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皇明遗民传[五]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87H 页
沈兰先, 恽日初(子格), 吴参, 徐时勉, 陈朝典(子瑚), 雷士俊, 余怀, 陆世仪, 陈恭尹, 陶窳, 宋时㫌, 查士标, 孙尔祯(范苯,张翼星), 党湛(李士瑸,张珥), 黄家舒, 陈孝逸。
沈兰先。一名昀字甸华。号泰望山人。又号逊庵。杭州人。隐居著书。与魏禧友善。
恽日初。字仲升。江南武进人。少负材。年四十无所遇。受业于山阴刘宗周。世乱挈其子隐天台山中。间尝亲行。间历艰危。濒死者屡矣。及国亡为僧。不交当世者垂三十年以终。仲子格初字寿平。后以字行。更字正叔。号曰云外史。抗志养亲。著有南田集。工画山水花卉。
吴参。贵池人。父尊周。明末武进士。国亡遁迹不见。或传在南岳。参往求不得。时参丧其妇。子正名才数岁。托南昌彭士望。因变姓名为姬适。物色之终不遇。乃复从士望于宁都。躬耕以食。精理学。著里言。正名学于李腾蛟,魏礼为高弟。
徐时勉字克勤。苏州嘉定人。崇祯庚辰。以贡生特用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87L 页
知澄城县事。国亡隐居以终。有蘧庵东归藁。初 烈皇帝留意人材。命下第举人及廷试贡生。俱留特用。悉畀以民社之任。于是举人史惇以下一百六十三人。贡生吴康侯以下一百人。许同进士出身。时勉以复社耆宿。与于特用榜中。其后死事者陆培等凡十一人。如孝廉陈瑚,处士归庄敦高尚之节。亦不愧是科。
陈朝典字徵五。居太仓之蔚村。教授生徒。岁常五十人。学者称温如先生。中岁以其业传子瑚。晚遭于流离。蜗屋牛栏。偃仰啸歌。壬寅卒。年八十二。朝典少遭闵凶。常危坐如塑。不狎游不博簺。议论锋发。笼挫古今。宿素忧国。籍记天灾国故。著述数十万言。瑚字言夏。自称七十二潭渔父。崇祯壬午举人。通五经。求为实学。国变后绝意仕进。著圣学入门求道录。有确庵集。
雷士俊字伯吁。江都人。弱冠补杨州郡庠生。江右孝廉袁晦若以古文名。过江都。士俊喜从之游。其父起鲤曰学庸语孟。乃圣贤传心之旨。辞约理深。不知力索而从事文藻。何益于心身性命哉。于是士俊尽弃其学。取大全性理诸书。穷年探讨。尽得程朱之蕴。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88H 页
士俊性严毅慎交游。如袁继咸,施闰章始得相通问。国亡弃廪禄。筑室艾陵湖上。闭户著书。卒年五十八。
余怀字澹心。号鬘持老人。又称鬘叟。福建莆田人。国亡流寓南中。颇事声技。过江风流。推以为领袖。常赋金陵怀古诗。论者谓不减刘禹锡。有味外轩集。
陆世仪字道威。太仓州人。以儒学名。操履特端直。著有思辨录等书及桴亭集。
陈恭尹字元孝。号独漉山人。亦称罗浮布衣。广东南海人。少当国变。日有流离死亡之忧。甲乙以后。操心危虑患深。当不测之祸。幸得脱。魏世效曰恭尹当事会逼迫。假意而之智。以抒其祸患。不容不与世人酬接。朱彝尊亦曰元孝降志辱身。终当进之逸民之列。恭尹盛有诗名。兼工八分。晚年好道。结愿放生。人有乞其书者。笼禽而至。辄欣然洒翰。视禽之多寡。嬴缩其书以应之。四方碑板之酬。亦即遇物买放。赀尽乃已。有独漉堂集。
陶窳字苦子。广东顺德人。北田五子之一也。澹泊宁静。人莫见其是非好恶之迹。
宋时㫌字君召。交城人。有志圣贤之学。博通六经。务求至理。为文期根性命。不蹈浮华。工书法精诗学。律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88L 页
己甚严。然接人甚恭。暮年持心益勤。以心学教子弟。长子汉读书山中。以书戒曰宜常求放心。慰吾衰老。闻阎尔梅傅山之贤。命与之游。以故汉弱冠以端方称。蓉江孔蓼园慕之。徒步三千里。造门问道。告之曰学者多说一句话。无如静读数行书。多纵一时心。不如内观片刻心。逞才技无若养度量。侈嗜欲无若探义理。伯夷隘。不可以接人。然可以持身。柳下惠和。不可以治心。然可以处世。蓼园归而书诸左右。终身诵之。及卒陆世仪闻之。流涕曰古之遗逸也。
查士标字二瞻。号梅壑散人。海阳诸生。弃举子业。专事书画。家故饶裕。多鼎彝及宋元真迹。遂精鉴别。年八十四。卒于杨州。士标性疏懒嗜卧。日晡而起。畏接宾客。盖有托而逃者。有王额驸者贵甚拥高赀。尝三顾士标。终不答。亡何王败。人服其先见。平生无疾言危论。见后辈书画。必奖誉之。故名高而人不忌。与同里孙逸汪之端等。称四大家。
孙尔祯字玉屏。容城人。崇祯举人。国亡绝意仕进。与弟尔祚隐居教授。又清苑范苯字笃生。保定左卫张翼星字三明。并举人。苯以耕读自给。翼星隐于卜筮以终。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89H 页
党湛字子澄。同州人。性至孝。家贫不营生产。屏居古窑中。读书谈道。又同里贡生李士瑸,进士张珥。并不仕。潜心理学。士瑸著玉山集大学正谱。
黄家舒字汉臣。无锡人。以文章名。与顾杲同里友善。国亡弃诸生服以终。
陈孝逸字少游。江西临川人。与兄兴霸。从事进士业十七八年不成。遂弃去。兴霸喜谈兵论釰。抵掌天下事。酒后耳热。辄骂古伪豪杰。不直一钱。意欲带将军印树功名。后乃以悲愤卒。孝逸自乙酉栖迟穷谷。以抉发先代名硕源流为事。
夏道一, 萧显, 纪青(子映钟), 陆琏, 张屈, 杜浚, 陈梁, 祁骏佳, 张致中(子弨), 冯延年。
夏道一字元真。大名人。崇祯举人。明亡绝意仕进。率妇子耕绩以自给。时或操斤作纺车以鬻。人爱其坚致争购之。短衣行歌。间为诗文。脱藁即弃去。诸子亦不令读书。惟牧羊负薪而已。
萧显字中素。一字芷江。南松江人。能诗。国变隐云间。斲棺为业。尝持斧豪吟。后有物色之者。偕王介古遁入东海。不知所终。
纪青字竺元。上元人。少为诸生。弃去入天台为僧。复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89L 页
舍去。子映钟字伯紫。一字伯子。号戆叟。自称钟山遗老。移居仪真。尤负诗名。有真冷堂诗集。女名映淮字阿男。亦能诗。嫁莒氏。早寡。年五十馀以节终。
陆琏字茂璩。吴县人。两中武科。甲申后削发居莲子峰下。自号了缘道人。有枫江遗稿。
张屈字醒公。长洲人。国亡隐居。及卒乡里私谥贞节先生。有醒公诗藁。
杜浚字于皇。号茶村。初名诏先。湖广黄冈人。明末副榜贡生。诗文豪健。自辟町畦。有变雅堂集。浚与诸名士观灯舫于秦淮。有出百金置席上。为采赌鼓吹词。浚遽起攫之曰鲍叔知我贫。即振笔直书长歌一百七十四句。一座倾倒。晚年贫益甚。往来淮杨间。客死金陵。陈朋年葬之太平门麓。平生论诗极严。于时人多所诋诃。有富于财者重价购其集而焚之。乡人某搜得其遗行于世。即变雅堂集。盖不及十之三云。
陈梁字则梁。海盐人。好读书。晚岁隐于僧不茹荤。治生圹于郭外。结屋三楹覆之。语其友曰此亳社遗意也。题其柱云天下何思何虑。老僧不见不闻。暇辄召客纵饮圹前。有苋园集。
祁骏佳字季超。山阴人。颇嗜奇。尝去冠弛带。用墨纱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0H 页
束发。当前两分之。以金线圜其文。问之则曰此季布髡钳遗意也。营生圹。置棺一椁一。咸以不材木为之。厚不盈寸。曰吾尝恶世之为棺。盖下而两和者松脂。入地千年成琥珀。吾纳诸内。棺木既速朽。吾长寝琥珀之中。不愉快乎。弟豸佳字止祥。举崇祯孝廉。游复社。书画学董其昌。然不如骏佳之绝伦。
张致中字性符。淮安山阳人。隐居以终。有看尹文集。子弨字力臣。弃诸生不就。工六书。躬历焦山水澨。手拓瘗鹤铭而考證之。入秦谒唐昭陵。遍览从葬诸王公表碣。顾炎武请写其音学五书字㨾。镘木以行。
冯延年字千秋。秀水人。爱西湖之胜。筑快雪堂于湖上以居。中己卯乡试副榜。贡入北雍。崇祯庚辰。人咸劝就选人。入仕版。延年见时事不可为。归隐秋月庵。为社耆宿。
刘文炤, 王世德, 杨怀玉(伊尔韬), 张纪。
刘文炤字雪舫。任丘人。 烈皇帝中表兄弟也。其先海州人。刘山子以 成祖靖难功臣。授河阳卫正千户。九世迁宛平。传六世至应元。娶徐氏生 孝纯皇后。入宫为淑女。生 烈皇帝。失 光宗意。被谴薨。葬西山。子效祖娶杜氏生文炳,文耀,文炤。 上每瞻太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0L 页
后画像。左右辄云不似。乃遣大司礼武英殿中书至第。命大夫人口授画工。再易稿不似。时文炤尚幼。面颇肖太后。大夫人乃令文炤出。指授画成。凡四轴。择日具卤簿。迎入大明门。安奉先景神诸殿。上食如生。封徐氏瀛国大夫人。文炤授都督同知。太夫人年八十。时寇氛日恶。 上日夜焦劳。而犹遣大司礼赐金帛。文炳进太傅。文耀太子太保。文炤右都督。十七年三月十六日。李自成攻都门。明日文耀托太夫人于申湛然。以文炤付苍头。文炤不肯去。十八日文炳知事急。牵文炤手曰汝幼可无死。当逃去。得奉大夫人延刘氏祀。十九日文炤方侍杜夫人饭。家人直入呼曰城破矣。文炤饭碗脱地。直视杜夫人。夫人遽起登楼。文炤从之。入缳气急不能死。挣缳而下。遂逃去。是时杜夫人及二女文炳妻投缳死。文炳文耀及其季父继祖投井死。继祖妻左氏及二妾自焚死。一门死者四十二人。太夫人匿申湛然以免。而湛然用是为贼栲掠死。文炤避地秦邮者二十年。劳苦饥寒。而好学工诗。有揽蕙堂偶存。魏禧曰亲为天子懿戚及忠臣孝子之子若弟。虽庸人犹将爱敬之。而况刘君之贤者乎。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1H 页
王世德字克承号霜𦤎。始祖王某。洪武中自无锡迁北平。从靖难兵战死。世袭锦衣卫指挥佥事。世德少袭世职。尝居禁中宿卫。崇祯末天下大乱。人主孤立于上。朝臣方持门户竞朋党。不复以国事为意。世德慨然曰今天下有大弊四。戡乱须经济才而制科以虚文取之。所取非所用。弊一。廷臣日以门户恩雠相倾轧。贤者不免。弊二。刀笔吏得持大帅长短。弊三。三营官军诡寄糜饷者十八九。仓卒有变。不知何以待之。弊四。将上书极言不果。平居菀菀不自得。一夕梦天子授节钺出国门。甲骑万馀。㫌旗鼓吹震耀数十里。军容甚盛。自擐甲跃马而驰。马蹶惊寤。疽发于左股。血流不止。其义烈发愤如是。甲申三月。李自成陷京师。世德方徼巡北城。拔刀将引决。仆杨坤抱持夺刀。趋金刚寺。妻魏恭人已率诸妇女赴井死。以长子洁匿寺中。僧大门素善世德。以僧服进。遂祝发奔淮南。侨居安宜。与梁以樟偕隐。所与皆逸民高僧。常愤野史诬罔。不可传信后世。作崇祯遗录一卷。自序曰先帝以仁俭英敏之主。遭家不造。忧勤十七载。卒以亡国。臣日侍左右。知祸所从来。非无故矣。 上即位。诛逆珰斥宦官。虚心委任儒臣。而所谓儒者率庸劣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1L 页
骄横。惟知背公死党。致疆场曰蹙。盗贼蜂起。环顾中外。一无足恃。于是破格用人。求奇才图匡济。即有一二可用之才。而门户胶牢。不可破解。如其党力护持之。非其党纵才有可用。多方排陷。置之死地。而国家安危。曾莫之恤。朝用一人。夕而败矣。夕用一人。朝而戮矣。天子孑然孤立。宗社随之。呜呼。国家沦亡。谁之罪欤。每召大臣窃闻天语。咨询天下事。诸臣非惭汗。不能对。即龌龊举老生常谈。间有一二忠鲠敢言。又迂疏不识时务。不可用。臣窃恨之。魏珰窃国柄。威震天下。 先帝春秋方十七。不动声色。手剪除之。此固非中主所及。而畏天灾遵祖训。勤经筵求民瘼。未尝一日自暇逸。使君臣一德。将相协恭。即太平不难致。不幸有君无臣。卒之躬殉社稷。 中宫就缢。公主手刃。从来死国之烈。未有过于 先帝。亡国之痛。未有甚于 先帝者也。乃失身不肖之徒。自顾不免清议。肆为诽谤。或曰宠田妃任宦官以致亡。或曰贪利惜财以致亡。或曰好自用以致亡。举亡国之咎。归之君父。冀宽其误国之罪。转相告语。且笔之书。以欺天下后世之耳目。臣用是切齿腐心。深惧实录无存。后世将有与失德之主。同类并讥者矣。故录所闻见。凡野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2H 页
史之谬者正之。遗者补之。聊备实录万一。庶流言邪说不得肆其诬蔑。异时史笔或有取焉。盖世德之志。毕托是书。清人脩明史。徵遗书四方。录其副送史馆。世德之殁也。次子源以手藁殉葬。生万历癸丑。卒年八十有一。
杨怀玉吴人。精马槊。崇祯中以琴供奉。官太常丞。国亡携赐琴流转吴越间。同时有伊尔韬者会稽人。亦以琴供奉禁中。后老于吴中。
张纪字齐方。昆山人。父振德。纪承荫锦衣卫千户。国亡归乡里。有槩盖集。
张盖, 刘逢源, 呼谷, 潘江, 曹大复, 李中馥, 吴云, 喻指, 宋曹, 张果中, 彭了凡, 理鬯和, 李柏, 赵瑾, 钦兰, 张自烈, 闵麟嗣, 张若羲, 胡介。
张盖字覆舆。永平人。性孤介。善草书。家贫力学。母老饘粥不继。授徒以养。崇祯中。以次当贡太学不就。甲申后自闭土室中。穴而进食。岁时一出拜母。虽妻子不见也。后发狂死。年六十。其故人申涵光为立传。刻其遗诗一卷。
刘逢源字津逮。直隶曲周人。与申涵光,张盖,赵湛善。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2L 页
皆遗民也。
呼谷字得下。江南昆山人。尝作赏花诗以寓悲愤。词甚悽惋。
潘江字蜀藻。桐城人。工诗文。四方从游甚众。康熙己未。以博学鸿词荐。辞母老不赴。隐居著述。有六经蠡测,字学析疑,记事珠,古年谱,木斋诗集。
曹大复字宾鲁。巢县人。明诸生。端方好学。年七十慨然去乡邑。或遇之白石山禅林中。不交一言而去。计其年已百有三岁。
李中馥字凤石。太原人。天启举人。五十年未尝入官府。巡抚荐之。辞不赴。甲申闯贼遣人授伪官。怒曰诏召尚不趋。尔何为者。清初姜镶以大同叛。为县令画守御计。读书著述甚多。
吴云字舫翁。安成人。国亡为僧。尝从药地和尚游。药地即桐城方以智也。施闰章讲学青原。云与以智至。留连屡日。以智尝曰舫翁嘐嘐道古。狂者也。故于道近之。云虽以僧自晦。儒言儒行未或改也。
喻指字非指。江西南昌人。重气节。国亡即弃家浪游。沉酣诗酒。每语明朝事。必垂涕呜咽。后更姓名。与呱呱和尚俱老于江湖。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3H 页
宋曹字邠臣。盐城人。工诗善书。初举山林隐逸。辞以疾不就。清人以博学鸿辞荐。固辞不就。时人高其行。称为射陵先生。
张果中字于度。容城人。少从鹿善继学。左光斗,魏大口等罹党祸被逮。皆主其家。后隐苏门而卒。葬夏峰村北原。
彭了凡蠡县人。旧为诸生。甲申后游河朔。土人悯其贫。授之粟不受。竟坐死啸台傍。
理鬯和字寒石。西华人。本姓李。耻与李自成同姓。改今姓。学问该博。与贺仲轼友善。好登高慷慨悲歌。人莫能测。乱后航海而死。
李柏字雪木。郿县人。事母孝。避兵入太白山。读书数十年。贯穿百家。与朝邑李楷,富平李因笃。称关中三李。所著槲叶集。冷艳峭刻。如其为人。
赵瑾字懿侯。山西太原人。渔洋王士祯称其诗善学才调。
钦兰字序三。江南长洲人。工诗。少为诸生有名。国亡不仕。卖文自给。顾性耿介。离其妻无子。寄友人家以终。
张自烈字尔公。宜春人。博学洽闻。著四书大全辨,诸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3L 页
家辨,古今文辨十馀种。清人屡徵不就。著正字通。行于世。
闵麟嗣字宾连。江南歙县人。与魏禧善。其余忠宣祠及彭泽怀古诸篇。皆有深致。有庐游草悟雪草堂集。
张若羲字昊东。松江华亭人。崇祯癸未进士。于朱彝尊为中表兄。甲申后潜身家巷。躬自灌园。破屋置一榻。以延吴骐。暇日辄相酬和。
胡介。初名士登字彦远。浙江儒学生。少有高志。名誉甚盛。自河渚移钱塘。布衣食贫。妇翁少君及其女皆能诗。暇辄唱酬。晚逃于禅。年四十九而卒。
徐夜, 朱明镐, 陆嘉淑, 张实居, 宋徵璧, 吴时德, 吴懋谦, 吴宗潜(弟宗汉,宗泌), 钮棨, 吴磐, 陈鸿, 黄鼐, 周永年。
徐夜字东痴。一字长冥。又字稽庵。初名元善字长公。后慕嵇康为人。改今名。山东新城人。年二十九。弃诸生。隐东皋郑瀇河上。掘门土室。不游城市。清人以宏博荐。力辞不赴。常眷顾故国。与渔洋王士禛为外从兄弟。士禛欲约同志为搆草堂。又遗书县令云元道州状举处士张季秀。请县官为草堂十数间。给水田一二顷。免其当户徭役。令得保其志。又杨君谦稣谈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4H 页
所记中峰和尚草堂。乃冯海粟鍊泥。赵松雪搬运中峰涂壁。吴人至今传为美谈。明府能为此盛举。亦佳话也。竟未果。夜诗学陶韦。巉刻处似孟郊。士禛常目之为涧松露鹤。
朱明镐字昭苞。太仓州儒学生。隐居以终。
陆嘉淑字冰修。海宁人。每酒酣长谣。文采风流。溢于座。有辛斋遗藁。
张实居字宾公。邹平人。少保忠定公延登之孙。为王士禛内兄。有有萧亭集。士禛常序其诗。谓生席华膴。鸣钟列鼎。其所固有。一朝弃之如屣。甘就隐约。岂时命使然与。抑有托而逃焉者与。
宋徵璧字尚木。江南华亭人。天启中以膏粱少年入京师。时魏阉窃国柄。徵璧日贳酒悲歌燕市中。肮脏阨塞。一发之诗。感慨激楚。晚更和平深婉。归之于忠爱。有抱真堂集。
吴时德字不官。洞庭东山人。好交游。与诸名流结文酒社。国亡常歔欷慨叹。有晞发集。
吴懋谦字六益。号华苹山人。江南华亭布衣。有隽才。托迹临皋。以荒茅丛筱自蔽。雅多慷慨。有苧庵集。
吴宗潜初名系。字方轮。吴江人。补秀水学生。崇祯末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4L 页
以诸生负重名。国亡隐于医清。康熙丙寅年八十馀。将死忽起坐曰我尚有诗债未了。亟呼口授。挽沈介轩长歌数十韵。诗成瞑目而逝。有东篱野人诗草。弟宗汉初名振兰字九畹。补湖州府学生。为人温厚而严正。吴兴庄氏子聘修明史。坚拒之。卒免其祸。有南村集。宗汉弟宗泌。初名重晖字晓山。有西山集。宗潜兄弟九人。兵后率弃诸生。不就试。与邻邑隐君子往还酬唱。篇章甚富。宗潜辑其诗为惊隐篇。宗汉复增之为岁寒集。
钮棨号易庵。吴人。国亡筑楼溪滨。绕以脩竹。种菊其下。绝意人世。年八十馀卒。子手抄贞白楼集。以寄其族弟琇。其闰上巳诗序云上巳不是闰而诗纪异也。当右军作序纪年冠永和。乃其临流感慨。犹致叹于世殊事异。究厥所悲。一何遐也。
吴磐苕中人。家饶赀。工书博学。国亡绝意进取。同学者张安茂题其居。为才节士之庐。然负气自高。未尝韬晦。清中官方山备吴兴与之友善。重修逸老堂。乞其长句一联悬堂柱。磐立书曰山川无恙。叹前辈风流何处见。冷烟衰碣。古道斜阳。尽悲凉人物。止剩寒鸦。台阁重新。问苍穹英雄谁是。有补天巨手。回日雕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5H 页
戈。待整顿乾坤。再来杯酒。有怨家潜录其语。以磐阴蓄异谋。首之帅府。祸机不测。方山知之。乘夜撤去。力救之。费千馀金事乃已。
陈鸿字叔度。故侯官人。初石仓曹能始辄为鸿延誉。鸿仍居石仓。名其诗曰秋室篇。及能始殉节。鸿亦隐居不出。年七十二。以贫病死。无子不能葬。戊子周亮工入闽。任其葬。先是莆田布衣赵名璧字十五。亦工诗善画。性孤僻。多不为人作。惟山房寺壁则淋漓发墨。与鸿先后死。亮工因举名璧棺。与鸿合墓于小西湖之侧。为书碑曰明诗人陈叔度,赵十五合墓。
黄鼐字惟梅。故歙之望族。父俞能文工书。应中书试至京师。遂为大兴人。鼐生数岁。不与群儿嬉戏。及长治六经子史唐宋诸大家之言。初为顺天府学生。兄鼎中乡试。嫉之者谤其非土著。遂业太学。受知于祭酒李腾芳倪元璐时文震孟居政府每问天下人材。元璐必称鼐将荐之朝。以谗去不果。刘宗周金铉李自萱蔡懋德皆雅重其人。与之谈论文章经济。以至性命之学。辄穷日夜。尤矜细行。举动必以礼。妻告贫不给。顾而笑曰吾道固如是。客沧洲时。溃兵傅城而军。乃夜缒城过严围。从火光中匍匋。一夜走二百里。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5L 页
抵某帅壁。帅不为动。以计劫之以援师至。围乃得解。同行八九人。迨归止数人而已。甲申客莱州。闻寇变浮海避之劳山。其平生著述几尽见失。既而归见其兄弟。或劝之科举。笑不答。将复往海上。尰发于项。三日而死。鼐卓伟有大略。卒不为清人用。殁时年四十九。
周永年字安期。吴江人。吏部尚书恭肃公用 曾孙。家世奉佛。晚年撰吴都法乘。弘光中贻钱谦益书数万言。条列东南战守中兴建置事宜。凿凿可试用。乱后移家西山。每酒酣歔欷脱帽。垂顶童然。顾影长叹。丁亥发病。不汗而卒。
钱允治(弟允升), 吴梦旸, 吴鼎芳, 范汭, 徐允禄, 吴拭, 丁元公, 韩绎祖, 张宗观, 朱士稚, 华远臣, 吴嘉纪, 钟晓。
钱允治初名府。后以字行。更字功父。长洲人。弟允升初名泉。字右溪。皆攻苦博学。工文章。躬耕养亲。以孝友称江左。屡试不第。国亡即弃举业。流寓江湖间二十馀年。教授生徒。皆数百人。四方贤士大夫自北渡淮。自南渡江者。无不造庐请谒。后还旧里。门下皆一时英俊。以诗文名世者数十人。允治为人。平易和缓。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6H 页
慈祥恺悌。人接之煦煦自适。允升则端方诚悫。厚重简默。不喜饮酒观剧。少年有浮薄不合法度者。辄正色相规。允治有鹤山家咏诗十馀卷。允升集平生所言曰醒心录。其要皆辟良知家心学之非。以朱子居敬穷理为宗。年皆八十一。人称濑江二老云。
吴梦旸字允兆号射堂。归安人。有秋草诗甚悽惋。
吴鼎芳字凝夫。吴县人。后为僧名大香字唵㘕。居乌程之霞幕山。与范汭善。有披襟唱和集。
范汭字东生。乌程人。论者云汭莒产而侨寓吴门。吴鼎芳吴人而栖禅苕上。汭雅好浮白。高谈雄辩。鼎芳丰神蕴藉。恬淡寡言。踪迹虽殊。而论诗相若。
徐允禄字汝廉。苏州嘉定学生。天启辛酉。抵书钱谦益云正统己巳之役。徐珵得谋国大局。而于谦为,孤注公等当早决大计。劝请南渡。定商家五迁之议。至甲申其言果中。其风议亦大过人者。
吴拭字去尘。休宁人。雅善慷慨。家又饶赀。破产结客。客金陵。遍题十寺廊壁。神采溢目。寻避兵虞山。困厄以死。
丁元公字原躬。嘉兴布衣。性孤洁寡交游。善诗文有奇思。画山水人物佛像。工而不纤。晚为僧号愿庵。盖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6L 页
其胸怀有不可一世者。
韩绎祖字茂贻。乌程人。以儒学生终。
张宗观字用宾。一字朗屋。绍兴山阴人。少负王伯之略。与朱士稚齐名。士稚尝坐事系狱。宗观敛重货。赂狱吏得不死。既论释大喜。夜渡江驰见。为盗所杀。
朱士稚字伯虎。更字朗谱。世居山阴怪山下。祖赓少师文华殿太学士。士稚少好游侠。蓄声伎。最与张宗观善。吴人称山阴二朗。而已遭乱。散千金结客。坐系狱。以贿得释。放荡江湖间。至归安与潘章,吴炎善。每出三人必俱。至长洲交陈三岛。梅市交祁斑孙。长芦交朱彝尊。后先凡六人。往来吴越。以诗文相砥砺。己亥三岛以忧愤卒。士稚叹息悲思遂病膈。庚子卒。年四十七。
华远臣字孔舆。无锡人。少孤而贫。事母以孝称。长而习举子业。且潜心先儒义理之学。 皇朝既亡。绝意进取。肆力于诗文。从先朝士大夫游于灵岩邓尉间。有春草轩小藁。
吴嘉纪字野人。一字宾贤。江南泰州布衣。嗜书工诗。有陋轩集。晚居东陶。不交当世。王士禛见其五言诗清冷古淡。雪夜被酒为诗序。驰使三百里致之。嘉纪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7H 页
大喜。买舟至广陵谒谢。遂定交。
钟晓字人雅。或曰淳厓。不知何许人。崇祯末流寓昆山。混迹驵侩。屡易姓名。每岩墙垩粉。辄以所作题擘窠书。人多恶之。夏月沈饮大醉溺水死。
王岩, 屠爌, 董说, 杨文彩, 黄子锡, 顾柔谦(子祖禹), 刘参。
王岩初名天祐。字平格。宝应县博士弟子员也。明亡弃巾衫。更今名。性孝博学工文章。非先秦两汉书不读。非晋魏唐初盛诗不学也。从游者甚多。名公巨卿过䢴上。多上金币为寿。大贾以得其片言为光宠。所赠遗甚厚。辄分给穷乏者。年七十七卒。
屠爌字闇伯。嘉兴县学生。有勖斋集。
董说字雨若。乌程人。黄道周弟子也。晚为僧。名南潜字宝云。有礼草等十八集。
杨文彩字治文。晚号一水。家贫。幼尝卖炒豆。已而学攻木。日血指。每过童子塾。闻诵声。辄驻足而听。年十三四就学。一年而成。年未二十。教授弟子。多至数百十人。自贵公卿下逮工匠徒隶皆及门。尝著尚书绎十二卷。戊子江抚获信礼曹某起兵书。语及文彩。以三百骑缚去。财物书籍皆散亡。而尚书绎箧扃鐍如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7L 页
故。诸亲知往唁文彩。文彩颈被索背两手。缓周行。方吟咏作尚书绎。骑官夜使狞卒寝。待朝驱就道。文彩鼾睡达朝。同缚者皆惊呼称圣人。而骑官乃更拜文彩称义子。狱得释。甲辰六月病卒。年八十。将殁执门弟子魏禧手谓曰尚书绎。非吾一人书。当见于天下后世。
黄子锡字复仲。晚耕杼山。自号丽农。补嘉兴诸生。张溥,陈子龙咸器之。弘光乙酉。以登极恩中贡生第二人。当事者将授要职不果。子锡既居家。时时悲愤。习弓矢釰戟以自劳。倾家赀佐义人。又为之画计策。每岁三月十九日。必素食北向叩首。故旧或劝及时仕。可得显秩。子锡怆然曰吾家世受恩泽。子锡虽不才。宁孤负先人乎。益怏怏不自聊。壬寅乃挈家入杼山。课子沆及童仆。垦地种瓜。瓜大如斗味且甘。遂以为业。人因名之曰丽农瓜。更以馀暇作书。间行阡陌。荫长松临清流。辄写以自娱。壬子卒。年六十一。
顾柔谦字刚中。居苏州之常熟县。值甲申之变。哀愤往往形诗歌。不妄交游。以父执事马世奇。师事舅氏华允诚而江阴黄毓祺,嘉定黄淳耀。皆一见定交。与同邑徐澳尤笃。诸人先后死国难。柔谦皆设位而祭。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8H 页
为诗文吊之。长子祖禹亦弃学子业。见柔谦常闭门嘿坐。或竟日不食。祖禹叩头宽譬。柔谦乃曰汝能终身穷饿。不思富贵乎。祖禹应曰能。汝能以身为人机上肉。不思报复乎。祖禹应曰能。柔谦乃喜曰吾与汝偕隐耳。遂自名曰隐。字曰耕石。署其室曰伐檀。生万历乙巳。至再乙巳卒。所著有补韵略,六书考定十馀卷。和蛩草,山中吟,湖东杂咏,钓滨集。祖禹字景范。沈敏有大略。贫而廉介。不求名于时。与宁都魏禧为兄弟交。禧见其方舆纪要叹曰。此数千百年所绝者也。北平韩子孺从禧学。见之瞪目曰吾侨家云南。出入黔蜀者二十年。颇能知山川道里。顾先生闭目宛溪。足不出吴会。而所论攻守奇正荒僻幽尺之地。一一如目见而足履之者。岂不异哉。
刘参字功定。本宁都寒族。其兄弟皆执刀俎为业。而参读书为童子师自给。魏兆凤延为塾师。时参年三十九。兆凤子禧年十一。与谈论语。遂为忘年交。丁丑十二月二十四日。禧偶晨诣参门。阖排而入。见塾中纸钱灰飞揭满室。案上明灯炷香。参充然拱立有喜色。禧问何为。微笑对曰今日万寿节日也。甲申 天子崩。禧日夜诣曾传灿计事。越二日过参。参闻声走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8L 页
出。握禧手相向痛哭久之。参曰吾三日觅子不得。奈何。禧问欲有语耶。参曰无之。但欲见子一痛哭耳。参性懦拙。人每凌践之不能报。然多义激不自知。庚寅县城再陷。参为兵斫伤左手。既病疟遂卒。参性笃孝。年五十孺慕不衰。故参友八九人皆君子。而咸以德下之。
赵一桂, 闵遵古, 萧伦, 洪澜, 徐谦尊。
赵一桂不知何许人。崇祯甲申三月。流贼陷京师。 烈皇帝崩于煤山。大行舁至东华门。贼棺以柳。覆以蓬厂。老宫监三四人守其傍。诸臣遑遑方投揭报名。以俟伪命。无一人往临。甚者扬扬意得。挥鞭疾驰过之。而顺天府平州署吏目事省祭官赵一桂纠草莽。布衣孙繁祉等敛钱。营葬奠醊号哭云。谭吉璁者清康熙初客京师。尝遍谒昌平诸陵。撰肃松录二卷。得一桂事于州署故吏牍中。录之甚详。一桂既竣事。列其状申州。略曰职于三月二十五日。奉顺天府伪官李檄昌平州官吏。即动帑银。雇夫穿田妃圹。葬 崇祯帝及周后梓宫。四月初三日发引。初四日下窆。时会州库如洗。监葬官礼部主事许作梅束手无策。职与义士孙繁祉,刘汝朴等十人。敛钱僦夫。穿故妃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9H 页
圹。方中羡道长十三丈五尺。广一尺。深三丈五尺。督工四昼夜。至初四日寅时。羡道开通。始见圹宫石门。工匠以拐丁钥匙启门入。享殿三间。陈祭器。中设石案一。悬万寿灯二。旁列红紫锦绣缯币五色具。左右列侍宫嫔生存所用器物袭衣奁具。皆贮以木笥。朱红之。左旁石床一。床上叠𣰽毹五彩龙凤衾褥龙枕。又启中羡门。内大殿九间。正中石床高一尺五寸阔一丈。陈设衾褥如前殿。田贵妃棺椁厝其上。初四日申时。 先帝梓宫至陵停席棚。陈猪羊金银纸劄祭品。率众伏谒哭尽哀。奉梓宫下。职躬率夫役。奉移田妃柩于石床右。次奉 周皇后梓宫石床左。然后奉安 先帝梓宫居中。前妃葬于无事之日。棺椁如制。职见 先帝有棺无椁。遂移田妃椁用之。梓宫前各设香案祭器。职手燃万年灯。事毕掩中羡闭外羡门。复土与地平。初六日。又率诸人祭奠。号哭震天者。移时呼集西山口居民百馀人。畚土起冢。又筑冢墙高五尺有奇。孙繁祉系生员捐钱五十千。耆民刘汝朴钱五十千。白绅钱三十千。徐魁钱三十千。李某钱五十千。邓科钱五十千。赵永建钱五十千。刘应元钱二十千。王政行钱二十千云。许作梅河南新乡人。崇祯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399L 页
庚辰进士。官行人。从逆改伪礼政府属。一桂不知贼伪署官号。故仍称礼部主事伪顺天府李。未详何人。
闵遵古字无作号甘茶。博学尚义。与江天一同补府诸生。侨居芜湖。天一与侍郎金声起义。事败俱被执过芜湖。以囚服突至遵古家。从朱缨带刀者一人。遵古曰事至此奈何。天一曰无他言。今将往拜 孝陵。引颈受刃耳。时宾客满座。皆惊窜。惟一客不去。遵古进苦茗。天一饮数杯。议论益侃侃不已。遵古亟呼家人作鸡黍进酒。带刀者苦辞曰无以武人鄙我也。我雅知忠义。今世吾心服者史阁部可法,黄总兵得功,金翰林声及江公四人耳。然观子亦义士。吾坐此。子无乃有不尽之言。遽呼二小卒伺门外。带釰者竟去。遵古因叹不得一见金翰林。天一遽索败纸书数字授遵古。见声至则僧海明先在。与声密语去。声曰甚思一见文石也。文石天一字也。遵古乃令客具壶榼。自往招天一。带刀者不许。遵古曰君何与初言悖也。带刀者曰金翰林好持礼貌。自被执不少假借。使诸君并坐。我独侍立。岂情所堪耶。遵古复走往。欲言于声。甫坐定。其监押官张某踞对席坐。声忽移座南面。遵古不复言。张某遂出。以令箭檄带刀者。送天一来。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400H 页
诸人痛饮悲歌。追叙往事。相歔欷泣下。天明门外。弓刀环列。兵人大呼叱咜。遵古与客缓步出。道旁人窃语曰此时乃有此人也。声,天一既死。遵古即弃巾衫。终老田间。卒年六十馀。天一柬声时败纸尺许。作一百三十三字。遵古以锦轴装之。藏于家。
萧伦字彝叙。福建人。贾于芜湖。乙酉清人入南都。徽郡翰林金声,文学江天一举义恢复。兵败死。同殉者四人。中军吴祯,守备程尚遇,记室佘元英也。芜湖僧海明乃乞贷市棺。殓声尸。载归芜湖庵中。闵遵古闻之泣曰奈吾文石先生何。休宁贾程达可者愿捐三十金。遵古焚香泣拜声柩。以谋告海明曰金公同死者四人。念江先生。独不念三义士乎。遵古惆怅周行廊庑间。伦适见之。微笑曰君何所苦。遵古以情告。伦曰但将八十金事办矣。事久变生。吾不可待。朝日去。果殓三义士。凡所费金百馀。初声柩至。伦白衣冠往哭。见柩恶泫然曰此岂足卧公哉。吾有文柙值数十百金。其伐材而下上关税。环铜文㓒。皆在明时。此乃我公所安寝者也。遂易之。三义士者亦悉以善材改题。惟天一用声姻戚所治。其后天一弟与妇程氏皆奉柩归。惟吴佘无人至。遵古与海明复买地葬之。数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400L 页
年海明死。遵古从外归。遭伦于道。蹙然曰吾向葬吴佘二君。恨未立碑。今失葬处奈何。伦曰吾已记之。遂导遵古往。礼碑灿然。书名氏乡里。盖伦之为也。由是甚贫寒不能衣絮。遵古解旧衣衣之。犹自办钱百数。修义士墓。而遵古亦募民建崇义庵于海明墓傍。以表海明。
洪澜字远生。歙人。闻江天一名。负笈请为弟子。天一殉难。妻子将入官。澜毅然曰是澜责也。触热走烈日中数百里。以义劝助婚友及子贷。汗污衣无可易。辄浣衣于溪曝之。身伏水中。候衣燥而后行。求得百金赎天一妻子于官。以其馀买田宅。给饔飧焉。
徐谦尊字玄初。吴县府学生。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烈侠之士。好施与矜然诺。里有争。必造门徵曲直。自奉甚约。而四方贤豪往来信宿无虚日。国亡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谦尊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以利害嫌疑介意。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谦尊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之。卒杀谦尊。子𦐼好义有父风。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401H 页
任济世, 安璜, 费誓, 杨益介, 宋之盛, 王炜, 李世熊, 程邃, 黄逐, 阎修龄, 宗元豫。
任济世字仲望。明诸生。其先自九江卫徙宁都。济世以任侠好义闻于时。而乡里乃以道学称之。崇祯甲申。 帝殉社稷。济世与同里吴次盛等起义都昌勤王。推旧总督某为统帅。次盛性勇烈。济世有计识而俱不见用。济世见所推非其人。而弟安世兄子瑞尚稚。亦在师中。乃豫脱二子。挺身去。其后次盛等卒殉难。总督死都昌。济世遂落拓任侠江湖间。与林时益魏禧善。以安世及瑞托时益。使耕且学。雅不欲生子孙。弃室家而逃去。人或遇之。羽衣黄冠。莫知所终。
安璜无锡人。父绍芳字懋卿。有西林集。璜好学能文章。甲申后屏居不交人。不事佛而蔬食者三十年。手辑父藁而刻之。
费誓字所中。吴门奇士。弃诸生教授。而权奇之书。无所不究。人有以文章名节誉己者。誓辄摇手相戒。然乃其为诗感慨郁结而不可遏。读史当秦汉以至三国五代扰攘之际。扬眉抵掌。掀髯而笑。及天下既定。裂土而封。量才而官。修吏治兴礼乐。则嗒然不能终篇。
杨益介字友石。新建人。国变后苦节不屈。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401L 页
宋之盛字未有。崇祯己卯举人。国变隐居不出。
王炜号不庵。歙县人。父▣▣称贯一先生。母汪氏甚贤。与夫匡坐。集亲知讲五经四子无怠容。夫起乃起。乙酉秋。炜归而有吴下述昆山顾绛母饿死事。贯一叹息久之。敕诸孙断弃举子业。炜陆沈甘自废。弟默亦蔬食逃禅。
李世熊字元仲号愧庵。开宁化泉人。颜所居之斋曰但月。筑书舍名曰檀河。皆其志也。少有奇气。更危险以死不渝。喜读异书。二十中辛酉副榜。既遭甲申之变。自号寒支道人。屏居但月斋中。屡徵固辞不起。隆武初。用太学士黄道周都察院何楷礼部侍郎曹学佺等荐。徵拜翰林学士亦不就。世熊以大节自任。而审于机事。故动静不失其正。东南之乱。耿氏数见徵迫。世熊曰王审知辈固不足道。然今正未易得也。遂坚卧不顾。晚与程山谢文荐,甘京,宁都彭士望,魏禧礼善。少豪于酒。老则沈默。稍耽禅说。乡里屡被寇乱。辄设方略。卒年八十五。著有寒支集,钱神志,史感,物感,狗马史记,本行录,经正录。国变世熊常戚戚。母曰汝亦官耶。对曰然。儿弱冠食饩。岁糜朝廷金钱十馀两。金以百计者三。朝廷久豢养。无所于用。能不惨痛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402H 页
乎。尝抵书士望曰某痛愤是真痛愤。惭愧是真惭愧。爱敬是真爱敬。涕泪是真涕泪。
程邃字穆清号垢区。歙县人。善事父母兄长。举博士弟子员。以气节称。方颐广额。双眸烱烱。长八九尺。脩然伟丈夫。从黄道周,杨廷麟学。能诗画工书篆刻。明亡隐于广陵。放情诗酒。与先朝遗老相往来。己未以博学宏辞徵不起。转徙金陵。闭户著书。时龚贤以画山水名。隐山中。与邃为白头交。邃明于今古。著有日表姓氏等书。卒年八十六。
黄逐字天放号荡道人。成都人。祖某迁江宁。父某迁吴门。博学工诗。弱冠为博士弟子员。国亡焚巾衫。学篆刻。工秦汉文。钟鼎玉箸大小二十四家法。人呼铁笔公。为人耿介。不肯俯仰人。与高士程邃为世外交。京口焦山有古鼎。相传周时物。上有篆。人皆不识。逐一见译为今文。同时薛哲者定远人。字二吉。亦诸生。国亡弃去之。工篆刻。然惟善汉法。他不及也。
阎修龄淮安人。父世科家素贫。代有隐德。至世科廉正勤职。为清议所重。修龄甲申后弃诸生。以诗名江淮。子若璩好学能文章。
宗元豫字子发。兴化人。幼随父宦粤东。经长江历彭
研经斋全集卷之四十一 第 402L 页
蠡度梅岭。水陆数千里。元豫年虽少。神情独异。纵观名胜。胸次浩浩。父卒于官。舁榇归。值海内鼎沸。避地海滨。弃诸生。独携书数箧。兀坐十数年。淹博贯通。不问生产。至不能谋朝夕。徙居广陵京口间。卖文自食。性又狷介。遇富贵人。辄逃匿不见。于后学劝奖不衰。非沽文而馈金者。辄大怒。于是世俗刺其隘且矫。乃至唾骂。亦不顾也。所纂辑有两汉文删,卧游录,读史识小录,唐十二家诗删,明二十家诗删,唐宋明三朝十大家文删。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