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传记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54H 页
康世爵避兵记
康氏本通州人。世爵八世祖仁宣。移居荆州府撞州境北石塔村。子孙仍家焉。五传而至祐。嘉靖丁巳。以勇健擢金州参将。战死蒙古地。赠指挥。祐子霖。万历辛卯。知天水县。翌年。倭寇朝鲜。 皇帝拜杨镐经略东征。镐请霖与俱。战死平山。赠都指挥。予功臣禄。岁准米百二十石,银百四十两。霖子国泰。万历丁卯。登武进士。为青州通判。国泰弟国彻。亦登进士。除苏州通判。国泰以万历壬寅生世爵。丙午生世禄。世爵字子荣。为人滑稽不羁。丁巳。青州布政使王象乾奏国泰居州不法。被逮系狱四十馀日。谪辽阳。世爵从之。世禄与其母在荆州。越一年戊戌闰五月十五日。满洲陷抚顺。四总兵击之。大败而还。七月。清河继陷。 帝命经略镐往征。时广宁总兵李光荣与国泰联榜相善。欲令以功名自奋。具奏擢中军。会光荣解归。新总兵李如柏至任。仍国泰职如旧。时满洲初起。兵众甚弱。诸将相谓曰。总兵李承良守广宁时。点阅胡骑。不满四五千。数十年间。纵彼生聚。不过数万。此虏易与也。人由是应募者日多。己未三月初一日。镐分军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54L 页
入四路。时国泰以广宁兵一千五百骑。属提督刘綎。为先锋。朝鲜军辄后。约四五十里。牛尾岭甚险。陈不得成列。时世爵随父在军中。国泰叱令还归。世爵不忍。辄潜身帐外。深入胡地二百馀里。国泰抚世爵背曰。此何等地而汝尚随我也。三月初三日。过岭行可三十里。遇满洲兵。才交锋。伏虏横纵出山谷掩之。矢如雨下。綎见军覆。自焚火死。国泰亦死于乱。虏驰逐亡卒。东西遗脱不止。世爵潜伏涧中。会日暮。与从奴一骑。移国泰尸北偏岩底。筑石藏之。取其玉圈子。投之朝鲜军。一琦子已先在军中。相与泣言东兵若胜。各收父尸以归。初四日早朝。满洲兵遍野而进。朝鲜元帅副帅陈山上。左右营将陈平地。满洲兵先击左营。一鏖而尽之。移击右营。右营败入山上军。山上军望见皆战慄。时两帅多相诘。世爵微察之。一欲降一欲战也。一将特遣人于敌。须臾而还。即令军中尽舍器械下山。聚立左营所败地。与贼讲和。贼列外陈。乃使数骑搜明兵窜入者。反接以去。世爵适遗置大右下。目朝鲜人乞解其缚。人皆不之视也。遂自戛石角绳绝。改著朝鲜死尸之衣。厕立朝鲜军。是夜走还辽阳。镐,如柏被逮。新经略乃扬州熊廷弼也。时国兵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55H 页
破。辽民皆荷担立。世爵欲还乡则父骸未收。欲留边则贼患孔棘。方彷徨号哭。廷弼招谓曰。日者汝季父请我资汝衣粮。收汝父骸骨。汝健甚。堪任戎务。可起复复雠。未即令为军校。每送陈上督战。己未六月。贼陷开原。七月陷铁岭。廷弼以偾师被拿。袁应泰来代之。越三年辛酉三月初九日。满洲兵来围沈阳城。十二总兵相议曰。城小军不能容。乃使步军陈城外。初十日平明。军出城约数十步。虏迎击之。我师遂北。虏尾之入。城遂陷。世爵从西壕而上跃马坠城底。马蹶复起。走还辽阳。时辽阳奸细从敌回言贼可败状。诸将不知也。反令守城西。其夜乃与城中群亡赖。纳贼赂为内应。西雉之间。皆垂绒索。翌日乃引虏登城。辽阳城延袤十五里。西城已陷。三面不知。申刻。斩头将从数十骑巡到。见西城已竖满洲旗。急拨马回走。是夜将半。贼屯城头不下击。经略自焚死。御史张铨不屈死。世爵失马奔出城。城外号咷蔽野。昼伏积尸中。夜走凤凰城。适主国泰同年李仁厚。仁厚遇之甚厚。时虏兵弥满关外。朝暮且至。仁厚有室女。欲纳世爵为婿。得以依归。世爵以持服辞之。留半月。避兵山中。未几仁厚一家尽被杀掠。世爵遇广宁人刘光汉。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55L 页
汉募溃卒数百人自将之。与世爵入凤凰山。守数月。出山西行。遇虏大败。偕走山中。未几光汉被箭死。世爵被掳。天启乙丑八月。亡奔朝鲜。绝粮山谷间。拾木实疗饥。割羊裘煮食十三日。始越满浦境。遍游关西郡县。岁辛丑。从钟城移寓会宁都昆地以终。尝谕诸子书曰。怀乡一念。达人尚然。矧余亡国馀民。窜身荒谷。万里殊邦。谁识贵贱之分。一身著处。视同奴隶之辈。人生到此。不死何为。郢中旧音。增楚客之悽音。江南物色。起晋人之哀韵。日暮道远。人间何世。中原回首。故国无主。秽德熏天。天厌无日。父死而偷生他邦。国亡而未蹈东海。吾生何羞。愿汝曹葬之不厚。㑭(一作赎)前日愆云。
   按世爵自述篇。叙其避兵事甚悉。然与史乘多有同异者。李民寏栅中日记。己未初四日。天兵败于家哈岭外。而自述云初三日过牛尾岭而败。张廷玉。明史云提督刘綎战死。而自述云綎见军败自焚死。栅中日记。乔一琦见提督军败。即投入朝鲜军。至初五日讲和。乔自知不免。投崖死。而自述云初三日逢一琦子。泣告东兵胜。则共收父骸归。时一琦未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56H 页
死。而约共收骸。无是理。明史袁应泰传。泰昌元年。应泰擢兵部右侍郎。代熊廷弼为经略。天启元年三月。辽阳城陷。自缢死。薛国用代应泰为经略。醇谨久于辽。清兵不至。得安其位。卒于官。而自述云国用代廷弼为经略。辽阳陷。自焚死。此又相左。岂或流离之际。记载失详与。余读自述篇。悲其志也。为之删繁补缺。正其讹谬。以寓风泉之感云。四路之役。天兵二十馀万。又兼朝鲜,叶赫之师。加之满洲数万之众。直如摧拉之易耳。且杜松,刘綎尽百战良将。纵镐失策。覆败岂若是之甚哉。殆胡运方兴。天实相之也。余尝读乾隆诗集。得萨尔浒事。为之纂次如左。己未二月。 天子命杨镐,杜松,刘綎等。统兵二十万。号四十万来攻。左翼中路以杜松,王宣,赵梦麟,张铨督兵六万。由浑河出抚顺关。右翼中路以李如柏,贺世贤,阎鸣泰督兵六万。由清河出鸦鹘关。左翼北路以马林,麻岩,潘宗颜督兵四万。由开原合叶赫兵。出三坌口。右翼南路以刘綎,康应乾督兵四万。合朝鲜兵。出宽甸口。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56L 页
趍满洲城。三月朔。满洲西路侦卒。遥见火光。驰告其酋。南路侦卒。又告明兵逼境。奴酋曰。明兵之来信矣。南路有驻防兵五百。即以此拒之。明将诱我而大兵必由抚顺西来。急宜拒战破此。他路不足患矣。即于辰刻。率大贝勒代善及众贝勒大臣。统城中兵出。令代善前行。侦卒又告明兵出清河路。代善曰。清河之界。道途偪仄崎岖。兵未能骤至。我兵惟先往抚顺以逆之。遂过札𠹍关。与达尔汉侍卫扈尔汉集兵。以待酋至。四贝勒洪歹始(即太宗)以祀事后至。谓代善曰。界藩山上。我筑城夫役在焉。倘明师攻陷之柰何。我兵宜急进。代善等曰善。令骑𢸬(一作擐)甲。日过午。至太兰冈。代善及扈尔汉欲驻兵山谷中。以待明师。洪歹始艴然曰。正宜耀兵。壮我夫役之曕(一作瞻)。㑭并力以战。何故令兵立隐僻地耶。巴图鲁额亦都曰。贝勒之言是矣。遂督兵赴界藩。对明师而阵。初众贝勒兵未至。满洲防卫筑城兵仅四百人。伏萨尔浒。总兵松过谷口将半。尾击之。追至界藩渡口。与筑城未(一作夫)役合据界藩山之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57H 页
林崖。松结营萨尔浒山。而自引兵围吉林崖。仰攻满洲兵。满洲兵下击之。斩明兵百人。时众贝勒甫至。见明兵约二万人。又一军列萨尔浒山巅。遥为声势。洪歹始与诸将议曰。急以千人助吉林兵。驰下冲击。而以右翼四旗兵夹攻之。以左翼四旗兵当萨尔浒之师。奴酋至。问洪歹始破敌策。洪歹始具以告。酋曰。日暮矣。且从若等分右翼四旗之二。与左四旗兵合。先破萨尔浒兵。界藩之众。必丧其胆。再令右二旗兵。遥望界藩军攻我。并力以战。是时满洲近都之兵。乘善马者先至。乘驽马者多后。于是合六旗兵。进攻萨尔浒山。明兵发鎗炮。满洲兵奋力射。不移时破之。吉林兵自山上驰下击之。右二旗兵渡河直前。明兵之在界藩山者短兵接。满洲纵横驰突。无不一以当百。遂大破之。明总兵松,宣,梦麟等皆殁于阵。旗帜器械及士卒死者。蔽浑河而下。如流澌焉。追奔逐北二十馀里。至硕钦山。时已昏。沿途搜剿者又无数。是夜明总兵林营于尚閒崖。浚壕严斥候。鸣金鼓自卫。满洲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57L 页
见之。乘夜驰告于代善。翼早。代善以三百馀骑驰至。林兵方拔营行。见之结方营。环营浚濠三匝。列火器壕外。次列骑兵以俟。宗颜之军在西可三里。营斐芬山。代善使人驰告其酋。时满洲远路兵亦续至。与代善兵合。明左翼中路后营游击龚念遂,李希泌。统步骑万人。驾大车持坚楯。营于斡珲鄂谟地。奴酋与洪歹始率兵不满千人。分其半下马步战。明兵发火器拒敌。洪歹始引骑冲之。步兵遂斫其车破其楯。明兵又大败。念遂,希泌皆没于阵。会代善使至。知明已营尚閒崖。奴酋急引四五骑。日中而至。见明兵屯者四万人。酋趣令军先据山巅下搏之。众兵方登山。而林营内兵与壕外兵合。酋曰。是将战也。我兵且勿登山。宜下马步战。令代善往谕之。时左二旗下马者方四五十人。明兵已自西突至。代善言于酋曰。兵已进矣。即怒马迎战。直入其阵。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与众台吉等。各鼓勇奋进。两军搏战。遂败明兵。斩首捕卤过当。方战时。满洲六旗兵不及布列。人自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58H 页
战。纵马直逼明营。明兵发鸟鎗巨炮。满洲兵冲突纵击。所向无前。明兵不能支。又大败。满洲兵乘胜追击。明副将岩及大小将士皆阵没。总兵林仅以身免。尚閒崖河水尽赤。奴酋聚军驰往斐芬山。攻开原道。分其兵之半。下马仰攻之。宗颜兵约万人。以楯自蔽。连发火器。满洲兵突入摧破之。宗颜全军尽汲(一作没)。时叶赫贝勒锦台什,布扬古。欲助宗颜。甫至开原中固城。闻明兵败。大惊而遁。是时满洲既击破明二路兵。乃收全军。至固勒班地方驻营。而总兵綎,如柏等。由南路进。已偪满洲城。侦卒驰告。酋命扈尔汉先率兵千人往御。翼朝。复命阿敏率兵二千继之。自率众贝勒大臣。还军至界藩。行凯旅礼。刲八牛祭纛告天。代善请曰。吾先归从二十骑。微行探信。俟祀毕徐来。酋许诺。莽古尔泰,洪歹始驰至与俱。日暮。代善入满洲城。奴酋亦自界藩踵至。平明。命代善,莽古尔泰,洪歹始御綎。而留兵四千于都城。待如柏,世贤等。初綎兵出宽甸。进栋鄂路。群胡避匿深山中。綎悉焚其栅寨。杀其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58L 页
老弱。佐领托保额尔讷额赫率驻防兵五百迎敌。綎围之数重。额尔讷额赫战死。并伤五十人。托保引馀兵。与扈尔汉军合。伏山隘以待。巳刻。代善引兵甫出兀尔喀什窝集。时綎遣精锐万人前掠。将趋登阿布达哩冈布阵。代善谓洪歹始曰。吾引左翼兵出其右。汝引右翼兵登山。㑭将士下击之。汝立其后督之。无辄轻身入也。洪歹始先引精骑三十人驰击之。兵刃交接。战甚酣。后军随至突之入。代善又率左翼兵。自山之西至夹攻之。明兵大溃。洪歹始乘胜追击。与綎后队两营兵遇。綎仓卒不及阵。洪歹始纵兵奋击。綎战死。是时明海盖道康应乾将步兵。合朝鲜兵。营于富察之野。执筤筅长鎗。被藤甲。朝鲜兵纸甲柳冑。火器层叠列待。洪歹始既破刘綎兵。方驻军。众贝勒皆至。遂复督兵攻应乾。明兵及朝鲜兵竞发火器。忽大风骤作。走石扬沙。烟尘反扑。其营昏冥昼晦。满洲乘之。又大破之。歼其兵二万人。应乾逃去。先是阿敏扈尔汉前行。遇明游击乔一琦兵败之。一琦收残卒奔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59H 页
朝鲜营。时元帅姜弘立据固拉库崖。众贝勒复整兵逐一琦。遂攻朝鲜营。弘立知明兵败大惊。遂按兵偃帜。遣通事来告曰。此来非吾愿也。昔倭侵我国。据我城郭。夺我疆土。赖明助我。获退倭兵。今报德之。故奉调至此。尔抚我。我当归附。且我兵之在明行间者。已被尔杀。此营皆高丽兵也。明兵逃匿于我者。止游击一人及从骑而已。当执以献。洪歹始等定议。乃曰尔等当降。先令主将来。否则必战。弘立复遣使告曰。吾若即往。恐军乱逃窜。其令副元帅先往宿具勒营以示信。诘朝吾率众降。遂尽执明兵。掷山下付之。一琦自缢死于朝鲜军。副元帅先诣众贝勒。翌日弘立率兵五千下山降。众贝勒宴劳之。送弘立及所部将士先诣满洲城。弘立等皆匍匐谒见。酋以宾礼待之。阿敏洪歹始既破明军。驻三日。籍其俘获人马辎重铠仗而还。时经略镐驻沈阳。闻三路兵败大惊。急檄总兵如柏,副将世贺等回兵。如柏等自呼兰路遁归。满洲哨兵二十人见之。据山上鸣螺击帽。弓弰挥之。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59L 页
招集状。已而呼噪下。击杀四十人。获马五十匹。明兵夺路而逃。相蹂践死者。复千馀人。
沈行记程
崇祯八年乙亥正月。以李浚为春信使。奉使沈阳。二月二十日。早到鸭绿江边。礼币先渡。员役次之。义州府尹林庆业,平安监司裨将前监察姜绶。点阅渡涉人马。冰凘蔽江。夜半天大雨。一行愁苦。
二十一日。林庆业,姜绶又点涉。小胡译李二男遇飓风倾覆。与义州人二名渰死。
二十二日。林庆业,姜绶又点涉。午时毕渡员役及公私物货到中江。但鸭江舡不能回。泊于中江。未及毕渡。依岸露宿。
二十三日。过金石山。秣马于修毛老川边。行到细川。卒遇风雨。止宿于柳田林薮间。距中江堇六十里。
二十四日。晓发过汤站。朝饭于龙山川边。午过凤凰城。喻伯颜岭。露宿于岭底。
二十五日。冒雪启程过松站。渡瓮北河。朝饭于八渡河畔。行到长渊。去通远堡十里许。通远堡守直将胡五许能率从胡五人。迎于马前。浚使胡译金命吉问曰。汝等何以知吾来耶。五胡答曰。前因马将。闻使臣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0H 页
之行近当到此。到城外。守堡将胡乃素,及安太,王可戴等三人。率从胡八人来迎浚行于川边。女直学申继黯诘曰。舍人家而就冷地何耶。伊胡等曰。汗令至严。且城外止宿例也。浚不得已露宿川边。将胡等率从胡。亦宿近处。胡译权仁禄略给南草与烟壶。固辞不受。王可戴者。即广宁汉人也。与胡译权仁禄,金命吉相知。命吉等问护行军不来之由。答曰。时值冰泮。虑使臣难行故不来。且汗令曰。朝鲜使臣来到。善辞挽之。使不得前待。护行军以入。
二十六日。乃胡等待天明问安否。浚答曰。累日处泠。寒疾侵寻。此果待使臣之道乎。蓐食即欲发。乃素等挽之。浚不听而骑。竞执辔曰。使臣欲见汗。不可如是。且汗令严重。违则必死。莫若死于使臣。浚知不可强而留。
二十七日。胡译权仁禄问乃胡曰。前者守堡将胡唐介者在此。今不见何耶。乃胡等答曰。黑龙江之东北诸胡部落。多叛我不附。故汗以三时叱介往定之。唐介者即其土人。导军而入。今已数月未还。又丁卯被掳人义州女子内婢己生之夫高世仁及其从弟义州人尹不斤并随行。适逢己生三人。抱持痛哭。见者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0L 页
无不呜咽。浚使世仁等密问胡中事。己生所答。与乃胡相符。汉人王乙者。即王可戴之第二子也。胡译权仁禄侦之。答曰。高山要土领将官五百。以二十六日。向宣府大同。一将官所领十七名。
二十八日。浚久处于通远堡。城窄而人寡。丁男未满数十。午后。有一胡儿年甫十五六者过之。权仁禄招问之。乃唐介之子也。问其父何在。曰十二月从军入北地。顷闻北胡等设寨而御之。三时叱介掠取三四部落。近当回还。
二十九日。浚使权仁禄言于胡等曰。俺奉 命远来。计护行军昨暮当到。今日当登程。即令治行。乃胡等叩首而言曰。使臣忍且三日。今日诚难请留。然吾等已报使臣留此。愿使臣更加思量。留今日以活我。胡人等登高望沈阳路。戌时。护行胡入高山。差送八人。各率从胡十名而来。乃胡奔告浚曰。沈阳之人来矣。吾其无患。
三月初一日。早发踰汾水岭。欲宿于燕山烟台。护行将胡叱介者。龙骨大之妹夫也。先往烟台。择一室洒扫以待。但禁我人不得后。一行人怪之。烟台直胡阿伊都致者。乃庆源傍边里善部落胡也。与权仁禄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1H 页
曰。吾离乡无资。以南草为业。今行严禁。当饿死。甚咄咄。
初二日。终日大雨。仍留烟台。
初三日。晓发燕山馆。朝饭于会宁岭底。过甜水站。止宿于青石岭烟台。过甜水时。我国男女三人。立城上悲啼号泣。燕山馆旧基左右。营新屋。浚使权仁禄问护行将。胡等曰。为待朝鲜使也。盖此馆介在于通远,甜水两站之中。相距各四十五里。甜水站城堞颓落。人家甚少。因被掳人平壤崔允奉问之。则曰。此站守胡等。并移通远堡。唯留将胡二人率十馀人。今又自沈阳追来差胡于应巨伊。即贵永介之所信司货也。为护行而至。烧酒一缸,羊一首。将以洋意给商贾等。
初四日。早发到青石岭。石路崎岖。人马十颠九沛。不能前。浚下马路左。与员役等班荆坐。差胡于应巨伊亦来慰。浚曰。奉使而来。何劳之有。伊胡谢曰。使价相通。两国之福。使臣言是矣。浚又问行路之禁与前何异。答曰。曾闻朝鲜商贾等落于路。深入山谷。与我人潜相和卖。蒙古汉人杂处其中。或有要少辈贪货而杀之。则兄弟之好安在哉。前于马将之去。亦通此意。使臣不闻乎。浚曰。言虽是。而举措固不当如是。于应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1L 页
胡心思良久曰。吾当言于护行将。自此稍稍缓禁矣。浚问虏中事。伊胡曰。北胡多不降附。汗使䃼(一作朴)吉乃,三时叱介等两将。以十一月十二日往征之。又十二月十八日。送唐介等益其兵。计当一万。且要土以三万兵而西。兵各持马五匹,米五斗。兵出已七月矣。浚问所向。伊胡曰。吾唯知向西而已。不知向某处。详其意盖讳之也。午后踰岭。秣马于狼子山小川边。暮渡三流河。止宿于头官站。
初五日平明。饭于安平地松泉寺。汉僧韩道元叩首跪拜。浚许之坐。义州军官崔应天领护行军以来。应天伶俐解汉语。使之谈。仍问胡中事。曰去冬朴吉乃等。领兵入北地。闻攻杀一部落。掠取二部落。所获者男女牛马并万馀口。近当还来。午后到太子河。江水涨溢。于应胡整二小舡。以渡礼币。次员役。止宿于高丽村。村即贵永介之农庄也。于应胡捡屋。胡接一行极谨。汗之别遣意有在也。此胡随其信差。再至我国而感我恩。累言之不已。
初六日。私输人马。日暮毕渡。不得发。仍留高丽村。于应胡又以烧酒四缸,羊一首给商贾。员役等怪之曰。行路之给羊酒。曾未见也。浚使权仁禄佯谢其厚。于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2H 页
应胡喜答之曰。龙将言于汗。俾赠给以慰远劳也。不识龙胡用何奸计而如此。
初七日。早食启行。止宿于泥堡。人马疲不能运。自高丽村。胡人等多发车辆以输。但狂风大起。沙石扑面。道路泥泞。车马并不得前。
初八日。秣马于山拗堡。适入掳汉钱哥家。使译官申继黯侦之。钱汉凝泪满眶曰。俺即祖总兵之军也。大凌之败。偷生至此。属于沙河伐罗耳。沙河伐罗。即贵永介之第三子也。又曰。要土以二月二十六日。向宣府大同。计宣,大以西之资。加赍十日粮。所领小将三百六十。一将之军各十人。浚问曰。要土所率。只三千六百。何若是其寡耶。钱汉曰。与俺被擒者一万五千馀。上年宣,大之战。存者仅五千馀人。且孔耿兵亦死亡过半。兵势甚凋残尔。午后到实伊堡止宿。
初九日。平明启行。朝饭于沙河堡汉人朱张三家。伊汉欣欣若相识者。浚使崔应天赠笔墨。闻其事情。答曰。要土二月二十六日向蒙古地。八高山各出五百。共四千也。暮到混于江。马夫大即来见。以汗意问安否以慰之。止宿于烟台。
初十日晓。浚驰到江岸。马胡整十舡以待。即见浚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2L 页
问安否。且曰。龙将与满将已到宴厅。礼币可先输。使臣与员役随𨓏。其馀人马。俺当护之以渡。浚如其言而渡。胡通事郑命寿与一胡驰来。以龙骨大,满月介之言邀浚。及到宴厅。龙,满两胡及掳汉将三人,将校胡二人。立于大门之内迎入。让于北壁。龙胡以下席次坐。设宴行酒。即与共辔行到城外。分送商贾于西馆。由南门而入。及至馆门外。让浚先入。更慰行路之艰而后出。已而又问礼币数目。浚曰。比上年无增减。又问物采升数如何。女真学申继黯答曰。使臣与户曹郎员眼同封里。不须问。龙胡问曰。贵国有何事。浚曰无事。又问椵岛有何奇。臣曰。俺来时海冰未泮。水道不通。无得以闻。两胡唯唯而去。日暮龙骨大与满月介,马夫大及汉将班志友等来。以汗言先问 国王气体若何。答曰。 玉体平安。又问使臣值道险。多日为劳。何幸无恙抵此。不觉欣然。龙胡要见国书。浚曰。俺当亲传于汗前。不可见。龙胡等曰。出见例也。何坚执若是。浚给誊草以去。时定州妓永真,嘉山婢永玉,秋香及铁山义州等官男女十馀人。列立于路左。呼天而哭。掩目不忍见。混于江畔。胡骑日日带甲。成群驰骋。及到于今。无一人驰骋者。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3H 页
十一日早朝。女真学申继黯言于浚曰。胡通事郑命寿到馆门外。传汗言曰。东西馆日各给二馔牛。今牵来。浚曰。此例耶。继黯曰。前者宰而给其肉。浚曰苟然牛不可受。司畜胡二人入言曰。使臣拒之甚确。吾当归报汗前。俄而龙骨大,马夫大与司畜胡二人同来。以汗言传曰。今馔牛一则为 国王远情。一则为使臣行劳。使臣何坚拖不受耶。龙胡且曰。己巳春信之行。已有此例。权仁禄详知之。仍使从胡弃牛去。闻之译官。前者一日供肉一百六十斤。此牛甚瘦。若屠宰则不满其数。故如是云。午后。龙胡与满胡来言汗明日接见使臣。当受礼单。又曰使臣跋涉千里。主人宜留之。但使臣离京久。必欲速还。我且多事。若尊宾留馆则未遑也。明日受礼单。始计货物。浚曰何故。龙胡曰。方今所获北胡万馀口。而丁壮五千。又大元獭子。降附后部属留其地者甚众。整送一枝兵而收之。已经旬日。两处人计当四月初来到。俺等预讲接应之方。所以无暇耳。所谓一枝兵。即要土之谓也。与钱胡言相符。
十二日阴。早朝八门。悬黄旗。有顷。郑命寿来言汗于正堂。接见使臣。当先送礼单。浚使女真学金后觉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3L 页
送礼单。设之堂前。龙胡送郑命寿。招申继黯取礼币。龙胡托以色恶品粗恐唱之。继黯竭力周旋始止。满月介,马夫大,班志友诸将胡五人。与金乭屎,郑命寿等来言汗已坐堂。浚率所带员役。至门外下马。满胡引之中庭席上。浚奉国书而立。掌书胡走受之。传致汗前。浚既拜。满胡又引坐于西壁八高山之上。先行茶。继骆酒一钟。时汗着黄衣。据黄龙椅。坐北壁。诸三子,八高山及诸将胡二十馀人。列坐于东西壁。以黄幕补其檐。左右竖黄盖。又庭东西设青帐。八高山之幕也。胡人坐其下者。仅数百馀人。且左右幕下。列卒胡各十馀人。当使臣之出入。张鼓角。汗招龙骨大。传言于浚曰。 国王气体若何。答曰。 圣候平安。又曰。使臣跋涉险路。恐致伤损。如何。答曰。再三慰问。尤可感已。又招满月介曰。请使臣宴于礼部。满胡引出就礼部。坐才定。龙骨大,班志友,马夫大,李承佐等来言曰。汗为使臣。别遣俺等劝尽醉。龙胡㞐首。满胡次之。班,马,李三人鳞次而坐。班,李皆汉人而称博氏。为汗左右者也。设宴行酒。浚固辞不饮。龙,班,李三胡曰。俺等职非礼部。不当参此宴。今承汗命而来。不可不劝。因进坐举觞。浚不得已五酌而罢。一行译官等曰。汗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4H 页
之坐堂护胡与村落往来者。比前凋残。而使臣供具极礼备云。午后。龙马两胡率诸胡十五名。讲定物货。
十三日。龙,马两胡问使臣安否而去。
十四日早朝八门。尽悬黄旗。差晚。汗率军马。由北门而去。问守门胡。答曰将猎。又门何时当还。答曰去处不远。不日当还。
十五日。马胡到馆门外。问安否而去。
十六日仍留。
十七日。日暮八门。悬黄旗。汗罢猎而还。
十八日晴。龙骨大,马夫大来见浚。叙暄凉毕。浚曰。你等来往我国。详物货之直。冒段彭段换以二缗例也。前日马将与管饷军官金敬吉计换货物。勒令降价。或一缗三十叶。或一缗五十叶。且岁致蔘货不过八百馀斤。马将赍人蔘至一千八百八十馀斤。后若如此。我国难以支当。缎价必二缗。蔘货毋过八百斤甚便。龙胡曰。冒段彭段价从品之好恶。岂可勒降。若蔘货随其多少而赍之。或过八百斤。或未满八百斤耳。安有定式。必以八百斤为例乎。浚曰。管饷物货。皆非土产。当贸置之际。一匹之直。不下四五缗。你等勒降若此。甚不便。且马将之还。蔘价尚有未准给者。他日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4L 页
若又索如前。则将何以酬应乎。龙胡曰。此货利也。不可著为例。浚曰。你言非矣。虽细微之事。定数而后事乃顺。况段价高下。蔘货多少。非细微之事乎。马胡曰。冒段彭段。名虽为段。品色有差殊。或可直三四缗者。或可直一二缗。俺之定价。从其品之好恶。岂勒降乎。俺等来往贵国将十年矣。赍蔘货或有四千馀斤。或有八百馀斤。原无定例。其不考前事耶。浚曰。许多蔘货。计给冒段彭段。尽下品耶。其间不无上品。而皆以下品计捧。其所失在谁。马胡嗫嚅未发。龙胡曰。我国有八营。贵国有八道。以一道之物货。应一营之蔘货如何。浚曰。金国八营。在一城中。随事施令。可以易行。我国八道。自京都相距甚远。何暇聚货而酬应乎。苟欲其便。莫若段价不降。蔘货减数。龙胡曰。使臣坚执不解。言之无益。更不应。大槩群胡与商贾换货。相言所储之银垂之收之闾家。唯北蔘多峙。无换用处。故拒使臣之请也。且女人不得入馆中。今运银女人居半。可知其收私银。且验男丁之鲜少也。龙胡曰。我国大官往会宁。使臣知而来乎。浚曰不知。龙胡答曰。为开市事。浚曰。差官作币多端。开市虽不得罢。勿送差官甚便。以此意详及于国书中。马将亦备知以来。只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5H 页
使两民私和卖。则有益而无币。两国岂不利哉。且潜采之禁法至严。间有贪利者。冒犯见捉。即枭示境上。边将边倅。亦坐重律。曾闻钟城人被捉来此。然否。龙胡曰然。臣曰负罪之人。投此生存。在渠虽幸。其于国法何哉。此三人俺当押去。俾得正刑。以警他人。不亦快乎。龙胡曰。此等事非俺等所可自擅。当告汗前。
十九日食后。满月介以汗言来传使臣曰。使臣留馆累日。想必无聊。可登南楼上一览。浚率员役。与满胡共登南门。阁三层。平原广阔。极目无际。俯见城内外。体城周回堇十里。城内家户虽多。皆诸王子及各衙门公家。而民家未满千户。城外四面人家。几至万馀户。但人物鲜少。膳夫胡所叱介等五人。先备宴具以待设酌。满胡把杯劝浚曰。此汗所饮骆浆烧酒也。汗为使臣而致之。极饮尽醉。浚三酌而罢。还到馆门外。满胡上马相揖而去。且南门第三层。有三穴铳三十二柄。下层有正铁火百字四十一坐。又小车载红夷炮一坐。南门左右。有小库各二间而皆锁。窥穴而视之。皆佛狼机子炮。藏药积峙。
二十日。龙骨大,满月介,马夫大等来到馆所曰。礼单中有违约条者。累言而一不回答。是何事理。浚曰。礼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5L 页
单事。癸酉春信使朴𥶇之行。既讲定。数年而后提起此言。极可怪也。龙胡挥手而言曰。此事果已讲定。不须更言。又曰。贵国设司货八局。应我国八营之货何如。浚曰。我国之货。户曹主管。而京有平市。外有管饷。唯患乎无货。不患酬应。何必加设剩官乎。龙胡曰。管饷得八人而应之如何。浚曰。司货者如其私货。则或可设八人而当之。且虽有其人。必以管饷使拮据转换之物。只计给而已。得八人岂有益哉。是以俺之争减蔘货者为此故也。龙胡不答而言他曰。我国饮天池雀舌茶。无从得之。闻是贵国之产。使商贾除南草而贸来何如。浚答曰。此物原非我国之所产。来自 天朝。贸得极难。商贾乌得以贩鬻乎。胡人唯唯而去。午后。龙胡又与满胡来言曰。会宁之市。勿遣差官与潜采人出送事。上年秋信使力陈而未遂。今俺等为使臣周旋。已得停当。并载于国书。潜采者三人即押来。俺等厚义。使臣其知之耶。仍设上马宴。盛备宴需。而东西馆商贾六人并一床。满胡以汗言给鞍具马一匹,貂皮十五领,人蔘五斤。浚固辞不受。满胡等曰。俺等奉差贵国。 国王厚赐赏物。我国物力残薄。礼物些少。若辞而不受。则汗必不安。仍为弃置而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6H 页
二十一日早朝。满月介与博氏胡,班志友,李承佐等。持汗书草而来示。一则国书所答。一则别书也。而会宁开市勿遣差官事及潜采者钟城人三名出送等事。果并载于别书。浚见别书中有马胡骇愕事。即诘问于马胡曰。我国待你等至矣。你何敢做此无理之言。至告汗耶。你等所言。不足以喜怒。然你上年到义州。为汉人拦阻。我国极力护送。何为托之以疑恐变及。遽发此言耶。马胡面赧不答。龙胡曰。凡大小事。不可不告汗前。岂有他哉。午后。龙骨大与马夫大来言曰。红柿乃我国珍果也。上年秋信使之还。汗及诸王子欲得二万个。以为宴席之光。俺曰此果朝鲜之贱果。当言于使臣。我差之去。整送人马。可以载来。汗及诸王子皆曰可。及送人马。贵国送之甚少。俺之无颜如何。浚曰。此物产于南方。距京三千里。且九十月乃其节也。冬深则烂。不得多送。岂情薄而然也。龙胡又曰。地远节晚。俺亦知之。但及其节而运致于义州。则我人当输来。浚曰。此非使臣所可擅断。当归报朝廷。
二十二日早朝。龙骨大,满月介,班志友,马夫大,平古等来示汗书。仍曰。礼单讲定时。金银黑角则非贵国所产。不论也。其馀宜一依约条。贵国使臣及我差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6L 页
行。每每言之。迄无皂白。未知其由也。使臣须以此归报朝廷。我差之去。亦当言送。浚曰。此言云何。再昨你等提起此言。俺不曰礼单事癸酉使行已讲定云耶。无理之言。何敢上达于 君父乎。龙胡曰。唯朴参判知之。使臣不知。朴参判即朴𥶇也。浚答曰。俺亦一朝臣也。如此大事。朴𥶇岂独知之。若有未准之数。再昨。你何以果已讲定。不须更言为答乎。据你所答与朴𥶇完定。明白无疑。何乃更发闹端乎。龙胡等更不强诘。勃然起去。食后治发。东西馆馔牛馀者十六首。计授于馆直胡。率员役出馆门外。龙,满,马三胡已来。共辔到宴厅设饯宴。午渡混于江。暮宿实伊堡。
二十三日。食后发去。秣马于烂泥堡。止宿于高丽村。污择馆中留牛堪步者六首。别定差胡追送于此。浚拒不受。
二十四日。食后渡太子河。秣马于安平川边。暮宿于梨木亭烟台掳汉陈三家。胡译权仁禄与陈相熟。密问事情。答曰。自宣,大之败。兵数甚少。欲补其阙。分送若干军马于西北。虽有所获。岂能也。
二十五日。食后踰青石岭。秣马于甜水站川边。戊午被掳人全州束伍军郑命生输粮草。胡译金命吉问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7H 页
胡中事。答曰。上年从宣,大之战。仅得生还军合二万馀。而太半死亡。将卒俱困。尽杀战马而充饥。诸将皆徒步以还。午后越会宁岭。止宿于岭底烟台。
二十六日。朝饭于汾水岭底川边。暮到通远堡。露宿于川边。护行将胡等以汗言宰牛一首以为馔。浚以其半给员役。半给胡人等。
二十七日。早食而发。到场门。护行胡等遮截于场门。使一行人马不得出门曰。汗为使臣。追送馆中馔牛。一首不能步。置甜水站。来此者五首也。使臣不受。吾等必受重罪。不可开门。胡译权仁禄或嗔或喻。终不听。至申时始出场门。止宿于八渡河川边。胡人等驱牛而到。又弃去。浚以为弃于无人处。空得受牛之名。莫若传授义州。用济胡差之为愈。授义州护行军。以付府尹。
二十八日晓发。朝饭于松站川边。宿于凤凰城川边。
二十九日早发。朝饭于细川。未时到中江。船窄不能渡。酉时仅越鸭江。
  崇祯甲戌七月。清人西侵插汉。还入大同境。攻拔得胜堡。参将李全自经。遂攻围怀仁县及井坪堡。应州曹文诏偕总督张宗衡。先驻怀仁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7L 页
守。八月围解。即移驻镇城。挑战败还。已而灵邱及他屯堡多失陷。而清兵亦旋。(以上见曹文诏传。)当文诏之困大同。命变蛟北授。七月遇清兵广武。有战功。(以上见曹变蛟传。)此即浚所录宣,大之败也。明史出自张廷玉等手。凡清之遭衄者。并皆讳之。如松锦大捷。亦只书围解。而宁远战功。只凭我译韩瑗而传之东土。宣,大之败。谅非小衄。但无以得其详。是可叹也。变蛟文诏之兄子也。后死松山。
田氏诰命录
  
田应扬号龙峰。广平府鸡泽县冯郑村人。父悌明朝生员。万历年间。应扬由忻州,知州。进莱州同知时。有诰命五轴。第一轴应扬诰也。第二第三轴。应扬元配杨氏,继配王氏诰也。第四轴悌诰也。第五轴悌配李氏诰也。应扬之孙好谦流寓东土。其子井一随节使赴燕。得诰命以来。沧桑虽变。文献足徵。遂并采好谦本末。汇成一编云。应扬后官至兵部尚书。
  皇明莱州府同知田应扬诰命
奉 天承运 皇帝制曰。朕惟郡丞。贰于长吏。盖与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8H 页
贰千石。分猷共念。保惠黎元。惟是课最考成。必先褒录尔。山东莱州府同知田应扬。德器弘深。才猷敏练。自乡闱擢俊。逮邑宰分符。爰典方州。历迁今职。而尔守足廉完。勤能集事。德政允孚于上下。循良无间于先后。玆以续闻。是庸进尔阶奉政大夫。锡之诰命。夫东莱远在海滨。土疏赋重。地僻民顽。乃其俗朴鲁少文。亦易与为治。今将因民顺俗。使朕永无东顾之忧。惟尔实贤。勉称任使。嗣有嘉绩。不尔遐有钦哉。
  初任山西大同府蔚州广昌县知县。
  再任山西太原府忻州知州。
  
三  任   今  职。
  赠宜人杨氏诰命
奉 天承运 皇帝制曰。朕惟人臣以勤劳进秩。妇人以偕贵疏荣。国有典章。必先始配。尔山东莱州府同知田应扬妻。赠孺人杨氏。早以女士来嫔。令人克践妇仪。以相君子。尔夫历官累效。荷宠方隆。而尔一命初承。九原不作。是用加赠尔为宜人。永留泉壤之光。再表芳华之烈。
  赠宜人王氏诰命
奉 天承运 皇帝制曰。夫妇人德著内襄。愿违偕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8L 页
老。虽其继室。而巽命重申。国恩亦不细矣。尔山东莱州府同知田应扬继妻。封孺人王氏。动遵闺教。秀媲哲人。蘋藻克恭。丝枲佐政。尔夫历更州郡。而尔中道弃捐。是用加赠尔为宜人。尚歆炜烨之鸾章。式显光华于马鬣。
 万历二十二年甲午三月十二日。
  赠奉正大夫广西道监察御史田悌诰命
奉 天承运 皇帝制曰。夫士潜德笃行。名不出其乡。乃有声闻于朝。而再膺休命者。则式谷之遗足多已。尔赠广西道监察御史田悌。乃山东莱州府同知应扬之父。学本儒流。蔚为士范。未振鹏抟之翼。已高▣绣之名。惟尔子之多贤。复郡丞之奏最。眷言启佑。宜进崇阶。是用加赠尔为奉政大夫如子官。重开石窖之藏。再耀琅函之色。
  赠宜人李氏诰命
奉 天承运 皇帝制曰。女德无仪。不自表见。惟是登载图史。光服命书者。往往托之夫若子焉。尔赠孺人李氏。乃山东莱州府同知田应扬之母。珩璜懿度。兰蕙令仪。惟和熊断杼之功。佩翟芾鸾章之宠。而尔复有循良之子。再彰倅贰之勋。慈范虽捐令闻。是用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9H 页
加赠尔为宜人。爰申巽命之光。式表坤贞之德。
 应扬子允谐吏部侍郎。允谐子好谦字逊宇。生万历庚戌。隶乡学生。尝至椵岛。崇祯丁丑。清袭椵岛覆之。好谦就俘。会虏将奇其貌释之。遂与其徒十馀人东来。属训鍊都监。大将具宏席地命之座。馈酒鱐。好谦不肯饮。宏遽延坐堂上。行宾主礼。 仁祖尝三召见。好谦感之。每名节庆贺。辄诣閤门叩头。甲申三月。沈器远谋叛。有上变者。宏从子仁垕时为训鍊大将。将诣阙聚军。使蛮人朴渊招好谦。率汉旅及降倭以自卫。 孝庙尝欲除一边将。好谦以不解东言固辞。 显庙丙寅终。年七十七。好谦儿时。有相者曰。是于法不寿。寿则必离乡乎。至是果验。在广平有子。曰存儿。东来复娶张氏女。张亦金华义乌县人。父龙从天兵征倭。留仕本朝。为同知中枢府事。好谦性谨厚。能通书籍。公卿大夫莫不爱之。最与东平尉郑载嵩善。尝泣谓载嵩曰。远托异国。昔人所悲。今中原陆沈。吾得免左衽幸也。况蒙国恩。廪食终身。且有室家子姓。复何求哉。惟是身殁寝远。名与骨俱朽。累累北邙。谁知我为中土人乎。载嵩悲之。尝赴燕。以好谦子会一自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69L 页
逢人辄问鸡泽县田氏事。无知者。及到三河县。有郭世发者言家距鸡泽县二百里。亦曾经过冯郑村。村有某官田公石牌榜。先是好谦尝书一纸。与诸子曰。北直隶广平府鸡泽县冯郑村。田氏有名人也。自鸡泽进至南大门。第一牌榜。即刘翰林牌榜。第二田应弼牌榜。第三第四第五座。皆田应扬牌榜。上下以石造。万年不朽。至是与世发言合。入北京翰林院。取查试录。得鸡泽县中式举人田玮,胡衔枚。玮闻丧归。只御枚在京。言田氏大族。见有生员五十人。且传牌榜状。如好谦言。会一托衔枚。书寄其亲戚。且遗好谦墓表。后二岁。会一从侄思齐书始到。初思齐见会一书。走燕京不及。留书章姓人。章即曾任鸡泽县教官者也。 肃庙庚寅。载嵩复赴燕。好谦第三子井一俱焉。田氏诸人在鸡泽者。闻井一至。即齐会北京。同姓八人。异姓一人。思齐等示其祖应扬诰命。井一依其制。抄成一轴。又昼鸡泽县地形。并好谦行迹及思齐问答为两卷。名曰广平田氏述先录。
 上之三十六年庚寅冬。臣井一以偏裨。随使行赴燕京。盖为寻见中国族属之计也。辛卯正月。宗侄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0H 页
思齐持臣曾祖考兵部尚书田应扬莱州府同知诰命轴。自鸡泽县来示。其制以五色丝织缎铺花纹。书诰命文于缎面。即古所谓花诰者也。上幅黑缎中篆字双龙及末幅青缎中篆文八字。皆以白丝织成。臣依㨾造轴。倩行中写字官誊书。又倩画师模画。着彩皆依真本。其轴之长短广狭。其字体之高低大小。一如旧㨾。而至于御宝。谨模其四方范围。虚其内而不以篆画安排者。或恐观者错认为真本。故异而别之。而御宝篆画则移模于左方别处。只为后考之资云。(其一制诰之宝。其二广运之实。)万历二十二年甲午后一百十八年辛卯二月初三日。皇明兵部尚书田应扬曾孙朝鲜国从仕郎臣田井一。在北京玉河馆中。泣血谨识。
 臣会一父田好谦。世居中国广平府鸡泽县冯郑。崇祯丁丑。年廿八。因乱归东。生臣兄弟四人。仍为东国人。五十年而物故。后廿五年庚寅冬。臣弟井一为见宗族之在鸡泽县者。随使行至北京。诸族人闻井一来。奉臣曾祖兵部尚书应扬为山东莱州府同知时诰命而来。井一倩行中画员写字官模画誊书而归。祭告臣父神版。阖家悲泣。乙未冬。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0L 页
臣念一又随进贡使至北京。书邀诸族。诸族又奉臣高祖田悌赠莱州府同知诰命而来。乃大明万历甲午岁所赐。而曾经臣曾祖应扬祖允谐父好谦之手所擎奉摩挲者也。臣展看未了。不觉失声而悲号也。盖其诰命。以一匹缎织成五色。第一黑质而以白丝织造双龙于中央。双龙之间。篆书奉天诰命四字。第二红质。以白丝织造花纹。即古所谓花诰之制也。第三黄质白纹。第四白质而纹浅黄。诰命文始书于红。终于白之三之一。而其下书年号月日。第五其质浅紫色。而以白丝织字曰万历十年月日造。此则记其织造年月。非系先祖诰命语也。以制诰之宝。踏于年号之上。又以广运之宝。踏于年号之左傍。臣粘连五色纸。模仿造轴。又债画师图画之。倩写字官誊书之。其轴形之广狭。字体之大小。排字疏密。花纹排置。皆如本轴。无毫发差。而年号上及左傍安宝之处。只模御宝范围。而不模篆画。空虚其内者。或恐看者错认为正本故也。然而使后孙不知宝篆之何状。则亦将为无穷恨。故谨移模于别处。以资后考焉。尚书诰命。其织纹行字宝篆。与此诰同模写。亦如今法云。万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1H 页
二十二年甲午后一百二十二年丙申二月初二日。皇明赠山东莱州府同知田悌四代孙朝鲜国通政大夫原任熊川县监臣田会一。在北京智化寺中。拜手稽首。泣血谨识。
 鸡泽县生员田维枢。恭谓朝鲜国奉使将军叔祖麾下。叩一路平安。阖家纳福。去年书云瓜期在于今秋。枢遂归家。不意新春得遇。此乃天假之缘。使我祖孙相面。以叙骨肉。何快如之。侄孙维枢顿首百拜。
 蒙阁老高厚之情。使我叔侄祖孙宴集馆中。枢本学疏才浅。不堪为序。勉承尊命。不敢固辞。自成一序。得不笑为辽东豕乎。晚生田维枢顿首拜。康熙五十年岁次辛卯仲春。书于长安客舍。
 先严有言曰。六高祖为大司马。刑清而政肃。德被苍生。后世子若孙。必有发达者。且其茔旺气灿然。正地灵人杰之一机也。然在鸡邑者。谨备宗器而已。其间盖有未敢知者。及丙戌春。忽有胡孝廉御枚氏。寄会一叔祖书至。始知逊宇曾叔祖流离东隅。发迹于朝鲜也。吁痛哉。吁痛哉。一痛吾祖之远托异国而不能归。一痛吾父不及闻东国之兴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1L 页
验其言。感叹悲伤。几欲自绝者。斯时吾方读礼而思齐叔。遂趍都门。不意二叔祖已东归。仅以书呈。自此鱼书鸿信。六七年往来相通。然只得音问而已。相聚实未有期。孰料康熙辛卯春。东平都尉郑阁老修聘皇都。三叔祖从事客馆相逢。问起居谈情愫。道故乡风景。不觉泣数行下也。既而蒙阁老之雅爱。味尽海隅之美。乐奏凤鼍之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叙天伦观异乐。致足乐也。又有高明列座。羡李学士之丰彩。慕张将军之武略。夫天高地迥。何知聚首之有期。兴畅情深。乃识盛事之有数。嗟乎以两世不闻之戚。异地关河之阻。今竟晏饮言欢。五世乐聚一堂。斯诚千古奇逢。人间快事而不能多得者也。因列序其人。虽一时之盛概。实祖德有以基之也。岂偶然哉。田维枢具草。 堂侄田思齐。侄孙田昌,田纳赋,田维枢,田成子。曾侄孙田见龙,田祯祥。元侄孙田服周。外甥焦思明。(会同馆宴集族亲序。)
 恭候公受二叔父,大受四叔父大人万安。并合宅纳福。侄于庚寅二月初十日。闻朝鲜有人进京。侄即亲到京中。无柰俱已返驾。止将逊宇祖真像并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2H 页
所赐笔墨等物。送至章宅。侄拜而受之。急写回字。交于胡大司宅内。戴祖像而回。至家设案焚香。并高祖真像。同桂庭中。合家拜泣。细观其像。祖孙宲甚相似。侄心亦大慰矣。不意今岁正月。有通馆大人朴老爷托佟老爷家人。转烦章老爷家人。与侄报喜信。十三日始到。十五日挟侄孙等起身。至二十四日。同进馆中。与重受三叔父相会。握手言欢。笃天伦叙骨肉。何快如之。继而蒙阁老郑大老爷赐席款待。一时祖孙叔侄五世相聚。此诚千古之奇遇。人间之所罕见者也。更足异者朴大人也。通书信而微礼不受。又将侄等请至府中。留住数天。日日厚待。又赐程仪。侄等遭此盛遇。理宜重报。但来日甚速。不及凑辨。不惟合馆上下无物可献。即朴老爷并三叔父亦无物可敬。是侄等之羞也。去年二叔父尊札所云欲得画本八幅。贴之屏面。以便玩赏。此时族中并无能书善画之人。仅将高祖所遗书画十幅。付与三叔父。转致二叔父。过目以传后世可也。此正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云耳。时康熙五十年二月十六日。书名正单肃。 堂侄思齐,侄孙黑子,纳赋,维枢,成子,曾孙见龙,祯祥,元孙服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2L 页
周,愚甥焦思明同叩。
 广平府鸡泽县风正村。生员从侄田思齐,生员侄孙田维枢顿首百拜。敬复书于朝鲜国节制使二叔祖麾下。辛卯春。遇三叔祖于会同馆中。叩知阖宅康泰。福祉骈臻。此乃天假之缘。使我祖孙叔侄共叙天伦。真千石奇逢。人间快事。将见者闻者。莫不欢欣以为美谈。又蒙东平尉郑阁老肆筵设席。张乐以晏我族亲。命维枢作序以志其盛。此情何极耶。庚寅春。寄送祖像。供祀家庙。合家悲痛以为我祖之来临也。扇七柄,燧铁七块,笔四枝,墨四锭。惠爱不忘。彼时即答书付于章教官。伊将书阻滞。其心叵测矣。去年书示云欲得画八幅。以付屏面。时画未得。将家藏古画十幅,字十幅呈上。外置古对一面。乃金石砌成者。后日凡寄书字。皆托朴大通官可也。书不尽言。临楮不胜胆依之至。康熙五十年岁次辛卯仲春望日吉。侄思齐,孙维枢再顿首裕后。 自今别后。未知何日再会。次年二叔四叔若还奉命来京。侄即时到京相见。以诰命为证。有诰命。就是思齐侄儿。无诰命。即是假充冒认。勿视戏言。此字务要带回。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3H 页
自仲春会同馆一别。倏忽数月。想叔祖福祉自兴时而俱进。一家吉祥可卜也。每念馆中宴集之情。箫鼓之陈。思慕无时而去诸怀也。枢自三月归里。七月内顺天宾行秋围应试三场毕。至通官朴宅。闻东国使到。亲谒使臣张将军。致情愫问起居。敬修寸纸。以通鄙情。书不尽言。临楮不胜瞻依之至。康熙五十年八月二十。书名正具裕。(田维枢抵田井一书。)
 堂侄曾孙生员田见龙顿首拜。谨致书于朝鲜国田公二叔曾祖四叔。曾祖当日与大人尊前龙父讳铨。在世年八十四岁。逊宇叔高祖为邻。祖孙朝夕聚首。习睹其像貌不凡。文章又通。未及发达。出外贸易数十年不归。俟后向龙言及而叹曰。吾田氏中兴之一人。竟莫知所往也。不料丙戌春。二叔曾祖奉使天朝。令胡举人稍书家中。龙父即遣随思齐堂祖进京。看望见二叔曾祖。如见逊宇叔高祖也。行李已备。龙父忽病。故于三月二十三日。所以数年音问亦疏也。幸今岁。三叔曾祖进京。劳通馆大人朴老爷。赁人报家信。龙即随思齐叔祖到京。进馆相会。蒙郑阁老大人款待甚厚。三叔曾祖情意又切。惜辞不达意。未免有有怀难吐之闷。通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3L 页
馆大人朴老爷云二叔曾祖官话颇通。龙所以处馆长安。恭候二叔曾祖再会一面。寔三生有幸也。外候阁老郑大人平安。前者问病五条。倘某某有愈者。转向二叔曾祖一说。阁老得受。其寔感。龙亦得蒙其虚誉也。幸甚幸甚。康熙岁次辛卯壬辰朔三日之吉。慎馀。(田见龙抵田井一书。)
 捧读来翰。知三位祖阖宅纳福。并知郑阁老康宁。又闻二祖任满归家。荣升在即。可喜可贺。至若侄孙诸人。伹(一作俱)各平安。何莫非我祖居官清廉慈惠。德佗孙子也。今春奇遇。虽属人缘。实由天合。每一念及。不能忘情。前因走报张将军。枢以书呈。今又以书答。而并不及诸人者。以诸人皆归家。独枢在京。往返二千里。不便送书。故诸人不及回答也。谨复。康熙五十年十月十八日。名正具裕后。
 此书乃广平府鸡泽县生员田维枢呈叔祖田公书也。烦送东平尉郑宅投纳。 广平府鸡泽县风正村。思齐,维枢复书于朝鲜国叔祖平安家报田宅谨纳。
 恭复宗叔祖父平安。阖宅纳福。前年壬辰二月之书。六月方到。风正未得鸿便。所以不能遽答也。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4H 页
月所寄书字。并赐海鱼二尾俱到。夫远托异国遥遥数千里。而不忘祖宗之祀。斯诚仁人孝子之用心。而人所不能及者也。敢不熟而荐之。以表不匮之思耶。闻二位叔祖高升万秋。亦得侍卫兄弟叔侄俱受恩荣。齐等虽在中国。亦沐馀光。不胜欣幸。齐等合家康宁。亦东国大人之福庇也。希转候东平尉郑阁老万安。侄思齐,孙维枢同顿首。(田维枢抵田井一兄弟书。)
 广平府鸡泽县风正村。侄生员思齐覆书于朝鲜国御侮将军二叔父老爷麾下。远托昔人口之。而眷念祖先。不忘故土者。则老叔之所独也。口诲勤勤。骨肉情切。齐虽不敏。能不慨然。自戊子岁二月十六日。得来翰于京都。齐喜不自胜。口手焚开展伏读。知祖母于丙戌五月初五日升天。阖家伤悼。哀恸不已。奈山川修阻。不能赴吊。殊足悲也。及详阅书中条件。可知老叔仁孝。善继志事。真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今有侄维枢留居京都。特候老叔来临。共叙天伦也。谨承下谕。照例恭覆。一先祖兵部尚书生于正德十六年。嘉靖戊午科举人。初任广昌县知县。二任忻州知州。三任莱州府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4L 页
知。四任襄阳府长史。五任升兵部尚书。乃及到任于万历三十五年而卒。诰命开叙于后。一好谦祖元配宋氏。系曲周县世▣▣。一田氏族类甚系。不能遍叙。今择其近门者。抄录于左。一侄思齐康熙戊申年生。妻胡氏。甲戌进士崇阳县知县胡公讳俊胞妹。生二子。长兴诗丙子年生。次立礼戊寅年生。一田举人讳炜。宗派渐远。不在七门之数。较思齐长一辈。一刘翰林子孙繁盛。书香不绝。一东国与中国相去数千里。关津险阻。未知道路。希开示明白。庶可往来于勿替 诰封。(见上) 吾尚书高祖兄弟七人。长应朝。次二生员应聘。次三太仆寺卿前御史应弼。次四阴阳官应物。次五泽州知州前高平县县丞应期。次六兵部尚书前同知应扬。次七生员应卜。七祖俱有后。但子孙繁衍。不可胜书。今择其成名者。开列于后。应朝曾孙还淳邑庠生。元孙馥邑庠生。应聘孙学韵邑庠生。曾孙还始邑庠生。应弼长子来鹏邑贡生。临清州知州。次子来鹗邑庠生。孙愈兴邑庠生。必兴新正县知县。孙衍庆邑庠生。孙绍庆邑庠生。曾孙洪谟武庠生。曾孙秉恒武庠生善画。秉恂武举人。元孙超武庠生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5H 页
在。善骑射。元孙众晋武庠生见在。六世孙𣹟武庠生见在。应物子来鹏邑庠生。孙良有邑庠生。孙济众邑庠生善书。曾孙家祥武庠生。曾孙秉廉武庠生。曾孙秉让邑庠生。元孙梦熊邑庠生。七世孙见龙武庠生。见在医官。应期长子泽邑庠生。次子润邑庠生。三子法邑庠生。四子治邑庠生。孙承志增广生。孙两歧增广生。孙圣歧邑庠生。曾孙缉熙甲午科举人。雍熙壬子岁。贡沙河县训导。宁熙邑庠生。咸熙邑庠生才子。元孙参邑庠生善风水。元孙溥邑庠生见在。元孙天佑监生。候选县丞见在。天保邑庠生。元孙博府庠生见在。六世孙维枢府庠生见在。善诗学。六世孙元朗廪膳生见在。六世孙鼎元府庠生。应扬元氏杨氏,继配王氏,继配郭氏俱封宜人。长子允父字子学。监生高密县主簿。元配王氏。次子允武字定安。岁贡生。天城卫教授。元配刘氏。继配岳氏。生三子起莘,起渭,崇显。三子允谐字和庵。吏部侍郎。元配张氏。孙起莘字觉斯。府庠生。元配郭氏。起渭元配刘氏。崇显子佐周邑庠生。元配郭氏。继配焦氏。贾氏生一子钦汝。配焦氏。元孙思齐字景贤。邑庠生。应卜子允实邑庠增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5L 页
子允诚邑庠生。孙九一邑庠生。孙会一邑庠生。曾孙秉淳增广生。六世孙聪武庠生。六世孙永▣生见在。七世孙教民监生见在。其馀以儒为业者。约五十人。 窃思子孙之于祖宗。如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逊宇祖淹留东土。虽曰天命。而身膺贵显。未必非祖功宗德之所致。叔父若奉命而来。祭扫坟墓。上以慰先灵。下以光闾里。亦使中外知我田氏世泽绵远而家声丕振也。果尔则祖先得享叔父之封。而孝思永垂千古矣。愿叔父熟思之。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十七日具。
 
广平府鸡泽县。府庠生员田维枢。谨具中书笔下。十枝墨刻字一幅。致敬于朝鲜国李老爷。聊表寸诚外。有书一封,画一纸,字一纸。秙至越松御侮将军田老爷麾下投送。拜谢不一。
 广平府鸡泽县风正村。府庠生员侄孙维枢。顿首再书于朝鲜国越松镇御侮将军二祖大人麾下。淑气方新。花鸟争妍。想吾祖德威所播。福祉自兴。春昼俱永。一门吉庆可卜也。近闻朝鲜有中国人百馀家。皆沾吾祖周济之恩。仁孝之所及。何其普哉。枢虽不得承左右。未尝不神驰膝下也。戊子冬。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6H 页
枢付书于颁历使官。想书已投麾。但所序家谱。枢未经手。大约世次不清。待枢将全家谱。稍来细写。一帙送上。至于枢寄居都门数月矣。盖书札往来。言虽可通。终不若面叙天伦之足乐也。吾祖某奉命而来。示以的期。枢好等候。若不能来。示以确信。枢好归家。庶不至东来而南去。南来而东往。两相悬望也。今有字一幅画一幅。聊为玩见。俟再觅佳者。渐次奉献。书不尽言。临楮不胜瞻依。谨启。侄孙维枢再顿首。康熙四十八年正月念七日书。
铁岭李氏恩恤录
李提督如松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人。或言其先我国楚山府人。父成梁以战功为广宁棇兵。封宁远伯。如松及弟如柏,如樟,如梅,如桢俱贵显。万历壬辰。以钦差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军务总兵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至十二月二十五日。渡鸭绿江。癸巳正月。攻平壤克之。进向京城。至碧蹄馆战不胜。十月班师。提督容貌魁杰。御众甚整。所过皆便之。以功升为太子太保左都督。
李如柏字子贞号背城。壬辰。以钦差征倭左营副总兵官署都督佥事。随提督来。领兵一千五百人。共破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6L 页
平壤贼。十月从提督去。
李如梅字子清号方城。壬辰。以钦差义州卫镇守参将。领马军一千。从提督来。癸巳十月还归。丁酉以总兵官再来。
李如梧壬辰。以钦差统领辽镇调兵参将。领马兵五百。随提督来。癸巳十月还。
韩宗功辽东铁岭卫人。或称提督娣夫。以原任备御来。
万历戊午。刘綎讨满洲于深河败死。如梅子宪忠俱死。宪忠子成龙逃走至朝鲜。依玉城府院君张晚。后清人索成龙急。晚匿成龙于湖西得免。
崇祯甲申。闯贼陷京师。如松子辽蓟总督中军副将性忠。与兄子遵祖死之。性忠子应仁东奔朝鲜。深入淮阳之峡。与辽东人潘腾云,墨万仁俱。潘,墨之后。在金化属乡校。助具笾豆。
肃宗庚戌。成龙子翻中科宣传官。以为汉人也。枳宣传之荐。翻诉于兵曹。判书闵鼎重题曰。中国阀阅。岂枳小国内三厅。此题可付内三厅。由是始通仕路。翻官武兼宣传官。
乙酉。兵曹判书俞得一牒湖西。求总兵之后。翻子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7H 页
培,东发。孙葂。俱上京求谒。得一见而哀之。白于 上。请依 太宗朝判承枢朴,淳祀孙例。付葂司勇。东培兄弟随才录其一人。 上允之。东培除济物万户。后监南海县。
壬辰。东培从闵镇远入燕都。与其宗人李廷基,李炜,李大均等相见。得系谱以来。
甲午。葂始居江华。时留守金镇圭差葂留营千总。且兼摄中军。上疏言葂流落此土。朝廷若收录之。得除一命之官。可与褒丁丑死节之举相表里。下兵曹。 景宗辛丑。江华留守李台佐上疏言葂录用有命。而铨曹不捡举。晴辟葂本府草芝万户。以激劝一方。 上许之。兵曹以军门多滞防其启。久之差玉江万户。英宗乙巳。询 皇朝人可录者。兵曹以葂对。 上曰。葂别为录用。兵曹差遣古里山万户。
甲寅。江华留守金东弼启曰。李如梅再著绩于东土。忍令其后孙饿死本国乎。请以葂差本府月串佥使。且本府自经丁丑之变。一府人士忾然讴吟于黍苗阴雨之诗。使葂蒙恩官此土。亦足以耸听闻。 上命铨曹调用。
丁巳。右议政宋寅明言李如梅后孙。未有殊异之恩。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7L 页
此为 圣朝之阙典。 上命别为录用。
戊午。江华留守权𥛚上疏言岛夷之乱。天将李如松,如柏,如梅,如梧诸兄弟。一时东征。再造藩邦。其礼功伟烈。至今照人耳目。如梅后孙葂。少孤贫穷。流寓于甲津。臣见葂及先世事。辄潸然出涕。又走京都。瞻望皇坛。悲歌慷慨。亦足尚也。其为人淳悫且健。请录之以树风声。 上曰。前已饬之。更令铨曹甄用。 特除葂佥知中枢府事。
己未。玉堂金光世启曰。向者臣奉使之燕。 皇朝衣冠文物。荡然无存者。独宁远伯李成梁牌楼尚存。见者莫不嗟叹。顾如梅后孙在甲津。大臣请录之。守臣继有请。 特赐允可。该曹辄置之。殆若失信者。请更饬两铨。从之。
庚申。 特除李葂为佥使。而召见赐弓箭。退待閤门外。命史官问子弟几人。且录之。葂对曰。弟莚在保宁。弟薰为五卫将。子光白在江华。薰子光赫,光哲皆充禁旅。 上召见薰及光赫。命之财赐弓。除薰别军职。上命李总兵不祧。时右议攻俞拓基言葂祀总兵时书纸榜曰。 皇朝总兵都督佥事而祭之。 上怜而许不祧。葂言今 特蒙恩。为不迁之位。当问知礼者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8H 页
立主。 上曰。不可以纸榜行祭。使之立主。立主后致祭。
是岁。李著以褊裨。从使臣至燕京。与李氏诸宗会于馆。各以诗文相赠。
辛酉。领议政金在鲁启曰。李葂贫穷无以祭总兵。造主不迁之意。果安在哉。我国功臣。皆赐田土臧获。子孙得以永其祀。年前休静祠亦给复。请赐葂复四五结。得以助祭。右议政赵显命曰。臣为禁将。给地使造祠。闻贫甚未造。请使本府助之。 上曰。给复。亦令本府给造祠资。
壬戌。关东人以提督后孙在春川峡。未蒙收录。既呈文营邑。且治疏将上。会 朝廷求提督后。停疏议以俟。应仁孙东华。闻 命至平邱驿得病。还家而没。事遂寝。
辛未。承旨金阳泽言李著经五卫将。李葂经佥使。两铨更不举拟。请加甄用。且宁远之像。总兵之主在葂家。臣亦瞻拜。其家贫。不能具礼以祭。亦宜助之。 上曰。宁远画像。总兵祠春秋祭需。自本府助之。李葂,李著。亦饬铨曹访问收录。
御史成天柱至江华府。见李著弟苾。将至京师。奏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8L 页
臣见宁远伯画像及总兵之主所奉祠仅一间。殊非崇奉之道。 上曰。令本府造其祠。大柱曰。造三间。一间奉画像。一间奉祀版。一间藏故迹与祭器甚便。 上曰可。天柱曰。宁远家基画簇及其系谱。苾兄著得之燕中。臣得见于其祠中。 上曰。画簇系谱。使之上来。备局堂上洪启禧请行关本府。天柱曰。使李苾持来为佳。 上可之。是月。葂除五卫将。苾鹿岛万户。苾进其画簇系谱。 上览而下其家。
壬申。命李葂拔例录用。
癸酉春二月。命李如梅祀孙。待阅服付司勇录。年满三十。即调用。 上尝谓筵臣曰。李葂痛其族侄为虏主婿。涕泣而言之。其心诚足悲也。今生存耶。对曰。昨已没矣。其孙可十馀岁。遂有是命。
甲戌三月十九日。 上行 皇坛望拜礼。亲制祭文。遣承旨致祭宣武祠。李提督田尚书孙。时无职名者。令两铨调用。未宣荐者。先付哨官。朝阳楼下所居汉人。亦给食物。
六月。 上曰。宁远五世孙。在向化册中其可乎。与楚海昌,田时东,潘自建俱拔之。楚,田,潘三姓。世世免役。海昌之后免贱。李萱令军门调用。中朝人之混录向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9H 页
化。诚不察。道臣从重推考。且令汉城府考籍卞真伪。别为一册。名曰华人子录。一置礼曹。一置本道。世世免其役。
是月。诣 大报坛展拜。训鍊大将金圣应,御营大将洪凤汉,礼曹判书洪象汉入侍。 上命凤汉曰。李萱入向化册中。必不能保其阀。先从军门录用。观其人可用。即入告。且给米布。凤汉既招见萱。筵奏而退。 上命萱与都总经历李薰。待于青阳门外。 上教萱曰。若祖何故东来。萱曰。臣传闻臣五世祖如松谓子孙曰。天下将乱。朝鲜可避地。且吾有劳于朝鲜。朝鲜人必不轻视汝等。汝等可往朝鲜。臣曾祖是以东来。上命薰曰。汝仕已矣。予得萱于峡氓。汝可指导萱。萱诚胜汝矣。 上命萱曰。今日劝武。汝着意射艺。速登科第。尽忠事国。 命试射殿庭。 上曰。汝未尝操弓而今能射。有乃祖之风矣。赐弓箭。 特除首军门将官。
丙子七月。除李萱南行司仆内乘。
丁丑二月。行内试射。李萱以柳叶箭居首。直赴殿试。
戊寅十二月。拜李萱宣传官。
庚辰。 上因宣传官李萱入侍。教曰。汝为宣传官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79L 页
久矣。特出六品。直为都总都事。汝侄光锡。代为宣传官。汝门户始为武家之阀矣。 上曰。汝以几世祖为始祖乎。对曰。二十七世祖为始祖矣。 上曰。李提督有大功于东土。继刊系谱时。以提督为始祖也。
乙未正月。 教曰。五卫将李萱。即李提督孙也。此人岂可若是沈滞。今日本国带砺家子孙。皆已调用。况此人乎。令该曹待窠悬注调用。
正宗己亥正月。致祭于宣武祠,显节祠,忠节祠。命收用李提督后孙。
己巳。除李光遇为宣传官。
丙午三月。枢臣言李提督家无祠版。后孙无以奉香火。 上曰。令该曹问主家。论理以闻。礼曹判书李在协启言古礼始丧立主。以依神道。无追后立主之礼。开元礼。四品以下无主。祭时用纸榜。今李提督亲书后立主。既违于始丧依神之义。又近于始祖立庙之嫌。且其后孙在中国。神主存否。亦未可知。立主诚不可。但总兵因 先朝特教立主。况提督之功。视总兵尤重。然无于礼之礼。非臣曹所可议。 上曰。既有 先朝受 教。当依 圣教遵行。 上诣 皇坛展拜。致祭于宁远伯影堂。 教曰。司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80H 页
李光遇才以宣传官出六品。使奉香祝。传留守祭时差执事。
戊申正月。饬吏曹待守令窠。先拟李光遇。
七月。 教曰。国俗专尚门阀。欲取门阀。岂有右于中原士夫。况且劳功事迹。永世不朽。而其孙裔之遗在我国者。待之反下于蔑蔑无称之常调班族。事之慨然。莫京于是。甚至提督祀版。寄奉无所。使宁远伯有知。能不茹痛。宁远伯后孙中可堪任使人。无论阃帅边御。又毋论大将亚将。予则无不可做之官。无不当试之任云尔。以此传教。详载两铨掌故。更勿如前泛忽。见今提督奉祀孙李萱在状罢中。其子光遇贬中。惟宁远孙宗胤在焉。勿拘边地履历防御使今政调用。 拜李宗胤昌城府使。 命李提督总兵后孙。每榜后宣传官必首荐。闲良则访操弓人越荐。
十一月。命立李提督主。且命不祧。令地部购屋给李萱。建祠藏主。 亲制祠堂记。判中枢府事李福源书之。宣读后揭板祠中。 擢李萱为亚将。
十一月十三日。致祭于提督祠。 命祭品以豕一口,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80L 页
饼一器,果三器,泡汤一器,酒三酌,烛二丁为式。后皆用此例。从太常进排。执礼,大祝。以文官未通清参上为之。斋祝,掌牲。令以武臣五品以上为之。献官以下。以甲冑将事。乐用大吹打。
己酉十一月十一日。致祭于提督祠。以提督生年生月生日也。且令地部三营给宴需。 命李源(萱改名也)擢兵使。主祀人无职。则堂上以上随品付枢衔。堂下以下至白徒付司果。
癸丑。擢李源资一级。除知中枢府事兼都总管。
丙辰七月。差李源宣武祠勾管堂上。
丁巳。擢李孝承(孝承光遇改名也)为水使。
戊午。 命宁远后孙可禄仕者。搜访以闻。李宗胤差相当职。使以帽带参 皇坛祭班。壮勇营,御营厅言宁远伯后孙八十馀人。散在关东,岭南,湖西,关西诸道。无以详知。只李熙章在京。方为禁卫营别军官。 命差备边司郎厅。
七月。 命李孝承兼带别军职。散料换作军衔禄。阕服间权给。以李宗胤差御营中军。 命宁远伯影堂每岁祀需。自宫备给。论理状闻。
己未二月。 亲制祭文。 命江华留守致祭于宁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四十 第 181H 页
伯影堂,李总兵祠。 命李总兵八代孙义集。差兵曹额外。内禁卫除取才给官马。令御营大将李汉礼劝肆射艺。待越宣荐。兵曹以闻。
庚申夏四月。李熙章中武科红牌。书嘉庆年号。 命改书红牌。给李孝承。更令熙章拜提督祠。且更拜宣武祠。且 命 皇朝人后孙红牌教旨。勿书清主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