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三十四 (自动笺注)
硏經齋全集外集卷三十四
公元1787年
 尊攘類○丁未傳信錄○問答[下]
  
漂人問答(闕名)
問。
比年中原無干戈之憂。
長安蜀漢
亦無據地之人耶。
 答。
山東長安蜀漢
已歸淸朝
無干戈之擾。
永曆據有廣西
戢兵以待。
問。
中原十三省
永曆只有四省
則可想其兵單力弱
如是而可抗淸朝耶。
請和緩兵以自保耶。
永曆帝名望如何
 答。
西伯百里王天下
永曆恢廣大度
中興指日可待
問。
永曆於 崇禎帝爲誰也。
 答。
永曆君乃 崇禎帝之姪也。
問。
永曆帝年紀幾何
太子聖明耶。
制閫名將及坐廟堂主國事。
亦何人耶。
 答。
年紀則得等不知
名將秉國政者。
孫可榮,丁國公數人。
出將入相矣。
(孫可榮卽孫可望
丁國公丁魁楚。)
問。
南京蘓杭等州。
亦歸淸朝耶。
考諸古史
天下多事則盜賤蜂起
而今不然
然則百姓安堵耶。
 答。
全髮者奉永曆正朔
削髮者則奉康煕正朔
至于
山東等地
亦有義士
未見成事耳。
問。
淸國旣已得天下。
然則天下幾盡削髮否。
 答。
只有四省之人不曾削髮耶。
問。
衣冠之制。
亦非前日耶。
 答。
淸朝衣冠
與明朝各殊。
問。
爾輩中削髮而未長者
其故何也。
 答。
有往淸朝經紀貿易者。
或因久病削髮者。
問。
然則削髮然後
貿易於其地耶。
 答。
削髮方入其地矣。
問。
昔聞中朝人着小帽子云
而爾輩九十五人
皆以玄巾裹頭何也。
 答。
行船之人。
多受風霜
故以巾裹頭。
未冠者亦如是耳。
問。
羊毛小帽子。
足以防風霜。
而不此之着。
當此盛熱
必以巾裹頭何也。
 答。
福建無幷小帽子之制。
故用玄巾裹首耳。
漂人問答[世翊](世翊湖南人
光州店。
有問答。)
問。
今大明皇帝定都何處
卽今年號爲何
 答。
永曆皇帝現都四川
卽今年號二十一年。
問。
現爲大明地者凡幾省。
將相爲誰。
 答。
現據四
省。
名將名相丁國公,孫可榮等存焉。
問。
四省名號爲何
 答。
四川桂州廣西,福。
問。
廣東貴州浙江等省。
亦被他據有耶。
 答。
亦有州郡爲其割據
問。
所謂割據云者爲誰。
 答。
浙江廣東等省州郡
亦有爲淸朝割據也。
問。
四川西蜀地
雲南省則在楚蜀之極南。
廣東廣西福建之間。
淸旣據有廣東雲南
福建四川道路必阻。
軍兵往來
何以爲之。
 答。
各有沿海
大明地方中有淸朝割據
陸路有阻。
俱以舟行就陸來往也。
問。
中國干戈日尋。
大江以南
更無他英䧺割據之地耶。
大明捍御福建廣東等地者爲誰。
 答。
福建地方。
永曆皇帝延平王據守也。
沿海廣東浙江
皆屬版圖耳。
而延藩乃先藩國鄭成功子也。
問。
僻居海中
未聞中朝事。
當時 崇禎皇帝何故致此顚覆之患也。
北京旣敗。
似當建都南京
卽今皇都在古蜀地云。
未知其間成敗事迹如何
竟至南京不守也。
 答。
 崇禎皇帝擧子
闖有所不滿而作流賊
北京城也。
吳三桂総兵職也。
探知京城已陷。
借兵虜庭救援
勦殺李闖
淸兵隨同入關而來
更不知淸夷狄狼心
席卷養馬
爲由鎭北京
分發軍兵各處
直入無忌
遂被其據。
今我永曆皇帝不得不避川內。
以待恢復耳。
問。
君子冠而不帶何也。
 答。
我國公服
乃束大帶
常衣則不帶也。
問。
大明禮卽我朝鮮禮。
昔者大明無常服不帶之禮。
今之不帶。
非禮也。
 答。
漂泊之後
衣且無之
而况帶乎。
問。
君子所居之地。
爲何管轄
今向何處漂泊濟州也。
 答。
寅等所居明地。
福建地方。
延平藩轄也。
但寅等皆世家後裔
因國板蕩
進身無地
暫寄商旅
以觀來日耳。
五月初十
船裝載。
欲往日本貿易
不意洋中遇風
漂泊濟州
衝礁閣破。
致有到此煩擾耳。
公元1811年
問。
願留僉君子姓名也。
 答書林寅觀甲子生,曾勝辛未生,陳得甲申生,鄭喜丙寅生也。
(林,曾,陳三人官商
客商也。
三人往來者。
故書必末書。
坐必末坐。)
漂人問答[金宅三](宅三湖南人)
問。
上舍所居地名云何
 答。
福建泉州人也。
問。
上舍所業何事
姓名何。
年紀何。
 答。
林寅觀甲子曾勝辛未,陳得甲申,鄭喜丙寅
擧子業
今以開曠未定
暫寄商旅
公元1806年
問。
上舍何事椉船
向何地。
何年月發船。
何日遇風耶。
 答。
因我延平藩。
領四船前來日本貿易
五月初十日
來將見日本山。
三船俱倒日本港。
而僕一船遇風桅折。
漂至濟州
閣破于五月廿三夜也。
問。
 崇禎後嗣皇帝代數年號國都
 答。
 崇禎姪也。
年號永曆
問。
天下版圖
上國幾何
淸國所奪幾何
 答。
明朝四省沿海一帶
餘九省。
乃淸所據也。
問。
上國恢復之勢如何
淸國侵暴之害如何
 答。
淸朝殘暴
民心思漢。
中興則有可望指日也。
然此亦當觀其天意耳。
問。
當今賢相名將爲誰。
民心兵勢何如
 答。
賢相名將甚多
不能書之。
漂人問答[李敏迪](時爲忠淸監司)
問。
聞有南方鄭將軍專據海方
兵力最強云。
今在何
公元1784年
地方
所割幾省耶。
 答。
現在據守福建地方。
乃我先藩招討大將軍子也。
甲辰年
永曆勑命襲封延平王
共有四省地方也。
問。
永曆駐蹕何省
將相誰也。
兵力強弱如何
能與淸國角力中原耶。
 答。
當今建都泗川
將相丁國公,孫可榮。
延平王勳爵統鎭。
難以盡書。
兵力連年
皆有相侵。
干戈靡寧。
各省皆有義師據險山谷
民心無不思明
大要捴當觀其天意耳。
問。
永曆建都四川
成都京邑耶。
延平王有四省地方。
何省地耶。
延平王鄭都督芝龍之孫耶。
 答。
延平王鄭都督孫也。
受封割據福建地方。
連續永曆君川內及廣西廣東
四省之地也。
問。
何人標下
行貨日本耶。
長崎福建幾日程耶。
 答。
延平王受封據守
軍糈浩大
錢糓不足以請命
故暫淮權宜
卽將本國聊産藥材砂糖鹿皮諸貨。
逐年發販外國
少佐軍需
寅等乃奉委駕四前來耳。
五月初十日開駕。
至二十三日
倐忽東風大作
三船俱收日本
寅等一船槎篙失壞。
無奈任其漂流
衝破濟州也。
長崎至福建水道
順風八九日也。
漂人問答[閔徽繼](林寅觀赴京。
路出公山
徽繼聞之。
往與答問
李泰知州事。)
問。
緣何事故
遠涉大海
漂泊至此耶。
答曰。
寅等父兄世受國恩
尙有見在之朝。
而家在福建矣。
因國板蕩
干戈日尋。
延平職事
領四船來日本
欲遷有無
以佐軍需
因爲請兵挾攻淸人之意也。
未及日本
猝遇狂風
所領三船俱入于港。
獨寅船一隻爲天所助。
不入飄沒之中。
而遂爲風浪之驅。
是日中夜
泊于濟州
若干財貨
一無餘存。
九十人生活無地
幸蒙濟牧不世之恩。
得活衆丁幾百之命。
今又煩擾貴國
惶恐惶恐
又問。
天子春秋幾何
皇綱一脉
尙保一隅耶。
子孫有幾。
都城何處
將爲誰而相爲誰耶
答云永曆帝城建在泗川
而年近四十。
乃 崇禎皇帝之侄也。
將相延平王招討大將軍
丁國公,孫可榮等。
其餘將帥甚多
難得枚擧
而地有四省。
泗川廣西廣東
福建浙江及海。
皆屬大明
共有月餘道路爾。
又問曰。
上國日本有請兵之約耶。
曰。
我藩王據福建
以討復爲己任
與長岐王有挾攻淸朝之約。
往復久矣
俺等亦以此事有此行云
問曰。
然則藩王兵書札。
可得見否。
曰。
中書札。
已失於飄到之時。
無以仰副敎意。
悚歎悚歎。
然而使俺等不指揮生道
召致京國料之。
則必使衆丁盡陷於淸地
有何罪而設計若是耶。
今衆丁傷於水土
衆症俱發。
去國思親之懷。
日益至矣。
不爲卽地歸國
返卛去死地
何意耶。
悲泣不已
使官李敬貰酒強勸數盃。
相對移時慰諭曰。
執政之臣。
見數君而思其善處之道矣。
何若過慮也。
俄而座中衣巾數人。
向前而言其姓名曰。
俺等前後事故
已陳於寅,得等所言。
而所載物貨則俱沒于海。
獨俺等一船挽篙失損而飄到者。
天意也。
意其我國貴國情同兄弟
關心腹。
義當護送本朝
復覩天日
而有此擧則正所謂親人親人也。
念昔貴國有亂。
我朝救之。
父子兄弟同死于戰者幾人哉。
其人則黃傑,閻九階也。
此時押送之擧。
掩於拿卒之言。
不可諱
只自無言悵歎而已
林寅觀作一絶
以寓感恨之意。
詩曰 神皇德澤東垠
草木猶知天地恩。
豈獨姧臣床下出。
爾家元
公元1832年
是壬辰人。
其至寃惻怛之狀。
不忍見也。
又問曰。
諸君上京之後
朝議若返送本國
則路自何境而歸國耶。
曰。
貴國若以開悲惻之心。
更甦殘命。
自此直向故國
路有難便之勢。
當復向濟州
候風開船
復往日本籠仔沙箕。
于長岐王
使之傳此狀于我藩鄭經係,孫可榮。
以待往復而歸。
然而命將窮矣。
可望周旋累卵之命哉。
又問。
君所爲詩。
出於慘惻之意。
觀其調格
則亦出凡例
以此從事否。
豈敢
寓其悲哀強吟也。
問。
不佞才雖不敏
終當報以木瓜也。
曰。
豈不好哉。
言訖
自公山赴于京城
黃陳問答
[黃功](黃自謂也。
似是陳得爾。)
公元1787年
丁未年九月二十八日
起之話本得一奇夢分明
夢見 孝宗大王呼詔。
隨卽叩頭拜伏於地。
 王上曰。
汝今入於東國
天年不順
何以度日
功奏曰。
臣受王上天高地厚之恩。
至於此。
飢寒无慮
感天之賜。
 上曰。
爾從後看。
回頭後看之時。
當今同 世子靜坐
隨卽叩頭回轉
再欲專奏之時。
不見 王上。
忽然驚覺
乃是一夢
次日惆悵
不已
猶思古人之言日有所思
夜有所夢。
終日無耶。
口吟四句詩曰。
二十三年別故鄕
那知父母存亡
忠孝將來掃地
夢中含淚君王
次日早起
原來通官次知前來與我攀話
亦又文墨之士。
與厶(卽某字也)最厚。
可爲知己
二人禮罷。
相對而坐。
厶曰。
今日有何貴幹
勞尊到此。
張曰。
今日之來。
多有愧處。
昔日中國同來。
如同手足
至此二十餘年。
未奉一刻之談。
今日來叩。
多有愧處。
厶曰。
足下官居
緊要事奉王庭
况今國行使言談禮法不同
來往應對
並无瀉漏其實
可欽可欽
張曰。
不見恠
我當說知
今有南方福建商人九十餘人海船
遭風打破
至於餓死
今 上寬洪
差官護救
將至近京。
同前去。
看他言語動靜如何
擧手相謝曰。
多蒙報說
感感不盡
惟有一事可知勿。
厶雖靜食。
凡事依禮而行。
奉王命。
豈敢私去而討是非者乎。
張曰。
若有是非
吾肎相請。
不須推托
明日請行
厶曰。
雖感足下高情
理當奉命
惟恐 王上知之。
去而不奏者。
亦非臣下所爲也。
足下才力有餘。
南人旣已近京。
自當西去
无留戀之心。
厶實不敢從命
張曰。
旣然如此執意不去
就此
拜別
厶曰。
不得相從
莫恠莫恠
二人分手出門外。
張只上馬而去。
進門室靜坐之間。
思此行不去者。
是有理之事。
惟恐求請不從
實是有恠。
又想南人不知進退
海上爲商。
遭風至死
若非國恩
焉得到此。
口題四句詩曰。
人生何事思量
苦海無邊商。
雖感仁慈留命活。
妻兒終日掛心膓
說話之間
不覺十月初二日
此日乃厶之生辰
五更未明。
厶有二子
長成次俊。
二子進榻拜壽
厶曰。
爾今不是拜壽
乃添父之愁心
爾何知之乎。
我之父母在於江南
存亡未省
書信不通
經今二十五年。
如我之不肖
多愧於先人
子曰爲人子止於孝。
今日我生辰。
不能我母堂前
問寢添飡加衣進食
何必當受爾之拜乎。
言罷更思。
放聲痛哭
妻子亦然淚下。
纔哭之間。
家人報說官府下人前來相請。
全家掩淚
厶則梳洗穿衣帶笠。
上馬前去
直至朝門外。
下馬報入。
隨卽進見
乃是備局堂上
上堂拜畢。
堂上曰。
前日奉請
無內知。
其實有理
奉上差。
汝可去走一遭
今有南方福建商人九十餘名。
遭風至死
今 上寬洪
差官護救
送回淸國
誰知盡是愚民
况又語言不同
傲強不食不言
想爾與他同鄕
着爾前去說知
若是好去
自當飮食衣着人夫馬疋俱全
若不前行
從軍護解
比數事。
爾若懈遲速椉驛馬。
卽去通知
厶纔解領命去。
時 王上又傳厶隨進朝門內候旨
內官口傳 上命曰。
爾今前去
査問原由
好生指送。
不可有誤。
叩頭領命出朝門。
再往備局堂上
再將 上命之事說知
堂上曰然也。
厶辭拜出府。
上馬而出西門
忽然起心中一事。
馬上題詩四句
今朝驛馬加鞭
不是先天今後天。
誠心雖領君王命。
惟恐他人還譙前。
題罷未出五里之外
衣冠文物之人。
紛紛在道
問馬夫。
此去行人何事乎。
對曰。
乃是城中䆠家之子
聽得南人來到前驛。
紛紛去看景的。
厶聽罷。
馬上又題四句詩。
斯文不幸他人
又非知己又非鄰。
至我尙求從後退
爾今何事近他身。
題畢。
不覺將近舘驛路。
高崗下。
看舘內之時。
果是南方海島之流民。
一㨾包頭小帽
半節靑衣
厶馬已到驛。
門人通報
隨驛堂執事之人。
無不俱全一斑差官拜禮畢。
惟張也再拜言曰。
前日奉請相推
无詔不來
今日一定領 命到此。
厶曰。
前日理當同來。
恐有是非
不得
從。
莫恠莫恠
請問此事如何
張曰。
說破嘴唇。
不理講。
開心腹也難提。
昨日至今茶飯不喫
那有西去之事乎。
厶笑而言曰。
還是新人有飯不喫
自我早晨至今
未得點水入喉。
衆官笑曰。
果是寶句。
厶曰。
飢餓豈有戱言
卽時蒙送飮食
食罷欲前去
說知南人西去之事。
厶曰請同行
驛官五六人前去
南人聽我紛紛
哭淚相迎。
厶亦不忍
掩面泣淚相憑。
分次而坐。
厶曰。
爾今俱在難中。
來於東國
言語不通
其宲凄凉
來往經由之事。
細說與我知道
南人曰。
不意經商
海上遭風
打破船隻
已死無生
多感國 王相救。
送我回鄕
只到此。
又送淸國
不知何意
說罷底頭而哭。
厶看其人身穿道袍平帽。
年近四十。
言語過人
乃是此中之首也。
擧手言曰。
東國之恩。
如同山岳
非同小可
言訖之時。
又一南人曰。
不是國 王救命
乃是國 王送命
回首看其人。
靑衣道袍。
頭帶平帽。
年近二十餘外。
讒說之間。
又一南人曰。
我今已來此國。
無處訴情。
惟是餓死爲上。
厶細觀其人。
靑衣大袖
頭帶平巾
年近四十。
忽又南人聲言曰。
我是淸白百姓
又非盜賊
何故送於淸國而死。
能死於此
地。
宲不西行
厶看其人。
包頭露網
身着軍衣
年亦四十餘。
靜聽有何言者出。
原來四人
不食不言
惟哭而已
厶問南人之衆。
等同事之人數
共是多少
南衆曰。
九十五名。
厶聽畢隨卽怒色言曰。
原來彼爾四箇鬼神
連累九十一人
死於非命
說罷拂袖而出。
南衆牽衣苦留曰。
幸得同鄕至此
我衆還有活命之日。
何事如此認眞
乞求明敎
至死無怨。
回頭看時。
紛紛下淚不止
依前復坐。
厶曰。
非我有怒而去。
爾當自己思量
人子
項(一作頂)天立地於世。
須知時運而可成家
沈海底。
爾只魚腹之飧。
海灘餓死
以作羣鴉之食。
皆是爾等不知時運至此
當感國恩相救之情。
何矣不知乎。
書云事死如事生。
亡如事存。
爾今受此大難以來
今則生存之日。
何事愚迷去而卽死
爾衆自有賢愚不等
云生死由命。
富貴在天
何哭之有。
已乎
南人聽畢。
俱起謝罪
南衆曰。
我等遭難之人。
不省人事
不辨賢愚
伏乞恕罪恕罪
厶曰。
還有一事
意欲問爾。
連日不食
何意思。
我今再說比方
與聽着。
譬如孔子今古之師。
陋巷未聞餓死
蘓武
齧雪吞氊
未聞餓死
夷齊季子口啖草木
兄弟
經年放死。
爾輩何能有飯不喫
自忍飢餓
何爲人也。
豈不自愧乎。
南衆曰。
多憂怕死
不敢西行
厶笑曰。
兒童之言。
汝何傳說
爾豈商人
名非盜賊
云心無私曲。
可與霹靂同居
敗辱將刑。
面不改容
引領受誅
此爲豪傑
至於汝輩哭聲不絶
猶如失乳之嬰兒
何足道哉
南衆曰。
得心明。
厶曰。
明心明。
如何有飯不喫
衆人連聲應道我吃我吃。
南人隨卽分次而坐。
湯飯盡喫。
厶曰。
我有朋友在館外。
我去看他。
一看就來。
衆曰。
請去請去。
厶出館。
竟到張次知下處
蒙他以是辨下厶之晩飯等候
厶將前事說知這班這班。
如此如此
一邊進飯
張朴與某三人
同席而喫畢。
張曰。
事情雖則有音。
全仗今夜他說明明早前去甚好。
厶曰。
事情至此
不由不盡心力而行。
還得一人同我去看說纔是。
衆曰。
我們大家同去。
厶曰非也。
他人已知前勸不依
若大前去
恐有回心私話提到不便
張曰。
如此何人去好。
厶曰。
只用一人
張曰。
今用譯官張後順同去。
與朴通官在外候聽消息如何
厶曰。
此言及是有理。
如此寒天
二位在外等候
此去之事。
難定更次
不敢不敢
張,曰。
國家之事。
一夜之勞乎。
放心前去
不用念我。
四人同至舘門
我與張後進去
南人見我前去
紛紛讓坐
南人曰。
今日之事。
多蒙鄕親相救
不省鄕親爲何而來此地
厶曰。
流冦破毁北京
東國 先王淸國來討。
我來淸國
卽着出送至此二十餘年。
家鄕信息
半字未聞。
幸得爾今到此。
可知南方平亂之世界
其中強弱事情
中原卽日何至
遷都立位之方。
保守州城
共計多少
文官是誰。
武將何人
天下今旣均分
淸兵於何止。
今日與爾相逢
亦是何生緣分。
莫爲隱匿
鄕曲之情。
明說與我知之。
南人曰。
我們雖在南方
入於海島
本州信息
尙且難聞
焉知兩國興亡之事。
聽說中原之主。
入海島之地。
四處乃是雷化寧川之界。
爲都不知是宲。
厶曰。
爾旣在於南方
經商爲業。
貨出於州城之市
買賣行乎各省
何言不知乎。
南人曰。
雖近州城
本方不通買賣
厶曰。
若依你說。
汝今所帶之物。
何以得之
南人曰。
買賣之人。
來我島中貨賣
以物對換
不用進城經理
厶曰。
尙有買賣之人來往通行
豈不聞乎。
南人曰。
買賣之人。
無非利客。
不說邦情。
厶曰。
你旣不言
意欲䐽(一瞞)我也。
歷書年號二十二年。
主歸何處
年落於今
爾旣能文
知古今
何故知之爲不知而對乎。
南人曰。
歷書不用經管
各處自有所存
甲子再起周始之事。
厶曰。
歷書甲子周始是也
天下國號
同甲子周始乎。
南衆曰。
宲話宲話。
厶曰。
我問其情。
惟推不知人言
爾等皆是䆠家之子
祖上何臣。
南衆曰。
此地人欺我而謊說
同鄕之前
敢有虗言
請問北京破日
官理如何
伏乞敎知敎知。
厶曰。
古人有言箭射朝陽殿。
笳管柳陰
內人紅袖泣。
王子白衣行。
此乃破國之理也。
又問淸國安如何
厶笑而不答。
極問數回。
厶惟笑不言
南衆曰。
我問此事。
惟笑不言
何意也。
厶曰。
我若說起國安民之有法
爾當親自相投
不勞東國護送去了。
引出此言爲話柄
全憑三寸送行人。
此人如何肎去。
且看後回。
便知分曉
却說南人前後思量
終無歸身之處。
但聞國安民之法。
而有回心之念。
南人曰。
我等海外遙聞聽說
崇禎至明至仁
何事江山崩裂
厶曰。
爾知天子仁明
焉知臣下狼心
文官付任千兩
武將行兵百斤
裡外官員財上做。
無錢不用能人
南人嗟歎不已
又聞大國忠臣文武之中。
何無一人而盡
忠孝者乎。
厶曰。
此時之患。
猶如大廈將傾
一木怎扶。
縱得子牙再出
諸葛重生
那時亦是休矣。
南人曰。
淸國到於北京
民心如何肯伏。
厶曰。
此事爾亦當知。
何須用問。
流冦破京。
官裡一腔
六街九陋。
盡遭流冦殘傷
北京無主
軍民失望
家去兵。
淸國發兵追趕
出境外放回。
此時百姓
放能歸業
自從請朝矣。
盜息民安
而用文官治世天下
武將持兵太平
黃榜招賢
紅門撰士。
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飢不寒
賞罰公私明白
投順之人。
計粮加祿。
能商者放本資生。
无能者冐粮靜食。
城中鼓樂歡天。
民歌紛紛載道
遙聞江南亦有投順
聽說西遼盡牘於淸。
吳家鎭齊地
丁將去按西京
你今前去安寧
莫待淸朝究問
南人聽說片言語。
人人啛笑。
介介歡顔
南人曰。
果若如此
我當去之。
厶曰。
爾今此去。
正是歸路
南人之中。
二人改顔加怒而出。
厶想此人出去
恐事有變。
隨卽高聲言曰。
你若好去者。
衣食馬匹好行好送。
不願去而欲自死者
外土崗。
自爾埋身之處。
忠言不聽
何愚至此
原來二人聽我怒言
只在門外立等
隨卽與吾陪罪
厶曰。
幸得 王恩
相送若是
淸兵
你等
路上豈得平安
再思海灘餓死之日。
焉知今日而有回國之期乎。
不思古言江頭死屍入句。
不由不題
姓甚名誰住那鄕。
爲因底事長江
隨流水羣鴉啄
夜泊孤舟犬傷
父母堂中情切切。
妻兒枕上淚汪汪
人生且是隨緣過。
何用奔波日夜忙。
南人聽此。
盡皆淚下。
南人之中。
林也再拜言曰。
一言奉告
伏乞恕容。
往前天氣寒冷
在家鄕和暖之處。
此行一定凍死
懇求衆位老爺奏知國 王。
寬容過冬而去何如
厶曰。
我道你是伶俐之人。
不用我說。
原來還在夢中未醒。
此去之路。
皆是一㨾。
豈有西寒東暖之事乎。
南北寒來暑往之辨。
東西天只一方
譬如在家鄕。
入於親戚之家。
厚情太過
要辭歸。
今蒙國恩
養你將至半年
又以榮歸相送。
此福何再。
過冬實難轉奏。
厶問館舍下人
天有幾更時候
下人曰。
夜已將半。
南人曰。
其宲得蒙鄕親相救
焉敢有忘。
內中還有愚屈之人。
不從我勸。
厶曰。
再有譙爾之德者。
是可忍也。
不可忍也。
爾今再聽我數言先後之事。
昔日奪於淸。
今日淸安
燕民尙且紛紛求官昇出。
南北通行
爾今此去。
經年未畢放歸
南來北往
䆠商書信
頻頻寄帶。
倘爾夙緣未斷。
他日父母妻兒還得相逢
你今若在此死。
百年音信半字難通。
南人歎了一口氣噯。
該去該去。
縱死感國 王之難報。
厶曰。
從今已後
勿言死。
前日南來。
西去
人夫馬匹衣食
何止萬兩
東國與汝何仇。
將銀萬兩
買送淸國死乎。
南人聽罷大笑言曰。
此是宲話。
此是宲話。
我當朝早去。
曾曰。
還有一事討敎
頭脚寒冷
有何計▦。
厶曰。
此事易耳。
我與衆官相量。
前途自有應付
曾,林,丁(此中無丁氏。
似是鄭喜之誤耳。
)與衆同言間厶家鄕之事。
厶曰。
惟恐日夜勸之不盡
再要從先而說乎。
南人曰非也。
我等今日受此活命
今日雖去淸國
倘或他日恐有回南之日。
叩俯拜謝大夫今日
厶聽此言。
亦然流涕
厶曰。
縱得你信回鄕
我已作不肖之子
今有四句
你們聽着。
家居中國蘓杭
不說先人只姓黃。
平生正直無偏向。
惟留四海空囊
南人泣而言曰。
如此高名
必知淸國行事之中此去前途所忌者。
伏乞訓之訓之。
厶曰。
如此我連一首詞語
與汝聽着。
謹記謹記
南衆曰當得
念詞曰。
爾今聽我原因
側耳擡頭仔細聽。
他國逢人須好話
你今同伴相爭
到時莫說能文字。
到時莫說會當兵。
到時莫要回鄕土。
到時莫要誇其能。
四伴勞心謹記
我將此事做人情
衆人聽畢。
放聲痛哭
拜謝不已
曾,林,丁三人
袖中取出曆日書本倂此處之人問其往來之事語。
厶畧看過。
卽對南人說曰。
你今好去
拿着无用書文
路上遇人盤問之時。
亦費勞心而答。
淸國專忌夾帶書帖
毁之爲上。
之無益。
南人聽罷。
有理有理
卽時不顧書信古文
入火焚。
辭出
拜送
厶出舘門
張,朴擁爐候等。
不等開言
先道兩句
一夜萬言放肎去。
明修送行人。
二人亦無別問。
只言好好
四人分手各歸睡處。
厶除笠解帶
伏枕而卧。
再思領命而來
今事矣成。
若是不去
何已回奏。
雖然如此
古云有言曰。
常將我語同他語。
未必他心似我心。
言罷再題八句詩曰。
昨日承恩到此來。
一宵勸解心灰
文人聽說低頭哭。
村漢聞言把口開。
千句聞來无一答
聲應出又重推
只今若不回心轉。
爾死焉知何處埋。
題罷。
不覺東方日出
整衣帶笠而進館內之時。
南人紛紛收拾行李
喜歡前來
與厶到安。
南人曰。
卽今意欲謝恩
專候尊駕到此。
厶曰。
是爾之忠情
不須用忙。
你等喫飯之後
城中送官來時放可謝恩
南衆曰。
其宲多感高情
無路可報。
請問還有囑付勿。
厶曰。
見汝回心思。
故我傷情
畧將八句拳。
送行之饌。
衆曰。
不敢不敢
厶念詩曰。
當初无意紅塵
提起傷情淚濕巾。
堂前父母猶憐子。
閨中妻妾懷人
春見鴻來帶信
聞鴈過恐知親。
世上萬般哀告事。
乾坤惟筭我孤身
題罷。
不覺慘然淚下。
衆人齊哭。
厶曰。
爾今喫飯
南人分次坐下
飯將喫罷之時。
送官員俱進館內。
厶曰。
衆下一邊立着。
厶與送官亦在一邊
厶曰。
你今好去
還有一事
今身上所帶之刀。
必須留下
南衆曰。
留下留下
厶曰。
旣然留下
不用爾手先出。
待我親自一一掀衣看過。
有刀者我自取之。
衆曰。
當得當得
然後叫過一人身邊
恐有藏隱挾帶之物。
渾身搜遍。
無他物。
如此九十餘人
皆是一㨾搜過。
惟帶小刀十把。
厶一一數淸。
付與通官收乞。
高聲曰。
爾可謝恩前去
南人指京叩頭謝退。
回轉再拜送官員。
南人想起東國深。
又思回程未卜
放聲痛哭
聲若招呼
厶曰。
你旣知之。
館近京城
不可警動 上聞
日已將午。
爾當
上馬前去
知者隨卽上馬而去。
內有十餘人倒卧地下
不肎前去
還思留戀之心。
厶到此時。
不由性急
親捧其兩臂其後
送於馬上
十數人皆似一㨾而送出門
此時痰火上昇
渾身力乏。
昏迷不省人事
立而喘息
後有一人言曰。
 上命之事。
何以忘乎。
厶定晴往後看。
原來不是別人
各處音聲
俱盡熟通官
東國聞名此人。
乃是譯官之長。
次知言曰。
南人今已去遠。
何事佇立於此乎。
厶曰。
身力將盡。
張曰。
衆官俱在等候
厶同張次知前去舘堂。
衆官言曰。
今日之事。
其宲勞心太過
厶曰。
幸得順便而去。
皆是 王恩洪福
李備郞言曰。
上馬往前舘去。
厶曰。
此是何意
他人往前行。
當得再送。
今已順便而去。
何須再前送乎。
衆曰。
昨日朝堂分付高陽放回。
一定往前館。
已重昨日朝堂之命。
厶被衆人相讓
不過這得。
拜辭張,朴。
上馬而往
前行一時
想起南人拜別之後
知我回城。
今又前去
使他添疑。
如何是好
馬上尋思
悶悶不已
譯官李僉知從而來
李曰。
何事悶悶不悅
厶曰。
無他事。
南人知我回城。
今又前去
添其多疑
爲此諾悶。
李曰。
如此不難
我先去趕上
人。
說知衆官憐你謝 好去
再請同鄕相送一程
此意如何
厶曰。
更竗更竗。
李先出馬前去
南人說知我們再送之事。
南人甚喜不覺
南人先進舘內。
然後送官亦進舘堂。
此時厶馬也到舘門
馬進舘之時。
南人紛紛前來
與我到安。
其宲多感厚恩
今又遠來。
我等不安不安
卽時內進飯。
衆皆喫畢。
厶曰。
我今前往南人睡處。
以安其心。
莫使他念如何
衆曰。
請去請去。
下舘前往舘舍兩廊南人住處
一一好言安之。
已服其心。
直至,林,丁住處坐下
南人曰。
其寔多感厚恩
又勞遠送我等。
無可酬報
厶曰。
他鄕相會
略盡故國之情。
豈有望報之心。
南人又曰。
我相多費東國錢粮
寔自難報。
厶笑曰。
依爾欲報
再住半年而去如何
衆人大笑亦羞。
南人曰。
再有一小討敎
厶曰何事乎。
南人曰。
南來路上
人送墨一封
我帶隨身
宲无用處
今留此舘如何
厶曰。
昨日不言
今又出此南來之事。
以過今只西行
炭物虗名
有何爲貴。
爾當自便
不用他知。
對曰。
謹記謹記
又曰。
我們同伙之人二三人能唱。
請聽如何
厶曰。
俱在客裡憂思
若有佳音
更妙更妙。
南人隨叫三人前來
開口要唱。
厶曰。
旣能唱。
我亦酬還。
南人唱出劉智遠之子井邊遇母。
隨卽還他一唱
乃是劉智磨房相會
南人聽罷語音合同
喜之不盡
再求我唱。
隨口欲唱之時。
通官李僉知親送酒前來
李曰。
遠聽高音佳韻。
近來肅靜无聲
衆人皆笑。
厶讓李也同席而坐。
厶曰。
今日同鄕歸國
愧無盃酒相別
幸君移酒而來
借作陽關之別如何
李曰。
當得當得
厶曰。
旣然如此
爾們一邊喫酒
我們一邊再唱。
在家鄕聽唱。
无非古曲。
今來東國
思前想後
過往今來之事。
連作一唱
名曰木蘭花
我今唱與你聽。
衆曰。
請敎請敎
厶唱曰。
別家亭。
富貴榮華一但傾。
人誰是。
我遭不幸
落在天涯此生
想當初文藍衫聖廟
武披金甲紅纓
 御前欽命傳旨意。
後苑防門提調兵。
也兵執戟隨鸞駕。
也曾宣令京營
也曾提軍修築邊城路。
也曾領將三山討征
也曾南京鳳泗爲留守
也曾西洋奉勅做差卿。
也曾太湖埋伏制使
也曾池河守備䧺名
眞堪美事无成
空勞十載爲王庭
誰知草冦干戈起。
翻天覆地杷人驚。
奸臣䧺兵百萬皆投順
何况區區小生
忠不忘義不更
感 君王帶此行。
相憐憫愧平生
言不董語難聽。
君恩未用奇才處。
雙親鶴髮延齡
妻子阻隔關河遠。
家鄕畢竟是彾行。
音書難過豺狼道。
盻家期十載鴈行聲。
那裡空思憶。
這裡難憑
都做了一事无成兩鬂星。
厶唱罷。
衆人齊聲嚇彩。
李曰。
莫道同鄕說好
連我聽來其宲佳音
衆皆大笑
南人曰。
古人有言與君一夜話。
勝讀十年書
厶曰。
若依你說。
昨夜今夜
筭二十年書已。
衆又大笑
厶問下人
天將幾時
對曰。
三更將盡。
厶曰。
旣然如此
各當睡罷。
南衆曰。
其寔難捨
有何囑勿。
厶曰。
無他意。
四句先知
此是男兒數奇
慇懃前去有何迷。
何朝同上陽關道
我往東京爾往西。
題罷辭。
衆各歸睡處。
解帶脫衣
放纔坐下之時。
巡夜兵丁來報不好了不好了
厶忙問何事
巡兵對曰。
南人上梁吊死已。
厶聽此言。
正是臨漄烈馬修韁脫。
船到江心補漏遲
我今卽去以是遲。
披衣拿笠前去
送官處而言此事。
衆人大驚
厶曰。
我今與他同伙之人說知
叫他親自去看纔是。
衆曰。
正是正是
厶到曾林下處。
說知此事。
驚惶失錯
不能言。
厶曰。
爾當親去看他纔是。
三人言曰。
有理有理
隨卽前去
厶亦同行
厶叫巡兵引路
在於何處
巡兵引至西廊盡頭連炕三間
住着南人二十二人
開門看之時。
燈火煌煌
別無動靜
其炕上之人。
盡皆驚起
有何恠事乎。
曾林丁三人曰。
我們前來
與爾送死
衆曰。
豈有此理
厶問巡兵曰。
他言沒有此事。
爾何虗說乎。
巡兵手指梁上曰。
此是上吊圈套
講看便知。
擧頭上看。
果有帛練繁掛於梁上
親手解下
問是何人所作之事。
衆言不知
極問至切。
二人言曰。
我們悶得甚慌頑戱而已
那有縊死之心乎。
厶曰。
放着好路。
往前走。
自欲討死
愚夫矣。
若果欲尋死。
趍爾同鄕俱在之時。
請吊請吊。
二人羞愧無地
衆人大笑一塲
各歸住處
厶再往送官處而言此事。
乃是虗情
對曰。
前途如何事好。
厶曰。
必要小心
不可托大
謹記謹記
別回睡榻之時。
不覺鷄鳴時候
中巡視之不絶
護送人夫無眠。
厶倚枕挑燈而卧。
不覺天明
整衣前看內之時。
南人俱以飯罷。
收拾要行。
厶借得本舘別酒數甁。
厶與南人言曰。
你今此去。
聽我說。
東國遭㐫年。
前日南來路上五谷之中。
十分得三分。
此去西路
十分
㐫年
田地荒蕪
人民飢餓
千里之民。
盡是本京賑濟
你今前去飯食
盡是京中運載
直至北京路上。
若有些少不足之處。
衆人不可閑話
謹記謹記
豈不聞纔去敕使內中
亦有南人爲敕。
西來路上
看見人民飢苦
遇舘不問有無
一飯卽行
京都聽得此信。
尙要立碑流傳
卽今再別。
你當好行
南人聽畢。
淚如雨下
人人道是尊若不言。
何已知之。
哭拜而行。
又有李備郞前來拜別
李曰。
多承如此勸敎而行。
我等路上得安心。
厶曰。
前途保重保重
小心小心
拜別上馬
督後而去。
又有長湍太守僉知李公與厶拜別
李曰。
誰知在此相逢
其宲難捨
若肎到邑。
送人如何
厶曰。
家中无騎難進
馬來卽便行。
二人拜別
上馬而去。
回頭後看舘內之時。
惟只區區一人
亦然上馬而出舘堂。
西望之時。
南人以去遠。
上馬題詩四句
兩夜不曾閉口眼。
今朝纔得稱心
鰲魚脫却金鉤釣。
擺尾搖頭再不來。
加鞭前走之時。
李也勒馬等候
厶曰。
此事如何
李曰。
若非尊敎。
焉得順便而行。
閑話之時。
不却將近西門
李曰。
我今前回家去
上官衣。
同入朝堂
回禀此事如何
厶曰。
請去請去。
李則前行
厶馬未到西門
路逢𩃱雨盡濕。
冐雨歸城。
前往朝門外報入。
書吏出來言曰。
相位罷歸第。
厶曰。
旣然如此
先進朝內。
回奏此事。
書吏曰。
正是正是
厶隨進朝門內候。
趙太監出來領話。
前日去時
是他傳下。
今日要請他回奏。
不移時
趙太監出來
厶將前事從頭至尾說知
辭拜而出。
上馬再往備局私宅內而回此事。
不覺馬到相府門前
人進通報
隨卽相見
不等開言
相位先言此行之事。
聽說勞心之甚。
厶曰。
蒙恩作養
无可酬報
只此小事何勞之有。
相位曰。
南人此去。
有何話勿。
厶將此事從一至二。
盡皆說知
再言南人无用鎗刀。
五件棄於此地。
往前送。
又言頭脚寒冷
只此數事。
无他說。
相位曰。
亮此小事何必掛心
卽時蒙送飮食
食罷之時。
李僉知亦回此事。
厶先辭出
上馬之時。
日已沉西。
到家之時。
天已將黑。
隨卽分付家人
此來驛夫賞其飮食而去。
厶 室坐下之時。
妻兒俱來相見
我將南人之事耶說其情。
家人進飯飯罷。
妻兒各辭睡去。
厶對燈獨坐无耶。
又思前事今得和美
宲非小可
忽然起前二十八日夜夢之事。
次日次知來請之情。
若依私
行。
焉有今日而可序筆乎。
南人至此
語音鄕貫不通
何以行之哉。
幸得我今在此。
他國相逢
重提故國
再思日南京身爲留守之時。
聞冦近界。
平南二卷
進京江南河北
尙有虗名
至於此二十餘年。
高厚之恩。
思報无涯
幸得此事而酬萬分之一耳。
厶愧無文墨通古今。
畧將傳說之事。
亦當留筆於後。
硏經齋全集外集卷三十四
 尊攘類○丁未傳信錄○詩文
  
漂人詩
莫道蓬萊無可到。
漂來萬里一帆風
天均雨露人尊北。
俗尙文儒道在東。
故國自憐鍾鐻變。
方還姓名通。
千年周顗新亭
更洒滄溟不窮
 遠客愁懷不窮
回看何處閩中
千疊雲連海。
天一團邊水接空。
異鄕秋風淅瀝
旅窓寒月朦朧
此間別有傷心事。
父母君兄夢裡逢。
林寅觀等投書(時京中人往觀者相續
禁不得語。
寅觀等作此書投示之。)
大明福建省官商林寅觀,陳得,曾勝等。
謹啓陳籲下情
懇乞垂憫事。
窃惟寅觀等。
濱海鯫生
庸碌資世用。
惟承先祖緖餘。
王事不避身勞。
慨自國家板蕩
割地分壃
舟車不濟
商旅裹足
本省嗣封
延平王世藩。
軍需浩繁
攸資外運
本國土産沙糖鹿皮藥材等貨。
特奏朝廷權宜謀販外國
聊佐萬一。
寅觀等乃奉我世藩委督回船
諸色貨物
五月初。
開駕前來日本長歧貿易
不幸洋中遇風
桅篙失壞。
不得跟踪三船。
逆戧收入長歧澳。
惟聽風漂濤。
至廿三夜。
衝破濟州
載貨物。
悉盡敗溺。
寅觀等僅徼浮水身免。
其所餘漂抵岸些少綢絲藥材
當時盡報大靜縣官封訖。
漂泊以來
天恩欵洽周旋
雖念昔以及今。
愛國以及人。
寅觀等揣分奚堪。
謹將涵存微物
奉貢公帑
少酬萬一。
惟寅觀等經今半載
未得歸期
父母睊睊
殆將殞命
妻兒喃喃
勢必死亡
烏鳥私情
何關繫念
朝號夜泣
難度置。
伏祈 殿下開天好生厚德
施諸萬草萬木
大明世代親誼
愛及末弁末民
雖寅觀等殘喘
何足重輕
而 殿下高義
千古留存
伏望勑下遣送日本界。
得赴便舟而回。
蒙恩憫。
另撥一船
俾寅觀等得駕馭歸本土。
沾戴更無涯矣。
不特百衆闔家戴洪恩无窮
卽寅觀等國君藩王敢忘後來知遇之報哉。
臨啓不勝仰望之至。
林寅觀從人投示耽羅書(出磻溪遠所錄)
僕等生於福建省
世受 皇恩
因國板蕩
苟安二十餘載矣。
今我永曆 皇帝建都四川省
四省地方
福建封我延平據守也。
軍需浩大
故委林君領駕四船。
前來日本貿易也。
五月廿三日
洋中遇風
三船俱收日本長崎澳。
我船不幸失壞桅篙。
漂到濟州敗船也。
中父妻子未知情由
懷思之事。
愁菀萬千。
今幸朝廷召到京國
念我大明之人。
如此欵待
恩德莫酬。
不知歸期何時
僕等生于中國
語音不同
不知朝廷執政何姓何名。
幸乞書示。
僕等入京
若求懇懇
必然憐燜(一作憫)。
代我啓達。
早得還歸本國
皆受諸君之恩。
懇切懇切
漂人在弘濟投書(丁未十月)
公元1832年
大明福建林寅觀,曾勝,陳得等。
披陳苦情
懇祈垂憫事。
自我朝與貴國
歷代以來
情義慇懃
親逾骨肉
壬辰貴國遭難
我朝如何出力
上尊能無聞乎。
今寅等漂風而來
冀望百衆得全歸。
不得一助釋回
反欲盡解於淸地
此皆假手于淸。
盡陷明人
凡此不亦太過乎。
諸君哲人
達觀
能無惻隱之念。
豈忍百衆无罪而就死地乎。
貴國畏淸之強。
見明之弱。
亦念昔以及今。
愛國以及人。
倘有不便釋我還歸者。
則當暫留于此地。
編入民籍
使以農業
一則可無負大明世代親誼
二則无患淸朝後末之見咎。
三則体天好生之德
四則足以報國中之民望
縱使淸朝聞知
則回之以營生之人。
風到此。
編入民籍
使以農務
淸朝亦何恠哉
今寅等束手前來求生
百衆死地
則不貴國有何榮。
大明有何辱。
淸朝更有何益。
百人殘喘
何足輕重
國王高義
關于千古
寅等一見今日之事。
方知朝中无人
可惜哉。
然寅等亦豈偸生之士。
惜死之人。
乃念雙親日暮
兒女稚年
人事有所未盡
不得不泣陳苦情
畧祈鄙私了
伏望上尊憐念惻憫
代啓諸東道執事上官
俾知寅等悲慘
勖力啓朝廷
萬一有轉念而得回生者。
則百閤家不特感戴造就之太德。
我國豈敢忘諸上尊高厚於永矣。
懇乞留意
不盡欲言。
(出謏聞下同。)
大明人林寅觀,陳得,曾勝,鄭喜等。
謹上于諸之前曰。
自我朝貴國。
歷代以來
情誼慇懃
親逾骨
肉。
寅等飄風而來
不得一助歸期
而反欲盡解於仇地。
壬辰年貴國遭難
我朝如何出力
諸君能無聞乎。
今欲假手于淸。
盡陷吾等
此擧不亦太過乎。
諸君哲人達觀
能無惻隱之念。
而忍百衆無罪而就死地乎。
貴國畏淸之強。
見明之弱。
更當念昔以及今。
愛國以及人。
中有不便放我還歸者。
則當苟留于此國。
編於軍民
使以農務
一則大明世代情誼
二則不患淸國疑惑
三体天地好生之德
得以貴國士民
今寅等飄風敗舡。
偶遇束手盡解於仇敵
貴國有何榮。
我明有何辱。
淸朝有何益乎。
寅之百人何足輕重
貴國大義冠于千古
僕等觀此議擧。
乃知朝鮮賢人
可惜哉。
僕等豈不釜中之魚
焉能得甦。
憶念雙親日暮
兒子稚年
人事有所未盡
是以不得不流涕耳。
今之啞寃莫辨。
泣訴無門
乃見諸公彬彬文士有見憫之念。
畧陳情緖
聊及鄙私。
 察情垂憫
轉求諸同道啓達朝廷
使知下情之情怛。
倘蒙軫念
得以回生
則百皆受諸君再造
敢忘生成大德乎。
謹此上陳
(與上文大同上異。)
林寅觀,曾勝,陳得等。
上書於諸上官之前曰。
按自太
高皇帝以來
至今三百餘年。
歷代貴國
親兄弟
痛關腹心
壬辰年貴國有難。
朝援救恐後。
則百衆之中。
亦有父兄從戎客死于中。
 寅觀敗舡而來
 國王不爲寅等指送歸國
而反陷於淸地
猶是親人親人也。
寅等至此
口亦啞矣。
不能盡書。
伏乞諸位上官惻隱之心
百衆之命。
爲啓朝廷
以甦殘喘
則寅等雖爲貴國夜犬
在衣冠之邦。
寅亦願矣。
林寅觀等上書上官諸位曰。
粤自 高皇帝
三百餘年會歷代
貴國情同兄弟
開復之無路。
同事之無人。
故吾千辛萬苦
泛舟來此。
貴國不爲指揮歸國
而反陷於淸地
所謂親人者。
寅觀等至此
口亦啞矣。
伏乞上官諸位
特開惻隱之情。
使寅觀等復甦
則雖爲貴國夜犬
在衣冠之邦。
愛之憐之幸甚
其詩曰。
大國人逢小國人。
衣冠俱是漢王臣
來從南海身千苦。
飄泊東方又萬辛。
語及中原腸欲裂。
心歸故土無因
何時更掃塵黑
定使山河日月新。
(此序文前篇大同小異。)
漂人投詩
神皇德澤東垠
草木亦知感至仁
何事卽今爲異
敵。
滿都皆是壬辰人。
(送北主論。
鄭相致和,金判書壽興。
其他淸流一人立異者。
可勝歎哉。
○當於漂到時
大靜縣監安塾認爲外賊
發兵捕捉
報知濟伯。
伯洪字亮妄啓朝廷
終有送北之擧。
國人皆曰。
洪,安兩人將必有殃矣。
未出數年。
兩人俱歿。
天之報施
可謂嚴矣。)
宋子大全(九則)
靜觀齋李公(端相)神道碑曰。
甞有華人漂到。
衣冠不改
爲言正統一脉
尙未全絶。
朝議將交解其人于虜中。
極言不可
不能得。
作詩以傷之。
匪風下泉之思。
感憤激烈
所以眷眷宗周者。
終始不替焉。
沂川洪公(命)神道碑曰。
適有漂舡到濟州
不改官衣冠。
又有永曆曆書
以爲不可押送虜中。
自我方便處之。
朝議恐事泄不從
慨然作詩見志
曹正郞兪君(命胤)墓表
朝廷欲以泉漳人漂到者九十餘。
執解于燕人。
其人甞不改 皇明衣冠
而自謂如田橫義士
君時在縣職。
歎息曰。
大義所係。
可以外官自嫌不言耶。
上䟽極言不報
嗚呼
此見君之見義而能勇
不顧禍福也。
(先生又撰墓碣云其䟽數千言
而其尊周之義。
炳若月星
可謂不負所學歟。)
校理洪公(萬衡)墓碣曰。
甞有漂到人。
不改衣冠
自言
皇朝遺民
朝廷押解淸國
朝紳怵迫
有言者。
草䟽辭嚴義正
誠意懇惻
雖有所拘不果
而見者無不魄動
公元1787年
處士(尙衷)墓碣曰。
歲丁未
華服華語者近百人
漂到我境。
自言東南撮土
皇統猶在
我卽其人。
 朝家恐事泄。
執解北庭
痛憤慷慨
遂絶當世之意。
甞題詩僧軸曰。
將身未得追蹈海
羞對遼陽去國僧。
人之知公者。
咸昇其志節
李擇之選書曰。
泉漳人自是漢官威儀
大統已絶。
不害爲猶稱大復之爲可尙也。
朱子綱目
特著此。
今日不須割正閏之論也。
 聖考時則正是越豢吳手段
今日自別。
坡公曰。
其父殺人報仇
其子行劫
此可爲戒者耳。
與▣▣▣(李野叟)書曰。
泉漳人憤憤落淚
令兄腐心之言。
亦何耳聞耶。
爲此事者。
亦何心哉。
公元1644年
志感詩(幷序)自崇禎甲申
北京淪沒之後
弘光繼立南京
旋卽顚覆
傳聞永曆皇帝卽位
未知的否。
至壬寅
人稱擒得永曆
混一天下
至頒赦來。
未知虗實
前後我使往返北京
相望於道。
无人探問皇明存滅。
是豈細故漠然不知
草野之士。
仰屋
公元1787年
而已
今丁未夏
唐船一隻漂到濟州
同載九十五名。
福建泉漳人。
皆唐服色
削髮
其中陳得,林寅觀,鄭喜,曾勝四人能文
謂 永曆皇帝保有南方四省
宗社不替。
衣冠依舊
今爲永曆二十一年
其所曆書亦然云。
積歲未知存亡之餘。
忽得此信。
喜極而悲。
感涕无窮
因成拙句
情見于詞。
(右唐船乃官商而往日本者也。
洋中颶風
敗舡於濟州見獲
上書陳情
願得還去
朝家竟捉送北京
)皇家消息廿年餘。
今日初聞淚滿裙。
尙有衣冠海甸
應懃謨畧戎車
天心德人思奮
胡運垂亡賊易除。
從此吾 皇恢舊業
幾時奇烈勒巫閭。
自古艱危聖業
天心行合掃腥膻
惟將海外孤臣淚。
霑洒重冥日御邊。
○忽得皇家信。
還如父母廻。
蒼天存漢曆。
聖德重恢
喜極睢先淚。
傷深骨欲摧。
長吟出師表
沾洒河魁
痛念燕京覆。
年今廿四還。
腥膻何日掃。
社稷一隅艱。
志士捐命
天心合去頑。
北辰夜夜
悵望長潸
洪武涒灘歲
于玆五匝還。
血書那忍讀。
(崇禎皇帝自縊崩時。
血書遺詔
)天步至今艱。
社稷行恢業。
戎車待討頑。
蒼茫東海外。
拜日涕潸潸
(涒灘甲申名。
朱子詩有曰極知此道無終否。
明年太歲涒灘
宋祖開元庚申之歲。
朱子慶元己未作此詩。
其所感者深矣。
每覽之。
不覺淚下。
洪武戊申
距今三百年。
公元1369年
明年又是戊申矣。
偏荒未生於 皇家存沒
耳目見聞
不可得
敢言其他乎。
未知海內有幾人能效忠義之願。
不負所學耶。
只得仰天感涕無窮而已。)
次李靜觀齋韻。
飄然簪佩問何來。
遼界腥雲欝未開
吾人底事吞聲哭。
先主陵前復回
海客新從靈武來。
行朝尙傍會稽開。
孤臣此日无窮痛。
更喜涒灘太歲回。
李端相靜觀齋集(六則)
公元1787年
濟州使李侯(𡐔)序。
丁未夏
李侯野叟受命耽羅。
臨行見訪靜觀子。
喟然歎曰。
今天下爲長夜數十年。
惟我 太祖高皇帝萬世之業。
終於此耶。
夫耽羅地吳越
李侯或可因此而得聞天消息耶。
遂展座隅所掛兩儀全圖
指點示侯曰。
此爲江南某地
海外之某國。
而耽羅介其間云。
相別
侯行未數句。
人林寅觀等九十五人
永曆正朔
東寧日本
漂到耽羅。
土官執而聞于朝。
李侯尙未入島。
靜觀子聞之。
痛哭山中
詩記之曰。
夫夫也之不遇李侯天也。
明年春
李侯送書山中
靜觀子遂爲說曰。
今歲戊申
卽我 太祖高皇帝卽阼之年。
甲子五周矣。
安知甲申 天王之禍。
不爲漢之哀平
尙有光武中興之期耶。
耽羅有漢挐山。
可以俯臨南極
李侯試登其頂而望焉。
則向所謂某地某國。
擧在眼底
亦可知舂陵佳氣已浮於吳頭楚尾之間矣。
又安知不有如林寅觀者過而得遇李侯
更傳天上消息耶。
李侯以此說默而待之也。
尤菴書。
自聞 朝家將以漢挐人送北之報。
獨坐窮山
如醉如狂
仰瞻 寧陵
遠望華陽雲樹
令人失聲而哭。
直欲溘然無知
淸陰老先生崩心之痛。
結爲大病
彷徨中谷
血泣焦乾之語。
眞可謂寫出實際
在侍尙且如此
伏想大監何以爲心耶。
不知所書。
不知所書。
公元1824年
尤菴詩(幷序)。
侍生頃於秋夕
往掃嘉陵先塋
來時由木道下斗津。
石室而還寓。
路上一絶云云
此時此事。
不宜形諸詩句
煩人聽。
况非敢眞以此爲詩也。
只寓胷中痛恨意而已。
(朴玄石所撰行狀曰。
公過金文正故居有句
尤齋聞而和之
盖纔經漂人事故也。
辭義悲婉激切
人多傳誦
)南極浮槎海上來。
紅雲一朶日邊開。
千秋大義無人識。
石室山痛哭回。
參判(復陽)書。
自聞漢挐人送北之報。
未甞吞聲飮泣
今承下示。
令人痛哭
當初島中不善處之
罪。
不可勝言
及至引對
台鑑閔持叔所陳。
俱爲迂濶備數之歸。
此是綱常大義理。
曾无秋毫愼重之意。
一言爲决。
差譯定官。
遂至已展不縮。
無可奈何之地。
思之至此
痛心疾首
若於其時君臣上下秘不出口
父子兄弟之間。
亦勿傳說
一邊密議在外大臣
雖已啓聞之後
豈无善處之道耶。
向者得見啓聞中漂人文字。
已知其必非商賈之比。
今示果符所料。
盖旣云明朝官人二人
來在日本
王主事
書招之此人等
果方恃其書而來
則此必是天下大機關。
况今北使赦文中。
又有窃據山海者之語。
天下形勢
亦可默揣
雖以漂人問答之語觀之。
永曆恢廓大度
中興指日可待云。
旣已十年生聚
十年敎訓
其時考之可矣。
我東今日不能觀兵中國
協贊皇朝
一掃腥穢
以報神宗皇帝大德
何忍反爲此擧。
自喪秉彜
天下大機哉。
北使今明入京云。
未知廟議直將語此而縛送耶。
抑猶欲姑秘而更議善處之道耶。
丙丁南漢錦之事。
猶可有諉。
今日此擧
雖有喙三尺
何以自解
更立天壤間耶。
雖以利害言之。
徒畏目前之暴。
不念他日六師之移。
不可遠思長慮
也。
若今廟議已定
則更無奈何
天運循環
將有其時
此後君臣上下若能惕然改圖
奮發一心
誓不俱生。
眞若丙丁之初。
以繼我 寧考大志
少洒今日之恥。
庶有辭於天下後世矣。
 我國數十年來
謂彼旣混一天下
更無眞主
甘心服事
若於前後使行。
費數千金
足以密探中原消息
無慮於此者。
玉河一步地。
漠然不知爲何世界
李一善輩瞋目一喝
不惜萬金
於此吝此數千金
設令所探不實
歸於虗擲
亦何區區
漢高平之事。
可見規模之大。
狹陋至此
豈不可歎。
侍生所常隱歎。
並此漫及。
漂人已渡海云耶。
未知何間到此。
明朝官人來在日本
藩王書招等語。
乃是啓聞中語耶。
私書所報耶。
此等果泉漳人
朱子遺化之。
不忍言
奉寄海西金按使(宇亨)序。
考亭夫子南康
白鹿洞敎人爲學
萬世式。
今天地長夜。
閩中一隅
不爲腥羶之區則。
(時漳泉人林寅觀等奉永曆正朔
漂到本國故云。)
金文谷(壽恒)書。
皇家一脉尙在南隅之示。
讀未終。
不覺涕下。
天雖此醉。
豈令宇宙都歸長夜耶。
(此下與答趙復陽畧同
盖歎其不探中原消息也。
今悉刪之。
)聞廟議將綁送此人等云。
此擧甚於椵島錦州之沒。
不知何以拜 太祖高皇帝神宗皇帝之靈於九地也。
羅之初不故爲放遣
必此捉留馳聞何也。
聞有別紙張同來狀啓中。
兄可謄示。
趙宗著南岳集(二則)
答人書曰。
人事
乃是天地間大義理。
倫彜之所關也。
無論卿士庶人有任無任
可言而可爭也。
若拘於官守
伯夷叔齊棄國匹夫
而何以爲餓死乎。
魯仲連有何官。
而欲蹈東海乎。
大抵今世之人。
義理不明
良心第塞。
其心以爲漂人非我族類
素無情誼
今以父母妻子所繫之身。
乃爲異方地平所不識之人。
惓惓不忘。
掉舌妄言
不念虜人不測之怒。
若非矯情
必是喪性。
自公卿。
下至韋布
皆懷此心。
爲此言。
嗚呼
所謂不知義者也。
人不知義
則其弊必至於忘義。
忘義之極。
計較利害之心生。
計較利害之心生。
則君雖有恩而不如吾身之切。
父雖有愛而不如吾身之急。
以此爲心。
無父無君
不遠矣。
今夫遠方下土之士。
居貧抱節義。
平生未蒙國恩
不霑寸祿
不識其君之面目
論其情分之厚。
則實不如其隣
人之相親也。
一朝患難
則爲隣人則不死。
而爲其君則死之。
凡人乃以父母妻子所繫之身。
平生所不識之君而裂膓披脰。
死而不悔者義也。
古有伯夷餓死
魯連之陷海。
有淸陰之結項
桐溪之刺腹。
伯夷有何恩於
魯連何澤於周
淸陰桐溪於大天子
有何受恩蒙澤之事。
而近推吾君。
遠爲大明
守節而欲結其項。
欲刺其腹者亦義也。
今夫孝子之於慈父
方其疾病也。
雖極焦煎
斷指割股
則不能人之而辦之。
及其死也。
極哀憾。
而猶復蔬食水飮
不能絶食而餓也。
今乃爲不識面目。
未甞受恩之君。
或爲之裂膓披脰。
或爲之餓死蹈海
或爲之結項刺腹。
常情論之。
則宲近於矯情喪性。
而自君子觀之。
則乃天理人彜之自不容不爲者也。
由此觀之。
漂人之事。
雖若微小
窮源索本而言。
非爲漂人之身也。
宲欲不忘大明
君臣大伶關係甚重。
仁人義士所以不忍不言者也。
僕自遇此事。
如得狂魔。
謗毁蜂起
譏侮帽集。
而猶不能自已
被却喉司之後
復作爲憤憊之辭。
以冀迂濶之計。
尋亦自知其齟齬
未免中輟
而又作歌詩以舒其悲欝不平之氣
早夜呻吟
用心力。
妻孥嗔苦。
憂其致傷
以爲久病心焦
致成狂病
此亦可笑事也。
請放漂人䟽曰。
伏見頃夜小雨翣然。
頗有喜意
纔浥輕塵
旋復停止
大旱焦枯之餘。
無異車薪一杯
而况驟雨乍過。
凄風旋起。
遍野禾糓
欲敷還枯。
雨意尤遠。
不如未雨之前
臣忠不自禁
抑玆敢冐昧更瀆。
伏願 殿下垂察焉。
大凡災咎之至。
不可盡謂某事之應。
至於今日之事。
昭昭可知者。
臣請言之。
窃伏朝議
將會縛送人事已完定。
踈遠傳聞
未知信否
窃惟此擧
宗社存亡之機。
神人向背之臣。
而議者昧於名義之重。
徒知利害切迫
爭勸 殿下天理人情所不忍爲之事。
如此計。
今日之致旱固也。
無足恠也。
臣聞孝婦死。
當致三年之旱。
齊女呼天
猶飛五月之霜。
一婦含寃
猶當如此
九十人無辜之命乎。
他人無辜者。
當云不可
父母之國有恩之人乎。
送死地。
便是殺之之心也。
殺人以刃與挺。
何以異乎。
 殿下壇壝禱祝之日。
胸中已有殺害有恩無辜九十人命之心。
天地神祗豈肯顧歆 殿下之誠乎。
臣請竭言義理利害之兩
公元1832年
端。
爲 殿下痛哭而陳之。
謹按我 太祖康獻大王
受封於 大明太祖高皇帝
恩禮之渥。
無異內服
二百餘年。
世篤忠貞
逮至 宣祖大王壬辰之難。
 神宗皇帝天下之兵以救之。
遂使中國虗耗而不之恤焉
使我 宗社復血。
版圖再全。
東方億臣蒼生一毛一髮
無非 神宗皇帝之賜。
天高地厚之恩。
億萬子孫
無以報其萬一也。
是以仁祖大王不幸遭罹逆境
而以 宗社生民所係之身。
異於匹夫匹婦溝瀆之諒。
不得已而勉聖人達權
一己屈辱之恥。
萬姓塗炭之命。
此誠大聖處變得宜
非狗儒俗士所可與論也。
然猶以慙德自處
每甞洒血叩心
忍辱懷恥
至於間途送僧。
陳奏 皇都
大被嘖言
幾致存亡之禍而有所不顧。
不忍 天朝
終始不渝之誠。
可質神明
貫金石
故 孝宗大王所以日夜腐心
激勵薪膽
十年臨御
不遑寢食者。
無非繼述 先王之志也。
 殿下亦甞親見而竊識之矣。
豈忍須臾忘之哉。
今之議者以爲 仁祖旣已從權屈己
今日縛送華人
不至大害於義。
臣則竊以爲不然
 仁祖屈己
出於
萬分不得已
雖使 神宗皇帝冥冥之靈聞之。
想必無憾於 仁祖
至於今日之事。
不得已之者
而反以屈己之說藉口
欲贊君父以不義之擧。
此乃誣 仁祖而誤 殿下也。
甚矣議者之不忠不智也。
臣甞見崔溥漂海錄。
於 成宗時
以敬差官濟州
父喪過海返家。
遇風漂至寧波府古道外洋
 孝宗皇帝招至闕庭
慰撫備至
白繒衣,紅團領,黑錦衣一襲
一韈一。
緜布二疋。
鄭浮等吏卒四十二人
繒衣繒袴各一襲
履一
行至廣寧驛。
 皇帝念其暑熱
追賜生布靑團領,白布衾,白縞衣各一襲
帽一靴一履一。
鄭浮等各賜白縞衣,小繒衣各一襲
一韈一。
軫念之篤。
慈父之於愛子
無以過之
歸國稱說
滿朝臣莫不動色嗟歎
感德 天恩
孰謂纔過百年
華人漂到其地。
而反欲束縛拘囚之。
以投乕狼之口乎。
揆以天理人情
胡可忍此。
夫人大德施我之。
大怨報之。
則不仁之事。
甚於此。
 殿下亦觀夫 祖宗以來
 大明之施我國何如
丙丁以後我國之報 大明何如也。
一毫報恩之事。
歲年年。
惟以背負戕伐爲事
我國君臣每念斯事。
慚靦罔極
若無所容於天地之間。
雖然旣往之事。
皆出於萬萬不得已
則天地神祗猶或恕之。
何復爲此擧。
以增罪戾乎。
殿下明聖
閱歷世故
不可不多矣。
 殿下歷觀自古及今
有身不善之事而能享福祿者乎。
或在其身僥倖得免。
子孫必受其殃。
未有終始安享者也。
然則不善之事。
豈不大可戒懼哉。
而今有人縛其受恩之人。
以媚其仇讐
則 殿下以此人爲善人乎。
不善人乎。
念到此事。
則不覺心骨俱竦。
肝膽自立
嗚咽不能言也。
嗚呼
京外之人。
傳聞新 皇帝御宇圖恢之音。
則聞者莫悽然感舊
悲喜交幷
如聞漢世消息
怳然若復睹漢官威儀
市道小民村巷愚氓
聞之莫不墮淚者。
誠以秉彜良心
自然流出而不可遏也。
義理尊君父之論。
極正大。
有識之士
或有激昂者。
無知之人。
知者甚鮮。
至於此事。
上自朝廷
下至閭巷六軍百姓兒童婦女
凡有血氣者。
朝家縛送之議。
莫不扼腕憤惋
一口非之。
人情所在
大可見矣。
今之主議者。
亦豈無此心哉。
惟恐一朝事覺。
自當禍。
利害切身
不顧義理
倡爲小不
忍亂大謀
虛名受宲禍等語。
托以禍機不測
係關存亡
上以誑 殿下
下以拒今議。
反詬淸議之人以爲欲沽一身美名
不顧 宗社大計
殊不知陷君不義之罪。
有浮於沽名之罪也。
國人憤菀。
萬口喧騰
如是藉藉
而獨 殿下深居九重
無由之而日日引接者。
只是主議之諸臣。
耳目所聞見者。
無非利害之卑說。
譬如一指之蔽泰山
浮雲之掩白日
君心何由開悟
義理何由可明乎。
臣又聞都下盛傳 殿下臨筵有若費數萬金無事則何忍爲此擧之敎。
者莫感歎
何吾君宲有堯舜之心。
而惜乎大臣無將順之人。
若此大臣忘其死生
擔當此事則便可無事
 仁祖朝送僧之時。
相臣崔鳴吉挺身擔當
 朝家賴以無事
此乃已然之驗也。
噫。
有數萬金不惜之語。
而下有拔一毛不爲之心。
誠可痛也。
於此又有所大憂者存焉。
至治之世。
畢竟則必有簒弑危亡之禍。
故國家於奴僕叛弑之罪。
治之至嚴者。
盖防此患也。
况今國家運福。
已向衰季
綱常斁絶。
風節頹靡
汲汲導卛而崇奬
猶懼其無補危亡
 殿下不能救之。
其何忍促之哉。
 殿下
若忘 大明恩義
臣民亦何有於 殿下恩義哉。
 上行下效
必然之理也。
此君子之所深慮庸人之所忽也。
臣有一說可以此者
古有原糓者。
祖年老。
父母厭患
意欲棄之。
糓年十五。
涕泣苦諫
父母不從
作輿舁棄之。
糓隨父收輿歸
父謂之曰。
爾焉用此凶器
糓曰。
父老則吾亦棄之。
更作亦不勞乎。
是以收之。
感悟愧懼
乃載祖歸養
克己自責
父爲孝子
糓爲純孫。
載於孝子傳。
君臣父子
其理其異。
臣之所以血泣碎首而爭者。
盖慮此患也。
雖然此事若在於査事之前
則擧朝必當恬然放還
豈有縛送之議乎。
然則豈可過怵於査事之餘威。
而做錯於此事也。
臣甞見史紀。
九百里至小之韓國
其畏虎狼之強秦。
豈憾於我國之畏虜。
而猶聞蘓秦之說。
韓王尙能仰天太息
按釰瞋目
以 殿下春秋之富。
神武之資。
擬有三千里之地。
不能與之抗衡
忍事曲從
不敢隱諱
有若嚴家餓隷乎。
臣竊羞之。
仰觀天氣
俯察人情
考之以象數
推之以事理
今日致旱。
斷非他事
 殿下勿論 大明恩義之如何。
試於靜夜淸燕之時。
細思漂人之心事
漂蕩鯨濤
僅泊我
境。
方自幸其萬死一生
而今束縛之死地。
旣失其貨。
又喪其身。
則其人之情。
豈不哀哉
 殿下亦豈無惻然之心乎。
臣竊觀近日放釋罪窮哀痛元之
凡諸修省之道。
畧已擧行
則默檢聖心
豈有大段懺悔之事。
而惟此一事
想必不安聖心
聖心不安
便是天心不豫
今日求雨
寧可求之於他事哉。
 殿下若托以禍機所在而終不變通
則臣以爲撤樂减膳祈雨等事停止可也
何必虗行無益之事。
欺天而益戾乎。
今若渙發惻隱之心
曲活垂死之命。
積善之事莫大於此
非但於今日。
抑亦聖子神孫萬世無彊之福也。
洪命沂川集(二則)
悲漂人詩。
南來消息霑巾
一脉猶存海濱
萬里風辛苦客。
可憐終作未歸人。
漢人林寅觀等。
永曆曆書
來泊于耽羅。
而見其書辭
不勝愴悢
以不押送彼中之意。
畧陳一䟽
終未蒙採納
聊吟二絶以示慨然之意。
 片帆浮沈海東
大明日月船中
尺䟽未售從便計。
無面歸看石室翁。
浮槎來自日南方。
傳道五雲滯海傍。
大義如今不識
中宵灑涕泣 先王
趙根損菴集(一則)
代成至善請勿執送漢人䟽。
臣等伏聞耽羅有漂到漢人
廟堂之議。
將執送淸國云
噫。
孰爲 殿下劃此計者。
臣等竊不勝驚心而痛泣也。
玆事秘密
不出朝報
其間說話曲折
莫能詳知。
而槩聞其人自來福建
永曆君王尙能矣國於肅陲云。
若然則朱召之子尙在
而此乃吾父母國之人也。
大明之已亡而今知其不亡也。
不見儀之已久。
而今復見也。
則可幸可喜。
孰大於是
國家不能一介之使
以慰偏安王業
尙且厚恤其人。
密爲津遣
倘或難便。
則從其所願。
送之他國
亦似無妨
而今此擧措抑何意也。
亦何爲此也。
有人於此
久失其父母親戚所在
漠然不知死生存沒
一朝有自其處來而得聞消息之眞。
則其將顚倒驚喜厚待其人乎。
抑將執其人而投之豹虎之口必死之地乎。
是固人情所不忍。
而苟有其人。
則 殿下亦將罪之不赦矣。
若今我國已事康煕
朱氏雖在。
不當復以父母之國待之云爾
則臣固不敢復言
而但此則雖使莫儔孫覿復起
不忍發於口也。
嗚呼
人爲萬物之最
靈。
與天地參三寸者。
以其有仁義之心也。
苟無是心。
則與夷狄禽獸何異也。
我國之於 大明
君臣之義。
固已至矣。
父母之恩。
不可亡而式至今日。
背義甚矣。
忘恩極矣。
夷狄禽獸之名。
烏可辭也。
雖然已往之事。
則或可誘之於強弱不同
而拜虜非所樂也。
威勢所迫而桀非本心也。
今則非有目前不得已形勢
而忍其所不可忍而甘心焉。
嗚呼
古今天下
寧有是哉。
東方百年禮義之稱。
至此掃地盡矣。
大抵此等議論
每出計較利害
義理二字則輒謂之處士大言
此雖目前姑息良策
而 殿下亦甞見義理晦塞
民彜汩喪
而終爲國家之利者乎。
今日諸臣。
非不知此。
只是懲羹上年也。
然臣等之見有不然者。
設使虜人知之。
其禍必不至於召冦。
不過査問交通之狀而已
我之所執。
苟義而直。
則彼雖萬端恐喝
固不足畏
况費之數千金
則可保畢竟無事者耶。
如或大臣惧禍之及己
則 殿下何不許以自當乎。
由是而後
往日之辱。
此則無愧於吾心。
可以有辭天下後世
豈若我國一民之走回而替受臣下之罪者哉。
臣等又有所慨然者。
今此漂
公元1626年
人。
特是行商他國
而敗於風濤
偶然來泊於我境。
譬如鳧鴈適止海岸
麾之使去。
有何痕跡
猶且畏約恇㥘。
至於如此
萬一永曆君臣
遣使宣詔
眞有交通之擧。
國家又將何以處之。
以今觀之。
則亦將拘囚行人
媚事敦之不暇矣。
昔者已卽自仁祖四年
臣事金虜。
而建炎之後
宋帝遣楊應誠等。
詔諭麗王。
使之假道
以迎二聖
而麗王亦遣使回報
絡厲口聘。
一毫畏忌之心。
當此之時。
外則金虜強盛
威勢之通。
不啻如今日。
內則招俊京妙淸之徒。
專權亂政
國勢孤弱
可謂極矣。
朝著之昏亂
可謂甚矣。
猶且守禮義而自強如此
堂堂 聖朝
豈遽出麗代之下哉。
臣等仄驗屢日。
庶幾改圖
廟筭一定
牢不可破云。
豈羣臣無一人爭之於 殿下者乎。
抑有爭者而 殿下不之採納乎。
恭惟我 殿下追 列聖拱北之誠。
繼 先王必東之志。
隱忍耿耿于玆有年
則臣於此事。
决知 殿下本意不如是也
獨惜乎無有奉承將順之者也。
朱夫子有曰。
平時號爲賢士大夫
慨然有讐人役之歎者。
一朝進而 乎廟堂之上。
顧乃惘然如醉忘其疇昔之言。
噫。
今日廟堂
之臣。
赧顔於此言者矣。
論者乃以小不忍大謀爲言
自古傅會經訓
文致其說者何限
未有若此之甚也。
噫。
一人無辜
猶不可殺
尋常賓旅
尙曰無忘。
則今此漂人其數幾何
又是何國之人。
而忍謂之小忍乎。
此而謂之小忍。
何事不可忍也。
始聞漢人漂來。
明祚不絶
莫不傳相誇說以爲奏報
及聞此語。
則又莫不憤惋悲憾
此豈一一受恩明世
和愛漢人而然也。
人情天理
自然如此
拂性悖理
而謂之小忍可乎。
臣等雖極愚妄
亦知今日時勢之難便。
非欲務爲高談大言而已也。
竊當念處此之道。
亦非大段難事
 殿下特命有司
更理舟楫
厚給餱粮
使人導之出壃
一邊報聞淸國曰。
昔日臣事之義。
不忍執送其人。
罪罰雖重。
所不云爾
則彼雖夷盧。
亦有前識
罰金之外
何以加其罪乎。
若然則我之義聲
足以感服四鄰
而 先王陟降之靈。
悅喜無窮矣。
臣等竊惟此事。
不合輕論。
布衣之士。
不當輒預朝政
忠憤所激。
不能自已
萬一因此有意外之事。
妄言召事。
臣宲有之。
朱夫子曰。
不幸蹉跌
死生以之。
等之志亦如是也。
伏乞 聖
明恕其愚而裁擇焉。
臣等無任激切祈懇之至。
臣等始具䟽草。
繕寫旣訖。
誤聞廟當將有變通之意云。
臣等以爲此說果爾
則不更爲剩語以煩聽聞
旋卽停止矣。
繼而傳聞之說。
又甚多歧
或云朝議携貳未定
云將縛欲左相出仕
噫。
此事雖曰難處
至於若此之甚耶。
豈 聖筭朝議已有一定者
而外不知
虗傳耶。
臣等尤不勝欝然也。
臣等且伏念今日之事。
必須十分密勿
速爲决定
俾無痕露。
而近者事機宣洩
不勝狼藉
有耳皆聞。
有口皆說。
此雖由於國綱解弛
人心浮淺
而亦當斷不斷
留時引月之所致也。
若使彼人得知今日朝廷畏約之狀。
則其輕侮我。
何如也。
昆夷獯鬻
古亦有事之者
強弱不同
其勢然也。
然事亦有可從不從者
侂胄之奸㐫而又有興召禍之罪。
縛給金人
有何所惜。
方信儒尙以死生爭之。
此豈愛侂胄而然也。
以不從而從之。
則啓戎虜侮我之心。
而後日之弊。
不可勝也。
侂胄猶不可縛給。
而况此人乎。
古人曰。
謀之欲衆。
斷之欲獨。
伏乞 聖明斷自宸衷
無事遲疑
毋見侮於夷虜。
見譏天下後世
千萬幸甚
臣等懷
耿耿
久而不釋
又自念䟽旣成旣寫。
而終不果呈。
則是亦有似乎畏忌觀望
而非臣子有懷必達之意也。
敢冐叫閽
觸時諱。
伏乞 聖明裁擇焉。
閔徽繼湖巖集(一則)
公元1832年
悲漂人詩曰。
多端愁思自紛繽。
底事臨歧暗慼嚬。
握手無言雙淚下。
停觴不飮雨沾巾。
遙憐大漠三千里。
却送皇朝九十人
慘膽離懷脉脉
慇懃別語諄諄
斷膓今日傷時事。
回首當年壬辰
伊昔大邦存下國。
至今遺澤邊垠
追懷德恩何報。
復覩官儀感轉新。
滄海島中漂到客。
大明天下孑遺民。
帝城何在開川峽。
王業偏安保廣閩。
中國存亡曾未識。
上京消息始聞眞。
風波僅得回生路。
沙漠如何就死
殘喘乞哀道路
危情欲達阻城闉
民情眷眷猶思漢。
廷議紛紛尙畏秦。
諸宰或疑媒禍案。
九重玆靳降恩綸。
強吞輒以威相劫。
弱役惟知令則遵。
勢有所難背德
何相厄謾傷神
覊人却抱無窮恨。
 聖主猶懷不忍仁。
君去莫言前代事。
子來終訣故鄕親。
指南安得三年至。
北還萬死身。
持勑譯官迫脅
吞聲行子逡巡
胡寧忍此新哀訴。
我罪伊何怒嗔
孤影不堪紫塞
深寃何以蒼旻
窮歸魏子誰能濟。
効虞卿我莫因。
周厄英風寂寞
急人高義沈淪
時危始信人情薄。
世變還嗟國步頻。
顧我多慚南國帝。
憐君老作北朝臣。
何殊以肉投饑乕。
無計添波救涸鱗
臨分只贈心慷慨
感時偏覺膽輪囷
加飧遠道珍重
出餞長橋辛苦
飛雪滿天去路
驚風捲地撲征輪
離魂不散烟郊樹。
別淚遙添驛路塵。
南望楚天天接嶺。
北臨遙海海無津
思親遠夢楡社
戀主孤魂玉宸
征旆出關故國
行裝度漠卽殊隣
悠悠至痛無時盡。
欝欝悲懷底處伸。
數日齧氊應不死。
十年持節庶明倫。
邊庭歲暮羊無子。
上苑秋高不賓
行過殷墟麥穗
回首漢闕荊榛
歸心歲年年日。
遺恨千千萬萬春。
長句贈行記別
滿腔悲懷口難陳。
(公號湖岩。
自稱大明民
此後永廢科臼
吟咏從事
年四十二年。)
韓元震南塘集(一則)
公元1787年
遂菴行狀曰。
丁未
華人陳得,曾勝百餘人
漂到濟州
自言大明人。
上言 永曆皇帝保有一隅
克紹 崇禎之統。
朝議將執解淸國
先生獨奮曰。
大義所關也。
遂與李緯等數人上密䟽
極論不可
議政公(格)亦陳䟽力爭
廟堂不用其議。
陳得等竟押赴燕中。
閔文貞公(維重)執先生手。
深加敬歎。
至於涕下。
李畬睡谷集(一則)
閔驪陽(維重)謚狀
有漢船漂到耽羅。
盖 明季遺民也。
朝廷押送彼中
公曰。
不可一言以救之。
促駕入城。
適見洪公命夏書
正說此事。
公覽未了
涕淚交下
紙爲之盡濕。
翌日進對 啓曰。
此本不可押送
縱不能然
託以耶蘓宗文而入送日本
猶可以副其情願
時 廟議已定
以後患爲慮。
再三力爭
明其不然
而 上堅不許
公旣出言廟堂曰。
諸公儘憂後患耶。
萬一不幸
吾必以死自當
大臣不聽
公常痛恨不已
申愈集(二則)
尤菴先生行狀
丁未五月
耽羅漂到漢人百餘人
不改衣冠
自言在泉漳間。
東南一隅
 皇統尙存
吾等卽其人。
先生聞之泣下。
又恨其不得相見問泉漳朱子古蹟
遂貽知舊書曰。
 大明一脉
不絶矣。
天意可恃歟。
朝廷恐事洩於虜。
將縛解
燕山
先生慷慨痛惋
金佐明筵斥士類朋黨偏護
意在先生
皇恐不敢有言
或有疑而問之者
先生答曰。
泉漳人事
爲之淚落。
責之以義。
敢不承罪云。
義權公(格)行狀
丁未六月
有唐船漂泊濟州
一行百餘人
皆服華服華語
亦有通文曉事理者。
其言曰。
 永曆皇帝
保有江南
克紹 崇禎之統。
守臣上其事。
 朝家將執送于北。
拊膺涕下曰。
是可忍耶。
誰爲畫此計者。
國事至此
吾雖不在言地
豈忍含默。
使吾 君負不義名也。
奮筆草䟽
痛陳君臣大義
有讐上國之人。
投之餓乕之口。
甘心得罪天下後世等語。
書上不報
盖 上意深欲納其言。
大臣執政內懷恇懼
力主執送之議。
事果不行
忠志之士。
至今寒心痛。
而益服公之義烈
誦之不衰
(尤菴先生撰公基碣。
稱此事爲有功於民彜世敎
且於墓誌曰。
春秋之義。
炳然數十
而尊周爲大。
聖人匪風於變極之際。
以爲當治之兆。
安知不有 高皇帝神孫周宣王者出而克紹正統也。)
李宜顯陶谷集(一則)
尹珍山以健墓誌曰。
 顯宗朝。
有閩人漂到濟州
不改漢儀
 朝廷畏虜。
將執而與之。
抗䟽言其不
可。
辨激烈。
人比之校理公和䟽。
思漢編(四則)
公元1667年
馨遠遺事曰。
崇禎後丁未夏
唐船一隻漂到濟州
自謂福建泉漳人。
同船九十五人
皆唐服色
剃髮
其中鄭喜,曾勝,林寅觀,陳得四人
文士也。
濟州押送京城
井邑站。
磻溪馨遠往見。
漢語酬酢
四人驚喜
問答 皇朝事。
相對涕泣
仍謂永曆皇帝保有南方四省
 宗社不替。
衣冠依昔
今是 永曆二十一年云。
啓見其裝中曆書則果然云。
公元1803年
尤菴語錄曰。
 朝家以耽羅收得中原人。
押到漢師
仍執送虜中。
鄕士子。
莫不奔走見而愍歎也。
厥後有人以書質其不卞執送虜中之事者。
先生答書以爲泉漳人事
爲之淚落。
責之以義。
敢不承罪。
但伊時此有俟罪之事。
不敢言耳。
盖於其時
金佐明乃於筵中。
甚攻癸亥反正以來
西人之爲偏黨者。
其意盖指人之救護先生而攻斥善道世哲者也。
先生以爲不安俟罪云。
閔驪陽遺事曰。
遂菴太學掌議。
欲以此事陳䟽。
探事機。
歷拜公。
見公慷慨悲咤不自勝
爲之
感歎
每對人稱公忘身軆國
丹忠炳然
可質鬼神
有辭後世
一日公歸自朝堂
遂菴曰。
今日諸宰會處。
李元禎攘臂而言曰。
彼人事之已數十年。
當待誠信
相公曰。
公言是也
左右默默
無敢言其不然
世道人心
一至於此
可痛惋。
又曰。
濟州使狀啓中。
其與陳得問答說話
而今皇帝年紀幾何云云
不曰春秋而曰年紀
牧使武人不足責。
判官安塾可惜矣。
公元1787年
又曰。
丁未
有商船漂到耽羅。
舟中數百人
華服華語
其中陳得等數人頗能文
自言 永曆皇帝保有江南
吾屬卽其人也。
行裝中亦有 永曆皇帝璽書數紙。
左相致和,備堂金佐明等慮有後患。
押送虜庭
公方承旨
在外聞之大驚
趣駕還第
親客數人來會。
相與歔欷感慨
因命進酒
酒數行。
相命夏書至。
書中亦說此事。
未了
涕淚交下
紙爲之盡濕。
遂因入對力爭曰。
此輩不宜押送
從不能留置國中
若托以耶蘓宗文而入送日本
猶可以副其情願矣。
 上已廟堂之言。
故下敎曰。
彼人後若聞之。
不善也。
公對曰。
彼人文契然後成我罪案
今若直自邊邑管送日本
則是 朝廷無所預。
而後不至於生釁矣。
一無辜。
聖主所不忍。
明知漢人
而忍爲此乎。
 上曰。
彼人深巧。
無乃故令漂來。
以爲甞試之計耶。
公又以船葉之盡碎。
明其不然
不能得請
退而言於諸大臣曰。
諸公儘憂後患耶。
願使我再殿南服。
萬一不幸
吾請以死自當
大臣不聽
押送焉。
文忠公時在北藩
聞之歎曰。
吾弟雖不行
其心可質神明
吾聞活人多者。
其後也昌。
吾弟之後
必其昌乎。
李志上家庭書(一則)
大靜縣監安塾。
以捉囚漢人事
論議層激。
其所以與洪宇亮往復低昂
不許亮之欲放。
銳意拘置。
以貽朝廷難處者。
此可忍也。
不可忍也。
淸議以是不許
騎曺亦欲施罰矣。
夫人處事
若是不仁能有後乎。
遂菴集(二則)
答閔聖猷(鎭遠)書曰。
 顯宗丁未
有漢人數百漂到耽羅。
華服華語
其中陳得等數人。
能文曉事
自言 永曆皇帝保有江南
克紹 崇禎之統。
吾屬卽其人也。
且其行裝中。
永曆璽書數紙。
牧使
洪宇亮據宲密 啓。
于時三事不備
右相鄭公致和獨掌廟議
欲執解于北。
金尙書佐明贊助
將遣備局郞。
渡海押來。
先人時在散班
聞而涕下曰。
國事至此
吾雖不在言地
豈忍含默乎。
亟上密䟽
痛陳君臣大義
有讐上國之人。
投之餓乕之口。
甘心得罪天下後世等語。
不報
時尹軆元以倡同志數人。
方具一䟽
亦忝大學齋任。
苦于儒生
上貼黃之章。
一日大監辱臨鄙家
敎尙曰。
余屢以此事爭于筵席
自上不無聽納之意。
而恐語泄生事
趑趄未决
若儒䟽入於此際。
則 上必以爲事已宣露
如此豈不有害密勿之機乎。
子須姑停䟽擧
以此力言于士反。
俾幷少遲。
奉諾。
其後造門屛。
以𧨝廟謨
大監曰。
我有一策
朝廷若差我濟州
我當隨便善處
他日事發。
我自當之。
不爲 君相之累矣。
日昨以此陳乞於筵中。
亦甞力懇於相公
相公峻拒不納。
沒奈何矣。
此外無長策。
當不住申請矣。
後日筵中。
終以執送爲决。
太學䟽及體元諸人一時上徹
而皆不得力矣。
大監每言及此事。
慷慨悲咤
不能自勝
位卑力孤。
不見用。
忘身軆國
炳炳丹忠。
可謂質諸鬼神有辭後世矣。
然其事秘。
人莫知之。
可恨也。
大監一日謂余曰。
今日諸宰會處。
元禎攘臂而言曰。
彼人事之已數十年。
當待誠信
相公曰。
公言是矣。
左右默默
無敢言其非。
世道人心
一至於此
可痛惋。
先生甞語及陳得事
出示其時太學䟽等及所與閔公(鎭遠)書。
因曰其時我 國押解彼人
彼乃釋之。
使還得等還由我境云。
其時退憂公亦主押解之議。
靜觀齋詩曰。
春秋大義無人識。
石室山痛哭廻云云。
未知果然否。
曰。
靜觀其詩自謂未甞指斥退憂之語矣。
然退憂初盖與鄭相致和諸人
同其議矣。
文谷出在楊山
還言不是
退憂遂入對
更言不可矣。
李陶菴集(一則)
郡守朴公(尙一)墓碣
 顯宗丁未
泉漳人林寅觀等。
永曆正朔
漂到耽羅。
廟議送與虜。
公與四學章甫拜䟽
極論朝廷狃讐背義之失。
其槩云請斬首相鄭太和頭。
以謝 大明
一世壯之。
鄭相戒其子弟無憾曰。
此人重義理。
不饒姻婭
士論如此矣。
(原本以爲鄭相太和
其時主論者鄭相致和
兄弟不當共據相府
此或記傳之誤者歟。)
鄭澔丈巖集(一則)
李公(𡐔)行狀
丁未出除濟州使。
道聞閩人林寅觀等漂到大靜縣
牧伯執而聞於朝。
縛送燕京
公聞而慨然
到官
與林寅觀等相見
文字酬酢
詳得 中朝甲申以後消息
出示永曆二十一年大統曆
永曆皇帝
是 崇禎皇帝之孫。
今據廣西四省云。
公聞卽歔欷出涕
將禀于 朝。
送還本土
後雖有患。
自當之。
旣而押去郞廳入島。
事雖已。
不勝慨惋。
致書沂川相命夏云云。
相報書曰。
公之爲此者。
一出於尊周之義。
竭力周旋
不可得
則但於接送之際。
曲致慇懃而已
漂人感泣曰。
大官德意
死不可忘。
公命子弟
錄與漂人問答一卷藏于家。
恩恤
公元1798年
正宗戊午七月二十一日
左承旨晉賢所啓。
臣有區區所懷
適當今日
倍切激感
敢此仰達矣。
昔在辛巳關西七義士立節也。
南舘被禍十二人
灣上被禍十五人
合爲二十七人
乙未贈職時。
只擧八人之名。
其中崔孝一,車禮亮。
又在二十七人之外
二十七人中。
得蒙褒 贈者。
只是
公元1821年
六人而已
其餘二十一人中。
白大豪,黃後晟,崔訔,張超四人之名。
襍出於諸義士公私文跡
韓仕䧺,白元仁,黃大三人
幸有傳記
以不泯。
此外十四人
與其姓名而終無可徵之道。
極其悼惜
凡此二十一人者。
同是被禍南舘龍灣上。
其所樹之卓然
顧與已配院之七義士
宜無異同
只緣子孫畏縮泯伏。
以致見漏於當時恩典
今則七義士
皆已配侑於顯忠祠。
華誥崇秩
血食千秋
而獨彼知名七人不知名者十四人
孤魂無主
四時餒饗。
其所欝抑寃恨冥冥之中者。
想必有倍於前日
今若別設一壇於顯忠祠之傍。
一木牌。
書之辛巳義士白大豪等二十一人
每於祠享之時。
一軆祭之。
則不昧之魂。
永有依歸
西土瞻聆。
倍當激勸
其於慰忠奬烈之方。
不爲無助矣。
昨年
義州慰諭御史李始以此事狀
歸卽陳達
而因其時禮堂之覆難。
未免置而勿論
臣之愚見
則恐無不可施之端。
設壇並享。
他院固有已例。
不必以禮無所據爲說。
設壇又與配院大有間焉。
則亦豈至於恩典之瀆褻乎。
臣向叨灣尹。
旣切卽地之感。
登筵席。
仰念我 聖上
感風泉。
存錄忠裔之敎。
不勝激懷。
輒此仰
下詢大臣處之。
合事宜矣。
 上曰。
依爲之。
令該曹問于在京大臣可也
公元1636年
曹啓曰。
發遣郞廳。
問議于在京大臣
則議政府右議政李秉以爲別設一壇之議。
非無所據。
而年前禮堂之持難。
旣有意見
其時相臣亦以禮堂之言爲是
臣愚昧。
不敢擅議於義起之禮。
伏惟上裁云。
領中樞府事臣洪樂性,行判中樞府事臣蔡濟恭,領敦寧府事臣金履素
俱以病未獻議矣。
大臣之議如此
 上裁何如
 傳曰。
 皇朝崇禎丙子以往
山河包羞
草木帶腥。
而尙今爲志士之所扼腕裂眦者。
辛巳之崔孝一,車禮亮事也。
丁未之林寅觀,陳得事也。
當崔孝一之市舟浮海也。
關以西許多壯士
被酒悲歌
相送於港口
而謀洩爭死
一得脫。
其勇也扛鼎
其術也舞釰。
忠義薄雲耀日
畢竟不成死者命也。
同時被禍
已蒙㫌褒之外
又有二十一人
名姓之傳者。
七人耳。
猿鶴謳吟
尙有煩寃
茫然風沙
水落石出
西望歔欷
未甞撫髀於邑
宋威愍公鄭驤葬以衣冠
而建祠以祠之。
唐衛士手擊金虜以死。
名字不聞
朱子表章之。
崔,車諸人之祠。
亦倣威愍故事
則以其姓名不傳
詎少衛士忠節乎。
木牌紙牓。
廣招享之。
盖有崇節近例。
府內旣有顯忠祠。
以其牌面藏弆本祠。
春秋祭日
並享于壇。
仍令道臣就其祠。
題其牌面曰 皇朝義士白大豪等二十一人
祭用剛鬣斗酒著爲式。
若林寅觀等九十五人之事。
固出於迫不得已之意。
而故副學李端相之詩。
洗馬尹以健之䟽。
可以無愧千秋
九十五人一時並戮。
慘傷錯愕
何嗟及之。
其來泊雖在耽羅。
回程必由灣上。
于今一百三十有二年之間。
尙未宣欝䟽寃之擧。
其爲闕典欠事
有過此。
適當二十義士並享之時。
九十五人一軆造牌同祭。
題曰 皇明遺民林寅觀等九十五人
若是則禮似有據。
義似有辭。
以此意分可也
公元1667年
禮曹跋尾
今七月二十一日
北苑望拜禮罷後。
惟我聖上風泉感興
春秋比義
爰修崇節闡幽之 盛典
有若辛巳義士白大豪等二十一人
丁未遺民林寅觀等九十五人
風檣陣馬
毅魄之靡憑。
腥烟氊野。
寃魂之無主。
於是衛士故事
倣節
祠之近例。
 特命設壇于顯忠祠之左。
而並 賜牲酒之侑。
亦自儀曹下送木牌二面
一則當以 皇朝義士白大豪等二十一人題面
一則當以 皇朝遺民林寅觀等九十五人題面也。
大抵義起之例。
不常有。
今此姓名不傳之諸義士
穹壤無歸之故遺民
同被曠古隆恩
仍與楚些招來
肹蠁在壇。
精靈可尋。
其義也籩豆以倣之。
其饗也旗鼓以侈之。
奚但彼一百十有六人
徘徊歔欷風雨冥冥之中
龍灣以東。
遼薊以北。
凡有血義之倫。
孰不聞此而激仰雪涕
生則北首張拳。
死則兼衛 本朝
義聲天下
樹倫綱於百世
所以聖人丕烈
而報 昭代特典耶。
猗歟 聖敎一布
大東山河洗羞。
八域之草木拂腥。
永有光於崇禎日月矣。
設壇與祀享時擧條件
關後錄下送爲去乎。
到關卽爲申明知委該府。
仍爲趁卽擧行後形止。
亦卽狀聞
曹啓曰。
今此 皇朝義士白大豪等二十一人
 皇朝遺民林寅觀等九十五人
設壇于義州顯忠祠之傍。
造牌同享。
而壇所則設於祠左神門之內。
坐向與祠宇同。
木牌一依配享位板造成
依 傳
公元1789年
題面
春秋祭享時。
列奉於壇上
常時則祠內分左右奉安
而勿設交椅
一空床。
安於其上。
以避配享之嫌。
第次當依傳敎第次
內奉安時
白義士等在東配享之下。
遺民在西配享之下。
壇上出主時。
亦白東林西。
祠享時祭品。
一依配享位例備設
旣是衆人同享。
白義士等一位
遺民一位
各以飯三盆泡湯三盆,酒三大椀。
猪用全首。
設壇後祭時。
己酉致祭時例。
旗幟鉦鼓
 香祝當自京下送。
官本府尹爲之。
板材栗木
依例自本曹下送。
合行條件
關後分付本道之意敢
 傳曰知道
神理不甚相遠
則距泉漳不啻夐邈。
况百餘年之後
始行並侑之典。
年之久地之遠有如彼。
其所招招之擧。
宜有拔異之例。
略倣城隍發告儀節
行祀前。
先令守臣告于城祠。
祭日備禮行事
告文道臣撰送事。
一軆分付箕伯灣尹可也
後錄
 一。
設壇於祠左神門之內。
坐向與祠宇同。
 一。
木牌一依配享位板造成
依 傳敎題面
春秋祭享時。
列奉於壇上
常時則祠內分左右奉安
而勿設交椅
一空床。
安於其上。
以避配享之嫌。
 一。
第次當依 傳敎第次
內奉安則白義士等在東配享之下。
遺民在西配享之下。
壇上出主時。
亦白東林西。
 一。
祠享時祭品。
一依配享位例備設
旣是衆人同享。
白義士等一位
遺民一位
各以飯三盆泡湯三盆,酒三大椀。
猪用全首。
 一。
設壇後祭時。
己酉 致祭時例。
設壇幟鉦鼓
 一。
香祝當自京下送。
獻官則本府尹爲之。
 
一。
板材栗木
依例自本曹下送。
公元1798年
維崇禎百七十一年歲次戊午九月初七日
 國王遣臣義州府尹李基讓。
諭祭于 皇朝遺民林寅觀等九十五人之靈。
大運陽九
鱗介冠裳
帝統如綫。
炎陬迷茫
何來一舟
掠于扶桑
殷冔無改。
漢曆猶煌。
若將復覿。
上國之光。
維耽與漳。
萬里重洋
於我乎泊。
玄昊孔彰
時際綴旒
弱投於強。
忍令周黎。
終離箕壃。
夫豈所樂。
事有難詳。
儒臣播詠。
布衣抗章
孰有血氣
而不衋傷
時移跡𨓏。
雲水𣾘泱。
餒魂無依
托些何鄕。
輪馬倭遲
往來 帝傍。
怛兮中心
寤言難忘
曩拜北苑
回薄星霜
風泉餘感。
靡隱不揚
由義起。
于灣之陽。
城下淸流
萬折湯湯
試▣域中
腥塵彌望
一區乾凈
繄維東方
臨江大招
酒馨鬣剛。
其來醉飽
守臣瓣香
(附)公山李泰淵。
南京使臣黃傑問答
公元1827年
𨓏在丁亥
唐船數隻
漂到海南縣
被執之日。
恐其殺害
自削其髮。
假稱淸人
又焚其所文書
盖自南京差遣使。
請兵日本
搆辭朝鮮
挾攻淸人之計也。
其上使則前太學士黃傑蘓州人
副使都督九堦浙江人
金賓亦以白衣隨行
傑等英姿秀異
文章贍麗
九堦身長八尺
容貌傑特
賓則文彩動人
笔跡絶妙
南海縣次次押領
送於京都
及到公州。
主倅李泰淵別備供具
禮待甚欵。
兩使恠而問之曰。
吾所經都邑
皆以惡草具待之
到此甚欵。
公山倅必是名人也。
譯官紿曰。
主倅以翰林學士
言事左遷
兩使然之。
至暮
公山倅又持牛酒
親往勞之
兩使僕僕稱謝
張燭穩叙。
語及中原
南京事。
兩使牢諱曰。
我輩本以江湖間駔𩦱之徒也。
避兵奔竄
漂轉到此。
南北興亡之事。
漠然不知矣。
主倅且怒且解曰。
我國勢窮力竭
不得已臣事
彼國。
至於 皇朝
則舊誠少無所變。
諸老爺若是踈外
不肯開抱。
余甚愧嘆
兩使曰。
主公若是至誠問之。
則余何敢不副盛敎也。
乃取筆書辭問答
兩使嫌其煩漏。
色有持難。
主倅乃取粉板以示之。
旋卽拭之。
兩使大喜
於是各持粉板
互相問答
上使先以宋詩書以示之。
卽樓外靑山山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薰得遊人醉。
直杷(一作把)杭州杭州之詩也。
主倅曰。
何以示此也。
曰。
主公知此詩乎。
曰。
此乃宋人名作也。
余亦知之。
上使色喜
卽命還取側書其傍曰。
樓外靑山不見樓。
西湖歌舞一時休。
暖風得馬糞臭。
直把杭州滿州
(卽胡地名。
)主倅曰。
何以改此詩也。
曰。
陵陷之後
南人以此改之。
泣下沾襟
主倅乃以淸明時節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在。
牧童遙指杏花村
挾書淸明時節紛紛
亂離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在。
牧童遙指向化村。
(胡人降附本國居生者謂之向化
)以示之曰。
丙子東人以此改此詩。
上使撫掌大笑曰。
改此詩者。
亦是才子也。
主倅因問北京顚末
上使曰。
大明亡徵
始於萬曆壬辰東征之後
經費虗耗
百姓怨咨
天下騷然
人心思亂。
所謂流賊起於
其時
分據山東勢漸熾。
而 皇帝晏然鴆毒
荒淫鄭妃。
天下之事。
委之太監
䆠官專執朝權
盖自天啓時門生天子
至於崇禎時
則天拱手而已
所謂關東無能爲者。
正謂此也。
流賊以此益熾
賊黨心腹
相半都城
及至城陷之日。
羣盜闌入城門然後
 皇帝始知之。
乃與 皇后同縊而崩。
自古亡國之變。
豈有如此時哉
北京旣陷之後
元帥吳三桂托以復父之讐。
引入強胡。
復躝中原
使三百年禮樂之地。
一朝變作豺虎之穴。
自古兵火之慘。
豈有如此時者乎。
主倅又問南京之事顚末曰。
北京避亂將士
南渡金陵
議立藩王
以存宗社
不擇賢否
貪功名。
乃立弘光
卽福恭王常之子
鄭妃之孫也。
鄭妃萬曆時煽亂天下
積失人心
天下之人。
怨怒沸動
正如唐明皇楊貴妃
弘光以此不愜輿情
加以性本昏庸
淫戱無度
淸人擧兵南下
俘執福王
臨江車裂
直渡長江
若昇虗邑
乃擒弘光
遂陷南京
南安伯鄭芝龍定策協謀
推戴唐王
稱以監國
是爲 永曆皇帝
淸人聞之。
乃欲一擧殲盡。
精兵十萬。
直擣長駈
 皇帝預先設備
可飮之白水則盡置毒藥
可陣之塲
則盡莊炮火
賊兵不知飮水人馬自斃
設陣則火炮自發
不戰自破。
盡死滅。
若干殘兵
得生還。
 皇帝以蠻兵四十萬。
後長駈。
直擣金陵
賊兵望風遁潰
不敢交鋒
渡河而北。
 皇帝收復南京
畫漢爲界。
漢水以北則委與淸人
漢水以南則以五十萬沿江列陣
分據要害
宗宗中選大將
以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建儲嗣。
以江曰廣爲中興相。
曰廣之忠義大節
卽今諸葛亮也。
江南之人。
以爲重。
鄭芝龍父子
䧺才妙畧
雖古之名將
蔑以加矣。
主倅問曰。
李自成今在何處
曰。
自成關中
又爲淸人所逐。
走入成都病死
其子兵單勢孤。
不能自立
歸順金陵
江曰廣建議以爲此賊乃宗社大賊。
萬世深讐
不殺此賊。
無以建中興之業也。
不可以降者不殺
有所容貸
遂斬之。
卽今西蜀以南
皆爲永曆之地矣。
主倅又問曰。
北京之敗。
忠臣義士之死於國者幾何
曰。
其時死節
亦有某某人矣。
至如洪閣老承疇
素以名流爲國大臣
人皆以爲承疇必先伏節死義
吳三桂引賊入城。
承疇首先附降。
以爲三桂承疇豈眞降虜
姑爲全軀以爲後圖計。
及攻金陵也。
承疇以前大將
引路先下。
因執兵權
封王陝西口。
貴富而已
了無匡復之志。
承疇三桂
天下之人。
莫不憤奮。
欲食其肉。
主倅又問曰。
卽今南京形勢
庶有興復之期乎。
上使曰。
 大明中興之厥兆有三。
惟我 崇禎皇帝無失德。
遭時不幸
遂死社稷
天下傷悼
中興之兆此其一也。
 皇帝聖明
將相得人
中興之兆此其二也。
西蜀江南
物貨府庫
 大明兼有之。
中興之兆此其三也。
因問老爺居在蘓州
姑蘓風景
可以聞與。
楓林幾何
上使曰。
何以楓林
神曰。
古詩江楓漁火對愁眠之句。
以此知有楓林也。
上使曰。
貴國文翰之國
中國隔遠
古人詩句
不知意味而讀之耳。
所謂江楓者非楓林
乃是禽名也。
詩以楓橋夜泊爲題。
何不信也。
相對酬酢
情意頗洽。
翌日相別
各有悽感之懷。
及到京城
適有敕使入在舘。
兩使入門
敕見黃傑至。
奔趨下庭
握手號泣
兩人京城時。
曾爲翰林同官者也。
敕使歸時。
同行北京
不屈死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