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自动笺注)
硏經齋全集續集册十
 史論
  
傅說
公元前1272年
天之所以與賢也。
君之所以得賢也。
卽誠而已
若其所以之者
所以得之之故。
何常之有。
不過其所値而發之。
雖事或有不必然者。
卽亦理之所必然也。
高宗傅說者。
天與之也。
人之所以之者
亦識未及此也。
古之明盛之時。
莫如時而方擧舜。
詢事考言
歷試諸難而擧之。
此因四嶽之所薦也。
然堯方治水時
四嶽之薦。
在於鯀。
何其明於舜而昏於鯀也。
所以知人之難也。
維其難也。
故或以他道而得之
周文王之用卜筮
而得太公者有之。
卜筮或有瀆而不告時。
故又徵諸夢。
高宗之得傅說是已。
其求之之道。
豈止一端哉。
高宗之恭默思道者三年矣。
精誠上通于天。
而與之爲一。
故乃傅說見焉。
聲音笑貌
始發而隱約矣。
又出而磊落矣。
又値而特異矣。
有若丁寧
告戒前後矣。
於是之而甚肖。
之而不差
一日齋。
七日戒。
愾然其齋者。
以思而成者也。
夫思於杳茫不可見之境。
尙有以致之。
况實有其人。
而以高宗之聖。
思之三年
不可以
致之乎。
或者何其疑之也。
賢人藏器而在草野者。
未甞枉其道而求之。
必待上之求之。
上之求之。
未甞以誠
而誠之至則至。
誠之不至則不至。
高宗之誠。
可不至乎
在於傅巖板築
高宗之誠。
固已相感
故旣發於夢而致之。
一朝輔相之任不疑
盖已審其賢矣。
此豈一時之致其誠而然乎哉
夢之慌惚難明。
此凡人事也。
聖人則不然。
思之必通。
夢之必眞。
夫事有不必然者。
凡人測之耳。
理有必然者。
聖人度之耳。
苟竭吾誠而思之。
無不顯者
孔子學琴。
文王操而得文王之形焉。
思周公則必夢焉。
高宗之得傅說
猶是耳。
斯理也。
又何疑哉。
共和
公元前828年
文武之治。
極於成康
嗣是而漸衰。
王已膠舟之禍。
穆王巡遊而徐人欲據其位。
至厲王時
國人犯王而欲殺其太子
向微共和之治。
周其存乎。
共和之賢。
不媿周召
武庚之亂。
成王在位
周公尙被流言
共和之時
無主人心泮渙
共和鎭撫王室
十有四年
諸侯輯睦
卒乃奉宣王而立之。
又爲之相。
宣王中興之治。
共和之力也。
宣王之季。
千畒而敗茅戎者。
竊意共和旣沒之後歟。
鬻拳
鬻拳
未知君臣之分。
秪以救君之過爲忠。
兵諫楚文王自刑
由其徑情直行故也。
夫臣之進諫可繼也。
鬻拳臨之以兵。
使楚文王懾而不得不從。
然旣不能格其非心
必將復發
鬻拳加以兵乎。
是乃不可繼者也。
楚之君臣
旣發自藍縷
堂陛之等。
至文王時
尙未離其習。
鬻拳之無禮。
如是哉。
士蔿
國之爲國
以其宗彊盛也。
是故
周之本支百世
幽厲之際。
內之同姓大夫
外之同姓諸侯
皆板援而定之
同姓之於宗國
爲藩屛也。
大矣
諸侯之國
不然乎哉
寵愛踰濫。
支嫡失位
互相傾奪者。
先王政刑不行焉。
晉由曲沃而據公室
故常公族效之。
猜防甚於他國
桓莊之族。
一存者。
士蔿乃迎其詐而行之。
可謂小人哉。
謀者。
盍諫於公曰。
彼雖逼。
卽可親親之恩與禮而止之。
使人各知其位著
則不敢萌異。
使人各安其寵祿
則不踰制
若是
晉當不亂
今乃以彼彊盛之故。
使離間骨肉盡去之。
自是驪姬踵其計。
而譖三公子
晉幾亡國
士蔿之計。
誠賊於晉矣。
范武子
范武子將老。
文子而戒之者
郤克逞忿於齊也。
齊自以覇主之餘。
不欲俛首事晉。
故登婦人而笑克跛者。
亦侮之也。
晉國之所同耻也。
奚獨郤克之爲任哉。
然晉侯不許。
則克亦可止。
武子乃辭其政。
而俾克肆怒于齊。
盖慮其不令肆怒于齊。
則必作亂于晉。
然怒不可極。
忿不可逞。
一人之恨。
不顧擧國師徒者。
豈可曰義乎。
幸而諸帥和而獲勝
不然結怨強隣
而何底定
忿兵
終有僨敗
是故
不能服齊之心矣。
武子何不曉克息其怒。
乃使克逞其志乎。
范文子
鄢陵之戰。
晉操其勢矣。
夫利在目前而不之顧。
在日後而反爲之憂者
賢者能之。
此晉之諸帥皆欲戰。
而獨范文子不欲戰也。
戰勝之後
文子祈死而卒自裁者。
不忍國難也。
文子而在。
則難不必作。
第令難作
亦有以靖之
書偃弑君而無討之者
文子不死
不聲其罪而誅之乎。
季文子
古之君子
出而任國事者。
未嘗用權
無害于家。
有裕于國者。
不以己之私與之也。
輕重大小
一付之物而以公誠將之。
安有災禍哉。
觀行父之於魯國也。
爲政未嘗不善
可謂忠於國者也。
顧其意多涉乎私。
襄仲之弑子惡及視而立宣公
行父不爲之討。
乃反使齊。
納賂定位
斯非私乎。
彼畏遂之勢。
不敢遽討而與其惡。
自此公室卑。
宣公沒。
乃逐東門氏者。
可謂公與誠乎。
美行父相三君無私積。
令其子孫
世執魯國之柄。
使祿去公室者。
由行父也。
可不謂之私乎。
令尹子文
令尹子文
自毁其家。
以紓楚國之難。
可謂忠矣。
由是
楚能倔疆於江漢
齊桓公兵力
未能服其心。
纔取盟而還
然楚之所猾夏者。
子文爲之謀也。
生長蠻夷之中。
徒知富彊爲國
而未能導其君於義。
縱其內行
禽獸然。
至取文芉(一作芈)二女而歸。
淫昏如此
安用大臣爲哉。
石碏
石碏殺其子厚
以定衛國之亂。
可謂大臣矣。
獨恨其諫莊公也。
不請斥去州吁止亂
州吁之寵。
嬖人子之故也。
是時
莊姜德盛而不見答。
以莊公
心已蠱。
嬖人又易導其淫。
石碏不能反覆開陳
以牖其心。
只以六逆六順之說及之。
豈知六逆之當違。
六順之當從耶。
且將立州吁定之者。
誠失之矣。
意痛言州吁速禍
若爲州吁地。
欲以止公之寵。
然公亦以爲自我出。
若益其寵。
無如州吁何。
而設能奪東宮之位。
素志也。
是故
言雖忠。
不能入。
夫折奸者。
當截直。
不可宛曲也。
鮑叔
知人之術。
不可學而能也。
或失於小。
或失於大
若拘以細行
則失於大
若取以大節
則失於小。
於大者。
不若失於小也。
管仲貧賤時。
欺負鮑叔多矣。
其行豈能一一中於宜乎
凡人之志必薄之。
顧乃畧其細而取其長。
卒乃免於堂阜
而俾以齊國之政。
無與焉。
無與焉者。
不欲分其權也。
是故
一匡天下未嘗劃一策。
九合諸侯未嘗出一謀。
桓公至謂之仲父無猜忌。
齊國只知有管仲而無嫉妬
此其心。
豈非休休大臣者耶。
是故
子孫世執齊國之權。
而其功德
反有加於管仲者也。
公子
堯舜天下
不傳子孫
子孫散處於雜小國
而及周之季。
陳氏競焉。
卒乃王齊地
之後也。
及周之亡。
漢氏興焉。
卒乃主天下
之後也。
盖德盛者。
報必厚。
功博者。
膺必重。
堯舜之盛。
豈可朱均不肖
而遂無以其後也哉
所以靳於前而昌於後者也。
然陳氏類以私惠
攘奪齊國之政。
且以簒弑得之
不能漢代之久。
惜哉。
國之將興。
必有靈應
敬仲之卜。
何其異也。
宮之奇
宮之奇之諫虞君。
指陳事情明切
而君不用
里克固已料之。
夫虞君貪賄者也。
彼幸璧馬之至。
不知爲餌。
凡人以下
皆可測晉君之志。
而彼獨不能者。
蔽之斯固矣。
宮之奇不聽
卽以族行。
可見其懦而不能疆諫者也。
夫君臣之際以義合
故常務爲莊重自持而後
爲君所禮。
凡有諫諍
言易入。
一有不然
而被其暱焉。
則君固輕之。
雖知其爲逆耳之言而不槪也。
自幼少。
而已見親狎。
其侮尤甚焉者乎。
然則士之所自重者。
如何也。
屈完
齊桓公諸侯之師。
區區之楚。
不能服其心。
乃取盟而還
是役也。
桓公特以蔡姬之故。
牽引同盟
代蔡。
以其無名之故。
因伐楚而名其師。
實無意於伐楚也。
豈能懾楚人之心乎。
所以聲其罪者。
甚重。
責其職供之不入
與夫昭王不返
昭王不返
漢濱諸姬之罪也。
楚豈無以待之甘心服罪歟。
是以
問諸水濱之侮言。
同盟者其所以罪之者
不得其理故也。
召陵之師。
雖歸之一匡之烈。
然楚之猾夏者。
於是也。
屈完答齊侯之言。
其辭直。
故雖管仲詞令
無以折之也。
荀息
里克公子卓于朝。
荀息死之。
君子曰。
所謂白圭之玷
尙可磨也。
斯言之玷。
不可爲也。
此罪荀息之辭也。
晉獻公旣蠱於驪姬
太子申生。
公子重耳夷吾
以爲奚齊之患盡矣。
乃命息爲之傅者。
婉而貞也。
夫婉者。
易以使也。
貞者易以盡其心也。
不然里克虢射之倫。
不使爲之傅。
必以屬者。
豈無以哉。
獻公之疾。
而托之者
已慮三公子之徒必作亂
奚齊不能保守也。
苟陳其故。
使奚齊讓其位於重耳
驪姬母子
得無事。
國安矣。
不忍臨死區區之托。
請以忠貞保之。
此豈大臣之事乎。
大臣不以一死爲重。
而務國家
使獻公
一朝
覺悟而家寧國
則其善可謂盛矣。
彼徒以一言之重而不能救焉。
虀粉其身而遂之。
亦何補之有哉。
里克
里克驪姬二子
惠公晉國
里克之勞。
宜在厚報反殺之者
何也。
里克不納重耳而納夷吾者。
必與夷吾通而受其指也。
惠公之入。
雖由秦。
秦伯旣仁夫重耳而違之者
里克輩之所以圖之也。
里克所以之者
利在惠公之入。
不知忌克
惠公非不里克之功。
而惡其殺弟之名。
乃忍於誅殺
從古爲人臣。
圖利於君而爲其所使者
何嘗不爲君所殺乎。
然則雖其出力効忠者。
乃反促其死也。
百里奚
史記及他書。
皆言百里奚治秦之功。
而考之左氏傳。
則只言子桑孟明之倫。
而顧百里則不詳。
只晉人乞糴也。
穆公百里與諸乎。
對曰。
天災流行
國家代有。
救災恤隣道也。
行道有福。
時秦人方怒晉之背約
欲與之糴乎。
百里之言如此
大臣爲國之道也。
治秦用是道。
秦之競。
不亦宜乎
背約
卽晉之罪。
何與焉。
有災則斯救之而已。
且古之大臣
未嘗赫赫震耀事功者。
爲所當爲而止。
是故
觀其國
治。
可以考其迹也。
管仲
語云
管氏有反坫樹塞門
爲不知禮
管氏誠僭矣。
名分之際。
等級之嚴。
絲毫之微。
不可也已
凌犯禮義
而禁天下之踰濫。
使之尊王
則人孰信之而趨其令哉。
左氏傳稱王以上卿禮饗
管仲辭曰。
臣賤有司也。
天子二守國高在。
若節春秋
來承王命
何以禮焉。
卒受下卿之禮而還
其愼於禮如此
而乃反坫樹塞門
僭於君者。
誠可異也。
豈管氏之意。
公朝禮讓之際。
愼於辭受
至若私朝之禮。
雖或少踰其制而不至也歟
盖其奢侈之故。
順而不自知其爲僭。
夫奢者。
必僭。
僭則必逼君。
管仲之賢。
亦有是也
富之爲累。
不亦甚乎。
左氏云。
管氏之世祀宜哉
然自管仲之後
無聞於齊。
安有世祀者哉。
此乃奢侈之禍也。
臧文仲
天王子帶之亂。
告難于魯
臧文仲對曰。
天子蒙塵于外。
敢不問官守。
旣而,晉聞王國之難。
而皆競於勤王
魯獨不出
文子之言之不信也。
夫魯之親親王室
比他邦尤切。
是故
王姬之昏。
魯輒主之。
王室之亂。
未能一擧兵而救之。
雖以文弱之故。
得不媿於心乎。
是時
王室之告亂也。
獨及於魯,晉者。
爲其力可及救也。
齊雖盛而子帶所善也。
楚雖強而蠻醜之難援也。
是以三國而恃之也深。
而魯爲甚
固當赫然出師
以救王室
則魯之義聲
莫競于諸侯。
以此諸侯
敢不服。
魯嘗伐淮夷矣。
伐邾矣。
伐齊矣。
車甲之不繕。
士卒之不練哉。
秦瘠之視也。
文子固當勸僖公
以無負其言也。
而速赴焉。
遷延不行
文子之失。
奚徒下展禽,妾織蒲,縱逆祀祀爰居等。
不仁不知之事也。
叔武
衛成公復國
叔武之賢也。
叔武不受踐土之盟。
成公其能復國乎。
成公不禮晉文而搆其隙。
欲與蠻夷之楚而失其衆。
臨當出奔也。
使元咺叔武以受盟。
叔武之攝國事
自擅者耶。
何爲而殺之也。
雖因前驅之射。
成公其可曰不知乎。
苟能篤於愛而無不信之志
何爲先期而入也。
方叔武將沐。
聞兄之至。
捉髮走出。
友愛之情。
藹然可感
而乃忍殺之耶。
竊恠衛國之政。
父子兄弟之間。
斁敗倫常者。
其故何也。
豈以之故。
俗尙有以漸染
耶。
元咺
元咺
旣受成公之命。
而奉叔武以守矣。
成公誤聽或人之訴。
而殺其子角。
而咺之不癈命者。
有守矣。
叔武之死
成公亦旣殺歂犬而哭之矣。
者。
退處不仕
可也
不然
出奔他國自全
亦可也。
何故
赴愬盟主也。
其志爲叔武之寃。
而不顧成公
成公獨非其主耶。
晉毉之酖成公也。
若無寗兪之薄其酖。
則是元咺成公也。
成公猶在而無天王之命。
遽立公子適者。
是欲成公不入衛也。
受誅不亦宜乎
寗武子
寗武子盡心於衛。
固可述也。
當宛濮之盟。
其言發於誠懇
故衛人聞之而不貳
成公之在深室也。
槖饘
貨毉而薄酖。
得不死。
衛無斯人
衛其爲衛乎。
成公出奔也。
叔武雖以命而攝國。
然其居者行者
互相疑貳
亦其勢易然也。
方衛侯之先期入也。
寗子先之矣。
何不如宛濮之盟。
居者。
無懼其及。
行者
無保其力。
歸和輯。
叔武何用死也。
寗子之先之也。
豈或由是未及喩其意。
成公遽驅而奄之。
於是乎
叔武死矣。
至若成公欲祀相。
而引鬼神不歆非類之祀以爭之。
何其正也。
蹇叔
蹇叔
靈智之人也。
且老而多聞
其言如蓍龜
穆公之襲鄭也。
中智
亦知其謬。
蹇叔乎。
杞子之戍鄭。
其勢固不能久於戍。
必將有以相圖也。
是故
其計雖密。
已播諸隣國
卜偃晉文之柩曰。
將有西師過軼
擊之必大捷。
晉旣知之。
鄭反不知乎。
人國得鄭
安能守之。
且不哀晉喪。
而伐其同姓
晉其無怒乎。
原軫之言曰。
秦違蹇叔
而以貪勤民
機事不密如此
蹇叔所謂千里
其誰不知者也。
穆公之明。
而怒其哭師。
孟明等亦可謂良帥也。
行之不疑
利令智昏也。
蹇叔之說。
似若甚奇。
然特不爲利所昏也。
先軫
先軫之智。
盖晉帥之最也。
當囚秦之三帥也。
因文嬴之一言而釋之。
誠失矣。
先軫不顧而唾
及箕之役。
乃反自討而死于狄。
何其遽乎。
何其速乎。
盖其爲人也。
剛而無禮
一時忿恨
發言甚悖。
由其不自制也。
晉襄新立法。
不行羣下
先軫得免失禮之刑。
不然
何待箕之自討哉。
此與慶鄭之待刑。
何以
哉。
慶鄭勇士也。
怒其策之不行也。
惠公而爲秦獲。
惠公入而不奔以待刑。
亦自討之意也。
與其自討
何如自討者耶。
不學之過也。
陽處父
公元前631年
春秋文公六年
賈季使續鞫居。
陽處父
書曰晉殺其大夫者。
陽子也。
寗嬴之言曰。
商書曰。
沈漸剛克
高明柔克
夫子壹之。
不沒乎。
此言處父之純乎剛也。
又曰。
華而不實
怨之所聚也。
犯而聚怨。
不可以定身
此言處父之涉乎華也
夫剛者。
天德也。
德莫盛乎剛。
孔子未見剛者。
又曰。
剛毅木訥近仁
後之言剛者。
多涉乎慾也。
剛者實也。
安得華而不實乎。
寗嬴之言。
誤也。
處父慾焉者。
慾必有私
故黨於趙氏
而易盾爲中軍
君之所命而擅易之。
其可乎。
扳援之勢。
而肆其慾。
鮮有不反及者。
况無扳援之勢而肆其慾者乎。
叔仲惠伯
魯之削弱
權歸私家
宣公嗣位不以正也。
公孫遂者。
饕權怙力。
弑逆而立宣公
而執其政。
夫權不專無以威其衆。
力不彊則無以固其位。
是時
太子正位
而魯有君矣。
乃謁齊侯而請立宣公
魯之
羣臣。
靡然從之。
叔仲彭生
言其不可
豈非義形於色者耶。
孔父仇牧之儔也。
當遂之以君命召之也。
徒知君命之爲重。
不知假君命之不當重。
使惠伯無死
奔告于天子盟主
襄仲之罪。
豈止徒死爲哉。
然君弑而魯無彊之者
惠伯雖徒死。
不亦烈哉。
趙盾
趙宣子
晉國之政已久。
靈公惡其權而欲殺之。
非徒以其苦諫也。
靈公之弑。
出山而復。
彼已料其徒有發難者耳。
太史書曰。
趙盾弑其君。
以示于朝曰。
亡不越境
反不討賊
非子而誰。
孔子宣子爲法受惡。
惜也。
越境乃免。
後之儒者
疑此言非夫子之言。
夫亡而越境
遂爲他國之臣。
則晉之君臣義絶
而不討賊固也。
今旣返國
則乃晉卿也。
尙可曰。
君臣之義已絶乎。
趙穿
不徒宗黨之難。
盖密受指而弑靈公也。
亂臣賊子
得以誅之。
穿豈可逃其刑乎。
乃使之逆公子黑臀于周
樹功焉。
安知非因穿而潛布腹心
以冀其免於討乎。
亂逆之出於宗。
忿恨痛嫉
何如
一無所問者。
豈無以哉。
天下之惡。
莫過於弑君
己苟無與
則其不可冒當也明矣。
豈爲
萬世之法。
不顧一身之屈乎哉
聖人必無是也
春秋時所引夫子之言。
雜出諸子之所記。
不能無可疑者也。
荀林父
邲之戰
林父及諸帥。
皆不欲戰。
先縠欲戰耳。
林父旣知其不可
不能威之耶。
韓厥之言。
何其繆乎。
先縠偏師渡河
不正不用命之罪。
乃以失屬亡師爲罪。
六卿同分之。
三軍之命在元帥
六卿之所分特微耳。
此雖若爲林父地。
不念國人撓敗之禍耶。
易之師曰。
師或輿尸凶。
晉之帥。
輿尸矣。
林父雖有智畧
不足於彊毅。
故撓於韓厥之計也。
公孫
伯之披執於晉也。
公孫申謀之曰。
出師以圍許。
將改立君者而紓晉。
使晉必歸君。
旣立成公太子髡頑
成公果歸自晉。
叔申兄弟則被殺。
夫晉之執鄭伯。
將以得志也。
鄭立君。
則知其不可得志。
而徒留鄭伯而何爲哉。
伯之復國
叔申之計也。
不知爲德於己。
討其立君之罪。
如皇朝英宗之復辟
于肅愍之功。
肅愍以立代宗被誅。
忠而不見諒者。
終古何限哉。
劉康公
劉康公
成肅公受脤不敬
曰。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
所謂命也。
是以
動作禮義威儀之則。
以定命也。
是故
君子勤禮。
小人盡力
勤禮莫如致敬
盡力莫如敦篤
此言性命之學。
先於聖人之門。
劉康公聖人之徒
而能知學之體用也。
春秋之際。
先王之政。
未盡晦。
誠正修齊之學。
往往有傳。
故觀人於周旋之際。
學者之能養以福。
不學者之必取以禍。
是故
閔子馬原伯魯之不說學曰。
周其亂乎
夫必有是說而後及其大人
大人患失而惑。
又曰。
可以無學
無學不害
不害不學
則苟而可。
於是乎
下陵上替
能無亂乎
學殖也。
不學將落。
自秦漢以後
聞學矣。
宜乎下陵上替
而失之也。
也者
所以降己志而効前行也。
空言哉。
子臧
曹負芻弑其君而自立
諸侯討而執之。
將見子臧於王而立之。
子臧辭曰。
達節
次守節
失節
爲君。
非吾也。
不能聖。
失守乎。
逃奔宋。
子臧
誠姱矣。
然聖達節之訓。
若或錯解
則累於大德也。
多矣。
卽仁中之一事
易云。
節亨。
苦節不可貞。
節之爲
亨者。
以其能止能行。
聖人所以達之也。
若能止而不能行者
爲後拘執之士之攸行。
苦節不可貞者也。
聖人當不得不死之會。
則亦必死也。
文王羑里之囚。
苟無散宜生之賂。
文王止於羑里之囚而已
周公東山避讒也。
苟無偃禾之異。
則當止於東山之避而已
聖人
樂天知命無異也。
後人則不然。
苟容事變之際。
全身板蕩之世。
謂之達節
此豈聖人之意乎。
夫旣明且哲。
以保其身。
格訓也。
朱子釋之曰。
趨利避害
偸以全軀之謂。
盖䀿楊䧺輩。
明哲被誤者也。
魏絳
晉悼公自用魏絳以後
國政皆和。
揚干而公族無強梁者
戎狄和而中華携貳者。
夫法由親而壞。
揚干不戮。
何以國人犯法者。
政由德而定。
戎狄不和
何以甲兵不勤乎。
是故
八年之中。
九合諸侯
諸侯無慝者。
不惟是也
晉之將帥
競爲禮讓
卒乘輯睦
戰無僨敗
一人之効。
不亦優乎。
然則非無策也。
乃行之爲難
之戮揚干
則不畏彊御。
而攖君之怒。
其和諸戎
則不近功
而弭衆之貪。
悼公之明。
何以行其志乎。
蘧伯玉
蘧伯玉言行
往往合于道。
考衛之賢。
無及伯玉者。
是故
聖人稱之。
然當孫文子之欲逐衛獻也。
伯玉對曰。
君制其國。
臣敢奸之。
雖奸之。
庸知愈乎。
遂從近關出。
其言太遜。
非折惡人之意。
而且近關出。
何其懼難之急也。
晏子之言曰。
君民者。
豈以陵民。
社稷是主。
臣君者。
豈爲其口實
社稷是養。
故君社稷死則死之。
社稷亡則亡之。
若爲己死而爲己亡。
則非其私暱
誰敢任之
夫君社稷所托也。
社稷
卽君之所寄也。
不可歧焉。
爲人臣者。
社稷之故。
而重君焉。
徒知社稷而不知君。
則是龍逄比干
何爲桀紂而蹈白刃哉。
此豈私暱乎哉
春秋之際。
君臣之分不明者
有外濟故也。
是以
晏子之言。
爲當世之所趨。
而如伯玉之賢。
不免於此矣乎
欒盈
欒盈之罪。
不至於夷滅
而范氏之屠之也。
畏其彊也。
然考其禍本
乃書也。
書專晉權而弑其君。
晉之臣子
未嘗討之。
倖而免其身者。
以彊也。
夫惡莫惡於弑逆
而晉人每言書之善者。
以其區區細行
忘其大惡
殆迷乎好惡之情。
而况黶之汰重之乎。
不善
於處彊族也。
想其爲人
好勇而尙剛。
故士之有材者。
皆萃焉。
材者。
往往好亂。
得人之死力。
是促之禍也。
是時
晉卿彊盛。
貪冒怙恃
自相屠滅
苟欲保家族也。
何不如鄭子張之納邑而黜官
薄祭以自存乎。
夫貧則怨不生。
遠勢則灾不集
不然
難乎免於危亂之世。
勇力之士。
何爲哉。
惜乎。
盈之不出乎此也。
臧武仲
聖人之謂知。
發乎是非之公。
不以權變之術參之也。
是故
心明而識透
事皆合乎宜。
異哉。
臧武仲也。
方其爲季氏而立紇也。
季孫之志。
相善也。
卒爲季氏所逐。
夫事不順而能保無事乎。
然至齊則辭土而免於莊公之禍。
何其明於齊而闇於魯也。
想其人。
智而不明於是非之公。
用權變之術參之也。
聖人所以格致誠正之學也。
楚弃疾
楚康王
欲殺令尹子南
子南之子弃疾言。
欲殺其父而謀其子。
康之志。
悖矣。
子南之罪。
特因觀起之寵也。
楚人皆患之。
弃疾獨不聞乎。
宜諫其父。
觀起之而納其政。
則斯已矣
爲人子而與聞於殺其父之謀。
其人固何如也。
且又聞君之將討。
而不告于
父。
雖不自弑其父。
與自弑其父。
何以異哉。
是徒知君命之爲重而不知父也。
卒雖縊死
亦何補之有哉。
處是義也。
唐之李懷光之子璀。
諫父而告于君。
卒死于父所。
唐明宗之子從審
不從父而死于君所
璀之義猶不如從審
從審者。
無憾於義也。
彼出於夷狄
未嘗講義理之分。
而能盡其分者。
由彜性之發於正也。
齊太史
列國大夫弑其君者。
權勢足以威國。
故當列國大夫
弑君之賊。
而必討之者
不多見也。
史氏書曰。
某弑其君。
則雖極惡之人。
不敢辭而受之爲罪。
於諸侯之策。
是其力雖能制一國之人。
不能一人之筆。
直史之筆。
賢於當時盟主者多矣。
是故
商臣史書世子商臣弑其君頵。
蔡般史書世子弑其君固。
彼皆因弑而主其國。
史則其臣也。
苟罪之所在
不敢不書
所謂孝子順孫
不得掩其惡者也。
齊崔杼之弑其君。
太史書者三人皆死。
其弟又書。
乃舍之。
南史氏執簡以往
聞旣書乃還。
彼臨斧鉞如無
唯其職之不隳
之惡。
亦知其無能爲
史不如是
可謂史也乎。
威武不能屈而伸萬世之義者。
齊太史是也
向戌
向戌老而譎。
其惡太子座而殺之者
知弃之有寵於君而欲立子佐
以結奧援也。
平公之志荒矣。
旣知伊戾之無寵於太子
而信其讒而囚之。
乃證其罪。
又與佐話而使不得救之。
竟致太子於死。
左右交亂之狀。
誠宋之巨慝也。
及見夫人步馬者問之。
對曰。
君夫人氏也。
曰。
誰爲君夫人
圉人歸告夫人
夫人使饋之錦與馬。
先之以玉曰。
君之妾弃。
使某獻左師
改命君夫人而後
再拜稽首受之。
擺弄阿諛之狀。
令人䐨也。
若是者。
安得不亂邦也。
季子
季子札産於蠻夷之鄕。
未嘗先王文物之盛。
一朝
觀十五國之風及三代之樂。
審其得失汙隆之故。
歷聘列國
見其卿大夫
皆言臧否
而明他日禍福
符節
何其異也。
所謂生而知之者也。
蠻夷之俗雖僻陋
不以寵祿富侈淫泆亂其性。
往往多有靈智之類也歟
至若讓國之節。
比曹子臧尤難。
子臧之讓。
因諸侯之欲立也。
季子之讓。
先君遺命也。
較義則季子其處之者
不亦優乎。
罕虎
執政者雖賢。
方其政未熟而令未申
則民或不信
不有位望可以鎭服人者。
率而聽之。
賢者不得行其志而止耳。
是故
管仲治齊
鮑叔之力也。
自知不及
一朝讓之居右者。
由其心公故也。
秦誓所謂一介斷斷無他技者也。
若是者。
推人之懿德
而其懿德
卽己之所達也。
薦人之茂材
而其茂材
卽己之所得也。
德無踈暱而由己。
無遠近而由己者。
不以公而能之乎。
子皮子産政也。
以公。
故諸族睦而公室安。
苟有授之之名。
不以誠將之。
若是之和乎。
鄭介彊國之間而無虞者。
和也
公故誠。
誠故和。
故安
然則子産爲難
子皮之難也。
觀與子産論尹何爲邑事。
誠心推服
悃愊無華如此
不亦難乎。
趙文子
公元前550年
晉之執政皆賢。
郤缺范會趙武
皆其選也。
而武之賢爲最。
以信也。
是故
息兵弭禍者。
十年
,秦之倔彊。
皆受盟。
晉之盛莫競矣。
孰如貪冐憑賴
肆其暴以得之哉。
至如宋之盟。
楚爲晉先。
而書之史。
則晉反先之。
楚安在乎尸盟也。
虢之盟。
文子曰。
武將以爲本。
循而行之。
譬如農夫
是穮是蓘。
雖有饑饉
有豊年。
且吾聞之。
能信不爲人下
吾未能也。
此言貫金石通神明矣。
公子圍之慾。
不能再駕焉。
慾何能加於信乎。
叔孫穆子
叔孫穆子虢之會。
季孫取鄆者。
欲楚之戮穆子也。
趙孟之請。
穆子其免於戮乎。
考季孫之意。
己則淫而叔則善。
己則專而叔則恭。
惡其美歸於叔。
歸於己。
故欲假楚手而除之也。
其爲計不已巧乎。
孫旣不欲歸難於國而自脫
又不欲行貨於晉而苟免
誠賢矣。
趙孟之欲救之也。
叔孫在會。
季孫
其情可知也。
盟主之威。
詰其故。
季孫之情可得矣。
何不討而戮之。
以除魯國之害乎哉
趙孟不使叔孫被戮者誠得矣。
而使季孫逃戮者。
不能不憾也。
晏嬰
晏子叔向
各言公室之卑。
其辭切可悲也。
兩國之政。
不過棄其民也。
民爲邦本而棄之者
志有所移而慾有所奪也。
宮室,畂獵,征伐淫樂之事。
皆蠱心之具也。
心蠱而不在乎民。
則權有所歸
是故
齊之陳氏收其權。
晉之三家分其權。
,晉於是乎卑矣。
孔子曰。
必也正名乎。
止亂莫如正名
君正君之名。
正臣之名。
正父之名。
正子之名。
則亂何由生乎。
正名者。
捨禮而何以哉。
晏子誠知之矣。
論陳氏之濫曰。
唯禮可以已之。
景公喜聞之矣。
何不之而任其僭也。
椒擧
椒擧
楚之良大夫也。
其言皆有物矣。
楚靈王弑其君而立焉。
楚之臣子宜討之。
而不聞其討之。
也。
當其赴于鄭。
問應爲後之辭。
對曰。
寡大夫圍。
更之曰。
共王之子圍爲長。
是時
諸侯大夫
皆知靈王簒弑
乃成之者
得非預於謀耶。
楚靈之申之會。
擧之言曰。
諸侯無歸
以爲歸。
君其愼禮
擧之所稱愼於禮者。
何謂也。
誅楚靈而後可言禮。
其可責之於楚靈乎。
孔子曰。
禮云禮云。
鍾鼓云乎哉
擧之言。
其指進退威儀之節。
而此非禮所急也。
况施非其人乎。
與晉之女叔齊之言異矣。
僖子
僖子病。
不能相禮
臨卒。
召其大夫二子
學禮孔子
而能知聖人之後
若不當世
其後必有達人
其知孔子矣。
然周在魯矣。
相君行者
豈可不講於
斯禮
取笑二邦乎。
及其失禮之後
講學之。
苟能者。
從之。
惜其晩也。
竊意其人。
於材長於質。
易曰。
無咎者善補過也。
僖子無咎乎。
韓起
韓起晉國之政。
際楚勢方張
無以東靖諸夏
乃敢侵侮王室
甘人
與晉閻嘉爭田也。
何至梁丙張趯。
王室之邑乎。
叔向所稱自文以來
世有衰德
暴蔑宗周
宣示其侈者。
不其然乎。
周雖微弱
自安東都舊制猶有存者。
是故
諸侯侵凌者。
往往典禮裁之。
其使詹桓公辭於晉也。
義正而言順。
足以折晉之奸矣。
以是之故。
雖至避債而能保其宗緖乎。
叔向
叔向之賢。
最於晉國
於諸侯。
其言固可述也。
唯德與禮也。
至平邱之會。
何其平日所言異也。
諸侯之貳。
虒祁之故也。
叔向宜諫其君。
使不得肆其侈而止其汰可也
君德不懿。
而乃欲以威懾衆。
不亦異乎。
文辭之多。
甲兵之衆。
雖能取服於一時
其能久於盟主乎。
是故
劉定公勉之以信而不能從。
子産爭之以賦而不能制。
任是責者。
叔向而誰哉。
且魯之爭。
舊也。
趙文子不問于前。
叔向何討之于後乎。
及歸。
其使季孫之辭直。
故使叔魚譎而歸之。
不亦窘乎。
當是時。
主忲甚矣。
女寵富矣。
政在私門
叔向不憂此而憂諸侯
失其本末矣。
且其言曰。
牛雖瘠。
僨於豚上
其畏不死者
如市童街兒相詬辱狀。
孰謂出自叔向口乎。
叔向之材過乎德。
故其少也。
自能勉彊。
事皆中於理。
及其終也。
不能攝以德而逞其材。
故其乖戾如此
是故
善不能裕其後
至其子而湛其宗。
悲夫
平邱之會。
盖晉政之細也。
自是不競矣。
子服回
子服回觀於晉曰。
晉之宮室
其將遂卑矣。
君幼弱。
六卿彊而奢傲
因是以習。
習實爲常。
能無卑乎。
祿重者必奢。
位高者必傲。
奢傲自期也。
祿位致之也。
夫祿者。
先王所以忠信也。
位者。
先王所以有德也。
苟能據其祿而量己忠信
可以堪之否。
不然則必不居之。
能處其位而量己之德。
可以當之否。
不然則必不受之。
則祿何由濫而啓其奢。
何以踰而底于傲乎。
奢者。
一己之欲。
天下之民受其饑寒
節其欲則斯止矣。
傲者。
一時之悖。
天下之人競其謗怒
息其悖則斯已矣
彼奢者以爲少踰於僭。
無害也。
馴而逼乎上。
傲者以爲少逞乎志。
無害也。
馴而
凌乎上。
其始也甚微。
而卒至于國披而不可支。
君卑而不能堪者。
千古一轍也。
孔子戒其履霜堅氷至。
孟子以不不厭者也。
裨竈
裨竈言于子産曰。
,衛,,鄭。
同日火。
若我用瓘斝,玉瓚
鄭必不火。
旣而鄭與三國皆火。
裨竈曰。
不用吾言。
又將火。
人請用之。
子産曰。
焉知天道
是亦多言
豈不或信。
不與
不復火。
裨竈之言。
果有是乎。
流行之灾。
天道之變也。
雖禳而可止乎。
其禳而止者。
適其會也。
子産知是而已
始之不禳者。
知禳不足以避其灾也。
後之不禳者。
知禳無與於息其灾也。
談天道者多言
故有時而中。
非聖人。
而能盡天道之變乎。
子産誠明於理矣。
子産
子産當晢黑貪怙之餘。
晉楚交侵之際。
爲政也。
文而有辦。
威而不苛。
和而不流
故彊宗不敢亢。
大邦不能詰。
鄭國晏然無事
及其沒也。
孔子出涕曰。
古之遺愛也。
列國善於政者。
無與子産敵者。
盖其鑄刑書作邱賦二者。
爲其疵而餘無可議者也。
及其臨歿之言曰。
有德者
能以寬服民。
其次莫如猛。
夫寬之效
緩。
猛之効速。
緩故慕近利不取焉。
速故欲久道者不趨焉。
盖効發之緩者。
其流也遠。
効發之速者。
其及也短。
寬者。
求諸緩而所以治平民也。
猛者。
求諸速而所以治亂民也。
是時鄭國亂。
子産欲見速効
尙猛而不尙寬。
然其猛將以濟其寬也。
子産以惠稱。
豈徒乎哉
叔孫昭子
叔孫穆子昭子
可謂世濟其美矣。
穆子奉使也。
犯患寧國家。
昭子奉使也。
忍難而不苟免
不亦賢乎。
昭子季孫之逐君也。
從公于齊。
所以復公者甚勤。
因意如之有異志
自裁
悲夫
三家一也。
利在季氏得國
故𩱛戾徇于衆而從之。
昭子不能制其家也。
使無𩱛戾之救季氏
公徒何得遽潰乎。
昭子何不先自討之也。
家衆不從其令。
徒與季氏謀。
其可諧乎。
孟獻子
聖門高弟
當辨乎君臣之分。
而觀叔孫之㫌殺郈伯而伐公徒
是孟氏與乎逐君之罪矣。
季孫之眚。
孟氏及叔氏之家臣成之。
昭子雖無意如之欺。
其能納其君。
然使昭子居于內。
家子居于外。
內外繾綣
昭公還卽入其國。
未可知。
終則必將復入
昭子沒而子家之勢孤矣。
子家覊
子家覊自昭公之始謀逐季氏
及其卒于乾侯。
其言皆有中。
魯昭若聽之于前。
不至於逐。
又能用之後
則必底于入。
魯之先君
無不季氏之專。
而竟不能討者。
無從之者故也。
魯昭因季郈之搆隙
欲仗郈而除季。
郈豈季之敵乎。
家子之策。
蓍龜之明。
而奈魯昭之不明
何哉
及公之薨。
受玉與服而反之府者。
不欲瀆公賜也。
季氏欲與從政不許者。
欲與其逆也。
不見叔孫而易幾而哭者。
不欲苟其跡也。
不與乎定君之事者。
不欲預其入也。
其曰覊也。
則君知其出也。
未知其入。
羈將逃也者
義正辭婉。
夫忠而遜于謀者有之。
謀而遜于忠者有之。
子家覊
可謂兼其長矣。
魯季之賢大夫
莫之尙也。
公子
語云
子路曰。
衛君待子而爲政
子將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後儒言。
告諸天王
請於方伯
公子而立之。
人倫正。
天理得。
名正言順而事成。
蒯聵之欲殺其母。
蒯輒之遽拒其父。
均之爲罪。
主國
則無是患矣。
靈公命之。
南子申之。
豈必一身之名。
不顧宗統之重乎。
且立輒者。
之策也。
衛之大夫
當徇之也。
如宋之子魚
楚子西。
曺之子臧
吳之季札辭位者。
有當立者存。
己苟于之。
廢王命也。
至若
則當君臣父子之際。
不當其位。
則事皆乖戾舛午
不當辭也。
衛之亂。
未必之所成也。
申包胥
申包胥之言曰。
人衆者勝天。
天定其能勝人
不然也。
人力何以勝天也。
彼見肆凶怙亂之類。
往往得其志願
賊仁而悖義。
不得聊其生。
天若任其暴。
仁愛萬物之道異也。
天道亦有氣數之變。
治亂盛衰
遞代于前。
肆凶怙亂者。
介于其間
若是者必鍾暴而稔惡
未嘗脆軟易折。
如虎豹搏嚙狼籍
盡其力而止耳。
天豈畏彼而不行誅罰哉。
特因其惡極而斃之。
人力雖衆。
安能天道哉。
苟指其肆凶怙亂之迹。
稽天誅者。
謂之勝天者非也。
夫惡必亡而暴必滅。
天道如是矣。
天安有定與不定時也。
申包胥所謂者。
天道也。
卽指氣數之變耳。
令尹子西
令尹子西。
衆志讓國王嗣者。
貞也。
値國之艱難
竭力靖亂者。
忠也。
亦楚之賢大夫也。
不徇白公勝之志。
竟爲勝所殺。
大臣爲國之道。
先明乎
賢邪之分。
而後不作
勝之勇而忍。
葉公已言之。
何爲召之乎。
欲報父之仇。
殺其伯父而劫其君。
苟欲報鄭。
何不卛其徒而死之。
移怒而殺子西。
欲孝而先作亂宗國者。
其意豈不在於簒乎。
且子西之被殺。
由其易之也。
聖人所稱臨事而懼者也。
屈原
屈原
楚之同姓大夫也。
其義侔於箕子比干之於也。
豈可以懷,頃之斥逐
因遂違之他邦哉。
太史公揚䧺之徒。
何故原之不之他邦。
咎之乎。
不可謂識原之心矣。
原之自投於汨𤄷者。
過於忠。
然彼睠顧宗國
終底於滅亡
先自戕而不之見也。
離騷援引先王之道。
有得聖人傳授之心。
孰謂文武周公之學。
發於是也哉。
或謂大招
所作。
考其詞。
過於麗淫
原作
審矣。
樂毅
樂毅在魏。
世臣也。
無所知名
委質于燕。
功業赫然
一朝滅齊七十餘城。
卒爲燕惠王所忌。
懼誅而亡之趙。
不能卽墨者。
非其力之不能
不可耳。
方立不世之功
燕之舊臣
已多惡之。
不欲毅之破二城
而必惎間之。
昭王雅知
故雖容之。
不知
而積受讒謗
能容之乎。
亦知其故。
按兵不戰。
旣之趙。
尊寵
未嘗爲將。
然則於魏而無所知名者。
不得其任也。
於趙而不欲爲將者。
明其逃誅而已
非有他也。
戰國之士。
其最賢乎。
魯仲連
魯仲連
新垣衍
能折帝秦之議。
可謂偉矣。
爲文聊城之將。
使叛燕。
何哉
夫士之所自立。
忠義也。
仲連之折魏使。
由是也。
安有高世之行。
使人背其主哉。
吾疑後之策士爲是
而託於仲連也。
然考其斥帝秦之說。
義則誠高矣。
顧其折之則易矣。
新垣衍所以沮者。
以其不能得故寵故也。
豈復計帝秦不當於義也哉
孟子有言
披髮纓冠而救鄕隣之闘者。
惑也。
仲連於斯焉異矣。
李斯
小人之爲惡。
未嘗不知不當爲而必謀之。
未嘗不知甚危而必蹈之者
祿位懷戀也。
李斯隆盛之時。
未知稅駕之所。
誠能知之。
乃墮趙高計。
胡亥者。
畏蒙氏之奪其位也。
旣立少而亡秦國
乃又自戕身而湛宗。
孔子曰。
鄙夫
可與事君也哉
得之
患失之。
患失之。
無所不至
如斯者。
可謂鄙夫哉。
倉中鼠而入
終思上蔡之牽犬。
所慕。
卽犬鼠之徒也。
蒙恬
蒙恬將死。
自咎斷絶地脉。
太史公又言。
當秦之初滅諸侯
不能彊諫振百姓之急。
齊人也。
榮祿于秦。
不顧舊國而爲戎。
夷滅之。
凡爲秦帥師。
斬刈民庶
屠滅六國
効忠于秦。
獲罪于天。
固已大矣
輕民力。
地脉
細故也。
若是者。
安能任彊諫振百姓之事乎。
非徒不能
設能彊諫振百姓
亦無救於誅矣。
夫爲彊忍貪怙者所役使
未嘗不反獲其罪。
天理固然矣。
范增
人之懷智自售者。
要之得其所托。
太公能成鷹揚之烈者。
周文王故也。
苟能知項羽不可輔。
而何遷延不去乎。
平之計。
誠迂矣。
焉有與人通謀
乃示其使者以意乎。
平早已間
使之而後。
始因使者而發之也。
不知其幾者。
已老耄矣。
之言曰。
使人望其氣。
天子氣也。
知其當爲天子
而乃圖之耶。
蕭何
蕭何文毋害
爲沛主吏椽。
盖其謹信忠厚
可以靖國
見於是矣。
其爲高帝關中盡力矣。
權盛任重
故爲高祖猜疑
而終能自免者。
得非文無害之故耶。
第其大起未央宮
或言何有深意
高帝於此
不欲之他。
何與高帝俱在沛。
已熟其爲人矣。
高祖望見秦始皇東巡威儀之盛。
歎曰。
大丈夫如是矣。
入關之初。
宮室帷帳之美。
意欲留居之。
其志豈專在於安民息亂者哉。
盖亦存乎富貴耳。
英豪之人。
侈靡華麗
而往娛樂不已
晉文公之安於齊。
是也
若是者。
土階茅茨之事導之。
豈能入乎。
是故
何乃大起
欲以順其志耳。
然其北闕周匝二十里。
街道周匝七十里。
臺殿四十三所則過矣。
刀筆吏
不知先王宮室之制。
廈屋明堂
亦豈庳薄哉。
苟當經營之始。
倣俲其制。
以爲出治行政之所。
不亦懿哉。
不能出此。
徒以壯麗高帝之心者。
不學之過也。
曺參
曺參起於沛獄椽。
一朝爲將。
未嘗敗北
攻城殺將。
功偉矣。
其爲齊相。
黃老而民安靜
斂鋩鍔而行淸凈。
其治懿矣。
及爲相國
一遵何約束。
無所變更
其庸
多矣。
夫彼在掾吏時。
志於刀筆而已
豈能戰陳之事。
而能奏功若是者。
淮陰侯之故也。
其捨兵權
莅國政。
而能出治若是者。
用葢公之故也。
其與何有隙。
及代其位。
遵而勿失者。
尤難矣。
苟有一毫私意介于中。
寧渠能之。
蕭何以不學之故。
其所法律政法
豈能合於王之制乎。
盖亦因秦制而多臆决也。
亦何之流輩也。
所見同。
故踵而行之。
只欲去紛更而定民國而已
是故
所聞於葢公者。
一切行之。
漢之䂓模遂定
黃老始之。
刑法而終之。
斯乃何參之過也。
使何能講求王之制治國
遵之勿失
則漢之治。
豈不能參三代歟。
婁敬
敬脫輓輅
羊裘
一見高帝
能成遷都之計。
可謂奇矣。
然帝置社稷關中
蕭何太子鎭撫者已久根本固。
山東方經兵火
瘡痍未起
帝豈欲遂都洛乎。
特因山東將相不欲之故。
未能遽决。
而婁敬說乘之。
所以卽日遷都也。
其引周所以都洛之意。
其實也。
周方東遷時。
豈能計其德與險阻也哉
陳平
陳平高帝於戎。
陳其計策
甚奇。
至於白登之圍。
未能止高帝之行。
而及其窘也。
所以之者甚微。
豈不知而不止哉。
抑止之而不入也。
是時
方怒韓王信與昌頓共擊漢。
銳意出師
其言之不入者。
固也。
夫以高帝之䧺。
尙有此失。
不逮高帝之䧺乎。
張良
太史公好奇之故。
其傳留侯
滄海力士黃石公赤松子四皓之倫。
相爲終始
留侯欲免高帝之猜。
自托神仙之術以自晦
故其事甚奇。
然余疑黃石所授太公兵法
豈其秘書
而在秦火之前。
尤易得之。
何故三夜丁寧而始乃授之。
石言于晉春秋傳記其異。
安有石化爲人
人化爲石。
怳惚不可測者乎。
此乃留侯故神其跡也。
其實也。
太史公鋪張靈異之爾。
韓信
語云
恃實爲罪者。
淮陰侯有之矣。
彼實恃高帝解衣推食之恩。
以爲不殺我。
此乃速其禍也。
趙壁之奪軍也。
固已見其幾矣。
猶恃之而自安
妄請王齊
又於固城之戰。
遷延不至
遂致高帝滋怒。
而欲殺之心。
未之暫忘。
不自知
其知不足稱也。
太史公責信
不以學道謙讓
然信不過志乎富貴而已
豈能
是。
然知高帝天授非人力。
則知陳豨高帝敵。
而乃叛耶。
豈或以失位之怨而其知乃昏耶。
周亞夫
漢初爲相者
皆彊毅人也。
亞夫
尤其執法確而棘棘不阿者也。
方其細柳之以軍禮見也。
文帝量能容之。
使景帝當之。
已不堪矣。
昌邑深壁
明於勝敗之形。
梁孝王一時不救之怨。
因緣竇太后
而欲戕亞夫者。
久矣
景帝豈獨不知哉。
是故
擢爲丞相而甚重之矣。
竇太后知其難動。
而乃王信封侯事而間之。
明知王后之愛。
移景之心故也。
卒乃行其計。
景帝欲貴后兄
不顧高帝之約也。
若是安得稱孝。
謚誠誣矣
其論亞夫也。
鞅鞅少主臣。
何其繆也。
亞夫眞可謂托六尺之孤者也。
使在廟堂之上。
奸萌何由而作。
司馬遷足己不學
守節不遜譏之。
旣稱守節
又曰不遜
守節安有不遜者乎。
申屠嘉
申屠嘉
材官蹶張之卒也。
乃以廉直漢相
能持大體
豈可拘於地耶。
鄧通
近臣也。
見其無禮而欲斬之。
人主不以爲專。
鼂錯
貴臣也。
聞其穿宗廟垣。
而欲
誅之。
當時
不以爲過。
有以漢法之肅。
不可以非材據之也。
然則申屠嘉之據之也。
可以知其人矣。
自恨其爲所賣。
歐血死。
何至是耶。
廉直無私則有餘。
而其不足者量也。
石奮
石奮孝謹
雖齊,魯諸儒質行
皆自以爲不及
爲人主所尊寵
父子兄弟
皆貴矣。
以不學之故。
往往中節
子孫歸謁。
朝服見之不名
子孫有過失。
誚讓
便坐
對案不食
又如建之竊問侍者
取親中帬廁牏
身自澣洒者。
皆過也。
家法如此
宜乎子孫
篤厚守誼。
萬石君孫德
戾太子
巫蠱之變。
太子擧兵
卒乃族誅
嗣守之難。
終古然矣。
抑且盈盛招灾歟。
賈誼
漢承秦後。
爲治之具。
多仍之。
周制遠矣。
法律典章
類多舛午
至若禮樂
則尤不足論矣。
漢高帝過魯。
以太牢祀孔子
知尊聖人矣。
羣下
絳灌無文之人也。
無以導之。
故漢之治不能復乎古矣。
賈生先王經典孔門之書。
稍稍出于世。
又其師吳公
故與李斯同邑
而嘗學師之故。
周時制度。
亦能記述
賈生
得之
其所論說
引古昔。
文帝之時
民富而國安
禮樂可興之會也。
條陳
明白剴切
文帝之志。
漸染黃老
其所采用者。
之粗也。
然其利益見于後者
蓍龜之明。
若其精者。
其効又可言耶。
策中所引。
孔子曰。
少成天性
習貫自然
指學知之事也。
聖門不傳之妙。
賈生能發之。
其醇不在董子之下矣。
三表五餌
後之人多言其迂。
然後之欲係單于者。
兵力耳。
兵力固難繼也。
誠能三表五餌之術。
固結之。
安知不能單于耶。
司馬相如
論者。
常譏司馬相如
諛佞文辭
猶曲終而奏雅。
夫人之以磊落自見者。
必有茂行而以言談文之也。
相如行素鄙穢
文姬而自逃。
豈能大道哉。
是故
文辭善於濫說
而短於莊語
然其心亦未嘗不出諷諫
諫獵䟽。
頗引之正直
顧其濫說勝而莊語少耳。
意其人好隨人上下
無直節者也。
董仲舒
董仲舒之學。
在漢諸儒尤粹。
其所論說者。
首於修身
中庸相爲表裏
發性命之源者。
孟子以後
獨得其傳也。
或有不中者。
瑜瑾微瑕耳。
武帝何爲
好儒術而獨不省視也。
第其學好春秋
灾異尤詳。
往往涉於符命
緯候之說。
如引周之白魚入舟
有火復于王屋
流爲烏者
是已。
孔子旣沒。
弟子于諸之國
敎授者漸遠而漸訛。
仲舒之學。
或有繆戾
由是故也。
然其擇之。
不可不精
當衆淆亂之際。
能有折衷
可不謂精乎。
若其玉杯繁露淸明竹林之屬。
詞意淺短
仲舒所述者也。
路溫舒
漢高帝入關之初。
約法三章
除秦苛法
以此得國
文帝寬刑法。
民以安樂
所用法律
尙多秦之遺也。
是以尙法而重吏。
武帝多用酷吏
霍光又尙猛之。
故其條目極繁。
三族之誅。
旣除而復行。
肉刑有减之名。
無减之宲。
溫舒所以悲也。
其所死者
不可復生
斷者。
不可屬者
千古刺骨之論也。
獄吏深刻
自救其罪。
則必迎合求寵。
往往非其情也。
溫舒之言。
深中其病。
一言之重。
其効也遠。
子孫受福
不亦宜乎
霍光
聽言觀行
考績而知材。
審功授職
人主所以知人
任賢無過是耳。
托孤而屬社稷
事莫重焉。
帝乃於光
未嘗有所試。
一朝之者
何哉
武帝雖稱知人
不應若是之遽也。
今考其傳。
出入禁闥二十餘年。
小心謹愼
未嘗有過
武帝所以者。
謹愼也。
謹愼而後
可任大事
所謂戰戰兢兢
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者。
是也
惜乎。
當其妻顯。
許皇后之時。
自發擧。
不忍猶與
殆盈盛之故。
不能謹愼歟。
張安世
張湯起於刀筆小吏
用法酷烈
其禍宜不止其身。
且將及於後也。
安世篤行履盈而不溢。
福慶世世不絶者。
何也。
用法
皆循武帝指。
緣餙己意。
非己專事苛毒如他酷吏也。
且况廉潔揚善
足以補其罪乎。
安世謹愼守法
周密自著。
盖愆而蓄德。
忘其愆而揚其德。
天道也。
人事也。
是故
其後之慶。
至于東京不絶
世類豈足尙乎。
人之以祖先之惡。
子孫
逆天也。
是故
班史張湯酷吏
安世誠盡爲子之道矣。
杜周亦云。
趙充國
爲將者。
必謀深而計遠。
故衆人固不識也。
輒妄論其得失
充國討羌時。
廷議甚多
初是充國計者。
什三。
中什五。
最後什八。
向微宣帝委任
充國安得
成功
充國本計
輕戰而待彼敝矣。
屯田其實也。
安有屯田未穫而遽撤還。
留糓以資羗哉。
盖其計劃素定
故特假屯田名以鎭之耳。
然明言兵利害
不歸武賢
以此其子邛。
被告而死。
其心誠出於爲國
而跡涉於爭功
功名之際。
不亦可愼乎。
楊敞
楊敞
上官桀邪謀
不敢發。
霍光將廢昌邑王
驚懼不知所言
向微夫人言。
必見誅矣。
漢時大臣渾厚有量
故無材能學術者。
多廁焉。
又光之所親也。
以故得至丞相
無事可見
彼以無功
爲搜都尉
尙被等所論。
丞相乎。
亦恣矣。
議定廢立
始報
亦知其無能爲也
夫人
司馬遷女也。
明辨有父風乎。
魏相
魏相之
專持大體
其諫伐㐫奴者。
黷兵也。
賢臣賈董等所言者
忠益也。
采易陰陽
明堂月令者。
重天道也。
風雨災變
民生疾苦
無不奏言者。
其意藹然眞得儆戒之意。
中興之治。
所裨佐者大矣
但因平恩侯許伯奏事
以傾霍氏。
故有陳說
輒請戚里議。
爲彼與國同憂樂。
故使議其得失
然彼
計慮
豈與朝廷大臣趙充國張敞等者。
相比哉。
且啓外戚干政之漸。
此爲疵也。
丙吉
丙吉獄吏
使者郭穰者。
殆天也。
宣帝方爲中興之主。
溘死於獄中乎。
一拒之力。
乃能赦天下郡邸獄係者。
恩顧不大耶。
且板援宣帝之功。
不可沒也。
况其不伐舊恩尤難。
凡有恩者必讎。
有德者必著。
不伐
寧遂沒乎。
天理也。
獨其爲相時
禮讓
不案掾史過失
不問死傷事。
爲當時所言。
後人所疑。
魏相嚴猛之餘。
宣帝又好総攬萬幾
務爲苛核詳察
欲以寬厚鎭之也。
不然則豈先問牛不問人。
下有罪而終不治耶。
葢寬饒
司隷
伉直人也。
何故
徇許伯之請而賀其第也。
方其東鄕特坐也。
不屈於執利。
已足觸戚里之忿。
灌夫酗怒之禍。
復兆矣。
儒者亦有是哉。
卒以封事所陳五帝天下
三王家天下之說。
見誅。
執金吾議奏
寬饒欲求禪者
何其求罪之深也。
寬饒意如劉向諫昌陵䟽。
指陳王者
必明三統
戒夫天命靡常也。
以不情之罪。
加之多仇之人。
寬饒寧能得生
人主
志。
有所注
羣下有言者。
必遭其怒。
是時
宣帝任法而進用䆠者
寬饒乃言聖道寢廢
儒術不行
以刑餘爲周,召。
法律爲詩,書者。
深中宣帝之慍。
果於誅殺
其言誠不遜矣。
是以大人者。
必主於格君心也。
蕭望之
蕭望之師傅之任
付託之重。
其所與謀者。
君子也。
勢力
豈爲便嬖宦豎所易撼哉。
盖其伉厲自持
不爲衆心所附。
許史奢淫
豈得造次斥去之哉。
不知小人
不惡而嚴之道。
徒能挑忿招恨而止。
夫權有所附麗
則遂不可御矣。
弘顯輩。
投合許史
表裏相助
望之遂遭此禍。
望之計者。
知其言不行
唯當斂退以去
何爲令子上書
前事以冀復入也。
輔導元帝
殆六七年矣。
豈不知其柔而無斷
遽欲有爲也。
彼徒知老入牢獄之爲可羞。
而昧於見幾如此
其知不足言也。
谷永
谷永進說成帝也。
專攻闕失後宮
是時
荒淫
趙,李之徒。
恃寵專橫
誠當矣。
獨其依附王氏。
以爲言雖切至
有以自免
卒亦賴之。
談者以
是咎
永誠漢德將衰。
欲施其術。
則非王氏不可
苟得行。
可以漢室傾危
然如王章褔(一作福)之倫。
不徒帝德之闕與夫趙李之橫。
而憂王氏者。
其所急莫切于彼也。
奚獨不察哉。
不死
終必爲新莾佐命
欲以自立于世。
而依非其人可乎。
王嘉
余嘗怪董賢之嬖。
哀帝不甚女寵
而何沈惑蠱亂。
至欲禪授乎。
相威重如申屠嘉者。
悔不鼂錯而後聞。
王嘉欲除此嬖寵
何不直斬而後聞。
乃以封事
委曲開陳乎。
之庸。
傾彼邪媚
單辭所可動乎。
卒乃爲所搆而死。
嘉之失。
失於緩也。
師丹
師丹之議定陶共王事。
千古宗統者所宗。
然丹旣劾董宏矣。
方其追尊共王時
不更折泠褒段猶之說。
使不得行。
只言共后之立官置吏之不可
共王立廟京師
干亂漢統嫌乎
王莾反德
而及其輔政
封爲義鄕侯
之代漢。
愚智皆知
何用受之。
殆與楚龔異矣。
貢禹
貢禹年八十餘。
乃爲石顯輩所沒引。
顚倒趨朝
其衰
老而耽榮已可醜。
其所陳祛奢侈
恤民隱。
風俗等諸條。
雖有可採。
此擇元帝所不急者言之耳。
大臣之道。
其時所急
元帝所急者。
卽去用賢耳。
石顯弘恭專恣而不敢言
蕭望之張猛困於譖惡不敢救。
徒以蹇拙之辭。
自謂以竭忠盡智。
而以榮祿卒于其職。
何其老悖之甚也。
王章
王章死。
而王氏之勢盛。
漢室之亡。
决矣。
成帝庸下
尙能感寤而欲斥退鳳。
豈其良心言切而發也歟
嘗怒鳳。
定陶王之國矣。
嘗見鳳逐丞相王商
而使以憂死矣。
張美人。
未嘗任身就館矣。
豈誣也哉
加之罪而無辭
乃引羗胡殺子蕩腸爲言
至謂比上夷狄欲絶繼嗣之端。
章之引此而欲之無夷狄也。
何嘗援而喩之耶。
且欲繼嗣之正
何嘗欲絶繼嗣耶。
所奏之辭固不當
章則死矣。
何以衆庶乎。
鳳之納美人
李園進妹春申之計也歟
褔(一作福)
漢之季也。
王氏有盜竊神器之勢。
艸野之士。
慷慨直言者。
褔(一作福)也。
䟽旣不用
而褔(一作福)乃逃匿者。
何也。
當時名士
多爲王氏所誅。
褔(一作福)則與世臣殊矣。
是故
何武
鮑宣等皆死。
褔(一作福)則逃去歟。
不在其位。
不必謀其政。
忠義之發。
莫得以掩。
所以有言
至若用是自戕
則誠傷於勇矣。
此誠天地閉賢人隱之時也。
硏經齋全集續集册十
 史論
  
鄧禹
鄧禹年十三。
已知光武非常人。
相親附。
自幼少時
所見卓絶
宜其爲光武大策
以成中興之業也。
然其材宜在帷幄决勝之任
若其杖鉞專征
非其長也。
是故
不能關中之亂。
赤眉侵掠
百姓愁毒
苟以威信臨之。
吏民投附
赤眉自底潰亂
而乃屯軍不進。
使長安府廩。
赤眉所盡。
而徒空城耳。
所以敗也。
至乃慙於受任無功
以飢卒挑之而見敗者。
何其細也。
斂退功名之際。
莫窺其際。
君臣俱榮。
裕及後世
不亦賢乎。
鄧訓
孔子曰。
忠信
篤敬
蠻貃之邦。
可行矣。
觀訓之以德得羗胡心。
益知聖人之不余欺也。
羗胡頑梗
有恩則必感。
有信則必孚。
中國同耳。
一結其心。
則又牢固不解
凡言戎狄無信
自我失信故也。
訓之信如此
垂裕于後。
和熹臨朝
追踵明德
漢家之治隆矣。
至若騭閶謙挹守禮
不免於禍。
良由滿盈故也。
外戚戒愼恐惧
尙有災及之。
不戒恐惧
而苟耽寵位者哉。
張純
光武中興
宣帝繼昭帝之統。
哀帝繼成帝之統。
有異。
尊崇其四親。
於禮未見其疵。
張純以事大宗
降其私親爲言
斯禮周公所定而始行者也。
歷代由藩統入承者。
往往尊崇私親
反有干亂正統之漸。
光武則不然。
一聞言。
遂徙四親廟章陵
而祠元帝以上太廟
漢家之統者。
由其心公而不牽於私也。
前漢之士。
議禮不明
獨能超卓
亦見其明於學也。
然旣正大宗統
成帝以下廟。
不當祠於長安而當於大
光武倫序
雖於成帝兄弟
哀帝諸父
平帝祖父
得國平帝之後
則當紹平之統。
不當倫序爲重也。
光武則誠於尊宗。
張純晣於議禮者。
實非季世之所可及也。
陰興
陰興
封侯大司馬
陰氏卒能全保
深戒王氏之禍。
前車之覆而後車之戒也。
然志未確。
節未堅者
雖知其可戒而踵襲之。
不勝一時之慾。
侵染矣。
爛熳矣。
遂及於禍。
不能勵志如防之不可踰。
秉節
如石之不可壞。
安能免是患也。
光武見外戚之移漢祚
何爲而欲其貴也。
不亦啓其漸乎。
微陰氏之力辭。
其亦殆哉。
嚴光
人主爵祿寵榮
天下之士。
而士之有廉耻者。
往往不受
人主之權。
無所施也。
反乃敬禮之。
高祖之四皓者。
是也
前漢之時。
名節無可道者
鄭子眞嚴君平兩龔而止耳。
光武復舊業。
循良
禮樂
治法政謨。
煥然可述。
而又聘處士之流
以不屈其志。
禮而遣之者
欲以敦厲風節也。
子陵少與光武游學矣。
光武爲人
不可不悉矣。
以彼所駕御者。
鄧禹侯覇之倫。
折衝
端委
而皆能奏績于時
已不必側其間而展籌劃矣。
無寧不受爵祿
以爲潔己之名。
使于國而榮于身。
善其俗而敦其風。
以是光武之知。
是故
光武不復強。
使之歸卧富春
俾遂其志者。
盖亦料之熟矣。
東漢名節之士。
光武所以不賓
子陵所以不屈者。
收効也遠矣。
桓譚
桓譚
繁聲爲上所愛。
宋弘所讓。
然卒以諫用讖
文。
幾誅而斥逐以死。
始瀆而終貞。
可謂補過矣。
夫讖也者
如秦之籙圖書之類也。
當周之盛。
禮樂洋溢之時。
寧有是也
及其季也。
權謀術數
亂於天下
其巧慧之人。
肆其矯僞
鼓其讒妄
依附象數之末而爲之也。
考驗徵證。
無甚奇也。
光武用讖立國
讖記大行于世。
詿誤大矣
乃能明晣其源。
敢言不諱者。
由其篤於五經之正義也。
夫理明於
不惑
道行於己。
故不迷。
若是者。
不媿於儒之名也。
李固杜喬
李固杜喬
主立淸河王蒜
卒爲梁冀所戕。
漢室衰絶之機也。
漢業自桓,靈而衰。
諸葛武侯所稱痛恨者也。
淸河賢稱
苟得嗣位
豈若是乎。
李,杜槩明知其然
守正不撓
夫正之揜於久矣
焉得免乎。
小人每耽於富貴
一己利害而爲之。
不知其他
故雖當正國本之時。
亦然
禍殃發於利。
其理亦宜矣。
梁冀乃爲桓帝所誅。
孰如李,杜守義不移
身雖滅而道不疚者乎。
襄楷
襄楷
博學好古
漢靈帝時
詣闕上書
成瑨李雲之寃。
指陳常侍罪惡
類非碌碌人也。
獨其著太平
經。
備陳道家說。
奉天地五行爲本。
參同經典
然皆淺易
所稱興國廣嗣之術。
鄙褻不足道
兩漢之際。
尊經典。
雜學亦盛。
寔由光武讖緯故也。
東漢名儒
鮮不主之。
妖妄之說。
附而起。
桓帝時尤甚
張角之亂。
亦用之。
聖學不明
則雖高明傑特之士。
沈溺如此
可不愼哉。
陳寔
東漢之末。
陳太邱以名德
冠冕中州
然竊疑侯覽之託高倫作吏也。
太邱懷檄見倫曰。
不可違。
乞從外署
鄕論怪其非擧
終無所言。
天下服其德。
夫君子之於小人也。
其類不同
方便其中
未甞不爲濡染
唯當嚴其辨也。
太邱之心以爲受覽之托。
無害于義耶。
焉有君子
宦侍相通
而受其指使乎。
以爲有害于義。
而姑緩其禍耶。
一時之勢而撓吾守者。
其爲得喪之分何如也。
至若張讓
穎川之人多獲全宥者。
其義亦猶是也。
荀淑
朗陵
嘗擧賢良
譏刺貴倖。
深爲梁冀所忌。
當時之所忌。
無不被禍
朗陵之免。
名重故也。
鯁直之士。
每懷忠憤
無由自達
及得可言之會。
罄竭無餘。
湯鑊鈇鉞
所不避。
李膺杜密范滂之類。
是也
然徒湛宗而止。
無補於國。
徒違於危行遜之義。
朗陵晩來斂退
括囊之誡者。
不已盛乎。
蔡邕
蔡邕材學。
東京無所敵。
又其行誼過人
在朝封事
陳貴倖。
宦侍輩所搆陷
憂讒畏忌
亡命江海
遠跡吳會
覯閔小人者多矣。
何不斂晦自藏
董卓所起乎。
彼知惡人
稱疾不就
不能堅守此志。
而怵於怒。
乃至濡跡
伯喈學之幾年。
不知其命在于天。
而卓亦無如何乎。
忠烈不能自全者。
亦命卒故也。
惡人者。
未必皆死。
以此定于心。
禍福之至。
皆可了矣。
惜乎。
伯喈之應所徵者。
亦學不明故也。
王允
王允漢室傾危之際。
能圖董卓
除凶抉惡。
及當傕氾搆難。
不隨呂布東走
自衛幼主
卒以身殉
漢室忠臣也。
漢之季
國亂邦。
宦侍而已
忠志之士。
往往在朝
卓之肆頑也。
謀誅者多而卒成於
然惜材短。
不能其後也。
第其殺蔡邕也。
曰。
方今國祚中衰
神器不固
不可佞臣執筆
幼主
右。
旣無聖德
復使吾黨
蒙其訕議
允方也。
欵曲深密
豈或慮邕書此流傳歟。
不然
安有訕議
聖德
當導之而已。
訕議
當務自脩而已
何爲慮此而徑殺儒者耶。
田疇
田疇
欲爲劉虞
公孫瓚
志亦烈矣。
袁紹
搆兵也。
何不協力討之。
而老於無終山中耶。
袁紹將軍印而不受
曹操封侯不受
其言雖以負恩逃竄爲言
虞之志。
在於王室
齎志以歿
疇欲酬其志耳。
彼知紹誠負國
漢賊
故皆拒之。
特導烏桓者。
欲安其郡之冠盖
將以有爲也。
獨怪其將家屬至
又從征荊州
不免濡其跡也。
惜乎。
劉先主方徘徊於燕,趙也。
不得疇而共奬王室也。
先主得疇。
則其定業
不在於荊,襄一隅地也。
臧洪
論者。
張超
而拒紹以死。
傷於勇。
山東諸帥共討董卓者。
謀自始。
張超兄弟
同心起兵
乃心王室者也。
及超曺操所攻。
行跣
且號束甲請擧
必欲救者。
卽爲王室計。
不徒郡將也。
袁紹素懷異志
不許出師者。
亦欲翦除忠良故也。
以。
尤怨痛嫉
必欲力拒之也。
是以
紹之言曰。
王室衰弱
扶翼之意。
欲因際會
觖望非冀
此其怒豈專在於郡將乎哉
然則之死
卽可謂殉於王室也。
孔融
孔融之從於許。
天子也。
是時
天子在許。
曺操所制。
天子之令。
皆操之意也。
北海以爲天子
尙可有爲也耶
何爲也。
名賢爲國輕重大矣
亂逆之欲奪人國也。
必先誅鋤不附己者。
王莾之殺鮑宣
是也
名賢苟與彼較權量力。
惡能相敵乎。
然鼓天下忠義之心。
能撓凶彊之勢則有餘。
以是爲亂逆所忌也。
䧺詐漸廣而不能堪。
故時有譏嘲
以致乖忤
若使久存于世。
不能遽移漢祚
是故
果於誅戮也。
惜乎。
嚴氣眞節
不能一有爲也。
荀彧
荀彧
漢之世臣也。
方其遇操於東郡也。
操與語。
大悅曰。
吾之子房
觀操之所以委任者。
僚佐也。
彧之所以委質者。
主客也。
盖將如齊桓之管仲
鄧禹之從光武也。
所以主權而戮忠良者。
皆彧之所目
覩也。
若是者。
保終能爲忠臣乎。
其然而從之。
何也。
董昭九錫之議。
乃欲沮之。
此惡其議不自己出也。
豈爲漢地耶。
其稱曺公興義兵。
匡振漢朝
勳庸崇著。
秉忠貞之節者。
何其繆也。
操而忠貞
孰非忠貞乎。
操雖奸詐
亦能知反覆傾仄可惡
其意以爲彼之爲我盡力者。
忽爲異議是貳也。
遂果於殺與。
陳登
陳登呂布搆亂之際。
不懾不憚
弄之股掌之間。
卒能破滅
奇謀之士也。
劉先主之在徐州也。
何不委心事之。
乃從曺操官爵乎。
廣陵
孫策
其材固足辦也。
徑沒也。
孫氏之據江東也。
漢室實無絲毫之益。
果燭其情也。
諸葛誕
諸葛誕
廣陵
起兵
敗死
不徒食人之祿。
可謂忠貞之士也。
司馬氏之潛謀魏室。
自懿而始。
非徒昭也。
苟欲爲魏而効忠
何不如王凌之圖魏。
而迨毋邱儉之稱兵也。
又斬其使也。
計其擧衆自危故也。
非專爲魏室也。
然當昭專政
朝之人。
傾身事之。
公休能爲魏室倡。
而亦能以身殉之。
麾下
百人
坐不降見斬。
皆曰爲諸葛公死不恨
亦感其義也。
蔣琬
士之懷抱材德者。
往往平居
未嘗脩餙自異於人。
故多以凡視之
要之臨事
乃見其施用
公琰之爲廣都長也。
衆事不理
時又沈醉
向微諸葛公之救解
不免罪戮
及其出類拔萃
諸葛之後
材望彰著
豈可易知乎哉
若其住涪之議。
何其叶於機也。
重兵鎭涪。
鄧艾懸軍深入之勢。
有以待之
豈不勝於徒守釰閣也歟
費褘
費褘之材。
蜀中無與之敵矣。
雅量不及蔣公琰
公琰深淺莫測
文偉果於敏給
所以短也。
諸葛武侯連屯漢中
以圖中原
蔣公琰屯涪。
欲由漢沔以襲荊州
文偉姜維兵。
不過萬人
而只欲保國治民
雖材之不能及。
亦其勢然也。
魏勢甚固。
未易可圖。
及褘卒。
姜維動引大兵
功績不成
蜀之亡已兆矣。
悲夫
武侯出師時。
董允郭攸之侍中
奸壬無得以伺。
文偉之世。
不能屛逐黃皓
時無忠貞之士故歟。
可歎也。
陸遜
陸遜猇亭之績。
周瑜之於赤壁也。
荊州上流之勢而臨之。
三吳將淪矣。
是以悉力防御
卒能克之
然吳魏方劃江而守之。
不能越江而取吳。
不能越江而取魏者。
諒彼材有所限。
只可相保而已
不可以進取也。
伯言身兼將相之任
指陳於其君者。
任賢去讒。
安固國本諸事
以此憤恚致命
可謂忠貞之節。
不徒一將之材也。
陸抗
陸抗羊祜相對
各保分界
務尙信義
至於吳楚之間。
餘糧棲畒不犯
馬逸入境
宣告而取。
諸葛渭濱之師。
何以加之。
且能繼父忠直
烏程者。
話言可法。
又破晉強敵
誅除步闡
東還樂鄕
貌無矜色者。
難矣。
臨沒籌畫
盡其忠欵
其策若行。
安得破吳哉。
謙冲直如此
其子皆不終
至于機雲之死
三族無遺
或謂步闡也。
誅及嬰孩
此其受報。
然以雅量
豈爲是乎。
機雲之跡單名盛故也。
陳壽
具體而微
可謂克搆。
不徒具體而微者也。
張悌
張悌迎晉師戰敗
諸葛靚自往牽之。
曰。
我作兒童
時。
便爲卿家丞相所拔。
常恐不得其死
負名賢知顧。
今以身殉社稷
復何遁耶。
遂死之。
卿家丞相
孔明也。
賢者顧之重。
如是者。
以誠故也。
沈瑩之策。
不得其理者也。
濬之師遽至。
周浚合攻之。
何以御之。
巨先之恐君臣俱降
一人死難者。
不亦烈乎。
吳錄以爲巨先大任
希合時趣
將護左右
淸論譏之。
此誠誤矣。
巨先受任危亂之際。
知其必敗
姑欲彌縫之耳。
豈其節若彼而乃希合時趣者哉。
陳泰
司馬昭
旣弑高貴鄕公
曰。
玄伯卿。
何以處我。
曰。
獨有賈充
少可謝天下。
久之曰。
更思其次
盖欲誅成濟耳。
曰。
唯有於此者。
不知其次
其言則誠鯁直矣。
荀顗王沈之類。
不足論也。
則旣知國賊之當討。
徒言而止乎。
不能殉于主。
則當擧義
不能擧義
則當如兩龔守志
何爲弑君之賊。
交臂同處于朝乎。
其自謂忠於魏者。
徒言而止乎哉
司馬孚
亂逆之種。
戾氣所聚
有自超拔
能不失彜性。
千古以來
三人
司馬孚也。
武攸緖也。
一朱
全昱也。
是皆不隨族類
而滅其性者也。
方正學以爲攸緖辭位避位
爲最高。
與全昱。
王爵不辭
惜其不知遷義之方。
晉武帝梁太祖
以其尊屬之故。
封而爲王者
未易力拒之也。
全昱歸碭而不至梁都
自稱爲魏貞士
則其肯安其爵祿乎。
不受者必矣。
高貴之弑也。
魏之忠臣
尙多有不與昭者。
苟能奉太后詔而討昭。
以効石碏之義。
昭亦無如之何
設或不克而死。
昭之㐫國禍家之罪。
彰著
天下之人。
孰與之。
徒撫其屍而哭者。
不達於義。
盖欲守志者也。
明義者也。
羊祐(一作祜)
大功而能安之若素者。
唯有德能之。
不然
是災也。
羊祐(一作祜)爲晉主。
劃伐吳計。
非不善也。
平吳之後
武帝驕侈
天下危亂之機。
已成矣。
祐(一作祜)之言曰。
平之後。
方勞聖慮
逆知之矣。
而猶勸之何也。
雖以孫皓肆虐
急於救吳民。
戰爭
不念晉之復踵於吳乎。
考晉之德。
未足統合天下而有之。
是以㐫奴交亂
平吳不遠之時。
祜之計。
未若山濤之請釋吳爲外懼者也。
劉弘
劉弘之治荊州
專以恩信
南服
不減羊叔子
盖當晉時擾攘之際。
獨彼一邦和洽
三吳之亂亦靖。
殆若啓瑯琊之業矣。
且與東海王越者。
以其奉惠帝也。
非爲越之賢。
可倚以奬王室也。
惜乎。
若人者。
使早輔政
周旋諸王間。
不相搆亂。
何爲徒使守一邦而爲政也。
劉琨
劉琨
材小而志大。
建晉陽拊夷漢之衆。
不能終其功
及至間關顚躓
忠義猶奮。
方其推心琅琊
俾紹旣絶之緖。
讀其勸進表
令人雪涕
是時
河北陷爲胡冦。
獨能毅然孤立
以係中土之心。
段匹磾
雖以忠義相感
非族類也。
卒爲所戕。
悲夫
野史琅琊小吏牛金子。
以爲晉緖已絶於懷愍。
五王南渡
可繼晉。
何爲牛金子而勸進乎。
野史荒亂不足信也。
祖逖
石勒所畏忌者。
祖逖也。
久處其任。
專制河南
中原恢復之望。
而晉人無意中原
故使戴淵統之。
是時
夷羯交冦。
而懷愍遘禍
汲汲北征
如何而乃雍容
江左王刁。
紛然釁隙
晉德之不弘。
可知
矣。
有志功名而已
非有遠識
不能下人
來統。
乃至感忿
發病以卒。
若不卒。
王敦不敢搆亂。
百六之運。
不可逃。
陸沈之勢。
不可遽止。
此豈容人事哉。
張賓
張賓石勒
盡其才知
盖欲自用其奇故也。
然當石勒之初
攻陷京師
囚執天子
殺害王公
擄掠妃主。
助成之。
賓故晉人也。
何忍爲此
此乃盜賊之靡也。
豈不順逆之理哉。
一欲有爲于世。
故行殘賊不止也。
使賓佐劉琨段匹磾輩。
獨可無樹立耶。
以爲不足盡其材。
故甘爲夷羯之臣。
諒其材爲夷羯謀則長。
中華謀則短也歟
王導
王導
不對王敦之問。
,戴二公所戕。
及得顗表。
自傷以爲吾雖不殺伯仁
伯仁由我而死。
之恨
其意固未嘗不欲其死。
敦之
已欲殺周,戴。
雖力救周,戴。
豈免於死乎。
江左之初。
雅以鎭物爲務。
而無經略中原之志。
不得不任其失矣。
輔政之際。
物情失事機者。
亦多矣。
終始以盛德稱者。
以其無競也。
管夷吾稱者。
殆過矣。
陶侃
陶侃鎭楚。
平定內亂
捍御外冦
江左之無事。
之力也。
陳敏杜弢冦亂以來
征討
西南之憂。
可勝旣乎。
以其著方面之績。
未嘗入朝輔政
又未得驅馳中國
運甓之志。
無所自致
然其擁兵上流
多年矣。
何不取蜀自益。
何不掃定關洛耶。
江荊地勢
足以控制中國
西通巴蜀
而其奮發奏績
不及桓溫者。
何也。
量晉之兵力
不能敵彼。
故懋爲自守而已
忠順勤勞
孔明者。
善喩也。
然恨不預顧命
不欲東下蘓峻者。
豈量狹故歟。
如無,嶠之屢請。
則難乎免於卞,敦之媿乎。
謝艾
麻秋趙師枹罕
以少敵衆。
摧破強冦
其材豈居王景畧之下耶。
觀其戰勝之績。
心定而材敏故也。
心定故計勝而無失
材敏故應變而不窮
乘我之奮。
擊彼之怠。
豈不全勝哉。
觀胡羯之所取勝者。
不過粗武耳。
彼當柔弱無謀者。
故能得志
不然則輒奔潰
紀瞻
江左一書生也。
石虎之而敗。
此可徵也。
之制勝。
雍容整暇
儒將風。
惜乎。
其用止於枹罕
而不於中國也。
慕容恪
玄恭之材之性。
非夷裔之産也。
慕容氏
部族英傑之多。
最於五胡
而玄恭爲最。
非但行師攻敵。
合機宜。
憂國忠勤
孔明之於蜀也。
羊祐之於荊也。
使玄恭不死
暐雖庸主
不可保燕乎。
鮮卑之運將竭。
玄恭安得久生乎。
秦雖強盛
王猛柄國
玄恭時。
無所著見矣。
王猛
王景略
桓溫入關之時。
旣往見而捫蝨
世務矣。
欲與俱歸江東
彼誠知江東無與敵其才。
當要之固矣。
景略不之從者
何也。
不欲爲晉室忠臣
其欲同歸者。
必籍其才而濟其詐。
豈不能知乎。
所以辭之也。
不然
晉爲正統
豈不掃淸關洛
而重興之乎。
才則一試之。
乃爲苻堅而起。
終乃統中華而主之。
其才誠偉矣。
而惜其枉用之也。
謝安
安石
桓溫九錫
故緩之。
輒改其艸。
歷旬不就
幸溫之斃而不行耳。
安石預料當斃耶。
不然
緩其事者。
秪增禍耳。
以爲晉室之存耶。
當斃。
晉室之亡耶。
當不斃。
存亡付之天。
是故
觀其雍容暇豫
有素所定也。
王坦之
未及此。
至於執手板耳。
苻堅入冦
其勢何如
只遣門內紈袴少年
之而不懾者。
亦此意耳。
安石之前後所著績者。
特幸耳。
晉室猶存千年之運故也。
謝玄
謝安石
鎭御北方
郗超歎其違衆擧親
以其使材。
履屐間
未嘗不得其任。
證其不負所擧。
果如其言
夫觀於細而如此
大者可知
是故
劉牢之何謙,胡彬。
皆玄之所任使者也。
桓溫時。
未聞其奏績者。
由用之不中其材也。
夫屈偉材而任細務
揚淺器而付重任
則俱不得效其力。
雖或得於細而失於大
是故
明者
通知材之大小不失
衡之稱物
無不諧。
夫以公侯紈袴少年
當方張之冦。
摧破無餘者。
豈無以哉。
然彼遇苻堅驕兵
故能破之。
慕容垂專軍而至。
與之相當
未可知也。
劉穆之
宋武帝關中
經畧西北
劉穆之卒而徑歸。
盖簒晉之計甚急
根本無托。
所以布置者。
卒卒甚踈。
使幼子關中
多留文武參佐
而皆功均勢敵。
莫能相一
卒之爲所屠。
夫慾蔽于中。
雖如武帝之智。
失於機宜如此
夫裕意不在破秦也。
欲籍破秦之威。
速於代晉。
故纔入洛陽
便求九錫
穆之欲待破秦而歸。
遂後之耳。
然裕已蓄怒穆之
穆之若不死。
則必被誅矣。
凡爲簒代所用者。
若少不承意
皆被誅。
荀彧曺操所戕。
張廷範朱全忠所殺。
若是者。
何限哉。
陶潛
淵明素爲宋高祖所重。
然自以先世爲晉輔。
恥復屈身後代
不仕
以晉徵士卒。
晉之士大夫
淸談相尙
遺外名敎
名節之士。
鮮有可稱。
及裕業漸隆。
王謝名族
競皆趨附不暇
淵明炳幾而退。
其高卧北窓也。
視劉氏之富貴
不啻糞穢
又如屬意荊軻三良之詩。
自寓以忠憤者。
可悲也。
其性與物無忤
不爲裕所忌。
自免禍。
殆易所謂介于石。
不終日貞吉。
知微知彰
知柔知剛
萬夫之望者也。
袁淑
袁淑當㐫劭弑逆之謀。
折之以義。
難矣。
及當文帝之弑。
又能殉節
可謂忠矣。
然凶劭因巫蠱事。
得罪文帝久矣
何不諫止
遷延不卽退。
卒罹其刃乎。
且旣聞㐫劭之謀。
何不告文備之
還省
寢。
弑逆天地所不容也。
耳聞而不之發。
肆其凶謀乎。
忠節雖偉。
處變而盡其義。
則有所慊矣。
袁粲
士當危亂之際。
顧託之重者。
苟非才德氣節如伊之倫。
則智有餘者。
必奪其國。
不足者。
無救顚覆
袁景倩褚淵
同受宋主顧命。
阿諛蕭道成而使奪之。
景倩雖無所補。
父子以身殉國
臨死之言曰。
本知一木不能大廈之崩。
但以名義至此
不亦悲哉。
詩云。
人而無禮
胡不遄死
淵之謂耶。
彼己之子
邦之司直
之謂耶。
高允
高允以不免禍
不欺者。
誠也。
夫死於危難之世者。
往往非其罪。
考其跡。
亦有取禍之道。
夫誠也者
能孚豚魚
况於人乎。
是故
雖當殃咎外至之際。
亦能自免
允從崔浩撰魏史。
暴揚國惡爲罪。
自言著述多於
其禍宜酷於
猜暴如魏太武
亦知其直而免之。
不惟自免
又能免僚屬五族之夷。
直之裕於己而及乎人者如此
可以造次顚沛
少有違之耶。
直者誠也。
韋叡
,梁三國
將材無如韋叡之賢。
其所一時名將
無節制
徒憑武力
幸而得捷。
雖宋之沈慶之柳元景之倫。
長於料敵
故戰必勝
攻必取。
然比之於
不逮矣。
晝接賓旅
夜筭軍書
撫其衆。
常如不及
所至頓舍館宇藩牆
應準繩。
此乃諸葛孔明治軍之法也。
當梁主方釋氏
士皆從風
不隨俗俯仰
深得大臣之道。
豈徒將材論哉。
蘓綽
國之治亂
非一日之馴也。
治遠而亂速。
大廈之搆。
毁之雖易。
成之甚難。
唐貞觀之治。
謂之少康
制置之法。
所由來者甚遠。
宇文氏蘓綽而始。
之言曰。
爲國之道。
愛人慈父
訓人嚴師
此雖三代治人
何以過此。
交訌之際。
生此異材者。
盖爲唐地也。
官制兵制
深得周官之法。
惜乎。
宇文氏所用
功業大著見于時。
若能久於世。
豈不得平喪亂美風俗乎。
王通
文中子學術
較荀,楊諸子稍正。
雖時有浮雜
要亦不離堯舜之說也。
士之所自重者。
懷道與義
不妄有所爲
若妄有所爲
所懷與義者。
自我而輕。
豈孔
夫子鞰櫝求賈之意乎。
仲淹隋文帝時
太平十二策。
豈以隋文堪爲治平之主乎。
彼奪其婿之國
不可謂仁。
樹子而亂宗統
不可謂智。
誅戮於大臣。
不可謂恕。
特以狀貌魁梧
猥膺天命
易之傳曰。
天地閉
賢人隱。
括囊
無咎无譽
言謹也。
斯誠括囊之時也。
君子其可有言。
仲淹於是乎不當言而言矣。
豈其材氣超類。
自試于世也歟
其對楊素言者
誠是矣。
然素之罪惡貫盈
士大夫者。
寧可游乎。
但其書往往至理
其徒皆天下豪傑
爲唐之碩輔
敎授之効可見
然程,朱皆後人附會成書也。
魏徵
天下危亂之時。
必有聡明睿智神武不殺者起。
定之艸昧
英豪紛然而起。
觀其迹。
得失預料也。
魏鄭公李密時
出而劃策
豈以彼可倚集事乎。
又當建成時。
爲勸早除秦王
離間骨肉之間。
豈以建成才優秦王
可以保社稷乎。
徵之不明乎擇君如此
得秦王納諫之時。
盡言不諱
使國家隆盛
生民被其澤。
亦可謂不負其所志矣。
然每觀其諫。
時涉乎譎。
如望獻陵之對。
是也
不能粹然一出於正者。
非出於大學之誠正格致故也。
徐洪
徐洪客勸李密
進取之機。
沿流東指
直向江都
執取獨夫
號令天下
奇策也。
然此卽楊玄感籌畫也。
是時
煬帝方在遼外。
長驅
高麗必躡其後
不過旬日
資粮皆盡。
可不戰而擒。
玄感不用而敗。
獨不鑑此乎。
他人則計之。
自爲謀則違之者
彼器有所窘。
材有所蔽故也。
客之干之也。
自試其奇而已
非爲可依也。
是故
隱而不出
彼亦知進退之幾也。
李靖
李靖有隙唐高祖者。
以其發晉陽之謀也。
早識太宗器宇非常
而何遽發之也。
高祖之欲殺以私也。
新得關中
坦懷恢蕩。
而乃欲罪之。
誠見其狹也。
又其擊蕭銑也。
幾乎被誅。
不有許紹奏請
不得免矣。
靖之材略
屢經危險
况以中材而涉亂世乎。
方秦王之謀建成元吉也。
李世勣
皆辭之者
不欲間於骨肉之間。
太宗之重之也。
以是也。
諸葛孔明劉琦之問者。
欲其生也。
二人之辭。
太宗之問者。
以其戕也。
不幸人倫之變者。
當知其所自處也。
房玄齡杜如晦
房,杜兩人
自秦府時。
太宗所倚。
以爲玄齡善謀
知(一作如)晦善斷。
盖謀雖善。
在斷而行之耳。
玄齡之謀。
如晦之斷。
考之史。
無所著見者。
何也。
云陰雖有美。
含之。
從王事。
弗敢成也。
地道也。
妻道也。
臣道也。
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
是故
天道見而地道不可見也。
善於大臣者。
不見其跡。
觀其國之治。
卽可知也。
房杜之績。
無聞於史。
無聞者。
所以爲賢也。
狄仁傑
狄仁傑屈身武則天
其意常在中宗
唐室卒以匡復
使仁傑不存
唐室不可爲矣。
或云仁傑不當事則天
是時
剗削宗室
誅殺忠良
滅唐社稷
中睿焉耳
凡爲唐社稷者。
其肯顧溝瀆之諒。
不爲之計乎。
梁公之所以則天者。
發於天常之至。
㐫頑如武瞾者。
亦能知感。
夫武瞾。
雖改國號稱周。
仁傑常以唐之舊臣自居
不過臨朝禮事之耳。
潔身之義。
無所憾矣。
得使張柬之輩。
復唐社稷
而人莫得以窺其際者。
誠故也。
張柬之
張柬之年至耆艾
能合忠義之士。
興復唐室
誠偉矣。
獨其不除武氏之族。
反受其禍。
悲夫
漢之大臣
誅産
䘵(一作祿)而滅呂氏
少長
棄市
誠慮之遠矣。
柬之獨不鑑此乎。
胡氏以爲中宗而立睿宗爲得。
中宗於是時。
朝野之所仰望
則又安能越次而立睿宗乎。
五王擧義也。
誅武氏。
如漢之大臣之誅呂氏
俾絶其根。
禍亂無自而興。
失於初。
無以其後矣。
使狄公而在。
則必無是耳。
宋廣平
宋廣平剛方守法
唐之賢相
不及也。
玄宗虛受之際。
所言皆行。
開元之政。
皆叶于理。
夫法不行
紀綱不肅
紀綱不肅
則百爲皆失。
廣平之政。
知所先矣。
觀其施措
似能逆覩他日之弊。
又何神也。
乃心明。
故不蔽于物。
而事之臧否
瞭然目前
其所從違
不難决也。
要自無慾而始。
廣平屛遠宦者
絶去僥倖
人之所謂榮利
無得濡染其心。
不已明乎。
庸主之心。
雖取方正
而心常憚之。
雖斥邪佞
而心常狎之。
明皇之世。
廣平不能久於位者。
畏憚禮遇恒隆。
林甫能久於位者。
狎昵禮遇殊薄。
爲人臣者。
於何而擇之哉。
姚元之
姚元之器弘而才優
故其事有時牢籠
觀其避禍
中宗反正之初者。
誠可謂密矣。
及與廣平協心輔佐
使賦役寬平
刑罰淸省
百姓富庶者。
貞觀後初有也。
然則應變成務者。
不足爲疵歟。
使當天寶時
林甫國忠不足除。
祿山思明不足平也。
且其遺戒
無作追薦冥福等事
可見不爲異端所感。
亦可謂正矣。
張九齡
張九齡玄宗之斥。
林甫之讒。
不卽引退者。
以太子及二王也。
不然
九齡懷祿之人哉。
武惠妃之潛布腹心也。
乃叱之。
而以其語白上訖。
九齡罷相
三子得無事。
開國承家
小人勿用者。
何也。
爲其亂也。
其心刻薄
其事苛酷
必先壞人骨肉之際。
陛下家事云者
李勣所以唐室也。
林甫復踵其說。
玄宗苟能追思其故。
便可憬然覺悟
而何不省也。
林甫之奸。
則又可知
九齡之忠矣。
此如鑑之考其姸媸也。
彼蠱於武惠妃何哉
論人之情。
其室家和而倫常正者。
是性之所同也。
其室家壞而倫常乖者。
是性之所不出也。
人主聽其言而察之。
卽可知也。
不察而忍於一日三子
然則其置相宜如何也。
悲夫
相而如九齡者。
豈易得哉。
得而復擯斥之。
所以天寶之亂
在於九齡相之日也。
顔眞卿
顔淸臣杳然一書生。
倡義河北
河北諸郡。
屹若河隄之障水也。
是時
李郭兵威
連絡於趙。
程千里拒於上黨
淸臣又收魏郡之績。
但令哥舒翰堅壁潼關
則賊恐惧相圖
范陽亦潰。
無幾而唐之社稷安矣。
因一國忠之計。
而師僨將降。
賊勢猖獗
遂失河北
忠義之士。
萬死僅有所成。
一小人壞之。
終古痛恨也。
淸臣忠義如此
誠宜任輔相之責。
使經濟天下
而乃反使之優遊散班
生民不得受其澤。
及至耆艾
乃被戕於李希烈
知人前知之。
故固難責之於人人
而若考旣往之蹟。
臧否可立判。
唐室用人如此
其不亡幸也。
張巡
張巡睢陽無救
卒以身殉
彼當升平時
不見知於君上
及値寇亂
虀粉其身。
宵小奸邪之類。
乃反。
安樂無事
天道報施
若不均。
福善禍淫之理。
悠遠未易言。
忠臣義士之心。
惟義所在
之如粱肉
不幸迫於禍殃
談笑而處之。
其視苟全無耻者。
不啻涕唾
是故
天亦遂其志。
殘忍酷烈
之而已。
所以其名益彰著後世
之忠盡其
志而止。
何足道哉
郭子儀
郭子儀器量無極
莫窺其深淺
盖世之勳。
或有之。
而孰如子儀之無伐也。
嫌間之際。
或有之。
而孰如子儀之無瑕也。
盈盛之戒。
或有之。
而孰如子儀之無疚乎。
此乃忠信故也。
信之孚於人。
造次哉。
當其帥師之初。
以寬濟忍。
以厚輔嚴。
處於人也。
彼忌我坦。
彼疑我信。
持是道而行之。
至於三十年矣。
狡猾凶頑之類。
亦皆懾伏不敢動。
使之居廟堂之上。
論道經邦
豈不能制亂於未萌
銷患未然乎。
何爲久屛于外。
使河北諸賊。
乃爾強梁耶。
李光弼
安祿山將叛。
李光弼
其黨請取之爲將。
祿山急於叛。
乃曰。
史思明足以當之。
使光弼祿山將。
唐室中興
未可知也。
然以光弼明决
豈爲祿山用哉。
邙山之敗。
魚朝恩也。
彼踵國忠之擾。
哥舒翰也。
特思未幾
爲其子朝義所殺。
不能進。
使其不死
安知不豕突關陝乎。
小人持兵柄。
未有覆軍僨師者。
雖以臨淮善用兵者。
無如之何矣。
臨淮雖畏程元振之禍。
已不入朝
代宗之幸陝。
元振
得罪矣。
又何畏乎。
恨不如郭汾陽詔書一紙徵之。
卽日道者也。
臨淮可謂善用兵。
不能善處變。
豈材有所局。
知有所短歟。
李泌
李長源籌劃河北之形。
指掌
肅宗從其計。
河北豈能倔疆乎。
最其善處骨肉之間。
使代宗安其位。
而德宗保其嗣者。
伊誰之力耶。
長源長安始定之初。
卽歸衡山者。
張后之禍也。
然知廣平收復大勳
華夷所歸
雖以肅宗之庸。
張后之㐫。
不可以易之。
故以黃臺瓜詩諷之而已。
不然
不去以圖其危矣
又以德宗之猜忍
有易樹之志。
當時在位者。
孰能息其禍乎。
長源至誠開發
反覆屢回。
能以理明之。
使唐室再安。
可謂大臣矣。
格君之非心
夫豈他道哉。
忠懇如此
人之疵談神仙
薦竇董。
勿論也。
陸贄
陸宣公王佐材也。
建中之初
其言如蓍龜之明。
苟使德宗。
從其計。
何由生哉。
及其定也。
宣公之策也。
盡力事君如此
皆德宗之所覩見。
而乃延齡一言
之如遺。
何其君子轉石
去邪佞如拔
山耶。
延齡詭譎之言。
以爲正。
聞宣公忠直之言。
以爲邪。
其心有所蔽也。
宣公之言曰。
吾上不負天子
不負所學
無所恤。
大臣事君之道也。
然竊爲宣公
少致嘅者。
延齡判度支之日。
何不以去就爭之乎。
不能得。
奉身而退。
何妨之有哉。
宣公豈不知德宗之爲人哉。
但其受恩厚。
隱忍卽去
遂見斥爾。
其學卽聖人格致誠正也。
以其處德宗之時
特少用之。
功業於此
諸葛公後一人也。
李晟
李西平當朱泚李懷光之亂。
鼓發忠義
使將士咸奮。
強冦拉朽
方其收復京城
奏捷行朝
德宗爲之泣下。
至曰天生李晟社稷
其感忠宜如何
而及還都未幾
張延賞之讒。
罷其兵柄
吐蕃敗盟也。
西平策之審矣。
宜從其計。
御戎之方。
吐蕃豈得擾邊。
且其材不止於將。
抑且良相矣。
何爲置之散地而不之用乎。
少思行朝下時事。
寧得有是。
信乎德宗之不恒其德者也。
裴度
憲宗威行河朔者。
平蔡之功。
平蔡之功。
晉公爲之首。
且以宿德元老。
國家安危者。
數十年者。
以雅
量也。
方其作相也。
朝廷擧措得宜
方其守藩也。
朝廷刑政乖亂
觀於進退之際。
可卜治亂矣。
李逢吉李宗閔宵小之黨。
充溢于朝。
使晉公不安其位。
雖有安其位時。
其言不得行
晉公之績。
特在平蔡兗鄆之役而止耳。
虛心委政
憲宗時爲然
以度之雅量
猶如此。
君臣際會之盛。
不亦難乎。
杜黃裳
杜遵素經濟大略
唐時諸公
無能及者。
首攻王叔文而去之。
使憲宗
正位
又平劉闢之亂。
藩鎭之勢。
國勢復尊。
然自肅,代,德,順以來
唐室多事
遵素之材。
不見用。
彼所置相者
庸碌
姦回故也。
間亦有楊綰崔祐甫李泌陸贄相之
無人見知者乎。
可見遵素之不欲徇衆也。
遵素爲相。
未幾見罷
史稱其納賂故。
李師古寄錢。
未敢遽送。
使者遵素夫人
綠輿出。
從婢二人
靑衣繿縷
歸告師古
不敢跋扈
貞白如此
瀆貨者哉。
李絳
李深之策魏博。
陸宣公無以過之
弘正歸附
失機宜。
則魏博不可收矣。
深之劃策之善。
遂堅其忠義之心。
河朔諸鎭
自悔其倔疆。
服衆而懾強。
不在一擧措之得宜乎。
使憲宗連用其策。
功烈不當裵晉公之下。
而顧其敢言不諱
且與䆠官仇敵
不能久於位。
優遊閑地
卒爲楊叔元屠割
惜哉。
深之自知不見用於世。
不審其幾。
辭位退處乎。
李德裕
贊皇
卽唐季一振之勢也。
非其忠之跨衆也。
其義長人也。
智畧足以皇靈
材氣足以國勢
澤潞之亂。
太原之變。
河朔有底定之勢。
四夷折衝之威。
且能扶正而斥邪。
如是者豈易得哉。
雖其貪權有譏。
畧寸短而取尺長。
可也
宣宗斥逐之暴也。
宣宗所在之臣。
無及贊皇者。
而唐之業遂衰矣。
王朴
周世宗五季時。
治法政謨最善
王朴爲之相。
欽天曆
樂律
駸駸少康之治。
未幾卒。
世宗繼殂。
周室不得支。
其所施設
宋朝耳。
夫治之幾遠且微。
非猝乍所可致也。
必有智畧之士爲之兆者。
宋朝方興
夷狄跳梁之餘。
無以先王法制之盛。
乃以制作之具先焉。
如秦人爲驅除
六國也。
亦自負其材。
不肯爲晉漢用者。
其所値之非其主也。
及得英果之主。
爲之盡力者。
亦其勢然也。
韓子云
所養所用者信矣哉
朴之言禮以撿形。
樂以治心
形順於外。
心和於內。
然而天下不治者。
未之有也。
一言足以治道也。
趙普
唐之所大患者。
藩鎭權重
以是失國
不過假天子之土地人民之衆。
爲之權耳。
人主控制得其術。
則彼何患哉。
五季之時。
易置帝王
奕碁者。
藩鎭也。
其勢強盛膠結
非猝乍之所可移。
宋太祖趙普
定計一言之間。
能於杯酒之間。
釋莫強之權。
而措國勢泰山之安者。
豈有奇術哉。
不過歸于而已
是故
擧措得宜
則振衰弱
疆梁
易易也。
䆠者之禍。
藩鎭等。
苟能用此術。
可以銷患未萌
漢唐以來
無行之者
末乃與國亡何哉。
冦準
史稱冦平仲眞宗渡河
却契丹兵
爲善
其略誠奇矣。
竊怪當時大將高瓊者。
総兵衆而進。
則獨不可御乎。
何必車駕親征乎。
幸而得勝
可繼也。
王振土木之變
不過此擧也。
且急書凡五至
而不
發封
其在北城也。
楊億飮博諧謔者。
在於鎭物情。
非聖臨事而懼之義也。
平仲相業者。
未知信然也。
唯其剛方不屈之氣。
可爲人師法。
范仲淹
范文正郭后事。
呂夷簡
坐是得罪
夷簡復相。
文正再起被用。
於是驩然相約
戮力平賊
天下之士。
皆稱之。
然考其心。
則誠公矣。
較諸義。
則似可論矣。
夷簡
癈母之賊也。
智數牢籠當時名士
又有賢子孫。
足盖其愆。
故每爲君子所恕。
然其得罪於倫綱。
何如也。
是以歐陽公嫉之最深。
文正雖欲忘前嫌
同心國事
薰蕕不同器
何哉
其所交驩者。
果得當否。
文正之功。
觀於勵廉恥作士氣。
宋時士大夫進退之際。
可議者多。
文正義有不可
自引而退。
毫毛留戀意。
是故
士之砥勵名行者。
多從文正而發。
許多事業
都無及此者也。
韓琦
司馬溫公魏公之言。
有曰。
爲臣者。
盡力以事君。
死生以之。
顧事之是非何如耳。
至於成敗天也。
豈可預憂其不成
遂輟不爲
此誠大臣之言也。
溫公之言。
天若祚宋。
必無此事者。
亦出於此
大事
惟其
之視而已
計較利害
未有不敗者也。
魏公所値者。
皆極艱之會。
而其受顧命時爲最。
然能以是道行之。
施措合宜
謂之社稷之臣
不亦宜乎
司馬光
司馬溫公之能以直道得于上。
淸節孚于時者。
以誠也。
考其材。
或有所短。
誠達之。
見其長而不見其短。
其議或有所拘。
以誠將之。
見其達而不見其拘。
是故
言皆有中而行皆合義
豈非言行動天地者耶。
方其辭樞密也。
云。
自古好官爵。
名節不少
苟志乎此。
人安顚躓哉。
宗澤
宗忠簡之計行。
則宋豈偏安臨安哉。
南渡不能北者。
由人心已壞。
宋朝利澤及人者深矣。
徽宗失德
不過章蔡輩一時濁亂
直因兵力萎弱
而遂至亡國
民心固不忘宋矣。
使高宗守汴而將相和協。
卒乘脩繕
則天全局自如
兩河忠義
不事金。
不可鼔其氣耶。
宗忠簡
知得失之分。
懇懇忠言
只在回鑾
而竟齎恨以沒。
不徒汪伯彦黃潛善所沮。
高宗無復雪之志故也。
李綱
李忠定
高宗卽祚之初。
請正張邦昌之罪。
實是宏論
邦昌爲金所立者。
欲以御宋也。
邦昌肆然楚帝
乃因衆情所迫而迎高宗
此豈由於中哉。
不得已也。
爲宋臣子者。
豈可一日交臂而立於朝乎。
伯紀議正刑章
天地倫常也。
由是宋之朝廷
得正名。
忠定之功。
曷可少哉。
張浚
張忠獻
忠有餘而才不足
金人交訌之時。
復雪之志雖切。
而及當討賊之任
僨敗
督師關陝
而有富平之敗。
視兵鎭江
而有酈瓊之亂。
総戎江淮
而有苻離之僨。
獨其忠義之氣。
可以張三軍。
故雖婦孺
皆知魏公之名。
用兵
當觀虛宲強弱
而行之以密。
然後可以集事
魏公不顧虛實之機疆弱之形。
直務復雪。
而其計又踈迂不中
其取僨敗者。
亦其勢然也。
然其誓心滅金。
奉還二聖
苦心矣。
少以材智濟之。
寧渠不能遂乎。
孟珙
宋朝靑城之辱。
百世之所同讎也。
雖有宗澤李綱忠欵
韓世忠岳飛䧺桀
不能之者
非徒宋之弱也。
金人未有釁也。
金人靑城之俘。
乃天所以
報宋也。
于時孟珙爲之帥。
得復其讎。
夫彼雖有可乘之釁。
苟無材之全智之奇
則不能乘其釁而失之者多矣。
相機進取
其材智誠偉矣。
文天祥
公元1836年
文文山之在宋也。
間關百拆(一作柝)。
區區之衆。
當方張之冦。
功雖不成
忠義足以軒天地矣。
及夫燕獄三年
備經困苦
不渝其節。
終有柴市之烈。
有興替。
其時者。
唯盡吾分而已
無他道也。
忠義雖本於彜性。
亦有培養而致之者
宋朝立國忠厚
未嘗輕戮士大夫
以此受報於士大夫也。
是故
文文山謝疊山之倫。
以一死報其國。
赫赫然有光者信矣哉
方孝孺
皇朝立國
敦尙名節
未有之者
之者
方正學乎。
文皇帝未嘗失德
釁起於骨肉
成皇帝遂至興師得國
夫彼三楊諸臣之意以爲高皇帝宗社依舊
亡君得君
又何擇焉。
正學諸公之意以爲國有正嫡
苟有奪之者
非吾主也。
是以禍至湛宗而不顧
明吾之義耳。
故其禍烈而其名益彰。
風聲及于無窮
歷數忠烈之盛。
無及於皇朝者。
正學爲之倡也。
然史稱成祖滅方氏九族
及於
門生無遺
殆傳者過也。
金川之變。
歷代罕有之。
紀傳之濫猥。
在所擇爾。
徐達
中山豐功偉績
塗人耳目
亦我太祖高皇帝
指授方略爲多。
當是時。
勳臣不善處於功名之際者。
多從起於草昧
不能審於幾矣。
諺傳上召中山
飮至夜。
強之醉。
醉甚。
內侍送于上爲吳王時所居之邸而宿焉。
夜中
中山醒。
問宿何地。
內侍曰。
舊內也。
卽趨階下
北面再拜叩頭乃出。
上聞大悅
謹愼如此
所以富貴不疚也。
于謙
土木之變
英宗北狩
皇極虛位
明之臣子
奔走虜庭
以請鑾輿之還。
北虜勢張。
不唯鑾輿不得返。
宗社其可保乎。
于肅愍代宗而立之。
布列名將
盡其備御
公孫申之所以反鄭伯也。
英宗返。
肅愍則死矣。
肅愍之計。
不顧一身禍福
宗社之是念。
當時用事之臣。
能究英宗得以南還之故。
肅愍無死也。
英宗聖德
無意於誅也歟
觀乎此者
爲國任難而鮮能全者。
未必得罪君上也。
得罪同列猜疑
也。
張居正
張江陵材器䧺偉
李德裕
使當崇禎時
豈憂流冦之難乎。
材䧺也。
籠罩一世而有餘。
器偉也。
經理萬邦不足
當時有名之士。
無不從其令。
戎狄寧謐
生民安樂
賦稅寬平
刑罰淸省
相業固可述也。
材器優者。
往往遜於名節
倘無奪情之事。
豈不完人也哉
孫承宗
遼瀋事興。
総督之可稱者。
孫高陽,熊袁二公而已
然熊袁皆被誅。
高陽不安于朝。
卒殉於鄕里
英豪者禍。
闒茸者顯。
何也。
求國無危得乎。
淸史稱高陽之材。
不能遼瀋
能不關外
誠哉是言也。
是故
椵島無大帥
應援孤矣。
開鐵折而入淸人
輔車喪矣。
北關葉赫皆滅。
彼勢日長
雖有管葛之材。
復遼未易論也。
高陽之志。
似亦欲關內之無失也。
觀其經略之蹟。
守御則有餘。
攻取則不足。
此乃勢之所使
非材之所局也。
皇朝之運漸渴。
羣小撼搖不已
遂至去國
四城之復。
明季之偉績也。
當時將帥有能此者乎。
何不更試之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