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山水记[下]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57H 页
[山水记序]
余尝作山水记。记所尝游者。然常病东国江山狭隘。有屈原远游之意而不能得。则考五岳之条枝。穷四渎之源流。欲寄无穷之观。既而自笑曰。白头之灵邃。汉挐之奇怪。智异之博厚。金刚之瑰丽。皆在域中而不能睹。徒翘想于足迹所不可及之地者。不已慕远而遗近乎。遂就东人所记山名水名之可资考据者。与夫径路远近而详之。时时寓目。以助萧洒出尘之想。东人文章。短于记山水。独许眉叟记言为善。故多取之。余方衰暮矣。苟能策懒扶老。出游名山水。又当以此搜怪探奇。不至遗佚。斯亦奇矣。昔庄生有言。大林邱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处卑狭而托湫陋者。初无自然之神。又可以语此哉。
京都之三清洞,道峰,水落。皆足迹之所过也。光明俊伟。令人可敬。
畿路之白云,弥智,逍遥,晚翠,宝盖,天摩,天圣诸名山。或睹或未睹。皆以幽靓称。
海西之葱秀,石潭,九月,白沙汀。皆秀丽可乐。而又多先贤之迹。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57L 页
关西之名山称妙香。记余幼少时。游至狮子庵。仰见法王峰甚奇壮。老而犹不能忘。佳殊窟僻甚。恨余又不能游也。
湖西之丹阳铣潭龙渊。忠州之月岩。扶馀之天政台。皆余掠过其傍而遗之也。至如大治俗离。有一游之愿而未能者也。每一思至。辄南望悠然云。
湖南之名山。金骨,德裕,瑞石,月岩,天冠,达摩,汉挐。皆奇伟可观。顾余未尝及。湖南地无以游赏。然每寻绎山经。驰神运思。殆孙兴公所谓昼咏宵兴。俛仰之间。若已升者也。
岭南之伽倻,清凉,小白,陶山,玉山,太白,锦山,智异。多有名贤之迹。即所谓高山仰止者也。凝思幽岩。朗吟长川。不徒游赏之趣也。
关东之圣留窟。余幼时所过。甚诡异恢奇。金刚距此才数百馀里。华阴,石泉,清平尤迩。要当未耄而一游。五台,雪岳亦思速偿宿债。心目寥朗。缓步从容。其有时也。
关北之七宝,鹤浦,国岛。不意幽朔之气。乃蕴秀异如此。赤城瀑布之想。何日忘之。
记京都山水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58H 页
仁王山
汉阳之山。由覆钟而来。为 王都之镇曰拱极。穹隆磅礴。其西曰弼云峰。峰西之洞曰仁王。有灵泉出焉。山东枝作三峰。峰下有三清殿。故祭天之所。 中宗丁丑。赵静庵,金冲庵言诸侯不可祭天。启罢之。天坛之石。移筑大报坛。地为司马会榜所。山东北之泉。汇其前。有岩削立曰屏岩。刻三清洞门四大字。善书者金敬文笔也。是为灵寿之谷。殿基下有穹岩。岩下为五柱庵之基。盖灵寿道人之所结。道人不知何许人。由基而西。有瀑焉曰龙瀑。溯流西上曰西涧。其西崖最高有悬流。过一邱稍夷而松林深密。苍石交络曰石林丘。又东拖北入。水激锵然成小泓。其傍岩刻玉㳍洞。又其右即西小谷。又前深入而出西涧之右。有兄弟井。味甚冽。此皆谷中之可游者也。由殿基而左。有谷曰云藏谷。谷南白莲峰甚佳。由云藏庵遗址而至庵。即国初异僧慧澈者。与云寿道人同时住焉。峰下曰东涧。由东涧而上曰谷岩。又上数百步。盘石平铺色黄白。或平或仄。水盘回交输。其东穹岩曰珉岩。又其上得一高阜。俗称大寺遗址。又珉岩东谷有山寺基。又岩谷之东。有东别涧。盖谷以北。纯乎苍石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58L 页
以南纯乎白沙也。又其北曰坎岩。岩之南曰鹰峰。为禁苑之背。拱极西北之麓。有武溪洞。安平大君搆精舍。及其死也。以此为罪。
  三角山
三角山。即高丽时南平壤也。山中诸胜。闵渍岩,欢喜岭,山映楼,响玉滩最佳。白云台径危难陟。露积峰亦危。登其绝顶。通望甚豁。
记畿路山水
  道峰
道峰卓立于东路。万丈峰尤挺拔。望月庵在其傍麓。书院在其西洞。洞有泉石之赏。故刘希庆物也。院享赵静庵,宋尤庵。枕流堂在院东。泉声益清驶。缘溪而上。有昭旷亭。峰东有曹溪瀑。
  水落山
水落山在道峰之东。山南北皆有泉石。独玉流洞金流洞甚奇。其上有梅月堂金时习故居。又有性殿,德寺两禅寮。
  龙门山
龙门山峙于汉江之上流。盖五台之脉也。其峰曰迦叶曰鹰峰曰白云。白云最高绝。临江若削。水月僧舍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59H 页
在绝顶之下。
  白云山
白云山在永平东。清幽奇秀。山中有寺。亦曰白云。洞外有仙游潭。洞奥有曹溪瀑。又前有太平洞。潭傍桃李坪。故洞隐处士李公义健所居。桃李坪之下曰农岩。文简金公所自号也。又有玩漪台,打麦岩,明月矶。缘溪峭壁。皆文简所名。
  弥智山
弥智山一称龙门山。在京城东百五十里。其绝顶曰迦叶。迦叶之北。迷源小雪。又其北古貊国也。迦叶下曰妙德曰润笔曰竹杖之峰。皆峭绝。竹杖之南上元。 惠庄大王幸上元作道场。又图画其事。令太学士崔恒记之。
  逍遥山
逍遥山在杨州治北四十里。王方之西枝也。洞壑峰峦皆石也。谷有 王宫遗墟二处。山中人相传永乐中。 端宗与 世祖射猎所也。墟南山石极高。有白云台。下有中白云。又下有下白云。有县瀑。傍瀑而梯上元晓台。过元晓台有逍遥寺。元晓新罗僧也。瀑傍岩窦。石泉涓涓者元晓井。从中峰出东南。可登义相台。义相亦新罗僧也。其北有狮子庵。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59L 页
晚翠台
晚翠台。在嘉平县西南云霞川。与杨州接境。水从北来。至台下为潭甚清。世传 世宗射猎至此。有御坐基。有力士浪三牌者。足大至一尺。 上爱之。多赐土田。仍葬其地坟甚大。其南挂萝岘。有郑北窗遗址。
  宝盖山
宝盖山在畿服关东之界。其上峰曰欢喜。两枝曰佛肩曰三峰曰攒翠岩。界于后武夷之川。东南之枝曰圆寂曰诏书岘曰五峰。界于摩河川而石台在。欢喜之腰有寺。又其下曰圣住庵。又其下曰深源寺。其东曰地藏庵。其南曰南庵。山势特雄厚而无瑰奇之观。
  圣居山
圣居山在松京。山从牛峰大屯山。逶迤南下。几绝而复起。为是山之遮日岩。俗传古之五圣人止山上。结草庐以居。皆得道。不知其名。南双莲西圣居。北双莲南圣居。北圣居之庵是也。五圣每日聚岩上。国王为张幄。遮日者。幄之俗称也。径甚危。登其顶。通豁无际。北圣居在法达峰下最幽妙。前有须弥峰尖峭。后二石窟。上曰法达窟。西域僧法达所住也。下有弟子窟。法达弟子所住也。由岩西行二十里。复耸为仁达峰。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0H 页
又东为灵鹫山。山下有玄化寺。有周伫碑。由寺东走五里。踰广岩岭。至花藏寺。西域僧指空所创。山名宝凤。九峰环列。寺中有高丽恭悯王之图像。又贝叶经旃檀香。皆珍异。寺东有指空浮图。
  天磨山
天磨山之清凉峰最高。灵鹫之枝也。峰又分三枝。一北走而耸曰普贤峰。东下为朴渊之西峰。北下为帝释峰而止。又一枝散峙于东南。曰涌岩曰五龙曰宝凤曰五冠。又一枝西趋而秀曰圆寂。又下四五里。三峰并耸。一差低曰天磨。又西而错列曰萝月。又南折有飞舞之势。蜿蜒十五里曰松岳。
  天圣山
天圣山混然一山。朴渊之水界之。东为圣居。西为天磨。山之奥有石潭。溢而为瀑。崖峭石险。瀑奇壮。上渊幽下渊靓。谚传有朴氏吹笛渊上。渊中龙牵以入。其妻亦投渊死。上渊称朴渊。下渊称姑母潭。高丽文宗尝登潭心石上。龙撼之。李灵干鞭其龙。渊水尽赤云。岩窦有藏音窟。即我 太祖潜邸时愿刹。有李牧隐记窟。前有白岩曰太宗台。又妓潭,马潭,龟潭皆奇。
  花潭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0L 页
花潭在松岳之北。古处士徐先生敬德所居也。有院院后有墓。古称白花潭。泉石甚佳。
记海西山水
  葱秀山
葱秀山在宝山馆西十里。与辽东之葱秀酷类。故名之。其东壁有泉滴滴。石皆花班。朱兰堣之蕃横书玉溜川。傍刻图章。又有玉乳灵泉四字。傍刻长白刘鸿训。又有听泉仙榻四字。上有细磴。水滴如雨。又天使董越有赋。
  石潭
高山九曲潭。在海州。栗谷先生所居也。其一曲冠岩者始也。且象其石也。二曲曰花岩。岩罅皆花如仙榴者也。第三曲曰翠屏。有苍崖环之。第四曲曰松崖。有松石故名。其下潭心有石如船。故称船岩。第五曲曰隐屏。隐者先生退休之义也。有隐屏精舍。后为书院。第六曲曰钓台。有矶可钓。第七曲曰枫岩。岩上枫被之。第八曲曰琴滩。滩声泠然有节。第九曲曰文山。因山之旧名也。
  九月山
九月山在文化之境。由停毂寺至山城可二十里。自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1H 页
山城十里可登四王峰。即九月之绝顶也。有三瀑。登其顶。通望无碍。东望松岳。西望浿江。海中岛屿。皆历历可指。贝叶寺有檀君遗迹。又有三圣殿。
  白沙汀
白沙汀。在长渊之阿郎浦。浦上有金沙寺。前有观音峰。皆圆而丽。纯乎沙也。前对西海无际。随风成峰。迁徙不常。左有香垆毗卢。今填而平矣。沙上多青草及海棠花。又有胜仙峰。
记关西山水
  佳殊窟
佳殊窟在祥原郡治北十五里。由穴而入。名曰独存观音窟。始甚狭。又数丈。穴上通于山。名天窗窟。挟窟数百步复南下。一穴曰观音窟。爇炬从之。始狭中宽。左右多奇石。当中一石似人伏曰童子石。又有石。一如盖而有绶。一如盖而无绶。名磨天盖。过磨天盖。又左右有石。名天王者二。过天王石。有大石曰须弥台。台下有甘露泉。又有二石塔。下有水田区划之形。又有双石。水滴其上。号曰双龙台。由双龙而西入一窟曰七宝窟。石有琉璃璎珞宝幢之属。又有佛形可千万躯。左挟台出其西有三窟。北曰龙舌。西曰地陷。南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1L 页
曰牛颊。地陷最深。其北小穴尤无底。或云北通关北。牛颊洞口敞豁。仰视小穴甚窄。见大藏台。台甚峻。龙舌以石形也。舌端有泉滴滴。
  妙香山
妙香山在宁边北。其枝蟠于清北。入至普贤寺前三峰。曰探密曰宏觉曰卓旗。又剑峰几峰甑峰。以其状名。由安心而至上院。攀铁索登一危磴。有台曰引虎。下壁削深窈皆石也。望双瀑甚奇。又其前玄真台。迤至上院之庵。庵上有龙井庵。庵东大石斗起曰狮子庵。其背法王峰也。由庵越一涧。有白云台。又登一岭。有天仙台。其上有上云庵。翠壁环之。从其缺处望。群峰秀妙。下有中狮子,内宾钵之庵。庵后有窟。中有冷泉。世传檀君居之。又上一里有台。三面斗绝。铁壁可万仞。复登天窟。踰一大岭。有梅窟。僧名梅者居之。最高而幽。又其南有头陀之庵。庵下三瀑甚壮。又东北至灵神庵。高豁可眺。其西香垆峰。乃妙香最高处。通豁无障。其下有金刚窟。懒翁所居也。又其下内院庵也。泉石清奇。有龙湫。傍有国秦窟。
记湖中山水
  铣潭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2H 页
铣潭在丹阳郡云岩之东。自云岩沿涧东数里。两壁墙立如涂丹粉。又前而得铣潭。石四围而中凹似铣故名。水自石上作环佩声。至铣口为瀑。石错列潭上者磷磷粲粲。奇怪万变。其中一石宽平可坐数十人。
  龙潭
龙潭在小白山之趾。去郡治三十里。缘水而有盘石三级。第一级可百尺。第二级高倍之。第三级仅二级之半。每级水成潭如瓮。青苍无底。潭左右铁壁墙立。梯而上。盘石截流而入于山。即桥内山也。桥而入故名。山中空旷可居。或云自礼基境有线路可通。
  
大冶山
大冶山在▣▣华阳之主也。洞口有普德庵。过庵而陟毗卢峰。岌嶪难登。折而南。壁拆作门。可望俗离。
  屏川
屏川在闻庆。距华阳四十里。洞皆皎然石也。如葩谷下有龙湫。
  俗离山
俗离在报恩县境。缘新川洞而入。苍松夹道。至大寺门外。有铜樯可百仞。刻正统廿四年造。福泉寺创于 世祖朝。极精巧。有信眉绣袈裟。亦 世祖所赐。又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2L 页
有赐信眉 御札及诸王子募缘文。信眉即金乖崖守温弟也。乖崖亦有记。其东台甚高。其东北诸峰曰天王曰毗卢。毗卢尤奇。台顶有双塔。福泉出寺后壁味冽。复踰一岭。为中狮子庵。甚高敞。又西为大藏庵。庵在观音峰下。大藏中狮之间。有曰文庄台。台有三级。缚木为梯而后始登。其中台有甘露泉。下有石门。路出五十洞。寺西龙华殿。殿西溪畔有石槽石瓮。皆 世祖所舍。其背即水晶峰。峰纯乎石也。有石名曰龟岩。取其形也。寺西大岩临溪。呀然有窦。入其中溪水清冷。山自福泉以东谓之内山。大寺以上谓之外山。内山多石而少土。外山多土而少石。内山之杰曰毗卢天王。为内外山之祖曰文庄也。
  天政台
天政台在扶馀白马江西。其上有僧舍曰虎岩。岩有虎迹。其西即台也。断崖可千尺。百济时将拜左平。大臣书当选者名置岩上。君臣具袍笏。列伏北岸沙渚。以俟须臾。取阅之。有印迹者拜之云。其下有自温台。
  月岳
月岩在忠州东。有瀑自水门出。门有梁欐之形。山绝险。白江李公议筑城未果。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3H 页
义林池
义林池在堤川县。浑涵百顷。缺其傍。注为瀑。是多蘋藻莼鱼之羹。其傍有于勒弹琴之址。
记湖南山水
  金骨山
金骨山在珍岛郡治西二十里。中岳甚峻。四面皆石。望之甚皎洁。有三窟曰西窟,上窟,东窟。上窟最危。仄崖绝壁。不可以仞。由西窟而仅至。
  德裕山
德裕山在▣▣其最高者曰黄峰曰佛影峰曰香积峰。香积尤高。入山渡溪者三。有香积庵。南有石井澄碧。西有香林栉立。峰之名以此。庵背即上峰也。峰顶石有坛形。又有铁马铁牛。东有池。峰南有戒祖窟。北有七佛峰。盖鸟岭之支也。西迤为台峰。又西迤为池峰。又西迤为白岩峰。又西迤为佛影峰。又西迤为黄峰。由白岩北转为香积峰。其西北之麓。洞壑甚奇。
  瑞石山
瑞石山在▣▣▣入洞水声锵然。渐前有寺。寺傍有翠柏楼。楼西有舍人岩。石骨插云。由中岭而至冷泉亭。泉在石间甚佳。又前至立石庵。十六峰环列之。皆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3L 页
四削磨莹。如施绳墨。自庵东路夷至念佛庵。庵东积甃弥望。号为指空砾。其中嵌空下无底。人误堕樵斧。声铿然久而始绝。山中以砾名者二。在證觉寺东北曰德山砾。山当久雨多虫蛇。独此砾无之。上峰之最高者三。东曰天王。中曰毗卢。西曰般若。般若与毗卢相对甚迩。般若之西颇夷旷。峰势陡绝。有䕺石栉立。高可百尺。所谓瑞石者此也。峰下有三日庵月台。有立石甚奇。庵东金塔。又其东隐迹。金塔之西石门。又其东南锦石。皆禅寮也。大慈寺废址在金塔下。古井澄澈。苔晕不翳。路傍石室称小隐窟。由锦石绕山麓而东。为圭峰。其一名紫岩。西有广石台。石面如削者曰三尊。石台西有石门。入其中有文殊庵。庵东石泉石菖蒲斜生。台西北从石磴至慈月庵。庵东有风穴台。庵西立石如屏。即藏秋台也。其南曰隐身台。台西石方整。人言道诜所居。其北曰青鹤法华诸台。穿岩穴摩腹背而后至。台南曰送下台。自此东循山谷。趋灵神洞。细路如线而村落翳然。
  金锁洞
金锁洞在海南县南三十里。大屯山之枝也。北绕水晶洞而西为上峰。石势似摩苍穹。又降而西过成凤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4H 页
山。又折而东过闻箫洞。为金锁洞。幽窈高峻。石门石台俱奇。其西北有玉女洞。其东有屏瀑。
  月出山
月出山在灵岩山。山有道岬。新罗僧道诜所居。有佛珠,袈裟,蒲团,铁鹤之属。又有龙岩寺。寺有九层浮屠。九井峰其顶也。四隅皆峻崖。独西崖下小穴径仅尺许。入其中匍匐蛇行而出。又绝崖其径仅容一足。过此始通豁。俯临大海。有九龙井。过云雾峰。有巨石如钟。一人摇之则有情。十人摇之亦不过。邑名灵岩者以此。山石如此者三。一在道岬下。一在龙岩下。少年台上云雾之后。观天星峰尤神秀。下有九折瀑布。水积为潭者七。上有七池精舍。九井南有双石峰。其高者曰青青台。其南佛顶峰。其下白云社。九井之阴元晓台。有甘泉。龙岩下有三石车。曰云车在少年台东。曰马车在云车北。曰鹿车在最下。皆异迹也。其东北别峰曰孤山。下有孤山寺。南对九井峰。月岩之阴。荪草盛茂芬馥。冰雪上皆青。海上诸山多有之。或云兰也。道岬下立石刻国长生。其下皇山。又立石刻皇长生。山人传云道铣为之。其他鸠林西湖右浦。皆立石刻某年某月埋香。其年月字漫灭不可见。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4L 页
天冠山
天冠山在长兴府治南四十里。其北岬有天冠寺。又曰支提山。支提者。塔庙之名也。绝顶下有塔山寺。侧有废刹。谓之义相庵也。其背曰九龙峰。凡水旱辄祀之。西有通灵台。其东岭上有神井。塔山前曰佛影峰。峰上时有紫气。或闻钟鼓声。金刚窟,般若台,神浦,石峰。皆山中之奥也。峰有三石圩。曰蒲泉。产九节蒲。其东岭有神井。从其东麓钟峰下窥金水窟。窟有泉。金气浮满。石大藏在塔山之上峰叠石。石皆有方函形。有文皆梵字。其侧峰曰石帆。又其侧曰石幢。幢下有石舟。石舟上有凝石北岬裳。有九精社。毗卢峰在九龙峰后。其侧差卑者为石舍那。大藏之北石文殊。又其北石普贤。又其北最下有九精峰。香垆峰在石毗卢。又其下石神象。石地藏在九龙西通灵台侧。
  达摩山
达摩山在朗州之属县松阳。北接头轮。三面际海。皎然石也。其上岭之东。临峻壁有弥陁穴。前有层台。自穴南行。复得高岩。有小方池。与海通。其味咸。有兜率庵。庵北有窟。新罗义照和尚所栖。其西有美黄寺通教寺。北有文殊庵观音窟。皆爽垲窈窕。又有水精窟。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5H 页
水精出焉。元时有华人泊于山东。问居民曰吾闻东国有达摩山。即此耶。曰是也。遂图写而归。
  汉挐山
汉挐山在济州南二十里。由山麓行四十里。有尊者庵。望千佛峰过修行窟。窟可容数十人。又过七星台及禅庵而至其绝顶。值春秋分。天地开霁。见老人星。东西转裁寻丈。顶上陷下如釜。有两潭。浅处没胫。深处没膝。名白鹿。旱辄祈雨。上峰南转至头陁寺。一名双溪。洞壑幽邃。台前溪水清冷。岭上南麓凹而陷。石峰四绕为城郭状。峰腰有小窍。通南海。号穴望峰。夫汉挐者。以云汉可拿引也。一云头无岳。以峰峰皆平也。一云豆毛岳。以山形连络而峰顶皆有池。似贮水器也。一云圆山。以山形穹窿而圆也。雄据数百里。五月积雪犹在。八月已袭裘。山无恶兽。惟猪鹿千百为群。又其南枝斗入海。是为山房。樵者尝入焉。见石洼腐水积中。有物如凝涕。明日往凝益厚。水自外涸。久而水毋也蛴螬也四体分也。头足形而蠢也。耳目渐开而似人也。已而成女子矣。取而归乳之。呱呱然啼也。长而婿。生二子。年九十馀。
  智异山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5L 页
智异山一名头流。雄据岭湖南二路之交。其东晋州,丹城。其南昆阳,河东,萨川,赤良,花开,岳阳。其西南原,求礼,光阳。其北咸阳,山阴。峰之最高者。东曰天王。西曰般若。相距百馀里。常有云气蔽之。自天王稍下。而西有香积寺。又西五十里许。有迦叶台。台南有灵神祠。西下有洞虚旷。平衍而沃。宜黍稻。南下沿溪有义神,新兴,双溪。东踰一岭。有佛日庵。自天王东有小窟临大海。号岩法主窟。水自香积前至萨川。与法戒之水合而入召南津。萨川以内谓之内山。以外谓之外山。天王之顶。有圣母祠。圣母乃石像而涂粉墨。俗称释迦之母摩耶夫人。李承休帝王韵记云高丽太祖威肃王妃也。曰严川曰花岩曰欢喜台曰独女岩曰议论台曰九垄曰永郎岾曰少年台曰蟹踰岭曰船岩曰中峰者。天王之径也。由是而可上。曰唱佛台曰坐高台曰直旨。又狮子峰。曰灵神庵曰毗卢峰曰义神寺。亦天王之径也。由是而可下坐高台之下。有法堂。储蒙山之帻。有赞云头陁第一。是为抖擞。外已远尘。内已离垢。得道居先。入灭于后。雪衣鸡山。千秋不朽。傍印清之。乃安平大君之笔也。东砌下灵溪。西砌下有玉泉味甘冽。盖天王之谷。冰雪经夏不消。六月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6H 页
始霜。八月冰合。冬初雪甚。林壑皆平。居山者秋而入。明年春乃下。山下或大雷雨。山上清明无点云。山趾多柿栗。稍上皆槐。槐尽又松桧半枯死。青白相错。最上只踯躅木不满尺。
双溪寺之洞有石门。苍崖辟可丈馀。右题双溪。左题石门。画大如鹿胫。崔孤云笔也。西溪神凝拟神洞之水。东溪佛日青鹤洞之水。寺在两崖间故名。寺门有孤云碑。前有楼曰八咏。又有读书台。今圮矣。
般若峰之北。有昏黑月落之洞。其北中凤山。又其北金凤山。峰西有方丈山。山头有万福台。台东有妙峰庵。庵北有普门庵。一名黄岭庵。峰南有姑母堂。堂南有牛翻台。牛翻禅师道场也。峰东有仙人台。台即双溪也。由坐高台至宾钵。行三十里抵义神庵。又穿竹柿林中。涉三大川登内堂岾。南下草莽中行三十里抵七佛寺。寺本名云浣。新罗真平王时。沙飧金茶永之子玉宝高者弹琴处也。玉宝号称仙人。又过青窟溯一川。复越一大岾。到伐草幕。由是而上三十里。可登般若峰。
神兴洞。由双溪寺出石门。抵武陵溪而入其洞。洞宽敞白石离列。清湍激泻。洞口立石刻三神洞。川上横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6L 页
独木杠曰红流桥。由是出华开洞。
青鹤洞。由双溪石门。过玉箫东壑。皆深水大石。人迹不通。从双溪北崖随山曲而上。攀传岩壁。至佛日台前石壁上南向立。乃俯临之。石洞崭岩。其西南石峰。旧有鹤巢。山中人相传鹤玄翅丹顶紫胫。日色下见。翅羽皆青。朝上于杳冥。夕归于巢。今不至者几百年云。故峰曰青鹤峰。洞曰青鹤洞。南对香垆峰。东为三石峰。其东壑皆层石奇岩。台上刻玩瀑台。
记岭南山水
  伽倻山
伽倻山在陜川。一名牛头一名伽倻一名飞凤。又号象骨。远而望之。特蛇然一堆。山头有石如苞笋。名为远暮台。从山下北望。见上头三峰隐现。又有峰如卓笔拄空者曰舍身台。至洞口渡小溪。穿林数百步。得小寺曰下见庵。佛殿后有大圆峦。积土成高。松卉葱茜。涧流琤然。磨峦底殿脚而过。循涧百馀步。有积石湛碧名蓝渊。从乱磴而上。连冈络绎横锁。忽有悍瀑对峙。悬瀑十馀丈奔泻者曰飞流洞。又东峰如覆盂曰甑岩。又西望有石突起。如怪云起立六七丈者名元晓台。又少行西北。有小庵曰古见庵。降生院负大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7H 页
石。台前有小皋名曰盘龟。仰见上峰。全身石也。总名七星峰。而绝顶曰义相台。绵竹簌簌被之。山内外青紫黄白。杂错成文。
红流洞。即山之洞口也。曰七星台曰武陵桥。皆洞之下流也。洞傍岩面大书红流洞。世传崔文昌笔。又二里许。有峰曰吹笛峰。有岩曰泚笔岩。水中盘石。刻有光风濑,霁月潭,宛在岩,喷玉瀑,落花潭,吟风濑。皆文昌所游处也。吟风,泚笔。皆姜希孟笔。又刻狂奔叠石吼重峦。人语难分咫尺间。常恐是非声到耳。故教流水尽笼山二十八字。文昌诗而尤翁书也。所谓叠石台。形如垒曲。自红流行六七里至一拄门。一名红霞。海印寺门也。寺即释希郎所创。希郎或云穿胸国人。唐贞元中浮海东来者也。寺左有学士台。亦文昌所盘桓也。天将李如松施一笠。后火于穷玄堂。又普眼堂。藏八万大藏经。
  清凉山
清凉山。在安东治北九十五里才山县。太白东南枝也。周慎斋世鹏名之曰峰外。峰之长曰丈人。拟泰山之丈岳也。其西曰仙鹤。东曰紫鸾。其内峰之宗名曰紫霄。苍岩千尺。秀出空外。东峰名擎日。取宾旭之义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7L 页
也。南峰曰祝融。有仿于衡山。由紫霄西行未五十步而最颖者名卓笔。由卓笔西行未十步而突立者名砚滴。砚滴之西有峰擢出如芙蓉者名莲花。即莲台寺之西峰。僧家所谓义相峰者也。莲花之前有峰绝类香垆者。名曰香垆。金塔峰在擎日之下。卓立峰在擎日之外。合内外之峰凡十二。仙鹤之下。有莲台寺。寺傍有义相窟。路绝不可攀。自莲台东隅攀石壁上真佛。其上元晓。从东普贤回而西。直由岩隙数百仞。窥元晓井。又直从岩间登满月。其西台最奇绝。祝融与绝顶相对。视他峰独郁然。积翠巃嵷。阴崖产石莲。五月白花始秀。其北麓与外丈人相对。金塔石峰壁立三层。有洞窦岩房。望之苍苍。最在众峰之中。从北崖翳石开径。上有般若台。其侧泉出石窟极清冽。其南十许步曰瑶草台。又其南有致远庵。又其南有极一庵。从北隅回而东入。岩穴数仞。上曰孤云窟。炎夏生凉。故或云风穴台。又其南少下有安仲庵。前阶石壁上曰彩霞台。又其东少下曰灵山殿。从石壁上转而东数十步曰上清凉。又其东少下曰下清凉。或曰本清凉。识其最久云。又转而少北曰擎日庵。度一壑又北逾擎日西麓。当石绝横木为桥。过此有金生窟。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8H 页
上有瀑布落窟前石上。从窟北至穹林盘石上曰骖鸾台。其侧有上下大乘。又小北文殊石壁有瀑布。其西普贤之西岩曰唤仙台。众峰环立皆岩石。上下兰若十六。每烟霞始收。望之缥缈。洛川之水。发源于黄池。南流至丈人峰下。洄流过谷口。多嵁岩白砾。湍濑溘溘。至祝融峰西。两峰壁立。相对为门曰孤山。水至此益漫。其外平芜白沙。折而西流。五里至丹砂峡。又西流三屈折而至陶山尚德祠下为濯缨潭。或云地志及国史云崔致远游清凉寺。即陜川伽倻山之月留峰下也。若此山虽载地志。未有及于孤云金生者。后人欲尊是山而引之也。
  陶山
陶山。灵芝之东枝也。或云以山之再成而命之曰陶山也。或云山中旧有陶灶故名之。山之左曰东翠屏。右曰西翠屏。两屏相望。南迤八九里而复合势于南野莽苍之外。水在山后曰退溪。在山南曰洛川。川西趍于山趾。清莹绀寒。即濯缨潭。山南小洞。前临江郊。幽夐辽廓。文纯李先生居之。扁以陶山书屋。其东楹曰岩栖轩。其中楹曰玩乐斋。又有陇云精舍。曰时习曰止宿曰观澜。皆斋寮及轩名。其门曰幽贞。其洞曰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8L 页
谷口岩。自此东转数步。山麓斗断。正控濯缨潭。潭上大石削立。其上有台曰天渊。西麓之台曰天光云影。皆先生所名。盘陁石在潭中。可以系舟。潦涨则没。潦捲则见。后建先生书院。 宣赐陶山书院院额。即韩石峰 上前奉教书者也。书屋有先生所服杖席砚壶及仪器之属。
  小白山
小白山。在荣川礼基之间。缘竹溪而上十馀里。洞府幽邃。渡安平桥。得白云台。清流激湍。迤为渟泓。周慎斋世鹏所名也。由胎峰之西越一涧而前。有哲庵石崙寺。哲庵最萧洒。清泉出庵后岩石间。味极甘冽。石崙之北。岩石甚奇。如大鸟昂头欲举。故旧名凤头岩。其西有石特立。梯而后可登曰光风台。亦慎斋所名。由此路益峻。极力跻攀而至绝顶。又循山脊而东数里。得石廪峰。又东数里得紫盖峰。又其东数里得国望峰。国望最高。天晴日皦。可望 王城。山上气甚寒。烈风不止。木皆东偃。枝干矮秃。三峰之间。踯躅花甚盛。由峰而进。有霁月台。地势孤绝。神𢥠鬼惕。又由石崙寺可登欢喜峰。峰西林壑尤美。经数十百步。得石城故址。其西石峰峭耸。可坐数十人。文纯先生名其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9H 页
台曰紫霞。呼其城曰赤城。台北两峰。皎洁对峙。先生名其东曰白鹤。其西曰白莲。自是又穿深林下瞰而得云泉。岩壑之最胜者。即上伽陁也。其西北金刚,华岩二台。
  四佛山
四佛山在尚州。东连竹岭。南挹华藏。或曰功德山。有石方一丈许。四面刻四方佛。安于别峰。新罗真平王游焉。乃创寺其侧。号曰大乘。山之坤维。有寺名白莲。庭左右有米𥸴井。又有义相说法台。棕笠锡杖在焉。门外五十步许。有一石高三尺。相传禁虎石。其下有泉泻出岩缝。又盘石可坐。是名冷泉亭。亭下桥曰神清。白莲社在江南。功德山在江东。故呼东白莲而别之。
  玉山
玉山。在庆州之安康县。晦斋李先生居之。入洞有水泓渟曰下龙湫。又缘溪行数十步到院门。少西有盘石可坐数百人曰洗心台。退溪先生笔也。刻在石间。有小瀑落台下为澄潭。潭上亦刻退溪所书龙湫字。又北行数十步。即独乐堂。先生燕居之所。堂北有溪亭。亭下有观鱼台。石色尤滢腻。与咏归台相对。又北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69L 页
行数十步即净慧寺。相传元顺帝时所创。塔前佛画奇妙可观。实先生读书处。
  冰山
冰山。在闻韶南四十七里。山积石磊磈。多窍穴。若霤若扉若圭户若灶若房。殆不可数。立春寒气始生。立夏冰始凝。至夏至之极。冰益壮气益寒。虽大暑地冻。草木不生。立秋冰始消。立冬寒气尽。至冬至之极。窍穴皆虚。故山谓之冰山。溪谓之冰溪。
  太白山
太白山。盘据东暆新罗之界。其南支奉化界有史阁。顺兴界有浮石寺。其东北三陟界饶松木。其北支为永春境。湖西四郡所始奇也。山之最高者。曰天衣曰上带曰壮山曰含朴。含朴者俗称牧丹也。其水曰黄池曰孔渊曰五十川。上带最高。风气甚冽。草木不生。壮山纯土。于北纯石。于南有宝产焉。牧丹峰绚烂刻雕如花妍妙。黄池在一山之中。平野十里而池汇焉。广才半亩。形如匏。穿穴中宽而外缩。地动三丈者周池。非冬月无敢履而近者。泉色如漆而冽如冰。苟有动其水者。风怪一岁。人不得宁。泛滥于南。涛于孔渊。孔渊下有石壁立十馀丈。苍碧巉削。间以赭色。中开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0H 页
巨穴如城门。水滚滚涌出。为洛东之源。山出紫檀。桑实三寸。志言东海三寸椹此也。五十川。从虞甫而下注三陟之海。
  锦山
锦山。在南海县。临海上。其绝顶谓之莲带峰。上筑圆台以候望。而台西石面大刻由虹门上锦山。周慎斋所游而吴显男所书。缘山转数曲。有暮提庵。庵后有金水窟。窟中泉水色如金箔。吹之则去。旋又平铺。北望智异。东南指对马。西南指耽罗。有石立海中。中开大穴。䆗窱如城门曰世尊岛。截岗行里许。得九井峰。峰顶若洼釜者八九而无涌泉。石势渐高。不可俯视。由石门而北。见三峰罗列。神秀晶莹。曰日月台曰华严台曰大藏峰。普齐庵在峰下。下数十步有小石塔。敲之铿然作声。下临不测。名曰塔台。又西有悍石特立。若锁断海色而忽开。东西二穴。曰虹蜺门。塔台下有二石窟。高者曰卧龙。下者曰音声窟。石中空洞。敲之又铿然作声。锦山高不过十馀里。而通望无际。石之奇变在数里。回复东西。斯为奇矣。崖冬月雀舌茶花盛开。
记关东山水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0L 页
金刚山
金刚山在东海上。其名有六。曰皆骨曰枫岳曰涅槃曰枳怛曰金刚曰众香。皆骨言其石白也。枫岳言其产也。涅槃,枳怛,金刚,众香者。皆禅家语也。
断发岭。为内山之门。金刚之全面。于是乎可见。皓洁伟丽。玉雪如也。旧传新罗王子登此而望之。遂断发为僧故名。南秋江云高丽太祖登此。望见毗卢峰而礼之。断发挂树枝。示欲入沙门故名。
毗卢峰。内外山之宗也。高峻难登。峰顶通望无碍。盖其形隆以圆。其色白。望之若霰。 大明中贵人郑同尝奉使入枫岳。及其归也。刻千佛于燕中之洪光寺。以象毗卢。
长安寺。入山而始得之。寺下溪。即万瀑之下流也。乱石槎牙。奔川迸泻。寺宏丽。其大雄宝殿四大字。李白轩云义昌君笔。郑守梦云韩石峰笔也。寺前有大虹桥跨川上。渡桥至山影楼。后大水坏桥与楼。寺中有银丝铁香垆三枚。书至正号。元顺帝所舍施也。寺左数百步有极乐庵。
拜站。寺之镇也。入山者登此必稽首故名。元至正丁亥铸大钟。阁而悬之。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1H 页
百川洞。由大虹桥缘溪而入。左右峰壁峭立。高百馀丈。纯乎石也。行三四里得一潭。潭上石广。可坐数十百人。名玉镜台。潭右大石刻玉镜潭。其东峰尤秀者名明镜台。有石城。新罗王子国亡后隐居之所也。僧人误称地狱。游人改以极乐。历金沙窟。有宫阙遗址。又六七里至温塔洞。又前有灵源洞。水益清山益洁。溪北有沃焦台,拜石台。复迤下五六里。折而北。有显佛庵地。左有七星台。台临不测。复从庵后踰数岭。绕而北。攀削路至松萝庵。有井清冽。谓之甘露水。
表训寺。在万瀑洞口。谚称新罗僧能仁,神林,表训等创寺。右石刻元人梁载所撰常住分粮记。高丽侍中权汉功所书古碑。又有元英宗及其太后施钱帛之文。寺制壮丽。与长安寺等。
万瀑洞。由表训寺而左可十许步。有石窦呀然。名金刚门。又有大岩刻万瀑洞。行一里广岩刻杨蓬莱所书蓬莱枫岳元化洞天八大字。其上有石如盆。刻文曰洗头盆。其傍鹤巢台。旧有鹤养子。今无矣。又前而有青龙潭白龙潭。又上可一里黑龙潭。又其上长而浅曰琵琶潭。又其上深广而瀑曰碧霞潭。潭前白石平而有纹如锦曰采云石。又其大石如覆屋瀑落其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1L 页
上曰凝碧潭,喷雪潭。又其上且百步曰真珠潭,龟潭,船岩,火龙潭。其北为狮子石。又其北则大小香垆。前则青鹤台。南则五贤峰。后望众香城。皆皑皑然石也。石白无如龟潭。深广无如火龙。瀑布无如凝碧。而珠潭兼有诸胜。而鸣韵潭其下流也。一名郁渊。是为新渊江之上流。
普德窟。在凝碧潭之上。石磴甚危。缚一间屋于窟中。出其半于外。外竖铜柱。左右以承之。凡十九节。拘以铁锁。人上则摇。俯视之甚慄。谚传高丽僧普德所创。中有小玉佛。喷雪潭汇于其下。
众香城。毗卢之中枝也。城皆刻镂以为雉。色皎洁。人不可凌。日出烁烁有光。层岩众峰。簇立重复。下有万灰庵。清幽孤绝。过此登白云台。
望高台。由松萝庵东山上。攀侧柏历数岭。仰见白石削立。不知其几千丈。往往铁锁垂下。因缘以登。出僧床鹰岩两峰之间。行十馀里而始至台上。峰之为台。三角离立。乃成一峰。所历诸峰并丘垤也。独真见性峰当其北。后有毗卢插天。峰西有万景台,白云台,众香城。
香垆峰双立天中。群岫削壁。并矗云外。有石如拭。润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2H 页
净砻滑。周几千尺。
摩诃衍庵。华言大乘也。在万川之上。乃一山之中也。最幽深。前台有昙无竭石像。丽僧懒翁尝住此参拜之。僧人不敢践其地。石筑为台。有异草。又有大木。号曰桂。有淮阳赵倅者伐之为棺材。东历般若庵。稍东北有巨彬窟。铁壁拥檐。清流绕砌。缘崖至佛知庵。
正阳寺。在表训寺之后。放光台之下。壁上画。僧称为吴道子画也。天逸台在寺东南。可见内山诸峰之全面。稍东为三藏庵。地势清幽。北有开心台。台下有天德庵。歇惺楼。正其东楼也。所见与天逸同。正阳乃金刚之正脉。歇惺又正阳之快阁也。又八角殿极奇丽。
无学台。由佛池庵而东踰一岭而至。台居峭峰之顶。台下有无学庵。由庵东下五六里。▣元庵幽窈。与内圆通相似。前庭有苍石如龟。有异香树虬盘。
妙吉祥庵。历万灰庵又四里而至。庵在溪东。水石清旷。南有峰四。北有石壁削立者一。其西壁刻弥勒大像。是为弥勒台。过此五里许。有悬瀑澄潭。潭上石刻李许台。盖李命俊为江陵府使。许启为高城郡守。同游于此而名之。
须弥峰。在熊虎峰下。其形孑然锐以高。类博山。自此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2L 页
可抵永郎台。霞气自生。如闻笙箫声甚缥缈。盖内山惟此庵与灵源禅庵最幽绝。人迹罕至。从庵左望见清川。由此可抵须弥塔。
穴望峰。在摩诃衍之南。由庵前楹而望之。有穴如瓮口。通见无碍。多木莲赤木冬青侧柏海松之属。
开心台。在正阳寺西北。台北土山甚高。与弥勒峰东西相对。名曰西水精峰。峰后有水精庵。即毗卢峰北水所注之洞也。又由台后而可抵断发岭。
船岩在须弥台之南。其下有石窟。僧徒结庵居之。窟下有三级水帘。
真佛庵。在熊虎峰之下。东有石如立佛故名。 世祖朝愿刹也。自须弥峰右数三小石峰窥人。甚峭妙巧绝。从庵左山麓。望须弥台半面甚奇。其下有清凉台甚峭绝。由此行四五里度二溪。西转为能仁庵。庵南有小台。前即内圆通。
百塔洞。在天灯峰下。盖石窟之前。石势层出如缝塔也。自百塔屈曲而下为地藏峰。其下有灵源庵。洞中之水合于白马峰之水为百川洞。證明塔多宝塔皆在洞中。亦石形如塔。沿川三四里。旁有一塔形寄绝壁上。两小金佛立石间。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3H 页
白华庵。在鸣韵潭之上。潭左苍壁削立数十丈。潭右崖悬栈危仄。又渡溪行千馀步。至白华庵。处地宽敞。亦佳庵也。前有二大石对立。一面画五十三佛。
白云台。在摩诃衍东五里许。有上白云中白云下白云。其中台最奇。历万灰庵而至。其峻处挽铁索而上。冈脊甚狭。仅容人足。前后皆临不测。又几十步而至中台。可见金刚全面。不比正阳寺之从傍斜睨也。又直北行五六里。有兜率庵。又东二里许有般若庵。
水岾即外山高城界也。由李许台沿溪而上二十里而得之。雁门峰之枝也。南岾有上见性庵。庵前石台高百丈。东下一小岭。有下见性庵。又东南而至榆岾寺。又自李许台可四里而东。有大藏庵洞。白石叠如积书帙。胡僧不空曰此石中有大藏经云。因而名洞。岩石皓白。川流清旷。
隐仙台一称隐身。由内水岾东南行可二十里。又舍榆岾大路。北折可五里。陟峻崖千馀步。其上有岩穴起。由东南攀缘而升。其顶稍平。长可数十步。即隐仙台也。势甚孤危。令人懔懔不自持。东北望大石壁。磅礴甚壮。望十二瀑布。长可数十丈。短亦十丈。其下为大壑。是所谓声闻百川洞。壁上复平衍。海松森然。即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3L 页
柏田寂灭两庵旧地。台东又畅豁无碍。苍海接天。
榆岾寺地势宽敞。前临大溪。旧称山映楼跨其上。今但小溪流楼下。磁石多产于此。俗传此寺乃九龙之宅也。渊上有一老榆。新罗时五十三佛浮到海上。高城守卢椿逐龙填其湫。建寺以安之。我 世祖幸山中。命僧营之。遂为巨刹。后燬于火。僧圣俊应祥改建甚宏丽。其法堂之扁能仁宝殿四大字。 大明给事中周祚所书。昏朝妃柳氏以百金求之施舍云。堂傍有乌啄井。相传此地无井泉。有群乌集寺东北隅而啄地。灵泉涌出。故名乌啄。寺东建堂。名曰大权。安椿大像。
船潭在榆岾寺西北三里。缘溪多有潭瀑之胜。至船潭。潭大如火龙潭。石天成如槽。水由槽而为瀑。又缘危崖上十馀步得双瀑。又上十步许。西石上刻万景洞。由此可达万景台。台即外山最高峰也。东临沧海。其下南洞有上内院。东有灵隐庵。一名紫月。
九井峰。由水岾过大藏庵北上峰顶。有九石臼如井。水常满故名。雄爽峭拔。亚于毗卢。其下为欢喜岭。
佛顶台。在万景台之南。断崖临绝壑。岩石斗起当崖间。阔数步。横木以过。岩上可坐数十人。下临不测。长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4H 页
川喧豗其底。东视海色澄明。下数里得一窟名风穴。左有鹤巢台。又下一里。有五松台。回视苍壁。胜于佛顶。自佛顶以下。通称朴挞串。
五松台。踰朴挞串。几尽下岭而得之。由此仰见。石峰峭峻。即松林后岘。路傍多白石澄潭。少上数百步。有松林庵。前有石窟。左窟小而水生其间。右窟差大而中有佛像。
孝养峙。不见于古。意南秋江所称小人串者是也。在欢喜岭之南十里。山脊东西皆杳冥绝壑。西有圆通串。由圆通涉十二瀑川。川西有成佛,佛顶等庵。
欢喜岭。有憩房,文殊,村尼,游岩,狗岭,卢椿井,獐项等名。谚传释氏像盛钟泛于海。泊高城郡浦。椿寻泥上钟迹。踰岭入洞门。松林中有一榆。钟挂其枝。新罗南解王闻而异之。驾幸其地而建寺。因树榆以揭其号。椿方迹钟而来也。见钟憩。故名其所曰憩庵。或文殊化比邱身。或化为尼指去处。故曰文殊,村尼,游庵。或狗见或獐出引椿去。故曰狗岭曰獐岭。椿渴甚穿地得泉。故曰卢椿井。或椿困而少息。闻钟声喜跃少进。故曰欢喜岭。皆诞也。闵渍记云瀑布庵由孝养串而至。缘溪水石甚奇。左彩云峰。右青鹤峰。溪傍石刻杨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4L 页
蓬莱笔蓬莱岛三字。有瀑布可观。
钵渊寺在瀑布庵之下。溪瀑落庵上下。为凹石潭。第二潭最大而圆故名。石滑潭清。故僧人于此为水嬉。桂树台。即潭后峰而石势连亘甚奇。
九龙渊。出毗卢之东。九井之峰。穿石壁为渊源。瀸瀸发自峰。经雁门岭。雁门者石如雁塔高百馀尺。东西相对。有千丈之桂。望之如癯仙。或伏行或悬流者三十里。东为初渊。广二亩。曲石成缶贮其水。磨如玄鉴。东百步为二曲渊。渊高悬有瓠之形。渊上壁可三寻。又东百七十步有大谷。多䕺林。林中青壁若围黼屏。可二十仞而为三曲渊。广七亩。又东而为四曲渊。广可方小舟。其深可彻竹竿六七尺。又其下为五曲渊。广三亩。回流峻急。又其东为六曲渊。广可四五亩。外圆内方。又其东三里。隆然而屋者回屏也。泉从屏上散流为七曲渊。渊甚小。又东行五百步为八曲渊。浅不能五尺。鱼游可数。又东四十馀步为九曲渊。其广倍初渊。龙各据其一。山中人言榆岾之龙移此。其下又有双凤瀑。二瀑东南流为舟渊。又南流为里渊。转而北流为箭滩。至高城郡南为南江。东流为高城浦。入于海。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5H 页
玉流洞。即九龙渊下流也。由钵渊寺西行三里许。渡溪入谷。由乱石密林中又渡溪而至。又由洞深入。有九歧渊,坎壑渊,金藏洞,万物草,众香瀑。皆外山秘境。人迹罕至。
新溪洞在九龙渊之下。峰峦秀丽。鹰子岩最奇。水石琤琮如琴瑟响。下有动石庵。杨蓬莱尝结屋。有基存焉。由是而达玉流洞。旧有新溪寺。方伯黄谨中所创。今燬。或云傍近驿人。苦游客驰驲涉险而火之。草木荒翳。路塞不可通。
稤库村。在百川桥下流。山四塞而树林葱郁。金刚僧乞粮村家贮于此。数僧人守之。设碓以舂之。
三日浦。在外山之脚。湖水平圆。三十六峰环之。松石离离。小岛苍石盘陁。上有四仙亭。四仙者新罗时永郎述郎南石行安详四人。不仕游山水间。传以为仙云。湖南有丹壁题四人名。俗传四人游此三日不返故名。其南有碑。元至大二年己酉。江陵道存抚使金天皓等。与山僧志如埋香木于沿海诸邑而志之。湖西南有狮子石。水中类负雏而伏。
瓮迁在南崖。亦外山之枝。枕于海。隆而圆。盖窿然石也。细路缘其腹。骑不能。并海涛汹于下。临之甚慄。谚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5L 页
传官军击倭寇于此。尽沦之海。
金襕窟。在通川东。外山之馀势。临海为壁如屏障。垒叠苍白。大抵皆窟也。金襕最深。窥其中鸿汩幽昧。仅容小舟。风静浪恬始得入。隩石高三尺许。石纹黄而珥栏如浮。台下石微青。浮屠人谓观音真身所住处。䕺石亭。在通川北二十里许。金襕窟之傍。亦外山之枝裔也。有横峰㟮然临海。石栉立如方柱。皆六面。方各尺许。高可五六丈。皆如加绳削。又去岸十馀尺。有四石柱离立水中。称四仙峰。峰上有矮松。四峰之北石状又变。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欹或横。皆奇怪伟观。
  圣留窟
圣留窟。在蔚珍县南几里。川上崖石壁立。底有窟幽晦。执炬始通路。口狭膝行四五步稍阔。行数十步。地平可数亩。左右石甚异。又十许步有穴。北窦甚隘。蒲伏其下。地湿铺席而行七八步稍阔。石形益殊异。有幡幢浮屠之形。又行数十步。益奇怪幡幢浮屠之形。又长且大。又行四五步。有若僧佛之躯者。下有池水甚清阔可数亩。中有二石甚奇。四面石皆五色焕烂。扣之随其长短发音。如编磬。人言深入逾奇怪。路两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6H 页
傍多穴。人误入则不可出。或云可达平海郡。距窟可二十馀里。
  五台山
五台山。在江陵府西一百二十里。据雪岳之南。高大深邃。五峰环列。故谓之五台。北象王,地炉两峰。南麒麟峰。东满月峰。西长岭峰。其势相敌。莫肯下。象王之台最高峻。其绝顶为毗卢。其次为北台。毗卢之南地炉。地炉之上为中台。山深气清。无鸟兽迹。山之极也。下有狮子庵。我 太祖愿刹也。北台之东南为满月。其顶为东台。东望沧海。北对雪岳。象王之西南为长岭。其上西台。其东南为麒麟。其上南台。灵鉴寺在南麓。以藏国史。上院在地炉之东麓。以窈窕称。其东大木枝干赤叶类桧。霜陨则叶凋。谓之老杉。或曰枇也。由上院登中台五里。又登北台五里。西登长岭十里。青溪十五里。南台十里。又南十里月精。月精上观音。西对钟峰。钟峰在长岭西南。多土少石。木多桧。其泉之发于西台者曰于筒之水。与寒松,仙井并称灵泉。为汉江之源。其发于东台者为清溪。其发于北台者为甘露。其发于南台者为聪明。其发于中台者为玉溪。山中众谷之水。合为般若渊。至月井下为金刚渊。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6L 页
寒溪
寒溪在雪岳之西。由蓝溪驿下流过古圆通。入寒溪寺。沙路松林似枫岳之长安洞口。又出洞循溪而东。北望诸峰瑰奇。又前四五里。北有山川瀑。缘崖刻玉流泉三字。其水穷处有故城址。平衍可栖。又有石门。其北曰支离谷。下数十里有三龙湫。甚奇壮。历寒溪寺旧基。其北诸峰矗立森罗可畏。狮子峰甚危绝。由是可抵大乘庵。又其上为上乘庵。下为望瀑台。瀑自峰巅落几三百馀丈。又十里而至真木田。其后峰高处烂若玉雪。土冈三支自北蜿蜒而来。中支最窿然。左右冈峦若扶之。前山不甚岌嶪。积翠葱笼。其东可五里。有阿次莫之洞。沿溪北入。有悬瀑数处。循川可达上雪岳白云庵。又自真木田至洞口才十里。沿溪北上。水石清幽。又行五里得一基而可庵。背绝壁而面东南。诸峰环列皓洁。南有上笔如峰。西有笠帽峰。登之可望东海。昔王维桢作寒溪山记。备言奇奥。其见称于中国如此。
曲渊。在寒溪雪岳之间。自蓝桥驿涉寒溪下流。抵一寺址。渐险绝。攀崖缘壁。下临危壑。复至一冈。望见瀑布自北来甚壮。过大乘庵复行二十里。得松林大溪。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7H 页
乃曲百渊洞府也。渊深可二丈。广袤数百步。清澈见底。色如绿玉。又过熊井洞。缘崖数百步。得一奥区可耕。其东数十里。可至五岁庵。过吉洞黄肠濑。山脚遮水口曰千春岭。谷云翁所命名。行可一里。有俗称负转岩抱转岩。过此历虚空桥而出洞口。潭上有四五峰。即三渊所名五老峰。
  雪岳
雪岳极高峻。八月始雪。至夏始消。名雪岳。其阴则襄阳。其阳则麟蹄。襄之胜称食堂瀑继祖窟。麟之胜称曲百潭,深源寺,三渊精舍,十二瀑,凤顶庵,闭门庵。
俞泓窟在龟潭之傍。由永矢庵东渡涧。穿穹林中。缘缥缈磴数里而至云母潭。石浅濑清。多产云母故名。又穿穹林至龟潭,云松。颇饶幽趣。又前至俞泓窟。泓以江原道观察使。游此山避雨之所。溪水两道。合于窟侧。南向十二瀑。东向闭门岩。
闭门岩。在俞泓窟傍。两崖撑霄。竖为石扇。铺为盘陁。整为阶级。湍与瀑相承。上潭沦涟。下二潭澄澈。潭东西又有大岩可坐。
凤顶即岳之极处。由闭门岩行五里。至冰壶洞口。舍溪而南。即凤顶径也。暧然易失。故僧徒累石而标之。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7L 页
至大藏岩。岩石层叠。如积藏经者也。登数百步。大海满前。群山皆在脚下。缘崖而南。有塔突兀。仍岩为趺。凡三级。其北隙地稍夷。是名塔台。东下数百步为庵。背负群岩。俨若神卫。一峰特临庵如凤垂觜。危乎欲堕。庵名以此。
十二瀑布。自凤顶而至几二十里。岩路斗绝。披险而至。双瀑垂焉。同落于一潭。东短南长。南瀑之上。复有三瀑。飞流空濛。紫翠无际。缘磴而西。始抵潭侧。潭汪然可百间。溢为下潭。广亦如之。上方下圭。下潭又溢为乱瀑。所见不止为十二也。由双瀑可十五里而为上水帘。石面莹滑。南望一石撑空隐约。是双瀑之源也。再行五里。至下水帘。洞府宏敞。复有潭瀑之胜。
深源寺。由曲百潭屡过危栈。得一峻岭。又循溪行可五里而至。前峰颇奇峻。溪流激激。清夜尤有声。
三渊精舍。即永矢庵也。在寺东数里。直书楼有峰。一带横开。如禽兽形。其状百千。色又皎洁。即高明峰也。
五岁庵。即梅月堂所居。自闭门岩之右踰一峻岭曰万景台。由此而至。峰峦尤秀异。
万景台。一石峰也。最前石崖斗断。下临无地。上更巉削。仅容一人坐。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8H 页
青峰即岳之最高处。凤顶乃逊之。以其高摩穹苍。远见只缥缈而青。故指其绝顶而名曰青峰。圆而不峭。高而不削。亭亭植立若巨人然。过水帘洞登狮子项。历般若台琵琶台。自此山头陡石城列。其最高处。飞鸟不能过。石面准平。有丹书迹。相传永郎诸仙题石处。由此可抵峰上。然以其险绝也。三渊仅一二陟。陶庵亦一上云。山皎洁如雪。乃雪岳之所称也。自青峰走东南。连亘五色岭者。是上雪岳。自上岳而南。将为寒溪。中间特起为仙掌诸峰者。是中雪岳。又自北而来。几及凤顶。复崛起为高明诸峰之祖者。是下雪岳。
普门庵在雪岳之东。自襄阳登岳庵。据五分之四而高焉。庵前近地有香炉台。奇岩层积。坐其上可指群峰。东临大海。可观日出。下有万丈帘瀑。
食堂泉石在普贤下流十里。岩泉洒落。洞府宏畅。丹崖翠壁夹之。雪岳远峰。映带云外。
土王城瀑布。在食堂下十馀里。巨壁参云。瀑流中劈而下甚奇壮。东距海可二十里。
  华阴山
谷云在华岳之阴。其西永平之白云山也。旧称史吞。谷云金公。改称谷云。以自称云。自春川境而入。涉滩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8L 页
岐之川。又踰蒜岘。即第一曲。洞府幽窈。激湍层岩。岩花无数曰傍花溪。缘溪穿石。林中径尽复通。又行十馀里。石矶临水稍宽豁。即第二曲青玉峡也。又行一里许。即第三曲神女峡。一名贞女峡。松崖高爽。俯观水石甚清旷。此梅月堂所游之处。又上一里许。至青岚山。东南潭形深凹。左右大石隆然错列。如龟龙饮水。水势激烈。水底皆白石皎然。盘陁净滑。延袤可数百步。乡人设笱或张网。以取馀项鱼者。即第四曲白云潭也。其傍岩崖斗起。由此上数百馀步。得一平稳可坐者。第五曲鸣玉濑也。转一岩崖。积水澄泓而深不测者。即第六曲卧龙潭也。又其上山抱水回。夷旷可耕。华岳积翠。如对几案。其南涯松林葱郁。又出西北隅。有盘石可坐者。即第七曲明月溪也。又其上第八曲隆义渊也。又迤西稍进。奇岩错列。水写其中者。即第九曲叠石台也。其溪总称曰白云溪。北峰曰䕺桂。䕺桂之下有大石。谷云搆三一亭于其上。又刻河图洛书八卦太极图而名之曰人文石。又其上置屋三间。置诸葛武侯及梅月堂之像。后又置三渊之像。北至永平之龟汀可三十里。
  石泉谷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9H 页
石泉谷。在永平龙华之西。窈然而深。有寺曰石泉。由西斋谷而入。东行数十步。涉水清洁。白砾齿齿。近北沙壁石底如丹砂。水即而成潭。潭左右石菖蒲被之。名曰菖蒲潭。行几四五转。又一脩潭。状类大槽。旁有老木。盘于石上。随波动摇。名曰流珠潭。自是以往。屡得潭瀑。可鉴可濯。最后得一巨潭。长五十步。广半之。色绿净。东受峻湍。有石如鼓者压之。一石北峙如山兽之饮者正俯潭心曰金碧潭。岩转路绝。有一欹石接之。补以横木曰通玄桥。稍北有大石。盘陁临清流。而峰势环之。奇花间杂。蓊翳纷披。有异香焉。曰迷花石。北望大石壁立数十仞。石罅有千章之木。负势竞上。望之如栖空曰九叠屏。屏尽而南折。石磴屡转。瀑布出焉。从石上布曳逶迤。松风肃然。流沫飘洒曰素云瀑。从瀑上而至所谓石泉寺。寺左有谷。南曰小桧。北曰大桧。从大桧谷榛翳络石。若无前路。忽得一水帘曰下水帘。其傍立石曰门庵。又上有二浅潭。清驶可弄曰上水帘。寺中石泉甚冽。称甘露泉。寺南峰脊南向翔下。登之可以远望曰紫云台。皆三渊金先生所名。其山盖称鸣城。有高丽所筑遗堞云。
  清平山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79L 页
清平山在春川。高丽李资玄隐居之所也。资玄一称真乐。退溪李先生尝有诗曰三韩隐逸谁修传。莫把微瑕屏白珩。盖言真乐虽招货利之讥。其逃世遐举之风。卓然不可没也。过起落栈入洞。得九松台。台下石白水洁。有双瀑。复得龙潭,鞍潭而至影池。水甚澄绿。小石数四离立其中。山腰见性庵泻影其中。故名影池。环池赤木四五株连抱。丽僧懒翁所植云。清平寺本庆云山普贤院。资玄更名清平寺。寺前西碑。宋建炎四年金富轼纪资玄事而僧坦然书之。其东碑。元泰定皇后为太子藏经于此以祈福。李益斋撰。李杏村书。寺南洞中有细香院。清寒子所栖。今废。寺西数百步。有西川盘石。凝滑清流。映带其上。仰见芙蓉庆云之峰甚奇。由川右转六七里入仙洞。有小庵。庵后石壁上刻清平息庵四大字。或云资玄笔也。旧志息庵圆如鹄卵。只得盘两膝默坐其中。数月不出者即此也。今之小庵。乃后人所建极孤绝。庵后苍壁削立。其上为松坛。
记关北山水
  七宝山
七宝山在明川之东六十里。由门岩十五里。有金藏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80H 页
寺在深谷中。开心寺在清溪之上。过此登下马台。其北峰巉岩如彫锼者万狮峰。迤东一峰崭削千仞者千佛峰也。峰下壁间一岩峭如博山者香垆峰。又其下一峰前遮如俯高床者卓子峰。又下一小峰尖峭。石形如钟鼓。其底窟。松下列坐罗汉者钟阁峰也。其东峰环列者罗汉峰也。又其下诸峰上峻下阔者露积峰。又其东峰首峭尾大者雨伞峰。其傍岩横立偃蹇者交椅峰。又其上近东一峰上峻下广如张帟者遮日峰。又傍一冈屈曲如卧牛者板台峰。由遮日峰东一岩磔卓如宫殿者寺岩。稍北一岩横长。有别峰尖杀如樯柁之形者舟岩。南有大石廉角方整如书秩者册岩。又其北一岩巉绝。上戴一小岩如屏帷者观音峰。由下马台至海望台。环视山中岩石峰峦。其状万千。山外海色无际。即瑟海也。由台而至金刚窟。其峰嵁岩。兀立云表。环诡奇壮。窟傍小岩削立。上有一卷石若玉蟾蜍者砚滴峰。窟西南石势峻峭而壁立者曰会象台。即锦湖林亨秀所登而名者也。登其上东望。一岩岧峣。上有三石屹立曰三浮屠峰。峰北一峰岋嶪崷崒者阿里王塔。其东北可五里许有兜率庵。俗传有七山并峙。故山名七宝。后乃六山沈海。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一 第 80L 页
独此山尚存。山田多有蚌螺之甲。又萝葍满山。皆无种而生云。
  鹤浦
鹤浦在安边府东六十里海上。浦东北有鸣沙数十里。因风成纹。或大或细。烂如素锦。浦东沙峰斗起如堆雪。有时风起。飞沙如流。而峰高自如也。浦周二十里。平圆如镜。峰西小青峰临水。松桧藤萝覆之。是为元帅台。浦心又有一孤岛名栗岛。亭亭独立。影蘸水中。四方水浅。苍翠玲珑如彩屏环之。浦水通海之口甚狭。仅容一船。
  
国岛
自鹤浦沙峰之东。乘船入海可十里。始泊岛。岛三面高一面低。水际白沙如练。海棠如织。又稍上翠竹䕺被之。移舟绕壁而东。石崖束立。或数十丈。或百馀丈。四面如绳整。稍南小窟。深黑不可测。撑舟而入。窄不能容。仰视窟上。丹砂露石罅可摘。自窟又转南。石势尤高。岛四隅石皆削成。窟中亦如之。岛近金刚。故清淑之气融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