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诗类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85H 页
诗授受考
  陆德明曰。孔子删录周诗。上兼商颂。以授子夏。子夏遂作序。(或曰毛公作序。)口以相传。未有章句。战国之世。专任武力。雅颂之声。为郑卫所乱。其废绝亦可知矣。遭秦焚书而得全者。以其人所讽诵。不专在竹帛故也。
  成伯玙曰。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终而大义乖。故诗分为四。古之学者。口相师受。或文字假借。言音有殊。各自专门。是生同异。秦季焚书之后。故名有鲁诗,韩诗,毛诗,齐诗四家之说。
  德明,伯玙并唐时人。德明与孔颖达。与登瀛之选。德明撰经与释文。颖达撰正义。二家多背驰不相合。盖诗教以声调。声调不得不以音训之学为重。而古音多变。且德明吴人。多用吴音。然得以谱承乎古学者德明也。秦时以口诵得全。篇次宜无错误。而郑笺乃与毛传相左。桧居卫下。王居豳。未可怪也。汉高帝欲屠鲁。至城下闻弦诵之声。则口诵得全之说。又可徵也。伯玙指说。盖说经之馀论。而其论授受源流甚确。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85L 页
鲁浮丘伯
  丘伯齐人。秦时诸生。本荀卿门人。吕太后召入南宫说诗。
申培(培音浮)
  此即申公也。鲁人。初与楚元王刘交及穆生,白生俱受诗于浮丘伯。吕后时。伯在长安。元王遣子郢客。与申生卒其业。申公始为诂训。不能解诗之义。号曰鲁诗。及郢客为楚王。又使申公傅太子。武帝时。秦博士得逃难者。皆年老居家。恐不能至。安车以蒲轮徵之。申生亦被徵拜太中大夫。时年八十馀。已而病免归。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大夫郎掌故以百数。今有申培诗说。与毛诗大不同。盖赝本也。
刘交
  即汉楚元王也。好诗。诸子皆读诗。缀集申公诗传。号曰元王诗。元王玄孙向。鲁诗派也。有六艺略。而其子歆为之七略。班固采之为汉书艺文志。有曰汉兴。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近之。盖扬之也。可验向学所从来。又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86H 页
其所陈封事多引诗。而与毛传或合或不合。其时毛传未出而与之合。则可知同源。玆用向说。附著于左。
  周文开基西郊。杂遝众贤。罔不肃和。崇推让之风。以销分争之讼。文王既没。周公思慕歌咏文王之德。其诗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文德。
  武王周公继政。朝臣和于外。万国驩于外。故尽得其驩心。以事其先祖。其诗曰。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言四方皆以和来也。诸侯和于下。天应报于上。故周颂曰降福穰穰。又曰饴我釐麰。釐麰麦也。始自天降。此皆以和致和。获天助也。
  幽厉之际。朝廷不和。转相非怨。诗人疾而忧之曰。民之无良。相怨一方。
  众小在位而从邪议。歙歙相是而背君子。故其诗曰。歙歙訾訾。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
  君子独处守正。不挠众枉。勉疆以从王事。则反见憎毒谗愬。故其诗曰。密勿从事。不敢告劳。无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86L 页
罪无辜。谗口嗷嗷。
  日月薄蚀而无光。其诗曰。朔月辛卯。日有蚀之。亦孔之丑。又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又曰日月鞠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天变见于上。地变动于下。水泉沸腾。山谷易处。其诗曰。百川沸腾。山冢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霜降失节。不以其时。其诗曰。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言民以是为非。甚众大也。
  易有否泰。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则政日乱故为。否者闭而乱也。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政日治故为泰。泰者通而治也。诗又云雨雪麃麃。见晛聿消。与易同义。
  帝尧,成王。能贤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蔡。故以大治。荣华至今。孔子与季孟。偕仕于鲁。李斯与叔孙。俱宦于秦。定公,始皇。贤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孙。故以大乱。污辱至今。故治乱荣辱之端。在所信任。信任在于坚固而不移。诗云我心匪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87H 页
石。不可转也。言守善以笃也。
  群小窥见伺隙。缘饰文字。巧言丑诋。流言飞文。哗于民间。故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小人成群。诚足愠也。
  周公戒成王无若殷王纣。诗曰。殷监不远。在夏后之世。(以上汉书。)
  二子乘舟。伋傅母作。黍离。寿闵其兄作。(以上新序。)
  芣苢。蔡人妻作。汝坟。周南大夫妻作。行露。申人女作。邶柏舟。卫宣夫人作。燕燕。定姜送妇作。式微。黎庄公夫人及其傅母作。大车。息夫作。(以上列女传。)
江公
  瑕丘人。申公弟子。临淮太守孔安国,胶西内史周霸,城阳内史夏宽,东海太守砀鲁赐,长沙内史兰陵缪生,胶西中尉徐偃,胶东内史邹阙门庆忌皆有名。而唯江公尽得申公之传。徒众最盛。
许生
  鲁人。失其名。
徐公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87L 页
免中人。失其名。二人皆守学教授。
韦贤
  汉丞相。受诗江公及许生。
韦玄成
  贤子。受父诗。亦至丞相。诗说无所著。传中言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立庙京师之居。躬亲承事。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尊亲之大义。五帝三王所共。不易之道也。诗云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又曰。清庙之诗。言交神之礼。无不清净。
韦赏
  玄成兄子。以诗授哀帝。为大司马车骑将军。此鲁诗中韦氏学也。
王式
  字翁思。东平新桃人。事免中徐公及许生。为昌邑王师。王废。治事使者责吉曰。师何以亡谏书。式曰。臣以诗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臣以三百五篇谏。足以无谏书得减死。博士江公。(非瑕丘江公。)世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88H 页
鲁诗宗。心嫉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服虔曰。逸诗篇名。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文颖曰。其辞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
  式曰。闻之于师。客歌骊驹。主人歌客毋庸归。江翁曰。经何以言之。式曰。在曲礼。江翁曰。何驹曲也。式所论诗。只此二条。
褚少孙
  沛人。为博士。又续司马迁史记。号褚先生。
薛广德
  汉御史大夫。
唐长宾
  
东平人博士。楚太傅。
张长安
  山阳人。论石渠。至淮阳中尉。四人并出自式。由是鲁诗有张唐褚氏学。
张游卿
  长安兄子。谏大夫。以诗授元帝。
王扶
  琅琊人。泗水中尉。
许晏
  陈留人博士。二人并出游卿。由是张家有许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88L 页
学。
龚舍
  楚人。泰山太守。学出自薛广德。
高嘉
  平原人。以鲁诗授元帝。仕至上谷太守。孙容。曾孙诩。世传鲁诗。
包咸
  字子良。会稽曲阿人。东汉大鸿胪。
魏应
  字君伯。任城人。习鲁诗。教授山泽中。肃宗会诸儒白虎观。讲五经同异。使应专掌难问。后拜骑都尉。
蔡邕
  字伯喈。陈留人。初平时左中郎将。习鲁诗。所作独断。载周颂序三十一章。大致皆与毛传同。熹平石经。邕所书。至元魏时。毁用浮屠馀者。隋乱毁为柱础。洪适隶释残字。如河水清且涟漪作兮。不稼不穑作啬。坎坎伐轮兮作欿欿。三岁贯女作宦女。山有枢作蓲。
  以上鲁诗。案成伯玙,陆德明皆云鲁诗没于西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89H 页
晋。不过江东。案前汉书。有鲁故二十五卷。鲁说二十八卷。颜师古曰。故者通其指义也。今流俗毛诗改故训。传为诂字失真。(止)二书不知何人所著。然在班固时尚存可知。此外素衣朱绡。见见仪礼。中㝤之言。阎妻扇方处。见汉书注。阳如之何。见尔雅注。此字异也。佩玉晏鸣。关雎叹之。见汉书杜钦传。驺虞掌鸟兽官。古有梁驺天子之田。见周礼疏。此义异也。然驺虞之训。亦见韩诗。韩诗之在于唐固也。贾公彦得引鲁诗载疏。鲁诗之没于晋未详。
辕固生
  齐人。汉景帝博士。后为清河太守。为诗作传。以其居齐。故号曰齐诗。
夏侯始昌
  鲁人。昌邑王太傅。
后仓
  字近君。东海剡人。世为博士。前汉书。有齐后氏故二十卷。后氏传三十九卷。
翼奉
  字少君。东海下邳人。惇学不仕。长于阴阳之占。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89L 页
其论邪正封事曰。二阳并行。是以王者吉午酉也。诗曰吉日庚午。又请徙都曰。周至成王。有上贤之材。因文武之业。以周召为辅。有司各敬其事。然周公深戒成王以恐失天下。其诗曰。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监于殷。骏命不易。
萧望之
  字长倩。东海兰陵人。其论诗一条在传中。曰古者臧民。不足则取。有馀则予。诗曰爰及矜人。哀此鳏寡。上惠下也。又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急上也。
匡衡
  字稚圭。东海承人。奉望之。衡学皆出自后仓。其传中载论诗曰。窃考国风之诗。周南召南。被贤圣之化深。故笃于行而廉于色。(师古曰。笃厚也。谓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之类。)郑伯好勇而国人暴虎。(师古曰。诗郑风大叔于田之篇。)秦穆贵信而士多从死。(应劭曰。秦穆公与群臣饮酒。酒酣。公曰生共此乐。死共此哀。于是奄息,仲行,针虎许诺。及公薨。皆从死。黄鸟诗所为作也。)陈夫人好巫而民淫祀。(张晏曰。胡公夫人。武王女太姬。无子。好祭鬼神。鼓舞而祀。故其诗云坎其击鼓。宛丘之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晋侯好俭而民畜聚。(师古曰。唐风山有枢之诗序云刺晋昭公也。不能脩道以正其国。有财不能用。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0H 页
有钟鼓不能以自乐。故其俗皆吝啬而积财。)又诗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此成汤所以建至治。保子孙。化异俗而怀鬼方也。又曰。诗云茕茕在疚。言成王丧毕思慕。意气未能平也。又曰。成王尝思祖考之业。而思文武之道。以养其心。休烈盛美。皆归之二后。而不敢专其名。是以上天歆享。鬼神佑焉。其诗曰念我皇祖。陟降庭止。又曰。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孔子著之孝经首章。盖至德之本也。又曰。陛下圣德纯备。莫不修正。则天下无为而治。诗云于以四方。克定厥家。又曰。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故诗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又曰。孔子曰德义可尊。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其临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大雅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其说皆精粹。比他家最长。衡子咸。亦能明诗。
师丹
  字仲公。琅琊东武人。汉大司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0L 页
伏理斿君
  其字号爵里不著。
满昌君都
  颖川人。为詹事理高密太傅。家世传业。三人学皆出匡衡。由是齐诗有翼,匡,师,伏之学。
张邯
  九江人。
皮容
  琅琊人。二人学出满昌。皆至大官。徒众尤盛。
伏黯
  
字雅文。琅琊东武人。明齐诗。改定章句。作解说九篇。无子。以兄子恭为后。恭传父学。北州多为伏氏学。黯章句繁多。恭乃减省浮辞。定为二十万言。
任末
  字叔本。蜀郡繁人。少习齐诗。游京师教授十馀年。
景鸾
  字汉伯。广汉梓橦人。理齐诗。作诗解。
陈元方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1H 页
字▣▣。后汉人。
  以上齐诗。齐诗在诸家为粹。先儒云齐诗久亡。然汉末有学之者。当与鲁诗相绝。有差先后欤。
韩婴
  燕人。汉孝文时为博士。景帝时常山太傅。婴推诗人之意。作内外传。前汉书艺文志。有韩故三十六卷,韩内传四卷,韩外传六卷,韩说四十一卷。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岁久散佚。惟韩故二十二卷。新唐书尚著录故。刘安世称尝读韩诗雨无正篇。然欧阳修已称今但存其外传。则北宋时士大夫。或见或不见。范处义作诗补传。在绍兴中。已不信安世得见韩诗。则其亡在南北宋之间。惟外传至今尚存。然自隋志以后。即较汉志多卷。盖后人所分其书。杂引古事古语。證以诗词。与经义不相比附。故曰外传。所采多与周秦诸子相出入。中间阿谷处女一事。洪迈容斋随笔已议之。他如彭祖名并尧禹。称长生久视。称天变不足畏。称诏用干戚。称舜兼二女为非。谓荆蒯芮仆。不恒其德。语皆有疵。谓下惠杀身以成信。谓孔子称御说恤民。谓舜生于鸣条一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1L 页
章。为孔子语。谓轮对楚成王。谓冉有称吴楚燕代。伐秦王。皆非事宲。颜渊子贡子路言志事。与申鸣死白公之难事。皆一条而先后重见。亦失简汰。然其中引荀卿非十二子一篇。删去子思孟子二条。惟存十子。其去取特为有识。又茧丝卵雏之喻。董仲舒取之为繁露。君群王往之训。班固取为白虎通。精理名言。往往而有。亦不必尽以诂训绳也。是书之例。每条必引诗词。而未引诗者二十八条。又吾与汝一条。起无所因。均疑有阙文。李善注文选。引其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者。七十馀家。及汉皋二女事。今本皆无之。疑并有脱简。至艺文类聚。引雪花六出之类。多涉训诂。则疑为内传之文。传写偶误。董斯张尽以为外传所佚。又似不然。盖汉志外传之入诗类。盖与内传速类及之。王世贞称外传引诗以證事。非引事以明诗。其说至确。内传已亡。则外传无关诗义。徒以时代在毛苌以前。遂列为古来诗说之冠。使读诗者开卷之初。即不见本旨。于理殊为未稳。
  前汉书儒林传。其孙商为博士。孝宣时。涿郡韩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2H 页
生其后也。
  王应麟韩诗考所载。关雎刺时也。芣苢伤夫有恶疾也。汉广说人也。汝坟辞家也。螮蝀刺奔女也。黍离伯封作。鸡鸣谗(一作悦)人也。雨无极。正大夫刺幽王也。宾之初筵。卫武公饮酒悔过也。
贲生
  淮南人。
赵子
  河内人。
蔡义
  
河内温人。汉时丞相。学赵子。进授昭帝。
食子公
  河内人。为博士。
王吉
  字子阳。琅琊人。昌邑王中尉。二人学蔡义。吉尝谏王游猎曰。古者师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诗云匪风发兮。匪车揭兮。顾瞻周道。中心𢛁兮。说曰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盖伤之也。又曰。昔召公当述职当民事时。舍于棠不而听断焉。后世思其仁恩。至乎不伐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2L 页
甘棠。甘棠之诗是也。又上疏宣帝。言得失曰。谨选左右。审择所使。左右所以正身也。所使所以宣德也。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此其本也。又曰。今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至于积功治人。无益于民。此伐擅所为作也。其论诗甚粹。
栗礼
  泰山人。汉部刺史。学食子公。
长孙顺
  淄川人。为博士。学王吉。由是韩诗有王,食,长孙之学。
张就顺
  山阳人。学栗礼。
发福
  东海人。学就顺。二人皆至大官。徒众尤盛。
薛汉
  字公子。淮阳人。世习韩诗。建武初为博士。当世言诗者。推汉为长。永平中。为千乘太守。坐楚事死。弟子犍为杜模,会稽澹台敬伯,钜鹿韩伯高最知名。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3H 页
杜模
  字叔和。犍为武阳人。定韩诗章句。归乡里教授。所作诗题。文约义通。学者传曰杜君注。
召驯
  字伯春。九江寿春人。信臣曾孙。少习韩诗。
杨仁
  字文义。巴郡阆中人。建武中。诣师学习韩诗。后为什邡令。
赵烨
  字长君。会稽山阴人。诣杜模受韩诗。究竟其术。
张匡
  字文通。山阳人。亦习韩诗。作章句。
董景道
  字文博。弘农人。明春秋三传,京氏易,马氏尚书,韩诗。皆精究大义。三礼之义。尝遵郑氏。著礼通论。非驳诸儒。演广郑旨。晋永平中。隐于商洛山。刘曜徵为太子少傅。固辞不起。
  以上韩诗。自毛诗盛行。而韩诗虽存。亦无传习者。遂至废绝。
毛亨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3L 页
郑玄诗谱曰。大毛公为训诂。传于其家。河间献王得而献之。陆玑毛诗草木虫鱼疏云。孔子删诗授卜商。商为之序。以授鲁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克。克授鲁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赵人荀卿。荀卿授鲁国毛亨。成伯玙毛诗指说注。一云河间人。诸说俱有根据。今所行毛氏传也。
毛苌
  赵人。少毛公也。毛亨于其家。作诗诂传。故曰毛诗。河间献王见而深好之。苌传其业。号小毛公。为献王博士。不在汉朝。故毛诗不列于国庠。
贯长卿
  赵人。受毛苌学。
解延年
  齐人。受长卿。
徐敖
  号人。受延年学为风。亦学于江公。以诗别传王式。
陈侠
  九江人。受徐敖。为王莽讲学大夫。由是言毛传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4H 页
者。本之徐敖。
谢曼卿
  九江人。善毛诗为训。或云侠传。元始五年。公车徵。说诗。
卫宏
  字敬仲。东海人。从曼卿受学。因作毛诗序。善得风雅之旨。于今传于世。光武时为议郎。
郑众
  字仲师。河南开封人。兴子。建初大司农。传毛诗。
贾徽
  
扶风平陵人。谊九世孙。学诗谢曼卿。
贾逵
  字景伯。徽子。永元中。侍中领骑都尉。兼领秘书。悉传父业。肃宗令撰齐鲁韩诗异同。又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毛诗。遂行于世。
马融
  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安帝时为议郎。传毛诗。门徒甚众。
郑玄
  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为毛诗注。自命曰笺。张华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4L 页
诗序义。后于鸡笼山。授南齐太祖。
江熙
  
▣▣(济阳)人。晋兖州别驾。注毛诗。
谢沈
  会稽人。东晋时著作郎。注毛诗二十卷。
崔灵恩
  
▣▣(武城)人。梁桂州刺史。撰诸家集注二十四卷。
刘瓛
  齐沛国人。为诗序义。
梁武帝
  
作诗大义四十卷。
沈重
  吴兴人。后梁时散骑常侍。后人周。作音义。
徐爰
  
▣▣(琅邪)人。官太中大夫。亦作音义。
刘献之
  魏博陵人。雅好诗传。受业渤海程玄。后注毛诗序义一卷。并章句疏三卷。
李周仁
  魏浮阳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5H 页
董令度
程归则
  渤海人。
刘敬和
  渤海人。
张思伯
  河间乐城人。治毛诗章句。教齐安王廊。北齐武平初。国子博士。
刘轨思
  渤海人。说诗甚精。北齐天统中。任国子博士。后之言诗者。多出敬和,轨思二刘之门。
刘焯
  字士元。信都人。隋太学博士。著毛诗义疏。
刘炫
  字光伯。河间人。隋太学博士。著毛诗述义。
张士衡
  瀛州人。受刘轨思学。
贾公彦
  洛州永年人。唐永徽中。官太学博士。学诗于张士衡。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5L 页
博物志曰。或云毛公尝为北海相。玄是郡人。以为敬云。推华所言。盖以公府用记。郡将用笺之意。然康成生汉末。乃修敬于四百年前之太守。殊无所取。说文曰。笺表识书也。郑氏六艺论曰。注诗宗毛。为主毛疑。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此论今佚。而正义引之。)然则康成特因毛传而表识其傍。如今人签记积而成帙。故谓之笺。无庸别曲说也。然笺与传义。或有异同。王肃,王基之徒。互相駮难。考玄传。从东郡张恭祉。受韩诗笺。既博极群书。当亦引用韩诗。顾无标识。
周续之
  宋徵士。雁门人。作诗序义。毛诗中郑氏笺三字。或云续之题。或云雷次宗题。无以辨也。其说诗出自慧远法师。续之为江州刺史檀韶所请。与学生祖企,谢景夷讲礼。加以校雠。所住公廨。近于马队。陶渊明诗曰。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者是也。
雷次宗
  ▣▣人。宋通真郎。与周续之。俱事庐山惠远。作(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6H 页
孔颖达
  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唐国子祭酒。其书以刘焯,刘炫说为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
  以上毛诗。郑樵有言曰。武帝时毛诗始出。自以源流出于子夏。今观其书所释鸱鸮。与金縢合。释北山烝民。与孟子合。释昊天有成命。与国语合。释硕人,清人,皇矣,黄鸟。与左氏合。序由庚六篇。与仪礼合。当毛公时左氏传未出。孟子,国语,仪礼未甚行。而毛氏之说。先与之合。不谓之源流子夏可乎。汉兴。三家盛行。毛最后出。世人未知其密。多从齐鲁韩氏。迨至魏晋间。有左氏,国语,孟子诸书證之。然后学者舍三家而从毛氏。从韩氏之说。则二南商颂。皆非治世之音。从毛氏则礼记,左氏无往而不合。此所以毛诗独存于世。(书止此)郑说固善矣。弟经之盛衰。由时俗所趍舍。齐鲁韩。皆汉时诸儒所习。而由是取卿相。蔡义以韩诗授昭帝。萧望之以齐诗为元帝傅。高嘉以鲁诗授元帝。韦赏以鲁诗授哀帝。又人主之所习在此。五经博士。为利禄之路。宜其盛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6L 页
也。而毛诗至平帝时。为王莽所习。得立学官。光武初。虽仍之。习者寥寥。只卫宏而已。及至郑众,贾徽之徒。稍稍习之。至郑玄作笺。魏晋间宗之。而遂布满于世。孔颖达所云晋宋二萧之世。其道大行。齐魏两河之间。玆风不坠者是也。于是南北之儒。纷然为之义疏。贞观中。颖达荟为正义。而遂为后学之指南。盖齐鲁韩三家。虽相剖分。其源则同。故郑氏尽取其粹。著之于笺。南北诸儒。互为义疏。而其派则一。故孔氏尽取其精。著之于正义。蓝本自就消灭。未足为疑也。
欧阳修
  字永叔。吉州人。宋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撰毛诗本义。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至宋而新义增。而旧说俱废。推原所始。宲发于修。然修言曰。后之学者。因迹先世之所传而较得失。或有之矣。使徒抱焚馀残脱之经。伥伥于去圣人千百年后。不见先儒中间之说。欲特立一家之学者。吾未之信也。又曰。先儒于经。不能无失。而所得固已多矣。尽其说而理有不通。然后以论正之。(止)推修之意。本出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7H 页
于和气平心。以意逆志。故立论未尝轻议二家。亦不曲徇二家。其所训释。往往得诗人之本旨。
朱子
  朱子注诗。凡两易藁。吕祖谦读诗记所称朱氏曰者。皆初藁。其说全宗小序。后乃改从郑樵说。是为今本卷首自序。作于淳熙四年。中无一语斥小序。盖犹初藁序末。称时方辑诗传。是其證也。王应麟曰。诸儒说诗。一以毛郑为宗。未有参考三家者。独文公集传。闳意眇指。卓然千载之上。言关雎则取匡衡。柏舟妇人之诗则取刘向。笙诗有声无辞则取仪礼。上天甚神则取战国策。何以恤我则取左氏传。抑戒自儆。昊天有成命。道成王之德则取国语。陟降庭止则取汉书注。宾之初筵。饮酒悔过则取韩诗序。不可休思。是用不就。彼岨者岐。皆从韩诗。禹敷下土方。又證诸楚辞。一洗末师专己守残之陋。
郑樵
  字渔仲。号夹漈。莆田人。樵之言曰。诗之大序。当时太史之所题。诗之下序。是卫宏诵师说而为之。意者历代讲师之说。至宏而悉加诠次。今观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7L 页
宏序。有专取诸书之文至数句者。有杂取诸家之说而辞不坚决者。有委曲宛转。附注以成其义者。牵合为文。取讥于世。(止此)昌言排斥。遂发难端。南渡诸儒。始以掊击毛郑为能事。然樵所作诗辨妄。周孚郎作非郑樵诗辨妄一卷。摘其四十二事攻之。
辅广
  字汉卿。号潜斋。河朔人。南渡。居秀州之崇德县。初从吕祖谦游。复从朱子讲学。有诗童子问十卷。大旨主于羽翼诗集传。以述平日所闻于朱子之说。其说多掊击诗序。陈启源毛诗稽古篇。纠其注周颂潜篇。不知季春荐鲔。为月令之文。误以为序说而辨之。诚为疏舛。盖义理之学。与考證之学。分涂久矣。广作是书。意自有在。固不以引经据古为长。
刘瑾
  字公瑾。号安成。▣▣(安福)人。元时▣▣有诗传通释二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曰。其学渊源。出于朱子集传。与辅广童子问相同。陈启源作毛诗稽古编。多驳二家之言。然广书皆循文演义。故所驳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8H 页
惟训诂之词。谨书兼辨定故宲。故所驳多考證之语。如注何彼秾矣。以齐桓公为襄公子。注魏风。以魏为七国之魏。绸缪为心宿之象三星鼎立。注鹿鸣之什。谓上下通用。止小雅二南大雅。独为天子之乐。注节南山。以家父即春秋之家父。师尹即春秋之尹氏。(此项安世说。瑾袭之。隐其名。)注楚茨。误读郑康成玉藻注。以楚茨为即采齐。注甫田。误读毛传车梁。以为即小戎之梁辀。注殷武。杜撰殷庙之昭穆及祧庙世次。皆一经指摘。无可置词。故启源讥胡广修诗经大全。收瑾说太滥。(大全即用瑾此书为蓝本。故全用其说。启源未与二书相校。故有此说。)然徵宲之学。不足而研究义理。究亦渊源。
梁益
  字友直。▣▣(江阴)人。元▣▣有诗传旁通十五卷。朱子集传。详于作诗之意。名物训诂。仅举大凡。盖是书仿孔贾诸疏。證明注文之例。凡集传所引故宲。一一引据出处。辨析源委。其中如圣人之耦。引西汉书刘歆论。董仲舒语见尧于羹。见尧于墙。则引后汉书李固传。或朱子所未详者。亦旁引诸说以补之。如五緎五总。引陆佃语。三单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8L 页
引郑笺羡卒。孔疏副丁之类。亦间有与朱子之说稍异者。如倾筐塈之。集传音许器切。大雅民之攸塈。集传音许既切者。从陆德明经典释文。益则引礼部韵许既切者。在未韵音饩。注云取也。许器切者。在至韵音洎。作巨至切。朱子之音。与礼部韵不同云。是是非非。绝不坚持门户。
朱公迁
  字克升。元▣▣(乐平)人。为诗经疏义二十卷。发明朱子集传而作。如注有疏。故曰疏义。而间有所辨證。如卷耳篇内。朱子用毛传旧说。以崔嵬为土山戴石。公迁引尔雅说。明其当为石戴土。又七月之诗。朱子本月令。以流火在六月。公迁推验岁差。谓公刘诗当五六月之交。皆足以补集传之阙。
刘玉汝
  字▣▣(成玉)。元▣▣(庐陵)人。为诗缵绪十八卷。专发明朱子集传。故名缵绪。体例与辅广童子问相近。至论比兴之例。谓有有取义之兴。有无取义之兴。有一句兴通章。有数句兴一句。有兴兼比赋兼比之类。明用韵之法。如曰隔句为韵。连章为韵。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9H 页
叠句为韵。重韵之韵之类。论风雅之殊。如曰有腔调不同。有词义不同之类。于朱子比兴叶韵之说。皆能反覆体究。缕析条分。
朱善
  字修善(备万)。明▣▣(丰城)人。有诗解颐四卷。推衍朱子集传为说。亦有阙而不说者。则并其篇目略之。其说何彼秾矣。为后人误编于召南。盖沿王柏之说。其论二子乘舟。谓寿可谓之悌弟。伋不可谓之孝子。律以大杖则逃之文。固责备贤者之意。宲则申生自缢。春秋无贬。尚论古人。亦未可若是苛也。然论其大旨。要归醇正。不失为儒者之言。其于太王剪商一条。引金履祥之言。补集传所未备。其据宣王在位四十六年。谓节彼南山之申伯,蹶父,皇父尹氏。皆非当日之旧人。驳项安世之说。亦时有考据。明史载其引据。往史驳律禁姑舅两姨为婚之说。极为典核。知其研思典籍。具有发明。
  以上斥小序之学。汉时之诗。四家交作。及郑笺盛而三家废。孔疏行而异论息。及宋而小序又被剖击。而汉学宋学。判为两涂。相攻不已。其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399L 页
也不过诠解之参差。其终也乃作门户之各立。攻汉学者。意不尽在于经义。以务胜为主。伸汉学者亦然。夫毛郑从小序而辨于训诂。考證之家皆趍之。然枝叶蔓延。往往反遗于大经。朱子斥小序而明于义理。讲学之家皆趍之。然节目之纤琐。往往有疏略处。要之不可偏废。从如朱鉴之类说。胡一桂之诗传附录纂疏。王克宽之集传音义会通之类。皆朱门之遗裔也。无他新义。故不具著。
范处义
  
字逸齐。宋金华人。▣▣南宋之初。最攻序者郑樵。最尊序者处义。宋人以新意说诗。其间剔抉疏通。未尝无所阐发。而末流所极。至于王柏诗疑。乃并举二南而删改之。而处义笃信旧文。务求宲證。诗序本经师之传。而学者又有所附益。盖中间得失。盖亦相参。处义必以为仲尼之笔。引据孔丛子。既属伪书。牵合春秋。尤为旁义。矫枉过直。是亦一瑕。
林岊
  字仲山。宋古田人。嘉定间。守全州。福建通志。称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400H 页
其在郡九年。重建清湘书院。与诸生讲学。有讲义十二卷。大都简括笺疏。依文训释。取裁毛郑而折衷其异同。虽范围不出古人。然融会贯通。要无枝言曲说之病。当光,宁之际。废序之说方盛。岊独力阐古义。以诏后生。可谓笃信谨守者。以上从小序之学。案四库全书总目。诗序之说。纷如聚讼。以为大序子夏作。小序子夏毛公合者。郑玄诗谱也。以为子夏所序诗。即今毛诗者。王肃家语注也。以为卫宏受学谢曼卿。作诗序者。后汉书儒林传也。以为子夏所创。毛公及卫宏又加润益者。隋书经籍志也。以为子夏不序诗者。韩愈也。以为子夏惟裁初句。以下出于毛公者。成伯玙也。以为诗人所自制者。王安石也。以小序为国史之旧文。以大序为孔子作者。明道程子。以首句即为孔子所题者。王得臣也。以为毛诗初行。尚未有序。其后门人互相传授。各记其师说者。曹粹中也。以为村野妄人所作者。郑樵,王质。而朱子从之。朱子同时。如吕祖谦,陈傅良,叶适。皆以同志之交。各持异议。黄震笃信朱学。而所作日钞。亦申序说。马端临作经籍考。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400L 页
于他书无所考辨。惟诗序一事。反覆攻诘。至数千言。自元明以至今日。越数百年。儒者尚分左右袒也。考郑玄之释南陔。曰子夏序诗篇义各编。遭战国至秦。而南陔六诗亡。毛公作传。各引其序。冠之篇首。故诗虽亡而义犹在也。程大昌考古编。亦曰今六序两语之下。明言有义无词。知其为秦火之后。见序而不见诗者所为。朱鹤龄毛诗通义序。又举宛丘篇序首句。与毛传异词。其说皆足为小序首句。原在毛前之明證。丘光庭兼明书。举郑风出其东门篇。谓毛传与序不符。曹粹中放斋诗说。亦学召南羔羊,曹风鸤鸠,卫风君子偕老三篇。谓传意序意不相应。序若出于毛。安得自相违戾。其说尤足为续申之语。出于毛后之明證。观蔡邕本治鲁诗。而所作独断。载周颂三十一篇之序。皆秪有首二句。与毛序文。有详略而大旨略同。盖子夏五传至孙卿。孙卿授毛亨。毛亨授毛苌。是毛诗距孙卿再传。申培师浮邱伯。浮邱伯师孙卿。是鲁诗距孙卿亦再传。故二家之序。大同小异。其为孙卿以来。递相授受者。可知其所授受。秪首二句。而以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401H 页
下出于各家之说。亦可知也。且唐书艺文志。称韩诗卜商序韩婴注二十二卷。是韩诗亦有序。其序亦称出子夏。而韩诗遗说之传于今者。往往与毛迥异。岂非传其学者。递有增改之故哉。
苏辙
  字子由。眉山人。宋门下侍郎。有诗集传二十卷。四库全书总目。以为其说以诗之小序。反复繁重。类非一人之词。疑为毛公之学。卫宏之所集录。因惟存其发端一言。而以下馀文。悉从删汰。案礼记曰。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也。采蘋者乐循法也。是足见古人言诗。率以一语括其旨。小序之体肇于斯。辙取小序首句。为毛公之学。不为无见。后汉书儒林传。称卫宏从谢曼卿。受诗作序。辙以为宏所集录。亦不为无徵。此唐成伯玙作毛诗指说。虽亦以小序为出子夏。然其言曰。众篇之小序。子夏惟裁初句。葛覃后妃之本也。鸿雁美宣王也。如此之类是也。其下皆大毛公。自以诗中之意。系其词云云。然则惟取序首。伯玙已言之。王得臣,程大昌,李樗。皆以辙说为祖。良有田也。(止此)朱子曰。毛氏之学传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401L 页
者。今皆不存。则推衍毛说者。又郑氏之笺。唐初诸儒百千万言。不能出二氏之区域。至于本朝。刘侍读(名敞),欧阳公(名修),修名王丞相(名安石),苏黄门(名辙),河南程氏,横渠张氏。始用己意。有所发明。愚谨案刘,欧较重于斥二氏。王,苏及程,张二先生较重于从二氏。
李樗,黄櫄。
  樗字若林。闽县人。为林之奇外兄。而吕本中门人。尝领乡贡。著毛诗详解三十六卷。櫄字宲夫。龙溪人。淳熙中。以舍选入对。升进士两科。调南釰州教授。著诗解二十卷,总领一卷。樗学既有渊源。櫄解体例亦同。似乎相继而稍稍补苴其罅漏。不相攻击。亦不相附合。如论诗序。樗取苏辙说。以为毛公作。而卫宏续櫄则用王安石程子说。以为非圣人不能作。所见回为不同。其学虽似少亚于樗。其说足以相辅。两家诗解为一编。附以李泳所订吕祖谦释音。泳字深卿。与樗,櫄皆闽人。或疑是书为建阳书肆所合编也。
吕祖谦
  字伯恭。号东莱先生。开封人。宋著作郎。有吕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402H 页
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朱子与祖谦交最密。其初论诗亦最合。此书中所谓朱氏曰者。即所采朱子说也。朱子作此书后序曰。熹少时浅陋之说。而伯恭误有取焉。其后历时既久。自知其说有所未安。如雅郑邪正之云者。或不免有所更定。则伯恭反不能不致疑于其间。熹窃惑之者。方将相与反复其说。以求真是之归。伯恭父已下世。此改本后作也。陈振孙书录解题。称自笃公刘以下。编纂已备。而条例未竟。学者惜之。又称其博采诸家。存其名氏。先列训诂。后陈文义。剪裁贯穿。如出一手。有所发明。则别出诗学之详正。未有逾于此书。
戴溪
  字肖望。永嘉人。宋淳熙五年。别头省试第一。官工部尚书。文华阁学士。谥文简。有续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卷。溪以吕氏家塾读诗记。取毛传为宗。折衷众说。于名物训诂。最为详悉。而篇内微旨。词外寄托。或有未贯。作此书以补之。以续记为名。宲则自述己意。非尽墨守祖谦说。其中以标梅为父母之择婿。有狐为国人之悯鳏。甘棠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402L 页
非受民讼。行露非为侵凌。故书录解题。谓其大旨不甚主小序。然皆平心静气。玩索诗人之旨。与预存成见。必欲攻毛,郑而去之者。固自有殊。
严粲
  字坦叔。号华谷。宋邵武人。官清湘令。有诗缉三十六卷。以吕祖谦读诗记为主。而杂采诸说以发明之。旧说有未安者。断以己意。如论大小雅之别。特以其体不同。较诗序政有大小之说。于理为近。又如邶之柏舟。旧谓贤人自比。粲则以柏舟为喻国。以泛泛为无维持人。干旄之良马四之。良马五之。旧以为良马之数。粲则乘良马者四五辈。见好善之多。中谷有蓷。旧以蓷之暵乾。喻夫妇相弃。粲则以水旱草枯。由此而致离散。凡若此类。皆深得诗人本意。至于音训疑似。名物异同。考證尤为精核。宋代说诗之家。与吕祖谦书。并称善本。其馀莫得以鼎立。良不诬矣。
李先芳
  字伯承。号北山。 皇明监利人。嘉靖丁未进士。官典宝司少即(一作卿)。王世贞所定广五子之一也。有读诗记二卷。多从毛,郑。毛,郑有所难通。则参之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403H 页
吕氏读诗记,严氏诗缉诸书。其自序曰。文公谓小序不得小雅之说。一举而归之刺。马端临谓文公不得郑卫之风。一举而归之淫。胥有然否。折衷其间云云。其议论平和。绝无区分门户之见。如说郑风子衿。仍从学校之义则不取宋学。谓国风小雅。初无变正之名则不从汉说。至楚茨,南山等四篇。则小序与集传之说并存。不置可否。盖小序皆以为刺幽王。义有难通。而集传所云。又于古无考。故阙所疑也。
  以上参用传笺集传之学。朱子虽斥小序。其粹者未尝不从。至于诗中训诂。多用毛,郑。后儒不考古书。不知小序自小序。传笺自传笺。混然攻之。自元延祐科举条。用朱子集传。兼用古注疏。其时门户已成。及 皇朝时。胡广窃刘瑾之书。作诗经大全。著为令典。而为一时之趍向。汉学遂微。然考古之家以为小序。乃古学之谱承。而一切扫去之为不可。遂乃懑然不服于心。往往私自抉摘是非。以相剖击。近则其势渐炽。清人所纂四库全书总目。虽尊朱子而阴加讪侮。其考据之精虽可取。其心术之微。宜加挥斥。若苏,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403L 页
吕,李,黄诸公。虽于传笺集传之间。有所去取。而皆平心舒气。不主偏见。是可服也。
陆玑
  字元恪。吴郡人。吴太子中庶子乌程令。(见陆德明经典释文)考隋书经籍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二卷。注云乌程令吴郡陆玑撰。毛晋津逮秘书所刻。援陈振孙之言。谓其书引尔雅郭璞注。当在郭后。因题唐陆玑。夫唐代之书。隋志乌能著录。且书中所引尔雅注。仅及汉犍为文学樊光宲。无一字涉郭璞。不知陈何以云然。原本久佚。此本不知何人所辑。大抵从诗正义中录出。然正义卫风淇澳篇。引陆玑疏。淇澳二水名。今本乃无此条。又卫风椅桐梓㓒一条。称今云南牂柯人。绩以为布。考汉书地理志。益州郡有云南县。后汉书郡国志。永昌郡有云南县。皆一邑之名。唐书地理志。姚州云南郡。武德四年。以汉云南县地置。盖至是始升为大郡。而袁滋云南记,窦滂云南别录诸书作焉。玑在三国。即以云南配牂柯。似乎诸家传写。又有所窜乱。非尽原文。然勘验诸书所引。一一符合。要非依托之本也。末附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404H 页
四家诗源流四篇。而毛诗特详。考王柏诗疑。已诋玑所叙。与经典释文不合。王应麟困学记闻。亦议其误。以曾申为申公。则宋本已有之。非后人所附益。盖虫鱼草木。今昔异名。传疑弥甚。玑去古未远。所言犹不失真。诗正义全用其说。陈启源作毛诗稽古编。其驳正诸家。亦多以玑说为据。
蔡卞
  字元度。宋兴化仙游人。熙宁三年。与兄京同举进士。官观文殿学士。自王安石新义及字说行。而宋之士风一变。其为名物训诂之学者。仅卞与陆佃二家。佃安石客。卞安石婿也。故佃作埤雅。卞作毛诗名物解二十卷。大旨以字说为宗。
王应麟
  字伯厚。宋▣▣(浚仪)人。有诗地理考。其书全录郑氏诗谱。又旁采尔雅,说文,地志,水经。以及先儒之言。凡涉于地者。荟萃成编。然皆采录文案而不断。故得失往往并存。如小雅六月之四章。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其五章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其地于周为西北。镐方在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404L 页
泾阳外。焦穫又在其外。而太原更在焦穫之外。故刘向疏称千里之镐。犹以为远。孔颖达乃引郭璞尔雅注。池阳之瓠中。以释焦镐。考汉书。池阳属左冯翊。而泾阳属安定。不应先至焦穫。乃至泾阳。又以太原为晋阳。是猃狁西来。周师东出。尤乖地理之宲。殊欠订正。又大雅韩奕首章曰奕奕梁山。其六章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应麟引汉志。夏阳之梁山。同州韩城县古韩国。以存旧说。引王肃燕北燕国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以备参考。不知汉王符潜夫论曰昔宣王时有韩。其国近燕。后迁居海中。水经注亦曰高梁首受㶟水于戾陵。堰水北有梁山。是王肃之说。确有明证。应麟兼持两端。然如驺虞毛传云仁兽。贾谊新书。则曰驺者天子之囿。俟我于著。毛传云门屏之间曰著。汉志则以为济南著县。滮池北流。毛传云滮流貌。水经注则有滮池水。十道志亦名圣女泉。兼采异闻。亦资考證他。如二子乘舟。引左传盗待于莘之说。秦穆三良。引括地志冢在雍县之交。皆经无明文。而因事以存其人。亦徵引该洽。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405H 页
许谦
  字益之。号白云。元▣▣(金华)人。谦学王柏。而醇正远过其师。有诗集传名物钞八卷。颇根据。惟王柏作二南相配图。移甘棠,何彼秾矣于王风。而去野有死麇。使召南亦十有一篇。适如周南之数。师心作用变乱圣经。而谦笃守师训。列之卷中。犹未免门户之见。至柏所删国风三十二篇。谦疑而未敢遽信。足见是非之公。卷末谱作诗时世。其例本之康成。其说则改从集传。盖渊源授受。各尊所闻。然书中宲多采用陆德明释文及孔颖达正义。亦未尝株守一家。名之曰钞。盖以此云。
  以上名物之学。孔子论诗曰。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诗之取义。多在于名物。此固不可少者。虫鱼鸟兽草木之学。始自陆玑。而考證之家。始纷然而起。其精推王应麟。其博推蔡卞。而如明朝冯应京之六家诗名物疏。清王夫之之诗经稗疏。陈启源之毛诗稽古编。顾栋高之毛诗类释。黄中松之诗疑辨證。范家相之诗沈。皆根据精精确。盖折衷于正义集传之间。而苟欲博古则
研经斋全集外集卷七 第 405L 页
常以正义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