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地理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76H 页
四郡考
  沿革第一
  渤海鸭渌府神州
唐书渤海传。以高丽故地为西京。曰𩿼渌府。领神,桓,礼,正四州。唐书地理志。自鸭绿江舟行百馀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清一统志。渤海所置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多在今吉林,乌喇,宁古塔及朝鲜界。
 按唐志所纪。本贞元宰相贾耽。考方域道里之数。自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也。自鸭绿江口舟行百馀里。小舫东北溯三十里。至泊汋口。泊汋口者。金婆速路。元婆娑府地。当为今义州界也。自此而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城。当为今江界地也。又东北溯二百里至神州。计其程。当为今废四郡也。四郡之为神州。明有可据。清一统志。故显德府。在吉林乌喇城东南。渤海传。上京南为中京。曰显德府。显州即显德府。唐先天二年。赐名忽汗州是也。据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76L 页
此自神州陆行四百里显州者。亦有證合。 清志所谓渤海地多在今朝鲜界者。指此等地也。
  辽渌州鸭渌军
辽史地理志。渌州鸭渌军。本高丽故国。渤海号西京。鸭渌府都督神,桓,礼,正四州事。又曰。桓州高丽中都城。县三。桓都,神乡,淇水。高丽王于此。刱立宫阙。国人谓之新国。
 按高句丽之新国。即丸都城也。三国史。高句丽琉璃王都国内城。至山上王。都丸都城。故谓丸都为新国。贾耽所纪泊汋口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城者。即渤海桓州。今之江界府也。又按唐志。李绩拔丸都城。古记。宁远郡剑山。古丸都城。俗谓剑为丸都。此则傅会之说也。丸都者辽志所称桓都。当以江界府当之。自桓都东北溯流二百里而得神州。则神州之为废四郡无疑。
  高丽甲州
高丽史地理志。甲州府。本虚川府。久为女真所据。屡经兵火。无人居。恭让王三年。始称甲州。置万户府。又曰。江界府。恭悯王十年。称秃鲁江万户。十八年。改今名。为万户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77H 页
按龙飞御天歌。自义州沿江而北。至于闾延。建邑置守。以鸭绿江为界。据此丽时四郡属甲山地。故丽志只有甲州江界而无四郡。
  本朝四郡
东国舆地胜览。闾延废府。东至茂昌多落仇非四十五里。南至慈城新路岘一百五里。西至虞芮下无路北六十五里。北至鸭绿江四里。(南距江界府四百里。)本咸吉道甲山府之闾延村。本朝 太宗十六年。(丙申)以距郡悬远。割小薰豆以西。为闾延郡。属本道。(平安) 世宗十七年。(乙卯)升为都护府。仍置镇为佥节制使。 世祖元年。(乙亥)空其地。移其民于龟城府。
茂昌废府。东至咸镜道甲山府磨尚和一百六十里。南至慈城郡竹田岘八十八里。西至闾延府所温梁一百三十三里。北至鸭绿江二里。(南距江界府一百三十三里。)本闾延府上无路堡。 世宗十八年。(丙辰)置万户。二十二年。(庚申)以堡去闾延隔远。声援不及。割闾延府出哈孙梁,厚州甫山等地民户。置茂昌县。二十四年。(壬戌)升为郡。 世祖元年。(乙亥)空其地。移其民于龟城府。(属其城于江界。)
虞芮废郡。东至闾延下无路三十里。南至慈城芿叱项五十里。西至鸭绿江一里。北至赵明干二十三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77L 页
(南距江界四百五十里。)本闾延府虞芮堡。初置万户。 世宗二十五年。(癸亥)以堡距本府遥隔。割本府榆坡,赵明干,小虞芮及慈城郡泰日等地民户。置郡为江界府所管。世祖元年。(乙亥)空其地。移其民于府。
 按国朝宝鉴。 端宗癸酉十一月。 上御经筵。捡讨官梁诚之奏曰。平安道长城之役虽罢。而闾延茂昌,虞芮等郡。隔在江边。南道军士。越大岭往戍。人马俱疲。多卖田产。逃入辽沈。今虽弃此三邑。既有大江以限之。则封疆固自如也。乞撤三邑戍。以慈城为界。使休民固本焉。 上遣云城府院君朴从愚。往沈便否。从愚亦如诚之言。遂命撤三邑。又按废四郡故事。 端宗乙亥四月。平安道都体察使朴从愚巡审江边诸邑诸口子后启闻。有曰今革虞芮,闾延,茂昌三邑。当割碧潼以上诸镇。属江界节制使。以下都统府。议政六曹同议议启。平安道诸邑诸口子因革。并依都体察使所启施行。据此三邑撤罢之议。在于 端宗癸酉。而朴从愚往审后状闻。在于乙亥四月。是年六月以后。为 世祖元年。而撤邑必在于 世祖御极之后。故胜览系以 世祖元年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78H 页
慈城废郡。东至茂昌界八十八里。北距上土堡一百二十里。西至鸭绿江五十里。北至虞芮界九十里。本闾延府时番江之慈作里。 世宗六年。(甲辰)以小甫里等八处居民。聚保时番之獐项。树栅防戍。十四年。婆猪江野人。杀掠人口而去。以其地与闾延,江界相隔。不及相救。明年。就两邑中慈作里。筑城置郡。改今名。为江界府所管。至 世祖元年。(乙亥)空其地。移其民于府。
 按四郡。自甲山而分为闾延。自闾延而分为茂昌,虞芮,慈城。自咸镜道而隶平安道。 世祖乙亥。敬差官梁诚之上疏。有曰闾延,茂昌,虞芮等邑。列于江边。今罢三邑。慈城一郡。独当贼冲。据此慈城之罢最后于三邑。而未详其在于何年。故胜览只言世祖朝者。亦以此也。废四郡故事。 世祖己卯冬十月。命堂上官以上议慈城流民事。先是议革慈城。观察使元孝然启请待秋移徙。江界府使洪兴祚又请待礼年移徙。民始闻待秋之议。皆预为迁居之计。不事农产。及闻待礼年之言。转相告报。扶携流亡。观察使曹孝门以为人心已摇。势不可遏。以便宜发义仓谷赈饥民。又将谷粟器仗。分输于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78L 页
江界等邑。使民皆知必迁。仍启自为擅便之罪。谕书答之。其合行事件。悉听卿所启。据此慈城之省。当为 世祖己卯也。
东国舆地胜览。厚州堡在古茂昌东一百三十三里。甫山堡在古茂昌东八十三里。时介堡在古茂昌东二十一里。奉浦堡在古茂昌西三十八里。家舍洞堡在古茂昌西。薰豆堡在古闾延东四十里。城破堡在古闾延南。下无路堡在古闾延西四十五里。榆坡堡在古虞芮东。赵明干堡在古虞芮北二十五里。小虞芮堡在古虞芮西。泰白堡在古虞芮西。
 
按十二堡。胜览并见江界古迹。而俱系四郡方内。
  茂昌诸洞
东国文献备考。何眠洞,呼丹,立岩洞,罗汉德,时介,元时德,都乙恨洞,家舍洞,大薰豆诸洞在茂昌。
  闾延诸洞
东国文献备考。小薰豆墨洞,那里川,甘音洞,漏屯洞,奉天台,冶垆洞,朱砂洞诸洞在闾延。
  虞芮诸洞
东国文献备考。所弄怪,赵明干洞,于用怪洞,申松洞,时时乃洞,南坡洞诸洞在虞芮。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79H 页
慈城诸洞
东国文献备考。小甫里,古道洞,波汤洞诸洞在慈城。
  山川第二
  白头山
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明一统志。长白山在三万卫东北千馀里。横亘千里。其巅有潭。周八十里。渊深莫测。南流为鸭绿江。北流为混同江。清一统志。长白山在吉林乌喇城东南。横亘千馀里。东自宁古塔。西至奉天府诸山。皆发脉于此。山巅有潭。为鸭绿,混同,土门三江之源。古名不咸山。亦名太白山。亦名白山。魏书。勿吉国南。有徒太山。魏言太白。有虎豹罴狼不害人。人不得山上溲污。行径山者。皆以物盛去。金史世纪。其在北者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又礼志。大定十二年。封长白山神。为兴国灵应王。即其山。辽志。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馀里。其内禽兽皆白。人不敢入。恐秽其间。以致蛇虺之害。金时庙毁。本朝尊为长白山之神。在城西南。温德恒山望祭。
  狼林山
东国舆地胜览。宁远郡狼林山在郡东一百八十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79L 页
北江界府界。东咸镜道咸兴府界。
  薛列罕岭
东国舆地胜览。薛列罕岭在江界府南三百六里。东即咸镜道咸兴府界。亦名雪寒岭。三国志。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之东。磻溪随录。今咸镜平安两道之间。岭脊连亘数百里者。即盖马山也。东国文献备考。雪寒岭一麓东迤为长津塞仅。西北至葱田岭,茂城火通牛项之岭。西有江界府治。自茂城北至怀德板幕洞。有厚州古县。自怀岭北迤为茂昌古县。西至竹田岭。有闾延古县。西北至中江岭。有虞芮古县。自牛项西北至挂印自作岭北。有慈城古县。自自作西至麻田三歧安赞之之岭。又自葱田北为新田冲天之岭。
  者之岭
江界府志。者之岭在府北六百五十五里。
  麻田岭
江界府志。麻田岭在府北一百十里。筑垒。又曰。北有大路至麻田岭一百十里。废四郡境。
  牛项岭
江界府志。北有大路至牛项岭七十里。废四郡境。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0H 页
茂城岭
东国文献备考。茂盛岭江界东路。江界府志。茂城岭在府东一百五十二里甲山界。
  鸭绿江
汉书地理志。玄菟郡西盖马县。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过郡二。行二千一百里。通典。马訾水一名鸭绿江。源出靺鞨白山。在平壤西北四百五十里。辽水东南四百八十里。文献通考。马訾水一名鸭绿水。源出东北靺鞨白山。水色似鸭头故俗名之。去辽东五百里。经国内城南。又西与一水合。即盐难水也。二水合流。西南至安乐城入海。高丽之中。此水最大。波澜清澈。所经津济。皆贮大船。其国恃此以为天堑。大明一统志。鸭绿江一名马訾水。源出靺鞨之长白山。西南流与盐难水合。南入于海。阔三百步。清一统志。鸭绿江在吉林乌喇城南九百七十七里。源出长白山。西南流。与朝鲜分界。至凤凰城东南入海。即古马訾水也。全辽志。在辽阳城东五百三十里。源出长白山。由夹州城西南流。与秃鲁江合流至艾州。与猪婆江同流入于海。盛京通志。一名盖州江。或呼叆江。长白山南诸泉南注。汇为大江。西南流。与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0L 页
佟家江会。行五百里。绕凤凰城之东南。入于海。江之东南为朝鲜界。龙飞御天歌。鸭绿江一名马訾水。古云青河。一云龙湾。其源出自长白山。行数百馀里。过咸吉道甲山郡。历闾延,江界,楚山。与秃鲁江水合。经碧潼,昌城,朔州。至义州城西。过暗林串入海。水色似鸭头故名之。东国文献备考。鸭绿江源。出白头山之大泽。伏流南出为惠山江。右过临连。自可飞剑,吴氏之川。经惠山镇。左会虚川江。折而西北流。至仁遮堡。左过三水川。经罗暖,小农,新旧茄坡之堡。左会长津江。经兔迁,四松之坪。左过厚州江,罗信之川。(源出江界怀德岭。)至茂昌古县。左过葡萄川。右过塞外之十二道沟。(在彼地)经闾延古县。西折而南流。左过中江湖芮之川。经虞芮古县。左会慈城江。又西南流。经满浦,伐登,高山之镇。秃鲁江自东来会。经吾老及炭岭。左过渭水。由直洞茄轩。左过楚山之南川。至山羊会。会塞外之佟家江。(一云婆猪江。一云浦州江。通志云佟家江即古盐滩。源出长白山之分水岭。南流与鸭绿江会。行五百馀里。绕凤凰城东南入海。)至阿耳之镇。左会童巾江。经广坪大小坡儿。左过碧潼川。经楸仇碧团。左过中奄川。经大小吉号。至昌州之镇。左过自潺川。(源出昌城缓项岭。)经于汀庙洞,云头之镇,昌城之府。左过甲岩川。(源出昌城小防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1H 页
墙。)经鸺岩。左过三歧川。经仇宁。左过清水川。经清城方山,玉江之堡。左过玉江川。(源出义州天磨山。)经水口之镇。至义州府北于赤岛东。分三派。一南流为九龙渊。此即鸭绿江。以水色似鸭绿故名之。一西流为西江。一从中流。名小西江。至黔同岛。复合为一。至清水梁。又分二派。一西流与狄江合。(狄江在鸭绿江西北。)一南流为大江。绕威化岛至暗林串。西流至弥勒堂。古津江自东来会同。为大总江。入于西海。
  厚州江
东国文献备考。厚州江在三水府西北一百九十五里。又曰。厚州江源出江界葱田岭。北流由板幕洞废四郡之东界。入鸭江。江界府志。厚州江在三水鱼面界茂昌废四郡境。入鸭绿江。
  慈城江
东国文献备考。慈城江在江界西北七百九十里。又曰。慈城江源出江界茂城岭。西北流。由真木土城之洞。过五湖山川。慈城古县川至慈城古县。西入鸭绿。江界府志。慈城江在慈城,虞芮之间。入鸭绿江。
  时番江
东国舆地胜览。慈城本闾延时番江之慈作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1L 页
秃鲁江
东国舆地胜览。江界府秃鲁江在府西一里。其源有二。一出熙川郡境狄踰岭下。一出咸镜道界和乙岾下。至府南立石合流。为秃鲁江。经渭原郡境。入于鸭绿江。全辽志。鸭绿江由夹州城西南流。与秃鲁江合流。东国文献备考。秃鲁江源出咸兴雪寒岭。西流至平南镇。为杜茂川。过葱田南川至立石。过神光川。北流经城干。至吾毛院。过别害川。至江界府南。过么么海川至石隅。过从浦川。西北流至时川馆。过外怪川。为两江津。北入鸭江。神光川源出江界狄踰岭。北流至神光镇。过狗岘川至立石。入秃鲁江。么么海川源出江界火通岭。西流经么么堡。至公贵村。入秃鲁江。外怪川源出江界麻田岭。西流经上土,外怪之镇。至时川馆。入秃鲁江。
  虚川江
东国舆地胜览。甲山府虚川江在府西一里。北青府伐成浦川,山北坡川,秃山川,黄水川。合流于府南青州歧。历虚川驿傍为此江。甲山府志。虚川江在府西一里。江源有二。一出北青界厚峙岭北。一出府南上熊耳香洞。至南三十五里青州歧。合为虚川江。北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2H 页
惠山江口。与鸭绿江合流。东国文献备考。虚川江源出北青厚致岭之观音窟。北流经泥谷社。为黄水坡川。至鹰岭。过北青太白山之熊耳川。经甲川府西。过镇东同仁之川。经虚麟至云宠岭过前川。入惠山江。
  启运山(在彼地)
清一统志。兴京启运山在城西北十里。即永陵所在。自长白山西麓。一干绵亘层折。至此层峦环拱。众水朝宗。又曰。永陵在启运山。肇祖原皇帝,兴祖真皇帝,景祖翼皇帝,显祖宣皇帝共一山。宝城前为享殿。曰启运殿。初称兴京陵。顺治八年。封兴京陵山。为启运山。十六年。尊称兴京陵曰永陵。盛京通志。开运山兴京城西北十里。万峰环拱。众水朝宗。即永陵也。山陵志。永城山曰启运。在兴京西北十里,奉天府城东二百五十里。
  佟家江
清一统志。佟家江在吉林乌喇城南八百二里。亦名通加江。南流会鸭绿江。即古盐滩水也。汉书地理志。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唐书高丽传。鸭绿水西与盐难水合。明统志。有大虫江在都司城东南四百里。源出龙凤山。南流入鸭绿江。而凤凰城界内。不闻有大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2L 页
虫江。疑即佟家江也。盛京通志。佟家江在长白山之南。源出分水岭。其南有三泉自谷中出。汇为佟家江。西南流。受哈尔民等诸河。鸭渌江自东来会。南入于海。
  关防第三
  沿江把守
江界府志。把守厚州江边五统洞,(十里)冬乙应洞,(十五里)板幕,(十五里)驾马都郎,(十五里)者之岭,(十五里)水碓洞,(十五里)厚州上,(十里)𩿼绿江边厚州下,(▣里)厚州獐项,(七里)朴铁上仇非,(十五里)朴铁下仇非,(十里)大罗信洞,(五里)罗信上仇非,(五里)罗信下仇非,(十里)小罗信洞,(十里)竹岩上仇非,(七里)竹岩中仇非,(十里)竹岩下仇非,(十里)三兄弟洞,(五里)小三洞,(十五里)大茂昌,(十五里)小茂昌,(十五里)茂昌仇非,(十里)葡萄洞,(十里)葡萄上仇非,(五里)葡萄中仇非,(五里)葡萄下仇非,(十里)莫从洞,(十里)河山堡,(十里)豆之洞,(十里)豆之上仇非,(五里)豆之中仇非,(八里)豆之下仇非,(八里)吾郎哈洞,(七里)吾郎哈仇非,(十里)竹田,(八里)金仓仇非,(八里)金仓洞,(十五里)束乭上仇非,(十里)束▣▣,(十里)束沙仇非,(十里)束乭下仇非,(十里)渊洞,(十三里)三洞,(十里)葛田上仇非,(八里)葛田中仇非,(十里)葛田下仇非,(十里)金同洞,(十里)楸上仇非,(十里)楸下仇非,(十里)上獐项,(十里)中獐项,(十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3H 页
獐项,(十里)梨坡,(十里)上立岩,(十里)上长砯崖,(十里)中长砯崖,(十里)下长砯崖,(七里)上德仇非,(十里)下德仇非,(十里)中江,(十里)中江仇非,(十里)乾浦,(十里)乾浦獐项,(十里)胡芮上仇非,(十里)胡芮下仇非,(七里)胡芮洞口,(十里)胡芮下边,(十里)亍屹洞,(十里)早粟上仇非,(十里)早粟中仇非,(十里)早粟下仇非,(十五里)所仪德,(十五里)早粟田,(十五里)伐洞,(十五里)芦洞,(十五里)乾浦,(十五里)慈城上仇非,(十五里)慈城下仇非,(十五里)慈城洞口,(十里)李仁洞,(十五里)西海坪仇非,(十里)獐项,(十里)西海坪,(十里)加木德,(十里)照牙坪,(十里)瓮岭,(十里)知弄怪,(十里)所乙三洞,(十里)三江上仇非,(十五里)三江中仇非,(十里)三江下仇非,(十里)玉洞。
 
按自厚州界五统洞。为废四郡。沿江初境自五统洞置把守。至满浦界玉洞为终境。凡九十三把守。九百六十三里。申景浚曰。𩿼绿江沿自甲山惠山江而始。甲山一百六十里。三水二百三十五里。废四郡五百六十里。江界一百六十里。渭原一百九十三里。楚山八十三里。碧潼二百二十二里。昌城八十六里。朔州六十八里。义州二百六十里。总二千三十三里。自惠山至白头山源出处三百馀里。据此四郡沿江延袤。仅为五百六十里。与江界府志不合。晚静堂集。备局因凤城会查。论策应事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3L 页
启辞。有曰近日平安监司报状云考见壬申年兵虞候摘奸文书。则自满浦至厚州境六百九十馀里之间。岭路江路之不可通行处甚多云。此是实状也。又与上二说有异。今姑并存之。
  慈城冲要
梁文襄公奏议。闾延,茂昌,虞芮等邑。列于江边。今罢三邑。慈城一郡。独当贼冲。万一野人自竹田岘而至上奉浦。自豆加乙献岘而至下奉浦。自闾延新路岘而至金昌洞。自虞芮新路洞而至昏夜洞。自小甫里而至虚空桥。则慈城之民。岂不殆哉。今于上下奉浦,金昌,昏夜洞。新设木栅。然皆权管。赴防守御诸事。未免疏阔。虽未能尽除万户。虚空桥,金昌洞,上奉浦等处。姑置万户。以固边鄙。又曰。慈城虚空桥口子东边山崖。补设行城。如筑堤然。平时则由城上行。以通虞芮。有事则固守行城。以塞贼路。今撤虞芮。则虚空桥正当贼冲。请隳行城数十步。如此则虽无当关者。贼自不能飞渡矣。又曰。诸道置镇。可自为一镇者。一如平安道慈城。为闾延,茂昌,虞芮贼路之冲。当自为一镇者也。大抵诸道州郡。皆设翼镇。既非要郡则不必各自为一镇。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4H 页
按文襄所论慈城诸路。区分指划。可见其为要冲必守之地。但其地名。胜览及邑志不载。有不可考。
  闾延冲要
梁文襄公奏议。宋有要郡次要郡之分。我东方沿边州郡。平安道义州,朔州,江界,熙川,宁边,安州,平壤为紧。闾延,(是贼冲)博川,成川次之。州镇关防次紧者。姑待礼年。傍近州郡烟户军丁。尽力筑之。是为民也。不可缓也。
  别害烽燧
三水府志。别害镇北三十里。有东门巨里洞。贼路通废四郡慈城界。故置把守烽燧。
  江外诸路
江界府志。彼边贼路。大食醢洞,门岩洞两路。渡江入豆之洞把守路。大北水洞,小食醢洞两路。渡江入中江把守路。食养洞,伐草岭,大岩洞,小岩洞,板乃洞五路。渡江入麻田岭路。城洞,三洞,直洞,北水洞四海。渡江入竹田把守路。田尚禄接战洞,罗仕立接战洞,何加乙应金接战洞,李顺接战洞四路。渡江入梨岭路。拒柴项洞。渡江入满浦路。介也之洞。渡江入伐登路。仇郎哈洞,古道水洞,细洞三路。渡江入高山里路。野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4L 页
土里长洞两路。渡江入甘汤岭路。
 又江界府志。白水洞,小食醢洞,三道口右三路。渡鸭江入茂昌界。沿江西下向南。有二条路。一由豆之洞。行九十里。到河山洞口。一由竹田洞。行六十里。到河山洞。合为一路。踰五家山牛项岭。过楸坡直到江界府北。府距河山洞口三百馀里。距茂昌四百五十里。伐草岭,大食醢,食醢德右三路。渡鸭江入闾延界。沿江西下向南。有三条路。一由馆洞行二百馀里。到慈城。一由胡芮洞口。行二百十里。到慈城。一由慈城洞口。行六十里。到慈城。合为一路。踰紫柞,麻田两岭。达于上土。南越梨岭。又过从浦。直到江界府北门。府距慈城一百八十里。距闾延五百七十里。河加应伊金洞,罗仕立洞,会阳洞右三路。渡鸭江入虞芮界。向南直行。由慈城洞口。行六十里到慈城。此后与闾延路同江界府。距虞芮二百五十里。李顺洞右一路。渡鸭江入慈城界。向南行由知弄怪洞。踰卧亿沙岭。行六十里。直到上土镇。(白水洞以下。皆彼地名。)
 又沿江三镇贼路。棘项,削土洞,鞍子岭,金岩,介也之洞,仇郎哈洞,细洞右七路。列在满浦,伐登,高山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5H 页
里三镇越边。而渡鸭江向南。有三条路。一由满浦镇城西。踰三歧里岭。行四十里。到时时川。一由弥陀洞踰一岭。行百里到时时川。合为一路。行百里到江界府北。一由高山里镇城。西踰安赞,渔雷两岭。达于府西。大抵彼边贼路。十有八处。渡江之后。或由满浦。或由上土。或由高山里及至江界府。则合为一路。南行一百五十里。至立石馆。分为三路。一踰狄岭。一踰狗岘东转一路。过平南镇后。或由道场。或踰甲岘。并达熙川。若自平南踰薛罕岭则达于咸兴。刺(一作棘)项以下。皆彼地名。
 
案吉林乌剌。并高勾丽旧疆。而鸭江一带。近为彼我所限。各自谨守。江外道里。并漠然不知。可不预先讲究。以备阴雨之戒乎。江外诸路既见上。而今考李▣▣所撰江界府志。颇有异同故并录之。
  兀剌城
龙飞御天歌。高丽恭悯王。以 太祖为东北面元帅。击东宁。以绝北元。 太祖率骑兵五千,步兵一万。自东北面。踰黄草,薛列罕二岭。渡鸭绿江。时东宁府同知李兀鲁帖木儿欲据险以拒。移保兀剌城。(李兀鲁帖木儿。即李原景也。自楚山郡央土里口子。北渡𩿼渌,婆猪二江。至兀剌山城。在大野之中。四面壁立高绝。惟西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5L 页
可上。距楚山郡二百七十一里。)太祖至也顿村。(渭原郡西越江三十里。有一洞。洞内平衍。名曰也顿村。北距兀剌城一日程。)兀鲁帖木儿率三百馀户来降。其酋高安慰犹据山城不降。我师围之。 太祖用片箭射之七十馀。发皆中其面。安慰夜遁。明日头目二千馀人。率百姓出降。诸山城望风皆降。东至皇城。北至东宁。西至海。南至𩿼渌。为之一空。(江界府西越江古百四十里。有大野中有古城。谚称大金皇帝城。城北七里有碑。又其北有石陵二。)东国舆地胜览。兀剌城系鸭渌江外之地。距楚山郡二百七十里。
 按东国舆地胜览。也屯洞系𩿼渌江外之地。属建州卫。距渭原郡二百四十里。今渭原,楚山两界处。有央土岭。即央土里口子。甲州,江界之建置。在于恭悯恭让之时。恭悯以前。力所不及耳。自 太祖破东宁。始得而有之。然则甲州,江界。实 圣祖力战而得之者。而四郡又是 圣祖擐甲跋履之处也。南文忠公疏。四郡乃是 太祖触风霜冒白刃。跋涉建功之地。则其在后代。宜可守而不可弃者是也。且自东北面。踰黄草,薛罕二岭。渡鸭渌,婆猪二江者。亦可见四郡之为北道门户。盖四郡之地。据𩿼渌上游。逦迤布置。历考前史。汉置玄菟郡于沃阻。魏玄菟太守王颀追高勾丽王宫。过沃阻千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6H 页
馀里。至肃慎氏南界。元置合兰府于曷懒甸。皆自开元建州地方。渡鸭渌历四郡江界,甲山等地。入南北关以经略之。四郡之为北路冲要如此。是谓必守之地。
  忽剌温
梁文襄公奏议。贼骑由开原而南下。则平安道似为近地。胁海西诸种而东下。则咸吉道宲是直路。今以攻打后门女真为辞。而所谓女真者。专在咸吉道。后门又前日蒙使之来。由忽剌温地面而到咸吉道。忽剌温亦当由咸吉而来朝。矧自开原至于本国。但由东陆路。越七驿而至海洋。且虽声言指西。或趍东北。亦未可测。况不知所向乎。况或分道而来侵乎。声息虽从平安而来。咸吉道亦不可不虑也。
 按忽剌温。即哈达部。一称南关。即海西女真种也。其地在鸭绿江外十四道湾扈拉瑚也。
  复置议第四
  四郡旧址具存。而慈城则城堞井臼宛然可数。山川明秀。不异京洛。草木早荣。凫鹥群浴。茂昌则与北之三甲。直隔一岭。而暄冷之迟速顿别。若判殊域。在昔杂种侵轶。生灵被困。弃之尚未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6L 页
为得。今乃满洲西入中国。野人从之。鸭江一带。无风尘之警。而自弃沃土而不耕设镇堡。反守内地。甚无谓也。慈城今幸少辟。居民稍集。自 列朝诸臣奏议及建置诸条。具录于下。
南文忠公上疏。闾延等废四郡。亦是广野沃土可居之地。国家之至今废弃。实甚可惜。 世宗朝废而不守者。盖缘国初。本道咸兴以北平安道沿江诸邑。皆是驱逐野人新得之地。故南民之实边者稀少。不足以守其地。而野人之越在江北者。其类寔繁。四郡越边兀良哈,忽剌温等部落。尤肆跳梁。朝夕窃发。杀掠相继。其时朝廷不欲以养人者害人。故弃之而不有耳。今则不然。江北千馀里之外。绝无寇贼之形。今已四五十年矣。朝廷宜及此时。复我旧疆。渐次宲民。我之形势既成。则虽使日后更来侵扰。亦不足为患矣。凡边隅之地。若以为近贼而可弃。则贼之近我。终无已时。此岂计之得者哉。昔高丽睿宗朝。辽刺史常孝孙避金兵。汎海而遁。以抱州及来远城归我。复以鸭绿江为界。其时百官献贺以为大庆。此即今义州地也。恭悯王朝。我 太祖以东北面元帅。率步骑一万五千。踰咸兴之黄草岭。自四郡江界等地。渡鸭绿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7H 页
往击东宁府兀剌城。以收奇功。以此言之。高丽得敌人之空城而喜庆犹如彼。今此四郡既在鸭绿之内。而乃是 太祖触风霜冒锋刀。跋涉建功之地。则其在后代。宜可守而不可弃。又非特高丽抱州,来远之比。况今外无暮夜窃发之虞。内有流徙愿入之民。朝以下令。夕而可成。有复疆之美。无难守之虑。顾何惮而不为哉。朝廷如以一时尽复诸郡为难。则姑先设郡于别害。而置镇于厚州。以俟民人之渐聚。次第复设。亦或未晚。伏愿 圣明询问庙堂而处之幸甚。 肃庙九年三月二十三日。大臣二品以上三司长官引见入侍时。兵曹判书南九万所启。臣待罪北关时。废四郡正在咸兴之背后。空虚无人。故有陈疏 启达之事。且请先置厚州佥使于三水及四郡地界。以为渐次复设之地矣。今闻厚州人民颇聚云。今四郡地方。若自 朝家别择武士之勤干者。差除边将。使之召募。则数年之内。人民必多。升为郡邑。亦似不难矣。 上曰。后日登对时。与诸大臣禀处可也。又所 启三甲及江界等地。日气寒苦。农作例晚。差出边将。急时入送。则或可耕种晚谷。后日大臣入侍。不知在于何时。臣往问于今日入侍之大臣处。如以为可则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7L 页
从速举行何如。 上曰依为之。
三月二十八日政。以秦彦圭为慈城佥使。刘兴国为茂昌佥使。洪受命为虞芮佥使。金是振为闾延佥使。夏四月。引见大臣备局诸臣。大司谏柳尚运言废四郡设置不便曰。此地横亘数百里。树木丛杂。道路阻绝。今若置镇。则当伐木通道。开垦田土。新设残镇。既不足以御贼。而反开贼路。且土地辟则貂蔘之利绝矣。其弊必多有犯越之患。而重峰叠嶂。四塞不通。虽欲设烽燧。其路无由。此皆不便之端也。九万曰。北路貂蔘出于三甲。而三甲设邑。已至累百年。其利不绝。今虽置四郡。岂至一朝断绝乎。江边往来之路非一二。则贼来岂必由于四郡乎。反开贼路之说亦不然。树木虽可为防蔽。而亦岂如募入人民乎。诸臣多以尚运言为便。大臣金寿恒请更令九万往议诸大臣。是后九万往问诸大臣。右议政金锡胄主尚运议以为穷僻之地。实难募民。又难接待官员。先置二处佥使。观势加设为可。左议政闵鼎重以为不可不仍设四镇。金寿恒金寿兴从锡胄言。以先设二镇为便。上从之。命设茂昌,慈城二镇。
 按国朝宝鉴。 肃宗庚申。平安观察使柳尚运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8H 页
废四郡东西长于黄海道。南北不及。弃之可惜。 上命形势方略。到任后查报。柳公之初以为可惜。后乃力言其不便者。未知何所见也。
平安监司申翼相状 启。前因兵曹茂昌,慈城两镇新设节目。输运谷绵釜鼎农器。划给镇卒官奴婢解文人吏。修治道路等事。一依事目分付江界府及各邑各镇。以为登时举行之地。连见高山里,上土,楸坡三镇牒报。则皆以为镇卒之分属新镇者。举皆日夜号哭。至有离散之心。又见江界府使牒报。则本府奴婢。除老迷弱。则可堪使唤者。亦为不多。今若划给二十名。则如就死地之状。有不敢言。而其于本府使唤。亦甚切迫。茂昌革罢之初。其二十名奴婢。皆属龟城。请以龟城奴婢。划给茂昌云。二百年前事。虽不可知。而设令茂昌奴婢。皆属龟城。即今龟城有义州出站之役。势难依其所报施行。今于两镇之设。江界独受其弊。奴婢吏人。皆令独当。如有省弊分劳之势。则不可不顾念。本府所居寺奴婢中。择其可合移入者各五口。划给茂昌。未知如何。三镇镇卒之呼冤。业已料之。今不必论列。第念江界境镇堡之仅成模㨾者。不过此三四镇。而挠动安堵之土卒。使已完之镇。未免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8L 页
疏虞。亦甚可虑。曾闻革罢四郡之后。马马海从浦梨洞三堡。设镇岭内。以备不虞。而距江边六七日程。其在防守。实为无益。熟谙边情者。莫不以当罢为言。今若以此三堡土卒。分给两镇。则土卒等不愿之情。虽无彼此之分。与其割彼之为害。不若以此之为愈。此二款令该曹禀处。 朝家既已差送镇将。其间利害亦为审察。则各官所报。虽有难处者。随闻烦达于尝试之日。不无沮挠之嫌。而江界上下民人等。十百为群。来守臣营。满庭呼诉。而诉状中有不可泛听而恝视者。敢此撮其大略。冒昧陈达。今其言曰。自三水界厚州。至江界满浦余屯沿江空地。近千里之远。而自闾延至彼地汝延城二日程。至虏城七八日程。故设置四郡时。彼人无常往来。抢掠人畜之患。劫取财产之弊。无日无之。我国凡于备御之方。无所不用其极。加以南军添防。而犹且不免。终至革罢。为退守要害之计矣。今若开其故道。修其废地。则虏城不远。汝延至近。彼人之往来侵掠。必复如前日之患。况二百馀年不耕不居之地。一朝设镇防守。则彼人之视而不见。不为执颐。亦未可知。且丁卯丙子两乱时。本府居民。不罹锋镝之患者。非但边在僻左。实由四郡荒塞。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9H 页
道路阻绝故也。今者修治道路。大开贼来之捷径。脱有事变。则难望前日之保存。又其言曰。废郡之地。山远白头。地接靺鞨。乃是极北穷阴之处。四月雪消。七月霜降。春不耕种。秋不收穫。所种者不过春耳牟。而亦难食实。地既广远。久为陈土。虽称肥沃。其实瘠薄。累年起耕之后。则便为薄田。况千章大木。森立栉比。枝柯交撑。不见天日。斧斤难施。虽斫不颠。运之无路。烧之不尽。以一人之力。难斫数三株于一日之内。以百人之力。艰垦十日耕于一月之内。功未及半。民力先尽。又其言曰。今虽劳民动众。竭尽死力。辟土开垦。一如朝令。焚薮赭山之馀。蔘产乃绝。绝我境采蔘之路。聚奸民生事之徒。与彼境只隔一水。便为朝往暮还之地。虽诛戮日寻。难防犯越之弊。此则非一府之忧。实为一国之忧。又其言曰。自本府距四郡之地。远者八九日程。近者四五日程。其间峻岭危栈。叠叠重重。林木莽郁。川泽深险。常时把守军往来者。背负头戴。缘崖攀藤。仅仅通行。今者 朝家节目中。把守军回还时。使之修治道路。把守之军。合米作粥。度日如年。限满五十日。忘死生出来之际。有何馀力得以拔一草折一木乎。累百里凿山编木。填堑堙谷之役。虽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89L 页
万夫之力。决难办得于数月之内。其可责之于力尽防戍之残卒乎。势将举一邑之民力。修治道路。括一邑之民户。移运谷物。则难支之势。实在目前。又其言曰。新镇所运各谷。其数不少。而输运之役。皆使本府担当。本府民户都数不过三千。而除十一镇卒,三处屯民。则馀户仅至二千。设令没数使役。牛马既不得通行。背负之外。更无他策。而七八日程往回粮资及衣服行具。并皆担负。则一力所负官谷几何。虽大费民力。所运不多。行之于月前。则一境之民举皆废农。行之于秋成后。则先入镇属坐为饿莩。虽或今年无事输运。新入镇卒。未及自耕自食之前。无非运谷之日。有限民力。无以支当。又其言曰。常时巡逻之卒。采蔘之人往来者。或为熊虎所伤。或为潦水所阻。千辛万苦。无事得还者鲜矣。虽令死罪者处之。不无宁死无往之心。今乃使无故服役之府吏奴婢军民。去其父母妻子。徙之于万不聊生之地。安土重迁。民之常情。藉令避恶地就乐土。尚有恋恋难离之情。一朝迫于朝令。弃此累世生养之地。决非人理之所堪。执筹被选之类。叩地呼天。哭声不绝。皆曰犯罪而徒配者。自有 朝家疏放之日。吾辈有何死罪。而投身于非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0H 页
人所居之地乎。日夜怨痛。生趣都尽。今虽入送。逃不旋踵。刷还之际。邻族皆散。种种弊端。难以言状。其他疾苦之状。痛迫之情。有足以感伤和气者。而其所缕缕陈诉。不但为目前移徙之患。实关后日难言之弊。臣仍窃伏念今此设镇。出于 朝家深远之计。果使此镇不设。则国无藩篱之固。人无乐生之土。失目前之利而有将来之忧。则事之难便。有不足顾。民之从违。亦不可恤。今以民人等所诉论之。事之不便者。什居其六。一时措置。不能为今日之急务。而边境已不胜其骚然。在昔 祖宗朝开拓六镇。徙入南民。其时群议盈庭。怨声载路。而 圣算坚定。谋臣尽力者。诚以不如是则铁岭以北。非我之有。暂劳永逸。为万世之计也。四郡革罢之初。女真幸其空虚。越江往来。纵猎采蔘。渐至散居旧郡之墟。耕种自如。其时名臣金正国极陈其弊。请复措置者。槩以我国所恃。惟在长江。彼既跨越。据有我地。他日滋蔓。为患必大也。往者 先朝。茂山,礼山,梁永三镇。移设江边。民不扰而事集者。良以因已垦之地。从民情而顺成也。今此两镇之设。与上三者轻重难易。不可同日而语。而犹且违拂群情。可已而不已。臣之未晓者一也。或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0L 页
以四郡为咸兴之藩蔽。无四郡则咸兴不守云。臣虽未知其间地势之如何。而中间择其要害。作为屯守之计。则或可为益于咸兴。而欲以此数镇。为咸营倚仗之所。虽使新设之镇顺成而易守。不过如西北已成之镇堡而已。即今沿边镇堡无一可恃。独于此恃而无恐。臣之未晓者二也。或以为边上沃野之地。不可抛弃云。臣以为地少民多。则辟地徙民。在所不已。而今也不然。内地之土沃而空旷处不患不足。使民乐业则自有馀地。何必驱而纳之于穷阴之地。不恤其怨而劝之耕乎。臣之未晓者三也。臣又有所闻。不得不毕其说。自义州至碧潼。自庆源至会宁。潜为犯越者。只在麋鹿之利。而唯是三甲厚州之境。最为采蔘之便路。故流民之以采蔘为业者。聚党成群。多者百馀。少不下数十。界江浅滩。处处可涉。犯越潜采。如入无人之地。大小相逢。弱肉强吞。不分彼此。唯以贪得为事。而镇将逻卒。佯若不知。弊习已痼。可知其防禁之甚疏。而亦可知贻患于将来。岂可募入移去移来之民。以益其疾乎。此又臣之所未晓也。 国家不幸。连岁饥馑。民不聊生。而穷边绝徼之民。犹愿须臾毋死者。莫非朝廷视民如伤之至仁。有以致之。举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1H 页
感戴祝天之中。设镇移民之令。遽下不意。闻者失色。行者丧胆。无事中生事。坐失边民之心。难以言计。臣待罪藩闑。目见民情之如此。而终无一言。则是负朝廷委寄之意。不避烦猥。敢陈愚见。今若及时停止。则刻印销印。无损于事体。民之感悦。必倍于平日。而利害得失。相去远矣。更令庙堂商量事势。变通指挥。
备边司回 启。顷因筵臣献议。废四郡中茂昌,慈城两处。设置镇堡。差送边将。且有节目。分付本道。使之举行。今者平安监司申翼相采得民情。参以形止。备陈难便之状。以为久废新设之地。必有人民谷物然后乃可成㨾。而划给奴婢。分属土卒。委输粮资。其势俱难。其他所陈利害。亦有关系紧切者。今姑依状 启。还为停罢之意。并分付兵曹何如。 启依允。
正宗癸丑初三日。江界前府使权𫀤 启言江界列镇中。满浦镇之玉洞。上土镇之麻田岭。有闲地可垦处。素称膏沃。府镇之民。多有愿耕。在昔以禁标定废郡之界。或木或石。至今现在。盖边土事重。自营邑不敢擅自移标。不得许耕。至于从浦镇之黄水㯖。即府境内岭阨禁养处也。略绰退标。量宜开垦。亦是民愿。玉洞北数十里地。麻田岭南七里地。限慈城界。特许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1L 页
退标。黄水㯖岭隘处。亦许耕垦。则既不妨于采蔘。大有利于生谷。 上教沈颐之曰。卿曾经道伯。亦陈所见。颐之曰。满浦之玉洞。上土之麻岭。许民耕垦。非但为募民之方。亦可为实边之政。至于从浦之岭阨禁养。法意不轻。令道臣发遣褊裨与地方官看审后。开垦当否。论理登闻后禀处似宜矣。 上曰。依江界前倅所奏为之。自今年起垦。俾有辟土募民之实效。而限年劝耕。切勿徵税。又令道伯今年冬。以募民实数劝耕几许状闻。
癸丑十二月十三日。平安监司李秉模状 启。臣今秋巡路到麻田岭下上土镇。别遣亲裨。看审形便。则自麻田岭北至逆水巨里为十里。自逆水巨里至东洞为十五里。周回为七八里许。芦苇丛杂。厥土膏沃。人居可容三四十户。麻田岭及黄水㯖岭两岭之水合流。为逆水巨里。过东洞又合麻浦以南之水。为流三川。地势平坦。土品膏沃。延袤十馀里。田区依然尚在。人居可容数百户。流三川之水屈曲逶迤于三四十里之间。至知弄怪。汇众流。由旧城址。入鸭绿江。川之上下左右。大岩洞,昆长坪,内三川,外三川,毛治岩等地。种种可居大胜于流三川。而东洞与大岩洞。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2H 页
产蔘处。知弄怪即旧镇。台昆长坪。即紫柞岭底也。若自麻田岭。限以逆水巨里以南立禁标。自紫柞岭。限以昆长坪以北立禁标。今此许耕拟议处。总计为六十馀里。虽使新入之民。择其最好之地以居之。似得千馀户之居。且闻江州父老言。皆曰许耕之利有三焉。其一当此生齿蕃盛之时。若许六十馀里闲旷之土。愿耕者必扶携而来。非徒为募民之方。亦系实边之政。其二本府每年把守。自五统洞。至两江把为百馀处。而把粮运入。通计三把米为九百馀石。运入之际。劳费多端。待新民之安接。设仓其间。粜籴取耗。原田火耕。随其起垦。平均定税。以还耗与田税。作为把粮。则可除输运之费。而蔘军赍粮。亦资于此。其三上土镇近甚凋弊。待民户日滋。移镇知弄怪址。以防守之。关隘无疏虞之患云。盖此麻岭外人民之捲入岭内。即我 祖宗朝一时劝宜之政。非为其地之不可居。其土之不可垦也。到今置郡。固无不可。况此两岭间六十馀里之地。便是江界境内。形便事势。俱无掣肘之端。而说者或以关隘蔘场为言。以言乎关隘。则麻田,慈柞。均是关隘。稍俟民户之奠居。仓廪以实之。镇堡以卫之。以言乎蔘场。则所谓东洞口,大岩洞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2L 页
凡系产蔘之处。并为立标。严禁火耕。一如狄踰岭等。诸岭民必不敢犯。且念江界难支之弊。莫大于逐户入山。而入山之弊。又莫大于粮资。若于此地。有民有仓。蔘粮焉资于是。户役焉分其力。则江民庶有回苏之望。非但无损蔘场。恐或有益蔘政。四处愿入之民。来聚府镇之底。攀辕拥马。请即登闻。地势如彼。民情如此。及今许入。实合事宜。请令庙堂禀处。
  元永胄日记(正宗癸丑冬。 命江界诸镇。并择文武地望。以翰林洪乐游为夞怪万户。前正言郑履绥为马马海权管。前府使梁梡为上土佥使。前府使元永胄为高山里佥使。前府使李谦会为楸坡万户。前校理郑尚愚。前已补神光佥使。甲寅春。并入四郡。详察地形而还。此即伊时所记也。)
 到镇未几。作四郡之行。初七日到瓜花镇。与洪学士联枕。翌朝先发。午到上土。则诸镇将齐到。本府支应亦来待。
 初九日平明。会饭于上土东轩。并短策轻装。行二十里。至麻田岭。岭底有破石城门。但周遭而已。树木攒密。与狄踰岭等。岭北则稍广开野。号无贼洞。今春许耕处也。逆水洞又在其下。长四十里。广不过数里。路右则住节幕洞。路左则青石洞。而青石之傍有长谷。谷中有掘据。幕洞,卧刷洞长二十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3H 页
广不及长。间有居民。草草新寓。搆木为幕者。殆近百馀户。又有大小洞长四十里。幅亦稍广。民人筑室。较诸上洞稍胜。然亦辛酸。午炊东洞。转过甑峰,流三川,麻浦。稍益开野。至甘㯖宿。赤岩特立川畔。高可六七丈。上可坐十馀人。自东洞距甘㯖二十里。
 初十日早发。行一里许。左右山麓自作城门。洞口之重重回锁。如开城府之青石洞。出洞所谓棍杖坪亦平夷。长过十里。广亦三四里。新民多居之。又建仓曰下仓。仓在獐项岭底平地。土沃可居。民户多不过数三十户。路左边内。有三川獐项。大岩奇石。山回水曲。可数十重。自此距鸭绿江二十里云。诸民列诉。都是新来者。争界之讼也。出立洞口有直洞。亦平而腴。人家稍多。策牛涉川。当深远洞。洞之幽邃可三十里。而自獐项岭至深远洞。可七八十里。右抛深远洞而涉川。将向紫柞岭洞口。洞口之深险。树木之攒密。与梨岭并。而新民左右伐木耕垦。一行上下百馀人。相携攀崖。齐到岭上。则朔风吹急。寒粟遍身。暂憩促驱而下。眼底群山。如立斲石。殆若画图。仍下洞口。道险如一。岭下则紫柞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3L 页
洞也。披荆棘而下。石川潺潺。诸公暂憩。而转向门岩。紫柞以北。姑不许民。故人迹罕到。树木参天。东西不分。一川周回。行不知几许涉也。山开洞阔。长可五里馀。广可二里。慈城之南野初开处也。转至慈城旧墟。则城形宛然如旧。周回近为五里许。前面大江回抱。城壁一不颓圮。但无雉堞。城之北有江。乃慈城江上流也。东北边两水交而城压焉。北来之谷。即馆谷而北通中江。其间为八十里云。午炊慈城旧基。览其形便。峡里开阔。令人爽然。可以设邑。可以容众。城东十里许。有獐项㯖。十五里许。有黄铁㯖。自古称宜置邑而亦胜地也。自城西一里许则松峰坪。右挟江而行石径之崎险。亦不过五十馀步。仍过桦田坪。长可七里。广可二里。亦土沃可居。右涉江则回芮洞。长八十里。广亦豁然。自其洞深入则小回芮洞。而前则鸭江也。欲道慈江而转至则江深不可测。踌躇良久。仍抛直路。逶迤而行。北有回阳洞。又有小回阳洞。而亦开野云。仍踰桦田岭。崖路危险。树木交错。决不可穿行。而一行尽死力。才到岭上。自慈城至岭上为二十馀里。下岭则平地无名。土亦腴可居。下则牛足坪略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4H 页
豁。过野则江也。日曛难涉。无止宿处。使下辈斫木为幕。经夜于江干草里。自慈城至牛足坪。挟江而北行。
 十一日。饭于江滨而日高。虑水深。使惯水者再三试之。或过腋或至项。势不可退步。骑牛以涉。或沉或没。仅能获济。下辈裸身齐渡。少歇仍行。少雨霏微。道路极险。驱牛江边。草木横亘。促行数里许。柳木洞长三十里。北通乾浦。仍抵鸭江云。道其洞坪则长五里。广二里许。其越边坪谷长二十里。广或一二里。水口则石壁斲立。人不得通。踰项岭。其下即枫坪。长五里。广三里。越边即鸱别㯖坪。长广三里。北沿而下一里许则小乾浦长十里。广一里许。其水口石角。如犬牙相制。只有微径。骑牛踰岭。登其顶。乃旧堡墟也。城堞尚存。呼酒少憩。行数里则夞怪留防所也。其前则慈城江与鸭江合流处也。欲往见夞怪留防所。而水深不得渡。欲沿江而下。则石径半沉半落。不可行。故直向皮岭。皮岭之险。不下桦田岭。岭下乾浦江也。午炊溪边。东至五十里。则与回芮洞相通。自慈城旧基至此。不知为几许里也。自乾浦东南至五里。则松㯖亦开野。长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4L 页
五里。广十里许。树木之森郁。土品之瘦沃。始之见也。自松㯖至烟台。旧日烟台也。少憩而踰则乃非颐也。行三里许。攀崖而过险。曰芦洞亦开野。长广平郊十馀里。值大水则沈没云。仍行伐谷非颐五里许。危险难步。仅过伐谷非颐。曰伐谷坪周回五里许。亦平郊也。才过则早粟非颐。不过二三里许。过早粟非颐。则曰早粟坪。即虞芮旧基云。长十里。广亦十里。里又有把守幕。举火而至。夜已深矣。仍宿。翌朝往见旧基。城有三匝。宛然依旧。城内亦有莲堂旧址而水略储。鸭江边亦有长城。所谓防胡城也。盖乾浦至宿所三十里云。而计其里数则可四十里。挟江向东北而来。
 十二日。止宿早粟坪。以前路危险难行。故留一日。使把军治道。而或搆栈道。或伐木作桥。夜雨。
 十三日。行缘江取道则危不可著趾。故经过长城岭。而使将校察之。则所谓长城仇非地形。长可四十里。其间有四把守。又有开夜处。长三十里。广二十里。名曰早粟田中仇非坪。其中有三匝城。周回十馀里。城堞依旧。疑或虞芮旧基下仇非。既有城址。未知孰为虞芮也。自宿所舍江。作路于早粟坪,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5H 页
长城岭。踰岭而下。则卞屹洞坪长七里。广一里许。昨年胡人采蔘时。该幕为十一窠。一窠可容八九人。行过卞屹洞。则曰卞屹洞上端非颐。长近五里许。缘崖凿路。舍命而过。则曰回芮洞口坪。而通慈城北也。午炊。仍向车踰岭。踰岭行过獐项非颐。非颐不可接足而行。牛则缘江。或沉或浮。艰辛牵出。且使军卒作浮桥以渡。其险危可知。转至乾浦地。亦开阔。前对胡山。到中江从浦镇留防所。豁然开野。长四五十里。广或十里二十里。而盖由江边而行。则其间有胡芮上仇非,下仇非,獐项三处。皆通豁处也。长三十里。广或十里五里云。日势已暮。前站亦远。宿于中江从浦留防所。盖自早粟坪逶来则一百二十里。直来则不过六十里。
 十四日。冒雨行到中江。即中江坪也。又有下㯖仇非上德仇非。即闾延旧基也。土城周回五里许。城址依旧。而豁然开野。长五十馀里。广或三十里。或二十里或十里。有三渊。长各十里。合为三十里。未知土品比慈城,虞芮何如。而开野则三邑中第一也。其次即中长冰崖也。江边有岩甚奇。名曰项岩。四围可藏军卒。故彼人去来舡。亦不知人藏于此。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5L 页
丁酉年。彼人三百馀名。载十二舡。溯流欲渡。防胡将前万户朴东初,前座首姜正齐。使鸟统百馀。伏于岩底。伺舡至齐发。几尽殄。馀者自没于水。又于梨坡前江。亦为炮所殄。只四五人生还云。到中长冰崖把守所午炊。自中江从浦留防所。亦四十里也。仍向梨坡。有上长冰崖,下立岩,上立岩三处。间有㓒田坪。周回不过五里。而又有三深远浦。其道路之岌危及沿江水厓。不下于卞屹洞上端仇非。艰辛抵梨坡宿。而彼人留住结幕。樵汲之路。宛在江边。不知其几许来住。欲探其复来。放炮三声。终不应。本府遆来牛十五匹。来待于葛田上仇非云。其间则牛马亦不得通涉也。自中火处至梨坡四十里。仍宿。使将校二人。先探前路险夷浮桥安危。
 十五日。晚发至下獐项岘。则府校李春福,刘汉祥两人。免冠委伏于前曰。迁路倾仄。空桥危险。虽此土蔘丁。亦未易往来。况京华贵人乎。一行面面相顾。踌躇良久。仍还宿所。将欲回辔。更思之。蔘丁能接足则犹可作行。故先使行中二人送探前路道路之危险。果然。然一行皆曰。此行 王命也。焉敢还退。姑留一日。使指路军。或作栈道。或伐木作桥。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6H 页
十六日。平朝行东。向过梨坡境。至下獐项岘。则野长可十里。广亦五里许。由中獐项十里非颐。果有虚空浮桥。危险难行。眩气者合目而过。一行皆得无事涉险。 王灵所暨。故当如此。上獐项楸下仇非之间。奇岩忽峙。名曰瓮岩。长几数十丈。而特立于鸭江之心。急流奔激。亦一壮观也。由中楸上仇非。至上楸上仇非。有獐项𡽹。缘崖攀木。喘息焦渴。仅到𡽹上。俯视绿江。水势汹涌。如悬空中。不可俯视。踰𡽹而下。急若倒悬。亦不敢容足。中间十馀里冰崖路。出绝顶而俯临流。抱崖而过。思之足心生酸。转至金洞洞口。亦十里开豁。仍行至葛田下仇非十里。危险岌嶪。亦无异于獐项岭。少憩江边。仍过葛田上仇非。本府送牛待于此。困步之际。喜不可言。骑牛转向三洞。其间非颐下石角如削。路或绝或连。到数十步虚空处。亟造浮桥。攀缘相附。闪忽径过。殆若从天而降。牛亦倒转稳下。江界之牛。信与他地牛异也。至三洞。野开十里。广亦五里许。宿三洞设幕。精洁可意。
 十七日。平明发行。过一非颐。乃渊洞坪也。长五里广三里。江边非颐之险。到处皆然。而其间有(束乭)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6L 页
上下二把。又有旧堡遗墟及束沙仇非,束沙洞。皆不可行。直踰渊洞𡽹。而难于置足者四五处。自渊洞坪直入长谷。山峻树密。不见天日。至渊洞𡽹底结幕处午炊。自三洞至此。乃二十里也。踰𡽹东下。𡽹之兀高比狄踰𡽹倍之。下至金仓洞口。亦开野而长五里。广十五里。自金仓洞口至归厚㯖八十里。归厚㯖之东西南北四五十里也。过金仓洞仇非。长十里广七里。至竹田留防所。长三里广十里。西入竹田长谷。则通慈江北。与五佳山连。宿竹田留防所。
 
十八日平明。所骑牛三头病不可行。行中议曰。某某三人落在此幕。公私俱便。此论一发。势难强争。某某落后。而独自先发。山中分路之叹尤可知也。
 十九日。一行中人分向厚州境。自此至厚州境为八十里。而峡川大涨。望见三甲山形而还。
丙辰正月初十日。大臣备局堂上引见入侍时右议政尹蓍东所启。顷因厚州事。江界,慈城界四五十里渐次垦辟事。论理状闻之意。筵禀行会。即见平安监司金载瓒状启。则枚举江界府使李仁秀牒报以为自明年慈城洞口。限以四五十里。许民入居。则不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7H 页
年。可以成村。沿江以上。人烟相接。鸡犬相闻。则便成藩屏。可籍捍卫。通计十数年间。万金之费。千丁之劳。不期罢而自罢。江边既实。则四五百里蔘场。不期获而自获。当其流民入来之时。按名考籍。或有渭楚之人。查出刷还。而名不录案者。不过是朝东暮西。不奠厥居者。渭楚留之无益。失之无惜。而归诸新辟。仍为版籍中良民。此是固边圉济贫窭。一举两得者。盖四郡复设之论。为持甲乙。俱无定见。而至于沿江限五六十里加辟之说。不待邑报民言。可保其有利无害。鸭绿上流。横绝两界。若使一队民户。遵江入居。则外作藩篱。内为防守。而固圉之道。必胜于十镇残卒。民居所在之处。无论从某至某。入防可除也。潜越可禁也。采蔘之政。必胜于前日也。及此许入。无容更议。而以百馀里之地。加陪许辟。则荷担之民。势必骚然并起。依该府使所论。先立科条。严加约束。则可防是弊。亦无后弊。令 庙堂禀处矣。该道臣状请既如此。马马海土兵李汝节手本。(乙卯冬。有渭原郡定配罪人李汝节。充定江界马马海土兵。看审废四郡之 命。)继又报来。以慈城界道里远近土地沃瘠容入多少论列者。亦不外于道启辞意矣。闻风入去。栖遑失所。去留两难者。为一千八百馀户之多。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7L 页
状请中当辟土地。可容一千三百馀户。则虽有人多地狭之虑。而为先许令耕垦。恐合事宜。民人入处并前后为二千五百馀户。其外又有未占土地之剩户五百馀数。合为三千七百馀户。皆是八方乌合之类。实有难驯之虑。而本府为一百八十里之远。隔以两大岭。实难管捡。恐当别置官长。或设镇堡。以为控制之方。此则分付道臣与本府烂熳商确。邑镇间设置当否。条列状闻后禀处何如。 上曰。依为之。曾于李判府按道时。以上土之移镇为言。以地形与事势言之。其为紧重切逼。亦非马马海之比。在前蔘政句捡。上土为咽喉。况今辟土移民之际。其所留意。比之马马海。上土为胜。该倅之不言上土。单举马马海者。岂以镇将势力颜面之彼此紧歇。而有此舍重取轻之举乎。卿于筵退后议于李判府后。关问道帅。使之别具意见状闻后禀处。
  李汝节手本
  慈城
 今月十三日。自江界府离发。率本府惯习山川道里人等。路由满浦镇。沿鸭绿江边。行到玉洞北。即慈城旧界。自玉洞行过冰崖险路十五里许。即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8H 页
江㯖上下仇非。而沿江长五里许。广或二里许。或一里许。或有深谷。而三江下仇非。彼边所谓虚项谷贼路处。而通于彼边瓮岩。江中有横岛二。而江为三派故名三江。距满浦镇为百里。自三江上仇非。过险四路冰崖八里许。即乺三坡。而沿江长二里许。广四五十步许。自乺三坡过冰崖险四路七里许。即知弄怪旧堡墟。而沿江长三里许。广五里许。有筑城遗址。中年夞怪镇留防所云。即三川防洞口也。三川者一源自舞仙洞。一源自东谷。一源自大岩洞也。自知弄怪东至三川下仓为二十里。而其间有乾浦,刘万户㯖,上下榛坪,獐项等坪。长广或一里许。或二里许。其外尽是深谷。人多地狭。故筑室垦田。并于山上。下仓局内北。直洞𡽹谷。长五十里许。广一里许。东慈柞𡽹谷。长十里许。广一里许。南昆长坪。长五里许。广二里许。西内三川坪。长二里许。广一里许。自下仓沿三川水。南行至三川上仓为二十里。而其间有甘㯖,童岩,大岩洞,流三浦,甑峰等坪。长广或四里许。或三里许。或一里许。东谷,野鹤等地。尽是深谷。自上仓南至麻田岭为十五里。而间有直屯地平。长一里许。广半里许。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8L 页
迎水洞,舞仙洞等地。亦是深谷。长或二三十里许。广或四五十步许。地形渐高。人多地狭。还下知弄怪。自知弄怪沿江而上。行过冰崖三里许。即桑木坪,枰木坪等地。而沿江长三里许。广半里许。自枰木坪过冰崖五里许。即瓮岩坪。长三里许。广一里许。江畔有岩如瓮。故名瓮岩。自瓮岩坪过冰崖五里许。即照牙坪。沿江长五里许。广二里许。有上中下三㯖坪。东有井德。长广一里许。而彼边所谓罗丹谷贼路处。下仓所属九洞。上仓所属六洞。三江㯖二洞。凡十七洞。民户三千七十四户。其中一千八百十七户。新来无田者也。自照牙坪行过险路十里许。即加木㯖。沿江长二里许。广半里许。可容十馀户。加木㯖接卞屹洞。谷中稍广。可容十馀户。彼边所谓河西谷贼路处。自卞屹洞口过冰崖十里许。即西海坪。沿江长二里许。广半里许。可容十馀户。过危岩绝壁三里许。即上西海坪。沿江长十里许。广五里许。可容一百四五十户。江中有两岛长广一里许。可容十馀户。自上西海坪过冰崖五里许。即李仁洞。狭窄仅可容一二户。前有小岛。低狭不可居。自李仁洞口过冰崖五里许。即慈城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9H 页
洞口。夞怪万户留防所也。谷甚狭窄不可居。自慈城洞口沿江过冰崖三里许。即慈城下仇非坪。沿江长四里许。广半里许。可容二十馀户。而彼边所谓伐洞贼路处。自下仇非坪过冰崖十里许。即上仇非坪。沿江长五里许。广二里许。可容五六十户。而彼边所谓小束沙洞,大束沙洞两贼路处。自上仇非坪过冰崖五里许。即乾浦坪。沿江长半里许。广一里许。北向背阴不可居。乾浦川北即松㯖。沿江长四里许。广五里许。又有峡谷长十里许。广十步许。合乾浦坪则可容二百馀户。而彼边所谓大束沙洞,小束沙洞两贼路阨喉处。松㯖接古慈城界。烟台基址尚在。故名烟台𡽹。沿慈城江东过冰崖二里许。水北即虚空堡旧城址。长广半里。可容五六户。虚空堡东边即枫坪。长广一里许。可容十馀户。自枫坪过冰崖一里许。水南即伐洞。长二十里许。广二里许。可容五六十户。伐洞下即伐洞下坪。长三里许。广二里许。可容三十馀户。自伐洞下坪过冰崖一里许。即伐洞上坪。长三里许。广二里许。可容二十馀户。水北即慈柞坪。长二里许。广一里许。可容二十馀户。慈柞坪东边即榛坪。长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399L 页
里许。广一里许。可容三十馀户。榛坪北边即柳谷。长二十里许。广二里许。北接于慈城界胡芮𡽹。可容四五十户。水南即朴粥㯖。长二里许。广半里。可容十馀户。朴粥㯖东边即松㯖。长二里许。广一里许。可容二十馀户。过冰崖一里许。水北即胡芮洞口下㯖。长二里许。广一里许。可容二十馀户。胡芮洞长三十里许。广二里许。北接于胡芮𡽹。可容五六十户。水南即桦田谷。长十里许。广半里许。可容二十馀户。桦田谷口即桦田坪。长三里许。广二里许。可容四十馀户。水北即乡长㯖。长三里许。广一里许。可容三十馀户。水南即慈城邑基。合东西北三坪。长五里许。广三里许。可容一二百户。城堞周回一千十步。高十四尺。内体城稍完处。为三百八十二步。颓坏处为六百二十八步。只有东南北三门。自邑基南行三里许。即黄哲㯖。长四里许。广二里许。可容五十馀户。自黄哲㯖过山隅冰崖七里许。水北即馆洞坪。长四里许。广二里许。可容四十馀户。还自慈城基西行十五里许。即慈柞岭。山高谷深不可居。慈城一境。除高山险谷。以可居之地大略为计。则似可容一千二三百户。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0H 页
虞芮
 自慈城终界乾浦,松㯖,烟台𡽹下以北。即虞芮地也。自烟台𡽹下过长其脱冰崖六里许。即芦洞上下坪。沿江长十里许。广一里或二里许。可容四十馀户。芦洞长二十里许。东接于慈城界烟台𡽹脉洞口初入限二三里。可居十馀户。江中有大岛而偏近彼边。芦洞上坪过云冰崖四里许。即伐洞坪。沿江长三里许。广一里或二里许。可容十五六户。伐洞坪长三十里。南接于慈城界胡芮𡽹。而洞中限十五里。可容三十馀户。自伐洞坪过杜鹃冰崖三里许。即早粟田坪。而东边山下。称虞芮古邑基也。沿江长十里许。广五六里许。或三四里许。可容二百馀户。邑基内城石筑。形如口字。周回三百五十五步。体城高十二尺。太半颓坏。间间稍完处为一百六十一步。只有南北二门。疑旧衙基因城西北隅。接筑石城尽处。又因接筑土城。逶迤环回。因接于城东南隅。而石城则二百二十步。几尽颓坏。土城则八百三十四步。亦陵夷。只馀遗址。而濠沟宛然。此乃环遮衙基东北二面之外。土城又有外城石筑。起自内青龙土城洞口石角。接于白虎头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0L 页
石角。长二千三十八步内。两处川溃为一百九十步。体城几尽颓坏。或稍完而石甚硕大。濠沟宛然。有西南北三门。环遮沿江一面。形如半月。地势平夷。城池排布。绝胜于慈城。邑基土宜可水耨可旱耕。邑基西边水口外青龙头高峰之上。有古烟台处。外城南门外即土城洞。长五十里许。南接于慈城胡芮岭。通于慈城邑基之古大路。由此路踰慈城柳谷𡽹。到慈城邑为一百二十里。土城洞稍广。又多傍谷限三十里。可居百馀户。坪东谷则早粟田洞。长五里许。广一里许。可居二十馀户。洞尽处有小峙。峙外或有㯖。即通于亍屹洞之捷路。而亍屹洞即早粟田,早粟仇非。所称两邑基主龙分脉咽喉处也。自早粟田距亍屹洞三十里。而十里之间。小小平地可居二十馀户。自所称邑基早粟田坪过冰崖二里许。即所义㯖。沿江长三里许。广五六十步许。可居四五户。江中有小岛。地势偏近于彼边。彼边有金先达洞小贼路处。自所义㯖过黑冰崖三里许。即地方谷。为早粟之内青龙也。谷长十里许。狭窄不可居。地方谷之界。即早粟下仇非坪。与中仇非坪上仇非坪相连。鸭江之弯抱处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1H 页
沿江长二十里许。广或一二里或四五里或八九里许。而自主山因为大㯖低下。横亘于坪东北边。合坪与㯖。可居三四百户。中仇非坪中有内城石筑。形如口字。周回九百六十九步。体城半坏半存。只有西南北三门。又有外城石筑。起自内青龙地方谷口石角下。沿江逶迤。直至主山石角而止。形如长颈壶。周回一万二千四十二步。或颓或存。而十八处川溃为七百五步。内外城濠沟俱宛然。西南北三面。大小门为十六处。将台一处。四面十步。将台之下。连城曲土筑一百二十步。俗称长城云。地势之广阔。城围之宏壮。又大胜于所谓早粟田邑基。可想昔日之为雄府。而相距十里之间。有此内外两大城址。未知何者是虞芮邑基。而土可水耕。亦可旱耕。上仇非彼边。有河加应金洞,卜户洞,张司仆洞三大贼路处。自上仇非坪过长城冰崖而里许。即亍屹洞下边坪。沿江长二里许。广二里许。可居十馀户。自亍屹洞下边坪过冰崖三里许。即亍屹洞坪。长三里许。广三里许或一二里许。可居二十馀户。亍屹洞长十五里许。通于早粟田邑基之捷路也。此巧早粟田,早粟仇非两城邑主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1L 页
通涉之处。宜置一堡。自亍屹洞坪过上端冰崖四里许。即胡芮洞口下边坪。沿江长二里许。广一里许。可居七八户。而连胡芮洞。洞长百馀里。东南接于慈城馆洞𡽹。即通于慈城邑基之路也。大川流出。自洞口至洞中限四十里之间水南水北。安道里坪,钱坪,榛坪,芦田坪,细柏木坪,大猪颡洞下边坪,东水洞坪,龙岩洞坪,大小者介,三巨里等地。长广或一二里。或三四里。通计可居五十馀户。洞口连胡芮下仇非坪。与上仇非坪相接。沿江长十三里许。广三四里或一二里许。可居一百四五十户。下仇非坪中。有旧堡墟土城遗址。周回五百八十六步。濠沟宛然。胡芮洞乃是慈城之通路。而上仇非彼边。有大小会阳洞两处小贼路。宜置镇堡。自胡芮上仇非坪过獐项冰崖五里许。江有小岛。长一里许。广三四十步。又过冰崖二里许。即乾浦上下坪。沿江长八里许。广五六里或三四里许。可居百馀户。坪中有旧堡形。彼边有獐项。彼人自彼地大小束沙洞。往来彼地大小会阳之捷路。乾浦洞长五十里许。南接于慈城馆𡽹枝麓。而洞中稍广。限二十里之间。桑木坪,泉水坪,斗应之峰坪,缓项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2H 页
坪,猪谷坪等地。通计可居五六十户。乾浦上坪连中江洞。洞长百馀里。东南接于慈城馆洞𡽹。而大川流出。名以中江者。以居四郡之中也。洞中水南限四十里之间。有铜炉口坪,火蚁洞坪。而小小无坪坪。又有六处。通计可居二十馀户。中江南边。即虞芮地尽界也。自虞芮初境慈城终界乾浦烟台𡽹下。至此为一百十里。
  闾延
 中江水北边。即闾延初界。而从浦万户留防所也。洞中水北边限五十里之间。寺德榛坪,长城门坪,锄耕上下坪,桦田坪,禹乡所洞上下坪等地。大小不齐。而通计可居四十馀户。禹乡所坪东北即云㯖。而云㯖即归厚之下。乌㯖之上。闾延邑基之后龙也。长一百五六十里。广二十里或三十里。可容二千馀户。中江洞口相连即下㯖仇非坪。与上㯖仇非坪,下长冰崖坪相连。沿江长二十五里许。广四五里或六七里许。可容五六百户。下长冰崖坪。即闾延邑基也。主山自归厚㯖,因作云㯖低下至邑基。而邑基亦㯖也。自城南至云㯖有大路。云㯖之东北边沿江百馀里。通称乌㯖也。邑城依㯖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2L 页
石筑。周回一千三百九十六步。有东西北三门。体城半颓半存。而高犹十三尺。濠沟之深为丈馀。当时之完固可知。而处在㯖上向北之地。南高北低。倾侧可欠。而野势远大平稳。甲于所过诸坪。邑基前坪有一渊。长三里许。广三四十步。邑基南边。古非也谷。上峰有古烟台处留防所。彼边甑峰洞,伐草𡽹洞。下㯖仇非。彼边大岩洞。上㯖仇非。彼边大小间岑洞。下长冰崖。彼边板乃洞。六处贼路。而其中伐草岑洞,大岩洞,板乃洞三洞。则大贼路处。自邑基渡中江。由胡芮洞。踰胡芮岑。到慈城邑基为二百里。自邑基渡中江。历胡芮洞口。踰亍屹洞。到虞芮邑基为九十里。邑基坪相连有项岩。大岩起于江畔而有项。故名以项岩。项岩之界。即中长冰崖。而冰崖之上。即乌㯖也。自此以往至小金仓洞百馀里之间。毋论坪地与冰崖。皆前临鸭江。背负石角。间断冰崖。其上尽是乌㯖。自项岩过中长冰崖七里许。间有寺洞。洞长五里许。接于乌㯖。而洞上乃古寺基。洞中狭窄不可居。又有蛙洞接于乌㯖而亦狭。蛙洞界即上长冰崖坪。沿江长八里许。广二里或一里许。可居五十馀户。自上长冰崖坪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3H 页
过冰崖二里许。即下立岩回坪。沿江长二里许。广半里许。可居四五户。边有獐项。即彼人自其板乃洞。往来清金洞之捷路。自下立岩回坪过冰崖二里许。即上立岩回坪。沿江长二里许。广一里许。可居八九户。而连于㓒田洞。洞长二十里许。南接乌㯖。而洞中限十里小小坪地。可居二十馀户。洞口连三深浦㯖。沿江长四里许。广一里或半里许。可居十馀户。三深浦连梨坡坪。沿江长三里许。广二里或一里许。可居二十馀户。彼边有小清金洞,大清金洞两大贼路。此宜设镇堡。自梨坡坪过冰崖二里许。即下獐项冰崖。与中獐项坪相连。沿江长五里许。广一里或半里许。可居十五六户。江有小岛。低狭不可居。自中长项坪过冰崖二里许。即上獐项坪。鸭江之大回抱处也。沿江长十里许。广二里或一里许。可居六七十户。主脉有獐项峙。通楸谷之捷路。自上獐坪过冰崖一里许。即楸下仇非坪。沿江长五里许。广一里或半里许。可居十五六户。自楸下仇非坪过冰崖二里许。即楸上仇非坪。沿江长三里许。广五六十步。可居四五户。坪东边有小楸谷,大楸谷。俱接于乌㯖。而狭窄不可居。大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3L 页
楸谷。有通于上獐项之捷路。自楸上仇非坪过冰崖五里许。即金东洞。长四十里。南接于云㯖。洞中有三巨里坪。东有小金东谷。西有早粟田谷。洞口有三兄弟谷。合三洞坪地可居四五十户。金东洞连金洞坪。沿江长五里许。广一里或半里许。可居十五六户。自金东坪过葛田下仇非冰崖五里许。即葛田中仇非坪。长广五里许。可居八九十户。坪中有旧堡形。自葛田中仇非坪过葛田上仇非冰崖五里许。狭窄不可居。三洞连三洞坪。长三里许。广半里许。地形与江平等。不可居。彼边有三洞大贼路处。自三洞坪过冰崖三里许。即渊洞坪。沿江长二里许。广半里许。可居三四户。渊洞长二十里许。接于小金仓岭。通于小金仓洞之捷路也。洞中限五里之间小小坪地。可居十馀户。而洞口外有小长渊。故名以渊洞。自渊洞坪过冰崖三里许。即束乭下仇非坪。沿江长五里许。广三里或二里许。可居五十馀户。坪中有旧堡墟土城遗址。周回四百二十七步。只有南北二门。濠沟宛然。彼边有于隐洞小贼路处。亦宜因旧置堡。自束乭下仇非坪过冰崖二十步许。即束沙仇非坪。沿江长三里许。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4H 页
广二里或一里许。可居二十馀户。彼边有长城洞贼路处。自束沙仇非坪过冰崖三里许。即束沙洞。亦狭谷不可居。自束沙洞过九獐项冰崖九里许。江有小岛偏近于彼边。又过冰崖一里许。即束沙上仇非坪。沿江长二里许。广二里许或一里许。可居十五六户。自束乭上仇非坪过冰崖五里许。即小金仓洞。长十里许。通于渊洞之捷路。而狭窄不可居。自小金仓洞过冰崖二里许。即大金仓洞口坪。口坪沿江长二里许。广三里或一二里许。可居二十馀户。大金仓洞长六十里接南接于回㯖岭。而洞中西有古城洞。长五十里许。西南接于归厚㯖。又有细竹。通计坪地。可居八九十户。其侧三巨里不可居。自大金仓洞过冰崖二里许。即金仓仇非坪。沿江长三里许。广二里许。可居二十馀户。有旧堡墟。石城因江畔岩崖而筑。周回四百五十七步。有西北二门。而体城几尽颓坏。濠沟完然。此乃金仓,竹田两洞之间。而两洞路通江界。亦宜因旧置堡。金仓仇非连竹田洞口坪。楸坡万户之留防所也。沿江长二里许。广三里或一二里许。可居十馀户。竹田洞洞长百馀里。东折而接于回㯖岭。大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4L 页
川流出洞中限五十里。颇多开广处。水西则有古岩坪,大桧洞洞口坪,芦滩坪,云洞坪,大云洞坪。而间又多无名小坪。水东有松㯖坪,滩项洞坪,束沙洞坪,河山洞口坪,野梅木洞坪,榆谷坪,泉川坪,直洞坪。而亦间有无名小坪。上项大桧洞长七十里许。西接于归厚㯖。而其中亦有伐㯖洞,小桧洞,卜回洞等坪地。合竹田洞中水东水西诸坪及大桧洞中坪地计之。则可居三四百户。洞西有竹田岭。即通于江界府之传牌把径也。有短茎细竹可谷箭者多生山阳故名。自楸波留防所。踰竹田𡽹。又踰五家山岭,挂印𡽹,牛项𡽹。至江界府为二百十里。竹田洞即闾延地尽界也。自闾延初界中江洞水北至此为一百六十里。
  茂昌
 竹田洞口坪连吾郎哈洞。自此以东茂昌界也。洞长二十里许。接于豆芰洞,西脊洞中限五里。可居十馀户。自吾郎哈洞口过冰崖二里许。即吾郎哈仇非坪。半㯖半坪。沿江长七里许。广三里或四里许。可居六七十户。自吾郎哈仇非坪过豆芝下仇非冰崖七里许。即豆芝中仇非坪。沿江长四里许。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5H 页
广二里许。可居二十馀户。彼边有可柴洞大贼路处。自豆芝中仇非坪过豆芝上仇非冰崖三里许。即豆芝洞洞口坪。马马海权管留防所也。沿江长二里许。广五里许。可居二十馀户。豆芝洞长百馀里。回曲东接于回㯖𡽹。而大川流出洞中。多开广处限五十里之间。水西则有大寺洞中坪,软浦洞口坪,㯖田坪,赤木洞坪,河山洞口坪等地。水东则有㯖者甲坪,桧阳洞坪,慈柞𡽹洞口坪等地。通计水东水西坪。可居三百馀户。入洞行五十里许。洞西有河山岭。通于竹田岭之处也。自洞口距竹田岭为六十里。洞口青龙高峰。有古烟台处。自豆芝洞口坪过冰崖一里许。即河山堡坪。而南连于豆芝洞。沿江长五里许。广三里或四里许。可居三十馀户。坪中有旧堡墟。称河山堡也。石城周回五百五十三步。半颓半存。濠沟宛然。有东西北三门。而东西两门有瓮城址。此宜因旧置堡。自河山堡坪过冰崖二里许。即莫从洞洞口坪。沿江长五里许。广二里许。可居二十馀户。莫从洞长五十里许。东接于回㯖𡽹。洞中颇广。限三十里小小坪地。可居六七十户。而西有次石岩洞。通于豆芝洞。自莫从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5L 页
洞口坪过冰崖二里许。即葡萄下仇非坪上仇非坪相连。鸭江之大回抱处也。沿江长十五里许。广七八里或五六里许。可居三百馀户。中仇非坪中。有旧堡墟土城遗址。周回三百八十二步。而濠沟宛然。彼边有大白水洞大贼路。亦宜因旧置堡。前有一渊长百馀步。广十馀步。下仇非坪前江。有一长岛而偏近于彼边。自葡萄上仇非坪过上仇非冰崖八里许。即葡萄洞。洞长四十里许。南接于回㯖𡽹。西有细竹洞。东有大傍谷。通计坪可居五六十户。江有小岛而近彼边。彼边有小白水洞大贼路处。自葡萄洞口过冰崖四里许。即茂昌仇非坪。沿江长三里许。广一里许。可居十馀户。自茂昌仇非坪过冰崖一里许。即小茂昌坪。与大茂昌坪相连。沿江长十里许。广三里或四里许。可居百馀户。大茂昌坪南。有茂昌洞长二十里许。南接于葡萄洞来脉。洞中平夷。可居二十馀户。小茂昌云是茂昌邑基。而有一带石城遗址百馀步横在坪中。无所依据。坪东边又有小石城周回七十二步。只有一门。邑基城池之若是疏忽可讶。而处在北向之地。不足为邑基。自邑基距豆芝洞口为四十五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6H 页
踰河山岭竹田𡽹。到江界府为二百六十里。自邑基沿江到闾延邑基为二百里。彼边有大井水洞大贼路。自大茂昌坪过冰崖五里许。即三兄弟洞长十里许。而狭窄不可居。自三兄弟洞口过冰崖三里许。即竹岩下仇非坪。长四里许。广三里许。可居四十馀户。自竹岩下仇非坪过冰崖二十步许。即所谓竹岩。而鸭江之大回抱处也。冰崖之下。有一奇岩临江特立。长可十馀丈。抽出如笋。故名以竹岩。竹岩连竹岩中仇非坪,上仇非坪。沿江长十里许。广五六里或三四里许。而上有大㯖合坪与㯖。可居二百馀户。中仇非坪中。有石城周回一百五步。只有南门。濠沟宛然。城围之小无异于茂昌东边小石城。处地平圆。山势颇佳丽。绝胜于茂昌。昔日邑基之舍此取彼。未知其故。上仇非坪中。有大渊长一里许。广二十馀步。彼边有小井水洞大贼路处。自竹岩上仇非坪过冰崖一里许。即小罗信洞。长十馀里。洞中稍广。可居二十馀户。自小罗信洞口过冰崖三里许。即罗信下仇非坪。与上仇非相连。沿江长五里许。广一里许。可居二十馀户。自罗信上仇非坪过冰崖一里许。即大罗信洞。长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6L 页
七十里许。南接于回㯖岭东麓。而洞中东有水碓洞。西有牛踰岭洞。合三洞平地。可居五六十户。自大罗信洞口过朴铁下仇非冰崖六里许。即朴铁上仇非坪。沿江长五里许。广三里许。可居四十馀户。彼边有贼路。自竹岩越边井水洞。往来厚州东台岩及古尾洞之路。自朴铁上仇非坪过冰崖一里许。即厚州下把坪。沿江长五里许。广一里许。可居二十馀户。坪东即厚州江而茂昌地尽界也。自茂昌初界吾郎哈洞至此。沿江长为一百三十里。厚州江源出乌蔓苓。东迤北回二百馀里。至厚州入于鸭绿江。厚州江东边。即三水界也。自下把坪舍鸭绿江。沿厚州江。南行下把坪回曲相接处。即江界厚州上把坪。而厚州江西边也。长七里许。广二里或一里许。坪西有㯖长二里许。广一里许。合坪与㯖。可居五六十户。自上把坪过冰崖半里许。即水碓坪。长二里许。广半里许。可居三四户。自水碓坪过冰崖半里许。即古邑洞仇非坪。长一里广半里。可居二三户。自古邑洞仇非坪过莫芝岭把守冰崖三里许。有小坪长二里许。广半里许。可居三四户。自小坪过冰崖二十步许。即灰洞坪。长五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7H 页
里许。广一里或半里许。可居二十馀户。坪西有加马都郎谷。狭窄不可居。灰洞连板幕冬乙洞,五通洞三把守坪。长十五里许。广或二里或一里或半里许。可居五六十户。此则三水厚州大小都野坪之隔水相对处。自五统洞把守坪过冰崖甚狭窄。度平地七里许。即文注非坪。长五里许。广一里或半里许。可居十馀户。自文注非坪过冰崖一里许。即獐项坪。长广半里许。可居二三户。自獐项坪过冰崖半里许。有小坪长一里许。广半里许。可居三四户。又过冰崖一里许。有小坪长半里许。广百馀步。可容二三户。又过冰崖半里许。即束沙洞坪。长广半里许。可居二三户。自束沙洞过冰崖一里许。有小坪长广三四十步。可居一二户。又过冰崖半里许。即细竹洞下边坪。长四里许。广半里许。可居八九户。此则三水厚州金申(一作甲)街之相对处。自细竹洞下边坪过冰崖一里许。即细竹洞通于大罗信洞之处。而狭窄不可居。细竹洞连细竹上边坪。长三里许。广四五十步。可居五六户。而水时浸之。自细竹洞上边坪过冰崖三里许。即板幕洞。洞长十里许。亦通于大罗信洞。自鸭江边至此为六十七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7L 页
里。自此以上。地势渐高。霜气每早。虽些少平地。不可居。
 一。地界自吾郎哈洞。至江界厚州下把坪。合计十三坪地为八十里。十二处冰崖为五十里。都合长一百三十里。沿厚州江西边。自上把至板幕洞十三坪地为四十七里。十二处冰崖为二十里。合长六十七里。
 一。道里自茂昌邑基田豆芝洞。踰河山岭,竹田岭。到江界府为二百六十里。自邑基沿江边。到闾延邑基为二百里。自邑基至厚州为五十里。自邑基至豆芝洞为五十里。自豆芝洞口至竹田洞口为三十里。一。形便自吾郎洞以东。即茂昌初界也。过三十里。有豆芝洞。即马马海权管之留防所。而相连河山堡坪。河山堡即旧堡墟石城也。彼边可柴洞大贼路。宜为因旧置堡。以御豆芝洞之江界经路。葡萄中仇非。有旧堡墟土城。而彼边有大白水洞大贼路。亦宜因旧置堡。以防贼路。茂昌仇非彼边。有小白水洞大贼路。小茂昌彼边。有大井水洞小贼路。而大小茂昌。一连坪地。旧城痕址若存若无。环顾地势。实非可邑之地也。宜置一堡。以防两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8H 页
洞贼路。竹岩中仇非彼边。有小井水洞大贼路。竹岩坪长十四里许。广五六里许。竹岩立于水口。山势之拱揖。平地之广阔。大胜于大小茂昌。而土地亦可以畓可以田。宜置邑基于此地。朴铁仇非,厚州上把之间。彼边自茂昌仇非。彼边井水洞至厚州东台岩。彼边古尾洞大贼路。有上下往来之路。邑镇不可不复设于厚州矣。茂昌地界。长虽一百三十里。料度入民之处。则堇可成至小之邑矣。若割厚州江上边上把坪,灰洞坪等地。以与厚州。则尤不成㨾。厚州若不得上把灰洞等地。则亦不能成邑。其势不可两立。茂昌为邑。则厚州为镇。厚州为邑。则茂昌为镇。
 一。自虞芮邑基。由土城洞。踰胡芮𡽹。出慈城柳谷。过慈城邑基。踰慈柞𡽹,麻田𡽹,梨𡽹。到江界府为三百里。
 一。自闾延邑基渡中江。由胡芮𡽹。过慈城邑基。到江界府为三百八十里。
 一。自茂昌邑基由豆芝洞。踰河山岭,竹田岭,五家岭,挂印岭,牛项岭。到江界府为二百六十里。
 一。自厚州沿厚州江。踰大好地岭。出慈城江上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8L 页
大北水洞。又踰削下洞𡽹。到江界府为二百八九十里。盖自慈城玉洞。至厚州江西边上把地界道里。称云七百里者。以把守言之。而把守或古有今无。或五六里。或七八里。或十馀里。参差不齐。不可以把守为准计程。今番上下往来。参互众议分数计之。则自慈城玉洞。至厚州上把地界。合为五百二十里。以人民可居多小分等。则慈城最大。闾延为次。茂昌又为次。虞芮最小。然而闾延加云㯖则似为最大。此则辟莱后宜有分割之均。今此举论中坪与㯖洞与谷之外。虽许山内百里。无一二里可居之地。蔘场则自在。少无伤损之虑。大抵四郡之地。山多野少。虽不免为峡邑。郊野之广阔。田土之肥沃。不可与比于厚州长津之崎岖脊薄。地势渐下。风气温和。又不可与比于厚州长津之寒苦。霜降最晚。五谷皆熟。诚是乐土可居之地。大可以为州郡。小可以为镇堡。然空弃累百年。作为彼人采猎之场。沿江五百馀里。贼路二十六处。亍尚处处横江。津幕连续相望。无论坪与谷。纵横者尽是彼人之大路小路。累累者尽是彼人之帐墟幕基。江民之胡语。从何以学。唐货之狼籍。从何而出。不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9H 页
知自何年以来。数万胡人。弥满山谷。连营五百馀里。今日偷采之患。可占异日之变。噫噫痛哉。彼既深知我地利。边政之疏虞姑舍。我东之羞耻莫甚。为今之计。莫若无论远迩之民。募入江边。以绝其后患。而募入之道。勿使操纵。朝来夕入。夕来朝入。劳其来慰其入。则不患不得。不然则先使五镇边将。各率其土。一以为防胡。一以为辟莱。今春作农。因秋作家。军饷亦从而随之。奠接之道。似可无虑。其他流来之民。沿江派分。间以充之。实边之策。足可无虑。如此则不数年。江边可以实矣。邑镇可以成矣。偷采自可绝矣。防守自可除矣。设置边将者。备边之计。而外不防贼。内处閒地。将焉用哉。欲入新辟。此亦各镇土兵之情原。日后虽村烟相接。鸡犬相闻。而府邑镇堡。间以据之。形势犹未免孤危。边民易致骚动。何者。外有强贼。内无依恃。而邑镇声援。亦难相及。势所固然也。固其心安其境之道有一焉。自归厚㯖,因作㯖而下八九十里。渐渐广而平大为云㯖。云㯖四郡之中也。南边低下。与中江禹乡所坪相连。又西边因㯖而下至闾延邑基为六七十里。又北东沿鸭江。至小金仓洞百馀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09L 页
尽是通称乌㯖也。㯖下则大小九坪布列。而石角冰崖相阻。孤危莫甚之地。乌㯖沿江渐高。外险内夷。环卫云㯖。云㯖平且低下。自成一局。延袤一百五六十里。广或二十里三十里。而居其中亦有小峰自起作主。又有百馀处甘泉涌出。真是天作奥区。土地肥饶。生民可居之地。岂可比茂山之三山㯖,富宁之西村乎。本府防营。分为两所。一行营设置于云㯖。则四郡之道里均适。南距慈城。似可为一百三四十里。西距虞芮。似可为百馀里。西北距闾延。似可为六七十里。东北距茂昌。似可为一百六七十里。东距厚州。似可为二百二三十里。若于此特设一营。壮其城池。严其警守。则与四邑为辅车之势。捍蔽江州之经路。大小府邑镇堡。声援辄及。方方谷谷。生民倚归有地。真所谓天府之土。议者或以为高为斥。然大有不然者。甲山之高最于三水长津。三水长津之高最于厚州。厚州之高最于茂昌。茂昌之高最于闾延。较其地势之卑高。则云㯖与茂昌等耳。四方拥卫均齐。午向之地。而朝午夕阳。一练炳明。且以土品言之。无一点沙石。惟柔软黄壤。其高不可比于厚州长津。其土亦不可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0H 页
比于厚州长津。五谷可以熟矣。木花亦可以实矣。量其容入则似可为二千馀户居生之地。且以蔘场言之。归厚㯖,云㯖,乌㯖。江州产蔘之金谷。年年体大蔘。皆出于此矣。亦不知自何年以来。彼人已知其妙理。开路凿井。辄据于此。细细采去。无一根遗漏。我地之人。不敢近于彼人所采之处。尾其后以采之。岂不寒心哉。今则蔘无馀存。土亦不辟。此可谓两失也。护蔘场备边政之策。莫如及今复设。而沿江一带。勿为界限。从流民之多少。随来随入。使无中道栖遑之叹。伐木勿为待春。乘农隙之间歇。随力随伐。亦无窘急失时之患。恐合事宜。
丙辰三月初七日。右议政尹蓍东所启。顷以江界三川坊入处之民。乌合难驯。邑镇间设置当否。条列状闻之意。筵禀行会矣。即见平安监司金载瓒状启。则枚举江界府使李仁秀牒呈。以为今若设邑。则馆廨之营建。钱谷之需用。将不知费了几许民力。几许公货。已不可轻议。且况防守之役。采蔘之节。责于新邑之民。则必无以支保。为今之计。莫若设镇。而惟此知弄怪旧址处。在三川,慈城两界之间。西北临鸭绿而城。此真号令各把之枢机。声势相援之要领。古之设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0L 页
镇意亦有在。就此地移设马马堡。则营建既不张大。大势可补措办。其于控制之方。亦似有在。盖马马海设堡。既非𡽹隘所关。又非贼路要害。故革罢之议。前已状请。自彼移此。宲为两便云。而第新入之民。皆鸟兽之类。顺之则驯。拂之则散。今于流入之初。遽示管摄之意。设为官长。则必当却顾疑畏。既入者易致还散。将入者必多退步。无宁姑使随入随奠。根固蒂结之后。徐议设镇事。令庙堂禀处矣。马马海堡。移设于知弄怪旧基之论。可使形便得宜。关防增重。则新入民奠居之后。自当为次第设施事耳。第以目下所见言之。今此流入之户。皆是无赖之类。未及奠居之前。遽示管摄之意。必当却顾疑畏。道臣所论。尽有意见。邑镇间设置事。依状请今姑安徐。而三千馀户成聚之处。官府绝远。不有以管摄禁制。则易致弊从中生。官民俱病。该府使处。各别申饬。其于奠接诇缉。两得其宜。无或疏虞。以为善始图终之地何如。 上曰依为之。
丙辰九月十五日。药房入诊。大臣备局堂上引见入侍时。右议政尹蓍东所 启。顷以上土,马马海两镇形便事势与移设当否。问于地方官道帅臣。往复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1H 页
量。指一状闻之意。因传教行会矣。即见平安监司朴宗甲状 启。则枚举兵使任嵂,江界府使李仁秀牒呈。以为三千馀户新入之民。迄无纠率之所。而移镇甲乙之论。移上土之说。平而顺。移马马之说。迂而不顺。马马海去当移处。越数镇百馀里而远。上土则不过数十里而近。何必舍近而就远。且上土之为镇居。在麻田𡽹,梨𡽹之间。为蔘政句检之咽喉项。而今此昆长坪处。在三川坊上头麻田𡽹之外。蔘政句捡。与即今镇基。少无异同。虽有黄水㯖,咸富洞小小间路于背后。此则有从浦镇承其罅而弥缝之矣。从浦镇之所不及察者。自本府亦足以勾检云。邑报阃牒之归一于上土。而其所移之地。亦非昆长坪则不可者。良以此也。而边上人情。厌避镇属。百计谋颐。此所以关外列镇。坐拥虚籍。把守之卒。亦不能备数者也。今使上土移镇于昆长坪。则必将划给民户几百。作为镇属。以成衙门貌㨾。三千馀户新入之民。抄划镇属之际。谁肯舍府民而就镇民哉。排定谋颐之间。奸弄之患。绎骚之弊。有不可胜言。新入之民。一属镇籍。则举将鸟骇兽窜。若依北道端川府使为南兵营别中军例。无论某镇将。以合移土者。兼江界防御营别中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1L 页
军。则两镇民府民。无所拘碍。设置之后。该镇将各别择人。凡系三川慈城两坊民事。大者报决。小者自断。镇府之政。归于一体。则民亦视以本府亚官。次次调习。必有渐归矩矱之效。而事系官方变通。请令庙堂禀处矣。三川坊民人入接。今至于三千馀户之多。则势不得不趁即设镇而统营之。上土佥使之移镇昆长坪。兼行中军事云者。道帅臣论启既归一。而事极顺便矣。所请特为许施。时任上土佥使。今姑改差。以解事有履历人。极择差出。依北道端川府使例。以江界府别中军兼带下批。使之趁岁前移镇而统率之。凡诸举行节目。往复本府。烂熳商确。转牒于道帅臣处。仍即状闻施行之意。分付何如。 上曰依为之。
又所 启。即见平安监司朴宗甲牒报。则枚举江界府使李仁秀牒呈。以为本府慈城坊新辟处。自加木㯖至慈城洞口。自是采蔘时五把守排立处。而许辟之后。民既入居。则闾阎把守。可以排立。革罢采蔘时五把守。一依三江三川之已例。设置闾阎把守二处。各定一将二卒。以为长立暸望之地。而粮米以采蔘时把军元粮移给。纸衣二领,襦衣四领。依元定把守例。自今年为始。磨鍊下送为辞矣。民人入处之后。不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2H 页
可无把守。既立把守。则襦纸衣亦当依他例下送。纸衣二件,襦衣四件。依所请许送何如。 上曰依为之。
  蔘政
  三把
把有三节。四五月之交。蔘苗始抽而把守。谓之苗把。五六月之交。蔘子色丹而把守。谓之丹把。六七月之交。蔘叶向黄而把守。谓之黄把。奸民视蔘节而觊觎。采苗不如采丹。采丹不如采黄。把守亦如之。苗则颇疏。丹则稍密。黄又加密。江界府发精抄城丁。拦后兵。择椽校伉健者。监其伍。马马海,从浦,楸坡,上土,高山里,伐登,满浦,外叱怪等八镇。发土卒。亦以壮校监其伍。以三节而递。有摘奸,别摘奸将校。分所诇察。有都监,都都领都监。各管三把。都都领二人。总察八十九把。又使马马海,从浦,外叱怪等三镇。分管信地。又列置传牌十四所。以通各把消息。又置通事三所。属之三镇留防所。以通胡人问答。方其赴防也。下令犯禁者诛其身。妻子没为奴婢条目甚纤悉。然江路上下殆千馀里。树木蓊密。冈峦重复。将士排立。若稀星之出云间。而中把军倍其数。辄伺隙阑出中把者。江界府及八镇调坊。入山采蔘以应税者也。且流民坌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2L 页
奸窦者百出。迨例点既罢。把守未设也。埋谷江岸者相望。而鸭江浅滩。往往可褰而涉。其犯越必在苗把之前及中把之撤而始。归我之归耳捡豆芝洞,金仓洞,桧洞诸处。素称蔘场。彼吉林部落。多蓄闲丁。春夏伐檀为㭖。浮之江口。秋则先我而入。胡善伺蔘稏。撞则罄焉。我之奸民。时或勾引。故纵其采。俟其出而殪之险者亦多。康熙之约甚严。而虏实犯禁。故反讳其死。且轻生趍利。死固不之恤也。废郡之东。越突㯖𡽹。绕出把军后。沿厚州江而下。达于三水鱼面镇境。西北分界处也。其间虚无人者。七十馀里。登鞍子𡽹。俯临鸭江。平如对案。从莲渊坪(三水地名)潜越。路坦而捷。此又奸民犯越之一条路也。自 英宗庚辰辛巳以来。采胡益盛。窃意吉林蔘亦耗也。然不过沿江近地朝越夕还而已。近时入山经宿。帐具甚张。我防军苦其役。反多逃亡。无以禁之。先革把守军采蔘法。江界及楸坡等四镇。仅调六十把。閒十里一列。苗把亦废。蔘之利彼我之所共也。虽使魏鞅在前。王猛居后。尚患其犯。况纵弛如是乎。筹国者宜知之。
 苗把分三运。每运各二十八把。江界府八把。马马海一把。楸坡二把。从浦一把。上土五把。夞怪五把。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3H 页
伐登一把。高山里五把。满浦五把。每把一将二卒。三运将卒二百五十二人。每人各给粮四斗。五月初旬。初运入而留把十日。以次相递。待丹把而撤。遍种菜菰于各把信地。丹把将卒采食之。
 丹把凡六十八把。江界府三十四把。马马海二把。楸坡五把。从浦三把。上土九把。夞怪五把。伐登二把。高山里五把。满浦三把。每把一将七卒。合五百四十四人。每人各给粮六斗。六月初旬。留把三十日。待黄把而撤归。
 黄把凡九十把。江界府五十六把。马马海等诸镇把。与丹把同。每把亦一将七卒。合八百三十一人。每人给粮六斗。留把三十日。霜降叶落。与中把军同为撤还。
 自冬乙应洞至胡芮洞口。江界把卒与马马海,从浦,楸坡把卒。互相参错把守。自胡芮洞口至芦洞。上土镇卒。专管把守。自乾洞至李仁洞。夞怪镇专管把守。西海坪。伐登镇专管把守。自西海坪至知弄怪。高山里镇卒。专管把守。自所乙三坡至玉洞。满浦镇卒。专管把守。高山里,伐登,满浦。别有镇近把守。上土正当贼路要冲。故特使留镇。只送把军。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3L 页
楸坡,从浦,马马海则镇将亲自赴把。各有留防信地。自冬乙应洞至豆之下仇非二十六把。马马海权管掌之。自吾郎哈洞口至上獐项十八把。楸坡万户掌之。自下獐项至胡芮洞口十六把。从浦万户掌之。自胡芮洞口至玉洞二十五把。夞怪万户掌之。
 东自五统洞。西至知弄怪。沿江七百二十里。南自牛项𡽹。北至竹田,楸坡留防所间路二百里。自五统洞至厚州上把五十里。自厚州上把至豆之洞,马马海留防所一百七十五里。自豆之洞至竹田楸坡留防所五十里。自竹田至中江从浦留防所二百三十里。自中江至慈城夞怪留防所一百四十五里。自慈城至知弄怪七十里。
 李寿凤竹田词。竹田其邃。桧柏苍苍。豺虎纵横。昼不见阳。石齿砑砑。其利如铓。维把有期。是丹是黄。三人执矢。四人执枪。彼负橐者。或颠或僵。竹田有江。其下有鱼。虽则有鱼。饥不可渔。五月入把。七月其除。七月入把。九月其初。摘果以食。缚草以居。大圉中圉。庶其矜余。维山有草。五叶三枝。五月维夏。丹颗离离。七月其蚤。黄萎自垂。言采其根。众草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4H 页
披。悬崖攀藤。莫知我疲。念我公税。遑恤我私。竹田阴阴。细流其泻。每每我思。板屋之下。嗟我妇子。独守空舍。菑畬始辟。谁念我稼。告我诸父。邻里姻娅。或耘或耔。庶藉其暇。左昌右闾。礼草其原。我眼何瞽。不采一根。罢点其归。妇子迎门。见我愁颜。有涕自抆。卖丝东邻。鬻牛西村。彼多采者。嬉嬉笑言。昔我往矣。青青林樾。今我来斯。兢兢冰雪。有风自北。吹我单褐。清南之氓。安其家室。我独胡为。罹此苦辣。虽则苦辣。父母孔恤。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4L 页
厚州纪略
  镇堡
  厚州
三水府志。府北二百里。有三十里大野。中有二大泽。泽边有台高数百丈。西有十八峰。东则鸭绿江。山水秀丽。土品甚沃。此厚州古基也。东国舆地胜览。厚州堡在古茂昌东一百三十三里。又胜览。 世宗十八年。出哈孙梁,厚州,甫山等地民户。置茂昌县。国朝宝鉴。 肃宗甲寅。咸镜道甲山镇东堡权管。移入于云坡新设之堡。升为万户。移置同仁堡于甘坪,古云宠两堡之间。又以鱼面堡。移置于厚州。而万户李尚植升为佥使。从观察使南九万之请也。
  鱼面镇
三水府志。鱼面初置万户。 显宗甲寅。本道监司南九万启请升佥使。移镇厚州。乙丑。罢厚州佥使。置移鱼面万户。
  别害镇
药泉集北巡杂录。到别害镇。余平日每以国家弃四郡。以别害为边境为慨恨。壁上有韩西平所题云国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5H 页
家罢四郡。西北始设古哈,别害以下诸镇。崎岖偪侧。常有戚国之恨。今到感怀。次壁上韵。孤城新设几年过。直北关防此一涯。征马有时衔白草。戍兵无日解黄花。三江地薄居民业。四郡墟荒杂虏家。长恨圣朝空戚国。雄心无奈白头何。万历癸丑孟夏。韩浚谦书。余亦有感于斯。自别害西踰乌蔓岭。不过二三日。及厚州鸭江边。乃曾前胡人所居之地。若不复设厚州。则别害不足为藩篱之固。咸兴殊可忧也。
  山川
  冲天岭
三水府志。五万岭东落为冲天岭。在旧茄乙波知,厚州之间。内外九十里。
  李松岭
南文忠公上疏。割咸兴黄草岭以西。三水李松岭以南之地。合为一郡。设邑于别害。则其在分境治民之道。实为合宜。三水府志。江口神方庙坡北。一山横亘山外三百里空虚之间。有长坡小浦洞,兄弟水洞贼路。设三堡于李松岭。
  乌蔓岭
南文忠公上疏。厚州距茄乙波知。既是接邻。而距别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5L 页
害亦不满二百里。中间只隔乌蔓一岭。胡人鸣镝之声。朝夕相闻。东国舆地胜览。咸兴黄草岭,赴战岭,江界五万岭等水。合为鱼面江。
  黄草岭
东国文献备考。黄草岭在咸兴北一百十里。距雪寒岭五十里。龙飞御天歌。 太祖为东北面元帅。击东宁。自东北面踰草黄,薛列罕二岭。渡鸭绿江。又文献备考。咸兴黄草岭。有真兴王巡狩碑。又曰。真兴王巡狩定界碑。在咸兴北草坊院。申景浚曰。草坊院在草黄岭下坊。坊黄音相近。
  
长津江
东国文献备考。长津江源出咸兴白赤黄草之岭。北流由长津栅。至别害过吾蔓川。经庙坡,神方。至江口之堡。过赴战岭之川。经鱼面自作。至茄坡北入鸭江。赴战岭川源出咸兴赴战岭。北流经枇木里及上下锄里。至江口入长津江。南相疏。当初既废四郡及厚州。以与胡人而以长津为界。
  梁巨水
药泉集北巡杂录。梁巨水古有守护。石城遗址尚存。当四山两水之间。有高阜起于中间。足以凭险。颇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6H 页
形势。村人言光海庚戌年间。姜弘立以御史还朝启。以为本地在内。无看望之事。设守护无益而罢之云。以余意度之。自自作仇非。鱼面,江口,神方,庙坡,别害。皆是内地。而亦设堡镇。何独于梁巨。以内地罢之耶。自别害至咸兴殆四百里。若有急报。命令之通。其不在此耶。此殆与汉后主时罢阴平守兵。同一误著耳。
  沿江把守
三水府志。仁遮外堡江外北距十里。有王介洞贼路。罗暖堡江外东距二十里。有崔天己洞贼路。茄乙波知镇北距一里。有三水洞贼路。旧波知堡遮野项下九十里厚州前江外。有古味洞贼路。厚州堡革罢之后。仍设三把守。
  两界要路
三水府志。壬辰四月。清差乌喇总管穆克登。领侍卫主事等六员,甲军五十名。抵厚州。接伴使朴权,观察使李善溥延候于松田坡。又府志。穆克登出古味洞。自厚州经惠山而去。
 按穆克登之来抵我疆。必由厚州。则厚州之为要路尤可知。国家苟以北边为虞。则厚州不可不守。
  抵京道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6L 页
东国文献备考。自京至楼院(三十里。)摆拨幕(六十里。)万岁桥(三十里。)梁文驿(十里。)礼田驿(四十里。○铁原地属江原道。)金化(五十里。)金城(五十里。)昌道驿(三十里。)新安驿(三十里。)淮阳(三十里。)铁岭(四十五里。○岭北安边地属咸镜道。)高山驿(十五里。)龙池院(二十里。)南山驿(三十里。)安边(二十里。)元山仓(三十五里。)德源(十五里。)文川(三十五里。)高原(五十里。)永兴(四十里。)金波院(三十里。)草院驿(十五里。)高城岘(十里。)定平(三十里。)蓬台驿(五里。)咸兴(四十五里。)德山驿(三十里。)林东院站(二十五里。)咸关岭(十里。)咸原驿(十里。)洪原(二十五里。)平浦(四十五里。)霜加岭(二十五里。)北青(二十里。)慈航院(四十五里。)济仁关(三十五里。)黄水院(三十里)钟浦驿(三十五里。)熊耳驿(四十五里。)呼麟院(二十七里。)甲山(四十八里。)虚麟驿(四十五里。)三水(四十五里。)自作堡(三十里。)旧茄乙坡知(四十五里。)厚州(九十里。)
  建置议
故判书赵启远状启。 成庙朝。江藩胡越界搆乱。杀害守令。掳掠人民。故其时议革五邑。迁其馀民。处之内地。宲出于一时之熄乱。议者至今惜其不守。昔汉时西羌侵扰金城等处。邓骘当朝议弃金城六邑。虞诩以为国家疆界不可弃也。关西出将。烈士武夫多出凉州。赖此不弃。前史美之。臣曾以辅德入沈时。 先王方在潜邸。陪侍于锦州,松山戎陈之间。一日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7H 页
先王语及茂昌等邑癈弃事。心窃慨然。今春。臣巡到三甲 镇。至加乙坡知堡。边将等备陈厚州松田坡把守之弊。盖以茂昌,厚州等邑革罢后。 祖宗疆界难于全弃。故茂,慈,虞,闾。则发江界民而守之。厚州则发三水列堡土卒而守之。在昔平时。则只军人往来处审而已矣。自蔘禁极严之后。多定军人。轮回赴防。以为把守。而今则越边无藩胡。江北十日程之间。乃为险山恶水茂林无人之地。而厚州处其蔘路咽喉。故两界蔘采者。皆由厚州。潜越深入。自春抵秋。把守处军人。以癈农为闷。若遇采蔘之人。则或受赂而故越。或夺蔘而故纵。名为防守。宲滋盗贼。现发抵罪。或死或配。年年益增。其势将至于殆尽而后已。馀存土卒。则受苦最偏。反增怨苦。边将相距不迩。亦难遥制。此乃今日边堡难去之大弊。臣问甲山,三水及诸边将曰。厚州距茄乙坡之远近几何。皆对以一息程。其时江水未解。由冰路驰往。自茄乙坡堡三十馀里。有松田坡防守处。自松田坡几四十里。有厚州防守处。上流六七里许。有古邑基址。官舍砌础亦宛然。又有凿池种莲之痕。所谓厚州防守处。则北临大江而南临大川。乃是别害镇西北山谷之水成大川而注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7L 页
江。山开野阔。土地肥饶。其南西隔一山阜。而山外又开大谷。缭以广野。处处宲合㞐生。而虚旷阒寂。但见鸟兽之迹。臣回瞻周览。相其土宜。皆是昔日耕作之处。可见 祖宗朝恢拓边疆规模宏远。惜乎好土地。年久空弃矣。臣观北道沿江列堡。则两镇相距或三十里或四十里或五十馀里。开斥控引。设镇连营。以守疆界。今自茄乙坡之至松田三十里。自松田至厚州四十里。虽多高山峻岭。而山野相错。皆是乐土。最为形势。诚为可惜。察人民之所愿。量地势之所处。度恃关防。以吾之民处吾之地。耕以食之。守而待变。甚合便当。
南文忠公上疏。自三水沿鸭江西下七十里。有厚州古地。所谓厚州未知设于何年。废于何时。而其地在江之南。自是吾地。且郊野之广阔。田土之肥沃。大异于三甲之崎岖瘠薄。地形渐下。风气颇温。又异于三甲之寒苦。霜降最晚。五谷皆熟。诚是乐土。可居之地也。自我国废弃之后。曾为胡人之窟穴。其地距茄乙坡知。既是接邻。而距别害亦不满二百里。中间只隔乌蔓一岭。胡人鸣镝之声。朝夕相闻。被其侵掠者。殆无虚月。幸其时胡人之作贼者。不过攘夺牛马而已。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8H 页
故仅免于城池之沦没耳。且当初朝廷既废四郡及厚州。以与胡人。而以长津江为界。故惟别害,茄乙坡知二镇。置之长津江西岸。其馀庙坡,神方,江口,鱼面,甘坡,自作等堡。则皆置于江水之东。与胡人夹江而居。而其设堡等处。皆急流绝峡。重山叠嶂之中。道路险恶。人不堪通行。又无可耕之田。毋论防守形势之便否。决非人民可居之地也。故即今诸堡虽有边将。而士卒或不满五六户。若使敌人永无来侵之事则可。脱有数十骑仓卒窃发之患。则必不能支吾于顷刻之间。今虽欲多实民人。而土地之险恶如彼。决无实民安保之理矣。自建州雄长之后。厚州之胡。悉被驱去。故以此五十年间。不闻警急。此实天幸也。若或早晚复有来据者。踰乌蔓岭。直入别害。则庙坡以北十馀堡及三甲。皆在贼之背后。自别害至咸兴。虽三百馀里。其间民居稀少。有同无人之境。实无防守之可恃。若使贼自别害直出咸兴。则洪原以北至于六镇。皆将不为我有。关防屏蔽之虚疏。莫甚于此。以此言之。厚州利害。又有甚于车踰岭事。然则厚州废弃之失。岂但为乐土空弃之可惜而已哉。今若更置郡邑于厚州故地。则在三甲相依为援。可无孤绝之忧。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8L 页
在咸兴固其藩篱。可无疏虞之患。而长津江一带自作,鱼面,江口,神方,庙坡,别害等镇堡。悉为内地。皆可罢也。且自咸兴至别害,三水界。几四百馀里。自三水至别害。又四百馀里。则官府政令。难及于四百里外。其间民人。窜居山谷。有若鸟兽之难驯。且不无自中侵掠之患。而官家隔远。不得赴愬。今若复置厚州。以为边防。则长津江上下诸堡。并为革罢。而割咸兴黄草岭以西三水李松岭以南之地。合为一郡而设邑于别害。则其在分境治民之道。实为合宜。此等利害。臣经年熟思。反覆咨询然后始闻。宲非偶然尝试之言也。曾在庚子年间。赵启远为本道监司时。往见厚州。以复设之意。启闻于朝。而闻其时朝议。以为设镇江边久废之处。则必有潜𧻂犯禁之事。以此不许施行云。果若此言。自惠山至茄乙坡知。皆是沿江镇堡也。又何只以厚州为虑哉。
正宗乙卯十月。咸镜监司赵宗铉状启。厚州之山川险夷。地方延袤。田土沃瘠。人民众寡。与夫设邑设镇之便否。不可不十分讲究。臣于北关巡审之路。与南兵使李格烂加商确。又逢守令边将之自三甲来者。辄面询而口详之。仍即发亲裨。遍审形便。图画以来。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9H 页
大体粗可以领略。窃伏念臣之先祖启远。曾按本道。巡到是地。察地利采民情。驰状条陈。请置镇堡。故相臣南九万北边三事疏。亦尝概见之矣。臣于百有馀年之后。猥叨见任。与闻玆议。在臣宲荣且幸矣。盖厚之为地。以言乎山川。则东有冲天岭。西南有乌蔓岭。南有紫芝岭。北临鸭绿江。山阻三向。水限一带。而中间重关叠嶂。高江巨壑。殆不可胜纪。真是天设之一大关防也。以言乎地方。则东之麻田,松田两坪。间以一麓。而揔计其长广。则东西可十馀里。南北可六七里许。自松麻西至莲地坪为三十里。而莲之周遭为九里许。自莲坪西至祥霸坪为十馀里。祥之南北为十五里。东西为五里馀。中有厚州江逶迤抱江界止。而其源出于南。达于鸭绿。自祥坪南至大小都墅坪为三四十里。分三坪言之。东西各十馀里许。南北各七八里许。自此踰柴岭通鱼面。以抵于三水府道里可三百馀里。其外南之金甲巨里,束三谷,大小好地等坪。幅员或数十里。或六七里。而处于江界大岭之后。通一境论之。周回约为三四百里。以言乎田土。则祥霸,莲池,大小都墅,松麻田等坪。野阔山低。泉甘土肥。重以风气常温。霜信最晚。地无不宜。谷无不熟。时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19L 页
起之田。已为千三百日耕。而其中畓亦较田尤胜。以言乎人民。则已入接者为六百十六户。而至今负戴相望于道。归之如市。犹恐地狭。此宲一路之最乐土也。一局形胜。如右所陈。其广野沃土之公然废弃。分境治民之大为关系。故相臣疏论甚悉。而当时之既设旋罢。虑在边禁。其后地随废而人无居。反启彼人采蔘之要路。两界之一将七卒。势单力弱。无以禁制。有识之忧。厥惟久矣。一自流民之入处。迩来数三年间。此患顿祛。其效已然。籍使不置邑镇。既聚之民。今不可还逐。已辟之土。亦不可还废。而但其从四方来者。皆是见利而趋。罔非无恤之类。若无官长之统辖。殆若鸟兽之难驯。此为不可不念处。长津设邑之后。表里于三甲。藩篱于咸兴。而长津之背即厚州也。自乌蔓至冲天上下三百馀里之间。虽有若而镇堡。土卒户不满五六。号令本不出门庭。虽谓之虚无人。亦可也。冒犯潜越之弊。尚不能禁。缓急不虞之备。尤何可望。其在依辅车固边圉之道。有不容依违迁就。一任疏虞。诸坪中祥霸一坪。地既广衍。处在枢纽。欲置邑镇。非此莫可。而厚州江贯流一坪之中。东为厚州。西为江界。盖当初定界。不限山而以江故也。以地形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0H 页
言之。西为等閒空弃之地。而比祥霸稍广。距江州绝远。复岭层峦。峻极于天。除非把守。则人不通涉。今若以此地属之祥坪。则以江州无用之土。作厚州有用之地。实为便当。且大小都野,金甲,束谷。尤系彼我界要害之处。为厚州不得不统领之地。而上所称江州等弃处。若不划属。则祥霸都野之间。峻坂危栈。无以通道。若得此而取路。则水可褰裳。路可方轨。七坪三百里之远。皆可以统 矣。然而其地也荒废既久。闻拓不广。迁徙属耳。室屋未完。民社之责。恐难遽议。姑先设置一镇。稍待规模之渐立。更议官府之升设。如长津则似合事宜。而第有一事难便者。今之三水府。处在四五百里山谷中。民户为千馀。而除为镇土卒。则邑户仅四百。以此土地。以此民人。凋弊无馀。不成邑㨾。今又设镇于厚州。则三民之乐赴。无以禁之。其将不出数年。空而后已。若又虑此。禁其流入。则亦非设镇宲民之本意。臣意则先移三水府于厚州。作一防御营。就三水旧治。设一独镇。使之扼其吭而捍其外。可谓两得其宜。然则庙坡,神方,江口,自作等堡。便属内地。置之无益。姑为革罢。合属于新设镇。至若别害则处在岭阨咽喉之处。鱼面则亦在往来要冲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0L 页
地。此两镇仍旧存之。而外此小小利害。不敢烦达。且系边政之大更张。官方之大变通。臣何敢妄有敷陈。既伏承商量指陈之命。不揆僭猥。敢陈愚见。
备边司回启。盖此厚州设镇之议。自昔已然。间又既设而旋罢。遂使关防形胜之地。虚而无用。田畓膏沃之土。弃而不垦。有识之论。皆为嗟惜。此专由于两界相接之处。或虑边禁之疏虞。而地既旷废。人不居守。徒长彼人潜越潜采之习。揆以边政。固为失计。参之事理。亦甚无义。今既许民入接。先入民户至六百十六户之多。辟土垦田。俨如一大邑治。而彼人潜采之弊。亦云与前顿异。边禁既无可忧。居民亦难还徙。则惟当因其势而招徕安集。使之各成屋庐。俾奠生业。而穷边绝峡之地。民既成聚。无一官长而制之。则不但讼狱无可决之处。宲恐习俗有难驯之虑。先依道臣所论。就诸坪中最广处祥霸坪。先设一镇。规模制置。略如沿边诸镇之例。以有履历知虑武臣差送。使之抚摩安抚。而设施节目。道帅臣相议。从长磨鍊。以为禀旨施行之地。三水府罢邑设镇。庙坡,神方,江口,自作等堡。并为革罢。厚州江西边江界地。移属祥坪等事。请待设镇后。详察事势。更为商量举行事分付。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1H 页
教以为先依回启施行。设邑于外。置镇于内。形便与事势。在所釐正。而新设之地。佥使得人然后。可以出意见设施。履历则追后定式次。须以备谙边俗习知风土者。先使足踏目接官府之如何建置。兵民之如何成聚。以至吏隶仓庾及划界辟莱等事。件件条条。一一措置。始可差送官长。会宁府定配罪人李健秀。姑为减等。移定厚州地。鱼面所管把守将。用白衣从军之例。使渠立功自效。待其书陈便否于本司。更为粘启禀处。
  李健秀手本
 
白头山正脉。南驰至于黄草岭。一枝转而西。又北至于薛罕岭而向鸭绿江。长津,甲山,三水,厚州及废四郡。在其内也。鸭绿江发源于白头山之胭脂峰下。西南流而至甲山之剑川巨里。转而西至于惠山镇前。与乌梅江合而西下。虚川江发源于厚峙岭下。至于呼獜。与白阶山水合流。横带甲山府前而西下屈曲北流。入于鸭绿江。而上为虚川江。下为乌梅江。长津江发源于黄草岭。至于长津府前。与闲台岭,薛罕岭二水合流。而北至于别害镇前。与东门巨里川合。又北至江口堡前。与咸兴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1L 页
风坡水合流。横截三水厚州之间而入于鸭绿江。厚州江源出于乌蔓岭,希塞峰之间。贯流于厚州境,江界境之间。入于鸭绿江。
 本州连池坪东台岩越边古味洞。即彼人去来之要路。自会宁距乌喇不过为十馀日程。则今从厚州至乌喇。比会宁。必有逊无加。正当合冰之时。贼若从此路入寇。而分兵并进于长津,厚州两江之路。则一日一夜。可达黄草,赴战之南。然则洪原以北。不为我有。兵法曰。无恃其不来。恃吾我以待之。设雄镇于此。使彼人不敢现形古味洞近处。则严边实民之策。两得其宜。
 自三水府。从仁遮外路。沿江而西下。到于厚州境麻田。则乃冲天岭底也。山后左右阴坡之可耕者。周为五里许。自麻田转至松田为五里。削壁之下开小坪。而新伐之地。烬馀树木。鱼鳞而横。所见愁绝。中有镇基沟堑四围。云是古自作堡遗址。自松田又转而过留防所。至于东台岩。则彼地所谓古味洞。隔江相对。东台岩之内。即莲池坪。而抱流平铺。形如半月。长广合十馀里许。虽有沃瘠之差殊。亦可耕。左右有略干水田痕。松田去莲池坪二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2H 页
五里。而缘崖通道。危栈石壁。不可尽记。自莲池坪踰獐项行五里。乃祥霸坪。长八里许。广二里许。土地肥饶宜谷。江界祥霸坪隔一大川。合两坪通计。则周回殆为二十里许。至于厚州旧镇。临江浅露。非防守之地。大都野去祥霸为二十里。而江水弯环屈曲。叠嶂萦回盘错。江界山脚间间横截。而东则绝险。西则稍夷。由东而凭崖转曲。攀木而行。至于小都野洞口。则开拓不过二年。左右高山。杉松如麻。不耕耳麦。专种黍粟。由金甲巨里过束谷。至大好地等处。长或为四五里三四里。广或为百馀步数百馀步。而广狭长短不齐。土品别无异同。乌蔓岭北四五十里之间。自祥霸洞口厚州江合流处。计其道里。不过一百四五十里。小都野洞口。即紫芝岭路也。岭内三十里。崎岖峻急。此是厚州主脉。
 鱼面镇不能仍旧贯。移设于祥霸。则本州元非三水地方。而地形未免半面只局。道路危险。民受其弊。许割厚州江西江界山后可耕之地。量宜划付。以通去来。人民土地。专属主管。安集抚摩。规模制置。一依邑例。而讼狱亦依京畿之小宗例。一并自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2L 页
断。徐观成聚。次第升邑。则事力不烦。流民可奠。在厚州实为万全。但三水府处在三路要冲。亦非等闲关防。而凋弊特甚。时存府民。不过四五百户。而争趋于厚州。则不数年。馀户无几。假使设邑于厚州。置镇于旧治。土卒之类。亦当随后撤移。墟其地则一也。甲山府幅圆。比三水最大。民总加三水数三千许。割乌梅江以西长数三十里广八九里土地民户。属之三水。则在甲山所损无多。在三水所补不少。其在分境治民之道。恐合便宜。三水所管别害镇。处在长津江上流之西岸。乌蔓岭后阵之南。要与厚州相为表里。则关防紧重。实非寻常。且镇治距本府四百里。隔之以峻岭险江。常时节制每患不及。脱有缓急。何能报警乎。本镇之距长津。不过为百馀里。而居民之愿属。固已久矣。以其土地民户。划付长津。声势相应。则三水所失。只是五户民一同布而已。此不足以有无利害论之。苟如是则庶几为两全之策。
 自麻田至于境内各洞。尽是四方流入之类而六镇居多。其中衣冠者。不过略而人而已。馀皆愚钝无知。问来历则咸曰乡裔。此实谋避军役之恶习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3H 页
也。麻田,松田两处。伐木开拓。或自戊申。或自壬子。而居民数十馀户。太半是新旧坡知土卒。莲池坪,祥霸坪始于甲寅。大小都野始于乙卯。甲寅来接者。不过六七十户。乙卯入居者。多至数百馀户。而粗成家舍者。总计四五十户。其馀皆结幕而未农者。随身长物。惟一斧而已。取土沃而来接者又或有之。亦不免辛酸。而乌合成群。习尚各异。姑难责以闾井之义。流民言本州处在废郡境一隅。三面阻山。北临鸭江。只有紫芝,冲天二大岭。仅通鸟道。鱼盐去来。惟冲天一路而已。自此距北青。殆七百里。危栈峻崖。不知其数。五大岭三峡江间之。一番往还。动费二十馀日。若当潦水积雪之时。人不能通。民间行用。莫要于钱货。西关之江界。北关之长津。处在三水之界。已皆行钱。独渠等未蒙一视之泽。虽片绵尺木。不能任意买卖。一任咸北商贾之操纵。此实渠等生理之大关捩。本州境金申(一作甲)巨里去别害镇为一百四五十里。有古道痕。且乌蔓岭内外地势坦夷。今若开此而行钱通物货。则距咸兴不过五百馀里。商贾当得出入。鱼盐可致西关。木绵亦可贸迁云。且愿得一官长以统率之。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3L 页
关隘诚非虑远之道。而本州地形如长蛇二百里长谷。实之以民。又建官府。则恐无妨于关防。至于行钱。虽民人等切冤。而法意至严。何敢妄论乎。
 旧镇基临江浅露。不合官居。距其内二里许。有可占处。官府宜移此。至于建置事。当及时经纪。今流民不满四百户。而其中未农侠居者。殆百馀户。男壮四百六十九名。除却初入未农之类。馀丁不过二百馀数。渠何能担当乎。假令财力有裕。虽欲雇役。地僻人稀。元无其路。势将次第营建。以舒其力。今年建一廨。明年如之。又明年亦如之。以至于四五年而成之。则事乃完全。兵民则三甲有五家作统之规。名曰五军。团束极严。本镇户总不如长津之多。奠接不及长津之久。姑从茂山例。以步军二哨磨鍊。而若径加钩束。则必涣散。徐观成聚之如何。次次填充。恐合万全。吏隶仓庾。则今若革罢四镇。一并移属厚州仓。输庾无远。吏隶有足。而系是存革。不敢议到。姑从境内民人中随其自愿。募入使唤。以府镇仓谷折米七百八十名零。移划粜籴。待户总之渐增。次次加划措置后。节目从后定式。且流民等所切望者。不但江界祥霸山腰以下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4H 页
已。小都野即祥霸之咽喉。而道路危险。不得不许令开路于江界地后。以便去来。江界山外地自朴铁仇非立石以上。至于板幕洞以下。限以山脊。姑先划付。而山腰以下。许令耕食。洞口稍深处。立标严禁。使不敢犯蔘场一步地。则在江界为护蔘之藩篱。在厚州得可耕之地。
 麻田民户贰拾参。(拾陆户已农。柒户未农。)元家户拾捌。侠居户伍。人口捌拾参。男肆玖口。(壮参拾口。)女参拾肆口。○松田民户拾陆。(玖户已农。柒户未农。)元家户拾。侠居户陆。人口肆拾陆。男贰拾伍口。(壮拾肆口。)女贰拾壹口。○莲池坪民户陆拾肆。(肆拾陆户已农。拾捌户未农。)元家户参拾柒。侠居户贰拾柒。人口贰百伍拾陆。男壹百拾玖口。(壮玖拾口。)女壹百参拾柒口。○祥霸坪民户壹百贰拾肆。(柒拾陆户已农。肆拾捌户未农。)元家户柒拾壹。侠居户伍拾参。人口肆百柒拾参。男贰百伍拾贰口。(壮壹百柒拾肆口。)女贰百拾壹口。○小都野民户伍拾肆。(参拾肆户已农。贰拾户未农。)元家户参拾参。侠居户贰拾壹。人口壹百柒拾贰。男玖拾玖口。(壮柒拾肆口。)女柒拾参口。○大都野民户陆拾捌。(陆拾壹户已农。柒户未农。)元家户伍拾玖。侠居户玖。人口贰百参拾肆。男壹百贰拾参口。(壮捌拾柒口。)女壹百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4L 页
拾壹口。○以上民户参百肆拾玖。(贰百肆拾贰户已农。壹百柒户未农。)元家户贰百贰拾捌。侠居户壹百贰拾壹。人口壹千贰百陆拾肆。男六百陆拾柒口。(壮肆百陆拾玖口。)女伍百玖拾柒口。
 麻田新起田。贰百肆拾日耕。松田新起田贰百玖拾日耕。莲池坪新起田贰百参拾玖日耕半。祥霸坪新起田贰百参拾柒日耕。小都野新起田壹百日耕半。大都野新起田壹百玖拾玖日耕半。以上新起田壹千参百陆日耕半。
 三水府仓谷折米壹百拾贰石陆斗。旧坡知镇仓谷折米贰百拾石。新坡地镇仓谷折米壹百贰拾壹石。(仓在麻田。)鱼面镇厚州仓谷折米参百肆拾石。(仓在祥霸坪。)以上折米柒百捌拾参石陆斗。
丙辰十一月十九日。大臣备堂入侍时。右议政尹蓍东所启。前因鱼面把守将李健秀书陈册子。咸镜道帅臣论理状闻后。有曾经道帅臣处问议禀处之命矣。诸臣献议同异不齐。而其中甲山之乌梅江以西移属三水。三水之别害镇移属长津。江界废四郡之祥霸坪移属厚州。三水府之移邑。庙坡,鱼面,神方之罢镇等事。最所紧要。而重臣郑民始为北伯时。适巡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5H 页
三甲诸镇堡。详知形便。而一皆持难。其言诚然。然厚州既不可不设镇。则祥霸坪。姑今移属然后。可以通鱼盐之路。而民人始得奠接。在江界方为无用之地。则尤不必靳许。厚州则升为独镇。履历佥使。如法圣之例。赋役狱讼。使之专管。祥霸坪则移属厚州事。分付于咸镜,平安两道道帅臣处。而其馀乌梅江别害镇之移属。三水府之移邑。庙坡,鱼面,神方之罢置诸条。稍待设镇奠接。开春后益加探察采访。道帅臣论理启闻。更为禀处何如。 上曰。依为之。镇将以鱼面把守将李健秀。今日政。令该曹拟入。而民情必以镇民为不若邑民。依关西上土例。为属邑别中营。勿以镇卒称之为可乎。抑直设官府乎。此亦当问之一端。以此枚举分付。而诸臣收议后录下送。以备该道掌考可也。
戊午七月二十一日。备边司启目。观此咸镜监司李集斗状启。枚举厚州佥使吴载光所报。以为新设之地凡诸措置。必待启下节目。方可举行。而设镇三年。以无节目之故。凡百事为。每多掣碍。邑镇间酌定官制。成出节目然后。规模可以整甚。牧御可以得宜。依长津已例。姑先以独镇防守将定号。凡间措置。成节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5L 页
目遵行。待其来头成就。以为升邑。恐或未晚。斫伐数百里长谷树木。开通咸兴鱼盐之请。程路既无悬殊。毁破关防。亦非毖后之长策。江界朴铁仇非以西废郡荒地。划属本镇之说。亦无补于关防制置之方。而不敢臆见擅断。今 庙堂禀处三水别害镇移划长津之议。其来已久。盖别害距三水为三百七十里。险路而官府隔绝。政令莫行。吏乡侵渔千百其端。且该镇仓谷。逐年渐增。民不支堪。昔之一百四十馀户。今为四十一户。至于长津则距本镇为一百二十里。道路亦无险阨。鱼盐绵木。皆自长津贸取。今若以别害镇移属长津。籴谷徭役。从便分排。则诸弊自祛。人民渐殷。实为重关防之急务。三水一府。生理萧然。民人流散。户未满千。将不成邑㨾。而鹿茸进上之数。则与巨邑无异。为弊万端。莫可收拾。长津详定。今为限满之年。三水所封鹿茸五对中。三对分属于长津。使之进排。则有蠲减之惠。无增贡之弊。乌梅江一带为甲山三水分界之地。而江以西一社错在于三水界。距甲山则险而远。付三水则便而近。自前有移属之议。况其土性素沃。馀地颇广。若移属三水。则民人之生利。亦可赖而稍优。请并今 庙堂禀处厚州节目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6H 页
开通新路事。废郡荒地移属事。南兵使徐有秉状辞。亦无异同。厚州新设。已过三年。而以邑以镇。尚无定制。及今措置。有不可已。土地姑未广辟。民户未满千数。设邑一款之有难遽议。诚如道帅臣所论。依前定夺。以独镇防守将定号。佥使印信兵符。令政院该曹造送。合行事宜。令道帅臣商度讲定。成节目启闻后。以为自本司参量添删。覆奏施行之地。姑使设镇既出试可之意。苟能益勤怀徕之政。克尽牧御之道。使土地日辟。民户日聚。则来头设邑。即次第间事。迟速早晚。惟在镇㨾成就之如何。不可以邑镇之虚名。有所轻重于其间。另饬镇将倍加惕念。俾着土者怀奠安之志。闻风者有坌集之效事。一体分付。深峦洞开路事。咸兴,北青均为六百里程道。鱼盐贸迁之利。无甚悬殊。关防毁划之虑。自有所据。朴铁仇非划属事。民情之愿辟此地。亦出深峦通路之议。而岭道既难遽开。地利别无所益。则亦不必先许移属。别害镇移属长津。乌梅江移属三水事。前后道启。每以此为言。而彼此利害。犹未可的知。自初覆启持难。盖出审慎郑重。并姑置之。进上鹿茸之三水长津分封事。长津详定。今既限满。则在该邑便属应行之事。在三水实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6L 页
有分力之幸。此则依道启施行之意分付何如。启并只依回启施行。
十一月二十四日。咸镜监司李集斗状启。谨依关辞。三水府所封进上鹿茸五对中。三对移属长津府。明年为始。分力封进。厚州既以独镇防守将定集。凡诸措置之方。与南兵使徐有秉讲定节目。条录于左。至于镇舍营建之节。当此经费之罄竭。有难财力之烦请。臣营记付钱中二千两。无边贷下。使之取殖经纪矣。前后佥使殚力营建客舍衙舍。其他公廨今既一新。 殿牌亦既奉安。别无更为仰请者。还谷则设镇初。三水府及各镇堡所在军饷。与臣营勾管营赈谷合折米九百石零。有所区划。以其民多谷少之致。方有排巡不足之叹。三水则以民较谷。不无多受艰纳之弊。三水所在军饷折米。限五百石加数划属。今秋捧籴时。移转计料。并令 庙堂禀旨分付。
 一。厚州一境土地人民。自 庙堂已为划属。判下行会。镇治在祥霸东坪十八峰下。东至三水府界冲天岭四十里。西至废四郡界立岩十里。南至三水府界紫芝岭三十里。西南至三水府界厚州岭一百七十里。北至鸭绿江三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7H 页
一。境内元户八百六十二。人口男丁一千八百六十八。女丁一千三百四十七。
 一。仓庾参互民户。酌量道里。都仓及东社,南社,金申(一作甲)巨里等四仓。已为营建。
 一。官制既以独镇兼防守将为定。长津府且是防守将。则自不无左右之别。当以南关右防守将施行。
 一。独镇军制。民户尚小。势难广额。依茂山新设时例。姑以步军二哨定额。而四处流入之民。若于一时充役。则不无骚挠之弊。限明年次次填充。随其前头募入多少。渐次增额。
 一。将校则中军一员,把总一员,哨官二员,知彀官一员,旗鼓官二员,旗牌官十员,军器监官一员,兵房军官二员。定额差定。而旗手哨官一员,塘报哨官一员。旗牌官中兼差。中军及兵房军官。毋论乡武。必以有风力熟谙军务者。各别择差。把总及知彀官,旗鼓官。武列数少。亦令互差。
 一。防守军制。长津府亦无别般制置。只有防守军官五百名而已。本镇亦当依此例磨鍊。以防守军五百名定额。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7L 页
一。本镇既是边地重关。则戢盗之政。亦不容少缓。依各邑例。设置禁盗厅。而校卒量差定。
 一。牙兵乃吏奴作队。而新设之初。吏奴无几。猝难排置。姑待镇属之渐多。更议磨鍊。
 一。五家军作统点考。依三甲例施行。
 一。各仓各库监官。以曾经前居官乡所者择差。人吏罗卒。随愿募得。量宜差定。奴俾依长津设镇时例。以南关寺奴俾各六口划给。
 一。烽台在昔甲寅设堡时。烽燧始起于祥霸坪东十八峰。传准于猉獜山。自猉獜山传准于旧坡知矣。废镇时。厚州所在二烽及旧坡知江边二烽。并皆撤罢。更于长津江边。自鱼面至旧坡。设置四所。本镇今既复设。则烽燧亦当依旧复设。第念长津设邑之后。自厚州由别害长津而抵咸兴之间。历三水甲山而抵北青之道里。各为六百馀里。远近虽不悬殊。由北青则岭峙交错。往来艰险。向咸兴则山势颇低。行路稍易。脱有事变于厚州。其为贼路。决不在彼而必在于此。今于设烽报警之道。亦当有十分商确者。盖甲寅旧例。则由于长津之未设。故自猉獜山传准于旧坡知。由三甲转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8H 页
达于南兵营也。到今既有长津之直路。则恐难一遵旧例。此则今姑依旧复设长津。设烽之后。详探彼此山川道里之形便。以定万全设施之军。
 一。烽火则每所三十名。分作六番。每番五名式立番。五日相替事定式。而依道内各邑例。以烽武士称之。监考则每所二人式。以勤干品官差定。以为分番相递。昼夜捡举之地。亦依各邑例。以烽百总称之。又别定烽别将一员。使之都次知举行。而待烽台设置磨鍊。
 一。把总则昨年四月。自兵营各镇留防把守之规。启闻革罢而移属于本镇。自麻田至朴铁仇非沿江五十五。设置六所。每所以一将二卒式磨鍊。依留防把守例。五月初一日设防。九月初一日罢防。此既设镇后新变通则依此施行。
 一。把总军。自昨年以各该里所居五军。轮回把守。而六处中六处。即无人空閒之地。故以峡里五军立把。峡里民之当农远戍。为弊不些。军制今既磨鍊。而哨军之立把。亦有北关各邑之已例。有闾阎四处。则依前以该里五军立把。无闾阎二处。则以哨军磨鍊。在前各镇入防时。松田,麻田两把守。则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8L 页
为虑将卒裹粮往来之弊。自南兵营军饷会外折米十三石六斗七升。自备给粮。今此五邑立把四处。则既是闾阎把守。不必给料。至于哨军立把二处无人之地。不可不赍粮。以松麻两把守料米移给。
 一。盗直岭阨要路诸处。以附近居民轮回守直。以为𧨝察之地。
 一。拨站自官镇门至旧坡知为九十里。而官镇门及麻田里。各置步拨一站。每站以一将三卒式磨鍊。拨军依各邑例。民户中除应颐各户。一并属之拨案。以为轮回立拨之地。
 一。城池则一水对敌之地。事当即地设筑。而刱设之初。力绵事。有难猝办。稍待财裕民殷。以为经纪之地。城丁军亦待筑城时。依三甲例。毋论乡武。一并偏伍。
 一。军器段亦依长津新设例。当以道内有裕民镇。军器区划。而本镇既是废地新设。故初无在前所储。二哨军所用各㨾器械数爻。磨鍊移划假率军官。一百名定额。限三年渐次充额。而每名除番钱一两。以米代捧。以为军器随毁修补之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9H 页
一。时起田畓。今年已为尺量。而正田二百二十五结二十三负五束。续田一百十结八十六负。总为三百三十六负九负五束。正田则依丙辰十二月启下定式。只蠲劝耕三年税。起垦之未满三年限者。准限蠲税。已满限者。自今年出赋捧税。续田则一依法典。随起收税。严禁白徵之弊。
 一。量案本镇开拓属耳。今年尺量。不过如干先辟之田。而诸坪尚多未起处。则此后逐年起耕之田。不可与他各邑之间间加耕。一例施行。自明年加耕田。随起随量。作为加耕案。而正续及起耕年条。区别悬录。待限满次次出税。待诸坪尽辟后。通同改量。
 一。本镇既已专管土地。则凡百事务。无异邑治。诸般公费及佥使之月廪。将官之支放。吏奴烽台之给复。不可不磨鍊。给复则人吏十五结。官奴十结。每烽台各五结式划给。而烽台待其设始举行。应役实结。正田每结粟二石式。续田每结粟一石式收捧。而折米一百二十石。则以佥使月廪条划给。以为一年排用之地。折米四十九石九斗。则以将官支放条划给。其馀粟及来头加耕田结役。则依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29L 页
大同例。以为诸般公费需用之资。
 一。税米太依法典会录。
 一。军田籍三政。既属本镇。使之专意主管。则狱讼等事。一依守令例施行。
 一。本镇既兼防守将。则各镇管辖及文报体例。当依长津府例施行。沿江所居三水东五镇。虽不得专属管辖。至于时急边情。一依主镇例。登时驰报。而江边有无事。每朔末修报。佥使则单牒呈。万户,旗管。具书目牒呈。
 一。以独镇防守将施行。则巡兵营现谒时座次。依城津佥使例施行。
 一。本镇既是边门重镇。则不可一时旷官。若非巡兵营军务面议事发关驰进。则虽未延命。不得擅离来往事。定式施行。
 一。贫民衣资及户籍盐。依三甲例。明年为始分排以给。烽军襦衣。待烽燧设。始磨鍊。
 一。刱设之地。初无原居民。其势不得不募集流入之民。以为编伍。依长津已例。本镇来接之民。毋论前来与新来。原籍官身役随即颐给。使之安意奠居之地。至于各镇堡土卒之流入居生者。决不可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五十一 第 430H 页
一用是例。盖各镇堡卒元额。本自零星。多不过百馀名。小或数十名。以此零琐之额数。谓以流入居生。并为编伍。则各该镇堡。异于各邑。无以充定。其势必至于无卒空虚而后已。此则永属各该镇堡先定之役。而勿为混侵于编伍之中。俾免新接叠役之弊。
 一。习俗之抵死谋避镇卒者。以其有土卒之称而人皆贱之之故也。校卒依本道烽军之改称烽武士之例。授名以防守。以示稍异其称号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