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礼论一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4H 页
亲迎说
孟子告子篇。任人问于屋庐子曰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孟子曰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奚啻色重。由此观之。亲迎礼之轻者。然齐俗不亲迎则诗人讥之。此诸侯士大夫之礼也。天子则不亲迎矣。且虽诸侯士大夫有不亲迎者。考之春秋。只鲁庄公亲纳币一亲逆女一而他无著见。斯礼之不行可知。至若孤子则多不亲迎者。记曰父醮子而命之迎。昏义曰子承父命以迎。是亲迎者。必受父命也。无父则无所命也。若不亲迎则婿乃三月执贽而见妇之父及主妇。郑康成曰见主妇者。兄弟之道。宜相亲也。主妇阖帍。立其内而见之。亦见兄弟不踰阈之义。夫本宗之小功以下。皆兄弟之亲也。是故母党皆兄弟之道也。故服外祖父母以小功。妇党皆兄弟之道也。服妻之父母以缌麻。皆小功以下之服也。昔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康子往焉。䦱门与之言。皆不踰阈。孔子以为别于男女之礼。今人新娶而见妇母而不有限者。非礼也。尝见东人文。有为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4L 页
妇父作墓文者称半子。窃疑因胡俗半子之称。今考郑康成说。婿有子道。不敢授贽。半子之称。岂亦昉于是乎。
缨说
士昏礼。主人入。亲脱妇之缨。郑玄曰妇人十五许嫁。笄而礼之。因著缨。明有系也。盖以五采为之。其制未闻。又据周礼巾车职。五辂皆有系缨就数。郑注彼缨皆用五采罽为之。其意以为缨既有就。必以五采。但以罽则可施于车而不可施于妇。故称其制未闻。内则云妇事舅姑。衿缨。郑又注妇人有缨。示系属也。明与许嫁之缨同。然缨有二等。男女未冠笄者。总角衿缨。皆佩容臭。郑云容臭香物也。以缨佩之。此疑组属也。至若许嫁之缨。示其系属也。非事舅姑之缨也。是故未许嫁者。虽笄而不著许嫁之缨。至若佩容臭之缨。在父母之侧。宁可一日舍也。余尝见许氏说文。释缨曰冠系也。从系婴声。又其释婴曰颈饰也。从女賏。賏其连也。又曰婴儿乳。常近母之缨。故曰婴儿。又释賏曰颈饰也。从二贝。或言缨者以五采联贝。上系于颈下当心胸。盖其制也。许氏则及见之。郑氏则未及见之也。郑又云许嫁之缨。婿既脱之。不复施。然观许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5H 页
氏婴儿之训则婿虽脱而未尝不施。且缨与婴也賏也。皆从贝而起。则或人之说。其不妄乎。
缺项说
仪礼。士冠礼云缁布冠缺项。青组缨属于项。郑康成曰缺读如有頍者弁之頍。缁布冠无笄者。著缺项。围发际结项中。隅为四缀以固冠。项中有𦁐。亦由固缺为之。其制难解。敖继公曰冠后谓之缺项。缺项者。盖别以缁布一条围冠。而后不合。故名之曰缺项。其两端有𦁐。别以物贯穿而连结之以固冠。又两相以缨属之。结于颐下以自固。此说较郑注尤明。然此无正文。郑敖皆以意测之。果能合古制否。郑注隅为四缀者。盖缁布之四隅也。欲以固冠而以绳结之也。而聂崇义三礼图。乃当首之四隅。缀之以绳而属于冠武。窃恐其制不如是也。且观经既称青组缨属于缺。疑两端之𦁐。以物贯穿者。即青组缨。亦非他物也。
笄礼说
仪礼士昏礼曰女子许嫁而醴之称字。此许嫁之笄也。小戴礼杂记曰女虽未许嫁。年二十而笄。此未许嫁之笄也。夫许嫁之笄。有笄有缨。示有系属。且女宾执礼。其文缛矣。未许嫁之笄。有笄无缨。示无系属。且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5L 页
不戒女宾。其文略矣。女子年十五而许嫁者。以其有嗣续之理而欲其及时也。然人之疾病死丧事变之故而不得以及时。固亦迁延其期者有之矣。是故圣人又为二十笄之礼。以待其过于时者。然过于时固多贫约及仓卒者。故其礼又不得不略也。夫二十而笄者何也。丧服小记曰丈夫冠而不为殇。妇人笄而不为殇。自十九岁以下属之为殇者。以其弱也。二十以上始有成妇之道。此所以节也。然郑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此举其槩。且其礼之参差者则实多。夫筮日。冠礼之大节也。而主妇其可率群吏有司与筮史。命之于西塾乎。又宿宾。冠礼之大节也。妇人无门外事。其可具服诣宾之门。西面再拜而请之乎。又三加。冠礼之大节也。爵弁服皮弁服玄端三者具焉。爵弁服。士之与君祭之服也。皮弁服。士与君视朔之服也。玄端。士之莫夕于朝之服也。士之尊服。莫过于爵弁服。故加之以为荣也。士妻则只有褖衣。为从夫助祭之服。服不能具三者矣。何由而三加也。三揖三让。冠礼之大节也。妇人礼不下堂矣。何由出门而迎。在庭而揖。当阶而让乎。是皆不得同于冠男者也。然则其宾当于外姻也。其宿必女有司也。其迎必于堂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6H 页
将笄者必玄校也。其位不于房外而房内也。其陈服必于房中之隐处也。其盥洗北也。若其同于冠男者。即栉纚酌醴称字醴宾四者也。其仪如之何。宾揖将笄者即筵坐。女赞者坐栉设纚。宾盥而筵前坐正纚。执笄者自堂进笄。宾执之进前乃祝。坐如初乃笄。兴复位。赞者卒笄者兴。适房之隐处。服褖衣出。赞者卒缨者。栉纚之仪也。赞者洗于房中侧。酌醴加柶覆之。面叶以出。宾揖笄者就筵。宾受醴加柶面枋。筵前北面。笄者筵西拜受觯。宾东面答拜。笄者又拜。赞者荐脯醢。笄者即筵坐。左执觯。右祭脯醢。以柶祭醴三。兴筵末坐。啐醴捷柶兴拜。宾答拜。笄者又拜。降筵坐。奠觯拜。执觯兴。宾答拜。笄者奠觯于荐东者。酌醴之仪也。笄者立房西偏东南。宾字之。笄者对者。称字之仪也。醴以壹献之礼。主妇酬宾以束帛俪皮。宾出归宾俎者。醴宾之仪也。此四者不可以不同也。但笄者侠拜异于冠者。夫冠笄者。男女之重礼。然礼常略于笄者。男尚于女故也。孔颖达曰许嫁而笄。主妇女宾为笄礼。若未许嫁之笄。无主妇女宾。不备仪也。此汉儒所未言也。经传所未及也。孔氏何从而臆断乎。近时鲁莽灭裂。笄礼之不行久矣。妇人女子遂昧于笄礼。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6L 页
礼莫重于正始。始之不图。终于何有。玆不可不讲也。余尝观闺门之礼先坏而后家随而坏。闺门之礼先盛而后家随而盛。不亦惕然而兴感乎。
论笄
仪礼士昏礼记云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郑玄曰许嫁。已受纳徵礼也。笄女之礼。犹冠男也。贾公彦曰知许嫁已受纳徵者。以纳采问名纳吉三礼。虽使者往来。未成交亲。故曲礼云非纳币。不交不亲。女子之笄。以是为节也。是故笄而不为殇。犹男子之冠而不为殇也。不为殇者。以其有成人之道也。是故主人方亲迎也。女次纯衣纁𥿛。次者少牢主妇髲剃也。纯衣者褖衣也。纁𥿛者。象阴气上交于阳者。夫髲剃及褖衣。皆士妻助祭之服。特纁𥿛者。以交接之义也。观今之俗。室女既嫁而后始从夫家而为之笄。虽匹庶娼妓之贱。若径自加剃则指以为怪骇。未知此何礼也。夫男子冠而后始亲迎。若不冠而亲迎则有是理哉。女子何独不然乎。夫以室女之身。径穿士妻助祭之服。且以纁𥿛著交接之义。太嫌于无节矣。今之婚礼乃若是者何哉。夫婚礼以渐而进。既纳采而告之。又问名而卜之。又纳吉而定之。又纳徵而结之。又请期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7H 页
而速之。又亲迎而纳之。又见舅姑而馈之。又赞醴而申之。又庙见而成之。皆所以郑重慇勤不可以苟合也。是故笄礼之行于纳徵后者。以将归夫家。不宜以女服行事。亦渐之义也。是故使主妇女宾执其礼。用醴礼之。其祝必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其醴辞必曰拜受祭之。以定尔祥。此皆冠男之辞也。女笄与男冠同。则此皆不可废也。今人不行笄礼。故昧如也。苟求其命之之义则皆在室女之时。以未嫁故曰弃幼志也。曰定尔祥也。若已嫁则躬操蘋菜而从宗庙之事矣。乃复曰弃幼志者。不已赘乎。且同牢荐而行三酳之仪矣。乃复曰定尔祥者。不已后乎。是故在室则可笄也。不在室则不可笄。今之既嫁而后始行笄礼者。得不违于礼乎。
赞醴妇说
士昏礼。妇既见舅姑。而赞乃醴妇。赞者婿家子弟或卑属也。妇既见矣。舅姑不自醴妇而使赞礼之者何也。犹宾而尊之也。其醴也。席于户牖间。此客位也。昏礼之醴宾。聘礼之醴宾。皆于是。夫既同牢而食。成妇矣。犹未也。见舅姑而成妇矣。犹未也。赞醴妇而始成妇矣。于斯时也。舅姑位于何。舅立于阼阶之席。姑立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7L 页
于房外南面之席矣。酌醴出房而面柄。与冠礼酌醴授宾而面叶异者何也。便于授也。冠礼赞酌醴授宾则面叶。宾授子则面枋故异也。妇拜受醴。又答拜送者何也。此乃侠拜也。侠拜者。妇人之常拜。又为其为舅姑醴己也。坐取脯。降出授妇氏人于门外者何也。荣得礼也。妇人不下堂。何为而出于寝门也。见舅姑时。尝降阶而受笲暇脩矣。授笲者贱。不可以升。不得不就阶下而受之。妇氏之人不得入门矣。如之何不出而授之也。此势使之𤉷也。敖继公曰变于男子之礼。亦未悉矣。醴妇而舅姑入于室而妇盥馈者何也。妇道既成。而始将养也。
老醴妇说
士昏礼。老醴妇于房中南面。如舅姑醴妇之礼。老者室老也。舅姑既没则妇入三月而奠菜。即见舅姑之仪也。室老之醴妇。即赞醴妇之仪也。老者舅姑生存时所任用者。因妇之庙见。达神意也。不于堂而于房者。辟尊者在之处也。南面者。如醴妇之席于户牖间也。昔曾子问曰女未庙见而死则如之何。孔子曰不迁于祖。不祔于皇姑。婿不杖不菲不次。归葬于女氏之党。示未成妇也。以其未得舅姑之命也。揆以醴妇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8H 页
之义。老未醴之前。虽奠菜犹不成妇。必醴之而后成妇。其同日乎。苟不能同日。而女或先死。犹必行未成妇之礼也。
教成祭说
仪礼。祖庙未毁。教于公宫三月。若祖庙已毁则教于宗室。毛传引之以释诗之采蘋。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之句。此教成祭之所由说也。然考之礼。女将行也无祭。只有父醴之而俟迎者之礼。与子亲迎而父醮之礼同。父醴于房中南面。母荐焉。女奠爵于荐东者。即其仪也。毛传所称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蘋藻者。岂或因是而解之欤。夫祖指女所自出之君。礼国君五庙。太祖不毁。然过五世矣。虽不毁犹毁。其馀先君若过高祖则毁其庙而迁之。经云未毁者。以其犹在今君四亲庙之中也。夫祖庙未毁而教于公宫。统于祖也。已毁而教于宗室。统于宗也。李心传曰若祖庙已毁而教于宗室。则异姓者亦教于宗子之家。夫鲁之孟文伯。公子庆父之孙。叔孙得臣。公子牙之孙。季孙行父。公子友之孙。有女当行则当教于公宫矣。子服它。孟献子之支子也。叔仲昭伯。公孙玆之支孙也。公弥。季孙行父之支孙也。计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8L 页
其时。桓庙当毁。有女将嫁。则子服氏教于孟孙之宗。叔仲氏教于叔孙之宗。公弥教于季孙之宗矣。
母拜子说
士冠礼。冠者降筵北面坐。取脯降自西阶。适东壁北面。见于母。母拜受。子拜送。母又拜。孔颖达曰冠子以酒脯奠庙讫。子取脯以见母。母拜其脯。重尊者处来。故拜之。非拜子也。吕犬临曰冠礼所荐脯醢。为醴子设。非奠庙也。母虽尊。有从子之道。故当其冠也。以成人之礼礼之。据是二说。孔疏所称重尊者处来者。诚失其旨矣。吕说之有从子之道。亦未为得。盖拜者拜其礼也。夫再拜稽首。拜之至重者也。是故传云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然君有敬事。亦稽首于臣。如尚书言太甲拜手稽首。成王拜手稽首者是也。母之拜子亦犹是。独父无拜。以其至尊也。是故当冠子时。升立于序端。西面而让其阼阶之位。但立而观之。子亦既冠而不更见父者。亦以父之已观也。夫冠后而见者。皆不先拜而有答拜焉。父之先拜。不可行之礼也。然则母之先拜者。尊亚于父而尊无二也。独特牲之馂。有父拜子之礼。此传重之故也。舍此则无拜子之法耳。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9H 页
九嫔世妇女御说
昏义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听天下之外治。以章明天下之男教。故曰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后儒谓夫人嫔世妇御妻。为天子宫中有位之妾。郑氏注又定后妃御见之法。谓后当一夕。三夫人当一夕。九嫔当一夕。二十七世妇当三夕。八十一御妻当九夕。每十五日而一周。十五日以后反之。是说何所本也。周公定制。岂以此荒淫之事导之乎。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即助后而明章妇顺者也。非皆承恩于天子者也。按周礼天官。九嫔世妇女御与女祝女史典妇功之属。各有分职。至若承恩于天子者。有左右媵及侄姊焉。郑氏好测度。而释经多以汉法况之。窃意汉时女宠甚多。而宫中有此细琐猥亵之法。故推以释周礼。且周礼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各帅其属。以时御叙于王所。郑氏遂指御叙为御见之法以捏合之。然窃意御叙即内宰所教九嫔之阴礼。如丝枲之事。正其服禁奇邪展功绪之类。陈而序次也。非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9L 页
进劝于王之所息而次叙之也。然则妾不敢当夕者何也。非古有是说乎。曰此妾避女君御日。盖妃妾之御。自有定日。不可以无节也。非定为一夕三夕九夕之谓也。礼后夫人将侍君。前息烛。后举烛。至房中。释朝服。袭燕服。然后入御于君。鸡鸣。太师奏于阶下。然后夫人鸣佩玉于房中。告去。此后夫人进见之法。如齐风鸡鸣之诗是也。又众妾不敢同于夫人。抱衾裯而肃肃夜行。或早或夜。在于君所。此众妾进见之法。如召南小星之诗是也。毛氏训小星之裯为襌被。固得之。郑氏以床帐释裯。床帐亦汉宫中制也。盖赵李以来。艳妻富矣。进见无法。故有抱帐而侍者。孔颖达云二人共侍于君。有须在帐者。张逸亦言其碎矣。是以集传取毛而不取郑。
后夫人说
曲礼曰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郑氏引昏义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之说而释之。然考之周礼则无妻及妾。故以女御当御妻。而孔氏又言周礼嫔在世妇上。又无妾之文。今此所陈。与周礼杂而不次者。记者杂夏殷礼而言之。夫论礼而有拘掣则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0H 页
辄归之夏殷礼者。乃注疏家之疵也。周礼女御不言数。郑虽以昏义八十一御妻宲之。昏义之御妻。即御女之讹也。何足为的据。盖天子有后夫人九嫔而止。至若御女者。后与嫔之所从侍女也。即周官之掌缝掌服之属。不当与世妇次也。诸侯有夫人而止曰妻者。指天子之后诸侯之夫人也。曰妾者。指天子之夫人。九嫔诸侯之嫔也。然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唯天子得具焉。诸侯则不得焉。何者。白虎通义谓天子诸侯皆娶于三国九女。法地之九州。又言天子娶于四国十二女。法天之十二月。十二女者。一后二夫人九嫔也。从后而媵者一为左媵一为右媵。皆贵妾也。后没则继而主壸政。故或与后通称妃。如檀弓所称三妃未之从是也。又通称三夫人。盖夫者扶也。取扶助人之义。故王后亦可称夫人。故周宣王称姜后曰夫人。周官浆人供夫人致饮于宾客者是也。夫一嫡二媵各以侄娣从。计四国十二女而除三夫人则剩九女而为嫔。礼所谓嫡侄娣。左媵侄娣右媵侄姊。虽指诸侯之媵。亦可推之于天子之媵矣。若世妇则有从先君宫人而为者。有从女御而加命者。天官所以不定数。而有妇德则充之。其称二十七世妇者。记者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0L 页
欲以合于六官之数而梗定之也。是故命于奠𧁥者。内世妇也。皆从男子者。外世妇也。内世妇以劳故于奠茧而考其功而命之。外世妇以位故从其夫而定其位而命之。诸侯只一娶九女。然其贵妾亦有与夫人并称妃者。如陈哀公元妃郑姬生悼世子偃师。二妃生公子留。下妃生公子胜是也。然九女而已。不得具九嫔之制。只于宫中定媵御之班。如晋辰嬴班在九人。杜祈班在四者是也。康成之释御妻。虽缪义也。亦据昏义而云。至若妾则无可援者。释曰妾贱者。苟谓之贱则自九嫔以下。不得与后齿。皆贱者也。未知其贱者何所指也。孔又以为夏殷礼。皆不允于义也。
接子之礼说
人有生则斯礼矣。苟不以礼则归于悖。是故原其始也。凡于昏姻交接而以礼先之。人有死则亦礼矣。苟不以礼则归于罔。是故慎其终也。凡于棺敛祀享而以礼节之。夫人之初生也。蒙昧无知。不得以行礼。故乃以接子之礼。正之于始也。此自天子达于庶人。具有其礼。夫不敢亵。故妻将生子而居侧室。则夫齐不入侧室之门者是也。妻不敢渎。故夫作而自问之。妻使姆衣服而对者是也。是故男则设弧门左。女则结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1H 页
帨门右者。所以正阴阳之别也。凡接子择日。天子之冢子则太牢。国君之世子亦如之。大夫少牢。士特豕。庶人特豚。若冢子之弟及众妾之子则天子诸侯少牢。大夫特豕。士庶人特豚者。所以明尊卑之分也。天子见世子。朝服升自阼阶西乡。妃抱子自房出。帝执礼称辞。君之世子生则君沐浴朝服。而世妇抱子升自西阶。卿大夫之长子生。则父为衣服。而妻抱子出自房。当楣立东面者。所以定上下之际也。见世子于路寝。见适子于燕寝。见庶子于内寝。冢子未食而见。必执其右手。适子庶子已食而见。必循其首者。所以分支适之统也。卿大夫之见长子。姆先相曰母某敢用时日。秪见孺子。夫对曰钦有帅。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妻对曰记有成。遂左旋授师。天子之见世子。命曰授太祖太宗与社稷于子者三。妃曰谨受命。拜而退者。所以示传重也。妻见子而后适寝。夫入食如养礼。妾生子见于内寝。礼之如入室。君已食彻焉。使之特馂。遂入御者。所以加恩惠也。夫阴阳之别。不正则礼易亵也。尊卑之分。不明则礼易紊也。上下之际。不定则礼易穷也。支适之统。不分则礼易滥也。传重之义。不示则礼易渎也。恩惠之赐。不加则礼易离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1L 页
礼亵则女制乎男。男伏于女。礼紊则尊夷乎卑。卑凌乎尊。礼穷则上无以统乎上。下无以安乎下。礼滥则本无以植而枝无以分。礼渎则统于是而坏而分于是而隳。礼离则内赍其怨。外启其衅。斯皆凶国祸家之所由来也。是故于其始而正其礼也。不然则岂于蒙昧无知之际。何若是汲汲哉。且圣人所以教慎独之工者。必先于衽席。以其至近也。是以彤管详进御之日。小星明抱衾之训。使之戒于初而谨于始。余观乘史。不戒不谨而招祸乱者。相随属也。虽以所睹闻者。凡彝常之所坏。皆纵情而聘欲者也。然礼有分分有等等有定。庶人不可用士礼。况大夫之礼乎。是故内则云庶人无侧室者。及月辰出居群室。其问之也。与子见父之礼无以异也。无以异者。妻生子而日再问之。及执手咳名之节。至若所命之辞。非冢子则不行焉。如适子庶子见于外寝。礼帅初无辞者是也。是故郑注云无辞者。谓钦有帅。记有成。今考陈氏注曰钦帅记成之辞。与有爵者同。故云无以异也。夫庶人之礼不备。何以与有爵者同乎。
教胄子辨
尚书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2H 页
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孔传曰胄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之舞之。教长国子。中和秪庸孝友。陆氏释文以为马云胄长也。教长天下之子弟。此言以长天下子弟之道教之也。王制杂出汉博士之手。彼未得见周礼尚书等诸经。固多以己意窜入者。又往往以汉制乱之。有曰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凡入学以齿。方悫之徒乃曰天子之适庶皆与。诸侯而下庶子不与。隆杀之别也。夫大学也者。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也。天子之适子。当为天子者也。诸侯之太子。当为诸侯者也。卿大夫之适子。当为宗者也。凡为天子为诸侯为宗者。德必拔乎萃。道必超乎类。而后方可以御万邦主一国合群族。故其所淬励讲磨之方。固当与馀子殊矣。是故舜之命夔也。特先命之者。以有所重者也。然非禁其馀子使不与于学也。是故孔传称元子以下则天子诸侯之嫡与支。俱皆学焉。方氏何独云天子之适庶皆与。而诸侯之庶子不与耶。孔又云至卿大夫子弟则凡卿大夫之适庶皆与焉。方氏何独云其适与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2L 页
而则庶不与也。周礼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国之子弟既合焉。则与孔传符矣。大戴礼云古者王子年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履大节焉。又尚书大传云使公卿之大子大夫元士之适子。十有三年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年二十入太学。见大节践大义。馀子年十五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年十八入太学见大节践大义。夫尚书大传与王制同时而成。言王子而不独言王太子。则可知其本支之俱与也。至若元子馀子之入学。无所别矣。独其入学之年。与白虎通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太学之岁差殊矣。此当因白虎通后出而精矣。又公族之法。莫严于晋成公时。宦卿之适而为之田以为公族。又宦其馀子。亦为馀子。其庶子为公行。是故赵盾虽长。以母狄之故为公行。旄车之族。及悼公时以荀家荀会栾黡韩无忌为公族大夫。使训卿之子弟共俭孝弟矣。既训卿之子弟则未尝以公族馀子公行。区以别之矣。然则王制所言。固未有所本。而方说又从而谬也。关雎天子宫中之乐。而虽闾里之间。亦得用之者。以其修身齐家之法。无间于隆杀尊卑也。况圣人设教于民。皆欲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H 页
达其性。又何必局于地而限于分。使教有所不达者耶。夫以国之俊选。皆造于学矣。其卑且贱者。奚止于诸侯卿大夫元士之支耶。何为许彼而不许此也。待诸侯卿大夫元士之支。反不如凡民之俊秀。亦岂理也耶。
大宗小宗说上
小戴记大传曰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适者。公子之宗道也。先儒释之曰公子不得宗君而亦不可无所系属。故君使母弟一人为之宗而诸公子属焉者。谓之大宗。君无母弟则使庶弟一人摄焉而诸公子属焉者。谓之小宗。君之母弟与庶弟或一人而止则无以为诸公子之宗。是无宗也。无诸公子来宗于己。是故亦莫之宗者也。是故大宗死。诸公子为之齐衰九月。其母则小君也。以小君之服服之。其妻则服齐衰三月。小宗死。诸公子为之大功九月。其母则庶母也。其妻则兄弟之妻。俱无服也。此三者。郑氏以来得其说矣。其释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适者以为嫡。即公之母弟也。立之为庶子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3L 页
之宗。此说从古注疏家之所同也。余窃疑经旨不如此。传有之。为人后者。孰后。后大宗也。曷为后大宗。大宗者尊之统也。大宗者。收族者也。不可以绝。故族人以支子后大宗也。适子不得后大宗。释之者曰大宗无后。同父仲叔季之子皆可后之。凡同祖同曾祖同高祖。以及无服之子。皆可后之。但取同继别之宗者。然绝己以后人。殊非为后之所安。而舍多夺少。亦非均安之道。故小宗之适子自继小宗。以支子后大宗。支子即庶也。此所谓为其士大夫之庶者。宗其士大夫之适者也。是故小宗虽摄。而自其长嫡以下为继祢之宗。五世则迁大宗为别子。而自其长嫡以下为继别之宗。百世不迁。其无宗者勿论也。君有合族之道。然为同姓异姓及四方诸侯与夫天地神人之主。不可偏于亲属之私。故令母弟若庶弟为之宗。而母弟若庶弟无他公子可与为宗。即不立宗。非为绝之。即君之大宗统焉耳。又如有大宗者而中绝则君乃命立其后。以其祖之不可馁也。此所谓公子之宗道也。夫殷以兄弟相传。故宗法不立。宗法盖周制也。诗之笃公刘章曰君之宗之者是也。至周公时。为之诗曰本支百世。此乃百世不迁之所由起也。窃疑百世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4H 页
不迁者。一宗而已。如鲁之于周也。夫文王之昭。管叔为长。以得罪于王室。故周公为之大宗。霍曹滕那卫蔡郜雍礼郕毛原毕郇诸国宗之。又邘晋应韩。以武王之穆宗之。凡蒋邢茅胙祭。以周公之胤宗之。是故周公合族而为常棣之诗。以笃懿亲之思。而鲁公伯禽继之。至春秋时。王室虽卑。鲁国虽微。王姬嫁诸侯则鲁为之主。而晋卫曹蔡不与焉。至战国时。滕犹称鲁曰宗国。此所以谓大宗也。周自武王至庄王十五世。鲁自周公至庄公十六世。而犹为之主婚。则其宗自如也。滕自叔绣几世至宣公。自宣公至隐公七世。又几世而至文公。当鲁之益削。犹以宗国称之。可知大宗一定则终其国而不之移。至若鲁之别子。即周公之第二胤而仕于王室。故不得为宗于鲁。即周桓公之族也。又孝公之胤如公子益师者。宜为别子。而公所未命也。观乎益师之从孙无骇之始为展氏。而知前此未有命也。至桓公之子公子庆父。统叔牙,季友而宗之。故庆父之族为孟孙氏。孟者庶长之号也。然三桓皆小宗矣。五世而果迁之否。贾疏虽以庆父,叔牙,季友并为别子。于古经传无所考也。夫为大宗者。当其时收族而已。及其没也。其嗣继之而宗之。名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4L 页
益尊。是故云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又曰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者是也。自春秋之末。宗法已坏。以庶而篡嫡。以支而代正者。指不胜屈。然至汉时犹赐民当为父后者爵一级。则有以见宗子之重也。嗣是以降。遂不复讲。盖缘丧乱之际。宗子支孙流离奔迸。无以统属。故不得行大宗小宗之法。至若我东。又宗子多贫弱困穷。无以为诸族之宗。今之大姓号称簪组蝉联者。皆支裔也。夫良法美制。只行于有周八百年而止。其可以太息矣乎。
大宗小宗说下
一本而万殊者。天地之理也。本而不相殊则其本也孤。殊而不相本则其殊也乱。阳一而阴二。故阳统而阴属。君一而民二。故君统而民附。宗法亦犹是也。君之所统者广。故立大宗而属其族。以听于君。宗之支叶渐繁而各私其父。故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焉。异居者。所以殊也。同财者。所以本也。是故继祢者统其兄弟。继祖者统其从父兄弟。继曾祖者统其再从兄弟。继高祖者统其三从兄弟。是之谓小宗。而又皆合而听于大宗。所谓小宗四而大宗一者。小宗之四其殊也。其殊之分。至于无穷。大宗之一其本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5H 页
其本之重。亦至于无穷。百世者举其大数也。夫其义也。于何乎见之。观于大夫妇人为宗子服齐衰三月者而见之矣。夫兄弟从兄弟再从兄弟三从兄弟。皆于宗子不敢服其服。服齐衰三月而后。以本服终之。虽属绝者。亦皆越大功小功而与曾祖同服齐衰三月而除。在五属之内者。因其服而重之。在五属之外者。无于服而重之。因其服而重之者。虽渐远而至于服尽。其重无减也。无于服而重之者。虽渐疏而至于属绝。其重亦无减者。此临之以祖也。祖不可迁则宗亦不可迁明矣。夫别子者。非独公之弟若庶弟也。或以异姓始来在此国。别于本国不来者。以别子例之。如陈公子完在齐。至田成子而始大。彼已离于陈。故于陈而别。已昌于齐。故于齐乎别。此所谓别子也。又或起于民庶。致位卿大夫者。以别子例之。如毕万虽毕公之后而中为民庶。仕于晋而封魏。彼已微于姬。故别其已微者。已大于晋。故别乎已大者。此所谓别子也。是故生则其族皆依之。没则其族皆尊之。然戴记所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为小宗者。从别子没后之辞也。从其没后之辞则不足以尽公子为宗之义。又别言小宗大宗与无宗。与夫为庶宗适之义。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5L 页
既已言宗法之所由起。又以明君所未命。则大宗不得立。小宗不得摄。无宗而不得继庶。而无以宗其适。夫君有合族之道。族人之不得以其戚戚君位者。自为别嫌明微故也。汉之韦玄成,郑玄之说。引小戴郊特牲。皆以为诸侯不敢祖天子。故王者子弟始为诸侯。不得立出王之庙。后世子孙祖其始封者而已。窃疑是说虽正。然有未得事宲者。考之春秋。左氏传文公二年。君子有曰郑祖厉王。厉王桓公之父。郑不祖桓公而祖厉王者。以桓公之所自出也。何得谓诸侯不敢祖天子乎。又左氏传襄公十有二年。吴子乘卒。临于周庙。杜预曰周庙文王庙也。又昭公十八年。郑火作。子产使祝史徙主祏于周庙。杜预曰周庙厉王庙也。安在乎诸侯不得立出王之庙乎。不惟诸侯而有是。至若大夫之别子亦有之。如鲁三桓出自桓公。故得立桓庙。晋曲沃桓叔出自穆侯。故得立穆庙。何谓公子不得称诸侯也。臣之不得以父兄子弟之戚戚于君者。以其称号位次之分也。若其丧纪婚姻吉庆五祀之类。不得不禀命于君而令于族而后。众心专且一也。此所谓尊之统也。君若不存则立其所出之君之庙而如受命者。故周不禁鲁立文王庙。郑立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6H 页
厉王庙。鲁不禁三桓之立桓公庙。晋不禁曲沃之立穆侯庙也欤。然此春秋时周室卑而诸侯与大夫竞焉。故俗礼如此。公庙之设私家。君子之所以讥也。先儒以为宗法之重。常从继别者。故每论大宗也。多举继别继祢之义。至若公子生。已为宗之义。未之及焉。如蓝田吕氏谓一君只有一人为大宗。是诚近之。然又不可拘于是也。君无母弟而有庶弟。是不可为大宗。又君无立宗之命则虽母弟不可为大宗。何能一君而辄有一大宗乎。草庐吴氏谓兄弟不自相宗。然此又不可通者。夫别族于异国者。有其兄弟之亲相从者。独不可为之宗而统之乎。如士会在秦之族。别为刘氏者。当会在秦时必宗之矣。有起于民庶而别为大夫者。苟有其同党兄弟之亲者。独不可为之宗而统之乎。考之丧服篇大夫为昆弟为士者。降一等为大功服。彼以尊临之也。以尊临之者其之统也。又震川归氏引郑之七穆。以为各为大宗之语。然郑七穆之所出者不传。叔向之所称七穆。乃穆之孙也。其父皆穆之世子母弟也。则当择其长而宗诸弟为大宗矣。皆穆之世子庶弟也则又当择其长而宗诸弟为小宗矣。其小宗大宗之别。不能得焉。何以指七穆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6L 页
之分而为氏者。谓皆为大宗欤。是皆未可通也。夫公子之称别子者。以其别之于国君也。非谓别于兄弟也。曷为别之于国君也。先王虑之深矣。鲁秉周礼而隐桓子般之事起于兄弟与从父兄弟之间。又况他国乎。是故绝其等威而防之也。夫绝其等威而防之。犹如是之僭乱。如其未绝其等威而防之。其害又可胜道哉。晋之桓庄之族。偪于宗国。宋之戴桓之族。乱于宗国。皆小宗之强者也。故曰先王虑之深矣。
祖宗君说
君之别子为大宗矣。大宗之嫡有封为国君者。此以起自民庶而为大夫之别子例例之。则别子之先己为大宗者。将迁矣乎。将继矣乎。丧服传曰公子之子孙有封为国君者则世世祖是人也。不祖公子。此自尊别于卑。夫大宗之传于百世者。乃以子孙为封君之故反迁之。不封君则百世而不迁。封君则五世而迁者。于理安乎。杨氏复有曰公子为别子。继别为宗。谓之大宗。百世不迁。固以公子为祖矣。若公子之子有封为国君者。后世子孙只得祖封君而不得祖公子。以紊其别子之宗。是说诚可谓正矣。但祖封君之子孙。若嫡也则固嗣为君矣。若庶也则为大夫士而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7H 页
皆祖封君矣。别子之大宗既无以继之。又何以紊之乎。盖先王之制。从尊尊而为之序。夫大宗所以尊者。以君母弟之贵也。与夫君命之重也。与夫诸族之所依而宗之也。若夫为封君者。五等之班也。其贵则等。土地之分也。其重则均。其人民之众。官师之繁。山川之主。社稷之事。所以依而宗之。反有加于收族。其为宗也。比公子之为别子也甚矣。此其所谓祖封君而不祖公子欤。然不祖公子者。非谓封君即殊而不祖也。封君未尝不立五庙者。公子而为封君之祢则在祢庙。为封君之祖则在祖庙。为封君之曾祖则在曾祖庙。为封君之高祖则在高祖庙。至五世则祧。夫其五世之庙。所以待始封君也。别子之祖虽尊。尝为臣者也。为臣则其庙不可比于为君。故迁之。封君之祖。为君者也。为君则其庙不可齿于为臣。故祖之。然则别子之祖。其可以不之祧哉。
王者之后不为始封君庙说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七者何也。太祖必其德茂功盛。流迓于无穷者。而天子之诚。又足以上追于邃远。可以孚格。故极其远而七也。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者何也。太祖类多天子之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7L 页
子弟若异姓之有大勋劳于王室者也。虽其功与德不及于天子之太祖。亦能垂裕于后。而为诸侯者其诚亦皆笃于报本。故次之为五也。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者何也。太祖类多诸侯别子及始爵者。而其贤与劳。亦足以及乎远。而为大夫者亦以德而升。足以享先而无憾。故次之为三。至若官师之一庙。庶人之祭寝。卑贱故也。盖积厚者流泽广而报之也亦隆。积薄者流泽狭而报之也亦杀。此庙制之所以节也。然则自天子至于大夫。皆有太祖。而其宗之也始重。至若王者之后不为始封之君立庙者何也。以始封之君。只欲其统承于先王也。非为其有功德也。是故陈不庙阏父而庙舜。杞不庙东楼公而庙禹。宋不庙微子而祖汤。而陈杞之文献虽不足徵。至若宋则有可徵者。戴公时正考甫得商颂十二篇于周太师。归以祀其先王。间已亡缺。就其见在五篇而论之。那祀汤之诗也。烈祖。祀中宗之诗也。玄鸟,殷武。祀高宗之诗。长发。大禘之诗也。宋既用天子之礼乐。故立汤之庙。又立中宗高宗二宗之庙。又用大禘之礼。故五诗之所以登庙祀也。然左氏传文二年。君子曰宋祖帝乙。帝乙者微子之父也。宋既祖汤而又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8H 页
祖二宗矣。则何为祖帝乙也。文二年。即宋成公之时也。上距帝乙踰十世。已远矣而犹在不迁之限乎。苟不迁则是庙矣。然则微子固不为庙。而独帝乙为庙乎。当微子之时。固为帝乙庙而祖之矣。如鲁之有文王庙。郑之有厉王庙。微子没而庙遂不毁。亦如鲁郑所称周庙也欤。不然宋何以祖帝乙乎。
继统不继嗣辨
明史 世宗肃皇帝。 宪宗纯皇帝孙也。父兴献王国安陆。正德十四年薨。 帝年十三。以世子理国事。十六年三月。袭封 武宗毅皇帝崩无嗣。 慈寿皇太后与太学士杨廷和定策。以遗诏迎王于兴邸即皇帝位。秋七月。进士张璁言继统不继嗣。请追崇所生。立兴献王庙于京师。廷和等力谏不听。冬十月追尊兴献王为兴献帝。妃为兴献后。嘉靖元年。称 孝宗为皇考。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三月复上兴献后曰兴国太后。三年正月。南京刑部主事桂萼请改称孝宗皇伯考。夏四月。上兴国太后尊号曰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追尊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九月定称 孝宗为皇伯考。献皇帝为皇考。章圣皇太后为圣母。 武宗为皇兄。自藩王入继大统。而议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8L 页
崇其生父母者。汉定陶共皇。宋濮王及嘉靖大礼三者而已。定陶共皇立庙京师。序昭穆如元帝者。不过谬引冷褒段犹之议。而师丹之斥之昭示万世。不可易也。濮王之议。虽发自韩欧。彼所争者亦皆君子也。遂即寝息。至若璁萼之邪论。祸士林而误邦礼。遂流毒于一时。启祸于万世。萼尤乖悖。固不足论。至若璁议之继统不继嗣者。何所本也。于经不见。于传不载。特文饰其奸邪耳。统与嗣。何可贰之乎。夫统也者。自太祖以下至于高曾祖祢。以相属者也。统承 武宗。嗣继 孝宗。继 孝宗。犹之继 武宗也。今不考 武宗而考兴献王。兴献王不得祢 宪宗矣。如是则不但 孝宗 武宗之统绝。即 宪宗以上至 太祖之统胥绝矣。何继之有。 世宗受于 武宗。而不受于兴献王。则所履者 武宗之位。所莅者 武宗之阼也。假其名而夺其宲。其可乎哉。春秋公羊传曰何言乎升僖公。讥。何讥尔。逆祀也。其逆祀奈何。先祢而后祖也。谷梁传曰跻升也。先亲而后祖也。逆祀也。逆祀则是无昭穆也。无昭穆则是无祖也。无祖则无天也。故曰文无天。左氏传曰祀。国之大事也。而逆之。可谓礼乎。子虽齐圣。不先父食久矣。究此三传。则以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9H 页
闵公为祖为父。以僖公为祢为亲为子。其指甚明。而孔子既书曰逆祀。从祀矣。盖僖虽闵之庶兄。而既承其统则降而为子矣。闵虽文之从父。而既子乎僖则尊而为祖矣。王侯之生也。既可以诸父昆弟为臣矣。臣者子道也。死也岂不可以诸父昆弟为子乎。子者臣道也。故弟而继兄之统则即以生时所事臣子之道事之。兄而继弟之统则亦以生时所事臣子之道事之。今文公跻僖于闵上。是跻祢于祖上矣。自汉唐以来权臣擅权。宦竖乱政。以侄继叔。以叔继侄。然统嗣之名素定。至宋时张齐贤等议。以真宗祢太宗而祖太祖。虽以宋湜流俗之见不得行。然揆以三传之义。齐贤诚达于礼者也。璁萼辈独不见此乎。 世宗既服 武宗用二十七日之制。则是嗣皇为君父之服矣。既服矣。反不祢 武宗而称皇兄。当时诸臣何不据是而折之乎。
昭穆说
春秋鲁文公之跻僖公而逆祀也。公羊谓先祢而后祖。谷梁之说。谓先亲而后祖。是明指闵公为祖僖公为父。即左氏所称子虽齐圣。不先父食之说。其义亦然。独杜预,范宁,孔颖达之说乱之。杜云升谓西上。礼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19L 页
昭穆指父子。惠公与庄公当同南面西上。隐桓与闵僖亦当同北面西上。继闵者在下。如此言者。兄弟同昭穆之位也。范云亲谓僖祖谓庄。如此言者。乃颠倒祖考也。孔云父子异昭穆。兄弟同昭穆。故僖闵不得为父子。同为穆耳。此绍杜说也。此三说皆与传说异矣。至贾公彦则不然。其释周礼冢人掌公墓之文曰兄死弟及。俱为君。则以兄弟为昭穆。以弟已为臣。臣子一例则如父子。故别昭穆也。得此言而后昭穆之义明矣。天子之庙。三昭三穆与太祖而七。诸侯二昭二穆与太祖而五。昭者父道也。穆者子道也。设若国家多事。又天子亡嗣。而或传之兄或传之弟。彼既受天下国家矣。所传者虽非父。亦犹父道也。所受者虽非子。亦犹子道也。夫天下国家重器也。王者大统也。苟所传者不由父道。所受者不由子道。则安在乎继嗣之义乎。汉时定迭毁之礼。丞相玄成,丞相衡。引昭宣两帝并为昭。独以孙为昭而不知礼无两昭。使昭帝之天下无所传。宣帝之天下无所受。甚非礼意也。又惠帝文帝皆高祖子。惠帝受之高祖。文帝受之惠帝。而汉时议者皆推文帝上继高祖。光武当继平帝。又自以世次元帝之子。上继元帝后。殊不知文帝不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20H 页
受天下之重于高祖而受于惠帝矣。继高祖则惠之统斯绝矣。光武不承天子之位于元帝而承于平帝矣。继元帝则平之统斯隳矣。此皆倍经违礼之甚者也。夫人君以兄弟为嗣则臣子一体也。生则事之以君父。没则视之以兄弟。其可乎。汉世以来。议者皆曰兄弟不相为后者。何其缪哉。夫统也者。自太祖以来相传者也。一有间之则是谓之乱。一有坏之则是谓之绝。乱则其国虽存而犹不存也。绝则其国虽传而犹不传也。昔徐邈曰设兄弟六人为君。至其后世。当祀不及祖祢。刘敞曰为之后者为之子。所以正受授重祖统也。兄弟六人相代为君。亦六代。祀祖祢矣。假令非兄弟相代。其祖亦当迁矣。不得故存也。即如此言。使有兄弟六人为君。各自称昭。是有十三庙也。又其最后一君当上继先君。而五君终为无后也。岂其所以传重授国之意乎。此说最伟。后之以昭穆疑于兄弟之位。乃杜范之罪也。
嗣举奠说
圣人之制。审于嫌微者。其至矣乎。特牲馈食礼。三献加爵爵止。有嗣举奠之礼。郑康成曰嗣。主人将为后者。举犹饮也。夫祭祀之陈馔以奠而成。嗣子虽在子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20L 页
弟之列。已付以他日祭祀之事。既醉之诗曰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此所以公尸之嘉告而祝其勿替引之者也。其举奠必在加爵爵止之后者。室中之事既毕。而若待旅酬而后举则又无以行吾敬也。少牢馈食礼。大夫礼也。大夫之礼。比特牲之士礼为尤备。而独阙嗣举奠者何也。辟君也。故天子诸侯与士有斯礼。士卑故不嫌于天子诸侯也。士之有嗣举奠。于特牲而见之。大夫之无嗣举奠。于少牢见之。天子诸侯之有嗣举奠。于何乎见之也。郊特牲云举斝角诏妥尸。天子有奠斝。诸侯有奠角。在于馈食之时。设馔于奥。奠于铏南。迎尸主而入。即席东面。尸举所奠之斝祭之。至九献之后。嗣子举所奠斝。饮而卒爵。所谓受爵也。夫天子诸侯之嗣。继世为君。不嫌其举也。士之嗣为士。亦家有之也。不嫌其举也。独大夫之选。以德以才。非可以嗣而继有之也。所以不敢举也。圣人之制。审于别嫌如是夫。又尸出而嗣馂也。主人西面再拜。祝曰𦿉有以也。𦿉许诺答拜。若是者三。取举祭食祭举。乃食祭铏。食举卒食。主人降洗爵。宰赞一爵。主人升酌酳上𦿉。上𦿉拜受爵。主人答拜。主人拜。祝曰酳有以也。𦿉执爵拜。祭酒卒爵拜。主人答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二 第 21H 页
拜。𦿉降宲爵于篚。上𦿉洗爵。升酌酢主人。主人拜受爵。上𦿉即位坐答拜。主人坐祭卒爵拜。上𦿉答拜受爵。降宲于篚。此馂之仪也。主人父也。上𦿉子也。父无拜子之礼。而先拜者何也。以先祖之命命之。且以先祖有德而享此祭。馂其馀。亦当以之也。是故升以东面之尸席而馂之。其重也如此。所以施苟敬也。敬也者。尊祖故也。据祭统君与卿四人馂。而世子不与焉。故说者以为此诸侯礼也。诸侯世子避王之故不与馂。大夫之嗣子不举奠之故。亦不与馂。然则唯天子之嗣与士之嗣有馂焉。圣人之制。审于别嫌如是夫。服问世子不为天子服。大夫之适子为君夫人太子如士服。郑氏曰诸侯世子有继世之道。故远嫌而不为服也。孔氏曰大夫无继世之道。故其子无嫌。圣人之制。审于别嫌如是夫。祭则天子诸侯士嗣举奠。而大夫之嗣不与焉。馂则天子士之嗣有之。而诸侯大夫之嗣不与焉。君丧则诸侯大夫皆服三年。而独诸侯世子不与焉。其权衡之际。锱铢不差。非天下之精微。孰能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