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杂缀类○燕中杂录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37H 页
山川
  江源
禹贡有岷山导江之文。桑经郑注及汉宋诸儒并云江出岷山。其源不越益境。此皆囿于内地见闻。非探本之论。惟胡渭禹贡锥指。引明徐宏祖传。称其平生好远游。出玉门关。至昆崙山。去中夏三万馀里。尝作溯江记源一篇。以岷山导江。特汎滥中国之始。按其发源则河自昆崙之北。江亦自昆崙之南。非江源短而河源长也。其说实得之目击。渭乃以其所经里数。次毛索瘢。殊为过当。夫昆崙即今所谓刚底斯。为群山祖脉。其水四方分流。然则大江宜雄长。四渎其不发源眉州义复何疑。
  淮源
淮水出桐柏山。即河南南阳府之桐柏县。据水经所记经由道里。则自信阳光州固始。历颖州寿州怀远临淮泗州。宿迁其间。由豫而楚。初不取道山东之境。后儒用周官职方。正东曰青州。其川淮泗之语。疑若齐楚壤地相接。今即以禹贡證之。海岱惟青州。而徐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37L 页
州则曰海岱及淮。扬州则曰淮海。徐扬皆楚。分书之。标识山川。与青州划然绝不相蒙。且郑康成注周官。引郑众之说。谓其川淮泗。淮或为睢。原文不无讹舛。盖周官为晚出之书。语多傅会。其不若禹贡之确可徵语。
  济水
济水伏见不常。汉志及水经。并云泰泽一伏东丘。一见武德。入河再伏。荥阳轶出再见。荥东又伏。曹濮又见。郦道元谓济水出济源县王屋山。有东西二源。明李濂则云一在桥东。一在桥西。刘漪又云一在原城东北。一在原城西。其说龃龉不合。盖因伏见无定。是以展转纷歧。今济水自入卫河。其流益大。而卫河之上游为辉县。苏门山麓之百泉。实此河溯源所必及。又水经注。济水潜行至共山复出。今济源辉县。地志并有共山。安知辉县济源之上。不更有所谓济源。
  河源
乾隆戊戌春。因豫省青龙冈漫口合龙未就。遣太学士阿桂之子乾清门侍卫阿弥达。前往青海。务穷河河。告祭河神。事竣复今。并挭按定南𥾅(一作针)绘图。具说呈览挭奏。星宿海西南。有一河名阿勒坦郭勒。蒙古语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38H 页
阿勒坦即黄金。郭勒即河也。此河实系黄河上源。水色黄。回旌三百馀里。穿入星海。海自此合流。至贵德堡。水色金黄。始名黄河。又阿勒坦郭勒之西。有巨石高数丈。名阿勒坦噶达素齐老。蒙古语。噶达素北极星也。齐老石也。其崖壁黄赤色。壁上为天池。池中流泉喷涌。酾为百道。皆作金色。入阿勒坦郭勒。则真黄河之上源也。其所奏河源。颇为明晢。从前康熙四十三年。侍卫拉锡等。往穷河源。但穷至星宿海。即指为河源。自彼回程。未穷至阿勒坦郭勒之黄水。尤未穷至阿勒坦噶达素齐老之真源。因汉书河出昆崙之语。考之于今。昆仑当在回部中。回部诸水皆东注蒲昌海。即盐泽也。盐泽之水。入地伏流。至青海始出。而大河之水独黄。宋史河渠志。有云河绕昆仑之南。折而东。复绕昆仑之北。夫昆仑大山也。河安能绕其南。又绕其北。此不待辨而知其诎。且昆仑在回部。离此万里。谁能此为青海之河源。康熙年间。拉锡所具图。于贵德之西。有三支河。名昆都伦。昆都伦者。蒙古语谓横也。横即支河之谓。此元时旧名。谓有三横河入于河。盖蒙古以横为昆都伦。即回部所谓昆仑山者。亦系横岭而修书者。不解其故。遂牵青海之昆都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38L 页
河。为回部之昆仑山耳。宋史河渠志,元史地理志。有河源附录一卷内。称汉使张骞。道西域。见二水交流发葱岭。汇盐泽。伏流千里。至积石而再出。史记大宛传云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河注中国。汉书西域传于阗国条下所引亦同。而说未详尽。张骞既至蒲昌海。 或越过星宿海。直至回部地方。或回至星宿海。而未寻至阿勒坦郭勒等处。当日还奏。必有奏牍。或绘图陈献。而司马迁,班固纪裁。弗为备详始末。致后人无从考證。然则武帝纪所云昆仑为河源。本不误。特未详伏流而出青海之阿勒坦噶达素。而经星宿海为河源耳。至元世祖时。遣使穷河源。亦但言至青海之星宿海。见有泉百馀泓。便指谓河源。而不言其上有阿勒坦噶达素之黄水。又上有蒲昌海之伏流。则仍属得半而止。
  濡
濡者润也。故以名水者。不一而足。在直隶已有三。说文出安东入漆涑者。涿郡之濡也。左传出高阳者。阿间之濡也。广舆记出易州穷独山。一名圣女水者。▣▣之濡也。地方大吏名之曰安国阿。条陈疏渠事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39H 页
乾隆辛巳。准其奏。赐名安河。是濡在州北。为三易上源之一。又独石口外濡水读作难。即滦河源。字同音异。与此无涉。
  永定河故道
永定河有故道。由中亭玉带。以达津归海。总督孙嘉淦建议疏复。及时兴作。水已循轨。
  丹棱(一作陵)
乾隆御集曰。丹陵沜之称。互见于日下旧闻,春明梦馀录二书。经其村问土人。则茫然不知。二书所载虽小异。谓出巴沟以达于高梁则同。然其同归失实者。实亦在此。盖丹陵沜。本明清华园。今畅春园其故址也。园之前有水一溪。俗所称菱角泡子者即其地。其水实由南而北。巴沟在其南。安能逆流而上。以入于高梁桥。盖高梁之水。由玉泉发脉。汇为昆明湖。流为长河。以经高梁。为通惠河。与此无涉。今巴沟桥之名尚存。桥南有大沙泉,小沙泉。其平池淙淙出乳穴者。不可胜数。与二书所载东雉西勾水入地中者颇合。独水尽向北流。而从无涓滴向南者。此为异耳。夫水性就下。人所易知。万泉庄高于巴沟。巴沟又高于陵沜。水之北流而不南流。不待烛照数计矣。犹有此讹。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39L 页
则谓朱彝尊,孙承泽之述。耳食而未目击。非刻论也。夫人皆知此为万泉庄。而泉之源又实在此。因建泉宗庙于此地。若大沙,小沙,巴沟。皆立碣以志之。庙内东西。为池沼亭台若干所。其淙泉处。亦皆与之名而志之。碣凡五二十有八。庙之外喷出于稻町柳岸。如孟浆如蹄涔者。不可胜记。万泉之名。益应在此。因综其大要。树以礼碑。以證二书之讹。
  圣水盆
圣水盆在医巫闾山崖间。多泐朝鲜人诗。
  勾骊河
辽河一名勾骊河。唐太宗征高丽。军行阻淖。布土作桥乃济。益近河百馀里内遇雨。即泥淖难行。自康熙五十八年雍正六年。相继修筑以来。渐成坦途矣。
  爱新
金发祥于爱新水。爱新水者。国语金也。故建国。即以金为号。
  海喇堪
哨内巴龙桑苏台山。能作风雨。谓之海喇堪。每围场过辄雨。名曰洗山。
  团河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0H 页
朱彝尊日下旧闻。称有水泉七十二处。近经细勘则团河之泉。可指数者。九十有四。一亩泉亦有二十三泉。较旧数。殆嬴其半。
  玉泉
西山,碧云,香山诸寺。皆有名泉。其源甚壮。以数十计。然曲注于招提精蓝之内。一出山则伏流而不见。玉泉山地渐夷旷。乃腾迸而出潴为一湖。静明园之西。乳窦淙淙如趵突者。为玉泉总脉。东流为湖。以居京师之西。明时有西湖景之称。乃珰竖辈假借馀杭而倡说者。折而南。经长春,麦庄二桥。夹岸梵宇颇丽。其大者为广仁,昌运,万寿。万寿之左。即为广源闸。自闸东南行。经白石,高梁二桥。至城之西北隅。分为二。一由德胜门外。绕而东南。又东行。亦会于大通桥。自德胜门西分流。以入太平桥者。为积水潭。为太液池。分合有数道。并环绕紫禁。由东南御河桥。穿内城以出。会西来之水。自大通桥以下至通州。为闸五。为桥三。
  泉宗庙水
天津有海神庙。陶庄有河神庙。畿南有淀神庙。玉泉山有泉宗庙。
  玉泉精舍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0L 页
明僧性海。就惠泉制竹炉。以供煎瀹。乾隆尝品泉。玉泉第一。惠山泉第二。因搆精舍二间于玉泉侧。又仿惠山竹炉。适陈砥几。
  玉泉山
玉泉山十六景。曰清音斋。曰华滋馆。曰冠峰亭。曰观音洞。曰赏遇楼。曰飞云㟪。曰试墨泉。曰分鉴曲。曰写琴廊。曰延绿厅。曰犁云亭。曰罗汉洞。曰如如室。曰层明宇。曰迸珠泉。曰心远阁。
辨水者。以其轻重分高下。乾隆尝制银斗较之。京玉玉泉之水。斗重一两。塞上伊逊之水。亦斗重一两。济南珍珠泉。斗重一两二釐。平山泉斗重一两六釐。清凉山白沙虎丘及西山之碧云寺泉。斗重一两一分。轻于玉泉者。独雪水荷露。雪水较玉泉。斗轻三釐。而不可恒得。凡出山下而洌者。无过玉泉。故定名天下第一泉。玉泉山有二泉。一曰宝珠。一曰涌玉。尚膳尚茶所需水。日取之。内管领司其事。
  碧云寺泉
碧云寺泉。自石罅出。盖西山较此地。高数百丈。曲折引注于此。可以为飞流。若夫玉泉本系趵突。喷出岩脚。日下旧闻。拟之飞瀑虹。误矣。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1H 页
伊逊水
崖口河名伊逊。蒙古语九数也。自发源处。九曲而出崖口。
  燕山八景山川
燕山八景。曰琼岛春阴。承光殿之北。孤屿瞰临北海。相传为辽之琼华岛。上多奇石。宋艮岳之遗。金人辇致于此。今为永安寺悦心。其便殿也。曰太液秋风。液池在西苑中。亘长桥。列二华表。曰金鳌玉蝀。北为北海。南则瀛台。曰玉泉趵突。西山泉皆洑流至玉泉。山势中豁。泉喷跃而出。雪涛涌翻。济南趵突。不是过也。表曰天下第一泉。曰西山晴雪。西山峰岭层矗。不可名状。因居京城右辅。故以西山槩焉。高寒故易积。望如削玉。搆静宜园于香山。建标其岭志之。曰蓟门烟树。水经注。蓟城西北隅。有蓟丘。明人长安客话。谓在今都城德胜门外。土城关即其遗址。旁多林木。蓊蔚苍翠。曰卢沟晓月。卢沟河即桑乾河。水黑曰卢。故以名之。桥建于金明昌初。长二百馀步。由陆程入京。必取道于此。曰居庸叠翠。居庸为九塞之一。见于吕览淮南子。其迹最古。郦道元谓崇墉峻壁。山岫层深。路寸容轨者。得其实。曰金台夕照。黄金台。见志乘者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1L 页
三。一在易州。二在都城。舆地名胜志云在府东南十六里。又有小金台。相去一里。今朝阳门东南。岿然土阜。好事者即以实之。所谓古迹。大率类是。
  伊绵峪
伊绵峪旧名布祐图昂阿。乾隆乙亥秋。噶尔藏多尔济来朝于此。丁丑戊寅。哈萨克布鲁特归附。其使臣并于此朝谒。因名斯峪曰伊绵。又土尔扈特全部归顺。适觐于此。伊绵者。汉语会归之意也。
  火井
火井昔著于临邛。今则富顺山中尤盛。居民每凿一井。即擅为恒产。于井旁穿穴。刳竹去节。涂以盐泥。可引火供炊爨。其竹不爇也。
  澄海楼
乾隆八年十月十六日。主自盛京还。道入榆关。登澄海楼。望海雪初晴。天容海色。洵属奇观。时张照,梁诗正侍从。因与联句。凡字画之涉水部概不用。仿欧阳修咏雪体。
  盘山
释智朴四正山居志云盘山一名东五台。自来峰北台也。先师台南台也。紫盖峰中台也。九华峰东台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2H 页
舞釰台西台也。眼甲石为下盘。中古盘为中盘。云罩寺为上盘。上盘之胜以松。中盘之胜以石。下盘之胜以水。
  首阳山
卢龙孤竹城。有夷齐庙。史称夷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诗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疏谓在河南蒲坂。庄子则曰首阳山在岐山西北。曹大家云在陇西元和郡。国志谓首阳山在河南偃师。说文又谓在辽西。是首阳有五。各有证据。其为夷齐饿之处一也。惟辽史所载营州邻海军。下刺史。本商孤竹国。今之卢龙。即辽营州地也。尔雅所举孤竹北户注。谓孤竹在北周时。幅员不广。以北为极北固宜。然则说文所谓首阳山在辽西者近之。殆以诗在唐风。而叩马而谏。当武王伐纣之时。由是岐陇蒲偃。皆附会其说。
  兴京三关
兴京有三关。第一关名雅尔哈。即汉语豹也。第二关名代岷。即汉语雕也。第三关名札喀。即汉语边也。
  盛京吉林
盛京吉林诸处。皇舆全高所绘。尚未赅备。乾隆中。将军弘晌等。详考道里形势。按图增补。勒大学士舒赫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2L 页
德,阿桂等。董所司。拓为大啚。纪清主及诸王贝勒等攻战者为地。凡一百四十有四。既成。寿之枣栗。垂示久远。
  筹办新疆
自乾隆甲戌至戊戌。为筹办新疆之始。乙亥夏。平定准噶尔。己卯春。平定回部。拓地二万馀里。北踰伊犁。西抵慕尔羌。悉隶版啚。耕屯相望。并设官分驻。商旅通行。俨如内地。左右哈萨克。东西布鲁特。以及安集,延拔,达克山诸部。亦皆臣服。
  河工
乾隆南巡。始行于十六年辛未。而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至于壬午。始有清口水志之谕。丙申。改迁陶庄河流之势。庚子。改筑浙江石塘。甲辰。更接筑浙江石塘。至于高堰之增卑易砖。徐州之接筑石堤并山。无不筹度。咨诹得宜。
  高堰五坝
向来河臣。率皆靳拆清口。恐干多费工料之议。洪湖盛涨则开五坝。下河一带。无岁不被偏灾。自壬午年。三次南巡。始定高堰五坝水志。高一尺清口。则开放十丈为准。俟秋汛后洪湖水势既定。仍如常接饟口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3H 页
门。嗣是河臣恪守此法。数十年来。下河免受水患。田庐并须保护。
  引河导黄
向来清口每虑黄水倒漾。康熙己卯春。南巡河干。阅视形势。今于清口迤西隔峰。挑陶庄引河。导黄使北。因河臣董安国开放过早。旋复淤垫。其后庚辰辛巳壬辰甲午。以及雍正庚戌。历命大臣会同河臣。筹勘挑辨。功迄未就。嗣以黄水倒灌舍开陶庄引河。更无善策。乾隆丙申春。谕河臣萨载。详悉履勘。绘图贴说。往返指示。即于是年秋兴工。至丁酉仲春蒇事。开放新河。大溜畅达。既免黄流倒漾之虞。更收清水刷沙之益。因命建河神庙。以答神佑。
乾隆制陶庄河神庙碑记曰。陶庄之土。逼河南流。近清口。盖自宋时南徙。历元及明。不知其几何年矣。于是有黄河倒漾之患。于是有藉清敌黄之说。然而清水常弱。黄水常胜。虽劼劬补苴。终不能得其要领。而倒漾自若也。康熙己卯南巡时。命开陶庄引河。俾远避清口。以除倒灌之患。其后庚辰辛巳壬辰甲午。以及雍正庚戌。历任河臣。屡挑屡淤。于是引河之事。遂置而弗论。逮乾隆己未。命大学士鄂尔泰视河。仍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3L 页
开引河之议。河臣河员。率以为难行。高斌向称善治河者。亦以为功不易就。乃创建木龙挑溜北趍图。补偏救弊之为。于是引河之事。更罢而无言及者矣。然予以为陶庄之引河不开。终无救清口倒灌黄流之善策。适昨岁东巡。命河臣萨载与督臣高晋。亲履其地。测量高下曲直头尾宽窄。绘图贴说以闻。议既定。乃于去岁九月十六日兴工。以今岁二月十五日。乘春汛水长之候。放流入新河。而旧河筑拦黄坝以御之。既放之后。新河顺轨安流。直抵周家庄。始会清东下去清口。较昔远五里。于是永免倒灌之患。而引河之工成。又碑记注。康熙己卯春。亲莅河干。阅视形势。命于清口迤西隔岸。挑治陶庄引河。导黄使北。并命于南岸。筑挑水坝。横截河流。通入陶庄河口。因河臣董安国开放过早。随即淤垫。庚辰春。刑部侍郎常绶等。遵旨履勘。以董安国所挑引河已淤。坝亦毁坏。请再挑浚宽深。计长七百馀丈。辛巳秋。河臣张鹏翮。以引河中段淤阻。宜加挑浚。又运南岸积土于北岸。加挑新河五百馀丈。其时黄河仅藉以分流。不免沙停水缓。壬辰甲午两年。河臣赵世显两次疏浚。屡挑屡塞。雍正庚戌。北岸长出淤滩。遂至大溜南趍。全由故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4H 页
道。
  石堤接筑
丁丑壬午乙酉。三次南巡。均至徐城。阅视河工形势。次第筹办。添甃石堤。俱用石十七层。以资巩固。其旧有石工三段。长九百七十馀丈。较之丁丑新建石堤。短少二三层。于庚子南巡时。阅视高家堰。命嵇璜,萨载会勘。一律加高十七层。又自韩山至奎山一带。向止土堰。玆亦一律接筑石堤四百五十丈。直连山脚。俾滨河永保安居。
  南北坝合流
仪封决口之际。筑移金门。开引河历年馀。讫未成功。亦无别法。仍为大开引河图。掣溜而归壑。及庚申二月。阿桂等奏。十一日。两坝自行合龙。随填压茭土。不逾数刻。金门立见断流。然所谓自行合龙之语。不解何谓。阿桂以善后大局已定。来行在复命。细问之。乃称二月十一日。仪封漫口未合龙以前。金门尚阔三丈。水深十一丈馀。至午时忽报顺黄。南坝沈坠。惊往勘视。时南坝埽根。全势向北移走陟。与北坝接连。时金门水面。深止一二丈。尔时见机可乘。随将合龙秸料。赶紧填压。不三四刻。已见断流而埽底。亦无翻花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4L 页
过溜。若非南坝向北沈坠移走。则三丈口门下埽合龙。非三两日。不能完竣。今机缘巧合。因败为功。以两载之勤劬。收功片刻。宲由至诚感召天和。河神默相。非人力所能到。更非在事诸臣所敢望。
  兰阳睢宁南岸河神庙碑
兰阳睢宁新堤南岸河神庙。乾隆所制碑曰。中州河神庙建于北岸者二。曰武陟。曰兰阳。建于南岸者一。曰中牟。玆兰阳,睢宁之间新堤南岸。复建河神庙。乾隆四十九年秋八月。河决睢州,下汛二堡。命太学士阿桂驰往。会固两江总督萨载,南北总河李奉翰,兰第锡,河南巡抚河裕城五臣。会勘详议筑塞。并选带南河熟练河工员弁赴豫。俾资调遣。嗣据奏请。改筑南堤。并开挑引河。自兰阳至商丘长一百四十馀里。复命向北展宽引河。因即取土筑堤。为一举两得之计。阿桂等遵旨督辨。冬十一月。引河成。初五日启于掣溜通畅。至十四日夜。东坝徙向西垫。直抵西坝底埽。遂乘势饟压。至十七日。金门旋即断流。天然合龙。全河大溜。尽归引河。是役也天麻神祐。与庚子年仪封之天然合龙正同。在事文武员弁。以及远近士民。观者无不踊跃劝(一作欢)忭。特建崇祠。以昭灵贶。阿桂等。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5H 页
地于兰阳,睢宁新堤南岸适中之处。鸠工敕材。鼎新庙貌。就南岸者。所以别于北岸也。兰阳,睢宁之间者。所以别于武陟,中牟也。
  木龙
乾隆己未。鄂尔泰请开引河。因访知前此不成之故。遂议河头若不迎溜。河尾若不顺流。开放若不及时。三者有一于此。无能成河。高斌正欲兴办。适大水骤至。不便施工。迨汛水稍退。察看停淤形势较前低洼。恐水长易漫。引河难望成就。乃建木龙于南岸以挑溜。引河之议遂寝。
  
河头添坝
引河既成。萨载一奏河长计一千六十丈。其河头原挑宽四十丈。河身河尾原挑宽三十丈。至三十五丈。放流后续经将两涯刷塌。河头宽至七十馀丈。河身河尾宽至五六十丈。河底水深一丈四五尺。亦较原挑刷深六七尺云云。此实默邀神相。至旧河口既筑坝。诸流并于陶庄。积土外添筑新堤。以防外滩漫水。及萨载工竣入觐。复面谕于新河头下唇。至第三架木龙处。添坝一道。为重门保障。萨载回任。旋即兴工。亦善后最要机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5L 页
河流六徙
濒河田庐。屡年被潦。高晋裘曰。修周元理等。会勘利病所由。发帑五十馀万金。大加疏筑。浃岁讫功。农潦倍稔。昔之河故无工也。自康熙三十七年始事。迄今亿兆蒙麻。中间偶因水旱不齐。此滥彼淤。迁流递易。自安阑城。而柳坌口。而王庆坨。而冰窖草坝。而贺老营。而今之调河头。或北或复南。凡六徙。皆审时度势。善为相导。惟务顺小变以归大常。
  浙江石塘
浙江海塘。自戴家桥迤西皆柴塘。不足资巩护。乾隆庚子南巡。亲临阅视。因饬该督抚。于老盐仓一带。改建鱼鳞石塘。仍谕令存留旧有柴塘。以为重门保障。辛丑壬寅等年。陆续采办石料。勘佑建筑。至癸卯八月。该督抚富勒浑,福崧等奏报。石塘三千九百四十丈。全行告竣。
浙江海塘。老盐仓一带鱼鳞石塘。虽已全竣。而章家庵以西。惟藉范公塘土堤一道卫护。形势单薄。不足以资捍御。因先期传谕该督抚。详䀸(一作晰)筹画。采石鸠工。玆甲辰南巡。亲临指示。不惜百馀万帑金。降旨一律接筑石塘。俾滨海黔黎承资乐利。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6H 页
花木
  红梨
含韵斋玉兰。建福宫红梨花最佳。
  金莲花
金莲花生于五台。初不知何名。康熙赐名金莲。植之避暑山庄。亦种香山。是卉宜于山。故繁植特茂。
  北天竺
北天竺草名。塞上奇种。茂密蒙茸。倒生绝壁。结子累累玫瑰。靺鞨其色。扶绿叶者。问之蒙古。不能举其名。与南天笠(一作竺)子相类。因名北天笠(一作竺)
  
僧息底
西洋有草名僧息底。斡译汉音为知时也。贡使携种以至。历夏秋而荣。在京西洋诸臣。因以进焉。以手抚之则眠。踰刻而起。花业皆然。其起眠之候。在午前为时五分。午后为时十分。
  乌沙尔器
乌沙尔器生塞外。秋结红果。一枝累累千百颗。见广群芳谱。移植御园。虽活不茂。
  万年青
万年青草名。今人多画此祝颂。盖以青与清同音。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6L 页
落叶松
塞外有落叶松。移植御花。森森成活。
  藤松
吏部堂后紫藤。明侍郎吴宽所植。国子监彝伦堂松。元大学士许衡所植。
  布尔哈苏
巴颜布尔哈苏在崖口。蒙古语谓富为巴颜。谓丛柳为布尔哈苏。是处有柳而多鹿。因名之。
  育桂所
香山玉华寺。为育桂之所。待放花。园吏辄以献。
  
摄山松
摄山有九株松。相传为六朝时物。山僧指为古迹。
  灌桂泉
皋涂精舍。在玉华寺傍。有泉灌桂。经冬不凋。
  玉兰花
玉兰取辛夷木本接植之。即成花。师皆云玉兰虽有白花而小。且丛条不成树。欲花朵大而成树。必须取辛夷接植。辛夷不以玉兰接之。则仍紫花。是辛夷玉兰本相近。然群芳谱及诗人。率别辛夷玉兰若泾渭。而以木笔属之辛夷。观二花。尖锐形态毕同。独紫白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7H 页
异色。
  北地梅
梅于北地不宜。而香山土脉殊胜。卉树皆易植。尝以盆梅移植庭中。枝干劲达。高可八尺许。初夏始着花。疏蕊暗香。不减冰雪中标格。
北地梅有亦盆植。静怡轩庭中。植梅二株。冬时设旃棚护之。已成树放英特盛。
  草荔支
草荔支丛生朱颗。味甘且芳。似普盘而无子。普盘本塞外种。兴安及焉喇有之。康熙时移种山庄。锡名草荔支。当秋而实。
  哈萨克独树
哈萨克西北隅。有独树一株。其上五枝盘拿。阴广可蔽数百骑。哈萨克谓之鄂埒引噶克叉莫朵。鄂埒者河名。噶克叉莫朵者独树之谓。本土尔扈特所称名也。树生河源。
  人字柳
西苑南液池北岸。有人字柳数百年物。尝仆于风。后复补种。
  荷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7L 页
荷见月而收。见日而放。故梵经目荷为向日。
  西番莲
西番莲荷类。然非水植。一茎一朵。辄有叶擎。其朵则绿跗五出。白华五仙。细蕊纷敷。中碧外蓝。近心紫簇。心涌青拳。横吐五须。结如意团。顶作三珠而绛色。叶亦五瓣。绀丝引牵。盖奇形异种。群芳谱言西番莲花淡雅。不详其跗萼。又载有铁线莲云。花叶俱似西番莲。心黑如铁线。山庄旧庄钱维城花卉册。有花一种称西番莲。其色淡碧。兼微绀。与今西番莲不甚似。似或铁线莲。
  
敖汉荷
敖汉荷花色鲜瓣大。胜于内地。康熙时移种于避暑山庄。
  札卜札雅木
西藏出札卜札雅木云。草根结成者以为碗。能解诸毒。镂铁为室。被中贡品。最珍物。
  葡萄
蒲萄。始张骞移自西域。汉以下无异词。独蒙泉杂言。引本草已具神农九种及魏文诏称中国名果。为不自西来之證。然考腹地蒲萄别种虽多。色绿无核者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8H 页
绝无。今回部叶尔羌诸城。岁以充贡。并移条植之。
  绿葡萄
奇石蜜食。回语绿葡萄之名。凡葡萄皆有子。此独无子。截条植地而生。回中古亦无此种。数百年前。自布哈尔始得之。布哈尔去叶尔羌西又数千里。乾隆壬午。命取根移植禁苑。今成活结实。
  木变石
黑龙江将军福僧。进木变石。长六尺馀。森立介如。霜皮具存。宛然木也。抚之既坚。扣之其声琤琤。则又兀然石也。六帖回纥。有康干河断松化为石。今吐鲁番哈密每岁贡木变石。然长不逾尺。以为砺石而已。未若此石长且途寻。天然一峰。
婆罗树。梵云噶尔布喇瓦喇斯。此云如意树。婆罗花佛日盛开。每朵十二瓣。遇闰辄多一瓣故云月木。见云南志。
  独石口黄花
独石口北金世宗纳凉处。产黄花。状若芙蕖。
  北方竹
北方竹无高至二丈者。不能与楼檐齐。
  吉林蔘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8L 页
昔陶弘景称人蔘上党者极佳。今惟辽阳,吉林,宁古塔诸山中所者神效。上党之蔘。直同凡草矣。
  贡荔支
闽中岁进荔支。多连树本。鲜摘色味绝佳。
  材敞巨木
黄木厂有巨木。长六十尺。其围卧地蔽骑者不相见。土人称曰神木。相传明初建北京。自南方舆致之。以不中绳墨故弗用。其皮肤因年久剥落。视昔犹减。
禽兽
  禽经
禽经于鹰鹞雕鹘之属。名类纠纷。往往强为牵附。且以小而鸷者为隼。大而鸷者为鸠。殊失实。夫鸠自为类。性亦不鸷。与鹰鹞之类何涉。尔雅翼又云在北曰鹰。在南曰鹞。尤无据。不知鹰与鹞本是两种。鹰则用以取雉者也。鹞小于鹰。止能捕鹌鹑。鹘较鹰为大。善搏兔故亦谓之兔鹘。又有一种捕野鸭者谓之鸭鹘。惟雕之大。数倍于鹰鹘。故麃与獐。皆可攫而致之。隼则今无其名。曰小而鸷。则于海东青为近。其信最高。能擒天鹅。第产于黑龙江。故注禽经者未之知耳。
  额摩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9H 页
西洋人所记额摩鸟啚说云额摩啚鸟。古今啚藉未载。西洋旧无此种。于其国一千五百九十七年。当明百历二十五年丁酉。红毛国人始得。自嘎拉巴海岛携来西洋云。即彼国亦罕觏。后六年。红毛国人复于嘎拉巴。得二鸟。皆不能畜。当康熙十年辛亥。胜老楞佐海岛头目。自印度国佑舶购得献之。佛朗机恶国王。蓄之四年死。国王命工详图其状。鸟高五尺五寸。自顶至颈一尺五寸。俱无毛。惟脑后短毛甚稀。头绿颈翠。其连脊处及嗉。皆红紫色。嗉下垂赘肉两片。长寸二分。广六分许。下圆如茄袋。亦紫色。嘴上下略同他鸟。顶冠高三寸。骨自顶棱起。至嘴左右。三分如裂。形色坚致若牛角。近嘴两孔为鼻。其目大六七分。睛正圆外黄晕。类狮子睛。其光色如金刚石也。月上看湾(眉弯)如月。两耳孔大三四分。显豁呈露。其旁微有黑毛。舌入喉间。长可五分许。翅藏两胁毛下甚小。有大管五。黑色而无翎。排次如人指。约三四寸。自脊至膝上。毛皆粗散。作黑绛色。仿佛熊豕。毛长数寸。两毛生一管中。不类他鸟翎羽。故仅足蔽体。无助飞腾也。尻形如鹤而不生长翎。胫以下皮如鳞甲。圆经寸许。似鹤胫而大。足三趾无距爪。坚实有力。红毛人言能向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49L 页
后攫物。又言每岁脱毛时。冠亦随脱。又言无舌无翅。验之皆不足信也。此鸟在嘎拉巴名额摩。在佛朗机名格素。尔性极驯。以手抚之。辄依人而立。与以诸物。皆就食。而常饲则惟蔬谷。亦受食鱼。饮啄必仰首而吞。盖以舌在喉间。不能舐取耳。
  鹊
汉高祖与项羽战败。遁丛薄中。羽追求之。因鸠鸣其上得脱。即位。刻鸠杖头。以赐高年。清始立国于鄂多理城。其后国人叛。戕及宗族。惟幼子遁于荒野。会有鹊止其首。追者疑为枯木。于是得免。戒后世勿害鹊。
  
伊犁鸟
尚书阿桂还自伊犁。以所获鸑鷟尔鸟进。色正黝。尾中散。白点如雪糁。赤睛黄匡。翎戢之骈半雉扇然。
  白海青
霍罕汗额尔得尼献白海青一。重数译而达京师。所谓积雪全映。飞花碎点。信鸷鸟之特也。金元以来。赋海青者。率目为海东之产。故有扶馀东溟之咏。玆霍罕地在玉门万里外。于古为大荒。顺秋气而应瑶光。其精明俊竦。为金方之英。朗世宁尝状其神貌。
  海东青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0H 页
辍耕录云海东青。羽中虎也。燕能制之。群飞绿扑而坠。以小制大。物性往往如此。亦犹腰虎啖虎之类也。
  驯鹿
宁古塔将军巴霝阿尝奏进东海使鹿部所产驯鹿。胜负载似牛。堪乘骑似马。依媚于人。乃又过之。
  麃
乾隆辛未秋。猕塞外。蒙古台吉必力滚达赖以麃来献。色纯白如雪。目睛如丹砂。抱朴子称鹿寿千岁。满五百岁色白。此殆其类。
  麋皮
鹿皮无白章。惟麋有。兴安有鹿而无麋。迤南如间有之。
  木兰
白露后。鹿始出声而鸣。人肖其声。可呼而至。国语曰。木兰今为围场之通称。木兰自东至西。延袤数百里。中横亘若城堑状。依山连谷。每四五十里。辄有斥堠长戍旧迹。蒙古及索伦皆云古长城。东始黑龙江。西至流沙类然。鹿鸣以白露前后为候。今率以秋分前后为候。又必待霜降。盖天道自南而北。气渐暄暖。
  打围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0L 页
入崖口后。例于平川。先试小围。次日方于山中。布大围。塞上行围。以三十日为率。蒙古备围。例以一千二百人。
  鹿哨
鹿哨早而麋哨迟。山庄所有皆麋。木兰所有乃鹿。
  刺虎
刺虎者不过五人一排。盛京围中。力士刺熊罴。非十人不能。盖其力倍于虎也。
  虎鎗
凡围中。于虎用虎神鎗。于鹿用花神鎗。皆康熙中所制。
  麋角解
乾隆月今七十二候诗注。国初顾德基东海散人集。有此题。其他书毁谤本朝。悖谬应燬。而咏七十二候之作。尚无违碍语。姑存此卷。使人知余宲不袭也。麈角解注曰。岁壬午。余既辨明鹿与麋皆解角于夏。而月令之言解角于冬者。则未详何属。蓄疑者五六年。丁亥冬至。忽忆南苑有所谓麈者。俗名长尾鹿。或解角于冬。亦未可知。遣御前侍卫五福视之。正值其候。有已脱者。有在𠜶。(𠜶顶骨也。)仅脱其一者。持其已解之角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1H 页
以归。乃恍然于冬至。实有解角之兽。月令所言。不为全误。第误以麈为麋耳。盖鹿与麋。北人能辨之。南人不能辨。麈与麋亦然。故注疏家讼伪袭谬。无有辨證之者。乃至以鹿为山兽。麋为泽兽。而不知其实皆一类也。
  𪊑
堪达汉一名四不相。出黑龙江沮洳地。似鹿而大。其角可作射韘。色如象牙。而坚白胜之。韘间环以黑章一线。即角中之通理。以点细密而匀正者为最。音义同尔雅𪊑。
  
北漠马
北漠三月。马始生驹。取牝马。令驹叩乳少饲之。即执驹。别系于长绠。其名曰遮勒。妇人漉马肿为浆。其名曰七格。至四月初成。于穹庐中。插柳祈福以尝新。为诈马之宴。盖蒙古旧俗最重。
  牧马法
凡马春忌水。秋忌草。驰驱之后。必系至深夜。汗落而后饲。则马益壮而不蹉跌。此谓得牧法。
  拔达山八骏
拔达山八骏。曰送喜骢。曰坚昆鹘。曰洱海霜。曰紫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1L 页
驎。曰服远骝。曰玉题骏。曰祥霞骥。曰薾云骏。
  爱乌罕四骏
爱乌罕四骏。曰超洱骢。曰徕远骝。曰月𩨸騋。曰凌昆句。
  三良马
霹雳骧者超勇。亲王额驸策凌所进十骏中杰出者也。乾隆尝作霹雳叹。伤其嬴病垂毙。
  佶闲骝
阚云骝,万吉骦,薾云骕。乾隆所乘三良马。佶闲骝,安吉𩣭。亦乾隆所乘良马名。
  
俊鹘𩣭
俊鹘𩣭。乌良海所献。备乾隆所乘。
  准噶尔马
准噶尔接哈萨克部落。古大宛也。准噶尔向惟贡貂。今加进马。盖自大宛得之。
  伊犁市马
伊犁市马。由官吏操纵。乾隆尝令将所易成数。均计马价帛价。每马一匹。不过三四金。较内地市马。直不及三分之一。
  野嬴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2H 页
野嬴本沙漠所有。然野兽不可乘若畜。嬴则驴父马母。驴惟内地有之。今喀尔沁因升平日久。又其部落与内地连界。得有驴。回部四大城甚多驴。然不与马合。故不知有嬴。木兰迤北诸札萨克及喀尔喀厄鲁特之地。至今无驴。
  海犬
东海赫哲使犬部。每于冰上。驱犬拽状以行。
  乌拉貂
乌拉诸山林中。多产貂。冬时供御用裘冠。三品以上大臣及京堂翰詹官。皆得用之。若为端罩。惟以供御。馀则皇子诸王。亦得用为朝祭之服。
虫鱼
  绣笼络纬
康熙时。命奉宸苑使取络纬。种育于煖室。盖如温花之能开腊底也。每上元设宴。置绣笼中陈之。声唧唧不绝。
  关外蝉
关外蝉不入关内。其音较内地。宏而直。蒙古谓之绰尔齐。绰尔齐者。胡笳奏曲人。谓其声似故名。
  石鱼山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2L 页
酉阳杂俎。载衡阳湘乡县。有石鱼山。山石色黑。理若生雌黄。开发一重。辄有鱼形鳞鬐若画。长数寸。烧之作鱼腥。今重庆江心。有双鱼刻石上。每一鱼三十六鳞。见则岁礼。土默忒部落路南。有所谓撒哈河滩者。土人种田掘地。得石剖之。有鱼形。复剖之。复见大寸许小数分许。衔尾此目。若游流然。制以为屏。不异王振鹏鱼藻图。
  箬漠鲜鱼
箬漠鲜鱼名。出口外诸谈涧中。状似鲈而味鲜美过之。满洲语谓之箬漠鲜鱼。蒙古语谓之集柏格。
土俗
  立竿神祀
每岁孟冬朔。于坤宁宫。立竿祀神。礼成宣诗。子孙曾并简王公大臣等至内。列茵侍坐。分食祭内。以锡釐广惠。循其祖宗以来成例。
  清宗顶戴
清宗繁行。向来间散者。例无顶戴。壬寅冬。将王贝勒贝子公之子嗣。俱照蒙古王公台吉之例。分别给与顶戴。其馀间散。一概给四品顶戴。新正初十日。锡宴颁赐。凡二千人。皆奴尔哈赤以下本支云礽蕃衍。正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3H 页
及十世。
  灯市
灯市在中城崇文街西。亘二里许。燕都游览志。灯市南北两廛。珠玉宝器。日用微物。靡不毕具。相对俱高楼。楼设氍毹帘幕。为宴饮所也。夜则燃灯于上。望如星衢。市自正月八日始。十八日罢。鬻灯在市西南。今名灯市口。
  元霄
元霄即浮圆子之名。都人以元霄节食之。遂以名。
  燕九节
元太祖闻栖霞丘处机有道行。召至雪山。后东还。命居顺天府西便门外长春宫。明正统中。改名白云观。燕俗以正月十九日。致酹祠下。谓之燕九节。都下灯火。自正月十三日放灯。而至燕九为盛。过此皆收。故燕九节。俗称收灯节。
  碧霞元君庙
碧霞元君庙。在左安门外东南弘仁桥。明成化中建。其在西直门外万泉庄者曰西顶。康熙中。赐额广仁宫。在永定门外者曰南顶。在草桥者曰中顶。在东直门外者曰东顶。在安定门外者曰北顶。在遵化州景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3L 页
忠山者。顺治中建。在怀柔丫髻山者尤盛。俗以四月十八日。为元君诞日。陈幡华杂技。各会庙中烧香。
  冰嬉
每冬太液冰坚。令八旗与内府三旗简习冰嬉之技。分朋掷采毬。互程趫捷。并设旌门。悬的演射。用娴步伐止齐之节。皆轮番阅视。按等行赏以为例。凡冰嬉。护膝以芾。牢鞋以韦。或底含双齿。使齧凌而人不踣。或荐铁如刀。使践冰而步逾疾。较东坡志林所称。更为轻利便捷。
  法喇
盛京冬冱时。制器如车无轮。挽行冰上。名法喇。
  回部绳伎
回部绳伎。即古寻橦度索之遗。
  蒙古俗
蒙古以游牧为生。春雪风作。牛羊多冻毙。故畏之其冬日。南北风土不齐如此。
诈马为蒙古旧俗。今汉语俗所谓跑等者也。然元人所谓诈马。实咱马之误。蒙古语谓掌食之人为咱马。盖呈马戏之后。则治筵而赐食耳。所云只孙。乃马之毛色。即今蒙古语所谓积苏者。是亦属鱼鲁。玆札萨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4H 页
克于进宴时。择名马数百。列二十里外。结束鬉尾。去羁鞯驰。用幼童皆取其轻捷致远。以鎗声为节。递施传响则众骑齐骋。骉䮅山谷。腾跃争先。不踰晷刻而达。抡其先至者三十六骑。优赉有差。
准俗四月。马潼新得。置筵酬神。诈马为庆。谓之玉醴斯。蒙古亦然。但不如其盛。
什榜蒙古乐曲名。用以侑食。今俗所谓十番。或因杨万里诗有全番长笛横腰腹。一曲春风出塞声之句。遂谓之番。盖番本塞外语而传讹耳。其器则笳筝琶弦阮火不思之类。将进酒。辄于筵前。鞠𦜕奏之。鼓喉而歌。和罗赴节。有太古之音。
相扑之戏。蒙古最重。筵宴时必陈之。清人亦以是练习健士。谓之布库。蒙古语谓之布克。脱帽短褠。两两相角。以搏踤仆地决胜负。胜者劳以卮。角厄鲁特则袒裼而扑。虽蹶不释。必控首屈肩至地。乃为胜彼。尝赐羊臛则拱臂探掬。顾盼呿吞。声若饮歠。其旧俗如此。
教駣攻驹。周礼虽载。然后世仅知攻驹。不能教駣。蒙古熟其法。谓之骑额尔敏达駻。马三岁以止曰达駻。额尔敏则未施鞍勒者也。每岁札萨克等所部。驱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4L 页
马多群至宴所。散逸原野。诸王公子弟雄杰者。执长竿驰絷之。加以羁鞲。始则怒骋駴趯。或豨突人立。嘶齧雷殷。驭者腾赶而上。控掣自如。须臾调良。率得善马。蒙古土风。以皮为筒。平底丰下。稍锐其上。埒乳盛之。于取携为便。名曰乳筒。
蒙古不建祠庙。山川神示著灵者。累石象山冢。悬帛以致祷报。实则植木为表。谓之鄂博。过者无敢犯。
蒙古以革为囊。用代筐筥罂盎。食用钜细。无所不纳。行汲或以贮水。涉川则挟之肘间。乱流以济。或谓之皮馄饨。盖俗呼也。
蒙古所谓柴车者。取材于山。不加刻斲。轮辕略具。以牛驾之。行则鸦轧有声。如小舟欸乃。
蒙古骨占者。炙羊肩骨。视其兆以觇吉凶。犹古龟卜。
蒙古马竿者。生驹未就羁勒。放逸不可致。以长竿系绳縻致之。
蒙古儿版者。儿生在襁褓中。令卧版上。韦束其两臂。倚毡庐壁间。啼则摇之。徙居则悬之驼装之后。
蒙古灰简者。木削两简。编韦联之。稍刳其中。涂油而市以灰。作字毕则拭去而更布之。有古㓒简风。
蒙古产毫颖。而未得缚笔法。削竹木。渍墨作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5H 页
蒙古口琴者。制如铁钳。贯铁丝其中。衔齿牙间。以指拨丝成声。宛转顿挫。有筝琴之韵。
蒙古奉佛惟谨。木轮中贯铁枢可转动。集梵经于轮间。大者支木架。以手推之。小者持而摇之。旋转如风。谓一转功德。与持诵一过等。其名曰转经。
蒙古谓砺石为碧柳。碧柳图山居在克尔素边门外。蒙古语音以毡庐为格尔。以土瓦屋为拜甡。板升者盖拜甡之讹也。毡庐其旧俗。而土瓦屋则近始有之。内地流民至此。率仍屋处。明季。因以是为苦。视板升。如畏瓯脱。
  
满洲俗
吉林土风。威呼者汉语小船也。刳巨木为舟。平舷圆底。唇锐眉寿。大者容五六人。小者容二三人。剡木两头为浆。一人持之。左右运棹。捷如飞行。泥马赊枯者。以桦皮为之。只容一人。两手持小浆刬行。呼兰者汉语灶突也。因木之中空刳。使直达截。成孤柱树檐外。引炕烟出之。上覆荆筐。而虚其旁窍以出烟。雨雪不能入。比室皆然。法喇者似车无轮。似榻无足。覆席如龛。引绳如御。利行冰雪中。俗呼扒犁。即拖床也。以其底平似犁。盖土人为汉语耳。斐阑者汉语榆柳小弓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5L 页
也。弧矢之利。童而习之。小儿以榆柳为弓曰斐阑。剡荆蒿为矢。剪雉翟鸡翎为羽曰钮勘。赛斐者汉语匙也。古人食皆以匕。羹则以勺。满洲俗旧用木匕。长四寸许。曲柄丰末。犹古制。额林者汉语阁板也。度横板楣栋间。以贮筐箧瓶罂诸器具。兼几案匮椟之用。施函者汉语木筒也。斲木为筒。因其自然虚中以受物。贮水酿酒皆用之。视东铁编篾攒木片为器者。天质为胜。拉哈者汉语圬墙所缀麻也。土壁堵间。缀麻草下垂。缘以施圬墁。拉哈者墙壁之上。据栋中竖柱以承梁。左右留二孔出气。谓之嘛木哈。图拉者汉语所谓柱也。霞绷者汉语糠灯也。蓬梗为干。谷糠和膏傅之。以代烛燃之。青光荧荧。烟结如云。俗呼糠灯。豁山者汉语纸也。夏秋间。捣败苧楮絮。入水沤之成毳。沥芦帘匀曝为纸。坚韧如革。谓之豁山。凡纸笺胥以是名之。罗丹者汉语鹿蹄腕骨也。旧俗以蹄腕骨。随手摊掷。视其偃仰横侧为胜负。小者以獐。大者以鹿。莹泽如玉。儿童妇女围坐。掷以相乐。以薄圆石系之则曰帕格。腕骨一具。四面各不同。持四枚掷之。各得一色则为四色全。大约以此分胜负。一手掷摊承空上下各取之。以不动局上者为工。妇女多能之。非男子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6H 页
也。又有较远之戏。趍冰上以中为胜。名曰撒罕。周斐者汉语桦皮房也。桦木之用在皮。厚者盈寸。取以为室。上覆为瓦。旁为墙壁户牖。体轻而工省。逐兽而频移。山中所产。不可胜用。
  满尼堪
满洲语谓汉人为尼堪。首奴儿哈赤首征尼堪外兰。以兴王业。康熙年间。平三藩。以遗类戍▣▣▣守台。因名曰台尼堪。
  木厨
满洲语萨尔浒。即汉语木厨也。峰势肖之。因以得名。初萨尔浒城主诺米纳背盟。合尼堪外兰。距满洲兵。为奴尔哈赤所杀。
  横甸
赫图阿拉在兴京南。乃清人所起地也。今土迹尚存。赫图阿拉。汉语横甸也。
  鹿尾缘袖
满洲旧俗。取鹿尾氄毛缘袖。以代金线。盖时居关外。金线殊难致也。
  贝勒
东方部落强有力者。率自称贝勒。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6L 页
书籍
  永乐大典序
乾隆校永乐大典诗小序。今翰林院署度。有永乐大典一书。盖自皇史宬移贮者。初不知其名也。比以搜谤遗籍。安徽学政朱筠。以校录是书为请。廷议允行。奏既上。敕取首函以进。见其采掇蒐罗。极为浩博。且中多世不经见之书。虽原册亡什之一。固不足为全体累也。第编韵分字。舛杂不伦。则由当时领书局者。惟一姚广孝。因而滥引缁流。逞其猥琐之识。雅俗并陈举。释典道经。悉为阑入。因命内廷太学士等为总裁。抡选翰林官三十人。分司校勘。先为发凡起例。俾识所从事。芜者芟之。厖者釐之。散者褒之。完善者存之。已流传者弗再登。言二氏者在所摈。取精择醇。依经史子集为部次。俟其成。付之剞劂。当以四库全书目之。夫四库之目。始于苟勖而盛于唐时。自来志艺文者。大都以是为准。以广金匮石室储用。嘉惠来学。
  四库全书荟要
四库全书荟要凡二分。其一贮大内摛藻堂。地在乾清宫北。其一贮御园合经堂东编味腴书室。架函较摛藻堂稍多。但仍不离六一之数耳。荟要所裁。于敏中,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7H 页
王际华。就全书中。择其尤醇者。经部一百七十三种。史部七十种。子部八十二种。集部一百三十九种。以所取贵精。故视全书。不及十之三。每书前。皆有提要。以括书中大旨。书篇仿永乐大全式。即界红阑选举贡监生字尽端楷者。就武英殿书局。分领缮写。
  经部列架
经部列架六。史部列架十并在左。子部列架六。集部列架十并在右。紫禁之文渊。御苑之文源。避暑山庄之文津。盛京之文溯四阁贮书。并仿曰明范氏天一阁之法。用水之成数。以六为率。玆荟要卷帙精约。计万一千二百六十六册零。数皆六。卷首总目。亦分六册。
自乾隆癸巳年。馆臣办理四库全书。分贮四阁。玆文渊阁第一分。已于壬寅春。装䌙贮阁。盛京之文溯阁第二分。亦于陆续赍送藏弆。至御园之文源阁。山庄之文陈(一作津)阁两分全书。惟照本誊钞。至现在编纂未完。留待插架之书。如开国方略,满洲源流考,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统志,皇朝通典通志,续通典通志,盛京通志,宗室王公表传,蒙古王公表传,翻绎五经,通鉴纲目续编,通鉴辑览附录,改正名字之金元辽史,契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7L 页
丹国志,明官史,明臣奏议,职官表,河源纪略,兰州纪略,热河志,日下旧闻考,辅绘离骚诸书。应入四库全书。藏弆四阁者。军机大臣。立以程限。两月一奏。用昭华备。
  订正日下旧闻
朱彝尊所编日下旧闻。捃拾载籍及金石遗文。分为十三门四十二卷。颇为综核。与北平孙承泽所著春明梦馀录七十卷。均有裨于帝都考證。但其书不免挂漏淆讹。馆臣重加订正。彝尊书成于康熙二十七年。今又百年。民物繁昌。自宫殿城市改置添建。复编增为十五门。成书一百六十卷。名曰日下旧闻考。
  岳氏刻本
乾隆甲子。荟萃宋元明三代旧板。藏之昭仁殿。名曰天禄琳琅。其时即有岳珂所刻春秋。复得岳珂所刻易书诗礼记四种。每卷之后。皆有木刻亚形相台岳氏刻梓荆溪家塾印。大小篆隶文楷书不等。且每页之末傍。刻篇识。如易之乾坤卦,书之尧舜典之类。其用心精而纪类审。即宋板之最佳者。至于收藏家则易书诗。盖同经七八家而略有异。(易书诗三经。皆有晋所书画之印及徐乾学,季振宜,陈定书,李国寿,陈氏世宝,敬德堂诸印。尚书又有覃怀李氏印。盖大同小异云。)藏礼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8H 页
记者四家。(晋府书画印,李国寿印,覃怀李氏印,敬德堂图书印。)藏春秋者三家。(宋本印,项氏万卷楼图籍印,季振宜印。)仍即殿之后庑。所谓慎俭德室者。分其一楹。名之曰五经萃室。以岳氏五经。都置一几。
  活字
应行刊刻之书甚多。纺宋人活字板法。刻成单字排印。用力少而成功速。之函每以浆气致蠹。易以木匣。总纂臣纪昀由编修。即升侍读。臣陆锡熊由郎中。改擢侍读。其馀诸臣。逾格邀恩者众。
  聚珍
拔辑永乐大典内之散简零编。并蒐谤天下遗籍。不下万馀种。汇为四库全书。择人所罕觏。有裨世道人心。及足资考镜者。剞劂流传。第种类多则付雕非易。蕫武英殿事金简以活字法为请。既不滥费枣梨。又不久淹岁月。用力省而成功速。至简且捷。考昔沈括笔谈记。宋庆历中。有毕升为活板。以胶泥烧成。而陆深金台记闻。则云毗陵人初用铅字。视版印尤巧便。斯皆活版之权舆。顾埏泥体粗。镕铅质软。俱不及锓木之工致。玆刻单字计二十五万。虽数十种之书。悉可聚而校雠之精。更有胜于古所云者。第活字版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七 第 258L 页
名不雅。则因以聚珍之。
  图书集成
康熙年间。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刻铜字为活板。排印蒇工。贮之武英殿。历年既久。铜字或被窃缺少。司事者惧于咎。乾隆初年。京师钱贵。遂请毁铜字供铸。从之。
  装褫
妆册谓之装褫。见元陶宗仪辍耕录,明曹昭格古要论。而杨慎丹铅总录则称为装潢。潢者染纸也。又卷首贴绫为玉池为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