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孝经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第 193H 页
今古文辨
颜芝本(今文)
 陆德明曰。孝经孔子为弟子曾参。因明天子庶人五等之道。亦遭焚烬。河间人颜芝为秦禁藏之。汉氏尊学。芝子贞出之。见为今文。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苍,谏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传之。各自名家。凡二十八章。
  按汉前志。有长孙氏说二篇。江氏说一篇。后氏说一篇。安昌侯说一篇。皆治孝经家也而今则亡。盖古者传写。易致亡佚遗漏。
 邢炳正义曰。今俗所行孝经。题曰郑氏注。近古皆谓康成。而晋魏之朝。无有此说。晋穆帝永和十一年及孝武帝太元元年。再聚群臣。共论经义。有荀昶者撰集孝经说。以郑氏为宗。陆澄以为非玄所注。请不藏于秘省。王俭不依其请。遂得见传。至魏齐则立学官。著作律令。盖由虏俗无识。然则经非郑玄所注。
  按宋史。载日本僧奝然。于雍熙元年。献郑玄注孝经一卷。司马君实得之大喜。此即司马氏古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第 193L 页
文指解序所谓秘阁所藏。止有郑氏者也。中国之郑注。既疑伪撰。日本之刻。又何可信乎。反覆考阅。必有破绽处。今不可得见。
孔壁古文本
 汉前志。孝经长孙,江,后,翼,张各家经文皆同。唯孔氏壁中古文为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
 桓谭新论。古孝经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馀字。
 陆德明曰。古文出于孔氏壁中。别有闺门一章。自馀分析十八章。总为二十二章。孔安国作传。刘向校书。定为十八。后汉马融亦作古文孝经而世不传。
  按汉前志。孝经古孔氏一篇二十二章。颜师古注。刘向云古文字也。庶人章分为二也。曾子敢问章为三。又多一章。凡二十二章。一章即闺门章也。刘向既定孝经为十八章。则又以为古文二十二章何也。岂古文从未经向所定时言耶。
 邢炳正义曰。古文孝经孔传。旷代亡逸。隋开皇十四年。秘书学生王逸于京市陈人处。买得一本。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第 194H 页
与著作王邵。以示河间刘炫。仍令校正。此书更无兼本。难可依凭。炫辄率意刊改。因著古文孝经稽疑一篇。故开元年敕议之际。刘子玄等议以为孔郑二家。云泥致隔。行孔废郑。于义为允。国子博士司马贞曰。今文孝经。是河间献王所得颜芝本。刘向参校古文。定此一十八章。其注云是郑玄所作。而郑志及目录等不载。故往贤共疑焉。唯荀昶,范瞱以为郑注。且其注纵非郑玄。而义旨敷畅。将为得所。其古文二十二章。安国作传。遭巫蛊未之行也。中朝遂亡其本。近儒欲崇古学。妄作传学。假称孔氏。又伪作闺门一章。刘炫诡随妄称其善。且闺门之义。近俗之语。必非宣尼正案。今议者欲取近儒诡说而废郑注。理实未可。请准令式。孝经郑注与孔传。依旧俱行。诏郑注仍旧行用。孔传亦存。是时苏宋文更拘于流俗。不能发明古义。奏议排子玄。令诸儒对定。司马贞与学生郗常等。尽非子玄。卒从诸儒之说。以十八章为定。
  按刘炫当隋开皇时。购天下遗书。伪造连山易,鲁史记等书录上。送官取赏。后有人讼之。经赦免死。坐除名。其为人如此。其称孔传。何足取准。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第 194L 页
刘知几所亲觏也。其所取之者。亦未可知也。
 许冲(慎子)进说文解字叙曰。慎又学孝经孔氏古文。说古文孝经者。孝昭帝时鲁国二老所献。建武时给事中议郎卫宏所校。皆口传。官无其说。谨撰具一篇并上。
  案此本不行。自魏以来无举许氏本者。想于董卓之乱失之耳。
石台孝经本
 四库全书总目曰。唐玄宗明皇帝御注。宋邢炳疏。天宝四载九月。以御注刻石于太学。谓之石台孝经。今尚存西安府学中。为碑凡四。玄宗御制序末。称一章之中。凡有数句。一句之内。义有兼明。具载则文繁。略之则义阙。今存于疏。用广发挥。唐书元行冲传。玄宗自注孝经。诏行冲为疏。立于学官。以广阙文。令集贤院写颁中外。是注凡再修。疏亦再修。其疏唐志作二卷。宋志作三卷。殆续增一卷欤。宋咸平中。邢炳所修疏。即据行冲书为蓝本。然孰为旧文。孰为新说。今不可辨别。孝经今文称郑玄注。其说传自荀昶而郑志不载。其名古文。称孔安国注。其疏出自刘炫。而隋书已言其伪。唐开元七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第 195H 页
年三月。诏令群儒质定。右庶子刘知几主古文。立十二验。以驳郑国子祭酒。司马贞主今文。摘闺门章文句凡鄙。庶人章割裂旧文。妄加子曰字及句中脱衣就功诸语以驳孔。其文具载唐会要中。厥后今文行而古文废。元熊禾作董鼎孝经大义序。遂谓贞去闺门一章。卒启玄宗无礼无度之祸。明孙本作孝经辨疑。并谓宫闱不肃贞。削闺门一章。乃为国讳。夫削闺门一章。遂启幸蜀之衅。使当时行用古文。果无天宝之乱乎。唐宫闱不肃诚有之。至于闺门章二十四字。则绝与武,韦不相涉。指为讳避。不知所避何讳也。况知几与贞两议并上。会要载当时之诏。乃郑依旧行用。孔注传习者希。亦存继绝之典。是未因知几而废郑。亦未因贞而废孔。迨时阅三年。乃有御注太学刻石。署名者三十六人。贞不预列。御注既行。孔郑两家遂并废。亦未闻贞更建议废孔。禾徒以朱子刊误偶用古文。遂以不用古文为大罪。又不能知唐时典故徒闻中兴书目。有议者排毁古文遂废之误。沿其误脱愦愦然归罪于贞。不知以注而论则孔佚郑亦佚。孔佚而罪贞。郑佚又罪谁乎。以经则郑存孔亦存。古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第 195L 页
文并未因贞一议亡也。贞又何罪焉。今文之立。自玄宗此注始。玄宗此注之立。自宋诏邢炳等修此疏始。
  案孝经与论语等书。俱出于汉初。文帝时立孝经博士。武帝建元五年罢。盖经之盛衰。未尝不由人主之所尚。故汉时治孝经者。寥寥不过四五家。而东汉时传习稍稍不绝。马融,郑众,郑玄三家也。三国魏则王肃,苏林(孝友),何晏(平叔),刘邵(孔才),韦昭(弘嗣),徐整。晋则谢万孙氏(未详),杨泓,袁宏(彦伯),虞槃佑(弘猷),庾氏(未详),殷仲文,车胤(武子),荀昶(茂祖),孔光(文泰),何承天。释慧琳,王玄载(彦休)。明僧绍并注孝经。皇侃撰义疏。而其所以盛之由。晋立博士。故及至唐开元御注成而始刻石经。孝经之学遂明。然其受授无绪。故陈骙,汪应辰皆疑其伪。观其文则与二戴所录为近。要当为七十子之徒之遗书。若与礼记之儒行缁衣等篇俱行。则后人岂有异辞。惟其孤行。别为一经。谓之孔子所作。传注者又复分章标目以乱之。后人以系辞论语之体律之。而纷纷然有所訾短。夫标目于十八章首者。即皇侃之为也。开元御注因之。诚非古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第 196H 页
也。且钩命决。迷孔子之言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信斯言也。孝经乃孔子所自著也。今其首章云仲尼居。曾子侍则。非孔子所自著明矣。钩命决即纬书也。横决如此。其可取准乎。学者只从词明义畅者而取之。若钩取杂出之书。蒐罗未定之案。一一苟欲合于孔氏徒之旧。则窃恐其未易易也。
司马光,范祖禹说合附本。(孝经指解一卷。)
 四库全书总目。宋书中兴艺文志曰。自唐明皇时。议者排毁古文。以闺门章为鄙俗而古文遂废。至司马光。始取古文为指解。又范祖禹进孝经说劄子曰。仁宗朝。司马光在馆阁。为古文指解表上之。臣妄以所见又为之说。书录解题。载光书祖禹书为一卷。此本以二书相因而作故合编也。王应麟玉海。载光书进本。至和元年。时为殿中丞在秘阁。与祖禹说少异。然光集所载进表。称常撰古文孝经指解。皇祐中献于仁宗皇帝。窃虑岁久不存。今缮写为一卷上进云云。则祖禹所说者初进之本。应麟所说者重进之本耳。孝经今文古文。纷纷聚讼。至今说经之家。亦多递相左右。然所争不过字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第 196L 页
句之间。观光从古文。而句下乃备载唐玄宗今文之注。使二本南辕北辙。可移今文之注。以注古文乎。宋黄震日抄。有曰按孝经一尔。古文今文。特所传微有不同。如今文云仲尼居曾子侍。古文则云仲尼閒居曾子侍坐。今文云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古文则曰子曰参。先王有至德要道。今文云夫孝德之本也。敬之所由生也。古文则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文之或增或减。不过如此。于大义固无不同。至于分章之多寡。今文三才章其政不严而治。与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通为一章。古文则分为二章。今文圣治章第九。其所因者本也。与父子之道天性。通为一章。古文则分为二章。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古文又分为一章。章句之分合。率不过如此。于大义亦无不同。古文又云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父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此二十二字。今文全无之。而古文自为一章。与前之分章者三。共增为二十二。所异者又不过如此。非今文与古文各为一书也。其说可谓平允。光所解及祖禹所说。读者观其宏旨。以求天经地义之原足矣。其今文古文之争。真谓贤者之过可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第 197H 页
按江行杂录。载司马温公先垄在鸣条山。山有馀庆寺。公一日省墓至寺中。有父老五六辈上谒。进脱粟饭。享既毕。前曰。某等闻端明在县。日与诸生讲书。村人不及往听。今幸为略说。公即取纸笔。书孝经庶人章讲既已。复前曰。自天子章以下。各有毛诗两句。此独无何也。公嘿然少许。谢曰某虑不为此。容思奉答。父老出语人。吾讲书难倒。司马端明耿隐之云。曾见古本庶人章末。引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止)章末引诗。有似排比。已非古奥文法。而其古本引诗。亦不过妄人窜窃。所谓古本类多如此。今不细察其故。只以古本为准。此张霸之伪泰誓。所以乱古文尚书者也。
朱文公刊误本
 四库全书总目。书成于淳熙十三年。朱子年五十七。主管华州云台观所作也。取古文孝经。分为经一章传十四章。删旧文二百二十三字。后有自记曰。熹旧见衡山胡侍郎。(宏。高宗时为礼部侍郎。居衡州。)疑孝经引诗。非经本文。初甚骇焉。徐而察之。始悟胡公之言为信。而孝经之可疑者不但此也。因以书质之沙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第 197L 页
随程可久(迥字)丈。程答曰顷见玉山汪端明。(汪应辰。孝宗时为端明殿学士。)亦以此书多出后人附会。于是乃知前辈读书精审。其论固已及此。窃幸有所因述而得免于凿空妄言之罪。今以语录考之。黄㽦记云孝经除了后人所添前面子曰及后面引诗。便有首尾。又云顺则逆民无则焉。是季文子之词。言斯可道行斯可乐一段。是北宫文子论令尹围之威仪。在左传自有首尾。入孝经。都不接续。全无意思。又叶贺县记云古文孝经。有不似今文顺者。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又著一个子曰字。方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此本是一段。以子曰分为二恐不是。又辅广记云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岂不害理。如此则须是如武王周公。方能尽孝道。寻常人都无分。岂不启人僭乱之心。是朱子诋毁此书。已非一日。欧阳修本义曰。删诗云者。非此全篇删去也。或篇删其章。或章删其句。或句删其字。引唐棣君子偕老节南山三诗为證。朱子盖用是例也。陈振孙书录解题载此书。注其下曰。抱遗经于千载之后。而能卓然悟疑辨惑。非豪杰独立之士。何以及此。此后学所不敢仿效。而亦不敢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第 198H 页
拟议也。
  按孔郑两本。自开门户。互相胜负。自开元御注用今文。而世皆趋之。后文公刊误用古文。而学者又从之。然其经文少异而其义不殊。但不用章首之目。其目固舛错。不足为准。
董鼎孝经大义本(一卷)
 四库全书总目。朱子作孝经刊误。但为釐定经传。删削字句。而未及为之训释。鼎乃因朱子改本。为之诠解。凡改本图记之字。悉为芟除。改本辨止之语。仍存于各章之末。所谓古传之几章释某义者。一一顺文衍说。无所出入。第十二章十四章所谓不解经而别发一义者。亦即以经外之义说之。无所辨诘。惟增注今文异同。为鼎所加耳。其注稍参以方言。如云今有一个道理。又云至此方言出一孝字之类。略如语录之例。其敷衍语气则全为口义之体。虽遗词未免稍冗。而发挥明畅。于初学不为无益。
吴澄定本(一卷)
 四库全书总目。此书以今文孝经为本。仍从朱子刊误之例。分列经传。其经则合今文六章为一章。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第 198L 页
其传则依今文为十二章。而改易其次序。至朱子所删一百七十二字。(朱子刊误凡删二百一十三字中有句删其字者。此惟载所删之句。故止一百七十二字。)与古文闺门章二十四字。并附录于后。后有大德癸卯。澄门人河南张恒跋。称澄观邢疏而知古文之伪。观朱子所论。知今文亦有可疑。因整齐诸说。附入己见。为家塾课子之书。不欲传之。未尝示人云云。盖心亦有所未安也。其谓汉初诸儒未见此书。盖未考魏文侯尝为作传。见于蔡邕明堂论中。至其据许氏说文所引古文孝经。仲尼居无閒字。知古文之仲尼閒居。为刘炫所妄增。又据桓谭新论。称古文千八百七十二字。与今文异者四百馀字。今刘炫本止有千八百七字。多于今文八字。除增闺门一章二十四字外。与今文异者仅二十馀字。则较司马贞之攻古文。但泛称文句鄙俗者。特有根据。所定篇第。虽多分裂旧文。而诠解简明。亦秩然成理。朱子刊误既不可废。则澄此书亦不能不存。盖至是而孝经有二改本。
项霦述注本(一卷)
 四库全书总目。霦始末无可考。是编用古文孝经本。其所诠释。不务为深奥之论而循文衍义。按章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第 199H 页
标旨。词义简明。
日本本古文孝经孔氏传一卷。附宋本古文孝经一卷。
 四库全书总目。旧本题汉孔安国传。日本信阳太宰纯音。考世传海外之本。别有所谓七经孟子考文者。亦日本人所刊。称西条掌书记山井鼎辑。东都讲官物观补遗中。有古文孝经一卷。亦云古文孔传。中华所不传。而其邦独存。又云其真伪不可辨。末学微贱。不敢辄议云云。则日本所传。原有是书。核其文句。与山井鼎等所考相应。惟山井鼎等称每章题下。有刘炫直解。其字极细写之。与注文粗细弗类。又有引及邢炳正义者。为后人附录。此本无之。为少异耳。其传文虽證以论衡经典释文,唐会要所引。亦颇相合。然浅陋冗漫。不类汉儒释经之体。并不类唐宋元以前人语。殆市舶流通。颇得中国书籍。有桀黠知文体者。摭诸书所引孔传影附为之。以自誇图籍之富欤。考元王恽中堂事纪曰。中统二年。高丽世子植来朝。宴于中书省。问曰。传闻汝邦有古文尚书及海外异书。答曰。与中国书不殊。高丽日本比邻相接。海东经典。大槩可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二十 第 199L 页
知。使果有之。何以奝然不与郑注并献。至今日而乃出。是徵彼国之本。出自宋元以后。观山井鼎亦疑。则其事固可知矣。
  按太宰纯。即物茂卿门人也。茂卿名双柏号徂徕。物部大连之后也。学术诐僻。自孟子以下。皆加侵侮。然自言因王,李(王弇州,李沧溟。)而悟道。文辞亦尚王李。以为宗师。其见识之卑如此。西京伊藤惟贞作论语注。茂卿作论语徵。驳惟贞。并及朱子。此所谓东都讲官物观者。即物茂卿也。此书极其窜窃。见班志有父母生之续莫大焉。故亲生之膝下诸家说不安处。古文字读皆异之句。遂改续莫大焉。为绩莫大焉。亲生之膝下。作故亲生毓之。以示古本之原自如此。其他中心藏之。作忠心臧之。以合乎陆德明经典释文。又引用则天之时因地之利注。略云脱衣就功暴其肌体朝暮从事露发涂足少而习之其心安焉二十四字。又合于司马贞之议。其所撰述撰次。务欲巧密。而其如支漫烦褥。非汉时注家简明之体。读者自当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