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或作者
正文关键词
声明: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org,kanripo.org, db.itkc.or.kr 和 zh.wikisource.org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x 页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文○祭文
  
祭俞希安(衡柱)祭文
遇子于涂。素车丹㫌。相将后先。至于雪城。我归于馆。子遂九京。冰玉之仪。杳杳其冥。悠悠一死。人不得免。中间殃庆。如梦之眩。虽有达观。亦为子泫。修而无报。何命之舛。西河之恸。无以宽譬。强制悲冤。治子后事。灵光岿然。子目其瞑。言不能长。心摧泪迸。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1H 页
祁雨祭文
于赫明神。实司嘉惠。礼我百谷。绝我六沴。伽叶之阳。民稀土蕞。泉水浅短。莫利畎浍。氓维荷锄。以俟甘霈。旱胡太甚。虫虫可畏。三月不雨。来牟先败。林霏乍动。庶几其沛。凄风旋兴。逐彼屏翳。瞻仰中天。明星嘒嘒。喣沫相聚。几何不蹶。哀彼沦胥。亦有何戾。旱魃虽虐。神得以制。胡不屏除。贻我灾害。刍牧隳职。忧与忧继。邑苟无民。神将焉赖。势之穷矣。日不及筮。以我稻粱。重以牲币。敢控于神。庶不迈迈。山川出云。喜雨随至。勃焉兴苗。俾我食岁。(右社稷)
维北有湫。神龙之宅。夙炳厥灵。被民以泽。云胡一旱。民命将迫。草萎以损。树陨而摵。矧伊嘉苗。宁不涤涤。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1L 页
夕风其凉。朝日其赫。是为旱徵。心熏气索。呱呱待哺。宜悯宜衋。哀彼何辜。罹此重谪。舍尔镈赵。敛尔袯襫。仰天漠漠。曾不我戚。沟壑在前。拯活没策。亢阳方盛。炎节其亟。及今不插。宁望其食。前岁饥馑。民殃斯极。今又蕴隆。何恃何力。咎在民牧。忧畏愬愬。精禋才举。诚未孚格。神之吊矣。鉴我跼蹐。歆我牺牲。享我黍稷。冀垂霶𩃰。冥祐是获。(右伽叶山)
丙寅祁雨祭文
维社与稷。实司民谷。不以县陋。神维临格。维玆雪城。民食艰难。礼犹不给。矧伊旱乾。今岁雨旸。一何不节。昔者之霈。沈淫荡汩。今玆之旱。弥月其烈。草枯树萎。极目愁绝。污泽深坼。硗确增热。粘固凝结。如烧砖甓。哿矣禾稼。奈此黍稷。虽有微霏。奚赖点滴。虫虫蕴隆。唯肆其虐。民有何辜。视天邈邈。相喣以沫。聚于涸辙。神胡忍此。不垂冥骘。斯土之灾。惨于四至。咎在刍牧。实讼其戾。牺牲匪腯。黍稷匪馨。将以菲忱。仰祁冥冥。无我有吐。不我有尤。霈然降雨。毋贻神羞。
丙寅祁雨祭文(为巡使作)
于皇社稷。有国尊祀。凡民痛痒。嘉惠是俟。窃惟今岁。雨旸何愆。昔苦其霔。今惜其乾。来牟先败。维棘其瘝。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2H 页
虽曰屡礼。即事孔艰。污泽将竭。矧伊硗确。涤涤嘉苗。无望其食。民舍镈赵。仰天而嘻。夕嘒明星。朝赫炎曦。是悯是衋。忧心如焚。喣沫而喁。几何不残。神明俯临。胡宁忍闻。沟壑在前。靡恃而拯。实控冥祐。去此灾眚。岁荒民散。神亦奚利。眷彼原隰。自讼罪戾。虽惧其渎。谁因谁告。锦水之阴。岿焉其域。樽有旨酒。豆有黍稷。庶几来歆。以炳厥灵。靡爱一霈。济彼黎氓。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文○哀辞
  
李凤元哀辞
李君凤元。以戊辰之岁庚申之月。得疾不起。其葬也余在都。不得临其圹。其祥也余持衰。不得哭其筵。使凤元出境外数百里。经月不还。犹徘徊瞻望。有分张可怜之色。怅其归来之迟也。今乃就窀穸之封。作千古之诀。安得不于邑悲哀哉。余少凤元一岁。而居同乡业同道。相与角逐上下。欢呼淋漓。凡国庠之选。进士之试。黄甲之擢。所以争名者。竞欲先焉。凤元同岁举上舍生而差先余一榜。继以策登科。记是时余陪銮于荡春台。考官以被选卷至。 上前坼名。凤元果在。侍卫诸臣皆动色。余则喜其中而怅余之殿。 上又试之于仁政殿前。驻舆而召被选者三十三人。询其姓名。凤元既对而退。雍容都雅。拔乎其队。既入秘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2L 页
书阁为校理。时内阁进笺于 殿庭。凤元与内阁待教。齐行押班。若宋之蛾眉班嶷立。至事讫而退。肃然不失仪。凡文臣有制有朔书。无与凤元角能者。试之辄嵬选。出为金郊丞。以廉明为驿人所颂。其材之难若是。然凤元诚自知不得试于时矣。何为而惫心疲精得一第哉。顾其心不过为郡县。以酬劬劳之恩。而亦不得。为材者安所劝哉。凤元为人清修岂弟。孝于父母。友于兄弟。与朋友无表襮。为文章苕华溢发。而尤长于表笺。二十五登上庠。三十二登文科。卒时五十。惜哉。辞曰。
嗟凤元不局于材而局于时。翛然解悬返厥初兮。嗟世之人漠若不闻知兮。
李士明(重哲)哀辞
涧松斋李君士明。余总角时久要也。其卒也。哭于都下之第。后二十年。余返乡里。士明之尊府公收其所著述为二卷以示余。噫此所以寿士明者欤。昔梅溪公治文章。要为世用。既而轗轲不得志于有司。乃养德丘园。蔚然有淑乡之功。公骑驴而士明从之。访先君子。谈论经史。士明拱手侍其傍。既退又讲劘而味之。时里中先生长者设社。课冠童以功令诗赋。士明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3H 页
往往发杰句。屈其曹耦。妇家在忠州。忠州多文人才子可与游者。又地据上流。鸟兽鱼龙之朝夕变态。江涛浩渺。帆樯出没。足以发其趣。由是诗思日长。凡有作而质于知诗者。皆击节反覆以为奇。顾士明不以是自多。而于经务探蕴奥。不局于笺注家。尤留心于濂洛之学。既出游京洛。遍访当世宿匠巨擘而归。尝谓余曰吾观于世多矣。文路之淳正无如子家者。吾当以子家为归。时有一种邪党号为天主学者。梅溪公严斥之。士明亦忧之曰是祸必滔天。既而果然。夫邪学乃佛之馀也。高明之士。固已辨其妄而晢其妖。若其流末也。蜂屯蚁结。为淫丑之渊薮。呼啸说法。轻死生而背人经。挑白莲绿林之祸者。非明者难乎见矣。士明以聪敏之姿。既而进于学矣。上之可以仕于朝。展拓素蕴。裨教化利元元。福庆裕于家 国。次之可以耕于野。高洁超卓。贲丘园而辉山林。有考槃泌水之风。而后人翛然起敬者。皆士明职也。顾乃苗而不实。与万鬼而为邻。此朋友之所共悲也夫。篇章寥寥。虽光怪陆离。步趍雍容。犹未能笃厚而充实。譬之渥洼之步。未及乎范驱而驾熟路。固不足以发士明之光。当世又无大人君子为之铺张其品行而惜其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3L 页
无年。使士明得以附而显。岂不重可悲哉。香积之麓。霞城之原。皆士明之所游。而吾与之角逐欢呼。诗联轴而酒传杯者也。草树烟云。犹旧观也。士明已千古矣。每过之未尝不悽然流涕。辞曰。
昔我王考先考。为士明从叔父悲其行而惜其夭而为之诔。长德之家何其多美质而遽就幽晦也。殆乎时运之穷兮。不能不为造物者怼也。
李伯仁哀辞
余之识简轩。因海阳罗公。公高洁少许可。独称简轩为一时人物。余固已心敬之。壬戌夏。见简轩于黄溪之上。黄溪罗公之所隐也。简轩疏眉高颧。表襮炯澈。望之可知其奇伟君子人矣。既谈论上下。深博泛滥。不可以穷。约与湖上诸名士。复会于黄溪而发其蕴。未果。罗公遽捐馆。而简轩亦复长逝。湖海之间。漠然遂空矣。思之未尝不枨触纡菀云。简轩幼有美质。而绝外慕。惟书籍之是耽。且好从老成游。是以学益崇而业益广。然逾益萨彩韬光。早谢举业。奉大夫人归于镜湖之上。镜湖在湖西南之会。舟车辐辏。人以射利为事。其俗纤啬。好相阿私。若周鲁之末。简轩顾家贫无以为养。而自治甚严。未尝一违于绳削。待乡人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4H 页
诚信。与之言必引六经。思有以化之。自夫周末礼坏。汉儒各私己见。笺注纷然而乱真。有宋洛闽之学。为之是正。然后儒之训。枝叶愈繁而旨愈失。公洞宄本源。手矻矻然辨讹正谬。补亡苴缺。司马公书仪,朱子家礼,小学等书。皆有考异。乡饮仪节拜揖考。皆精礭可据。尝欲集古礼与夫汉宋诸家说。暨东儒定论而参以己说。编成数百卷。顾谦约而未谐。惜哉。简轩世守春秋之义。好胡澹庵斥和疏。且喜薛蕙之论邦礼。每读之激昂慷慨。有足感人者。简轩讳守中字伯仁。简轩其号。迂斋相公之后也。敬斋公其大父也。常斋公其父也。并有潜德而不显于世。丹阳李公平子其族兄也。文章奇伟。自放于山泽间。卒困饥饿而终。余入丹阳。访其遗迹。而闻玉流李公置约于三仙龟岛之间。未及游而没。又为之恻怆。玉流与余好而扼于世。不得用。迂斋相公以德业为士林冠冕。其后孙且贤。而何多无命欤。噫。
白石李公哀辞
公讳正儒字士宗。完山人。系出桂阳君。桂阳君故清寒。子孙皆袭其美。至公而贫益甚。顾无以为亲养。夜渔于王滩之上。中湿疾。每过都下旧交。得果饵鱼肉。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4L 页
辄袖而归进之。怡愉欢乐。恒溢于面。既老而丁忧。虽盛暑不脱衰绖。朝夕必上墓哭。讫于三年。少事金渼湖先生。人有谈性命而少咈其所受旨。即苦口争难。至奋骂不止也。为诗格甚高。其功令体尤妙。四方之士多师之。既举上舍。或劝其就太学。得图进取。公笑曰吾岂眩鬻者哉。有故人秉铨。举公拟 寝郎。公骂曰何轻我也。好自放山水间。西之妙香山。东之枫岳。越中之清泠浦。西原之华阳洞。湖中之四郡。皆践幽蹑奇。搜剔殆遍。有三子皆材而夭。公益畸单穷独。当盛夏日一𩜾麦。饥甚遂以疾卒。实壬申七月庚子。时年七十一。天所畀以福者徒中寿也。松园尚书为之赙以敛。尚书渼湖先生之从子也。尝言少时谒渼湖。见座有二少年。貌甚雅饬。论笔法纚纚然。先生亦许可之。自视茫然不知为何语。即企羡不可及。顾我得科第显名。彼乃穷如此。二少年即公及公弟正仁甫也。辞曰。
孟冬之冻洌兮。原野兮草莽。敛得奇气兮埋此厚土。脩夜之悠悠兮幽闭潜默。郁悒而太息兮。子胡为乎离鞠。敬事父母兮。貌谦而志抑。晨夕视具兮。温与凊而靡替。以义为养兮。违是则鄙。夜渔于滩上兮。七年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5H 页
不改。嫉恶而好正兮。非时俗之所晠。场屋之汶汶兮。孰扰乎子之正。被服廉洁兮。闇而不章。自阻青云兮。翳而不明。泌水之乐兮。穷而在下。固余心之所安兮。不苟随乎翔舞。士价固有高下兮。闵杂糅而同量。缊袍之衣兮。孰知子臧。何命途之衅险兮。又才子之不济。苟天道之佑善兮。迷不得乎所示。抑彼耿介而自守兮。为造物之深怪。赋予甚薄兮。惟徇乎俗之态。摧挫沮抑兮。俾不扬乎文采。操心虑患兮。何损我之固有。诗书以为华。道义以为礼。肮脏而长饥兮。陋烨烨之春容。山水之清泠兮。于子兮有。故昔人之盘桓兮。遗风兮可慕。声调兮发金石。至衰谢而逾强。守直而不自沮兮。其志兮可像。秋中而日斜兮。崦嵫兮薄暮。我泪兮淫淫。维子之故也。乱曰秋水浩浩。江汉汩兮。子将焉托窅而忽兮。去其恒干。寡俦匹兮。菀彼松柏。感远程兮。哀乐易处。歌哭殊错兮。子名之藉。泯没是惧兮。畴可与附。为子喟兮。词翰之零落。人不可谓兮。芳馨纷郁。知者爱兮。云谁之待。善固有类兮。
李幼直(遂果)哀辞
福善而祸淫。天之常也。然天之报施。常悠久舒缓。而人之责报。常患其促急。如携宝而求售。左执契而右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5L 页
受施者。而苟不能也则遂以为善未必福而恶未必祸。此岂理也哉。譬诸草木之材。自萌芽甲坼而至于枝柯蕃茂者。固未易也。若其霜雪斧斤之所摧残。亦理之所时有也。天亦无如之何矣。苟见其不幸夭阏。而辄咎天道之不平。非知命者也。白石李公有三子皆好学。其长性明锐。遇物如迎刃。靡有纷纠。未冠而没。其仲深湛好古。不以廉利誇人。亦以奇疾而没。其季即幼直也。苕华溢发。习功令体。欲以振门户。然非其所好也。游庠学有声。杰句往往屈曹耦。辄为人所诵。亦卒婴疾不起。得年二十七。贫而不得敛。所知襚之而后得敛。可悲也已。白石公有至行。为具旨瀡。常夜渔于王滩之上。水冻始已。由是生湿疾。事渼湖先生。守其训如金石。与人谈性。少拂其旨则辄争难。必欲开蒙蔽。恳恳然不已。学诗赋入逸品。其场屋体尤妙。名振一国。而既举进士。或劝其游太学图进取。辄哂之。知旧有掌铨者尝举拟 寝郎。甚不平。国中佳山水。踪迹殆遍。其洁行如此。及幼直没。一恸而止。虽延陵之达。何以加之。如是者可谓知命也。其仲子有二儿而材。必受其报也。白石公虽困穷畸单。将见其昌大门户。天理不可诬也。第且俟之。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6H 页
柳惠甫哀辞
自吾所居香山之麓。南踰一岭可二十里曰松山。柳公惠甫之所藏也。惠甫尝宰吾县有遗爱。吾又通籍内阁。与惠甫为僚者且数十年。惠甫长吾十二年。科宦交游皆在吾先。及为地主。又敬恭执民礼。望之若不可及。及为僚。迭宕谐谑。不自检制。遂若忘年交云。公少孤而贫。具屋数椽。奉母夫人以居。夫人李氏素贤。以针线得具甘旨。公出游于宋氏家。宋氏家联于戚里。声妓酒食。日夜不绝。然公处其间。能自力为学。学成遂中生员试。时李炯庵,朴楚亭皆倡为古文词。自娱于寂寞之滨。见公即莫逆也。炯庵长于淹博。谈古今疑难。叩之如响。纚纚然不绝。楚亭性警拔。每酒酣放论。廉利锋锷。若不可犯。公又从容谈笑。秀丽都雅。藻彩荫映。三子者相会。淋漓为歌诗以舒其郁。士皆传诵。谓之新声。然公务实学。所著多地理名物之书。 正宗时设奎章阁置学士。举公及炯庵楚亭佐之。每朝廷有纂修役。未尝不与闻。辄称 上旨。以是屡蒙异 恩。于内历军资,司导,济用诸寺监。于外典府郡县四。公又精于政事。虽猾吏胥不能欺丝毫也。尝与楚亭随节使。由热河山庄入蓟门。热河古柳城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6L 页
也。地接塞外。山川苍凉。风谣强梁。固感慨悲壮。足以发其趣。及之燕。中州名士潘庭筠,李鼎元,罗聘之伦。多倾倒。握手吐肝胆。回回,蒙古,生番,缅甸,台湾诸外夷。状貌魁健荒怪。又以文字徵土俗。由是文章益自放甚伟。昔 穆陵盛时。搢绅大夫号称能文者。皆得闻雪楼诸子之风。遂振罗丽之陋。公之游。与 穆陵时异。是可恨也已。公谨慎不敢泄禁中事。独其书籍衣服食物药丸之赐可宣于外者。不可胜数。公尝侍。上曰若殆老于职而尚衣绿乎。即赐绯衣一称。且赐通政大夫教旨。人荣之。乙卯春。 上乘舆循禁苑而御玉流泉。海应与公及楚亭诸僚从。大臣阁臣后而至。时春雨新晴。花气薰人。泉流琮琤可听。彩阁相望。出 御厨珍肴赐于前。复之芙蓉亭钓鱼。且 命赓进 御制诗韵。至月上而退。历历如昨日事。而 健陵之木已拱矣。公亦不淑者已六年矣。公尝言当益衰老时。归依松山之墓舍。日骑牛相过从。不亦乐乎。今已矣。每登家前冈麓。望公之墓。未尝不太息久之。
骚轩李元一(贞中)哀辞
今之士大夫类多治文辞。以科宦为业。苟同于流俗。于其中颓然遗事务。自放于酒者。不贤而能之乎。今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7H 页
俗好訾议醉者曰何为是波波劫劫也。生斯世也。众善之则斯可矣。苟有圣人者作。其将取醉者乎。抑取訾醉者乎。盖醉者古之所谓狂者也。陶渊明,王无功之伦。皆泊然无累于世。以曲蘖自晦。彼其中固有不可者存耳。彼当孔氏之门。岂不与琴张,牧皮比列哉。骚轩李元一生于乔木之室。其才又足以俯拾青紫。顾乃不屑也。以酒人自命。不亦贤欤。吾于元一故有世好。而又海阳罗公之女婿也。固宜从容追随。以竭平素之欢。而乃及落落。仅数面而止。于其没也。又不得哭其榇。徒嗟其无命。与行路同伤。岂非大恨欤。罗公尝言吾婿奇士也。携入茂朱之山中。数岁而还。吾尝候元一尊府定山公于公山馆中。为言吾儿为宗人之秀。而与之齐名者三。曰安中平子,守中孺天,明渊汝亮。彼皆困穷而终。吾儿又嗜酒。不亦忧哉。后五六年而元一果以酒殁。竹下金𥠧奎哀之曰余幸其不失者酒。而人之以酒咎元一者何也。此固吾之所同悲也。海阳公不以爱而私其贤。定山公不以慈而隐其材。竹下不以谤而止其誉。元一之得此亦足矣。惜乎。元一岂欲为酒人乎哉。使得圣人而师之。沈潜乎仁义之囿。被服乎道德之林。则所乐在此而不在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7L 页
彼。元一虽欲为沈冥得乎。元一之沈冥。无善师故也。噫。此又不徒为元一悲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文○遗事
  
金华公遗事
公姓李氏讳知白字契玄。 恭靖大王第四子曰宣城君讳茂生。子孙皆有麟趾之德。四传而讳克仁。始仕于 王朝。官郡守。生忠贞公讳弘胄。 天启之末。满洲据沈阳。将朝暮渡鸭绿水。毛文龙在椵岛。又旁伺我。是时公为都元帅。观兵于西塞。入而佐 仁祖为领议政。事在 国史。长子讳宪邦。恬洁善词翰。丁卯虏入寇。从 君亲于江都。以疾卒。官殷山县监。配淑人平昌李氏。别坐廷直之女。无子。公其副室子也。生于万历乙巳。李夫人收而鞠之。及长自择对。求于从祖兄弟之女为配。果慈仁无违德。公素谨慎温恭。为父母所钟爱。及丁父忧。李夫人请于忠贞公而为嗣。癸酉中进士。丙子虏薄 王京。忠贞公扈 驾入南汉城。公奉母夫人避兵湖南。丁丑转之堤川。公有至行。虽流离于东南。备极困苦。而甘脆常不阙。及乱定。虏责大臣公卿子为质。忠贞公庶子曰安邦举进士。贤而有文辞。实从沈阳之馆。公得不行。是时丧乱虽平。冠屦倒置。士大夫多退处田野。而堤川多佳山水。公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8H 页
好游其中。而忠贞公为 王国大臣在京师。公往来定省。然常欲隐居堤川。戊寅忠贞公卒。服既阕。遂挈室而大归。公精敏好学。不待师诲而通诗书百家。当门户鼎盛。多晨昏之助。又间遭寇乱。不能肆力于文章。然浩汗淹博。不见其涯涘。母夫人为家贫。令公以科宦进。无废宗祀。甲申遂还京师。壬辰擢文科升折冲。甲午廷试文臣。公居第二。 赐豹皮。戊戌应制春塘台居魁。即日拜佥知中枢府事。以文自试者止于是。典五县皆有惠政。为江东也。以节用恤民为本。既政成。重建阅波亭甚壮丽。称其江山之胜。白轩李公赋其事而美之。为永平也。加任一年。为康翎也。有载宁之狱。郡守之兄显者也。诣弟郡游山寺。怒旁邑校生骑而过。打之至毙。郡守与观察使欲其不成狱。为之地万方。公为推官。执法甚确。狱具其人卒窜配以死。县滨海。民苦其斥卤。公为之移县治而治馆舍廨宇。皆自办不费于有司。适忤都事赵嗣基。嗣基阴中之以法。观察使知其由私嫌。亦罢嗣基。为抱川也。坐公事罢。为果川也不赴。为阳智也。有宦官私过县中。县中设帐具如外廷臣奉 命者。公禁之不得。即具牒于观察营。凡宦官私行也。无得供馈。著之为式。县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8L 页
祀厉以纸榜。公即报于方伯。方伯报礼曹。即造位牌。盛彩舆而传送之。邑人始知厉祀之重。秩满而归。太学士金公锡胄 启差制述官。掌槐院文事。撰考事撮要续录。自 崇祯以后国朝事迹及医药杂方凡可以为日用者。无不具载。刊行于世。丙辰四月十九日。卒于京第。寿七十二。始郡守公好弹琴。不治生产。忠贞公以廉洁自律。朝夕常不给。公又益清寒。每解官萧然不以物自累。及殁无以殡敛。故旧多以衣服襚之。尝泣谓诸子曰余 王室之裔也。 宗国蒙耻辱而不能报。潦倒至此。诚 国家有急。余当荷戈而为前驱。虽死无所恨。若辈无以家事累我。公好为礼。每晨谒家庙。退而危坐。虽对家人子弟。未尝有惰容。凡亲戚故人有婚丧。必为之营办。不以贫窭为解。或劝为子孙立产业。则愀然曰家世以清白相传。不幸及余身而中衰。余虽欲为污。独不念先祖节乎。子孙若各自勉励。得以自立。则何产业之为忧乎。晚号曰金华。金华永平之名山也。佳丽韫藉。公为永平时。爱林壑幽邃。徘徊不能去。为置屋数间。及卒亦葬永平之北。公好著述。家贫不能悉刊。有集一卷。进士公既入沈阳。从 昭显世子 孝宗大王驱驰南北。为之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9H 页
效力。闻忠贞公丧。悲冤恸哀。既奔哭。不胜丧而卒。无子。
金公(世衡)遗事
公讳世衡字平叔。清风人。鼻祖大猷。高丽门下侍郎。曾祖廷老 禧陵参奉。追封清宁君 赠刑曹判书。祖得声当 仁祖戊辰。逆贼柳孝立等谋叛。得声与其兄振声。从许■(艹浐)发其谋。得策宁 社勋封清兴君。父南斗中武科。晚以荫袭封清溪君。妣贞夫人密阳朴氏。管饷使簉之女也。公以 孝宗甲午十月初五日生。生而倜傥瑰奇。好嬉游。稍长即折节读书。跣足行雪中。或饮冷泉以自励。手写六经庄马诸子百家书以讲之者七八年。藻思汪洋。必力追古文辞。时人多不之许也。独三渊金先生好与之游。因结凌汉契。岳下文章于是乎为盛。辛酉中生员试。丙寅中文科。公时侍父疾于宝城任所。疾少间。闻 上设释菜科。即驰至京。既入场屋。困甚而睡。睡起日将夕矣。即奋笔一呼而就。券上即被选。金先生叹曰惜乎其早也。文章不及练矣。寻遭父忧。庐于竹山之炭谷。戊辰始从仕。辛未升成均馆典籍。壬申除幽谷察访。是岁移康翎县监。居官甚清慎。 上降玺书以褒之。五载而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39L 页
归。庚辰乞养。为庇仁县监。辛巳以事递归。乙酉丁母忧。丁亥服除。即为蔚珍县令。蔚在东海之曲。穷僻瘠确。民訾窳不能饶产业。岁又大歉。公竭力赈之。庚寅秋。水又大至。山木漂填海口。公躬发浦民而斫之。煮海为盐以赈民。民得以济。邑有贡蔘。蔘节县令收山民所采。拣其中于贡者上于营。以封馀为县令用。山蔘渐稀而贡如故。山民病焉。公即蠲其所谓封馀者终其去。又言于御史而减贡。于时 朝廷命量田。公手括田制。圭稊勾股。皆符于丈量。豪猾无以容其奸。量讫较前总而加之。即以复三院之民。公既以文章闻于时。而又有吏治名。兴学校劝文武材。其贫不能自力者。资以财。后有兄弟举进士者。令吏胥毋自贱而就于师。自与乡老射帿。张乐饮酒赋诗。若无意于吏治。而生齿日殖。狱讼自息。县中有圣留窟佛影寺之胜。金先生自雪岳命驾。与之跌宕者久。后六十年海应先君子宰蔚珍。故老遗民尚有能道其事者。御史启治县第一。 上特赐以表里。命加任一年。甲午九月二十三日。卒于竹山之丙舍。公清净寡欲。于一切势利恒泊如也。典三邑。归橐必萧然。县之民皆立碑以思之。有铨长欲拟公户曹郎。公揣其必有求也。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40H 页
即辞之。代之者果罹于科狱。在县时。守庄奴欲以谷殖利。公惊亟驰止之曰安有殖利家而受福者乎。家贫待人以举火而不自忧。唯以其兄与妹之穷乏为念。见人病饥寒。解衣给药。恤恤然常若不足者。人借书而不污。必责以不勤读。虽散佚亦不以为念。公精于技艺。尝试射于后苑。诸臣莫能角。以最受 上褒。又好弹琴。以古调自适曰何今人之不好古也。常语人曰吾未尝输人以博。独西关人有输我者。殆高手也。公素不乐仕进。及自蔚珍解官。径归竹山之庄。搆茅庐凿池数亩。种芙蕖栽竹树。以优游者数年。时人有三分朝士七分𩿨之句。夫人文化柳氏。学生纬之女也。有妇德。以癸巳卒。先公八月也。窆于竹山。乙未二月。缅于蓝浦之牛鸣峙负丁之原。一男命宣早卒。生一男敬修。
舅母坡平尹氏遗事
夫人姓尹氏。坡平人。文正公煌当胡虏之乱。斥和有大节。子孙皆敕躬守法。而其五世孙讳东淳。性谨厚。勤于家。凡栽树拣有实者。其务实如此。夫人文正之六世孙也。以己酉十二月十八日生。妣恩津宋氏年二十。归我舅氏。舅氏姓李氏讳彦弼。举进士。考讳德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40L 页
老进士。妣昌原黄氏。学生应时之女。妇德克备。家庭无违言。祖讳倚全。以寿为佥知中枢府事。曾祖讳瀡文辞湛濊。举进士而早殁。高祖讳知白。举文科官县监。六世祖讳弘胄。以德行才谞为 仁庙朝名臣。为都元帅镇关西。入为领议政。事在 国史。夫人入门而舅姑康强。大舅方高年。而娣妹妯娌同巷而居。奴仆盈门喧呼。使令如公门。夫人处于其间。事舅姑大舅以孝。与娣妹妯娌以和。使奴婢以惠。无不称夫人之贤。舅家素饶于产。为夫人纤琐之用。以膏腴田数区与之。夫人既受赐。当收穫。归之舅姑而补阙乏。无一粒自私者。家既中落。手自理蚕丝。以为甘脆之具。舅不饮酒。夏月设醴无败味。为食常芳洁。诚意著见于调和烹割之间。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贞吉。诗曰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酒食固妇人之政也。不怠而勤。不慢而敬。不杂而整。不懦而肃。然后桃则必雪瓜则必疐葱则必方。醯酱胊末得其位。糗饵粉餈得其实。是以父母宜之。先祖飨之。宾客称之。而神人锡福。是皆夫人之所能然。有佳子商绮。既娶而殁无子。吾舅氏亦随以有疾不起。奉舅姑十有五年。而零丁孤苦。且艰于食。以戊申九月二十九日殁。有一女适沈鏎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41H 页
而亦无子。为善而不受报。未有如夫人之甚者也。夫人素不疾言遽色。家人见其日用动静。自少至老。未尝一违于礼。当舅氏疾剧也。欲自裁。以舅姑老无依而止。生而尽其礼。殁而无违其志。夫人之行盛矣。葬于永平之芦谷负壬之原。寿六十。
聘君李公遗事
公姓李氏讳琼字汝振。鸡林人。贞翼公讳浣五世孙也。生于 景宗辛丑。考终于 正宗甲寅。享年七十四。海应年十六。谒公于甥馆。公时病寒而嗽甚苦。然颜貌翛然若修养者。退而闻其行。公少居汉城之北里。第宅高大。朋知多过从。然公却扫一室。择于友取高洁者。是以从公者少。且鸡林之勋。贞翼之义。百世所共诵也。公承籍门荫。少徇俗委曲。岂至蹭蹬偃蹇。而顾肮脏自守。所知或显达于朝。即绝之。有名士惜公材而困。方试士于学。欲举公置壮元。预及公。公嫌其曲径。不肯赴。其品行如此。公既无以试于世。且病世之以小技薄艺。窃窃然眩鬻以为名。益韬光而萨彩。由是知公者益少。骊江即贞翼之松楸。西近 宁陵不十里。公即归依于墓舍。以讲 孝庙与贞翼所尝修明春秋之义。以训诸子侄。且栽花木理田圃以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41L 页
为乐。暇日骑牛游清心甓寺之间。骊上素多故家大族。皆无敢挟其贵。颠倒迎之。以尽敬礼。夫士之所自贵者。不在于人之知不知。蒹葭之君子。未尝表见于世。其清德高节。谁得而知之。秦人之咏叹。在于秋水霜露之际。则又江居者所共得。然至今诵之者。羡慕之切。若可以想见者何哉。彼君子者。虽欲深藏。其闇然发于外者。不得以自掩。盖德之实也。尝试登黄骊之岸。望大街之村。鱼鸟林木翳然。若有德者所隐。公之高洁修姱。后之人必有歌咏。如蒹葭之君子者。
雪溪金公(大成)遗事
金公大成字集卿。金海人。生镇川。家甚微而颖锐绝伦。十岁始就学于乡先生。辄晓达大义。应对如响。年十三见邻人讼墓地而受屈者。愤甚。值巡察使之过也。攀轿而呼。为言其冤。巡察使奇之。伸其邻人。公内行修洁。父病革血指得延寿数岁。母病亦如之。芝村李先生宰镇川。数邀与语而奇之。遂同归而成业。及芝村当辛壬之际。为党人所搆。窜灵岩。寻移宣川。公自阴城村里即徒步往迎于成欢驿。贫甚丐贷以行。从之至定州。而芝村以疾不起。公手自为之敛。间关扶榇以返于灵芝之洞。其笃于谊如此。公习举子业。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42H 页
中进士。因道臣荐举。筮仕至典狱署奉事。吴相国命恒卒。 上率百官而哭之。大臣以下班于禁川桥内。公处末行。招鸿胪寺吏曰春官仪注诚错矣。安有臣死而 上下相向而哭者乎。遂不哭而退。事 闻不罪而汰之。吴相当党人之祸。人颇疑助其势。公故为是也。公既失官。徒步归乡。穷饿困窘而不自悔。教授为事。辛亥卒。寿六十四。葬于阴城率礼洞。公退然如不胜衣。而至义理分析之际。一言以定。确然不挫。学以穷理为先。阴阳卜筮法律度数。无不洞贯。而尤邃于易。有所著说。失于火而不传。其后亦衰微。无以徵其世。然县中人尚称金奉事为廉介好学也。
李定山遗事
渊心斋李公最之字季良。文贞公敬舆曾孙也。从三渊金先生学。深于礼。而于深衣尤明。尝探赜礼之传文曰传之最易晓者。即续衽钩边也。续继衽襟也。续衽者。衣全幅之外。别用布方尺馀。交解令上尖下阔。为衣之内外襟。其边当人身之左右。玉藻所谓继掩尺衽当旁者是也。钩勾也锁也。钩边谓衽下裳边。勾摺一寸许。向里缉缀以为固也。汉唐诸儒皆莫察也。纷纭为说。别为曲裾如燕尾状。缀于衣两旁。殆近于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42L 页
画蛇而添足。朱子晚年觉其非制而去之。是说出而深衣之制。便简易从。卿士大夫多取其制而仿用之。公精于篆刻。 正宗大王在春邸时。从戚里而求之。公曰何敢以薄技夤缘于尊严之地乎。终不肯奉 命而刻。时人高之。余读深衣篇。亦疑续衽钩边之疏非经旨。及见公所释深衣。与王廷相黄润玉之说相合。然余之求其说。专在乎裳。公之著其说者。分属乎衣与裳。惜余不能及公而讲之。以开余疑也。公之问学素博。然举其大者而书之。
木川县监李公遗事
昔孔子曰善人吾不得以见之。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孔子之叹。殆为亡而为有。虚而为盈者设也。世岂无善人哉。故木川县监李公。今世之善人也。公讳彦五字徽之。骊兴人。考讳凤祯。举上舍生。以词赋名。有子四人。公其第三也。我先王考见公雅饬。迎为婿。我季姑母实归之。公材学素优。然为亲养屈首治经。不数岁得通。遂中第为祥云幽谷丞。间又从山水轩权公而学。时公长兄亦中科为司谏院正言。言事摈于世不得仕。仲兄居广州妇家。治生产常贫。究不自食。季弟游于太学。方治经图进取。不能谋生。而家才数椽。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43H 页
厨炊萧瑟。公独以禄为养。得无阙乏。且具田土。悉归之伯氏。自购一屋仅庇身者以居。然居官甚廉洁自持。民皆颂其惠。久而不衰。吾姑母阔于事情。治产业不能适公意。为祥云也。以襄阳妓为妾。处之一室。妻妾恨望忿争。人家所常有也。顾吾姑母不惟不妒。相得甚驩。入其室欣欣谋有亡。朝夕偕作。竭力以事夫子。见者殆兄弟若也。吾姑母为难矣。公所以范家者亦可知也。壬寅即公二尊回卺之岁也。俗礼夫妇俱盛服。子孙妇女插花导从。略仿昏礼。然掌铨者闻公家贫无以为礼。举为镇岑县监。镇岑湖西之至薄县也。以治理闻。已而丁忧归。屏居城南。而妻妾皆先公而丧亡。独依螟儿运南以居。运南亦丧其妇而改娶。兄弟叔侄有婚有丧。辄责公为辨。公左右拮据。至于衰老。家壁立也。庚申为阴竹县监。换为木川县监。四岁监司又置中考。遂递归。乙丑卒于交河之僦舍。孝友慈睦。为善之最者。是宜受报也。公之晚境。零丁困苦。畸单穷独如此。善人何其不受报也。先君子家居相近。每过从以为欢。及就阴城也。公怅甚不自聊。书牍盈箧。皆悲缺之辞也。海应亦茕然而孤。庐于香山之松楸。发公书益不胜明发之感。为之书如此云。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43L 页
方判官遗事
公讳潝字悦卿。温阳人。方氏本中国河南人。远祖智唐总章。己巳始至东国。以讲礼名。屡传而至玄。事高丽中明经科。为谏议大夫。以文章名。六世祖轮中武科。领四节镇。为 国家捍御者三十年。尝朝正京师。侍宴 禁苑。有鹯掠池上凫以去。 帝命公射即中之。 帝喜甚。赐石钟乳缨子。至今传于家。考希闵中武科。 宣庙时参清难原从勋。官满浦佥使。妣李氏临川君玉贞之女。万历丁酉八月五日生公。公生有异质。好读书。见古人忠孝大节。必慨然慕之。与忠武金公应河友善。以父荫仕至判官。值昏朝政乱。退居于杨州。守先墓。寻丁忧。以孝闻。 仁祖甲子。贼适叛于宁边。由价川间路直走 王京。官军邀之。败于薪桥。左防御使李公重老,右防御使李公圣符仓卒出征。以卒三百七十屯新溪。闻适自麒麟将渡马滩。夜驰百馀里。与适遇于青龙浦。伊川府使李公师周,礼川府使朴公荣臣,瓮津县令尹公廷俊,都监哨官权公浩源,张公缅七将陈以待。公于右防御外党之亲也。防御方出师道杨州。公服未阕。即慨然曰吾节义之馀也。 国家有难。岂可以服为解哉。倡募邻里。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44H 页
且调家僮。得壮健者三十馀人。迎防御于路。握手涕泣。誓共灭贼。是时贼甚剽忽。而我师单弱。公尝刺探贼中事情方远出。而防御使七将皆死之。公既归叹曰主将死于忠。吾义不可独生。解衣付从奴曰以此归葬先墓之侧。即投水死。年二十八。适既伏诛。而郡人立祠青龙浦上。以祀殉难诸臣。公位居第八。至 肃宗壬辰 赠义禁府都事。 赐祠额曰悯忠。屡致恩侑祭文。若曰幕下一士。斥堠出使。归即自杀。下从其帅。 正宗乙卯致祭文。若曰何状白衣。奔义如归。皆指公也。公子时宪亦中武科。参宁 国勋。今去公没不数百年。而泯没无所传。独凭祠享而记其名。如公之死。扶世教者多矣。世之以显不显。论人高下者何哉。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文○书后
  
书明史汪广洋传后
明主可以理晓。不可以非理罔。纵或罔之。其能久乎。今夫濡忍含糊。不肯立圭角。与人好依违者。即俗谓之保身之智。而殊不知英雄之主所最憎恶者正在此。圣人之斥乡愿者。亦类是耳。汪广洋以廉明持重。为 高皇帝所重。至为左丞相。然与胡惟庸同相。浮沈守位。卒以朋欺及祸。广洋不过畏死而及促死。夫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44L 页
大臣佩国家安危。而以死生为念。其可以堪其职乎。读汪广洋传。聊复书此。
书梨湖丙舍志后
君子端委廊庙则其忧也重。退休山泽则其乐也优。孰肯舍乐而从忧乎。古之四皓二疏之徒。乃及以隐遁为高。不亦小乎。然今之士大夫异于是。或世世卿相。久已饫王室之恩。若决然退去则谁与为国。 国初勋戚柄国。而操清议者多退居于乡。 国家召之乃起。岭湖之南。多巨室大家为一方之望。中叶以来。士大夫依京辇者。鲜得退居于乡。固其势也。或慨然思遐举者亦不能远。必以湖西为归。是以沿海而相望者。皆京华贵人之庄也。竹下金稚奎家于结城之西。其后麓葬三世衣冠。松楸桧柏之属。蔚然繁殖。前临海曲。每潮至淼漫浩渺。可树栅捕鱼鳖。丙舍一区。多贮经藉。缥缃烂然。庭中有碧梧冬青。旧所植也。塘荷千柄。游鱼泼泼如也。盖自吏部公欲居之而不得者。稚奎能享之。虽世故多端。有不得已者存。然轩驷钟鼎。安能长享而无踬哉。余尝屡过其室。怀坯窝公之风。山川夐邈。彷徨不能去。欲与同志数人。为联比而居之。昔司马德操访庞德公。值其渡沔上先人墓。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45H 页
德操径入其室。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徐元直向云当来就我。与德公谈。其妻子皆罗拜堂下。奔走共设。须臾德公还。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每读此。未尝不怅然慕之。
书竹下哀李琴师后
余家有琴二部。其一朴忠正遗墟松材也。其一从京山李公而至。盖浮海梧也。时时抚弄。以助幽居之趣。顾余不解音律。无以度曲也。记昔游西海上。登安眠月岛之胜。山林苍郁。波涛杳冥。鱼龙吟啸。若有隐君子在乎其上。复欲以小山之操招之而不可得。及观竹下所著哀李琴师文。恨余不能早遇于游海时也。琴师生于结城之黄里。其系谱未详。好鼓琴。亦不知所从受。尝过竹下于元堂柳氏之墅。为鼓一再行。竹下悲之。不能竟曲云。余居山林之中。竹下隐湖海之上。山林之音幽而清。湖海之音旷而远。每夜久月朗。思至便弹。可穆然以得其境。虽千里之远。即几案之上矣。须眉巾拂。庶几可见。今琴师亡矣。顾何由而得之。夫有琴而不能度其曲。有境而不能发其音。有妙手而又交臂而失之。皆人事之好乖者。如之何其合之也。为之太息久之。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45L 页
复书竹下哀李琴师文后
结城黄里之李琴师。不知其系与名。又未尝识其面。其人之未详。况其音乎。是宜邈然若相忘者。琴师常如操琴而鼓我侧者何也。是因竹下之文也。竹下亦未尝熟其人。一听于元堂柳氏之墅。而又不言其音之善不善。吾何从而识其音也。曰是境也。境也者。由何术而得之。曰有物交于前。随所见而为境。惟有心者得之。既得之。不以神凝之。又无以持其境。境而至于持则斯久矣。吾久居田野。见山水林木禽兽虫鱼之变化。与夫烟雾霜雪云月四时之晦明。相接乎前。皆吾所谓境者。吾悠悠而感于心。然后境始与吾心合。于是乎穆然而清。泠然而善。苍然而远。有足以自娱乐者。然是犹有形者。若因心而生想。因想而生形。因形而生境者。其惟神乎。吾尝诣竹下。入其闾。见其轩牖栋楹砌级藩拔皆整饬。入其室。案几尊彝书帙药囊皆静好。凭户而视。花果竹树菱芡之属。皆掩翳交映。且月岛之潮。淼漫而浸其塘。兴岭元山之秀发妍妙。相与环其居。吾皆一一栖于怀。于今十年而不昧。是有形而无形者也。元堂之墅。吾未尝见。即竹下之邻而推之。屋庐幽洁。村闾静僻。海山之趣。泠然而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46H 页
集其室。是无形之尤者也。夫有形者。在吾朝夕之所共接。其境易得。有形而无形者在人。苟不能思其人而得之。其境不可致。无形之尤者。又因其人之所游而得之。思之尤切而后。境乃可见。竹下之听是琴也。在初冬落木之夜。四野黝黝。月影横窗。吾固因其形而得其境矣。琴师之操缦也。若整而切。度曲也若徐以缓。既而其容寂而入乎目。其声哀而盈乎耳。宫商迭奏铿如也。是非庄氏所谓其神凝者乎。琴师虽没。其境未尝没。况竹下之文。又发其境乎。
书黄勉斋代祭林栗文
宋孝宗方向用朱夫子。为林栗所疏沮。栗其沈继祖之流也。朱门诸子当共斥之。以长苏之贤。见绝于程夫子。而朱贾之疏日腾于朝。况林栗乎。勉斋朱门之高弟也。乃为人代撰祭林栗文。极其赞叹。至曰立朝正色。苟咈吾意。虽当世大儒。或见排斥。栗之所斥大儒。即谁欤。勉斋之代撰。固可议也。况下语之相逼如此乎。欧公之论吕夷简甚丑秽。且请停夷简丐恩曰岂可使奸邪巨蠹之家贪赃愚騃子弟。不住加恩。又论止夷简暗入文字曰其弟子辈又不少须防作伪。或恐漏泄。及其在翰苑则举夷简子公著以自代。欧
研经斋全集卷之十一 第 246L 页
公贤者也。论其父而举其子。殆祈奚之志也。然吕正献即所论贪赃愚騃之一也。至防密奏之作伪则与状中所言器深识远静默寡欲者。不亦相左乎。且欧公之心虽公。而在正献则当以为嫌。顾乃以诗相酬酢。款洽甚密。古人所处师生父子之际者。亦可疑也。朱夫子多短吕伯恭。观于张敬夫及伯恭画像赞。其所高下。亦可见也。伯恭之子本中从夫子而终始。邵尧夫与程夫子论不合。至于伯温而遂有往来之说。乃以为伊川易说之黄裳元吉论武则天者。潜拟之宣仁太后云者。何其甚也。后之人当法吕而不当法邵。