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总经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49H 页
十三经考下
唐开成石经本
 案唐贞元二年。判国子祭酒郑覃,周墀等。始校周易,尚书,毛诗,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仿蔡邕刊碑。列于太学。太和元年。敕待诏创立石壁九经。唐玄度覆定字体。并论语,孝经,尔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㨾。四十卷。开成二年冬十月乃成。旧在务本坊。唐韩建筑新城。弃之于野。朱梁时刘鄩用尹玉翁言。迁故唐尚书省之西隅。宋元祐中。吕大防始迁西安府学。 皇明嘉靖乙卯地震。石经倒损。西安府学生员王尧惠等。按旧文集其缺字。刻小石立碑傍。唐书谓石经违弃。师法不足观。然其笔不离欧,虞,褚,薛法。非今人所及。惟尧惠等补字纯缪。又资治通鉴纲目。后周广顺三年夏六月。九经板成。后唐明宗令国子监。校正九经刻板印卖。至是板成献之。虽乱世印布甚广。时蜀毋昭裔亦出私财百万。营学馆。且请刻板印九经。蜀主(孟昶)从之。蜀中文学亦盛。盖自古书籍多用缮写。苟或考校不精。必致错误。又一经兵燹。辄复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49L 页
亡失。古本之不传。职由是耳。自开成石经成。而至今取准。广顺板本成而传布遂广。孟子七篇。清康熙三年。咸宁令黄家鼎等补刻。王士禛以为中丞贾汉复所刻。张参五经文字三卷亦唐刻。参并文宗时待诏。唐天宝中。刻九经于长安。礼记以月令。从李林甫之请。此本磨灭似久。今不见行。
周易
 用王弼本。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二万四千四百三十七字。
尚书
 
用孔安国本。金石文字记二万七千一百三十四字。

 用毛传郑笺本。金石文字记四万八百四十八字。
周礼
 用郑玄本。金石文字记四万九千五百十六字。
仪礼
 用郑玄本。金石文字记五万七千一百十一字。
礼记
 用郑玄本。金石文字记九万八千九百九十四字。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0H 页
春秋左氏传
 用杜预本。金石文字记十九万八千九百四十五字。
春秋公羊传
 用何休本。金石文字记四万四千七百四十八字。
春秋谷梁传
 用范宁本。金石文字记四万二千八十九字。
孝经
 用唐玄宗御注并御序。天宝四载刻。谓之石台孝经。金石文字记二千百十三字。
论语
 用何晏本。金石文字记一万六千五百九字。
尔雅
 用郭璞本。金石文字记一万七百九十一字。
孟子
 用赵岐本。金石文字记无所著。清人所刻可知。
  案阎若璩石经考刊正曰。孟蜀广政十四年。镌周易。至宋仁宗皇祐元年。公羊传工毕。是为石室十三经。仁宗命刻篆隶二体石经。杨南仲书。刻石两楹后。仅孝经,尚书,论语毕工。是为嘉祐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0L 页
石经。高宗绍兴间。亲书易,书,诗,左氏传,论语,孟子,礼记五篇。(凡七经)孝宗淳熙四年。诏建阁以覆之。是为绍兴御书石经。(立于太学首善阁及三礼堂廊底。又宗室赵克继书论语于国子监。是谓至和石经。)是皆一代之文献。然开成石经。非尽刻十三经。窃疑宋人所补刻。盖唐则只九经而已。孟蜀石经石墨镌华以为朱子所引。
宋咸平二年校正本
  案宋史邢炳传。称炳于咸平二年受诏。与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正周礼,仪礼,公羊谷梁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盖九经之外。三经义疏。皆炳所著。并孟子义疏。(旧本题孙奭疏而未详。)而十三经之目始立。定于唐者易,诗,书,三礼,三传。定于宋者孝经,论语,孟子,尔雅。至 皇明时刊行监本在学宫。然文多讹脱。
孝经正义九卷
 四库全书总目。唐玄宗明皇帝御注,宋邢炳疏。玄宗御制序末。称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义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则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唐书元行冲传。玄宗自注孝经。诏行冲为疏。立于学官。令集贤院写颁中外。炳疏即据行冲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1H 页
为蓝本。然孰为旧文。孰为新说。今不可辨。
论语义疏二十卷
 四库全书总目。魏何晏注,宋邢炳疏。集解所引十三家。今本各题曰某氏。皇侃义疏则均题其名。(实十三家。晋太保河东卫瓘字伯玉。晋中书令兰陵缪播字审则。晋广陵太守高平栾肇字永初。晋黄门郎颖川郭象字子元。晋司徒济阳蔡谟字道明。晋江夏太守陈国袁宏字叔度。晋著作郎济阳江厚字思俊。晋抚军长史蔡溪字子叔。晋中书郎江夏李充字宏度。晋廷尉太原孙绰字兴公。晋散骑常侍陈留周坏字道夷。晋中书令颖阳范宁字武子。晋中书令琅琊王珉字季瑛。右为江熙所集。见中兴书目。)
  案秦进序中。称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侃疏亦曰何集注皆呼人名。惟包独言氏者。包名咸。何家讳咸故不言也。(案晏何进之孙。何咸子。)与序文合。知今本为后来刊板之省文。然周氏与周生列。遂不可分殊。不如皇本之有别。考邢炳疏中。亦载皇侃何氏讳咸之语。其疏记其姓名句则云注但记其姓。而此连言名者。以著其姓。以名其人。非谓名字之名也。是炳所见之本。已惟题姓。故有是曲说。其疏与皇疏所载。亦异同不一。大抵互有长短。如学而篇不患人之不己知章。皇疏有王肃注一条。里仁篇君子之于天下也章。皇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1L 页
有何晏注一条。今本皆无。观顾炎武之石经考。以石经仪礼校监板。或并经文全节漏落。则今本集解传刻佚脱。盖所不免。然蔡邕石经论语。于而在萧墙之内句。两本并存。见于隶释。陆德明经典释文。于诸本同异。亦皆并存。盖唐以前经师授受。各守专门。虽经文亦不能画一。无论注文。固不必以此改彼。亦不必以彼改此。晁公武读书志。称其亦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刊定而成。今观其书。大抵剪皇之枝蔓。而稍传以义理。汉学宋学。玆其转关。是疏出而皇疏微。迨伊洛之说出。而是疏亦微。
尔雅注疏十卷
 四库全书总目。晋郭璞注,宋邢炳疏。案大戴礼孔子三朝记。称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则尔雅之来远矣。然不云尔雅为谁作。据张揖进广雅表。称周公著尔雅一篇。今俗所传三篇。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或言沛郡梁文所考。皆解家所说。疑莫能明也。于传注之人。亦无确指。其馀诸家所说。小异大同。今参互而考之。郭璞尔雅注序。称豹鼠既辨。其业亦显。邢炳疏以为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2H 页
武帝时。终军事七录。载犍为文学。尔雅注三卷。陆德明经典释文以为汉武帝时人。则其书在武帝以前。曹粹中放斋诗说曰。尔雅毛公以前。其文犹略。至郑康成时则加详。如学有缉熙于光明。毛公云光广也。康成则以为学于有光明者。而尔雅曰缉熙光明也。又齐子岂弟。康成以为犹发夕也。而尔雅曰岂弟发也。薄言观者毛无训。振古如玆。毛公云振自也。康成以观为多。其说皆本于尔雅。使尔雅成书。在毛公之前。顾得为异哉。则其书在毛亨以后。大抵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词。观释地有鹣鹣。释鸟又有鹣鹣。同文复出。知非纂自一手也。其书欧阳脩本义以为学诗者。纂集博士解诂。高承埏事物纪原。亦以为大抵解诂诗人之旨。然释诗者。不及十之一。非专为诗作。扬雄方言以为孔子门徒。解释六艺。王充论衡。亦以为五经之训。然释五经者。不及十之三四。更非专为五经作。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之同异。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义。如释天云暴雨谓之冻。释草云卷草拔心不死。此取楚词之文也。释天云扶摇谓之猋。释虫云蒺藜蝍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2L 页
蛆。此取庄子之文也。释诂云嫁往也。释水云瀵大出尾下。此取列子之文也。释地云西至西王母。释兽云少领盗骊。此取穆天子之文也。释地云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鹣。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鲽。此取管子之文也。又云邛邛岠虚负而走。其名谓之蟨。此取吕氏春秋之文。又云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释地云河出昆崙墟。此取山海经之文。释言云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又云洪廓宏溥。介纯夏幠。释天云春为青阳。至谓之醴泉。此尸子之文。释鸟曰爰居杂县。此取国语之文也。如是之类。不可殚记。盖方言急就之流。特说经之家。多资以正古义。故从其所重。列之经部耳。璞时去汉未远。如遂幠大东称诗。钊我周王称逸书。所见尚多古本。故所注多可据。后人虽迭为补正。然宏纲大旨。终不出其范围。炳疏亦多能引證。如尸子广泽篇,仁意篇。皆非今人所及赌。其犍为文学。樊光李巡之注。见于陆氏释文者。虽多所遗漏。然疏家之体。惟明本注。注所未及。不复旁搜。此亦唐以来通弊。
孟子正义十四卷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3H 页
四库全书总目。汉赵歧注。其疏则旧本题宋孙奭撰。注中如谓宰予,子贡,有若。缘孔子圣德高美而盛称之。孟子知其太过。故贬谓之汗下之类。纰缪殊甚。以屈原憔悴。为徵于色。以宁戚扣角。为发于声之类。亦比拟不伦。然朱子作孟子集注或问。于歧说不甚掊击。至于书中人名。惟盆成括,告子。不从其学于孟子之说。季孙,子叔。不从其二弟子之说。馀皆从之。书中字义。惟折枝按摩之类。不取其说。馀多取之。盖其说虽不及后来之精密。而开辟荒芜。俾后来得循途而深造。功要不可泯也。胡爌拾遗录。据李善文选注。引孟子曰墨子兼爱。摩顶致于踵。赵岐曰致至也。知今本经文及注。均与唐本不同。今證以孙奭音义所音。岐注亦及。不相应。盖已非旧本。至于尽心下篇夫子之设科也注。称孟子曰夫我设教授之科云云。则显为我字。今本乃作夫子。又万子曰句注。称万子万章也。则显为子字。今本乃作万章。是又注文未改。而经文误刊者矣。孙奭之疏。朱子语录。谓邵武士人所假托。蔡季通识其人。今考宋史。邢炳受诏。与孙奭等校定周礼,仪礼,公羊谷梁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3L 页
不云有孟子正义。涑水纪闻。载奭所定著。有论语,孝经,尔雅正义。亦不云有孟子正义。其不出奭手。确然可信。其疏皆敷衍。语气如乡塾讲章。故朱子语录。谓其全不似疏体。不曾解出名物制度。只绕缠赵岐之说。至岐注。好用古事。为比疏多不得其根据。如注谓非礼之礼。若赵质娶妻而长拜之。非义之义。若藉交报雠。此诚不得其出典。(原注。案藉交报雠。似谓藉交游之力。以报雠如朱家。郭解非有人姓藉名交也。疑不能明。)至于单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事出庄子。亦不能举则弇陋太甚。朱彝尊经羲考。摘其欲见西施者。人输金钱二文事。诡称史记。今考注。以尾生为不虞之誉。以陈不瞻为求全之毁。疏亦并称史记。尾生事实见庄子。陈不瞻事实见说苑。皆史记所无。如斯之类。盖影撰无稽矣。
  案孟子疏。因孙奭作孟子音义。故伪撰者因缘为正义。其破绽若是纷纭。览者自可察之。
  又宋礼部韵略所附条式。自元祐中。即以论语子试士。是当时。已尊为经。而晁氏读书志。孟子仍列儒家。至陈氏书录解题。始与论语同入经部。盖宋尊孟子。始王安石元祐诸人务与作难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4H 页
故司马光疑孟晁说之诋孟作书。非攻孟子。攻安石也。白珽湛渊静话所记言之颇详。晁公武不列于经。犹说之之家学耳。陈振孙虽改晁氏之例。列之于经。然其立说乃以程子为词。亦非尊孟子。仍尊程子而已矣。考赵岐孟子题词。汉文时。已以论语,孝经,孟子同置博士。而孙奭所编音义。实十口祥符间。奉敕教刊孟子所修。然则表章之功。在汉为文帝。在宋为真宗。在汉为赵岐。在宋为奭。
宋儒诸本
  
案东西京以后。儒者派流屡变。其初则专门也。师承既严。谨守尺度。非惟诂训相传。莫敢同异。即其篇章字句。亦恪遵袭故。其弊也拘。及魏之初。清谈害道。风气将变。故王弼,王肃之徒。稍生异议。而流风浸染。疑信亦半。而唐之九经正义出。而遂成一定之论。然谶纬駮杂之说。错于其间。故未能厌伏名儒之心。各自论说。不相统摄。于是乎啖助,赵匡之徒。创说于盛唐。欧阳修,孙复,刘敞之徒。倡议于北宋。以诋排经师旧说为务。其弊也杂。及夫洛闽相继。道学大昌。摆落汉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4L 页
唐。独研义理。经训始尊。
程子易传四卷
 四库全书总目。杨时跋语。称先生著易传。未及成书。将启手足。以其书授门人张绎。未几绎卒。故其书散亡。学者所传无善本。谢显道得其书于京师以示余。错乱重复。几不可读。东归待次毗陵。乃始校正。去其重复。踰年而始完云云。则当时本无定本。其书但解上下经及彖象文言。用王弼注。以序卦分置诸卦之首。用李鼎祚周易集解例。惟系辞传,说卦传,杂卦传无注。董真卿谓亦从王弼。今考程子与金堂谢湜书。谓易当先读王弼,胡瑗,王安石三家。谓程子有取于弼。不为无据。谓不注系辞说卦杂卦。以拟王弼则似未尽然。当以杨时草具未成之说为是。程子不信邵子之数。故邵子以数言易。程子此传以理为主。一阐天道。一切人事。
朱子原本周易本义十二卷。附录周易本义四卷。
 四库全书总目。是书以下经为二卷。十翼自为十卷。顾炎武日知录曰。洪武初。颁五经天下儒学。而易兼用程朱二氏。亦各自为书。永乐中修大全。乃取朱子卷次。割裂附程传之后。而朱子所定古文。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5H 页
仍复淆乱。如彖即文王所系之辞。传者孔子所以释经之词。后凡言传仿此。乃彖上传条下义。今乃削去彖上传三字而附于大哉乾元之下。象者卦之上下两象及两象之六爻。周公所系之词也。乃象上传条下义。今乃削去象上传三字而附于天行健之下。此篇申彖传象传之义。以尽乾坤二卦之义。而馀卦之说。因可例推云。乃文言条下义。今乃削文言二字而附于元者善之长也之下。其彖曰象曰文言曰。皆朱子本所无。复依程传添入。后来士子厌程传繁多。弃去不读。专用本义。而大全之本。乃朝廷所颁。不敢辄改。遂即监板传义之本。刊去程传。而以程传次序。为朱义之次序。又曰。今四书坊本。每张十八行。每行十七字。而注皆小字。诗书礼记并同。惟易每张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三字。而本义皆作大字。与各经不同。凡本义中言程传备矣者。又添一传而引其文。皆今代人所为云。其辨最为明晢。然割裂本义。以附程传。自宋董楷已然。不始于永乐也。此为咸淳乙丑。九江吴革所刊内府。(案即清内务府。)以宋椠摹雕者。前有革序。每卷之末。题敷原后学刘宏校正。文字行款。及象传履夬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5L 页
二卦。不载程传。一一与炎武所言合。卷端惟列九啚。卷末系以易赞五首,筮仪一篇。与今本升筮仪于前而增列卦歌之类。亦回乎不同。彖上传标题之下注。从王肃本四字。今本删之。又杂卦传咸速也恒久也下。今本惟注咸速也恒久四字。读者恒以为疑。考验此本。乃是咸速常久。经后人传刻而刻而讹。此实为善本。
朱子诗集传八卷
 四库全书总目。朱子注诗。凡两易藁。吕祖谦读诗记所称朱氏曰者皆初藁。其说全宗小序。后乃改从郑樵之说。是为今本。卷首自序。作于淳熙四年中。无一语斥小序说。前后不符。亦旧稿之删改未尽者也。杨慎丹铅录。谓文公因吕成公太尊小序。遂尽变其说。虽臆度之词。或不无所因欤。自是以后说诗遂分攻。序宗序两家角立相争。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
 四库全书总目。陈振孙书录解题。称自笃公刘以下编纂已备。而条例未竟。学者惜之。又称其博采诸家。存其名氏。先列训诂。后陈文义。剪裁贯穿。如出一手。有所发明则别出之。诗学之详正。未有逾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6H 页
于此书者。
朱子大学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中庸章句一卷。
 四库全书总目。论语自汉文时立博士。孟子据赵岐题词。文帝时亦尝立博士。以其旋罢故中不载。中庸说二篇。见汉书艺文志。戴颙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见隋书经籍志。惟大学自唐以前。无别行之本。然书录解题。载司马光有大学广义一卷,中庸广议一卷。已在二程以前。均不自洛闽诸儒始为表章。特其论说之详。自二程始定。著四书之名则自朱子始耳。原本首大学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书肆刊本。以大学中庸篇须无多。从为一册。遂移中庸于论语前。 皇明科举命题。又以作者先后。移中庸于孟子前。大学古本为一篇。朱子分别经传。补缀阙文。中庸亦不从郑注分节。故均谓之章句。论语,孟子。融会诸家之说。故谓之集注。犹何晏注论语。裒八家之说。称集解也。惟晏皆标其姓。朱子或标或不标。例稍殊焉。大学章句。诸儒颇有异同。然所谓诚其意者以下。并用旧文。所特创者不过补传一章。要非增于八条目外。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6L 页
中庸虽不从郑注。而实较郑注为精密。盖考證之学。宋儒不及汉儒。义理之学。汉儒亦不及宋儒。言岂一端。要各有当。况郑注之善者。如戒慎乎其所不睹四句。未尝不采用其意。虽有其位一节。又未尝不全袭其文。论语孟子。亦颇取古注。如论语瑚琏一条。与明堂位不合。孟子曹交一注。与春秋传不合。论者或以为疑。不知瑚琏用包咸注。曹交用赵岐注。非朱子自撰。又如夫子之墙数仞注。七尺曰仞。掘井九仞注。八尺曰仞。论者尤以为矛盾。不知七尺亦包咸注。八尺亦赵岐注也。大抵朱子平生精力。殚于四书。其辨析疑似。辨别毫釐。远去易本义诗集传之上。读其书。要当于大义微言。求其根本。
朱子论孟精义三十四卷
 四库全书总目。朱子于隆兴元年。辑诸家说论语者为要义。其本不传。后九年乾道壬辰。因复取二程张子及范祖禹,吕希哲,吕大临,谢良佐,游酢,杨时,侯仲良,尹和靖,(案原本火旁享字。)周孚先等十二家之说。荟稡条疏。名曰论孟精义而为之序。时朱子年四十三。是书盖本程氏之学。发挥经旨。其后撰成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7H 页
集注。中间异同疑似。当加剖析者。又别著之于或问。似此书乃已弃之糟粕。然考诸语录。乃谓读论语。须将精义看。又谓论孟精义中所载诸先生语。须是熟读。一一记于心下。时时将来玩味。久之自然理会得。又似不以集注废此书。
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二十三卷
 朱在记右先君所著家礼五卷,乡礼三卷,学礼十一卷,邦国礼四卷,王朝礼十四卷。今刊于南康道院。其曰经传通解者。凡二十三卷。盖先君晚岁之所亲定。是为绝笔之书。次第具见于目录。惟书数一篇。缺而未补。而大射礼,聘礼,公食大夫礼,诸侯相朝礼八篇则犹未脱藁也。其曰集传集注者。此书之旧名也。凡十四卷为王朝礼。而卜筮篇亦缺。馀则先君所草定而未暇删改者也。今皆不敢有所增益。悉从其藁。至于丧祭二礼。则尝以规摹次第。属之门人黄干。俾之类次。顾念先君蚤岁。即尝有志于是书。昨在经筵。尝具奏欲请于朝。乞招致生徒。置局编次而不果上。然其著述之旨具存此。
  案今见行本仪礼经传通解。上载杨复仪礼啚。仪礼必明于古人宫室之制而后。揖让进退不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7L 页
失其位。而是书废此一门。随事立啚。纵横无定。然诸啚皆依经绘像。可粗见古礼梗槩。
胡安国春秋传三十卷
 四库全书总目。俞文豹吹剑录。称自草创。至于初稿。不留一字。其用意亦勤。顾其书作于南渡之后。故感激时事。往往借春秋以寓意。不必一一合于经旨。朱子语录曰。胡氏春秋传。有牵强处。然议论有开合精神。千古之定评也。明初科第。宗法程朱。而程子春秋传。仅成二家。朱子亦无成书。以安国之学出程氏。张洽之学出朱氏。故春秋定用二家。盖重其渊源。后洽传渐不行。独用安国书。渐乃弃经不读。惟以安国之传为主。当时所谓经义者。实安国之传义而已。故有明一代。春秋之学为最弊。冯梦龙春秋大全凡例。有曰诸儒议论。尽有胜于胡氏者。然业已尊胡。自难并收。以乱耳目。则风尚可知。
张洽春秋集注十一卷,纲领一卷。
 四库全书总目。洽进书状自言。于汉唐以来诸儒之议论。莫不考覈研究。取其足以发明圣人之意者。附于每事之左右。名曰春秋集传。既又因此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8H 页
之粗备。复仿先师文公语孟之书。会其精意。论次其说。以为集注云云。考朱子语录。深驳胡安国夏时冠周月之说。洽此书以春为建子之月。与左传王周正月义合。足破支离轇轕之陋。车若水脚气集。乃深以洽改周正。为非门户之见。殊不足据。至若水谓于春秋一书。质实制断不得。除非起孔子出来说当时事与所以褒贬去取之意方得。今作集注。便是质实制断。此照语孟例不得。语孟是说道理。春秋是记事。且首先数句便难明。惠公仲子。不知惠公之仲子耶。或惠公同仲子耶。尹氏卒。一边道是妇人。一边道是天子之世卿。诸儒讥世卿之说。自是明训。恐是举烛尚明之论。理虽是而事则非也云云。其言颇中洽病。要其合者不可废也。
蔡沈书集传六卷
 四库全书总目。小序一卷。沈遂条辨驳。如朱子之攻诗序。今其文犹存。而书肆本皆削去不刊。朱升尚书旁注。称古文书序自为一篇。孔注移之。各冠篇首。蔡之删之而置于后。以存其旧。盖朱子所授之旨。(案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朱子古经四卷,序一卷。则此本乃朱子所定。先有成书。升以为所授之旨。)是元末明初刊本。尚连小序。然宋史艺文志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8L 页
著录者。亦止六卷。则似自宋以来。即惟以集传单行。沈序称二典三谟。经朱子点定。然董鼎纂注正月朔朝条下注曰。朱子亲集书传。自孔序止此。其他大义。悉口授蔡氏。并亲稿百馀段。俾足成之。则大禹谟犹未全竣。序所云二典三谟。特约举之词。鼎又引陈栎之言曰。朱子订传原本。有曰正月。次年正月也。神宗。说者以为舜祖颛顼而宗尧。因以神宗为尧庙。未知是否。如帝之初等。盖未尝质言尧庙。今本云云。其朱子后自改乎。抑蔡氏所改乎。则序所谓朱子点定者。亦不免有所窜易。故宋末。黄景昌等。各有正误辨疑之作。陈栎,董鼎,金履祥。皆笃信朱子之学者。而栎作书传折衷。鼎作书传纂注。履祥作尚书表注。皆断断有词。明洪武中。修书传会选。改定至六十六条。盖朱子之说尚书。主于通所可通而阙所不可通。见于语录者。不啻再三。而沈于殷盘周诰。必求其解。其不能无憾也固宜。然其疏通證明。较为简易。且渊源有自。元与古注疏并立学官。而人置注疏肄此书。明与夏僎解并立学官。而人亦置僎解肄此。固有由矣。
陈浩云庄礼集说十卷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9H 页
四库全书总目。浩字可大。都昌人。云庄其号也。说礼记者。汉唐莫善于郑,孔。而郑注简粤。孔疏典赡。皆不似浩注之浅显。宋代莫善于卫湜。而卷帙繁富。不似浩注之简便。又南宋宝庆以后朱子之学大行。而浩父大饶师饶鲁。鲁师黄干。干为朱子之婿。遂籍考亭之馀荫。得独列学官。其注学记术有序句。引周礼卿大夫春秋以礼会民而射于州序。周礼卿大夫。实无此文。注檀弓五十以伯仲句。引贾公彦仪礼疏。乃孔颖达礼记疏文。正与贾说相反。颇为论者所讥。然朱子注騋牝三千。引礼记问国君之富。数马以对。礼记无此文。注孟子神农之言。引史迁所谓农家者流。史记无此文。蔡沈注釐降二女于妫汭。引尔雅水北曰汭。尔雅无此文。又注西伯戡黎。引史记纣使胶鬲观兵。注星有好雨。引汉志轸星好雨。史记汉书。并均无此文。是皆偶然笔误。未足以累全书。且何休汉代通儒。号为学海。而注公羊传舟中之指可掬句。引天子造舟诸侯维舟卿大夫方舟士特舟语。尚误记尔雅为礼文。又何有于浩。浩所短在不知礼制当有證据。礼意当有发明。而笺释文句。一如注孝经论语之法。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59L 页
故用为蒙训则有馀。求经术则不足。朱彝尊经义考。以兔园册子诋之。固为已甚。要其说亦必有由矣。
  案云庄说甚肤浅。然行于场屋已久。人喜其易见。故虽知逊于古注而不能舍也。如曲礼席间函丈。浩以两席并中间为一丈。近时纳𠶜性德引文王世子席之制三尺三寸三分寸之一驳之是也。
永乐大全本
  案 皇明成祖皇帝永乐十二年十一月甲寅。修五经四书。十三年九月告成。 成祖亲制序弁之卷首。 命礼部刊赐天下。宣德八年冬十月。陪臣朴安臣至自京师。颁 钦赐五经四书。初庄宪王具奏乞遣子弟。诣太学读书。 帝敕曰。览奏。欲遣子弟。诣北京国学或辽东乡学读书。具见务善求道之心。但念山川修远。气候不同。子弟之来。或不能久安客外。或父子思忆之情。两不能已。今赐王五经四书大全一部。以为教子弟之用。
周易大全二十四卷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60H 页
四库全书总目。明胡广等奉 敕撰。朱彝尊经义考。谓广等就前儒成编。杂为钞录而去其姓名。易则取诸天台鄱阳二董氏,双峰二胡氏。于诸书外。未寓目者至多云云。天台董氏者。董楷之周易传义附录。鄱阳董氏者。董真卿之周易会通。双湖胡氏者。胡一桂之周易本义附录纂疏。云峰胡氏者。胡炳文之周易本义通释也。今勘验旧文。一一符合。然董楷,胡一桂,胡炳文笃守朱子。其说颇谨严。董真卿则以程朱为主。而博采诸家以翼之。其说亦颇赅备。取材于四家之书。而刊除重复。勒为一编。虽不免守匮抱残。要其宗旨则尚可谓不失其正。有明儒者之经学。其初之不敢放轶者由于此。其后之不免固陋者亦由于此。郑晓今言曰。洪武开科。五经皆主古注疏。及宋儒易程朱。书蔡诗朱。春秋左公羊谷梁程,胡,张。礼记陈。后乃弃注疏。不知始自何时。或曰始于颁五经大全时。以为诸家说优者采入故耳。然古注疏终不可废也。是当明盛时。识者已忧其弊。
书传大全十卷
 四库全书总目。明胡广等奉敕撰。以蔡沈集传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60L 页
主。自延祐贡举条格已然。然元制犹兼用古注疏。故王充耘书义。程式得本孔传立义也。 明太祖亲验天象。知蔡传不可尽据。因命作书传会选。参考古义以纠其失。颁行天下。是洪武中。尚不以蔡传为主。其耑主蔡传。定为功令者则始自是书。其书虽不似诗经大全之全钞。刘瑾诗传通释。春秋大全之全钞。汪克宽胡传纂疏。而实非广等所自纂。故朱彝尊经义考。引吴任臣之言曰。书传旧为六卷。大全分为十卷。大旨本二陈氏。二陈氏者。一为陈栎尚书集传纂疏。一为陈师凯书蔡传旁通(师凯自题曰东汇泽。浩之父。)纂疏。皆墨守蔡传。旁通则名物度数。考證特详。虽回护蔡传之处。在所不免。然大致较刘氏说诗,汪氏说春秋。为有根据。故是书在五经大全中。尚为差胜云。
诗经大全二十卷
 四库全书总目。明胡广等奉敕撰。北宋以前。说诗者无异学。欧阳修,苏辙以后。别解渐生。郑樵,周孚以后。争端大起。迄宋末年。乃古义黜而新学立。故元一代之说诗者。无非朱传之笺注。至延祐行科举法。遂定为功令。而明制因之。广等是书。亦主羽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61H 页
翼朱传。遵宪典也。然元人笃守师傅。有所阐明。皆由心得。明则靖难以后。耆儒宿学。略已丧亡。广等无可与谋。乃剽窃旧文以应诏。此书名为官撰。实本元安成刘瑾所著诗传通释而稍损益之。今刘氏之书尚有传本。取以参校。大约于其太冗蔓者。略删数条。而馀文如故。惟改其中瑾案二字为刘氏曰。又刘书以小序分隶各篇。是书则从朱子旧本。合为一篇。小变其例而已。
春秋大全七十卷
 四库全书总目。明永乐中。胡广等奉敕撰。元史选举志。载延祐科举新制。始以春秋用胡安国传。定为功令。汪克宽作春秋纂疏。一以胡传为主。盖尊当代之法。广等是编。即因克宽之书。稍为点窜。所采诸说。惟凭胡氏定去取。不复考论是非。
礼记大全三十卷
 四库全书总目。明胡广等奉敕撰。以陈浩说为宗。采掇诸儒之说。凡四十二家。朱彝尊经义考。引陆元辅之言。谓当日诸经大全。皆攘窃成书。以罔其上。此亦必元人之成书。非诸臣所排纂云云。虽颇涉邻人窃铁之疑。以他经之蹈袭例之。或亦未必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三 第 261L 页
无因欤。
四书大全三十六卷
 四库全书总目。明胡广等奉敕撰。其书因元倪士毅四书辑释。稍加点窜。顾炎武日知录曰。自朱子作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孟子集注之后。黄氏,真氏(德秀)有论语通释。其采语录。附于朱子章句之下。则始于祝氏(洙)仿之为附录。后有蔡氏 ▣(一作模) 四书集疏,赵氏(顺孙)四书纂疏,吴氏(真子)四书集成。论者病其泛滥。于是陈氏(栎)作四书发明。胡氏(炳文)作四书通。而定宇(栎之号)之门人倪氏合二书为一。颇有删正。名曰四书辑释。永乐所纂四书大全。特小有增删。其详其简。或多不如倪氏。大学中庸或问则全不异而间有舛误云云。于是书本末。言之悉矣。考士毅撰。有作义要诀一卷。附刻陈悦道书义断法之末。今尚有传本。盖讲科举学者。共作辑释。殆亦为经义。故广等以夙所诵习。剽剟成编欤。初与五经大全并颁。然当时程式。以四书义为重。故五经率皆庋阁。所研究者惟四书。后来四书讲章。浩如烟海。皆是编为之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