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自动笺注)
硏經齋全集續集册十一
 文三
  
抵遯村李公(章英)書
信息阻濶
周歲矣。
雖憑傳聞
審得平安
不如書字可以容光而觀精力
近因沈橋老人書云
比得執事手牘。
深以貧窮憂病爲苦。
而遍問知安否
至及於不材
讀之不勝凄感
人生老去
只有苦與悲耳。
固宜然。
况當秋凉漸生。
上流景物
想來瑟然
蒹葭霜露之感
足以傷懷
况重之以離索者乎。
不審體中諸節。
履玆若何
每念親朋日就凋零
出門徘徊
便有遼鶴之悲。
獨恃靈光巋然
不能還往聞問
宿昔之頻。
覺同衰暮天涯
而若比隣矣。
今又種種外物
惱人若是
何以堪之。
海應衰朽轉深。
眼益昏。
齒益脫。
疾病常乘之。
不至委頓床褥
筋力殆難收拾
文字緣業。
亦覺轉歸嬾墮
撫念平生
良足自憐
賴有隣近年過六十者六七人
卜日相會
仲弟
杖藜追隨
輒以詩酒逍遙
間以諧笑調戱
春至秋而無闕。
足以消憂愁而忘倦怠。
執事聞此。
想爲之悠然也。
有時披閱經傳
古人善終處。
如結易簀者。
每歎學力淺短
不可及一分
執事今享高
齡。
海應亦復將七十矣。
當此水落石出之時。
前事茫茫
只有追悔不可諫。
唯有善刀之藏。
可以相磨礪。
而但說易而行難。
樂天知命不憂
君子所難也。
雖知焦躁煎熬
無益眼前
有惱於心中
無力以制之。
復歸于舊。
記昔檜巖沈尙書
甞言訪先伯父察訪公時。
絶粮
早稻猶靑。
公起巡稻田
其先熟者。
僮指刈取
神氣敷潤。
飢困色。
甚嘆其高
亡友士希
言甞聞佳臺宋丈疾甚
馳往省之。
困殆不省人。
人言士希來。
公卽和氣滿面
談笑勞苦平日
不久告終
此乃先輩飭勵修養之力。
常所羡慕者也。
欲以警飭
之收。
自顧駑劣庸下
浩歎而止。
玆爲執事布之。
當亦執事所樂聞也。
無由拜晤。
攄此衷曲
臨書悵望
懷當如何
令胤秋晩
必收鶴谷庄糓。
當以何日爲期耶。
忩忩不備
鄭尙書(晩錫)
向者臨枉。
未得從容
且因僕御
忩忩還洛。
遂失造謝
湖山滿眼
秋氣凄淸
感時序之易邁。
懷德義之莫挽。
只自絫慨于中。
不審霜寒
體候神勞萬康
景相照。
不勝慕戀而已
海應比苦脚腫
良由風濕未祛
發作
不可言
先公詩父。
謹已繙閱再三
竊謂平日問學
程朱門路
至於文詞佔𠌫。
似或不屑
布帛菽粟
裕於日用
倫常風敎之際。
尤覺裨補者多。
不必以歐,蘓之文體
王,韋之詩格求之。
妄陳愚見
未知如何
移寫之轉誤。
引据之或爽。
皆有付籤。
但衰眼多眯。
恐或遺漏
至若無甚關緊
而出於一時漫興者。
亦皆貢愚。
極知僭猥。
然旣承鄭重之托。
故欲竭區區無隱之義耳。
更當考校屢回。
如已訖工
當用何便奉納否。
愚谷幽居記。
玆用書呈
鄕里過從
望見仙庄。
林木翳如
門闌虗閴。
未甞惆悵久之
墟曲之中。
披草來往
可復諧否。
忩忩不備
東水經序
古之邦國區域
名山大川界之。
蒙山則知魯處其東。
汾水則知晉據其西。
言㓒沮則知周興其上。
邦國州縣興廢之跡不定
獨山川源條枝
自古及今
不能變易故也。
然記之者
別其源流不審
錄其條枝不明
則又不免後人起疑其間
往往以己意亂之也。
東國之始。
鴻荒無徵。
山水之名。
多因中國之書以明之。
設置四郡
故浿,洌,馬訾
始見于書。
魏破公孫淵
而得東方輿地圖籍。
帶水單單
大嶺,盖馬等山。
始著其名。
,唐伐句麗百濟
而薩與泗泚,熊津等地誌始明。
是故
樂浪之界於浿水
三韓之界於洌水。
遼東之界於馬訾
帶方之界於帶水
搜臨芚之界於單大嶺
沃沮之界於盖馬。
句麗平壤西境於薩水。
百濟之都於泗泚。
百濟新都熊津
然冽水者。
漢江也。
五臺祖江
計其紆回曲折
不過八百餘里。
而津異其號。
渡殊其稱。
若不宄其源流
只擧其一津一渡之名。
茫然不解何水爲漢。
如浿,馬訾,帶,薩,泗泚,熊津以及大嶺,盖馬諸山。
皆然
中國之人。
不能躬履目擊
只憑記誌所載。
而欲明東方山川
安得一一考正乎。
是故
龍山爲山
他皆類推也。
東人荒蕪不精
浿水爲三。
帶方爲二。
知有漢江不知爲洌水。
知有鴨綠不知爲馬訾。
知有臨津不知帶水
知有錦江不知爲泗泚。
余故考圖經
而詳其古今沿襲
與夫名稱變易
爲之東水經。
東人見之。
不至鹵莾失據
華人見之。
不至迷亂而妄索。
則幸矣。
且念古昔水之南。
小國
各依溪澗林洞而爲君長者
細瑣不可數
三韓分峙而合之。
水之北。
沃沮濊貊樂浪帶方玄菟諸部。
負險阻而爲䧺。
句麗
割據而合之。
高麗又幷洌水南北而統理之。
我朝因高麗舊疆而益廣之。
至及沃沮北境
禮樂文明之治。
甲於萬方
可不其所合而樂其所被乎。
名山記序
莊生有言曰。
大林邱山善於人也。
亦神者不勝
其言甚妙。
夫彼紆餘姸妙奇怪美麗者。
何與於人。
隨遇而發其境。
其所以取娛紓憂
開鬱瀉煩者。
得之深淺
然拘跡於塵壒
嬰懷軒冕
進退跬步
局促牽連
則顧無由致其境焉。
夫彼擺棄物累
追逐雲月
高擧爽豁者。
可謂加於人也。
然取山水之趣。
豈止於是也哉
觀夫詩經所訓維嶽降神
生甫及申
則知其能蘊精蓄氣。
往往産夫奇偉之人。
裨補于世。
如嶽瀆之出雲而興雨
豈徒一時觸境
而取娛紓憂
開欝瀉煩而止哉。
又讀高山仰止之詩及孟子觀水有𧗱之語。
則不但脴胎靈異
悠久堅凝
與道不息者有之。
夫取娛紓憂
開鬱瀉煩者。
不過騷人墨客尙奇而高逸者也。
若蘊精蓄氣。
以産奇偉者。
必其懷抱道義
裨補世敎
有名章顯者也。
悠久堅凝
與道不息者。
仁智所以樂。
動靜貫乎陰陽者也。
豈非人之觀之者淺深
得之者有鉅細不同耶。
余少欲遠游
考諸東國山經
閱其枝條
世所稱靈區
多錯于其中
白頭之山。
挺拔大荒之中。
其左枝挾豆江而東。
幽晦稠密
右枝挾鴨江而西。
巖壑阻險
皆産魁奇而毓桀驁
靺鞨女眞所以起也。
其中蜿蟺扶搖
金剛雪嶽之奇。
釋迦頎然立于物表
左抽淸淑之氣爲白嶽
爲我萬億年之都。
又振其勢於鳥嶺。
迂入于湖而分南北焉。
蔚然文明之氣。
故國朝儒學。
發于南者甚衆。
白頭以其在東北荒遠之界。
中華聖王哲辟。
不之祀焉。
而其産皆靈異殊倫者類。
而觀之者亦搜怪探奇而止。
未能審其體爲如何也。
余聞其蘊藉端麗
不似幽朔之氣。
路徑便穩。
攀援峭嶄之艱。
中和精粹之人。
豈不足爲仁知之所樂乎
是故
名山記。
以明東國羣山祖於白頭
君子之觀道者
必有取焉。
不徒登覽之娛與脴胎之異尒。
南村六老酬倡小序
公元1823年
南村五老
計其壽。
最多者七十七歲。
其少者六十六歲。
且又居同閈
同道
每意到輒會。
鬚眉巾拂
頎然可想。
癸未之秋
元若虗自楊江至都。
時年七十三歲。
相招邀。
鎭日談笑以爲樂。
又各賦七言詩
以宣其
壹鬱忘其倦怠
社中人約。
不至六十者。
不得與會
余竊自計年。
亦當許其一席
病卧鄕里
不能詣。
甞索其詩而讀之。
夫士之壯也。
意氣方盛。
凡於仕宦出處與夫經營事爲者。
不同
競相勵精奮力
追其素所冀望
及夫衰暮之境。
點檢平生
或成或不成
悠悠忽忽
不足一噱
獨能保守天和
不爲外物所戕。
雖過耆年耄期
耳目聡明
身體康健
自強杖屨
山南水北
互相提携
娛樂昇平者。
豈非幸耶。
傳云。
化國日舒而長。
日之躔度定分
豈於化國獨舒而長歟。
顧人之生於化國者。
怡愉寬樂
不以憂患困窮爲累。
故其心常紓緩不迫。
日亦若爲之舒且長矣。
朱子杜子美同谷詩。
仰視皇天白日速之句。
惜其不聞道而歎老嗟卑
六老之詩。
皆寫其歡欣之情。
發其紆餘之音。
間以諧謔
絶無歎老嗟卑之語。
可謂化國之人。
而亦由是而進於道矣。
竹谷榜會詩序
公元1818年
舍弟卜宅竹谷
花木池沼之勝。
里中之秀。
多從之學。
歲戊寅端陽月之望。
邀同里中司馬十人
列坐會食
泮水之堂。
石軒李公爲首
次艮村李公。
松亭士希及余。
士希弟士兼。
余弟鵬之。
李錫
老。
淸浦趙士玄。
侄子祐曾。
兒子憲曾。
皆以榜次之
飯訖。
齊出池上
少長功令體已訖。
士希
考定高下
樹陰淸幽
游魚弄波。
江湖杳然之想。
在山。
遊人皆散。
依依顧望
入畵圖。
夫羣必以類。
類必以和。
往往發於觴咏之際者。
樸素誠懇
雕餙煩促之音。
故讀之輒藹然可樂
令文字。
雖技之薄者。
若能以仁義之言發之。
則亦能感移心意
足以興起者。
此會可謂兼之矣。
鄕飮射禮之後
賓介拜揖與夫尊俎獻酬之儀。
鮮有講而行者
或有行之。
儀文而止。
非有誠意之篤且至者也。
鄕俗無以觀省盡其禮讓之美。
東京諸子
各以淸德淑行
維持頹俗
如𤃡川之聚星
鹿門炊黍
遺風餘韻。
千載之下。
慨然有想慕而不可及者。
如是
何以豈弟而敦澆醨乎。
今之尙齒者。
所以尊年也。
次以榜者。
所以興學也。
程文者。
亦寓樂育之意。
盖欲倣古設敎者。
非儀也。
誠意之篤且至也。
至若荀,,龎,馬之風。
翛然物表者。
在乎諸人所自勉云。
詩曰。
相邀藜杖緩。
暇日淸池
潛鯉方依渚。
幽禽亦選枝。
設筵尊齒德。
齊業及童兒
何謝西園會。
徒憑繪畵垂。
雲石趙侍郞出爲寧邊伯序
雲石侍郞
淸名雅望
朝廷所重。
方陞下大夫
國子之長。
吏部之選。
朝夕可及
而乃反辭華也
出爲寧邊府使。
寧邊雖稱西方䧺鎭
乘障職也。
公雖避要津
如箭戟。
違名塗。
穽擭
然離文石臨絶塞。
豈或無不得於懷哉。
余甞謂郡縣之職。
莫重於漢。
盖以誅殺予奪之權。
之而不撓
故擧其職者。
能鋤豪強
權貴
然漢之善於吏事者。
不過黃覇張敞若干人而止耳。
其重吏者如此
吏材鮮少
得之不亦難乎。
十室之長。
必其威惠浹乎十室之民。
一之不濟而後
方可稱其職。
而上之。
百千之邑。
萬億之都。
莫不皆然
故材衆者。
處其大。
器窘者。
履其小。
䧺鎭大邑
事務積殷。
剸劇神疲
理煩而體勞。
故爲樓觀便嬖絲竹之娛。
以宣其底滯
且具祿俸之饒。
牲鼎之豊。
俾養其體而毋倦。
令室家共之。
得知忠信所以重祿者。
古之設法
豈徒然哉。
苟志乎斯。
則其重民事而殫吏役
如何哉。
關西
江山之勝。
久爲芬華之所。
法從出者。
往往忽略吏事
風流自持
余甞與公論道本末之際。
未甞不以是爲歎。
公今往矣。
寧邊之民。
案堵乎。
余又怪國家
制邑俸。
差以大小廣狹
土地之出有定制
而近多壞亂散漫
大官盛。
則尤有所不遵焉者。
此乃一人創爲繆法。
仍襲不已
收斂無節
民亦以爲常而不之知。
猾胥從而侵牟者。
關西之大弊也。
間或有一二釐改者。
不得經遠之法而復歸于亂。
公試至府而閱之。
若是者。
蝟興而絮起。
欲一一査櫛爬括。
不得乖繆者。
不其勞精而疲力乎。
苟能瘼去而不滋
條細而不紊。
久而益淸。
寧邊之民。
不止一時按堵
沒身歌頌乎。
余又謂關西固敦厚樸宲者。
鮮于浹
儒學興。
黃胤後。
勁直稱。
彬蔚于朝著者也。
挽近以來
不聞其勑勵自試者。
何也。
浿江漢城不遠
而反荒遠之。
其以閥閱氏族文學稱者。
不曾區別
而混置之一塗
貴賤尊卑
居其鄕則截焉。
列之朝則錯焉。
故耻其苟進者。
多務耕桑
遊校院以自娛
欲治勑躬而仕焉。
又若武夫
有甚者。
彼雖積勞苦。
踐歷
得一薄鎭。
則止而不復用
又其挾貨者。
欺騙而取之。
雖有膂力善射者。
固不欲中科
至都久客酸寒
孰如挾閭里之勢。
財貨之權。
酒食以相邀。
聲妓自豪
極其歡樂哉。
夫彼編民無定見。
得一善政
則曰是好官也。
獲一疵政
則曰是非好官
其爲恩怨
易。
至若秀傑民望者。
一合其志。
則銘之不忘。
一怫其願。
亦銘之不忘。
不可不念也審矣。
公若昌言于朝。
凡其選用也。
廣其路而無令才俊者局焉。
精其歧而無以凡庸者充焉。
則其懷寶而藏者。
與夫畜材而晦者。
不競于于而進。
又其不及者。
皆知所自勉。
乃公之職也。
苟然則惠豈止寧邊哉。
西土之民。
乃心王室
千億年之材用
忽略吏事
風流自持者。
一己之事也。
公之所甞憂也。
故申其說而備觀省也。
査櫛爬括。
不得乖繆者。
一府之事也。
公之所當行也。
故發其端而欲釐改也。
若夫選用之廣其路。
無令才俊者局。
精其歧而無以凡庸者充也者
一方之事也。
公之所當念也。
故提其要而思矯革也。
關西急務
豈止此哉。
特擧其一二。
公若政成而返。
則請以芻蕘之見質焉。
姑爲之說。
九城考序
九城者。
尹侍中女眞而城者也。
咸州
今在咸興。
英州
䧺州
吉州
今在吉州
福州
今端川。
曰公險鎭。
在豆滿江外
六城
侍中經略者也。
又曰宜州
德原府。
曰通泰城
曰平戒(一作戎)城。
侍中所築。
二城未詳其址。
德原府。
故屬之新羅北界
侍中
旣屛女眞江外
六城以鎭之。
又築三城于我境。
唇齒之勢。
所謂九城者。
非盡在女眞界也。
後因女眞祈請而還之。
余甞考林彦英州廳壁記。
只擧咸,英,䧺,吉,福,公險等六城
及其撤也。
則乃宜州,公險,平戎不載。
崇寧眞陽宣化三鎭又加顯。
而通,咸州等鎭。
八城也。
豈以宜州本我境。
故不撤。
險遠江外
不待徹而自徹。
平戎近於宜州
不徹
通泰近於咸州
故撤之歟。
未可知也。
方侍中席勢而前。
白山黑水
女眞部族
皆捨其窟穴慴伏
不能出。
于時盈哥烏雅束輩。
皆金源之梟䧺
而爲其渠帥者也。
侍中能摧之如拉朽
幾何
彼乃滅遼而據之。
入中原而據其大江以北。
執徽,欽二帝以去
以彼二國之勢。
不能與抗。
侍中破逐驅除如此
豈唯高麗之彊者哉。
侍中威畧也。
然方其擊之也。
全國之力而克之
二年
乃因女眞單辭而捨之。
何其無定籌也。
金史世紀
張其武力
以爲高麗戰。
皆大破。
失亡其巢。
侍中得城之。
女眞之勝高麗
高麗之制女眞也。
余故並考高麗而互載之。
使讀者
知其得失也。
世紀所著。
星顯,乙離,骨嶺,木里門,甸闢,登水等諸地。
皆在今關南地。
彼此土音
不能通。
故未得明知某地
苟得明知某地
侍中之與女眞之斡賽石敵歡。
戰伐之蹟。
可如指掌
不得焉。
可勝惜哉。
送北伯李尙書(存秀)
昔翼憲李公出北藩
海應先君子
誦公嶺南之績。
而送之曰。
宲心莅民
廉以飭躬
故政未竟朞。
感人宲深。
公治北如治南。
北人頌之。
亦久而不衰
後二十餘年。
公之胤子尙書公
復按嶺南
先公之績。
時當癸甲之歉。
戢奸而惠民
民得以濟。
十年關北之節。
北民之望於公。
將如先公時。
公之所以行政者。
如何也。
夫俗有愿奸。
弊有淺深
善於政者。
隨其緩急而發之。
今去先公按藩時。
一世餘矣。
俗愈下而弊愈滋。
其以民之凋弊
不可重典之故。
將先之以惠耶。
以吏之奸猾
不可輕典之故。
將先之以威耶。
抑民吏俱殘。
不可偏用威惠之故。
錯用之耶。
伊尹以爲天下一夫不獲
則時予之辜。
一方民庶亦衆且孶矣。
安能一一而飮食衽席之哉。
不過擧措得宜
擧措得宜者。
天理而合人情耳。
如是而善者。
皆効其忠。
材者。
皆奏其能。
惡者。
皆戢其姧而歸於善。
然則一民之微。
安有其所哉。
推是道也。
雖天
下之廣。
行之有裕矣。
公所案之邦。
山川險阻
連絡千餘里。
民之聚落
遷徙不常
地且瘠薄
可以自資
蔘貂名馬珍髢纖布之貨最饒。
故被守宰苛斂
輦輸都下
重爲民困
糶糴無法
徭役無節
爲貪奸猾射利之具。
而彼疾苦嚬呻
無由自達朝廷
六鎭源之所由興也。
謀臣猛將
多從土著
今雖涵濡聖朝之化。
揉悍而牿勁。
其人耐飢渴
困苦
每見淸人
吉林健兵。
中國有變。
輒用推鋒
我乃有之而漫棄之。
且從而虐之。
不亦異乎。
昔我世宗朝。
開拓六鎭也。
爲宲邊計
犯罪者。
全家徙之。
士族固多參錯者。
壬辰之亂。
避寇流落
而多不得歸。
其宗之居南者。
顯達
彼乃仍舊沈淪
北人所以齎欝也。
地又與江外
烟火相望
胡人射獵來往
至及咸州之近境。
其爲憂虞之端。
撫綏之方。
難於八路
豈可宰相雍容暇豫翺翔之地乎哉
夫宲心莅民
廉以飭躬者。
公之家法也。
北路之頌。
預知之矣。
良法美制。
每爲後人壞亂
不能久行
報政甚速。
不踰再朞而止。
何由敦。
何以浹乎。
不過使彼困苦之民。
得一蘓枯乾耳。
北路之風。
質而樸素
使政令服乎心。
則亦能守而不改
孔子
曰。
擧直措諸枉則民服
北方學者
李松堂以後
有以篤學聞者。
聞風而化。
讀書飭躬者。
豈其鮮乎。
又其英豪如田帥百祿者。
必有藏而不見
若是者皆禮而進之朝。
使知善者可陟。
材者可進。
則其無以胥勸乎。
所謂擧直也。
邊地之害。
倖民爲甚
彼不耕織而饒衣食
好以貨財
鑽刺守宰以爲利。
交通吏胥以爲權。
妄論利害得失
夸張自大以餂人。
殃民之最者。
若是者皆罪而斥之遠。
使知惡之耻慝之辱。
則其無以胥戢乎。
所謂錯枉也。
公若用此稍久。
民皆趍爲善之利。
違爲惡之害。
浸以成俗
則其維持不亦遠乎。
聖人之言。
萬世模範也。
天下事變
不常
不出乎此。
驟看。
雖似濶遠
苟能行之不已
效應之速。
可知也已
若其課績之嚴。
詰戎之精。
察奸之明。
備邊之密。
公所以績于南者。
不足以復煩公也。
羅永之(遵命)序
公元1825年
羅君永之
乙酉之秋
訪余于香山丙舍
記余見君于黃溪
生纔二歲
匍匐扶床
海陽先生
有詩紀喜。
先君子和之
菱濠公又爲余言
兒雖在提孩
已有智思
殊異他兒。
每指其嬉遊之狀以爲奇。
已而移官于東。
解官
歸田廬。
不至溪上久矣
乃見君。
裹足遠至
儼然老成
談笑軒渠
狀貌端飭
不墜家世之風。
其間乃二十餘年。
曾大父司御公。
衣履之藏。
楊州山內釜洞之麓。
吾家當其徑。
海陽先生
上墓
過之
先君子一言契合
澹然無忤色。
先君子淹直秘省也。
一時名德
載酒就之。
先生來會
座中絶席迓之。
話言竟晷。
竦然而聽。
滿足心意
觴咏篆籀翰墨之跡。
往往流行于世。
世皆傳誦以爲盛。
先生湖中舊廬
余以職事
在隣舘。
輒從竹下
詣之。
菱濠公方承事左右趍走之暇。
酒食以娛。
座上人每談論上下
惓惓風敎之際。
盖欲善世而淑鄕也。
公甞言今之風流
不及先輩之盛。
傾倒笑樂
以瀉平素之誼。
近時所未得也。
今皆歷歷栖于懷。
先生下世
又哭菱濠公兄弟及其從父兄國仁。
竹下亦復長逝
獨余在世而老且病矣。
盛衰之理。
如此歟。
君家世名德。
重於當世
持論高而不歸齷齪
立身峻而不歸脂韋
言行倣依于古。
文采流布無窮
頎而秀。
樸而文。
固可繩文獻之重。
兩弟皆有才性可愛
提敎飭躬
君之責也。
未及父兄之敎。
勵志必倍乎人而後
可以有聞。
貧窮轉深。
不能其室廬。
衣食之憂。
誠足
熏心
然古之人。
不以是自阻。
勉勵不已
卒至成就奇偉甚多
詩所稱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者。
是也
余之期君。
不以古人之道乎。
於其歸也。
書以贈之。
沈橋老人八十壽序
天之與人以福各不同
富者。
或慳於嗣續
貴者
或患不康寧
天之所惜者如此
盖其兼有之者甚難。
兼有之者
必賦均而施平。
無盈也。
無缺也。
無過豐焉。
無過約焉。
求福之至者也。
然致之有道
自修之篤。
則必其先世之遺庥也。
樂幽李公。
今年八十。
得蒙朝廷優老之典。
進秩通政大夫
玉輝映。
爲人所榮。
余於公。
姻婭之親。
可以論其世矣。
昔貞翼相公
受知孝廟。
文正宋先生
外托君臣之義。
內結骨肉之親。
訏謨密勿
躬任名義
國人至今猶談春秋之義。
夫義重則報隆。
德厚則施博。
宜世世子孫。
膺受其庥。
而自相國以後
三世不得通顯
年壽又皆短促
至通府君
雖壽至七十五歲。
然以布衣終。
及至公。
早歲司馬
仕至知縣
不可謂不貴矣。
有莊宅田土之奉。
饘粥無闕。
不可謂不富矣。
又能逍遙園圃
來往隣比
而不恃杖焉。
可謂康寧矣。
子登上庠
可謂有子矣。
今以壽而躋下大夫之列。
至於斯。
求福之至
者也。
非徒早歲修養
不爲外誘所戕。
抑亦先祖之庥。
及是而發者也。
洪範五福
爲首者。
何也。
富貴顯達之榮。
身軆康健之樂。
皆可修養而致之。
獨壽也者
天之所定而人力不得與焉。
得之尤非幸也歟
是故
先王最重之。
養老之政。
養賢比。
自六十以上所以養之者。
甚至
至于九十。
則天親屈其尊而問之。
又以珍饍而隨之。
又冕而大武
以樂其享。
自夫三代以後
禮之不講久矣
我朝優老之政。
寵以官爵
侈以米肉者。
三代意也。
公之得此。
不已榮乎。
福祿之末發。
壅閼難通。
旣發則又如川流不息之盛。
夫貞翼之蔭。
發於公。
公又以其餘。
及于子孫
則斯不匱矣。
上繩先祖不墜者。
孝也。
下及後裔不竭者。
慈也。
孝與慈也。
公復篤之
所以攸好德。
五福之第四也。
且公謝絶交好
屛棄榮利
杜門却掃
一塵不栖
余甞過其室
閑適寡儔
古人所稱經其戶。
寂若無人
披其帷。
其人斯在者近之。
夫靜爲動主
故壽者必靜。
夫子敎人靜坐者。
不惟進德在此。
抑亦延年之方也歟
公之受福之符。
在乎是也
士章(宗斌)遊楓嶽序
士章告余以今歲三月遊楓嶽。
楓嶽距此四百里。
士章年今七十一歲。
乃能徒步而遊。
不亦奇哉。
山水之觀。
必取奇而爲名。
故類皆險截峭嶄。
人欲盡其妙。
則非少壯而健者。
不可得也。
少壯而健者。
豈皆有韻。
眞知樂哉
山以壯偉怪麗
有名國中
故雖委巷闒茸
里閭鹵莾之人。
欲得遊賞名。
春秋之交。
坌集山中
要以跨峻陟危爲事
若是者。
謂之有其志而能知其樂者乎。
又或富貴人入山
輒盛供具輿馬自便
每從山中僧徒所指而過之
未甞窮其妙而自謂得之者。
豈可乎哉
窮山水之樂者。
必以一杖一鞋。
飄然高僧韻釋。
從容緩步幽巖長川之間。
凝思朗吟
而目寓於奇絶之觀。
耳融於淸泠之籟。
所値之境。
皆一一合於吾心。
冲然而靜
然而虗。
造物者遊。
不之止而後
充而爲道德。
發而爲文章。
此非少壯而健者。
委巷闒茸里閭鹵莾富貴自便者。
所可易得者也。
是故
有韻有志者。
可以及此
衰病無力
則又無以致身其間
士章能辦之而不憚
可謂有其韻有其志。
而又有力者也。
余素有遊名山之願。
而今病卧鄕里
每從山中人。
聞楓嶽之勝。
悵然不可攀之勢。
聞士章之遊。
晝咏宵興
想其振衣毗盧衆香之間。
夐絶縹緲
指點
望。
東臨滄海
覺夫爽豁開朗
俛仰之間。
若已偕升於絶頂
爲之悠然云。
余甞聞永郞臺
霞氣自生。
如聞笙簫聲。
意有仙人也。
士章貧窮寡累。
絶去葷肉。
淸癯而健。
仙人
何以過之
試從其奧而求其類。
則必有以得之矣。
詩社
公元1748年
靑城名文鄕者。
詩社始。
昔在英宗戊辰
鄕中耆宿
功令結社
少長
旣成
先君子尙書權公。
進士文科
汾臯李公。
中文科。
楓軒李公,松亭李公,桐橋李公。
進士
二十七年甲午
尙書權公。
先君子
復結社。
海應及弟海運
李鳳元漢喬及弟錫老漢奎,李士希得賢及弟士兼益,權望之大觀李仲吉光輔,趙士玄萬運與焉。
皆中進士
元兼擧文科
四十年
當宁癸酉
復結社。
兒子憲曾,從子祐曾,翼曾與焉。
皆中進士
又十二年甲申。
復結如故
余年十五。
始遊社中。
先輩長者
皆享高年
威儀儼然在座
慕仰不可及
距今五十一歲。
余遽已當先輩長者之坐。
課子姪而旣小成
又復孫兒曺。
衰朽固宜
夫士之生也。
欲以自見于世。
而今令之業。
不足以爲名。
國朝以是取士
之欲顯揚而立身者。
安得捨之哉。
故自幼少時先習此。
未可以是爲宲學而終始之也。
蘭亭修稧之後
樂天香山
富司馬洛陽
至於蘇黃諸子西園之會。
極其一時之盛。
而未聞其續成不絶
如吾鄕之詩社
一時之盛。
聳勸當世
人皆指點咨嗟
想其風采一過之後
徒墟而止。
而已求其談笑風流之跡。
不可得
顧吾鄕之詩社
亦甞慕樂天文富司馬蘓黃之風。
而傳其規範
又以育英之意篤之
使後人皆知父兄敎訓在此而不墜
相磨礪其材器
舒其志氣。
程文雖小技。
不可由是而爲初學之階乎。
要在其發之如何耳。
孔子曰。
以文會友
以友輔仁
夫會之于者。
聖人之所許也。
不徒以會。
將以輔仁也。
此吾鄕所以結社之意也。
四而齋記
而也之哉等凡助語之辭。
考之說文諸書
皆有其義。
然後人用假借之法。
不主其義。
隨文之上下
疾徐緩急之勢。
有所未暢。
輒用是達之。
又各適其宜。
何其妙也。
延城李大圭
承蓮之遺庥。
宜以顯達自奮
而顧親老家貧。
無以爲養。
灌園治畒。
栽花蒔藥
凡有裕於生活者。
經營甚悉
然竟亦無所裨益
乃於衰暮
公元1825年
際。
知其不可成。
遂扁其堂曰四而。
四而者。
擊壤歌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鑿井而飮。
耕田而食之語。
盖欲無爲而安於所適也。
余甞謂堯之世。
四嶽十二牧
各奏其職。
以助嵬蕩之治者。
雖若不可及
然此誠可能也。
至若所謂含哺鼓腹而歌者。
不可能也。
其事。
卽今農夫田父朝夕行者
然其樂也怡然發乎中。
眞知裁成天地之妙。
非幾聖人者。
不能作也。
其語則至近。
其指則至遠。
此豈易言哉。
孔子門弟子
多以事功爲言
聖人雖許之。
不若許曾氏浴泝之對之爲善者。
猶是也。
大圭生丁盛時
躬沾聖人之化。
而第未知自得之樂。
康衢之民。
何如哉。
然不貧困憂患擾其心。
乃欲隨遇而適其宜。
可謂達矣。
夫人之所取者。
常存富貴
此誠僥倖不可得
而况久焉則有至憂乎。
人之所捨者。
在乎貧賤
此誠坦夷可離
而况安之則有至樂乎。
人之取與捨。
可謂相背
而觀大圭所以取捨之意。
則誠有得乎堯民之意。
可不謂達乎。
夫辭有未暢而主乎達。
身有未亨而志於達者
相類也。
故爲之記。
庸庸室記
聖人之訓。
辭約而指遠
故行之而本末皆擧。
得之
淺深俱宜。
庸之平常不易之理。
朱二先生
釋之悉矣。
其道不離乎人生日用之常。
靜云爲之際。
上下尊卑貴賤
各隨其位。
不當勉勉乎此乎哉
然由險隘而見之。
益知平常爲樂
顚沛而覩之。
益知不易之爲精。
天理人慾之分也。
其幾甚微。
明者能審之乎。
德莫盛於乾之九二。
孔子爲之傳曰。
庸言之信。
庸行之謹。
又曰。
閑邪存其誠。
不閑而誠不存
言行不能庸矣。
要自愼獨而始。
此中庸所以揭於章首者也。
石崖趙公
名其燕居之室曰庸庸
取義庸言之信。
庸行之謹。
其言曰。
居易而取夷。
處凡而履下
循常而已
行遠者必自邇
升高者必自卑
公之所擇者。
可謂操其要矣。
余之識公。
布衣時。
今乃據棨戟之重。
鐘鼎之盛。
不改其操。
篤於故舊
竭力賙恤
門庭蕭然
觴咏談笑
有出塵之想。
言論不及於朝著。
書牘不行藩閫
座無器玩珍異之品。
庭無樹石怪奇之植。
又以經德常行
務爲勑勵於燕私之際者如此
自治之精。
可知也已
聖人之以庸言庸行
發之于前。
而申之以閑邪存誠者。
欲審其幾而不失其所有也。
詩曰。
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
君子警惕
無須臾之少息
則其
謹寧有旣乎。
易之傳曰。
君子其室
出其言善。
千里之外應之。
况其邇者乎。
衆善皆應。
則其信寧可追乎。
余故因公之所已有而叙之。
又推公之所以志而繼之云。
花山書院重修
公元1592年
白沙李文忠先生書院有二區。
一在北靑之老德社。
先生居謫之地也。
一在抱川花山之下。
先生鄕里也。
先生萬曆壬辰島夷之亂。
首請內附
求援天朝
遂成中興之績。
昏朝時。
扶植倫常
北靑府以卒。
先生之功與義
著在國史
婦人孺子
皆誦慕之不已
北之人以謂先生之蹟尤著于其邦。
俎豆之。
抱之人以先生鄕里之故。
杖屨逍遙
田圃耕稼
具有其跡。
先生遺風餘韻。
可以指點興嗟
且老德之院。
不獨先生
金醒翁閔老峯諸公
皆腏享焉。
北人之所慕者廣。
不如抱人之專也。
縣之玉琴洞。
泉石之勝。
先生樂遊其中
縣人初營先生之院。
旣相址樹礎。
以爲花山之下。
石浦之上。
先生遺墟
不數百武。
其東又先生衣履之藏也。
先生之靈。
眷顧夷猶
于是
而不于他。
遂移建于此
仁祖乙亥歲也。
夫君子所歷與所處之地。
盛德光輝
公元1825年
必有過化存神之妙。
先生大節
感人尤切。
及於千百世之遠。
而人之慕之者。
亦發於彜常而不可誣。
北人與抱人。
俎豆之意也。
薰炙淺深
濡染厚薄
不同耳。
今距建院之時。
過二百年。
屢經補完
不能牢固
瓦溜而柱腐。
砌傾而棟橈
丹靑䵝昧。
垣墻崩壞
鄕中競出錢帛修之
不能周給
只修其堂而不及其室
今歲乙酉
工始告訖。
於是改矣。
室有先生圖像
眉睫之際。
常有憂色
先生所値之世。
險難昏亂矣。
憂國之志。
得少弛乎。
先生素好春秋及禮。
當其執靮龍灣也。
首請內附者。
春秋正名之意。
昏朝時抗奏者。
禮之別嫌微之旨也。
先生以是終始之。
遊先生之院者。
宜識先生樹立之有所自
亦各以春秋之義自治
以禮讓進退
先生之道。
不亦永乎。
渭齋記
俗好稱母之兄弟渭陽
詩經渭陽之詩故也。
小序
渭陽秦康公念母也。
以爲我見舅氏
如母存焉云爾
康公固非賢者
渭陽
一時餞別之所。
非人人可得援而爲之辭也。
顧其詩。
在其母旣卒之後
音節悲哀悽愴
足以感人
聖人采之登
經。
後人從而稱其舅曰渭陽
東俗又好斷章取義
稱之尤盛。
且舅之稱甚廣。
異姓之親。
呼之
故欲其不相混而別之。
如兄之子小阮
妻之父稱岳丈也。
安東金景益
惕齋李公之甥也。
幼而遭母夫人憂。
零丁孤弱
外家所養
公尤憐之。
敎誨方甚悉。
景益慕之亦篤。
公旣下世
自號其齋曰渭
以致依戀之志。
夫近而不懈其誠。
邈而不遺其恩。
賢者能之。
景益其賢矣乎
余甞覿德于公亦久矣
居家慈孝著焉。
立朝進退潔焉。
莅衆威惠洽焉。
居窮而不改其樂。
劬經而必析其微。
雖在㢠濶
不相接之地。
將就而師焉。
外黨至親之尊乎。
是宜景益之慕。
不能已也。
景益居官任職
廉辨稱。
又其論議甚正。
趍向不苟
甘貧賤而薄富貴
以爲有公之風。
此又公之所以致意景益者也。
余於衰暮之際。
尤覺係戀外黨者。
良以劬勞之恩
益致悠邈
而苟於典刑所存
得其一二隱約之狀。
則亦足以紓吾悲而慰吾情耳。
景益已過中歲矣。
寒泉之思
無所自致
小序所稱。
我見舅氏
如母存焉者。
亦用以自慰
而公容光
不可復覩矣。
明發悲苦
何以堪之。
公德業之尊。
不可得而沒者。
其惟銘佩無窮
乎。
詩所稱維其有之。
是以之者
此之謂也。
凡人之志。
當其發於彜倫之正
藹然不假矯餙者。
聖人之志一也。
不能推而廣之
故止於凡人
秦康公者是已。
若能推而廣之
聖功也。
景益勉之
箕田說
平壤中城內川
外城之外川。
興土兩部
箕子時田制云。
久菴韓百謙始言之。
盖其形皆爲田文
有四區。
區皆七十畒。
中城之田。
民家所占。
不復辨其遂徑
外城二部經界
縱橫正方
孟子云。
夏五十而貢。
殷七十而助。
百畒而徹。
平壤之田。
旣七十畒。
則誠符矣。
夫何疑哉。
夏時未盡闢。
用未甚廣。
故五十而貢焉。
殷時田寢多而用寢廣。
故七十而助烏(一作焉)。
周時田益闢而用益豐
百畒而徹焉。
廬井徑遂之制。
至周大備
至如步法尺法。
未知三代長短如何
而欲据班氏王制所援周制者。
求以合於夏殷之制。
固知不合矣。
夫從其可測而求之。
孟子訓定矣。
從其不可知而求之。
諸子說錯矣。
井田旣廢之後
畒稅之變易不一
獨此七十畒之制中衛滿,勾麗,渤海之陋。
而不之變易者。
豈不奇哉。
中國曲學私智
好因變易
東方以僻陋之
故。
得存歟。
余又考詩云。
王錫韓侯。
其追其貊。
奄受北國
因以其伯。
宲墉宲壑。
宲畒宲籍。
貊卽朝鮮境也。
韓侯以周畒制
行之東國者。
有其而無其址。
又唐史劉仁軌爲帶方州刺史
內里廛。
取法井田
畫爲九區
方州
南原府也。
尙存規撫(一作橅)。
此有其而有其址。
慶州亦有井田
未知其所刱。
此無其而有其址矣。
未有久菴者而發之。
余又衰倦
不能躬履其地而得其制。
箕城田制
不同
何如也。
河源
公元1778年
前漢書云
寘之西。
則水皆西流
注。
西海其東。
東流鹽澤
鹽澤潛行地下
其南則河源出焉。
玉石
河注中國
山海經云。
河出崑崙東北隅
崑崙今在回部
蒙古語爲昆都
昆都倫者。
橫也。
崑崙橫亘回部
天下之脊。
故山之水。
分歧東西也。
乾隆戊戌
乾淸門侍衛阿彌達。
河源而還
星宿海
西南水路
回旋可三百餘里。
名阿勒坦郭勒。
蒙古語阿勒坦者。
黃金也。
郭勒者。
河也。
阿勒坦郭勒之西。
巨石高數丈。
名阿勒坦噶達素齊老。
蒙古語達素者。
北極星也。
老者
石也。
黃赤色。
壁上天池
中泉噴涌百道
皆作金色
此乃黃河上源也。
穿入
星宿海
合衆水。
貴德堡。
水全黃。
始名黃河
張騫誠見崑崙東水河源塩澤
伏流千里
積石再出者。
第其言未詳
宋史河渠志。
河繞崑崙之南。
折而東。
復繞崑崙之北者。
妄也。
元世祖時
遣使河源
亦纔星宿海而止。
未及上源
張騫之言。
發其洪荒而頗得要領。
非宋元等史。
模索之言所可及也。
太史公曰。
本紀河出崑崙
崑崙其高二千五百里。
日月所相避隱光明也。
今自張騫
使大夏之後也。
河源
惡睹本紀所謂崑崙者。
故言九州山川
尙書近之矣。
夫禹本紀
奇怪
史遷所不取也。
又疑不能河源者。
特以譏漢武而已
故其言不甚明辨矣。
禮服
古之便服
深衣著於經。
詳言其制。
後人之疑。
不能歸于一。
其他冕服爵弁皮弁服玄端服之類。
散見於諸書。
其制又多舛戾錯迕
余甞閱聶崇義三禮圖及陸佃象所衮衣
則皆上衣下裳
近時方苞所纂儀禮義䟽所畵。
上衣下裳
相稱而不相掩
三禮圖,禮象之衮衣
交領
儀禮義䟽
直領
三禮圖,禮象之衮衣
三辰不繪。
似因鄭氏注。
移之旂旗而爲九章也。
儀禮義䟽
則並繪三辰上衣
擧一而他皆類推也。
康成著訓。
爲後儒之譜承。
張鎰崇義等。
不敢異同
然如敖繼公方苞之類。
往往古經之遺。
參校康成之解。
摘其疵纇
頗有精確可據
不可以後人之論爲可輕也。
冕服有六。
大裘冕也。
衮冕也。
鷩冕也。
毳冕也。
絺冕也。
玄冕也。
弁服有二。
爵弁皮弁也。
其次端服也。
夫此冕服弁服
上衣下裳
旣同矣。
衣之袂方領直。
與夫殊裳不應異制
又就裳制而論之。
顧命
黼裳蟻裳,彤裳。
冠禮
爵弁纁裳
皮弁素積
玄端玄裳
黃裳雜裳
天子諸侯大夫士之
以色與繡而別焉。
然其前三後四幅一也。
盖其異者。
等威也。
其同者。
制度也。
是故
上公得服衮冕九章
自侯伯得鷩冕七章
子男毳冕五章
自公之孤絺冕三章
卿大夫玄冕一章
爵弁
士與君祭之服。
而弁赤黑
之而纁。
衣之純也。
欲其文也。
皮弁者。
士與君視朔之服。
而弁白。
之而白。
衣之素也。
欲其質也。
玄端
士之朝夕於朝之服。
而冠
故衣之而
玄黃雜者。
以其賤也。
雖其等威之明如此
天子於此冕服弁服端服
皆服之而無所
拘焉。
未有冕服弁服端服之異其制。
則其見君臣上下之所同者。
不已明乎。
又如后夫人六服
與夫當嫁女之纁袡
女師宵衣
則有不同者。
衣裳連而不殊
婦人之德。
本末純一也。
其服裏而不禪。
陰成於偶。
不若陽成於奇也。
又其交領不直
欲其方也。
其中
褕靑。
皆刻繒爲雉形而畵之。
闕赤則刻雉形而不畵之。
鞠則黃。
展則白。
褖則黑而已
袡與宵則亦
等威雖嚴。
亦一其制也。
至若深衣
男子婦人皆可服。
而以其便服
故有異於法服者也。
說苑高麗本
陸放翁說苑曰。
李德芻云。
中說二十卷
闕反質一卷
曾鞏修文上下
以足二十卷
高麗一卷遂足。
余甞見古今書目
古之經籍
一經兵亂
便已遺佚散落
無復存者。
漢末
黃巾董卓之亂。
及夫晉時劉石之禍。
最甚
觀夫前漢藝文志所載。
不傳者十之六七。
典籍之灾。
不獨秦火爲然也。
樂浪朝貢時。
或有說苑秘本東來
得至高麗
宋時復進歟。
孫盛作晉春秋
詳記桓溫枋頭事。
潛送遼東
爲傳後計
東國想有是本。
而今無有
何哉
古人所著
所以凋零磨滅者。
傳寫縑素
不能繼而力焉。
則一壞而不能及遠。
然如說苑者。
詞䧺意深。
不可以不存
故雖當濊貊,勾麗荒陋之時。
不隨以亡佚歟。
玉堂鶴說
弘文館一稱玉堂
舊養二鶴
館官朝夕飼飯餘。
鶴故馴人。
館官進講詣閤
鶴導之前行。
館官有時不就直。
經旬鎖館。
鶴至餓死
文移延安府
捕來。
延安之産。
最良故也。
正宗乙巳。
上聞玉堂餓死
命空館日。
詣閤外。
請頒鶴料
太倉賜米豆。
遂爲玉堂故事
內閤隣於玉堂
直官甞爲余言
玉堂有時內閣廁中。
溷穢食之。
鶴粮乾沒者。
不能繼耶。
抑館中淸貧。
雖朝夕餘飯。
不能充其饑耶。
何昔之鶴。
餓死而不啄溷穢
今之鶴。
不能餓死
而啄溷穢耶。
彼雖微物
貞瀆之分乃如此
不亦可歎乎哉
內苑之鶴。
生子一雌一䧺
子稍長。
羽翼可拂。
則鶴輒啄其一而殺之。
盖懼同産之或褻也。
正宗時。
産子
將殺之。
上憐之。
置其子他所。
有隻鶴。
將偶之子鶴。
自奮碎首於石。
終不食而死。
若是者。
雖未離於禽。
其義則求之人而未易得者也。
今之人有能惡無別
而割其慈。
不之悔者乎。
有能順親命而不二
視死如歸者乎。
聖人之恩。
及於微物如此
古昔靈沼之鳥。
言其潔也。
騶虞之豵。
言其孶也。
於倫而嚴於別者。
未之有聞也。
物之産於盛時者。
固有也歟
木之礧砢挺拔而茂者。
也。
得其氣而産者。
其味宜淡泊益人。
爲饍品之最。
余求之市
患難得。
今聞産權氏山。
距此不數里。
其産必於黃白沙土
而每秋初霖收。
松上露滴于地。
則必多産焉。
余甞歎天之雨露發生之氣。
精粗高下
沾之維均。
但地之所以之者
其性與氣不同
故物之所産。
香臭味。
亦各殊。
一也。
或産於朽壤穢惡者。
往往毒至殺人
又如發於高樹茂林之上者。
亦多不可食者。
獨産於
而必於高燥而後
始能益人。
士觀乎此。
不可擇地而蹈乎。
菡萏澤蘭之屬。
生于泥濁汙下之地。
而其芳馨薰人。
又能已疾者。
由其性之不移地氣
故地氣反爲之助也
然則士雖擇其所蹈。
而尤不當培其性乎。
古之品不一
其稱瑞物也者
類皆時君世主
符瑞夸耀之故也。
漢武帝齋房爲瑞。
必得滋潤而後生。
安得産於柱哉。
武帝
雖稱其爲瑞。
宋王黼賜第
芝生於屛而誅。
又所稱仙藥也。
則爲丹學者以爲龍仙芝
千歲
月精
壽萬歲。
人本受命于天。
壽夭不齊
安得而延其壽哉
然則彼所稱瑞物仙藥者。
妄言耳。
不如之能淡泊而益人者也。
書體
孔安國書體有六。
曰典,謨,訓,誥,誓,命。
陸德明六體
分正攝。
盖以典,謨,訓,誥,誓,命。
名篇者爲正。
不以名篇而在六體之類者。
爲攝。
孔穎達又爲例於六體之中。
曰貢曰歌曰征曰範。
六體而爲十也。
古之爲書者。
主乎達而已
隨時記事
隨事成言
豈如後之人。
竊竊體裁者乎。
一篇之中。
亦得備諸體者。
大禹謨有大會羣后誓師之文。
則是謨帶誓體也。
說命王庸作書以誥之文。
則是命包誥體也。
且如益稷
賡載之語。
是歌也。
而歸之於謨。
別立歌一門
胤征。
卽胤侯誓師之篇。
是誓也。
不歸之於誓。
別立征一門
禹貢誥體也。
而別立貢一門
洪範謨體也。
而別立範一門
孔穎達之鑿也。
且孔氏旣以六體言大槩。
太甲,咸有一德高宗彤日,旅獒無逸立政等篇。
皆訓也。
不言訓。
當歸之於訓。
盤庚西伯戡黎,微子武成
縢,梓材多士周官君奭多方呂刑
皆誥也。
雖不言誥
當歸之於誥。
君陳君牙
皆命也。
不言命。
當歸之於命。
六體之名不名
史官篇策一時之例也。
何乃分正與攝而列之哉。
陸德明之謬也。
古史官所存
不過忠言嘉謨
與夫國家興亡大體
垂示後世者也。
是故
或具首尾統紀之。
或採一事而別記之。
豈必拘於體哉。
三百篇六體
猶是也。
風雅頌可謂定體
至若興賦比三者。
不可偏廢
具是而後成篇章之體。
美刺之詞。
可以寓也。
一字石經
公元175年
一字石經
漢熹平四年
蔡邕所書。
立於洛陽太學講堂東者也。
元魏時
洛州刺史馮煕
毁之。
浮屠精舍
東魏末。
收其餘。
遷鄴。
河陽
沒於河者。
太半
隋開皇中
自鄴移至長安
置于秘書內省
會隋亂。
營造司用爲柱礎
貞觀初
魏徵始收之。
十不存一。
金石之學。
盛于宋時
歐陽永叔趙明誠
皆收其零字。
金石錄
洪适隷釋
黃長睿東觀餘論。
婁機隷字原。
論之亦詳。
近觀翁方綱所著兩漢金石紀。
熹平石經殘字。
頗有洪氏隷釋之所未載者。
盖收之者
互有詳略而後來加顯爾。
蔡邕所書者。
乃四十六版。
魏徵所收
者已十不存一。
然其相承傳拓之本。
乃爲一卷
想亦不下數千百字。
洪氏距魏徵時。
不過五百餘年。
所得只一千九百餘字。
刻爲八石
翁氏距洪氏時。
不過五百餘年。
所得又加小。
只六百一十五字。
半字五十九字。
(尙書一百一十八字。
半字十九。
詩一百三字。
半字十一。
儀禮六十六字。
半字五。
春秋公羊傳十八字。
半字二。
論語三百二十字。
半字二十四。
)自唐以前
散佚浮屠之役。
柱礎之用。
泛河之時。
如此
自唐以後
又爲榛莾灰燼湮沒
好事者
更相窮搜傳摹
愛玩寶惜
而其亡佚
如此
一經銷毁
會稡之難可知也已
不亦可歎者乎。
且考蔡氏本尙書
伏生今文
詩用魯詩
至若儀禮論語
不知用何本。
然此皆用經文
公羊傳以傳而錯焉。
春秋經文
自當不附傳而別爲一本也。
東漢五經學官者。
易則施,孟,,邱京四家
書則歐陽,大,小夏侯三家
詩則齊,魯,韓三家
禮但用儀禮
有大,小戴二家
春秋但用公羊
有嚴,顔二家
未知蔡氏何故捨易而取論語也。
然則所書者。
五經
傳中乃云六經
而隋史又云七經者。
不已逕庭乎。
焦竑國史補云。
一字石經
周易一卷
蔡氏所書。
旣無周易
則焦氏所見
果何本也。
洪氏云。
魯詩又有一段二十餘字。
零落不成文
其間有齊,韓字。
盖叙
公元178年
二家異同之說也。
公羊稱顔氏論語碑云。
盍,毛,包,周可見公羊傳棄嚴而存顔。
論語參盍,毛,包,周四家之說也。
然則尙書兼取歐陽夏侯三家
禮用大小戴二家歟。
古之經典
移寫縑素以行。
往往多謬。
蔡氏誠欲正訛考異
乃書此碑。
則其勢不得不多採輿論
必欲歸于一。
五經雖各所主
而廣取諸家也。
一自孔穎達正義之後
古經道熄。
開成石經鐫刻之後
古經字變。
如蔡氏之零本。
自歸銷爍無餘。
其有存者。
可不視之如拱壁乎。
張懷瓘書斷
晁公武石經考異東觀餘論。
皆稱鴻都一字石經
非也。
漢靈帝光和元年
始置鴻都門學
多引無行趣勢之士。
論劾被譴。
乃謂所書者。
鴻都者歟。
魏邯鄲淳所書三字石經
在蔡碑之西者。
無有零字之流傳。
豈於魏隋之際。
被毁損歟。
魏丕典論
亦同刻。
被毁損。
固無足惜也。
安府尹唐公()墓誌銘
公諱
字惟一
系出於帝堯
故姓唐氏。
晉昌人
浙江之明州
屢傳至恪。
宋徽宗時
大臣
曾祖仁宅
贈崇祿大夫
祖諱麟。
贈奉翊大夫密直提學
考諱甲謙。
贈議政府左參贊,藝文舘提學,補
公元1354年
功臣密陽君。
三世皆以中國人
本朝官者。
公貴本朝故也。
公以元至正甲午
生于明州
纔學語。
能解文字
七歲
四書
十歲
五經
遂泛及諸子百家之學。
且能善射
是時
天下盜賊蜂起
東南擾攘
僭竊者。
公名
多欲䝱之從己。
公遂與其二叔父。
海東
至于東萊華池山。
自晦匿。
高麗禮部尙書密州廷秀
奇公篤學
孫女妻之。
公遂贅居密州
獨谷成公石磷及其弟谷公石因友善
薦引于朝。
恭愍末。
累拜郞官
不出
辛禑戊午。
拜司評府評事
是歲倭寇天府
上將楊伯淵失律誅死
獨谷公伯淵幕府
都統使崔瑩
欲置之死
評事議讞
公自念不出無以弭其禍。
卽起覈之。
從輕律論。
使改之。
公投其狀於曰。
如是矣。
都統律文乎。
律文都統乎。
都統欲以己意輕重之。
律當如何
遂屈貶獨谷
獨谷雖德之而不謝
公曰。
成公識大體者也。
叔向不見祁奚
范滂不謝霍諝
不亦美乎。
皇明屛逐胡元
文物儀章
皆復中華之舊。
東國浸染胡俗。
未之變也。
公語偰長壽曰。
在中國時。
得見宋時衣冠之傳于家者。
盍入上國得其制以來乎。
長壽後與鄭先生夢周
奉使朝正京師
請于天子
始行
公元1392年
制衣服。
禑,昌失德
知我太祖功德神人之主。
沈德符等。
密贊大計
遂至受命
洪武壬申七月也。
國家新創
事務蠭午
公以鍊達吏文。
拜工曹典書
專掌事大之文。
撰次表箋
法精而文暢
上國人所稱。
又與偰長壽
譯官漢語
乙亥
推忠協贊翊戴開國功臣
公與原從號。
遷吏曹典書
太宗御極
高麗遺民
多居故都
謳吟懷思
不肯臣事本朝
朝廷皆言公具文武材
鎭撫
上然之。
除公開城留後司副留後
公至府。
振貸飢民
時引武士
與之射。
諭令革其頑梗
公旣善射
人懾其材而感其惠。
無事
上王在恭安府
公欲見之。
府尹
已而諸宰。
又薦爲戶曹判書判尹漢城府春秋府。
公素山林之志。
辭謝不受
上王不許
因尹恭安府屢年
太祖靑海伯李之故事
欲賜公姓未果
是以密州爲籍。
封密陽君
由是原從功臣二品者。
如禹洪壽徐原奇,張寬,鄭崗等。
皆得封君
又從中國來者
皆用妻鄕籍
楊起李敏道偰遜等是已。
自公而始。
公卒永樂壬寅
享年六十九。
二男
夢賢
資憲大夫中樞院使
夢良
善大夫同知樞府事。
一女護軍天和
夢賢生四
公元1624年
男。
孝明進士參奉
次孝達生奉事
次孝利主簿
孝良郡守
夢良二男
孝元嘉靖大夫忠佐衛副司果。
次孝亨嘉大夫
文學恬潔。
爲世所推。
子孫皆守其家法
夢賢孝利好學
而能鞱晦
曾玄以下
不能悉記。
然夢良孫勣。
燕山時除朔寧郡守
不赴
卽日蓮城
允文
以孝稱。
因父命。
赴擧中科
官成均舘司成
孫屹。
武擧
仁祖甲子李适擧兵叛。
陪駕公州。
及當丁丑之變。
傷時憤俗。
謝病歸鄕里。
此皆可稱述者也。
世家氏族顯達于前。
則必蹇滯于後。
其理固宜然也。
唐氏今可謂蹇滯
然後繁衍
足以顯達之榮。
若能敦學勵行
以趾其美。
何足道哉
海應觀國史。
獨谷公楊伯淵流竄于外。
而未得其宲。
乃公爲之力也。
微公之力。
獨谷公不免于刑矣。
是故
獨谷有詩哭公曰。
都統律文先後語。
一生欲報死艱忘。
海應谷公後裔矣。
竊自念谷公感公之恩。
今雖寢遠
其可忘乎。
爲之銘曰。
發自中華
文物之方。
裨我盛朝
聲明之治。
文則舂容宏厚。
學則浩博演迤
公之不于華而于東。
殆亦應期哉。
最其處能審微。
明能識時
讓而篤於誼。
貞而不屈於威者。
不可追也。
硏經齋全集續集册十一
 文三
  
水軍節度使吳侯(致壽)哀辭
公元1824年
水軍節度使吳侯
甲申六月辛丑
以疾不起於萊海客舘。
侯方赴任也。
有贈言而未之寄也。
訃今至矣。
垂翰方擧而遽摧。
其志節。
無以表見于世。
余之悲哀悼惜
豈徒三世交好哉。
余於癸酉
哭,休翁公
庚辰
節度公。
今又哭侯。
俛仰十有二年
乃哭侯三世
嗚呼
盛衰死生之分。
如是
而觀人之終始
何其易邪。
余甞從休翁公鐵城
見公雖以武進
家世儒素
被服操履
踰禮法。
而暇輒以詞翰優遊
節度承事左右
怡愉婉順
旨瀡芳潔
枕簟溫凊
俱適其宜。
候時英妙少年
見于隅坐之時。
都雅謹愼
可世其業者也。
余甞謂自野隱公以來
惇以淸德
俾遺于後。
故家法最正。
非他故家大族
徒以閥閱稱者比也。
且喜侯之承其積累之盛。
其志節又皎然
早歲宜膺登壇之任
斧鉞
節旄
以之警躁競之風。
磷緇之俗。
亦爲世道之幸也。
以是于侯
顧乃蹇連不振
今乃得萊海之閫。
又復椓喪夭閼者。
何哉
余病鄕里數十餘年。
考侯之拔跡於靺革。
縻職
於郡紱。
樹勳西塞
在于其間
處于旅進之列。
則其不能自見者固也。
至若討平叛賊。
誠偉矣。
顧彼叛賊。
皆鼠狗偸竊。
桀逆凶渠之倫。
則又不足以見侯之勞績
然今之以尺寸之施。
求售于榮途而如不及
侯之絶口不言功者。
豈不難哉。
不唯絶口不言
杜門屛居
貧究困窮
不知權要門者
豈非尤難者哉。
然余甞聞賊之始發也。
關西諸將。
百祥樓上
議討賊事。
延樓下焇(一作硝)藥而發。
幸爲風所迫。
掠欄而過。
烈焰所熏。
人皆披靡
侯獨安坐如故
足以見侯之有定。
可以遐壽矣。
孰知夫年不及五十而長逝乎。
悲夫
辭曰。
侯之丁節度公之憂也。
余吊于其廬。
其容必戚。
其言必悲。
退而出巷而哭聲未息
余意侯以余與節度公同庚。
故甚慽也。
聞之。
他人
未甞不若是之篤也。
余之記侯茂行者多。
而最其孝尤可服也。
老親在堂號泣
孤子戴星而攀擗。
柩寄於絶域而未歸。
人事之切悲者。
而侯乃兼有之。
修何卓而獲何狹。
行何富而施何薄哉。
此乃天理不可測者也。
噫。
陽川縣監李懋賞(功懋)哀辭
公元1825年
陽川縣李子懋賞
乙酉十二月二十七日
都下之第。
噫。
余之僚友
今已盡矣。
余之與子交好三十餘年。
駏蛩相依
及夫衰暮之際。
各貽阻濶
悵然相望
以余衰頹尙可強策
謂當一會
得以歡笑少壯時。
不謂訃車遽至。
而遂永違也。
昔我先君子靑莊公之辭曰。
不喜貴游
不事程文
內行醇備
固窮忍飢。
出入禁闥十數年。
小心如一日。
出涖郵縣。
律己益嚴。
懋賞靑莊公之肖弟也。
用靑莊公誄辭
亦可以求懋賞矣。
記余及公兄弟而遊。
每於書籍編摩之役。
講製執事之列。
內苑花釣之讌。
見其踵武
周旋天陛咫尺之側。
可謂榮顯
懋賞未甞束帶
上官拜揖
才可進取場屋
而素不嫺習於隨衆波盪
怡軒公
歡愉如也。
動止有常度。
謦咳不聞戶外
連日不能炊。
聞有公務
使女奴。
齎袍帽以從。
徒步入禁中。
出典于外。
亦能以廉白自持
及歸常飢困
此皆靑莊公之所授也。
于今白首
備見其盛衰豊悴之分。
如夢中之眩亂
莫省其所由然
前旣哭靑莊三世
今又哭懋賞矣。
撫念平生
朋交零落
發音莫賞。
踽凉于世。
亦復奚樂。
懋賞善談笑。
藝能
酒後淋漓
任眞自得
譏諷箴戒
皆有益于人。
不以文辭誇人。
往往賦詩
淸絶可誦。
甞爲
彈墨梅花數枝。
逼眞
今皆爲陳迹矣。
夫品高者。
其施亦厚。
行良者。
其報亦敦。
懋賞品行如此
長子有才性。
致夭折。
不堪慘毒痛割
積困饑寒而沒。
不得施報矣。
十口無歸
叫號攀擗。
子而有知
不傷歎乎。
苦樂悲歡
相遞于前。
生者但得支其窮而耐其悴。
以待其命通
則亦豈無一時
死生脩短之說。
不齊
子旣將滿古稀之年。
不可謂不壽。
而不隨淟涊
不歸脂韋
全其身而歸。
其他何足道哉
九原幽漠無聞
徒余涕泗滂沲已。
詞曰。
人之有美者
考徵父兄之賢
子之貧窮
可傷勵志逾堅。
蓬麻之直。
不其然乎。
元若哀辭
余素不喜交遊
交遊者。
世好也。
先君子玄川元公最好
海應之交。
屛樵元子
在世好中尤密。
玄川公家砥平勿川之上。
騎驢入都。
先君子輒詣之。
都下耆舊滿座
澹然無忤色。
有時談笑觴咏
風流篤厚
屛樵每隅坐唯諾
落落如畵
公訪先君子
亦如之。
不獨兩家欵洽
可爲楷法
當時見者。
以爲有𤃡川荀陳之風。
于今三十餘年。
余旣抱蓼莪之悲。
先輩下世
踽凉于世者。
子與余耳
又皆衰耗凋朽
公元1823年
相望
有時思至
惆悵而已
癸未秋
與之邂逅洞陰村廬
又會于香山丙舍
竊謂桑楡之景
平善
得以相照。
方欲置約都下
桃花水煖。
輕舟西下
爲叙間濶
陳說平生
以追少小之歡。
何意訃車遽至也。
有生則有死。
必然之理也。
又其脩短相去
不甚遠于其間
富貴榮逸爲樂者。
謂之豊。
貧賤困苦爲慽者。
謂之歉。
達者而覩之。
得失一也。
子旣觀於世十數年。
亦知得失之分。
退歸荒江寂寞之鄕。
魚蝦爲侶
鷗鷺爲友。
以終其身。
不孤先公老死靑山白雲之訓。
不亦懿乎。
子好以峭直自持
不爲權利所撓。
每對朋交
誚其謬而引於善
謗言競至而不之顧。
于今之俗則迂焉。
于古之道則裕焉。
可謂古之人矣。
鑿枘于今者。
亦宜矣。
詞曰。
海槎南戒
世好求舊
炎荒異域
辛苦之同究。
後生相襲
夙契之有授。
川水淸淸
嗟植彊而興仆
峻節之已萎。
高風之莫覯。
惜屛樵之席珍
被褐未售
晩趍走於文院。
素願之能副。
金門之可隱。
雖處卑而靡疚。
職事考校
寶書篆籀
牧馬於南島。
防地湫而俗貿。
簿牒浩然
龍門特秀
林臯之時憇。
薄高
門之日候
貧鬼之難逐。
百憂森茂
碨磊之莫消。
村舍溫酎
披宿藁而自遣
詞律精透
灌木而胥吟。
淸音之自奏。
石田而爲食。
簞瓢之托陋。
百年之易邁。
浮生於舁彀。
再起書局
廼羣遊於旅宿
天香繙閱
宿業之今又。
分張之多乖。
人事之易謬。
會面而猝乍。
而未窮乎宵晝
飽薄俸之酸寒
自昔而不富。
憶弊廬之團圓
與厓公而偕就。
厚誼之頻及。
錢帛相救
一別而遂訣。
浪浪而沾袖。
不得乎饋藥。
不得乎撫柩。
詞翰含悽
煩複夙構
塵世穢濁
厭衆啾而孤雊
全家世之直道
亦何傷乎讓詬。
脫羇靮而澹忘。
水火之相寇。
違人得天
如發蔀而祛覆。
衰病而操毫。
凭短詞而爲侑。
香積山文
香積嵬峻。
宅維明神
恩湛惠厚。
庇護民人
凡有疾苦
輒事控因。
如響斯答。
獲祐溱溱
維申之
災害遄臻。
疾祟無根
歷日辰。
髫黃困頓
丁壯吟呻
暑雨霶𩃰。
秋氣艱屯
牧人告灾。
灾及一元
斃者六七。
輒喪其犍。
耕稼靡恃。
百室皆讙。
鬱彼乖氣
云胡其繁。
競憂其及。
日夕如焚。
靈祗之祐。
豈不殷。
復冀獲庥。
回咷爲欣。
選牲爲酒。
升彼大墳。
陳玆𢢽悃。
拜跪紛紛
愍我罹辜
格我侑薰。
屛逐災祥
軒豁無垠
坻京堆稼。
牝字成羣
俾我蒸黎
笑樂相聞
李聖一(敬道)文
公元1824年
歲甲申十月十日己巳
李聖一卽遠之辰也。
前一日。
昌山成海應
菲薄之奠而哭之曰。
子約社中諸人曰。
待楓方爛。
相與携酒。
登臨逍遙
自適亭臯之上。
以作暮年之歡。
孰知夫楓未衰。
可以取娛。
而子乃於一旬之內。
遽爾長逝乎。
社中諸人
年多加於子者。
疾病侵尋
筋骨頹隳
子則髭髮雖白。
郁然而能自強步屧
雖長潦烈陽
亦不之懾也。
有約輒赴。
竊謂社中人
獨享遐壽
今乃先之耶。
人之所可樂
無如鄕里之懽。
槩以幼少相將
角逐驩呼。
表襮無隱
城府不設。
類非如榮利之場。
托以知己
握手詡詡者也。
是故淵明
南村素心之詩。
中散陳說平生之語。
此皆閱歷世故
届乎衰謝而後
方能知此境也。
余於子。
総角時所交好也。
余從事科宦。
滚滚擾擾
三十餘年。
還鄕里。
子以衣食之故。
久舘於人。
今年春始得還鄕里。
兄弟湛樂之喜。
綦縞靜好之樂。
可謂晩景融洽
而社中諸人年皆六十餘。
山南水北
互相招邀
輒有詩酒。
錯以話言
繼以諧調
古之所說友朋樂甚多。
而似未有以加此者也。
其奈人事好乖
曾不滿一歲
而子乃違之。
遽就冥漠
今者所酌薄酒
前日相屬之味也。
所設隻鷄
前日相勸之物也。
社中諸人無恙
杖藜聯袂而至。
前日也。
軒牖簾箔
不改舊時
而子獨不在
玄木又將辭於室堂
悲夫
君子必愼其終。
所以全而歸之者也。
觀化之際。
知命順受極難。
讀書君子
素講于斯者。
不能變易常度
余甞問子疾。
疾方苦劇
神氣安閑
及將奄忽也。
悠然怛化之意。
族黨及門內婦人。
告訣
處置身後事甚悉
浩然而逝。
此非學力之牢宲。
心地曠遠也。
余又以是
歎子品質之美。
非他人所可及
嗚呼哀哉
祭李婿仲明(喆賢)文
公元1825年
歲乙酉元月二十四日
李君仲明卽遠之辰也。
其舅操菲薄之奠而哭之曰。
吾何忍泚筆而書哭君之詞也。
君之入吾門。
僅二十四年而止。
其間悲歡歉亨豊約之故。
悠悠忽忽
何其終始之易也。
古之世。
長不哭幼。
老不哭少。
此得其理者也。
若夫長哭幼。
老哭少。
不得其理者也。
大夫人在堂。
旣哭君之兄。
繼又哭
君。
君之寃恨
可以厚地
則吾女崩城之哭
稚子攀柩之號。
亦猶不暇及也。
人之門運。
固有盛衰通塞不齊
若謂君當其衰與塞而不得也歟
計君之世。
文忠公道豊德博。
自是以降
世守耕讀
謹厚立家法。
用是爲人所歸
則謂可永裕子孫
壽考之隆。
科甲之榮。
兆之于前。
君當繼而振之
以稱其積累之盛。
而何短折也。
若謂人之受氣于天。
有堅脆強弱不比
君乃脆而弱而不能也歟
君之氣禀
雖或不及前人
亦無夭死法。
絶去少年輕薄之習以自賊害其生。
其所攝養者。
足以延年
且夫材則必顯。
美則必彰
而皆有所待。
不顯不彰
則亦無徑致凋落之理。
君旣力學
蔚然鄕曲之望。
而纔得一解泮宮
輒以四書屢中解。
而竟不能一小成。
竊謂其滯而後
而後彰。
以待其時
孰謂其短折如此也。
天理不可諶者也。
記昔君始生於蓮坊之外宅。
吾聞其啼泣喤喤
犀角豊盈。
遂托吾女爲婚姻
是時
君之曾王考王考。
康寧
伯仲叔季諸父在堂
諸父昆弟充衍室宇
君考晩稼公。
方中第。
可謂光榮
未幾何。
次第下世
獨君季父之門華盛如故
而君又長逝
吾之觀君家
已及六世
則居世之感。
可知
也。
君之始醮也。
玉貌芝宇
顧眄絢采
秀出輩行
見者皆賀我得快婿以爲其美未之見也。
今乃蹭蹬
至於一病而遂不起
嗚呼惜哉。
余甞悲晩稼公。
以若材學。
宜伸而屢躓。
宜亨而反約
故冀於君而發之。
君亦欲以科第自奮
奔走勞苦
困悴而不自止。
以是得疾。
天理竟不可復則斯已矣
不然則當有碩果之理。
君之長兒。
頗有才性
余將策衰而敎導之。
得以成材
俾收君兩世未食之報。
然余亦老矣。
果能諧此願否。
俛仰之懷。
何時可已。
而言止於此
嗚呼痛哉。
惕齋李相公
惕齋李公乙酉十一月戊申
大葬川之麓。
前十日。
昌山後人成海應
操脯果之奠而哭之曰。
公之捐館三月
軌跡邈然
千古之上。
朝野之知與不知
失聲而悲之。
海應之覿德。
殆過三十年之久。
感傷慟隕。
何以爲懷乎。
公當端委廊廟
參贊謨猷
海應未甞隨衆而榮者。
以公之所樂不及乎此也。
公退丘壑
困頓蹇連
海應未甞隨衆而慽者。
以公之所憂不存於此也。
一身榮悴豊歉。
隨遇而安之。
所樂者道也。
憂者學也。
自洛,閩之學寢邈。
諸子之說。
各隨己見
塗轍皆殊。
門戶互立。
不患其說之多而患其冗。
不患其說之詳而患其雜。
今之學者
苟能析之精。
辨之詳。
以復乎程,朱之舊。
則斯爲至矣。
公當絶學之餘。
薈稡衆說
參互異同
泛濫諸家
考校得失
以爲格致誠正之先。
故務爲明軆而後適用
窮源而後達流。
故於易則象數而主精義
以溯孔子之傳。
於詩則主集傳而間取序說
備考据之資。
禮則康成而亦採衛敖等後來之說。
盡古今之變。
而其要卛不越曾思傳語孟之訓。
於是乎殊塗同歸
百慮一致
洛閩門路
是攀是追。
疑義汩亂
異說錯互
在我之精義
坦然無疑
故應沛然
使聽者
心滿意足
每憶良辰美景
候公於泉聲嶽色之中。
上下千古
反覆六經
以至於陰陽消長之分。
賢邪進退之幾。
以及木蟲魚動槇之理。
錢糓甲兵經濟之具。
未甞毫分縷析
如燭龜卜
爽豁開明
而外誘雖萬變
未足以擾其中
此樂可復得耶。
是故
葵藿之淡而安之若素
采椽之陋而處之亦泰。
及乎高齡
道學益崇
德輝彌章而輿望歸之。
遂膺金甌之卜。
然力辭六七。
終守東岡之志。
淸風高節
聳勸百世
歷數前古
復有幾人。
此豈海應阿私之言哉。
公旣所存者厚。
所執者確。
出處進退
義之視。
動靜語默
惟理之導。
推其緖餘。
爲文章。
絶去鉤棘
渢渢中和之音也。
施諸政事
屛除威武
藹藹惻怛之仁也。
然公常務踐履而鮮有紀述
故其學之所造。
道之所存
知德者。
無以識之。
噫。
以公之學。
施用一半分。
足以善世正國
生民無祿
竟至于斯
然公旣不以用捨歉亨。
爲得爲喪。
則此亦何足道哉
海應聞公疾劇。
馳往省之。
氣力凜綴。
神精不爽
爲誦陶淵明乘化歸盡之語。
且論古人善終者。
觀化之際。
安閑如此
豈非樂天知命也歟
尊周彙編
今已斷手
悉因公指授
而但增以年表
且諸臣事實。
頗加刪潤
先朝志事告成
東藩大義不墜
而念昔講劘義例編纂門目之時。
不勝悲缺。
謹此尾告。
自餘悠悠
不能罄悉。
嗚呼痛哉。
尙饗
安龍福傳後
安龍福傳。
載於李孟休所著春官志。
我之欝陵島。
不被倭人侵牟
福功也。
考龍福所抵伯耆州。
卽倭山陰道中一州也。
考其界。
似與我關東
一海耳。
甞聞襄陽漁採
爲風所驅。
過水宗甚峻。
舟緣之上下
遂至倭境云。
伯耆境耳。
龍福發馬島。
欺倭狀曰。
我國所送幣米。
十五斗爲一斛
馬島以七斗爲斛。
布三十
尺爲一疋。
馬島以二十尺爲一疋。
紙二十番爲一束
馬島截爲三束
馬島之居中
乾沒可知
介于兩國
設機詐以食。
終必搆釁。
搆釁則路必梗。
伯耆船路
固宜講之。
終古嶺東倭冦者。
海路險故也。
渤海之通倭。
往往鰕夷國及出羽能登加賀之地。
出羽。
東山道也。
能登加賀。
北陸道也。
與我咸鏡北道相對
倭約渤海使。
路由龍原
泊筑紫道。
筑紫者。
筑前也。
渤海使舶。
多出於能登。
修餙停宿之所。
不惟路便。
其無險阻可知
熟於海路者。
自當知之。
壬辰之亂。
加賀守直茂。
從淸正入北路
欲審此路也歟
陶澍雲汀集後
從子祐曾。
遊燕
陶澍熟。
淵明五十九世孫
居在江西
詩名
王漁洋者。
雲汀其號也。
其咏敎匪討平之績曰。
幾人善讀孫吳書。
不如且看循良傳
此言深有發於余意
盖敎匪之叛亂
必亦由吏貪官汚故也。
循吏難得
西京專尙吏事
然考之循吏傳。
文翁七人而已
趙廣漢五六人
以政聞。
皆尙猛者也。
至若酷吏
則倍循吏
循吏寧可易得哉。
考其績。
不過取財廉拊民誠而已
范曄史。
皇甫規西羗書曰。
力求猛敵。
不如淸平
孫吳
未若
法。
陶詩盖發於此也。
邊封之吏。
尤宜知此。
鄭東溟詩後
鄭東溟奇異
故所與遊者。
類皆非凡士。
集中有贈權克中詩。
克中號靑霞子
能文章。
隱居古阜之天台山
鍊丹不出
參同契該備
其後坐化
紅光自屋起。
上燭于天。
人謂之丹學。
然盖兼修性命學者也。
道家之言龍乕者。
竊有取於周易乹坤龍馬之說。
譬則龍也。
欲魂之守魄。
如龍之制飛騰之性而能潛蟄
譬則乕也。
欲魄之拘魂。
如乕之馴藏伏之性而有威猛
夫其變牝馬爲乕者。
示其不專襲也。
朱子云
諸儒失傳
方外之流
陰相付授
以爲丹竈術者
殆謂是夫。
傳燈錄
我東爲浮屠學者
當羅,麗時。
往來中國
往往益得其術。
雲遊之跡。
固無所拘也。
傳燈錄中。
東方之釋見錄者十之二三。
如麻谷普幻師
又見於楞嚴經集注中。
東人知者
徒能知眞表元曉義湘牧牛子希夷子,江月軒,涵,虗堂六七人而止。
浮屠之始。
不得中國通文字
安有藏經許多耶。
中國才子輕薄之徒。
以尙奇好新之故。
初得其術而張之。
騁其靈
慧之竇。
肆其䧺誕之說。
反與吾道抗。
天下宲無是理。
特其言似有寬樂之境。
故人沉惑而不之止。
夫心也者
靜虗而應萬事者也。
吾道止而時行
不爲心之病。
浮屠之而止。
故爲心之病。
極其精。
不過枯槁而已
甘於枯槁
豈能安於心乎。
此易之彖曰。
艮其限。
熏心者也。
天將馮仲纓詩後
公元1592年
萬曆壬辰
倭酋淸正
盤據北路吉州安邊等地
癸巳春
天將山陰馮仲纓。
將軍大斌
都指揮張汝翼,趙膺孚,葉伯明,王,楊先。
參軍金相祖,陳文彦周子中,金依祥,虞膺鰲,吳明揀,劉守信
陽巖城而擊之。
淸正聞行長敗于平壤而懼。
遂逃去。
陽巖者。
陽德也。
仲纓題詩客館
備言其績曰。
單騎
開示利害
倭酋畏死。
卽日退去王京
以待後命
余甞怪淸正之入北路
欲犯我宣廟北幸也。
旣知宣廟北幸
何爲遷延久屯於北也。
我之被倭。
以上國路也。
行長梗西路
當天兵。
淸正之計。
安知其不出白頭之趾。
而犯遼瀋不意者哉。
仲纓。
陽德而邀之者
似亦慮及于此也。
國史北路之全。
鄭文孚之功。
然亦仲纓之力爲多。
單騎入巢之事。
知者
開示利害之事。
未知如何
東國之踈於文獻如此
然考之申玄軒所著東征將士錄。
大斌而無仲纓。
仲纓。
暫來而旋去歟。
觀我畵屛
余家有觀我齋畵八幅屛。
歲久䵝昧。
丹靑漫漶
其筆悠揚可辨。
樹林叢茂
露茅屋。
平原淺草。
馬羣放逸
巖崖峭削
烟嵐縈繞
禾稼堆積
男婦就饁。
金陵野景也。
雖使酒肉歌瑟之中。
沈酣逸樂者。
見之。
亦必發蕭灑出塵之想。
慨然思欲遊焉。
夫畵雖末藝
然以人而奇。
苟以忠烈孝誼之跡導人
感移心意而易入於善也。
觀我齋姓趙氏
名榮祏
少以畵名
肅宗大王甞召令模寫御眞。
觀我齋不奉命而出。
仍遂不畵。
是故
其畵極稀。
古人飭勵行檢如此
謙齋陶淵明
謙齋畵。
格力爲奇。
然此畵乃縈嫋有趣
偃蹇
黃花滿籬。
淵明携壺而坐。
悠然遠眺
狀貌稍腴。
不似貧相
豈新自彭澤歸。
超脫俗務
心意寬樂
故然歟。
淵明高趣
爲後人之所慕。
雖至愚者。
淵明比之。
心知其媚。
欣然而喜。
近者。
楊根守甞邀郡中畵
求畵
其人畵淵明歸去來圖。
大怒以爲畵者
欲其歸也。
重笞之。
欲以淵明媚守。
反忤意而遭笞。
媚亦可擇人而行之乎哉
可笑也。
五代史死節傳後
歐陽以謂五代兵戈擾攘之際。
君臣之倫。
滅盡矣。
作死節傳
王彦章裴約劉仁贍三人
三人誠偉矣。
至若宋令詢李遐張彦卿鄭昭業之烈。
不下三人者。
何爲附見本紀
不爲立傳也。
又如鞏廷美楊溫
劉贇
區區之衆。
死守孤城
跡其始終
何媿於死節之士哉。
歐公以爲周主詔書四。
皆言廷美等甞已送欵
懼罪而復叛。
此殊不然
周高祖五季諸君
有信矣。
送欵
則必不罪
不罪則復何懼乎。
廷美等。
堅守北漢之援。
晉陽徐州絶遠
何以救之。
其計則迂矣。
忍死待之
豈輕爲納欵乎。
必因招徠之語。
而謂之納欵者也。
又如張憲之烈。
而罪其出奔忻州而見殺。
是時
符彦超
李存覇
歸于明宗
坐守空城
如之何
吾意其出奔
將以有爲也。
可罪哉。
文獻不詳
善不得彰。
可悲也。
國安書跋
公元1593年
戊戌東征之役。
天將董一元
當倭義弘軍。
義弘臨南江固守
邏騎得一婦。
從倭營出。
懷中紙署曰。
此婦將度異域
吾憐而贖之。
天兵弗害也。
末曰。
知吾姓者。
令公之後
埋兒之父。
問吾名者。
有或之口。
無才之按。
國器贊畫諸葛繡解曰。
此郭國安也。
以語參謀世用
世用躍然曰。
國安華人也。
在倭。
自効本朝
今在此矣。
乃詗之。
國安在望晉營。
潛約九月二十日
我師渡江
焚粮聚以應之。
如約
遂奪其營。
義弘退守泗川
之國史。
只言是月十九日
一元自三嘉。
夜馳百十里。
黎明南江
屯望晉峯之野。
望見大軍而逃。
此盖國安燒營時。
而我乃弗知也。
又言國器世用
探倭義弘。
言當相見遼東
十月十六日
撤去
此義弘欲歸。
而恐我掎其後
乃自張之辭也。
東征之役。
平壤之捷。
差強意。
當時他諸將。
無成功者。
倭誠勁賊也。
國安等輩
必多在倭營。
不能詳。
安用詗探爲哉。
廟謨誠踈於戰也。
國安事在茅元儀武備志中。
國器元儀之族。
故特詳之歟。
漢書古今人表
漢書古今人表
終古讀者
其高失當
抑揚不倫
劉知幾又詆其無益漢史
論最得。
夫以古今
公元73年
爲名。
何爲只擧古而不擧今也。
顔師古以爲但次古人不表今人者。
其書未畢。
然則曺大家撰成八表也。
何爲不續之也。
黃履翁又謂固爲漢人
畏避閣筆
此又不然
固旣備諸傳記
褒貶善惡
無所不書
獨於表而畏避乎。
盖自詩書以來
古本鮮得其傳。
多爲妄人竄亂
竊謂古今人表
後人杜撰
而列之班史
其所叙者。
淺近膚卛。
不似固所撰。
不徒其高抑揚之爲可議也。
劉之遴以爲蕭琛宣城
北僧南渡
齎一胡蘆
中有書叙傳云。
三輔耆老
相傳以爲班固眞本
其文非隷非篆。
大與今本不同
諸王傳。
悉類項傳
前又稱永平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己酉
班固上。
叙傳稱爲中篇
班生彪自有
本紀及表志列傳相合爲次。
總成三十八卷
外戚
帝紀下。
韓彭英盧述云。
淮陰毅毅。
伏釰周章
邦之傑兮。
宲惟彭英化爲侯王
雲起龍騰
云解音釋義。
以助雅談
此皆殊於今本者也。
古本亦有可疑者。
永平受詔。
至建初中乃成。
八表天文志。
未竟而坐竇憲死。
何得永平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己酉上也。
古人著書者。
未甞自爲之解。
要當後人生疑晦而明之也。
其稱解音釋義。
以助
雅談
後人事耳。
今古本。
其非眞則均矣。
六經古時史籍
南北朝
異本
未知妄人竄亂
何本爲甚爾。
王銍默記
王銍默記曰。
宋太祖自陳橋入城。
周恭帝
衣白襴。
椉轎子。
出居天淸寺
太祖與諸將入內
宮人二小丱角者出拜。
乃柴世宗子也。
太祖曰。
此復何待。
左右提出
潘美手掐殿柱
低首不語
太祖曰。
以爲不可耶。
卽命追還
一人
卽收之爲子。
名惟正
宋史潘美傳。
惟正
西京作坊
使從子惟吉
累資爲天䧺駐泊都監
設如默記
則惟正世宗子也。
王鞏又稱惟正
一名惟吉
二記何其矛盾也。
太祖立誓太廟夾室
鎖鑰甚嚴。
新天卽位
詣碑前。
仰瞻默誦而出。
靖康之亂。
門洞開
縱觀
誓詞三行
一云
柴氏子孫有罪
不得加刑
縱犯謀逆
止于獄中自盡
不得市曺刑戮
不得連坐支屬
一云
不得士大夫上書言事
一云
子孫有渝此誓者。
天必殛之。
建炎中
曺勛北回
徽宗寄語云。
祖宗誓碑。
新天不及知。
立國規模
如此之寬。
故雖以文弱稱。
文章道學
爲後世之冠。
得力士大夫甚多
豈其卽阼之初。
乃作此殘忍之事哉。
漢魏以來
雖當革除之際。
全保其舊主及支屬
山陽爲賓于魏。
而得考其終。
劉裕簒晉。
始弑其舊主。
後乃受其報于子孫
然後來之厲階
無時已也。
唐高祖宋太祖
未甞加芟除。
隋周之宗支
無恙
皇明太祖屛逐胡元
恩澤及其俘。
至以皇子結婚
豈非百王之所可法者乎。
余甞恠宋之人士
譸張浮言
疑亂國史
如燭影之事。
尤可破也。
太祖臨終
旣從杜太后之訓。
傳位太宗矣。
太宗少選
登寶位。
何爲弑逆而奪之乎。
必因德昭美之事而疑之。
此後來事耳。
趙普之言而致此。
此於燭影之事。
何涉也。
又如李後主之賜牽機藥也。
亦出默記
李後主凡庸人也。
何忌之有。
然則劉繼元劉鋹
何獨得其死也。
不可信者如此
題科體詩後
古之取士
何甞不以言。
試才何甞不以事哉。
夫其言善而後
可以考其才。
才良而後
可以諸事
然士懷道行者
固不欲僕僕求售于人。
科擧之學。
所以見輕者也。
漢時明經對策取士
猶爲近古
而至用詞取人者。
,宋以下俗習也。
明經
策者。
可以考其人之言。
至若詩賦
類多代人言者也。
其所自言。
尙猶拙訥不能善者。
代人而言。
其果能得其人之意而不爽乎。
果且得其人之意而不爽
是卽僞且贗也。
豈足貴哉。
今之取人者。
卽亦功令體而具有程式
合之則取。
不合不取
盖其爲體始於胡元
而至本朝卞春亭季良
又因其法。
益精尺度
愈見其狹而且卑。
初學可習乎。
士之自幼
矻矻于是
何爲哉。
夫自賢人君子名碩忠孝貞烈可以敬慕者。
優伶爲之倣像
則雖步趣雍容
談笑軒擧
何取於義也。
又如俠少佳冶閭里鄙瑣之事。
鼓掌振作
極盡其技。
而能使人絶倒者。
有識傍觀之。
其醜當如何哉。
今之功令體。
何異於是乎
氣和心平
心平則聲正。
市街之童。
相與歌謠者。
豈能必諧於律乎。
但爲和氣感發
則亦能怡愉驩樂。
可以治世之音。
余見向時諸人以科體鳴者。
隨其繁促紓緩
可見其人之賢吉凶
士不欲俛首科體。
慨然行古之道則已。
不然
可擇其和而從之。
擇其不和而違之。
馳驅道者
欲得和鑾中節者乎。
抑取其輪輻傾側
以取其覆敗者乎。
題胡氏牛晉說後
余甞怪致堂胡氏。
好取怪說論史。
如牛晉事。
亦其一也。
是說出自沈約
喜造異說
以誣前代
見者信其奇而忘其誣。
且事在旣往而莫之考也。
一播史冊
則傳以爲宲有是也
細心摸索
亦有不難辨者。
牛金事誠閨房暗昧之說。
王劭之生晉後者
能言之。
當時
亦豈無傳播者
五王南渡之後
王導劉琨輩。
英豪之人。
不歸心他王。
獨推尊於琅琊王
觀此足以劭之說。
而胡氏又信之者
何哉
蘓老泉辨姦論後
辨姦論。
老泉文。
東坡所作也。
考其文。
固當知也。
老泉安石
俱出歐公門下。
公薦安石于朝。
謂其學問文章
知名當世
守道不苟
自重其身者。
其所以許之者
不淺鮮矣。
安石一時諸賢。
相得甚盛。
及其行新法以後
歐公亦不從
卒爲安石所罷。
於是乎諸賢並起而斥之。
老泉之沒。
安石柄國之前
何用逆知誤國
而乃爲此論也。
且其文亦非老泉文法也。
老泉權變有法
東坡奔放有神
安石流毒之時。
東坡欲著其父之先見
作此論。
竄入老泉集中
遂登張方平之所撰墓志而宲之。
葢與老泉漢高祖管仲諸論。
㢠有不同者矣。
辨別朱紫之亂。
剖破碈礏之混者。
唯心明意公者事耳。
坡翁亦豈及此
特以其不情論之。
以此安石則可矣。
至元祐諸賢並進之時。
復以疑安石者。
移之於程子
至於洛蜀之分黨。
坡翁豈以嘻笑怒罵
放浪無節
乃爲君子之眞乎哉
吳偉業詩後
吳偉業甞爲吳三桂賦詩云。
不爲君親故國
只因女子䧺關
三桂厚遺而求改。
偉業不只二字而已
無所改。
落句云。
天敎紅顔燕山
又作圓圓曲。
有曰衝冠一怒紅顔
淸人三桂後來叛亂
著其事。
常備極醜悖。
可謂衆惡同歸者也。
三桂之降睿王。
竊意陳沅之故也。
三桂爲人
未必父母妻孥
盡付李賊而任其屠戮
崇禎皇帝
雪讐怨者也。
苟欲赴國難。
何爲山海關
不卽馳發。
决死生於燕城之下哉。
旣破李賊。
何不窮追
纔至定州
而止也哉
其怒也。
特以陳沅之陷賊。
而旣得
則又驩喜其能保其生。
因遂怠於討賊者。
不亦明乎。
人之論三桂之義者。
不究乎此。
而乃稱爲崇禎皇帝討破李賊者。
其繆矣哉
嵇中散幽憤詩後
公元255年
中散山濤爲選曹郞
擧以自代。
答書拒絶
因自說不堪流俗非薄湯武
司馬昭
知其不附己。
遂陷呂安獄而殺之。
曺操欲簒漢室
則殺孔融
司馬昭欲簒魏室。
則殺中散
二人者。
其力雖不能禁遏簒奪
扶植名節
使忠義之士。
鼓其心則有餘。
歷考前世革除之際。
何甞不先誅鋤名士乎。
中散臨刑
援琴而鼓。
歎曰。
廣陵散
於今絶矣。
廣陵
諸葛誕起兵之地也。
世語云。
遙應毋邱儉。
然儉高貴鄕公二年
擧兵廣陵敗死後。
陳留王二年
擧兵
敗死
已而中散見殺。
非應毋邱儉。
乃應諸葛誕也。
以儉,俱在廣陵擧兵
故謬指應儉也。
觀此幽憤詩。
深有羡於采薇山阿
散髮巖峀
遁世遐擧如此
中散名重當世
而志于魏。
安得免於禍乎哉
申培詩說
公元261年
申培詩說
毛詩不同
豳風去其七月篇。
狼跋以下
魯頌合作魯風。
小雅作小正。
又有續有傳。
大雅作大正。
而有續有傳。
其續者繼正樂也。
其傳者非奏樂之正經而可傳也。
盖因毛詩變小雅變大雅而異其名也。
周頌閔予小子
析爲二卷
不名周頌
而只曰
申公傳。
詩經爲訓以敎。
無傳疑。
疑者闕。
索隱曰。
申公不作傳。
敎授有疑則闕耳。
申公不作傳。
何從有詩說也。
此乃後之妄人作。
依附之耳。
余又考其傳。
楚王戊
好學
申公
卒乃胥靡之。
此政類今之卿相貴人子弟
侮慢塾師
輕加耻辱
無所不至
申公多年讀書
而館于侯王之糓。
安得不招此辱哉。
陳櫟尙書集傳纂䟽後
公元1314年
蔡氏之釋尙書
朱子指授
然論者以爲朱子之說。
尙書主於通所可通。
而闕其不可通。
蔡氏雖殷盤周誥聲牙難解者。
必求其解。
其所短。
然其說淺顯易見。
淵源有自
故自元延祐貢擧條格
與古注䟽
並立學官
皇明太祖
親驗天象
蔡傳不可盡據。
劉三吾等。
作書傳會選。
頒行天下
永樂中
胡廣奉勑書傳大全
蔡傳爲主
其䟽則本於陳師凱蔡傳旁通
陳櫟尙書
纂䟽二書
師凱者。
東滙澔之父也。
字壽翁
定人
宋亡後。
隱居三十八年。
延祐甲寅
年六十三。
復出應試
以病不及會試
二年
上書執政
不報
終于家。
年八十三。
彼急居讀書
可謂所處矣。
忽於晩節不終
何也。
彼誠見蔡傳
爲時尊用
欲以平素之學一試之。
而殊不
知所伸者小。
而所屈者大。
中會試。
得志胡元
幾時酣樂
而獨不能忍。
須臾乎。
勵志不固
窮老無聊
則易致昏惑如此
君子可不戒乎。
永樂大全中。
尙書最稱詳核者。
說者多。
蔡說之精故也。
歐陽毛詩本義
歐公釋經。
常平和氣
未甞排擊前人經說
特其齟齬繆誤
不相合者。
始伸己見
鄭箋毛傳
往往牴牾者。
彼其所授。
不同故也。
魏晉間諸儒。
王肅王基孫毓之類。
以毛,鄭得失
互相扶抑。
孔穎達義䟽之後
唐之老師宿儒
莫敢議也。
至歐公而始發新議。
硏宄其長短
以意逆志
多得詩人本旨
而有補於風敎
然後學者
又務立新奇
誇矜神解
二家章句過遭詆毁
則或以濫觴之源
歸咎於歐公。
然歐公之意。
特不曲徇二家錯解而已
豈復預開其變本加厲之過乎哉
盖因文而悟者。
常求其意。
故或涉於淺顯易見。
講學而得者。
務繩以理。
故或拘於執滯莫開。
此則不可不知。
諸侯廟禮
諸侯釁廟。
見于大戴禮
三年之喪訖。
主當遷之新
廟。
旣成
尊而神之。
故釁以羊也。
今考小戴記雜記篇中所錄。
塗改之筆。
可見也。
大戴以爲割鷄室中
小戴以爲屋下割鷄
此爲異矣。
漢初以來
迄於劉向
校正中書諸家
數百篇
大戴刪其繁重
八十五篇
小戴又刪爲四十九篇
儀禮固多漢儒所述而士冠禮與小戴同
小戴以其博也。
多採舊禮
不獨專取大戴也。
內則篇。
夜鳴則庮之章。
出於周禮可知也。
如昏義,冠義等篇。
發明儀禮
深衣投壺奔喪等篇。
皆用古禮全文
中庸大學
純乎孔門全書
如月令,王制緇衣等篇。
皆著叙述之人。
曲禮少儀內則等篇。
小戴薈萃而成者。
夫禮家說。
有煩複可刪者。
亦有至近至易。
無講說之言。
不能通者。
斷港尋丈之水。
不得舠梁。
何以渡涉乎。
淹中古禮
於今所以决疑辨惑
豈其鮮乎。
題方氏節井
潘耒者。
遺民凱子也。
作方氏義井
義井方正學之難。
株連死者八百七十三人
鄕人或收其骸。
納諸大井
二百餘年。
井水猶赤。
時見光怪
乃塞之。
築井其上。
名曰義井云。
又云。
萬曆末
異人言。
天下
亂。
或問其故。
建文中慘死之徒。
已生人間
言之妖妄
如是哉。
正學讀書之人也。
其死卽倫常之所當然也。
當忠忿激發之際。
語雖不擇
其心固恬於義也。
當時殉身者。
同是心也。
豈以誅戮之慘。
齎怒含憤
欲報於數百年之後者。
忠魂義魄。
不宜如此
成祖皇帝
靖民志。
過於株連
恐亦不至野史之慘。
怪說
得不累於遜志之正也哉
楚孝子(重燕)遺蹟
公元1575年
楚孝子。
中國巴陵人
自其九世祖
流落東土
遂爲明川府人。
善事父母
晨昏定省
朝夕甘旨
一遵禮經
父母遘癘甚谻。
夜必祈天。
乞以身代。
及喪。
號擗幾絶
殯斂必誠。
廬墓三年
服旣除。
著禮說。
敎授鄕里之秀。
及門者。
數百人
往往有成材者。
最明於祭禮
春秋蠲潔行祀。
北關人士
擧其行。
籲于朝。
乞施褒揚
以勸遐俗
輒爲有司所沮。
夫明川府
卽金之胡里改路也。
荒蕪鹵莾
今雖設置州府
冠帶之治。
治之。
常患其不能雍容遵禮法。
有興起而倡之者
不當顯揚而風之耶。
變俗革風
在下者易爲力
非有政刑以驅之。
約束而威之。
能使具彜性者。
自然興慕而欲行之。
在上之敎。
所不及焉。
文明之運。
周行無徧。
七閩之俗。
至唐始變。
至于朱文公道學大盛
北方鄒魯之鄕。
遜之
東方之學。
始於南矣。
安知其不漸北而盛乎。
楚氏之習於禮者。
其兆矣。
楚氏後孫。
第行不倦
以待其昌乎。
己卯諸賢書牘
徐上舍聖觀。
示韓石峯所臨己卯諸賢書牘
趙靜菴金冲菴,崔新齋各一幅
又曰冲。
籠中子。
曰仰。
一幅
未詳其名。
竊意冲卽冲菴
字元冲
禍變之際。
諱其名也。
中有海濱中風之語。
豈其濟州時歟。
國俗羅麗之餘。
蒙昧鄙陋
而賴己卯諸賢。
振之以敎。
得以變風革習。
以是斬伐椓喪
何其德之豊功之博而禍之烈也。
陽氣方生。
每爲積陰摧抑
君子消長之幾。
亦類是也歟。
小人搆陷君子而致之禍。
自以爲得計
往往反受其禍。
設或不受其禍。
人生會當一死。
其先後不幾何
而考其蹟則榮辱得失之分。
如何哉。
諸賢眞跡
雖不可見
石峯之所臨倣者。
可得其一二。
噫。
後之慕仰
豈獨點畫之末哉。
以諸賢之心畫
石峯之所臨。
可謂兩美之合。
然好之不篤。
無得而致之。
聖觀乃能致之。
珍玩愛好如此
可謂得所慕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