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地理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74H 页
祖江涛志
  潮阳水。汐阴水也。而依日而滋长。随月而转移。起于东南。东南者阳海也。水热则沸。沸则起。起则复息。职方之外。一日七潮七汐者。热甚故也。东北沙海之一日一潮。热杀故也。东方祖江之潮连江浙。故进退随之。然差晚而至灵岩之葛头山东。其势缓。至岭南之金海遂微。蔚山以北则无之。此东海之接靺鞨之墟者阴盛。故阳海之力不及焉。
正月望日片生伊。(片者小也。生伊者水生也。)晦日强生伊。(强者大也。)
二月望日强生伊。晦日片生伊。
三月望日大生伊。(大者言其涨也。)晦日片生伊。
四月望日大生伊。(水至此日则尤大。)晦日片生伊。
五月望日强生伊。晦日片生伊。
六月望日强生伊。晦日片生伊。
七月望日强生伊。晦日片生伊。
八月望日片生伊。晦日强生伊。
九月望日片生伊。晦日大生伊。(水于是日甚涨。)
十月望日片生伊。晦日大生伊。(水于是日大涨。)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74L 页
十一月望日片生伊。晦日强生伊。
十二月望日片生伊。晦日强生伊。
  此祖江一年内潮信大小之候也。大抵月行有九道。立冬冬至之月行黑道。其望也近北极。其朔也近南极。其上下之弦也入赤道。故冬三月月光多于地上。月朔多于地下。月光多于地上。故地上之海潮汐极大。极大故势急而大涨于望后三日。月朔多于地下。故地上之海潮汐差小。差小故势缓而小涨于朔后五日。地下反是。立春春分之月行青道。其上弦也近北极。其下弦也近南极。其朔望也入于赤道。故地上地下。潮汐之候俱盛。俱盛故差于朔望俱三日。然春分之朔与望俱大涨者。阳之中也。其馀正月则望大而朔小。三月则朔大而望小。立夏夏至之月行赤道。其朔也近北极。其望也近南极。其上下弦也。入于赤道。(此赤道天之赤道。非九道之赤道也。)故夏三月月朔多于地上。月光多于地下。月朔多于地上。故地上之海潮汐极大。极大故势急而大涨于朔后三日。月光多于地下。故地上之海潮汐差小。差小故势缓而小涨于望后五日。地下反是。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75H 页
立秋秋分之月行白道。其上弦也近南极。其下弦也近北极。其朔望也入于赤道。故地上地下。潮汐之候俱盛。俱盛故差于朔望俱三日。然秋分之朔与望俱大涨者。阴之中也。其馀七月则望大而朔小。九月则朔大而望小。此其大略也。反而观祖江之汛。多参差不中。祖江距潮之始生处为远。而且水土之气有异故也。太涨者。海峤志。窦叔蒙著。所称大汛也。其来去甚速。退去后水不少留于港内。小涨者。海峤志所称小讯也。其来去甚懒。不见其迹。水留港内。未尝尽退。
初一日曰七水挨。(海上方言如此。挨者推也。方言称水进曰推)祖江潮卯初汐酉初。(湖西差早于京畿。湖南差早于湖西。他皆仿此。)中国浙东潮寅长巳平。汐申长亥平。江北潮子正汐午正。(海峤志。其至或时初时末。不可拟。)
初二日曰八水挨。祖江潮卯中汐酉中。浙东潮寅长巳平。汐申长亥平。江北潮子末汐午末。
初三日曰九水挨。祖江潮卯末汐酉末。浙东潮卯长午平。汐酉长子平。江北潮丑初汐未初。
初四日曰十水挨。祖江潮辰初汐戌初。浙东潮卯长午平。汐酉长子平。江北潮丑正汐未正。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75L 页
初五日曰折只。(言水折而减也。)祖江潮辰中汐戌中。浙东潮辰长未平。汐戌长丑平。江北潮丑末汐未末。
初六日曰二折只。祖江潮辰末汐戌末。折东潮辰长未平。汐戌长丑平。江北潮寅正汐申正。
初七日曰大折只。祖江潮巳初汐亥初。浙东潮巳长申平。汐亥长寅平。江北潮寅末汐申末。
初八日曰少音。(言水极小也。)祖江潮巳中汐亥中。浙东潮巳长申平。汐亥长寅平。江北潮卯正汐酉正。
初九日曰水衰。祖江潮巳末汐亥末。浙东潮子长卯平。汐午长酉平。江北潮卯末汐酉末。
初十日曰一水挨。祖江潮午中汐子中。浙东潮子长卯平。汐午长酉平。江北潮辰正汐戌正。
十一日曰二水挨。祖江潮未初汐丑初。浙东潮丑长辰平。汐未长戌平。江北潮辰末汐戌末。
十二日曰三水挨。祖江潮未中汐丑中。浙东潮丑长辰平。汐未长戌平。江北潮巳正汐亥正。
十三日曰四水挨。祖江潮未末汐丑末。浙东潮寅长巳平。汐申长亥平。江北潮巳末汐亥末。
十四日曰五水挨。祖江潮申上半。汐寅上半。浙东潮寅长巳平。汐申长亥平。江北潮子初汐午初。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76H 页
十五日曰六水挨。(号生伊水尽生而极盛也。)祖江潮申下半。汐寅下半。浙东潮卯长午平。汐酉长子平。江北潮子正汐午正。
十六日曰七水挨。祖江潮卯初汐酉初。浙东潮卯长午平。汐酉长子平。江北潮子末汐午末。
十七日曰八水挨。祖江潮卯中汐酉中。浙东潮辰长未平。汐戌长丑平。江北潮丑正汐未正。
十八日曰九水挨。祖江潮辰初汐戌初。浙东潮辰长未平。汐戌长丑平。江北潮巳末汐亥末。
十九日曰十水挨。祖江潮辰初汐戌初。浙东潮巳长申平。汐亥长寅平。江北潮寅末汐申正。
二十日曰折只。祖江潮辰中汐戌中。浙东潮巳长申平。汐亥长寅平。江北潮寅末汐申末。
二十一日曰二折只。祖江潮辰末汐戌初。浙东潮子长卯平。汐午长酉平。江北潮卯初汐酉初。
二十二日曰大折只。祖江潮巳初汐亥初。浙东潮子长卯平。汐午长酉平。江北潮卯正汐酉正。
二十三日曰少音。祖江潮巳中汐亥中。浙东潮丑长辰平。汐未长戌平。江北潮卯末汐酉末。
二十四日曰水衰。祖江潮巳末汐亥末。浙东潮丑长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76L 页
辰平。汐未长戌平。江北潮辰初汐戌初。
二十五日曰一水挨。祖江潮午中汐子中浙东潮寅长巳平。汐申长亥平。江北潮辰正汐戌正。
二十六日曰二水挨。祖江潮未初汐丑初。浙东潮寅长巳平。汐申长亥平。江北潮辰末汐戌末。
二十七日曰三水挨。祖江潮未中汐丑中。浙东潮卯长午平。汐酉长子平。江北潮巳初汐亥初。
二十八日曰四水挨。祖江潮未末汐丑末。浙东潮卯长午平。汐酉长子平。江北潮巳正汐亥正。
二十九日曰五水挨。祖江潮申上半。汐寅上半。浙东潮辰长未平。汐戌长丑平。江北潮巳末汐亥末。
三十日曰六水挨。祖江潮申下半。汐寅下半。浙东潮辰长未平。汐戌长丑平。江北潮子初汐午初。
  按潮汐之活动。自交广以南之海。合朔之日。日至于子则月亦至。故南海之汐子时必长。而东海之汐落焉。合朔之日。日至于午则月亦至。故南海之潮午时必长。而东海之潮落焉。望日日在子则月在午。午冲子故南海之汐子时亦长。而东海之汐落焉。望日日在午则月在子。子冲午故南海之潮午时亦长。而东海之潮落焉。潮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77H 页
汐之推荡。自江浙以东之海。合朔之日。日至于卯则月亦至。故东海之潮卯时必长。而南海之潮落焉。合朔之日。日至于酉则月亦至焉。故东海之汐酉时必长。而南海之汐落焉。望日日在卯则月在酉。酉冲卯故东海之潮卯时必长。而南海之潮落焉。望日日在酉则月在卯。卯冲酉故东海之潮酉时必长。而南海之汐落焉。朱子曰。天地之间。东西为纬。南北为经。故子午卯酉为四方之正位。而潮之进退。以月至此位为节。又曰行一度则月行十三度有奇。月常先日行三刻有奇。且如酉有八刻。(一时八刻。谓如酉有初正。初有初刻一刻二刻三刻。正有初刻一刻二刻三刻。共分八刻。日有十二时。则共作九十六刻。月望见于酉初之三刻而弱。则二日夕月。见于酉正之二刻而弱。三日之夕月。见于戌初之初刻有奇。是皆三刻有奇也。)大率计之。月行二日有奇则差一时。五日而弱则差二时。七日而弱则差三时。故自朔前后而计之。则至于七日之弱而月弦者。是月行疾而日数不足也。二日有奇则差一时。五日而强则差二时。八日而弱则差三时。自望前后而计之。则至于八日之弱而月弦者。是月行迟而日数有馀也。月行既有迟疾而水亦从之。从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77L 页
而之疾。从疾而之迟。不过七日八日之间而已。故月光既满之夕。则汐势旺而必以酉至。月光既满之朝。则潮势旺而必以卯至。潮汐既二日有奇。则移入于辰戌。诸方皆准此。
  李奎报赋祖江潮极涨之时曰。三兔三龙水。三蛇一马时。羊三猿亦二。月黑复如斯。三兔者。自初一至初三。以卯时初正末为期也。三龙者。自初四至初六。以辰时初正末为期也。三蛇者。自初七至初九。以巳时初正末为期也。一马时者。单指初十日午时也。卯辰巳皆以三日当三时。午独当一日者。涛之所发而疾故也。三羊者。自十一至十三。以未时初正末为期也。猿二者。自十四至十五。分申上下半也。十六日将复自卯而始。故正二时也。汐之六时。自酉至寅下半。亦视潮之对。江北之潮。较浙东之潮。先三时。浙东之潮。较祖江之潮。先一时。其潮汛他皆类此。
  申景浚曰。潮汐之进退浦港者。非自远外大海而来。其退也非归于远外大海也。潮汐一日之内。再进再退。若往还于极远之地。则六时之间。何以往还。水退后浦边成陆者验之。或十二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78H 页
里。或十五里。盖自起自灭于不远之间。今浦口之潮方进。而海中之潮已退。海中之潮方进。而浦口之潮已退。此谚所谓内站而外边音者。(方言称潮汐极张之时曰站。尽退之时曰边音。)故浦潮之退者。为海潮之进者所遮。不得退。少住回头。复向浦口而进。其进退不相应。(止)此恐不明乎潮汐之情。夫东海之潮远距所起处差远。故其势差缓。而水道层叠。其派宲多。潮势方起。即鳞次而至尔。何尝以一道之势。往来于六时之间也。是故其进退相续。潮未落而汐已至。汐未落而潮已至。殆若一呼一吸焉。其弦望晦朔之相应。若合符节。是岂于洲渚之间。乍往乍来。如泡花之起灭者哉。
  又曰。自平安道海中大屿断续相连。至于全罗道。盖海中山麓大干横亘者也。中有火洲之草。(水中沙堆处。方言谓之草。)自白翎西南望之。若可见焉。海水在草东者东流。在草西者西流。而水势悍急。若入草西则多漂到中国。草东之水有潮汐。而草西昼夜一流无潮汐。(止)此康熙几暇格物篇中所谓白头之麓也。然草西之无潮汐。似亦无是理。篇中又言天津,山海,大江等处。每察往来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78L 页
时。与本土人询问。大约皆不同。草西若无潮汐。彼天津,山海皆草西也。何得言潮有往来时乎。潜谷金文贞朝京录中云自长行岛放船八百里。到宁远前洋。潮水方急。船行甚迟。又曰。乘船将向城中。潮退船阁。住于洋中。宁远距山海一百八十里。似草西也。亦言其潮。恐申说未详。
  章潢图书编曰。南海潮每月二十七日。潮生渐长。至初一日寅时大潮。辰时潮退。大潮自初一初二初三初四日渐消。至初五日潮落。小信潮至十三日十四日潮生。子时潮满。丑时潮退。长至十五日大潮。寅时潮满。辰时潮退。十六日十七日十八日大潮。十九日渐消。二十日小信潮。午时满未时退。每年如此。东海亦然。以北海而言。与二海稍异。每月十三日大潮渐长。十七日午时潮满。申时退。二十日退潮。至二十七日为小潮。二更潮满。寅时退。至二十八日。又渐长为大潮。至初一日初二日午时长满。未时退。初三日渐进。初四十二日退为小潮。二更潮满。寅时退。周而复始。每月如此。
  朱子有曰月加子午则潮长。此南海之潮候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79H 页
章氏说反是。似见东海之潮而为说者也。东海与南海潮汛各异。未知章氏何从而合之也。且所指北海。指何海也。幽朔积阴之地。未闻有潮汐之论。岂指东北沙海之一日一潮者邪。
  寰宇说曰。江浙钦廉之潮。皆有定候。琼海之潮。半月东流。半月西流。潮之大小。随长短星。不系月之盛衰。(止)康熙年间。清主历过海边。详察潮汛。如山海,天津,大江,钱塘等处。其进退时刻皆不同。问西洋人与海中行船者。亦不准。盖水气随天时之消长。其所来往。有时相差。只依朱子之言属月之盈昃。其理甚确。寰宇记所指长短星。果指何星也。
菀陵岛志
岛在蔚珍县正东海中。或称武陵。或称羽陵。与日本之隐岐州最近。三峰岌嶪撑空。南峰稍卑。日清则峰头树木及山根沙渚历历可见。遇顺风二日可到。地方百里有大山。产柴胡稿本石楠藤草诸香。芦竹多合抱者。芦宲桃核大可为杯。猫如犬。鼠如猫。海中有牛。赤眸无角。群卧海岸。见人独行害之。遇人多走入水。名可之。岛本于山国。恃险不交邻。新罗智證王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79L 页
三年。河瑟罗军主异斯夫多造木狮。分载战船以威之。国人惧遂服。后新罗恐导倭为寇。刷出居民。空其地。高丽太祖庚寅。土头贡献。授使白吉爵。以土头为正朝。显宗壬戌。岛民被女真寇掠。逃来者多处之礼州。为编户。德宗壬申。岛主遣其子夫于仍多郎来贡。仁宗己未。溟州道监仓使李阳宲入岛。取果核木叶异常者以献。毅宗己卯。王闻岛中土肥。遣溟州监仓金柔立往视之。欲复为县。回奏云岛有大山。岛自山顶东距海一万馀步。西去海一万三千馀步。南去海一万五千馀步。北去海一万馀步。有村墟七所。破础尚存。或有石佛石塔铁钟。地多岩石。人不可居。遂寝其议。后崔忠献以本岛多珍木海错。遣使宲民。屡为风涛所荡。舟覆人多死。因还其民。高元之际。叛臣李枢等告于元以郁陵岛多珍怪材。元遣使入岛。欲伐木以纳。上表陈乞得止。本朝 太宗朝。闻流民多逃入其岛。再 命三陟金麟雨为安抚使。刷出之。 世宗二十年。遣县人万户南颢。率数百人。往搜逋民。尽俘金丸等七十馀人而来。 成宗二年。有告别三峰岛者。乃遣朴宗元往见之。因风涛不得到。一舡泊郁陵岛。取大竹大鳆而回。光海七年。倭差船二双谓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80H 页
探礒竹岛。且言岛在庆尚江原之间。朝廷恶其猥越。不许接待。只令东莱府使林庆业答曰。足下不知此岛之横占哉。何乃搀越窥觇也。所谓礒竹岛。宲我郁陵岛也。载在舆地。焉可诬也。盖自罗丽以来。取考方物。逮至我朝。屡刷逃民。今虽废弃。岂可容他人冒居乎。贵岛于我国。惟有一路。譬若门户。此外皆以贼论。弊镇沿海将官。惟知严守约束而已。惟贵岛审区土之有别。知界限之难侵。恪守信义。努力自勖。免致谬戾。尚克有终。 肃宗十九年。马岛太守平义信。押送漂民二口朴于屯,安龙福。贻书礼曹曰。贵域渔氓。不顾国禁。四十馀口入竹岛渔采。土官拘其二人为證。我因幡州牧。连驰报东都。蒙令附弊邑还本土。此事系非细。两国岂可不思无妄之祸耶。速令边浦坚制禁条。邻睦悠久。答曰。弊邦海禁至严。制东海民使不得出外洋。虽弊境之郁陵岛。亦以辽远。不许往来。今渔船敢入贵界竹岛。致烦领送。邻好之义。宲所欣感。海氓采渔为生。或患漂风。至于越海深入。法当痛惩。今将杞人依律科罪。是时接慰官洪重夏至东莱。传授答书。差倭以为只论竹岛事足矣。何为举郁陵耶。译官答曰。所以明我国亦严海禁也。倭曰。郁陵岛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80L 页
为贵国。壬辰后为日本所占据。贵国芝峰类说不云乎。首译朴再兴曰。类说诚有之。然壬辰之乱。日本兵深入我境。西至于平安。北至于咸镜。大小沿海郡邑。皆为乱兵所据。不独郁陵而已。类说所论。非所可援。况文士一时漫笔。何足为明證。二十年。马岛太守平义信奉书礼曹曰。回简有郁陵名。是所难晓。二十一年。岛倭橘真重上书于东莱。以竹岛设疑问四条。二十二年。马岛奉行倭平真显等六人。寄书于我国译官卞,宋两人。其一论竹岛事。其一论安龙福擅行事。时庙堂诸议以为争一空旷之地。以开边衅不可。独领相南九万以为彊土受之 祖宗。不可与之。乃曰。此岛高丽得之于新罗。我 朝得之于高丽。元非日本之地。往复不已。事遂寝。遣武臣张汉相。往审岛中。自是定为法。每三年。一差观其岛。官给斧十五。伐其竹若木。又采土物若干。纳于朝以为信。三陟营将及越松万户相递入焉。初东莱安龙福隶橹军善倭语。肃宗十九年夏。入海渔采。漂到菀陵岛。遇倭船被拘。入日本五浪岛。龙福言于岛主曰。自郁陵去我国一日程。距日本五日程。非属我国者乎。朝鲜人自往朝鲜地。何拘为。岛主知不屈。解送伯耆州。州太守厚遇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81H 页
之。馈银弊。龙福不受曰。愿日本勿复以郁陵为辞。受银非吾志也。太守遂作书契。禀关白授龙福。言郁陵非日本界。行至长埼岛。岛主马岛之党也。求见书契。夺不还。送龙福于马岛。时岛主伪籍关白命。数争郁陵岛。郁陵饶鱼竹。倭利其有。且差倭至则国家待之礼。倭因此来往不止。至是恐龙福发其奸状。牢囚久之。押送东莱。又囚于馆前后九十日始还。龙福言于府使。竟不以闻。明年。接慰官至东莱。龙福又诉前事。朝廷亦不信也。时差倭累至。若将生衅。国人忧之而不知为马岛所瞒。龙福愤甚。走蔚山海边。有商僧雷宪等舣舟。龙福曰。郁岛多海莱。吾当为汝指其路。僧欣然从之。遂举帆三昼夜。泊郁陵岛。倭船自东至。龙福目诸人缚之。船人怯不发。龙福独前愤骂。何故犯我境。倭对曰。本向松岛。固当去也。退去。龙福追至松岛。又骂曰。松岛即芋山岛。尔不闻芋山亦我境乎。麾杖碎其釜。倭大惊走。龙福转至伯耆州。言其状。太守悉捕治之。龙福乃诡称郁陵监税官。升堂与太守抗礼大言曰。马岛之居间矫诬。岂独郁陵事哉。我国所送弊货。马岛转卖日本。多设机诈。米十五斗为一斛。马岛以七斗为斛。布三十尺为一疋。马岛以二十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81L 页
为疋。纸二十番为一束。且甚长。马岛截为三束。关白何从而知之。子能为我达关白乎。太守许之。马岛主之父时在江户。闻之大惧。乞太守曰。书入则儿死。子其图之。太守归语龙福曰。毋庸上书。且速归。马岛如更争界者。可差人赍书来。龙福还泊襄阳。告于官。且献在伯耆时呈太守文。以證前事。于是倭知不可复诳。抵书莱府谢曰。不敢复争郁陵。是时事由龙福发。故倭疾之。罪龙福行不由马岛。朝议皆以龙福当斩。独领敦宁尹趾完,领中枢南九万谓杀之。适足快马岛愤。且其人桀黠非碌碌者。宜留为他日用。乃流之。倭至今不复至郁陵者。皆龙福功也。
汉二郡考
  汉武帝击右渠定之。以其地为乐浪,临芚,玄菟,真番。是谓四郡。昭帝罢真番郡。今班氏前书。据昭帝以后郡名为志。故临芚真番无所著见。而武帝纪注曰。臣瓒曰茂陵书临芚郡治东暆县。去长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十五县。真番郡治霅县。去长安七千六百四十里。十五县。考之班书。玄菟郡只有三属县。真番既入玄菟。则所属十五县。果何之也。意真番以其荒远。即罢之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82H 页
不复设郡。如儋耳也。险渎,高显,安市,西安平,番汗等县。本真番属县。散入辽东。独临芚则近于乐浪。可通朝贡。故属之乐浪。盖乐浪十县。并临芚十五县。为二十五县。陈寿三国志。玄菟为夷貊所侵。徙郡句丽西北。今所谓玄菟故府是也。史记索隐。应劭曰玄菟本真番国。此即指徙居句骊西北之玄菟也。即汉之句骊县。今兴京地方。在鸭绿江北。或者指真番之距长安。比临芚之距长安远。乃一千五百二里。临芚即今江陵。真番即今兴京。则真番似近而反远何也。长安之出真番。未知从辽东界乎。抑海路乎。苟从海路则临芚近而真番远。
玄菟郡本朝鲜地。汉武帝元封三年。置始治沃沮城。沃沮城今咸兴府。昭帝始元五年。徙治句丽西北。天文箕六度。去洛阳四千里。前汉时户四万五千六。口二十二万一千八百四十五。领县三。莽隶幽州。后汉时户一千五百九十四。口四万三千一百六十三。领城六。公孙度隶平州。魏仍之。寻隶幽州。晋复隶平州。户三千二百。领县三。授慕容廆平州刺史以统之。后入高句丽。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82L 页
汉玄菟郡领县三。
句骊即高句县也。汉书地理志注。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又有南苏水西北经塞外。应劭曰。故句骊胡。(止)今浑河在承德县南十里。源出长岭子纳绿窝集。曰纳绿河。入英额边门。为浑河流入。至辽阳州西北。会太子河。即古小辽水也。南苏水亦在兴京界。高句丽置城。因此水为名可知。清兴于高句丽之地。即句丽而号满洲。
上殷台。未详何在。汉书注。莽改下殷。
西盖马。今厚州废四郡等地。汉书驻。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过郡二。行一千一百里。莽曰玄菟亭。(止)马訾水今鸭绿江也。盐难水即佟家江也。二郡者玄菟,乐浪也。自其发白头之顶。至入海之口。可一千一百里。盖马者今白头山也。白头以东语释之。以华语翻之正是。
后汉玄菟郡领城六。高句骊,西盖马,上殷台仍前。安帝即位之年。以高显,候城,辽阳三县来属。
高显。故属辽东郡。
侯城。故属辽东郡。汉书注。中部都尉治。
辽阳今辽阳州。汉书注。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莽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83H 页
曰辽阴。(止)大梁水者。唐书所称梁水。清一统志所称小贝河也。
晋玄菟郡领县三。高句骊,高显仍汉名。上殷台,西盖马,辽阳,候城则去之。望平则来属。
高句丽自汉哀平以后。又值王莽更始之乱。句丽得北拓夫馀境。与凶奴接界。匈奴又当南北单于之乱。遁逃奔窜。其地又旷。句骊适承此时。土地日辟。建武之际。寇右北平,渔阳,上谷,太原。皆汉之北塞。而今蒙古诸部及热河界也。可知句丽之境近北。而与今鸭绿之源稍远。故后汉及晋。玄菟郡皆得保有高句骊县。慕容氏摧破高句丽。高句丽始东渡鸭水。都平壤。又其后慕容氏残破。冯氏来投。东西魏争衡。而句丽复强。土地更辟。
望平今在兴京地方。汉书注。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里。莽曰长说。(止)唐书。大辽水出靺鞨西南山南。历安市城。(止)今大辽水发自英额边门。即望平界。而至牛庄耀州界入海。今千山阿林安三必拉。距辽阳甚近。此似安市城也。
玄菟自东汉以后。威令不及。韩濊强盛。句骊劲悍。交相侵犯。不能自立。汉桓帝永康元年。太守公孙域破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83L 页
夫馀王夫台。灵帝建宁二年。太守耿临讨高句丽。斩首千馀级。魏齐王芳正始中。太守王颀破高句丽丸都。追其王宫过沃沮千有馀里。而其后则无闻有中国人赫然树功。涂诸耳目者。东国人以为汉照帝始元五年。以平那,玄菟等郡。为平州都督府。舆地胜览。至以平山府东牛峰县圣居山。即古之平那山。疑平山为汉时都督府。柳馨远谓平那即真番。平州都督府。即玄菟郡。申景睿引汉书地志。谓平那合玄菟。而汉书无此说。且地志初无平那县名。都督又非汉官名。岂因公孙度属之平州事。混同轇轕。指谓汉时设置欤。
乐浪郡本朝鲜地。汉武帝元封三年。置治朝鲜县。昭帝始元五年。并临芚。寻置东部都尉。分统单单大领以东地。天文箕三度。去洛阳五千里。户六万二千八百一十二。口四十万六千七百四十八。领县二十五。莽改乐鲜隶幽州。后汉光武建武六年。省都尉。弃领东地。户六万一千四百九十二。口二十五万七千五十。领城十八。公孙度隶平州。度子康分屯有县以南地。置带方郡。魏仍之。寻隶幽州。晋复隶平州。户三千七百。领县六。带方郡户四千九百。领县七。授慕容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84H 页
平州刺史以统之。后入高句丽。其东南裔。亦为新罗,百济所有。
汉乐浪郡领县二十五。
朝鲜今平壤。以朝鲜国所都故名。乐浪郡治。汉书注。应劭曰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平壤有箕子墓箕子田。䛁邯今未详其地。然按后汉书。王闳乐浪䛁邯人。七世祖仲本琅邪不其人。汉济北王兴居反。欲委兵师仲。仲惧祸。乃浮海东奔乐浪山中。因家焉。不其即齐地。由海路而至。似乐浪近海界也。汉书注。孟康曰䛁音男。师古曰邯音酣。
浿水今阳德县。汉书注。水西至增地入海。(止)浿水者大同江也。江一源发于阳德吴江山。至广梁入于海。东国舆地胜览。汉兴。修辽东古塞。至浿水为界。卫满亡命。东走出塞。渡浿水都王险。此以鸭绿江为浿水。申景浚又曰。燕秦经理未尝及于鸭江。则浿水乃在鸭江之北。辽史所称泥河为浿水明甚。(止)二说皆非也。魏略。燕遣秦开。攻朝鲜西方。取地二千馀里。至满番汗为界。汉书地理志。辽东郡属县有番汗。注云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止)此大辽水也。发自英额边门。英额边门即番汗地。卫满之渡乃此水也。浿与沛不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84L 页
为区别者。迁,固以海外鸿荒略之。而后来遂不复釐正尔。
含资今文川郡。汉书注。带水西至带方入海。(止)带水者今临津江也。源出于文川之芦岭。至于礼德之祖江入海。东史曰。新莽时。辰韩帅廉师䥹。将降乐浪。道遇汉人名户来者。曰我等千五百人伐木入山。为韩所获。皆断发为奴三年矣。䥹与户来诣含资县。县言郡。郡即以䥹为导。乘大船入辰韩。迎户来之同伴。(止)含资在乐浪临芚之交。今关北境。由关东通岭南甚易。䥹与户来所以诣言之也。
黏蝉今礼德等地。汉书注。列水西至粘蝉入海。(止)列水者汉水也。汉水至礼德地入海。
遂成今未详。杜佑通典曰。碣石山在汉乐浪郡。遂成县。秦长城东截辽水。起于此。遗址犹在(止)非也。乐浪界至在鸭绿以南。而秦长城未尝起此。且未闻碣石在我界。杜说盖袭太康地志之说。其宲误也。
增地今三和界。即大同江入海处。
带方今长湍等地。临津江入海处。
驷望今未详。
海冥今未详。辽志曰。兴州本汉海冥县。在东京西南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85H 页
三百里。(止)兴州在辽东界。不在鸭江南。志误。
列口今通津等地。史记。楼船将军扬仆伐右渠。以兵五万从齐浮渤海。至列口。注列口县名也。渡海先得之。
长岑今未详。后汉书。崔骃为窦宪所疏。出为长岑长。按汉光武帝建武六年。乐浪土人王调杀郡守刘宪。遣王遵击定之。取其地为郡县。萨水以南属汉。窃意长岑亦其一也。盖今海西及畿服之境也。辽志曰。崇州本汉长岑。在东京东北百五十里。(止)崇州在辽东界。不在鸭江南。志误。
屯有今黄州瑞兴等地。三国志。建安中。公孙康分屯有以南荒地。为带方郡。则盖今海西道而迤关西境也。知者以镂方之在属县故也。
昭明今未详。疑亦在海西道。汉书注。南部都尉治南部。设置不见于史。岂当置乐浪东部都尉时。亦设南部都尉治于昭明与。
镂方今宁远郡。许氏说文云浿水出镂方东入海。郦道元水经注。镂方在乐浪郡东正。今宁远。
提奚今未详。
浑弥今未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85L 页
吞列今江陵府。汉书注。分黎山列水所出。西至粘蝉入海。行八百二十里。(止)分黎者五台山也。自五台山至礼德等地。可八百馀里。
东暆今江陵府。三国史曰。东暆濊国都。(止)今江陵府东。有濊时所筑古城遗址。新罗南解王时。溟州人耕田得濊王印献之。溟州即江陵府。又说文。鰅皮有文。出乐浪东暆。神爵四年初。捕收输考功。楚词大招鰅鳙短狐。注鰅鰅短狐类。补注。状如犁牛。今江陵三涉等海中有牛。赤眸无角。群卧海岸。名可之。此疑鰅也。不而一作不耐。今通川高城等地。杜氏通典。新罗兼有沃沮,不耐,韩,濊之地。沃沮在北。今咸镜道也。韩在南。今庆尚道也。濊在西南。今江原道也。间于其间者。非通川高城等地乎。又魏志。岭东不耐濊侯等降乐浪。濊都江陵矣。不耐之国在岭东。惟通川高城等地。汉书注。东部都尉治。
蚕台在岭东地。后汉书建武二十三年冬。句骊,蚕支落,大加戴升等万馀口。诣乐浪内属。蚕支落疑蚕台。华丽在岭东地。后汉书安帝元初五年。句骊王宫与濊貊寇玄菟。攻华丽城是也。
邪头昧在岭东地。说文。魵鮸出秽耶头国。魵雌鲸。今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五 第 286H 页
东海上多捕之。鮸本草石首鱼。李时珍曰。生东南海中。扁身弱骨。细鳞金色。鱼首有白石二枚。(止)此指今所称石鱼也。然石鱼产西海。不产东海。俗称大口鱼者。亦首有白石而多产东北海。意是鮸也。
前莫在岭东地。
夫租在岭东地。
后汉乐浪郡十八。朝鲜,䛁邯,贝水,含资,占蝉,遂城,增地,带方,驷望,海冥,列口,长岑,屯有,昭明,镂方,提奚,浑弥,乐都。并仍前汉制。粘蝉作占蝉。遂成作遂城。盖沿袭而误也。
乐都疑吞列。后汉书郡国志。不载东暆以下七县。因建武六年。省乐浪东部都尉。弃岭东地故也。其他郡县。悉依前汉书所载第次。独吞列不载。意改乐都故也。
晋乐浪郡领县六。朝鲜,屯有,浑弥,遂成,镂方,驷望。并仍后汉制。
晋带方郡岭县七。带方,列口,长岑,提奚,含资,海冥,南新。皆仍后汉制。独南新未详。䛁邯,贝水,粘蝉,增地,昭明在后汉书。而晋书则不见。而更有南新别出。意此五县中所改地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