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器量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27H 页
周尺考
  
 正宗大王丙辰春中和日。颁尺于近臣。尺刻 御制诗曰。颁尺中和节。红泥下九重。拱星依紫极。累黍叶黄钟。汉帝提三日。陈君卧百容。裁来五色线。许尔补山龙。尺比晋前尺二尺一寸。以 赐臣父子。皆令赓进。是时外而蒙 赐者。二品以上也。臣父以三品官与焉。盖 特恩也。内而蒙 赐者。承政院,内阁诸臣及讲制诸臣。臣以内阁之末官与焉。 仙驳寝远。无以暏畴昔之盛。适阅旧藏。得旧 赐中和尺而感之。遂广之为周尺考。一曰钱尺。二曰黍尺。三曰指尺。
  钱尺
  古之论周尺者。以汉时古钱为准。虽其历岁久远。轮郭之消泐者有之。其径围肉好。可得古人制度。荀氏尺所挍。曰姑洗玉律。曰小吕玉律。曰西京铜望臬。曰金错望臬。曰铜斛。曰古钱。曰建武铜尺。凡古器七品。又不可得见之。惟古钱行于世。盖以钱定寸。以寸定尺。不致差错。是以隋志十五等尺。荀尺为主。而下及高若讷,司马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27L 页
朱夫子,蔡西山,徐玄扈诸议。莫之有歧议云。
汉书食货志。王莽居摄。变汉制。以周钱有子母相权。更造大钱。径寸二分。文曰大钱五十。又造契刀,错刀。契刀其环如大钱。身形如刀。长二寸。文曰契刀五百。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直五千。
  张晏曰。今所见契刀错刀。形质如大钱。而肉好轮厚异于此。大钱形如大刀环矣。契刀身形圆。不长二寸也。其文左曰契。右曰刀。无五百字也。错刀则刻之作字也。以黄金填其文。上曰一。下曰刀。二刀泉。甚不与志相应也。似扎单差错。文字磨灭故耳。师古曰。张说非也。王莽钱刀。今并尚在。形质及文。与志相合。无差错也。
  愚按张晏所见。止就其一种而言之。以今所摸汉钱见之。有轮郭者。无轮郭者。非但消泐漫漶。盖其初所制多种。自有不同者。颜氏所驳。亦失之狭矣。
又小钱径六分。重一铢。文曰小钱直一。次七分三铢。曰幺钱一十。次八分五铢。曰幼钱二十。次九分七铢。曰中钱三十。次一寸九铢。曰壮钱四十。
  今钱谱。小钱作小泉。后之引證者多从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28H 页
又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小布长寸五分。重十五铢。文曰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各相长一分。相重一铢。文各为其布名。直各加一百。上至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直千钱。是为布货十品。
又天凤元年。罢大小钱。改作货布。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其圜好径二分半。足枝长八分。间广二分。其文右曰货。左曰布。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货泉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28L 页
案徐玄扈农政全书所图荀尺及钱布参校朱载堉(皇明郑世子)荀尺钱布。则徐氏尺短一寸八分。大泉径短一分。货布长仅为二寸二分。广仅为八分强。首长仅为七分弱。间广不及二分。以徐氏所图尺与钱相勘。货泉径既为一寸。则货泉十枚当为一尺。而今徐氏所定尺。仅当货泉八枚二分。朱氏所图古钱。散见各卷各板者径围分寸。不爽毫釐。且自言家藏古钱甚富。择其佳者用之云。欲求古钱真度者当从之。
삽화 새창열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29H 页
黄镇成曰。予偶得大泉五十,货布,货泉三品。参校货布首身足枝长广之数以为尺。又以大泉之寸二分。货泉之径寸。较之彼此。豪发无差。乃始自信。嗟夫。晋荀氏旭得古物七而尺初定。丁氏度得古物四而尺再定。予又得古物三而尺三定。
  愚案荀氏尺。勘黄氏尺。短四分。货布长二寸四分。广九分。首长七分。广七分弱。圜好径二分。足枝长七分强。间广二分。货泉径九分。大泉径一寸一分。盖或差或不差。而其差者即一分强。或一分弱。且无轮郭。宋丁度所言当时盗铸既多。不必皆中法度。但当校其首足两好。长广分寸皆合正。史者用之。斯善喻矣。
周尺,汉刘歆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荀旭所定晋前尺,祖冲之铜尺并同。宋司马备所刻周尺。与高若讷汉钱参校尺同。
  刘歆尺,祖冲之尺。今不可见。而晋前尺。既因古钱而得其髣髴。近有建初尺。或谓之建武尺。吾尝得其拓本。又削木仿晋前尺而勘之。不相差。
汉建初尺款。虑铜尺初六八月十五日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29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两汉金石记(翁方纲著)曰。汉建初铜尺。今藏阙里。孔东塘 有记。载王士禛居易录记云。汉章帝时。泠道舜祠下。得玉律以为尺。与周尺同。因铸为铜尺。颁郡国。谓之汉尺。此或其遗欤。又引郎瑛云刘歆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与周同。自注云建初间。得周玉律以为尺。谓之后汉官尺。疑其非汉武也。隋志列十五尺。一周尺。即刘歆之铜尺。建武之铜尺。祖冲之之铜尺。荀勖令刘恭所造之尺。谓之晋前尺者是也。二晋田父玉尺。则世说所称田父于野中。得周时玉尺者也。此比晋前尺。为一尺七釐矣。四汉官尺。即以文学奚景所得舜祠下玉律而度之。与始平尺同。此则比晋前尺。为一尺三分七豪。未尝明言得周玉律以为尺。谓之汉官尺也。玉海所云相传谓之汉官尺。是后人谓之。非汉人自谓也。然则建武铜尺。即晋前尺。汉官尺。即晋始平尺。今所见建初此尺。则固可据以證建武及周尺者耳。
  又曰。江宁周幔亭(矩)云曲阜孔氏所弆铜尺。重今广法平十八两。面广准此尺(此尺即建初尺)一寸。侧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0H 页
厚准此尺五分。与沈冠云周官禄田考尺同。冠云所绘古尺图。宲与此建初尺无二摹。宋祭熺钟鼎款识册所载。册又载尺底篆文铭云一周尺。汉志镏歆铜尺,后汉建武铜尺,晋前尺并同。按高若讷依隋志。定十五等尺。第一为周尺即此。盖此于后人所定周尺中为近古。冠云所摹。非建初尺。而今验其图正相合。则建初尺之为建武尺。尤为足信矣。
  又曰。建初尺当今营造尺七寸四分。衣工尺七寸。曲阜颜氏所藏木尺。亦云周尺当今尺六寸。当宋三司布帛尺七寸五分。
  又曰。汉书高后纪。二年秋七月。行八铢钱。应邵注。本秦钱。文曰半两。今按秦时半两钱质文。皆与此同。惟秦钱稍重。汉钱稍轻。大约以建初尺度之。径踰一寸三四分以外者。皆秦钱也。径一寸二分以内者。汉吕后时所行耳。
  又曰。汉书文帝纪。五年春二月。更造四铢钱。应邵注。其文亦曰半两。今以建初尺度之。径一寸。武帝纪。建元五年春。行半两钱。今以建初尺度之。径一寸。唯此种外有轮郭。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0L 页
又曰。汉书食货志。王莽居摄。变汉制。于是更造大泉。径寸二分。重十二诛。文曰大泉五十。盖汉自武帝铸五铢钱。后阅宣,元,成,哀,平五世。无所变更。至是始变汉法也。周官外府郑注曰。汉惟有五铢久行。王改货而异作泉布。多至十品。今存于民间多者大泉。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泉直十五。货泉也。贾疏曰。王造大泉。文曰大泉直五十云。今存于民间多者。有货布,大泉已下者。是从莽至汉末郑君时。见行此三者。故云今存于民间也。案彼大泉直五十。不云五十。言十五者亦误。当从五十为正也。方纲按贾疏此语误矣。郑氏注云文曰大泉。此句是撮举泉文。非泉之全文也。下句云直十五货泉。犹上条云直货泉二十五耳。贾氏误读大泉直十五。五字为句。而讥郑氏之误。而其前文又曰王造大泉。文曰大泉直五十。乃自加一直字于泉文之内可乎。且贾氏又云至汉末郑君时。见行此三者。此语亦误。盖郑君之意谓汉末时。民间尚有存此莽泉者。非谓其时尚行之也。若夫尺度之考。则汉书食货志。是东汉初年班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1H 页
所记。而曰径寸二分。至汉末郑君之时。亦曰径一寸二分。今以建初尺度之。恰是径寸二分。然则刘歆尺,建武尺,建初尺。信乎同符。而两汉权衡之制。前后未改。于此可證矣。
  汉书食货志。莽造错刀。以黄金错其文。曰一刀直五千。张晏亦曰其文上曰一。下曰刀。不与志相应。汉志注。载刘奉世弟当时常得错刀。文曰一刀平五千。宋祁曰。梅圣俞云饮刘原父家。原父怀古钱。其一王莽时金错刀。长二寸半。诗云次观金错刀。一刀平五千。注云其文如此。据此则今所见平字信合矣。郎氏七脩类稿所载。一种上曰一。下曰刀。二字皆似双钩。盖填金所致也。下柄止云五千。无平字。亦引一刀直五千之句。此可以互證也。今以建初尺度之。亦是其下柄长二尺。与契刀略同。而刘原父宴客所度之尺。乃云二寸半者。今以宋布帛尺度之。连柄庶几二寸有五分。然则刘原父家所用量古泉者。即宋时之尺欤。
  又曰。汉书食货志。莽造契刀注。张晏曰。今契刀身形圆。不长二寸。方纲按今所存契刀五百者。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1L 页
正与食货志相合。所云长二寸者。今以建初尺度之。乃专谓其柄长二寸。
  又曰。食货志莽小泉。今以建初尺度之。宲径六分。与志相应。
  又曰。食货志王莽布货十品注。师古曰。布亦钱耳。按十品者。谓大布,次布,弟布,壮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也。自小布以上各相长一分者谓幺布。长寸六分。上至大布长二寸四分也。今以建初尺度之。并与汉志相应。
  又曰。食货志天凤元年。作货布。愚按诸泉布。惟此一品尺寸最详。今以建初尺度之。无不与志所云纤豪悉应者。足徵建初尺即刘歆铜斛尺无疑也。
高氏十五等尺。晋前尺。比晋田父玉尺。梁法尺一尺七釐。(西山蔡氏曰。两尺长短近同。)梁表尺一尺二分二釐一毫有奇。(蔡氏曰。此祖暅所造铜圭影表。)汉官尺一尺三分七毫。(蔡氏曰。两尺长短近同。)魏杜夔尺一尺四分七釐。晋后尺一尺六分七釐。(萧吉云晋氏江东所用。)后魏前尺一尺二寸七釐。中尺一尺二寸一分一釐。后尺一尺二寸八分一釐。东后魏尺一尺五寸八毫。蔡邕铜龠尺。后周玉尺一尺一寸五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2H 页
八釐。宋氏尺。钱乐之浑天仪尺。后周铁尺一尺六分四釐。(蔡氏曰。此和岘所用影表尺。)隋万宝常水尺一尺一寸八分六釐。(蔡氏曰。万宝常之律。与祖孝孙相近。皆径三分之法。)刘曜浑天仪土圭尺一尺五分。梁朝俗间尺一尺七分一釐。(蔡氏曰十五等尺。要见诸代不同。多由于累黍及园径之误。)
  程朱三器图义。后周达溪震等议。今勘周汉古钱大小。有合宋氏浑仪尺。庶无舛者。古黄金方寸。重一斤。今铸金校验铁尺为近。司马备刻宋尺,后周尺。又曰。大常寺乐律尺,少府监祭器景圭浑仪尺。皆后周尺。宲比周尺一尺五分。按周尺。即晋前尺也。徐光启论齐民要术。一尺之文曰古一尺。大约今一尺三寸有馀。盖有考乎。后魏后尺。比荀尺一尺二寸八分一釐之文也。其所谓今尺者。即徐氏所定周尺。而失之太短故不及后魏尺。视隋志。更有三五分多也。
宋周尺。比三司布帛尺。七寸五分弱。
  潘时举主式尺图说曰。程先生木主之制。取象甚精。然用其制者。多失其真。往往不考用尺之长短故也。盖周尺当今省尺七寸五分弱。而程氏文集。与温公书仪多误。注为五寸五分弱。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2L 页
所谓省尺。亦莫知其为何等尺。时举旧尝质之晦翁先生。答云省尺乃是京尺。温公有图子所谓三司布帛尺者是也。继从会稽司马侍郎家。求得此图。其间有古尺数等。周尺居其右。三司布帛尺居其左。以周尺校之。正是七寸五分弱。于是造主之制始定。今不敢自隐。因图式及二尺长短而著伊川之说于其傍。庶几用其制者。可以晓然无惑也。
  司马温公家。石本尺图曰。周尺当三司布帛尺七寸五分弱。又曰。三司布帛尺比周尺。更加三寸四分。
  胡伯量问。按程先生定主式中尺法注云当今省尺五寸五分弱。初欲用。及以裁度。觉全然短狭。舜㢸云沙随程氏尺法。与今尺相近。曾闻先生以为极当。未审先生当时特取沙随尺法者何意。朱子答曰。尺㨾温公有图。后人刻之于石。其说甚详。沙随所据。即此本也。
  西山蔡氏律吕新书。论周尺曰。按此尺出于汲冢之律。与刘歆之斛。最为近古。盖汉去古未远。古之律度量衡犹在也。故班氏所志。无诸家异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3H 页
同之论。王莽之制作。虽不足据。然律度量衡。当不敢变于古也。自董卓之乱。乐律散亡。故杜夔之律。围径差小。而尺因以长。荀旭虽定此尺。然其乐声高急。不知当时律之围径。又果何如也。今司马公所传此尺。出于王莽之法。钱盖丁度所奏。高若讷所定者也。虽年代久远。轮郭不无消毁。然其大约当尚近之。后之君子有能验声气之元。以求之古之律吕者。于此当有考而不可忽也。
  琼山邱氏曰。家礼神主制度。本伊川说而无尺式。后人以潘时举所得司马家二尺式。图于卷首。其一三司布帛尺也。其一周时尺也。近时书肆刻附注等书曰。当今三司布帛尺七寸五分弱。今世之人。岂识三司尺为何等尺哉。今以武林应氏图及以货泉钱。较正周尺。而准以今之钞尺。使作主者有所据依。
  愚按今家礼刻本。载古尺一。周尺一。三司布帛尺一。以今所制荀氏尺勘之。古尺为六寸七分。布帛尺,周尺。皆为七寸七分。周尺家礼既称当三司布帛尺七寸五分弱。则两尺之差。乃二寸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3L 页
五分。而今乃不差何欤。岂或板本误欤。周尺既称与货泉钱较正。则宜与荀氏尺合。而今不合何欤。三司布帛尺依面刻。比上周尺。更加三寸四分之文。勘荀氏尺。为一尺一寸二分。
本朝造主周尺。用潘时举尺度。
  笔苑杂记云 世宗朝。许文敬稠朝京。得纸本周尺于议郎姜天霔家。即元院使金刚牙尺所传也。以今官尺。去二寸五分。用七寸五分。与家礼附注潘时举所定周尺。当今省尺七寸五分弱之语同。二尺相较。不差分毫。于是始定尺制。凡士大夫家庙神主与天文漏器道路里数射场步法。据此以为式。今以荀氏尺校勘。则与官尺省尺长三分。而比今工匠所用周。长一寸七分。今工匠所用周尺。未知何所本也。
   右钱尺之制。
   天下之理。由形而起。天下之形。由尺而得。理无穷而形有定。于其定者。不得其长短大小。则名无由而正。事无由而判。此舜所以同之也。然邃古玄邈。其所以同之之法。无得而详。礼乐文物。至周而大定。其长短大小。虽得其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4H 页
中。六国时。又多漫灭不可考。今之论周尺者。皆扪烛而捞月耳。然王莽所改铸货布货泉之尺寸。皆周制也。自汉以上至周尺度。未尝改也。自莽以下至今货布。亦未尝改也。欲宄(一作究)周制。则不于是而何哉。况魏襄玉律。又相合也哉。大抵古人制度。必徵宲乃信。非可以悬空揣摩者也。荀,丁二氏蹠宲之见。可谓千载同符尔。
  黍尺
  黍之起度古也。其法黍宲于管。中十三黍。三分黍之一而得一分。积九十分则千有二百黍。然所谓子黍中者。如何而辨之。盖古者先得黄钟之长而后度之以黍。不足则易之以大。有馀则易之以小。约九十黍之长。中容千二百黍之宲。以见周径之广。以生度量权衡之数而已。非律生于黍也。汉前志所谓其法用铜高一寸广二寸长一丈。而分寸尺丈存焉者是也。汉前志多从刘歆说。歆之为王莽制铜斛。想亦用是也。自晋隋以后。其议多端。虽以羊头黍之中度者。亦多不相应。于是乎愈远而愈失其方矣。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4L 页
淮南子曰。秋分蔈定。蔈定而禾熟。律之数十二。故十二蔈而当一粟。十二粟而当一寸。律以当辰。音以当日。日之数十。故十寸而为尺。十尺为丈。
说苑曰。度量权衡。以粟生之。一粟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
  案淮南子以十二粟为一寸。说苑以十粟为一寸。而粟未必皆中用。用何地所产。而十与十二相左何也。
汉书。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
  西山蔡氏曰。一黍之广为分。故累九十黍。为黄钟之长。积千二百黍。为黄钟之广。故人盖三五以存法也。自晋宋以来。儒者论律围径。始有同异。至隋因定为径三分之说。苟径三分则九十黍之长。止容黍八百有奇。与千二百黍之广。两不相通矣。
  颜师古曰。子谷犹言谷子。秬即黑黍。中者不大不小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5H 页
律吕新书。梁武帝钟律绩。称从上所传有周时铜尺一枚,古玉律八枚。检周尺。东昏用为章信尺。不复存。玉律一口箫。馀定七枚夹钟。有昔题刻。乃制为尺。以相参验。取细毫中黍。积次酬定。最为详密。以新尺制为四器。名曰通。又依新尺为笛。以命古钟。
又刘徽九章注云此尺。(杜夔尺)长于王莽斛尺四分五釐。然即其斛分。以二千龠约之。知其律止容七百二十分六釐六毫六丝有奇。则其径为三分三釐弱尔。然则其斛分数。与王莽斛分虽不同。其容收多寡相去未悬远也。
又祖孝孙云后周武帝保定中。诏遣卢景宣,长孙绍远,斛斯徵等。累黍造尺。纵横不定。后因脩仓掘地。得古玉斗。以为正器。据斗造律度量衡。因用此尺大赦。改元天和。百司行用。其律与蔡邕古龠同。
  后周宣帝时。达奚震,牛弘等议曰。上党羊头黍。依汉书律历志度之。若以大者稠黍。依数满尺。宲于黄钟之律。须撼乃容。若以中者累尺。虽复小稀。宲于黄钟之律。不动而满。计此二者之殊。良由消息未善。且上党之黍。有异他乡。其色至乌。其形圆重。用之为量。定不徒然。正以时有水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5L 页
旱之差。地有肥瘠之异。取黍大小。未必得中。按许慎解秬黍体大。本异于常。疑今之大者。正是其中。
又宋氏浑仪尺。依淮南累粟。十二成寸。
唐大尺比荀氏尺。一尺三寸八分。小尺为一尺九分。
  唐六典云一黍之广为一分。积之一尺二寸。为大尺。又孙思邈千金方云夏家古尺。今八寸小尺。据此则唐用大小二等尺。而大尺去二寸。即小尺。又唐会要。武德四年。行开元通宝。径八分。我东亦有开元通宝流传者。今取以校横黍尺。则恰当一寸。是知径八分云者。大尺之八分。而大小两尺之度俱可定。
五代王朴准尺。比汉前尺。一尺二分。
  聂崇义曰。黍有横竖。故枢密使王朴亦令定黍尺。取竖黍尺。以校管律。按蔡西山言。朴刚果自用。遂专恃累黍。而金石亦不复考。金石真伪。固难尽信。若秬黍则岁有凶礼。地有肥瘠。种有长短大小圆妥不同。尤不可恃。又按丁度言。校汉钱二。并大泉错刀货布货泉总十七枚。上进晋前尺。既合古钱。则汉前尺。即晋前尺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6H 页
宋聂崇义三礼图黍尺
  三礼图说杂令云积秬黍为度者。冕制则使之。又曰。冠冕尊彝用木之类。用黍寸之尺。崇义黍尺。不言从何地黍。而比荀氏尺。乃四寸六分。
阮逸胡瑗尺。横累一百黍。比荀氏尺。一尺七分。比太府布帛尺。七寸八分六釐。与景表尺同。见胡瑗乐义。
  宋史云太祖正雅乐。和岘上言先立尺寸。作为律吕。西京铜望臬。可较古法。即今司天台影表铜望臬下石尺是也。诏依古法造尺。据此则宋初律尺。与晋前尺相依近。然仁宗时。丁度等建议荀勖尺度。当与汉钱求得。其下复云若以为太祖膺图受禅诏。和岘等用影表尺。典脩金石。七十年间。荐之郊庙。稽古唐制。以示诒谋则可。且依景表旧尺。据此则晋前尺,和岘尺。又似互有异同。此殊可疑。岂和岘所谓影表铜望臬。非真西京铜望臬之旧制欤。○丁度表言阮逸胡瑗所制。亦上党秬黍中者。累广求尺。制黄钟之律。盖逸等以大黍累尺。小黍宲龠。自戾本法。今用再累成尺。比于逸制不同。
邓保信尺纵累百黍。短于大府尺九分。长于胡瑗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6L 页
九分五釐。见邓保信奏议。
  宋景祐三年。丁度言保信所制尺。用上党秬黍圆者。一黍之长累百而成。又律管一据尺裁。九十黍之长。空径三分。围九分。容秬黍千二百。遂用黍长为分。再累成尺。校保信尺律不同。盖黍有圆长大小。而保信所用者圆黍。又首尾相衔。故再考之。即不同。
本朝周尺。(丧礼备要。本正统十一年详定刻石。)比荀氏尺。为八寸六分。
  按正统十一年。我 世宗二十八年丙寅。是时朴堧以海州秬黍。积其分寸。制黄钟一管而吹之。其声差高于中国黄钟之音。乃依秬黍粒形。以蜡燃成。以一粒为一分。累十粒为寸法。以铜铸尺。其制有五。一曰周尺。二曰黄钟尺。三曰造礼器尺。四曰营造尺。五曰布帛尺。分藏郡邑。后累经兵乱。皆遗失。独三陟府有之。背刻正统十一年十二月详定新造布帛尺。 英宗二十六年。右议政俞拓基请取来。依大典较正诸尺。须行中外。 上从之。
  大典曰。以周尺准黄钟尺。则周尺长六寸六釐。以营造尺准黄钟尺。则长八寸九分九釐。以造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7H 页
礼器尺准黄钟尺。则长一尺三寸四分八釐。
  丧礼备要本。造礼器只比荀氏尺。一尺一寸八分。营造尺一尺二寸八分。布帛尺一尺九寸二分。并正统十一年石刻本。
  柳馨远磻溪随录本。周尺比荀氏尺。八寸三分。量田周尺比荀氏尺。八寸九分。训鍊院射场石标步数周尺比荀氏尺。八寸六分。京中水标桥所竖水标石刻周尺。比荀氏尺。八寸四分。
  考事撮要。周尺比荀氏尺。八寸八分。地尺比荀氏尺。九寸。木尺半比荀氏尺。六寸五分。
  
柳馨远曰。礼书图本周尺。诸本不一。至于量田尺,训鍊院步数及此诸尺。皆 世宗朝所定。想必同一周尺。而今差讹如此。盖近者板刻皆粗。长短屡改。且制造不精。人各聘其私。用是而舛也欤。
   以上黍尺之制。
   程子有言秬黍积数。在先王时。惟此适与度量合故可用。今时则不然。此千古定论也。盖先定乎律。则取物而准之。如合符而中节。未有不合者。禾蔈蚕丝马尾人发。随物起度者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7L 页
是也。不先定乎律。则取黍而合之。如举筳而齐楹。未之有合者。如纵累横累一米二米之随见各殊者是也。甚至有宋儒三等筛子之说。东儒𤒈蜡为黍之失。而泯泯棼棼。不免乎刻舟求釰矣。
  指尺
  邱文庄浚曰。家礼裁深衣及衰服。皆用中指中节为寸。针经云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横文相去为一寸。谓之同身寸。注云若屈指即旁取指侧中节上下两文角。相去远近为一寸。若伸指即正取指中自上节下横文。至中节中从上第二条横文长者。相去远近为一寸。与屈指之寸。长短亦相合。然吾尝以荀尺。伸指而度之为一寸。掘指而度之为八分。如之何相合也。文庄欲以中人手为准。铸铜为式。颁行天下。使人人拟寸以指。拟尺以手。苟如是则人皆异制。各从其躯。何得而一之哉。
礼记投壶篇曰。筹室中五扶。注云筹矢也。铺四指曰扶。一指案一寸。
公羊传曰。肤寸而合。何休云侧手为肤。案指为寸。(肤扶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8H 页
音义同。)
说文曰。尺十寸也。人手却十分动脉为寸口。十寸为尺。尺所以指尺规矩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识也。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之体为法。
又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
  黄镇成曰。或者曰逸巡守礼云八寸为尺。许氏说文云周制以八寸为尺。今以十寸为周尺可乎。曰。周官玉人。镇圭尺有二寸。亘圭九寸。使八寸为尺。当云亘圭尺有一寸。按郑氏注。王制云周以十寸为尺。盖六国时。多变乱法度。或云周尺八寸。则逸礼,说文。失于未审。郑氏为得之。或又曰。王制云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白虎通云八寸为尺。则汉尺当周八寸。今以周汉同度可乎。曰王制虽汉儒所录。然考其文义。乃言步之长短。谓周以八十寸为步。汉以六十四寸为步。非以是论尺。则二代之度。本不殊也。
聂崇义三礼图本指尺。比荀氏尺。四寸三分。
  三礼图说曰。爰自周世。历秦汉以及魏晋。黍分指寸之尺。见于礼志。但礼神之玉宜真。比珉难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8L 页
得。今自苍璧已下圭玉之属。请依指寸之尺。按周官以璧羡起度。盖度起于黄钟而为乐。度起于璧羡而为礼。郑氏言璧羡广八寸袤十寸。所以为度。蔡氏言周家十寸八寸皆为尺。陈氏言以十寸之尺起度。则十尺为丈。十丈为引。以八寸之尺起度。则八尺为寻。倍寻为常。按咫者即八寸尺也。孔丛子云昆吾之釰长尺有咫。太史公云肃慎氏之矢长尺有咫。后儒往往认尺为咫。故所论周尺。辄失之短。然圭玉之尺。自昔用八寸之尺。意三礼图本。从璧羡也。
太府铁尺比荀氏尺。一尺三寸三分。
  案此尺。即李照,范镇,魏汉津所用以造律者也。今见于朱载堉律吕精义。潘时举所谓周尺当今省尺七寸五分弱者。疑即指此。
大晟乐尺。徽宗指三节为三寸。比荀氏尺。一尺二寸五分。长王朴尺二寸一分。和岘尺一寸八分弱。阮逸胡瑗尺一寸七分。短于邓保信尺三分。太府布帛尺四分。
  案此尺。魏汉津所制。金史称汉津用李照,范镇之说而耻之。故诡用时君指节。使人不敢轻议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9H 页
是也。
元用大晟乐尺。
  案元史称至元十三年。定度量。而不言尺度之详。然金之太和乐。元之大成乐。皆用大晟乐之制。其尺度亦应无异。
皇明律尺。仍用魏汉津之制。又其裁衣尺。与唐大尺同。其馀各尺。以荀氏尺校之。裁衣尺为一尺四寸六分。宝源局量地尺为一尺四寸。浙尺为一尺三分强。牙尺为一尺二寸七分。又钞尺与裁衣尺同。
  案邱文庄浚家礼仪节云钞尺之长。准大明通行宝钞。今裁缝尺近之者是也。律学新说。有宝钞裁衣尺之长。与宝钞黑边相齐。
   以上指尺之制。
   人身之长短不齐。僬侥堇满三尺。长狄身横九亩。则素问之骨节尺寸。家语之布手指尺。特据中人躯度而存其槩略。况古人躯度。比今人忒大。传记称有人于长平故地。得古人胫骨。大于今人数寸。又言盗发李密冢。得其头骨。甚大倍常。又今人往往于高丽冢得胫骨。皆大于今人数寸。以今人之躯度。求古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39L 页
之尺度。其可乎哉。
  又按宋儒之论尺。多主声气之本。然窃尝考之。师旷之聪。既不可得。则虽云将上下声考之。而中声可得者。言之虽易。措之宲难。又如密室埋管。应节灰飞者。诚谬悠荒唐。辞理俱遁。且南北异候。气至差先后。既不居天下之中。则亦无得而详矣。徵信者其惟汉钱乎。近世以来。 度尤紊乱。贪官倖民。竞用私造环。域内数千里。里各殊其用。市各异其制。奸窦纷纭交穿。苟能颁荀氏尺于国中。违是者诛之。俾不敢聘其私者。诚王政之所当先也。
古今尺度考
  谱
黄帝尺纵黍八十一分。(见朱氏载煜律吕精义。下同。)
夏尺横黍百分。
商尺。夏尺十二寸半。
周尺。夏尺去二寸。
汉官尺比周尺。一尺三分七釐。(见蔡氏元定律吕新书。)
汉建初铜尺比营造尺。(中国燕中所用。)七寸四分。(见翁方纲两汉金石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0H 页
汉蔡邕铜籥尺比周尺。一尺一寸五分八釐。(见律吕新书。下同。)
魏杜夔尺比周尺。一尺四分七釐。
晋田父玉尺比周尺。一尺七釐。
晋后尺比周尺。一尺六分七釐。(江东所用。)
晋前尺(即周尺)当货泉十枚。(见徐氏有矩杏蒲志。)
宋钱乐之浑天仪尺比周尺。一尺六分四釐。(见律吕新书。下同。)
梁俗间尺比周尺。一尺七分一釐。
梁表尺比周尺。一尺二分二釐有奇。
梁法尺比周尺。一尺七釐。(与晋田父玉尺同。)
赵刘曜浑天仪土圭尺比周尺。一尺五分。
后魏前尺比周尺。一尺二寸七釐。
后魏中尺比周尺。一尺二寸二分一釐。
后魏后尺比周尺。一尺二寸八分一釐。
东魏尺比周尺。一尺三寸八毫。
后周玉尺比周尺。一尺一寸五分八釐。(与蔡邕铜龠尺同。)
后周铁尺比周尺。一尺六分四釐。(与钱乐之浑天仪尺同。)
后周市尺比周尺。一尺二寸八釐。(与后魏后尺同。)
隋万宝常水尺比周尺。一尺一寸八分六釐。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0L 页
隋开皇官尺比周尺。一尺二寸八分一釐。(与后魏后尺同。)
唐大尺比建初尺。一尺三寸八分。(见杏蒲志。以建初尺校其所制荀尺而得之。)
唐小尺比建初尺。一尺九分。
后周王朴尺律准尺比周尺。一尺二分有奇。(见程周三器图义。下同。○律吕新书比汉前尺。一尺二分。汉前尺即周尺。而荀氏钱尺。)
宋聂崇义黍尺比建初尺。四寸七分二釐。(见三礼图。下同。)
宋聂崇义指尺比建初尺。四寸四分。
宋和岘景表尺比周尺。一尺六分有奇。(见三器图义。下同。○律吕新书。比汉前尺一尺六分。)
宋阮逸胡瑗皇祐乐书黍尺比周尺。一尺七分。(律吕新书。比太府布帛尺七寸八分六釐。与景表尺同。)
宋韩亿丁度校阮胡尺比周尺。一尺三分五釐。
宋邓保信尺比胡瑗尺。一尺九分五釐。比太府尺。一尺九分。(见律吕新书。)
宋司马备刻三司布帛尺比周尺。一尺三寸五分。(家礼作三寸四分。)
宋礼部尺比周尺。一尺二寸二分。
宋大晟乐尺比大府布帛尺。一尺四分。比邓保信尺。一尺三分。比王朴尺。一尺二寸一分。比和岘尺。一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1H 页
一寸八分弱。比阮逸胡瑗尺。一尺一寸七分。(见律吕新书。下同。)
宋张栻刻本周尺。比三司布帛尺。七寸五分弱。比浙尺八寸四分。
皇明营造尺比建初尺。一尺三寸八分。(见朱氏载錥律学新说。下同。)
皇明裁衣尺比建初尺。一尺四寸九分。
皇明宝源局量地尺比建初尺。一尺四寸九分。
皇明浙尺比建初尺。一尺五分弱。(见徐氏光启农政全书。下同。)
皇明牙尺比建初尺。一尺四寸弱。
本朝周尺比建初尺。八寸二分三釐。(见柳馨远磻溪随录刻本。下同。案随录言此乃丧礼备要啚本周尺。较家礼图本周尺。长二寸三分。较今量田尺所用周尺。短七分强。然以建初尺较丧礼备要岭营刻本周尺。则为八寸五分七釐。家礼东刻本周尺。则为七寸五分。其参差如此可怪。)
本朝训鍊院射场石标尺比建初尺。八寸七分。
本朝三陟府所藏布帛尺比建初尺。一尺九寸三分。(较丧礼备要岭营刻本布帛尺。长一分。)
本朝汉阳水标桥石刻尺。比建初尺。八寸五分五釐。
本朝造礼器尺。(正统十一年详定尺㨾石刻本。)比建初尺。一尺一寸六分。(见丧礼备要岭营刻本。下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1L 页
本朝营造尺。(正统十一年详定尺㨾石刻本。)比建初尺。一尺二寸七分。
  按建初尺虽出于后。翁氏方纲所录。信有源委。而与黍尺大相径庭。然黍尺既未可信。则当从建初尺为准。自汉官尺以下。皆以此参互而得之。
  黄帝尺
律吕精义。历代尺法。皆本诸黄钟。而损益不同。有以黄钟之长。均作九寸。而寸皆九分者。此黄帝命伶伦。始造律之尺也。是名古律尺。又名纵黍尺。选中式之秬黍。一黍纵长。命为一分。九分为一寸。九寸共计八十一分。是为一尺。
삽화 새창열기
  夏尺
独断。夏十寸为尺。
律吕精义。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十寸。而寸皆十分者。此舜同律度量衡之尺。至夏后氏而未尝改。故名夏尺。传曰夏禹十寸为尺是也。又名古度尺。又名横黍尺。选中式之秬黍。一黍之横广。命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共计百分。是为一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2H 页
孙氏千金方。夏家古尺。今八寸小尺是也。(朱氏载堉曰。孙氏所谓今八寸小尺。即唐黍尺。唐尺有二种。黍尺与大尺并行。大尺去二寸。即黍尺一尺。然则唐尺之八寸。为夏家之一尺。唐尺之十寸。为商家之一尺明矣。)
삽화 새창열기
  商尺
独断。殷九寸为尺。
通志。成汤十二寸为尺。
精吕精义。有以黄钟之长。均作四段。加出一段而为尺者。此商尺也。适当夏尺十二寸五分。
又曰。商尺者。即今木匠所用曲尺。盖自鲁般。传至于唐。唐人谓之大尺。由唐至今用之。名曰今尺。又名营造尺。
又曰。韩邦奇曰今夕惟车工之尺。最准万家。不差豪釐。少不同则不利载。是孰使之然哉。古今相沿自然之度也。然今之尺则古之尺二寸也。所谓尺二寸之轨。天下皆同是也。以木工尺。去二寸则古尺。盖鲁般家相传之尺。乃舜时同度之尺也。(朱氏载堉曰。韩氏所谓车工。即造骡车之匠也。语曰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指此尺而言也。此尺即唐人所谓大尺。大尺去二寸。唐人所谓黍尺。唐六典曰。凡度以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余尝取秬黍极大者校之则合。与六典中合者校之则不相合也。六典又云凡积黍为度者。调钟律测晷景。则用之内外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2L 页
官司。悉用大者。盖唐制加黍尺二寸为今尺。去二寸为古一尺无疑。韩氏之言信矣。尺中古而可常用者。惟此尺耳。盖此尺即殷汤之尺也。去二寸即夏禹之尺。夏禹之尺去二寸。即周武王之尺。是今一曲尺中包括三代之制。不待累黍而自明矣。且夫黄帝至于舜禹。历世因仍。未尝损益。惟殷周始改统易朔。而损益之道兴焉。余又因此而知黄帝针经孔穴。舜同律度量衡。皆与夏尺同。而禹之身为度者。亦因夏尺而想见也。)
삽화 새창열기
  周尺
独断。周八寸为尺。
通志。武王八寸为尺。
律吕精义。有以黄钟之长。均作五段。减去一段而为尺者。此周尺也。适当夏尺八寸。(朱氏曰。周尺自秦以后。不复用之。凡经传中所谓布指知寸。布手知尺。一尺二寸为武。八尺为步。八尺为寻。人长八尺。马高八尺之类。皆指周尺而言。然周亦不废夏尺。故先儒解璧羡度尺云十寸尺八寸尺兼用之。)
삽화 새창열기
  按黄帝尺及夏商周三代尺。载朱氏律吕正义所定。顾其为说。究无證援。不过袭累黍之说。夫累黍乌乎准哉。沃瘠异土。礼歉异岁。种粒有小大圜妥之不同。莳艺有早晚勤惰之不齐。将乌乎准哉。其论夏商尺则专据孙思邈千金方。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3H 页
孙氏所据何书。今不可据。其所云殷尺去二寸即夏尺。夏尺去二寸即周尺者。又用郑樵通志之说。而不知郑氏之前。蔡邕有殷九寸为尺之语。则传闻之差缪如此。孰使之折衷哉。大抵周尺之制。自魏晋间。已患其不可考。荀勖,祖冲之徒。殚竭智思。考校古物而后。得其髣髴焉。况于夏商乎。况于黄帝律尺乎。
  又按几暇馀编。(清圣祖著)今随地取黍。捡择大者累尺。为纵为横。为铢为两。不差毫釐。今取抱川之所产黑黍。为纵尺则短一黍。为横尺短亦然。岂其小者欤。黍粒既均。则又何从而择其大者也。
  汉尺
两汉金石记。(清翁方纲著)汉建初铜尺款。虑铜尺初六八月十五日。今藏阙里孔东塘。予尝准此尺。以度王莽时货布及汉时诸器。无不吻合者。以此知建初尺。与刘歆建武尺。皆不相远。而周尺之制。亦可因以类推明。
 又曰。汉永康镜铭。(永康元年。正月丙午。黄氏竟幽涷三商。昭如日月。国皆富昌。▣▣▣。位至公卿。天王日月。上有▣父。太▣三▣。宜吉▣子。)以建初尺度径围。九寸当今衣工尺六寸强。字每方汉尺三分有半。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3L 页
当今尺二分强也。汉尚方鉴铭。(尚方竟莫大好。上有知老。渴次玉泉饥食枣。浮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长相保。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亥。)以建初尺度之。圆径七寸七分。沈匏尊拓本也。汉甘泉宫瓦文。()以建初尺度此瓦。正得五寸有奇。乃知乌伤王文节 之记所谓面径五寸者。乃是汉尺五寸强耳。若直以今尺度之。则甫及四寸。安得云五寸哉。由是以推则其所谓围一尺六寸强。厚一寸弱者。皆是以汉尺度之。昔郎仁宝在明代。尚能考證历代诸尺。则乌伤之见汉尺。可以无疑。而益见考古之不可轻以臆断。()右长生未央瓦。藏怀庆靳氏。面径六寸强。()右长生未央瓦。面径六寸五分。()右长生未央瓦。面径六寸五分弱。其长字反写。()右长生未央瓦。面径五寸五分强。()右长生未央瓦。面径七寸。()右长生未央瓦。面径八寸强。其长字反写。()右长生未央瓦。面径六寸强。边残破。()右长生未央瓦。面径八寸五分。()右长生未央瓦。面径六寸五分。()右长生未央瓦。面径八寸八分。()右长生未央瓦。面径六寸四分。长字下止一画。()右长生未央瓦。面径六寸五。长字内多二直。(长生未央)右长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4H 页
未央四字砖阳文。长生二字在右之上。未央二字在左之下。形质古朴。间以列钱。中为界道。凡面径一尺三寸八分。以建初尺度之也。()右长乐未央瓦。面径六寸五分强。央字重画。()右长乐未央瓦。面径八寸六分。()右长乐未央瓦。面径七寸三分。()右长乐未央瓦。面径六寸五分强。()右长乐未央瓦。面径八寸。长字一边缺。()右长乐未央瓦。面径八寸三分。长字反写。()右长乐未央瓦。面径六寸五分强。未央字皆重画。()右长乐未央瓦。面径七寸强。()右长乐未央瓦。面径五寸六分。无中层圆轮。而字之四旁。绘以云物。()右长乐未央瓦。面径六寸五分。无中层圆轮。有十字界道。()右长乐未央瓦。四字横书。横长径八寸四分。中直径四寸八分。()右长生无极瓦。面径七寸。上半破𡙇。()右长生无极瓦。面径七寸强。边微损。()右长生无极瓦。面径八寸。()右长生无极瓦。面径七寸五分。()右长生无极瓦。面径七寸五分。()右千秋万岁瓦。面径八寸。()右千秋万岁瓦。面径六寸。()右千秋万岁瓦。面径八寸强。秋字半缺。()右延年益寿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4L 页
瓦。面径六寸三分。()右延年益寿瓦。面径五寸五分。()右延年益寿瓦。面径八寸。()右与天毋极瓦。面径七寸。毋字反写。()右与天毋极瓦。面径六寸强。与字反写。毋极二字半边破缺。()右与天毋极瓦。面径六寸二分。极字反写。()右与天毋极瓦。面径六寸强。()右与天无极瓦。面径六寸二分。字左上多一折。因瓦势为之。此一种。又有大至面径九寸者。()右与天无极瓦。面径六寸强。字左上多一画。亦因瓦势内宽所致。()右永奉无疆瓦。面径八寸。()右永奉无疆瓦。面径六寸五分强。上半边破缺。()右益寿存富瓦。面径六寸五分。()右亿年无疆瓦。面径五寸六分。()右亿年无疆瓦。面径七寸二分。()右宜富当贵瓦。面径五寸六分。当中有字从金。右旁漫漶。不知何字。江郑堂(潘)谓是千金二字。()右高安万世四字瓦。面径七寸。右瓦面径六寸六分。汉书武帝纪。六年四月。高园便殿大小颜曰。凡言便殿便室便坐者。皆非正大之处。所以就便安也。()右长毋相忘瓦。面径六寸四分。()右宗正官当四字瓦。面径七寸强。有损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5H 页
右都司空瓦四字。面径七寸强。()右右空二字瓦。面径七寸。此二字直书。其两旁有镂文。()右上林二字瓦。面径七寸强。()右上林二字瓦。面径五寸三分。()右上林二字瓦。面径五寸七分。()右残瓦。仅存上半上林二字横书。面径五寸。()右残瓦。仅存上半二字横书。面径七寸。()右上林农官瓦。面径七寸强。()右延年半瓦。横径七寸强。()右上有二鹿形。下甲天下三字右行书。面径六寸五分强。()右狼千万延四字瓦。面径六寸四分。()右瓦直书黄山二字。黄字上半已泐。面横径六寸五分。汉建昭雁足镫款。(昭三年。考工工辅为内者。造铜雁足镫。重三斤八两。护佐博,夫槁掾,光主右丞,宫令相省, 中宫内者。弟五▣故家后大厨。今阳平家。画一至三。阳朔元年赐。)戊申冬。述庵(王昶)调江西布政使。予适以试事在南昌。借此器来谛玩。古光凝泽。槃仰底覆。中承以胫。下卓三趾。其字建昭至故家四十五字。旋于槃之下。今阳平十三字六行。在槃之侧。后大厨三字。在底之跟。以汉建初尺度之。其槃凡为圜二重。外一重围径五寸。内围径二寸。其周轮高八分厚一分。底椭而微长。前近趾处微宽。后近跟处微杀。横度之则前宽三寸一分。后二寸六分也。通计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5L 页
高六寸云。以今营造尺度之。通高四寸四分耳。然此款文云重三斤八两。而以今权权之。重一斤八两。则汉权之较今权。杀不及半。而汉度之视今度。杀不及十之八。此予亲见其器而得其权度之槩如此者。元延鋗。(三斗,鋗世枝。第廿十五八两。元十月。)右藏嘉兴黄氏。未见其器。就拓本量之。口径一尺四分。汉建初尺之。尺有五寸也。嘉兴姚上舍巽斋。(江春)以此拓本见遗。并示其乡人曹君仲梅(秉钧)所为跋。云辛丑夏。同王石农。观于黄思堂家。文云十五斤八两。以今权权之。祗得八斤。文云三斗。以今量量之。祗七七合。枫窗小牍。载宣和三年二月。新郑门宫夫淘沟。从助产朱婆姿廧外沟底。得一铜器如壶。两旁有环。腹上有线。其色翡翠。间之以绿。其文曰绥和元年。供王昌为汤官。造鍊州铜黄涂壶。容二斗。重十二斤八两。涂工乳护级。掾临主守右丞。同守令宝省。第重六斤。汉权虽减。不应如许。是古人已有此疑。今此鋗亦得诸新郑土中。色纯绿。权之轻重。略相等。而量之相悬。比权尤甚。惜袁公小牍。于二斗之数。略而不书。不知又何如也。又宋陈后山谈丛。载畔邑家令周阳家金钟。容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6H 页
十斗。重三十八斤。以今衡量校。容水三斗四升。重十九斤。则是汉之衡。与宋约轻。其半量不及十之四。而今之量衡。与宋相等也。顾衡量起于累黍。本于黄钟。不应互异如是。秉钧记。方纲按曹君以古今权量不同为疑。予尝以汉建初尺验之。建初尺与刘歆铜斛尺同。当今衣工尺七寸耳。曲阜颜氏所藏木尺。亦云周尺。止当今尺六寸。当宋三司布帛尺七寸五分耳。郎仁宝次列夏商以来之尺。无一合者。度既如此。权量可知。又岂能尽比而同之耶。但曹君跋内。尚憾枫𤗄小牍于二斗之数。略而不书。然考小牍所载。此器出土。在宣和三年。其时权知开封府事王革上之。即已入当时秘府矣。其时秘府准量。乃曰容六升二合。重五斤有半。是同在一时所量。而官私之文。已不相符何。况古今纪载。更多淆讹。何可胜原。
 又曰。半两泉范。谨案西清古鉴范金。必先合土。寘范于此。抟土印范上覆之。则泉函方圆。皆为凹文然后。煎铜液浇其上。则泉为凸文。而泉文以成。故谓之范。此范形正圆。面径四寸强。(建初尺)底微弱。面环列八泉或九泉。皆其面文也。中凹处为八出九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6L 页
出之文。
 又曰。五铢泉范。周(震荣)所藏者。其形长圆面宽。径三寸五分。横长五寸五分。(建初尺)中列八泉四面四背。间以觚星凸起。夹以界文。
 又曰。大泉五十范。潘毅堂有为所藏。形圜而方。面径四寸。底三寸七分。(建初尺)面刻四泉。左二面右二背中凸处。为四出文。底有四隶书曰宜泉吉利。
 
삽화 새창열기
律吕新书。汉官尺。萧吉云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泠道县舜庙下得玉律。度为此尺。傅畅晋诸公赞云。荀勖新造钟律。时人并称精密。惟陈留阮咸讥其声高。后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岁久欲腐。以校荀勖今尺。短校四分。时人以咸为神解。蔡氏曰。此两尺长短近同。
律吕新书。晋田父玉尺。世说称有田父于地中。得周时玉尺。是天下正尺。荀勖试以校己所造。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梁法尺。梁武帝钟律纬。称周时铜尺一枚,古玉律八枚。检周尺。东昏用为章信尺。不复存。玉律一作箫。馀定七枚夹钟。有昔题刻。乃制为尺。以相参验。取细毫中黍。积次詶定。最为详密。以新尺制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7H 页
四器。名曰通。又依新尺为笛。以命古钟。蔡氏曰。此两尺长短近同。
  按建初即汉章帝号也。王士禛以为建初尺。即零陵玉律之制。意或然也。始平尺。较荀氏今尺。短四分。晋田父尺。较荀氏所造乐。长一米。二尺长短盖近之。晋前尺。即荀氏尺也。比始平尺。长三分七毫。与四分不远。又比晋田父尺。长七釐。七釐与一米之度。亦不甚远。
律吕新书。蔡邕铜龠尺。一以银错题其铭。祖孝孙云相承传。是蔡邕铜龠。后周武帝保定中。诏遗卢景宣,长孙绍远,斛斯徵等。累黍造尺。纵横不定。后因修仓掘地。得古玉斗。以为正器。据斗造律度量衡。因用此尺大赦。改元天和。百司行用。终于大象之末。其律与蔡邕古龠同。蔡氏曰。铜籥玉斗二者。当是古之嘉量。当时据斗造尺。但以容受乘除求之。然自魏而下。论律者多惑于三分之径。今以隋志所载玉斗容受析之。为一十一万八百分有奇。一斗计二百龠。以二百约之。得五百五十四分有奇。为一龠之分。以算法考之。其径不及三分。故其尺律遂长。然权量与声。尚相依近也。唐之度量权衡。与玉斗相符。即此尺尔。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7L 页
魏尺
律吕新书。杜夔所用调律尺。蔡氏曰。刘徽九章注云此尺。长于王莽斛尺四分五釐。然即其斛分。以二千龠约之。知其律止容七百二十分六釐六毫六丝有奇。则其径为三分三釐弱尔。然则其斛分数。与王莽斛分虽不同。而其受多寡相去未悬远也。
  晋尺
晋律志。武帝泰始九年。中书监荀勖校大乐。八音不和。始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四分有馀。勖乃部著作郎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尺更铸铜律吕。以调声韵。以尺量古器。与本铭尺寸无差。又汲郡盗发六国时魏襄王冢。得古周玉律及钟磬。与新律声韵闇同。于时郡国或得汉时故钟。吹律命之皆应。勖铭其尺曰。晋泰始十年。中书考古器。揆校今尺。长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一曰姑洗玉律。二曰小吕玉律。三曰西京铜望臬。四曰金错望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铜尺。姑洗微强。西京望臬微弱。其馀与此尺同。铭八十二字。此尺者勖新尺也。今尺者杜夔尺也。荀勖造新钟律。与古器谐韵。时人称其精密。惟散骑侍郎陈留阮咸讥其声高。声高则悲。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8H 页
非兴国之音。亡国之音也。亡国之音哀以思。其人困。今声不合雅。惧非德正至和之音。必古今尺有长短所致也。会咸病卒。武帝以勖律与周汉器合。故施用之。
  按隋志。雷次宗,何胤之二人作钟律图。所载荀勖校量古尺。与此铭同。而萧吉乐谱谓为梁朝所考七品谬也。今以此尺为本。以校诸代尺云。盖此尺出于王莽货布。得有考据故尔。
  宋尺
律吕新书。开皇初。调钟律尺。及平陈后。调钟律水尺。此宋代人间所用尺。传入齐梁陈。以制乐制。与晋后尺及梁时俗尺,刘曜浑仪尺。略相依近。当由人间常用。增损之所致也。周建德六年平齐后。即以此同律度量。颁于天下。其后宣帝时。达奚震及牛弘等议曰。今之铁尺。是太祖遣尚书故苏绰所造。当时检勘。用为前周之尺。验其长短。与宋尺符同。即以调钟律。并用均田度地。今以上党羊头山黍。依汉书历志度之。若以大者稠黍。依数满尺。宲于黄钟之律。须撼乃容。若以中者累尺。虽复小稀。宲于黄钟之律。不动而满。计此二事之殊。良由消息未善。其于铁尺。终有一会。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8L 页
且上党之黍。有异他乡。其色至乌。其形圆重。用之为量。定不徒然。正以时有水旱之差。地有肥瘠之异。取黍大小。未必得中。按许慎解。秬黍体大。本异于常。疑今之大者。正是其中。累百满尺。即是会古。实龠之外。才剩十馀。此恐圆径或差。造律未妙。就如撼动取满。论理亦通。今勘周汉古钱。大小有合。宋氏浑仪尺度。又依淮南累粟十二成寸。明先王制法。索隐钩深。以律计分。义无差异。汉书食货志云黄金方寸。其重一斤。今铸金校验。铁尺为近。依文据理。符会处多。且平齐之始。已用宣布。今因而为定。弥合时宜。至于玉尺累黍。以广为长。累既有剩。实复不满。寻访古今。恐不可用。其晋梁尺量。过为短小。以黍实官。弥复不容。据律调声。必致高急。且八音克谐。明王盛轨。同律度量。哲后通规。臣等详校前经。斟量时事。谓用铁尺。于理为便。未及详定。高祖受终。牛弘,辛彦之,郑译,何妥等。久议不决。既平陈。一以江东乐为善曰。此华夏旧声。虽随俗改变。大体犹是古法。祖孝孙云平陈后。废用玉尺律。便用此铁尺律。以一尺二寸。即为市尺。蔡氏曰。此即本朝和岘所用影表尺也。平陈以后。盖用此尺。范蜀公以为即今大府帛尺误矣。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9H 页
梁尺
律吕新书。梁表尺。萧吉云出于司马法。梁朝刻其度于影表以测影。蔡氏曰。此即祖暅所算造铜圭影表者。
  魏尺
律吕新书。魏史律历志云公孙崇。永平中。更造新黍。以一黍之长。累为寸法。寻太常卿刘芳受诏修乐。以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即为一分。而中尉元匡以一黍之广。度黍二缝。以取一分。三家纷竞。久不能决。太和十九年。高祖诏以一黍之广。用成分体。九十之黍。黄钟之长。以定铜尺。有司奏从前制。而芳尺同高祖所制。故遂修金石。迄武定。未有论律者。
  隋尺
律吕新书。今大乐库及内出铜律一部。是隋万宝常所造。名水尺律。说称黄钟律。当铁尺南吕倍声。南吕黄钟羽也。故谓之水尺律。按万宝常之律。与祖孝孙相近。
  唐尺
杏蒲志。唐六典云凡度以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又孙思邈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49L 页
金方云夏家古尺。今八寸小尺。据此唐用大小二等尺。而大尺去二寸。即为小尺矣。又按唐会要云高祖武德四年。行开元通宝。径八分。我东亦有开元通宝流传者。今取以校横黍尺。则恰当一寸。是知径八分云者。大尺之八分。而大小两尺之度。俱可定。
  宋尺
三礼图。(宋聂崇义编。)爰自周世历秦汉。以及魏晋。黍分指寸之尺。见于礼志。但礼神之玉宜真。比珉难得。今自苍璧已下圭玉之属。请依指寸之尺。冠冕尊彝用木之类。请用黍寸之尺。(黍有横竖。故枢密使王朴。亦令定黍尺。取竖黍尺。以校管律。)
삽화 새창열기
  按周显德四年正月庚午。诏有司更造祭器祭玉。命国子博士聂崇义。讨论制度。为之图。至宋太祖建隆二年四月。讫其图。所黍尺从何等黍。指尺从何等指。俱未可考。然观后之所论黍尺指尺之制。似太短。是时王朴律准尺行于世。崇义岂或仿之欤。
宋史。仁宗景祐三年。诏翰林学士丁度等。详定大府寺并邓保信,阮逸,胡瑗所制四尺。度等言汉志审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50H 页
之法。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先儒训解经籍。多引以为义。历世祖袭。著之定令。然而岁有礼俭。地有硗肥。就令一岁之中一境之内。取黍校验。亦复不齐。是盖天地生物。理难均一。古人立法。存其大槩尔。故前代制尺。非特累黍。必求古雅之器以参校。晋泰始十年。荀公鲁等校定尺度。以调钟律。是为晋之前尺。前史称其用意精密。隋志所载诸代尺度十有五等。以晋之前尺为本。以其与姬周之尺,刘歆铜斛尺,建武铜尺相合。窃惟周汉二代。享年永久。圣贤制作。可取则焉。而隋氏铸毁金石。典正之物。罕复存者矣。夫古物之有分寸。明著史籍。可以酬验者。惟有法钱而已。周之圜法。历代旷远。莫得而详。秦之半两。实重八铢。汉初四铢。其文亦曰半两。孝武之世。始行五铢。下洎隋朝。夕以五铢为号。既历代尺度屡改。故小大轻重。鲜有同者。惟刘歆制铜斛之世。所铸错刀并大泉五十。王莽天凤元年。改铸货布,货钱之类。不闻后世复有铸者。臣等检详汉志通典唐六典。大泉五十重十二铢。径一寸二分。错刀环如大泉。身形如刀。长二寸。货布重二十五铢。长二寸五分。广一寸。首长八分有奇。广八分。足枝长八分。间广二分。圆好径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50L 页
二分半。货泉重五铢。径一寸。今以大泉,错刀,货布,货泉四物相参校。分寸正同。或有小大轻重。与本志微差者。盖当时盗铸既多。不必皆中法度。但当校其首足两好。长广分寸皆合正史者用之。则铜斛之尺。从而可知矣。有唐享国三百年。其制作法度。虽未逮周汉。然亦可谓治安之世矣。今朝廷必求尺度之中。当依汉钱分寸。若以为太祖膺图受禅。创制垂法。尝诏和岘等。用景表尺。典脩金石。七十年间。荐之郊庙。稽合唐制。以示诒谋。则可且依景表旧尺。俟有妙达钟律之学者。俾考正以从周汉之制。王朴律准尺。比汉钱尺。寸长二分二奇。比景表尺。短四分。既前代未尝施用。复经太祖朝。更易其逸瑗保信照所用太府寺尺。其制弥长。去古弥远。不可依用。谨考旧文。再造景表尺一。校汉钱尺二。并大泉,错刀,货布,货泉总十七枚上进。而高若讷卒用汉货泉度一寸。依隋书定尺十五种上之。藏于太常寺。
  按十五等尺。一周尺。(王莽时刘歆铜斛尺。○后汉建武铜尺。晋荀勖律尺。为晋前尺。祖冲之所传铜尺。)二晋田父玉尺。(梁法尺。)三梁表尺。四汉官尺。(晋始平铜尺。)五魏杜夔尺。六晋后尺。七后魏前尺。八中尺。九后尺。十东后魏尺。十一蔡邕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51H 页
铜龠尺。(后周玉尺。)十二尺宋氏尺。(钱乐之浑天仪尺。后周铁尺。)十三开皇十年万宝常水尺。十四杂尺。十五梁朝俗间尺。宄(一作究)其本则皆取准于周尺。而参差不齐者。良由有司之失其传也。盖自春秋以来。诸侯坏乱权度。苟权度已正。夫子何为发谨权度之语乎。观于齐陈氏三量登一以家量贷。以公量收。则大小量之擅自变易如此。尺度而安得不然乎。徐氏有矩曰。宋史云太祖命正雅乐。和岘上言宜先立尺寸。作为律吕。西京铜望臬。可较古法。即今司天台影表铜望臬下石尺是也。诏依古法造尺。据此则宋初律尺。与荀尺相依近。然仁宗时丁度等建议。荀勖尺度。当与汉钱求得。其下复云若以为太祖膺图受禅。诏和岘等。用景表尺。典修金石。七十年间。荐之郊庙。稽古唐制。以示诒谋。则可且依景表旧尺。据此荀尺和岘尺。又似有异同。此殊可疑。岂和岘所谓影表铜望臬。非真西京铜望臬之旧制耶。
杏蒲志。太府铁尺。即李照,范镇,魏汉津等所用以造律者也。汉津虽用徽宗指节为尺。其实则用太府尺。金史称汉津用照,镇之说而耻之。故诡用时君指节。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51L 页
使人不敢轻议是也。又有太府布帛尺。宋志称汉津尺。短于太府布帛尺四寸。今依汉津尺之长。均作六寸。而复加四寸则可得布帛尺之长。独未知宋志所谓短四寸者。是汉津尺之四寸。或布帛尺之四寸。未可知也。又案政和二年。臣僚上言请以大晟乐尺。制量权衡式。颁之天下。仍釐正旧法。新尺既颁。诸条内尺寸。宜以新尺细定。是政和以后迄南渡之末。凡定律制器。营室量田。皆太府铁尺之度也。
  按律吕新书。太府布帛尺,李照尺。比汉前尺。一尺三寸五分。见温公石图。又按家礼。三司布帛尺。即是省尺。又曰。京尺当周尺一尺三寸四分。当浙尺一尺一寸五分。右司马公家石刻本。据此则太府尺。即三司尺。而五分四分之差。亦不相远也。家礼及诸书。皆以此尺谓温公所图。而程周以为司马备。其不同何欤。
  皇明尺
杏蒲志。皇明律尺。仍用汉津之制。又有裁衣尺,营造尺,宝源局量地尺,牙尺,浙尺,钞尺。钞尺与裁衣尺同。丘浚家礼仪节云钞尺之长。准大明通行宝钞。今裁缝尺近者是也。(律学新说。有宝钞图。裁衣尺之长。与宝钞黑边相齐。)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52H 页
本朝尺
杏蒲志。笔苑杂记云 世宗朝。许文敬稠朝京。得纸本周尺于姜天霔家。即元院使金刚牙尺所传也。以今官尺去二寸五分。用七寸五分。(当时官尺之制未详。)与家礼附注潘时举所定用尺。当今省尺七寸五分弱之语同。二尺相校。不差分毫。于是始定尺制。凡士大夫家庙神主与天文漏器,道路里数,射场步法。据此以为式。按潘时举所定周尺。即司马备石刻之尺。司马备石刻之尺。即荀勖考校七品之尺。是我东独得周尺真度也。盖 世宗朝尺制有五。一曰周尺。二曰黄钟尺。三曰造礼器尺。四曰营造尺。五曰布帛尺。而今鲜有传者。惟经国大典。载各等尺。相准度数。(经国大典曰。以周尺准黄钟尺。则周尺为六寸六釐。以营造尺准黄钟尺。则营造尺为八寸九分九釐。以造礼器尺准黄钟尺。则造礼器尺为八寸二分三釐。以布帛尺准黄钟尺。则布帛尺为一尺三寸四分四釐。)而关东三陟府。有铜铸布帛尺。背刻正统十一年十二月详定新造布帛尺十五字。 英宗二十六年。取此尺。依经国大典所著度数。校正时用诸尺度。其制详见文献备考。(文献备考乐考曰。黄钟尺之长。以周尺较之则一尺五寸。以营造尺较之。则一尺一釐。以造礼器尺较之则一尺一寸。周尺之长。以黄钟尺较之则六寸。以营造尺较之则六寸六分三釐。以造礼器尺较之则七寸三分。营造尺之长。以黄钟尺较之则八寸九分九釐。以周尺较之则一尺四寸九分九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52L 页
釐。以造礼器尺较之则一尺九分。造礼器尺之长。以黄钟尺较之则八寸二分五釐。以周尺较之则一尺三寸八分。以营造尺较之则九寸二分强。案考诸大典。营造尺之长。为黄钟尺八寸九分九釐。此云黄钟尺之长。以营造尺较之。一尺一釐者误文也。且紧要专在三陟府布帛尺。而今不槩见。殊属可疑。今欲求 世宗朝所定周尺之度。先将三陟府布帛尺之长。均作十三寸四分八釐。仍去其三寸四分八釐。即黄钟尺之长也。又将黄钟尺之长。去其三寸九分四釐。即所求周尺之真度也。)然今行量田,量步周尺。俱失之太短。岂校准之失其实欤。抑许文敬所得纸本。非荀尺之真度欤。潘时举所传周尺。今不可详。而唯丘浚家礼仪节。有周尺图。且曰。家礼卷首。旧有潘时举所传司马氏周尺。近时书肆所刻附注等书板本短狭。尺随而短。故以武林应氏及货泉之径校正。则其与潘氏所传之尺不相远可知也。今以仪节尺度。校诸荀尺则短数米。(或由摸拓失真。或丘氏所见货泉轮郭消泐也。)较诸柳馨远磻溪随录所图量田周尺。则量田周尺短六分。以量田周尺。较训鍊院步数周尺。则步数周尺短二分。又以步数周尺。校水标桥石刻周尺。则石刻周尺短四分。皆转辗讹舛。非复 世宗朝同律度之制矣。
釜斛说
  周之量则以釜。汉之量则以斛。用秦法也。行之虽不同。其制则同。内方而外圜则天地之象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53H 页
其臀一寸。其耳三寸。径一围三之义也。其重一匀则权衡之法寓焉。其声中黄钟则律吕之法寓焉。其用在于规矩法度之末。而其妙极天下之精微。民之所取中也。顾其制渐失其平。今之时升斗不一。奸伪日滋。操弄其概。民之受害。往往倍蓰。每岁秋分。京而工曹。外而营镇。收公私斗斛。更校烙印。法非不存。而其如不行何哉。审权量。当今之急务也。
薛季宣曰。㮚氏之釜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重一钧。律历之斛。亦方尺而圜其外。其重二钧。其方尺圜外则同。其所用之多寡。所权之轻重不同者。以尺有长短之异也。周人璧羡之制。径十寸横八寸。皆为度尺。釜亦如之。则外深尺者。十寸之尺也。内方尺者。八寸之尺也。自方八寸而八之则为方六十四寸。汉无八寸之尺。斛内之方。皆十方也。故言方尺而不言深尺。自方十寸而十之则为百寸。此其实所以不同也。故周量方尺而狭。故其实一釜而重一钧。汉量方尺而大。故其实一斛而重二钧。二钧犹不失周人权衡之制。而尺之长短则差矣。后世不特尺之差。而并失其权衡之制。晋氏之迁。亡其彝量。后世大小之制。增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53L 页
损不同。在隋以二升为一升。三两为一两。一尺二寸为一尺。开皇十七年。校正张文收所定律。云以常用度量校之。尺当六之五。衡皆三之一。此隋之制也。唐用隋制。本朝因之。著为令式。李昭议乐。乃用大府尺。自为其法。六其籥为合。十合为升。十其升为斗。九升五合。得大府量斗。十斗为尺。校大量尺。得七寸八分六釐。权衡一斤。得大府七两二十一铢半弱。则古之权衡度量。至汉而失。隋而增。今而倍之。范镇乐书云开皇官尺。今之大府尺是也。今之权衡。亦古之权衡也。臣今所铸编钟之黄钟重半钧。周之釜重一钧。汉之斛重二钧。其声皆中黄钟。乃知尺与权衡。相传至今不变。唯量有不同。今之大府量。比古量半之。夫史书以开皇变古之度衡量而增其数。镇以声合黄钟。而谓隋尺为古尺。不知镇所谓声合黄钟者。果真与古合乎。镇认今尺为隋尺。以隋尺为古尺。故谓今之黄钟重半钧。而用之釜一钧。不知周公之一钧而今之半钧也。量比古得其半。其半即古人之全也。权度既失。尚足以言量乎。
  按宋程周三器图义曰。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量容一千二百黍为龠。(谓十二铢。)二龠为合。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54H 页
(谓二十四铢。)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硕权以百黍之重为铢。二十铢为两。(谓两黄钟之律。)十六两为斤。(谓八百十四铢。准易文。)三十斤为钧。(重万有一千五百二十铢。当二篇之策数。)四钧为石。(准四营之数。)令文。调钟律则景。合药剂。制官则准式用之。馀悉用大者。谓一尺二寸为一大尺。三斗为一大斗。三两为一大两。则薛氏所称本朝因之。著为令式者信矣。盖斗斛之有大小。自古时已然。而本国则十五斗为小斛。二十斗为大斛。全石大斛长二尺。广一尺一寸二分。高一尺七分二分。小斛长二尺。广一尺。高一尺四寸七分。斗长广各七寸。高四寸。升长四寸九分。深广各二寸。诸司则犹遵法式。无敢擅为加减。至外邑则任自上下。盖缘官饕吏贪。易为奸利故也。
赵溥曰。周用四营之数。四龠为合。四合为升。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其实一釜计六㪷四升。其说不可易矣。自龠而斛。皆以十衍之者。乃西汉之量。观律历志。言自龠而斛。皆以十计之。殆倍半于周量之数。岂可与㮚氏同论。周用指尺八寸为量。汉用秬黍十寸为量。大小本不同。礼书亦谓周以釜为量。止于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54L 页
三升豆釜是也。汉以斛为量。为法备于龠合升斗斛是也。法止于三。故自升而上。登之以四。则升四而豆。豆四而区。区四而釜。故釜六斗四升。法备于五。故自合而上。登之以为升。升十为斗。斗十为斛。故斛十斗。周制旁为升。臀为豆。腹为釜。汉制左耳为升。右耳为合,龠。主于豆。释疑谓古者或以木或以瓦。木豆实四升。醢人言四豆之实是也。瓦豆实十升。旊人言豆实三而成斛是也。梓人所谓豆亦瓦豆尔。臀之实。当与木豆同数。然亦不必如此说。盖豆止实四升。周礼中并无一斗之豆。笾人掌四笾之实。注谓笾如豆。其实皆四升。醢人掌四豆之实。与旊人豆实三而成斛注。亦谓豆实四升。如舍人共簠簋注云豆四升。簠簋实三豆。皆一斗二升。惟梓人注。改豆作斗。此乃注之误。礼书云一献而三酬。非谓三番酬。谓献以一升而酬以三升也。并而计之为四升。观此则㮚氏之豆实四升明矣。但耳实一升。而升之中则别合与龠径十分。左右不必问也。
赵明诚爵铭曰。右爵铭大观中。潍之昌乐丹水岸圮。得此爵及一觚。按考工记。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则一豆矣。(郑氏云豆当读为斗)而汉儒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55H 页
以为爵一升觚三升。今此二器同出。以觚量之。适容三爵。与考工记合。以此知古器不独为玩好。又可以决经义之疑也。
王与之曰。主献宾。宾酢主以爵。爵容一升。主酬宾。宾酬主以觚。觚容三升。计一献一酢三酬酒。为一斗一升。然周礼考工记称一献三酬。而不言酢者。专以待宾为义也。又云食一豆肉。饮一豆酒。中人之食。此言献酬为中人食而设也。郑玄改一豆酒为一斗酒。然一献一酢三酬。主饮四升。宾饮七升。不止为一斗。此岂为中人食而设哉。易祓曰。古之为豆有三。有以金为之者。有以木为之者。有以瓦为之者。以金为豆。其实四升。齐晏子所言是也。以木为豆者。其实亦四升。醢人四豆之实是也。惟考工记所言以瓦为豆者。与金木不同。其实乃十升。则旊人言豆实三而成觳是也。然周豆乃以四而登。无容十升者。考工记出自汉儒之手。豆实三而成觳者。乃汉制也。
  按古制之隳。自春秋时。不然齐陈氏何得以大小斗。施惠于民乎。自周之东迁。已不能谨权量。而诸侯又聚敛之。岂复恪尊先王之政乎。然其四营之法。未之改也。汉制一变。而周制不可复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55L 页
考矣。大抵斗斛渐大者。一由官府之与民交涉。易于加减。一由富豪之与民卖买。便于欺弄。甚或一市而异用。或一境而异制。此法不改。民生何由得安乎。
闲静堂集。(宋氏文钦)㮚氏釜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釜。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按深尺方尺。则其积千寸。釜六斗四升之积也。四区为釜。区一斗六升也。四升为豆。豆十六分釜之一也。于千寸之积。十六分之。为六十二寸半也。而其臀若方尺则积百寸。若圆径尺则去参之一。为六十六寸。三分寸之二。为稍近之。臀当圆也。四升为豆则于六十二寸半。四分之为十五寸。八分寸之五。而其耳三寸者。若方三寸则积二十七寸。是太多。耳亦当圆也。又按一寸之器。盛黍一千有馀。圆径三寸。深三寸之器。可积此一寸者。十七有馀。方三寸则几倍之圆者是也。圆径三寸。积十七寸者。可当今之二合。则孔明之日食数升。可谓至少矣。由此计之。古一斗当今之二升。古之釜当今之一斗二升八合。廪人所谓人一月食四釜者。不过五斗有馀。(盖米也。)不足多矣。其上地乐岁之出。八口终岁之食。可三千馀斗者。不过今之六百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56H 页
斗。今与古不相远矣。
  按釜制既难睹。而黍之大小。又不可得其中者。徒凭古人所记而定其容入者。等之乎扪烛也。然余尝为官。见斛制上阔。准易失平。而始叹方尺之精密。方尺之外曰羃。苟施于斛面。则彼操准者。安所施其奸哉。诚宜改从此制。使多少得平。
隋书嘉量九章商功法。程粟一斛。积二千七百寸。米一斛。积一千六百二十寸。菽合麻麦一斛。积二千四百三十寸。此据精粗为率。使价齐而不等。其器之积寸也。以米斛为正则同于汉志。孙子算术曰。六粟为圭。十圭为秒。十秒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应卲曰。圭者自然之形。阴阳之始。四圭为撮。孟康曰。六十四黍为圭。汉志曰。量者籥,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于黄钟之籥。用度数审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籥。以井水准其概。十籥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而五量嘉矣。其法用铜方尺而圆其外。旁有庣焉。其上为斛。其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籥。其状似爵。以縻爵禄。上三下二。参天两地。圆而函方。左一右二。阴阳之象也。圆象规。其重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56L 页
钧。备气物之数。各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也。声中黄钟。始于黄钟而反覆焉。其斛铭曰律嘉量斛。方尺而圆其外。庣旁九釐五毫。羃百六十二寸。深尺积一千六百二十寸。容十斗。祖冲之以圆率考之。此斛当径一尺四寸三分六釐一毫九秒二忽。庣旁一分九毫有奇。刘歆庣少一釐四毫有奇。歆数术不精之所致也。魏陈留王景元四年。刘徽注九章商功曰。当今大司农斛圆径一尺三寸五分五釐。深一尺。积一千四百四十一寸十分寸之三。王莽铜斛。于今尺为深九寸五分五釐。径一尺三寸六分八釐七毫。以徽术计之。于今斛为容九斗七升四合有奇。此魏斛大而尺长。王莽斛小而尺短也。
  按斛制世愈降而愈大。王莽时去魏时未甚辽远。而参差如是。况其后愈降乎。今所称建初尺。与铜斛尺合。以此参合。则魏斛之大小。又可得也。
梁陈依古。齐以古升五升为一斗。后周武帝保定元年辛巳五月。晋国造仓。获古玉斗。暨五年乙酉冬十月。诏改制铜律度。遂致中和。累黍积籥。同玆玉量。与衡度无差。准为铜升。用颁天下。内径七寸一分。深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57H 页
寸八分。重七斤八两。天和二年丁亥正月癸酉朔十五日戊子校正。移地官府为式。此铜升之铭也。其玉升铭曰。维大周保定元年岁在重光。月旅蕤宾。晋国之有司。修缮仓廪。获古玉升。形制与正。若古之嘉量。太师晋国公以闻。敕纳于天府。暨五年岁在叶洽。皇帝乃诏稽准绳考灰律。不失圭撮。不差累黍。遂镕金写之。用颁天下。以合太平权衡度量。今若以数计之。玉升积玉尺一百一十寸八分有奇。斛积一千一百八十五分七釐三毫九秒。又甄鸾算术云玉升一升。得官斗一升三合四勺。此玉升大而官斗小也。以数计之。甄鸾所据后周官斗。积玉尺九十七寸有奇。斛积九百七十寸有奇。后周玉斗并副金错铜斗及建德六年金错题铜斗。实同以秬黍定量。以玉权称之。一升之实。皆重六斤十三两。开皇以古斗三升为一升。大业初。依复古斗。
  案后周所获玉斗。未知何代所制。要亦非邃古物也。苟其古也。何得加于官斗乎。其铜升之铭所云内径七寸一分。深二寸八分之度。于何取准。而当时所用。即铁尺也。按后周宣帝时。牛弘等议曰。今之铁尺。是太祖时苏绰所造。当时捡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六十二 第 157L 页
勘。用为前周之尺。即以调钟律均田度地。今勘周汉古钱。大小有合。又依淮南累粟十二成寸。汉食货志云黄金方寸。其重一斤。今铸金校验。铁尺为近。据此则苏绰之尺。与古钱相勘。与周尺宜无异同。而隋书称其比周尺。一尺六分四釐。其参差不同何也。然以铁尺之制考之。则其时玉斗及官斗之制。亦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