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文○哀辞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0H 页
梅黄词。哀罗景先。
菱濠罗景先。以乙亥之四月甲申。得疾不起。余哭之于香山丙舍。景先为人。虽纤弱而实疆直不随人。明于邪正之分。审于去就之际。然常含蓄不发露。且家甚贫。而志未尝苟于取。行未尝违于义。考其质似若能寿者。吾尝以期颐之寿期之。景先笃于行。海阳先生患瞖不能视。景先躬自扶将。当进食。辄从傍告曰是某品。曰是某味。如是者十有馀年如一日。其从父兄世野疏率不理家。既没而其寡妻甚困。然其父母之家也。景先以为夫没当返舅家。迎之来而同饥寒。考其行似若能获福者。吾尝以昌大之福期之。能寿者类多坚确而不在乎强壮也。获福者类皆笃实而不在乎声闻也。而景先操可谓坚确矣。行可谓笃实矣。年不过中身。才又不得展。将谓之命耶。命又孰主张而不佑善也。讣至越三月季夏戊辰之夜。适不寐。卧念少日与景先游。与夫当殡敛仓卒之际。何以成礼。又念其身后。吾力弱无以赒其急。悲哀累欷而不能止。时将晓。月欹于窗。鸡阑于埘。忽忽然见景先方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0L 页
冠便服而止于庭。吾急延之上室堂。劳苦如平日。且曰闻子长逝。何从而至。答曰吾实不死。传者妄耳。吾复问从都下来。见竹下否。景先将答而吾遽寤。此真周礼所谓思梦也。自念吾生。悠悠然梦耳。得每夜与景先款笑语。安知其不逾于浮世之相遌。猝乍凌遽聚散不定者乎。时余朝饥。见黄梅烂熟。辄取之食。因念景先廉介不污俗。其清洌之味芬馥之气。无由而共之。为之作梅黄之词。
有菀者树。香可服兮。素华五出。辉邦国兮。独处幽昧。守厥志兮。峻茂之枝。君子所喜兮。精英攸结。垂抟抟兮。炎德之月。黄且烂兮。利而不食。非知道兮。保我精爽。超众丑兮。淟涊秽浊。志固有异兮。甘芳作酸。味可喜兮。玉盘驼峰。匪我求兮。背其侈靡。廉介而不流兮。根寔坚固。鲜所失兮。虽剥丧而无所戚。树择地兮。维蕙与芝。差可友兮。摧折以陨。昧厥理兮。猗猗众芳。孰竞其长兮。取之不远。子所像兮。
李景寅哀辞
李景寅年五十。以疾卒于骆东之第。吾与景寅俱通籍内阁。得与 先朝御制之役。凡编摩考校。未尝不与之竭力。首尾垂二十年。及癸酉夏。开局秘府。印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1H 页
先朝御制。此终事之地也。吾与景寅。又得董其役。役未讫而景寅殁。想亦目不瞑矣。景寅之墓草已再宿。吾之嗟伤悼惜可以少止。而不能止者何也。不惟匠石废斲之感。以其材而不见用。善而无命故也。吾之知景寅。自弱冠时。特以功令文也。及与之周旋。得扣其所存。则笔札翩翩。晋唐名士之风流也。词翰纡馀。馆阁巨匠之体裁也。弹琴诵书。澹然无营者。山林高蹈之意也。至若旁通异国之语。曲尽勾股之法。其他钱谷甲兵。无所不通。又若有志当世者。此其得之者。未尝刻厉探赜而勤求之。即晨昏视具之馀。纵目浏览。便已透悟。其才之博如此。景寅既以文学受知于上。特除文林之郎。 龙光赫然。迥出流辈。凡赏花钓鱼之宴外臣所不得与者辄与之。而其心逾益畏约。不以光荣誇于人。吾以是服其谦。景寅家世卿相。门户焜耀。人之欲攀援依附以为阶者甚多。帘阁萧然。屏远尘杂。凡鄙琐纤利之说。无得以至。吾以是服其廉。吾性不能委曲。有所动作。辄患其径情。而景寅每相规以慎重。凡公会稠座。与景寅俱则不见责于人。吾以是服其谨而节。景寅殁而其仲氏尚书公谓吾曰。吾弟在家中。事有不可意者。即争难不已。要以当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1L 页
于义。今而后何从而得闻之也。吾以是服其友而介也。其善之笃如此。材未必皆可用也。景寅之材诚可用也。善未必皆有命也。景寅之善宜有命者。以其博且笃也。而顾不得者。拘于俗也。夫以景寅之才。不能以坐廊庙而参赞左右。主盟文苑。缓节于朱弦疏越之音。固俗也。不能宰百里而临十室。得施其素学者命也。非俗之禁也。曰是亦俗也。记不云乎。移风易俗。天下皆宁。风可移而俗可易。故古之时。礼乐声明。畅茂条达。善者皆有命。才者皆可用。及夫后之世。风局而俗痼。造物者又从而沮抑摧挫之。是故渐就衰薄。善者多无命。材者多不用。此古今醇醨之别也。岂徒为景寅悲哉。辞曰。
南阳之麓。子所藏兮。西临沧海。漭无疆兮。中有美石。可以为磬。叩之清越而铿锵兮。子之好鼓琴兮。于此乎倘徉。其追随而上下者。枝策之伯牙乎。抑击磬之师襄兮。山海之旷而可乐。子之游兮庸何伤。
柳敬夫哀辞
柳敬夫善人也。于其殁也。乡之人士皆吊曰。乡人之为不善者。畏敬夫知而不敢恣。今乃恣矣。乡之匹庶胥隶之属。皆垂泣曰乡之政凡有缪乱不得平者。辄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2H 页
就而质之。俾不归于乱。今乃乱矣。其不知敬夫者皆如此。况其知且亲熟者欤。其于家也雍而和。其于姻也笃而睦。其于乡也惠而周。其善可谓积矣。敬夫十馀岁。自益山之乡。来主相国之祀。是时相国之祀屡绝。辄取族人而为之嗣。家故饶而以故中落。室庐颓败。奴仆豪悍。而皇妣及太夫人年高而不能理家政。诸姑母多贫甚无所归。皆赖于敬夫。敬夫事太夫人以孝。诸姑母以忠。御奴仆以严。且惧债家之积有恨望语。以伤太夫人之意。斥其田园。计殖而尽偿之。自搆屋于先墓之下以居。斯不亦雍而和也欤。洪大燮其姑母之夫也。犯恶逆被诛。敬夫迎其姑母而养之。又取其女而嫁之。尽其欢心。其他姻家有丧而待敬夫为具者几家。敬夫皆不以贫为辞。斯不亦笃而睦乎。敬夫自卜其命。不可显扬。即废举子业。沈潜乎礼家之说。其所施用。以淑乡为先。尝为位于郊。讲乡饮之礼。尊俎献酬。咸中其节。以兴乡人之观。县之南。俞忠穆之墟也。先王考尝与乡人为之竖碑。敬夫复唱于乡。春秋俎豆之。又鸠钱帛而为斋居之室。过者皆感叹咨嗟。以劝忠义之心。斯不亦惠而周乎。敬夫没而善人不可得以见矣。敬夫尝言深衣说为诸家所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2L 页
自私。错戾乖乱。而紫阳定制多不之从。事不师古而敢自乱乎。每乡中有丧。自为裁深衣。袼衽袪缝。秩然不乱。其于性命之说。亦有所折衷而不辄为之言者。恐有所标榜故也。夫士之得志也。膏泽行乎政而被于邦之民。其不得志也。膏泽行乎俗而被于乡之民。得志与不得志也。其被于民一也。然行乎政者可求之命。而命不可自由也。行乎俗者可求之身。而身可得而自由也。敬夫不求之命而求之身者。可谓知所求矣。吁嗟乎敬夫。辞曰。
古之淑乡者。陈太邱荀朗陵其人乎。斯人者不可得见。而其风则不泯乎。考子之志。何惭乎荀与陈乎。四月维夏。黄鸟嘤嘤兮。子兮何之。孔墨幽窅兮。无形与声乎。
孺人韩山李氏哀辞
昔先王考隐居青城之乡。乡里之秀。皆从之学。邻居柳氏群从兄弟。最以醇谨称。文锡质甫又多才。从先君子宦游。苦乐悲欢。与之同者五十年。至老而无子。又失贤夫人。海应既感其忠。又悲其穷。尝问其所欲言者。质甫叹曰吾十八岁聘吾妻。于时吾失先夫人。无以主家政。吾祖母严重。难以容色悦。先人孤居无聊。自吾妻之入门。吾祖母未尝不欢。吾先人未尝不忘其苦。吾家素贫。僦人田以耕。而每享先也。酒食蔬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3H 页
果皆芳洁。其笃于孝可知也。吾两弟皆稚弱。而吾妻皆抚之有恩。忍己饥而加之饭。忍己寒而加之絮。及至于有室。撤己环珥髲髻之属。尽与两姒。其友于宗族可知也。见邻里之老者必敬之。见邻里之少者必训之。见人有求。必竭己有而救之。其恤于邻可知也。且吾为养亲。多游四方。有时近婢妾之属。吾妻淡然无妒忌色。夫孝友恤其大者也。或可强而能。不妒忌其细者也。不可勉而为。然吾妻能其大者而非强也。能其细者而非勉焉。此其行之可称者也。余以邻里之故。知孺人之行如是。而亦有悼亡之怀。听其言。益为之伤叹。为之叙如此。质甫考讳琮学生。祖讳始兴佥知中枢府事。始宁府院君讳琠之七世孙。孺人姓李氏。韩山人。考讳思牧学生。文忠公穑之后。卒时年七十二。有二女。皆有子女凡若干人。辞曰。
天之享夫人徒以中寿。贫困穷独。非所以持其寿。虽不必戚其寿。亦不足庆其寿。呜呼欷哉。
哀李彝好(命德)
余素不解饮。见饮者辄诮之曰人生于世间。凡日用事为所以自娱者甚多。何必酒哉。沈冥呼呶。大则戕其生。小则丧其仪。何足为乐乎。饮者曰子不知酒之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3L 页
趣故云。然方其陶然而醉。无思无虑。凡世之所称悲欢苦乐。无足以拂吾真。如陶渊明,王无功之徒。皆清逸閒旷。然以酣饮为事。彼岂无所以哉。且吾生也有限。酒焉能戕之。纵或戕之。亦余不自恤也。余尝以是观于世。或酣豢富贵。役心于荣利以自戕者有之。或忧叹贫贱。妄干于货贿以自戕者有之。等是戕也。宁纵饮以终其身者。亦近于古所称达者饮者之言。其庶几乎。李君彝好自幼少时。嘻笑谈谑。若不可羁。一门少年皆勤于学。而独自游敖然。亦早举进士。在乡里间。每饮酒至醉。醉能数十日不食饮。竟以是终。彝好于吾世好也。吾弟娶其妹。记余往观𨚡礼。枫轩公年未甚高。宾客皆乡中长者。须眉俨然。宗党后属多英妙。而君时方入而干蛊。出而侍侧。罗列酒食皆芳馨。门阑华采。为人所羡慕。已而枫轩公下世。吾嫂继没。且记座上宾客宗党。太半零落。而君亦长逝。其盛衰之运。若是倏忽。则于其间又为役心于苦乐悲欢之际。日夜煎熬。自促其生者。不亦嘻哉。君之沈湎于酒。不知轩冕与饥渴为何事。陶陶然以终其生。不可谓无所得。殆吾所谓近于达者乎。悲夫。
哀尹圣晦文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4H 页
终南之下。有笃行而隐者。尹氏兄弟圣俞,圣晦是已。尹氏故持礼法。而君兄弟以友爱闻。自幼至于老。未尝析居而远离。凡米盐薪水之政。圣俞不忧其家而忧其弟。圣晦亦不忧其家而忧其兄。不以毫末锱铢之物自私。每良辰美景。兄弟以棋酒为娱。子侄环侍。蔼然可乐。僮仆之属。亦互相趋走。不得有彼此。宾客观者皆嗟叹。谓其笃行不可及。圣俞固贤者。乃圣晦亦肖弟也。人皆出而事君上交朋友。入而事父母育妻子。君上食我者也。朋友助我者也。父母生我者也。妻子养我者也。其义分情爱。不得不笃。所以自为也。至若兄弟。同气而异体。或不思其同而徇其异。则其恩易杀。又父母情爱之厚薄。财产室庐之贫富。复招恨望。虽加于人者。或不免几微之形于心。若此者。见君兄弟而能不洒然易其虑乎。圣晦早癈举子业。栽花药治田圃。以为隐居之乐。然清羸善病。以丁丑之六月一日不起。圣俞独自强疾治丧具。殁于木川之先垄。抚其孤儿甚勤。圣晦可无恨哉。圣俞既丧贤夫人。又哭圣晦。而转益穷老无聊。常怀鸰原之悲。使圣晦而有知。必恨其由己而致哀。益冤结伤叹不自胜。此又圣俞所当念也。圣晦故隐者。常欲自晦。固不当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4L 页
为此记述。以拂平生之志。而顾欲慰生者悲。且欲令世之人识笃行之士。有足以自勉者。故著之如此云。
朴君(能愚)哀辞
昔青阳公为 光陵参奉。屡过先王考于疏山精舍。相得欢甚。及宦游京师。又会旅舍。辄从容移日。余后生也。特闻而知之。且从古时箱箧。得公书牍诗章。风流笃厚。蔼然可感。但居处甚远。两家后生不能往来讲世好。尝以为恨。及余知阴城县。与上舍朴理之相识。理之青阳公肖孙也。因见君在上舍侧。进退唯诺。得子弟之职。且读书甚勤。虽博奕醵饮喧呼左右。不之顾也。县斋与君书室相近。余每夜分不寐。闻读书声。至鸡鸣不已。叹其勤苦。每举谓子侄辈。勤学当如此。且青阳公以文学治行。才典二县。参判公为 圣主所知。进秩于卿。且将向用。而遽又下世。理之早岁登庠。可以进取。乃反蹭蹬乡里。君承不食之馀。谓当发舒。益张大其门户。卒得疾不起。观君状貌端凝。无夭死法。理之又和厚坦荡。宜保有令子。而乃椓丧至此。人之于天。能脩身得自致于寿富尊荣者。理之当然也。天之于人。既赋美质。反加以短折无禄者。命之不齐也。以当然之理。参以不齐之命。其当然者。特适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5H 页
然。其不齐者甚多。君当其不齐者尔。君之殁。余诚悲甚。不忍书君之行。殁已久矣。而又不忍不书。遂为之辞曰。
颀颀其状貌。耿耿其志行。而遽罹于凶。见其止而不见其长。游方之可乐兮。胡为乎乘杳莽。彼苍之不可问兮。徒余思之惘惘。
枫岳翁金公哀辞
枫岳在东海上。一称金刚。一称蓬莱。一万二千峰。环立云际。望之皎洁奇丽。故高人逸士多游其中。或二三至焉。或五六至焉。然有登临之劳。故世称三渊金先生九入金刚为难。而金公相协乃十一游焉。其好奇一至此哉。人生世间。营营苟苟。出没尘壒。至于老死。乃无一事可纪。公能高举物表。尽瑰玮之观。逍遥自适而不知止者。可谓高逸。诚宜录之。以备山中故事。且为俗人戒也。公家居西海之曲。去金刚八百馀里。常挈家室入断发岭下。居数年而返。意不能忘。每良辰美景。即纳履而往。诸寺经僧与乡塾儒士峡里耆民野店山村之谣俗皆熟悉。所至如归。山中虽深奥幽僻人所未能至者。足迹皆遍。公七十四岁岁在辛未之四月。过余而言。将入金刚。时久旱麦荒。盗贼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5L 页
纵横。余苦挽之不可而起。余心不释也。屡从山中人访其消息而未得。翌年秋公始还。具言观山中之别境。且游沧海上。迤入雪岳室云而还。后五年又过余。谓将复游金刚。余又挽之。公曰吾将前矣。以子止之而止。明春要当入山。以偿吾愿遂还。余固幸其止而亦忧其衰也。至期而竟不来。今因金时明箕常闻其长逝。公特好游金刚。他山不如也。故号枫岳翁。观于世八十一年。计在枫岳日。殆十之六七矣。公好抄书。凡过人家。常怀笔牍。遇可意者。辄移写之。猥杂堆积若不可输。能善敛藏于身若无有也。人多厌其需索。独先君子欣然相待。故屡馆于余家。备见悲欢苦乐之故。为诗多感旧之音。余甚叹之。今亦不可见矣。公之精灵。必郁结不散。栖于众香,毗卢之顶。其信然乎。辞曰。
其游山也。踵向禽之迹。其抄书也。学沈驎士之癖。其居贫也。有楚丘之带索。其志可慕。其事可乐乎。
恭人晋州柳氏哀辞
凌壶李公有贤子妇曰晋州柳氏。早岁称未亡人。子从子焘而从之。卒于忠州峡中。寿八十四岁。凌壶公尝泛舟丹阳江上。入芙蓉城。筑精舍于龟潭之阴。将尽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6H 页
室归隐焉。未果而卒。公仲子昌平公欲成其志。顾荒江斗绝。无以为食。居于清风之桃花洞。距龟潭不远。夫人从焘俱往。已而转徙忠州。昌平公未尝怀安于一处。室庐花木池沼。虽位置可意。少有不可。弃之如遗。是故在忠州时。移居者四。自忠州移居抱川者二。在抱川又移居者二。卒又返忠州。夫人辄从焘转徙。而日用鼎铛杯圈之属。皆得捡摄。无所遗亡。祭祀宾客之需。并有条法而不坏者。夫人之力为多。古昔为人贤母者。皆安淡泊甘劳苦。而澹然无所慕乎荣利。故子孙得遂其所欲为。苟欲华其衣美其食而耻珍丽不若人。日责钱财科宦无有纪极。子孙将干求营为之不给。虽欲贤得乎。观夫人躬操山居之务而乐其闲适。故焘亦自力于耕稼。而不欲涉苟且冒污辱。以非义之物为养。此可见夫人之为贤母也。历观古时经传为贤者颂祝之辞。辄冀其多子。然多子者有寿夭贤不肖之殊者。故不胜其忧。而焘则年齿既盛。趣向已定。又弟之子也。诚爱不减于己生。而天又与夫人寿考之隆。以享其乐。夫人之无子。未见其可憾。海应有通家之谊。尝闻夫人之懿行。故敬为之辞。相执绋者之歌。辞曰。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6L 页
夫人之少也。柏舟之誓其戚矣乎。夫人之衰也。林泉之趣其适矣乎。夫人之老也。含饴之弄其乐矣乎。忠原水之洁兮。有衣而可濯。忠原山之幽兮。有菜兮可斸。是皆夫人之所盘旋。杳杳乎芳徽之不可觅。
孺人庆州李氏哀辞
松亭李士希。余故有世好。且托瓜葛之亲。虽妇人女子。每岁时欢庆。辄往来通问讯。余得以知其闺范之懿。孺人即士希女也。当其稚弱时。傅婢抱出门外。就长者之侧。匍匐嬉戏。啼笑琅琅。婉娈之状。宛然可记。早岁丧母夫人。悲哀自伤。既而嫁为湖右韩氏妇。事舅姑以孝。承夫子以顺。处夫党以和。又有子姓若干。余喜其淑行令德。致宜家之乐。又愿遐寿而享之。顾念通家之谊。每以祝己女者。祝孺人者亦宜然也。乃以戊寅之腊。得疾不起。士希当此衰暮之境。方其睽离间阔也。尚不胜恋恋之情。况幽明一隔。作千古之诀欤。且于归十六年。不得一见其面。深以贫窭为恨。不亦伤哉。妇人女子。虽归重夫家。若其怀恋父母之情。实有不自已者。是以圣人制为归宁之礼。如葛覃之末章有曰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者。喜甚之之辞也。虽周后妃之盛德。犹且如此。况其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7H 页
不逮者乎。泉水之女子。虽拘于义而不得归卫。其巧笑佩玉之思。发于歌咏。圣人采之而登经。经礼所著。若是甚明。而顾乃不能具舆马仆从之费。一者之来。亦未之能焉。其为恨固也。然女子之行。既远父母。纵其归觐。不过得数月之间。而来往又倏忽。则只足搅乱人情。苟当长诀。不如因遂不见。以为忽忘之阶。亦一道也。以是慰士希之戚。辞曰。
原草兮可斗。观其儿嬉之迹。园桑兮可采。怀其蚕织之绩。孺人之未嫁兮。家人慕其淑。孺人之既嫁兮。夫党归于睦。何脩夜之悠悠兮。一卧而不复觉。三子兮俨然。其后也方谷。生者之可慰兮。逝者而奚戚。
哀尹圣俞文
呜呼圣俞。君舍我而何之也。君既失綦缟之娱。又违埙篪之乐。惟朋交谈笑。差可慰意。而窃计朋友之中。情志绻绻。又无如余之深者。君胡舍我而去也。吾始冠而即与君相得驩甚。君有磁针之投。我有葭莩之亲。每上下角逐。呼以小字。谈谐淋漓。无所不及。而忠孝之性。蔼然可感。至于四十馀年。头发种种。而无一言一事之相失者。求之古人。亦未易得。不惟君之雅量难及。而吾所以倾慕向往之深亦可知也。君胡舍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7L 页
我而遽尔长逝也。前岁之夏。吾方卧病。闻君及金元博皆有疾。吟呻相望。情怀惆怅。君先痊可。元博又起。吾独沈绵历月。君尝书慰余病。且言治心已疾之方甚悉。既而余有哭内之悲。君又书慰。深以死生之分不足为悲。词旨太旷。余固忧之。临岁一札。又极酸苦。忽忽无阳界意。欲一面讨而不可得。则余又忧之深。然叩君起居食饮之节。不异平昔。即谓暮春舒畅。当益气平而神夷。余将强疾入城。与君得褫带凉轩沽薄酒。与数三意中人。酣畅自适。以追平生之驩。具以此书报桥上二老。亦尝及君书矣。何意君以讣至也。计君没已三日矣。含敛棺具。谁得以经营。而诸孤攀擗号恸。谁得以扶护。而家事日就判涣。谁得以整治之也。于是乎为生者之伤。甚于悲君之死也。君十年家食而言不及爵禄者。于荣也忘。十年抱疾而一不事药饵者。于病也忘。十年艰食而一未尝干求者。于贫也忘。今乃并其身而忘之。尘垢秽浊之可厌。悠寂脩远之可乐。为如是耶。余于中岁。哭亲友者多矣。如李稚皓,李凤元最亲切者也。尝痛惜其短折无命。而悲哀悼伤而已。及夫身老。环顾朋交。落落如晨星。及闻君讣。不徒于邑累歔。而继之以懔然而惧。愀然而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8H 页
感。心如悬㫌。泪如流泉者。善人君子相继摧折。渐不可多见。且衰怀易戚故也。吾虽有此悲苦之辞。何由以达于君也。君之行义。吾当历叙所睹见。作为一通。与亲友之得君深者。传相观览。而聊复历叙吾悲。一陈于筵几之下。语不暇择。文不暇缀。呜呼圣俞。胡至哉。己卯三月一日。友人成海应恸哭书。
淑人全州柳氏哀辞
海应年十四。谒浣溪徐公。公春秋高。而方侍大夫人。凡供养之具。皆华美著于外。有以知贤子妇承公之志也。既又十有七年。公胤子佐郎公。仕宦不遂而卒于京师。尽室返于乡庐。苍黄震剥。险衅稠集。而祭祀之礼宾客之需。皆不改旧观。室庐复新。田土俱无刓缺。有以知贤妻不负夫子之托也。佐郎公之胤子进士君。自稚弱时。外无父兄之训。而能自力学中进士。有以知贤母之笃于教。夫承舅志者孝也。不负夫子之托者贞也。教子而笃者慈也。此皆闺阃之盛节也。吾既又徵诸邻比之诵宗党之称。后尝客于进士君。君所以为主者。甚安于余心。盖夫人之所训也。由是益知夫人之德无不周也。夫人尝自言吾当于叔拜将任之后而死。死又必以九月十五日也。叔即佐郎公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8L 页
仲弟统使公也。夫人寿至七十三岁之夏。统使公果拜御营大将。其九月有疾。即曰吾将死矣。十四日具邀夫党及诸侄子于乡里。备食饮列坐食之。仍遂长诀。十五日下世。其俟统使为将任者。为托进士君也。其俟九月之望者。为岁功熟而寒温中。不令家人忧葬具也。既而果然。此类古之至人有前知者。何其异也。考之诗礼。论妇人之职。不过酒饭菹醢及缝纫蚕织之事。与夫不妒忌之美。然此特论其常。而不论其变也。至若丧威忧患之际。畸单孤穷。汲汲乎形危势急。而独任扶颠之责。则其艰难困苦。十倍于丈夫。于此时也。苟无才知品行大过人者。不足以当之。夫人履其常也而著其懿。持其变也而著其功。苟能播其美于女史。何让于鲁之公父文伯之母与汉之穆姜乎。海应谨以所睹闻者。具为之书。以备执绋之相。词曰。
夫人之德。其孝矣而必于则。其贞矣而必于笃。其慈矣而必于督。此所以观始终而如一。己卯之岁乙亥之月。合祔于夫子之室。夫人之事。于是乎毕。然夫人之烈。传之悠久而不没乎。
季堂姨李孺人哀辞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9H 页
海应遭先夫人丧。于今二十有九年矣。寒泉之思。无所自致。独于外氏之党。眷系不能忘。先夫人昆弟姊妹及从父昆弟姊妹行为十五。而次第长逝。唯叔从舅伯仲叔季四堂姨在。而仲堂姨吾叔母也。拊吾自幼小。今至于老。恩义之重。不徒以旁尊也。伯叔二堂姨嫁在远地。问讯不即通。独叔从舅及季堂姨。家在都下。得以时省候。记昔外氏之盛也。南北之宫。群从往来。语笑相闻。凡于缝纫食饮之事辄共之。一门雍和。而独季堂姨生未几而孤。又将嫁而丁母夫人忧。二十三岁。始嫁为沈英叔之妇。英叔又贫甚。故季堂姨常为诸昆弟姊妹所怜。而先夫人最念之。每叹力弱不能周。是故海应尤眷系不能忘也。英叔从人游。以干立家。而孺人又力于针线以自资。不十年第宅高大。庄田礼足。器用华美。余每从孺人谈衰盛歉亨之际。孺人亦感之。为言入门之始。饥至屡日而不能兴。廊下人具一盂饭进先姑。先姑曰饭自外至。安知非亵馀耶。不之进。吾即告人。既言其精。非亵馀也。此一盂关于性命。盍进之。先姑终却之。其严于闺则如此。今当礼给时。何由而得养也。余以是知英叔有贤母之训。而不久于贫也。孺人之行。常著闻于沈氏之门。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09L 页
余固不之详。然尝省孺人疾。有仕宦者侍其傍。跪起如子侄。孺人指曰彼舅家之族也。其父少孤无所归。吾视其衣服饮食甚至。至于长成而举武科。仕今显矣。是子亦余所鞠也。所以情义之加于人也。又英叔取安州姬以自侍。孺人待之姑妇若也。悯恤眷顾。情不自已。凡疾痛苛痒。辄任之。姬亦卑抑守分。尽力于其事。见者俱称之。余当孺人临没前十日适入都。往问之。疾已不可为矣。然神精不乱。语甚从容。又九日往问之。虽迷乱将绝。能知余之至。微言吾病甚。不复见姊。可归语姊。遂长诀而无戚戚色。余见英叔客于外。而未尝苟于财者。以孺人以家训而佐之也。英叔食于家。而疏远之族皆归之者。以孺人之敦睦之广也。英叔之家常和而静。未尝有呵叱勃蹊之声者。以孺人之惠下之挚也。又见其安于死生之际者如此。俱可传。然闺壸之懿。人所不得知者。或有知之者。不过传诵一时而止。其条法之美。虽传之家。而远则又易遗失。故非亲属之详知其实而托于文者。无以永其传。余虽不能文其辞。独不可纪其实乎。但恨其不能详也。苟其详也。其可传者。岂止于是乎。具为此文。以致余寒泉之思。且以永沈氏之诵也。辞曰。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0H 页
孝足以受天祐。故享之以寿富。顺足以获人助。故归之以誉处。人其监此。耿耿祉哉。
李奉杲(光葵)哀辞
李奉杲以 当宁丁丑之冬某月某日暴卒。寿才五十三岁。噫其不寿也。记余戊申春。见奉杲于 太庙西巷之第。于时青庄公为积城县监。趁其尊公生朝。具酒食丝竹为娱。海应侍先君子往贺之。座上皆当时名士。篆籀书画。彻夜相属。而奉杲方韶婉英妙。承事左右。色夷而气愉。门户和洽。为人所羡慕。余以是岁夏。与懋赏俱通籍内阁。而又移家卜邻以居。常晨夕相过从。懋赏。奉杲之叔父也。时内阁考课甚严。有职任者。不得在家。而青庄公及柳泠斋,朴楚亭皆僚也。由是得日与之相对。往往无所事。辄上下经传子史。以及远方异闻。谈笑以为乐。又入内苑。得与花钓之宴。比近臣。间以诗文词赋应制及考校编摩文字之役。亦与之烂漫。若是者五年。上荷 君上之荣。下得寮寀之驩。余诚不材。顾何以得此。而有以自幸者存。既而哭青庄公及其尊公。又三年 上特除奉杲职。以继青庄公。复周旋于内阁。然朋僚之聚合不定。不如曩时之盛。而庚申抱 弓剑之恸。楚亭得罪。窜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0L 页
北边之钟城。旋获宥而归以没。泠斋亦落拓得疾以没。余又衰且病。每循省故事。只自凄感而已。今又哭奉杲。俯仰三十年中。已哭君三世。而其他悲欢哀乐礼悴之故。纷然百端。盛衰之理固如此。悠悠忽忽不足道也。奉杲于学甚瞻敏。青庄公好抄书。而未及整门目。杂置箱箧中。奉杲手自整之。次第不乱。又具纸笔净写而藏之。可谓能成其志者也。奉杲仕至安峡县监而卒。卒时余病甚。不能以文字哭之。及病起也。奉杲之筵几已撤矣。而悲奉杲者益深。非徒为奉杲也。为青庄公之故也。且因青庄公。以及泠斋楚亭。而今皆邈然不可复睹矣。为之叙悲苦之辞。辞曰。
人之处世也。如树阴之憩。不过得暂时清凉而止。虽或有速有迟。相去无几。地下之清幽脩邈。果有可乐者否。
罗君攸(德野)哀辞
海阳罗公。父友也。海应少尝从之。屡承绪论。开发蒙蔽。仍得与景先君攸及其从父兄国仁世野游。国仁月村公之子也。月村公早世。而其文章超诣。谈论磊落。每因海阳公得闻其一二。而恨余未及见也。景先为人。端秀整饬。不以棱角示人。发言皆有中。与人交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1H 页
终始不渝。君攸奇伟魁梧。见人龌龊。几不与之同席。酒后谈笑淋漓。颠倒无馀。常有古人风节。国仁又疏忽悠泛。不以生事为念。惟好文词。虽落拓不遇。常夷然也。三子所为不同。皆不愧罗氏家风。余于乙巳夏。从芝溪宋公诣海阳公于漳州任所。公以公事往澄波江上未还。景先兄弟未冠。而辄为之主。具饭相待。及公归竞相趍走于前。有鹿门炊黍之风。后十八年。余游宦湖中。又与国仁益相得驩甚。夫古之友道。或切切而偲。或訚訚而和。或密而不狎。或疏而不遗。澹而无远。笃而无拘。是道也自谓互相勉戒。不甚隳也。已而海阳公下世。又九年而国仁没。又五年而景先没。又五年君攸没矣。何其忽忽也。畴昔从游之盛。余既志景先之墓矣。盛则必衰。亦理之常也。又何憾哉。第天道福善而祸淫。圣人栽培而倾覆。窃尝考君攸之世。自鸥浦公以来。文章经术。重于当时。而海阳公清德高节尤俊伟。宜传于百世。可谓积善之家。然而常穷寒贫困。而虽禄于 朝。位不称德。宜为天人之所晤者也。嗟夫履天道之所当福而反获其祸。取圣人之所当培而反就其覆者何哉。细究乎天人之际。夫福善祸淫之说。特举其大略。而其与夺之机。深奥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1L 页
精微。不可一槩也。又其栽培倾覆之训。虽不可诬。圣人不复作。而凡人不考其善不善。惟视力之强弱而扶抑之。苟非识深而义明者。不可与此。是故志士多重名而轻福。不论其报施之乖。昔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又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如太史公之传伯夷。亦以砥行立名之论终之。名之所重也如此。然岩穴之往往湮没者。又无如之何矣。此余所以悲君攸之世。而不得不有望于当世之君子。俾不湮没云。辞曰。
人之所蕲者寿。而寿亦有限。则脩短不须叩也。人之所喜者富。而富不可长。则礼歉不须究也。君攸既夭而贫矣。苟能铺张罗氏之世德。而使君攸附而传。则斯可以不负君攸者乎。
吴兵使(文常)哀辞
余与节度吴公。雅有世好。且同岁生。故素习其品行。其事亲也有洞属之容。其莅官也有循良之名。其持己也有儒雅之风。嗟乎其品行若是。而寿仅于下寿。官止于节度乎。记余尝遇公于东州。公时为防御使。而休翁公就养焉。公所以承事者。常在色辞之前。不徒以三牲五鼎也。休翁公喜赋诗。余尝从之唱酬。雪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2H 页
笺彩笔不离侧也。凡有古人韵语可资诗料者。公辄手抄以呈。官阁常静寂。为治未尝近名。而吏自不敢侵挠。故民皆自便。屏绝干嘱。门无卿相之牍。岳下弊屋。贳人得子钱以偿债。此余所得公于东州时。而他未能悉记之也。始 英宗癸未。先君子从济庵赵公入日本。休翁公与之俱焉。及使还。海应方幼。每从长者闻险嶕危屿恶风怒涛之所荡激。蛟鳄鲸鲵之所出没。其忧畏艰难。足令人心惊梦噩。两家尊亲乃经岁同舟。共其辛苦。世世后生缠绵之好。故不当顷刻遣于怀。而顾人事好乖。动贻阻阔。漠焉不相闻久矣。前冬闻公有疾。即谓平素修养。即可已之。今乃以讣至耶。余尝谓公。其孝则南陔白华也。其治则颖川渔阳也。其事则投壶雅歌也。以之导人则人必敦于行。以之临民则民必浃于泽。以之砺世则世必长其耻。而以今之俗卑风下。不得大展步武固也。天又不畀之以寿考。而遽罹闵凶者何哉。昔休翁公在东州时。介福系祉。于是乎萃。子孙绕膝。门户圆洽。今二十有二年矣。不徒哭公两世。当时髧发而长者。即公长孙也。语笑之声。琅然在耳。今亦闻其长逝。盛衰礼悴之感。余安得无之。遂为之辞曰。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2L 页
贞武之伟节。野隐之高逸。有华其阀兮。节度之懿。不求不忮。厥有类兮。休翁敛迹。公斑其服。又愉其色兮。有儿熊熊。于西树功。训以忠兮。何德之疆。何才之竞。而啬其享兮。海槎之契。克笃以世。永不替兮。广陵之阡。县解不还。而余涕之潸潸兮。
李士希哀辞
余于戊寅之岁。得幽忧之疾。经夏不瘳。士希忧之曰病深矣。不可徒治心而已之。且可补以药饵也。余疾寻愈。士希当翌岁秋。复得疾如余疾。余尝谓药饵不可回。须治心而已之。然士希之疾。益燥郁烦闷。乃于庚辰四月十日长逝。余之病果因药饵而获瘳。子之病果因治心而遂剧耶。抑大命有在。则不容以药饵与治心也耶。余久于病。故知却病之难也。心血枯涸而为病所掩。则虽知理有不可。势有不当。而犹纠结不释。苟究其根祟。不过思赜之深而致之也。古之读书者。类多是疾。刘原父吴春卿。可谓宋时贤者。然皆于晚节以惊眩终焉。是知病气之炎炎。君子亦无如之何。且人之生也有道。顺之则随遇而安焉。是谓乐天知命者也。激之而不平则愈益愤懑而不知反。至于薄性命而轻死生焉。故如杞人之忧天。彭咸之投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3H 页
渊。鲍焦之抱树。虽有愆于中行。君子反有取之。以其出于忧时慨俗而不能自已者也。夫忧时慨俗。乃善心之所发也。善心其可斥乎。余屡问士希疾。神气安闲如常。比其没之前一日。又往问之。乃深叹乎世之君子不得其所。而人无知我心者。且促余去。余颇怪其恍惚失常。然不知其长诀也。士希乃于翌日。早起徊徨于园圃雾露之中。遂眩瞀不起。嗟夫。士希故多美行。蔚然有乡曲之望。及其没也。人皆悼惜嗟伤。以为善人没矣。虽妇孺之诵。莫不皆然。夫善人之难见。孔子尝叹之。况季世乎。子之为学。又不止于善人。而乃有斯疾。岂非命也欤。昔冉伯牛非不能谨疾。而乃反致疾。噫人于有生之初。莫不有一定而不可易者。此所谓命矣夫。天既畀之以善。而复使之有疾。其于栽培之理。不已偏乎哉。子谨疾者而乃如此。岂孟子所称莫之致而至者欤。重为子悲之。辞曰。
韫于中而壹郁。发乎外而烦惑。乐无知之虚寂。遂舍恒干而不戚。怀异采而不得见。何杳杳而幽默。不徒志之衰落兮。世果可嫉而不可易。
李伯英(颎)哀辞
传曰临乱毋苟免。为伤义也。义之不啚。何所不至。今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3L 页
之俗。其可知也。凡于利害趍舍之际。其法甚巧。虽周亲之在患难者。不惟救之。且将下石焉。不惟拯之。且将挤阱焉。况有能挺身而伸之乎。能挺身而伸之者。必其择义精而察理明也。斯道也。吾于上舍李伯英见之矣。故司谏院正言柳公原明。素孤直。自释褐之初。积忤权奸。困窘蹇滞。然尝叹时俗媕婀。不肯为 上直言敢谏。及居台职论事。一言不当。为世所攻。遂穷厄以卒。伯英其戚侄也。自幼小时从之学。学成举进士。柳公既得罪于时。而太学诸生。继台阁将上章击之。伯英时在馆中。其故人谓曰吾在馆中久。人将窥我趍舍议发。不得不与。君居馆中浅。苟托事故而还乡。可得以免。伯英不听。即倡于众曰吾师事柳公。且不知柳公罪。不可与诸公议。吾削吾名。毋令混举为也。诸生得此言。以为伯英党柳公。遂移击之。出伯英于斋。且鸣鼓而攻之。余尝悲柳公之困。然窃以为 圣明在上。虽朝议相与挤公于死。冤岂不伸乎。斯理甚明。顾当众议交攻也。覆亡之祸。迫在朝夕。惴惴然震恐之不暇。苟非择义精而察理明者。辄随众波荡而不之止。于是乎伯英之贤可知也已。柳公没无几时。 上嗟惜之。屡发于丝纶。公议始张。昔之言公罪者。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4H 页
皆不复言公罪矣。伯英亦由是优游乡里。不欲苟合于当世。以没其身。当世亦无知伯英者。余与伯英故有世好。且乡里从容。甚悉其为人。盖志不苟而行有制也。顾今故旧凋零。而伯英又逝矣。俛仰今昔。尤觉悼惜。遂为之辞曰。
行不随而危。言不合而直。譊譊者众。介介者独。纵不我知。我则何戚。
涧村李公(命存)哀辞
涧村李公早举生员。即废举业。退耕于湖之平泽县。已而为铨部所录。得通籍于 朝。至中部令。出监顺天牧。既而丁忧去。又几岁复举为郎于司圃署。秩满而去。家贫甚。食于太学者十馀年。病亟始归于抱川之墓舍以卒。寿七十四岁。公为人和而毅。虽与物无竞。而所以自守者甚确。湖中人相传公值凶岁无食。勉家人曰与汝约。今而后可有所为。家人曰何为也。曰为善也。由是人皆服其操。家居驿村之傍。驿人素𨠯酒斗争。而被公诱导皆帖服。凡有讼。不之官而之公。湖俗好倾轧。尝有狱。朝廷至遣御史按覈之。乡人多逮捕而公独无事。仕而得腴牧。虽其并列而竞之者。不恨其不得。而叹荐举之公。其得于朝野者如此。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4L 页
其处太学也。常澹如也。虽是非喧聒于前。未尝引公一言可不可。故诟辱不之及。或暇日至家。辄手自治园菜以自食。以其馀及于人。素明于四书学。每手抄濂洛关闽诸说。与夫东儒所讲。秩然有条理。盖有志于本源之学也。先君子尝为昌平李公作药肆记。兼举公躬耕之事。以为救世之道在此。夫救世之道。岂有他哉。不过务实。务实之要。在于去健羡绝浮慕。 国朝重科甲而崇仕宦。故虽鲁莽之学。阘冗之材。皆遑遑然奔走之不暇。举不安乎其分。今虽广科甲之数。而增仕宦之额。至于十倍百倍之多。而躁竞愈不可息。如救焚而益薪。公治文而举于学。非竞也。修身而仕于朝。非求也。惟其实而不踰乎常分。又能去健羡绝浮慕。执耒耟则忘簪缨。处簪缨则志耒耟。若毫丝锱铢之涉乎非义。舍之若浼。非安贫遗荣者不能焉。苟使人人率是道。则俗安得不美。风安得不敦乎。公弊冠缊袍。日就薤盐之苦。而旅于进退。然高逸之趣。常见于外。可谓笃行之士也。噫公之高不及徐孺子。而非其力不食则似之。材不及庞德公。而躬耕遗安则似之。节不及郑子真。而修身自保则似之。洁不及严君平。而不治苟得则似之。其似者姿之近也。其不及者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5H 页
力行之未至也。嗟乎。今亦止乎斯矣。具为之辞曰。
原宪之贫。非贫于德也。黔娄之寠。非寠于学也。今人之所患贫寠者。何其不在于德与学也。余尝谓公于洪范之五福。有其四而违其一。即富也。于六极也。去其五而得其一。即贫也。孰肯以其所已违者。易其所不违。以其所不得者。易其所已得乎。天之饷公亦足矣。
训鍊大将徐公(英辅)哀辞
故大将军徐公。吾四世之交好也。公以辛巳八月戊戌卒。十月庚寅。克襄于杨山之麓。华屋邱山之痛。余安得无之。昔我先君子。从济庵赵公于海槎之役。先公实与之俱。经历危险。同舟经岁。而交谊遂笃。先公虽位望通显。常思田庐之乐。置庄于南山之下。种菜理稼。皆有条序。先君子时诣之。谈笑竟晷而返。公时举武职常侍中。 荣宠焜耀。余从内苑花钓之宴。有时与之周旋。而常见其谨敕慎密。是故出入 禁闼数十馀年。以恩造终始。自庚申以来。哭 弓剑泣风树。公鬓发亦已苍凉。而余亦鲜民之生也。每陈说畴昔。涕泪半之。于时公不忘童子时嬉游之地。屡过乡里。鸡黍从容。又上下荒墟草树之间。呼鹰纵猎。以作岁暮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5L 页
之欢。海应亦骑牛从之。如先君子诣南园故事。曾未几何。已有存没之感。俯仰自伤。不徒哭公之悲也。公和厚朴素。屏去芬华。傍无斲砻彫巧之器。出无鞍马焕烨之饰。室不加一椽。田不增一亩。居官确守条法。戒存改易。故去而府库常充溢羡足。同时处近密者皆超迁在登坛之列。而公辄逡巡居人后。杜门静居。卒之戎垣之望亦归之。数岁践至元戎。夫履盈盛而不歉。处尊贵而无疚。享安乐而不疵。此先公之所以遗于公也。两世元戎。 国朝所罕有。且子孙盈前。终身富厚不绝。尤其稀异者。于是乎以介福归公。余尝谓公设令帅师。必获辨智勇。宁居福禄之先哉。真所谓生莫与荣。殁莫与令者也。噫。其词曰。
终南之下。有轩其宇。粤昔先公。棨戟是树。公维颀颀。克踵厥武。擢自群列。遂统军府。御营训局。士欣货聚。威仪孔多。复光门户。昔居 深严。靡阙仪矩。今据笠毂。愈益伛偻。迹公平生。谦以为主。期公遐耋。茀福脩长。云何一疾。奄罹斯殃。维杨之麓。隔岗相望。孟冬十月。北风其凉。丹旐翩翩。于焉允藏。生顺没宁。于公奚伤。独有馀人。涕泪其滂。
蟾江金公(载轼)哀辞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6H 页
昔我先君子。从迟斋金先生读易。后为官仙槎县。屡诣先生于蟾江点易轩中。于时上流多名德。皆主先生。而丹室闵公,霅桥安公,龙村林公。尤喜与先君子游。如翠屏汶岩之轴是已。风流文采。可谓一时之盛。公出而应客。入而承家。见者称为贤子弟也。又尝学于先君子之故。情好最笃。未几先生下世。诸公次第沦丧。而点易轩亦毁矣。公穷老无聊。移寓兴元江上。及海应官阴城。奉先君子从江上过公。虽茅栋将坏。少微林壑。光荣可敬。又十许年而哭公。噫。余在幼少时。闻先辈讲说之乐。心诚欣然也。长而读先生所著易说。至于穷玄赜微之际。诚乐之甚。而恨无以质余得也。则幸公而在。得以慰老成典刑之思。及老而余亦鲜民也。对公辄陈说平生。不知涕泗之交下。窃念六十年来。不唯觏公家盛衰终始之详。自顾阅世之速。忽忽悠悠。良可嘅也。公有至行。事亲极怡愉之色。不解衣带而侍汤药者十馀年。而不懈甘旨之供。躬自调和。必得其性。自丁忧以后。无意进取。闭户自适。独好从乡里耆宿。逍遥以送老。粗粝不继。澹然常有自得之色。可谓高矣。余距公居甚远。信息不以时闻。然公既岿然于世。心诚充然有所恃。或冀有时晤言。得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6L 页
纾蕴结。今焉已矣。抆涕而为之词曰。
余龄维八。返自仙槎。陪我王考。历宿公家。先生在座。笑言柔嘉。膝我而问。读书几何。傲窗侍坐。威仪孔多。公惟干蛊。酒浆纷罗。令郎方稚。兰茁猗那。庞家炊黍。荀门聚星。五十年中。奄就凋零。先考命舆。于雪之城。公居兴江。莽苍相望。贲然肯临。鬓发苍凉。及叙畴曩。感怀茫茫。幽贞之居。泊余归船。三井清洌。草树芊芊。独抱幽经。以送岁年。遽复参商。旷焉周旋。江湖阻阔。秋水杳然。维辛之冬。忽以讣传。星霜漠漠。迹已变迁。公怀脩姱。不达有司。哀壑之翳。又谁发之。原思之贫。西河之悲。戚以终始。缠绕不遗。长德之馀。一何至斯。孤孙零丁。独守繐帷。我维后死。陈此苦辞。
竹下金稚圭哀辞
竹下金公稚圭。以壬午三月丙辰。暴卒于都下之旅邸。越十日赴至。余驰往哭之。贫甚几不能以时敛。又寄寓。其柩无以返先垄。家人相守号泣。噫君子之困。至此哉。然不可以无气义诬一世。则终当有出力赙恤者。俾不底滞而不葬。期至固当办也。第其平生本末。人鲜能详知之者。俗又好讥诮前辈。余惧其久则无传也。与贤者并世。宜若向慕之不暇。反或有不能焉者。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7H 页
以其知之不明。而私好恶乃蔽之也。是故贤者之名。待后世而定。其文采风声。及人者远。而人心始发于公也。然具有文字之托。然后可以徵信于后。当世又有为竹下铺张叙述。不爽毫发者乎否。余觏竹下于梨湖也。方与世龃龉。跬步必慎。言语必谨。恐其重招乎忧畏。然其心实不以是而为疚。思欲友鹿豕侣鱼虾。课耕凿沼。终老于湖海而不起。澹然有柴桑东皋之趣。及夫名重当世。 朝廷以桂坊官徵之。如使竹下因遂长往而养其重。则㫌招之礼。继而当降。又俯就科第。当翱翔于馆阁。委蛇于廊庙。膏泽及乎人。福庆裕乎家。而顾乃违之如遗。反就荫途。与世浮沈。其志岂以荣利声誉自累哉。余所以处艰屯而不戚。履亨泰而不矜。哭公者也。及夫寄寓都下也。年纪衰迈。意气凋谢。骎骎乎病矣。岂为岭邑之一失意哉。谈者以是谤公。又何为哉。如竹下当求之古。而不当求之今也。夫存城府设畦畛脩边幅扬态色重权势者。此今人之所以为今人也。竹下何尝一有于是也欤。惟其夷旷而不迫。坦荡而不局。故有一艺者。未有不进。占一善者。未有不奖。齐同异一妍媸。故远而闻之者。溯其风而莫不倾慕。近而睹之者。拘于俗而或有訾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7L 页
短。使后人观竹下于百年之上。则岂不逾远而逾重哉。谈议空言也。文章浮物也。不足以是尽竹下之蕴。然方其出入乎古今治乱之源。贤邪进退之分。尤磊落俊伟。听者辄肃然也。又觞咏淋漓。思涌神足。屏远钩棘。最其文演漾涵蓄。不可涯涘。然以经术为本。故蔼然可读。岂非豪杰之士也欤。如之何复得见也。余尝读韩欧集为人铭辞者。其人非必皆轩举可传者也。独赖其文章之美。后之人。辄求其言辞状貌而必欲企及之。竹下之清德高行。苟能有震发掉厉之。则尤宜如何也。窃恨世之少其人也。噫。辞曰。
处则有衡门泌水之乐。出则有簿书朱墨之苦。不以乐而必取之。不以苦而苟去之。由由然同尘和光。迹可晦而名可藏。则竹下之高。不其卓乎。岂众人之所能测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文○传
  
姜仁鹤传
姜仁鹤字信伯。晋州人。徙昌城。其七世伯从祖嗣龙。当万历己未。为府功曹。忠武公金应河出昌城击建州。将渡鸭绿之上流。方春冰且解。嗣龙即以杻箦为桥济师。丁卯虏陷昌城。缚嗣龙至紫柞岭。迫问府使家属及府中士女安在。嗣龙张目叱之。为虏所杀。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8H 页
丙子之难。仁鹤七世祖伯龙。与从弟大龙,从子礼贤,智贤。守螳蛾山城战死。事闻皆 㫌闾。世称姜氏五忠。仁鹤生而武健有至行。兄弟三人至老同爨。 正庙庚申。举武科壮元。屡为西北镇将。以廉洁闻。是时关西困于贪墨吏。岁又大饥。逆贼洪景来等。缔结州县胥吏之属。谋作乱。辛未十二月十八日。自嘉山多福洞猝入郡中。杀其守郑蓍。定州,博川等四邑一时俱叛。贼徒布漫于宣川龙铁之境。仁鹤方持父服在昌城。闻之忿恨不自胜。其母年七十九。谓曰若能以先祖之心为心。今国家有难。可坐视而不之赴乎。若努力无以我为念。仁鹤召其子文祥,武祥,云祥及其从子继祥,麟祥等。语曰吾虽在苫块之中。义当从戎。况大夫人有命乎。文祥等亦皆自奋请行。又聚其宗族而谋之。得四十二人。且具器仗粮饷。正月初三日。即伯龙殉节日也。为期于其㫌门下。告起兵状。椎牛飨士。有一人新娶。屡顾其妻不能行。仁鹤即起上马曰若敢顾私乎。无犯军法。遂鼓行而前。诸姜从之。是时贼在松林。为官军所败。奔入定州。大军追围之。关西义士愤贼起本道。思欲扑灭。许沆,金见臣,崔致纶等起义州。宋之濂起江界。并联营而当贼。仁鹤亦以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8L 页
兵自当一队。屯北城下。据其冲要。官军治战车攻城。患泥泞不利运。仁鹤负大盾自推之。垂及城。贼从城上投火焚之。车皆烬。仁鹤几死。有救者得免。时官军久围城不下。贼亦乏食。欲一死战。先击许沆于阵杀之。诸营不及救。独仁鹤驰马击之。贼知势不可。还走入城。已而夜袭大军寨。仁鹤又先救。诸营兵亦至。疾战大破贼。贼遂不振。四月十九日。埋焇药破城。仁鹤又先登。定州平之。翌日仁鹤即以其徒还昌城。母迎劳之曰若真以先祖之心为心者也。仁鹤在军。自食其粟。具储军中犒赐钱凡若干。归其宗以祀嗣龙,伯龙。财无入家者。服阕朝廷录其功。拜武兼宣传官。为母养不起。仁鹤当赴战也。道搜获贼徒窜者十九人及围城获贼谍一人及破城生获贼徒三十三人。斩六十二级。身中丸几死者二。子武祥中枪几死者一。弟天鹤,正鹤中丸几死者一。姜氏四十一人并生还。独宗珏战死。即出师时新娶者也。其远族百六十人。亦以仁鹤令入本府乘城守。待兵罢乃归。
外史氏曰 宣祖大王播迁龙湾。关西之士皆出死力而卫上。大难以讫。及建州之难。或奋义击虏。或捐身而殉难。关西固以忠义闻。及辛未之变。姜氏能举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9H 页
族从戎。复名显当世。其父兄所教诱不可诬也。殆诗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者乎。彼或背国而从贼。自溷秽其家者。抑独何哉。
方乐安传
方德龙字乐天。温阳人。少颖悟通经史。至论古人忠孝尽分者。辄慨然慕之。中武科。历宣传官至军资监正。 宣庙壬辰。倭入寇。岭南州郡皆没。德龙自奋。欲前死敌。初德龙曾祖兵使轮制枪一剑一。以遗其家曰他日有乱。子孙当用此多杀贼。以捍国家。及是枪剑皆鸣。德龙曰先祖命之矣。即募士百馀人。徘徊无所属。闻李舜臣在湖南水营。欲往从之。至天安郡。会元均遣使邀之。遂诣其军。时均有战舰七十而不欲战。谋与诸将上岸避贼。德龙抗言不可。玉浦万户李云龙亦争之。均不得已遣云龙乞师于舜臣。舜臣整众至。均又依违前却不肯决。德龙曰公欲背初约邪。人而无信。危乱如此。何以自济。德龙虽无勇。请为公前锋以当贼。均始前与舜臣会于露梁以战。倭遂挫。而均好大言无忌。自以先进。羞为舜臣后。凡有计议。辄龃龉不相下。好饮酒多近美女。军政乖乱。每战无以规划。然欲掩舜臣。诸将得首级。辄夺之为己功。由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19L 页
是众心汹汹不平。德龙每戒均无自发作。务调和士心。均不之听。谤舜臣益甚。德龙曰李公当世贤将。而公蔽之。得无咎乎。德龙从弟应元先属舜臣。谓德龙曰闻元节度夺人功。其自私如此。兄奈何从之。盍归李公乎。谢曰臣子报国。岂可争功乎。吾既从元公。不可舍而之他。诸将有欲散归者。德龙亦皆好言以留之。是岁六月。德龙战泗川。杀贼三十馀。癸巳二月。从舜臣逐贼熊川。射杀贼甚多。甲午正月。为前锋破倭于固城境。斩首七十级。乙未均移忠清兵马节度使。德龙从之往。丙申破鸿山贼李梦鹤。丁酉均卒搆陷舜臣。代之为三道统制使。悉反舜臣政。以残暴威众。德龙知其必败而不能有为。尝言于均曰釜山久为贼所据。请击之。覆其巢穴。可以制倭。均令军中曰敢妄言者斩。德龙不敢复言。击安骨屯贼斩二十级。移军泊加德浦。会大雾。夜将半。有青鸟翔鸣于樯上。似若警人者。德龙急起将士。向岸射终夜。黎明视之。贼死者数十百人。翌日又袭倭斩首十一级。降千馀人。于时均军无斗志。而帅以邀倭。倭知均易与。即击败之。均走死。一时名将李亿祺,崔湖皆死。德龙亦几死而获免。朝廷又举舜臣为统制使。德龙为乐安郡守。供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0H 页
刍粮无阙乏。时倭分屯海山要隘以相应。而舜臣以孤军当之。得大破倭者。诸将和协故也。戊戌九月。从天朝提督陈璘战。我舟师罥于浅沙。为倭所围。德龙救之得解。会倭酋平秀吉死。诸酋争立。倭人皆欲归。患我师遮其路。欲决死战。十一月十七日。平行长传举烽。与南海贼相应。泗川贼沈安顿吾等咸聚。蜂蚁屯结。十八日酉刻。贼蔽海而至。舜臣令德龙以兵数千居前。大战露梁。斩倭数百级。翌日昧爽复战。破倭船三千馀。斩七十级。身亦被十馀创。已而闻舜臣死。曰公死我何生为。即收军中所记草稿及衣带。付其奴能世归遗家。与李英男,柳珩等督战不已。已而中丸死。年三十八。事闻 赠通政大夫刑曹参议。录宣武原从勋。㫌其闾复其家。录其孤为 康陵参奉。
赞曰。李忠武幕府。故多忠义之士。临战辄殉身以立名。郑运死于没云台下。方德龙,李英男,南瑜,权铨,宋汝谆,崔天宝,马河秀。与忠武同时死。黄世得死于鹿岛。安弘国死安骨浦。申浩死南原。殆响应而影从欤。南海上有祠。祠忠武。盍与其幕府之士并啜享之。如金忠武晋阳之祠宋忠烈东莱之祠者欤。今距壬辰数百岁。而以彼忠节。人多有不识者。不有以扬之。安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0L 页
能久而不泯哉。
金银爱传
正宗庚戌。 国有大庆。审理中外死囚。多从宥释。 上命臣海应书其判曰。此祈天永命之意也。尔得与役幸矣。至湖南金银爱之判。 上命臣至前曰此事甚奇。予颇费辞而为判尔。宜善书。于今二十九年。 天语历历在耳。又见雅亭集中有金银爱传。亦因 上命而制也。感念旧事。复仿而为之传。
金银爱者。康津良家女也。年十七。美而未嫁。邻有丑女安妪者。本娼也。尝从银爱母有所乞贷。而怒其不中意。诱里童子崔正连曰我扬言尔淫银爱。尔从而实之。事成多与我药债。得以治疥。正连曰诺。安妪潜从里闾谈银爱丑。里人或质之正连。正连曰如妪言。里人以安妪甚口多诬。正连亦冲稚。或信或不信。银爱幸得嫁同里人金养俊。妪又从市上扬言骂银爱曰若畔正连。正连不与我药债。我病之剧。若之故也。银爱故蓄怒而未发。至是益冤恨不自胜。夜持刀疾趍安妪室。妪方脱衣欲卧。银爱立灯下叱曰尔之淫。乃诬人淫乎。我欲杀汝者久矣。妪易其纤弱曰能刺刺我。银爱疾呼曰能。直前刺其喉而杀之。又抽血刀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1H 页
走正连家。其母挽于路得归。狱既具。掠治银爱。究杀人状。银爱备受楚毒而不之慑。即曰室女被蔑。何以生为。妾实手刃妪。固知当死。然正连尚存。愿官榜杀之。以泄妾冤。妾死无所恨。狱既上。 上曰此烈女也。使当列国时。当与聂茕齐名。昔海西处女有杀人者。似此狱。 先王亟命之释。才出狱。媒人竞集。为士人妻。今银爱不宥。其可曰述 志事而树风教乎。与申汝倜俱释之。汝倜长兴人。同里金顺昌留其弟顺南守屋。与其妻耘于野。及归妻量麦而减二升。即訾曰叔在而麦减。顺昌诟顺南曰非若偷而谁者。顺南方病卧而泣。顺昌曰偷何泣。举杵撞其脑。顺南即闷绝。邻人咸怒顺昌。有田厚淡者。归言汝倜。汝倜愤甚。即如顺昌家。捉顺昌髻而骂曰若忍以二升麦驱病弟乎。曾禽兽之不若矣。速毁庐舍而之他。毋溷我邻里为也。顺昌踢汝倜曰我打吾弟。若何为者。汝倜怒曰我以义责汝。汝敢踢我乎。遂踢杀之。 上曰汝倜非士师而责不友之罪。可谓倜傥者也。与银爱案。颁诸湖南而风劝之。
外史氏曰俗降而风节▦之名始著。如二人者。可不谓风节乎。金银爱杀安妪而诲淫者戒。申汝倜杀金顺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1L 页
昌而不友者慑。然二人者不得遇 圣主。其毙于桁杨久矣。古今以来。如二人者何限。而有司徒操法而诛之。彼焉能免。士之生于 圣世者。不亦幸乎。
朴烈妇传
朴烈妇。兴海村家女子也。其父义行授其子史记。烈妇年四岁。从其傍能闇记之。其父试令诵之。诵至数行不错。其父曰村家女子识字何为。其已之。又从其母学绩布治丝。皆能精工。母曰善女功者。未必饶于产。其已之。纵令与二稚弟嬉戏而已。十五六岁将嫁矣。始教以缝纫饮食之事。皆一见而不复习也。二十嫁延日郑一极。一极故延日大姓。其族党布列邻郡。而一极为人颇俊秀。顾以贫故为县知印。烈妇既入门。其舅姑称其才行。委以家政。岭南虽下邑小户。能持礼法。而烈妇凡于祭祀宗族宾客之需。皆礼盛芳洁。见者无不愿娶妇如烈妇者。烈妇方有娠。就其父母家生女子。欲归而迁延未发。一极即得疾死。以讣至。烈妇号痛欲死。诀其父母而去。其父不忍其惨毒曰死生任汝。母曰幸生而复见我。过数日遣老婢讯之。烈妇泣曰吾固将死。夫家方染疾相继卧。归语父兄。我死无来视我为也。其家人恐烈妇死而守之。尝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2H 页
为舂麦往邻家。嘱家中诸小儿曰谨视汝兄。勿令自裁也。时屋后柿树花盛开。诸小儿就树下拾其堕而食之。烈妇伺隙。裂裳系。自悬于梁以死。诸小儿走告其家人。家人奔救之。已无及矣。遂合祔于其夫墓。越三年。邑人具其烈行。吁于 跸路。又二年始㫌之。余尝谓妇人夫死而不改嫁。固可谓烈。是国俗所同也。其下从者。又其烈之尤者。然死者人所难也。故虽学士大夫与夫法家。不能多见之。至若村闾之女子。又不可以此苛责之也。烈妇生村闾之间。能践夫学士大夫与夫法家妇人之所难能。其临死从容得宜。无可议者。耿耿烈哉。义行即我先人莅兴海时旧民也。尝过余言其事甚悉。
赞曰。余尝过岭南。其山川深厚。谣俗淳朴。故妇人女子亦皆静壹贞信。而死于烈者甚多。先人尝为李氏妇为㫌闾记。李亦兴海郡人也。郡中之事。余又最熟。故为朴烈妇作传。其可以徵信乎。
徐氏家传
徐公讳命孚字仲实。达城人。忠肃公讳渻玄孙。父讳宗一。 贞圣王后之叔父也。当 景庙辛壬之际。群凶兴诬狱。逮捕其从孙德修。淫刑而杀之。其意不在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2L 页
德修也。公当危急之际。上宽 嫔宫之忧。下纾一门之祸。所以劳苦者甚多。及 英庙即位。上疏伸德修之冤。后屡典州郡有异政。进秩通政大夫掌隶院判决事。 上称其忠。咸兴公实尚衣院佥正讳宗镇第二子。判决公无子。取而子之。公在戚里中雅不喜纷华。好从儒素游。常师事寒泉李先生。已而挈家室归于抱川之先墓下。以经史自娱。以暇日游洞阴玉屏釜渊之间。访前贤遗墟而慕其风。往往为歌诗以致意。时我先王考疏溪公寓居抱川。公相得欢甚。王考与乡中人士议竖碑于县南俞忠穆公之墟。因公乞铭于寒泉之门。先生具为之铭曰徐亦抱人者是也。于时伯父年高且病。怀恋公不自胜。公虽返都下以慰之。然意常在于乡里。无何铨曹举为监役官。屡转至咸兴判官而卒。寿四十九岁。子长讳健修。先公卒。以孝 赠户曹佐郎。季讳侃修。后以荫官府使而卒。赠佐郎公字元之。幼有美质。文辞夙就。已有当世之望。而其诚孝最为人所称。尝侍大夫人疾。疾剧割指血以灌口。遂得瘳。后七年而终不起。公以瘠闻。因得疾癸酉卒。寿三十一。夫人庆州李氏。学生天干女也。年十七归于公。未几姑已下世。夫人髽而至事咸兴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3H 页
公于鳏居。咸兴公甚宜之。未几佐郎公又下世。夫人自病谻。常沐浴祷天。愿以身代。及是即自经。咸兴公手解之。泣谕曰汝夫死。汝又死。将如我何。且汝死。谁为汝置后者。夫人强受命。凡殓具及奠荐。必手自整饬之。务从蠲洁。虽盛暑必衰绖伏狭室苫块中。葬而始粥。小祥而始疏食。不过一溢米。既终三年。咸兴公又卒于任所。讣至。夫人又不食欲死。夫弟茂朱公随丧而归。以先公之意晓之曰嫂氏独不能少延于世以见立后耶。夫人乃曰后事不可不顾。亲命不可不从。敢不自强。遂始食饮而祈于宗族。以夫之从父兄讳鲁修第四子有晋为后。拊育以慈。教诲以严。时方来学于我先王考。日遣女奴督今日课业几何。佐郎公客窆于沃川。夫人得经理缅具。返葬于抱川之先垄。迁其元配而祔焉。为文以告之。读者皆酸涕。嗣子既娶妇将见。夫人曰寡妇安用受贽。以榛栗祀于夫子庙也。时嗣子丁生母服。趁祥期将哭于茂朱之衙。报恩即夫人乡也。距茂朱甚迩。即曰吾今可以归宁母氏。遂将之以行。未几嗣子又以疾不起。夫人号痛曰吾今三从尽矣。不死何待。即不食。母夫人虽宽譬万端。终不可回。第饬弟制敛具以待。且告嗣子之灵。约以地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3L 页
下相见。贻书诀家中老少。困顿方殆。又邀茂朱公于都下。既至。夫人强言曰吾死于私亲家。死非其所。忍而待叔氏来。不特为面诀也。今而后吾无所恨。遂卒。夫人素习于孝经。以之律身。故终始端严如此。
学生公讳有晋字明叔。年十六七时。才思夙就。海应方四五岁。常就其傍嬉笑。尚记公脩面高颧。准锐颐狭。明秀端洁。坐有定处。不从众喧笑。读书必满课而后起。同学诸少年皆敬惮之。方其诣茂朱也。来告别于先王考。麻布巾服。依依出门。有惆怅色。及讣至。先王考悲伤涕下。家中妇人及婢仆辈皆哀嗟其不寿。历历不能忘。旧时同游者。至今有道其事云。夫人平山申氏。学生景岳之女也。归公未几而寡。于时公卒于茂朱衙中。李夫人卒于沃川郡。丧祸交至。夫人含哀忍恤。强治家事。以待立嗣者十馀年。以夫之从父兄罗州公讳有常第三子光辅为后。光辅既娶妇而贤。夫人曰吾得佳儿妇。以托宗祀。吾今可以死。死亦何憾哉。如是者数。家人以为夫人方立家道。以享安乐。特念旧而自伤尔。遂不之疑也。戊戌八月某日暴卒。始知其数言者。预示意也。
余从徐正而光辅游。盖四世之交好也。凡其平陂之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4H 页
际。悲欢之故。知之最详。判决公既忠存于 国。劳著于家。宜膺受厥报。乃三世嗣绝而辄继之。二夫人之烈行。由是益彰于时。亦世室故家之光也。正而之后承方繁衍。其积而未发者。其在是乎。其在是乎。
孺人平山申氏家传
申夫人平山人。父学生景岳。祖庶尹处华。故判书晸五世孙。幼而孤。能以礼执丧。每哀号感其邻里。闻者皆泣下。年十三侍母夫人疾。昼夜不离于侧。躬任食饮药饵之事。月馀而不之少懈。至于疾已。十五归于学生徐公有晋。忠肃公渻八世孙也。忠肃公以德望为 宣 仁间名臣。子孙繁衍。多显于朝。故近时盛族。必称徐氏。忠肃子典签景需。兄为国相。弟为驸马。深惧盈盛而不仕。子祥履中文科。官至大司谏。子文博恬于荣利。以文史自娱。无子取从父弟司评文道第五子宗一为子。即达城府院君之弟。 贞圣王后之叔父也。当 景宗辛丑。凶徒兴诬狱。而府院君之孙德修罹焉。当家 国危急之时。左右弥缝而弭其祸者。公之力为多。后官至判决事。又无嗣。以族弟佥正宗镇第二子命孚为子。官至咸兴府判官。冢子健修早卒。以孝 赠佐郎。又无嗣。以从父兄牧使鲁修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4L 页
第四子有晋为后。自典签公至是为七世。三绝而辄继。盖继高祖之宗也。于宗法甚重。而学生公明秀好学。夫人德容和粹。姻亲族党见者皆叹美之。以为祖先之所积累。必于是发之。翌年甲申。学生公以疾卒于茂朱衙中。夫人悲哀却食饮。姑李夫人在报恩之亲家。即抵书曰吾绝三从之义当死。今将死。吾死而汝又死。将如宗祀何。汝忍死且待之。夫人见而泣曰吾岂为一身之哀而不顾宗祀乎。况又尊姑命之矣。吾岂敢死。遂进糜粥。而姑讣果至。强抑悲哀。凡葬虞祥练及晨夕祭奠。躬自溉濯荐陈。整饬蠲洁。以终三年。事舅弟府使公如事舅。事叔姑申夫人如事姑。皆称之曰吾虽有孝子妇。不得过是。丙申以从父兄牧使有常第三子光辅为后。翌年光辅娶妇李氏。李氏至。家人相语今日始见夫人笑容。夫人每与光辅及新妇语祀飨膳品礼节。必诚必敬。待族党惠以周。使婢仆恩以威。无坠宗子家法。又泣曰若等皆长成。可以托宗祀。宗祀今无忧矣。吾今可以归告于舅姑。吾死亦何憾哉。时新妇归觐其父母。家中独夫人在。戊戌八月某日暴卒。光辅趍救之不及。婢属言箱箧中久已藏毒药。竟未知为毒如何。枕下得书封。告诀于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5H 页
母夫人曰儿有子有妇。归告于泉下是急。不能终孝于母夫人。是可恨也。夫人称未亡人十有三岁。得嗣子又三岁而卒。寿三十一岁。后五年祔于抱川县梧谷村负▣之原学生公之墓。
赞曰。妇人之从夫死。古经不论也。况无嗣子而有宗祀之重者。尤不宜死。若以舅姑及夫之心为心则然乎哉。苟以是为义。则古之共姜敬姜之伦。已先之矣。故知为宗妇而轻从夫死。是死于哀也。非死于义也。李夫人后佐郎公十一年而没。三从之义尽矣。然以申夫人在而宗事可托也。苟不然者。李夫人必不死而待之。申夫人后学生公十有五年而没。宗事有主也。礼妇见舅姑。妇从阼阶下。舅姑由西阶下。著代也。既著代也。而申夫人始成其志。是义也。非哀也。
江上孝女传
江上孝女。不知谁氏子。故判书郑载禧家在铜雀江上。冬日有一童子乞食而至。年可十二三。貌甚姣。一僮从焉。年亦差一二长而又纤好。问其族曰父责逋奴南方。与一商人归。商人利其装。戕父于路。儿无依至此。载禧悲之。暮舍之门傍。间壁一妪老无睡。闻两儿昵昵语。闭息潜听。幽鸣呜咽。已而一儿若潜出。移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5L 页
时返曰迹得矣。贼方宿僧房店第几舍。一儿即大哽塞曰腐心者三年。今始遇矣。一儿曰娘子但泣而已乎。天将明矣。少缓复失之。即綷綷有结束声。户开蹀蹀然。已而无迹。时月明如昼。妪为之发竖。年老钝劣。惧不敢迹。天既明。闻僧房店有人杀客商而逸。刀函胸不抽首。其街妪以告载禧。载禧大惊。良久太息曰即纤弱一姣女乎。逢人辄以为言。竟不知所之。
赞曰。杀人者无赦。三代之所共也。圣人虑夫后之执法者。或行之不明。而冤有不得伸者。为之论复雠之义。以尽人子处变之道。使皋陶为士。宁渠有是。江上孝女。岂不知告贼商于官。以王法诛之哉。彼诚恐有司不能明其贼。而己之冤不得伸。乃手自剪除之。诚烈矣哉。
李虞候传
李虞候海升字士燮。韩山人。其七世祖义培。当 仁祖两子。以湖西兵马节度使。殉节双岭。谥忠壮。海升早中武科。仕至营将。顾家贫无以为食。屡从人于藩阃。然以好施轻财闻。 当宁辛未。为平安道兵马虞候。于时关西贼洪景来等入嘉山。杀其守郑蓍。定州等四邑一时俱叛。守或走或降。贼屯清川江上窥安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6H 页
州。报闻朝野震恐。节度使李海愚徵左右营兵以击之。令海升将。顺川郡守吴致寿,咸从府使尹郁烈皆属焉。节度使促战。海升曰卒饥不可以战。具酒肉飨士。士饱矣。节度又使促战。海升曰士未知训。不可以战。坐坛上终日教士。以明约束。士练矣。始出战。令左右营曰前击贼。虽中军有急。慎勿反顾。令后军曰望贼犯中营。即奔救之。即自将数百人。既渡江。至松林。贼果分一枝。绕出左右营之后。将围中军。而左右营已远去。海升令士卒曰贼至十步始放炮。贼渐近。飞丸穿海升毡笠。而按兵不动。趣后军求救。贼见官军整而后军且至。相顾不欲战。海升始令士放炮。杀贼前队。贼遂散走。于是中军与后军。合左右营兵。及之嘉山之多福洞。荡覆巢穴。多所诛戮。贼挈其母妻而走。官军追至晓星岭。岭素险阨。且天寒雨雪。广加斥候。知贼无伏而后始踰岭。贼以其间入定原城。大军追围之。京营兵复至。屯守四阅月。始克讨平。而海升乃反得罪窜庆源府。五年而始宥。又五年而没。罪海升者以为不能谨守管籥。以财失士民心。遂成其变。又入多福洞。多杀平民。又逗挠晓星岭下。致贼奔入定原。久劳王师。然余尝观关西士民。好以货财交结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6L 页
搢绅大夫。遂有轻 朝廷之心。又忿搢绅大夫贱己。数三不逞之徒。乃敢称乱。而定原之民。被其煽诱。纠结不服。久而后自就诛灭。此岂一朝一夕之故也。不究乎此。而乃谓海升激成之。夫以一裨将。乃能挑一方之怒者。岂理也哉。海升乾没公货。诚或如人言者。固无与于贼变。况未有是者哉。夫多福洞贼薮也。贼豢其民。为己腹心。民苟有彝性。早能自拔而投官军矣。不然者是贼徒也。见贼徒而不之诛乎。宜剿灭之。使人知逆顺之辨者亦理也。而反以此罪之乎。且过险无备。兵家之所大忌也。苟使贼佯败走。而潜以兵邀于崖壑间。使师徒覆败。则海升又可逃其罪乎。且士卒寒无衣。踉跄不能前。猝然见贼。将何以敌之。且贼幸得相聚定原。若奔迸四出。或出没于岭阨沿海之间。飘忽为盗。惑乱人心。其所剿灭。岂徒至四阅月也哉。当贼起之初。士民汹汹无固志。群寇复纵横闾里。及闻松林之捷。始乃宁谧。今之论功者。独不可及此哉。海升卒时年七十。
外史氏曰余观关西之贼。固萑苻之小丑也。然功成奏捷之后。乃复竞言此贼不足虑耳。其方炽也。人视关西为死地。恐怯怵畏。使海升功不成。则安北其可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7H 页
守乎。及夫破贼也。乃以尺寸军功显荣者甚众。独海升得罪。功名之际。终古然矣。海升得免首领幸也。其他则又何说。昔陈汤之破郅支。汉未尝不论功。刘向谷永冤其不封侯。虽久而犹讼之不已。今之士大夫犹有彼数贤之心者乎。
林春兴传
林春兴罗州人。高丽上将军庇之后也。春兴生有膂力。以挽强闻。年十九举武科。每试射辄居最。推迁至嘉义大夫。国法枰铁箭重准六两乃中格。春兴所用箭加二铢四釐。或三铢八釐。 英宗癸未。通信于倭。选壮士。春兴与焉。从副使回溪李公以往。船至一歧岛。将抵蓝岛。夜深黑。船底为嶕所损。水荡汩而入。春兴立船头。号倭船来救。倭船相距可数丈。恐俱伤不肯至。春兴跃入倭船。踢头倭。督船而至。抱副使入倭船泊于岛。公曰蔘币。国之重货也。恐不得济。将如之何。春兴即往漏船中。取一笼而至。启视之。非蔘币也。又往始得之。撑舟来往者再。而船中人皆附而免。使入江户。关白邀诸裨将于后园观射。春兴射辄尽中之。至铁箭。倭止之。取其弓箭而观之。有惧色。一倭欲强弯之。不得开。即掷而走。使还 上御建明门。试诸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7L 页
裨将射。春兴又居最。 上亲劳之。且令除守令职。然铨部无扳援之力。竟不能得之。积禁军劳。为加里浦佥使。春兴少尝从圆峤李匡师问笔法。圆峤坐累谪居薪智岛。春兴携酒脯往省之。见其舍荒陋无障蔽。复斫木以往。饬从者曰俟吾入与公话。若插藩扉。必无声。无使公知之。话已而出。藩扉果树矣。春兴喜俭素乐施与。且能面斥人过失。人皆惮而爱之。饬家人毋以华靡见我。是故其家谨守法。长子中武科。季子治家业。家不贫。子孙男女二十馀人。年七十五。其回𨚡之岁也。夫妇俱无恙。可谓积善而获福者也。回溪李公位不称德而卒。春兴独往来其家。每四五日一省视。凡忧患疾苦。未尝不共其劳苦。其好义如此。公胤子金川公每具酒邀之。春兴虽甚老。辄痛饮至醉。有扶者。辄斥之而步。尝步往北汉山城无倦色。年八十馀而终。余见人于故旧也。有终有始者鲜矣。盖竞于名利者。虽握手道故。欢欣悦乐。而机阱已藏于心。竞于势力者。虽巧好言谈。卑伏谄媚。而拳踢已蓄于里。若其不相竞者。又阳浮慕之。而利去势穷则迈迈然不之顾如楚越焉。观乎此而知春兴之不易得。然春兴亦可谓不虚生者也。诗云岂弟君子。求福不回。春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8H 页
兴其岂弟乎。
节妇边夫人传
夫人姓边氏。原州人。水军节度使李儒秀妻也。父圣和举武科。为吉州牧使。夫人自幼时。端方而和。既归儒秀。以善事舅姑称。圣和有疾甚剧。夫人裂指灌血。卒不得救。泣谓其姊曰父亡嗣而母又病甚。谁其赖者。居丧尽礼。岂徒男子事乎。吾兄弟既嫁矣。不可自由。请舅家许之而后可。即往请之舅家。果哀而许之。得归护母病。且视馈食。卒三年而去。 当宁辛未冬。从儒秀于肃川任所。时土贼猝发。陷嘉山且窥安州。儒秀适以公事诣都。肃川距安州六十里。将吏奔谒衙中人。请夫人治任速还。夫人曰家翁素以忠义自许。闻变当驰归讨贼。我在衙而后可使衣服食物无阙。以尽吾职。若又不幸则我当从之死。今府中方汹汹。我若离此一步。夫岂不重其绎骚乎。遂不去。然常畜毒药自随。府中民闻夫人此言。亦皆安堵如故。及儒秀还府调兵。部伍皆整矣。儒秀素多病。讨贼五朔。多所触冒。病益甚。夫人竭力调治者且十许年。疾至不可为。侍婢见夫人露左股。刃裂之。自胫至膝。引大揲承之血可一升。授侍婢曰吾欲割股肉以救公病。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8L 页
病猝急如此。汝第以此血进之。使我无所恨。侍婢泣受之。灌儒秀口。可三四匙。傍人劝夫人裹股创而同视病。夫人曰吾闻男子不绝于妇人之手。礼也。且视之何益。即吐痰涎。色甚恶。家人问之。童婢曰夫人似服药物十馀丸。继饮半盏许物。似酒也。家人始知服毒。急以米泔欲解之。夫人缄口不饮曰我已矢死。何困我为哉。家人知其志不可回。即曰独不可区处家事乎。夫人曰土䌷几端在某欌。新絮几斤在某器。为今日所留意者也。家人复请。即曰无可言者。观汝辈状。公已丧矣。何不举哀。家人始三嗥而复。夫人闻其声。乃正枕卧遂逝。都下士大夫举其状于礼曹乞㫌褒。余具见之。
外史氏曰天之所助者善也。善岂外于忠孝烈者乎。然为忠孝烈者。多困穷无命何哉。君子随所值而尽分焉。夫为善而受福者。天若益之以休庆。所以笃之也。为善而得名者。天若埤之以患难。所以彰之也。福与名。不可并观。边夫人宜福而不福。乃知天之所助者在此而不在彼。噫余又闻关西之乱。肃川兵先至安州。城守以固。此岂非有感于夫人之言乎。一妇人之力。乃能安一方之民而有馀。国家得收其用。其忠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9H 页
矣乎。忠固孝烈之所推。而夫人能尽之。不亦为家国之光乎。
金烈妇传
金烈妇。庆州人。父佑谦。烈妇方幼少时。其事亲也愉愉然。不可名一行也。人皆称其孝。其处群也祁祁然。不可指一事也。人皆称其贞。年十八。归于延安李塾。其家以文学名。塾承其业。以佳士称。其翌年塾卒得疾以死。烈妇方有娠。家人素知烈妇之行。知其必死。辄守之。烈妇曰无虑我死。我方有娠。若男也宗祀有托。可以慰舅姑。吾可依而为生。吾奚死。无虑我死。其九月胎损。其父来慰之曰吾欲将汝去。汝在父母侧。不犹愈于在舅家日哀痛惨怛乎。烈妇曰胎女也。女生而宗祀无所托。舅姑无以为慰。胎落无所恨。儿亦何用生也。夫之弟存。舅姑可以有依。且既见父面。不见母。亦何伤乎。其辞虽悲。其容不甚戚。其父不意其遽自决也而去。是夜潜出。自投于其夫墓之傍枣潭以殁。时年二十。乡党邻里闻之。皆曰固其死也。相与举其行于官。未果上。
赞曰。余尝谓妇人从夫死。而不顾宗祀之重舅姑之依者非义也。夫死而奉宗祀事舅姑。所以赞夫志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29L 页
顾不重耶。然宗祀之望绝。而舅姑有所依。则夫死而不之从。徒食息于世。只益其苟耳。古之烈妇能捐生者。其为是也欤。且观今之俗。颓败无馀。闺门之行。往往有不可道者。彼其闻烈妇之风。得不耻愧乎。抑沈溺其性而不耻愧乎。余为是之慨。为之表烈妇之行如此。其或有补于教也欤。
杨节妇传
节妇清州人。蓬莱杨士彦之后也。嫁为同邑李某妻。事舅姑皆能合于礼。舅姑未食。虽饥未敢食。舅姑未衣。虽寒未敢衣。惠顺柔婉。为里人所诵。其夫之幼弟有疾。节妇躬自扶将而治之。唯恐其姑之劳。夫之幼弟卒不得救。而其姑又有疾。烈妇竭力救护。常自濯衾褥。久卧无秽气。夜深辄祭北斗。乞以身代姑死。然亦不能救。烈妇哀毁几灭性。已而夫之弟又病。烈妇从外殚力供给药饵。诚于其妻。夫之弟死而其夫又病。凡致力救护者。比于其姑。夫亦不起。家人将复念烈妇之必不全。先守之。烈妇以间而逸。饮卤数器。仆于枨。家人觉之。急以米泔灌之。肌肤青黑不可治。烈妇微从喉中言。吾无用生。弃舅而死不孝。语未卒而绝。与其夫同时而复。时年二十馀。夫棹楔貤赠赐复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30H 页
等恩典。非惟褒其身。即所以劝诸人。然贞烈发于性。烈妇岂有劝而如彼其烈哉。闾里之间。如烈妇者种种而有。则风俗自能洁清。固不待上之劝而兴。况劝之乎。
赞曰。余久居乡里。多闻傍邻之烈行。盖其恬于义而安于分。如杨烈妇者鲜矣。其心以为己之身由夫也。夫不存则己亦不存。死者岂可勉强而为之哉。第以乡曲僻远之故。不得发其光。夫有力者行不足以动人。而亦能显扬何哉。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文○书事
  
书画岩宋公(玄载)
吾乡虽僻陋。名硕故多居之。遗风馀韵。得有传述而浸远矣。俗不得不坏。好嬉游酣歌。终岁纵博角射。追逐为务。然犹朴而厚。易以教诲发之。是时先王考讲道于香山之下。邻里才俊从之学。多成材者。上之谈性命之理。穷义利之分。得自进于问学。次之骋词华之盛。究声律之美。得以科宦自拔。次之亦能知饬躬笃孝义。耿然自守。不随众而为污。公自幼少时游吾家。操志甚厉。尝大雷雨。川渠横溢。人皆谓公不得来。言未已而公已至。其劬学如此。学为词赋。得骚人之趣。尝饥卧屡日。邻人子来请为赋规抚。令沽酒至。既酣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30L 页
即呼写露梁六臣祠赋。悲壮感慨。有足动人者。屡发解于场屋。竟不能成名而没。没后又无嗣。祠版无所寄。吾尝记公同时笃学者。皆得显荣。或不得于身。必其子若弟得之。如公之不受报者未之有也。闻之前辈。汾皋李公。怯则辄怫然而怒。谓之怒怯。水村林公。怯则辄犁然而笑。谓之笑怯。公怯则辄欢然而声。谓之声怯。李公中庭试及第。官止察访。林公中进士第一等二人。公独困穷无所成。夫怯者畏也。畏也者君子之所当有也。顾其发之也不同。岂于是可以考优劣欤。优劣固未必分。而可以考得失欤。抑得失不在是而自有所定欤。达理者必有辨矣。顾今乡俗益恶。少而不逊。长而侮学。好以货贿蝥贼于民。有自好而不与群者。必詈辱之。其悖乱滋长。而复有能熄之者欤。公笃于谊。当吾家悲欢患难之际。辄为之尽力。虽傍人有不尽力者。辄箴警不已。公而在世。当伤其日渝而吾之悲慕公。又安得不切哉。公讳玄载字厚伯。砺山人。
书孺人李氏事
近时妇人讳读书史。以为无益于行。然书史所载前言往行。所以发吾志也。不能豫先讲磨究解。使志常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31H 页
定而识常明则何以处变也哉。故时法家皆有闺范。妇人自幼少时。必习熟见闻。故其处变也。从容中节。与里巷妇女径情直行之烈有异。此所以重法家也。孺人李氏。光山金公相行之妇。而三竹堂李公弘渊五世孙也。相行六世祖沙溪先生。讲礼于连山之乡。三竹堂从之学。以法家称。孺人幼而好观书史。取二南及小学烈女传等书。置纺车之侧而读之。且手录古人懿行卓节可以感发者为数卷。常自谈说艳慕。亲戚观者皆曰此女士也。既嫁而治蚕绩供酒食。使夫子极其孝养。老而丁母忧。终制不食肉。是其孝也。治家政而不敢自专。虽纤琐末事。必具告伯姒而行之。是其友也。事夫子四十年而不违。勤苦俭约而未尝以生产利害及之。是其贞也。此三者凡人家贤妇或能勉励而及其迹。顾于孝而不懈。于友而安分。于贞而和义者。孺人之所以不可及。非惟才性之美。其得于文史者为多。尝与诸妇具语古时贤妇事曰。某之孝如此。吾安得不效。某之烈如此。吾安得不仿。妇人虽主柔顺。当处变时。确乎其操。皎乎其身。要当如冰玉之无点瑕。古人所蹈。不可忽也。其夫寝疾。躬自将护。四朔不交睫。至体惫成疾而不倦曰。此妇人之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31L 页
职耳。及丧而洁敛具蠲祭奠。至虞卒毕。而敕家人制衣裳曰吾老矣。所以备仓卒也。及具而即洗沐曰吾不欲留垢污也。洗讫进其孙在鹤而语之曰若力学饬躬。慎勿隳家风。且顾傍人皆语好在。即阖眼而卧。不食饮。凛乎不可回其志。至十日而没。向所谓从容中节者非耶。礼云夫死称未亡人。此言夫亡即当从之死。然孔子论妇人三从之义曰夫死从子。此可见义之所在则不必皆从死。古之人以守志为重。故如柏舟之烈而未闻其下从。今之人以捐生为重。故如伯姬之烈而后始许之为烈者。唯在所择。然不胜悲哀。号呼叫顿而戕其身者。亦不足贵。必从容中节如孺人。然后方可称其烈也。不亦难哉。今之所以待贞烈者。必㫌闾封爵而后始乃惬于心。然孺人既已行古之道。则岂以是为轻重哉。惟在鹤诗礼自力。以儒行名。孺人之烈益彰著当世。其荣耀岂止㫌闾封爵为哉。在鹤洁而文。固当成其遗托者也。
书白永叔事
白永叔东脩。水原人。曾祖节度使时耇。当 景宗时与定策大臣受祸。谥忠庄。永叔生而劲武。且名家子。早中武科为宣传官。然常不乐也。顾好从狭邪游。尝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32H 页
携其徒上北汉寺楼。方引酒命伎歌。有无赖子群逐之。永叔即瞋目奋袂而立。须髯尽张。无赖子怖而逃。余固闻其名而未之遘也。戊申春。青庄李公德懋具丝竹以娱老亲。余往贺之。座有睡者。忽起揩醉眼。扯善画者金弘道乞老仙画。具谈画法甚悉。即永叔也。余又奇其才也。于时先君子就直秘省。一时名士多载酒就之。永叔亦时时来诣。从容言古昔治乱兴废之源。及华夏山川关防形便。应辄如响。纚纚不已。又曰遇礼法士。吾以礼法待之。遇文词书画之士。吾以文词书画待之。遇卜筮医药方技术数之士。吾皆有以待之。吾为子之好拘捡。故亦敛容以相待。余又叹其才之无不周也。又曰吾尝观于世。有不可于意者。入春川山中。躬耕硗瘠。多种秫黍。广牧鸡豚。岁时酿酒。招邻里父老。欢呼酣饮。窃欲长往不返。既而有离索之苦。吾又尽室入都下。僦屋以居。访会心人。欣然谈笑以取适。亦一快也。余又惊其志之有所不为也。正宗己酉。设壮勇营。 上知永叔才除哨官。 命以武艺纂次之役。役讫除庇仁县监。丁父忧归。久之为博川郡守。未几解官。永叔家素饶。而好济穷乏。由是家业散佚。然其施与不已。尝饥卧数间屋。得钱几缗。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32L 页
欲偿债家。以其馀将为食。闻邻家名官没而无以敛。即举畀之。在外邑时。俸禄常竭于债而不足。永叔既老且病。妻妾丧亡。少小所交游又少存者。余悲其穷居无聊。尝往省之。手足皆废不能起。然欢笑如平日曰吾虽病。尚能进朝夕一盂饭。吾命固有所制。吾复何忧。余又惜其奇气尚存也。今闻其长逝。古昔奇伟非常之人。宁屈其迹而浮沈于时。不能屈其志而媚权贵以取功名。有志之士亦从而求之。或得之辄酣嬉倾倒而不厌。盖悯时慨俗之意也。余尝读欧阳公制释秘演诗序而有所感叹。遂记永叔之终始。惜乎。不复见奇男子矣。
书金薇庵事
盖山在西海之曲。薇庵金公大来所隐居也。夷齐采薇以后。清节之士。有不可于世。而欲自晦其迹者。多以薇为号而见其志云。公安东人。高丽名臣方庆后。中世徙结城。 太宗十七年。举生员试。忠悯朴公仲林其同榜也。 世宗二十六年。 命集贤殿及承政院举遗逸可师 王子者。皆以公对。于是以教官徵之。公以为 君命不可留。即日诣京师。居数月。 上曰余知大来孝。不可使离亲而戚于怀。其乘传归迎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33H 页
母。于是公以大夫人至京师。忠文成公三问,忠正朴公彭年皆作诗文荣之。公下州一布衣也。以清德懿行。为人 主所尊宠。而一时名公诩奖甚盛者。足以论其世也。顾乘史罔缺。考公谢事还乡之故而无得焉。岂或志在炳几自靖。而早已超然远举欤。抑或癸甲芟夷之际。有所株连而自废也。当禅授之际。成朴诸公既皆成仁。炳烺如此。及当朝野安乐无事时。崔宁城申高灵诸人皆以儒学文章。驰骋上下又如彼。公若不于此而于彼。则亦将发挥所蓄。振耀当世。而顾独韬光敛迹。深藏山泽间。漠然不与世相闻。遗戒子孙勿习功令业。以致数世之不振。独其所谓盖山。亦凭野人遗老而得之。公之为 端庙尽节无疑也。昔尤庵宋先生表奖忠烈。殆无遗蕴。然因成朴二公诗文而只论其孝。文献无徵故也。公十一代孙升运惧公愈远而愈微。将伐石而志之。县监宅基,水使守基各捐财相其役。余尝谓忠烈之感人。久而后益深。如夷齐之节。不见于殷周之际。至几百年。为夫子所称。遂章显于世。观公之显微之际。亦可谓慕其风而似之者欤。公之玄孙曰应河。为 天朝殉节。 列圣褒奖荐降。其弟应海亦树节于洞仙岭。可以徵其源。而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33L 页
若升运等报本之诚。又可书也。
书清安张处女狱事
余读归震川集中记安亭张贞女死事状。震川诚亦有志于风教者。深痛其为淫姑所杀。具书造谋之迹下手之状。惟恐贼魁之行货而得免。论辨数百言。忿愤之气。溢于纸墨。夫伦彝斁坏。贞烈之不能自全久矣。震川虽苦心。得非缨冠之救乎。余在阴城县。尝按张氏处女之狱。其烈虽不足与安亭贞女比。无辜受枉而死则一也。近来情理惨切之狱。不欲上闻于 朝。辄杖杀之以灭其迹。余恨不能力持其案。斩淫者二人首。狼藉街路。使四邻具闻其丑。而淫秽之人有所惩畏。徒㩧死县庭。震川如得居余之职。必诛除斩磔而快人意。必不雍容受上营之指。余于是乎愧震川者多。然余实亦力不能也。
张处女。清安县土班也。其母某氏生处女而死。其父改娶徐妪。徐妪亦班族。其姻党有知名者。未几其夫又死。徐妪素淫狡。嫠居既久。而其邻有张仁浃者。其夫之从父兄弟也。举进士。年少壮健。徐妪欲与之合通而不得便。托有疾。蒙被卧房中。仁浃曰从嫂有疾而家无主。吾至亲也。可不相救耶。持药物往来。不择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34H 页
昏暮。遂与徐妪私。情好款曲。处女方十五六岁。素贞洁自持。屡目其淫丑状。忿甚。时与婢属语言。自伤早失父母。无所依。而继母之行如此。愧恨悲泣。徐妪念与仁浃虽酣乐。婢使无敢发之者。张氏族党布居村落。皆愚鲁。苟能以财钳其口。可得无虑。独处女同居。而棘棘不阿意。不如早除之以防祸。且室无他人。可快意为欢而不之惮也。与仁浃谋。幽之一室而绝其食者二日。处女不胜饥困。夜穴牖而出。登家后小垄而望。时方昏黑。遥见灯光在十里外。从荆棘崖险中而至。乃县中官隶家也。其母老无眠。闻门外有人呼活人。而声不能续。出视之。知其为县南张氏女。急以糜粥救之。处女乞藏匿。老婆引其弊被厚覆之。使身体不露。已而仁浃纵其族党。持炬火四出迹之。至官隶家。得其邻妪。详知处女所在。即临门督出。状貌凶恶。处女知将死。惧甚不即出。仁浃喝从行一少年。牵之如羊豕而出。负至其家。仁浃与徐妪坐堂上。数之曰处女从夜中潜逃。欲外淫。大为门户之辱。若当死。且与徐妪。引处女入房中。仰卧之。偕持盐卤灌之。使二婢牢把其手足。俾不得翻身而呕出。处女宛转不即死。仁浃骂曰若可复生乎。提木枕力打额。血流被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34L 页
面而后殊。即棺敛卒卒而埋之。乃言处女病死。其族党虽为之隐讳。顾邻里汹汹言处女冤。而仁浃与徐妪恬然不以为意曰无如我何。方纵淫自恣。事不得不发。余邻于官。往审其狱。检处女尸。面目如生。纤弱而劲。额角伤穿。仁浃木枕迹也。胸有爪抓痕。即灌卤死者然也。狱具。监司令杖杀仁浃及徐妪。徐妪虽滨死。流视仁浃。婉娈若不胜情者。其淫欲如此。余既悯处女之死。而独其跳出之意未可究也。抑将发徐妪之恶耶。徐妪虽与其父绝。其父已死。无所受命也。且图一时之命耶。半夜苍黄。诚有愧于宋伯姬之义矣。为处女者。唯当死而已。顾其势不得不然耳。惜乎。生长乡里。不得闻古人处变之义。使处女从容而死。则诚安于义矣。
书朴春事
朴春。临陂优朴世同子也。 宣祖壬辰。属赵重峰义兵。战败锦山。俘于倭。久之积功为渠率。丁酉倭复肆西上。使春居前。春请入湖南。抵临陂。故里已墟矣。蓬蒿极目。春徊徨累日。以谚题柱础曰我此家主朴春也。贼与我兵千人。我国被掳者三之二。约见本国兵即投之。转战而上。不见本国屯兵。计不遂。痛哭而返。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35H 页
优林世鹏之女。被俘在帐下。方黄昏时。春独与其徒数人语曰此全州之沃野也。麻堂,气运,世鹏能生存乎否。女闻之。心独怪曰倭何由作朝鲜语。何由知我父及所善麻堂及气运名乎。夜深春潜问女曰谁也。曰我林世鹏女也。春惊问曰汝父母今安在。曰父在元帅陈中。母与我隐林中遘倭。倭杀母俘我。春为之恻然。寻回军而去。令女骑而前。至海南将上船。袖一封书与女曰放汝还。可将此传汝父。又使一倭护之。俾违伏兵以去。女既归。授书世鹏。即前日题柱础语也。中有一书。传其父世同。世同恐事泄累于己。遂秘之云。余窃疑我人之为俘而帅者。当时非止春一人。苟能得之为谍。倭情何患不中。而乃漠然不之知也。如春辈复欲来投而不得。且春起自海上。转战几乎千里。而不见本国一兵。其间险阻山川。仓库城堞亦多矣。而无守者。使倭如升虚邑何哉。壬辰之际。庙筹不勃乱则迂缓。故常致偾误。独白沙筹画甚远。能逆见于成败之前。如止 北幸者是已。余见春事。亦于白沙杂记云。
书檀弓高丽本事
小戴礼檀弓篇。子贡闻孔子蚤作而歌曰泰山其颓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35L 页
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哲人其萎则吾将安放。郑玄注云泰山众山所仰。梁木众木所放。哲人亦众人所仰放。以上二句喻之。此以泰山喻德。梁木比材也。叠山谢氏云刘尚书美家藏礼记。梁木其坏下。有则吾将安仗五字。又观近时礼记义疏。引家语及高丽本而实之。夫家语乃王肃所撰。在郑玄之后。郑玄之所未及睹者。王肃何独见之也。且高丽本。未见其异于石经者。则未知有何别本。而乃能流行乎。余观宋时监本。猥杂多讹。又妄人杜撰以乱经者亦有之矣。夫梁木之横而安得仗之。词意尤浅。不足采。读礼者不可不知此。
书荣川朴烈妇事
烈妇朴氏。荣川人。嫁同乡闵氏子。未几闵氏子死。朴氏取其从父兄之子子之。顾舅姑老而贫甚。无以为养。佣邻舂得以供朝夕。邻有金祖述者。家富而无赖。见朴氏年少嫠居。欲挑之。尝瞰其舂。向朴氏溺。邻之女骇之。竞共障蔽。然谓其醉也而不发之。其舅欲有所诣。时寒洌。借脑包于祖述。祖述即许之。计其还可数日。是夜往朴氏家潜伺之。朴氏之姑闻门外犬吠。谓朴氏曰汝舅出而外廊空虚。家有一犊。恐被盗持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36H 页
去。可出视之。朴氏出视。外廊果不锁。即反扃之。将入祖述从外撼户欲启。朴氏㥘曰若为谁。祖述曰娘不知我音乎。何其不会意也。速开门。朴氏且愤且骂。号哭还其室。待舅至具告之。其舅年高失壮子。意常不乐。即发怒拔斫刀往。大閧于祖述之门。被邻人挽解而归。忿甚往诉官。官即发健隶促囚祖述。将严覈之。祖述以财交结掾吏之属。俾为己地。乃言朴氏善淫。已多与他人私。怀孕者屡。而今又腹大。前时吾亦与之合通。某夜往欲更搂之。搂淫妇何罪之有。其言遂滋。守稍稍闻之。即宽祖述囚。朴氏见其将无事而释。忿甚。与其舅复往诉之。守曰余知之矣。祖述岂无故扣汝家乎。且驱之出。朴氏遂归家。出其嫁时物剃若干及青木绵裳。一呼其姒而谓之曰吾俟儿长娶妇而遗之。今将死矣。付姒。他日以吾意遗之。朴氏家去县门可十里。乘其舅适市。即露面往至庭。谓守曰守有母有妻。当知怀孕状。怀孕者若是否。解裈披腹而示之。且按其乳。守俯视而笑。以谩言加之。朴氏出至官廨空舍。以索紧缭其项者四五遍。引小刀刺其喉。官婢等悯怜之。竞前解其结。其舅闻郡中有女自刺。意其妇也。来视之已殊矣。即自言于守。乞暴其冤死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36L 页
状。守故以朴氏为淫妇。谓即愧赧自死不听。祖述又募人言吾因朴氏之求砒礵。市以与之。又募人言某市砒礵与朴氏时。吾见之详矣。朴氏之丑益喧传。其舅具诉于巡察使。巡察使令查官等覆案之。查官等亦如守言。具报于营。祖述复无事见释。一郡人士皆痛朴氏之冤。独其受祖述财者。往往言朴氏淫而宲之。以为祖述不足罪。朴氏之仆万石者。祖述之婢之婿而生一子矣。忿甚。谓其妻曰吾将报吾主之雠。若雠家之婢也。吾岂忍为雠家之婢之夫哉。吾绝若。若促去。以辛巳八月。鸣其冤于 跸路。事下刑曹。刑曹请令本道更查之。本道以清道郡守及他守令查之。查官至其馆。馆外有一柩。即朴氏尸也。其死在辛巳二月。七阅月而尸如生云。及是捕言朴氏饮药死者诘之。具伏为祖述所诱。又捕其證言者诘之。亦如之。又诘祖述。祖述亦具伏。朴氏之冤遂大白。巡察使具启于朝。刑曹言守误决朴氏狱当罪。然朴氏宲自杀。非祖述杀之。不当偿其命。遂窜祖述于边远。万石痛祖述不死。复具诉于 跸路。判刑曹适有知祖述罪者。请逮捕诛之。 上许之。祖述今则诛矣。清道郡守即金稚奎箕书。稚奎既明朴氏冤。而其前所查者皆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七 第 437H 页
亲友也。竞怒其不循己。谤言大兴。比其没而不已。夫此狱也。明白易见。朴氏设淫妇也。其夫家之族当斥绝之。何为忿其冤也。且若饮药死则其痕损与自刺者迥殊。为守者何不一覆视也。为守者设或遗之。查官等又何不捡也。盖货贿之力也。于其明白易见者。漫漶如此。若瞹眛难穷者。何由白其冤乎。苟或一有明之者。又从而谤之何也。然冤必白罪必当。观乎朴氏终能伸而祖述终必诛。斯可知也。其营营于机诈者。何益之有。但为守者鉴此。无为其股掌之弄则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