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老洲集卷之十五 (自动笺注)
老洲集卷之十五
 序
  
近思錄
余嘗從關北多士
聞故參奉鳳巖韓公
隱居敎授
蔚然爲北儒之冠。
至今縫掖者。
翕然宗之。
意其邃學博識
有以大過人者。
迺者孫國襈。
公所輯續近思錄三𢎥。
千里來訪
屬余爲序。
竊惟朱子近思一書
四書津筏也。
大而天人性命之原。
細而日用躬行之實。
遠而齊治兼善之術。
包涵該括
開卷燦然
其所繼往開來者。
可謂本末畢擧矣。
淸儒張伯行又取朱子微言之切於學問者。
分類次。
編爲續錄。
朱書宏博浩穰
不啻倍蓰四子遺書
宇宙義理
朱子大備
玆續錄之所由作也。
今公此書發凡立例。
一遵寒泉成䂓
揀擇去取
與張氏之書。
大畧相似
曠世殊域
不謀同志者。
亦云異矣。
况其爲書也。
分之則各專一家。
合之則互見得失
雖與並行無傷也。
噫。
公生於窮髮荒僻之埜。
奮起孤唱。
中華述者相上下。
所謂豪傑之士非耶。
且聞公蒐輯之時。
年已七十有餘。
右腕病痿。
搦管繕寫卒稿。
好學之誠。
老而彌篤。
尤非浮慕之所可幾也。
公元1819年
使北方學者
皆能以公之心爲心。
沉潛玩繹
俟其怡然渙然
以進乎大全
庶幾巨細不遺
博約兩盡
不見張氏書足矣
異日是編。
入中而有具眼者。
尙可朱子大明左海
絶徼之外
亦有如張伯行者出焉。
不可以無傳也。
於是加修整而序之。
公諱夢麟
學於崔鶴庵愼。
鶴庵之學。
出於華陽宋文正云爾
崇禎後四周己卯季冬下澣
首陽吳煕常書。
海州吳氏世譜
我吳世譜
考定十編
工旣訖。
將入印。
宗人煕常與聞一二。
俾識其顚末
雖甚僭猥。
誠有不敢辭者。
謹敍之曰。
吳氏之著于譜。
肇自高麗軍器監監公。
六傳而爲豐儲倉丞公。
倉丞公三子
伯仲二派
本支寔繁。
名德相承
汔玆四百有餘禩。
綿綿未艾
其毓祉篤休。
蔚然華胄顯閥者。
按斯譜。
可以徵焉。
吁其盛哉
譜舊有三本傳於世。
草刱於甲戌
始備於戊戌
增衍辛卯
辛卯裒輯旣廣。
去取欠精。
迺者宗相與謀所以改修
正訛補闕
擧昵及疎。
雲仍之後出者。
悉取而繼書之。
義例節目
實奉甲戊二譜成䂓
若夫他派之追見於辛卯者。
槩從省畧
以俟異日
公元1829年
大譜之行。
傳信闕疑之道。
並寓於其中
而以約失之者鮮。
豈非斯譜之謂也歟
竊念程子有言宗子法廢。
後世譜牒
尙有遺風
譜牒又廢。
人家不知來處
骨肉無統
先輩長德所以兢兢尊祖收族
而尤以明譜系
爲有家之先務者也。
盖溯而上之。
由千萬而一人也。
降而歧之。
一人而至千萬也。
今我諸宗之散處中外者
屬雖疏而親雖盡。
莫不五宗之義。
百世之好。
合敬同愛。
恩周而義洽。
以之孝友而繩先矩。
謙愼詒後穀。
勿替引之。
則是譜之行。
將期於無窮
而敍彝倫風俗
不外是矣。
以是告于宗人
因以書諸卷首
崇禎後四己丑季夏
後孫煕常
謹書
華外史
聖人情見乎易。
剝之極。
必受之以復者。
盖明天地之間。
不可終盡。
而雖純陰之月。
未嘗無陽也。
憂患後世
深切矣。
今夫夷狄入主中華
先王疆土人民
盡化爲旃裘湩酪之俗。
自古猾夏之禍。
未有若是之烈。
陰道極盛也。
惟東一域
不改冠裳禮樂之舊。
雖勢窮力弱
靡所因極。
京周一念
如水必東。
漢官威儀
猶見於左海
噫。
豈非上九之碩
果歟。
皓天不復
河淸難竢
則人且偸安姑息
漸染見聞
只將皮幣珠玉
求媚虎狼之暴。
而幾不知華夷大防
此小華外史所以作也。
其作也。
盖亦不得已也。
嗚呼
烈皇帝甲申
天地閉塞之會。
屬國先受其鋒。
丁丑城下之役。
忠志之士。
尙今扼腕而思一洒之。
時則有若忠烈公秋潭先生
與洪尹兩學士
天王立慬虜庭
天下莫不誦其名。
東人之得免於左袵
先生是賴焉。
族弟慶元善餘甫。
忠烈公冢孫
大義之寢晦。
深羞之莫雪。
裒輯公私文獻有關尊攘者。
以至謏聞鎖錄虜史倭乘。
靡不旁搜並採而立編年
竊取紫陽書法
起自洪武壬申
訖于當宁甲申
上下四百二十三年間
國號之肇錫也。
倭燹之東援也。
壇壝秩祀也。
大寶之摸勒也。
忠臣烈士抗節而畢義也。
奸壬亂賊賣國而附虜也。
記載畢該。
衮鉞森然
而是乃盡述前言
不參己見
豈非所謂惇史乎。
至若皇轍南廵以後
掃去諸家之謬例。
昭揭正統之有在。
可以不悖而俟不惑
用工勤而其志誠
可悲矣。
旣成
問序於余。
余受而卒業
斂袵而歎曰。
我東以小中華見稱前史久矣
逮至有明御宇
同內服。
涵煦作興
東漸之化者。
比古爲盛。
所謂進於中國中國之者也。
然今之中國
非昔之中國
皇朝文獻足徵
不在於我東乎。
况陽無可盡之時。
理有必反之幾。
是書雖垂之空言
足以喚惺未死人心
異日眞人膺運
廓淸函夏
東觀石渠纂修皇朝正史
寂寥篇簡
始可與天下共之。
載筆者必有取焉。
是豈易與俗人道哉。
善餘姑秘藏之以俟可矣。
其曰外史者。
文則史家例。
不敢撰述自居云爾
冲庵金先生年譜
不佞嘗讀己卯錄。
趙文正爰辭。
國家病痛
在於利源八字
其言之痛切
箚人肌膚
不嘗掩卷流涕也。
粤在中廟盛際
冲庵金先生
趙文正公
並世挺生
堯舜君民之志。
而同受魚水之契。
旁招俊乂
尊王絀覇。
信義崇名檢。
一世四維之中而治化昭融
廩廩三古之盛矣。
不幸羣壬傍狺。
遽有左腹之入。
士禍滔天
羣賢屛逐
先生之所罹尤酷烈
此殆氣數使然
人力之可爲哉。
然兩先生在朝不久
縱未大行
而其餘韻遺烈
肅然在人。
平陂百變
而終不喪禮典刑
免淪於夷狄禽獸者。
其所自。
根柢己卯
期月之化。
不可誣矣。
後之尙論
朝聲明之治。
必先己卯
豈無以哉。
降在近日
去古寢邈。
而賢澤遂斬。
擧國懷利利。
往利來。
汶汶貿貿
不復知有民彝物則三綱五典之重。
世道又一下而莫之回矣。
則輒緬懷先生之風。
霄漢不可攀也。
嗚呼唏矣。
金先生年譜
有家藏舊本。
嗣孫郞君聖泰將付剞劂
用壽其傳。
不佞校讐之役。
渼湖金文敬公
盖嘗手定
而尙有未整頓者。
遂就加櫽括
刪疊氄而補闕誤。
又輯諸家論述文字以附之。
釐爲二編。
役垂訖。
郞君問序于余。
余老閣鉛槧久矣
與聞是役。
亦有不敢終辭者。
竊念先生道德淵懿
文章英偉
樹立卓絶
已有𨓏哲之篤論
備載譜中。
何庸贅爲。
只書其有感于中者以歸之。
老洲集卷之十五
 記
  
雲臺
淸泠亭之東。
有瀑潨然。
遵瀑而上
有谷窅然
兩岸對峙如戶。
亂石纍纍棋置
攀蘿跂足
逶迤轉折而行數十武。
石方衍劣。
容數人坐。
而承以立巖。
高幾丈餘。
所謂雲臺
若人爲而實天造也。
左右壁勢峭削
下布沙白礫。
無塵穢。
檜林蔓被之。
薈蔚蒨綴。
泉流其間
濺濺爲匯。
盈科而瀉。
含淸蘊潔。
見之神
公元1786年
靜。
聽之意遠
其境之幽夐窈邃。
實爲玆壑之最也。
淸泠吾家別業
國門之東。
昔者伯氏暇日數遊于玆。
而必以余從焉。
一日伯氏乘興獨來。
遂緣流溯源。
始得斯臺而樂之
顧余不從
怊悵而命之以是名。
盖取杜工部詩語也。
于後伯氏捐背
踽踽人世間
無復林泉之想。
久不爲斯亭之遊也。
間者因事到此。
遂尋其處。
伯氏高情遐韻。
已矣莫攀。
惟有鳴泉淙咽。
歸雲悠揚
於是乎俯仰長嘷而爲之記。
時丙午白露日也。
遊水落小記
公元1790年
庚戌孟秋之旣望
趙國珍,閔元履
遊水落之勝。
朝會鍾巖亭舍午飧。
歷投松山同知漢吉家。
携其少年之知路者。
舍馬而徒。
比至玉流洞則林樾之間。
暝色蒼然矣。
少憇石上
遂轉尋金流
月照溪心
境落甚奇。
解槖中酒少酌。
誦詩騷。
水聲相上下。
不覺夜久而飢甚。
乃入寺中。
催飯而坐。
俄而忽然雲興雨驟
兼以雷電
震撼崖谷
少頃開霽
星河皎潔
一奇也。
仍宿禪室
翼朝蓐食
出山門歷西溪
向道謁廟
退坐枕流堂。
披襟相對
澹然忘形
到夕移席藏書閣
出閣中朱子書共看。
極意譚討。
爛然
夜闌月色甚明。
步出溪上
四境幽寂
爽籟逼肌。
良久宿齋中。
明日登昭曠亭
又由鍾墅。
觴于淸泠而還
日已昳矣。
酷喜山水之遊。
而顧侍側少暇。
不得恣意遠出。
苟有少隙
眞率而出。
近京泉石
足跡殆遍。
而亦未嘗携朋知共之。
玆遊諸山雖幾。
皆曾所經行
無可述。
惟得與會心人。
爛漫跌宕嶽色泉聲
足以滯思
而又於相觀之際。
多所啓發
不可忘者。
聊書而記之。
陶山記行(在安東子舍時)
公元1799年
己未孟秋處暑後二日
曉起
乘月踰府北金峴。
行四十里。
抵禮安邑小憇
邑治前臨川背負山。
大抵多峽意。
又行十里
陶山書院
山中作局。
雖極狹窄
汾江彎迥。
原野平穩
眼界圓整。
幽靜之中。
夷曠之趣。
實叶有道者盤桓之地也。
院宇之前少東
三間屋子。
額以巖栖
此乃先生讀書處。
昔以草盖而今改以瓦。
柴扉土階
仍舊焉。
藏弆硯匣藜杖缸盆重茵之屬。
尙傳先生在世所用也。
下開小塘小渠
又累石爲臺塢。
俱有先生命名
而問諸院直。
則甚不慧
不可辨。
後連檐。
半間房堗。
留一僧於其中
備水使喚
先生本第退溪
相距五里
每取靜獨居於此
左右林藪無村落。
所以有伴居僧也。
可想當日之功矣。
謁院午炊。
歸路小憇安邑
遂還福州衙中。
日未夕矣。
癸未記行
公元1823年
維崇禎後四癸未
卽余懸弧甲子一周之歲也。
孤露之生。
倍切孺慕
冷節
往修汾津節祀。
五月初四日壬申
又發稷山省墓之行。
致翼隨之。
取路月谷宿丙舍
李戚基德持酒來話。
翌日癸酉
行墓祀。
催飧發行
中火鰲山店。
踰孫峙。
夕抵陽鄕
宗中老少咸集。
情話夜分
甲戌
遍展先墓。
是日
謹常至自湖上
乙亥宗會于退全堂修舊稧。
丙子
講會于德院。
余自戊寅
始管院事。
畧倣學校模範
爲講䂓授諸生
俾月一會講。
今行諸生設講而請。
余遂赴之。
直月尹永厚命汝,朴宗圭汝玄俱來
城主(朴公肯源)亦來臨聽講
講生凡五十餘人
序齒行禮訖。
長者大學
童子小學
各以文義互相質問
爛漫
中非聰敏穎秀可愛者。
汩沒功令
而無肯回頭信向學者
旣講。
招使至前。
說與內外輕重之分。
洎程夫子分程之訓。
申申而勖之。
丁丑
稷山墓下。
戊寅
余生朝也。
夙興拜墓
廵視內外
仍留明發齋
額是士默筆。
而癸
丑所刻揭也。
於今三十一年之間。
人事之變劇。
如閱浩劫
而惟此身孑然在耳
俯仰人世
感傷於邑
無以自勝也。
己卯
辭墓還止陽鄕
庚辰
早發宿月谷
辛巳
湖上
老洲集卷之十五
 題跋
  
書士詩稿
公元1780年
古人有言詩於人猶眉也。
謂人之耳目鼻口。
皆有所司
獨眉也無所司。
而亦不可無也。
然是癖於詩者之言。
今有人耳目聾且瞽。
奚暇論眉之姸媸乎。
况矇瞍重聽
尙皆齒諸人
視明聽聰
就令無眉惡害夫爲人哉。
士寬自幼篤好爲詩。
吟哦孜孜不輟
敏妙之思。
淸新之趣。
余每一諷之。
不覺擊節叫奇。
然惟士寬毋專心雕繪
使目不明耳不聰。
而眉獨美焉已。
庚子季冬日。
士敬書。
書南淑人遺事
曩余委禽
始獲拜淑人
淑人愛余甚。
進見
欣然喜也。
然其色辭莊而簡。
不以喜而弛其色。
不以愛而蔓其辭。
竦然起敬
不覺惰容之去體。
於是淑人賢德也。
淑人卒。
淑人季子中業興之述遺事幾則以示余。
要有一言其後
余惟淑人孝友積於躬。
惠愛及於人。
夫子宜之
姻鄰歸善
其嘉範懿行
可以傳之彤史
作則於閨閤。
信乎淑人之德之美矣
然此豈足以淑人也。
淑人臨沒
顧語中業曰。
學之不醇。
德之不崇。
職由慾之不克
世儒能澄汰此心。
超脫利欲之臼而不自欺者幾人矣。
苟欲學也。
必用千百之工於理欲之幾也。
嗚呼
淑人行旣篤矣。
識又如是高邁眞切
力學君子
淑人幾於道乎。
若夫覿色辭之末而謂知淑人
烏乎可也
今興之絶榮利心。
慥慥自修
於是乎淑人之言。
有徵也已
臨溟破倭圖跋
公元1592年
是帖卽鄭忠毅公雙浦破倭之圖也。
昔在萬曆壬辰
倭寇猖獗
三路京城
蹂軼關西北。
北之二十二州。
盡爲賊藪。
帥臣將吏
望風奔潰
無有戰守計者。
公以兵馬評事
倡率同志
起義旅屢戰。
而大破倭將淸正雙浦
淸正大窘。
撤衆夜遁
關北遂平
當是時。
嶺湖兩路
義師蜂起
隨處雲合
往往敗衂
歷數乃始底定
北關距國夐遠
形格勢阻。
朝命得通
天兵不能救。
公以一介從事
孤軍數千。
前後三戰三捷
而卒掃却强冦
復邠岐舊疆。
以樹
大勳
豈不乎哉
麾下姜文目見鏖戰之狀。
爲此圖。
之至今
於是雙浦之戰爲最壯也。
孫某摹寫一本
藏爲子孫示。
屬跋于
噫。
公之勳業
旣著國乘
播人耳目
無用圖繪爲也。
然使後之人如親覩其事。
凜然興想於百千載之下。
則又不能無藉於是也耶
德水書院院䂓跋
公元1780年
德水書院院䂓凡幾則也。
院在關西川府德水洞。
卽我李先生俎豆之所也。
先生居業講學之曾于是洞也。
邑中多士就其地建院。
之而尋廢。
今上己亥
多士鳩財
改觀舊墟
妥靈之宇。
棲士之舍。
門序庖庫。
各以序成
於是士之學者
其將遊燕講習於斯
齊明蕆禋於斯
此院規之所以作也。
然是猶末耳。
足以達祀之義也。
余聞祀賢之義有三。
曰崇報也。
尊道也。
明敎也。
崇報所以尊其道。
尊道所以明其敎。
不尊不明
雖有簠簋之陳。
藻之實。
豈可以崇報云乎哉
故斯三者備而後
祀之之義乃盡焉。
嗚呼
今去先生之世。
二百有餘歲矣。
眞儒不作
士不師古
靡然溺於功利科擧之習。
不知有性仁義之學。
是以先生之祀。
殆遍邦內。
先生之道。
不泯幾希矣。
今肅之士苟能篤志力行
敦本務實
以修乎身。
以及於人。
使先生之道之敎賴而不墜
則崇報之義。
在斯歟。
在斯歟。
其齋祀之儀。
藝之節。
旣詳有䂓矱
不復著。
著其祀之之義。
以爲德水書院院䂓跋。
伯氏遺墨
公元1796年
伯氏少日
不數數臨池之戲也。
季年
深好顔魯公筆法
每於劬書意勌。
輒披帖臨之曰。
剛方典嚴。
儘乎正氣中畫也。
今竊觀伯氏之筆。
造意結搆。
未知盡合於魯公
如勁松老筠。
一點粉澤婉軟之態。
可以無愧于魯公矣。
記昔授几之日。
語到剛德
未嘗不反致意
噫。
伯氏晩生叔季
恒以志節自厲
不惟不爲俗化
欲以化俗
此意固炯炯也。
故雖尋常翰墨
以魯公爲準。
然則伯氏之慕魯公志節耳。
奚但取夫筆乎哉
伯氏下世之十有四年。
士默得遺墨幾紙於舊篋。
手粧爲帖。
將以寓歿身之思。
悲夫
於今伯氏已矣
敎誨一脉
在我與士默。
豈可紙墨摩挲
繇此尋繹遺志
勉進乎陽剛
不爲柔道所牽。
則斯帖雖謂之密傳旨訣。
可也耳。
是以相勖
丙辰五月之少晦。
煕常謹書
忠毅金公遺蹟
在昔端廟之遜位也。
六臣死之。
判書忠毅公文起。
亦及於禍。
六臣卓犖炳烺
至今照人耳目
紅女夫。
無不識其名。
公則幽閼不章。
世幾無知者。
盡忠所事
之死不貳
立人紀而表臣節。
公與六臣同。
而或顯或晦何哉
噫。
六臣之死也。
慷慨激烈
鼎鑊袵席
騈首就戮
猶恐或後。
其禍愈烈而其節彌彰。
公之被訊。
史稱不服
宛轉隱忍桁楊楚毒之際。
終始不服而死。
以公之賢。
豈不不服不足以求活耶。
時端廟尙無恙
事有至難言者。
如公之爲。
豈非以一死靖獻
而不欲由我貽累至尊之地。
寧沒百世之名而無悔者耶。
然則惟其心之至誠惻怛
殆有尙於當時諸賢。
若以區區詘伸晦顯論公。
其可乎哉
今去公之世。
且四百年矣。
士大夫稍稍誦傳。
謚俎豆比六臣
聖朝崇報之典。
於斯無憾
天道不忒
亦可以徵也夫
公後孫某以公遺事
要余題其後
遂書此以歸之。
副摠墨蘭圖後
斯帖皇明副摠程公龍手墨蘭也。
崇禎之世。
程公奉使東來
以贈月渚黃公胤。
黃公嘗斥和議
丁卯之難。
直聲聞。
程公之贈有以也。
嗚呼
皇朝子視我國
我國所以之者
父母如也。
在昔皇華之盛。
不以內外畦畛
相與周旋唱酬
爛漫淋漓
惟此數本畫
亦可見其寄意之深也。
於今夷虜入主中國
皇明遺黎
薙髮左袵
淪於湩酪腥羶
縱欲復見當時之事。
不可得矣。
悲夫
然而百世之後
尙可以想其風流者。
卽斯帖耳
豈可斷楮殘墨而不珍之哉。
天地閉塞久矣
大義寢晦。
不知忘讐之可惡
媚虜之可恥
皮幣金帛
歲交轍於燕路
含忍不得已之意。
已矣蔑如
得彼一言假借
喣喣小惠
動色相喜。
以爲榮。
滔滔皆是
不等閑視斯帖者。
幾希矣。
黃氏之累世珍藏。
保守惟勤。
足見其有風泉之思。
月渚遺韻
可謂不沬也已
王考文穆公
本生先大夫文靖公
相繼識其帖後。
月渚公七世孫𡾯。
又要煕常一言爲之。
俯仰悲欷而書此詒之。
皇明崇禎紀元後四甲子夏日
吳煕常謹書
公元1637年
崇禎十年
流賊江浦
六合廵撫張國維
副將龍,陳于王,蔣若來分戍二邑
三月賊犯太湖
龍等將吳中兵三千六百御之。
賊至。
龍等夾擊敗之。
夜復至。
中伏又敗去。
監軍史可法欲退扼要害。
不從
掘塹守二十四日。
賊衆萬齊至。
圍數重。
諸將突擊
頗有殺傷
天雨
甲重得出
四面而入。
將士短兵接戰
引火自焚死。
于王力竭自刎死。
噫程公東來
又與我先祖忠貞公。
有贈詩章
事載陽谷集。
而猶不知忠義節烈
若是卓卓也。
偶閱明史。
得此偉蹟陳于王傳中
不覺斂袵起敬
玆又追題以諗後。
時庚寅
醇庵集跋
伯父文靖公府君
少喜文辭
不事馳騁
立名當世
中歲以後
斂華向裏
不以著述自居
若文强半散佚
逮下世。
不肖輩始裒聚繕寫
而體平日冲謙之志。
不敢遽爲剞劂之計也。
一日
正廟徵覽遺稿
敎曰。
近日居中
披閱閣臣吳醇庵私稿。
調格深沉重厚
少時詩文
往往絶等處。
少年閣臣輩自以爲依倣作家者。
欲傚其氣味意匠
不可得也。
大抵吳醇庵善韜晦
文章淺深
之者鮮。
不可不速付剞劂
以行於世矣。
不肖敬奉恩言
隕越感泣
不敢藏弆一家之書。
不可不約也。
相與更加刪定
旣有年矣。
今始以鐵字印之。
二首
詩二百八
公元1808年
十九首
一百七十四首
雜識一百七十四。
則總十編
府君晩年凝道之功。
其有契乎大易所謂默而成之。
則有非可以言語文字求者。
然微是集。
亦何以得其髣髴耶。
嗚呼欷矣。
戊辰首夏
不肖從子煕常泣血謹識
書記思後
公元1780年
余姿性極魯下。
造道成器
俱無其望也。
惟其自幼周旋伯氏之側。
使不敢恣意出遊
俗人俗事
以是外物之誘。
他歧之惑。
夫人稍輕也。
初間留意文字事。
稍長。
始知感憤向裏
庚子冬大學
妄欲究觀聖賢立言之旨。
早晩思索
隨手記識
時以禀于伯氏
伯氏深加嘉予
自是益思自勵
輪環讀諸經。
以至癸卯
未嘗廢撤。
捐世
震剝摧霣。
存心死。
非復舊日㨾子。
其後雖有對卷時。
神識索然
强欲探賾
方寸轉覺膠擾
無頭緖可尋。
斯錄遂廢矣。
是歲爲省覲
來留福州數月。
深居應接
心地帖帖
看書亦有佳趣
偶披携來書簏
得是卷於其中
回顧光陰
居然二十年間事也。
以今見之。
多得失之可言
亦無分寸之進。
而只兀兀耳。
摩挲感慨
不忍終沒用心之苦。
迺使書僮解書者。
書出一本
將以
公元1799年
遺稚幼。
戒夫有志無成也。
己(己衍字)己未七月望雨中。
書于福州玉亭中。
書胄筵講說
公元1800年
煕常杜門竊名
謬登薦剡
今上殿下陞儲位。
猥膺宮僚之命。
自惟病且不才
本少仕進之志。
目下薦目。
實有罔人欺天之罪。
不可以冒進也。
於是呈狀丐免。
先王垂體下之仁而鞶褫之。
特授寢郞。
又改敦府。
株守前也
亦皆曲紆宸念
俾遂其微諒。
居數月。
甄復副率
舍弟淵常以史官入侍
聖敎之及於賤臣者。
極其縷縷
至下去就
德意隆厚
惶恐祗肅
粗效世臣延頸之義矣。
皇天不吊
先王奄棄臣民
今上纘承大位
兩坊之臣遂罷出
在職四箇月。
登對七筵矣。
憃愚蔑識。
不足以仰裨睿學之萬一。
於今追思
惶愧靡措。
挾冊登筵
此生已矣
不忍終泯其迹。
若干講說
而識此其下。
以寓犬馬耿耿之忱焉。
歲庚申仲秋日書
自孤之後
尤少仕宦之念。
常愛聽松有官必拜之義。
且切一覲睿表之願。
司御之除。
遂自蘆郊入來肅謝
再度持被。
四登雷肆。
若其因仍久蹲。
素心
呈遞出郊。
有若陳說進講之際者。
玆錄出。
附於庚申胄筵講說之後
俯仰十六年之間。
不勝感慨也。
乙亥之季夏
書于蘆原山房。
西征帖後
曩歲
關西流賊洪景來擧兵稱亂
時昇平日久。
不識兵。
旬日之間。
七郡崩潰
京師震駭
朝廷輦下重兵以討之。
募民勇敢從軍者。
卒鮮有應者。
崔君萬里
關北付料留京邸
慨然直詣軍門請行
辭氣激烈
元帥義而許之。
君遂仗劒西行
比至定州城下。
賊久不下。
於是自當一隊
前後十數戰。
出奇制勝
間又俘生口賊情
勞勩甚茂。
及賊平行賞。
抑而不敭
只例加一資。
莫不惜之。
崔君顧夷然曰。
吾以吾祖勳裔。
爲國一死之心。
素所蓄積
是役戰不死綏特倖耳。
尙何功之可記耶。
崔君以韎韋跗注之士。
能識大義不伐其勞。
可謂賢矣。
噫。
關以北地邊胡。
弓馬
其俗貿貿
松巖李處士起於北之鏡城。
禮義一方
由是北之人士
始知有親上死長之道。
而特以氣彊而質確
敢於有爲
他方盖莫之及焉。
異日國家緩急
其所得力者。
在於此歟。
然則今於崔君之事。
顯示褒尙。
夫夫之先。
乃可以爲
忠義之勸。
而惜乎廟籌不能及此也。
崔君穩城人。
仁廟平亂從勳天龍玄孫也。
孺子稿
公元1816年
孺子何謂也。
童孺之稱也。
余於文辭
匪徒不爲
誠亦不能
平日未嘗著述
或有之。
未嘗立稿也。
曩在蘆郊。
閒中無事
收拾散亂
得一通。
若干編。
未有標題
仍記昔年伯氏手題著詩文曰童子稿。
顧謂余曰。
吾年近不惑
不離童觀
此者欲以自警也。
今余冗齒已踰知命
而髮星星
其中
一癡獃耳。
題以孺子
追踵伯氏之後足矣
噫。
伯氏希世之姿。
邁古之志。
不幸天不假年
罔克大有所成。
然其見於咳唾之餘者。
寡少寂寥
類皆修辭立誠
可以示後而無愧
童子自號者。
縱出警戒之意。
所以自謙也。
若余者質魯志凡。
幼蒙伯氏之惠訓。
不能承當其萬一。
到今濩落
無可自慰者。
孺子之稱。
適所以志悲也。
然覽者因此知吾爲吾伯氏之弟。
而有所受來焉。
則亦云幸矣。
柔兆困敦玄英旣望
書。
屠維諫草
右帖忠貞府君屠維諫草也。
府君罷官閒居。
公元1819年
上下敎廢中宮
忼慨流涕
書會同志數人于平市署。
所以上疏極諫
文烈公亦會諸名士議此事。
府君所在
來會
此草卽文烈公手筆
行間細字
府君點竄也。
是帖始藏於府君仲子正公家。
正公子孫
近甚零替
流落鄕外。
余懼其終焉泯滅
亟求而改粧
納于府君廟內。
噫。
二公節烈
炳烺宇宙
尋常寸墨。
莫不珍貴
况斯帖乃當日取義眞蹟也。
玩興想。
忠肝義膽
隱隱行墨間。
不覺肅然起敬
奚但子孫羹墻之慕也乎。
凡我後承。
視之天球弘璧。
永世葆守焉。
崇禎後四己卯仲夏下旬
玄孫煕常敬書。
任鹿門人物性圖後
圖凡三圈。
上一圈人圖。
下二物圖
下有說曰上一圖。
仁義禮智。
分書四方
太極一原居中
則性與太極分殊一原
同一圓也。
下二圖。
守順兩字
貼着犬牛字。
則性之偏而只通一路也。
太極一原分殊
書于圈內左右
則理之圓而莫非全體也。
性與太極
同在一圈無所障隔
則性卽太極
太極卽性。
無二物也。
竊嘗反復之而愈甚焉。
如上所云人則性與太極俱圓。
物則性偏太極圓。
是性與太極
分爲
二物也。
如下云性太極
又似合爲一物也。
上下衡决
不成事理
不具五常太極
惡得爲圓。
惡得全體
而性與太極
雖同在一圈
一偏一圓
惡得無所障隔乎。
其下段又曰闊狹離合看。
將謂人底闊而物底狹。
離底性而合底太極耶。
若就各圈而各看。
則又將何者爲濶爲合。
何者爲狹爲離耶。
動用言。
則人能推而物不能推。
推者濶而不推者狹固矣。
靜體之地。
無形無睽。
亦有闊狹可言耶。
離合之義。
只是周子混闢之云。
離是分之殊。
合是理之一也。
分殊之後
理之一無不各具於其中
靜則體立。
(一原)動則用行
(分殊)此所謂一混一闢
無窮者。
若其不宰之宰。
自然之機。
天地人物之所同然
豈有餘欠間隔哉。
此圖三圈。
各有分殊一原
人與人同一分殊一原
犬與犬牛與牛同一分殊一原
各有等分而莫之相通
以此推之。
植物頑然
與有血氣知覺者其殊也。
視人與犬牛。
不翅倍蓰
是亦二五生成之物。
奚爲獨闕此一圈耶。
必也又占一分一原
居犬牛之下而後
方成次第無所闕也。
然則上下諸圈。
各自分段
有闢而無混。
就使看混闢於各圈。
非眞混也。
惡在其萬物一原乎。
老實見之差。
在於分殊重。
分殊重。
由於主氣說理
主氣說理
以其只見氣流行之盛大
以理附氣。
就得合一之見。
而不求其本體之妙。
天地之帥。
畢竟程朱成訓
自成燕越
可歎惜也。
書閔元履雜錄
 閔丈雜錄曰。
近聞士友尊周之家。
昏喪不用燕物。
苟非出自滿洲者。
不用也。
未必有義。
而其爲不當用則决矣。
凡人之生。
本於土而歸於土。
其生其死。
必以其土之所宜然後
可以得其所安。
今人有以錦繡爲衣
則人必嗤笑
而己亦羞赧
不敢示人
以其不習於俗故也。
婚者所以正其始。
不當加之以不衷之服。
喪者所以終其事。
不當加之以平日所不安。
以違之死致死之戒也。
楊王孫裸葬
誠失之過。
皇甫䂓之斂用時服
以爲可法也。
惜乎。
俗之因襲旣久。
導侈傷化
未有能正之者
先自一家立法
一切不用於喪。
則雖不肖之人。
不敢輕用於婚。
至於朝廷軍旅之用。
雖若有未易變者。
在上之人一轉移耳。
(今之送終者。
不用錦緞
深衣之緣及幎冒握手履子
則皆用黑緞。
必並此不用
而以他黑色代之然後
可成一切之法矣。)
英廟季年
貴戚競以奢麗相尙
當時士夫之家靡然化之。
至今日。
侈風日盛月甚
較諸吾兒時所見
不啻十倍矣。
至如所以正始
可以正終
率皆綾羅錦繡
無復節制防限
極其僭踰
雖有識慮可知此者
亦眼慣而不以爲異。
良可寒心也。
余於壬子禍變
治命
附身衣衾
公服外皆用明紬。
其後子女嫁娶
納采以至衣裳
用紬而不用緞。
閔丈在時。
一日余偶及此
閔丈曰。
俗之習奢也久矣
有以矯之。
得一同志家相率而務儉。
則或可漸成風俗耶。
余謂曰。
吾輩當先後死
後死者視先死殯斂
忘今日之語。
有所發明可乎。
相視而笑
未幾閔丈卒於湖南官次。
不得視其初終
常恨未有以踐當日之語也。
近者閒中。
閱其遺草
一條論此事甚詳切
可知其爲平日雅言
看來愴然欲涕。
遂拈寫一通
題此於其下。
以眎兒輩
且令轉諗子亨
嗟乎
兩家子孫
視此爲遺誡
若昬若喪。
一切不用燕物。
立爲定制而守之。
可謂能述其先
而吾亦庶幾少酬宿昔之言也哉
女敎
女敎內篇十一章
外篇十二章
摠二十有三章
卽叔
雲樵府君所著而曾以訓于家者。
內篇修於身者也。
外篇行於家者也。
言近而旨遠
辭約而義該。
允爲閨壼金鑑也。
甲申暮春
孫弘委禽迎相。
吾思所以訓誡於其初來
繕寫一通而詒之。
庶其口誦心念而體之於身。
勿墜我家相傳之壼範
是吾夙宵之望也。
古人云女善惡
繫夫家之興亡
本家榮辱
一身兩家之所關係如斯
善哉言乎。
汝其念釋在玆哉。
本生大舅老書
通鑑節要
公元1687年
通鑑節要十五卷
季祖修齋公舊藏。
而每卷首板。
安廣運之寶。
可想皇朝內省藏書也。
修齋公平日牙籤滿架。
而惟以是書爲珍玩者。
托意故深矣。
族弟善餘。
忠烈公祀孫也。
匪風冽泉
寤寐周京
而痛大義之寢晦。
河淸之難俟。
裒輯洪武以來小事大之事。
勒成一部外史
至崇禎丁卯後。
世變罔極矣。
記愈詳而心愈苦。
噫。
豈可俗人道哉。
去歲
訪余湖上
話間偶及是書。
善餘躍然而喜。
極印鄕本一秩以寄曰。
以此爲易也。
竊惟季祖在者。
必不慳於善餘。
遂使歸之。
嗚呼
皇朝屋社舊甲。
四回矣。
當時華盖謹身弘璧大訓之藏。
若非
公元1646年
劫灰蕩然
則便入於腥羶之藪。
是書也能免斯二患
紙面寶墨
炳若日星
永爲東表志士尊閣
從今得所
歸於忠烈後人
豈非奇且幸歟。
將爲善餘傳世至寶
不翅蘭亭眞帖而已也夫
善餘要余識其後
謹畧書顚如右
時柔兆閹茂夏盡日
吳德溪年譜
本朝立國以儒。
聲明之化。
振於穆陵盛際
髦俊膺運
雲蒸霞蔚
時則德溪吳先生起南服
邃學直節
于王庭。
慨然堯舜君民爲己任
出入經幄臺省
進盡昌言
俄而朝論潰裂
知時不可有爲
棄官歸隱
講道求志。
屢徵不復就以卒。
未幾黨禍作。
當世之士。
尠能自全
遂成百年難捄之禍。
噫。
苟非明於理而審於幾。
惡能卷而懷之。
皭然不滓。
若是卓卓哉。
易曰。
介于石。
不終日貞吉。
先生庶幾歟。
然此豈無所本而然也。
先生蚤歲師事南冥曹文貞公
又嘗從遊退陶之門。
學術純備
最被推詡。
淵源之懿。
不可誣。
而惜乎享年不永
罔克益闡斯文也。
今去先生之世遠矣。
文獻無所考焉。
迺者先生裔孫思德
與一邦士友。
捃拾遺事於殘簡敗楮。
年譜一𢎥。
將謀剞劂而壽其傳。
顧其書雖甚缺少
足以先生本末
詎可珍之哉。
諸生猥屬余爲之跋。
謹書此詒之。
海州吳氏別譜跋
公元1819年
己丑
重修世譜
印以活字
功垂訖。
別譜永康公生員公兩子孫
修譜單來曰。
譜雖務主精嚴
兩派粤自甲戌初修譜時。
附于譜端而表揭跋文
視諸別譜他派。
其來最久。
事面逈殊
願印而續之。
庸述昔者同譜之誼焉。
噫。
吳文獻殘缺
未有譜。
逮天坡公按節海西
議于楸灘公
舍人公族圖。
商訂剞劂
所謂甲戌譜。
而今玆譜也。
悉遵甲戌成䂓
則此兩派旣同貫。
而居在姓鄕。
本支繁衍
世修系牒。
未達始祖來歷明的。
同譜垂三百禩。
其後承之欲無廢舊貫。
不亦宜乎
於是於諸宗而許之。
因識此于編端云爾
喪祭圖式
大凡祭享宴饗器物饌品。
本自不同
祭尙淳潔簡素
尙豐盛美甘。
近來士夫家。
不達此義。
祭享尙豐侈。
必務多。
饌必高排。
專失祭品本色
已爲有識之譏。
至於喪中之祭。
無限節。
祖卒練祥之祭。
排大卓。
珍羞妙饌
無不畢備
甚至錯以燕物。
侈麗奢靡
特無綵花之宴床也。
一祭之需。
幾費萬錢
如貧莫能辦
東西丐貸不給
斥賣位田以足之。
禮貴可繼
爲此難繼者。
亦豈理也哉
習俗滔滔
可捄正。
吾家祭饌。
自有一副簡質之定品。
喪祭未有一定之制。
却恐漸染倣傚俗習
折衷家禮要訣
祭品別爲圖式
俾永遵於來後。
李在心性疑問
或曰
性旣善。
心又善。
何以有別。
而又何所異於釋氏本心之旨哉。
此言似矣。
然心之本體湛一
無間於理。
纖毫滓穢
則獨不可以善稱之乎。
心性一致
性善則心亦善。
一善一惡
豈非善惡方寸乎。
但心之善也。
不可恃者。
必配乎理而無失
始保其善。
不然變動不測
無所準則
必流於惡。
朱子本善流惡之訓。
亦指此爲言
孟子性善之旨。
地頭各異。
豈可疑其無別
執一而廢一乎。
盖性只是心之理。
只是性之神。
離之二物不可
混之爲一物不可
須於一二之間。
看得出道器之分。
(性爲心之道。
爲性之器。
)而性無爲心有覺。
無爲也。
無本終始
純粹至善
貞而不易
能爲天地之帥矣。
有覺也。
運用造作
氣質
不能無始眞妄
不可以爲典常
此心性之所以別也。
若夫吾儒之學。
極深硏幾
必先辨別眞妄
明其貞而不易之體。
宰夫變動不可恃之用。
故其究也。
盡心知性
以至於成務定業
釋氏之法。
有見於心。
見於性。
認取此心之靈明光景
無盡寶藏
而以理爲障而絶去之。
故其究也。
遺事物而滅天常
八顚九倒。
猖狂妄行
儒釋所以分也。
然若謂心之本末皆善。
則誠亦有礙。
嫌其近於釋氏
並與本體而謂有善惡之物。
大學明德
中庸大本
不可捨心而言也。
然則心雖惡而性自善
心雖偏而性自中。
道器判爲二物
而大本明德
豈足爲天下至精乎。
特其末流爲惡爲偏。
是心之罪而非性之罪也。
愚所云心雖善。
不可恃者此耳。
李子留意名理之學。
不能高着眼
癖於看後來諸儒之說。
而爲其繳繞義理蹊逕
不得尋箇正路
一日其所理會者以質余。
而顧難一一摘評。
遂書此卷端而歸之。
於此有契。
則他可不待說而喩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