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笔记类○兰室谭丛
  
鸳鸯拜
我朝诸臣。升殿下殿。分东西相向而拜。俗称鸳鸯拜。此礼始于宋时。朱子语录曰。近日上殿礼简。所谓舞蹈等事皆不行。只直至殿下拜一双。上殿奏事退。又拜即此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7H 页
医学习读
国初。最重医学。择士族年少聪敏者。属习读官。能尽通诸书。授显官。选生员进士。为习读官教授。计仕准圆点。许赴馆试。四孟朔取才。春则纂图脉疮疹集,直指方。夏则救急方,妇人大全,得效方。秋则胎产集要,铜人经,和剂方。冬则本草,资生经,十四经发挥。分属取才。故如北窗等诸贤。亦皆与此。今则技专于贱士。夫罕有习者。
捡详兼刑曹郎
大典。政府捡详。兼刑曹正郎。不知废自何时。至今刑曹有捡详厅。案唐长庆初。穆宗重刑法。每大狱有司断罪。又令给事中,中书舍人参酌出之。号曰参院。见李肇国史补。古今事例相符。
常参
祖宗朝。朝参间日御正殿。以朝群臣。常参则逐日御便殿。以接群臣。先告烽燧。次告囚徒。次告军政。因使百官启辞。台阁论劾。政府除拜。皆于榻前为之。故后来史官草册。每日前面。必书停常参三字。盖为应行而不行。示存羊之意而惜之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7L 页
太学书徒
太学儒生。古例逐日为书徒。每月季进呈礼曹。不时抽栍。或讲或制。或岁杪或半年。通考其分数多少。或给分或直赴。不通者施罚。久废不行。今讲制文臣用是例。每月脩书徒呈内阁。
大内火戏
大内旧有火戏。军器寺主之。有中例小例。其制以厚纸叠裹作筒。筒纳石硫黄焰焇(一作硝)班猫柳灰坚捣之。火其端。须臾烟生火起。筒纸皆破。声振天地。又埋火矢于后苑而火之。矢百千抽上向天。随破有声。状若流星。烨烨满空。又树长竿数十。竿头设小包。御前悬彩笼。笼底属长绳结诸竿。纵横连亘。每绳头置矢。军器寺正奉火燧纳笼中。须臾火起焰落于绳。驰触竿。竿头小包亦坼。火光回斡如转轮状。矢又从绳触他竿。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8H 页
相续不绝。又作伏龟形。火从龟口出。烟焰乱泻。如水喷下。龟上立万寿牌。牌里牌面字并照灼。又竿上捲画簇缚以绳。火从绳而上。火盛绳绝。则画簇下垂。簇中字历历可辨。又作长林。刻为蒲桃花叶状。火起一隅。须臾尽焚。火灭烟消。则红葩翠叶。马乳下垂。又优人蒙假面。背负板。板上设包。包坼火振。犹自呼舞。诸技今皆失传。独于除夕。设火矢纸炮于后苑。
殿下服色
上以冕服与祭。以远游冠绛纱袍莅省誓。以翼善冠黑圆领袍拜 皇坛。以翼善冠黪袍谒 陵。以翼善冠衮龙袍视朝。红帖里鬃笠视兵事。
恩赏
祖宗朝最慎恩赏。 太祖定都。作 太庙及景福宫。提调赏止厩马一疋。 太宗作昌德宫。提调只赐鞍马。 成宗作昌庆宫。 命提调李克培加一阶。赐鞍马。克培不力辞。时议短之。
永渡桥
太祖值芳蕃之乱。即出兴仁门。归咸兴。名门外桥曰永渡。盖示不返之意。凡今 幸行。不由是桥。别作一桥其下以渡。
内需司
高丽臣事元。世降公主。宫掖之费甚繁。或朝燕京。留侍都下。盘缠之费。不可不办。始置义成,德泉,内藏,保和,义顺等五库。其田口赀资。或出王氏外家之世业。或出自籍产。不在经理数。故遂为人主私藏。 太祖在潜邸献议。欲尽革归国用。柄臣持之甚力。然因是革去者。不啻十四五。及践祚。仍旧制革其号。号曰内需司。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8L 页
景福宫宫扁
太祖四年乙亥。建景福宫。宫扁皆郑道传所名。燕寝曰康宁。东小寝曰延生。西小殿曰庆成。燕寝之南殿曰思政。其南正殿曰勤政。其东西二楼曰隆文,隆武。午门曰正门。
捡校官
定宗初。大司宪权近言国制除授。不论实职。或以添设典书。升为捡挍中枢。或以捡挍中枢。超拜省宰甚未便。愿自今受实典书者。乃升捡挍中枢。受捡校中枢。乃升省宰。则差除有序。从之。捡挍即权摄之名。自唐宋已有其职。我朝之有捡挍始此。
定官制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9H 页
定宗庚辰。命门下侍郎赞成事河崙。更定官制。改都评议使。为议政府。中枢院。为三军府。左右仆射。为左右使。中枢院承旨。为承政院承旨。中枢院堂后。为承政院堂后。都评议使,司录事。为议政府录事。复置萟文馆太学士一员,学士一员。掌三军者及都统制以下。不得兼议政府事。
世祖十二年。申叔舟为领议政。更定官制。领议政府事。改为领议政。捡详条列司捡详。只称检详。录事为司录。府院君只称君。驸马府称仪宾府。置仪宾秩正从一品,承宾正从二品,副宾正三品,佥宾正从三品。经历所经历。只称经历。经历所都事。只称都事。判汉城府事。改为府尹。府尹改为左右尹。少尹为庶尹。革少尹一,兼参军一。兼知兵曹事。改为参知。秩堂上正三品。兼正郎佐郎。并为录官。刑曹都官。改称辨定院。兼知刑曹事。为辨定院判决事。秩堂上正三品。正郎为司议。佐郎为司评。革正郎一,增司评一。司谏院司谏大夫。改为大司谏。秩堂上正三品。知司谏院事。为司谏。成均馆知馆事。改为知事。大司成升为堂上正三品。注簿为典籍。革兼大司成兼司成司艾二,直讲四,注簿五,博士一,进德博士三,学正学录各一,直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9L 页
学谕各二。萟文馆领馆事。改为领事。直馆为典翰。春秋馆领馆事。改为领事。知馆事为知事。同知馆事为同知事。充修撰官为修撰官。承文院判事。改为判校。知事为参校。副知事为挍勘。著作郎为著作。增置校理一。通礼门改称通礼院。判通礼门事。改为左通礼。兼判通礼门事。为右通礼。作录官知事为相礼。副知事为奉礼。判官为赞仪。奉礼郎为引仪。革副知事一,通赞兼通赞各一。奉常寺判事。改为正。尹为副正。少尹为佥正。注簿为主簿。录事为奉事。革直长录事各一。增置奉事参奉各一。九品官皆称参奉。诸 陵殿直仿此。凡改判事正副正少尹主簿录事。他司亦仿此。缮工监正改为副正。副正为佥正。副录事为副奉事。革录事副录事各一。增置参奉一。凡改正副正副录事。他司皆仿此。训鍊观改称训鍊院。置都正兼都正各一。秩堂上正三品。判事为正。知事为(‘为’ 字를 보충해 넣었다.)副正。副使为佥正。录事为奉事。革副使二,录事一。增置主簿一。书云观改称观象监。掌漏为直长。视日为奉事。监候为副奉事。司晨为参奉。革司历。增置判官副奉事参奉各一。司仆寺革兼尹兼小尹直长。增置主簿一。内资寺革直长一。增置奉事一。内赡寺增置奉事一。礼宾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0H 页
寺革主簿直长各一。军器监改称军器寺。革直长录事各一。增置判官主簿副奉事参奉各一。司宰监增置参奉一。军资监革录事一。增置判官主簿副奉事参奉(‘奉’ 字를 보충해 넣었다.)一。济用监革录事一。增置参奉一。典医监捡药改为副奉事。助教为参奉。革兼正直长各一。增置判官一。司译院知事改为副正。副知事为佥正。副直长为奉事。革副知事一。增置参奉二。导官署改为司膳寺。置正副正佥正主簿直长各一。尚衣院置正佥正判官主簿直长各一。内医院置正佥正各一。判官主簿各二。直长三。奉事副奉事参奉各二。忠扈卫改称典设司。置守一。秩正四品。礼储仓使改为守。升为正四品。副使为主簿。丞为直长。副丞为奉事。增置副奉事一。凡改副使丞副丞。他司皆仿此。广兴仓使改为守。革丞副丞各一。增置副奉事二。宗亲府典签司典签。只称典签。副典签为典簿。忠勋府经历所经历。只称经历。都事只称都事。宗学革兼博士。置导善一。秩正四品。典训一。秩从五品。司诲二正六品。尚瑞司改称尚瑞院。兼尹为兼正。丞为判官。录事为副直长。革兼少尹。校书馆改典校署。校书郎为博士。著作郎为著作。校勘为正字。正字为副正字。革著作郎一。司酝署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0L 页
副直长改为参奉。凡改副直长。他司皆仿此。义盈库使改为令。长兴库使改为守。京市署改称平市署。兼署令为令作录官。革兼丞。社稷署革兼丞。置署令一。秩从五品。东部儒学称东学。兼教授官改为教授。兼训导官为训导。并作录官。南西中部儒学皆仿此。典牲署令。改为主簿。增置参奉二。五部令并改为主簿。景福提举司。改称典涓司。革司涓二。增置提控一,参奉六。典狱署革丞。置主簿参奉各一。惠民局称惠民署。革录事二。置主簿训导各一,参奉四。司律院改称律学。属刑曹。明律四。秩从七品。审律二从八品。训导二正九品。捡律二从九品。数学属户曹。革博士。置数士二。秩七品。计士二从八品。训导二正九品。会士二从九品。风水学改称地理学。置教授训导各一。阴阳学改称命课学。置训导二。汉学置教授二,训导四。蒙学,倭学,女真学置训导各二。医学置教授二,训导一。内需所改称内需司。置典需一。秩正五品。副典需一正六品。典会一从七品。典谷一从八品。典货一从九品。忠翊司改称忠翊府。置都事二。昭格殿改称昭格署。署令一。秩正五品。惯习都监改称掌乐署。置掌乐一。沈藏库改称司圃署。置司圃一。上林苑改称掌苑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1H 页
署。置掌苑一。分礼宾改称司畜署。置司畜一。造纸所改称造纸署。置司纸一。并秩从六品。东西活人院改称活人署。置参奉二。都观察黜陟使。改为观察使。兵马团鍊使。改为某镇道兵马节制使。兵马团鍊副使。为某镇道兵马同佥节制使。兵马团鍊判官。为某镇道兵马节制都尉。知郡事为郡守。开城府属外官。置府尹判官各一。杨州都护府升牧。宁边都护府升大都护府。大丘,龟城知郡事升都护府。咸兴,平壤府革少尹。置判官各一。星州,光州,水原,南原。各置判官。革麟山郡。置熊川县。中枢院改称中枢府。领院事为领事。判院事为判事。知院事为知事。同知院事为同知事。佥知院事为佥知事。经历事经历。只称经历。都事所都事。只称都事。五卫镇抚所。改称五卫都总府。都镇抚为都总管。五卫兼部将。作录官秩从六品。兵马都节制使。改为兵马节度使。水军都安抚处置使。为水军节度使。兵马都节制使都镇抚。为兵马虞候。水军都安抚处置使都镇抚。为水军虞候。都万户为水军佥节制使。革两界兵马都节制使。经历所都事为评事。秩正六品。折冲将军。升为堂上官。果毅将军。改为御侮将军。保义为建功。威勇为振威。宣节为定略。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1L 页
忠毅为果毅。显毅为忠毅。承义为励节。修义为秉节。敦勇副尉为迪顺副尉。进勇为奋顺。进武为效力。进义为展力。馀皆仍旧。杂职展力都尉。为励力都尉。效力都尉。为殚力都尉。馀皆仍旧。摄护军为副护军。摄司直为副司直。副司直为司果。摄副司直为副司果。摄司正为副司正。副司正为司猛。摄副司正为副司猛。摄司勇为副司勇。馀并仍旧。东西窑直。合称瓦窑。置别坐二员。革庆昌府导官署。合属司膳署。革司赡寺。合属典农寺。革都染署。合属济用监。革济生院。合属惠民局。分礼宾寺司脔所。合属称司畜所。革威仪色。合属工曹。革禁火都监。合属汉城府。革典船色。合属转运色。革福兴库。合属礼宾寺。革铸字所。合属典挍署。后改典农寺。为司赡寺。典厩为牲署。
德寿宫宫扁
国初。太上王宫曰德寿。府曰承宁。 太祖居之。世子府曰仁寿。 太宗居之。中宫府曰仁宁。 定安王后居之。
银印
太宗授孝妇银印于 昭宪王后。且赐孝妇图。 世祖赐 昭惠王后孝妇图书。 英庙用是例。亲制谕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2H 页
书。又亲书孝妇二字。命户曹铸银印。赐今 上。上每御法座。或动驾时。忠义卫负而导之。
内训
内训。即 仁粹王后所编。而具在尚仪曹氏跋文。文曰恭惟我 仁粹王大妃殿下。自在 世祖大王潜邸。承事 两宫。昼夜靡懈。及册为 嫔。尤谨妇道。躬执 御馔。不离左右。 世祖大王常称孝妇。造赐孝妇图书。以显孝焉。 天资严正。所育 王孙等少有过失。略不掩护。即正色诫饬。 两宫戏名暴嫔。 世祖大王称我 主上殿曰我子。 大王大妃称月山大君曰吾子以慰焉。严教如此。以至今日。可胜言哉。承欢 长乐之馀。患女妇之无知。孜孜训诲。然烈女,女教明鉴,小学等书。卷帙浩繁。初学病焉。亲自睿断。撮其切要。揔成七章。名曰内训。继以谚译。使之易晓。虽至愚騃。一览瞭然。以便习诵。臣窃观历代贤妃。勤事舅姑。以尽仁孝之德。严于教子。以成国家之庆者多。而躬撰训书垂诫者鲜矣。是书之作。奚啻 仁粹殿下之教玉叶耶。以至闾巷愚妇。女工之暇。朝习暮诵。于心玩味。则渐至克家之道。其于风化。岂小补云。呜呼至哉。成化乙未孟冬十有五日。尚仪臣曹氏敬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2L 页
跋。我朝宫壸之懿甚盛。非前世之所可及者。由 后妃之圣相继也。下逮宫人。亦皆娴于彤管如此。时世已久。恨其板本难传。自非故家所传。亦不得见焉。当时所告戒者。几何不至湮没哉。
前后部乐
世宗朝每动驾。前后部鼓吹。始于崇礼门。至云从街终一章。始于云从街。至惠政桥终二章。始于惠政桥。至光化门终三章。繁文简节。舒缓和平。蔼然为治世之音。制作寝远。渐就短促。 上闷之。屡饬乐院提举。隶习工师。俾存古音。
仪象
世宗朝刱仪象。建钦敬阁于景福宫。壬辰之乱。尽为灰烬。 宣庙回銮。首命领议政李恒福。讲究旧制。建阁于昌德宫瑞麟门内。后为万寿殿。仪象亦残缺。 显宗朝。祭酒宋浚吉请复钦敬古制。命李敏哲就蔡氏传。稍加损益。为仪象。其制内阙四游玉衡。又去白单环。 肃宗朝复命敏哲。重修旧仪。建齐政阁于昌德宫熙政堂之南以储之。至 英宗中。命安重泰等。重修建揆政阁于庆熙宫兴政堂之东以储之。
钦敬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3H 页
世宗戊午。千秋殿西庭。建小阁一间。糊纸为山高七尺许。置阁中。内设玉漏机轮。以水激之。又作四神,十二神,鼓人,钟人,司辰,玉女凡百机关。不由人力。自击自行。若神使然。天日之度。晷漏之刻。上与天行。不差毫釐。又用漏之馀水。作欹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皆如古训。以观天道盈虚。山之四方。依豳风七月诗。作四时景。刻木为人物鸟兽草木之形。按其节候而布之。以见民生稼穑之难。名其阁曰钦敬。
经行
高丽时每春秋仲月。会僧徒诵般若经。鸣螺执幡盖。香火前导。巡行街巷。以穰疾厄。二品以上官。受命行香。谓之经行。 世宗四年罢之。
中宫赐冠
世宗元年。太监尹凤持冠服来。遣宦者田畇问曰。 中宫赐冠狭小。又有簪。如何穿着。凤曰。梳发讫。从顶后分囟左右发毛。交相结上。作丫髻。将冒其上。仍插簪。畇曰。宝钿用之何处。凤曰。其名禁步。自两肩垂之前。欲节其行而不妄步也。
上谒圣服
唐制。皇帝谒文庙。仪用靴袍。 世宗元年。谒文庙。礼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3L 页
曹判书许稠言靴袍不详其制。疑今绛纱袍。 上曰。绛纱袍临臣下服。岂宜服此谒先圣。服衮冕以谒。遂为制。
轮对
我朝轮对。实仿宋制。 世宗朝每一日。一人入对。承旨,史官皆不得入。至 成宗朝。每十五日一对。若有故。或一二朔不对。司谏朴崇质请申复旧规。五日一对。 命每十日一对。至今行之。
宰相乘轺
古制。宰相年老者。始乘轺轩。 世宗朝议轺轩。一依梁制。轩上立青盖遮日。为老宰相而设。后之升宰列者。虽少年便乘。轩前张黑伞。望之如东宫青伞。 中宗朝。正言闵起文尝言其谬。今则不设。大臣之乘平轿子。张芭蕉扇。不知始于何时。而芭蕉扇。似因黑伞而变其制。
文宗至孝
文宗性至孝。常于后苑。手栽樱桃。候节以进。 世宗必尝之曰。外间所进。何似世子手种。
紫薇堂
紫薇堂在景福宫。 世宗所尝处也。 端庙冲年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4H 页
位。凭栏泣曰。上王而在世。余当大被爱矣。堂今失其址。
黄标政事
端宗壬申。政府堂上每日诣宾厅。吏兵曹官皆就议。每除官。必拟三望。就可用者一人。付黄标以启。 上但以笔占之。时人谓之黄标政事。
张敕使
张方洲天使之来也。 世祖迎诏慕华馆。方洲使 上步而导之。 上使告礼不当如是。方洲不听。 上颇不悦。盖方洲已闻 上传禅。意欲加辱而然。以 世祖英武。终不敢抗。
箭币
世祖时常行箭币。形如柳叶箭。镞长一寸八分。茎一寸七分。茎端两面。分铸八方通货四字。以一个准楮货三张。民不便之。格不行。
十二骏
世祖十二骏。一曰靖世骠。二曰流霞骝。三曰梨花骊。四曰玉英虬。五曰凌空鹄。六曰逐风驹。七曰薾云螭。八曰腾雾豹。九曰轶惊鸿。十曰翼飞鸿。十一曰戴芳麟。十二曰照夜骥。
都城钟
兴仁门内光化门外。皆有钟。钟面刻 光庙与内殿徽号。且有御制。光化门外之钟。销于壬辰倭乱。兴仁门内之钟见存。 英宗戊辰。设屋以贮。
旗竿笛
世祖尝行西郊。望见一兵旗竿曰。取第几竿来。命以为笛。其声绝异。
记注
今注书记注法。 世祖二年所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4L 页
功臣子出纳公事
世祖中。命功臣郑麟趾子崇祖,申叔舟子净等三十五人。每一日。二人依承传官者例。出纳公事。观其贤否。犹汉之侍中职也。
方伯称卿
世宗十一年。 谕黄海道观察使南伦曰。卿妻病。可速来见。凡通政称尔。二品以上乃称卿。时伦阶通政。而 上特称卿。三品方伯之称卿。自伦始。
标信
我朝旧用乌梅标信。多失易奸。 睿宗朝改以象牙。其体圆。前刻宣传。后刻御押。 王大妃殿标信。其体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5H 页
方。前刻懿旨。后刻御押。 中宫殿标信。其体锐。前刻内旨。后刻御押。 世子宫标信。其体直。前刻徽旨。后押御押。凡各殿标信。留宫时得用之。政院必书标信出纳人姓名。以防遗失。
宫门开闭
城门宫门。皆晨钟而开。夕钟而闭。自南怡之变。始 命宫门平明闭(一作开)。初昏闭。
南小门
都城东南。旧有南小门。今废。 肃庙己未。备宰会言少阳闭故。 国家于螽斯麟趾之庆。每女子多而男子少。若寻其旧址。以通少阳之气。宜有吉祥善事。且言南小门。乃金安老所擅闭。时吴挺纬尤主其说。差勾管堂上。调坊民。役将始矣。清城上劄寝之。安老擅闭之说。实无所据。乃 睿宗元年己丑所塞。以阴阳家忌巽方也。
禁门扁
今昌德宫门扁。皆 成宗朝。大提学徐居正所定。外东墙门曰宣仁。中东墙曰景阳。新大门曰长春。中大门曰宣明。南夹门曰春兴。内东墙门曰建阳。北东墙门曰绮华。广延楼西岾门曰平昌。南行廊门曰永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5L 页
北行廊门曰永平。内司仆南门曰云锦。外东山门曰延阳。左夹门曰光范。右夹门曰崇范。南墙门曰丹凤。内西墙门曰宜秋。左闼门曰肃章。兼司仆厅新大门曰延福。内司饔上东门曰小春。北门曰小东。中宫差备门曰延禧。承政院南门曰延英。西行廊门曰金虎。外西墙门曰镇金。西墙门曰曜金。后苑北墙门曰拱辰。新北墙门曰阊阖。东墙门曰青阳。外北墙门曰广智。
禁扁
禁扁多徐四佳所定。 成宗三年。因 上命。就阙门无额处。各书名以扁之。景福宫多卧只门曰望春。古东宫南门曰东阳。东墙门曰昭华。南墙门曰昭晖。东障子门曰曜仪。南行廊门曰金銮。后苑司仆门曰上苑。北城门曰神武。
昌庆宫宫扁
昌庆宫 成宗十五年甲辰。为 贞熹,仁粹,安顺三大妃而建也。在昌德宫东寿康宫址。亦命徐居正制禁扁。殿曰明政,文政,寿宁,观庆,景春,仁阳,通明。堂曰养和,丽晖。阁曰思诚。亭曰环翠。
昌德宫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6H 页
昌德宫为 庙社大祭斋居而设。后苑有淡烟门。不合大内门扁。 成宗戊子。改以永肃门。
昌庆宫址
世祖朝。筑昌庆宫垣。具致宽定其址。踰泮水数十步。成宗五年。司谏朴崇质请撤宫垣。俾完泮水之形。从之。命东西班文臣。随职秩出奴丁。一品四口。二品三口。三品四品二口。自五品至九品一口。助役三日。乃完筑泮水。建藏书阁。
亲押香
世祖虽在谅闇。必以朝服。先传 宗庙社稷之香。次以白衣服。传 献陵之香。 成宗以祝文有 祖宗谥。不可担入燕寝。必亲诣香室而手押。始名此礼曰亲押。 明庙虽未亲临。每教香室。必清晨进祝贴。
御讳代字
国初御讳。皆有代用字。 成宗壬寅。弘文馆具以启曰。 世宗讳代以𥛯。 文宗讳代以琳。 世祖讳代以珵。 德宗讳代以明。 睿宗讳代以欣。
读书堂水晶杯
旧龙山废寺在江北岸。 成宗中。改搆为堂。作弘文馆读书之所。尝赐宫酝。以水晶杯宣劝。因遗之馆官。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6L 页
镀金为台。金驲孙铭曰。清不涅虚能受。德其物思勿负。又有内赐读书堂五字。任熙载以八分凸书。铭则姜浑以篆凹书。
圆点科
成宗初命生员进士居泮者。圆点满一百五十日。始许赴馆试。 明宗中。命馆学儒生圆点满十五点以上。许赴庭试。
中禁服饰
今中禁服饰仪节。皆 成宗十五年。 命承旨内官所定者。其服饰紫巾,金环,䌽丝带,银耳环。表衣紫团领。里衣裌飞介。夏用草绿纱。冬用匹缎。每朝贺,朝参及动驾,传严,放榜,传唱,动驾时。列立左右。一人坐于伞扇后。三严鼓止。承传中官出月廊立。令司谒传严。司谒下中阶。令呼严坐者俯伏而起。拱手而揖。旋即南向呼严。前进一步。又呼严。如是者三。揖而还向北。揖讫。还至列立处。在驾前侍卫。驾至桥梁路隘则呼曰侍臣驰去。放榜时。立殿东西。通礼院官先唱姓名。司谒书小纸。传付中禁。中禁唱曰某之子某。额凡四十人。分四番直 大内。属掖庭署。
耕种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7H 页
国俗于元月望日。缚藁象谷穗。架木连索以祈谷。 大内稍变其制。象豳风七月所载人物。为耕种状。盖世祖时所创。自 世祖辛巳以来。 命承政院分左右角胜。胜者有赏。承旨等多聚工匠雕绘。极精巧。 成宗朝屡设此戏。时朝士李蘋有巧思。视其所属。判胜负。台臣尝以日蚀。请勿设玩具。 上以 祖宗朝旧例。 命勿罢。今 大内久不设此。但街衢往往设藁竿。即其遗制。
近侍赙
判书李承健尝以应教丁忧。 成庙特赐赙米。近侍有赙。自承健始。
观礼阁
昌德宫后苑壮元峰之北。有观德亭。即 成宗三年所筑。采桑坛旧址。 恭惠王后常行蚕礼于此。又丹枫亭之前。有稻田数顷。 成宗十年所开。使内官掌治。又青阳门之左。有观礼阁。临田而设。即 肃庙朝所刱。制朴而狭。才一间许。于时掌令金灏疏请撤役。肃庙优容之。
蚕礼
成宗初。 王妃尝行蚕礼于后苑。墙方三丈。高五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7L 页
四出陛。坛侧筑蚕室。四面各墙高仞有三尺。上被棘。中起室二十七。又设幄殿一。为亲蚕之所。其曰 王妃服鞠衣乘舆。内外命妇奉筐。尚功奉锡钩。尚宫导至坛。 王妃采桑。乐奏绎成曰。维蚕之利。衣被生民。道我女红。必躬必亲。菀彼桑叶。承我懿筐。靡敢惮勚。以训四方。采桑讫。内外命妇以次采桑复位。 王妃还幄次。乐奏与民乐曰。威仪卒度。淑慎不忘。曰嫔曰嫱。承事靡遑。陟降孔时。礼云告成。受天之祐。惠我函生。命妇亦诣蚕室。尚功以桑授蚕母。蚕母受而缕切。授命妇食蚕。洒一薄讫。命妇随 王妇还内。
两馆
国初。设萟文,春秋两馆。掌词翰。设集贤殿。掌讲论。 世祖朝。罢集贤殿。只置两馆。 成宗九年。置弘文馆。又加设萟文馆脩撰以上十五员。兼带经筵,春秋馆。以侍讲论事为重。奉教以下。只兼经筵。以记言书事为重。名虽同僚。职事则异。吏曹又言萟文馆官秩皆六品以上。故新第卑秩不与焉。是以分任庶司。埋头簿书。虽有美质。无以成就。请于本馆。加设正七品博士,正八品著作各一员。正九品正字二员。择年少有学行者。充差序陛。从之。于是史官八员。混为萟文参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8H 页
外。奉教崔乙斗等乞别作一局。以专其任。命萟文馆副提学以下各员。移属弘文馆。奉教以下八员。仍带萟文馆。弘文馆应教二员中一员可合主文者。亦兼萟文应教。都承旨例兼弘文馆直提学。亦得移兼蓺文馆。
进对
凡进对。秩卑者例先退。 中宗十四年。捡阅申潜言史官不可先出。遂命首座者先出。因是为例。
馆劄朱点
中宗初。弘文馆陈劄。就句读处。点朱以进。盖便于乙览也。在宥时则用青点。 上刱内阁。阁臣陈劄。亦用此例。独大臣及两司劄不然。
髫年授官
国朝中叶以前。有髫年授官者。菁川府院君柳顺汀孙师弼生六岁。以祖荫授副司勇。
翰林带司录
古以中书为政本。公事出纳皆由之。自政院为喉舌管出纳。而政府不与焉。 中宗朝。议令司录一人常仕于政院。凡朝报随闻通政府。议格不行。故例翰林一人常兼司录。恐亦为此。
用人随才
金麟孙由舍人。拜荠浦佥使。寻以大司谏召还。金伯淳历捡阅,司成。迁麟山佥使。正五考。拜义州牧使。沈思逊历舍人,典翰,直提学。拜满浦佥使。并在 中宗朝。 祖宗用人随才器。使不拘常格如此。
进献红袱
凡京外进献。裹以黄袱。 中宗十四年。以近僭礼。改用红袱。从黄海观察使金正国启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8L 页
昭格署
故事昭格署。仿中朝醮祀。太一殿祀七星。诸宿皆被发女子像也。三清殿祀玉皇上帝,太上老君,普化天尊,梓潼诸君十馀位。皆男子像也。内外诸坛。设四海龙王神将,冥府十王,水府诸神位。无虑数百。献官与署员。皆白衣乌巾。致斋将事。其服则冠笏。其祭品则果食茶汤饼酒。焚香百拜。道流着逍遥冠。被斑斓黑衣。鸣磬二十四遍。二人前读道经。又书祝语于青纸焚之。事同儿戏。而设官祓祀。每行祭所费不赀。 中宗十三年。静庵面对极论。又伏阁四 启得请。寻 命复之。壬辰乱后遂废。
读书堂银杯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9H 页
中宗三十七年。清州民田中得银樽四。观察使以进。上命造银杯。分赐政院,春坊,萟文馆,读书堂。
太学序齿
太学序齿。始自 中庙朝。然只行下斋。时议欲并行上斋。李浚庆,宋世珩皆以为可。独成世昌非之。议遂寝。 宣庙初。栗谷建议。乍行旋废。 孝宗九年。因李厚源议始行。
龙镜石
中宗十七年。日本小二殿使送功夫首座。来献龙镜石三枚。黄质白文。光彩莹澈。可数毛发。如锦石。 上却之。
内农作诸具
中宗九年。尝设内农作诸具于后苑。左偏自庆会池北。抵北墙。象周公进七月篇。右偏自忠顺堂前。抵翠露堂。象周公进无逸篇。以海衣纸为障。桦皮为饰。锼刻为字。象岐山四时色。凡奇花异草。虫鱼禽兽。靡不毕具。 命宣酝于承旨及监造官。
龙凤遮日
龙凤遮日。即元朝致丽王。张八关会者也。边幅甚广。只一人传其法而张。 中宗三十年。尝改造。
列朝册宝
每朝谥册与宝。必奉 太庙当室之傍。 仁宗谥册失不传。 英宗乙亥。将埋 贞圣王后虞主于庙庭。掘地得玉札一片。谛视之。乃 仁宗谥册也。 上异之。亲写全文。镌于玉。合成完篇。藏 仁宗室。
两耳悬珥环
国俗。大小男子。必贯穿两耳。悬珥环。华人讥以为胡俗。 宣庙初。晓中外。痛革其习。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19L 页
道袍
我国道袍。行于壬辰后。国制古有胡耳掩。狭小轻锐。今无之。 宣祖尝欲依中国制。上下皆戴小帽子。而竟未能行。
梨岘宫
梨岘宫为 仁献王后而设。称启运宫。 肃宗中。崔淑嫔尝居之。今为壮勇外营。
生亲追赠
仁庙朝。诸臣力争追崇。 上曰。诸臣何故并生亲推恩。自是遂停生亲之赠。有特教或大臣陈请然后得赠。
局出身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0H 页
仁祖丁丑。试南汉扈从人武出身者六千五百馀人。训鍊都监炮手半之。皆不欲编名卒伍。于是别设七局。以炮出身者隶之。名曰局出身。置别将以领之。今直永肃门。
哺乌诗
仁祖尝试诸臣月课。正言朴长远制进哺乌诗。有曰士有亲在堂。贫无甘旨具。林禽亦动人。泪落林乌哺。上问长远有父母乎。政院对有偏母。 上曰。情见于辞。风树之悲。古人所伤。令赐米布。
元孙水晶带
仁祖二十六年。 命大臣议定元孙册封时章服。政府议。考之会典。有公侯驸马白花㨾麒麟。乃文武一品之上。可取而仿之。郡主长子。用方龙绣。今去肩龙。只用方龙绣。则礼有杀而事有据。一品用玉带。二品用犀带。玉则已重。犀则稍轻。通典有皇太子金饰象笏之制。亦有世孙未冠者用玉导宝饰之制。仿此用玉质金饰之制。上别于世子。下异于群臣。 上命用水晶带。
掌兵者着决
孝庙尝谓柳赫然曰。祖大寿常着决。与指合。仍饬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0L 页
人仿之。今之掌兵者。虽文宰不敢脱决。
推考传旨
古者推考传旨。只书下字。不书某衙门以启。 上填书禁府字。即拿囚。此所谓禁推。且行公推考及口传政事非古也。盖壬辰乱后事。 孝宗二年。命推考传旨。依古例不写行公字及某衙门。但书下字。以俟 上裁。仍著为式。外方官虑其旷务。依前行公。且令宪府逐日开座。依六曹例。录其坐不坐。每朔末书启。
后苑烧雉
孝庙尝在沈阳。偕从骑射猎朔野。亲自炽炭于前。擘雉体而炙之。使饮啖为乐。及还践䟭。每冬日燕闲。命别军职宣传官等试射后苑。分与烧雉如前日。至今行之。遂成禁中故事。
阙内禁轿
祖宗旧例。 世子不得阙内乘轿。 仁宗在春宫。 玉体羸弱。 中宗念行步致损。命之乘。遂为例。大君以下不得乘。 孝宗在凤林邸。尝乘轿入阙。台臣论之。推其从行内官。
沈阳野坂
沈阳城南。有一高垄。即所谓野坂者也。有 孝宗筑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1H 页
馆址。
鱼水堂
世称鱼水堂。 孝庙为尤庵独对而设。然 仁庙之返正也。大内扰乱。光海出走。废妃柳氏奔鱼水堂。堂之设盖旧也。岂或至 孝庙时而重修欤。
万寿殿
万寿殿。乃 王大妃时御所也。 孝庙为 慈懿大妃。亲相地于钦敬阁旧址。别建殿曰万寿曰晖。
围绕
孝宗元年。淑安公主下嫁益平君洪得箕。 上以围绕服色。事系变礼。命议大臣。领议政李敬舆曰。婚姻围绕非古礼。况上方在哀疚。百僚衰麻。四方缟素。二品以上不宜袭吉随行。 上从之。围绕服色。定以素衣。围绕出佛经。唐书云以代宗景云二年九月三日生。以是日为天成地平节。三殿置道场。以宫人为佛菩萨。北门武士为金刚神。王召大臣膜拜围绕。自高丽崇佛法。婚礼亦用围绕。犹祭必僧斋。而至今未改。
旧长陵手植松
孝宗朝尝手植松梓于 旧长陵。 先朝辛亥。又遵圣迹。手植三松于新寝。今 上己酉初谒 陵。 亲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1L 页
阅三松。围铜以封识之。
太学银杯
太宗为高丽国子博士。行爵泮中。有青花杯。及即位。饬令宝藏。惟多士宴太学。许以行酒。 成宗朝。杯破缺改造。竟失于壬辰之乱。 孝宗中。大司成金益熙复请改造。以续 祖宗故事。 上命造二银杯。遣中使赐太学。至今藏学中。
戎服虎须
虎须古无此制。昔 显庙幸温阳时。麦田大熟。 上喜甚。命扈从诸臣各插一穗。以识礼瑞。至今戎服之插虎须。即麦穗遗意。禁旅贫不能具虎须。或插麦穗。
庆德宫
庆德宫集祥殿。在万寿殿之东。 显庙为 仁宣大妃设也。
肃庙宫官
显庙丁未正月。 肃庙册封为王世子。以丙午十一月二十七日政。预设宫官。兼世子师领议政郑太和。兼世子傅左设(一作议)政洪命夏,右议政许积。贰师▣▣▣宋时烈。行赞善宋浚吉。赞善李惟泰。进善尹宣举。左宾客金寿恒。右宾客朴长远。左副宾客赵复阳。右副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2H 页
宾客李廷夔。兼辅德李端相。兼文学洪万容。弼善金益廉。文学金锡胄。说书申翼相。兼说书尹敬教。司书金万重。辅德李翊(一作䎘)。兼司书李端夏。兼弼善▣▣(李翊)。翊卫尹舜举,崔徽之。司御朴世采,宋基厚。副率李之濂,申启澄。洗马徐文尚,南寿挺。翊赞徐必成,尹拯。卫率尹理,洪亿。侍直李宜岳,崔后亮。
肃庙冠礼
显庙庚戌三月。行 肃庙冠礼于时敏堂。主人乐善君潚,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领议政兼领经筵弘文馆萟文馆春秋馆观象监事世子师郑大和。宾大匡辅国崇禄大夫议政府左议政兼领经筵事监春秋馆事世子傅许积。赞正宪大夫礼曹判书兼知春秋馆事同知成均馆事世子左宾客朴长远,正宪大夫议政府左参赞兼世子侍讲院赞善成均馆祭酒宋浚吉,正宪大夫行龙骧卫副护军兼同知成均馆事世子右宾客闵鼎重,资宪大夫议政府右参赞兼同知经筵事世子左副宾客李庆亿,资宪大夫吏曹判书兼知义禁府事弘文馆大提学萟文馆大提学知成均馆事同知春秋馆事世子右副宾客赵复阳,明善大夫司瓮院副提调昌城都正佖,通政大夫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2L 页
世子侍讲院赞善李惟泰。赞冠通训大夫行世子侍讲院辅德知制教金万均,通训大夫行议政府舍人知制教兼春秋馆编修官校书馆挍理中学教授世子侍讲院辅德李端夏。赞引通训大夫行世子侍讲院弼善李奎龄,御侮将军行龙骧卫副司果兼世子侍讲院弼善洪柱国,通训大夫行世子侍讲院文学尹阶,中训大夫行吏曹佐郎知制教南学教授世子侍讲院文学金锡胄,通训大夫行世子侍讲院司书李秞,通训大夫行吏曹正郎知制教兼挍书馆挍理西学教授世子侍讲院司书李翊相,通仕郎守世子侍讲院说书郑维岳,通训大夫行萟文馆兼奉教春秋馆记事官世子侍讲院说书申翼相,御侮将军行世子翊卫司翊卫白弘一,御侮将军行世子翊卫司翊卫李淑镇,御侮将军行世子翊卫司司御尹埰,御侮将军行世子翊卫司司御金弘振,御侮将军行世子翊卫司翊赞李后杰,振威将军行世子翊卫司翊赞洪柱文,御侮将军行世子翊卫司卫率尹坪,保功将军行世子翊卫司卫率金锡翼,昭威将军行世子翊卫司副率宋基泰,昭威将军行世子翊卫司副率李寅岳,振威将军行世子翊卫司侍直赵持恒,振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3H 页
将军行世子翊卫司侍直郑载岳,保功将军行世子翊卫司洗马申弼华,保功将军行世子翊卫司洗马金万增。
岁时松叶
宫中故例。岁时进松叶。为祈厌也。 显庙中命停之。复并停桃杖,桃枝人胜彩画。
都中尼院
都中有慈寿,仁寿两尼院。后宫之老无依者多住焉。显宗二年。因玉堂劄撤之。慈寿院有 列圣位版。依奉恩寺例。即令埋净地。继因同春议。以毁院材瓦。设北学。今泮宫一两斋是也。
喜雨亭
肃宗朝尝久旱。遣大臣祷雨。是日得雨。 上喜甚。以禁苑醉香亭。更名喜雨。 亲制亭铭以识之。今在 奎章阁之傍。
上入耆社
肃宗己亥。 上入耆社。设宴景贤堂。具翼善冠衮龙袍。乘步辇而出。内侍奉几杖以随。鼓吹振作。奏与民乐。 上入堂。鼓吹上。轩架作。 上升座。内侍奉几杖置座侧。尚瑞郎奉宝前置案。近侍及诸执事下殿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3L 页
讫。还之位。 世子率宗亲文武百官。就位而拜。提举进酒器。 世子以下皆跪。提举进挥中馔案行果。承旨供花盘。提调复进盐水。 世子以下俯伏兴复跪。提调进小饼。 世子以下复俯伏兴。二典乐分立东西。唱尊崇乐章维天之曲讫。相礼引 世子升东阶。由东门入。进第一爵。授提调。出就位而跪。致调官升西阶。由西门入。当座前跪。致词而退。 上举爵。乐奏千岁万岁。提调进受爵复坫上。 世子以下俯伏兴而跪。提调割肉。跪进于馔案之右。乐作奏清平曲。提调进馒头。 世子以下俯伏兴。领议政金昌集进第二爵。致词官进致词如前仪。传教官由东门出。临阶西向立传教曰。敬举卿等之爵。 上举爵。乐奏五云开瑞朝。 世子以下三叩头而山呼。乐奏桓桓曲。 世子以下四拜。乐作。相礼引 世子。引仪引宗亲文武百官。升殿就位。 上命侍卫诸臣就坐。典乐引歌者及琴瑟。分东西升阶立。副提调供 世子馔卓。别行果。辅德供花。副提调仍供馔。执事者设宗亲文武百官馔卓。散花讫。提调进汤。乐作。 世子以下离位伏进讫。还就位。副提调供 世子汤。执事者设宗亲文武百官汤讫。判中枢府事李熙命进第三爵如前仪。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4H 页
乐奏步虚子令。舞童入作。副提调供 世子酒。执事者行宗亲文武百官酒。诸臣进爵皆仿此。进汤讫。全城君混进第四爵。乐奏井邑慢机。舞童入作。锦平尉朴弼成进第五爵。乐奏步虚子令。舞童入作。奏千岁万岁。领敦宁府事金柱臣进第六爵。乐奏井邑慢机。舞童入作。奏清平曲行。户曹判书宋相琦进第七爵。乐奏与民乐令。舞童入作。提调退小馔。进大馔。乐奏太平年之曲。仍奏与民乐。乡唐乐交作。处容舞入作。副提调供 世子膳。执事者设宗亲文武百官膳。顷之提调进撤案。副提调撤 世子卓。执事者撤宗亲文武百官床讫。诸大臣同进陈庆祝之辞。退就位。 世子降就拜位。率宗亲文武百官四拜。通礼启礼毕。工鼓柷乐作。 上乘步辇还内。工戛敔乐止。 世子还内放仗。
承旨差除
承旨差除。以堂上通显者及三司亚长。从其数备拟。乃古例也。 肃宗初。许积请以三望极选备拟。令每日入侍。随事禀定。寻从古制。以长望差除。
宾对时两司入参
宾对时两司无入参之例。 肃宗朝始刱焉。玉堂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4L 页
然。 上设内阁。阁臣在直。亦得入参。
六对
宋时六参之制。如我朝六对。六对即近制也。故事。每日行常参。又行朝昼夕三讲。又行召对,夜对。如值斋日。视事不如式。则只行召对夜对。又暇隙。承旨持公事入侍禀决。此 祖宗朝旧例。 明庙朝。刱备边司。政府署事之法遂废。于是各司又有提调。六曹之属司。既不禀议于六曹。六曹亦不禀议于政府。政府六曹为冗官。备边司为紧任矣。常参之制。作一文具。六曹堂郎。但行拜礼而已。以是 肃庙朝。特设六对之制。仿宋六参故典。
承旨持公事入侍。玉堂同参。
旧例。承旨持公事入侍。玉堂不得与。 景宗初。许令同入。以存召对故事。今阁臣亦得同参。
藏胎石函
英宗乙酉。景福宫卫将得一石函于旧阙之傍。即封胎石函。面刻曰王子乙巳五月日寅时生。 上曰。藏胎之弊。予稔知之。尚以故例为难。今得藏胎石函。此中叶以后事。自今藏胎必于御苑洁净处。以陶缸埋之。载之仪曹。
世子拜二品以上
五礼仪。世子宫陈贺。二品以上再拜。世子答再拜。 英宗建储时。领相金昌集,左相李健命难于立受。并一时交拜。 英宗丁未。领中枢闵镇远言交拜便是抗礼。比立受尤觉难安。复从五礼仪。
玉堂命牌
故事召两司。皆用命牌。弘文馆独用粉牌。 英宗癸未。教曰。予以玉堂官。为少友礼待。岂宜反下三司。遂命同用命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5H 页
贡布堂上
英宗癸酉。临门召问贡布民弊。命朴文秀等釐正节目。仍差贡布堂上二人勾管。备局之有贡布堂上始此。
赐橘
英宗堂赐橘一盘于政院。橘尽而有御制诗。命入直诸臣赓进。用 文宗朝故事。仍行夜对。宣酝赐馔。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笔记类○兰室谭丛
  
玉堂鹤
玉堂自古驯鹤。每檄取延安郡。洪益弼倅延安。尝防求鹤檄曰。诸学士不读书。求鹤何为。尹勉宪时直玉堂。上疏请罪之。 先朝命画一鹤于玉堂门扉曰。欲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5L 页
看鹤。看画足矣。勿复求鹤。自是玉堂不敢养鹤。近始驯之。
讳丽祖
英庙初召对纲目。 上以丽朝异于前代帝王。我朝四王仕于朝。命讳太祖名。
清州麦
英宗己巳。清州麦有两穗或三穗。忠清监司李日跻引洪武瑞麦事。匮而上之。政院以为嘉瑞非圣世所宜贵。 上从之。
祭服用苧
祭享时享官祭服。例用䌷绢。不能浣濯。久则垢污。 英宗尝谓非齐明盛服之意。不若代用苧布。随污随濯。仿礼浣帛之意议大臣。大臣以为祭享礼币。以苧代帛。祭服何独不然。遂命行之。至今以为例。
青玉圭
英宗十七年。襄阳文官崔逵泰以青玉圭送右议政赵显命曰。得之江陵府壬辰留阵所。显命白其言。 上取而览之。问筵臣。对曰。周制桓圭长九寸。信圭躬圭长七寸。博皆三寸。厚皆半寸。左右剡皆半寸。今以古今礼器尺度。其圭长果七寸。博不满二寸。厚与剡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6H 页
俱异。 上命尚方依古制。以青玉造诸侯及世子之圭。周尺长九寸。广三寸厚五分。盖仿永乐钦赐之制。
百官祭服
英宗中。 亲祭太庙。以百官祭服不中度。命弘文馆考大明会典以奏。教曰。冕服之纁裳。隐于玄衣。令尚方更其制。杀其长。以表上玄下纁之义。百官祭服衣裳外。冠带笏佩玉后绶蔽膝。并以朝服通用。或贫不能具者。以济用监祭服。随便用之。笏则四品以上用牙。五品以下用木。俾为定制。
幞头襕衫
英宗中。尝欲复中朝进士科幞头襕衫戴莲花闻喜宴等制。未知其式。筵臣言故吏曹参判金玏尝奉使之燕。得明 神宗皇帝宴赐幞头襕衫及太学衍义一部。玏归。以巾衫藏之安东客舍。衍义亦有御宝真迹。今兵曹正郎权万云。 上曰。万无乃忠定公权拨后邪。昔 中庙与宰枢设赏花宴于庆会楼下。既罢。内侍拾得袖珍近思录。进 中庙。中庙曰。必权拨袖中物。命还之。是诚千载盛事。咨政院移关岭南。使二臣之后。领二书及衣冠以来。万与玏孙弘运领至。时上弗豫。强起盥栉。衣服冠而坐。召见二人曰。待邹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6L 页
之士。不宜效汉祖箕踞。况有 皇朝旧物乎。遂赐三经,近思录,大学衍义。饬所司幞头襕衫得其式。还归弘运。于是生进衣冠。悉复明制。戴莲花闻喜宴。议不一乃止。
冕服图式
尚方。旧有冕服图。乃皇朝所颁。而冕服组绶佩带。皆贸之燕。多不中式。 英宗中。命礼官及尚方诸臣。一依图式。定冕服制。
玉带
仁元王后尝捡集祥殿旧藏。得一玉带。即 宣庙所尝御。 肃庙乙亥。御此带朝参。以谚具书故事。带匣即以赐 英庙。英庙复服之。焚香于 璿源殿。试士于勤政殿。亲带铭书诸匣。
癸丑磬, 钦赐磬。
世宗癸丑。得秬黍于海州。得苍玉于南阳海中。 命朴堧造磬。后失于兵燹。及 英宗壬戌。于 社稷乐器库及备边司井中。得磬十五。刻癸丑二字。 皇朝永乐年间。钦赐特林钟五。今摛文院之架于东西者。即磬十五钟五之一也。钟刻永乐钦赐。其馀钟四磬三在 大内。磬五在掌乐院。磬六在上号都监。 上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7H 页
之戊申。又得磬二于太学地中。亦刻癸丑字。其中中折。只存半勾。 命藏之太学。
禁梨园
掌乐院旧称梨园。 英宗尝谓筵臣。梨园乃唐时不正之名。命禁之。
太庙灌地筒
太庙灌地筒。 英宗戊辰所设。朔望大祝。旧只一人。至是加差一人。
世孙入学仪
英宗辛巳。今 上以王世孙入学。其仪 王世孙酌文庙讫。至明伦堂之东便次。服软巾青袍细绦带黑靴。执事实币纻三匠于篚。实醴二㪺于尊。加脩二脡于案。奠于便次西南之卓。守之北向西上。博士赞笏。立博士之左少后西向。 王世孙赞笏。在 王世孙之左少前北向。 王世孙既升堂。赞笏等立堂下。博士就明伦堂东墙内。具幞头红袍金带象笏黑舄。东西斋掌议率儒生。序立明伦堂庭。分左右相向北上。奏时官诣便次前告入学正时。弼善跪白请出次。 王世孙出。赞引引博士。立于明伦堂东阶上西向。将命者出立门西东向曰。敢请事。 王世孙少前曰。某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7L 页
愿受业于先生。将命者入诣博士前告曰。 世孙某愿受业于先生。博士答揖曰。某也不德。请 王世孙无辱。将命者出诣 王世孙前以告。 王世孙固请曰。某愿受业于先生。将命者入诣博士前曰。 世孙孙某愿受业于先生。博士揖答曰。某也不德。请 王世孙就位。某敢见。将命者出诣 王世孙前以告。 王世孙曰。某不敢以视宾客。请终赐见。博士揖答曰。某也辞不得命。敢不从命。将命者出诣 王世孙前以告。于是执篚者前。以篚东向进 王世孙。王世孙执篚。以篚还授执篚者。博士降俟于东阶下西向。翊善引 王世孙入门而左。诣西阶之南东向。执篚者前行。伞扇陪卫止门前。只小宦三人,司钥一人从入。执事者捧醴壶脩案。立 王世孙西近南。东向北上。执篚者以篚进 王世孙。退立于后。 王世孙跪奠篚。再拜兴。博士答拜。 王世孙跪取篚兴。少前跪进博士。捧醴脩者跪奠醴脩于博士前。博士跪受篚。授执事者。执事者取醴脩以退。 王世孙兴。博士亦兴。翊善引 王世孙立阶间。北向再拜讫。入明伦堂西夹室楹外小次。赞引引博士入就次。改具乌纱帽黑团领品带靴子讫。升堂就东壁西向坐。席三重。弼善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8H 页
诣小次。跪白出次。 王世孙出次立。翊善引 王世孙。升自西阶。诣博士前。执事者分诣博士前跪。置案而退。执事者又进诣 王世孙前跪。席间一席。所谓函丈者也。既设而退。执事者又进跪置讲书于博士前案上。 王世孙就席东向跪。 执事者复进跪置讲书于 王世孙前而退。 王世孙讲书。博士释义讫。挟册者跪撤书。执案者跪撤案。 王世孙兴。翊善引出便次。赞引引博士就明伦堂东挟室。 王世孙内严外备还宫。
王妃献种仪
英宗丁亥。 上率 王世孙。亲耕籍田。 王妃献种如仪。前一日。尚寝帅其属。设 上座便殿北壁少东。王妃座于殿内北壁少西。殿前左右。置二香案。前庭道西设 惠嫔位。道东少南。设 王世孙位。 惠嫔后设 世孙嫔位。后设命妇位。并东上异位重行。俱北向。其日尚功以青箱盛谷种置案。先设殿东少南。前三刻。命妇各具礼服齐到。前二刻。 惠嫔具礼服。守闺引入就位。 世孙具翼善冠衮龙袍。典宾引入就位。 世孙嫔具礼服。守闺引入就位。典宾引命妇入就位。时至。尚仪请中严。少顷又启外办。 上具翼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8L 页
善冠衮龙袍。尚宫导以出升座。 王妃具礼服。尚宫导以出升座。垆烟升列。伞扇侍卫。司赞唱四拜。典赞唱鞠躬四拜兴平身。 惠嫔世孙世孙嫔以下至命妇皆拜。尚功奉箱跪进。 王妃降座跪受。临时设案。以授尚仪。尚仪跪受。奉献于 上。上降座跪受。临时设案。复授尚仪。尚仪跪受以出。 上升座。 王妃亦升座。尚仪传内侍。内侍授承旨。承旨传耕耤使。耕耤使授耤田。令尚仪复命。司赞唱四拜。典赞唱鞠躬四拜兴平身。 惠嫔世孙世孙嫔以下至命妇皆拜。尚仪跪启礼毕。 上降座。 王妃亦降座还内。守闺,典宾各引 惠嫔世孙世孙嫔命妇以出。
王妃亲蚕仪
王妃亲蚕礼。不载五礼仪。国朝惟 成宗朝三行之。中宗朝再行之。 宣庙朝一行之。文迹散轶无徵。 英宗丁亥。 王妃行亲蚕礼。命春秋馆堂郎。 考三朝实录于江华。参以大明集礼。 上亲自折衷教曰。五礼仪所无者。今当义起。至于朝臣命妇。昔当戊辰慈懿大妃进宴。无入参例。只 惠嫔世孙嫔诸翁主郡主王孙妇入参。依 中庙故事。景福宫御苑。设两坛。一则设壝门。内殿行亲祭。其下坛。依观耕台例。内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9H 页
殿率内外命妇。先采桑前一日。内殿与 惠嫔内外命妇。先诣景福宫斋宿。一依 皇朝故事。内殿皆行三献。礼仪使以下诸执事。依古例。以女官为之。进币,瓒爵官,荐俎官。自内填差。又教曰。亲蚕礼以三月上巳日行之。十一日。先行西陵氏传香于崇礼门内。 惠嫔世孙内外命妇随之。祝以朝鲜 国王妃某氏为辞。于是行礼如仪。其日尚寝设 王妃采桑褥位于坛上小东东向。设 惠嫔世孙嫔采桑位于坛下近北南向。又设采桑内外命妇采桑位于坛下近南北向。俱异位重行西上。设执 王妃钩筐者位于 惠嫔位之西小南西上。尚功,执钩,典制,执筐。又于坛上。设执 王妃钩筐者位于 王妃采桑位之北。稍东南向西上。执 惠嫔以下钩筐者位于各位之后。女史一人,执钩一人,执筐女侍。以蚕种钩箔筐架及诸养蚕器授尚传。尚传以授执筐钩者及蚕母。以待王妃行酌献礼毕。还入幄次。尚宫以下各服其服。尚记,奉宝俱诣幄次前伺候。采桑时至。尚仪诣幄次前。俯伏跪启请中严。 惠嫔世孙嫔及采桑内外命妇各服其服。典宾引 惠嫔世孙嫔及采桑内外命妇。俱就坛下位。诸执筐钩者各就位。尚仪俯伏跪启请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29L 页
行礼。 王妃改具裳服以出。尚宫前导诣采桑坛。升自南阶。就采桑位东向立。执钩筐者升自北阶就位。典宾引尚功,典制。诣桑位西向立。尚功奉钩以进。 王妃受钩采桑。典制奉筐进以受桑。 王妃采桑五条止。以钩授尚功。尚功受钩。典制奉筐。俱降复位坛下。尚宫导 王妃就坛南坐。观 惠嫔以下采桑。初王妃采桑。女史各以钩授 惠嫔世孙嫔及采桑内外命妇。 王妃采桑讫。典宾引 惠嫔世孙嫔内外命妇。以次采桑。执筐者受之。 惠嫔世孙嫔各采七条。内外命妇各采九条。女史受钩。与执筐者退复位。典宾引 惠嫔世孙嫔内外命妇还复位。典宾仍导至蚕室。初以采桑内命妇一人先诣蚕室。尚功帅执钩筐者。以次从至蚕室。尚功以桑授蚕母。蚕母受桑缕切之。授内命妇食蚕。洒一薄讫。典宾引 惠嫔世,孙嫔内外命妇。还复位。蚕母进坛下。先行叩头礼。颁赏。内执事以下一体颁赏毕。蚕母复行叩头礼。尚仪诣 王妃前。俯伏跪启礼毕。 王妃入小次。改具礼服。加首饰出升座。典宾引 惠嫔世孙嫔及内外命妇以下。改具礼服。就拜位。典赞唱鞠躬四拜兴平身。惠嫔以下鞠躬四拜兴平身。典宾引登坛侍坐后。蚕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30H 页
母等列坐坛下。赐食毕退立。尚仪跪启礼毕。 王妃降座。尚宫前导入幄次。典宾引 惠嫔以下。各还次。
受茧仪
是月。 王妃又行受茧礼。前一日。尚寝帅其属。设 上座便殿北壁少东。 王妃座于殿内北壁少西。俱南向。设香案二于殿外左右。设 惠嫔拜位于前庭道西。 王世孙拜位于道东少南。 王世孙嫔拜位于 惠嫔位之后。命妇拜位于其后。并东上异位重行。俱北向。其日尚功以竹箱盛茧。置于案。先设殿东少南。前三刻。命妇各具礼服集到。前二刻。 惠嫔具礼服。守闺前引入就位。 王世孙具翼善冠衮龙袍。典宾前引入就位。 王世孙嫔具礼服。守闺前引入就位。时至。尚仪跪启请中严。少顷又启外办。 上具翼善冠衮龙袍。尚宫前导以出升座。 王妃具礼服。尚宫前导以出升座。炉烟升列。伞扇侍卫。司赞曰四拜。典赞唱鞠躬四拜兴平身。凡典赞之唱。皆承司赞之辞。后仿此。 惠嫔王世孙王世孙嫔以下命妇。鞠躬四拜兴平身。尚功奉箱诣 上座。上起立。尚功奉以示后。诣 王妃座前。 王妃起立受。以授尚仪。尚仪跪受。以授尚服。 上升座。 王妃亦升座。司赞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30L 页
四拜。典赞唱鞠躬四拜兴平身。 惠嫔王世孙王世孙嫔以下命妇。皆鞠躬四拜兴平身。尚仪进当座前。俯伏跪启礼毕。典宾亦唱。 上降座。 王妃亦降座还内。守闺,典宾各引 惠嫔王世孙王世孙嫔以下命妇出。遂颁茧于政府枢府,宗亲都尉,礼户曹判书,政院,玉堂,入侍史官,药院提调,两都留守,八道道臣,广州府尹,杨州牧使。诸臣皆进笺谢。
受麦仪
英宗己丑。幸观耕台。观刈麦。遂行受麦礼。前一日。掖庭署设 上版位于便殿庭中南向。设 王世孙侍座位于版位之东西向。其日礼曹判书及耕耤使,耤田令。俱以黑团领。进诣东耤田。率田民四十人。服青巾刈谷讫。耤田令监之盛青箱二。一以备粢盛。一以供藏种。奉架子覆青袱。以青巾军引路。次架子。次耤田令。次耕耤使,礼曹判书。分左右诣阙。架子入由正门。权置閤外。前期设次。受麦时至。承旨史官黑团领侍卫。器服俱诣閤外。左通礼跪启请中严。少顷又启外办。 上具翼善冠衮龙袍以出。左右通礼导至庭中版位南向立。 王世孙具翼善冠衮龙袍随之。出就侍座位西向立。耤田令奉粢盛麦箱。跪授耕耤使。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31H 页
耕耤使跪受。以授近侍。近侍跪受以进。赞仪唱跪。左通礼跪启请跪。 上跪受。临时设案。复授近侍。近侍跪受。赞仪唱兴。左通礼进当座前。俯伏跪启请兴。 上兴。近侍以箱授耕耤使。耕耤使跪受。以授耤田令。耤田令跪受出。权置閤外。藏种箱仍盛架子。诣太常藏之。左通礼进俯伏跪启礼毕。 上还内。 王世孙亦随入。
王妃藏种仪
是月。 王妃行藏种礼。前一日。尚寝帅其属。设 上座于便殿北壁少东。 王妃座于殿内北壁少西。俱南向。设香案二于殿外左右。设 惠嫔拜位于前庭道西。 王世孙拜位于道东少南。 王世孙嫔拜位于 惠嫔位之后。命妇拜位于其后。并东上。异位重行。俱北向。其日藏种时前三刻。命妇各具礼服集会。前二刻。 惠嫔具礼服。守闺前引入就位。 王世孙具翼善冠衮龙袍。典宾前引入就位。 王世孙嫔具礼服。守闺前引入就位。典宾引命妇入就位。时至。尚仪跪启请中严。少顷又启外办。 上具翼善冠衮龙袍。尚宫前导以出升座。 王妃具礼服。尚宫前导以出升座。炉烟升列。伞扇侍卫。司赞曰四拜。典赞唱鞠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31L 页
躬四拜兴平身。 惠嫔王世孙王世孙嫔以下命妇。鞠躬四拜兴平身。该房承旨服黑团领。礼曹判书以下奉麦箱。俱诣閤外。请承传色。承传色出至閤外西向立。耤田令以箱跪授耕耤使。耕耤使跪受。以授承旨。承旨跪受。传于承传色。承传色跪受以入。传于尚仪。尚仪受入。奉献于 上。上降座。典赞唱跪。尚宫跪启请跪。 上跪受。临时设案。 上跪时。 王妃降座立。 上以箱复授尚仪。尚仪跪受。奉献于 王妃。典赞唱跪。尚宫跪启请跪。 王妃跪受。临时设案。以授尚功。尚功跪受藏之。 上升座。 王妃升座。司赞曰四拜。典赞唱鞠躬四拜兴平身。 惠嫔王世孙王世孙嫔以下命妇。鞠躬四拜兴平身。尚仪进当座前。俯伏跪启礼毕。 上降座。 王妃亦降座还内。守闺,典宾各引 惠嫔王世孙王世孙嫔以下命妇出。
庆熙宫
庆熙宫旧名庆德宫。 英宗三十六年。以音同 章陵谥。改今名。
法座开三门
上御法殿。惟辟两夹。 英宗尝教曰。人君御殿。岂同常时。遂命洞开三门。
禁军点考
旧制禁军入直者。每三日参谒差备门外。使中官点阅弓矢箭服。 肃宗壬申。恐中官招权。特罢之。辛丑换局时。中官使武萟厅护卫各门。 英宗中。有请复禁军参谒之法者。 上不许。然虑军装疏虞。命每年四仲朔旬前无事日。兵房承旨直奏入直禁军军装点考。诣明政殿月台。从兵曹所给军装。一一点阅后回奏。著为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32H 页
王元子百玩盘
辛亥六月十八日。即 惠庆宫诞辰。 王元子初度日也。设百玩盘于昌庆宫集福轩。 元子着四斿华阳巾。披紫罗裌衫。先执䌽线。次取白面。次提弧矢。次抚盘中米及香糕。阁臣承史环侍仰瞻。 元子徐左右睇。端凝如成人。诸臣相顾庆贺既退。 上以糕一盒宣赐曰。此 元子手所执也。卿等分啖。
王元子考券
辛亥五月二十三日。 上亲考讲制文臣课试试券。元子在傍。便欣然取朱笔。就第一券。左右挥洒。运腕超健。既书讫手揭之。挥笔于第二券复如之。 上喜甚。遂于第一券书二上一。第二券书二上二。第一即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32L 页
洪秀晚也。第二即韩用铎也。仍召承旨李祖承,阁臣徐荣辅示之。朱墨满纸辉映晃朗。笔过处自然成文。宛作上字。 上命两文臣升六以志喜。又命荣辅招致内阁。俾亲受试券。宝藏于家。
颁囊
宫中故事。每于岁首亥子夜。小官数百燃炬曳地。齐呼以熏豕熏鼠。盛烧谷种于囊。颁赐宰执近侍。名亥子囊。盖仿周俗去螟螣畀炎火之意。熏火之制。行之至今。颁囊之制。不知何时废阁。 上御极后。追述故事。颁囊如例。
阶上萍草
庚戌正月。 上候欠和。膈痰如缫絮凝脂。茶饮亦不下。是夜昏眩益甚。似梦非梦。有一老人星冠月佩前告曰。进此药可瘳。出一幅搊纸。书阶上萍草四字。及觉。认为偶然。已而复梦。老人告曰。俄告良剂。曷不即御。又示阶上萍草四字。始异之。问之医。医曰。忍冬一种。蔓施相连如萍草。仍 命煎忍冬五钱以进。才御便爽豁。膈间无壅滞。
榴花陈
宫中。旧有石榴花五六百盆。 上命布置燕寝庭中。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33H 页
用八阵法。
慈殿前庭松
慈殿前庭植松屏。 慈圣甚爱惜。 上每于省觐时。辄至松屏。抚摩数回。恐损其苍翠。
植木总案
景慕宫四周山麓。树木甚稀。 尝命宫官。每岁春秋。杂采松杉枫樟梅杏桃柳之属以种之。繁阴绵亘。苍翠交映。 庙貌益深严。遂 令宫官作一帖。备载树木数名。曰植木实总。 命本宫都提举徐命善为之序。至四季朔。宫官请出修整以进。
景慕宫植木总案成。 上谓筵臣曰。 先大王尝诣毓祥宫。 命树嘉木曰。宫中树木。每勤种植者。不但望之郁然。 庙貌深严。及夫寻尺者围抱。后之人必指点抚摩曰。某树某时所种。大为爱惜。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予承聆不敢忘。今玆植木。即继述之一端。
大橘
李青庄德懋常在 大内编书。 上使侍者赐橘一颗曰。是名大橘。 肃庙朝。曾随海舶来。 命种耽罗中。结实不繁。只荐 璿源殿。今赐尔。尔其啖之。
大内鹿
大内尝养鹿。一日鹿唼殿庑下花枝。左右遽逐之。 上曰。遽逐必惊跳。惊跳易跌伤。只可挥送。俾勿更唼。
御服饰
尝御春塘台。行燕射礼。 上曰。今予服饰。皆 列朝所御。带钩 孝庙所御也。紫笠 显庙所御也。锦带肃庙所御也。狭袖 先朝所御也。佩刀 景慕宫所服也。天香不沫。手泽尚存。传世宝藏。不啻如赤刀,天球。予时或服御。以寓羹墙之慕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33L 页
北寺狱
宫中有北寺狱。又有土宇在卧麟坪。囚重辟。其杖斲真木三棱。大如股。受者鲜能自全。 肃庙朝始罢北寺狱。先朝甲子。多裁削刑杖。 上副服后。并罢土宇。刑具益减。广不过五寸。厚不及一寸。
磨兜坚箴
上尝命都承旨赵宗铉。书进磨兜坚箴。磨兜坚者。古之慎言人。宋濂作箴。见陶宗仪辍耕录。
朱子大全永乐本
朱子大全永乐本。在庆州玉山书院。而晦斋有戒不令出院门。 上尝取览之。以其戒还送书院。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34H 页
辛亥御真
上之辛丑。模 御真一本。奉藏于 奎章阁宙合楼之中楹。辛亥。模 御真三本。一本奉藏于宙合楼之右楹。是日因内阁问 安启。 批曰。追 先朝癸丑故事。今年又图一本。虽或为述先之一端。而十年之间。政教有日隆之效。世道有日新之美。时象有日靖之几。民庶有日康之喜欤。夷考之则依旧。而徒有星星者为皓。画工毫端。杂用粉彩。可愧且可呵。然小本一本藏于 景慕宫之望庙楼。以替省定之礼。以寓瞻依之思。而馀一本又将藏于 显隆园之斋殿。此所以欣然有得者也。
孔胤恒中第
有孔胤恒者。先圣之裔也。世居水原府。胤恒略知书居下斋。下斋生例与馆学斋任。讲于殿庭。名籍既上。上识之。将临筵。教诸试官曰。孔氏之不显。我朝之阙典也。今闻孔胤恒者应讲。胤恒虽未娴经。当必方便得使赐第。先圣之后。出一倖第。亦何妨哉。既进。使讲关雎章。茫然不能读。强之则才举首章。语音棘涩。字句模糊。 上曰。汝不读毛诗首章。乃反应举耶。对曰。庠生孟贤大教臣言读经当先难。须从下经始。故此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34L 页
章虽甚易解。未之讲也。贤大适以制被选。 上曰。贤大以亚圣之裔。误训先圣之孙。竟不得赐第。厥罪宜警。遂命拔其券。胤恒遂于其冬。赴讲登科。
王太
金虎门外。有王太者。酒家佣也。好读书能属诗。贫不能自存。 上闻之。召太试以诗。太能制进。 询所愿。对以愿读纲目诗书及诸子。 命壮勇营。付太名军案。给月料使读书。
舟桥
上之己酉。迁 显隆园于水原。舍船舱而用舟桥。刱自 圣智。备省而工致。其制编船三十六只为桥。先设横梁以撑拄。船上各跨五纵梁。直抵南北岸。又铺板于纵梁之上。交缝辄设九隐簪。又钉于铺板纵梁相枕之际以钩连之。板上下两端。各穿两孔。左右纵梁之外间一尺。先设木簪。以麻索连络促结。又设浮浮队栏。横亘南北两岸。第一船上之纵梁两端。又设吊桥。浮沈上下。一听于水。潮生则穹然如虹。潮退则坦然如砥。当中上船。设门涂。丹门柱上。各插三枝鎗。朱络小丝旗。如鞦韆架。左右两柱上。横悬黄黑大旗。而黑旗则画日月星辰银河八卦之象。旗边白。火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35H 页
长黄带。雉尾缨头朱络。黄旗则画四海五狱兵形之象。旗边红。火焰长黄带。雉尾一如黑旗制。船各树五色号旗。中置协总认旗。前五䑸后五䑸属协总。每䑸各三船。前左中右后。以其方色作号记。十五船属前领将。十五船属后领将。馀船以黄号旗书中协一船至六船。船尾栏外。树鹘鹢五色旗。方色照䑸船旗制。各船尾。树一双相风旗。每船格军团束十二名。合为四百三十二名。都监在协总前听指挥。副监为前后领将。䑸长十人。各管三船。 驾至。舟师大将具仪卫。迎于右栏外。协总迎于右栏外。
社坛乐
上尝 亲祀社坛。就板位立。轩架方作。 顾近臣曰。庭乐不比二成促。近臣趋而退问典乐。对曰。第二成堂下。左特磬阙二槌云。
向春轩
高阳衙阁无揭额。 上尝幸 永陵。驻是阁。赐名向春轩。取向阳易春之义也。
正庙异事
上尝命具判书庠。制进华城维与宅上梁文。文既上。上览之。 命差迟数日写呈。伊日判书殁矣。 上尝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六 第 35L 页
燕居时值初昏。促召宣传官。持标信出宣仁门。阅视践更卒。及出门。门东偏军铺架失火。架内卒几死。赖宣传官救之得免。 上尝阅武南小营。时日气清和。亟命壮勇营旗帜。并用渝弊。及升座发射。忽西北云起。大雨骤下。虽沾湿而不损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