮食节。
   子曰舜其大知也节。
   人皆曰予知节。
   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节。
   天下国家可均也节。
   子路问强节。
   素隐行怪节。
   君子之道费而隐节
   道不远人。伐柯伐柯节。
   君子素其位而行节。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节。
   鬼神之为德节。
   舜其大孝也与节
   无忧者。其惟文王乎节。
   春秋修其祖庙节。
   宗庙之祭。所以序昭穆节。
   践其位行其礼节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节。
   哀公问政节
   故为政在人节。(此下当为别章。家语窃此经。点缀成文。都作与哀公问答妄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节。
   天下之达道五节。
   或生而知之节。
   子曰好学近乎知节。(汉书作好问近乎知。)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节。
   凡事豫则立节。
   诚者天之道也节。
   惟天下至诚节。
   其次致曲节。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节。
   诚者自成也节
   故至诚无息节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节。
   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节。
   大哉圣人之道节。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节。
   是故居上不骄节。
   子曰愚而好自用节。
   子曰吾说夏礼节。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节。
   仲尼。祖述尧舜节。
   惟天下至圣节。
   惟天下至诚节。
   诗曰衣锦尚絅节。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节。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节。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节。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节。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节。
   诗云德輶如毛节。
   朱子序
   篇题
   熙政堂中庸讲录(附)
第二集经集第五卷○孟子要义
 序说
   序说一(受业子思)
   序说二(字子车)
   序说三(孟子自作)
   序说四(外书四篇)
   补遗
   序说五(赵岐、郑亢注。)
 梁惠王第一
   孟子见梁惠王章。
   梁惠王立于沼上章。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章。
   梁襄王望之不似章。
   齐宣王以羊易牛章。
   庄暴见孟子章。
   齐宣王曰文王之囿章。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章。
   齐宣王问毁明堂章。
   齐人伐燕胜之章。
   齐人将筑薛章。
   鲁平公嬖人臧仓章。
 公孙丑第二
   公孙丑问管仲晏子章。
   公孙丑问不动心章。
   仁则。不仁则辱章。
   尊贤使能。市廛而不征章。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章。
   矢人函人章。
   伯夷柳下惠章。
 公孙丑下
   天时不如地利章。
   自斋葬于鲁。充虞敦匠事章。
   沈同问燕可伐章。
   齐人伐燕章。
   燕人畔。周公管叔章。
   去齐宿于昼章。
 滕文公第三
   滕文公为世子。孟子言必称尧舜章。
   滕定公薨。定为三年之丧章。
 滕文公(第三章以下)
   滕文公问为国。夏殷周皆什一章。
   使毕战问井地节。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
   墨者夷之。因徐辟求见章。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章。
   周霄问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章。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章。
   万章问曰宋小国。汤征葛伯章。
   公孙丑问阳货欲见孔子章。
   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廛章。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章。
 离娄第四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章。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章。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章。
   道在迩而求诸远。人人亲其亲而天下平章。
   居下位而不穫乎上章。
   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章。
   求也为季氏宰。鸣鼓而攻之章。
   存乎人者。莫良乎眸子章。
   君子不教子。易子以教之章。
   曾子养曾晢章。
   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章。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章。
   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章。
   乐正子从子敖之齐章。
   仁之实事亲。义之实从兄章。
   舜生于诸冯。卒于鸣条章。
   子产乘舆济人章。
   君视臣주-D001手足。臣视君如腹心章。
   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去章。
   仲尼不为已甚者章。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章。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章。
   养生不足以当大事章。
   君子深造之以道章。
   言无实不祥章。
   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章。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章。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章。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春秋作章。
第二集经集第六卷○孟子要义
 离娄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章。
   逢蒙学射于羿章。
   西子蒙不洁。人皆掩鼻章。
   天下之言性也。千岁之日至章。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其存心章。
   禹稷三过其门章。
   齐人有一妻一妾节。
 万章第五
   万章问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章。
   万章问舜不告而娶。完廪浚井章。
   象日以杀舜为事。封之有庳章。
   咸丘蒙问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章。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章。
   万章问至禹德衰。不传于贤章。
   万章问伊尹以割烹要汤章。
   万章问百里奚自鬻于秦五羊之皮章。
   伯夷目不视恶色章。
   北宫锜问周室班爵禄章。
   万章问友。孟献子费惠公章。
   万章问交际。孔子猎较章。
   万章曰士不托诸侯。缪公子思章。
   万章曰不见诸侯。齐景公招虞人章。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章。
 告子第六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章。
   告子曰性犹湍水章。
   告子曰生之谓性。犬牛人之性章。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章。
   富岁子弟多赖。麰麦易牙章。
   牛山之木。尝美矣章。
   鱼我所欲。态掌亦我所欲章。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章。
   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章。
   人之于身也。兼所爱。体有贵贱有大小章。
   公都子问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章。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章。
   欲贵者人之同心章。
 告子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章。
   五谷不熟。不如荑稗章。
   任人问屋庐子食色礼章。
   曹交问人皆可以尧舜章。
   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章。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为人章。
   五霸三王之罪人章。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章。
   今之事君者。富桀辅桀章。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大貉小貉章。
   舜发于畎亩之中。说举于版筑之间章。
 尽心第七
   尽其心者知其性章。
   莫非命也。不立乎岩墙之下章。
   万物皆备于我。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章。
   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章。
   耻之于人大矣章。
   以佚道使民。以生道杀民章。
   霸者之民驩虞如。王者之民皞皞如章。
 尽心(第十六章已下)
   舜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章。
   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章。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孤臣孽子章。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睟面盎背章。
   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章。
   孔子登东山小鲁。登泰山小天下章。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章。
   杨子拔一毛而不为。墨子磨顶放踵章。
   饥者甘食。渴者甘饮章。
   尧舜性之。汤武身之章。
   桃应问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章。
   自范之齐。见齐宣王之子。居移气养移体章。
   食而弗爱。豕交之。爱而弗敬。兽畜之章。
   形色天性也章。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章。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章。
   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章。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章。
   知者无不知也。缌小功放饭流歠章。
   我善为陈善为战。若崩厥角章。
   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章。
   民为贵。社稷次之章。
   圣人百世之师。伯夷柳下惠章。
   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章
   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章。
   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城门之轨两马之力章。
   口之于味。目之于色章。
   浩生不害问乐正子何人章。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章。
   盆成括死于齐章。
   养心莫先于寡欲章。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吾党之小子狂简章。
   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馀岁章。
第二集经集第七卷○论语古今注(卷一)
 [原义总括]
   原义总括
 学而第一(凡十六章〇邢云既以学为章首。遂以名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皇本作鲜矣有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皇本作与朋友交。言而不信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石经本抑与作意予。)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以下。重出里仁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石经无可字)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石经作贫而乐道。)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为政第二(凡二十四章〇邢云左传云学而后入政。故次前篇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盐铁论作是为能养。)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王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曰吾与回言。(句)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下)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史记学作问。)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石经本孝乎。作孝于。)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陆德明云也一作乎。〇谓第一也字。)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第三(凡二十六章)
   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八佾(中)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不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也。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昐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大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人주-D001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第二集经集第八卷○论语古今注(卷二)
 八佾(下)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为去声)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张禹包咸周氏本。问社作问主。)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国之好有反坫。주-D001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从平声)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临去声)
 里仁第四(凡二十六章)
   子曰里(句)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石经本无第一者字。)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汉疏引此章上礼让为国之下。多于从政三字。)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见音现)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入声)
 公冶长第五(凡二十七章)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皇侃本圬作圬。王肃云圬墁也。)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惟恐有闻。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皇氏本而敬之间。有人字。)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公冶长(下)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足去声)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雍也第六(凡二十九章)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释文云他本或无亡字。)
第二集经集第九卷○论语古今注(卷三)
 雍也(中)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衣去声)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句)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集注连上为一章。)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日月至焉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复入声)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雍也(下)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知远皆去声)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皇氏本作井有仁者焉。〇案孔注云仁人堕井。皇本盖据是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作鲜能久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述而第七(凡三十九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识去声)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复入声)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皇氏本连上为一章。集注亦然。)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富(句)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伯夷传云富贵如可求。)
   子之所慎。齐战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史记云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皇氏本疏作蔬。)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加作假。)
 述而(下)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句)敏以求之者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于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子曰若圣与仁。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祷久矣。(郑本皇本陆本无病字。)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泰伯第八(凡二十一章)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陆德明云一本得作德。)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章补遗
第二集经集第十卷○论语古今注(卷四)
 泰伯(下)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焉。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挍。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句)如不及。惟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句)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陆氏本作有乱十人。)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子罕第九(凡三十一章)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纯音缁)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子罕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玆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集注与上章合为一章。)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郑本空空作悾悾。)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皇氏本云虽少者必作。)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贾音估)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覆入声)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子罕(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乡党第十(凡三十四节)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皇氏本作左右其手。)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句)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陆氏本趋下无进字。)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皇本无之字)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
   去丧。无所不佩。
第二集经集第十一卷○论语古今注(卷五)
 乡党(二)
   非帷裳。必杀之。
   羔裘玄冠。不以吊。
   吉月。必朝服而朝。
   齐必有明衣。(句)(句)。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语。寝不言。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陆云鲁论주-D001作必。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陆本无阶字。〇郊特牲无阶字。)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乡党(三)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入太庙。每事问。(重出八佾篇。)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寝不尸。居不容。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郑玄本时哉不重言。见陆氏释文。)
 先进第十一(凡二十五章)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旧本德行上有子曰二字。〇史记冉伯牛传。亦云孔子称之为德行。)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进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皇氏本又有未闻好学者也六字。)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史记才作材。)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句)二三子也。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皇氏本子乐之下有曰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中去声)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皇氏本瑟上有鼓字。)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先进(下)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子曰回也。其庶乎。(句)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皇氏本辟或作僻。陆云匹亦反。〇古本谚或作谚。见文选注。)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集解连上为一章。)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晰后。曾晰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郑本归作馈。)
第二集经集第十二卷○论语古今注(卷六)
 颜渊第十二(凡二十四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史记作问政。)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皇氏本作四海之内。皆为兄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皇氏本作使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十字共一句。)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十字共一句。)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九字共一句。)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颜渊下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小雅诚作成。)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陆德明云子路无宿诺。或分为别章。)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皇氏本子曰下。有君子二字。)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帅入声)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皇氏本无上之字。)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皇氏本云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脩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脩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陶皋。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皇氏本忠告而以善道之。)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路第十三(凡三十章)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集注本期作期。)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盐铁论之作诸。)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皇氏本有可以字。)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郑玄本躬作弓。见释文。)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曰不得中行之士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皇本误作即戎就兵。可以攻战也。)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第二集经集第十三卷○论语古今注(卷七)
 宪问第十四(凡四十七章〇胡云此篇疑原宪所记。)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宪问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后汉书应劭奏莫上有人字。)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陆氏释文子言作子曰。〇皇氏本道下有久字。)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金云东汉书引此句。作则其为之也难。)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去声)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集注本分为二章。)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皇氏本而作之。)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皇氏本哉作我。)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句)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皇氏本于公伯寮下有也字。)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辟去声)
   子曰作者七人矣。(注疏连上为一章。)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卫灵公第十五(凡四十二章。)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陆本陈作阵。)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旧本明日遂行属下章。)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第二集经集第十四卷○论语古今注(卷八)
 卫灵公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行皆平声。惟行笃敬去声。)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皇本慧作惠。)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皇本无之字。)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上过平声。下过去声。)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以庄而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子曰辞达而已矣。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季氏第十六(凡十三章)
   [小序]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皇本持作扶。扶作持。)
 季氏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说文便佞之便作谝。)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皇本道作导。〇乐并当音洛。唯礼乐之乐。音岳。)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第二集经集第十五卷○论语古今注(卷九)
 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齐景公以下。集解集注皆分为二章。〇皇本德作得。)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闻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阳货第十七(凡二十五章)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归馈同)
 阳货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惟上知与下愚。不移。(集注分为二章。)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悦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注疏连上为一章。)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陆本窬作踰。)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子曰鄙夫。可주-D001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子曰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第二集经集第十六卷○论语古今注(卷十)
 微子第十八(凡十一章)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齐景公待孔子。(句)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归音馈)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释文云朱张。郑作侏张。)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陆本施作弛。)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子张第十九(凡二十五章)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泥去声)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亡音忘)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文去声)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句)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주-D001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曾子曰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识音志)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踰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踰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尧曰第二十(凡六章)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
   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集解集注。连上连下。通为一章。)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集解集注。连上二节通为一章。)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悦。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附见)论语对策(乾隆辛亥内阁月课)
   [王若曰程子不云乎]
   [论语凡有三种]
   [学而时习。开卷第一义]
   [犬马能养何晏之所解]
   [一贯一也]
   [孔颜乐处]
   [三子之言志]
   [桓兄纠弟]
   [言性言德每就气质]
   [四教先文而后德四科先德而后文]
   [讲义利之章]
   [记者非一人闻者非一时]
 春秋圣言蒐
   [圣言蒐]
   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僖二十八年。)
   仲尼曰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文二年)
   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惜也。越竟乃免。(宣二年)
   孔子曰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泄冶之谓乎。(宣九年)
   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若以假人。与人政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弗可止也已。(成二年)
   仲尼曰鲍庄子之知。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成十七年)
   仲尼曰知之难也。有臧武仲之知。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不顺而施不恕也。夏书曰念玆在玆。顺事恕施也。(襄二十三年)
   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襄二十五年)
   仲尼使举是礼也。以为多文辞。(襄二十七年)
   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襄三十一年)
   仲尼曰叔孙昭子之不劳。不可能也。周任有言曰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昭五年)
   仲尼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已矣。(昭七年)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楚灵王若能如是。岂其辱于乾溪。(昭十二年)
   仲尼谓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诗曰乐只君子。邦家之基。子产君子之求乐者也。且曰合诸侯艺贡事。礼也。(昭十三年)
   仲尼曰叔向。古之遗直也。治国制刑。不隐于亲。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曰义也夫。可谓直矣。平丘之会。数其贿也。以宽卫国。晋不为暴。归鲁季孙。称其诈也。以宽鲁国。晋不为虐。邢侯之狱。言其贪也。以正刑书。晋不为颇。三言而除三恶加三利。杀亲益荣。犹义也夫。(昭十四年〇叔鱼即叔向庶弟。)
   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昭十七年)
   琴张闻宗鲁死。将往吊之。仲尼曰齐豹之盗。而孟絷之贼。女何吊焉。君子不食奸不受乱。不为利疚于回。不以回待人。不盖不义。不犯非礼。(昭二十年)
   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昭二十年)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昭二十年)
   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又闻其命贾辛也。以为忠。诗曰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魏子之举也义。其命也忠。其长有后于晋国乎。(昭二十八年)
   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昭二十九年)
   葬昭公于墓道南。孔子之为司寇也。沟而合诸墓。(定元年)
   齐侯将享公。孔丘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君子何不闻焉。事既成矣。而又享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也。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享。齐人来归郓欢龟阴之田。(定十年)
   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于是叔孙氏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弗狃、叔孙辄。帅费人以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仲尼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定十二年)
   夏五月。公薨。仲尼曰赐不幸言而中。是使赐多言者也。(定十五年)
   孔子在陈闻火。曰其桓僖乎。(哀三年)
   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其不失国也宜哉。夏书曰唯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乱其纪纲。乃灭而亡。又曰允出玆在玆。由己率常可也。(哀六年)
   康子使子贡辞。太宰嚭曰国君道长而大夫不出门。此何礼也。对曰岂以为礼。畏大国也。大国不以礼命于诸侯。苟不以礼。주-D001可量也。寡君既共命焉。其老岂敢弃其国。大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有由然也。(哀七年)
   吴伐鲁。次于泗上。微虎欲宵攻王舍。私属徒七百人。三踊于幕庭。卒三百人。有若与焉。吴子闻之。一夕三迁。(哀八年)
   公为与其嬖僮汪锜乘。皆死皆殡。孔子曰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冉有用矛于齐师。故能入其军。孔子曰义也。(哀十一年)
   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文子遽止之曰圉岂敢度其私。访卫国之难也。将止。鲁人币召之。乃归。(哀十一年)
   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曰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哀十一年)
   昭夫人孟子卒。孔子与吊。适季氏。季氏不絻。放绖而拜。(哀十二年)
   公会吴于橐皋。吴子使太宰嚭请寻盟。公不欲。使子赣对曰盟所以周信也。故心以制之。玉帛以奉之。言以结之。明神以要之。寡君以为苟有盟焉。弗可改也已。若犹可改。日盟何益。今吾子曰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乃不寻盟。(哀十二年)
   吴人藩卫侯之舍。子贡曰堕党崇雠而惧诸侯。或者难以霸乎。太宰嚭说。乃舍卫侯。(哀十二年)
   冬十二月螽。季孙问诸仲尼。仲尼曰丘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哀十二年)
   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锄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哀十四年)
   小邾射以句绎来奔曰使季路要我。吾无盟矣。使子路。子路辞。季康子使冉有谓之曰千乘之国。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对曰鲁有事于小邾。不敢问故。死其城下可也。彼不臣而济其言。是义之也。由不能。(哀十四年)
   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齐而请伐齐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哀十四年)
   齐陈瓘如楚过卫。仲由见之曰天或者以陈氏为斧斤。既丧公室。而他人有之。不可知也。其使终飨之。亦不可知也。若善鲁以待时。不亦可乎。何必恶焉。子玉曰然。吾受命矣。子使告我弟。(哀十五年)
   冬。及齐平。子服景伯如齐。子贡为介。见公孙成曰人皆臣人。而有背人之心。况齐人虽为子役。其有不贰乎。子周公之孙也。多飨大利。犹思不义。利不可得。而丧宗国。将焉用之。成曰善哉。吾不早闻命。(哀十五年)
   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来。由也死矣。(哀十五年)
   夏四月己丑。孔丘卒。公诔之曰旻天不吊。不慭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子贡曰君其不没于鲁乎。夫子之言曰礼失则昏。名失则愆。失志为昏。失所为愆。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一人非名也。君两失之。(哀十六年)
   公会齐侯盟于蒙。孟武伯相问于高柴曰诸侯盟。谁执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卫石魋。武伯曰然则彘也。(哀十七年)
   春。宋景曹卒。季康子使冉有吊。且送葬曰邑有社稷之事。使肥与有职竞焉。是以不得助执绋。使求从舆人曰以肥之得备弥甥也。有不腆先人之产马。使求荐诸夫人之宰。其可以称旌繁乎。(哀二十三年)
   卫出公自城锄。使以弓问子贡。且曰吾其入乎。子贡稽首受弓。对曰臣不识也。私于使者曰昔成公孙于陈。宁武子、孙庄子为宛濮之盟而君入。献公孙于卫齐。子鲜、子展为夷仪之盟而君入。今君再在孙矣。内不闻献之亲。外不闻成之卿。则赐不识所由入也。诗曰无竞唯人。四方其训之。若得其人。四方以为主。而国于何有。(哀二十六年)
   春。越子使后庸来聘。且言邾田封于骀上。二月盟于平阳。三子皆从。康子病之。言及子赣曰若在此。吾不及此夫。武伯曰然何不召。曰固将召之。文子曰他日请念。(哀二十七年)
   古者臣有大丧则君三年不呼其门。已练可以弁冕服金革之事。君使之非也。臣行之礼也。闵子要绖而服事。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致仕。孔子盖善之也。(宣元年公羊传。)
   伯于阳者何。公子阳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在侧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尔所不知何。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齐桓晋文。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其词则丘有罪焉尔。(昭十一年公羊传。)
   齐侯唁公于野井。(宾主之辞。今并删。)昭公于是噭然而哭。大夫皆哭。既哭以人为菑。以幦为席。以鞍为几。以遇礼相见。孔子曰其礼与其辞。足观矣。(昭二十五年公羊传。)
   西狩获麟。麟者仁兽也。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有以告者曰有麇而角者。孔子曰孰为来者。孰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获麟。孔子曰吾道穷矣。(哀十四年公羊传)
   孔子曰名从主人。物从中国。故曰郜大鼎也。(桓元年谷梁传〇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
   子贡曰冕而亲迎。不已重乎。孔子曰合二姓之好。以继万世之后。何谓已重乎。桓二年〇谷梁传〇夫人姜氏至自齐。公亲受之于齐也。
   孔子曰听远音者。闻其疾而不闻其舒。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桓十四年谷梁传〇书曰夏五阙文也。)
   晋君召伯尊而问焉曰梁山崩壅河。三日不流。为之奈何。伯尊曰君亲素缟。帅群臣而哭之。既而祠焉。斯流矣。孔子闻之曰伯尊其无绩乎。攘善也。(成五年谷梁传。)
   吴王夫差曰好冠来。孔子曰大矣哉。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哀十三年谷梁传。)
   季桓子穿井获土缶。其中有羊焉。使问之仲尼曰吾穿井而获狗。何也。对曰以丘之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魍魉。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坟羊。(鲁语)
   公父文伯之母曰吾闻之先姑曰君子能劳。后世有继。子夏闻之曰善哉。商闻之。古之嫁者。不及舅姑。谓之不幸。夫妇学于舅姑者也。(鲁语)
   公父文伯退朝。其母方绩。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犹绩。其母叹曰鲁其亡乎。昔圣王之处民也。择瘠土而处之。劳其民而用之。夫民劳则思。佚则淫。(其文甚长。今删之。)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
   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康子往焉。䦱门与之言。皆不踰阈。(删)仲尼闻之。以为别于男女之礼矣。(鲁语)
   公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曰吾闻之。好内女死之。好外士死之。今吾子夭死。吾恶其以好内闻也。二三妇之辱共先祀者。请无瘠色无洵涕无搯膺无忧容。有降服。无加服。从礼而静。是昭吾子也。仲尼闻之曰女知莫如妇。男知莫如夫。公父氏之妇知也夫。欲明其子之令德也。(鲁语)
   公父文伯之母。朝哭穆伯而莫哭文伯。仲尼闻之曰季氏之妇。可谓知礼矣。爱而无私。上下有章。
   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客执骨而问曰敢问骨何为大。仲尼曰丘闻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此为大矣。(鲁语〇下文删。)
   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其长尺有咫。陈惠公使人以隼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远矣。此肃慎氏之矢也。(鲁语〇下文删。)
第二集经集第十七卷○诗经讲义(卷一)
 [总论]
   [序]
   总论
 国风
   国风
 周南
   [小序]
   关雎
   葛覃
   卷耳
   樛木
   螽斯
   桃夭
   兔罝
   芣苢
   汉广
   汝坟
   麟趾
 召南
   [小序]
   鹊巢
   采蘩
   草虫
   采蘋
   甘棠
   行露
   羔羊
   殷其雷
   有梅
   小星
   江有汜
   野有死麇
   何彼秾矣
   驺虞
 邶
   [小序]
   柏舟
  
   燕燕
   日月
   终风
   击鼓
   凯风邶
   雄雉
   匏有苦叶
   谷风
   式微
   旄丘
   简兮
   泉水
   北门
   北风
   静女
   二子乘舟
 鄘
   柏舟
   墙有茨
   君子偕老
   桑中
   鹑之奔奔
   定之方中
   螮蝀
   干旄
   载驰
 卫
   淇奥
   考槃
   硕人
   氓
   竹竿
   河广
   伯兮
   有狐
   木瓜
 王
   黍离
   君子于役
   君子阳阳
   扬之水
   兔爰
   葛藟
   大车
   丘中有麻
 郑
   缁衣
   将仲子
   叔于田
   大叔于田
   清人
   羔裘
   遵大路
   女曰鸡鸣
   山有扶苏。
   狡童
   褰裳
   东门之墠
   风雨
   子衿
   扬之水
   出其东门
   溱洧
第二集经集第十八卷○诗经讲义(卷二)
 齐
   鸡鸣
   还
   著
   东方未明
   南山
   甫田
   载驱
   猗嗟
 魏
   葛屦
   汾沮洳
   园有桃
   陟岵
   十亩之间
   伐檀
   硕鼠
 唐
   蟋蟀
   山有枢
   扬之水
   绸缪
   鸨羽
   无衣
   葛生
   采苓
 秦
   车邻
   驷驖
   小戎
   蒹葭
   黄鸟
   无衣
   渭阳
   权舆
 陈
   宛丘
   东门之枌
   衡门
   墓门
   月出
 桧
   羔裘
   匪风
 曹
   蜉蝣
   候人
   鸤鸠
   下泉
 豳
   七月
   鸱鸮
   东山
   破斧
   伐柯
   九罭
   狼跋
 小雅
   [小序]
 小雅〇鹿鸣之什
   鹿鸣
   四牡
   皇皇者华
   常棣
   伐木
   天保
   采薇
   出车
   杖杜
 小雅〇白华之什
   [小序]
   鱼丽
   南有嘉鱼
   南山有台
   蓼萧
   湛露
 小雅〇彤弓之什
   彤弓
   菁菁者莪
   六月
   采芑
   车攻
   吉日
   鸿雁
   庭燎
   沔水
   鹤鸣
 小雅〇祈父之什
   祈父
   白驹
   斯干
   无羊
   节南山(祈父之什)
   正月
   十月之交
   雨无正
 小雅〇小旻之什
   小旻
   小宛
   小弁
   巧言
   何人斯
   巷伯
   蓼莪
   大东
   四月
 小雅〇北山之什
   北山
   小明
   鼓钟
第二集经集第十九卷○诗经讲义(卷三)
 小雅〇北山之什
   楚茨
   甫田
   大田
   瞻彼洛矣
   裳裳者华
 小雅〇桑扈之什
   桑扈
   鸳鸯
   頍弁
   车辖
   青蝇
   宾之初筵
   鱼藻
   采菽
   角弓
 小雅〇都人士之什
   都人士
   采
   黍苗
   隰桑
   白华
   绵蛮
   渐渐之石
   苕之华
   何草不黄
 大雅〇文王之什
   文王
   大明
   绵
   棫朴
   旱麓
   思齐
   皇矣
   灵台
   文王有声
 大雅〇生民之什
   生民
   行苇
   既醉
   凫鹥
   假乐
   公刘(生民之什)
   卷阿
   民劳
   板
 大雅〇荡之什
   荡
   抑
   桑柔
   云汉
   崧高
   烝民
   韩奕
   江汉
   常武
   瞻卬
   召旻
 周颂
   颂
 周颂〇清庙之什
   清庙
   烈文
   天作
   昊天有成命
   我将
   时迈
   执竞
   思文
 周颂〇臣工之什
   臣工
   噫嘻
   振鹭
   丰年
   雍
   有客
   武
 周颂〇闵予小子之什
   闵予小子
   访落
   敬之
   小毖
   载芟
   良耜
   酌
   桓
   赉
   般
 鲁颂
   鲁颂
   駉
   有駜
   泮水
   閟宫
 商颂
   商颂
   那
   烈祖
   玄鸟
   长发
   殷武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卷○诗经讲义补遗
 [序]
   [诗经讲义补遗序]
 国风
   国风(序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〇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周南
   周南(郑谱云周召者。岐山之阳地名。文王作丰。乃分周召之地。以为旦奭之采地。施先公之教于己所职之国。〇其得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其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
   周南二(大序云南言化自北而南也。〇集传云其得之国中者。杂以南国之诗。而谓之周南。其得之南国者则直谓之召南。)
   小序(郑笺云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或云小序是东海卫敬仲所作。〇程子曰大序孔所为。其文似击辞。其义非子夏所能言也。小序国史所为。非后世所能知也。〇伊川曰诗小序。是当时国史作。如不作则孔子亦不能知。如大序则非圣人不能作。〇颍滨曰诗小序。非一人所作。〇朱子曰后汉书儒林传。以为卫宏作毛诗序。今传于世。则序乃宏作明矣。)
   六义(孔疏云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关睢(序云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〇集云河北方流水之通名。〇朱子曰若为鲁说。则仪礼不得为周公之书。)
   葛覃(笺云服整也。整治之无厌倦。〇疏云言后妃为絺绤之时。志无厌倦。〇序云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女功。)
   卷耳(杨慎云陟冈者。文王陟之也。马玄黄者。文王之马也。仆痛者。文王之仆也。金罍兕觥者。冀文王酌以消忧也。盖身在闺门。而思在道途也。曾与河仲默说及。仲默大称赏。以为千古之奇。)
   樛木(传云南。南土也。〇笺云荆扬之域。〇集云南。南山也。)
   免罝(传云肃肃。敬也。〇笺云鄙贱之事。犹能恭敬。是贤者也。)
   汉广(笺云犯礼而往。将不至也。)
   女坟(笺云鱼劳则尾赤。)
 召南
   鹊巢(疏云此夫人。斥太姒也。大明云缵女维莘。是诸侯之子。故得百乘将之。)
   采蘩(序云夫人不失职也。〇采蘋序云大夫妻。能循法度也。)
   草虫(笺云今君子待己以礼。故心下也。)
   甘棠(疏云郑以此篇所陈巡民决讼。皆是武王伐纣之后。为伯时事。〇集云召伯布文王之政。)
   行露(笺云多露之时。礼不足而疆来。不度时之可否。故云然。)
   殷其雷(传云震惊百里。〇疏云雷发声百里。古者诸侯之象。)
   野有死麇(序云恶无礼也。〇集云诗人美之。)
   何彼秾矣(传云平正也。武王女文王孙。适齐侯之子。〇笺云正王者。德能正天下之王。〇疏云大诰注受命曰宁王。承平曰平王。)
 邶
   柏舟(笺云德备而不遇。所以愠也。群小。众小人。〇集云见怒于众妾也。)
   绿衣(笺云绿当为褖。鞠衣展衣褖衣。皆以素纱为里。又云妇人之服。不殊衣裳。上下同色。)
   击鼓(传云契阔。勤苦也。〇朱子曰契阔。隔远之意。又云阔契阔也。)
   匏有苦叶(笺云匏苦谓八月之时。)
   谷风(笺云何暇忧我后所生子孙也。〇集云何暇恤我已去之后哉。)
   简兮(疏云日之方中。仲春之时。〇传云苓大苦。〇笺云榛苓各得其所。言硕人处非其位。)
 鄘
   墙有茨(传云中冓。内冓也。〇笺云谓宫中所冓成淫昏之语。〇汉书注晋灼曰鲁诗以为夜。)
   相鼠(传云止所止息也。)
   干旄(序云贤者乐告以善道也。〇传云姝顺貌。〇笺云贤者说此卿大夫有忠顺之德。又欲以善道与之。〇集云彼其所见之贤者。将何以卑之。而答其礼意之勤乎。)
 郑
   郑(朱子曰夫子之于郑卫。盖梁绝其声于乐以为法。而严立其词于诗以为戒。)
   缁衣(集云言好之无已也。)
   褰裳(集云淫女语其所私。)
 唐
   扬之水(传云闻曲沃有善政。命不敢以告人。〇集云民为之隐。盖欲其成。)
 曹
   候人(序云共公近小人。〇传云媾厚也。隮升云也。〇集云遂称媾宠也。)
 小雅〇鹿鸣之什
   鹿鸣(笺云示当作寘。周行周之列位也。言己维贤是用。〇王肃云示我以至美之道。〇疏云中庸治国其如示诸掌。注云示读为寘。又大东卷耳。并有周行之文。皆为周之列位。〇传云恌愉也。〇集云恌偷薄也。)
   常棣(传云饫私也。不脱屦升堂谓之饫。〇笺云议大疑于堂则有饫礼焉。〇集云饫厌也。)
   采薇(序云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遣戍。〇朱子曰此未必文王之诗。以天子之命者衍说也。)
   出车(传云王殷王也。南仲文王之属。〇集云王周王也。南仲此时大将也。)
 小雅〇彤弓之什
   菁菁者莪(笺云以礼仪见接。〇集云此容貌威仪之盛。)
   六月(笺云镐也方也。皆北方地名。〇王肃云镐京。王基。〇集云镐非镐京之镐。〇集云元戎。车之前锋也。)
 小雅〇祈父之什
   斯干(序云宣王考室也。〇朱子曰鸿雁以下。时世多不可考。)
   节南山(传云均平〇潘时举云钧为瓦器者。所谓车盘是也。〇传云吊至。〇笺云至犹善也。不善乎昊天。〇集云不见悯吊于昊天。〇传云夷平也。〇笺云当用平正之人。〇集云当平其心。)
   正月(笺云何不出我之前。居我之后。〇疏云忠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况以虐政推于先后。非父祖则子孙。穷苦之情。苟欲免身。〇集云伤己适丁是时。〇集云言之好丑。皆不出于心。而俱出于口。〇音义曰炤音灼。惨七感反。)
   正月二 传云治合邻近云旋也。是言王者不能亲亲以及远。〇笺云云犹友也。尹氏富与兄弟相亲友。为朋党也。〇集云小人得志。旨酒嘉。合比其邻里。怡悦其昏姻。
   十月之交(笺云曰食阴侵阳。臣侵君之象。〇传云高岸深谷。言易位也。〇笺云易位者。君子在下小人处上。〇笺云勉从王事。〇集云黾勉从皇父之役。)
   雨无正(笺云上下不相畏。是不畏于天。)
   小旻(传云莫知其他。不敬小人之危殆。〇笺云当畏慎小人。〇集云祸隐于无形。)
   小宛(传云先人。文武也。〇疏云所思者惟此文武二人。〇集云二人父母也。)
   巧言(传云餤进也〇笺云邛病也。)
   大东(传云如砥。贡赋平均也。〇疏云周之贡赋之道。其均如砥石。〇笺云周行。周之列位也。〇集云周行大路也。)
 小雅〇北山之什
   小明(传云介景。皆大也。〇笺云介助也。)
   信南山 传云或南或东。〇刘彝云其东入于沟则其亩南矣。其逐南入于沟则其亩东矣。
   甫田 传云社后也。田祖先啬也。〇疏云春官籥章注云田祖谓神农。〇集云田祖神农。
 小雅〇桑扈之什
   桑扈(笺云彼贤者也。贤者与人交必以礼。)
   车辖(序云褒姒嫉妒无道。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〇集云此燕乐新昏之诗。)
   车辖二(集云景行大道也)
   宾之初筵(笺云发矢之时。各心竞云我以此求爵女。〇又云又复也。三爵之不知。况知其多复饮乎。)
   采菽(序云刺幽王也。诸侯来朝。不能锡命。〇集云天子答鱼藻。〇传云菽所以芼太牢。〇笺云采其叶以为藿。〇疏云公食礼。铏芼牛藿。〇笺云芹以为菹。周礼芹菹雁醢。)
   角弓(笺云天下之人皆学之。〇集云上之所为。下必有甚者。〇传云爵禄不以相让。故怨祸及之。〇集云取爵位而不知逊让。终亦必亡。〇刘辰翁云末句犹云至于亡斯已也。)
   菀柳(传云蹈动〇笺云蹈读曰悼〇集云蹈当作神。)
 小雅〇都人士之什
   黍苗(序云刺幽王也。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〇集云宣王封申伯于谢。命召穆公往营城邑。)
   隰桑(序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〇笺云其叶茂盛。可以庇荫人。〇笺云孔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瓠叶(序云古之人。不以微薄废礼焉。)
 大雅〇文王之什
   文王(传云哉载也〇笺云哉始也。能敷恩惠之施。以造始周国。〇云集云陈犹敷也。哉语辞。上帝敷锡于周。)
   文王二(传云荩进也〇笺云今王之进用臣。当念女祖为之法。〇集云荩进也。言其忠爱之笃。进进无已也。于是呼王之荩臣而告之。)
   文王三(传云聿述。〇笺云述修祖德。〇集云聿发语辞。)
   文王四(传云虞度也〇笺云遍明以礼义。问老成人。又度殷所以顺天之事。〇笺云仪法文王之事则天下咸信。〇集云布明其善誉于天下。又度殷之所以废兴者。)
   大明(传云无敢怀贰心。〇笺云女。武王也。〇疏云传以为众人无敢怀贰心。〇集云尔。武王也。)
   思齐(传云宗公。宗神也。〇笺云宗公。大臣也。〇集云宗公。宗庙先公也。〇传云御。迎也。〇笺云御。治也。)
   皇矣(笺云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〇集云不作聪明。以循天理。)
   下武(笺云王道尚信。则天下以为法。)
   文王有声(笺云龟则正之。武王遂居之。〇又云孙顺也。顺天下之谋。以安子孙。〇集云谋及其孙。则子可以无事。)
 大雅〇生民之什
   行苇(笺云道旁之苇。终为人用。故爱之。)
   既醉(笺云朋友谓群臣。成王之臣。皆有士君子之行。摄佐威仪之事。)
   假乐(传云宜安民宜官人。〇又云塈息也。〇集云上劳则下逸。)
   民劳(笺云王为无听于诡随者。)
   板(传云板板。反也。上帝以称王。〇疏云大谏谓其谏之深。〇音义云荛草薪也。)
   板二(传云牖。道也。〇集云牖。开明也。〇笺云民之行。多为邪僻者。乃女君臣无自谓所建为法也。〇集云今民既多邪僻。岂可又自立邪僻。)
   板三(传云王者天下之大宗。〇笺云太师三公也。大宗。王之同姓之适子也。〇集云大宗。疆族也。〇传云驰驱自恣也。)
 大雅〇荡之什
   荡(传云慆慢也〇笺云厉王施倨慢之化。〇传云背无臣侧无人。〇集云背后侧傍。〇笺云饮酒号呼之声。如蜩螗之鸣。〇集云皆乱意也。)
   抑(传云觉。直也。〇笺云有大德行。〇集云觉。直大也。〇疏云释诂云梏较直也。与觉字异音同。〇笺云侯君也。慎女为君之法度。〇集云使度诸侯所守之法度。)
   抑二(传云玷。缺也。〇又云止。至也。为人君。止于仁。〇笺云止。容止也。〇集云止。容止也。)
   抑三(笺云女所行。不僭不贼者少矣。其不为人所法。〇集云为德而人法之。)
   桑柔(集云民见其车马旌旗而厌苦之。〇传云濯所以救热。礼所以救乱。〇苏云告之以所当忧。而诲之以序爵。)
   烝民 集云解怠也〇传云东方齐也。盖去薄姑而迁于临。〇疏云齐世家云献公元年。薄姑都治临。计献公当夷王之时。与此传不合。
   江汉(传云矢施也。〇音义云施。尔雅作弛。〇集云矢陈也。)
 周颂〇清庙之什
   清庙(传云显于天矣。〇笺云光明文王之德)
   维天之命(传云假嘉溢慎也〇笺云溢。盈溢之言也。以嘉美之道。饶衍与我。我其聚敛之。〇集云何之为假。声之转也。恤之为溢。字之讹也。)
   烈文(序云诸侯助祭也。〇集云此献助祭诸侯之乐歌。〇传云文王锡之。〇笺云天锡之。〇集云诸侯锡此祉福。〇笺云得贤人则国家疆矣。诸侯顺其所为。)
   昊天有成命(传云基。始也。〇笺云始顺天命。〇集云基承藉也。)
   我将(传云靖谋也)
 周颂〇臣工之什
   载见(集云受福皆诸侯助祭有以致之。)
 周颂〇闵予小子之什
   敬之(笺云其命吉凶。不变易也。〇集云其命不易保也。)
   小毖(笺云管叔流言。三监作乱。)
 鲁颂
   閟官(传云虞误也。〇笺云虞度也。〇集云虞虑也。〇笺云民皆乐。武王戒之云无二心。〇疏云舒。楚之与国。)
 商颂
   玄鸟(笺云河之言。何也。〇集云河大河也。)
   长发(笺云竞逐也。〇传云絿急也〇集云竞强。絿缓也。)
   长发二(传云骏大。尨厚也。〇集云骏厖之义未详。〇董云齐诗作骏。駹谓马也。〇疏云成汤与诸侯。作英俊厚德之君。)
   殷武(朱子云严叶。剡刚反。与下遑叶。〇笺云时楚僭号王位。此告晓之。〇集云僭。赏之差也。滥刑之过也。)
 逸诗
   新宫(燕礼注云新宫。小雅逸篇也。)〇燕礼记曰升歌鹿鸣。下管新宫。笙入三成。
   狸首(礼注云狸之言不来也。)〇周礼射人天子射。乐以驺虞九节。诸侯射。乐以狸首七节。〇仪礼大射。乐正奏狸首。〇射义曰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也。〇乐记曰左射狸首。右射驺虞。而贯革之射息。(大戴礼云凡雅二十六篇。可歌者八篇。鹿鸣、狸首、鹊巢、采蘩、采蘋、伐檀、白驹、驺虞。又云商齐可歌也。)
   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疏云斲椁材。文采似狸之首。〇又云孔子手执斤斧。如女子之手卷。卷然柔弱。)〇礼记曰原壤登木而歌曰云云。(见檀弓)
   相彼盍旦。尚犹患之。(注云盍旦。夜鸣求旦之鸟。人犹恶其欲反昼夜而乱晦明。况臣之僭君。乱上下惑众。〇疏云鹖鴠。)〇坊记曰君不称天。大夫不称君。恐民之惑也。诗曰云云。
   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注云先正。先君长也。)〇子曰民以君为心。(节)诗曰云云。(见缁衣)
   曾孙侯氏。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注云狸首是也。〇又云此诸侯之射节也。〇疏云侯氏诸侯也。)〇见射义。
   鱼在在藻。厥志在饵。鲜民之生矣。不如死之久矣。校德不塞。嗣武孙武子。(注云但用兵革。不以塞乱。而徒传续武事于子孙。)〇大戴礼曰兵之作。与民皆生。圣人利用而弥之。(句)乱人兴之。丧厥身。诗曰云云。(用兵篇)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卫风毛传云倩。好口辅也。〇韩诗说云倩。苍白色。〇郑玄论语注云凡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以成其文。〇朱子云后素。后于素也。 〇夏问曰云云何谓也。(论语八佾篇。)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何注云花反而后合。〇集云偏。晋书作翩。然则反亦当与翻同。)〇见论语。(子罕篇)
   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注云古者聘士以弓。)〇见左传。(齐侯使陈敬仲为卿。辞曰羁旅之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诗曰云云。〇庄二十二年。)
   河水。(杜云义取河水朝宗于海。)〇见左传。(秦伯享公子重耳。公子赋河水。〇僖廿三)
   我之怀矣。自贻伊戚。(杜云言人多所怀恋则多遗忧。)〇见左传。(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宣子曰呜呼云云。〇宣二年)
   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匮。(杜云蕉萃陋贱之人。)〇见左传(楚子伐莒入郓。无备故也。君子曰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诗曰云云。〇成九年)
   周道挺挺。我心扃扃。讲事不令。集人来定。(杜云挺挺。正直也。扃扃。明察也。言谋事不善。当聚贤人以定之。)〇见左传(楚杀令尹子辛。君子谓楚共王于是不刑。诗曰云云。〇襄五年)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兆云询多。职竞作罗。(杜云喻晋之不可待。)〇见左传。(楚伐郑。子展欲待晋子驷曰周诗有之曰云云。〇襄八年)
   优哉游哉。聊以卒岁。(杜云辟害卒其寿)〇见左传。(晋宣子囚叔向。叔向引诗曰云云。〇襄廿一)
   马之刚矣。辔之柔矣。马亦不刚。辔亦不柔。志气麃麃。取与不疑。(杜云宽政以安诸侯。若柔辔之驭刚马。)〇篇名见左传。(郑伯如晋。晋侯享之。国子赋辔之柔矣。〇襄廿六)馀五句见逸周书。(出孔疏)
   茅鸱。(杜云刺不敬)〇见左传。(叔孙穆子食庆封汜祭。穆子使工诵茅鸱。〇襄廿八)
   淑慎尔止。无载尔伪。(杜云当慎举止无行诈伪)〇见左传。(诸侯之大夫会于澶渊君子曰信不可不慎诗曰云云〇襄三十年)
   礼仪不愆。何恤于人言。〇见左传。(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子产引诗曰云云〇昭四年)
   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杜云祈父周司马。招其名。愔愔安和貌。式用也。言国之用民。当随其力任。如金治之器。随器而制形。)〇见左传。(楚子狩于州来。子革曰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祭公谋父作祈招之诗。以止王心。其诗曰云云。〇昭十二年)
   我无所监。夏后及商。用乱之故。民卒流亡。〇见左传。(齐有彗星。齐侯使禳之。晏子引诗曰云云。〇昭廿六)
   天之所支。不可坏也。(韦昭云支柱也)〇见周语。(刘文公欲城成周。卫彪傒曰周诗有之。曰云云。其所坏。亦不可支也。昔武王克殷而作此诗也。以为饫歌。名之曰支。以遗后之人。使永监焉。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
   鸠飞(韦昭云鸠飞。小宛之首章。诗曰宛彼鸣鸠。翰飞戾天。)〇见晋语。(秦伯享重耳。赋鸠飞。公子赋河水。)
   九变复贯。知言之选。〇见汉书。(武帝纪)
   四牡翼翼。以征不服。亲省边垂。用事所极。〇见汉书。(武帝纪)
   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〇见汉书注。(儒林传)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一卷○尚书古训序例
 序例
   古训蒐略序说
   尚书知远录序说
   尚书古训知远录合编序说
   尚书古训凡例
 尚书序
   尚书序
   虞夏书二十篇。(薜季宣书古文训。虞作𠈌。夏作夏。)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第一)
   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第二)
   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别生分类。作汩作、九共九编、槁饫。(郑第三第四至第十二第十三〇汩音骨。)
   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谟益稷。(郑第十四十五〇益稷二字。是梅氏伪增者。)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郑第十六)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郑第十七)
   弃稷。(郑第十八。有文无解。)并序皆亡。
   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郑第十九。夏本纪同。)
   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郑第二十)
   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告釐沃。(郑第二十一。第十二二。〇梅以为夏书。告音工毒反。釐音力之反。)
   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征之。作汤征。(郑第二十三)
   伊尹去亳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乃遇汝鸠汝方。作汝鸠汝方。(郑第二十四第二十五)
   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郑第二十六。第二十七。第二十八。〇梅氏本此序退在汤誓之下。殷本纪此序退在汤誓典宝之下。)
   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郑第二十九。〇梅本序在汝鸠汝方之下。殷本纪女鸠女方下。有鲜网事。承以汤誓。)
   汤归自夏。至于大坰。仲虺作诰。(郑第三十。〇梅本在夏社、典宝之下。)
   汤既黜夏命。复归于亳。作汤诰。(郑第三十一。〇此篇在孔壁十六篇中。)
   伊尹作咸有一德。咎单作明居。(郑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梅本明居在汤诰下伊训上。咸有一德退在太甲三篇之下。目录第四十。商书第八。)
   夏师败绩。汤遂从之。遂伐三朡。俘厥宝玉。谊伯仲伯作典宝。(郑第三十四。〇史记在汤誓后夏社之上。梅本在夏社后虺诰之上。〇朡子公反。)
   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郑第三十五六七)
   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伊尹作太甲三篇。(郑第三十八九四十。)
   沃丁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郑四十一)
   伊陟相太戊。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伊陟赞于巫咸。作咸乂四篇。(郑四十二三四五。〇殷本纪不云三篇。复有太戊一篇。)
   太戊赞于伊陟。作伊陟原命。(郑四十六七)
   仲丁迁于嚣。作仲丁。(郑第四十八)
   河亶甲居相。作河亶甲。祖乙圮于耿。作祖乙。(郑第四十九五十)
   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郑第五十一二三)
   高宗梦得说。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三篇。(郑五十四五六〇殷本纪无作说命之文。礼记皆作兑命。)
   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训。(郑第五十七五十八〇汉书五行志引书序飞作蜚。)
   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于受。作西伯戡黎。(郑第五十九。大传戡黎作𢦟耆。〇薛本作卤伯𢦟𨛫。)
   殷既错天命。微子作诰父师少师(郑第六十)
   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郑第六十一二三)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郑第六十四〇孔壁旧本在十六篇中。)
   武王伐殷。往伐归兽。识其政事。作武成。(郑第六十五)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郑第六十六)
   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第郑六十七)
   西旅献獒。太保作旅獒。(郑第六十八)
   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郑第六十九)
   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郑第七十〇周书第十。案此序疑有阙文。)
   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郑第七十一。〇周书第十一。〇陆氏释文诰或作𢍎。)
   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命微子启代殷后。作微子之命。(郑第七十二〇史记启作开。避景帝讳。)
   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郑第七十三〇鲁世家归作馈。)
   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郑第七十四)
   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馀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郑第七十五六七)
   酒诰 梓材
   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郑第七十八)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郑第七十九)
   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作多士。(郑第八十)
   周公作无逸。(郑第八十一〇伏本作毋逸。〇史作无佚。书大传作毋逸。)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郑第八十二)
   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作成王政。(郑第八十三〇马本政作正〇梅氏本蔡仲之命。升在此序之上。以承君奭。)
   成王既践奄。将迁其君于蒲姑。(马本作薄姑。)周公告召公。作将蒲姑。(郑第八十四〇周本纪见右。)
   成王归自奄。在宗周。诰庶邦。作多方。(郑第八十五)
   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郑第八十六〇梅氏本多方之下。〇承以立政。而周官退在其下。〇史云周公作周官。〇正义云郑本周官在立政前第八十六。)
   周公作立政。(郑第八十七〇梅本立政在上周官在下。〇周公二字。是伪者所增。)
   成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王俾荣伯作贿肃慎之命。(郑第八十八〇马本肃作息俾作办)
   周公在丰将没。欲葬成周。公薨成王葬于毕。告周公作亳姑。(郑第八十九〇梅本亳姑读之如薄姑。)
   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郑第九十)
   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郑第九十一)
   康王既尸天子。(马本此句上。更有成王崩三字。)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郑第九十二〇伏氏本与上顾命连为一篇。不别为二。〇马郑王本。此篇自王若曰已下。始为康王之诰。)
   康王命作册。(句)(史云毕公)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郑第九十三)
   穆王命君牙为周大司徒。作君牙。(郑第九十四〇疏云君牙或作君雅。)
   穆王命伯囧为周太仆正。作囧命。(郑第九十五史记作臩命)
   蔡叔既没。王命蔡仲。践诸侯位。作蔡仲之命。(郑第九十六〇梅氏本序在君奭之下。盖自此超越十三篇而升之。)
   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郑第九十七。梅氏本降而下之九十九。在秦誓之上。〇马本开作辟。)
   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郑第九十八〇梅本第九十七)
   平王锡晋文侯秬鬯圭瓒。作文侯之命。(郑第九十九)
   秦穆公伐郑。晋襄公帅师败诸崤。还归作秦誓。(郑第一百)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二卷○尚书古训(卷一)
 尧典
   尧典(大学称帝典。薛本作尧典。)
   曰若稽古。(句)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本纪勋为勋。(说文同)说文格为假。纬书思为塞。)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大学俊为峻。 史记索隐云今文平为辩。)
   乃命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援人时。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郑本嵎夷作禺铁。蔡邕石经宅皆作度。一作㡯。)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郑本讹作讹。司马贞云孔强读为讹。薛本作伪。)
   分命和仲。宅西。(史云居西土)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今文宅为度。 朱子云宅度古相通。 案度测验也。)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史记作便在伏物。其民燠。)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釐百工。庶绩咸熙。(古文定为正。有为又。说文暨为暨。薛本同。)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嚚讼可乎。(马本讼作庸。说文畴作<img src='https://c.cnkgraph.com/KMDB/IMGHJ/MO_0597A_A283_0015_020_16.GIF'>。朱作絑。玉篇启作启。)
   帝曰畴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史记方为房。 朱子云滔天二字衍。)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郑本岳作岳。说文鲧为鲧。薛本作𩨬。)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
   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马郑王本无帝曰)帝曰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釐降二女于妫汭。滨于虞。帝曰钦哉。
   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自此下。非梅氏之注。犹以梅录之。)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郑本载为年)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伏本璿为璇。玑为机。后汉书亦为璇。)
   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臣。(说文肆为㣈。薛本同说文。类为禷。伏本禋为湮。)
   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马本辑为揖。史汉同。)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句)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史记巡守皆为巡狩。〇郑本紫为祡。说文同。薛本同〇史记贽为挚。说文作𡠗。)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三卷○尚书古训(卷二)
 尧典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马本如西礼。作如初。〇姚方兴本作如西礼。〇伏本艺为祢。)
   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书大传肇为兆。说文浚为䜭。)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唯刑之恤哉。
   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说文窜为𥨒。薛本作𥨒。孟子作杀。庄子作投。在宥篇。)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伏本皋陶作咎繇。)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大传猾为滑。奸为奸。史记宄为轨。)
   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俞。往钦哉。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冑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帝曰龙。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大传考为考)
   分北三苗。(旧读皆连上节。〇释文云北如字。又音佩。)
   舜生三十。(句)徵庸三十。(句)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皋陶谟
   皋陶谟(说文引皋陶谟皆称虞书。薛本作咎繇谟。)
   曰若稽古。(句)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庶明励翼。迩可远在玆。禹拜昌言曰俞。(郑本励为厉。〇汉书皆作咎繇。)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时。唯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释文云行下孟反。)
   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泰。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彊而义。彰厥有常。吉哉。(玉篇扰为𢺕。)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释文云僚又作寮。说文为𨑟。
   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汉书几为机。)
   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马本有典作五典。有庸作五庸。)
   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后汉书梁统传用为庸 尔雅注懋作茂)
   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马本畏作威。〇蔡云古文威作畏。)
   皋陶曰朕言惠。可底行。禹曰俞。乃言底可绩。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蔡云思曰之曰当作日)
   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禹曰安汝止。惟几惟康。其弼直。惟动丕应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
   帝曰吁。臣哉邻哉。邻哉臣哉。禹曰俞。
   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说文会为绘)
   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
   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钦四邻。(梅注钦四邻。为下章首句)
   庶顽谗说。若不在时。侯以明之。挞以记之。书庸识哉。欲并生哉。工以纳言。时而飏之。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
   禹曰俞哉。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万邦黎献。共惟帝臣。惟帝时举。敷纳以言。明庶以功。车服以庸。谁敢不让。敢不敬应。帝不时敷同。日奏罔功。(左传庶为试)
   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罔昼夜额额。罔水行舟。朋淫于家。用殄厥世。(夏本纪。章首有帝曰字。下章首有禹曰字〇又游作游。)
   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去声)惟荒度土功。(说文涂为嵞薛本同)
   弼成五服。至于五千。(说文弼为𨚍。薛本同。)州十有二师。外薄四海。咸建五长。各迪有功。苗顽弗即工。帝其念哉。帝曰迪朕德。时乃功惟叙。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白虎通方为旁。)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箫韶九成。凤凰来仪。(郑本镛为庸。见周礼疏。大传格为假。)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
   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飏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屡省乃成。钦哉。
   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帝拜曰俞。往钦哉。(说文脞为𥉢。)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四卷○尚书古训(卷三)
 禹贡
   禹贡。(释文云贡或作赣。薛本作帢贡。)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汉书说文刊为刊)
   冀州。(郑梅诸本皆以冀州既载为句。今正之。)
   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史记岳为岳〇汉书漳为章)
   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
   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史记恒为常。作为为。〇恒辟帝讳。)
   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郑本岛为鸟。史记及汉书地理志并作鸟。)
   济河。惟兖州。(史记作维沇州。说文亦作沇。〇汉书济为泲。说文薛本同。下并同。)
   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史记汉书皆作雍沮。〇史汉云者。夏本纪也。地理志也。下同。)
   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汉书草为屮。薛本同。说文为草。说文繇为𧄎。)
   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篆文贞为<img src='https://c.cnkgraph.com/KMDB/NEWCHAR/KC08355_16.GIF'>。与下下字相似。)
   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汉书篚为棐。济为泲。薛本同。)
   海岱惟青州。(史记惟皆作维)
   嵎夷既略。潍淄其道。(汉书潍淄作惟甾。薛本同)
   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汉志滨为濒。薛本同。)
   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史记作酓丝。薛本作𥁌丝。〇汉书篚为棐。)
   浮于汶。达于济。(史记达为通。 汉书济为泲。)
   海岱及淮。惟徐州。
   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底平。(史记乂为治。猪为都。〇汉书野为壄。薛本同篇内同。)
   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
   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厥篚玄纤缟。(史汉暨为泉。〇汉书翟为狄。滨为濒。篚为棐。〇释文蠙为䖡。说文为玭。薛本同。)
   浮于淮泗。达于河。(史记达为通。薛本河为菏。)
   淮海。惟扬州。
   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入。震泽底定。(史记猪为都。底为致。〇汉书攸为逌。薛本为𠧤。)
   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说文筱作筱。〇释文簜或作𥯕。薛本作𥯕。下并同。)
   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厥赋下上。上错。
   厥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橘柚。锡贡。(史云瑶琨竹箭。〇汉书琨作琨。岛夷作鸟夷。又篚为棐。)
   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史云均江海通淮泗。汉书均江海。)
   荆及衡阳。惟荆州。
   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史云九江甚中。沱涔已道。云土梦为治。〇汉云沱灊既道。〇薛本潜为涔。〇沈云古本作云土梦作乂。盖云梅本作云梦土作乂。)
   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
   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箘簬楛。三邦底贡厥名。(史云三国致贡其名。〇汉志毛为旄。薛本同。〇汉志砺为厉。)
   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组。九江纳锡大龟、(史云入赐大龟)
   浮于江沱潜汉。逾于洛。至于南河。(史云浮于江沱。涔于汉。〇汉书潜为灊。)
   荆河惟豫州。
   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史云荥播既都。道荷泽被明都。〇汉云道荷泽被盟猪。薛本同。索隐云尔雅左传谓之孟诸。今文亦然。)
   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
   厥贡漆枲絺纻。厥篚纤纩。锡贡磬错。(史记枲为丝。纩为絮。)
   浮于洛。达于河。(汉云浮于雒。入于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
   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底绩。(史记岷为汶。潜为涔。〇汉书潜为灊。〇释文和又为和。 索隐云岷一作岷。又作岐。 史记艺为蓺。)
   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史云其土青骊)
   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
   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汉云因桓是徕。俘于灊。〇郑本沔为汉。 汉志作西顷。薛本同。)
   黑水西河。惟雍州。
   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至于鸟鼠。原隰底绩。至于猪野。(汉云酆水逌同〇史云至于都野〇汉云至于猪壄。〇郑本惇作敦。史同。)
   三危既宅。三苗丕叙。(史云危既度。三苗大序。)
   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
   厥贡。惟球琳琅玕。(史记球作璆。薛本同。)
   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
   织皮。昆崙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史记昆为昆。汉志薛本同。叙为序。〇汉尽搜为叟。)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史记底为砥。)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史云至于负尾〇汉云至于倍尾。薛本同)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史记导为道。岷为汶。〇汉书岷为岷。)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史云道九川弱水)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史同)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底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史记底为砥。孟为盟。洛为雒。伾为邳。洚为降。)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史云嶓冢道瀁。东流以下同。〇汉书亦为瀁。薛本同 史记沧为仓。)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沣。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史云汶山道江。又东至于醴。〇海云岷山道江。又东至于醴。〇马郑王本皆作醴。〇薛本北会为汇。朱鹤龄云石经监本为作于。今本多作为。〇金云汇当作汉。)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史云泆为荥。〇汉云道沇水。东流为泲。轶为荥。又东至于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史记导为道)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澧。又东会于泾。又东过漆沮。入于河。(史云又东北至于泾。〇汉云东会于酆。又东至于泾。)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史云道雒已下同。)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史云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〇汉云九州逌同。四奥既宅。九山刊旅。 玉篇隩作墺。)
   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史云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成赋中国。)
   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史记锡为赐)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汉志纳为内。薛本同。)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史同〇汉云三百里纳戛服。薛本同。释文云秸或作秸。)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史记男邦为任国。注云任王事。)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史同〇玉篇绥为娞)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音杀)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史同)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史云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汉云朔南暨)
 甘誓
   甘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史云乃召六卿申之。)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史记云维共行天之罚。)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史皆作女不共命。又正为政。)
   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史云予则帑僇女。)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五卷○尚书古训(卷四)
 汤誓
   汤誓(商书第九 薛本作汤𣂶。)
   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殷本纪无王曰字。)
   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史记无夏字)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
   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德若玆。今朕必往。(阎云马本弗协作不和。)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盘庚(上)
   盘庚(上 周语作般庚。 蔡邕石经残碑般为股。 薛本作凿庚。释文云本亦作般。 左传作盘庚之诰。哀十一。)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史文见序)
   曰我王来。既爰宅于玆。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
   先王有服。恪谨天命。玆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
   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玆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底绥四方。(薛本由蘖为㽕蘖。)
   盘庚敩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 王命众。悉至于庭。
   王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
   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薛本播作譒。聒为𦘉。)
   非予自荒玆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说文拙为䂐。一本为炪。薛本同。)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乃不畏戎毒于远迩。
   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忝稷。(释文云越本又作粤。)
   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败祸奸宄。以自灾于厥身。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石经残碑。作侮命何及。)
   相时憸民。犹胥顾于箴言。其发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长之命。汝曷不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石经残碑憸为散)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则惟尔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左传首句之上。有恶之易也一句。 唐石经明监本。尔皆作汝。作尔俗本也。)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玆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
   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
   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
   凡尔众。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罚及尔身。弗可悔。(汉艺文考云石经作度尔口。)
 盘庚(中 伏本不分上中下。)
   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亶。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马本亶作单)
   盘庚乃登进厥民曰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
   呼。古我先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石经戚为高)
   汝曷弗念我古后之闻。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于罚。予若吁怀玆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今予将试以汝迁。(石经试为尔)安定厥邦。(石经邦为国。又多一今字。)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钦念以忱。动予一人。尔惟自鞠自苦。
   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尔忱不属。惟胥以沈。不其或稽。自怒曷瘳。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石经残碑稽为迪怒为恕)
   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
   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
   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予丕克羞尔。用怀尔然。失于政。陈于玆。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石经崇为知。)
   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与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孙有比。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
   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则在乃心。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石经残碑戕为近。)
   玆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释文云本又作乃祖乃父。)曰作丕刑于朕孙。迪高后。丕乃崇降不祥。(石经不为弗。云兴降弗永。)
   呜呼。(石经作于戏)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易郑音亦。梅音异。〇石经分为比。猷为犹。设为翕。)
   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玆新邑。
   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
 盘庚(下)
   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曰。无戏怠。懋建大命。(石经残碑曰罔台民。勖建大命。)
   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罔罪尔众。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石经今予作今我。)
   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石经残碑嘉为绥。又极字下今尔惠朕曷柎动万民。)
   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
   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玆贲。
   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石经隐为乘。)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居。叙钦。
   今我既羞告尔于朕志。若否。罔有弗钦。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高宗肜日
   高宗肜日
   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汉书格为假)
   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史记同。唯天监下民。无民字。又民中绝命。无民字。)
   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史云天既附命。正厥德。乃曰其奈何。〇汉书孚为付。孔光传。)
   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史云王嗣敬民。冈非天继。常祀毋礼于弃道。)
 西伯戡黎
   西伯戡黎
   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
   曰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史云假人元龟。无敢知吉。维王淫虐。不有安食。不虞知天性。〇馀同。)
   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今王其如台。(史云大命胡不至。今王其柰何。〇说文挚为𡠗。许云𡠗至也。薛本同。)
   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祖伊反曰呜呼。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云祖伊反曰纣不可谏矣。 玉篇参为厽)
 微子
   微子(薛本作𢼸㜽。)
   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史云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于上。纣沈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说文酗为▼(酉+句)。薛本同。)
   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雠。(史云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雠。)
   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史云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殷遂丧。越至于今。徐注云无津。一作无舟▦。)
   曰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出去声)吾家耄逊于荒。(释文云耄又作旄。)今尔无指告予颠隮。若之何其。(史云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跻跻。如之何其。)
   父师若曰王子。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长旧有位人。(云史太师若曰王子。下菑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
   今殷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梅为句)以容将食无灾。(史云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〇以下无文。)
   降监殷民。用乂雠敛。召敌雠不怠。罪合于一。多瘠罔诏。(马本雠敛为稠敛。马云稠数也。郑音畴。)
   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
   诏王子出迪。我旧云刻子。王子不出。我乃颠隮。(论衡刻为孩)
   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遁。(马本靖为清。)
 牧誓
   牧誓(周书第四〇说文作坶誓。玉篇古文尚书作㙁誓。薛本同。)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史云二月甲子)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史云远矣。西土之人。〇说文黄钺为黄钺。薛本同。释文云钺又作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史记卢为纑。薛本同。)
   称尔戈。此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史同。 尔雅注称为称。)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石经王为任)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史云今殷王纣。惟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昏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云云。〇又宄为轨。邑为国。)
   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史记恭为共。愆为过。勖为勉。)
   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史记愆为过。勖为勉。)
   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史云尚桓桓如虎如罴如豺如离于商郊。弗御克奔。〇又勖为勉。)
   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洪范
   洪范(史记作鸿范。吕氏春秋同。薛本作鸿范。)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予。(史云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
   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故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史云曰于乎。维天阴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伦所序。〇汉志呜呼为乌嘑。)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石经汩为曰。)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说文斁为斁。薛本同。)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史云堙鸿水。帝乃震怒。不从鸿范九等。常伦所斁。又云天乃锡禹鸿范九等。常伦所序。〇汉志攸皆作逌。说文斁为斁。〇释文殛或作极。)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八曰念用庶徵。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史记作畏用六极。〇汉志敬作羞。协为协。乂为艾。威作畏。〇石经残碑乂作艾。〇说文稽为叶。)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史同王本爰作曰)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晢。聪作谋。睿作圣。(史云从作治。明作智。〇馀同汉志睿作䜭。乂作艾。晢作悊。)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史同)
   四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长。五曰历数。(史同)
   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史记敷为傅。厥皆为其。汝皆为女。郑本亦为女。)
   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惧皇作极。(史记无皆作毋)
   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史记汝皆作女。罹为离。康为安。攸为所。惟为维。〇伏本罹为丽。大传作离。)
   无虐茕独。而畏高明。(史云毋侮鳏寡。而畏高明。 马本亡侮茕独。〇郑云畏音威。)
   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去声)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史记邦为国。汝皆为女。又无德字。王本邦为国。〇郑本汝皆女。)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吕氏春秋。无有皆作无或。说文好作妞。)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音骈)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史记陂为颇。 石经无皆作毋。)
   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史云曰王极之傅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〇马本皇作王。训皆为顺。)
   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史记敷为傅。训为顺。王肃本亦为顺。)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史同。石经残碑无六字。)
   平康正直。彊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史记弗为不。燮友为内友。潜为渐。〇左传潜为渐。史同。)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史记惟皆作维。〇馀同。〇郑本而为女。石经残碑家凶之间有而字。僻为辟。)
   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史同 说文稽为叶。)
   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史云曰雨曰济曰涕曰雾曰克曰贞曰悔。〇郑本霁为济。驿为圛。蒙为雾。又四与三序次相易。又蒙为雺为蟊。克为剋。)
   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史云凡七。卜五。占之用二。衍贷。〇郑本忒为贷。)
   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史云为卜筮。馀同。)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彊。子孙其逢吉。(史记汝皆为女。乃心为女心。〇身字子字上。皆有而字。 石经残碑。庶人亦作庶民。)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 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 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史记汝作女)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史同)
   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八庶徵。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史记旸为阳。燠为奥。叙为序。蕃为繁。无为亡。)
   曰休徵。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晢。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史记乂为治。曰知时奥若。〇汉书乂为艾。旸为阳。晢为悊。燠作奥。)
   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史记恒皆为常。曰舒。常奥若。曰雾。常风若。〇汉书豫为舒。蒙为雾。)
   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史记省为眚。惟皆作维。马本省为眚。)
   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史云岁日月时毋易。又乂皆为治。俊皆为畯。)
   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史同。唯有冬之上无则字。)
   九五福。一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史同)
   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史同)
 金縢
   金縢(薛本作金縢)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史文全见下。〇释文豫或作忬。〇说文弗豫。为不悆。薛同。)
   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史见下)
   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史见下)
   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史见下〇史及郑本。册为策。)
   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元孙不若旦多村多艺。不能事鬼神。(史见下)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史见下。 郑本永有所依归。 马本乃命于帝庭。)
   今我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圭。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史见下)
   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公曰体。王其罔害。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玆攸俟。能念予一人。(史见下〇案予小子以下。似武王之言。郑玄礼注罔害作无害。启为开。论衡卜筮并为逢。)
   公归。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王翼日乃瘳。(史见下。 尔雅注翼为翌。)
   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音避)我无以告我先王。周公居东二年。则罪人斯得。(说文辟为𨐨。薛本同。)
   于后公乃为诗以贻王。名之曰鸱鸮。王亦未敢诮公。(史记诮为训)
   秋大熟未穫。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王与大夫尽弁。以启金縢之书。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大传电为雨。史记论衡同。 论衡所自为死自)
   二公及王。乃问诸史与百执事。对曰信。噫。公命我勿敢言。 王执书以泣曰。其勿穆卜。昔公勤劳王家。惟予冲人弗及知。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
   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国家礼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则尽起。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岁则大熟。(马本新逆为亲迎。〇郑玄诗笺。亦云亲迎。〇释文筑或作筑。)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六卷○尚书古训(卷五)
 大诰
   大诰(释文诰或作𢍎。薛本作大𢍎。)
   王若曰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弗吊。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冲人。嗣无疆大历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史记不录大诰。〇马本割为害。猷为繇。)
   已。予惟小子。若涉渊冰。予惟往。求朕攸济。敷贲。敷前人受命。玆不忘大功。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用。(汉书已为熙)
   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玆蠢。(说文曰我有𢧨于西。)
   殷小腆。诞敢纪其叙。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
   今蠢今翼。(句)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宁武图功。
   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汉书同)
   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曰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尔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曰艰大。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违卜。
   肆予冲人。永思艰。曰呜呼。允蠢。鳏寡哀哉。予造天役。遗大投艰于朕身。越予冲人。不卬自恤。
   义。(句)尔邦君。越尔多士。尹氏御事。绥予。曰无毖于恤。不可不成乃宁考图功。
   已。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宁王惟卜用。克绥受玆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呜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汉书替为僭)
   王曰尔惟旧人。尔丕克远省。尔知宁王若勤哉。天閟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极。(句)卒宁王图事。(马本丕克作不克。)
   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天棐忱辞。其考我民。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图功。攸终。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汉书毕为辅)
   王曰若昔。朕其逝。朕言艰。日思。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穫。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弃基。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宁王大命。(郑王本矧肯构下。亦有厥考翼一段。梅本删去之。)
   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
   王曰呜呼。肆哉。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亦惟十人。知上帝命。越天棐忱。尔时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邦。惟大艰人诞邻。胥伐于厥室。尔亦不知天命不易。(易音亦)
   予永念曰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天亦惟休于前宁人。予曷其极卜。敢弗于从。率宁人。有指疆土。矧今卜并吉。
   肆朕诞以尔东征。天命不僭。卜陈惟若玆。
 康诰
   康诰(薛本作康𢍎。)
   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说文魄为霸。薜本同。释文或无咸勤二字。)
   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
   越厥邦厥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玆东土。
   王曰呜呼。封。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 汝丕远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哲王。用康保民。 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荀子弘于天。作弘覆乎天。)
   王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尔雅注畏作威)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 我闻。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 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王曰呜呼。封。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释文眚或作省)
   王曰呜呼。封。有叙。时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 非汝封。刑人杀人。无或刑人杀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无或劓刵人。(蔡云又曰。当在无或刑人杀人之下。)
   王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玆殷罚有伦。 又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
   王曰汝陈时臬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 已。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朕心朕德。惟乃知。
   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孟子罔不憝之上。有凡民二字。〇说文亦与孟子同。)
   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 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 惟吊玆。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玆无赦。(吊当如字读。)
   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训人。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乃别播敷。造民大誉。弗念弗庸。瘝厥君。时乃引恶。惟朕憝。(句) 已。汝乃其速由玆义。率(句)杀。
   亦惟君惟长。不能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乃非德用乂。 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曰我惟有及。则予一人以怿。
   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矧今民罔迪不适。不迪则罔政在厥邦。
   王曰封。予惟不可不监。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迪屡未同。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惟厥罪。无在大。亦无在多。矧曰其尚显闻于天。
   王曰呜呼。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蔽时忱。丕则敏德。用康乃心。顾乃德。远乃猷裕。(句)乃以民宁。不汝瑕殄。
   王曰呜呼。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无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听。用康乂民。(梅以无我殄为句。享字属下句读。)
   王若曰往哉封。勿替敬典。听朕告汝。乃以殷民世享。
 酒诰
   酒诰(薛本作酒𢍎。)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玆酒。
   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
   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 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聪听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周礼萍氏注有政有事。)
   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自洗腆。致用酒。
   庶事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尔大克羞耇惟君。尔乃饮食醉饱。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
   尔尚克羞馈祀。尔乃自介用逸。玆乃允惟王正事之臣。玆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
   王曰封。我西土棐徂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于酒。故我至于今。克受殷之命。
   王曰封。我闻。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自成汤咸至于帝乙。成王畏相。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饮。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惟助成王德显。越尹人祗辟。
   我闻。亦惟曰在今后嗣王。酣身。厥命罔显于民。祗保越怨。不易。(马音以鼓反)诞唯厥纵淫泆于非彝。用燕丧威仪。民罔不䀌伤心。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
   厥心疾狠。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国灭无罹。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罔爱于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
   王曰封。予不惟若玆多诰。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
   予惟曰汝劼毖殷献臣。侯甸男卫。矧太史友。内史友。越献臣百宗工。矧惟尔事。服休服采。 矧惟若畴。圻父薄违。农父若保。宏父定辟。矧汝刚制于酒。
   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说文拘为抲。)
   又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辞。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时同于杀。
   王曰封。汝典听朕毖。勿辩乃司。民湎于酒。
 梓材
   梓材(马本为杍材。 伏本薛本皆杍材。 释文亦云。)
   王曰封。以厥庶民。暨厥臣。达大家。以厥臣达王。惟邦君。
   汝若恒越曰我有师师。司徒司马司空尹(句)旅。曰予罔厉杀人。亦厥君先敬劳。肆徂厥敬劳。 肆往奸宄杀人历人宥。肆亦见厥君事。戕败人宥。(论衡政人宥作彊人有。见效力篇。)
   王启监。厥乱为民。曰无胥戕。无胥虐。至于敬寡。至于属妇。合由以容。 王其效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引养引恬。 自古王若玆。监罔攸辟。(论衡效力篇头七字。作王开贤。厥率化民。 今文也。)
   惟曰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陈修。为厥疆畎。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丹雘。(说文涂作𢾅。薛本亦作𢾅。下涂亦然。)
   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夹。庶邦享。作兄弟方来。亦既用明德。后式典集。庶邦丕享。
   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句)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马本付为附。〇梅以先王肆为句。 释文怿又为斁。)
   已。若玆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召诰
   召诰(薛本作召𢍎。)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
   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〇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
   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 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 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 诰告庶殷。越自乃御事。
   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玆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不敬。
   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玆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玆服厥命。 厥终。智藏瘝在。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 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句)若今时既坠厥命。 今相有殷。天 迪格保。面稽天。(句)若今时。既坠厥命。
   今冲子嗣。则无遗寿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 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王之敢后。用顾畏于民碞。(说文碞为岩)
   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正义云郑王以自为用。)
   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 其自时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 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
   节性。性日其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 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玆二国命嗣。(句)
   若功。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 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论衡呜呼作于戏。)
   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句)用乂民。(句)若有功。 其惟王。(句)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 越王显。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 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雠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 王未有成命。王亦显。 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释文雠或作酬。)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七卷○尚书古训(卷六)
 洛诰
   洛诰
   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
   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其基作民明辟。
   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
   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匹休。 公既定宅。伻来。(句)来视予卜休恒吉。我二人共贞。 公其以予万亿年。敬天之休。拜手稽首诲言。
   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
   予齐百工。伻从王于周。予惟曰庶有事。 今王即命曰记功宗。以功作元祀。 惟命曰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乃汝其悉自教工。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无若火始燄。(句)燄厥攸灼。 叙弗其绝。厥若彝。(句)及抚事。 如予惟以在周工。往新邑。伻向即有僚。明作有功。惇大成裕。汝永有辞。 公曰已。汝惟冲子惟终。(书大传教工。为学功。)
   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 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 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梅注公曰已。汝惟冲子惟终。为此章之首句。亦通。)
   乃惟孺子。颁朕不暇。听朕教汝。(句)于棐民彝。汝乃是不蘉。乃时惟不永哉。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废乃命。汝往敬哉。玆予其明农哉。 彼裕我民。无远用戾。
   王若曰公明保予冲子。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师。 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 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 予冲子夙夜毖祀。
   王曰公。(句)功棐迪笃。罔不若时。 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四方迪乱。未定于宗礼。亦未克敉公功。 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诞保文武受民。乱为四辅。(案上云王曰公。下云王曰公。皆句也。)
   王曰公。(句)定予往已。(句)公功将祗欢。 公无困哉。(当作我)我惟无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
   周公拜手稽首曰。王命予来。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弘朕恭。 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殷献民。乱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 曰其自时中乂。万邦咸休。惟王有成绩。
   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师。作周孚先。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
   伻来毖殷。乃命宁予。(句)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 予不敢宿。则禋于文王武王。 惠笃叙。无有遘自疾。万年厌于乃德。殷乃引考。王伻殷。乃承叙万年。其永观朕子。怀德。
   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 王命作册。(句)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王在新邑。马绝句。郑读王在新邑烝。)
   王宾。杀禋。咸格。 王入太室。祼。
   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在十有二月。 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释文云受命绝句。马同。)
 多士
   多士
   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
   王若曰尔殷遗多士。弗吊。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句)殷命终于帝。
   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句)秉为惟天明畏。(马郑本弋为翼。王肃本亦为翼。)
   我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向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 惟时天罔念闻。厥주-D001废元命。降致罚。 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 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 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释文云马以向于时绝句。史记恤为率。)
   在今后嗣王。诞罔显于天。矧曰其有听念于先王勤家。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 惟时上帝不保。降若玆大丧。惟天不。不明厥德。 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罚。
   王若曰尔殷多。今惟我周王。丕霝承帝事。有命曰割殷。告敕于帝。 惟我事不贰适。惟尔王家我适。 予其曰惟尔洪无度。我不尔动。自乃邑。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
   王曰猷告尔多士。予惟时。(句)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无违。 朕不敢有后。无我怨。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今尔其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 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予惟率。(句)肆矜尔。非予罪。时惟天命。
   王曰多士。昔朕来自奄。予大降尔四国民命。我乃明致天罚。移尔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逊。
   王曰告尔殷多士。今予惟不尔杀。予惟时。(句)命有申。 今朕作大邑于玆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亦惟尔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石经洛为雒。)
   尔乃尚有尔土。尔乃尚宁干止。 尔克敬天。惟畀矜尔。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 今尔惟时。(句)宅尔邑。继尔居。尔厥有干。有年于玆洛。尔小子乃兴从尔迁。(艺文考云石经洛为雒。释文云啻或作翅。)
   王曰又曰时予乃或言。尔攸居。
 无逸
   无逸(书大传作毋逸。薛本作亡佾。史记或作毋佚。)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
   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史云久为小人于外。能保施小民。又享为飨。)
   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释文云昃或为仄)
   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 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石经毋淫于观。毋逸于游田。又无皇为毋况。)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 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石经残碑作此厥不圣。〇祝音之又反。)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玆四人迪哲。 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 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 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句)是丛于厥身。(石经残碑皇自敬德。为况曰敬德。王本皇为况。况滋益用敬德也。)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玆。
 君奭
   君奭(薛本作商奭)
   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 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
   呜呼。君已曰时我。주-D001亦不敢宁于上帝命。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惟人在我。(句)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 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梅以惟人属下句。蔡以属上句。)
   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迪。(句)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 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梅蔡皆以非克有正绝句。马本我道作我迪。)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 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 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
   率惟玆有陈。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 天惟纯佑。(句)命则商实。(句)百姓王人。罔不秉德明恤。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 惟玆惟德称。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梅读纯佑命绝句。又商实百姓绝句。)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保乂有殷。有殷嗣天灭威。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句)申劝宁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 惟文王尚克修和주-D001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马本南宫为南官。)
   又曰无能往来。(句)玆迪彝教。文王蔑德降于国人。 亦惟纯佑。(句)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 迪见冒。(句)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马本冒作勖勉也。郑云蔑小也。)
   武王惟玆四人。尚迪有禄。 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 惟玆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说文冒为𥈆。)
   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小子同未在位。诞无我责。 收罔勖不及。耇造德不降。 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
   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玆。我受命。无疆惟休。亦大惟艰。告君乃猷裕。我不以后人迷。 公曰前人敷乃心。乃悉命汝。作汝民极。 曰汝明勖偶。(句)王在。(句)亶乘玆大命。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
   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肆念我天威。 予不允。惟若玆诰。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 言曰在时二人。天休滋至。惟时二人弗戡。 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在让后주-D001于丕时。
   呜呼。笃棐。时二人。我式克至于今日休。我咸成文王功。(句)于不怠。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 公曰君。予不惠。若玆多诰。予惟用闵。(句)于天越民。
   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祗若玆。往敬用治。
 多方
   多方(薛本作多匹)
   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
   周公曰王若曰猷。告尔四国多方。 惟尔殷侯尹民。我惟大降尔命。尔罔不知。 洪惟图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
   惟帝降格于夏。有夏诞厥逸。不肯戚言于民。乃大淫昏。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乃尔攸闻。 厥图帝之命。不克开于民之丽。乃大降罚。崇乱有夏。 因甲于内乱。不克灵承于旅。罔丕惟进之恭。洪舒于民。 亦惟有夏之民。叨懫日钦。劓割夏邑。(马本迪为攸。〇案经本云帝之攸迪。而马本脱迪字。梅本脱攸字。)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 惟天不畀纯。乃惟以尔多方之义民。不克永于多享。惟夏之恭。 多士。大不克明。(句)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至于百为。大不克开。 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句)简代夏作民主。 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
   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 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 今至于尔辟。弗克以尔多方。享天之命。呜呼。(金履祥云呜呼当属上章。)
  (呜呼属上章。)王若曰诰告尔多方。非天庸释有夏。非天庸释有殷。 乃惟尔辟。以尔多方。大淫图天之命。屑有辞。
   乃惟有夏。图厥政。不集于享。天降时丧。有邦间之。 乃惟尔商后王逸厥逸。图厥政。不蠲烝。天惟降时丧。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天五年。须暇。(郑本作须夏)之子孙。诞作民主。罔可念听。 天惟求尔多方。大动以威。开厥顾天。惟尔多方。罔堪顾之。
   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天惟式教我用休。简畀殷命。尹尔多方。
   今我曷敢多诰。我惟大降尔四国民命。 尔曷不忱裕之。 于尔多方。尔曷不夹介。(句)乂我周王享天之命。 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尔曷不惠王。熙天之命。 尔乃迪屡不静。尔心未爱。尔乃不大宅天命。 尔乃屑播天命。 尔乃自作不典。图忱于正。(于尔多方。别为一章。)
   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战。(句)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 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非我有周秉德不康宁。乃惟尔自速辜。(释文云殛。或作极。)
   王曰呜呼。猷。告尔有方多士。暨殷多士。今尔奔走臣我监五祀。 越惟有胥伯。(句)小大多正。尔罔不克臬。 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不睦。尔惟和哉。尔邑克明。尔惟克勤乃事。 尔尚不忌于凶德。亦则以穆穆。(句)在乃位克阅。(句)于乃邑。谋介。(马本臬为劓。〇说文尚不忌。作上不諅。玉篇薛本亦作諅。)
   尔乃自时洛邑。尚力畋尔田。天惟畀矜尔。 我有周惟其大介赉尔。迪简在王庭。尚尔事。有服在大僚。
   王曰呜呼。多士。尔不克劝忱我命。尔亦则惟不克享。凡民惟曰不享。 尔乃惟逸惟颇。大远王命。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我则致天之罚。离逖尔土。
   王曰我不惟多诰。我惟祗告尔命。 又曰时惟尔初。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
 立政
   立政
   周公若曰拜手稽首。告嗣天子王矣。 用咸戒于王曰。王左右。常伯、常任、准人、缀衣、虎贲。 周公曰呜呼、休玆。知恤鲜哉。(说文伯为敀。〇石经残碑。准为辟。)
   古之人迪。(句)惟有夏乃有室大竞。吁俊尊上帝。迪知忱恂于九德之行。乃敢告教厥后曰拜手稽首后矣。 曰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玆惟后矣。 谋面。(句)用丕训德。则乃宅人。玆乃三宅。无义民。(石经残碑谋面之上。多一乱字。)
   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 亦越成汤。陟丕釐上帝之耿命。乃用三有宅。克即宅。曰三有俊。克即俊。严惟丕式。克用三宅三俊。其在商邑。用协于厥邑。其在四方。用丕式见德。
   呜呼。其在受德暋。(句)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 帝钦罚之。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
   亦越文王武王。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以敬事上帝。立民长伯。立政。任人、准夫、牧。作三事。(石经残碑俊为会。)
   虎贲、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仆、百司、庶府。 大都、小伯、艺人、表臣百司。太史、尹伯、庶常吉士。 司徒、司马、司空、亚旅。 夷、微、卢、烝、三亳、阪尹。
   文王惟克厥宅心。乃克立玆常事司牧人。以克俊有德。 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训用违。 庶狱庶慎。文王罔敢知于玆。
   亦越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义德。率惟谋。从(句)容德。以并。(句)受此丕丕基。(石经残碑云受玆丕丕其。)
   呜呼。孺子王矣。继自今。我其立政。(句)立事、准人、牧夫。我其克灼知厥若。丕乃俾乱。 相我受民。和我庶狱庶慎。时则勿有间之。 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
   呜呼。予旦。已受人之徽言。咸告孺子王矣。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 自古商人。亦越我周文王立政。(句)立事、牧夫、准人。则克宅之。克由绎之。玆乃俾乂。
   国则罔有立政。用憸人。不训于德。是罔显在厥世。 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惟吉士。用劢相我国家。(石经在为哉)
   今文子文孙。孺子王矣。其勿误于庶狱。惟有司之牧夫。 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以觐文王之耿光。以扬武王之大烈。(石经耿为鲜)
   呜呼。继自今。后王立政。其惟克用常人。
   周公若曰太史。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以长我王国。玆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八卷○尚书古训(卷七)
 顾命
   顾命(薛本作顾<img src='https://c.cnkgraph.com/KMDB/IMGHJ/OH00090_16.GIF'>)
   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 甲子。王乃洮靧水。相(句)被冕服。凭玉几。 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释文云马本怿为释)
   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玆予审训命汝。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 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 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尔尚주-D001时朕言。用敬保元子钊。弘济于艰难。 柔远能迩。安劝大小庶邦。 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石经残碑达为通。集为就。)
   玆既受命还。出缀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 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 延入翼室。恤宅宗。丁卯命作册度。(释文云马本乙丑成王崩。马云安民立政曰成。石经残碑云玆即受命。)
   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须材。 狄设黼扆缀衣。
   牖间南向。敷重篾席黼纯。华玉仍几。 西序东向。敷重底席缀纯。文贝仍几。 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纯。雕玉仍几。 西夹南向。敷重笋席玄纷纯。漆仍几。(玉篇底为芪)
   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 胤之舞衣。大贝、鼖鼓在西房。 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
   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郑本辂皆为路。缀为赘。见典路疏。)
   二人雀弁执惠。立于毕门之内。四人綦弁。执戈上刃。夹两阶戺。 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 一人冕执戣。立于东垂。一人冕执瞿。立于西垂。 一人冕执锐。立于侧阶。(释文云马郑本綦为骐。)
   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 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句)即位。 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 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跻。 太史秉书。由宾阶跻。御王册命。
   曰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 王再拜兴。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
   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咤。上宗曰飨。 太保受同。降盥。以异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答拜。 太保受同。祭哜宅。授宗人同。拜。王答拜。
   太保降收。诸侯出庙门俟。
   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乘黄朱。 宾称奉圭兼币。曰一二臣卫。敢执壤奠。皆再拜稽首。王义嗣德。答拜。
   太保暨芮伯。咸进相揖。皆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 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诞受羑若。克恤西土。 惟新陟王。毕协赏罚。勘定厥功。用敷遗后人休。今王敬之哉。 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说文敷为𢾭。)
 康王之诰
   康王之诰(周本纪作康诰。〇伏本合于顾命。薛本作康王之异。)
   王若曰庶邦侯甸男卫。惟予一人钊。报诰。
   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务咎。底至齐信。(句)用昭明于天下。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于上帝。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
   乃命建侯树屏。在我后之人。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句)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 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用奉恤厥若。无遗鞠子羞。
   群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 王释冕。反丧服。
 费誓
   费誓(此郑之序次也。梅本降在秦誓之上第九十九。薛本作粊𣂶。)
   公曰嗟人。无哗听命。徂玆淮夷徐戎并兴。
   善敹乃甲冑。敿乃干。无敢不吊。(音的。)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鲁世家云陈尔甲冑。〇周礼雍氏注同。)
   今惟淫舍牿牛马。杜乃擭。敜乃阱。无敢伤牿。牿之伤。汝则有常刑。(释文云杜或为𢾅。〇史但云无敢伤牿。)
   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汝。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 无敢寇攘。踰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史同。唯祗为敬。垣墙为墙垣。尔雅注常刑为逸罚。今文也。)
   甲戌。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 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干。甲戌。我惟筑。无敢不供。汝则有无馀刑。非杀。 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无敢不多。汝则有大刑。(史记遂为隧。其馀文句。删没不全。说文糗为糇。)
 吕刑
   吕刑(梅本第九十七。今依郑本序在费誓之下。礼记书传多以为甫刑。〇薛本作吕型。)
   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
   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 苗民弗用霝。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鸱义之义。释文云本亦作谊。〇书大传夺为敚。〇说文薛本亦为敚。)
   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玆丽刑。并制罔差。(句)有辞。
   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 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
   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 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
   皇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 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
   士制百姓。(句)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彝。 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敬忌。罔有择言在身。 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后汉书。士制为爰制。中为衷。梁统传。)
   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狱。非尔惟作天牧。今尔何监。非时伯夷播刑之迪。其今尔何惩。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罔择吉人。观于五刑之中。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 上帝蠲。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
   王曰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今尔罔不由慰日勤。尔罔或戒不勤。天齐于民。俾我一日。(句)非终惟终在人。 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 虽畏勿畏。虽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王曰吁。来。(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马本吁作于。马云于于也。周本纪邦为国。)
   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 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 简孚有众。惟貌有稽。无简不听。具严天威。
   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疑赦。其罚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 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
   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 五刑之属三千。上下比罪。无僭乱辞。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周本纪剕为膑)
   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 罚惩非死。人极干病。
   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察辞于差。非从从。 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其刑其罚。其审克之。 狱成而孚。输而孚。 其刑上备。有并两刑。
   王曰呜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惧。朕敬于刑。有德惟刑。今天相民。作配在下。 明清于单辞。民之乱。罔不中。 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句)于狱之两辞。 狱货非宝。惟府辜功。报以庶尤。永畏惟罚。 非天不中。惟人在命。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说文尤作尤)
   王曰呜呼。嗣孙。今往何监。非德于民之中。尚明听之哉。哲人惟刑。 无疆之辞。属于五极。 咸中有庆。受王嘉师。监于玆祥刑。
 文侯之命
   文侯之命(薛本命为<img src='https://c.cnkgraph.com/KMDB/IMGHJ/OH00090_16.GIF'>。)
   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闻在下。惟时上帝。集厥命于文王。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谋猷。罔不率从。肆先祖怀在位。(释文义或作谊)
   呜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资泽于下民。侵戎我国家纯。 即我御事。罔或耆寿俊。在厥服。予则罔克。 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呜呼。有绩予一人。永绥在位。
   曰父义和。汝克乃显祖。汝肇刑文武。用会绍乃辟。追孝于前文人。 汝多修。(句)捍我于艰。若汝予嘉。(说文捍为㪋)
   王曰父义和。其归视尔师。宁尔邦。用赉尔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马四匹。 父往哉。柔远能迩。惠康小民。无荒宁。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
 秦誓
   秦誓(薛本作𥣠𣂶。)
   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秦本纪云嗟士卒听无哗)
   古人有言曰民讫。(句)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金云盘难艰。三句叶韵。)
   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猷询玆黄发。则罔所愆。
   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 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句)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梅读昧昧我思之属上章。非也。)
   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说文杌为阢)
 跋
   尚书古训跋
第二集经集第二十九卷○梅氏书平
 梅氏书平[一]○序
   梅氏书平序
   总叙
   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第一
   孔安国所献古文尚书第二
   别书杜林传古文尚书事第三
   梅赜所奏孔传尚书第四
   建武舜典考第五
   河内泰誓考第六
   张霸伪书考第七
   伏生今文尚书篇目
   史记所载尚书篇目
   郑玄所注古文尚书篇目
 梅氏书平[二]○大序
   大序一(伏生失其全经。口以传授。裁二十馀篇。百篇之义。世莫得闻。 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皆科斗文字。)
   大序二(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 以竹简写之。增多二十五篇。 伏生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云云。 并序凡五十九篇。四十六卷。)
   大序三(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 书序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
   大序四(会国有巫蛊事。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 传子孙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梅氏书平[二]○正义
   正义一(序云古文则两汉亦所不行。安国注之。寔遭巫蛊。遂寝而不用。历及魏晋。方始称兴。故马郑诸儒。莫睹其学。所注经传。时或异同。晋世皇甫谧。独得其书。载于帝纪。)
   正义二(大序疏云伏生二十九篇。自是计卷。若计篇则三十四。去泰誓犹有三十一。今之泰誓。非初伏生所得。)
   正义三(书传有白鱼入舟之事。不知伏生先为此说。不知泰誓出后。后人加增此语。 司马迁时已得太誓。并归于伏生不得。云宣帝时始出。 武帝纪载今文泰誓末篇。)
   正义四(此云四十六卷者。不见安国明说。盖以同序者同卷。异序者异卷。故五十八篇。为四十六卷。 太甲、盘庚、说命、泰誓皆三篇共卷。减其八。 大禹谟、皋陶谟、益稷。又三篇同序共卷。其康诰、酒诰梓材。亦三篇同序共卷。又减四。 以五十八。减十二。非四十六卷而何。其康王之诰。乃与顾命别卷。以别序故也。〇大序疏。)
   正义五(马融郑玄王肃。皆曰虞夏书。 孔于禹贡注云夏书之首。则以上为虞书十六篇。又帝告、釐沃、汤征、汝鸠、汝方。于郑玄为商书。而孔并于胤征之下。或以为夏事。)
   正义六(前汉诸儒。知孔本有五十八篇。不见孔传。遂有张霸之徒。于郑注之外。伪造尚书凡二十四篇。以足郑注三十四篇为五十八篇。〇毛奇龄云颖达不晓漆书。作此不通语。张霸西汉成帝朝人。乃伪造二十四篇。以足东汉郑注书不足之数。其人在梦中。)
   正义七(艺文志云古文又多十六篇。即是伪书二十四篇也。刘向、班固、刘歆不见孔传。贾逵、马融、服虔、杜预皆不见之。 郑玄亦不见之。故注书序。舜典云入麓伐木。五子之歌云避乱于洛汭。胤征云胤征臣名。旅獒云獒读曰豪。是不见古文也。)
   正义八(郑玄书赞云我先师棘下生子安国。亦好此学。卫贾马二三君子之业。则雅才好博。既宣之矣。又云欧阳氏失其本义。今疾此蔽冒。 是郑意师祖孔学。传授胶东庸生、刘歆、贾逵、马融等学。而贱夏侯欧阳等何意。郑注尚书。亡逸并与孔异。篇数与三家同。)
   正义九(又刘歆、贾逵、马融之等。并传孔学。云十六篇逸。与安国不同者。良由孔注之后。其书散逸。传注不行。以庸生、贾、马之等。唯传经文三十三篇。故郑与三家同。)
   正义十(至晋王肃注书。始似窃见孔传。故注乱其纪纲为太康时。〇左传哀六年。引夏书曰唯彼陶唐。孔氏正义云贾服孙杜。皆不见古文。解为夏桀之时。唯王肃云太康时也。王肃注尚书。其言多是孔传。疑肃见古文。匿之而不言也。〇又云皇甫谧云云。)
 梅氏书平[二]○集传
   集传一(自序云二典禹谟。先生盖尝是正。)
   集传二(大序注云伏生求其书。独得二十九篇。陆氏曰即马郑所注二十九篇。 孔颖达曰泰誓本非伏生所传。武帝之世始出。史因以入于伏生所传之内。故二十九篇。)
   集传三(百篇之序。艺文志以为孔子为之。然以今考之。其见存之篇。虽颇依文立义。而无所发明。如康诰酒诰梓材之属。则与经文有自相戾者。其于已亡之篇。则伊阿简略。尤无所补。其非孔子所作明甚。然相承已久。今亦未敢轻议。)
   集传四(训诰皆当时号令之本语。其间多有方言及古语。当时人所共晓。而于今反为难知。誓命是当时史官所撰。檃栝润色。粗有体制。故在今日。亦不难晓耳。)
   集传五 今按此序。不类西京文字。疑或后人所。然无所据。未敢必也。亦朱子说。
   集传六(朱子曰尚书孔传。是魏晋间人作。托孔安国为名耳。又云孔传并序。皆不类西汉文字气象。与孔丛子。同是一手伪书。盖其言多相表里。而训诂亦多出小尔雅。)
   集传七(吴才老棫云增多之书。皆文从字顺。非若伏生之书诘曲聱牙。夫四代之书。作者不一。乃至二人之手而定为二体。其亦难言矣。)
   集传八(吴幼清澄云孔壁真古文书不传。后有张霸伪作舜典汩作等二十四篇。目为古文书。辞义芜鄙。不足取重于世。以售其欺。及梅赜二十五篇之书出。则凡传记所引书语。注家指为逸书者。收拾无遗。既有證验。而其言率依于礼。比张霸伪书辽绝矣。世遂以为真孔壁所藏也。唐初诸儒从而为之疏义。自是尚书止有二十九篇者。废不复行。唯此五十八篇。孤行于世。窃尝读二十五篇。体制如出一手。采集补缀。虽无一字无所本。而平缓卑弱。殊不类先汉以前之文。夫千年古书。最晚乃出。而字画略无脱误。文势略无龃龉。不亦大可疑乎。下引吴才老朱仲晦说云澄断断然不敢信此二十五篇。是非之心。不可得而昧也。见集传大全。)
   集传九(蔡云今文伏生所授。马郑等所注。〇见尧典篇题。)
   集传十(舜典云今文古文皆有。今文合于尧典。无篇首二十八字。梅赜既失孔传舜典。故亦不知有此二十八字。而慎徽五典以下。固具于伏生之书。〇 取王范注补之。)
 梅氏书平[三]○冤词
   冤词一(李塨曰梅氏上古文。晋史无有何也。予曰旧史十八家有之。 官府所藏。名为中古文。汉晋皆存。而民间授受者。名为外学。故刘歆校书。名为中外相应。)
   冤词二(唯不立学官。世多未见。又令甲森严。立学者称官书。不立学者称逸书。)
   冤词三 经文在外者。自都尉朝至桑钦。尹敏至杨伦。太保郑冲至梅赜。皆历有授受。彼我传述。并无伪学。 老师宿儒。不可轻为谤讪。况古先贤之册。二禅三代之迹。
   冤词四(伏书二十九篇。武帝时外间疑泰誓为伪。遂去此篇。于是有谓泰誓非伏生书者。两汉诸儒。皆造言出处。而俱不得合。〇太誓只一篇也。二十九篇去一篇。故二十八宿。〇伏生自作大传。直用白鱼明明。伏书何必曲讳。〇马融有曰今文太誓。都无此语。直加以今文之名。何等明快。)
   冤词五(王肃云古文太誓伐纣时事。圣人取以为尚书。今文太誓观兵时事。当别录之。以为周书。见孔氏正义。)
   冤词六(以二十五篇。加所分舜典、益稷、盘庚二篇、康王之诰共五篇。又亡舜典一篇。为二十九篇。)
   冤词七(四十六篇者。有数篇合一序者。今此五十八篇。共四十六序一序作一卷。)
   冤词八(颜师古注汉志五十七篇。大序五十八篇。引郑玄叙赞云后又亡其一篇。故五十七。其所亡一篇。指舜典言。)
   冤词九(桓谭曰古文尚书。旧有四十六卷。为十八篇。又去大禹谟太誓二篇。为十六篇。〇正义谓张霸补二十四篇。而张霸无此事。又马融云十六篇绝无师说。皆不深考。)
   冤词十(百篇之名。不始孔子。墨翟曰昔周公旦朝读书百篇。扬雄曰昔之说书者序以百。〇郑康成百篇。其次第不同。以汤誓次臣扈后。咸有一德次汤诰后。〇伏书不分尧典皋陶谟顾命。则于百篇之名。皆属谬戾。孔传以三谟属虞书。禹贡为夏书之首。亦非。)
   冤词十一(薛士龙作书古文训。其序引子夏学书于孔子。有云帝典可以观美。大禹谟禹贡可以观事。皋陶谟益稷可以观政。洪范六誓五诰甫刑云云。)
   冤词十二(令甲所在。不敢踰越。故安国注论语。凡引经如君陈太誓类。皆不注篇名。至予小子履。敢用玄牡节。不注汤诰。而注云此墨子引汤誓辞。〇正义谓汉儒皆不见古文。予谓刘向刘歆校中书极悉。而孔氏诬之以不见。)
   冤词十三(若贾马郑三人所受者。为杜林本。其不见孔壁古文。断有然者。〇又徐仲山曰马融作忠经。引大禹谟曰唯精唯一。允执厥中。此非古文乎。)
   冤词十四(晋范宁为古文尚书作解。犹不得舜典。〇隋经籍志云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谓但无传注之人。〇案范宁不得舜典者。孔疏之文。)
   冤词十五(隋志云至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〇梅赜所上孔传。非经文也。乃不善读书者。共言梅赜上伪古文经。冤哉。请世间人。各开眼观之。)
   冤词十六(尧典舜典。原有二篇。伏生误合为一。安国分而出之。 但不知其分在何处。且失篇首一截。秪以二典之序。冠尧典之首。而其文则仍合为一。)
   冤词十七(此二十八字。在王肃注古文尚书十一卷。范宁注古文舜典一卷。皆有其文。〇正义云梅赜上孔传时。犹阙舜典。二十八字世所不传。多用王范之注补之。)
   冤词十八(阮孝绪七录。亦有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十二字。)
   冤词十九(释文云姚方兴所上。只十二字。更有四句。出之王注。〇案隋志此二十八字。一齐并出。从无方兴十二字。王注十六字之别。)
   冤词二十(宋书礼志魏明帝时。高堂隆建议改朔。引尚书文曰曰若稽古舜典曰重华建皇授政改朔。)
   冤词二十一(古文之冤。始于朱氏。〇朱氏以臆见断之曰此必假书。以注属之门人。从前不分今古文者。特为分之。)
   冤词二十二(古文何尝自东晋出也。伏生今文立学。几及百年。而后出于壁。出甫四年。又遭巫蛊。 其在官书则科斗原文。见藏秘府。而私学则都尉朝、桑钦、刘歆。以至孔僖、杨伦。 王肃、皇甫谧、郑冲。以至梅赜。安国之传。东晋始行。古文之经。非东晋始出也。不学之徒。妄云梅赜上古文。)
   冤词二十三(汉代功令最严。其所极重者。莫如学官。出此者即谓之逸。 今文立学称尚书。古文不立学。即称逸书。〇洪迈云孔安国尚书。自汉以来。不立于学官。故左氏所引。杜氏辄注为逸书。)
   冤词二十四(刘歆作三统历。所引太誓。与古文不合。〇杜钦议婚礼。以关雎为兴刺之作。不必不见毛诗。)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卷○梅氏书平
 梅氏书平[四]○冤词
   冤词二十五(贾逵父贾徽。曾受书涂恽。是古文正派。而其后逵与马郑。皆受杜林漆书之学。虽名为古文。而实与孔壁古文不同。)
   冤词二十六(杜林东汉初人。贾马郑三人。但得其书。为之传述。非亲受业也。是时或不得真古文。见似而喜。〇林自言不合时务。〇儒林传列之于东汉末诸儒之后。)
   冤词二十七 漆书五十八篇〇正义云郑注三十三篇。与孔传同。予谓必不然。既注古文。而但注今文。何以为古文之注。且齐陈隋。孔郑并行。若郑注止半。则岂有同行。漆书原自完备。至唐初有墨守今文者。又去其半。
   冤词二十八(王应麟云马氏注。本之杜林漆书。故不唯与古文异。与今文亦异。〇东汉时尹敏周防丁鸿诸学。递相嬗受。杜林不入古文之列。在汉史已疑之矣。)
   冤词二十九(杜林云得之西州。此与伪太誓之曰后得曰民间得曰掘地得曰河内女子得。有何足据。〇尚书原有窃发。如伏壁太誓。张霸百两篇。杜林漆书之明明可疑。而有眼不识。认贼为子。反矫揉罗织。以冤诬此孔壁所出之圣经。亦独何矣。)
   冤词三十(正义云郑注胤征云胤征臣名。予谓不止不见古文。并不见书序。 意必漆书只有篇名而无序。注书序者冒昧之言。胤征序。史记有之。岂郑并不见史记耶。)
   冤词三十一 朱竹垞经义考云漆书古文。虽不详其篇数。而氏释文采马氏注甚多。然唯今文及小序有注。而孔氏二十五篇。无一语焉。〇东汉为古文尚书不一。有胡常所授。有盖豫所传。有杜林所得。不尽本于安国正义。谬称孔所传者。贾逵马融等。
   冤词三十二(朱子曰书凡易读者皆古文。难读者皆今文。〇书体无难易之分。儒者读经。当论理不论文。〇陈第云书之贵真。为可立极也。恶伪。为不足垂训也。今自天子。服习古文。有裨治理。乃反苛责之。又曰其文卑而高。近而远。〇张杉曰窃鈇之疑。)
   冤词三十三(朱子曰数百年壁中之物。不讹损一字。而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〇论语孝经。与书同出。而不讹损。〇口授二字。出自孔序。朱氏窃贼言以诘贼。)
   冤词三十四(朱又曰孔安国序。非西汉文章。小序非孔子作。〇贾马郑皆云小序孔子所作。〇司马迁已收其文。入夏殷周本纪中。请善识文体者。一再读之。)
   冤词三十五(古文之冤。成于吴氏。吴云。孔壁真古文不传。〇吴云张霸伪作舜典汨作等二十四篇。〇吴云。不敢信此二十五篇。是非之心。不可得而昧也。)
   冤三十六(或曰。安国未尝邅巫叠事。〇毛辨甚长。今不录。)
   冤词三十七(崇祯末。罗敦仁、喻义父子。伪造今文尚书。名曰尚书是正二十卷。以小序分冠伏书二十八篇之首。〇凡攻古文者。不敢称小序与伏书同出。如金履祥、黄镇成、王柏、熊朋来辈。犹必曰伏书合太誓为二十九篇。〇罗氏谓今文二字。晁错所名。)
   冤词三十八(尧舜二典出伏壁。谓之今文。太史公司马谈作本纪时。抄入纪中。已百年矣。及天汉末。古文出于孔壁。其子迁始就安国问学。将采古文搀入之。而以救李陵得罪。至征和初。又值巫蛊。古文经文。仅藏官府。而史迁只见书序。不及见古文五十八篇。故尧舜二典。皆今文尚书。〇见舜典补亡。)
   冤词三十九(孔传行世。亡舜典一篇。细检其词。则舜典半篇。在尧典后编。今文者脱去书序。误与尧典连篇。〇古文实亡舜典前截。而后截在尧典中。〇舜典补亡。)
   冤词四十(今考史记自曰若稽古帝尧起。至放勋乃殂落。是尧纪。即是尧典。自月正元日起。至舜生三十。是舜纪。即是舜典。〇又云伪太誓。杜林伪古文。武成毕命云云。)
 梅氏书平[四]○遗议
   遗议一(朱子云伏生记得者。皆难读。今人作全书解。必不是。〇朱子云书序恐不是安国做。又小序断不是孔子做。〇朱子云毛公传如此高简。汉儒训释。多是如此。)
   遗议二(朱子云书序不可信。伏生时无之。又云小序决非孔门之旧。向来语人。唯陈同父闻之不疑。〇又云小序可疑。尧典一篇。自说尧一代为治之次序。舜典亦一代政事之终始。却说历试诸难。)
   遗议三(朱子云律历志所引伊训毕命字画。有与今文略同者。疑即伏生口传。而晁错所属读者。其引武成则伏生无此篇。必是张霸所伪作。刘歆误以为古文。)
   遗议四(朱子云记录之实语难工。而润色之雅词易好。故训诰誓命。有难易之不同。〇毛云谓今文是真。是纪实故难工。古文是假。是润色故易好。)
   遗议五(吴澄云二十五篇。凡传记所引。收拾无遗。比张霸伪书辽绝矣。已见前。)
   遗议六(林少颖云唐天宝三载。诏卫衡改古文从今文。今之所传。乃天宝所定本。)
   遗议七(王应麟云郑康成书注。间见于疏义。如作服十二章州十二师。孔所不及。)
   遗议八(马廷鸾云中秘书。非世儒所得见。宜乎后之引古文者。皆不得其真。如是几七百年而后传。)
 梅氏书平[四]○讲义
   讲义一 嘉庆庚午四月之望。臣在山谪居。疏理梅书之案。偶检笥笈。得我 正宗大王御制尚书条问一道。盖亦反复究诘于梅本之真伪。而思阐朱子之志者。臣复恭三诵。潸然以泣。益知我 圣主察理之明。无微不烛。无奸不照。敬录 原问。遂为条对如平生。以寓 于戏不忘之思。
   讲义二(问目本是一条。今分为四。)
   讲义三
   讲义四(此四节其总论也。诸篇条问。今不可得。)
 梅氏书平[五]○大禹谟
   序曰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作大禹皋陶谟益稷。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 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帝曰俞允若玆。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 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 疑谋勿成。百志惟熙。 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 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禹曰于。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 万世永赖。乃功。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帝念哉。 念玆在玆。释玆在玆。名言玆在玆。允出玆在玆。惟帝念功。
   帝曰皋陶。惟玆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
   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玆用不犯于有司。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动。惟乃之休。
   帝曰来。禹。洚水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주-D002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
   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其可愿。 四海困。天禄永终。 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 禹拜稽首固辞。帝曰毋。惟汝谐。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玆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 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慄。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玆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梅氏书平[五]○五子之歌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 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
   厥弟五人。御其母以从。徯于洛之汭。 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呼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梅氏书平[五]○胤征(孔壁本在十六篇中。今亡。)
   惟仲康肇位四海。胤命掌六师。 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承王命徂征。 告于众曰。嗟予有众。圣有谟训。明徵定保。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百官修辅。厥后明明。
   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
   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俶扰天纪。遐弃厥司。 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 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 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今予以尔有众。奉将天罚。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 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新。 呜呼。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其尔众士。懋戒哉。
 梅氏书平[六]○仲虺之诰
   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
   仲虺乃作诰曰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乂。 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王勇智。表正万邦。缵禹旧服。玆率厥典。奉若天命。
   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式商受命。用爽厥师。 简贤附势。寔繁有徒。肇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小大战战。罔不惧于非辜。矧予之德。言足听闻。 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信兆民。
   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攸徂之民。室家相庆。曰徯予后。后来。其苏。民之戴商。厥惟旧哉。
   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 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
   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呜呼。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
 梅氏书平[六]○汤诰(孔壁本在十六篇中。)
   汤诰
   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 王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 夏王灭德作威。以敷虐于尔万方百姓。尔万方百姓罹其凶害。弗忍荼毒。并告无辜于上下神。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
   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 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请罪有夏。 聿求元圣。与之力。以与주-D002有众请命。 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天命僭。贲若草木。兆民允殖。 俾予一人。辑宁尔邦家。玆朕未知获戾于上下。慄慄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凡我造邦。无从匪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
   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敢自赦。惟简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国语作万夫。) 呜呼。尚克时忱。乃亦有终。
 梅氏书平[六]○伊训(孔壁本。在十六篇中。今亡。)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侯甸群后咸在。百官总己。以听冢宰。 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
   曰呜呼。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咸若。 于其子孙弗率。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 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 惟我商王。布昭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怀。 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 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玆惟艰哉。 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
   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 惟玆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주-D002墨。具训于蒙士。 呜呼。嗣王。祗厥身。念哉。圣谟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
 梅氏书平[六]○太甲上
   惟嗣王。不惠于阿衡。
   伊尹作书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社稷宗庙。罔不祗肃。天监厥德。用集大命。抚绥万方。 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师。肆嗣王丕承基绪。
   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其后嗣王。罔克有终。相亦罔终。 嗣王戒哉。祗尔厥辟。辟不辟。忝厥祖。 王惟庸。罔念闻。
   伊尹乃言曰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旁求俊彦。启迪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 慎乃俭德。惟怀永图。 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 钦止。率乃祖攸行。惟朕以怿。万世有辞。 王未克变。
   伊尹曰玆乃不义。习与性成。予弗狎于弗顺。营于桐宫。密迩先王其训。无俾世迷。 王徂桐宫居忧。克终允德。
 梅氏书平[六]○太甲中
   惟三祀十有二月朔。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
   作书曰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 皇天眷佑有商。俾嗣王克终厥德。实万世无疆之休。
   王拜手稽首曰予小子。不明于德。自底不类。欲败度。纵败礼。以速戾于厥躬。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既往。背师保之训。弗克于厥初。尚赖匡救之德。图惟厥终。(孟子再引之。不可逭。作不可活。)
   伊尹拜手稽首曰修厥身。允德协于下。惟明后。 先王子惠困穷。民服厥命。罔有不悦。并其有邦厥邻。乃曰徯我后。后来无罚。 王懋乃德。视乃烈祖。无时豫怠。奉先思孝。接下思恭。视远惟明。听德惟聪。朕承王之休。无斁。
 梅氏书平[六]○太甲下
   伊尹申诰于王曰呜呼。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天位艰哉。 德。惟治。否德。乱。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终始慎厥与。惟明明后。 先王惟时懋敬厥德。克配上帝。今王嗣有令绪。尚监玆哉。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 无轻民事。惟难。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 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 呜呼。弗虑胡获。弗为。胡成。 一人元良。万邦以贞。 君罔以辩言乱旧政。臣罔以宠利居成功。邦其永孚于休。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一卷○梅氏书平
 梅氏书平[七]○咸有一德(孔壁本在十六篇中。今亡。郑本序在汤诰之下。)
   [小序]
   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 曰呜呼。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靡常。九有以亡。
   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监于万方。启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 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
   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 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 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终始惟一。时乃日新。 任官。惟贤。左右惟其人。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其难其慎。惟和惟一。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 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绥先王之禄。永底烝民之生。
   呜呼。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 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 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
 梅氏书平[七]○说命(上)
   [小序]
   王宅忧亮阴三祀。既免丧。其惟不言。群臣咸谏于王曰。呜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王庸作书以诰曰以台正于四方。台恐德类。玆故弗言。恭默思道。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 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 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 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若金。用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 启乃心。沃朕心。 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
   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 呜呼。钦予时命。其惟有终。 说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后克圣。臣不命其承。畴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梅氏书平[七]○说命(中)
   惟说命总百官。乃进于王曰。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
   惟口起羞。惟甲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 王惟戒玆。允玆克明。乃罔不休。 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虑善以动。动惟厥时。 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 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 无启宠纳侮。无耻过作非。 惟厥攸居。政事惟醇。 黩于祭祀。时谓弗。礼烦则乱。事神则难。
   王曰旨哉。说。乃言惟服。乃不良于言。予罔闻于行。 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王忱不艰。允协于先王成德。惟说不言。有厥咎。
 梅氏书平[七]○说命(下)
   王曰来。汝说。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遁于荒野。入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终罔显。 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尔交修予。罔予弃予。惟克迈乃训。
   说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匪说攸闻。 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允怀于玆。道积于厥躬。 惟敩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 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 惟式克钦承。旁招俊乂。列于庶位。
   王曰呜呼。说。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 股肱惟人。良臣惟圣。 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乃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一夫不获。주-D001曰时予之辜。佑我烈祖。格于皇天。尔尚明保予。罔俾阿衡。专美有商。惟后非贤。不乂。惟贤非后。不食。 其尔克绍乃辟于先王。永绥民。 说拜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之休命。
 梅氏书平[七]○泰誓(上 当作太誓。)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 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 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 焚炙忠良。刳剔孕妇。 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
   肆予小子发。以尔友邦冢君。观政于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遗厥先宗庙。弗祀。牺牲粢盛。既于凶盗。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惩其侮。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 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 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以尔有众。底天之罚。 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时哉。弗可失。
 梅氏书平[七]○泰誓(中)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群后以师毕会。王乃徇师而誓。 曰呜呼。西土有众。咸听朕言。 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 今商王受。力行无度。播弃犁老。昵比罪人。淫酗肆虐。臣下化之。朋家作仇。胁权相灭。无辜吁天。秽德彰闻。
   惟天惠民。惟辟奉天。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天乃佑命成汤。降黜夏命。 惟受罪浮于桀。剥丧元良。贼虐谏辅。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谓祭无益。谓暴无伤。 厥鉴주-D002不远。在彼夏王。 王其以予乂民。 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
   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
   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 勖哉夫子。罔或无畏。宁执非敌。百姓凛凛。若崩厥角。 呜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梅氏书平[七]○泰誓(下)
   时厥明。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 王曰呜呼。我西土君子。天有显道。厥类惟彰。 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 斮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作威杀戮。毒痡四海。 崇信奸回。放黜师保。屏弃典刑。囚奴正士。 郊社不脩。宗庙不享。 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上帝弗顺。祝降时丧。 尔其孜孜。奉予一人。恭行天罚。
   古人有言曰抚我则后。虐我则雠。 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雠。 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肆予小子。诞以尔众士。殄歼乃雠。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 功多。有厚赏。不迪。有显戮。
   呜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惟我有周。诞受多方。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주-D001予小子无良。
 梅氏书平[八]○武成(孔壁本在十六篇中。)
   [小序]
   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
   厥四月哉生明。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 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丁未。祀于周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笾。 越三日庚戌。柴望。大告武成。既生魄。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于周。
   王若曰呜呼群后惟先。王建邦启土。公刘克笃前烈。至于太王。肇基王迹。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勋。诞膺天命。以抚方夏。 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 惟九年。大统未集。予小子其承厥志。
   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曰。惟有道曾孙周王发。将有大正于商。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恭命。肆予东征。绥厥士女。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周王。天休震动。用附我大邑周。 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
   既戊午师渡孟津。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一戎衣。天下大定。 乃反商政。政由旧。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 大赉于四海。而万姓悦服。
   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 重民五教。惟食丧祭。 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梅氏书平[八]○旅獒
   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 西旅底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曰呜呼。明王慎德。四夷咸宾。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 王乃昭德之致于异姓之邦。无替厥服。分宝于伯叔之国。时庸展亲。
   人不易物。惟德其物。 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其力。 不役耳目。百度惟贞。 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志以道宁。言以道接。 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不育于国。 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呜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允迪玆。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梅氏书平[八]○微子之命
   王若曰猷。殷王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贤。统承先王。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与国咸休。永世无穷。
   呜呼。乃祖成汤。克齐圣广渊。皇天眷佑。诞受厥命。抚民以宽。除其邪虐。功加于时。德垂后裔。 尔惟践修厥猷。旧有令闻。恪慎克孝。肃恭神人。 予嘉乃德。曰笃不忘。上帝时歆。下民祗协。庸建尔于上公。尹玆东夏。
   钦哉。往敷乃训。慎乃服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弘乃烈祖。律乃有民。永绥厥位。毗予一人。世世享德。万邦作式。俾我有周。无斁。 呜呼。往哉惟休。无替朕命。
 梅氏书平[八]○蔡仲之命(郑目录第九十七。梅本升在多方之上。)
   惟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以车七乘。 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 蔡仲克庸祗德。周公以为卿士。叔卒。乃命诸王。邦之蔡。
   王若曰小子胡。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敬哉。 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后。 率乃祖文王之彝训。无若尔考之违王命。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 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济小民。 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 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则予一人汝嘉。 王曰呜呼。小子胡。汝往哉。无荒弃朕命。
 梅氏书平[九]○周官
   惟周王抚万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绥厥兆民。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董正治官。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庶政惟和。万国咸宁。 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 今予小子。祗勤于德。夙夜不逮。仰惟前代时若。训迪厥官。
   立太师太傅太保。玆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 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
   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 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 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 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 司寇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 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六卿分职。各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
   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王曰呜呼。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其尔典常。作之师。 无以利口乱厥官。蓄疑败谋。怠忽荒政。 不学。墙面。莅事惟烦。 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
   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 无载尔伪。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厖。 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 王曰呜呼。三事暨大夫。敬尔有官。乱尔有政。以佑乃辟。永康兆民。万邦惟无斁。
 梅氏书平[九]○君陈
   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 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玆东郊。敬哉。 昔周公师保万民。民怀其德。往慎乃司。玆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训。惟民其乂。
   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尔尚式时周公之猷训。惟日孜孜。无敢逸豫。 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尔其戒哉。 尔惟风。下民惟草。 图厥政。莫或不艰。有废有兴。 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
   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 呜呼。臣人咸若。惟良显哉。
   王曰君陈。尔惟弘周公丕训。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殷民在辟。予曰辟。尔惟勿辟。予曰宥。尔惟勿宥。주-D001厥中。 有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训。辟以止辟。乃辟。 狃于奸宄。败常乱俗。三细。不宥。 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 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简厥修。亦简其或不修。进厥良。以率其或不良。 惟民生厚。因物有迁。违上所命。从厥攸好。 尔克敬典在德。时乃罔不变。允升于大猷。 惟予一人。膺受多福。其尔之休。终주-D002辞于永世。
 梅氏书平[九]○毕命(孔壁十六篇中无之。)
   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釐东郊。
   王若曰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 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 既历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 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劝。 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师言。嘉绩多于先王。 予小子。垂拱仰成。
   王曰呜呼。父师。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 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 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 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 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商俗靡靡。利口惟贤。馀风未殄。公其念哉。 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 玆殷庶士。席宠惟旧。怙侈灭义。服美于人。骄淫矜侉。将由恶终。 虽收放心。闲之惟艰。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惟德惟义。时乃大训。不由古训。于何其训。
   王曰呜呼。父师。邦之安危。惟玆殷士。不刚不柔。厥德允修。 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陈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终。三后协心。同底于道。 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四夷左衽。罔不咸赖。予小子永膺多。 公其惟时成周。建无穷之基。亦有无穷之闻。子孙训其成式惟乂。 呜呼。罔曰弗克。惟既厥心。罔曰民寡。惟慎厥事。 钦若先王成烈。以休于前政。
 梅氏书平[九]○君牙(礼记作君雅。)
   王若曰呜呼。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笃忠贞。服劳王家。厥有成缋。纪于太常。惟予小子。嗣守文武成康遗绪。亦惟先王之臣。克左右。乱四方。 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缵乃旧服。无忝祖考。弘敷五典。式和民则。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
   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曰怨咨。厥惟艰哉。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 呜呼。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启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 尔惟敬明乃训。用奉若于先王。对扬文武之光命。追配于前人。
   王若曰君牙。乃惟由先正旧典。时式。民之治乱在玆。率乃祖考之攸行。昭乃辟之有乂。
 梅氏书平[九]○囧命(孔壁本在十六篇中。)
   序曰穆王命伯囧。为周太仆正。作囧命。
   王若曰伯囧。惟予弗克于德。嗣先人宅丕后。怵惕惟厉。中夜以兴。思免厥愆。 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怀忠良。其侍御仆从。罔正人。以旦夕承弼厥辟。 出入起居。罔有不钦。发号施令。罔有不臧。下民祗若。万邦咸休。 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俾克绍先烈。
   今予命汝作大正。正于群仆侍御之臣。懋乃后德。交修不逮。 慎简乃僚。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 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后德惟臣。不德惟臣。 尔无昵于憸人。充耳目之官。迪上以非先王之典。 非人其吉。惟货其吉。若时瘝厥官。无尔大弗克祗厥辟。惟予汝辜。王曰呜呼。钦哉。永弼乃后于彝宪。
 梅氏书平[九]○跋
   梅氏书平跋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二卷○梅氏书平
 梅氏书平[十]○[诸说]
   河内泰誓(史记不言三篇。〇郑玄本有三篇今亡。)
   逸周书克殷篇辨
   书大传略论
   阎氏古文疏證百一抄
   南雷黄宗羲序(录全文)
   阎氏古文疏證钞二
   阎氏古文疏證钞三
  (附见)朱子古文书疑 阎咏(复申甫)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三卷○春秋考徵(一)
 [序]
   [春秋考徵序]
 吉礼
   郊一(论鲁之郊禘。始于僖公。)
   郊二(论古之郊期本在建卯之月)
   郊三(论子月冬至无郊天之法。)
   郊四(论北郊祭地非先王之法)
   郊五(论五方天帝之祭。非先王之法。)
   郊六(论明堂配食。非先王之法。)
   郊七(论四玉之礼四方。即四望之祭。)
   郊八(论龙见而雩。非祭五方天帝。)
   郊九(论司中司命。非文昌二星。)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四卷○春秋考徵(二)
 吉礼
   社一(论社稷之礼。以二官配二神。)
   社二(论胜国之社稷。无屈辱示戒之法。)
   社三(论五祀本五行之神。非户灶门行中霤之神。)
   禘之说
   禘一(论禘之别有八。多出先儒之谬义。)
   禘二(论殷周禘喾。为禘祭之本。)
   (论五年一禘。本非先王之法。而合祭曰祫。又非祭名。)
   禘四(论三年丧毕。本无谛昭穆之祭。)
   禘五 论小祥练祭之后。本无始之祭。
   禘六 论时享之。各祭其庙曰犆。合祭太庙曰祫
   禘七(论祫祭必于太庙。而群公之庙不可祫祭。)
   禘八(论圜丘方泽之奏乐。本非禘祭。)
   禘九(论出王之禘。在古经无徵。)
   禘十(论肆献祼馈食。非禘祫之谓。)
   禘十一(论追享朝享。非禘祫之谓。)
   禘十二(论诗序诸禘。皆无实据。)
   时享一(论四时之祭。宜用仲月。)
   时享二(论礿)
   时享三(论尝)
   时享四(论烝)
   时享五(论四时之祭。公私同名。)
   时享六(论腊祭宗庙。非先王之法。)
   时享七(论四时正祭之外。本无三荐四荐之礼。)
   朔祭一(论告朔之祭。谓之朝享。)
   朔祭二(论朝享)
   朔祭三(论朝正)
   庙制一(论兄弟殷及不得为左三昭右三穆。)
   庙制二(论世室非世世不毁之名。)
   庙制三(论宗庙之制。本无文世室武世室。)
   庙制四(论桓僖之灾。非因不毁。)
   庙制五(论妾母别宫之法。)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五卷○春秋考徵(三)
 凶礼
   丧礼。其仪文制度。多于春秋取徵。
   违制一(鲁隐公未葬临戎。 卫惠公未葬临戎。晋襄公未葬临戎。)
   违制二(宋共公未葬从戎。 卫定公未葬从戎。陈怀公未葬从戎。)
   违制三(宋襄公未葬赴会。陈共公未葬赴会。)
   违制四(郑定公未葬朝邻。鲁昭公未葬大蒐。)
   违制五(天子未葬。诸侯会盟。天子未葬。陪臣会盟。)
   违制六(齐桓公郑悼公齐灵公郑简公既葬临戎。)
   违制七(宋殇公齐襄公陈穆公。既葬赴会。)
   违制八(鲁桓公鲁闵公曹共公卫成公鲁文公卫献公齐庄公。既葬会盟。)
   违制九(鲁襄公既葬受享。晋平公既葬歌舞。)
   违制十(楚灵王鲁昭公晋昭公。未祥享宾。)
   违制十一(鲁庄公鲁文公鲁宣公。在丧而娶。)
   违制十二(周惠王丧宴丧娶)
   谬义一 辨吊生不及哀。非谓既葬除
   谬义二(辨既葬未踰年。犹不得称王。)
   谬义三(辨郑忽不称爵。非国人贱之。)
   谬义四(辨子般称子。非因未葬。)
   谬义五(辨曰君曰子。在踰年不踰年。)
   谬义六(辨称爵待踰年。施命须既葬。)
   谬义七(辨卒哭非止哭之名。)
   谬义八(辨未葬不施命。非不称王。)
   谬义九(辨古无既葬即位之礼。)
   谬义十(辨既葬未踰年。无称君之法。)
   谬义十一(辨齐郑失礼。不足以破踰年称爵之大义。)
   谬义十二(辨古无既葬免丧之法。)
   谬义十三(办称子皆由不踰年。)
   谬义十四(辨周景王之除服非庸典。)
   谬义十五(辨子与世子。义无深浅。)
   驳义一(晋亦期而小祥。可以破杜义。)
   驳义二(吴亦涉三年而除丧。可以破杜义。)
   驳义三(晋平公之母。大功遂服。可以破社义。)
   驳义四(晋平公为少姜遂服。可以破杜义。)
   驳义五 晋平公之子。既葬犹绖。可以破杜义。
   即位一
   即位二
   即位三
   即位四
   即位五
   即位六
   即位七
   即位八
   即位九
   即位十
   即位十一
   即位十二
   书葬一
   书葬二
   书葬三
   书葬四
   葬小君一
   葬小君二
   葬小君三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六卷○春秋考徵(四)
 凶礼
   葬小君四
   葬小君五
   葬小君六
   葬小君七
   葬小君八
   葬小君九
   葬小君十
   葬小君十一
   葬小君十二
   葬小君十三
   葬天王一
   葬天王二
   葬天王三
   葬天王四
   葬诸侯一
   赗襚一
   赗襚二
   郑氏六天之辨
   先儒论辨之异
   郑氏禘祭之辨
 杂礼
   读春秋三传。选其有关于五礼。
   吉礼
   凶礼
   军礼
   宾礼
   嘉礼
   灾异
  (附见)左传小箴。〇嘉庆戊辰冬。余在茶山。有讲春秋左传者。讲至桓六年而止。圃儿录其语。名之曰左传小箴。今附于此。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七卷○周易四笺(卷一)
 [序]
   题戊辰本
   四笺小引
 括例表
   易有四法
   推移表直说
   说卦物象表(物象杂沓。今不能悉指。唯略举一二。)
   说卦表直说
   互体表直说
   爻变表直说
   读易要旨
 易例比释
   元亨利贞例
   亨利贞例
   元亨例
   亨例
   利贞例
   元吉例
   贞吉例
   贞凶例
   永贞例
   居贞例
   艰贞例(艰则亦艰贞也。古文本相通。)
   安贞例
   女贞例
   君子贞例
   幽人贞例
   杂贞例
   可贞例
   贞吝例
   贞厉例
   厉例
   吝例
   悔例
   无悔例
   悔亡例
   无咎例
   有孚例
   征吉例
   征凶例
 [诸卦]
   ䷀(乾下乾上)〇第一卦(复五阳进)
   ䷁(坤下坤上)〇第二卦(姤五阴进)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八卷○周易四笺(卷二)
 [诸卦]
   ䷂(震下坎上)〇第三卦之正(临二之五。观上之一。)
   ䷃(坎下艮上)〇第三卦之反。(临一之上。观五之二。)
   ䷄(乾下坎上)〇第四卦之正(大壮五之四。中孚三之上。)
   ䷅(坎下乾上)〇第四卦之反。(遁二之三。中孚四之一。)
   ䷆(坎下坤上)〇第五卦之正(复一之二。剥上之二。)
   ䷇(坤下坎上)〇第五卦之反。(复一之五。剥上之五。)
   ䷈(乾下巽上)〇第六卦之正。(姤一之四。夬上之四。)
   ䷉(兑下乾上)〇第六卦之反(姤一之三。夬上之三。)
   ䷊(乾下坤上)〇第七卦之正(复二阳进。)
   ䷋(坤下乾上)〇第七卦之反(姤二阴进。)
   ䷌(离下乾上)〇第八卦之正。(姤一之二。夬上之二。)
   ䷍(乾下离上)〇第八卦之反(姤一之五。夬上之五。)
第二集经集第三十九卷○周易四笺(卷三)
 [诸卦]
   ䷎(艮下坤上)〇第九卦之正(复一之三。剥上之三。)
   ䷏(坤下震上)〇第九卦之反(复一之四。剥上之四。)
   ䷐(震下兑上)〇第十卦之正。(否一之上。)
   ䷑(巽下艮上)〇第十卦之反。(泰一之上)
   ䷒(兑下坤上)〇第十一卦之正。(复一阳进)
   ䷓(坤下巽上)〇第十一卦之反。(姤三阴进)
   ䷔(震下离上)〇第十二卦之正。(否一之五)
   ䷕(离下艮上)〇第十二卦之反。(泰二之上)
   ䷖(坤下艮上)〇第十三卦之正。(姤四阴进)
   ䷗(震下坤上)〇第十三卦之反(坤一阳生)
   ䷘(震下乾上)〇第十四卦之正(遁一之三。中孚四之二。)
   ䷙(乾下艮上)〇第十四卦之反。(大壮上之四。中孚三之五。)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卷○周易四笺(卷四)
 [诸卦]
   ䷚(震下艮上)〇第十五卦。(临二之上。观五之一。)
   ䷛(巽下兑上)〇第十六卦。(遁二之上。大壮五之一。)
   ䷜(坎下坎上)〇第十七卦。(临一之五。观上之二。)
   ䷝(离下离上)〇第十八卦。(遁一之五。大壮上之二。)
   易论
 括例表(下)
   三易
   上下经分卦之数
 易例比释(下)
   利见大人例
   利涉大川例
   利有攸往例
   祭祀例
   婚媾例
   疾病例
   福例
   岁月日例
   东西南北例。
   无不利例
   无攸利例
 [诸卦]
   ䷞(艮下兑上)〇第十九卦之正(否三之上)
   ䷟(巽下震上)〇第十九卦之反(泰一之四)
   ䷠(艮下乾上)〇第二十卦之正(姤一阴进)
   ䷡(乾下震上)〇第二十卦之反(复三阳进)
   ䷢(坤下离上)〇第二十一卦之正(观五之四。小过三之上。)
   ䷣(离下坤上)〇第二十一卦之反(临二之三。小过四之一。)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一卷○周易四笺(卷五)
 [诸卦]
   ䷤(离下巽上)〇第二十二卦之正(遁一之四。中孚三之二。)
   ䷥(兑下离上)〇第二十二卦之反(大壮上之三。中孚四之五。)
   ䷦(艮下坎上)〇第二十三卦之正(观上之三。小过四之五。)
   ䷧(坎下震上)〇第二十三卦之反(临一之四。小过三之二。)
   ䷨(兑下艮上)〇第二十四卦之正(泰三之上)
   ䷩(震下巽上)〇第二十四卦之反(否一之四)
   ䷪(乾下兑上)〇第二十五卦之正(复四阳进)
   ䷫(巽下乾上)〇第二十五卦之反(乾一阴生)
   ䷬(坤下兑上)〇第二十六卦之正(观上之四。小过三之五。)
   ䷭(巽下坤上)〇第二十六卦之反(临一之三。小过四之二。)
   ䷮(坎下兑上)〇第二十七卦之正。(否二之上)
   ䷯(巽下坎上)〇第二十七卦之反(泰一之五)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二卷○周易四笺(卷六)
 [诸卦]
   ䷰(离下兑上)〇第二十八卦之正(遁一之上。大壮五之二。)
   ䷱(巽下离上)〇第二十八卦之反(遁二之五。大壮上之一。)
   ䷲(震下震上)〇第二十九卦之正(临二之四。小过三之一。)
   ䷳(艮下艮上)〇第二十九卦之反(观五之三。小过四之上。)
   ䷴(艮下巽上)〇第三十卦之正(否三之四)
   ䷵(兑下震上)〇第三十卦之反(泰三之四)
   ䷶(离下震上)〇第三十一卦之正(泰二之四)
   ䷷(艮下离上)〇第三十一卦之反(否三之五)
   ䷸(巽下巽上)〇第三十二卦之正(遁二之四。中孚三之一。)
   ䷹(兑下兑上)〇第三十二卦之反(大壮五之三。中孚四之上。)
   ䷺(坎下巽上)〇第三十三卦之正(否二之四)
   ䷻(兑下坎上)〇第三十三卦之反(泰三之五)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三卷○周易四笺(卷七)
 [诸卦]
   ䷼(兑下巽上)〇第三十四卦(大过之交。重离之移。)
   ䷽(艮下震上)〇第三十五卦(颐之交。重坎之移。)
   ䷾(离下坎上)〇第三十六卦之正(泰二之五)
   ䷿(坎下离上)〇第三十六卦之反(否二之五)
 春秋官占补注
   陈敬仲之筮(庄二十二年)
   毕万之筮(闵元年)
   成季之筮(闵二年)
   秦伯伐晋之筮(僖十五年)
   伯姬嫁秦之筮(僖十五年)
   晋侯纳王之筮(僖二十五年)
   王子伯廖之语(宣六年〇不筮而占吉凶。)
   知庄子之语(宣十二年〇亦不筮而占吉凶。)
   晋侯鄢陵之筮。(成十六年)
   穆姜东宫之筮(襄九年)
   崔杼取姜之筮(襄二十五年)
   游吉如楚之语(襄二十八年〇亦不筮而占吉凶。)
   叔孙豹之筮(昭五年)
   卫灵公之筮(昭七年)
   南蒯之筮(昭十二年)
   蔡墨对龙之言(昭二十九年)
   阳虎救郑之筮
   重耳反国之筮(晋语〇僖二十四年)
   董因迎公之筮(晋语)
   成公归晋之筮 周语〇赵穿杀灵公。逆文公庶子黑于周而立之。是为成公。
 大象传
   [大象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云雷屯。君子以。经纶。(郑玄本纶作论。形误也。)
   {䷃}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주-D001事谋始。
   {䷆}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九家易财作裁。义同。)
   {䷋}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郑荀董蜀诸本裒作捊。)
   {䷏}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敕一作敕)
   {䷕}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天下雷行。(句)物与无妄。(句)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刘瓛本作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水荐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明两作(句)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不履。
   {䷢}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雷雨作(句)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郑玄本诰作诘。形误也。)
   {䷬}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荀爽本除作虑)
   {䷭}地中有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王肃本顺为慎。姚信本德为得。)
   {䷮}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虞翻、李鼎祚本历作历。)
   {䷱}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泽上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郑玄本丽为离)
   {䷺}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四卷○周易四笺(卷八)
 系辞上传
   [系辞者彖词爻词也]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太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此以下。多不敢释。)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得失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
   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주-D001。善补过也。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一阴一阳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向响通)
   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
   乾坤。其易之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
 系辞下传
   [十翼]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重之。爻在其中矣。
   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주-D001噬嗑。(此亦神农之事。)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
   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偶。
   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其初难知。其上易知。本末也。
   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
   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耶。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
   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蓍卦传(本系辞上传文)
   [易所以筮也]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分而为二。以象两。
   挂一以象三。
   揲之以四。以象四时。(揲音舌)
   归奇于扐。以象闰。
   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
   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
   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
   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虞翻陆绩本文作爻。)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说卦传
   [说卦传]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
   参天两地而倚数。
   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晅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
   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주-D001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挠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
   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震巽以下。与序卦之言卦德者同。)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朱子曰远取诸物如此。)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朱子曰近取诸身如此。)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一作色)也为黑。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敷。(通作𧀮。)为大涂。(途)주-D001为决躁。为苍竹。(古本筤作琅。)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说文的作驹。)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王肃本为香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冑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乾音干)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一作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一作䦙)为指为狗(一作拘)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古本无坚字。)
   兑为泽为少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附见兼互取象之法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五卷○易学绪言(卷一)
 李鼎祚集解论
   [上下经]
   系辞传
   说卦传
 郑康成易注论
   郑康成易
   第一论异字
   第二论改字
   第三论天象
   第四论训诂
   第五论卦象
   第六论制度
   第七论句绝
   第八论游魂
   第九论大衍
   第十论二民
   第十一论异字改字(大传以下)
   第十二论训诂卦象(大传以下)
 班固艺文志论
   [汉书艺文志]
 汉魏遗义论
   [汉魏诸家说]
 王辅嗣易注论
   王辅嗣易注
   第一论字诂
   第二论句绝
   第三论句训
   第四论玄谈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六卷○易学绪言(卷二)
 韩康伯玄谈考
   韩康伯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一阴一阳之谓道。
   百姓日用而不知。
   鼓万物。
   阴阳不测。
   易无思也。
   吉凶与民同患。
   易有太极。
   吉凶者贞胜。
 孔疏百一评
   孔疏百一评
   乾庸言之信。
   坤先迷。
   临八月有凶。
   噬嗑刚柔分。
   噬嗑柔得中而上行。
   贲之彖。
   贲六五
   睽六三
   损之彖
   损六三
   归妹
   丰六二
   旅九四
   系辞焉
   悔吝者
   无咎者。善补过。
   十有八变。
   结绳而为罔罟。
   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唐书卦气论
   唐书历志有分卦直日之法
 朱子本义发微
   [卦变图]
   本义言卦变者多(共二十一卦。其五六卦。合于推移之本法。)
   本义言物象者多
   朱子曰互体不可废
   本义立爻变之法甚多
   杂论
 邵子先天论
   论邵氏八卦次序之图
   论邵氏八卦方位之图
   论邵氏八卦先天之说
   论先天横图九六七八之说
   论本义乾坤策数之义
   论河图洛书参天两地之义
   论河图老少互藏之法
   论河图为八卦之则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七卷○易学绪言(卷三)
 沙随古占驳
   [沙随古占驳]
 吴草庐纂言论
   吴草庐纂言论
 来氏易注驳
   来氏易注驳
 李氏折中钞(李光地号厚庵。福建人也。)
   李光地周易折中
   彖传
   系辞传
   说卦传
   序卦传
   杂卦传
   启蒙集说
   启蒙附论
   序卦明义
   杂卦明义
第二集经集第四十八卷○易学绪言(卷四)
 陆德明释文钞
   陆德明释文
 郭氏举正驳义
   易举正
 王蔡胡李评
   王应麟郑注之论
   蔡西山挂一之解
   胡玉斋通释附图
   胡玉斋爻变之解
   李厚斋互卦之解
 卜筮通义
   士冠筮礼
   士丧筮礼
   表记卜筮之义
   曲礼卜筮之义
   少仪卜筮之义
   卜筮总义
   令蓍辞
   卜兆繇
 周易答客难
   周易答客难
 玆山易柬
   玆山易柬
 茶山问答
   茶山问答
第三集礼集第一卷○丧礼四笺
 序
   丧礼四笺序
 丧仪匡(一)
   始死一(养疾 持体 改服 属纩 行祷)
   始死二(啼哭 丧主 迁尸 复)
   始死三(楔缀 奠 惟堂 命赴 哭位)
 丧仪匡(二)
   始死四 君吊 君 设铭
   袭含一(堀坎 陈袭事)
   袭含二(汲淅 沐浴 设明衣)
 丧仪匡(三)
   袭含三(袭尸 饭含)
   袭含四(设掩瑱 埋鬊蚤 设重)
   小敛一(陈衣衾 陈奠具 陈绖带)
 丧仪匡(四)
   小敛二(陈鼎俎 小敛 冯尸)
   小敛三 免 侇堂 加绖带
   小敛四(奠 襚)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二卷○丧礼四笺(卷二)
 丧仪匡(五)
   大敛一(陈衣衾 陈奠具 掘肂、设熬、陈鼎。)
   大敛二(大敛 入棺 涂殡 奠)
   大敛三(君视敛)
 丧仪匡(六)
   既殡一(成服、居处、言语、饮食、车马。)
   既殡二(朝夕哭奠。)
   既殡三(朔月奠、荐新、馔下室。)
 丧仪匡(七)
   葬一 、井椁、献材、卜日。
   葬二(请启期、髽散带、启殡。)
   葬三(朝祖、纳柩车、荐车、奠 荐马。)
 丧仪匡(八)
   葬四(朝祢、请祖期、载柩、饰柩、陈明器、祖还车、祖奠、荐马。)
   葬五(请葬期 公赗 宾赗 宾奠 宾赙 宾赠)
   葬六(大遣奠、陈馔、陈明器、奠 出重 荐马。)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三卷○丧礼四笺(卷三)
 丧(九)
   葬七(苞牲、行器、读赗、读遣、柩行。)
   葬八(出宫、公赠币、至圹、下棺、赠币、藏器、实土。)
   葬九(反哭、宾吊。)
 丧仪匡(十)
   虞祭一(陈牲、设洗、设几筵、陈器、陈鼎、升牲。)
   虞祭二(祭服、布几筵、拜宾、荐馔。)
   虞祭三(飨、读祝、迎尸。)
 丧仪匡(十一)
   虞祭四(尸入、堕祭、读祝、尸祭、九饭。)
   虞祭五(初献、亚献、三献、告利成、尸谡、阖牖户、告事毕。)
   虞祭六(殇祭、再虞。)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四卷○丧礼四笺(卷四)
 丧(十二)
   卒哭一(祝辞、牲牢、报葬)
   卒哭二(饯尸、说绖带。)
   祔祭一(荐、告辞、折俎、嗣尸。)
 丧仪匡(十三)
   祔祭二(祝辞 辨文。)
   祔祭三(作主、卑不附尊、妇祔、妾祔。)
   祔祭四(妇祔、妾祔、配祭、殇祔、姑姊妹。)
 丧仪匡(十四)
   既葬一(居处 饮食 言语 从政 归 除服 讳)
   小祥一(祝辞 筮日尸 酢哜 致膳 除绖 练中衣)
   小祥二(居处 饮食 归 作练主 期之练)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五卷○丧礼四笺(卷五)
 丧仪匡(十五)
   大祥一(冠服、居处、饮食。)
   禫祭一(冠服、居处、饮食。)
   禫祭二(为母为妻。)
   附录一(吉祭)
   祔录(新主入庙之礼。)
 丧仪匡(十六)
   奔丧一(此条。须便考检。故并取唐宋礼及东俗所行。参互言之。)
   奔丧二(母丧)
   奔丧三(成服而行)
   奔丧四(闻丧不得奔)
   奔丧五(奔丧不及殡。)
   奔丧六(齐衰以下奔丧)
   奔丧七(齐衰以下。闻丧不奔者。)
 丧仪匡(十七)
   方丧一(始丧)
   方丧二(小敛)
   方丧三(大敛 授杖)
   方丧四(成服)
   方丧五(饮食、居庐、朝夕哭。)
   方丧六(王后丧、世子丧、君之父母祖父母、外宗。)
   方丧七(并有公私丧、嫁娶。)
   方丧八(变礼、闻丧不得奔、出使闻丧、未踰年之君、旧君。)
   附录(宋明仪注 禫除仪注)
   大行之义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六卷○丧礼四笺(卷六)
 丧具订(一)
   总义
   铭
   丹旐
   旃
   重
   明衣裳
   髺笄(髺组。)
   掩
   瑱
   幎目
   握手
   决
 丧具订(二)
   冒
   带
   韐
   笏
   屦
   深衣
 丧具订(三)
   纚(幅巾附)
   裹肚
   勒帛
   裤(袜附)
   妇人上服
   妇人中带
   妇人杂服(笄、带、掩、屦、襦、裙、裹裙、裤)
   鬊爪囊
   饭巾
   沐浴巾(浴衣)
   米贝
   魂帛
   小敛绞
   大敛绞
   紟
   小敛衾
   大敛衾(褥附)
   袍袄
   小敛衣
   大敛衣
   夷衾
   枕
   补遗 网巾(当入幅巾下)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七卷○丧礼四笺(卷七)
 丧具订(四)
   棺一(棺制、棺材。)
   棺二(漆合缝、松脂合缝、油灰合缝。)
   棺三(漆棺、沥青棺。)
   棺四(棺衽、棺钉、棺镮。)
   棺五(棺束、里棺。)
   七星板
   秫灰
   輁轴
   攒涂
   輴
   輤
   蜃车
   柩车
   大舆
 丧具订(五)
   棺饰一(帷、荒。)
   棺饰二(褚 纽)
   棺饰三(齐、池、振容、揄绞。)
   棺饰四(戴)
   披
   引绋(绋綍通)
   铎
   功布
   輴碑繂
   明器
   上服下帐
   帟(东人谓之仰帐。)
   方相(本周礼夏官文。今既不用。故阙之。)
   方策(制见璧九。无用再述。)
   挽词竿(义见吊奠考。今不再述。)
   行帷(本出开元礼。今唯国葬时。内人用之。)
  (丧具)补遗二条
 丧具订(六)
   遣车(郑谓之魂车。)
   遣车二(廞车)
   玄纁
   椁
   茵
   见
   折
   抗席
   抗木(东俗曰横带。)
   砖椁
   圹制一(金井栏、穴深。)
   圹制二(灰隔、地灰、天灰。)
   圹制三(地版、明版。)
   坟封
   莎草
   志石(制详家礼。今不录。)
   神主(制详家礼。宜考检。)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八卷○丧礼四笺(卷八)
 丧服商(一)
   名义(斩衰、齐衰、功缌、繐衰。)
   升数
   总制
   衣一(衣长、横襕。)
   衣二(衽 燕尾)
   衣三(袂)
   衣四(袪)
   衣五(负)
   衣六(适、辟领、加领、叠领、宋辟领。)
   衣七(衰)
 丧服商(二)
   裳
   冠一(总制、升数。)
   冠二(条属)
   冠三(右缝、三辟积、冠武尺寸。)
   冠四(外縪、厌。)
   冠五(缨 緌)
   首绖一(斩衰绖)
   首绖二(齐衰绖。)
   首绖三(大功绖)
   首绖四(小功绖、殇小功绖。)
   首绖五 缌服
   环绖
 丧服商(三)
   要绖一(斩衰绖、散垂)
   要绖二(齐衰绖)
   要绖三(大功绖、殇大功绖。)
   要绖四(小功绖。〇殇小功绖。)
   要绖五(缌麻绖。〇疑问一条。)
   绞带
   布带
   杖一(总制、斩衰杖。)
   杖二(齐衰杖、总义。)
   屦一(斩衰屦、齐衰屦。)
   屦二(大功屦、吉屦。)
   中衣
   深衣
   墨衰
   孝巾
   布网巾
   方笠
   凉笠(即蔽阳子。)
   黄笠
   白笠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九卷○丧礼四笺(卷九)
 丧服商(四)
   括发(大夫髽。)
   披发
   免
   髽
   笄一(斩衰笄)
   笄二(齐衰笄、折首笄。)
   笄三(大功以下笄。)
   总一(斩衰总)
   总二(齐衰总)
   总三(大功以下总。)
   妇人首绖
   妇人要绖
   妇人绞带(布带)
 丧服商(五)
   妇人服一(衰)
   妇人服二(大袖、长裙。)
   妇人服三(轻衰、背子、深衣。)
   妇人服四(盖头)
   妇人服五(杖 屦)
   受服一(受衰)
   受服二(受冠)
   受服三(受葛 绞带)
   受服四(无受之服)
   受服五(功衰)
   受服六(练冠)
   受服七(葛要绖 绞带。)
   受服八(中衣、绳屦、角瑱、鹿裘。)
   受服九 升冠、麻衣。
   受服十(总义)
 商服缯商(六)
   兼服一 传六条
   兼服二(小记三条)
   兼服三(服问八条)
   兼服四(杂记七条)
   兼服五(君服、兼服表、唐宋礼。)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卷○丧礼四笺(卷十)
 丧期别(一)
   父子一(子为父)
   父子二(父为长子)
   父子三(长子无子而死。父不服斩。)
   父子四(庶子不为长子斩。)
   父子五(适子父在。不得为长子三年。)
   父子六(父为庶子期年。)
   父子七(为废疾适子期年。)
   父子八(明会典为长子不杖期。)
   父子九(子女之殇服。)
   母子一(父卒为母齐衰三年。)
   母子二(父在为母期。)
 丧期别(二)
   母子三(父在为母期。既禫。又心丧一周。)
   母子四(唐宋礼。父在为母亦齐衰三年。)
   母子五(明制子为母斩衰三年。父在亦伸。)
   母子六(继母如母。)
   母子七(后妻子。为前母服。)
   母子八(母为长子三年。〇为众子不杖期。)
   出母一(出妻之子。为其母杖期。)
   出母二(为出母杖而不禫。亦居庐。)
   出母三(父卒母嫁。亦杖期。)
 丧期别(三)
   出母四(父卒。继母嫁而子从者。)
   出母五 父卒母子从者。
   出母六(为父后者。为出母无服。)
   出母七(为父后者。为嫁母无服。)
   出母八(为继母出者。无服。〇继母死。前家子取柩去。〇父卒。继母还前夫之子。)
   出母九(庶子为出适母无服。)
   出母十(出嫁女子。为其出母。)
   出母十一(出后者。为本生出母。〇出后者。为所后家出母。)
   出母十二(为祖后者。祖母见出。)
   出母十三(父临终。命还出母。而母不依命。〇后妻之子。为前母被出者。)
   出母十四(子服出母。其妻从服当否。)
   出母十五(母无罪而出)
   出母十六(出母为其子。报服不杖。)
   出母十七(出母之子。为继母之党服。)
   出母十八(从母被出。为从母兄弟无服。)
   出母十九(为妻之出母。犹服缌。)
   出母二十(为叔母将嫁未嫁而死者。无服。)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一卷○丧礼四笺(卷十一)
 丧期别(四)
   承重一(适孙。为祖父三年。)
   承重二(士庶人无封爵者。亦承重。)
   承重三(宋人承重之法。)
   承重四(嫡孙亡无后。次孙为祖持重。)
   承重五(适孙持重。在丧而亡。庶孙摄主。不服三年。)
   承重六(父在丧而亡。适孙无代服之礼。)
   承重七(父死未殡。而祖父死亦三年。)
   承重八(庶子之适孙。为祖父亦三年。)
   承重九(父有废疾。孙为祖三年。)
   承重十(曾祖在。亦为祖承重。)
   承重十一(为曾祖后者三年。〇为高祖后者三年。)
   承重十二(为人后者。为后于曾高祖。亦三年。)
 丧期别(五)
   承重十三(祖卒而后父亡者。亦为祖母三年。)
   承重十四(父亡祖在。为祖母承重。)
   承重十五(为祖父母持重。既葬而母亡。)
   承重十六(妾子之子。为其祖庶母。无承重。〇承祖重者。为祖庶母无服。)
   承重十七(夫承重妻从服。)
   承重十八(父承重。子服无变。)
   出后一(为人后者。斩衰三年。)
   出后二(大宗小宗之辨。〇已下十条。与丧期无涉。然立后一事。须通古今之变。故牵连编录。)
 丧期别(六)
   出后三(适子有时后大宗。)
   出后四(非同宗。不得立后。〇别子未成宗而死。不得立后。)
   出后五(虽非继别之宗。士大夫皆得立后。)
   出后六(父在长子无子而死。立次子不为长子立后。)
   出后七(有妾子则立之。不取他人之子。)
   出后八(出后。必待父命。)
   出后九(死而后立后。)
   出后十(间代立后)
   出后十一(大夫无子。以弟后兄。)
   出后十二(宗子为殇而死。庶子代立为殇服。)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二卷○丧礼四笺(卷十二)
 丧期别(七)
   出后十三(今俗次养之谬。)
   出后十四(长子立后。而次子奉其先祀。)
   出后十五(独子出后兼祭两家。他日。使庶子还继本生。〇此庶子为父三年当否。)
   出后十六(出后时有昆弟。既出而昆弟亡者还本。〇还本者追服当否。)
   出后十七(出后于人。彼自生子者还本。〇还本者。追服当否。)
   出后十八(出后而还本者。为昔之所后父母有服当否。)
   出后十九(既练而后。立后者追服当否。)
   出后二十(父子荐亡既久。而立后一日两斩。)
   出后二十一(为所后家五服之亲。)
   出后二十二(为所后家期亲。追服当否。)
   出后二十三(出后者。于诸亲之服。执两而从其重。)
   出后二十四(间代立后者。为诸亲及母党服。〇出后而为祖曾后者。为诸亲及母党服。)
   出后二十五(取既死之子。以为后者追服当否。)
   出后二十六(生前立后者。子死不斩。妇死不期。)
 丧期别(八)
   出后二十七(本生父母称谓。)
   出后二十八(为本生父母。不杖期。)
   出后二十九(有父母之丧。未终丧而出后者。许终三年。〇兄弟之服亦然。)
   出后三十(居所后之丧。有本亲丧。)
   出后三十一(为本生祖父母大功。)
   出后三十二(为本生伯叔父母大功。)
   出后三十三(为本生昆弟大功。殇者降。〇为本生姊妹适人者小功。)
   出后三十四(为本生诸亲服。)
   出后三十五(为本生继母服。〇为本生母党服。)
   出后三十六(出后者之妻。为本生舅姑。)
   出后三十七(本生舅姑。为出后者之妻。)
   出后三十八(出后者之子。为其父本生诸亲服。)
 丧期别(九)
   出后三十九(为所后父之本生父。)
   出后四十(为本生父之所后父。)
   出后四十一(昆弟二人出后于两家。其两人子孙相为服。)
   出嫁一(女子在室。为父斩。)
   出嫁二(女子适人者。为其父母期。)
   出嫁三(女子适人。为祖父母。〇为曾祖父母。)
   出嫁四(女子适人者。为其昆弟。)
   出嫁五(许嫁而未嫁者。无逆降旁亲之法。)
   出嫁六(女子被出而反者。为父三年。)
   出嫁七(二女各出相为服。)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三卷○丧礼四笺(卷十三)
 丧期别(十)
   出嫁八(为女子适人者。)
   出嫁九(大夫为女子。)
   出嫁十(为女子适人无主者。)
   出嫁十一(为女子既嫁。降而无服者。袒免加麻。)
   出嫁十二(妇人为夫党女子。)
   出嫁十三(女子之殇服。)
   祖孙一(祖孙相为服。)
   祖孙二(孙之殇服。)
   祖孙三(曾祖曾孙相为服。〇高祖同。)
   祖孙四(从祖从孙相为服。)
   祖孙五(族祖族孙相为服。)
   诸父一(从父从子相为服。)
 丧期别(十一)
   诸父二(堂父堂子相为服。)
   诸父三(族父族子相为服。)
   诸父四(诸父诸子之殇服。)
   昆弟一(昆弟不杖期。)
   昆弟二(从父昆弟大功。)
   昆弟三(从祖昆弟族昆弟。)
   昆弟四(昆弟之殇服。)
   舅姑一(为舅姑不杖期。)
   舅姑二(唐宋为舅姑三年。)
   舅姑三(舅姑为适妇庶妇。)
   舅姑四(为祖舅祖姑。〇为孙妇。)
   舅姑五(为曾祖舅姑。)
   舅姑六(为夫之伯叔父母。〇为从子妇。)
   舅姑七(为夫之诸祖父母。〇为从孙妇。)
   舅姑八(为夫之堂叔父母。〇为堂侄妇。)
 丧期别(十二)
   夫妻一(妻为夫斩衰。)
   夫妻二(士之子。父在为妻杖期。)
   夫妻三(大夫之子。父在为妻不杖期。)
   夫妻四(大夫庶子。为妻大功。)
   夫妻五(为妻未庙见者。不杖期。)
   嫂叔一(古经嫂叔无服。)
   嫂叔二(魏晋有制服之议。)
   嫂叔三(唐初定小功之功。)
   嫂叔四(后唐升大功之服。)
   嫂叔五(宋礼永定小功之制。)
   嫂叔六(后儒还起大功之议。)
   嫂叔七(有恩者。加至期年。)
   嫂叔八(从嫂从叔相为服。〇再从嫂叔无服。)
   娣姒一(兄妻弟妻。相为服。)
   娣姒二(从兄弟妻相为服。)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四卷○丧礼四笺(卷十四)
 丧期别(十三)
   嫡妾一(妻为君为嫡。)
   嫡妾二(妾为君之父母。)
   嫡妾三(妾为嫡出之子女。)
   嫡妾四(妾为己出之子女。)
   嫡君五(妾为君五服之亲。)
   嫡妾六(妾为女君之党服。)
   嫡妾七(两妾相为。)
   嫡妾八(妾为僚妾之子。〇庶子为僚母。)
   嫡妾九(妾自服其私亲。)
   嫡妾十(君为妾缌。)
   嫡妾十一(为庶母缌。)
 丧期别(十四)
   嫡妾十二(明律。为庶母杖期。)
   嫡妾十三(明律为夫之庶母杖期。〇汪说为父之庶母袒免。)
   嫡妾十四(庶子为其母。)
   嫡妾十五(庶子为其母庐禫有无。)
   嫡妾十六(嫡母在。犹为其母三年。)
   嫡妾十七(庶子为父后者。为其母。)
   嫡妾十八(王公庶女既嫁为其母。)
   嫡妾十九(为嫡母。〇为嫡母之党。)
   嫡妾二十(为继嫡母之党。)
   嫡妾二十一(庶子为其母之党。)
   嫡妾二十二(无妻有妾者。其子为父后。为其母服缌当否。)
   嫡妾二十三(庶子之妻为夫之母。〇为夫之嫡母。)
   嫡妾二十四(庶子之子。为父之母。)
   嫡妾二十五(为母之嫡母。〇为妻之嫡母。)
 丧期别(十五)
   慈母一(父命为母子者。为母三年。)
   慈母二(有母之子不可有慈母。)
   慈母三(所生母嫁为慈母服。)
   慈母四(以祖庶母为慈己者。)
   慈母五(为慈母嫁者。)
   慈母六(荀子为慈母九月。)
   慈母七(庶母慈己者。)
   慈母八(为师保同列之慈母无服。)
   慈母九(明慈母有三之义。)
   慈母十(为慈母亦禫。〇慈母不世祭。)
   慈母十一(为慈母之党无服。)
   慈母十二(子为父之慈母。〇妻为夫之慈母。)
   慈母十三(慈母为慈子。)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五卷○丧礼四笺(卷十五)
 丧期别(十六)
   宗子一(为宗子齐衰三月。)
   宗子二(大夫为宗子。)
   宗子三(为宗子之母妻。)
   宗子四(郑玄为大宗九月之谬法。)
   宗子五(宗子之殇服。)
   外亲一(外祖外孙相为服。)
   外亲二(舅甥相为服。)
   外亲三(姨母姨子相为服。)
   外亲四(姑子舅子相为服。)
   外亲五(从母昆弟相为服。)
   外亲六(从母之夫。〇舅之妻。)
   外亲七(唐礼升母党之服。)
 丧期别(十七)
   外亲八(出母之子。为母党无服。)
   外亲九(为前母之党无服。)
   外亲十(无亲母党。有继母党者。)
   外亲十一(为母之继母。)
   外亲十二(为夫之母党。)
   外亲十三(为妻之父母。)
   外亲十四(为前妻之父母。)
   外亲十五(为婿。)
   外亲十六(外孙奉祀者。为外祖加服当否。)
   杂叙一(继父同居者期。)
   杂叙二(继父异居者。齐衰三月。)
   杂叙三(女子为继父。齐衰三月。)
   杂叙四(同母异父之昆弟。)
   杂叙五(为养母三年。)
 丧期别(十八)
   杂叙六(汉儒议收养之服。)
   杂叙七(国制。为养父母三年。)
   杂叙八(东俗有侍养之服。)
   杂叙九(为夫之养母。 为母之养母。 为养父母之父母。)
   杂叙十(公妪为收养子无服。)
   杂叙十一(乳母缌。)
   杂叙十二(同爨缌之谬义。)
   师友一(为师心丧三年。)
   师友二(为师吊服加麻。)
   师友三(为师有庐墓之礼。)
   师友四(为师有解官之例。)
   师友五(为师有斩衰之人。)
   师友六(为师有齐衰之议。)
   师友七(宋元以来。为师之服。)
第三集礼集(其一)第十六卷○丧礼四笺(卷十六)
 丧期别(十九)
   师友八(朋友有加麻之礼。)
   师友九(朋友有袒免之时。)
   师友十(汉唐行朋友之服。)
   师友十一(信斋增朋友之缌。)
   臣仆一(士大夫之众臣。为其君斩衰。)
   臣仆二(贵臣。为大夫齐衰。)
   臣仆三(家臣为国君。)
   臣仆四(士为贵臣缌。)
   臣仆五(郡县吏为守令服。)
   兼亲一(从母适族父。)
   兼亲二(族父是姨弟。)
   兼亲三(内外妹为兄弟妻。)
   兼亲四(同堂姊为妻母。〇姑为妻母。)
   兼亲五(总论。〇出后而为兼亲。)
 丧期别(二十)
   追服一(生不并世者。不追服。)
   追服二(小功缌不税。)
   追服三(期大功之降者税。)
   追服四(税服。宜全服其月算。〇税无禫。)
   追服五(后世幼孤者。追服之例。)
   改葬一(改葬缌既葬而除。)
   改葬二(改葬有斩齐之议。)
   改葬三(祖曾以上改葬服。)
   改葬四(前母出母。改葬服。)
   改葬五(先服重而有改葬。)
   改葬六(新丧父而改葬母。)
   改葬七(一时改葬累世者。)
   改葬八(出嫁女为父母。〇妇为舅姑。)
   改葬九(无虞祭。〇案此条不关丧期。今姑牵连录之。)
   改葬十(墓毁服。〇墓毁必改葬。故附之于此。)
 丧期别(二十一)
   变礼一(久不葬不得除服。)
   变礼二(失尸柩无所殡葬。)
   变礼三(失父母不知存亡。)
   变礼四(父母死不得奔丧。)
   变礼五(罪恶绝服。)
   变礼六(男女未昏服。)
   绪论一(童子服)
   绪论二(殇服例。)
第三集礼集(其二)第十七卷○丧礼外编(卷一)
 檀弓箴误(一)
   公仪仲子之丧。檀弓免焉。(以下檀弓上篇)
   事君有犯而无隐。
   季武子成寝
   子上之母死而不丧。
   拜而后稽颡。颓乎其顺也。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
   朋友之墓有宿草。
   丧三日而殡。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
   有虞氏瓦棺。
   夏后氏尚黑。
   穆公之母卒。
   晋献公将杀其世子申生。
   鲁人有朝祥而歌者。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
   曾子寝疾病。
   邾娄复之以矢。
   鲁妇人之髽而吊。
   南宫绦之妻之姑之丧。
   孟献子禫。
   孔子既祥五日。
   子路有姊之丧。
   太公封于营丘。
   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
   舜葬于苍梧之野。
   曾子之丧浴于爨室。
   大功废业。
   子张病召申祥。
   曾子曰。始死之奠。其馀阁也与。
   曾子曰。小功不为位。
   古者冠缩缝。
   曾子曰小功不税。
   伯高死于卫。
   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
   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
   高子皋之执亲之丧。
   衰与其不当物也。宁无衰。
   孔子之卫。遇旧馆人之丧。
   孔子在卫。有送葬者。
   颜渊之丧。馈祥肉。
   孔子与门人立。拱而尚右。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
 檀弓箴误(二)
   孔子之丧。门人疑所服。
   孔子之丧。公西赤为志焉。
   子夏问曰。居父母之仇。
   孔子之丧。二三子。皆绖而出。
   曾子吊于负夏。
   曾子袭裘而吊。
   子夏既除丧而见。
   司寇惠子之丧。
   将军文子之丧。
   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
   绖也者实也。
   掘中霤而浴。毁灶以缀足。殷道也。
   及葬毁宗躐行。
   公叔文子升于瑕丘。
   弁人有其母死而孺子泣者。
   叔孙武叔之母死。
   扶君卜人师扶右。
   曾子与客。立于门侧。
   孔子曰。之死而致死之。不仁。
   有子问于曾子曰。问丧于夫子乎。
   陈庄子死赴于鲁。
   仲宪言于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
   子思之母死于卫。
   县子琐曰。古者不降。
   小敛之奠。子游曰于东方。
   夫子曰。始死羔裘玄冠者。易之而已。
   子游问丧具。
   司士贲告于子游曰。请袭于床。
 檀弓箴误(三)
   宋襄公葬其夫人。
   孟献子之丧。司徒旅归四布。
   读赗。曾子曰。非古也。
   国子高曰。葬也者。藏也。
   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
   有荐新如朔奠。
   既葬。各以其服除。
   君即位而为椑。
   父兄命赴者。
   君复于小寝大寝。
   朝奠日出。夕奠逮日。
   父母之丧。哭无时。
   练。练衣黄里縓缘。
   有殡。闻远兄弟之丧。虽缌必往。
   所识其兄弟不同居者皆吊。
   天子之棺四重。
   棺束缩二衡三。
   柏椁以端。长六尺。
   天子之哭诸侯也。爵弁绖缁衣。
   天子之殡也。菆涂龙輴以椁。
   鲁哀公诔孔丘。
   国亡大县邑。
   孔子恶野哭者。
   君于士有赐帟。
   君之适长。殇车三乘。(以下檀弓下篇)
   君于大夫。将葬吊于宫。
   季武子寝疾。蟜固不说齐衰而入见。
   丧。公吊之。必有拜者。
   君遇柩于路。必使人吊之。
   大夫之丧。庶子不受吊。
   妻之昆弟。为父주-D001者死。
   子张死。曾子有母之丧。
   礼问
 檀弓箴误(四)
   有若之丧。悼公吊焉。子游摈由左。
   齐谷王姬之丧。鲁庄公为之大功。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
   帷殡非古也。
   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
   拜稽颡哀戚之至。
   饭用米贝。不忍虚也。
   铭。明旌也。
   重。主道也。殷主。缀重焉。周主。彻重焉。
   弁绖葛而葬。与神交之道也。
   反哭升堂。反诸其所作也。
   葬于北方北首。
   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
   葬日虞。不忍一日离也。是日也。以虞易奠。
   卒哭曰成事。是日也。以吉祭易丧祭。
   明日祔于祖父。其变而之吉祭也。比至于祔。必于是日也接。不忍一日末有所归也。
   殷。练而祔。周。卒哭而祔。孔子善殷。
   君临臣丧。以巫祝。桃茢执戈。恶之也。
   丧有死之道焉。
   丧之朝也。顺死者之孝心也。
   殷。朝而殡于祖。周。朝而遂葬。
   涂车刍灵。自古有之。
   穆公问于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与。
第三集礼集(其二)第十八卷○丧礼外编(卷二)
 檀弓箴误(五)
   卫司徒敬子死。
   有若曰。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一乘。
   国昭子之母死。问于子张。
   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
   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
   始死脯醢之奠。既葬而食之。
   吴侵陈斩祀杀厉。
   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饮酒。
   公叔文子卒。其子请谥于君。
   石骀仲卒。无适子。
   子路曰。伤哉贫也。
   卫有太史。曰柳庄。
   陈乾昔寝疾。
   仲遂卒于垂。壬午犹绎万入去籥。
   季康子之母死。公输若方小敛。
   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
   般尔以人之母尝巧。
   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
   工尹阳商与陈弃疾。追吴师。
   襄公朝于荆。
   滕公之丧。使子叔、敬叔。进吊书。
   哀公使人吊蒉。尚遇诸道。
   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
   仕而未有禄者。君有馈焉曰献。
   虞而立尸。有几筵。
   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
   孔子过泰山侧。
   丧不虑居。为无庙也。
 檀弓箴误(六)
   延陵季子适齐。于其反也。其长子死。
   邾娄考公之丧。
   子思之母死于卫。
   天子崩三日。祝先服。
   虞人。致百祀之木。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
   邾娄定公之时。有弑其父者。
   晋献文子成室。
   仲尼之畜狗死。
   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吊焉。
   阳门之介夫死。
   鲁庄公之丧。既葬而绖。不入库门。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
   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
   叔仲皮学子柳。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
   岁旱。穆公召县子而问然。
   孔子曰。卫人之祔也。离之。鲁人之祔也。合之。
 他篇箴误(附)
  (杂记)姑姊妹其夫死。
  (杂记)三年之丧。以其丧拜。非三年之丧。以吉拜。
  (杂记)为妻母在。不稽颡。稽颡者。其赠也拜。
  (杂记)子羔之袭。税衣一。(下有四服。)公袭。卷衣一。(下有八服)
  (杂记)疏衰。皆居垩室不庐。
  (杂记)凡主兄弟之丧。虽疏亦虞之。
  (丧大记)君拜寄公国宾。大夫士拜卿大夫。
  (丧大记)大夫世妇卒于适寝。内子未命则死于下室。迁尸于寝。士之妻皆死于寝。
  (丧服小记)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其祭之间。不同时而除丧。
  (丧服小记)父不主庶子之丧。则孙以杖即位。
  (丧服小记)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则必为之再祭。朋友虞祔而已。
  (服问)虽朝于君。无免绖。唯公门有税齐衰。
   君所主夫人妻。大子适妇。
  (三年问)然则何以至期也。曰至亲。以期断。
 吊尊考
   吊礼在殡葬之前。既卒哭无吊。
   吊礼众主人不拜宾。
   吊礼主人之位。亦在西阶。
   吊礼。宾不答拜。
   吊服
   受吊之服。
   吊礼有彻事、待事之异。
   吊礼迎送之节。
   吊者致辞。不宜烦𥿃。主人尤不可有答。
   丧服中吊人。
   妇人吊
   使人吊
   吊必诚。
   赗赙所受。不可以补家用。
   致奠之礼。非古。
   挽词。不宜自请。
第三集礼集(其二)第十九卷○丧礼外编(卷三)
 古礼零言(一)
   尸辩
   殇祭考
   屈狄驳
   绝族驳
   率祖驳
   带率驳。
   袂肘驳。
   左衽驳。
   冒韬驳。
   带下尺驳。
 礼考书顶
   礼考书顶
 正体传重辨(一。一名己亥邦礼辨。)
   正体传重辨(一)
 正体传重辨(二)
   正体传重辨(二)
  (附见)曹翊铉喜告斋问答。
 正体传重辨(三)
   正体传重辨(三)
第三集礼集(其二)第二十卷○丧礼外编(卷四)
 国朝典礼考(一)
   成宗
   宣祖
   仁祖
   英宗
   正宗
 国朝典礼考(二)
   嘉靖大礼议
第三集礼集(其三)第二十一卷○丧仪节要(卷一)
 节要
   序
   始卒
   袭含
   小敛
   大敛
   成服
   成殡
   启殡
   祖奠
   发引
   窆 反哭。
   虞祭
   卒哭祔
   小祥
   大祥
   禫祭
   奔丧(义详四笺奔丧条。今撮要为文。)
   居丧之制
 节要问答
   始卒
   袭含
   小敛
   大敛
   成服
   成殡
   启殡
   祖奠 发引
   窆 反哭
   虞祭
   卒哭祔
   小祥
   大祥
 读礼书劄记(嘉庆癸亥春。余在康津东里。始读礼书。有所劄记。亦会通今古之论也。今于乱堆中。得之。附之丧仪节要之末。以备参阅。丙子暮春。)
   沐用潘。浴用香汤。
   袭衣。用一称。
   袭用深衣非古。
   敛以时服。
   沐浴不备事。
   唐宋剪须之谬。
   饭含。不取盈。
   饭后卒袭。唯掩瑱幎握屦。
   被发不宜饭含。
   袭有奠。
   迁居正寝有不便。
   复衣不可一定。
   旅馆之复。
   扱衽非袒。
   被发本于说髦。
   沙溪欲废被发。
   尸南首之义。
   楔齿有所不忍。
   缀足不用几。
   始死奠不可废。
   始死奠。不必脯醢。
   护丧、司书、司货。宜以亲宾。
   为位而哭宜遵古。
   赴书差等。
   被发不可拜宾。
   哭无常声。
   擗踊不可节。
   袒免。皆暂时之礼。
   稽颡有二。
   上食之名。
   或问
第三集礼集(其三)第二十二卷○丧仪节要(卷二)
 五服图表(五服图表。是辛未冬所作。今亦附节要问答之下。)
   本宗五服图
   五服沿革表
 祭礼考定[一]○祭法考
   考古圣人之制。人臣之祭。其先止于三代。
   太祖之庙不迁。其实祭亲止于二代。其祭四亲者。天子之礼也。
   唐宋之制。许立四庙者。以天子之公卿。得比诸侯。而始封之初。既无太祖。故唯祭四亲也。
   故我国立制。虽大夫之祭。止于三代。以侯邦也。
   故先正名儒之论。皆以祭三代为正。
   今遵圣经贤传国制师说。凡仕宦之族。宜于家庙。得奉三世之主。(父祖曾。)毋得踰越。
   其以杂职仕者。及为乡亭。职者用官师一庙之礼。许其立庙。以祭考妣。庶人立庙者。并宜不许。
   既过三世。即祧而瘗之。(瘗主于墓前。)唯墓祭是举。
   其有不迁之祖。为之太祖者。别立祢庙。以遵二庙之制。而祖庙之中。毋踰三主。(太祖及皇考王考。)
   至若最长房迁奉之法。是朱子初年未定之论。
   其晚年定论。并以祧去为正。
   其初年之论如彼者。盖由宋法贵贵而不贵嫡也。
   今从晚年之论。礼尽(过三代。)即祧而瘗之。其有亲子亲孙者。每于忌日。有事于其家。
 祭礼考定[一]○祭期考
   考古。四时之祭。唯天子全举之。诸侯三祭。大夫二祭。士一祭。庶人荐而不祭。
   其祭荐之期。必用仲月。
   今遵礼经春分秋分行时享之礼。其非大夫者。春荐而秋祭。其不禄仕者。皆用荐礼。
   夏至冬至。有荐新之礼。大夫士皆同。
   若夫朔参之礼。唯孟月之朔。大夫举之。其非大夫者。唯月正元日。得有参礼。
   其遇忌日。有奠献之礼。
   墓祭古也。大夫二祭。用清明寒露。士庶人一祭。寒食而已。
   墓祭止于高祖。然远祖始仕。为子孙冠冕者。宜有一祭。
   至于后土之祭。本因郑注有误。未可议也。
   馀有俗节。并毋得循俗任情。以渎神理。
 祭礼考定[一]○祭仪考
   考古祭祀之礼。张皇繁缛。节文大备。未易遵也。
   今宜参古酌今。遵其可行。阙其所变。不失其大义也。
   若夫时享之礼。前期三日之朝。有齐宿之礼。(宿肃也。)
   厥明之夕。有视濯之礼。
   厥明夙兴。有视饪之礼。
   乃诣庙陈馔。
   乃释祝。
   乃侑食。
   行初献礼。
   行亚献礼。
   行三献礼。
   行荐羞礼。
   行受胙礼。
   行旅酬礼。
   告利成闭祏。
   行分馂礼彻笾豆。(铏俎簋爵以次彻。)
   祝阖户降。赞者。告事毕。主人以下出。
   至于冬夏之荐。其礼宜简。(士之春荐同。)朔参亦然。
   忌日之祭。皆如时享所异者。数节而已。
   墓祭如荐礼。(丧祭别有著。)
 祭礼考定[二]○祭馔考
   考古祭祀之馔。原有五等。曰大牢。曰少牢。曰特牲。曰特豚。(亦三鼎。)曰一鼎。(亦特豚。)其未有鼎者。脯醢而已。
   牲鼎所统荐献之器。约有六种。一曰爵。二曰簋。三曰铏。四曰俎。五曰豆。六曰笾。其所实不同而名以之立。
   大牢有二等。上焉者九鼎。其爵九献。(或七献五献。)其食八簋、七铏、九俎、八豆、八笾。
   下焉者。七鼎。其爵三献。其食。六簋、五铏、七俎、六豆、六笾。
   少牢五鼎。其爵三献。其食四簋、三铏、五俎、六豆、六笾。
   特牲三鼎。其爵三献。其食二簋、三铏、三俎、四豆、四笾。
   特豚有二等。其三鼎者。其爵一献。其食二簋、一铏、三俎、二豆、二笾。
   特豚一鼎者。其爵一献。其物一俎、二豆、二笾。
   脯醢之荐。未有牲鼎。其爵一献。一豆一笾。其行大礼者。必有折俎。
   唯是五等之馔。等威截严。宪章昭列。以防民志。不可踰也。
   今宜考古酌今。凡有祭荐。每于五等之中。拣而用之。无踰定制。而其制器之式。实器之物。合有详定。
   鼎所以实牲也。古以鼎荐。今鼎不升。直以铏俎升。
   爵之制。口圜径五寸。(宜用指尺见下图。)深二寸。(足崇三寸弱。)通崇五寸。有两耳。无承槃。(与古制差异。)
   簋。竹器也。瓦曰敦。(今用磁或铜。)敦之制。口圜径八寸。深四寸。(足崇一寸弱。)通崇五寸。
   铏之制。口圜径六寸深三寸。(足崇二寸弱。)通崇五寸。
   俎之制中矩。今用圜。(亦用磁或铜。)圜径九寸深一寸。(足崇四寸弱。)通崇五寸。(今人生时。熟肉燔肉。皆用碟子。祭器。宜亦然。)
   豆之制。圜径七寸深一寸。(足崇四寸弱。)通崇五寸。
   笾。竹器也。今用磁。圜径七寸深五分。(足崇四寸五分弱。)通崇五寸。
   右所列六器。并用白磁。无违尺寸。(富者。用铜铸。)其所实之物。载高几寸。并宜遵此以致虔洁。
   于是春分秋分。行时享之礼。大夫用少牢。士用特牲。
   夏至冬至。行荐新之礼。大夫特豚三鼎。士一鼎。
   正月朔日及孟月之朔。有朔参之礼。大夫特豚一鼎。士脯醢而已。其有郡县之俸者。宜用折俎。
   忌日之祭。大夫少牢。士以特牲。学士官师。特豚三鼎。
   清明寒露。行展墓之礼。大夫特豚三鼎。士一鼎。
   有事告由。大夫士。皆用脯醢。其告吉庆者。宜有折俎。
   至于丧祭之式。始卒有奠。用脯醢而已。
   是日袭。袭讫有奠。亦用脯醢。
   已自始死之日。厥有朝夕之奠。亦有下室之馈。(见士礼。)朝奠但用脯醢。(或以果代脯。)食时上食。(辰正也。)夕而夕奠。皆用上食之品。
   厥明小敛。敛讫有奠。特豚一鼎。
   厥明大敛既殡有奠。特豚三鼎。
   成服无奠。
   朔日有奠。特豚三鼎。
   月半无奠。其或行之者。特豚一鼎。
   二至二分。有荐新之礼。春秋特豚三鼎。冬夏一鼎。
   启殡而朝于祖有奠。(一名启殡奠。)特豚三鼎。
   厥明既饰柩。还车乡外。有祖奠。(日昃而行事。)特豚一鼎。
   厥明启引有遣奠。少牢五鼎。上大夫太牢七鼎。(谓卿相。)
   既窆有墓左之奠。特豚一鼎。
   既作主有告由之奠。兼行于墓左。
   既反哭。有初虞之祭。用特牲。上大夫用少牢。(见杂记。)
   隔日有再虞之祭。如初礼。
   越三日有三虞之祭。(即士之卒哭。)士用特牲。下大夫少牢。上大夫太牢七鼎。
   是日之夕。将告祔事。有告由之礼。宜用脯醢。
   无卒哭。
   厥明。祔于祖。士以特牲。下大夫少牢。上大夫大牢七鼎。
   既窆。无朝夕奠。
   既葬。有朔日之奠。特豚一鼎。
   生日无奠。其或行之者。特豚三鼎。
   期而练。有小祥之祭。又期而缟。有大祥之祭。中月而纤。有禫祭。皆以特牲。大夫少牢。
   无吉祭。
 附见嘉礼之式
   冠礼醮子。特豚一鼎。其醴宾之馔。宜亦一鼎。
   婚礼同牢特豚三鼎。其醴妇脯醢而已。其盥馈特豚一鼎。
第三集礼集(其三)第二十三卷○嘉礼酌仪
 冠婚礼
   冠礼
   婚礼
第三集礼集(其三)第二十三卷○礼疑问答
 僧庵礼问
   序
   问。十五升抽其半曰缌。(杂记文。)此七升半也。小功则十二升。而缌麻则七升半。何不伦耶。
   问。士丧礼云。复者朝服。复者无官。亦朝服耶。
   问。沙溪备要云。或曰内丧复者。当用女御。有经据否。
   问。古之燕几。即今之曲几也。今人家不必有曲几。缀足当用何物。
   问。今人收尸。亦束两臂于古礼。有徵否。
   问。今人或值尸腹浮胀。用土囊压住。未知如何。
   问。今人收尸用㪷子。以当足掌。又用米豆等重物。以镇其外。亦所以防辟戾也。此法何如。
   问。吕坤。甚言楔齿。有所不忍。毛奇龄。又引左传笋偃事。(见哀十九年。)谓春秋时。原不楔齿。此说何如。
   问。含珠用三颗。而饭米无定数。当用几粒。
   问。书仪以钱代珠。钱可含否。
   问。今所著礼书。屡言魂帛之当废。而铭重之当复。然铭旌之只长三尺。(用周尺。)既甚骇俗。重虽有主道。后世废之久矣。今猝行之。恐毁谤四集。将奈何。
   问。交椅卓子。高当几许。
   问。卓之高只二尺。则何不用髹槃。
   问。今人小敛之后。始有设奠。古礼复后之奠。无或太早耶。
   问。书仪、家礼。有袭后奠。虽无经文。注疏有据。今所著礼书。无袭后奠之名。当奈何。
   问。未殡之前。朝夕馈奠。在经无文。今创为朝夕之奠。未知如何。
   问。今见既夕记之注。以设棜东堂。为大敛奠之馔。若然。自大敛之日。始有夕奠。当奈何。
   问。一日三奠。非古非今。且阙夕奠。必然骇俗。当奈何。
   问。朱子之一日三馈。于古有所本否。
   问。沙溪备要曰。朔日则于朝奠设馔。(此家礼本文。)自注曰。朝上食。不当复设。既谓之朝上食。则其有夕上食。可知也。此当奈何。
   问。既夕记云。朔月若荐新。则不馈于下室。郑玄云。下室之馈。有黍稷。若然。正室之中。既有朝夕二奠。下室之中。又有朝夕二馈。岂非一日而四馈耶。
   问。檀弓云始死脯醢之奠。然始死之初。未必有脯醢。即他物。亦未妨耶。
   问。既夕礼云。既葬。犹朝夕哭不奠。今人既葬犹奠。何也。
   问。贾氏之云一日三食。只据乡党之注乎。抑有他据。
   问。小记云。斩衰括发以麻。(士丧礼亦云。)君丧。亦斩衰也。而独无袒括发之礼。何欤。或曰。事君方丧三年。(檀弓文。)方丧异于致丧。故无袒括发之法。此说何如。今考五礼仪及丧礼补编。宗亲文武百官。并无袒括发之节。于古亦然否。
   问。吊者之服。主人未小敛。则吊者裼裘。(见檀弓。)若然。未小敛之吊。或当以浅澹青袍为之否。
   问。温公云。古礼袒者肉袒。免者露发。今袒者。只袒上衣。免者唯主人不冠。齐衰以下。去帽著头巾。加免于其上。亦可也。此说何如。
   问。温公云。自启殡至卒哭。日数甚多。若使五服之亲。皆不冠而袒免。恐其惊俗。但各服其服而已。此说何如。
   问。袒免括发之义。原来如何。
   问。古者练祥禫。皆卜日而行之。若并用远日。则当并在下旬。其相距日数。大约均平。今祥用忌日。而只卜练禫。(专指十一月之练。)若练于下旬而忌在上旬。则练服只月馀矣。不已轻乎。若忌在上旬而禫于下旬。则祥服恰九旬矣。又何久也。大节既迁。馀文不合。当奈何。
   问。如是则正月晦日。行大祥者。须至三月晦日。行禫祭若然。厥明日便当吉月矣。纤綅之服。不过一夜而除之耶。
   问。贾公彦云。丧事先远日。吉事先近日。大祥之祭。仍从丧事。下旬为之。禫祭。吉事也。上旬行之。若然。晦日为禫者。得无违于古意否。
   问。今人练禫。必用丁日。(十一月之练。)或用上丁。或用中丁。亦有所本否。
   问。丧服小记云。三年而后葬者。必再祭。其祭之间。不同时而除丧。注云。如此月练祭。则次月祥祭。此说何如。
   问。既夕记下室之注云。下室如今之内堂。(疏以为燕寝。)内堂可云下室耶。
   问。杂记十一月之练。只是为母为妻之谓乎。
   问。徐健庵论为妻之服曰。彼以父服服我。我以母服服之。此说无可疑否。
   问。古者。夫妇之义。不甚严重。有七去之恶。则出之矣。既去又改适矣。于其死也。何若是之甚也。伉俪之义。虽重。尊亲如祖父母。天属如亲兄弟。慈爱如众子者。俱以不杖期当之。独于妻。若是其致隆。终未敢晓。
   问。宗子之母既在。则宗庙之重。未及传于宗子之妻。又何为而伸禫耶。
   问。父在为母期者。至十五月既禫之后。又以心丧至于三年。于古经有徵否。
   问。父在为母期者。既禫。其服曰墨衰。此法奚始。
   问。曲礼曰。衰不入公门。陈浩曰。衰五服之衰也。(五衰皆不入。)服问曰。公门税齐衰。陈浩曰。此谓不杖齐衰。若杖齐衰及斩衰。虽入公门。亦不税。(唯轻衰不入。)两注矛盾。何者为是。
   问。曲礼曰。有丧者。专席而坐。陈氏曰。专单也。(贵贱之席。各有重数。居丧则否。)吕氏曰。不与人共坐也。当从何说。
   问。壬戌春来觐时。伏闻尸北首之义。今闻小敛以前。尸南首。小敛以后。尸北首。抑有经證而改其前见否。
   问。壬戌春来觐时。伏闻袭有冠之义。今闻袭无冠。抑有经證而改其前见否。
   问。今读礼案。末虞之为卒哭明矣。然废之不行。或恐骇俗。当奈何。
   问。今读礼案。祔祭之不设二位明矣。若然。新死者之神主。亦不当出就正堂否。
   问。祔祭之不设二位。既闻命矣。其祝文之在士虞记者。恐不可纯用。且当奈何。
   问。今之所谓平土祭。于古有徵否。朱子家礼。实土之下。有祠后土于墓左之文。此是平土祭否。
   问。题主奠。于古有徵否。(崔 信。)下二条同。
   问。奔丧之礼。闻丧即行。则至殡所而成服。若未即行。成服而后起程。(见礼案。)若道路甚远。虽闻丧即行。四日之内。无以达于殡所。若是者。当于路中。计日成服否。
   问。奔丧者。冠服当何如。
   问。今人荐麦荐稻。皆用生米。然古礼既有鱼雁之助。则其熟而荐之可知。今拟并作饭馈。如何。(男学渊。)
   问。豉酱之列于豆间。非礼也。然退溪云。丘氏二楪之设。当依礼文。盐姑已之。酱不可阙。何必一去之为快耶。(男学渊。)
   问。盏盘之制。不便。错奠爵之制。宜一遵古法。支三足。立两柱。以便其用。〇但今 公祭用爵。无或嫌僭否。〇考定所录尺寸之度。抑有古据乎。(男学渊。)
   问。支子之别居异方者。若得新物。不得送荐。则具纸榜祭之何如。(男学渊。)
   问。祝文云洁牲。无牲云庶羞。今牲不特杀。买于官庖。不可曰洁牲乎。若虞卒练祥。为之特杀者。当云洁牲乎。(男学渊。)
   问。昭穆之义。(男学渊。)
   问。今人祭不用桃。盖以神道所忌也。檀弓曰。君临臣丧。以桃茢。左传云。桃弧棘矢。以除灾。然星翁拟以祭先。不知如何。(男学渊。)
   问。天子七庙。即太祖及文世室武世室。四亲庙是已。世室不止二代。则亦踰七数奈何。(男学渊。)
   问。唐、宋公卿。许立四庙。唐、宋以前。公卿不得比诸侯。止立三庙乎。(男学渊。)
   问。生日之祭三年后。亦或有行之者。(男学渊。)
   问。考定云。有不祧之主。则祧其曾祖。其必欲祭者。别奉一室。其所奉之室。独不为庙乎。(男学渊。)
   问。二分二至。若有故则将卜日而祭之乎。(男学渊。)
   问。笾实载高。无过一寸。若甘瓜、西瓜、大梨、大柿之属。一颗之高。自过一寸奈何。(男学渊。)
   问。三献之酒。并列为三爵。礼毕乃彻。则有前后配者。当并列为九爵乎。(男学渊。)
   问。近有人于其父母忌日。前期坐斋。不拘酒肉。始自本日。断酒吃素。以至三日。有何可据。(男学渊。)
   问。焚祝之始。(男学渊。)
   问。少牢合设之图六簋。而饼居其二。少牢单设之图四簋。而饼又居二。其必于饼而二之者。何义。(男学渊。)
   问。蒿芼葵芼。冬日难得。可代用菜否。且蒿是何物。(男学渊。)
   问。礼云断杖而无焚衰之文。今人焚衰。不知何据。曲礼云。祭服敝则焚之。衰亦祭服也。焚之为得乎。退溪答金敬夫书。亦有此说。而未有明诲。(男学渊。)
   问。丧具订。无网巾行縢。何也。(男学渊。)
   问。中酒死者。祭不当用酒否。(男学渊。)
   问。醢者。说文云肉酱也。今之食醢。恐不当称醢。说文云。醯酸也。酢味也。则当称食醯否。(男学渊。)
   问。今人冬至有荐。而夏至则否。何也。(男学渊。)
   问。改葬远地者。宜有灵舆。而既无魂帛。当奈何。(男学渊。)
   问。今人缌服。多以巾带成服。(男学渊。)
   问。东俗宗族计寸。是孤陋无稽否。(男学渊。)
   问。权勔为父之本生母。服期年如何。(男学渊。)
   问。祖姑神主。韩稚厚(名益权。)曰。古礼勔宜不称本生。不加显字。不书旁题。不称祖妣。
   问。燕尾之制。或如<img src='https://c.cnkgraph.com/KMDB/IMGHJ/MO_0597A_A284_0229_010_24.GIF'>。或如<img src='https://c.cnkgraph.com/KMDB/IMGHJ/MO_0597A_A284_0230_010_24.GIF'>。或如<img src='https://c.cnkgraph.com/KMDB/IMGHJ/MO_0597A_A284_0231_010_24.GIF'>(男学渊。)
   问。李庞亿。闻其父丧。三日留家。成服而往。世方诮之。未知于礼如何。(男学渊。)
   问。甲之弟乙。出后于远族。不幸无子。又取其所后家从兄之子丙为后。平日呼甲为伯父。书牍自称曰从子。今丙不幸夭死。甲当何服。窃观礼笺。于人从父昆弟之如此者。断之以无服。从父昆弟。犹之可也。犹父犹子。何得无服。请闻明教。(尹钟英。)
   问。甲之于丙。不得有服。既闻命矣。甲之老亲。设若先死。其于丙也。乃是所后父之本生父也。俨一祖父捐背。为其亲孙者。曾无缌麻之哀。天下其有是乎。礼出于情。亦出于名。祖孙无服。某未前闻。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安得曰无服。若云有服。即甲丙之间。不得无服。若甲丙之间。不得无服。则礼笺所云从父昆弟之如此者。亦当有服。先生所答。恐不可遵用。未知如何。(尹钟英。)
   问。今闻明喻。礼则诚然。但乙也方遭巨创。衰麻擗踊。丙也亲为其子。恬然无服。终觉不安。情所不安。礼必起焉。先王于此。胡独不谅。请卒受教。(尹钟英。)
   问。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孤子当室。冠衣不纯采。注疏云。纯缘饰也。愚意则读之如字。为纯一之纯无妨。未知如何。(崔 信。)
 (附)巽庵礼疑
   私馆。亦宜复。
   决、韎韐、竹笏。不必用。
   尸南首
   夏葛屦。冬白屦。
   衣带下尺
   裳㡇
 君丧废私祭论
   曾子问曰
 君丧废私祭论(二)
   道光元年辛巳之春三月九日。孝懿王后金氏薨。
 嘉顺宫丧礼问答
   初丧称卒逝。
   举哀时百官不哭临。只二品以上。以时服。奉慰问安。
   殡宫。移奉欢庆殿后。百官陪哭行礼于涵仁亭庭。
   玆后凡有节次。如下梓室及成服时。百官皆陪哭行礼。
   玉堂两儒臣上劄子。论殡宫。不宜在欢庆殿。(权敦仁严寿。)
   宪府两台臣上疏。论梓室入正门及宗戚执事之称未安。(李俊祐金䥧。)
   徽庆园守奉官。改以参奉书下。
   御批答玉堂疏曰。动驾之时。唯伞盖物色之外。云宝剑总管、承史、阁臣。皆备仪节。今此园官。称参奉。有何重乎。
   魂官。以都总府为之。〇大臣劄子。拟于阙外近地。密近紫籞。别建一宫。
   礼曹请令中外进香。命议大臣。唯宗亲府、仪宾府、议政府。令其进香。
   礼曹请梓室加漆时。二品以上三司长官哭临。
   启殡有吊。出宫有吊。下玄室时刻、望哭时有吊。反虞有吊。虞祔有吊。凡有吊礼之时。二品以上三司长官。宜入外庭哭。
   礼曹请上谥。告由于宗庙閟宫。
   大殿中宫殿服制。以缌麻三月。磨鍊。
   外论知礼者。亦或有练冠之说。虽不可议。宜知其义。
   王世子。世子嫔。无服。
   淑善翁主服制。以期年磨鍊。
   礼曹请心丧仪节。下询当否。
   礼曹请心丧之礼。而引用天子练冠之文。
   宗庙春享之祭。不停。
   今闻三月废祭之说。人多非之者。
   五虞以卒哭。祔于宣禧宫。礼也。
   外论有奏闻之说。
   三月之外。虽有事。群臣无哭。但有问安。
第三集礼集(其三)第二十四卷○风水集议
 序
   序
 风水诸说
   吕才葬书叙(出旧唐书。)
   司马光葬论
   程伊川葬论
   张横渠葬论
   朱晦庵葬说
   陈傅良朱公向墓志
   张九成祭坟园神文
   真德秀读书记
   罗大经鹤林玉露
   熊朋来葬论
   吴草庐葬论
   赵汸葬书问对
   方孝孺葬论
   丘浚葬论
   都穆葬论
   王廷相葬论
   黄省曾难墓有吉凶论
   王兆云说圃识馀
   吕坤四礼疑
   陈龙正葬论
   柴绍炳原葬论
   朱董祥论葬书
   张栻题赠地理卷后
   胡翰风水问答序
   宋濂慈孝庵记
   顾湄咫闻录
   郑汉奉径地粹言
   俟庵风水论
第四集乐集第一卷○乐书孤存(一)
 论
   六艺之学
   论六律与五声不同
   论六律。本起于钟声。
   论八音诸器。皆具十有二律。
   论六律之管。可执而不可吹。
   论金奏诗歌。各为一配。以合律吕。
   论六律为经。五声为纬。
   论二至奏乐。别是禬除之法。
   论十二律之名义
   论十二律之差等
   论七音之所起
   论四清之所起
 辨
   辨吹律。不可以正五音。
   辨葭灰埋管。不足以气定律。
   辨以黍定律本不合理
   辨吹律。不可以出声。
   辨十二律。不可以配月气。
   辨十二律。不可配乾坤六爻。
   辨三分损益上下相生之法。始于五声。昉于管子。
   辨十二律上下相生之法
   辨律书钟分之法。不可为十二律管之实数。
   辨十二律之寸数诸说不同。不可据依。
   辨十二律。无娶妻生子之法。
第四集乐集第二卷○乐书孤存(二)
 辨
   辨十二律隔八相生之说。与上生下生之说。不合。
   辨十二律还宫之法。违于周礼。不可用。
   辨二变声。非三分损益之所生。
   辨京房六十律之谬。
   辨钱乐之三百律。万宝常千八声。皆出旋之法。
   辨十二律。无半声变半声之用。
   辨四清为五声之清。不可为十二律之清声。
   辨京房立准之法。即律家之异端。
   辨大予乐之均钟木。即乐家之蟊贼。
   辨梁武帝四通之制。即京房律准之变法。
   辨王朴律准。即梁武帝四通之遗法。
   辨五钟有哑。本由十二律还宫之法。
   辨苏婆七调。本是声调之名。不是律名。
 驳
   驳十二律管围皆九分。(以下乐本解说。)
   驳二变四清并用之法
   驳蕤宾以上。为五声二变。
   驳四上尺工六。以定古乐。
   驳楚词四上。以證乐谱之四上。
   驳算数无用之说。(已下竟山乐录。)
   驳伶州鸠钟律之义주-D001会为说
   驳周自文武后不解七声
   驳夷则无射无上宫
   驳五正毕而四清起
   驳宫商之间。徵羽之间。相隔以倍。
   驳历数七声之谬论
   驳竹管定律。胜于丝簧。
第四集乐集第三卷○乐书孤存(三)
 查
   然则奈何
   查律。有三纪六平。
   查六律皆三分损一。各生一吕。
   查五声各差以九。
   查十二律。皆同八十一分。
   查十二律五声之差。准黄钟之尺。各差几何。
   查十二律。以制器。法上天造化之理。
   查十二律钟之制
   查十二编钟之制
   查十二磬之制
   查十二埙之制
   주-D001十二鼓之制
第四集乐集第四卷○乐书孤存(四)
 查
   查十二琴瑟之制
   查十二笙之制
   查十二箫之制
   查十二笛之制
 订
   订八音。不可与八卦配合。
   订五声。不可与五行配合。
   订五声。不可以配君臣事物。
   订管子牛羊雉豕之鸣。非五声之实模。
   订字音之喉腭舌齿唇。不可以配五声。
   订五声之调。或七或九。不可多至于二十八。
   订五声之别。不过乎丝竹金石。
   订丝声经纬弦徽。各取五声。以尽五声之妙用。
   订竹声。以其孔穴应五声。又有开阖全半之妙用。
   订金声石声。以槌之大小。击之高下。别其五声。
   订乐具始终。而五声交错。凡再周为一章。
   订五声不限字数。或一字而转数声。
   订五声。各具一五声。
   舞义
   纳言义
第五集政法集第一卷○经世遗表(卷一)
 引
   引
 天官吏曹(第一)
   前言
   三公
   治官之属吏曹
   承政院
   宗亲府
   仪宾府
   敦宁府
   司饔院
   司䆃寺
   内资寺
   内赡寺
   司膳监(即司宰监)
   义盈库
   淩人署(即冰库)
   宗簿寺
   观象监(天文学合言)
   内医院
   典医监
   惠民署
   命妇司
   内需司
   内侍府
   掖庭署
 地官户曹(第二)
   教官之属
   汉城府
   六部(五部。分之为六)
   六学(四学增二学)
   典粢署(原典有籍田令)
   典牲署
   司畜署
   平市署
   司禄仓(即广兴仓)
   司饩仓(即军资监)
   司饷仓(即龙山别营,粮饷厅。合焉)
   职贡司(即宣惠厅)
   常平仓(即常赈厅)
   平赋司(即均役厅)
   版籍司(分出于户曹)
   经田司(原典有敬差官)
   漕运司(原典有海运判官,水运判官。)
   司圃署
   司矿署(原有银色郎)
   六保署(即活人署)
   算学署
 春官礼曹(第三)
   礼官之属
   太常寺(即奉常寺)
   通礼院
   典壝司(即社稷暑)
   典庙司(即宗庙署)
   守陵司(即诸陵之总暑)
   齐礼监(新立之)
   司谏院
   弘文馆(艺文馆合焉)
   侍讲院(倍讲院附焉)
   太史院(即春秋馆)
   校书监(写字官附焉)
   国子监(即成均馆宗学合焉)
   掌乐院
   承文监
   贡举院(新立之)
   尚衣院
   尚瑞院
   养老司(即耆老所)
   养贤库
   哀荣署(即归厚署)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卷○经世遗表(卷二)
 夏官兵曹(第四)
   政官之属兵曹
   中枢府(备边司合焉)
   司勋府(即忠勋府)
   武举院(即训鍊院)
   太驭寺(即司仆寺)
   乘舆司(即内司仆)
   牧圉司(监牧官之总署)
   翊卫司(卫从司附焉)
   左掖司(即都总府)
   右掖司(即内兵曹)
   中卫司(即扈卫厅别军职合焉)
   宣教局(即宣传厅武兼合焉)
   仪仗局(即部将厅)
   守御局(即守门厅城门空阙合焉)
   龙骧卫(禁军诸卫总合而平分之)
   虎贲卫(禁军诸卫总合而平分之)
   羽林卫(禁军诸卫总合而平分之)
   都统营(即训鍊都监)
   左御营(即御营)
   右卫营(即禁卫营)
   管城卫(即经理厅)
 秋官刑曹(第五)
   刑官之属刑曹
   义禁府
   司宪府
   监察院(分出于司宪府)
   禁制司(原典有掌禁司)
   掌理署(即典狱署)
   讨捕营(即捕盗厅)
   巡警司(即巡将厅)
   路鼓院(原典禁府当直官掌申闻鼓)
   礼宾寺(前代庙官附马)
   行人司(出疆使臣之署)
   绥远司(新立之)
   司译院
   掌胥院(新立之)
   掌隶院
   量衡司(原典为工曹所掌)
   券契司(新立之)
   津关司(原典有渡丞)
   职金署(新立之)
   掌域署(归厚署所分)
   律学署
 冬官工曹(第六)
   事官之属工曹
   山虞寺(原典有四山参军)
   林衡寺(新立之)
   泽虞寺(即堤堰司)
   川衡寺(原典有浚川司)
   缮工监
   利用监(新立之)
   司兵寺(即军器寺)
   修城司(原典有修城禁火司)
   典圜署(即铸钱所)
   典堵司(新立之)
   典轨司(新立之)
   典舰司(舟桥司合焉)
   甄瓦署
   燔瓷监(即司饔分院)
   织染局(即济用监)
   典设司
   掌苑署
   司筵署(即长兴库)
   造纸署
   图画署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卷○经世遗表(卷三)
 天官修制
   东班官阶
   西班官阶
   宗亲勋戚
   外命妇 内命爵品。已论于序官之命妇司。
   外官之品
   三品以下官职职品表
   三班官制
   六部九等图
   郡县分
第五集政法集第四卷○经世遗表(卷四)
 天官修制
   郡县分等
   考绩之法
第五集政法集第五卷○经世遗表(卷五)
 地官修制 田制一
   井田论一
   井田论二
   井田论三
 地官修制 田制二
   考井田之法
   澻沟洫浍图
   凡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
   凡行奠水。磬折以参伍。欲为渊则句于矩。
   凡为防广与崇方。
   周礼遂人掌邦之野。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
 地官修制 田制三
   周颂噫嘻之篇
   小雅甫田之篇
   小雅大田之篇
   小雅信南山之篇
   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问为国。夏殷周皆什一章。
   孟子。滕文公上。使毕战问井地节。
   春秋宣十五年。秋初税亩。
   孟子。告子下。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大貉小貉章。
   周礼地官。载师。(一)
   周礼地官。载师。(二)
第五集政法集第六卷○经世遗表(卷六)
 地官修制 田制四
   地官旅师
   地官里宰
   鲁语仲尼之言
   地官小司徒
   夏官大司马
   地官大司徒
   地官遂人
   孟子。万章下。北宫锜问周室班爵禄章。
   礼记王制
   地官稻人
   文献通考。田赋考
   史记秦本纪
   汉书食货志第四上。(田租口赋盐铁之利)
   汉书。食货志第四上(秦改帝王之制。除井田。)
 地官修制 田制五
   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中
   后汉书。光武帝纪第一下。
   晋书。志第十六。食货
   魏书。志第十五。食货志
   通典。食货二。田制下
   唐会要卷八十三。租税上
   宋神宗熙宁五年。重修定方田法。
   宋徽宗崇宁三年。蔡京等。请复行方田。从之。
   宋史。志第一百二十六。食货上一。农田。农田之制
   明太祖洪武二十年。遣国子监生等。图其田之方圆。谓之鲁鳞图。
   官田别考
   补遗
 地官修制 田制考六
   邦田议
第五集政法集第七卷○经世遗表(卷七)
 地官修制 田制七
   续大典。户典。收税。(凡田每岁九月望前。守令审定年分等第。观察使更审启闻。议政府六曹同议。更启收税。)
   地官司稼
   续大典。户典。收税。(凡一结收田税四斗。凡田畓下之中以上。收税不在此限。〇三手米二斗二升)
 地官修制 田制八
   续大典。户典。收税。(妄冒以实为灾。十负以上。佃夫及面里任之符同者。并杖一百。流三千里。监官色吏杖一百充军。〇以陈为起。以灾为实。五十负以上。官吏依上律。佃夫分拣。)
   续大典。户典。收税。(守令之滥报灾结而私用者。勿限年禁锢。实结隐漏者限年。)
   续大典。户典。徭赋。(京畿,江原道,湖西,湖南,岭南。行大同法)
   大典通编。户典。收税。(海西元火田税。每结田米一百斗。巡营革罢。火田每结半。税田米黄豆各二十五斗。帐外加耕火续田。每结税米十五斗。〇岭南火田每结。细柨十匹。〇两湖京畿火田。每结税大豆八斗。〇关东火田。入于元田。每结税大豆四斗。〇凡火田随起收税。西北亦同。〇海西芦田。每结税柨一匹)
   续大典。户典。田宅。(山腰以上起耕者。禁断。山腰以下。则旧田勿论。新斫木作田者。一体禁断。)
   续大典。户典。收税。(每年陈田起垦处。一一开录。报本曹。减半税。)
   经国大典。户典。诸田(马田,院田,津夫田,冰夫田,守陵军田。则自耕无税。〇诸司菜田,内需司田,惠民署种药田。并无税。〇寺田,衙禄田,公须田,渡田,急走田。则各自收税。)
   续大典。户典。诸田。廪田。(驿位田买卖者。擅卖赌地者与受。并杖一百。徒三年。〇驿位田覆沙翻川。永不耕食者。以废寺田及属公田。充给。)
   续大典。户典。诸田。(青竹田,官竹田,楮田。敬差官都事。加意察处。不勤护养者。监考刑推。)
   续大典。户典。诸田。宫房田。(宫家免税田。以元结定给。明定四标。而他田混入者严禁。〇一结收税。无过米二十三斗。永作宫屯处。则每负收税租二斗。船马价杂费。皆出其中。〇元结免税。续典前折受外。凡诸折受。一切勿许。〇两西江华地。一切勿许折受。)
   大典通编。户典。诸田。宫房田。(各宫房无土免税。导掌差送之规。并革罢每结。米则二十三斗。钱则七两六钱七分。自该邑直纳本曹。出给宫房。)
   屯田之法。(国朝宝鉴,经国大典,续大典,大典通编)
   募民屯田
 地官修制 田制九
   井田议一
第五集政法集第八卷○经世遗表(卷八)
 地官修制 田制十
   井田议二
 地官修制 田制十一
   井田议三
 地官修制 田制十二
   井田议四
第五集政法集第九卷○经世遗表(卷九)
 地官修制 田制别考一
   结负考辨
   诸路量田考
   步亩考
   方田始末
 地官修制 田制别考二
   鱼鳞图说
 地官修制 田制别考三
   鱼鳞图说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卷○经世遗表(卷十)
 地官修制 赋贡制一
   九赋论
   书经。禹贡。(冀州。厥赋唯上上)
   周礼天官。冢宰(以九赋敛财贿。)
   周礼天官。大府。(凡颁财。以式法授之。)
   周礼天官。大宰。(以九式。均节财用。)
   周礼地官。小司徒。(稽国中及四郊。)
   周礼地官。乡师。(以国比之法。)
   周礼地官。乡大夫。(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
   周礼地官。闾师。(掌国中及四郊之人民六畜之数。)
   周礼地官。遂人。(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及其六畜车辇。)
   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国宅无征。)
   周礼地官。载师(凡宅不毛者。有里布。)
   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
   周礼地官。闾师。(凡任民任农以耕事贡九谷。)
   周礼天官。大府。(掌九贡九赋九功之贰。)
   周礼天官。内府。(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
   周礼地官。遂师。(入野职野赋于玉府。)
   孟子。尽心下。(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章。)
 地官修制 赋贡制二
   汉书。志。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
   汉书。志。卷二十四上。食货志第四上(汉兴。高祖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本纪。卷一上。高帝纪第一上。(高祖四年八月初。为算赋)
   汉书。本纪。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今献未有程。吏或多赋。民多疾之。)
   汉书。本纪。卷五。景帝纪第五(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
   汉书。本纪。卷七。昭帝纪第七(毋元凤四年诏。收四年五年口赋。)
   汉书。列传。卷九十一。货殖传第六十一。
   汉代。每遇凶荒。必蠲租赋大略。
   亩税敛钱
   魏晋之户调
   孝武帝太元二年。定田收租之制。
   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制天下人户。岁输布四尺。
   衰乱之法。
   通典卷第五。食货五。赋税中。(后魏孝文,庄帝,静帝)
   通典卷第五。食货五。赋税中。(北齐文宣帝。始立九等之户。)
   通典卷第五。食货五。赋税中。(后周之制。)
   通典卷第五。食货五。赋税中。(隋文帝依周制。)
   唐会要卷八十三。租税上(唐武德二年)
   唐会要卷八十三。租税上(唐武德七年)
   旧唐书。志。卷四十八。志第二十八。食货上。两税。(代宗大历四年。敕天下。及王公以下。今后宜准度支长行旨条。)
   新唐书。志。卷五十二。志第四十二。食货二。(德宗建中元年。杨炎为相。遂作两税法。)
 地官修制 赋贡制三
   增税
   税间架
   预借夏秋税
   两税
   八年诏。民输税。
   大明之制
   今中国之制
   关市之赋
 地官修制 赋贡制四
   山泽之赋。
   盐铁考上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一卷○经世遗表(卷十一)
 地官修制 赋贡制五
   盐铁考下
   卝冶考
   材木考
   榷茶考
 地官修制 赋贡制六
   杂税(榷酒考)
   杂税(猥琐考)
   力役之征
   弛舍之例
 地官修制 赋贡制七
   邦赋考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二卷○经世遗表(卷十二)
 地官修制 仓廪之储一
   周礼地官旅师。
   后周之制。
   隋文帝开皇五年。工部尚书长孙平奏。
   唐制。诸州。有社仓。凶荒则徙民就食。
   宋太祖乾德元年诏
   义仓米赈济(宋高宗绍兴之末,孝宗乾道八年)
   淳熙八年。朱子上劄。请行社仓之法。
   明初设社仓
   清代社仓之法
   义仓
   高句丽故国川王十六年。命赈贷为恒式。
   高丽代义仓
   国朝始制。亦唯义仓。略如高丽之法。
   今之谷簿
   其不遍于诸路。为一路之所独有者。其名寔繁。
   省有省谷。郡有郡谷。救弊生弊。漫然无节。其名寔繁。不可悉数。
   总计八道四郡之谷若米若粟
 地官修制 仓廪之储二
   还上之法。
   还上之弊
   釐革之议
   翻弄,作奸
   治粟之道
 地官修制 仓廪之储三
   保民之道
   高丽之弊俗
   谷额。配于户总。播之诸路。又自各省。分其所得。播于诸邑
   正谷六种。以为原额。杂谷六种。以为裨额。
   八路之额。列邑之额。
   诸路谷贮之额。视今有减。唯湖西及广州华城。其额有增。
   试执京畿一路。查诸邑户总。以定谷贮之额。
   试取八路各一邑。定其谷贮之额。又列各种之额。
   颁粮之法
   外仓
   收羡之法
   凶年停退
   凶年移转
   衙门句管之簿
   羡谷作钱
   颁粮
   半留
   兵营,水营,山城,镇堡,驿牧之谷
   常平仓条例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三卷○经世遗表(卷十三)
 地官修制 户籍法
   秋官司民
   地官乡大夫
   周语曰。宣王料民于大原。
   晋语曰。赵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秦孝公。用商鞅之法。
   史记云。沛公至咸阳。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东晋哀帝崇和元年。诏天下所在土断。
   南齐书。列传。卷三十四。列传第十五。虞玩之。
   梁武帝时。南徐江郢。两年黄籍不上。帝纳尚书令沈约之言。诏改定百家谱。
   南燕主慕容备德。优迁徙之民。使之长复不役。民缘此迭相荫冒。
   后魏初。人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谓之荫附。
   后魏道武帝时。诏采诸漏户。合输纶绵。
   北齐武成。以修创台殿。所役甚广。并兼户口。益多隐漏。
   通典卷第七。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隋受周禅。至大业二年。有户八百九十万。)
   隋大业五年。民部侍郎裴蕴。以民间版籍脱漏户口及诈注老少尚多。奏令貌阅。
   唐开元户令
   唐天宝制。代宗广德二年。诏
   唐制。帐籍。户籍。
   宋太宗至道元年。诏复天下郡国户口版籍。
   徽宗政和三年。详定九域图志。
   明制。每十年。一大造黄册。
   大明律。户律。户役。脱漏户口。
   大明律。户律。户役。脱漏户口。
   续大典。户典。户籍。漏户者。漏丁者。漏籍者。
   续大典。户典。户籍。漏籍者。
   续大典。户典。户籍。式年成籍。
   经国大典。户典。户籍。京外以五户。为一统。
 地官修制 教民之法
   公族子弟。咸隶太学。其疏远者。归之司徒。
   庶姓。唯进士入于太学。馀归司徒。
   王城六部及面朝后市。共六十六坊。城外六遂。共五十四坊。总为一百二十坊。每坊得选士三十人。总之为三千六百人。
   六部。其乡大夫六人。遂大夫六人。一百二十坊。其坊老一百二十人。每坊九聚。其族师各一人。以为教官。每坊选士三十人。以为教长。凡选士一人。领学徒二人。
   其选士之法。各自其坊。受荐于诸聚。坊老修籍。上之于乡遂大夫。
   凡选一聚取三人。或取四人。或取二人。总得三十人。为一坊之选。
   凡选士之品。其别有五。一曰文选。二曰武选。三曰治选。四曰艺选。五曰胥选。
   每十二坊。得选士三百六十人。分之为五选。立法之初。六部合议。以定诸坊之诸额。
   选士之教。一曰德。二曰行。三曰道。四曰艺。艺各不同。而德行与道。五选皆同。
   六部六遂。学徒七千二百人。令选士一人。各领二人。
   学徒二人。常游选士之家。以习三物之教。修其德行。肄其道艺。每月终选士。自修其籍。又修学徒之籍。上于族师。
   每月朔日。选士三四人。会于族师之家。以听教戒。族师读法授业。乃教其德行道艺。修其籍。上于坊老。
   孟月之朔。选士三十人。会于坊老之家。以听教戒。坊老读法授业。乃考其德行道艺。修其籍。上于乡大夫。
   每岁孟春。乡大夫于其本学。聚坊老族师及本部本学之官。授之以教法。
   于是。大司徒通执六乡六遂之状。凡居上等者。有升。其居下下者。黜之。其馀无赏无罚。三年大比。贤者以升。
   凡学徒升黜。付之坊老。选士无考课分等之法。其升者。升之为选士。
   其皂隶下贱。唯有赏善罚恶。以劝以惩。
   郡县教民之法。视京都略焉。亦百家为一聚。九聚为一坊。每一坊。立教长三人。
   每教长一人。领学徒四人。其读法授业。考课升黜之法。并照乡遂之制。
   亦族师有月终之状。坊老有季月之状。郡守县令。有岁终之状。上之于布政司。转达于司徒。
   其氓隶下贱善恶赏罚之法。并照乡遂之制。
   若夫八刑之纠万民。宜传询而熟讲之。更定律例。
   若夫童蒙之俊慧者。六部六遂。总选得六十人。每以十人。隶之于本学。以听教官提诲。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四卷○经世遗表(卷十四)
 均役事目追议
   均役事目追议一 海税
   均役事目追议一 鱼税(本文已俚。今檃栝为本。)
   均役事目追议一 藿税(方言海带谓之藿。)
   均役事目追议一 盐税
   均役事目追议二 船税
   总论
   战船使用议(附)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五卷○经世遗表(卷十五)
 春官修制
   科举之规一
   选科举之规二
   治选之额
 夏官修制
   武科
   镇堡之制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六卷○牧民心书(卷一)
 自序
   自序
 赴任六条 除拜,治装,辞朝,启行,上官,事。 ○除拜(赴任第一条。)
   他官可求。牧民之官。不可求也。
   除拜之初。财不可滥施也。
   邸报下送之初。其可省弊者。省之。
   新迎刷马之钱。既受公赐。又收民赋。是匿君之惠而掠民财。不可为也。
 赴任六条○治装(赴任第二条)
   治装其衣服鞍马。并因其旧。不可新也。
   同行者。不可多。
   衾枕袍襺之外。能载书一车。清士之装也。
 赴任六条○辞朝(赴任第三条)
   既署两司。乃辞朝也。
   历辞公卿台谏。宜自引材器不称。俸之厚薄。不可言也。
   历辞铨官。不可作感谢语。
   新迎吏隶。至其接之也。宜庄和简默。
   辞陛出门。慨然以酬民望报 君恩。设于乃心。
   移官邻州。便道赴任。则无辞朝之礼。
 赴任六条○启行(赴任第四条)
   启行在路。亦唯庄和简默。似不能言者。
   道路所由。其有忌讳。舍正趋迂者。宜由正路。以破邪怪之说。
   廨有鬼怪。吏告拘忌。宜并勿拘。以镇煽动之俗。
   历入官府。宜从先至者。熟讲治理。不可谐谑竟夕。
   上官前一夕。宜宿邻县。
 赴任六条○上官(赴任第五条。)
   上官不须择日。雨则待晴可也。
   乃上官。受官属参谒。
   参谒既退。穆然端坐。思所以出治之方。宽严简密。预定规模。唯适时宜。确然以自守。
   厥明。谒 圣于乡校。遂适社稷坛。奉审唯谨。
 赴任六条○莅事(赴任第六条。)
   厥明开坐。乃莅官事。
   是日。发令于士民。询瘼求言。
   是日。有民诉之状。其题批宜简。
   是日发令。以数件事。与民约束。遂于外门之楔。特悬一鼓。
   官事有期。期之不信。民乃玩令。期不可不信也。
   是日。作适历小册。开录诸之定限。以补遗忘。
   厥明日。召老吏。令募画工。作本县四境图。揭之壁上。
   印文不可漫灭。花押不可草率。
   是日。刻木印几颗。颁于诸乡。
 律己六条(饬躬,清心,齐家,屏客,节用,乐施。)○饬躬(律己第一条。)
   居有节。冠带整饬。莅民以庄。古之道也。
   公事有暇。必凝神静虑。思量安民之策。至诚求善。
   毋多言。毋暴怒。
   御下以宽。民罔不顺。故孔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又曰。宽则得众。
   官府体貌。务在严肃。坐侧。不可有他人。
   君子不重则不威。为民上者。不可不持重。
   断酒绝色。屏去声乐。齐端严。如承大祭。罔敢游豫。以荒以逸。
   燕游般乐。匪民攸悦。莫如端居而不动也。
   治理既成。众心既乐。风流贲饰。与民皆乐。亦前辈之盛事也。
   简其驺率。温其颜色。以询以访。则民无不悦矣。
   政堂有读书声。斯可谓之清士也。
   若夫哦诗赌棋。委政下吏者。大不可也。
   循例省事。务持大体。亦或一道。唯时清俗淳。位高名重者。乃可为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七卷○牧民心书(卷二)
 律己六条(第二)○清心(律己第二条)
   廉者。牧之本务。万善之源。诸德之根。不廉而能牧者。未之有也。
   廉者。天下之大贾也。故大贪必廉。人之所以不廉者。其智短也。
   故自古以来。凡智深之士。无不以廉为训。以贪为戒。
   牧之不清。民指为盗。闾里所过。丑骂以腾。亦足羞也。
   货赂之行。谁不秘密。中夜所行。朝已昌矣。
   馈遗之物。虽若微小。恩情既结。私已行矣。
   所贵乎廉吏者。其所过山林泉石。悉被清光。
   凡珍物。产本邑者。必为邑弊。不以一杖归。斯可曰廉者也。如江界之蔘,貂。镜北之剃布。南平之扇。淳昌之纸。潭阳之䌽箱。东莱之烟具。庆州之水晶。海州之墨。蓝浦之砚。及归之日。橐中不带一枚。则清士之行也。〇每见珍物携归者。以其珍物。罗列左右。贪鄙之色。由内达外。使人代惭。
   若夫矫激之行。刻迫之政。不近人情。君子所黜。非所取也。杨继宗以彘首逐妻。(见下齐家条。)许镃以棍木煖子。(见上篇。)非刻迫之政乎。孔觊以锦绢投火。李汧公以犀象投水。(见末篇。)非矫激之行乎。若是者。皆君子之所不取也。
   清而不密。损而无实。亦不足称也。
   凡买民物。其官式太轻者。宜以时直取之。
   凡谬例之沿袭者。刻意矫革。或其难革者。我则勿犯。
   凡布帛贸入者。宜有印帖。
   凡日用之簿。不宜注目。署尾如流。
   牧之生朝。吏校诸厅。或进殷馔。不可受也。
   凡有所舍。毋声言。毋德色。毋以语人。毋说前人过失。
   廉者寡恩。人则病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斯可矣。干嘱不行焉。可谓廉矣。
   清声四达。令闻日彰。亦人世之至荣也。
 律己六条○齐家(律己第三条)
   修身而后齐家。齐家而后治国。天下之通义也。欲治其邑者。先齐其家。
   国法。母之就养则有公赐。父之就养。不会其费。意有在也。
   清士赴官。不以家累自随。妻子之谓也。
   昆弟相忆。以时往来。不可以久居也。
   宾从虽多。温言留别。臧获虽多。良顺是选。不可以牵缠也。宗族宜睦而不可携也。宾客宜厚而不可招也。傔从有劳而不可使从行也。诸如是者。约以馈遗。温言留之。俾知官府之内。不可多人。庶乎其无怨矣。
   内行下来之日。其治装。宜十分俭约。
   衣服之奢。众之所忌。鬼之所嫉。折福之道也。
   饮食之侈。财之所糜。物之所殄。招灾之术也。
   闺门不严。家道乱矣。在家犹然。况于官署乎。立法申禁。宜如雷如霜。
   干谒不行。苞苴不入。斯可谓正家矣。
   贸贩不问其价。役使不以其威。则闺门尊矣。
   房之有嬖。闺则嫉之。举措一误。声闻四达。早绝邪欲。毋俾有悔。
   慈母有教。妻子守戒。斯之谓法家而民法之矣。
 律己六条○屏客(律己第四条。)
   凡官府不宜有客。唯书记一人。兼察内事。
   凡邑人及邻邑之人。不可引接。大凡官府之中。宜肃肃清清。
   亲戚故旧。多居部内。宜申严约束。以绝疑谤。以保情好。
   凡朝贵私书。以关节相托者。不可听施。
   交穷族。自远方来者。宜即延接。厚遇以遣之。
   阍禁。不得不严。
 律己六条○节用(律己第五条。)
   善为牧者必慈。欲慈者必廉。欲廉者必约。节用者。牧之首务也。
   节者。限制也。限以制之。必有式焉。式也者。节用之本也。
   衣服饮食。以俭为式。轻踰其式。斯用无节矣。
   祭祀宾客。虽系私事。宜有恒式。残小之邑。视式宜减。
   凡内馈之物。咸定厥式。一月之用。咸以朔纳。
   公宾之饩。亦先定厥式。先期办物。以授礼吏。虽有赢馀。勿还追也。
   凡吏奴所供。其无会计者。尤宜节用。
   私用之节。夫人能之。公库之节。民鲜能之。视公如私。斯贤牧也。
   递归之日。必有记付。记付之数。宜豫备也。
   天地生物。令人享用。能使一物无弃。斯可曰善用财也。
 律己六条○乐施 己第六
   节而不散。亲戚畔之。乐施者。树德之本也。
   贫交穷族。量力以周之。
   我廪有馀。方可施人。窃公货以赒私人。非礼也。
   节其官俸。以还土民。散其家穑。以赡亲戚。则无怨矣。
   谪之人。旅琐困穷。怜而赡之。亦仁人之务也。
   干戈抢攘。流离寄寓。抚而存之。斯义人之行也。
   权门势家。不可以厚事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八卷○牧民心书(卷三)
 奉公六条(宣化,守法,礼际,文报,贡纳,往役。)○宣化(奉公第一条)
   郡守县令。本所以承流宣化。今唯监司。谓有是责。非也。
   纶音到县。宜聚集黎民。亲口宣谕。俾知德意。
   教文赦文到县。亦宜撮其事实。宣谕下民。俾各知悉。
   凡望贺之礼。宜肃穆致敬。使百姓知朝廷之尊。
   望慰之礼。一遵仪注。而古礼不可以不讲也。
   国忌废事。不用刑。不用乐。皆如法例。
   朝令所降。民心弗悦。不可以奉行者。宜疾去官。
   玺书远降。牧之荣也。责谕时至。牧之惧也。
 奉公六条○守法(奉公第二条)
   法者。君命也。不守法。是不遵君命者也。为人臣者。其敢为是乎。
   确然持守。不挠不夺。便是人欲退听。天理流行。
   凡国法所禁。刑律所载。宜慄慄危惧。毋敢冒犯。
   不为利诱。不为威屈。守之道也。虽上司督之。有所不受。
   法之无害者。守而无变。例之合理者。遵而勿失。
   邑例者。一邑之法也。其不中理者。修而守之。
 奉公六条○礼际(奉公第三条。)
   礼际者。君子之所慎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外官之与使臣相见。具有礼仪。见于邦典。
   延命之赴营行礼。非古也。
   监司者。执法之官。虽有旧好。不可恃也。
   营下判官。于上营。宜恪恭尽礼。不可忽也。
   上司推治吏校。虽事系非理。有顺无违焉。可也。
   所失在牧。而上司令牧自治其吏校者。宜请移囚。
   唯上司所令。违于公法。害于民生。当毅然不屈。确然自守。吴芾教其子弟曰。若等从宦。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必不得已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紫霞山人云。获罪于民。是获罪于天。故不敢。)
   礼不可不恭。义不可不洁。礼义两全。雍容中道。斯之谓君子也。
   邻邑相睦。接之以礼。则寡悔矣。邻官有兄弟之谊。彼虽有失。无相犹矣。
   交承有僚友之谊。所恶于后。无以从前。斯寡怨矣。
   前官有疵。掩之勿彰。前官有罪。补之勿成。
   若夫政之宽猛。令之得失。相承相变。以济其过。
 奉公六条○文报(奉公第四条)
   公移文牒。宜精思自撰。不可委之于吏手。
   其格例文句。异乎经史。书生始到。多以为惑。
   上纳之状。起送之状。知会之状。到例주-D001付之状。吏自循例付之可也。
   说弊之状。请求之状。防塞之状。辨讼之状。必其文词条鬯。诚意恻怛。方可以动人。
   人命之状。宜虑其擦改。盗狱之状。宜秘其封缄。
   农形之状。雨泽之状。有缓有急。要皆及期。乃无事也。
   磨勘之状。宜正谬例。年分之状。宜察奸窦。
   数目多者。开列于成册。条段少者。疏理于后录。
   月终之状。其可删者。议于上司。图所以去之。
   诸营之状。亚营之状。京司之状。史馆之状。并皆循例。不足致意。
   邻邑移文。宜善其辞令。无俾生衅。
   文牒稽滞。必遭上司督责。非所以奉公之道也。
   凡上下文牒。宜录之为册。以备考检。其设期限者。别为小册。
   若边门掌钥。直达状启者。尤宜明习格例。兢然致慎。
 奉公六条○贡纳 奉公条五第
   财出于民。受而纳之者。牧也。察吏奸则虽宽无害。不察吏奸。则虽急无益。
   田租田布。国用之所急须也。先执饶户。无为吏攘。斯可以及期矣。
   军钱军布。京营之所恒督也。察其叠徵。禁其斥退。斯可以无怨矣。
   贡物土物。上司之所配定也。恪修其故。捍其新求。斯可以无弊矣。
   杂税杂物。下民之所甚苦也。输其易获。辞其难办。斯可以无咎矣。
   上司以非理之事。强配郡县。牧宜敷陈利害。期不奉行。
   内司诸宫。其上纳愆期。亦且生事。不可忽也。
 奉公六条○往役(奉公第六条)
   上司差遣。并宜承顺。托故称病。以图自便。非君子之义也。
   上司封笺差员赴京。不可辞也。
   宫庙之祭。差为官。宜齐宿以行事也。
   试院同考差官赴场。宜一心秉公。若京官行私。宜执不可。
   人命之狱。谋避检官。国有恒律。不可犯也。
   推官取便。伪饰文书。以报上司。非古也。
   漕运督发差员赴仓。能蠲其杂费。禁其横侵。颂声其载路矣。
   漕船臭载。在于吾境。其拯米晒米。宜如救焚。
   敕使迎送。差员护行。宜亦恪恭。俾生事。
   漂船问情。机急而行艰。勿庸迟滞。争时刻以赴。
   修堤筑城。差员往督。悦以劳民。务得众心。事功其集矣。
 爱民六条(养老,慈幼,振穷,哀丧,宽疾,救灾。)○爱民六条
   爱民六条
 爱民六条○养老(爱民第一条)
   养老之礼废。而民不兴孝。为民牧者。不可以不举也。
   力诎而举赢。不可广也。宜选八十以上。
   养老之礼。必有乞言询瘼问疾。以当斯礼。
   依于礼法。简其文节。行之于学宫。
   前哲于此。修而行之。既成故常。犹有遗徽。
   以时行优老之惠。斯民知敬老矣。
   岁除前二日。以食物归耆老。
 爱民六条○慈幼(爱民第二条)
   慈幼者。先王之大政也。历代修之。以为令典。
   民既困穷。生子不举。诱之育之。保我男女。
   岁值荒俭。弃儿如遗。收之养之。作民父母。
   我朝立法。许其收养为子为奴。条例详密。
   若非饥岁而有遗弃者。募民收养。官助其粮。
 爱民六条○振穷(爱民第三条)
   鳏寡孤独。谓之四穷。穷不自振。待人以起。振者。举也。
   过岁不婚娶者。官宜成之。
   劝婚之政。是我 列圣遗法。令长之所宜恪遵也。
   每岁孟春。选过时未婚者。并于仲春成之。
   合独之政。亦可行也。
 爱民六条○哀丧 爱民주-C001四条
   有丧蠲徭。古之道也。其可自擅者。皆可蠲也。
   民有至穷极贫。死不能敛。委之沟壑者。官出钱葬之。
   其或饥馑疠疫。死亡相续。收瘗之政。与赈恤偕作。
   或有触目生悲。不堪悽恻。即宜施恤。勿复商度。
   或有客宦远方。其旅榇过邑。其助运助费。务要忠厚。
   乡丞吏校。有丧有死。宜致赙问。以存恩意。
 爱民六条○宽疾(爱民第五条)
   废疾笃疾者。免其征役。此之谓宽疾也。
   罢癃残疾。力不能自食者。有寄有养。
   军卒羸病。于冻馁者。赡其衣饭。俾无死也。
   瘟疫流行。蚩俗多忌。抚之疗之。俾无畏也。
   瘟疫麻疹及诸民病。死亡夭札。天灾流行。宜自官救助。
   流行之病。死亡过多。救疗埋葬者。宜请赏典。
   近所行麻脚之瘟。亦有新方。自燕京来。
 爱民六条○救灾(爱民第六条)
   水火之灾。国有恤典。行之惟谨。宜于恒典之外。牧自恤之。
   凡有灾厄。其救焚拯溺。宜如自焚自溺。不可缓也。
   思患而预防。又愈于既灾而施恩。
   若夫筑堤设堰。以捍水灾。以兴水利者。两利之术也。
   其害既去。抚绥安集。是又民牧之仁政也。
   飞蝗蔽天。禳之捕之。以省民灾。亦可谓仁闻矣。
第五集政法集第十九卷○牧民心书(卷四)
 吏典六条(束吏,驭众,用人,举贤,察物,考功。)○束吏(吏典第一条。)
   束吏之本。在于律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齐之以礼。接之有恩。然后束之以法。若陵轹虐使。颠倒诡遇者。不受束也。
   居上不宽。圣人攸诫。宽而不弛。仁而不懦。亦无所废事矣。
   诱之掖之。教之诲之。彼亦人性。未有不格。威不可先施矣。
   诱之不牖。教之不悛。怙终欺诈。为元恶大奸者。刑以临之。
   元恶大奸。须于布政司外。立碑镌名。永勿复属。
   牧之所好。吏无不迎合。知我好财。必诱之以利。一为所诱。则与之同陷矣。每见官长初到。其发号施令。多有可观。既到数月。为吏所诱。则反舌无声。而腐鼠其吓矣。
   性有偏辟。吏则窥之。因以激之。以济其奸。于是乎堕陷矣。
   不知以为知。酬应如流者。牧之所以堕吏也。
   吏之求乞。民则病之。禁之束之。无俾纵恶。
   员额少则閒居者寡。而虐敛未甚矣。
   今之乡吏。缔交宰相。关通察司。上藐官长。下剥生民。能不为是。所屈者贤牧也。
   首吏权重。不可偏任。不可数召。有罪必罚。使民无惑。
   吏属参谒。宜禁白布衣带。
   吏属游宴。民所伤也。严禁屡戒。毋敢戏豫。
   吏厅用笞罚者。亦宜严禁。
   上官既数月作。下吏履历。表置之案上。
   吏之作奸。史为谋主。欲防吏奸。怵其史。欲发吏奸。钩其史。
 吏典六条○驭众 吏典二条。
   驭众之道。威信而已。威生于廉。信由于忠。忠而能廉。斯可以服众矣。
   军校者。武人粗豪之类。其戢横宜严。
   门卒者。古之所谓皂隶也。于官属之中。最不率教。
   官奴作奸。惟在仓廒。有吏存焉。其害未甚。抚之以恩。时防其滥。
   侍童幼弱。牧宜抚育。有罪宜从末减。其骨骼已壮者。束之如吏。
 吏典六条○用人(吏典第三条。)
   为邦在于用人。郡县虽小。其用人无以异也。
   乡丞者。县令之辅佐也。必择一乡之善者。俾居是职。
   座首者。宾席之首也。苟不得人。庶事不理。
   左右别监。首席之亚也。亦宜得人。评议庶政。
   苟不得人。备位而已。不可委之以庶政。
   善谀者。不忠。好谏者。不背。察乎此则鲜有失矣。
   风宪约正。皆乡丞荐之。荐非其人者。还收差帖。
   军官将官之立于武班者。皆桓桓赳赳。有御侮之色。斯可矣。
   其有幕裨者。宜慎择人材。忠信为先。才谞次之。
 吏典六条○举贤(吏典第四条。)
   举贤者。守令之职。虽古今殊制。而举贤不可忘也。
   经行吏才之荐。 国有恒典。一乡之善。不可蔽也。
   科举者。科目之荐举也。今法虽阙。弊极必变。举人之荐。牧之当务也。
   中国科举之法。至详至密。效而行之。则荐举者。牧之职也。
   科举乡贡。虽非国法。宜以文学之士。录之于举状。不可苟也。
   部内有经行笃修之士。宜躬驾以访之。时节存问。以修礼意。
 吏典六条○察物(吏典第五条。)
   牧孑然孤立。一榻之外。皆欺我者也。明四目。达四聪。不唯帝王然也。
   缿筒之法。使民重足侧目。决不可行。钩钜之问。亦近谲诈。君子所不为也。
   每孟月朔日。下帖于乡校。以问疾苦。使各指陈利害。
   子弟亲宾。有立心端洁。兼能识务者。宜令微察民间。
   首吏权重。壅蔽弗达。别岐廉问。不可已也。
   凡细过小疵。宜含垢藏疾。察察非明也。往往发奸。其机如神。民斯畏之矣。
   左右近习之言。不可信听。虽若闲话。皆有私意。
   微行。不足以察物。徒以损其体貌。不可为也。
   监司廉问。不可使营吏营胥。
   凡行台察物。唯汉刺史六条之问。最为牧民之良法。
 吏典六条○考功(吏典第六条。)
   吏事必考其功。不考其功。则民不劝。
   国法所无。不可独行。然书其功过。岁终考功。以议施赏。犹贤乎已也。
   六期为断官。先久任而后。可议考功。如其不然。唯信赏必罚。使民信令而已。
 吏典六条○(附见)监司考功之法
   监司考功之法。因可议也。疏略既然。无以责实。奏改其式。抑所宜也。
 户典六条(田政,税法,谷簿,户籍,平赋,劝农。)○田政(考绩议。教民为户典之第一条。今所不行。故以田政为第一。)
   牧之职五十四条。田政最难。以吾东田法。本自未善也。
   时行田算之法。乃有方田,直田,句田,梯田,圭田,梭田,腰鼓田诸名。其推算打量之式。仍是死法。不可通用于他田。
   改量者。田政之大举也。查陈覈隐。以图苟安。如不获已。黾勉改量。其无大害者。悉因其旧。釐其太甚。以充原额。
   改量条例。每有朝廷所颁。其中要理。须申明约束。
   量田之法。下不害民。上不损国。唯其均也。唯先得人乃可议也。
   畿田虽瘠。本既从轻。南田虽沃。本既从重。凡其负束。悉因其旧。
   唯陈田之遂陈者。明其税额过重。不可不降等也。
   陈田降等。字号迁变。民将多讼。凡其变者。悉给牌面。
   总之。量田之法。莫善于鱼鳞为图。以作方田。须有朝令。乃可行也。
   查陈者。田政之大目也。陈税多冤者。不可不查陈也。
   陈田起垦。不可恃民。牧宜至诚劝耕。又从而助其力。
   隐结馀结。岁增月衍。宫结屯结。岁增月衍。而原田之税于公者。岁减月缩。将若之何。
 户典六条○税法(户典第二条。)
   田制既然。税法随紊。失之于年分。失之于黄豆。而国之岁入无几矣。
   执灾俵灾者。田政之末务也。大本既荒。条理皆乱。虽尽心力而为之。无以快于心也。
   书员出野之日。召至面前。温言以诱之。威言以怵之。至诚恻恒。有足感动。则不无益矣。
   大旱之年。其未移秧踏验者。宜择人任之。
   其报上司。宜一遵实数。如或见削。引咎再报。
   俵灾亦难矣。若其所得。少于所执。平均比例。各减几何。
   俵灾既了。乃令作夫。其移来移去者。一切严禁。其徵米之簿。许令从便。
   奸吏猾吏。潜取民结。移录于除役之村者。明查严禁。
   将欲作夫。先取实户。别为一册。以充 王税之额。
   作夫之簿。厥有虚额。参错其中。不可不查验。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卷○牧民心书(卷五)
 户典六条(田政,税法,谷簿,户籍,平赋,劝农。)○税法。下(户典第二条)
   作夫既毕。乃作计版。计版之实。密察严覈。
   计版既成。条列成册。颁于诸乡。俾资后考。
   计版之外。凡田役尚多。
   故羡结之数。不可不定。结总既羡田。赋宽矣。
   正月开仓。其输米之日。牧宜亲受。
   将开仓。榜谕仓村。严禁杂流。
   虽民输愆期。纵吏催科。是犹纵虎于羊栏。必不可为也。
   其装发漕转。并须详检法条。恪守毋犯。
   宫田,屯田。其剥割太甚者。察而宽之。
   南北异俗。凡种税。或田主纳之。或佃夫纳之。牧唯顺俗而治。俾民无怨。
   西北及关东畿北。本无田政。惟当按籍以循例。无所用心也。
   火粟之税。例比总。唯大饥之年。量宜裁减。大败之村。量宜裁减。
 户典六条○谷簿(户典第三条)
   还上者。社仓之一变。非粜非籴。为生民切骨之病。民刘国亡。呼吸之事也。
   还上之所以弊。其法本乱也。本之既乱。何以末治。
   上司贸迁。大开商贩之门。守臣犯法。不足言也。
   守臣翻弄。窃其赢羡之利。胥吏作奸。不足言也。
   上流既浊。下流难清。胥吏作奸。无法不具。神奸鬼猾。无以察。
   弊至如此。非牧之所能救也。惟其出纳之数。分留之实。牧能认明。则吏横未甚矣。
   每四季磨勘之还。其回草成帖者。详认事理。不可委之于吏手。
   凶年停退之泽。宜均布万民。不可使逋吏专受也。
 户典六条○谷簿주-C001
   若夫团束简便之规。惟有经纬表一法。眉列掌示。瞭然可察。
   颁粮之日。其应分应留。查验宜精。须作经纬表。瞭然可察。
   凡还上。善收而后。方能善颁。其收未善者。又乱一年。无救术也。
   其无外仓者。牧宜五日一出。亲受之。如有外仓。唯开仓之日。亲定厥式。
   凡还上者。虽不亲受。必当亲颁。一升半龠。不宜使乡丞代颁。巡分之法。不必拘也。
   凡欲一举而尽颁者。宜以此意。先报上司。
   收粮过半。忽有粜钱之令。宜论理防报。不奉行。
   灾年之代收他谷者。别修其簿。随即还本。不可久也。
   其有山城之谷。为民痼瘼者。蠲其他徭。以均民役。
   其有一二士民。私乞仓米。谓之别还。不可许也。
   岁时颁粮。唯年荒谷贵。乃可为也。
   其或民户不多。而谷簿太溢者。请而减之。谷簿太少。而接济无策者。请而增之。
   外仓储谷。宜计民户。使与邑仓。其率相等。不可委之下吏。任其流转。
   吏逋不可不发。徵逋不可太酷。执法宜严峻。虑囚宜哀矜。
   或捐官财。以偿逋谷。或议上司。以荡逋簿。乃前人之德政。刻收入。非仁人之所乐也。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一卷○牧民心书(卷六)
 户典六条○户籍(户典第四条)
   户籍者。诸赋之源。众徭之本。户籍均而后。赋役均。
   户籍贸乱。罔有纲纪。非大力量。无以均平。
   将整户籍。先察家坐。周知虚实。乃行增减。家坐之簿。不可忽也。
   户籍期至。乃据此簿。增减推移。使诸里户额。大均至实。无有虚伪。
   新簿既成。直以官令。颁总于诸里。严肃立禁令。无敢烦诉。
   若烟户衰败。无以充额者。论报上司。大饥之馀。十室九空。无以充额者。论报上司。请减其额。
   若夫人口之米。正书之租。循其旧例。听民输纳。其馀侵虐。并宜严禁。
   增年者。减年者。冒称幼学者。伪戴官爵者。假称鳏夫者。诈为科籍者。并行查禁。
   凡户籍事目之自巡营例关者。不可布告民间。
   户籍者。国之大政。至严至精。乃正民赋。今玆所论。以顺俗也。
   五家作统。十家作牌。因其旧法。申以新约。则奸宄无所容矣。
 户典六条○平赋주-C001(户典第五条。)
   赋役均者。七事之要务也。凡不均之赋。不可徵。锱铣不均。非政也。
   田赋之外。其最大者。民库也。或以田赋。或以户赋。费用日广。民不聊生。
   民库之例。邑各不同。其无节制。随用随敛者。其厉民尤烈。
   修其法例。明其条理。与民偕遵守之如国法。乃有制也。
   契房者。众弊之源。群奸之窦。契房不罢。百事无可为也。
   乃查宫田。乃查屯田。乃查校村。乃查院村。凡厥庇隐。踰其所佃。悉发悉敷。以均公赋。
   乃查驿村。乃查站村。乃查店村。乃查仓村。凡厥庇隐。匪中法理。悉发주-D001敷以均公赋。
   结敛不如户敛。结敛则本削。户敛则工商苦焉。食者苦焉。厚本之道也。
   米敛不如钱敛。其本米敛者。宜改之为钱敛。
   其巧设名目。以归官橐者。悉行蠲减。乃就诸条。删其滥伪。以轻民赋。
   朝官之户。蠲其徭役。不载于法典。文明之地。勿蠲之。遐远之地。权蠲之。
   大抵民库之弊。不可不革。宜于本邑。思一长策。建一公田。以防斯役。
   民库下记之招乡儒查检。非礼也。
 户典六条○平赋(下)
   雇马之法。 国典所无。其赋无名。无弊者。因之。有弊者。罢之。
   均役以来。鱼盐船税。皆有定率。法久而弊。吏缘为奸。
   船有多等。道各不同。点船唯循旧例。收税但察叠徵。
   鱼税之地。皆在海中。无以细察。唯期比总。时察横徵。
   盐税本轻。不为民病。唯期比总。时察横敛。
   土船,官船,鱼商,盐商,苔藿之商。厥有深冤。无处告诉。邸税是也。
   场税,关税,津税,店税,僧鞋巫女布。其有滥徵者察之。
   力役之。在所慎惜。非所以为民兴利者。不可为也。
   其无名之物。出于一时之谬例者。亟宜革罢。不可因也。
   或有助徭之谷。补役之钱。布在民间者。每为豪户所吞。其可查拔者徵之。其不可追者。蠲而补之。
   欲赋役之大均。必讲行户布口钱之法。民生乃安。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二卷○牧民心书(卷七)
 户典六条○劝农(户典第六条)
   农者。民之利也。民所自力。莫愚者民。先王劝焉。
   古之贤牧。勤于劝农。以为声绩。劝农者。民牧之首务也。
   劝农之要。又在乎蠲税薄征。以培其根。地于是垦辟矣。
   劝农之政。不唯稼穑是劝。树艺畜牧蚕绩之事。靡不劝矣。
   农者。食之本。桑者。衣之本。故课民种桑。为守令之要务。
   作为农器织器。以利民用。以厚民生。亦民牧之攸务也。
   农以牛作。或自官给牛。或劝民借牛。亦劝农之恒务也。
   徐氏农书。有牧牛诸方。备载治病之法。遇有牛疫。宜颁示民间。
   农以牛作。诚欲劝农。宜戒屠杀而劝畜牧。
   总之。劝农之政。宜先授职。不分其职。杂劝诸业。非先王之法也。
   凡劝农之政。宜分六科。各授其职。各考其功。登其上第。以劝民业。
   每春分之日。下帖于诸乡。约以农事早晚。考校赏罚。
 礼典六条(祭祀,宾客,教民,兴学,辨等,课艺。)○祭祀(礼典第一条。)
   郡县之祀。三坛一庙。知其所祭。心乃有向。心有所向。乃齐乃敬。
   文庙之祭。牧宜躬行。虔诚齐沐。为多士倡。
   庙宇有颓。坛墠有毁。祭服不美。祭器不洁。并宜修葺。无为神羞。
   境内有书院。公赐其祭者。亦须虔洁。无失士望。
   其有祠庙在境内者。其修葺庀治。宜亦如之。
   牲不瘠瘰。粢盛有储。斯可曰贤牧也。
   其或邑有淫祀。谬例相传者。宜晓谕士民。以图撤毁。
   祈雨之祭。祈于天也。今之祈雨。戏慢亵渎。大非礼也。
   祈雨祭文。宜自新制。或用旧录。大非礼也。
   日食月食。其救食之礼。亦宜庄严。无敢戏慢。
 礼典六条宾客(礼典第二条)
   宾者。五礼之一。其饩牢诸品。已厚则伤财。已薄则失欢。先王为之节中制礼。使厚者不得踰。薄者不得减。其制礼之本。不可以不溯也。
   古者。燕飨之馔。原有五等。上自天子。下至三士。其吉凶所用。无以外是也。
   今监司巡历。天下之巨弊也。此弊不革。则赋役烦重。民尽刘矣。
   内馔非所以礼宾。有其实而无其名。抑所宜也。
   监司厨传之式。厥有 祖训。载在国乘。义当恪遵。不可毁也。
   一应宾客之飨。宜遵古礼。严定厥式。法虽不立。礼宜常讲。
   古之贤牧。其接待上官。不敢踰礼。咸有芳徽。布在方册。
   虽非上官。凡使星之时过者。法当致敬。其横者勿受。馀宜恪恭。
   古人于内侍所过。犹或抗义。甚者车驾所经。犹不敢虐民以求媚。
   敕使接待。谓之支敕。支敕者。西路之大政也。
 礼典六条教民(礼典第三条。〇古者。大司徒教万民。大司乐教国子。教民者。地官之职也。尝草邦礼教规。属于地官。今井地未均。法制未成。所谓教民不过劝行礼俗。谨守乡约而已。权且录之于礼典。)
   民牧之职。教民而已。均其田产。将以教也。平其赋役。将以教也。设官置牧。将以教也。明罚饬法。将以教也。诸政不修。未遑兴教。此百世之所以无善治也。
   束民为伍。以行乡约。亦古乡党州族之遗意。威惠既洽。勉而行之可也。
   前言往行。劝谕下民。使之习惯于耳目。亦或有助于化导。
   不教而刑。谓之罔民。虽大憝不孝。姑唯教之。不悛乃杀。
   兄弟不友。嚚讼无耻者。亦姑教之。勿庸杀之。
   遐陬绝徼。远于王化。劝行礼俗。亦民牧之先务也。
   孝子烈女忠臣节士。阐发幽光。以图旌表。亦民牧之职也。
   若夫矫激之行。褊狭之义。不宜崇奖。以启流弊。其义精也。
   末俗虽薄。教以导之。亦有归化者矣。
 礼典六条兴学(礼典第四条)
   古之所谓学校者。习礼焉。习乐焉。今礼乐崩。学校之教。读书而已。
   文学者。小学之教也。然则后世之所谓兴学者。其犹为小学乎。
   学者。学于师也。有师而后有学。招延宿德。使为师长。然后学规。乃可议也。
   修葺堂庑。照管米廪。广置书籍。亦贤牧之所致意也。
   简选端方。使为斋长。以作表率。待之以礼。养其廉耻。
   季秋行养老之礼。教以老老。孟冬行乡饮之礼。教以长长。仲春行飨孤之礼。教以恤孤。
   以时行乡射之礼。以时行投壶之礼。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三卷○牧民心书(卷八)
 礼典六条○辨等(礼典第五条)
   辨等者。安民定志之要义也。等威不明。位级以乱。则民散而无纪矣。
   族有贵贱。宜辨其等。势有强弱。宜察其情。二者。不可以偏废也。
   凡辨等之政。不唯小民是惩。中之犯上。亦可恶也。
   宫室车乘衣服器用。其僭侈踰制者。悉宜严禁。
   盖自奴婢法变之后。民俗大渝。非国家之利也。
   贵族既残。贱流交诬。官长按治。多失其实。斯又今日之俗毙也。
 礼典六条○课艺(礼典第六条)
   科举之学。坏人心术。然选举之法未改。不得不劝其肄习。此之谓课艺。
   课艺宜亦有额。既举既选。乃试乃编。于是乎课之也。
   近世以来。文体卑下。句法浇悖。篇法短促。不可以不正也。
   童蒙之聪明强记者。别行抄选。教之诲之。
   课艺既勤。科甲相续。遂为文明之乡。亦民牧之至荣也。
   科规不立。则士心不劝。课艺之政。亦无以独善也。
 兵典六条(签丁,练卒,修兵,劝武,应变,御寇。)○签丁(兵典第一条。)
   签丁收布之法。始于梁渊。至于今日。流波浩漫。为生民切骨之病。此法不改而民尽刘矣。
   队伍。名也。米布。实也。实之既收。名又奚诘。名之将诘。民受其毒。故善修军者不修。善签丁者不签。查虚覈故。补阙责代者。吏之利也。良牧不为也。
   其有一二不得不签补者。宜执饶户。使补役田。以雇实军。
   军役一根。签至五六。咸收米布。以归吏橐。斯不可不察也。
   军案军簿。并置政堂。严其锁钥无纳吏手。
   威惠既洽。吏畏民怀。尺籍乃可修也。
   欲修尺籍。先破契房。而书院驿村。豪户大墓。诸凡逃役之薮。不可不查括也。
   收布之日。牧宜亲受。委之下吏。民费以倍。
   伪造族谱。盗买职牒。图免军签者。不可以不惩也。
   上番军装送者。一邑之巨弊也。十分严察。乃无民害。
 礼典六条○练卒(兵典第二条)
   练卒者。武备之要务也。操演之法。教旗之术也。
   今之所谓练卒。虚务也。一曰束伍。二曰别队。三曰吏奴队。四曰水军法。既不具练。亦无益应文而已。不必扰也。
   惟其旗鼓,号令,进止,分合之法。宜练习详熟。非欲教卒。要使衙官列校。习于规例。
   吏奴之练。最为要务。前期三日。宜预习之。
   若年丰备弛。 朝令无停。以行习操。则其充伍饰装。不得不致力。
   军中收敛。军律至严。私练公操。宜察是弊。
   水军之置于山郡。本是谬法。
   水操有令。宜取水操程式。逐日肄习。俾无阙事。
 礼典六条○修兵(兵典第三条)
   兵者。兵器也。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无备。修兵者。土臣之职也。
   箭竹之移颁者。月课火药之分送者。宜思法意。谨其出纳。大典曰。每岁送箭竹于两界。(咸镜道则送岭南岭东之竹。平安道则送湖南湖西之竹。)节度使分给属镇。具录所造箭数及将士所给之数以启。〇按一道所送。不过数万介。且其竹性。屈折乖盭。多不中用。必自备佳品。乃有用也。
   若朝令申严。以时修补。未可已也。
 礼典六条○劝武(兵典第四条)
   东俗柔谨。不喜武技。所习惟射。今亦不习。劝武者。今日之急务也。
   牧之久任者。或至六期。揣能如是者。劝之而民劝矣。
   强弩之张设发放。不可不习。
   若夫号令。坐作之法。驰突击刺之势。须有隐忧。乃可肄习。
 礼典六条○应变(兵典第五条)
   守令乃佩符之官。机事多不虞之变。应变之法。不可不预讲。
   讹言之作。或无根而自起。或有机而将发。牧之应之也。或静而镇之。或默而察之。
   凡挂书投书者。或焚而灭之。或默而察之。
   凡有变乱。宜勿惊动。静思归趣。以应其变。
   或土俗犷悍。谋杀官长。或执而诛之。或静以镇之。炳几折奸。不可胶也。
   强盗流贼。相聚为乱。或谕以降之。或计以擒之。
   土贼既平。人心疑惧。宜推诚示信。以安反侧。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四卷○牧民心书(卷九)
 兵典六条○御寇(兵典第六条。〇兵事浩汗。不可备述。只取守令所行。选其著者。略录百一。)
   值有寇难。守土之臣。宜守疆域。其防御之责。与将臣同。
   兵法曰。虚而示之实。实而示之虚。此又守御者。所宜知也。
   守而不攻。使贼过境。是以贼而遗君也。追击庸得已乎。
   危忠凛节。激励士卒。以树尺寸之功。上也。势穷力尽。继之以死。以扶三五之常。亦分也。
   乘舆播越。守土之臣。进其土膳。表厥忠爱。亦职分之常也。
   兵所不及。抚绥百姓。务训农。以赡军赋。亦守土之职也。
 刑典六条(听讼,断岳,慎刑,恤囚,禁暴,险害。)○听讼(刑典第一条)
   听讼之本。在于诚意。诚意之本。在于慎独。
   其次律身。戒之诲之。枉者伸之。亦可以无讼矣。
   听讼如流。由天才也。其道危。听讼必核尽人心也。其法实。故欲词讼简者。其断必迟。为一断而不复起也。
   壅蔽不达。民情以郁。使赴愬之民。如入父母之家。斯良牧也。
   凡有诉讼。其急疾奔告者。不可倾信。应之以缓。徐察其实。
   片言折狱。剖决如神者。别有天才。非凡人之所宜效也。
   人伦之讼。系关天常者。辨之宜明。
   骨肉之争。忘义殉财者。惩之宜严。
   田地之讼。民产所系。一循公正。民斯服矣。
   牛马之讼。声名所出。古人懿。其庶效之。
   财帛之讼。契无凭。察其情伪。物无遁矣。
   虚明照物。仁及微禽。异闻遂播。华声以达。
 刑典六条○听讼(下)
   墓地之讼。今为弊俗。斗驱之杀。半由此起。发掘之变。自以为孝。听断不可以不明也。
   国典所载。亦无一截之法。可左可右。惟官所欲。民志不定。争讼以繁。
   贪惑既深。攘夺相续。听理之难。倍于他讼。
   奴婢之讼。法典所载。繁琐多文。不可据依。参酌人情。不可拘也。
   债贷之讼。宜有权衡。或尚猛以督债。或施慈以已债。不可胶也。
   军签之讼。两里相争。考其根脉。确然归一。
   决讼之本。全在券契。发其幽奸。昭其隐慝。唯明者能之。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五卷○牧民心书(卷十)
 刑典六条○断狱(刑典第二条。〇经传所论刑狱之义及古今人命之狱。蒐辑其文。为钦钦新书。今不复论。)
   断之要。明慎而已。人之死生。系我一察。可不明乎。人之死生。系我一念。可不慎乎。
   大狱蔓延。冤者什九。己力所及。阴为救拔。种德徼福。未有大于是者也。
   诛其首魁。宥厥株连。斯可以无冤矣。
   疑狱难明。平反为务。天下之善事也。德之基也。
   久囚不释。淹延岁月。除免其债。开门放送。亦天下之快事也。
   明断立决。无所濡滞。则如阴曀震霆。而清风扫涤矣。
   错念误决。既觉其非。不敢文过。亦君子之行也。
   法所不赦。宜以义断。见恶而不知恶。是又妇人之仁也。
   酷吏惨刻。专使文法。以逞其威明者。多不善终。
   士大夫不读律。长于词赋。闇于刑名。亦今日之俗弊也。
   人命之狱。古疏今密。专门之学。所宜务也。
   狱之所起。吏校恣横。打家劫舍。其村遂亡。首宜虑者。此也。上官之初。宜有约束。
   狱体至重。检场取招。本无用刑之法。今之官长。不达法例。杂施刑杖。大非也。
   诬告起狱。是名图赖。严治勿赦。照律反坐。
   检招弥日。录之以同日。此宜改之法也。
   大小决狱。咸有日限。经年阅岁。任其老。非法也。
   保辜之限。随犯不同。认之不清。议或失平。
   杀人匿埋者。皆当掘检。大典之注。本是误录。不必拘也。
 刑典六条○慎刑(刑典第三条)
   牧之用刑。宜分三等。民事用上刑。公事用中刑。官事用下刑。私事无刑焉。可也。
   执杖之卒。不可当场怒叱。平时约束申严。事过惩治必信。则不动声色。而杖之宽猛唯意也。
   守令所用之刑。不过笞五十自断。自此以往。皆滥刑也。
   今之君子。嗜用大棍。以二笞三杖。不足以快意也。
   刑罚之于以正民。末也。律己奉法。临之以庄。则民不犯。刑罚虽废之可也。
   古之仁牧。必缓刑罚。载之史策。芳徽馥然。
   一时之忿。滥施刑杖。大罪也。 列朝遗戒。光于简册。
   妇女非有大罪。不宜决罚。讯杖犹可。笞臀尤亵。
   老幼之不拷讯。载于律文。
   恶刑。所以治盗。不可轻施于平民也。
 刑典六条○恤囚(刑典第四条)
   狱者。阳界之鬼府也。狱囚之苦。仁人之所宜察也。
   枷之施项。出于后世。非先王之法也。
   狱中讨索。覆盆之冤也。能察此冤。可谓明矣。
   疾痛之苦。虽安居燕寝。犹云不堪。况于犴之中乎。
   狱者。无邻之家也。囚者。不行之人也。一有冻馁。有死而已。
   狱囚之待出。如长夜之待晨。五苦之中。留滞其最也。
   墙壁疏豁。重囚以逸。上司督过。亦奉公者之忧也。
   岁时佳节。许其还家。恩信既孚。其无逃矣。
   久囚离家。生理遂绝者。体其情愿。以施慈惠。
   老弱代囚。尚在矜恤。妇女代囚。尤宜难慎。
   流配之人。离家远谪。其情悲恻。馆谷安插。牧之责也。
 刑典六条○禁暴(刑典第五条)
   禁暴止乱。所以安民。搏击豪强。毋惮贵近。亦民牧之攸勉也。
   权门势家。纵奴豪横。以为民害者。禁之。
   禁军怙宠。内官横恣。种种凭藉。皆可禁也。
   土豪武断。小民之豺虎也。去害存羊。斯谓之牧。
   恶少任侠。剽夺为虐者。亟宜戢之。不戢将为乱矣。
   豪强之虐。毒痡下民。其窦尚多。不可枚举。
   狭邪奸淫。携妓宿娼者禁之。
   市场酗酒。掠取商货。街巷酗酒。骂詈尊长者。禁之。
   赌博为业。开场群聚者。禁之。
   俳优之戏。傀儡之技。傩乐募缘。妖言卖术者。并禁之。
   私屠牛马者。禁之。徵赎则不可。
   印信伪造者。察其情犯。断其轻重。
   族谱伪造者。罪其首谋。宥其从者。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六卷○牧民心书(卷十一)
 刑典六条○除害(刑典第六条)
   为民除害。牧所务也。一曰盗贼。二曰鬼魅。三曰虎狼。三者息而民患除矣。
   盗所以作。厥有三繇。上不端表。中不奉令。下不畏法。虽欲无盗。不可得也。
   宣上德意。赦其罪恶。弃旧自新。各还其业上也。
   如是然后。改行屏迹。道不拾遗。有耻且格。不亦善乎。
   奸豪相聚。怙恶不悛。刚威击断。以安平民。抑其次也。
   悬赏许赦。使之相捕。使之相告。以至残灭。又其次也。
   朱墨之识。表其衣裾。以辨禾莠。以资锄拔。亦小数也。
   伪舆运丧。谲盗之恒例也。伪讣察哀。诇盗之小数也。
   运智出谋。钩深发隐。唯能者为之。
   察理辨物。物莫遁情。唯明者为之。
   凶年。子弟多暴。草窃小盗。不足以大惩也。
   枉执平民。锻之为盗。能察其冤。雪之为良。斯之谓仁牧也。
   诬引富民。枉施虐刑。为盗贼执仇。为吏校征货。是之谓昏牧也。
   鬼魅作变。巫导之也。诛其巫。毁其祠。妖无所凭也。
   假托佛鬼。妖言惑众者。除之。
   凭依杂物。邪说欺愚者。除之。
   虎豹啖人。数害牛豕。设机弩阱擭。以绝其患。
 工典六条(山林,川泽,缮廨,修城,道路,匠作。)○山林(工典第一条)
   山林者。邦赋之所出。山林之政。圣王重焉。
   封山养松。其有厉禁。宜谨守之。其有奸弊。宜细察之。
   私养山之禁其私伐。与封山同。
   封山之松。宁适朽弃。不可以请用也。
   黄肠曳木之役。其有奸弊者。察之。
   商贾潜输禁松之板者。禁之。谨于法而廉于财。斯可矣。
   植松培松。虽有法条。能弗害之而已矣。何以植之。
   诸木栽植之政。亦徒法而已。量可久任。宜遵法典。知其速递。无自劳矣。
   岭隘养木之地。其有厉禁。宜谨守之。
   山腰禁耕之法。宜有测定。不可纵弛。亦不可胶守也。
   西北蔘貂之税。宜从宽假。其或犯禁。宜从阔略。
   东南贡蔘之弊。岁加月增。尽心稽察。毋至重敛。
   金银铜铁。旧有店者。察其奸恶。新为矿者。禁其鼓冶。
   土产宝物。无烦采掘。以为民病。
   采金之法。又有新方。苟有朝令。试之无妨。
 工典六条○川泽(工典第二条)
   川泽者。农利之所本。川泽之政。圣王重焉。
   川流径县。凿渠引水。以溉以灌。与作公田。以补民役。政之善也。
   小曰池沼。大曰湖泽。其障曰陂。亦谓之堤。所以节水。此泽上有水之所以为节也。
   东土名湖。仅有七八馀。皆窄小。然且葑合而不修矣。
   土豪贵族。擅其水利。专溉其田者。严禁。
   若濒海捍潮。内作膏田。是名海堰。
   江河之滨。连年冲决。为民巨患者。作为堤防。以安厥居。
   漕路所通。商旅所聚。疏其汎溢。固其堤防。亦善务也。
   池泽所产。鱼鳖莲芡茭蒲之属。为之厉守。以补民役。不可自取以养己。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七卷○牧民心书(卷十二)
 工典六条○缮廨(工典第三条)
   廨宇颓圮。上雨旁风。莫之修缮。任其崩毁。亦民牧之大咎也。
   律有擅起之条。邦有私建之禁。而先辈于此。自若修举。
   楼亭閒燕之观。亦城邑之所不能无者。
   吏校奴隶之属。宜令赴役。募僧助事。是亦一道。
   鸠材募工。总有商量。弊窦不可不先塞。劳费不可不思省。
   治廨既善。栽花种树。亦清士之迹也。
 工典六条○修城(工典第四条)
   修城浚濠。固国保民。亦守土者之职分也。
   兵兴敌至。临急筑城者。宜度其地势。顺其民情。
   城而不时。则如勿城。必以农隙。古之道也。
   古之所谓筑城者。土城也。临难御寇。莫如土城。
   堡垣之制。宜遵尹耕堡约。其雉堞敌台之制。宜益润色。
   其在平时。修其城垣。以为行旅之观者。宜因其旧。补之以石。
 工典六条○道路(工典第五条)
   修治道路。使行旅愿出于其路。亦良牧之政也。
   桥梁者。济人之具也。天气既寒。宜即成之。
   津不阙舟。亭不缺堠。亦商旅之所乐也。
   店不传任。岭不抬轿。民可以息肩矣。店不匿奸。院不恣淫。民可以淑心矣。
   路不铺黄。畔不植炬。斯可曰知礼矣。
 工典六条○匠作(工典第六条)
   工作繁兴。技巧咸萃。贪之著也。虽百工具备。而绝无制造者。清士之府也。
   设有制造。毋令贪陋之肠。达于器皿。
   凡器用制造者。宜有印帖。
   作为农器。以劝民耕。作为织器。以劝女功。牧之职也。
   作为田车。以劝农务。作为兵船。以设戎备。牧之职也。
   讲烧甓之法。因亦陶瓦。使邑城之内。悉为瓦屋。亦善政也。
   量衡之家异户殊。虽莫之救。诸仓诸市。宜令画一。
 赈荒六条(备资,劝分,规模,设施,补力,竣事。)○备资(赈荒第一条)
   荒政。先王之所尽心。牧民之才。于斯可见。荒政善而牧民之能事毕矣。
   救荒之政。莫如乎预备。其不预备者。皆苟焉而已。
   谷簿之中。别有赈谷。本县所储。有无虚实。亟宜查验。
   岁事既判。亟赴监营。以议移粟。以议蠲租。
   与其移粟于远道。莫若留财于本地。两便之政。宜议仰请。
   补赈诸物。厥有 内颁。继述之政。遂以成例。
   上恩虽均。亦唯良牧。克获承受。
   御史下来。赈监赈。亟宜往谒。以议赈事。
   邻境有粟。宜即私籴。须有朝令。乃毋遏也。
   其在江海之口者。须察邸店。禁其横暴。使商船凑集。
   不俟诏令。便宜发仓。古之义也。使臣之行也。今之县令。则何敢焉。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八卷○牧民心书(卷十三)
 赈荒六条○劝分(赈荒第二条)
   劝分之法。远自周代。世降政衰。名实不同。今之劝分。非古之劝分也。
   中国劝分之法。皆是劝粜。不是劝饩。皆是劝施。不是劝纳。皆是身先。不是口说。皆是赏劝。不是威胁。今之劝分者。非礼之极也。
   吾东劝分之法。使民纳粟。以分万民。虽非古法。例已成矣。
   察访别坐。酬之以官。厥有故事。载于国乘。
   将选饶户。分为三等。三等之内。又各细剖。
   乃选乡望。排日敦召。采其公议。以定饶户。
   劝分也者。劝其自分也。劝其自分。而官之省力多矣。
   劝分令出。富民鱼骇。贫士蝇营。枢机不慎。其有贪天以为己者矣。
   窃货于饥吻之中。声达边徼。殃流苗裔。必不可萌于心也。
   南方诸寺。或有富僧。劝取其粟。以赡环山。以仁俗族。抑所宜也。
 赈荒六条○规模(赈荒第三条)
   赈有二观。一曰及期。二曰有模。救焚拯溺。其可以玩机乎。驭众平物。其可以无模乎。
   若夫赈粜之法。 国典所无。县令有私籴之米。亦可行也。
   其设赈场。小县宜止一二处。大州须至十馀处。乃古法也。
   仁人之为赈也。哀之而已。自他流者受之。自我流者留之。无此疆尔界也。
   今之流民。往无所归。唯宜恻怛劝谕。俾勿轻动。
   其分粜分饩之法。宜博考古典。取为楷式。
   乃选饥口。分为三等。其上等又分为三级。中等下等。各为一级。
 赈荒六条○设施(赈荒第四条)
   乃设赈厅。乃置监吏。乃具锜釜。乃具盐酱海带乾虾。
   乃簸谷粟。以知实数。乃算饥口。以定实数。
   乃作赈牌。乃作赈印。乃作赈旗。乃作赈斗。乃作阍牌。乃修赈历。
   小寒前十日。书赈济条例及赈历一部。颁于诸乡。
   小寒之日。牧夙兴诣牌殿瞻礼。仍诣赈场。馈粥颁饩。
   立春之日。改历修牌。大展其规。惊蛰之日。颁其贷。春分之日。领其粜。清明之日。颁其贷。
   流乞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也。仁牧之所尽心。不可忽也。
   死亡之簿。平民饥民。各为一部。
   饥馑之年。必有疠疫。其救疗之方。收瘗之政。益宜尽心。
   婴孩遗弃者。养之为子女。童稚流离者。养之为奴婢。并宜申明 国法。晓谕上户。
第五集政法集第二十九卷○牧民心书(卷十四)
 赈荒六条○补力(赈荒第五条)
   岁事既判。宜饬水田为旱田。早播他谷。及秋。申劝种麦。
   春日既长。可兴工役。公廨颓圮。须修营者。宜于此时补葺。
   救荒之草。可补民食者。宜选佳品。令学宫诸儒。抄取数种。使各传闻。
   凶年除盗之政。在所致力。不可忽也。得情则哀。不可杀也。
   饥民放火者。宜于严禁。
   糜谷莫如酒醴。酒禁未可已也。
   薄征已责。先王之法也。冬而收粮。春而收税。及民库杂徭。邸吏私债。悉从宽缓。不可催督。
 赈荒六条○竣事(赈荒第六条)
   赈事将毕。点检始终。所犯罪过。一一省察。
   自备之谷。将报上司。自查情实。毋敢虚张。
   善与不善。其功其罪。详观法令。斯可以自知矣。
   芒种之日。既罢赈场。乃设罢赈之宴。不用妓乐。
   是日论功行赏。厥明日修簿报司。
   大饥之馀。民之绵缀。如大病之馀。元气未复。抚绥安集。不可忽也。
 解官六条(递代,归装,愿留,乞宥,隐卒,遗爱。)○递代(解官第一条)
   官必有递。递而不惊。失而不恋。民斯敬之矣。
   弃官如蹝。古之义也。既递而悲。不亦羞乎。
   治簿有素。明日遂行。清士之风也。勘簿廉明。俾无后患。智士之行也。
   父老相送。饮饯于郊。如婴失母。情见于辞。亦人世之至荣也。
   归路遘顽。受其叱骂。恶声远播。此人世之至辱也。
 解官六条○归装(解官第二条)
   清士归装。脱然潇洒。敝车马。其清飙袭人。
   笥笼无新造之器。珠帛无土产之物。清士之装也。
   若夫投渊掷火。暴殄天物。以自鸣其廉洁者。斯又不合于天理也。
   归而无物。清素如昔。上也。设为方便。以赡宗族。次也。
 解官六条○愿留(解官第三条)
   惜去之切。遮道愿留。流辉史册。以照后世。非声貌之所能为也。
   奔赴阙下。乞其借留。因而许之。以顺民情。此古劝善之大柄也。
   声名所达。或邻郡乞借。或二邑相争。此贤牧之光价也。
   或久任以相安。或既老而勉留。唯民是循。不为法拘。治世之事也。
   因民爱慕。以其声绩。得再莅斯邦。亦史册之光也。
   其遭丧而归者。犹有因民不舍。或起复而还任。或丧毕而复除。
   阴与吏谋。诱动奸民。使之诣阙而乞留者。欺君罔上。厥罪甚大。
 解官六条○乞宥(解官第四条)
   文法所坐。黎民哀之。相率吁天。冀宥其罪者。前古之善俗也。
 解官六条○隐卒(解官第五条)
   在官身没而清芬益烈。吏民悼。攀輀号咷。既久而不能忘者。贤牧之有终也。
   寝疾既病。宜即迁居。不可考终于政堂。以为人厌恶。
   丧需之米。既有公赐。民赙之钱。何必再受。遗令可矣。
   治声既轰。常有异闻。为人所诵。
 解官六条○遗爱(解官第六条)
   既没而思。庙以祠之。则其遗爱可知矣。
   生而祠之。非礼也。愚民为之相沿而为俗也。
   刻石颂德。以示悠远。即所谓善政碑也。内省不愧。斯为难矣。
   木碑颂惠。有诵有谄。随即去之。即行严禁。毋底乎耻辱矣。
   既去而思树木。犹为人爱惜者。甘棠之遗也。
   爱之不谖。爰取侯姓。以名其子者。所谓民情大可见也。
   既去之久。再过玆邦。遗黎欢迎。壶箪满前。亦仆御有光。
   舆人之诵。久而不已。其为政可知已。
   居无赫誉。去而后思。其唯不伐而阴善之乎。
   仁人所适。从者如市。归而有随。德之验也。
   若夫毁誉之真。善恶之判。必待君子之言。以为公案。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卷○钦钦新书
 序
   序
 经史要义一
   经史要义
   眚怙钦恤之义
   辞听哀敬之义
   明慎不留之义
   司刺宥赦之义
   过杀谐和之义
   仇雠擅杀之义
   义杀勿雠之义
   受诛不复之义
   义亲议贵之义
   乱伦无赦之义
   弑逆绝亲之义
   盗贼擅杀之义
   狱货降殃之义
 经史要义二
   诬服伸理
   诬服伸理
   诬服伸理(梦得神告)
   梦告得尸
   梦告知痕
   代囚伸理
   代囚伸理
   代囚伸理
   横罹伸理
   横罹伸理
   图赖辨诬
   图赖辨诬
   图赖辨诬
   图赖设禁(诬赖有律)
   诬赖反坐
   察色知杀
   察色知杀
   察色知杀
   察色知杀
   察色知杀
   闻声知杀
   闻声知杀
   闻声知杀
   闻声知杀
   闻声知杀
   测井知杀
   射鸟误中
   盗菜误中
   争鹑误杀
   击雀误中
   习射中母
   蹴伤误杀
   嬉戏误杀
   憃愚减死(此条非人命。以与上篇司刺之义。相照故录之。)
   聋哑减死
   幼弱减死
   子复父仇
   子复父仇
   子复父仇
   子复父仇
   子复父仇(埋尸杀仇)
   子复父仇
   子复父仇
   子复父仇
   子复母仇
   子复母仇
   妻复夫仇
   妻复夫仇
   妻复夫仇
   弟复兄仇
   复雠杀官
   复雠杀官(柳议韩议)
   义杀淫妇
   愤杀樵夫
 经史要义三
   贵戚滥杀
   使臣滥杀
  
   官长滥杀(滥杀有律)
   官长滥杀
   豪奴滥杀
   豪奴滥杀
   豪族滥杀
   豪族滥杀
   豪族滥杀
   私杀奴婢
   私杀婢夫
   叛奴弑主
   继母杀父
   继母杀父
   谋弑继母
   弑母行赂
   弑父辨诬
   杀母奸夫
   父母杀子(贾苏俞虞)
   父母杀子(徐疏明律)
   以孝杀妻
   宥姑杀妇
   诬妇杀姑
   兄弟争死
   兄弟争死(继母特慈)
   兄弟争死
   兄母代死
   嫡妾诬告(诬狱冥报)
   遗鞘诇盗
   屠刀辨盗
   放妪诇奸
   纵儿捉贼
   店主酖商
   匪党杀徒
   执记获盗
   释冤获盗
   留尸盗妇
   留尸盗嫂
   奸僧变
   淫僧杀妓
   盗断妇腕
   盗觊僧妻
   鬼哭诳奴
   宿海得尸
   网水得尸
   爬江得尸
   风叶得尸
   尾蛇得尸
   斩丐充首
   髡儒作僧
   稻芒执犯
   毒酒发奸(宠妾弑夫)
   左匙辨杀
   左匙辨诬
   死后假烧
   油伞见痕
   榉柳作痕
   野葛中毒
   荆花中毒
   旱莲中毒
   医药救死
   赂狱竟死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一卷○钦钦新书(卷二)
 批详隽抄一
   批详隽抄
   佟国器问刑条议  七条通论
   李士祯人命条议。  六条通论。
   徐斯适人命首议  饬禁诬赖
   陈秉直人命榜示  饬禁妄报
   李嗣京人命申详  禁委佐领
   尤侗人命条约。  约禁图赖。
   郑瑄人命私议。  严禁图赖。
   增福人命新奏。  检骨图格。
 批详隽抄二
   毛际可勒死详驳。  杀妻图赖。
   沈迪吉毒死详驳。  杀夫图赖。
   林云铭假命申详。  买尸图赖。
   马瑞图假命申详。  假尸图赖。
   颜尧揆烧棺审语。  自缢图赖。
   高翔落水审语。  儿溺图赖。
   张一魁病死审语。  道院图赖。
   李清病死审语。  儒巾图赖。
   毛赓南自缢审语。  虐妻自杀。
   王仕云自死审语。  出妻自尽。
   陈开虞两杀判词。  怒淫双殪。
   张一魁自杀判词。  妒影浪死。
   王士禛弑逆判词。  与妻弑母。
   李嗣京疑狱谳词。  义子弑母。
   周亮工自缢批驳。  骄妾弑嫡。
   马图误药批驳。  庸医杀妻。
 批详隽抄三
   王士禛大憝申详。  聚徒弑兄。
   稽永福故杀覆勘。  倚兵杀长。
   赵进美劫杀批判。  雇奴弑主。
   倪长玗纠杀批判。  嬖奴弑主。
   赵最疑狱申详。  男淫疑杀。
   张能鳞奸狱回批。  僧淫判杀。
   周亮工奸狱驳语。  强奸为和。
   王阶逼杀批判。  强淫自缢。
   颜尧揆老狱改议。  诬服伸冤。
   李嗣京冤狱审议。  枉告伸冤。
   王度复雠驳议。  孙复祖仇。
   王仕云误杀申详。  认盗杀良。
   张一魁自杀判词。  佃客自酖。
   张一魁自死判词。  救人自溺。
   张一魁自杀判词。  怨邻自缢。
   张一魁威逼判词。  围擒逼杀。
   张一魁威逼判词。  搜索骇死。
   赵开雍过失判词。  挥铲误中。
   胡升猷过失判词。  掉钹误中。
   李嗣京诈狱覆审。  疯狂饰辞。
   刘沛引浪死申详。  烟酒醉死。
   赵开雍保辜覆拟。  折腿剜目。
   纪咸亨疑狱覆议。  掘冢无證。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二卷○钦钦新书(卷三)
 批详隽抄四
   李之芳首从申详  首死从释
   刘时俊首从申详。  首死从减。
   盛王赞斗杀审语。  三钱杀身。
   毛际可擅杀批词。  一刀砍贼。(无故夜入。)
   孙知县杀妻审语。  愤死图赖。
   丁知县讼兄审语。  病死图赖。
   吴推官杀弟判语。  残弟灭侄。
   范县令杀嫂批语。  贞妇逼嫁。
   冯知县佃户审语。  争水杀妇。
   夏知县土豪审语。  索债驱人。
   杨清艄工批语。  片言折狱。
   苏按院淫僧决词。  壁书发奸。
   张 淳杀淫判词。  三鬼吓诈。
   刘通海杀妻判词。  三人强奸。
 批详隽抄五(此下九条。亦余象斗小说。荒诞不中。抄录特以告诉之状。招认之供。其式例可考。斯亦存之。唯删其浮蔓焉。)
   谭经杀妻判词。  冤魂跟追。
   洪巡按妻狱判词。  鬼告酒艎。
   舒推府僧狱判词。  风吹休字。
   郭子章劫杀判词。  义猴报主。
   曹立规劫杀判词。  灵蛛告凶。
   蔡应荣劫杀判词。  失帽得尸。
   乐宗禹劫杀判词。  买瓜得尸。
   项德祥劫杀判词。  听鸟得尸。
   黄甲劫杀判词。  跟鸦得尸。
 拟律差例一
   拟律差例
   首从之别(多人共驱。执下手重者。〇嘉庆二年。)
   首从之别(两人共驱。执下手重者。〇嘉庆八年。)
   自佗之分(被驱后。投井致死。〇乾隆。)
   自佗之分(被戳后。又被别人驱致死。〇乾隆。)
   自佗之分(被弟驱伤。又被别人戳致死。〇乾隆。)
   自佗之分(被人割死。又有别人划伤。〇乾隆。)
   自佗之分(斗者。赶追不及而回。奔者。犹奔遇潮溺死。〇乾隆。)
   自佗之分(驱者。下海望洋而反捞者。犹捞遇潮淹死。〇乾隆。)
   自佗之分(斗者。上船其一夫。攀船不及。失跌溺死。〇乾隆。)
   自佗之分(窃材而走。其长兄追赶。不及失跌致死。〇乾隆。)
   自佗之分(因债起闹。失跌颠扑。内损致死。〇嘉庆。)
   自佗之分(邻居相碍。析毁墙砌。使主人被压致死。〇乾隆。)
   自佗之分(邻居争闹。打毁篱壁。使幼女被压致死。〇乾隆。)
   伤病之辨(被擦后。伤风致死。〇乾隆十一年。)
   伤病之辨(被伤后。火毒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两人同耕。以石打牛。不意磞转误中一人。〇乾隆。)
   故误之判 两人锯劈木为段。不意跌误触别人。〇乾隆。
   故误之判(两人争力。用力。挣脱。不意跌倒。触柴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两人争柴。下坡失跌。不意担尖触彼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两人同猎。月暗认人为猪。误放铳丸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两人同立。气忿推人避犬。误碰孩儿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子在井上。父在井底。不意桶梁脱落。其父致死。〇嘉庆。)
   故误之判(兄被父戳。弟劝父解。不意足势失跌。其父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不知母行奸。捉贼而挣脱。误触其母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因其妻不顺。向妻而掷刀。误中继母不死。〇嘉庆。)
   故误之判(义父头触义子误触刀刃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闷夫砍人妻。夺其刀。误伤其夫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意在毒鼠。妻拌其砒。误中其夫致死。〇嘉庆。)
   故误之判(室妻求欢不从。失手叉伤其夫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乳母睡困不谨。匪意压伤乳孩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持鎝翻草。误伤幼孩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拾石吓儿。误中他人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断绳夺牛。不意手脱。误伤田主之妻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持桶掷狗。不意柄脱。碰伤怨家之妻致死。〇嘉庆。)
   故误之判(赶贼先回。邻人疑盗。击伤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纠众捉人。本人疑盗。驱伤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黑夜疑盗。误砍小功叔祖致死。〇嘉庆。)
   故误之判(黑夜疑盗。误砍期亲伯母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邻人黑夜挖墙。被家主放铳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客人黑夜攀船。被船人掷篙致死。〇乾隆。)
   故误之判(疯人夜入人家。既就捕驱伤致死。〇嘉庆。)
   故误之判(疯人牵牛赶走。既就捕驱砍致死。〇乾隆。)
   疯狂之察(疯人无故驱人致死。〇疯人条例。〇嘉庆。)
   疯狂之察 疯人驱其父。又砍杀三命。〇乾隆。
   疯狂之察(疯妇驱其夫致死。〇嘉庆。)
   谋杀之误(谋毒嫌人。误中邻人二命。〇乾隆。)
   谋杀之误(谋毒知情。误中别人诸命。〇嘉庆。)
   谋杀之误(堂叔谋毒堂侄。误中他男子二命。〇乾隆。)
   谋杀之误(奸夫谋毒本夫。误中他妇人二命。〇乾隆。)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三卷○钦钦新书(卷四)
 拟律差例二
   嬉戏之宥(乘肩为戏嘱。令行走。误跌倒地致死。〇嘉庆。)
   嬉戏之宥(持刀演戏。方其掠转。误中傍人致死。〇乾隆。)
   威逼之惩(威力缚锁。遂以冻馁致命。〇乾隆。)
   威逼之惩(威力缚拴。遂以勒伤致死。〇乾隆。)
   威逼之惩(幼童偷花邻家奸人。吓骗财物。使其父自砍致死。〇乾隆。)
   威逼之惩(疯弟被锁野死。奸人吓诈财物。使其兄自刎致死。〇嘉庆。)
   威逼之惩(乞丐自相裍缚。因伤致死。〇乾隆。)
   复雪之原(为父报仇。并杀仇人之母与子一家三命。〇嘉庆。)
   复雪之原(母羞奸自缢。死其子竟杀奸夫。〇乾隆。)
   复雪之原 义父被砍于人。义子戳其人两致死。〇乾隆。
   卑幼之残(父捉女奸。直于奸所驱杀。〇嘉庆。)
   卑幼之残(兄捉妹奸。直于室中勒杀。〇乾隆。)
   卑幼之残(堂侄女淫乱。被堂叔勒杀。〇乾隆。)
   卑幼之残(族人通奸己妻。已成乘忿。并杀三命。〇乾隆。)
   卑幼之残(族侄强奸己妻未成。令妻毒杀族侄。〇乾隆。)
   卑幼之残(强奸族弟之妻。不允。戳伤致死。〇嘉庆。)
   卑幼之残(调奸胞弟之妻。不允。扎伤致死。〇乾隆。)
   卑幼之残(以私忿杀弟。并杀其妻子。又杀喊救之人。〇嘉庆。)
   卑幼之残(殴毙大功弟。图赖他人之财。〇乾隆。)
   卑幼之残 大功弟。图取其家之财。〇嘉庆。
   卑幼之残(姑婆。以微罪杀媳妇。〇乾隆。)
   卑幼之残(姑婆。以非理杀媳妇。〇乾隆。)
   卑幼之残(姑令媳妇。卖奸不从。绝食殴逼。自缢以死。〇乾隆。)
   卑幼之残(改嫁之姑。驱同居前媳妇致死。〇乾隆。)
   尊长之犯(谋毒叔父下药。并误杀亲姑亲妹。〇嘉庆。)
   尊长之犯(追念叔父。持刀自砍。杀改嫁叔母。〇乾隆。)
   尊长之犯(挟嫌图财。砍缌麻叔刃伤致死。〇嘉庆。)
   尊长之犯(养汉丑话骂堂叔母。羞忿自死。〇乾隆。)
   尊长之犯(兄被弟殴。家长不治。羞忿自缢以死。〇乾隆。)
   尊长之犯(兄被弟㧓旁人。劝开旧病复发以死。〇乾隆。)
   尊长之犯(病兄求死。顺意买砒。致其兄服毒以死。〇嘉庆。)
   尊长之犯(谋毒兄嫂。不意胞兄同食。兄独致死。〇嘉庆。)
   尊长之犯(谋毒兄嫂。不意侄妇同食。两皆不死。〇嘉庆。)
   尊长之犯(以私忿杀兄嫂胞侄及其雇奴等四命。〇嘉庆。)
   尊长之犯(寡姊私产。被弟拄推。又产一孩而死。〇乾隆。)
   尊长之犯(行窃族兄之家。扎伤族兄之肋致死。〇乾隆。)
   尊长之犯(通奸族弟之妻。激忿族弟之母跌死。〇乾隆。)
   尊长之犯(僚妾之子。殴伤僚母自缢以死。〇乾隆。)
   卫尊之犯 被揿按子救父难殴伤不孝兄致死。〇嘉庆。
   卫尊之犯(父被裍缚。子救父难。铳伤小功兄致死。〇嘉庆。)
   卫尊之犯 母被压住。子救母难。殴伤不孝兄致死。
   卫尊之犯 母被砍杀。子救母难。镰打大功兄死。〇乾隆。
   卫尊之犯(母棺被掘。子报其怨。驱伤族兄致死。〇乾隆。)
   卫尊之犯(母命锁缚。子缚其兄。因被母勒致死。〇乾隆。)
   卫尊之犯(兄被弟殴。幼弟承命。反殴次兄致死。〇乾隆。)
   卫尊之犯(兄不孝顺。祖母有命。因殴悖兄致死。〇乾隆。)
 拟律差例三
   弑逆之变(取父买棺钱。贩贸谷物。致忿恚自死。〇嘉庆。)
   弑逆之变(掘每已葬尸剥取衣服。又移尸图赖。〇嘉庆。)
   弑逆之变(继母淫乱。叔父有命按住加功。令被刀致死。〇嘉庆。)
   弑逆之变 妇犯其舅。遂殴伤致。〇嘉庆。
   弑逆之变(妾殴其嫡。致投井自死。〇嘉庆。)
   弑逆之变(奴妻进毒药。使主母致死。〇乾隆。)
   弑逆之变(不孝于父母。被妻槌格致死。〇乾隆。)
   弑逆之变(图奸其子媳。被妻勒伤致死。〇嘉庆。)
   弑逆之变(继妻凌虐前子。使夫发忿缢死。〇乾隆。)
   弑逆之变(女儿窃偷。被回其母。弑夫图赖。〇嘉庆。)
   弑逆之变(知夫欲以胀毒图赖。进砒致死。〇嘉庆。)
   弑逆之变(奸夫奸妇。谋杀本夫本舅。〇嘉庆。)
   弑逆之变(奸夫奸妇。谋毒本夫致死。〇嘉庆。)
   弑逆之变 奸僧奸妇。勒本夫致死。〇嘉庆。
   弑逆之变(室女奸夫。于未婚之前。谋杀新夫。〇乾隆。)
   弑逆之变(室女奸夫。于既嫁之后来杀新夫。〇乾隆。)
   伉俪之戕(奸夫奸妇。谋杀本妻。推溺以死。〇乾隆。)
   伉俪之戕(奸夫奸妇。两坐谈笑。骈杀以死。〇嘉庆。)
   伉俪之戕(见妻私产。直于产草上驱杀。〇乾隆。)
   伉俪之戕(见妻私产。逼往奸夫家自刎。〇乾隆。)
   伉俪之戕(妻既露奸。持刀反砍。遂夺刀杀之。〇乾隆。)
   伉俪之戕(妻求改嫁。持刀拚命。遂夺刀杀之。〇乾隆。)
   伉俪之戕(令妻卖奸不从。受奸夫命驱妻至死。〇嘉庆。)
   伉俪之戕 令妻卖奸不从。逼其妻命。投井死。〇嘉庆。
   伉俪之戕 淫其表妹。因妻劝扎伤怀孕而死。〇嘉庆。
   伉俪之戕(调其子媳。因妻斥责。殴逼投河而死。〇乾隆。)
   伉俪之戕(继妻欲杀长子。而女媳同谋气忿勒杀母女。〇嘉庆。)
   伉俪之戕(妻母纵女卖奸。而本夫殴妻黑夜。误杀其母。〇乾隆。)
   伉俪之戕(妻忤逆其舅。被夫殴死。〇乾隆。)
   伉俪之戕(妻忤逆其姑。被夫勒死。〇乾隆。)
   伉俪之戕(剥衣锁拴。惩妻善逃。因冻致死。〇乾隆。)
   伉俪之戕(偷被宣露。恨妻不隐。刀砍致死。〇嘉庆。)
   伉俪之戕(未婚之妻。悔约坚拒。被夫砍死。〇乾隆。)
   伉俪之戕(行奸之妾。登时见捉。被夫殴死。〇嘉庆。)
   奸淫之殪(奸夫遇奸夫。假作本夫。强令饮卤以死。〇乾隆。)
   奸淫之殪(奸夫杀奸夫。商同本夫。赚以财物加功。〇嘉庆。)
   奸淫之殪(奸妇私会僻地密话。夫往而捉。刀戳致死。〇乾隆。)
   奸淫之殪(淫妇悔过拒绝奸夫。主使其弟殴伤致死。〇乾隆。)
   奸淫之殪(蓄意图奸。先杀本夫。其妻忍辱告仇。〇乾隆。)
   奸淫之殪(先与和奸。乃杀本夫。其妻仗义告奸。〇乾隆。)
   奸淫之殪(本夫登时捉奸。奸夫脱身逃走。淫妇投井。本夫自缢。〇嘉庆。)
   奸淫之殪(姊妹与母同行。其姊猝遇拉奸。母妹投缳。其姊随缢。〇嘉庆。)
   奸淫之殪(邻人与妻谈笑。乘昏枉杀他兄弟。〇乾隆。)
   奸淫之殪(和奸被人。窥破仓猝。误触死奸妇。〇乾隆。)
   奸淫之殪(仆婢未嫁。族人和奸事露。羞愧自死。〇乾隆。)
   奸淫之殪(淫尼纵奸。别人求奸。中夜发喊殴杀。〇乾隆。)
 拟律差例四
   奸淫之殃(奸人之寡母。使其子羞忿。投井以死。〇乾隆。)
   奸淫之殃(奸人之母女。致母女三命。投河以死。〇嘉庆。)
   奸淫之殃(一夫媒奸。一夫图奸杀。伤其妇之家姑妇二人。〇乾隆。)
   奸淫之殃(奸妇改嫁。奸夫被拒。遂杀新夫之党无故三命。〇嘉庆。)
   奸淫之殃(本夫亲属来捉奸。被奸夫扎死。〇乾隆。)
   奸淫之殃(男子拒鸡奸。扎伤淫男致死。〇嘉庆。)
   奸淫之殃(男子拒鸡奸。扎伤淫男致死。〇嘉庆。)
   强暴之虐(强奸未成。本夫殴强人致死。〇嘉庆。)
   强暴之虐(强奸未成。其兄殴强人致死。〇乾隆。)
   强暴之虐(强奸已成。哭诉其夫。即往砍杀。〇乾隆。)
   强暴之虐(强奸未成。哭诉其子。即往殴杀。〇嘉庆。)
   强暴之虐(纠党轮奸。不能拒御。毕竟该妇自死。〇嘉庆。)
   强暴之虐(猝遇拉奸。用力挣脱。误伤幼孩致死。〇乾隆。)
   强暴之虐(身以知县之弟。调戏良家之妇。使羞忿自缢。〇乾隆。)
   强暴之虐(夜觅私奸之婢。误摸洁妇之身。使羞忿自尽。〇乾隆。)
   强暴之虐(调奸未成。本妻以此污蔑。致羞忿自死。〇乾隆。)
   强暴之虐(冒奸未成。他人以此嗤笑。致羞忿自死。〇乾隆。)
   强暴之虐 调奸不从。差吓逼。却引彼妻。受刀以死。〇乾隆。
   强暴之虐(调奸之诬。以报私嫌。诈援己妻。横驱以死。〇嘉庆。)
   骗盗之害(骗取人银两。使其人忿急自死。〇嘉庆。)
   骗盗之害(骗取人牛只。使其人忿急自死。〇乾隆。)
   骗盗之害(纠党抢牛。遂杀幼童二命。〇嘉庆。)
   骗盗之害 偷鱼。因殴雇奴死。〇乾隆。
   骗盗之害(借贷不遂。纠党共谋。杀一家三命。〇乾隆。)
   骗盗之害(背友遣托。盗券夺屋。致二子自死。〇乾隆。)
   骗盗之害(骗财过期。杀财主。又剥其衣。〇乾隆。)
   骗盗之害(索债相斗。迎头势偶触其囟。〇乾隆。)
   骗盗之害(盗贼被拿。纵其亲属。殴官差致死。〇乾隆。)
   骗盗之害(佣雇谋财。并有赃仗为官差所诬。〇乾隆。)
   骗盗之害(受盗赃不用免与盗同诛。〇乾隆。)
   骗盗之害(索雇钱。不遂将主儿杀死。〇嘉庆。)
   多命之歼(索债相斗。毁伤四家男妇二十馀口。〇乾隆)
   多命之歼(盗水为疑。枉杀八家男妇三十五口。〇嘉庆。)
   多命之歼(两家之斗。互相驱杀此一彼二。〇嘉庆。)
   多命之歼(流配之人。因奸砍杀。至三至四。〇嘉庆。)
   奴婢之擅(雇奴上奸。主妹被主擅杀。〇乾隆。)
   奴婢之擅(通奸族兄之婢。因驱致死。〇嘉庆。)
   奴婢之擅(殴伤族兄之奴。因伤致死。〇乾隆。)
   师弟之核(僧师通奸僧母。被僧砍死。〇乾隆。)
   师弟之核 僧徒未受经教。殴师至死。〇隆乾
   师弟之核(幼年暂学旋弃既壮。踢师致死。〇雍正。下贱学戏与歌。不与百工同论。〇乾隆。)
   邪妄之诛(采生折割。诱取幼童。煮炙致死。〇乾隆。)
   邪妄之诛(身患麻疯。嘱取人胆部腹致死。〇乾隆。)
   私和之禁(遭二弟相杀。其兄其妻匿告。〇乾隆。)
   私和之禁(杀一家三命。保正甲长匿告。〇乾隆。)
   辜限之展(金刃砍伤死。在百日之外。〇乾隆。)
   辜限之展(铁器殴伤。不用刃伤之限。〇乾隆。)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四卷○钦钦新书(卷五)
 祥刑追议一
   祥刑追议
   首从之别一(驱人既死。召人共驱。根由贷粟。实因被打。)
   首从之别二(驱者。蓄怨。从者助力。根由奸淫。实因被打。)
   首从之别三(两人共驱。护强指弱。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首从之别四(两人共驱护强指弱。根由督债实因折项。)
   首从之别五(两人共驱。护强指弱。根由使酒。实因被踏。)
 祥刑追议二
   首从之别六(两人共驱。一勒一踢。根由使气。实因被踢。)
   首从之别七(两人共驱。一椎一踢。根由使气。实因被踢。)
   首从之别八(两人共驱。一触一踢。根由使气。实因被触。)
   首从之别九(两人同犯。一奸一助。根由奸淫。实因被刺。)
   首从之别十(父子同犯。子救母难。根由索债。实因被踢。)
   首从之别十一(母子同犯。母锸子踢。根由奸淫。实因被踢。)
   首从之别十二(叔侄同犯。一死一释。根由奸淫。实因被打。)
   首从之别十三(叔侄共犯。一宥一囚。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首从之别十四(兄弟同犯。一囚一放。根由使酒。实因被踢。)
   首从之别十五(兄弟共犯。兄宥弟悦。根由奸淫。实因被打。)
   首从之别十六(兄弟同犯。互相推诿。根由使气。实因被蹴。)
 祥刑追议三
   首从之别十七(争山伐丧。一号众应。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首从之别十八(争山禁葬。交驱乱攻。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首从之别十九(淫妹触忿。纠众杀奸。根由奸淫。实因被打。)
   首从之别二十(狱卒主使。以囚杀伴。根由贪财。实因被触。)
   首从之别二十一(奴主同犯。先驱后箠。根由使气。实因被踢。)
   自他之分一(死以剚刃。诈云自刺。根由报怨。实因刃刺。)
   自他之分二(死以剚刃。诈云自刺。根由使气。实因被刺。)
   自他之分三(死以自缢。怯在诬告。根由争山。实因自缢。)
   自他之分四(死以自缢。忿在被蹴。根由使气。实因自缢。)
   自他之分五(既驱而毙。假缢以掩。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自他之分六(既驱而毙。假缢以埋。根由奸淫。实因被打。)
   自他之分七 差驱勒。诈云自缢。根由使气。实因被勒。
   自他之分八(当寒裍缚。疑于气窒。根由争娶。实因被缚。)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五卷○钦钦新书(卷六)
 祥刑追议四
   自他之分九(被打醉归。疑于跌溺。根由使酒。实因落水。)
   自他之分十(被挤堕死。诿之跌溺。根由差役。实因被溺。)
   自他之分十一(纠众逼儒。被赶入水。根由使气。实因落水。)
   自他之分十二(驱伤致死。掩迹投渊。根由使酒。实因被打。)
   自他之分十三(山阪被驱。坑堑跌堕。根由争山。实因折项。)
   自他之分十四(堤岸被挤。蓦地跌堕。根由争财。实因折项。)
   自他之分十五(死以驱伤。诬云自堕。根由争财。实因被打。)
   自他之分十六(死缘捽下。诿之自堕。根由损财。实因折项。)
   自他之分十七(望敌迎抵。仆于虚触。根由使酒。实因折项。)
   自他之分十八(尽力捣筑。诿之自扑。根由勃溪。实因被筑。)
 祥刑追议五
   自他之分十九(毙以驱踢。诈云饮卤。根由争财。实因被打。)
   自他之分二十(毙于驱撞。眩以砒卤。根由争水。实因被打。)
   自他之分二十一 주-D001以驱伤。陡云服毒。根由争山。实因被打。
   自他之分二十二(毙于捽曳。诿之灸毒。根由吝财。实因折项。)
   自他之分二十三(死于咬压。疑于自尽。根由奸淫。实因被咬。)
 祥刑追议六
   伤病之辨一(既受驱挤。又触风寒。根由使气。实因伤风。)
   伤病之辨二(既受驱踢。又触风寒。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伤病之辨三(新受拳殴。旋触风寒。根由失财。实因被打。)
   伤病之辨四(实受棒驱。谓触风寒。根由劫财。实因被打。)
   伤病之辨五(痕损不明。冷卧多触。根由使酒。实因内伤。)
   伤病之辨六(驱批不猛。汗蒸失宜。根由督债。实因被打。)
   伤病之辨七(毙以捣踢。疑在滞癨。根由奸淫。实因被打。)
   伤病之辨八(毙以挤驱。疑在暑霍。根由差役。实因被打。)
   伤病之辨九(明以锄驱。疑在食滞。根由窃稻。实因被打。)
   伤病之辨十(显然戳踢。诿之饥病。根由督债。实因被踢。)
   伤病之辨十一(新被驱踢。素抱痼疾。根由报怨。实因被打。)
   伤病之辨十二(告以驱伤。疑在病患。根由督债。实因被打。)
   伤病之辨十三(年老被捣。气绝无痕。根由證奸。实因被捣。)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六卷○钦钦新书(卷七)
 祥刑追议七
   故误之劈一(挥竿骇牛。稚童坠身。根由儿戏。实因内损。)
   故误之劈二(扣笠掣肘。镰刃入腹。根由嬉戏。实因刃伤。)
   故误之劈三(当场射侯。飞箭误中。根由习艺。实因中矢。)
   故误之劈四(举棒击担。飞札误中。根由争水。实因被打。)
   故误之劈五(猛以棒驱。诈云木压。根由奸淫。实因被打。)
   故误之劈六(当面直刺。诿之误认。根由使气。实因被刺。)
   故误之劈七(据胁力撞。归之酗乱。根由使酒。实因被撞。)
   疯狂之宥一(椎人如牛。素称疯狂。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疯狂之宥二(刺孩如羊。素称疯狂。根由使气。实因被刺。)
 祥刑追议八
   图赖之诬一(假缢埋父。背赂乃告。根由使酒。实因被打。)
   图赖之诬二(嗾證杀妻。索赂不售。根由吝财。实因被踢。)
   图赖之诬三(父死不告。纵雠索赂。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图赖之诬四(父既自戕。诬人报怨。根由报怨。实因服卤。)
   别人之诿一(怕死救疗。乃诿逃人。根由报怨。实因被踢。)
   别人之诿二(行凶戏场。乃诿逃奴。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别人之诿三(行凶戏场。乃诿同伴。根由争财。实因被踢。)
   别人之诿四(扼杀官差。诿罪里正。根由讨赂。实因被打。)
   别人之诿五(戕杀亲党。诿罪邻儿。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别人之诿六(镰割其嗓。谓弟杀兄。根由使酒。实因被刃。)
 祥刑追议九
   异物之托一(打死疲氓。诿之马踢。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异物之托二(打死弱妇。诿之马躏。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豪强之虐一(孱氓受制。土豪泄忿。根由使酒。实因被踢。)
   豪强之虐二(顽氓丑骂。土豪行威。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豪强之虐三(乡豪庇党。嫠妇受残。根由争山。实因被打。)
   豪强之虐四(乡豪护婢。邻妇受虐。根由使气。实因缚烙。)
   豪强之虐五(店舍讨炬。豪差执箠。根由使气。实因被踢。)
   豪强之虐六(仓庭输粮。库奴举斛。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威逼之阨一(纠差吓捉。七命投渊。根由窃禾。实因自溺。)
   威逼之阨二 无赃疑盗。冤投渊。根由失麦。实因自溺。
   威逼之阨三(争雇激忿。乘醉投缳。根由吝财。实因自缢。)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七卷○钦钦新书(卷八)
 祥刑追议十
   复雪之原一(雠不偿命。私自屠肠。根由义愤。实因被刺。)
   复之原二(雠若相忘。久乃甘心。根由争山。实因被打。)
   复雪之原三(哀兄被溺。以弟报仇。根由差役。实因被打。)
   复雪之原四(痛妹投溺。谓姑逼杀。根由义愤。实因被打。)
   复雪之原五(借人报仇。本以私怨。根由含怨。实因被刺。)
 祥刑追议十一
   情理之恕一 为父救难。驱人毙。根由使酒。实因被打。
   情理之恕二(为母救难。驱人致毙。根由义愤。实因被踢。)
   情理之恕三(义子驱父。亲子救难。根由吝财。实因被踢。)
   情理之恕四(谓父行淫。其子雪耻。根由奸淫。实因被打。)
   情理之恕五(谓母行淫。其子雪耻。根因奸淫。实因被踢。)
   情理之恕六(妻有淫行。夫杀奸夫。根由奸淫。实因被打。)
   情理之恕七(嫂有淫行。叔杀奸夫。根由奸淫。实因被打。)
   情理之恕八(室女被诬。自杀奸婆。根因奸淫。实因被刺。)
   义气之赦一(兄不庇弟。邻以义杀。根由义愤。实因被踢。)
   义气之赦二(老而奸幼。邻以醉杀。根由奸淫。实因被刺。)
   公私之判一(营裨讨骑。驿卒致毙。根因使气。实因被打。)
   公私之判二(地保催科。村氓致毙。根由公干。实因被打。)
   公私之判三(地保差役。逃卒受笞。根由公干。实因被打。)
   公私之判四(地保徵布。悍氓投缳。根因公干。实因自缢。)
 祥刑追议十二
   彝伦之残一(听谗杀子。诬人手刺。根由夺田。实因被刺。)
   彝伦之残二(移怒杀孩。诬人足踏。根由使气。实因被扑。)
   彝伦之残三(室女潜奸。胞兄叠刺。根由奸淫。实因被刺。)
   彝伦之残四(嫁妹被遣。胞兄推溺。根由羞淫。实因被溺。)
   彝伦之残五(淫姑杀妇。计在灭口。根因奸淫。实因被刺。)
   彝伦之残六(官婢杀夫。罪异结发。根由奸淫。实因被刺。)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八卷○钦钦新书(卷九)
 祥刑追议十三
   伉俪之戕一(不孝舅姑。被夫驱勒。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伉俪之戕二(见忤婶嫂。被夫驱踢。根由使气。实因被踢。)
   伉俪之戕三(屡执奸赃。先觉杀机。根由奸淫。实因被刺。)
   伉俪之戕四(确有奸證。偏信盲妪。根由奸淫。实因被踢。)
   伉俪之戕五(情移少艾。疑生匹布。根由吝财。实因被打。)
   伉俪之戕六(情移少艾。衅起打儿。根由使气。实因被踢。)
   伉俪之戕七(怒奴移妻。阈扑泄忿。根由使气。实因折项。)
   伉俪之戕八(骂儿驱妻。庭讪挑忿。根由使酒。实因被踢。)
   伉俪之戕九(既驱而毙。投渊诿溺。根由使气。实因被踢。)
   伉俪之戕十(既驱而毙。假缢图生。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伉俪之戕十一(兄逼妻死。弟受妻诬。根由奸淫。实因服毒。)
   伉俪之戕十二 男驱妇顺。妇死男逃。根由。实因被打。
   奴主之际一(赎婢负愆。为兄执杖。根由使气。实因被笞。)
   奴主之际二 族奴赌。对众投檠。根由争财。实因被打。
   奴主之际三(以奴告主。成狱谋杀。根由报怨。实因被打。)
 祥刑追议十四
   盗贼之御一(拒捕拔刃。认盗杀良。根由过误。实因被打。)
   盗贼之御二(拒捕拔刃。以盗杀主。根由盗肉。实因被刺。)
   盗贼之御三(乘醉行凶。诈称认贼。根由使酒。实因被打。)
   胞胎之伤一(驱人夫妇。孕妇捐命。根由争薪。实因被打。)
   胞胎之伤二(驱人夫妇。孕妇捐命。根由使酒。实因被踢。)
   胞胎之伤三(孕妇既殒。死孩乃产。根由差役。实因被捣。)
   胞胎之伤四(孕妇竟殒。匹嫡为祟。根由争嬖。实因被打。)
   胞胎之伤五(胞脱而死。驱踢为咎。根由奸淫。实因被踢。)
   殽胪之尸一(奸夫杀正。奸妇同死。根由奸淫。实因刃毒。)
   殽胪之尸二(其子杀人。其母先死。根由差役。实因被踢。)
 祥刑追议十五
   经久之检一(腐朽之腹。履迹宛然。根由挑奸。实因被踏。)
   经久之检二(掩埋之骨。血晕显然。根由奸淫。实因被打。)
   经久之检三(埋既三月。痕馀一处。根由使气。实因被打。)
   经久之检四(私和出殡。开棺行检。根由使气。实因折项。)
   经久之检五(私和匿埋。行查不检。根由勒婚。实因被打。)
   稀异之案一 相抱。淫火发身。
   稀异之案二(妖妾既寡。埋诅发行。)
第五集政法集第三十九卷○钦钦新书(卷十)
 剪跋芜词一
   剪跋芜词
   遂安郡金日宅狱案
   松禾县姜文行查启跋辞(监司李义骏。查官丁 镛。)
   谷山府强人金大得。跟捕查决状。
   遂安郡崔周弁覆检案跋词(覆检官。谷山府使丁镛。)
 剪跋芜词二
   北部咸奉连狱事。详覈回启。
   黄州申著实狱事 筵奏
   康津县赵奎运。为子复雠案。批评。(一狱两检。)
   拟康津县白家女子必娘,必爱。覆检状题词。
   拟康津县朴光致检案跋词(代人作)
   拟康津县张召史初检案跋词
   康津县郑节妇初检案跋词(代人作)
 剪跋芜词三
   拟海南县尹启万覆检案跋词
   拟康津县私奴有丁初检案跋词
   拟康津县金家子(十岁儿)覆检案跋辞
   拟康津县金启甲狱事。五查状跋辞
   拟杨根郡李大哲同推状题辞
   申明掘检之法教文跋
第六集地理集第一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一)
   朝鲜考 주-D001
   四郡总考
   乐浪考
   别有考
   玄菟考
   临屯考
   真番考
   乐浪别考 주-D001
   带方考
   三韩总考
   马韩考
   辰韩考
   弁辰考
第六集地理集第二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二)
   弁辰别考(亦名迦罗考。)
   沃沮考
   秽貊考
   秽貊别考 주-D001
   靺鞨考
   渤海考
第六集地理集第三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三)
   卒本考 주-D001
   国内考
   丸都考(安市附)
   慰礼考
   汉城考
   八道沿革总叙(上)
   八道沿革总叙(下)
   浿水辩
   白山谱
第六集地理集第四卷○疆域考
 疆域考(其四)
   渤海续考
   北路沿革续
   西北路沿革续
  (附见)城连
第六集地理集第五卷○大东水经
 大东水经(其一)
   渌水一(长白山、发源、北青、三水、厚洲。)
   渌水二(江界、渭原、楚山、碧潼、昌成、朔州、义州、入海、涨水。)
第六集地理集第六卷○大东水经
 大东水经(其二)
   渌水(三。)(秃鲁水、 盐难水、 潼水、 叆河水、 古津水。)
   满水一
   满水(二)
第六集地理集第七卷○大东水经
 大东水经(其三)
   萨水(即清川。)淀水(即大宁水。)
   淀水
   浿水一(辨说、宁远、德川、价川、顺川、慈山、殷山、江东。)
   浿水二(平壤、中和、江西)
第六集地理集第八卷○大东水经
 大东水经(其四)
   浿水三
第七集医学集第一卷○麻科会通(一)
 麻科会通序
   序
   八篇总目题语
   麻疹心法序
   麻疹汇编序
   聂久吾治疹大法跋
   麻疹诠序
   抄撮诸家姓氏书目
 [首编]
   万密斋碎金赋
   翁仲仁辨疑赋(一本云李齐芳作。)
   黄西丘西江月调
   万密斋疹毒證治歌括
   黄西丘疹毒證治歌括 凡三十一首。〇其二十首。并与万氏歌大同。前所录标黄字주-D001是也。玆所录十一首。
   宋元医宗绪论
   薛立斋疹治槩言
 原證篇
   名谓第一
   毒源第二
   运气第三
   治法第四
   时令第五
   药戒第六
   脉度第七(吉凶附)
   日期第八
第七集医学集第二卷○麻科会通(二)
 原證篇
   初热第九
   出疹第十
   出险第十一
   形色第十二
   收疹第十三
   热候第十四
   馀毒第十五(重出附)
   妇人第十六
   禁忌第十七
 因證篇
   汗第一
   血第二
   渴第三
   食第四
   咳喘第五
   咽喉第六(失音附)
   呕吐第七
   腹痛第八
   烦躁谵语。狂乱惊搐第九。
   大小便第十
   泄泻第十一
   痢疾第十二
   疳瘵第十三
   疮痈第十四(肿胀附)
   蛔虫第十五
   杂證第十六(中恶、眼疾、疟疾、唇浮、咬牙。)
第七集医学集第三卷○麻科会通(三)
 辨似篇
   斑疹总论第一
   伤寒发斑第二(瘾疹通)
   瘟疫发班第三(瘾疹通)
   内伤发班第四
   麻疹第五
   瘾疹第六
   丹疹第七
   瘙疹第八
   罩痘疹第九
   云头疹第十(霞疹附)
   㾴痤痱第十一
   水痘第十二
 资异篇
   痘毒热第一
   痘虚实第二
   痘治法第三(药戒附)
   痘陷伏第四(寒热附)
   痘汗血汤第五
   痘咳喘第六(咳逆附)
   痘咽喉第七(失音附)
   痘呕吐第八(吐泻附)
   痘烦躁谵语惊第九
   痘腹痛第十(腰胁附)
   痘大小便第十一(泄痢附)
   痘疮痈第十二(牙疳附)
   痘肿胀第十三(恶食附)
   痘杂證第十四(中风、厥冷、眼疾、咬牙、戴眼。)
   痘妇人第十五
   痘蛔虫第十六(大科并入)
 我俗篇
   豫解第一
   原證第二
   因證第三
   药论第四
   酒评第五
   食戒第六
   粪治第七
   医案第八
   杂说第九
 吾见篇
   古医第一
第七集医学集第四卷○麻科会通(四)
 吾见篇
   俗医第二
   运气第三
   年次第四
   辨名第五
   预备第六
   症论第七
   蛔虫第八
   寒药第九
   杂论第十
   李蒙叟传
 合剂篇(上)
   甲乙第一
   丙丁第二
   戊己第三
   庚辛第四
   壬癸第五
   子丑第六
第七集医学集第五卷○麻科会通(五)
 合剂篇(中)
   寅卯第七
   辰巳第八
   午未第九
   申酉第十
   戌亥第十一
   角亢第十二
   氐房第十三
 合剂篇(下)
   心尾第十四
   箕斗第十五
   牛女第十六
   虚危第十七
   室壁第十八
第七集医学集第六卷○麻科会通(六)
 合剂篇(下续)
   奎娄第十九
   胃昴第二十
   毕觜(补遗)
 麻科会通补遗
   叶桂(字天士)临證指南医案。 幼科要略。
   痧疹医案
   附见(疹症选要方)
   江瓘名医类案 疹疮
 种痘要旨
   种痘心法要旨序
   天行痘
   种痘
   择法
   选苗
   蓄苗
   天时
   择吉
   选儿
   下种
   苗候
   五脏传送之理
   项核
   信苗
   惊搐
   补种
   自出
   调摄
   禁忌
   治法
   旱苗种法
   痘衣种法
   痘浆种法
   记始
   新證种痘奇法。详悉。
 医零
   六气论(一)
   六气论(二)
   六气论(三)
   外感论(景岳云。病必自表而入者。方得谓之表證。若由内以及外。便非表證。)
   里證论
   虚实论
   非风论
   剂量论
   时令论
   近视论
   人面疮论
   杂说(酒煎法。 煎参法。)
   杂说二(肾俞冗)
   杂说三
   杂说四
   杂说五
   杂说六
   杂说七
   杂说八
   制附子法
   集古一
   集古二
   集古三
   集古四
   集古五
   集古六
   集古七
   集古八
   续集一(耳聋、金疮、喉痹。)
   续集二
   续集三
   续集四
   续集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