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文○辨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47H 页
书序辨
孟子曰吾于武成。信二三策。盖未见孔子删本也。孔孟之相去不甚远。而简编之不传如此。况经秦火乎。自汉以来。掇拾残缺。以备六经之名。而顾裁择不精。经生讲师私录见闻。以备箱箧之具者。与夫妄人自为杜撰。欲为乱真者。并登于经。又传注笺解义疏之家。纷然互相祖述。其粹駮之相混久矣。易诗书皆有序。而余尝考之。诗固引物抒情。托事起兴。其善恶美刺之际。得诗人之指而后可明。故序不得不作。而犹有迁就附托之迹。盖非一手所出。是故朱子疑之。而考诸后汉书儒林传。以为黄门郎卫宏所著。盖自毛公以来。至宏而成无疑。易书二序。汉儒皆以为孔子所作。易卦次第。固不待序而明。然序之微辞妙旨。或有发明于卦义。谓之孔门所作则过矣。而非深于易者不能作。至若书序。浅陋猥杂。诚不足观。而谓孔子作此哉。且有一二之不可不辨者。孔子鲁人也。直书鲁侯伯禽者。似无其理。且春秋之法。诸侯卒必书以名。又盟会朝聘。皆以其爵列。而序乃直书秦穆公之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47L 页
僭号者。又岂笔削之旨乎。伪撰者见太史公作殷本纪。采诗书之文。成汤以后。遂以迁史所引。掇拾为序。且杂引他书。以为百篇之序。然百篇之亡久矣。汉孔臧言二十八篇为正。臧乃夫子之后也。宜见百篇而不能见。作序者何人。乃独见而序列之若是之详乎。刘歆之为七略也。多载书目。以著其博。盖亦出于务奇好新之病。而曹大家为前汉书。采入艺文志。马融郑玄之徒又为之训。彼皆专门之学也。恪守师说。虽有不可者。莫敢轻议故也。此所以数千馀年。至朱子而始辨之也。其易诗二序。固出于经生讲师。犹足据也。书序特妄人为之。考其句语。龃龉苟且。无所发明。虽其依附于经。而其浅者易见如此。彼伪书之荒怪错缪。尤不难于抉摘。如张霸刘炫之所撰述。又何为者哉。
伯夷辨
事在千古之上。杳茫不可徵者。必考信乎古人之言。然古人之言。有驳有粹。不无可择者。则不若折衷乎圣人之言。为可定也。圣人不之言则斯阙之矣。今夫人之诵夷齐之行者。即曰兄弟让国与夫谏伐纣。二者而已。夫让国而全父子之伦者仁也。谏伐纣而树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48H 页
君臣之纲者义也。仁之尽义之至。则独可举其一而遗其一乎。昔孔子论伯夷曰求仁得仁又何怨。又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是举让国之节。以及寡怨之由。而不及乎谏伐纣也。孟子之论伯夷曰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此言清德之所以兴百世者。而谏伐纣之事。又不之及焉。余窃谓夷齐之心。以伐纣为不可。则不啻若横政之不可一日居横民之不可一日处。固已于伐纣之前。违去之矣。且乡人之与处而犹望望然耻辱焉。则岂肯躬诣于虎贲之列。自挽武王之驾而谏止乎。考之诸子则庄周尤诞荒无稽。其称夷齐言曰周见殷之乱而遽为政。阻兵而保威。杀伐而要利。是推乱以易暴也。不如避之。以絜吾身。北至首阳而饿死。又太史公传伯夷曰伯夷叔齐。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其悠缪未有若此之甚者也。武王即位十一年。观兵孟津曰纣未可伐也。遂还。十三年始伐商。伯夷闻西伯善养而至周。天下之人固尝从之。计伯夷在周亦多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48L 页
日矣。何得言伯夷至周之初。文王崩而武王遽东伐纣乎。又可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乎。其称载木主。似指师行载庙主之事。然师行所载。即毁庙之主也。文王庙未毁矣。又何由载之以行乎。春秋左氏传有曰武王迁九鼎于洛邑。义士犹或非之。杜预释之曰义士伯夷叔齐。此因庄周马迁之说也。苟使伯夷谏伐纣。则何不在观兵孟津时。而迟待牧野之师乎。且迁九鼎之时。乃跨牧野而至武王之洛邑时矣。其为说何其不一也。又其采薇之诗。诚怨矣。史迁亦言其与孔子求仁得仁之训异矣。然则伯夷之谏伐纣。考之圣贤之训而无得焉。考之古人之传而失实矣。夫伯夷之至周。已称大老矣。至周又十三年而寿益隆矣。窃意其没已在伐商之前矣。然无由而徵之矣。孔子尝言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今称之。首阳或云在河东。或云在辽西。其或伯夷避纣居北海时。所居而饿乎。其或在让国至周之时也。是故多闻阙疑。圣人所以训也。
 余作伯夷辨。复考王介甫伯夷论。云其没先于伐商者。与余意合。独其谓伯夷不死。当如太公成武王之烈者。岂伯夷志乎。伯夷之归周者。即亦同天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49H 页
下人之心也。文王虽以天下之二。服事殷。纣恶益稔。其民若尽归于文王。纣安得独存。必将如寄公之流寓。文王亦必俾以一小国。使得卒其天年。于义无憾。若是则伯夷安得谓不可乎。将必事周而不违之。今若见檀车驷騵。赫然张兵威而与纣战。则彼虽知天心之不可违。于其意独可犁然以为当乎。此介甫之论乖矣。五代时唯张承业得此义。方唐庄宗之自立也。承业曰梁。唐晋之雠贼而天下之所恶也。今王诚能为天子去大恶。复列圣之深雠。然后求唐后而立之。使唐之子孙在。孰敢当之。使唐无子孙。天下之士。谁复与王争者。此殷周以后所不及者。庄宗宁渠能之。独其论伟然。可树千古之伦常。承业即圣人之徒也。
浿水辨
浿水有汉浿水唐浿水之别。汉浿水无定名。唐浿水有定名。史记朝鲜传。汉兴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为界。又曰卫满亡命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空地。又曰汉使涉何去至界上。临浿水。使御刺杀送何者。即驰渡入塞。此三浿水。皆非唐之指今大同江为浿水。而即小辽水也。夫燕秦故塞。未尝越鸭绿。则汉何得复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49L 页
修而至大同为塞。又卫满都平壤。即大同江上也。更渡大同而居何所乎。又涉何去界上则想离平壤而至边界也。何得临大同而刺杀送者。苟得临大同而杀之。则何为辽东东部都尉。距边界甚远。右渠尚能攻杀之。况在其域中而纵之不杀乎。是知汉之所修。卫满所渡。涉何所临。明知非今大同江。则或谓之鸭绿江。然鸭绿江即马訾水也。自汉以来。未之有改也。今按魏略燕将秦开取朝鲜之西方地二千馀里。至满番汗为界。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番汗曰沛水出塞外。西南入海。又史记朝鲜传。燕时略属真番。应劭注曰玄菟本真番国。徐氏云辽东有番汗县。正义又曰浿水出辽东塞外。西南至乐浪县西入海。又按魏略朝鲜与燕界于溴水。夫史记汉书魏略及颜师古,应劭,张守节之说虽错出。满潘汗即番汗。番汗即真番。真番有浿水。或称沛水。或称溴水者明矣。今小辽水一名浑河。汉所称浿水也。源出长岭。入英额边门。至辽阳州。西北会太子河。至耀州界入海。长岭即塞外而真番旧界。耀州境即乐浪县西而辽东界中也。颜师古注涉何渡驰入塞之文曰入平州榆林关。想其取道。由今马訾之上流。出开原铁岭。以达于辽西。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0H 页
盖古时通朝鲜之路则然。不似今之入燕由义州路也。且燕秦之塞。不过于辽东西之境。以小辽水为界者固也。然则汉之所修。卫满所渡。涉何所临。即是也。又汉书地理志浿水县水。西至增地入海。许氏说文曰浿水出乐浪镂方东入海。此即今大同江也。有二源。一出宁远。一出阳德。至龙岗入海。浿水县今阳德界也。镂方县今宁远界也。增地今龙岗界也。隋唐之际。亦因其名而不改。盖汉之设置四郡也。岁时朝贡。文献秩如也。自后汉以来。郡县迁徙不常。魏晋之间。尤为荒芜。注家搜索于见闻之所不及。故往往杂错者。亦其理也。自唐平句丽之后。史传相继。明于界至。故小辽水别其名。或称浑河。或称深河。而不称浿水。大同依乎旧名而称浿水。故曰汉之浿水无定名。唐之浿水有定名也。
洌水辨
前汉书地理志。乐浪郡中有列口有吞列。列者洌水。洌水者今汉江也。地理志注曰吞列县分黎山。列水所出。吞列县考之地经。即岭西界。而分黎者五台也。洌水之源。发自五台西峰之下曰于筒。绀碧而洌。山有五泉。中曰玉溪。东曰青溪。北曰甘露。南曰聪明。而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0L 页
于筒最佳。由于筒而下。南流于月精峰下为金刚渊。而至忠州之弹琴台。会獭川。又至于原州兴元仓下。会蟾江。又至于杨根之龙津界。会新渊江。又至于祖江。会临津江。入于海。按汉书音义。分黎山洌水。西至粘蝉入海。行八百二十里。计今汉江由五台而至入海处。委蛇屈曲。可八百二十里。然则粘蝉即今礼德府也。又按山海经注。列水今在带方。带方有列口县。带方今长湍等地。列口即通津府。苏林曰列口渡海先得之。此由中国海路言之也。渡渤海而登岸。通津即其首路也。
安市辨
清一统志。安市在盖州卫东北七十里。东国舆地胜览。安市城在龙冈县乌石山。又古记东人方言以凤皇为安市。故凤凰城。东人称安市。华人称凤皇。然一统志所言。即汉之安市也。非唐之安市也。胜览所言。不得本末。唐太宗自安市而班师。不曾至鸭绿。则又安得越鸭绿而至龙冈界耶。至若古记尤可笑。前汉书地理志。已载安市在辽东属县中。汉人岂独不称凤皇而称安市耶。盖安市亦有汉安市唐安市之殊。前汉书地理志。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今大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1H 页
辽水入海之口。即海城县界。海城县界在盖州卫。一统志之说诚合矣。然自汉以后。东国郡县之名。迁易无常。苟以汉之安市。合于唐之安市则戾矣。唐太宗之伐高丽也。谓李绩曰先攻建安。建安下则安市在吾腹中。绩曰建安在南。安市在北。吾军粮在辽东。踰安市而攻建安。若贼断吾粮道。将若之何。建安似今建州也。安市在建州之北。此岂盖州界耶。汉之安市。宜求于盖州。唐之安市。宜求于辽建之间矣。
单单大岭辨
汉之疆理东国。自今岭东西。而始汉武帝元朔元年。东夷秽君降。置沧海郡。三年而罢其地。后又诛右渠而定四郡。如吞列东暆不而蚕台华丽邪头昧前莫夫租等八县。疑皆沧海郡故界也。后汉书单大岭以东沃沮濊貊先属乐浪。东国文献通考。自咸镜道之剑山分水岭。至铁岭金刚山五台山为大关岭。横千馀里。即单大岭。此因后汉书而知之。盖东沃沮在盖马大山之东。盖马大山。即白头山也。由白头之东南至濊貊之境。可千里。恰当于通川歙谷文川等界也。然则文献通考之说其合矣。今人指江陵大关岭为单大岭。此一偏之见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1L 页
乐浪辨
乐浪。今平壤府。汉末属公孙度。魏明帝景初二年。破度孙渊而诛之。乐浪隶平州。寻移隶幽州。晋复隶平州。授慕容廆刺史以统之。慕容氏既灭而高句丽都之。唐高宗时。李绩降泉男建。置安东郡都护府。寻属渤海太氏。太氏为契丹所灭。高丽置西京。元宗时陷于元为东宁府。寻归之。忠烈王时复置西京。恭悯王时号平壤府。 本朝仍之。乐浪之地。自属慕容之后。其名不复见。而界至亦未详。窃疑其部众北迫于高句丽。转之东南。三国史新罗南解次次雄元年。乐浪来围金城。又十一年攻金城。儒尼斯今十三年。乐浪犯北边。攻陷朵山城。基林尼斯今三年。王至牛头州。乐浪归服。百济温祚王四年。修瓶山栅。与乐浪太守失和。十八年王欲袭乐浪牛头山城。至臼谷遇大雪乃还。汾西王七年潜师取乐浪西县。冬王为乐浪太守所遣刺客贼害薨。高丽太武神王十五年。降乐浪王崔理。三国史诚厖杂不足信。观其战争之地。皆在平壤以南或玄菟之界。而部众散乱。不定厥居。且中国阻绝。命令无以及之。或别为一小国者称王焉。或统理旧部者称太守焉。又或有灭焉者。又或有归附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2H 页
者。渐就凘没。然中国往往以乐浪之号。加于三国王封爵者。因其地也。晋加高句丽王琏乐浪公者。以其得乐浪之北界也。隋文帝加新罗王金真平乐浪郡公者。以其得乐浪之东界也。又燕时慕容宙为乐浪王冯跋女封乐浪公主。归于蝚蠕者。以其大县。故假其号也。
玄菟辨
汉武帝所定四郡曰乐浪,临芚,玄菟,真番也。昭帝罢真番郡入玄菟。今班氏前书据昭帝以后郡名为志。故临芚真番无所著见。而武帝纪注臣瓒曰茂陵书临芚郡治东暆县。去长安六千一百三十八里。十五县。真番郡治霅县。去长安七千六百四十里。十五县。考之班书。玄菟郡只有三属县曰高句丽也。上殷台也。西盖马也。真番既入玄菟。则所属十五县果何之。意真番即辽东界中番汗。而其属县西安,平安,市平郭等地。散入辽东。属县。独临芚近于乐浪。可通朝贡。故属之乐浪。盖其含资,吞列,东暆,不而,蚕台,华丽,邪头昧前莫夫租此九县者。皆属临芚者也。但其六县不可辨。岂或有合并而为一县者乎。抑有其名而浑入乐浪。不可分耶。陈寿三国志玄菟为夷貊所侵。徙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2L 页
郡句丽西北。今所谓玄菟故府是也。考之地理。句丽西北。即鸭绿江北。今兴京界。盖玄菟始在于今咸兴界内。乃移之于兴京界也。或者指真番距长安远。今吉林地方也。临芚距长安近。今江陵界也。真番似近而反远。临芚似远而反近何也。长安之出真番。未知出辽东界乎。抑西海路乎。苟从西海路则临芚近而真番远。
五国城辨
余尝考清一统志。有曰宁古塔。古迹云五国头城在城东北。契丹国志女真东北。与五国为邻。五国之东。接大河。出名鹰。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辽人岁岁求之于女真。至五国战而得之。不胜其扰。金国志天会八年。宋二帝自韩州如五国城。城在金国所都之东北千里。据此三说。契丹国志是也。盖契丹求鹰时。金景祖马古乃,穆宗盈歌方在曷懒甸。与五国满聂没撚等部苦战。以开鹰路。以高丽史及金史考之。曷懒甸。今咸兴,端川,吉州等地。又辽志以为韩州在率宾府。率宾之南。今三水,甲山,厚州之地也。金史又云天会八年七月丙寅。昏德公赵佶卒于鹘里改。昏德公即宋徽宗也。鹘里改者胡里改而今咸镜北道也。今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3H 页
北道之会宁甫乙下镇西有大冢。往往拾金银器及崇宁钱。旧传徽钦所葬。又尹光莘为北兵使时。高岭佥使于此得一垆一爵。俱古雅。真宣和旧物。然则五国城为会宁府者无疑。盖宁古塔古迹金国志。皆从金所都上京会宁府而求五国城。故易失之。契丹国志从金初起之地而求五国城故明矣。
三韩辨
余未尝得韩之义。及读书序肃慎之命。孔安国注海东诸夷驹丽,扶馀,馯貊之属。馯者韩也。馯同駻。说文云马突也。韩与驹并称者固矣。考之地界曰马韩者。箕准之馀也。其所都金马郡。即今益山。而益山湖西南之交也。后为百济所并。曰辰韩者。秦之亡人避役入韩。韩人割其东界以与之。后为新罗所并。今岭南之左也。弁韩在辰韩之南。亦为新罗所并。今岭南之右也。韩界界于汉水。夫汉水以北浿水以南。汉魏时为乐浪为带方。故三韩服属焉。后乃反残灭之。而新罗百济二国继而竞焉。又考之陈寿三国志。倭在韩传之下。其说曰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馀里。始度一海千馀里。到对马国。郡指乐浪也。由今平壤而诣倭则历湖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3L 页
西南之境。即韩国也。由西海而南。故曰乍南乍东也。今咸安金海固城等地。皆古伽倻国。而统于韩者。由海而南则皆北岸也。伽倻者俗称狗。故称狗邪韩国也。盖韩北与濊接。故称韩濊。南与倭接。故倭附韩传下。
卒本辨
卒本。考之诸书云成川。非也。按魏略云北方有稿离之国。其王侍婢生子。名曰东明。又三国史金蛙得女子太白山南优勃水。日影照之。生子朱蒙。金蛙诸子欲杀之。朱蒙逃之淹淲水。鱼鳖成桥而渡。遂至卒本川。嗣夫馀王而立。国号高句丽。是为东明王。其为说虽不经。然亦有线脉可辨。按唐书云渤海鄚颉府。扶馀故地。辽志云韩州东平郡。本稿离国。高丽置鄚颉府。韩州在开元界。其旁境渤海率宾府。率宾所领建州。即兴京。亦夫馀旧疆也。率宾。金改恤品路。又改速频路。又称苏滨。自渤海以后其地名虽改。自金源以后其土音虽变。然皆由卒本而讹也。其地之东。今三水甲山地也。其地之西。今乌喇宽田地也。然则太白山南优勃水。即今白头山南鸭绿之源。一称虚川江也。淹淲水。即鸭绿之旧名也。高丽史宣宗五年。请罢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4H 页
辽东榷场表曰自天皇鹤柱之城。西收彼岸。限日子鳖桥之水。东割我疆者是也。卒本即苏滨水也。此不在我境。即在乌喇境。其南苏水乎。南苏水一作苏子河。自兴京界。西北入浑河。又有南苏城。清一统志云高句丽所置。此即朱明所都。
沸流水辨
清一统志引辽史志。正州本沸流国故地。为公孙康所并。渤海置沸流郡。有沸流水。户五百。隶渌州。在西北三百八十里。统东那县。辽史虽杂乱说。沸流源委颇详。盖指正州在鸭绿江北也。考之东史。以成川为卒本者。以有沸流水也。然卒本非今成川。则沸流水不当求之于鸭绿之内矣。魏书幽州刺史毋丘俭由玄菟讨高句丽。句丽王宫将步骑二万人。进军沸流水上。大战梁口宫。连败走。俭遂束马县车以登丸都。丸都即句丽所都而在满浦之界。宫进军沸流。屡战而入丸都。则沸流之在丸都之西北可知。疑今浑河。而梁口一作梁貊谷。疑今建州也。建州所居。即小水貊也。
带方辨
带方。即海西及畿服地也。汉建安中。公孙康分四郡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4L 页
之屯。有以南荒地为带方郡。魏遂置郡守。晋仍之。及中原鼎沸而郡亦残灭。徒名存耳。带方之称。以有带水也。带水今临津江也。隋之东征也。出军有曰带方道。此誇张军威也。非师实由是道也。百济据海西畿湖之地。置十带方。唐灭百济。置熊津等五都督。主带方州而统之。故南原以百济之南境。亦称带方。非南原在古之带方界也。
尉那岩城辨
尉那岩城。即兀喇城也。按三国史琉璃王二十一年。郊豕逸。掌牲薛支逐之。至国内尉罗岩得之。反见王言国内山水可都。二十二年自卒本迁都国内。筑尉那岩城。又三国史略曰国内城。今义州。高丽史德宗二年。命平章事柳韶创置北境城关。柳韶置关。起自西海滨古国内城。界鸭绿江入海处。据此诸说。豕逸之说虽觉附会。然距卒本不远。故掌牲者得之。如柳韶传大失考据。意或因杜佑及马端临云鸭绿水经国内城南而误也。盖尉罗岩城音转而为兀喇。距今楚山府二百七十里。我 太祖所破兀鲁帖木儿之地也。 太祖时踰薛罕岭渡鸭绿江。盖卒本之界也。考之汉书。即玄菟属县中高句丽县。而小水貊亦是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5H 页
地也。
丸都辨
丸都。今江界地也。按唐书地理志。自鸭江口舟行百馀里。乃乘舫溯流东北三十里。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今自义州之三江。江路甚险。不可容大舟。滩濑逶迤可七百里而至江界。高句丽山上王十三年。自国内移都之。三十八年为魏毋丘俭所败。遂移平壤。复徙丸都。为慕容皝所败。盖北边之重镇也。古记宁远郡剑山古丸都城。俗谓剑为丸都。此傅会之说也。又李绩奏状。安市城或云丸都。疑后人妄加也。丸都一作桓都。渤海时桓州。
肃慎辨
肃慎一作息慎。盖东北夷之统名也。由汉水以南曰韩。韩分为三。曰弁韩,辰韩,马韩也。由盖马以西曰朝鲜。汉时分为四郡者也。盖马以东曰肃慎。其北不知纪极。后分为沃沮为勿吉为靺鞨者也。其南界即我六镇。以及咸兴永兴境。石砮楛矢出焉。孔子所称肃慎之矢。武王之分诸陈者是也。
朝鲜辨
朝鲜本平壤府。前汉书地理志中朝鲜县是也。檀君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5L 页
箕子卫满高句丽皆都之。然张晏曰朝鲜有湿水冽水汕水三水。合为冽水。疑朝鲜乐浪取名于此。此指今之高阳也。在张晏时。安得预知此哉。中国之人谈东国山川每如此。良由不践其地也。使东人谈闽越秦蜀。亦类是矣。
盖马辨
盖马大山。大明一统志云在平壤西。清一统志云汉之盖马。即唐盖牟。今盖平县。并误也。文献备考引柳磻溪馨远说。谓咸镜平安两道之间岭脊者最确。然盖马疑白头山也。不必求于南支之岭也。太白山我人谓之白头山。望之皓然如人白头故也。白头以东语释之。以华语翻之。正是盖马。又高丽尹侍中置九城时。兵马钤辖林彦记英州厅壁曰西北介于盖马山英州。今在吉州界。据此界至盖马。即亦白头山也。又前汉书地理志西盖马。注马訾水西北入盐难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马訾即鸭绿江。鸭绿之源。发于白头之西。西盖马即今厚州及闾延等四郡地也。
周留城辨
李绩奏状中曰平夷县本知留。按唐书刘仁轨克真岘城。诸将以加林城为水陆之冲。欲先攻之。仁轨曰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6H 页
周留城虏之巢穴。宜先攻之。于是孙仁师等。与新罗主法敏。将陆军以进。仁轨将水军自熊津入白江。以会陆军。同趣周留城。遇倭于白江口。四战皆捷。遂拔周留城。真岘今镇岑县也。加林今林川郡也。白江口似今舒川境。周留疑知留字音或转而讹也。姜山李公尝言瑞山有地谷废县。地甚险阻。即周留城也。今按舆地胜览地谷废县。本百济知六县。新罗改地育。盖考之汉语。知六及地育。与知留同。
真岘城辨
真岘城距公州七十里。在鸡龙山之麓。邻怀德鲁城诸县。虽十室之残。当百济盛时。据此而南距新罗。干戈扰攘。乃雄镇也。百济王礼及福信据周留城。刘仁愿,刘仁轨时在熊津以拒之。知福信无备。出击之。拔支罗城及尹城,大山,沙井等栅。分兵守之。大山今鸿山县也。支罗,尹城,沙井是内浦一带诸县也。福信等以真岘城险要。加兵守之。仁轨引新罗兵夜傅城下。攀草而上。比明入据其城。遂通新罗之粮。盖秋风之岭脊。盘纡罗济之界。岩嵁险固。尽足守也。昔百济兴首言罗兵不得过炭岘。或指扶馀县北十四里炭岘以实之。然兵临十四里而安得以御之。且其坦夷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6L 页
不足据也。炭岘在珍山郡。即亦秋风之麓。而绝险难攻。
公险镇辨
公险镇。或云在豆满江内。或云在豆满江外。林彦英州厅壁记亦不言所在。考之高丽史。睿宗甲寅。吴延宠至公险镇。为金人邀击大败。诸城陷没。又金史斜卯阿里传浑坦与石敌欢合兵于土门水。阿里首破敌兵取其二城。土门水东人称豆满江也。又东国舆地胜览云愁滨江源出白头山北流。一称苏下江。一作涑水江。历公险镇,先春岭至巨阳。东流一百二十里至阿敏入海。此今人所称分界江。而考之金史及清人图经。豆满之北愁滨之南。统称土门。即吴延宠石敌欢战伐之地也。且胜览序文云高丽东北境以先春岭为界。徐四佳之撰次在 成宗时。先春岭公险镇。皆列于我境。金节斋之开拓六镇也。远过豆江之外。特后来缩朒而漫置之。遂为胡人所据。胜览又云岭上有碑。刻曰高丽之境。碑四面皆有书。为胡人所剥。今考北关志巨阳在庆源城北二百五十里。西距先春岭六十里许。巨阳疑真阳镇也。夫高丽之旧境也。节斋之所开拓也。胜览之所载也。明知为我疆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7H 页
土。而穆克登之定界也。恨不能举是而为辞。苟能以愁滨江为界。即彼皆为我有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文○铭
  
侍中台铭
高丽睿宗时。女真侵轶定州之边界。命侍中尹瓘为元帅。知枢密翰林学士承旨吴延宠副之。将兵十七万击之。时女真方据曷懒甸。见兵盛散走。瓘率王字之,拓俊京等转斗而前。所至窟穴皆空。无敢抗者。分遣诸将画定地界。城宁福雄吉咸诸州。以及公险镇立碑以为界。此所谓九城者也。肃慎氏后为沃沮。沃沮为勿吉。勿吉为靺鞨。靺鞨为渤海。渤海为契丹所灭。而女真据其地。方句丽之盛也。靺鞨常服事之。句丽亡而女真始雄骜自恣。女真靺鞨之遗种也。当侍中之战也。其酋乌雅速,阿骨打等震慑威畏。奔迸之不暇。未几而破辽。取宋如摧朽。高丽之强。又可知已。侍中台在北青东北利原界。侍中驻兵于此故名。余按图经而为铭曰。
涑沫之滨。白山之麓。沃沮有三。各尸其国。渤海既忽。女真继作。岩洞溪壑。布蔓其族。忿恨不均。侵我疆域。曰有许贞。潜谋寇贼。王烛其奸。爰鞫爰获。显允侍中。左吴右拓。王祷太庙。维侍中吉。命将出师。秉旄奋钺。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7L 页
射隼高墉。威怒揭揭。指彼幽朔。麾幢迅疾。料敌制胜。计无遗失。搜其窟宅。系虏魁杰。喙部少稽。辄被诛绝。九城斯筑。额额屹屹。公险之碑。戒其侵轶。大书深刻。悠久不灭。蔓岭之巅。东临溟渤。元帅驻师。金鼓殷发。左顾荒碛。虏警屏绝。长白岩岩。土门活活。凛乎风烈。维邦之杰。豆江之外。犹存其碣。谁其踵武。言授之孑。
九孔琴铭
九孔琴。松潭居士李保晚之所制也。松潭尝过湖南旅店。闻马槽有异音。亟取为琴。松潭烈士也。 崇祯丙子以后。不仕王朝。隐于龙门山中。辄鼓琴而歌。居士没。琴尚在其后孙家。余见之。琴尾有九孔。所以名也。铭曰。
其腹弇而朴。其音厚而沉。其知之也。松潭之琴。其未知也。逆旅之槽。藏器则达。待时则遭。
新罗琴铭(解见诗卷)
新罗琴小而声甚壮。为全昌都尉所蓄。间归奇士许国。郑东溟作长歌叙其事。后属清风府院君家。又为永城尉申光绥所藏。铭曰。
物其有矣。维其寿矣。于勤已去兮。孤云不还。尔独流传于人间。杳然溯鸡林之迹。倏已二千有馀年。
双节琴铭
木觅之阴。有朴忠正故宅松。掌苑署有成忠文遗墟松。 正宗庚申。松皆枯死。先君子合二松而将以制琴。柯汀尚书赵公提举乐院闻之。付国工而制二部。一在余家。铭曰。
南松劲北松直。挺而相对也。想二公之同德。斲而胶之也。想二公之同心。清泠滩兮激激。冬乙旨兮𡾟崟。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8H 页
九霄环佩铭(解见诗卷)
九霄环佩。故碧梧李氏琴也。品为中国第一。亦尝在申光绥家。铭曰。
荡荡兮洞天。星月兮皎然。六铢衣兮筛筛。佩纷缤其琳琅。云渺兮玉洁。步寥廓兮佪翔。
咸阳涧崖琴铭
咸阳之涧。有自枯桐。材全体尽水纹也。余尝得之于湖南人。但制失其法。其声窾为操缦者所叹。戊午春。付国工改制。铭曰。
幽涧泉响涓涓。生斯长斯老百年。其纹如何洪涛之汪濊。其音如何风雨之澎湃。
浮海梧铭
浮海梧者。京山李公之琴。公见其在人家。不甚珍之。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8L 页
即以玄斋沈思正画八幅易而置之。尝借在余家。铭曰。
浮而至也。云海浩渺。絙而藏也。林壑清泠。伐邪涤查。怡性灵。
崇祯琴铭
朴楚亭齐家尝入燕中。访浙江揔督孙士毅子衡。衡以一琴遗之。贝徽漆质。腹书 崇祯十一年大监张允德监制。后七年而有煤山之变。楚亭携以归。余尝敬拊之。铭曰。
崇祯戊寅大监斲。甲申春季。天崩地坼。甲帐珠帘尽零落。幸尔自托于东方君子之国。
松江琴铭(解见诗卷)
郑松江取朴醉琴手植桐。成梅竹手植栗。合而制一琴。栗谷李先生置之石潭之室。后归坡山。张溪谷铭之。余尝见之洪阳之岛山。铭曰。
宝曲阜之履。非为饰也。考山甫之鼎。非为餗也。爱文山之砚。非为杀墨也。斯琴也忠臣之所培植。贤人之所朝夕。其制也良。其铭也章。
孝子琴铭
永川之青林里。有临皋书院。郑圃隐啜享之所也。孙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9H 页
贰相舜孝观察岭南。巡至永川。夜梦圃隐与文文山同会一堂。绿竹猗猗在傍。觉而异之。访先生遗墟。得丽朝所旌孝子碑在榛芜中。亟命扫治。且建阁而庇之。石阳正故善画竹。为写一枝以实之。又集诸公诗而金南窗书识其事。谓之绿竹帖。有桐生院门外。李公义行为永川倅。视其材中琴。取而絙之。名曰孝子琴。余尝拊玩之。铭曰。
君子非听其声音而已。感其孝者。勉奉玉之容。感其义者。思蹈刃之忠。感其学者。企开继之功。感其文者。慕思皇之誉。感其政者。思范驱之御。斯皆由孝而推之者。噫春花兮无际。丹心兮不改。
蓬莱琴铭(解见诗卷)
蓬莱琴背刻杨蓬莱诗曰绿绮琴。伯牙心。钟期是知音。一鼓复一吟。泠泠虚籁起遥岑。江月娟娟江水深。亦蓬莱笔也。诗本在金水亭作。刻于莲花岩。又铭于琴。琴材实中下。以蓬莱故名。亦尝在申氏家。余次其韵。铭曰。
拂鸣琴。弹素心。众香飞瀑音。琼岛幽鸟吟。莲花岩上望仙岑。六六苍翠湖上深。
西海琴铭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59L 页
金公世衡。余外党之远祖也。善于琴。好以古调自弹。尝宰康翎。得西海上桐材而为琴。盖下中材也。尾有孔。传在柳氏。即婿家也。先君子惜其将坏而修之。铭曰。
非名之章。非材之茂。器非求新。维其旧。
家中古剑铭
先祖观察公 崇祯中。为两西管饷使。以忠信得椵岛人之心。丁卯为赞划使毛文龙尝会于中江。文龙以剑二口赠观察公。观察公在海西营。库失火。命侍者以剑斫其钥锁。即断而剑微缺。后庸工冶之失其方。不复如向时之利矣。其一失于乱。铭曰。
天将剑。先祖服。馀百年。废拂拭。铓刃钝。尘土蚀。
俞总管剑铭
英宗丙寅。王考府君倡乡中人士竖碑于抱川县南漠谷里俞忠穆之墟。后几年村人发其傍近地。多得兵器而皆消蚀不可用。剑一在余家。铭曰。
香积之麓。总管攸宅。总管之没也剑埋地。总管之伸也剑出世。剑其有知乎。惜乎剑失其利。不能发斗牛之光气。
李贞翼剑铭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60H 页
李贞翼受 孝庙心膂之托。深于春秋之义。洪公茂绩以家传古剑赠之曰此天地至刚之气也。贞翼常服之。铭曰。
仁义以为镡。忠信以为锷。舍贞翼而曷之服。
林将军剑铭
林将军庆业尝为小农权管入白头山。见有物斗于雾中。并歼之。乃两蛟争一块铁也。用铸二剑。一长一短。将军尝佩之。铭曰。
满洲窥我。将军佩此剑而镇西方。孔耿侵我。将军佩此剑而虏几创。椵岛杀帅。将军佩此剑而息寇攘。邻啧交织。将军佩此剑而海于航。铓寒色正。忠义以之张。
崔将军剑铭(解见诗卷)
崔将军庆会壬辰战于牛峙。射杀倭渠。得剑一口。后将军在晋阳城。城将陷。举付其侄。侄跳而免。归之将军家。尝遘火。剑跃出插于门前柳树。至今在崔氏家。光莹如水。天欲雨。剑必流液。铭曰。
出自雕题㓒齿之地。为我忠臣烈士之器。可谓善变者。晋阳水之活活兮。何不随将军而殉也。
南氏短剑铭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60L 页
南春城以雄年十八。为倭所获。公间倭睡。潜解其宝剑而走免。及归航海朝京。佩而行。无风涛患。其子侍孝庙。质于沈馆。佩而行。八年无恙。其孙以 王事入郁陵岛。又佩而行。卒得无恙。铭曰。
尚书佩。蛟螭伏。郡守佩。灾沴息。万户佩。海舶利。适然耶。抑剑之助也。其异矣哉。
李提督剑铭
李提督如松征倭而东至。以通津琴氏姬侍焉。琴姬有身。提督赠剑而行曰。生子可名天根。余尝从提督后孙源闻之。其传信也。又见其剑。剑面有衅。剑今在李氏家。铭曰。
少师有姬。曰维琴氏。琴之材矣。徵以剑乎。天根之嶷。七尺其躯。纵衅中坼。蜿蜒其痕。不绣不涩。垂于后昆。余徵斯言。也维总管源。
斫石剑铭
柳武悯赫然。鸠禁军马蹄脱铁。浸之溲中几月而制剑。长一尺馀。尝斫一砧石。即划然中分。武悯书剑面曰斫石而刻之。武悯故善笔。今之京兆府。即其所写。各营司命巡视等旗所贴字。皆范其笔而仿之。剑今在竹下金稚圭家。铭曰。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61H 页
猗武悯何揭揭。制宝剑矢北伐。功未举身先蹶。剑独存如新发。
忠贞剑铭
安兴镇卒每当西风起。凭堞而瞭望。一卒尝见一几浮海而至。为风涛所激。出置沙觜。即启视之。中有铜盘一银带一剑一。卒坏其铜与银。售之松都商人。剑则无所用。常斫岛后山采芝草。又捕鱼刳其腹。精利无比。竹下金稚圭以一剑易之。视釰面刻忠贞字。阅倭刀剑录。忠贞者其宝剑所刻。置之爪甲上而不倾。卷之则如席。伸之则如弦。今在金参判相休。铭曰。
宝剑之铸。必合铜铁锡。刚柔敌调均得。而后精利可服。是故阅其刃。必有微红色。
六棱剑铭
尹圣俞家有古剑一。不知其所自来。六棱而首钝。且有镡。圣俞家贫欲卖之。当时武臣辄取观之。竟不知其为用而不售之。或曰简也。铭曰。
古之人铸于用武之际。今之人藏于却马之世。不患其不知用。患其知用也。
蓝浦花草石铭
余少好蓄砚。多聚佳品。然东国之产。无及蓝浦之产。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61L 页
而花草石尤奇。盖石之病也。石形朴而质润。性温而德和者为佳。但花草石少刚。余所用者。即竹蕉纹也。铭曰。
石理之布而为纹。其纹也蔚。纹之蔚而象形。其形也类。为草兮绵绵。为花兮婵娟。恶识其所以然。
方砚铭
方砚亦蓝产也。材甚佳。铭曰。
滢而可鉴。其色则闇。嘘而有泫。其性则坚。闇故不自衒。坚故不能坏。君子以之。明其风槩。
金星砚铭
蓝产金星最贵。余蓄一面。铭曰。
有金星者。必其德之如玉。金其和也。玉其温泽也。有刚有柔。君子则之。允臻其极。
蓝砚铭
先君子尝以公事诣锦城都尉家。见砚弃尘堆中。以安东马肝小砚易之。铭曰。
制朴而觕。唯取其质。泼墨也润。受水也阔。
井中砚铭
画岩宋公玄载。乡里耆宿也。尝遗余一砚曰此尝得之废井者也。余付之工。改其制而匣之。铭曰。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62H 页
于其材也产何地。于其井也閟几岁。欲善书先利器。
渭原二砚铭
先君子宰渭原。凿秃鲁之浒。得丹绿二石为之砚。铭曰。
岁甲寅。发于秃鲁江之漘。岁乙卯。制于金道山之手。其丹而湛。其绿而黝。维其嘉矣。维其有矣。
肃慎砮砚铭
余从北关人得石砮。大可以为砚。铭曰。
使汝得荆州之楛。必贵于肃慎之斲。使汝得梁州之砮。必贵于肃慎之获。远则珍如珠玉。近则忽如瓦砾者何也。当其射而蹠劲则剡剡乎其利也。及夫制而磨墨则温温乎其腻也。
崇祯皇帝端砚铭
孝宗尝从燕中得 崇祯皇帝所御之砚而置之大内。后 赠沧海许格。格尊周之士也。格没其外孙木川县监成僩得之。今在成氏。铭曰。
毅皇之珍玩。 宁陵之宝藏。烈士之室。有烛其光。传外裔。勿毁伤。
郭氏砚铭
郭观察越尝朝正京师。 天子赐之砚。藏于溪亭之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62L 页
侧。后几年耕者发焉。梦见观察子红衣将军再祐谓耕者曰此郭氏物。促归之。耕者觉而神威在眼。怖而归郭氏之孙。余见之。乃日月池而葡萄刻文。铭曰。
是维 天子内府之锡。恩罔极。 天子升彼白云兮。器独传。郭氏子子孙孙永宝用。千万年。
卷荷叶砚铭
端砚一方。余得之于游燕者。虽小诚佳品也。匣以花梨籀以玉。铭曰。
雕成卷荷之叶。何其巧。篆仿未央之瓦。何其妙。
柳氏砚铭
柳敬夫家有旧砚。敬夫先世尝避壬辰之倭乱。归见澄泥砚在家。莫知何人物也。铭曰。
澄泥砚。陶氏工。色湛而如緅。声铿而中铜。
双螭砚铭
余尝得渭原紫石。托国手申敬禄者制双螭砚。铭曰。
水不耗。发墨浓。利笔锋。吾将以注灏噩。不可以注仙释。吾将以草乐志。不可以草封禅。仙释之辞乱。封禅之辞佞。君子不之称也。
谷山砚铭
紫霞学士尝宰谷山府。得砚材以遗余。余因侄子祐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63H 页
曾游燕。凿一方砚以来。石品甚佳。铭曰。
质润而色青。谷山之所斲也。纹卐而池方。华人之所刻也。微紫霞之鉴赏。谁能发僻土之石。
花梨笔筒铭
和隐李时恒云山人也。尝从使臣入燕。得花梨笔筒以归。和隐没而无子。其族人卖之。先君子时在云山任所。重价以得之。在余家。赞曰。
尔之灾矣。我之宝矣。出自何山。为此玩好。器无常主。唯有文者得之。戒吾子孙。唯佔毕是笃。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文○赞
  
乙支文德赞
余观三国时人物。新罗之金庾信。百济之成忠,阶伯。句丽之户来,乙巴素,乙支文德。皆偏邦之秀杰者也。句丽据有江外。数与大国抗。故武略尤可称。当隋师之东也。意欲蹴踏东方之诸部。乙支文德一举覆之。岂不快哉。赞曰。
骊之方震。乙支揭揭。允文允武。东部之杰。隋主之狂。有帅维述。十道出师。蔽于辽碣。虽则有众。能不我甲。潜以身诱。莫我敢执。蓄其虓怒。战必委甲。骄师趋利。谓丽易捷。及夫力竭。旋师以北。雷霆在后。奋迅以击。萨水之浒。尸乃委积。诸将逃命。窘于鸭绿。伟哉文德。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63L 页
威猛火烈。赖玆一人。诸部俱活。屹彼安市。复奏伟绩。东夷之偏。有此赫赫。
新罗二臣赞
金公庾信。首露王之后舒玄子。母孕二十月而生。背有七星纹。庾信见四邻侵轶。慨然有削平之志。入中岳石窟。以志誓天。有一老人授秘诀。夜有虚角二星光芒下垂。所佩宝剑若动。遂灭百济。雄视句丽。卒乃三韩合为一家。及卒以鼓吹葬之。立碑纪功。赞曰。
首露灵智。肇域驾洛。一十其支。式繁有族。仇衡之季。介于强邻。强邻耽眈。蔑我为仁。仁终不渝。邦国以沦。智异之麓。爰作寄公。曰有贤孙。神武熊罴。骊济靺鞨。斁我斗攻。公怀闵恻。思息兵戎。奋厥强壮。辟彼祲祥。祷于石室。中岳维灵。矢心发愿。二星吐芒。谁授秘诀。须眉苍苍。剑跃于鞘。有奕其光。仗钺临戎。威怒斯张。始鞣娘臂。继搏茂城。荡决无前。如雷如霆。有神来告。师出大唐。炭岘真岘。一举剿绝。大战黄山。泗都以灭。恢拓西北。蘖无遗蘖。国富兵强。三韩宁谧。事大无缺。保邦维恤。伟哉斯人。邃古鲜匹。漠然千古。溯其雄杰。
崔公孤云。年十二入唐。举乾符元年及第。为侍御史内供奉。赐紫金鱼袋。光启元年。充诏使归金氏。时年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64H 页
二十八。(按崔瀣送李仲文序云文昌十八登咸通十五年第。咸通即懿宗年号。而十四年懿宗崩。安有十五年也。此序文误也。)为翰林侍读学士,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乾宁元年。上十事。主不能用。乃弃官入伽倻山。一朝脱其冠屦。遗之林中。不知所终。赞曰。
粤昔文昌。发源于黄。年方稚弱。观风皇唐。遂擢制科。乾符之元。御台之职。供俸之班。雍容委佩。将翱将翔。间垂其翼。尉于漂阳。都统维骈。辟以自从。东南扰攘。巢最顽凶。援笔草檄。孰斗其锋。贼盗瞿瞿。环立怖𢥠。巢虽剿绝。乱靡有定。群寇磨牙。杀人以逞。眷顾故邦。乃充诏使。及夫东归。谗舌如沸。泰山富城。栖迟下国。屯膏未光。民岂与泽。真圣宣淫。士罹徽纆。恳恳十事。搯擢心腹。不我为恤。听我逾邈。鹄岭松茂。鸡林叶落。栖彼伽倻。高风莫蹑。红湍齿齿。蝉蜕衣履。始违朱梁。终遁王氏。尽古之人。有化无死。
管幼安赞
余尝观曹操以鬼蜮之智。济之豺狼之恶。杀害忠良。湛灭母后。遂移汉祚。虽千古之下。尚欲手剪之而不得。及于魏历文明而至高贵常道之际。司马氏父子复踵操之为。以倾魏祚。而王凌,诸葛诞之属。欲救魏之亡。卒不克以死。彼乃汉家名臣之后也。然论者又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64L 页
许其忠。盖委质事人而死其事者即义也。然凌诞之忠。非所以为忠。由其先祖而观之。可复许其忠乎。余尝谓陈登之材伟矣而伤于勇。孔融之志大矣而嫌于疏。荀彧之智深矣而过于婉。田畴之义高矣而失于随。独管幼安皎然于尘秽之表。考之无迹。摘之无类。其避之辽东者。知时不可有为也。庐于山谷者。知其材之不容于乱世也。陈俎豆明礼让者。知学之不可废也。不受公孙之资遗者。知其必逆乱而不以自污也。不受魏人之禄者明素志也。或以幼安称草莽臣于魏疑之。然幼安既居魏封域之内。则虽不可处以臣。独不可处以民乎。此不当疑也。夫士之出处。即可图于始。彼陈孔诸子。皆存心汉室。谓操可与共奖而不之辞也。卒乃不死于操则失身于魏。又凌诞之属。徒知死人之事。而不知食曹氏之禄为非义也。顾幼安之能保其终者。能慎于始也。然幼安苟策名于汉朝则宜如何也。昔桓文之霸。孔子斥其心而许其功。自是豪杰魁伦者。辄依附于桓文。而操之所慕亦在是耳。诸葛孔明特正其罪曰挟天子令诸侯。天下从而为之辞。使幼安为政。亦必正操罪如此。必不如数子之汩汩焉耳。海西之遂安郡龙溪之上。有祠以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65H 页
祀幼安。遂安在屯有境。屯有公孙度所置郡也。故属辽东。当幼安在辽东时。因山为庐者。安知不于是耶。赞曰。
士之于世。或处或出。出则龙伸。处则蠖屈。东京之季。英俊磊落。惜有才者。为操所役。嘅有节者。为操所戮。维管幼安。汉室遗老。避地于辽。贞白自保。絮巾衣服。独存旧制。诗书礼法。四时祠祭。华歆之荐。乃腥乃秽。盥沐澡洁。有宅临川。莽乱汉室。梅福超然。宦锢俊及。林宗独全。迹其平素。言逊行亮。笾豆秩秩。龙溪之上。我怀伊人。高节莫尚。
家中古物赞
家有一美石。甚洁白可写字。先王考从王母本家柳氏得之。先考先叔父皆于此而肄书。世世相传习之。王考门下之士与夫后之来学者。赖是而成材甚众。诚艺苑之珍也。以建初尺尺之。纵一尺五寸一分。横一尺一寸。传云玉册馀材也。赞曰。
肄于此者。慕其性之不缁也。思其质之不亏也。罄中山之兔。其性愈真。竭南山之松煤。其质弥坚。非材之美。唯德之全。
啸轩公尝随信使日本。日本人以铜炉一赠之。久而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65L 页
刓敝。先考以文木为匣而藏之。赞曰。
其来则远。其制则工。自汝之储吾堂。尝拾松枝而爇之。未尝烧沉香焉。尝羹藜藿而啜之。未尝炰鱼鳖焉。或嫌其冷。或称其洁。
家有少陵诗集二部。其一乡本。壬辰之倭乱。先祖观察府君携之。避兵山谷中而得全。其唐本仙源金文忠公之所点窜也。王考府君十三岁。以学有名。独青府君以是赠之。记其辞于册面。敬读之而赞曰。
岛夷之乱。毒遍邦域。先祖提挈。窜于荒谷。有一杜集。实维朝夕。慕其忠义。载诵载读。批圈涂乙。烂然手泽。先祖按节。西民以活。星霜屡变。孰怀棠茇。独玆旧物。妆池秩秩。于都于鄙。迁徙不一。若有扶持。得无遗失。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矧伊书矣。或涴或毁。古色苍然。感发于里。残膏剩馥。沾我子孙。勤斯护斯。维千百祀。我于文忠。实是弥甥。文忠赫赫。秉义维精。岂无他书。惟嗜少陵。手自点窜。朱文孔明。贤人之泽。寔增光荣。王父髫龄。夙有令闻。龙门之咏。渊翁攸叹。亦有贤母。课业以勤。维眈坟典。屏弃时文。家学克正。有渊有源。维独青公。实有斯贶。工部之忠。文公所赏。王父之学。高祖是奖。诏我后人。克绍其光。吾家之书。不蓄老庄。
龙策赞
北海之汇而滀。有草苞以生焉。独茎无枝。滑而长。俗称龙策。盖珊瑚之类也。但珊瑚色赤。龙策色白。昔金公锡文为通川倅。采而筮之如蓍法。多奇中。金氏子孙无用之者。归余家。赞曰。
其德则圆。其质则泽。挂一揲四。代筮告兮。藏之以椟。勿之渎哉。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66H 页
义马赞
孔子曰弊帷不弃。为埋马也。兽之知主。惟马为最。埋之所以报之。今得文继达之义马。诚异矣哉。殆 仁庙之时乎。继达南平人。徙三嘉。有至性。其父任尝得叛奴。讼治之。反为贼所杀。继达日哭。讼方伯。雠族行赂辄免。继达七年不除丧。讼之不已。南方人士感其行。相与雠之。继达常砺剑自随。过峡中。日暮独行。有虎当路踞。良久有诸生应举者群至。虎乃去。继达遂行。值雠挟刃伏山谷。见多人至。欲散去。即奋呼抽釰而斗。诸生大惊。共执雠。言于官。果有谋者。自服杀主。并其徒十四人杀之。继达力竭死途中。无子。其所乘马亦流涕三日而死。马诚异矣哉。余尝见太仆之马。尝备 御乘。及庚申 大行时为魂马。后往华城。见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五 第 366L 页
轩架仪仗。百官随 御真八华宁殿。悲哀不食而死。孰谓兽畜微哉。夫凤凰猉獜驺虞之属。人罕见之。故谓之瑞而称其德。如乘马之属。人之所豢畜。然乃其义如此。远不可徒慕。近不可易忽。不亦悕哉。赞曰。
人有彝性。维仁与义。兽反得之。秪不离类。主寡而贫。贼奴不忌。挺其白刃。主腹是剚。孤乃被衰。往讼于吏。雠强晦足。易挠骫骳。转讼数郡。瘠毁愈至。官不雠之。贼肆其奰。虎护于行。众激于志。执雠而诊。情得词备。遂乃诛磔。俾慰其嗣。嗣又力竭。卒死以悴。猗其乘马。踯躅垂泪。又能殉主。以并其懿。考贼之形。圆胪方趾。考马之形。脩尾锐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