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礼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37H 页
深衣考
  人之所以自标于物者衣章也。是故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治者所以辨上下定民志也。自夫王泽熄而秦火荡。古制茫然。遂不可见曲台之礼。仅存深衣一篇。郑注孔疏。亦未能使后人瞭然于先王之章。则等之乎扪烛也。宋绍兴间。太常博士王普著深衣制度。追合古制。宋子采入家礼。赵汝梅制深衣说。牟仲裴之刊误。冯公亮之考證。皆有所发明。若黄润玉之考定深衣古制。岳正之深衣注疏。杨廉之深衣纂要。夏时正之深衣考。王廷相之深衣图论。夏言之深衣考。皆深于礼者。即家礼之羽翼也。至若东儒诸说。亦有可采。而固陋蒙昧。多未之及。只从见行者蒐辑。以备考阅云。
  
삽화 새창열기
  
삽화 새창열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37L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38H 页
삽화 새창열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38L 页
古者(言古者。明其制之不自今。盖三代之所共也。)深衣。(深者邃也。以衣裳相连。被体深邃。自天子至于士庶人。皆可服也。)盖有制度。(凡布帛以刀裁其长短谓之制。以尺量其长短谓之度。)以应规矩绳权衡。(义见下。盖欲方圆平直之则。不离乎身也。○以上统言衣裳。)短毋见肤。长毋被土。(见肤露胫也。被土曳地也。此言裳下制也。衣有尺寸。裳无尺寸者。欲权人之身而定其长短也。)续衽钩边。(续属也。衽裳傍际也。钩缝而连之也。边谓无布幅处也。以裳两傍开张。故联而属合也。)要缝半下。(要裳上际当要处。下裳下际有齐处。要下之缝。比下际之广。为一半也。○以上裳制。)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袼在腋下衣袖界也。肘臂中节也。欲其通阔。可令肘转动不碍也。)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袂者袖末也。左右各以布一幅为袖以掩手。而又反屈及肘为度者。为手容也。袼之高下。袂之长短。亦权于人身也。○以上衣制。)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天子之带。以采饰其侧。上以朱下以绿充之。大夫饰带。外以玄内以黄。自纽及末皆以素。广四寸。士带饰外内以缁。广二寸。天子以下。并用组穿纽约结之。阔三寸。○以上带制。)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十有二幅。自郑氏以来皆谓裳之六幅。每幅分为二。敖继公独为衣六幅裳六幅。吴澄曰。裳以六幅布。裁为十二片。不可言十二幅。又但言裳之幅而不言衣之幅尤不可。敖说良正衣裳各六幅。象一岁十二月之六阳六阴。)袂圆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踝足跟也)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故易曰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下齐如权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五法已施。故圣人服之。(郑氏曰。政或为正。与易文合。)故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故可以为文。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39H 页
可以为武。可以摈相。可以治军旅。完且弗费。善衣之次也。(义备而用广故曰完。质布而色白故曰弗费。善衣朝服也。○以上具言衣裳之象。而又反复其义。以赞美之也。)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郑氏曰。尊者存以多饰为孝。缋画文也。孔氏曰。具父母。父母俱在也。大父母亦然。若其不具。一存一亡。不必纯以缋。唯有父母而无祖父母。故饰少而纯以青。若无父母。唯祖父在。亦当然也。)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郑氏曰。纯谓缘之也。缘袂谓其口也。缘緆也。缘边衣裳之侧。广各寸半。则表里共三寸。唯袷广二寸。孔氏曰。缘字读如緆。谓深衣也。○以上言缘饰之制而结之。)
 
(右小戴记深衣篇)
深衣三袪。缝齐倍要。衽当旁袂。可以回肘。(郑氏曰。三袪谓要中之数也。袪尺二寸。围之为二尺四寸。三之七尺二寸也。缝紩也。紩下齐倍要中。齐丈四尺四寸。衽谓裳幅所交裂也。袂可以回肘二尺二寸之节也。)长中继掩尺。(孔氏曰。长衣中衣制同。里中著之曰中衣。若露著之曰长衣。幅广二尺二寸。长衣中衣以半幅继续袂口。故掩馀一尺也。长衣掩必用素。中衣掩或布或素。随其衣而然。陆氏曰。长衣练冠长衣是也。中衣绣黼丹朱中衣是也。继接袖也。)袷二寸。袪尺二寸。缘广寸半。(袷曲领也。袪袂口也。缘饰边也。)
 
(右小戴记玉藻篇三节)
续衽钩边。
 高密郑氏(玄康成)曰。续犹属也。衽在裳傍者也。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钩读如乌喙必钩之钩。钩边若今曲裾也。(深衣注。)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39L 页
又曰。衽谓裳幅所交裂也。凡衽者或杀而下。或杀而上。是以小要取名焉。衽属衣则垂而放之。属裳则缝之以合前后。上下相变。(玉藻注。)
 衡水孔氏(颖达)正义曰。续衽钩连者。衽为深衣之裳。以下阔上狭。谓之为衽。接续此衽而衽其傍边。即今之朝服有曲裾而在旁者是也。
 又正义曰。衽当旁者。凡深衣之裳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皆似小要之衽。是前后左右皆有衽也。今云衽当旁者。谓所续之衽。当身之一旁。非为馀衽悉当旁也。云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若其丧服。其裳前三幅后四幅。各自为之。不相连也。今深衣裳一旁则连之相著。一旁则有曲裾掩之。与相连无异。故云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云。钩读如乌喙必钩之钩者。按援神契云象鼻必卷。长乌喙必钩。郑据此读之也。云若今曲裾者。郑以后汉之时裳有曲裾。故以续衽钩边。似汉时曲裾。今时朱衣朝服。从后汉明帝所为。则郑云今曲裾者。是今朝服之曲裾也。其深衣之衽。已于玉藻释之。(深衣疏。)
 又正义曰。衽谓裳幅所交裂也者。裳幅下广尺二寸。上阔六寸。狭头向上。交裂一幅而为之云。凡衽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0H 页
者或杀而下。或杀而上者。皇氏云言凡衽非一之辞。非独深衣也。或杀而下。谓丧服之衽。广头在上。狭头在下。或杀而上。谓深衣之衽。宽头在下。狭头在上云。是以小要取名焉者。谓深衣与丧服相对为小要。两旁皆有此衽。熊氏大意与皇氏同。或杀而下。谓朝祭之服耳。云衽属衣则垂而放之者。谓丧服及朝祭之衽。云属裳则缝之以合前后者。谓深衣之衽。云上下相变者。上体是阳。阳体舒散故垂而下。下体是阴。阴主收敛故缝而合之。今删定深衣之上独得衽名。不应假他馀服相对为衽。何以知之深衣衣下属幅而下。裳上属幅而上。相对为衽。郑注深衣钩边。今之曲裾。则宜两边而有也。但此等无文言之。且从先儒之业。(玉藻疏。)
  愚按衽有二义。一指交襟。说文曰。衽交䘳也。以衣壬声。䘳交衽也者是也。一指裳下。周礼考工记曰。终岁御衣衽不敝。此唯辀之和。郑锷注衣之下裳。谓之衽者是也。郑康成统以裳释之。亦有二义。一曰衽在裳傍者。据此则似若别有假饰者。一曰衽谓裳幅所交裂。据此则前后左右宽头狭头之际。皆谓之衽矣。未知将何适从欤。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0L 页
曲裾者特似之云尔。若是曲裾则直曰曲裾。何为而曰若今曲裾乎。且曲裾而无所钩连之制。若只加于裳傍而已。则恐无以钩之。使不开裂也。孔疏既释以一旁则连之相著。一旁则有曲裾掩之。又言郑注深衣钩边。今之曲裾。则曲裾宜两边而有。其所为说。一何矛盾。盖古之衣制改易无常。在康成时。固未知其得古制。况唐孔氏之时乎。窃观其解。似涉强觅。
 汉书江充传。充衣纱縠襌衣。曲裾后垂交输。如淳注。交输割正幅。使一头狭若燕尾。垂之两旁。见于后。是礼深衣续衽钩边。贾逵谓之衣圭。苏林注。交输。如今新妇袍上挂袿全幅缯角割。名曰交输裁也。
 
(一作涑)水司马氏(光)曰。释名曰妇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然则别有钩连。不在裳十二幅之数。亦斜割。使一端阔一端狭。以阔者在上。狭者在下。交映垂之。如燕尾有钩曲。裁其旁边。缀于裳之右旁。以掩不连之处。
  按汉书江充传。曲裾委输一也。而司马氏之燕尾。似误认为二而作假饰。想其状为骈拇。为悬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1H 页
疣矣。
 节斋蔡氏(渊)曰。司马所裁续衽钩边之制。引證虽详。不得古意。先生病之。尝以理玩经文与身服之宜而得其说。续衽钩边者。只是连续裳旁。无前后幅之终。左右交钩。即为钩边。非有别布一幅裁之如钩而缀于裳傍也。
 信斋杨氏(复)曰。复取礼记深衣篇熟读之。始知郑康成注续衽二字。文义甚明。特疏家乱之耳。按郑注曰续犹属也。衽在裳傍者也。属连之。不殊裳前后也。郑注之意。盖谓凡裳前三幅后四幅。夫既分前后。则其旁两幅分开而不相属。惟深衣裳十二幅。交裂裁之。皆名为衽。所谓续衽者。指裳傍两幅言之。谓属连裳旁两幅。不殊裳前后也。疏家不详考其文义。但见衽在裳傍一句。意谓别用布一幅裁之如钩而垂于裳傍。妄生穿凿。纷纷异同。愈多愈乱。自汉至今二千馀年。读者皆求之于别用一幅布之中。而注之本义。为其掩盖而不可见。
 又曰。衣图云既合缝了。又再覆缝。方便于著。以合缝者为续衽。覆缝者为钩边。
  按朱子深衣。既去司马氏之燕尾假饰。而其制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1L 页
之传于后者。因蔡,杨二子之所述。窃疑合缝覆缝。俱是缝缄之称。续衽钩边。得非一意而叠说乎。
 三山陈氏(祥道)曰。衽所以掩裳际也。深衣连裳故衽属衣。馀衣不连裳故衽属裳。衣裳虽殊。垂而放之一也。故有事则或扱或执。是衽未尝缝之以合也。棺之小要谓之衽。以其掩缝若衣衽然。非为小要而名之。是衣衽皆狭上广下。未尝有杀上杀下之异也。诗言妇人之采芣苣。或紶衽或缬衽。是妇人之服。未尝无衽也。衽之辨有上下。其用有左右。生者上右。记曰亲始死。扱上衽是也。死者与夷狄上左。记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语曰被发左衽是也。
  案陈氏释衽。似以别幅连衣际也。观其所以掩裳际之训而知之。苟然则若司马氏之燕尾。为朱子之所去者尔。陈氏为王安石客。好主新义者也。此说亦似刱造。
 蓝田吕氏(大临)曰。续衽钩边。此衣之宽急之中也。衽者衣之傍幅下杀。裳之旁幅上杀。上下之衽相续而中曲。以是小要取名为。故曰钩边。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2H 页
按吕氏谓上下衽相续而中曲处为钩边。又是别解。小要者特言衽之状。以钩边解之。似涉径庭。
 慈湖杨氏(简)曰。短毋见肤。长无被土。此言其纵也。续衽钩边。此言其衡也。自旁而数之。衽居其端也。古之衽今之襟。亦曰袂也。深衣属裳则当续衣之衽。使之长与裳齐也。上狭下广。其边如钩。言其旁曲也。于体为宜。玉藻曰衽当旁。此之谓也。衽亦修广矣。矧当衣前故首言之。丧服言衰衣裳负适袂袪广博尺寸。靡不备载。独不见所谓襟焉。而有衽二尺有五寸。是衽即襟也。丧服言衣二尺有二寸。襟与衣齐而衽二尺有五寸何也。衰衣带下尺则衣之长可知。袂幅属衣之处曰二尺二寸。非谓衣之长止于此。衣带下尺。并带博处共长三尺三寸内。阙中八寸。偏前以安项衽。缀于前领平衡之下。则衽长二尺五寸。正其度也。通乎丧服之衽。则深衣之衽与衣齐。是为襟昭昭矣。郭璞注。方言亦谓衽为襟。郑康成既误释之。孔颖达复误说之。谓深衣十二幅。幅即衽也。且援鲁庄公以衽受齐馈为證。而深衣之篇。未尝以幅为衽。又与玉藻衽当旁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2L 页
之文不符。盖孔思不及此。故不知此下广之衽。正足以受馈。不为不宽也。古志四夷左衽。丧记敛衣左衽。咸谓襟也。左传结衽若讼者。结此衽也。古棺有衽。是谓小要以钩边如衽也。古曰衽席。席左敛右敛如衽也。详考衽制。无所不通。
  案杨氏说以为续衣之衽。长与裳齐者。别用布一幅交解之。其边如钩。上狭而属于衿。下广而连于裳者。近时或主其说。
 严陵方氏(悫)曰。衽襟也。与裳相续。故谓之续衽。裾裳之边。曲以钩束焉。故曰钩边。玉藻所谓衽当旁是也。
  案此说同杨氏说。
 四明黄氏(润玉)曰。衣必有内外衿。衽二尺五寸。言用布一幅长二尺五寸。斜尖裁为燕尾状。施于领下。作内外衿也。
 浚仪王氏(廷相)曰。如郭贾说。是衣皆无衽。如对衿比甲之制矣。领当如二矩相交。衣身承领不尽。别用布二尺五寸。交斜裁之。缀于衣身之旁以承领。狭头皆乡上。广头皆乡下。一为外衽。一为内衽。黄氏所谓领下施衿是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3H 页
又深衣图论一卷自序曰。古者深衣。天子养老于学则服之。大夫夕视朝则服之。庶人吉则服之。通于上下。衣之便者也。近世司马温公好古。制此为燕居服。因汉郑康成之说。为裁衣法。文公家礼图注。虽稍有更定。大要亦不出此。故今世之为说者有三。短袷无衽。曲裾裂裳。如家礼本图一也。长袷有衽。无裾裂裳。如琼台丘氏新拟图二也。长袷六衽。无裾无裳。通幅如袍。如四明黄氏古制图三也。家礼郑注误也。丘氏得矣。而裂裳之义未尽也。黄氏多衽无要。戾经文矣。朱子晚岁所服深衣。去旧说曲裾之制而不用。是先生亦有疑矣。然岂特曲裾然哉。予寓子云书院。取所藏诸礼书疏读之。质诸本经。吻以事宜。参之旁通。證之散见。本之法象。要之大体。益知今之图制论说。直有大不然者。乃敢会萃众论而折衷之。以古朝祭丧服。皆有衽也。故读续衽钩边。以衣连裳。不殊制上下。当有定分也。故论要缝半下。以裳割裂。无所取义。而横斜累缀。非善服也。故论裳削幅。以制饰完具。冠履相称而后。可以成服也。故符合。或于古人制服之宜。不至相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3L 页
白云朱氏(治)曰。衽说文曰衣衿。注交衽为衿。尔雅衣为襟。通作衿。正义云深衣外衿之边有缘。则深衣有衽明矣。宜用布一幅。交解裁之。上尖下阔。内连衣为六幅。下属于裳。玉藻曰。深衣衽当旁。王氏谓衿下施衿。赵氏谓上六幅皆是也。
 又曰。边谓边缝也。衽边斜幅。既无旁属。别裁直布而钩之。续之衽下。若今之贴边。经曰续衽钩边。正以钩边续于衽也。后人不察。至有无衽之衣。或有衽亦加钩边。则于袷领相妨。身服不宜。姑正之以俟知者。冯氏谓钩边。乃要间当缝处亦非也。
  
案方氏黄氏王氏朱氏说。皆主襟而为言。故与杨说略同。
 草庐吴氏(澄)曰。续犹属也。衽谓裳之旁际。钩谓覆而缝之。边谓其旁之无布幅处。裳以六幅之布。交解裁之。为十二片。每片一旁有布幅。一旁无布幅。将此两旁相合缝之。缝毕。又将有布幅一旁。覆掩无布幅一旁而重缝之。谓联属裳之旁衽者。必须钩缝其所裁之边也。左右各六片。依此法缝毕。唯当背处二片。皆有布幅则不须钩边。但削幅而已。
  按吴氏说。与朱子晚年之制略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4H 页
经义考(朱彝尊编)车氏埉深衣疑义一卷。马良骥曰。公讳垓。字经臣。受学潜室陈先生埴之门。百家之说。必反复辨订。至于礼经尤详。如深衣之续衽。先儒未有一定之论。公则用注疏皇氏广头在下之说。改正续衽为裳之上衣之傍。而深衣之制。始得其宜。
  案裳之上衣之傍。正杨氏所云续衣之衽也。
 礼记义疏(清乾隆十三年撰)案说曰。深衣之异于礼服者。在衣惟一领耳。朝祭诸服其领直。故左右二衽。皆摺而掩于内。以露裼衣。至袭则出其左衽而右掩。而裘与裼衣皆不见。深衣则其领方交于两衽之上。先掩左衽于内。次掩右衽于外。故曰衽当旁也。若裳则与朝祭大异。朝祭之裳十二幅。襞积而旁无杀缝。深衣止六幅裁为十二幅。故此篇于裳言之最详。盖朝祭之衣与裳别。故衣有垂下之衽以蔽裳。而裳之长短不必言。深衣衣与裳连。则衣垂下之衽。无所用之。故先言短长之无定。而即言续衽。言裳与衣相续左垂衽之处。故孔氏直言此衽。指裳前后左右皆有衽也。既以六幅解。而十二幅则每幅半有边半无边。无边则其缕易散而缝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4L 页
亦不固。故必以有边者与无边者相合。先以无边者缉之。后以有边者掩其外而再缉之。谓之钩边。故郑氏曰。衽谓裳幅所交裂也。惟后中二片则必以有边者相合。与衣背缝一直而下皆削幅。故曰负绳。其名衽。谓小要者。衣之上与袖相属。裳之齐又倍要。唯当要处最小也。故礼衣有垂下之衽。朝祭之衽无考。而郑言若今曲裾。孔言朝服曲裾。似朝祭下垂之衽。亦上杀下广。惟丧服上广下杀。以变于吉。若深衣则无此衽而有当旁之衽。玉藻云衽当旁。正指深衣之衽。本篇续衽。则明所以衽当旁之故。见此续处即礼服之垂衽处。此处不用衽。故衽当旁耳。而郑,孔多就续处言之。诸儒多以朝祭之衽丧服之衽汩之。则成棼乎矣。
  案义疏所论。多从临川吴氏说。第衽当旁之说。又生别解。
 仪礼义疏。(乾隆十三年撰。方苞撰案说。)小要之形。上下广而中狭。上半则杀而下。下半则杀而上。其杀而上者。似深衣之裳之衽也。其杀而下者。则似此掩裳际之衽也。若无掩裳际之衽。则棺衽无从而取诸矣。后世礼服两腋下。各有一片上阔下狭者。其此衽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5H 页
遗制与。若夫衣之左右衽则固当有之。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孔疏之衽衣襟也。生乡右。右手解抽带便也。据此则凡衣皆有左右衽。然经传绝无别为衽属于襟之文。以意揆之。背裻既削幅。则前襟相对。各馀一寸。相掩二寸。岂其以左掩右。则左在外而为右衽。以右掩左则右在外而为左衽。是以贾氏有缀衰于外衿之说与。如此乃与方领相属。而不害其有左右衽也。又问丧亲始死。扱上衽。注云上衽。深衣之裳。前此在裳之衽。杀而上。上狭下广者也。惟连衣裳者有之。若礼服帷裳则无矣。
  案此说。荟萃诸家。而似宗陈氏(简)说。至若前襟相对。各馀一寸。相掩二寸。恐非深衣之制也。深衣何尝对襟乎。
 四库全书总目深衣考一卷。黄宗羲。宗羲是书前列己说。后附深衣经文。并列朱子,吴澄,黄润玉,王廷相五家图说。而各阙其缪。大抵排斥前人。务生新衣如谓衣二幅各二尺二寸。屈之为前后四幅。自腋而下杀之。各留一尺二寸加衽二幅。内衽连于前右之衣。外衽连于前左之衣。亦各一尺二寸。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5L 页
其要缝与裳同七尺二寸。盖衣每一幅。属裳狭头二幅也。今以其说推之。前后四幅下属裳八幅。外右衽及内左衽。亦各下属裳二幅。则裳之属乎外右衽者。势必掩前右裳。裳之属乎内左衽者。势必受掩于前左裳。故其图止画裳四幅。盖其后四幅统于前图。其内掩之四幅则不能画也。考深衣之裳十二幅。前后各六。自汉唐诸儒沿为定说。宗羲忽改刱四幅之图。殊为臆撰。其释衽当旁也。谓衽衣襟也。以其在左右故曰当傍。考郑注。衽裳幅所交裂也。郭璞方言注及玉篇注。俱云衽裳际也。云裳际则为裳傍明矣。故释名曰衽襜也。在傍襜襜然也。盖裳十二幅。前名襟后名裙。惟在傍者始名衽。今宗羲误袭孔疏。以裳十二幅皆名衽。不明经文在旁二字之义。遂别以衣左右衽当之。是不特不知衽之为裳旁。而并不以衽为裳幅。盖踵孔疏而加误矣。其释续衽也。谓裳与衣相属。衣通袂长八尺。裳下齐一丈四尺。衣裳相属处。乃七尺二寸。则上下俱阔而中狭。象小要之形。故名续衽。其说尤为穿凿。
  案黄氏四幅之说诚缪误。纪匀之斥固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6H 页
又四库全书总目深衣考误一卷。清江永撰。深衣之制。众说纠纷。永据玉藻深衣三袪。缝齐倍要。衽当旁之文。知裳前后当中者。为襟为裾。皆不名衽。惟当旁斜杀者乃名衽。今以永说求之训诂诸书。虽有合有不合。而衷诸经文。其义最当。考说文曰衽衣䘳也。䘳即襟。永以裳之前为襟而旁为衽。说文乃以衣襟为衽。则不独裳为衽矣。又尔雅曰。执衽谓之袺。扱衽谓之襭。李巡曰。衽者裳之下也。云下则裳之下皆名衽。不当旁矣。然方言曰褛谓之衽。郭璞注曰衣襟也。与说文前襟名衽义正同。而郭注又云或曰衽裳际也。云裳际则据两旁矣。永之所考。盖据郭注后说也。又刘熙释名云襟禁也。交于前。所以襟御风寒也。裾倨也。倨倨然直。亦言在后当见倨也。衽襜也。在傍襜襜然也。證以永说。谓裳前襟后裾。皆直幅不交裂。则即释名所云倨倨然直也。谓在旁者乃名衽。则即释名在傍襜襜之义也。其释经文衽当旁三字。实非孔注所能及。其后辨续衽钩边一条。谓续衽在左。前后相属。钩边在右。前后不相属。钩边在汉时谓之曲裾。乃别以裳之一幅斜裁之。缀衣右后衽之上。使钩而前。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6L 页
孔疏误合续衽钩边为一。其说亦考证精核。胜前人多矣。
  案江氏说。以旁衽指为裳旁。钩边指为曲裾。皆因郑注。但缀裳一幅于右一边。因孔疏之讹也。
 韩氏(百谦东儒)曰。深衣衣与裳连缀。自领下至裳末。一面分开。不用别幅为衽。只两襟对下。才相连续。故云续衽。两衽既不得交掩。则须用结纽。左右交钩。然后可无分开之患。故又云钩边。今之箕排领。即其遗制。玉藻云衽当旁。旁即布幅边旁也。郑氏错认旁为人身两旁。故说衽字不去。强解凡裳幅交解处。皆谓之衽也。
  案韩氏说。多涉强解。先儒或短之。盖以礼服丧服之衽。释深衣之衽。已不相当。且结纽之制。未知邃古有此。
 曹氏(好益)曰。两衽之边斜裁处。必有反屈之缝。疑钩边二字。或指此也。
 崔氏(锡鼎)礼记类编深衣篇附注曰。续衽钩边。衣无衽则不成衣制。续衽者以衽属于全幅也。玉藻曰衽当旁尤明。
 李氏(最之)曰。续继。衽襟也。续衽者全幅之外。别用布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7H 页
方尺馀交解。令上尖下阔。为衣之内外襟。其边当人身之左右。玉藻所谓继掩尺。衽当旁是也。钩勾也锁也。钩边。谓衽下裳边。勾摺一寸许。向里缉缀。以为固也。(裳幅之属衽下者。通谓之衽。故连四字为勾。)
 又曰。或曰衣前内外各续小幅者。子何创前之所无耶。曰经文首言续衽钩边。衽与襟衿。古注同是一物。此小幅之为衽为衿。何足疑乎。玉藻所谓衽当旁。继掩尺。皆指是幅也。今用布方一尺许交解。为上尖下阔。于衣前内外。各缀其一为襟。以上承袷下属裳。此为深衣之最紧要处也。
  
案李氏说。以继掩尺为衽。然先儒以长衣中衣之制释之。而慈湖杨氏,四明黄氏,浚仪王氏诸说。皆以襟前之幅为衽。摸索于襟裾之际。以继掩尺断以为衽者。盖李氏特见也。
 金氏(焌)曰。曲袷者。地之方也。方者径一围四。故袷之制四面皆方。阴数二故袷广二寸。东西南北。各异其义。故续其衽。不以一幅成之。欲其四面皆方。故左幅右衽。而衽之端。必上钩于右肩。如今团领之制。所谓续衽钩边者是也。
  案衽端上钩右。亦恐非是。苟然则领也岂续衽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7L 页
之谓乎。殆指注家拥咽之制也。
要缝半下。
 高密郑氏(玄)曰。缝紩也。紩下齐倍要中。齐丈四尺四寸。
 衡水孔氏(颖达)正义。缝齐倍要者。齐谓裳之下畔。要谓裳之上畔。言缝下畔之广。倍于要中之广。谓齐广一丈四尺四寸。要广七尺二寸。
 又曰。幅十有二以计之。幅广二尺二寸。一幅破为二。四边各去一寸馀。有一尺八寸。每幅交解之。阔头广尺二寸。狭头广六寸。比宽头向下。狭头向上。要中十二幅广各六寸。故为七尺二寸。下齐十二幅各广尺二寸。故为一丈四尺四寸。
 朱子曰。用布二幅。中屈下垂。前后共为四幅。如今之直领衫。但不裁破腋下。其下过胁而属于裳处。约围七尺二寸。用布六幅。每幅裁为二幅。一头广一头狭。狭头当广头之半。以狭头向上而连其缝。以属于衣。其属衣处。约围七尺二寸。每三幅属衣一幅。其下边及踝处。约围一丈四尺四寸。
 云庄陈氏(浩)曰。要缝七尺二寸。是比下齐之一丈四尺四寸。为半之也。玉藻云缝齐倍要是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8H 页
严陵方氏(悫)曰。要缝之博。居下齐之半。玉藻所谓缝齐倍要是也。以缝齐为倍。倍则要缝为半矣。此所以互言之。
 金沙溪(长生)曰。裳六幅。每幅布本广二尺二寸。初裁广头各一尺四寸。狭头各八寸。两边各除一寸。以为缝削之用。则广头恰成一尺二寸。狭头恰成六寸。恰是三分之一。将六寸者十二幅上属于腰。则恰成七尺二寸。将一尺二寸者十二幅下归于齐。则恰成十四尺四寸。适足无馀欠。玉藻所谓深衣三袪。缝齐倍要。深衣所谓腰缝半下。皆交见而互备之文也。补注穿凿。何足说也。(答李惟泰。)
 长乐敖氏(继公)曰。衣六幅裳六幅。通十二幅。
 草庐吴氏(澄)曰。裳以六幅布。裁为十二片。不可言十二幅。又但言裳之幅。而不言衣之幅尤不可。良以敖说为是。盖衣裳各六幅。象一岁十二月之六阳六阴也。愚因参以白云朱氏之说。衣身用布二(疑一)幅。袖用一(疑二)幅。别用布一幅裁领。又用一幅交解裁两片。为内外襟。缀连衣身。则衣为六幅矣。裳用布六幅。裁十二片。后六片如旧式。前四片缀连外襟。二片连内襟。上衣下裳。通为十二幅。则于深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8L 页
衣本章。文势似顺矣。
 琼山丘氏(浚)曰。衣身用二幅。别用一幅裁领。又用一幅交解裁两片。为内外襟。缀连衣身。则衣为六幅矣。裳后六片如旧式。前四片缀连外襟。二片连内襟。
  案郑氏注裳六幅。幅分之以为上下之杀。此敖说之所起。而但郑不当以裳十二片为十二幅也。
袼之高下。可以运肘。
 衡水孔氏(颖达)正义曰。袼谓当臂之处。袂中高。下宜稍宽大。可以运动其肘。袂二尺二寸。肘尺二寸。是云运肘也。
 长乐刘氏(彝)曰。袼袖与衣接。当腋下缝合处也。运回转也。玉藻云袂可以回肘是也。肘臂中曲节。袼之高下。与衣身齐。二尺二寸。古者布幅亦二尺二寸。而深衣裁身。用布八尺八寸。中屈而四叠之则正方。袖本齐之而渐圆。杀以至袪。则广一尺二寸。故袂圆应规也。衣四幅而要缝七尺二寸。又除负绳之缝与领旁之屈积各寸。则两腋之馀前后各三寸许。续以二尺二寸幅之袖。则二尺有五寸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9H 页
然周尺二尺五寸。不满今旧尺二尺。仅足齐手无馀。可反屈也。曰反屈及肘。则接袖初不以一幅为拘矣。
 金沙溪(长生)曰。按衣全幅。如今之直领衫。但不裁破腋下。俗所谓对襟是也。丘仪从白云朱氏之说。欲于身上。加内外两襟。左掩其右。今人又裁破腋下而缝合之。缀小带于右边。如世常服之衣。非古制也。(家礼辑览。)
 李氏(最之)曰。袼之高下。则以运肘便于脱着为度。(裁腋下三寸而杀之。)
 
又曰。袼之裁与不裁。似不甚紧。而既言袂之长短与袼之高下。以经文之简严而虚说此一句八字。必无是理。况袼之然后。带有所安之处而不压于髀。又袂之本末。始可俱杀。而有如规之象。且朝祭之服。与大夫以上之玄端。皆为侈袂。广各三尺三寸。则亦可不袼而成衣乎。今此所改于涑水之制者。不过此一二端。而不但服着便宜。其于经文。凿凿然相符。无一句一字之欠剩。实非愚所敢臆创也。
  案李氏说。虽便于用。而裁腋下三寸而杀之。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49L 页
既云袼之高下。则有高者有下者。要便于运肘也明矣。然则古制不著裁破法。然似亦有之。
曲袷如矩。
 高密郑氏(玄)曰。袷交领也。古者方领。如今小儿衣领。
 衡水孔氏(颖达)正义曰。郑以汉时领皆向下交垂。故云古者方领。似今拥咽。故云若今小儿衣领。但方折之也。
 万年颜氏(师古)曰。著曲领者。所以禁中衣之领。恐其上拥颈也。其状阔大而曲。因以名云。
 
山谷黄氏(庭坚)曰。曲领即襜褕也。
 深宁叟王氏(应麟)曰。士昏注刻黼为领。如今偃领。汉书广川王去传。刺方领绣。尔雅衣背谓之襟。注交领。
  案诸说皆主方领。然从家礼制。亦自曲袷如矩。
 朱子曰。两襟相掩。衽在腋下则两领之会自方。
 草庐吴氏(澄)曰。旧制无襟。故领微直而不方。今以领之两端。各缀内外襟上穿着之际。右襟之末。斜交于左胁。左襟之末。斜交于右胁。自然两领交会如矩。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0H 页
韩氏(百谦)曰。袷领缘也。衣领两边当颐颔处。裁割取方。如今丧服前阔中之制以安项。而以二寸皂绢纯其边。故云曲袷。经曰。曲袷如矩以应方。郑氏云古者方领。如今小儿衣领。疏云方领似今拥咽。司马温公曰。方领如今上领衣。但方裁之。本出胡服。须用结纽。郑氏所谓小儿衣领。今尚有之。与司马温公所谓上领衣相似。疏家所證拥咽。虽未详其制。以文义见之。亦不过拥护咽项。如上领衣也。隋炀帝游幸频数。百官取其简便服之。汉时未有。故郑以小儿领喻之。其实一也。然则司马氏以前。方领之制。不至专失。但郑氏既误释续衽。而又欲以两襟交掩。故其领亦疑其向上绕项也。若知两襟对下布旁。相当为续衽。则两领割处左右交合。即成曲袷。虽欲引而上向。亦不可得也。经曰抱方负绳。绳在背而方在前。不亦皎然明甚乎。盖为方领则不得不为续衽。为续衽则不得不为钩边。虽为三事而实相因也。朱子曰。两襟交掩。衽在腋下。则两领之会自方。若不用别幅为衽。必欲牵引两襟。至于腋下。将不胜其拘挛。便身之服。恐不如此。而虽强令交掩。亦未见曲袷如矩之状矣。然则裁割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0L 页
方领。其不著尺寸何也。曰人身肥瘠不同。但令阔狭随宜。不必拘也。且玉藻曰深衣三袪。诸家皆以要缝之围释之。窃想其文义。若云深衣腰三袪。则诚如诸家之说。今只云深衣三袪而指为腰围。岂非扤捏乎。恐其不然也。愚意以为袖口曰袪。左右袖既有袪。两袖中间。又有方领如袖口。故云三袪。盖欲以明深衣之为方领也。经曰袪尺二寸。则其空围实二尺四寸也。今方领空围亦二尺四寸。则足以安中人之项。而正如袖口之有袪。然则其尺寸亦不为无所据矣。曰钩边之结纽。当用几个子耶。曰于经无所考。此必有其制而今缺不得矣。但仪礼士丧礼杀冒之制。君缀旁七。大夫五士三。杀冒虽与深衣为异物。而钩边与缀旁。其用正相似。且古人于贵贱等级之数。必致其详。以此为准。恐为无于礼者之礼也。
  案韩氏既以臆说。指两襟对下为续衽。以结纽为钩边。反驳郑氏误解方领。其说不可取也。
 李退溪(滉)曰。今考向留时山正深衣别集。用丘氏仪节衣六幅裳六幅。故左右有襟。其缀裳之法。全与家礼不同矣。滉常疑家礼及大全书深衣图。裳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1H 页
前后各六幅。前则以左掩右。叠六为三。以当后仍六幅之广。其形制相舛不相应。故邱氏之法。宜若可用。今所裁制。不用邱说。只依家礼衣身四幅裳十二幅之制。其后广狭亦不相舛。便于著用。所以然者。其前六幅。自分左右在两旁。不以相掩故也。然则衣四裳十二非误。乃作图者误为相掩。以应曲袷之说耳。
 又曰。用邱制则宜于曲袷而似嫌于太凿。为新制。今依家礼。自为得体。但于曲袷。微有不合耳。
 又曰。魏氏引礼文领亦用寸半。俾少露领。今详玉藻。果不分领与裳袂。则虽用魏说。未为不可。然今所制。乃家礼本文。虽不露领。固亦无妨矣。魏氏所斥或人衣领裁入三寸以为领之说。实为无稽。别用布一条作领。斯为得之。(答金就砺。)
 愚伏郑氏(经世)曰。曲袷如矩以应方。详味其文。乃其制本方。似非既交自方之谓也。郑注云如今小儿衣领。语益分明。且今之丧服即古制。而辟领与袷皆方。安知古者衣领。本皆如此耶。其领既方。又无左右衿。则势必牵引然后。方及腋下。非徒领势渐斜。不能如矩。衣裳亦皆后广前狭。宽急不均。窃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1L 页
当两衽相对直下。令前后方正。无牵引向急之患。礼所谓衽当旁者。谓衽之两旁相当。非谓衽在身旁。(答权仲明。)
  案沙溪有言曰。郑道可所论深衣之制。出于白云朱氏之言。其制未必是也。以家礼本文裁之。不悖于玉藻及深衣篇。亦不失深邃之意。不必创意新制。
 又曲袷说曰。家礼方领注。余尝疑其与曲袷如矩之文不相应。妄意欲从温公说。及顷答仲明书略言之。近温曲礼。有曰天子视不上于袷。注袷祭服朝服之曲领也。据此则朝祭服亦曲领。盖古制本如此也。杨图方领。只是斜方。不能正方。负绳抱方。似不如此。然此注本据朱子本注。何敢攻破。
  案郑氏不知深衣与礼服殊领。故其言如此。
 宋尤庵曰。深衣领家礼不言几何。而只言缘二寸。若依古礼领二寸。则所谓缘二寸。尽掩其领而无馀矣。然则无设领之意。故家礼补注。依古礼领二寸缘寸半为正。故今人依此为之。然有违于家礼之制。未知如何也。领之长当如衣身齐。而所谓加缘于其上者。指领而言也。然寸半之缘。当并加于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2H 页
裳傍及下际也。(答李硕坚。)
 李陶庵(縡)曰。深衣裁法。稍加分寸之说。已详于家礼辑览。盖前留四寸而后留一寸也。或曰。留寸非朱子本意。莫若作方领时。两肩上裁入三寸。反摺剪去之际。毋直而斜摺之。则衣下齐自为全幅。而两襟之会。不期方而自方。虽不留分寸。而裳下齐自整。布势平直。而无横斜之患。如此则朱子领缘广二寸之说自明云。此言如何。
 李氏(最之)曰。袷交领也。纵摺布一条广二寸馀。又横摺为三折。纵肩斜交向前。两衽上曲折以矩。
 
又曰。或问曲袷与家礼方领。无异同否。曰亦自不同。旧制无续衽。故所谓方领。摺为两下平直。缀衣身之中旁。长与衣身齐。服时掣衣之两旁交掩之。谓其会之自方。而今为续衽则屈摺其当两肩处。斜缀两襟之上。至裳边而止。则初裁时已曲折如矩。服时亦无变于裁时矣。
  案续衽钩边之说不一。然不离乎裳幅与衣襟。郑玄论衽。一谓之在裳傍。一谓之裳幅所交裂。孔氏疏。在裳傍者。直谓之衽。裳幅所交裂者。谓裳十二幅皆有衽。陈祥道,杨复,吴澄从之。杨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2L 页
复援说文交䘳之说。而方悫,朱治,黄宗羲及义疏皆从之。吕大临谓衣裳之交。而车垓,黄润玉,王廷相皆从之。江永谓在身左右旁者。东儒韩百谦谓自领下至裳末直对处。李最之谓别用布方尺交解。为内外襟。上尖下阔处。其说皆参差。其论钩边也。以为曲裾者。郑玄,孔颍达,司马光,江永也。裳旁之合缝覆缝者。朱文公家礼及杨复,吴澄与义疏也。别裁直布而钩之续衽下者。朱治,杨简,方悫也。以衣连裳。上下相续者。吕大临,陈祥道,王廷相也。两衽结纽。左右交钩者。韩百谦也。衽下裳边。勾摺一寸。向里缉缀者。李最之也。右衽端上钩于肩者金焌也。其说又参差不同。盖续衽钩边。言其用而不言其状。礼家所援曲裾与小要之说。皆出于东汉以后。作深衣篇者。已称古者。则去东汉亦远矣。其制之如何。又岂得详言之耶。窃意深衣者便于用也。是以衣裳不相殊。如冠武本殊。而居冠则属武而不殊。尚简便也。是故与朝祭之服殊制。而属连裳傍。钩曲两边。使不开张。郑注所称属连之。不殊裳前后者甚明。而但不合以若今曲裾之说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3H 页
足之。以启后人之纷纭也。
  昔司马温公依礼记作深衣。谓邵尧夫衣之。尧夫曰。某为今人。当服今人之服。温公叹其言合理。盖温公之深衣失古制也。尧夫之不服。已知其缪矣。苟可以复于古。何用辞为。朱文公之改之固也。今之衣制日就漫漶。直领犹有古意。旧时大夫士之服。今则鲜矣。背开之敞衣。三幅之衣。其制不雅。而为大夫士之便服。帖里之制。上衣下裳即古法也。只用于戎事。且为胥隶之衣。于文于摈则屏而不用。是又何理。余见朱文公所称服妖多矣。故作深衣考。以寓复古之思云。
乡饮酒要义
  乡饮酒。自宾兴之法坏。历代所行。即正齿位之礼而又甚略。岂先王之指也哉。诸家说甚浩穰。然得其理者甚鲜。余故抄其精者。以观省焉。
 乡饮酒之说有四。一曰乡大夫献贤能。以礼宾之。此文是也。二曰州长习射。先行乡饮乡射礼是也。二者俱有经文。三曰党正以礼属民饮酒。略见于周官及礼记乡饮义。四曰乡人饮酒。略见于乡党篇。夫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宾兴之法。乡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3L 页
大夫掌之。三年而大比。以正月之吉。献贤能之书。故乡大夫之饮酒。必以三年正月。而一行于乡庠。以其贡于天子也。故大夫自损其礼而从士。此尚德也。州长春秋。习射于州序。先行饮酒之礼。此一年再饮而尚功也。党正每岁十二月。因大蜡一饮于党庠。此尚齿位也。至若乡党篇所载饮酒者。不拘几次。汉制郡国十月。行乡饮酒礼。盖用正齿位之说。唐则兼采二说。宾兴则以刺史或上佐为之。皆放古而小损之。正齿位则行于冬季。主用县令。复降杀其礼。宋参酌古制。于州军贡士之月。以礼饮酒。用知州军事。或本州佐官为主。盖本用宾贤之说。而已仕未仕者。以齿序位于两庑。则亦兼取党正之文。至其登降献酢之节。较唐尤简略。 皇明令各处府州县。每岁正月十五日十月初十日。于儒学行乡饮酒礼。酒肴于官钱约量支办。务要礼俭得宜。除宾僎外。众宾序齿列坐。其僚属则序爵。盖亦正齿位之意也。 国朝仍之。每年孟冬。开城府诸道州府郡县。择吉辰行礼。虽其载于五礼仪。今少行之。
 又宋志所载庆元乡饮酒礼云是朱子据仪礼改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4H 页
定。而今不载大全集中。按绍兴中。国子祭酒高闶。草乡饮酒礼仪以上。颁行郡国。朱子曰。高抑崇(闶字)为礼官。乃如此疏缪。又曰。抑崇不曾看仪礼。只将礼记乡饮酒义。做这文字。似乎编入国史实录。果然是贻笑千古。仪礼有拜送拜既。拜送。谓既酌送酒也。拜既。卒爵而拜也。今其所定拜送。乃是送客拜两拜。客去又拜两拜。谓之拜既。(语类)今考宋志所载其位。主位东南。宾位西北。僎位东北。介位西南者。即乡饮酒义所称四面之坐。只凭戴记。不考本经明甚。至其礼毕。主人拜宾于阶下。又拜宾于门外。而宾皆答拜者。即高仪所称拜送拜既。而朱子所云大可笑者也。且主之献宾。必亲授。复阼阶上拜送。而此则曰实觯授执事者。至宾席前跪以献。又无阼阶上拜送之仪。主人拜送门外。而宾介无答拜者。礼有终也。而此则有宾答拜之仪。其他仪节疏漏谬乱甚矣。朱子既叹其乖陋。乃复袭用之哉。又考朱子告先圣文曰。谨与诸生。考协礼文。推阐圣制。周旋揖逊。一如旧章。既称如旧章。则当与仪礼古经合。而宋史所载。无与仪礼合者。此岂朱子所定哉。脱脱著宋史。乃不察而著之如此。可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4L 页
叹哉。
主人谓乡大夫也。先生谓年七十而致仕。教学乡里者。大夫名曰父师。士名曰少师。宾谓乡之贡士于其君者。宾者敬也。易之观曰。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介谓待后而贡之者。且以辅宾也。三宾亦将与于贡者。僎一称遵。乡中诸公大夫之观礼者也。夫贡士之法。考其德行。察其道艺者三年。知之宜详。而复谋之者何也。未可必已之知。而欲更商度之也。必就先生谋之者。示有所尊也。如唐之开元礼。刺史为主人。而先召乡之致仕有德者谋之。甚非待先生之义也。朝服者。十五升之玄布衣玄冠。素裳缁带。素鞸白屦。凡谋宾戒宾速宾。皆服之者致敬也。戒宾而宾拜辱则答之。退而宾拜辱则不答何也。礼有终也。宾礼辞。许者何也。宾知其将进己于王。而频复固辞则非其素志也。故一辞而示让。仍又许之也。介如戒宾之礼者。介亦尊也。
  
(右谋宾。郑玄以此文为侯国之乡大夫宾宾兴之法。然天子六乡。乡各一大夫。则考诸饮酒之仪。无王国侯国之异。郑何用决之也。郑又云篇中所行皆士礼。如尊用斯禁。磬用特县是也。以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5H 页
其方兴贤能。以大夫而从士礼。盖宾虽尊。即士也。若以大夫之尊加之不可也。若公食大夫。戒必以其爵之义也。)
席宾于户牖间者。正中而尊之位也。席主人于东序西向。席介于西序东向者。以尊贤之故。嫌于相敌。不敢与宾对。而对其次之介也。介与三宾。宾之属也。三宾继宾席而西。介又折而西也。遵者主人之属也。继主席而北。坐于宾之东也。房户之间。宾主夹之也。所以尊两壶者。便于用也。斯禁者。防酒祸也。玄酒者。饮之始故尊而在西。篚东肆者。从玄酒而顾上也。加羃者。嫌尘污也。设洗于阼阶东者。为主人之自絜也。宾亦盥洗而不设者。不敢以不絜待宾也。上篚继禁而南。下篚并洗而西。所以异法者。堂上夹尊布席。堂下则洗傍有馀地矣。烹狗于堂东北者。阳气之所发也。且艮为狗。艮者尚贤之卦也。而位东北也。
  
(右设席器。)
羹定为节者何。不敢烦宾至而久俟也。羹即曲礼所称犬曰羹献者也。速宾介而不速众宾者。德杀故略之。然当遣人速之也。一相而迎者。礼繁故欲促也。拜宾介而揖众宾者。礼之差也。主人揖先入者。所以导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5L 页
也。宾厌介。介厌众宾者。礼之而欲相进也。三揖者。郑康成云入门将右曲揖。将北曲揖。当碑揖。敖继公曰。于入门左右之位揖。参分庭。一在南揖。参分庭。一在北揖。方苞难郑,申,敖曰。读乡饮酒。众宾皆入门左北上。主人与宾三揖。乡射礼。众宾皆入门左东面北上。宾少进。主人以宾三揖。夫东面北上而后三揖。则方其至霤而曲。固不揖也。宾少进。乃有三揖。则初北面时亦不揖。于此分三揖之位。则于入门左右少进一揖。参分庭而南北。各一揖。乃势之不得不然也。三让而主人先升者。宾固辞也。先升者。主人升一等而后。宾始升。主人若至尊。则升二等而宾始升。主人在阼阶上。当楣北面再拜。宾在西阶上。亦当楣北面答拜者。即升堂之拜。所谓拜至。拜至主于宾也。
  
(右迎宾拜至。)
主人坐取爵于篚。降洗者。将献宾也。宾降者。不敢安于上也。主人辞者。重以己之故烦宾也。凡辞与对。皆必先奠其爵者。不敢自便。且敬其爵也。主人南面而洗者由内也。宾复位者。阶下当西序而东面也。主人始盥洗。而沃洗者西北面卒洗者。贱者分其劳也。一揖一让而升者。将献宾也。宾拜洗者。谢其为己洗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6H 页
主人既盥而复降盥者。恐其拜时右掌据地之故。不能无坋污也。宾西阶上疑立者。待献也。主人西北面献宾者。向宾席也。宾西阶上拜。主人少退者。不敢安也。宾进受爵者。受于席前而还西阶上也。荐脯醢必南上者。篚次尊。笾豆次篚。脯用周尺。尺有二寸。祭则用其半六寸。醢则莝乾肉。杂以梁曲盐酒涂置甀中。百日而成者。盛于豆。皆出自右房。宾升席自西房者由下也。折俎。牲体节解者。脊,胁,肩,肺用宾俎。脊,胁,臂,肺用主人俎。脊,胁,胳,肺用介俎。凡为俎者。以骨为上。而前贵而后贱。前正脊。次脡脊次横脊。从牲前而后也。前短胁。次正胁次代胁。从牲后而前也。犹器之䋫也。前胫骨三。上肩次臂次臑。后胫骨三。上髀次肫。胳为下。介用胳者。以臑与肫将用为大夫俎。而髀又贱不用也。肺有二种。曰举肺曰祭肺。就举肺而有三。其一举肺。为食而举。其二离肺。少仪所云牛羊之肺。离而不提心也。其三曰哜肺。以齿哜之。皆据生人之食也。祭肺亦有三。其一祭肺。为祭先而有之。其二忖肺。切之使断。其三切肺。名虽与忖肺异。实则同。皆为祭而有此也。三俎皆离肺而兼哜肺也。俎由东壁。自西阶升者。象阳气之周也。右体者。周人尚右故也。执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6L 页
本而不缭者。礼省也。缭者何。以手从肺本而循之至末。而乃绝以祭也。坐捝手者。为去绝肺之污也。席末坐啐酒者。将告旨也。
  
(右主人献宾。)
宾降洗而主人降者。亦不自安也。宾适洗北面者由外也。宾实爵而东南面者。主人之席在阼阶上也。主人不告旨者。为己物也。坐奠爵于席端者。将用以献介也。崇酒者。谓宾崇重己酒。不嫌其薄而饮之既也。宾拜旨而后拜既。伸己之感者。情宜急也。主人则拜既而后拜崇。致己之歉者。节宜缓也。
  
(右宾酢主人。)
主人坐。取觯于篚。降洗者。众宾之饮已也。爵尊而觯卑。献酢以爵者。所以致敬也。酬以觯者。所以为劝也。主人阼阶上北面奠觯而拜者。示行酬也。饮卒觯而拜者。导宾饮也。宾皆答拜者。为己而饮也。宾升不拜洗者。礼杀于献也。主人实觯宾之席前北面者。将奠觯于荐西。不可斜向也。奠于荐西者。宾不举此觯之故。不敢亲授。重劳宾也。宾不举者。主人亲酬。不敢盛礼。且介及众宾未献。宾未有所酬也。主人达宾意。故献介及众宾。乃使一人举觯而旅也。宾辞者。以奠而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7H 页
不授。有降等之嫌。然辞不获命。故乃坐取觯。示已受也。盖酬酒不举者。不尽人之欢也。复位者。待主人拜也。奠觯于荐东者。迁之以示不敢当之意。且为礼也。荐东者。堂上故从便而迁也。
  
(右主人酬宾。)
主人揖降。宾降者何也。主人将与介为礼。宾嫌不敢独居堂上。且空其地。使介得为礼也。主人取爵于东序端者。即用宾酢之爵也。介升不拜洗者。介礼杀也。主人介右北面拜送爵者。以其尊降于宾也。堂上献酢。分阶而拜者。唯宾主而已。其馀则否。介不哜肺。不啐酒。不告旨也。亦杀礼也。介自南方降席者。由便也。
  
(右主人献介。)
介降洗者。为主人将自酢也。凡受献而亲酢者一人。而其馀或所献者自酢。介视宾为杀。故主人自酢。然介降洗者。亦异于他也。主人将自饮而盥者。尊介也。介授主人虚爵者。不敢酢也。授两楹之间者。示其杀于宾酢主人。授于席前之礼也。主人拜西阶上者。宾方在西阶下。自介及众宾。皆宾之属也。且自介以下则拜于其右。不与拜宾同位者。不二尊也。奠爵于西楹南者。由便也。介不告旨。而主人拜崇酒者。介虽不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7L 页
敢同于宾。而主人之敬。不敢异于宾也。介降者。以主人将与众宾为礼也。主人不酬介者。献宾之礼既成。介宜从杀也。
  
(右主人自酢于介。)
主人西南面三拜众宾者。为将献之。与宾升而拜升之意同也。取爵于西楹者。即主人自酢之爵也。坐祭者。祭酒必就地。不可以立祭也。立饮立授爵者。礼简也。不拜既爵者。立饮之例也。众宾不拜受爵者。礼尤简也。每一人献者。知主人皆拜送也。荐诸其席者。知有司以次荐之也。众宾辩有脯醢者。知三人之外也。主人以爵降奠于下篚。知不复用也。主人揖让升。宾厌介。介厌众宾升者。知将旅酬也。众宾序升即席。知三宾不相厌。但以次而升。三宾亦众宾也。
  
(右主人献众宾。)
一人者。主人之赞者。献礼既备。而示留宾之意。故代主人行礼。中庸曰。旅酬下为上者也。举觯者。用下篚之觯也。实觯西阶上坐奠。仍主人位也。宾席末答拜者。以贱故示违其位而已。举觯者自饮而洗且拜者。亦主人酬宾之礼也。奠觯于荐西者。酬礼则然也。宾坐奠觯于其所者。指荐西也。即奠觯之常处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8H 页
(右一人举觯。)
工四人瑟先者。瑟先于歌。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唱而三叹是也。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小雅三篇。皆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燕之乐歌也。乡国之秀。盖于入学之初。已肄之。学记曰。宵雅肄三。官其始。又当宾兴之时。义又切也。主人献工。工左瑟者。便其右为主人授爵。一人者。工之长也。不兴受爵者。瞽者不能如礼也。主人阼阶上拜送爵者。以工拜受于其位故。不得拜其右也。荐脯醢使人相祭者。殊其长也。工饮不拜既爵者。亦瞽者不能如礼。授主人爵者。当用以献次宾也。大师则为之洗者。尊之也。宾介从降者。以大师为乐宾来也。大夫不从降者。以助主人乐宾而身非宾也。三宾亦不降。不敢自拟于宾也。一人拜。尽阶不升堂受爵者贱也。饮酒之献止于此。介礼之杀于宾者。不拜洗不哜啐。不告旨不亲酌。酢又主人不酬也。三宾之长之杀于介者。不坐饮不拜既。不设俎不酢主人也。其以次之二宾之杀于三宾之长者。不辞洗也。堂下众宾之杀于以次之二宾者。不拜受不祭荐也。大师视三宾之长。惟不辞洗不立饮为异。工长视以次之二宾。众工视堂下众宾。惟不立饮为异。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8L 页
笙则又杀于工。尽阶不升堂受爵。又降饮于阶前。是也尊卑隆杀之分可见。歌鱼丽者。采其优宾也。歌南有嘉鱼者。采其礼下贤也。歌南山有台者。采其爱友贤者为邦国之基。其馀笙诗。乃亡逸也。以孔子世家,前汉艺文志。皆称三百五篇决之。盖三百十一篇。而亡其六篇。盖秦火时欤。合乐周南之三召南之三者。以王政之本。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皆由是也。
  
(右乐宾。)
司正。上云一相。即学中之有司也。立司正者。察仪法也。主人拜者。重其选而异其礼也。北面受命于主人者。将燕故安宾也。宾辞者。以主人有旨酒嘉肴。己巳受赐为辞也。执觯而赞辞者。变于君礼也。奠觯退。共少立者。以其位在是也。奠觯不拜者。独行礼则不象受觯之仪也。不祭者。变于献酬也。卒觯拜者。先饮为酒令。故郑重而拜之也。宾主不答者。此觯非与宾主为体也。执觯兴洗者。示洁敬也。奠觯于其所者。即阶间之位。宾主之道适均也。以虚觯自表其位。其示将以为罚觯也。立于觯南者。察众也。
  
(右立司正。)
主人不祭。立饮不拜。卒觯不洗者。酬而礼杀也。司正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9H 页
升。相旅曰某子受酬者。宾主及介旅酬不监。以其习礼。且尊之。故凡可相者不升而相于下。而众宾则升而相之。立于序端东面者。退而俟事之所也。且以辟受酬也。受酬者自介右者。由介东也。北面以东为右。众受酬者受自左者。宾党受酬者之正位也。酬有主道而西为宾方。其为介所酬者受于介右。将使介仍居宾方也。其受酬于为介所酬者。已下则受于受者之左。将使酬者。得修主道也。卒受者以觯降。坐奠于篚者。无所旅也。
  
(右旅酬。)
二人亦主人之赞者。将为无算爵。始也其仪。与一人举觯相类。饮酒主于宾。其次介。故一人举觯唯于宾。至二人举觯。始兼及介。虽有遵不先之也。奠于其所者。宾则少南而当俎西。介则少东而当俎南。亦如一人举觯者之为也。
  
(右二人举觯。)
主人曰请坐者。宾主百拜。体倦故欲安也。宾辞以俎者。俎贵故不敢当俎而燕坐以亵之也。宾降席北面者。以先取俎也。主人降席阼阶上北面。介西阶上北面者。皆近其席而立俟取俎之节也。遵者降席席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59L 页
南面者便也。诸公大夫使人受俎者。亦取俎还授弟子也。
  
(右彻俎。)
说屦。为燕当坐也。说于下者屦贱也。诗邪幅在下。明缠足而纳屦。虽说屦未为跣也。少仪云祭于室中。堂上无跣。燕则有之。疑采菽侯礼也。少仪所称。卿大夫之礼也。是故褚师声子袜而登席。乃为君所怒。此言说屦而不言跣。士礼岂不跣欤。
  
(右说屦升坐。)
乃羞者。亵味也。兼众牲向所陈俎。皆骨带肉。所以致敬。今进羞主味。所以尽爱。无算爵者。宾主燕饮。行其奠觯。终而复始。无定数也。其宾觯以之主入。介觯以之大夫也。无算乐者。爵行则奏乐。爵止则乐阕。故爵无算。乐亦无算。
  
(右无算爵。)
宾出奏陔者。陔夏也。九夏无辞而有奏。主人送于门外。再拜送宾也。送宾而不答拜。礼终也。不拜送介者。杀于初也。
  
(右宾出。)
诸公大夫。既一人觯乃入者。不与于主宾。席于宾东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60H 页
者。尊之不与正宾齿。亦不加尊于正宾也。献酢之正礼也。一辞一席者。不欲有加于大夫也。主人去之者。达遵意。且以虽去一席。犹异于己之一重也。大夫如介礼者。亦如其献礼耳。乡射记。无诸公则大夫如宾礼。指辞洗以前礼也。辞洗以后。虽无诸公。亦如介不拜洗不哜啐不告旨。大夫辞加席谦也。有诸公则大夫自委其加席者。公惟再重。已宜辟之。主人不彻。明其有为而为之。非正礼也。无诸公则不去者。士亦一重。异爵者。不可以无别也。
  
(右遵者之礼。)
明日宾卿服以拜赐者。因昨日之服也。介不拜赐者。礼主于宾也。主人如宾服以拜辱者。拜宾之复自屈辱也。拜赐而主人不见者。以将从之也。拜辱而不答者。尊卑不敌也。
  
(右拜赐拜辱。)
主人释服者。释朝服而更服玄端也。息司正者。以昨日之劳。以宾待之。但杀于宾党也。其礼则使人速迎于门外。不拜入升。不拜至。不拜洗。荐脯醢无俎。宾酢主人。主人不崇酒。不拜众宾。既献众宾。一人举觯。遂无算爵。无司正。无介不杀。羞唯所有者。昨日之馀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60L 页
告于先生君子者。礼杀而不敢屈有德有爵者。告之而已。其来其否。唯其意也。宾介不与者。惧礼渎也。
  
(右息司正。)
皆使能不宿戒者。宾介善于礼者。当日乃戒之者。食燕之礼也。饮酒之礼视燕。
  
(右记宾介。)
蒲筵缁布纯者。言一重也。若公三重。则加莞席纷纯。又加缫席画纯。大夫再重。则只莞席纷纯欤。
  
(右记筵。)
尊绤幂者敌礼。或以尊临卑则无幂。燕礼。方圆壶无幂。昏礼。尊于房户外无幂者是也。
  
(右记尊幂。)
牲狗也者。用燕礼之牲也。
  
(右记牲。)
献用爵者。爵尊也。酢亦用爵。但言献者。酢统于献也。
  
(右记爵觯之用。)
荐脯五挺。出自左房者。房馔陈处也。置脯脩者左胊右末。是脯长尺二寸而中屈也。用其半则乃不胊欤。祭横于上。殊之也。
  
(右记脯。)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61H 页
俎自西阶升者。明宾主同也。进腠者进理也。前其本也。
  
(右记俎所由与其实。)
以爵拜者不徒作者。言作必酢主人也。坐卒爵者拜既爵。立卒爵者不拜既爵者。坐近拜。故当拜则坐饮。不当拜则立饮也。坐卒爵者。谓宾主人介。立卒爵者。谓众宾以下。隆杀之义也。奠者于左。将举于右者。少仪所云客爵居左。注云主人酬宾之觯。宾不举。奠于荐东。又云其饮居右。疏云一人举觯宾奠于荐西。至旅酬。以酬主人。其义与此同。众宾之长一人。辞洗如宾礼者。主人献众宾。惟于长者一人。为之洗辞之者。礼主乎己也。稍进南行而后。东北面辞洗。故曰如宾礼。
  
(右记行礼诸节。)
立者东面北上。若有北面者则东上何也。敖继公有言曰。此谓在门内位之时也。宾入门左近庭南。介以下又居其南。众宾若多。容有北面者。与东面者相继当西上云。东者字误也。门西北面而东上。自为列耳。
  
(右记众宾立位。)
乐正与立者。皆荐以齿者。乐正不序于工。故齿于乡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61L 页
人也。
  
(右记乐正荐节。)
凡举爵。三作而不徒爵者。献宾介众宾及献大夫及献工。皆有荐也。
  
(右记不徒爵。)
乐作大夫不入者。不可乱也。且乐作则献工。大夫不可后于工也。
  
(右记大夫入节。)
献工与笙。取爵于上篚。既献奠于下篚者。既献工则奠于上篚。既献笙。仍奠于下篚。不用献大夫之爵者。节异不相同也。既献大夫而酢。则奠爵于西楹南。其笙则献诸西阶上者。明献工当于阼阶而不于西阶也。
  
(右记工与笙之献。)
磬阶间缩霤而北面鼓之者。以磬为县之主而居首。故特言之。北面鼓之。明磬当南面设也。律惟十二律。编磬乃十六者。以十二枚配十二律。而更加四清。故十六也。必加四清者。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四律为宫。其管太短。今律吕正义。推得所加之四声。乃倍夷则也。倍南吕也。倍无射也。倍应钟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62H 页
(右记设磬之所。)
主人介升席自北方。降自南方者。升降皆当自北。其降自南方者便耳。且经于主人之酢。云自席前适阼阶上。是其降亦未必皆自南方也。
  
(右记升席降席之法。)
司正既举觯而荐诸其位者。不献异于众宾。有荐别于其党。
  
(右记司正荐节。)
凡旅不洗者。敬礼杀也。不洗者不祭者。不洁也。
  
(右记旅酬杀礼。)
既旅。士不入者。士不与旅。则与主人之赞同。故不入。
  
(右记士入节。)
彻俎。宾介遵者俎受者以降。遂出授从者。不敢亵尊者之馀也。且古者与人饮食。必归其盛者。所以厚礼之也。
  
(右记彻俎之节。)
乐正命奏陔。宾出至于阶。陔作者。见命之人与奏之之节也。
  
(右记奏陔之节。)
若有诸公。则大夫于主人之北西面者。统于公也。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十五 第 62L 页
(右记遵者席位。)
主人之赞者。西面北上。不与无算爵然后与者。远下于宾党也。旅酬之义主于宾。故孤行一觯。以周于宾党为辩也。无算爵之酬。义主于宾主之交欢。故兼行二觯。必并及于主人之赞者而后为错也。
  
(右记主人之赞者。)
   汉之郑玄。唐之贾公彦。宋之李如圭,杨复。元之敖继公。清之方苞。皆深于仪礼者。非缀拾删改而为说者也。余尝抄取六家要指。而顾拾沈耳。欲去之。旋惜其工。聊为巾衍之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