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诗说
  
鹿鸣(小雅)
鹿之慕类而呼群。出于诚也。君子之娱乐嘉宾者。亦诚而已。是故其蔼然相感。而不自已焉。燕礼之瑟笙。飨礼之酬币。食礼之侑币悉具。而唯以娱宾为心。取其仪而则其德耳。己之诚不切。宾未必乐告其善。己之礼不备。宾未必遽喻其道。此序所谓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者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86H 页
四牡
郑云。文王为西伯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使臣以王事。往来于其职。王事靡盬。指殷纣之事。犹汝坟之妇人。称王室如燬者也。章皆以王事为言者。可见文王服事之诚也。始以公义者。探孝子所以为公之忠也。终以私义者。探忠臣所以归养之孝也。非圣人体群臣之道。安得道之甚细。忠孝亦不偏乎。
皇皇者华
序云。君遣使臣。送之以礼乐。言远而有光华。毛云忠臣奉使。能光君命。不以高下。易其色。集传专以华为草木之华者。以其兴体。若如旧说则偏于比也。二章以下。皆言马者。以使行之周遍原隰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86L 页
之间。以马之力。又其六辔之。曰如濡。曰如丝。曰沃若。曰既均。备言御之良。而驰驱不少闲耳。若其诹也谋也度也询也之必于周咨。又可见勤于采访。必诚必恳。无暇少息耳。
常棣
序云。常棣。燕兄弟。闵管蔡之失道。故作棠棣。盖言朋友虽相忧。有兄弟而后。方济其忧。妻子虽可乐。而有兄弟而后。方有其乐。备言死生忧乐之事。以见兄弟之恩。顾其音节。一似新有忧者。此序所以闵管蔡之失道者也。使闻者足以悲伤。况兄弟之情乎。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似言管蔡虽不和于兄弟。当武庚之流言。当共拒之。何为同叛王室乎。国语富辰之言以为周文公之诗。又左氏传富辰之言以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此诗。郑答赵商云。凡赋诗或造篇。或诵古。据此穆公之作云者。即诵古也。
伐木
此诗所称诸父。即同姓之亲也。诸舅。即异姓之亲也。兄弟。兼同姓异姓之亲也。此章既言友生。则友生之燕可知。盖其主于友生。而仍及诸父诸舅兄弟。故序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87H 页
云燕朋友故旧也。至若乾糇以愆。感恨常起于至亲。所以戒之也。有酒醑我。无酒酤我。即礼之无算爵。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者。即礼之无算乐也。醑我酤我。我将使人。醑之酤之也。鼓我舞我。我将使伶。鼓之舞之也。所以尽其劝也。毛云。天子八簋。文王未尝为天子矣。然公食大夫礼。乃八簋也。奚必天子为哉。
天保
臣之颂祷君上。唯修德而获福无量尔。此诗上三章(上三章下三章之说。见小注。)。言君昭事上帝。故天之降福。如彼其隆。下三章(上三章下三章之说。见小注。)。言君之蠲洁享先。故先祖降福。如彼其茂。然德不修。则福不能继。曰俾尔单厚。曰俾尔戬谷者。天所以监其德之恒修也。曰吉蠲为饎。是用孝享。曰群黎百姓。偏为尔德者。先祖所以监其德之恒修也。是故。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兴者。天之锡福。继而不已也。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者。先祖之降福。继而不息也。
采薇
此诗之王事靡盬。指殷王之事也。方其遣戍役也。谕以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则知戍徒之心怨毒猃狁。而必欲剪灭之也。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则知戍徒之心仇视猃狁。必欲屏逐之也。时当殷恶方稔之时。戍徒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87L 页
不以调遣徭役为苦。志在于防御猃狁者。非文王之德也欤。
出车
此诗。观黍稷方华之诗。知朔方之城。当至夏末矣。雨雪载涂之诗。则知还戍之役。当在春初矣。观岂不怀归。畏此简书之诗。则知还归之时。复伐西戎矣。盖文王因殷纣之命而伐之。故曰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当殷纣之时。曰王室多难。而不敢怨。虽探士卒之心而言之。宲因文王之征伐。民徒知防猃狁。而不恤其他矣。序辩说以为所谓天子与所谓王命。皆周王。然朱子初解。以上章采薇。谓文王专征。奉王命而伐猃狁。此章劳还率。亦谓奉商王命。而命南仲。皆从序说。集传之不定何世云者。即后来之说也。
杕杜
此诗篇中。多言室家之情。盖采薇劳将率。故言其公义处多。而略其私情。此诗劳士卒。故言私情处多。而略于公义。然其言王事靡盬者。王亦见士卒体文王之心故也。
鱼丽
观鱼丽于罶。鲿,鲨,鲂,鳢,鰋,鲤。则鱼品亦多。其尊,爵,笾,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88H 页
铏,俎,豆之属之盛且备。可知。所谓物之多而嘉。物之旨而偕。物之有而时者。宜矣。君子岂饮食之为者哉。然礼非饮食。则无以通之。诚非饮食。则无以导之。所以君子之就之者。观其礼与诚耳。是以鼎之大亨。为养贤者也。
南有嘉鱼
有鱼而罩且汕者。喻我求彼也。樛木而甘瓠累。喻我援彼也。翩翩者鵻。烝然而来者。彼来就也。贤者深藏山泽间。不能勤求之则不能知。既知矣而不能礼则不能致。盖有酒而乐。已至矣。又有酒而衎。则益融矣。又有酒而绥。则复安之。又有酒而又。则相续而不已。喻贤者之众。此序所称乐与贤也。
南山有台
此诗之乐只君子。邦家之基者。言其立国致治之固也。乐只君子。邦家之光者。言礼乐文物之美。至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则民之爱戴。于是乎深矣。究其致此之由。即德音。而始则不息。继则愈茂。又以是及于后而不匮也。然以寿而贯之者。不徒颂祷之盛。盖以寿而将之而后。国益巩其本。民益受其泽。又德音之益裕于后者。所谓保我子孙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88L 页
蓼萧
序云。泽及四海也。此从零露而起义也。夫天之雨露之泽。不择内外高低。而皆得沾濡。取喻天子之泽。无远不被也。集传。因吕东莱尝于野有蔓草之序。有曰。君之泽不下流。乃讲师见零露之语。从而附益之。引此以为泽及四海之语。归之臆说浅妄。然观郑笺诸说。皆喻王者恩泽。不为远国则不及者。亦不可谓不得经旨。窃疑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远国之诸侯。初入天子之朝。喜其君接以温柔之辞也。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中国之诸侯。屡朝于天子。觌德者久而不爽。褒美而颂祝之辞也。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者。同姓及异姓诸侯之乐其德之辞也。既见君子。鞗革冲冲。和銮雍雍者。凡侯氏之入觐。天子赐以车服也。郑云。诸侯燕见天子。天子必乘车迎于门。天子之迎侯氏。未知出于何文。而孔疏以为燕礼云。若四方之宾。公迎之于大门之内。是燕有迎法。然觐礼天子不下堂。岂燕而引诸侯之礼而迎之乎。
湛露
蓼萧之露。及于萧萧贱草。故从卑贱之君而立说。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89H 页
曰泽及四海。此篇之露。始于礼草。及于杞棘。及于桐梓。皆美物及成材也。故喻同姓庶姓之诸侯也。盖不醉无归。言其主慈惠也。在宗载考。言同姓诸侯之成其礼也。显允君子。莫不令德。莫不令仪者。皆以礼自持。不丧其仪也。毛传云。夜饮必于宗室。集传从之。又以为路寝之属。盖燕礼必于寝。然郑云。夜饮之礼。在宗室。同姓诸侯则成之。于庶姓其让则止。此言似亦不失经旨。
彤弓
彤弓。因飨礼而贶者。备其仪之盛也。捐王府之珍而不之惜。又以诚礼而将之。受之者。宁不知感乎。是故。飨之而盛其礼矣。侑之而劝其欢矣。酬之而厚其报矣。若晋文公之献楚捷郑伯傅。王用平礼。己酉王享醴。命晋侯宥。是也。郑云。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飨礼。于是赐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此因春秋传宁武子之说也。又曰。凡诸侯赐弓矢。然后专征伐。此因王制说也。然观春秋传。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若是而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89L 页
得专征伐。若如宁武子之言。只飨礼之。而赐彤弓矢玈弓矢。恐未必专征伐也。
菁菁者莪
朱子初说曰。先王盛时。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其制见于周官孟子与夫礼记。汉儒之说。皆不同。而至以为教之以孝弟忠信诗书礼乐。养其良知良能之善。以俟其成德而赖其用。则其意未尝不同。故孟子曰。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此所谓长育人材者也。如是则天下喜乐之。此因序说而演之也。及集传改作燕饮宾客之诗。以诗中不见乐育材之意。然毛郑以来。说诗者皆从乐育材之训。想亦有所授也。严粲曰。莪蒿虽微物。美而可食。言君子能长育人材。无微不遂。得此君子。则莫不喜乐。又曰。泛泛杨舟。无所维系。或沉或浮。未可知也。喻人材无所依归。君子能长育之。皆可成就。故心休休然安乐。窃恐此说近之。
六月
此篇车徒甚盛。故薄伐而能奏肤功也。猃狁入境。只驱逐而已。何云肤功也。盖王者之师。以胜残去杀为功。虽戎狄之类。何必多杀为哉。尹吉甫之德。在军则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0H 页
有严有翼。而奏却敌之烈。在朝则既文且武。而为万邦之宪。在家则有孝友之张仲。而致朋友之乐。考其在军。无一事之不整。见其严敬而底于绩也(앞의 문장을 참고하여 ‘也’ 字를 보충해 넣었다.)。考其在朝。无一材之不备。见其却猃狁▦▦▦外也。考其在家。无一人之不贤。见其取友必端而成其德也。集传以为太原。今大原府阳曲县。明嘉靖间。周斯盛辑山西通志。以焦穫镐方。皆近泾阳。太原。则禹贡之原隰。而在汉则五原。在唐则泾原。非冀州之太原。以为朱子未至北方。集传偶误。此亦备一解。
采芑
此篇。备言车服卒乘之威。而蛮荆自来归服。其执讯获丑。略有系获。非大加剿绝也。方叔之壮猷。殆汉之赵克国之类也欤。盖中国有乱。则南蛮北狄。互相和应。南蛮差弱。自能归服。故威之而已。北狄力强。不即归服。故逐之而止耳。
车攻
田猎之事。非人主所宜耽也。然于礼。有春狩秋狝。亦非可阙之也。宣王方中兴之初。在东都而行会同之仪。而举田猎之事。宜观者之咨嗟叹息。不能自已也。是诗人。述其所见而美之也。盖其师律严而整。车乘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0L 页
调而和。射御法而精。皆所以致中兴之美。比之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即其义也。
吉日
此诗猎于㓒沮之上。不得如东都之盛。然亦见徒御之众。而民情之所向也。夫猎也者。所以讲师礼也。所以除民害也。所以备乾豆也。所以宴宾客也。是故。取之有度。而不极欲也。颁之维均。而不过节也。所以为王者之事也。诗人之意。非喜其厚获。即喜其复旧制也。
鸿雁
序云。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窃意此诗。作于宣王之初。盖共和当厉王之馀。民生困于虐烈。多流离失所。而至是始还集之。集传云。流民追叙其始。言鸿雁于飞。则肃肃其羽矣。之子于征。则劬劳于野矣。此指之子。为流民自相谓之词。然毛郑指之子。为侯伯卿士。以谓任劳徕之事。而必赒其鳏寡。此亦当备一解。盖言其安集者。即侯伯卿士劬劳之效。而乐其筑室以居而获安定。且追言当时流离之际。哲人为之劬劳而出其力。愚人徒为宣骄而闭其力。盖乐哲而恨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1H 页
愚之辞也欤。
庭燎
此诗。毛郑及集传。皆言诸侯将朝。王问夜早晚。窃意夜如何其。王问之之辞。夜未央。夜未艾。夜乡晨。皆左右侍臣。皆答之之辞也。庭燎之光。庭燎晢晢。庭燎有辉。王复问之也。王之视朝之意方切。故屡问而屡对也。銮声将将者。远闻之辞。銮声哕哕者。近闻之辞也。言观其旂者。辨色之辞也。序云。庭燎。美宣王。因以箴之。美者。美其勤于政事。箴者。不能正鸡人之职。然集传不从者。岂以其涉乎艰也欤。
沔水
此诗。似亦在宣王之初。盖诸侯僭乱。而讹言胥动。谗言并作。其同姓之大夫。同姓庶姓之侯邦。无肯念王室之难。有一二忠志之士。忧念而作此。且相勖以敬德。而使谗言不入。其贤矣乎。窃意此共和之徒也欤。
鹤鸣
此诗。集传广引诸说。以为陈善闭邪之辞。盖诗之取义也广。引而伸之。无所不当。毛氏云。身隐而名著也。良鱼在渊。小鱼在渚。何乐于彼园之观乎。萚。落也。尚有树檀而下其萚。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可以治国。吕东莱云。诸家虽互有所长。然未必得诗人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1L 页
旨。毛氏最在众说之先。恐其传有自焉。
祁父
此诗之爪牙。集传以为六军之士。然郑云。司马有司右。主勇力之士。此勇力之士。责司马之辞也。我乃王之爪牙。爪牙当为王闲宁之卫。汝何移我于忧。六军之士。出自六卿。法不取于王之爪牙。据此则六军之士。凡征役其职耳。何至深怨于祁父乎。彼勇力之士。法不当调而调之。所以深怨。此祁父之出师而请于王者。故怨祁父尤切。
白驹
序云。白驹。大夫刺宣王。夫宣王之中兴。以群贤之故。至是尊贤之意怠矣。时有贤者自引而去。其僚友为之引古昔贤王留贤之语。而讽于王。而且挽其去也欤。盖其去也决。故莫得以留之。徒致怅缺之怀耳。然此似非禄仕于朝者。特因招延而来。见其道不行而去者也。
黄鸟
此诗。集传以为民适异国。不得其所。故作此诗。吕东莱亦从之。然毛传云。宣王之末。天下室家离散。妃匹相去。有不以礼者。以谓不我肯谷者。不以我为善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2H 页
不可与明者。不与我明夫妇之道也。不可与处者。不欲与我居也。皆去妇之词也。首述黄鸟之言。喻男子禁己。无居我室。啖我食。然窃意此黄鸟。去妇指男子而言。无处我居。无毁我事。若氓诗无逝我梁。无发我笱之意。且言若不欲与我为室家。则我将归矣。观此夫妇之相离。则知王政之坏矣。此序。所以刺宣王者也欤。
我行其野
此诗。集传以为民适异国。依其昏姻而不见收恤。故作此诗。观不思旧姻。求尔新特。诚不以富。亦祗以异之句。则似亦去妇之词也。观孔疏释毛郑之义。我行其野。蔽芾其樗者。言其得恶夫也。不思旧姻。求尔新特者。责其不思其汝老父之命而弃我。求女新外昏。特求之女。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者。云汝不以礼为室家。成事不足以得富。适以此自异于人道。言可恶也。此亦一义也。
斯干
此诗。吕东莱以为宣王初年之诗。槩诗意无讥刺而有颂美也。首及兄弟之相好。言合族而食于此。颂其无坏骨肉之恩也。似续妣祖者。先成其宫庙。颂其奉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2L 页
烝尝所也。风雨攸除。鸟鼠攸去。君子攸芋者。言筑宫取牢固。而尚俭君子。尚以为尊大也。终之居室之庆。则乃以子女之多。而备悉其养育之方。教导之事。夫有家室而无嗣续者多矣。有嗣续而无教训者亦多。而此则先正其男女之分。又于男子之中。明其支嫡之分。可谓息乱于本。而善颂善祷者也。
无羊
此诗之以考牧。言必以牛羊者。将以备宗庙之牲也。春秋传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不如是则神不飨而福无以降也。宣王既立宫庙。又以祭祀为重。故勤于考牧牛羊也。谁谓者。不意其盛且孳。而喜之之辞也。末章牧人之梦。又因其有是事。而著占梦之法。盖古者。堂陛虽严。上下之情相通。故牧人之梦。能达于王。而又因以得时秋岁礼之兆也。
节南山
朱子尝因荀朗陵,陈太邱言。嗣守之难。世卿皆贤。何必讥哉。彼皆先世务修德义。勤劳王室。以致富厚。而顾其子孙。不知兢惕以嗣守其先业。而乃反席其富厚。据其尊贵。不怠惰则即骄盈。以致凶于国而祸于家。自吉甫以后。未见贤子孙。春秋书尹氏卒而讥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3H 页
至敬王时。尹氏又立王子朝。以乱周室。此其验也。此篇备悉尹氏之事。而其所以召祸乱者。不平也。任姻娅也。执国命者。当公平均齐而后。民始无怨。譬如权衡轻重。少失则倾矣。倾则覆矣。遂使贤能。无所试其才。故曰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靡所骋也。又争宠怙恩。喜怒不常。故曰方茂尔恶。相尔矛矣。既夷既豫。如相酬矣。若是者。无可惩之理。而叹其不惩。其心无可正之理。而叹其覆怨。其正家父其忠厚矣乎。末章云。家父作诵。以究王讻。式讹尔心。以畜万邦者。犯尹氏之怒。自露其名而作诵者。尽忠竭诚。而冀王之一悟也。夫格致之学不明。则虽觉尹氏之恶而诛除之。亦无补于治。历代人主诛除强臣者多有之。而卒未能顿改其缪政者。良以其怒在于攘己之权而已。苟不能洗心涤虑。延贤进学。一奸虽除。一奸复进。此家父所以式讹。尔心终之也。家父真可以格君心者也。
正月
天灾与人怨。未尝不相须而成者。世治而有天灾者。所以示其警也。能知警而益懋其政。则人心和而灾即弭。世乱而有天灾者。所以示其威也。不能敬其威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3L 页
而不修其政。则人心怒而灾愈盛。此章之正月繁霜。灾可谓剧矣。而当时君臣恬不以为意。民之讹言从而起。天灾与人怨相须而成。周其不危乎。
好言自口。莠言自口者。由不诚也。小人何尝有诚乎。但口给而已。若是者。安有好言哉。所谓好言者。非善言也。特假仁义之言。而自文饰也。此小人之无常者也。至若小人之雄。如李林甫之伦。亦何尝无常哉。
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既克有定。靡人不胜者。窃恐诗人之意。不得其理。天何尝有不定时乎。特气数之往来于中者不定尔。天道固有定分。特可见者亏盈。而益谦而已。但悠远而难测。故谓之梦梦尔。以是而谓之未定。而欲以人力胜之者可乎。欲以人力胜者。未见其胜。谓之胜者。即逆天而卒乃促其祸也。
哀我人斯。于何从禄者。何也。是时。周虽丧乱。国犹未亡。何忧其从他人而受禄乎。盖舁浞尝专夏而禄之也。诗人忧其及此欤。
召彼故老。讯之占梦。俱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者。讥王既自圣。故谄谀之风盛。虽故老之多识者。亦谓王为圣。无以辨其是非。犹乌之雌雄之莫分也。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者。言周之文武之泽。厚结于民。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4H 页
致此赫赫。为天下之所宗。而一褒姒能灭之。见其得之。久而失之忽。树之难而丧之易。苟能念此。则宁不悼伤嘅叹不能自止乎。为此诗者。其屈原之徒也欤。执我仇仇。亦不我力者。小人未尝不知君子之可慕。而辄尼之者。私欲害之也。贤者虽有。在朝者不能用。不能进。而又恶有逐贤之名。则执之巩固而已。然则贤者。莫如审其几。而不居其禄。不然则必有素餐之讥。濡足之诮耳。
彼有旨酒。又有嘉肴。洽此其邻。昏姻孔云。言小人得志之盛。具酒肉而相招游。而致此国势之危乱。皆若曹之事。而不知忧。乃反湛乐如此乎。
十月之交
此诗。序云刺幽王。郑笺以为正月。恶褒姒灭周。此云。艳妻煽房处。则非褒姒矣。幽王时司徒乃郑桓公。而非此之所云番也。遂为刺厉王作。而毛作诂训传时。移其篇第。然褒姒后为后。则亦可谓之艳妻。且郑桓公在幽王八年为司徒。安知其前司徒非番也欤。不足以是断为刺厉王也。
刘向曰。幽厉之时。日月薄蚀而无光。其诗曰。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又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4L 页
此下民。亦孔之哀。又曰。日月鞠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天变见于上。地变动于下。水泉沸腾。山谷易处。其诗曰。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此皆不知贤不肖易位之所致也。历叙灾异之故。不过曰朝廷不和也。朝廷不和者。不过曰贤不肖易位也。其召灾之端。夫岂远乎。熚熚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观幽王二年。三川皆震。三川竭。岐山崩。则可知宲有此事尔。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又曰予不戕。礼则然矣。夫肆欲怙宠之人。何尝恤民哉。只凭赖济私而已。是以。不谅人而墙屋之彻。污莱乎田。而犹据尊贵。而责之曰。汝下民之礼。当如是矣。是为民之贼矣。又自私其邑。置官则取富豪而为三卿矣。挈居则空王国而无一老矣。是为国之蠹矣。若是者秉国。国其何如也。
雨无正
此诗。危蹙无自安之辞。似是周室新亡。而徙于东都之诗。刘瑾说恐允矣。观周宗既灭。靡所止戾。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者。类国家已亡。朝之大夫皆散之辞。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庶曰式臧。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5H 页
覆出为恶。类人心溃乱。不惩既往。而犹肆旧习也。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鼠思泣血。无言不疾。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者。类其亲友当乱移居。不从王于东都。故欲挽而俱之之辞也。盖周室靡所底定。人皆观望不从王。而独有亵御之贤臣。忧念慨叹。思欲共扶王室之艰而不能得。大声疾呼而不自止。其贤矣乎。
小旻
衰周之政。岂至暴虐如桀纣者哉。即刘向所谓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此诗所陈。皆此义也。谋臧不从。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者。盖虽昏乱之主。岂不欲用善而违悖哉。以私蔽于前。而心昏于中。故以臧为不臧。以不臧为臧。所以为谋犹者。只益病耳。由明哲之士而旁观之。其闷郁当如何也。
哀哉为犹。非先民是程。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维迩言是争。夫先王之道。坦夷康庄。而小人之情。以其不新异。指以为迂阔。而以浅近之言。巧为之文饰而相诘。辄能动移人主之听。然则后世所称奇计异策。皆迩言也。昔舜好察迩言。此至近之常言。岂浅末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5L 页
云乎。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膴。或哲或谋。或肃或艾。每见圣哲之士。多生于乱世。乱则治之几也。无贤材而能济其乱而成其治乎。特乱世则未之有省。而愚者又壅阏。与之俱败。终古史乘可考也已。
小宛(二说相左)
集传。以此为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而免祸。盖以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而起义也。毛传。以先人及二人。属之文武也。以此诗。为刺幽王。故其言如此。然终觉不切。且序云刺宣王。毛云刺幽王。郑云刺厉王互相乖午。未知从何据也。
小弁
此诗之得其正者。曰何辜于天。我罪伊何。盖太子省躬而思愆。以谓吾以何罪。得罪于天也。毛传引舜之怨慕曰号泣于旻天。于父母之训而释之者是也。相投兔而或先之。有死人而或墐之。以有不忍人之心也。投兔与死人而不忍。而独忍于骨肉之间。岂非本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6H 页
末之倒置乎。夫不明之人。常忍于骨肉。如唐之高宗,中宗之类。是已。盖忍于所不忍。不忍于所忍。岂非有蔽之故也欤。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伐木掎矣。析薪杝矣。其辨谗之道。莫晢于此矣。庸主之心。常甘于浸润肤受之际。以为是爱我。其心偏倾。于是相与欢乐。而不顾是非曲直。苟能细密究理。如伐木而循其势。析薪而得其道。则是非曲直。不难辨矣。而谗可息。然则君子于其易见而不之见。何欤。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夫小人之得志。必欲坏人骨肉之间而树功。观君父之意少移而后。售其谗间。故交通幽隐。缔交亵御。伺其动静。人主一有所动。而言或泄。则其计成矣。历代易树之际。何尝不如是乎。苟无大臣如张九龄李泌者。安能息之乎。
巧言
君子岂欲屡盟哉。由其持疑而要盟。故长乱而不已。君子岂欲信盗哉。由其肆欲而引盗。故速乱而不足。夫小人有言甘而美。能令人如食之甘者。又其状貌宲鄙恶。佯有若朴宲。而偏长于谗谋者。若是者。唯能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6L 页
忖度则得。而忖度之道。独不在于心明者乎。
何人斯
此诗。因苏公与暴公。素相亲好。后被倾陷。故虽告绝而犹冀其改也。想暴公狂昏不定。踪迹靡常。壹者之来。云何其盱。言其不足复待也。壹者之来。俾我祗也。言其或可顾也。伯氏吹埙。仲氏吹篪。及尔如贯。谅不我知。出此三物。以诅尔斯者。言僚谊当和。尔不我信。当共诅之而相信也。意苏公为王室之老。身佩安危。不可以遽退也。大臣以道事君。不可则退者。事君之常。若国之安危。系于一身。以一时之谗间。遽奉身而退。则国其如之何。如唐张九龄在位时。太子不废。及其贬窜。而太子遂废而死。如苏公者。或若是者欤。
巷伯
小人之谗。虽极巧且憯。然其虚伪之迹。不可掩而终有开露。时君心一悟。则不之信矣。此慎尔言也。谓尔不信也。小人之谗。虽恣且虐。然以利相聚。互为倾夺。终以其所祸人之事。反受其祸。此岂不尔受。既其女迁也。历代宵小谗慝之类。未尝不蹈此。可不戒哉。至若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者。亦卑贱者呼天之词。其情迫。其辞切矣。又如取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7H 页
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者。豺虎宁有不食之理。设言豺虎之饕。而亦恶其谗慝而不食。有北宁有不受之理。设言有北之神。亦恶其谗慝而不受。然则宁投畀有昊。而听其剿灭之刑。诛剭之罚。盖深疾而不择之辞也。究所以致此者。即王心之昏也。此序所云刺幽王也。
谷风
序云。刺幽王也。天下俗薄。朋友道绝。盖俗之坏败。未尝不由朋友道绝而始。朋友。所以长吾德也。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道。虽无当。而以长吾德之故。其义无所不通。犹习习谷风。维风及雨之利泽。无所不被也。然朋友。非天属之亲。而特以道合者也。不以道合。则是利也。恐惧之时。相亲求助之不暇。安乐之时。相背弃捐之不暇。是舍道而循利也。遵是而往。斁俗败伦。为如何哉。
蓼莪
诗之言孝子之情多矣。如颽风。孝子自责之辞。故其辞虽切而不悲。如陟岵鸨羽。孝子在军而离亲。然亲存之辞。故其辞虽苦而不伤。如此诗。孝子在军而亲没之辞。故其辞甚哀而有不忍。读者备言怙恃之道。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7L 页
拊育之恩。而卒之以民莫不谷。我独何害。我独不卒等词。乃重有忧之语。是故。序云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而郑云。不得终养者。二亲病亡时。在役所。不得见也。此当似备一义。然孝子未尝怨戍役之故者。亦贤矣乎。
大东
周之贡赋有常制。岂有劳逸不均之叹。而当幽王之际。王政皆坏。故谭大夫有是诗也。夫下国之士。当劳苦之际。辄思周道之盛。此曹,桧之大夫。慨念周京者也。东方之侯国。既竭民力而供赋敛。又恐其不及期也。至于国之贵臣。履葛屦。奔走于道以督之。而西方之人。反华其衣而得志。至于贱如操舟。卑如役私。而皆能富贵。视东之赋。虽旨酒。而视之曾不如浆。虽美如璲。而轻之曾不谓之长。我则极其困劳。而彼则极其简慢。欲诉而无控。乃引天汉,织女,牵牛,启明,长庚,天毕,南箕,北斗。而怨天之辞甚切。此乃役夫无所告之辞。故若是不伦。周之君臣。苟有鸤鸠之仁。岂其不均若是乎。仁则公也。知夫仁则公。则知不仁则私。安有私而能济国乎。
四月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8H 页
此诗。先祖匪人。胡宁忍予。虽因切苦之极。必呼父母之意。殆过乎怨矣。生值乱离。已适然矣。父母何与哉。而至谓之匪人乎。毛郑以来。皆作匪人之解。然窃疑人当作仁。如论语井有人之作仁。古者。人仁通用也。言先祖不仁而生我。使我值此也。若是则似少缓矣。我日构祸。曷云能谷者。彼君子者。岂因祸乱而挠其守哉。特自饬之辞也。苟非自饬之辞。则亦何足取哉。滔滔江汉。南国之纪者。行役之大夫。见之而起兴。以谓江汉。尚能包络众水而为纪。而王心。乃不有我一人之尽瘁乎。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者。下国构乱。怨乱并兴。已縻使役而困苦。不可委而去之。盖由在位之贪残。而下国之乱如此。幽王苟能烛其宲。岂若是乎。序云刺幽王者此也。
北山
此诗。行役之大夫自言当强壮之年。岂不以王事为忧哉。但以父母之养无人。故陈己情私。盖执政之大夫。谓我贤而独劳者。诚不谅人也。夫彼燕燕居息。或息偃在床。或湛乐饮酒。或出入风议者。皆安乐而无所事。何不使此辈代我。而使我归养乎。其心非怨上也。观惨惨畏咎之句。意有责其慢而督其勤者。不徒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8L 页
役之不均。且虑其以罪加之而不能归也。
无将大车
此诗。序云大夫悔将小人也。郑云。幽王之时。小人众多。贤者与之从事。反见谮害。集传不从者。以其不见悔将小人之义。故作行役劳苦忧思之作。观其无将大车。祗自尘兮之诗。则似若有同推车子而被尘污之意。如王导所称元规尘污人者。是也。观无思百忧。祗自疧兮之诗。则似若有忧谮畏忌之意。如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者。是也。毛,郑所述。抑亦有所由欤。
小明
序云。大夫悔仕于乱世也。此因心之忧矣。自贻伊戚。而知其有悔也。其所称共人者。即靖共尔位之人。而与己为僚者也。盖其处者行者。俱有忧虞。而己则在外。虽忧虞而不底于险。独彼僚友。果能不蹈祸乎。是以忧之而不能止。然处乱世者。无过靖共尔位而正直是与。则自当为神所祐而免于祸。既不能炳几先去。而及今势不能去。则其求福之道。惟有是耳。即尉之勉之之辞也。
鼓钟
此篇。孔疏毛以为刺其鼓淫乐以示诸侯。然钟鼓笙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9H 页
磬。以雅以南。岂淫乐欤。是故。郑以为作先王正乐于淮水之上。序既称刺幽王。而欧阳公云。幽王未尝游淮上。严华谷又以为古事。亦有不见于史。而因经以见诗。即史也。其论固当。然郑云。昭王时。鼓钟之诗所为作者。此说盖出于三家。然窃谓此似得之。
楚茨
序云刺幽王。以其在变雅之中。而集传以为词气和平。称述详雅。无风刺之意。指以公卿有田禄者。力于农事。以奉宗庙之祭。而公卿大夫之祭。唯于少牢馈食礼见之。大夫之牲。止于少牢。而此云牛羊。则有牛矣。少牢无祊。而此云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则有祊矣。少牢之祝曰。皇尸命工祝。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使女受禄于天。宜稼于天。眉寿万年。勿替引之。其辞略而此之所云。工祝致告。徂赉孝孙。苾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既齐既稷。既匡既敕。永锡尔极。时万时亿者。其辞详。少牢无乐。而大夫有赐而后。备金石之乐。而此云钟鼓既戒。则有乐矣。少牢尸起而无乐。唯天子之礼。尸出入奏肆夏。此云。皇尸载起。鼓钟送尸。则奏肆夏矣。且烝尝天子之祭名。此皆非大夫之所可当。然少牢乃诸侯大夫礼也。至若天子大夫。得用此礼欤。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399L 页
信南山
序云。刺幽王也。不能修成王之业。疆理天下。以奉禹功故。君子思古焉。集传以为此诗大旨。与楚茨略同。然观其首句信彼南山。维禹甸之者。已见王者经始之意。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即王者之政。非大夫之事也。是故。春秋左氏传曰。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故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者。是也。又祭以清酒。即以郁鬯灌地。求神于阴者也。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者。启毛以告纯。取血以告杀。取膋以升臭。合之黍稷。宲之于萧而燔之。求神于阳者。皆天子之礼。而非大夫之礼。少牢馈食可知也。然则序说亦非无所本也欤。
甫田
序云。刺幽王。以为伤今而思古之作。集传以为公卿有田禄者。力于农事。以奉方社田祖之祭。然窃疑曾孙之称。恐非公卿之所得称也。集传引武王祷名山大川曰。有道曾孙周王发之文。而此王者之辞也。报以介福。万寿无疆。又非祝农夫之辞。胡一桂主紫阳之说。亦以此为疑。吕东莱以今适南亩。言周王适南亩以劳农。亦从序说也。
大田
周礼籥章。吹豳雅以乐田畯。▦之解诗者以为楚茨,大田,甫田等篇。是豳之雅。今考大田诗。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之句。与豳俗相似。然豳风特周公追述。而戒王之辞。至若楚茨诸诗。只述当时农事而已。此何与于豳哉。序云刺幽王。岂有贤大夫赋此而讽戒之欤。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0H 页
瞻彼洛矣
周自宣王以后。不复会同于东都。此诗之君子至止。福禄如茨。韎韐有奭。以作六师之句。皆状有周盛时威武之壮。又非幽王时戎事溃乱时气象。岂或宣王时所作朝臣。赋以讽幽王。如上章欤。
裳裳者华
朱子曰。此诗。皆美贤者之类。功臣之世。德誉文章威仪之盛。似其先人。以见不可废绝之意。盖周之先王。于国之子弟。尽其教养之功。故其成就若此。虽更幽厉之衰而不忘。此从序说及毛郑也。集传改以为天子美诸侯之辞。盖与蓼萧首章文势。相似故也。然在幽厉之时。如序所云。小人在位。谗谄并进。弃贤者之类。绝功臣之世。窃恐不能如诗中上下相与欢乐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0L 页
盛。岂或引是而讽幽王欤。
桑扈
序云。刺幽王也。君臣上下。动无礼文。盖见无礼则思有礼。见祸乱则思福禄。见患难则思屏翰。见泮涣则思法式。此乃所以刺幽王也欤。序辩说以为序。只用彼交匪敖一句。生说。夫匪敖者。礼也。夫交之以礼。然后福自来矣。不以礼而妄求福。福岂来乎。
鸳鸯
鸳鸯于飞。毕之罗之。言物皆遂性而长矣。鸳鸯在梁。戢其左翼。言休息而不惊矣。乘马在厩。摧之秣之。言无事则莝。有事则粟。所以节国用也。物皆遂性而长者。仁也。休息而不惊者。惠也。节国用者。俭也。君子之宜福禄者。由是故也。盖有周之盛时。而刺幽王之不然也。
頍弁
此诗之兄弟。指同姓异姓之亲也。甥舅。指昏姻也。序云。诸公刺幽王也。暴戾无亲。不能宴乐同姓。亲睦九族。孤危将亡。故作是诗。辩说云。序见死丧无日。便谓孤危将亡。不知古人劝人燕乐。多为此言。如逝者其耋。他人是保之类。诚正论也。然有頍者弁。宜以宴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1H 页
酒旨殽嘉。宜以饮也。兄弟而匪他。可以亲亲也。茑萝松柏。非族类而犹相依附缠绵。况同族类乎。是故。未见而忧。既见而喜。末又戒雨雪之先霰。以譬老至而将死。得及今而酣饮。以笃亲亲之谊者。其情也切。其辞也哀。似与平日寻常宴乐之辞。异矣。序所称说。亦可据也欤。
车辖
序云。车辖。大夫刺幽王也。褒姒嫉妒。无道并进。谗巧败国。德泽不加于民。周人思得贤女以配君子。故作是诗。考毛郑之义。则大夫思严车设辖。迎美好之少女有齐庄之德者。配幽王代褒姒。而在道则虽饥而不知饥。虽渴而不知渴。冀使王修德教。会离散。苟得德音而来。虽无同好之友。犹燕饮相庆。而平林之木。耿介之雉。集焉。王有美德。则贤女来配。然则酒不旨而可饮。殽不嘉而可食。必皆庶几于王之变改。得辅佐之。我虽无德与女。用是歌舞相乐。登高岗者。必折木为薪。为其叶茂蔽冈。喻贤女得在后位。必除嫉妒之女。王庶几古人有高德者慕而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御群臣。使之有礼。如御四马騑騑然。持其政令。使之调均。如六辔缓急有和。我得见新昏。如是以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1L 页
慰除我心之忧。盖观二南之化。由于不嫉妒。而若是隆洽。则知褒姒之嫉妒。必祸周也。此盖大夫期望之辞。非实有是事也。由是观之。毛郑之解。其或得经旨也欤。
青蝇
青蝇之止于樊于棘于榛者。欲其渐远也。交乱四国。构我二人。指其渐迩也。谗人之祸。未尝不由远而渐密。斥谗之道。未尝不由近而渐疏。盖棘榛。皆丛杂艰险之木。故亦喻谗人之情也。
宾之初筵
序云。卫武公刺时也。幽王荒废。媟近小人。饮酒无度。天下化之。君臣上下。沈湎淫液。武公既入而作是诗。集传以为武公饮酒悔过者。从韩诗说也。窃疑武公若能悔过而作。则无与于雅矣。当从淇澳之诗。而编于卫矣。序说刺时之云者。似备一义也。笺云。先王将祭。必射以择士。盖择士。非待于祭。而盖将祭而观其礼也。是故。先言射而后言祭也欤。
自第三章以下。乃旅酬与无算爵也。既醉而出。是礼也。乃不出而威仪荒乱。立之司正。所以监过也。反迷乱而不省。始未尝不饬以礼。终未尝不丧于礼。观淇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2H 页
奥之诗。武公威仪恂慄。可见其自治之严。似不至怠倦迷乱如此。无或见醉者之状而刺之欤。
鱼藻
序云。刺幽王也。言万物失其性。王居镐京。将不能以自乐。故君子思古之武王。此因王在在镐而起义。盖武王始居镐故也。且因不能自乐。而思饮酒乐岂。然黄震以为此诗。与王在灵囿。于牣鱼跃气像同。而有和乐之意。无愁叹之词。然因今之伤而思古之盛。则如楚茨大田等诗。是也。皆有和乐而无愁叹也。
采菽
觐礼。侯氏享礼毕。乃右肉袒于庙门之东。乃入门右北面立。告听事。天子辞于侯氏曰。伯父无事归宁。乃拜。侯氏再拜稽首。出自屏南适门西。遂入门左。天子赐侯氏以车服。迎于外门。再拜。重赐无数。在车南。诸公奉箧服。加命书于其上。升自西阶东面。太史是右。侯氏升西面立。太史述命。此诗所云。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者。即赐侯氏以车服。迎门之事也。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即奉箧服加命书之事也。天子葵之。即袒告听事。天子辞之之仪也。觐礼又云。上介皆奉其君之旂。置于宫。尚左。公侯伯子男。皆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2L 页
就旂而立。此诗所云。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者也。鸾声哕哕。旂之铃。车之铃。相乱之声。
角弓
周之道。亲亲为上。而幽王不亲九族。而好谗佞。骨肉相怨。则周道之坏。可知也。此诗之刺。由骍骍角弓。翩其反矣而起。盖角弓之调和。喻族亲之睦。绁檠一有不善。则翩然而反。喻族亲一有不和则皆远之矣。民皆效上。而远其族亲。则家何以睦而国何以裕乎。民于是乎怨诽。而唯攘夺之为务也。王有族食燕之礼。而反视老如幼。食不饱而酌不取。徒使谗谄之人。增其气。如教猱升木。如涂涂附。然使王心一悟。则彼谗谄之人。如雨雪见晛尔。
菀柳
观此诗。真如序所云。幽王暴虐。而刑罚不中。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俾予靖之。后予极焉者。殆易所谓浚恒者也。无常之主。竭人之忠。恩反为雠。此岂幽王为褒姒。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诸侯益亦不至之时乎。此诗。述诸侯之怨幽王之言耳。
都人士
此诗。狐裘黄黄。台笠缁撮。充耳琇实。垂带而厉。匪伊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3H 页
垂之。带则有馀。即士之服。士之服如此。其俭且美其大夫可知。绸直如发。卷发如虿。发则有旟。即女之容。女之容如此。其贞其为妇可知。礼。大带垂三尺。故曰有馀也。且观中国图画。女子鬓傍。束发为饰。而末皆扬起。意其制也欤。万民所望者。思之也。我心不悦者。思之切而不乐也。我心苑结者。思之尤至而抑塞也。言从之迈者。九原可作。则当从之也。云何盱矣者。不可得见而如将见之。郑云。言从之迈者。言己忧闷欲自杀。求从古人者。似涉乎凿矣。
绸直如发。郑笺云。都人之家女。其情性密致。操行正直。如发之本末无隆杀也。集传绸直如发。未详其义。然以四章五章推之。亦言其发之美。比郑说亦切。而严华谷云。其为髻密而直。如其本发。亦俭素也。密是其发生之密。直亦发之本性。紧梳则顺其发性之直。故曰密直如发。此说益明。盖诗所云鬒发如云。不屑剃也者。即此也。
采绿
此诗之五日为期。六日不詹。毛云。妇人五日一御。言常时。以五日为御之期而望之。至六日而不至。尚以为恨。况今日月长远。能无思乎。此太细矣。郑改为五日五月之日。六日六月之日。然则以周正而起。则五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3L 页
日即建辰之月。六日即建巳之月。岁暮当还之期。乃以建辰之月为期。又过建辰之月。而至建巳之月而不还。故怨旷甚切也。之子于狩以下。思其常与夫狩猎渔钓之事。而述其情也。
黍苗
此诗。述召伯营谢之事。又见大雅。序云。刺幽王也。不膏润天下。卿士不能行召伯之职。幽王之世。距宣王不远。而功坏泽閟如此。盖自宣王末年。多失于政。而至是卿士无以述召伯之功也欤。我任我辇。我车我牛。我徒我御。我师我旅。窃疑征夫自相谓之辞。盖功成而将归欢乐之。且庆召伯之成。而王心则宁。皆见忠实之诚也。
隰桑
此诗。序云刺幽王也。小人在位。君子在野。思见君子尽心以事之。此由隰桑有阿而起兴也。盖隰桑之叶美。而喻君子。则知原桑之叶不美。而喻小人也。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言爱之而岂不发我言乎。然中心之缠绵者难抽。胶固者难解。盖抽之易者。不可谓缠绵之深也。解之速者。不可谓胶固之牢也。故观其发之迟存之久。而知其不能忘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4H 页
白华
白华管兮。白茅束兮。喻草之类同而又白。其色则一也。王与后贵则类。正位居体。何故背弃也。此章以下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者。叹王泽之润。不能如也。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喻王泽之灌。不能如也。樵彼桑薪。卬烘于煁。喻嫡妾易位也。鼓钟于宫。声闻于外。喻诚则必达。而今反不能也。有鹙在梁。有鹤在林。喻尊卑各违其所也。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喻后必生祸患。而不能早防也。有扁斯石。履之卑兮。喻王之迎后。乘车履石。而今乃卑之也。反覆上下。取譬多端。皆述怨之辞也。
绵鸾
序云。微臣刺乱也。大臣不用仁心。遗忘微贱。不肯饮食教载之。此具在诗中。无甚奇也。但大臣不用仁心。未见其义。故集传不从也。绵蛮黄鸟。止于邱隅。说诗者。皆以止者非得所止之意。以道之云远。我劳如何。为證。然窃意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得其所止。而羡其不如。盖役重行远而无恤者也。饮之食之。谁能恤我以恩。教之诲之。谁能导我以道。命彼后车。谓之载之。谁能延我以礼乎。皆思之之词也。
瓠叶
序云。大夫刺幽王也。上弃礼而不能行。虽有牲牢𩟷饩。不肯用也。故思古之人。不以微薄废礼。瓠叶则用以为菹。兔首则用以为羞也。昔赵孟赋兔首。而郑人知其欲用一献。一献而具献酬酌之仪。盖物薄而情厚故也。是故。春秋左氏传曰。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可羞于王公。此之谓也。然则牲牢𩟷饩之盛。不以诚将之。固不可。况有之而不肯用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4L 页
渐渐之石
序云。下国刺幽王也。戎狄反之。荆舒不至。乃命将率东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诗。然幽王之世。将率东征。不见于史。赖是诗而传矣。盖中国之忧。非戎狄则荆楚也。荆楚之地。险阻幽晦。又常多雨。行役之艰可知。而王不恤之。宜其为乱时之政也。
苕之华
郑云。陵苕之干。喻如京师也。其华。喻诸夏。华衰则黄。犹诸夏之师旅。罢病将败。则京师孤弱。此由苕之华而生文。然其说凿矣。牂羊坟首。喻物产皆瘠。三星在罶。喻水静而无鱼。皆乱离相继而起。民户凋散。闾里荒废之象也。此序所以大夫刺时也。
何草不黄
草之类非一。而何草不黄。则无一草之不黄矣。日之数不穷。而何日不行。则无一日之不行矣。人之徒甚众。而何人不将。则无一人之得免。先王定制。家惟一人从征。如此。则周制之坏。不在于春秋以后。而在于幽王之世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5L 页
文王(大雅)
首章。言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显者。于昭之谓也。时者。维新之谓也。天下文明者。显之光也。正位凝命者。时之迹也。序云。文王受命作周。文王何尝于其身受命乎。特言受命之道。自文王始也。欧阳公言。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据武王以为言。言积累之发。在武王时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亹亹者。勉也。文王之德。达于上下。不必更事勉强。此即乾之象。传所谓自彊不息也。人见天道之四时。寒暑之机。日月星辰之运。则殆若彊不息。然唯健故能之。文王纲纪四方。亦如是。即仁之所发。健故仁耳。是故。天命之固。至于子孙本支。而若当时后辟公卿大夫士。莫不被其敷锡之福。延及其世。皆文王之所佑助也。
厥犹翼翼。翼翼。勉敬也。文王之德。即敬也。文王之令闻。由亹亹也。周之士。皆秉文之德。故皆勉敬。而至若思皇之士。作周之桢干者。如世禄显达之流。草野侧微之类。皆是也。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有首出之德。必有从而生而为之邻者。所以文王之世。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6H 页
俊彦之盛若是也。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者。何也。敬者。彻上彻下之工也。文王之德。底于极。故人莫能睹。而只言其深远也。此章以上。言周之盛。由文王之德。与天为一。而降之福也。周之子孙。宜承其泽。而修其德以继之也。此章以下。言殷纣之秽。背天之心。而致于祸也。周之子孙。宜警其戾而违其悖。以鉴之也。至此章。言文王缉熙敬者。言敬则虽商之孙子。亦来服于周也。知敬则虽商之孙子。亦来服于周矣。知不敬则知文王虽三分天下有其二。而犹服事殷。至殷之恶稔焉。武王终乃奉天命而诛之耳。
殷士肤敏。祼将于京者。当殷之亡。岂无贤俊如胶鬲辈。而况懿亲则有三仁焉。商纣秽德。不底于极。则天岂诛之乎。天命既绝。则虽肤敏之士。只得归服于周。此孟子之训以文王方百里而起为难者也。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者。当其剿绝殷命之时。周公躬亲睹之也。故反复戒饬。若是之切。说周之辞。其讽也远。戒殷之辞。其警也惕。夫天命之无遏者。唯仪刑文王之德耳。仪刑文王之德。则万国不归心于周而安之乎。
大明
此诗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者。言失德则虽天位之重。殷适之正。而其亡也忽。可见其失之易。自挚仲氏任。至于末章会朝清明。备言王季文王之德。武王之烈。而任姒之懿内助之。鹰扬之猛而外赞之。其兴也远。可见其得之之难。首章备言天命不易之故。夫文王之小心翼翼。所以得之也。观文王之所以得。则见纣之所以失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6L 页

以讳事神。周制也。是时。窃意制作未悉备。故诗言古公亶父。而不之讳也。爰及姜女。聿乃胥宇。则不徒太王之灵智刱基。而抑亦藉姜女之贤之力也。周之闺范启矣。观其画疆界。立宗庙。建宫室。已于陶复陶穴之中。揣摩经营而施之。盖商德虽未衰。然天之启周。已兆于此矣。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意古公季历之际乎。及虞芮质成之后。文王之德益闻。然诗人体文王谦让不有之意。以予曰起之若文王之言。谓之疏附先后奔走御侮之交相为力而致之耳。
棫朴
此诗。言文王之德而人心之皆趍。备言薪槱,奉璋,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7H 页
楫之事。状其归附之众。而又言归附之众。由文王寿考而作人。皆鼓舞变化。而考其所由致。则追琢其章。而文王之德益彰著。金玉其相。而文王之德益坚凝。又纲纪四方。故天下之人归附。文王之德益众矣。观此则文王若益寿考。奚但有天下之二乎。
旱麓
序云。受祖也。周之先祖。世修后稷公刘之业。太王王季。申以百福干禄。吕东莱以为周之先祖以下。皆讲师所附丽辩说云。百福干禄。尤不成文理。集传定为咏歌文王之德者。正也。首章言其修德也。二章言其获福也。三章言其治化也。四章以下。言祀享获福之说也。德修于己而福降于天。其应如影响。始虽远。若莫之逮也。终则近而不可离。天人之际。夫岂难知哉。首章之干禄岂弟。末章之求福不回。备言干者。非己干之。以其岂弟而禄之来有若干之也。求者。非己求之。以其不回而福之至有若求之也。
思齐
太任之德。齐也。齐之为言。庄也。庄则敬而和矣。是知文王之胎教。由是故也。及太姒之嗣徽音。亦是道矣。此序所云。文王所以圣也。言上有圣母。内有贤妃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7L 页
是故。享先则神罔怨恫。御家则刑寡妻而至兄弟。是敬之效也。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是敬之所也。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是敬之见于事也。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是敬之见于教也。文王之敬。其始源于太任之齐矣乎。
皇矣
此诗。专以帝而起者。言周之凡迁都建国兴师之类。皆天命。而非太王王季文王之私意也。夫太王之迁岐。似避狄人也。而宲天所命也。泰伯之让国。似从父意。而宲天所命也。文王之伐密崇也。似侵疆也。而实天所命也。又其都程也。似益国也。实天所命也。文王之心。与天同德。故天之所命。即其行事也。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即密人慑威而服德之故。不敢矢其陵。不敢饮其泉。自敛归于我矣。岂文王之师。有意于为我也耶。史记云。崇侯虎谮文王而囚羑里。故文王归而伐之。然文王之师。岂为是哉。崇侯党恶之罪。不可不征。可征则征而已。岂顾私嫌哉。
灵台
灵台。即一望氛祲。察灾祥。时观游。节劳佚之所。非如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8H 页
宗庙宫室之为急务也。文王欲焉。则民皆趍役。必诚心欢乐之。而不徒民之欢乐也。仁及于禽兽。故麋鹿鱼鸟之类。皆遂其性。于是。又于此。设辟廱而鼓钟。以乐国学子弟。圣人之一游一豫。皆为法度。非若后世之耽乐。则止于耽乐矣。是故。为囿沼。而不止于时游。观节劳佚也。又为礼乐而教导之。以见鼓舞作兴之有方也。
下武
集传以为下武。未详。或曰下字。当作文。言文王武王。宲造周也。然或又疑三后在天。文王居其一也。不当复举文王以致诗义之重复。先儒都从毛郑。毛郑云。武继也。郑云。下犹后也。言后人能继先祖者。维有周家最大。世世益有明知之王。谓太王王季文王。稍就盛也。是故。王配于京。世德作求者。喻武王继先王之德。而孚于下民也。能继先王之德者。孝也。后世苟能用是道而继其迹。则天禄不替。终古后辟之失其政者。未尝不始于隳先王之规模。汉之诸帝。皆以孝谥亦由是耳。
文王有声
此诗多述武王之功。而以文王有声而起者。溯本而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8L 页
言之也。文王之有声者。以其求民之宁也。是故。伐崇邑礼。未尝不劳众以受天命。而欲民之宁。故民无怨。筑城伊淢。作礼伊匹。未尝不兴役以追来孝。而欲民之宁。故民皆乐。盖自岐而程。自程而礼。何为屡迁都也。盖其城垣。不至修广侈大。只容见在之民众。故及其生聚之渐致繁庶。则不得不迁。观作礼伊匹。则斯可知也。是时。四方侯辟。皆归附于周。由礼水之航。故怀禹之绩。以为非禹之绩。则何以致此来同乎。末又以礼水有芑。颂武王之功。以配禹烈。盖言武王伐纣而除民之害。禹治水而除民之害故也。
生民
此诗姜嫄。毛释云。配高辛氏帝。是故。史记。称姜嫄为帝喾元妃。大戴礼。帝系篇亦因之。至郑玄忽易传以为帝喾之世妃。盖以为姜嫄为帝喾之元妃。则尧之亲弟。常生在尧立之前。而尧之即位。不举用贤弟。比尧崩百馀岁之后。为舜所用。故怪其永命。又若稷若喾子。则未尝隔世。左氏说八元云。世济其美。以此定为帝喾之世妃。世妃者。高辛子孙之妃也。然其答赵商之问也。则即姜嫄。诚帝喾之妃。履大人之迹。而乃有神气。故意歆歆然。天下之事。以前验后。其不合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9H 页
何可尽信。然则郑亦未能的知也。何故舍毛。而定为高辛子孙之妃乎。且其释。即有邰家室。则以尧改封于邰。就其成国之家室。无变更也。据此则尧何尝不举稷乎。集传从郑为帝喾之世妃。而以祭先媒之礼释之。盖不定其何时。似亦疑之也。盖郊媒天子礼也。帝喾以天子故行之耳。
履帝武敏。毛传云。履。践也。帝。高辛氏之帝也。武。迹。敏。疾也。从于帝而见于天。将事齐敏也。此解甚正。郑忽引纬书河图曰。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遂以为姜嫄祀郊媒之时。有大神之迹。姜嫄履之。足不满履。其拇指之处。心体歆歆然。其左右所止住。如有人道感己者。不已凿乎。盖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者。从郑笺则语神而旨奇。然毛说正而顺。郑说神而奇。且纬说侵淫于汉。故史记亦云。姜嫄见巨人迹。心欣然说。践之而身动如孕者。以是也。集传之从郑者。因张子及苏氏说耳。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毛释达。生也。姜嫄之子先生者也。盖言姜嫄先生之子生耳。郑以达为羊子也。似见国语曰。太任震文王不变。少溲于家牢而得文王。遂亦推类。及于后稷欤。孔疏以毛亦云羊子以生之易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09L 页
故比之。然毛则无是说也。
集传以为此诗未详所用。岂郊祀之后。亦有受釐颁胙之礼也欤。盖亦未尝不用序说也。序云。生民。尊祖也。后稷生于姜嫄。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吴澄曰。颂有思文后稷矣。生民。乃祭之后饮酒受釐时所歌。盖祭祀之时。歌之于鬼神者。颂也。受釐之时。歌之于生人者。雅诗也。窃意此言得之。经云。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是祭也。即祈年之祀也。
行苇
此诗首章。燕兄弟之诗也。二章。燕宾之诗也。三章。大射之诗也。四章。养老之诗也。戚戚兄弟。莫远具迩。燕礼所云。公降立于阼阶之东南南乡。迩卿。卿西面北上。迩大夫。大夫皆少进。是也。授几有缉御。燕礼司宫。兼卷重席。设于宾左东上。是也。或歌或咢者。燕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及间歌鱼丽,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及歌乡乐周南关雎,葛蕈,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等诗。是也。但所称徒击鼓者。宾取晡以降奏陔。及大射仪公入骜之时。与夫命曰不鼓不释之类。郑云先击钟后击鼓者。是也。酌以大斗。以祈黄耇。王制所云。适馔省醴。养老之珍具。是也。
既醉
此诗介尔昭明者。即大学所称明德也。修齐治平。由是推之也。修齐治平。而其福当如何哉。盖此祭宗庙之后。至于旅酬。及无算爵。而群臣颂祝之辞也。公尸嘉告以下。公尸之嘏辞。然嘏辞散见天保及楚茨之诗。而与此不同者。岂嘏无一定者欤。周王之圣德。多赖于闺门之治。故其嘏辞。亦云其类维何。室家之壸。君子万年。永锡祚胤。又曰。其仆维何。釐尔女士。釐尔女士。从以孙子者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0H 页
凫鹥
邢炳云。诗颂丝衣。序云。绎宾尸。言绎者。见此祭之名。盖福禄来成者。成王之祭礼也。福禄来为者。为王也。福禄来下者。降于王也。福禄来崇者。重王也。无有后艰者。欲王之后孙。无隳其德。而福禄常如此之盛。亦戒之之辞也。集传云。尔自歌工而指主人也。岂或如燕礼用宰夫。为主人者欤。宾尸。即仪礼有司彻也。然此大夫之礼。故主人延宾。天子之绎之仿燕礼者。诚亦以绎。稍轻于大祭也欤。
假乐
此诗之戒成王者。切矣。首章。言修德而求福。则天固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0L 页
保之佑之命之而又重之也。二章。则戒其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也。三章。则戒其无怨无恶。率由群匹也。四章。则戒其不解于位。民之攸暨也。盖成王之末。天下安乐。朝野无虞。故当行苇,既醉,凫鹥。君臣上下同乐之后。恐逸豫乘之。故反复警饬如此。岂非诗人忠厚之至也欤。
笃公刘
序云。召,康公戒成王也。成王将涖政。戒以民事。美公刘之厚于民。而献是诗。集传从之者。以篇中具见其义也。当治世之际。必有励先业艰难之事。左右诵之。俾嗣王。不敢怠荒。而得自警惕而后。国家可保也。此召康公之所以戒之欤。然安乐无事。则久必怠荒。周公作豳风以戒成王。而变亦得以正者。由成王之行其训而遵其戒也。召公作笃公刘。以戒成王。而正卒归于变者。由后王背其训而违其戒也。是故。圣人序豳风于小雅之上。序笃公刘三篇于民劳之上。以其正变之会。一则喜其得反于正也。一则悼其归于变也。殷则兄亡而弟继。而宗法不立。观此诗君之宗之。则嫡子孙主祭祀。而族人尊之为宗者。公刘之所制也。殷则田用助法。而此诗彻田为粮。则画井九百亩。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1H 页
耕则通力而作。收则计亩而分者。公刘之所创也。周之经制。已自此而始。则其积累之久。可知也。
泂酌
夫行潦之水甚污。而浥彼注玆。亦可洁用之。殆孟子所称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者也。然则教之可无类。立之可无方。如父母之心。岂以子之有妍媸。置爱憎于其间乎。是故。民之所归也。民之所归。则天之所与也。此序所云。皇天。亲有德。飨有道也。
卷阿
此诗将言求贤之道。而求贤者。必屈己而虚怀。故郑言回风从长养之方来。入之。真善喻也。俾尔弥尔性。集传从毛郑。以性为命。盖下言寿者。福禄之盛。故言其考终似先君而以称之。然宋,元诸儒。以性之义甚大。故多以德性言之。盖充其性而德全乎己。则福以之盛而命以之长。其义可相通也。下复言茀福之盛。由孝德而引之。孝德之引。唯君子能之。故复言君子之盛而终之。盖天子之德。无以凭翼。则不能底于德。不能底于德。则不能致茀福之盛。然则尚贤。岂非急务而乃不急乎。
民劳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1L 页
此诗所戒。则诡随之人也。诡随者。毛郑云。诡人之善。随人之恶。以谓厉王。彼诚见序云召穆公。刺厉王。而发此义也。然集传以为诡随。不顾是非而妄随人也。此乃怀诈而从之类也。人岂必欲怀诈而从哉。以利欲蔽之故也。是故。无良之徒。试其诈。惛怓之类。聘其佞。罔极之流。穷其恶。丑厉之人。肆其暴。缱绻之辈。固其势。卒之以寇虐也。其始自诡随而始。私心其可纵乎。纵则群枉兴矣。毛郑之说虽明。不如集传之直而捷。但集传以为同列相戒之辞。然似是因同列而讽于王。故序云刺厉王也。

此诗之刺。由靡圣管管不宲于亶而起也。夫诚者。实理也。安有不诚而其国不乱者乎。毛郑以为王无圣人之法度。管管然自恣。不能用实于诚信之言。而集传不从者。以有我虽异事。及尔同僚之诗以为同列相戒之辞。然窃意戒同列。所以戒于王也。盖王之为恶。自蔑圣不诚而起。遂至于不可救药。第五章之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者。怨之之辞也。第六章之民之多辟。无自立辟者。危之之辞也。第七章之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者。戒之之辞也。第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2H 页
八章之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朝。及尔游衍者。畏之之辞也。岂卫巫监谤之后。忠志之士如凡伯者。不敢谏而为此而刺之乎。

此诗之首章。两言命者。言不可徒恃命之善。而不戒其习之不善也。厉王之性。岂与文武之性异哉。特习于不善。故言命不可信也。自第二章以下。皆以文王之辞发之者。厉王使巫监谤。故君子不能谏王之恶。而假文王之辞而发之也。国语曰。厉王说荣夷公。芮良夫曰。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以是教王。王能久乎。此诗有曰曾是彊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又曰。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者。皆指荣公及墨子所称𦆨公长父之属也。是时。召公周公皆在位。而曰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者。二公虽贤。而以王不用之故。不能明其德也。是故。如无之也。时周之旧政未隳。故云尚有典刑。苟能案而行之。岂至太命之倾乎。

此序云。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一篇之中。何以发此二义乎。盖其慎威仪。审吁谟。戒荒湛。谨言语等。固自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2L 页
警也。至若肆皇天弗尚。如彼流泉。无沦胥以亡。又曰。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又曰。天方艰难。曰丧厥国等语。似是闷时伤俗。而戒同列之辞。戒同列者。亦可谓刺厉王欤。观此诗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逖蛮方者。楚世家所云。厉王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之时乎。
桑柔
史记称厉王虐。窃疑夷王下堂而见诸侯。王室之纪纲不振。厉王稍欲矫之。反济之以虐也。夫中兴之主。必明足以知人。故能得贤而任之。得贤而任之。事安得不谐乎。不明则所谓贤者非贤。所谓邪者非邪。厉王任荣公。必谓之贤而不谓之邪也。大纪称王命号公。南征荆楚。东伐淮夷。北逐猃狁而不克。徵敛数起。虐用其民。此诗所云。四牡骙骙。𣄣旐有翩。乱生不夷。靡国不泯。民靡有黎。具祸以烬者。意其指此乎。盖厉王所以失国者。由远贤臣而用小人。故反覆于贤愚邪正之际。至诲以序爵而未之听。故贤者虽欲进。而皆知其不能救。只有归农之心。又有所相亲者。党于贪人而反谗己者。己非不知其情状。而为其旧好。阴戒饬之。则复来加赫怒。殆屈原所谓惟党人之偷乐。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3H 页
反信谗而赍怒者也。大风有隧。有空大谷。言风之发。由乎空风。而至于大风。则斯极灾也。弭灾之方。惟良人得善为之。而反违之。彼不顺之人。其所以弥缝者。徒冥闇耳。安能弭灾乎。
云汉
此诗。见宣王之遇灾而惧。侧身修行之。必以诚也。夫天之置君上之位者。所以牧民也。处其位而不以牧民为心。是忘本也。厉王之所以失位者。虐民也。宣王躬蹈其祸。故其忧惧于民事。若是其切也。故其言皆敷心肾而无假饰。王曰于乎何辜。求己之罪也。靡神不举。殚己之力也。后稷不克。上帝不临。望之切也。如霆如雷。畏之深也。大命近止。靡瞻靡顾。忧之极也。父母先祖。胡宁忍予者。祈之哀也。敬恭明神。宜无悔怒。反而思之也。靡人不周。无不能止者。诉诸神之诚也。大命近止。无弃尔成。求诸臣之无懈也。周馀黎民。靡有孑遗者。民非尽无。而王心如将尽无也。赫赫炎炎。云我无所者。王岂无所。而王心如将无所也。始求之于己。复求之臣。以听天之惠。天其不格乎。然则修己而求天。天不格者。由己之诚有所未尽故也。
崧高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3L 页
宣王时。荆楚叛乱无常。故藉申伯元辅之重以御之。且以镇南方之诸侯也。是故。命召伯而定其邑。赐车服之章而宠绥之。亲饯而重其事。峙粮而遄其行。皆所以镇南土之心也。然宣王之宠异。宲过其制。金路,钩,樊缨,九就。所以封同姓。而申伯以异姓而赐之。天子不下堂。而乃亲饯于郿。则非天子待诸侯之礼。曹粹中曰。先王之庙在岐。申伯之受封。册命于先王之庙。故王在岐而饮饯于郿。然召虎之命于周。以念召康公之功。命于文王之庙。申伯之功。恐无与于文王之庙矣。是故。堂陛不尊。申伯之后。申侯乃敢与犬戎弑幽王于骊山之下。盖坚冰之渐。驯于宣王矣。吉甫之诵曰。王缵之事。王命召伯者三。王命申伯。王命傅御。王锡申伯。王饯于郿。反覆丁宁。以谓王恩之不可忘。又言王舅者二。以王室之懿戚。分义尤笃。盖箴戒之辞也。周之行彻法久矣。不应于此复言彻。而乃言之者。岂谢邑近楚。故山林岩险之地。未尽行其法欤。
烝民
厉王时。贤臣如召穆公,申伯之属在位。而叹无老成人者。何也。王不用其言。彼贤者虽在位。如不在位。故云无老成人。而老成人。岂其尽无也。是故。当共和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4H 页
时。不独周召之力。抑亦当时群贤。为之夹辅之效也。吕东莱言刚不吐柔不茹。即仲山甫之德。而二章独以柔嘉维则蔽之。则入德之方可知。朱子辨其不然曰。人之进德。须用刚健不息。据此则东莱之说似偏。夫仲山甫之德。虽柔嘉。而则者。非刚健则不能也。盖其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德之柔也。古训是式。威仪是力。是德之刚也。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者。山甫非趍利避害。而偷以全躯者也。盖当厉王时。择安去危。如晏子不死于崔庆之乱。蘧伯玉之由近关出者欤。盖明故晢于理。哲故察于事。晢于理而后。不失其守。察于事而后。不丧其义。未有失其守丧其义而能保身也。虽或有保身者。特一时之幸也。终亦必不能保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诗说
  
韩奕
韩侯之除丧入觐。即常礼也。但当共和之后。王室未定。而韩侯以同姓之侯。似首先行觐礼。故若是之褒美也欤。且懿亲而兼昏因也。首章叙王命之辞也。二章之赐与之盛。即同姓侯辟之礼也。三章之备之以笾豆。加之以车马者。即所以宠之也。四章之言取妻者。即重王族。而欲其正闺壸也。五章之乐韩土者。喜封域之美也。六章之锡追貊者。所以重其任也。夫追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4L 页
貊者。今东方之国。距韩绝远。考其路。则由今长城口。外迂于宣府大同之界而至韩。韩之能施墉壑亩籍之法者。见其统御之力。而周之威灵。亦可知也。然幽王九年。王室始骚。史伯之言。武王之子。应韩不在。晋之灭韩。在其前。宣王之时。其宠之华。如彼其盛。而无几而灭。周之政坏治乱。其宣王之末乎。
江汉
此召穆公平淮夷之诗。然窃意是时。天子亲帅六师。以征徐土。能奏大功。而召公统江汉之师当淮夷。如后世用兵。辄分道而出者也。此诗不见召公征讨之绩。似由淮徐远于岐周。故互相煽叛。及王师克捷。徐土归服。淮夷亦慑伏。故不烦兵威。而下遂疆理。至于南海。南海盖南徼之极处也。川泽沮洳。蛮俗难革。彻法未之遍行。故召穆公辟淮之四方。而行彻法。南海则只彊理之而已。
常武
此诗云。王奋厥武。如霆如雷。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濆。仍执丑虏。可见王威之猛而战之力也。是时。四方皆靖。而独徐土叛乱。故悉其师而征之。然徐方之来。由王犹允塞也。王犹苟不允塞。则何以服徐方之心乎。经无常武之字。而序云有常德以立武事。因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5H 页
以为戒。然窃意服其心而不回。兵即还而不黩。乃止戈之义。而武之常道也。然恐王之或不以常。故戒之也欤。
瞻卬
幽,厉。皆亡国之主。然厉王之初政。未必为残酷。特末年杀言者。而后民叛。然当时。尚有周,召之贤。故共和能保王室者十四年。而宣王中兴。幽王之失国。特因褒姒与诸寺人交乱。祸起于宫壸。戎狄乘之。时又无周,召之贤。故东迁而不复振。此诗中人之云亡。邦国尽瘁者。不其然乎。观此诗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说之等句。其刑政之乖乱。纪纲之隳坏。可知。若是而国能不败乎。又观其舍尔介狄。维予胥忌等句。犬戎之为忧。多有见矣。
召旻
此诗云。旻天疾威。天笃降丧。瘨我饥馑。民卒流亡。周之政令。常急于民事。故宣王先以云汉为忧。至于圭璧既卒。知周之中兴也。幽王之不以饥馑为忧。至于民卒流亡。则知周之大坏也。夫民困于虐政。而天又以饥馑毒之者。何也。民之怨咨之气。上干天和。则灾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5L 页
作焉。此饥馑之重为民毒。而国随而亡。观夫皋皋訾訾。曾不知其玷。兢兢业业。孔填不宁。我位孔贬之诗。此昏庸之所同患也。夫焉有小人在位而戒敬。且务为恐惧者乎。苟能察其迹则可知。又何难乎。至末章所云。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尚冀收用贤臣以止乱。诗人之志诚忠矣乎。
清庙(周颂)
此诗所称显相。自同姓异姓诸侯公卿统言之。是皆亲于文王之世。薰炙德化。升堂哜胾。而亦尝备先后疏附之列。是故。深得文王雍和之象。至若多士如大宗小宗宗祝之类。其德不及显相之故。称以秉文之德。秉者。操而未及成之者也。是以。只称济济之众而已。对越在天。指显相而言。郑云。对。配也。言配顺其素。如在生存也。骏奔走在庙。指多士而言。言其祼将笾豆荐陈之事敏而疾。夫文王之精神。已在天而不可见。而独可见者。以其助祭之诸侯,公卿及与祭执事之士耳。显文王之德。而在位皆雍雍肃肃。承文王之事。而在列皆济济跄跄。无有厌斁之心。则书大传曰。升歌清庙。苟在庙中。尝见文王者。愀然如复见文王者。见其德美之在于人无穷已。而声音不足尽也。
维天之命
天之命深远而难知。文王之德。亦深远而难知。然有可以仪刑者。故曰于乎不显也。其可以仪刑者。行其道而考其德也。故曰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也。假以溢我。春秋传作何以恤我。故集传从之。然毛云。假。嘉。溢。慎收聚也。郑之博。当亦见春秋传。而犹从毛传以为文王以嘉美之道。饶衍与我。我其聚之者。亦或一义也欤。独其改溢慎之义云。溢盈溢之言。似不如毛之顺。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6H 页
维清
文王之德纯而不杂。混然天理。而见于典者。清而继明。盖清而后可述。缉而后可久。明而后可行。顾其时则业未成。故惟见其禋祀之礼。如易之既济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礿祭。宲受其福者也。是故。受福而为周之祥矣。序称维清。奏象舞也。郑云。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武王制焉。又曰。文王造此征伐之法。文王征伐。惟伐密伐崇而已也。岂武王之武功。谓祖述于此而制之欤。季札观周乐。至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犹有憾云。文王未得天下也。是知象文王之乐。则知箾南籥。皆文王之乐也。集传不从者。以篇中不见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6L 页
舞象之意。然窃意古之乐章。苟形容德业之美者。多含蓄不露。使自得之。恐不必及于节奏之末也。况典者。兵政亦与焉。且祀者。脤社亦与焉乎。
烈文
此诗之烈文辟公,锡玆祉福。毛云。烈光也。文王锡之。郑云。天锡此祉福也。集传云。诸侯助祭。使我获福。则诸侯锡此祉福。具归美于诸侯甚至。窃意祉福惟天与。祖先专之。臣下恐不得与也。是故。先儒往往从毛郑者。以其义完也。至若念玆戎功。继序其皇之者。集传亦谓汝有此助祭锡福之大功。使汝之子孙。继序而益大之也。郑笺以为念此大功。勤事不废。谓卿大夫能守其职。得继世在位。而遗其助祭锡福之功。论诗者。指戎功。谓辟公。皆先王旧臣。夹辅当日。用武功平定天下者。亦备一说矣。
天作
序云。祀先王先公也。然则先王。指大王以下。先公。指后稷也。然集传以为诗中之义。专在太王。故以为祭太王之诗。而不从序说。诗中虽有文王康之之句。而亦不之及焉者。历叙先王之德。上及太王。下及文王。而独阙王季故也。孔颖达曰。此四时之祭也。盖周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7H 页
七庙。在成王时。后稷为始祖。公叔以上主。藏于后稷之庙。太王文王为穆。而列于右。王季武王为昭。而列于左。此诗颂王业之基于岐。故述太王之功。文王之烈。而王季上承太王。下启文王。岂得无功。特无可指以为名。故阙之耳。窃疑序说。亦有所本。
昊天有成命
此诗自序说以来。皆以为郊祀天地之诗。朱子初亦从毛郑之诂。后因国语叔向道成王之说。且援欧公时世论之语。定为祀成王之诗。斥序甚严。然孔疏云。韦昭云文武修己自勤。成其王功。非谓成王身也。是时人有疑成王者。故辨之也。杜佑曰。周制禋祀毕献之后。天子舞六代之乐。若感帝及迎气。即天子舞当代之舞。其乐章用昊天有成命。彼岂无所受而然乎哉。黄震曰。古注晦庵凡二说。在学者详之。
我将
此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之乐歌。篇中不曰帝而曰天者。何也。帝有五帝之殊。而天则一也。祀文王之故。称天而不称帝。而殊其名也。维天其右之者。天之所享。不可见也。故不敢必也。文王之飨。以工祝之嘏辞知之。如楚茨之神保是飨。孝孙有庆。是也。是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7L 页
见其必然也。明堂即出治之所。故云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也。至若末章畏天之威。岂独畏天而不畏文王哉。只言其畏天之威者。以其仪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已及其警戒无怠之意。不复言。而郑笺所云。早夜敬天于是得安文王之道。释其义甚畅。程子曰万物成形于帝。而人成于父。故季秋享帝。以父配之。今考朱子语类问。此乃周公义起。不知周公以后。将以文王配欤。以时王之父配耶。曰诸儒正持此二义。至今不决。看来只得以文王配。且周公制礼。若在成王时。则文王乃其祖也。亦自可见。
时迈
此诗昊天其子之者。未必之辞也。宲右序有周以下。既必之辞也。未必之辞。若牧野俟天命之意也。既必之辞。即庶邦冢君暨百工。受命之会也。槩殷恶既稔。纪纲咸坏。祀典尽废。及武王一举灭纣。侯辟慑其威。而神祗怀其信。盖征讨之际。不得不以威而将之以德也。故末云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者也。威而后众心壹。德而后众心服。如轮翼而不可偏也。春秋传曰。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即此诗。而武成曰。庚戌柴望。大告武成。此岂告武成之乐章也欤。
执竞
此诗之自彼成康。毛云成大功而安之。郑云成安祖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8H 页
考之道。自汉以来。论诗者无异辞矣。朱子初注曰。武王持其自强不息之心。故其功烈之盛。天下莫得而竞。此其所以成大功而安之。在吕氏读诗记中。后因欧阳公之说。定为成王康王。夫欧公之说。常信经而不信传。故从经文而断以成王康王者。以其简直易见也。李樗引书曰。成王畏相及。惟助成王德。以明非王谥。郝敬云。礼牲出入。奏韶夏。天子以遏飨元侯。昭穆之季。未闻有继周公作礼乐者。即有新声。岂可以配九夏。盖吕叔玉。指执竞为樊遏。韦昭以遏为韶夏。而朱子不斥其说。反采用之。集传之从欧说。以其简直。而诸儒反引旧说而议之。彼亦有援据。难以归于一也。
思文
此诗之立我烝民。莫非尔极。毛郑异义。毛云极中也。郑改立为粒。集传从之者。以书之益稷。为确證也。孔疏以为传不解立。但毛无破字之理。必其不与郑同。宜为存立众民。观其陈常于时夏之句。则知其既富而教之之义。教虽非后稷之事。究其所以致其教者。即后稷之功也。序云。思文后稷。配天也。孔疏以为周公推后稷以配帝。祭于南郊之诗也。集传之不言者。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8L 页
岂其易知故欤。
臣工
序云。臣工。诸侯助祭。遣于庙也。集传云。戒农官之词。然后之儒者以为戒农官。当列于雅。何次于颂。且朱子初说。亦从序说。后以经止言农事。故改之耳。窃疑嗟嗟臣工。敬尔在公。即诸侯在庙之事。王釐尔成。来咨来茹。即王命诸侯之辞。自嗟嗟保介以下。申之也。集传以保介。为农官之副者。从高诱保介副也之说。后儒又言。高诱只言副也。若其农官之副。乃朱子增成。引郑据月令。天子亲载耒耟。措之参保御之间。以为车右。孔疏又云。诸侯耕籍劝农。与之同车。故敕之也。然此诗大旨。在于农事。用是而究其诠释之义。可也。不必以细节之同异。窃窃然论其得失乎哉。
噫嘻
此诗。毛以为公田。在民井之间。亦当民所耕发而云。骏发尔私者。上意欲富其民而让于下。欲民之大发私田。使之耕以取富。故言私而不及公。终三十里者。各极其望为言。王肃云。三十里。天地合。所之而三十。则天下遍也。天地合者。言人之所望。止于三十里也。据此。其义甚远。此序所称。春夏祈谷于上帝者也。祈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9H 页
谷则岂止限万夫之地乎。朱子初说。亦从序。后改为亦戒农官之诗。而定为成王以后之作。毛则以为成是王事之王。虽亦指成王。作诗在其时。非谓作于成王以后耳。
振鹭
振鹭。取其洁也。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其公正贞白之见于德也。陈氏说以为在彼不以我革其命。而有恶于我。在我不以彼坠其命。有厌于彼。窃疑此说。施之于宋则可。施之于杞。不可。周未尝伐夏也。此序既称二王之后来助祭也。则似不得偏于一矣。
礼年
集传初本。作谷始登而荐于宗庙。此用小序说矣。刘瑾之酷信朱子者。疑此篇。于辨说云序误而犹用序。意谓后来所改。有未尽者矣。盖此诗。王安石云礼年属天地之功。故谓此诗为祭上帝。陈祥道引礼年诗。以證礼谓秋报者。季秋之于明堂也。吕祖谦谓以祈为郊。则季秋大飨明堂。安知不并歌礼年之诗。以为报欤。曹粹中谓秋冬大飨。及祭四方八蜡天地百神。无所不报。同歌是诗。此皆未详其必然也。而烝畀祖妣之训则拘矣。独郑康成以为尝烝。尝烝者。宗庙四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19L 页
时之祭也。而后稷为始祖。以礼年之功为报者。抑亦有是义矣。
有瞽
此诗所载。皆堂下之乐也。是故。歌瑟不与焉。盖其先祖听之而无射。嘉客观之而能永。则神人和而无憾。乐之为德。孰有过于是乎。

捕鱼。非天子之所可亲也。躬至㓒沮之上而渔之者。重庙事也。犹天子将有事宗庙。必亲猎而射牲也。积柴养鱼之法。今犹然也。观此诗鳣鲔鲦鲿鰋鲤。即月令季冬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乃尝鱼。先寝荐庙者。以其肥美可荐。至若鲔则鱼之先至者也。夏小正二月祭鲔。戴德传云。祭鲔祭不必记祭鲔。何也。鲔之至有时美物也。然则季春荐鲔。亦记时也。

此序云。禘太祖之诗。毛郑以为成王禘祭文王之诗。夫言禘太祖。则宜为后稷。而谓之文王者。诗云假哉皇考。则在四亲中。不当远指后稷。太祖。谓祖之大者。言文王亦可当之也。既以太祖当文王。而别言烈考。故知为武王。遂以为成王时诗。集传以谓武王祭文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20H 页
王之诗者。引刘向说。武王周公继政。朝臣和于内。万国驩于外。以事其先祖。诗曰有来雍雍。至止肃肃。而定之因以皇考烈考。并称文王。然窃疑向说中。周公继政之事。已可疑。且其意以为溯武王而言。继政之事。而已言周公。则当成王时矣。然则毛郑说。亦可从。且集传虽言诸侯荐大牲。以助我祭事。然荐大牲者。天子之事。而诸侯特赞助之耳。是以后儒之论。多从笺疏。
禘有二。一则禘其祖之所自出及吉禘。然考不王不禘之说。祭莫尚于禘。而若吉禘之说。鲁礼之末失也。考其制。即祫也。祫禘混而不明。至郑笺云。禘大于四时。而小于祫。夫禘岂小于祫乎。
既右烈考。亦石文母。集传云。文母太姒也。何楷云。烈考与文母。相配而言。非文王。无足以当之。烈考既为文王。则诗中言孝子者。乃武王自称。然窃意颂武王之功。推而及于太姒之尊。则逾见武王之孝。似不必以是定烈考为文王也。吕东莱云。周之王天下。得行禘礼于太祖者。皆文王武王之功。故作此乐歌。以告太祖。苟如是也。则喾与稷。俱在所告之中。其义可谓该矣。然则此太祖指稷也。非文王也。且禘稷则文武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20L 页
不得与矣。稷之专庙。颂后孙文武之烈。以著其克孝者。亦一说欤。
载见
序云。载见。诸侯始见乎武王庙。朱子初解。亦从之曰。诸侯始来见王。禀受法度。其车服之盛如此。而率之以祭武王之庙。受此眉寿之福。以多福。绥诸侯。使之缉熙于纯虾(一作嘏)。盖均福于诸侯之辞。毛之因载有始意。故训为始。朱子以载为语辞。集传遂改作诸侯助祭于武王庙之诗。然究其见辟王。求厥章之义。则在成王新即政。而侯辟各受法度之词。似非在以时入觐助祭之际也。
有客
序云。有客。微子来见祖庙。孔疏。言见于祖庙。必是助祭。序不指所在之庙。无得而知。然观大雅文王篇。厥作祼将。常服黼冔之诗。似是文王庙。且在成王时。则文王庙亦宜称祖庙也。既有淫夷。降福孔皆云尔。则有以见周之德矣。后之革除之际。多诛杀前代子孙。常恐其复受福也。周则唯恐微子之福不大。若是而不能享八百年之久也欤。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21H 页
春秋传。以此为大武之首章。观乐记之语。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此诗云。胜殷遏刘。则其始与再成之交乎。传云。大武。周之象武王成功之舞。歌此诗以奏之。夫颂武王而上及文王者。明武王之功所由受也。此所谓君子有孝子乎。
闵予小子
此诗。即冲王悲苦未毕之词也。词苦而婉。志痛而切。盖其时则周室未定。天下之蕲向犹浅。诚危疑之地。成王冲年。杳然当泮涣之会。其心岂得安乎。然念皇考武王之道。在乎孝。武王之道。在乎孝者。以其思念皇祖文王也。念皇考之思。念皇祖则已亦当思念皇考也。是故。夙夜敬止。以承继文武之业也。其行则孝。其道则敬。孝者。文武所传授之学也。敬者。文武所传授之心也。周召夹辅之功。乃能致此。不亦伟乎。
访落
此诗所称昭考。于乎悠哉。言循昭考武王之道。然其道远甚不能及。将使予勉强以就之。此成王虽在冲年。略能解武王之道。故知其远也。又知其勉强而就之。昔文王若望道而未之见。其勉强而追之可知也。且继犹泮涣者。战兢之道。绍庭上下。陟降厥家者。继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21L 页
述之志也。始而不以战兢为心。则终至于怠。始而不以继述为事。终至于忘。成王之学已进于斯。宜其天下治平。刑措不用耳。
敬之
此诗天维显思。命不易哉等语。即周召所以导迪之辞也。夫敬者。圣人之极工。文王之敬止。武王之敬胜怠。召公之疾敬德。周之君臣父子所以传于家而行于外者。皆是物也。成王之日就月将。即大学所谓自新也。学有缉熙于光明。即大学所谓明明德也。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者。即舜所以取于人而为善者也。其自责于己。不已尽乎。其外资于人。不已广乎。
小毖
成王之明。周公之圣。岂有不孚之理。而乃被疑乎。盖其处不疑之地。管,蔡与周公等耳。猝闻流言于不疑之地。怪讶之而已。岂以周公。为真不利于己乎。观其周公居东二年。罪人斯得之语。则知王心亦疑于管,蔡而未决。至是乃快语而得罪人。观此诗。宲有自怨自艾之意。不止一时惩创。其志则痛。其辞则切。其戒也深。其忧也远。如是也。故能不远而复也欤。
载芟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22H 页
序云。春籍田而祈社稷也。孔疏以为王者籍田以劝农。又祈社稷。然考之经。则无祈社稷之语。故集传以为辞意与礼年相似。其用应亦不殊。而礼年则序以为秋冬报也。故集传释之曰。此秋冬报赛田事之乐歌。然礼年则有降福孔皆之句。此即嘏辞也。而此诗只言烝畀祖妣。以洽百礼。则言礼而止。未见神之所以答其报也。岂或从古说为优欤。是故。具言耕作之勤苦。男妇之相爱。苗宲之甚茂。以劝其力。又言收穫之盛。酒醴之美。以劝其孝。又言燕飨宾客之事。及共养耆老之具。所以劝其礼。又以振古以来。如此之盛。而终之其辞多端。所以为祷祝意也。
良耟
此诗。序云秋报社稷也。盖载芟。究其终而期之。所以为祈也。良耟。溯其始而乐之。所以为报也。
丝衣
序云。丝衣。绎宾尸也。高子曰。灵星之尸也。孔疏云。灵星之尸。以人为尸。后人以灵星。尚有尸。宗庙之祭。有尸必矣。故引高子之言。以證宾尸之事。窃意灵星之祭。必于郊坛。而此乃有堂有基。故借灵星之尸。明宗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22L 页
庙之尸。然宗庙有尸。何待高子知之。而乃引彼喻此耶。盖序云。绎宾尸者。语不伦矣。绎者。天子诸侯之祭也。宾尸者。卿大夫之祭也。高子之言灵星。亦有尸矣。以言宾尸之有礼也。孔疏又言灵星。不知是何星。汉书郊祀志。高祖诏御史。令天下立灵星祠。张晏曰。龙星。右角曰天田。则农祥也。盖汉以后。未尝祭。而考之三国史。东夷传。亦祠灵星。四郡时。乐浪通中国。故亦得祀之欤。今亦不复祀也。集传云。此祭而饮酒之诗。而不指何祭。今之论诗者。以为绎礼在庙门。庙门侧之堂谓之塾。今诗云。自堂徂基。则基是门塾之基。天子宗庙正祭。小宗伯视涤濯祭之日。逆齐省镬。告时告备于王。今言丝衣爵弁之士。告濯具。告充告洁。其为绎祭明矣。此说甚精。

序云。酌告武大成也。言能酌先王之道。以养天下。而此由酌而起义也。窃疑此述牧野之事。遵养时晦。言其俟天命。而不即伐商也。时纯熙矣者。即会朝清明也。载用有嗣。宲维肃公允师者。勉后王以武王之事。是师武王之事。惟恭行天罚耳。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23H 页
武王之屡礼年。由其志在于绥万邦也。以其绥也。故群枉灭而太和升。众怨弭而百昌兴。如之何其年不礼乎。序云。桓讲武类祃也。桓武志也。窃意武王之志。虽于始出时讲武类祃之际。唯在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而已。此诗所言。即武王之志。卒其于昭于天。皇以间之。而武王之志常敬。故克享匪解之天心。以其克享匪解之天心。故天命之伐商耳。

序云。赉大封于庙也。赉。予也。言所以锡予善人也。古者。赏人必于庙者。以土地人民。已不敢专。而以先王之命。命之也。武成说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即此时所定也。武王之功。虽以武得之。然必以文王之德命之者。亦欲受封者。皆以文王之文为心而定之。孔疏云。庙即文王之庙也。

般序云。巡守而祀四岳河海也。然武王克商之后。未尝遍狩于四岳。而河则当于所过名山大川之祀。或有之矣。海则又未能及。至若武成篇中。庚戌柴望。大告武成。在乎礼矣。然则序所云者。何也。窃意周公时。追颂武王伐商时。祭所过山川时事而后。乃移以用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23L 页
天子巡狩时。四岳河海之祭也欤。
(鲁颂)
鲁僖公享国能长久。而时亦少康。故鲁人颂其德。然辞则誇矣。问国君之富。数马以对。举僖公之政。以考牧美之。然僖公之立。季氏之所主也。序所称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颂。果有是也欤。然则请命者。请作颂。颂岂鲁之所可作也。此亦用天子礼乐之滥觞也。
有駜
序云。颂僖公君臣之有道也。见其夙夜在公之句。则君臣所常勉励不懈。可知已。此所谓有道也欤。诗云自今以始。岁其有。则知鲁犹有重农之意。君子有谷。贻孙子。则知鲁之臣子不忘颂祷之义。殆有小雅之风。伯禽之教。犹有存者欤。
泮水
周之末。学校废矣。独郑有存者。卫亦有兴焉。而馀未之闻也。鲁僖能修之。宜群心之悦服也。载色载笑。匪怒伊教。则知其育材之勤。既饮旨酒。永锡难老。知其饮酒之礼也。是故。极称鲁僖之德。而致其颂祷之意。兼祈服淮之功。盖淮土之人。甚剽悍难制。数发难于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24H 页
鲁境。至后世英豪及猾盗。多起于此。盖其风俗然也。故自伯禽之世烦干戈。而至僖公时。尝从齐会于咸。为病杞矣。又会于淮。为病鄫矣。为鲁之深忧。故服淮夷。则功莫尚矣。故因出兵受成之地。深祈之也。然观其式固尔犹。淮夷卒获之诗。则平淮之功。益有望于鲁僖之养材也。
閟宫
此诗之閟宫。或谓为姜嫄庙。或谓为闵公庙。或为僖公庙。然闵公之薨。其庙止可改涂易檐而已。僖公时未薨。不应剧立庙。鲁以郊禘之故。仿周制。而立先代之庙。如周庙是已。然以周制言之。姜嫄之主。当并喾主。而蒇于稷庙。不应别立庙。故毛氏因孟仲子之言。谓之禖宫。周末礼废。鲁尤甚。安知无禖宫于鲁乎。孔子之编之。因事宲而见鲁之失礼也。此诗之誇美。甚于前篇。荒徐邦至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岂鲁之事乎。且独无霸主之讨乎。此之颂祷之辞。亦过矣。其所称复周公之宇者。居常与许也。许祊之相换。春秋讥之。鲁之臣子。亦尤其误。而欲复其旧也。欤。
(商颂)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24L 页
此诗。祀成汤之乐。不知何代所祭。商人尚声。故此诗所陈。皆声也。始奏鼓。次奏鼗鼓。次奏管。而堂下之乐皆鸣。次奏玉磬。而堂上之乐亦举。堂上堂下。俱和平。献毕而镛鼓万舞。纯如矣。皦如矣。绎如矣。盖德盛故声盛。幽则感于神。明则感于人。不然则徒钟鼓琴瑟而已。我有嘉客。亦不夷怿。以二王之后。为宾长而为九献(九献见集传)也欤。
烈祖
序云。祀中宗也。集传以为未言汤孙。亦祭成汤诗。然毛云汤孙。谓汤之善为人子孙。烈祖。汤有功烈之祖。然则指契以下诸人也。郑以为中宗之享此祭。由汤之功。本言之。盖言王业之所起。归功于汤。中宗子孙亦是汤之远孙。故言汤孙。其二说皆通。然郑笺似直捷易通。
玄鸟
序云。玄鸟。祀高宗也。集传以为祀宗庙之乐。未知何据。然上文以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在武丁孙子。则不当指武丁也。欧阳公曰。武王孙子。谓武丁之孙子。然王肃云。商之先君成汤受天命。所以不危殆者。在武丁之为人孙子。孔疏云。毛以为汤孙。汤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25H 页
为人子孙。此亦当如肃言。严粲云。为人孙子。尽继述之义。又云。子孙祀其先王。而夸己之武德。义为未安。况武丁后无显王乎。是以论诗者。多以武王。为武丁。亦一说矣。至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毛传以为春分玄鸟降。而简狄祈于郊媒生契者。宲正论也。司马氏史记。见经文而曲为之说曰。简狄行浴。见燕堕卵。吞之而生契。郑笺又以中候契握云。玄鸟翔水遗卵流。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欧阳氏不信纬书。排之甚力。朱子以古有是说。不欲定其必无。仍存之耳。
长发
此诗之为祫祭者。集传宲正论也。汉儒于禘祫之分不明。每指禘为祫。不徒汉儒为然。自春秋时。鲁礼之如吉礼者。是已。故序指此诗为大禘。而毛又从而为之说也。商之庙制。虽未详。然以周制考之。契当为始祖庙。此诗窃疑商王丧毕之后。合食群庙之主于契之庙矣。是以相土与焉。或以末章阿衡之事。为禘之證。然商书曰。玆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禘,祫。俱可谓大享。何禘而独享功臣乎。
殷武
此诗祀武丁于特庙也。刘瑾云。高宗七世。亲尽而立
研经斋全集续集册三 第 425L 页
庙。此诗其作于帝乙之世。意其言是也。高宗苟在七庙之中。止改涂易檐而已。末章。何以有寝成之语乎。但未知建于何地也。若荆楚之绩。终古为难。以舜时苗之逆命。周末楚之方夏。斯可见矣。高宗之克楚。诚可为中兴之烈矣。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意即觐礼侯氏。右袒请罪时之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