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卷之二十一 (自动笺注)
硏經齋全集卷之二十一
 經解
  
九族
九族
二說
孔安國曰上自高祖
下至玄孫
九族
馬融鄭玄從之。
喪服小記。
親親以三爲五。
以五爲九。
盖由己身言之。
有父下有子。
故言三。
由父以親祖。
由子以親孫。
故言五。
由祖以親曾高二祖
由孫而親曾孫玄孫
故言九。
夏侯歐陽以爲父族母族妻族二。
皆據異姓有服
杜預從之。
父族四者同族外親有服異族者及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子之子
母族三者外祖父外祖母從母子。
妻族二者妻父妻母也。
說本大戴禮
鄭玄駁之曰異姓之服。
不過緦麻
不廢昏。
禮請期云惟是三族不虞
恐其廢昏。
明非外族也。
三族者父昆弟昆弟昆弟也。
白乕通義曰族何以九。
九之爲言究也。
親疎恩愛究竟也。
朱子堯典九族
孔安國說曰擧近以該遠。
異姓之親亦在其中
林少穎若如此說。
只是一族
朱子父族四。
本族
姑之夫姊妹之夫女子夫家
母族三。
謂母之本族母族姨母之家。
妻族二。
妻之本族母族是也
與杜說差異者。
本族而非外族
姑姊妹女子之夫而非姑姊妹女子之子也。
堯典首章自明脩身齊家
至於治國平天下
九族若是異姓則不亦捨近而先遠乎。
陽夏侯之意。
以爲異姓同姓可知
親親宜由近始。
不如孔說之爲長。
嶽薦鯀說
帝三詢人。
放齊擧胤子朱。
驩兜共工
四嶽擧鯀
胤子朱以親。
共工世族
鯀以榦。
然放齊昏昧
故以朱爲開明
驩兜朋比
故以共工爲鳩功。
四嶽鯀。
未解其故。
四岳帝之欲巽位者。
想其人豈私阿小人哉。
且帝之明。
必知其能人。
故使擧之。
悻直人也。
雖有才榦可任
天下懷襄大事也。
不順理而能濟之乎。
岳雖失人
衆共擧之者何也。
帝於放齊驩兜則曰不可
於鯀則始不可而終許之。
帝謂鯀之心雖不可諧。
鯀之才足以成績
安知其不能乂而逆拒之乎。
聖人之不輕絶如此
然亦倦勤之時也。
故禹曰能哲而惠。
何憂乎驩兜
何遷有苗
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盖難之也。
馬融云堯知時當然
非人力所能治。
屈己之是。
從人之非而用鯀。
李顒云堯雖獨明於上。
衆多不達于下。
不得不倒懸之望。
以供
一切之求。
曲說也。
堯正建寅
正月上日
建寅月也。
鄭玄以爲帝王易代
莫不改正
堯正建丑
舜正建子
受終文祖則因堯正
故稱正月上日者
未卽位也。
格于文祖則改堯正
月正元日者。
卽位也。
王肅以爲惟殷周改正
易民視聽
自夏以上
皆以建寅爲正。
月正元日
猶言正月上日變文耳。
堯典羲和者。
寅正明甚
何嘗建丑乎。
自堯至夏。
一是寅正
傳授之際。
不用改正亦理也。
以是知王氏說爲長。
舜典
舜典首章曰若稽古帝舜以下二十八字。
論其僞者多矣。
此段詳載陸德明經典釋文
江左中興元帝時
豫章內史枚賾(汝南人
字仲眞
)奏上孔傳古文尙書
舜典一篇
不能得。
乃取王肅堯典從眘徽五典以下
分爲舜典篇以續之。
(孔序謂伏生舜典合於堯典
孔傳堯典止說帝曰欽哉
馬鄭王之本。
同爲堯典
故取爲舜典
)學徒遂盛。
范寗變爲今文集注
俗間或取舜典篇以續孔氏。
齊明帝建武中
吳興姚方興采馬王之注。
孔傳舜典一篇
於大𦨵頭買得上之。
梁武時爲博士
議曰孔序稱伏生誤合
五篇
皆文相承接。
所以致誤。
舜典首有曰若稽古
伏生昏耄
何容合之。
遂不行用
陸氏旣明言其訛。
釋文亦非秘本
而後世之論。
乃反紛紛何哉
德明孔穎達俱在登瀛之筵。
而議不相合
孔氏正義逸梁武議一段
而顧盛行于世。
陸氏釋文遂孤行
人多不之宄也歟
梁武卓識
儒生輩所可方比
隋開皇中亦多鴻儒
何不訪其議而明卞其僞也。
殆亦好新故歟。
伏生語說
林之奇尙書全解
伏生齊人也。
公羊子亦然
所傳春秋
如昉於此乎。
登來之也。
何休註皆云齊人語
以是知齊人語多難曉。
亂道也。
伏生語雖難曉。
何至己方言。
錯雜經文
公羊傳自作傳文。
非關春秋
鄭康成北海人
其注二禮齊言
未嘗亂經。
此說殊不然也。
余甞考楚語曰堵敖於菟曰賀。
蔡語曰承。
此皆方言之登傳者。
伏生昏耄知識
繙難曉之言語
安得錯雜訛繆。
公羊氏傳。
輒以曷爲起之。
此皆傳授之際。
弟子隨聞箚記
亦豈保無誤哉。
何休之言。
不可無理
至若康成解。
未甞經改原文
未甞亂也。
棘子
鄭康成書贊曰。
先師棘子下生安國亦好此學。
孔穎達䟽。
先師棘子不可解。
及見酈道元水經注
淄水引鄭志曰張逸問贊云我先師棘下生何人
康成云齊田氏時。
善學者所會處。
齊人號之棘下生
無常人也。
閻若璩曰是我先師棘下生安國
子字讀屬安國
不曰孔而曰子者何也。
隱十一年公羊傳
沈子曰經云沈子稱子冠氏上者。
著其爲師。
不冠以子者他師也。
康成自以淵源安國
冠子安國上。
不曰孔子者。
所以別於孔子
余甞覩書本不善者。
初學甚多
古者傳寫以讀。
苟或校對不精
紕繆相承
如棘下生者。
可勝道哉。
常熟毛晉刻本關雎小序箋末。
自爾雅云以下鄭箋
而與箋聯書無分別。
此類甚多
讀者宜察之。
大禹謨說
大禹謨者。
尙書本文也。
太史公五帝夏殷本紀
采於詩書
作夏紀也。
專用堯典舜典禹貢陶謨益稷而成。
其字法聲牙者。
皆以意改之而已。
獨大禹謨句語
未嘗採用
人心道心之訓。
傳授大業也。
六府三事之叙。
安民大政也。
遷而有見則豈逸之哉。
且遷與孔安國
古文尙書
大禹卽有安國傳。
遷何獨不見也。
以是知非尙書本文
而孔氏傳又未可知也。
五刑
天道陰陽舒慘之別。
聖人則之。
作禮樂政刑。
天有陽而無陰不得成歲功。
聖人有禮樂而無刑無以成其治。
或疑五刑非舜之所作。
有苗所作非也。
上古未嘗無不犯罪者。
犯者將如何待之
元惡大憝殺人穿窬淫放者。
不以其罪罪之。
民將不戢
不戢則刑反重。
是故五敎者莫刑若也。
聖人之所甚不忍者也。
是以舜之公也。
臯陶之平也。
而曰欽哉惟刑之恤。
曰惟明克允
唯明故刑不失其中
不失其中故雖五刑之嚴且重。
行于唐虞之世。
而人乃煕煕如也。
苟非舜之公也。
臯陶之平也。
五刑可行乎。
此漢之不得不五刑
魏文帝時反欲復之者
殆未得本末之勢矣。
是故唐虞之世。
畫象而民知禁。
赭衣墨幪
別其冠服
使觸罪知耻悔過
得以自新
四㐫誅絶者也。
以流宥之
五刑雖具。
未嘗輕用。
可知矣。
苗民因刑而逞其虐。
剿絶淫肆
至於發聞惟腥
則舜所以討之。
然禹之誓師也。
數苗之罪。
不擧其淫
刑。
是又可疑也。
讀漢石經
漢熹平中石經
蔡邕所書。
一字石經
魏正始中石經
邯鄲淳所書。
三字石經
二石經屢經兵亂
不全
唐開成中石經
在今西安府
金仁山云漢石經洪範文。
只曰五行
不曰一五行。
傳首句。
不言疇數。
石經卽歐陽夏侯傳授
號稱今文者也。
今考漢石經殘字。
三德一曰之文。
据此可見金氏之言確矣。
且湮洪水作伊鴻水
汩陳作曰陳。
乂用作艾用。
而家㐫于作而家而㐫于。
卽其殘字而不同如此
全文大有參差可知
太史公史記洪範
雖有改字。
全篇盡載。
而亦不及疇數。
且言九疇之綱。
亦無敬用農用協用用乂用明用念用等字。
獨九曰嚮用五福用六極。
遷史亦有所本。
且漢石經魯詩
故魏風之三歲貫女宦女
唐風山有樞作山有蓲。
自孔氏正義以後
書從古文。
詩從毛詩
然詩則固有所本。
書則全無所據。
漢魏至唐。
其間三百餘年。
經文竄亂如此
未知增刪誰歟
可歎也。
周召聖賢
鄭氏曰得聖人之化者謂之周南
得賢人之化者謂之召南
以爲分繫二公
優劣爲次。
異哉是言也。
出自文王
彼得之者深淺
近則其薰陶浸液者爲深。
故其詩出乎正而皆純乎純。
周公所主也。
遠則其薰陶浸液者爲淺。
故其詩出乎而或有未純。
召公所主也。
太師之所分屬者
豈有意於其間哉。
苟分而爲聖爲賢則其化之所自出。
不由文王一人
謂之誰哉。
小序云關麟趾之化。
王者之風。
故繫之周公
鵲巢騶虞
諸侯之風。
故繫之召公
此言化之在岐周
王業得以爲基。
故其風也甚大。
化之在南國
諸侯得以爲敎。
故其風也差小。
孔穎達以爲聖人宜爲天子
賢人宜作諸侯
然則周公當天子而召公諸侯耶。
何其乖繆也。
文王之化。
自宮壼而之邦國
邦國而及南國
涵泳發於久矣
周召分主之後
乃采而播諸詩。
謂之周召者。
其所采之地也。
作詩時則文王未離乎諸侯
不可爲頌。
考編詩之時則文王追尊爲王。
不可爲周風
故分屬於周召
孔氏以周南之無美周公
或時不作
或錄不得
六州之民。
仰戴文王之化。
爲之歌詠
又豈復美周公哉。
召南之美甘棠
召伯宣化南國
之後
民旣遠於文王之世。
故美其宣化布命之人。
亦理也。
甘棠已下。
文王之化又覺較淺。
商紂新平
舊染未盡革歟。
許異訓說
公元前213年
論者以五經殘佚
輒咎秦火
秦火固烈矣。
然焚經在秦始皇三十四年戊子
挾書之律除於漢惠帝四年庚戌
其間纔爲二十三年。
齊魯之間。
素習聖人之化。
講肄禮樂
此秦法所不得禁也。
是故漢高帝引兵
絃歌之聲。
詩又因絃歌而傳。
尤宜其無錯謬者也。
浮邱伯,大毛公同時受詩於荀卿
浮邱秦時諸生
又如轅固生漢武時。
已九十餘。
計其壽。
上去焚經戊子。
生已十六七歲。
韓嬰孝文時博士
未知其生在何時
要當去焚經時不遠
四家之學。
或在焚經之前
或去焚經不遠之時。
當見孔氏之舊。
而顧其爲說。
互相矛盾
不出一者
豈非門戶之見歟。
經之盛衰
由人主所尙不同
時俗所趍舍者也。
漢時諸儒多以經術帝師而取卿相
蔡義韓詩昭帝
蕭望之齊詩元帝傅。
高嘉以魯詩元帝
而毛氏傳獨後出
至平帝時王莾所習。
得立學官
光武時仍之。
後漢儒者鄭衆賈徽許愼
稍稍習之。
鄭玄又作箋。
魏晉間宗之。
遂得布滿于世。
於是南北之儒。
爲之義䟽
唐貞觀中
薈爲正義
爲後人之指南
三家詩自就消滅
是雖非孔氏之舊。
其出孔氏之傳則均。
苟其尙存于世。
文字假借
音義錯互
得以是非眞僞之迹者則或有助焉。
惜乎不得見之矣。
開成石經
字軆一定
篆隷屢移於校讎
自唐以前
字軆不可考也。
陸氏釋文
音韻一定
反切不同於秦吳。
六朝以前
音韻不可得也。
漢時古書如許說文者。
往往可據
許氏之學。
發於毛。
然以今毛傳證之。
關雎在河之洲。
許氏作州而釋之曰水中可居曰州。
是字而音與義俱同也。
終風且暴之暴。
許氏作瀑而釋之曰疾雨也。
音同而字與義不同也。
新臺戚施
許氏作𪓰𪓿。
而釋之曰詹諸也。
是字與音義也。
若是不勝其繁。
豈許氏雖學毛。
取三家之粹者。
非一塗歟。
抑毛氏古本
今本不同歟。
無或後之傅會者多而遂晦其舊歟。
且若鄭箋以前
固多竄亂歟。
此吾所以三家之本不傳
無以是非眞僞之迹也。
鄭箋義說
漢時專門之學。
各自恪守師說
不敢擅易。
四家
公元前599年
說。
錯互不合
余常恨漢文景之際。
秦火不遠
且故時博士猶有存者。
亦嘗徵之談說古經
而獨不能廣延名儒
薈萃殘經。
考異同辨眞僞
使聖人之指。
歸于一塗
及乎東漢之季
門戶已判。
聞見各殊之後
始乃有東觀白虎之校對確論是非者。
徒見其紛紛塗改而失其舊矣。
鄭玄之注禮也。
盧植說。
魯詩派也。
是故燕燕詩則曰定姜說也。
崧高之詩則以甫爲仲山甫
維鵜在梁之詩則以不濡其翼爲才。
如其說。
詩亡於陳靈公時
事在魯宣公十年
定姜之歎獻公
事在魯成公十四年
曾謂定姜之詩。
在詩亡後歟。
申之與甫。
皆國名也。
褒美申伯
故擧其倫甫侯而俱言之。
若指仲山甫則甫其字也。
其封則樊也。
申擧其封。
甫擧其字者。
得非文理不倫乎。
鵜之在梁
翼當濡而不濡。
言其失常
小人之事。
苟能美其才也。
此豈君子之常者耶。
康成注禮。
在箋詩前時
未見毛詩
具載答晁模說。
然其注緇衣之引都人士狐裘黃黃之句。
謂毛氏有之。
二家則亡。
注文王世子也。
先師
漢禮高堂生
有制氏。
詩有毛公
書有伏生之文。
據此二說則注禮之前
已見毛詩亦可知。
康成後更補成歟。
盖毛於四家雖晩
出。
而其義最粹。
康成末乃捨其學而從之。
然時與毛傳異同
如毛之傳小星釋裯爲襌被。
於義爲㥧。
鄭忽漢法之抱帳而改之。
毛之傳草蟲釋覯爲遇。
於理爲得。
鄭忽易傳男女覯精之句爲旣昏。
如此類者甚多
鄭雖善毛。
盖亦雜取三家者也。
四家
四家之說。
皆出於聖門之所傳。
紛紛互相不合者何歟。
詩自商周以來
陳靈公千有餘年之間。
郊廟朝廷之所歌頌
以及里巷男女謠俗
世之治亂
風之美惡
人之邪正
詞之美刺
情之喜怒
不同
與夫日月星辰霜露之變。
鳥獸草木蟲魚之名。
地山疆域之分。
車甲宮室器用之具。
無不該載
而又簡策不第
傳聞異辭
博學之士。
不得而窮之。
聖人刪其淺近而錄其粹者。
以興觀羣怨之旨通之。
故曰誦詩三百。
授之以政不達
使於四方
不能專對
雖多亦奚以爲
不能通之。
何以達於
而且無得專對也。
觀於列國卿相與賦者。
或語此而指在乎彼。
所取非一槩也。
奚獨列國之卿哉。
聖人之引
亦類是。
綿蠻黃鳥
止于邱隅。
不過小臣之擇卿大夫仁者依之之辭也。
子推至於爲人君止於仁。
國人交止於信。
鳶飛戾天
魚躍于淵
旱麓所以惡人遠去而民之喜得其所之辭也。
子思推之曰上察于天。
下察于地。
聖人所以善引也。
然不究詩中之理。
遂謂本旨如此則不逕庭乎。
魯詩所以莊姜所賦燕燕之末章。
謂之衛定姜所作也。
維嶽降神生甫及申
宣王也。
夫子以爲文武之德。
夙夜匪懈
以事一人
仲山甫也。
左氏以爲孟明之功。
戎狄是膺。
荊舒是懲。
頌僖也。
孟子以周公當之。
聖賢所以善論詩也。
然不詩外之旨。
遂謂事實如此
不已秦越乎。
三家所以文王時所作關雎
謂之刺康王而作。
今去聖人之沒幾歲
而以燒餘殘佚之經。
考校彼此
較短量長
得不逾求而逾失其旨哉。
以興觀羣怨之旨。
通於人情物理
得以詩人之旨。
聖人所以刪者。
所以存者。
亦有以測其萬一云。
分陝
分陝武王時
或曰成王時
云在文王時
皆非也。
馬遷之說曰成王分陝
周公主東。
召公主西。
當成王初
周公負王踐阼
何能主東而治。
馬遷尤於周公之事。
顚倒特甚
金縢之事。
旣指謂武王時
而又謂
公元前1110年
成王有疾
乃祈河而藏其策。
後被讒奔楚。
不倫如此
鄭玄之文王受命作豊
周召公布先公之化於所屬之國
此謂分陝之事。
孔穎達命文王宣化
周召得以行之。
此知其誤而護之之辭也。
自周公追述太王王季文王之際。
輒言天命
至文王盛稱之。
盖言文王德最
天命由是大之
非謂文王實受命也。
漢儒欲實泰誓十有一年之稱。
遂以虞芮聽訟之年。
元年
文王歎九鄂之誅而猶惡之。
至有羑里之囚。
改元王者之事。
則彼豈恬然坐視而不之怒。
三分天下
二歸心於文王
文王方率其叛國以事
孔子稱其至德
文王若使周召宣化所屬之國
固自有者。
不惟之責加之。
孔子稱爲至德乎。
此皆事理之外
鄭玄之若是之誤矣。
樂記曰武四成南國是疆。
五成周公召公右。
二南所由名也。
武王伐紂定天下
廵守述職
陳諸國之詩觀之。
太師編次二南
以美先王之化。
是時南望三塗
北望嶽鄙
顧詹有河。
粤瞻洛伊。
遠天室。
營周居于洛邑
九鼎而去分陝
卽此時事也。
公羊氏欲明天子三公之義曰自陝以東者周公主之。
自陝以西者召公主之。
相處乎內。
不明
言其何時所命。
故或指成王者。
召公經理洛邑
周公成之。
捏合其事而言之。
或指文王者。
以周召之分采邑
作豊時。
援引其辭而言之。
殊不知事勢與理。
舛互不合
可勝歎哉。
詩說
燕禮
笙入于縣中。
南陔白華華
間歌魚麗由庚
南有嘉魚笙崇邱。
南山有臺由儀
詩序南陔
孝子相戒以養也。
白華
孝子之潔白也
華黍
時和歲豊宜黍稷也。
由庚
萬物得由其道也。
崇邱。
萬物得極其高大也
由儀
各得其宜也。
有其義而亡其辭。
鄭玄曰間代也。
一歌一吹
小雅篇今亡。
其義未聞。
劉敞鄭樵以爲亡謂本無
亡逸之亡也。
王應麟以爲三百十一篇
亡其辭者六篇
無辭明矣。
張橫渠呂東萊嚴粲范處義黃櫄以爲有辭而亡。
夫有義而後有辭
有辭而後腔譜
苟謂之本無其辭。
䟽數徐疾
何所節乎。
盖自秦火以後
雅頌篇次
多所壞亂
笙詩本有之而今亡矣。
本無之也。
詩雖亡逸
獨其義傳經生學師
衛宏猶存
得以作序。
若如劉氏說燕禮笙詩三篇
曰奏而不曰歌。
鄕飮酒禮笙詩三篇
曰樂而亦不曰歌。
謂之有聲
辭之證。
然古所謂鼓瑟而歌者。
手彈口和。
故曰歌。
口吹而辭奏于其中
故曰笙。
其所稱奏與樂也。
卽序所謂辭者也。
又如鄭氏說。
主人聲。
上樂也。
笙鏞以間。
堂下樂也。
笙鏞間歌之聲。
皆有義而無辭
國語叔孫穆子聘晉。
伶簫歌鹿鳴三篇
簫亦堂下樂也。
旣與鹿鳴三篇相和而歌。
南陔以下
不可與笙相和而歌乎。
又如王氏說。
亦知其踈矣。
漢書藝文志三百五篇
王吉以三百五篇諫龔遂曰誦三百五篇
人事王道備。
三百十一篇
去其六篇則爲三百五篇
史記孔子世家三百五篇
孔子絃歌之。
六詩以其不列於絃歌之故。
孔子乃遺之。
然則貍首新宮河水諸詩。
春秋時諸侯之所賦。
孔子何故絃歌之。
又反刪之也。
竊意古之詩。
不止於三百十一也。
史記所著。
其或指秦火後見在者而言之歟。
漢時諸儒疑亦從而爲之辭也。
六月詩之序曰南陔廢則孝友缺矣。
白華廢則廉恥缺矣。
華黍廢則蓄積缺矣。
由庚廢則陰陽失其道矣。
崇邱廢則萬物不遂矣。
由儀廢則萬物失其道理矣。
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並列
則孔氏之門。
小雅諸篇。
而何嘗遺此六詩乎。
特以施之於笙。
罕習之。
其義而
不傳其辭也歟
苟謂本無其辭則義何由見。
而譜何由作乎。
柏舟
柏舟序言仁而不遇
朱子列女傳婦人不得其夫而作。
盖傳以爲衛宣夫人之詩。
魯詩說也。
衛宣夫人
宣姜也。
宣姜淫醜。
未嘗不得宣公
故泛言婦人矣。
夫由變而之正則斯爲正風
周召二南是也
由正而之變則變風
邶鄘以下是也
夫德莫善於尙賢
莫不善於遠賢
仁而不遇矣。
遠賢孰甚焉。
關雎之爲正風之首也。
以其進賢也。
舟之變風之首者。
以其遠賢歟。
以爲同姓臣也。
靜言思之不能奮飛之句觀之。
盖殷之箕子
楚之屈原之類也。
匏有苦葉
以爲衛宣公夫人並爲淫亂
毛亦未甞明言夫人爲誰。
鄭卽以爲夷姜。
然此篇似指宣姜
盖公爲急子娶於齊而美。
公取之。
此篇匏有苦葉
濟有深涉者。
禮禁不可越。
濟盈不濡軌。
雉鳴求其牡者。
言犯禮而不自知
不當求而求。
雝鳴鴈。
旭日始朝。
婚姻之正
招招舟子
人涉卬否
配匹之正
而譏衛宣不然
若屬之夷何其昏禮重複乎。
此指
宣姜似襯。
左氏叔孫穆子匏有苦葉
叔向退而具舟。
杜預曰義取深則厲淺則揭。
言志在必濟。
國語叔向曰夫苦匏不材於人。
共濟而已
韋昭曰佩以渡水
深涉則供匏。
稍深則以衣。
淺則褰衣
鄭以水淺深喩男女性賢不肖長幼
各㥧其人之宜。
爲之求妃耦
似涉於鑿。
孔又䟽毛義曰禮有豊儉。
遭時制宜
似亦非毛義
毛義以爲深淺而後可渡。
男女量度禮義以濟。
谷風
以爲夫婦失道
此篇乃棄婦自爲之詞。
未知於誰刺之也。
且鄭以爲葑菲之根。
有美時有惡時。
之者不可以根惡時。
並棄其葉。
葑菲根皆美。
坊記所證。
君子不盡利於人。
註云無以美則並取之。
此亦出鄭而差異
故鄭於此護之曰根有惡時。
坊記所證亦一說也。
毛訓慉爲養
鄭嫌其不切
以爲讎者至怨也。
欲以爲對訓之以驕。
驕者至恩也。
無所据。
不如毛說之爲順。
彤管
毛傳釋詩之彤管古者后夫人
必有女史
彤管之法史不記過
罪殺之。
后妃羣妾。
以禮御於君所
史書月日
授之以環以進退之。
子月辰則以金環退之
當御者以銀環進之。
著于左手
旣御著于右手
不過宮中細瑣之事。
豈足爲后夫人盛法哉。
春秋左氏傳定公九年
靜女三章
彤管焉。
杜預以爲三章雖說美女義在彤管
彤管
史記事䂓誨之所執。
毛傳不言䂓誨
杜氏何從得之
王宮所用
毛氏固不可知
杜氏之後出乎
古者逸禮或有此語。
爲後儒所傳述歟。
又毛杜二說不相合
据毛則旣不見䂓誨
据杜則又不見其禮御。
箋注只得推本古序刺時之訓。
以爲譜承。
然殊無陳古諷今之意。
歐陽氏乃以爲王宮所用
靜女無緣得之
直譬女色之美可以悅人
朱子又以衛多淫詩。
此詩有男慇懃之辭。
亦歸淫詩。
彤管女史所需
紀成法。
自古傳之。
故解以未詳何物
傳疑也。
爲漢學者多引傳箋
以攻集注
傳箋亦涉強梗
不宜以一二區區之見妄議也。
女史之不記過罪
至於殺而必殺之哉。
先王所以深慮也。
宮中幽隱之地。
或致漫漶
國本易亂。
春申華陽之徒。
不無其變矣。
所以重其法也。
玄王
毛氏釋詩本正。
商頌立子生商之帝爲上帝
玄王桓撥玄王謂契。
國語云玄王勤商。
十四世而興。
玄王指契。
證左甚明。
鄭箋帝指黑帝而承黑帝而立子。
故謂契爲玄王
其說出於緯書
以爲王者之祖。
皆感太微五帝之精。
蒼則靈威仰
赤則赤熛怒
黃則含樞紐
白則白招拒
黑則汁光紀
皆用正歲之正郊祭之。
人之祖。
出於汁光紀
郊禘而祭之。
此見玄王桓撥之文。
捏合如此
盖玄者幽遠也。
何與黑光耶。
鄭氏明於緯。
每當釋經。
輒復引用
錯繆如此
毛傳孟子
毛傳定之方中釋。
仲梁子曰初立楚宮也。
正義曰鄭志張逸仲梁何時人。
答曰仲梁先師魯人
六國時。
毛公前。
䟽云毛公魯人春秋時
魯有仲梁懷
爲毛所引。
盖承師說
毛傳小弁
孟子越人關弓
非高子之語釋之。
趙歧曰高子齊人
絲衣之序曰高子曰靈星之尸也。
緜章又引孟子太王去邠章文
維天之命於穆不已傳。
引孟仲子大哉天命無極
美周之禮也。
趙歧曰孟仲子
孟子昆弟
孟子者也。
孟子
齊王孟子辭病
使人問。
來孟仲子對者是也
閟宮章又引孟仲子
禖宮也。
毛公齊魯之間。
備聞諸生說經爲此傳。
然槩得於孟氏者居多
無風
周南之化。
先行江漢之間。
革其淫亂之俗。
荊楚之境也。
地近豊鎬。
故其感發之速如此
然考之國風。
如陳鄭之近於楚者皆有詩。
獨無有何哉。
鄭玄曰周陳諸國之詩。
徐及吳楚僭稱王。
不事天子之風。
今棄其詩。
夷狄之也。
史記楚之先熊渠周夷王之時
曰我蠻夷也。
不與中國號謚
乃立其長子康爲句亶王。
中子紅爲鄂王
少子執疵爲越章王
想其魁桀無倫
侵凌諸夏之勢。
舜命臯陶
首擧蠻夷猾夏
盖自三苗而然矣。
或云舜崩蒼梧者。
爲伐苗也。
蠻之可戒者如此
夫詩之變風
夷王
衛頃侯厚賂王。
王命爲衛侯。
衛國政衰。
變風始作。
楚之僭王
亦在其時
可不戒哉。
太王剪商
魯頌后稷之孫。
實維太王
岐之陽。
實始翦商
魯頌之詞。
固多浮夸
大王之居岐。
殷小乙之二十六祀甲寅
殷道方盛之際。
太王之乃欲翦商者。
不究解其理。
先儒以爲王業始著。
盖有翦商之漸。
非謂王實有其志。
王顧生長西陲
草昧靈智
文王之德於孩提之中。
知其世當興。
欲立季歷而傳之。
此豈雍容守義分者哉。
且觀其遷岐也。
疆理室家之制。
已有王居氣像
陶復時大異。
此其志不欲止西方諸侯之列者亦明矣。
盖其洞達來許殷祚必喪。
積仁累功。
欲以興王
亦無足怪也。
大王奇偉神異人也。
苟律之以禹湯學知之聖則誠失之矣。
三緯
三緯者。
賦比興也。
正義賦之言鋪。
鋪陳今之政敎善惡
見今之失。
不敢斥言
取比類而言之。
見今之美嫌於媚諛
善事以喩勸之。
鄭康成云鋪善惡直陳其事。
譬喩者皆賦辭。
鄭司農比者比方於物。
諸言如者皆比辭也。
云興托事物則取譬引類
起發己心。
諸擧草木鳥獸見意者皆興辭也。
苟如正義則賦固易見而比興錯出
比專於惡。
興專於善
其蔽也偏。
一篇之中。
或具賦體。
或具興軆。
或具比軆
三緯不具無以爲詩。
譬之文繡紅而無綠。
黑而無白。
焉能錯綜爲文乎。
朱子曰賦者
敷陳其事而直言之。
興者先言他物。
引起所詠之詞。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
出鄭而尤精且盡矣。
一章
孔氏正義云周頌三十一篇及那烈祖玄鳥一章者。
以其風雅人事
過論功。
志在匡救
一章不盡
重章以申慇懃
風雅之篇無一章者。
頌者太平德洽之歌。
成功以告神。
直言寫意
不必慇懃
一章而已
魯頌一章者。
魯頌僖公之事。
非告神之歌。
論功頌德之詩。
慇懃而重章也。
雖云盛德所同。
魯僖實不及制。
不一也。
高宗一人玄鳥一章
長發殷武重章者。
詩人之意。
所作不同
或以武丁之德。
不及成湯
下又踰於魯僖。
論其至者同於太平之歌。
述其祖者同於論功
明成功大小
篇咏優劣
余嘗謂風則里巷歌謠之事。
雅則朝廷宴饗之作。
故貴反覆諷詠
美刺褒貶
要以通上下之志。
其軆不一
故重章而悉之。
不獨志在匡救而已
則皆宗廟祭祀之樂。
故貴簡嚴正直
寬和廣大
以狀盛德之容。
軆有定。
一章盡之
不獨直言寫意而已
商頌高宗一廟玄鳥一章
長發殷武之重章者。
其詩有繁簡不同
簡則一章
繁則
重章。
又何區而別之。
成湯不足
方魯僖而有餘乎。
貍首
諸侯射以貍首爲節。
鄭玄貍首逸詩曾孫也。
貍之言不來
其詩有射諸侯不朝者之言。
因以名篇
後世失之。
謂之曾孫
曾孫其章頭也。
射義所載曰曾孫侯氏是也
劉敞曰非也。
騶虞采蘋采蘩
皆在召南
貍首亦必其儔。
原壤所歌貍首班然
執女手之卷然
卽是章首
仲尼刪詩時。
樂正已亡此篇。
故使不在二南
或曰貍首鵲巢也。
篆文貍似鵲首似巢。
鵲巢之詩。
御之將之成之。
此亦時會之道。
盖鄭志則射義載曾孫侯氏八句
遂謂貍首
然篇中求射不朝之義而不得也
豈因周萇弘物恠欲致諸侯
設射不來之事而依附爲說歟。
且如劉說則見檀弓篇載貍首班然之詩。
首句偶同。
遂謂之貍首
然語旣褻瀆
當公卿大夫濟濟之際。
乃可以是爲節。
且其詩無射侯之義。
又其鵲巢之訓。
尤涉強解。
鴟鴞詩辨
康成釋詩。
輒有依據
古人論詩。
或語在此而旨在彼。
于以用之。
公侯之事。
以秦伯當之。
夙興夜寐
公元前868年
一人
孟明蔽之
詒厥孫謨
燕翼子。
子桑盖之則可乎。
康成之釋。
多此類也。
是故左傳怨耦曰仇。
以解關雎好逑
左傳能官人之言。
以解卷耳周行
雖有考据
本旨果出此否。
鴟鴞詩。
金縢篇有居東二年
罪人斯得。
公乃爲詩以貽王。
名之曰鴟鴞
王亦未敢誚公之文。
以爲成王周公出奔
周公屬黨與知居攝者。
周公傷其屬黨無罪將死。
恐其刑濫又破其家。
不敢正言
故作鴟鴞之詩。
其說何其曲也。
周公居攝
卽商之百官緫己
以聽冢宰之法也。
安有屬黨而爲之與聞
且謂周公愛護屬黨
不念王室之艱者。
周公之意乎。
毛傳本善。
以子屬之管蔡
意精而指正
鄭乃以子屬之成王
尤覺乖繆
倘非朱子集傳之從違
後人得不方向乎。
於此朱子之功矣。
素冠
詩之風素冠章曰庶見素冠兮。
棘人欒欒兮。
毛傳素冠練冠也。
鄭箋以爲旣祥之冠也。
孔穎達曰鄭以爲練冠者。
練布爲之。
經傳之言素者。
皆謂曰絹。
未有以布爲素者。
素冠非練
易傳素冠爲旣祥之冠。
王肅孫毓以箋說爲長。
檀弓說旣練之服云
公元前867年
練衣黃裏縓緣要絰繩屨角瑱鹿裘而已
不言鞸。
又禮大祥祭服朝服縞冠朝服之制。
緇衣素裳禮韠。
鞸從裳色故曰素韠
大祥始有韠也。
大祥之服。
緇衣而非素衣也。
故鄭氏引曲禮兩手摳衣
謂之摳裳緝者指素衣素裳
如是矣。
小序云刺不能三年
然是時先王之制尙存
得行三年之喪
但祥後之素服未之見也。
魯人朝祥暮歌者。
詩人歎之。
不能三年則當擧喪冠衰絰而言之。
何爲素冠衣鞸而言之也。
燕燕詩解
余讀燕燕詩之卒章仲氏任只。
其心塞淵
終溫且惠。
淑愼其身。
先君之思。
以勖寡人
益知莊姜之賢。
州吁歸于討也。
是時石碏謀誅州吁
而石厚問定君於
王覲爲可。
陳桓公方有寵于王。
陳衛方睦。
若朝陳使請。
必可得也
厚從州吁如陳。
石碏告于陳而誅之。
夫陳衛方睦。
得以一介之使
絶其好而殺之者
密謀而爲之主者
得乎。
此戴嬀爲之主而莊姜爲之謀也。
方戴嬀之歸也。
于野無人之地
相與圖議
而恐其泄也。
勉之曰其心塞淵
又曰先君之思。
以勖寡人者。
亦知戴嬀之戒莊姜也。
石碏
之誅州吁也。
其子不能知。
莊姜之謀州吁也。
如戴嬀之塞淵而後得知之。
密如此而賊不可討乎。
莊姜之爲謀。
不著于史。
千載之下。
獨賴此詩而始得知之。
不亦賢乎。
廢徹
采蘩章曰被之僮僮
夙夜在公
被之祈祈
薄言還歸
楚茨章曰諸宰君婦。
廢徹不遲
鄭玄曰諸宰徹去諸饌。
君婦籩豆而已
籩豆葅醢之屬。
是知采蘩爲備葅也。
少牢主婦被裼。
卽與采蘩符矣。
特牲饋食
宗婦徹祝豆籩
入于房徹。
主婦薦俎。
然則廢徹者。
宗婦
主婦也。
豈特士禮故然
而若諸侯禮
君婦自徹籩豆歟。
春秋始隱辨
始隱。
非他也。
卽繼雅而作也。
事之疑者。
不質古訓于何乎哉
孟子王者之跡熄而詩亡。
詩亡而後春秋作。
又曰其事則齊桓晉文
文則史。
孔子曰其義則竊取之矣。
集注曰詩亡。
黍離爲國風而雅亡
尹氏孔子春秋
亦以史之文。
當時之事。
而其義定天下邪正
百王大法
此始隱之義也。
大小二雅
室居西都豊鎬時之詩也。
多是
公元前509年
會宴饗之樂。
公卿大臣䂓諫獻納之作。
平王東遷以後
諸侯朝覲
公卿諫爭
二雅復作
所謂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者也。
春秋所以繼而作也。
是故書每歲必稱王正月
紀周之事。
必稱天王
所以閔雅之降爲風。
而以史法尊之也。
夫何紛紛然多說也。
然則不始于東遷之初。
而始于隱公之初元者何也。
聖人不忍遽絶之也。
東遷之初。
先王遺風善政猶有存者。
及其在位日久
漸致陵夷削弱
不能以禮自持
取侮於諸侯。
君子陽陽詩作賢人隱矣。
揚之水詩作恩澤竭矣。
中谷有蓷詩作而夫婦薄矣。
兎爰詩作諸侯叛矣。
葛藟詩作九族離矣。
宰咺歸妾賵。
伯始私交
故夫子作春秋
爲尊周也。
非爲魯也。
是故隱者
以周之衰。
于是焉甚矣。
唯其甚焉。
故以空言汲汲乎尊之。
聖人不得已者也。
或者以爲隱公讓國而反不得其死
桓公簒弑而王不討其罪。
春秋所以作也。
不然
春秋之義。
爲親者諱。
聖人豈復假所當諱之事。
施以褒貶之義者哉。
然則平王之初
不忍遽絶之。
平王之終。
不得不作之也。
其時隱公之初也。
所以托始乎。
公羊氏以桓貴當立。
然考之三傳
未見桓之當立。
隱與桓俱非適也。
然而天王不討桓之罪。
雖自損於刑政
聖人生於隱弑幾百年之後
所事桓之孫曾也。
乃反訐揚國惡者。
有是理乎。
如桓無王之說。
皆過矣。
以是春秋非爲隱而始也。
獲麟
公元前515年
春秋說者。
辨於終獲麟矣。
其說不一
有曰史成麟出於郊。
伊川先生云麟出世
春秋豈不作。
足以謬悠矣。
有曰春秋絶筆獲麟者。
仲尼傷己不遇也。
莆田鄭氏有云鳳不至
河不出圖
夫子之歎久矣
豈至是而後知之。
此亦足以謬悠矣。
其最妖妄者。
服虔之說。
中央土獸。
土爲信。
信乃孔子
而史修其母致其子。
何休又本之。
公羊孔子圖錄
知康聖劉季當代周薪
薪乃庶人之象。
火爲赤帝
爲薪者所獲。
西狩者從東至西。
東卯西金
爲漢姓
詭異不足信如此
漢儒多以緯書釋經。
東漢之初。
又以讖立國
故釋經者欲以漢接周之統。
妄加附會而然也。
夫子之作春秋
因魯舊史刪述之。
獲麟卽止
非有意而終之也。
是以自哀十四年
小邾射以句繹來奔
至哀十六年。
衛子還成出奔宋。
魯史
而夫未及整治之本也。
苟非魯史左氏焉得續經
也。
然則春秋非爲作者明矣。
夫子若加之以壽。
豈止獲麟哉。
諸家之說。
捨之可也
夏時周月
夏時周月者。
胡安國傳說也。
據其說。
以爲夏正也。
在周正本爲冬
孔子欲行夏時
故冠以夏正
不知夫子筆法由是乎。
唐堯以來
寅月爲正。
商以革之故。
正朔爲丑。
然觀易之彖則有以知商之時。
不廢夏正
臨卦之彖曰至于八月有凶。
盖臨十二月卦。
二陽方長。
八月二陽漸消之時。
故曰有凶。
復卦之彖曰七日來復
日者陽也。
六陽盡於乾亥。
至十一月則七陽復生矣。
故曰來復
七月之詩則亦有以見商之時。
夏正周正並行焉。
七月之流火。
九月授衣
四月之秀葽。
五月鳴蜩
十月滌塲
也。
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
皆周也。
又如曰爲改歲
此室處。
也。
無衣無褐
何以卒歲
也。
文王當商之季而易用
周公追述王業之隆。
記當時之事。
錯用者。
槩以夏正之習於天下久矣
且於天時人事爲順。
朝廷大事
從時王之制
外此所行。
多從
小雅六月棲棲
戎車旣飭。
十月之交
朔日辛卯
日有
食之。
二月初吉
載離寒暑
四月
六月徂暑
秋日凄凄
百卉俱腓。
冬日烈烈
飄風發發
皆從而作。
又如周禮春官
宗伯歲年
鄭鍔曰用建寅謂之歲。
建子謂之年。
有用建寅者如正歲讀法
三歲大計羣吏之治是也
有用建子者。
如司稼以年之上下斂法
豊年則公。
旬用三日之類是也
春秋春王正月
左氏曰周正月
自漢以來
皆知其爲建子之月。
唐劉知幾始言春秋
開元時張守節史記正義述其說。
至宋而胡氏始爲夏時周月之說矣。
夫子顔淵之問也。
曰行夏時
特言爲邦之道如斯而已
可變時制
苟從夏時乎哉
自胡氏以後便成門戶
互相攻擊
苟如胡氏說夏時冠月
垂法後世
周正記事
隨時起例
法與例相錯
豈能一統之書乎。
朱子以爲不敢信。
後之人何爲信之也。
夫執周正而改
以爲周時所不行者
未見其通而見其拘也。
而攻周
以爲孔子所特行者
未見其實而見其曲也。
春秋之經則知其用周正
春秋之傳則知其有時而用矣。
左右媵說
公元前509年
何休公羊傳
元年
立嫡以長之。
故曰適夫人
子。
右媵
右媵無子。
左媵
左媵無子。
立嫡姪娣
姪娣無子。
右媵姪娣
右媵姪娣無子。
左媵姪娣
質家親親
故先立娣。
文家尊尊。
故先立姪。
嫡子有孫而死。
質家親親先立弟。
文家尊先立孫。
雙生也。
質家見立先生
文家本意立後生。
所以防愛爭。
質家殷也。
文家周也。
春秋魯襄公之喪。
公妾敬歸之子子野立而以毁卒。
立敬歸娣齊歸之子禂。
昭公
穆叔不欲曰太子死。
母弟則立之。
無則立長。
年均擇賢
義均則卜。
古之道也。
適嗣
何必之子
此與何休不同
未知休說何所本也。
苟如休說。
太子雖死。
左右姪娣之子當立者素定
年雖均義雖均。
何由而擇與卜乎。
公儀仲子之喪。
舍孫而立子者。
殷禮也。
孔子謂當立孫者。
也。
何氏因是而得親親尊尊之訓。
敷衍縯繹爲是歟。
晉用夏正
公元前506年
或云晉用夏正
曲沃莊伯
楊升菴雜著
唐庚語曰晉曲沃莊伯
夏正合人統。
其心乃欲自立
奸人欲濟其邪謀者。
未始引經術。
然按左傳四年祝鮀之語曰。
周公唐叔懷姓九宗
職官五正
命以唐誥而封於夏虗
啓以夏政
疆以戎索
竊意夏正之行。
公元前505年
已在唐叔時。
左氏驗之。
五年
卜偃曰其九月十月之交乎。
襄三十年。
絳縣人曰臣生之歲。
正月甲子朔
皆謂夏正
朱子竹書紀年純用夏正
似胡氏說。
紀年爲魏史記
魏出於晉。
故亦用夏正
理當然也。
閻若璩春秋書時
胡安國謂爲夏時
先儒歷歷辨析
尤莫善於鄱陽吳仲迂之言曰若從胡氏則是本行夏時
而以子月爲冬
孔子不行夏時
而以子月
其言雖似調。
實亦破的
不修春秋
不修春秋
魯史也。
孔子筆削之迹。
自古無徵。
然觀乎春秋之經則其特筆或有可以辨者。
如桓元稷之會。
以成宋亂。
六之寔來。
襄七之鄭伯。
未見諸侯之類。
非特筆則誰復書之如此哉。
公羊傳不修春秋
曰霣星不及地尺而復。
君子修之星隕如雨
原本改本並存
左氏寗殖曰載在諸侯之策。
孫林父寗殖出其君。
文則曰衛侯衎出奔齊。
其爲聖人所改與否
已不可定
左氏仲尼謂以臣召君。
不可以訓。
書曰天王狩于河陽
但有改本
不知原本爲何
爲兄後辨
公元前440年
春秋成公十有五年三月乙巳
嬰齊卒。
公羊氏曰
嬰齊者。
公孫嬰齊
而爲兄歸父後也。
其稱仲者。
孫以王父字爲氏也。
歸父使于晉而未反。
臧宣叔叔仲惠伯之事。
追罪仲遂。
遣歸父之家。
歸父走之齊。
魯人徐。
傷歸父之無後也。
於是使嬰齊後之。
左氏公孫歸父襄仲之立公也。
有寵。
欲去三桓
以張公室
與公謀而聘于晉。
欲以晉人去之。
公薨。
季文子言於朝曰使我殺適立庶。
以失大援也夫
東門氏。
歸父還自晉。
至笙奔齊。
遂之弑子赤惠伯
宣公也。
宣公立而魯之羣臣旣共事之矣。
及公沒。
至其子成公立。
而何追理之也。
季氏之怒。
在於歸父
不在仲遂也。
是時
季氏國命矣。
魯人雖傷歸父
拘於季氏不可得立後
且若魯人旣惡
歸父
不立歸父之子
立遂之子
歸父之後絶。
之後不絶
其所以惡之傷之之實。
不幾倒置乎。
於是乎何休云亂昭穆之序。
父子之親也。
胡安國有云弟不可爲兄後。
父字不可爲氏。
然竊考公羊氏之說。
拘牽於以王父字爲氏之訓而爲此說矣。
盖考其世。
嬰齊歸父之弟也。
考其氏。
嬰齊之字爲氏也。
不得其實
乃决之曰以弟繼兄而以王父字爲氏曰也。
後人紛紛之議也。
公元前206年
夫諸之子爲公子。
其孫爲公孫。
公孫之子賜族而世爲大夫
則稱氏其常也。
然亦有及公孫之身而賜族者。
靖侯之子欒而欒子爲欒賓。
宋桓公之子鱗而鱗子爲鱗𣌓。
鄭穆公之子子游子游之子游楚
是皆以父字爲族。
不必王父字也。
昭公之從亡臣子家羈
杜氏云莊公之玄孫也。
歸父字子家
見於奔齊傳。
羈盖以王父字爲氏。
歸父公孫
故羈稱玄孫
元年
叔孫告羈曰子家未有後。
孫願與子從政
子家竄逐之後
未嘗立其宗。
子孫姓不曰仲氏
而爲其別宗子家氏也。
魯人仲遂後而不立歸父後者
於是乎明矣。
詳其事實如此
究乎經傳如此
然則公羊氏之一言
致糾結不解矣。
緯說
鄭氏六經奧論。
差若毫釐。
繆以千里
經解以爲易。
司馬遷東方朔並云。
易則無之
同復於父。
如君所。
左氏以爲易。
易則無之
正其本萬事理。
杜欽以爲易。
易則無之
九變復貫。
知言之選。
武帝以爲易。
易則無之
顔師古司馬遷傳。
差若毫釐之言。
裴駰所謂易緯者有之。
然則諸儒所言。
無乃猶是
也。
漢儒明經
卽易緯以亂經。
豈不繆哉。
鄭說如此
古之談易者。
不徒引緯。
太卜占辭之屬。
皆得稱易。
所以殽亂正經
至如緯之乾鑿度。
醇正
者稱其書出於先秦
後漢書南北朝諸史
李鼎祚周易集解
徵引㝡多。
皆於易數
有所發明
至於太乙九宮四正四維
皆本於十五之
宋儒戴九履一之圖所由出。
朱子取之。
列於本義啚。
程大昌漢魏以降
言易者宗而用之。
隋煬帝緯書
七緯並就消滅
鼎祚在唐。
何得引用
太乙九宮
亦何流傳歟。
三家雍徹
孔子三家雍徹天子穆穆
奚取於三家之堂。
三家者。
亦魯臣也。
豈敢天子之樂。
直陳之於慶父叔牙季友私廟乎。
以三出乎桓公
遂乃私立桓公而陳天子之樂。
其意以爲公在宗廟
得用天子之禮。
何爲不可用於私廟乎。
先公則一也。
所以僭於禮也。
成王之賜魯公天子之禮。
許用於周公之廟。
伯禽以下襲用之。
寢及乎三家
孔子不答禘之說也。
三家之立桓廟。
不知公子不得先君之義也。
誰謂禮義之邦也。
毛包周說
漢熹平石經論語
季氏將伐顓臾章末段。
蕭牆內之下。
有盍毛包周無五字
洪适釋云毛包有無不同之說。
盖盍氏毛氏包氏周氏註人姓氏
言諸說無不同耳。
盍氏毛氏無所傳。
周氏未詳
獨包氏有名
陸德明釋文何晏孔安國包咸周氏馬氏鄭玄陳羣王肅周生烈之說爲集解
正始中上之。
字平叔
南陽宛人
漢大將軍進之孫咸之子
故其奏進集解
序記諸家姓名
包咸不言名而稱氏。
所諱也。
周氏周生烈
然觀其序次
陳羣王肅之下。
魏時人也。
蔡邕安得預書之也。
以周爲是
其次
孔安國包咸之下故也。
又考朱子論語集註瑚璉釋。
夏曰瑚商曰璉。
明堂夏后氏四璉殷之六瑚之文不同
或疑之。
然此包咸說也。
隷釋石經魯詩
而末有一段二十餘字。
零落不成文
間有齊韓字。
公羊傳內載嚴顔
古人每於經文
考校異同
愼重如是
詩之齊韓。
公羊傳嚴顔
論語之盍毛包周。
恨不能得知其爲說如何
皇侃具載公冶長鳥語匏瓜星等語。
不經
然古有是說則明矣。
邢昺䟽出而皇䟽又亡。
後人
襲用前人語而沒其名。
古本寢遠遂亡
惜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