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地理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06H 页
西北疆域辨上
삽화 새창열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06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西北疆域辨总目
箕子朝鲜
 按箕子既为周王传道。避中国而走朝鲜。殷之遗民旧臣随之者五千。田野都邑饮食器用笾豆衣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07H 页
冠制度。悉同中国。其地西过于辽河。东北至于忽汗。地方四五千里。濊貊,夫馀,韩之属。莫不革面归义。朝鲜即一小县。而至箕子而大之。
肃慎国
 按东方之国见于史者。自肃慎始。而其系无闻。汉时为邑娄。
汉真番郡, 临屯郡, 玄菟郡,(县三。 高句骊, 上殷台, 西盖马。)乐浪郡。(县二十五。 朝鲜, 䛁那, 浿水, 含资, 粘蝉, 遂成, 增池, 带方, 驷望, 海冥, 列口, 长岑, 屯有, 昭明, 镂方, 提奚, 浑弥, 吞列, 东暆, 不而, 蚕台, 华丽, 邪头眜, 前莫, 夫租。)
后汉玄菟郡(领城六。 高句丽, 西盖马, 上殷台, 高显, 候城, 辽阳。)乐浪郡(领城十八。 朝鲜, 䛁那, 浿水, 含资, 占蝉, 遂城, 增池, 带方, 驷望, 海冥, 列口, 长岑, 屯有, 昭明, 镂方, 提奚, 浑弥, 乐都。)
晋玄菟郡(领县三。 高句丽, 望平, 高显。)乐浪郡(领县六。 朝鲜, 屯有, 浑弥, 遂城, 镂方, 驷望。)带方郡(领县七。 带方, 列口, 南新, 长岑, 提奚, 含资, 海冥。)
 按汉书四郡属县。玄菟郡三。乐浪郡二十五。考之地经。玄菟属县。皆在今兴京地方。而西盖马独在我境。乐浪属县。自朝鲜至浑弥。为平壤南境汉水北界也。盖朝鲜今平壤也。浿水今宁远郡。增地今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07L 页
龙冈县。含资今安边府。带方今长湍等地。粘蝉今礼德府。自吞列至夫租。即今江原道界也。吞列今旌善郡等地。东暆今江陵府。不而以下六县。大抵岭东县。属于都尉者也。以马訾,浿,带,洌四水出入考之。不难知也。
 又按四郡之初设也。皆有属县。独玄菟,乐浪二郡属县。见于汉书者何也。真番,临屯。并于昭帝始元五年罢之。故汉书不能记载。然东暆,吞列,不而,蚕台,华丽,邪头眜,前莫,夫租。皆自临芚移入乐浪。又卫满以满番汗为界。满番汗汉时辽东属县。四郡制置时。岂或遗之而移入辽东所属乎。以此知真番属县多在辽东地。又后汉书。玄菟属城六。比旧益之以辽东属县三。乐浪属城十八。比旧减七。盖岭东七县。光武建武六年弃之。而乐都疑吞列之变。又晋书。玄菟属三城。比旧减三。渐缩其南界而前入辽东境。乐浪属六县。比旧减十二。今平安道界也。又有带方属七县。此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以南荒地为带方郡者。今之黄海道。东至江原道界。南及京畿境也。此四郡盈缩之界至也。
夫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08H 页
按东俗称夫馀之先。出自檀君。盖檀君封支子于馀地。自号曰扶馀。或曰扶馀其始封之君云。其见于中国史者。自尉仇台始。是时司马懿讨公孙渊。尽得东方之迹。而尉仇台即公孙度宗女之婿也。方毋邱俭伐高丽时。遣玄菟太守王颀。诣夫馀。王位居迎供军粮。后至王玄。晋穆帝永和十三年。为慕容氏所掳。后一百二十七年。国微折入于高句丽。
东沃沮
 按沃沮有三。东沃沮今咸镜南道者是也。北沃沮今咸镜北道接彼地者是也。南沃沮似在鸭绿江南。今三甲等地是也。

 按汉书。武帝即位。彭吴穿秽貊朝鲜。置苍海郡。又云元朔元年。东夷秽君南闾等口二十八万人。降为苍海郡。三年罢之。时朝鲜一域。卫氏在北。箕氏在南。彭吴所穿南闾所降。皆从海路。其国系谱未详。今人称倭人为濊者。音呼之转也。
高句丽诸城。(北礼, 建安城, 盖牟城, 安市城, 乌骨城, 沙卑城, 辱夷城, 积利城。)
 按高句丽始起汉玄菟界。浸浸然强盛。汉时赐鼓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08L 页
吹技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殇,安之间。句丽王宫数寇辽东。更属玄菟。宫死。子伯固立。顺,桓之间。复犯辽东。攻西平安于道上。杀带方令略得,乐浪太守妻子。嘉平中。伯固乞属玄菟。伯固死。子伊夷模立。复击玄菟。玄菟与辽东合击大破之。至王延优时。自国内移都丸都。为魏毋丘俭所败。又至王剑时。为慕容皝所残毁。遂徙都平壤。至王臧而为唐李绩所灭。此其大略也。盖其盛时。东北自忽汗涑沫。以至于辽水东。及其中衰也。西边为慕容所侵。北为靺鞨界。遂迁平壤。而东南益拓其地。至汉水之北。而西北犹以今开原沈阳盖州及建州乌喇为界。地方四五千里。比其亡。犹有五部,九州三十四郡,百六十六城,六十九万馀户。可谓盛矣。
渤海(上京龙泉府。 中京显德府。 东京龙原府。 南京南海府。 西京𩿼绿府, 长岭府, 扶馀府, 鄚颉府, 定理府, 安边府, 率宾府, 东平府, 铁利府, 怀远府, 安远府, 独奏州。)
 按渤海王太祚荣。本粟末靺鞨人。臣于高句丽。高句丽亡。据挹娄之东牟山。筑忽汗城以居。直营州东二千馀里。略有夫馀,沃沮,朝鲜,弁韩,海北十馀国。东穷海。西契丹。南接新罗。以泥河为界。(泥河在今德原府。)地方五千里。遂为海东强国。地有五京,十五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09H 页
六十二州。以肃慎故地为上京曰龙泉府。领龙,湖,渤三州。其正南六百里为中京显德府。领卢,显,铁,汤,荣,兴六州。濊貊故地为东京曰龙原府。亦曰栅城府。领庆,盐,穆,贺四州。沃沮故地为南京曰南海府。领沃,晴,椒三州。高丽故地为西京曰鸭绿府。领神,桓,礼,正四州。曰长岭府。领瑕,河二州。夫馀故地为夫馀府。领扶,仙二州。鄚颉府领鄚,高二州。挹娄故地为正理府。领定,潘二州。安边府领安,琼二州。率宾故地为率宾府。领华,益,建三州。拂涅故地为东平府。领伊,篆,沱,黑,比五州。铁利故地为铁利府。领广,汾,蒲,海,义,归等六州。越喜故地为怀远府。领达,越,怀,纪,富,美,福,邪,芝九州。安远府领宁,郿,慕,常四州。又郢,铜,涑三州。为独奏州涑州。以其近涑沫江。盖所谓粟末水也。世世受封于唐。凡十五世。而至后唐天成元年。为契丹所灭。
金源诸地。(曷懒甸, 曷苏馆, 恤品路, 星显水, 胡里改路, 孩懒水, 马纪岭, 乙离骨岭, 活剌浑水。)
 按北界洪荒。金源之初起也。又无文籍可徵。然自我境咸兴以北三甲以东。至于宁固塔吉林地方。西至于辽阳。皆其战伐之迹也。而某山某水。固未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09L 页
可详。摸索于界至。仿想乎广轮。槩说之如此云。
高丽边界。(长城, 保州, 双城, 兀剌城。)
 按高丽之西界。止于平壤。渐次开拓。遂至关西境。义州之属我境。诚辽金不急之故也。长城之役。自高句丽始。缘夫馀之西南。至于海千有馀里。十七年而毕。其强力可知。柳韶之役。地步虽少缩。而规度之宏阔。非后世所可及。铁岭之不立卫。诚朴宜中之力。词令之善。终古所贵矣。
边界山水。(盖马山, 单单大岭, 小辽水, 马訾水, 盐水, 浿水, 混同江, 土门江。)
 按地名县号。有时而移。独山支水派之所分。无时而迁。故东方疆域甚胡乱。指龙冈为安市。證庆州为乐浪。而考诸山经水志。可得以辨之。如边界之山水。尤学士大夫所常讲。苞桑之戒。在升平之时。又岂可忘也。
(附)蒙古四十八部
  朝鲜
史记。武王伐纣。封箕子于朝鲜。
汉书。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
后汉书。濊及沃沮,句丽。本皆朝鲜之地。武王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教以礼义田蚕。又置八条之教。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0H 页
案张晏曰。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三水合为洌水。疑乐浪朝鲜取名于此。然洌水者今汉江也。张说误也。
 又案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娶无所雠。今奴婢本箕子之制也。然世役则未闻。盖箕子欲止其盗而贱之尔。岂并其子孙而锢之乎。
 又妇人贞信不淫辟。其田民饮食以笾豆。都邑颇放效吏及内郡贾人。往往以杯器食。郡初取吏于辽东。吏见民无闭臧。及贾人往者。夜则为盗。俗稍益薄。今于犯禁寝多。至六十馀条。东俗妇人夫死不改嫁。饮食必以杯器者。及箕子之遗俗也。
 又大同江岸。有柴树林可十里许。干似松。叶似榆。土人相藉以疗饥。相传其始箕子所植。
史记。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自始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筑障塞。秦灭燕。属辽东外徼。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叛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髻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障。稍役属真番朝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0L 页
蛮夷及故齐亡命者王之。都王俭。侵降其旁小邑。真番临屯皆来服属。方数千里。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朝。真番旁国欲上书见天子。又拥阏不通。元封二年秋。天子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右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定之。
 案朝鲜今平壤府。史记索隐。朝鲜以有汕水故名。地理志辽东县险渎注。应劭曰。朝鲜王满都也。依水险故曰险渎。臣瓒曰。王险城在乐浪郡浿水之东。此自是险渎也。平壤与辽东甚远。险渎岂得指为王险城也。殆应劭诸人见王险之险。与险渎字同。遂混而为一欤。
乐浪本朝鲜地。汉武帝元封三年。置治朝鲜县。天文箕三度。去洛阳五千里。昭帝始元五年。并临屯。寻置东部都尉。分统单单大岭以东地。户六万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万六千七百四十八。领县二十五。莽改乐鲜隶幽州。后汉光武建武六年。省都尉。弃岭东地。户六万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万七千五十。领城十八。
 案乐浪今平壤府。汉末属公孙度。魏明帝景初二年。破公孙渊。隶平州。寻隶幽州。晋复隶平州。授慕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1H 页
容廆州刺史以统之。慕容氏既灭。高句丽都之。唐高宗时。李绩降泉男。建置安东都护府。寻属渤海太氏。高丽为西京。元宗时陷于元。置东宁府。寻归之。忠烈王复置西京。恭悯王时号平壤府。本朝仍之。
 又东方地经。朝鲜之北曰句丽。东北曰沃沮。东曰濊。南曰韩。不过今平安黄海两道也。武帝时拓四郡之境。南至汉水之阳。东极于海。东北至于南关。北至于吉林乌喇地方。汉昭帝时。既移玄菟于鸭绿江北。与高句丽壤地相错。故永初,建光之间。搆兵鏖战。乐浪依旧在鸭绿江南。及至晋永嘉之世。中原鼎沸。高句丽始南向吞并。与百济接。
 又按乐浪属慕容廆之后。其名不复见。而界至亦未详。窃疑北迫于高句丽。转之东南。三国史。新罗南解次次雄元年。乐浪来围金城。又十一年。攻金城。儒理尼斯今十三年。乐浪犯北边。攻陷朵山城。百济温祚王十一年。乐浪袭破瓶山栅。十八年。王欲袭乐浪牛头山城。至臼谷遇大雪乃还。汾西王七年。潜师取乐浪西县。三国史所载。固不可尽信。然观其所战争之地。则尽在浿水以南矣。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1L 页
案酉阳杂俎。乐浪有夹剑豆。荚生横斜。如人带剑。今称东豆。弱蔓秀荚。先秋而熟。畿郡或备粜籴。
 又按说文。鲨,䲐,鱳,鯜,䱡出乐浪潘国。鲨今埋沙鱼。江鲨长四五寸。海鲨绝大。皮裹刀剑鞘。又可饰鞍。鯜今比目鱼。俗称加佐鱼。䱡今人鱼也。挟雏饲乳。西南海上人或捕得。䰽疑即河豚之类。䲐鱼海鱼。似鲻。鱳不知为何鱼。东北海产明太鱼。意即是也。然鲨䲐䰽䱡所产无定。独鯜与鱳产东北海。潘国疑玄菟临屯之交。而临屯既罢之后。遂为乐浪所统。许氏定为乐浪鱼矣。
  
浿水
史记汉兴。脩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满亡命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
汉书音义。浿水县水西至增地入海。
周书。高丽治平壤城。南临浿水。
唐书。高丽平壤城。随山屈缭为郭。南渡浿水。
说文。浿水出乐浪镂方。东入海。一曰出浿水县。
水经。浿水出乐浪镂方县。东南过于临浿县。东入于海。
水经注。许慎云浿水出镂方。东入海。一曰出浿水县。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2H 页
十三州志曰。浿水县在乐浪东北。镂方县在郡东。盖出其县而经镂方也。昔卫满自浿水至朝鲜。若浿水东流。无渡浿之理。其地今高句丽之国。余访蕃使。言城在浿水之阳。其水西流。经故乐浪朝鲜县。即乐浪郡。治汉武帝置。而西北流。故地理志曰浿水西至增地县入海。考之今古。于事差谬。盖经误證也。
 按浿水即大同江也。有二源。一出宁远之加幕洞。在平壤城东北。一出阳德之文音山。在平壤城东。平壤即乐浪也。宁远当定为浿水。阳德当定为镂方。
舆地志。大同江一云浿江。又王城江。其源之出宁远者。西南流至江东县。出阳德者。西北流。来会合流。绕平壤城南。又西南流。至龙冈县入于海。
 案东国舆地胜览。疑本国境内有三浿水。其一史记卫满东渡浿水。是以𩿼绿为浿水也。其二唐书平壤城南涯浿水。是以大同江为浿水也。其三高丽史以平山府猪滩为浿江。此所谓三浿水也。文献备考。辨鸭绿之为马訾而非浿水。又引辽史云辽阳浿水。真汉浿水。盖汉书辽东属县番汗注。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窃意沛即浿之音同而讹者。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2L 页
是时东方鸿荒。未能分别。遂指辽阳诸水。混谓之浿也。今之浿水。定为大同江。乃桑钦以后事也欤。若猪滩之称浿水。即东人杜撰之说也。
  带方,屯有。
三国志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县以南荒地。为带方郡。遣公孙模,张敞等。收集遗民。兴兵伐韩濊。旧民稍出。是后倭韩遂属带方。
 按屯有似今黄州凤山等地。
三国史。新罗基材尼斯今三年。至牛头州。祖祭太白山。乐浪,带方两国归服。
又高句丽美川王十五年。南侵带方郡。
又百济责稽王即位。高句丽伐带方。带方请救。先是王娶带方王女宝果为夫人。故曰带方舅甥之国。不可不副其请。遂出师救之。
东国文献备考。带方即带水入海处也。带方之地。在西海之沿。而南与百济邻。东与牛头城。北与平壤不甚相远。带水乃在汉山猪滩之间。似今临津江也。
 按带方在魏晋间。为内服。魏刘昕,弓遵。皆为带方太守。晋东安王繇。坐有悖言徙带方。裴頠二子嵩该。赵王伦欲害之。徙带方。自属平州。为慕容廆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3H 页
统。及慕容氏入中国。东方诸县无所统摄。各自为国。如乐浪王,带方王者是也。后百济置十带方。而唐灭百济。置带方州。麟德后罢。自是带方不见于史矣。
 右汉四郡之乐浪界至与属县界至。我浿水南北及海西之境。故时民皆俭啬。有箕子之遗风。自卫满以后。矫之以强悍。且燕赵之俗浸染。以至士皆尚气任侠。好以酒食声色自娱乐。儒素不兴。固有由矣。四郡二部。际汉魏之季。亦多中国之流寓。自唐兵之乱民迁于江淮。而流寓者亦鲜矣。今之流寓。多 皇明人之裔也。
  真番郡
后汉书。真番本朝鲜地。汉武帝元封三年。置治霅县。去长安七千六百四十里。领县十五。昭帝始元五年罢。入玄菟。
 今在鸭绿江外吉林地。晋属高句丽。金隶会宁府。元开元路。 皇明毛邻卫。东人不知真番所在。或指貊或指辰。或谓之在我国境内。皆误也。后汉书云玄菟徙去句丽。史记索隐。应劭曰。玄菟本真番国。此指玄菟徙句丽之后也。即汉之句骊县。旧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3L 页
番界。
  渤海长岭府
唐书。高丽故地。
 案贾耽曰。自安东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清统志。新城在兴京北。以此推之。长岭府当在吉林地方。
 汉四郡中真番界至。最不可分。以其在辽东界。而辽东地名。屡经移易故也。独长岭府宄其疆域。在真番旧境矣。
  玄菟郡
后汉书。玄菟郡本朝鲜地。汉武帝元封三年。置始治沃沮城。昭帝始元五年。徙治句丽西北。并真番。天文箕六度。去洛阳四千里。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千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领县三。莽隶幽州。后汉时户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领城六。
 旧府今咸兴府。魏不耐侯地。高句丽南海。后入渤海。置南京。南海府高丽时为女直所据。称曷懒甸。睿宗时筑城。复与女直。后陷于元。为哈兰府。恭悯王时置万户府升州。今为观察使所治。始元中所徙之郡今兴京。汉末属公孙度。魏明帝景初二年。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4H 页
破公孙渊。隶平州。寻隶幽州。晋复隶平州。户三千二百。领县三。授慕容廆平州刺史以统之。慕容氏既衰。高句丽置南苏木底等城。金隶会宁府。元属开元路。 皇明为建州卫。
  高句丽
三国志。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扶馀接。都于丸都之下。方可二千里。户三万。多大山深谷。无原泽。随山谷以为居。食涧水。无良田。虽力佃作。不足以宲口腹。东夷旧语以为夫馀别种。言语诸事。与夫馀同。
 
案汉书地理志高句丽注。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隧。入大辽水。又有南苏水西北经塞外。今兴京北浑河所源。汉志辽水也。清一统志。高句丽故城。在兴京北。可知清人起于高句丽之地也。辽隧即公孙渊逆战毋邱俭之地也。
 又按三国志。高句丽俗。于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今国俗于官府之傍。建屋以祭。曰府君堂。
 又跪拜申一脚。与夫馀异。今国俗跪。或竖一脚。又其马皆小。便登山。今沿边之马如此。
  小水貊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4L 页
魏书东夷传。句丽作国。依大水而居。西安平县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丽别种。依小水作国。因名之为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
 今建州。而即兴京也。
  东沃沮
三国志。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之东。滨大海而居。其地形东北狭。西南长。可千里。北与挹娄接。南与濊貊接。无大君王世世。邑落各有长帅。其言语与句丽同。汉初。燕亡人卫满王朝鲜时。沃沮皆属焉。汉武帝伐朝鲜。分其地为四郡。以沃沮城为玄菟郡。后为夷貊。徙郡句丽西北。今所谓玄菟故府是已。沃沮还属乐浪。汉以土地广远。在单单大岭之东。分置东部都尉。治不耐城。别主岭东七县。时沃沮亦皆为县。汉光武六年。省边城都尉。由此罢。其后皆以其县中渠帅为县侯。至今犹置功曹主簿诸曹。皆濊民作之。沃沮诸邑落渠帅。皆自称三老。故县国之制也。
 案东沃沮。即今咸镜南道。今郡县选置乡员三人。号三乡所。即古三老也。且官制亦有主簿。以为六品。
 又魏略。其嫁娶之法。女年十岁。已相设许。婿家迎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5H 页
之长养以为妇。今俗民庶如此。名曰预妇。
  西盖马
后汉书西盖马注。马訾水西北入盐滩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过郡二。行一千一百里。
 按西盖马今在废四郡。盖马者白头山也。废四郡在其西。马訾水即鸭绿水也。傍废四郡而西。
  丸都
魏书毋丘俭传。束马县车。以登丸都。屠句丽所都。
 按丸都今江界府。唐书。自鸭绿江口。舟行百馀里。乃小舫沂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沂流五百里。至丸都县。故高丽王都。
  沸流水
魏书毋丘俭传。督诸军步骑万人。出玄菟。从诸道讨之。句丽王宫将步骑二万。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
 按沸流水在鸭绿江外。非今成川所谓沸流水也。
  小辽水
汉书音义。高句县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又有南苏水经塞外。
 按史记荆轲传。燕太子丹匿衍水中。衍水今小辽水。而号称太子河者也。故时水名变改不定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5L 页
唐书。高丽有大辽小辽。大辽出靺鞨西南山。南历安市城。小辽出辽山西。亦南流。有梁水出塞外西行。与之合。
清统志。浑河在承德县南十里。源出边外。自兴京界内流入。至辽阳州西北。会太子河。即古小辽水也。
 按今浑河源出长岭子绿窝集。曰纳绿河。流入英额边门。会噶桑阿河。为浑河。又西南经兴京界内。有小贝河自开原县界。西南流注之。
又有苏子河自兴京界西北流注之。
又南苏城在兴京界内。高句丽置。晋永和元年。燕王皝。使慕容恪攻高句丽。拔南苏。置戍而还。按汉志。高句丽县。有南苏水。高丽置城。盖因此水为名。
  马訾水
汉书音义。西盖马县。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过郡二。(按玄菟,乐浪。)行一千一百里。
唐书。高丽有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色若鸭头。号𩿼绿水。历国内城西。与盐滩水合。又西南至安平入海。
通典。马訾水去辽东五百里。高丽之中此水最大。波澜清澈。所经津济。皆贮大船。其国恃此以为天堑。水阔三百步。在平壤西北四百五十里。辽水东南四百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6H 页
八十里。
大明一统志。𩿼绿江在都司城东五百六十里。
清统志。鸭绿江在吉林乌喇南九百七十七里。源出长白。西南与朝鲜分界。至凤凰城东南入海。
全辽志。鸭绿江在辽阳城东五百三十里。源出长白山。由夹州城西南流。与秃鲁江合流。至艾州与猪婆江同流入于海。
盛京统志。𩿼绿江一名益州江。或呼叆江。长白山南诸泉南注。汇为大江。西南流与佟家江会。行五百里。绕凤凰城之东南。入于海。江之东南为朝鲜界。
舆地志。𩿼绿江一云马訾。又青河。又龙湾。源出咸镜道白头山。南流经甲山府界。西北流入平安道古茂昌界。西南流至楚山府。婆猪江(即佟家江)自塞外来会。又西南流绕义州城。西入于海。
  盐滩水
清统志。佟家江在吉林乌喇城南八百二里。亦名通家江。南流会鸭江。即盐滩水也。
盛京通志。佟家江源出长白山南分水岭。有三泉自谷中出。会为一。西南流。受哈尔民等诸河。𩿼绿江自东来会。南入于海。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6L 页
北礼
晋书载记。慕容皝击高句丽。句丽有二道。其北道由北礼平阔。南道从南陜入木底城。道险狭。慕容翰以为虏必谓大军从北道。王宜帅锐兵。从南道击之。出其不义。丸都不足取也。从之。果入丸都。
宋书。燕王弘至高丽。处之平郭。寻徙北礼。弘遣使请来迎。上(宋文帝)遣白驹等迎之。高丽王不欲使弘南来。遣将孙漱,高仇等。杀弘于北礼。
 今按云山郡。有皇帝冢。即冯弘墓也。
 又慕容部落。时在柳城。出兵于丸都。丸都今江界也。路必由昌城踰缓项岭。入于云山。云山在江界之南。由云山而入江界则北路也。道历熙川境。狄踰岭之险路。多岩谷溪涧。崎岖难进。而犹谓平阔。即其南路之险可知也。
  盖牟城
唐书。李世绩,江夏王道宗攻盖牟城。(注)在辽东城东北。
又太宗拔盖牟城。为盖州。
辽书。辰州奉国军。本高丽盖牟城。唐太宗会李世绩。攻破盖牟城即此。渤海改为盖州。又改辰州。以辰韩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7H 页
得名。井邑骈列。最为冲会。辽徙其民于祖州。初曰长平军。
 按今盖州在辽东西南。与胡三省所注辽东城东北者既左。又唐书渤海传。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中。无辰州及盖州名。且云以辰韩故得名者。尤为纰缪。贾耽云自安东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盖州当与新城。俱在兴京地方。
  渤海东京龙原府
唐书云濊貊故地。亦曰栅城府。又云龙原东南滨海。日本道也。
 
按龙原府今北关地。镜城,富宁之间。有龙城旧地。疑即是也。三国史。太祖王四十六年。王东巡栅城。贾耽郡国志。自新罗泉井郡。至栅城府。三十九驿。唐制三十里置一驿。三十九驿。计一千一百七十里。泉井郡今德源府。即新罗渤海分界。自德源府北行满一千一百七十里。至镜城界。又日本逸史。渤海使舶。多着虾夷国及出羽,能登之地。日本恶之。约由筑紫道太宰府。后又着能登。日本让其不如约。渤海使臣献可大夫司宾少令史都蒙对曰。宲承此旨。故发此弊邑南府土于浦。西指对马竹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7L 页
室之津。海中遭风。着此禁境。日本竟不能禁。遂于能登。修饰停宿之所。虾夷出羽能登等地。与我北关隔海相对。当时使舶由东北海通日本。可知也。当属沃沮故地。唐书之误。以沃沮濊貊壤地相错故尔。
  渤海南京南海府
唐书云沃沮故地。新罗道也。
 按南海府今咸兴府。魏志。汉武元封二年。以沃沮城为玄菟郡。东国文献备考。玄菟郡治在今咸兴。咸兴与泉井郡相近。是谓新罗道。由其中京显德府而望之。咸兴之海在正南。中京即今吉林乌喇城东南。南海之称。昉于高句丽。三国史。太祖王六十二年八月。巡狩南海。
  渤海西京鸭绿府
唐书。高丽故地。领神,桓,礼,正四州。又云朝贡道也。
辽志。渌州鸭绿军。本高丽故国。桓州高丽中都城。高丽王于此刱立宫阙。国人谓之新国。
 按鸭绿府今清北等地。故国云者。琉璃之国内城也。渤海置西京。新国云者。山上王之丸都城也。渤海置桓州。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8H 页
又唐书。自鸭绿江舟行百馀里。又溯流东北三十。至泊汋口。泊汋口者。金婆速路。元婆娑府路。今赴燕时义州津渡也。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城。即高丽新国。渤海之桓州。今之江界府。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今废四郡境也。
 又高句丽杀冯弘于北礼。谥曰昭成皇帝。今云山郡。有皇帝冢。世传为冯弘所葬。云山即高句丽之北礼。渤海之礼州也。
 又辽志云正州。本沸流王故地。在鸭绿江北。东国舆地胜览云成川府。本沸流王松让故都者。疑流传之讹也。
 又渤海王武艺遣大将张文休。越海攻登州。杀刺史韦俊。盖登州渤海入中国道也。唐志云登州东北海行过大谢岛,龟歆岛,末岛,乌湖岛三百里。北渡乌湖海。至马石山东之都里镇二百里。东傍海壖。过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驼湾,乌骨江八百里。乃南傍海壖。过乌牧岛,贝江口椒岛。得新罗西北之长口镇。又过秦王石桥,麻田岛,古寺岛,得物岛千里。至鸭绿江唐恩浦口。意其时朝贡。即由是路。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8L 页
又国内城在鸭绿江北。文献通考。马訾水源出东北靺鞨白山。经国内城南。又西与一水合。即盐滩水也。江流在国内城南。则其在江北可知。又考之地图。盐滩水之合鸭绿江。在今楚山境。国内城似当江界渭原之江外乎。
  渤海率宾府
唐书。率宾故地。为率宾府。领华,益,建三。
盛京通志。金改为恤品路。又名速频路。
金志。西北至上京一千五百七十里。东北至胡里改一千一百里。西南至合懒一千二百里。北至边界斡可阿邻千户二千里。
三国史。东明圣王高朱蒙。自东夫馀行至渰淲水。鱼鳖成桥得渡。至卒本川都焉。一云卒本夫馀。
 按率宾之南。即今三水甲山府等地。卒本率宾恤品音转而其宲一也。高丽史宣宗五年。遣使于辽。请罢榷场表曰。自天皇鹤柱之城四收彼岸。限日子鳖桥之水东。割我疆。即以淹淲水为鸭绿。东明王渡鸭绿。当走建州之境。盛京通志。率宾府之建州。在兴京界内。即清人所起处也。
金史恤品路节度使。辽时为率宾府。置刺史。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9H 页
又昭祖耀武于青岭白山。顺者抚之。不从者讨伐之。入于苏滨耶懒之地。所至克捷。
 按苏滨即率宾。耶懒即曷懒。
又穆宗使纳根涅。以本部兵往治冶刺等。行至苏滨水。辄募人为兵。主者拒之。辄抄略其人。遂攻乌古论部敌库德。入米里迷石罕城。及斡赛治诃来问状。止苏滨水西纳木汗村。纳根涅止苏滨水东屋迈村。纳根涅虽款伏而不肯徵偿。时甲戌岁十月也。
又天辅二年。以耶懒地薄斥卤。迁其部于苏滨水。仍以朮宲勒之田益之。
又太宗二年二月丁酉。命徙移懒路都孛堇,完颜忠于苏滨水。
又海陵罢诸路万户。置苏滨路节度使。世宗时。近臣奏请改苏滨为耶懒节度使。不忘旧功。上曰。苏滨,耶懒二水相距千里。节度使治苏滨。不必改。右土门亲管猛安子孙袭封者。可改为耶懒猛安。以示不忘其初。
 按高丽史地理志云甲山本虚川府。久为女真所据。府志云女真都统所居者。意都孛堇猛安之类也。今三水界。有罗煖万户。意耶懒之旧名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19L 页
又渤海所贵即率宾之马。今三甲未闻产马。然三甲之背端川府之产甚良。此率宾马之所以见称也。
  星显水
金史。乌延蒲辖奴。速频路星显河人。后改隶曷懒路。
 按速频即苏滨。而星显河。意即虚川江也。
  曷懒甸
金史。合懒路置总管府。贞元年。改总管为尹。仍兼本路兵马都总管。承安三年。设兵马副总管。有移鹿古水。西北至上京一千八百里。东南至高丽界五百里。
 
案清统志云废合懒路。在宁古塔城东南。金置亦曰。曷懒甸西北至上京千八百里。东南至高丽境五百里。元废。金之初起也。所称曷懒甸。在今咸镜南道。若自南关之终界吉州而计之。去宁古塔尚可一千五百里。何得云至高丽境五百里乎。抑或置总管。以遥领之耶。今未可详。
又高丽约还亡在彼者。乃使阿聒胜昆往受之。高丽背约杀二使。筑九城于曷懒甸。以兵数万来攻斡赛败之。斡鲁亦筑九城。与高丽相对。
 此尹瓘所筑城。而在咸兴端川吉州之间。可知曷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20H 页
懒甸即今关南境也。
又太祖三年。曷懒甸长城。高丽增筑三尺。诏胡剌古,习显。慎固营垒。
 按此柳韶所筑长城。跨于阳德孟山境。抵于永兴。可见曷懒甸踰咸兴而跨定平境也。
又太宗二年五月乙巳。曷懒路军帅完颜忽剌古言往者岁捕海狗,海东青,鸦鹘于高丽之境。近以二舟往彼。乃以战舰十四。要以击之。尽杀二舟之人。夺其兵仗。上曰。以小故起战。甚非所宜。今后非奉令。毋辄往。
 
案高丽之境。似指今咸兴地也。
又九年正月。以徒门水以西浑疃,星显,僝春三水以北闲田。给曷懒路诸谋克。
 按三水以北闲田。指今三甲境也。
又高丽地𩿼绿江以东。曷懒路以南。东南皆至于海。
 按此界至。即柳韶所筑长城之限也。
又石敌欢御高丽于辟登水大破之。追入辟登水。逐其残众踰境。高丽遣使来请和。遂使斜葛经正疆界。至乙离骨水,曷懒甸活祢来。
 按辟登水似是城川江。女真之役。高丽林斡战败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20L 页
于定州关外。城川江即由关外流入都连浦。都连浦高丽旧境也。乙离骨水,活祢水。即三甲诸水。
又乌延吾里补。曷懒路禅岭人也。徙大名路。
 按明川甲山之界有雪岭。意禅岭之讹也。
  曷苏馆
辽史。合苏馆女直别部名。又作曷苏馆。
金史。太宗二年十月丙寅。命南路军帅阇母。以甲士千人。益合苏馆路孛堇,完颜阿实。以备高丽。
又胡十门者。曷苏馆人。高永昌据东京。招曷苏馆人胡十门。召其族曰。吾远祖兄弟。同出高丽。今大圣皇帝受命即大位。辽之败亡有徵。吾岂能为永昌臣哉。始祖兄阿古乃。留高丽中。胡十门盖自谓阿古乃之后也。于是率其族属部众。诣撒改乌蠢降。营于驼回山之下。永昌攻之。胡十门奔撒改。及攻开州。胡十门以粮饷给军。后攻保州。辽将以舟师遁。胡十门邀击败之。赏赐甚厚。以为曷苏馆七部。勃堇给银牌一木牌一。
 按高丽史。有东女真。即阿骨打部众也。有要真意或胡十门之部众欤。其地似今凤凰城界。
又蒲察世杰。本名阿撒。曷速馆斡笃阿人。徙辽阳。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21H 页
按斡笃河。疑秃鲁江。柳韶长城自朔州而迤东。秃鲁江在其境外。
又盖州奉国军。本高丽盖曷牟城。辽辰州。明昌四年。罢曷苏馆。建辰州辽海军节度使。六年。以与陈同音。更取盖曷牟为名。
 按辽史多谬。高丽盖牟。似在兴京地方。而今盖州在海城界。似因盖之名而捏合矣。然曷苏馆之在海城界则信矣。
  长城
高丽史成宗三年夏。命刑官衔事李谦宜。城鸭绿江岸。以为关城。女真以兵遏之。虏谦宜而去。军溃不克城。还者三之一。
十年。逐鸭绿江外女真。于白头山外居之。
显宗元年。流尚书郎中河拱辰,和州防御郎中柳宗于远岛。拱辰尝从事两界。擅发兵击东女真见败。柳宗擅杀来朝女真九十五十于和州馆。
德宗二年。命平章事柳韶。创置北边关防。起自西海滨古国内城界鸭绿江入海处。东跨威远朔州等十四城。抵和州等三城。东傅于海。延袤千馀里。以石为城。(高厚各二十五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21L 页
按国内城在今江界渭原江外。丽史云起西海滨古国内城者误也。长城之筑。为防女真也。余尝过车岭之麓。长城俱存。但少圮尔。然城既若是阔远。何由发民夫守之。徒使后人识其强壮尔。
靖宗元年。筑长城于西北路松岭迤东。以扼边寇之冲。又城梓田。徒民实之。号昌州。
九年。城宁朔,树德二镇。东女真将军乌乙达等一百四十人。来献马奏曰。我等在贵国之境。每虑丑虏来侵。今筑二城。以防贼路故来谢。
高丽史文宗九年。都兵马使奏。契丹前太后皇帝诏赐鸭江以东。为我国封境。然或直城桥。或置弓口栏子。渐踰旧限。今又创立邮亭。蚕食我疆。鲁史。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于是致书东京留守。陈其不可。冀奏黈聪。悉令毁罢。契丹未有允请。渐加垦田。屯畜人物。
  抱州
睿宗十二年。金缘在北边驰奏。金兵攻辽。统军耶律宁与常孝孙等移牒。以来远抱州二城敀于我。遂率其众。载船百四十艘。泛海而遁。我兵入其城。收兵仗钱谷甚多。王大悦。改抱州为义州。以鸭江为界。置关防。百官表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22H 页
金史收国元年。太祖已克黄龙府。命右撒喝攻保州。保州近高丽。辽侵高丽。置保州。至是命撒喝取之。久不下。撒喝请济师。且言高丽王将遣使来。太祖使纳合乌蠢。以百骑益之。诏撒喝曰。若保州未下。但守边戍。吾已克黄龙府。闻辽主且至。俟破大敌。复益汝兵。十一月。辽,女直,麻惫,太弯等十五人皆降。攻开州取之。尽降保州诸部女直。太祖已破走辽主。撒喝破合主,顺化二城。复请济师攻保州。使斡鲁以甲士千人往。闰月。高丽遣使贺捷。且曰。保州本吾旧地。愿以见还。太祖谓使者曰。尔其自取之。诏撒喝,乌蠢等曰。若高丽来取保州。益以胡剌古,石显等军备之。及撒喝等攻保州。辽守将遁去。而高丽兵已在城中。既已。高丽王使蒲马请保州。诏高丽王曰。保州近尔边境。听尔自取。今乃勤我师徒。破敌城下。且蒲马只是口陈。俟有表请。即当别议。
又太宗天会四年。国王王楷遣使奉表称藩。优诏答之。使高伯淑,乌至忠使高丽。凡遣使往来。当尽循辽旧。仍取保州路及边地人口在彼界者。须尽数发送。敕伯淑曰。若一一听从。即以保州地赐之。伯淑至。高丽王楷附来谢。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22L 页
案保州者抱州也。是时金方有意中国。故漫置之。遂为我境。至今守之。
  双城
高宗四十五年秋。蒙古散吉大王等。领兵来屯古和州之地。(今永兴府)龙州人赵晖,定州人卓青等。与登文州诸城。合谋引蒙兵。杀东北面兵马使慎执平,登州副使朴仁起,和州副使金宣甫等。于是和州迤北。皆附于蒙古。蒙古乃置双城揔管于和州。以晖为揔管。青为千户。是后登和州叛民。引蒙兵。杀害本国使臣李凝等。掠夺国赆。处处作乱。寻为我兵击歼。
恭悯王五年。命印珰,羌仲卿,崔莹,柳仁雨等。讨鸭江以西双城以北。双城人赵小生,小户。卓都卿等。召赵暾举兵。为拒守计。仁雨乃以蜡书遗暾。暾诱小生谋主赵都赤。都赤遂来附。于是仁雨与我 桓祖。攻破双城。收复和登,定长,预高,文宜州及宣德,元兴,宁仁,耀德,静边等镇。小生逃入伊板岭北立石之地。仁雨贪财嗜杀。北人归附之心遂阻。
辛祦十三年。契长寿还自京师。宣皇旨曰。铁岭以北。元属元朝。并令归之辽东。命立铁岭卫。遣辽东百户来告。祦称疾不出迎。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23H 页
庚戌。朴宜中还自京师。 帝引见厚待。遂寝铁岭立卫之议。
 按高丽史辛祦十四年。遣密直提学朴宜中表请曰。铁岭迤北。历文,高,和,定,咸等诸州。以至公崄镇。自来系是本国之地。至元初。蒙古散吉大王普只官人等。收附女真之时。本国定州叛民卓青,龙津县人赵晖。以和州迤北之地迎降。闻知元朝辽东咸州路附近沈阳。有双城县。因本国咸州近处和州。有旧筑小城二坐。朦胧奏诸。遂将和州冒称双城。伏望 陛下遂使数州之地。仍为下国之疆。西北面都安抚使崔元祉报辽东都司遣指挥二人。以兵千馀。来至江界。将立铁岭卫。 帝预令设本卫。镇抚等皆至辽东。自辽东至铁岭。置七十站。站置百户。后军都督府遣百户王得明。来立铁岭卫。后遂不果。金起于曷懒甸。今咸镜南道咸兴等地也。其盛也西渡鸭绿。跨有辽沈。元自开元路。历今兴京地方。东渡鸭绿。置合兰府。今咸兴府也。又置双城揔管府于和州。今永兴府是也。然辽东有咸州双城铁岭之号。我咸镜南道。亦有咸州双城铁。考舆地志。易致滋惑。明之欲立卫于和州。高丽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23L 页
奏辨。亦以此也。
  兀剌城
恭悯王十九年八月。命我 太祖及西北面上元帅池龙寿,副元帅杨伯渊等。往击东宁府。以绝北元。 太祖率骑五千,步兵一万。由薛罕岭渡鸭绿江。时东宁府同知李兀鲁帖木儿移保兀剌城。 太祖至也。摄村兀鲁帖木儿率三百馀户来降。初奇赛因帖木儿。仕元为平章。元亡。与分司辽沈伯颜等。招集亡元遗众。割据东宁。憾其父辙之诛。寇我北鄙。王命击之。奇赛虏金伯颜以归。诛之。
 
按兀剌城距楚山府二百七十里。圣祖挞伐之迹。今可考也。东宁即平壤城也。忠烈王时。元已罢之归高丽。而兀剌城旧尝袭其号故仍之。
 右汉四郡之玄菟之沿革界至也。我之三甲东西白头之麓。多高山大川。其民以捕貂控蔘为事。少稼穑之利。然迫近北鄙。有杀伐之气。种落皆勇悍。是以句丽能与上国抗满洲。又能入中国而主之。天地之气。其萃东北乎。自慕容氏后。强梁于中夏者。即东北之夷也。我有其半。而以削弱名者何哉。
  临芚郡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24H 页
临芚本朝鲜地属濊。汉武帝元朔元年。濊郡南闾降。置沧海郡。三年罢。元封三年。置郡治东暆县。去长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领县十五。昭帝始元。罢入乐浪。
 按临芚今江陵府。汉书武帝即位数年。彭吴穿秽貊朝鲜。置仓海郡。燕齐之间。靡然发动。又云元朔元年。东夷秽君南闾等等口二十八万人降。为苍海郡。是时朝鲜一域。卫满在北。箕氏在南。彭吴乃越海交穿二国之间。经略之。凡中国征伐朝鲜。必从登莱之海路。如楼船将军杨仆浮渤海者是也。
  东暆
汉书东暆(注)。 应劭曰音移。
 按东暆今江陵府。说文曰。鰅皮有文出东暆。神爵四年初。捕收输考功。楚词大招鰅鳙短狐注。鰅鳙短狐类。补注状如犁牛。今东海海中有牛。赤眸无角。群卧海岸。见人独行害之。遇人多走入水。疑即鰅也。
  不而
汉书不而(注)。 东部都尉治。
 案不而似在今襄阳杆城等地。接咸镜道界者。三国史毋丘俭传。过沃沮千有馀里。至肃慎氏南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24L 页
刻石纪功。刊丸都之山。铭不耐之城。肃慎氏南界。岂非岭东与南关之交乎。又东夷传正始(魏齐王芳)六年。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以岭东濊属句丽。兴师伐之。不耐侯等降。其八年。诣阙朝贡。诏更拜不耐濊王。据此则在岭东可知。要当近南关。
  蚕台,华丽,邪头昧。
后汉书汉光武二十三年。句丽蚕支落大加戴升等万馀口。诣乐浪内属。
 按蚕支疑蚕台。
后汉书安帝元初五年。句丽王宫与濊貊寇玄菟。攻华丽。
 按玄菟似指旧玄菟。今咸兴也。攻华丽者。为犯其边界也。计当在通川歙谷等地。
说文。魵鮸出秽邪头国。
 按邪头者邪头昧也。魵者鲸也。鮸者石首鱼也。今石首鱼不产东海而产西海。
  含资
汉书含资(注)。 带水西至带方入海。
舆地志。临津源出咸镜道安边府永礼古县防墙洞。南流入江原道伊川府界。又南流入京畿朔宁郡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25H 页
西南流绕长湍府。南至交河郡。合于汉江。
 案临津即带水也。
魏略。王莽地皇时。廉斯鑡为辰韩右渠帅。闻乐浪土地美。人民饶乐。亡欲来降。出其邑落。见田中驱雀男子一人。其语非韩人。问之男子。曰我等汉人。名户来。我等辈千五百人伐材木。为韩所击得。皆断发为奴。积三年矣。鑡曰。我当降汉乐浪。汝欲去否。户来曰可。鑡因将户来。来出诣含资县。县言郡。郡即以鑡为译。从芩中乘大船入辰韩。逆取户来降伴辈。尚得千人。其五百人已死。鑡时晓谓辰韩。汝还五百人。若不者。乐浪当遣万兵。乘船来击汝。辰韩曰。五百人已死。我当出赎直耳。乃出辰韩万五千人。牟韩布万五千匹。鑡收取直还。郡表鑡功义。赐冠帻田宅子孙数世。至安帝延光四年。时故受复除。
 案辰韩即新罗也。含资即今文川郡也。文州之距平壤道里似不远。汉人者似指乐浪人而非中国人也。
  吞列,列口,粘蝉。
汉书吞列(注)。 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粘蝉入海。行八百二十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25L 页
史记朝鲜传。楼船将军兵至洌口。(注)索隐曰。苏林云洌口县名。渡海先得之。
史记索隐。朝鲜有湿水洌水汕水。合为洌水。
山海经。貊国在汉水东北地。近于燕。
又朝鲜在洌阳(注)。 朝鲜今乐浪县。箕子所封也。洌亦水名。今在带方。带方有列口县。
舆地志。汉江其源有三。其一出江原道江陵府五台山之于筒。其一出淮阳府金刚山之万瀑洞。其一出忠清道报恩县俗离山之文藏台。其出于五台山者。南流过旌善郡,宁越府。入忠清道永春县界。西流至忠州。其出于俗离山者。从槐山,延礼二县之间。自南来会西北流。入京畿骊州界。至杨根郡。其出于金刚山者。南流过杨口县,浪川县,春川府。入京畿加平郡界来会。自此西南经广州界。西北绕京都之南。又西北流至通津府北交河郡南。临津江自北来会合流。至礼德府西入于海。
 按分黎山今五台山也。洌口今通津交河等地。汉江岸。土中人有得铁锥极大。刻曰汉元梵。似是杨仆楼船系缆物也。
  濊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26H 页
三国志。濊南与辰韩。北与高句丽沃沮接。东穷大海。今朝鲜之东。皆其地也。自汉以来。其官有侯邑君三老统主下户。单单大岭以西属乐浪。以东都尉主之。皆以濊为民。后省都尉。封其渠帅为侯。今不耐,濊皆其种也。汉末。更属句丽。乐浪檀弓出其地。正始八年。不耐侯诣阙朝贡。诏更拜不耐濊王。居处杂在民间。四时诣郡朝谒。二郡有军征赋调供给役使。遇之如民。
 案濊今江原道而接咸镜道之境也。三国史。同姓不婚。多忌讳。疾病死亡。辄捐弃旧宅。更作新居。有麻布蚕桑作绵。祭虎以为神。至今东俗如此。
 按说文曰。秽貉中女子无绔。以帛为巠空。用絮补核。名曰繜衣。状如襜褕。今人衣裤之补絮厚者。即是法也。
  单单大岭
后汉书。单大岭以东沃沮,濊貊。悉属乐浪。
东国文献备考。自咸镜道之釰山分水岭。至铁岭金刚五台山为大关岭。横千馀里。即单大岭也。
 按备考之广引釰山分水岭者。以后汉书有东沃沮,濊貊悉属乐浪之语。然东沃沮境。本自安边歙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七 第 326L 页
谷之境也。
 右汉四郡之临屯沿革界至。昔孟子论征赋曰寡则貊。貊见于书者。盖旧矣。其地居山海之际。多石而少腴。阻阨僻陋。可谓不争之地。而汉时泛海经略之。设郡邑以治何也。大抵不久而废。固其势也。然其民射猎山林。凭依岩险。可用为步卒。唐之山棚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