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仪章类
仪章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3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36H.gif)
公服
公服襌衣之制。深青曲裾。广袖圆领。故时凡衙门公礼及新除授官。肃拜参谒。皆服之。自万历壬辰之乱。仍不复行。唯国婚时。大臣服之。 王世子入学时。博士服之。凡朝贺进笺时。执事者服之。
幞头方棱两级。 皇朝制也。与周武帝时幞头。宋端拱中幞头巾子。名同形殊。
视事服
视事服袍制也。亦圆领曲裾广袖。故时堂上官衣绯。堂下官衣绛。 英庙朝改绿。在官者公私出入。皆服之。今则以黑笠青带为便服。大小僚皆然。
纱帽南宋制。黑帽缀紫。标后制高屋白纱帽。陈名白纱者。为高顶帽。唐又制乌纱帽。至今行之。其翅所谓高蝉。汉魏晋以来。谓桼纱之冠。曰帻耳者是也。黑团领袍。亦皇明制也。制同视事服。但加胸背绣文。堂上官绣双鹤。堂下官绣单鹤。武堂上官绣双虎。堂下官绣单虎。
直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3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36L.gif)
道袍
道袍广袖交领白襕。后裾一前裾二。今时士大夫之上衣也。或云道士服也。然古之道士服两裾直垂。与此不同。事物纪原。近世京师大夫朝服乘马。以黪衣蒙之。谓之凉衫。朱子以为宣和末。京师士人行道间。犹着衫。至渡江戎马中。乃变为白凉衫。至后来军兴。又变为乐衫。皆戎服也。尤庵曰。窃意凉衫。如古之景衣。古人出入。既着正服。后以单布为衣。加正服之上以御尘也。后世以此因以为正服。(止)按凉衫疑即道袍。
帖里
帖里上衣而下裳。有衽而有袷。其制最雅。今为戎服。或称裤褶。然裤褶乃骑服也。似今褂子。褂子即披帛之制。亦古也。
氅衣
氅衣今之朝士之便服也。广袖而交领。围裾而缺胯。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3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37H.gif)
四䙆衫
四䙆衫本庶人服也。唐马周疏。三代深衣。青襕袖襈褾。为士人上服。开胯者名缺胯衫。为庶人服。注今四䙆衫。䙆衣裾分也。宋时为童子服。故家礼载为将冠者之服。
野服
野服宋汴京时服。致仕官与人相接时为礼者也。朱子当衰老时服之。客位咨目曰。上衣下裳。大带方履。比之凉衫。目不为简。所便者。束带足以为礼。解带可以燕居。且从京都旧俗。其制载罗大经鹤林玉露。衣用黄白青皆可。直领两带结之。缘以皂如道服。长与膝齐。裳必用黄。中及四旁。皆四幅不相属。头带皆用一色。取黄裳之义也。别以白绢为大带。两旁以▣或皂缘之。又谓之便服。尤庵先生曰。直领者如今丧服以全幅直下者也。两带即小带也。头带谓裳头横带。总十二幅者也。白绢为大带。据上衣而言。盖当时朝服。如今之盘领。始自隋炀帝。至宋末。改上衣下裳。还为闲居服云。先生尝据而制之。变两带为上下团枢。裳为前三后四之制。用缁冠幅巾黑履。一如深衣。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3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37L.gif)
裁用白纺丝䌷或白䌷。度用布帛尺。
衣全四幅。用䌷二幅各三尺六寸。中屈下垂。前后共为四幅如深衣。但少杀。腋下九分有奇。而旁缝其下三寸。自肩至腋九寸。自前缘至腋广六寸八分半。下齐广七寸四分半。
圆袂用䌷二幅。各二尺中屈之。属于衣之左右。缝合其下。以为圆袂。袂口五寸五分。其长惟当以自衣袂相属处。至袂口一尺二寸馀为准。不以一幅为拘。
方领两肩上。各裁入广一寸八分长七寸三分许。反摺即剪去之。
别用䌷广四寸七分长一尺九寸七分。自项后摺剪向前。缀左右摺剪处。则表里各二寸。合为四寸。
裳用䌷广五寸三分长一尺八寸八分。前三幅后四幅。每幅作三㡇。
别用䌷广二寸长六尺许。纵摺之。缀前后七幅而夹缝之。
黑缘。用黑绢缘领袂口衣边裳下边表里。各一寸二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3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38H.gif)
李静观斋曰。大带之制。家礼注说。从玉藻篇。士制以达于上而略有增损也。官卑者一从家礼。而又从仪节。单用为是。官尊自大夫以上。直为四寸之制。不必再缭。似合家礼本意。
大带再缭
金农岩曰。大带再缭。玉藻与家礼。文同义异。然玉藻用单繂之制。故带广二寸而再缭腰则为四寸。家礼用夹缝之制。故缯广四寸而既成带则为二寸。其实亦未尝不同也。若如或说用四寸一条而夹缝之。则或成八寸。恐非家礼之意。
襕衫
襕者裳之横幅者。唐志马周以为三代布深衣。着襕及裾。名襕衫。以为上士之服。天中记。唐长孙无忌议服袍者下加襕绯紫绿。皆视其品。庶人以白。唐宋以来。为士子八职之服。谓之粉袍。宋再居常诗。粉袍切勿笑冬烘。且踏烧残凤尾踪者是也。朱子议曰。君臣服上领有襕者礼也。今之公服。上衣下襕相属而不殊。公服者襕衫也。大明集礼。宋公服曲领大袖。洪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3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38L.gif)
幅巾
字汇。𧟃幅巾也。急就篇颜师古注。巾者一幅之巾。所以裹头也。又谓之帗。说文。帗一幅巾也。方言络头。帕头也。秦晋之交曰络头。南楚江湘间曰口头。赵魏之间曰幧头。其偏者谓之䰎带。或谓之䰂带。覆结谓之帻巾。或谓之覆䰂。注自顶中而前交额上郤绕髻。䰎带今之偏叠幧头。䰂音菜。䰂亦结也。覆䰂今结笼是也。古陌上桑诗。脱巾着帻头。向栩著绛绡头。周党著谷皮绡头。皆幅巾也。仪礼郑注。如今著幓头。幓疑与幧通。本居士野人所服。汉末。王公名士多委王服。以幅巾为雅。袁绍崔钓虽为将帅。皆着之。曹操改以为幍。
朱子大全。幅巾用黑缯六尺许。刺一边作巾。额当中作㡇。两旁三寸许。各缀一带。广一寸许长二尺许。循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3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39H.gif)
偪
偪即邪幅也。诗曰邪幅在下。郑康成曰。如今行縢。偪束其胫。自足至膝。孔颖达曰。邪缠于足。谓之邪幅。晋宋之间。谓之行缠。有孟珠诗新罗绣行缠之句。 皇朝宫人崔回姐东来。因 明朝宫㨾制耳。行缠首末狭而中礼。自 大内以及士大夫竞着之。今则吏胥服之。而士大夫改着通行缠。通行缠者。因耳行缠制。而无礼无杀。此制从退忧堂金相公家。大抵 大内衣制。皆崔回姐所制。 御衣襨。皆为唐领。如今女子衣领。
屦
屦有繶有絇。王与之周礼订义。繶缝中紃也。紃圜采郑也。氏注。以赤黄丝为下缘。口足之间。有篆文也。若今屦上刻花或云而缝之。此今俗所称云鞋。唐鞋之制也。又絇屦头拘也。字汇曰。古屦舄其前皆开。句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3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39L.gif)
裤
裤股衣也。 国俗男子所着。即穷裤。汉昭帝时。上官皇后为霍光外孙。欲擅宠有子。宫人使令。令裤前后皆裆。多其带。令不得交通。古人裤无裆。裤之有裆自此始。我国男子亦无裆。如今女子单裈裆。不知何时始有。裆裤今称唐裤。
网巾
徐渭路史云世传网巾之制。始自洪武中。见朝天宫道士创此制。问其义。道士以万法归一对。天下如式服之。按元人谢宗可有诗曰。乌纱未解涤尘绊。一网清风两
台笠
台笠今农人之所戴也。郑玄曰。台夫须也。以台皮为笠。陆机曰。夫须莎草也。孔颖达曰。笠本御暑。因可以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0H.gif)
褚袄
褚汉书。文帝遣陆贾。遗南奥王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颜师古注云绵装衣曰褚。又袄六书故。今以夹衣为袄。国俗男子里衣裌而装绵者。谓之褚。袄广袖交领。有前后裾。其单不复者。谓之贫衣。今不见裌而装绵者。皆服贫衣。俗之贫又可知也。急就篇颜师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要者曰襦。方言裺谓之襦复
曲裾
曲裾汉初之服也。汉书江充传曰。曲裾后垂交输是也。其施诸朝衣。自东汉明帝始。至今行之。
曲领
曲领急就篇颜师古注云所以禁中衣之领。恐其上拥颈也。其状阔大而曲。因以名。王应麟补注仪礼士昏注。刺黼为领。如今偃领。礼记深衣篇曲袷如矩注。古者方领。如今小儿衣领。汉书广州王去传。刺方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0L.gif)
笠
皇明 高皇帝幸学。见诸生班烈日中。因赐遮阴帽。此大帽之制也。起家科贡者用之。故今岭南海印寺。有李提督如松所着大帽。其制与今笠子酷似。东国人本戴折风巾。所谓罗济笠也。不知何时改戴笠子。今则上自卿相。下至胥吏贱品。皆通着之。岂或从 皇朝制。靡然同之欤。然咸兴本宫。有 康献大王所御戎服。即笠子与帖里也。 康献大王栉沐之勋。著于丽末。伊时已有笠。亦可知也。 中庙末年。士庶笠㨾。台上极重厚高大。坪儿狭。时人谓之东瓜台上切饼坪儿。 明庙丁未戊申间。金舜皋为庆尚兵使。以笠制不便。着油帽。就旧制增损之。甚轻快。一时从之。谓之金舜皋体。其后顶渐极低如覆钵。盖边坪极广。几张小伞。宛如僧笠。且好带广多绘。广多绘者。僧家制也。未久复两宗禅科。佛教大行。辛亥壬子间。士子衣服。必穿其袖。曰唐体。 宣庙丁卯以后。又阔其袖。亦曰唐体。夫华人衣制。内衣必狭以取温。外衣必阔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1H.gif)
朱丝笠。自议政大臣至堂上官。皆戴于戎服时。紫黑丝笠。(带微紫色)乃燕居具也。亦自议政大臣至堂上官戴之。猪毛笠。堂下官着之。㓒布笠。朝士士庶通服之。凉台。取于济州及湖南诸邑产。统制营者尤佳。盖他邑杂织竹之近里。故脆者不甚坚致。统制营唯织竹之近皮而硬者。泽而有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1L.gif)
煖帽
今堂上官貂皮耳掩。堂下官鼠皮耳掩。耳掩亦称煖帽。外毛内绵。隆然包帽。双跗掩耳。单绶亸背。自十月至正月许戴。数十年前。惟户惠郎及卯酉仕官或戴之。而寥寥不过六人。班行指为六耳掩。今则参外流品。无人不戴。又笠耳掩。俗称额掩。在昔士大夫亦尝戴此。今则 宣赐后始戴。专为吏胥所戴。耳掩之制。考古图籍。未之见也。按李济臣清江锁语。我国纱帽耳掩。 明庙以前。皆略如笠。耳掩者甚阔大。故貂皮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2H.gif)
礼鞋
故事朝臣凡朝会。许于靴上着大鞋。谓之大粉套。大粉套者。明制所称礼鞋者也。洪武六年所定。先是百官入朝遇雨。皆摄钉靴。声彻殿升。侍司禁之。制礼鞋以行。
扎巾
今五营卒所着将巾。即俗称战巾。以尺帛裹头。又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2L.gif)
周衣
周衣即中单衣也。交领广袖。连幅裹身似襜褕。见中国人图画所着。直领而缘裌。而宽似周衣。但所殊者。领与裌耳。
妇服考
剃
周礼追师掌后首服。为副编次。制有三等。副者覆也。编发为之如步摇。用于袆衣。编者亦编列发为之。如假紒。用于鞠衣。次者次第发短长为之。所谓髲剃也。用于褖衣。覆者最盛之饰。非王后诸侯大夫则不可服。编者次之。非孤妻则不可服。故今之命妇亦得服之。次者士妻以下皆得服。故其用也广。盖妇人发稠美则不必假剃。诗云鬒发如云。不屑剃也是也。发少则益他发而饰之。卫庄公剔己氏之发。为吕姜剃者是也。国俗以侈靡相尚。编发而加诸首者。无有限节。发美者逾欲其高。况发少者乎。重而不可戴。则使婢夹持之。不啻高一尺耳。贫者企之。或既嫁十数年而不得加剃。甚至抱子而犹童女服也。况剃者北方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3H.gif)
髻
急就篇曰结发纽。颜师古注曰。结发谓作结也。纽谓结之䰎也。凡结之可解者曰纽。王应麟补注曰。作结音髻。绾发也。䰎屈发也。髻总发也。说文。䯰簪结也。广韵。
唐髻
唐髻状与东方男子束发略似。 世宗元年。 皇朝太监尹凤持冠服来。遣宦者田畇问曰。 中宫赐冠狭小。又有簪。如何穿着。凤曰。梳发讫。从顶后分囟左右发毛。交相结上。作丫髻。将冒其上。仍插簪。又 皇明女子屈氏。 崇祯时宫人也。从 孝庙东来。传此法。尤庵先生得之行于家。故湖中士族多则之。屏溪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3L.gif)
后髻
后髻即椎髻之类。梁鸿传云德曜更为椎髻操。作而前。盖贱者服也。苟不后髻。何以任戴。今胡女皆作后髻。以网冠覆之。百济传亦言编发盘首后。垂一道为饰者。皆椎髻之制。或称新罗时。为国都之北虚缺。令女子结髻脑后。因名北髻。男子亦仿之。称北上头。上头者男子髻之俗称。北髻即后髻。盖三韩之俗。非为北方之虚缺也。今宫㨾亦皆后髻。见古图画。美人髻㨊诸侯而危欲堕者有之。此亦后髻也。华人亦为此。然类多老且贱者之饰也。
蔽髻
蔽髻之名。仿于魏志。贵人夫人以下助蚕。皆大手髻七钿蔽髻。其后皆用蔽髻。北齐志云。内命妇,左右昭仪,三夫人假髻九钿。三品五钿蔽髻。又七品大手髻。八品偏髾髻。又宫人女官从蚕。则各依品次。还著蔽髻。(止)盖大手髻而复加蔽髻者魏也。假髻九钿,蔽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4H.gif)
大手髻
大手髻。汉时贵人(宫人)助蚕服也。聂崇义三礼啚云。同合己发。絜为紒者也。华女之髻。上广中狭。其形如手。意其制也。今妇人之本发。加以剃是也。盖便服。
总角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4L.gif)
盘桓髻
盘桓髻一名卧髻。又曰编𩬞髻。又北齐礼服志。八品女官编𩬞髻。注夷中少女之饰。四垂短发。仅覆眉目。顶心长发。绕为卧髻者是也。然说文䰉卧髻也。即古今注盘桓髻。广韵䰉屈发为之。汉时已有编𩬞髻。不独夷中饰也。今见古图画。美人屈发而绕顶者有之。疑其制也。
髽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5H.gif)
鬟
鬟说文总发也。徐铉曰。古妇人首饰。琢玉为两鬟。总发二字。后人所加。(止)汉古诗云。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无。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馀。此即琢玉为鬟之谓也。自后人妄加。遂为总发之名。如婢仆称叉鬟者是也。
纚
纚制古也。仪礼士冠礼曰。缁纚广终幅。长六尺。郑玄注曰。今之帻梁。广长足以韬发而结之。贾公彦疏曰。人发长不过六尺。故云足以韬发。说文曰冠织也。礼记曰。子事父母。栉縰笄总。注縰以黑缯为之。韬发作笄讫。即横插笄固髻。总亦用缯以束发之本。垂馀于髻后以为饰。(止)纚者縰也。男子髻既加冠而掩之。妇人而独无之乎。露发则近于亵。故不得不覆。然考古图画。女子发多露。未知其废在何时。总若今髻后加广帛结髻而垂之下也。古制尺二寸。盖作髻。不可无纚与总也。又按晋书舆服志曰。帽犹冠也。义取蒙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5L.gif)
冠
妇人之冠。不见于古经。事物记原云汉时始起。韩退之文曰着冠帔。又淳于棼传云冠翠凤冠。衣金露帔。盖旧俗也。宋时诏妇人冠高毋得踰四寸。广毋得踰一尺。而不详其制。竟不知为何冠。又禁戴假髻。然家礼惟室女着冠子。妇人用假髻。岂宋之禁不复行而然欤。今华女皆不用冠。老峰闵相国购华冠以来。流传于士大夫。屏溪尹公尝从遂庵权文纯家。闻有两制。一方制一圆制。而遂庵示圆制。画之者侈俭各异。或色缎用彩画而成。或用纹绣而成。系是妇人首着。虽侈无嫌。
凤冠
凤冠者九凤冠也。古之步摇之遗制也。周礼郑司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6H.gif)
帼
帼。汤学绅字汇同簂。妇人首饰。犹今之发鼓。周礼注。若今假髻。即假髻用铁丝为圈。外编以发。名曰鼓。鼓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6L.gif)
簇头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7H.gif)
罗兀
罗兀字汇作㒾。又作羃䍦。障面具也。汉称面衣。西京杂记。赵飞燕为皇后。女弟昭仪上襚三十五条。有金花紫罗面衣者是也。唐称帷帽。唐舆服志曰。帷帽创于隋代。永徽中始用之者是也。元称回回帽。郑思肖心史曰。蒙古妇人戴回回帽者是也。汉制未闻。然王思义续三才图。回面衣一名面帽。女子远行之服。前后全用紫罗为幅。下垂他杂色。为四带垂之背。唐制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7L.gif)
䙧袡
䙧袡当嫁之女所服也。士昏礼云女次纯衣纁袡。立于房中南面。注云次首饰。今时髲也。纯衣丝衣也。衣玄色。袡缘也。袡之为言任也。以纁缘其衣。贾公彦疏。象阴气上任于阳。亦取交接有依之义。凡妇人不常施袡之衣盛。昏礼为此服耳。聂崇义三礼图。虽画纁袡。只服之之象。而衣制未能详。大约似男子袍。盖衣制自秦以后屡变。汉末诸儒不见古制。多从俗制解。崇义当五季之际。尤何以详之。仪礼丧服衰三年。郑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8H.gif)
褖衣
褖衣色黑。后妃接御见王之时服。男子玄端。亦名褖衣。士丧礼。皮弁服褖衣者是也。古者衣裳相连。丧大记曰。衣必有裳是也。玄端与褖衣制同。褖衣以素纱为里。袂长二尺二寸。袂口尺二寸。士妻亦得服之。尤庵欲用古制。连上衣下裳。缘之以红。此深衣制也。续汉书舆服志。太皇太后,皇后入庙。皇后谒庙。皆得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徐广曰即单衣。)贵人助蚕。服纯缥上下。深衣制。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助蚕者。缥绢上下。皆深衣制。则古之深衣。衣裳不殊者也。尤庵之制。诚合古制。李陶庵以为褖衣。是周礼六服之一。六服制度。无异三才图会所画袆衣。如男子袍。褖衣士妻得服。参酌作一通用之服。嫁时则以纁襈衣下四五寸谓之袡衣。见舅姑及祭祀与袭时。皆去缘而用之。以代宵衣。褖衣用素为之。以代古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8L.gif)
袿
袿乃妇人上服。周礼内司服。袆衣,揄狄,阙狄。后郑注今世有袿衣者。盖三翟遗俗。贾公彦疏。汉时有圭衣刻为圭形。缀于衣。据此可得其所缀之形。汉书江充传。充纱縠襌衣。曲裾后垂交输。如淳注交输割正幅。使一头狭。若燕尾垂之两傍。见于后。贾逵谓之衣圭。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9H.gif)
帔
帔或云自秦披帛之制而始。秦以缣帛。汉以罗。晋永嘉中。制缝晕帔子。隋之内官服半除。亦帔制也。唐高祖减其袖。故谓之半臂。又名缺胯衫。中尉枢蜜皆服。䙆字汇。䙆音袿。上马分裾曰䙆。如今边将士卒箭衣。盖缺胯衫之制也。唐肃宗制霞帔。赐司马承祯。且自宫中三妃以下通服之。士庶女子在室搭披帛。出适披帔子。以别出处之义。宋朝尤盛。帔有三等。非恩赐不得服。直帔通行于民间。朱子以时制载之家礼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4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49L.gif)
襌
襌郑诗曰。衣锦絅衣。裳锦絅裳。郑注盖以襌縠为之中衣。裳用锦而上加襌縠。为其文之大著也。仪礼士昏礼。女从者被顈黼在其后。郑注顈襌也。卿大夫之妻。刺绣以为领。士妻始嫁。施襌黼于领上。假盛饰耳。汉书江充传。充衣纱縠襌衣。颜师古注。襌衣制若今朝服中襌。而今之中襌。在内而不在外。宋时人通指内衣曰中襌。今人以纤离之布为服。加之衣上。名曰道服。与襌制虽殊。即仿其意也。
裲裆
裲裆字汇。一当胸一当背。古诗单衫绣裲裆。又𧞔裆言裲裆之盖其外。如罩甲之类。中著单衫。上加裲裆。其状类今之朝衣上胸褙。国初俗妇人着圆衫。加以胸褙绣。今不然。但以杂采缘袂。
褙
褙字汇襦也。说文襦短衣。一曰㬮衣。今之背子。而少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5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50H.gif)
双环褙子
双环褙子称搭护。又名背心。比唐衣尤短。又无袖。士大夫加之便服上。用双环贯带束之。演繁露云中单腋下缝合。两腋各有带穴互穿之。以约定里衣背衣。则悉去其带。据此即双环褙子。而但腋下缝合为异。今婢妓之属。或得服之。
圆衫
圆衫亦背子之类也。事物纪原云背子袖短于衫。身与衫齐。即圆衫制也。但今圆衫长袖为少异。
大袖长裙
大袖长裙。疑襜褕之制。颜师古云襜褕直裾襌衣也。谓之襜褕。取其襜襜而宽裕也。汉书。武安侯衣襜褕入宫不敬。注云若今妇人服。事物纪原。大袖长与裙齐。而袖才宽于衫制。命妇服大袖裙襦为礼服。盖朱子所称大衣也。今制方领直裾而连裳。此与仪礼所言衰如男子衰。下如深衣无带。下尺无衽之制。甚相似。古制唯有是也。凡吉凶皆宜用之。事物纪原又云大袖在背子下。丘氏大袖注。如今妇人短袖而宽大。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5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50L.gif)
长衣
长衣按唐书新罗传。妇人长襦。盖东俗也。今闾巷女子出入。必蒙以自蔽。旧时士大夫妇女所服也。
裹肚
裹肚字汇作帕。又作袜。又称袙腹。即今之裹肚。梁王筠咏裁衣诗。有云裲裆双心共一袜。袜女人胁衣。吴人谓之袜胸。隋炀帝诗宝袜楚宫腰。
繜
繜者本东方妇女裤也。说文曰。秽貉女子无裤。以帛为胫空。用絮补核。名曰繜衣。史游急就篇曰。布母繜。颜师古注。状如襜褕。王应麟注。黄氏(庭坚)曰。江东谓鹪鹩为布母。布母者小衣也。犹犊鼻。颜又云襜褕直裾。谓之襜褕者。以其襜襜然宽裕也。黄氏又曰。襜褕蔽膝也。今妇人下体之服。有有当而宽且短者。称广裈是也。以其露胫故曰胫空。以其短也故曰犹犊鼻。又曰蔽膝。又其宽博故曰如襜褕。但繜补絮。广裈则单也。
裳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5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51H.gif)
带
带于古礼服皆有之。如大带革带是也。家礼笄礼。无施带之节何也。国俗于长衣唐衣无带。圆衫大袖有带。似不备然。未(一作朱)子以野服解带燕居。束带见客为美事。亦从俗之义也。岂圆衫大袖。比长衣唐衣为重故然耶。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天文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5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51L.gif)
元郭守敬授时历。定高丽北极高三十八度四分度之一。以周天三百六十度。每度六十分。约之为三十七度四十一分有奇。我 世宗十四年。郑招,郑麟趾等。测定汉阳北极高三十八度少。与元史合。 肃宗三十九年。清使何国柱用象限大仪测。北极高于汉阳钟街得三十七度三十九分一十五秒。与授时历所差不多。而其所差者。守敬所定。当在松京故耳。凡地之经纬各距二百里。而天之经纬必差一度。故以北极之高低。而昼夜时刻相差。以赤道之东西。而节气早晚相差。我国东西一千馀里。南北二千馀里。以鸟道计则经差当过三度馀。纬差当过六度馀。 正宗辛亥。以八道舆图直道。准汉阳极高。度量定八路北极之高。皆以观察营所治为据。其时所测。具在历书。今去之矣。恐其久而自就湮没。录之下方。
汉阳北极出地三十七度三十九分一十五秒。
夏至日出寅正二刻十二分。日入戌初一刻三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5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52H.gif)
冬至日出辰初一刻三分。日入申正二刻十二分。昼三十七刻九分。夜五十八刻六分。
关北(咸兴)北极出地四十度五十七分。
夏至日出寅正二刻一分。日入戌初一刻十四分。昼五十九刻十三分。夜三十六刻二分。
冬至日出辰初一刻十四分。日入申正二刻一分。昼三十六刻二分。夜五十九刻十三分。
关西(平壤)北极出地三十九度三十三分。
夏至日出寅正二刻六分。日入戌初一刻九分。昼五十九刻三分。夜三十六刻十二分。
冬至日出辰初一刻九分。日入申正二刻六分。昼三十六刻十二分。夜五十九刻三分。
海西(海州)北极出地三十八度一十八分。
夏至日出寅正二刻十分。日入戌初一刻五分。昼五十八刻十分。夜三十七刻五分。
冬至日出辰初一刻五分。日入申正二刻十分。昼三十七刻五分。夜五十八刻十分。
关东(原州)北极出地三十七度六分。
夏至日出寅正二刻十三分。日入戌初一刻二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5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52L.gif)
冬至日出辰初一刻二分。日入申正二刻十三分。昼三十七刻十一分。夜五十八刻四分。
湖西(公州)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六分。
夏至日出寅正三刻一分。日入戌初初刻十四分。昼五十七刻十三分。夜三十八刻二分。
冬至日出辰初初刻十四分。日入申正三刻一分。昼三十八刻二分。夜五十七刻十三分。
岭南(太邱)北极出地三十五度二十一分。
夏至日出寅正三刻三分。日入戌初初刻十二分。昼五十七刻九分。夜三十八刻六分。
冬至日出辰初初刻十二分。日入申正三刻三分。昼三十八刻六分。夜五十七刻九分。
湖南(全州)北极出地三十五度一十五分。
夏至日出寅正三刻三分。日入戌初初刻十二分。昼五十七刻九分。夜三十八刻六分。
冬至日出辰初初刻十二分。日入申正三刻三分。昼三十八刻六分。夜五十七刻九分。
元郭守敬所测极度。
南海北极出地一十五度。夏至晷景在表南。长一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5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53H.gif)
衡岳北极出地二十五度。夏至日在表端无景。昼五十六刻。夜四十四刻。
岳台北极出地三十五度。夏至晷景长一尺四寸八分。昼六十刻。夜四十刻。
和林北极出地四十五度。夏至晷景长三尺二寸四分。昼六十四刻。夜三十六刻。
铁勒北极出地五十五度。夏至晷景北。长五尺一寸。昼七十刻。夜三十刻。
北海北极出地六十五度。夏至晷景北。长六尺七寸八分。昼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
大都北极出地四十度太疆。夏至晷景长一丈二尺三寸八分。昼六十二刻。夜三十八刻。
上都北极出地四十三度少。
北京北极出地四十二度疆。
益都北极出地三十七度少。
登州北极出地三十八度少。
高丽北极出地三十八度少。
西京北极出地四十度少。
太原北极出地三十八度少。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5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53L.gif)
兴元北极出地三十三度半疆。
成都北极出地三十一度半疆。
西凉州北极出地四十度疆。
东平北极出地三十五度太。
大名北极出地三十六度。
南京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疆。
河南府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
杨州北极出地三十三度。
鄂州北极出地二十一度半。
吉州北极出地二十六度半。
雷州北极出地二十度太。
琼州北极出地一十九度太。
梅文鼎曰。昼夜生于日之出入。日道斜交。随天左旋。春秋二分。日交赤道。出入于卯酉之最中地平上下。其道适均。故昼夜平。夏至前后。日缠赤道内。出入于卯酉之北天度分界。地平上多下少。故昼长夜短。冬至前后。日躔赤道外。出入于卯酉之南天度分界。地平上少下多。故昼短夜长。赤道之下地最热。其景四时常均。无有短永。按其燠热凉寒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5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54H.gif)
按自广东至北京十八度。迤而北至和林。又加五度。过和林而北则寒不可居。过广东而南则热不堪处。人之以衣冠文物为之标准者。仅十八度之地。四千五百里。以开方计之。乃四万五千里。赤县之地止于是。其外五度之地一千二百里。又以开方计之。乃一万二千五百里。则为夷狄之区耳。
又按宗海者地腰也。值天之赤道。望南北二极之出地。皆不盈一度。北上二万二千五百里。则北极出地九十度。居天之正中。南极入地九十度。居地之正中。于南下也反是。盖二极之中也。其土再稻四蚕。其人皆裸。由是北上至六千里。北极出地二十四度。(宲二十三度三十一分三十秒。今称二十四度者。举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三 第 25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7_254L.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