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地理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39H 页
西北边界考
  安定国
安定国。本渤海之种。为契丹所破。保其西鄙。宋太祖开宝三年。其王烈万华因女真使。上表献裘。太宗太平兴国中。经营远略。讨击契丹。因降诏安定国。令张掎角之势。安定亦怨契丹侵侮。欲依宋师以报。得诏大喜。六年冬。女真遣使贡宋。路由安定。乃托使上表云安定国王臣乌玄明言。伏遇圣主洽天地之恩。抚夷貊之俗。臣玄明诚喜诚忭。顿首顿首。臣本以高丽旧壤。渤海遗黎。保据方隅。涉历星纪。仰覆露鸿均之德。被浸渍无外之泽。各得其所。以遂本性。而顷岁契丹特其强暴。入寇境土。攻破城砦。俘略人民。臣祖考守节不降。与众避地。仅存生聚。以迄于今。而又扶馀府昨背契丹。并归本国。灾祸将至无大于此。所宜受天朝之密画。率胜兵而助讨。必欲报敌。不敢违命。臣玄明诚恳诚愿顿首顿首。元兴六年十月日。安定国王臣玄明。表上圣皇帝前。太宗优诏答之。端拱二年。其王子因女真使。献马雕羽鸣镝。淳化二年。其王子太元因女真使上表。其后不至。高丽显宗九年。安定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39L 页
国人骨须来奔。玄明所上表诚翩翩。非夷裔之语。盖渤海之馀也。渤海文献诚灿然。而表中又言渤海遗黎。则意渤海破灭之馀。得保一旅而自存。然契丹方强盛。岂孤弱如安定而可图哉。是时女真朝京之路。泛海由沙门岛。而路过安定。托使付表。其表又云扶馀府背契丹归本国。扶馀者今开原县也。以此推之。其国似在鸭绿江内外。岂熟女真部落欤。女真即靺鞨之种。而渤海之所由起也。且是时契丹方据辽阳以北而生。女真又据混同白山之际。安定之国。除非鸭水内外。无可托尔。
  
高丽六城
六城。曰兴化镇今入义州。在府南五十五里。曰通州今宣川。金史作洞州。本安化郡。龙州今龙川府。本安兴郡。铁州今铁山府。本长宁县。一云铜山。郭州今郭山郡。金史所称霍州。本长利县。龟州今龟城府。本定州。定州后移治。随州即今定州。高丽成宗四年。契丹萧逊宁大举入寇。王至西京。逊宁移书促降。群臣议者。欲自黄州至岊岭为界。以与而请和。徐熙曰。自契丹东京。至我安北府数百里之地。旧为女真所据。光宗取之。筑嘉州,松城。今契丹之志。欲此二城。其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0H 页
言取高句丽旧地。实惧我也。今据割西京以北。非计也。且三角以北。高句丽旧地也。彼责之无厌。可尽与乎。王曰。孰往丹营议和者。徐熙请行。至逊宁营。逊宁曰。汝国自兴新罗地。高句丽之地。我所有也。汝侵蚀之。又与我接壤。而越海事宋何也。若割地以献而修朝聘。吾且还师。熙曰。我国即高句丽之旧也。故号高丽。都平壤。若论地界。上国东京。皆在我旧境。何得谓侵蚀乎。今鸭绿江内外。女真盗据。其间道途梗涩。朝聘之不通。女真之故也。若逐女真通道路。敢不修朝聘。辞气慷慨。逊宁知不可强。遂具以闻。契丹主许还兵。十三年。逊宁致书传丹主。命将于鸭绿江西筑五城。请王亦于江东量地筑城。交通车马。以开贡觐路。于是徐熙率兵逐女真。城长兴,归化二镇。郭,龟二州。置鸭绿渡句当使。十四年。徐熙深入逐女真。城安义,兴化二镇。灵,宣,孟三州。显宗四年。契丹敕王入朝。王遣使陈病不能。丹主怒。索兴化等六城。癸丑三月。又使耶律行平来索。七月。复使行平来索。甲寅九月。遣将军李松茂又索之。十月。遣国舅详稳萧敌烈。来侵通州兴化镇。将军郑神勇,别将周寅击败之。斩七百馀级。溺江死者甚众。乙卯正月。契丹兵围兴化镇。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0L 页
军高积馀,赵弋等击却之。又侵通州。三月侵龙州。四月使行平又索。王拘不遣。九月。来攻通州兴化镇。郑神勇引兵出丹兵后。击杀七百馀级。六年。契丹作船桥于鸭绿江。夹桥筑东西城。遣将攻之不克。冬取保州来远县,宣州怀化军,定州定东县。文宗九年。契丹设弓口门栏于保州(后改抱州)城东。移牒请治鸭绿以东疆埸。遣柳洪同契丹使。审定地界。未定而还。寻遣使请毁保州桥。朴寅亮撰表曰。普天之下。既莫非王土王臣。尺地之馀。何必曰我疆我理。归汶阳之旧田。抚绥弊邑。回长沙之拙袖。忭舞昌辰。契丹主览之。寝其事。宣宗丙寅。契丹于鸭江东。起榷场。连岁遣使请罢。戊辰秋始许之。睿宗丁酉。金兵攻取开州。遂袭来远城及大夫,乞打,柳白三营。耶律宁与来。远城刺史常孝孙等。载其官民一百二十艘。出泊江头。移牒宁德城。以来远城及抱州(即保州)归之高丽。遂泛海而遁。丽兵入城。取兵仗钱货宝物甚多。王大悦。改抱州为义州。以鸭江为界。又遣蒲马如金。请抱州。金主曰。抱州近尔边境。听尔自取。仁宗丙午。遣使奉表称藩。遂许抱州。
  自契丹破渤海。而鸭绿内外漫置之。遂为熟女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1H 页
真所据。契丹之未驱逐。以其服事之故也。高丽之未驱逐。以其藩蔽之故也。高丽时方以玉帛待于两境。苟欲专意事契丹。假女真之路而通朝聘。顾何难之有哉。终始归诚于宋。乃越海涉青齐之境。远朝于汴都。盖其时兵力不甚凋敝。可以拒契丹。而万折之诚。有不可已者。契丹亦方远都燕中。顾无意于六城。而特欲惧高丽。俾不敢叛己也。苟朵颐逐逐。则岂不能动大兵。一举而取之。乃反或还师或筑城或设门。而不为之力也哉。及其末也。辽之弃之也。非爱高丽也。欲替己而受祸于金也。金之不取也。亦非爱高丽也。方志在破燕而主中国。岂复事此区区之六城乎。且尹侍中九城之役。馀威存故尔。丽朝君臣。犹逊辞于金而乞还之。盖其揣摩之已熟。然城之归高丽。固其势也。保州定州等地。或以为在鸭绿西北凤皇城界。然辽史言取高丽保定二州。在鸭绿以东。明甚来远有二。一县名。属抱州。一城名。在鸭江北。
  东宁府
高丽元宗十年。西北面兵马营吏崔坦,韩慎。闻林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1L 页
癈王。与三和校尉李正龄,定远郎将桂文庇,延州人玄孝哲等谋诛衍。啸聚龙冈,咸从三和人。杀咸从令崔元,椵岛分司御史沈元浚,西京留守崔年。以西北诸城反。附蒙古。庚午。以蒙兵三千来镇西京。蒙古至遣蒙哥笃领军来。赐坦及延龄金牌。孝哲银牌。以西京为东宁府。画岊岭为界。又升东宁路总管府。以坦等为总管。因剖静州,义州,麟州,威远镇。隶婆娑府。领土山县,铁和县。忠烈王庚寅。罢东宁府。归丽以西北诸城。王复为西京。拜韩慎,桂文庇为大将军。玄元烈为大汉尹。
东宁府今平壤府。
定远府今龟城府。
郭州今郭山郡。
抚州今在德川郡西百八十里。本云南郡。一云古青城。高丽成宗改为抚州。本朝 世祖时属德川郡。
黄州。续文献通考注。领安岳,三和,龙冈,咸从,江西五县。长名一镇。今属海西道。
灵州(缺)
嘉州今嘉山郡。续文献通考注。辽为嘉平郡。嘉平郡在鸭江北注误。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2H 页
顺州今顺川郡。续文献通考注。本辽队县地。辽队县在辽东界注误。
殷州今殷山郡。
宿州。申景浚曰疑肃州。
德州今德川郡。续文献通考注。领江东,永清,通海,顺化四县。宁远,柔远,安戎三镇。
昌州今昌城府。
铁州今铁山府。续文献通考注。本安市县。安市在鸭绿北注误。
泰州今泰川县。续文献通考注。本契丹牧地。领长春一县。长春在混同江北注误。
价州今价川郡。
朔州初宁塞县。高丽显宗改为州。
宣州今宣川府。本通州。续文献通考注。领宁朔,苇岛二县。
成州今成川府。续文献通考注。领树德一镇。
熙州今熙川郡。本清塞镇。
孟州今孟山县。续文献通考注。领三登一县。椒岛,宁德二镇。
延州今在云山东四十里。本密云郡。一云安朔。本朝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2L 页
世祖时。割入云山郡。续文献通考注。领树德一镇。
云州今云山郡。
土山县今祥原郡。
中和县今中和府。
铁和县今在黄州西三十里。○以上隶东宁路。
静州今在义州南二十五里。本松山县。本朝 太宗时入义州。
义州本龙湾县。又名和义。契丹置城称保州。又称抱州。
麟州今在义州南三十五里。本灵蹄县。
威远镇今在义州南二十五里。高丽显宗时。遣柳韶修古城置镇。○以上隶婆娑府。府在鸭绿江北。
浿西地自渤海残破以后。荒废不复理。弓裔起于铁圆。击取十二镇。曰平壤府,江东县,江西县,顺和县,(今顺安)三和县,三登县,安北府,(今安州)刚德镇,(今成川)通德镇,(今肃川)太安州,(今慈山)安水镇,(今价川)阳岩镇。(今阳德)高丽太祖仍之。宣州,威化镇,(今云山)延州,嘉州,泰州,安戎镇。(今入安州)并光宗时置。龟州,(今龟城)郭州,博州,(今博川)顺州,殷州,树德镇,(今入阳德)安义镇,(今入龟城)兴化镇,(今入义州)长兴镇,归化镇,(未详所在)孟州。并成宗时置。徐熙逐女真。所筑八城。德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3H 页
州,抚州。(今入德川)穆宗时置。龙州(今龙川)朔州,铁州,宁德镇,(今入义州)定戎镇。(今入义州)并显宗时置。平虏镇,(今入永柔)宁远镇,(今宁远)昌州。(今昌城)并靖宗时置。宁朔镇(今入义州)文宗时置。清塞镇(今熙川)高宗时置。随州(今定州)元宗时置。渭州,(今宁边)永清县,(今永柔)通海县,(今入咸从)咸从县,龙冈县。虽未知何时所置。盖元宗以后事尔。静州,麟州,威远镇。并睿宗时所置。泥城府,(今入昌城)江界府,阴潼。(今碧潼)并恭悯时逐女真所置。盖蚕食之。未能复高句丽之旧疆。当胡元之末。辽阳莽为丘墟。何不收取之也。鸭江东西。风气大异。东国有辽阳然后得以富强。盖其四战之地。人皆劲悍。是故高句丽当东西汉之际。为中朝旰食之忧。契丹女真皆起于东北。今清人又起句丽之旧彊。盖天地之气。东北为盛故也。高丽之末。已启我朝之文治。其礼乐声明。方明乎冠屦之分。且浿西箕子旧邦也。其民肯甘心左衽以事胡元哉。元之归东宁府也。已知其势不可耳。
  双城府
和州。高丽恭悯时。升和宁府。今为永兴府。
登州。高丽高宗时弃地。寓襄州。忠烈王时还本城。和州以南皆同。今为安边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3L 页
定州古称巴只。一云宣威。初改名千丁。为万户府。高丽睿宗为州。府南五十里。有元兴关。以都连浦为界。今定平府。
长州一云椵林。又端谷。初为州。高丽显宗筑城后降县。今入定平府。在府南五十五里。
豫州初为州。高丽睿宗筑城后降县。我 太祖朝。并原兴镇。为豫原郡。 世祖朝。入定平府。在府南四十五里。
高州初为德宁镇。高丽成宗为州。显宗城凤化山南。徙州治。今为高原郡。
文州初为州。后入宜州。忠穆王复置。今为文川郡。
宜州句丽时泉井郡。新罗时泉井郡。景德王筑炭项关门。高丽成宗时改今名。今为德源府。
宣德镇。高丽文宗筑城后称德州。今入咸兴府。在府南四十五里。
元兴镇。高丽靖宗时城栍川置镇。后入定州。今在定平南五十里。
宁仁镇。一云清源。我 太祖时筑城。后入永兴府。在府东六十里。
耀德镇。一名显德镇。高丽显宗筑城后为县。入永兴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4H 页
府。在府西百二十里。
静边镇。高丽靖宗筑城后入永兴府。在府东六十里。高丽高宗四十五年。蒙古散吉大王普只官人等。以大兵屯古和州。高和,长定等十二州人。入保猪岛。在永兴东七十里。东北面兵马使慎执平。以岛城大而人少难守。以避兵民徙之竹岛。岛在德源南十五里。岛狭隘无井。众不欲也。龙津人赵晖,定州人卓青。与女真布只圆通。潜引蒙古杀执平。以和州迤北附于蒙古。蒙古乃置双城府于和州。以晖为总管。青为千户。恭悯丙申。以密直副使柳仁雨为东北面兵马使。率贡天甫,金天凤,李仁任等。往击双城府。仁雨踰铁岭次登州。距双城二百里。留十馀日不进。时我 桓祖以双城千户。来朝而归。王遣兵马判官丁臣桂。谕以内应。 桓祖即衔枚而驰。与仁雨合兵破双城。总管赵小生逃入伊板岭。(今磨天岭)于是收复八州五镇。以都连浦为界。复号东北面。
  自高宗戊申。至恭悯丙申。凡一百九年。和州以北。陷于蒙古。柳仁雨之复之也诚难矣哉。时我桓祖栉沐之勋。盖已为六镇开拓之兆也。
辛祦十四年。契长寿还自京师。宣 皇朝圣旨曰。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4L 页
岭以北。元属元朝。并令归之辽东。西北面都安抚使崔元沚。报辽东都司。遣指挥二人。以兵千馀来至江界。将立铁岭卫。 帝预令设本卫。镇抚等皆至。辽东自辽东至铁岭。置七十站。站置百户。后军都督府遣百户王得明来立卫。高丽遣朴宜中陈乞曰。铁岭迤北至公崄镇。系是本国之地。本国叛民卓青等。以和州以北地降于元。闻知元朝沈州有双城县。因本国和州有小城二坐。朦胧奏请。遂将和州冒称双城。以赵晖为总管。卓青为千户。至正十六年。申达革罢。还属本国。其在先臣。幸逢昭代。职罔愆于侯度。地既入于版图。伏望使数州之地。仍为下国之疆。 帝诏曰。今铁岭之地。王国有辞。宜寝其事。
  五国城
宋史。金人拘二帝于中京大定府。靖康二年。至会宁。徙之韩川鹘里改路。高宗建炎四年。又徙之均州五国城。城在白头山南云。
金史世记。五国蒲聂部节度使拔乙门叛。辽鹰路不通。辽人将讨之。先遣同斡来谕旨。景祖曰。可以计取。若用兵。彼将走险阻。非岁月可平也。
又辽咸雍八年。五国没橪部谢野勃堇叛。辽鹰路不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5H 页
通。景祖伐之。谢野来御。景祖被重铠。率众力战。谢野兵败。走拔里迈泺。
又陶涵水,徒笼告水,纥石烈部,阿阁版及石鲁。阻五国鹰路。执杀辽捕鹰使者。辽诏穆宗讨之。阿阁版等据险立栅。方大寒。乃募善射者。操劲弓利矢。攻之数日。入其城。出辽使存者数人。
又景祖以来两世四主。志业相因。卒定离析。一切治以本部法令。东南至于乙离骨,曷懒耶懒,土骨论。东北至于五国主隈秃答。金盖盛于此。
古记五国城有二。一云在江界伐等堡江越边。有方城形址。一云在会宁甫乙下堡西豆满江南。古城形址是也。
大明一统志曰。五国城在三万卫北千里。自此以东。分为五国故名。
宁古塔古迹云五国头城。在城东北。
契丹国志。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接大河。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辽人酷爱。岁岁求之于女真。至五国战而得。不胜其扰。
金国志。天会八年。宋二帝自韩州如五国城。城在金国所都之东北千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5L 页
扈从录。自宁古塔东行六百里。曰姜突里噶。松花黑龙二江合流于此。有大土城。或云五国城。
闵麟嗣古国都。今郡县合考云由开原至乌喇。乌喇乃辽宁江州混同军。有地名曰喇(平声)母乌稽。在松花江东百里许。至小乌稽。乌稽者汉言大林也。自厄黑木站至喇代木站。东行百六十里。至大乌稽。又东行二百三十里。至沙林。东南十五里。至火茸城。城广四十里。乃金祖始兴地。为会宁府。更称上京。自沙林而东八十里。为宁古塔。东行六百里。至姜突里噶。尚乃朝鲜北境。有大土城。为五国城。安置徽,钦故城东山顶。死葬此。其地距燕京三千八百馀里。西上黄龙府二千一百里。
  按契丹国志之说是也。后人但知金所都为上京会宁府。遂疑五国城在其东北千里。或六百里。松花黑龙合流等处。而其实契丹求鹰时。金景祖马古乃,穆宗盈歌。方在曷懒甸。与五国蒲聂等部苦战。以开鹰路。曷懒甸今咸兴端州吉州等地。今我会宁府在咸吉端等地之东北。府之甫乙下镇西有大冢。称为皇帝冢。小冢累累围绕。谓之侍臣冢。至今耕者往往得崇宁钱。或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6H 页
金银器。尹光莘为北兵使时。高岭佥使于此得一炉一爵。俱古雅。并勒臣京制。盖蔡京也。真宣和间物也。会宁府之为五国城。皇帝冢之为宋徽宗冢。益无疑也。
  又宋高宗建炎二年。二帝在韩州。而是岁宋遣杨应诚于高丽。欲假道迎二帝。则韩州接近于高丽。非咸平路之韩州也。辽志。韩州东平郡。本藁离国旧治柳河县。高丽置鄚颉府都督。鄚颉二州。渤海因之。又曰。柳河县本渤海越喜县地。渤海传越喜故地为率宾。
  
甲厚州等地。盖韩州之界也。而鹘里改者。胡里改也。金纪。天会八年七月丙寅。昏德公赵佶卒于鹘里改。韩州与五国城之均州。同是胡里改之路。则相距似不甚远。今三甲厚州等地。与会宁府同据白山之趾。可知韩州在三甲厚州等地。均州在会宁府。
又皇帝冢在东方者三。一宋徽钦也。一后晋主重贵也。一北燕主冯弘也。后晋主重贵。为契丹所执。迁于建州以没。江界伐登堡江外所在皇帝冢是也。北燕主冯弘。为高句丽王所杀。葬之北礼。北礼今云山郡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6L 页
是也。
  长城
高句丽荣留王辛卯。筑长城。东北自扶馀城。东南至海千有馀里。凡十六年而毕。
  按后汉书。扶馀在玄菟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本濊地。今开原县。本扶馀国。勃海为扶馀府。后汉时。玄菟治高句丽县。高句丽县。今建州地也。建州于开原甚近。不至于千里之远。范晔不明其界至。沿袭旧志。指玄菟在咸兴府时言也。
唐书。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士战胔。毁高丽所立京观。建武惧。乃筑长城千里。东北首扶馀。西南属之海。
新罗宣德王壬戌。移汉山民户于浿江镇。宪德王十八年。命牛岑太守白永。发汉山北诸州郡人一万。筑浿江长城三百里。
  按浿江者。今所称猪滩也。新罗界不踰猪滩。此其證也。牛岑即牛峰县也。
高丽德宗癸酉。以北界邻胡。命平章事柳韶。创置关城。自鸭绿江入海之口古国内之界。东跨威远,(今在义州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7H 页
南二十五里。)兴化,(在今义州南五十五里。)南静州,(在今义州南二十五里。)宁海,(今未详。然似亦在义州界。)宁德,(在义州东南四十里。)宁朔,(在义州东一百二十里。)云州,(今云山郡。)安水,(今价川郡。)清塞,(今熙川郡。)平虏,(在永柔北三十里。)宁远,(今宁远郡。)定戎,(似在宁远阳德之界。非义州定戎。)孟州(今孟山县。)朔州(今朔州。)等十四城。由东界耀德,(在永兴西一百二十里。)静边,(在永兴东六十里。)和州(今永柔。)者长三周其隍。旧称三关门。曰定州,(今定平府。)元兴,(在定平南五十里土城。)宣德。(在咸兴南四十五里。)延袤千馀里。石城高厚各二十五尺。(古云在义州玉江者长三百步。 在九龙渊北者长四百十一步。)是役也契丹遣兵来争。弗克而去。
  
案柳韶筑城之址今尚在。余尝过车岭之阨而见之。虽堵堞无辨。然石皆方隅秩然。可见古人用力之牢也。今人每咎秦始皇筑长城。然自燕时已筑长城。我东近于燕。故慕其制而筑之欤。民力之轻用。又可知也。徒城而不宲民。则城虽峻。亦奚足用哉。我国无如山城之易守。为庙筹者盍讲之也。
靖宗乙亥。筑西北路长城。自松岭迤东。以扼边寇之冲。又城梓田。徙民宲之。号昌洲。
  白山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7L 页
白头山特起于大荒之中。金与清迭起其下。宲受其福。故尊之为帝而祀之。其南即我邦也。虽以土门鸭绿二水限之。水浅狭。不足为天堑。且又长坡平夷。可方轨而至。顾阴雨之备。茫然不之讲。且当辛未定界也。分界江以南可拓界。而又失机会。可不慨乎。荟萃定界时始末。以备闲中之观。
金礼志。大定十二年。有司言长白山在兴王之地。礼合尊崇。议封爵建庙宇。十二月。礼部太常学士院奏奉敕旨。封兴国灵应王。即其山北地建庙宇。十五年三月。奏定封册仪物。冠九旒服九章。玉圭玉册函香币册祝。遣使副各一员。诣会宁府。行礼官散斋二日。致斋一日。所司于庙中陈设如仪。庙门外设玉册衮冕幄次牙杖旗鼓从物等视一品仪。用三献祭如岳镇。其册文云皇帝若曰。自两仪剖判。山岳神秀。各钟于其分野。国将兴者。天宲作之。对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迹。有若歧阳。望秩山川。于稽虞典。厥惟长白。载我金德。仰止其高。实惟我旧邦之镇。混同流光。源所从出。秩秩幽幽。有相之道。列圣蕃衍炽昌。迄于太祖神武徵应。无敌于天下。靡不咸秩。矧王业所因。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8H 页
瞻彼早麓。可俭其礼。服章爵号。非位于公侯之上。不足以称焉。今遣某官某。持节备纳册命。玆山之神。为兴国灵应王。仍敕有司岁时奉祀。于戏。庙食之享。亘万亿年。维金之祯。与山无极。岂不伟欤。自是每岁降香。命有司春秋二仲。择日致祭。明昌四年。备衮冕玉册仪物。主御大安殿。用黄麾立仗八百人,行仗五百人。复册为开天弘圣帝。后庙毁。清复尊长白山之神。望祭于乌喇城西南九里温德恒山。康熙十七年。遣大臣觉罗吴木讷等。登山相视。
方象瑛封长白山记。康熙十有六年四月望。以长白山发祥要地。内大臣觉罗武某,一等侍卫兼亲随侍卫费耀色,一等侍卫塞护礼等。于大暑前驰驿往。五月四日启行。十四日至盛京。二十三日至兀喇宣谕。镇守将军等。召村庄猎户。皆无知长白者。都统尼雅汉族袒戴穆布鲁。世采猎以老。退閒。自言祖居额黑讷阴。闻其父尝云猎鹿长白山。负以归。四日可抵家。以此度之。长白山距讷阴当不远。因问讷阴路几何。猎户噶喇大额黑等曰。陆行十日。水路乘小舟二十日。乃命猎人喀喇前导。各持三月粮。又虑食尽马乏。不能归也。期将军巴海载米一舟。候于讷阴。于是噶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8L 页
喇大额黑等由舟。觉罗率固山大萨布素由陆。六月三日启行。径文德痕河,阿虎山库纳讷林,祁尔萨河,浑沱河,法布尔堪河,纳丹佛勒地方。辉发江,法河水敦林巴克嗒河,纳尔浑河,敦敦山,卓龙窝河凡数十处。抵讷阴。而噶喇大等亦至。盖自江逆溯。由元努湖河。至佛多和河。复顺流来会。才七日耳。十一日发讷阴。一望林莽。迷不得路。萨布素率旂甲二百人。伐木开道。十二日悉众行。是日萨布素遣顾𤍊等。先后驰报。前进约百数十里。登一山升树而望。遥见远峰白光片片。殆长白山也。因留噶喇大额黑督采珠蚌。十四日。与萨布素等会。密树茂枺。揣摩开路。十六日黎明。闻鹤鸣六七声。云雾迷漫。不复见山。乃从鹤鸣处。觅径得鹿嗘。循之以进则山麓矣。始至一处。树木环密。中颇坦而圆。有草无木。前临水。林尽处有白桦木宛如栽植。香木丛生。黄花烂熳。随移驻林中。然云雾漫漫。无所见也。众惶惑。前诵纶音礼甫毕。云披雾捲。历历可睹。莫不欢呼。称毕遂攀跻而上。有胜地平敝如台。遥望山形长阔。近视颇圆。所见白光皆冰雪也。山高约百里。五峰环绕。凭水而立。顶有池约三四十里。无草木。碧水澄清。波文荡漾。绕池诸峰望之。摇摇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9H 页
若坠。观者骇焉。南一峰稍低。宛然如门。池水不流。山间则处处有水。左流为松阿里兀喇河。右流为大小讷阴河。瞻眺之顷。峰头游鹿一群皆骇逸。惟七鹿忽坠落。众喜曰神赐也。盖登山适七人。时正乏食。拜而受之。回首望山。倏复云雾。遂于十八日。南面至前登山高处。望一气杳冥。并不见有山光矣。二十一日。至讷阴河合流处。二十五日。至恰库河。则讷阴东流合处也。二十九日。由恰库河。历色克腾图白黑噶尔汉噶大浑萨满萨克锡法克锡法松阿里多浑大江险绝处凡九。七月二日次兀喇。十二日抵宁古塔。遍阅会宁诸府。八月二十一日还京。具疏闻上。以发祥之地奇迹甚多。山灵宜加封号。下内阁礼部议。封长白山之神。岁时享祀如五岳焉。
  按由彼地而欲登白头山。水路自溯松江及额赫讷。因必拉入布达山而至。康熙初。武某登白头山顶。而我人未之知者。以其由彼地来也。
康熙二十三年。遣驻防协领勒出等。复周围相山形势。广袤绵亘。略如明统志所云。其巅不生他树。草多白花。南麓蜿蜒磅礴。分为两干。其一西南指者。东界鸭绿江。西界通加江。麓尽处两江会焉。其一达山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49L 页
西而北亘数百里。以其为众水所分。旧志总谓之分水岭。今则西至兴京边。茂树深林。幕天翳日者。土人呼为纳绿窝集。从此西入兴京门。遂为开运山。自纳绿窝集而北。一冈袤四十馀里者。土人呼为歌尔民朱敦。复西指入英额边门。遂为天柱隆业二山。回旋盘曲。虎踞龙盘。其间因地立名。为山为岭者不一。要皆此山之支裔也。盛京通志谓在船厂东南一千三百馀里。今考此山实在州东南六百里。
肃宗辛未十月十八日。北京移咨言自长白山以南义州江。至土门江中间。辽阔灵古塔乌喇等地方。凡有舛错处。详阅定夺。且义州江至土门江南崖一带。俱系朝鲜国接壤。必有熟路者。译官俱行。预备俟往看。仍令大臣官员再往定行。(咨文止此)时清人将修一统志。遣使周览东北彊域。使臣闵黯,姜硕宾自北京驰闻。朝家命西北两界。备供帐甚急。民间绎骚言五敕东至。皆荷担而立。都下士大夫。亦多奔窜者。至令汉城府禁之。钟城府使。例差文臣。改遣武班。壬申三月初六日。因平安监司沈檀状启。审知五敕不至。人心始稍定。四月二十七日。清乌喇总管穆克登移书言钦差大人逆江上。巡看白头山。今四月二十二日。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50H 页
六道沟。在彼台军。急速送信。不可迟务。报与地方官知道。(书止此)二十九日。克登出刘九到洞路。与侍卫布克苏伦会于九头沟。从厚州獐项路。总管一。侍卫一。主事一。笔帖式一。六品通事一。无品通事一。甲兵五十名。牛二十头。总管前竖黄龙旗。一双人负黄袱一封导之。中有量天尺云。三十日。抵我境宿松田。接伴使朴权,咸镜监司李善溥。使译官金指南等问候。克登问两国界至。答曰。长白山巅有大池。西流为鸭绿。东流为豆满。大池之南即我界。先年帝在畅春苑招问。使臣曾以是对。又曰。长白之南。连有把守否。对曰。山顶绝险。人迹不到。荒废空弃。如上国栅门外地方。又言牌文中钦差七人及甲军五十名。明白载录。末有照尔国例遵行之语。一行夫马。尔国自当备待。况咨文中有照管二字。正指此等事。且皇帝念上年之行。人马多死伤。今番许骑朝鲜马。从马业已还送。指南等言冬至使臣状启中。大人以为吃食行粮。但经自备。不用尔物。妄谓尊意必令小邦除弊。夫马等务。并未虑到。以你们从马输行。具前至惠山。可收民家牛马以运。钦差七人骑行中马甲兵。宜减其数。克登曰。你国事势。审果若是。以从马输行。具至惠山。甲军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50L 页
二十名。当持马以行。一行所骑及盖粮资所载四十疋。须令整待。于是调使行中驿马及三水将校吏目来待境上者所骑私马。抄择入把。兼给糗糒酒果之属。克登并却之。自厚州至惠山路皆沿江。其间大岭如甘长五甘两机道等高峻险绝。时权等住茂山。老病不能从。且贻书克登言长白险峻难行。克登答曰。身奉圣旨。虽死不辞。岂容避难就易。况天必默佑。其勿萦怀抱。又审词意。恳求一人陪行。此诚不辱君命之意。大堪褒美。但山径嶙峋。踰险探奇。俱各步行。高年之人。倘去必误公事。令章京一人,从胡三名,茂山折冲蔡振龟,将校蔡硕泰,韩致益,小通事一人。领率九十八名。先往豆满江发源处。待卫所属十七人。领斧手。抵其附近独束洞。择船材制船。十一日。克登到白山。周览两江之源。奏牒于北京曰。四月二十九日。离厚州江三十里。有朝鲜所遣接伴使朴权,观察使李善溥来接。三十日渡江。骑朝鲜马。循其北鄙行二百馀里。至惠山。朝鲜国王又遣户曹参议来排宴。情意款洽。礼䫉甚恭。此皆感皇上之恩。敬大国之使。从惠山起身。至釰川道沟。以朝鲜二使臣年老。率重驮。同副使二路往茂山去。臣一路减行粮约骑从。只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51H 页
带朝鲜微官数员。登白山观池水。西为鸭绿。东为土门。遂于分水岭上。立碑为记。北流之水。未知何向云。是乌龙江观毕。循土门江而下。今方观察事完回京。(奏文止此。)仍立碑于分水岭。碑前后刻以大清乌喇总管穆克登奉旨查边。至此审视。西为鸭绿。东为土门。故于分水岭上。勒石为记。碑后仍刻以笔帖式苏尔昌,通官二哥,朝鲜军官李义复,赵台相,差使官许梁,朴道常,通官金应瀗,金庆门。(碑文止此。)克登等由庆兴路。登豆里山巅。望豆满江入海之口。图绘以归。
洪世泰记(因金庆门言作)曰。四月辛巳。庆门乘传出塞。与克登遇于三水之莲渊。五月乙酉。朝发登长岭。北望曰山。在天际横亘。莽眇𡸕然。如㹊卧草。克登以千里镜觇之曰。约距三百馀里。丙戌。渡虚川江。抵惠山镇。丁亥。朴,李二公。入见克登。使人称 上意。遗五百金。不受而意大悦。及享。曰皇帝曲轸尔国。此来只欲定界。毋令边氓犯奸生事。土民爱顺尝潜入彼地。采人蔘。惯知山南路。克登召问山路。辞不知。克登笑曰。令作导。自有路耳。戊子。克登与笔帖式苏二昌,大通官二哥,家丁二十人,驼牛马四五十匹,夫四十三人。及我接伴使军官李义复,巡察使军官赵台相,居山察访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51L 页
许梁,罗暖万户朴道常,译官金应瀗,金庆门,导者三人,斧手十八,马四十一疋,夫四十七人同上山。使布苏伦鄂世率其馀人。径由虚项岭西归。己丑。自挂弓亭。沿流上五时川。川外皆荒碛无人居。北渡循岸行。石壁削镇不可缘。取柏德新创路行。凡山坡迤高上平者。北俗谓之德。即白山之麓。多柏而路峻。即登脊稍夷然。地随步渐高。穿入深樾。大木根蟠屈曲。行七十里。抵剑川宿。庚寅。渡剑川二十五里。到昆长隅。行十五里。有大山当前。乃西渡江。水浅而悍急如奔马。辛卯。令爱顺率十斧。在前斩木。缘岸行五六里路断。复从山坡。名曰桦皮德。视柏德尤峻。行八十馀里。过一小泽。壬辰。东渡江。由我岸数里。又由彼岸三十馀里之间九渡。所径无数步平地。水皆瀑急。盖自柏德以上一百四十馀里。巨木弥山。参天蔽日。其大几五六抱。人从罅处旁穿侧出。到此始乃见天。非亭午。日光亦不得见。厥木多杉。桧柏桦椴间之。松则仅一见焉。红白芍药方烂开。有木短甚。叶初生。俗名豆乙粥云。自过五时川。不见飞禽。有黄雀啅柏脂以生。其鸣短急。北人谓之柏鸟。入山深。柏鸟亦不闻。兽唯熊豕鹿獐。时或见人。辄惊突迸窜。貂獾鼬䶅鼪鼯之类。盖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52H 页
无不有焉。稍前登长坂。𡾰嵼斗绝。爱顺曰。此韩德立支当也。支当者北俗(一作砯)崖之称。每夏群鹿入其中。以避虻䗽。德立守其口。得鹿多故名。上坂行八九里。俯视绝壁几千仞。大壑中圻。瀑水从壁上倒泻。荡激崖谷。众石峰竦峙左右。飞湍百道注其间。直下箭疾。或漩涡诘曲。与石击斗。噌吰砰磕。如百面雷鼓。真天下奇观也。又行十数里。树渐疏山渐露。自此皆纯骨色苍白。盖积气凝结。成一大块水泡石耳。东望一峰山律兀干霄。顾问爱顺曰。山近矣。今日可到绝顶。爱顺曰未也。此小白山也。迤过此山西十馀里。即山之趾。至顶尚二三十里。稍东有一岭。小白之支也。陟其脊。望见白山。雄厚博大。千里一苍。独其顶如覆白瓮于高俎上。白头之名以此。岭底无撮土寸草。往往有松杉为刚风所轧。皆矮而卷局。下岭而北渡一潺湲。得平地数里。有树亦皆拥肿。高不过数尺。俗呼朴达。过此山皆童矣。时夕照半山。有片云出自山顶。下垂地。俄卷而上。弥漫于天。爱顺惧曰。是将大风而雨。克登问曰。何惧也。曰今升高至此。雨则必冻死。风则泡石随下。一瞥之顷。塞断崖谷。没人于不测之底。其可出乎。到此必赍诚荐祷。乃无事耳。克登即顾庆门索烛。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52L 页
意欲自祷也。及夕云霁月出。见天在人头上。星斗皆光。大气寒如冬。见鬼魅突鬇离立。若搏人。皆月中所见老木也。癸巳。行可五六里。忽中陷成堑。横如带。深无底。广仅二尺。马股栗不敢跑过。下骑。使牵者超岸北。引缰度之。克登即先飞趯。人皆从之。上四五里。又有堑比下堑。稍宽尺许。道益峻峭。不可以骑。乃留马。劈木架其上以度。稍西下数百步。越鸭绿上流。又前三四里。道益峻险。又前三四里。到山顶。克登趫捷如猱。山首起西北。直下大荒。至此陟立。其高极天顶。有地如人囟穴。周可二三十里。色黝黑不测。时正孟夏。冰雪委积。登颠。四围微凸中洼。外白内赤。四壁削立。若糊丹埴。又如周缃锦屏。坼其北数尺。水溢出为瀑。即黑龙江源也。东有石狮子色黄。引领西望。大如屋尾。鬣欲动。中国人谓望天吼云。是曰昼晴。下视四方直数千里。泱𣾘平在眼底。而环云点缀若屯絮。西北众山累累然头角半出。云与相吞吐。克登曰。吾管一统志。奉旨探历。足迹殆遍天下。此山之巉绝奇拔。虽不及中土诸名山。其磅礴雄大之势过之。即指池曰。此中有何物。庆门曰。吾闻明月之珠产于深渊。其必在此乎。爱顺曰。天和景清之夜。池吐异气。其光属天。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53H 页
若海月之升。又曰。每岁六月。池冰始解。七月冰复结。其间不过一月。池光之上射者。必在冰泮时也。爱顺戒人笑语。忽有声出冰底。其响如雷。爱顺失色。克登跪向池。默念数句咒之。即引下向东行。有一熊从山嵎跃出。克登大喝逆逐之。熊惊走蓦冈而逸。庆门曰。公何自轻若是。克登曰。此吾所以自重也。我若畏缩。兽侮易我。岂肯舍我。从冈脊冉冉而下。约三四里。始得鸭绿之源。有泉泡泡从山穴中出。其流汩淢漂疾。不数十百步。峡坼为大壑中注之。掬而饮之爽然。又行东踰一短冈。得一泉西流三四十步。别出二派。其一派流与西泉合。一则东下而其流甚细。又东踰一冈。有泉东流可百馀步。而中泉之歧而东者来合焉。克登坐中泉汊水间。顾谓庆门曰。此可名分水岭。立碑以定界乎。庆门曰甚善。水势分作人字。当中有小岩石。状如伏虎。克登曰。是可作龟跌也。甲午。克登谓土门源流间断伏行地中。疆界不明。令其二人同爱顺往审。金应瀗,赵台相。随后行六十馀里。日暮二人还。白水果东流。克登乃使人伐石。广可二尺。长三尺馀。镵立既峻事。下山归到茂山。克登谓二公曰。土门源断处。可筑墩接下流以表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53L 页
按清统志。驻防协领勒出。意我人所称穆克登也。白头之南麓。并入我境。而西界鸭绿。东界豆满。我人自为其说。克登谓金庆门曰。尔言尔国界在此。此岂奏闻皇上而定之欤。抑有史册可据者。真善喻之矣。我之北界人咎李善溥,朴权不能从穆克登。坐失地七百里。夫豆满江与分界江宲一也。既以豆满江为界。则势可争分界江以内也。先春岭定界碑。既审尹瓘所创。可知高丽旧境在豆满外。因此而争分界之东。不患无其辞矣。以是咎二公可矣。
  
二僭伪载记
金弓裔。新罗宪安王之庶子。以重午日生。屋上有素光若虹上属天。且生而有齿。日官言不利国家。王敕中使杀之。中使取之襁褓。投诸楼下。乳婢窃捧之。一目触手而眇。遂逃匿之。年十馀祝发。号善宗。为人粗厉。不以禅律拘捡。时新罗真圣主淫乱。多引美男子。私之授要职。由是佞倖得肆。货赂公行。国内州郡。不输贡赋。主发使督之。所在盗贼蜂起。沙伐州有元宗哀奴。原州有梁吉。竹山有箕萱。馀不可胜记。善宗素怨王之将杀己也。思吞噬宗国。顾无以为资。投箕萱。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54H 页
萱不礼。又投梁吉。吉分其兵百馀。东略地。由雉岳山下袭酒泉。奈城,郁乌,御珍等十馀郡县皆降之。甲寅。入溟州。众三千五百。己卯。取猪足,狌川,夫若,金城,铁圆等十馀郡县。始称君于海西。善宗骁勇善战。能与士卒同甘苦。众畏且爱之。诸贼由是多投附者。松岳沙餐王隆。亦以郡归弓裔。说曰。王若欲王肃慎,卞韩之地。莫如先城松岳。以长子建主之。弓裔从之。丙辰。取僧岭,临江二县。丁巳。降仁物县。移都松岳。筑勃御堑城。时王建为精骑大监。多为弓裔效力。取沮西道及汉山州所管杨州,孔岩,黔浦,穴口等三十馀城。又攻取广州,忠州,唐城,青州,槐壤等州郡。贼帅清吉,莘萱之徒皆降。又由西海率舟师。抵光州界。攻锦城下之。改号罗州。于是南方郡县十馀。皆反甄萱来降。又改取尚州等三十馀郡县。公州将弘奇来降。又修战舰于贞州海道。追击珍岛郡。又破皋夷岛城。既萱围罗州。建往救之。战于木浦口。萱大败。高句丽南境及濊貊马韩带方之地。皆为弓裔所有。遂以建为阿餐。出镇锦城。梁吉怨弓裔叛己。以国原等三十馀城之众欲击之。进非劳城下。弓裔迎击大败之。己未。还都铁圆。辛酉。僭称王。甲子。国号摩震。改元武泰。乙丑。由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54L 页
铁圆移都于枫川。改元圣册。分定浿西十三镇。平壤主黔用来降。甑城赤衣黄衣贼明贵等归服。辛未。改国号泰封。改元水德万岁。甲戌。改元政开。弓裔以土地益广。士马强盛。遂肆骄虐。尝南行见兴州寺壁新罗像。拔釰击之。凡自新罗来附者。皆诛杀之。且恐青州多豪杰。易为变。召军人全爱坚八十馀人。械系之。苏判宗侃,将军狄铁二人。奸佞得幸。多谮害良善。将相死者十八九。其妻姜氏谏之。弓裔怒。以火烧铁杵撞杀之。并其两儿。戊寅。诸将洪儒,裴玄庆,申崇谦,卜智谦等。夜诣王建第。拥入宫为王。弓裔由北门亡去。匿山谷中。饥甚采麦穗而食之。为斧壤民所杀。弓裔为盗五年而称君。称君七年而僭号为王。为王十八年而亡。
甄萱尚州加恩县人。姓李。后改甄。父阿慈介以农为业。起为将军。萱始生。父耕野。母馌焉。置萱林下。虎乳之。及壮貌雄奇。仕于新罗。赴西南海防戍。为裨将。真圣时。见其政乱民饥。相聚为盗。萱以壬子岁。啸聚徒侣。劫掠西南州郡。众至五千。遂袭武珍州。自署为新罗西南都▣▣▣▣▣南郡开公国。孝恭王庚申。僭称王。都全州。国号后百济。遣使吴越。吴越王钱镠遣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55H 页
使报之。仍加捡挍太保。辛酉。攻大耶城不克。癸亥。罗州十馀郡县降王建。丁卯。陷一善以南十馀郡。庚午。攻罗州。为建所败。归神德王。壬申。与弓裔战于德津。丙子。复攻大耶城不克。景明王戊寅。熊津等十馀州县。版高丽来附。是时弓裔为诸将所逐。王建为高丽王。庚辰。率步骑一万。攻陷新罗之大耶,仇史。至于进礼。高丽遣兵救之。萱引退。遂与高丽有隙。甲申。遣子须弥。发大耶,闻韶二城卒。攻高丽曹物郡不利。乙酉。高丽将庾黔弼攻燕山镇。斩其将吉兴。又攻任存郡。杀获三千馀人。萱率三千馀。至曹物城。高丽王亦以精兵来。与之角。萱击取居昌等二十馀城。遣使称藩于后唐。策萱为百济王。丙戌。萱质子真虎病死高丽。高丽王归其丧。萱谓高丽故杀之。杀高丽质子王信。进军熊津。高丽王命诸城坚壁不出。先是萱献绝影岛𩣭马一疋于高丽。后闻谶云绝影名马至百济亡。乃悔之。使人请还其马。王笑而许之。丁亥春。高丽王以萱违盟来侵。自将伐之。新罗王以兵助之。萱兵大败于运州城下。元甫金乐又破大良城。于是百济康州诸城。皆降于高丽。秋。萱攻近品城烧之。进袭高郁府。新罗告急于高丽。高丽王闻之。亲率精骑五千南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55L 页
驰。邀于公山之桐薮大败。大将申崇谦力战。王仅以身免。萱乘胜入新罗之都。杀其景哀王。纵兵大掠。辱其妃嫔。立金傅为王。尽取其子女珍宝以归。寄书高丽王曰。昨者新罗国相金雄廉等。将召足下入京。有同鳖应鼋声。鴳披隼翼。必使生灵涂炭。社稷丘墟。是用先着祖鞭。独挥韩钺。誓百僚如皦日。谕六部以义风。不意奸臣遁逃。邦君薨变。遂奉景明王之表弟宪康王之外孙。劝即尊位。再造危邦。丧君有君。于是乎在。足下不详忠告。徒听流言。百计窥觎。多方侵扰。尚不能见仆马首。拔仆牛毛。冬初。都头索湘束手于星山阵下。月内左相金乐曝骸于美利寺前。杀获居多。追擒不少。强嬴如此。胜负可知。所期者挂弓于平壤之楼。饮马于浿江之水。然以前月七日。吴越国使班尚书至。传王诏旨。知卿与高丽久通欢好。共契邻盟。比因质子之两止。遂失和亲之旧好。互侵疆境。不戢干戈。今专发使臣。赴卿本道。又移文高丽。宜相亲比。永孚于休。仆义笃尊王。情深事大。及闻诏谕。即欲祗承。但虑足下欲罢不能。困而犹斗。今录诏书寄呈。请留心详悉。且㕙獹迭惫。终必贻讥。蚌鹬相持。亦为所笑。宜迷复之为戒。无后悔之自贻。高丽王答曰。仆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56H 页
承天假。俯迫人推。过叨将帅之权。获赴经纶之会。顷以三韩厄会。九土凶荒。黔黎多属黄巾。田野无非赤土。庶几弭风尘之警。有以救邦国之灾。爰自善邻。于焉结好。果见数千里农桑乐业。七八年士卒闲眠。及至酉年。维时阳月。忽焉生事。至于交兵。足下始轻敌而直前。若螗螂之拒辙。终知难而勇退。如蚊子之负山。拱手陈辞。指天作誓。今日之后。永世欢和。苟或渝盟。神其殛矣。仆亦尚止戈之武。期不杀之仁。遂解重围。以休疲卒。不辞质子。但欲安民。此则我有大德于南人也。岂谓歃血未乾。凶威复作。蜂虿之毒。侵害于生灵。狼虎之狂。为梗于畿甸。金城窘迫。黄屋震惊。仗义尊周。谁似桓文之霸。乘间谋汉。唯看莽卓之奸。致使王之至尊。枉称子于足下。尊卑失序。上下同忧。以谓非有元辅之忠纯。岂得再安于社稷。以仆心无匿恶。志切尊王。将援置于朝廷。使扶危于邦国。足下见毫釐之小利。忘天地之厚恩。斩戮君王。焚烧宫阙。菹醢卿士。虔刘士民。姬姜则取以同车。珍宝则夺之稛载。元恶浮于桀纣。不仁甚于獍枭。仆怨极崩天。诚深郤(一作却)日。庶效鹰鹯之逐。以申犬马之勤。再举干戈。两更槐柳。陆战则雷驰电击。水攻则虎搏龙腾。动必成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56L 页
举无虚发。逐尹邠于海岸。积甲如山。擒邹祖于边城。伏尸蔽野。燕山郡畔。斩吉奂于军前。马利城边。戮随晤于纛下。拔任存之日。邢积等数百人捐躯。破青州之时。直心等四五辈授首。桐薮望旗而溃散。京山含璧而投降。康州则自南而来归。罗府则自西而移属。侵攻若此。收复宁遥。必期泜水营中。雪张耳千般之恨。乌江亭上。成汉王一捷之功。竟息风波。永清寰海。天之所助。命将何归。况承吴越王殿下德洽包荒。仁深字小。特出纶于丹禁。谕戢难于青邱。既奉训谟。敢不尊奉。若足下祗承睿旨。悉戢凶机。不惟副上国之仁恩。抑亦绍东国之绝绪。若不过而能改。其如悔不可追。戊子。攻康州。七月。高丽王攻三年城不克。遂如青州。萱遣兵袭之。为高丽将庾黔弼所败。奔秃岐镇。失亡三百馀人。八月。使将官昕城阳山。高丽击走之。昕退休大耶城。纵兵芟取大木郡禾稼。分劲卒拔乌于谷城。杀戍卒一千。将军杨志,明式等六人出降。于是竹岭路塞。高丽诛六人妻子。遣王忠等。复攻拔乌于谷城。己丑秋。以甲士五千攻义城府。高丽将洪术战死。庚寅。围古昌郡。与高丽王战于瓶山下败。侍中金渥被执。死者八千馀人。东方州郡永安,河曲,直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57H 页
明,松生等五十馀城。皆降高丽。萱方与高丽王战也。别遣将攻陷顺州。掠人户。移入全州。高丽王即移军顺州。以守将弃城遁。降为下枝县。是时新罗地自溟州至兴礼府百十馀城。皆降高丽。壬辰秋。高丽王征一牟山城。冬。萱遣舟师。入礼成江。取盐,白,贞三州。又焚船一百艘。破大牛岛。捉猪山岛牧马三百匹而归。燕山昧谷将军龚直叛附高丽。癸巳。遣兵劫掠槥山筑城。甲午。高丽王征运州。萱简甲兵五千而至。庾黔弼薄其未陈而击之。斩获三千馀级。熊津以北十馀城皆降。乙未。萱为其子神釰所幽。初萱子十馀人。爱第四子金刚。欲传位。其兄神釰与弟良釰,龙釰等。阴与国相能奂谋乱。杀金刚而自立。幽萱于金山寺。令壮士守之。萱既幽三月。醉守者。与季男能乂及嬖妾等奔罗州。请归于高丽。王遣庾黔弼。从海路迎之。待以殊礼。称尚父。位百僚上。赐杨州地。以为食邑。萱女婿朴英规与其妻降高丽。萱请讨神釰。王与萱帅师攻之。禽将军昕康等士卒三千二百人。斩五千七百馀级。神釰与二弟及文武官出降。诛能奂。以神剑被胁。且归命宥之。放良剑,龙釰。寻杀之。授英规爵佐承。萱忧懑疽发。死于黄山佛舍。萱称王四十五年而灭。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九 第 357L 页
外史氏曰。东国史乘。当三国之初。鸿荒不雅驯。难为则矣。自其中叶以来。通于中国。得睹典章文物之盛。颇可观。然终不离于夷裔者。局于地也。观萱与高丽书及高丽所答语。能成文理。对耦平仄秩如也。岂中华之风所用渐染乎。治乱盛衰。诚人事哉。高丽方兴。彼二国乃为之先。而若其民涂炭极矣。不如是民之戴高丽者。岂其叶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