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宋遗民传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62H 页
[宋遗民传]
易曰天地闭贤人隐。士当危乱之世。固当自引而违难。然值死地而苟违之不可。况其立朝而食禄者乎。苟然者必死人之事。若不保其职事死之亦必自量其义。或自戕而成仁。或自废而守志。然当国难而成仁者甚多。能终始不渝其志。自三代以下。盖亦鲜矣。遗民之多。自宋始。盖毡裘而统合天下。天地之大变。苟能自爱其躯者。宁欲事犬羊而为之臣哉。故宋之多遗民。不惟列朝之泽入于民者深也。昔元吴立夫作桑海录。明程敏政作宋遗民录。李小有撰广遗民录。万斯同撰宋季忠义录。其书皆不可得见。青庄李公德懋尝奉 教校宋史筌搜诸纪传。得谢翱等一百九人为补传。余既删其烦复。复从传记得若干人附以类。且糸以赞。非敢以掩其美。秪欲补其阙也。
谢翱字皋羽。一字皋父。福州人。父钥事亲孝。通春秋。咸淳初翱试进士不第。以古文自力。作宋铙歌鼓吹骑吹曲。上太常隶之。德祐时。元兵陷临安。丞相文天祥开府延平。翱破家赀募乡兵数百往会之。得署咨议参军。及天祥军败。被执。翱与之别而逃。宋亡而天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62L 页
祥又被杀于元。翱益悲愤冤恨。独携天祥所遗端州砚而远游。自号晞发子。又号宋累者。过姑苏,禹穴,蛟门,浙水之间。所至山川。如天祥所别处。或风景与别时相类。辄失声哭。岁庚寅过七里滩。登子陵台。台孤绝千丈。天寒风急。翱设天祥主再拜酹酒毕。号恸者三。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水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因作西台恸哭记。语多廋。人莫能解。台南有方干旧隐处曰白云村。翱好居之曰我死葬于此。时天下归元。东南之故老遗民。自晦匿。弃举子业。不事仕宦为吏。翱所至皆择之交。于吴主王英孙,徐天祐。于浦江主吴渭。于睦州主翁登。晚居钱塘。卖薪自食。以其羡资游江海。访前代故实。娶遗民刘氏女为妇。岁乙未翱病亟。谓其妻曰吾去家千里。惟方凤辈数人如兄弟。死必以赴。慎收吾文及遗骨以授之。卒年四十七。于是凤等如其言。葬之子陵台南。殉以文藁。伐石表之曰粤谢翱墓。初翱悲朋友道丧。思合同志氏名。作许剑录。筑亭勒石。期毋忘吴季子意而未果。凤等与同社严侣。为建许剑亭于墓右。以成其志。侣即子陵之三十世孙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63H 页
方凤字韶卿。浦江人。由太学生授容州学正。治毛诗。丞相陈宜中礼下之。使其二子受业。国亡隐居不仕。时浦江吴渭雅好客。延凤及谢翱,吴思齐。开月泉吟社。遗逸之士多往依之。凤与翱交最密。使其子肖从翱学春秋。翱尝留金华山中。岁暮与凤为文祭文天祥。共赋短歌行以写悲哀。
吴思齐字子善。丽水人。其学本之外曾祖陈亮。由任子补官摄嘉兴丞。数以书干用事者。言贾似道母丧不宜赐卤簿。因斥文及翁顾忌不力争。又言御史俞浙论谢堂去职。宰相附贵戚责言路。如朝廷何。遂忤似道。流寓桐庐。自号归全子。国亡有劝之仕者。辄谢曰处子已嫁。不能更二夫也。与谢翱,方凤等。客于浦阳吴渭家。为江源讲社。吟哦不辍。
吴渭字清翁。浦江人。仕义乌令。退居吴溪。远近人士从之游者殆二千七百馀人。渭子幼敏字功父。登亚榜进士。常师事翱。其子贵又从翱受春秋。渭弟谦字仲恭。与翱同年生。使其子似孙从翱游。及翱没。谦为墓志。幼敏捐田祀于月泉精舍。
邓牧钱塘人。少通庄列诸书。尝居馀杭之洞霄宫。经月不出。四方名士以文字请者踵相接也。非其人不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63L 页
与之接。遇谢翱于会稽。为方外友。翱见牧所为文章曰公不肯区区有所模拟。然法度高古。殆天才也。牧因言杭州多文士。盍往交之。翱遂挈家寓钱塘。牧出游佳山水。翱病笃而牧不归。作诗怀思之。牧归而翱没。悲惋不已。诔曰上世之士以文显。而君穷于文。痛哉皋父。
宋之亡。故老遗民。或事远游。间关越险阻而不自止。或为社事结纳。延远近同志之士。其志俱未可测也。昔张子房求客于沧海上。椎秦皇帝博浪沙中。子房岂能度其必中哉。其中之则足以报吾之雠。彼事远游者。殆子房之志哉。士不可徒手而有所为。夫聚人莫如文。彼皆忠义之徒。摧藏掩抑。无聊不平。相聚指划。挑成天下之变者。终古然矣。彼结社者岂由是乎。
郑思肖字亿翁。连江人。父起字叔起号菊山。以峭直闻淳祐中。郑清之再为相。起愤甚曰端平出师两京之败。清之罪也。欲再坏天下耶。即造其门而骂之。清之怒。执起及妻子下狱。赵与𦲅纵之。起复与贾似道论得失不合。遂见忤。又伏阙驳奸相史嵩之。其棘棘不阿人如此。思肖入太学应博学宏辞科。虏兵南下。上疏言朝政。辞甚切直。不报。国亡隐居吴下。自号所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64H 页
南。坐不北面。岁时伏腊。辄南向再拜。不与北人往来。或于人坐中见有语音异者。辄自引去。人亦不之怪也。扁其室曰本穴世界。本穴者大宋也。性爱竹。嗜餐梅花。工画墨兰。辄不画土根曰地乃他地矣。有邑宰强求其画。思肖怒曰头可斫。兰不可画。赵孟頫才名重当世。思肖恶其托于虏。与之绝。孟頫数往候之不得见。叹息而去。思肖好为歌诗。皆激烈。辄高吟泪下。或瞠而僵立。众指笑之。或破衣垢貌呓语。若有求而不获。尝曰众人所行。我不行。众人所不行。我行之。固知取骂于世。然卒莫之能改。又曰尧舜之圣。非吾君也。况于汤武乎。又况于非汤武者乎。尝谓人曰今无君父。世皆为贼。我当为天地斯道之主。主也者。主纲常于无穷也。人或笑之曰岂少君一人哉。思肖厉声曰正少我一人尔。不容不出为斯道立极。非不知贼之刀锯之痛。而痛有甚于刀锯。宁忍避一身之微痛。不救天下之至痛哉。其为文辄斥元人曰贼虏曰鞑靼。多记革世时事史所不载。晚而好性命之学。卒七十八。
崇祯十一年冬。苏州府承天寺浚井得一函。其外曰大宋铁函。经锢之再重。中有书二卷。名心史。称大宋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64L 页
孤臣郑思肖百拜封。藏书之日。为德祐九年。宋已亡矣。犹望张世杰陈宜中统兵外来。以复土宇。至于痛哭流涕而祷之天地。盟之大神。谓气化转移。必有一日。郡中人见者无不稽首。张国维刻之以传。又为思肖立祠。藏其函祠中。余得其本而读之。愤郁侘傺。激烈悲哀。诚可敬也。但事实往往与元史相舛。岂草野搜闻。多相抵捂而然欤。隆武时张公亦遭国难。投水死。噫何其与德祐时相似也。
赵孟坚字子固。海盐人。系出安定郡王。宝庆中进士。历官翰林学士承旨。工诗文书画。国亡后船载琴书酒具。箕踞歌离骚。县令梅黻到船求谒。孟坚辄飞棹而去。黻从岸上伫立而望之曰名可闻。身不可见。殆先生之谓欤。从弟孟頫自苕中来访。孟坚闭门不纳。夫人劝之。始令从后门入。坐定问弁山笠泽佳否。孟頫曰佳。孟坚曰弟奈山泽佳何。孟頫惭而退。即令苍头濯其坐具。
赵孟頖字景鲁。秀安僖王六世孙也。居吴兴。年十四荫补承务郎。转官高邮军判官。国亡浮沉里闾。以翰墨自娱。常焚香瀹茗。四时爱赏花草。欣然自得。其妻故吏部尚书陆德舆之女。德舆亦遗老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65H 页
赵文孙字道鸣。初名必𩐨。商王九世孙。居晋江。咸淳中恩赐出身。除长乐县主簿。国亡易今名。不接时人。以教授为事。
赵必涟字仲连。崇安人。开庆中以父荫当补官不受。筑室黄柏里。自号山泉。植梅数百株。名其居曰梅花庄。与弟若槸觞咏其中。精于医。有倚梅吟稿。若槸字自木。好游山水。
赵偕字子永。魏王廷美之后。自以前代宗室。深藏于大宝山。讲道逍遥。学者称宝峰先生。
赵良钧新安人。宋末进士及第。授修职郎广德军教授。宋亡不仕元。以春秋教授乡里。其徒俞皋字心远。良钧乡人也。从之受春秋学。以其所传。著春秋集传释义大成十二卷。
赵孟僩黄岩人。宋宗室也。尝师刘辰翁。德祐时文天祥开府浙西。辟为从事。仅五十日而军败。孟僩遂为道士。又为僧。自号三教遗逸。
赵德宋宗室也。举进士。入元不仕。隐居豫章东湖。以穷经为事。诸经皆有辩说。
文天祯庐陵人。天祥兄也。宝祐间乡举。署广济学谕。造士有方。以弟天祥死节。不仕元。遂居广济。家世业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65L 页
儒。
文应麟。天祥孙。倜党尚气节。景定中随其叔壁守惠州。壁降于元。应麟耻之。携二子遁于东莞之东渚。子孙为名族。
昔周伐纣。微子抱祭器而奔周。孔子称殷有三仁。微子与焉。盖其心出于至诚恻怛。惟知天命之攸在而不顾私。故孔子许之。然论诗而至于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喟然而叹。伤微子之事周而痛殷之亡。况德不及周而无微子之志。则是贪利而事雠也。岂不可羞者哉。赵孟坚等以故宗室。不肯事元。其闻罔仆之义者也。文天祯亦耿介自晦。不愧为天祥兄矣。
唐珏字玉潜。会稽人。号雷门。家贫聚徒授经。以养其母。岁戊寅。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珈。率其徒先掘宁宗理宗度宗杨后四陵。攫其珠宝。复发徽钦高孝光五帝并孟韦吴谢四后陵。弃骨草莽。珏闻之哀愤。与粤谢翱,永嘉林德阳,平阳郑朴翁,会稽王英孙谋之。亟货家具。执券行贷。得白金二百星。仍具酒肉。邀里中少年杂坐而饮且酣。少年起请曰公饮我。将欲何为。珏具告以收陵骨。众谢曰诺。或曰事露当奈何。珏曰今四郊多暴骨。取以易之。谁复知者。乃断文木为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66H 页
函。复黄绢为囊。各署某陵。夜将半分授诸少年而收之。既皆如约而至。蕝地以藏。为文而告之。诘朝仍出酬白金。且戒勿泄。又就宋常朝殿庭。掘冬青树。移植于所藏土堆上。每岁寒食。辄私往祭酹。真珈遂裒其骨。杂置牛马枯骼。建塔于杭州之故宫以压之。名曰镇南浮屠。杭民悲戚不忍仰视。不知陵骨实在也。珏一日忽若将绝者。良久始苏曰吾见一王者。命之曰藉尔掩骸。锡尔妇及子三人田三顷。后有治中袁俊斋者。邀珏为子受业。因问曰吾渡江闻有唐氏瘗宋诸陵骨。子岂其宗耶。或指珏曰此良是。俊斋拱手敬之。为之聘故国之公女。给故国之公田。后得三子如其梦。子珙为名儒。
王英孙字才翁。会稽人。少保克谦子。仕至将作主簿。自号修竹。与山阴徐天祐。好延宾客。为衣冠避难者所宗。
林德阳字景熙。亦曰景曦。或曰名景熙。温州人。太学生仕礼部架阁。客于王英孙。及杨琏真珈发诸帝陵。德阳等感愤不已。与同舍生郑朴翁等。为采药者。若丐者背竹箩草囊。手竹夹。匍匐草间。遇即投萝囊中。又铸白金作小牌百十。系腰间。潜贿西番僧曰今收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66L 页
陵骨。他不敢望。愿得高家孝家斯足矣。番僧左右之。果得两朝骨。为两函贮之。又闻理宗颅骨为虏人投湖水中。购渔人网得之。并唐珏所收者。托言藏佛经。遂葬于兰亭。或云德阳所收。归藏永嘉云。
郑朴翁字宗仁。温州人。咸淳末上舍。释褐历官国子正。国亡归隐芗山瀑下。王英孙馆之。教授子弟二十馀年而卒。
陶宗仪辍耕录。周密癸辛杂识。载掘陵事甚悉。云杨琏真珈发徽陵。有朽木一段。钦陵有木灯檠一枚。二帝遗骸。浮沉沙漠。初未尝还。盖当时已料其真伪未可知。不欲逆诈。亦以慰一时人心耳。有中官陵使罗铣买棺制衣。敛而焚之。按宋史乾道中。遣使求陵寝地。金人许以迁奉。且并归靖康梓宫。朝廷难之。金人乃以礼葬于巩县。巩县宋代列祖之陵也。金主雍贤主也。不应加无礼如金主亮也。又孙旸曰徽钦二帝陵在高丽地方。二陵大如山。高丽人亦皆知为宋二帝陵也。徽宗梓宫绍兴十二年八月。归殡于龙德宫。十月葬永祐陵。梓宫虽曰空棺。实有葬地葬日。钦宗梓宫初不渡江。而明有巩原之葬。未知林唐所收罗阉所敛即何陵。而木檠灯又何以明言耶。我国人尝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67H 页
称会宁有徽钦冢。会宁即高丽境也。钦陵为金所迁。则在会宁者即徽陵耳。
王炎午字鼎翁。庐陵人。为上舍生。少年负气节。会文天祥兴义旅。炎午诣军中论兵。天祥欲授之职。以母老固辞。寻丁母忧。庐墓三年。国亡不仕。初天祥被执过青原。炎午恐其不即死而隳前节。作生祭文。遍张驿道。以速其死曰。呜呼。大丞相可死矣。华元踉跄。子胥脱走。丞相自叙死者数矣。诚有不幸则国事未定。臣节未明。今鞠躬尽瘁则诸葛矣。保捍闽广则田单即墨矣。倡义勇出则颜平原申包胥矣。虽举事无成。而大节亦无愧。所欠一死耳。奈何再执。涉日踰时。就义寂寥。闻者惊惜。岂丞相尚欲脱去耶。尚欲有所为耶。昔东南全盛。不能解襄围。今以亡国一夫。而欲抗天下。南北之势既合。天人之际可知。今无可为。臣皆为执。臣子之于君父。临大节决无难事。可为则屈意忍死以就义。必不幸则仗大节以明分。故身执而勇于就义。当以杲卿张巡为上。李陵降矣。而曰欲有为。且思刎颈以见志。其言诚伪。既不可知。况形拘势禁。不及为者十八九。丞相之不为陵。不待智者而信。奈何慷慨迟回。日久月积。丞相不死。当有死丞相者矣。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67L 页
丞相何所俟乎。以旧主尚在。未忍弃捐也。蜀王衍既归。唐庄宗全其宗族。未几信伶人景进之计。衍族尽诛。可不畏哉。炎午晚进也。前成均之弟子员。进而父没。退而国亡。丞相起兵次乡国时。有少年狂子持斐牍叫军门。丞相察其忧愤而进之。怜其亲老而退之。非仆也耶。痛惟千载之事。既负于前。一得之愚。敢嘿于后。进薄昭之素服。先元亮之挽歌。愿与丞相商之。庐陵非丞相父母邦乎。赵太祖语孟昶母曰勿戚戚。行遣汝归蜀。昶母曰妾太原人。愿归太原。不愿归蜀。契丹迁晋出帝及李太后安太妃于建州。太后疾亟。谓帝曰我死焚我为灰。向南飏之。庶遗魂得返中国也。彼妇人尚眷眷故乡。不忍飘弃仇雠外国。况忠臣义士乎。自梅岭以出。纵不得留汉厩而从田横。亦当吐周粟而及孤竹。庐陵盛矣。科目尊矣。宰相忠烈。合为一传矣。旧主为老死于降邸。宋亡而赵不绝矣。不然或秋暑冬寒。五日不汗。瓜蒂喷鼻。死排墙死。盗贼毒蛇猛兽。死轻一死于鸿毛。亏一篑于泰山。或拘囚而不死。或遗旧主忧。纵不断赵盾之杀君。亦将悔伯仁之由我。则铸错已无铁。噬脐宁有口乎。呜呼。四忠一节。待公而六。为位其间。闻讣则哭。及天祥遇害。张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68H 页
千里持其骨归。炎午大恸。复为文祭之。
张千里字毅父。或曰名毅文字子载。庐陵人。少与丞相文天祥善。天祥既贵显。屡以官辟不就。及天祥被执北去。与之俱行。既至燕。寓于囚所之侧。日以美馔馈之者凡三载。潜制一椟。以待天祥。既被杀。以椟藏其首。复访求天祥妻欧阳氏于俘虏中。俾收其尸焚之。千里因拾遗骨。袭以重囊。与椟南归庐陵。付天祥家葬之。
邓郯字光荐。亦字中甫号中斋。庐陵人。故文天祥客也。虏陷广州。郯避地深山。适强寇至。妻子匿暗室。寇焚之。家属十二口皆死。郯随端宗入崖山。除礼部侍郎。己卯春。除学士院权直。及军溃郯赴海。虏人拯之。与天祥俱出岭。别于建康。归乡里。千里既赍归天祥遗骸。天祥子忽梦天祥怒云绳锯发断。明日视之。果有绳束发。郯赞其像曰目烱烱兮疏星晓寒。气郁郁兮晴雷殷山。头碎柱兮璧完。血化碧兮心丹。呜呼。曾谓斯人不在世间。郯尝曰天祥奉诏勤王。屡踬而逾奋。故其军日败势日蹙而归附日众。从之者亡家沉族而不悔。虽人心向中国思赵氏。亦由天祥之神气意度足以感悟之也。遂撰忠义之从天祥于督府者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68L 页
赵时赏等四十一人传行于世。
帝京景物略云信国既遇害。江南十义士舁之藁葬于都城小南门外五里道傍。大德二年。继子升至顺城门内。见石桥织绫户妇。即信国旧婢绿荷也。为升语刘牢子。乃引到葬处大小二僧塔。小石碑刻信公二字。遂以归葬庐陵。与张千里传参差者何也。千里即十义士之一也。惜乎。千里名独传。而九义士皆见佚也。王炎午之生祭信国亦烈矣。然知信国则未也。信国岂懦忍迟回者哉。贤者之心。未可知也。
罗公升字时翁。永礼人。大父开礼为武冈教授。从文天祥于闽广督府。为安抚使。兵败被执不食死。公升少以军功为本邑尉。伤大父死节。倾家赀北游燕赵。与宗室赵孟荣图复宋室。既而势不可为。渡钱塘作吊胥涛赋以寓意。弟宗仁亦不仕元。父死庐墓。哀泣不御酒肉者七年。
程楚翁嫛源人。德祐末。虏兵入临安。楚翁阴结死士。谋复郡城。事泄搒掠几死。贿守者得脱。从谢枋得于闽。及枋得被执。楚翁无所依。死于逆旅。
陈㝱立名植。以字行。漳浦人。淳祐进士。既而督岭南兵祥兴。帝航海。㝱立以舟师入援。崖山师溃。又驰檄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69H 页
诸蛮种。以兵相应。冀得纠结为宋立后也。闻张世杰覆舟。即变姓名。匿九候山。临死命葬海滨曰犹可南望崖山也。弟格为监簿。国亡死之。
张庆之字子善。建康人。少有志操。及长弃举子业。淹贯经史百氏。好游佳山水。自谓沈冥似海。峻厉似峰。自号海峰遗民。作传以伯夷,蒋诩,陶潜,司空图自况。初文天祥知平江。庆之为诸生。洎国亡。集杜诗。备述天祥大节。
滕塛字仲复。婺源人。尝得文天祥所书过金陵驿诗。悬于堂。日焚香拜泣。
卫富益华亭人。国亡日夜悲泣。设坛为文祭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门人私谥正节先生。
许月卿字太空。又字宋士。婺源人。父大宁有学行。尝教月卿曰段秀实笏击朱泚。颜真卿面折禄山。简策有光。精爽如此。推尔英烈追配古人。此高皇帝撰李若水赞也。尔其识之。月卿学于魏了翁。有志当世。以军功补校尉。及廷对忤史嵩之。后登第。复率三学诸生伏阙论权相。理宗目为狂生。历官浙西运干。时贾似道当国。月卿试馆职。言不合罢去。归乡里。国亡深居一室。制衰服哭。但书范灿寝所乘车数字。不言几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69L 页
十年。虽言亦如病狂。卒年七十。谢枋得尝署其门曰要看今日谢枋得。便有当年许月卿。人称山屋先生。
汪炎昶婺源人。受学于许月卿。隐居读书。不变宋时衣冠。后生少年见炎昶。咸以为前代遗贤。而炎昶亦自言曰吾古逸民也。学者称为古逸先生。家贫事母孝。母年八十有九而炎昶亦老。必躬自进食饮。炎昶尝从孙嵩游。
孙嵩字元京。休宁人。貌怪奇而趣尚幽洁。以荐入大学。国亡归隐海宁山中。自号艮山。杜门不与世接。
黄仲元字善甫号四如。莆田人。续之子。咸淳七年登第。陆秀夫荐充益王府撰述官。累除至福建参议官。皆不赴。国亡改名渊字天叟。自号韵乡赘翁。穷居稽古。深入理奥。其说多述朱子之绪。年八十二卒。
龚开字圣予。淮阴人。少负才气。博学好古。尤邃经术。尝与陆秀夫同居广陵幕中。国亡节操益高峻。卖书画自食。作文天祥,陆秀夫传。吴莱称其不减迁固。而诗苍老有力。开感时愤激。作宋江等三十六人赞。因曰江之所为。虽不得自齿。然其识性有过人者。古称柳盗蹠为盗之圣。以其守壹而至于极处。若江者其庶几乎。蹠与江与之盗名而不辞。躬履盗迹而无讳。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70H 页
岂若世之乱臣贼子畏影而自走。所为近在一身。而其祸未尝不流四海。呜呼。与其圣公之徒。孰若蹠与江也。盖有激而为是言也。
何时字了翁。乐安人。中进士。知兴国县。文天祥辟署帅府机宜。后归乡里。天祥开府南剑时。又起兵趍兴国复崇仁县。未几虏兵奄至。军败削发为僧。窜迹岭南。卖卜自给。因号坚白道人。
汪元量字大有号水云。钱塘人。长身而脩髯广额。音若洪钟。以善琴事谢后王昭仪。虏入临安。三宫北迁。元量从至燕京。少主与故宫人就元量学诗皆工。时文天祥囚于燕。元量日访于狱。为诗相倡和。多记北迁事。元主闻元量善鼓琴。召使鼓之。一再行。骎骎有渐离之志。顾无便可乘。乞为黄冠归江南。元主许之。少主及故驸马杨镇,丞相吴坚,留梦炎,参政家铉翁,文及翁,提刑陈杰,昭仪王氏,宫人王清惠,张琼英凡二十九人。酾酒城隅。赋诗饯之。元量鼓琴叙别。哀音促咽。听者泪下如雨。元量既南归。往来彭蠡匡庐。世莫测其去留。
观人必观其所为主。宋之末。杰然为名节冠者。非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乎。罗公升等或为其所辟。或与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70L 页
之友善。终始不渝节。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岂虚语哉。真山民者不传名字。亦不知何许人。但自号山民云。李乔叹以为不愧乃祖西山文忠公。由是知其姓为真氏。山民尝痛恨身值乱亡之世。深自湮晦。世无得而称焉。人或比之陶渊明。
章铸字子寿。吴兴人。仕为修职郎。谠直敢言。国亡归隐于家。元主召之不就。自以为世食宋禄。未尝北向。宋人之仕于元者。铸皆绝之。
陈应麟字天祺。鄞人。元人徵之。谓使者曰吾祖宗世为宋臣。不忍食异姓禄。固辞不起。
王昌世字昭辅。鄞人。尚书应麟子。恩补承务郎。未及仕国亡。应麟杜门不出。朝夕取经史讲解论辨。昌世甫十岁。性孝友。怡怡听受。殊闻异见。无不究悉。应麟所著撰。昌世搜辑考订。赞助为多。
应本仁字本立。鄞人。以家世为宋臣。义不仕元。隐居城南。博学好礼。喜施与。尝慕范仲淹所建义庄。割慈溪腴田五十馀亩。收岁入赒亲族里党贫不能昏姻丧葬者。又建义塾。延师训导亲族里党之子弟。供膳服用。悉有常制。后孙世守之。
孟文龙字震翁。吴人。昭慈太后之世侄孙。尝为浙东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71H 页
提举。虏兵来侵。文龙与守臣议拒守不合。遂返故里。国亡不出。
孟子之训有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彼世臣者。皆尝蒙恩泽而共休戚。与草野疏逖之臣有异矣。当国家有变。草野多死节之士。而世臣则顾反有逊者何哉。槩其平日迷离于宠荣之中。如尚口腹人饫厚味而腐肠胃。是以不能犯患难轻死生。草野之士虽未尝为人主所知。其心不为权势荣利所侵夺。君臣之大伦。油然而莫之遏。春秋讥世卿。不亦宜乎。然其世臣之笃忠贞者。不以盛衰兴亡渝其节。如孟子之训。真山民者其人乎。
刘辰翁字会孟。或曰名会孟号须溪。庐陵人。为太学生廷试。因言济王无后可痛。忠良戕害可伤。风节不竞可憾。忤贾似道意置丙科。江万里荐居史馆。又除太学博士。皆固辞。国亡不仕。隐居求道。
吴钦休宁人。补府学教授。国亡题屏曰殷周虽代而首阳自存。晋宋虽更而陶径自若。
陆霆龙华亭人。咸淳进士。国亡栖隐讲授。不易衣冠。
曹应符华亭人。谨身饬行。乡里推重。景定中进士。官迪功郎。国亡隐居不仕。族人光远亦进士。官军器监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71L 页
簿。国亡衣冠不改。人称大头巾相公。
王汉老仕至知明州。国亡誓不过江。不入城市。以寿终。
陈存湖州人。历官御史。国亡元人七徵不起。绝谷七日而卒。
胡幼黄字成玉。咸淳末中进士及第。时伯颜入寇。宋之取士迄于此科。授节度推官。国亡退隐于家。元人搜求遗逸。幼黄避不出。
胡次焱字济鼎。婺源人。咸淳进士。官贵池尉。元兵南至。脱身归家。以易教授乡里。或劝其仕。次焱作媒婺问答诗以见志。
孙潼发桐庐人。咸淳进士。官军器干办公事。国亡避地万山中。程钜夫举潼发应遗逸。辞不起。
方逢振字君玉。逢辰弟也。景定进士。历官太府寺主簿。国亡退隐于家。元主诏程钜夫起为淮西按察佥事。辞不赴。讲学于石峡书院。学者称山房先生。
丁易东字汉臣。仕宋至朝奉大夫太府寺簿兼枢密院编修官。入元不仕。教授乡里以终。
汪复字师颜。婺源人。宝庆进士。通判杨州致仕。部使者劝之仕。复愀然曰亡国大夫。复踽踽为世用耶。终不起。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72H 页
游汶字治望。德清人。咸淳进士。历官福建提刑。贾似道当国。汶与之论事。忠诚恳恳。顾似道不之用也。国亡隐居。蒲大全荐为福建路总管。固辞不就。尝大书衣背云前宋提刑。今为百姓。
钦德载吴县人。仕计议官。国亡不肯送降款。元兵生致之。欲授以官。德载裂其版授书。即遁隐碧岩山中。自号寿岩老人。
蒋捷字胜欲。阳羡人。德祐进士。国亡遁迹不仕。臧梦解陆垕交荐其才。卒不就。学者称竹山先生。
郑君老字邦寿。长溪人。咸淳进士。国亡徵书旁午。竟不起。学益笃。学者私谥曰靖节先生。
陶椿卿字均寿。定海人。以礼经魁乡试。覆试俱魁。父卒庐墓终身。元初被选举。力辞不起。
危复之字见心。抚州人。太学生。师事杨汉。博览群书。好读易。累被徵辟皆不起。隐于紫霞山中。学者私谥贞白先生。
吴龙翰字式贤。新安人。咸淳中乡荐授编校国史院实录。国亡不仕。筑三层楼。吟啸其中。楼前有古梅一树。遂自号古梅。
姚獬孙字应獬。慈溪人。官国子学录。正身率下。博学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72L 页
清介。国亡不仕。退隐双峰。
汪庭桂字秋芳。婺源人。举进士。国亡绝意仕进。授之官。辞以父母之养不就。
倪文一字元芳。福安人。咸淳进士。官清流知县。国亡隐居。徵辟不起。
张山翁字君寿。其先普州人。景定进士。德祐初。为荆湖宣抚干官。鄂守张晏然议降于元。山翁责之。晏然降。山翁被执不屈。行省官贾思贞义而释之。后居黄鹄山。聚徒教授。
洪希文字汝质。莆田人。父德章号吾圃。以贡士为兴化教谕。会兵乱。父子同居万山中。以贫终而无愠色。
陈敬叟字炳然。临武人。博学能诗文。咸淳进士。官耒阳学录。德祐既北行。遂与其子章伯隐居不仕。益肆力于诗文。章伯字奎龙。弃举子业。阔略不治生业。茅屋数椽。室中釜盎无一完者。惟闭门读书。
俞德邻字宗太。丹徒人。性孝友乐施与。咸淳进士。以文章重于时。元兵劫质军中不屈。卒全其身以归。行省交辟皆不就。优游林园。能保晚节。建阳熊禾称其诗皆关纲常云。
陈桂孙茶陵人。父天福。岁凶发廪平籴。贫不能籴者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73H 页
辄周之。后桂孙及兰孙俱登第。慕义乐施。有父风。遭国亡不复禄仕。营东山书院居之。以博学好古闻。
胡仲霖高安人。国亡耻食元禄。与其子希。俱隐遁洁身以终。
梁栋字隆吉。湘州人。登第调仁和尉。入帅幕。声名藉甚。国亡归隐武林。弟柱字仲砥。入茅山。从老氏学。栋往依之。遭诗祸名益著。江东人士从者甚众。
何梦桂字岩叟。淳安人。咸淳进士。历官太府卿。知国事不可为。引疾去。元人屡徵辟不起。筑室小酉源。自号潜斋。深于易。为诗淳朴。志节皎然。
王镃字介翁。括苍人。尝为县尉。元兵陷临安。弃官归隐湖山。结社赋诗。愤悯形于诗。
徐俊字英文。德清人。以明经为国子生。咸淳中率六馆诸生。请斩贾似道。疏三上不报。国亡遁于林野。累召不起。语及宋故。辄泫然流涕。私谥安节先生。
刘扬祖字弘宗。慈溪人。景定进士。为崇文院校书郎。时贾似道执政。扬祖挺然言事。忤其意斥外。后知将乐县。又言时政斥外。寻迁刑部员外郎。似道事土木求珍玩。扬祖又论之不报。叹曰大事去矣。始有隐遁之意。逾年而国亡。改冠服哀恸不自胜。元主下诏求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73L 页
贤。扬祖不忍闻。徙家云湖山。垦田给食。自号介白散人。以示不臣于元。
叶梦䲜建安人。应聘赴临安。少帝北行。遂隐于西瓯。讲学为事。著经史要旨。
伍典章汴人。失其名。德祐初为翰林典章。虏陷临安。庶官奔散。典章从端宗至崖山。国亡遁居县之西乡文章里。
文天锡字纯正。金坛人。五与乡荐。官宁国主簿。辞不仕。宋亡隐四平山中。皓首穷经。著述甚富。
金若洙字子房。休宁人。受学于程若庸。宝祐间。乡荐官黔江县令。国亡归筑东园。隐居读书。著性理字训集义。
林应成字汝大。咸淳中登进士第。历官宗正寺主簿。国亡隐居不仕。
缪主一字天隐。永嘉人。太学生。尝上书攻贾似道。国亡隐居教授。著易精蕴。
黄公绍字直翁。邵武人。咸淳进士。自号在轩。国亡隐居樵溪。长斋奉佛。
阴幼遇字时夫。奉新人。登宝祐九经科。五世同居。国亡不仕。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74H 页
李旬金字仲和号竹山。溧水人。以进士为无为军节制官。入元不仕。工书法。
陈仁子茶陵人。宋末应荐举。不仕于元。博学好古。同时有王显谟者。亦抗节隐鹜山。
宋秉孙字彝父。建阳人。笃志厉行。博学能文。嘉定时中进士。官主管馆阁文字。国亡不仕。以赋咏为娱。
金应桂字一之号荪壁。钱塘人。尝为县令。元初隐居风篁岭。著书工书画。性高亢。不肯为人下笔。
杜浚字若川。明春秋。领乡贡。革世后感激自悼。矫行晦迹。寄食西峰僧舍以终。尝以诗述志曰宁枉百里步。曲木不可息。宁忍三日饥。邪蒿不可食。
胡三省字身之。宁海人。宝祐进士。官朝奉郎。德祐初贾似道出师。辟与之俱。三省计不行。及师溃。三省从间道归。值国亡。隐居不仕。著资治通鉴音注及释文辨误百馀卷。德祐丙子。避地越之新昌失之。乱定复购他本为之注。岁乙酉书成。注中凡称宋。皆曰本朝。曰我宋。其释地理。皆用宋州县名。惟盖牟城注曰大元辽阳府路。以宋无此地。不得已书之。
昔皇明之亡也。会稽王毓蓍上书刘宗周曰。愿先生早自裁。毋为王炎午所吊。有友生来视。毓蓍曰子将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74L 页
如何。曰有陶渊明故事在。毓蓍曰不然。吾辈声色中人。虑久则难持也。遂投柳桥下以死。吴钦等皆持尺寸之节。久而不渝。不亦难乎。大抵拘囚束缚。以临斧钺。虽欲不守节亦何益。若遗民则无必死之地。又以敦迫加之。待以簪绂。夫夫也忍困苦经险艰而其心卒不可夺。此慷慨与从容之别也。
李如雷临武人。自号月溪逸士。国亡隐居力学。尝曰予宋之遗老也。虽未即委质于朝。忍事异姓。凡有述作。直纪岁。不题元年号。
李士华崇仁人。国亡人皆着方笠窄袖。士华独深衣幅巾。人以为迂。士华曰我故国之人。义当然耳。
潘音字声甫。新昌人。甫十岁。闻崖山之变。昏迷不食者屡日。见长者谈崖山事。辄涕下。及长绝意进取。衣服礼节。皆因宋制。掇野蔬以自给。或劝之曰陶渊明虽为晋守节。未尝不食粟。今何自苦乃尔。于是躬耕世田十馀亩。非其力不食。尝从吴澄学。澄以荐召欲行。音止之不从。遂筑室南洲山中。扁其室曰待清。隐居不出。常感愤于邑。形之赋咏。廉访使檄使之应召。音固辞。叹曰泉石痼肓。非其时莫可疗也。乙未卒。年八十六。时 皇明太祖皇帝已渡江。取太平路。待清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75H 页
之兆始符矣。
袁士元鄞县人。父镛咸淳进士。虏兵至。镛诣军前责以大义。遂见杀。后元人以士元为国史检阅官不就。
谢国光华亭人。咸淳乡贡。国亡程钜夫荐之。辄杜门称疾。
陈深字子微。平江人。国亡时仅弱冠。即笃志古学。闭门著书。元奎章阁臣以能书荐之。潜匿不出。自号清全。著读易编读诗编读春秋编。年七十而卒。子植字方叔。有孝行。屡辞召不起。善画工诗。自号慎独痴叟。
尧允恭字克游。海陵人。咸淳乡荐。国亡专意经传。江浙行省再檄充濂溪东川书院长。皆不赴。安贫乐善。自号观老人。时人称其古心绝俗。清气逼人。
吴定翁字仲容。临川人。清修文雅。荐辟相望。终身不为动。尝曰士无求用于世。惟求无愧于人。
黄淼字水心。瓯宁人。通经史百家。景定中乡荐。国亡不仕。隐于天湖山。筑室数椽。四围植柏。每自愧不能如夷齐之饿死。
陈汝达雷州人。国亡隐居不仕。
刘准鄞人。当宋末。知国事日非。隐居教授。绝意仕进。学者称为南窗先生。子汝舟字端父。守父训。平居无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75L 页
戏言惰容。郡之名士多从之游。一时林下衣冠为盛。
汪颢字季夷。弟瀚字幼海。奉化人。父懋卿与弟森卿。国亡俱杜门力学。灏及瀚传之。治易春秋。躬耕为养。灏早卒。瀚为马称德所荐。授衢州路学录。辞不赴。
岐裕斋解州人。逸其名。国亡隐居。以学行闻于世。时人称裕斋先生。尝于所居西南。建孔颜曾燕居堂及学舍。岁时率乡人修祀事。习礼仪叙乡饮。教树畜敦行艺。
贡士浚力学尚节。国亡不仕。尝建义塾。以待四方学者。乡人尊敬之。
汪宗臣婺源人。入元不仕。有至行。子孙同居。庭无间言。
邱蔡字吉甫。同安人。国亡避居海屿中。自号钓矶。风度凝然。学朱氏学而不求人知。著易解义,书直解,诗口义,春秋通义,周礼补亡。
刘友益字乐三。永新人。国亡卜筑万山间。杜门不与世接。著通鉴纲目书法。
程焕字时可。礼城人。两与乡漕荐。入元不仕。著有易传宗,书传通,诗传微。学者称巏山先生。
俞琰字玉吾。吴人。宝祐中以词赋称。国亡隐居不仕。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76H 页
元徵授温州学录不赴。琰好学。于书无不读。最精于易。好鼓琴。所著书千馀卷。
雷思齐字齐贤。临川人。国亡独居空山中。去儒服。为黄冠师。居乌石观。称空山先生。撰易图筮通辨义。载于道书中。诗豪健有奇气。后终于广信。
宋立国仁厚。未尝轻以罪杀士。士皆知爱其身。袁士元等之不仕元。有以哉。彼虽未尝仕。然能隐居著书。多羽翼经传。其功之及人者远矣。古所谓教行于下者是欤。
金履祥字吉父。兰溪人。补太学生。博学笃行。不事进所。以匡济为己任。师事何基,王柏。会襄樊围急。履祥进牵制捣虚之策。请以重兵由海道趍燕蓟则襄樊自解。且备叙海舶所经历甚悉。朝廷不能用。德祐初起为史馆编校。辞不就。国亡自以宋室遗民。孤节自矢。屏居金华山中。穷约以终。宋亡以后所著文章。止书甲子。名其集曰乱藁。季子有俊才而夭。履祥甚悼之。名其集曰噫。因题之曰自丙子之难。而生前之望缺。自壬辰之戚而身后之望孤。曰乱曰噫。所以志也。著通鉴前编。临终戒其子曰吾尝三十馀年。用心于此书。所得之学。亦略可见。吾没当使许谦。录成定本。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76L 页
他日必能传之。卒年七十二。
许谦字益之。金华人。父觥淳祐进士。谦生数岁而孤。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稍长受业于金履祥。先是何基学于黄干。传于王柏。履祥学于柏而谦传履祥之学。世称为四贤。推原其统。接于朱熹云。荐之者章数上而终莫能致。隐居金华山。不出里闾四十年。浙东廉使王继学尝访谦。称清气逼人可畏。及门者甚众。独不授科举之文曰此义利所由分也。卒年六十八。门人称白云先生。著有四书丛说诗名物钞。
陈天瑞字德修。临海人。侍郎公辅之后。咸淳进士。师事王柏。志洁行廉。为金华令有能名。隐遁林壑。诗文极高古。
黄超然字立道。黄岩人。王柏门人也。两与乡贡。国亡不仕。筑四清道院居之。深于易。著周易通义发例,或问释蒙等书。
于石字介翁。自号紫岩。兰溪人。貌古气刚。喜诙谐业词赋。自负甚高。年三十而国亡。隐居不出。其诗豪宕激发。金履祥序其集。
徐钧字秉国。兰溪人。以父任为定远尉。国亡隐居。家故多书。读之至古今兴亡之变治乱之故。有慨于中。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五 第 477H 页
发为诗歌。名曰史咏。
熊禾字去非。建阳人。咸淳进士。尝从朱熹门人辅广而学。博通五经。授灵武州司户参军。值国亡刱云谷书院。汲引诸生。以道自任。谢枋得尝自誓曰不见南朝不著鞋。闻禾名。自江右而至。谈及宋亡。相与抱持而哭曰今天下皆贼。不为贼。惟足下与我尔。禾又刱鳌峰书院。改名鉌字位辛。以自晦。尝撰考亭书院记。有曰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临川吴澄亦撰此记。闻而止曰江南有人矣。禾自号勿轩。亦曰退斋。著四书标题,易经讲义。
邱富国字行可。建安人。尝受学于朱熹之门人。淳祐中登第。为端阳佥判。国亡不仕。著周易辑解,经世补遗。
陈友仁字君复。湖州人。隐居著书。尝因宋人旧本周礼集说而重辑之。且序题丙子后九岁。丙子为宋亡之岁。友仁不题至元年号。而上溯丙子以系年者。盖仿陶潜不书年号。但称甲子之例。
金履祥等学出朱文公。文公以复雠雪耻为事。从而学者口授尊攘之文。身事毡裘之朝。其可乎哉。履祥等诚不愧所学矣。彼许衡,吴澄之徒。又何为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