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八 (自动笺注)
硏經齋全集外集卷八
 詩類
  
詩集傳板本識誤
  朱子詩集傳
不見善本
今之行於世。
所稱奎璧本者。
監本也。
監本謬訛極多。
六經善本最難求。
鴻都石經
刓缺不可得
開成石經固精。
然不能無訛。
後出之本乎。
偏傍缺落
則字隨以變。
音韻互換
則訓以之異。
可不愼乎。
安成劉瑾取集傳而註釋焉。
胡廣等取以爲藍本
屢經點竄
雖曰譜承。
不能不保其無謬。
而東儒奉若金石
又於翻刻之際。
校對不精
今之北漢板本
公私之所卽用
粗劣尤甚
學子輩以訛音謬義。
汩亂入門之初。
寡陋甚矣。
余用中國諸本參考
正其大訛
而所未知者。
亦多闕焉
馮嗣京陳啓源史榮之徒。
紛紛然以苛摘爲事
朔日辛卯。
固善矣。
改作朔月辛卯。
惡從兩已相背之說。
固古矣。
改作兩弓相背
奚其適歸
家語奚其適歸
不妨兩存之矣。
改作爰。
如此之類。
乃考證家之紕謬也。
且於與乎詞與辭。
古文多通
又如惟字。
尙書作維。
春秋左氏傳作唯。
則不須辨也。
序旣不得無以行下
帝王二字
 訓誥以記之誥本誤。
當作詁。
  周南
南有樛木經。
 樛居刲反。
封本誤。
當作蚪。
桃夭經。
 華乎瓜反。
當作呼。
玉篇
花呼瓜切。
今爲華荂字。
汝墳經。
 伐其條隷本誤。
當作肄。
  召南
何彼穠矣經。
 穠石經作襛。
陸德明曰。
韓詩作茙茙。
騶虞傳。
 豝牡豕也。
陳埴曰。
毛傳豕牝曰豝。
恐牡字當從牝。
季本曰。
毛傳爾雅釋獸文。
駟鐵奉時辰牡
將爲乾豆之用。
用牝者非。
小雅吉日傳曰。
豕牝曰豝。
訓又從牝。
何楷曰。
廣雅
凡獸二歲
通名爲豝。
當從之。
  邶
綠衣經。
 凄其以風。
叶爲愔反。
詩經彙纂作符。
字彙從敷。
敷同音。
燕燕經。
 遠送于南。
民心反。
民本誤。
當作尼。
終風傳。
 霾雨土蒙霧。
霧本誤。
當作霿。
旄丘傳。
 憒亂之意。
憒音會。
詩經彙纂
會作潰。
北門傳。
 衛之忠信
信本誤。
當作臣。
北風傳。
 彼其禍亂
詩經彙纂
其字衍。
靜女經。
 靜女其姝。
亦朱反。
毛詩音義
作赤朱反。
  鄘
君子偕老傳。
 髢髲髢也。
下髢當作鬄。
儀禮少牢饋食禮。
主婦被錫
賈公彦註。
被錫讀爲髲鬄
古者或剔賤者刑者之髮。
以被婦人之紒爲餙。
因名髲鬄
又傳。
邦之媛
于卷反。
毛詩音義
作于眷反。
相鼠經。
 人而無儀
于何反。
字彙作牛何切。
音俄。
定之方中經。
 終焉允臧
馮嗣京校正本。
焉作然。
中國本皆從。
  衛
竹竿經(第二章)。
父母兄弟
陳啓源校正本。
遠兄弟父母
叶音滿彼反。
非弟音訓
河廣傳。
 自共姜至於宣公之母。
宣本誤。
當作襄。
伯也傳。
 女爲悅己容
史榮校正本。
悅己下脫者字。
木瓜經。
 投我以木瓜
叶攻呼反。
呼本誤。
字彙作攻乎反。
音孤。
按攻呼反。
卽菰音。
菰卽雕胡名。
  王
采葛傳。
 蕭萩也。
史榮校正本。
萩作萩接。
說文曰。
萩蕭也。
字彙萩蘆屬。
孔穎達曰。
李廵曰萩一名蕭
陸璣今人所謂萩蒿者是也
萩或萩通。
  鄭
有女同行經。
 顔如舜英。
叶於郞反。
郞本誤。
當作良。
  
東方未明經。
 不能晨夜。
毛詩汲古閣本作辰。
毛傳辰時也。
 又夜叶
羊始反。
始本誤。
當作茹。
南山傳。
 公會齊侯于濼。
匹各反。
各一作沃。
音鹿。
載驅經。
 齊子發夕。
叶牂龠反。
字彙作祥。
猗嗟經。
 猗嗟孌。
叶龍卷反。
字彙作眷。
  
伐檀經。
 胡取禾三百廛。
直漣反。
漣本誤。
當作連。
傳干涯也。
涯本誤。
當作厓。
 又傳鶉鷂屬
鷂本誤。
當作䳺。
碩鼠經。
 適彼樂國
叶于適反。
適本誤。
當作逼。
  
蟋蟀傳。
 蓋亦顧念其職。
蓋本誤。
當作盍。
山有樞傳。
 栲山樗
東居反。
東本誤。
當作勑。
鴇羽經。
 肅肅鴇行
自反
自本誤。
當作營。
生傳
 域塋域也。
毛傳作營。
  
小戎傳。
 橫衡於輈下。
橫衡詩經彙纂
作衡橫。
終南經。
 其君也哉
叶將錅反。
錅本誤。
當作錅。
權輿傳。
 斗二升
升作勝。
王逢曰。
孔䟽作升。
 又傳。
白公穆生
漢書
下同
  
匪風傳。
 回風謂之飄。
謂之(二字
)詩經彙纂
作曰(一字
) 又傳。
有則我願慰以好音
願慰下。
之字
  曹
蜉蝣傳。
 身狹而長角。
黃黑色。
下脫有字。
 又傳。
於我歸處
其其本誤。
當作耳。
候人傳。
 遂之曰稱。
詩經彙纂作爲
  豳
豳傳。
 十二姓
姓本誤
當作世。
七月經。
 穹窒
除悉反。
除本誤。
當作珍。
 又經。
以介眉壽
叶直留反。
留本誤。
當作殖酉。
 又經。
稱彼兕觥
號彭反
號諸本多從虢
東山經。
 鸛鳴于垤。
曲節反。
曲本誤。
當作田。
九罭傳。
 我遘之子
詩經彙纂作覯。
 宗彜虎蜼
壘佑胃三音。
佑胃作柚聵。
 又傳。
皆繢音繪。
作潰。
  小雅鹿鳴之什
四牡傳。
 令鵓鳩也。
 鵓史榮校正本作
音浮。
卽鵻也。
爾雅郭璞注曰。
鵓鳩也。
鵓䳕互出
  小雅白華之什
南有嘉魚傳。
 鯉質鱒鯽肌。
出於沔南
朱公遷曰。
諸本作鱒鯽肌誤。
何英曰。
吳師道曰案詩記
山陰陸氏曰鯉質鱒鱗。
肌肉甚美。
傳是本此而本有誤脫
興國刊本
朱鑑所傳者。
鯉質鱒鱗爲是
鯽字誤無疑
蓼蕭傳。
 在鑣曰鸞。
劉瑾曰。
集傳於駟鐵
以爲乘車之鸞在衡
則此傳鑣字。
恐當從衡字。
所在
經無明文。
韓詩內傳大戴禮保傅篇。
云在衡。
鄭玄依用之。
周禮夏官大駁及禮記玉𧅂經解
皆云鸞在衡
然以驅車鸞鑣八鸞瑲瑲之詩觀之。
在鑣宜矣。
毛氏曰。
在鑣曰鸞。
而鄭氏於此篇及商頌烈祖箋。
又從之。
劉氏之從衡云者
深考也。
盖不不妨兩解
  小雅彤弓之什
彤弓傳。
 後之視府藏
詩經彙纂作世。
菁菁者莪傳。
 或曰
菁菁者莪比君子
輔廣曰。
今於或曰下。
少比也二字
改定
采芑傳。
 卽今苦。
藚菜。
史榮校正本作蕒。
從藚則乃今牛舃。
苦菜
車攻傳。
 射左髀
補爾步米二反。
詩經彙纂作方爾反。
薄禮反。
 達於右䯚。
音杳。
餘繞反。
胡子反。
  小雅祈父之什
我行其野經。
 言歸思復。
毛傳作斯。
 特我。
毛傳作爾。
 傳。
孝友睦姻任卹六行
周禮作恤。
斯干傳。
 王前巫而後史。
宗祝瞽侑。
皆在左右
宗祝當作卜筮
段引禮運。
禮運卜筮
 傳。
婦人之禮。
精五飯冪。
音密。
字彙音覓。
幔也。
周禮幎人掌其巾。
幎冪同。
南山經。
 家父誦。
叶侯容反。
侯本誤。
當作疾。
正月傳。
 申包胥曰。
人衆則勝天。
史榮校正本。
衆作定。
史記唐張守節正義曰。
人衆則雖一時暴勝天。
人衆勝天之語。
自古然矣。
史榮所考。
別有一本歟。
 經。
胡爲厲矣。
毛傳作然。
十月之交經。
 不寧不令
叶虗經反。
虗本誤。
當作盧。
經。
家伯冢宰
毛傳作維。
鄭司農注周宰夫
亦曰家伯宰。
雨無正經。
 降喪息喪反。
喪本誤。
當作浪。
 (七章)傳。
故誥之誥本誤。
當作詰。
  小雅小旻之什
小旻經。
 伊于胡氏。
氏本誤。
當作底。
 經。
如彼流泉
流泉毛傳泉流
巧言經。
 昊天泰憮。
毛傳作大
本或作泰。
上句有昊天已威。
故鄭氏曰已泰
皆言甚也。
朱子從之。
何人斯傳。
 爲鬼爲咸。
咸本誤。
當作蜮。
 傳。
終不可側。
側本誤。
當作測。
巷伯傳。
 以此讒人
此本誤。
當作比。
大東經。
 小東大東
叶者郞反。
者本誤。
當作都。
 傳。
佻輕薄。
不奈勞苦之貌。
當作耐。
字彙
佻行不耐勞苦貌。
 (七章)傳。
西人而是困。
甚怨之詞。
是本誤。
當作見。
  小雅北山之什
無將大車經。
 秪自疷。
劉瑾曰。
當作𤵤。
與痻同。
眉貧反。
 傳。
祗適疷。
釋文都禮反。
自釋文下五字當刪。
上旣訓以民。
不當復訓以邸。
鐘傳
 訓誥名物
誥本誤。
當作詁。
楚茨經。
 以饗以祀。
毛傳作享。
六書故曰。
經傳饗爲饗食之饗。
因之爲歆饗
享爲享獻之享。
因之爲享祀
官儀正字之用。
較然不紊。
它書往往錯互
傳寫譌也。
信南山
 其遂東入于溝則畒南矣。
詩經彙纂
溝則下。
有其字。
甫田
 苗葉以上
稍耨壠艸。
因壝其土。
前漢食貨志
食貨志下有生字
壝作潰。
孔氏正義
苗葉
又作壝。
故集從之。
  
小雅桑扈之什
頍弁傳。
 纏綿依附之意。
綿本誤。
當作緜。
  小雅都人士之什
都人士經。
 卷髮如蠆
動邁反。
動本誤。
當作初。
緜蠻經。
 畏不能趍。
毛傳作趨。
漸漸之石經。
 不遑朝矣。
毛傳作皇。
  大雅文王之什
文王傳。
 左右傍則。
則本誤。
當作側。
大明傳。
 以爲天子之禮也。
詩經彙纂
禮也下。
不顯顯也四字
緜經。
 周爰執事
叶士止反。
士本誤。
當作上。
棫樸經。
 渒彼涇舟
毛傳作淠。
字彙
渒卽淠之譌。
早麓經。
 福祿攸降。
叶呼攻反。
呼他本從乎。
音洪。
思齊傳。
 孔子曰家齊而後國治。
大學作后。
皇矣傳。
 言天之臨下其明。
其本誤。
當作甚。
靈臺經。
 鼉鼓逄逄
逄本誤。
當作逢。
文王有聲傳。
 淢城溝也。
城本誤。
當作成。
毛傳作成溝。
 又傳。
特道先人之志。
道本誤。
當作追。
  大雅生民之什
生民經。
 宲發宲秀。
叶忽久反。
忽本誤。
當作思。
行葦經。
 或獻或酢。
才落反。
陸德明音義作洛
篤公劉傳
 京師高山而衆居。
山本誤。
當作邱。
  大雅蕩之什
蕩經。
 天降慆德。
毛傳作滔。
字異而義同
抑經。
 荒湛于酒。
叶主小反。
小字作子小。
音剿。
桑柔經。
 旣作爾歌。
叶龍未詳
本誤。
當作韻。
雲漢(三章)傳。
 使我亦不見遺下
詩經彙纂有也字。
韓奕傳。
 不來庭之國下。
詩經彙纂有也字。
 經。
鞗革金厄
叶於反。
本誤。
當作
 傳。
交龍曰旂。
綏音綏。
綏本誤。
當作緌。
 經。
爛其盈門
叶眉員反。
員本誤。
當作貧。
瞻仰(四章)傳。
 婦寺能以智辯
害人之言。
其心忮窮。
詩經彙纂
上害作窮。
下窮作害
 (七章)傳。
言泉瀵涌上出
水本誤。
當作之。
召旻(五章)傳。
 賦也。
當作比。
朱子曰。
作比爲是
  周頌臣工之
天作(首章) 小注
薛君章句
亦但訓爲往。
獨矣正作者
詩經彙纂
獨矣下。
有有字。
我將經。
 旣右享之。
毛傳作饗。
思文傳。
 或曰所謂納夏
詩經彙纂曰。
下有詩卽二字
有𥌒經。
 永觀厥成以上
叶庚字。
庚本誤。
當作庭。
  周頌閔予小子之什
閔予小子傳。
 楚詞三公揖讓
登降庭只。
劉瑾曰。
集傳所引揖讓二字
文正穆穆
傳寫之誤。
載芟經。
 驛驛其達。
叶佗梲反。
梲本誤。
當作悅。
賚傳。
 此頌文武之功。
武當作王。
朱公遷曰。
諸本王字作武字誤。
盖首句是頌文王之功。
  魯頌
魯頌傳。
 其文疑若猶可予。
詩經彙纂作宜。
駉傳。
 此詩言僖公牧馬之盛。
輔廣曰。
僖公當作魯侯
前云唯閟宮一篇僖公之詩。
餘則無所考。
則不於此定爲僖公
閟宮經。
 是斷是度。
待落反。
陸德明釋文
作待洛反。
  商頌
玄鳥經。
 來假祈祈
祈祈毛傳祁祁
長發傳。
 商世世有嘆哲之君。
嘆本誤。
當作濬。
 經。
降于卿士
毛傳作予。
成伯璵四家詩
  伯璵唐時人。
爵里無考。
毛詩指說四篇
一曰興述。
先王陳詩觀風之旨。
孔子刪詩正雅之由。
二曰解說
先釋詩義
風雅頌次之
周南次之
傳序次之
篇章次之
后妃次之
終以鵲巢騶虞
大略卽擧周南一篇
櫽括論列
引申以及其餘。
三曰傳授
備詳齊魯毛韓四家授受世次
後儒訓釋源流
四曰文體
凡三百篇中句法之長短
篇章多寡
措辭異同
用字之體例
臚擧而詳之。
頗似劉氏文心雕龍之體。
說經之餘論也。
然定詩序首句。
子夏所傳。
其下爲毛萇所續。
伯璵此書發其端。
孔子論詩。
以周南爲最者。
以其義可通於三百篇
非謂一篇
可以引伸而盖之也。
其他發凡起例
多可議。
獨其四家授受
朱子以爲最精。
故今錄之。
公元前213年
傳曰。
仲尼沒而微言絶。
七十子終而大義乖。
春秋分爲五。
分爲四。
古之學者
相師受。
或女字假借
言音有殊
各自專門
是生同異
而秦季焚書之後
故有魯詩韓詩毛詩齊詩四家之說。
(始皇三十四年焚書
三十五年坑儒
天下莫有挾藏詩書者。
文始挾書之令。
河間獻王多得古書獻之
景武之世。
方徵儒術
典籍亦多。
藏之屋壁
得之巖穴
自此而興焉。)
 
論者每言秦時詩書之故。
經籍道息。
然漢後兵燹。
宲多遺佚
河間所獻及漢時所得
今不能傳。
齊魯韓之當時盛行者。
亦歸湮沒
毛詩在耳
魯人培(音浮)公。
初與楚元王劉交
俱受詩於浮邱伯。
(邱伯齊人
秦時諸生
荀卿門人
呂大后召南宮說詩。
又遣太子
申公俱詣長安
終其業。
及郢楚王
又使申公傅太子戊。
)申公詩作詁訓而無其傳。
(傳卽義注也。
申公詁訓
不能解詩之意。
號曰魯詩
敎於鄕里
弟子大官博士者十有餘人
王臧官至郞中令
趙綰御史大夫
孔安國臨淮太守
周覇膠西內史。
魯賜東海太守
弟子也。
)武帝安車蒲輪申公
太中大夫
時年八十餘矣。
(秦時博士
猶有三千人
如今太學生耳。
逃難者。
年老居家
不能至。
蒲席裹申輪以徵之。
安車小車皆坐乘。
駟馬之車則立乘。
古之老臣
致仕者。
四方安車
)申公江公
(瑕邱人
)江公韋賢
授子玄成
(並爲承相扶陽侯
)玄成傳兄子賞。
(賞以詩授昭帝
大司馬車騎將軍
)江公又傳至王式
(昌邑王師。
)褚少孫薛廣德
(廣德御史大夫
少孫沛人
博士
又讀司馬遷史記
號褚先生
)廣德龔舍
(楚人
爲泰太守。)
  此魯詩源流也。
魯詩至晉而絶。
獨略見于前漢劉向等傳而已
齊人轅固生
(漢景帝博士
後爲淸河太守
)爲詩作傳。
號曰齊詩
夏侯始昌
(始昌昌邑王太傅
)始昌授后倉。
(東海剡人
世爲博士
)倉授翼奉
(下祁人
諫議大夫
)又授蕭望之
又授匡衡
(子咸又能明詩
)師丹
(瑯琊人
大司空
)後漢陳元方
亦學齊詩
  
此齊詩源流也。
自後後已亡。
燕人韓嬰
(漢文帝時博士
後爲常山王太傅
)廣推詩意
內外傳。
號曰韓詩
其孫商亦以詩爲博士
淮南賁(音肥)生初受之。
韓詩燕趙之間。
賁生河內
 趙生傳蔡誼(亦爲丞相
以詩授昭帝
)及王吉
(瑯琊人
昌邑中尉
益州刺史
亦受齊詩。)
  此韓詩源流也。
魯人毛公於其家。
作詩詁訓
故曰毛詩
(解詁訓。
又注詩義
総名之爲詁訓
一云河間人也。
)河間獻王見而深好之。
(獻王名德
景帝子也。
)趙人毛萇傳其業。
號小毛公
獻王博士
不在漢朝
毛詩不列於國庠
齊魯三家
得立學官
(太學諸生
其所習。)
小毛公傳同郡貫長卿
長卿齊人解延年
(延年阿武
)延年徐敖
(爲風。
亦學於江公
以詩別傳王式
)陳俠
(九江人
王莾時講學大夫
)始自仲尼刪詩
以授子夏
子夏關雎大序及諸篇小序
四傳大毛公
(一云子夏魯人曾申。
申傳魏人李克
魯人仲子
子思弟子也。
仲子二傳至趙人荀卿
六傳大毛公
未知孰是。
)漢平帝時
毛詩始立
興於梁。
於皇唐。
  此毛詩源流也。
齊詩無人
魯詩沒於魏晉
不播江左
韓詩雖存。
無傳之者
(後漢鄭衆賈逵馬融
皆作毛詩傳。
鄭衆河南人
官至大司農
父興中大夫
周禮
字景伯
侍中
父徽字元伯。
陰人
左氏條例
)自鄭玄作箋。
三家之傳廢矣。
魏太常王肅
又述毛公義。
而駮鄭氏之非。
晉孫毓詩評十卷
毛鄭王三家異同
(北海人
爲長沙太守
)宋徵士周續之雷次宗
並作詩序義。
(續之鴈門人也。
次宗俱事廬山惠遠
次宗鷄籠山
南齊太祖
)江煕謝沈各注二十卷
(會稽人
東晉著作郞
)陸璣艸木二卷
亦論蟲魚鳥獸
土物所生
耳目不及
相丞迷悟
明體乖殊
十得六七而已
(字元恪
吳郡人
吳太子中庶子烏程
)崔靈恩諸家集注二十四卷
(靈恩桂州刺史
)沈重徐爰音義
(重吳興人
太中大夫
)梁武帝作詩大義四十卷
鄭玄又述詩意兼國風土氏族
作詩一卷
近代▣集諸說平興理致淺薄者。
恐非警策
要。
不復遍擧也。
又有解題一卷
  此伯璵一通也。
齊魯三家不傳
學者宗毛氏。
魏劉獻之最精。
傳李周仁,董令度,程歸則劉敬和張思伯劉軌思
其後言詩者。
多出於二劉之門。
軌思及余緩,何胤,舒瑗,劉醜,劉綽劉炫等。
皆爲之義䟽
特絶
唐孔穎達以爲本而作䟽。
唐貞觀初
許叔牙義䟽
施士丐講說
軌思張士衡
以及賈公彦李元植,齊威然。
皆遵毛鄭說也。
至宋初。
劉敞歐陽修王安石蘓轍程明道張橫渠
始用己意。
有所發明
朱子作集傳。
學者皆宗之。
然盡棄小序之故。
同時呂東萊參用
有讀詩記
李樗張栻,戴粲。
各自名家
而往多用
黃幹輔廣親炙朱子之門。
淵源遂昌
何基王柏金履祥許謙
胡一桂江克寬劉瑾之屬。
亦皆旁通詩義
發揮朱門之學。
  又按陸德明授受淵源
伯璵互有詳略
魯詩申公弟子
又有城陽內史夏寬長沙內史繆生,繆西中徐偃膠東內史闕門慶忌
江公弟子
又有魯許,免中徐公。
韋賢兼師徐公。
傳子
少翁
王式受詩於免中徐公及許
以授張生長安唐長賓
兄子游卿元帝
王扶許晏
齊詩匡衡伏理滿昌
張邯皮容
皆至大官
韓詩蔡義授同郡食子公
子公泰山栗豐王吉
淄川長孫順
豊授山陽張就
東海髮福
並至大官
毛詩出自毛公
徐整云子高行子。
高行子授薛倉子。
薛倉子授帛妙子。
帛妙子授大毛公
大毛公小毛公
(一云名萇)此皆詳於伯璵者也。
逸詩
鳩飛
公元前551年
 晉語僖公二十四年春
秦伯賦鳩飛
鳩飛不見於經。
韋昭曰。
鳩飛小雅小宛首章也。
詩曰。
宛彼鳴鳩
翰飛戾天
沔水
 晉語秦伯賦鳩飛
公子河水
杜預云逸詩。
韋昭當作沔。
相似誤也。
其詩曰。
沔彼流水
朝宗於海。
新宮
公元前517年
 左氏昭公二十五年
宋公叔孫昭子
新宮
杜預曰。
逸詩
朱子集傳。
斯干章云或曰儀禮下管新宮
卽此詩。
然亦未有明證
轡之柔矣
公元前547年
 左氏襄公二十六年
國弱賦轡之柔矣。
杜預曰。
逸詩周書
義取寬政以安諸侯
柔轡御剛馬。
貍首
 鄭氏詩譜云射禮
天子騶虞
諸侯采蘋
士以采蘩
今無貍首
周衰。
諸侯並僭而去之。
孔子錄詩不得也
大射禮云貍之言不來也。
其詩有射諸侯不朝之言。
因以名篇
諸侯不肯朝事天子
惡其被射之名故棄之。
射義註云貍首逸詩
下云曾孫侯氏
四正具擧
大夫君子
凡以庶士
小大莫處。
御于君所
以燕以射。
則燕則譽。
此乃貍首本文
孔子時見逸。
而後來方出歟。
後人忘作歟。
茅鴟
公元前545年
 見左氏襄公二十八年
叔孫穆子慶封
慶封汜祭
穆子不說。
使工爲之誦茅鴟
杜預曰。
茅鴟不敬
驪駒
 漢書王式傳。
博士江公
世爲魯詩宗。
心嫉式。
謂歌
諸生歌驪駒。
式曰聞之師。
歌驪駒。
主人歌客毋庸㱕。
江翁曰經何言之。
或曰曲禮
服虔驪駒逸詩篇名。
大戴禮
客欲去歌之。
文穎曰。
其辭云驪駒在門
僕夫具存
驪駒在路。
僕夫整駕
公元前517年
  閻若璩曰。
燕禮升歌鹿鳴
下管新宮
新宮鹿鳴相次
一時之詩。
而爲燕饗賓客大射之樂者。
其在小雅無疑
不爲聖人所刪。
又必不至孔子時已亡逸
所以者何。
商頌十二篇
正考甫當東遷之前
得於周太師
孔子亡其太半
魯昭公二十五年
公賦新宮
其詩見存
孔子年三十五。
孔子年四十三。
退修詩書禮樂
弟子彌衆。
八年
安得遂亡逸。
編列孔門舊本三百篇內耳
鄕射騶虞
大射貍首
周禮射人
王以騶虞九節
諸侯貍首七節
卿大夫及士。
采蘋采蘩五節
貍首之詩。
騶虞采蘋采蘩相次
孔穎達所謂當在召南者是矣。
旣在召南
不爲聖人所刪。
又必不至孔子亡逸
所以者何。
射義出七十子後學者之手。
觀記及孔子矍相之圃之射。
可見
歷歷擧其詩。
孔子時反亡逸乎。
盖原編
召南
相其辭。
又頗似二雅
遭秦火而失之。
案孔氏正義曰。
金縢云公乃爲詩以貽王。
名之曰鴟鴞
篇名皆作者所自名。
名者一定
不得爲一二以亂之。
小宛何不鳩飛而作小宛
沔水何不河水而作沔水乎。
玉帛樽俎之間。
兩君相與爲賦。
苟欲斷章取義
則當曰小宛首章沔水首章
不取詩之定名
抑更取他乎。
小宛卽名鳩飛
沔水卽名河水也。
此諸儒各師其師。
交相瞀亂
篇名章名。
不出乎一。
閻百詩謂經秦火而滅他經。
固可咎秦火也。
至若詩則諷誦而傳。
豈秦火所得盡滅也。
轡之柔矣。
列國之卿所賦。
茅鴟大夫之工所誦。
其昭載於弦誦可知
至若王式
魯詩者也。
能傳驪駒而復失之。
以後亡缺可知
諸儒之分裂如此
可勝歎哉。
巧笑倩兮
目則兮。
素以爲絢兮。
 見論語。
子夏引此詩。
唐棣之華。
偏(音書作翩)其反(當作翻)而。
豈不爾思
室是遠而。
 見論語。
色斯擧矣。
而後集。
 
見論語。
上下闕文
衣錦尙褧
文之著也。
 見中庸
  歐陽修曰。
刪詩云者
非止全篇刪去
或篇刪其章
章刪其句。
唐棣之華。
偏其反而
豈不爾思
室是遠而。
小雅棠棣之詩。
夫子謂其以室爲遠。
害於兄弟之義。
故篇刪其章也。
衣錦尙褧
文之著也。
此鄘風君子偕老之詩也。
夫子謂其盡餙之過。
恐其流而不返
故章刪其句也。
  案子
夫子所從傳詩者也。
今之詩序受授之源。
皆歸之子
子夏豈得夫子之所刪哉。
巧笑之句旨意
在下句。
而刪之則禮後之義。
何從拈出。
夫子伯魚
二南不習
正墻面。
詩敎之行於家庭可知
子思豈得夫子之所刪哉。
衣錦句解意。
在下句。
而刪之則日章之義。
何從覓來。
以此孔子不刪
至若唐棣色斯之詩。
門下諸子常常誦之。
闇相記錄
魯論之策故耳。
相彼盍(日下一字)。
尙猶患之。
 見禮孔子閒居篇中。
鄭玄云盍(日下一字)夜鳴
求(日下
一字)之鳥也。
不可得也。
人猶惡其欲反晝夜而亂晦明
况於臣之僭君
不可得之類。
上下惑衆
孔穎達曰。
逸詩也。
  案此句小人反亂
幽厲時所作。
恐是家父巷伯之詩而見逸歟。
昔吾有先正
言明且淸。
國家以寧。
都邑以成。
庶民以生。
誰能秉國成
自爲正。
卒勞百姓
 見禮緇衣
陸德明釋文
昔吾有先正
從此庶民以生緫五句
今詩皆無此語。
餘在小雅南山篇。
或皆逸詩也。
誰能秉國成
毛詩無能字。
  
歐陽以爲誰能秉國成
孔子以能字爲意之害。
刪去之。
緇衣篇中。
旣有能字。
毛詩異本
非夫子刪之也。
歐公偶未之考耳。
昔吾有先正以下五句
及相彼盍(日下一字)二句
似是以後所亡。
鄭玄註禮。
如彼都人士之句。
謂毛氏有之。
二家則亡。
考核之精如此
此句下無所辨。
苟其逸也。
則以鄭之博。
豈不釋之哉。
優哉游哉
聊以卒歲
公元前552年
 見左氏襄公二十一年
杜預註詩小雅
君子優游衰世
所以辟害。
  
杜氏雖言詩小雅
小雅無此全句
采菽詩云優哉游哉
亦是戾矣。
据此杜氏甞觀小雅有此句矣。
句當於晉後見逸。
芒芒禹迹
畫爲九州
經啓九道
民有寢廟
獸有茂艸
各有攸處。
德用不擾
在帝夷羿
冒于原獸
忘其國恤
而思其麀牡
不可重。
不恢夏家
獸臣司原
敢告僕夫
公元前507年
 見左氏襄公四年
魏絳言昔周辛甲之爲太史也。
百官
官箴王闕
虞人如是
杜預曰。
辛甲
周武王太史
  
案此詩深帶箴警
援引前代
文王曰咨。
咨汝殷商之意也。
詩以序行。
魏絳之言。
可作詩序
或言詩無箴警體。
而序中如沔水宣王
鶴鳴宣王之類。
獨非箴警歟。
祁招之愔愔
式昭德音
思我王度
如玉式如金。
形民之力。
而無醉飽之心。
公元前457年
 見左氏昭公十二年
令尹子革曰。
穆王欲肆其心。
行天下。
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
祭公謀父作祁招之詩。
以止王心
天之所支。
不可壞也。
其所壞。
不可支也。
 
見周語。
彪傒曰。
武王克殷而作此詩也。
以爲飫歌
名之曰支。
遺後之人。
使永監焉。
  案衛彪傒引此詩。
明言周詩矣。
不在於頌。
則必在於雅。
而今無之
其非亡逸耶。
俟河之淸
人壽幾何
兆云詢多。
職競作羅。
公元前503年
 見左氏襄公八年
子駟說。
  案子駟引此詩。
亦稱周詩
子駟又引謀夫孔多
是用不集
發言盈庭
誰敢執其咎之詩。
與此詩旨意甚似。
此詩豈或小旻篇中錯簡歟。
雖有絲麻
無棄菅蒯
雖有姬姜
無棄蕉萃
百君子
莫不代匱
 見左氏傳成公九年
君子說。
翹翹車椉
招我以弓。
豈不欲往。
畏我友朋
 見左氏莊公二十二年
敬仲說。
周道挺挺
我心扃扃
講事不令
集人來定。
 見左氏襄公五年
君子說。
淑愼爾止
無載爾僞。
 見左氏襄公三十年
君子說。
禮義不愆
何恤人之言。
公元前528年
 見左氏昭公四年
子産說。
無所監。
夏后及商。
用亂之政。
民卒流亡
公元前516年
 見左氏昭公二十六年
晏子說。
  案馬端臨夫子刪詩也。
曰於其可知者。
比興深遠
詞旨迂晦者。
所不廢。
芣苢鶴鳴蒹葭之類是也
其所不可知者。
直陳其事。
文義明白者。
亦不果錄
翹翹車乘
招我以弓之類是也
於其可知者。
詞意流泆
不能不類於狹邪者。
所不刪。
桑中溱洧野有蔓草出其東門之類是也
其所不可知
詞意莊重
一出義理者。
亦不果錄
周道挺挺
我心扃扃
禮義不愆
何恤於人言之類是也
然則其所可知何則
三百五篇之序意是也
其所不可知何則
逸詩不以序行於世者是也
閻若璩駁之曰。
狐裘尨茸
一國三公
吾誰適從
此非士蔿作詩乎。
宜入風。
祈招之愔愔
式昭德音
此非祭公謀父所作祈招之詩乎。
宜入雅。
天之所支。
不可壞也。
此非武王所作支之詩乎。
宜入頌。
風雅頌皆無焉。
不以序行於世者邪。
二說而宄(一作究)之。
則馬說主序。
序說未必皆符於經。
時世乖違
援引穿鑿
朱子辨之詳矣。
閻說斥序。
序說兩漢以來經師之所譜承。
豈可盡排之乎。
窃意古者禮樂之不崩也。
人皆明知詩敎
不須序。
故爲序者所以遺忘
後儒以爲子夏作序。
不可爲準。
要自子夏之徒發之。
而於其難解者特序之。
叔于田
愛叔段之辭。
而序以爲莊公
揚之水椒聊
愛桓叔之辭。
而序以爲晉昭公也。
此詩之賴序以明也。
鴇羽陟岵之詩。
以爲征役者。
不堪命而作也。
四牡采薇之詩。
以爲勞使臣遣戍役而作。
四詩之旨。
辭同意異。
若捨序而求之。
文王臣民
亦怨其上。
四牡采薇不得正雅矣。
論詩者不可拘於序。
不可不拘於序。
要當詩義也。
至若佚之故則有四焉。
諸侯廢棄禮樂
專尙戰伐而詩壞者一也。
秦火旣烈。
六經道熄而詩壞者二也。
道術分裂
四家乖亂而詩壞者三也。
五胡亂華
經籍散亡而詩壞者四也。
詩經全本
掇拾補之餘。
如之何得見之也。
  又案孔子論詩。
輒曰詩三百。
只此而已
新宮茅鴟等章。
又復參錯于此
則不當加於三百之數乎。
今詩之篇章
毛公而始定。
前乎毛公
河水鳩飛
錯出乎他書。
後乎毛公
而雨其無極傷我稼穡之句。
載於韓詩
都人士狐裘黃黃之句。
復漏於二家
七月一篇
不見三家
毛傳雖粹。
亦非聖門刪述全本也。
程篁墩劉歆傳云。
孝文皇帝時
詩始崩牙。
孝武皇帝後。
鄒,魯,,趙頗有詩。
當此時。
一人不能獨盡其經。
或爲雅或爲頌。
相合而成。
推此意也。
不得不彼存而此亡。
彼詳而此畧。
新宮茅鴟等篇。
安知不在三百篇中而不之知也。
大抵六經多可疑。
然苟專於疑。
則便有放倒聖訓之慮。
不從先儒之所定而諷讀之爲得。
要當存疑以識古經之多佚。
公元前213年
  又案先儒皆言詩因諷誦而傳。
故得其全。
固然矣。
宰我曰。
三年爲樂
樂必崩。
傳誦
非有典籍可按而攷者。
不能朝夕肄習
則易致竄亂
三年之間。
尙慮其崩。
况久於此乎。
秦始皇三十四年戊子
詩書
至漢惠帝四年庚戌
始除挾書律
其間恰爲二十三年。
齊魯之儒。
相傳襲。
不能公爲肄習
安得篇章之遺妄錯繆哉。
故曰詩之得傳。
諷讀也。
詩之訛
缺。
亦由諷讀也。
南陔
 見儀禮笙詩
白華
 見儀禮笙詩
華黍
 見儀禮笙詩
  右三詩
儀禮鄕飮酒禮
鼓瑟而歌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然後
笙入堂下
南北面立。
南陔白華華黍
  
詩序
南陔孝子相戒以養也。
白華孝子之絜白也
華黍時和歲豊
宜黍稷也。
有其義而亡其辭。
鄭玄曰。
孔子論詩。
雅頌各得其所
時俱在耳
篇第在於此。
戰國及秦之世而亡之。
其義則與衆篇之義合編故存。
毛公詁訓傳。
乃分衆篇之義。
各置於其篇端云。
  案鄭玄註禮云。
孔子雅頌各得其所
當時在者而復重雜亂者也。
惡能存其亡者乎。
正考父校商之名頌十二篇周太師
歸以祀其先王。
孔子二百年之間。
五篇而已
此其信也。
孔穎達云。
鄭君禮之時。
未見毛傳
註詩之時。
旣見毛傳
以爲孔子後失者。
子夏作序。
具序三篇之後
則其詩見在
毛公之時。
亡其辭。
故知戰國及秦之世也。
由庚
 見儀禮笙詩
崇丘
 見儀禮笙詩
由儀
 見儀禮笙詩
  
鄕飮酒禮
間歌魚麗
由庚
南有嘉魚
崇丘
南山有臺
由儀
鄭玄箋曰。
間代也。
一歌一吹
小雅篇也。
亡其義。
未聞。
  詩序
由庚萬物得由其道也。
崇丘萬物得極其高大也
由儀各得其宜也。
有其義而亡其辭。
  劉敞曰。
三篇笙詩也。
小序云有其義而亡其辭。
亡謂本無
亡逸之亡也。
鄕飮酒禮曰樂。
燕禮曰奏。
不言歌則有聲無辭明矣。
  朱子曰。
笙詩有聲無辭
古經篇題之下。
有譜焉。
投壺魯鼓薛鼓之節而亡之耳。
小序
六詩
皆著其義。
盖以意言之。
鄭云其義未聞。
則亦不敢信其說矣。
  王氏應麟曰。
三百十一篇
亡其辭者六篇
無辭明矣。
  儀禮義䟽案說。
三百十一篇
史記孔子世家三百五篇
孔子弦歌之。
漢書藝文志
亦曰凡三百五篇
王吉三百五篇諫。
龔遂曰。
誦詩三百五篇
人事浹。
王道備。
則餘六篇之爲無辭之詩。
明徵矣。
  鄭樵曰。
魚麗之後亡其三。
南陔白華華黍也。
南山有臺南有嘉魚之後亡其三。
由庚崇丘由儀也。
六篇之詩。
同在一處
不應中間南山有臺南有嘉魚二篇獨能存也。
  案儀禮鄕飮酒燕禮
笙入於縣中。
南陔白華華黍
又曰。
間歌魚麗
由庚
南有嘉魚
崇丘
南山有臺
由儀
六詩皆奏於笙奏之。
商份曰。
所謂亡其辭者。
論語
亡字皆讀爲無字。
謂此六詩以笙奏之。
雖有其聲。
無辭句。
不若魚麗南有嘉魚南山有臺歌奏之。
歌人聲也。
故有辭爾。
此歌與笙之異也。
(或曰
三歌上乃文武詩。
三筐詩乃成王詩。
未可知。
)辨曰。
古者堂下堂上之樂。
主人聲。
上樂也。
笙鏞以間。
堂下樂也。
謂之笙鏞
間歌之聲。
皆有義而無其辭。
束晳徵之補亡六詩
皮日休肆夏
不知六亡詩乃笙詩
肆夏金奏
初無辭之可傳也。
  張子曰。
人或言亡詩六篇
古無其詩。
旣無詩。
安得有此篇。
是有其辭。
所以亡者
良由施之於笙。
非若歌之可習
  呂氏祖謙曰。
國語
叔孫穆子聘晉。
伶簫詠歌鹿鳴三。
鹿鳴三篇
旣可與簫相和而歌。
南陔以下
豈不可與笙相和而歌乎。
  嚴氏粲曰。
樂以人聲爲主
人聲卽所歌之詩也。
本無其辭。
無由有其義矣。
序本因其辭以知其義。
後亡其辭。
惟有序所言之義存耳。
公元前192年
  范氏處義曰。
考之鄕飮酒禮燕禮
六篇笙詩
意其非人所歌。
無有習其辭者。
是以亡之。
孔子所存之詩。
幸有其義。
又曰。
六月之序可據
豈當置而不論
  黃氏櫄曰。
辭雖亡而義不可亡。
卽其義可以悟其意。
卽其意可以知其辭。
束晳之補亡詩則
過矣。
  郝氏敬曰。
聖人刪詩
非刪禮也。
笙歌相間
自有禮儀在。
何得有聲無辭空名
寄之雅中。
辭生於心。
聲託於器。
凡樂由心生。
聲由辭生。
有辭然後有聲
無辭不成章
若笙自爲笙。
自爲歌。
一歌一笙
風雅頌之歌三百。
卽合有三百笙。
奚獨南陔白華五六篇爾。
又謂儀禮
鹿鳴四牡以下曰歌。
南陔白華華黍曰笙。
曰樂曰奏而不言歌。
以此爲有聲無辭之徵。
今案鄕射儀禮也。
云奏騶虞貍首
騶虞有辭
亦云奏。
周禮九夏
國語金奏肆夏,樊遏,渠。
肆夏卽時邁。
樊遏爲韶夏
執競
渠爲納夏
思文
皆有辭。
而皆云金奏則奏亦辭也。
南陔白華之名。
九夏之類。
金奏九夏有辭
笙奏南陔白華
獨無辭乎。
周禮籥章。
以籥吹豳詩。
七月
籥吹七月
亦猶笙吹南陔白華華黍也。
有辭
南陔以下
獨無辭乎。
禮記文王世子明堂位,癸統。
升歌淸廟
下管象。
象卽維淸也。
管奏維淸堂下
有辭而笙獨無辭乎。
大抵歌卽樂也。
未有有聲無辭之樂。
  
又曰。
謂歌有辭可歌。
笙有腔譜無辭
愚謂有腔譜
腔譜之音自成辭。
腔譜所以調辭也。
王者作樂功德
未有有腔無辭之樂。
所謂鼓瑟而歌者。
手彈口和故曰歌。
口吹而辭奏乎其中故曰笙。
曰樂曰奏。
此序謂其辭亡者是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