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文三
文三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1H 页
抵遁村李公(章英)书
信息阻阔。几周岁矣。虽凭传闻。审得平安。犹不如书字之可以替容光而观精力。近因沈桥老人书云。比得执事手牍。深以贫穷忧病为苦。而遍问知旧安否。至及于不材。读之不胜凄感。人生老去。只有苦与悲耳。理固宜然。况当秋凉渐生。上流景物。想来瑟然。蒹葭霜露之感。固足以伤怀。况重之以离索者乎。不审体中诸节。履玆若何。每念亲朋日就凋零。出门徘徊。便有辽鹤之悲。独恃灵光岿然。虽不能还往闻问。如宿昔之频。常觉同照衰暮天涯。而若比邻矣。今又种种外物。恼人若是。将何以堪之。海应衰朽转深。眼益昏。齿益脱。疾病常乘之。虽不至委顿床褥。筋力殆难收拾。文字缘业。亦觉转归懒堕。抚念平生。良足自怜。赖有邻近年过六十者六七人。每卜日相会。与仲弟。杖藜追随。辄以诗酒逍遥。间以谐笑调戏。自春至秋而无阙。亦足以消忧愁而忘倦怠。执事闻此。想为之悠然也。有时披阅经传。至古人之善终处。如结缨易箦者。每叹学力浅短。则不可及其一分。执事今享高
信息阻阔。几周岁矣。虽凭传闻。审得平安。犹不如书字之可以替容光而观精力。近因沈桥老人书云。比得执事手牍。深以贫穷忧病为苦。而遍问知旧安否。至及于不材。读之不胜凄感。人生老去。只有苦与悲耳。理固宜然。况当秋凉渐生。上流景物。想来瑟然。蒹葭霜露之感。固足以伤怀。况重之以离索者乎。不审体中诸节。履玆若何。每念亲朋日就凋零。出门徘徊。便有辽鹤之悲。独恃灵光岿然。虽不能还往闻问。如宿昔之频。常觉同照衰暮天涯。而若比邻矣。今又种种外物。恼人若是。将何以堪之。海应衰朽转深。眼益昏。齿益脱。疾病常乘之。虽不至委顿床褥。筋力殆难收拾。文字缘业。亦觉转归懒堕。抚念平生。良足自怜。赖有邻近年过六十者六七人。每卜日相会。与仲弟。杖藜追随。辄以诗酒逍遥。间以谐笑调戏。自春至秋而无阙。亦足以消忧愁而忘倦怠。执事闻此。想为之悠然也。有时披阅经传。至古人之善终处。如结缨易箦者。每叹学力浅短。则不可及其一分。执事今享高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1L 页
龄。海应亦复将七十矣。当此水落石出之时。前事茫茫。只有追悔而不可谏。唯有善刀之藏。可以相磨砺。而但说易而行难。且乐天知命而不忧。乃君子之所难也。虽知焦躁煎熬。无益于眼前。有恼于心中。而无力以制之。则复归于旧。记昔桧岩沈尚书。尝言访先伯父察访公时。当麦歉绝粮。早稻犹青。公起巡稻田。择其先熟者。命僮指刈取。而神气敷润。无饥困色。甚叹其高。又亡友李士希。言尝闻佳台宋丈疾甚。驰往省之。公困殆不省人。傍人言士希来。公即和气满面。谈笑劳苦如平日。不久而告终。此乃先辈饬励修养之力。常所羡慕者也。欲以是警饬。为桑榆之收。自顾驽劣庸下。徒浩叹而止。玆为执事布之。当亦执事所乐闻也。无由拜晤。摅此衷曲。临书怅望。怀当如何。令胤趁秋晚。必收鹤谷庄谷。当以何日为期耶。匆匆不备。
答郑尚书(晚锡)书
向者临枉。未得从容。且因仆御。匆匆还洛。遂失造谢。湖山满眼。秋气凄清。感时序之易迈。怀德义之莫挽。只自累慨于中。不审霜寒。台体候神劳万康。馀景相照。不胜慕恋而已。海应比苦脚肿。良由风湿未祛。常
答郑尚书(晚锡)书
向者临枉。未得从容。且因仆御。匆匆还洛。遂失造谢。湖山满眼。秋气凄清。感时序之易迈。怀德义之莫挽。只自累慨于中。不审霜寒。台体候神劳万康。馀景相照。不胜慕恋而已。海应比苦脚肿。良由风湿未祛。常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2H 页
患发作。闷不可言。先公诗父。谨已翻阅再三。窃谓平日问学。在程朱门路。至于文词佔𠌫。似或不屑。故布帛菽粟。裕于日用。而伦常风教之际。尤觉裨补者多。不必以欧,苏之文体。王,韦之诗格求之。妄陈愚见。未知如何。其移写之转误。引据之或爽。皆有付签。但衰眼多眯。恐或遗漏。至若无甚关紧。而出于一时漫兴者。亦皆贡愚。极知僭猥。然既承郑重之托。故欲竭区区无隐之义耳。更当考校屡回。如已讫工。当用何便奉纳否。愚谷幽居记。玆用书呈。因乡里过从。望见仙庄。林木翳如。门阑虚阒。未尝不惆怅久之。墟曲之中。披草来往。可复谐否。匆匆不备。
东水经序
古之邦国区域。以名山大川界之。言蒙山则知鲁处其东。言汾水则知晋据其西。言㓒沮则知周兴其上。夫邦国州县兴废之迹不定。而独山川源流条枝。自古及今。不能变易故也。然记之者。别其源流不审。录其条枝不明。则又不免后人之起疑于其间。往往以己意乱之也。东国之始。鸿荒无徵。山水之名。多因中国之书以明之。汉设置四郡。故浿,洌,马訾。始见于书。魏破公孙渊。而得东方之舆地图籍。故带水及单单
东水经序
古之邦国区域。以名山大川界之。言蒙山则知鲁处其东。言汾水则知晋据其西。言㓒沮则知周兴其上。夫邦国州县兴废之迹不定。而独山川源流条枝。自古及今。不能变易故也。然记之者。别其源流不审。录其条枝不明。则又不免后人之起疑于其间。往往以己意乱之也。东国之始。鸿荒无徵。山水之名。多因中国之书以明之。汉设置四郡。故浿,洌,马訾。始见于书。魏破公孙渊。而得东方之舆地图籍。故带水及单单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2L 页
大岭,盖马等山。始著其名。自隋,唐伐句丽,百济。而萨与泗泚,熊津等地志始明。是故。考乐浪之界于浿水。正三韩之界于洌水。访辽东之界于马訾。得带方之界于带水。搜临芚之界于单单大岭。寻沃沮之界于盖马。知句丽平壤之西境于萨水。明百济之都于泗泚。别百济新都于熊津。然冽水者。汉江也。自五台至祖江。计其纡回曲折。不过八百馀里。而津异其号。渡殊其称。若不宄其源流。只举其一津一渡之名。则茫然不解何水为汉。如浿,马訾,带,萨,泗泚,熊津以及单单大岭,盖马诸山。皆然。中国之人。不能躬履而目击。只凭记志所载。而欲明东方之山川。则安得一一考正乎。是故。指龙山为山。他皆类推也。且东人荒芜不精。指浿水为三。指带方为二。知有汉江而不知为洌水。知有鸭绿而不知为马訾。知有临津而不知为带水。知有锦江而不知为泗泚。余故考图经。而详其古今之沿袭。与夫名称之变易。为之东水经。东人见之。不至卤莽而失据。华人见之。不至迷乱而妄索。则幸矣。且念古昔洌水之南。杂小国。各依溪涧林洞而为君长者。细琐不可数。及三韩分峙而合之。洌水之北。沃沮,濊貊,乐浪,带方,玄菟诸部。各负险阻而为雄。及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3H 页
句丽。割据而合之。高丽又并洌水南北而统理之。我朝因高丽旧疆而益广之。至及沃沮之北境。礼乐文明之治。甲于万方。其可不思其所合而乐其所被乎。
名山记序
庄生有言曰。大林邱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其言甚妙。夫彼纡馀妍妙奇怪美丽者。顾何与于人。乃随遇而发其境。其所以取娱纾忧。开郁泻烦者。得之有深浅。然拘迹于尘壒。婴怀于轩冕。进退跬步。局促牵连。则顾无由致其境焉。夫彼摆弃物累。而追逐云月。高举爽豁者。固可谓加于人也。然取山水之趣。岂止于是也哉。观夫诗经所训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则知其能蕴精蓄气。往往产夫奇伟之人。以裨补于世。如岳渎之出云而兴雨。岂徒一时触境。而取娱纾忧。开郁泻烦而止哉。又读夫高山仰止之诗及孟子观水有𧗱之语。则不但痞胎灵异。其悠久坚凝。与道不息者有之。夫取娱纾忧。开郁泻烦者。不过骚人墨客尚奇而高逸者也。若蕴精蓄气。以产奇伟者。必其怀抱道义。裨补世教。有名章显者也。若悠久坚凝。与道不息者。仁智之所以乐。而动静贯乎阴阳者也。此岂非人之观之者有浅深。而得之者有钜细之不同耶。
名山记序
庄生有言曰。大林邱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其言甚妙。夫彼纡馀妍妙奇怪美丽者。顾何与于人。乃随遇而发其境。其所以取娱纾忧。开郁泻烦者。得之有深浅。然拘迹于尘壒。婴怀于轩冕。进退跬步。局促牵连。则顾无由致其境焉。夫彼摆弃物累。而追逐云月。高举爽豁者。固可谓加于人也。然取山水之趣。岂止于是也哉。观夫诗经所训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则知其能蕴精蓄气。往往产夫奇伟之人。以裨补于世。如岳渎之出云而兴雨。岂徒一时触境。而取娱纾忧。开郁泻烦而止哉。又读夫高山仰止之诗及孟子观水有𧗱之语。则不但痞胎灵异。其悠久坚凝。与道不息者有之。夫取娱纾忧。开郁泻烦者。不过骚人墨客尚奇而高逸者也。若蕴精蓄气。以产奇伟者。必其怀抱道义。裨补世教。有名章显者也。若悠久坚凝。与道不息者。仁智之所以乐。而动静贯乎阴阳者也。此岂非人之观之者有浅深。而得之者有钜细之不同耶。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3L 页
余少欲远游。考诸东国山经。阅其枝条。世所称灵区。多错于其中。夫白头之山。挺拔于大荒之中。其左枝挟豆江而东。幽晦稠密。右枝挟鸭江而西。岩壑阻险。皆产魁奇而毓桀骜。靺鞨,女真之所以起也。其中条蜿蟺扶摇。为金刚,雪岳之奇。如释迦颀然立于物表。左抽清淑之气为白岳。为我万亿年之都。又振其势于鸟岭。迂入于湖而分南北焉。蔚然有文明之气。故国朝儒学。发于南者甚众。然白头以其在东北荒远之界。故中华圣王哲辟。不之祀焉。而其产皆灵异殊伦者类。而观之者亦搜怪探奇而止。未能审其体为如何也。余闻其蕴藉端丽。不似幽朔之气。路径便稳。无攀援峭崭之艰。类中和精粹之人。此岂不足为仁知之所乐乎。是故。编名山记。以明东国群山祖于白头。而君子之观道者。必有取焉。不徒以登览之娱与痞胎之异尔。
南村六老酬倡诗小序
南村五老。计其寿。最多者七十七岁。其少者六十六岁。且又居同闬。志同道。每意到辄会。须眉巾拂。颀然可想。癸未之秋。元若虚自杨江至都。时年七十三岁。复相招邀。镇日谈笑以为乐。又各赋七言诗。以宣其
南村六老酬倡诗小序
南村五老。计其寿。最多者七十七岁。其少者六十六岁。且又居同闬。志同道。每意到辄会。须眉巾拂。颀然可想。癸未之秋。元若虚自杨江至都。时年七十三岁。复相招邀。镇日谈笑以为乐。又各赋七言诗。以宣其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4H 页
壹郁而忘其倦怠。社中人约。年不至六十者。不得与会。余窃自计年。亦当许其一席。而病卧乡里。不能诣。尝索其诗而读之。夫士之壮也。意气方盛。凡于仕宦出处与夫经营事为者。各不同。竞相励精奋力。追其素所冀望。及夫衰暮之境。点检平生。或成或不成。而悠悠忽忽。皆不足资一噱。独能保守天和。不为外物所戕。虽过耆年及耄期。而耳目聪明。身体康健。辄自强于杖屦。山南水北。互相提携。娱乐升平者。岂非幸耶。传云。化国之日舒而长。日之躔度有定分。岂于化国独舒而长欤。顾人之生于化国者。怡愉宽乐。不以忧患困穷为累。故其心常纾缓不迫。日亦若为之舒且长矣。昔朱子跋杜子美同谷诗。仰视皇天白日速之句。惜其不闻道而叹老嗟卑。今六老之诗。皆写其欢欣之情。发其纡馀之音。间以谐谑。绝无叹老嗟卑之语。可谓之化国之人。而亦可由是而进于道矣。
竹谷榜会诗序
舍弟卜宅于竹谷。有花木池沼之胜。里中之秀。多从之学。岁戊寅端阳月之望。邀同里中司马者十人。列坐会食。仿泮水之堂。石轩李公为首。次艮村李公。又松亭李士希及余。士希弟士兼。余弟鹏之。楸谷李锡
竹谷榜会诗序
舍弟卜宅于竹谷。有花木池沼之胜。里中之秀。多从之学。岁戊寅端阳月之望。邀同里中司马者十人。列坐会食。仿泮水之堂。石轩李公为首。次艮村李公。又松亭李士希及余。士希弟士兼。余弟鹏之。楸谷李锡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4L 页
老。清浦赵士玄。侄子祐曾。儿子宪曾。皆以榜次之。饭讫。齐出池上。少长制功令体已讫。托士希。考定高下。树阴清幽。游鱼弄波。有江湖杳然之想。至夕阳在山。游人皆散。依依顾望。如入画图。夫群必以类。类必以和。其往往发于觞咏之际者。皆朴素诚恳。无雕饰烦促之音。故读之辄蔼然可乐。且功令文字。虽技之薄者。若能以仁义之言发之。则亦能感移心意。有足以兴起者。此会可谓兼之矣。自乡饮射礼坏之后。宾介拜揖与夫尊俎献酬之仪。鲜有讲而行者。虽或有行之。即仪文而止。非有诚意之笃且至者也。乡俗无以观省尽其礼让之美。故东京诸子。各以清德淑行。维持颓俗。如𤃡川之聚星。鹿门之炊黍。其遗风馀韵。虽千载之下。亦慨然有想慕而不可及者。不如是。何以流岂弟而敦浇醨乎。今之尚齿者。所以尊年也。次以榜者。所以兴学也。课程文者。亦寓乐育之意。盖欲仿古之设教者。非仪也。即诚意之笃且至也。至若荀,陈,庞,马之风。翛然于物表者。又在乎诸人之所自勉云。诗曰。
相邀藜杖缓。暇日集清池。潜鲤方依渚。幽禽亦选枝。设筵尊齿德。齐业及童儿。何谢西园会。徒凭绘画垂。
相邀藜杖缓。暇日集清池。潜鲤方依渚。幽禽亦选枝。设筵尊齿德。齐业及童儿。何谢西园会。徒凭绘画垂。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5H 页
送云石赵侍郎出为宁边府伯序
云石侍郎。以清名雅望。为朝廷所重。方升下大夫。国子之长。吏部之选。顾朝夕可及。而乃反辞其华也。出为宁边府使。宁边虽称西方之雄镇。即乘障职也。公虽避要津。如箭戟。违名涂。如阱擭。然离文石而临绝塞。岂或无不得于怀哉。余尝谓郡县之职。莫重于汉。盖以诛杀予夺之权。与之而不挠。故举其职者。能锄豪强。摄权贵。然汉之善于吏事者。不过黄霸,张敞辈若干人而止耳。其重吏者如此。而吏材乃鲜少。其得之不亦难乎。夫十室之长。必其威惠浃乎十室之民。无一之不济而后。方可称其职。推而上之。百千之邑。万亿之都。莫不皆然。故材众者。处其大。器窘者。履其小。夫雄镇大邑。事务积殷。剸剧而神疲。理烦而体劳。故为之楼观便嬖丝竹之娱。以宣其底滞。且具禄俸之饶。牲鼎之礼。俾养其体而毋倦。且令室家共之。得知忠信之所以重禄者。古之设法。岂徒然哉。苟志乎斯。则其重民事而殚吏役。当如何哉。关西。以江山之胜。久为芬华之所。自法从出者。往往忽略吏事。以风流自持。余尝与公论治道本末之际。未尝不以是为叹。公今往矣。宁边之民。其案堵乎。余又怪 国家之
云石侍郎。以清名雅望。为朝廷所重。方升下大夫。国子之长。吏部之选。顾朝夕可及。而乃反辞其华也。出为宁边府使。宁边虽称西方之雄镇。即乘障职也。公虽避要津。如箭戟。违名涂。如阱擭。然离文石而临绝塞。岂或无不得于怀哉。余尝谓郡县之职。莫重于汉。盖以诛杀予夺之权。与之而不挠。故举其职者。能锄豪强。摄权贵。然汉之善于吏事者。不过黄霸,张敞辈若干人而止耳。其重吏者如此。而吏材乃鲜少。其得之不亦难乎。夫十室之长。必其威惠浃乎十室之民。无一之不济而后。方可称其职。推而上之。百千之邑。万亿之都。莫不皆然。故材众者。处其大。器窘者。履其小。夫雄镇大邑。事务积殷。剸剧而神疲。理烦而体劳。故为之楼观便嬖丝竹之娱。以宣其底滞。且具禄俸之饶。牲鼎之礼。俾养其体而毋倦。且令室家共之。得知忠信之所以重禄者。古之设法。岂徒然哉。苟志乎斯。则其重民事而殚吏役。当如何哉。关西。以江山之胜。久为芬华之所。自法从出者。往往忽略吏事。以风流自持。余尝与公论治道本末之际。未尝不以是为叹。公今往矣。宁边之民。其案堵乎。余又怪 国家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5L 页
制邑俸。差以大小广狭。土地之出有定制。而近多坏乱散漫。邑大官盛。则尤有所不遵焉者。此乃一人创为缪法。仍袭不已。凡收敛无节。民亦以为常而不之知。猾胥从而侵牟者。又关西之大弊也。间或有一二釐改者。不得经远之法而复归于乱。公试至府而阅之。若是者。猬兴而絮起。欲一一查栉爬括。不得乖缪者。不其劳精而疲力乎。苟能瘼去而不滋。条细而不紊。久而益清。则宁边之民。不止一时按堵。将没身而歌颂乎。余又谓关西固多敦厚朴宲者。如鲜于浃。以儒学兴。黄胤后。以劲直称。皆彬蔚于朝著者也。挽近以来。不闻其敕励自试者。何也。浿江距汉城不远。而反荒远之。其以阀阅氏族文学称者。不曾区别。而混置之一涂。其贵贱尊卑。居其乡则截焉。列之朝则错焉。故耻其苟进者。多务耕桑。游校院以自娱。鲜欲治文敕躬而仕焉。又若武夫。则有甚者。彼虽积劳苦。多践历。得一薄镇。则止而不复用。又其挟货者。多欺骗而取之。虽有膂力善射者。固不欲中科。至都久客酸寒。孰如挟闾里之势。弄财货之权。酒食以相邀。声妓以自豪。极其欢乐哉。夫彼编民无定见。得一善政。则曰是好官也。获一疵政。则曰是非好官。其为恩怨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6H 页
易。至若彼秀杰为民望者。一合其志。则铭之不忘。一怫其愿。亦铭之不忘。其不可不念也审矣。公若昌言于朝。凡其选用也。广其路而无令才俊者局焉。精其歧而无以凡庸者充焉。则其怀宝而藏者。与夫畜材而晦者。孰不竞劝于于而进。又其不及者。亦皆知所自勉。此乃公之职也。苟然则惠岂止于宁边哉。遍西土之民。必乃心王室。备千亿年之材用。夫忽略吏事。以风流自持者。此一己之事也。公之所尝忧也。故申其说而备观省也。查栉爬括。不得乖缪者。此一府之事也。公之所当行也。故发其端而欲釐改也。若夫选用之广其路。而无令才俊者局。精其歧而无以凡庸者充也者。此一方之事也。公之所当念也。故提其要而思矫革也。关西之急务。岂止此哉。特举其一二。公若政成而返。则请以刍荛之见质焉。姑为之说。
九城考序
九城者。尹侍中逐女真而城者也。曰咸州。今在咸兴。曰英州。曰雄州。曰吉州。今在吉州。曰福州。在今端川。曰公险镇。在豆满江外。此六城。侍中所经略者也。又曰宜州。今德原府。曰通泰城。曰平戒(一作戎)城。亦侍中所筑。而二城未详其址。德原府。故属之新罗之北界。侍中
九城考序
九城者。尹侍中逐女真而城者也。曰咸州。今在咸兴。曰英州。曰雄州。曰吉州。今在吉州。曰福州。在今端川。曰公险镇。在豆满江外。此六城。侍中所经略者也。又曰宜州。今德原府。曰通泰城。曰平戒(一作戎)城。亦侍中所筑。而二城未详其址。德原府。故属之新罗之北界。侍中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6L 页
既屏女真于江外。筑六城以镇之。又筑三城于我境。为唇齿之势。所谓九城者。非尽在女真界也。后因女真所祈请而还之。余尝考林彦英州厅壁记。只举咸,英,雄,吉,福,公险等六城。及其撤也。则乃宜州,公险,平戎不载。而崇宁,真阳,宣化三镇又加显。而通,咸州等镇。为八城也。岂以宜州本我境。故不撤。公险远在江外。故不待彻而自彻。平戎近于宜州。故不彻。通泰近于咸州。故撤之欤。俱未可知也。方侍中席势而前。白山,黑水。女真诸部族。皆舍其窟穴而慑伏。不能出。于时盈哥乌雅束辈。皆金源之枭雄。而为其渠帅者也。侍中能摧之如拉朽。不几何。彼乃灭辽而据之。又入中原而据其大江以北。执徽,钦二帝以去。以彼二国之势。不能与抗。而侍中之破逐驱除如此。此岂唯高丽之彊者哉。抑侍中之威略也。然方其击之也。竭全国之力而克之。不二年。乃因女真之单辞而舍之。何其无定筹也。案金史世纪。张其武力。以为与高丽战。皆大破。然失亡其巢。而侍中得城之。非女真之胜高丽。乃高丽之制女真也。余故并考高丽史而互载之。使读者。知其得失也。且世纪所著。星显,乙离,骨岭,木里门,甸辟,登水等诸地。皆在今关南地。而彼此土音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7H 页
不能通。故未得明知为某地。苟得明知为某地。则侍中之与女真之斡赛石敌欢。战伐之迹。可如指掌。而不得焉。可胜惜哉。
送北伯李尚书(存秀)序
昔翼宪李公出按北藩。海应先君子。诵公岭南之绩。而送之曰。宲心莅民。廉以饬躬。故政未竟期。感人宲深。公治北如治南。北人颂之。亦久而不衰。后二十馀年。公之胤子尚书公。复按节岭南。继先公之绩。时当癸甲之歉。戢奸而惠民。民得以济。又十年按关北之节。北民之望于公。将如先公时。公之所以行政者。宜如何也。夫俗有愿奸。弊有浅深。善于政者。随其缓急而发之。今去先公按藩时。已一世馀矣。俗愈下而弊愈滋。其以民之凋弊。不可用重典之故。将先之以惠耶。以吏之奸猾。不可用轻典之故。将先之以威耶。抑民吏俱残。不可偏用威惠之故。将错用之耶。昔伊尹以为天下之一夫不获。则时予之辜。夫一方之民庶亦众且孳矣。安能一一而饮食之衽席之哉。不过举措之得宜。举措得宜者。循天理而合人情耳。如是而善者。皆效其忠。材者。皆奏其能。恶者。皆戢其奸而归于善。然则一民之微。安有失其所哉。推是道也。虽天
送北伯李尚书(存秀)序
昔翼宪李公出按北藩。海应先君子。诵公岭南之绩。而送之曰。宲心莅民。廉以饬躬。故政未竟期。感人宲深。公治北如治南。北人颂之。亦久而不衰。后二十馀年。公之胤子尚书公。复按节岭南。继先公之绩。时当癸甲之歉。戢奸而惠民。民得以济。又十年按关北之节。北民之望于公。将如先公时。公之所以行政者。宜如何也。夫俗有愿奸。弊有浅深。善于政者。随其缓急而发之。今去先公按藩时。已一世馀矣。俗愈下而弊愈滋。其以民之凋弊。不可用重典之故。将先之以惠耶。以吏之奸猾。不可用轻典之故。将先之以威耶。抑民吏俱残。不可偏用威惠之故。将错用之耶。昔伊尹以为天下之一夫不获。则时予之辜。夫一方之民庶亦众且孳矣。安能一一而饮食之衽席之哉。不过举措之得宜。举措得宜者。循天理而合人情耳。如是而善者。皆效其忠。材者。皆奏其能。恶者。皆戢其奸而归于善。然则一民之微。安有失其所哉。推是道也。虽天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7L 页
下之广。行之有裕矣。今公所案之邦。山川险阻。连络数千馀里。民之聚落。迁徙不常。地且瘠薄。无粱之可以自资。蔘貂名马珍剃纤布之货最饶。故被守宰所苛敛。多辇输都下。重为民困。粜籴无法。徭役无节。徒为贪污奸猾射利之具。而彼疾苦嚬呻。无由自达于朝廷。且六镇金源之所由兴也。谋臣猛将。多从土著。今虽涵濡于 圣朝之化。揉悍而牿劲。其人耐饥渴。轻困苦。每见清人。誇吉林健兵。凡中国有变。辄用为推锋。我乃有之而漫弃之。且从而虐之。不亦异乎。昔我 世宗朝。开拓六镇也。为宲边计。犯罪者。全家徙之。士族固多参错者。又壬辰之乱。避寇流落。而多不得归。其宗之居南者。多显达。彼乃仍旧沈沦。此北人之所以赍郁也。地又与江外。烟火相望。胡人之射猎来往。至及咸州之近境。其为忧虞之端。抚绥之方。难于八路。岂可为宰相雍容暇豫翱翔之地乎哉。夫宲心莅民。廉以饬躬者。公之家法也。北路之颂。可预知之矣。然良法美制。每为后人所坏乱。类不能久行。且报政甚速。不踰再期而止。俗何由敦。化何以浃乎。不过使彼困苦之民。得一时苏枯乾耳。然北路之风。质而朴素。使政令服乎心。则亦能守而不改。昔孔子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8H 页
曰。举直措诸枉则民服。北方之学者。自李松堂以后。有以笃学闻者。其闻风而化。读书饬躬者。岂其鲜乎。又其英豪如田帅百禄者。必有藏而不见。若是者皆礼而进之朝。使知善者可陟。材者可进。则其无以胥劝乎。此所谓举直也。边地之害。倖民为甚。彼不耕织而饶衣食。好以货财。钻刺守宰以为利。交通吏胥以为权。妄论利害得失。夸张自大以餂人。此殃民之最者。若是者皆罪而斥之远。使知恶之耻慝之辱。则其无以胥戢乎。此所谓错枉也。公若用此稍久。民皆趍为善之利。违为恶之害。浸以成俗。则其维持者不亦远乎。夫圣人之言。万世之模范也。天下之事变。虽不常。宲不出乎此。骤看。虽似阔远。苟能行之不已。其效应之速。可知也已。若其课绩之严。诘戎之精。察奸之明。备边之密。公所以绩于南者。不足以复烦公也。
送罗永之(遵命)序
罗君永之。以乙酉之秋。访余于香山之丙舍。记余见君于黄溪。君生才二岁。方匍匐扶床。海阳先生。有诗纪喜。属先君子和之。菱濠公又为余言。儿虽在提孩。已有智思。殊异他儿。每指其嬉游之状以为奇。余已而移官于东。既解官。又归田庐。不至溪上者久矣。今
送罗永之(遵命)序
罗君永之。以乙酉之秋。访余于香山之丙舍。记余见君于黄溪。君生才二岁。方匍匐扶床。海阳先生。有诗纪喜。属先君子和之。菱濠公又为余言。儿虽在提孩。已有智思。殊异他儿。每指其嬉游之状以为奇。余已而移官于东。既解官。又归田庐。不至溪上者久矣。今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8L 页
乃见君。能裹足远至。俨然老成。谈笑轩渠。状貌端饬。不坠家世之风。计其间乃二十馀年。君曾大父司御公。衣履之藏。在杨州山内釜洞之麓。吾家当其径。海阳先生。每上墓。辄过之。先君子一言而契合。遂澹然无忤色。及先君子淹直秘省也。一时名德。多载酒就之。先生必来会。座中绝席迓之。话言竟晷。皆竦然而听。满足心意。觞咏篆籀翰墨之迹。往往流行于世。世皆传诵以为盛。及先生还湖中旧庐。余以职事。在邻馆。辄从竹下。诣之。菱濠公方承事左右趍走之暇。具酒食以娱。座上人每谈论上下。最惓惓于风教之际。盖欲善世而淑乡也。公尝言今之风流。虽不及先辈之盛。亦倾倒笑乐。以泻平素之谊。近时所未得也。今皆历历栖于怀。而先生既下世。又哭菱濠公兄弟及其从父兄国仁。竹下亦复长逝。独余在世而老且病矣。盛衰之理。乃如此欤。君家世名德。重于当世。持论高而不归于龌龊。立身峻而不归于脂韦。言行必仿依于古。故文采流布于无穷。君颀而秀。朴而文。固可绳文献之重。两弟皆有才性可爱。其提教而饬躬。君之责也。君未及乎父兄之教。励志必倍乎人而后。可以有闻。且贫穷转深。不能保其室庐。衣食之忧。诚足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9H 页
熏心。然古之人。不以是自阻。益勉励不已。卒至成就奇伟者甚多。诗所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者。是也。余之期君。其不以古人之道乎。于其归也。书以赠之。
贺沈桥老人八十寿序
天之与人以福各不同。富者。或悭于嗣续。贵者。或患不康宁。天之所惜者如此。盖其兼有之者甚难。兼有之者。必赋均而施平。无盈也。无缺也。无过丰焉。无过约焉。此求福之至者也。然致之有道。非自修之笃。则必其先世之遗庥也。乐幽李公。今年八十。得蒙朝廷优老之典。进秩通政大夫。绯玉辉映。为人所荣。余于公。有姻娅之亲。可以论其世矣。昔贞翼相公。受知 孝庙。与文正宋先生。俱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吁谟密勿。躬任名义。国人至今犹谈春秋之义。夫义重则报隆。德厚则施博。宜世世子孙。膺受其庥。而自相国以后。三世皆不得通显。年寿又皆短促。至通德府君。虽寿至七十五岁。然以布衣终。及至公。早岁举司马。仕至知县。不可谓不贵矣。有庄宅田土之奉。饘粥无阙。不可谓不富矣。又能逍遥于园圃。来往于邻比。而不恃杖焉。可谓康宁矣。子登上庠。可谓有子矣。今以寿而跻下大夫之列。寿至于斯。诚求福之至
贺沈桥老人八十寿序
天之与人以福各不同。富者。或悭于嗣续。贵者。或患不康宁。天之所惜者如此。盖其兼有之者甚难。兼有之者。必赋均而施平。无盈也。无缺也。无过丰焉。无过约焉。此求福之至者也。然致之有道。非自修之笃。则必其先世之遗庥也。乐幽李公。今年八十。得蒙朝廷优老之典。进秩通政大夫。绯玉辉映。为人所荣。余于公。有姻娅之亲。可以论其世矣。昔贞翼相公。受知 孝庙。与文正宋先生。俱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亲。吁谟密勿。躬任名义。国人至今犹谈春秋之义。夫义重则报隆。德厚则施博。宜世世子孙。膺受其庥。而自相国以后。三世皆不得通显。年寿又皆短促。至通德府君。虽寿至七十五岁。然以布衣终。及至公。早岁举司马。仕至知县。不可谓不贵矣。有庄宅田土之奉。饘粥无阙。不可谓不富矣。又能逍遥于园圃。来往于邻比。而不恃杖焉。可谓康宁矣。子登上庠。可谓有子矣。今以寿而跻下大夫之列。寿至于斯。诚求福之至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19L 页
者也。此非徒公早岁修养。不为外诱所戕。抑亦先祖之庥。及是而发者也。夫洪范五福。寿为首者。何也。凡富贵显达之荣。身体康健之乐。皆可修养而致之。独寿也者。天之所定而人力不得与焉。得之尤非幸也欤。是故。先王最重之。养老之政。与养贤比。自六十以上所以养之者。甚至。至于九十。则天子亲屈其尊而问之。又以珍膳而随之。又冕而大武。以乐其享。自夫三代以后。此礼之不讲久矣。我朝优老之政。宠以官爵。侈以米肉者。即三代意也。公之得此。不已荣乎。夫福禄之末发。虽壅阏难通。既发则又如川流不息之盛。夫贞翼之荫。既发于公。公又以其馀。及于子孙。则斯不匮矣。夫上绳先祖而不坠者。孝也。下及后裔而不竭者。慈也。夫孝与慈也。公复笃之。此所以攸好德。居五福之第四也。且公谢绝交好。屏弃荣利。常杜门却扫。一尘不栖。余尝过其室。闲适寡俦。古人所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者近之。夫静为动主。故寿者必静。程夫子教人静坐者。不惟进德在此。抑亦延年之方也欤。公之受福之符。亦在乎是也。
送柳士章(宗斌)游枫岳序
柳士章告余以今岁三月游枫岳。枫岳距此四百里。
送柳士章(宗斌)游枫岳序
柳士章告余以今岁三月游枫岳。枫岳距此四百里。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0H 页
而士章年今七十一岁。乃能徒步而游。不亦奇哉。夫山水之观。必取奇而为名。故类皆险截峭崭。人欲尽其妙。则非少壮而健者。不可得也。少壮而健者。岂皆有韵。而真知其乐哉。山以壮伟怪丽。有名国中。故虽委巷阘茸。里闾卤莽之人。皆欲得游赏名。每春秋之交。坌集于山中。要以跨峻陟危为事。若是者。谓之有其志而能知其乐者乎。又或富贵人入山。辄盛供具联舆马以自便。每从山中僧徒所指而过之。未尝穷其妙而自谓得之者。亦岂可乎哉。夫穷山水之乐者。必以一杖一鞋。飘然与高僧韵释。从容缓步于幽岩长川之间。凝思朗吟。而目寓于奇绝之观。耳融于清泠之籁。所值之境。皆一一合于吾心。冲然而静。渊然而虚。与造物者游。不之止而后。充而为道德。发而为文章。此非少壮而健者。委巷阘茸里闾卤莽及富贵自便者。所可易得者也。是故。有韵有志者。方可以及此。若衰病无力。则又无以致身于其间。士章乃能办之而不惮。可谓有其韵有其志。而又有力者也。余素有游名山之愿。而今病卧乡里。每从山中人。闻枫岳之胜。怅然有不可攀之势。及闻士章之游。昼咏宵兴。想其振衣于毗卢众香之间。夐绝缥缈。指点顾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0L 页
望。东临沧海。又觉夫爽豁开朗。俛仰之间。若已偕升于绝顶。为之悠然云。余尝闻永郎台。霞气自生。如闻笙箫声。意有仙人也。士章贫穷寡累。绝去荤肉。清癯而健。虽仙人。何以过之。试从其奥而求其类。则必有以得之矣。
诗社记
青城之名文乡者。由诗社始。昔在 英宗戊辰。乡中耆宿。以功令业结社。课少长。业既成。先君子与尚书权公。中进士文科。汾皋李公。中文科。枫轩李公,松亭李公,桐桥李公。中进士。又二十七年甲午。尚书权公。与先君子。复结社。海应及弟海运。李凤元汉乔及弟锡老汉奎,李士希得贤及弟士兼益贤,权望之大观,李仲吉光辅,赵士玄万运与焉。皆中进士。凤元兼举文科。又四十年。 当宁癸酉。复结社。儿子宪曾,从子祐曾,翼曾与焉。皆中进士。又十二年甲申。复结社如故。记余年十五。始游社中。见先辈长者。皆享高年。威仪俨然在座。常慕仰若不可及。距今五十一岁。余遽已当先辈长者之坐。课子侄而既小成。又复课孙儿曹。其衰朽固宜。夫士之生也。必欲以名自见于世。而今之功令之业。不足以为名。然 国朝以是取士。士
诗社记
青城之名文乡者。由诗社始。昔在 英宗戊辰。乡中耆宿。以功令业结社。课少长。业既成。先君子与尚书权公。中进士文科。汾皋李公。中文科。枫轩李公,松亭李公,桐桥李公。中进士。又二十七年甲午。尚书权公。与先君子。复结社。海应及弟海运。李凤元汉乔及弟锡老汉奎,李士希得贤及弟士兼益贤,权望之大观,李仲吉光辅,赵士玄万运与焉。皆中进士。凤元兼举文科。又四十年。 当宁癸酉。复结社。儿子宪曾,从子祐曾,翼曾与焉。皆中进士。又十二年甲申。复结社如故。记余年十五。始游社中。见先辈长者。皆享高年。威仪俨然在座。常慕仰若不可及。距今五十一岁。余遽已当先辈长者之坐。课子侄而既小成。又复课孙儿曹。其衰朽固宜。夫士之生也。必欲以名自见于世。而今之功令之业。不足以为名。然 国朝以是取士。士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1H 页
之欲显扬而立身者。安得舍之哉。故自幼少时先习此。然未可以是为宲学而乃终始之也。自兰亭修稧之后。如乐天之香山。文富司马之洛阳。至于苏黄诸子西园之会。皆极其一时之盛。而未闻其续成而不绝。如吾乡之诗社。夫一时之盛。虽耸劝当世。人皆指点咨嗟。想其风采一过之后。徒墟而止。而已求其谈笑风流之迹。而不可得。顾吾乡之诗社。亦尝慕乐天文富司马苏黄之风。而传其规范。又以育英之意笃之。使后人皆知父兄之教训在此而不坠。竞相磨砺其材器。发舒其志气。则程文虽小技。独不可由是而为初学之阶乎。要在其发之如何耳。昔孔子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夫会之于文者。圣人之所许也。且不徒以会。将以辅仁也。此吾乡所以结社之意也。
四而斋记
而也之哉等凡助语之辞。考之说文诸书。皆有其义。然后人用假借之法。不主其义。随文之上下。疾徐缓急之势。有所未畅。则辄用是达之。又各适其宜。何其妙也。延城李大圭。承莲竹之遗庥。宜以显达自奋。而顾亲老家贫。无以为养。灌园治亩。栽花莳药。凡有裕于生活者。经营甚悉。然竟亦无所裨益。乃于衰暮之
四而斋记
而也之哉等凡助语之辞。考之说文诸书。皆有其义。然后人用假借之法。不主其义。随文之上下。疾徐缓急之势。有所未畅。则辄用是达之。又各适其宜。何其妙也。延城李大圭。承莲竹之遗庥。宜以显达自奋。而顾亲老家贫。无以为养。灌园治亩。栽花莳药。凡有裕于生活者。经营甚悉。然竟亦无所裨益。乃于衰暮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1L 页
际。知其不可成。遂扁其堂曰四而。四而者。取击壤歌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之语。盖欲无为而安于所适也。余尝谓尧之世。四岳十二牧。各奏其职。以助嵬荡之治者。虽若不可及。然此诚可能也。至若所谓含哺鼓腹而歌者。不可能也。其事。即今农夫田父所朝夕行者。然其乐也怡然发乎中。而真知裁成天地之妙。非几乎圣人者。不能作也。其语则至近。其指则至远。此岂易言哉。昔孔子之门弟子。多以事功为言。圣人虽许之。犹不若许曾氏浴溯之对之为善者。亦犹是也。今大圭生丁 盛时。躬沾 圣人之化。而第未知其自得之乐。譬康衢之民。何如哉。然不以贫困忧患扰其心。乃欲随遇而适其宜。可谓达矣。夫人之所取者。常存乎富贵。此诚侥倖不可得。而况久焉则有至忧乎。人之所舍者。在乎贫贱。此诚坦夷不可离。而况安之则有至乐乎。人之取与舍。可谓相背。而观大圭所以取舍之意。则诚有得乎尧民之意。可不谓达乎。夫辞有未畅而主乎达。身有未亨而志于达者。亦相类也。故为之记。
庸庸室记
圣人之训。辞约而指远。故行之而本末皆举。得之而
庸庸室记
圣人之训。辞约而指远。故行之而本末皆举。得之而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2H 页
浅深俱宜。夫庸之为平常不易之理。程朱二先生。释之悉矣。其道不离乎人生日用之常。动静云为之际。自上下尊卑贵贱。各随其位。孰不当勉勉乎此乎哉。然由险隘而见之。则益知平常之为乐。由颠沛而睹之。则益知不易之为精。此天理人欲之分也。其几甚微。唯明者能审之乎。德莫盛于乾之九二。而孔子为之传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又曰。闲邪存其诚。邪不闲而诚不存。则言行不能庸矣。其要自慎独而始。此中庸所以揭于章首者也。石崖赵公。名其燕居之室曰庸庸。取义于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其言曰。居易而取夷。处凡而履下。以循常分而已。夫行远者必自迩。升高者必自卑。公之所择者。可谓操其要矣。余之识公。自布衣时。今乃据棨戟之重。处钟鼎之盛。而不改其操。笃于故旧。竭力赒恤。门庭萧然。觞咏谈笑。常有出尘之想。言论不及于朝著。书牍不行于藩阃。座无器玩珍异之品。庭无树石怪奇之植。又以经德常行。务为敕励于燕私之际者如此。其自治之精。可知也已。然圣人之以庸言庸行。发之于前。而申之以闲邪存诚者。欲审其几而不失其所有也。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君子警惕。无须臾之少息。则其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2L 页
谨宁有既乎。易之传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夫众善皆应。则其信宁可追乎。余故因公之所已有而叙之。又推公之所以志而继之云。
花山书院重修记
白沙李文忠先生书院有二区。一在北青之老德社。先生居谪之地也。一在抱川花山之下。先生之乡里也。先生当万历壬辰岛夷之乱。首请内附。求援 天朝。遂成中兴之绩。当昏朝时。扶植伦常。窜北青府以卒。先生之功与义。著在国史。虽妇人孺子。皆诵慕之不已。北之人以谓先生之迹尤著于其邦。乃俎豆之。抱之人以先生乡里之故。凡杖屦之逍遥。田圃之耕稼。具有其迹。先生之遗风馀韵。皆可以指点而兴嗟。且老德之院。不独祀先生。金醒翁及闵老峰诸公。皆啜享焉。北人之所慕者广。又不如抱人之专也。县之东玉琴洞。有泉石之胜。先生乐游其中。县人初营先生之院。既相址树础。旋以为花山之下。石浦之上。距先生遗墟。不数百武。其东又先生衣履之藏也。先生之灵。若眷顾夷犹。必于是。而不于他。遂移建于此。乃仁祖乙亥岁也。夫君子所历与所处之地。盛德光辉。
花山书院重修记
白沙李文忠先生书院有二区。一在北青之老德社。先生居谪之地也。一在抱川花山之下。先生之乡里也。先生当万历壬辰岛夷之乱。首请内附。求援 天朝。遂成中兴之绩。当昏朝时。扶植伦常。窜北青府以卒。先生之功与义。著在国史。虽妇人孺子。皆诵慕之不已。北之人以谓先生之迹尤著于其邦。乃俎豆之。抱之人以先生乡里之故。凡杖屦之逍遥。田圃之耕稼。具有其迹。先生之遗风馀韵。皆可以指点而兴嗟。且老德之院。不独祀先生。金醒翁及闵老峰诸公。皆啜享焉。北人之所慕者广。又不如抱人之专也。县之东玉琴洞。有泉石之胜。先生乐游其中。县人初营先生之院。既相址树础。旋以为花山之下。石浦之上。距先生遗墟。不数百武。其东又先生衣履之藏也。先生之灵。若眷顾夷犹。必于是。而不于他。遂移建于此。乃仁祖乙亥岁也。夫君子所历与所处之地。盛德光辉。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3H 页
必有过化存神之妙。况先生之大节。感人尤切。及于千百世之远。而人之慕之者。亦发于彝常而不可诬。此北人与抱人。皆俎豆之意也。特薰炙之浅深。濡染之厚薄。有不同耳。今距建院之时。过二百年。屡经补完。类不能牢固。瓦溜而柱腐。砌倾而栋桡。丹青䵝昧。垣墙崩坏。乡中人竞出钱帛而修之。力不能周给。只修其堂而不及其室。今岁乙酉。工始告讫。观于是改矣。室有先生图像。眉睫之际。常有忧色。先生所值之世。不险难即昏乱矣。忧国之志。宁得少弛乎。先生素好春秋及礼。当其执靮龙湾也。首请内附者。即春秋正名之意。当昏朝时抗奏者。即礼之别嫌明微之旨也。先生以是终始之。今游先生之院者。宜识先生树立之有所自。亦各以春秋之义自治。兼以礼让进退。先生之道。不亦永乎。
渭斋记
东俗好称母之兄弟曰渭阳。盖诗经有渭阳之诗故也。诗小序。称渭阳秦康公念母也。以为我见舅氏。如母存焉云尔。夫康公固非贤者。而渭阳。特一时饯别之所。非人人可得援而为之辞也。顾其诗。在其母既卒之后。音节悲哀悽怆。有足以感人。故圣人采之登
渭斋记
东俗好称母之兄弟曰渭阳。盖诗经有渭阳之诗故也。诗小序。称渭阳秦康公念母也。以为我见舅氏。如母存焉云尔。夫康公固非贤者。而渭阳。特一时饯别之所。非人人可得援而为之辞也。顾其诗。在其母既卒之后。音节悲哀悽怆。有足以感人。故圣人采之登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3L 页
经。后人从而称其舅曰渭阳。东俗又好断章而取义。称之尤盛。且舅之称甚广。凡异姓之亲。通呼之。故欲其不相混而别之。如兄之子称小阮。妻之父称岳丈也。安东金景益。惕斋李公之甥也。幼而遭母夫人忧。零丁孤弱。为外家所养。公尤怜之。凡教诲之方甚悉。而景益慕之亦笃。公既下世。自号其斋曰渭。以致其依恋之志。夫近而不懈其诚。邈而不遗其恩。惟贤者能之。景益其贤矣乎。余尝觌德于公亦久矣。居家而慈孝著焉。立朝而进退洁焉。莅众而威惠洽焉。居穷而不改其乐。劬经而必析其微。虽在迥阔。不相接之地。犹将就而师焉。况外党至亲之尊乎。是宜景益之慕。不能已也。景益居官任职。以廉辨称。又其论议甚正。趍向不苟。甘贫贱而薄富贵。人以为有公之风。此又公之所以尤致意于景益者也。余于衰暮之际。尤觉系恋于外党者。良以劬劳之恩。益致悠邈。而苟于典刑之所存。得其一二隐约之状。则亦足以纾吾悲而慰吾情耳。今景益已过中岁矣。寒泉之思。无所自致。小序所称。我见舅氏。如母存焉者。亦用以自慰。而公之容光。今不可复睹矣。明发之悲苦。其何以堪之。特公德业之尊。有不可得而没者。其惟铭佩而无穷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4H 页
乎。诗所称维其有之。是以似之者。此之谓也。夫凡人之志。当其发于彝伦之正。蔼然不假矫饰者。与圣人之志一也。但不能推而广之。故止于凡人。如秦康公者是已。若能推而广之。即圣功也。景益其勉之。
箕田说
平壤之中城内川。外城之外川。兴土两部。有箕子时田制云。久庵韩百谦始言之。盖其形皆为田文。田有四区。区皆七十亩。中城之田。为民家所占。不复辨其遂径。唯外城二部经界。纵横正方。孟子云。夏五十而贡。殷七十而助。周百亩而彻。平壤之田。既七十亩。则诚符矣。夫何疑哉。盖夏时田未尽辟。用未甚广。故五十而贡焉。殷时田寝多而用寝广。故七十而助乌(一作焉)。周时田益辟而用益丰。故百亩而彻焉。凡庐井径遂之制。至周大备。至如步法尺法。未知三代之长短如何。而欲据班氏及王制所援周制者。求以合于夏殷之制。则固知其不合矣。夫从其可测而求之。则孟子之训定矣。从其不可知而求之。则诸子之说错矣。自井田既废之后。亩税之变易者不一。独此七十亩之制中经卫满,勾丽,渤海之陋。而不之变易者。岂不奇哉。岂中国之曲学私智。好因时变易。而东方以僻陋之
箕田说
平壤之中城内川。外城之外川。兴土两部。有箕子时田制云。久庵韩百谦始言之。盖其形皆为田文。田有四区。区皆七十亩。中城之田。为民家所占。不复辨其遂径。唯外城二部经界。纵横正方。孟子云。夏五十而贡。殷七十而助。周百亩而彻。平壤之田。既七十亩。则诚符矣。夫何疑哉。盖夏时田未尽辟。用未甚广。故五十而贡焉。殷时田寝多而用寝广。故七十而助乌(一作焉)。周时田益辟而用益丰。故百亩而彻焉。凡庐井径遂之制。至周大备。至如步法尺法。未知三代之长短如何。而欲据班氏及王制所援周制者。求以合于夏殷之制。则固知其不合矣。夫从其可测而求之。则孟子之训定矣。从其不可知而求之。则诸子之说错矣。自井田既废之后。亩税之变易者不一。独此七十亩之制中经卫满,勾丽,渤海之陋。而不之变易者。岂不奇哉。岂中国之曲学私智。好因时变易。而东方以僻陋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4L 页
故。得存欤。余又考诗云。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宲墉宲壑。宲亩宲籍。貊即朝鲜境也。韩侯以周亩制。行之东国者。有其文而无其址。又唐史刘仁轨为带方州刺史。邑内里廛。取法井田。画为九区。带方州。今南原府也。尚存其规抚(一作模)。此有其文而有其址。又庆州亦有井田。未知其所刱。此无其文而有其址矣。未有如久庵者而发之。余又衰倦。不能躬履其地而得其制。与箕城之田制。同不同。果何如也。
河源说
前汉书云。于寘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山海经云。河出昆崙东北隅。昆崙今在回部。蒙古语为昆都伦。昆都伦者。横也。盖昆崙横亘于回部。为天下之脊。故山之水。乃分歧于东西也。乾隆戊戌。乾清门侍卫阿弥达。穷河源而还。由星宿海。西南水路。回旋可三百馀里。名阿勒坦郭勒。蒙古语阿勒坦者。黄金也。郭勒者。河也。阿勒坦郭勒之西。有巨石高数丈。名阿勒坦噶达素齐老。蒙古语噶达素者。北极星也。齐老者。石也。壁黄赤色。壁上为天池。池中泉喷涌百道。皆作金色。此乃黄河之上源也。河穿入
河源说
前汉书云。于寘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山海经云。河出昆崙东北隅。昆崙今在回部。蒙古语为昆都伦。昆都伦者。横也。盖昆崙横亘于回部。为天下之脊。故山之水。乃分歧于东西也。乾隆戊戌。乾清门侍卫阿弥达。穷河源而还。由星宿海。西南水路。回旋可三百馀里。名阿勒坦郭勒。蒙古语阿勒坦者。黄金也。郭勒者。河也。阿勒坦郭勒之西。有巨石高数丈。名阿勒坦噶达素齐老。蒙古语噶达素者。北极星也。齐老者。石也。壁黄赤色。壁上为天池。池中泉喷涌百道。皆作金色。此乃黄河之上源也。河穿入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5H 页
星宿海。合众水。至贵德堡。水全黄。始名黄河。夫张骞诚见昆崙之东水与河源汇盐泽。伏流千里。至积石再出者。第其言未详。宋史河渠志。言河绕昆崙之南。折而东。复绕昆崙之北者。妄也。元世祖时。遣使穷河源。亦才至星宿海而止。未及其上源。然张骞之言。发其洪荒而颇得要领。非宋元等史。模索之言所可及也。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崙。昆崙其高二千五百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崙者。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夫禹本纪。诚奇怪。固史迁之所不取也。又疑骞之不能睹河源者。特以讥汉武而已。故其言不甚明辨矣。
礼服说
古之便服。惟深衣著于经。详言其制。后人之疑。犹不能归于一。其他冕服爵弁服皮弁服玄端服之类。虽散见于诸书。其制又多舛戾错迕。余尝阅聂崇义三礼图及陆佃礼象所画衮衣。则皆上衣掩下裳。而近时方苞所纂仪礼义疏所画。则上衣下裳。相称而不相掩。又三礼图,礼象之衮衣。皆交领。而仪礼义疏。则直领。又三礼图,礼象之衮衣。三辰不绘。似因郑氏注。
礼服说
古之便服。惟深衣著于经。详言其制。后人之疑。犹不能归于一。其他冕服爵弁服皮弁服玄端服之类。虽散见于诸书。其制又多舛戾错迕。余尝阅聂崇义三礼图及陆佃礼象所画衮衣。则皆上衣掩下裳。而近时方苞所纂仪礼义疏所画。则上衣下裳。相称而不相掩。又三礼图,礼象之衮衣。皆交领。而仪礼义疏。则直领。又三礼图,礼象之衮衣。三辰不绘。似因郑氏注。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5L 页
移之旂旗而为九章也。仪礼义疏。则并绘三辰于上衣。举一而他皆类推也。盖康成著训。为后儒之谱承。故张镒及崇义,佃等。不敢异同。然如敖继公,方苞之类。往往拾古经之遗。沈参校康成之解。摘其疵颣。则颇有精确可据。不可以后人之论为可轻也。夫冕服有六。曰大裘冕也。衮冕也。鷩冕也。毳冕也。絺冕也。玄冕也。弁服有二。爵弁,皮弁也。其次则玄端服也。夫此冕服与弁服。其上衣下裳。既同矣。衣之袂方领直。与夫殊裳不应异制。又就裳制而论之。书顾命。有黼裳,蚁裳,彤裳。士冠礼。爵弁,纁裳。皮弁,素积。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夫天子诸侯大夫士之裳。以色与绣而别焉。然其前三幅后四幅一也。盖其异者。等威也。其同者。制度也。是故。自上公得服衮冕九章。自侯伯得服鷩冕七章。自子男得服毳冕五章。自公之孤得服絺冕三章。卿大夫得服玄冕一章。而爵弁。士与君祭之服。而弁赤黑。故裳从之而纁。衣之纯也。欲其文也。皮弁者。士与君视朔之服。而弁白。故裳从之而白。衣之素也。欲其质也。玄端。士之朝夕于朝之服。而冠玄。故衣从之而玄。裳之玄黄杂者。以其贱也。虽其等威之明如此。天子则于此冕服,弁服,玄端服。皆服之而无所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6H 页
拘焉。未有言冕服,弁服,玄端服之异其制。则其见君臣上下之所同者。不已明乎。又如后夫人之六服。与夫当嫁女之纁袡。女师之宵衣。则有不同者。皆衣裳连而不殊。以妇人之德。本末纯一也。其服里而不禅。以阴成于偶。而不若阳成于奇也。又其交领而不直。欲其方也。于其中。袆玄褕青。皆刻缯为雉形而画之。阙赤则刻雉形而不画之。鞠则黄。展则白。褖则黑而已。袡与宵则亦玄。等威虽严。亦一其制也。至若深衣。则男子与妇人皆可服。而以其便服。故有异于法服者也。
说苑高丽本说
陆放翁跋说苑曰。李德刍云。馆中说苑二十卷。阙反质一卷。曾巩分修文为上下。以足二十卷。后高丽进一卷遂足。余尝见古今书目。古之经籍。一经兵乱。便已遗佚散落。无复存者。如汉末。黄巾,董卓之乱。及夫晋时刘石之祸。最甚。观夫前汉艺文志所载。今不传者十之六七。典籍之灾。不独秦火为然也。当乐浪朝贡时。或有说苑之秘本东来。得至高丽。及宋时复进欤。昔孙盛作晋春秋。详记桓温枋头事。潜送辽东。为传后计。东国想有是本。而今乃无有。何哉。古人所著
说苑高丽本说
陆放翁跋说苑曰。李德刍云。馆中说苑二十卷。阙反质一卷。曾巩分修文为上下。以足二十卷。后高丽进一卷遂足。余尝见古今书目。古之经籍。一经兵乱。便已遗佚散落。无复存者。如汉末。黄巾,董卓之乱。及夫晋时刘石之祸。最甚。观夫前汉艺文志所载。今不传者十之六七。典籍之灾。不独秦火为然也。当乐浪朝贡时。或有说苑之秘本东来。得至高丽。及宋时复进欤。昔孙盛作晋春秋。详记桓温枋头事。潜送辽东。为传后计。东国想有是本。而今乃无有。何哉。古人所著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6L 页
所以凋零磨灭者。只传写缣素。故不能继而力焉。则一坏而不能及远。然如说苑者。词雄意深。不可以不存。故虽当濊貊,勾丽荒陋之时。不随以亡佚欤。
玉堂鹤说
弘文馆一称玉堂。旧养二鹤。馆官朝夕饲饭馀。鹤故驯人。每馆官进讲诣閤。鹤导之前行。馆官有时不就直。或经旬锁馆。鹤至饿死。辄文移延安府。捕来。延安之产。最良故也。 正宗乙巳。 上闻玉堂鹤饿死。 命空馆日。吏诣閤外。请颁鹤料。太仓量赐米豆。遂为玉堂故事。内閤邻于玉堂。儤直官尝为余言。玉堂鹤有时诣内阁厕中。啄溷秽食之。岂鹤粮多乾没者。不能继耶。抑馆中清贫。虽朝夕馀饭。亦不能充其饥耶。何昔之鹤。能饿死而不啄溷秽。今之鹤。不能饿死。而啄溷秽耶。彼虽微物。贞渎之分乃如此。不亦可叹乎哉。
内苑之鹤。生子一雌一雄。子稍长。羽翼可拂。则鹤辄啄其一而杀之。盖惧同产之或亵也。 正宗时。鹤产子。将杀之。 上怜之。置其子他所。有只鹤。将偶之子鹤。自奋碎首于石。终不食而死。若是者。虽未离于禽。其义则求之人而未易得者也。今之人有能恶无别
玉堂鹤说
弘文馆一称玉堂。旧养二鹤。馆官朝夕饲饭馀。鹤故驯人。每馆官进讲诣閤。鹤导之前行。馆官有时不就直。或经旬锁馆。鹤至饿死。辄文移延安府。捕来。延安之产。最良故也。 正宗乙巳。 上闻玉堂鹤饿死。 命空馆日。吏诣閤外。请颁鹤料。太仓量赐米豆。遂为玉堂故事。内閤邻于玉堂。儤直官尝为余言。玉堂鹤有时诣内阁厕中。啄溷秽食之。岂鹤粮多乾没者。不能继耶。抑馆中清贫。虽朝夕馀饭。亦不能充其饥耶。何昔之鹤。能饿死而不啄溷秽。今之鹤。不能饿死。而啄溷秽耶。彼虽微物。贞渎之分乃如此。不亦可叹乎哉。
内苑之鹤。生子一雌一雄。子稍长。羽翼可拂。则鹤辄啄其一而杀之。盖惧同产之或亵也。 正宗时。鹤产子。将杀之。 上怜之。置其子他所。有只鹤。将偶之子鹤。自奋碎首于石。终不食而死。若是者。虽未离于禽。其义则求之人而未易得者也。今之人有能恶无别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7H 页
而割其慈。不之悔者乎。有能顺亲命而不二。视死如归者乎。圣人之恩。及于微物又如此。古昔灵沼之鸟。言其洁也。驺虞之豵。言其孳也。笃于伦而严于别者。未之有闻也。物之产于盛时者。固有异也欤。
松芝说
木之礧砢挺拔而茂者。松也。得其气而产者。其味宜淡泊益人。故松芝为膳品之最。余求之市。常患难得。今闻产权氏山。距此不数里。其产必于黄白沙土。而每秋初霖收。松上之露滴于地。则必多产焉。余尝叹天之雨露发生之气。无精粗高下。沾之维均。但地之所以受之者。其性与气不同。故物之所产。色香臭味。亦各殊。夫芝一也。或产于朽壤秽恶者。往往毒至杀人。又如发于高树茂林之上者。亦多不可食者。独产于松。而必于高燥地而后。始能益人。士观乎此。独不可择地而蹈乎。然菡萏泽兰之属。生于泥浊污下之地。而其芳馨薰人。又能已疾者。由其性之不移于地气。故地气反为之助也。然则士虽择其所蹈。而尤不当培其性乎。古之品芝者不一。其称瑞物也者。类皆时君世主。好符瑞而夸耀之故也。夫汉武帝称斋房芝为瑞。然芝必得滋润而后生。安得产于柱哉。武帝
松芝说
木之礧砢挺拔而茂者。松也。得其气而产者。其味宜淡泊益人。故松芝为膳品之最。余求之市。常患难得。今闻产权氏山。距此不数里。其产必于黄白沙土。而每秋初霖收。松上之露滴于地。则必多产焉。余尝叹天之雨露发生之气。无精粗高下。沾之维均。但地之所以受之者。其性与气不同。故物之所产。色香臭味。亦各殊。夫芝一也。或产于朽壤秽恶者。往往毒至杀人。又如发于高树茂林之上者。亦多不可食者。独产于松。而必于高燥地而后。始能益人。士观乎此。独不可择地而蹈乎。然菡萏泽兰之属。生于泥浊污下之地。而其芳馨薰人。又能已疾者。由其性之不移于地气。故地气反为之助也。然则士虽择其所蹈。而尤不当培其性乎。古之品芝者不一。其称瑞物也者。类皆时君世主。好符瑞而夸耀之故也。夫汉武帝称斋房芝为瑞。然芝必得滋润而后生。安得产于柱哉。武帝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7L 页
虽称其为瑞。而宋王黼赐第。芝生于屏而黼诛。又所称仙药也。则为丹学者以为服龙仙芝。寿千岁。服月精芝。寿万岁。人本受命于天。而寿夭不齐。芝安得而延其寿哉。然则彼所称瑞物与仙药者。徒妄言耳。不如松芝之能淡泊而益人者也。
书体辨
孔安国论书体有六。曰典,谟,训,诰,誓,命。陆德明以六体。分正摄。盖以典,谟,训,诰,誓,命。名篇者为正。不以名篇而在六体之类者。为摄。孔颖达又为例于六体之中。曰贡曰歌曰征曰范。并六体而为十也。古之为书者。主乎达而已。随时记事。随事成言。岂如后之人。窃窃于体裁者乎。且一篇之中。亦得备诸体者。大禹谟有大会群后誓师之文。则是谟带誓体也。说命有王庸作书以诰之文。则是命包诰体也。且如益稷。有赓载之语。是歌也。而归之于谟。别立歌一门。胤征。即胤侯誓师之篇。是誓也。而不归之于誓。别立征一门。禹贡诰体也。而别立贡一门。洪范谟体也。而别立范一门。此孔颖达之凿也。且孔氏既以六体言大槩。如太甲,咸有一德,高宗彤日,旅獒,无逸,立政等篇。皆训也。虽不言训。当归之于训。盘庚,西伯戡黎,微子,武成,金
书体辨
孔安国论书体有六。曰典,谟,训,诰,誓,命。陆德明以六体。分正摄。盖以典,谟,训,诰,誓,命。名篇者为正。不以名篇而在六体之类者。为摄。孔颖达又为例于六体之中。曰贡曰歌曰征曰范。并六体而为十也。古之为书者。主乎达而已。随时记事。随事成言。岂如后之人。窃窃于体裁者乎。且一篇之中。亦得备诸体者。大禹谟有大会群后誓师之文。则是谟带誓体也。说命有王庸作书以诰之文。则是命包诰体也。且如益稷。有赓载之语。是歌也。而归之于谟。别立歌一门。胤征。即胤侯誓师之篇。是誓也。而不归之于誓。别立征一门。禹贡诰体也。而别立贡一门。洪范谟体也。而别立范一门。此孔颖达之凿也。且孔氏既以六体言大槩。如太甲,咸有一德,高宗彤日,旅獒,无逸,立政等篇。皆训也。虽不言训。当归之于训。盘庚,西伯戡黎,微子,武成,金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8H 页
縢,梓材,多士,周官,君奭,多方,吕刑。皆诰也。虽不言诰。当归之于诰。君陈,君牙。皆命也。虽不言命。当归之于命。六体之名不名。特史官篇策一时之例也。何乃分正与摄而列之哉。此陆德明之谬也。三古史官之所存。不过忠言嘉谟。与夫国家兴亡大体。而垂示后世者也。是故。或具首尾而统纪之。或采一事而别记之。岂必拘于体哉。夫三百篇之六体。亦犹是也。风雅颂固可谓定体。至若兴赋比三者。不可偏废。具是而后可成篇章之体。而美刺之词。可以寓也。
一字石经辨
一字石经。汉熹平四年。蔡邕所书。立于洛阳之太学讲堂东者也。元魏时。洛州刺史冯熙。毁之。建浮屠精舍。东魏末。收其馀。迁邺。至河阳。没于河者。又太半。隋开皇中。自邺移至长安。置于秘书内省。会隋乱。营造司用为柱础。贞观初。魏徵始收之。十不存一。金石之学。盛于宋时。欧阳永叔,赵明诚。皆收其零字。为金石录。洪适隶释。黄长睿东观馀论。娄机汉隶字原。论之亦详。然近观翁方纲所著两汉金石纪。熹平石经残字。颇有洪氏隶释之所未载者。盖收之者。互有详略而后来加显尔。蔡邕所书者。乃四十六版。魏徵所收
一字石经辨
一字石经。汉熹平四年。蔡邕所书。立于洛阳之太学讲堂东者也。元魏时。洛州刺史冯熙。毁之。建浮屠精舍。东魏末。收其馀。迁邺。至河阳。没于河者。又太半。隋开皇中。自邺移至长安。置于秘书内省。会隋乱。营造司用为柱础。贞观初。魏徵始收之。十不存一。金石之学。盛于宋时。欧阳永叔,赵明诚。皆收其零字。为金石录。洪适隶释。黄长睿东观馀论。娄机汉隶字原。论之亦详。然近观翁方纲所著两汉金石纪。熹平石经残字。颇有洪氏隶释之所未载者。盖收之者。互有详略而后来加显尔。蔡邕所书者。乃四十六版。魏徵所收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8L 页
者已十不存一。然其相承传拓之本。乃为一卷。想亦不下数千百字。洪氏距魏徵时。不过五百馀年。所得只一千九百馀字。刻为八石。翁氏距洪氏时。不过五百馀年。所得又加小。只六百一十五字。又半字五十九字。(尚书一百一十八字。又半字十九。诗一百三字。又半字十一。仪礼六十六字。又半字五。春秋公羊传十八字。又半字二。论语三百二十字。又半字二十四。)自唐以前。其散佚于浮屠之役。柱础之用。泛河之时。已如此。自唐以后。又为榛莽灰烬所湮没。独好事者。更相穷搜传摹。爱玩宝惜。而其亡佚。又如此。一经销毁。则会稡之难可知也已。不亦可叹者乎。且考蔡氏本尚书。用伏生今文。诗用鲁诗。至若仪礼,论语。不知用何本。然此皆用经文。独公羊传以传而错焉。盖春秋经文。自当不附传而别为一本也。东汉五经立学官者。易则施,孟,梁,邱京四家。书则欧阳,大,小夏侯三家。诗则齐,鲁,韩三家。礼但用仪礼。有大,小戴二家。春秋但用公羊。有严,颜二家。未知蔡氏何故舍易而取论语也。然则所书者。只五经。邕传中乃云六经。而隋史又云七经者。不已径庭乎。又焦竑国史补云。一字石经。周易一卷。蔡氏所书。既无周易。则焦氏所见。果何本也。洪氏云。鲁诗又有一段二十馀字。零落不成文。其间有齐,韩字。盖叙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9H 页
二家异同之说也。公羊称颜氏论语碑云。盍,毛,包,周可见公羊传弃严而存颜。论语参盍,毛,包,周四家之说也。然则尚书兼取欧阳,夏侯三家。仪礼用大小戴二家欤。古之经典。多移写缣素以行。故往往多谬。蔡氏诚欲正讹考异。乃书此碑。则其势不得不多采舆论。必欲归于一。故五经虽各所主。而广取诸家也。一自孔颖达作正义之后。古经道熄。自开成石经镌刻之后。古经字变。如蔡氏之零本。自归销烁无馀。其有存者。可不视之如拱壁乎。张怀瓘书断。晁公武石经考异及东观馀论。皆称鸿都一字石经。非也。后汉灵帝纪光和元年。始置鸿都门学生。多引无行趣势之士。邕论劾被谴。乃谓邕所书者。为鸿都者欤。魏邯郸淳所书三字石经。在蔡碑之西者。竟无有零字之流传。岂于魏隋之际。偏被毁损欤。然魏丕典论。亦同刻。偏被毁损。固无足惜也。
恭安府尹唐公(诚)墓志铭
公讳诚。字惟一。系出于帝尧。故姓唐氏。本晋昌人。徙浙江之明州。屡传至恪。当宋徽宗时。为大臣。曾祖讳仁宅。 赠崇禄大夫。祖讳麟。 赠奉翊大夫密直提学。考讳甲谦。 赠议政府左参赞,艺文馆大提学,补
恭安府尹唐公(诚)墓志铭
公讳诚。字惟一。系出于帝尧。故姓唐氏。本晋昌人。徙浙江之明州。屡传至恪。当宋徽宗时。为大臣。曾祖讳仁宅。 赠崇禄大夫。祖讳麟。 赠奉翊大夫密直提学。考讳甲谦。 赠议政府左参赞,艺文馆大提学,补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29L 页
祚功臣,密阳君。三世皆以中国人。 赠本朝官者。公贵在本朝故也。公以元至正甲午。生于明州。才学语。能解文字。七岁。通四书。十岁。通五经。遂泛及诸子百家之学。且能善射。是时。天下盗贼蜂起。东南尤扰攘。僭窃者。闻公名。多欲䝱之从己。公遂与其二叔父。浮海东。至于东莱华池山。深自晦匿。高丽礼部尚书密州朴廷秀。奇公笃学。以孙女妻之。公遂赘居密州。与独谷成公石磷及其弟桑谷公石因友善。得荐引于朝。恭悯末。累拜郎官。不出。辛祦戊午。拜司评府评事。是岁倭寇升天府。上将杨伯渊失律诛死。独谷公在伯渊幕府。都统使崔莹。欲置之死。评事当议谳。公自念不出则无以弭其祸。即起覈之。从轻律论。莹使改之。公投其状于莹曰。律如是矣。都统先律文乎。律文先都统乎。都统欲以己意轻重之。律当如何。莹遂屈贬独谷。独谷虽德之而不谢。公曰。成公识大体者也。叔向不见祁奚。范滂不谢霍谞。不亦美乎。时 皇明屏逐胡元。文物仪章。皆复中华之旧。而东国犹浸染胡俗。未之变也。公语契长寿曰。吾在中国时。得见宋时衣冠之传于家者。盍入上国得其制以来乎。长寿后与郑先生梦周。奉使朝正京师。请于 天子。始行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0H 页
华制衣服。祦,昌失德。公知我 太祖功德叶神人之主。与沈德符等。密赞大计。遂至受命。宲洪武壬申七月也。时 国家新创。事务蜂午。公以鍊达吏文。拜工曹典书。专掌事大之文。每撰次表笺。法精而文畅。为上国人所称。又与契长寿。训译官汉语。乙亥。策推忠协赞翊戴开国功臣。公与原从号。迁吏曹典书。 太宗御极。高丽遗民。多居故都。讴吟怀思。不肯臣事 本朝。朝廷皆言公具文武材。可镇抚。 上然之。除公开城留后司副留后。公至府。振贷饥民。时引武士。与之射。常谕令革其顽梗。公既善射。人慑其材而感其惠。遂无事。 上王在恭安府。念公欲见之。拜府尹。已而诸宰。又荐为户曹判书判尹汉城府及春秋府。公素有山林之志。辄辞谢不受。 上王不许。因尹恭安府者屡年。初 太祖引青海伯李之兰故事。欲赐公姓而未果。至是以密州为籍。因封密阳君。由是原从功臣官二品者。如禹洪寿,徐原奇,张宽,郑岗等。皆得封君。又从中国来者。皆用妻乡籍。如杨起,李敏道,契逊等是已。皆自公而始。公卒于永乐壬寅。享年六十九。有二男。长梦贤。资宪大夫中枢院使。次梦良。嘉善大夫同知中枢府事。一女适护军苏天和。梦贤生四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0L 页
男。长孝明进士参奉。次孝达生员奉事。次孝利主簿。次孝良郡守。梦良二男。长孝元嘉靖大夫忠佐卫副司果。次孝亨嘉靖大夫。公文学恬洁。为世所推。故子孙皆守其家法。梦贤孝利好学。而能韬晦。曾玄以下。不能悉记。然梦良孙绩。燕山时除朔宁郡守。不赴。即日归莲城。子允文。尤以孝称。因父命。赴举中科。官成均馆司成。孙屹。以武举。 仁祖甲子李适举兵叛。陪驾公州。及当丁丑之变。伤时愤俗。谢病归乡里。此皆可称述者也。夫世家氏族之显达于前。则必蹇滞于后。其理固宜然也。唐氏今可谓蹇滞。然后裔繁衍。足以敌显达之荣。若能敦学励行。以趾其美。他何足道哉。海应尝观 国史。独谷公因杨伯渊流窜于外。而未得其宲。乃公为之力也。微公之力。独谷公几不免于刑矣。是故。独谷有诗哭公曰。都统律文先后语。一生欲报死艰忘。海应乃桑谷公后裔矣。窃自念桑谷公感公之恩。今虽寝远。其可忘乎。为之铭曰。
发自中华。文物之方。裨我盛朝。声明之治。其文则舂容宏厚。其学则浩博演迤。公之不于华而于东。殆亦应期哉。最其处能审微。明能识时。让而笃于谊。贞而不屈于威者。不可追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文三
发自中华。文物之方。裨我盛朝。声明之治。其文则舂容宏厚。其学则浩博演迤。公之不于华而于东。殆亦应期哉。最其处能审微。明能识时。让而笃于谊。贞而不屈于威者。不可追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文三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2H 页
水军节度使吴侯(致寿)哀辞
水军节度使吴侯。甲申六月辛丑。以疾不起于莱海客馆。侯方赴任也。余有赠言而未之寄也。讣今至矣。垂翰方举而遽摧。且其志节。无以表见于世。余之悲哀悼惜。岂徒三世之交好哉。余于癸酉。哭,休翁公。庚辰。哭节度公。今又哭侯。俛仰十有二年。乃哭侯三世。呜呼。盛衰死生之分。乃如是。而观人之终始。何其易邪。余尝从休翁公于铁城。见公虽以武进。家世儒素。被服操履。不踰礼法。而暇辄以词翰优游。节度公承事左右。怡愉婉顺。旨瀡芳洁。枕簟温凊。俱适其宜。候时方以英妙少年。屡见于隅坐之时。都雅谨慎。可世其业者也。余尝谓自野隐公以来。惇以清德。俾遗于后。故家法最正。类非他故家大族。徒以阀阅称者比也。且喜侯之承其积累之盛。而其志节又皎然。早岁宜膺登坛之任。拥斧钺。树节旄。以之警躁竞之风。激磷缁之俗。亦为世道之幸也。窃以是望于侯。顾乃蹇连不振。今乃得莱海之阃。而又复椓丧夭阏者。何哉。余病卧乡里者数十馀年。考侯之拔迹于靺革。縻职
水军节度使吴侯。甲申六月辛丑。以疾不起于莱海客馆。侯方赴任也。余有赠言而未之寄也。讣今至矣。垂翰方举而遽摧。且其志节。无以表见于世。余之悲哀悼惜。岂徒三世之交好哉。余于癸酉。哭,休翁公。庚辰。哭节度公。今又哭侯。俛仰十有二年。乃哭侯三世。呜呼。盛衰死生之分。乃如是。而观人之终始。何其易邪。余尝从休翁公于铁城。见公虽以武进。家世儒素。被服操履。不踰礼法。而暇辄以词翰优游。节度公承事左右。怡愉婉顺。旨瀡芳洁。枕簟温凊。俱适其宜。候时方以英妙少年。屡见于隅坐之时。都雅谨慎。可世其业者也。余尝谓自野隐公以来。惇以清德。俾遗于后。故家法最正。类非他故家大族。徒以阀阅称者比也。且喜侯之承其积累之盛。而其志节又皎然。早岁宜膺登坛之任。拥斧钺。树节旄。以之警躁竞之风。激磷缁之俗。亦为世道之幸也。窃以是望于侯。顾乃蹇连不振。今乃得莱海之阃。而又复椓丧夭阏者。何哉。余病卧乡里者数十馀年。考侯之拔迹于靺革。縻职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2L 页
于郡绂。树勋于西塞。皆在于其间。而处于旅进之列。则其不能自见者固也。至若讨平叛贼。诚伟矣。顾彼叛贼。皆鼠狗偷窃。非桀逆凶渠之伦。则又不足以见侯之劳绩。然今之以尺寸之施。辄求售于荣途而如不及。侯之绝口不言功者。岂不难哉。不唯绝口而不言。杜门屏居。贫究困穷。而不知权要之门者。又岂非尤难者哉。然余尝闻贼之始发也。关西诸将。坐百祥楼上。方议讨贼事。火延楼下焇(一作硝)药而发。幸为风所迫。掠栏而过。其烈焰所熏。人皆披靡。侯独安坐如故。此足以见侯之有定。可以卜遐寿矣。孰知夫年不及五十而长逝乎。悲夫。辞曰。
侯之丁节度公之忧也。余吊于其庐。其容必戚。其言必悲。退而出巷而哭声未息。余意侯以余与节度公同庚。故甚戚也。闻之。对他人。未尝不若是之笃也。余之记侯茂行者多。而最其孝尤可服也。夫老亲在堂而号泣。孤子戴星而攀擗。柩寄于绝域而未归。皆人事之切悲者。而侯乃兼有之。修何卓而获何狭。行何富而施何薄哉。此乃天理之不可测者也。噫。
阳川县监李懋赏(功懋)哀辞
故阳川县监李子懋赏。以乙酉十二月二十七日。没
侯之丁节度公之忧也。余吊于其庐。其容必戚。其言必悲。退而出巷而哭声未息。余意侯以余与节度公同庚。故甚戚也。闻之。对他人。未尝不若是之笃也。余之记侯茂行者多。而最其孝尤可服也。夫老亲在堂而号泣。孤子戴星而攀擗。柩寄于绝域而未归。皆人事之切悲者。而侯乃兼有之。修何卓而获何狭。行何富而施何薄哉。此乃天理之不可测者也。噫。
阳川县监李懋赏(功懋)哀辞
故阳川县监李子懋赏。以乙酉十二月二十七日。没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3H 页
于都下之第。噫。余之僚友。今已尽矣。余之与子交好三十馀年。如駏蛩之相依。及夫衰暮之际。各贻阻阔。怅然相望。以余衰颓之尚可强策。谓当一会。得以欢笑如少壮时。不谓讣车遽至。而遂永违也。昔我先君子诔青庄公之辞曰。不喜贵游。不事程文。内行醇备。固穷忍饥。出入禁闼十数年。小心如一日。出涖邮县。律己益严。懋赏即青庄公之肖弟也。谨用青庄公之诔辞。亦可以求懋赏矣。记余及公兄弟而游。每于书籍编摩之役。讲制执事之列。内苑花钓之宴。见其踵武。周旋于天陛咫尺之侧。可谓荣显。而懋赏未尝辄束带。见上官拜揖。其才可以进取于场屋。而素不娴习于随众波荡。事怡轩公。甚欢愉如也。动止有常度。謦咳不闻户外。虽连日不能炊。闻有公务。辄使女奴。赍袍帽以从。徒步入禁中。出典于外。亦能以廉白自持。及归常饥困。此皆青庄公之所授也。余于今白首。备见其盛衰礼悴之分。如梦中之眩乱。莫省其所由然。前既哭青庄公三世。今又哭懋赏矣。抚念平生。朋交皆零落。而发音莫赏。踽凉于世。亦复奚乐。懋赏善谈笑。多艺能。每酒后淋漓。任真自得。讥讽箴戒。皆有益于人。虽不以文辞誇人。往往赋诗。清绝可诵。尝为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3L 页
余弹墨作梅花数枝。甚逼真。今皆为陈迹矣。夫品高者。其施亦厚。行良者。其报亦敦。懋赏品行既如此。长子有才性。遽致夭折。不堪其惨毒痛割。且积困饥寒而没。诚不得其施报矣。况十口无归。叫号攀擗。子而有知。宁不伤叹乎。然苦乐悲欢。相递于前。生者但得支其穷而耐其悴。以待其命通。则亦岂无一时。而死生脩短之说。又不齐。子既将满古稀之年。不可谓不寿。而不随淟涊。不归脂韦。全其身而归。其他又何足道哉。九原幽漠而无闻。徒余涕泗之滂沲已。词曰。
人之有美者。必考徵于父兄之贤。子之贫穷。固可伤而励志逾坚。蓬麻之直。不其然乎。
元若虚哀辞
余素不喜交游。所交游者。惟世好也。先君子与玄川元公最好。故海应之交。屏樵元子。在世好中尤密。玄川公家居砥平勿川之上。时骑驴入都。先君子辄诣之。都下耆旧满座。澹然无忤色。有时谈笑觞咏。风流笃厚。屏樵每隅坐唯诺。落落如画。公访先君子。亦如之。不独两家款洽。可为楷法。当时见者。竞以为有𤃡川荀陈之风。于今三十馀年。余既抱蓼莪之悲。先辈皆下世。独踽凉于世者。子与余耳。又皆衰耗凋朽。涯
人之有美者。必考徵于父兄之贤。子之贫穷。固可伤而励志逾坚。蓬麻之直。不其然乎。
元若虚哀辞
余素不喜交游。所交游者。惟世好也。先君子与玄川元公最好。故海应之交。屏樵元子。在世好中尤密。玄川公家居砥平勿川之上。时骑驴入都。先君子辄诣之。都下耆旧满座。澹然无忤色。有时谈笑觞咏。风流笃厚。屏樵每隅坐唯诺。落落如画。公访先君子。亦如之。不独两家款洽。可为楷法。当时见者。竞以为有𤃡川荀陈之风。于今三十馀年。余既抱蓼莪之悲。先辈皆下世。独踽凉于世者。子与余耳。又皆衰耗凋朽。涯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4H 页
角相望。有时思至。惆怅而已。癸未秋。与之邂逅于洞阴村庐。又会于香山丙舍。窃谓桑榆之景。尚平善。得以相照。方欲置约都下。待桃花水煖。轻舟西下。为叙间阔。陈说平生。以追少小之欢。何意讣车遽至也。人有生则有死。必然之理也。又其脩短之相去。不甚远于其间。以富贵荣逸而为乐者。谓之礼。以贫贱困苦为戚者。谓之歉。由达者而睹之。其得失一也。子既观于世十数年。亦知得失之分。而退归荒江寂寞之乡。鱼虾为侣。鸥鹭为友。以终其身。不孤先公老死青山白云之训。不亦懿乎。子好以峭直自持。不为权利所挠。每对朋交。诮其谬而引于善。虽谤言竞至而不之顾。于今之俗则迂焉。于古之道则裕焉。可谓古之人矣。其凿枘于今者。亦宜矣。词曰。
昔海槎之南戒。爰世好之求旧。阅炎荒之异域。亦辛苦之同究。渺后生之相袭。由夙契之有授。勿川水之清清。嗟植彊而兴仆。凛峻节之已萎。唉高风之莫觏。惜屏樵之席珍。伊被褐而未售。晚趍走于文院。岂素愿之能副。委金门之可隐。虽处卑而靡疚。充职事于考校。森宝书之篆籀。间牧马于南岛。防地湫而俗贸。投簿牒而浩然。返龙门之特秀。欣林皋之时憩。薄高
昔海槎之南戒。爰世好之求旧。阅炎荒之异域。亦辛苦之同究。渺后生之相袭。由夙契之有授。勿川水之清清。嗟植彊而兴仆。凛峻节之已萎。唉高风之莫觏。惜屏樵之席珍。伊被褐而未售。晚趍走于文院。岂素愿之能副。委金门之可隐。虽处卑而靡疚。充职事于考校。森宝书之篆籀。间牧马于南岛。防地湫而俗贸。投簿牒而浩然。返龙门之特秀。欣林皋之时憩。薄高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4L 页
门之日候。独贫鬼之难逐。纷百忧之森茂。顾碨磊之莫消。浇村舍之温酎。披宿藁而自遣。亦词律之精透。偕灌木而胥吟。繄清音之自奏。耕石田而为食。慕箪瓢之托陋。轻百年之易迈。唉浮生于舁彀。逮再起于书局。乃群游于旅宿。沐天香而翻阅。悲宿业之今又。惜分张之多乖。叹人事之易谬。虽会面而猝乍。而未穷乎宵昼。饱薄俸之酸寒。仁自昔而不富。忆弊庐之团圆。与厓公而偕就。感厚谊之频及。垂钱帛而相救。悼一别而遂诀。泪浪浪而沾袖。病不得乎馈药。殡不得乎抚柩。拊词翰而含悽。意烦复乎夙构。俯尘世之秽浊。厌众啾而孤雊。全家世之直道。亦何伤乎让诟。脱羁靮而澹忘。漠水火之相寇。倘违人而得天。如发蔀而祛覆。拨衰病而操毫。凭短词而为侑。
祭香积山文
香积嵬峻。宅维明神。恩湛惠厚。庇护民人。凡有疾苦。辄事控因。如响斯答。获祐溱溱。维申之夏。灾害遄臻。疾祟无根。淹历日辰。髫黄困顿。丁壮吟呻。暑雨霶𩃰。秋气艰屯。牧人告灾。灾及一元。毙者六七。辄丧其犍。耕稼靡恃。百室皆欢。郁彼乖气。云胡其繁。竞忧其及。日夕如焚。灵祗之祐。昔岂不殷。复冀获庥。回咷为欣。
祭香积山文
香积嵬峻。宅维明神。恩湛惠厚。庇护民人。凡有疾苦。辄事控因。如响斯答。获祐溱溱。维申之夏。灾害遄臻。疾祟无根。淹历日辰。髫黄困顿。丁壮吟呻。暑雨霶𩃰。秋气艰屯。牧人告灾。灾及一元。毙者六七。辄丧其犍。耕稼靡恃。百室皆欢。郁彼乖气。云胡其繁。竞忧其及。日夕如焚。灵祗之祐。昔岂不殷。复冀获庥。回咷为欣。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5H 页
选牲为酒。升彼大坟。陈玆𢢽悃。拜跪纷纷。悯我罹辜。格我侑薰。屏逐灾祥。轩豁无垠。坻京堆稼。牝字成群。俾我蒸黎。笑乐相闻。
祭李圣一(敬道)文
维岁甲申十月十日己巳。李圣一即远之辰也。前一日。昌山成海应。操菲薄之奠而哭之曰。向子约社中诸人曰。待枫菊方烂。相与携酒。登临逍遥。自适于亭皋之上。以作暮年之欢。孰知夫枫菊未衰。可以取娱。而子乃于一旬之内。遽尔长逝乎。社中诸人。年多加于子者。或疾病侵寻。或筋骨颓隳。子则髭发虽白。尚郁然而能自强于步屧。虽长潦烈阳。亦不之慑也。有约辄赴。窃谓社中人。子独享遐寿。今乃先之耶。人之所可乐。无如乡里之欢。槩以幼少相将。角逐驩呼。表襮无隐。城府不设。类非如荣利之场。托以知己。而握手诩诩者也。是故渊明。有南村素心之诗。中散有陈说平生之语。此皆阅历世故。届乎衰谢而后。方能知此境也。余于子。总角时所交好也。及余从事科宦。滚滚扰扰。三十馀年。始还乡里。子以衣食之故。久馆于人。今年春始得还乡里。兄弟有湛乐之喜。綦缟有静好之乐。可谓晚景之融洽。而社中诸人年皆六十馀。
祭李圣一(敬道)文
维岁甲申十月十日己巳。李圣一即远之辰也。前一日。昌山成海应。操菲薄之奠而哭之曰。向子约社中诸人曰。待枫菊方烂。相与携酒。登临逍遥。自适于亭皋之上。以作暮年之欢。孰知夫枫菊未衰。可以取娱。而子乃于一旬之内。遽尔长逝乎。社中诸人。年多加于子者。或疾病侵寻。或筋骨颓隳。子则髭发虽白。尚郁然而能自强于步屧。虽长潦烈阳。亦不之慑也。有约辄赴。窃谓社中人。子独享遐寿。今乃先之耶。人之所可乐。无如乡里之欢。槩以幼少相将。角逐驩呼。表襮无隐。城府不设。类非如荣利之场。托以知己。而握手诩诩者也。是故渊明。有南村素心之诗。中散有陈说平生之语。此皆阅历世故。届乎衰谢而后。方能知此境也。余于子。总角时所交好也。及余从事科宦。滚滚扰扰。三十馀年。始还乡里。子以衣食之故。久馆于人。今年春始得还乡里。兄弟有湛乐之喜。綦缟有静好之乐。可谓晚景之融洽。而社中诸人年皆六十馀。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5L 页
山南水北。互相招邀。辄有诗酒。错以话言。继以谐调。古之所说友朋之乐甚多。而似未有以加此者也。其奈人事好乖。曾不满一岁。而子乃违之。遽就冥漠。今者所酌薄酒。即前日相属之味也。所设只鸡。即前日相劝之物也。社中诸人并无恙。杖藜联袂而至。如前日也。轩牖帘箔。皆不改旧时。而子独不在。玄木又将辞于室堂。悲夫。君子必慎其终。所以全而归之者也。然观化之际。知命而顺受极难。虽读书之君子。素讲明于斯者。或不能无变易常度。余尝问子疾。疾方苦剧。而神气安闲。及将奄忽也。悠然无怛化之意。邀族党及门内妇人。尽告诀。处置身后事甚悉。浩然而逝。此非学力之牢宲。即心地之旷远也。余又以是。叹子品质之美。非他人所可及。呜呼哀哉。
祭李婿仲明(哲贤)文
维岁乙酉元月二十四日。李君仲明即远之辰也。其舅操菲薄之奠而哭之曰。吾何忍泚笔而书哭君之词也。君之入吾门。仅二十四年而止。其间悲欢歉亨礼约之故。悠悠忽忽。何其终始之易也。古之世。长不哭幼。老不哭少。此得其理者也。若夫长哭幼。老哭少。此不得其理者也。大夫人在堂。既哭君之兄。继又哭
祭李婿仲明(哲贤)文
维岁乙酉元月二十四日。李君仲明即远之辰也。其舅操菲薄之奠而哭之曰。吾何忍泚笔而书哭君之词也。君之入吾门。仅二十四年而止。其间悲欢歉亨礼约之故。悠悠忽忽。何其终始之易也。古之世。长不哭幼。老不哭少。此得其理者也。若夫长哭幼。老哭少。此不得其理者也。大夫人在堂。既哭君之兄。继又哭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6H 页
君。君之冤恨。可以彻厚地。则吾女崩城之哭。稚子攀柩之号。亦犹不暇及也。人之门运。固有盛衰通塞之不齐。若谓君当其衰与塞而不得寿也欤。计君之世。文忠公道礼德博。自是以降。世守耕读。以谨厚立家法。用是为人所归。则谓可永裕于子孙。故寿考之隆。科甲之荣。兆之于前。君当继而振之。以称其积累之盛。而何故短折也。若谓人之受气于天。有坚脆强弱之不比。君乃脆而弱而不能寿也欤。君之气禀。虽或不及于前人。亦无夭死法。绝去少年轻薄之习以自贼害其生。则其所以摄养者。亦足以延年。且夫材则必显。美则必彰。而皆有所待。不显不彰。则亦无径致凋落之理。君既力学。蔚然有乡曲之望。而才得一解于泮宫。辄以四书义屡中解。而竟不能一小成。窃谓其滞而后显。蹇而后彰。以待其时。孰谓其短折如此也。此天理之不可谌者也。记昔君始生于莲坊之外宅。吾闻其啼泣喤喤。犀角礼盈。遂托吾女为婚姻。是时。君之曾王考王考。并康宁。伯仲叔季诸父在堂。诸父昆弟充衍室宇。君考晚稼公。方中第。可谓光荣。曾未几何。次第皆下世。独君季父之门华盛如故。而君又长逝。吾之观君家。已及六世。则居世之感。亦可知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6L 页
也。君之始醮也。玉貌芝宇。顾眄绚采。秀出辈行。见者皆贺我得快婿以为其美未之见也。今乃蹭蹬。至于一病而遂不起。呜呼惜哉。余尝悲晚稼公。以若材学。宜伸而屡踬。宜亨而反约。故冀于君而发之。君亦欲以科第自奋。奔走劳苦。困悴而不自止。竟以是得疾。天理竟不可复则斯已矣。不然则当有硕果之理。君之长儿。颇有才性。余将策衰而教导之。期得以成材。俾收君两世未食之报。然余亦老矣。果能谐此愿否。俛仰之怀。何时可已。而言止于此。呜呼痛哉。
祭惕斋李相公文
惕斋李公以乙酉十一月戊申。将大葬于春川之麓。前十日。昌山后人成海应。操脯果之奠而哭之曰。公之捐馆已三月。轨迹邈然。若千古之上。而朝野之知与不知。皆失声而悲之。况海应之觌德。殆过三十年之久。则感伤恸陨。尤何以为怀乎。公当端委廊庙。参赞谟猷。而海应未尝随众而荣者。以公之所乐不及乎此也。公退处丘壑。困顿蹇连。而海应未尝随众而戚者。以公之所忧不存于此也。盖一身之荣悴礼歉。皆随遇而安之。所乐者道也。所忧者学也。自洛,闽之学寝邈。而诸子之说。各随己见。涂辙皆殊。门户互立。
祭惕斋李相公文
惕斋李公以乙酉十一月戊申。将大葬于春川之麓。前十日。昌山后人成海应。操脯果之奠而哭之曰。公之捐馆已三月。轨迹邈然。若千古之上。而朝野之知与不知。皆失声而悲之。况海应之觌德。殆过三十年之久。则感伤恸陨。尤何以为怀乎。公当端委廊庙。参赞谟猷。而海应未尝随众而荣者。以公之所乐不及乎此也。公退处丘壑。困顿蹇连。而海应未尝随众而戚者。以公之所忧不存于此也。盖一身之荣悴礼歉。皆随遇而安之。所乐者道也。所忧者学也。自洛,闽之学寝邈。而诸子之说。各随己见。涂辙皆殊。门户互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7H 页
不患其说之多而患其冗。不患其说之详而患其杂。今之学者。苟能析之精。辨之详。以复乎程,朱之旧。则斯为至矣。公当绝学之馀。荟稡众说。参互异同。泛滥诸家。考校得失。常以为格致在诚正之先。故务为明体而后适用。穷源而后达流。故于易则舍象数而主精义。以溯孔子之传。于诗则主集传而间取序说。以备考据之资。于礼则主康成而亦采卫敖等后来之说。以尽古今之变。而其要率不越曾思之传语孟之训。则于是乎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唯洛闽之门路。是攀是追。虽疑义汩乱。异说错互。在我之精义。坦然无疑。故应之沛然。使听者。心满意足。每忆良辰美景。候公于泉声岳色之中。上下千古。反覆六经。以至于阴阳消长之分。贤邪进退之几。以及莫木虫鱼动槙之理。钱谷甲兵经济之具。未尝不毫分缕析。如烛照龟卜。爽豁开明。而外诱虽万变。未足以扰其中。此乐可复得耶。是故。葵藿之淡而安之若素。采椽之陋而处之亦泰。及乎高龄。道学益崇。德辉弥章而舆望归之。遂膺金瓯之卜。然力辞六七。终守东冈之志。清风高节。耸劝百世。历数前古。复有几人。此岂海应阿私之言哉。公既所存者厚。所执者确。故出处进退。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7L 页
义之视。动静语默。惟理之导。推其绪馀。发为文章。绝去钩棘。沨沨乎中和之音也。施诸政事。屏除威武。蔼蔼乎恻怛之仁也。然公常务为践履而鲜有纪述。故其学之所造。道之所存。非知德者。无以识之。噫。以公之学。施用其一半分。则足以善世而正国。生民无禄。竟至于斯。然公既不以用舍歉亨。为得为丧。则此亦何足道哉。海应闻公疾剧。驰往省之。虽气力凛缀。神精不爽。为诵陶渊明乘化归尽之语。且论古人之善终者。虽观化之际。安闲如此。岂非乐天知命也欤。尊周汇编。今已断手。悉因公指授。而但增以年表。且诸臣事实。颇加删润。而 先朝之志事告成。东藩之大义不坠。而念昔讲劘义例编纂门目之时。尤不胜悲缺。谨此尾告。自馀悠悠。不能罄悉。呜呼痛哉。尚飨。
题安龙福传后
安龙福传。载于李孟休所著春官志。我之郁陵岛。不被倭人侵牟。龙福功也。考龙福所抵伯耆州。即倭山阴道中一州也。考其界。似与我关东。隔一海耳。尝闻襄阳人渔采。为风所驱。过水宗甚峻。舟缘之上下。遂至倭境云。想伯耆境耳。龙福发马岛。欺倭状曰。我国所送币米。十五斗为一斛。马岛以七斗为斛。布三十
题安龙福传后
安龙福传。载于李孟休所著春官志。我之郁陵岛。不被倭人侵牟。龙福功也。考龙福所抵伯耆州。即倭山阴道中一州也。考其界。似与我关东。隔一海耳。尝闻襄阳人渔采。为风所驱。过水宗甚峻。舟缘之上下。遂至倭境云。想伯耆境耳。龙福发马岛。欺倭状曰。我国所送币米。十五斗为一斛。马岛以七斗为斛。布三十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8H 页
尺为一疋。马岛以二十尺为一疋。纸二十番为一束。马岛截为三束。马岛之居中。乾没可知。而介于两国。设机诈以食。终必搆衅。搆衅则路必梗。伯耆之船路。固宜讲之。然终古岭东少倭寇者。海路险故也。昔渤海之通倭。往往由虾夷国及出羽能登加贺之地。出羽。倭东山道也。能登加贺。倭北陆道也。与我咸镜北道相对。倭约渤海使。路由龙原。泊筑紫道。筑紫者。筑前也。然渤海使舶。多出于能登。至修饰停宿之所。不惟路便。其无险阻可知。熟于海路者。自当知之。壬辰之乱。加贺守直茂。从清正入北路。欲审此路也欤。
题陶澍云汀集后
从子祐曾。尝游燕。与陶澍熟。澍渊明五十九世孙。居在江西。以诗名。学王渔洋者。而云汀其号也。其咏教匪讨平之绩曰。几人善读孙吴书。不如且看循良传。此言深有发于余意。盖教匪之叛乱。必亦由吏贪官污故也。然循吏极难得。西京专尚吏事。然考之循吏传。只文翁等七人而已。如赵广汉等五六人。虽以政闻。皆尚猛者也。至若酷吏。则倍循吏。循吏宁可易得哉。考其绩。不过取财廉拊民诚而已。范晔史。皇甫规论西羌书曰。力求猛敌。不如清平。勤明孙吴。未若奉
题陶澍云汀集后
从子祐曾。尝游燕。与陶澍熟。澍渊明五十九世孙。居在江西。以诗名。学王渔洋者。而云汀其号也。其咏教匪讨平之绩曰。几人善读孙吴书。不如且看循良传。此言深有发于余意。盖教匪之叛乱。必亦由吏贪官污故也。然循吏极难得。西京专尚吏事。然考之循吏传。只文翁等七人而已。如赵广汉等五六人。虽以政闻。皆尚猛者也。至若酷吏。则倍循吏。循吏宁可易得哉。考其绩。不过取财廉拊民诚而已。范晔史。皇甫规论西羌书曰。力求猛敌。不如清平。勤明孙吴。未若奉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8L 页
法。陶诗盖发于此也。边封之吏。尤宜知此。
题郑东溟诗后
郑东溟尚奇异。故所与游者。类皆非凡士。集中有赠权克中诗。克中号青霞子。能文章。隐居古阜之天台山。鍊丹不出。注参同契甚该备。其后坐化。有红光自屋起。上烛于天。人谓之丹学。然盖兼修性命之学者也。夫道家之言龙虎者。窃有取于周易乾坤龙马之说。魂譬则龙也。欲魂之守魄。如龙之制飞腾之性而能潜蛰。魄譬则虎也。欲魄之拘魂。如虎之驯藏伏之性而有威猛。夫其变牝马为虎者。示其不专袭也。昔朱子云。诸儒失传。方外之流。阴相付授。以为丹灶之术者。殆谓是夫。
题传灯录后
我东为浮屠之学者。当罗,丽时。多往来于中国。往往益得其术。云游之迹。固无所拘也。传灯录中。东方之释见录者十之二三。如麻谷普幻师。又见于楞严经集注中。东人少知者。徒能知真表,元晓,义湘及牧牛子,希夷子,江月轩,涵,虚堂六七人而止。夫浮屠之始。不得与中国通文字。安有藏经许多耶。中国才子轻薄之徒。以尚奇好新之故。初得其术而张之。骋其灵
题郑东溟诗后
郑东溟尚奇异。故所与游者。类皆非凡士。集中有赠权克中诗。克中号青霞子。能文章。隐居古阜之天台山。鍊丹不出。注参同契甚该备。其后坐化。有红光自屋起。上烛于天。人谓之丹学。然盖兼修性命之学者也。夫道家之言龙虎者。窃有取于周易乾坤龙马之说。魂譬则龙也。欲魂之守魄。如龙之制飞腾之性而能潜蛰。魄譬则虎也。欲魄之拘魂。如虎之驯藏伏之性而有威猛。夫其变牝马为虎者。示其不专袭也。昔朱子云。诸儒失传。方外之流。阴相付授。以为丹灶之术者。殆谓是夫。
题传灯录后
我东为浮屠之学者。当罗,丽时。多往来于中国。往往益得其术。云游之迹。固无所拘也。传灯录中。东方之释见录者十之二三。如麻谷普幻师。又见于楞严经集注中。东人少知者。徒能知真表,元晓,义湘及牧牛子,希夷子,江月轩,涵,虚堂六七人而止。夫浮屠之始。不得与中国通文字。安有藏经许多耶。中国才子轻薄之徒。以尚奇好新之故。初得其术而张之。骋其灵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9H 页
慧之窦。肆其雄诞之说。反与吾道抗。然天下宲无是理。特其言似有宽乐之境。故人沉惑而不之止。夫心也者。静虚而应万事者也。吾道止而时行。故不为心之病。彼浮屠止之而止。故为心之病。虽极其精。不过枯槁而已。虽甘于枯槁。岂能安于心乎。此易之彖曰。艮其限。危熏心者也。
题天将冯仲缨诗后
万历壬辰。倭酋清正。盘据北路吉州安边等地。癸巳春。天将山阴冯仲缨。与将军宋大斌。兼都指挥张汝翼,赵膺孚,叶伯明,王椒,杨先。参军金相祖,陈文彦,周子中,金依祥,虞膺鳌,吴明拣,刘守信。据阳岩城而击之。清正闻行长败于平壤而惧。遂逃去。阳岩者。阳德也。仲缨题诗于客馆。备言其绩曰。单骑入巢。开示利害。倭酋畏死。即日退去王京。以待后命。余尝怪清正之入北路。欲犯我 宣庙北幸也。既知 宣庙不北幸。则何为迁延久屯于北也。我之被倭。以上国路也。行长梗西路。以当天兵。清正之计。安知其不出于白头之趾。而犯辽沈之不意者哉。仲缨。屯阳德而邀之者。似亦虑及于此也。 国史言北路之全。乃郑文孚之功。然亦仲缨之力为多。其单骑入巢之事。少知者。
题天将冯仲缨诗后
万历壬辰。倭酋清正。盘据北路吉州安边等地。癸巳春。天将山阴冯仲缨。与将军宋大斌。兼都指挥张汝翼,赵膺孚,叶伯明,王椒,杨先。参军金相祖,陈文彦,周子中,金依祥,虞膺鳌,吴明拣,刘守信。据阳岩城而击之。清正闻行长败于平壤而惧。遂逃去。阳岩者。阳德也。仲缨题诗于客馆。备言其绩曰。单骑入巢。开示利害。倭酋畏死。即日退去王京。以待后命。余尝怪清正之入北路。欲犯我 宣庙北幸也。既知 宣庙不北幸。则何为迁延久屯于北也。我之被倭。以上国路也。行长梗西路。以当天兵。清正之计。安知其不出于白头之趾。而犯辽沈之不意者哉。仲缨。屯阳德而邀之者。似亦虑及于此也。 国史言北路之全。乃郑文孚之功。然亦仲缨之力为多。其单骑入巢之事。少知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39L 页
其开示利害之事。又未知如何。东国之疏于文献如此。然考之申玄轩所著东征将士录。有大斌而无仲缨。仲缨。岂暂来而旋去欤。
题观我斋画屏后
余家有观我斋画八幅屏。岁久䵝昧。丹青漫漶。然其笔势悠扬可辨。或树林丛茂。时露茅屋。或平原浅草。马群放逸。或岩崖峭削。烟岚萦绕。或禾稼堆积。男妇就馌。盖金陵野景也。虽使酒肉歌瑟之中。沈酣逸乐者。见之。亦必发萧洒出尘之想。慨然思欲游焉。夫画虽末艺。然以人而奇。苟以忠烈孝谊之迹导人。亦感移心意而易入于善也。观我斋姓赵氏。名荣祏。少以画名。 肃宗大王尝召令模写 御真。观我斋不奉命而出。仍遂不画。是故。其画极稀。古人之饬励行检如此。
题谦斋画陶渊明后
谦斋画。以格力为奇。然此画乃萦袅有趣。矫松偃蹇。黄花满篱。渊明独携壶而坐。悠然远眺。但状貌稍腴。不似清贫相。岂新自彭泽归。超脱俗务。心意宽乐。故然欤。渊明高趣。为后人之所慕。虽至愚者。以渊明比之。心知其媚。亦欣然而喜。近者。杨根守尝邀郡中画
题观我斋画屏后
余家有观我斋画八幅屏。岁久䵝昧。丹青漫漶。然其笔势悠扬可辨。或树林丛茂。时露茅屋。或平原浅草。马群放逸。或岩崖峭削。烟岚萦绕。或禾稼堆积。男妇就馌。盖金陵野景也。虽使酒肉歌瑟之中。沈酣逸乐者。见之。亦必发萧洒出尘之想。慨然思欲游焉。夫画虽末艺。然以人而奇。苟以忠烈孝谊之迹导人。亦感移心意而易入于善也。观我斋姓赵氏。名荣祏。少以画名。 肃宗大王尝召令模写 御真。观我斋不奉命而出。仍遂不画。是故。其画极稀。古人之饬励行检如此。
题谦斋画陶渊明后
谦斋画。以格力为奇。然此画乃萦袅有趣。矫松偃蹇。黄花满篱。渊明独携壶而坐。悠然远眺。但状貌稍腴。不似清贫相。岂新自彭泽归。超脱俗务。心意宽乐。故然欤。渊明高趣。为后人之所慕。虽至愚者。以渊明比之。心知其媚。亦欣然而喜。近者。杨根守尝邀郡中画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40H 页
者求画。其人画渊明归去来图。守大怒以为画者。欲其归也。重笞之。彼欲以渊明媚守。乃反忤意而遭笞。媚亦可择人而行之乎哉。绝可笑也。
题五代史死节传后
欧阳公以谓五代兵戈扰攘之际。君臣之伦。斁灭尽矣。作死节传。举王彦章,裴约,刘仁赡三人。三人诚伟矣。至若宋令询,李遐,张彦卿,郑昭业之烈。不下三人者。何为只附见于本纪。而不为立传也。又如巩廷美,杨温。为刘赟。以区区之众。死守孤城。迹其始终。何愧于死节之士哉。欧公以为周主诏书四。皆言廷美等尝已送款。后惧罪而复叛。此殊不然。周高祖比五季诸君。差有信矣。既送款。则必不罪。不罪则复何惧乎。且廷美等。坚守待北汉之援。然晋阳于徐州绝远。何以救之。其计则迂矣。犹忍死而待之。岂轻为纳款乎。此必因赟招徕之语。而谓之纳款者也。又如张宪之烈。而罪其出奔忻州而见杀。是时。符彦超。杀李存霸。而归于明宗宪。坐守空城。将如之何。吾意其出奔。将以有为也。又可罪哉。文献不详。则善不得彰。其可悲也。
郭国安书跋
题五代史死节传后
欧阳公以谓五代兵戈扰攘之际。君臣之伦。斁灭尽矣。作死节传。举王彦章,裴约,刘仁赡三人。三人诚伟矣。至若宋令询,李遐,张彦卿,郑昭业之烈。不下三人者。何为只附见于本纪。而不为立传也。又如巩廷美,杨温。为刘赟。以区区之众。死守孤城。迹其始终。何愧于死节之士哉。欧公以为周主诏书四。皆言廷美等尝已送款。后惧罪而复叛。此殊不然。周高祖比五季诸君。差有信矣。既送款。则必不罪。不罪则复何惧乎。且廷美等。坚守待北汉之援。然晋阳于徐州绝远。何以救之。其计则迂矣。犹忍死而待之。岂轻为纳款乎。此必因赟招徕之语。而谓之纳款者也。又如张宪之烈。而罪其出奔忻州而见杀。是时。符彦超。杀李存霸。而归于明宗宪。坐守空城。将如之何。吾意其出奔。将以有为也。又可罪哉。文献不详。则善不得彰。其可悲也。
郭国安书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40L 页
戊戌东征之役。天将董一元。当倭义弘军。义弘临南江固守。会逻骑得一妇。从倭营出。怀中纸署曰。此妇将度异域。吾怜而赎之。天兵弗害也。末曰。知吾姓者。令公之后。埋儿之父。问吾名者。有或之口。无才之按。茅国器赞画诸葛绣解曰。此郭国安也。以语参谋史世用。世用跃然曰。郭国安华人也。在倭。誓自效于本朝。今在此矣。乃诇之。知国安在望晋营。潜约九月二十日。俟我师渡江。焚粮聚以应之。果如约。遂夺其营。义弘退守泗川。考之国史。只言是月十九日。一元自三嘉。夜驰百十里。黎明涉南江。屯望晋峰之野。贼望见大军而逃。此盖国安烧营时。而我乃弗知也。又言国器遣世用。探倭义弘。言当相见辽东。十月十六日。倭撤去。此义弘欲归。而恐我掎其后。乃自张之辞也。东征之役。惟平壤之捷。差强意。而当时他诸将。无成功者。倭诚劲贼也。如国安等辈。必多在倭营。而不能详。安用诇探为哉。庙谟诚疏于战也。国安事在茅元仪武备志中。岂国器为元仪之族。故特详之欤。
题汉书古今人表后
汉书古今人表。终古读者。疑其高下失当。抑扬不伦。刘知几又诋其无益于汉史。此论最得。夫以古今人
题汉书古今人表后
汉书古今人表。终古读者。疑其高下失当。抑扬不伦。刘知几又诋其无益于汉史。此论最得。夫以古今人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41H 页
为名。则何为只举古而不举今也。颜师古以为但次古人而不表今人者。其书未毕。然则曹大家撰成八表也。何为不续之也。黄履翁又谓固为汉人。畏避阁笔。此又不然。固既备诸传记。褒贬善恶。无所不书。独于表而畏避乎。盖自诗书以来。古本鲜得其传。多为妄人辈窜乱。窃谓古今人表。亦后人杜撰。而列之班史。考其所叙者。浅近肤率。不似固所撰。不徒其高下抑扬之为可议也。据刘之遴传以为萧琛在宣城。有北僧南渡。赍一胡芦。中有汉书叙传云。三辅耆老。相传以为班固真本。其文非隶非篆。大与今本不同。如诸王传。悉类项传。前又称永平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己酉。郎班固上。又叙传称为中篇。又班生彪自有传。又本纪及表志列传相合为次。总成三十八卷。又外戚传。在帝纪下。又韩彭英卢吴述云。淮阴毅毅。伏釰周章。邦之杰兮。宲惟彭英化为侯王。云起龙腾。又云解音释义。以助雅谈。此皆殊于今本者也。然古本亦有可疑者。固于永平受诏。至建初中乃成。而八表及天文志。未竟而坐窦宪死。何得言永平十六年五月二十一日己酉上也。且古人著书者。未尝自为之解。要当后人生疑晦而明之也。其称解音释义。以助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41L 页
雅谈。类后人事耳。盖今古本。其非真则均矣。六经及古时史籍。在南北朝。多异本。未知妄人辈窜乱。何本为甚尔。
题王铚默记后
王铚默记曰。宋太祖初自陈桥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轿子。出居天清寺。太祖与诸将入内。宫人抱二小儿丱角者出拜。乃柴世宗子也。太祖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出。潘美手掐殿柱。低首不语。太祖曰。汝以为不可耶。即命追还。以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为子。名惟正。宋史潘美传。子惟正。西京作坊。使从子惟吉。累资为天雄军驻泊都监。设如默记。则惟正世宗子也。然王巩又称惟正。一名惟吉。二记何其矛盾也。太祖立誓碑太庙夹室。锁钥甚严。新天子即位。诣碑前。仰瞻默诵而出。靖康之乱。庙门洞开。人得纵观。誓词三行。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自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后建炎中。曹勋北回。徽宗寄语云。祖宗誓碑。恐新天子不及知。其立国规模。如此之宽。故虽以文弱称。文章道学。为后世之冠。得力于士大夫者甚多。
题王铚默记后
王铚默记曰。宋太祖初自陈桥入城。周恭帝。即衣白襕。乘轿子。出居天清寺。太祖与诸将入内。宫人抱二小儿丱角者出拜。乃柴世宗子也。太祖曰。此复何待。左右即提出。潘美手掐殿柱。低首不语。太祖曰。汝以为不可耶。即命追还。以一人赐美。美即收之为子。名惟正。宋史潘美传。子惟正。西京作坊。使从子惟吉。累资为天雄军驻泊都监。设如默记。则惟正世宗子也。然王巩又称惟正。一名惟吉。二记何其矛盾也。太祖立誓碑太庙夹室。锁钥甚严。新天子即位。诣碑前。仰瞻默诵而出。靖康之乱。庙门洞开。人得纵观。誓词三行。一云。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自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一云。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一云。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后建炎中。曹勋北回。徽宗寄语云。祖宗誓碑。恐新天子不及知。其立国规模。如此之宽。故虽以文弱称。文章道学。为后世之冠。得力于士大夫者甚多。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42H 页
岂其即阼之初。乃作此残忍之事哉。自汉魏以来。虽当革除之际。皆全保其旧主及支属。故山阳为宾于魏。而得考其终。自刘裕篡晋。始弑其旧主。后乃受其报于子孙。然后来之厉阶。无时已也。独唐高祖,宋太祖。未尝轻加芟除。隋周之宗支。皆无恙。 皇明太祖虽屏逐胡元。恩泽及其俘。至以 皇子结婚。此岂非百王之所可法者乎。余尝怪宋之人士。多诪张浮言。疑乱国史。如烛影之事。尤可破也。太祖临终。既从杜太后之训。传位太宗矣。太宗少选。当登宝位。何为作弑逆而夺之乎。此必因德昭廷美之事而疑之。然此后来事耳。因赵普之言而致此。此于烛影之事。何涉也。又如李后主之赐牵机药也。亦出默记。李后主即凡庸人也。何忌之有。然则刘继元刘鋹。何独得其死也。其不可信者如此。
题科体诗后
古之取士。何尝不以言。而试才何尝不以事哉。夫其言善而后。可以考其才。其才良而后。可以试诸事。然士怀道敕行者。固不欲仆仆求售于人。此科举之学。所以见轻者也。汉时以明经对策取士。犹为近古。而至用词赋取人者。即唐,宋以下之俗习也。夫明经对
题科体诗后
古之取士。何尝不以言。而试才何尝不以事哉。夫其言善而后。可以考其才。其才良而后。可以试诸事。然士怀道敕行者。固不欲仆仆求售于人。此科举之学。所以见轻者也。汉时以明经对策取士。犹为近古。而至用词赋取人者。即唐,宋以下之俗习也。夫明经对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42L 页
策者。可以考其人之言。至若诗赋。类多代人而言者也。考其所自言。尚犹有拙讷不能善者。况代人而言。其果能得其人之意而不爽乎。果且得其人之意而不爽。是即伪且赝也。岂足贵哉。今之取人者。即亦功令体而具有程式。合之则取。不合者不取。盖其为体始于胡元。而至 本朝卞春亭季良。又因其法。益精其尺度。愈见其狭而且卑。岂初学所可习乎。士之自幼。矻矻于是。果何为哉。夫自贤人君子名硕忠孝贞烈之可以敬慕者。优伶为之仿像。则虽步趣雍容。谈笑轩举。此何取于义也。又如侠少佳冶闾里鄙琐之事。鼓掌振作。极尽其技。而能使人绝倒者。由有识傍观之。其丑当如何哉。今之功令体。何异于是乎。然气和则心平。心平则声正。市街之童。相与歌谣者。岂能必谐于律乎。但为和气所感发。则亦能怡愉驩乐。可以卜治世之音。余见向时诸人以科体鸣者。随其繁促纾缓。可见其人之贤邪吉凶。士不欲俛首科体。慨然行古之道则已。不然。可择其和而从之。择其不和而违之。如驰驱于道者。欲得其和銮中节者乎。抑取其轮辐倾侧。以取其覆败者乎。
题胡氏牛晋说后
题胡氏牛晋说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43H 页
余尝怪致堂胡氏。好取怪说论史。如牛晋事。亦其一也。是说出自沈约。约喜造异说。以诬前代。见者信其奇而忘其诬。且事在既往而莫之考也。一播史册。则传以为宲有是也。然细心摸索。亦有不难辨者。牛金事诚闺房暗昧之说。而王劭之生晋后者。能言之。在当时。亦岂无传播者。而五王南渡之后。如王导刘琨辈。英豪之人。不归心他王。独推尊于琅琊王。观此足以破劭之说。而胡氏又信之者。何哉。
题苏老泉辨奸论后
辨奸论。非老泉文。乃东坡所作也。考其文。固当知也。老泉与安石。俱出欧公门下。欧公荐安石于朝。谓其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者。其所以许之者。不浅鲜矣。槩安石与一时诸贤。相得甚盛。及其行新法以后。欧公亦不从。卒为安石所罢。于是乎诸贤并起而斥之。老泉之没。在安石柄国之前。则何用逆知其误国。而乃为此论也。且其文亦非老泉文法也。老泉权变而有法。东坡奔放而有神。当安石流毒之时。东坡欲著其父之先见。作此论。窜入老泉集中。遂登张方平之所撰墓志而宲之。盖与老泉之汉高祖及管仲诸论。迥有不同者矣。然辨别朱紫之乱。
题苏老泉辨奸论后
辨奸论。非老泉文。乃东坡所作也。考其文。固当知也。老泉与安石。俱出欧公门下。欧公荐安石于朝。谓其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者。其所以许之者。不浅鲜矣。槩安石与一时诸贤。相得甚盛。及其行新法以后。欧公亦不从。卒为安石所罢。于是乎诸贤并起而斥之。老泉之没。在安石柄国之前。则何用逆知其误国。而乃为此论也。且其文亦非老泉文法也。老泉权变而有法。东坡奔放而有神。当安石流毒之时。东坡欲著其父之先见。作此论。窜入老泉集中。遂登张方平之所撰墓志而宲之。盖与老泉之汉高祖及管仲诸论。迥有不同者矣。然辨别朱紫之乱。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43L 页
剖破珉礏之混者。唯心明意公者事耳。坡翁亦岂及此。特以其不情论之。以此疑安石则可矣。至元祐诸贤并进之时。复以疑安石者。移之于程子。至于洛蜀之分党。坡翁岂以嘻笑怒骂。放浪无节。乃为君子之真乎哉。
题吴伟业诗后
吴伟业尝为吴三桂赋诗云。不为君亲来故国。只因女子下雄关。三桂厚遗而求改。伟业换不只二字而已。馀无所改。其落句云。天教红颜定燕山。又作圆圆曲。有曰冲冠一怒为红颜。清人恶三桂后来叛乱。著其事。常备极丑悖。可谓众恶同归者也。然三桂之降睿王。窃意陈沅之故也。计三桂为人。未必以父母妻孥。尽付李贼而任其屠戮。为 崇祯皇帝。复雪雠怨者也。苟欲赴国难。则何为在山海关。不即驰发。决死生于燕城之下哉。既破李贼。何不穷追。才至定州。而止也哉。其怒也。特以陈沅之陷贼。而既得沅。则又驩喜其能保其生。因遂怠于讨贼者。不亦明乎。人之论三桂之义者。不究乎此。而乃称为 崇祯皇帝而讨破李贼者。其缪矣哉。
题嵇中散幽愤诗后
题吴伟业诗后
吴伟业尝为吴三桂赋诗云。不为君亲来故国。只因女子下雄关。三桂厚遗而求改。伟业换不只二字而已。馀无所改。其落句云。天教红颜定燕山。又作圆圆曲。有曰冲冠一怒为红颜。清人恶三桂后来叛乱。著其事。常备极丑悖。可谓众恶同归者也。然三桂之降睿王。窃意陈沅之故也。计三桂为人。未必以父母妻孥。尽付李贼而任其屠戮。为 崇祯皇帝。复雪雠怨者也。苟欲赴国难。则何为在山海关。不即驰发。决死生于燕城之下哉。既破李贼。何不穷追。才至定州。而止也哉。其怒也。特以陈沅之陷贼。而既得沅。则又驩喜其能保其生。因遂怠于讨贼者。不亦明乎。人之论三桂之义者。不究乎此。而乃称为 崇祯皇帝而讨破李贼者。其缪矣哉。
题嵇中散幽愤诗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44H 页
中散因山涛为选曹郎。举以自代。答书拒绝。因自说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司马昭。知其不附己。遂陷吕安狱而杀之。曹操欲篡汉室。则杀孔融。司马昭欲篡魏室。则杀中散。彼二人者。其力虽不能禁遏篡夺。若扶植名节。使忠义之士。鼓其心则有馀。历考前世革除之际。何尝不先诛锄名士乎。中散临刑。援琴而鼓。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广陵。即诸葛诞起兵之地也。世语云。康遥应毋邱俭。然俭高贵乡公二年。举兵广陵败死后。陈留王二年。诞举兵讨昭。败死。已而中散见杀。非应毋邱俭。乃应诸葛诞也。以俭,诞俱在广陵举兵。故谬指应俭也。观此幽愤诗。深有羡于采薇山阿。散发岩岫。虽遁世遐举如此。中散名重当世。而志于魏。安得免于祸乎哉。
题申培诗说后
申培诗说。与毛诗不同。豳风去其七月篇。自狼跋以下。并鲁颂而合作鲁风。小雅作小正。又有续有传。大雅亦作大正。而有续有传。其续者继正乐也。其传者非奏乐之正经而可传也。盖因毛诗之变小雅变大雅而异其名也。周颂自闵予小子。析为二卷。不名曰周颂。而只曰颂。案申公传。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
题申培诗说后
申培诗说。与毛诗不同。豳风去其七月篇。自狼跋以下。并鲁颂而合作鲁风。小雅作小正。又有续有传。大雅亦作大正。而有续有传。其续者继正乐也。其传者非奏乐之正经而可传也。盖因毛诗之变小雅变大雅而异其名也。周颂自闵予小子。析为二卷。不名曰周颂。而只曰颂。案申公传。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44L 页
疑者阙。索隐曰。谓申公不作传。但教授有疑则阙耳。申公既不作传。则何从有诗说也。此乃后之妄人作。而依附之耳。余又考其传。楚王戊。不好学。疾申公。卒乃胥靡之。此政类今之卿相贵人子弟。侮慢塾师。轻加耻辱。无所不至。申公多年读书。而馆于侯王之谷。安得不招此辱哉。
题陈栎尚书集传纂疏后
蔡氏之释尚书。因朱子指授。然论者以为朱子之说。尚书主于通所可通。而阙其不可通。蔡氏虽殷盘周诰声牙难解者。必求其解。此其所短。然其说浅显易见。且渊源有自。故自元延祐贡举条格。与古注疏。并立学官。 皇明太祖。亲验天象。知蔡传之不可尽据。命刘三吾等。作书传会选。颁行天下。及永乐中。胡广等奉 敕撰书传大全。以蔡传为主。其疏则本于陈师凯蔡传旁通。及陈栎尚书集传。纂疏二书。师凯者。东汇泽浩之父也。栎字寿翁。休定人。宋亡后。隐居三十八年。延祐甲寅。年六十三。复出应试。以病不及会试。越二年。上书于执政。不报。遂终于家。年八十三。彼急居读书。可谓知所处矣。忽于晚节不终。何也。彼诚见蔡传。为时所尊用。欲以平素之学一试之。而殊不
题陈栎尚书集传纂疏后
蔡氏之释尚书。因朱子指授。然论者以为朱子之说。尚书主于通所可通。而阙其不可通。蔡氏虽殷盘周诰声牙难解者。必求其解。此其所短。然其说浅显易见。且渊源有自。故自元延祐贡举条格。与古注疏。并立学官。 皇明太祖。亲验天象。知蔡传之不可尽据。命刘三吾等。作书传会选。颁行天下。及永乐中。胡广等奉 敕撰书传大全。以蔡传为主。其疏则本于陈师凯蔡传旁通。及陈栎尚书集传。纂疏二书。师凯者。东汇泽浩之父也。栎字寿翁。休定人。宋亡后。隐居三十八年。延祐甲寅。年六十三。复出应试。以病不及会试。越二年。上书于执政。不报。遂终于家。年八十三。彼急居读书。可谓知所处矣。忽于晚节不终。何也。彼诚见蔡传。为时所尊用。欲以平素之学一试之。而殊不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45H 页
知所伸者小。而所屈者大。且中会试。得志于胡元。能几时酣乐。而独不能忍。须臾乎。励志不固。而穷老无聊。则易致昏惑如此。君子可不戒乎。然永乐大全中。尚书最称详核者。取栎说者多。而栎得蔡说之精故也。
题欧阳公毛诗本义后
欧公释经。常平心和气。未尝排击前人经说。特其龃龉缪误。有不相合者。始伸己见。夫郑笺与毛传。往往牴牾者。彼其所授。有不同故也。魏晋间诸儒。如王肃,王基,孙毓之类。以毛,郑得失。互相扶抑。自孔颖达撰义疏之后。唐之老师宿儒。莫敢议也。至欧公而始发新议。研宄其长短。以意逆志。故多得诗人之本旨。而有补于风教。然后之学者。又务立新奇。誇矜神解。二家章句过遭诋毁。则或以滥觞之源。归咎于欧公。然欧公之意。特不曲徇二家之错解而已。岂复预开其变本加厉之过乎哉。盖因文而悟者。常求其意。故或涉于浅显易见。讲学而得者。务绳以理。故或拘于执滞莫开。此则不可不知。
题诸侯衅庙礼后
诸侯衅庙。见于大戴礼。君三年之丧讫。主当迁之新
题欧阳公毛诗本义后
欧公释经。常平心和气。未尝排击前人经说。特其龃龉缪误。有不相合者。始伸己见。夫郑笺与毛传。往往牴牾者。彼其所授。有不同故也。魏晋间诸儒。如王肃,王基,孙毓之类。以毛,郑得失。互相扶抑。自孔颖达撰义疏之后。唐之老师宿儒。莫敢议也。至欧公而始发新议。研宄其长短。以意逆志。故多得诗人之本旨。而有补于风教。然后之学者。又务立新奇。誇矜神解。二家章句过遭诋毁。则或以滥觞之源。归咎于欧公。然欧公之意。特不曲徇二家之错解而已。岂复预开其变本加厉之过乎哉。盖因文而悟者。常求其意。故或涉于浅显易见。讲学而得者。务绳以理。故或拘于执滞莫开。此则不可不知。
题诸侯衅庙礼后
诸侯衅庙。见于大戴礼。君三年之丧讫。主当迁之新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45L 页
庙。庙既成。尊而神之。故衅以羊也。今考小戴记杂记篇中所录。其涂改之笔。可见也。但大戴以为割鸡于室中。小戴以为屋下割鸡。此为异矣。汉初以来。迄于刘向。校正中书诸家。殆数百篇。大戴删其繁重。为八十五篇。小戴又删为四十九篇。仪礼记固多汉儒所述而士冠礼记与小戴同。且小戴以其博也。故多采旧礼。不独专取大戴也。观内则篇。牛夜鸣则庮之章。出于周礼可知也。如昏义,冠义等篇。皆发明仪礼。如深衣,投壶,奔丧等篇。皆用古礼全文。如中庸,大学。纯乎孔门之全书。如月令,王制,缁衣等篇。皆著叙述之人。如曲礼,少仪,内则等篇。皆小戴所荟萃而成者。夫礼家说。诚有烦复可删者。亦有至近至易。而无讲说之言。不能通者。类断港寻丈之水。不得舠梁。何以渡涉乎。如淹中古礼。传于今则所以决疑而辨惑。岂其鲜乎。
题方氏节井记后
潘耒者。明遗民凯子也。作方氏义井记。义井者方正学之难。株连死者八百七十三人。乡人或收其骸。纳诸大井。二百馀年。井水犹赤。时见光怪。乃塞之。筑井其上。名曰义井云。记又云。万历末。有异人言。天下将
题方氏节井记后
潘耒者。明遗民凯子也。作方氏义井记。义井者方正学之难。株连死者八百七十三人。乡人或收其骸。纳诸大井。二百馀年。井水犹赤。时见光怪。乃塞之。筑井其上。名曰义井云。记又云。万历末。有异人言。天下将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46H 页
乱。或问其故。曰建文中惨死之徒。已生人间。言之妖妄。乃如是哉。正学读书之人也。其死即伦常之所当然也。当忠忿激发之际。语虽不择。其心固恬于义也。当时殉身者。同是心也。岂以诛戮之惨。赍怒含愤。乃欲报于数百年之后者。彼忠魂义魄。必不宜如此。 成祖皇帝。欲靖民志。固过于株连。恐亦不至如野史之惨。而耒之怪说。得不累于逊志之正也哉。
题楚孝子(重燕)遗迹后
楚孝子。本中国巴陵人。自其九世祖。流落东土。遂为明川府人。善事父母。凡晨昏定省。朝夕甘旨。一遵礼经。父母遘疠甚谻。夜必祈天。乞以身代。及丧。号擗几绝。殡敛必诚。又庐墓三年。服既除。著礼说。教授乡里之秀。及门者。殆数百人。往往有成材者。最明于祭礼。春秋必蠲洁行祀。北关人士。举其行。吁于朝。乞施褒扬。以劝遐俗。辄为有司所沮。夫明川府。即金之胡里改路也。俗荒芜卤莽。今虽设置州府。以冠带之治。治之。常患其不能雍容遵礼法。苟有兴起而倡之者。顾不当显扬而风之耶。夫变俗革风。在下者易为力。非有政刑以驱之。约束而威之。能使具彝性者。自然兴慕而欲行之。故在上之教。有所不及焉。且文明之运。
题楚孝子(重燕)遗迹后
楚孝子。本中国巴陵人。自其九世祖。流落东土。遂为明川府人。善事父母。凡晨昏定省。朝夕甘旨。一遵礼经。父母遘疠甚谻。夜必祈天。乞以身代。及丧。号擗几绝。殡敛必诚。又庐墓三年。服既除。著礼说。教授乡里之秀。及门者。殆数百人。往往有成材者。最明于祭礼。春秋必蠲洁行祀。北关人士。举其行。吁于朝。乞施褒扬。以劝遐俗。辄为有司所沮。夫明川府。即金之胡里改路也。俗荒芜卤莽。今虽设置州府。以冠带之治。治之。常患其不能雍容遵礼法。苟有兴起而倡之者。顾不当显扬而风之耶。夫变俗革风。在下者易为力。非有政刑以驱之。约束而威之。能使具彝性者。自然兴慕而欲行之。故在上之教。有所不及焉。且文明之运。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一 第 246L 页
常周行无遍。夫七闽之俗。至唐始变。至于朱文公而道学大盛。而北方邹鲁之乡。反逊之。东方之学。始于南矣。安知其不渐北而盛乎。楚氏之习于礼者。其兆矣。楚氏后孙。第行之不倦。以待其昌乎。
题己卯诸贤书牍后
徐上舍圣观。示韩石峰所临己卯诸贤书牍。赵静庵,金冲庵,崔新斋各一幅。又曰冲。曰笼中子。曰仰。各一幅。未详其名。窃意冲即冲庵。字元冲。当祸变之际。讳其名也。书中有到海滨中风之语。岂其窜济州时欤。国俗袭罗丽之馀。蒙昧鄙陋。而赖己卯诸贤。振之以教。得以变风革习。反以是受斩伐椓丧。何其德之礼功之博而祸之烈也。夫阳气方生。每为积阴所摧抑。君子消长之几。亦类是也欤。小人搆陷君子而致之祸。自以为得计。然往往反受其祸。设或不受其祸。人生会当一死。其先后不几何。而考其迹则荣辱得失之分。果如何哉。诸贤真迹。虽不可见。以石峰之所临仿者。可得其一二。噫。后之慕仰。岂独在点画之末哉。以诸贤之心画。为石峰之所临。可谓两美之合。然好之不笃。则无得而致之。圣观乃能致之。又珍玩爱好如此。可谓得所慕矣。
题己卯诸贤书牍后
徐上舍圣观。示韩石峰所临己卯诸贤书牍。赵静庵,金冲庵,崔新斋各一幅。又曰冲。曰笼中子。曰仰。各一幅。未详其名。窃意冲即冲庵。字元冲。当祸变之际。讳其名也。书中有到海滨中风之语。岂其窜济州时欤。国俗袭罗丽之馀。蒙昧鄙陋。而赖己卯诸贤。振之以教。得以变风革习。反以是受斩伐椓丧。何其德之礼功之博而祸之烈也。夫阳气方生。每为积阴所摧抑。君子消长之几。亦类是也欤。小人搆陷君子而致之祸。自以为得计。然往往反受其祸。设或不受其祸。人生会当一死。其先后不几何。而考其迹则荣辱得失之分。果如何哉。诸贤真迹。虽不可见。以石峰之所临仿者。可得其一二。噫。后之慕仰。岂独在点画之末哉。以诸贤之心画。为石峰之所临。可谓两美之合。然好之不笃。则无得而致之。圣观乃能致之。又珍玩爱好如此。可谓得所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