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自动笺注)
硏經齋全集外集卷四十
 傳記
  
康世避兵
公元1557年
康氏本通州人
世爵八世祖仁宣。
移居荊州府撞州境北石塔村。
子孫仍家焉。
五傳而至
嘉靖丁巳
勇健金州參將
戰死蒙古地
指揮
子霖
萬曆辛卯
天水縣
翌年
倭寇朝鮮
皇帝楊鎬經略東征
請霖與俱。
戰死平山
都指揮
功臣祿。
歲準米百二十石,銀百四十兩。
霖子國泰
萬曆丁卯
武進士
靑州通判
國泰弟國徹。
亦登進士
蘇州通判
國泰萬曆壬寅生世爵。
丙午生世祿。
世爵字子榮。
爲人滑稽不覊
丁巳
靑州布政使王象乾國泰居州不法
被逮繫獄四十餘日。
遼陽
世爵從之。
世祿與其母在荊州
越一年戊戌閏五月十五日
滿洲撫順
總兵擊之。
大敗而還
七月
淸河繼陷。
帝命經略往征。
時廣寧總兵李光榮國泰聯榜相善
欲令以功名自奮
具奏中軍
光榮解㱕。
摠兵李如柏至任
國泰如舊
滿洲初起
兵衆甚弱。
諸將相謂曰。
總兵李承良守廣寧時。
點閱胡騎
不滿四五千。
數十年間
縱彼生聚
不過數萬。
此虜易與也。
由是應募者日多。
己未三月初一日
分軍
公元1799年
四路
國泰廣寧兵一千五百騎。
提督劉綎
先鋒
朝鮮軍輒後。
約四五十里。
牛尾嶺甚險。
不得成列
時世爵隨父在軍中
國泰叱令還歸
世爵不忍
潛身帳外
深入胡地二百餘里。
國泰撫世爵背曰。
何等地而汝尙隨我也。
三月初三日
過嶺行可三十里。
滿洲兵。
交鋒
伏虜橫縱出山谷掩之。
矢如雨下
見軍覆。
自焚火死
國泰亦死於亂。
馳逐亡卒
東西遺脫不止
世爵潛伏澗中
會日暮。
從奴一騎
國泰屍北偏巖底
石藏之。
取其玉圈子
投之朝鮮軍。
一琦子已先軍中
相與泣言東兵若勝。
各收父屍以歸。
初四日早朝
滿洲遍野而進。
朝鮮元帥副帥山上
左右營將陳平地
滿洲兵先擊左營
一鏖而盡之
移擊右營
右營入山上軍
山上望見戰慄
時兩帥多相詰。
世爵微察之。
一欲一欲戰也。
一將特遣人於敵。
須臾而還
卽令軍中盡捨器械下山
聚立左營所敗地。
與賊講和
賊列外陳。
使數騎搜明兵竄入者。
反接以去
世爵遺置右下
朝鮮人乞解其縛。
人皆不之視也。
遂自戛石角繩絶。
改著朝鮮死屍之衣。
廁立朝鮮軍。
遼陽
如柏被逮
經略揚州熊廷弼也。
國兵
破。
遼民皆荷擔立。
世爵還鄕則父骸未收
欲留邊則賊患孔棘
彷徨號哭
廷弼招謂曰。
日者季父請我資汝衣粮
收汝父骸骨
汝徤甚。
堪任戎務
起復復讎
未卽令爲軍校
每送陳上督戰
己未六月
賊陷開原
七月鐵嶺
廷弼僨師被拿。
袁應泰來代之。
越三年辛酉三月初九日
滿洲兵來圍瀋陽城
十二總兵相議曰。
城小軍不能容。
乃使步軍城外
初十日平明
軍出城約數十步
迎擊之。
我師遂北。
虜尾之入。
城遂陷。
世爵西壕而上躍馬墜城底。
馬蹶復起
走還遼陽
遼陽奸細從敵回言賊可敗狀。
諸將不知也。
反令守城西
其夜乃與城中亡賴
納賊賂爲內應
西雉之間。
皆垂絨索。
翌日乃引虜登城。
遼陽城延袤十五里。
西城已陷。
三面不知
申刻
斬頭將從數十騎廵到。
西城已竪滿洲旗
撥馬回走。
是夜將半。
賊屯城頭不下擊。
經略自焚死。
御史張銓屈死
世爵失馬奔出城。
城外號咷蔽野
晝伏積屍中。
夜走鳳凰城
適主國泰同年李仁厚。
厚遇之甚厚。
時虜兵彌滿關外
朝暮且至。
仁厚有室女。
欲納世爵爲壻。
得以依歸
世爵持服辭之。
半月
避兵山中
未幾仁厚一家盡被殺掠
世爵廣寧人劉光漢。
公元1625年
漢募潰卒數百人自將之。
世爵鳳凰山
守數月。
出山西行
遇虜大敗
偕走山中
未幾光漢被箭死。
世爵被擄。
天啓乙丑八月
亡奔朝鮮
絶粮山谷間。
木實療飢
羊裘煮食十三日
始越滿浦境。
遍遊關西郡縣
歲辛丑
從鍾城移寓會寧都昆地以終。
甞諭諸子書曰。
懷鄕一念
達人尙然
矧余亡國餘民。
竄身荒谷。
萬里殊邦。
誰識貴賤之分。
一身著處
視同奴隷之輩。
人生到此。
不死何爲
郢中舊音。
增楚客之悽音。
江南物色
起晉人之哀韻。
日暮道遠
人間何世。
中原回首
故國無主
穢德熏天
天厭無日
父死而偸生他邦。
國亡而未蹈東海
吾生何羞。
汝曹葬之不厚。
(一作贖)前日愆云。
公元1799年
   按世爵自述篇。
叙其避兵甚悉
然與史乘有同異者。
李民寏中日記。
己未初四日
天兵敗於家哈嶺外
自述初三日牛尾嶺而敗。
張廷玉
史云提督劉綎戰死。
自述見軍敗自焚死。
中日記。
喬一琦見提督軍敗。
投入朝鮮軍。
至初五日講和
自知不免
投崖死。
自述初三日一琦子。
泣告東兵勝。
則共收父骸歸。
一琦
公元1620年
死。
而約共收骸。
無是理。
明史袁應泰傳。
泰昌元年
應泰兵部右侍郞
熊廷弼經略
天啓元年三月
遼陽城陷。
自縊死。
薛國用應泰經畧
醇謹久於遼。
淸兵不至
得安其位。
卒於官。
自述國用廷弼經畧
陽陷
自焚死。
此又相左
豈或流離之際。
記載失詳與。
余讀自述篇。
悲其志也。
爲之刪繁補缺
正其訛謬
以寓風泉之感云。
四路之役。
天兵二十餘萬。
又兼朝鮮葉赫之師。
加之滿洲數萬之衆。
直如摧拉之易耳。
杜松劉綎百戰良將
縱鎬失策
覆敗豈若是之甚哉。
胡運方興。
實相之也。
余甞讀乾隆詩集
薩爾滸事。
爲之纂次如左。
己未二月
天子楊鎬杜松劉綎等。
統兵二十萬。
號四十萬來攻
左翼中路杜松王宣趙夢麟張銓督兵六萬。
渾河撫順關。
右翼中路李如柏賀世賢閻鳴泰督兵六萬。
由淸河出鴉鶻關
左翼北路馬林,麻岩,潘宗顔督兵四萬。
開原葉赫兵。
出三坌口。
右翼南路劉綎康應乾督兵四萬。
朝鮮兵。
寬甸口。
公元1799年
滿洲城
三月朔
滿洲西路偵卒
遙見火光
馳告其酋。
南路偵卒
又告明兵逼境。
奴酋曰。
明兵之來信矣。
南路駐防兵五百。
以此拒之。
明將誘我而大兵必由撫順西來
急宜拒戰破此。
他路不足患矣。
卽於辰刻
卛大貝勒代善及衆貝勒大臣
城中兵出。
代善前行
偵卒又告明兵出淸河路
代善曰。
淸河之界。
道途偪仄崎嶇
兵未能驟至
我兵惟先往撫順以逆之。
遂過札𠹍關。
達爾漢侍衛扈爾漢兵。
以待酋至。
貝勒洪歹始(卽太宗)以祀事後至
代善曰。
界藩山上
築城夫役在焉。
明師攻陷柰何
我兵宜急進
代善等曰
令騎𢸬(一作擐)甲。
過午
至太岡。
代善扈爾漢駐兵山谷中。
以待明師
洪歹始艴然曰。
正宜耀兵
壯我夫役之曕(一作瞻)。
幷力以戰。
何故令兵立隱僻地耶。
巴圖魯額亦都曰。
貝勒之言是矣。
遂督兵赴界藩。
明師而陣。
初衆貝勒兵未至。
滿洲防衛築城兵僅四百人
薩爾滸
總兵谷口將半。
尾擊之。
追至界藩渡口
築城未(一作夫)役合據界藩山之吉
林崖。
結營薩爾滸山。
自引兵圍吉林崖。
仰攻滿洲兵。
滿洲兵下擊之。
斬明兵百人
時衆貝勒甫至
見明兵約二萬人
又一軍列薩爾滸山巓
遙爲聲勢
洪歹始與諸將議曰。
急以千人吉林兵。
下衝擊。
而以右翼旗兵夾攻之。
左翼旗兵薩爾滸之師。
奴酋至。
問洪歹始破敵策。
洪歹始具以告。
酋曰。
日暮矣。
且從若等分右翼四旗之二。
與左四旗兵合。
先破薩爾滸兵。
界藩之衆。
必喪其胆。
再令右二旗兵
遙望界藩軍攻我。
幷力以戰。
是時滿洲近都之兵。
善馬者先至。
駑馬者多後。
于是合六旗兵
進攻薩爾滸山。
明兵發鎗礟。
滿洲奮力射。
不移時破之。
吉林自山上馳下擊之。
右二旗兵渡河直前
明兵之在界藩山者短兵接
滿洲縱橫馳突
無不一以當百
遂大破之。
總兵,宣,夢麟等皆歿於陣。
旗幟器械士卒死者
渾河而下
流澌焉。
追奔逐北二十餘里。
至碩欽山
時已昬。
沿途搜剿者又無數
總兵林營於尙閒崖。
濬壕嚴斥候。
鳴金自衛
滿洲
見之。
乘夜馳告於代善
翼早。
代善以三百餘騎馳至。
林兵方拔營行。
見之結方營。
環營濬濠三匝
列火器壕外。
次列騎兵以俟。
宗顔之軍在西可三里。
營斐芬山。
代善使人馳告其酋。
時滿洲遠路兵亦續至。
代善兵合。
左翼路後營遊擊龔念遂,李希泌
步騎萬人
大車持堅楯。
營於斡琿鄂謨地。
奴酋與洪歹始卛兵不滿千人
分其半下馬步戰。
明兵發火拒敵
洪歹始引騎衝之
步兵遂斫其車破其楯。
明兵又大敗
念遂,希泌皆沒於陣。
代善使至。
知明已營尙閒崖。
奴酋急引四五騎。
日中而至。
見明兵屯四萬人
酋趣令軍先據山巓下搏之
衆兵方登山。
而林營內兵與壕外兵合。
酋曰。
是將戰也。
我兵且勿登山
宜下馬步戰。
代善往諭之。
左二旗下馬者方四五十人
明兵已自西突至。
代善言於酋曰。
兵已進矣。
怒馬迎戰
直入其陣。
貝勒阿敏,三貝勒莾古爾泰與衆台吉等。
鼓勇奮進
兩軍搏戰
遂敗明兵。
斬首捕鹵過當
戰時
滿洲六旗不及布列
自爲
戰。
馬直逼明營。
明兵發鳥鎗巨礟。
滿洲兵衝縱擊
所向無前
明兵不能支。
大敗
滿洲椉勝追擊
副將岩及大小將士陣沒
總兵僅以身免
尙閒崖河水盡赤。
奴酋聚軍馳往斐芬山。
開原道
分其兵之半。
下馬仰攻之。
宗顔兵約萬人
以楯自蔽
連發火器
滿洲兵突入摧破之。
宗顔全軍盡汲(一作沒)。
葉赫貝勒錦台什,布揚古。
欲助宗顔
甫至開原中固城
聞明兵敗。
大驚而遁。
是時滿洲擊破二路兵。
乃收全軍
至固勒班地方駐營
總兵綎,如柏等。
由南路進
已偪滿洲城
偵卒馳告。
酋命扈爾漢先卛兵千人往御。
翼朝。
復命阿敏卛兵二千繼之。
卛衆貝勒大臣
還軍至界藩。
行凱旅禮。
八牛祭纛告天
代善請曰。
先歸從二十騎。
微行探信
俟祀畢徐來
許諾
莾古爾泰,洪歹始馳至與俱。
日暮
代善滿洲城
奴酋亦自界藩踵至
平明
代善莾古爾泰,洪歹始御綎。
而留兵四千於都城。
如柏世賢等。
初綎兵出寬甸
棟鄂路。
羣胡避匿深山中。
綎悉焚其柵寨。
殺其
老弱
佐領託保額爾訥額赫卛駐防兵五百迎敵
綎圍之數重。
額爾訥額赫戰死。
幷傷五十人
保引餘兵。
扈爾漢軍合。
山隘以待。
巳刻
代善引兵甫出兀爾喀什窩集
時綎遣精銳萬人前掠。
將趨登阿布達哩岡布陣
代善謂洪歹始曰。
吾引左翼兵出其右。
汝引右翼登山
將士下擊之。
汝立其後督之。
無輒輕身入也。
洪歺始先引精騎三十人馳擊之。
兵刃交接
戰甚酣。
後軍隨至突之入。
代善又卛左翼兵。
自山西至夾攻之。
明兵大潰。
洪歹始椉勝追擊
與綎後隊兩營兵遇。
倉卒不及陣。
洪歹始縱兵奮擊
綎戰死。
是時海葢康應乾步兵
朝鮮兵。
營於富察之野。
筤筅長鎗
甲。
朝鮮紙甲冑。
火器層疊列待
洪歹始旣破劉綎兵。
駐軍
貝勒皆至。
遂復督兵攻應乾
明兵及朝鮮競發火器
大風驟作。
走石揚沙
煙塵反撲
其營昬冥晝晦
滿洲椉之。
又大破之。
殲其兵二萬人
應乾逃去。
先是阿敏扈爾漢前行
遇明遊擊喬一琦兵敗之。
一琦收殘卒奔
朝鮮營。
元帥弘立據固拉庫崖。
貝勒整兵一琦
遂攻朝鮮營。
弘立知明兵敗大驚
按兵偃幟。
通事來告曰。
此來非吾願也。
昔倭侵我國
據我城郭
奪我疆土
賴明助我。
獲退倭兵。
報德之。
奉調至此
爾撫我。
當歸附。
且我兵之在明行間者
已被爾殺。
此營皆高麗兵也。
明兵逃匿於我者。
遊擊一人從騎而已
當執以獻。
洪歹始等定議。
乃曰爾等當降。
先令主將來。
否則必戰。
弘立遣使告曰。
吾若卽往。
恐軍亂逃竄
其令副元帥先往宿具勒營以示信
詰朝卛衆降。
遂盡執明兵。
山下付之。
一琦自縊死於朝鮮軍。
副元帥先詣衆貝勒
翌日弘立卛兵五千下山降。
貝勒宴勞之。
弘立所部將士先詣滿洲城
弘立等皆匍匐謁見
酋以賓禮待之
阿敏洪歹始旣破明軍。
三日
籍其俘獲人馬輜重鎧仗而還
經略鎬駐瀋陽
三路兵敗大驚
急檄總兵如栢副將世賀等兵。
如柏自呼蘭路遁歸。
滿洲哨兵二十人見之。
據山上鳴螺擊帽。
弓弰揮之。
招集狀。
已而呼噪下。
擊殺四十人
獲馬五十匹。
明兵奪路而逃。
蹂踐死者
千餘人
瀋行記程
公元1635年
崇禎八年乙亥正月
李浚春信使。
奉使瀋陽
二月二十日
早到鴨綠江邊。
禮幣先渡。
員役次之
義州府尹林慶業,平安監司裨將監察姜綬
點閱渡涉人馬
氷凘蔽江
夜半天大雨。
一行愁苦
二十一日
林慶業,姜綬又點涉。
小胡譯李二男颶風傾覆
與義州人二名渰死。
二十二日
林慶業,姜綬又點涉。
午時畢渡員役公私物貨中江
但鴨江舡不能回。
泊於中江
未及畢渡。
依岸露宿
二十三日
過金石山
秣馬于修毛老川邊。
行到細川。
遇風雨。
止宿林藪間。
中江堇六十里。
二十四日
曉發過湯站。
朝飰龍山川邊。
午過鳳凰城
伯顔嶺。
露宿于嶺底。
二十五日
冐雪程過站。
渡瓮北河
朝飰八渡河畔
行到長囦
通遠堡十里許。
通遠堡守直將胡五許能卛從胡五人
迎於馬前
浚使胡譯金命吉問曰。
汝等何以知吾來耶。
五胡答曰。
前因馬將
使臣
之行近當到此。
城外
守堡將胡乃素,及安太,王可戴等三人
卛從八人來迎浚行於川邊。
直學申繼黯詰曰。
捨人家而就冷地何耶。
伊胡等曰。
汗令至嚴
城外止宿例也。
不得已露宿川邊。
將胡等卛從胡。
亦宿近處
胡譯權仁祿略給南草烟壺
固辭不受
王可戴者。
廣寧漢人也。
與胡譯權仁祿,金命吉相知
命吉等問護行不來之由。
答曰。
時値氷泮
使臣難行不來
且汗令曰。
朝鮮使臣來到
善辭挽之。
使不得前待。
護行軍以入。
二十六日
乃胡等待天明問安否。
浚答曰。
累日處泠。
寒疾侵尋
此果待使臣之道乎。
蓐食卽欲發。
乃素等挽之。
不聽而騎。
執轡曰。
使臣欲見汗。
不可如是
且汗令嚴重
違則必死。
莫若死於使臣
浚知不可強而留。
二十七日
胡譯權仁祿問乃胡曰。
前者守堡將胡唐介者在此。
不見何耶。
乃胡等答曰。
黑龍江東北諸胡部落
多叛我不附
故汗以三時叱介往定之
介者卽其土人
導軍而入。
今已數月未還。
丁卯被擄人義州女子內婢己生之夫高世仁及其從弟義州人尹不斤並隨行。
適逢己生三人
抱持痛哭
見者
無不嗚咽
浚使世仁等密問胡中事
己生所答。
與乃胡相符
漢人王乙者。
卽王可戴之第二子也。
胡譯權仁祿偵之。
答曰。
高山要土領將官五百。
以二十六日。
向宣府大同
一將官所領十七名。
公元1807年
二十八日。
久處通遠堡
城窄而人寡。
丁男未滿數十
午後
有一胡兒年甫十五六者過之
權仁祿招問之。
乃唐介之子也。
問其父何在
十二月從軍北地
頃聞北胡等設寨而御之。
三時叱介掠取三四部落
近當回還
二十九日
浚使權仁祿言於胡等曰。
奉命遠來。
護行軍昨暮當到。
今日登程
卽令治行
乃胡等叩首而言曰。
使臣忍且三日
今日難請留。
吾等已報使臣留此。
使臣更加思量
今日以活我。
人等登高瀋陽路
戌時
護行胡入高山
差送八人
卛從十名而來
乃胡奔告浚曰。
瀋陽之人來矣。
吾其無患
三月初一日
早發踰汾水嶺。
欲宿於燕山烟臺
護行將胡叱介者
龍骨大之妹夫也。
先往烟臺
一室灑掃以待。
但禁我人不得後。
一行人恠之。
烟臺直胡阿伊都致者。
慶源傍邊里善部落胡也。
與權仁祿言
曰。
離鄕無資
以南草爲業。
行嚴禁。
餓死
咄咄
初二日
終日大雨
仍留煙臺
初三日
曉發燕山館。
朝飯會寧嶺底。
甜水站
止宿靑石嶺煙臺
甜水時。
我國男女三人
城上悲啼號泣
燕山舘舊基左右
新屋
浚使權仁祿問護行將。
胡等曰。
爲待朝鮮使也。
盖此舘介在於通遠甜水兩站之中。
相距各四十五里。
甜水站城頹落
人家甚少。
因被擄人平壤崔允奉問之。
則曰。
此站守胡等。
並移通遠堡
唯留將胡二人十餘人
今又自瀋陽追來差胡於應巨伊。
卽貴永介之所信司貨也。
護行而至。
燒酒一缸,羊一首
將以洋意給商賈等。
初四日
早發到靑石嶺
石路崎嶇
人馬十顚九沛。
不能前。
下馬路左。
員役班荊坐。
胡於應巨伊亦來慰。
浚曰。
奉使而來
何勞之有。
伊胡謝曰。
使价相通
兩國
使臣言是矣。
浚又問行路之禁與前何異
答曰。
曾聞朝鮮商賈等落路。
深入山谷
與我人潛相和賣。
蒙古漢人雜處其中
或有要少輩貪貨而殺之。
兄弟之好安在哉。
馬將之去。
亦通此意。
使臣不聞乎。
浚曰。
雖是
擧措不當如是
心思良久曰。
吾當護行將。
自此稍稍緩禁矣。
浚問虜中事
伊胡曰。
北胡多不降附
汗使䃼(一作朴)吉乃,三時叱介等兩將
十一月十二日往征之。
十二月十八日
唐介等益其兵。
計當一萬。
且要土以三萬兵而西。
兵各持馬五匹,米五斗
出已七月矣。
浚問所向
伊胡曰。
吾唯知向西而已
不知向某處。
詳其意盖諱之也。
午後踰嶺。
秣馬狼子山小川邊。
暮渡三流河。
止宿頭官站。
初五日平明
安平地松泉寺。
漢僧韓道元叩首跪拜
浚許之坐。
義州軍官應天領護行軍以來
應天伶俐漢語
使之談。
仍問胡中事
去冬朴吉乃等。
領兵北地
攻殺一部落。
掠取二部落。
獲者男女馬並萬餘口。
近當還來
午後太子河
江水漲溢
胡整二小舡。
以渡禮幣
員役
止宿高麗邨。
邨卽貴永介之農庄也。
應胡撿屋。
胡接一行極謹。
汗之別遣意有在也。
此胡隨其信差
再至我國而感我恩。
累言之不已
初六日
私輸人馬
日暮畢渡。
不得發。
仍留高麗邨。
應胡又以燒酒四缸,羊一首商賈
員役等恠之曰。
行路之給羊酒
未見也。
浚使權仁祿佯謝其厚。
應胡喜答之曰。
龍將言汗。
俾贈給以遠勞也。
不識龍胡用何姦計如此
初七日
早食啓行
止宿泥堡。
人馬不能運。
高麗邨。
胡人多發車輛以輸。
狂風大起
沙石撲面
道路泥濘
馬並得前
初八日
秣馬于山拗堡。
適入擄漢錢哥家。
使譯官申繼黯偵之。
錢漢凝淚滿眶曰。
俺卽祖総兵之軍也。
大凌之敗。
偸生至此
屬於沙河伐羅耳。
沙河伐羅。
卽貴永介之第三子也。
又曰。
要土以二月二十六日
向宣府大同
計宣,大以西之資。
加齎十日粮。
所領小將三百六十。
一將之軍各十人
浚問曰。
要土所卛。
只三千六百。
何若是其寡耶。
錢漢曰。
與俺被擒者一萬五千餘。
上年宣,大之戰。
存者僅五千餘人
且孔耿兵亦死亡過半
兵勢凋殘尒。
午後到實伊堡止宿
初九日
平明啓行
朝飯沙河堡漢人朱張三家
伊漢欣欣相識者。
浚使崔應天筆墨
聞其事情
答曰。
要土二月二十六日蒙古地
高山各出五百。
共四千也。
暮到混江。
馬夫大卽來見。
以汗意問安以慰之。
止宿煙臺
初十日曉
浚馳到江岸。
胡整十舡以待。
見浚
問安否。
且曰。
龍將與滿將已到宴廳。
禮幣可先輸。
使臣員役隨𨓏。
餘人馬。
俺當護之以渡。
如其言而渡。
胡通事鄭命壽與一胡馳來。
龍骨大,滿月介之言邀浚。
及到宴廳。
龍,滿兩胡及漢將三人將校二人
立於大門之內迎入。
讓於北壁
胡以下席次坐。
設宴行酒
與共轡行到城外
分送商賈西舘
南門而入。
及至舘門外。
讓浚先入
更慰行路之艱而後出。
已而問禮數目
浚曰。
上年增减
又問物采升數如何
女眞學申繼黯答曰。
使臣與戶曹郞員眼同封裏
不須問。
龍胡問曰。
貴國有何事。
浚曰無事
又問椵島有何奇。
臣曰。
俺來時海氷未泮
水道不通
無得以聞。
胡唯而去。
日暮龍骨大與滿月介,馬夫漢將志友等來。
以汗言先問國王氣體若何
答曰。
玉體平安
又問使臣値道險。
多日爲勞。
何幸無恙抵此。
不覺欣然
龍胡要見國書
浚曰。
俺當親傳于汗前。
可見
龍胡等曰。
出見例也。
何堅若是
浚給謄草以去
定州永眞嘉山婢永玉,秋香鉄山義州等官男女十餘人
列立於路左。
呼天而哭。
目不忍見
混于江畔
胡騎日日帶甲
成羣馳騁
于今
一人馳騁者。
十一日早朝
女眞學申繼黯言於浚曰。
胡通事鄭命壽到舘門外。
傳汗言曰。
西舘日各給二饌牛。
今牽來。
浚曰。
此例耶。
繼黯曰。
前者宰而給其肉。
浚曰苟然不可受。
司畜胡二人入言曰。
使臣拒之甚確。
吾當歸報汗前。
俄而龍骨大,馬夫大與司畜胡二人同來。
以汗言傳曰。
今饌牛一爲國王遠情。
一則使臣行勞。
使臣何堅不受耶。
龍胡且曰。
己巳春信之行。
已有此例。
權仁祿詳知之。
仍使從胡棄牛去。
聞之譯官
前者一日供肉一百六十斤。
此牛甚瘦。
屠宰則不滿其數。
如是云。
午後
龍胡與滿胡來言汗明日接見使臣
受禮單。
又曰使臣跋涉千里
主人宜留之。
使臣離京久。
必欲速還。
我且多事
若尊賓留舘未遑也。
明日受禮單。
始計貨物
浚曰何故
龍胡曰。
方今所獲北胡萬餘口。
丁壯五千。
大元㺚子。
降附部屬留其地者甚衆。
整送一枝兵而收之。
已經旬日
兩處人計當四月初來到。
俺等預講接應之方。
所以無暇耳。
所謂一枝兵。
卽要土之謂也。
與錢胡言相符
公元1809年
十二日陰。
早朝八門
懸黃旗。
有頃
鄭命壽來言汗於正堂
接見使臣
當先送禮單。
使女眞學金後覺
送禮單。
設之堂前
龍胡送鄭命壽。
招申繼黯取禮幣
龍胡托以色惡品麤恐唱之。
繼黯竭力周旋始止。
滿月介,馬夫大,班志友諸將胡五人
與金乭屎,鄭命壽等來言汗已坐堂
浚卛所帶員役
門外下馬
滿胡引之中庭席上
奉國而立
掌書胡走受之。
傳致汗前。
浚旣拜。
滿胡又引坐於西壁高山之上。
先行
繼駱酒一鍾
時汗着黃衣
黃龍椅。
北壁
三子,八高山及諸將胡二十餘人
列坐東西壁。
以黃幕補其簷。
左右黃盖
又庭東西靑帳
高山之幕也。
人坐其下者
數百餘人
且左右幕下
列卒胡各十餘人
使臣出入
鼓角
汗招龍骨大。
傳言于浚曰。
國王氣體若何
答曰。
聖候平安
又曰。
使臣跋涉險路
致傷損。
如何
答曰。
再三慰問
可感已。
又招滿月介曰。
使臣宴於禮部
滿胡引出就禮部。
坐纔定。
龍骨大,班志友馬夫大,李承佐等來言曰。
汗爲使臣
別遣俺等勸盡醉
龍胡㞐首。
滿胡次之
班,馬,李三人鱗次而坐。
班,李皆漢人而稱博氏。
爲汗左右者也。
設宴行酒
固辭不飮。
龍,班,李三胡曰。
俺等職非禮部。
不當參此宴。
汗命而來
不可不勸。
因進坐擧觴
不得已五酌而罷。
一行譯官等曰。
坐堂護胡與村落往來者。
比前凋殘
使臣供具極豊備云。
午後
龍馬兩胡卛諸胡十五名。
講定物貨
十三日
龍,馬兩胡問使臣安否而去。
十四日早朝八門
懸黃旗。
差晩。
汗卛軍馬
北門而去。
守門胡。
答曰將獵。
又門何時當還。
答曰去處不遠
不日當還。
十五日
馬胡到舘門外。
問安否而去。
十六日仍留。
十七日
日暮八門
懸黃旗。
汗罷獵而還
十八日晴。
龍骨大,馬夫大來見浚
暄凉畢。
浚曰。
儞等來往我國
物貨之直。
冐段彭段換以二緡例也。
前日馬將與管餉軍官金敬吉計換貨物
勒令降價
或一緍三十葉。
或一緡五十葉。
且歲致蔘貨不過八百餘斤。
馬將齎人蔘至一千八百八十餘斤。
若如此。
我國難以支當
緞價必二緍。
蔘貨毋過八百斤甚便。
龍胡曰。
冐段彭段價從品好惡
豈可勒降。
若蔘貨隨其多少而齎之。
或過八百斤。
未滿八百斤耳。
安有定式
必以八百斤爲例乎。
浚曰。
餉物貨。
皆非土産
當貿置之際。
一匹之直。
不下四五緍。
儞等勒降若此
不便
馬將之還。
蔘價尙有未準給者。
他日
若又索如前。
則將何以酬應乎。
龍胡曰。
貨利也。
不可著爲例。
浚曰。
儞言非矣。
細微之事。
定數而後事乃順。
况段價高下。
蔘貨多少
非細微之事乎。
馬胡曰。
冐段彭段。
名雖爲段。
品色有差殊。
或可直三四緡者。
或可直一二緍。
俺之定價
從其品之好惡
豈勒降乎。
俺等來往貴國十年矣。
齎蔘貨或有四千餘斤。
或有八百餘斤。
原無定例
其不考前事耶。
浚曰。
許多蔘貨。
計給冐段彭段。
盡下品耶。
其間不無上品
而皆以下品計捧。
其所失在誰。
馬胡囁嚅未發。
龍胡曰。
我國八營
貴國八道
一道物貨
一營之蔘貨如何
浚曰。
金國八營
一城中。
隨事施令
可以易行。
我國八道
京都相距甚遠。
何暇聚貨酬應乎。
苟欲其便。
莫若段價不降。
蔘貨减數
龍胡曰。
使臣堅執不解
之無益。
更不應。
大槩羣胡與商賈換貨。
相言所儲之銀垂之收之閭家。
唯北蔘多峙。
無換用處
故拒使臣之請也。
女人不得入舘中。
今運銀女人居半。
可知收私銀。
且驗男丁鮮少也。
龍胡曰。
我國大官會寧
使臣而來乎。
浚曰不知
龍胡答曰。
開市事。
浚曰。
差官作幣多端
開市不得罷。
送差官甚便。
以此意詳及於國書中。
馬將備知以來
使兩民私和賣。
有益而無幣。
兩國豈不利哉。
且潛採之禁法至嚴
間有貪利者。
冐犯見捉。
梟示境上。
邊將邊倅。
亦坐重律。
曾聞鍾城人被捉來此。
然否
龍胡曰然。
臣曰負罪之人。
此生存。
在渠雖幸。
其於國法何哉
三人俺當押去。
得正刑。
以警他人
不亦快乎。
龍胡曰。
此等事非俺等所可自擅
當告汗前。
十九日食後。
滿月介以汗言來傳使臣曰。
使臣留舘累日
想必無聊
可登南樓上一覽。
浚卛員役
與滿胡共登南門
三層
平原廣濶
極目無際
俯見城內外。
城周回堇十里
城內家戶雖多。
諸王子及衙門公家
民家未滿千戶
城外四面人家
幾至萬餘戶。
人物鮮少
膳夫胡所叱介等五人
先備宴具以待設酌。
滿胡把盃勸浚曰。
此汗所飮駱漿燒酒也。
汗爲使臣而致之。
極飮盡醉
三酌而罷。
還到舘門外。
滿胡上馬相揖而去。
南門第三層。
三穴銃三十二柄。
下層有正鉄火百字四十一坐。
小車紅夷砲一坐
南門左右
有小庫各二間而皆鎖。
窺穴而視之
皆佛狼機子砲。
藏藥積峙。
二十日
龍骨大,滿月介,馬夫大等來到舘所曰。
禮單中有違約條者。
累言而一不回答
何事理。
浚曰。
公元1813年
單事。
癸酉春信使朴𥶇之行。
講定
數年而後提起此言。
可恠也。
龍胡揮手而言曰。
此事果已講定
不須更言。
又曰。
貴國設司貨八局
我國八營之貨何如
浚曰。
我國之貨。
曹主管
而京有平市
外有管餉。
唯患乎無貨。
不患酬應
何必加設剩官乎。
龍胡曰。
管餉得八人而應之如何。
浚曰。
司貨者如其私貨
則或可設八人而當之。
且雖有其人。
必以管餉使拮据轉換之物。
只計給而已
八人豈有益哉。
是以俺之爭减蔘貨者爲此故也。
胡不答而言他曰。
我國天池雀舌
無從得之
聞是貴國之産。
使商賈南草而貿來何如
浚答曰。
此物原非我國之所産。
來自天朝
貿得極難。
商賈得以販鬻乎。
胡人唯唯而去。
午後
龍胡又與滿胡來言曰。
會寧之市
遣差官與潛採人出送事。
上年秋信使力陳而未遂
今俺等爲使臣周旋
已得停當
並載國書
潛採者三人卽押來。
俺等厚義。
使臣其知之耶。
仍設上馬宴。
盛備宴需。
而東西舘商賈六人一床
滿胡以汗言給鞍具馬一匹貂皮十五領,人蔘五斤
固辭不受
滿胡等曰。
俺等奉差貴國
王厚賜賞物。
我國物力殘薄
禮物些少
若辭而不受
則汗必不安
仍爲棄置而去。
二十一日早朝
滿月介與博氏胡,班志友李承佐等。
持汗書草而來示。
一則國書所答。
一則別書也。
會寧開市遣差官事及潛採者鍾城人三名出送等事
並載別書
浚見別書中有馬胡駭愕事。
詰問於馬胡曰。
我國儞等至矣。
何敢做此無理之言。
至告汗耶。
儞等所言。
不足以喜怒
然儞上年義州
漢人攔阻
我國極力護送
何爲托之以疑恐變及。
遽發此言耶。
馬胡面赧不答。
龍胡曰。
大小事
不可不告汗前。
豈有他哉
午後
龍骨大與馬夫大來言曰。
紅柿我國珍果也。
上年秋信使之還。
汗及諸王欲得二萬箇。
以爲宴席之光。
俺曰此果朝鮮之賤果。
當言使臣
我差之去。
送人馬。
可以載來
汗及諸王子皆曰可。
送人馬。
貴國送之甚少。
之無如何
浚曰。
物産南方
距京三千里。
且九十月乃其節也。
冬深則爛。
不得多送。
豈情薄而然也。
龍胡又曰。
地遠節晩。
俺亦知之。
但及其節而運致於義州
我人當輸來。
浚曰。
此非使臣所可擅斷
當歸朝廷
二十二日早朝
龍骨大,滿月介,班志友馬夫大,平古等來示汗書。
仍曰。
禮單講定時。
銀黑角則非貴國所産。
不論也。
其餘宜一依約條。
貴國使臣我差
行。
每每言之。
無皁白
未知其由也。
使臣以此歸報朝廷
我差之去。
當言送。
浚曰。
此言云何
再昨儞等提起此言。
不曰禮單癸酉使行已講定云耶。
無理之言。
何敢上達君父乎。
龍胡曰。
唯朴參判知之。
使臣不知
朴參判卽朴𥶇也。
浚答曰。
俺亦一朝臣也。
如此大事
朴𥶇豈獨知之。
若有未準之數。
再昨。
何以果已講定
不須更言爲答乎。
據儞所答與朴𥶇完定。
明白無疑
何乃發閙端乎。
龍胡等更不強詰。
勃然起去
食後治發。
西舘饌牛餘者十六首
計授於館直胡。
員役館門外。
龍,滿,馬三胡已來
共轡到宴廳設餞宴
午渡混于江。
暮宿實伊堡。
二十三日
食後發去。
秣馬爛泥堡。
止宿高麗村。
汙擇舘中留牛堪步者六首
別定差胡追送於此
浚拒不受
二十四日
食後渡太子河
秣馬安平川邊。
暮宿梨木烟臺擄漢陳三家
胡譯權仁祿與陳相熟
問事情。
答曰。
自宣大之敗。
兵數甚少。
欲補其闕。
分送若干軍馬西北
雖有所獲。
豈能也。
二十五日
食後踰靑石嶺
秣馬甜水站川邊。
戊午被擄人全州束伍軍鄭命生輸糧草。
胡譯金命吉問
中事
答曰。
上年從宣,大之戰。
得生還軍合二萬餘。
太半死亡
將卒俱困。
盡殺戰馬充饑
諸將皆徒步以還
午後會寧嶺。
止宿于嶺底烟臺
二十六日
朝飯汾水嶺底川邊。
暮到通遠堡
露宿於川邊。
護行將胡等以汗言宰牛一首以爲饌。
浚以其半給員役
半給胡人等。
二十七日
早食而發。
到塲門。
護行胡等遮截於塲門。
使一行人不得出門曰。
汗爲使臣
追送舘中饌牛。
一首不能步。
甜水站
此者五首也。
使臣不受
吾等受重罪。
不可開門
胡譯權仁祿或嗔或喩。
終不聽。
至申時始出塲門。
止宿八渡河川邊。
人等驅牛而到。
又棄去。
以爲棄於無人處。
空得受牛之名。
莫若傳授義州
用濟胡差之爲愈。
義州護行軍。
以付府尹
二十八日曉發
朝飯站川邊。
宿於鳳凰城川邊。
二十九日早發。
朝飰于細川。
未時中江
船窄不能渡。
酉時僅越鴨江。
公元1634年
  崇禎甲戌七月
淸人西侵揷漢
還入大同境。
攻拔得勝堡
參將李全自經
攻圍懷仁縣及井坪堡。
應州曺文詔総督張宗衡
先駐懷仁
守。
八月圍解。
卽移駐鎭城
挑戰敗還。
已而靈邱及他屯堡失陷
淸兵亦旋。
(以上曺文詔傳。
)當文詔之困大同
命變蛟北授。
七月淸兵廣武
戰功
(以上曺變蛟傳。
)此卽浚所錄宣,大之敗也。
明史出自張廷玉等手。
凡淸之遭衂者。
皆諱之。
大捷
亦只書圍解。
寧遠戰功
只憑我譯韓瑗而傳之東土
宣,大之敗。
諒非小衂。
無以得其詳。
可歎也。
變蛟文詔之兄子也。
後死松山
田氏誥命
  
田應揚號龍峯
廣平府鷄澤縣馮鄭村人
父悌明朝生員
萬曆年間
應揚忻州知州
萊州同知時。
誥命五軸
第一應揚誥也。
第二第三軸。
應揚元配楊氏繼配王氏誥也。
四軸悌誥也。
第五軸悌配李氏誥也。
應揚之孫好謙流寓東土
其子井一節使赴燕
誥命以來
滄桑雖變。
文獻足徵
遂並採好謙本末
彙成一編云。
應揚後官至兵部尙書
  皇明萊州府同知田應揚誥命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朕惟郡丞
貳于長吏
盖與
千石
分猷共念。
保惠黎元
惟是課最考成
必先褒錄爾。
山東萊州府同知田應揚
德器弘深
才猷敏練
鄕闈擢俊。
邑宰分符
爰典方州
歷遷今職。
而爾守足廉完。
勤能集事
德政允孚上下
循良無間先後
玆以續聞。
是庸進爾階奉政大夫
錫之誥命
東萊遠在海濱
土踈賦重。
地僻民頑。
乃其朴魯少文
易與爲治。
今將因民順俗
使朕永無東顧之憂。
惟爾實賢
稱任使。
嗣有嘉績
不爾遐有欽哉
  初任山西大同府蔚州廣昌縣知縣
  再任山西太原府忻州知州
  
三任今職。
  贈宜人楊氏誥命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朕惟人臣勤勞進秩
婦人以偕貴䟽榮。
國有典章
必先始配。
山東萊州府同知田應揚妻。
孺人楊氏
早以女士來嬪。
令人克踐婦儀
相君子。
爾夫歷官累效。
荷寵方隆。
而爾一命初承。
九原不作
是用加贈爾爲宜人
永留泉壤之光。
再表芳華之烈。
  贈宜人王氏誥命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夫婦人德著內襄。
願違偕
老。
雖其繼室
巽命重申
國恩亦不細矣。
山東萊州府同知田應揚繼妻
孺人王氏。
動遵閨敎
秀媲哲人
克恭
絲枲佐政
爾夫歷更州郡
而爾中道棄捐
是用加贈爾爲宜人
尙歆煒燁鸞章
顯光華于馬鬣
公元1594年
 萬曆二十二年甲午三月十二日
  贈奉正大夫廣西道監察御史田悌誥命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夫士潛德篤行
不出其鄕。
有聲聞于朝。
而再膺休命者。
式糓之遺足多已。
爾贈廣西道監察御史田悌。
山東萊州府同知應揚之父。
學本儒流
蔚爲士範
未振鵬摶之翼。
已高▣繡之名。
惟爾子之多賢。
郡丞奏最
眷言啓佑
宜進崇階
是用加贈爾爲奉政大夫子官
重開石窖之藏。
再耀琅凾之色。
  贈宜人李氏誥命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女德無儀
自表見。
惟是登載圖史
服命書者。
往往託之夫若子焉。
爾贈孺人李氏
山東萊州府同知田應揚之母。
珩璜懿度
蘭蕙令儀
和熊斷杼之功。
佩翟芾鸞章之寵。
而爾復有循良之子
再彰倅貳之勳。
慈範雖捐令聞
是用
加贈爾爲宜人
爰申巽命之光。
式表坤貞之德。
公元1610年
 應揚允諧吏部侍郞
允諧子好謙字遜宇。
萬曆庚戌
隷鄕學生
甞至椵島。
崇禎丁丑
淸襲椵島覆之。
好謙就俘。
會虜將奇其貌釋之。
與其十餘人東來
屬訓鍊都監
大將具宏席地命之座。
饋酒鱐。
好謙不肎飮。
宏遽延坐堂上
賓主禮
仁祖甞三召見
好謙感之。
名節慶賀
輒詣閤門叩頭
甲申三月
沈器遠謀叛。
上變者。
從子仁垕時爲訓鍊大將
詣闕聚軍。
使蠻人朴淵招好謙。
漢旅及降倭以自衛
孝廟甞欲除一邊將。
好謙以不解東言固辭
顯廟丙寅終。
年七十七。
好謙兒時
有相者曰。
是於法不壽。
壽則必離鄕乎。
至是果驗
廣平有子。
曰存兒。
東來復娶張氏女
張亦金華義烏縣人
父龍從天兵征倭。
留仕本朝
同知樞府事。
好謙性謹厚
通書籍。
卿大夫莫不愛之
最與東平鄭載嵩善。
甞泣謂嵩曰。
遠托異國
昔人所悲
中原陸沈
吾得免左袵幸也。
况蒙國恩
廩食終身
有室家子姓。
復何求哉。
惟是身歿寢遠
名與骨俱朽。
纍纍北邙
誰知我爲中土人乎。
嵩悲之。
赴燕
以好謙子會一自隨。
公元1826年
逢人輒問鷄澤縣田氏事。
無知者。
及到三河縣
有郭世發者言家距鷄澤縣二百里。
曾經過馮鄭村。
村有某官田公石牌榜
先是好謙甞書一紙
諸子曰。
北直隷廣平府鷄澤縣馮鄭村。
田氏有名人也。
鷄澤進至南大門。
第一牌榜
劉翰林牌榜
二田應弼牌榜
第三第四第五座。
田應揚牌牓
上下以石造。
年不朽
至是與世發言合。
北京翰林院
取査試錄
鷄澤縣中式擧人田瑋,胡銜枚
瑋聞喪歸。
只御枚在京。
田氏大族
有生五十人
且傳牌牓狀。
如好謙言
會一銜枚
書寄親戚
且遺好謙墓表
後二歲
一從思齊書始到。
思齊見會一書
燕京不及
留書章姓人。
章卽曾任鷄澤縣敎官者也。
肅廟庚寅
嵩復赴燕
好謙第三井一俱焉。
田氏諸人鷄澤者。
井一至。
卽齊會北京
同姓八人
異姓一人
思齊等示其祖應揚誥命
井一依其制。
抄成一軸
又晝鷄澤縣地形。
並好謙行蹟思齊問答兩卷
名曰廣平田氏述先錄。
公元1830年
 上之三十六年庚寅
井一偏裨
隨使行赴燕京
蓋爲尋見中國族屬之計也。
辛卯正月
宗姪
公元1594年
思齊持臣曾祖兵部尙書田應揚萊州府同知誥命軸。
鷄澤縣來示
其制以五色絲織緞鋪花紋。
誥命文于緞面。
卽古所謂花誥者也。
上幅黑緞中篆字雙龍及末幅靑緞中篆文八字
皆以白絲織成
臣依㨾造軸。
倩行中寫字官謄書。
又倩畵師模畫
着彩皆依眞本。
其軸之長短廣狹
字軆高低大小
一如舊㨾
至于御寶
謹模其四方範圍
其內不以篆畫安排者。
或恐觀者錯認爲眞本。
故異而別之。
御寶篆畫則移模於左方別處
只爲後考之資云。
(其一制誥之寶。
二廣運之實。
)萬曆二十二年甲午後一百十八年辛卯二月初三日
皇明兵部尙書田應揚曾孫朝鮮國從仕郞田井一。
北京玉河館中。
泣血謹識
公元1637年
 臣會一父田好謙。
世居中國廣平府鷄澤縣馮鄭。
崇禎丁丑
年卄八。
因亂歸東
生臣兄弟四人
仍爲東國人。
五十年物故
後卄五年庚寅冬
臣弟井一爲見宗族之在鷄澤縣者。
隨使行至北京
族人井一來。
奉臣曾祖兵部尙書應揚山東萊州府同知誥命而來
井一倩行中畵寫字模畵謄書而歸。
祭告臣父神版
闔家悲泣
乙未冬
公元1594年
念一又隨進貢使北京
書邀諸族。
諸族又奉臣高祖田悌贈萊州府同知誥命而來
大明萬曆甲午歲所賜。
而曾經臣曾祖應揚允諧父好謙之手所擎奉摩挲者也。
臣展看未了
不覺失聲悲號也。
盖其誥命
一匹織成五色
第一黑質而以白絲織造雙龍中央
雙龍之間。
篆書奉天誥命四字
第二紅質。
白絲織造花紋
卽古所謂花誥之制也。
第三黃質白紋。
四白而紋淺黃。
誥命文始書於紅。
終於白之三之一。
而其下書年號月日
第五紫色
而以白絲織字萬曆十年月日造。
此則記其織造年月
非係先祖誥命語也。
制誥之寶。
踏於年號之上。
又以廣運之寶。
踏於年號之左傍。
粘連五色紙。
模倣造軸。
又債畫師圖畫之。
寫字官謄書之。
其軸形之廣狹
字體大小
排字踈密
花紋排置。
皆如本軸。
毫髮差。
年號上及左傍安寶之處。
只模御寶範圍
而不模篆畫。
空虗其內者。
或恐看者錯認正本故也。
然而使後孫不知寶篆之何狀。
則亦將爲無窮恨。
故謹移模於別處
以資後考焉。
尙書誥命
其織紋行字寶篆
與此誥同模寫
如今法云
萬曆
公元1644年
二十二年甲午後一百二十二年丙申二月初二日
皇明山東萊州府同知田悌四代朝鮮國通政大夫原任熊川縣監臣田會一
北京智化寺中。
拜手稽首
泣血謹識
公元1835年
 鷄澤縣生員維樞
恭謂朝鮮國奉使將軍叔祖麾下
一路平安
闔家納福
去年書云瓜期在于今秋
樞遂歸家
不意新春得遇
此乃天假之緣。
使我祖孫相面
以叙骨肉
何快如之。
侄孫維樞頓首百拜
公元1711年
 蒙閣老高厚之情。
使我叔侄祖孫讌集舘中。
樞本學踈才淺
不堪爲序。
勉承尊命
不敢固辭
自成一序
得不笑爲遼東乎。
晩生維樞頓首拜。
康煕五十年歲次辛卯仲春
書於長安客舍
公元1826年
 先嚴有言曰。
高祖大司馬
刑淸而政肅。
德被蒼生
世子若孫。
必有發達者。
且其塋旺氣燦然
地靈人傑一機也。
然在鷄邑者。
謹備宗器而已
其間盖有未敢知者
丙戌春
忽有胡孝廉御枚氏。
寄會一叔祖書至。
始知遜宇曾叔祖流離東隅
發跡朝鮮也。
吁痛哉。
吁痛哉。
一痛吾祖遠托異國不能歸。
一痛吾父不及東國之興而
公元1711年
驗其言。
感歎悲傷
幾欲自絶者。
斯時吾方讀禮思齊叔。
遂趍都門
不意二叔祖已東歸
僅以書呈
自此魚書鴻信
六七年往來相通
只得音問而已
相聚未有期。
孰料康煕辛卯春
東平都尉鄭閣老修聘皇都
三叔從事客館相逢
起居情愫
道故鄕風景。
不覺泣數行下也。
旣而閣老雅愛
味盡海隅之美。
樂奏鳳鼉之音。
是日天朗氣淸
惠風和暢
天倫異樂
足樂也。
又有高明列座。
李學士丰彩
張將軍武略
天高地逈
何知聚首有期
暢情深。
乃識盛事有數
嗟乎兩世不聞之戚。
異地關河之阻。
今竟晏飮言歡
五世樂聚一堂
斯誠千古奇逢。
人間快事不能多得者也。
列序其人。
一時之盛槪。
祖德有以基之也。
偶然哉。
維樞具草
堂侄思齊
侄孫田昌,田納賦,田維樞田成子
侄孫田見龍,田禎祥
侄孫田服周。
外甥焦思明。
(會同館讌集族親序。)
公元1830年
 恭候公受二叔父,大受四叔大人萬安
幷合納福
侄於庚寅二月初十日
朝鮮有人進京
侄卽親到京中
無柰俱已返駕
止將遜宇祖眞像幷
賜筆墨等物。
送至章宅。
侄拜而受之。
急寫回字
交於胡大司宅內。
祖像而回。
至家設案焚香
幷高祖眞像。
桂庭中。
合家拜泣。
細觀其像。
祖孫宲甚相似
侄心亦大慰矣。
不意今歲正月
有通館大人老爺托佟老爺家人
轉煩章老爺家人
與侄報喜信。
十三日始到。
十五日侄孫起身
至二十四日
同進館中。
與重受三叔相會
握手言歡
天倫叙骨肉
何快如之。
繼而閣老大老爺賜席欵待
一時孫叔五世相聚
此誠千古之奇遇。
人間之所罕見者也。
更足異者朴大人也。
通書信而微禮不受
又將侄等請至府中
留住數天。
日日厚待
又賜程儀
侄等遭此盛遇。
理宜重報。
來日甚速。
不及湊辨。
不惟合館上下無物可獻
卽朴老爺三叔父亦無物可敬
是侄等之羞也。
去年二叔父尊札所云欲得畫本八幅
貼之屛面
以便玩賞
此時族中並無能善畫之人。
僅將高祖所遺書畫十幅
付與三叔父。
轉致二叔父。
過目以傳後世可也
此正書不盡言
言不盡意云耳
旹康煕五十年二月十六日
書名正單肅。
堂侄思齊侄孫黑子,納賦,維樞,成子,曾孫見龍禎祥元孫
,愚甥焦思明同叩。
公元1831年
 廣平府鷄澤縣風正村。
生員從侄思齊生員侄孫維樞頓首百拜
復書朝鮮國制使二叔麾下
辛卯春
三叔祖于會同舘中。
叩知闔宅康泰
福祉騈臻
此乃天假之緣。
使我祖孫叔侄共叙天倫
千石奇逢。
人間快事
將見者聞者。
莫不歡欣以爲美談
又蒙東平鄭閣老肆筵設席
張樂以晏我族親
維樞作序以誌其盛。
此情何極耶。
庚寅春
寄送祖像
供祀家廟
合家悲痛以爲我祖之來臨也。
扇七柄,燧鐵七塊,筆四枝,墨四錠
惠愛不忘。
彼時卽答書付于章敎官
伊將書阻滯
其心叵測矣。
去年書示云欲得八幅
以付屛面
時畫未得。
將家古畫十幅,字十幅呈上
外置古對一面
乃金石砌成者。
後日寄書字。
皆托朴大通可也
書不盡言
臨楮不勝膽依之至。
康煕五十年歲次辛卯仲春望日吉
思齊孫維樞再頓首裕後。
自今別後。
未知何日再會
次年二叔四叔若還奉命來京。
卽時京相見。
誥命爲証。
誥命
就是思齊侄兒
誥命
卽是假充冐認
勿視戱言
此字務要帶回。
 
公元1711年
仲春會同舘一別
倐忽數月。
叔祖福祉興時而俱進。
一家吉祥可卜也。
每念舘中讌集之情。
簫皷之陳。
思慕無時而去諸懷也。
樞自三月歸里
七月順天賓行應試三塲畢。
至通官朴宅。
東國使到。
親謁使臣張將軍
情愫起居
敬修寸紙
以通鄙情。
書不盡言
臨楮不勝瞻依之至。
康煕五十年八月二十
名正具裕。
(田維樞田井一書。)
公元1826年
 堂姪曾孫生員田見龍頓首拜。
致書朝鮮國田公二叔曾祖四叔
曾祖當日大人尊前龍父諱銓。
在世年八十四歲。
遜宇叔高祖爲鄰。
祖孫朝夕聚首
習覩像貌不凡
文章又通。
未及發達
出外貿易數十不歸
俟後向龍言及而嘆曰。
田氏中興一人
竟莫知所往也
不料丙戌春
二叔曾祖奉使天朝
胡擧人書家中。
龍父卽遣隨思齊堂祖進京
看望二叔曾祖
如見遜宇叔高祖也。
李已備。
龍父忽病。
故于三月二十三日
所以數年音問亦䟽也。
今歲
三叔曾祖進京
勞通舘大人老爺
賃人報家信
龍卽隨思齊叔祖到京。
進舘相會
鄭閣老大人欵待甚厚。
三叔曾祖情意又切。
辭不達意
未免有懷吐之悶。
公元1711年
大人老爺二叔曾祖官話頗通。
所以處舘長安
恭候二叔曾祖再會一面
三生有幸也。
外候閣老大人平安
前者問病五條
某某有愈者。
轉向二叔曾祖一說
閣老得受。
其寔感。
龍亦得蒙其虗譽也。
幸甚幸甚
康煕歲次辛卯壬辰三日之吉。
愼餘
(田見龍田井一書。)
 捧讀來翰
知三位祖闔宅納福
並知鄭閣老康寧
又聞二祖任滿歸家
榮升在卽
可喜可賀
至若姪孫諸人
伹(一作俱)各平安
莫非祖居淸廉慈惠
德佗孫子也。
今春奇遇
雖屬人緣
實由天合
一念及。
不能忘情
前因走報張將軍
樞以書呈
今又以書答。
而並不及諸人者。
諸人歸家
獨樞在京。
往返二千里。
不便送書
諸人不及回答也。
謹復。
康煕五十年十月十八日
名正具裕後。
 此書乃廣平府鷄澤縣生員維樞叔祖田公書也。
煩送東平鄭宅投納。
廣平府鷄澤縣風正村。
思齊維樞復書朝鮮國叔祖平安家報田宅謹納。
公元1832年
 恭復叔祖平安
納福
前年壬辰二月之書。
六月方到。
風正未得鴻便
所以不能遽答也。
月所寄書字。
並賜海魚二尾俱到
遠托異國遙遙千里
而不忘祖宗之祀。
斯誠仁人孝子用心
而人所不能及者也。
敢不熟而荐之。
以表不匱之思耶。
二位叔祖高陞萬秋。
亦得侍衛兄弟叔侄俱受恩榮
齊等在中國。
亦沐餘光。
不勝欣幸
齊等合家康寧
東國大人福庇也。
希轉候東平鄭閣老萬安
思齊孫維樞同頓首
(田維樞田井兄弟書。)
公元1828年
 廣平府鷄澤縣風正村。
生員思齊覆書朝鮮國御侮將軍二叔父老麾下
遠托昔人口之。
眷念祖先
不忘故土者。
老叔之所獨也。
口誨勤勤
骨肉情切。
齊雖不敏
能不慨然
戊子歲二月十六日
得來翰於京都
喜不自勝
口手焚開展伏讀
知祖母於丙戌五月初五日升天
闔家傷悼
哀慟不已
山川修阻
不能赴吊
殊足悲也。
詳閱中條件。
可知老叔仁孝
繼志事。
眞天下所希聞。
古今未有也。
今有姪維樞留居京都
特候老叔來臨
共叙天倫也。
謹承下諭。
照例恭覆。
先祖兵部尙書生於正德十六年
嘉靖戊午擧人
初任廣昌縣知縣
二任忻州知州
三任萊州府
公元1607年
知。
四任襄陽府長史
五任兵部尙書
乃及到任萬曆三十五年而卒。
誥命開叙於後。
一好元配宋氏。
曲周縣世▣▣。
田氏族類甚繫。
不能遍叙。
今擇其近門者。
抄錄於左。
一姪思齊康煕戊申年生。
妻胡氏。
甲戌進士崇陽縣知縣胡公諱俊胞妹
二子
長興丙子年生。
次立禮戊寅年生。
田擧人諱煒
宗派漸遠。
不在七門之數。
思齊一輩
劉翰林子孫繁盛
書香不絶
一東國與中國相去千里
關津險阻
未知道路
開示明白
庶可往來於勿替誥封
(見上)吾尙書高祖兄弟七人
長應朝。
二生應聘
次三太僕寺卿前御史應弼
次四陰陽官應物
次五澤州知州高平縣縣丞應期
次六兵部尙書同知應揚
七生員應卜。
七祖有後
子孫繁衍
不可勝書
今擇其成名者。
開列於後。
應朝曾孫還淳邑庠生
元孫邑庠生。
應聘孫學韻邑庠生。
曾孫還始邑庠生。
應弼長子來鵬貢生
臨淸州知州
次子來鶚邑庠生。
孫愈興邑庠生
必興新正知縣
孫衍慶邑庠生。
紹慶邑庠生。
曾孫洪謨庠生
曾孫秉恒武庠生善畫
秉恂武擧人
元孫超武庠生
公元1834年
在。
善騎射
元孫衆晉武庠生見在
六世孫𣹟武庠生見在
應物來鵬邑庠生。
孫良邑庠生。
濟衆邑庠生善書。
曾孫家祥武庠生
曾孫廉武庠生
曾孫秉讓邑庠生。
元孫夢熊邑庠生。
七世孫見龍庠生
見在醫官
應期長子澤邑庠生。
次子邑庠生。
子法邑庠生。
四子治邑庠生
承志增廣生
兩歧增廣生
孫聖歧邑庠生。
曾孫緝煕甲午擧人
雍煕壬子歲
沙河縣訓導
寧煕邑庠生。
咸煕邑庠生才子。
元孫邑庠生善風水
元孫邑庠見在
元孫天佑監生
候選縣丞見在
天保邑庠生
孫博府庠見在
六世孫維樞府庠生見在
詩學
六世元朗廩膳生見在
六世鼎元府庠生。
應揚元氏楊氏繼配王氏,繼配郭氏俱封宜人
長子允父字子學
監生高密縣主簿
元配王氏。
次子允武定安
歲貢生
天城衛敎授
元配劉氏。
繼配岳氏。
生三子起莘,起渭,崇顯
三子允諧和菴
吏部侍郞
元配張氏。
起莘字覺斯
府庠生。
元配郭氏。
起渭元配劉氏。
崇顯子佐邑庠生。
元配郭氏。
繼配焦氏。
賈氏生一子欽汝。
配焦氏。
元孫思齊字景賢
邑庠生。
應卜子允邑庠增生
公元1708年
允誠邑庠生。
孫九一邑庠生。
孫會一邑庠生
曾孫秉淳增廣生
六世孫聡庠生
六世孫永▣生見在
七世敎民監生見在
其餘以儒爲業者
五十人
竊思子孫之於祖宗
木之有本。
水之有源也。
遜宇祖淹留東土
雖曰天命
而身膺貴顯
未必祖功宗德所致
叔父奉命而來
祭掃墳墓
以慰先靈
下以閭里
亦使中外知我田氏世澤綿遠家聲丕振也。
果爾祖先得享叔父之封
而孝思永千古矣。
叔父熟思之。
康煕四十七年十月十七日具。
 
廣平府鷄澤縣
府庠生員維樞
謹具中書筆下
十枝墨刻一幅
致敬朝鮮國李老爺。
聊表寸誠外。
有書一封畫一紙,字一紙
秙至越御侮將軍田老麾下投送。
拜謝不一
公元1828年
 廣平府鷄澤縣風正村。
府庠生員姪孫維樞
頓首再書于朝鮮國鎭御將軍二祖大人麾下
淑氣方新。
花鳥爭姸
吾祖德威所播。
福祉自興。
春晝俱永。
一門吉慶可卜也。
近聞朝鮮中國人百餘家。
皆沾吾祖周濟之恩。
仁孝所及
何其普哉。
樞雖不得左右
未甞不神膝下也。
戊子冬
公元1709年
樞付書于頒曆使官
想書已投麾。
但所序家譜
樞未經手。
大約世次不淸
待樞將全家譜。
稍來細寫。
一帙送上。
至于寄居都門數月矣。
書札往來
言雖可通。
終不若面叙天倫足樂也。
吾祖奉命而來
示以的期。
樞好等候
若不能來。
示以確信
樞好歸家
不至東來南去
南來東往
相懸望也。
今有字一幅畫一幅。
聊爲玩見。
俟再覔佳者。
漸次奉獻
書不盡言
臨楮不勝瞻依
謹啓
姪孫維樞頓首
康煕四十八年正月七日書。
鐵嶺李氏恩恤
公元1592年
李提督如松子茂號仰城
遼東鐵嶺衛人
或言其先我國楚山府人
成梁戰功廣寧棇兵。
封寧遠伯
如松及弟如柏,如樟,如,如楨俱貴顯
萬曆壬辰
欽差保定山東等處防海御倭軍務捴兵中軍都督府都督同知
至十二月二十五日
鴨綠江
癸巳正月
平壤克之
進向京城
碧蹄館戰不勝
十月班師
提督容貌魁傑
御衆甚整。
所過皆便之。
以功陞爲太子太保左都督
公元1832年
李如柏子貞號背城
壬辰
欽差征倭左營副総兵官署都督僉事
提督來。
領兵一千五百人
共破
平壤賊。
十月提督去。
李如梅子淸號方城
壬辰
欽差義州衛鎭守參將
馬軍一千。
提督來。
癸巳十月還歸
丁酉総兵官再來
李如梧壬辰
欽差統領遼鎭調兵參將
馬兵五百。
提督來。
癸巳十月還。
韓宗遼東鐵嶺衛人
或稱提督娣夫
原任備御來。
公元1618年
萬曆戊午
劉綎滿洲於深河敗死
如梅子憲忠俱死。
憲忠子成龍逃走至朝鮮
玉城府院君張晩
淸人成龍急。
成龍湖西得免。
公元1644年
崇禎甲申
闖賊陷京師
如松遼薊総督中軍副將
與兄子遵祖死之。
應仁東奔朝鮮
深入淮陽之峽。
遼東人潘騰雲,墨萬仁俱。
潘,墨之後
金化鄕校
助具籩豆
公元530年
肅宗庚戌
成龍子翻中科宣傳官。
以爲漢人也。
宣傳之薦。
翻訴於兵曹
判書閔鼎重題曰。
中國閥閱
豈枳小國內三廳。
此題可付內三廳。
由是通仕路。
翻官武兼宣傳官。
公元1825年
乙酉
兵曹判書得一湖西
総兵之後
子東
培,東發
孫葂。
上京求謁
得一見而哀之。
白于上。
請依太宗朝判承樞朴,淳祀孫例。
付葂司勇。
東培兄弟隨才錄其一人
允之
東培除濟物萬戶
後監南海縣
公元1832年
壬辰
東培從閔鎭遠燕都
與其宗人李廷基,李煒,李大均相見
系譜以來
公元1834年
甲午
葂始居江華
留守金鎭圭差葂留營千総
兼攝中軍
上䟽言葂流落此土。
朝廷收錄之。
得除一命之官
可與褒丁丑死節之擧相表裏
兵曹
景宗辛丑
華留守李台上䟽言葂錄用有命
銓曹不撿擧。
晴辟葂本府萬戶
激勸一方
上許之。
兵曹軍門多滯防其啓。
久之差玉江萬戶。
英宗乙巳
皇朝可錄者。
兵曹以葂對。
上曰。
葂別爲錄用
曹差遣里山萬戶
公元1794年
甲寅
華留守金東弼啓曰。
李如梅著績東土
忍令其後餓死本國乎。
請以葂差本府月串僉使。
本府自經丁丑之變。
一府人士愾然謳吟黍苗陰雨之詩。
使葂蒙恩官此土。
足以聳聽聞。
上命銓曹調用
公元1797年
丁巳
右議政宋寅明言李如梅後孫。
未有殊異之恩。
此爲聖朝闕典
上命別爲錄用
公元1798年
戊午
華留守權𥛚上䟽島夷之亂。
天將李如松如柏如梅,如梧諸兄弟。
一時東征
再造藩邦
其豊功偉烈
至今照人耳目
如梅後孫葂。
孤貧窮。
流寓於甲津。
臣見葂及先世事。
潸然出涕
又走京都
瞻望皇壇。
悲歌慷慨
亦足尙也。
爲人淳愨且健。
請錄之以樹風聲。
上曰。
前已飭之。
更令銓曹甄用
特除葂僉知中樞府事。
公元1799年
己未
玉堂光世啓曰。
向者奉使之燕。
皇朝衣冠文物
蕩然無存者。
寧遠伯李成梁牌樓尙存
者莫嗟歎
如梅後孫在甲津。
大臣請錄之。
守臣有請
特賜允可。
該曹輒置之。
殆若失信者。
請更飭兩銓。
從之。
公元1800年
庚申
特除李葂爲僉使。
召見賜弓箭。
退待閤門外。
史官子弟幾人。
且錄之。
對曰。
弟葕在保寧
弟薰爲五衛將。
子光白在江華
薰子光赫光喆皆充禁旅
召見薰及光赫
命之財賜弓
除薰別軍職
上命李総兵不祧
時右議攻兪拓基総兵時書紙榜曰。
皇朝総兵都督僉事而祭之。
上憐而許不祧
言今特蒙恩
不遷之位。
問知禮者
立主
上曰。
不可以紙榜行祭。
使之立主
立主致祭
是歲。
李著以褊裨。
使臣燕京
李氏諸宗會于館。
各以詩文相贈。
公元1801年
辛酉
議政金在魯啓曰。
李葂貧窮無以総兵
造主不遷之意。
安在哉。
我國功臣
賜田臧獲
子孫得以永其祀。
年前休靜給復
請賜復四五結。
得以助祭
右議政趙顯命曰。
臣爲禁將。
給地使造祠。
聞貧甚未造。
請使本府助之。
上曰。
給復
亦令本府給造祠資。
公元1802年
壬戌
關東人以提督後孫在川峽。
未蒙收錄
呈文營邑。
且治䟽將上。
會朝廷求提督後。
停䟽議以俟。
應仁東華
聞命至平邱驛得病
還家而沒。
事遂寢。
公元1811年
辛未
承旨陽澤李著五衛將。
李葂經僉使。
兩銓更不擧擬。
請加甄用
寧遠之像。
総兵之主在家。
臣亦瞻拜
家貧
不能具禮以祭。
亦宜助之。
上曰。
寧遠畵像
総兵秋祭需。
本府助之。
李葂李著
亦飭銓曹訪問收錄
御史成天至江華府
李著弟苾。
將至京師
奏曰。
臣見寧遠伯畵像総兵之主所奉祠一間
殊非崇奉之道。
上曰。
本府造其祠。
大柱曰。
三間
一間畵像
一間奉祀版。
一間故蹟祭器甚便。
上曰可。
天柱曰。
寧遠基畵簇及其系譜
苾兄得之燕中。
臣得見於其祠中。
上曰。
畵簇系譜
使之上來
備局堂上洪啓禧請行本府
天柱曰。
使李苾持來爲佳。
上可之。
是月
葂除五衛將。
鹿島萬戶
進其畵簇系譜
上覽而下其家。
公元1812年
壬申
李葂拔例錄用
公元1813年
癸酉春二月
李如梅祀孫。
待閱服付司勇錄。
年滿三十。
調用
上甞謂筵臣曰。
李葂痛其族侄爲虜主婿
涕泣而言之。
其心誠足悲也。
今生存耶。
對曰。
昨已沒矣。
其孫可十餘歲。
遂有是命。
公元1814年
甲戌三月十九日
上行皇壇望拜禮。
親製祭文
承旨致祭宣武
李提督田尙書孫。
無職名者。
令兩銓調用。
未宣薦者。
先付哨官
朝陽樓所居漢人
給食物。
六月
上曰。
寧遠五世孫。
向化冊中其可乎。
與楚海昌田時東,潘自建俱拔之。
楚,田,潘三姓
世世免役
海昌之後免賤
軍門調用
中朝人之混錄向
化。
不察
道臣從重推考
且令漢城府考籍卞眞僞
別爲一冊。
名曰華人子錄。
一置禮曹。
一置本道
世世免其役。
是月
大報展拜
訓鍊大將聖應御營大將洪鳳漢,禮曹判書洪象漢入侍
上命鳳漢曰。
向化冊中。
不能保其閥。
先從軍門錄用
觀其人可用。
入告
且給米布。
鳳漢旣招見
筵奏而退。
上命都捴經歷李薰
待于靑陽門外
上敎曰。
若祖何故東來
曰。
傳聞五世如松子孫曰。
天下將亂。
朝鮮避地
且吾有勞朝鮮
朝鮮人必不輕視汝等。
汝等可往朝鮮
曾祖是以東來
上命曰。
汝仕已矣
予得峽氓
汝可指導
誠勝汝矣。
上命曰。
今日勸武。
着意射藝
登科第
盡忠事國。
試射殿庭
上曰。
未甞操弓而今能射。
乃祖之風矣。
賜弓箭。
特除軍門將官
公元1816年
丙子七月
除李南行司僕內乘
公元1817年
丁丑二月
行內試射
柳葉居首
直赴殿試
公元1818年
戊寅十二月
拜李宣傳官。
公元1820年
庚辰
上因宣傳官李入侍
敎曰。
汝爲宣傳官亦
久矣
特出六品
直爲都捴都事
汝侄光錫
代爲宣傳官。
門戶始爲武家之閥矣。
上曰。
汝以幾世祖始祖乎。
對曰。
二十七世祖始祖矣。
上曰。
李提督大功東土
繼刊系譜時。
提督始祖也。
公元1835年
乙未正月
敎曰。
五衛將李
李提督孫也。
此人豈可若是沈滯
日本國帶礪家子孫。
皆已調用
况此人乎。
令該曹待窠懸注調用
公元1839年
正宗己亥正月
致祭宣武,顯節祠忠節祠。
收用李提督後孫。
公元1809年
己巳
李光遇爲宣傳官。
公元1786年
丙午三月
樞臣李提督家無祠版。
後孫無以香火
上曰。
令該曹問主家
論理以聞。
禮曹判書李在啓言古禮始喪立主
以依神道
無追立主之禮。
開元禮
四品以下無主
時用紙牓。
李提督書後立主
旣違於始喪依神之義。
近於始祖立廟之嫌。
其後中國
神主存否。
未可知。
立主不可
総兵先朝特敎立主
提督之功。
総兵尤重。
然無於禮之禮。
非臣曺所可議
上曰。
旣有先朝受敎
當依聖敎遵行
上詣皇壇展拜
致祭寧遠伯影堂
敎曰。
司果
李光遇纔以宣傳官出六品
使奉香祝。
留守時差執事
公元1788年
戊申正月
吏曹待守令窠。
先擬李光遇。
七月
敎曰。
國俗專尙門閥
欲取門閥
豈有右於中原士夫
况且功事蹟。
永世不朽
而其孫裔之遺在我國者。
待之反下於蔑蔑無稱常調班族。
事之慨然
莫京於是
甚至提督祀版。
寄奉無所
使寧遠伯有知
能不茹痛
寧遠伯後孫中可堪任使人。
無論閫帥邊御。
毋論大將亞將
予則無不可做之官
無不當試之任云爾
以此傳敎
詳載銓掌故。
更勿如前泛忽。
見今提督奉祀孫李在狀罷中。
子光遇貶中。
惟寧遠孫宗胤在焉。
勿拘邊地履歷防御使今政調用
李宗胤昌城府使。
李提督総兵後孫。
每榜後宣傳官必首薦
閑良則訪操弓人越薦。
十一月
命立李提督主。
且命不祧
地部購屋給李
建祠藏主
親製祠堂記。
判中樞府李福源書之。
宣讀揭板祠中。
擢李亞將
十一月十三日
致祭提督祠。
命祭品以豕一口
一器,果三器泡湯一器,酒三酌,燭二丁爲式。
後皆用此例。
從太常進排。
執禮大祝
文官未通淸參上爲之。
齋祝,掌牲。
令以武臣五品以上爲之。
獻官以下
甲冑將事
樂用大吹打。
公元1789年
己酉十一月十一日
致祭提督祠。
提督生年生月生日也。
且令地部三營給宴需。
李源(改名也)擢兵使。
主祀人無職
堂上以上隨品付樞啣。
堂下以下白徒付司果。
公元1793年
癸丑
李源一級
除知中樞府事兼都捴管
公元1796年
丙辰七月
李源宣武勾管堂上
公元1797年
丁巳
擢李孝承(孝承光改名也)爲水使。
公元1798年
戊午
寧遠後孫可祿仕者。
搜訪以聞。
李宗胤差相當職。
使以帽帶參皇壇祭班。
壯勇營,御營言寧遠伯後孫八十餘人
散在關東嶺南湖西關西諸道。
無以詳知。
李煕章在京。
方爲禁衛別軍官。
命差備邊司郞廳。
七月
命李孝承兼帶別軍職
散料換作軍啣祿。
闋服間權給。
李宗胤差御營中軍
寧遠伯影堂歲祀需。
自宮備給。
論理狀聞
公元1799年
己未二月
親製祭文
命江華留守致祭寧遠
影堂李総兵
李総兵八代孫義集。
差兵曹額外
內禁衛除取才官馬
御營大將李漢豊勸肆射藝
待越宣薦。
兵曹以聞。
公元1800年
庚申夏四月
李煕中武紅牌
嘉慶年號
命改書紅牌
給李孝承
更令章拜提督祠。
且更拜宣武
且命皇朝人後紅牌敎旨
勿書淸主年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