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故事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52H 页
唐制考
  延英门
 上元以来。置延英殿。或宰相欲有奏对。或天子欲有咨度。皆非时召见。在宣政殿前西上閤门之西。即为延英门。
今仁政殿之傍。有宣政殿。其南门曰延英门。 上凡大朝会。御仁政殿。出入皆从延英门。朝臣请对由此。
  银台
 银台门在大明宫东面。
银台今之承政院也。在仁政殿之东。仁政殿犹唐之大明宫。
  燕雀网
 唐宫殿中罘罳以丝为之。状如网。以捍燕雀。非如汉宫阙之罘罳。
今仁政殿檐。设铁丝燕雀网笼之。
  东西班
 凡朝会。文官班于东故谓东班。武官班于西故谓西班。
今朝会亦然。吏曹判书谓东铨长。兵曹判书谓西铨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52L 页
长。
  起居注
 起居郎,起居舍人。掌录天子起居法度。以修记事之史。天子御正寝。则郎居左。舍人居右。有命。俯陛以听。退而书之。每仗下。天子与宰相议政事。郎,舍人亦分侍左右。若仗在紫宸内阁。则夹香案分立殿下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笔。皆即切处。时号螭头。
今艺文馆待教,检阅等官。与承政院注书随承旨后。凡 上起居命令。具书一通。注书为日记。待教,检阅等官为时政记。仁政殿陛,明政殿陛。皆设螭头。即和墨濡笔所也。
  监察押班
 大朝会。御史大夫帅其属。正百官之班序。迟明列于两观。故称大门官。监察御史二人押班。
今大朝会祀享。司宪府监察押班。即监察御史职也。
  常参
 唐故事。天子日御殿见群臣。曰常参。朔望荐食诸陵寝。有思慕之心。不能临前殿。则御便殿见群臣。曰入閤。宣政前殿谓之衙。衙有仗。紫宸便殿谓之閤。其不御前殿而御紫宸也。自正衙唤仗。由閤门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53H 页
而入。百官候朝于衙者。因随以入见。故谓之入閤。然衙谓正朝也。其礼尊。閤谓燕见也。其礼数。
祖宗朝故事。朝参间日御正殿。以朝群臣。常参则逐日御便殿。以接群臣。先告烽燧。次告囚徒。次告军政。因使百官启辞。台阁论劾。政府除拜。皆于榻前为之。故后来史官草册。每日前面必书停常参三字。盖为应行而不行。示存羊之意而惜之也。今朝参似唐之常参。今之常参似唐之入閤。
  转对
 唐德宗诏延英坐日。许百司长官二员言得失。谓之巡对。犹云转对。
今制各司长官以下一员。以次蒙点入对。具言司中事得失。谓之轮对。
  次对官
 唐中世以后。宰相对延英既退。则待制官,巡对官皆得引对。揔可谓云次对官。所谓次对官者。谓次宰相后而得对也。
今制备边司诸宰。每五日一会。无紧急事则退。有紧急事则入对。谓之次对。方入对也。承旨,史官,阁臣,台谏皆上殿。台谏陈启。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53L 页
行守
 阶高官卑者称行。阶卑官高者称守。阶官同者。并无行守字。
今制亦然。
  正郎散郎
 唐制诸曹郎中。谓之正郎。员外郎者。谓之散郎。员外者。谓员数之外别置者。同正一曰同正员。谓与正员资格同也。
今诸曹正郎犹郎中。佐郎犹员外郎。
  中书舍人
 
唐世中书舍人。推为峻选。诸官莫得比。柳公权由中书舍人。为谏议大夫。唐文宗称其屈。
今俗弘文馆官。居司宪府,司谏院两司上。犹是也。
  检校
 唐职官。有检校兼守判知之类。有曰检校某官者。有曰兼某官者。有曰守某官者。有曰知某事者。皆以待资浅之人。
定宗时。大司宪权近言。国制除授。不论实职。或以添设典书阶。为检校中枢。或以检校中枢。超拜省宰。甚不便。愿自今受实典书者。乃升检校中枢。受检校中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54H 页
枢。乃升省宰。则差除有序。从之。我朝有检校始此。检校则权摄之名。唐宋之制已然。兼与守。不过施之官阶之间。而判与知为实职。今所称判中枢府事,判汉城府尹,判义禁府事,知中枢府事,知成均馆事,知义禁府事之类是已。
  会食
 唐制。宰相每日。会食于政事堂。
国初。以大臣宣饭所掌。创置礼宾寺。昔金宗瑞为工曹判书。当黄喜诣公会。脩酒果以进。喜怒曰。国家设礼宾于政府傍者。为三公也。若饥则当取供于礼宾寺。何敢私办乎。置宗瑞于前而责之。不知宣饭之法。废于何时。
  使相
 唐中世以后。节度使同平章事者。谓之使相。诸道节度观察使为使家。
今大臣奉命。谓之使相。节度观察等使部下官。称节度使观察使为使道。又称使家。
  诏敕
 唐诏旨制敕玺书册命。中书舍人。皆起草进书。既下则著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54L 页
今外官教文及大臣不允批答。凡丝教命。弘文馆官皆制。传教则承政院承旨皆制。既启而可则行之。
  知制诰
 中书舍人六人。一人知制诰。开元初。以它官掌诰敕策命。谓之兼知制诰。
今制承政院承旨。内阁臣及玉堂官。皆带知制教。两司以上。虽未登玉堂内阁。以文学名。亦得兼之。亦称知制教。
  三司
 唐制三司有二称。御史中丞,中书省舍人,门下省给事中三人。各以一司官。来朝堂受词。谓之三司。又尚书,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谓之三司。有大狱则召三司考竟。
今制称三司者。乃弘文馆,司宪府,司谏院也。有鞠狱则司宪府司谏院官同参。
  帖
 主帅文书下诸将。谓之帖。
今俗亦然。凡在上者下文书。皆称帖。不徒主帅也。
  排牙
 排牙者。牙前将士。各执其物。以立于庭下。俟节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55H 页
使外听事。以次参谒。
今俗自营镇州府郡县皆然。
  进士明经
 唐世重进士而轻明经。故当时有焚香礼进士。设幕试明经之语。
今俗亦然。以程文中及第者。待之胜于明经科。
  山车陆船
 天宝中。以山车陆船。载乐往来。山车者。车上施棚。加以䌽缯。为山林之状。陆船者。缚竹木为船形。饰以缯䌽。列人于中。舁之以行。
今俗有山车之戏。又伎辈分曹。置船陆地。唱渔父词。皆不雅。其来固旧矣。
  软舆
 软舆。盖以裀褥积▣为之。下施棡。令人举之。天子所御。
今步辇之制如此。
  禁历
 每月。大理具禁系罪囚之姓名以进。犹后之禁历。
今制刑曹判书。具录罪囚姓名以启。
  登闻鼓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55L 页
唐制登闻鼓。在西朝堂。
今制登闻鼓。在仁政门西廊外。即朝堂之西也。
  无名告身
 无名告身。即空名告身。有功则填姓名以授之。
今外方设赈。无以为资。则有空名帖以募粟。即无名告身也。
  奏事不下
 唐制凡奏事得可者。皆过门下省,中书省。不过者寝其奏。不下。
今百官奏事得可者。自承政院辄署出朝报三字。乃颁各司。不然则虽蒙可而不得行。
  摄冢宰
 唐中世以来。天子崩。置摄冢宰。仿古者百官总己。以听冢宰之制。
今国恤公除前。领议政入直承政院。称院相。如摄冢宰。
  批答不允
 自唐以来。凡让官者。皆有批答不允。
今大臣辞相职则有之。他官则无。
  閤门进章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56H 页
唐制四方章表。皆閤门受而进之。
今制外方节镇以下应封笺者进笺。礼曹官受于阙门外。诣閤门授承政院。请中使以进。
  金吾仗
 金吾左右仗。凡内外官之待罪者诣焉。
今制大臣以下有罪。辄走义禁府门外以俟命。金吾者义禁府也。
  御营使
 唐昭宗东迁洛阳。扈卫兵士为御营。置使以提举一行事务。御营使之官始此。
今制御营大将。即御营使也。其制始于李曙守南汉山城时。
  旬休
 一月三旬。遇旬则下直而休沐。谓之旬休。
今承政院及内阁臣有故则辄呈病。若旬休类。各司官亦呈告。称呈旬。
  设戟
 唐设戟之制。庙社宫殿之门二十有四。东宫之门一十有八。一品之门十六。二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护之门十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56L 页
督,上都护,上州之门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之门各十。设戟于门。故谓之戟门。
今制内而社稷,永禧殿,义禁府,典狱署。设戟门外。而观察节度等营,州府郡县及各乡校书院。并设戟门。内官则虽大臣。亦无设戟。
  弛禁
 唐制两京及诸州县街巷。率置逻卒。晓暝传呼。以禁夜行。惟元夕张灯。弛禁前后各一日。
今制元夕,上元日,四月八日。皆弛禁。
  僦匮
 
唐俗民间以物质钱。异时赎出于母钱之外。复还子钱。谓之僦匮。
今京外无赖之徒。蓄钱给债。辄典物以为当责子钱。谓之典当。
  木橦
 唐式柴方三尺五寸为一橦。新唐书。司农市木橦。倍直与民。
今京衙及外县。以铁索束柴。以量日一迲二迲。舆地胜览。杆城一号迲城。
  所由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57H 页
所由。绾掌官物之吏也。事必经由其手。故谓之所由。一说所由犹言所类。府县任烦剧。故唐人呼府县吏。为所由官。
今制外官府县下吏。亦称所由。
  蛾眉班
 唐使两省官对立。谓之蛾眉班。
今制动驾放榜。三司官分左右而立。谓之侍臣。即蛾眉班也。
  翼善冠
 太宗尝以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方天下偃兵。采古制为翼善冠。自服之。
今 上所御翼善冠制昉于此。 上戴翼善冠则著衮龙袍。
  木夹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曰。安南与广西帅司及邕州通信问讯。用两染板夹系文书。刻字其上。谓之木夹。宋白续通典。诸道州府巡院传进敕书。皆有木夹。是中国亦用木夹。
今制营镇状启传递。亦皆用木夹。
  绳床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57L 页
绳床以板为之。人坐其上。其广前可容膝。后有靠背。左右有托手。可以閤臂。其下四足著地。唐时天子常御此。
今殿座时设此。一称龙床。
  幞头
 幞头本幞巾。故用全幅帛。向后襆发。谓之幞头。自周武帝建德中。始裁为四脚。谓为四带。二带系脑后垂之。二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顶。故亦曰折上巾。唐制惟人主得用。
我国朝绅以幞头垂脚带为公服。凡衙门公礼及亲除授官肃拜参谒。皆着之。壬辰倭乱后。仍废不复。惟国婚时。大臣服之。 王世子入学时。博士服之。文武科放榜时。新恩服之。凡朝贺进笺时。执事者着之纱帽团领。为视事常服。故在官者公出入。皆不废常服。今则以黑笠青带为便服。大小僚皆然。
  涂归
 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中书舍人。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行。而过门下省。有不便者。给事中不肯书读。所谓纠驳也。涂窜而奏还。谓之缴还。
今教旨下承政院。有不得不争执者。不颁而还纳。谓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58H 页
之缴还。
  转帖街递
 书一帖。使吏转示百官曰转帖。又藩镇奏表当宣。而或仓猝。不及遣中使。乃于通街传递。至臣僚私居。故谓街递。
今制凡事当于朝中颁布者。各司吏书之。自提举以下轮示之。此似轮帖。急则自承政院书槩略。颁各司。谓之分拨。两司则称昼纸。此似街递。
  拟状
 拟状。谓进状所拟除目。
今吏兵曹所进望。称望筒。 上除人。就此下批。
  覆入
 内出廷奏付中书。中书宣署申覆还而奏之。谓之覆入。
今 上教多因承旨入侍时书出。或自内下者如备忘记纶音。自政院改书颁外。原本还入大内。
  寄禄
 唐末。置东头供奉官,西头供奉官。后皆为西班寄禄。
今制杂职。多付递儿窠。此乃寄禄。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58L 页
禁中
 天子行幸所至宿衙。将士外设环围。近臣宿直。与宫禁无异。故行宫内。亦谓禁中。
今 行幸所。将士环卫。近臣宿直如唐制。但禁中称卫内。
  市令
 唐制市令司月。具物价低昂之数。以闻于上。
今平市署。即古之市令。平市廛价。岁终具录以启。
  黄小
 唐制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
今十六岁以上为丁。丁而后充军役。不满十五岁为儿弱。三四岁以下为黄口。以儿弱充军丁者一名。则守令决杖。十名以上徒配。监色杖一百充军。
  进奉门户
 进奉门户者。言进奉所经由门户有费。如汉时所谓导行费。又有脚价。谓僦人负荷进奉物入内。有雇脚之费。
今 阙内有进奉物。下属辄奉情货。所经阙门。亦有费而不至大过。且官禁之。卒史不得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59H 页
徵罚
 唐末藩镇州县。多违法聚敛。吏民有罪罚。使纳钱谷以免罪。而如数徵之也。
今外方下属有罪。则责罚纸。
  帷帽
 孔平仲杂记。齐隋妇人施羃䍦。羃䍦全身障蔽也。唐永徽以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若今之盖头。先是妇人犹乘车。舆丁唐乾元以来。乃用兜笼。若今之担子。唐志。咸宁寺敕云多著帷帽。遂弃羃䍦。曾不乘车。别坐担子。
今俗所称罗兀者。即帷帽也。宋时士人往往用皂纱若青全幅。连缀油帽或毡笠之前以障尘。为远行之服。王思义续三才图会帷帽制。与今罗兀酷似。旧时士夫妇女之服。今则惟宫人着之。
  马牌
 唐时御史所过。皆给驿马。先有牒文饬候。谓之排马牌。
今时奉 命者出外有路文。且有马牌是也。
  门状
 门状自李德裕柄国。百官无以希取其意。乃具衔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59L 页
起居。
今外邑于上官。有公状具衔。疑昉此。
  兜笼
 唐书车服志。文宗时外命妇一品二品。乘金铜饰犊车。担舁以八人。三品舁以六人。四品五品乘白铜饰犊车。檐舁以四人。胥吏商贾之妻老者。乘苇軬车兜笼。舁以二人。
今一品命妇乘轿。六人担舁。其馀并四人担舁。闾巷妇女乘轿子。无屏蔽。二人担舁。
  僧道不乘马
 
唐书车服志。商贾庶人僧道不乘马。
今制亦然。庶人僧道骑城中有罪。
  仪刀
 仪刀以木为之。以银装之。具刀之仪而已。
今仪仗有仪刀。亦以木造。饰以银。自晋时已用木刀。
  汗衫
 汗衫燕居之常服。通贵贱皆服之。惟天子以黄为别。燕朝衮冕。有白纱中单有明衣。皆汗衫也。汉高帝与项羽交战。汗透中单。改名汗衫。
今朝祭服皆有中单。贫不能具白纱则代白苧。古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0H 页
汗衫。今别加幅围于袂以覆手。为汗而具。故名汗衫。
  程粮钱
 唐书。官吏以公事有远行。则须计程以给粮。而粮重不可远致。则以钱准估。故有程粮钱。
今赴京使臣及通信使。有乾粮厅主程粮。
  曳白
 唐天宝初。苗晋卿以御史中丞张倚得幸于上。擢其子奭为首。上召入面试之。奭手持试纸。终日不成一字。时人谓之曳白。
今场屋中举子。或文拙不能制。则谓之拖白。
  

 鬻物而缓取直曰赊。
今俗先取物而后给价。谓之外上。即赊之谓也。
  铺
 列物而鬻之。谓之铺。
今俗都下物各有廛。外邑州县亦如之。廛者铺也。
  取进止
 程大昌曰。奏劄言取进止。犹言此劄之或留或却。合禀承可否。唐中叶。遂以处分为进止。不晓文义者习而不察。槩谓有旨为进止。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0L 页
今大臣阁臣玉署等官进劄子。末云取进止。盖唐时制。
  所奏知
 唐刘栖楚论宦官事。牛僧孺宣曰所奏知。门外俟进止。此宰相宣上旨。
今奏启末署知道。或各司官取禀于帐殿。承政院承旨曰知道。此即所奏知之意也。
  岩廊
 唐敬宗时。翰林学士韦处厚言裴度勋高中夏。若置之岩廊。委其参决。河北山东。必禀朝命。岩廊堂边庑。谓岩峻之廊也。
今制备边司。谓之岩廊。
  习仪
 唐制大祀。百官皆先习仪守誓戒。散齐致齐而后行事。
今制前七日誓戒。散齐七日。致齐三日。前一日习仪。
  州县社稷
 唐高祖武德九年。令州县里闬。各祀社稷。
今州县。春秋祭社稷。里闬亦置社而祭乡贤。
  驮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1H 页
唐六典。驴载曰驮。每驮一百斥(一作斤)。其脚直一百里一百文。山阪处一百二十文。驴少处不得过一百五十文。平易处不得下八十文。其有人负处。两人分一驮。
东国少驴。故代以牛马。著式一驮一百斤。雇人亦十里十文。人负则亦分一驮而两之。
  令公
 纲目代宗纪。王献忠遇郭子仪曰令公为元帅注。子仪时为中书令。故称为令公。
今俗承政院承旨称令公。都承旨称都令公。左承旨称左令公之类是也。承政院。即唐之中书也。
  朝警严
 朝警严者。将朝。严鼓以警众也。周礼谓之发煦。
今外方开闭门。必吹角擂鼓。即此制也。
  榜
 榜者。取中进士姓名而揭示之。
今大小科中格者。皆书揭以颁。谓之榜。
  覆试
 再引试取中进士。以审其实才曰覆试。
今制大小科。有初试取入格者。再试谓之覆试。大科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1L 页
则更取覆试入格者。试之于 殿庭。谓之殿试。
  壅门
 唐张仁愿筑受降城。不置壅门。壅门古之悬门。或曰门外筑垣。以遮壅城门。
今制都城东兴仁门外。筑曲城以遮城门。即壅门也。
  给马
 唐制乘传日四驿。乘驿日六驿。凡给马者一品八匹。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给乘传者一品十马。二品九马。三品八马。四品五品四马。六品七品二马。八品九品一马。三品以上敕召者给四马。五品三马。六品以下有差。一驿三十里。
今制驿马上等乘。大君议政以下堂上二品以上。赴京使副使各一匹。御史通信使各一匹。中等乘堂下官六品以上九品以上。赴京书状官,从事官各一匹。通信从事官,制述官以下各一匹。下等乘正二品以上二匹。堂上三品以上一匹。赴京从人一匹。御史一匹。驮马大君议政二匹。从二品以上一匹。堂上三品以下九品以上一匹。赴京使副使二匹。书状官一匹。从事官及从人各二人并一匹。御史一匹。通信使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2H 页
匹。从事官一匹。制述官以下二人并一匹。
  笏
 凡笏制。服朱紫者以象。前诎后直。服绿者以木。上挫下方。假摄者同。宋制亦然。
今制正三品以上服绯。以下服绿。而一品至四品朝服祭服公服用牙笏。五品至九品朝服祭服公服用木笏。牙木制亦同。
  控鹤军
 唐昭宗时。韩建畏诸王有兵。请皆归十六宅留殿后兵三十人。为控鹤排马官。隶飞龙坊。
今近仗军士。乃控鹤军。见梁讷斋集。其服着黑毡笠黑半臂。衣似鹤氅。执鞭传警。为兵曹判书前列。大臣及兵曹堂上入阙中。亦导之。
  襕衫
 天中记曰。唐长孙无忌议服袍者不加襕。绯紫绿皆视其品。庶人以白。宋公服因之。曲领大袖下。施横襕如皂衫。宋时士大夫常服也。皇明洪武二十四年。定生员巾服。襕衫用玉色绢布为之。宽袖。
国制生员戴林宗巾。着隆山服。 英宗中。既遵 皇朝制。行襕衫。然庠生成班。或草绿色。或蓝青色。妙年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2L 页
上庠者服黄绿色。谓之莺衫。其色不一。合当釐正。
  花书
 唐人初未有押字。但草书其名。以为私记。故号为花书。韦陟五云体是也。
今俗以名字省变本画。用于书缄及疏章状牒者。谓之着名。别以他字更加省变。而用于牌尾者曰手例。
  焚黄
 琐碎录。唐上元三年。前制敕皆用白纸。多有蠹食。自后用黄纸。
今二品以上追恩祖先。有焚黄政事而告于祖先墓。誊所降恩教而焚之。朱子曰。以黄纸誊诏命。宣毕焚之。宋尤庵曰。焚黄朱先生行于家庙。亦尝言举世行之于墓。恐不可不从。朴南溪曰。誊者或是诏命不可直焚。故有以代之。焚义未详。似是达于神灵之意也。
  被发
 左氏传。辛有适伊川。见被发于野而祭者。不及百年。此其戎乎。竟为陆浑氏。又晋大夫反首拔舍注。反首。散头发下垂。及至开元时。采入典礼。
今俗父母丧。辄被发。司马温公以为被发。哀毁无容。故从开元礼。家礼因而不删。金沙溪曰。被发出于西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3H 页
原蛮俗。唐初胡越一家。蛮俗渐染于中国。因有此礼。而家礼会成。据丘氏之论去之。行礼之家。固当从之。但行之未久。一朝去之。恐未免讥骂。
  税敛书
 唐制税敛之数。书于县门村坊。与众知之。
今外邑税敛灾颐之数。揭县门。
  飞钱
 宪宗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趍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京兆尹裴武请禁与商贾飞钱者。
今富商牟利辈。以券取四方钱。相换用。谓之换钱。即飞钱也。
  公廨田
 京师及州县。皆有公廨田。供公私之费。其后以用度不足。京官有俸赐而已。
今外邑有官屯田。节度使二十结。节制使十结。节制都尉五结。府大都护府牧各二十结。都护府郡各十六结。县驿各二十结。衙禄田大都护府牧,都护府各五十结。有判官加四十结。未挈家眷则减半。郡县各四十结。未挈家眷亦减半。公须位府州郡县各十五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3L 页
结。大路加十结。中路加五结。此乃公廨田之类也。京司无田。只有本司所俸。如贫司则俸亦阙。
  门夫资课
 州县无防人者。籍十八以上中男及残疾。以守城门及仓库门。谓之门夫。番上不至者。闲月督课为钱百七十。忙月二百。开元中给州县。
今营镇有防番军。郡邑有除番军。即门夫资课之类也。
  循资格
 开元十八年。侍中裴光庭兼吏部尚书。始作循资格。而贤愚一槩必与格合。乃得铨授。限年蹑级。不得踰越。于是久淹不收者皆便之。谓之圣书。及光庭卒。中书令萧嵩以为非求材之方。奏罢之。
今制吏兵曹计文,荫,武仕日多少而迁转之。一切不敢违。此所谓循资格也。
  腯充
 唐祀典。司空将升省牲器。谒者引大常卿赞引御史。入诸坛东陛。升视涤濯。降就省牲位。南向立。廪牺令少前曰请省牲。大常卿省牲。廪牺令北面举手曰腯。诸大祝各循牲一匝。西面举手曰充。诸大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4H 页
祝与廪牺令以次牵牲。诣厨授太官。
今制当 大享。 上亲临省牲器。典牲署官告腯。诸大祝告充。如唐仪。
  私祀避孟朔
 天子以四孟腊享太庙。诸臣避之。祭仲而不腊。
今人家丧馀吉祀。或避孟朔。或不避孟朔。东儒之说不同。盖吉祀合祖先所祔之主皆享之。喻以国典则乃大享也。不避孟朔则疑于压尊。而或以为丧馀。急于行祀。不必拘孟月。今人多从之。朴玄石以仲月行祀为得。
  
引从
 文昌杂禄。唐制天子坐朝。宫人引至殿上。故杜子美诗。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天祐间诏曰。宫嫔女职。本备内任。今后每遇延英坐日。只令小黄门祗候。引从宫人不得出内。自此始罢。
今制黄门不得与朝士相通。故掖庭署司谒引至御座前。
  里长
 唐书。窦建德为里长犯法亡。会赦归。
今时里中头目人称里长。掌里中收敛事。即古称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4L 页
正。建德所为者即是也。
  宗室王大臣设祭
 新唐书。德宗昭德皇后王氏将葬。后母郕国郑夫人请设奠。有诏听之。于是宗室王大臣李晟浑瑊等皆祭。
今制 国恤。议政府宗亲府。以至八道监司。有进香文。疑此制也。
  国挽
 唐书。代宗贞悫皇后独孤氏薨。 诏群臣为挽辞。
今制 国恤。群臣为挽辞。
  
紫半臂
 唐书。玄宗皇后王氏爱弛不自安。承间泣曰。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为生日汤饼耶。帝悯然动容。
今制军服中有挂子。似半臂制。
  息女
 唐书太子瑛传。瑛加元服。见太庙。十六年。诏九品官息女可配太子者。有司采阅待进止。
今制 国婚拣择。内则礼曹判书主之当选。外则观察使录之以闻。 女子称于父母曰息。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5H 页
敕使
 唐制凡奉敕出使者。谓之敕使。
今制清人使来。谓之敕使。
  腰舆
 唐太宗乘腰舆。有三卫误拂御衣。腰舆令人举之。其高至腰。别于肩舆。
今俗蓝舆。高举则至肩。低举则至腰。
  大司宪
 唐高宗龙朔二年。改御史台为宪台。大夫曰大司宪。
今制司宪府。即古御史台。长官曰大司宪。
  参逐
 唐刘仁愿上疏言州县每发百姓为兵。其壮而富者。行钱参逐。皆亡匿得免。参逐者。参逐之人也。州县发人为兵。守令不能家至而人发之。必有参逐之人以为用。参者参预其事者也。即后之吏典。逐者随逐其后者也。后之亲随。
今俗凡 国役。有所调发民丁。州县吏按其簿。而将校督之急。无得迟留淹滞。即唐之参逐之任也。
  明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5L 页
唐人呼县令为明府。
今俗亦然。
  
裹头
 
裹头谓行橐。赍裹以自资者。
今人橐袋之类。
  帐殿
 唐制野次。连幄以为殿。因谓之帐殿。
今制 上御后苑幸 陵。凡设帐具。皆谓帐殿。
  飞状
 唐飞状谓无姓名告状者。言不知所从来也。
今俗所谓匿名书即飞状。
  互市牙郎
 唐书。史思明与安禄山同里闬。先后一日生。长相亲爱。皆为互市牙郎。互市牙郎。谓为互市驵侩。合会二家交易者也。
今俗凡卖买。必有往来成言。居间为利者名驵侩。
  缠头
 唐人宴集。酒酣为人舞。当此礼者。以䌽物为赠。谓之缠头。倡伎当筵舞者。亦有缠头喝赐。
今俗宴集。丝竹歌舞。有帖下钱财。即缠头之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6H 页
释奠
 唐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皆以上丁日。以祭酒,司业,博士三献。
今制亦二月八月。释奠于文庙。大司成,司成等官为三献。
  给帖僧徒
 唐代宗时。僧尼造金阁寺于五台山。铸铜涂金为瓦。所费钜亿。王缙给中书符牒。令五台僧数十人散之四方。求利以营之。
今制凡僧营寺刹。内而礼曹。外而营府。有勿禁帖。俾僧徒游街市求财。即此类也。
  土著
 唐制土著。犹言地著也。谓著土地而有常居。不迁徙也。
今俗谓原居之人为土著。
  浮财
 唐俗民非土著。转易以致利者。为浮财。
今松都人。逐利之四方料贩。即所谓浮财也。
  放上
 唐尚书左右丞。分总六曹二十四司郎官。凡除授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6L 页
非其人。左右丞得以纠劾。不令赴省供职曰放上。
今制内而司宪府监察。外而守令有不合者。司宪府官不令赴职。所谓署经是也。
  折钱
 唐德宗时。以税物折钱。使输米粟。谓之折籴。
今还上各谷遇灾年。准折代捧。大小米相代。米一石代黄豆二石。租二石七斗五升。小豆一石七斗。黄豆一石代小豆十一斗二升五合。粟租一石三斗。租一石代黄豆十二斗。稷米黍米相代。菉豆小豆相代。稷与薥秫荒租相代。真麦正租相代。此即折钱之意。然徒为外邑射利之具也。
  名衔
 唐名衔。题官位姓名。
今名衔亦然。
  职印
 古者授官赐印绶。常佩之于身。至解官则解印绶。至唐始置职印。任其职者传用之。其印盛以匣。当官者置之卧内。
今制职印。亦盛匣而用之。
  牙节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7H 页
唐节度使其行前建牙旗。杖所赐节。
今制观察使节度使之行巡视。令旗及节钺前导之。
  天使
 唐制衔天子之命。谓之天使。
国俗亦然。 皇朝使臣东来。辄称天使。今不尔也。
  糊名
 唐时初试选人。皆糊名。令学士考判。武后以非委任之方。罢之。
今制凡科场试士。皆糊名以防奸伪。不徒初试为然。
  重外官
 
唐书玄宗时。朝廷重内官。虽自公官擢为方面。皆自谓下迁。倪若水为汴州刺史。见班景倩入为大理卿。饯于郊。谓之登仙。恨不得为驺仆。至德宗中。刺史月俸至千缗。方镇所取无艺。京师禄薄。士大夫规为外官。外官由是渐重。权邕由左丞贬歙州刺史。家人恨降之晚。崔祐甫为吏部员外郎。求为洪州别驾使。府宾僚有忤意者荐郎官。当迁台阁者。皆以不赴取罪。
今俗亦然。 明宣之际。朝士出外者。视同迁谪。郑松江由承旨为江原监司。称以孤臣去国。若斥降者。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7L 页
入台阁者。闻除外官。必怒铨官薄己。今则监司为极选。出入八座者。得之反以为荣。已经藩任。亦或要为牧府。重外官莫今时若也。
  官司
 唐时官制沿隋。故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曰寺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分职定位。
今制官职。曰府曰院曰寺曰监。铨曹按其序而升迁。寺不可降为监。府不可降为院。其格甚严。
  私家收租
 唐陆贽上疏言古者百亩地号一夫。盖一夫授田。不得过百亩。欲使人不废业。田无旷耕。今富者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依托彊家。为其私属。终岁服劳。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税。京畿田租亩税五升。而私家收租亩一石。官取一。私取十。穑者安得足食。
今俗亦然。富者多田。令贫者耕作。取其半曰并作。计亩收而取谷。谓之赌地。赋于官者至少。纳于私者极多。
  门钥
 唐六典。城门郎掌京城皇城宫殿诸门开阖之节。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8H 页
凡皇城阖门之钥。先酉而出。后戌而入。开门之钥。后丑而出。夜尽而入。殿门阖门之钥。后申而出。先子而入。开门之钥。后子而出。先卯而入。若非其时。而有命启闭。则诣閤覆奏。奉旨符而开阖之。殿门及城门。若有敕夜开。受敕人具录须开之。开宣送中书门下。
今制宫城门初昏闭。平明开。都城门人定闭。罢漏开。宫城门。注书与都揔府堂下官司钥。开闭后纳钥匙于承旨。都城门则护军五员开阖递代时。受纳于本曹。非时开都城门。大内降开门左符。宫城门用标信开闭。
  角牌
 丘浚曰。鱼袋之制始于唐。用以为符契。其始曰鱼符。左一右一。左者进内。右者随身。刻官衔姓名。出入合之。因盛以袋。故以鱼袋名。宋因之。其形以金银饰为鱼形。公服则系于带而垂于后。以明贵贱。盖无复如唐之符契。我朝革去前代鱼袋不复设。凡常朝参官制牙牌。刻官衔于上。凡勋亲文武四字号。俾悬带上以出入禁门。无者不得阑入。其制虽与唐鱼符不同。所以为出入之防则一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8L 页
今朝臣二品以上用牙牌。九品以上用角牌。各系朝服带上。至若生员,进士。用黄杨木为牌。庶人用杂木。此国制也。无与于朝臣所带牌也。
少华风俗考
后汉书东挹娄传曰。大家至接九梯。
 平壤有高句丽九梯宫。盖九梯即九层梯。不徒设于大家。其时王宫亦设此以侈其观。
魏略曰。女年十岁。许婿家迎之长养以为妇。
 是东沃沮风俗。而地入高句丽。至今土民尚袭此俗。谓之预妇。
三国志扶馀传曰。国中大会饮食歌舞。名曰迎鼓。
 今俗有鼓舞。设鼓架。轮旋踏歌而击之。盖迎鼓馀风。
晋书挹娄传曰。其居丧。男女皆衣纯白。妇人著布面衣。
 今俗居丧。男女皆着纯白。女出行。以竹为大环。匝以觕布以盖头。俗称曰罗兀。即布面衣。
后汉书高句丽传曰。厚葬。积石为封。亦种松柏。
 今俗亦同。而三国时冢墓多石筑。
后汉书濊传曰。其俗重山川。各有部界。不得妄相干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9H 页
涉。
 今俗墓山。亦各占界禁他葬。犯则辄讼。
后汉书韩传曰。作土室形如冢。开户在上。
 今俗贫窭者作土室。一如此制。俗称窨。
后汉书濊传曰。祀虎以为神。
 濊国在新罗为溟州。在今为江陵府。峡多虎豹。居民设祭于山以禳之。
后汉书韩传曰。立苏涂。建大木。以悬铃鼓。事鬼神。
 今俗登科者。建数丈之木。上设龙头悬铃。伶人呈戏。名曰孝竿。即苏涂。方言之转伪也。
魏书勿吉传曰。太白有虎豹罴狼。不害人。人不得上山溲污。
 太白山即白头山。人若污秽。则风云晦冥。尚今犹然。
后▦(一作汉)书韩传曰。大率皆魁头露紒。布袍草履。三国志韩传曰。衣布袍。足履革蹻蹋。晋书马韩传曰。其男子科头露紒。衣布袍履草蹻。北史新罗传曰。服色尚画素。妇人瓣发绕颈。三国志扶馀传曰。白袍大袂。袍裤履革。周书百济传曰。妇人在室者。遍发盘于首后。垂一道为饰。出嫁者乃分为两道。唐书新罗传曰。率美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69L 页
发以缭首。以珠䌽饰之。男子剪发鬻。
 今俗以发萦绕成科结。俗名上吐。率著布袍。或穿草蹻。草蹻服色皆尚白。袍袂甚大。妇女头发三股为一道。或盘结或垂后。出嫁则分为两道。盘结于头上。俗名本髻。以珠翠萦之。男子美发者。剪而鬻之。北俗为然。
三国志扶馀传曰。译人传辞。皆跪手据地。周书百济传曰。拜谒之礼。以两手据地为敬。唐书新罗传曰。见人必跪。即以手据地为恭。
 今俗卑贱见尊贵。必跪坐。以两手据地为礼。
后汉书韩传曰。诸国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
 今俗各诸司。皆建屋。画神像以祀之。号府君。
三国志辰韩传曰。辰韩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馀人。
 今俗贱卑人呼以罗残。盖阿与罗相似而讹传也。
周书百济传曰。僧尼寺塔甚多而无道士。
 今俗僧尼则多而无道士。自古已然。
梁书新罗传曰。其俗呼城曰健牟罗。
 今俗称事之疾急者。谓健牟罗。盖城所以备敌。筑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70H 页
不可不疾。事不可不急。故城之名以此。盖从古谚也。
三国志扶馀传曰。其死夏月。皆用冰。
 今俗亦然。
晋书肃慎氏传曰。作瓦鬲。受四五升以食。
 今俗贫民无釜鼎。以陶器炊饭。俗称汤罐。
肃慎氏传又曰。土无盐铁。烧木作灰灌。取汁而食之。
 肃慎即今咸镜道。土不产盐。取榆木汁以代盐。
肃慎氏传。俗皆编发。以布作襜。径尺馀以蔽前后。
 今童子编发。而布襜即今农人所着犊鼻之类。其制若是。
魏书勿吉传曰。妇人则布裙。男子䐗犬皮。
 勿吉亦肃慎旧地。土产麻布。妇女以布为裙。男子则以犬皮为衣。
后汉书东沃沮传曰。人性质直彊勇。便持矛步战。
 沃沮亦属咸镜道。其人劲悍。持长鎗走格猛虎而立毙。谓之枪军。亦古俗然也。
北史高句丽传曰。居父母及夫丧。服皆三年。
 今俗亦遵。其时中国反愧高氏。
唐史高句丽传曰。以草茨屋。惟王宫官府佛庐以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70L 页
今俗亦然。而自朝臣至胥徒。多瓦屋。
高句丽传又曰。人喜学。至穷里厮家。亦相矜勉。衢侧悉搆严屋。号局堂。子弟未婚者。曹处诵经习射。
 今俗大抵皆然。而童子讲业之所。谓之学堂。习射则坛而不屋。
新罗传。财息谷米于人。偿不满庸。为奴婢。
 今俗武断者。或售此习。法辄禁之。
魏略曰。弁韩作屋。横累木为之。有似牢狱。
 今俗称假家者是也。
唐书百济传曰。国有三岛生黄漆。六月刺取沈。色若金。
 即今黄漆是也。此种不但产于三岛。殆遍于国中。
唐书新罗传曰。其族名第一骨,第二骨。第二骨得为之事。必与众议。号和白。一人异则罢。又曰。宰相家不绝禄。又曰。民无氏有名。又曰。夏以食置冰。
 今俗赫叶荣贵家。谓之一骨。士大夫凡非斥人议论。称打薄。打字即和之释音。薄与白音相近也。朝臣之自三品至一品。无见任者付军衔。如中国之勋阶以给禄。小民之贱如奴隶者。但呼其名。不呼姓。饮食则盛夏。必置之冰上以取冷。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71H 页
后汉书挹娄传曰。出赤玉好貂。青石为镞。
 挹娄亦肃慎故地。今北青府。有肃慎城。耕者时得石镞。色青黑颇廉利。土产貂皮。名于天下。又产珠。名曰陆珠。
三国志韩传曰。其俗好衣帻。下户诣郡朝谒。皆假衣帻。
 今俗虽下土愚民。若有事入官府。则必著上衣。如无旧著。必借于人。
后汉书韩传曰。其人壮勇。少年有筑室作力者。辄以绳贯脊皮。缒以大本。欢呼为健。
 
今岭南人少年相会。各挽长索。左推右提。全者为胜。断者为负。号索游。比古俗亦彷佛。
寰宇记。濊貊其人性谨愿少嗜欲。男女皆着曲领。男子系银花。广数寸以为饰。知种麻。不以珠玉为宝。
 今俗男女衣皆曲领。用钱而不用珠玉。但未知银花为何。
寰宇记。马韩人惟重璎珠。以缀衣为饰。及县颈垂耳。
 今朝廷贵人。以蜜花玳瑁及贝为冠缨。即是制也。
后汉书濊传曰。晓候星宿。豫知年岁礼约。
 今俗每年二月六日夜。看参星。月从星则占其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71L 页
之礼。星或后先于月则占其岁之约。盖亦老农测候之遗法。而但晓候似误。仲春月第六夜。参与月落。不至夜分。
三国志高句丽传曰。卿大夫之家臣会同坐起。不得与王家使者皂衣先人同列。
 今俗如官府新设及纂辑开局。专对出疆。辄齐集议事。名曰会同坐起。
高句丽传又曰。其官有主簿。
 今官制亦有主簿。为六品。
唐书高句丽传曰。馀城置处闾近支。亦号道使。比刺史。
 今俗诸道观察使。比古之刺史。所管官民。称观察使曰使道。
周书高丽传曰。有官品者。又插二乌羽于其上。魏书高句丽传曰。傍插乌羽。
 今俗戎服三品以上。插羽于笠之两傍。谓之傍羽。插笠之顶曰岭羽。四品以下只插岭羽。至于皂隶驿卒。亦以乌羽为饰。盖其遗俗也。
魏书高句丽传曰。官名有谒奢,太奢。
 今俗最快乐极羡艳者。辄曰谒奢达。奢达即太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72H 页
讹也。
唐书新罗传曰。市皆妇人质贩。
 今俗市肆质贩。率多妇女。
梁书百济传曰。行不张拱。拜不申足。
 今俗行则不拱手。拜则必跪足。
北史高句丽传曰。尚容止。以趋走为敬。
 今俗为人下者。见在上者。必整容。趋而过前。
北史高句丽传。贵者紫罗为之服。大袖衫大口裤。素皮带黄革履。公会衣服。皆锦绣金银为饰。
 今朝仪往往仿此。但用罗而不尚紫。又不素皮带黄革履。
百济传又曰。都下分为五部。
 今制亦然。
令狐澄新罗国记曰。择贵人子弟之美者。傅粉妆饰之。名曰花郎。
 今俗男巫之称。
唐书高丽传曰。嫁娶不用币。有受者耻之。
 今俗士夫家虽纳币。而玄纁两端外有加者。称为助婚。受者耻之。中国则不然。
三国志韩传曰。辰韩土地肥美。宜移种五谷及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72L 页
今俗亦移秧。国典虽有禁令。而自古已如此。盖其土宜也。
后汉书濊传曰。养蚕作绵布。三国史亦然。
 绵布乃是今之绵䌷也。今俗所谓绵布。即草绵布。俗称文瑛者也。
后汉书挹娄传曰。作厕于中。圜之以居。
 今北俗有称高无舍者。作厕于屋内。而房突厨灶。同在其中。
后汉书高句丽传曰。大加著冠。如绩而无后。小加著折风。形如弁。
 
大加贵官。小加卑官。如帻而无后。如今俗书吏所著蝇头之类。折风即今之笠子。而古制笠围至小。几如无故曰如弁。
文献通考。濊貊国俗多忌讳。疾病死亡。即弃旧宅。
 今都下俗往往如此。人家有丧变。谓之凶家。辄贱沽。
文献通考。堂上设席。升必脱履。性柔仁恶杀。信释教信鬼。拘阴阳。病不服药。惟咒咀厌胜。至亲有病。不相视殓。
 今俗如此。但病不服药。以咒咀为事。且至亲不相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73H 页
视殓者。闾巷贱人为之也。
唐书高丽传曰。每年初。聚戏于浿水之上。以水石相溅掷驰逐再三而止。
 今俗上元石战。亦此类。
元制以脚力健捷者。每岁一试。直抵御前。俯伏号万岁。号曰贵由赤。盖谓快行也。
 我朝 后妃动驾。中贵人著紫巾绿袍。持乌棒。两两前导。名曰贵由赤。
蒙古人有自愿纳财。求免奴籍。则主署执凭付之。名曰放良。
 
今听奴自赎曰放良。
陶宗仪辍耕录曰。奴婢所生子曰家生孩儿。
 今称童男童女曰家生儿孩。
洪皓松漠记闻曰。金人呼奴曰亚海。呼婢曰亚海轸。
 今称童男曰亚海。童女曰亚海连。连者轸之变也。称男子曰似亚海。娼妓曰看亚海。看者释音同也。
松漠记闻。毛连回鹘贾人所制。以羊毛缉之。单其中所头为袋。以毛连或线封之。有甚粗者。有间以杂色毛者则轻细。
 疑今衾匣。衾匣俗所称大连。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73L 页
松漠记闻。渤海国奴婢无姓。皆从其主。
 今俗亦然。
松漠记闻。大软指,小软指。如中国寒具。
 今食品有乾正果。疑是物也。
松漠记闻。蜜糕以松实胡桃肉渍蜜。和糯粉为之。形或方或圆。或为柿蒂花。大略类浙中宝阶糕。
 今食品有茶食。女真俗重之。阿骨打开国之初。尤尚此品。
松漠记闻。胡俗事佛尤谨。贵游之家多为僧衣盂。
 今凉服用缕飞衣。妇人食器钵。皆僧俗也。 国制斥佛道甚严。髡徒皆不敢自齿于人。独衣盂之俗不变。
松漠记闻。金国之俗。夷人官汉地者。皆置通事。上下重轻。皆出其手。得以舞文招贿。
 今清人以本国被掳人为通事。自郑命寿,金乭屎辈为奸于 本国。其弊今犹未已。
金史金章宗泰和六年。置急递铜腰铃转递。日行三百里。
 今备边司行会之急。画铃于封缄至三。谓之三悬铃。意此制之遗者。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74H 页
金史女直之俗。生子年长。即异居。
 今编氓子长。即析产。独与翁媪居。即其遗俗。
金史勃堇者。女直强部官名。
 今俗称梗劲不顺者曰勃堇。
金史毛睹禄。女直部落名。
 今人称部属团聚处曰毛睹禄。
金史女直乌札萨部美女。名罢敌悔。
 今人称悻悻没风采者人曰没罢敌悔。
王易燕北录曰。我主太后啑(一作嚏)喷时。近位藩汉大臣。并齐道治夔离。汉语万岁也。
 
今称喷啑(一作嚏)曰沙离。或曰彼夔。即治夔之误也。
孟珙蒙鞑备录曰。牌子头者。乃彼国十人之长也。
 今称军兵十人之长曰牌头。
蒙鞑备录曰。其俗每以草青为一岁。人有问其岁。则曰几草。
 今称马牛之齿曰几草。
顾炎武日知录曰。今民閒输官之物。皆用银而犹谓之钱粮。盖承宋代之名。当时上下皆用钱也。
 今谓有财贿曰钱粮。
陆玑草木虫鱼疏曰。鸤鸠今粱宋閒。一名击谷。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74L 页
今名鸤鸠曰法谷。击讹为法。
陆启浤北京岁华记曰。正月十五夜。妇女俱出门走桥。刘侗帝京景物略曰。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桥。范榜宛署杂记曰。十六夜。妇人群游。凡有桥处。三五相率以过。谓之度厄。
 今正月十五日夜。士女倾城踏桥曰度厄。
陆深俨山稿曰。妇人首饰。以髲为之者曰假头。亦曰假髻。作俑于晋太元中。
 今妇人以髲首饰曰加髻。
王锜寓圃杂记曰。京师风俗每正朝。主人皆出贺。惟置白纸簿。并笔砚于几。贺客至。书其名。无迎送也。
 今元朝。置髹盘于门。人书名置于其上。不为迎送。曰岁谒。
周亮工因树屋书影曰。汴人语有不甚解者。大半是金辽所遗。如藏物于内。不为外用。或人不知之者曰梯己。
 今有物在某处而人不知。必指其处曰低己。低与梯音相近。
世说新语曰。王刘谓何骠骑望卿。摆拨常务。
 今谓驿递曰摆拨。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75H 页
钱氏私志曰。燕北风俗。勿论士庶。皆自称小人。
 今卑人对贵人。自称小人。
宋史汪若海传曰。高宗尝以片纸书若海名。谕张浚曰。似此人才。卿收拾。
 今谓书札曰片纸。
金史。翰林待制奥屯忠孝小字牙哥。
 今人呼儿曰牙哥。
李孝光集。有送朵儿只国王之辽东诗。
 今童子尊称曰儿只。
欧阳修六一居士诗话曰。梅圣俞赋河豚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知诗者。谓破题两句二道。尽河豚佳处。
 今称词题第四句曰破题。
白乐天诗。园葵烹佐饭。
 今谓鱼曰佐饭。
中国江西俗谚。责人多气曰客沮儿。
 今俗亦如此。沮作作。
明史。太祖遣国子监生武淳等往各处。随其税粮多寡。定为几区。躬履田亩。以量度之。图其田之方圆。次其事。悉书主名及田之四至。编汇为册。谓鱼鳞图。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三 第 475L 页
今米谷衙门会计簿册。谓之鱼鳞。
姚宽西溪丛话曰。今俗谚云如盐药。言其少而难得。本草草戎盐部。陈藏器云盐药疗赤眼明目。
 今称少而难得曰如眼药。或曰药盐。
金史百官志曰。承发司管勾从七品。掌受发省部及外路文字。
 今郡县掌使价文簿之吏曰承发。
金人周驰㪪子诗曰。几案由吾▣(一作正)。槃盂免尔倾。注曰。㪪子支起也。
 今以丫木两枚为纵。以直木为横。庤物于丫间曰支机。
文与可诗曰。𥠧子天寒犹打钱。
 今童子凿地穴。握钱十馀叶掷之。以入其穴。又以一钱掷穴外散钱。中则谓之胜。称曰打钱。
苏辙𤃡滨遗老传曰。乡差衙前民间。常有破产之患。
 今称列邑吏胥曰衙前。
宋史兵志曰。弓箭手地。并行打量。
 今量田地曰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