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诗说
诗说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68H 页

诗序曰。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风虽动物有声有气。而不见其运行之迹。犹圣王之化洽于民俗。而不自知也。是故。圣王之化。不过考其俗也。二南之诗。反覆咏叹。起于燕私而为万善之本。文王之修齐治平。由是而可见也。是故。关雎,鹊巢。用之乡饮酒燕礼。采蘋,采蘩。用之射礼者。欲敦其俗而无已也。俗者。由近而始。夫以闺门贞淑之懿。用之朝廷乡党而无拘。人皆以是自饬。俗之美孰大于此乎。文王之时。人众虽愿奸邪正不同。而皆归于化。天下之俗。于是乎一之。及夫风变。而国各异俗。郑卫淫。魏褊唐啬。秦悍桧奢。齐好田猎。陈好佚游。各随其欲。而独先王之道。犹有存者。其发于秉彝之善者。亦往往有之。故郑卫有刺淫者。魏有刺褊者。唐有刺啬者。秦有刺悍者。桧有刺奢者。齐有刺猎者。陈有刺佚者。先王之道举之在上者。正风是也。先王之道举之在下者。变风是也。周自夷,懿以后。风变而不复作者。下之善遂泯而不足采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68L 页

十五国风
考诗之所陈。周召二南。兴于雍,梁。邶,鄘,卫之风。作于冀,兖。王,桧,郑风。发于豫。齐风。振于青。魏,唐风。起于冀。秦,豳风。腾于雍。陈风。鸣于豫。曹风。播于兖。盖其间不过六州之地。周起于西北。故详于西北。而略于东南。盖自二南以后。雅兴焉。天下一其俗。故列国之风不作。及夫懿夷以后。政乖而怨诽作。俗异而刺讥起。于是徐,戎,荆,吴之属。皆跳踉而僭越。天子之威灵不能振。且江,黄,州,蓼,邾,莒,纪,滕诸杂小国。又不能自达于天子。诗皆不陈。而唯此十三国而止耳。始以周召而终以豳者。亦尊周之义也。然其诗之先后。不可得以徵焉。孔氏疏以为邶,鄘,卫。土地既广。诗又早作。故为变风之首。殊不然也。苟论土地之广。则卫莫尚于齐。又详作诗之世。鸡鸣之作。已在哀公之世。变风之首。不于齐而于邶,鄘,卫者。何也。朱子曰。十五国次第。恐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69H 页

国风
郑樵云。古者三百篇之诗皆可歌。则皆从其国之声。采诗之时。随其国而系之。窃疑此说。未必尽然也。如豳风作于成王之时。而又多东人之诗。其声当为镐京及东人之声。何为远属之豳声也。采诗者。又何可采之于豳乎。且如周召二南之化。及于江沱汝汉之域。国无异政。家无殊俗。故以南而统之也。若随其国而系之。则汉广,汝坟之篇。鹊巢,采蘋之什。各有其地之声。何不分言之。而统之于二南也。盖国史所定。或随其地而序其诗。如王风是也。或随其人而序其诗。如豳风是也。
二南为正风
欧阳子有言。天子诸侯。当大治之世。不得有风。风之生。天下无王矣。故曰诸侯无正风。此指变风而言也。盖大治之世。天下同其俗。无讥刺之可言。故文武成康之际。有雅而无风。风则独二南与豳风。而豳风以君臣之相疑。犹谓之风之变也。独二南为正者。以纣之秽德。虽溷于上。文王之德化方兴于下。而江沱,汝汉之间。其区域各分。皆革其旧而新是图。于是乎俗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69L 页

邶鄘卫风
陆德明曰。自纣城而北曰邶。南曰鄘。东曰卫。康叔止封于卫。其末子孙。稍并二国。混其地而名之。作者各有所伤。从其本国而异之。故有邶,鄘,卫之诗。朱子疑其存旧号。以其声之异。及撰集传。以为邶,鄘地既入卫。其诗皆卫事。而犹系故国之名。不可晓者。既无所考。不若阙之为得。然一卫事。而或分属邶。或分属鄘者。邶,鄘既属卫之后。有邶人之咏。有鄘人之咏。太史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0H 页

王风
王风之不为雅而为风。谓之东迁之后。王室遂卑。与诸侯无异者。诚正论也。然大小雅末。诸皆有风体。盖礼乐征伐。不自天子出。则列侯之国。法不能齐而俗不能壹。故变风遂作。曹粹中言。春秋之作。始于隐公。隐公之元年。即平王之四十九年也。天下无王。而寄元于鲁。故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然此言殊不然也。盖诗亡云者。特雅颂亡耳。变风何尝亡耶。且春秋。鲁史也。鲁臣子之辞。故称隐元。何尝以天下无王也哉。孔疏云。诗者。缘政而作。风雅系政广狭。王爵虽尊。犹以政狭入风。风雅之作。本自有体。亦正论也。
唐风
邶鄘卫。皆卫事。而分属邶鄘卫者。邶鄘虽并于卫。随其土之所采而腾诸经。故不灭旧邦之名。以见其不轻变易也。至若唐风。则即晋风也。自叔虞子燮。已改唐为晋。则晋之号亦旧矣。然太史书曰。唐风者。以叔虞之封在乎唐。而不于晋也。且变之改国号。禀于天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0L 页

豳风二
季札之观十五国之风也。周召邶鄘卫王郑齐豳秦魏唐陈桧曹。即其序也。今乃次秦于唐下。次豳于曹下者。孔子之所改也。札之言豳风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此似与今豳风之旨不同。七月(七月篇亦可)戒之而未见其乐也。鸱鸮诮之而未见其乐也。独东山以下。可言其乐而不淫也。岂札之所见。见其下而不见其上也欤。圣人编诗之意。虽不敢测。然窃意诗经一篇。即尊王之义。自诗亡而后。春秋作者。欲以尊王之义。继之而不绝也。是故。桧曹之终。皆有思治之音。而序豳于其下者。以明思治则即可治矣。周公之东也。主少国危。王之至亲流言。殷之小腆煽乱。考其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1H 页

豳。即周之肇基之地。自公刘始居之。其土风农桑射猎之事。周公所未及睹。而七月(金仁山以七月。为邠之旧诗。)诗所述者。溯本而想当然也。然齐鲁韩三家之诗。皆无七月篇。故后儒多疑豳诗已亡。而窃疑大小雅所言豳事。皆追述之也。在豳之时。则似无可陈之诗。安得别有豳诗。周礼籥章。中春昼。击土鼓。吹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又曰。祁年于田祖。则吹豳雅以乐田畯。祭蜡。则吹豳颂以息老物。郑氏三分七月之诗以当之。其道情思者为风。正礼节者为雅。乐成功者为颂。康成学于马融。融注周礼。必有所受也。然季札观豳风以为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杜预曰。周公遭管蔡之变。东征三年。为成王陈后稷先公不敢荒淫。以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1L 页

秦风
孔子作春秋。明乎尊攘之义。故秦则远而夷狄之。然编诗则序秦于魏唐之下陈桧之上而进之者。何与。平王既东迁。而岐礼之地。尽属于秦。其山川人民。皆先王之旧也。宫室舆卫之盛。亦皆先王之旧也。甲兵师田之属。辄皆仿效先王之制。是亦中国而已。春秋正名分。故溯其本而鄙之也。诗者。缘政而作。故徵于今而与之也。夫吴。周之适也。越。禹之裔也。以其处蛮夷而远乎先王之政。故以蛮夷处之而已。是故。观其俗而可以知所处矣。季札见歌秦曰。美哉。此之谓夏声。夏者。诸夏也。使秦处西戎汧陇之间。而不变其俗。则固无诗矣。虽有诗。圣人安得而编之。然则江汉之间。周俗之所先化也。楚乃据之。何以无风乎。曰楚则僭王。专以猾夏为务。天子之使必不得采诗。楚之无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2H 页

南雅
二南之见于燕礼乡礼者。周南则关雎,葛覃,卷耳。召南则鹊巢,采蘩,采蘋而止。雅之见燕礼乡礼者。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而止。至若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邱,由仪。笙诗也。小雅鼓钟之诗曰。以雅以南。以籥不僭。盖指二南之六诗。小雅之六诗也。郑玄云。关雎。言后妃之德。葛覃。言后妃之职。卷耳。言后妃之志。鹊巢。言国君夫人之德。采蘩。言国君夫人不失职。采蘋。言卿大夫之妻能修其法度。鹿鸣。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宴。讲道修政之乐歌也。四牡。君劳使臣之来乐歌也。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之乐歌也。二南。君子所以正闺壸也。雅。君子所以劳臣下也。至若六笙诗。郑云今亡。其义未闻。然考之序说。南陔。孝子之絜白也。华黍。时和岁礼。宜黍稷也。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崇邱。万物得极其高大也。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义也。此言兴孝而致治也。窃谓鼓钟诗所指。即此十二诗。而叶之于籥舞者。季札观乐。见舞象箾南籥。南籥。即二南六诗之籥也。知南籥为二南六诗之籥。则知小雅六诗之为雅籥。而季札不论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2L 页

风雅
孔颖达曰。风见优劣之差。故周南先于召南。雅见积渐之义。故小雅先于大雅。窃疑风诗。非有优劣也。王风编邶鄘之下。岂邶鄘优于王风。豳风编桧曹之下。岂桧曹优于豳风哉。盖周公宣布于国中而及于南。故其化近。召公宣布于诸侯而洽于南。故其化也远。近而为王业之基。远而为王业之固。故先之以周南。次之以召南者。以其本先而末后也。恐不可以优劣论也。又若二雅非有积渐也。六月,采芑。在小雅。崧高,烝民。在大雅。俱是宣王之诗。自六月,采芑。至崧高,烝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3H 页

小雅
季札闻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杜氏预曰。衰。小也。先王。殷王也。文中子曰。季札焉知乐。小雅周之盛。盖二子之说偏矣。季札。见其衰而未见其盛。文中子论其盛而不论其衰也。鹿鸣,皇华。其非盛乎。渐渐之石,何草不黄。其非衰乎。善乎。刘敞曰。周德既衰。乐章错乱。季札所闻。皆节南山之类。故叹周德之衰。仲尼自卫返鲁。雅颂皆得其所。仲尼以前。大小雅之不得其所者多矣。据此则文中子之所论。因今诗雅颂之得所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3L 页

十月之交
十月之交及雨无正,小旻,小宛等四篇。序皆以为刺幽王。而郑笺改为当刺厉王。其说曰。节彼。刺师尹不平。此篇讥皇父擅恣。正月。恶褒姒灭周。此篇。嫉艳妻煽方处。又幽王时司徒。乃郑桓公友。非此篇之所指番也。遂以为毛公诂训时。移其篇第。欧阳氏之辨悉矣。夫师尹皇父。皆周乱政人也。风人之互刺之。诚不足怪。褒姒。即艳妻也。何必分之为二乎。幽王八年。郑桓公为司徒。其先则番也。此三事。皆不足为厉之證也。刘向尝言。十月之交所称天灾。在幽,厉之时。又小雅正月以下四十四篇。皆刺幽王政乱。而不及于厉王。而只变大雅民劳以下四篇。讥厉王。刘向之说。并举幽厉。则十月之交。不应专属之幽。又厉幽之政一辙。而不应刺幽之多。刺厉之略。故郑氏遂以此四篇。皆属之刺厉。以小弁之诗。从古说诗者。皆属之幽王。故节之以此。谓以毛公移易。然雨无正以下三诗。又不见刺幽之證矣。盖刘向说。以其为乱时之事。戒切弭灾。故不为明辨其年代而混举之也。厉王尝监谤。而国人莫敢言。安有讥诮之诗哉。变大雅之四篇。其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4H 页

六月之序
鱼丽,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南有嘉鱼,崇邱,南山有台,由仪。序之次第也。鱼丽,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南山有台,由庚,崇邱,由仪。诗之次第也。与序不同者。何也。为序者。诚见燕礼笙奏南陔,白华,华黍。又云。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邱。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遂移南陔等三篇鱼丽之下。燕礼既云。间歌鱼丽。故又起自鱼丽而为之序。孔颖达云。由庚与崇邱同处。以其是成王之时。故下从其类。此言似不叶矣。且华黍以上称缺。由庚以下不言缺。孔氏云。文武之诗。俱言缺。周公成王则变文。然窃意缺者。自文武以后。渐次失坠。而不至澌灭也。不言缺者。言其事之即见坏乱也。非为变文而然也。盖鱼丽之序云。文武以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故郑氏分鱼丽以上。为文武之诗。陆德明以南陔,白华,华黍。为武王诗。南有嘉鱼以下。为周公,成王之诗。然于经则无所见焉。郑每谓毛为诂训传时。移其篇第。然郑解诗经多拘。而往往有窒碍。故求其说而不得。多诿诸毛也。至若六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4L 页

鲁颂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鲁颂。特祝祷之而未有成功也。特燕乐之而未尝告神明。盖颂之变也。夫不纯乎风。不纯于雅。不纯于颂。窃意此诗未必为夫子之所取。而或子夏之徒。以孔氏之典籍。相传诵之。遂登于经也欤。鲁人好夸鲁邦之礼乐而忘其僭也。夫成王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者。明堂位之说也。鲁之僭。盖自僖公始。禘于庄公。僭也。卜郊。僭也。皆在僖公时。此岂亦天子所命耶。设如明堂位之说。只可用于周公。何为及于群公也。观閟宫章。其僭符于明堂位矣。孔子尝叹郊禘之非礼。周公其衰。何为采此诗而登经乎。且季札观周乐凡十五国及大小雅。皆一一叙列。而颂则独一而止。若有鲁颂。则岂不与其列。且季札之称颂之义。其大非鲁颂之所可当也。杜预以盛德之所同。谓之颂。有殷鲁。然盛德所同。殆谓文武成康也。岂鲁之云乎哉。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5H 页

商颂
司马氏史记云。宋襄公修行仁义。其大夫正考父义之。作商颂。此韩诗说也。盖宋以殷代之后。用天子礼乐。故其言如此。然宋大夫颂襄公之行仁义。当云宋颂。何故追及已革之商号。而况宋襄之所称仁义者。岂足美乎。且颂中所述。皆商之贤君之事。非宋之事也。序云。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坏废。有正考父得商颂于周之太师。以那为首。且鲁语闵马父曰。正考甫校商之名颂。以那为首。其辑之乱曰。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又可證也。韩婴似未见此。只得正考甫一段。遂以臆说而为颂宋襄也欤。然颂主简严。而此诗涉乎张矣。长发殷武。其辞铺叙。尤有二雅体。此岂韩诗说之所由作也欤。且引玄鸟有娀之事。与雅之生民等诗同。末章寝庙造成之事。与鲁之閟宫同。似有仿依而成者。皆可疑也。
鲁诗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5L 页

齐诗
辕固生诗。曰齐诗。韩婴诗。曰韩诗。彼二子诗。非有师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6H 页

雅郑
扬子法言曰。交五声十二律也。或雅或郑。言中正者雅。淫洼者。郑也。吕东莱曰。雅郑不同部。因子云之言也。盖谓郑声。不当编于雅音。如诗之桑中,溱洧。作于周道之衰。其声虽已降于烦速。而犹止于中声。荀卿独能知之。其词虽近于讽一劝百。然犹止于礼义。大序独能知之。仲尼录之于经。所以谨世变之始。孔子欲放郑声。岂反收之。以备六艺。据成公之意。盖思无邪者。以无邪之思作之。学者。亦以无邪之思观之。而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6L 页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7H 页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7L 页

正变
风之正变。孔氏之徒。未尝言之。独见于诗序曰。鹿鸣废则和乐缺矣。四牡废则君臣缺矣。皇皇者华废则忠信缺矣。常棣废则兄弟缺矣。伐木废则朋友缺矣。天保废则福禄缺矣。采薇废则征伐缺矣。出车废则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8H 页

淫诗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8L 页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9H 页

大序
陆德明曰。旧说云。起后妃之德也。至用之邦国焉者。关雎序。自风风也。讫末。名为大序。沈重云。案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卜商意有不尽。毛更足成之。或云。小序是东海卫敬仲作。今谓此序。止是关雎之序。总论诗之纲领。无大小之异。观此则大小序。虽自郑笺时。有所分析。陆氏又以为无大小之异者。盖以诗首关雎。即可总论于此诗之下。不必分为大序小序。而朱子集传。以关雎序。间有统论诗之纲领者。乃诗之大序。宜引以冠经首。遂分诗者志之所之也。至诗之至也。谓之大序。自关雎后妃之德。至关雎之义。及各篇之序。谓之小序。当为后学之指南。然大序与小序。似出自一手。虽非子夏之所作。亦出子夏之门徒之相传授也。大序甚似乐记。乐记。即河间献王与诸生。采周官及诸子谈乐者。且文帝时所得。魏文侯乐人窦公亦献周官。即与子夏同时者也。故序之诗有六义一条。沕于周官。声成文一条。叶于乐记。言之不足一条。亦出于乐记。师乙之言。盖其源则出于子夏。而非出于子夏者。子夏之言。当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79L 页

小序
诗小序之说。纷如聚讼。郑玄诗谱。既称小序子夏,毛公合作。至后汉书儒林传。以卫宏受学谢曼卿而作。于是后之论序者。不出于子夏,毛公,卫宏。而以为子夏所创。毛公及卫宏。又加润色者。隋书经籍志也。以为子夏惟裁初句。以下出于毛公者。成伯玙也。至北宋时。王安石以为诗人所自制。明道程子以为国史之旧文。王得中以为首句。即孔子所题。曹粹中以为毛公门徒相传授。各记师说。至郑樵,王质以为妄人所作。朱子从之为集传。盖小序多可疑也。然从古说诗者。往往不甚排小序者。以其传授之业。有所述也。盖其后出之故。采尚书,左氏,国语及小戴记。而其所为说。多迁就附会之迹。然至其论作者之指而證当时之事者。似有的礭不可舍者。生于千古之下。而恐难以疑似之端。断其不然矣。窃意其本出于子夏之徒。而皆相传授不一。而为讲师所胡乱者。并腾诸序。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0H 页

删诗
太史公谓古诗三千馀篇。孔子删存三百。彼诚见敕天之歌。康衢之谣。皆不得载。断自商颂。故谓自唐尧以来歌谣。为孔子所删。而孔颖达之说以为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孔子所录。不容十分去九。迁言未可信。欧阳子之言以为迁说然也。以诗谱推之。有更十君而取一篇者。有二十馀君而取一篇者。由是言之。何啻三千。余窃以为唐虞之时。其所歌咏诗义已备。其应律合节者。入于韶濩之乐。至若二南。则始兴于商季。而天下旋归于周。俗美而不殊。风淳而不分。武王既受命。而至于成康之际。刑措不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故美刺不兴。及懿夷政乖。变风始兴。然不至于甚也。至厉王时。变雅继作。而文武之政。未坠于地。且共和为政。不至于荡析。故宣王遂以中兴。及至幽平之世。王室既卑。变雅无得以复正。而家殊俗。国异风。变诗交作。王国采诗之使。犹能举其职而采十三国之风。载之国史。然苟非善之可法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0L 页

刘歆移书太常博士云。孝文皇帝时。诗始萌牙。至孝武皇帝时。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当此时。或为雅。或为颂。相合而成。盖诗因诵读而传。故或有习雅者。或有习颂者。至四家而始各专意拾缀。整为完书。或者因此。遂意今诗出自汉儒之所缉。非孔子之旧本。此诚陋儒之见也。盖孝文时。除挟书律。故始萌芽矣。孝武时。始重儒术。故齐鲁之诗有之矣。盖当秦火之馀。潜相诵习。及此而始乃彰著。夫诵习也者。必精于章句。专于旨义。不敢妄有擅为易移者。观汉儒专门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1H 页

四始
司马迁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成伯玙曰。始者。正始也。谓之正始。周召二南。国风之正始。鹿鸣至菁莪。小雅之正始。文王受命至卷阿。大雅之正始。清庙至般。颂之正始。四始之说。尽于此矣。然四始者。皆始于文王也。关雎。即闺壸之正而由于淑女始。鹿鸣。即宾友之正而由于嘉宾始。文王。即基命之正而由于缉敬而始。清庙。即庙祀之正而由于肃雍而始。唯淑也。故正万化之始。唯嘉也。故正万善之始。唯敬也。故正百禄之始。唯肃雍。故正群祀之始。是故。孔颖达曰。风也小雅也大雅也颂也此四者。人君行之则为兴。废之则为衰。是兴废之始。故谓之四始者。是也。
六义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1L 页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2H 页

诗乐
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乡饮酒礼之工歌也。而瑟和之。鱼丽(间),南有嘉鱼(间),南山有台(间)。乡饮酒礼。燕礼之间歌也。而笙间之。关雎,葛覃,卷耳,鹊巢,采蘩,采蘋。乡饮酒燕礼之合乐也。升歌及笙各三终。间歌三终而后。乃合乐为一备也。合乐者。谓歌乐众声皆举也。王以驺虞九节。诸侯以狸首七节。大夫以采蘩五节。士以采蘋五节者。射乐也。皆在召南而独狸首则亡。南陔,白华,华黍,由庚,(笙间)崇邱,(间笙)由仪(间笙)。乡饮酒礼燕礼之笙诗也。新宫。燕礼之管诗也。所谓下管也。笙与管皆竹也。郑樵云。自春秋至后汉犹存。今亡。三夏皆金奏之诗也。吕叔玉以为肆夏时迈也。繁遏执竞也。渠思文也。此乃肆夏之三。而天子所以享元侯之诗也。鲁穆叔所以不拜也。然则王出入奏三夏。尸出入奏昭夏。四方宾来奏纳夏。臣有功奏章夏。夫人祭奏齐夏。族人侍奏族夏。客醉而出奏陔夏。公出入奏陔夏。而肆夏则亦奏于公出入与牲出入。郑玄云。九夏皆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2L 页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3H 页

桑间
乐记云。郑卫之音。乱世之音。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诗小序摘卫采唐一诗。以实桑间。郑玄又谓濮水之上。地有桑间。合桑间于濮上。然路史云。桀作东音操。北里大合乐桑林。孔疏亦云。桑林之间是。桑间桀乐。濮上纣乐。窃疑如小序及郑氏所言。则桑间,濮上。皆在卫诗。乐记何为分言郑卫乱世之音。桑间濮上。亡国之音也。且若孔疏以桑林之间。为桑间。则指桑林之乐。为桑间之乐。然桑林。实殷天子之乐。春秋左氏传襄公十年。宋公享晋侯于楚邱。请以桑林。荀偃曰。诸侯宋,鲁观礼。鲁有禘乐。宾祭用之。宋以桑林享君。不亦可乎。舞师题以旌夏。晋侯惧而退。入于房。然则桑间。非桑林。明甚。岂如路史。桑间。即桀乐。濮上。即纣乐。故皆称亡国之音。不比郑,卫之只归于乱而慢矣乎。
梁山
大雅韩奕首章曰。奕奕梁山。六章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集传以为梁山。韩之镇也。今在同州韩城县北。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3L 页

哀(郑改哀为衷)窈窕
孔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言其音也。礼云。治世之音。安而乐。亡国之音。哀而思。夫哀乐得其节。故乐而不淫。为治世之音。哀而不伤。而异于亡国之音。是时。商纣秽德纯于淫。而关雎有乐而无淫。商纣之乐专于伤。而关雎有哀而无伤。盖淫非好色之谓也。乐稍踰其节则过矣。伤非幽愁之谓也。哀稍踰其节。则必损矣。关雎并无是矣。文王之化。既自脩齐而至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4H 页

毛传
毛传甚简微难解。然以源流甚晰。故其言甚正。是时纬书未作。故援据不駮。如姜嫄履大人之迹。简狄吞玄鸟之卵。玄王谓感生之帝者。并无是也。独其所引。皆孟子及礼古文尚书大传之属也。是故。欧阳公虽始出己见以辨旧说之讹。而取毛者多。朱子集传。亦多采用。而后儒不知先贤之至意。遂斥毛说。是未知毛说之为何语而妄议之也。元延祐科举条制诗。虽用集传。兼取旧说。及皇朝胡广等。用刘瑾之书。作诗大全。著为令典。而毛传遂不讲矣。夫不明于毛传。而欲以究集传取舍之义者。不已难乎。虽以欧阳公取舍义观之。其取郑者。不过寥寥数条。而其论叔兮伯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4L 页

郑笺
郑氏注毛诗而曰笺。不解此意。马氏文献通考。陈氏曰。或云毛公曾为北海相。郑是郡人。故以为敬。虽未必由此。然汉魏间达上之辞。皆谓之笺。则其为敬明矣。然又驳之曰。郑生于汉末。乃修敬于四百年前之太守。殊无所取。说文曰。笺表识书也。郑六艺论曰。注诗宗毛为主毛。疑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孔颖达云。郑氏以毛诗悉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纪识其事。故特称笺。盖郑因毛传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5H 页

集传
朱子集传。凡两易藁。吕东莱读诗记。所称朱氏曰者。是也。自序作于淳熙四年。其说宗小序者多。然是时。已疑小序不足信。屡质之东莱。东莱不以为然。及集传之成。改从郑樵之说。遂斥小序不足信。而东莱则没矣。先生尝作吕氏家塾读诗记后序曰。少时浅陋之说。伯恭误有取焉。历时既久。自知其说不安。如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5L 页

周公东征
集传释东山章曰。成王既得鸱鸮之诗。又感风雷之变。始寤而迎周公。于是周公东征已三年矣。蔡沈书注。以居东为居国之东。从朱子帖意也。盖此义之歧而为二也。由书金縢篇中我之弗辟一段。而孔安国传曰。辟。法也。言法三叔也。马融,郑玄。辟音避。谓避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6H 页

陈灵后变风不作
欧阳氏曰。风生于文王。而雅颂杂于武王之间。风之变自夷懿始。雅之变自厉幽始。霸者兴。变风息。王道废。诗不作焉。诚哉是言也。夫变风之始。人心犹及于先王之化。故虽发于一时之私。而能以礼义止之。使不踰闲焉。其或有放纵淫佚者。能讥讽而刺之者。亦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6L 页

孔门论诗
孔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而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诗者。缘于人情而讽咏之也。圣人最明乎人情。故皇华四牡。则先探使臣之情而言之。东山采薇。则豫测戍卒之情而言之。大而父母之养。细而室家之私。其详且切。不啻若自其口出。诵诗不达此。则是徒诵而已。且春秋之时。凡辞令。辄引诗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7H 页

以意逆志
孟子因咸丘蒙之论诗曰。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者。开咸丘蒙之固也。云汉之诗。周馀黎民。靡有孑遗者。特忧之之词。而非其实也。是故。诗有切于己。则或托远于理者而怨之。如雅之豺虎不食之类。是也。有讽于人。则或托乖于理者而喻之。如雅之俾出童羖之类。是也。苟谓豺虎不食。俾出童羖。则其可乎。此害辞也。论诗而失经旨者。谓关雎。诗人叹周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7L 页

思无邪
思无邪者。诗人所赋。未必及圣人之极工。而古之人特明于学。故单传秘诀。虽无践履之工。能往往发于歌咏之际。程子以为思无邪者。诚也。朱子曰。诚是在思上发出。思便是性情。无邪便是正。盖言性情正而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88H 页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诗说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0H 页

毛公之释。简奥难解。然其得之子夏者。具有师授。且年代不甚远而传闻不爽。故于释诗最切。夫古今殊俗。以今人之见。欲符于古人之指。则虽或有中。其不中者多矣。盖语在乎此。而指在乎彼者。生于千载之下。而何由测之乎。郑氏在毛氏后益远。喜为改经文。是故欧阳公深排之。而郑樵反咎欧阳未深考以为郑氏改字。俱有根据。取齐韩诗,尔雅等书而證之。然毛氏之传。未尝不考他书。彼有可遗故遗之耳。郑氏乃拾其遗而轻以己说易之也。是以。集传所以取毛者多也。
关雎之好逑。毛云。逑。匹也。郑初注礼之缁衣。引此诗。则曰仇匹也。后解此诗。则反引左氏传文以为三夫人九嫔。化后妃而不妒忌。故为文王和好。众女之怨耦。义反艰深难解。是故。集传从毛。
草虫之亦既觏止。毛云。觏。遇也。郑引易传男女觏精之文。而释之谓已昏。夫男女觏精。统言阴阳生万物之义。不独指人之男女也。郑以此诗。道昏因之事。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0L 页

小星之抱衾与裯。毛云。裯。襌被也。郑引汉时床帐而释之。盖汉时女宠富矣。迭相侍寝。理有回避。以防亵渎。文王之时。岂必有是哉。郑意必以衾裯意叠。别生诠解。然衾复裯单。即凉温之异具也。何妨于经训哉。是故。集传从毛。
绿衣之绿衣黄里。毛云。绿间色。黄正色。郑改绿作褖。谓褖衣。当以素纱为里。反以黄为里。非礼制。故以喻妾上僭。然间色之绿为上。正色之黄为里者。上僭之义为切。若以为褖。则未见其上僭。是以集传从毛。
硕人之税于农郊。毛虽无释税。以孔疏观之。谓其舍于近郊。而郑改作襚曰。衣服曰襚。言庄姜始来。更正衣服于卫近郊。此诗舍于桑郊者。将以整车马而入国。故曰四牡有骄。朱幩鏕鏕(镳镳)。翟茀以朝。皆其仪而税之义已足矣。夫襚者。多施死者。春秋所言。皆可考也。何必据此乎。是以集传从毛。
丰之俟我乎堂兮者。毛虽不释堂。孔疏释毛义以为待我于堂上。而郑改为枨。枨门梱上木近边者。谓其待门外也。然士昏礼有主人升堂西。而宾外堂北面奠雁。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1H 页

卢令令之其人美且鬈。毛云。鬈。好貌。郑云。鬈当为权。权勇壮也。孔疏云。若鬈是好貌。则与美是一也。故引巧言无拳无勇之文以为其文相连。改鬈为勇壮。然似涉牵强。拳之为权。无徵也。今说文云。鬈。发好也。引此诗美且鬈而释之。盖毛传之释以好者。泛言之也。集传之释以须。鬓好者。又加密也。
载驱之齐子岂弟。毛云。乐易。然盖指文姜与齐侯会。无惭色之状而言。郑改云当读作闿圛者。闿者。开也。圛者。明也。上言发夕。故此言开明。谓侵明而行。然援引艰深。不如毛传之直捷。是以集传从毛。
扬之水之素衣朱襮。素衣朱绣。毛云。襮领也。绣黼也。谓绣刺黼文以褗领。盖素衣丹朱之纯。以黼为领。从其领而言之。故曰朱襮。从其黼而言之。故曰朱绣也。郑改襮与绣为绡。从韩诗说也。其意以为白与黑谓之黼。五色备谓之绣。则不当指黼为绣。又绡上刺黼而为领而后。名之为襮。故并易传。然孔颖达以初刺一色。为刺绣法。孙炎云。绣刺黼。又以褗领。皆从毛而不从郑。其义固不在于破字也。是故。集传襮从毛。朱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1L 页

无衣之与子同泽。毛云。泽。润泽也。盖言共其袍裳。是同其润泽。郑改作襗。谓亵衣近污垢。其意以为上袍下裳。皆表衣也。不应同其润泽。遂从说文之语以为襗。襗者。裤也。苟举同泽。则岂止裤欤。集传云。泽。里衣。举体之上下而言之也。
泽陂之有蒲与蕳。毛云。蕳。兰也。郑改作莲。欲以称上荷下菡萏之文。荷与菡萏一物。不应以他草厕其间。然同是芬芳之物。不妨俱举。何必以己说易之也。是以集传从毛。
下泉之浸彼苞稂。毛云。稂。童粱。郭璞曰。莠类。陆玑曰。禾秀为穗而不成。则谓之童粱。今人谓之宿田翁。甫田云。不稂不莠。外传曰。马不过稂莠者。皆是也。證左若是甚明。而郑改作凉。草萧蓍之属。然孔颖达以为释草不见草名凉者。据此则可知郑臆说也。是以集传从毛。
七月之田畯至喜。毛不释喜者。喜之义可见。不待释也。田畯来至。见其勤于农而欢喜之也。郑改作饎。饎酒食也。言耕者之子妇。见田大夫。为之设酒食。勤其事而又爱其吏。毛则从田畯而言也。郑则从耕者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2H 页

鹿鸣之示我周行。毛云。周。至行道也。言示我以先王至美之道。其义甚正。郑改示为寘。寘置也。周行。周之列位也。然此诗主求道之诚。而以宾客之礼安之。不应。遽以臣之之意及之。当以毛说为长。集传云。周行。大道也。亦毛义也。
采薇之小人所腓。毛云。腓。辟也。言小人依战车以避患。郑易以为庇。盖以君子立乘。故曰依。小人将车。故曰庇。然避与庇。皆一义也。集传引程子腓随动之说。而义益明。
吉日之其祈孔有。毛云。祈。大也。言中原之大。而禽兽甚有也。郑改以麎。麎。麋牝也。其意以为大是何物。下文云。兽之所同。麀鹿麌麌。故引之。以易经文。言麎之孔有。然兽之所同。举众兽也。非徒麋鹿也。是故。集传从毛。
斯干之无相犹矣。毛云。犹。道也。言相责以道则伤恩也。郑改作瘉。瘉。病也。夫相责以道。至于伤恩则病矣。毛言其本矣。郑似出别见。然无他义也。集传云。犹。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2L 页

斯干之君子攸芋。毛云。芋。大也。言君子之所居甚尊严。自致光大也。郑改为幠。幠。覆也。君子之所覆盖。然毛状其气像之尊。郑只言其居处之安而已。其义似浅。集传云。芋。尊大也。亦从毛。
节南山之维周之氐。毛云。氐。本也。言尹氏为周根本之臣也。郑改作桎辖之桎。盖指臣为本。不叶于义。故指制车之桎辖而言之以为大臣方制国。然民惟邦本。则岂必天子而后。始谓之本乎。如故家世臣。即亦国之根本。毛传甚明。何必改之。集传从毛。
节南山之勿罔君子。毛释勿罔上而行。责下民之辞也。郑改勿为未。言王之政不问而察之。则下民未罔其上。其意以为此诗主刺上。非责民之辞。故易传。然责民。即刺上也。郑义似浅。集传云。罔。欺也。亦从毛。
大东之舟人之子。熊罴是裘。毛云。舟楫之人。熊罴是裘。言富也。其义甚明。郑改作周。裘作求。谓周世臣之子孙。退在贱官。使搏熊罴。其意以为此章八句。辞皆相反。举鲜盛而对职劳。举求而对试。于义为叶。则周人私人。对东人西人。然此谭大夫方怨王政之偏。而叹西人之逸。不应更举西人怨王之辞。毛说允矣。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3H 页

宾之初筵之式勿从谓。毛训式如字。又云。用也。言武公禁戒时人。用此醉时。勿得从而谓其醉状。欲避患怒。而郑改式为慝者。以上文未有解恶之事。不得遽云勿从谓之也。然王肃以为传意当然。集传云。安得从而谓之。盖式语辞。言无从谓之人乎。此虽不从毛郑。大旨甚明。
角弓之莫肯下遗。毛释遗如字。言小人皆为恶行。莫肯自卑下遗去其恶心。郑改读曰随。言王不以善政启小人之心。则无肯谦虚以礼相卑者。以遗弃之义。不与谦下相类。故易传。然毛意本明白。郑自为枝蔓耳。集传引张子言曰遗弃之。似亦从毛。
菀柳之上帝甚蹈。毛云。蹈。动也。言上帝之心甚变动。喻王心之不恒。郑改读作悼。言幽王暴虐。不可以朝事使我。心中悼伤。然则无自昵焉之义。似或有乖。毛传似直捷。集传又改蹈作神。从战国策说也。
都人士之谓之尹吉。毛云。尹。正也。吉。读如字。谓其正直而吉善矣。郑读吉为姞。谓之尹氏姞氏也。毛意岂以二章四章彼君子女。皆言其首饰之美。故此章言其德性之懿而对之欤。然郑说。亦有根据。故集传取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3L 页

都人士之垂带而厉。毛云。厉。带之垂者。郑以鞶厉释之。鞶小囊。盛帨巾者。鞶必垂厉以为饰。遂引春秋纪子帛名裂繻之文。改厉当作裂。然陈祥道曰。古者革带大带。皆谓之鞶。内则所谓男鞶。革带也。春秋传所谓鞶厉。大带也。易言鞶带。杨子言鞶帨。以至许慎杜预皆以鞶为带。特郑氏以男鞶革。为盛悦之囊。误也。据此则毛说甚明。故集传从之。以为垂带之貌。
瓠叶之有兔斯首。毛斯如字。此也。王肃孙毓皆从之。言一兔头耳。虽微而可为礼。其义本明。郑以为经有炮之燔之炙之。则非有一兔。且既有兔。则不应空用其头。改斯为白。以为兔之白首。即其小者。明其薄也。又引俗语字当为鲜。齐鲁之间。鲜斯声相近。故变而作斯。何其屡转而曲也。集传云。有兔斯首。一兔也。犹数鱼以尾也。其义尤明。
抑之用逖蛮方。毛云。逖。远也。言蛮方之来内侵者。当逐令远去。郑云。逖当作剔。剔。治也。用治九州之外不服者。自三代以来。蛮夷之猾夏者。屏逐之而已。未尝剔治之。如治毛发。郑说深矣。是以集传从毛。而不从郑。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4H 页

云汉之后稷不克。毛虽无训。然以王肃说观之。以克为能云。后稷不能福祐我。郑以上帝不临者。上帝不视下。则此云不克。当云后稷不知已。故云克当作刻。刻。识也。其义甚曲且拘。集传云。克。胜也。言后稷欲救此旱灾。而不能胜。诠解洞白。无所疑也。
云汉之先祖于摧。毛云。摧。至也。言天若不雨。民将饿死。先祖之神于何所归而至乎。郑云。摧当作嗺。嗺。嗟也。言先祖之神。吁嗟乎告困之辞。然集传云。摧。灭也。言先祖之祀。将自此而灭。盖亦从毛也。
云汉之靡人不周。毛云。周。救也。言诸臣无有一人不周救百姓。无有自言不能而止不为者。而郑云。周读作赒。谓王以诸臣困于食。人人赒给之。不如毛义之为切。是故。集传从毛。
韩奕之实墉实亩实籍。毛实皆如字。郑改作寔。赵魏之间。实寔同声。寔是也。然义与毛一也。郑特好与毛异。故改之。集传无释。然不从郑之改字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4L 页

常武之徐方绎骚。毛云。绎。陈也。言徐土之人。陈说王威。以恐动之。郑改作驿。言徐国传遽之驿。其义与毛同。而辞尤密。集传云。绎连络也。似从毛。
常武之铺敦淮濆。敦。王肃申毛如字。厚也。谓布陈敦厚也。郑谓敦之训厚。于义不协。改作屯。而诚未知其然也。集传从毛。
召旻之草不溃茂。毛云。溃。遂也。言大旱草不得申遂而盛茂。郑以溃茂连文。以溃为遂。于义不安。改溃作汇。然遂者成也。草不成生长之性。而不得茂者。有何不安于义欤。是故。集传从毛。
召旻之不云自频。毛云。频厓。郑改作滨。其义一也。何为纷纷然改之乎。是以集传从毛。
思文之立我烝民。毛虽无训。以孔颖达疏言之。言后稷存立众民之命。郑改立当作粒。与尚书烝民乃粒之文相符。故集传从之。
有瞽之应田县鼓。毛云。田。大鼓也。郑云。田当作朄。朄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5H 页

载芟之俶载南亩。毛训俶载如字。郑改为炽菑。言农夫既耘。除草木根株。乃更以利耟炽菑之。盖炽者。盛也。菑者。一岁田也。毛训不徒耕耘。凡播种之事。皆统言之。集传云。俶始。载事也。亦从毛。
泮水之狄彼东南。毛无训。盖言狄远也。郑改作剔。治也。义同瞻卬传。集传云。狄。逖也。
泮水之烝烝皇皇。毛云。皇皇。美也。上文言济济多士。则此言多士之美也。郑改作暀暀。暀暀犹往往也。言多士之伐淮夷。皆劝之有进进往往之心者。虽似切于义。不如毛训之为顺。集传云。皇皇。盛也。
泮水之戎车孔博。释文云。博毛如字。言大也。郑改博当作傅。谓傅缀之而安利也。然毛训甚明。故集传从之曰。博广大也。
玄鸟之肇域彼四海。毛无训。然以孔颖达疏观之。则肇始也。郑改肇当作兆。言兆域。正天下之经界。其义一也。而集传云。肇开也。似出毛,郑之上。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5L 页

长发之幅𢄙(一作陨)既长。毛云。𢄙(一作陨)。均也。言中国广大均平也。郑改作圆。言中国圆平也。均平与圆平。一也。集传因玄鸟之员。解为周而仍之。
长发之为下国骏厖。毛云。骏大也。言成汤施法诸侯。成其德行。为下国之大纯。郑言。骏之言。俊也。言为下国作英俊厚德之君。其义与毛不甚异。特好改字。集传云。未详者。以毛郑之训。终未明白。难以为准则也。长发之荷天之龙。毛云。宠和也。郑改云当作宠。宠。荣名之谓。较毛似切。故集传取之。
许氏说
许叔重从贾逵学。逵为毛诗者也。是故。说文之叙。称诗毛氏古文。盖其所引诗者。皆毛氏说也。然以今毛氏传考之。或字异而义同。或音同而字异。或字与音欤义俱异。毛氏古本。今不可见。其今本多为后儒所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6H 页

关雎之参差荇菜。说文作椮。椮木长貌。毛作参。
卷耳之我姑酌彼金罍。说文姑作夃。秦以市买多得为夃。益至也。言欲其不永怀。故益之也。毛姑作且也。
桃夭之桃之夭夭。说文夭作𡝩。巧也。一曰女子笑貌。毛意以桃喻女子。故许亦从而释之。然巧与笑貌。恐非贞淑之意也。毛夭夭作少壮。
何彼秾矣。说文秾作襛。衣厚貌。毛传及开成石经皆同。但朱子集传从秾。
终风之终风且暴。说文。暴作瀑。疾雨也。言风而且暴也。毛作疾。
瓠有苦叶之深则厉。说文。厉作砯。履石渡水也。履石者。岂石梁之谓欤。水深而安得履石以过乎。毛云。以衣涉水曰厉。
泉水之毖彼泉水。说文。毖作必。读若䀣。䀣直视也。似指泉始发而清。当眸之凝视。然古奥难解。毛作泉水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6L 页

北门之室人交遍摧我。说文。摧作催。相捣也。所以甚言其困也。毛作沮也。
静女之爱而不见。说文。爱作僾。彷佛也。甚言其情之切。而若见之也。
新台之燕婉之求。说文。燕作䁙。目相戏也。言其淫也。然似有乖于求燕婉之义也。毛作安。
新台之得此戚施。说文。戚施作𪓰。
君子偕老之鬒发如云。说文。鬒作鬒。稠发也。于如云之义叶矣。毛作黑发。
淇奥之会弁如星。说文。作䯤。骨擿之可会发者。言弁之所着处也。毛云。皮弁所以会发。
硕人之施罛濊濊。说文。濊。作𤃴。𤃴。碍流也。毛云。濊濊施之水中。言施罛之截水也。
氓之信誓(曰下一字)。说文(曰下一字)作𢘇。𢘇𢘇憯也。憯痛也。言信誓之深也。
风雨之风雨凄凄。说文。凄凄作湝湝。寒也。
清人之左旋右抽。说文。抽作搯。捾也。周书曰。师乃搯搯者。拔兵刃以习击刺。毛作右抽抽矢以射。与许义殊。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7H 页

子衿之挑兮达兮。说文。挑作㞵。滑也。一曰。取也。毛云。挑达。往来相见之貌。集传云。挑。轻儇跳跃之貌。甚得经旨。
出其东门之缟衣綦巾。说文。綦作綥。帛苍艾色。未嫁女所服。一曰。不借綥。毛云。綦巾。苍艾色女服也。许云。未嫁女所服。然未嫁女所服。即玄校。玄则黑校。若绿色。与苍艾色异矣。且与缟衣连文。则似嫁者之服也。
溱洧之溱与洧。说文。溱作溱。溱出郑国。毛云。溱洧郑两水名。溱岂溱之一名欤。
鸡鸣之东方明矣。说文。明作昌。美言也。毛云。东方明。则夫人纚笄而朝。许云。美言者。岂谓夫人朝而进昌言欤。然以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之句观之。则许义似乖矣。
卢令之卢令令。说文。令作僯健也。毛云。令令。缨环声。与许说异矣。
泽陂之硕大且俨。说文。俨作㜝。含怒也。一曰难知也。此状美女容态自持之貌。毛云。矜庄貌者。亦此意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7L 页

东山之蜎蜎者蠋。说文。作蜀。葵中虫也。象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毛云。蠋桑虫也。以下有烝在桑野之文。故取之欤。
东山之鹳鸣于垤。说文。鹳作雚。小鸟也。毛云。鹳好水长鸣而喜者。于义甚切。
狼跋之赤舄几几。说文。几几作己己。读若卺卺。谨身有所丞也。一作掔掔。固也。此状周公恭慎之德也。毛云。几几絇貌。此只指赤舄而言之耳。
节南山之天方荐瘥。说文。瘥作㽨。残田也。盖言民之困于饥也。然不如毛传云瘥病也之为直捷。
小宛之宜岸宜狱。说文。岸作犴(犴野犬之说见小注)。犴或从豻。胡地野狗。此韩诗说也。野犬所以守。故喻之。毛云。岸讼也。似与许说少差。
巷伯之萋兮斐兮。说文。萋作緀。白文貌。似言由白而文之也。毛云。萋斐。文章相错也。盖混言之也。
大东之跂彼织女。说文。跂作歧。顷也。匕头顷也。顷者。头不正也。言星之欹而取其不正之义也。毛云。跛隅貌。言三隅之形。此徒言其形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8H 页

宾之初筵之屡舞傞傞。说文。傞傞作姕姕。妇人小物也。妇人小物。未知其状为何。岂或如陈灵公之以衵服相戏者欤。毛云。傞傞。不止也。为训甚明。
大明之其会如林。说文。会作旝。建大木。置石其上。发以机。以追敌也。窃疑此械似非追敌之具。古制未可知也。毛不释会。盖其义易知也。
凫鹥之公尸来止熏熏。说文。止作燕。熏熏作
桑柔之国步斯频。说文。频作矉。恨张目也。言民怨怒也。毛云。频。急也。
长发之武王载旆。说文。旆作坺。治也。一曰。锸土谓之坺。毛云。旆。旗也。此载旆。下言有虔秉钺。则毛训似衬。
郑氏诗笺与礼注不同。
康成注礼。在笺诗前。故未见毛传也。然毛之立学官。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8L 页

郊特牲飨农及邮表畷注。引诗为下国畷邮。谓田畯所督约百姓井间处。此齐鲁韩三家说也。毛传畷邮作缀旒。故笺从传云。缀。结也。旒。旌旗之垂者。
大传不显不承。无斁于人斯注。文王之德。不显乎不承先人之业乎。此指文王而言。笺则以不显不承。指庙中助祭之人。所以不同。
乐记。引莫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俾。俾于文王。注。莫明类长君顺比七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9H 页

孔子閒居。引夙夜其命宥密注。诗读其为基。声之误也。基谋也。密静也。言夙夜谋为政教。然毛传作基矣。其命者。或三家说之。有异欤。笺释其命曰始顺者。从毛传。毛云。基始命信也。
孔子閒居。又引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齐。注。诗读汤齐为汤齐。跻升也。降下也。齐庄也。言汤升为君。又下天之政甚疾。其圣敬曰庄严。及笺诗。言天命汤为天子。汤之下士甚疾。其圣敬之德日进。盖礼注。读上为汤跻。读下为日齐。且训以庄。孔颖达云。读齐为跻。三家有之。注言殷之先君。奉行天命。不敢违。至汤升为君。笺直言天命汤为天子。且注解。降为下天。笺解。降为下士。注解齐为庄。笺从传为升。然其大旨。不甚远也。
孔子閒居。又引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注。仲山甫及申伯。笺诗则以为甫侯申伯。郑志云。注礼时未见毛传。笺诗乃得毛传。知甫侯申伯同出伯夷之后。故与传别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499L 页

坊记。又引先君之思。以畜寡人。注。此卫定姜之诗。定姜无子。立庶子衎。是为献公。无礼于定姜。定姜言。献公。当思先君定公。以孝于寡人。毛传畜作勖。诗笺从之。戴妫思先君庄公之故。将归。犹劝勉寡人以礼义。寡人庄姜自谓。郑志答晁模云。记注时就卢君先师亦然。后得毛传。又且然记注已行。不复改之。卢君。卢植也。谓定姜诗者。鲁诗说。然鲁诗已亡。故不得全文。而盖此诗云。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此四句。实指戴妫。若如鲁诗。则未知属之何人也。
坊记。又引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注先民。谓上古之君。诗笺云。古之贤者。此为异也。
坊记。又引尔卜尔筮。履无咎言。注履礼也。言女乡卜筮。然后与我为礼。则无咎恶之言。毛传履作体。诗笺从而解曰。复关见此妇人。告我卜筮。女宜为室家。兆卦之繇。无凶咎之辞。注则属女之言也。笺则属我之言也。体目作履。韩诗也。韩诗云。履幸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500H 页

中庸。引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注。圣人之德。至于天则鸢飞戾天。至于地则鱼跃于渊。诗笺鸢飞至天。喻恶人远去。鱼跃于渊。喻民喜得所。毛传此句曰。上下察也。反引中庸说而释之。郑既于注礼时。未见毛传。依文注解。当笺诗时。既见毛传。宜从之而不从。反易旧说者。何也。
中庸。又引兄弟既翕。和乐且耽。注。翕。合也。耽亦乐也。毛传耽作湛。郑初从韩诗说而作耽。后改从湛。韩云。耽。乐之甚也。
中庸。又引嘉乐君子。宪宪令德。注。宪宪。兴盛之貌。齐,鲁,韩三家。皆作宪宪。初从之。毛传。作显显。故笺改作光光。皆随文而释之也。
中庸。又引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注。言圣人虽隐居。其德。亦甚明矣。毛传昭作炤。笺从之云。池鱼之所乐。而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500L 页

中庸。又引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注。室西北隅谓屋漏。视汝独居者。指不愧于屋漏。诗笺云。诸侯卿大夫助祭在庙。尚无敬肃之心。不惭愧于屋漏之神见女乎。屋。小帐也。漏。隐也。礼祭既毕。改设馔于西北隅而厞隐之处。诗本刺厉王。言小人不敬。此章之义。在君子在室。不敢为非。故其义殊也。注既指屋漏。为室西北隅。毛亦同。而笺于此改称屋小帐。以明其益幽昧。然特牲礼云。改设而厞用筵。岂诸侯礼用帐欤。
中庸。又引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注。言不显乎文王之德。百君尽刑之。诗笺云。不勤明其德乎。勤明之故。卿大夫法其所为。上句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谓诸侯得贤而国强。则其馀诸侯顺之。此句谓卿大夫之贤在位。其馀卿大夫法之。其为说颇艰。不如注礼之为顺。
表记。引无言不雠。注。雠。犹答也。诗笺雠作售。教令之出。如贾物。物善则其售贾贵。物恶则其售贾贱。其字义虽不同。其归则一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501H 页

表记。又引我今不阅。皇恤我后。注。言我尚恐不能自容。何暇忧我之后人。毛传。我今作我躬。皇作遑。诗笺从之。而解与注同。但我后谓我后所生子孙。此为异也。且诗指妇人被夫弃绝。初忧子孙困苦。旋复自悔之状。而记则断章取义。以證终身之仁取义。故自不同。
表记。又引不愧于人。不畏于天。注。人有所行。当惭怖于天人。诗笺云。女不入唁我。何所愧畏乎。疑而未察之辞。注则勉之之辞也。笺则责之之辞也。
表记。又引维鹈在梁。不濡其翼。彼记之子。不称其服。注。鹈善居泥。在渔梁以不濡为才。如君子以称其服。为有德。毛传彼记作彼其。诗笺从之云。鹈在梁。当濡而不濡。非其常。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不称者德薄而服尊。注则美其不濡。笺则恶其不濡。一指君子。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501L 页

表记。又引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注。言乐易之君子。其求福也。修德以俟。不为回邪之行。要之如葛藟之延蔓于条枚。是其性也。诗笺葛藟延蔓于条枚茂盛。喻子孙依先人之功而起。不回者。不违先祖之道。注则以文王依先祖之德。以兴葛藟延木之盛。笺则以君子求福不回邪。如葛藟延木之性。所指不同。
表记。又引靖恭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注。言敬治女位。正直之人。乃与为友。神听而用禄与汝。诗笺言明君谋具女爵位。志在于与正直为治。神明听之。其用善人必用女。注则指其朋友自修而言也。笺则指明君择贤而言也。
表记。又引心乎爱矣。瑕不谓矣。注。谓犹告也。诗笺谓勤也。注则言何不以事告谏于君。笺则言念此君子不勤乎。
表记。又引鹊之姜姜。鹑之贲贲。人之无良。我以为君。注。姜姜贲贲。争斗恶貌。言我以恶人为君。亦使我恶。如大鸟姜姜于上。小鸟贲贲于下。毛传姜作强。贲作奔。诗笺从之云。彊彊奔奔。言居有常正。飞则相随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502H 页

表记。又引心之忧矣。于我归说。注。欲归所说忠信之人。诗笺。说。犹舍息也。诗刺曹君好洁衣服。不修政事。贤臣忧之。言国既灭亡。我身何所归舍。礼则取以言虚华之。人心忧之。我今归此忠信。笺注所以不同。
表记。又引言笑晏晏。信誓(旦下一字)不思其反。注。言始会合。言笑和悦。要誓其信。今不思本恩之反覆。诗笺我老而使我怨。曾不念复其前。言旨虽少异。义实不远。
表记。又引后稷兆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注。兆四郊之祭。言祀后稷于郊以配天。庶几其无罪悔乎。毛传。兆作肇。始也。诗笺。后稷肇祀上帝于郊。天下众民。咸得其所。无有罪过也。注则祀后稷于郊以配天。笺则后稷受尧命。始为郊祀。所以不同。毛之训允矣。郑则不从以为郊祭处。牢持初说何也。
缁衣。引彼都人斯。狐裘黄黄。注黄衣则狐裘。大蜡之服也。诗笺城郭之域曰都。古明王时。都人之有士行者。冬则衣狐裘黄黄然。取温裕而已。礼之郊特牲云。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故引为大蜡之服。笺谓庶人有行者。非关蜡祭。故指为温裕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502L 页

缁衣。又引匪其止共。惟王之邛。注。邛。劳也。言臣不止于恭敬其职。惟使王劳。诗笺。邛。病也。小人好谗佞。不供其职事。又为王作病。注则以共为恭。笺则以为供。注则以邛为劳。笺则以为病。此其异也。
缁衣。又引执我仇仇。亦不我力。注。持我仇仇。然不坚固。亦不力用我。诗笺。王得我执留。其礼謷謷然。不问我在位之功力。注之不力用我。乃情疏而徒縻也。笺之不问功力。乃名存而乏实也。
又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注。成。邦之人成也。谁能秉行之。不自以所为者。正尽劳来百姓忧念之者。今诗。自首吾有先正至庶民以生五句无之。谁能秉国成。毛无能字。诗笺观此君臣。谁能持国之平乎。卒。终也。昊天不自出政教。则终穷苦。百姓欲使昊天出图书。有所受命。民乃得安。注则引周礼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503H 页

政教不同。而其言图书事。大妨经旨。郑以纬书乱正经。安有忠如家父。而欲国之剿绝而改天命乎。王肃谓以包藏祸心。臣子大罪者允矣。欧阳公尝言夫子删诗。或篇删其章。章删其句。句删其字。观此记所载。其说亦似可从矣。
缁衣。引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注。言朋友相摄正。不以贫富贵贱之利。诗笺。朋友谓群臣同志好者。言成王之臣。皆仁孝君子。相摄佐威仪之事。注以威仪为礼义。以證不明利之实。与笺稍左。
缁衣。又引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注。行。道也。言示我忠信之道。诗笺云。示当作置。周行。周之列位也。毛传云。至道也。与注义同。郑之易初说者。其释卷耳之周行。大东之周行。皆为列位。故此亦同。
缁衣。又引服之无射。注。言己愿采葛为君子之衣。今君子服之无厌。言不虚也。诗笺。汝在父母家。习絺绤烦辱之事。无厌倦。注之无射。指君子。笺之无射。指后妃。
大学。引宜兄宜弟。诗笺。为兄亦宜。为弟亦宜。注虽无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五 第 503L 页

大学。又引其仪不忒。正是四国。注无释。孔疏。君子威仪不忒。可长正四方。言可法则。诗笺。执义不疑。可为四国之长。言任为侯伯。其义一也。但释仪为义。释忒为疑。与记意差不同。
射义。引发彼有的。以祈尔爵。注。言射的必欲中之者。以求不饮汝爵。诗笺。发矢之时。各心竞云。我以此求爵女。注之不饮女爵。笺之求爵女者。皆射耦之辞也。然笺出于论语其争也君子之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