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总经类
总经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0H.gif)
周易二万九百九十字。(本义本一万九千九百七十字。程传本二万九百九十字。)
乾(九百九十五字。)坤(五百三十四字。)屯(二百二十字。)蒙(二百十三字。)需(二百二十一字。)讼(二百二十八字。)师(二百十二字。)比(二百七字。)小畜(一百九十六字。)履(二百五字。)泰(二百四十三字。)否(二百十字。)同人(二百二十一字。)大有(一百九十二字。)谦(二百九字。)豫(二百十字。)随(一百九十一字。)蛊(一百九十四字。)临(一百七十七字。)观(一百八十七字。)噬嗑(一百六十九字。)贲(一百九十五字。)剥(一百七十九字。)复(二百十三字。)无妄(二百七字。)大畜(一百七十九字。)颐(二百四字。)大过(一百九十五字。)坎(二百十八字。)离(一百九十七字。)咸(二百八字。)恒(三百三十一字。)遁(一百八十字。)大壮(一百八十九字。)晋(一百九十七字。)明夷(二百二十字。)家人(二百二字。)睽(二百四十五字。)蹇(一百九十六字。)解(二百十九字。)损(二百二十六字。)益(二百四十五字。)夬(二百三十五字。)姤(一百九十八字。)萃(二百二十六字。)升(一百六十七字。)困(二百五十三字。)井(二百七字。)革(二百二十五字。)鼎(二百十三字。)震(二百二十八字。)艮(一百九十五字。)渐(二百二十二字。)归妹(二百二十四字。)礼(二百五十六字。)旅(二百十六字。)巽(一百九十四字。)兑(一百五十六字。)涣(一百七十三字。)节(一百七十九字。)中孚(一百九十八字。)小过(二百六十一字。)既济(一百九十三字。)未济(一百九十五字。)系辞上传(二千三百四十字。)系辞下传(二千一百三十二字。)说卦传(九百六十九字。)序卦传(九百七字。)杂卦传(二百四十九字。)
诗传二万九千六百四十六字。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0L.gif)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1H.gif)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1L.gif)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2H.gif)
书经二万四千五百三十八字(今文。)
尧典(四百四十字。)舜典(七百九十一字。)大禹谟(八百四十三字。)皋陶谟(三百四十九字。)益稷(六百二十字。)禹贡(一千一百九十四字。)甘誓(八十八字。)五子之歌(二百五十七字。)胤征(二百五十五字。)汤誓(一百四十四字。)仲虺之诰(三百三十字。)汤诰(二百六十一字。)伊训(三百四十四字。)太甲上(二百二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2L.gif)
周礼四万九千三百八十二字。(开成石经本多十字。)
天官冢宰总目 一十(一作千)一百二十六字。 天官冢宰(六千七百九十二字。)地官司徒总目(一千五百四十字。)地官司徒(八千二百十八字。○开成石经多三字。)春官宗伯总目(一千三百七十六字。)春官宗伯(七千九百四十六字。○开成石经多一字。)夏官司马总目(一千二百八十九字。)夏官司马(五千八百二十九字。)秋官司寇总目(一千三十三字。○开成石经多三字。)秋官司寇(七千一百三十三字。)冬官考工总目(一千三百三十九字。)冬官考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3H.gif)
仪礼五万六千六百八十七字。(开成石经本多二十五字。)
士冠礼(一千九百十八字。)士昏礼(二千五百四十八字。○开成石经多十四字。)士相见礼(一千十一字。)乡饮酒礼(二千六百五十四字。)乡射礼(六千七百八十八字。○开成石经多七字。)燕礼(三千二百四十二字。○开成石经多四字。)大射仪(六千九百三十字。)聘礼(五千二百八十一字。)公食大夫礼(一千七百五十五字。)觐礼(八百四十四字。)丧服(四千四百四十字。)士丧礼(三千四百七字。)既夕(二千五百二十六字。)士虞礼(二千八十三字。)特牲馈食礼(三千四百十一字。)少牢馈食礼(三千一字。)有司彻(四千八百四十八字。)
礼记九万七千四百三十四字。
曲礼上下(五千六百八十二字。)檀弓上下(一万二百八十七字。)王制(四千四百三十三字。)月令(四千五百七十四字。)曾子问(三千五百十四字。)文王世子(二千二百四十三字。)礼运(二千八百三十一字。)礼器(二千三百四十二字。)郊特牲(二千九百二十二字。)内则(三千八百字。)玉藻(二千六百八字。)明堂位(一千五字。)丧服小记(一千六百三十六字。)大传(八百十二字。)小(一作少)仪(一千五百四十六字。)学记(一千二百二十九字。)乐记(五千二百二十六字。)杂记(五千十七字。)丧大记(三千三百七十一字。)祭法(八百六十七字。)祭仪(一作义三千五百二十一字。)祭统(二千七百八十一字。)经解(七百二十五字。)哀公问(一千一百十二字。)仲尼燕居(一千八十四字。)孔子閒居(七百字。)坊记(一千八百八十九字。)中庸(三千五百五十四字。)表记(二千五百四十三字。)缁衣(一千五百四十九字。)奔丧(一千六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3L.gif)
春秋经一万六千七百七十字。左氏传十八万七百十九字。(一作十七万八千二百二十字。)
隐公(经六百三十四字。传四千八百五十九字。)桓公(经一千十八字。传四千五百三十八字。)庄公(经一千四百六十四字。传五千三百三字。)闵公(经一百字。传一千七百九字。)僖公(经二千一百三十六字。传一万七千六十字。)文公(经一千三百五十四字。传九千八百八十二字。)宣公(经一千一百六十三字。传九千五百四十九字。)成公(经一千六百八十九字。传一万五千六百十九字。)襄公(经二千八百七字。传三万七千四百八十二字。)昭公(经二千一百四十九字。传四万六千二百九十一字。)定公(经一千一百七十字。传九千六百五十四字。)哀公(经一千八十六字。传一万六千二百五十六字。)
春秋经一万六千六百八十七字。公羊传二万七千五百二十二字。
隐公(经六百三十九字。传三千一百六十六字。)桓公(经一千二十二字。传三千三十五字。)庄公(经一千四百八十字。传五千二百八十五字。)闵公(经一百一字。传六百四十字。)僖公(经二千一百六字。传七千九十五字。)文公(经一千三百五十八字。传三千五百二十九字。)宣公(经一千一百六十七字。传三千八百七字。)成公(经一千七百二字。传三千三百八十一字。)襄公(经二千八百七十六字。传四千九百七十九字。)昭公(经二千一百六十八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4H.gif)
春秋经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四字。谷梁传二万四千三百五十七字。
隐公(经六百三十六字。传二千六百七十四字。)桓公(经一千十七字。传三千二十一字。)庄公(经一千四百七十字。传五千一百五字。)闵公(经一百字。传三百字。)僖公(经二千一百三十六字。传六千九百字。)文公(经一千三百五十字。传三千一百九字。)宣公(经一千一百六十三字。传二千五百二十二字。)成公(经一千六百八十九字。传三千五百五十一字。)襄公(经二千八百十八字。传四千六百七十六字。)昭公(经二千一百五十字。传四千一百八十二字。)定公(经一千一百七十字。传二千九百三十一字。)哀公(经八百七十五字。传二千九百六十字。)
论语一万五千九百十八字。
学而(四百九十三字。)为政(五百七十九字。)八佾(六百八十九字。)里仁(五百一字。)公冶长(八百六十九字。)雍也(八百十六字。)述而(八百七十三字。)泰伯(六百十四字。)子罕(八百六字。)乡党(六百四十二字。)先进(一千五十三字。)颜渊(九百九十二字。)子路(一千三十五字。)宪问(一千三百四十字。)卫灵公(九百五字。)季氏(八百六十三字。)阳货(一千十九字。)微子(六百十八字。)子张(八百四十二字。)尧曰(三百六十九字。)
孟子三万五千三百七十九字。
梁惠王上(二千四百四十三字。)梁惠王下(二千九百二十七字。)公孙丑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4L.gif)
孝经一千七百九十九字。
开宗明义章(一百二十一字。)天子章(五十二字。)诸侯章(七十四字。)卿大夫章(八十七字。)士章(八十四字。)庶人章(四十三字。)三才章(一百二十九字。)孝治章(一百四十二字。)圣治章(二百八十七字。)纪孝行章(九十一字。)五刑章(三十七字。)广要道章(八十一字。)广至德章(八十三字。)广扬名章(四十五字。)谏诤章(一百四十三字。)感应章(一百九字。)事君章(四十九字。)丧亲章(一百四十二字。)
尔雅一万二百七十字。
释诂(一千三百五十二字。)释言(九百九十一字。)释训(七百六十九字。)释亲(七百三十一字。)释宫(四百五十五字。)释器(六百三十八字。)释乐(一百八十三字。)释天(七百七十九字。)释地(五百二十二字。)释丘(二百五十五字。)释山(二百十四字。)释水(三百六十九字。)释草(七百九十四字。)释木(四百十四字。)释虫(二百九十二字。)释鱼(二百六十七字。)释鸟(四百六十七字。)释兽(三百八十六字。)释畜(三百九十二字。)
欧阳修云周易二万四千一百七字。书二万五千七百字。诗三万九千二百三十四字。周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5H.gif)
石经残字
汉石经自被毁损。虽有零字。无人拾取。至宋欧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5L.gif)
其或迪自怨
之劳尔先予不
能迪古我先后
兴降不永于戏今
建乃家▣
▣
(右尚书盘庚篇五行半二十六字。又半字五。)
伊鸿水曰陈其五
建用皇极次亠曰艾用三
润下作咸
艮二曰货三曰祀四司穴
极凡厥庶民无有淫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6H.gif)
路毋偏毋党王道荡
为天下王三
家而凶
乃心
(右尚书洪范篇十行七十七字。又半字十一。)
道出于
(右尚书君奭篇二行十一字。又半字三。)
尚书三段。弟一段盘庚中。至盘庚下二篇之间。空一格。以洪氏隶释验之。则每行失去下半矣。弟二段洪范较洪释。每行少数字耳。弟三段君奭。则弟二行多出洪氏三字也。弟一段盘庚篇。从黄秋盦藏本。末行凶德绥绩四字。则秋盦本无之。予从松江王氏。抄得孙退谷藏本。有此凶字及三半字。又见如皋姜氏重刻本。则仅有
尚书三段凡十八行。以今世所行板本。合此存字。计当日石经全碑每行字数。则盘庚六行弟一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6L.gif)
惟是褊心是以为刺▣葛屦
谁知之盖
父兮父曰
哉犹来▣▣▣陟岵三章
兮不稼
特兮
食我黍三岁宦女
(右诗魏风八行七十一字。又半字九。)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7H.gif)
酒食胡
既见君子▣▣▣▣▣易
(右诗唐风四行三十二字。又半字二。)
鲁诗二段。凡隔章皆空格。及篇末揔计章句之文亦如之。与洪氏所载。大约不甚相远。惟父曰嗟予子行役句曰上。洪云阙一字。毛无。今验此拓本。曰上直接父字。并无阙也。且此魏唐风二段。以今板本合此残字计之。皆每行七十二字。惟园有棘章一行七十三字。其为某字有异。未可臆知。至于岵屺三章凡二行。皆每行七十二字无疑。若果此曰字上阙一格。则母曰兄曰。亦应如是。必无每行仍皆七十二字之理。想洪氏所见。乃装褾之本。误将空纸作阙耳。且以知今所见是本非出于洪氏摹刻者也。
娄氏字原。列宦字于贯字条下。注云石经鲁诗残碑。宦女莫我肯劳。魏国风作贯。顾南原隶辨纠之云鲁诗毛诗互有不同。宦与贯未可即为一字。字原以为借宦为贯非是。此说是也。宦蓲二字。虽见于说文。蓲云草也。宦云仕也。则许自师毛氏。不尽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7L.gif)
此二段中间。以原石位置计之。当相去二行。
东
卒爵坐奠爵拜执
人皿洗
上拜受爵于筵前
媵爵者执觯待
公()
(右仪礼大射仪七行三十五字。又半字五。)
郊请反命
曰以君命聘于
善乎受上介币
赐使者币使者
上介至亦如之
练冠以
(右仪礼聘礼六行三十一字。)
仪礼二段。以今板本验之。凡隔板处皆空一格。此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8H.gif)
牟▣女者何
之辞也▣晋者何公
(右春秋公羊隐四年传三行十八字。又半字二。)
公羊残碑。洪氏所录。自隐四年传起。而无此文则予所见此残本数段者。皆非洪氏刻本可知矣。洪所录之文。即在此文上下。而彼此所得不同耳。若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8L.gif)
晋者何以下。是卫人立晋之传也。此上空一格。则其前是卫人杀州吁于濮之传也。洪氏隶释曰。石经公羊残碑三百七十五字。自隐公四年。至威公元年及哀公十四年之文也。所书者皆是公羊氏传辞。而无春秋正经。此其證也。据此石本。则知古本经自为经。传自为传。非若今所行板本之附传文于经内者也。此条于经之原本。最为明白矣。又据洪氏所录石经。于公羊传内。载有严颜异同之说。则其列春秋正经于传之前。亦可无疑者矣。
子夏问孝子曰色
人焉廋▣子曰温故
为则民服孔子▣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9H.gif)
(右论语为政篇八行五十三字。又半字十一。)
枉道而事人何▣去父母之国 ▣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
子曰凤兮凤兮
执车者为谁子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是知津矣若从避世之士哉耰不辍子路以告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谷不分孰为夫子置其杖
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以乎谓虞仲夷侁隐居
阳击磬襄入于海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
(右论语微子篇八行一百七十二字。又半字四。)
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毋以万方万
不骄威而不猛子▣曰何谓惠而不贝子曰▣民之
(右论语尧曰篇四行凡上下二段。上段二十七字。又半字四。下段四十字。又半字五。)
长
仒萧蘠之内盍毛包周无
(此间空一行无字。)
诏书与博士臣左立郎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0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09L.gif)
论语四段。为政篇塈尧曰篇之上半段皆黄本。馀皆钱本也。并洪释所有者。洪云耰板本作耰。娄氏则云说文摩田器。论语耰而不辙。或从耒。此条足以补洪释也。或从耒三字。今说文板本遗失。当是徐氏删之。此又足以补说文也。杀鸡杀字。今验此残本。正与娄氏相合。亦可證近日所行隶释刻本作杀之讹也。拱立之拱。则此本右半已泐。娄氏作拱。今验此本。或当是拱。娄说亦可存以相證。又蘠字。娄云石经论语。辟诸宫蘠其在萧蘠之内。皆作蘠。按论语此句无其字。隶释所载石经论语。惟篇末识语内有此句。亦无其字。此条盖娄氏偶多出一字之误耳。又洪氏云鲁诗。又有一段二十馀字零落不成文。其间有齐韩字。盖叙二家异同之说。犹公羊所云颜氏论语碑所云盍毛包周之比也。又曰。论语每篇。必计其章。终篇又总其字。又载盍毛包周有无不同之说。在篇数字数一行之后官名刻工名之前。今以此所得残石摹本。合之洪氏所述。而喜平石经全碑之式。俨如在目矣。
秀水朱竹垞跋石经残字云论语书云孝乎惟孝。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0H.gif)
乾隆丁酉秋八月。钱塘黄秋盦(易)。购得汉石经残字。尚书盘庚篇五行。论语为政篇八行。尧曰篇四行。方纲手摹。属海盐张芑堂(燕昌)勒之石。昔宋乾道中。鄱阳洪文惠以所得尚书,鲁诗,仪礼,公羊,论语千九百馀字。镌之会稽蓬莱阁。凡八石。愚今获见此残字三段。敬摹重勒。亦名其斋曰小蓬莱阁。而秋盦以其先世贞父先生读书南屏山。有小蓬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0L.gif)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1H.gif)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1L.gif)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2H.gif)
欧,赵,洪,娄诸家以后。凡著录金石之书。考论石经详矣。玆不具述。惟近日杭堇浦论鸿都非太学一条云。张怀瓘书断,黄伯思东观馀论,晁公武石经考异。皆称鸿都一字石经非也。按后汉灵帝纪。光和元年。始置鸿都门学生。蔡邕传。初帝好学。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诸生能为文赋者。本颇以经学相招。后诸为尺牍及工书鸟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数十人。侍中祭酒乐松,贾护。多引无行趣势之徒。并待制鸿都门下。阳球传拜尚书令。奏罢鸿都文学曰。伏承有诏敕中。尚方为鸿都文学。乐松,江览等三十二人。图像立赞以劝学者。又曰。今太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2L.gif)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3H.gif)
按朱竹垞经义考。以蔡邕所书为一字石经。其论允矣。近日厉樊榭为杭堇浦作石经考异序内一条甚精。公羊昭二十五年。齐侯唁公于野井。既哭以人为菑。何休注云菑。周埒垣也。今太学辟雍作侧字。儒林传。休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太尉陈蕃辟之。与参政事。蕃败乃作公羊解诂。覃思不窥门十有七年。案蕃诛于灵帝建宁元年。又七年为熹平四年。始立石经。尔时休诂公羊未卒业。则辟雍所作侧字。其为石经隶字无疑。赵氏金石录亦云世所传经书。与汉石经不同者数百。言此蔡邕石经一字之佐證也。
又案竹垞经义考。引娄机汉隶字原条下。有尚书存若干字云云。乃字原之书所编列诸碑次目。此所谓尚书一百三十九。至下论语一百四十三者。皆碑目之次数。非碑之所存字数也。此竹垞属小史抄撮之误。附识于此。
方纲谨录汉碑之字。惟据拓本录之。其必不得已。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3L.gif)
汉石经残字歌(丁酉)
熹平初作皇羲篇。石经故事追孝宣。通经释义事优大。文武之道非丹铅。雕虫篆鸟那比数。鸿都未立前三年。议郎意不在工画。盖以正误代传笺。兰台㓒书敢私易。煌煌日月当中天。四十六石堂十丈。聚观车两争骈阗。杨家略著洛阳记。宋初尚有断石传。东观论出御史府。论语跋记董广川。成都会稽各搜箧。洪相八石精摹镌。因依破缺非貌古。太璞粹气逾于全。吾乡孙氏砚山笈。南原摹本殊不然。隶原隶辨槃与籥。毛椠黄椠乌非焉。邹平复闻张氏本。砚山又落吴淞县。义门每用讥退谷。弆藏鉴别相后先。盍毛包周證鲁义。欧阳夏侯订孔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4H.gif)
南昌学宫摹刻汉石经残字歌(戊申九月一日)
石经未及洪家半。尚抵吴莱籀书换。龙图晋玉虽旧闻。魏公资州馀几段。鸿都学开后三年。皇羲篇章未点窜。正始那误邯郸淳。隶分先估张怀瓘。黄晁援据正宜审。蔡马姓名原可按。六经七经孰淆讹。一字三字精剖判。迩来邹平与北平。商书鲁论珍漫漶。如到讲堂筵几度。我昔丰碑丈尺算。表里隶书果徵宲。章句异同兼综贯。洪释篇行记聘礼。今我诸经俨陈粲。春秋严颜诗盍毛。只少羲爻象与彖。书云孝子复友于。鼠食黍苗三岁宦。近人板本据娄机。追想饶州简初汗。鄱阳石泐五百年。中郎听远焦桐爨。岂惟西江补典故。龙光紫气卿云缦。方今圣人崇宲学。六籍中天森炳焕。群言壹禀醇乎醇。如日方升旦复旦。诸生切磋函雅故。不独雕琢工文翰。宫墙斋庑探星宿。清庙明堂列圭瓒。凤皇一羽麟一角。琪树芝华非近玩。研经奚必古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4L.gif)
通志堂经解书目
通志堂。清太学士徐乾学堂号。乾学号健庵。一称东海。素淹博好藏书。而经解者即其所刊书种。易类三百八十四卷。书类二百二十四卷。诗类一百三十七卷。春秋类四百三十三卷。三礼类三百六十三卷。孝经类四卷。论语类二十卷。孟子类二十三卷。四书类一百三十二卷。总经类六十三卷。凡一千七百八十三卷。富矣钜矣。义门何焯手勘其目。而北平翁方纲锓之。济南且有记。健庵所蓄。皆稀有之本。前已锓刊行于世者。想不载此目。如易之李鼎祚集解。书之苏轼传。诗之欧阳修苏辙说。皆其佳者而无有。又如春秋名号归一图,春秋类对赋之属。皆浅近不足采而反有之何哉。唐宋以前经生。皆自为立论可传。若其蒐罗诸说而使编纂富盛者。不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5H.gif)
易
子夏易传十一卷。或云唐张弧撰。(案弧唐末为大理寺评事。有素履子别著录。)
易数钩隐图三卷。(附)遗论九事一卷。宋刘牧撰。以九为河图。以十为洛书。长洲何焯曰。此道藏本也。(案宲在道藏目录洞真部灵图类云字号。南宋时刘敏士尝刻于浙右漕司。有欧阳修序。吴澄曰。修不信河啚。殆后人伪为。)
横渠易说三卷。宋张载。(案是书较程传为简。往往经文数十句中。一无所说。末卷更不载经文。只载有说者。)
易学一卷。宋王湜撰。亦是图学。
紫岩易传十卷。宋张浚撰。其第十卷。是读易杂记。何焯曰。明书帕版恐不足凭。(案立言醇粹。凡说阴阳动静。皆遵义理之正。末一篇杂说。胡一桂议其专主刘牧。)
汉上易传十一卷。(附)卦图三卷,丛说一卷。宋朱震撰。震荆门军人。绍兴四年书成。其书以程子易传为宗。兼采汉魏以下诸家。谓王弼注杂入庄老为非。故于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5L.gif)
易璇玑三卷。宋崇仁布衣吴沆撰。绍兴十六年自序。何焯曰。汲古阁后得旧本。尚有序文写㨾。付东海后人。竟未曾刻其全书。亦尚有讹处。不曾修版。(案其大旨主于观彖。因彖而求之卦。因卦而求之象求之爻。其曰璇玑者。取王弼易略例。明彖篇处璇玑。以观大运语也。)
周易义海撮要十二卷。宋熙宁间。蜀人房审权集郑康成以下至王介甫易说凡百家。择取专明人事者。编为百卷曰周易义海。到绍兴三十年。江都李衡彦平删之。益以伊川东坡汉上易传。为撮要十卷。义海失传而是编存。何焯曰。汲古宋本每首叶有印。其文云淳熙七年。明州恭奉圣旨。敕赐魏王府书籍。谨藏于九经堂。不许借出。其印精工绝伦。宛然筠州学记。(案自唐以来。唯李鼎祚周易集解。合汉以后三十五家之说。略称该备。继之者审权义海而已。)
易小传六卷。宋左仆射吴兴沈该撰。绍兴二十八年表进之。其书专释交爻。每卦后为一论。何焯曰。原本未详何自。(案其书以正体发明爻象之占。以变体拟议变动之义。以求合于观象玩词观变玩占之义。)
复斋易说六卷。宋赵彦肃。何焯曰。天乙阁钞本。(案彦肃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6H.gif)
古周易一卷。宋吕祖谦撰。此周易编次考也。最有关系之书。后有朱子跋。(案朱子作本义。即用此本。其书又与吕大防书同。)
童溪易传三十卷。宋宁德王宗传撰。说卦以下。皆有经无传。何焯曰。汲古宋本。俞石涧收藏后阙二卷。非全书。屡考其始末。寄来京师。跋中竟未及此。(案其说祧梁孟而宗王弼。故惟凭心力斥象数之敝。)
周易裨传二卷。宋松江林至撰。至淳熙间人。及朱子之门。其上卷论揲蓍。其下卷外篇论卦变。案三篇。一曰法象。二曰极数。三曰观变。自序称法象本之太极。极数本之天地。观变本之卦揲十有八变。皆据易太(一作大)传之文。
易图说三卷。宋吴仁杰撰。仁杰淳熙进士。尝讲学朱子之门。此所著图。全以揲蓍所用言之。(案其说谓六十四正卦。伏羲所作。故首列八纯卦各变八卦。啚又谓卦外六爻及六十四卦。文王所作。故有一卦变六十四卦。啚有六爻皆变则占对卦。皆不变则占覆卦。啚又谓序卦为伏羲。杂卦为文王。今之爻辞当为系辞传。系辞传当为说卦传。较诸家古易之说。特新异。)
易学启蒙通释二卷。宋婺原胡方平撰。至元己丑自序今所刻。淳熙丙午序。乃朱子启蒙原序也。(案方平学出于董梦程。梦程之学出于黄干。故方平及其子一桂。皆笃守朱子之说。此书即发明朱子易学启蒙之旨。)
周易玩辞十六卷。宋项安世撰。安世字平甫江陵人。书成于庆元四年。重修于嘉泰二年。盖尝问学于朱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6L.gif)
东谷易翼传二卷。宋处州郑汝偕撰。其书止有上下经。全以程传为主。何焯曰。汲古阁原本最精。(案所谓翼传者。翼程传也。然时有异同。)
三易备遗十卷。宋东嘉朱元升撰。自序在咸淳庚午。其书第一卷言河图洛书。第二卷至四卷言连山。五卷至七卷言归藏。八卷至十卷言周易。(案言河洛祖刘牧。言连山。以卦位配夏时气候。言归藏。以干支之纳音配卦爻。其言周易。阐反对互体之旨。盖冥心求索者也。)
丙子学易编一卷。宋李心传撰。其书取王弼张横渠郭子和伊川紫阳之说。附以己见。原书十五卷。俞石涧琰节钞。仅十之一耳。丙子嘉定九年也。(案是书竭二百八日之力。排纂藏业所取五家说。以其父舜臣易本传之说證之。)
易学启蒙小传一卷。宋税与权撰。与权字巽甫。魏鹤山弟子。(案其说阐邵子之说。以补启蒙之未修者。)
水村易镜一卷。宋莆田林光也。
文公易说二十三卷。宋朱鉴文公之孙。集语录为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7H.gif)
大易辑说十卷。元临邛王申子巽卿撰。申子皇度二年。充武昌路南阳书院山长。朱氏经义考。列于元人通志堂原目。作宋王申子非。何焯曰。吴志伊有宋本。屡寄札东海。托其借挍。竟未借来。仅从钞本付刊。
周易传义附录十四卷。宋天台董楷正叔倚程传朱义为之。割裂本义。以附程传自此书始。楷文天祥榜进士。自序在咸淳丙寅前。有纲领一卷,图说一卷。(案楷本以经文平书。而十翼之文下一格书之。其本义无所附丽者。仿诸经疏文某句至某句之例。朱书其间以明之。犹为有别。今本经传一例平书。益愈失愈远。)
周易辑闻六卷。(附)易雅一卷,筮宗一卷。宋汴水赵汝梅。(案汝梅承其父善湘之学。而惟注经文。以彖传散付彖辞。小象散付爻辞。仍用王弼本。其以大象移卦画后彖辞前。以文言散附乾坤彖传及小象后。即其创意割裂。殊属师心。)
学易记九卷。元李简仿李鼎祚集解,房审权义海之例。采子夏易传以下六十四家之说。自序在中统元年前。有图纲领一卷。何焯曰。从李中麓家藏钞本。发刊后健庵得一元刻书。贾伪作刘跂者。并假造刘跂序文。健翁云近得刘跂学易。余狂喜叫绝。急索观之。开卷即李简之书也。余云即宜校正去伪序并传。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7L.gif)
读易私言一卷。元许衡。何焯曰。记昔未曾刻。(案其书论六爻德位。因系辞传同功异位柔危刚胜之义。而多所发明。)
大易集说十卷。按经义考。作四十卷。今以通志堂此刻板心计之则是十三卷。元俞琰号石涧。宋末遗老。其书成于元至大间。敏求记。备载其序定篇次之说。何焯曰。此遵王元本。惜属伊人所校板心大缪。(案其说以朱子为宗。易图多本邵子。)
周易本义附录纂注十五卷。元新安双胡胡一桂取朱子文集语录之及于易者。附于本义之下。谓之附录。取诸儒易说之发明本义者。谓之纂注。(案陈栎称一桂此书出于杨万里易传。然万里早工吟咏。不甚以讲学为事。一桂以新安门路。辨别尤甚。以词人摈之。未宜尽用其言。)
周易启蒙翼传三篇,外篇一篇。元胡一桂。其上篇发词变象占之义。中篇著古本及诸家本。又及历代授受传注叙录。虽云略举所知。然颇足资考据。下篇著左传及后人占筮。外篇则焦京以下太玄诸书。至皇极经世诸法。何焯曰。汲古原本。(案此书大致。与其父书互出入。方平主于明本旨。一桂主于辨异学。)
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元新安胡炳文云峰。自序在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8H.gif)
易纂言十卷。元吴澄。书成于至治二年秋。(案是书用吕祖谦古易本。经文每卦。先刊卦变主爻。每爻先列变爻。次列象占。十翼亦各分章数。其训解各附句下。音释考證则经附每卦之末。传附每章之末。间有文义相因。即附辨于句下。澄于诸经。好臆为点窜。惟此书所改有根据。)
周易本义集成十二卷。元南昌熊良辅季重。自序在至治二年五月。
周易会通十四卷。元鄱阳董真卿季真。自序在天历元年前。有例目姓氏因革一卷,图二卷。其姓氏因革。颇足以资考据。此书板心云周易会通。而其每卷题云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后学鄱阳董真卿编集。并无会通二字之名。盖宋朝刊书。已有此失矣。(案真卿学出胡一桂。此书篇次伏羲文王周公之经。翼以孔子之传。各为标目。故为经传。又取程子传朱子本义。夹注其下为集解。程子经说。朱子语录。各续传后。故为附录。又取一桂纂疏。增以诸说。是为纂注。其后定名会通。盖板心书今名。卷题书以旧名。)
易图通变五卷。元临川道士雷思斋。(案思斋宋亡后为道士。其说自出新意。不主旧法。)
易象图说六卷。元清江张理仲纯。自序在至正二十四年。何焯曰道藏本。
大易象数钩深图三卷。元张理。何焯曰道藏本。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8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8L.gif)
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八十卷。成德编。何焯曰。集义粹言本义两书。两人所著。今合编之。颇属杜撰。翁方纲曰。宋陈友文大易集义。摭周郡,朱子及上蔡,和靖,南轩,蓝田,五峰,屏山,汉上,东莱十一家之说。曾穜大易粹言。摭二程张子及龟山定夫兼山白云父子七家之说。此书汇辑成八十卷。凡采十八家之说。义门以为杜撰。亦过泥矣。又按大易粹言今考定。是宋方闻一撰。宋史艺文志。作曾穜误也。
书
书古文训十六卷。宋永嘉薛季宣士龙撰。纯以古字写之。何焯曰。焦氏家藏本宋本。今归东海。
尚书全解四十卷。宋三山拙斋林之奇少颖撰。原阙第三十四卷多方篇。今于永乐大典中得之抄补乃成。何焯曰。此书朱子所称。(案是书多异说。然覃思积虑。宲卓然成家。)
禹贡论四卷。宋新安程大昌泰之。淳熙四年六月。自序上进。何焯曰。从天乙阁钞本。惜乎无图。应访有图者补之。翁方纲曰。今于永乐大典钞补。(案大昌精于地理。然归有光讥其以鸟鼠同穴指为二山之非。)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9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9H.gif)
尚书说七卷。宋新昌黄度文叔。何焯曰。明书帕本。(案此书以孔安国传为主。)
书疑九卷。宋金华王柏鲁斋撰。多更易经文。盖并今文而疑之矣。(案柏学出朱子。宲则师心。与朱子之谨严绝异。)
书集传或问二卷。宋陈大猷既集书传。复自为或问。同时东阳都昌有两陈大猷。都昌陈大猷号东斋。饶双峰弟子。著书传会通。仕为黄州判官。即陈浩之父也。东阳陈大猷。绍兴二年进士。六部架阁。今集传不可见。而或问犹存。张云章以集解或问。是东阳之书。朱氏经义考。则谓菉竹堂书目,万卷堂目。皆载尚书集传一十四册。未知是谁之书。而鄱阳董氏书纂注。列引用姓氏。于陈氏书集传注云东斋则未可定为东阳而非都昌也。陈氏蔡传旁通。亦引东斋集传。何焯曰。汲古元本。
禹贡集解二卷。宋义乌杏溪傅寅撰。此书凡阙四十馀板。何焯曰宋本。(案此程大昌之学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19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19L.gif)
尚书表注二卷。元兰溪金履祥撰。王柏弟子也。书之上下四旁。皆有识语。何焯曰。金仁山表注。名重而书仅中等。且元刻有残阙处补全者。未可尽信。是顾湄伊人妄为补合耳。(案此其晚年定本。与蔡传颇有异同云。)
尚书纂传四十六卷。元梅浦王天与立大撰。何焯曰。李氏元刻最精。
书蔡氏传辑录纂注六卷。元鄱阳董鼎李亨撰。真卿之父。(案其自序谓得朱子之再传。鼎族兄梦程学于黄干。鼎学于梦程。)
今文尚书纂言四卷。元吴澄。其卷前序目。即草庐之古文考也。
书蔡氏传旁通六卷。元彭蠡陈师凯。不录经文。但摘蔡传语。犹如蔡传之疏耳。然颇足资考据。何焯曰。汲古元板。
尚书句解十三卷。元庐陵朱祖义子由撰。何焯曰。六经皆有句解。不过节略旧注。非另出手眼者。
书集传纂疏六卷。元新安陈栎定宇。何焯曰。汲古元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0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0H.gif)
尚书通考十卷。元昭武黄镇成存斋。何焯曰。汲古元刻惜有阙。叶应为标出。
读书管见二卷。元吉水王充耘耕野。摘取经语说之。(案与蔡氏多异同。)
定正洪范集说一卷。元诸暨胡一中允大。于九畴皆分大禹之经箕子之传。以敛时五福。至民用僭忒。为九五福六极之传。以王省维岁。至则以风雨。为三八政四五纪之传。何焯曰。汲古元刻李中麓藏本中阙一叶。从黄梨洲处补全。
诗
毛诗指说一卷。唐成伯瑜撰。凡四篇。其传受一篇。足资考核。唐世说诗正义而外传者惟此书耳。其中尚有阙字。瑜新唐志作玙。何焯曰。李中麓钞本。(案定诗序首句为子夏所传。其下为毛苌所续。宲此书发其端。)
毛诗本义十五卷。(附)补郑氏诗谱一卷。宋欧阳修前十二卷。摭篇为论为本义。多规毛,郑之说。其偶从毛,郑者则第十三卷取舍义一条中著之。盖后三卷是揔论也。此书召南篇内阙失二十馀行。又此诗谱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0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0L.gif)
毛诗集解四十二卷。宋李樗,黄櫄。此书闽县李迂仲,龙溪黄实夫二家。卷前各有详说揔论。其卷内黄氏又引李迂仲说。盖黄在李后。或是本相续而作。互为补苴。并为一书。故无合编姓氏也。(案樗,櫄二书。疑为建阳书肆所合编。樗为林之奇外兄。又吕本中门人。学有渊源。櫄解体例亦同。但不相附合。如论诗序。樗取苏辙说。为毛公作。卫宏绩。櫄用王安石程子说。以为非圣人不能作。所见迥为不同。)
毛诗名物解二十卷。宋蔡卞。多用王氏字说。案王氏新义及字说行而士风一变。其为名物训诂之学者。惟卞与陆佃二家。佃安石客。下(一作卞)安石婿也。
诗说一卷。宋张耒。仅十二条。从宛邱集钞出。
诗疑二卷。宋金华王柏撰。一名诗辨说。竟欲删去野有死麇等三十一篇。而退何彼秾矣甘棠于王风。
文公诗传遗说六卷。宋朱鉴文公孙。集语类为之。自跋在端平二年。(案其说首纲领。次序辨次六义。继之以风雅颂之论断。终之以逸诗诗谱叶韵之义。以朱子之说。明朱子未竟之义。)
诗补传三十卷。题曰逸斋。不著姓名。朱氏经义考。据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1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1H.gif)
诗集传名物钞八卷。元东阳许谦。敏求记云朱子之学。一传为何基,王柏。再传为金履祥,许谦白云一代大儒。其于诗专宗朱子。汎扫毛郑之说。然此书颇有资考处。何焯曰。汲古旧钞本。(案谦虽受学于王柏。实多采陆德明释文及孔颖达正义。亦未尝株守一家。名之曰钞。盖以此云。)
诗经疑问七卷。元盱黎朱倬孟章撰。此书内间有有问而无答者。云以俟后人深思也。后附南昌赵德疑问附遍。何焯曰。叶九来藏本。
春秋
春秋尊王发微十二卷。宋孙复撰。明复嘉祐二年卒。年六十六。作此书时。盖在天圣间。唐以前说春秋者。多本三传。至陆淳始别出新义。此书本淳意多。与先儒异。此参合三传本也。(案此书谓春秋有贬无褒。深为峻刻。二百四十年。无一善类。杨安国谓其说戾常秩。比之商鞅之法。然朱子谓凛凛可畏。终始得圣人意。)
春秋皇纲论五卷。宋太原王晰。至和间官太常博士。据三传注疏及啖赵之说。其缺者以己意释之。凡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1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1L.gif)
春秋传十五卷。宋刘敞撰。卷前有春秋传名氏。自周至宋凡八十七家。二刘亦在内。(案此书节录三传事迹。断以己意。褒贬义例。多取公,谷。惟好改窜。是为一失。)
春秋权衡十七卷。宋刘敞。何焯曰。孙北海藏宋本。惜未遵行。(案敞邃于礼。故是书进退诸说。往依经立义。不似孙复之意为断制。)
春秋意林二卷。宋刘敞。(案叶梦得云正名分别嫌疑。大义微言。得圣人之意。)
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蜀冯继元。此书通志堂原目。作宋冯继先。阎百诗与戴唐器书云继先。先当作元。伪蜀朝人。宜居宋孙复之首。乃置刘敞之后何也。何焯曰。海虞某氏家藏本。(案此书岳珂重编。取春秋经传所载人名。核其异称使归一。盖左氏学也。然纰缪不足贵也。)
春秋臣传三十卷。宋眉山王当。元祐间人。(案当字子思。苏辙以贤良方正荐。廷对慷慨。不避权贵。策入四等。蔡京知成都。举为学官不就。后京为相。当遂不复仕。)
春秋本例二十卷。宋涪陵崔子方彦直。尝与苏,黄诸君子游。此书凡十六门。大约以日月时为例。何焯曰。汲古旧钞本。(案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辨正三传之是非。而专以日月为例。正蹈其失而不悟。所论甚允。)
春秋经筌十六卷。宋左绵赵鹏飞。经义考例之南宋本。何焯曰。全书从天乙阁钞来。汲古得李中麓残本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2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2H.gif)
石林春秋传二十卷。宋叶梦得。末有开禧乙丑。孙筠及真德秀跋。盖是谳,考,传三书合刻之跋也。(案此书参考三传以求经。多不因循旧说。)
春秋后传十二卷。宋陈傅良从劝德堂刊本钞写者也。此书大指详按攻愧序。止斋尚有左氏章指一书。应访求之。(案宋人说春秋者。最推傅良。以公谷说参之左氏。以其所不书宲其所书。以其所书推其所不书。得学春秋之要。)
春秋集解三十卷。宋吕祖谦。纳兰容若序。疑是吕居仁作。云须得善本。有陈邕序者。方可證定之。然其卷内则题曰吕祖谦伯恭。而朱氏经义考。则吕本中,吕祖谦二先生名下。皆载春秋集解三十卷。盖即一书之前后误复耳。今入四库全书。作吕本中。
春秋左氏传说二十卷。宋吕祖谦。(案成公之学。于左传最深。其发挥左传者。有类编,博议及此书。类编便记诵。今不传。博议与此书。皆据事发挥。指陈得失。此书尤详。)
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五卷。宋章冲淳熙十四年守台州。作目录。后附录灾异及事物等。亦有资于查考。何焯曰。汲古钞本。原为姚舜咨所藏。(案冲少从叶梦得学。梦得作春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2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2L.gif)
春秋操纲十卷。宋陈则通国史经籍志。作元人经义考。亦列于元人内。其书分侵伐朝聘盟会杂例四门。(案此书多推究成败。体如史论。在春秋家。别成一格。)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三卷。宋李琪嘉定辛未七月自序。(案琪当南渡后。借春秋以寓时事。略与胡安国同。)
春秋通说十三卷。宋温州布衣黄仲炎若晦。绍定三年五月自序。何焯曰。东海先有钞本。从黄俞邰处来。仍旧书也。后汲古得李中麓所藏影钞宋本。用以付刊。(案仲炎大旨谓直书事迹。义理自明。于古来经师相传王不称天。桓不称王之类。一切阙之。且论孔子必不私段正朔。尤义正词严。)
春秋集注十一卷,纲领一卷。宋朝奉郎直秘阁清江张洽元德。端平元年九月壮进。元德朱子门人也。谥文宪。何焯曰。汲古宋板。(案皇明洪武初。与胡氏传同颁学宫。而胡传单行。而此书流传日鲜。其说集诸家之长。务归至当。允宜颁行。)
春秋或问二十卷。宋温陵吕大圭圭叔。人称朴卿先生。受业于陈北溪之门人。(案此书大旨。多主左氏谷梁而深排公羊。于何休解诂。斥之尤力。大圭德祐时知漳州。不降元遇害。立身本末。无愧于春秋之义者。大圭师僭轩王昭。昭为北溪陈淳弟子。淳受业于晦庵。渊源有自。人称温陵派。)
春秋五论一卷。宋吕大圭。(按五论。一曰论夫子作春秋。二曰辨日月褒贬之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3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3H.gif)
春秋集传详说三十卷,纲领一卷。宋家铉翁则堂先生。入元北迁。不屈放还。此其北迁时作。何焯曰。从天乙阁钞本。(案铉翁德祐时。以大臣从少主在瀛州者十年。忧患困踬。作此书。抑扬与夺。多从经义。以抒己愤。)
春秋经传类对赋一卷。宋徐晋卿。何焯曰。汲古李中麓钞本。杭世骏曰。此书当入类家。不当列之经解。翁方纲云类对赋北宋皇祐中作。盖亦以其近于类家。故附置宋末耳。然宄(一作究)不宜入经解也。(案此书非深于春秋者。然首尾贯穿。多资考据。)
春秋诸国统纪六卷。宋齐履谦。延祐四年六月自序。凡二十二篇。前有目录一卷。言所以叙诸国统纪之义。何焯曰。汲古元本。颜书最精。(案此书与李琪列国记体例略同。而以鲁冠周前例不可解。)
春秋本义三十卷。元四明程端学时叔所采三传以下之说。凡一百七十六家。自序在泰定四年四月。何焯曰。元刻最精。有句读圈点。抹因中有阙叶。不敢擅增。句读圈点。鄙见有无。皆照元本。而东海必欲一例。竟未刻句读点抹。惜哉。翁方纲曰。此书前有问答通论纲领及点抹例一卷。中有所说红黄青黑点抹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3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3L.gif)
春秋或问十卷。元程端学。(案四明之学。多宗象山。独黄震,史蒙卿为朱子之学。端学与兄端礼师事蒙卿。深得朱子明体达用之学。时以二程目之。此书皆发明本义之旨。)
春秋集传十五卷。元赵汸。(案汸师事九江黄楚望。传春秋之学。所著诸书。皆名重当世。是传草。至昭公二十八年乃疾。至洪武己丑而卒。昭公二十八年以下。其门人倪尚谊续之。)
春秋属辞十五卷。元赵汸凡八篇。自序谓笔削之。大凡盖制作之原也。(案汸此书大旨。春秋之法。在乎属辞比事。以杜预释例,陈傅良后传为本。取所长而弃其短。有未及者。辨以补之。何者为史策旧文。何者是圣人笔削。悉有附丽。)
春秋师说三卷。元赵汸至正戊子。述其师黄楚望之说。为十一篇。又附录二卷。(案汸尝馆于虞集。多玩所藏书。得之者最多。)
春秋左氏传补注十卷。元赵汸。(案此书宗杜预注。而以陈傅良左传章者通之。)
春秋诸传会通二十四卷。元庐陵李廉。至正九年七月。自序所编诸传。据左氏公谷及胡陈张而以胡氏为主。然所引张洽语。仍即今所见张氏集注。而非张氏之传。则知张洽集传。其书之佚久矣。(案杨士奇东里集。廉至正壬午。以春秋举于卿。擢进士。官信礼令。遇寇乱守节死。)
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十二卷。元新元俞皋撰。其书备载三传及胡氏传。(案吴澄以为兼列胡氏。以从时尚。而四传之名。实权舆于是。)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4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4H.gif)
春王正月考二卷。明古田张以宁志道撰考一卷,辨疑一卷。(案以宁洪武三年。奉使册封安南王还。卒于道。是书即云南寓舍所著。春王正月。建子无疑。唐刘知几始以春秋为夏正。宋儒从之为夏时冠周月之说。支离蔓引。以宁微引五经。参以史汉。以决数百年疑案。)
三礼
三礼图集注二十卷。宋洛阳聂崇义自周显德三年。奉命参定郊庙器玉。因采郑康成,阮谌等六家图列定。至宋建隆二年奏之。窦俨为之序。今通志此刻序无姓名者。即窦序也。而无崇义自序。朱氏经义考尚节录聂序。盖旧本有之也。何焯曰。汲古宋本序文。稍有讹处。已经改正。书中讹错亦多。盖通志堂刻本。不依原书款式也。(案张昭等言书中宫室车服等图。多与郑玄注违异。然抄撮诸家。不尽出于杜撰。)
周礼订义八十卷。宋乐清王与之次点东岩撰。东岩尝撰周官补遗。摘取五官之属。以补冬官。其说始自临川俞寿翁廷椿复古编。而东岩与清原邱葵继之。然东岩所著订义。则以诸属仍列五官而为之说也。此书采旧说五十一家。宋儒之说又四十五家。盖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4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4L.gif)
鬳斋考工记解二卷。宋林希逸。每段有图。虽未极详博。而文颇明显。何焯曰。汲古宋本中有阙叶。应访求补全。(案考工记虽补周官。然后往往别释。唐有杜牧注。宋有陈祥道注。林亦之,王炎诸家解而并不传。独希逸此书仅存。良由浅显。初学易寻求也。)
仪礼图十七卷。宋杨复信斋朱子门人。尝为朱子编仪礼经传通解。此图凡二百有五。又旁通图一卷。分宫庙弁冕牲鼎礼器诸类。为图二十有五。陈鳣曰。吴▣客尝以鲍以文所赠元刻。校通志堂刊本。则通志刻本图之甚谬也。(案读仪礼者。必明于古人宫室之制而后。所位所陈揖让进退。不失其方。是书阙此一门。随事立图。颇为疏略。然依经绘像。约举大端。可粗见古人梗槩。)
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宋直秘阁昆山卫湜正叔栎斋采集汉至宋说礼之书。凡一百四十四家。宝庆二年表进。何焯曰。名重而书平平。又曰。集说从两钞本付刻。皆未尽善。伊人分校成部。大有乖误。后数年。有项氏宋本。为骨董家所得。中阙十馀卷。其板最精且多。魏鹤山序一首。屡劝东海借校。并补刻魏序。未之从也。其书今在金陵。应物色得之。真至宝也。伊人擅乱补遗卷数。另疏别纸毛扆。汲古阁书目云礼记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5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5H.gif)
礼经会元四卷。宋钱唐叶时。官龙图阁学士。谥文康。与朱子发善。称竹野先生。其书凡百篇。
太平经国之书十一卷。宋永嘉郑伯谦撰。其目二十。
夏小正戴氏传四卷。宋山阴傅崧卿。世所传夏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5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5L.gif)
仪礼集说十七卷。元福州敖继公。君善家于吴兴。赵孟頫之师也。何焯曰。每卷后有一纸最善。惜尚阙几卷失记其详。应访求补足。翁方纲曰。此谓其每卷后正误也。所无者第一卷士冠。第十一卷丧服。第十五卷特牲馈食。此三卷之末。无此正误耳。此须觅元朝刻本考之矣。(案此书虽称康成注。疵多醇少。康成注简约。又多古语。贾公彦疏。尚未能一一申明。继公逐字研究。务畅厥旨。宲有发挥。则亦不宜病其异同。)
仪礼逸经传一卷。元吴澄。经八篇传十篇。朱竹垞谓应列于学官。(案汉兴。高堂生传礼十七篇。孔壁出。多三十九篇。谓之逸礼。平帝时王莽主之。旋废犹传。至东汉郑玄注三礼。曾引之是篇。掇拾逸经。以补仪礼之遗经八篇。曰投壶礼。曰奔丧礼。曰公冠礼。曰诸侯迁庙礼。曰诸侯衅庙礼。曰中霤礼。曰禘于太庙礼。曰王居明堂位。盖仿朱子仪礼通解之例。其传十篇。皆取二戴记。曰冠仪。曰昏仪。曰士相见仪。曰乡饮酒仪。曰乡射仪。曰燕仪。曰大射仪。曰聘仪。曰公食大夫仪。曰朝事仪。)
经礼补逸九卷。元新安汪克宽环谷钞合三礼三传诸经之文。以五礼统之。与草庐之书不侔矣。
礼记陈氏集说补正三十八卷。成德撰。何焯曰。不足据。方苞曰。张扑村以为陆翼王所述。按望溪志。扑村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6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6H.gif)
孝经
孝经注解一卷。唐玄宗,宋司马光,范祖禹。此合明皇注,司马氏指解,范氏说为一书也。丁杰云明皇所注者今文。司马氏,范氏所解说者古文。如何合为一书。何焯曰。李中麓本。(案孝经今文古文争端。不过字句间。观光从古文。而句下乃备载唐玄宗今文之注。使二本南辕而北辙。可谓贤者之过。)
孝经大义一卷。元鄱阳董鼎。(案朱子作孝经刊误。但釐正经传。删削字句。而未及为训释。鼎仍朱子改本。为之诠解。虽遣辞稍冗。发挥明畅。有益于初学。)
孝经定本一卷。元吴澄。即孝经章句。(案此书以今文孝经为本。分列经传。其经合今文六章为一章。其传依今文为十二章。改易其次序。澄门人张恒跋。称澄观邢疏而知古文之伪。观朱子所论。知今文亦有可疑。因整齐诸说。附以己见。为家塾课子之书。)
孝经句解一卷。元朱申。
论语
南轩论语解十卷。宋张栻。乾道九年五月自序。何焯曰。东海从天乙阁钞本来。未可尽信。(案朱子大全中备载与栻商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6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6L.gif)
论语集说十卷。宋永嘉蔡节。淳祐五年表进。(案此书从朱子集说。其间偶有异同。而多牵强穿凿。)
孟子
南轩孟子说七卷。宋张栻。乾道九年十月自序。何焯曰。东海从天乙阁钞本。即以付刊后。得最精宋本。余劝其校正修板。未从也。(案栻谏除张说为执政。出知严州。故多因著书。寄感愤于时事者。)
孟子集疏十四卷。宋蔡模觉轩。九峰先生沈之子。此书后序。在淳祐六年。何焯曰。汲古宋本最精。尚有论语集疏。应访求刻之。(案此书皆备列朱子集注原文而发明其义。故曰集疏。言如注之有疏。)
孟子音义二卷。宋龙图阁学士博平孙奭撰。采张镒,丁公著,陆善经三家音义。可补陆德明经典释文之阙。非孟子正义之影附者比。阎若璩曰。奭谥宣公。真宗朝名儒。乃置南宋蔡模之后何也。(案陆德明经典释文。群经皆有音义。独缺孟子。奭校正赵歧注。因刊正。唐张镒孟子音义及丁公著注孟子手音二书。兼引陆善经孟子注以成此书。)
四书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7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7H.gif)
四书集编二十六卷。宋真德秀。何焯曰。李中麓钞本。惜未尽善。
四书通三十四卷。元胡炳文。(案此书取于赵顺孙四书纂疏,吴真子四书集成二书者十四家。又二书之外。增四十五家。皆恪守考亭之学者。)
四书通證六卷。元新安张存中。何焯曰。汲古元本。
四书纂笺二十六卷。元詹道传撰。用王鲁斋所定句读。何焯曰。李中麓元本。(案是书略做古经笺疏之体。取朱子四书章句集注几问。正其音读。考其名物度数。各注本句下。)
四书通旨六卷。元鄱阳朱公迁克升撰。编类之目。凡九十有八。
四书辨疑十五卷。元人失名。吴中范捡讨必英家藏元本也。朱氏经义考云范本是元时旧刻。不著撰人名氏。是偃师陈氏天祥所撰。
学庸集说启蒙二卷。元馀姚景星讷庵。(案此书与章句互有出入。然发明颇切。)
诸经总类
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释易,书,诗,三礼,三传,孝经,论语,尔雅,老庄。前有序录一卷。序言癸卯追陈。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7L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7L.gif)
七经小传三卷。宋刘敞撰。前世经传多守注疏。至原甫。始以己意说经。杂释诗,书,春秋,周礼,仪礼,礼记,论语。异于诸儒之说。王荆公修经义。盖本于此。(案原甫虽以己意说经。皆有根据。快洗经生之陋。)
六经奥论六卷。宋郑樵。黎温序云是郑樵唐荆川裨论从之。朱氏经义考。列入无名氏云。其书议论。与通志略不合。且渔仲上书自叙所撰经说。无此书名。(案渔仲强辨。正自难及。而宋儒多从理学上立脚。不能窥考證家藩篱。故渔仲名盛。)
六经正误六卷。宋毛居正撰。订易,书,诗,礼记,周礼,春秋三传家体之误。居正衢州人。毛晃之子。何焯曰。焦氏宋本。
经说七卷。宋南昌熊朋来撰。易,诗,书,春秋,仪礼,周礼,大小戴记及杂说也。何焯曰。其人博雅。(案熊氏之说甚该。即渔仲之亚流。)
十一经问对五卷。元何异孙撰。说为疑问如策对也。书,诗,春秋,三礼,论语,孝经,学,庸,孟子。无周易。敏求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一 第 228H 页
![](https://c.cnkgraph.com/kmdb/0594A/ITKC_MO_0594A_A276_228H.gif)
五经蠡测六卷。明福宁蒋悌生仁叔自序。在洪武三年。阙礼记。实四经耳。春秋一卷亦甚少。凡一百三十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