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自动笺注)
硏經齋全集卷之二十二
 禮論一
  
親迎
孟子告子篇。
任人問於屋廬子曰親迎則不得妻。
不親迎則得妻。
親迎乎。
孟子曰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
奚啻色重
由此觀之。
親迎禮之輕者。
齊俗不親迎則詩人譏之。
諸侯士大夫之禮也。
天子則不親迎矣。
且雖諸侯士大夫不親迎者。
考之春秋
魯莊公親納幣一親逆女一而他無著見。
斯禮不行可知
至若孤子則多不親迎者。
記曰父醮子而命之迎。
昬義曰子承父命以迎。
親迎者。
必受父命也。
無父無所命也。
若不親迎則壻乃三月執贄而見婦之父及主婦
鄭康成曰見主婦者。
兄弟之道。
相親也。
主婦闔帍。
其內而見之。
亦見兄弟不踰閾之義。
本宗小功以下
兄弟之親也。
是故母黨兄弟之道也。
故服外祖父母以小功
婦黨兄弟之道也。
服妻之父母緦麻
小功以下之服也。
公父文伯之母。
季康子從祖叔母也。
康子往焉。
䦱門與之言。
皆不踰閾。
孔子以爲別於男女之禮。
今人新娶而見婦母而不有限者。
非禮也。
嘗見東人文。
有爲
婦父作墓文者稱半子
窃疑因胡俗半子之穪。
今考鄭康成說。
婿有子道
不敢授贄。
半子之稱。
豈亦昉於是乎
纓說
昏禮
主人入。
親脫婦之纓。
鄭玄婦人十五許嫁
笄而禮之
因著纓。
明有繫也。
盖以五采爲之。
其制未聞。
又據周禮巾車職。
五輅皆有繫纓就數。
鄭注彼纓皆用五采罽爲之。
其意以爲旣有就。
必以五采
但以罽則可施於車而不可施於婦。
故稱其制未聞。
內則婦事舅姑
衿纓
鄭又註婦人有纓。
繫屬也。
明與許嫁之纓同。
然纓有二等
男女未冠笄者。
総角衿纓
皆佩容臭
鄭云容臭香物也。
纓佩之。
此疑組屬也。
至若許嫁之纓。
示其繫屬也。
非事舅姑之纓也。
是故未許嫁者。
雖笄而不著許嫁之纓。
至若容臭之纓。
父母之側。
寧可一日捨也。
余嘗見許說文
釋纓曰冠系也。
从系嬰聲。
又其釋嬰曰頸餙也。
从女賏。
賏其連也。
又曰嬰兒乳。
常近母之纓。
故曰嬰兒
又釋賏曰頸餙也。
从二貝。
或言纓者以五采聯貝。
上繫于頸下當心胸
盖其制也。
許氏則及見之。
鄭氏則未及見之也。
鄭又許嫁之纓。
壻旣脫之。
不復施。
然觀許
嬰兒訓則壻雖脫而未嘗不施
且纓與嬰也賏也。
皆從貝而起。
或人之說。
其不妄乎。
缺項
儀禮
冠禮緇布冠缺項
靑組屬于項。
鄭康成曰缺讀如有頍者弁之頍。
緇布冠無笄者。
缺項
髮際結項中。
隅爲四綴以固冠
中有𦁐。
亦由固缺爲之。
其制難解
敖繼公曰冠後謂之缺項
缺項者。
盖別以緇布一條圍冠。
而後不合
故名之曰缺項
兩端有𦁐。
別以物貫穿連結之以固冠
又兩相以纓屬之。
結於頤下以自固
此說較鄭注尤明。
然此無正文。
鄭敖皆以意測之。
果能合古制否。
鄭注隅爲四綴者。
緇布四隅也。
欲以固冠而以繩結之也。
聶崇義三禮圖。
乃當首之四隅
綴之以繩而屬于冠武。
竊恐其制不如是也
且觀經旣穪靑組屬于缺。
兩端之𦁐。
以物貫穿者。
靑組纓。
亦非他物也。
笄禮
儀禮昏禮女子許嫁而醴之稱字。
許嫁之笄也。
小戴禮雜記曰女雖未許嫁。
年二十而笄。
此未許嫁之笄也。
許嫁之笄。
有笄有纓。
示有系屬
且女賓執禮
文縟矣。
未許嫁之笄。
有笄無纓。
無係屬。
不戒女賓。
其文畧矣。
女子年十五而許嫁者。
以其有嗣續之理而欲其及時也。
然人之疾病死喪事變故而不得以及時。
固亦遷延其期者有之矣。
是故聖人又爲二十笄之禮。
以待其過於時者。
過於時固貧約倉卒者。
故其禮又不得不畧也。
夫二十而笄者何也。
喪服小記曰丈夫冠而不爲殤。
婦人笄而不爲殤。
自十九歲以下屬之爲殤者。
以其弱也。
二十以上有成婦之道。
所以節也。
鄭玄笄女之禮。
猶冠男也。
此擧其槩。
且其禮之參差者則實多。
筮日
冠禮大節也。
主婦其可卛羣吏有司筮史
命之于西塾乎。
宿賓
冠禮大節也。
婦人無門外事
其可具服詣賓之門。
西面再拜而請之乎。
三加
冠禮大節也。
爵弁皮弁服玄端三者具焉。
爵弁服。
士之與君祭之服也。
皮弁服
士與君視朔之服也。
玄端
士之莫夕於朝之服也。
士之尊服
莫過於爵弁服。
故加之以爲榮也。
士妻則只有褖衣
爲從助祭之服。
不能具三者矣。
何由三加也。
三揖三讓
冠禮大節也。
婦人不下堂矣。
何由出門而迎。
在庭而揖。
當階而讓乎。
是皆不得同於冠男者也。
然則其賓當於外姻也。
其宿必女有司也。
其迎必於堂也。
將笄者必玄校也。
其位不於房外房內也。
陳服必於房中隱處也。
盥洗北也。
若其同於冠男者。
櫛纚酌醴稱字醴賓四者也。
其儀如之何
賓揖將笄者卽筵坐。
贊者坐櫛設纚
賓盥而筵前正纚
執笄自堂進笄。
賓執之進前乃祝。
如初乃笄。
興復位。
贊者卒笄者興。
適房之隱處
褖衣出。
贊者卒纓者。
櫛纚之儀也。
贊者洗于房中側。
酌醴加柶覆之。
面葉以出。
賓揖笄者就筵。
賓受醴加柶面枋。
筵前北面
笄者筵西拜受觶
賓東答拜
笄者又拜。
贊者脯醢
笄者卽筵坐。
左執觶。
右祭脯醢
以柶祭醴三。
興筵末坐
啐醴捷柶興拜
答拜
笄者又拜。
降筵坐。
奠觶拜。
執觶興。
答拜
笄者奠觶于薦東者。
酌醴之儀也。
笄者立房西偏東南
賓字之。
笄者對者。
稱字之儀也。
醴以壹獻之禮。
主婦酬賓束帛儷皮
出歸賓俎者。
醴賓之儀也。
此四者不可以不同也。
但笄者俠拜異於冠者
冠笄者。
男女重禮
禮常略於笄者。
男尙於女故也。
孔穎達許嫁而笄。
主婦女賓爲笄禮
若未許嫁之笄。
無主婦女賓。
不備儀也。
此漢儒所未言也。
經傳未及也。
孔氏何從臆斷乎。
近時魯莾滅裂
笄禮不行久矣
婦人女子遂昧於笄禮
禮莫重於正始
始之不圖
終於何有
不可不講也。
余嘗觀閨門之禮先壞而後家隨而壞。
閨門之禮先盛而後家隨而盛。
不亦惕然興感乎。
論笄
儀禮昏禮云女許嫁
笄而醴之稱字。
鄭玄許嫁
受納徵禮也。
笄女之禮。
猶冠男也。
賈公彦曰知許嫁受納徵者。
納采問名納吉三禮
使者往來
未成交親
故曲禮云非納幣
不交不親
女子之笄。
以是爲節也。
是故笄而不爲殤。
男子之冠而不爲殤也。
不爲殤者。
以其有成人之道也。
是故主人親迎也。
女次純衣纁𥿛。
次者少牢主婦髲鬄也。
純衣褖衣也。
纁𥿛者。
陰氣上交於陽者。
髲鬄褖衣
皆士妻助祭之服。
特纁𥿛者。
交接之義也。
觀今之俗。
室女旣嫁而後始從夫家而爲之笄。
匹庶娼妓之賤。
徑自加髢則指以爲恠駭
未知何禮也。
夫男子冠而後親迎
若不冠而親迎則有是理哉。
女子何獨不然乎。
夫以室女之身。
徑穿士妻助祭之服。
且以纁𥿛著交接之義。
太嫌於無節矣。
今之婚禮乃若是者何哉
婚禮以漸而進。
納采而告之。
問名而卜之。
納吉定之
又納徵而結之。
請期
而速之。
親迎納之
又見舅姑而饋之。
又贊醴而申之。
廟見而成之。
所以鄭重慇懃不可以苟合也。
是故笄禮之行於納徵後者
將㱕夫家
不宜女服行事
亦漸之義也。
是故使主婦女賓執其
用醴禮之
其祝必曰令月吉日
始加元服
棄爾幼志
順爾成德
醴辭必曰拜受祭之。
以定爾祥。
皆冠男之辭也。
女笄與男冠同。
則此皆不可廢也。
今人不行笄禮
故昧如也。
苟求其命之之義則皆在室女之時。
以未嫁故曰棄幼志也。
曰定爾祥也。
若已嫁則躬操蘋菜而從宗廟之事矣。
乃復曰棄幼志者。
不已贅乎。
同牢薦而行三酳之儀矣。
乃復曰定爾祥者。
不已後乎。
是故在室可笄也。
不在則不可笄
今之旣嫁而後始行笄禮者。
得不違於乎。
贊醴婦說
昏禮
婦旣見舅姑
而贊乃醴婦。
贊者家子弟或卑屬也。
婦旣見矣。
舅姑不自醴婦而使贊禮之者何也。
猶賓而尊之也。
其醴也。
席于戶牖間。
客位也。
昏禮醴賓
聘禮醴賓
于是
旣同牢而食。
成婦矣。
猶未也。
舅姑而成婦矣。
猶未也。
贊醴婦而始成婦矣。
于斯時也。
舅姑位于何。
舅立于阼階之席。
姑立
房外南面之席矣。
酌醴出房而面柄。
冠禮酌醴授賓而面葉異者何也。
便於授也。
冠禮酌醴授賓則面葉。
賓授子則面枋故異也。
拜受醴。
答拜送者何也。
此乃俠拜也。
俠拜者。
婦人之常拜。
又爲其爲舅姑醴己也。
坐取脯。
降出婦氏人於門外者何也。
得禮也。
婦人不下堂
何爲而出於寢門也。
舅姑時。
降階而受笲暇脩矣。
授笲者賤。
不可以升。
不得不階下而受之。
婦氏之人不得入門矣。
如之何不出而授之也。
此勢使之𤉷也。
敖繼公曰變于男子之禮。
亦未悉矣。
醴婦而舅姑入于室而婦盥饋者何也。
婦道旣成
而始將養也。
老醴婦說
昏禮
老醴婦于房中南面
舅姑醴婦之禮。
老者室老也。
舅姑旣沒則婦入三月而奠菜。
卽見舅姑之儀也。
室老之醴婦。
卽贊醴婦之儀也。
老者舅姑生存時所任用者。
因婦之廟見
達神意也。
不于堂而于房者。
尊者在之處也。
南面者。
如醴婦之席于戶牖間也。
曾子問曰女未廟見而死則如之何
孔子不遷于祖。
不祔于皇姑。
壻不杖不菲不次
歸葬於女氏之黨。
示未成婦也。
以其未得舅姑之命也。
揆以醴婦
之義。
老未醴之前
雖奠菜猶不成婦。
必醴之而後成婦。
同日乎。
不能同日
而女或先死
猶必行未成婦之禮也。
敎成祭說
儀禮
祖廟未毁。
敎于公宮三月
祖廟已毁則敎于宗室
毛傳引之以釋詩之采蘋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誰其尸之。
有齊季女之句。
此敎成祭之所由說也。
然考之禮。
女將行也無祭。
只有父醴之而俟迎者之禮。
與子親迎而父醮之禮同。
父醴于房中南面
母薦焉。
女奠爵于薦東者。
卽其儀也。
毛傳所稱禮之宗室
牲用魚。
芼之以藻者。
豈或因是而解之歟。
夫祖指女所自出之君。
國君五廟
太祖不毁。
然過五世矣。
雖不毁猶毁。
其餘先君若過高祖則毁其廟而遷之。
經云未毁者。
以其猶在今君四親廟之中也。
祖廟未毁而敎于公宮
統於祖也。
已毁而敎于宗室
統于宗也。
李心傳曰若祖廟已毁而敎於宗室
異姓者亦敎於宗子之家。
夫魯之孟文伯
公子慶父之孫。
叔孫得臣
公子牙之孫。
季孫行父
公子友之孫。
有女當行則當敎于公宮矣。
子服它。
孟獻子支子也。
叔仲昭伯
公孫玆之支孫也。
公彌。
季孫行父之支孫也。
其時
桓廟當毁。
女將嫁。
子服氏敎于孟孫之宗。
叔仲氏敎于叔孫之宗。
公彌敎于季孫之宗矣。
母拜子說
冠禮
冠者降筵北面坐。
取脯降自西階
東壁北面
見于母。
拜受
拜送
母又拜。
孔穎達冠子酒脯奠廟訖。
子取脯以見母。
母拜其脯。
重尊者處來。
故拜之。
非拜子也。
呂犬臨曰冠禮所薦脯醢
爲醴子設。
非奠廟也。
母雖尊。
從子之道。
故當其冠也。
成人之禮禮之
据是二說
孔䟽稱重尊者來者
誠失其旨矣。
呂說之有從子之道。
亦未爲得。
盖拜者拜其禮也。
再拜稽首
拜之至重者也。
是故傳云非天子寡君
無所稽首
然君有敬事
稽首於臣。
尙書太甲拜手稽首
成王拜手稽首是也
母之拜子亦猶是
獨父無拜。
以其至尊也。
是故當冠子時
升立于序端
西面而讓其阼階之位。
但立而觀之。
子亦旣冠而不更見父者。
亦以父之已觀也。
夫冠後而見者。
皆不先拜而有答拜焉。
父之先拜。
不可行之禮也。
然則母之先拜者。
尊亞於父而尊無二也。
獨特牲之餕。
有父拜子之禮。
傳重之故也。
捨此則無拜子之法耳。
九嬪世婦御說
昏義曰古者天子后。
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以聽天下內治
明章婦順
天子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以聽天下之外治。
章明天下男敎
故曰天子陽道
治陰德。
後儒夫人世婦御妻
天子宮中有位之妾。
鄭氏註又定后妃御見之法。
謂后當一夕
三夫人一夕
九嬪一夕
二十七世婦三夕
八十一御妻九夕
十五日一周
十五日以後反之
是說何所本也。
公定制。
以此荒淫之事導之乎。
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卽助后而明章婦順者也。
非皆承恩天子者也。
周禮天官
九嬪世婦女御與女祝女史婦功之屬。
各有分職
至若承恩天子者。
左右媵及姪姊焉。
鄭氏好測度
而釋經多以漢法况之
竊意漢時女寵甚多
宮中有此細瑣猥褻之法。
故推釋周禮。
周禮九嬪婦學之法。
以敎九御
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各帥其屬。
以時御叙王所
鄭氏遂指御叙御見之法以捏合之。
然竊意御叙內宰所敎九嬪陰禮
如絲之事。
正其服禁奇邪功緖之類。
陳而序次也。
進勸於王之所息而次叙之也。
然則不敢當夕者何也。
非古有是說乎。
曰此妾避女君御日。
妃妾之御。
自有定日
不可以無節也。
非定爲一夕三夕九夕之謂也。
后夫人將侍君。
前息燭。
後擧燭。
房中
朝服
燕服
然後入御於君。
鷄鳴
太師奏於階下
後夫人鳴佩玉房中
告去。
后夫人進見之法。
如齊風鷄鳴之詩是也
又衆妾不敢同於夫人
抱衾裯肅肅夜行
或早或夜。
在於君所
此衆妾進見之法。
召南小星之詩是也
毛氏訓小星之裯爲襌被。
得之
鄭氏以牀帳釋裯。
牀帳亦漢宮中制也。
趙李以來
艶妻富矣。
進見無法
故有抱帳而侍者
孔穎達二人共侍於君。
有須在帳者。
張逸亦言其碎矣。
是以集傳取毛而不取鄭。
后夫人
曲禮天子有后夫人
世婦
有嬪有妻有妾。
鄭氏引昏義天子后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以聽天下內治之說而釋之。
然考之周禮則無妻及妾。
故以女御御妻
而孔氏又言周禮在世婦上。
又無妾之文。
今此所陳。
周禮雜而不次者。
記者夏殷禮而言之。
夫論禮而有拘掣則
輒歸之夏殷禮者。
注䟽家之疵也。
周禮女御言數
鄭雖以昏義八十一御妻宲之。
昏義之御妻
御女之譌也。
何足的據
盖天子有后夫人九嬪而止。
至若御女者。
后與嬪之所從侍女也。
周官掌縫掌服之屬。
不當世婦次也。
諸侯夫人而止曰妻者。
指天之后諸侯夫人也。
曰妾者。
指天子之夫人
九嬪諸侯之嬪也。
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
天子得具焉。
諸侯則不得焉。
何者
白虎通義天子諸侯皆娶於三國九女
法地九州
又言天子娶於四國十二女
法天十二月
十二女者。
一后二夫人九嬪也。
從后而媵者一爲左媵一爲右媵
貴妾也。
后沒則繼而壼政
故或與后通稱妃。
檀弓所稱三妃未之從是也。
通稱三夫人
盖夫者扶也。
扶助人之義。
王后亦可稱夫人
周宣王姜后夫人
周官漿人夫人致飮于賓客是也
一嫡二媵各以姪娣從。
四國十二女而除三夫人則剩九女而爲嬪。
所謂姪娣
左媵姪娣右媵姪姊。
雖指諸侯之媵。
亦可推之于天子之媵矣。
世婦則有從先宮人而爲者。
有從女御加命者。
天官所以定數
而有婦德則充之。
其稱二十七世婦者。
記者
欲以合於六官之數而梗定之也。
是故命於奠𧁥者。
世婦也。
皆從男子者。
世婦也。
世婦以勞故於奠繭而考其功而命之。
世婦以位故從其夫而定其位而命之。
諸侯只一娶九女
然其貴妾亦有與夫人並稱妃者。
陳哀公元妃鄭姬生悼世子偃師
二妃生公子留
下妃生公子勝是也
九女而已
不得九嬪之制。
只於宮中媵御之班。
如晉辰嬴班在九人
杜祈班在四者是也
康成釋御妻
雖繆義也。
亦據昏義而云。
至若妾則無可援者。
釋曰妾賤者。
苟謂之賤則自九嬪以下
不得后齒
皆賤者也。
未知其賤者何所指也。
孔又以爲夏殷禮。
不允於義也。
接子之禮說
有生斯禮矣。
不以禮則歸於悖。
是故原其始也。
凡於昏姻交接以禮先之。
人有死則亦禮矣
不以禮則歸於罔。
是故愼其終也。
凡於棺斂祀享而以禮節之。
夫人初生也。
蒙昧無知
不得行禮
故乃以接子之禮。
正之於始也。
此自天子達於庶人
具有其禮。
夫不敢褻。
故妻生子而居側室
則夫齊不入側室門者是也
不敢瀆。
故夫作而自問之。
妻使姆衣服而對者是也
是故男則設弧門左
女則結
門右者。
所以陰陽之別也。
接子擇日
天子冢子太牢
國君世子亦如之。
大夫少牢
特豕
庶人特豚
冢子弟及衆妾之子則天諸侯少牢
大夫特豕
士庶特豚者。
所以尊卑之分也。
天子世子
朝服升自阼階西鄕
抱子自房出。
執禮稱辭。
君之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
世婦抱子升自西階
卿大夫長子生。
則父爲衣服。
而妻抱子出自房。
當楣立東面者。
所以上下之際也。
世子路寢
適子燕寢
庶子內寢
冢子未食而見。
必執其右手
適子庶子已食而見。
必循其首者。
所以分支適之統也。
卿大夫見長子。
姆先相曰母某敢用時日
秪見孺子
夫對曰欽有帥。
父執子之右手
咳而名之。
妻對曰記有成
左旋授師。
天子之見世子
命曰授太祖太宗社稷於子者三。
妃曰謹受命
拜而退者
所以傳重也。
見子而後適寢
夫入食如養禮
生子見於內寢
禮之入室
君已食徹焉。
使之特餕。
遂入御者
所以加恩惠也。
陰陽之別。
不正則禮易褻也。
尊卑之分。
不明則禮易紊也。
上下之際。
不定則禮易窮也。
支適之統。
不分則禮易濫也。
傳重之義。
不示則禮易瀆也。
恩惠之賜。
不加則禮易離也。
禮褻則女制乎男。
男伏於女。
禮紊則尊夷乎卑。
卑凌乎尊。
禮窮則上無以統乎上。
無以安乎下。
禮濫則本無以植而枝無以分。
禮瀆則統於是而壞而分於是而隳。
禮離則內齎其怨。
外啓其釁。
斯皆凶國禍家之所由來也。
是故於其始而正其禮也。
不然則豈於蒙昧無知之際。
何若汲汲哉。
聖人所以愼獨之工者。
必先袵席
以其至近也。
是以彤管進御之日。
小星抱衾之訓。
使之戒於初而謹於始。
余觀乘史。
不戒不謹招禍亂者。
相隨屬也。
雖以所覩聞者。
凡彜常之所壞。
縱情而聘慾者也。
然禮有分有等等有定。
庶人不可士禮
大夫之禮乎。
是故內則庶人側室者。
及月辰出居羣室
其問之也。
與子見父之禮無以異也。
無以異者。
生子而日再問之。
執手咳名之節。
至若所命之辭。
冢子則不行焉。
適子庶子見於外寢
禮帥初無辭者是也
是故鄭注無辭者。
謂欽有帥。
有成
今考陳氏註曰欽帥記成之辭。
與有爵者同。
故云無以異也。
庶人之禮不備
何以與有爵者同乎。
敎胄子辨
尙書舜典
帝曰夔。
命汝典樂
敎胄子。
直而溫寬而
剛而無虐簡而無傲
孔傳曰胄長也。
元子以下卿大夫子弟
歌詩蹈之舞之。
敎長國子
中和秪庸孝友
陸氏釋文以爲馬云胄長也。
敎長天下之子弟。
言以長天下子弟之道敎之也。
王制雜出漢博士之手。
彼未得見周禮尙書等諸經。
固多以己意竄入者。
往往漢制亂之。
有曰樂正四術四敎
先王詩書禮樂造士
春秋敎以禮樂
冬夏敎以詩書
王太子王子羣后太子
卿大夫元士之適子。
國之俊選皆造焉。
入學以齒。
方愨之徒乃曰天子之適庶皆與。
諸侯而下庶子不與
隆殺之別也。
大學也者
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也。
天子之適子。
當爲天子者也。
諸侯太子
當爲諸侯者也。
卿大夫之適子。
當爲宗者也。
凡爲天子諸侯爲宗者。
德必拔乎萃。
道必超乎類。
而後可以萬邦主一合羣族。
其所淬勵講磨之方。
固當與餘子殊矣。
是故舜之命夔也。
特先命之者
以有所重者也。
然非禁其餘子使不與於學也。
是故孔傳元子以下則天諸侯之嫡與支。
俱皆學焉。
方氏何獨天子之適庶皆與。
諸侯庶子不與耶。
孔又云至卿大夫子弟則凡卿大夫之適庶皆與焉。
方氏何獨其適與
公元前609年
而則庶不與也
周禮大司樂成均之法。
以治建國學政
而合國之子弟。
之子弟旣合焉。
則與孔傳符矣。
大戴禮古者王子年八歲而就外舍
小藝焉。
小節焉。
束髮而就大學
大藝
履大節焉。
尙書大傳使公卿之大子大夫元士之適子。
十有三年小學
見小節踐小義。
年二十入太學
大節大義
子年十五入小學見小節踐小義。
年十八入太學大節大義
尙書大傳王制同時而成。
王子不獨言王太子
可知本支之俱與也
至若元子餘子之入學
無所別矣。
獨其入學之年。
白虎八歲小學
十五入太學歲差殊矣。
此當因白乕後出而精矣。
公族之法。
莫嚴于晉成公時
宦卿之適而爲之田以爲公族
又宦其餘子。
亦爲餘子。
庶子爲公行。
是故趙盾雖長。
以母狄之故爲公行
旄車之族。
悼公時以荀家荀會欒黶韓無忌公族大夫
使訓卿之子弟共孝弟矣。
訓卿之子弟則未甞公族餘子公行
區以別之矣。
然則王制所言。
未有所本。
而方說又從而謬也。
關雎天子宮中之樂。
而雖閭里之間。
得用之者
以其修身齊家之法。
無間隆殺尊卑也。
聖人設敎于民。
皆欲
達其性。
何必局於地而限於分。
使敎有所不達者耶。
夫以國之俊選
皆造于學矣。
其卑且賤者。
奚止於諸卿大夫元士之支耶。
何爲許彼而不許此也。
諸侯卿大夫元士之支。
不如凡民俊秀
亦豈理也耶
宗小宗說上
戴記大傳曰有小宗而無大宗者。
大宗而無小宗者。
有無宗亦莫之宗者。
公子是也
公子宗道
公子之公爲其士大夫之庶者。
宗其士大夫之適者。
公子之宗道也。
先儒釋之曰公子不得宗君而亦不可無所係屬
故君使母弟一人爲之宗而諸公子屬焉者。
謂之大宗
無母弟則使庶弟一人攝焉而諸公子屬焉者。
謂之小宗
君之母弟庶弟一人而止則無以爲公子之宗。
是無宗也。
無諸公子宗於己。
是故亦莫之宗者也。
是故大宗死。
諸公子爲之齊衰九月
其母則小君也。
小君之服服之。
其妻則服齊衰三月
小宗死。
諸公子爲之大功九月
其母則庶母也。
其妻則兄弟之妻。
俱無服也。
此三者。
鄭氏以來得其說矣。
其釋公子之公爲其士大夫之庶者。
宗其士大夫之適以爲嫡。
卽公之母弟也。
立之爲庶子
之宗。
此說從古注䟽家之所同也。
余竊疑經旨不如此
傳有之。
爲人後者。
孰後。
大宗也。
曷爲大宗
大宗者尊之統也。
大宗者。
收族者也。
不可以絶。
族人支子大宗也。
適子不得大宗
之者大宗無後
同父仲叔之子皆可後之。
凡同祖同曾祖高祖
以及無服之子
皆可後之。
但取同繼別之宗者。
然絶己以後人。
非爲後之所安。
而舍多奪少。
亦非均安之道。
小宗之適子自繼小宗
支子大宗
支子卽庶也。
所謂爲其士大夫之庶者。
宗其士大夫之適者也。
是故小宗雖攝。
而自其長嫡以下爲繼禰之宗。
世則大宗爲別子。
而自其長嫡以下爲繼別之宗。
百世不遷
其無宗者勿論也。
君有合族之道。
然爲同姓異姓四方諸侯與夫天地神人之主。
不可偏於親屬之私。
令母弟若庶弟爲之宗。
母弟庶弟無他公子可與爲宗。
不立宗。
非爲絶之。
卽君之大宗焉耳
又如有大宗者而中絶則君乃命立其後
以其祖之不可餒也。
所謂公子之宗道也。
夫殷以兄弟相傳
宗法不立
宗法周制也。
詩之篤公劉章曰君之宗之者是也
周公時。
爲之詩曰本支百世
此乃百世不遷所由起也。
竊疑百世
不遷者。
一宗而已
如魯之於周也。
文王之昭。
管叔爲長。
得罪王室
周公爲之大宗
霍曹滕那衛蔡郜雍豊郕毛原畢郇諸國宗之。
又邘晉應韓
武王穆宗之。
凡蔣邢胙祭。
以周公胤宗之。
是故周公合族而爲常棣之詩。
以篤懿親之思。
魯公伯禽繼之。
春秋時
王室雖卑。
魯國雖微。
王姬諸侯則魯爲之主。
而晉衛曹蔡不與焉。
戰國時
滕猶稱魯曰宗國
所以大宗也。
武王莊王十五世。
自周公莊公十六世。
而猶爲之主婚
則其宗自如也。
滕自叔繡幾世至宣公
宣公隱公七世
又幾世而至文公。
當魯之益削。
猶以宗國稱之。
可知大宗一定則終其國而不之移。
至若魯之別子
周公第二胤而仕於王室
不得宗於魯。
周桓公之族也。
孝公之胤如公子益師者。
爲別子。
而公未命也。
觀乎師之從孫無駭之始爲展氏。
而知前此未有命也。
桓公之子公子慶父
叔牙季友而宗之。
慶父之族爲孟孫氏。
孟者庶長之號也。
三桓小宗矣。
五世而果遷之否。
賈䟽雖以慶父叔牙季友爲別子。
古經無所考也。
夫爲大宗者。
其時收族而已
及其沒也。
嗣繼之而宗之。
尊。
是故別子爲祖。
繼別爲宗。
繼禰者爲小宗
又曰尊祖敬宗
敬宗所以尊祖禰者是也
春秋之末。
宗法已壞。
以庶而簒嫡。
以支而代正者。
指不勝屈
然至漢時猶賜民當爲後者一級
有以見宗子之重也。
是以降。
不復講。
盖緣喪亂之際。
宗子支孫流離奔逬
無以統屬
不得行大宗小宗之法。
至若我東。
宗子貧弱困窮
無以爲諸族之宗。
今之大姓號稱簪組蟬聯者。
支裔也。
良法美制。
只行於有周八百年而止。
可以太息矣乎
宗小宗說下
一本萬殊者。
天地之理也。
本而不相殊則其本也孤。
殊而不相本則其殊也亂。
陽一而陰二。
故陽統而陰屬。
君一而民二。
故君統而民附。
宗法猶是也。
君之所統者廣。
故立大宗而屬其族。
以聽于君。
宗之支葉漸繁而各私其父。
故有東宮西宮南宮北宮焉。
異居者。
所以殊也。
同財者。
所以本也。
是故繼禰者統其兄弟
繼祖者統其從父兄弟。
繼曾祖者統其再從兄弟。
高祖者統其三從兄弟
是之謂小宗
而又皆合而聽於大宗
所謂小宗四而大宗一者
小宗四其殊也。
其殊之分。
至于無窮
大宗之一其本也。
其本之重。
至于無窮
百世者擧其大數也。
夫其義也。
於何乎見之。
於大夫婦人爲宗子齊衰三月者而見之矣。
夫兄弟從兄弟再從兄三從兄弟
皆於宗子不敢服其服。
齊衰三月而後
本服終之。
雖屬絶者。
亦皆越大功小功而與曾祖同服齊衰三月而除。
五屬內者
因其服而重之。
五屬之外者。
無於服而重之。
因其服而重之者
雖漸遠而至於服盡。
其重無减也。
無於服而重之者
漸踈至於屬絶。
其重亦無减者。
此臨之以祖也。
不可遷則宗亦不可遷明矣。
別子者。
非獨公之弟若庶弟也。
或以異姓始來在此國。
別於本國來者
別子例之。
如陳公子在齊
田成子而始大。
彼已離於陳。
故於陳而別。
已昌於齊。
故於齊乎別。
所謂別子也。
又或起於民庶
致位卿大夫者。
別子例之。
畢萬畢公之後而中爲民庶
仕於晉而封魏。
彼已微於姬。
故別其已微者。
已大於晉。
故別乎已大者
所謂別子也。
是故生則其族皆依之。
沒則其族皆尊之。
戴記所稱別子爲祖。
繼別爲宗。
繼禰爲小宗者。
別子沒後之辭也。
從其沒後之辭則不足以盡公子爲宗之義。
又別言小宗大宗與無宗。
與夫爲庶宗適之義。
公元前625年
旣已宗法所由起。
又以明君所未命
大宗不得立。
小宗不得攝。
無宗而不得繼庶。
無以宗其適。
夫君合族之道。
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者。
自爲別嫌微故也。
漢之韋玄成鄭玄之說。
小戴郊特牲。
以爲諸侯不敢天子
王者子弟始爲諸侯
不得出王之廟。
後世子孫祖其始封者而已
竊疑是說雖正。
然有未得事宲者。
考之春秋
左氏文公二年
君子有曰鄭祖厲王
厲王桓公之父。
鄭不祖桓公祖厲王者
桓公所自出也。
何得諸侯不敢天子乎。
左氏襄公十有二年
子乘卒。
于周
杜預周廟文王也。
昭公十八年
火作
子産使祝史主祏於周
杜預周廟厲王也。
安在諸侯不得出王之廟乎。
不惟諸侯而有是。
至若大夫別子亦有之。
如魯三桓出自桓公
故得立桓廟。
晉曲沃桓叔出自穆侯
故得立穆廟。
何謂公子不得諸侯也。
臣之不得父兄子弟戚戚於君者。
以其稱號位次之分也。
若其喪紀婚姻吉慶五祀之類。
不得不禀命於君而令於族而後
衆心專且一也。
所謂尊之統也。
若不存則立其所出之君之廟而如受命者。
故周不禁魯立文王
鄭立
厲王
不禁三桓桓公
不禁曲沃穆侯也歟
然此春秋時周室卑而諸侯大夫競焉。
故俗如此
公廟設私家。
子之所以譏也。
先儒以爲宗法之重。
常從繼別者。
故每論大宗也。
多擧繼別繼禰之義。
至若公子生。
已爲宗之義。
未之及焉。
藍田呂氏一君只有一人大宗
是誠近之。
然又不可於是也。
無母弟而有庶弟
不可爲大宗
又君無宗之命則雖母弟不可爲大宗
何能一君而輒有一大宗乎。
草廬吳氏謂兄弟自相宗。
然此又不可通者。
別族異國者。
有其兄弟之親相從者。
不可爲之宗而統之乎。
士會在秦之族。
別爲劉氏者。
當會在秦時必宗之矣。
有起於民庶而別爲大夫者。
苟有其同黨兄弟之親者。
不可爲之宗而統之乎。
考之喪服大夫昆弟爲士者。
一等大功服。
彼以尊臨之也。
尊臨之者其之統也。
震川歸氏引鄭之七穆
以爲各爲大宗之語。
然鄭七穆所出不傳
叔向之所稱七穆
穆之孫也。
其父皆穆之世子母弟也。
則當擇其長而宗諸弟大宗矣。
穆之世子庶弟也則又當擇其長而宗諸弟小宗矣。
其小宗大宗之別。
不能得焉。
何以七穆
之分而爲氏者。
謂皆爲大宗歟。
是皆未可通也。
公子之別子者。
以其別之於國君也。
非謂別於兄弟也。
曷爲別之於國君也。
先王慮之深矣。
魯秉周禮而隱桓子般之事起於兄弟從父兄弟之間。
又况他國乎。
是故絶其等威而防之也。
夫絶其等威而防之。
猶如是之僭亂
如其未絶其等威而防之。
其害又可勝道哉。
晉之桓莊之族。
偪于宗國
宋之戴桓之族。
亂於宗國
小宗強者也。
故曰先王慮之深矣。
祖宗君說
君之別子大宗矣。
大宗之嫡有封國君者。
此以起自民庶而爲大夫別子例例之。
則別子之先己爲大宗者。
將遷矣乎
將繼矣乎
喪服傳曰公子之子孫有封國君者則世世是人也。
祖公子。
自尊別於卑。
大宗之傳於百世者。
乃以子孫爲封君之故反遷之。
不封則百世而不遷
封君五世而遷者。
理安乎。
楊氏復有曰公子爲別子。
繼別爲宗。
謂之大宗
百世不遷
固以公子爲祖矣。
公子之子有封爲國君者。
後世子孫只得封君不得祖公子。
以紊其別子之宗。
是說誠可謂正矣。
但祖封君之子孫。
若嫡也則固嗣爲君矣。
若庶也則大夫士而
皆祖封君矣。
子之大宗無以繼之。
何以紊之乎。
盖先王之制
從尊尊而爲之序。
大宗所以尊者
君母弟之貴也。
夫君命之重也。
夫諸族之所依而宗之也。
若夫爲封君者。
五等之班也。
其貴則等。
土地之分也。
其重則均。
人民之衆。
官師之繁。
山川之主。
社稷之事。
所以依而宗之。
反有加於收族
其爲宗也。
公子之爲別子也甚矣。
其所謂祖封君而不祖公子歟。
然不祖公子者。
非謂封君卽殊而不祖也。
封君未甞立五者。
公子爲封君之禰則在禰廟
爲封君之祖則祖廟
爲封君之曾祖則在曾祖廟。
爲封君之高祖則在高祖
至五世則祧。
夫其五世之廟。
所以待始封君也。
子之祖雖尊。
爲臣者也。
爲臣則其廟不可比於爲君。
故遷之。
封君之祖。
爲君者也。
爲君則其廟不可齒於爲臣
故祖之。
然則子之祖。
可以不之祧哉。
王者之後不爲封君廟說
天子七廟
三昭三穆太祖之廟。
七者何也。
太祖必其德茂功盛。
流迓於無窮者。
而天子之誠。
足以上追于邃遠
可以孚格。
極其遠而七也。
諸侯五廟
二昭二穆太祖之廟。
而五者何也。
太祖類多子之
公元前659年
子弟異姓之有大勳勞於王室者也。
雖其功與德不及於天子之太祖
亦能垂裕于後。
而爲諸侯者其誠亦皆篤於報本
次之爲五也。
大夫三廟
一昭一穆太祖之廟而三者何也。
太祖類多諸侯別子及始爵者。
而其賢與勞。
足以及乎遠。
而爲大夫者亦以德而升。
足以享先無憾
次之爲三。
至若官師一廟
庶人之祭寢。
卑賤故也。
積厚者流澤廣而報之也亦隆。
積薄者流澤狹而報之也亦殺。
廟制所以節也。
然則天子至于大夫
皆有太祖
而其宗之也始重。
至若王者之後不爲始封之君立者何也。
以始封之君。
只欲其統承先王也。
非爲有功德也。
是故陳不廟閼父而廟舜。
杞不廟東樓公而廟禹。
宋不廟微子而祖湯。
陳杞文獻雖不足徵
至若宋則有可徵者。
戴公時正考甫得商頌十二篇周太師
歸以祀其先王。
間已亡缺
就其見在五篇而論之。
那祀湯之詩也。
烈祖
中宗之詩也。
玄鳥殷武
高宗之詩。
長發
大禘之詩也。
宋旣用天子之禮樂
故立湯之廟。
立中高宗二宗之廟。
用大禘之禮。
五詩所以廟祀也。
左氏傳文二年
君子曰宋祖帝乙
帝乙微子之父也。
宋旣祖湯而又
二宗矣。
何爲帝乙也。
二年
宋成公之時也。
上距帝乙十世
已遠矣而猶在不遷之限乎。
不遷則是廟矣。
然則微子不爲廟。
而獨帝乙爲廟乎。
微子之時。
固爲帝乙而祖之矣。
如魯之有文王
鄭之有厲王
微子沒而廟遂不毁。
亦如魯鄭所稱周廟也歟
不然何以帝乙乎。
繼統不繼嗣辨
公元1519年
明史世宗肅皇帝
憲宗純皇帝孫也。
興獻王安陸
正德十四年薨。
年十三。
世子理國事。
十六年三月
襲封武宗毅皇帝無嗣
慈壽皇太后與太學士楊廷和定策
遺詔迎王於興邸卽皇帝位
秋七月
進士張璁繼統繼嗣
追崇所生
興獻王廟於京師
廷和等力諫不聽
冬十月追尊興獻王爲興獻帝
妃爲興獻后
嘉靖元年
孝宗皇考
獻帝后爲本生父母
三月復上興獻后興國太后
三年正月
京刑部主事桂萼改稱孝宗皇伯考
夏四月
興國太后尊號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
追尊獻帝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
九月定稱孝宗皇伯考。
獻皇帝皇考
章聖皇太后聖母
武宗皇兄
藩王入繼大統
而議
崇其生父母者。
定陶共皇
宋濮王嘉靖大禮三者而已
定陶共皇立廟京師
序昭穆如者。
不過謬引冷褒段猶之議。
師丹之斥之昭示萬世
不可易也。
濮王之議。
雖發自韓歐
彼所爭者亦皆君子也。
遂卽寢息
至若邪論
士林而誤邦禮
流毒一時
啓禍於萬世
乖悖
不足論。
至若議之繼統不繼嗣者。
何所本也。
於經不見
於傳不載。
文餙奸邪耳。
統與嗣。
何可貳之乎。
夫統也者
太祖以下至於高曾祖禰
相屬者也。
統承武宗
嗣繼孝宗
孝宗
猶之武宗也。
今不考武宗而考興獻王
興獻王不得憲宗矣。
如是則不孝宗武宗之統絶。
憲宗以上太祖之統胥絶矣。
何繼之有。
世宗受於武宗
不受興獻王
所履武宗之位。
所莅者武宗之阼也。
假其名而奪其宲。
其可乎哉
春秋公羊傳曰何言乎升僖公
譏。
何譏爾。
逆祀也。
逆祀奈何
先禰而後祖也。
糓梁傳躋升也。
先親而後祖也。
逆祀也。
逆祀則是昭穆也。
昭穆則是無祖也。
祖則無天也。
故曰文無天。
左氏傳曰祀。
國之大事也。
而逆之。
可謂禮乎。
子雖齊聖
先父久矣
究此三傳
則以
公元1524年
閔公爲祖爲父。
僖公爲禰爲親爲子。
其指甚明。
孔子旣書曰逆祀
從祀矣。
盖僖雖閔之庶兄
而旣承其統則降而爲子矣。
閔雖文之從父
而旣子乎僖則尊而爲祖矣。
王侯之生也。
可以諸父昆弟爲臣矣。
臣者子道也。
死也豈不可諸父昆弟爲子乎。
子者臣道也。
故弟而繼兄之統則卽以生時所事子之道事之。
兄而繼弟之統則亦以生時所事子之道事之。
今文公躋僖於閔上。
是躋禰於祖上矣。
漢唐以來權臣擅權
宦竪亂政
以侄繼叔
以叔繼侄。
統嗣名素定。
宋時張齊賢等議。
眞宗太宗而祖太祖
雖以宋湜流俗見不得行。
然揆以三傳之義。
齊賢誠達於禮者也。
獨不見此乎。
世宗旣服武宗二十七日之制
則是嗣皇爲君父之服矣。
旣服矣。
反不禰武宗而稱皇兄
當時諸臣何不据是而折之乎。
昭穆
春秋魯文公之躋僖公逆祀也。
公羊謂先禰而後祖。
糓梁之說。
先親而後祖。
是明指閔公爲祖僖公爲父。
左氏所稱子雖齊聖
先父食之說。
其義亦然
杜預范寗孔穎達之說亂之。
云升西上
昭穆父子
惠公莊公當同南面西上
隱桓與閔僖亦當同北面西上
繼閔者在下
如此言者
兄弟昭穆之位也。
范云親謂僖祖謂莊。
如此言者
顚倒祖考也。
孔云父子昭穆
兄弟昭穆
故僖閔不得父子
同爲穆耳。
此紹杜說也。
三說皆與傳說異矣。
賈公彦則不然。
釋周冢人公墓之文曰兄死弟及
俱爲君。
則以兄弟昭穆
以弟已爲臣。
臣子一例則如父子
故別昭穆也。
得此言而後昭穆義明矣。
子之
三昭三穆太祖而七。
諸侯二昭二穆太祖而五。
昭者父道也。
穆者子道也。
設若國家多事
天子亡嗣。
而或傳之兄或傳之弟。
彼旣受天下國家矣。
所傳者雖非父。
猶父道也。
所受者雖非子。
亦猶子道也。
天下國家重器也。
王者大統也。
苟所傳者不由父道
所受者不由子道。
安在繼嗣之義乎。
漢時定迭毁之禮。
丞相玄成丞相衡。
昭宣兩帝並爲昭。
獨以孫爲昭而不知無兩昭。
使昭帝天下無所傳。
宣帝天下無所受。
非禮意也。
又惠帝文帝皆高祖子。
惠帝受之高祖
文帝受之惠帝
漢時議者皆推文帝上繼高祖
光武繼平
又自以世次之子
上繼後。
殊不知文帝
天下之重於高祖而受於惠帝矣。
高祖則惠之統斯絶矣。
光武承天子之位於而承於平帝矣。
繼元帝則平之統斯隳矣。
此皆倍經違禮甚者也。
夫人君以兄弟爲嗣臣子一體也。
生則事之以君父
沒則視之兄弟
其可乎。
漢世以來
議者皆曰兄弟不相爲後者。
何其繆哉。
夫統也者
太祖以來相傳者也。
一有間之則是謂之亂。
一有壞之則是謂之絶。
亂則其國雖存而猶不存也。
絶則其國雖傳而猶不傳也。
徐邈曰設兄弟六人爲君。
其後世。
當祀不及祖禰
劉敞曰爲之後者爲之子
所以正受授重祖統也。
兄弟六人代爲君。
六代
祖禰矣。
假令兄弟相代。
其祖亦當遷矣。
不得故存也。
卽如此言。
使有兄弟六人爲君。
各自稱昭。
是有十三廟也。
又其最後一君當上先君
五君終爲無後也。
豈其所以傳重授國之意乎。
此說最偉。
後之以昭穆疑於兄弟之位。
杜范之罪也。
嗣擧奠說
聖人之制
審於嫌微者。
其至矣乎
特牲饋食禮。
三獻加爵爵止。
有嗣擧奠之禮。
鄭康成曰嗣。
主人將爲後者
擧猶飮也。
祭祀之陳饌以奠而成。
嗣子雖在子
弟之列。
已付以他日祭祀之事。
旣醉之詩曰君子有孝子。
孝子不匱
永錫爾類。
所以公尸嘉告祝其勿替引之者也。
其擧奠必在加爵爵止之後者。
室中之事旣畢。
而若待旅酬而後擧則又無以行吾敬也。
少牢饋食禮。
大夫禮也。
大夫之禮。
比特牲之士禮爲尤備。
而獨闕嗣擧奠者何也。
辟君也。
天子諸侯與士有斯禮
士卑故不嫌天子諸侯也。
士之有嗣擧奠。
特牲而見之。
大夫之無嗣擧奠。
少牢見之。
天子諸侯之有嗣擧奠。
於何乎見之也。
郊特云擧斝角詔妥尸
天子有奠斝。
諸侯有奠角。
在於饋食之時。
設饌於奧。
奠於鉶南。
迎尸主而入。
卽席東面
尸擧所奠之斝祭之。
九獻之後
嗣子擧所奠斝。
飮而卒爵
所謂受爵也。
天子諸侯之嗣。
繼世爲君。
不嫌其擧也。
士之嗣爲士。
亦家有之也。
不嫌其擧也。
大夫之選。
以德以才。
可以嗣而繼有之也。
所以不敢擧也。
聖人之制
審於別嫌如是夫。
又尸出而嗣餕也。
主人西面再拜
祝曰𦿉有以也。
𦿉許諾答拜
若是者三。
取擧祭食祭擧。
食祭鉶。
食擧卒食。
主人降洗爵。
宰贊一爵
主人升酌酳上𦿉。
上𦿉拜受爵。
主人答拜
主人拜。
祝曰酳有以也。
𦿉執爵拜。
祭酒卒爵拜。
主人
拜。
𦿉降宲爵于篚。
上𦿉洗爵。
升酌酢主人。
主人拜受爵。
上𦿉卽位答拜
主人坐祭卒爵拜。
上𦿉答拜受爵
降宲于篚。
此餕之儀也。
主人父也。
上𦿉子也。
父無拜子之禮。
而先拜者何也。
以先祖之命命之。
以先有德而享此祭。
餕其餘。
亦當以之也。
是故升以東面之尸席而餕之。
其重也如此
所以苟敬也。
也者
尊祖故也。
據祭統君與卿四人餕。
世子不與焉。
故說者以爲此諸侯禮也。
諸侯世子避王之故不與餕。
大夫嗣子不擧奠之故。
不與餕。
然則唯天子之嗣與士之嗣有餕焉。
聖人之制
審於別嫌如是夫。
服問世子不爲子服
大夫之適子爲君夫人太子士服
鄭氏曰諸侯世子有繼世之道。
遠嫌不爲服也。
孔氏曰大夫繼世之道。
故其子無嫌
聖人之制
審於別嫌如是夫。
則天諸侯士嗣擧奠。
大夫之嗣不與焉。
則天子士之嗣有之。
諸侯大夫之嗣不與焉。
君喪則諸侯大夫皆服三年
而獨諸侯世子不與焉。
權衡之際。
錙銖不差
天下精微
孰能與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