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史论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66H 页
傅说
天之所以与贤也。君之所以得贤也。即诚而已。若其所以与之者。所以得之之故。何常之有。不过因其所值而发之。虽事或有不必然者。即亦理之所必然也。当高宗梦得傅说者。即天与之也。人之所以疑之者。亦识未及此也。古之明盛之时。莫如尧时而方举舜。询事考言。历试诸难而举之。此因四岳之所荐也。然尧方治水时。四岳之荐。又在于鲧。何其明于舜而昏于鲧也。此所以知人之难也。维其难也。故或以他道而得之。如周文王之用卜筮。而得太公者有之。然卜筮或有渎而不告时。故又徵诸梦。如高宗之得傅说是已。其求之之道。岂止一端哉。高宗之恭默思道者三年矣。其精诚上通于天。而与之为一。故乃傅说见焉。其声音笑貌。始发而隐约矣。又出而磊落矣。又值而特异矣。有若丁宁。而告戒于前后矣。于是画之而甚肖。求之而不差。夫一日斋。七日戒。忾然见其斋者。以思而成者也。夫思于杳茫不可见之境。尚有以致之。况实有其人。而以高宗之圣。思之三年。则不可以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66L 页
致之乎。或者何其疑之也。夫贤人藏器而在草野者。未尝枉其道而求之。必待上之求之。上之求之。未尝不以诚。而诚之至则至。诚之不至则不至。高宗之诚。可不谓至乎。说虽在于傅岩之板筑。高宗之诚。固已相感。故既发于梦而致之。一朝置辅相之任而不疑。盖已审其贤矣。此岂一时之致其诚而然乎哉。梦之慌惚难明。此凡人事也。圣人则不然。思之必通。梦之必真。夫事有不必然者。以凡人测之耳。理有必然者。以圣人度之耳。苟竭吾诚而思之。则无不显者。孔子学琴。弹文王操而得文王之形焉。又思周公则必梦焉。高宗之得傅说。亦犹是耳。斯理也。又何疑哉。
共和
周文武之治。极于成康。嗣是而渐衰。昭王已被胶舟之祸。穆王巡游而徐人欲据其位。至厉王时。国人犯王而欲杀其太子。向微共和之治。周其存乎。共和之贤。不愧周召。当武庚之乱。成王在位。而周公尚被流言。共和之时。国无主而人心泮涣。共和乃镇抚王室。十有四年。诸侯辑睦。卒乃奉宣王而立之。又为之相。宣王中兴之治。即共和之力也。及宣王之季。蒐千亩而败茅戎者。窃意共和既没之后欤。
鬻拳
鬻拳。未知君臣之分。秪以救君之过为忠。以兵谏楚文王而自刑。由其径情直行故也。夫臣之进谏为可继也。鬻拳临之以兵。使楚文王慑而不得不从。然既不能格其非心。必将复发。则鬻拳又加以兵乎。是乃不可继者也。楚之君臣。既发自蓝缕。无堂陛之等。至文王时。尚未离其习。故鬻拳之无礼。乃如是哉。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67H 页
士蔿
国之为国。以其宗彊盛也。是故。周之本支百世。至幽厉之际。而内之同姓大夫。外之同姓诸侯。皆板援而定之。同姓之于宗国。其为藩屏也。大矣。诸侯之国。独不然乎哉。第宠爱踰滥。支嫡失位。而互相倾夺者。由先王之政刑不行焉。晋由曲沃而据公室。故常恐公族效之。猜防甚于他国。桓庄之族。无一存者。士蔿乃迎其诈而行之。可谓小人哉。为蔿谋者。盍谏于公曰。彼虽逼。即可以亲亲之恩与礼而止之。使人各知其位著。则不敢萌异。使人各安其宠禄。则不敢踰制。若是。晋当不乱。今乃以彼彊盛之故。使离间骨肉而尽去之。自是骊姬踵其计。而谮三公子。晋几亡国。士蔿之计。诚贼于晋矣。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67L 页
范武子
范武子将老。召文子而戒之者。欲郤克之逞忿于齐也。齐自以霸主之馀。不欲俛首事晋。故登妇人而笑克跛者。亦侮之也。此晋国之所同耻也。奚独郤克之为任哉。然晋侯不许。则克亦可止。而武子乃辞其政。而俾克肆怒于齐。盖虑其不令肆怒于齐。则必作乱于晋。然怒不可极。忿不可逞。以一人之恨。而不顾举国之师徒者。岂可曰义乎。幸而诸帅和而获胜。不然则结怨于强邻。而何以底定。且忿兵。终有偾败。是故。晋不能服齐之心矣。武子何不晓克息其怒。乃使克逞其志乎。
范文子
鄢陵之战。晋操其势矣。夫利在目前而不之顾。患在日后而反为之忧者。惟贤者能之。此晋之诸帅皆欲战。而独范文子不欲战也。及战胜之后。文子祈死而卒自裁者。不忍见国难也。然文子而在。则难不必作。第令难作。亦有以靖之。书偃弑君而无讨之者。苟文子而不死。宁不声其罪而诛之乎。
季文子
古之君子。出而任国事者。未尝不用权。然无害于家。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68H 页
有裕于国者。不以己之私与之也。夫轻重大小。一付之物而以公诚将之。安有灾祸哉。观行父之于鲁国也。其为政未尝不善。可谓忠于国者也。顾其意多涉乎私。方襄仲之弑子恶及视而立宣公。行父不为之讨。乃反使齐。纳赂而定位。斯非私乎。彼畏遂之势。不敢遽讨而与其恶。自此公室遂卑。及宣公没。乃逐东门氏者。可谓公与诚乎。传美行父相三君而无私积。令其子孙。世执鲁国之柄。使禄去公室者。由行父也。可不谓之私乎。
令尹子文
令尹子文。能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可谓忠矣。由是。楚能倔疆于江汉。虽齐桓公之兵力。未能服其心。才取盟而还。然楚之所猾夏者。皆子文为之谋也。彼生长于蛮夷之中。徒知富彊之为国。而未能导其君于义。纵其内行。如禽兽然。至取郑文芉(一作芈)二女而归。其淫昏如此。安用大臣为哉。
石碏
石碏杀其子厚。以定卫国之乱。可谓大臣矣。独恨其谏庄公也。不请其斥去州吁以止乱。夫州吁之宠。以嬖人子之故也。是时。庄姜德盛而不见答。以庄公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68L 页
心已蛊。而嬖人又易导其淫。石碏不能反覆开陈。以牖其心。只以六逆六顺之说及之。彼岂知六逆之当违。六顺之当从耶。且将立州吁乃定之者。诚失之矣。碏意痛言州吁当速祸。若为州吁地。欲以止公之宠。然公亦以为宠自我出。若益其宠。则无如州吁何。而设能夺东宫之位。固素志也。是故。碏言虽忠。卒不能入。夫折奸者。当截直。不可宛曲也。
鲍叔
知人之术。不可学而能也。或失于小。或失于大。若拘以细行。则失于大。若取以大节。则失于小。失于大者。不若失于小也。管仲当贫贱时。欺负鲍叔多矣。其行岂能一一中于宜乎。凡人之志必薄之。顾乃略其细而取其长。卒乃免于堂阜。而俾以齐国之政。己无与焉。无与焉者。不欲分其权也。是故。一匡天下而未尝划一策。九合诸侯而未尝出一谋。桓公至谓之仲父而无猜忌。齐国只知有管仲而无嫉妒。此其心。岂非休休然大臣者耶。是故。子孙世执齐国之权。而其功德。反有加于管仲者也。
陈公子完
尧舜官天下。故不传于子孙。然子孙散处于杂小国。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69H 页
而及周之季。陈氏竞焉。卒乃王齐地。舜之后也。及周之亡。汉氏兴焉。卒乃主天下。尧之后也。盖德盛者。报必厚。功博者。膺必重。以尧舜之盛。岂可因朱均之不肖。而遂无以裕其后也哉。此所以靳于前而昌于后者也。然陈氏类以私惠。攘夺齐国之政。且以篡弑而得之。不能如汉代之久。惜哉。国之将兴。必有灵应。敬仲之卜。何其异也。
宫之奇
宫之奇之谏虞君。指陈事情甚明切。而君不用。里克固已料之。夫虞君贪贿者也。彼幸璧马之至。而不知为饵。虽凡人以下。皆可测晋君之志。而彼独不能者。其蔽之斯固矣。观宫之奇言不听。即以族行。可见其懦而不能疆谏者也。夫君臣之际以义合。故常务为庄重自持而后。为君所礼。凡有谏诤。其言易入。一有不然。而被其昵焉。则君固轻之。虽知其为逆耳之言而不概也。况自幼少。而已见亲狎。其侮尤甚焉者乎。然则士之所自重者。宜如何也。
屈完
齐桓公以诸侯之师。伐区区之楚。而不能服其心。乃取盟而还。是役也。桓公特以蔡姬之故。牵引同盟而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69L 页
代蔡。以其无名之故。因伐楚而名其师。实无意于伐楚也。岂能慑楚人之心乎。且所以声其罪者。甚重。责其职供之不入。与夫昭王之不返。夫昭王之不返。乃汉滨诸姬之罪也。楚岂无以待之而甘心服罪欤。是以。取问诸水滨之侮言。而同盟者以其所以罪之者。不得其理故也。召陵之师。虽归之一匡之烈。然楚之猾夏者。兆于是也。屈完答齐侯之言。其辞直。故虽管仲之词令。无以折之也。
荀息
里克杀公子卓于朝。荀息死之。君子曰。诗所谓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此罪荀息之辞也。晋献公既蛊于骊姬。杀太子申生。逐公子重耳,夷吾。以为奚齐之患尽矣。乃命息为之傅者。以息婉而贞也。夫婉者。易以使也。贞者易以尽其心也。不然有里克,虢射之伦。而不使为之傅。必以属息者。岂无以哉。当献公之疾。召息而托之者。已虑三公子之徒必作乱。而奚齐不能保守也。息苟陈其故。使奚齐让其位于重耳。则骊姬之母子。俱得无事。晋国安矣。乃不忍其临死区区之托。请以忠贞保之。此岂大臣之事乎。大臣不以一死为重。而务国家之安。使献公。一朝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0H 页
觉悟而家宁国安。则其善可谓盛矣。彼徒以一言之重而不能救焉。虽齑粉其身而遂之。亦何补之有哉。
里克
里克杀骊姬之二子。而惠公入晋国。里克之劳。宜在厚报而反杀之者。何也。里克不纳重耳而纳夷吾者。必与夷吾通而受其指也。惠公之入。虽由秦。秦伯既仁夫重耳而违之者。亦里克辈之所以图之也。里克辈所以图之者。利在惠公之入。而不知其忌克。惠公非不知里克之功。而恶其杀弟之名。乃忍于诛杀。从古为人臣。图利于君而为其所使者。何尝不为其君所杀乎。然则虽其出力而效忠者。乃反促其死也。
百里奚
史记及他书。皆言百里奚治秦之功。而考之左氏传。则只言子桑孟明之伦。而顾百里则不详。只晋人乞籴也。穆公谓百里与诸乎。对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时秦人方怒晋之背约。岂欲与之籴乎。然百里之言如此。真大臣为国之道也。其治秦而用是道。秦之竞。不亦宜乎。夫背约。即晋之罪。己何与焉。有灾则斯救之而已。且古之大臣。未尝赫赫然震耀其事功者。为所当为而止。是故。观其国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0L 页
治。可以考其迹也。
管仲
语云。管氏有反坫及树塞门。为不知礼。管氏诚僭矣。名分之际。等级之严。虽丝毫之微。不可忽也已。苟凌犯礼义。而禁天下之踰滥。使之尊王。则人孰信之而趋其令哉。左氏传称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卒受下卿之礼而还。其慎于礼如此。而乃以反坫及树塞门。僭于君者。诚可异也。岂管氏之意。当公朝礼让之际。慎于辞受。至若私朝之礼。虽或少踰其制而不至过也欤。盖其奢侈之故。顺而不自知其为僭。夫奢者。必僭。僭则必逼君。如管仲之贤。亦有是也。富之为累。不亦甚乎。左氏云。管氏之世祀也宜哉。然自管仲之后。无闻于齐。安有世祀者哉。此乃奢侈之祸也。
臧文仲
天王当子带之乱。告难于鲁。臧文仲对曰。天子蒙尘于外。敢不奔问官守。既而秦,晋闻王国之难。而皆竞于勤王。鲁独不出。何文子之言之不信也。夫鲁之亲亲于王室。比他邦尤切。是故。王姬之昏。鲁辄主之。然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1H 页
当王室之乱。未能一举兵而救之。虽以文弱之故。而得不愧于心乎。是时。王室之告乱也。独及于鲁,秦,晋者。为其力可及救也。齐虽盛而子带之所善也。楚虽强而蛮丑之难援也。是以于三国而恃之也深。而鲁为甚。固当赫然出师。以救王室。则鲁之义声。莫竞于诸侯。以此威诸侯。孰敢不服。鲁尝伐淮夷矣。伐邾矣。伐齐矣。岂车甲之不缮。士卒之不练哉。特秦瘠之视也。文子固当劝僖公。以无负其言也。而速赴焉。顾迁延不行。文子之失。奚徒下展禽,妾织蒲,纵逆祀,祀爰居等。不仁不知之事也。
叔武
卫成公之复国。叔武之贤也。叔武倘不受践土之盟。则成公其能复国乎。成公既不礼于晋文而搆其隙。又欲与蛮夷之楚而失其众。临当出奔也。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则叔武之摄国事。岂自擅者耶。何为而杀之也。虽因前驱之射。而成公其可曰不知乎。苟能笃于爱而无不信之志。则何为先期而入也。方叔武将沐。闻兄之至。捉发走出。其友爱之情。蔼然可感。而乃忍杀之耶。窃怪卫国之政。于父子兄弟之间。多斁败伦常者。其故何也。岂以纣之故。俗尚有以渐染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1L 页
耶。
元咺
元咺。既受成公之命。而奉叔武以守矣。成公误听或人之诉。而杀其子角。而咺之不癈命者。诚有守矣。然叔武之死。成公亦既杀歂犬而哭之矣。为咺者。唯退处而不仕。可也。不然。出奔他国以自全。亦可也。何故。赴愬于盟主也。其志为叔武之冤。而不顾成公。成公独非其主耶。晋医之酖成公也。若无宁俞之薄其酖。则是元咺杀成公也。且成公犹在而无天王之命。遽立公子适者。是欲成公之不入卫也。其受诛不亦宜乎。
宁武子
宁武子之尽心于卫。固可述也。当宛濮之盟。其言发于诚恳。故卫人闻之而不贰。及成公之在深室也。纳橐饘。货医而薄酖。公得不死。卫无斯人。卫其为卫乎。当成公之出奔也。叔武虽以命而摄国。然其居者行者。互相疑贰。亦其势易然也。方卫侯之先期入也。宁子先之矣。何不如宛濮之盟。居者。无惧其及。行者。无保其力。务归和辑。则叔武何用死也。宁子之先之也。岂或由是而未及喻其意。成公遽驱而奄之。于是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2H 页
叔武死矣。至若成公欲祀相。而引鬼神不歆非类之祀以争之。又何其正也。
蹇叔
蹇叔。灵智之人也。且老而多闻。其言如蓍龟。而穆公之袭郑也。虽中智。亦知其谬。况蹇叔乎。杞子之戍郑。其势固不能久于戍。而必将有以相图也。是故。其计虽密。已播诸邻国。卜偃拜晋文之柩曰。将有西师过轶。击之必大捷。晋既知之。郑反不知乎。越人国而得郑。安能守之。且不哀晋丧。而伐其同姓。晋其无怒乎。原轸之言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其机事不密如此。此蹇叔所谓行千里。其谁不知者也。以穆公之明。而怒其哭师。孟明等亦可谓良帅也。行之不疑。殆利令智昏也。蹇叔之说。似若甚奇。然特不为利所昏也。
先轸
先轸之智。盖晋帅之最也。当囚秦之三帅也。因文嬴之一言而释之。诚失矣。先轸不顾而唾。及箕之役。乃反自讨而死于狄。怒何其遽乎。悔何其速乎。盖其为人也。刚而无礼。因一时之忿恨。发言甚悖。由其不自制也。晋襄新立法。不行于群下。故先轸得免失礼之刑。不然。何待箕之自讨哉。此与庆郑之待刑。何以异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2L 页
哉。夫庆郑亦勇士也。怒其策之不行也。误惠公而为秦获。然惠公入而不奔以待刑。亦自讨之意也。与其自讨。何如无自讨者耶。此不学之过也。
阳处父
春秋文公六年。贾季使续鞫居。杀阳处父。书曰晋杀其大夫者。罪阳子也。宁嬴之言曰。商书曰。沈渐刚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没乎。此言处父之纯乎刚也。又曰。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身。此言处父之涉乎华也。夫刚者。天德也。德莫盛乎刚。故孔子叹未见刚者。又曰。刚毅木讷近仁。后之言刚者。多涉乎欲也。刚者实也。又安得华而不实乎。宁嬴之言。误也。盖处父欲焉者。欲必有私。故党于赵氏。而易盾为中军。君之所命而擅易之。其可乎。有扳援之势。而肆其欲。鲜有不反及者。况无扳援之势而肆其欲者乎。
叔仲惠伯
鲁之削弱。权归私家。由宣公嗣位之不以正也。彼公孙遂者。饕权怙力。行弑逆而立宣公。而执其政。夫权不专则无以威其众。力不彊则无以固其位。是时。太子既正位。而鲁有君矣。乃谒齐侯而请立宣公。鲁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3H 页
群臣。靡然从之。独叔仲彭生。言其不可。岂非义形于色者耶。其孔父仇牧之俦也。当遂之以君命召之也。徒知君命之为重。而不知其假君命之不当重。使惠伯而无死。奔告于天子及盟主。讨襄仲之罪。则岂止徒死为哉。然君弑而鲁无彊御之者。惠伯虽徒死。不亦烈哉。
赵盾
赵宣子。执晋国之政已久。灵公恶其权而欲杀之。非徒以其苦谏也。及灵公之弑。未出山而复。彼已料其徒有发难者耳。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曰。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称宣子为法受恶。惜也。越境乃免。后之儒者。疑此言非夫子之言。夫亡而越境。遂为他国之臣。则晋之君臣之义绝。而不讨贼固也。今既返国。则乃晋卿也。尚可曰。君臣之义已绝乎。乃赵穿。不徒救宗党之难。盖密受盾指而弑灵公也。乱臣贼子。人得以诛之。穿岂可逃其刑乎。乃使之逆公子黑臀于周。而树功焉。安知非因穿而潜布腹心。以冀其免于讨乎。夫乱逆之出于宗。其忿恨痛嫉。当何如。而一无所问者。岂无以哉。夫天下之恶。莫过于弑君。己苟无与。则其不可冒当也明矣。岂为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3L 页
万世之法。而不顾一身之屈乎哉。圣人必无是也。春秋时所引夫子之言。杂出诸子之所记。不能无可疑者也。
荀林父
邲之战。林父及诸帅。皆不欲战。独先縠欲战耳。林父既知其不可。独不能威之耶。韩厥之言。又何其缪乎。夫先縠之偏师渡河。不正其不用命之罪。乃以失属亡师为罪。六卿同分之。三军之命在元帅。则六卿之所分特微耳。此虽若为林父地。而不念国人挠败之祸耶。易之师曰。师或舆尸凶。晋之帅。诚舆尸矣。意林父虽有智略。似不足于彊毅。故挠于韩厥之计也。
公孙申
郑伯之披执于晋也。公孙申谋之曰。我出师以围许。为将改立君者而纾晋。使晋必归君。既立成公之太子髡顽。而成公果归自晋。而叔申兄弟则被杀。夫晋之执郑伯。将以得志也。郑立君。则知其不可得志。而徒留郑伯而何为哉。郑伯之复国。叔申之计也。而不知为德于己。讨其立君之罪。如 皇朝英宗之复辟。于肃悯之功。而肃悯反以立 代宗被诛。忠而不见谅者。终古又何限哉。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4H 页
刘康公
刘康公。见成肃公受脤不敬。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此言性命之学。先于圣人之门。刘康公真圣人之徒。而能知学之体用也。春秋之际。先王之政。犹未尽晦。诚正修齐之学。往往有传。故观人于周旋之际。知学者之能养以福。不学者之必取以祸。是故。鲁闵子马闻原伯鲁之不说学曰。周其乱乎。夫必有是说而后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惑。又曰。可以无学。无学不害。不害而不学。则苟而可。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夫学殖也。不学将落。自秦汉以后。鲜闻学矣。宜乎下陵上替。而失之也。学也者。所以降己志而效前行也。岂空言哉。
曹子臧
曹负刍弑其君而自立。诸侯讨而执之。将见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辞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为君。非吾节也。虽不能圣。敢失守乎。遂逃奔宋。子臧之节。诚姱矣。然圣达节之训。若或错解。则累于大德也。多矣。夫节。即仁中之一事。易云。节亨。苦节不可贞。节之为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4L 页
亨者。以其能止能行。此圣人之所以达之也。若能止而不能行者。为后世拘执之士之攸行。而苦节不可贞者也。然圣人当不得不死之会。则亦必死也。文王当羑里之囚。苟无散宜生之赂。则文王止于羑里之囚而已。周公当东山之避谗也。苟无偃禾之异。则当止于东山之避而已。夫圣人之节。与乐天知命无异也。后人则不然。以苟容于事变之际。全身于板荡之世。谓之达节。此岂圣人之意乎。夫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诚格训也。朱子释之曰。非趋利避害。偷以全躯之谓。盖䀸杨雄辈。以明哲被误者也。
魏绛
晋悼公自用魏绛以后。国政皆和。扬干戮而公族无强梁者。戎狄和而中华无携贰者。夫法由亲而坏。扬干不戮。何以警国人之犯法者。政由德而定。戎狄不和。则何以得甲兵之不勤乎。是故。八年之中。九合诸侯。而诸侯无慝者。不惟是也。晋之将帅。竞为礼让。卒乘辑睦。战无偾败。一人之效。不亦优乎。然则非无策也。乃行之为难。观绛之戮扬干。则不畏彊御。而撄君之怒。其和诸戎。则不徇近功。而弭众之贪。非悼公之明。绛何以行其志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5H 页
蘧伯玉
蘧伯玉言行。往往合于道。考卫之贤。无及伯玉者。是故。圣人称之。然当孙文子之欲逐卫献也。伯玉对曰。君制其国。臣敢奸之。虽奸之。庸知愈乎。遂从近关出。其言太逊。似非折恶人之意。而且从近关出。何其惧难之急也。如晏子之言曰。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则非其私昵。谁敢任之。夫君即社稷之所托也。社稷。即君之所寄也。恐不可歧焉。为人臣者。重社稷之故。而重君焉。徒知社稷而不知君。则是龙逄比干。何为为桀纣而蹈白刃哉。此岂私昵乎哉。春秋之际。君臣之分不明者。以有外济故也。是以。晏子之言。为当世之所趋。而如伯玉之贤。亦不免于此矣乎。
栾盈
栾盈之罪。不至于夷灭。而范氏之屠之也。畏其彊也。然考其祸本。乃书也。书专晋权而弑其君。晋之臣子。未尝讨之。倖而免其身者。以彊也。夫恶莫恶于弑逆。而晋人每言书之善者。以其区区之细行。忘其大恶。殆迷乎好恶之情。而况黡之汰重之乎。且盈亦不善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5L 页
于处彊族也。想其为人。好勇而尚刚。故士之有材者。皆萃焉。材者。往往好乱。虽得人之死力。是促之祸也。是时。晋卿彊盛。贪冒怙恃。自相屠灭。盈苟欲保家族也。何不如郑子张之纳邑而黜官。薄祭以自存乎。夫贫则怨不生。远势则灾不集。不然。难乎免于危乱之世。彼勇力之士。又何为哉。惜乎。盈之不出乎此也。
臧武仲
圣人之谓知。发乎是非之公。而不以权变之术参之也。是故。心明而识透。事皆合乎宜。异哉。臧武仲也。方其为季氏而立纥也。遂季孙之志。似相善也。卒为季氏所逐。夫事不顺而能保无事乎。然至齐则辞土而免于庄公之祸。何其明于齐而闇于鲁也。想其人。智而不明于是非之公。好用权变之术参之也。此圣人之所以重格致诚正之学也。
楚弃疾
楚康王。欲杀令尹子南。与子南之子弃疾言。欲杀其父而谋其子。楚康之志。悖矣。夫子南之罪。特因观起之宠也。楚人皆患之。弃疾独不闻乎。宜谏其父。抉观起去之而纳其政。则斯已矣。为人子而与闻于杀其父之谋。其人固何如也。且又闻君之将讨。而不告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6H 页
父。虽不自弑其父。与自弑其父。何以异哉。是徒知君命之为重而不知父也。卒虽缢死。亦何补之有哉。处是义也。唐之李怀光之子璀。谏父而告于君。卒死于父所。唐明宗之子从审。不从父而死于君所。璀之义犹不如从审。如从审者。无憾于义也。彼出于夷狄。未尝讲义理之分。而能尽其分者。由彝性之发于正也。
齐太史
列国之大夫弑其君者。其权势足以威国。故当时列国之大夫。见弑君之贼。而必讨之者。不多见也。独史氏书曰。某弑其君。则虽极恶之人。不敢辞而受之为罪。载于诸侯之策。是其力虽能制一国之人。而不能制一人之笔。直史之笔。贤于当时之盟主者多矣。是故。楚商臣楚史书以世子商臣弑其君頵。蔡般蔡史书以世子般弑其君固。彼皆因弑而主其国。史则其臣也。苟罪之所在。不敢不书。此所谓孝子顺孙。不得掩其恶者也。齐崔杼之弑其君。太史书者三人皆死。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执简以往。闻既书乃还。彼临斧钺如无。唯其职之不隳。杼之恶。亦知其无能为。史不如是。可谓史也乎。盖威武不能屈而伸万世之义者。如齐太史是也。
向戌
向戌老而谲。其恶太子座而杀之者。知弃之有宠于君而欲立其子佐。以结奥援也。且平公之志荒矣。既知伊戾之无宠于太子。而信其谗而囚之。戌乃證其罪。又与佐话而使不得救之。竟致太子于死。其左右交乱之状。诚宋之巨慝也。及见夫人之步马者问之。对曰。君夫人氏也。曰。谁为君夫人。圉人归告夫人。夫人使馈之锦与马。先之以玉曰。君之妾弃。使某献左师。改命曰君夫人而后。再拜稽首受之。其摆弄阿谀之状。殆令人䐨也。若是者。安得不乱邦也。
季子札
季子札产于蛮夷之乡。未尝见先王文物之盛。而一朝至鲁。观十五国之风及三代之乐。审其得失污隆之故。又历聘列国。见其卿大夫。皆言臧否。而明他日之祸福。如符节。何其异也。是所谓生而知之者也。蛮夷之俗虽僻陋。不以宠禄富侈淫泆乱其性。故往往多有灵智之类也欤。至若让国之节。比曹子臧尤难。子臧之让。因诸侯之欲立也。季子之让。因先君之遗命也。较义则季子其处之者。不亦优乎。
罕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7H 页
执政者虽贤。方其政未熟而令未申。则民或不信。故不有位望之可以镇服人者。率而听之。则贤者固不得行其志而止耳。是故。管仲之治齐。鲍叔之力也。彼自知材不及仲。而一朝让之居右者。由其心公故也。此秦誓所谓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者也。若是者。推人之懿德。而其懿德。即己之所达也。荐人之茂材。而其茂材。即己之所得也。德无疏昵而由己。材无远近而由己者。不以公而能之乎。子皮授子产政也。以公。故诸族睦而公室安。苟有授之之名。而不以诚将之。能若是之和乎。郑介彊国之间而无虞者。以和也。公故诚。诚故和。和故安。然则非子产之为难。乃子皮之难也。观与子产论尹何为邑事。其诚心推服。悃愊无华如此。不亦难乎。
赵文子
晋之执政皆贤。而郤缺,范会,赵武。皆其选也。而武之贤为最。以信也。是故。息兵弭祸者。将十年。虽齐,秦之倔彊。亦皆受盟。晋之盛莫竞矣。孰如贪冒凭赖。肆其暴以得之哉。至如宋之盟。楚为晋先。而书之史。则晋反先之。楚安在乎其尸盟也。虢之盟。文子曰。武将信以为本。循而行之。譬如农夫。是穮是蓘。虽有饥馑。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7L 页
有礼年。且吾闻之。能信不为人下。吾未能也。此言贯金石而通神明矣。虽公子围之欲。不能再驾焉。欲何能加于信乎。
叔孙穆子
叔孙穆子虢之会。而季孙伐莒取郓者。欲楚之戮穆子也。微赵孟之请。穆子其免于戮乎。考季孙之意。己则淫而叔则善。己则专而叔则恭。恶其美归于叔。慝归于己。故欲假楚手而除之也。其为计不已巧乎。叔孙既不欲归难于国而自脱。又不欲行货于晋而苟免。诚贤矣。宜赵孟之欲救之也。然叔孙在会。而季孙伐莒。其情可知也。以盟主之威。诘其故。则季孙之情可得矣。何不讨而戮之。以除鲁国之害乎哉。赵孟之不使叔孙被戮者诚得矣。而使季孙逃戮者。不能不憾也。
晏婴
晏子与叔向。各言公室之卑。其辞切可悲也。考两国之政。不过弃其民也。夫民为邦本而弃之者。志有所移而欲有所夺也。夫宫室,亩猎,征伐,淫乐之事。皆蛊心之具也。心蛊而不在乎民。则权有所归。是故。齐之陈氏收其权。晋之三家分其权。而齐,晋于是乎卑矣。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8H 页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止乱莫如正名。君正君之名。臣正臣之名。父正父之名。子正子之名。则乱何由生乎。正名者。舍礼而何以哉。晏子诚知之矣。论陈氏之滥曰。唯礼可以已之。景公亦喜闻之矣。何不行之而任其僭也。
椒举
椒举。楚之良大夫也。其言皆有物矣。时楚灵王弑其君而立焉。楚之臣子宜讨之。而不闻其讨之。如举也。当其赴于郑。问应为后之辞。对曰。寡大夫围。举更之曰。共王之子围为长。是时。诸侯之大夫。皆知灵王当篡弑。而举乃成之者。得非预于谋耶。楚灵之申之会。举之言曰。诸侯无归。礼以为归。君其慎礼。举之所称慎于礼者。何谓也。诛楚灵而后可言礼。其可责之于楚灵乎。孔子曰。礼云礼云。钟鼓云乎哉。举之言。其指进退威仪之节。而此非礼之所急也。况施非其人乎。与晋之女叔齐之言异矣。
孟僖子
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临卒。召其大夫属二子。学礼于孔子。而能知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其知孔子矣。然周礼在鲁矣。相君而行者。岂可不讲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8L 页
斯礼。乃取笑于二邦乎。及其失礼之后。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惜其晚也。窃意其人。拙于材而长于质。易曰。无咎者善补过也。孟僖子其无咎乎。
韩起
韩起执晋国之政。际楚势方张。既无以东靖诸夏。乃敢侵侮王室。周甘人。与晋阎嘉争田也。何至令梁丙张趯。伐王室之邑乎。叔向所称自文以来。世有衰德。暴蔑宗周。宣示其侈者。不其然乎。周虽微弱。自安于东都旧制犹有存者。是故。诸侯有侵凌者。往往以典礼裁之。其使詹桓公辞于晋也。义正而言顺。足以折晋之奸矣。以是之故。虽至避债而能保其宗绪乎。
叔向
叔向之贤。最于晋国。闻于诸侯。其言固可述也。唯德与礼也。至平邱之会。何其与平日所言异也。诸侯之贰。虒祁之故也。叔向宜谏其君。使不得肆其侈而止其汰可也。君德不懿。而乃欲以威慑众。不亦异乎。其文辞之多。甲兵之众。虽能取服于一时。其能久于盟主乎。是故。刘定公勉之以信而不能从。子产争之以赋而不能制。任是责者。非叔向而谁哉。且鲁莒之争。旧也。赵文子既不问于前。叔向何讨之于后乎。及归。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9H 页
其使季孙之辞直。故使叔鱼谲而归之。不亦窘乎。当是时。主忲甚矣。女宠富矣。政在私门。叔向不忧此而忧诸侯。失其本末矣。且其言曰。牛虽瘠。偾于豚上。其畏不死者。如市童街儿相诟辱状。孰谓出自叔向口乎。盖叔向之材过乎德。故其少也。自能勉彊。事皆中于理。及其终也。不能摄以德而逞其材。故其乖戾如此。是故。善不能裕其后。至其子而湛其宗。悲夫。平邱之会。盖晋政之细也。自是而不竞矣。
子服回
子服回观于晋曰。晋之宫室。其将遂卑矣。君幼弱。六卿彊而奢傲。将因是以习。习实为常。能无卑乎。夫禄重者必奢。位高者必傲。奢傲非自期也。禄位致之也。夫禄者。先王所以重忠信也。位者。先王所以建有德也。苟能据其禄而量己之忠信。可以堪之否。不然则必不居之。苟能处其位而量己之德。可以当之否。不然则必不受之。则禄何由滥而启其奢。位何以踰而底于傲乎。奢者。肆一己之欲。而天下之民受其饥寒。节其欲则斯止矣。傲者。逞一时之悖。而天下之人竞其谤怒。息其悖则斯已矣。彼奢者以为少踰于僭。无害也。驯而逼乎上。傲者以为少逞乎志。无害也。驯而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79L 页
凌乎上。其始也甚微。而卒至于国披而不可支。君卑而不能堪者。千古一辙也。是孔子戒其履霜而坚冰至。孟子训以不夺不厌者也。
裨灶
裨灶言于子产曰。宋,卫,陈,郑。将同日火。若我用瓘斝,玉瓒。郑必不火。既而郑与三国皆火。裨灶曰。不用吾言。郑又将火。郑人请用之。子产曰。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岂不或信。遂不与。亦不复火。裨灶之言。果有是乎。盖流行之灾。天道之变也。虽禳而可止乎。其禳而止者。适其会也。子产知是而已。始之不禳者。知禳不足以避其灾也。后之不禳者。知禳无与于息其灾也。彼谈天道者固多言。故有时而中。非圣人。而能尽天道之变乎。子产诚明于理矣。
子产
子产当晢黑贪怙之馀。晋楚交侵之际。其为政也。文而有办。威而不苛。和而不流。故彊宗不敢亢。大邦不能诘。郑国晏然无事。及其没也。孔子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列国之善于政者。无与子产敌者。盖其铸刑书作邱赋二者。为其疵而馀无可议者也。及其临殁之言曰。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宽之效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0H 页
缓。猛之效速。缓故慕近利者不取焉。速故欲久道者不趋焉。盖效发之缓者。其流也远。效发之速者。其及也短。宽者。求诸缓而所以治平民也。猛者。求诸速而所以治乱民也。是时郑国乱。故子产欲见速效。尚猛而不尚宽。然其猛将以济其宽也。子产以惠称。岂徒猛乎哉。
叔孙昭子
叔孙穆子及昭子。可谓世济其美矣。穆子之奉使也。犯患而宁国家。昭子之奉使也。忍难而不苟免。不亦贤乎。且昭子当季孙之逐君也。从公于齐。图所以复公者甚勤。因意如之有异志。卒自裁。悲夫。然三家一也。利在季氏之得国。故𩱛戾徇于众而从之。是昭子不能制其家也。使无𩱛戾之救季氏。公徒何得遽溃乎。昭子何不先自讨之也。家众不从其令。而徒与季氏谋。其可谐乎。且孟献子。圣门之高弟。当辨乎君臣之分。而观叔孙之㫌杀郈伯而伐公徒。是孟氏与乎逐君之罪矣。夫季孙之眚。孟氏及叔氏之家臣成之。昭子虽无意如之欺。其能纳其君。然使昭子居于内。子家子居于外。内外缱绻。则昭公还即入其国。固未可知。终则必将复入。昭子没而子家之势孤矣。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0L 页
子家羁
子家羁自昭公之始谋逐季氏。及其卒于乾侯。其言皆有中。鲁昭若听之于前。则不至于逐。又能用之后。则必底于入。鲁之先君。无不怒季氏之专。而竟不能讨者。无从之者故也。鲁昭因季郈之搆隙。欲仗郈而除季。郈岂季之敌乎。子家子之策。如蓍龟之明。而奈鲁昭之不明。何哉。及公之薨。受玉与服而反之府者。不欲渎公赐也。季氏欲与之从政而不许者。不欲与其逆也。不见叔孙而易几而哭者。不欲苟其迹也。不与乎定君之事者。不欲预其入也。其曰羁也。则君知其出也。而未知其入。羁将逃也者。义正辞婉。夫忠而逊于谋者有之。谋而逊于忠者有之。若子家羁。可谓兼其长矣。鲁季之贤大夫。莫之尚也。
卫公子郢
语云。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后儒言。告诸天王。请于方伯。命公子郢而立之。则人伦正。天理得。名正言顺而事成。夫蒯聩之欲杀其母。蒯辄之遽拒其父。均之为罪。郢若主国。则无是患矣。且灵公命之。南子申之。岂必顾一身之名。而不顾宗统之重乎。且立辄者。郢之策也。卫之大夫。不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1H 页
当徇之也。如宋之子鱼。楚子西。曹之子臧。吴之季札之辞位者。以有当立者存。己苟于之。是废王命也。至若郢。则当君臣父子之际。己不当其位。则事皆乖戾舛午。固不当辞也。卫之乱。未必非郢之所成也。
申包胥
申包胥之言曰。人众者胜天。天定其能胜人。殊不然也。人力何以胜天也。彼见肆凶怙乱之类。往往得其志愿。贼仁而悖义。人不得聊其生。而天若任其暴。与仁爱万物之道异也。然天道亦有气数之变。如治乱盛衰。递代于前。而肆凶怙乱者。介于其间。若是者必钟暴而稔恶。故未尝脆软易折。如虎豹搏啮狼籍。尽其力而止耳。天岂畏彼而不行诛罚哉。特因其恶极而毙之。人力虽众。安能敌天道哉。苟指其肆凶怙乱之迹。而稽天诛者。谓之胜天者非也。夫恶必亡而暴必灭。天道固如是矣。天安有定与不定时也。申包胥之所谓者。非天道也。即指气数之变耳。
令尹子西
楚令尹子西。拂众志而让国于王嗣者。贞也。值国之艰难。竭力而靖乱者。忠也。亦楚之贤大夫也。独不徇白公胜之志。竟为胜所杀。夫大臣为国之道。先明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1L 页
贤邪之分。而后慝不作。胜之勇而忍。叶公已言之。何为召之乎。彼欲报父之仇。杀其伯父而劫其君。苟欲报郑。则何不率其徒而死之。移怒而杀子西。欲孝而先作乱于宗国者。其意岂不在于篡乎。且子西之被杀。由其易之也。圣人所称临事而惧者也。
屈原
屈原。楚之同姓大夫也。其义侔于箕子比干之于纣也。岂可以怀,顷之斥逐。因遂违之他邦哉。太史公及扬雄之徒。何故以原之不之他邦。咎之乎。不可谓识原之心矣。原之自投于汨𤄷者。诚过于忠。然彼眷顾宗国。终底于灭亡。宁先自戕而不之见也。且离骚中援引先王之道。深有得于圣人传授之心。孰谓文武周公之学。发于是也哉。或谓大招。亦原所作。考其词。过于丽淫。非原作。审矣。
乐毅
乐毅在魏。亦世臣也。而无所知名。及委质于燕。乃功业赫然。能一朝灭齐七十馀城。卒为燕惠王所忌。惧诛而亡之赵。彼不能破莒,即墨者。非其力之不能。势不可耳。毅方立不世之功。燕之旧臣。已多恶之。不欲毅之破二城。而必惎间之。昭王雅知毅。故虽容之。惠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2H 页
王不知毅。而积受谗谤。能容之乎。毅亦知其故。而按兵不战。既之赵。亦尊宠。然未尝为将。然则于魏而无所知名者。不得其任也。于赵而不欲为将者。明其逃诛而已。非有他也。计战国之士。毅其最贤乎。
鲁仲连
鲁仲连。见新垣衍。能折帝秦之议。可谓伟矣。然为文抵聊城之将。使叛燕。何哉。夫士之所自立。即忠义也。仲连之折魏使。亦由是也。安有高世之行。使人背其主哉。吾疑后之策士为是。而托于仲连也。然考其斥帝秦之说。义则诚高矣。顾其折之则易矣。彼新垣衍之所以沮者。以其不能得故宠故也。岂复计帝秦之不当于义也哉。然孟子有言。披发缨冠而救乡邻之斗者。惑也。仲连于斯焉异矣。
李斯
小人之为恶。未尝不知其不当为而必谋之。又未尝不知甚危而必蹈之者。以禄位之怀恋也。李斯方隆盛之时。叹未知税驾之所。诚能知之。乃堕赵高计。立胡亥者。畏蒙氏之夺其位也。既立少而亡秦国。乃又自戕身而湛宗。孔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哉。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如斯者。可谓鄙夫哉。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2L 页
慕仓中鼠而入秦。终思上蔡之牵犬。所慕。即犬鼠之徒也。
蒙恬
蒙恬将死。自咎断绝地脉。太史公又言。恬当秦之初灭诸侯。不能彊谏振百姓之急。然恬本齐人也。耽荣禄于秦。不顾旧国而为戎。首夷灭之。凡为秦帅师。斩刈民庶。屠灭六国。以效忠于秦。其获罪于天。固已大矣。其轻民力。断地脉。在恬已细故也。若是者。安能任彊谏振百姓之事乎。非徒不能。设能彊谏振百姓。亦无救于诛矣。夫为彊忍贪怙者所役使。未尝不反获其罪。天理固然矣。
范增
人之怀智自售者。要之得其所托。太公能成鹰扬之烈者。遇周文王故也。增苟能知项羽之不可辅。而何为迁延不去乎。陈平之计。诚迂矣。焉有与人通谋。乃示其使者以意乎。平早已间增。使羽疑之而后。始因使者而发之也。增不知其几者。已老耄矣。增之言曰。吾使人望其气。乃天子气也。知其当为天子。而乃图之耶。
萧何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3H 页
萧何以文毋害。为沛主吏椽。盖其谨信忠厚。可以靖国。见于是矣。其为高帝守关中而尽力矣。然权盛而任重。故为高祖所猜疑。而终能自免者。得非文无害之故耶。第其大起未央宫。或言何有深意。欲高帝安于此。不欲之他。盖何与高帝俱在沛。已熟其为人矣。高祖望见秦始皇东巡威仪之盛。叹曰。大丈夫当如是矣。及入关之初。见宫室帷帐之美。意欲留居之。其志岂专在于安民息乱者哉。盖亦存乎富贵耳。夫英豪之人。当侈靡华丽。而往往娱乐之不已。如晋文公之安于齐。是也。若是者。以土阶茅茨之事导之。岂能入乎。是故。何乃大起。欲以顺其志耳。然其北阙周匝二十里。街道周匝七十里。台殿四十三所则过矣。何本刀笔吏。不知先王宫室之制。如厦屋明堂。亦岂庳薄哉。苟当经营之始。仿效其制。以为出治行政之所。不亦懿哉。惜何不能出此。徒以壮丽安高帝之心者。诚不学之过也。
曹参
曹参起于沛狱椽。一朝为将。未尝败北。攻城杀将。其功伟矣。其为齐相。用黄老而民安静。敛铓锷而行清净。其治懿矣。及为相国。一遵何约束。无所变更。其庸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3L 页
多矣。夫彼在掾吏时。志于刀笔而已。岂能学战陈之事。而能奏功若是者。从淮阴侯之故也。其舍兵权。莅国政。而能出治若是者。用盖公之故也。第其与何有隙。及代其位。遵而勿失者。尤难矣。苟有一毫私意介于中。则宁渠能之。然萧何以不学之故。其所创法律与政法。岂能合于先王之制乎。盖亦因秦制而多臆决也。参亦何之流辈也。所见同。故踵而行之。只欲去纷更而定民国而已。是故。以所闻于盖公者。一切行之。汉之规模遂定。以黄老始之。以刑法而终之。斯乃何参之过也。使何能讲求先王之制以治国。而参遵之勿失。则汉之治。岂不能参于三代欤。
娄敬
娄敬脱挽辂。衣羊裘。一见高帝。能成迁都之计。可谓奇矣。然帝置社稷关中。萧何相太子镇抚者已久根本固。而山东方经兵火。疮痍未起。帝岂欲遂都洛乎。特因山东诸将相不欲之故。未能遽决。而娄敬说乘之。所以即日迁都也。其引周所以都洛之意。非其实也。周方东迁时。岂能计其德与险阻也哉。
陈平
陈平从高帝于戎。陈其计策。甚奇。然至于白登之围。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4H 页
未能止高帝之行。而及其窘也。所以图之者甚微。彼岂不知而不止哉。抑止之而不入也。是时。帝方怒韩王信与昌顿共击汉。锐意出师。其言之不入者。固也。夫以高帝之雄。尚有此失。况不逮高帝之雄乎。
张良
太史公以好奇之故。其传留侯。以沧海力士,黄石公,赤松子,四皓之伦。相为终始。留侯欲免高帝之猜。自托于神仙之术以自晦。故其事甚奇。然余疑黄石所授太公兵法。岂其秘书。而在秦火之前。尤易得之。何故三夜丁宁而始乃授之。且石言于晋春秋传记其异。安有石化为人。人化为石。恍惚不可测者乎。此乃留侯故神其迹也。非其实也。太史公乃铺张而灵异之尔。
韩信
语云。恃实为罪者。淮阴侯有之矣。彼实恃高帝解衣推食之恩。以为帝不杀我。此乃速其祸也。方赵壁之夺军也。固已见其几矣。犹恃之而自安。妄请王齐。又于固城之战。迁延不至。遂致高帝滋怒。而欲杀之心。未之暂忘。信乃不自知。其知不足称也。太史公乃责信。不以学道谦让。然信不过志乎富贵而已。岂能及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4L 页
是。然知高帝天授非人力。则知陈豨非高帝敌。而乃教豨叛耶。岂或以失位之怨而其知乃昏耶。
周亚夫
汉初为相者。皆彊毅人也。如亚夫。尤其执法确而棘棘不阿者也。方其细柳之以军礼见也。以文帝之量能容之。使景帝当之。已不堪矣。及昌邑之深壁。明于胜败之形。梁孝王以一时不救之怨。因缘窦太后。而欲戕亚夫者。久矣。景帝岂独不知哉。是故。擢为丞相而甚重之矣。窦太后知其难动。而乃以王信封侯事而间之。明知王后之爱。能移景帝之心故也。卒乃行其计。是景帝徒欲贵后兄。而不顾高帝之约也。若是而安得称孝。其谥诚诬矣。其论亚夫也。曰鞅鞅非少主臣。又何其缪也。亚夫真可谓托六尺之孤者也。使在庙堂之上。奸萌何由而作。司马迁以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讥之。既称守节。又曰不逊。守节而安有不逊者乎。
申屠嘉
申屠嘉。材官蹶张之卒也。乃以廉直为汉相。能持大体。士岂可拘于地耶。邓通。近臣也。见其无礼而欲斩之。人主不以为专。晁错。贵臣也。闻其穿宗庙垣。而欲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5H 页
诛之。当时。不以为过。有以见汉法之肃。而不可以非材据之也。然则申屠嘉之据之也。可以知其人矣。然嘉自恨其为错所卖。因欧血死。何至是耶。殆廉直无私则有馀。而其不足者量也。
石奋
石奋孝谨。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为人主所尊宠。父子兄弟。皆贵矣。然以不学之故。往往不中节。子孙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诮让。为便坐。对案不食。又如建之窃问侍者。取亲中裙厕牏。身自浣洒者。皆过也。然家法如此。宜乎子孙。皆笃厚守谊。万石君孙德。傅戾太子。当巫蛊之变。劝太子举兵。卒乃族诛。嗣守之难。终古然矣。抑且盈盛招灾欤。
贾谊
汉承秦后。为治之具。多仍之。与周制远矣。其法律典章。类多舛午。至若礼乐。则尤不足论矣。汉高帝过鲁。以太牢祀孔子。知尊圣人矣。其群下。皆绛灌无文之人也。无以导之。故汉之治不能复乎古矣。贾生时先王经典及孔门之书。稍稍出于世。又其师吴公。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师之故。周时制度。亦能记述。贾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5L 页
得之。而其所论说。动引古昔。夫文帝之时。民富而国安。实礼乐可兴之会也。谊之条陈。明白剀切。柰文帝之志。已渐染于黄老。其所采用者。皆谊之粗也。然其利益之见于后者。如蓍龟之明。若其精者。其效又可言耶。策中所引。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指学知之事也。圣门不传之妙。贾生能发之。其醇不在董子之下矣。且三表五饵。后之人多言其迂。然后之欲系单于者。特兵力耳。兵力固难继也。诚能用三表五饵之术。以固结之。安知不能系单于耶。
司马相如
论者。常讥司马相如。谀佞其文辞。犹曲终而奏雅。夫人之以磊落自见者。必有茂行而以言谈文之也。相如之行素鄙秽。窃文姬而自逃。岂能及大道哉。是故。其文辞善于滥说。而短于庄语。然其心亦未尝不出于讽谏。如谏猎疏。颇引之正直。顾其滥说胜而庄语少耳。意其人好随人上下。无直节者也。
董仲舒
董仲舒之学。在汉诸儒尤粹。其所论说者。首于修身。与中庸相为表里。发性命之源者。自孟子以后。独得其传也。虽或有不中者。特瑜瑾之微瑕耳。武帝何为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6H 页
好儒术而独不省视也。第其学好春秋。说灾异尤详。故往往涉于符命。及纬候之说。如引周之白鱼入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者。是已。盖孔子既没。群弟子散于诸侯之国。所教授者渐远而渐讹。仲舒之学。或有缪戾。由是故也。然其择之。不可谓不精。当众说淆乱之际。能有所折衷。可不谓精乎。若其玉杯繁露清明竹林之属。词意浅短。非仲舒所述者也。
路温舒
汉高帝入关之初。约法三章。除秦苛法。以此得国。文帝又宽刑法。民以安乐。然所用法律。尚多秦之遗也。是以尚法而重吏。武帝多用酷吏。而霍光又尚猛之。故其条目极繁。三族之诛。既除而复行。肉刑有减之名。无减之宲。此温舒之所以悲也。其所称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属者。千古刺骨之论也。夫狱吏之深刻。非自救其罪。则必迎合求宠。往往非其情也。温舒之言。深中其病。虽一言之重。其效也远。子孙之受福。不亦宜乎。
霍光
听言而观行。考绩而知材。审功而授职。人主所以知人。而任贤无过是耳。夫托孤而属社稷。事莫重焉。武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6L 页
帝乃于光。未尝有所试。而一朝付之者。何哉。武帝虽称知人。不应若是之遽也。今考其传。出入禁闼二十馀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武帝之所以取光者。即谨慎也。谨慎而后。可任大事。诗所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者。是也。惜乎。当其妻显。弑许皇后之时。欲自发举。不忍犹与。殆盈盛之故。不能谨慎欤。
张安世
张汤起于刀笔小吏。用法甚酷烈。其祸宜不止其身。且将及于后也。乃安世以笃行履盈而不溢。福庆世世不绝者。何也。考汤之用法。皆循武帝指。而缘饰己意。非己专事苛毒如他酷吏也。且况廉洁扬善。足以补其罪乎。及安世谨慎守法。周密自著。盖愆而蓄德。故忘其愆而扬其德。亦天道也。人事也。是故。其后之庆。至于东京而不绝。世类岂足尚乎。人之以祖先之恶。阏子孙之善。殆逆天也。是故。班史离张汤于酷吏。安世诚尽为子之道矣。杜周亦云。
赵充国
为将者。必谋深而计远。故众人固不识也。辄妄论其得失。当充国讨羌时。汉廷议臣甚多。初是充国计者。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向微宣帝委任。则充国安得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7H 页
成功。考充国本计。不轻战而待彼敝矣。屯田非其实也。安有屯田未穫而遽撤还。留谷以资羌哉。盖其计划素定。故特假屯田名以镇之耳。然明言兵之利害。不归功武贤。卒以此其子邛。被告而死。其心诚出于为国。而迹涉于争功。功名之际。不亦可慎乎。
杨敞
杨敞。知上官桀等邪谋。不敢发。霍光将废昌邑王。又惊惧不知所言。向微敞夫人言。必见诛矣。汉时大臣取浑厚有量。故无材能学术者。多厕焉。敞又光之所亲也。以故得至丞相。而无事可见。彼以无功。为搜粟都尉。尚被桀等所论。况丞相乎。光亦恣矣。然光既议定废立。始报敞。亦知其无能为也。敞夫人。必司马迁女也。明辨其有父风乎。
魏相
魏相之为相。专持大体。其谏伐凶奴者。止黩兵也。奏贤臣贾董等所言者。广忠益也。表采易阴阳。及明堂月令者。重天道也。凡风雨灾变。民生疾苦。无不奏言者。其意蔼然真得儆戒之意。中兴之治。所裨佐者大矣。但因平恩侯许伯奏事。以倾霍氏。故有所陈说。辄请戚里相议。为彼与国同忧乐。故使议其得失。然彼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7L 页
之计虑。岂与朝廷大臣赵充国,张敞等者。相比哉。且启外戚干政之渐。此为疵也。
丙吉
丙吉为狱吏。拒使者郭穰者。殆天也。宣帝方为中兴之主。岂溘死于狱中乎。然吉一拒之力。乃能赦天下郡邸狱系者。为恩顾不大耶。且板援宣帝之功。不可没也。况其不伐旧恩尤难。然凡有恩者必雠。有德者必著。吉虽不伐。宁遂没乎。此天理也。独其为相时。好礼让。不案掾史过失。及不问死伤事。为当时所言。后人所疑。然吉承魏相严猛之馀。宣帝又好总揽万几。务为苛核详察。故欲以宽厚镇之也。不然则岂先问牛而不问人。且下有罪而终不治耶。
盖宽饶
盖司隶。伉直人也。何故。徇许伯之请而贺其第也。方其东乡特坐也。不屈于执利。已足触戚里之忿。灌夫酗怒之祸。复兆矣。儒者亦有是哉。卒以封事所陈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之说。见诛。执金吾议奏。宽饶欲求禅者。何其求罪之深也。宽饶意如刘向谏昌陵疏。指陈王者。必明三统。用戒夫天命之靡常也。夫以不情之罪。加之多仇之人。宽饶宁能得生。夫人主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8H 页
志。有所注向。而群下有言者。必遭其怒。方是时。宣帝任法而进用宦者。宽饶乃言圣道寝废。儒术不行。以刑馀为周,召。以法律为诗,书者。深中宣帝之愠。果于诛杀。其言诚不逊矣。是以为大人者。必主于格君心也。
萧望之
萧望之以师傅之任。膺付托之重。其所与谋者。皆君子也。其势力。岂为便嬖宦竖所易撼哉。盖其伉厉自持。不为众心所附。而许史虽奢淫。岂得造次斥去之哉。既不知远小人。不恶而严之道。徒能挑忿招恨而止。夫权有所附丽。则遂不可御矣。弘显辈。投合许史。表里相助。望之遂遭此祸。为望之计者。知其言不行。唯当敛退以去。何为令子上书。颂前事以冀复入也。且辅导元帝。殆六七年矣。岂不知其柔而无断。遽欲有为也。彼徒知老入牢狱之为可羞。而昧于见几如此。其知不足言也。
谷永
谷永之进说于成帝也。专攻上阙失及后宫。方是时。帝荒淫。赵,李之徒。恃宠专横。永说诚当矣。独其依附王氏。以为言虽切至。当有以自免。卒亦赖之。谈者以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8L 页
是咎永。然永诚见汉德将衰。欲施其术。则非王氏不可。说苟得行。可以补汉室之倾危。然如王章,梅褔(一作福)之伦。不徒忧帝德之阙与夫赵李之横。而忧王氏者。以其所急莫切于彼也。永奚独不察哉。永而不死。终必为新莽之佐命。士欲以自立于世。而依非其人可乎。
王嘉
余尝怪董贤之嬖。哀帝不甚于女宠。而何为沈惑蛊乱。至欲禅授乎。汉相威重如申屠嘉者。悔不斩晁错而后闻。王嘉欲除此嬖宠。何不直斩而后闻。乃以封事。委曲开陈乎。以帝之庸。倾彼邪媚。岂单辞所可动乎。卒乃为贤所搆而死。嘉之失。失于缓也。
师丹
师丹之议定陶共王事。为千古议宗统者所宗。然丹既劾董宏矣。方其追尊共王时。不更折泠褒段犹之说。使不得行。只言共后之立官置吏之不可。与共王立庙京师。干乱汉统之嫌乎。王莽乃反德于丹。而及其辅政。封为义乡侯。时莽之代汉。无愚智皆知。丹何用受之。殆与楚龚异矣。
贡禹
贡禹年八十馀。乃为石显辈所没引。颠倒趋朝。其衰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9H 页
老而耽荣已可丑。而其所陈祛奢侈。恤民隐。敦风俗等诸条。虽有可采。此择元帝之所不急者言之耳。夫大臣之道。随其时之所急。元帝之所急者。即去奸用贤耳。夫石显弘恭方专恣而不敢言。萧望之张猛困于谮恶而不敢救。徒以蹇拙之辞。自谓以竭忠尽智。而以荣禄卒于其职。何其老悖之甚也。
王章
王章死。而王氏之势盛。汉室之亡。决矣。以成帝之庸下。尚能感寤而欲斥退凤。岂其良心以章言切而发也欤。帝尝怒凤。遣定陶王之国矣。尝见凤逐丞相王商。而使以忧死矣。见张美人。未尝任身就馆矣。章岂诬也哉。加之罪而无辞。乃引羌胡杀子荡肠为言。至谓比上夷狄欲绝继嗣之端。章之引此而欲帝之无效夷狄也。何尝援而喻之耶。且欲帝继嗣之正。何尝欲绝继嗣耶。所奏之辞固不当。而章则死矣。何以厌众庶乎。凤之纳美人。其李园进妹春申之计也欤。
梅褔(一作福)
汉之季也。王氏有盗窃神器之势。草野之士。慷慨能直言者。唯梅褔(一作福)也。疏既不用。而褔(一作福)乃逃匿者。何也。当时名士。多为王氏所诛。褔(一作福)则与世臣殊矣。是故。何武,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89L 页
鲍宣等皆死。褔(一作福)则逃去欤。不在其位。固不必谋其政。然忠义之发。固莫得以掩。所以有言。而至若用是自戕。则诚伤于勇矣。此诚天地闭贤人隐之时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史论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0H 页
邓禹
邓禹年十三。已知光武非常人。遂相亲附。盖自幼少时。所见卓绝。宜其为光武建大策。以成中兴之业也。然其材宜在帷幄决胜之任。而若其杖钺专征。非其长也。是故。不能定关中之乱。夫赤眉侵掠。百姓愁毒。苟以威信临之。吏民皆投附。赤眉自底溃乱。而乃反屯军不进。使长安府廪。为赤眉所尽。而徒空城耳。此禹所以败也。至乃惭于受任无功。以饥卒挑之而见败者。又何其细也。然敛退于功名之际。莫窥其际。而君臣俱荣。裕及后世。不亦贤乎。
邓训
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可行矣。观训之以德得羌胡心。益知圣人之不余欺也。夫羌胡虽顽梗。有恩则必感。有信则必孚。与中国同耳。一结其心。则又牢固不解。凡言戎狄无信。每自我失信故也。训之信如此。故垂裕于后。和熹临朝。追踵明德。汉家之治隆矣。至若骘阊谦挹守礼。卒不免于祸。良由满盈故也。外戚虽戒慎恐惧。尚有灾及之。况不戒慎恐惧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0L 页
而苟耽宠位者哉。
张纯
光武中兴。与宣帝之继昭帝之统。哀帝之继成帝之统。有异。虽尊崇其四亲。于礼未见其疵。张纯以事大宗。降其私亲为言。斯礼也周公所定而始行者也。历代由藩统入承者。往往多尊崇私亲。反有干乱正统之渐。而光武则不然。一闻纯言。遂徙四亲庙章陵。而祠元帝以上于太庙。明汉家之统者。由其心公而不牵于私也。前汉之士。议礼多不明。而纯言独能超卓。亦见其明于学也。然既正大宗统。则成帝以下庙。不当祠于长安而当于大庙。盖光武之伦序。虽于成帝为兄弟。于哀帝为诸父。平帝为祖父。其得国在平帝之后。则当绍平帝之统。不当以伦序为重也。然光武则诚于尊宗。张纯晢于议礼者。实非季世之所可及也。
阴兴
阴兴。辞封侯及大司马。阴氏卒能全保。是深戒王氏之祸。诚前车之覆而后车之戒也。然志未确。节未坚者。虽知其可戒而踵袭之。诚不胜一时之欲。侵染矣。烂熳矣。遂及于祸。苟不能励志如防之不可踰。秉节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1H 页
如石之不可坏。则安能免是患也。光武既见外戚之移汉祚。何为而欲其贵也。不亦启其渐乎。微阴氏之力辞。其亦殆哉。
严光
人主以爵禄宠荣。笼天下之士。而士之有廉耻者。往往避不受。则人主之权。无所施也。反乃敬礼之。如高祖之待四皓者。是也。然前汉之时。名节无可道者。独郑子真严君平两龚而止耳。光武方光复旧业。褒循良。明礼乐。治法政谟。焕然可述。而又聘处士之流。旋以不屈其志。礼而遣之者。欲以敦厉风节也。子陵少与光武游学矣。知光武为人。不可谓不悉矣。以彼所驾御者。如邓禹侯霸之伦。或折冲。或端委。而皆能奏绩于时。已不必侧其间而展筹划矣。无宁不受其爵禄。以为洁己之名。使光于国而荣于身。善其俗而敦其风。以是酬光武之知。是故。光武亦不复强。使之归卧富春。俾遂其志者。盖亦料之熟矣。故东汉多名节之士。光武之所以不宾。子陵之所以不屈者。其收效也远矣。
桓谭
桓谭。以繁声为上所爱。被宋弘所让。然卒以谏用谶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1L 页
文。几诛而斥逐以死。始渎而终贞。可谓善补过矣。夫谶也者。如秦之箓图书之类也。当周之盛。礼乐洋溢之时。宁有是也。及其季也。权谋术数。乱于天下。其巧慧之人。肆其矫伪。鼓其谗妄。依附于象数之末而为之也。考验徵證。无甚奇也。光武用谶立国。故谶记大行于世。诖误大矣。谭乃能明晢其源。敢言不讳者。由其笃于五经之正义也。夫理明于心。故不惑。道行于己。故不迷。若是者。不愧于儒之名也。
李固,杜乔
李固,杜乔。主立清河王蒜。卒为梁冀所戕。此汉室衰绝之机也。汉业自桓,灵而衰。诸葛武侯所称痛恨者也。清河以贤称。苟得嗣位。岂若是乎。李,杜槩明知其然。故守正不挠。夫正之掩于邪久矣。彼焉得免乎。小人每耽于富贵。择一己之利害而为之。不知其他。故虽当正国本之时。亦然。然祸殃常发于利。其理亦宜矣。梁冀乃为桓帝所诛。孰如李,杜守义而不移。身虽灭而道不疚者乎。
襄楷
襄楷。博学好古。当汉灵帝时。诣阙上书。讼成瑨李云之冤。指陈诸常侍罪恶。类非碌碌人也。独其著太平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2H 页
经。备陈道家说。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参同经典。然皆浅易。所称兴国广嗣之术。又鄙亵不足道。盖两汉之际。虽尊经典。杂学亦盛。寔由光武尚谶纬故也。东汉名儒。鲜不主之。故妖妄之说。附而起。桓帝时尤甚。张角之乱。亦用之。圣学不明。则虽高明杰特之士。亦沈溺如此。可不慎哉。
陈寔
东汉之末。陈太邱以名德。冠冕中州。然窃疑侯览之托高伦作吏也。太邱怀檄见伦曰。览不可违。寔乞从外署。乡论怪其非举。寔终无所言。天下服其德。夫君子之于小人也。其类不同。欲方便于其中。则未尝不为其濡染。唯当严其辨也。太邱之心以为受览之托。无害于义耶。焉有君子。与宦侍相通。而受其指使乎。以为有害于义。而姑缓其祸耶。慑一时之势而挠吾守者。其为得丧之分何如也。至若吊张让。而颖川之人多获全宥者。其义亦犹是也。
荀淑
荀朗陵。尝举贤良。讥刺贵倖。深为梁冀所忌。当时冀之所忌。无不被祸。朗陵之免。名重故也。夫鲠直之士。每怀忠愤。无由自达。及得可言之会。辄罄竭无馀。虽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2L 页
汤镬鈇钺。有所不避。如李膺杜密范滂之类。是也。然徒湛宗而止。无补于国。徒违于危行言逊之义。朗陵之晚来敛退。守括囊之诫者。不已盛乎。
蔡邕
蔡邕材学。东京无所敌。又其行谊过人。其在朝封事。指陈贵倖。为宦侍辈所搆陷。忧谗畏忌。亡命江海。远迹吴会。其觏闵于小人者多矣。何不敛晦自藏。为董卓所起乎。彼知卓为恶人。而称疾不就。卒不能坚守此志。而怵于卓怒。乃至濡迹。伯喈学之几年。独不知其命在于天。而卓亦无如何乎。凡忠烈之不能自全者。亦命卒故也。忤恶人者。未必皆死。苟以此定于心。祸福之至。皆可了矣。惜乎。伯喈之应卓所徵者。亦学不明故也。
王允
王允当汉室倾危之际。能图诛董卓。除凶抉恶。及当傕泛搆难。不随吕布东走。自卫幼主。卒以身殉。诚汉室之忠臣也。东汉之季。坏国乱邦。只宦侍而已。忠志之士。往往在朝。当卓之肆顽也。谋诛者多而卒成于允。然惜允材短。不能善其后也。第其杀蔡邕也。曰。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3H 页
右。既无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盖允方图卓也。颇款曲深密。岂或虑邕书此流传欤。不然。安有讪议。圣德。当导之而已。讪议。当务自脩而已。何为虑此而径杀儒者耶。
田畴
田畴。欲为刘虞。报公孙瓒。志亦烈矣。然瓒与袁绍。搆兵也。何不协力讨之。而老于无终山中耶。袁绍授将军印而不受。曹操封侯而不受。其言虽以负恩逃窜为言。虞之志。在于王室。而赍志以殁。畴欲酬其志耳。彼知绍诚负国。操亦汉贼。故皆拒之。特导操伐乌桓者。欲安其郡之冠盖。将以有为也。独怪其将家属至邺。又从征荆州。不免濡其迹也。惜乎。刘先主方徘徊于燕,赵也。不得畴而共奖王室也。先主得畴。则其定业。当不在于荆,襄一隅地也。
臧洪
论者。谓洪为张超。而拒绍以死。伤于勇。然山东诸帅共讨董卓者。谋自洪始。而张超兄弟。同心起兵。皆乃心王室者也。及超为曹操所攻。洪乃行跣。且号束甲请举。必欲救超者。即为王室计。不徒为郡将也。袁绍素怀异志。其不许洪出师者。亦欲剪除忠良故也。是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3L 页
以。洪尤怨恨痛嫉。必欲力拒之也。是以。责绍之言曰。王室衰弱。无扶翼之意。欲因际会。觖望非冀。此其怒岂专在于郡将乎哉。然则洪之死于绍。即可谓殉于王室也。
孔融
孔融之从于许。为天子也。是时。天子在许。为曹操所制。天子之令。皆操之意也。北海以为佐天子。而尚可有为也耶。何为从操也。夫名贤之为国轻重者大矣。凡乱逆之欲夺人国也。必先诛锄不附己者。如王莽之杀鲍宣。是也。名贤苟与彼较权量力。恶能相敌乎。然鼓天下忠义之心。能挠凶彊之势则有馀。以是褊为乱逆所忌也。融见操雄诈渐广而不能堪。故时有讥嘲。以致乖忤。若使融久存于世。操必不能遽移汉祚。是故。果于诛戮也。惜乎。其严气真节。不能一有为也。
荀彧
荀彧。汉之世臣也。方其遇操于东郡也。操与语。大悦曰。吾之子房。观操之所以委任者。非僚佐也。彧之所以委质者。非主客也。盖将如齐桓之遇管仲。邓禹之从光武也。操所以削主权而戮忠良者。皆彧之所目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4H 页
睹也。若是者。可保终始能为忠臣乎。知其然而从之。何也。至董昭九锡之议。乃欲沮之。此恶其议不自己出也。岂为汉地耶。其称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著。犹秉忠贞之节者。何其缪也。操而忠贞。孰非忠贞乎。操虽奸诈。亦能知反覆倾仄之可恶。其意以为彼之为我尽力者。忽为异议是贰也。遂果于杀与。
陈登
陈登当吕布搆乱之际。不慑不惮。弄之股掌之间。卒能破灭布。诚奇谋之士也。当刘先主之在徐州也。何不委心事之。乃从曹操受官爵乎。登为广陵。图孙策。其材固足办也。惜登径没也。孙氏之据江东也。于汉室实无丝毫之益。登果烛其情也。
诸葛诞
诸葛诞。在广陵。为魏起兵。虽败死。不徒食人之禄。可谓忠贞之士也。然司马氏之潜谋魏室。自懿而始。非徒昭也。苟欲为魏而效忠。何不如王凌之图魏。而迨毋邱俭之称兵也。又斩其使也。计其举众者自危故也。非专为魏室也。然当昭专政。魏朝之人。皆倾身事之。独公休能为魏室倡。而亦能以身殉之。故麾下数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4L 页
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亦感其义也。
蒋琬
士之怀抱材德者。往往平居。未尝脩饰自异于人。故多以凡视之。要之临事。乃见其施用。公琰之为广都长也。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向微诸葛公之救解。琬遂不免罪戮。及其出类拔萃。代诸葛公之后。其材望彰著。人岂可易知乎哉。若其住涪之议。何其叶于机也。若重兵镇涪。则邓艾之悬军深入之势。有以预待之。岂不胜于徒守釰阁也欤。
费袆
费袆之材。蜀中无与之敌矣。但雅量不及蒋公琰。盖公琰深浅莫测。文伟果于敏给。此所以短也。诸葛武侯连屯汉中。以图中原。蒋公琰屯涪。欲由汉沔以袭荆州。文伟给姜维兵。不过万人。而只欲保国治民。虽材之不能及。亦其势然也。魏势甚固。未易可图。及袆卒。姜维动引大兵。功绩不成。蜀之亡已兆矣。悲夫。武侯出师时。以董允郭攸之等侍中。故奸壬无得以伺。及文伟之世。不能屏逐黄皓。时无忠贞之士故欤。又可叹也。
陆逊
陆逊猇亭之绩。殆周瑜之于赤壁也。凭荆州上流之势而临之。三吴将沦矣。是以悉力防御。卒能克之。然吴魏方划江而守之。魏不能越江而取吴。吴不能越江而取魏者。谅彼材有所限。只可相保境而已。不可以进取也。伯言身兼将相之任。其指陈于其君者。皆任贤去谗。安固国本诸事。卒以此愤恚致命。可谓有忠贞之节。不徒一将之材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5H 页
陆抗
陆抗与羊祜相对。各保分界。务尚信义。至于吴楚之间。馀粮栖亩而不犯。牛马逸而入境。宣告而取。虽诸葛公渭滨之师。何以加之。且能继父忠直。谏乌程者。皆话言可法。又破晋强敌。诛除步阐。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者。难矣。临没筹画。尽其忠款。其策若行。晋安得破吴哉。其谦冲谅直如此。其子皆不终。至于机云之死。三族无遗。或谓抗诛步阐也。诛及婴孩。此其受报。然以抗雅量。岂为是乎。殆机云之迹单名盛故也。陈寿称抗。具体而微。可谓克搆。彼不徒具体而微者也。
张悌
张悌迎晋师战败。诸葛靓自往牵之。悌曰。我作儿童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5L 页
时。便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负名贤知顾。今以身殉社稷。复何遁耶。遂死之。卿家丞相。即孔明也。贤者知顾之重。乃如是者。特以诚故也。如沈莹之策。不得其理者也。王浚之师遽至。与周浚合攻之。尤何以御之。巨先之恐君臣俱降。无一人死难者。不亦烈乎。吴录以为巨先处大任。希合时趣。将护左右。清论讥之。此诚误矣。巨先受任于危乱之际。知其必败。姑欲弥缝之耳。岂其节若彼而乃希合时趣者哉。
陈泰
司马昭。既弑高贵乡公。问泰曰。玄伯卿。何以处我。泰曰。独有斩贾充。少可以谢天下。昭久之曰。更思其次。盖欲诛成济耳。泰曰。唯有进于此者。不知其次。其言则诚鲠直矣。如荀顗王沈之类。固不足论也。泰则既知国贼之当讨。而徒言而止乎。既不能殉于主。则当举义图昭。又不能举义图昭。则当如两龚之守志。何为与弑君之贼。交臂而同处于朝乎。其自谓忠于魏者。徒言而止乎哉。
司马孚
乱逆之种。以戾气之所聚。鲜有自超拔。能不失彝性。独千古以来。有三人。一司马孚也。一武攸绪也。一朱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6H 页
全昱也。是皆不随族类。而灭其性者也。方正学以为攸绪辞位避位。为最高。孚与全昱。受王爵而不辞。惜其不知迁义之方。然晋武帝及梁太祖。以其尊属之故。封而为王者。固未易力拒之也。全昱归砀而不至梁都。孚自称为魏贞士。则其肯安其爵禄乎。其不受者必矣。孚当高贵之弑也。魏之忠臣。尚多有不与昭者。苟能奉太后诏而讨昭。以效石碏之义。昭亦无如之何。设或不克而死。昭之凶国祸家之罪。尤彰著。天下之人。其孰与之。徒抚其尸而哭者。诚不达于义。盖欲守志者也。非明义者也。
羊祐(一作祜)
有大功而能安之若素者。唯有德能之。不然。是灾也。羊祐(一作祜)为晋主。划伐吴计。计非不善也。平吴之后。武帝骄侈。天下危乱之机。已成矣。祐(一作祜)之言曰。既平之后。方劳圣虑。已逆知之矣。而犹劝之何也。虽以孙皓肆虐。急于救吴民。息战争。独不念晋之复踵于吴乎。考晋之德。未足以统合天下而有之。是以凶奴交乱。在平吴不远之时。祜之计。未若山涛之请释吴为外惧者也。
刘弘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6L 页
刘弘之治荆州。专以恩信。行南服。不减羊叔子。盖当晋时扰攘之际。独彼一邦和洽。而三吴之乱亦靖。殆若启琅琊之业矣。且与东海王越者。以其奉惠帝也。非为越之贤。可倚以奖王室也。惜乎。若人者。使早辅政。当周旋诸王间。俾不相搆乱。何为徒使守一邦而为政也。
刘琨
刘琨。材小而志大。虽建晋阳拊夷汉之众。不能终其功。及至间关颠踬。而忠义犹奋。方其推心琅琊。俾绍既绝之绪。读其劝进表。足令人雪涕。方是时。河北陷为胡寇。而独能毅然孤立。以系中土之心。彼段匹磾。虽以忠义相感。非族类也。卒为所戕。悲夫。野史称琅琊即小吏牛金子。以为晋绪已绝于怀悯。然五王南渡。皆可继晋。琨何为择牛金子而劝进乎。野史荒乱不足信也。
祖逖
石勒所畏忌者。祖逖也。逖久处其任。专制河南。则中原有恢复之望。而晋人无意于中原。故使戴渊统之。是时。夷羯交寇。而怀悯遘祸。其汲汲于北征。宜如何而乃反雍容。江左王刁。纷然衅隙。晋德之不弘。可知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7H 页
矣。逖有志于功名而已。非有远识。故不能下人。见渊来统。乃至感忿。发病以卒。逖若不卒。则王敦不敢搆乱。殆百六之运。固不可逃。而陆沈之势。不可遽止。此岂容人事哉。
张宾
张宾事石勒。尽其才知。盖欲自用其奇故也。然当石勒之初。攻陷京师。囚执天子。杀害王公。掳掠妃主。宾皆助成之。宾故晋人也。何忍为此。此乃盗贼之靡也。彼岂不知顺逆之理哉。特一欲有为于世。故行此残贼而不止也。使宾佐刘琨,段匹磾辈。独可无树立耶。宾意以为彼不足尽其材。故甘为夷羯之臣。谅其材为夷羯谋则长。为中华谋则短也欤。
王导
王导。不对王敦之问。周,戴二公为敦所戕。及得顗表。颇自伤以为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导之恨顗。其意固未尝不欲其死。然敦之问导。已欲杀周,戴。导虽力救周,戴。岂免于死乎。江左之初。雅以镇物为务。而无经略中原之志。导不得不任其失矣。其辅政之际。乖物情而失事机者。亦多矣。终始以盛德称者。以其无竞也。以管夷吾称者。殆过矣。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7L 页
陶侃
陶侃镇楚。平定内乱。捍御外寇。江左之无事。侃之力也。自陈敏杜韬寇乱以来。微侃征讨。则西南之忧。可胜既乎。以其著方面之绩。故未尝入朝辅政。又未得驱驰中国。运甓之志。无所自致。然其拥兵上流。亦多年矣。何不取蜀自益。又何不扫定关洛耶。江荆地势。足以控制中国。西通巴蜀。而其奋发奏绩。不及桓温者。何也。量晋之兵力。不能敌彼。故懋为自守而已。盖忠顺勤劳。似孔明者。亦善喻也。然恨不预顾命。不欲东下讨苏峻者。岂量狭故欤。如无温,峤之屡请。则难乎免于卞,敦之愧乎。
谢艾
麻秋悉赵师击枹罕。而艾以少敌众。能摧破强寇。其材岂居王景略之下耶。观其战胜之绩。心定而材敏故也。心定故计胜而无失。材敏故应变而不穷。乘我之奋。击彼之怠。岂不全胜哉。观胡羯之所取胜者。不过粗武耳。彼当柔弱无谋者。故能得志。不然则辄奔溃。纪瞻。江左一书生也。石虎遇之而败。此可徵也。艾之制胜。雍容整暇。有儒将风。惜乎。其用止于枹罕。而不于中国也。
慕容恪
玄恭之材之性。似非夷裔之产也。盖慕容氏。部族英杰之多。最于五胡。而玄恭为最。非但行师攻敌。皆合机宜。其忧国忠勤。如孔明之于蜀也。羊祐之于荆也。使玄恭不死。炜虽庸主。独不可保燕乎。殆鲜卑之运将竭。玄恭安得久生乎。秦虽强盛。且王猛柄国。在玄恭时。无所著见矣。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8H 页
王猛
王景略。当桓温入关之时。既往见而扪虱。谈世务矣。温欲与俱归江东。彼诚知江东无与敌其才。则当要之固矣。而景略不之从者。何也。温不欲为晋室之忠臣。其欲同归者。必籍其才而济其诈。猛岂不能知乎。所以辞之也。不然。晋为正统。而猛岂不欲扫清关洛。而重兴之乎。其才则欲一试之。乃为苻坚而起。终乃统中华而主之。其才诚伟矣。而惜其枉用之也。
谢安
安石。当桓温求九锡。故缓之。辄改其草。历旬不就。幸温之毙而不行耳。安石岂预料温当毙耶。不然。缓其事者。秪增祸耳。盖安以为晋室之存耶。温当毙。晋室之亡耶。温当不毙。存亡付之天。是故。观其雍容暇豫。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8L 页
由有素所定也。如王坦之。识未及此。故至于倒执手板耳。至苻坚之入寇。其势何如。只遣门内纨裤少年。御之而不慑者。亦此意耳。然安石之前后所著绩者。特幸耳。晋室犹存数千年之运故也。
谢玄
谢安石举玄。可镇御北方。郗超叹其违众举亲。以其使材。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證其不负所举。后果如其言。夫观于细而如此。其大者可知。是故。刘牢之何谦,胡彬。皆玄之所任使者也。在桓温时。未闻其奏绩者。由用之不中其材也。夫屈伟材而任细务。扬浅器而付重任。则俱不得效其力。虽或得于细而失于大。是故。惟明者。能通知材之大小而不失。如衡之称物。事无不谐。夫以公侯家纨裤少年。当方张之寇。能摧破无馀者。岂无以哉。然彼遇苻坚之骄兵。故能破之。若慕容垂专军而至。与之相当。亦未可知也。
刘穆之
宋武帝定关中。欲经略西北。因刘穆之卒而径归。盖篡晋之计甚急。而根本无托。所以布置者。卒卒甚疏。使幼子镇关中。多留文武参佐。而皆功均势敌。莫能相一。卒之为夏所屠。夫欲蔽于中。虽如武帝之智。其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9H 页
失于机宜如此。夫裕意不在破秦也。欲籍破秦之威。速于代晋。故才入洛阳。便求九锡。穆之稍欲待破秦而归。遂后之耳。然裕已蓄怒于穆之。穆之若不死。则必被诛矣。凡为篡代者所用者。若少不承意。皆被诛。如荀彧为曹操所戕。张廷范为朱全忠所杀。若是者。又何限哉。
陶潜
渊明素为宋高祖所重。然自以先世为晋辅。耻复屈身后代。卒不仕宋。以晋徵士卒。晋之士大夫。以清谈相尚。遗外名教。故名节之士。鲜有可称。及裕业渐隆。王谢名族。竞皆趋附之不暇。独渊明炳几而退。方其高卧北窗也。视刘氏之富贵。当不啻粪秽。又如属意于荆轲三良之诗。自寓以忠愤者。甚可悲也。其性与物无忤。故不为裕所忌。得自免祸。殆易所谓介于石。不终日贞吉。而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者也。
袁淑
袁淑当凶劭弑逆之谋。能折之以义。难矣。及当文帝之弑。又能殉节。可谓忠矣。然凶劭因巫蛊事。得罪文帝者久矣。淑何不谏止。又迁延不即退。卒罹其刃乎。且既闻凶劭之谋。何不走告文帝而备之。乃还省而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199L 页
寝。夫弑逆天地之所不容也。可耳闻而不之发。肆其凶谋乎。淑忠节虽伟。处变而尽其义。则有所慊矣。
袁粲
士当危乱之际。受顾托之重者。苟非才德气节如伊葛之伦。则智有馀者。必夺其国。知不足者。无救于颠覆。袁景倩与褚渊。同受宋主顾命。渊则阿谀萧道成而使夺之。景倩虽无所补。父子俱以身殉国。其临死之言曰。本知一木不能支大厦之崩。但以名义至此。不亦悲哉。诗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岂渊之谓耶。彼己之子。邦之司直。岂粲之谓耶。
高允
高允以不欺免祸。不欺者。诚也。夫死于危难之世者。往往非其罪。考其迹。亦有取祸之道。夫诚也者。能孚豚鱼。况于人乎。是故。虽当殃咎外至之际。亦能自免。允从崔浩撰魏史。以暴扬国恶为罪。而允自言著述多于浩。其祸宜酷于浩。虽猜暴如魏太武。亦知其直而免之。允不惟自免。又能免僚属五族之夷。直之裕于己而及乎人者如此。其可以造次颠沛。少有违之耶。直者诚也。
韦睿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0H 页
宋,齐,梁三国。将材无如韦睿之贤。盖其所称一时之名将。皆无节制。徒凭武力。幸而得捷。虽宋之沈庆之柳元景之伦。皆长于料敌。故战必胜。攻必取。然比之于睿。似不逮矣。观睿昼接宾旅。夜算军书。抚其众。常如不及。所至顿舍馆宇藩墙。皆应准绳。此乃诸葛孔明治军之法也。又当梁主方崇释氏。士皆从风。独睿不随俗俯仰。深得大臣之道。此岂徒以将材论哉。
苏绰
国之治乱。盖非一日之驯也。然治远而乱速。夫大厦之搆。毁之虽易。成之甚难。唐贞观之治。谓之少康。其制置之法。所由来者甚远。自宇文氏苏绰而始。绰之言曰。为国之道。当爱人如慈父。训人如严师。此虽三代之治人。何以过此。戎夏交讧之际。生此异材者。盖为唐地也。其官制兵制。深得周官之法。惜乎。为宇文氏所用。功业不大著见于时。若能久于世。岂不得平丧乱而美风俗乎。
王通
文中子学术。较荀,杨诸子稍正。虽时有浮杂。要亦不离乎尧舜之说也。士之所自重者。怀道与义。不妄有所为。若妄有所为。是所怀道与义者。自我而轻。岂孔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0L 页
夫子鞰椟求贾之意乎。仲淹当隋文帝时。献太平十二策。岂以隋文堪为治平之主乎。彼夺其婿之国。不可谓仁。易树子而乱宗统。不可谓智。忍诛戮于大臣。不可谓恕。特以状貌魁梧。猥膺天命。易之传曰。天地闭。贤人隐。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斯诚括囊之时也。君子其可有言。仲淹于是乎不当言而言矣。岂其材气超类。欲自试于世也欤。其对杨素言者。诚是矣。然素之罪恶贯盈。为士大夫者。宁可游乎。但其书往往有至理。其徒皆天下豪杰。为唐之硕辅。其教授之效可见。然程,朱皆疑后人附会成书也。
魏徵
天下危乱之时。必有聪明睿智神武不杀者起。而定之草昧。英豪虽纷然而起。观其迹。则得失可预料也。魏郑公当李密时。出而划策。岂以彼可倚以集事乎。又当建成时。为劝早除秦王。离间骨肉之间。岂以建成才优于秦王。可以保社稷乎。徵之不明乎择君如此。然得秦王纳谏之时。尽言不讳。使国家隆盛。生民被其泽。亦可谓不负其所志矣。然每观其谏。时涉乎谲。如望献陵之对。是也。不能粹然一出于正者。非出于大学之诚正格致故也。
徐洪客
徐洪客劝李密。乘进取之机。沿流东指。直向江都。执取独夫。号令天下。诚奇策也。然此即密为杨玄感所筹画也。是时。炀帝方在辽外。诚长驱入蓟。高丽必蹑其后。不过旬日。资粮皆尽。可不战而擒。玄感不用而败。密独不鉴此乎。为他人则计之。自为谋则违之者。彼器有所窘。材有所蔽故也。洪客之干之也。欲自试其奇而已。非为密可依也。是故。隐而不出。彼亦知进退之几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1H 页
李靖
李靖之有隙于唐高祖者。以其发晋阳之谋也。靖早识太宗器宇非常。而何遽发之也。然高祖之欲杀以私也。新得关中。当坦怀恢荡。而乃欲罪之。诚见其狭也。又其击萧铣也。几乎被诛。不有许绍之奏请。不得免矣。以靖之材略。屡经危险。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乎。方秦王之谋建成元吉也。靖与李世绩。皆辞之者。不欲间于骨肉之间。而太宗之重之也。亦以是也。诸葛孔明对刘琦之问者。欲其生也。二人之辞。太宗之问者。以其戕也。不幸值人伦之变者。当知其所自处也。
房玄龄,杜如晦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1L 页
房,杜两人。自秦府时。为太宗所倚。以为玄龄善谋。知(一作如)晦善断。盖谋虽善。在断而行之耳。然玄龄之谋。如晦之断。考之史。无所著见者。何也。易云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是故。天道见而地道不可见也。善于大臣者。不见其迹。观其国之治。即可知也。此房杜之绩。无闻于史。其无闻者。乃所以为贤也。
狄仁杰
狄仁杰虽屈身事武则天。其意常在中宗。故唐室卒以匡复。使仁杰而不存。唐室不可为矣。或云仁杰不当事则天。方是时。刬削宗室。诛杀忠良。灭唐社稷。特中睿存焉耳。凡为唐社稷者。其肯顾沟渎之谅。而不为之计乎。梁公之所以告则天者。皆发于天常之至。虽凶顽如武瞾者。亦能知感。夫武瞾。虽改国号称周。仁杰常以唐之旧臣自居。不过以临朝之礼事之耳。其洁身之义。无所憾矣。卒得使张柬之辈。复唐社稷。而人莫得以窥其际者。诚故也。
张柬之
张柬之年至耆艾。能合忠义之士。兴复唐室。诚伟矣。独其不除武氏之族。反受其祸。悲夫。汉之大臣。诛产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2H 页
(一作禄)而灭吕氏。无少长。皆弃市。诚虑之远矣。柬之独不鉴此乎。胡氏以为癈中宗而立睿宗为得。然中宗于是时。为朝野之所仰望。则又安能越次而立睿宗乎。槩五王之举义也。诛武氏。如汉之大臣之诛吕氏。俾绝其根。则祸乱无自而兴。失于初。则无以善其后矣。使狄公而在。则必无是耳。
宋广平
宋广平刚方守法。唐之贤相。皆不及也。当玄宗虚受之际。所言皆行。故开元之政。皆叶于理。夫法不行。则纪纲不肃。纪纲不肃。则百为皆失。广平之政。知所先矣。观其施措。似能逆睹他日之弊。又何神也。此乃心明。故不蔽于物。而事之臧否。皆瞭然于目前。故其所从违。不难决也。其要自无欲而始。广平屏远宦者。绝去侥倖。人之所谓荣利。无得以濡染其心。不已明乎。庸主之心。虽取方正。而心常惮之。虽斥邪佞。而心常狎之。明皇之世。广平不能久于位者。畏惮而礼遇恒隆。林甫能久于位者。狎昵而礼遇殊薄。为人臣者。当于何而择之哉。
姚元之
姚元之器弘而才优。故其事有时牢笼。观其避祸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2L 页
中宗反正之初者。诚可谓密矣。及与广平协心辅佐。使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者。贞观后初有也。然则其应变成务者。不足为疵欤。使当天宝时。林甫国忠不足除。而禄山思明不足平也。且其遗戒。无作追荐冥福等事。可见其不为异端所感。亦可谓正矣。
张九龄
张九龄被玄宗之斥。遭林甫之谗。而不即引退者。以太子及二王也。不然。九龄岂怀禄之人哉。及武惠妃之潜布腹心也。乃叱之。而以其语白上讫。九龄之罢相。三子得无事。夫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者。何也。为其乱也。其心刻薄。其事苛酷。必先坏人骨肉之际。夫陛下家事云者。即李绩之所以乱唐室也。林甫复踵其说。玄宗苟能追思其故。则便可憬然觉悟。而何为不省也。省林甫之奸。则又可知。九龄之忠矣。此如鉴之考其妍媸也。柰彼蛊于武惠妃何哉。且论人之情。欲其室家和而伦常正者。是性之所同也。欲其室家坏而伦常乖者。是性之所不出也。人主听其言而察之。即可知也。乃不察而忍于一日杀三子。然则其置相宜如何也。悲夫。相而如九龄者。岂易得哉。得而复摈斥之。所以天宝之乱。在于九龄罢相之日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3H 页
颜真卿
颜清臣以杳然一书生。倡义河北。而河北诸郡。屹若河堤之障水也。是时。李郭之兵威。连络于赵。而程千里拒于上党。清臣又收魏郡之绩。但令哥舒翰坚壁潼关。则贼恐惧相图。范阳亦溃。无几而唐之社稷安矣。因一国忠之计。而师偾将降。贼势猖獗。遂失河北。忠义之士。出万死而仅有所成。一小人坏之。此终古所痛恨也。清臣忠义如此。诚宜任辅相之责。使经济天下。而乃反使之优游散班。生民不得受其泽。及至耆艾。乃被戕于李希烈。夫知人诚前知之。故固难责之于人人。而若考既往之迹。则臧否可立判。唐室之用人如此。其不亡幸也。
张巡
张巡守睢阳而无救。卒以身殉。彼当升平时。不见知于君上。及值寇乱。齑粉其身。而宵小奸邪之类。乃反。安乐无事。天道之报施。疑若不均。失福善祸淫之理。悠远未易言。然忠臣义士之心。惟义之所在。甘之如粱肉。虽不幸迫于祸殃。辄谈笑而处之。其视苟全而无耻者。不啻若涕唾。是故。天亦遂其志。虽残忍酷烈。任之而已。所以其名益彰著于后世。如巡之忠尽其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3L 页
志而止。他何足道哉。
郭子仪
郭子仪器量无极。莫窥其深浅。盖世之勋。人或有之。而孰如子仪之无伐也。嫌间之际。人或有之。而孰如子仪之无瑕也。盈盛之戒。人或有之。而孰如子仪之无疚乎。此乃忠信故也。忠信之孚于人。岂造次哉。当其帅师之初。以宽济忍。以厚辅严。其处于人也。彼忌我坦。彼疑我信。持是道而行之。至于三十年矣。虽狡猾凶顽之类。亦皆慑伏不敢动。使之居庙堂之上。论道经邦。岂不能制乱于未萌。销患于未然乎。何为久屏于外。使河北诸贼。乃尔强梁耶。
李光弼
安禄山将叛。忧李光弼。其党请取之为将。禄山急于叛。乃曰。史思明足以当之。使光弼为禄山将。唐室之中兴。未可知也。然以光弼之明决。岂为禄山用哉。其邙山之败。即鱼朝恩也。彼踵国忠之扰。哥舒翰也。特思明未几。为其子朝义所杀。故不能进。使其不死。安知不豕突于关陕乎。小人持兵柄。而未有不覆军偾师者。虽以临淮之善用兵者。固无如之何矣。临淮虽畏程元振之祸。已不敢入朝。方代宗之幸陕。元振已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4H 页
得罪矣。又何畏乎。恨不如郭汾阳之诏书一纸徵之。即日就道者也。临淮可谓善用兵。而不能善处变。岂材有所局。知有所短欤。
李泌
李长源之筹划河北之形。如指掌。然肃宗从其计。则河北岂能倔疆乎。最其善处人骨肉之间。使代宗安其位。而德宗保其嗣者。伊谁之力耶。长源当长安始定之初。即归衡山者。避张后之祸也。然知广平有收复之大勋。为华夷之所归。虽以肃宗之庸。张后之凶。固不可以易之。故以黄台瓜诗讽之而已。不然。必不去以图其危矣。又以德宗之猜忍。有易树之志。当时在位者。孰能息其祸乎。长源至诚开发。反覆屡回。能以理明之。使唐室再安。可谓大臣矣。格君之非心。夫岂他道哉。其忠恳如此。人之疵谈神仙。荐窦董。宜勿论也。
陆贽
陆宣公王佐材也。自建中之初。其言如蓍龟之明。苟使德宗。从其计。乱何由生哉。及其定也。皆宣公之策也。其尽力事君如此。皆德宗之所睹见。而乃以延龄之一言。弃之如遗。何其进君子如转石。去邪佞如拔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4L 页
山耶。闻延龄诡谲之言。则以为正。闻宣公忠直之言。则以为邪。其心有所蔽也。宣公之言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他无所恤。此大臣事君之道也。然窃为宣公。少致嘅者。延龄判度支之日。何不以去就争之乎。苟不能得。则奉身而退。何妨之有哉。然宣公岂不知德宗之为人哉。但其受恩厚。故隐忍不即去。遂见斥尔。其学即圣人之格致诚正也。以其处德宗之时。特少用之。故功业止于此。盖诸葛公后一人也。
李晟
李西平当朱泚,李怀光之乱。鼓发忠义。使将士咸奋。摧强寇如拉朽。方其收复京城。奏捷行朝。德宗为之泣下。至曰天生李晟为社稷。其感晟之忠宜如何。而及还都未几。纳张延赏之谗。罢其兵柄。及吐蕃之败盟也。西平策之审矣。宜从其计。悉御戎之方。吐蕃岂得扰边。且其材不止于将。抑且良相矣。何为置之散地而不之用乎。少思其行朝泣下时事。宁得有是。信乎德宗之不恒其德者也。
裴度
宪宗之威行河朔者。平蔡之功。而平蔡之功。晋公为之首。且以宿德元老。佩国家安危者。数十年者。以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5H 页
量也。方其作相也。朝廷之举措得宜。方其守藩也。朝廷之刑政乖乱。观于进退之际。可卜治乱矣。然李逢吉元禛李宗闵宵小之党。充溢于朝。使晋公不安其位。虽有安其位时。其言不得行。晋公之绩。特在平蔡及兖郓之役而止耳。其虚心委政。唯宪宗时为然。以度之雅量。犹如此。君臣际会之盛。不亦难乎。
杜黄裳
杜遵素经济大略。唐时诸公。无能及者。首攻王叔文而去之。使宪宗。早正位。又平刘辟之乱。折藩镇之势。令国势复尊。然自肃,代,德,顺以来。唐室诚多事。以遵素之材。不见用。彼所置相者。不庸碌。即奸回故也。间亦有杨绾,崔祐甫,李泌,陆贽者相之。何无人见知者乎。此可见遵素之不欲徇众也。遵素为相。未几而见罢。史称其纳赂故。然李师古寄钱。未敢遽送。使者见遵素夫人。乘绿舆出。从婢二人。青衣褴缕。以归告师古。不敢跋扈。其贞白如此。肯渎货者哉。
李绛
李深之策魏博。虽陆宣公无以过之。当弘正之归附。少失机宜。则魏博不可收矣。赖深之划策之善。遂坚其忠义之心。河朔诸镇。皆自悔其倔疆。服众而慑强。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5L 页
不在于一举措之得宜乎。使宪宗连用其策。则功烈不当在裴晋公之下。而顾其敢言不讳。且与宦官为仇敌。故不能久于位。优游闲地。卒为杨叔元所屠割。惜哉。深之既自知其不见用于世。何不审其几。辞位而退处乎。
李德裕
李赞皇。即唐季一振之势也。非其忠之跨众也。非其义之长人也。其智略足以畅皇灵。其材气足以尊国势。定泽潞之乱。定太原之变。河朔有底定之势。四夷归折冲之威。且能扶正而斥邪。如是者岂易得哉。虽其贪权有讥。略寸短而取尺长。可也。何宣宗斥逐之暴也。计宣宗所在之臣。无及赞皇者。而唐之业遂衰矣。
王朴
周世宗在五季时。其治法政谟最善。而王朴为之相。治钦天历。定乐律。骎骎乎少康之治。而未几朴卒。世宗继殂。周室遂不得支。而其所以施设。为宋朝耳。夫治之几远且微。非猝乍所可致也。必有智略之士为之兆者。宋朝方兴。而夷狄跳梁之馀。无以睹先王法制之盛。故朴乃以制作之具先焉。如秦人为汉驱除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6H 页
六国也。朴亦自负其材。不肯为晋汉用者。以其所值之非其主也。及得英果之主。为之尽力者。亦其势然也。然韩子云。所养非所用者信矣哉。朴之言礼以捡形。乐以治心。形顺于外。心和于内。然而天下不治者。未之有也。此一言已足以明治道也。
赵普
唐之所大患者。藩镇权重。卒以是失国。彼不过假天子之土地人民之众。而为之权耳。苟人主控制得其术。则彼何患哉。五季之时。易置帝王。如奕棋者。皆藩镇也。其势强盛胶结。非猝乍之所可移。然宋太祖与赵普。定计于一言之间。能于杯酒之间。释莫强之权。而措国势于泰山之安者。夫岂有奇术哉。不过权归于上而已。是故。举措得宜。则振衰弱。摧疆梁。皆易易也。夫宦者之祸。与藩镇等。苟能用此术。则可以销患于未萌。汉唐以来。无行之者。末乃与国俱亡何哉。
寇准
史称寇平仲劝真宗渡河。却契丹兵。为善。其略诚奇矣。然窃怪当时大将如高琼者。总兵众而进。则独不可御乎。何必奉车驾亲征乎。幸而得胜。非可继也。如王振土木之变。不过踵此举也。且急书凡五至。而不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6L 页
发封。其在北城也。与杨亿饮博谐谑者。虽在于镇物情。然非圣人临事而惧之义也。谓平仲相业者。诚未知其信然也。唯其刚方不屈之气。可为人师法。
范仲淹
范文正以郭后事。斥吕夷简。坐是得罪。及夷简复相。文正亦再起被用。于是驩然相约。戮力平贼。天下之士。皆称之。然考其心。则诚公矣。较诸义。则似可论矣。夷简。癈母之贼也。其智数能牢笼当时名士。又有贤子孙。足盖其愆。故每为君子所恕。然其得罪于伦纲。何如也。是以欧阳公嫉之最深。文正虽欲忘前嫌。同心国事。柰薰莸不同器。何哉。其所以交驩者。果得当否。第文正之功。观于励廉耻作士气。宋时士大夫进退之际。可议者多。而文正义有不可。辄自引而退。无毫毛留恋意。是故。士之砥励名行者。多从文正而发。其许多事业。都无及此者也。
韩琦
司马温公服魏公之言。有曰。凡为臣者。尽力以事君。死生以之。顾事之是非何如耳。至于成败天也。岂可预忧其不成。遂辍不为。此诚大臣之言也。温公之言。天若祚宋。必无此事者。亦出于此。临大事。而惟其义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7H 页
之视而已。若计较利害。则未有不败者也。魏公所值者。皆极艰之会。而其受顾命之时为最。然能以是道行之。其施措皆合宜。谓之社稷之臣。不亦宜乎。
司马光
司马温公之能以直道得于上。以清节孚于时者。以诚也。考其材。或有所短。以诚达之。见其长而不见其短。其议或有所拘。而以诚将之。见其达而不见其拘。是故。言皆有中而行皆合义。此岂非言行之动天地者耶。方其辞枢密也。云。自古被好官爵。坏名节不少。苟志乎此。人安有颠踬哉。
宗泽
宗忠简之计行。则宋岂偏安于临安哉。凡南渡而不能北者。由人心已坏。宋朝之利泽及人者深矣。虽徽宗失德。不过章蔡辈一时浊乱。直因兵力萎弱。而遂至亡国。民心固不忘宋矣。使高宗守汴而将相和协。卒乘脩缮。则天下全局自如。况两河忠义。誓不事金。独不可鼓其气耶。宗忠简。明知得失之分。故恳恳忠言。只在回銮。而竟赍恨以没。此不徒汪伯彦,黄潜善所沮。高宗无复雪之志故也。
李纲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7L 页
李忠定。当高宗即祚之初。请正张邦昌之罪。实是宏论。夫邦昌为金所立者。欲以御宋也。邦昌已肆然为楚帝。乃因众情所迫而迎高宗。此岂由于中哉。盖不得已也。为宋臣子者。岂可一日交臂而立于朝乎。伯纪议正刑章。即天地之伦常也。由是宋之朝廷。始得正名。忠定之功。曷可少哉。
张浚
张忠献。忠有馀而才不足。当金人交讧之时。复雪之志虽切。而及当讨贼之任。辄偾败。督师关陕。而有富平之败。视兵镇江。而有郦琼之乱。总戎江淮。而有苻离之偾。独其忠义之气。可以张三军。故虽妇孺。亦皆知魏公之名。盖用兵。当观虚宲强弱。而行之以密。然后可以集事。而魏公不顾彼虚实之机疆弱之形。直务复雪。而其计又疏迂不中。其取偾败者。亦其势然也。然其誓心灭金。奉还二圣。诚苦心矣。少以材智济之。宁渠不能遂乎。
孟珙
宋朝青城之辱。百世之所同雠也。虽有宗泽李纲之忠款。韩世忠岳飞之雄桀。不能复之者。非徒宋之弱也。乃金人之未有衅也。乃金人青城之俘。乃天所以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8H 页
报宋也。于时孟珙为之帅。得复其雠。夫彼虽有可乘之衅。苟无材之全智之奇。则不能乘其衅而失之者多矣。珙能相机进取。其材智诚伟矣。
文天祥
文文山之在宋也。间关百拆(一作柝)。以区区之众。当方张之寇。功虽不成。其忠义足以轩天地矣。及夫燕狱三年。备经困苦。而不渝其节。终有柴市之烈。运有兴替。当其时者。唯尽吾分而已。无他道也。忠义虽本于彝性。亦有培养而致之者。宋朝立国忠厚。未尝轻戮士大夫。宜以此受报于士大夫也。是故。如文文山,谢叠山之伦。以一死报其国。赫赫然有光者信矣哉。
方孝孺
皇朝立国。虽敦尚名节。未有倡之者。倡之者。其方正学乎。 健文皇帝未尝失德。衅起于骨肉。 成皇帝遂至兴师而得国。夫彼三杨诸臣之意以为 高皇帝之宗社依旧。亡 君得 君。又何择焉。然正学诸公之意以为国有正嫡。苟有夺之者。非吾主也。是以祸至湛宗而不顾。只明吾之义耳。故其祸烈而其名益彰。风声及于无穷。历数忠烈之盛。无及于 皇朝者。正学为之倡也。然史称 成祖灭方氏九族。及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8L 页
门生而无遗。殆传者过也。金川之变。历代罕有之。故纪传之滥猥。当在所择尔。
徐达
徐中山丰功伟绩。涂人耳目。亦我 太祖高皇帝。指授方略为多。当是时。诸勋臣不善处于功名之际者。多从起于草昧。不能审于几矣。谚传 上召中山。饮至夜。强之醉。醉甚。命内侍送于 上为吴王时所居之邸而宿焉。夜中。中山酒醒。问宿何地。内侍曰。旧内也。即趋阶下。北面再拜三叩头乃出。 上闻之大悦。其谨慎如此。所以履富贵而不疚也。
于谦
土木之变。 英宗北狩。皇极虚位。明之臣子。若奔走虏庭。以请 銮舆之还。则北虏势张。不唯 銮舆之不得返。 宗社其可保乎。赖于肃悯攀 代宗而立之。布列名将。尽其备御。此公孙申之所以反郑伯也。然 英宗返。而肃悯则死矣。肃悯之计。初不顾一身之祸福。唯 宗社之是念。而当时用事之臣。苟能究 英宗得以南还之故。则肃悯必无死也。况 英宗圣德。无意于诛也欤。观乎此者。为国任难而鲜能全者。未必皆得罪于君上也。即得罪于同列之猜疑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十 第 209H 页
也。
张居正
张江陵材器雄伟。似李德裕。使当崇祯时。岂忧流寇之难乎。盖材雄也。故笼罩一世而有馀。器伟也。故经理万邦而不足。当时有名之士。无不从其令。故戎狄宁谧。生民安乐。赋税宽平。刑罚清省。其相业固可述也。夫材器优者。往往逊于名节。倘无夺情之事。则岂不谓完人也哉。
孙承宗
自辽沈事兴。其总督之可称者。惟孙高阳,熊袁二公而已。然熊袁皆被诛。高阳不安于朝。卒殉于乡里。英豪者祸。阘茸者显。何也。求国无危得乎。清史称高阳之材。不能复辽沈。而能不失关外。诚哉是言也。是故。椵岛无大帅。应援孤矣。开铁折而入清人。辅车丧矣。北关叶赫皆灭。彼势日长。虽有管葛之材。复辽未易论也。高阳之志。似亦欲关内外之无失也。观其经略之迹。守御则有馀。攻取则不足。此乃势之所使。非材之所局也。 皇朝之运渐渴。故群小复撼摇不已。遂至去国。夫四城之复。明季之伟绩也。当时将帅有能此者乎。何不更试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