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山水记[上]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46H 页
[山水记序]
余幼少而劬于铅椠。长而縻于仕宦。未能放游山水间。八岁从先君子于仙槎任所。观东海之日出。游佛影寺,酒泉台及竹岭,丹峡,堤川,原州。十七岁从先君子于云山任所。得游宁边之妙香山,若药山,东台。安州之百祥楼。平壤之内外城。洞仙,青石之险阻。松岳之故都。即历路所纵目。二十四岁登上舍。觐先君子于兴海任所。凭鸟岭之关。临洛东之江。游永川之朝阳阁。四十三岁游西海上。观永保亭。入安兴岛。且游百济故都。四十四岁游华阳洞。翌年游丹阳,清风。仍阅湖左山水而归。洞阴余外家也。金水,玉屏之胜。足屡及之。又如铁城之宝盖山,莼潭。尝所眺望者。若幼少时所游。茫茫然不能道其详。壮时所游。亦十遗其四五。四十后所游。虽森列在眼。久则又眊昏易忘。辛未早秋。凉意初生。意想摇落。辄复信笔追记旧游。泉石之趣。悠然生纸墨之间。余婚嫁既毕。便当以一筇一鞋。遨游国中之胜区。以娱馀景。此书即为之兆也。
记湖中山水
  皋兰寺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46L 页
寺在白马江岸。逼悬崖树础。江光如练。横截野中而去。俗传百济义慈时。有兰生石窦。因建寺云。其傍有落花岩。高可数十丈。临江险绝。史称百济国亡。宫中诸姬北走大王浦岩石上堕江。遂名曰落花岩。岩石错立。名花间之。百济武王辄醉鼓瑟而歌。从者和而舞。一称大王浦。
  钓龙台
台在皋兰寺北。俗传苏定方至白江。江涛恶不得渡。或言江中龙拒之。定方以白马为饵而钓之。至今岩上有龙爪痕。殆亿说也。台在半月城之背。险绝不可登。定方破百济兵于熊津江口。追奔入其郭。当从南路坦夷而进。不应觅险绝反为袭人计也。
  半月城
百济城三面。西背江为固。其形如月之亏。故名半月。野史云义慈时有鬼入宫。呼曰百济亡。旋入于地。王掘得一龟。背有文曰百济同月轮。新罗如月新。巫解之曰月轮者。满之象也。满则亏。月新则未满。未满者将盈之象也。王怒杀之。或曰轮者盛也。新者微也。意者百济盛而新罗微。王乃悦。夫半月而在西。将盈也。半月而在东。将晦也。百济都在江之东。将晦之月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47H 页
岂能久乎。史称百济都俱拔城。亦曰固麻地。其外更有五方。中曰古沙城。东曰得安城。南曰久知下城。西曰刀先城。北曰熊津城。并失其址。独知熊津为公州。俱拔城即半月城之一名欤。
  自温台
台在白江之右。相传百济王常宴乐于此。每寒日侍臣取火温之。若石之自温者。王喜之。名其台曰自温。刻画尚可觅也。台逼江崖。唾之下江中。后有清风亭甚畅豁。江流至此。平远窈窕。直对半月城。每朝暮烟树羃野可观。
  
大哉阁
沿自温台而上。有罗浮山。山下白江李文贞故居也。设院享文贞及金慎斋先生。文贞当 孝庙时。议北伐事。 上治兵甚急。公上疏言不可。 上批曰日暮道远。至痛在心。尤斋先生书之碑。树之江岸。设阁而护之。崖斗绝不可登。白江之后居于此。 景宗辛壬之狱。白江后孙李喜之株连被戮。其母妻自投江。距阁不远。
  真岘城
真岘城。今湖中镇岑县也。距公州七十里。在鸡龙山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47L 页
之麓。邻怀德,鲁城诸县。虽十室之残。当百济盛时。据此而南拒新罗。干戈扰攘。乃雄镇也。百济王礼及福信据周留城。刘仁愿,刘仁轨时在熊津以距之。知福信无备。出击之。拔支罗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分兵守之。大山今鸿山县也。支罗,尹城,沙井。似是内浦一带诸县也。福信等以真岘城险要。加兵守之。仁轨引新罗兵夜傅城下。攀草而上。比明入据其城。遂通新罗之粮。盖秋风之岭脊。盘纡罗济之界。岩嵁险固。尽足守也。昔百济兴首言罗兵不得过炭岘。或指扶馀县十四里炭岘以实之。然兵临十四里而安得以御之。且其坦夷不足据也。炭岘在珍山郡。即亦秋风之麓而绝险难攻。
  泗泚水
百济始都慰礼。今稷山县也。后移都南汉。今广州府也。后移都北汉。称南平壤。今杨州府也。后移都熊津。今公州牧也。后移都泗泚。国号南扶馀。今扶馀县也。唐史称百济太子隆曰扶馀隆。是因国为氏也。泗泚水亦因国而名。其源出于湖南之龙潭珠卒山,茂朱德裕山。合流于锦山郡始大。经永同沃川清州等地。至公州名锦江。又其下曰熊津。又其下曰白江。泗泚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48H 页
则扶馀县傍之水也。新罗遣将金钦救刘仁轨等。至古泗为福信所败。古泗疑亦泗泚之支也。
  看月岛
看月岛在瑞山海上。神僧无学之所孕也。海水由元山兴岭而至。汇于岛下。岛若浮萍。每四月十九夜。八月十六夜。月上时。其光横亘东西。如虹桥之可蹑。其广若匹练。此看月之所由名也。岛上有小刹曰白莲。陋不堪宿。高丽郑臣保中州浙江人。仕宋为刑部员外郎。胡元混一天下。臣保耻之。浮海而东。居岛上。后移于瑞山大寺洞邑南五里。有望云岛城。即臣保所筑。瑞山之郑。皆臣保之后也。彼许衡吴澄经术文学。诚足称也。皆失身事元。臣保流落海外。独能全节。盖箕子后一人也。今失其址。余见许眉叟记月影台。台在昌原府治西三十里合浦古垒。当大海西畔。隔海东望熊山。每月既望初昏。海潮方满。登台观月影。月出蓖山成影。月影在海中。积九十七亿三万八千尺有奇而极。月离山则影散。夫何夜无月而岛之月必以四月十九夜。八月十六夜而横亘如桥。台之月必以每月既望。蓖山成影者。可异也。月之躔度。适当是欤。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48L 页
安兴镇
由泰安郡而抵安兴镇。镇城据山顶。山从白华之脉。斗入海中。岛屿错落于前。而安眠岛横其背。松林瀰漫。前有候望峰。凌虚台在其顶。临海斗绝不可登。其东南通豁无际。乃青徐界也。城西有险㠍曰关障项也。附岸船路。由凌虚台之内则曰内洋。由凌虚台之外曰外洋。洋内外之路。会于关障项。每潮盛而得过。不然辄覆败。此安兴镇之所由设也。
  安眠岛
西海之观。无如安眠岛。岛中幽靓多可居。地宜松。 朝家禁其斫。国有营造。辄往取之。由泰安而入至掘浦。掘浦者。 国朝所掘也。李土亭尝爱此岛溪洞。留连屡日。既而曰后必有凿此脉者。泰安郡吏房景龄者果献议观察营而凿之云。岛之脉。由白华而蔓延于海中。从其低处而决之。以通漕路差捷。然波涛相迫。以险津称。由掘浦而登三峰。峰崒拔临海。由三峰而至白沙汀。沙聚而成岭。岭上青松被之。转而观八枝松。松二株苍郁甚伟。其一已朽。凤凰台乃岛之最胜也。人家栉比。有京洛之风。夕景尤奇。岛屿互掩于前。而中开一门。畅豁可直通青齐。红晕涨海。天水渺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49H 页
茫。松翠堆积。余至今不能忘也。
  永保亭
亭在保宁界。今水军营也。地可藏船。其胜区称寒山寺。然寺亦无异观。松林夹两岭。海水入其中。至结城之南而止。亭据其腰。前阻岭。斜望沧海之色。恨不能敞。
  黄江
黄江据峡江之冲。两山甚狭。绿江流其间。虽未能宽豁。然幽靓萧散。尽峡景之最也。权文纯先生居之。有先生书院。其下多权氏之家。山水轩乃咨议权公之室。临江缥缈。闻之故老。权公与止庵金公亮行,永春南公肃宽结邻。茅宇相对。杖屦联翩。诚一时之盛也。止庵后移居骊上。南公没后子孙不能振。躬耕自给。独权氏后承得守旧业云。权氏之宗。多古迹可玩。
  丹阳邑村
丹阳邑村。虽饶幽居之趣。山气阴森不宜居。二乐楼凤栖亭。皆故时胜区。多古迹。今多颓圮。羽化桥在川傍。川源出自醴泉。萦回楼下。滢澈可意。
  下仙岩
下仙岩在郡南数十里。岩石无奇观。峡中故多胜此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49L 页
者。特川流有致故名。古称佛岩。林公霁光改为下仙。
  中仙岩
中仙岩岩势幽靓。水奔流为双瀑。上下石皆莹洁如玉。林木掩翳。川上石整叠若陛级可坐。余之游当秋深萧瑟。又助幽趣。
  上仙岩
由中仙岩踰一岭。未数里为上仙岩。大石盘陁溪上。可坐数十百人。称遮日岩。绝壁峻削。水势汇而稍阔。众石由水中磊落嵚崎。乱潨激射。过岩不数十步。丹崖矗立。高可百丈。是谓擎天壁。
  
守一庵
庵在上仙岩之上。其上为独乐城古址。地极幽窈。中仙上仙二岩旧无名。遂庵始得上仙岩。谷云金公寿增为清风府使。闻而来游。复得中仙岩。
  游仙台
由下仙岩入郡中。行可十馀里。其间溪流四五折。深者过膝。至此素石平潭甚佳。奇壮不如上仙而雅洁过之。皎莹不如中仙而平旷过之。是为游仙台。
  舍人岩
舍人岩。由郡后长林南行而至。临溪特立。高数十丈。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50H 页
若以石青石绿朱砂珊瑚雄黄乳金之属。层垒结成。调匀渲染。皱襞廉棱。如施绳墨。望之则神醉。近之则心怡。可敬可爱。不可名状。树花蓊蔚于其颠。由岩而下。川水渟湛莹碧可丈馀曰玉流潭。潭上石矶平滑可坐。名四仙岩。由岩而渡。有亭曰开荒。今为吴参判大益别业。
  云岩
由舍人岩东南未一里。得云岩。从外而视之。未知其奇。及至崖上俯视斗绝。清流湾回。沙石平铺。岸皆岩石。东边一岩特立。崛奇有纹。若云之兴。所以称云岩者欤。境深邃。且膏沃可居。乃柳西崖旧址也。
  长淮村
村在龟潭之侧。沈氏居之。退溪李先生记云广谷邃崦。可栖可耕。为隐居盘桓之所。即此地。丹阳虽以名区称。可居者绝少。惟长淮村平旷宜稻秫。且据岭路之阨。鱼盐可得以资。梨枣阴翳。鸡犬相闻。洵异境也。其傍有雪马洞。泉石甚奇。
  龟潭
自长淮滩而下。水势甚怒。击龟峰东崖。弯屈向北。汇于可隐峰下。势既杀。始折而西流。渟涵湛碧可三四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50L 页
里。洞门对峙。不见其外。龟峰雄峙水南。丹碧照映。其东峰曰吹笛峰最奇。其西峰曰离别峰。峭壁依若送人有情者。水北之山。蟠郁秀发。而最杰者曰可隐峰。其顶有古城。丽末峡民避倭寇处也。峰西邃谷。故处士丁愚潭时翰所居。今亦有数家村。村西岩峦出没。五峰联缀者曰五老峰也。又西两峰相次苍劲。为众峰之冠。若鸟骞而翔。气蒸而郁者。玄鹤䌽云峰也。行至潭尾南崖。三四峰耸然离立。色苍白四面整削者。玉笋峰也。并退溪所名也。江流至此平旷。洞口石上刻丹邱洞门四字。亦退溪笔也。潭之北岸。有石台隆然。平滑可坐。白沙萦铺其前。潭前诸胜纡映可望。台面刻降仙台。潭之南岸山崖陡出。林木蔚翳。名为二皓台。
  岛潭
由丹阳郡而北可十数里。有小渡。村人称马津。即所谓上津也。渡下津石壁峻巉。横峙北岸。是为栖鹤岩。濯缨子所名。李苍石埈尝搆亭者也。渡江而北。行山谷中且十五里。村里平远夷旷。三峰露其顶似神怪形。足骇初观。渐近而益奇。坐潭边柳阴而望之。皆挺拔峭直。中峰最高可数十丈。左右峰又稍低如雁行。上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51H 页
小舠溯而上。水北崖百丈苍壁中拆。穹然作门。空洞虚白。形如偃虹者石门也。又溯而上。至大岩之趾。折而西入。岩檐欲堕。潭光惨黑。疑有灵异之伏。不可久留。是为隐舟岩。沿而下至石门。由削岸而上。探一窟似釜似鼎似臼似棬。紫藓被石液。是谓仙人田。然不似田区。仙人田者俗称也。
  风水穴
屏山之下。有风水二穴。秋冬息春夏嘘。穴口帖地腹以入。窿然若室者。十馀步。小窦北出。过是多奇怪。形益幽森可怖。上下常有声澎湃。植炬而行得两穴。其西穴数十步。有深潭不可渡。其东穴深入。穴稍开若堂。高四五尺。后有窦若牖。牖下若有灶形。称古避兵处。屏山大抵皆嵌空土附之。上多黄杨及杏。
  寒碧楼
清风府治背江而面凤岭。衙舍及村家缘岸布列。而锦屏山隔江而立。鞰藉秀丽。横遮江外之峭险。楼当锦屏之正面。此所以奇也。滩声常如风雨至。农岩诗云滩声每夜雨。山色一楼云者是也。月从屏山而上。影倒江中若玉浮屠然。溯江而上可十许里。有鹤巢岩。岩石从水中起伏。露背如龟龙。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51L 页
桃花洞
桃花洞距府南可十里。其傍凌江洞也。舍江缘溪而入。有卧瀑有澄潭。幽窈静僻。村家萧洒可喜。中有吹笛台。高数仞。左右石壁如叠成。其上有路。通白云洞以属龙湫。
  漱玉亭
漱玉之瀑。在鸟岭之右。澄潭数亩。净绿如鉴。岸上有后溪赵公裕寿所树亭子。今废为荒田。余尝入延礼县。穿山路而往。冻雪峥嵘。冰瀑琤琮如琴筑。飞沫累累如玉假山。瑰奇眩晃。但恨洞府不能宽豁。
  
孤山亭
槐山山气粗健。然华阳之水。贯峡而出。为之襟带。临江而岩石多盘陀可坐。孤山亭即柳西坰别业也。川自东来。北折西转。又北流如弯弓。小山陡起。左右苍壁奇峭。其下绿潭颇深广。白沙映带。境界开豁。亭右之壁刻朱天使之蕃笔隐屏二字。北望金柏谷得臣之墟。烟树点缀。昔李提督追倭至忠州。时倭据鸟岭不得过。别将由槐山出清州之松面村屯尚州。其路循此川之源也。
  华阳洞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52H 页
由菁川而入华阳。第一曲曰擎天壁。二曲曰云影潭。三曲曰泣弓岩。四曲曰金沙潭。五曲曰凌云台。六曲曰瞻星台。七曲曰卧龙岩。八曲曰鹤巢台。九曲曰巴串。擎天壁。以壁势而名。其势也直。云影潭以水景而名。其景也澄。泣弓岩以事实而名。其事也悲。金沙潭以潭光而名。其光也丽。凌云台以山气而名。其气也蔚。瞻星台以崖刻而名。其刻也深。卧龙岩以岩形而名。其形也奇。鹤巢台以峰壑之趣而名。其趣也幽。巴串以水石之韵而名。其韵也清奇昭朗。然华阳之名。以 皇庙而益彰。过是者彷徨踯躅而不能去。岂徒以一山一水哉。
  仙游洞
仙游洞有内外。其外在闻庆曦阳山之西二十里。其内在巴串之上十里。盘瀑清爽。峰壑幽窈。溪右大岩成台。前对绝壁。洞外李氏主之。建数间亭子。李氏即东皋相国之后也。洞中乱石罗列。如龟伏如蟾蹲。沿溪而下数百步。又有高岩岋嶪。众岩戴之成门。岩上有一线路可通。川汇其底而成潭。中多石矶可坐。农岩品华阳诸胜。以仙游洞居葩谷之上。然仙游鞰藉幽丽。葩串雄浑奇绝。要在所乐之如何。恐难硬定高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52L 页
下也。
记上流江行
  弹琴台
弹琴台。横峙于忠州邑治之北。背大江而右獭川。地似弹琴故名。新罗时于勒仙人弹琴处也。 国制祀渎神于此。谓之杨津溟所。春秋降香祝有祠屋。其下滩声甚咽。人言申巡边据弹琴台而败。然实偾于丹月驿。而自投于弹琴之渊也。西北望楼岩。人户栉比。有京都江上之风。
  达川
达川即槐江之下流。甚清澈可意。为岭路之冲要。昔骑牛子李行尝水味曰如庐山水帘云。
  可兴
可兴在蔷薇山之麓。峡江曲折多危滩。山势蔽亏而有仓据其颠。初 国家输岭湖之粟。置水站以运之。今岭粟多由南海漕。湖粟多由西海漕。独忠州延礼槐山镇川清安阴城六邑之米。由江路而漕。仓底人多射利以为生。生活之饶。与木溪并称。
  映竹
映竹在嘉兴村西北二十里。其下有危滩。缘江芦花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53H 页
亘三十里。每秋初望之如雪。
  荪谷
荪谷在映竹之下原州境。故时诗人李达之所居也。江光平远多佳鱼。江上人捕之为生活。成氏多居之。处士成某之后也。处士有高致。每春至冰解。泛舟江上下百馀里。以鱼易酒饮之。有张志和之风。其子孙特渔父伍耳。无甚奇也。
  法泉
法泉与荪谷不远。临江岸而江光益浩渺。南望漆岩。村居平稳。烟树窈窕。洞益深而幽窈且豁。有溪涧之胜。村户充溢。洵江上之胜区也。
  兴元仓
横城众谷之水。至原州为蟾江。由北而横流。汇于仓北之岩。岩势千文。水声澒洞。由仓而南望。大江奔流。环江岸而西。与蟾江会。江路阔远。两岸几不辨人。仓底多业舟楫致富厚者。昔白沙李文忠尝不安于昏朝。欲退居于野。使郑锦南择地于上流。锦南图兴元而归。白沙欲居之。寻北窜而未果。
  清心楼
清心楼在骊州邑治。故黄骊县也。牧隐李公屡游楼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53L 页
上。有诗曰捍水功高马岩石。浮天势大龙门山。由楼而东望。丹室在右。神勒在左。每晨暮钟磬之音。渡江而来。亦胜区也。大江砰訇而至。触马岩而折而西。布漫阔远。无是邑治沦为湖。盖岩上有神马迹云。西望龙门插天。如云雾之兴。益知牧隐诗之妙也。白岩梨湖诸村居。映带上下。缘江楼台。花柳掩翳。士大夫多联居上流。江山无敌此者。昔尤庵宋先生寓居李贞翼故第。上章乞休退。尝夜登清心楼。望 孝宗陵。有诗曰夜久月沉 陵柏暗。不知何处跪陈辞。后 正宗大王驾幸骊上。骊上人士乞为文正立祠。 赐号大老。
  仰德村
仰德村在杨根境。临江村落翳然可喜。乃梧里李文忠所尝寓也。文忠为昏朝上疏劝其孝。为凶徒所斥。窜洪川。后放还居于此。
  石湖亭
石湖亭恕庵申公靖夏所居也。申公少有高致。好居江湖。每罢官即居此亭。临江陡绝。亭背高岭甚危。东望大江。纡回而汇于亭下。其势圆如上弦之月。白沙瀰漫盈瞩。月夜尤奇。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54H 页
记洞阴山水
  白鹭洲
白鹭洲在永平县南大路傍。抱川之水至万岁桥。与永平锦绣山南之水合。而至此中分。数十步而复合。大石盘陁其间。高数十丈。凡三层。层辄有枫松生。四面皆澄潭。故取李白诗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名之。今水道屡改。二歧合为一歧。石上刻尤翁白洲龙洲鉴湖绝句。洲西岩又刻白鹭洲三字。东崖石壁亦奇峭。
  三釜渊
三釜渊在永平北铁原境龙华洞。一称三釜落。貊北方言谓瀑为落。旧三渊先生所居也。苍岩可数十丈。有三瀑注下。最下瀑甚壮。湛然澄澈。可鉴丝发。山气四合幽森。县人旱辄祷雨于此。多验云。余尝乘月而观。月临瀑水。光如匹练。飞沫益眩。时京山李公与洞阴令朴在先游瀑下。传饮谈诗。遂入龙华村郑氏家。龙华亦峡居之胜也。
  禾积渊
禾积渊之源。发于青华山。与花江之水合。过铁原为七潭,八万岩。至永平北为渊。由西池店入可数里。穿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54L 页
松林下一麓。川横其前。色滢如碧玉。左右翠壁。杂花交映。川中石赑屃如龟伏。一峰斗起如禾积。此所以名也。峰上有甘泉至净。傍有龙穴。谚传固不可信。然石下窞洼无底。色惨黑。若神物之伏。龙不见石。纵横穿过。亦或有是也。石上有祀坛。水旱用牲币。载中祀。
  金水亭
由永平邑治而西。南望林麓秀丽。隐隐有异者。金水亭也。从野中行。挟川而往入亭北石门。门刻洞天石门。石峰笔也。临川大石。刻回澜石。天使许国笔也。亭扁金水亭。蓬莱笔也。亭傍古桧老松挺立。既登亭而望。川势弯回而至。圆如弓满。既抵亭北而复纡过亭下。亭下峭壁数十丈。色皎洁。缘壁细路甚危。然亦得通。是谓白云溪。野势平旷。绿芜无际。县门外林木葱青窈窕。故蓬莱别业。归于金氏。世传之。白云楼其室也。前对小姑山。妍妙如画。川光益滢碧。汇于山下。复漫流而去。白沙平铺。水中奇岩盘陀可坐曰琼岛。沙上白石其形洼。称莲花岩。傍刻蓬莱诗。又刻尊岩。亦并蓬莱笔也。蓬莱笔飘飘有仙气。于是乎称也。
  苍玉屏
苍玉屏在金水亭下可数里。县之镇山曰钟县。抽其
研经斋全集卷之五十 第 55H 页
东支至清冷潭之口。杀而为崖。潭在崖底。底皆石。其高者出没潭面。浮而类床者曰吐云。陷而类碓者曰洼樽。潭水溢而北流。西折为滩曰鸣玉。有削壁障其后。可数千丈。峒隐李公常披鹤氅。攀壁行如飞。既穷其顶。吹铁笛数弄。久之不返云。潭水从屏下行。绕出屏后。达于涟漳之水。屏之俯潭为台者四。曰白鹤曰青鹤曰散襟曰水镜。 宣庙谓朴思庵曰松筠节操。水月精神。尤翁书于散襟水镜之间而刻之。散襟之上曰拜鹃窝。思庵旧居。今为书院。潭之西院之左青鹤之上曰二养亭。思庵读书之所。而取伊川养德养体之语而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