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兰室史料三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35H 页
锦山殉节诸臣传
赵先生宪。白川人。字汝式。自号后㮚。又号陶原。晚岁称重峰。父应祉。先生生于嘉靖甲辰。五岁与群童子习千字文于林亭。有达官过于前。仪卫甚盛。群童子聚观。先生独端坐习不辍。达官异而问之。跪对曰父教儿专意读书。故不敢随众而观。达官异之。为其父贺。由是沈潜经史。至忘寝食。弱冠游泮宫。时馆儒上章论妖僧普雨。久之不报。诸生伏阙下稍懈。先生独守益坚。丁卯登明经科。为坡州教授。从牛溪成先生游。入为校书正字。时 上降香佛寺。故事馆官亲监封。先生上疏言口读圣贤之书。手封供佛之香。臣不忍也。 上大怒将罪之。有救之者止削官。是岁拜土亭李公之菡。遂访处士徐公起。讲道于头流山中。学益进。寻以圣节使质正官。朝正京师。上书礼部。质问圣庙位次。仍观中朝文物制度之盛。慨然慕之。及归条陈其要者八事。以闻于 上曰。圣庙之配享也。内外之庶官也。贵贱之衣冠也。燕饮之食品也。士夫之揖让也。师生之礼接也。乡闾之习俗也。军师之纪律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35L 页
也。意欲挽回古道而敦教化。时人迂之。不能从。尝为通津县监。杖杀内奴之横者。配富平。既宥师事栗谷李先生于石潭。寻为全罗都事。上书请革燕山时贡案。议不行。郑松江澈为观察使。先生素与金宇颙,李泼游。宇颙等常指松江为憸小。先生中其说。即自引去。松江介于牛,栗两先生。欲以结交。而宇颙等又毁栗谷。使不安于朝。先生始觉悟。与松江密而斥宇颙等。为报恩县监。上疏陈民疾苦。仍及内修外攘之策。且请立 端宗燕山后。旌表成三问等。禁王子第宅逾滥者。亦不行。为正言宋谆所论竟罢。时栗谷已卒。党议愈激。朝著为之不靖。先生不欲处畿辅。遂弃金浦旧居。从报恩任所。寓于沃川之安邑。林壑幽邃。不与世相闻。先生乐之。与四方学者讲道不倦。以其暇课僮治田畴。丙戌国家仿中朝学制设界首提督。教养人士。先生差公州。作为学规。严其条。以身先之。以饬励诸生。闻风而至者甚众。先生虽在草野。见朝廷举措多不平。以为危亡之祸。迫在朝夕。又上疏言甚剀切。丁亥疏论郑汝立必叛。又为文以辞先圣曰宪前秋痛师友受诬。竭愚衷而再陈疏。吾 王睿圣庶几改之。阴沴之气。务欲掩蔽而反咎宪。公辅承弼旷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36H 页
职者越月。士信异说。咸惧学宪而狂疏。其俊杰无以成就。何颜据皋比之席。今将身归荒谷以俟诛耳。请方伯以其疏达于朝。时方伯权徵恐其挑祸。拒不受。遂退归沃川。杜门若将终身焉。时倭酋平秀吉弑其君源氏。并杀诸岛主。因遣使来觇我。先生闻之。慨然草疏曰臣逐其君。人伦之大变。而天地之所不容也。谋者纵不能提戈往诛之。其忍与之交使。以助声势哉。仄听多日。未闻有斥绝之议。臣窃痛之。监司以为秀吉弑逆。未得其详。不肯转闻于朝。先生乃徒步诣阙。又裁一疏。并前未达者以进。且言借使不得已与倭通好。请以三事备讯倭使而后许之。其一大明一统天定。僭号不可不亟去也。一被虏渔采之民。向导反噬之人。不可不刷致也。一彼虏黩货无厌。岁币之数。不可不减定也。又言李山海之误国。不可不黜。 上大怒。亟命焚之。先生遂退归。访徐处士。处士责曰土亭以公为远大之器。望之如山斗。今欲为陈东胡澹庵之流乎。辄面壁不语。先生曰试观我疏。处士曰起不愿见也。先生乃自读其疏。未半处士不觉起立。整衣冠再拜曰赖公此疏。吾东将免为夷狄。其抑洪水驱猛兽之徒乎。己丑夏。先生又持斧伏阙下。极言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36L 页
朝廷得失及群小误国状。且请明圣学省刑罚戒奢侈节嗜欲蠲租赋。时先生笃信牛栗二先生。其摈斥者以为小人。尊慕者以为君子。论议奋发。时有不中者。雠怨盈朝。而素所亲知。或拒门而不见。于是两司交章请窜。玉堂继论之。 上乃命配吉州岭东驿。先生自沃川徒步踰岭。行二千馀里。备尽困苦。时铁岭以北疠气方炽。先生弟典及二奴死焉。先生不色怖。或自赍药救病者。终亦无𧏮。是时秀吉再遣使求和。朝廷诘前日入寇曲折。秀吉遣玄苏义智等。以我国逋亡为向导者及联谋作贼数倭来献。朝廷动色相贺。将遣通信使黄允吉,金诚一谢之。先生又上疏曰荆人三刖而不惩者。以所抱者玉也。逖闻倭使半岁留馆。以兴兵犯境为辞。举朝惶怖。无一人执言以折之者。臣不图士气摧挫之至此。盖身负弑逆者。人道所不顺。天亦不佑。我国诚无以备御。故不显斥之。然狡倭意不在修好。欲知山川险易。道路远近。以为蹂躏之计。苟语之曰源王所终。未之详也。虽欲交使。卿士耻之。百年之内。如或安民戢盗。大布周孔之道。一通信使未为晚也。如其怒而用兵则我虽凉德。将士颇知赴君上之急。自宜戮力。且上价荧惑之罪。著在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37H 页
春秋。臣庶多请奏天朝诛之。然越海争论。各为其主。今姑恕之。如是恩义并著。且以此遍告诸岛。倭亦知截然难犯。方伯却其疏不得上。会郑汝立谋叛。事觉自杀。其党与伏诛。湖南生员梁千会,梁山璹等上疏讼先生冤。 上曰窜某非予意也。即命放之。先生复论汝立逆节所以萌者。又言通信必为狡虏所陷。权徵曰公以言事既被谪。况鞫狱大起。人心汹惧。朝议已定。遣使通倭好。疏虽上无益。徒将滋祸。先生曰死汝立。公尚畏之。生秀吉来则公将如何。徵遂并前疏而达之。 上曰此人欲再踰磨天岭乎。先生未及还。洪公圣民为吏曹判书。拟成均馆典籍。 上曰此人不可轻用。圣民误认 上意。改拟礼曹正郎。 上大怒。黜圣民为庆尚监司。先生闻之。赴 阙下待罪三日不去。城中士庶相与聚观感叹。庚寅朝廷竟遣信使。而秀吉又遣玄苏等回谢。且请假途。大举西犯上国。先生自沃川白衣诣阙。请斩其使以奏 天朝曰。昔李满住之资级教旨。为 天朝所得。而张宁来 圣祖为之愧。况秀吉射天之恶。不啻满住。而飞辞陷我之术。当不止于中枢资级。倘 天朝不悟其奸。以六师问罪。 圣主将何以谢过乎。愿假臣一节。星夜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37L 页
西驰。以玄平之头献 天朝。以明我 王之心。借马南陲。分致贼尸于安南诸国。喻以整兵伺便。使此贼不能自立。则臣虽死于道路无恨。 上谓左右曰赵宪屡上狂妄之疏。至于流窜。犹不知止。真无耻者也。先生待命于承政院门外三日。叩首于础。血被面。或讥其自苦。先生曰明年窜山谷时。必思吾言。又以斩玄苏之意。自草奏 天朝文。又谕对马岛及日本遗民。俾各励忠义。为旧主报雠。又檄琉球国。使整舟师。以助天讨。皆拟书也。又以岭湖备倭之策。条陈益纤悉。且举忠义可用者。缴进于承政院。承政院不纳。壬辰二月。夫人辛氏卒。先生知乱将作。即窆之家后。三月往诀于金浦郡之先垄。四月辛卯。倭平秀家等果大举长驱。踰鸟岭。 王西狩龙湾。先生闻之痛哭。与门徒金节等。募乡兵数百。遮报恩车岭。遇贼几殆。门徒力战却之。自是贼不敢由是路。先生乃移檄湖岭。巡察使尹先觉及守土者竞沮之。先生与同志士全承业等。驰入湖左。前参奉李光轮及士子申兰秀等皆争来会。且募器械粮饷。七月四日。军于公州。凡千有六百馀人。是时倭据清州。而防御使李沃军溃。先生进兵清州。八月一日。直捣城西门。与僧灵圭联营。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38H 页
先生冒矢石督战竟日。贼大衄。焚其尸走入城。先生将麾兵登城。忽骤雨从西北来。士卒寒慄。先生叹曰成事在天信然。遂退陈于前峰。以临城中。贼空营而宵逃。湖左诸屯之贼亦走。先生方简精锐。直趍行在。至温阳。倭据锦山复猖獗。将浸及于两湖界。巡察使介先生之同志士要先生留讨之。幕下士亦以为然。先生乃还公州。与巡察使议龃龉不相合。初先生移书巡察。责其拥兵自卫。无勤 王意。以沮忠义之气。巡察嗛之。至是文移列邑。凡应募在先生麾下者。系累其父母妻子。且令官军毋得辄援。麾下士既集而散。只有七百人。愿从之效死。十六日移兵向锦山。李山谦者土亭之子也。以兵数百人走曰锦山贼甚锐。奈何以乌合之众当之哉。宜按兵俟朝命。力挽先生勿遽行。先生泣曰 君父何在而敢言利钝哉。吾唯知一死而已。遂与灵圭俱进。而约湖南巡察使权慄夹攻之。慄改期不至。而先生已抵锦山十里而陈。以待慄。贼诇知之。分其众为三。迭出薄我。先生令曰今日只有一死。死生进退。无愧义字。众皆应曰诺。力战良久。贼三北而我矢尽。贼遂入。帐下士挽先生请逃。先生笑曰丈夫死耳。不可临难而苟活。督战益急。士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38L 页
皆以空拳相搏。不离次而俱死。贼死亦相当。收馀兵还营。哭声振野。运其尸三日犹不尽。乃焚之。遂与茂朱诸屯贼皆遁。以故湖南得全。先生卒年四十九。先生之弟范入战场而求之。先生仆于旂下。将士相与枕藉环其侧。盖四日而张目掀髯。怒勃勃如生。岁辛卯先生尝独游大芚山。推食与四僧曰明年有变。我必赴难。共此饭者可俱来。僧佯应曰诺。后三僧同死锦山。其一名粲猷者。病未赴。常恨之。申恪为延安。先生贻书令浚壕增埤。恪雅重先生。即治守御具。后李公廷馣赖是以却敌。壬辰四月。闻东南有声如雷。先生惊曰此天鼓也。贼今渡海矣。及起兵。尝夜观天象。北向恸哭。已仰天叹曰吾以为祸及行朝。更察之。二王子入北者。其掳于倭乎。门人志之。倭之渡海。王子被掳。皆其日也。屡赠吏曹判书谥文烈。
赵完基字德恭号道谷。重峰先生之子也。状貌奇伟。有至行。自幼不好弄。人目之以大器。壬辰之难。先生兴义旅以讨贼。完基裹足从之。先生曰汝可留养吾母。完基曰父往死地。子何忍不从。遂终始不离次。将赴锦山之役。先生知将败。谓完基曰父子俱死。谁当养吾母者。若可归调护。完基泣曰父为忠臣。子独不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39H 页
可为孝子乎。故华其衣蕲代父死。贼认为主将而矺其尸。尸不得。时年二十三。后 赠司宪府持平。㫌其闾。
李光轮字仲任。骊兴人。中生员。以孝行荐。除文昭殿参奉不就。家居湖西。壬辰闻倭寇深入而 上诣龙湾。诸路勤 王兵皆溃。慨然谓其弟光辐曰我则殉国。若善护父以避兵。且书姓名于衣襟间曰。验我尸以此。募义士三百人。遂从文烈公赵宪进兵清州。八月一日。战既捷。移军锦山。李山谦言贼锐甚。不可轻进。光轮不听。直捣其锋。力战良久。矢尽遂死之。义士三百俱死。子大浚觅其尸。颜色如生而失右臂。乱定朝廷㫌诸死义者。而光轮不与。大浚上书讼之。 赠司宪府执义㫌其闾。
任廷式礼川人。性朴直有弓马材。世居定山。锦山之役。以斥候将在外。望见倭势骤。策马突进。击杀数倭而死。㫌其闾。
金节字正叔号月谷。开城人。参奉大镒子。世居沃川。从文烈公赵宪学。有器识。募乡兵首从义旅。战功最多。㫌其闾。
李励字得之。全义人。贞肃公铎孙也。为人卓荦魁梧。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39L 页
孝友有气节。每论古今人物。慷慨激扬。有感动人者。尝误挂郑汝立之狱。被逮关三木趱程。而道遇忠孝棹楔。必下马敬之。壬辰之乱。文烈公赵宪募义士。励往从之。家属止之曰非有职事。其于老亲与十口何。励笑曰忠节固吾家事也。宪见励至大喜。常置幕下。既败清州贼。移向锦山。而以师寡而偾。遂与文烈公同死。时年二十六。
郭自防善山人。或云系出玄风。早登武科。官奉事。壬辰之难。适归觐沃川。从文烈公赵宪起义兵。宪喜握手曰吾事济矣。巡察使忌宪成功。檄诸郡邑囚义士父兄自防。父谚从狱中驰书曰无以吾沮公事。自防复从宪转战锦山。兵败死之。㫌其闾。其外孙尤庵宋先生时烈也。
边继温原州人。安川府院君安烈六世孙也。有志节。游于重峰之门。举武科。历万户。从重峰起兵。死锦山。赠兵曹正郎㫌其闾。
杨应春字仁卿。清州人。徙恩津。其先有清白吏。三世以荫仕。应春亦为怀德县监。壬辰三月遭母丧。既葬而倭寇至。 大驾西狩。应春慨然曰国事至此。宁可以衰麻解耶。将募兵击倭。会文烈公赵宪贻书。欲与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0H 页
之同事。其父忠伯诫曰父子食 君禄。恩莫大焉。汝式识时务可从之。孙儿长成。足以养我。勿以我为念。应春遂墨纕从戎。绣里衫以行。将以验其尸也。将出顾其子曰善养老父。天若佑我东。庶几拜老父有日矣。即从宪转斗至锦山。贼锋甚锐。应春先登摧陷。血战终日。矢尽力竭而死。尸返而颜色如生。后县之人立祠县北祀之。 赠吏曹参议㫌其闾。
字绛之号马山。咸安人。其八世祖芳宲。当高丽恭悯时讨红巾贼有功。豪爽慷慨。家居林川。见文烈公檄即从之。进薄清州。勇冠一军。文烈公拊背叹曰汝祖讨红巾之勇。于汝复见之。至锦山战败。与文烈公相枕籍而死。年才三十。㫌其闾。赠司宪府持平。
朴士振字辰叔号佳谷。忠州人。文忠公淳之族子也。笃志好古。不苟营生。世居公州。从文烈公游。殉于锦山。 赠察访㫌其门。
金声远字景久。庆州人。故己卯名臣净曾孙。少有笃行。从文烈公游。文烈授以学曰勉之。若贤臣之后也。壬辰之乱。从文烈于军。家人止之曰柰老父母何哉。声远曰生三事一。所在致死。人之道也。况君父蒙尘。何可顾私乎。家人泣请曰脱有不幸。请识诸衣带以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0L 页
为验。声远奋曰丈夫殉国。当横尸战场。岂可以收瘗为念。卒死锦山之西。年二十八。尸不得。同瘗于义士冢中。声远奴梦玄兵败。藏积尸中得免。归言曰主在军。赵公尝置其傍。事无大小必咨之。及事急。赵公顾主曰吾辈死而已。贼阑入帐下。主以身蔽赵公。射杀六贼。贼不敢进。复将射弦断而弓折。不旋踵。贼斫主。既死而始及赵公云。 赠吏曹参判㫌其门。
权恪字正卿。安东人。领议政仲和之后也。自幼少从文烈公学。以至行闻。文烈倡义时。在林川村舍。即往从之。锦山之败。文烈呼恪曰若无负汝鼻祖之忠。鼻祖即太师幸也。又呼曰今日只有一死。恪不旋踵而死。
金善复字子庆。清州人。谨宲有行。死锦山。
卜应吉青阳人。高丽开国元勋智谦之后。以慷慨气节闻。及死 赠官㫌闾。
申庆一字贯之。平山人。高丽壮节公崇谦之后。有操行。
赵敬男白川人。府使完壁子。世居洪州。器识过人。文烈公提督公州。以宗人子来学。
高明远长兴人。谨实有行。文烈公为全罗都事。从之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1H 页
学。
金忠男管城人。世居沃川。志操贞固。万历甲申。从文烈公学。
姜梦祖始兴人。高丽名臣邯赞之后。才器卓荦。从文烈公受春秋。
徐应时字君望。连山人。有文行。在结城时。游文烈公之门。
尹汝翼坡平人。有器量。文烈公提督公州时。汝翼从之学。有古人师弟之风。
金献三山人。有弓马才。
姜仁恕晋山人。以武著于乡。先登于锦山。杀贼过当而死。
金希哲字明甫。鸡林人。武艺绝伦。见文烈公募兵檄。慨然从之死。
郑元福河东人。以勇称。
李仁贤仁川人。世居湖右。慕文烈公之义。清州之战。大有功绩。
金仁男字士元。清州人。笃志好古。战败之日。张拳赴敌死尤烈。
黄三让长水人。翼成公喜之后孙。有武勇。清州之战。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1L 页
先登杀贼。锦山之役。死于镝。
李养立字立之。乡人称之曰孝子李立之。气宇卓乎难及。以文烈公门徒殉节。
朴春年字仁叔。忠州人。有弓马才。起于褊裨。遮截三山贼。从征清州有功。及锦山军败。肉薄而死。
韩琦字稚圭。清州人。志气倜傥。锦山之败。枕文烈公而死。
朴赞居湖西。武勇绝人。杀贼过多。
丁獜字天祥。押海人。有文行。以文烈公门徒从军。
杨应章石城人。有高节。文烈公提督公州时事之。
朴兴道以行检闻。
朴天鹏密阳人。师事文烈公。以行谊拔为汉城参军。慨然欲以武自奋。习弓马中武科。以直道不为时所容。弃官归燕歧村。壬辰之难。从文烈公战于清州。倭辟易不敢犯。俄中流矢殒于陈。
卢应皖字明远。万顷人。 赠参判世得子。世居公州。以孝友闻。文烈公提督本州。应皖与弟应晫师事。壬辰六月。文烈公传檄远近。应皖与应晫携门人往从之。戮力杀贼。锦南之战。应皖挺身击之。殁于陈。 赠知中枢府事。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2H 页
林大盛扶安人。志操素慷慨。文烈公在后栗时从之学。壬辰之难。与金节等奋不顾身。杀贼而死。 赠司宪府持平。
张德盖公州人。少从退溪李文纯学。壬辰破家产募乡里少年数百人。从文烈公。七月十四日。椎牛飨士。破清州贼。每战与文烈分左右翼而战。贼披靡不敢当。德盖条陈时务为疏。从间道达于龙湾行在所。疏上不报。既还文烈已败。遂流落两湖间。与里人南大湖得谷七千斛助军饷。倭既靖。与所善儒生。刻周易,大学,小学,论语,中庸,文公家礼,孝经等书。
朴凤瑞字云祥。骁武绝伦。在文烈公麾下。而不旋踵拥文烈公尸。痛哭死其傍。
朴浑字浩然。家世业儒。好学不倦。战败被射。骂不绝口而死。
全承业,申兰秀,高擎宇,卢应晫事未详。义士七百。姓名不传。文烈公门人朴廷亮等收之。作一冢。竖其傍一军殉义碑。
僧灵圭号骑虚堂。尝仰观天象。知中国有乱。咏半入沙场半入云之句。半入沙场者。欲赴国难。舍生取义也。半入云者。佛戒以不杀故也。沈吟彻夜。乃曰一瓢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2L 页
饭一豆羹。皆吾 君之泽也。遂习武艺。削木为器仗。铸镰数千。募僧雄勇者五百馀以待。不十年。倭果入寇。寺僧欲散去。灵圭即大供具。谕起义状。号哭三昼夜。诸僧感之。皆许以死。复得千馀人。起于甲寺。时倭分二路。一由鸟岭。一由永同踰秋风岭。折而入湖西界。灵圭邀其路。使老弱持旗立山上。削木为偶人立其缺。自以壮士八百人。设伏险要。部署既定。倭将平调信纵兵万馀。望山上兵驰围之。伏兵起。大呼击之。山上兵亦鼓噪应之。倭相蹂践。死者甚众。遂退走连山镇岑境。已而复犯清州。防御使李沃及▣▣尹庆祺军相继奔溃。灵圭往赴之。与清州贼相持屡日。文烈公军自公州来会。灵圭勇健善斗。薄城西门。贼败走。又追破之沃川。初招讨使高敬命败死锦山。贼益强。文烈公欲击之。以七百馀人踰岭。灵圭争曰今官军无援。不宜径自往。文烈公泣曰 君父安在。即鼓而进。灵圭曰不可使赵公独死。乃与所部数百人。联营而发。未至锦山十里而陈。文烈公军置酒飨士。灵圭曰不可。贼入乱峡而深藏。殆欲觇吾懈而乘之。遂引军据险。谓诸将曰谨斥候多间谍。过十馀日。贼可破也。诸将不听。请灵圭同饮。强而后至。众醉甚。翌日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3H 页
晓贼从岩谷掩之。时天雨。灵圭营粗完。文烈军露立于野。诸军大呼合战。短兵接。杀伤相当。贼来益众。文烈军退入灵圭陈。贼乘之。诸军大溃。或谓灵圭曰赵公死矣。不如去之。灵圭大呼曰死则死耳。岂可独生。鏖战终日。杀倭百馀人。创重股断肠胃出。犹奋呼而战。势不支。执戈望阙拜哭死之。明日贼削木表诸尸曰吊朝鲜国忠烈。同灵圭举事者多不传。惟从事官僧信文,义兵将判官僧公衍,从事官僧云祐,义兵将僧道信,义兵将僧弘渲,义兵将僧觉海,义兵将僧弘月,义兵将僧印真,义兵将僧智闲,义兵将僧云谈,义兵将僧智元,军官僧鹤湖。在珍山弥勒寺招魂记中。仁祖丁亥。湖南人士感赵文烈等节。建祠锦山祀之。祀灵圭于别祠。 显宗癸卯。赐额曰从容。
高敬命字而顺号霁峰。长兴人。少英锐。未冠游学京师。名誉藉甚。一时鸿儒皆慕与之交。壬子中司马两试。戊午擢甲科。历践玉署。赐暇湖堂。以文学用而顾于名利泊如也。以故仕不得达。尝罢还乡里。探赜经典。或游览山水以自娱乐。万历辛巳。 国家奏辨 璿系之诬。使臣金公继辉请以为书状官。以成均馆直讲兼司宪府持平。朝正京师。壬午秋。翰林编修黄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3L 页
洪宪,给事中王敬民来颁诏。栗谷先生为远接使。又荐敬命为从事官。敬命既才高而屡踬于时。宰执往往有惜之者。然不悦者亦多。庚寅拜东莱府使。廉白自持。不以一物自累。然坐事罢。时言者方论文清公郑澈。或斥敬命为澈所荐不宜用。敬命即还乡里。壬辰乱作。我军每战辄北。失鸟岭险。湖南巡察使李洸拥兵未即捍王室难。而銮舆西巡。都城不守。敬命日夜哭失声。与金千镒,朴光玉等共图兴复。壬辰五月戊子。会于潭阳。柳彭老等亦至。推敬命为盟主。敬命慨然登坛。自为檄驰传远近。辞甚激烈。虽穷僻避兵者。无不移写。读而流涕。由是应募者云集。六月起于潭阳。时湖南三路之师。溃于龙仁。两湖汹汹。独倚敬命为重。敬命自全州整兵而前。入恩津将觐王。闻锦山倭败其郡守。势甚猖獗。麾下士争欲还救本道。敬命亦然之。七月庚申。移兵珍山。将击锦山贼。丙寅勒所部兵。与防御使郭嵘为左右翼以进。敬命先遣精骑数百。直趍贼巢。为贼所乘而却。敬命鸣鼓督战。士皆殊死战。还蹙贼兵于土城。焚城外馆舍。又以炮延爇城中。声势甚张。贼多死伤。会日暮。防御军不肯救。而土城坚不可拔乃退。敬命长子从厚言曰我军战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4H 页
小利。可全师而返。相机更击贼。今与贼对垒而野宿。得无忧乎。敬命曰汝畏我死乎。我死职耳。是夜贼果谋来袭。为我师所觉而止。翌日丁卯。敬命与嵘联营而进。去贼五里许止而军。遣八百馀骑挑战未合。贼空壁而出。先犯防御陈。防御将金声宪策马先遁。贼遂薄光州兴德陈。防御军遂溃。敬命令士持满以待。见防御军溃亦溃。敬命不能骑。左右扶上马。旋坠马逸。麾下安瑛下马授敬命。徒步从之。从事柳彭老马健先出围。问其仆曰大将脱乎。曰未也。彭老还救于乱兵中。敬命顾曰吾必不免。尔可驰去。彭老曰吾岂忍弃公而求活哉。贼既刃敬命。彭老捍蔽俱死。次子因厚亦死之。湖南之民哭声振野。从厚等求敬命尸。四十馀日而敛。面色如生时。 上闻敬命等起。授敬命工曹参议知制教兼招讨使。时梁山璹自 行在南还。 上面谕曰归语金千镒高敬命等。及早恢复。俾予得相见也。敬命未闻命而没。洸怒敬命责不即勤王。诬之言敬命宲夜行师而溃。因死之。李廷馣继为巡察使。褒其死事状。朝廷始得其实。 赠礼曹判书兼弘文馆大提学艺文馆大提学,知经筵,义禁府春秋馆成均馆事, 世子左宾客。后加赠议政府左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4L 页
赞成。女嫁灵光士人卢尚龙。丁酉之难。骂贼不屈。伏釰而死。
高因厚字善建号鹤峰。敬命次子也。三岁能识字。与群儿嬉。好为礼揖让周旋。俨然中度。见者异之。十七中司马。二十四擢文科。时敬命阨于当路。因挤因厚黜为成均馆学谕。壬辰之难。方屏居光州之旧里。与父兄倡义赴难。初巡察使李洸以兵抵锦江。闻 乘舆西幸。京城且不守。苍卒军溃。及再徵兵。众疑惧逃匿。敬命与朴光玉奔走晓谕。收本州兵。使因厚及其兄从厚将之。至水原以付牧使权慄。仍欲西赴行在。路阻不得进。还至潭阳。敬命已建义矣。使因厚率麾下勇士。伏于镇安,茂朱之境。以遏岭南寇侵犯者。已而贼自茂朱还岭南。敬命始整兵北上。次砺山。又闻锦山贼猖獗。全州朝暮且急。遂移次珍山。贼犯防御军。防御军大溃。义师从而败绩。因厚常居前列。以为士卒先。及军溃下马整众。欲复战。竟没于陈。事闻 赠礼曹参议。㫌其闾。后以子传川从勋。屡赠领议政谥毅烈公。
安瑛字元瑞号青溪。顺兴人。其外祖文清公李后白也。瑛生而有至行。尚气节。卓荦多慷慨。壬辰之难。母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5H 页
在京师。瑛在南原田舍。遂相失。闻避乱士女多入沁都而道不通。日夜号泣。会忠烈公高敬命起义兵。将入沁都。遂隶幕下为书记。冀以达于沁。将救其母。及军败。瑛与敬命相失。还入乱军而求之。请敬命且退图后举。敬命曰我当止死。君速出。瑛不肯去。敬命坠马马逸。瑛以所乘马授之。贼既逼。与敬命俱死。后屡赠承政院左承旨。㫌其闾。
柳彭老字君寿号月坡。文化人。父景颜屏居玉果合江亭上。以布衣终。彭老少举进士。越八年明经及第。为养老父不肯仕。及父卒庐墓三年。以善居丧称。既除丧。仕为成均馆学谕。是岁倭乱作。 上幸西方。彭老当从。有马甚健。有宰相夺之不能从。徒步南归。至南原杨氏子。为言将举义状。其人脱其骏马与之。彭老喜甚。归与所善安瑛,梁大朴等。谋举义师。时民心汹汹。不肯出而应募。彭老自出没林薮岩穴中。激之以忠义。辞气慷慨。于是从者且五百馀人。五月戊子。会忠烈公高敬命于潭阳。六月北至恩津。闻锦山寇急。议曰国家独有湖南地。万一纵贼侵轶。则是失国家之根本。遂还击锦山倭。彭老曰锦山倭且数万。我以乌合之众不可制。莫如联诸军据险。待贼怠而击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5L 页
之可破也。彭老一目眇。容貌不扬。诸将士轻之。不用其计。及师溃与敬命相失。及出围。闻敬命未出。策马欲还求之。其仆拥马不肯前。彭老怒拔釰叱曰尔亟走告我家人我死状。即驰入。与敬命同死。时年三十九。妻金氏闻彭老死。自刃其颈。念彭老无嗣。取族子萏为后曰。柳氏之鬼不馁矣。遂昼夜哭。疮甚血不止。不及祥而殉。事闻并㫌其闾。 赠承政院左承旨。
韩楯字士闲。清州人。生而方面大颡。及冠豪爽有勇力。年二十九中武科。判官平壤。以清白自励。持一弊衾赴官。其妻请新之。楯曰衾虽弊。尚可覆之。岂可以新者加吾身乎。已而火从突而腾。焚其寝具。客曰天厌公固执。故火此衾也。及归邑民追思之。立石以颂。庚寅倭衅已启。朝廷深以南方为念。择有胆力者除两南守宰。于是拜楯南平县。楯既之任。筑山城峙粮饷备器械以待。壬辰四月日。倭奴大举入寇。七月分兵由岭南入茂朱龙潭等地。其锋甚锐。楯约昌平县令尹悦击之。是月十六日出师。其家人挽衣泣止之。楯曰吾兄弟五人。虽无我可以养吾父。我则死于国乎。二十一日。寄子震英。令以孥依母族李庆男避兵。遂进迫锦山贼。时高敬命败死者二日矣。贼新捷气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6H 页
益张。楯与湖南九邑守营于松岘。贼先犯昌平军。昌平军溃。楯终日力战。杀伤相当。悦策马而逃。楯呼曰男儿死耳。不可苟免。独进战不已。日昏黑。中伏刃而死。年三十九。累 赠兵曹判书。谥毅壮㫌其闾。
边应井字文叔。原州人。判书协从子也。 宣祖尝问将材于协。协以应井荐之。中武科。迁海南县监。壬辰倭乱作。县中民掠府库财。应井捕斩之。境内詟服不敢动。贼既空国而来。应井欲袭据对马岛。截其首尾。请于朝。计不得行。其母在京师。应井作书诀之。又脱所着衣剪爪发。寄二弟曰我死以是葬焉。应井御士甚严。士用命。遂以孤军大败倭寇于南海海中。自为檄以谕列邑勉击贼。时贼方据锦山。应井念国家恢复。专依湖西南。败锦山贼。可以保湖。且闻文烈公败死曰奈何与义将约而背之。不俱死乎。八月驰至锦山。与金堤郡守郑湛栅熊峙。二十七日。与贼大战。斩获无数。会日暮贼知矢尽无援。并力急攻之。应井搏战死之。贼之精锐亦尽。初应井以海上破贼功。拜本道水军节度使。未闻命而殉。累 赠兵曹判书。谥忠壮㫌其闾。
郑湛字彦洁。野城人。举武科。从申砬击尼汤介。摧锋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6L 页
陷坚。以勇闻于北。壬辰之乱。以湛骁武。特除金堤郡守。每食辄下泪曰 主上风餐露宿。吾为人臣。安忍御甘味哉。衣裳盔甲皆刻其名曰吾将死矣。怜我者认而收我。六月与金千镒,高敬命等。起于潭阳。七月贼自锦山将踰熊峙。窥全州。湛与罗州判官李福男,义兵将黄璞等。据熊峙之险。贼数千挺刃而前。福男射殪之甚众。贼退走。翌日晓。悉军而至。骑白马者在红旗下。战甚锐。湛射杀之。贼又大败。义兵将金齐闵及福男矢尽而走。贼乘之。罗州军既退。湛以孤军被围。将佐劝之退。湛曰吾宁杀一贼而死。不忍走而生。使贼长驱而前。植立而射。矢尽弓折。挺釰而斗。力诎死之。从事李葑俱殉。贼亦挫而不能西。事闻 赠兵曹参判。录其后。后㫌其闾祠祀之。
壬辰之倭。自以大兵踰鸟岭而西。分兵由秋风岭入清州。折而入锦山。锦山在岭湖之交。地险阻可藏兵。倭必欲据之不去。掠岭湖地。将以坏国家之根本。而文烈诸公亦力逐之。必欲荡其巢穴而已。是以七月十日高忠烈撄其锋。八月九日韩毅壮蹴其群。十八日赵文烈踣其丑。二十七日边忠壮等鞣其势。诸公之志亦苦矣。倭亦知其必不可争。相率而避之。国家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7H 页
之中兴。伊谁之力欤。是时密阳府使朴晋,草溪郡守李惟俭,岭南左兵使李珏弃城走。全罗巡察使李洸,忠清巡察使尹国馨,庆尚巡察使金晬等。以三道兵。见数贼而溃。皆尝显于朝。受国重任者也。
北方忠义传
郑文孚字子虚号农圃。海州人。祖彦悫为京畿观察使。上良村驿壁书者也。乙酉中司马两试。戊子中文科。辛卯出为北道兵马评事。壬辰倭寇深入。行长追上行出平壤。清正虑 上北行而邀之。从谷山地踰老里岘出铁岭。岭无守兵。长驱以入。观察使柳永立退入山峡。土兵引贼袭执之。兵使李浑奔甲山。为叛民侦逐。匿田间土窟。竟与乱民战死。甲山人又斩府使而降。会宁府吏鞠敬仁复叛应贼。执临海,顺和二王子与之。镜城人鞠世弼其叔父也。与明川民末守木男连谋。受贼所署。各据州城。势甚张。文孚尝授书校生。当变作。为弟子数人所庇护得脱。校生及武士闻文孚所在。多就之。募土兵壮士数百人。遂推文孚为将。钟城府使郑见龙,庆源府使吴应台为次将。镜城人姜文佑领军居前。即抵府城。世弼方称礼伯。拥兵使印治府自若。猝闻兵。至闭城拒之。文佑等胁以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7L 页
祸福。世弼知不敌。迎文孚入。纳其印。文孚下令曰大小兵民。勿问旧犯。仍令世弼领兵如故。即传檄南北州堡。合兵凡三千人。吉州倭闻之。遣百馀人。哨探至城西。文佑等出击斩数十。馀贼逃走。时清正令偏将领精兵数千据吉州。自率大军屯南关以护之。文孚安集既定。军情皆欲击贼自效。乃卜日出兵。将士齐请曰叛贼尚在陈中。不可不先讨之。遂斩世弼等十三人以徇众曰。首倡者只此辈。府人勿自疑。众皆悦。吉州人许珍,金国信亦以兵援之。会宁儒生申世俊起兵斩敬仁。以其馘至。文孚即进兵古站驿。遣兵诛明川叛贼末守等。复其城。吉州贼四出剽掠。分兵掠明川海仓。十一月文孚抵吉州南村。邀其归路将战。见龙将中卫屯白塔。应台与元忠恕潜伏石城毛会。韩仁济将左卫屯木栅。柳擎天将右卫屯涅河。国信,珍将左右斥候兵屯临溟方峙。贼狃胜不备。我诸军乘锐蹙之。贼大败。杀其渠五人。斩六百级。获马畜兵械无数。于是远近皆争归附。众七千馀人。贼走入吉州城不敢动。贼一屯在摩天岭下岭东馆栅城。焚掠临溟村。文孚回军击之。战于双浦。贼败走。斩六十级。剖其腹抽肠胃。累累挂道傍木。贼益畏之。遂围吉州。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8H 页
十二月又战双浦。战方酣。偏将引铁骑冲之。贼散走。又破之。明年正月。战于端川。三战三胜。还屯吉州。既而清正知军不利。招还吉州贼。文孚尾击至白塔大战。又败之。偏将李鹏寿,许大成,李希唐战死。文孚还镜城。罢遣义士。北巡六镇。搜诛叛民。抚定番胡。收复诸堡。派置将领。北边以靖。是时李如松亦破行长兵于平壤。文孚乃使崔配天间行奏捷行在。 上引见流涕。赐配天爵。时观察使尹卓然怒文孚不禀节度。且疾义兵功出己上。诬掩文孚功。以是赏不行。北方之人陈疏讼其冤。始升嘉善阶。然文孚恬退。未尝自言北方事。光海时杜门屏迹。自放于酒。癸亥 仁祖登极。时议以文孚有文武材。将大用而文孚乞养为全州尹。七月丁母忧。寻值李适之乱。起复为副总管。病甚不能从。是年十月。坐诗案而死于狱。众莫不冤之。显宗时观察使闵鼎重,北评事李端夏奏请褒其功。以为忠义劝。累 赠议政府左赞成。赐谥忠毅。立祠镜城以祀之。
金应福字士向。庆州人。家咸兴。以忠义闻。壬辰七月。倭将清正入咸镜道。南兵使李浑御之于铁岭。遇贼不战走。贼长驱而进。自安边至吉州。据城守。观察使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8L 页
柳永立避兵山谷。为北青贼所执。府中人金应田乘夜窃负而逃。遂奔关西。判官李希津为仓吏成男隶玉良怂恿贼执杀之。贼诱民纳米。纳米皆令还保家。进士陈大猷素凶险。以女妻贼帅。乡人谋欲起兵。辄告贼杀之。宰相尹卓然从 王子至北青府。迤入甲山之别害堡。 上适以卓然为观察使。三甲守令边将皆会别害。应福自往见卓然。劝起兵勤 王。或曰咸兴人皆党于倭。不可信。卓然颇疑之不肯从。应福自为檄投之清正曰。日本即海外丑秽之国也。今肆虐寇我国。倾都城而杀父兄。我忠臣义士孝子悌弟猬起而蜂兴。况 天朝兵五十七万围平壤城。歼贼徒无遗。又进解汉阳之围。汝将安归乎。吾所以不急攻者。为汝敬我二 王子一公主也。今不肯还我二王子一公主。则强力十万炮手三万枪军六万。扫荡汝窟穴。书诸纸揭竿。自率十二骑植于万岁桥上。北兵使成允文,南兵使崔湖恐其挑贼怒出战。欲罪应福。巡察使不可而止。贼见檄亦畏之。不敢复侵掠。后上见其檄文。亟嘉赏之。应福以功授长兴库直长。后应科试入格。未唱名而卒。 仁祖丙寅。追赐红牌。 显宗丙午。赠监察。享咸兴彰义祠。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9H 页
李希禄全州人。家居咸兴。潜察贼势。与李思悌朴吉男入别害镇。见巡察使尹卓然。为言人心讴吟思国。不附贼。固请起兵。卓然始有讨贼之意。以功授司仆佥正。升通政阶而殁。 赠汉城府右尹。享彰义祠。
李思悌全州人。家咸兴。倡义之时。年甫弱冠。以功授礼宾判官而殁。 赠军器副正。享彰义祠。
朴吉男密阳人。家咸兴。为人慷慨有胆略。以功授军资正而殁。 赠兵曹参议。享彰义祠。
柳应秀晋州人。家咸兴。为人慷慨有大节。其父死于倭。常欲复雠。壬辰巡察使尹卓然因诸义士之请。慨然欲起兵。问计于李希禄等曰。以武出身柳应秀等为裨将以招士。士可致也。卓然即请于 行在。设武科而取士。以此属击贼。 上从之。应秀等劝谕诸州县士。赴试者甚多。中格者百人。应秀,希禄等往高迁社。又募兵得千馀人。斩党贼者三人。遇贼十五人尽杀之。与朴重五,郑海泽分三卫。陈于元平社。贼劫掠于岐川,歧合等地。应秀力战斩三十四级。贼走还陈。于是诸军随至。军势大振。与贼隔水相望。应秀射贼必中。贼不敢渡水而战。加平纠察官韩士益违令不出战。斩以徇。应秀马中丸而毙。无惧色。督战不已。贼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49L 页
不能支而走。以馘致于别害。卓然喜曰此辈能讨贼。贼不足忧也。乃使甲山府使成允文率庙坡权管白应祥往击贼。应秀与应祥联陈歧川。遇贼辄挫其锋。贼北。应秀追之至洪岛。贼大呼还击之。我军却多死伤。允文移阵独山。军容甚盛。贼引其南关之众夜袭之。允文走。师陷于贼。北关老弱依允文者尽死。允文仅收散卒。入据德安陵。令曰毋轻犯贼锋。贼由是益无忌惮。日事杀掠。应秀慷慨自奋。以数十骑奔贼。斩一级。允文耻自走而忌应秀有功。怒曰违大将令而擅自轻发何也。欲罪之寻止。应秀为允文所制。卒不能有树立。后为三水郡守御史金权采其功闻之 朝。 上嘉之。升通政大夫。丁酉倭寇再动。 上以应秀为别将。召至前赐酒。命讨贼岭南。应秀益感激自奋。每战身先士卒。卒力战死于庆州。事闻累 赠兵曹判书。享彰义祠。
柳应春。应秀弟也。有至行。及父死必欲剪除倭寇。遇贼必杀之。后战死独山下。官参奉。
朱应武素骁武。为柳应秀副将。常从之。战死岭南。 赠兵曹参议。
李惟一龙仁人。徙咸兴。为人沈重有勇力。壬辰与生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50H 页
韩敬商募兵得三千二百馀人。起于德山洞。斩贼倭四十九级。又大战咸关岭下。贼踰岭而走。追至咸原。下马而斗。一贼渠着朱衣挥刃而前。即射杀之。贼败而走。死者数十人。南北贼中断不能通。甲山府使成允文忌惟一功。夺其军。且攘诸军所获倭刀及马。惟一所领仅百馀人。后以功为甫乙下佥使。拜甲山府使而卒。累 赠兵曹参判。享彰义祠。
韩仁济清州人。徙咸兴。为人雄伟饶智虑。人称将材。壬辰之难。郑文孚起镜城陈明川。谓诸将曰贼据吉州城不出。谁能挠而出之。诸将皆曰仁济可。文孚即署仁济为中卫将而送之。仁济夜驰至吉州。纵火焚城外民舍。贼大惊。从城上望之。仁济佯退明川古站。整旅以待。贼至蔽野。仁济战于石岭。射杀贼酋之拥红旗者。斩获无数。贼宵遁。文孚还镜城。仁济独留镇吉州。人来告城中有火。仁济曰贼必逃走。即入城。只有病倭二十馀人。皆斩之。官舍仓廒粮饷皆完然。不自伐其功。为北虞候时。北胡复跳梁。仁济尽击逐之。六镇赖以得全。后典郡邑。以清白著称。丙午卒。 赠兵曹参议。享彰义祠。时人称咸兴三杰。柳应秀,李惟一及仁济云。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50L 页
李鹏寿字仲恒。公州人。家镜城。壬辰鞠敬仁叛据本府。鹏寿慨然欲剪除之。密谋举义师。欲求有人望者为大将。时郑文孚窜伏民家。与同志崔配天,池达源趍鹏寿家。鹏寿大喜。姜文佑又与钟城府使郑见龙俱至。议推文孚为倡义大将。鹏寿为别将。部署未发。是岁九月。闻北虏又掠富宁境。因遣使诱鞠世弼协御虏。世弼许之。鹏寿与文孚勒义兵百馀人。进屯柳亭。仍徐入城。翌日朝文孚上南门楼建旗鼓。诸将以次进谒。世弼先至。使文佑擒斩之。军声大振。众已数千人。十一月。与倭战于吉州长坪败之。斩获不可计。十二月大战于双浦方酣。义师横冲之。贼又大败。明年又战于端川败之。是役也。凡三战三胜。居数日。贼收兵南归。鹏寿追之白塔坪。将战先射一贼杀之。因挺身出文孚马前。中丸卒。即正月二十八日也。死年四十九。 赠司宪府监察。 显宗丙午。咸镜道观察使闵鼎重陈其功。 加赠司宪府持平。享彰烈祠。
李麒寿字伯恒。鹏寿兄也。壬辰有倡义功。 英宗丁未。因麒寿玄孙恕裕上言。并其徒朴惟一,徐遂 赠户曹佐郎。追配彰烈祠。
朴惟一字敬之。忠州人。徙镜城。方鞠世弼之据镜城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51H 页
也。欲得二 王子献倭。沿道物色之。惟一见道傍有捕避兵人者。其人憔悴穿弊衣坐路傍而泣。其状貌颇异于众。意其为 王子。责贼曰世弼反逆。欲掳 王子与倭。汝今欲助之。鬼神亦必殛汝。贼惭而释之。乃延至家而问之。果二 王子及黄廷彧诸人也。后王子移之会宁。竟被擒。
徐遂利川人。
吴敬献海州人。家钟城。与郑文孚兴义师。其六世孙昌达上言。言其功于 朝。 肃宗癸巳 赠判决事。追配彰烈祠。
姜文祐晋州人。徙镜城。以举义功屡官佥使。 赠判决事。配彰烈祠。
崔配天字仲立。江陵人。举义时年二十七。以 功官判官。年七十五而没。后 赠司仆佥正。配彰烈祠。
池达源字士进。忠州人。年二十七。从郑文孚起兵。以功官参奉。卒年七十三。 赠户曹佐郎。配彰烈祠。
李希唐青海人。青海伯豆兰七世孙。壬辰之难。以注乙温万户。常从郑文孚。白塔之战死之。 赠训鍊正。追享彰烈祠。
许大成字成之。阳川人。吉城君由礼五世孙。慷慨有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51L 页
志节。与金国信,许珍等议兴义师。诀家人曰吾行惟有死耳。以遗骸若遗衣。葬之先垄侧。遂从郑文孚而起。场坪之战。中丸而死。年二十七。享吉州溟川祠傍。
许秀民惟礼族孙。从义旅。每战常居前。双浦之役。马蹶为倭所擒。欲降之。以刃乱刺胁。问 王子所在。终不应。骂不绝口而死。享溟川祠傍。
许珍由礼曾孙。平居以胆勇称。壬辰与金国信兴义旅。郑文孚署二人为左右斥候将。场坪双浦白塔之战。皆先登摧陷。贼众披靡。又相与设伏于明川之门岩。狙击贼酋之出掠者。斩获无数。后以功 赠都事。享溟川祠傍。
金国信忠原人。素有气节。长于武艺。以功 赠都事。祀溟川祠傍。
申世俊平山人。徙会宁。与府中人郑馀庆,尹岦,许灌,李希白,崔彦英,吴允迪,吴遵礼。所谓会宁八壮士也。壬辰秋鞠敬仁迎降贼。清正入府城。授敬仁判刑。判刑者倭职也。敬仁遂以兵栏六镇之路。允迪,岦,彦英,馀庆,遵礼,灌,希白相与泣曰。何忍见礼沛之乡。沦为贼薮乎。伪猎于元山之傍。密谋举义。声言谒 圣庙。召州中士。士皆徒手而至。无可为者。岦曰世俊勇且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52H 页
智。可邀而计之。即往告世俊。世俊曰此吾所以日夜腐心扼腕而不得发者。幸诸君速我。会敬仁微闻其计。使其徒李彦祐,田彦国威诸生万端。又执允迪以去。允迪顾世俊等曰时乎不可失。不可以我故而解。既缚致府。敬仁胁之万端。终不挠。敬仁母止敬仁勿杀。乃囚之。世俊吹角到宾馆。角声闻远近。倾府之士。谓敬仁发兵。一拥而至。一人即回曰吾以为判刑之令。今乃他人所调。世俊拔釰逐斩之。以令众。进围敬仁。绐之曰出允迪当散去。敬仁出允迪。诸义士见允迪被缚困几死。愤甚。围敬仁益急。趣其降不肯。遂射杀之。断其头。并斩其党彦祐,彦国及朴林等六贼。函送郑文孚。文孚亦以是日起镜城。斩世弼。事闻授世俊佥知中枢府事。 肃宗癸未。本府府使金重元与北评事崔昌大。创祠祀文孚。其左祀世俊,彦英,馀庆,岦。其右祀允迪,灌,希白,遵礼。越五年丁未。赐额曰显忠。 英宗丙辰。 赠兵曹参议。
吴允迪海州人。官军器主簿。 赠户曹正郎。
崔彦英礼川人。冲之后。官军器主簿。 赠户曹正郎。
许灌阳川人。举义时为府椽。官军器主簿。 赠户曹正郎。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52L 页
郑馀庆延日人。官礼宾奉事。 赠户曹正郎。
李希白庆州人。举义时为府土官。官守门将。 赠户曹正郎。
尹岦坡平人。官礼宾奉事。 赠户曹正郎。
吴遵礼庆州人。官守门将。 赠户曹正郎。
白应祥延安人。壬辰之难。以庙坡权管。升为咸兴判官。奋力战斗。忠勇冠于南道诸义士。以功升富宁府使。后与土胡勃介退战死。因观察使闵鼎重之请。 赠兵曹参议。享咸兴彰义祠。
朴仲立密阳人。少有志操。善射见称于乡里。倡义时为左卫将。戮力讨贼。独山之战。斩贼数十级。以功授防垣万户。年八十以寿升通政大夫而没。 赠汉城判尹。享彰义祠。
郑海泽东莱人。家咸兴。相貌奇伟。倡义时募兵得五百馀人。为右卫将。力战斩获甚多。辄以分土卒而不自为功。授罗暖万户。年八十。升通政大夫卒。 赠右尹。享彰义祠。
朴应嵩字天挺。密阳人。家咸兴。素骁武。与柳应秀同起兵。丁酉代应秀为别将。讨贼岭南。以功授鱼面万户而殁。 赠军器正。享彰义祠。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53H 页
韩敬商清州人。好治经学。乐易岂弟。见称乡里。为东卫将参佐。以功授礼宾参奉。卒 赠监察。享彰义祠。
元忠恕字士推。庆兴人。中武科壮元。壬辰之难。受郑文孚所署将。伏兵善料敌。十月三十日。率精兵二百屯吉州北三十里觇贼。贼千馀焚掠明川境。忠恕截其前。斩先导两倭。倭众骇乱。诸将乘之。贼大败。获铠仗无数。尽夺所掠人畜。李鹏寿战死。代领其众。屡战有功。 英宗时 赠兵曹参议。享溟川祠傍。
文鼋官直长。性刚正。乡党以义士称之。壬辰与举义旅。追配彰义祠。
韩谧官司果。事亲以孝称。壬辰义师起主粮。粮不绝。卒以歼贼。追配彰义祠。
崔德益中司马。壬辰之难。为东卫将参佐。文辞敏速。规画如神。每战未尝败。后配彰义祠。
李彦通有膂力。遇贼必杀。尝值十馀倭聚宿民家。乘夜击之。不克而死。追配彰义祠。同时起兵者。都下人权管高敬民,奉事吴大男,朴银柱,金丽光战死。出身车应獜,朴克谨,儒生金铨,金镜,车得道。庆源人郑允杰,应圣父子。钟城出身全嗣朱,崔敬守,南继仁。稳城官奴余贞。并有劳。余贞癸未从申砬有功。后战倭死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53L 页
于岭东。 赠恤并不行。吉州双浦贼既破。北人绘其状。其下署曰义兵大将评事郑文孚。从事官输城察访崔东望。茂山万户李兰。正字李成吉。中卫将钟城府使郑见龙。从事官茂山万户吴命寿。训鍊奉事李继男。左卫将高岭佥使柳擎天。从事官训鍊奉事吴大男。训鍊奉事许大任。右卫将庆源府使吴应台。从事官乾元。权管金庆福。阿吾地万户崔岩。训戎佥使金磁。防垣万户韩仁济。美钱佥使金范黄。拓坡镇管咸以良。安原权管姜文佑。阿山万户朴鹍寿。宝化堡权管李彦甫。老知权管柳大男。训鍊奉事黄嗣元。森森坡万户韩大防。乾元权管车应獜。及第韩延世。德万洞堡权管朴名世。斜下北权管郑梦辰。玉连万户安沃。吾村权管李淩云。朱乙温万户金命新。内禁卫金天锡云。
郑见龙字▣▣。▣▣(晋州)人。壬辰以钟城府使。弃城从郑文孚。诛讨反贼。剿平倭屯。升北兵使。易水部叛寇钞钟城稳城之境。见龙密发六镇之兵。以降倭为先锋。猝袭巢穴。胡人据山为垒。终日拒战。降倭负牌先登。官军继之。城遂陷。杀胡人老少七八百口。北方以定。初见龙弃城也。以印符付土豪南千寿。千寿以城降贼。府
研经斋全集卷之六十 第 254H 页
人韩庆邦不从。率其母踰城走。千寿拘其妻。使力士要于路。庆邦关弓向之。力士不敢逼。乱定千寿诛。庆邦升通政阶。
谈者以为壬辰之难。湖岭多义兵。良由士大夫所居。以亲上死长之义。讲劘有素。临危竞忘身而赴国难。北方椎卤粗率而远 王化。故鞠世弼叛乱。 王子大臣被执。是固然矣。吾以为北人之不如南。乃 国家所以驱之使然。苟能待北人如南人。其椎卤粗率者皆化为刚强蹈厉。赴汤火而不之避。其亲上死长。岂复下于南人哉。北方之人气熊熊不可御。抚之不得其方。则方来之忧未可知也。然柳应秀等。能自奋慷慨。烈有光焰。使北方之人。得以为口实。秉彝之发见者。固不可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